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真实的情况,看看吧
收录于合集 #发现价值 151个 7506个字 阅读时长:1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最近知乎上的一个热门问答,当下一些民营企业的情况,规模有大有小,行业从制造到物业,销售额从几十万到近亿。 看着很真实,分享给大 …
小微企业经理,目前极度焦虑中。
坐标鲁西北,毗邻河北三市。属于山东落后地区。小微企业,职工 22 人,厂房租赁 3000 余平,年租赁费 26 万。年工资 190 万左右.
2001 年,由于自己所在的企业破产。没了工作,当时家里存款还不到一万元。无奈之下,借款买设备,做了一个小小印刷厂。
之后,以两年一台机器的速度。不断的买新设备,淘汰旧设备。20 多年,光陆续投资设备这一块投入资金不下 1600 万。
近几年商务印刷需求萎缩,慢慢转型包装印刷方面。目前营收一半商务印刷,一半包装印刷。
2019 年 9 月,采用融资方式购买了一台德国海德堡对开印刷机,设备 700 多万。当时首付一半,剩余融资公司担保,分三年还清,每月还款 11 万多。,
2020 年春节前后,新冠从武汉开始蔓延到全国。大年初一,开始封控。
每年过了春节,初七就开始上班。这次不可能了。
除了国道外,道路全用推土机挖土封死,农村,小区全部封闭,足不出户。
到了 3 月份中旬,规模以上企业开始逐步复工,小微企业也开始准备材料,准备防疫物资,申请报批。
千等万等,办事处一干人考察后,给了一个书面答复,三月下旬,企业开工了。
一切还算正常。
国外疫情开始了。欧洲,东南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防疫物资有钱也难求。
中国的国际工厂的地位充分显现出来,陆海空运输量大增。出口暴增。
上游客户上了 KN95 的口罩生产线,专做出口,供不应求,得益于此,我们企业配套做的包装盒也满负荷运转,当年此单项产值就占全年营收的一半。
好景不长。21 年 5 月份后,各国产能开始恢复,海运费用开始暴涨,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好日子到头了。
客户开始压款,两个月,欠款 210 万(目前还有 180 万)。同时,订单也很少了,企业资金运转出现了问题。
银行贷款没有土地,房产抵押,纯信用贷款中介吃差价又太高,所有的信用卡,支付宝,微信,能借的地方都借了。每天拆东墙补西墙。期间又陆续借了个人的 60 多万,月息一分。
企业,还能勉强维持。
2022 年春节后,三月初,开端不错,业务逐步恢复,社会上的各方面的需求也在增长。正准备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
疫情又来了。
先是 2 月份河北衡水故城,3 月初邢台清河,3 月 10 号德州禹城、平原,周边开始大面积的出现病例,再接着,全国各地此起彼伏。风声鹤唳,人人恐慌。
河北,山东道路封控,各、市、区道路封控,河北的客户全部断了。周围县、市的业务受阻,外地的客户也陆续在封控之中。
营收断崖式的下跌。原来每月能做到 100 多万的营收,目前几个月只有 40 万 30 万。基本费用都不要想了。
信心也在一点点的失去。
大部分职工都是十年以上的老职工,三年疫情,我没辞退一个。
去年市人社局根据稳就业的政策,给公司发了一年的社保补贴、830 元,国家的心意我领了。
虽然国家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有针对的纾困解难措施,六税两费减免政策。但没有营收,哪来的税款?我们小微企业在乎的是那点税款吗?
房屋减免?别天真的想了。每三年涨百分之十五。不同意,你直接搬走,房东不会留你。
昨天,市安监局,市纪委,办事处一行十几人,来我厂检查安全消防工作。安监局领导告诫,企业出安全事故,最少罚款 70 万起,法人直接进看守所。出了大事故,企业清零都不够。
安全,消防不容忽视。我们也有专人负责。
企业法人,压力山大啊。
原来我一直认为职工是为我打工,现在我觉得,我是在用身家性命为职工打工啊?而且是一边借款,一边发工资的那种。
疫情,是天灾,更是人祸。
再有半年,如果没有大的改变,我只能卖掉设备,关掉工厂。
二十多年的辛苦,换来的无奈的离开
一家 15 年开的上海公司,我是 18 年进入公司。老板 19 年出国,至今未归。。。
公司两大块业务,境外旅游和线下培训。
我主要负责旅游业务的推广拓客,百度抖音快手上都做过广告。
我刚进公司时,就听公司一直在说关于培训资质的事情,大概一直搞了半年,和本地学校,培训机构都谈过合作,最终都觉得不合适,在苏州重新注册公司拿到了培训资质。
18 年夏天我刚进入公司时底薪是 8K,半年多时间下来,我自诩业务做的还不错(之前就是在旅游公司,但身边的同事都是领导们的嫡系进来,遭受排挤,最终离职)进到公司半年,总共花了三十几万,做出来 4 个团,主要是签下了某个足球粉丝团体的疗养项目(意大利去滑雪),到 18 年底 19 年初到手工资已经接近 20K,而且年终部门领导还给发了大红包,觉得遇到了一家很好的公司,真的可以一直做下去。(其实与我在之前公司做的业务一样,业绩其实也差不多,但是之前到手一直都是 10K 上下。)
19 年开年回来,公司开会第一件事情就是构架调整,接下来重点放在线下培训业务,老板亲自负责,大部分人都被划到培训业务部门下面,没有反抗的余地。
当然,我也不例外。
工资又回到了 8K,提成虽然巨高,但是业务刚开始,大家都知道 0 到 1 最难做,一年内很难有起色。那段时间哪怕现在回想起来也能感到身心疲惫,因为工作巨忙,压力巨大,加班巨多,老板天天鼓舞人心,什么时候开门营业了有业绩了,什么时候工资就上来了,当然老板说的更好听,不过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同事们积极性也都还可以。期间也遇到过比如消防,人员配备等等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和问题,不过整体来说还算是顺利,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每天到公司早会结束可能就要马上去苏州,上海——苏州的往返真的是常事,上午你看到同事在工位,下午你找他,他可能就在苏州了。
同年 6 月苏州培训机构开门,有业务是在 7 月份,到暑假了,父母和孩子都比较闲,是很小很小的业务,但是据我所知的公司花费成本已经超过 200 万了。我心里跟着着急,可以说心急如焚,经常急的上火,可能我就是打工命吧。
9 月份老板带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他通过关系找到了苏州的院校,可以合作,那我们接下来重心就在课程开发和 CRM 了,拓客就没那么紧张可以慢慢推进。
同年 11 月老板出国了。
12 月底,开始疫情了,份我们 6 个旅游团滞留在机场,1 月份苏州培训机构通知关停。老板在美国回不来。
2020 年 1 月份,多次线上开会之后,领导们的口气中带着不甘与无奈,通知了开始了居家办公,说真的那段时间除了人事和财务,其他人都在放假。
2 月份,继续居家,只发放基础工资与绩效。但是无人离职。
3 月份,通知好转,但是工资已经不能按时发放。
4 月份,迎来希望,可以复工,但是实际情况呢,旅游是不可能旅游的,培训也是不可能培训的。公司电话直接爆炸,全部都是旅游团退款的事情。所有人工资,绩效开始被按比例扣除,已经有同事开始陆续离职。
5 月份,旅游这边只有小部分的团退款完成,苏州机构彻底宣布倒闭,公司注销,主要是那边成本费用开销巨大,人员配备的工资发放,因为已经复工,场地也不会再有减免房租的情况。机构主要业务在学校,学校都还在封闭中,他们刚开始上网课,忙的很,根本没空离我们。
6 月份,公司还在拉扯旅游那边的退款,然后开始制定转型计划,开拓新业务。主要方向是电商与自媒体。但是此时 50 多人的公司已经剩下不到 20 人,依然陆续有同事在办理离职手续。
7 月份,公司因为退款问题已经成为被告,此时我也动了离职的想法,但是老板没有直接摆烂放弃公司,依然在与剩下这为数不多的人谈转型的计划,我的老领导(我刚进公司时,负责旅游业务的领导)很看好这件事情。公司剩下几个人我已经不知道了,需要我开会时 Teams 上只有 8 人。(业务的事情,人事财务会计都不参加)。老板也开始准备回国。
8 月份,公司的转型计划也制定好了,全公司只剩下了 6 个人,去掉老板,去掉人事,去掉财务部门 2 个人,能做事的,只剩下我和老领导。
9 月份,旅游业务的退款全部完成了,之前的客户也撤诉了,此时老板回国应该也在他日程上了。
公司转型后,主要分两块业务,自媒体、跨境电商。
老领导负责电商业务,那我也顺其自然的当上了自媒体部门光杆司令。因为之前那家公司带给我的种种,我一直在担心老领导他会心里不平衡,这进公司 2 年就跟他平起平坐了,但是因为工资,招人,绩效,请款等事情的流程我都不是很熟悉,还需要去问他,去麻烦他,老领导也算是知无不言,这也让我心里的石头算是放下了,可以沉下心来做业务。
先说说我这边,做了一年,我是真心想把这块事情做好,参加了各式各样的培训,各种类型的账号也都做过,也尝试过和电商那边做联动,但是还是以失败告终。入不敷出,一年时间一个像样的 IP 也没做起来,设备倒是买了一堆,参加培训,招人,哪个方面钱都没少花。自媒体业务以失败结束之后,也让我自我否定了好久,导致后来做事情没有自信,会反复检查核对,不过这应该能算是个好事吧。
反观电商那边,同样的一年多时间,风声水起,让我更加坚信了一件事,优秀的人,到哪个行业他都是优秀的。Amazon,Etsy,Shopify,甚至是 Tiktok,全部都涉及了。产品线清晰,供应商也靠谱,流量,客单价,QC,物流等等等等,反正就是我看起来哪哪都好,此时的公司可以说已经靠着电商业务起死回生了。虽然还是入不敷出,但是真的可以看到希望了。
老板因为电商上的业务需要也暂时留在美国没有回来。
关于我的团队,自媒体业务这边的人,开始我是想让他们加入电商部门去做流量入口的,说真的于私考虑,我肯定是想让我的团队加入进去的,一起共事一年多,还是有感情的,但是于公考虑,强行进去之后,真的有些多余,会让成本增加。因为关于流量这个事儿,在人员上并不能 1+1=2,这也算是我做自媒体业务的经验吧。最后以降低工资为要求,让我团队自己选择是加入还是离职,我也跟他们聊过,我的意愿是更想让他们离职去寻找更好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才能。最终我团队成员全部离职,部门解散,再次感谢他们陪我玩了一年,真的很感谢,也很抱歉。
在我自媒体业务宣告失败之后,公司在 2021 年 9 月彻底转型成为跨境电商公司。
同年 9 月,我最终还是回到老领导手下,老领导意思让我直接负责新产品开发和全部物流。我意思还是一点点来吧,不然,真的,不公平。
同年 12 月,老领导升职,成为了公司副总。因为老板在国外,副总直接负责公司的大小所有事务,我也成为公司唯一业务部门的领导。在我加入电商部门的这 3 个月期间老领导也与我促膝长谈了许多次(其实更多是在酒桌上),想让我负责整个电商部门,并且也在教我怎么负责一个部门,怎么做一个部门的领导。这 3 个月期间仿如 3 年,学习了许多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感谢。
从当上领导至今,工资涨了,人脉涨了,能力涨了,知识涨了。
疫情导致公司差点倒闭,好在我留到了最后。
希望公司接下来越来越壮大,恢复往日的生机,日胜一日。
几个月前,上海还没出事的时候,有位好朋友来北京出差,约我晚上见面叙叙旧。
想着好久不见,找个档次稍微高点的地方吃饭吧。出门沿街看见一个豪华购物大厦,刚要进去,被守门大爷拦住了。
“小伙子,别往里面走,这大楼都关闭半年多啦!”
我俩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这可是北京主街道上的购物中心啊,居然能因为生意惨淡而关门?
然后只能打开手机,找附近另外一家口碑似乎还算可以的老店,去碰碰运气。
想着这么有名气的店,没有提前预约,可能要排队等很久吧?
结果呢?晚餐黄金时间,那么大个店,不到七八桌客人…
就这,服务还各种拉胯。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服务员总数极少,情绪也非常低迷,一看就知道是因为许多有经验的服务员都辞职走了,剩下的都人心惶惶,无心工作。
这还是北京商业步行街附近,大学城周围更是惨不忍睹,只看见成片成片关门歇业的店。
学生都被限制出入,哪里来的客源?
