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姜文?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文化咖 发表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的代表作。

而马小军,是当下姜文的隐喻:拼命融入时代,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昨天,是姜文生日,祝这个 57 岁的老男人生日快乐吧!

你看,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童话。

01

1963 年 1 月 5 日,姜文出生在唐山。

那时候,他不叫姜文,他爸姜洪齐忙于部队工作,妈妈高阳刚生完孩子,半醒半梦之间,忘了之前定的名字。医生支招:你家有个当兵的,叫姜小军吧。

**

**

姜文儿时

父母忙时,姜文就在唐山乡下和姥姥姥爷过日子,父母有空了,他便跟着他们四处旅行,去了贵州,又去了湖南。

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过得惬意。

父亲爱看书,他便也随着看了许多书;父亲是电影迷,他也就随着看了许多电影。

艺术的生活沉浸时间长了,他还在学校话剧《消息树》里演了个美国大兵。

邻居们见了,乐呵呵说,要不是这孩子长得丑了点,兴许还能当个演员。

这句话深入骨髓。

10 岁那年,姜文漂泊归来,住北京内务部街 11 号部队大院。

上房揭瓦,鸡飞狗跳,是当时的姜小军和几个大院哥们最流行的快活方式。闹够了,就蹲在房顶上,抽烟,喝酒,弹吉他,唱苏联歌。

趁着还没人知道姜小军,姜文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

日子就像电影的开头一样带劲儿,仿佛永远是夏天,阳光永远耀眼。

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写照,也是姜文的青春年少。

《阳光灿烂的日子》

回京两年,姜文考上了北京 72 中,班里,他最小,比同班同学平均年龄要小三岁。

身边来来去去,总是哥啊姐的,男生火爆阳刚,女生风韵成熟,打造了他贯彻一生的审美趣味。

学校里,姜文和英达要好。

当时,谁也不知道未来,他们一个能编能导能演,国内国外获誉无数,一个靠着《我爱我家》,成了国内家庭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

当然这是后话了。

英达课余时总去找姜文玩,还鼓励他去演戏。

姜文 “丑” 字扎心,没什么自信。英达父亲是一等一的北京人艺台柱子,自然有了许多机会带着姜文,出没在北京人艺的台前幕后。

从《龙须沟》到《茶馆》,当时的名角于是之精湛的演技,配上发人深省的剧本,一次次冲击着姜文的认知。

原来美丑不是事,戏牛不牛才是真本事。

1979 年,英达考上北京大学心理系,姜文却被北京电影学院刷了。

英达哥们义气,找了他爸英若诚亲自辅导姜文。

第二年,英达骑自行车带姜文去中央戏剧学院考场。

三场考试下来,再次被刷,最终还是中戏的张仁里老师捞了他一把。

02

幸运,张扬,顺风顺水,成了青春期里永远比 “同龄人” 小三岁的姜文的青涩烙印。

如此冲锋陷阵的小伙子,入了社会,依然是高调非常。

毕业后,姜文被分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演了一年的话剧后,导演陈家林看中了姜文,希望他演《末代皇后》里的溥仪。

80 年代末,中西方都对末代皇室着了迷。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 · 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在紫荆城开拍,改编自庄士敦的《紫荆城的黄昏》;

国内自然不想落后,周寰和张建民执导的剧版也在筹备中,剧本源自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选了几轮演员,定下了还在中戏上学的姜文。可合同签订之后,剧组改选了陈道明。理由是陈道明比姜文讨喜。

