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by , at 28 April 2022, tags : 双桨 荡起 哀伤 童年 忧伤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李超字子躍 发表

·

因为曲作者刘炽先生谱曲时本身就是按照成年人感情世界里对童年那种淡淡忧伤的回忆而创作的。

现在我们听到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其实已经把那种成人对童年的那种忧伤感降到最低限度了。不信您听一下当年刘炽先生写的从未面世的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

刘炽先生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

您听,这种更加抒情的曲调,是不是更有一种忧伤在里边呢?

当时刘炽先生在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组写完这版曲子,马上直接找来剧组里几十位还是小学生的演员们,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当场演唱,并听取孩子们的意见。

然而

小演员们听完后普遍反应说现在这首歌虽然特别好听,但是太像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歌了,就是不像他们自己的歌

刘炽先生为了真正向孩子们靠拢,又不顾疲劳连夜改写了现在咱们经常听到的那版,再唱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对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所以,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谱就被束之高阁,没有面世。

后来崔永元拍摄大型纪录片《电影传奇》,他们从一堆原始资料里找出了第一版的曲谱,然后找到天音演唱组重唱了这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所以第一版演唱目前只有电影传奇的这一版)。

了解完了第一版《让我们荡起双桨》,那么,让我们回归到问题本身:

每一个成人,对童年的感觉,天然就带有一种忧伤,因为每一个成人都知道,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快乐……

即便刘炽先生已经极力把这种忧伤降到了最低,但忧伤的痕迹,无法彻底抹去。

·

知乎用户 大菠萝盖儿​ 发表

**第一个原因大家都说了:**这首歌的曲子是用小调五声音阶谱写,天然带有忧伤的基因。曲子是一首歌的灵魂,必然能决定歌曲的基调。

给这首歌作曲的是著名红歌作曲家刘炽老爷子,《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著名歌曲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还有一个身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徒弟,后者一曲《黄河大合唱》气吞山河。

另外一点,这首歌的歌词其实也很有特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北海公园的景色写的如诗如画,让人仿佛身在其中一般,而且并没因为是儿歌就写的特别稚嫩,相反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这样的句子有一种把儿童当做小大人尊重的感觉。

作词的是著名的填词大师乔羽老爷子,大家耳熟能详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刘三姐》、《人说山西好风光》、《牡丹之歌》、《难忘今宵》、《大风车》等等都是老爷子的作品,没有一首不是经典。

**第三,**这首歌是 1955 年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这部电影本身讲的就是小学班集体里的学生热心帮助班里的两名后进学生,最后大家一起加入少先队、带红领巾的故事。剧情本身积极阳关又感人,充满正能量。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作为电影的插曲,本身必然要与电影的基调一致,所以我们能从歌曲里听出阳光活泼又感人忧伤的矛盾感,正是这种矛盾感缔造了这首歌独一无二的美。

**最后一点。**这首歌代表了几代人的童年甚至少年,从 1955 年横空出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哼哼几句。歌曲本身被录入小学音乐教材,歌词还被小学语文教材引录,很多八零九零后都该记得这张课文插图: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电视剧《正阳门下》,韩春明和苏萌就去过北海公园划船,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也多次在剧中响起,引起几代人的共鸣:

我们为什么共鸣?因为我们怀旧!

我们为什么怀旧?因为现在过的不如小时候 / 年少时开心快乐。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因为生存的重压、因为人际关系难处、因为人性本身重利轻义……

而童年的我们不用体验生活的压力,不知道人心的险恶,在孩子心中: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未来的一切都是可期的!

童年,童年,就是童话般的年华…… 而童话在成人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六一儿童节,致敬《让我们荡起双桨》,致我们永远回不去的童年!

知乎用户 理想的蘑菇 发表

过去你以为那是未来。

现在你以为那是过去。

其实那是你从未有过的美好。

知乎用户 壮猫咪 attorney​​ 发表

第一次听《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小学吧?

那时候,男女还没有分桌,常常联想到同桌的马尾巴就是 “双桨”。同桌很活泼,转头的时候马尾巴常常抽到我脸上。

这时候我就说:“你的马尾巴打到我了。” 同桌会笑着说:“对不起!”

然后转头和后桌说话,又甩我一脸。

记得那时候音乐课总是会有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其中一首。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唱得笑起来,好像就真的坐在一艘小船上,在湖面上泛舟,周围是葱葱郁郁的绿树红墙。

我常常会在唱歌的时候看她,她也会在唱歌的时候看我。

彼此相视一笑。

那时候我的成绩不好,她的成绩很好。

所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当唱到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的时候,我就有点不好意思。我胸前的红领巾是皱巴巴的,她胸前的红领巾总是洗的很妥帖。她的衣服也很干净整洁,马尾上总有淡淡的清香。

她唱得也很投入,很开心。做人也大方,平时我橡皮擦不够用了,笔忘带了,她总是很大方地就给。要知道,这在小学的时候可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做到的。

唯有作业,我想抄的时候,她会说:“不给你,你要自己写。” 末了快要收作业的时候,又说:“只能借这次。”

后来我们分班了。小学生没有手机,不能上电脑,甚至没有留一个联系方式。

其实我还挺怀念她的,但是我们都是小孩子,我怎么能对她说:“我怀念你” 呢?我说不出来。

某天我被班主任训的时候,站在办公室里,她拿着一摞作业正在交,看见了我又没法说什么,走了出去。

就此,平时既希望遇见她,又害怕遇见她。我是个坏学生,被罚站的学生,她是一个收集作业的好学生,是快乐的学生。

在文具店,她和闺蜜在旁边笑着说着,我的心在跳着。我期盼她的出现,也害怕我们遇见。

可是一别十几年,我的境遇大大变了。我也曾成为了好学生,送作业的学生,却没有和我一起唱儿歌的人了。

也没有人再用马尾巴抽我,然后转头对我笑着说:“哦,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借我橡皮擦,铅笔时再让我觉得心里一阵暖。

我终于忘记了她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是不是还能那么快乐地唱歌。

就好像童年一样。

小学时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哀伤不过是成绩比不过人家。

快乐也不过是大家一起合唱,感受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集体氛围。

如果说我比别人多一点快乐的话,就是唱着唱着,偶尔与马尾姑娘相视一笑。

但是童年总归不可追,马尾姑娘也散落到人生的某个地方。

如果你觉得再听《让我们荡起双桨》会有淡淡的哀伤,

那应该也懂得 “你没有如期归来,也许这就是离别的意义。” 这句话。

正因为当年唱的时候有淡淡的快乐,所以今日重听时才有淡淡的哀伤。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说来惭愧,这是一首 50 年代的歌曲,但我作为 90 后从没有过过里面说的那种生活。。。。。

知乎用户 沉香 发表

本来打算说因为是小调。

然后看到很多人第一句话都这么说。
你感觉是没问题,这首曲子的确是很明媚的忧伤,我想可能是填词影响了大家的判断。
所以有人看歌词觉得很快乐。

我同意这样一种观点:

歌词只是音乐的一种附加形式,
是为了让更多音乐的门外汉能够透过歌词,比较容易的去欣赏一段旋律的优美与动人,
是为了让音乐更加便于向大众推广,但却绝非音乐本身的必须。

这首曲子配的歌词看起来快乐,是当时火红的时代政治背景的要求。
创作者,早已不是童年。
不是儿童的人去尝试创作儿童曲子,对他来说难免隐藏进了其他感情,向往或怀念。
至于怀念的是人还是事,亦或是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未可得而知也。或许兼具。

所以在这里推荐听没有歌词的纯演奏版本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来对比。
分享 谭炎健 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http://t.cn/zOZfanK(分享自 @虾米音乐)