说了不好的,再说说积极的吧。
疫情给餐饮服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也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机会。
我的师弟化学出身,在药企工作,负责工艺放大合成。
他告诉我最近订单多到做不完,公司疯狂招人,一年招好几百个都不够。赚钱赚麻了。
原因是因为海外受到疫情冲击,药企代工厂都没法开工,全球订单都飞到中国,所以做不完,加钱都做不过来。
假的。
在抗疫形势一片大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效果逐步显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疫情形势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部分地区,复工复产也是有序推进。根据有关信息,目前上海 9000 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经复工企业占比接近 50%, 抗疫胜利指日可待,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何居心?受何人指使?实属恶意提问。
当前形势下,国内民众抗疫物资充沛,生活有保障,信心满满,豪情万丈。而信心不稳的外资选择转移投资到越南和东南亚,正好可以淘汰国内一批老旧供应链,留下来的都是高精尖技术产业,而没有了外国企业的同台竞争,我国私企必将崛起。
众所周知,剥削中国人的只能是外国资本家,中国人对待同胞一直是春天般的温暖,中国人不坑中国人。我国大量私企肯定会以高薪资,高福利对待工人,珍惜人才,这正是我大国崛起的最好时机。
尤其在上海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急需物资的时刻,突然涌现了一大批保供企业,有的企业仅仅成立 5 天就开始供应保供物资,促进了大量私企的崛起。而有的企业几年前信用就已经过期,在本次疫情中却强势复出,有的企业致力开发出超越时间限制的酱鸭,有的企业则通过出售外来援助物资实现利润翻倍,这些企业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不愧为大国重器。
复工后更新一下
今天去了新街口,在又有确诊的恐怖消息下,战战兢兢吃了一顿饭。吃完以后附近转了转。这种美食城都是用一个大照的。所以即使关了再多家也没事,统计不到的。统计不到,那就是… 我也不知道。
数了一下,原本大概 16-20 家店,只剩下呷哺呷哺等四家营业。
—————————————我是分割线———————————
儿童节小更新一下
我昨天又出了一次门。因为北京人都是自我自动封控自己。所以我出门有一种跟做贼一样的感觉。主要想去开封菜一睹可达鸭芳容。
现在学院路是这样的:
这一排以前很多店的,不少都是艰难经营。如今只剩两家了,一家有大众点评必吃榜加持,一家就是百胜开封菜。在门口有一个服务员大妈和蔼可亲的接待,必须只能自提。中午时段,仅有两人来自提(算我一个)。
我故意把招租电话也保留了,这样真实性大大的。朝阳区几个重要的商场已经可以营业了。海淀还不清楚。
有一点憋不住了,计划本周末外出大采购一下。我属于有钱没地方花,商家则是有东西卖不出去。
前几天有外地的朋友跟我云抗疫,大话套话空话官话说一堆,我只想说,互联网保护了你。有本事你当面说,看北京的群众怎么教育你。有一些人,就是见不得真像,忘记了什么叫实事求是。
—————————————我是分割线———————————
以下是原答案:
这话说的…
自己看图。以前很是繁华的地方。
北京历来有几大利空趋势(排名不分先后):缓解非首都功能、赶走低端人口、双减、疫情。
哪一个是一般人敢评头论足的?
我私认为算是比较有消费能力的人。从 4 月 29 号以后,就没怎么出门了。每天都在核酸核酸核酸。
终于有一天憋不住了,去了一趟商场,傻眼了。原本是最热闹的营业时间段。所以我力来主张投毒分子必须无限责任追责。
注意,如上门店只是不让营业,并没有真倒闭。到目前为止,很有可能五月都没有营业过。
作为一个专门给北京餐饮提供服务的小小小老板,我疫情之前有 220 个客户。疫情半年后 110 个客户。如今 38 个客户。因为我这人比较挑剔,这些客户还都是当年的头部客户,如今也都是艰难度日。
这个月本着干人事的原则,我选择了所有商户免费服务一个月。颗粒无收的一个月。
我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注销掉一个公司了,今年年底可能还会注销一个。注销公司带来的影响就是雇佣更少的人,因为确实也没有业务了,养人也没必要了。哎?又说多了。
坐标一个共享创业园区,给你们看下公司倒闭坟场,,这全都是公司招牌,这么多真叹为观止
北京朝阳大悦城,现在是这幅吊样。
本人解封后出去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公司倒闭后的善后事务。
别说私企小公司(100 人以下),我身边几个稍微大点的公司(部分朋友上班的地方),都快发不出工资了。
1. 朋友 A 都公司:
公司开了 20 多年,总部人数 150 人左右,全国还有分公司,估计至少 200 人以上。
从 4 月份开始没发工资,老板说 7 月份一定给大家发。一些人主动离职了。
2. 朋友 B 的公司:
公司鼎盛时期几千人,她所在的部门 170 多人,去年年底她生孩子休产假,上个月月底告知部门被裁还剩 7 个人。
3. 朋友 C 的公司:
500 人以上的公司,跟央企有合作,去年和我们合作的一个项目几十万,到现在没给,说是公司没钱。跟他们的小领导打听情况,说他们也是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
再说说我周边的生活区:
呷哺不开了,两家卖衣服的店关闭了,街后边的餐饮店,不到 1 年换了三茬,刚开始只做面食,后来面食炒菜都做,现在早餐也做,只要吃的,你跟老板说,老板想办法给你做。
大家都很难啊~
前段时间刚见了之前见过的一个老哥
老哥之前是搞夜店生意的
生来家境就很牛,家里老头子做房地产的,生意做的很大,一度做到他们当地首富级别
尤记得第一次见这位老哥的时候,是在一个社交很杂的朋友的饭局上
记忆特别深刻,刚一进门,一个花衬衣、金丝眼睛,头发梳的整整齐齐,很精致的一个男人。坐在主位,身边莺莺燕燕环绕,一边吐着烟一边嘴里说着:把他一个小小的局长……
说真的,当时我觉得老哥还挺帅!
还没来得及多想,就被拉过去介绍了一圈。
我们小角色,拉来就是充个人气,自然没有在席间侃侃而谈的权利,全程就是嗯嗯啊啊,附和陪笑。
他们说的也大都没什么营养,吹吹牛 b,耍耍流氓,讲讲段子
但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老哥说过两天准备提个古思特
碰了几轮酒之后,看大家也都吃的差不多了。他们提议去楼上的会所继续喝
由于实在融不进去,呆着也尴尬,我就借口回公司还有工作,离开了
自此之后再也没和这老哥有过什么交集,直到前两天,朋友又叫我出去应酬个饭局
我问都有谁,他说有一个我见过,之前那个开夜店的老哥
……
这次的饭店定的很普通,就那种无星级的小饭店,牌子比较老,菜品还可以,价格比较亲民的那种类型
我问朋友带老哥来这种地方能行么
他说老哥现在拉了,家道中落。前两年老头子牵扯到政治问题,进去了。这两年疫情,娱乐行业干不下去,夜店也都关门了
唏嘘不已间我们就到了地方
这次再见老哥,明显颓废了很多,胡子好久没刮的样子,头发也油油的。身边的莺莺燕燕没了踪迹,只领着一个小模特(朋友说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就只带着这个)
人整个也沉默了很多,见了我们也是讪讪的笑着打了个招呼,没再多说话
喝了几轮下来,老哥突然深深吐了一口气,感觉那个紧绷的身子也缓缓松了下来
兄弟啊,扛不住了,感觉活不下去了。老哥对我朋友说
我们一时接不住这样的场面,连忙手足无措的安慰
没想到场面更乱了,老哥可能好久没听到过如此暖心的安慰。稀里哗啦的哭成一团
结束后,朋友拉住我,说看着曾经风光一时无两的老哥现在这样,心里不是滋味
我叹了一口气,现在又有谁的日子好过呢,不都是苟延残喘罢了
……
这两天我们创业群和商会群突然多出来了几个卖电子 Y 的,生意异常火爆
各位老板烦闷之余来一口,舒缓情绪又不伤身体,很符合需求
我也买了一支
唏嘘归唏嘘,生活还是要继续
现在除了想办法调节自己,好像也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出路了
影视行业:据统计,今年 1 至 5 月,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 “影视” 的企业吊销注销了 10865 家。而 2019 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14619 家
教培行业:据统计,今年 1 至 5 月,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 “培训、教育培训” 的企业吊销注销了 23523 家。2019 年同期,这一数据为 35665 家。
旅游行业:今年 1 至 5 月,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有 “旅游、旅行” 的企业吊销注销了 25402 家,去年同期数据为 39645 家;
餐饮行业:今年 1 至 5 月,注销吊销的企业为 181557 家,去年同期数据为 421695 家。
说说身边的餐饮企业吧。为了丰富员工的就餐体验,单位有几家定点合作的酒楼,提供食堂以外的就餐选择,平时员工可以去堂食聚餐,也可以去外卖。
说说其中一家吧。因为疫情原因,堂食规模几乎受到腰斩,靠正餐外卖和点心外卖苦苦支撑。
偶尔过去喝早茶,发现厅房几乎不开了,大堂也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就这三分之一也永远看不到满座现象,更不用说翻台了。
冷冷清清的场景,对比过去每天叫号,门庭若市的情景,真是天壤之别啊!
这家酒楼已经有近 30 年历史,在本地也算家喻户晓的餐饮业头部吧,去年国庆以后就永远消失了。
另外两家今年也停业。
不要说近几年才开张的餐饮企业,就是这种几十年老店(在国内几乎能与改革开放同龄同步成长的企业不多的),已经有丰厚的积累,也挡不住疫情的影响。
这就是我看到的现实案例。
这些老牌餐饮企业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大学生尚且毕业就失业的年代,他们再就业的难度可想而知,除了厨师是不担心再就业的,其他岗位都是可以替代的,其背后都是一个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啊!
时代的尘埃到了每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山!
2022 年 1 月 3 到月,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光是餐饮企业的注销数量就达到 8.5 万家。
这还没有算上更严重的四月和五月,目测短短几个月注销数量达 10 万家以上。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我去查了下数据,2021 年整个一年,餐饮业注销数量达到惊人的 100 万家。
这 100 万家包括了奶茶、快餐、饭店等等,你们认为疫情对私企的打击足够大吗?
全国范围我不清楚,但是就我自己家周边的这些街巷里,从 2020 年疫情爆发开始,一直到现在,短短的 2 年多时间,小餐馆和早餐店,消失了一大半。
现在还开着的,基本都是经营了二十年以上的连锁餐馆,比如说本土大牌面馆。
这些没倒闭的基本只有两个情况,第一种是资本雄厚,经得起折腾,第二种店铺成本等于零的。
租用店铺的倒闭率高的离谱,譬如说上个月我说的自己一个朋友。
他 1 月份刚刚才开业的火锅店,只营业了不到一个月就遇到疫情了,然后一直关闭到现在。
前几天才刚刚开张,这两三个月的亏损惊人,房租不是国家的,没有减免,人员工资更没有减免。
每个月的开销都是一笔惊人的数字,上个月底他跟我说准备转让掉了。
但是现在最坑的是,根本转让不出去,完全没人接手,这笔亏大了,那是血本无归。
他开这家店,本来就是掏空了所有积蓄干的,几个月赔下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我们本地某百年老店,因为疫情封店,仅仅一个月就亏损了 400 万。
若非巨头企业,请问哪个私企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疫情对于私企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当然我们这里的政府上个月发出通告。
所有国家资产的店铺一律免租半年,政府在这上面也做出极大的支持。
但是私人房东是没办法强迫他们支持的,没办法,特殊事情只能硬抗。
所以,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要求和病毒共存的说法,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
对于有些人来说,宁可和病毒共存,也不想赔本,这种想法并不是只有大资本方才有,很多小店铺也是这样的。
对他们来说,他们宁可冒险,也要挣钱……
不能说他们全错了,但是彻底开放的后果,就是医疗资源的崩溃。
现实的数据就是,美国每 10 万人有 34.7 张床位,而中国每 10 万人只有 3.6 张床位。
一旦彻底放开,势必造成大规模感染,光是床位数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到时候重症病人会挤压其他常规病人的生存空间,造成医疗资源崩溃。
那时候死亡率会大幅度上升,这种影响会扩散到所有疾病上,造成连锁反应。
因此,我是绝对不支持大范围放开的,但也能理解那些想要放开的人。
对他们来说,饿死和冒险,他们肯定选前者,但是对于因此得病死亡的人来说,这种几率落在头上那就是 100%。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瓦萨比,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酒店行业,山东西部
作为一个服务业从业人员,我来谈谈这几年自身的所见,先说说这些年酒店的消费主力,在八项规定出台以前,酒店的消费主力的就是妥妥的政府接待,后来是政商各半,疫情前后开始变成劣质的低价旅游团,今年就是隔离房了
首先,我认为就算没有疫情,也会有很多私企倒闭,甚至因为疫情,很多私企反而多活了两年,经济最晚从 18 年就已经不正常了,在 13.14 年我们本地的大客户在我们酒店每年接待消费都在 400 万左右,从 18 年开始各个行业就开始肉眼可见的接待消费萎缩了,拖欠工资也开始普遍出现
19 年年底疫情出现,很多企业借着疫情为借口多了半年资金周转的时间和政策扶持贷款扶持,反而苟了一波
去年我们酒店三月份开始生意就开始出奇的好,很多因为 20 年疫情影响推迟的婚姻和国内旅游团成了消费主力
今年开年开始,形式急转直下,营业额不足原来十分之一,除了疫情,其他原因我总结有三点,第一政府没钱了,第二,老百姓没钱了,出了婚丧嫁娶,大的消费能停的都停了,或者去小馆子 ,第三企业没活儿了,现在各行各业不景气,什么推销会品鉴会也就没人办了
我们酒店最多的时候接近二百人,现在不过二三十人苟延残喘,频繁的封城,禁止堂食餐饮行业失业的真的挺多的
我感觉我们错过了很多很多的机会,很多事情一旦错过了,再回头是回不了头的,房地产的繁荣,高楼大厦是我们这一代人用未来二三十年的青春透支来的,我们的未来成了钢筋水泥,那我们还能有什么未来?我们的人才留不住,我们的精英看不到希望,阶级对立,国家对立……
不知道千百年后,会不会又是一次中华民族的遗憾
自己去行动,去感受。特别不要看网络。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差异很大。现在人不自觉地活在网络碎片信息里。
完全是一派胡言!惑乱军心!
