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需不需要存粮食?
知乎用户 星相大白 发表 最近文章一直围绕着疫情和经济危机,估计大家都有点审美疲劳了,今天来聊点别的。 那就是关于今年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我在 2 月 17 日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今年大概率会爆发贪夜蛾虫 …
中储粮罐车运输油罐混用,吓坏全国人民。央视网评怒批 “草台班子要消费者的命”,值得大大地点赞!
食品安全如此儿戏,说是 “草台班子” 都嫌轻。这不禁让人疑惑,中储粮这样正儿八经的政策性央企,怎么养出了这样的 “草台班子” 呢?
前世今生
中储粮的诞生,是中央储备粮体系改革的产物。其身世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统购统销体系,这套计划经济时代的 “老古董”,名义上一直沿用到 1980 年代。之后不可逆转的市场化趋势,让这套极其陈旧的体系难以为继。
1990 年,中央储备粮体制成立,由新设立的国家粮食储备局负责。中央储备粮体制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缩小版——从原来全国粮食产供销的庞大体系,缩小为政策宏观调控、粮食战略储备的局部政策性功能。
可是,这个缩小版的计划经济体制遗产还是很不让人省心。**政企不分造成的亏损、挂空账、高损耗、追责难,问题层出不穷。**衍生出很多段子,诸如 “冬天里的一把火”、“总理视察发现空仓” 之类的。段子不能当真,但问题肯定是很严重的。严重到仅仅运行了十年,就再次面临政企分开的改革大手术。
1999 年,国家粮食储备局被一拆为二,政企分家。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的行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国家粮食局,中央储备粮调运、轮换、仓储管理、进出口等职能则交由刚刚成立的中储粮总公司来执行。
政策性央企中储粮就此诞生。和经营性央企不同,政策性央企主要就是完成政策任务目标,没有 “做大做强” 的盈利指标考核。对中储粮主要考核储备是粮宜存率、轮换完成情况等业务指标,经营性的考核只要求守住中央储备粮保值的底线。为此还有政策性补贴和各种政策优惠。
也就是说,中储粮最初的经营模式是很单纯的,**拿着政策补贴和各种政策优惠,负责 “买原粮、卖原粮” 的储备粮流通。**经营范围不涉及粮食加工、零售等市场业务。其企业属性只是为了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而赋予的。
按照改革的初衷运行,中储粮是不必做大做强的。战略储备粮够用就好,无需做大做强。甚至可以说是不能做大做强的,“天下粮仓” 的金字招牌太特殊,政策赋能太高,跑到市场里捞金,对人对己都有风险。
可是,正所谓 “手持利器,必怀杀心”,极高的政策赋能提供的经营便利诱惑之下,谁能不动心呢?
下海抢食
2008 年,中储粮负责人在《求是》发表《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发挥 “三个维护” 作用》一文。文章指出:“中央储备粮如果局限于储备环节,维持‘买原粮、卖原粮’的现状,其结果要么就是被其他市场主体利用或钳制,要么就是被边缘化,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篇高规格发表的文章,成为中储粮拓展市场经营范围的 “纲领性文件”。翻译成通俗的表达就是,中储粮不下海和其他市场主体争利,就搞不定粮食宏观调控。
细品之下,也不难发觉其中的问题。粮食宏观调控的行政职能明确归属国家粮食局,中储粮的政策定位只是执行层的市场端口罢了。粮食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追求怎样的效果,并不是中储粮该操心的。虽说中储粮此番高调表态有越俎代庖之嫌,但是主管的行政部门没有表态,中储粮的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就畅通无阻。
因此,中储粮挥舞着政策大旗,杀入市场,引发了持久的争议。
粮食的加工销售可不是空旷的蓝海,有经营性的央企如中粮集团,有各地的地方国企和民企,还有外企,挤得满满当当。但是,谁又能阻止这家政策性央企的下海抢食呢?