最后总结,让我们荡起双桨其实本质更类似一首思念的歌,甚至还可能描述初恋那种。

相似,本质忧伤的童歌有《泥娃娃》《天之大》《送别》《小螺号》《鲁冰花》《歌声与微笑》《walking in the air》等等 (应评论补充《捉泥鳅》)

~~~
补充个刚无意发现的一个现象。
本人听过很多凄美的曲子。
举例:
佐藤康夫的《夜明》

分享 き乃はち 的歌曲《夜明》http://t.cn/zR0rjx7(分享自 @虾米音乐)

三宝老师作曲的《我的父亲母亲》终曲,《等》
分享 三宝 的歌曲《等》http://t.cn/hrzgdR(分享自 @虾米音乐)

James Horner 作曲的电影《勇敢的心》的主题曲旋律
分享 James Horner 的歌曲《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http://t.cn/h4yZp7(分享自 @虾米音乐)

犬夜叉里面几首,以《穿越时空的思念》为代表。

以上这些大家听过都比较公认的催泪的曲子!!!

我发现个有趣的事情:
这些曲子主旋律里面都是有很多咪嗖啦(3-5-6)或者啦嗖咪(6-5-3)或者嗖拉咪(5-6-3)在大量反复。
出现了这句的似乎一般都比较婉转优美。
夜明第一段是
356/176/5/563.
刚闪过一个模糊念头,接下来百度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谱子,进一步证实了那个念头。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这句歌词对应的简谱是:
(爪机没法上图,我写下来吧)
(356/56/176/563)
注: 分隔符仅辅助对比,无实际含义

旋律有没有很相似!!

也可以自行对比!拿链接里的音乐听,自己扒下看看谱。

更新: 一觉醒来,这个冷门回答突然多了几百赞。原来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我觉得,有时,听忧伤的曲子能让人心变得柔软,同样,泪水的洗涤下,心也会变得澄澈干净。回归纯真。

愿大家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虾米音乐 ID: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知乎用户 冬心 发表

日本的童谣《红蜻蜓》,有一种王维 “辛夷邬” 的感伤:

晚霞中的红蜻蜓,

请你告诉我,

童年时代遇到你,

那是哪一天?

提起小篮来到山上,

桑树绿如荫,

采到桑果放进小篮,

难道是梦影?

十五岁的小姐姐,

嫁到远方,

别了故乡久久不能回,

音信也渺茫。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

你在那里哟,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

是那红蜻蜓。

知乎用户 教父 发表

我不谈曲调,因为不懂,我只谈词。

这首词,目前是被严重低估的,我给予他我生平最高的评价,这是一首应该载入史册,让所有文人乃至政客都学习和膜拜的词。

这么夸张吗?

我们从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说起,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聊天,孔子问各个弟子你们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谈了一下,有人说给我个国家,我几年把他搞强大,有人说给我个小国家我几年把他搞富裕,有人说我要做个小司仪把皇上伺候好就行。然后到了小曾,他的回答和别人不一样,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大概就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好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称赞,说这也是他的理想。

孔子描述的古代的最高理想场景,在现在,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里面写的那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盛夏季节,祖国的花朵们做完了功课,去湖里划船,绿树红墙白塔,迎着太阳,吹着凉风。这就是五十年代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对幸福生活的最朴素的理解。这个理想,放在今天,也同样未变,这就是党的初心。

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的理想,每个人每个学说每个流派都不一样,有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政治家的天下大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农民朴素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社会学家的进步和秩序,有政治家的发展和稳定,还有圣母的爱与和平。但是总的来说理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社会。自我就是个人要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社会就是国家和平安宁繁荣强大。当今的五位一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谈的,不同的是把社会层面又分成了经济、政治和生态或者国家等维度来说。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词,通过一个场景,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包含进去了

个人理想层面,孩子意味着有妻有子,家庭幸福和睦;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说明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孩子还很听话,主动做完作业;孩子在湖里划船说明我们的孩子不像旧时代放牛郎,业余时间不用去捡柴火捡煤球。绿树红墙白塔说明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好,生态文明,并且还反映出国家安定,没有战争。

这首歌写于 1955 年,那时候我们抗美援朝刚取得胜利,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旧时代走向了新时代,没有人比当时的人更能了解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幸福了,幸福就是歌里写的那样。

孩子意味着传承和未来,用孩子的视角写幸福的生活,和论语里以自己的视角写个人理想,我更喜欢后者。

多说两句,这首歌如果每个政客每天都唱一遍,我觉得世界和平指日可待。

对于国人而言,这首歌和国歌,每天要唱一遍,这首歌告诉我们要珍惜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当下的幸福生活,国歌则是让我们时刻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要强大自己,要用鲜血保护我们的幸福生活。

儿歌,真是个好东西。

知乎用户 lacent 发表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首歌是对占据了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少年的现代化生活的启蒙。

我在农村长大,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 80 年代中期,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那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对我们解释这首歌的背景时说,北京的一群少先队员,放学做完功课以后,结伴去北海公园划船时唱的,北海公园很大,风景很好,有红墙黄瓦,绿树白塔。

这番话深深的震撼了我,歌声带来的欢乐还在其次,那描绘的现代化城市学生生活的情景,是我羡慕至极的。

作为一个土鳖,一年父母带着去一次县城才能见到公园,而且是破破烂烂的小公园,没有湖面和小船,没有白塔和杨柳。人家的作业叫 “功课”,听起来就高大上,人家可以放学就随随便便去逛公园,划船,还边划边唱歌,还是用好听的普通话唱。而我回家就是干活加玩泥巴,唱又土又污的童谣,用掉渣的土话唱。

这歌声描绘了一个我身边没有的,但是却有可能追求到的,美好至极的世界。

从此以后,就树立了要好好读书,将来出去闯一闯,也要过上这种生活,还要娶个这种从小活泼可爱的女少先队员做老婆的想法。

当然,最后娶的还是和我一样的农村土鳖。

除了这首歌,七八十年代的义务教育(其实更早以前也是),很多都是现代生活的潜移默化,课本上的插图和大多数生活描绘,对农村孩子是极具吸引力的,毫不夸张的说,这些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和现代化的大门。

而今在大城市,过上了小时候羡慕至极的生活,也让自己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过上了自己小时候想要却不可得的生活。再想起当年自己小时候的这种情怀,快乐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是一个心怀美好,奋发向上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人心里充满憧憬的年代,那是一个生活逐渐富裕,现代化一步一步朝我们走来,看得到光明和希望的年代。从物质生活上说,并没有现在这样充裕,但是那种心态,那种对幸福的期待和憧憬,无与伦比。

可惜,这样美好的心态,和我的少年时代一样,一去不复返。

不知道现在农村的小朋友,还有没有这么强的对比和震撼。

知乎用户 ze ran​ 发表

还记得小学时唱这歌,并不觉得忧伤,唱到了放学去玩,还很爽。当年学校春游划船,一帮子人吼这个歌,也能唱出劲爆的效果。

觉得忧伤是长大之后,一样的水,一样的船,再去划,也划不回当年欢笑。

时光只能追忆,不能重来。

知乎用户 Penguin Wang 发表

因为是小调歌曲。

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很多喜庆的歌曲都选用小调,比如《恭喜恭喜》,你仔细想想,“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忧不忧伤?!诡不诡异?!

鉴于今天是圣诞节,就再举一首,《好日子》,“今天是个好日子~ 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 莫名哀伤。

O..O

知乎用户 作息永远不正常星人 发表

歌声与微笑》也有这种感觉。特别是副歌部分:

明天明天这歌声,

飞遍海角天涯,

飞遍海角天涯。

唱的我好忧伤 orz。

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

僵尸遍野春花

知乎用户 紫荆银杏 发表

我确实也有这种感觉,答案里面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有的认为曲调小调本身就比较幽怨,有人认为是因为这是对童年的怀念,怀旧光环。

但没有解释到的一点就是不少人在儿时听到这首歌都感觉很忧伤,而且感觉词作,在美好之外,总有点什么让我们感觉忧伤。

我认为可以从一个不专业词汇角度来理解《让我们荡起双桨》

童年嫉妒。

一位答主曾经分享过她为什么那么讨厌林妙可,因为童年嫉妒。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万人瞩目的红裙小女孩。当时我们全家人围在电视前,我妈疯狂夸赞她水灵可爱、嗓音甜美,我姥姥等人在一旁疯狂赞同,啧啧称赞。紧接着,我妈摸着我粗壮的胳膊感叹:“咱家孩子还是靠内在美吧。”
漂亮、会唱歌、红极一时,幼小的我第一次感觉到差距真实地存在,不爽她的种子早早埋在对比、嫉妒的土壤里。

某种意义上,《让我们荡起双桨》太过美好,美好得让人嫉妒。

当然这里说嫉妒有点夸张,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太美好不可触及而忧伤**。**

该曲是 1955 年拍摄的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选景是在北京的北海公园,这首歌和北海公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对于上世纪 80,90 年代的大部分小朋友而言,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中国在 90 年代之后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发展,这种结果当然是好的,但其中一个意外的影响就是导致 80 后 90 后的童年和现在的工作生活割裂得极为严重,现在的 00 后许多人生长环境是面包吐司,果粒橙和电子游戏。

而对于 80 后 90 后而言,他们的小时候绝大部分人生活其实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挨饿受冻说不上,但是要多享受物质那是不可能的,那时候他们小时候滚铁环和陀螺都玩过,偶尔能有一个旧的变形金刚模型宝贝得不得了。

那个年代,一包方便面一根火腿都很奢侈,能去一次 kfc,那是该对同学吹爆的经历。

你们能想象吗?在 80 后,90 后的小时候,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做 “下馆子”,这种意思,就像 60 后小时候,吃肉叫做 “打牙祭” 一样,简直难以理解,去一次餐馆有什么了不起的?

而对于更多的 60 后,70 后而言,那叫什么祖国的花朵,他们大多数是在烂泥坑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偷一根萝卜抱起来就啃(我没有讽刺的意思,那时候中国经济真的就那样)

在 1955 年那个时代,他描述的,其实是上个世纪,中国首都北京城里面,那些孩子的生活,做完功课,大湖划船,绿树红墙,美丽的白塔,但背后隐藏的并不只有划船和风景

还有那美好得让人忧伤背后的安定,繁荣和幸福

这点如果你在小时候欣赏过《让我们荡起双桨》的 MV,当你看着里面那些佩戴鲜红的红领巾穿着整洁白衬衫和一尘不染的白球鞋的孩子们,这种情绪会更明显

划船,看似简单的愿望,对于那个年代大部分少年儿童,他们多少人见过一个澄澈明亮,又大又优美的湖?

不是乡下一个没人管的,长满蚊虫杂草的的烂泥湖,而是有完整的管理设施,定时定点有人清洁,还能在上面划船的精致湖泊。

他们没有智慧温柔的长辈去引导。

他们没有丰厚的物质生活去免于思考门票贵不贵的想法。

他们也没有完备的基础教育,什么都为他们安排好。

他们也没有那种风景优雅,一尘不染的生长环境。

这种无忧无虑,只沐浴金色阳光,只触摸凉爽的风的日子,真是美好。


当然,我这里不是批评乔羽,所谓艺术创作,自然是抽象的,香山的红叶哪比得了油画里的香山那么红。

在他的笔下,岁月静好,北京的孩子真就那么美好?

我无意说阶级的问题,这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我只是想说,对于很多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小时候经历过中国物质贫乏年代的人来说,他们小时候哪有这么美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当然我也同意很多答主的意见,现在去听,又多了一层回忆的意思。

这里又有一层怀旧所以伤感。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过去的日子已经回不去了,过去 80 年代 90 年代,低矮的校舍爬满爬山虎,供销社的乒乓球和羽毛球在蓝色的天空下,红领巾和二道杠,春游时的风筝在山坡上。

还有那时候最流行的十万个为什么,看十万个为什么的传统,对于每一个 90 前应该都经历过,但这个传统在 2000 年之后逐渐消解。

都是过去了。

我们的童年已经在时代的浪潮中失去了一切痕迹,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对于所有的 70 后,80 后,90 后,不仅仅是失去过去,而且连缅怀一下的地方都没有。

童年的老屋呢?童年的乡下呢?小时候的校舍呢?

哪一处能够承载过去的记忆,

真是令人悲伤啊。

只能在歌里想起那段天真的岁月

知乎用户 陆土根​ 发表

其实那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代,一种非常罗曼蒂克的新国家的想象,而后就从来没有重现过。

这首歌是 1955 年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插曲,1955 年是什么年代?新的国家建立不久,sh 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创,整个国家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希望。

《让》里面展现的是对祖国年轻一代新生活的愿景。绿树红墙,蓝天艳阳,碧波白塔,新国家的首都儿童们作为新时代未来的主人翁,荡舟湖上,欢笑歌唱。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健康,活泼,衣着鲜亮;他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赤忱,昂扬,积极向上。

这种场景充满了新时代的干净热烈的美,它不同于旧时代那种少年老成,之乎者也的士大夫式的暮气,也不同于后来带着去性别化色彩的,一片草绿的凶猛高亢的军装时代。那个年代的小学生,男孩白衣蓝裤,女孩白衣蓝裙,其中也多有工人装改造的蓝背带裙,蕴含着某种平民化的美。在电影中,女孩们还可以戴头饰,穿花裙,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纯粹。

但这样的时代又能持续多久呢?

毫无疑问,这些新时代的美,某种程度是对红色苏联,伟大莫斯科之城的复刻,也是处在那个还承认民族资产阶级为新国家建设力量之一的,新皿煮主义的短暂过渡时期的特有的包容。但伴随着 1956 年 Sh 主义时期正式开启,1957 年整风反 you,1959 年中苏交恶,这样充满瑰丽浪漫色彩的时代却反而渐行渐远。

花衣服不能穿了,舞也不能跳了,稍有不慎就被打成资本主义的香风毒草,蓝灰的列宁装与草绿的军装占领了城镇的大街小巷。气氛紧张起来,话也不能乱说了,歌也不能乱唱了,祸从口出,运动中谁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你?

反 you 是从那些城市知识分子群体开始的,是必然从大中城市开始,从首善之区开始的。1955 年能就读首都小学,泛舟北海的小学生,只怕有许多人的家庭都逃不过这个劫难吧。

接下来是城市经济秩序的紊乱,大批知青的上山下乡。儿时泛舟北海的首都青年,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并且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更不用说 1966 年开始的十年动荡,在 “停课闹 xx” 的口号下,中国大量城市的学校教学秩序最终陷入了混乱与瘫痪。

恢复这一切是要到 80 年代才开始了。在 “五讲四美三热爱” 的口号中,在争做 “四化” 建设好少年的宣传里,那些曾经的朝气和希望才可以被重新拾起来一些,但终究已经是今时不同往日。旧日的伤痕,逝去的领袖,连同那些破碎的,混乱的前三十年的精神遗产。我们真的能回到那个充满初心的从前吗?