被刷滋味,学前体验过一回,这次又来,姜文心里窝起了火。

之后的《末代皇后》,一听剧名就知道,主角不是溥仪,但姜文管不了这么多。他为雪耻而拍。

他找了溥仪的纪录片和《我的前半生》原著,反复观看,铭记于心。

他去拜访溥仪的弟弟溥杰,按照溥杰口述,在脑中还原溥仪的生活习惯细节,回家躺在床上还要和弟弟姜武说溥仪。

正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让姜文的溥仪一炮而红。

《末代皇后》

之后,姜文因此得了谢晋导演的赏识,与刘晓庆一起出演《芙蓉镇》。

一个是刚毕业的小伙子,谢晋就已称赞他是中戏最优秀的,是 “五分中的五分”;一个高高在上,包揽了金鸡百花奖双料影后。

正是青春年少时,这位妩媚的大姐姐给姜文留下了美好印象,还没等刘晓庆开口,姜文就先看上了她。

后来进了剧组,谢晋和所有工作人员,眼看两人好上了。姜文录音录不好,谢晋还鼓励说:你想想晓庆,一下子就录好了。

《芙蓉镇》

当然,艺术归艺术,现实一直都在。

戏外,刘晓庆当时的丈夫陈国军知道之后怒不可遏,直到离婚了 “硝烟” 还未散去,写下并出版《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详细披露细节。

其中一段,按如今标准来看,倒是显得姜文爷们了。

我和姜某面对面地坐着。
我盯着他看了很久,平静地说:“你把你和刘晓庆的事写出来。”
这时,我把书架上的一把小折刀拿到手里翻来翻去,眼睛狠狠地盯着他:“你必须写!”
不知是我咄咄逼人的气势占了上风,还是我手里的小刀起了什么作用,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拿起了笔。
一九八七年在苏州拍戏,我与刘晓庆开始建立恋爱关系(包括两性关系)。
一九八七年底,我得知她已正式嫁人后,仍继续追求她,保持这种关系。
我看完了这份东西,姜某又把它要了回去,说:“我想添几个字。”
“你要添什么?”
“我想加上 ‘因为我爱她’。”

2002 年,刘晓庆因偷税漏税入狱,早已分手数年的姜文仍为她四处奔走。

当然,《芙蓉镇》不仅仅是成就了姜文和刘晓庆的一段情缘,还助姜文得到了百花影帝,而此时他才不满三十岁。

年轻时不断闯祸,不断上升的人很多,但能闯出来的,就没几个了。

姜文正好就是闯出来的人。

03

姜文能闯出来,凭运气,更凭他对个人标签的塑造、对叙事环境的不妥协。

1988 年,姜文拍了《红高粱》,国师和姜爷都是创造力极强的人,两人从开机吵到杀青,最后拿出的作品自然不差,一举夺得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

成名对姜文来说,是水到渠成。而他想做的,不只是成名。

1993 年,演员姜文转行做了导演。

他在《收获》上看到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深更半夜看的,第一眼就忘不掉了,想拍出来。

当时他和刘晓庆还没分手,当姜文把自己关在西坝河北三环路边的小黑屋里,日雕夜琢地创作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的时候,刘晓庆就当制作人,去云南,香港,甚至去美国给他拉投资。

当然,结果一出,过程已经不重要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了姜文开启导演生涯最好的注解,它辉煌,梦幻,荒诞,情与欲在青春之梦的安魂曲里,如乌托邦一样存在着。

男性,个个放荡不羁,松散而执着,喜欢挑点小事,却又似乎不想激起真正的水花;

女性,像被不知疲倦的阳光穿透的玻璃器皿,青春饱满,灵气膨胀。

他们真想改变世界吗?

或许只是想活出自己,顺便点缀一下那个暂时无关的压抑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杀青后,姜文和刘晓庆分手了。

或许是刘晓庆的定格太过绚烂,此后姜文的恋情一律十分低调。

先是与法国汉学家默默结了婚,后来又和周韵默默生了两个孩子。离婚结婚像是皮影戏一般,神秘莫测。

姜文和现任妻子周韵

1997 年,世纪末,无论老少都感觉生活有些微妙,仿佛有什么事要发生,又仿佛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那时候,姜文不惑之年将至,心里也想总得做点什么,来安抚一下慌乱的身心。

他拍了《鬼子来了》。

电影成功了,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明哲保身的抗日形象,“人民” 这一有实际意义的词化作电影里的符号:

