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知乎用户 叉少 发表 多年之后,香川照之仍对在中国拍《鬼子来了》那四个多月心有余悸,其中一大半的原因要 “归罪” 于导演姜文,严酷的训练和没谱的拍摄进度让他每天在剧组过得提心吊胆。 回国后,香川出版了自己在中国的拍摄日记,里面不乏 “我要和 …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代表作。
而马小军,是当下姜文的隐喻:拼命融入时代,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昨天,是姜文生日,祝这个 57 岁的老男人生日快乐吧!
你看,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童话。
1963 年 1 月 5 日,姜文出生在唐山。
那时候,他不叫姜文,他爸姜洪齐忙于部队工作,妈妈高阳刚生完孩子,半醒半梦之间,忘了之前定的名字。医生支招:你家有个当兵的,叫姜小军吧。
**
**
姜文儿时
父母忙时,姜文就在唐山乡下和姥姥姥爷过日子,父母有空了,他便跟着他们四处旅行,去了贵州,又去了湖南。
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过得惬意。
父亲爱看书,他便也随着看了许多书;父亲是电影迷,他也就随着看了许多电影。
艺术的生活沉浸时间长了,他还在学校话剧《消息树》里演了个美国大兵。
邻居们见了,乐呵呵说,要不是这孩子长得丑了点,兴许还能当个演员。
这句话深入骨髓。
10 岁那年,姜文漂泊归来,住北京内务部街 11 号部队大院。
上房揭瓦,鸡飞狗跳,是当时的姜小军和几个大院哥们最流行的快活方式。闹够了,就蹲在房顶上,抽烟,喝酒,弹吉他,唱苏联歌。
趁着还没人知道姜小军,姜文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
日子就像电影的开头一样带劲儿,仿佛永远是夏天,阳光永远耀眼。
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写照,也是姜文的青春年少。
《阳光灿烂的日子》
回京两年,姜文考上了北京 72 中,班里,他最小,比同班同学平均年龄要小三岁。
身边来来去去,总是哥啊姐的,男生火爆阳刚,女生风韵成熟,打造了他贯彻一生的审美趣味。
学校里,姜文和英达要好。
当时,谁也不知道未来,他们一个能编能导能演,国内国外获誉无数,一个靠着《我爱我家》,成了国内家庭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当然这是后话了。
英达课余时总去找姜文玩,还鼓励他去演戏。
姜文 “丑” 字扎心,没什么自信。英达父亲是一等一的北京人艺台柱子,自然有了许多机会带着姜文,出没在北京人艺的台前幕后。
从《龙须沟》到《茶馆》,当时的名角于是之精湛的演技,配上发人深省的剧本,一次次冲击着姜文的认知。
原来美丑不是事,戏牛不牛才是真本事。
1979 年,英达考上北京大学心理系,姜文却被北京电影学院刷了。
英达哥们义气,找了他爸英若诚亲自辅导姜文。
第二年,英达骑自行车带姜文去中央戏剧学院考场。
三场考试下来,再次被刷,最终还是中戏的张仁里老师捞了他一把。
幸运,张扬,顺风顺水,成了青春期里永远比 “同龄人” 小三岁的姜文的青涩烙印。
如此冲锋陷阵的小伙子,入了社会,依然是高调非常。
毕业后,姜文被分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演了一年的话剧后,导演陈家林看中了姜文,希望他演《末代皇后》里的溥仪。
80 年代末,中西方都对末代皇室着了迷。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 · 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紫荆城开拍,改编自庄士敦的《紫荆城的黄昏》;
国内自然不想落后,周寰和张建民执导的剧版也在筹备中,剧本源自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选了几轮演员,定下了还在中戏上学的姜文。可合同签订之后,剧组改选了陈道明。理由是陈道明比姜文讨喜。
被刷滋味,学前体验过一回,这次又来,姜文心里窝起了火。
之后的《末代皇后》,一听剧名就知道,主角不是溥仪,但姜文管不了这么多。他为雪耻而拍。
他找了溥仪的纪录片和《我的前半生》原著,反复观看,铭记于心。
他去拜访溥仪的弟弟溥杰,按照溥杰口述,在脑中还原溥仪的生活习惯细节,回家躺在床上还要和弟弟姜武说溥仪。
正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让姜文的溥仪一炮而红。
《末代皇后》
之后,姜文因此得了谢晋导演的赏识,与刘晓庆一起出演《芙蓉镇》。
一个是刚毕业的小伙子,谢晋就已称赞他是中戏最优秀的,是 “五分中的五分”;一个高高在上,包揽了金鸡百花奖双料影后。
正是青春年少时,这位妩媚的大姐姐给姜文留下了美好印象,还没等刘晓庆开口,姜文就先看上了她。
后来进了剧组,谢晋和所有工作人员,眼看两人好上了。姜文录音录不好,谢晋还鼓励说:你想想晓庆,一下子就录好了。
《芙蓉镇》
当然,艺术归艺术,现实一直都在。
戏外,刘晓庆当时的丈夫陈国军知道之后怒不可遏,直到离婚了 “硝烟” 还未散去,写下并出版《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详细披露细节。
其中一段,按如今标准来看,倒是显得姜文爷们了。
我和姜某面对面地坐着。
我盯着他看了很久,平静地说:“你把你和刘晓庆的事写出来。”
这时,我把书架上的一把小折刀拿到手里翻来翻去,眼睛狠狠地盯着他:“你必须写!”