后三十年的市场经济与体制改革最终消解了这一切,尽管他们本身已经残破不堪。红领巾,少年宫,小白鞋,黑板报,文艺汇演,这些旧时代的符号正在渐渐失去属于他们的芳华。翻开前两年新出的部编小学语文课本,我惊讶的发现封面上的儿童们连红领巾都不戴了。男孩们穿着小马褂;女孩们扎着丸子头,他们贴春联,堆雪人,看灯会,唱京剧。一切都好像历史的轮回,又重新回到了那个百年之前。

今天的我们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另外两条道路,一边是拥抱西方科技下的现代化,一边是悄悄复归本土文化的传统,而 1955 年代的荣光与梦想,其实是在后面二十年的种种歧路之后,连最初的面目都变得可疑了——我们更多记得的,是那个所谓封闭的,单调的,压抑的红色中国。

或许今天有人会讥讽,说当年歌曲里面的小学生,只是那个时代里的后浪。可是,那个年代的荣光梦想,不就是希望全中国的孩子,都能如他们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住在现代化的城市,泛舟街区公园的湖面上,同时也有着把自己的人生与这个新国家联系起来的,个人的梦想与担当吗?

可惜,就像神圣的诗篇最终散佚,伟大的建筑最终为风沙湮没,红场上的列宁像也最终缓缓倒下一样,那一切的罗曼蒂克也最终消亡在时代的浪潮里。今天的北海公园们会是什么样呢?已经老去的他们跳起广场舞,年青一代穿着汉服与 jk 穿越时代的小径,他们活在手游,奶茶,idol,小红书与网红店组成的美丽资本新世界里,迎接一个崭新世纪。

知乎用户 杰克码 发表

因为我们正在长大,快乐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还有就是当下的社会环境已不再那么简单纯粹……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反正我在听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要去春游的愉悦感……

还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一次音乐课上,

那是个春转夏的 4 月,柳絮已在教室的窗外漫天飞扬,

我的同桌是一个很喜欢扎马尾的女孩子,她的小裙子每天都很平整,

可她的红领巾每次却都扎不好,每次我都很想去帮她。

但在那个懵懂的年纪,始终没有动力去迫使我做这个事情。

后来每次经过后海,我都能想起第一次在音乐课上听到这首歌的感觉,

那是考完试后的肆意狂欢,是完成了作业准备打开电视的欢呼雀跃,是到了周末要去后海撒欢的心之所向……

而现在,我已不记得我当时的同桌是什么样子了,

如果不是今天答这个题,或许我根本意识不到我在淡忘童年的这个事实。

在这个后现代主义高速膨胀的当下,似乎什么都在要求你快一点,

吃饭快一点,追剧看一点,看书快一点,上厕所也要快一点……

在这种强迫下,慢慢摇摆的双桨似乎正在慢慢地不合时宜,

再加上五声音阶小调的衬托下,整首歌让人听到的自然也只有淡淡的忧伤……

而今天,即使它依旧带着怀旧的标签在冲击我们的心灵,

但我们的心脏似乎变硬了……

硬得只剩下扔不掉的啤酒瓶子和失眠夜下的黑眼圈……

最后,无论当下的你正在经历什么,我都想用马男波杰克里的一句话来激励你~

知乎用户 爱吃海底捞​ 发表

因为你没有这样的生活。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这种时候,一般只有睡觉前才可能。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小时候,不,其实包括现在,都很难有真正的欢乐。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四周倒映着绿树红墙。。。。你们觉不觉得这和老北京故宫边上那几个 “海”,比如后海北海什刹海,还有中间的南海特别像?

那时候的少先队,真是了不起的人才能入,充满了信念,和现在入党一样。而我们小时候的少先队,基本是必须入,不带红领巾还会被扣分,带红领巾是一项义务,比带课本还重要。

总之就是,歌里唱的是天堂般的生活,我们不曾有过,却已经老去,永远不可能有,所以伤感。

不信的话,我把这个歌词改一下。

让我们坐上游艇,阳光洒在海面上,美酒鲜花围绕着我们,四周环绕着嫩模阵阵~

游艇轻轻推开波浪,迎面送来了海陆八珍~

谈完了一天的生意,我们来尽情欢乐,张总李总不要客气,明天还有更多的合作~

你现在是不是更哀伤了?

更何况,我作为一个穷人,对富豪的生活只能是皇帝的金锄头,想象而已,并不真实。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那可是真的快乐者写出来唱出来的。

知乎用户 伊藤诚​ 发表

你觉得这首歌是你过去的童年

其实不是,那是你永远企及不到、过不上的生活

包括现在所谓生活殷实的 10 后,谁家小孩过过这种天龙人的日子啊

不说曲子是什么调的,就看看这歌词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北京户口工作日下午有时间去公园划船,功课还没天黑就做完了。

这前几天还新闻报道小学生作业没做完跳楼了呢。这里上世纪 50 年代就过上这种神仙日子了啊。

什么 90 后 00 后就更别做梦了。这两代人读书的时候,早上起得比鸡还早,晚上睡得比鸡还迟。周末各种补习班劈头盖脸,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内卷了,还有时间去划船?做梦都在刷题呢!

所以这种哀伤不很正常吗?上世纪 50 年代描绘的美好生活,却是直接赢在地域起跑线上的悠然休闲生活。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羡慕乃至嫉妒,不让人感到哀伤才奇了怪了。

评论里和我说什么小学生春游秋游的事,这个是不一样的,北京户口天生的资源和起点说白了,你可能努力一辈子也赶不上别人随随便便用点力。

我就不说教育资源和政策优惠,就算去北京旅游的时候,你大可以去颐和园逛逛,本地人甚至买年票,你就知道,就光游玩娱乐这一项,都不是你们二三线城市能比拟得了的。你用我吃馒头也能饱来对比,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知乎用户 黄俊鹏 发表

重新听了这首歌,个人感觉这种哀伤的感觉最重应该出于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无论是曲还是词,竟带给我一种坐平静,叹往昔的感觉,令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三国演义开篇词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知乎用户 zpan 发表

受长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于小调有一种固有的偏暗淡情绪的感觉。然而事实上,音乐的某种属性并不一定要与某种情绪挂钩的,甚至音乐并不一定要表达情绪。此外,每个人听到音乐时的情绪体验也是十分不同的。有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调式、音程、和声的情绪感受,与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

从歌词可以看出,这首歌原本并不是要表达负面情绪的。因此也不宜以哀伤等情绪去理解。

知乎用户 图总裂夫司机​ 发表

祖国本来希望那些少先队员长大以后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他们有的人成了亿万富豪,有的人下了岗。

我不反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只是反对有的人已经忘了共同富裕。

知乎用户 Ussuri 发表

首先缓慢的小调让人感觉忧伤,这是乐理性质使然。

其次有答案提到了 “童年的嫉妒”,深有同感。我国早期社会主义文艺教育体系全盘接受苏联模式,但格调程度以首都为圆心不断递减。对于大多数农村和小城市平民学生,精神世界是无比匮乏和贫瘠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甚至中学地理书上为了介绍世界各国的不同气候,所配上的澳洲阳光灿烂的草原牧场,北美整洁恬静的乡村平原,都刺激着人的神经: 这离本世纪初破败不堪污秽遍地的内陆城乡结合部太遥远了,太美好了,犹如天上神国,不用说这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倾向。

教科书按照五十年代的官方价值观来叙事,本身就有一种对未来的承诺。但世殊而事易,对于很多人的童年来说,这种允诺越美好,越刺激了对现实痛苦的愤恨与忧伤无力。

知乎用户 张亮​​ 发表

因为成年人都会感受到少年岁月不可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当听到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你发现你做不完功课。

知乎用户 凯鹅​ 发表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 “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知乎用户 披襟少年 发表

因为描写的太纯洁美好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美好太少。

当你告别了学生时代,面临人世间种种的羁绊,那种朴实放旷的心情,再也回不来了。

更具体的心理活动嘛,可以参见网文《龙蛇演义》中的一段描写。

一个令王超魂牵梦绕的紫衣女子身影出现在画面上,每一个镜头,一个说话,一动作,都是那么的鲜活,千百次的深深印在王超的内心最深处,永不磨灭。

看着这画面,王超似乎忘记了一切,又回忆起三年前,在天星湖边,跟随唐紫尘学艺的场景。每一幕,每一个画面,都清晰的在他心里闪过。

自己走水缸,打沙袋,摔得浑身轻肿,是唐紫尘每次都细心的擦药,用针灸此撒淤血。

自己抖大枪,每次都抖得手臂酸痛,也是唐紫尘帮自己揉捏放松筋骨。

自己的每一个拳架子,都是她校正了又校正。每一句练功的口诀,都是详细讲解道理。

那两年之中,吃,穿,住,几乎都是唐紫尘在照顾自己。

在王超的感情中,唐紫尘就像一个亲生的大姐姐一样疼爱自己弱小的弟弟。这样的感情,在看见屏幕上那个熟悉的身影之后,在王超的心里全部喷发出来。

“你的弟弟现在已经长大了,你知道不知道?但是你的弟弟还没有能达到你的高度,还不能把你的拳术传承下去啊。” 王超用一种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喃喃自语,脸上似喜似悲。

他的思绪,最后停留到了那个傍晚。

落曰到底余晖啊,照耀得整个天星湖波光粼粼。

荡起双桨,把小船轻轻飘荡到了水的中央。

唐紫尘踏水,飘然离去。

那一刻,王超以为再也见不到她了。那一刻,在王超的心中,自己这个姐姐,就是天上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下凡来点化自己。

那天,那首熟悉,清脆,纯净的童音歌声,永远都飘荡在王超的心里。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孩子的歌声,是那么的明净欢快,不带一点尘埃。

人世间的事情啊。要是都像孩子的歌声,那样的明快,纯净,天真无邪,那该多么美好。

在唐紫尘离去前的那一刻,王超的心,也正如孩子一样。

“我们都只是凡人,无论拳术多高,技法多么精湛。还是要卷进这滚滚的红尘之中。也许,你的意思,是留一个传承,让武技慢慢平稳的流传下去。你曾经多次说过,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要我涉足那个世界,一生一世,平平安安的活下去。但是,我现在也逐渐踏入了你的世界。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孩子欢快,明洁,无忧无虑的歌声了。我也许辜负了你的期望。”

孩子明快纯洁的歌声,唐紫尘的仙影,红尘的勾心斗角,杀戮血腥,金钱,权利,诱惑。都混杂在一起,充塞了王超的心灵。

知乎用户 安风你压我头发了 发表

首先作者写的就有一种大人的视角

我们现在回看小时候,也是这样子

就像前几天六一的时候,群里说怎么过,大家都是给孩子买了啥啊带孩子去什么地方啊

然后一个兄弟说,不是问我们怎么过六一么?

我觉得我们还是先集体默哀三分钟吧 ······

然后我就是想笑接着又感觉到悲伤

就是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实际上我们这些年龄比较大,好吧,非常大的 80 后

和 50 年代还是有一种交集

一方面是老式的教育方式还在,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海南美术社的正版盗版分不清的机器猫七龙珠圣斗士等等。

小时候一直认为书里的少年宫是一个神奇的什么都有的地方

我在乡镇里,是没有这个的,当时乡镇学校也组织大家航模比赛啊组装收音机啊等一些活动,我就想,这都这么好了,大城市里岂不是天堂啊

90 年代我参加奥赛,第一次去了大城市看到了少年宫,那时候大城市里少年宫已经苟延残喘了

对,我还见到了敬爱的

那时候虽然是奥赛,实际上大多都是拼天赋,没有几个是专门练习过的

现在么,各种辅导培训,已经把小地方那些只有天赋的人刷下去了

毕竟我靠天赋硬推理出来,他们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直接拿类似的题目过来套

当然也有那种看到题目直接出结果的神人,属于那种理化生一看就会,文科还要背好难啊的那种,不属于人类,我们不考虑 ···

80 后和 90 后即接受了以前,又经历了现在

可以和老一辈聊苏联歌曲,聊下乡收三提五统,聊大修水库,也可以和年轻聊舰娘聊 abp 聊 abs 聊 star。

可是这种割裂感

随着无意中看到以前的歌曲,突然就忍不住感伤

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去的痕迹越来越少,前几年我开车去我上一年级的小学校,小学已经合并,满目疮痍的废弃学校,我当年的教室居然还在,已经改成了仓库,站在教室前边,想起来以前,真的是突然就愣住了

整个学校已经大变样了,就剩下了这一间教室,其他的已经改建扩建

那是我们回不去的过往

我中学换了好几个城市上的,各种记忆模糊不清仿佛存在又像是不在

七八年前吧,我去我高中的城市,走在熟悉的街头,倒是没啥感觉,去年经过的时候我开车拐弯又去了一次,突然发现新的高楼大厦和街道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记忆。

学校门口遇到了以前的朋友,她结婚早,送孩子来上中学,好像认出来了我又好像没认出来,淡淡的回车上开走了。我默默了回车上抽烟,然后开车走人。

我想以后再也不会来这个城市了。

知乎用户 一尾 发表

当我们荡起双桨算什么!?

二十年来最害怕听到的是《童年》

一听就觉得难过

该死的,我才没有盼着长大呢!

我还没有欣赏够我暗恋好几年的初恋

还没有看完我想看的漫画

我也不想要这张成熟的脸!

我想要抓好多好多的知了

泛好长好长时间的花痴

没有老师的叨叨声怎么也睡不香

我还想要回我那张傻里傻气的脸

【捂脸哭】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地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

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诸葛四郎和魔鬼党

到底谁抢到那只宝剑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

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

手里的漫画

心里初恋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地童年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

没有人能够告诉我

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

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

就这么好奇

就这么幻想

这么孤单的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

地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

盼望着明天

盼望长大的童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盼望长大的童年

知乎用户 李嫑嫑​​ 发表

小调歌曲呗

但你也说了,这是 “淡淡的哀伤”,不是那种一听就想哭爹喊娘的忧伤,为什么是蛋蛋的忧桑?

2/4 拍的歌曲在强弱规律上更鲜明,一般特别悲伤的歌曲较少会选用 2/4 拍,其次速度也是一方面。

还有一个原因,歌曲创作背景与那个年代密不可分,作者既要写实也要抒情,其次还要顺应政治环境,表面上在写 “红领巾和祖国的花朵”,实际上刘炽和乔羽两位老先生也是以长者视角进行创作的。

言下之意:

是谁让你们有条件荡起双桨的?是党。所以我们要感恩,要在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学会忆苦思甜。

总结:如果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别说开开心心地荡起双桨了,你连艇都赛不了一颗。

知乎用户 聪明泉​ 发表

把这首歌在脑海里转了好几遍,压根就没挤出 “哀伤” 两个字,反倒加深了对 “纯真的美好” 的感受。

后来觉得我的审美是不是有点问题,居然对大家都能听出的 “哀伤” 无感!

但一想又不对,这似乎有点 “为什么皇帝的新衣那么漂亮” 之嫌。

这一下令我心情舒畅许多。因为我不再纠结 “为什么” 有“哀伤”,而是觉得根本不 “哀伤”,这个“为什么” 就是一个圈套,等着大家把头伸进去。

我才不上当呢!


“一千个哈姆雷特” 常被用来比喻人们对文艺作品理解的差异。特别是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艺术作品的抽象性,文化背景的多样性,这些差异是客观而合理的。

唯乐不可以为伪” 倡导音乐表达的真诚,这种真诚既包括音乐家对音乐的追求,也包括听者与音乐的契合。

去年秋天我带着孩子在北海公园划船,公园一直回荡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我脑海里绝无 “哀伤” 的影子。“纯真的美好”真的很契合孩子,这首歌真的能体现出他们童年的某些影子,跟我们逝去的童年没有什么不同。


有人听出了这首歌是小调式,也觉得小调式跟 “哀伤” 是能关联上的。我想这应该是基于音乐本体论,从音乐的自身表现出发。

但这首歌其实是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当然你要把它归为小调式也是可以的。不同调式虽然具有色彩上的差异,但并不能跟情感划等号。比如《钢铁洪流进行曲》就是一首小调式的歌曲。

那么旋律进行有没有这种情感表达特点呢?主体的六句旋律,前两句都是一个上波形(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接着的两句大体也是上波形(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第五句是两个小的上波形(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第六句是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扬旋律(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如果从旋律的色彩,第一句是小三和弦色彩,第二句是大三和弦色彩,第三句偏小,第四句偏大。第五句偏小,第六先大后小并归于小。

总体来说,柔和又不失明朗,但跟 “哀伤” 相差甚远,甚至是一种积极而向上的感觉。

即便是 “0x xx” 这样的眼起板落型节奏,完全是华北地区最典型的律动,不信你去听听梆子、评剧,乃至东北二人转。所以这是在北京,而不是在南京。

至于歌词,我想一首儿歌的歌词应该是没有什么理解障碍,能体现 “哀伤” 的字词实在找不到。