你没看到一堆做核酸的企业都招不到人,大量扩张,自己不会找机会,怪谁?
今天和老妈打电话,她说亲戚们一起借给钱的私人老板跑路了,一百多万,最后是中间人垫付的本金,还好本金要回来了。老家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有活力的地区,那个老板,做的正经企业不是皮包公司,年利息 10%,也不离谱,我们家亲戚存了十来年了,到上个月终于撑不下去了。我还有个朋友做电商,他说疫情下电商企业受得冲击还是比较小的,前年去年都还行,但是现在各大平台条件越来越苛刻,他也没做直播,就是混混日子给平台给员工们打工了。最近广州疫情大半个月,公司和仓库都在管控区,没有进账可是办公室仓库租金和工资照付,等好不容易可以发货了发现很多买家的单因为目的地原因又发不了货。疫情之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小私企民企能存活 “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依然不小,我们将下大力气持续抓好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落实,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并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真的,我们做跨境电商今年都跟鬼一样,按理说我们应该是影响最小的,但是我们货源在国内,先冬奥会河北的工厂不开工,我们架子楼梯类的过完年就一直没货,好不容易工厂开工,遇到疫情我们货运气不好,还不出港,结果就是在港口放了快一个月,等到的时候都断货两个月了,又要重新打链接,新货到了一批,卖了两个月,好的上海疫情,我们根本订不到船,现在货也不多了。基本就是一个月左右的量,有的一个月都不到。连促销都不敢报,怕爆单没货,真的是服气了。
真的看着人家店铺做大促,我自己拿了两个月的死工资,这个月才刚好有提成,要是断货又要吃死工资。我们都是这个鬼样子,不知道做餐饮的成什么鬼样子了。
讲一下身边。小老板方面,我亲戚做私人房子和水泥路,卖了所有东西,钩机和车,在家玩了一年。我朋友驶钩机挖泥,以前大小是个老板个体户,专做政府水管和污水管的,进工厂打工一年都了。我朋友卖了十几年牛杂,以前 1,2 万每月的收入,遇到 3 个管控区措施,全部牛杂报废,后来亏损严重干脆不搞了。小商小贩容易身退,私企少说一千几百万资产,多的一亿几千万,又要左思右想,好难退。巨型企业那些,2 万亿人民币,许老板都在保交楼了,该懂的,大家都懂。
![](data:image/svg+xml;utf8,)
最新消息:广州白云机场附近镇的租户和小商小贩做餐饮理发开小商店的,现在加紧时间搬走,因为封了两次,从 4 月 8 号到 5 月 9 号,全部才解封,封到怕,晚上看到附近打工租房的,连夜提桶跑路,附近工厂企业老板暂时按兵不动。只能讲,大家坐在同一条船上,相信政府,该配合的去配合,该去做核酸的就去做核酸。
好像这种以后就不要发出来了。
政府发消费劵是专业的,充 100 送 100,满 200 可用,估计学中国移动的吧,不过放心,不用分 10 期来给。
会成片成片成片成片成片成片成片成片成片的关门倒闭
所有人,也就是说中国 14 亿人口中,目前全国各个城市内有将近八九亿的普通大众被破居家,那么各个城市下的沿街商铺店,还会有成群结队的消费者进店了么?
不会了,国家不允许正常出行
因为受疫情影响,万一有一个阳,一座城的经济就会被破搁浅
上海这座城市居住人口 2500 万(还在封控中)
目前虹桥机场返乡大军,每天都在递增中
预估计这次疫情后,流失人口总数在 1000 万人口
那么人口流失后的上海,还是上海了么
在上海城市内投资开店经营的实体店,还活的下去了么?
在原来 2500 万人口的上海,每天都有做不起来的实体店,那么在 1000 万人口流失后的上海,数以百万计的实体店,会如何,是不是更加找不到进店客源了?
那么长期没有进店客源作为支撑,投资开店经营的实体店会如何?
投资开店的人,还会傻了吧唧的,每天支付着高额的房租,继续开下去么?
是不是就会有一些比较聪明的商家老板们,及时止损关门倒闭啊
像类似于上海这样人口比较大的城市很多,都在受疫情影响,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家的各个行业下的实体店,都在持续性封店关闭中
但是还没完,封店关门,就完了么,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高额的房租,每个月都需要商家自己掏老本去缴纳,收买人心的骨干员工的月工资,需要商家老板自己掏老本去养
在没有任何盈利的前提下,商家老板能支撑多久,才不得不宣布关门倒闭?
抖音上已经有很多实体商家老板,诉苦视频出来了,昨天看了几个,私企老板发的诉苦视频,称在被封控的 76 天内,公司每个月以 100 万的消耗赔进去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有一个女老板,投资 100 万店铺刚刚装修完,筹划开业的前几天,被封控了 76 天,那么前面投资的 100 万,再加上每个月的高额房租成本,得用几年赚的回去?
而且疫情不是说,短期内就能,全社会一下子就清零的,当然这是我们所有人,所希望,所期待的,但是这个希望,现实么?
我们在积极配合,但是总有一些大冤种们,死活不配合,怎么办,是不是就会导致,疫情会反复
所以说,疫情过程中,过程后,各个城市内的 360 行业下的实体店,私企会连续性的大面积,关门倒闭
疫情后原来上海内的实体店或者私企,不会那么糟糕的,导致特别糟糕的关门潮,就是疫情过程中,上海人 + 上海外地人的→毁三观的骚操作→寒了外地人的心
所以疫情期间,外地人死活都要走,宁可临走返乡被最后砍一刀最狠的,也要离开上海
原本几十元车费就能到虹桥机场,被出租车司机加价 2000 多,还是人做的事儿么?
所以导致很多外地人,排除一切困难,也要离开,有人宁可徒步二三十公里,也要离开
有人宁可花钱买辆二手破车,也要离开
有人宁可睡在马路上,也要坚持到机场,也要离开
为什么死活要离开?离开的不是简单的人,那是能为整个上海贡献 GDP 的移动财富
没有海量的消费者贡献,城市还能前进么?还能发展起来么?各个行业都会断层式的受到影响
这次疫情过程中,不被疫情影响呈现私企或者实体店关门倒闭的城市,就是那些做的比较暖人心的城市,比如郑州,比如杭州,因为那些城市内的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真心善待每一位外地人,他们知道,一座城市能不能发展的更好,不是依靠本地人,而是依靠外地人的贡献,所以他们给予外地人。本地人没有的方便,平价普通刚需产品,真心为底层普通大众着想,各种暖人心的正能量视频,被受益的外地人发布在各大视频平台上
反过来再看超一线大城市上海,各种毁三观的骚操作,被海量的外地人发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每天都有骚操作,天天不一样
所以说,疫情后,各个城市内的私企和实体店,有没有成片成片成片关门倒闭潮出现,取决于疫情过程中,所处城市内的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有关本地人做没做暖人心的普通事决定的
做的多,人心就比较暖,人是感恩的
做的少,人心就比较寒,人是记仇的
开业 20 年的会展公司,由于无法开展业务,某些原因去年的款也结不回来,上海客户不能付款,目前现金流已经断了。这个月已经给员工降薪了,能不能留住他们也不好说,可我,怎么也得坚持下去,5 月开始有一两单零星业务。家里开销也大,房贷要还,孩子要读书补习,我不知道怎么办,也可能要卖房子了
有几个朋友在爱丁堡做生意的,说说其中的一对夫妻的现状吧。
这对夫妻曾经在爱丁堡做着最赚钱的行业 p to p ,是最早进去的一批人。当时只要敢于跳出来,去任何一家做个管理层,都能赚十几万一个月,足够在上海买房。
舍不得每个月两三万的收入一直拖到行情差了,离职回家买了房子结婚。又不甘心在老家,于是到上海做生意。
把老家的房子又卖了,在上海郊区租了一个门面,又花一万块钱一个月租了一个不错的房子住着。
赶上这疫情,连吃带喝加房租也得赔不少,估计今年得白忙吧,不知道疫情之后怎么计划!
8 点刚过,昆明的烈日便高悬于空。
耀眼的阳光下我有些眩晕,感觉睁不开眼、看不清路。
熬夜太多,让人精神恍惚。坐在车上突然想到,厨房的火好像没有关,然后又急匆匆地往回走。
最近老是这样,有时回家发现火确实没关,但绝大多数时候,不过是恍惚下的错觉。
终于再次站到了公司楼下,但我却并不想上楼。
人到中年,会不由自主地变怂。非常害怕宣布裁员时和员工眼神相碰的样子,那种感觉,就像渣男辜负了恋爱多年的女友。
急转
9 点 30,在楼下兜兜转转了半个多小时候后,还是不得不走进电梯。
办公室内异常安静,员工其实感觉到了可能会裁员,毕竟携程要和我们终止合作,还是他们看到通知后告诉我的。
5 月 17 日,携程商务向供应商发布消息,说要关闭国内零售跟团版块,相关供应商要么从零售转代理,要么终止合作。
零售的意思是自己在携程开店,自己卖旅游产品。
代理的意思是把旅游产品交给携程,它给你一个底价,替你来卖。
在零售转代理后,携程可能会把佣金再提高 5%,同时将账期从 7 天延长至 45 天,额外再交 1 万元的系统使用费。
我们做了 4 年多零售,每条线路都累积了几百甚至上千个销量,有几十甚至上百条点评,在携程上花了大量做广告排名的费用。
现在被携程打翻,从零售转代理,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
重新上线产品,重新竞价排名,重新再亏本做上一段时间的低价促销,累积好评。
我算了下,加上账期被延长的融资费用,从零售转代理后想要重新做起来,运营成本至少要增加 15%,根本无力承担。
我们和携程之间,有点像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在年成好的时候,地主还需要农民帮他种种地,还会分你一杯羹。一旦遇到荒年,他便觉得这杯羹也不能分,自己卷起裤腿下田去了。
接下来携程将重点发展代理和自营,代理携程的参与度更高,有利于加价售卖,自营则是全程参与。
我们有 80% 的订单来自携程,零售的终止又那么突然。
5 月 17 日发出通知,要求月底完成终止手续。我们根本来不及调整,要么裁员关门,要么赌上一把,从零售转代理,借钱做排名。
4 月还陆续有一些订单。但好景不长,后来深圳、上海等重要客源地,陆续出现疫情。
整个 5 月,真实单量为零。
现在看到上海解封,终于感到有那么一丝希望了,但携程又突然宣布清退零售版块供应商。
2019 年,我们公司有 100 多个员工,甚至连签合同都有专门的签约专员。
但疫情一来,瞬间进入冰点。
到 2020 年 5 月前,都没有像样的订单,只能裁员了。
刚开始裁时,还有些理直气壮。毕竟最开始裁的,都是那种态度和业绩都不好的员工。
越往后面,就越煎熬,越来越怕和他们两眼对视时的样子。毕竟他们中有很多人,不但并没有做错什么,而且还非常努力。
我每天都会坐在办公室看着窗外,看着那一个又一个的水泥格子,有点像鸟笼。
我在想,那窗后会有多少人,那一个个小格子,藏着多少人的悲与欢。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艰难,他们今天是悲伤,还是愉快?