不知是我咄咄逼人的气势占了上风,还是我手里的小刀起了什么作用,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拿起了笔。
一九八七年在苏州拍戏,我与刘晓庆开始建立恋爱关系(包括两性关系)。
一九八七年底,我得知她已正式嫁人后,仍继续追求她,保持这种关系。
我看完了这份东西,姜某又把它要了回去,说:“我想添几个字。”
“你要添什么?”
“我想加上 ‘因为我爱她’。”
2002 年,刘晓庆因偷税漏税入狱,早已分手数年的姜文仍为她四处奔走。
当然,《芙蓉镇》不仅仅是成就了姜文和刘晓庆的一段情缘,还助姜文得到了百花影帝,而此时他才不满三十岁。
年轻时不断闯祸,不断上升的人很多,但能闯出来的,就没几个了。
姜文正好就是闯出来的人。
姜文能闯出来,凭运气,更凭他对个人标签的塑造、对叙事环境的不妥协。
1988 年,姜文拍了《红高粱》,国师和姜爷都是创造力极强的人,两人从开机吵到杀青,最后拿出的作品自然不差,一举夺得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
成名对姜文来说,是水到渠成。而他想做的,不只是成名。
1993 年,演员姜文转行做了导演。
他在《收获》上看到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深更半夜看的,第一眼就忘不掉了,想拍出来。
当时他和刘晓庆还没分手,当姜文把自己关在西坝河北三环路边的小黑屋里,日雕夜琢地创作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的时候,刘晓庆就当制作人,去云南,香港,甚至去美国给他拉投资。
当然,结果一出,过程已经不重要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姜文开启导演生涯最好的注解,它辉煌,梦幻,荒诞,情与欲在青春之梦的安魂曲里,如乌托邦一样存在着。
男性,个个放荡不羁,松散而执着,喜欢挑点小事,却又似乎不想激起真正的水花;
女性,像被不知疲倦的阳光穿透的玻璃器皿,青春饱满,灵气膨胀。
他们真想改变世界吗?
或许只是想活出自己,顺便点缀一下那个暂时无关的压抑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杀青后,姜文和刘晓庆分手了。
或许是刘晓庆的定格太过绚烂,此后姜文的恋情一律十分低调。
先是与法国汉学家默默结了婚,后来又和周韵默默生了两个孩子。离婚结婚像是皮影戏一般,神秘莫测。
姜文和现任妻子周韵
1997 年,世纪末,无论老少都感觉生活有些微妙,仿佛有什么事要发生,又仿佛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那时候,姜文不惑之年将至,心里也想总得做点什么,来安抚一下慌乱的身心。
他拍了《鬼子来了》。
电影成功了,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明哲保身的抗日形象,“人民” 这一有实际意义的词化作电影里的符号:
精明与猥琐并行,时刻想要美化自身行为的龌龊,又总是在推卸责任。
《鬼子来了》
电影在豆瓣上有 9.2 分的高分,横扫戛纳评委会大奖。
可是,因为批判性太过严肃,夸大了精英主义对愚民的明晃晃的刺眼的看法。
姜文被禁拍五年。
1993 年,中国电影开放市场。2002 年,内地的电影市场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大片时代。
2009 年,全国票房连续以每年 35% 的增速暴涨,《阿凡达》创下最高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创下了最长上映时间的纪录。
2010 年,《唐山大地震》以 6.6 亿收官,打破国产票房纪录。
姜文会拍戏,但不意味着会投资。从公司名字就可以看出。
有刘晓庆帮衬时,《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顺利,期间还遇到了投资人,于是他与投资人一起开了阳光灿烂制片公司。
很快 “阳光灿烂” 烟消云散了,后来他自己开公司,再次戏耍,取名“不亦乐乎”。
认真和用心都在电影上了,剩下的哪怕与电影沾了一点儿边,都被戏耍下去。
神奇的是,姜文几乎每次出手,都能踩中商业的痛点。