虽然音乐美学有自律论与他律论之分,但如果你伤心的时候听出这首歌是 “哀” 的,欢喜的时候听出这首歌是 “乐” 的,那么音乐本身就成为了客体,乃至只是人类情感的一盘配菜。但是,如果没有让音乐跟你有个平等交流的机会,又如何能与之有心灵契合呢?

知乎用户 fina 发表

这么一想这种忧伤的儿歌真的好多呢,《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泥娃娃》,《小草》…

现在想起来好像童年都沉浸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是小调。

至于听起来啥感觉… 完全是人自己在寄情嘛(感觉楼下好多阅读理解满分的答案)

知乎用户 硅谷 IT 胖子 发表

小时候听起来觉得还是悠远的成分居多,充满了希望,可能是曲调哀伤吧;

长大后看了北京的房价和户口多难拿,北京人多容易考清华北大,才知道能荡起双桨的都是先富子女了,是中国最顶层的一群人;

歌里描写的实是一群天生高贵的人,那种悠远、充满希望的意境,属于他们,不属于为生活挣扎的普通人;

哀伤在于苏联笑话:“《让我们荡起双桨》”, “那我们呢?”

至于说如果放在历史环境里看,后来荡起双桨的可能上山下乡了,倒是次要;因为那时候没荡起过双桨的更惨;

知乎用户 拾路 发表

没有人提到《泥娃娃》吗?小时候听着就觉得挺伤感的。

泥娃娃泥娃娃 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眉毛 也有那眼睛 眼睛不会眨

泥娃娃泥娃娃 一个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 也有那嘴巴 嘴巴不说话

她是个假娃娃 不是个真娃娃

她没有亲爱的妈妈 也没有爸爸

泥娃娃泥娃娃 一个泥娃娃

我做她妈妈 我做她爸爸 永远爱着她

知乎用户 蓝色龙骑兵 发表

都没说到点子上。

根本原因:悲伤和哀凄像烙印一样,镌刻在那几代人的骨髓之中。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了连续不断的苦难。作曲家见过的人间惨剧太多了,自己家的悲惨遭遇太多了。心中是化不开的悲痛。

假如我从小到大一直被家暴,在学校一直被霸凌,每天活在悲伤抑郁之中,你教我作曲,作欢快的曲子,累掉蛋我也作不出来。

总而言之,作曲靠的是从心灵中流淌的东西。不是学会了乐理就能轻易创作出打动人的作品。

《让我们荡起双桨》之所以悲伤,因为作者心灵有太多悲伤。

知乎用户 FlumenStellarum 发表

有人说这首歌是 50 年代最后的好时光的回忆。说实话,这首歌比电影《祖国的花朵》有名,不搜索我还真的不知道它是 50 年代的歌曲,而是一直以为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也就是我童年时期的)

很巧,我在 2003 年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当时的文化生活不丰富,而且几乎没去过大城市。这首歌是为数不多的能听到的儿歌,而且代表的恰好就是令人羡慕的大城市的孩子的生活。

那个时候(90 年代末 00 年代初)是中国城市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城市里的孩子觉得这首歌土,但对我们这些当时在农村,但后来进了城的孩子来说,这首歌代表的就是小时候最大的心愿和希望。

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后来到了城市,觉得也不过如此,还是回忆那个求之不得的时候。

知乎用户 ICEplate​ 发表

除开音乐里面的技巧本身,我个人听这个有以下感觉会让我有蛋蛋地忧伤。

1, 现在正在经历美好童年(美不美好他说了不算)的人是我家的熊孩子,我是负责让他感觉童年还算美好的,每天分裂于咆哮、温柔之间的孩子他爹,多多少少有些羡慕;

2, 少年宫这种东西,划船泛舟于湖面这种体验,在我成年之前仅存在于书本和电视之间;

3, 旅居北京的几年里,奔走于生计,偶尔有闲暇时,也多是 PM2.5 红得发紫,一点点划船的想法都没有。

不过也有暗爽的地方:

我家娃周末可以租船游玩的是西湖,顶级 5A 级景区比 4A 级景区,多得可不仅仅是一个 A 那么简单咯:)

知乎用户 梦羽灵泉​ 发表

除了很多人说的 “小时候以为是未来,长大了以为是过去,但那只是我们从未有过的梦”

“这就是调式问题” 之外

这首歌的本原也并不是 “纯粹的欢乐”,因为这首歌本来就是一首充满情怀的,用现在来说叫做主旋律的歌曲,这首歌创作于 1955 年,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彼时的中国刚刚完成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百废待兴,但一切又都充满着新时代的活力

第一段写实景,描述北海公园中 “我们” 的活动,这是第三视角的描述,是对 “幸福生活” 的观感描述,进副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第二段写活动中的互动特写。是从少先队员们的个体视角描述的,我们的红领巾迎着太阳,我们看到阳光洒在海面上,然后是可爱的鱼儿和我们欢乐地歌唱的美好场面,这是对 “幸福生活” 的主体感受,视角更近,活动更细节,情感更充实和细微。再切入副歌,仍然是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加深了一个幸福而恬静的意象感知

第三段进入议论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前面越是渲染祖国环境的幸福安宁,越是描绘祖国花朵的快乐成长,这句设问就越有力,越动情,副歌响起,画面重新转回记忆点,一切都不一样了。

而这也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歌曲的魅力,无论是《让我们荡起双桨》还是《我的祖国》,或者是《九九艳阳天》,都是把一个人的,最美好最朴素的感情与生活,自然地与祖国的独立富强联系起来,赋予人最纯粹,最根本的精神力量。

所以这首歌才是一个抒情的调式,而不是单纯欢乐的童谣

知乎用户 本道颇有些感慨​ 发表

因为他们在颐和园泛舟的时候,我们正在泥浆里打滚。

同样的少先队员。

知乎用户 夜雨剪春韭 发表

难道没人觉得是因为歌曲本身所描绘的太过美好吗。

一切美好如童话的东西,天生看了就叫人伤感,跟红颜易老一个道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类似的歌曲还有《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以及《乡间的小路》。

年纪越大,这种感觉越强烈。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这首歌调子有忧伤的感觉,这个不多说了。

更重要的是你把这首歌当作什么在听?

歌词其实写的很好,描绘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放学后在公园划船的幸福、轻松、愉悦生活。

意境很美很和谐对不对?

我小时候只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的水上公园坐过一次鸭子船,就是那种脚踏板连接一个螺旋桨的游乐玩具。

大概是这样:

这东西对那时候缺少娱乐的小孩子真的有致命吸引力,坐上去就不想下来。

我还记得当年的价格就是一个小时 10 块,看起来不贵吧?但大家算一下现在普通打工人的时薪,其实也不过十几块钱,20 多年前一个掉漆的破船就能挣这个数。

在 90 年代这种消费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真的算奢侈了,从小到大我也就只坐过那一次。

这跟歌词里描绘的轻松、幸福的生活似乎哪里不太一样。

现在回忆起童年,除了一小段时间因为对世界的无知而无忧无虑之外,有相当长的时期是在考试、黑板抄题、昏黄白炽灯下赶作业度过的。

随后便又进入了更紧张,压力更大的初中、高中,多年以来都像一根紧绷的弦。

那种吹着风、唱着歌,开开心心放学划船的生活在哪呢?不好意思,咱们晚自习上到 10 点。

现在的 996、251、猝死、裁员、大下岗,又怎么出现在歌词中描绘的如此和谐美好的社会中呢?spring 来了,时代变了。

我们心中或多或少的把这首歌当成了还未经历便失去的过去,或者永远都难以追寻的未来,莫说只是伤感,哭出来似乎也都不过分了。

知乎用户 德州扒鸭 发表

这首歌代表着城市户口居民的普通生活,如果有人觉得哀伤说明你们的父辈不是城市户口,仅此而已。

有很多答主说什么,这是北京二环内的小学生 和普罗大众没关系云云,实在是大错特错。

市区的小学生 可以去北海公园划船

郊区的小学生 可以去颐和园划船

六十年代的时候 颐和园划船价格大致是一毛钱一小时 四个人拼一下 不是什么负担不起的价格。我想其他地方划船的价格大致也差不多。

其他 XX 城市的小学生 也照样可以去对应城市的公园划船

这和北京没关系

这是城乡差异 这是城乡户口的区别

你以为几十年前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农转非?

三年自然灾害 你听说哪个城市 城镇户口居民出现批量非正常死亡了?

当年的户口政策 造成的生活质量差距 那可真的是天壤之别 是活着还是饿死的区别

希望各位不要装糊涂

知乎用户 陈野亮​ 发表

因为听完整首歌时,你会发现 “我们” 不见了。

公园里有船有桨,有白塔有红墙,有阳光有鱼儿,但是只有 “我”,没有和“我” 一起构成 “我们” 的那个“他”。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两句话给整首歌定下一个碧蓝的色彩基调。特写,视线聚焦在双桨和被推开的波浪上。

是 “荡” 而不是更用力更主动的 “划”,是“推开” 而不是“溅起”,说明气氛是轻松和缓的,并不激烈。更像是回忆。因为回忆中动作会变慢。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很显然,上一句是在悠闲地划船,这一句是划船者在欣赏四周的风景。

这两句中出现了三种色彩:白、绿、红。然而这三种颜色仍然只是点缀,因为主色调是没有正面描写的蓝。白塔是蓝色海面中的倒影,绿树红墙是环绕在蓝色海面周围。

上一句描写的动景,这一段全是静景。这个时候思维敏锐的小伙伴就会指出:这是以静衬动,用静景衬托出了划船的活泼与喜悦。

但是我要说,并不是。这一句不是以静写动,而是以动衬静。

要说为什么,看下一句。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这一句把画幅陡然拉大了,不再聚焦到双桨和波浪,也不再环顾四周,而是用了很宽泛、很没有感情色彩的陈述: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它不是说小船是被 “我们” 划动的,也不是说我们丢了桨躺在船上。

而是,只有船和水,整个陈述中没有人的痕迹。

这就像 “野渡无人舟自横”,充满无机质色彩的一种描述。

而且,不仅是 “飘荡”,还是 “轻轻飘荡”。整个画面的节奏就和缓到了一个极点。

船在什么情况下会轻轻的飘?

答:船上没有人。

在一个大面积的蓝色画幅下,一艘孤零零的小船轻轻推开波浪,这一幕是静景,所以是以动衬静。

到这里,你感受到的不是哀伤,而是 “寂寥”,到了下一句,就该“哀伤” 了。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一句就很好解了。迎面不是他的笑脸,而是风。

想象一下你坐在船上,那么你的朋友肯定坐在你对面,和你一起划船。

可是凉爽的风径直穿过了他,吹到了你脸上。

那么,刚才是谁在和我一起荡起双桨?

或许,是风吧。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乔羽老先生担心孩子们听了歌学坏,在船上乱玩把船给划翻了,所以故意写得这么安静的。

知乎用户 萝魏紫​ 发表

这不废话,人家做完一天的功课天还大亮公园还能划船呢,我们那时候做完一天的功课,妓都上班了已经。这还不哀伤?

知乎用户 冗余沉 发表

这就悲伤了?那你听没听过《小白船》?“飘呀飘呀,飘向西天”…… 我小时就觉得这么悲的歌,难道是唱给死人的吗?!

直到多年后有了互联网,突然有一天我听到金海心一个专辑都是翻唱老歌的,叫《玲珑》,里面就有这首小白船。我就好奇搜了一下,然后我就看到了百度百科的《小白船》词条,赫然发现:

原来,这歌还真是写给死人的啊……

儿童的直觉,真棒!

知乎用户 王天元​​ 发表

50 年代城市中小学生不内卷,你现在听当然忧伤了,再看看歌词,简直就是在向你嘚瑟嘛。

知乎用户 虎皮纱 发表

其实呢,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这首歌是小调的。

知乎用户 澳洲护士 nika 发表

你觉得忧伤,可能是你体会到了城乡差距问题。

说一个人,方舟子,方舟子从小的成长环境就是典型的城市人口,他有个公安局副局长的爹(后来是法院副院长),从小生活在城市,小时候可以在漳州市云霄县的书店一待就是一整天,这对于农村人来说,基本上不可能的。

方舟子出生于 1967 年,比我爸爸小 1 岁,我出生于 1990 年,整整小了一辈,而他从小能在书店泡一天的生活,我直到考上了重点高中,进了城,才有资格享受书店泡一天的乐趣。

我家在上海的农村,我家去镇上,需要骑自行车 30 分钟才能到,而我家所在的镇比较破,还真没有什么书店,想去书店需要再坐 1 小时公交车(等车要等半小时)去区里面的大书店才能办得到。所以我记得大约小学 5 年级的时候,我喜欢看书,村里的小学图书馆里也没啥好书,于是就让我爹去区里买书,我本来想买的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书,书单都写好了,结果我爹骑着摩托车兜兜转转,早上出发,下午才把书买回来,结果买了 5 本厚厚的作文选,还不便宜。据他说是导购说这种书对孩子写作文好,三国演义是闲书,把孩子教坏了,他又不懂,导购还能忽悠他? 所以还是高价买了作文选。

城乡差距这东西,不多说,只能说,农民是最惨的。绝大部分农民最后都逃不出农民→农民工→生娃→农民工,这个死循环。

我说难听点,现在我能在澳洲做护士,过两年读 master,读 NP,以后甚至搬家去悉尼卷,培养孩子考更好的学校,这一切都像梦里一样,我回过头来看我小学的同班同学(算是乡里乡亲了),大部分都在区里面甚至在镇里面混,真的觉得,读书 + 正确的选择,改变命运。

知乎用户 金牛座棋格格​​ 发表

小时候第一次学这首歌好像是一二年级音乐课上。当时觉得这首歌动听悠扬,除了最后一句略微有高音之外,朗朗上口,小孩子唱起来更是毫无压力。

说实话这首歌跟我父母出生那个年代相近,即刚刚解放之后的几年。所以他们小时候都学唱过这首歌,大家都会唱,真的是老少皆宜。

三年级时家里买了 VCD 机,也顺应潮流的买了很多 VCD 碟片。其中有一张儿歌专属于我,那张 VCD 第一首歌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所以通常这首歌也会成为阖家团聚时的保留节目。

南京城区内也有不少湖泊,近一点的玄武湖,前湖,莫愁湖,远一点的绣球公园,珍珠泉,小学中学春游秋游也常去这些地方划船,每当大家去划船要唱歌的时候一定会唱这首歌,划着船儿唱着歌,正所谓十分应景了。

虽然唱了很多年,但我真正去北海公园却是 2011 年的事。当时和另一个妹子一起打车从东直门到北海公园,路上经过了好些标志性建筑和道路。司机还跟我们聊天,聊北海公园的仿膳,聊豌豆黄,聊北京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北海公园的门票好像就五块钱 (这不算最便宜,好像景山公园和玉渊潭公园之类的才两块钱)。我甫一进门就看见那座白色的塔,我跟妹子说,你看,真的是有美丽的白塔呀!那天下午我们就在北海公园看里面的人们划船,然后一边晒太阳一边听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下午四点我们就打车去火车站赶火车了。还在北海公园后门那里买了五块钱的排叉和五块钱的老酸奶,好吃好喝,意犹未尽。

你要说淡淡的哀伤……emmm…… 还真没有。这首歌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童年的美好回忆,这次北海公园的到访就像打卡某一个影视剧里的拍摄地一样,对于我来说新奇而有趣,仅此而已。

毕竟我不属于这里呀,说到划船,我更喜欢我们的玄武湖。

知乎用户 倪云逸​ 发表

因为这首歌饱含了许多人未曾拥有过、或者是不再拥有的美好过去

“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每句歌词唱的,都是我早已经失去的,多年以前的那个夏日午后

我想以后也再不能拥有了,再不能…

我已经失去的,此生只有一次的童年。

知乎用户 一横 发表

大家都说是音乐,我认为更多是歌词。如果听纯音乐,是有一种温暖又怀念的幸福感觉的,但其实没有那么深的哀伤感。

【诉爷】回忆杀四手联弹《让我们荡起双桨》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

但是歌词有一种,要用尽全力仔细记录下每一帧的美好的感觉。词作者近乎贪婪的汲取生活里最简单的美好,再用朴实的语言一点一点描绘出来。是什么让作者对每一个点滴都如此珍尔重之?歌词的主旨句其实给我们了答案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今天的幸福美好太来之不易了,才会连一丝微风吹过的愉悦都能让人反复回味。

你要是单把词当诗歌朗诵,这种哀伤感其实会就更加浓重了。

这首词和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类型的诗是同样的手法,令人感到哀伤、惆怅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因为,如果不是诗人处于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状态下,是不会以这种眼光看眼前的景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亲人、挚友拉你去泛舟,然后跟你说 “你看阳光撒下来好漂亮,白塔真的好漂亮啊,小鱼在看着我耶,风吹过来好舒服啊,我们能这样在一起真好”,这话说完后,正常人基本就知道大概率是出什么大事了。要是你爸妈这么跟你说话,你第一反应怕是 “你别吓我啊”。

而这个歌词作者写作的口吻,太像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红军奶奶,第一次进北京见到北海时候的感觉了。虽然借孩子们的口唱了出来,但是真的刚下课的熊孩子们哪会懂珍惜眼前的美景和幸福的生活啊。

词里那种来之不易,又觉得值得自己奉献所有青春的坚定,配合曲子里的温暖又令人怀念的幸福,才是这首歌给人无限的感动又惆怅的原因吧。

知乎用户 我的女掌柜 发表

第一波更新

哇咔咔,点赞 89 了耶✌

有人说,第一次听到这歌就感到悲伤。

其实这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江》这首歌的生命源泉。优秀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高低,当然它以自己的本态去服务各式各样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想。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流行歌,只是行走在当下,流不长远。还有一点,就是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饱含深情。

这首歌在创作之初,可能只是个优秀作品,但是现在前仆后继的人,不分大小的人都能在这首歌找到自己的情绪,那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现实无聊又喧嚣,如果不是有人提醒,又怎么发现时间长河里最深处的自己。

感谢刘炽先生。

感谢他哀而不伤的歌曲,守住了过期小朋友的温暖

————————————————————————————————

【原答案】

刚看了一波回答,有些人另辟蹊径,从作词作曲分析;有些人答非所问,比拉这吧拉那——就是没看到一个让我满意信服的回答,因此怒答一波。

能提这个问题,说明题主一定不是个小朋友。

也对,今天六一,小朋友才没空闲来逛知乎。

有人说,忧伤是因为它曲子,属于小调五声音阶谱写,忧伤浑然天成。