无聊的时候,我会翻一翻朋友圈,发现离职的员工有人做了汽车销售,有人在卖普洱茶,有人回了老家,有人还在找工作,也有人把我屏蔽了。
没有谁比谁更容易,日子仍然要继续。
我们把办公室,从最繁华的商圈写字楼,搬进了老城区写字楼,先省下一笔租房费用。
然而在朋友圈卖特产,普洱茶、鲜花饼、玫瑰酱、银饰等等,天天发朋友圈,也常常通过微信对话框群发。
销售效果也不好,招人烦,有时直接就被人拉黑了。
这样做了 3 个多月,仍不足以养活大家,被迫放了两个多月的假。
2020 年 8 月又做了一段时间旅游,订单依旧不多。
在这期间,给员工发的的底薪也从 2800 元降到 1500 元,但没有多少预订,也就因为着没有多少提成。
即便这样做,也还是撑不住。想继续裁员,但大家非常惊恐。有人要交房贷,有人要养父母,还有人正在考虑要不要结婚。
最后和大家商量,看能不能不交社保,他们同意了。
以前我们是包吃包住,后面住也被停掉了。付不起那么多钱。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旅游市场时关时闭,节流改变不了既有的宿命,情况越来越差,越来越差。
继续裁员,但越裁越困难。
有两个员工说,要到人社局去告我们,要去劳动仲裁,因为我们有给他们缴纳社保。
我的合伙人请他们喝茶,跟他们谈心,好不容易才把这个事情化解掉了。
2020 年末,公司还剩 30 多个人。
现在如果携程封掉店铺,我们只能再裁员 50%,最终留下 10 多个人。
前几天我去一个居民区看了房,准备把办公室搬到居民区里。
而当我说到裁员时,所有的人脸上都不好看了。甚至有人表示,可以不发工资,管吃就行了,大家一起熬到天明。
2021 年 3 月,云南旅游有一批恢复。
4 月开始,各地疫情又陆续爆发,到了七八月份也零星有疫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盯着云南做线路,压力会很大。从 10 月开始,我转做北京线路,做了两个多月。
疫情期间,太过压抑,生意不好,大家的情绪也非常低迷。
做完北京的线路。还有些营收,于是我们组织员工到三亚玩了几天,让大家放松一下。到三亚,发现来玩的人挺多的,这个市场或许可以做。
玩的这几天,迅速踩线,很快推出了三亚的玩法,做了一个多月。
我们也有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订单来源没有多元化,80% 的单量从携程来,这意味着危险。
几乎所有网络旅游电商平台,我们都在做,但携程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看到大家在看抖音上花费的时间越多越多时,2021 年 4 月,我们启动了自己的抖音计划。
我们派出了 4 个人的团队,在丽江和大理住下来,在抖音不断发布这里的视频。
在花了近 5 万元,没有产生一个预订后,我们放弃了。毕竟疫情时起时伏,市场不够稳定,大家不愿下单者很正常。
我们只能等,等待市场回暖,没有任何办法。
各个旅游平台,每天只有 1 到 2 个人咨询,有时没有人咨询,我们的心情都到了冰点。
每次走进办公室,曾经大家有说有笑,现在静得可怕。
最难过的不是没有订单,而是看不到未来,有的人彻底绝望了,宣布辞职,说再也不做旅游了。
一直没有事干会心里没底,发慌,会想东想西。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我会把他拉到办公室聊聊天喝喝茶,或者到外面打打球发泄一下。
对携程我们是又害怕又厌恶。怕是因为它流量确实多,在旅游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不敢得罪。
流量让人没有了底线,也没有了价值观。很多时候却不按规则办事,让人不得不厌恶。
2020 年初,疫情导致大量退款,携程对外发布新闻,说将为预订人全额退款。同时告诉商家,退款损失由他们承担。
但事后我们按携程的要求,提交退款损失申请,得到的结果却说提交的内容不符合规范,不能退款。
这次说终止合作,就立马终止合作,但很多供应商的合同尚未到期。
针对我们提到的合同期限问题,携程没有任何回复。
5 月 24 日,携程商务在供应商群里发布消息,对 31 个城市 50 个目的地做出产品上线限制,这里面包含了绝大多数旅游目的地。
这意味着即便留下,产品也无法发布。
常常会看到人们说流量剥削和行业垄断剥削的问题。被剥削确实是一种悲剧,更大的悲剧是,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我们都是大时代里的小角色,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命运拍来一个浪,谁都没办法绕开。
希望携程能让我们的店多活一段时间,能给我们一个踹息的时间窗口。
更多信息请关注:太务实报
别的不了解,我说说我认识的几个北京小老板吧。
第一个是做商场餐饮的,以前商场卖衣服的,后来被网购冲击得很厉害,当时大家一窝蜂改行做培训和餐饮,他也做了商场餐饮,还好没做教培。他那个商场本来还好,老搞活动,人流也不少,但这几年由于疫情问题,去商场的人比较少了,有的人是怕感染,有的是嫌扫码麻烦,有的是看人少了不热闹了不去了。清明节还好,吃饭的不少,本来想五一也赚一把,结果北京由于疫情反弹不让堂食了,只能做外卖,收入大跌,不过还在坚持,他附近的几家店有的就干脆关门了。
第二个也是餐饮,在路边租了个小门面卖牛肉饼凉皮啥的,做了七八年了,由于一直没堂食,最近也没怎么受影响。
第三个是开幼儿园的,受疫情影响不小,前一段时间住燕郊的员工过不来,现在幼儿园又停止上课了,不过他还有其他收入,因此还好,也没有倒闭的危险。不过我觉得他的员工比较惨,居家期间只发一部分基本工资。
第四个是做咨询的,收入有影响,不过还可以坚持。
第五个做软件的,据他说和去年差不多,挺知足了。
第六个做工程的,影响不小,这一个月进展很慢。
[
【当当网 正版书籍】精益创业(风靡全球的创业思潮,
天猫
¥35.60
去购买
是的。
这是一次财富大洗牌,上中下阶层无一幸免,但是有人哭就有人笑,如果天下承平,压你一头的人永远会压你一头,这一次,你有机会翻身了,你敢赌吗?
疫情以来,真的有很多私企倒闭。
再次声明:我没有说疫情的防控政策不对,
官方公布数据显示 2021 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各地政策对民营经济都给予了不同力度、不同层次的倾斜与支持,但因为最近国内疫情反复,很多城市都按下了暂停键,很多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以下是倒在春天前的企业
1. 从年入 3.5 亿到负债 6 亿的知名运动品牌德尔惠宣布停业。
2. 无人货架 gogo 小超倒闭。
3. 浙江绍兴的中国 500 强企业盾安集团爆发出 450 亿元的债务危机濒临破产。
4. 深圳坪山 100 亿级企业沃特玛电池公司被爆整体债务 221.4 亿元,逾期债务 19.98 亿元,公司濒临破产;
5. 世界 500 强企业渤海钢铁正式破产,负债 1920 亿元;
6. 世界 500 强化肥企业子公司兖矿鲁南化肥厂因为累积 37 亿宣告破产;
很多很多。。。
那互联网大厂是不是好多了呢?也没好多少!2021 年 7 月到 2022 年 3 月中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蚂蚁集团 12 家企业总离职人数 21.68 万人,总招聘人数 29.59 万人,净增用工 7.91 万人,其中 11 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
虽然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但是都清楚,招新的员工大多都是临时工。不然互联网大厂既裁员又增员好玩啊?
这些说可能大家没概念。就按我住的地方成都算吧。在学校,只要有疫情就是封校。一封校,学校旁边的小吃摊,商店几乎一片萧条,手停口停,所以商家更盼着我们解封。但是因为疫情防控,所以大家都能理解。
对于一些个体户来说,就算是生意兴隆,那也只是支出和流水打平。要是疫情来了,有些刚性费用依然要掏,比如店面费,还有员工的工资等等。但收入一下子停了。门店门可罗雀,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有些还背负着贷款。要是能熬,那就可能迎来春天。要是熬不住,那就只能倒闭了。
而且更加能体现私企倒闭的,就是年轻人越来越愿意去事业单位,和考公。因为稳定。起码有一定的保障。
但目前我国经济还是处于稳中向好的状态。党和 ZF 一定能带领我们共克时艰
我是做教培的,说一说自己经济账,仅代表个人。十八线小县城,疫情刚开始停摆半年,亏损二十万,下半年正常了,但是挣得钱刚够一年的开销和亏损。第二年正常盈利一年,年入 40w,但是因为对疫情局势判断失误,以为经济会直接好转,开了家分店,直接断送了一年收入,第三年也就是今年停摆了一个月,亏损 6 个 w,基金亏损 2w。目前的想法是不敢折腾了,看不到未来疫情的拐点。
去国企和事业编,公务员问了问,
大家都有单位,有工作,
没有失业,没有倒闭,中国加油!
家族生意停工停产,因为厂房是自己的,尚能维持。我们这边现在已经解封了,但是订单少的可怜。
自己有家设计公司,10 年来业绩最差的一个月,就是 2022 年 5 月,已经在优化了。
衣服鞋子零食,七七八八的,非生活必须品的消费全部停止!以前买的奢侈品,各种大牌,挑出特别喜欢的,其余的,全部挂某鱼。
比较难受的就是 19 年新贷了一套投资房,月供 6500,目前出租中,月租金 1800,半年打租,下次打租是 8 月底。租客是两个外地女生。前几天下楼抠嗓子,碰见她俩了,说是她们的公司已经 2 个月没发工资了,问我能不能降租金…………omg!
这个状态不知道还要维持多久,目前只能这样,静待经济恢复,否则,只能继续优化。
有时候也安慰自己,全国的老板都一样,自己生存都成问题了,真的是顾不上员工了。
看到网上说,这种时局,吃公家饭的最舒服。其实也不是,我有几个铁饭碗哥们儿,当然了,也都是基层,现在也就是个基本工资,工作量也巨大,鸭梨山大啊。
以上。
我能做到的,也就仅仅是不欠薪了,仅此而已。
淘汰落后产能而已。
党和国家通过动态清零政策已经将疫情影响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生存不下去,那只能说它实在太落后了,活该倒闭!
大量私企从 18 年经济下行开始,就半死不活。20 年疫情,半年不开工,基本就是负重前行。等着一个希望。直到 22 年,大多数负重前行的企业也是实在做不下去了。
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老板是有情感,有财务压力,有员工责任,有之前付出的沉默成本。
虽然大多数老板也知道要设止损线,沉默成本不是成本,等等。
但是,大多数老板还是会把钱借遍,自己活得像鬼,也要让公司牌子撑着。
那种,海外有信托,公司倒闭,自家几个亿的非常非常少。大多数都是家 = 企业。企业倒闭的背后,是 1~3 个家庭的债务爆炸。
2022 年倒闭的企业倒闭,是真撑不住了。你说负利润也就算了,可以抗。现在动不动封控,不是没利润,是没有收入,那生意怎么做下去呢。
中国经济,民营企业占 50%。国企还有大量是靠垄断资源赚民企和民企员工钱的。如果国进民退,中国经济损失的会远超 50%。
坐标石家庄。疫情来之前在教培机构兼职上课,每天上课 90 分钟,加上路上的时间,宽泛点算每天工作 3 小时。每个月光这个有五六千收入。20 年勉强复课,每周只有三节课了,21 年合作的四家机构倒闭的只剩了一家,22 年这家单位嫌我课费要的高直接不合作了,其实我课费已经比之前少了一半……
自己还有个小网店,一直半死不拉活,自始至终每个月有一两千的进项。
20 年买的车,现在还有 6000 块钱贷款,估计再过俩三月就还清了,后悔买车。有自己一套小房子。30 多了,不敢结婚,现在躺家里当三和大神。
同学在街道办事处工作,说 18 年的时候办营业执照的人排着队;20 年逐渐开始有注销营业执照的,21 年注销营业执照的排着队……
看到了想看的烟花
这几年出境游基本涼了吧,不知道众信卓越之旅怎么样了,尤其是昆明分公司,有没有懂哥说说,单纯想看到他们的每一个员工在挣扎和溺毙
三四年前吧,父母和朋友同事因为买了某理财,理财公司赠送了一趟英国游,众信昆明承办。大清早四点多起床到机场飞成都转机,到了成都,众信工作人员告知理财公司有多笔款项未结清,要求一群老人打电话施压理财公司付费,或者自己付全额出游费,才能现场购买第二天飞英国的机票。父母同事朋友们商量后觉得这是你们的纠纷,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从头到尾没有欠你们一分钱,没有理由被你们勒索。就算你们要追讨欠款,直接去找理财公司,要么就取消这个团。把一群老人大清早从昆明折腾到成都就是为了让他们上不去下不来给你们当筹码?对了,父母和同事朋友们都是事业单位退休,做不出来倒地撒泼的事,也许你们觉得可以吃准这一点?不好意思,他们还就不信来都来了那一套,下一班飞机回昆明了。
回去后多方举报,不了了之,你懂的。实话告诉你们,众信昆明的人渣们,你们这么折腾我们的父母,要不是有法律,要不是自己辛苦这么多年有了点成绩,真想给你们放放血(字面意义)。原本想着这件事就跟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一样,哪有什么因果报应。
然后,烟花来了,出境旅游黄了,而且可见的未来都不会恢复了。虽然我没有直接看见,但我想你们这两年一定在痛苦的挣扎吧?房贷能还上吗?社保?养老?孩子学费?换工作?别的也不好搞吧?只能说苍天绕过谁, burn in the hell。
我来说点政治正确的话:
我们经济稳中向好,不要造谣中国经济;
你要觉得中国不好,那就滚;
资本家倒闭了,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
躺平经济就能腾飞吗?
清零政策才是有利于企业的
这是中国的一盘大棋,正好借这次机会去产能,加大美国通胀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拿经济说事,你家没老人小孩吗?