中储粮 “下海” 是有政策性优势的上游优势。
**中储粮不仅每年有轮换指标,还有轮换补贴托底。**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中储粮所保管的中央储备粮轮换费用实行定额补助,每斤粮食 2 分钱。在轮入轮出时存在的差价,则由中储粮通过把握时机来消化,亏损自己承担,盈余即为经营利润。
本来是为了轮换保值托底的补贴,成了中储粮搞产业链延伸的起点优势。粮食一斤就是块八毛的价,一斤两分的补贴几乎相当于粮食加工企业的净利润率了。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这还不算,“天下粮仓” 的金字招牌还有更高的政策赋能。早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储粮的各个直属库名义上专注于粮食保存、流通,不生产终端消费品,因而免于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的外部直接监管。在此体制之下,对于直属库的监管只有来自上级公司的内部监管以及国家粮食局。
由于中储粮下海的降维打击存在不公平竞争和监管漏洞,**要求中储粮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的呼声在业内此起彼伏。**比如,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再多年前就提出: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之下,中储粮如果不实行经营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之间的彻底划清,难免出现一系列的弊端。
然而,这些专业预警并没有阻止中储粮从 “天下粮仓” 走向 “天下粮商” 的捷径。大量本不应该开展经营性业务的直属库或改头换面、或明火执仗,做起了粮食加工和销售的买卖。中储粮的摊子迅速铺开,粮食加工企业遍布全国。
然而,这家政策性央企显然没有为大举扩张的产业链做好准备。扩张和亏损扩大几乎同步。
又菜又爱玩
2015 年,国家审计署发布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中储粮)2013 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由于内部管理不善以及决策失误等原因,中储粮损失超过 8 亿元,还有超过 4 亿元的资金面临损失风险。
迅速铺开的米面加工产业链,是亏损的重灾区。2008-2013 年, 中储粮总公司先后直接投资和批复下属单投资成立了 40 家米面加工企业,运营情况普遍较差。截至 2013 年底,仅有 19 家仍在生产经营 (其中 3 家已资不抵债),其余 21 家已停产、对外租赁或处于闲置状态。
中储粮作为政策性央企的特殊性,主体和分支都没有上市,没有公开的财务信息披露。2008 年 - 2013 年期间的到底亏了多少,无从得知。但是,业内对中储粮一面亏一面扩张是破有微词的。
很多业内人士提出中储粮的盈利归自己,亏损由财政兜底,是显著的不公平竞争。对此,中储粮的回应称,亏损没有财政兜底,都得自己承担。无账为凭,也就无法定论。但是,这样 “又菜又爱玩” 的“做大做强”,的确很难用正常的市场主体经营逻辑去解释。
更尴尬的是,大举扩大经营范围,并没有提高中储粮政策性业务的运营水平。“天下粮仓” 的问题丛生,时不时闹出大新闻。
一地鸡毛
中储粮在市场 “做大做强” 的同时,储备粮收储轮换等政策性业务的问题层出不穷、目不暇接。
2010 年至 2013 年,中储粮下属涿州直属库、蓟县直属库等 5 家单位在与 4 家粮食企业开展粮食购销合作中监管不力,存储在上述企业的粮食遭盗卖或抵押等,造成 1.26 亿元购粮款面临损失风险,其中 2013 年损失 480.63 万元。
2013 年,中储粮下属黑龙江中储粮米业有限公司将商品粮存放在简易仓中,导致粮食出现质量问题,造成损失 703.91 万元。
截至 2014 年 5 月,中储粮下属大同直属库、介休直属库等 3 家单位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与其合作开展粮食购销业务的 2 家企业累计拖欠粮食收购资金 1.28 亿元。
2015 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谯西粮库 9000 多吨国家储备粮被粮库负责人谭献华监守自盗。案发后,亳州市多部门还曾采取 “突击补库” 的方式试图“就地处理”。该案被央视报道后,引发轰动。
2019 年 8 月的一天,中央储备粮宁乡直属库,400 多吨粮食不翼而飞了。这次不是内鬼作案,而是 4 个无业游民 6 天给粮库拉了 81 车假粮食,轻而易举地骗走了 400 吨粮款。这点款子在中储粮的亏钱记录中不痛不痒,损失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上述案件均出自公开的审计报告和媒体报道,五花八门,尽显草台班子本色。