2010 年贺岁档,争夺激烈,陈凯歌携《赵氏孤儿》出山,冯小刚手里有《非诚勿扰 2》,姜文有《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
冯小刚说过,如果哪一天姜文忽然醒悟,要开始拍商业片,那才厉害。
醒悟有多重含义,或从此隐于世,或与世一起喧闹。
姜文选择了中间的路。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及陪得血本无归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
那么,到了 2010 年,47 岁的姜文则遁入了魔幻主义的光影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的人物、场景、叙事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埋在无限的隐喻和符号之中。
《让子弹飞》
他在电影里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他还说,我想站着也把钱挣了。
这些话,最终成了中国商业电影时代,观众对姜文最新的记忆点。
姜文不再是朝气蓬勃、自信飞扬的年轻人,而是正儿八经的姜爷。
这位姜爷在电影里的面孔,是粗糙的,是洋气的。他的嘴角总挂着一溜让人捉摸不透的笑,他的话,逗趣而迷惑,经得起解构。
《让子弹飞》无疑是成功的——6.59 亿票房。
比起陈凯歌的野心勃勃,比起冯小刚的轻车熟路,这部 “民国三部曲” 的头炮,厚重,丰饶,充满诚意,每一步都在撩拨,却让人充满敬意。
但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的成功,给了姜文超出预计的自信。可谁不是这样呢?
当一个人可以将他童年时对火车的寄托,对兄弟义气的诚挚回顾,与最私人的对世界的看法,融进一坛最民国风味的新酿,玩得不亦乐乎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买单。
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能让人飘飘然呢?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觉得有人读懂你,理解你了,而你作为话题的中心,一个被理解了的人,总是情不自禁要试试到底是否真的如此。
四年后,《一步之遥》便是一份解码大礼,开头就是姜文和葛优超级冗长而绚烂的舞蹈表演。
《一步之遥》
它没跟上叙事,只是无尽的绚烂,无尽的表演,浮夸又虚无,观众们一下子被拖入了与电影脱解的独立呈现中。
与其说自己在看电影,还不如正置身于一种被哭笑不得挤兑到无处落脚的境地,只能任凭愤怒扑面而来。
又四年,比起《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的欢闹更胜。
《邪不压正》
超快节奏的剪辑,超多人物线的平铺与交错,绚烂从一开始就拔得头筹,并像陀螺一般以超快的速度,拉扯着电影中的人物一次次让步,一次次荒腔走板。
最典型的,莫过于底层白姓与高层官员的对比。
比如,唐凤仪的正房野心与最终求死;关巧红的自由,独立与象征性十足的小脚。
比如,戏中大佬呢,他们从大恶之人变成了警察局长,从革命家变成了同流合污的骗子。
李天然要复仇,最后却发现自己身负使命,个人意志像烟花一般,只要需要,就要在国家重任的天空中化为灰烬。
而不单是李天然的理想要化为灰烬,大佬的荒腔走板与百姓的拼命向上,也在一片枪战中,丑态毕露,泥沙俱下。
《邪不压正》
既如此,复仇意义在哪里?
而李天然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05
《十三邀》里,姜文说过一句话:
“一天瞎担心什么啊,人毁灭不了地球也救不了地球,管好自己的事儿就得了。”
他这是在教训许知远焦心过头,但他也说,“我觉得我很正常。”
姜文曾想构建一个他的童话世界,马小军可以永远和哥们嬉闹,外面的时间可以像子弹一样,永远在别处飞一会儿。
但时代无异是强势的。
妖娆妩媚,极懂得运用自身情与欲优势的女性,本不应曾为姜文电影的专用符号,但她们如今只能在电影里,才能尽情美艳。
爷们本就是中年男人的群像符号,如今也被 “油腻”、“大叔” 消解了。
姜文 57 岁了。
他说,希望年轻人有本事取他代之。
如今,圈中大佬还有谁比他更像当年拼命融入时代又悲伤的马小军呢?
