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四次“毛泽东热”还在继续……
收录于合集 #失传的屠龙术 252个 2020年是第四次“毛泽东热”的开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可以经过历史的检验。更进一步的,21年和22年“毛泽东热”的热度丝毫不减,并且一定会在明年,也就是主席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时达 …
今天,人民日报发文《天塌不下来》,称 “美方加征关税无法压垮中国经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外部冲击”。文章末了,甚至斩钉截铁地说:“天塌不下来”。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空而又空,虚而又虚,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这就是在不承认困难。不承认困难,就是最大的困难。
一、“天塌不下来”,但时代的灰落下来很多次
《天塌不下来》一文看似信心满满,其实是在以乐观掩盖焦虑,以语言粉饰现实。
文章说 “出口占 GDP 比重降低、内需潜力巨大、转型动能强劲”——这些漂亮话十年不变。可你有没有低头看看地上的人民过得如何?
2018 年说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影响不大”,结果?那一年制造业大面积裁员,出口企业关门无数;
2020 年说 “疫情可控”,三年之后你我都明白代价几何;
2024 年说 “房地产不是支柱产业”,转身又救楼市。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这不是 “天塌不下来”,这是每一次塌下来之后再装作 “从来没塌过”。
二、“信心” 不是政策,“稳定” 不是增长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利益。
人民日报讲 “信心”“韧性”“优势”,这是讲空话。现实呢?
你看,“中核招聘”官微以 “我们收到 1196273 份简历” 为题发布消息,宣传其校园招聘宣讲周圆满收官,引发网友热议后该帖删除。4 月 6 日晚,该账号再度发文称,“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并解释该集团 2025 届校招“提供 1730 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 8000 人”。
多么盛大的景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媒体还发文祝贺,仿佛是一种荣耀。但这荣耀背后,是怎样的一种苦楚?
1196273 份简历,预计录用 8000 人,竞争比例接近 150:1。
一千多万大学生在求职季苦苦投递,寒窗十八载,结果发现,不是 “能者上”,而是 “卷者亡”。中核的这篇帖子被热议后删掉了,可删不掉的是无数人的迷茫与愤怒。
人民日报说 “人民有信心”,但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在焦虑中狂奔。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却忘了小事就是民生
你一口一个 “我们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人民只想办小事:吃饭、工作、孩子上学、看病、养老——哪一件不是困难重重?
民营企业主问:“转内销渠道谁来给?垄断资本早把通道堵死了。”
失业青年问:“为什么我从小学卷到硕士,最后却只能成为一份‘海投简历’中的无名者?”
农村老人问:“养老金不涨,物价还在涨,谁来给我个说法?”
真正的问题,是产业空心化、年轻人失业率高企、中产消费信心崩塌,而人民日报却拿几组数据来安抚群众,想用 “唱歌” 的方式遮盖“噪音”。
人民日报自豪地说,我们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确实可以。但集中力量之后,普通人还能办小事吗?
外部加税,内部加压,企业活得越来越像在高压锅里煎炸。
消费者不敢消费,存款创新高,年轻人找不到工作,35 岁成了 “退休门槛”。
那些 “宏大优势”,最终却无法缓解我身边小企业的倒闭、老百姓的焦虑。
这不是 “有准备”,这是准备牺牲一部分人去完成整体叙事。
这不是 “制度自信”,这是 “叙事自嗨”。
四、真正的底气,是敢于承认问题
今天的宣传,应该来一场 “整风”:
整一整空洞的高频词汇;
整一整 “风景这边独好” 的话术;
整一整不知民间疾苦、只讲国家强盛的傲慢腔调。
真正的信心,来自于面对问题,来自于给人民希望,而不是让人民自我感动。
人民日报说 “天塌不下来”。
可我们看见——
求职的学子,跪在秋招的缝隙中呐喊;
创业的青年,在风控与政策之间左右碰壁;
中产的家庭,节衣缩食还房贷、保孩子;
这不是 “天塌”,这是地陷。
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再苦一苦百姓,骂名这次谁来担?