精明与猥琐并行,时刻想要美化自身行为的龌龊,又总是在推卸责任。

《鬼子来了》

电影在豆瓣上有 9.2 分的高分,横扫戛纳评委会大奖。

可是,因为批判性太过严肃,夸大了精英主义对愚民的明晃晃的刺眼的看法。

姜文被禁拍五年。

04

1993 年,中国电影开放市场。2002 年,内地的电影市场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大片时代。

2009 年,全国票房连续以每年 35% 的增速暴涨,《阿凡达》创下最高票房纪录的同时,也创下了最长上映时间的纪录。

2010 年,《唐山大地震》以 6.6 亿收官,打破国产票房纪录。

姜文会拍戏,但不意味着会投资。从公司名字就可以看出。

有刘晓庆帮衬时,《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顺利,期间还遇到了投资人,于是他与投资人一起开了阳光灿烂制片公司。

很快 “阳光灿烂” 烟消云散了,后来他自己开公司,再次戏耍,取名“不亦乐乎”。

认真和用心都在电影上了,剩下的哪怕与电影沾了一点儿边,都被戏耍下去。

神奇的是,姜文几乎每次出手,都能踩中商业的痛点。

2010 年贺岁档,争夺激烈,陈凯歌携《赵氏孤儿》出山,冯小刚手里有《非诚勿扰 2》,姜文有《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

冯小刚说过,如果哪一天姜文忽然醒悟,要开始拍商业片,那才厉害。

醒悟有多重含义,或从此隐于世,或与世一起喧闹。

姜文选择了中间的路。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及陪得血本无归的《太阳照常升起》,是他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品。

那么,到了 2010 年,47 岁的姜文则遁入了魔幻主义的光影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他的人物、场景、叙事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埋在无限的隐喻和符号之中。

《让子弹飞》

他在电影里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他还说,我想站着也把钱挣了。

这些话,最终成了中国商业电影时代,观众对姜文最新的记忆点。

姜文不再是朝气蓬勃、自信飞扬的年轻人,而是正儿八经的姜爷。

这位姜爷在电影里的面孔,是粗糙的,是洋气的。他的嘴角总挂着一溜让人捉摸不透的笑,他的话,逗趣而迷惑,经得起解构。

《让子弹飞》无疑是成功的——6.59 亿票房。

比起陈凯歌的野心勃勃,比起冯小刚的轻车熟路,这部 “民国三部曲” 的头炮,厚重,丰饶,充满诚意,每一步都在撩拨,却让人充满敬意。

但也正是这样一部电影的成功,给了姜文超出预计的自信。可谁不是这样呢?

当一个人可以将他童年时对火车的寄托,对兄弟义气的诚挚回顾,与最私人的对世界的看法,融进一坛最民国风味的新酿,玩得不亦乐乎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买单。

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能让人飘飘然呢?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觉得有人读懂你,理解你了,而你作为话题的中心,一个被理解了的人,总是情不自禁要试试到底是否真的如此。

四年后,《一步之遥》便是一份解码大礼,开头就是姜文和葛优超级冗长而绚烂的舞蹈表演。

《一步之遥》

它没跟上叙事,只是无尽的绚烂,无尽的表演,浮夸又虚无,观众们一下子被拖入了与电影脱解的独立呈现中。

与其说自己在看电影,还不如正置身于一种被哭笑不得挤兑到无处落脚的境地,只能任凭愤怒扑面而来。

又四年,比起《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的欢闹更胜。

《邪不压正》

超快节奏的剪辑,超多人物线的平铺与交错,绚烂从一开始就拔得头筹,并像陀螺一般以超快的速度,拉扯着电影中的人物一次次让步,一次次荒腔走板。

最典型的,莫过于底层白姓与高层官员的对比。

比如,唐凤仪的正房野心与最终求死;关巧红的自由,独立与象征性十足的小脚。

比如,戏中大佬呢,他们从大恶之人变成了警察局长,从革命家变成了同流合污的骗子。

李天然要复仇,最后却发现自己身负使命,个人意志像烟花一般,只要需要,就要在国家重任的天空中化为灰烬。

而不单是李天然的理想要化为灰烬,大佬的荒腔走板与百姓的拼命向上,也在一片枪战中,丑态毕露,泥沙俱下。

《邪不压正》

既如此,复仇意义在哪里?