有人说,这跟当时的创作背景有关,什么年代什么年代

有人说,创作者是《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的徒弟,受师门影响。

还有,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就是想问卤煮与在坐的各位,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首歌有种淡淡的哀伤?

一定是在不再合适手拉手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对不对。倒推十年,二十年,你们还能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你们会从这首歌中听出的哀伤,忧伤的曲意吗?

回答肯定是否,在时光彼岸的你们,一定如歌曲所传达出来的轻快一般,一蹦三跳跑回家里,跟妈妈说,自己要买一条红色带花的连衣裙,一个礼拜后的六一儿童节,老师要我上台表演节目。

妈妈问你:你表演什么?是唱歌还是跳舞呀?

你回答:唱歌,名字就叫” 让我们荡起双桨 “

到了那天,老师用自己的口红给你涂唇抹脸,眉间点了一红点,穿上早就嚷求爸妈准备好的红色带花连衣裙,头上扎着漂亮的头花。

你与同学手拉手上台,站成排练时的队形,音乐一响,你们的身子跟着音乐左右摇摆,就跟真的荡起了双桨一样。台下的老师、同学、家长都将目光投向你,你就像现在台上的训练生一样万众瞩目。一曲歌毕,台下响起掌声。你的同学衷心为你鼓掌,你的父母真心为你自豪。

后来,这段往事被所有的后浪冲到了一个死角处,你每天与生活打斗,与人打斗。浑身上下尽是丧气,戾气,风尘气。一年 360 天,无数个轮回,你习惯了这样的过活,觉得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暗无天日,面目可憎。

今天六一,你奔忙的途中经过了一所学校,校园的广播回响着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从树叶上倾泻下来的凉爽的风,一下子把你带到了十多年前的午后。那时你,穿着漂亮的衣物,台下的人都为你鼓掌,表演完后你得到了奖品。

这一切都在绿树红墙里发生,人生最高光的时刻竟然是遥远的时光里的这段。于是,你沿着这条线继续回忆。

那时候,你还小,朋友还小,爸妈还年轻,老师的面孔也清晰。一个屋檐下的大伯大娘常会问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你说:科学家,老师,医生,航天员…… 就是没一个跟演员,明星有关。

没娶媳妇的小叔会带着你四处钓虾抓知了,夜里从河里洗完澡回家,春风意气的小叔会大声哼唱一首当时四大天王——刘德华的忘情水和坏女人。

后来长大来敲门,你再也没纠结红领巾的结该怎么打,小伙伴再也没找你比赛打水漂,时间好像不再像大海里的水,生活好像不只有课后作业和动画片。家里的长辈一下子老得非常快,大伯大娘再也没有端着饭碗问你梦想是什么,婚后的小叔再也没有唱过歌,他看起来很疲惫,少年意气从此销声匿迹。

现在的你,当初的梦想犹如纸上谈兵。你没有成为科学家,没有成为老师医生。有钱人成了你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你也没成为一个有钱人。

为了温饱,为了房子,为了生计你活得很努力,但生活不是你儿时唱一首歌就能得到巨大的掌声一样的轻易。

再听到这首歌时,你心底的哀伤像地下水溃泻,一时瞬间从地表涌起

**我们生来就是一块吃软不吃硬的顽石。**可能被时间侵蚀,被生活打磨,我们的外表成了一个可盘可玩的鹅软石。但只有被美好的回忆一淋湿,多年隐而不发的哀伤就会现出原形。

我们哀伤的从来不是这首歌,而是这首歌会带着我们的灵魂穿越时光,回到记忆里的美好时刻。然而,我们的肉体依旧在当下消磨,一切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如此的落差,必然会裂出一道伤口,地球有东非大裂谷,人也有大裂谷,哀伤就是从那里发源。

过期的凤梨罐头依旧是罐头,过期的小朋友也是小朋友呀,最后附上我读小学时的音乐书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祝大家六一快乐。

知乎用户 黯剑飘香​ 发表

因为教员的顶峰时代其实就是 49-57 这几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国际上,打赢了十六国联军,为社会主义阵营争了口气。苏联援助滚滚而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和科教体系。国内方面,推翻了三座大山,消灭了军阀、买办、地主、租界、治外法权、外国驻军、娼妓、鸦片、黑帮。大批海归和华侨纷纷回到祖国参加建设。人们对未来怀着诚挚的憧憬:我们终于可以按照苏联老大哥的理论描绘我们的美好蓝图了。

怎奈此后就风云突变,急转直下,现实往往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和美妙。当我们终于进行了拨乱反正,又一次开始春天的故事,当初那些在北海划船的少先队员们,大多已经走向了人生的暮年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写于 1955 年,充满了那个时期的乌托邦味道。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如今白塔红墙依旧,家长们心说:这地方学区房,想都不敢想。少先队员也不打算去北海划船了,交通太堵,游客太多,还不如连几局王者。

也许美好就是因为从未得到。

知乎用户 小野喵子 发表

总结一下下面的一些答案就是:

我们这些玩泥巴捉鱼长大的孩子,这么知道帝都的后浪们过得这么爽?

总觉得是在挑动阶级矛盾

——————————————

好好回答一下吧,之前在别人答案下写的评论都删了。

总而言之就是:

1. 至少到我爸的 60 后,他们小学都是只上一上午课,下午写完了作业去划小船是很正常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是 90 后以后的经历。

2. 北海公园至少在当时的北京市民心中,就是个风景不错的公园而已。北京的市民去北海公园划船,天津的市民去水上公园划船,长春的市民去南湖公园划船,杭州的市民去西湖划船。仅此而已。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如果你认为 “他们果然是天选之子,闲着没事时居然可以在北海划船!” 那你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你心里 “北海公园” 有如此这般的光环。

3. 如果谁觉得 “在 50 年代有北京(或者天津 / 长春 / 杭州)户口,已经是后浪了,我们小时候都在抓泥鳅”,那我也没法说什么了。此外我觉得这是个很危险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会直接动摇我朝的根基,因为这会导致一个结论——政治课上学到的那些“我朝愿景” 都是骗人的。

4. 总之我反对在这件事上渲染阶级矛盾。现在阶级矛盾是比较突出,但我反对在这首歌上散布这种情绪。

知乎用户 手写客 发表

小学就唱过了… 我都 35 岁了,还没划过船哈哈哈

知乎用户 Leo X 发表

经历过了漫长黑夜,终于看到了破晓的光明,可不知这光又能持续多久,就是这种无力感

知乎用户 弹吉他的胖达​ 发表

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叙述主体来看,他们是真正的 “接班人”。

而你是不是?这就是一个疑问句了。

从肯定句到疑问句,说没有一种淡淡的哀伤那是不太可能的。

知乎用户 汪萌 发表

我猜是歌词描述的场景太安静的缘故。

把所有描述场景的动词标出来: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几乎除了 “愉快歌唱” 之外,其他都是“不动”(倒映、环绕、迎着、悄悄地听……)或者 “微动”(荡起、推开……)。而且特别用副词强调了动作之小(轻轻飘荡,凉爽的风,如果风大点就不算凉爽了),这样就给人一种静谧感,而静谧大抵是能让人忧郁的……

我试着举几个不让人感觉忧郁的对比,以下只标注让人感觉 “动静比较大” 的动词: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意味着次数多,货运繁忙)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鸟儿,春光惹人醉,(不剧烈不足以主动呈现出来)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
愿我们自豪地举起杯
挺胸膛笑扬眉,

山楂树》:
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
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
列车飞快奔驰车窗的灯火辉煌
两个青年等我在山楂树两旁

《黑皮肤姑娘》:
哎嘿,哎嘿嘿,绿色的枫树沙沙响,(沙沙响实际上动静挺大的)
在你面前,我手脚不知往哪儿放。(表现出来的不是尬坐,而是乱动)
绿色的枫树呀,茂密的枫树呀,
我要为你歌唱。

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希望》:
一颗陌生星辰闪闪亮
我们又要离家登程远航
又要相隔多少城镇
机场跑道亮起串串灯光(亮起不仅是个状态,而且是个动作,甚至是非常恢弘的动作)

《歌唱动荡的青春》:
风雪喧嚷,
流星在飞翔
我的心向我呼唤:
去动荡的远方。

知乎用户 福顺 发表

淡淡的忧伤是你现在重新听这首歌时候的感觉吧?小学生刚学的时候似乎是非常快乐,朗朗上口的。对于 90 年代的人来说,这首歌应该是小学几年级学的。不管儿时是意气风发还是懵懂晦涩,现在都已经结婚生子走进社会走向工作一线了。而现在回听起来,它不仅仅是一首歌了,音符与旋律之间都闪动着一幅幅曾经的画面,听完一首歌,像回忆了一遍带着红领巾,端坐在课堂,认真听讲课的场景。怀念不舍而又回不到过去,故是歌传递了感情,感情寄予歌。

知乎用户 潘禹羽​ 发表

因为你长大了,开始回忆过去。

过去的每一帧,都带着一点淡淡的忧伤。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怕是想起了童年的时候吧

知乎用户 HistoryObserver 发表

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小学生,也就是我们的祖辈父辈,放学后不免要去割草喂猪,要么就是在地方市镇逼仄的胡同里玩耍,其学生时代根本就无缘坐着高铁来看北海公园里白塔的真容,更遑论在北海上荡起双桨。

知乎用户 出云​ 发表

有点想不通,这个话题下面几百个回答,为什么还要邀请我?

假设是站在善意的立场上邀请,我理解的话,也许是这位朋友没有看到期待的回答?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落差。

就像母爱是永恒的文学命题一样,一去不回的童年,也是人们永恒的失落和伤感。

这首歌的旋律曲调和歌词(其它答案有介绍两位大神)完美地描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但是,童年越美好,那么落差就会越明显,于是明明是一首轻快、歌颂类型的歌曲,偏偏能让人感受到莫名的优伤。

PS:我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发现还是 7、8 岁的时候最快乐。所以,我相信,本人是深刻的理解。

知乎用户 Franz Li 发表

我们那个时候也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学里好像都教这首歌。

这首歌也很好,很有代入感,让人感觉白塔、绿水、红墙很美,像极了那些年已经过去的夏天

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到小时候快乐的时光。

尤其是课本上配上那种充满眼光明媚的感觉的手绘插画的时候

可是,就连我小时候也一直在想一件事

我们课本里描述小学生的美好的时候,

那些白塔、双桨、绿水红墙,那些科技馆、少年宫

我都没见过

没见过我就跟着那群课本里的后浪一起感觉到幸福、快乐。

是因为我是少数吗?是不是因为我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所以这些东西没有也正常?

不是,我只是农村的,条件不算好但是也不差的农村。

华北平原上星罗棋布般的散落着的普通农村

而从人数上看,我们并非少数,甚至我们是主流的后浪

可是他们在描述后浪的快乐的时候,用的都是我们没见过、没经历过的场景和素材

少年的中国没有学校,他的学校是大地和山川。

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去过少年宫、博物馆、公园,书里描写的一切其实我们都没见过

虽然感觉我们对那些东西都那么熟悉

当然,我们小时候也很快乐,或者说更快乐

每到麦收的季节会有 7 天的麦假,秋收的时候有 7 天秋假

当然,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干活

农活还是大多数大人来干,我们有时候会力所能及的帮点忙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辛苦,反而很快乐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多少年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田间地头里,捉蛐蛐、蚂蚱、摘点野果

那个时候也很幸福

虽然物质上还是有些匮乏,但是想起了那时候挺快乐的

因为我们能接触到土地和田园

花草树木、飞鸟虫鸣,都是触手可及的。

当然,后来接触到城里的孩子之后

也发现无论知识面还是才艺方面

城里的孩子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都是好不止一点的

他们那些少年宫、图书馆之类的东西也不是白去的

我曾经以为,城里的孩子也没什么好的,感受不到我们的快乐

但是,好像他们的快乐更加有用,更加拿的出台面

后来,我离开了农村

和大多数人一样,再也不想回去

当然,那是我永远的家

也有无数个童年数月的美好回忆

不过我很坚定的不会回去

并且努力让自己的后代也有机会成为后浪

可是这个时候,我的思绪总是回到当年山坡上放羊的日子

太阳在云朵间时隐时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知乎用户 彭于晏象牙山分晏 发表

昨天我编造了一段关于梦的故事,正巧又看到一位友人发了段关于梦想的文字,于是便认真地想了一下梦这件事。

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听张雨生的《爱做梦的孩子》,因此还被隔壁寝室的八点二十嘲笑了,他在我的爱豆库里最喜欢的是 Metaliica,显然 “为快乐保留位置” 和“I have lost the will to live”是一般矛盾的。但如今看来,相较于黑暗中苦苦挣扎,还是做梦来得更加有趣些。

《梦的解析》我是读不下去的,所以我愿意将梦比作讲故事,它有时是给自己讲故事,有时是给别人讲故事;有时是美好的故事,有时是可怖的故事;有时是真实的故事,有时是虚假的故事。我姥姥以前说,那梦不就是假的嘛,白日梦白日梦的。老人说的话,话糙理不糙,但于现在来说,也确实免不了狭隘。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当我还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时,主要的梦便是长大,至于玩具、游戏那些,保质期是不过一周的。然而事实上,那些保质期短的梦,往往不一定能实现,反而是长大这件事是一定能实现并且是保持匀速实现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于将来反而希望不要长大,但这些当时并不能预见。

我在 1994 年第一次听 Beyond 的时候,我的两个表哥用超大号录音机对着窗外放《真的爱你》,他俩告诉我歌手叫黄家驹,哽哽歪歪的这个叫做粤语。于是我便下楼跟小朋友们吹牛逼,这是粤语歌,黄家驹唱的——许多年后我才意识到,这是我吹得为数不多的非常成功的牛逼之一,如果当时能把歌名记住就更完美了。不过,虽然我忘记了歌名,我却记住了那个旋律,如此美妙,长大后知道那不过是 1564151,但它是一把钥匙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扇门后是摇滚界的各路牛鬼蛇神。

如果总结一下 30 多年来的羞耻事件,可以说那个 2003 年在 “超越 beyond Live” 的 DVD 视频前挥舞着笤帚唱《我是愤怒》的我是有实力排到第二名的——第一名是结肠镜检查。在那前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仅有的梦想就是中考和吉他,这两个梦在实现与否的路口分道扬镳,于是我当了一个月的吉他初学者。

但人往往就是这样,当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了,要么一蹶不振,要么在另一件事情上投入更大的热情。很不幸,我兼容了两者。至于为什么从吉他初学者又变成了贝斯初学者,我又要掏出这张图了。

亘古不变的真理:吉他最菜的弹人贝斯。

那时,对于一个在照耀着正道的光的大路上跌倒但又热爱音乐的处在青春期的男孩而言,摇滚是一个不差的选择。但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问题,我并不知道那是众神送予潘朵拉的礼物,只顾在后知后觉的路上一路奔跑,无暇做梦。

在一个黑色渐变的转场过后,我从梦中醒来,梦里的我回忆过往,甚至有些感动了自己,那种感动来源于久违的执着,而那执着,又是几近纯洁的,是再不曾出现的,以致我被失落的情绪包围了很久。梦想一旦脏了,就变成了目的了。

我已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梦了,是真正的做梦,梦里光怪陆离,净是神魔斗法尔虞我诈那些,遗憾的是片尾从来没有演职员表,不过我大体可以对号入座。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真不假。后来有人让我多做运动,睡得香,我便去踢了一场球,结果当晚做梦又踢了一场,钱花的挺值,就是有点累。当然像我这般长久地做梦是不健康的,尤其是白天在现实中折腾完,晚上还要在梦里不依不饶。

这时我又想起昨天编撰那个关于梦的故事,不过就是官本位吃人本质的一块遮羞布。而朋友说的那段梦想破碎的话,是抱怨,也是遗憾。我们都在控诉,只不过这场诉讼没有被告。

大约一周前,我单曲重复了很久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眼眶是红的,不是缺乏休息那种。小船、波浪、白塔、绿树、红墙,那是北海公园,但那只是北海公园吗?我们带着生命的希望降生,带着对未来的希望成长,带着对生活的希望努力,多年过去,你现在回头,还能看见北海公园吗?

我们终于长大。

知乎用户 water Cc 发表

因为那是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知乎用户 立党 发表

因为这首歌的旋律是小调,而不是大调啊。

只有副歌第一句是大调,结果第二句又回到了小调。

小调的旋律本身就是充满忧伤。

知乎用户 烈月​ 发表

我反对某些人提出的,这首歌的哀伤来源于 “随后时代的动荡让歌曲里这一切美好化为虚无” 这个观点。

歌曲让人感到哀伤,仅仅是因为歌曲本身,一定要上升到时代,不是说完全没有这个成分,但是大多数人是根本不会想这么多的,这首歌让人哀伤,是因为它本来曲调沉郁,节奏缓慢,歌词又多为白描,那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是同理,白描的画面加忧郁的曲调,容易引起人的乡愁和情思,这根本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非要说这首歌的哀伤源自于之后 “国家动荡”,人们 “梦想不再”,根本是过度解读,要是这么说的话,我也可以说这种哀伤是源自于当时大部分贫苦农民工人看到 1955 年某些人就可以这么奢侈的泛舟湖上而心有戚戚;因为这首歌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农村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而无能为力的哀伤,那我是不是也很有道理?