政策不改,会有更多企业倒闭。
贴一个 软件企业老总写的疫情期间的过冬方式
原贴地址:
http://c.raqsoft.com.cn/article/1653192123356
我们公司没销售——疫情下企业软件的互联网营销
瘟疫似乎没完没了了,两年前写的文章,现在看起来竟然还有意义,再翻出来改改。
说到没销售,其实有很多商业形态都没有销售人员,运转得都挺好,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不过,我们是个做企业软件的公司,没有销售却有点奇葩。而且,公司曾经是有大把销售的,最近这几年才开始转型成没有销售的。
先说一下背景。
润乾是个有 20 年历史的老公司了。一直在开发报表工具(商业智能)以及计算引擎等原创软件。在这 20 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经营模式和其它企业软件厂商类似,都是靠销售人员去打单。简单来说,就是销售去找客户,带售前人员上门沟通,包括后续的商务洽谈、售后支持等一系列活动都是销售人员主导。这种模式应该说也是成功的,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客户也非常习惯,有需求时就会自觉地邀请公司派出销售人员来接洽。
从 2018 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在互联网上做产品营销。上半年做了些试点后,2018 年 8 月 18 日发布了公司的电商平台——好多乾,算是正式开启了互联网营销。到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最后一名线下销售人员离职,现在营销体系已全面转入互联网模式。
为啥没销售了?这也不忌讳说,因为当年销售做得太烂。找来的背景光鲜的销售主管,只会忙着花钱建队伍,却不会做收入,大部分销售人员连自己的工资都挣不回来。后来干脆把这支只会挣公司钱不会挣客户钱的团队裁撤掉了,也不想再建销售队伍了。
没销售怎么做企业软件生意?
就靠在互联网上吆喝,就是传说中的互联网营销,等着客户自己来买。当然处理商务的人员还有,但没有销售人员去追单了。
这生意能做起来?
开始是挺难,几乎没有客户习惯这种模式,但慢慢熬下来也逐步能被部分客户接受。而且无需和客户见面的商务过程,反而还更能适应当前的疫情。
没有销售,许多原来很习以为常的动作都会发生改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定价。
对于企业软件,销售人员有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确定价格。同样的产品对不同客户的价值是不同的,所以售价也可以不同。不是这个产品该卖多少钱,而是要看客户打算掏多少钱。销售要去费劲搞清客户预算,同时还要绞尽脑汁让同质不同价显得很合理,当然公司方面也要配合执行不透明的高价体系,这样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没有销售人员时,没法操作这些事了,只能老老实实地定个公开价,而且还只能是个低价,因为它要是足够多客户可接受价格的最小值。
低价本身倒没什么,因为销售成本也低了,只要量够大,低价也挣钱。问题在于,企业软件领域有种重要的经营方式是通过中间的软件集成商将产品转卖给终端客户,中间商可赚取差价时就会兴趣推动交易,这也要求不透明的高价才有足够的腾挪空间(这种复杂过程也需要销售人员去操作)。而公开的低价将导致中间商无利可图,也就没兴趣带你玩了(没销售人员也无法操作这种事)。
于是,必须放弃这种 “利诱” 中间软件商的模式,不能眼红那种超额的利益,把重点转而向这些软件商销售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也就是使用产品后能使软件集成商节约成本,而不再是这个产品能协助中间商从终端客户那里赚多少差价。
略有点尴尬的是,有时有朋友帮忙介绍生意,却没有销售去追,常常还得婉拒。有些机缘时即使不必追单也给做成了,竟然也无以回报,最多只能请顿饭而已。
明码标价还意味着制式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强相关,不依赖于确定条款的价格没有意义。而互联网上无法像传统销售模式那样经过多轮洽谈审核来确定合同条款,只能使用固定模板的制式合同,其中帐期、发票等事务都必须按事先制订的规则来做。
制式合同并非完全不能更改,如果我们发现制式合同的条款有缺陷,也会不断修改完善,只是会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不会针对某一个客户定制。互联网不支持个性化商务。
传统模式下,销售人员会寻找客户,如果有客户主动联系希望能上门介绍产品,那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在互联网模式下却无法操作这类事情,现场服务会使商务活动过于复杂化,也容易产生个性化;互联网执行的低价格也支撑不了现场服务的成本,对于售前阶段还有风险的成本更无法接受。
反正也没销售,就不可能去追单,也没有售前上门演示产品,必要的售后服务全部远程进行。
这会导致一点尴尬的局面,有些客户对产品很感兴趣,又习惯了传统经销模式,会很热情地邀请我们派人去交流测试。但我们却派不了人,只能委婉拒绝,宁可放弃这个机会。有时会让客户觉得我们牛气得很,其实并没有这回事了,仅仅是商业模式决定的行为。在这里,也希望对能看到这些文字的客户做一个解释,敬请理解。
不追单还体现在催款上,对于线上合同,客户愿意付款就付,付完款我们再供货。订单到期还未付款就自然作废,不会有人去追讨这个钱。而传统销售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催款。
这种简单的体制显然无法操作复杂的商务活动,比如投标。所以我们干脆在官网上声称,润乾公司不参与投标,谢绝邀请。
当然,确实会有客户无法接受简单商务模式,比如必须使用客户的合同模板。越大的客户越有这种倾向,破坏其管理一致性带来的成本会高于订单省下的钱。对这类客户,我们仍然保留了线下合同,但还是没有销售且无现场服务,可以改变的仅是合同文本及少许非实质条款。而且,关键在于,我们对于这种线下合同执行歧视性高价,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价格将比线上高出一倍(即使这样,性价比仍然高于竞争产品),以此鼓励客户更多地走向线上。
简单说,就是用价格换规则:想便宜,听我的;想按您的来,那请多掏钱,嘿嘿。总之没有又便宜又顺意的好事。
然后,还有些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的客户,比如必须要现场服务或其合同模板中有我们无法接受的条款,这种客户一般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对付这种情况的办法是推荐第三方合作商。我有我的规矩,客户有客户的规矩,双方谈不拢也正常,那可以由中间商来抹平之间的差异。中间商按我的规矩可以低价拿货,然后按客户的规矩可以高价卖货,其中差额就是中间商抹平差异而获得的利益,这个数额有时会很大,甚至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售价。对此,我们不眼红,这是人家该挣的钱。
保持简单商务,做高性价比,心无旁骛。
客户能接受这种简单粗暴的商务模式吗?
能!还挺多,而且越来越多。
采用简单商务策略,实质上意味着一定程度地降低了服务水平。这时候,必须要从产品品质和价格上找回来,也就是产品必须质优价廉,否则就不会有客户来问津了,本质上这还是个总体性价比的问题。性价比越高,买方做决策时犹豫就会越少。
质要优到什么程度呢?
针对选定的目标应用场景,用户期望的几乎任何方面都要强于竞争品,无论功能和性能。
技术门槛已经打穿的常规功能点,也就是大家都会做的事情,那要做得不比别人差。不要再有个别用技术门槛支撑的功能(或性能)远远强于别人。
这当然需要有强大的技术能力。还好,我们这方面一直很强,润乾拥有世界级的一流技术和产品。
价廉又会到什么程度呢?
品质更优的产品,价格却要比采用传统销售模式的竞争产品便宜一个数量级!
前面说了,为了鼓励线上订单,我们将线下订单的价格故意高出一倍。而低出数量级的价格使得线下订单的歧视性价格仍然比竞争品还要便宜。
质优并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总会有些风言风语去和客户说 “便宜没好货”,对产品技术理解不深的客户也可能相信这种老调调,而我们没有销售也就没法去客户那里解释。不过,虽然客户会嘀咕便宜可能没好货,但又确实想占便宜啊。竞争品几乎贵我十倍,这是明摆着的,那是不是好了 10 倍却很难说清楚。这种价格就会刺激客户去技术比对,而这是我们最不怕的事情了。真用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产品不仅价最低,质也更优,彻底粉碎 “便宜没好货”。
价廉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低价格,还有商业模式。
我们的客户主要是软件开发商,在承接项目过程中会使用我们生产的报表工具。有时候开发商可以把产品转卖给甲方,那价格多少并不是太在意,反正有人承担这个成本。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转卖的,有时候还需要开发商自己支付这个成本,而项目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有高利润,为了开拓新领域需要低价竞争到客户,碰到这种项目就需要用一个低价工具甚至免费的开源工具了。
但这样总体成本并不更低,因为这些工具软件都有使用习惯和相应的技术积累。程序员要熟悉并使用多套工具,人员和管理成本都变得很高。
而我们提供了工具模式,让开发商每年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随意使用,好像这个工具就是客户商自己生产的(价格政策中确实也支持 OEM 贴牌),我们就相当于是软件公司的报表研发部门,而成本却只要一两个人月的费用,远比自己开发划算,甚至比使用开源产品再加上额外的人工都便宜很多。而且,这样,无论啥样的项目都可以使用,技术团队不需要熟悉太多技术,交流通畅,技术也容易积累。
甚至,我们还把一套完整的 BI 功能开源了。开发商更容易改造形成自己品牌的 BI 系统。
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性价比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起来苛刻简单的条款和规则,只要不是蛮不讲理的不平等条约,都会有足够多的人能接受。省钱是企业的公理,没有人对低成本没兴趣。有时客户看起来对价格不敏感,那只是其成本核算点不同罢了。而让绝大多数客户印象最深的还是代表真金白银的价格。
明码标价等简单商务政策也是为这个卖点服务的。低价换来简单高效的商务过程,可以让我们不在商务上消耗过多资源,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产品研发上,进一步把产品品质做到极致。
做互联网营销,没有销售人员了,要另想办法向客户传递产品与商务信息,对于从传统销售模式转型过来的企业,这件事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我们一开始就走了弯路。受保险公司的启发,以为会有人愿意为获取佣金来传递信息并发展客户。于是仿照保险公司制订了层级传播和相应的佣金政策,期望能发生一传十、十传百的现象。结果收效不大,不能说完全没用,但层级传递根本没有形成。某人本来就认识某个潜在客户,确实也会张罗订单并获取佣金,但传播链就到此为止了,没有人会刻意发展下一级中间人。大家都很忙,顺手做的事当然也就做了,指望同学们业余去做一件还挺费劲的事,确实是想多了。而且,本来摒弃了销售的模式,却又寄希望于这些相当于销售的中间人(虽然是不付工资的),也是不太对头。
还有一个经验是关于培训机构的。因为有产品中涉及了某些新技术,于是自然地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机构把这些技术作为独特的课程推广出去,为此我们也制作了不少课程。但和培训机构沟通之后发现,他们和我们的期望常常相左。培训机构的重点是收到培训费,只会选择成熟的热门技术,受众群才大。而且,培训班的学员并不见得真能学会某项技术,只是感兴趣并以为自己能学会。但卖产品不同,用户必须真地学会确保能用得起来后才会购买。培训班的学员和产品的用户其实是两个重合度并不太高的群体。
传播还是要自己来张罗!
具体来讲,就是编写文章(或者制作视频音频等)在互联网上发布,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内容要丰富。
传统销售模式下也会做传播,但一般是喊来客户后还有销售人员接住再进行进一步地说服,这时候只要让客户发生基本兴趣就可以了,不必把信息传播得太细致,甚至还为了刻意增加后续交流机会不能把信息做得太详细。而互联网模式是要直接说服向客户,所有信息就要尽量传递到位。公司内的服务人员只是被动解答一些疑问,不会也没有能力去追单。这两种情况下的传播力度完全不同,材料的丰富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这些材料需要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执笔,而市场人员来编写的新闻稿则没有多少作用。
二是渠道要众多。
发一篇文章,能读到的人群总归是有限的,只能占目标客群中一个很小的比例。想到达更大的用户群,就要持续地喊,要把文章在不同渠道上发布。没有哪一篇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每一篇也都有用,积累多了自然就能打动足够多的人群。
这也是可以借力的环节。作为软件产品企业,不要也不可能把自己做成一个媒体公司,不能指望自己能有多大的传播力度,而要和专业的媒体机构合作,借助他们的力量把信息传传递出去。这是一种变相的广告,会有一定的成本投入,甚至在初期还不见得比雇佣销售人员更省钱,但这种成本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
要自己建设个论坛来积累资料,不要简单使用外部现成的论坛,如果有能力甚至还要自己开发这个论坛(软件公司常常有这个能力)。
所有资料都先在自家论坛上发布并积累,自家地盘可以随意设计管理分类方式,内容和转发方式也不会被限制。外部论坛当然也很重要,但常常会有各种限制,在转发时需要做少量修改(比如不能加外链等)。资料积累到足够丰富形成系列的时候,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文章丰富且内容充实时,就可以被搜索引擎抓到。外发时如果能加上链接指向,也能拉动自己论坛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客服人员面对客户答疑时也很有用,大部分情况随手甩一篇文章过去就可以解答用户的问题,即方便还顺便起到传播作用(读者会看到相关的其它文章)。有些广告落地页也直接可以用论坛文章,而不必专门做,这样很方便修改。
我们的乾学院(http://c.raqsoft.com.cn) 经过数年的积累,内容已经相当丰富了。
类似地,企业软件的互联网营销也需要有个电商平台,这是个新事务,业务规则要持续改进,一般不能直接用现成的电商平台,很可能要自己开发一个。
好在润乾有强大的开发能力,在公司自有的计算引擎集算器 SPL 的支持下,仅半个程序员就完成了电商平台好多乾 (http://sys.misdiy.com/hdq.html) 的开发维护工作。
要说在互联网经营中最难的是什么,应该没有比拒绝客户更难的事了,如果有,那就是坚持拒绝客户。
尽管大部分客户经过沟通后都能理解并接受互联网模式,但仍有小部分不能接受,比如制式合同中的先付款后开票、固定帐期等条款,或者必须要求现场服务,而且还不同意与中间商签单。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很遗憾地向客户说声抱歉,我们无法为您提供服务,建议您去找其它厂商。
简单商务并不是很容易被适应,不仅体现在客户的不习惯,连自己的商务人员也不习惯,会把很多销售时代的思维习惯带过来。
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奇怪,复杂商务过程都经历过了,简单的还不会吗?