而李天然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05

《十三邀》里,姜文说过一句话:

“一天瞎担心什么啊,人毁灭不了地球也救不了地球,管好自己的事儿就得了。”

他这是在教训许知远焦心过头,但他也说,“我觉得我很正常。”

姜文曾想构建一个他的童话世界,马小军可以永远和哥们嬉闹,外面的时间可以像子弹一样,永远在别处飞一会儿。

但时代无异是强势的。

妖娆妩媚,极懂得运用自身情与欲优势的女性,本不应曾为姜文电影的专用符号,但她们如今只能在电影里,才能尽情美艳。

爷们本就是中年男人的群像符号,如今也被 “油腻”、“大叔” 消解了。

姜文 57 岁了。

他说,希望年轻人有本事取他代之。

如今,圈中大佬还有谁比他更像当年拼命融入时代又悲伤的马小军呢?

知乎用户 狗狗 发表

这个回答偶尔也有人点赞,那我就把我在评论区里写的拙见拿出来给大家伙看看吧。

——————————

关于浪费才华这一点我也思考过一段时间,我的观点是,姜文能说的想说的东西都太多了,以至于影片里明言暗喻(其实很多根本都不是暗喻)都太多了,他要是每部电影都按照《太阳》那样拍,重意境,或者像《子弹》那样重故事,都是顶尖的活。

网上很多骂《一步之遥》的,我不赞同,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写意版的让子弹飞,看完大家都明白你想说啥但就是说不明白你想说啥,这就叫浪漫。

我唯一不能接受的是《邪不压正》,感觉这部电影里,姜文在田园式的浪漫和男人铁血的浪漫之间左右横跳,不仅没把故事说好,整个美学体验也根本没有办法跟《太阳》之流相提并论。

————————————————(以下原答案)

有一次和教我们电影艺术欣赏的老师谈到姜文。

老师的原话是:“姜文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太浪费了。”

“是说他拍电影的时候太不在乎预算,浪费钱吗?” 我想起网上看到的一些逸闻。

“不,是才华。”

知乎用户 盐选推荐​ 发表

《鬼子来了》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使姜文得到很高的美誉度。直到《太阳》出炉,才消减了这股「粉丝热」,大家开始怀疑姜文是不是自恋过头了,才拍出「不知所云」的片子?可它却偏偏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下过金狮奖的提名。国内国外风评云泥之别,原因却特别简单。

他人口中的「戏霸」,倍受争议的电影才能,在被不断误读中嚣张前行,姜文始终抱持「邪不压正」的信念,站在风口浪尖,与众生较劲。

今年二月的时候,高晓松在微博上讲,看完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激动万分,于是致电作者,想买下电影改编版权,孰料对方答曰——迟了一步,已让别人买走。他沮丧片刻,即刻释然,觉得如此这书可称得上找到「完美归宿」,因为买下《侠隐》的人,是姜文。

后来,就有了电影《邪不压正》,一部倾注了导演对老北平全部执念及牵绊的映画,也是继《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后,姜文再一次拿捏民国题材,彰显他的文武有道。

一、部队大院出来的「胡同串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北京的部队大院里诞生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军人的后代,见过的世面多,兴趣范围广,于是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为日后文化圈的一批中坚份子。这其中包括王朔,还有姜文。