之后的 “动荡” 不好,不让城市 “贵族” 们继续享受不好,“上山下乡”的 “前划舟学生” 们吃了大苦,不让穿漂亮衣服,不让唱歌跳舞泛舟湖上了,真是太可怜了,所以听到这歌就哀伤的不行,真是时代的伤口,真是对不住你们啊!

是这个意思呗。

不看看当时中国是什么形势,真这么干了,真人人自由追求美好生活了,现在中国早 “和平演变” 了,口口声声提苏联,不知道苏联怎么完蛋的吗?快乐生活,自由发展,得建立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之上,都保护不了自己还想臭美,只能看到自己眼前这一点美好,看不到更多更复杂深刻的问题和矛盾,对自己的一点损失斤斤计较,对国家的宏观困境只字不提,这么个简单的歌曲氛围问题也能借题发挥,时代,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时代吗?

再说一次,这首歌之所以让人感到哀伤,不过是因为歌曲的曲调和歌词渲染出了一种缓慢沉郁的气氛,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菊次郎的夏天》也有类似的效果,喜欢这类歌的人可以找来听一听。

知乎用户 无常真人 发表

我感觉那时候的很多儿歌都有些淡淡的忧伤,听着很不舒服。比如:

歌声与微笑

《我有一个好爸爸》

《小螺号滴滴滴吹》

《捉泥鳅》

…….

所以我小时候挺不喜欢儿歌的。

知乎用户 迢递 发表

就我个人而言,这首歌让我想起来我姥姥,她在北京长大,她小学时候《祖国的花朵》这部电影从她学校招群演,她也参加了,不过没出镜。

她住的地方是后海还是北海边上我忘了,北师大的职工宿舍,宝钞胡同。她妈妈是重庆土家族人,家房子被日本人燃烧弹烧没了,生下她没几个月就死了。后来抗战胜利,姥姥去北京投奔她刚大学毕业的爸爸,在北京的后妈对她不错,但是她不愿意在家呆,有空了就从后门进周围这几个公园玩,其中她最爱去的就是北海公园

她说那段日子简单,安逸,她很怀念。

后来三年困难时期,我姥姥在这个时候认识的我姥爷。我姥爷当兵转业到北京,没多久就被遣返回原籍,我姥姥不想在北京呆着了,也跟着我姥爷来了河北。

太姥爷是大学教授,不愿意我姥姥和农民过一辈子。但我姥爷还是把我姥姥带走了,太姥爷直到死前才原谅我姥爷。

姥姥离开北京没几年,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太姥爷被打成右派,太姥姥与他划清了界限,她两个姐妹一个做了红小兵,一个被下放到外地。不过彼时发生在那里的事情,跟我姥姥也没什么关系了。

我姥姥的后半生成了一名农妇,为四个闺女奔波操劳了一生,到了老年又要每天伺候我生病的姥爷,但是说起当时在北京上学,拍电影,参加大阅兵,她眼睛里都会散发出来光芒。

后来我也考到北京读大学了。每次路过北海公园,或是听见这首歌,我都会想起那段历史,思考一个人,人的身份,还有人性,在时代洪流里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

知乎用户 科学钢琴小汐老师​ 发表

首先,从艺术与人类情绪的关联来讲

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 是照射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

我们感受到的 是你的心灵希望你感受

每一种情绪都应该被正式 也需要被抒发

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始终与人类并存

其次,从作品音乐构成元素来讲

1、调式音:对音乐语言的影响

(1)旋律包含了 1234567 这个音。但主要使用 61235,4 和 7 各出现一次。

(2)旋律听上去是五声调式,61235 开始 ,音效色彩不十分明亮,柔

(3)4 和 7 两个音 与它们前面的音都以小二度的音程关系出现;增强了柔性

2、旋律: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1) 按照级进上行和下行的线条构成乐句;先上后下,始终不得张扬

(2)偶尔大跳音,但都被拉宽的节奏稳住了,依旧不得张扬

最后,从作品的情境和想象力来讲

歌词始终让我们看到的是故事的表面;

这个故事的很多细节,未必一一呈现

这些没有呈现的,是每个人心里的故事

当我们听到这首歌曲,能回忆起自己的那段时光

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歌曲 《那段时光》

知乎用户 秋水 发表

因为我们都长大了,再也回不去了。

知乎用户 均岩​ 发表

对的,就像其他答主回答的一样,初听这首歌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北京的孩子们的童年真是幸福呀,写完了作业能泛舟湖面,荡起双桨,让小船儿推开波浪,自己吹着凉爽的风,唱着愉快的歌。因为脑补出的画面太过美好,小时候就有种求而不得的忧伤。

答主农历 90 年 12 月(公历 91 年 2 月)生人,生活在浙江,不算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如果你问我说到北京你想到的前五个地方是哪里?十秒内给出答案的话,在我心里是这样的,1. 天安门、2. 八达岭长城、3. 倒映旳白塔(北海公园)、4. 歪脖子树(景山公园)、5. 地坛(史铁生)。天安门就不用说了,首都的标志。长城则更多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以及它的御敌功能。白塔就是对北京孩子们童年的羡慕。歪脖子树则是对最后一个汉王朝的惋惜。地坛就纯粹是好奇它究竟带给了史铁生什么样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听过太多父母童年生活的不易,所以我从来没有去探究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创作年代和背景,想当然的认为这首歌描绘的是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生的北京小朋友们因为改开而所过上的美好生活。直到 2018 年 8 月底我因公去北京出差(也是我第二次去北京,说来也巧,半个多月后我又参加了北京马拉松,不到 20 天的时间内去了两次帝都),周五上午去,周六下午的飞机回来,周五下午办完事特地找了离北海公园和地坛都不远的地方住下,想着第二天上午去地坛和北海公园看看,后来周六一早从住处出发去地坛公园跑了个步,吃了早饭后去的北海公园,看到了白塔也算圆了童年的梦。想象着穿着白衬衫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的学生们泛舟湖面,多少年过去还是羡慕。因为有个别歌词没记住随手去百度了一下《让我们荡起双桨》,震惊的发现这首歌居然创作于 1955 年!

那是什么样的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 5、6 年,朝鲜战争也才结束,那时的北京孩子们已经可以这么愉快的玩耍了?这种落差造成了更大的忧伤,真的是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我们都一样” 吗?在那个年代,我们父辈们的生活和北京城的孩子们的生活实在相差太多了。父辈们是勉强活着,歌里的北京孩子们才是真正的生活

多少年过去了,全国的小朋友们都能过上歌曲中那种向往的生活吗?祖国大地上还有很多人为了脱贫而挣扎着,他们的孩子呢?能过上怎样的生活?再过 30 年,那时候 “祖国的花朵” 们真的能够成为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吗?《让我们荡起双桨》真的只是理想中的生活吗?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其实给我的感觉,这首歌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平静的湖面和岸边的满树黄叶,天气也凉了,一种秋风萧瑟瑟的感觉

知乎用户 鹏鹏​ 发表

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这本身就令人伤感。

知乎用户 蓝猫不会飞 发表

确实,我听完就很哀伤,一直是这么一直感觉。

知乎用户 橘子味的月亮 发表

这个问题好有趣

前面很多高赞在写童年心理,配的那张语文书的图片也是我向往的。

我小时候对思想品德书有一副图印象很深,大概写的是收拾房间,那是个来着暖黄色灯光的房间,靠墙的小床,乳白色书桌,和螃蟹挂饰。

那个时候我也有房间,书桌,床,玩偶,我都有,只是床不是单侧靠墙的,我一度很想把床的一侧靠墙摆放,但我的房间不允许我这样。

直到长大,我都很喜欢单侧靠墙摆放床。

现在想来,我小时候自己睡房间,半夜醒来的时候,两侧都让我觉得空,我想要靠墙有安全感,就因为这个,我对那个小房间惦记了很久,包括那个螃蟹布偶的挂饰。

也可能是因为,那个房间给我的归属感比我自己的房间大,我的房间的布局和我父母的房间几乎一样,大床,大衣柜,大书桌,摆放也一样,哪怕我在壁柜里塞了很多书和我的玩具,也没有那种孩子住的小小巧巧的充盈感,我很羡慕那样的房间。

我小时候羡慕过很多东西,养猫养狗的人家,飘窗,开满花的阳台,校车,滚铁环,尤其看些课外书里描述的,什么田埂上的上学路,与小羊一起玩等等。

惦记了很久,那些惦记中好像远方什么都好,灯下什么都暖,上学路也是有趣的,儿童时代就是充满期待的。

这样的惦记,让我现在看见一些东西会微笑,也会失落。

我也羡慕过这首儿歌里描绘的场景,遗憾的是,长大去了几次北京,一次都没去北海公园,有机会也去看看白塔绿树。

说点题外话,我小时候觉得听起来最难过的是虫儿飞,现在听起来最感慨的是童年,我记得我那时候问我妈妈童年是哪几年啊,我妈跟我说从你现在到六年级毕业童年就结束了,我那时候觉得特别特别遥远,觉得我的童年还很长,哎,外婆家有片荷塘,可以和表姐们坐在矮围墙上看荷花,听姐姐唱童年。

知乎用户 黎马 forZhaoju 发表

让我们露出胸膛,小船儿推开波~ 噢~~ 浪

自己脑补

我觉得《数鸭子》更悲伤

八嘎 ,八嘎,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呀!数不清到底多少呀~

知乎用户 susususu 发表

反正我认为 “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 听着更忧伤

知乎用户 IlVA 发表

跟时代没什么关系。

就是音阶(和弦进行)和歌唱选择 。且这是首单旋律(聲部)的歌曲, 強化了寂寥的氣氛

也不算很悲傷, 很有東歐民歌氣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高票答案们已经在创作层面说得很好,再想补充一点,从宏观上看,《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不可思议的歌。

这首歌创作于 1955 年。那时,抗美援朝才结束两年,新中国成立才 6 年,再往前看一点,抗日战争才结束 10 年,清朝灭亡也才 40 多年。

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放到 6 年前、10 年前听,肯定不违和,放给 40 年前的人们听,有些违和但也不会到让听着 80 年代港台流行歌曲的人们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步。

但是,你能想象清末的家长和孩子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感觉?而事实上,除了红领巾,歌词中没有一样是超出清末人们认知的东西。

当然,时代翻天覆地了,不能简单看时间的长短。

但如果我们再做一个设想,给一个完全没听过建国初期音乐的人听当时的歌,他也许能很快分辨出《歌唱祖国》《英雄赞歌》《北京的金山上》这样的歌曲,但可能很难判断《让我们荡起双桨》到底是那个年代的还是 80、90 年代初的。

所以我觉得除了创作者本身的情感、曲调的选择,《让我们荡起双桨》真切的有一种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热血换来的感觉——尽管歌词里只有一句提到。这正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到的那位吃雪的战士希望祖国人民过上的生活。

今天的我们听这首歌感到感到淡淡的哀伤,也许是感怀于自己的童年,也许是感怀于那个时代。而这种曲风在当下也很契合怀旧,无论是《金刚川》结尾改编的《英雄赞歌》,还是新近改编的《铁血丹心》,都有那种忧伤,在快乐、激情、热血后不经意便涌上心头的忧伤。

知乎用户 调皮的耿鬼​ 发表

个人理解

从乐理的角度讲着一首歌绝大部分都采用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听起来就是 “do re mi sol la” 的听感。因为缺乏了跟相邻音构成小二度的四级和七级(首调的 fa 和 si),听感上会比大家平时熟悉的音阶少一些“咸淡味”,少一些“辛辣”,更加平淡。如果说我们常见的大调音阶(do re mi fa sol la si)是宫保鸡丁的话,中国五声音阶就更想是一碗汤圆,柔和甜美相对清淡,不和谐音更少。对于习惯了七声音阶的我们来说,使用五声音阶,而且节奏旋律舒缓的作品听起来就会比较“不够刺激”

知乎用户 深具世界眼光​ 发表

♦【一种你向往,但不属于你,并且也永远无法弥补,别人也不知道你对这很在乎…… 的哀伤】♦

■哀伤在于 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但你就像是一朵野花■

是有一个花园,但那里没有你,辛勤的园丁他们在打理别人,没有打理你。

就好像你看着别人在北海公园荡起双桨、欢声笑语…… 那个人不是你,你也不会在那里。

那是一个你以为的你的童年,但事实上却从来没有在你身上发生过。是曼德拉效应。

——就有点像灰姑娘看到后妈带着自己的姐姐们去玩的很开心的那种嫉妒。你以为不该追究你一个孩子,跟你过不去,你也应该被带去玩。

却没有你,也没有解释。只是玩回来后看了你一眼,仿佛在质问,你为什么还没有去扫马粪。

——

♦【一种你向往,但不属于你,并且也永远无法弥补,别人也不知道时移世易你对这依旧很在乎、耿耿于怀…… 的哀伤…… 别人也不知道你在坚持什么,只是看到你在无理取闹。】♦

知乎用户 没有猫 发表

调式和乐句走向决定的吧。下行的音阶听起来悲伤。

知乎用户 耶利米 发表

小调四二拍,这种感觉正常。

知乎用户 大肠杆菌 发表

因为里面有一句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画风突变┐(─__─)┌

知乎用户 心窍 EmptyHeart-Nex 发表

就没有一个人从真正音乐的角度去回答的么?比如说节奏?这首歌步调比较慢,听起来就没有那么欢快对吧?你把它速度加快的唱,它也就明显欢快起来了。再比如旋律上有很多音都是偏低的,偏低的音多曲子听感就会往下沉。看来得我去翻乐理书补补课,以后有机会来填坑了。。

不过我得说一句,这首歌并不是 “必然” 有淡淡忧伤的,还是因人而异。与其说这歌有淡淡的忧伤,不如说是没有其他儿童歌曲一贯的欢快。不那么欢快或许在你看来有种淡淡的哀伤,但两者并不对等。

知乎用户 千手关叔​ 发表

因为你以为北京的小学生一放学就能做完作业,公园还没关门,太阳还没下山,还有钱买门票再买船票玩半天。

也因为你去了北海公园才发现,课本画的是颐和园,很少角度能倒映白塔,划船的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在岸边的才看得到,水里也没锦鲤看着你。

————

相关音乐回答:

罗大佑为什么在华语音乐上地位如此之高?

知乎用户 K 行者 发表

一群人扯一大堆社会背景

可是一首歌让人觉得有忧伤的情绪不应该是从音律的角度去回答吗……

你让中国人听 zombie 哪怕听不懂也会体会到一丝愤怒和悲伤

这跟时代背景有一毛钱的关系吗?听不懂这首歌的人会知道这首歌的背景?

舍本逐末 不过如此

知乎用户 琴春​ 发表

f 小调主体 + 这个速度,是首歌就会淡淡地哀伤。

况且描述的还是无忧无虑的日子,现在谁又能无忧无虑呢?要么是勾心斗角,要么是疯狂内卷,要么是被所谓的责任压成奴隶。看看自己的未来,一片惨淡;看看自己的过去,只有委屈。看到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总会羡慕的吧。

其实大概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出家了,不敢去无忧无虑,也不想认命好好地做奴隶。只能靠一个外界理由逃避吧。毕竟面子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如果每天做着想做的事情,自由自在地驾驶小船,他们还会出家吗?

或许应该做的是不去勾心斗角,不去疯狂内卷,有人提到责任就呵呵一笑当对方是智障吧。永远永远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概就可以把这首歌当作只是普通的生活描绘了吧。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而共产主义社会,就应当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 甩锅大魔王 发表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怎么想的

小时候也不会想那么多

我一直到大一才有机会在公园泛舟。

保定,历史上作为北方的运河集会点漕运中心而兴起的城市,华北河道网的中心,而我小时候一般的县已经只有河道没有水,水从上游被截流改道入京了,泛舟?体验大坑里边捞蛤蟆都得等下一场大到暴雨。然后就是土地沉降盐碱化,扬沙浮尘沙尘暴,上头怪下边私人打井搞出地下水漏斗搞出土地问题,搞自来水,一天只在大早起放 1 个钟头。村里分 4 个街 4 条管道,一条管到点一起开,离的远的压力不够或者耽误了水点,就要掐着点用扁担扛着两个桶到别的街去跟人家要。现在吃的水据说是来自三百米深的深水泵。这几年气候突然转变,夏天暴雨,河道废弃导致年年夏天一片汪洋大概,庄稼地路面上积水经常高达膝盖,有好事者测试直接能够行船。是地表道路,不是旧河道或者大坑里嚎?

前年开始疏浚河道,邻村古河道通水的那天十里八乡的人纷纷跑去围观放炮,过了半辈子了没见过河的大有人在。距离我爸小时候有河的时候已经过去四五十年了。

现在只觉得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在用 “你看看我们活的快活吗?” 对我的 90 年代农村童年开嘲讽,或者说对当时的 8 亿农民开嘲讽。

10 亿多人,8 亿农民,1:4,许多农民用各种手段计划生育执行得比城市松,也就是说小孩比例得有个 1:9。1 个小孩用他的好快活代表了 9 个小孩的好穷好累,想想如何不蛋蛋的悲伤。

但是要真细分下来这 1 个小孩还能切成好几份。。。

占了便宜又没人讨债不错了,现在某些个天之骄子就别再卖乖说什么 “河北人卷到北京抢了北京人的学习 / 工作机会” 什么的鬼话了,做人要讲讲良心,别人不计较是修养,自己知道就行不感恩也没人说你,那还要跳出来反咬那就是有毛病了。

知乎用户 写小说的闲鱼牧云 发表

真正的欢乐都是悲伤内核

真正的悲伤又难免用欢乐伪装。

我们感觉这首歌有些悲伤

多是多少年以后回首

回不去

自然悲伤

知乎用户 风哭​ 发表

1、对于成年人来说:运动会的进行曲偶尔却比老情歌还让人怀念。

你觉得淡淡的哀伤的,不是童谣本身,而是对于时光飞逝的感慨。

2、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这歌太不写实,我作业多的写不完,哪能尽情欢乐?

饿着肚子听《报菜名》,越听越哀伤。

知乎用户 踧远陵歊 发表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答案尽在这首歌的这两句歌词里。

这是 1955 年的歌曲,从这一年开始往后看,一直看到今天,然后再把自己代入词中 “亲爱的伙伴” 这个角色,用这两句歌词问问自己,你就明白了。


这句歌词『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里面 “小船” 的意象,如果模拟成 “一‘叶’扁舟” 的话,倒是让我想起同在那个年代的一联诗——