不过,它们和中储粮分公司的 “乔建军案” 相比,连小菜一碟都算不上。
乔建军 1998 年担任中储粮周口直属库主任,是 1999 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成立时的老班底。2008 年,登封市粮食局的职工联名给中央写了一封举报信,中储粮托托市收购过程的转圈粮问题被揭发。所谓 “转圈粮” 就是收储粮食时交易只存在账目上,陈粮根本没出过库。这是骗取收储粮资金的惯技。
眼看着纸包不住火,乔建军就开始转移资产、离婚办移民等潜逃准备。此后两年间,乔建军在美国购买了总价值为 2800 万美元,约合 1.8 亿人民币的物业。其中包括西雅图市与比尔盖茨为邻居的两处住宅。
可是,主犯准备潜逃的动作,并没有阻止中粮储河南分公司的犯罪团伙继续捞钱。
2009 年、2010 年这两年,按照账目,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应该从农民手中收购了全省 80% 以上的粮食,但实际收购量不到 50%。据估算,当时河南存储的粮食中,至少有六分之一是 “转圈粮”。
直到 2011 年 11 月乔建军出逃,12 月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被中纪委 “双规”,这场惊天大案才算收场。乔建军成为“百名红通” 榜的 3 号人物,一个基层粮库主任能有如此 “殊荣” 令人瞠目结舌。
搞正经业务,乔建军们是草台班子,骗政策拨款,这帮人却是专业的,绝对称得上是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我们不能因为河南出的大案否定中储粮整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储粮扩大经营在市场上 “做大做强”,并没有对“加强宏观调控的效果” 有帮助。该拿的拿了,不该拿的也没放手,一地鸡毛。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负面消息少了很多,中储粮也不例外。甚至因为 “勇斗国际四大粮商,把他们打到亏损” 的神奇传说,形象陡然高大了起来,舆论形象由负转正。
直到此次事件爆发,央视评论再次发出 “草台班子” 的有力质问。不禁让人感慨,以政策性央企之尊、吃着政策红、手持 “免检金牌” 下海捞金做大做强的“天下粮仓”,到底守护了什么?是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还是食品安全的经营底线?
“勇斗四大粮商,把他们打到亏损” 之类的段子还是别传了,传到国际上就成了国际笑话。一个草台班子,自己还不知道怎么亏的,除了内斗,还能斗谁?
知乎用户 星相大白 发表 最近文章一直围绕着疫情和经济危机,估计大家都有点审美疲劳了,今天来聊点别的。 那就是关于今年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 我在 2 月 17 日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今年大概率会爆发贪夜蛾虫 …
知乎用户 西窗剪影 发表 刚才跟俺爹电话聊了两句。 他说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干过这行。 因为这行干净的人少。 于是我也是才知道,为啥那时候他在圈里不用真名,隐去了一个字。 他说即使你不要求装卸工 “砸袋子”,他们有时候也会砸。 因为这直接关 …
据新京报记者长期追踪调查后发现: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成为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下中国人自己不知道,往往在出口时被国外检测机构检出问题严重时国人才知道。几年前,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新闻,知名品牌 …
据新京报记者长期追踪调查后发现: 食品类液体和化工液体运输混用且不清洗,已成为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调查提到的涉事企业,就包括中储粮下边的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7月6日,中储粮集团发文表示,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 …
用煤制油罐车装食用油,这么丧尽天良的事情,估计也就我们国家有。网友们怒不可遏,纷纷呼吁严惩判刑。 作为煤制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事件的当事方之一,中储粮集团终于站出来回应了。中储粮用了四个词语,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我给大家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