作为抗美援朝英雄的儿子,姜文确实因出生占了许多的便宜,定居北京,入住内务部街之前,他就已经随着家人走南闯北,辗转各地生活,积累了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多的社会经验。因是家中三个孩子的老大,他够坚强,也够凶悍。当年他还叫姜小军,弟弟姜武叫姜小兵,可能是老天爷给姜家两老开了个玩笑,兄弟俩的性格与其名字正好倒了个个儿。姜武打小斯文老实,常受胡同孩子的欺负,每每吃了亏,总是姜文跳出来为其出头,在「打架界」也算一把好手。

严格来讲,姜文挺让人头疼,成日里不是爬枣树就是攀烟囱,喜欢以搅得鸡犬不宁的方式彰显存在感。可偏偏就是这样年幼的「胡同串子」,结交的都是后来特别有出息的「大人物」,比方讲他十岁那年认识的英达。八十年代初,年方十七的「熊孩子」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随后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一年多,这才接了他生平头一个电影角色,处女作演的就是皇帝——溥仪。可能正是这种好运,勾出了他的王者霸气。

时至今日,我们再回头去看他的导演作品,不难发现童年回忆始终是充实着他艺术创作的骨血,最典型的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拿来拍电影,对姜文来讲再合适不过,这里头部队大院里少年们的生活,他熟;泡妞、爬烟囱、给邻里捣蛋的细节,他也熟;青春期荷尔蒙激生阶段,对于这个世界的疑惑,他更熟。因为熟,所以拍得地道,小说里所有的精髓,都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甚至还让女主角宁静奉献了裸戏。

事实上,姜文很早以前就已经为跨界当导演做好了万全准备,当年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曾经问他:「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他回答:「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

这份专属于武将的莽撞傲气,令他的「坏」都坏得劲道十足。想当初,姜文演完《红高梁》的时候,到洪晃家看望大病初愈的章含之,劈头就跟她戏言:「章阿姨,您当我女朋友吧,您真是女的里头最漂亮的。」把章含之逗得乐开了花。

敢跟章含之当面「表白」的男人,绝对无所畏惧,在 1987 年拍《芙蓉镇》的时候,23 岁的他就敢跟年过三十的刘晓庆交往,这段「绯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大伙儿终于意识到,这位新人演员注定不会走寻常路。

姜文自己也说过,他对「传统」没那么看重,老底子保留下来的规矩作派,多半都是落伍的,不得人心的,传统里的优质元素少之又少。于是他抛开束缚,让理想放飞,这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打着「姜」字招牌的代表作问世。

知乎用户 Joe 发表

中国当代为数不多 “要求” 观众进影院带脑子的导演。

知乎用户 肆囍 发表

我是个粗人,对此自我表达的最高境界是 牛逼。

知乎用户 老葫芦 发表

等边三角形

知乎用户 范不说 发表

小说从卡夫卡、乔伊斯那里发生了转向,从写实主义变得不明所以,甚至糊弄玄虚。

我认为这个这个转向可以这样来解释:当读者阅读一本文学作品,信任是最终要的,所以写实主义中扎实的风格会让读者身临其境;而对于侦探为代表的 “刺激” 作品不那么注重细节,因为可以用悬念和转折来抓住读者的注意。可是如果大量的细节描写只被看作一种填充,而转折虽然刺激但会让读者问出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为什么会发生车祸?为什么他们刚好错过…… 再完美的写实主义作品都会被这个僭越的读者问出个为什么,因为当读者的视角变得不纯粹,不再是一个生活在上帝创造的田园生活中,而妄图站在上帝的视角来看到故事和自己的命运,文学作品就面临着考验,一旦读者问出为什么,作品就会被解构掉。而在卡夫卡的作品里你不会问为什么,因为那像是一场无边的梦,不仅街道和人群是陌生的,甚至自己的身体也是陌生的,我从未在镜子里看到过自己。

所以我认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被高估的代表,因为它是纯粹的写实主义,它除了让观众共情和感动以外,没有什么艺术性。并不是说写实不好,而是当读者变得聪明和贪婪后写实是不够的,如果看电影和小说只是一种消遣,那么好已经足够了,可是如果你希望窥探到人性和真理甚至更多,那么就没有办法写实,一部艺术作品要展现可以展现的全部。