『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

也能勾起类似的淡淡哀伤。

知乎用户 闪歌 APP 发表

因为这首歌的歌曲内容或者是说乐曲让你有一种引发自身感悟的感觉,说明这首音乐可能和你的自身经历的东西有一点相似之处,所以你就会感到伤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和过不去的坎,一般情况下,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或是动听的旋律唱到了你的心里,让你想起了以前的那些不好的,所以才会感觉很伤感。

可能每次听到那首歌的时候,就会想回想起那段特殊的日子,就比如说,我只要一听到那些年就能够想到我当初还在学校的时候那么的美好,就会让我很伤感。

知乎用户 夏日终年​ 发表

因为歌词里有一句,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然而,

现实里功课是做不完的。

知乎用户 执悲今厄 发表

音乐带给人的感受来源于画面,主要是抽象的画面。

而音乐生成画面的原理,是再现,是先在画面中听到音乐,然后再在听到音乐时想起画面——只不过除非是重复歌曲,否则音乐不会重复,这才导致再现出的画面是抽象的。

音乐可能是大脑认知中最复杂的现象了,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同一类歌曲的具体原因至今仍然未知,只知道可能是因为我们听到的声音分布都差不多,而那些不喜欢的人则是生活中听到的声音分布与我们不同。

回到这里,这道题属于比较简单的,可以解决:因为在影视作品中,忧伤的地方一般都配平缓的曲调,所以人们看了那些影视作品后,再听平缓曲调就会感受到忧伤——不信的话你可以找一个几乎不看影视作品(包括短视频与剧情游戏)的人,他一定听不出这首歌的忧伤。

知乎用户 Henry Han 发表

因为昨天我的知乎号被封了。

知乎用户 厉子卿 发表

除了小调的特点之外,我个人觉得吧,最重要的是,内心十分敏感的人,听步步高,好运来都能听出哀伤的味道,重要的是人的内心,而音乐只是一个触发器。

这还不算什么,有一首叫《每当走过老师窗前》直接把我弄得眼泪直流好不好?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候自己吹口琴……

樱桃小丸子的主题曲 夢いっぱい,我都听着有股深入内心的淡淡忧伤。

知乎用户 红星 发表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 1955 年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作曲家刘炽当时写了两个歌谱,在征求小演员们的意见时,大家都喜欢的那个,最后成为电影中的正式版本。曲调欢快,朗朗上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少儿歌曲的佼佼者,和当时朝气蓬勃的新中国息息相关。穿越时空,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这种淡淡的哀伤,就是广泛性焦虑,人在幸福的时候,也会心里有一丁点没底,会怕幸福来得太快,会怕幸福并不真实,会怕幸福转瞬即逝。

你瞧,这首歌传唱之后,不几年,就改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就是好》了。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你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这歌还真是个小调歌曲,以前都没在意过,抛开歌词来听,确实有小调的感觉。

知乎用户 木色仓茫 发表

不止,虫儿飞,鲁冰花,都有哀伤感

知乎用户 天涯长虹 发表

哀伤吗?我怎么就觉得挺欢快的呢。。。倒是《同一首歌》,我一听就觉得特别的忧伤,难过。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Excuse me? It will never happen.

知乎用户 JIUQIANSHUODAO​ 发表

这样的瞬间在每个时代里都是可贵的一瞬间,稍纵即逝,不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写不出也唱不出这种歌的,就好像你现在生活富足娱乐多了很多,一天能刷几百个短视频,但你对生活没有那么强的热爱和盼头,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出现。

知乎用户 海风 发表

因为怀旧,让人想起了逝去的时光,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那些故人、故事。

发一首高中时我创作的诗,诗中的意象既有我的童年,也有父母讲述的他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70 年代和 80 年代,结合阅读过的一些诗歌。水平拙劣,献丑了。

夏天

曾经的那个夏天,

是冰棒在嘴里慢慢融化的凉,

是破旧的电风扇下那透心的爽,

是小伙伴们你追我赶的闹,

在皎洁的月光之下,

萤火虫飞舞的夜晚。

曾经的那个夏天,

是艾叶与糯米糅合出的香,

是冒油的腌蛋那微微的咸,

是梅子汤灼舌的酸,

还有大白兔奶糖,

那梦中的甜蜜与柔软。

曾经的那个夏天,

是奶奶那把发黄的蒲扇,

舞出的风声伴随着四邻的笑语,

戏说着家长与里短,

谈论着柴米和油盐。

曾经的那个夏天,

生活的节拍是那样缓慢,

低矮的平房亲吻着窄窄的街,

中山装和的确良交替出现,

清澈的眼睛里满是温暖与友善。

曾经的那个夏天,

我还是个青年,

我的心儿曾是那般活泼开朗,

我的身躯曾经那样灵活矫健,

无限的梦想等待我一一实现。

曾经的那个夏天,

我第一次握住了那双白皙的手,

带着些许羞涩,

在那条没有人的街。

曾经的那个夏天,

是书山题海间的那杯茶,

是几双满怀期待的眼,

是黑色七月那以笔为剑的战场,

是八月里那封沉甸甸的信件。

曾经的那个夏天,

是那第一次的吻,

伴随着年轻的心跳,

混杂着几分炽热,

在那片静谧的山林。

曾经的那个夏天,

我在夕阳下奔跑,

追赶即将驶出的轮船,

追赶远行的姑娘,

追赶那些终将逝去的似水流年……

知乎用户 探险精灵 发表

当时能荡起双桨的后浪们,很多已经漂洋过海。

他们的后代在做完一天的功课,扛着 Kayak 去在欧美的自家社区湖里继续荡起双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童年很多歌我第一次听以至于后来每一次听,都觉得童年很多儿童歌曲意味深长,而且听完整个人就安静的呆住,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忧郁而且哀伤却不知道为什么,从学前班起到长大读中学都是这样。

荡起双桨,鲁冰花,外婆的澎湖湾,歌声与微笑(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尤其是唱到将是遍野春花那里我感觉唱歌的人都要去世的感觉。。用最后的力气唱出了最后的期望一样),泥娃娃,白龙马,月亮船都有这种感觉。

这些歌我的最早记忆就是在幼儿园睡午觉时每天都会听到隔壁小学放这些歌,当时躺在床上一听这些歌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想哭又不想哭,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非让用一个画面表达的感觉就是 “一副黄昏图”,黄昏背景下人踉跄的背影,夕阳西下的那种感觉,淡淡的哀伤

我现在觉得音乐能影响人类的心智是真的了,就像很多人说的禁曲。幼儿园时我连这些歌的歌词念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就是听着心里不舒服

知乎用户 鹏鹏是魔法师 发表

因为那是我们永远也回不去的童年啊

知乎用户 长夜未语冰​ 发表

比起悲伤,我更愿意将其解释为被歌曲中所描绘的纯粹的理想主义美好所感染。就像中国的理想主义者们,都愿意相信桃花源的存在。

《让我们荡起双桨》最早出现在 1956 年中国第一部校园主题电影《祖国的花朵》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人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获得感,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期望,这首歌词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已经 65 岁了,承载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时代的车轮徐徐向前,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儿童们,或已经不在了,或已是白发苍苍,唯有这首歌依然经久不衰。

对于我一个 95 后来说,这首歌的旋律第一次完整出现在记忆里,是在一次我姨夫开车送我回家的路上,我约莫四五岁的样子。但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对那个时代的普通城市家庭来说,私家车还是一种奢侈品。当时车行驶在一个僻静昏暗的道路上,电台里一曲歌毕,开始播放这首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推开波浪……

我坐在后座,听着听着,心却莫名感觉跟随小船沉了下去,随后眼圈开始发酸。等到一旁的妈妈注意到我的异常,我的脸上已然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水。

当时还依稀记得家人一脸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哭,而当我说出这首歌时,他们又不理解我哭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这首歌明明营造出的意境是那么美,那么治愈。而那个时候的我因为年幼还无法用语言取代泪水,准确描绘出内心的细腻情感。好在当时那种决堤的情绪,至今仍然清楚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得以用语言将它描绘出来,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像歌声中描绘的那种纯粹而美好的希望吗? 如果有我又能去追求吗?

没办法,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长大后我也成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我相信这种由然而生出的共鸣,在那个刚刚结束半个世纪的战乱动荡百废待兴的年代,同样出现在许许多多的理想主义者身上。因为这首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营造出的美好和希望,是那么纯粹,不掺杂一丝杂质。但是对照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现实处境,又显得脆弱而不真切,遥远而不可及,可这何尝又不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呢?它让人感到自己明明从未拥有过它,却仿佛失去了它千百次。因为与现实巨大反差的刺激,脸上不觉间已是泪如雨下;又因为它的存在使得内心不断积蓄着渴望。就像一个原本在黑暗中昏睡的少年,因为邂逅了一场阳光灿烂的梦而苏醒,虽然梦境是短暂的,醒来后还要面对或庸杂或惨淡的现实,可是那残留的一缕微光仍然刻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他便有了不再昏睡逃避的动力,周围的世界似乎也不再那么冰冷如磐,黎明似乎也不再遥远了。这大概便是理想和希望的力量吧。仔细认真聆听这首歌,就仿佛是有无数个充满希望的悲剧在合唱。

记得我奶奶病重的时候,我去看望她。当我推开她的房门,里面传来的便是这首熟悉而亲切的旋律,奶奶年轻时是大家闺秀,一生都很爱唱歌,直到她已经病得连话都很难说清时,仍时常用她老式碟唱机播放喜欢的音乐。我于是坐下来,陪她一起跟随旋律轻声哼唱。见我来了,奶奶也努力地向我微笑着,眼角却有泪痕在闪烁。只感觉在那一刻我们之间好像不再是祖孙,而是一对身处不同时代的少年人,在用心灵隔着时空对话,直到彼此的青春跟随着彼此熟悉的音符节拍交融在一起。童年的感觉都回来了,恍惚间仿佛看到奶奶苍老的面容慢慢褪去,露出年轻时的容颜向我伸出手,那一瞬间真是泪如雨下。时至今日每当我想起奶奶,就会不自主想起那天,想起这首歌,它宛如跨越时空的萤火之光,感染着一代代青年人流下向往的泪水,鼓动他们热爱并朝着未来探索前行;又在他们白发苍苍回忆往事时化作幸福与感动的泪水,被尽情释放出来。这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我的文笔很一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纯粹为了抒发心中淤积的情感。这大概也是我自玩知乎以来,写过的最矫情的文章了。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如果有朋友能看到这篇文章,也祝愿你们在人生历经坎坷后,仍然热爱生活浪漫如初;在抵达理想彼岸以后,还能依稀记得我们最初满怀童真与希望的样子。

知乎用户 chugongyao 发表

因为你老了呀,这是儿歌。

知乎用户 破秋风 发表

我理想中 90 年代少先队员春游该有的样子,美好。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haha kim 发表

那是我们记忆中最美好的童年,不但纯净,而且没有鄙视链。

没有人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和美丑,没有人会在意你拿什么冰棍的冰棍棍玩游戏,也没有人在意你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衣服,更没有各种禁忌和潜规则。

那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也是历史书上的 “鸟生鱼汤”。

知乎用户 猫大湿 发表

以我的童年经历看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我心目中就是儿童版的《同桌的你》

知乎用户 路德维希圣 发表

那种田园牧歌一般的童年再也没有了,还不悲伤?

知乎用户 范枪神​ 发表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我当时觉得这首歌好悲凉,第一次小学毕业,觉得很多在一起混了很久的人都是此生不再见了

知乎用户 罗大明白 发表

不光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虫儿飞》《世上只有妈妈好》《泥娃娃》《捉泥鳅》等等一票儿歌

都很忧桑

知乎用户 泥泞天空​ 发表

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因为,这其中隐藏了一桩谋杀案呀!!!仔细分析一下歌词我们就知道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个 “让” 字,说明这是一件还没有发生的事,“我们”则说明不止一个人,“荡起双桨”,就是计划将要发生的事了。

而且,作者明确说了,是双桨,而不是单桨,或者四桨。我们划过船的人都知道,这其实就是两个人,一左一右,一人一只桨,一起划。

所以,这句歌词就是在说,有两个人,在一起划船。

我们再来看第二句:

小船儿推开波浪

这句歌词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地点信息:小船。两个人划得是一只小船,而不是龙舟,或者大船,或者独木舟。

“推开波浪”,说明,水面本身是有波浪的。

所以,我们有两种猜测:一、此时有风。二、没风,波浪是水流产生的。

结合 “推开” 一词,我们能够知道,小船行进的速度很慢,波浪也必然及其轻微。所以,如果是水流产生的波浪,那么,水流速度必然极低。

什么地方产生水流呢?江河之中。并且,只能是在比较平稳的河段。但是,我们知道,在平稳河段,河面几乎是没有波浪的,所以,必然不是在河里划船。

那么,就只剩下另一种可能:是在湖泊,或者海洋之中。并且,此时有风,是风吹起了水面上的波纹。

因为,如果没有风,水面上的波浪的,就只有小船前进造成的。但是,如此一来,就不能用 “推” 了,只能用“拉”。

而这种小船,在海上航行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在湖泊上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这句歌词就是在说,两个人划船的地点是在湖上,并且,此时还有微风吹过。

第三句和第四句: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前面我们分析了,两个人应该是在湖泊上划船的。

但是,第三句开头却说是在 “海面”,并且,“海面” 上还“倒映着美丽的白塔”;而第四句更是说“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就有意思了。

通过这两句歌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在这个所谓 “海” 的四周,不光有一座白塔,还有墙,有树。

这还是海吗?海会被墙围起来吗?当然不会。

所以,这是一个湖。并且,是一个名字叫做 “海” 的湖。

“红墙”,现在一般用来特指紫禁城的宫墙,即使我们放宽一些范围,也只能是中国古代权贵住所地院墙。

更有标志性的是 “白塔”,我搜索了一下,只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北京北海公园白塔,河北永清白塔寺等聊聊可数个地点。

这样一来,我们把上面三个特征综合起来,就锁定了划船的具体地点:北京,北海公园,北海湖。

接下来是第五句、第六句: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从 “轻轻”、“飘荡” 两个词,我们分析,划船的两个人体重很轻,并且,耐力不好,划了一会儿就不划了。

所以,很有可能是小孩子。

用 “凉爽” 形容风,只能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结合前面的“绿树”,我们猜测,是在春末到秋初这一段时间。

而接着的第七句、第八句说: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红领巾”,证实了我们之前的猜测,划船的是两个小孩子,而且是两个小学生。

太阳东升西落,“迎着太阳”,说明是面对东或者南或者西方划船。

第九句、第十句说: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你不看鱼,怎么知道鱼在看你?所以,两个人停止划船之后,就开始看水面,看水中的鱼。

一边看一边还唱歌。这就是两个人在湖面上所做的事了。

我们在接着看第十一、十二句: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还是在点名时间,“做完” 一天的功课,说明是在下午。而这时,学生还没放假。

小学生放假的时间,一般是七、八月份。

这也就是说,两个小学生划船的时间,是在五、六月份,或者九、十月份。

结合前面的几句歌词,就是说,两个小学生在傍晚放学之后,做完作业,在北海湖上朝着西方划船。

在湖面上尽情欢乐。

看起来是一幅很美好的画面,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歌词的最后突然问了一句: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并且,只有问句,没有回答。这很不和常理。