还真是。个性化的商务可以就事论事,好与不好都可以限制在一个合同范围内。而简单商务时反而要考虑某个决策是不是会给其它客户也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要更难。
因为商务人员也想做出更多的业绩,会自然产生追单的心理。即使客户是主动上门的,也会努力去说服,这个本没有问题。但有时为了促使客户购买就想做一点迁就,客户有超出规则的特殊要求,具体到某一点时看起来也没多大伤害,这一点点松动就可以留下这个客户了。当员工有这种意识的时候,很可能擅自向客户许诺一些会破坏规则的条款。虽然员工常常是出于好意,但也要务必制止。需要时常和商务人员沟通以扳正思路,向客户解释为什么有些事不能做,再给出规则下的变通方法,其实大多数客户都会谅解。
商务过程机械化是互联网营销的灵魂。规则是严肃的,如果不能严格执行,那永远也做不到机械化,商务活动又会回到一家一个样的状态,之后的行动就难以统一进行,长期下来会加大商务成本,得不偿失。打个比方,铁路公司设计了北京到广州的直达列车,那就不能在武汉下车,即使这个车次在初期的旅客少而亏损,也仍然要拒绝在武汉下车的旅客上来。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把规则建立起来,你在客户心中会形成一致的形象,客户就知道你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买到的产品和服务是明确的。逐渐地,客户也就不会再提特殊要求了,至少,筛选出来的都是低商务成本的客户。
这里说的简单商务,其关键点并不在于规则是否简单,而是在于不做个性化,所有客户用同一套规则。
前面说过制式合同并不是完全不能改,过程中发现有没考虑周全的地方,也会不断地完善。特别地,也会有所妥协。
比如,我们开始想像的线上订单将全程网签完成,除了寄送合同发票外,不再操作其它线下事务。凡有特殊事务的都算成线下订单,从而执行歧视性的高价。但很快发现,有些客户需要厂商出具的某种授权函或报价单才能做生意(我们的客户是中间软件开发商,他们还有自己的客户),而除此之外并不要求其它特殊条款,仅仅因此被迫高价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我们也逐步开始为线上订单提供这些材料,但要守住的就是一视同仁,所有材料的模板也是制式的,由我们设计好,保证不会对公司产生伤害。
互联网营销一定程度意味着机械化,不能识别客户的特殊性而人为采取不同的策略。只要机械化了,不做个性化,就都可以算是简单商务。
这些要反复和商务人员沟通,把思路扳正,让同学们深刻理解商务机械化及其重要性,才能让简单商务更通畅地执行下去。
互联网模式下,不要追求客户大,而是要追求客户多!这和销售人员要把客户做大的思路是格格不入的。
客户越大越麻烦,看起来一单能挣来更多钱,但带来的成本也巨大,而且常常会有复杂的服务要求,合同执行周期也很长。最关键的,每家大客户都很不一样,需要个性化的服务,这种事完全无法用互联网模式来操作。
而小客户要简单得多,本来支付的费用低,也不会对厂家有太多要求。大家都是小客户时,没有哪个客户需要特殊对待的,这时候把商务做到机械化要容易得多。
其实小客户做多了,大客户也会跟进。小客户会逐步发展壮大,他用惯了的东西只要没出现很严重的问题,以后会一直用下去。小客户的员工也可能跳槽去大客户,从而把产品应用经验带过去。即使大客户的商务不能接受我们要求的机械化,但至少能认可产品,商务矛盾可以再用上述的办法来变通。
互联网是个草根文化,众多的小客户才能实现产品普及的目的,即使单价很低仍然能够获得总量可观的利润。不要指望一时一单挣很多钱,而要长远看增长。这是互联网营销的基本哲学。
为了鼓励普及,我们还规定,公司员工可以下单,但没有任何折扣,而只有客户自己直接操作后下单才能享受折扣。因为有些客户的商务人员不习惯互联网,希望我们的人员代为下单。但这样即使完成了订单,客户仍然感受不到互联网销售是怎么回事。为此,我们宁可让点利,以此换取客户自己熟悉和习惯互联网的模式和操作,要把它变成人人都会的事情。
我们手头有些以前销售时代签订的历史合同,其中有不少过度条款问题,当事销售已离职,而且也没有销售人员继续维护这层关系。这时候,就有客户指着合同要相应的权益,经常是合同中没有明说,而是当初销售人员给客户的口头承诺,但大多数情况也只能认账让步。商务人员就总希望客户再做出更多的购买承诺才愿意让步,会习惯性地产生销售思维。其实,应该赶快把老合同结束掉,这次让步了,但要让客户明白以后都会按规矩办了,这比客户现在做出更多购买承诺更有意义。轻装上路,去服务更多的客户才是重点。
做多做多再做多。
互联网营销模式使得商务成本变得和研发成本类似,成为一个基本固定的数,几乎不随销售额上升而上升。这相当于把软件的**零成本复制优势从生产环节扩展到营销环节**。
开了发票收不到钱的事再也没有了,大部分合同的账期也守住了,难以执行的合同条款也不再出现了,商务过程简简单单。
客户接受度逐步提高,单合同金额从一两万元提升到十几二十万,陌生新客的订单占比逐步加大。
…
特别地,频繁多变的疫情管控政策竟然没有对营销事务的正常操作造成实质影响。
没有。
只是一些私企老板和员工一起毕业了。
问问你的亲朋好友
工作还在不在嘛!
不就知道!
北方制造业相关。
确实很多私企倒闭,但是不能单纯说是疫情的问题,在出现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倒闭了,大概从 2012 年还是 13 年的经济低谷开始,然后是严查环保,人力成本增加,再然后才是疫情。疫情最多算是最后那一根稻草。
我们现在赤字经营好几年了,感觉现在还没关门完全是因为生产经营的惯性 + 对中国制造的情怀 + 总要让老工人有口饭吃的情怀。主因是惯性。
对于我这样的人,在上海一家私企工作好几年的,目前上海疫情原因,我从 3 月 14 日就开始在家待着,公司不营业,公司旗下的门店也都已经关闭。
截止到今天,还没收到回公司上班的消息,已经两个月多了,公司工资也没发放,五险一金也都没有缴纳,老板是联系不上老板的,财务也玩消失。
像我们这样的私企,上海一抓一大把,这样的操作一大堆。
疫情面前,上海政府机构几乎都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而不是考虑打工者。
上海政府机构还是希望打工族和企业一起承担这次疫情的损失。
在上海,这样的私企太多了,你觉得会倒闭吗?在疫情期间,公司唯一要承担的费用是房租,但可能对于那些小型私企是难以承担的,但对于那些老牌私企,几乎把公司损失都转移到每个员工头上,公司与员工共患难,还是被动强制性的。
别问了,问了就是在贩卖焦虑。
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回答一波。
坐标丹东,与朝鲜一江之隔。
公司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以及对外贸易 25 年,亲眼见证对朝贸易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繁盛时期,各类对朝鲜贸易以及货代公司一千余家,从茶叶蛋到餐饮娱乐,从旅游再到房地产,这座城市里的每个行业都与朝鲜贸易走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这一切。从最初的限制车辆进出数量,到后来的人员隔离,再到彻底关闭陆运货物通道。两年多的疫情使得与朝鲜相关的贸易,货运,旅游,消费几乎完全停滞。由此带来的企业倒闭,员工失业不计其数。据我所知直接受影响的贸易公司,货运代理仓储运输,旅游,餐饮酒店行业公司就倒闭了六七百家,有的几乎是全行业的消失。即使没有倒闭的也是在亏损的情况下苦苦支撑,期盼能熬过寒冬,再疫情过去之后求得一线生机。
从 2022 年 3 月开始,朝鲜恢复了与中国的铁路货物运输。中朝贸易看到了恢复的曙光。虽然开放的铁路的运力有限,比起公路,铁路,海运完全开放时期的运力而言,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但还是让所有的从业者看到了希望。但是令人遗憾的,仅仅一个月之后,朝鲜,丹东相继发生新冠疫情,铁路通道再次中断。到今天丹东已经接近一个月的静态管理,而朝鲜方面更不容乐观。
疫情反复无常,中朝恢复通关遥遥无期,不知道又有多少企业坚持不下去走上倒闭的道路。
大环境好不好不知道,国家数据和网上的吐槽,真假也搞不清楚。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坐标北京。感觉还可以,认识的一些公司都活的很好。一朋友的公司做家具行业软件的,因为疫情,上线了一款在线交易功能,收入还暴涨了。
曾经想过
是不是因为经济已经很烂了,所以借着疫情借坡下驴,掩盖一下真正的问题。
某天想改善生活吃个火锅,发现之前经常去的几家都关门了,想着退而求其次吃个烤肉,发现附近的烤肉店也关门了,整条街只有为数不多的小店还在经营,牛肉面呀,凉皮呀,粥呀,这类的快餐,多是一个人或者夫妻两个人在守店,家里有矿也经受不起循环往复的封城闭店,老板关了一家店可能还有其他营生,但店里打工的服务员如果失去工作,可能很快一贫如洗,国家也没有针对疫情的补助,就算是有了,也发不到这群连社保都没有的打工人身上,防疫的同时请给底层人民留条活路。
结论:没有倒闭,从 3 人合伙变成了 1 人独资,回到了疫情刚开始的 19 年,3 年一轮回。
(背景:坐标广东,17 年做了个传播公司,传统 PR 的)
19 年,另外 2 个伙伴入伙,50w 本,从 0 开始做,员工保持最少,4 人到 5 人,每月所有支出近 10 万,第一年亏掉一半本,第二年亏掉另外一半,到今年 4 月,刚刚好,解散,公司重新到我手上,再出发。
贯穿 3 年的疫情,做生意如果都将失败原因归结于疫情是很容易的,也会得到不少人的理解,但要知道,那都是外因,内因还是占起码 8 成吧,从人员成本的控制,到业务线索的开拓,关系人脉资源的厚薄,项目执行的可持续性,都是漏洞,一条船进水了,什么孔没有罪呢?说来也秒,19 年刚入伙就遇上了疫情,本来已经年后确定签的项目因此黄了,这是第一个倒在疫情的项目,中间不断反复,可以开发布会,可以做传播,暂停开发布会,暂停传播,懂行的都知道,传统 PR 公司靠的就是活动 + 传播,活动不成行,传播就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几十万的项目最后落地变成了一两万的线上传播,而这就是我们从提案到执行,忙活起码 3 个多月之后的结果,人仰马翻。
今年开年如果没有这一波疫情的话,可以算得上创业以来最好的一年,上半年起码 4 个项目在手,而且都是年度服务的项目,年度服务意味着养团队就不成问题,只要再开发客户的其他业务,那除去执行后的成本都是利润,可以说得上是最靠近盈利的一年,但,也有个 “但”,广深一波疫情直接导致项目黄了,A 客户关店,项目停止;B 客户闭院,项目暂停,未知啥时候继续;C 客户从 3 月的发布会暂停,4 月再暂停,5 月再暂停,6 月,未知……;D 客户,静悄悄开店了,就意味着不能做传播;这都是年度客户的 “意味反弹”,这一弹,就彻底把合伙人的信心打没了,至此,迅速解散,各自安好。
小结:这是倒闭吗?是也不是,公司还在,独资了,继续做着小项目;这是因为疫情吗,是也不是。
一个小公司,轻资产公司,疫情 3 年走过的样本,供参考。
歪个楼。
前两天看到了一个涉嫌非法集资公司名单,里面大多都是当年的明星企业,有 6 家公司曾委托过我们。
经济环境持续下行,企业破产潮,员工解聘潮,各类应收应付的违约,各类借款争议,各类失败的对赌…… 太多了。
就在三天前,朋友公司疫情下的对赌失败,1800 万的本息的回购义务,老板愁得抽光了家里所有的烟,虽说在我们的帮助下调解成功了,但压力还是巨大。
我现在依然还记得几位公司掌舵人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样子,现在不少都身陷囹圄,出事以后人人喊打。
只能说天命难违。
厂里工资还没发,我已经提了离职了,月底走人,一直都有活干,但就是收不回货款,压了二百多万,老板承诺这个星期五一定发上,但这句承诺对我来说就是放狗屁,任何精确了时间的承诺一定不会兑现
假的
就算有些倒闭的也都是落后产能,早改图图了。
没疫情也很多倒闭的。疫情前有个说法中国私企平均寿命不到三年(没考证真伪)。目前中国有注册的私企 1100 万家,个体工商户 4000 万家。如果私企平均寿命真的不到 3 年,那么每年倒闭数量在 300 万家左右。因为疫情缘故发生的超额倒闭私企数量,暂时没有数据。这个回答下大部分案例,跟疫情其实关系不大。
是很多倒了,但也有很多开起来了!
餐饮业照样爆满,票圈里面挂出来的 XX 商家团购券秒没,肯德基的玩具半小时不到全城断货,你说这是大萧条?