对于姜文来说,写实的电影大概是无聊的,充满灵感和诗意的作品才是他所追求的。我认为他是成功的,因为他的电影不会让人问出为什么不那样,而通常只会问为什么会这样,而当你看着 “这样” 却想不到任何可能的 “那样” 时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当然成功未必是足够好或者十全十美,或许姜文可以看作有天赋受到 “卡夫卡” 启发的模仿者,他自然有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足的,可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都会限制发展,所以如果有时不必那么理性,也就不会那么充满设计感,或过于糊弄玄虚。

知乎用户 暮暮暮暮暮额 发表

路过电影院 发现有姜文拍的电影 可以毫不犹豫的走进去

知乎用户 卫若兰 发表

姜文一开始在中戏上学表现就很强,名声在外,专业第一,很多人说他:他有你们传的这么牛吗?反正,谢晋这样的大导演在姜文上学的时候就找他拍电影。

后来,22 岁就跟谢晋就拍芙蓉镇,证明了姜文就是这么牛。

姜文自己导演的电影,前两部大家都是认可的。尤其是鬼子来了,普遍认为是天才作品。但是谢晋导演认为姜文拍的一塌糊涂,不以为然。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没获奖,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谢飞导演认为片段是天才的,但是不成个东西。大家基本不太接受。那时候姜文没在国际上获奖,还觉得很吃惊。后来不获奖就常事了。

让子弹飞大家普遍接受了,但那是个商业电影,国际上得奖没有可能。谢飞导演就说姜文拍商业片是为了维持贵族生活。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号召大家起来反贵族的。。

后两部大家争议比较大,或者没感觉,也没得奖。谢飞都打了三星,普通年轻观众也不太爱看。这时候舆论上开始出现姜文太浪费才华这种说法了。

知乎用户 金色啃子婆 发表

有才华,有追求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算是个挺典型的甲之蜜桃乙之砒霜类的人物

对他的影迷来说就是个注定不会完美而且毛病不少,但是时不时就想让人起立鼓掌山呼牛逼的人吧

知乎用户 涛涛 发表

配合四川话版加上我党我军的故事风味更佳哦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

知乎用户 叉少 发表 多年之后,香川照之仍对在中国拍《鬼子来了》那四个多月心有余悸,其中一大半的原因要 “归罪” 于导演姜文,严酷的训练和没谱的拍摄进度让他每天在剧组过得提心吊胆。 回国后,香川出版了自己在中国的拍摄日记,里面不乏 “我要和 …

为什么要封杀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

知乎用户 进击的招娣 发表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 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败类”——毛泽东 唯一一部表达了这句话意义的、以日本侵华战争做背景的电影被禁了,我是真的不服气。 这种手法比手撕鬼子高出了一百个奥斯卡啊。 …

疫情后首部登陆院线的武汉电影

曾执导《生门》《好死不如赖活着》等作品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职业生涯最后一部影片《城市梦》于近日在武汉地区首映,这应该是疫情过后第一部登上内地大银幕的武汉背景作品。 拍摄摊贩与城管的博弈能够获得公映许可,关于城管与小贩生死争斗的原生态故事,官民 …

如何评价电影《让子弹飞》?

知乎用户 姬轩亦 发表 修改一下,言简意赅地提几个重点,手把手教你看懂类似的片子。除了《让子弹飞》,还有《色戒》,《少年派》,想看类似的评论可以投票哦. 让子弹飞不容易看懂的几个点, 第一是钻石的传递,表面上,钻石的传递过程是,黄四郎——张 …

《1917》:被遗忘的战争,被当做代价的人

" 除了战场上的惊恐、紧张、刺激之外,鲜活真实的个体感受,应该是今天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需要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 阔别影院半年有余。终于,《1917》能在银幕上与我们见面。 我们也终于能在IMAX放映中真正感受这部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