这个回答偶尔也有人点赞,那我就把我在评论区里写的拙见拿出来给大家伙看看吧。
——————————
关于浪费才华这一点我也思考过一段时间,我的观点是,姜文能说的想说的东西都太多了,以至于影片里明言暗喻(其实很多根本都不是暗喻)都太多了,他要是每部电影都按照《太阳》那样拍,重意境,或者像《子弹》那样重故事,都是顶尖的活。
网上很多骂《一步之遥》的,我不赞同,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写意版的让子弹飞,看完大家都明白你想说啥但就是说不明白你想说啥,这就叫浪漫。
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邪不压正》,感觉这部电影里,姜文在田园式的浪漫和男人铁血的浪漫之间左右横跳,不仅没把故事说好,整个美学体验也根本没有办法跟《太阳》之流相提并论。
————————————————(以下原答案)
有一次和教我们电影艺术欣赏的老师谈到姜文。
老师的原话是:“姜文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太浪费了。”
“是说他拍电影的时候太不在乎预算,浪费钱吗?” 我想起网上看到的一些逸闻。
“不,是才华。”
《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使姜文得到很高的美誉度。直到《太阳》出炉,才消减了这股「粉丝热」,大家开始怀疑姜文是不是自恋过头了,才拍出「不知所云」的片子?可它却偏偏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下过金狮奖的提名。国内国外风评云泥之别,原因却特别简单。
他人口中的「戏霸」,倍受争议的电影才能,在被不断误读中嚣张前行,姜文始终抱持「邪不压正」的信念,站在风口浪尖,与众生较劲。
今年二月的时候,高晓松在微博上讲,看完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激动万分,于是致电作者,想买下电影改编版权,孰料对方答曰——迟了一步,已让别人买走。他沮丧片刻,即刻释然,觉得如此这书可称得上找到「完美归宿」,因为买下《侠隐》的人,是姜文。
后来,就有了电影《邪不压正》,一部倾注了导演对老北平全部执念及牵绊的映画,也是继《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后,姜文再一次拿捏民国题材,彰显他的文武有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北京的部队大院里诞生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军人的后代,见过的世面多,兴趣范围广,于是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为日后文化圈的一批中坚份子。这其中包括王朔,还有姜文。
作为抗美援朝英雄的儿子,姜文确实因出生占了许多的便宜,定居北京,入住内务部街之前,他就已经随着家人走南闯北,辗转各地生活,积累了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多的社会经验。因是家中三个孩子的老大,他够坚强,也够凶悍。当年他还叫姜小军,弟弟姜武叫姜小兵,可能是老天爷给姜家两老开了个玩笑,兄弟俩的性格与其名字正好倒了个个儿。姜武打小斯文老实,常受胡同孩子的欺负,每每吃了亏,总是姜文跳出来为其出头,在「打架界」也算一把好手。
严格来讲,姜文挺让人头疼,成日里不是爬枣树就是攀烟囱,喜欢以搅得鸡犬不宁的方式彰显存在感。可偏偏就是这样年幼的「胡同串子」,结交的都是后来特别有出息的「大人物」,比方讲他十岁那年认识的英达。八十年代初,年方十七的「熊孩子」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随后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一年多,这才接了他生平头一个电影角色,处女作演的就是皇帝——溥仪。可能正是这种好运,勾出了他的王者霸气。
时至今日,我们再回头去看他的导演作品,不难发现童年回忆始终是充实着他艺术创作的骨血,最典型的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拿来拍电影,对姜文来讲再合适不过,这里头部队大院里少年们的生活,他熟;泡妞、爬烟囱、给邻里捣蛋的细节,他也熟;青春期荷尔蒙激生阶段,对于这个世界的疑惑,他更熟。因为熟,所以拍得地道,小说里所有的精髓,都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甚至还让女主角宁静奉献了裸戏。
事实上,姜文很早以前就已经为跨界当导演做好了万全准备,当年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曾经问他:「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他回答:「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
这份专属于武将的莽撞傲气,令他的「坏」都坏得劲道十足。想当初,姜文演完《红高梁》的时候,到洪晃家看望大病初愈的章含之,劈头就跟她戏言:「章阿姨,您当我女朋友吧,您真是女的里头最漂亮的。」把章含之逗得乐开了花。
敢跟章含之当面「表白」的男人,绝对无所畏惧,在 1987 年拍《芙蓉镇》的时候,23 岁的他就敢跟年过三十的刘晓庆交往,这段「绯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大伙儿终于意识到,这位新人演员注定不会走寻常路。
姜文自己也说过,他对「传统」没那么看重,老底子保留下来的规矩作派,多半都是落伍的,不得人心的,传统里的优质元素少之又少。于是他抛开束缚,让理想放飞,这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打着「姜」字招牌的代表作问世。
