要留下一个怎样的上海记忆? | 舆论手札
在现有的论述中,6月1日成为上海的一个节点时间,一种将2600万人从静默状态中“拔”出来转折点。“上海回来了”“上海醒了”之类口号,被用来概括类似于永恒回归的主题。即使考虑到各怀心事的克制表达,永恒回归所包含的解脱与无助也很真实。 本以为会 …
郎咸平98岁的母亲,在上海封控中去世。这给他和哥哥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当时他还发了一条微博。
尽管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但是如果能够及时抢救,仍然可以陪伴一段时间。任何人这样失去母亲都是悲哀的。今天郎咸平发了一条微博,“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人如初车如初。”他这段话引起很大争议,以至于“郭德纲”来提醒他,“只是你妈死了。”
公允地说,人们对郎咸平有点苛刻,因为他也含蓄地说了“人的心境变了”。相信他自己的心境也一定变了。截图中的话显得有点粗俗,但是却更直接、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普通观念: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是比你妈去世更大呢?郎咸平的问题在于,他想尽可能地把个体经验融入到一种宏大叙事中。“人如初车如初”,指的是抽象的人群和车流,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和车辆。其实即便是“车”,也有不少因为没能及时充电坏掉了。很多电动车主解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看电瓶坏掉没有,还能不能充电。疫情终将过去,今年明年也会过去。但是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这次疫情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一定不是胜利。有的人像郎咸平那样,亲人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意外去世;有的人则失业失败,从而走向另一种人生。真正重要的就是“个人记忆”。很多话已经不能说,开口就是错误,语词飘在空中被抓走。更普遍的状况则是,有一些体会身子无处诉说,说了别人不懂,甚至自己根本无法说清。这就是个人能够体会到的悲剧。最悲哀的那一部分是自由的丧失带来的、有关生命本身的困境。我们无法表达,只能慢慢沉淀、消化,它成为这次疫情给你带来的记忆,或者创伤。我相信经此一疫,很多上海人的人生会发生巨变。不管车怎么样,人一定不再是那个人了。未来上海人的会把2022看成是人生的分界线,“我们上次见面还是疫情前”……就像2008年地震对成都人那样。这些记忆不能交出,不能被同化,更不能放弃。郎咸平的发言让人不安,就是因为他想做一个示范,“交出自我”,就是一切如初,什么都没发生。
或许疫时代唯一重要的就是捍卫个人记忆。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一切苦都白吃了,你也就成了荒诞的一部分。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爱这个世界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在现有的论述中,6月1日成为上海的一个节点时间,一种将2600万人从静默状态中“拔”出来转折点。“上海回来了”“上海醒了”之类口号,被用来概括类似于永恒回归的主题。即使考虑到各怀心事的克制表达,永恒回归所包含的解脱与无助也很真实。 本以为会 …
**标题:**我不愿做祖国的儿童 **作者:**Lola 来源:Matters **发表日期:**2022.6.1 主题归类:上海封城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 …
知乎用户 Vinter 发表 前有美议员要求推特封杀中国官方账号被拒, 后有美驻中国大使馆连发两条微博公然挑衅。 这不就是典型的狗急跳墙吗? 美驻华大使馆的微博封是不能封的,封了就是正中下怀,这样美国就有借口要求推特以「对等方式」封禁我 …
知乎用户 汪达尔萨维奇 发表 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来看: 首先我们知道,方方是湖北省退休的前任作协主席,她在这次疫情期间从第一次发声开始就受到各家配体的吹捧和散播,体制内外的各种传媒资源纷纷自发跑过来效鞍前马后之劳。 那么当前 …
青年节。收起赞美,看见时代浮沉中的他们。 距离 2022年1月,抖音账户“徐州一修哥”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位女子被铁链拴着脖子、身着单衣。这一视频迅速引发了全民的讨论。@TiAn咸鱼安基于事件创作的漫画《她与她的距离》被转发了三十多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