别的不说,福州房价依然在涨,图表说是下跌了,降的是偏远地区的新楼盘(前几天火起来的一个 200 万小别野,开车都要将近两小时…..)
真的要说普通群众过不下去要揭竿而起那就是笑话!真正的考验还没来呢!
5 月从南京学习归来回到合肥,上班就发现早晚高峰都不堵车了,让我有 2011-13 年刚开车时候的感觉
![](data:image/svg+xml;utf8,)
就前两个月上海这波疫情波及全国来看,能生存下来的足疗按摩企业真的是 55 开不夸张,而且这几年足疗按摩行业虽说变得很火热,但倒闭的也很火热。
整个市场正在面临洗牌的过程,我们走访的足疗按摩店不下几百家,经常会遇到这个月还谈的好好的,下个月老板就面临着要将门店转让出去这种事。
行业内的经营者无不迷茫和焦虑,但也有聪明的老板在这之前就已经做好准备,拥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另外一些顺势而为的老板也经过这次的经验教训,果断寻求数字化转型来抵御下一波冲击。
还有一点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明显可以看出私域流量池对于服务行业的重要程度,因为对于服务行业来说 “回头客” 实在是太重要了!而私域流量就是维系回头客的流量密码。
2019 年开始,私域市场还刚刚起步,很多人都处于观望期,社会对行业认同感不强。
2020 年疫情的出现,线上运营的比重逐步加强,许多企业开始觉醒并逐步开始抢占布局私域赛道,获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
2021 年开始大家对 “私域” 这个词变得耳熟能详起来,各行各业开始进军私域流量,并搭建了完备的私域体系。
如今,私域逐步火爆,私域流量已从初期开始进入成长期,如何在尚未拥挤的私域赛道占领一席之地,这需要各企业对当下的局势尽早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遇。
目前私域运营有 2 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我们来看一下:
• 私域常态化显著
根据调查,截止 2020 年底,已有 550 万家企业入局私域运营,精细化用户运营显得特别重要,相对比公域平台,私域更能走近客户,私域流量有着更多的红利。
调查中显示,用户购买后仍愿意保持关注私域的用户占比为 44%,是公域流量的 1.3 倍,用户通过私域平台了解商品后,更容易完成交易行为。
• 数字化精细化成为主流
以往企业主要关注扩充用户规模,流量红利逐渐见顶、获取增量变得越来越艰难,这意味着常规的方法已经捉襟见肘,因此只有创建会员体系和用户管理系统,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如今的增长运营,不再是研究增量与扩大基数规模,而是向用户思维进行转变,思考怎么把单个用户的终身价值做大,从而延长用户在品牌生命周期里能带来的价值。
随着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可以发现有很多品牌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 0-1 的转变,做到了很多传统品牌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成绩。
这些新兴品牌抓住**「品类红利 + 流量红利」**的双红利机会点,以较低成本打开了私域流量运营,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人们的消费形式在不断改变,品类红利也一直存在,但是渠道的流量红利则是短暂的,而随着线上线下双渠道流量成本的越来越高,私域变成了当下的流量洼地。
现阶段的私域赛道虽热闹,但暂未达到饱和,且私域运营本就是在存量用户中进行竞争,找寻自身差异点进行私域延展是企业最佳的入局时期。
2022 年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于私域端,只有尽早构建与参与,才能收获私域的红利。
自从疫情出现以来,90% 的行业都大受冲击,疫情是一面 “照妖镜”,平时经营管理有条不紊的企业受影响不大,而那些平日里管理或是资金链有问题的,在这时候就面临倒闭的风险。
最后大浪淘沙下还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也要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才能淡然的面对市场的挑战。
如果你觉得我回答的还不错,欢迎关注**「简客汇」**公众号,了解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趋势~
是的,很难,特别难。国家的政策扶持我是一个没看到,反正没扶持到我身上。银行所谓的贷款也是乱七八糟的要求一大把,想网贷都贷不出来,这还是我征信不黑,借钱按时还的情况下。跟身边人借?身边人也是一个比一个穷!上班的拿不到工资,创业的没钱继续经营。公务员朋友变相降薪,事业编朋友自己垫资一万,报销了一个月,就给了 1000,想申请银行贷款要求有房有车有存款。我也不想干了,爱谁干谁干吧。
今天政府搭建的一个工作群里面,一家企业在问政府的工作人员:建设项目还没竣工前设计单位因为不可抗力注销了,项目竣工怎么办?好几家单位决定退出我们项目的竞标,因为他们不打算再做了。是的,疫情还没有结束,企业已经消亡。网上还在问是不是很多企业倒闭了?是不是中下层真的没钱了?看来真的是阶层的鸿沟太深了。
确实是这样
今年的疫情各行各业受到的打击要比疫情第一次爆发时还要厉害
基本上都在降薪裁员
我朋友所在大型医美机构,医生护士都是上半个月休半个月
还有很多人中年夫妻两个都失去工作,被动改行
我从 2 月份开始的工资一直没给呢。
餐饮,零售,娱乐,还有别的需要线下的行业,应该影响很大。
有没有疫情,都会有很多私企倒闭。
市场经济的规律本来就是这样的,市场天然就有马太效应,活下来的必定是某方面能做的最好,有自己独特竞争优势的,最适应市场环境的。
而剩下大部分平平无奇的企业的结局肯定是倒闭,这和疫情、防疫政策什么的关系不大。
真的不懂的转型真的不行,你可以看下希望对你有帮助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疫情影响之下,很多做实体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生存难题:没流量?没潜在?自然流量少?客户不知道怎么找一方面,实体经济,受到 “电商”、“野蛮直播”、“社区团购” 三大业态的直接冲击,经营举步维艰,客翻番推出了短视频系统营销的方案业有一段时间了为客户排忧解难,原来在短视频获客是如此简单,所以今天小编讲讲我们的短视频为什么做的那么好,系统有什么强大的功能。
为什么获客那么难呢,因为现在大部分实体都会面临一个经营不乏有好的产品却找不到目标客户,思维不知道的转换,以传统的获客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商户的经营,线下客户被线上渠道截流。所以小实体经营商户,难道只能被截流吗?难道我们还要把顾客拱手相让给线上吗?难道我们不可以截流线上顾客吗?!答案是:相当可以。
我们客翻番抖音精准获客系统,是一套不需要销售话术且效果可见的获客体统,助力实体经营,轻松获客到店一对一销售!
什么是客翻番牛视短视频运营智能营销系统?
客翻番牛视短视频运营营销系统:是一款集短视频运营管理、短时频 SEO、AI 智能剪辑、智能发布、AI 智能触客为一体的短视频运营智能营销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在短 视频营销中的内容生产、账号搭建、账号 运营 、低成本精准引流、业务场景、服务 场景、服务效率等问题的短视频运营营销平台。
系统六大核心功能:
1、企业号运营:实现高效便捷的聚合管理,企业账户一站式运营管理工具,多账号管理,同步支持抖 Y、K 手、X 瓜、J 日头条、B 站多账号聚合管理。智能收集意向客户,粉丝管理、一键群发等多项功能;
2、矩阵助推:行业垂直账号矩阵助推,多账户,多排名,多流量,视频矩阵发布,获取平台推送流量,助推企业账号, 打造企业产品海量排名曝光,获取精准意向客户。
3、A I 智能助手:一站式解决视频素材问题、视频制作问题、视频发布问题。视频智能剪辑功能,批量生成视频,解决视频制作问题,一键群发,定时发布,解放双手。
抖音精准获客系统,引流获客黑科技
4、AI 智能触客:千人千面, 自动触客, 自动判断客户类型,对客户的所有操作进行归因以及统计,不漏掉一个客户。
5、短视频 SEO:短视频关键词优化,布局短视频搜索领域,锁定海 量搜索流量,获取精准意向客户。
6、能量充电站:包括官方和自制双重短视频领域教程,涵盖直播运营、短视 频运营、广告营销、账号运营、 电商运营、垂直运营等短视频 运营各个方面,结合自身多年 短视频运营及行业经验,力争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短视频大师。
这么好的系统大概需要多少钱呢?这是很多朋友非常关心的。但是小编告诉大家在客翻番这里极致性性价比,全网性价比最高,没有之一,秒杀所有同行。我们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提供不一样的服务,详细了解进入会员查看
原文出自 [客翻番]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https://www.kefanfan.com/corp/news/detail_10363?e=zhihu
我现在非常焦虑,公司停产快 3 个月了,订单流向其他同行,每个月还有固定开支,如果下个月还是开不出单,留给我的只有天台这条路了
现在真的想纵身一跃一了百了
—————————————————————
5.30
谢谢大家的关心
这几天通过各个渠道筹措到了一部分资金,基本解决眼前的困难。今年企业运行压力巨大,行业又内卷严重,再加上疫情原因,总之困难重重!
呵呵,疫情前资产约 60-70w,目前负债 10w! 没错了,就是在下!
借用答复中一句感同身受的话:
“是的,很难,特别难。国家的政策扶持我是一个没看到,反正没扶持到我身上。”
私企中药企一片大好,我们是负责给医药园区药企供应蒸汽热能的。需求量差不多是年前的两倍
我上班的路上会从芝加哥的千禧公园走到我们公司,大概走个 6-7 个街区吧,会有两三个底层商位在招商。这里是芝加哥最繁华的地方。
换句话说,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也有很多业主活不下去。
上个月走公司注销流程,这月还在家隔离,惨
北京某小公司,一个月人工开支 150w 左右,好几个月工资延迟发放了。还能咋样呢,跳槽往哪里跳啊
这个问题提醒所有在看的年轻人,在你还没有踏入工作岗位或者有机会修养生息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一门技术,这将是你在经济复苏后的崛起利器。
不造谣 不传谣。
我们都还在正增长。
我家楼下的兰州拉面都关门了,你说呢…
上海做生意,目前还好,十几万货款因疫情无法收回,账面上的资金再撑两个月,赶上下半年还能缓过来。
不过上海这次解封的比较诡异
再封两个月,我们估计就倒闭边缘了~
现在是国运运尾,东西方权利交接的时候,大势所趋… 黎明不远了~
黑子们再黑也阻挡不了历史的脚步,大势所趋~
有没有一种可能,没有疫情也活不了多少
没有倒闭的有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轻资产公司问题都不大,还有卖井盖倒工程的关系户,甚至我房东又拿了一万多平的产业园去薅补贴。
让你干实体,都死干净了吧。
头铁,讲不信。
活该。
疫情只是一块遮羞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质上是虚拟经济 (房地产) 过热,热钱在金融机构里空转,而流动性枯竭。
疫情,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真的是很受伤,家庭受伤,经济受伤。
很多单位,尤其是机关单位,公务员系列的,都不允许出来吃饭,不允许离开所在城市,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是因为疫情的问题, 那个单位都不想,因为传入疫情全单位无法工作,领导担不起这个责任。
普通老百姓,在政府提倡,尽量少聚集,尽量不去公共场合,除非有事情, 也很少外出了,不外出,就减少了消费,那些沿街门店的人流就会大大减少。
我经常观察市面人流,现在大街上,人流量真的很可怜,少的不是一点半点,那些开店的都感觉到了,销售根本就不行。
我住的小区,这两年,每半年不到,就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沿街门店,关门或者更张。
网上报道,北京因为疫情,提倡在家办公,这是疫情防控的要求,也是很好的措施,可是,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来说,没有问题,财政开支,但是,如果是私企呢?老板会不上班给薪水吗?
很多在私企的职工,由于不能上班,只能是没有收入,可是,人可以没有收入,但是,不能不吃饭吧!
尽管现在的疫情防控,已经由最开始的全城封闭,改为精准防控,人们的自由度大大增加了,可是,依然达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而且差距巨大。
很多地方的防控,过于自我保护,严重高于国家的统一要求,致使一些异地的业务,受到严重的影响。
我是河北的,本来三月份就打算去山西,结果,要去的地方, 限制外地人进入,到了就劝返。有核酸报告也不行,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月,现在据说稍微松了一点, 但是,本省的地区跨越可以,跨省的还是严格限制,即使是低风险地区的人,也不行。
防控经济两不误才是正道,不严格防控,肯定是不行,看看那些躺平的国家,经济数据,就能说明躺平是错误的,但是,严格防控如何与经济结合,不要影响到经济的运行呢?
我也有意思的注意各行业的动向,与朋友聊天,都会问到单位如何之类的话题,似乎,不受影响的行业不多,只是大小的区别。
盼望疫情早点过去,要不然,要不然,,,,不说了。
餐饮行业和旅游业我接触过的几家个人的小店倒闭了,有一家旅游公司老板因为还兼职修电脑所以幸免。我自己和我的朋友从事的都是软件或互联网行业,效益有好有坏不过影响都不大。我朋友的公司是搞国外视频通讯软件开发的,生意好的很,因为疫情导致线上会议变多,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加班。我的公司是开发制造业系统的,制造业订单不多效益不好,也没那么多钱给 IT 部门用来做项目了,所以或多或少对我们有点影响。
肯定有很多,并且不只是中国有很多。全世界都有很多。。现在还只以为只有清零才影响经济的不是傻就是坏。。
2 月份开始飙涨的失业率看得人心惊肉跳,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朱重八但凡能保住要饭的碗也不至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毕竟无论啥光辉思想,深刻指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跟着学习。
远了不知道,我家楼下一圈沿街,目前已经关门一半了……
疫情影响的累积效应慢慢显现,逐渐开始支撑不住了……
其中有一家玻璃门上贴着 “号外”:
想创业朋友们有机会了,一月房租 800 元,先到先得!