我们把所有的内容联系起来,发现歌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在五六月份,或者九十月份的一个傍晚,两个小学生做完作业之后,相约去北京北海公园的北海湖划船。

他们在湖上朝着西边划,划了一会儿就划不动了,开始看鱼,开始唱歌。

这个时候,一个小学生突然开始问另一个:你说,是谁给我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

诡异,何其诡异的场景。

与其说,是两个孩子在湖面上快乐玩耍,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小学生在责问另一个。

为什么责问呢?大概就是另一个小学生有福不知道享,整天作死的缘故,而这激怒了约他来的小学生。

我们在来完整的看一遍歌词: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我惊奇的发现,如果将每一句歌词的第一个字提取出来,是这样的:让、小、海、四、小、迎、红、阳、水、悄、小、迎、做、我、我、谁、小、迎。

稍加翻译就是:让小海死,小迎,红阳水悄,小迎做,我、我谁?小迎。

我们再进行整合一下,就是:小迎,红阳水上,让小海死,悄悄做。

这是一桩有计划地杀人案!!!

这样,一切就说得通了:

在五六月份,或者九十月份的一个傍晚,太阳还未落山,阳光洒在水面上,现出粼粼波光。

下午放学之后,小迎在幕后之人的指使下,约小海去北京北海公园的北海湖划船。

他们在湖上朝着西边划,划了一会儿就划不动了,开始看鱼,开始唱歌。

这个时候,小迎突然问小海:你说,是谁给我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

我猜测,小迎之所以有此一问,其实是想给小海一个机会,如果他能回答出来,就不会死。可惜的是,小海什么也没说。

所以,小迎就悄悄地将他杀死了。用的手段,估计就是假装翻船,而小海恰好又不会水。

而这一切,都被词作者忠实的记录了下来,所以,我们听起来才会有一种哀伤。

这是因为,这其中隐藏了一桩谋杀案呀!

——2020.6.3

知乎用户 桃园碧池 发表

好比传统日本音乐自带忧伤,根源是五音阶小调。

知乎用户 setsuCROW 发表

巧了,有一首 53 年的儿歌,也有此般淡淡的哀伤

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的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

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

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

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

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

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

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

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

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感到哀伤可能只是因为歌曲把你们的思绪带回了十几年前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然后你发现你回不去那个时候了

还有这首歌不是单纯的儿歌,描写的是建国之初的生机勃勃

《我们的田野》创作于 1953 年,是一首深受几代少年儿童喜爱的抒情歌曲,歌词将孩子们眼中看到祖国美丽的景象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曲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仿佛孩子们站在高坡上由近至远望去,各种美景尽收眼底。该曲在 1980 年 “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 中获一等奖,是从 50 年代至今常广播与演唱的优秀少儿歌曲代表作之一。该曲原在儿童组曲《夏天旅行之歌》中第三曲,2002 年被录入《中国最爱儿歌经典一》专辑中,2009 年 5 月入选为全国 100 首爱国歌曲。

知乎用户 悄悄问圣僧​​ 发表

今天的人听这歌,感慨资本主义复辟打断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童年的愿景落空了。但是伤心不能再造社会主义,来学习,去战斗:

马克思主义入门指南

知乎用户 纽约鸡汤君​ 发表

正常,其实文艺工作者很喜欢在作品里夹带私货,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尤其像乐曲这种主观性强的作品,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双桨,淡淡哀伤很正常,甚至很有趣。文人嘛,不惆怅哪来的深度。

曾经给了大家一代希望的《明天会更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但又有多少人真的听懂了其含义呢?我也是几个月前偶尔听到,才明白这里面叙说的是个不那么有希望的故事。。。

只需要你做阅读题的三成功力,我一把重点给大家划出来,你们也就都明白我什么意思了:

春风不解风情 吹动少年的心

玉山白雪飘零 燃烧少年的心

青春不解红尘 胭脂沾染了灰

故事的脉络一下就明朗起来了是不是?少年的心总是先被春天的风吹动的,然后就玉山白雪、天涯海角,一往无畏的燃烧激情,向梦想出发。但到头来呢?还不就是涂上胭脂掩盖自己的真心和最初的悸动,胭脂上面还要粘上一层厚厚的灰。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有意思吧。

原词: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春风不解风情

吹动少年的心

让昨日脸上的泪痕

随记忆风干了

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

候鸟出现它的影迹

带来远处的饥荒

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玉山白雪飘零

燃烧少年的心

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倾诉遥远的祝福

唱出你的热情

伸出你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

抛开记忆中的童年

谁能忍心看他昨日的忧愁

带走我们的笑容

青春不解红尘

胭脂沾染了灰

让久违不见的泪水

滋润了你的面容

唱出你的热情

伸出你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V01fT 发表

作为一个八五年出生的人,我觉得这首歌的最大问题在于——歌曲描绘的童年与现实差距太大。

我什么时候驾着小船,荡起双桨了?我什么时候做完了一天的功课就能尽情欢乐了?

我的童年大多数时候是被锁在家里,追着一个足球疯跑就是我唯一的乐趣了。这两样东西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了弥补童年的遗憾,我决定去北海公园划船一次!

知乎用户 土豆僵尸 发表

记得高中历史老师曾对我们说,五十年代初期,人人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大家团结在毛主席的旗帜下,建设新的国家,那真是最美好的时光。

记得杨继绳先生在他描述改革开放历程的《邓小平时代》中说到,衣服脏了用水来洗,社会脏了用只能用血来洗。1840 到 1949,一百多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普通百姓流的血,把中国社会洗的干干净净。他小时候在大别山区,也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大人们辛勤劳作,再一起去交公粮,一路欢声笑语,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打打闹闹,那真是最美好的时代。

恩,我相信,那是许多老人记忆中最美好的五十年代~

知乎用户 机翻达人 发表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e1NHQ 发表

我从小到大一直认为这是一首怀念童年的歌,刷到这个题真的太有幸了

知乎用户 LeGrandK 发表

但是回去还要写 600 字的游记

知乎用户 王靖海 发表

只是因为怀旧题材爱用吧。

比如我给你换个牌子:

第八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挡当当当当当挡当挡当挡当,挡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挡当

或者这个牌子:

第一节,挤按睛灵穴,闭眼。等登登登,凳登登

当年每天听这俩牌子的时候,你暗恋的那个人就在你的不远处啊,可是你还是感觉不到一点忧桑的感觉啊!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夜长梦多 发表

我真佩服这个回答下的很多人,可以把这么简单的问题写得长篇大论各种扯淡。

原因很简单,它是一首小调歌曲你要它怎么欢快得起来!?

知乎用户 临碣 发表

让龙想起自己的英雄时代

知乎用户 小鸟加林查 发表

淡淡的忧伤,因为你已经不是小孩,

而在这首歌的意境里,唱这首歌的孩子,应该是纯洁的白纸,努力的学习,健康的成长,以及纯洁的友谊。

而这已经远远的过去,回头只有淡淡的忧伤。或许,有些人从来就没有过所谓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许那只是美丽的泡影。

总之,现在的你和歌里的那个情景一点都没有重合的地方,时光不会倒流,人,只会一点点老去,所以你才会觉得它有感伤。

知乎用户 浪漫骑士 发表

论曲调,再忧伤也没有《虫儿飞》忧伤啊!

论歌词,《两只老虎》最忧伤最魔幻!

最近喜欢上了 爸爸妈妈

知乎用户 思妤​ 发表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如今的学生听起来,确定不是反讽?

知乎用户 春树 发表

并没有啥哀伤,小时候在家干农活,从来没觉得这些儿歌和我有啥关系,那都是大城市孩子的童年,我们童年并没有这些玩意,所以也从来没当真,这是城市童年幻想逝去的忧桑吧。

我记忆里只有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哈哈

知乎用户 道听青年 发表

当我光着脚丫在田里插秧的时候,他们在春游;

当我在河边放牛的时候,他们在荡起双桨。

当我在山上砍柴的时候,他们在观赏水中的鱼儿。

当我在厨房烧饭汗流浃背的时候,他们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当我还没有公园意识的时候,他们游玩在美丽的北海。

总是在想他们的生活为何如此幸福。

这种美好和现实的差异印证永远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淡淡的哀伤

我想这种淡淡的忧伤在 90 后或者 00 后会越来越淡化,他们也许想知道的是:逛个公园怎么会那么开心?但是哀伤,应该是不存在的。

知乎用户 今夕流年​ 发表

湖心亭看雪的感觉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来,咱们根据歌词原文分析。

因为:

「红领巾迎着太阳」=> 歌里的白天

又因为: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现实中的凌晨

所以:

Mission Impossible

另外: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你看,功课做完了,幸福的生活却还需要别人来安排。

连安排生活都不会,那你功课学到什么了?明显不是素质教育嘛~

哦对了,你还要问小伙伴,为啥你觉得小伙伴比你知道的多?难道其是教工子弟?

那么,你的生活别人给你安排好了,如果不幸福怎么办呢?你敢唱在歌里吗?

如果想自己安排,比如不跟老师同船,你敢吗?不敢吧?

以上便是淡淡哀伤的根源。

知乎用户 平平 发表

其实那只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代,一种非常罗曼蒂克的新国家的想象,而后就从来没有重现过。

谁说的

80 年代中早期更甚

而非世俗的美好泡泡总是破的很快

知乎用户 纽约客 发表

因为再也没有时间地点和人物让我们自热而然地哼唱起来了。

知乎用户 尽力而为的人 发表

我这样子改呢?

让国民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绿两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那七十的风霜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知乎用户 lives 李 发表

可能是:

当我们唱起这首歌,回忆起当年的时光,感觉自己在湖上泛舟,虽然风很凉爽,但是太阳晒的也有些烈吧~~~~

有时候,平静的时光,也会有莫名的丝丝的哀伤……

知乎用户 behind xd 发表

这歌我一听的感觉就是

已经是礼拜天下午了 你懂的……

知乎用户 哎呀音乐 发表

哇,怎么楼上都是文学角度讨论?音乐角度插一嘴,因为这是一首小调的歌曲~~

知乎用户 Neil 发表

就跟很多人看后浪的感觉一样…

知乎用户 奥古斯都​ 发表

自从共享单车在京城各地争奇斗艳,我便开始了每日的骑行通勤。

从东南二环的家到西北二环外的单位,单程 15 公里、途径 20 余个大小红绿灯,约莫需要骑行 70 分钟左右。可选路线有很多,可我偏偏喜欢途经的北海这一条。

因为儿时(25 年前)我在北海的确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二姨夫还在世时,带我在公园里捞螺蛳,他赤着脚淌在西南门的池水里忙碌着,而我只顾着数着岸边的蚂蝗,哼着那首熟悉的乐曲。只记得远处,有无数的鸭子船在湖面荡起了双桨(脚踏船)。

可惜,如今我已不再年轻,二姨夫也已离世三年。我虽在上班途中经常顺路在公园里穿梭,四周依旧环绕着的绿树红墙,白塔也依然美丽夺目,可日子终究是回不去了。

我没能经历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诞生的年代,只是从父母的口中知道,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我从黑白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看到那时的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或许是因为年少不知愁滋味,抑或是由于每个人都对新生国家充满了无限的期许,总之,人人皆无忧无虑。

现在,我虽没达到水果自由的程度,可毕竟不会对衣食担忧。可每每途经北海或者耳畔响起那首熟悉的歌曲,心里总是充满了淡淡的哀伤。

知乎用户 一去 发表

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这么两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回头再看《让我们荡起双桨》词作里所描述的画面:

“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年岁渐长之后,可不就感觉 “天高地迥”“宇宙无穷” 自身何其渺小,加上曲调的烘托,乐极生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太过美好纯粹的东西会让人感动,继而涌现出 “盛筵难再” 的忧伤情绪。

日本文化里的 “物哀” 意识也是这么个道理。

知乎用户 Ziyun An 发表

专业的大家已经答得非常圆满了。

我就简(皮)单(一)说(下)

如果你们小时候被分到唱这首歌的 二声部!!!

那你们都不一定是淡淡的忧伤,

这首歌太脍炙人口,永远会被一声部带跑啊,有木有!

一声部唱得永远特别自信,二声部永远比不了啊,有木有!

你回家跟你妈说你在合唱团,过两天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张口练唱的就是噪音啊,有木有!

妈听打啊,有木有!

呵!淡淡的忧伤,忧伤那么大!那么大!!那么大!!!

悲伤那么大. JPG

都心理阴影了。。。

知乎用户 陈必红​ 发表

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听过,但是不是太喜欢唱。我认为最好听的,是小燕子,而且我喜欢它的歌词第一段,第二段记不住。

小燕子第一段歌词是: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我小时候也一直又机会去农村的,我老家就在江苏省如皋县长江公社。所以见过燕子。燕子是候鸟,一到春天就飞到中国一些地方的农村,而且特爱在农村住房的屋檐下做窝,其它鸟没这个特点。而且燕子是益鸟,它是吃虫子的。

所以上面的歌词并无教化。

而做完了一天功课,这是教化,劝学,多么令人讨厌。

知乎用户 dddddd 发表

因为是用小调五声音阶写的曲子。。

知乎用户 暮辞大叔 发表

歌声里唱出流逝的时光和蹉跎的岁月,悲哀的是当下的很多人已经没有那时的那种理想和向往,即使有,也少了那种纯粹和拙朴。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劣质书肆虐是民族的灾难

劣质书肆虐是民族的灾难 作者:汤国基 看一个民族的未来,最重要的是看这个民族现在读些什么样的书,尤其是看它的孩子们现在读些什么样的书。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们,现在读的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书呢? 一 我们从京东商城网购了一本高尔基的《童年》(陕 …

一个喜欢玩具的人,永远也不会变坏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68篇原创 1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上映,大获成功,玩具文化前所未有的兴盛,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着自己的玩具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动起来。 玩具商们销售额暴增,志得意满的看着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玩具的时代。 也就 …

一个喜欢玩具的人,永远也不会变坏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68篇原创 1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上映,大获成功,玩具文化前所未有的兴盛,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着自己的玩具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动起来。 玩具商们销售额暴增,志得意满的看着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玩具的时代。 也就 …

回到童年,世界更好吗?我们会更快乐吗?

昨天有朋友跟我聊起:世界这么动荡,会好吗? 我安慰他时,提了个想法: 可能,其实,一直以来,世界也不怎么太平——只是,以前,我们知道得少。 比如,我回想小时候,1994年吧,就想起小学暑假世界杯,想起巴乔罗马里奥斯托伊奇科夫,想起《我爱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