中国当代为数不多 “要求” 观众进影院带脑子的导演。
我是个粗人,对此自我表达的最高境界是 牛逼。
等边三角形
小说从卡夫卡、乔伊斯那里发生了转向,从写实主义变得不明所以,甚至糊弄玄虚。
我认为这个这个转向可以这样来解释:当读者阅读一本文学作品,信任是最终要的,所以写实主义中扎实的风格会让读者身临其境;而对于侦探为代表的 “刺激” 作品不那么注重细节,因为可以用悬念和转折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可是如果大量的细节描写只被看作一种填充,而转折虽然刺激但会让读者问出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为什么会发生车祸?为什么他们刚好错过…… 再完美的写实主义作品都会被这个僭越的读者问出个为什么,因为当读者的视角变得不纯粹,不再是一个生活在上帝创造的田园生活中,而妄图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到故事和自己的命运,文学作品就面临着考验,一旦读者问出为什么,作品就会被解构掉。而在卡夫卡的作品里你不会问为什么,因为那像是一场无边的梦,不仅街道和人群是陌生的,甚至自己的身体也是陌生的,我从未在镜子里看到过自己。
所以我认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被高估的代表,因为它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它除了让观众共情和感动以外,没有什么艺术性。并不是说写实不好,而是当读者变得聪明和贪婪后写实是不够的,如果看电影和小说只是一种消遣,那么好已经足够了,可是如果你希望窥探到人性和真理甚至更多,那么就没有办法写实,一部艺术作品要展现可以展现的全部。
对于姜文来说,写实的电影大概是无聊的,充满灵感和诗意的作品才是他所追求的。我认为他是成功的,因为他的电影不会让人问出为什么不那样,而通常只会问为什么会这样,而当你看着 “这样” 却想不到任何可能的 “那样” 时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当然成功未必是足够好或者十全十美,或许姜文可以看作有天赋受到 “卡夫卡” 启发的模仿者,他自然有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足的,可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都会限制发展,所以如果有时不必那么理性,也就不会那么充满设计感,或过于糊弄玄虚。
路过电影院 发现有姜文拍的电影 可以毫不犹豫的走进去
姜文一开始在中戏上学表现就很强,名声在外,专业第一,很多人说他:他有你们传的这么牛吗?反正,谢晋这样的大导演在姜文上学的时候就找他拍电影。
后来,22 岁就跟谢晋就拍芙蓉镇,证明了姜文就是这么牛。
姜文自己导演的电影,前两部大家都是认可的。尤其是鬼子来了,普遍认为是天才作品。但是谢晋导演认为姜文拍的一塌糊涂,不以为然。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没获奖,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谢飞导演认为片段是天才的,但是不成个东西。大家基本不太接受。那时候姜文没在国际上获奖,还觉得很吃惊。后来不获奖就常事了。
让子弹飞大家普遍接受了,但那是个商业电影,国际上得奖没有可能。谢飞导演就说姜文拍商业片是为了维持贵族生活。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号召大家起来反贵族的。。
后两部大家争议比较大,或者没感觉,也没得奖。谢飞都打了三星,普通年轻观众也不太爱看。这时候舆论上开始出现姜文太浪费才华这种说法了。
有才华,有追求
算是个挺典型的甲之蜜桃乙之砒霜类的人物
对他的影迷来说就是个注定不会完美而且毛病不少,但是时不时就想让人起立鼓掌山呼牛逼的人吧
配合四川话版加上我党我军的故事风味更佳哦
知乎用户 叉少 发表 多年之后,香川照之仍对在中国拍《鬼子来了》那四个多月心有余悸,其中一大半的原因要 “归罪” 于导演姜文,严酷的训练和没谱的拍摄进度让他每天在剧组过得提心吊胆。 回国后,香川出版了自己在中国的拍摄日记,里面不乏 “我要和 …
知乎用户 进击的招娣 发表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 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败类”——毛泽东 唯一一部表达了这句话意义的、以日本侵华战争做背景的电影被禁了,我是真的不服气。 这种手法比手撕鬼子高出了一百个奥斯卡啊。 …
曾执导《生门》《好死不如赖活着》等作品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职业生涯最后一部影片《城市梦》于近日在武汉地区首映,这应该是疫情过后第一部登上内地大银幕的武汉背景作品。 拍摄摊贩与城管的博弈能够获得公映许可,关于城管与小贩生死争斗的原生态故事,官民 …
知乎用户 姬轩亦 发表 修改一下,言简意赅地提几个重点,手把手教你看懂类似的片子。除了《让子弹飞》,还有《色戒》,《少年派》,想看类似的评论可以投票哦. 让子弹飞不容易看懂的几个点, 第一是钻石的传递,表面上,钻石的传递过程是,黄四郎——张 …
" 除了战场上的惊恐、紧张、刺激之外,鲜活真实的个体感受,应该是今天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需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 阔别影院半年有余。终于,《1917》能在银幕上与我们见面。 我们也终于能在IMAX放映中真正感受这部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