五、美国加关税?中国自有十策应对
既然美国执意加关税,不如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就把美国的 “封锁” 当作一个契机,看中国该如何真正走出外贸依赖、重建经济活力。
我有破局十策,兼顾战略定力与操作性,请看。
(一)以人民为本:直接发钱,重启内循环
不是 “鼓励消费”,是直接发现金。
从中央财政到地方余粮,设立 “经济韧性基金”,向中低收入家庭每月每人一次性发放 1000 元,作为 “抗关税 · 促内需红包”。
这不但能立竿见影地刺激消费,还能缓解居民债务压力,恢复信心——内循环的第一步,是让人民有钱可花,有底气生活。
(二)刀刃向内,启动 “编制优化改革”
精简非一线岗位公务员和事业编,削减层级、裁冗员;
县级以上单位每年优化 10% 冗余岗位,用于激励基层;
节省财政转为公共服务支出(教育、社保、住房补贴)。
国家要过紧日子,把钱花在人民身上。
(三)“工作 8 小时” 法治行动:铁腕整治 996
修改劳动法,明确规定:非特殊行业每日工时不超 8 小时;
成立专项执法队,重点查处互联网、金融、制造等行业;
实名举报有奖、典型案例通报全网。
恢复劳动尊严,提升生活质量与家庭消费力。
(四)全民社保下沉:低收入群体全覆盖、全兜底
将外卖员、快递员、临时工等非正规劳动者纳入社保体系;
全面覆盖,为农村人口补缴,政府全包;
提供 “社保信用” 积分,可兑换培训、租房券等福利。
不让新劳动力成为 “隐形穷人”。
(五)“全民一户建” 计划:人人有栖身之所
政府主导建设低密度一户建社区,统一规划、低价出售;
首套购房免契税,提供 20 年超低利率贷款;
青年人才落户即送建房券 + 土地指标。
解决住房不安问题,刺激就业与建材产业。
(六)“就业宝” 上新:一人一岗政府兜底
针对待业青年的 “就业宝” 平台上线:
每人可获得一个定向工作包(含培训 + 岗前补贴);
优先安排进中小企业、养老护理、公益岗位,应对老龄化危机;
做三个月给奖学金 + 全额社保返还。
(七)企业减负:以税换活,让中小企业喘口气
与其拼命招商引资,不如减税降费、降低门槛让本土小微活下来:
取消五险一金强制上限;
放开灵活用工机制;
电费、租金、税务减免一年。
经济不能只靠大厂站岗,必须让 “10 人以下小作坊” 遍地开花。
(八)金融反哺:把信贷从 “地产 + 国企” 转向“个体 + 技术”
现在银行的钱去哪了?大部分进了 “城市更新”、“地方融资平台”,或者炒作 AI 泡沫。
应建立 “技术 + 个体信贷倾斜机制”:
初创企业无抵押也能贷;
有实际技术落地的团队获专项贴息;
让 “穷人开工厂、码农办公司” 成为可能。
金融真正 “普惠”,内循环才有根。
(九)让人民看到未来:每条政策都要 “追踪落地”
所有补贴政策实时追踪;
人民日报、央视财经开 “追踪栏目”;
每周公布 “发了多少钱,帮了多少人,谁领到了”。
透明才有信任,信任才有力量。
(十)战略定力:暂缓 “面子工程”,优先 “里子工程”
这个时候,不比谁建高楼、开大会、做形象工程,而是:
修桥补路、改旧棚、治黑臭水体;
兜底医保、扩大保障房、改造菜市场;
投资 “公共设施 + 人”,而不是投资 “钢筋水泥 + 政绩指标”。
高质量发展不是空话,而是千万人每天生活的 “细节升级”。
写在最后:
毛主席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美国高关税,是一把火。但不是烧掉希望的火,而是点燃改变的火。
裁冗官、养实民、治乱象,力求 “靠谱、接地气、有震动”。
只要我们把资源往人民身上倾斜,把政策落到实处,把企业从困境中解放,把年轻人从内卷中救出——中国经济就会从被动应战走向主动突围。
美国封锁关得了一时,却挡不住十四亿人民一起创造的力量。
让人民得利,国家才能赢这一仗。
收录于合集 #失传的屠龙术 252个 2020年是第四次“毛泽东热”的开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我认为这个观点可以经过历史的检验。更进一步的,21年和22年“毛泽东热”的热度丝毫不减,并且一定会在明年,也就是主席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时达 …
这两天,一篇《“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刷屏了。 很多人表示,为标题而转。那么,这句话有什么魔力吗?除了中间的那个“不是”,也就剩下了八个字,其中还有个重复的“至上”,减去这些,其实核心词只有“人民”和“防疫”。 我们不妨抛开语文的思 …
收录于合集 #失传的屠龙术 245个 “我只要求你们(指干部)一条,要把官僚架子放下,跟老百姓、工人、农民、学生、战士、下级一起,平等待人。不要动不动就训人。有道理为什么要训人,可以解释嘛,有道理为什么要骂人?这样不行,老百姓不同意,也要批 …
戈尔巴乔夫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当我同意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时,我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下去了。 完全由中央操控的国家所有制 ,无处不在的独裁的官僚主义体系,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垄断,社会思想和科学中的控制,耗尽我们最好的 …
如果页面显示的话,请点一下这个星标,否则经常收不到推送 我已经很久没有上过班了,当然也没有看过什么招聘信息,因为以我这一把年纪要去求职,已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了。 当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岗位,而是找不到愿意给我开工资的工作岗位,这不我前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