但很久都无人问津,先到先得大可不必,想创业的朋友们…… 额,梦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稀碎,稀碎的……
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外出吃饭,发现有过去经常去的店关门了;
出去理发,发现经常去的理发店关门了;
去洗车,发现洗车店关门了;
送小孩上培训课,原本热闹的培训大楼中,很多机构关门歇业了;
做旅游的朋友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晒旅游风光照片,而是在晒土特产了。
房地产加教培加旅游,今年到互联网,也就是前些年大家手上有些存款,都是小资做铺垫,没有前些年铺垫,现在可能就是宁有种乎了
沈阳还行,小区外面又新开了两家饭店,休息了去吃自助餐还得排队呢
没有 只是灵活营业 灵活生产而已
再不打击直播行业,估计实体要凉凉,经济会一蹶不振
说个佐证吧。
去年的时候有个 reits 产品大热,就是建信中关村产业园 reits,底层资产是中关村产业园,有无数的科技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周围密布各类大厂,一直处于近乎满租的状态,但是在 2022 年 4 月发布季报时突然预估退租率要到 11%。
当然是假的,你不信看看新闻联播,再看看东方卫视,都复工了
怎么会呢,我没看到就是没有啊
国家统计局都说了,我们经济稳中向好
偷着乐吧
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 2.9 年,中小企业中,存活 5 年以上的不到 7%,即使是学历背景很好的人创业,也是九死一生。
所以,预言一家小公司 10 年内倒闭,瞎蒙的准确率都能有 98%,相反,看好一家小公司 10 年内做上市,才需要卓越的眼光。
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社会,每隔一些年,就还有一次大的经济转型。80% 的小微企业和 50% 的中型企业都应当倒闭,然后重新建立新的企业。这个过程美国已经发生多次,很可惜,十几年前因为中国没准备好,所以错失良机。希望这次能够补上功课!
没有理由只让老板赚钱,却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更没理由老板永远做老板,老百姓永远做被压榨的底层。
要改变!
临近年底,各种公司都会开各种年度会议,有负责人的,有部门主管的,还有各部门内部的年度总结
我大学师兄在广州互联网公司做部门负责人,就跟我抱怨,年度总结太烦人了,我让他去某宝花点钱搞掂,走走流程就行了,最重要是要懂得表达辛苦、成绩和未来的展望
我真的越来越喜欢虚拟产品和虚拟服务了,因为成本低,利润太高了
例如这个年度总结,其实很多公司和很多人都需要的,但是这个使用频率很低,一年就那么一次,那么肯定直接搬运别人的最方便了
于是我去某宝看了下,发现销售量真的很不错
类似的玩法很多,都是贩卖资料的,不涉及版权的资料,你可以弄成合集去低价售卖,引流到微信再进行高利润产品的售卖
或者去各大平台引流,发布时候发一半留一半,需要全的资料,添加你微信,付费获取
一般来说都是很乐意的,只要收费不是太过分,以及让人觉得划算值得,都是赚钱的,如果想白嫖的,可以直接过滤
再延伸下思路,你只要找到一个群体的需求,持续解决他们的需求,一个月赚上万真的是容易事情,例如大学生想要考教资、考研,考心理咨询师的,考健身教练的,考建筑师的,中小学的教辅资料
大道至简,万法相通
没有完美的项目,只有强大的执行力,当你拥有比别人更强的执行力的时候,你就能干掉 90% 的同行
疫情这只怪兽,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点冲出来?
它不会吃掉中\小\微私企主人的身躯,但它一定让中\小\微私企主人寝食难安,
这几年倒下去最多的企业,还是实体私企和个体实业工商户法人。
国企央企集体企业当然有银行基础不谈,
而私企就不行,银行要抵压,要利润,资本层也瞧不上,抗风险能力太弱了。
上至工厂,下到实体门店,连最底谷的小商摊贩,
都被无情怪兽修理得内心焦虑不安。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
想了解请往下看:
一个正常的实体经营者,特别是工厂和实体门店,他们必须解决好面临的 “三座大山” 基本支出费用,才能活下去。(当然还有其它的材料成本装修等等费用暂时不提)
第一座大山 “基本公共费用” 税,水,电,气,物业等支出费用,
第二座大山 “各种租赁费用”,房租,设备租赁支出费用
第三座大山 “用工费用”,以前是人员为企业打工,疫情是企业主为员工打工,因为员工不干活,得保证他们不能失业呀?基本工资得保证。
中小微实体私企主人,就如高速的汽车,没有谁可以停得下来的,高速路上还有服务区,实体企业主就不会有了。以上三大支出费用必须要现金流支衬才能维持下去的。再来谈疫情期间的进项,也分三个节奏。
防控期:“区域封闭”,
比如武汉封城,西安封城,上海封城等;
企业停产,工商户停业,员工拿基本工资,
以上 “三座大山支出费用” 的进项从什么地方来?
防护期:“半封闭”,物业小区封闭,即时混检排察;
企业半停业赶工期,不敢接订单,承担违约毁约风险,
个体工商户的店面半开半不开的,生意从什么地方来?
关键是现金流能不能维持基本的日常运转,俗话说 “吃老本”。
放开期:“全面正常”,各地生产社会活动如往常一样。
企业加促马力,大量接单,可接单上游没有哪么多单子了?需求不足,想要保住企业躯壳必须得继续支出,个体工商户门店来往的顾客人少,很多去网上购分流,中间的差价小。都在等待时机 “也就是疫情过去”,这样一耗长达三年,老本没有了,该借的借了,该抵压的抵了,这只怪兽依然还在,坚持下去的还在苦苦支撑,坚持不下去的关门十年二十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疫情这只怪兽打乱了所有人们的生活秩序,也打乱了很多人的梦想,让很多人焦虑迷茫。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人类自古以来都是在不断地面对自然斗争中进化而来,只是希望人们战胜疫情,早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轨道来。
是真的,现在能够不降薪,按时发工资的公司都是不错的公司了。
我们公司成立在 2020 年,成立到现在一直在疫情中渡过。公司从最初的 30 多平发展到现在的 300 多平。从最初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 30 多人。疫情反而激发了我们这个行业。
我们现在在做的是 vr 全景项目!
[拍摄一家国际钓场的全景 vr 能挣多少钱 637 播放 · 0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85181957093449730)
[2022 年做 VR 全景怎么样,看看这些政策就明白了 830 播放 · 1 赞同视频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85552457639579648)
我和餐饮客户的聊天,仅供参考
问银行断供的 问法院法拍的
以前停车在地下停车场负一 - 负三来来回回转好几圈找车位,双向车道被违停成单行线。
现在随到随停,几点来都随便停。
疫情前,我每天上班,要花 45 分钟左右时间。
现在上班,花费时间 40 分钟
真的,随便举我身边几个例子:
一朋友 21 年中创业,公司电商行业,员工 ️百来人,已经关门;
一朋友也是自己创业,传统行业,五六十人,上个月聊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说出了疫情就去走公司清算;
一朋友自由行业,公司几个人,主要客户在上海,3 月份开始就就基本没有开工,最近都是 0 收入,还好人少,就当休长假了;
说个最直观的感受
去年封城一个多月之后,点外卖发现熟悉的店铺少了一半
何止私企。。。
今天遇到旧同事,去年开业的店倒了
新冠疫情下,经济很难,私营企业也很难,我在基层法院工作,我不知道其他地区,我们单位这几年民事案件收案数增长率几户几乎是直线,立起来那种,多了不也不想说…
同楼做电商的租户开车回老家了。
写字间的电梯,越来越顺畅了
平时,上班路过的地方旺铺转租多过正常开业的~
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提问出这种问题 动不动不让开门做生意 不让发快递。你说会不会倒闭很多呢 现在人一点点的换位思考都没有了吗 这年头做个老板太难了 唉
听魔都某个 4a 广告公司说,爸爸们把 618 的预算全砍了
人可以有基础病,企业也可以有。
要报数字咱就都报数字,要小作文咱就都小作文。
问这个问题的之前,可以先查看一下各上市企业,A 股大咖以及相关行业领头羊企业的 2022 年一季度财报,毕竟都是网上直接要公开的信息的,看看营收和利润的降比,就一清二楚了,他们都已经至此了,中小企业现在和中下收入人群一个样。ps:前几天和一个上市公司老总聊了告诉我的,上市企业的一季度财报还是蛮关键的。
十八线贫民,昨天给孩子买件防晒,去了安踏,399,满三件可打折到 250 左右。
我还是觉得贵,去优衣库看看,到了发现优衣库所在的商场店铺全部关闭,只有一家麦当劳在坚挺。
麦当劳保洁阿姨说今年过了年这边店铺都关了,不算话,自己不知道多会也得走人。
我想应该是没有的,大街上应该是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吧,新闻联播上全是好消息,心里特别踏实
我被封好久没出门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大河水干了。
是真的,我不少同行都没坚持下来,有些以前做得还挺好的。
没有!!!许多私企只不过是缓营业,灵活营业,静态营业,才不是倒闭,请提问者没事的时候多来马路巷口、写字楼转一转就知道了,现在哪个城市不是一片大好?
就这么说吧
我们驾校以前周围有 9 个驾校,现在还有 1 个
做人资的,来面试的一些人,过完年,默默被离职,公司直接没开门。小微企业。
虽然有很多公司注销,但也有很多企业在做,第一我家楼下多开了火锅店和中餐馆就是十多二十家。味道好的天天满堂。味道不好的就几桌。但整体还好。
倒闭的都是方向错误,或没有技术含量的落后产能
你看,疫苗,核酸检测,防疫相关,不是很蓬勃啊
你出门看看呀… 店铺都是成片成片地关,企业也是同理啊.. 市中心还好一点,零零散散能看到倒闭的店,越往外走,关门的店铺越密集。
我要注销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说可以选择停业,不用注销,万一以后可以用到呢?
胡说,经济稳中向好,疫情防控有序进行,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本没有影响,收入越来越高好吧
放开任由疫情流行医疗系统崩溃得病 S 还是封控破产失业饿 S,大家二选一好了,谁知道还有没有新变种再来几波?生存还是死亡?每人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费力看了好久,看起来好惨。但我没听到谁失业,同一层办公楼的也没见谁家倒闭。我在的城市也封城了。现在路上一样堵,商场一样人多,楼下商铺也没见关门的。大家过的很好啊!
我们都很好,坚持抗疫一百年不变,我们还能坚持 97 年,放心好啦
明显是假的。坚持 100 年抗议不动摇,走 zg 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牢记 m 思想
这还用怀疑吗?
谢邀,公司刚倒闭,回家躺平了。
目前看来占比非常少
最近面试的人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倒闭或是部门都裁掉的
今天 6 月 14 号,刚才看到新闻说北京三里屯片区餐厅再次禁止堂食,我没去过北京,我没有朋友在北京,我的心跟着揪了一下。我餐饮闭店了,所以我知道这刚堂食几天又停止,对餐饮老板的打击有多大。反反复复,如果这是游戏,每个老板肯定都想回档,回到没开餐厅的那一天。
疫情下,有点难
去年底,小区封了一个月,没有收入,房租还从 1500 涨到 1700,小伙一合计,只花 130 万,在番禺广场全款买下一套小两居。
朋友在广州做销售,这几年一直在老小区租房住,想等攒够钱以后,再全款买房,可惜工资几年都不见涨。
去年底特殊情况,连着一个月,钱包只进不出,房东还要涨房租。小郑怒了,心想靠攒钱买房,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
他这些年攒了 100 万,又借了亲戚朋友 30 万,在番禺广场全款买了一套两室一厅。拿到房本以后,用房本做了一笔 70 万的代款。
10 年等本,跟房贷差不多。还掉借的钱,相当于用 20 万,按揭了一套房。他说自己要是早下决心,这几年的房租就不用给别人了。
经济稳中向好,风景这边独好,大家在家不干活拿工资和奖金,心理都很平稳,就是不知道老板还能扛几个月,政府应该觉得老板们养员工一年半载没问题的吧,哈哈
没有影响,还非常忙,制造业,非标设备。
苏州制造业呈两极分化,疫情封控区内的没任何生意,非封控区的忙不过来,五一一天都没有休息。
没啥事,到时候会出一些条文,禁止恶意注销公司,禁止恶意倒闭啥的~
大家来造句,如果可以______,我自愿感染新冠 10 次!
小私企根本没活路
个体户更是有可能肉体消灭
中等体量私企没挣到防疫钱的也基本是有今天没明天
大私企的头部也是紧巴巴,普遍都在搞批产业园变相卖房贷款,拿未来赌
我想过无数回,这辈子为爱情疯狂最后一次,如果最后没有结果,我那时候应该也攒钱攒的差不多了,我把钱留给家人,然后我自杀去!
没有,都欣欣向荣。
听说我老家的 GDP 在支柱产业反复停产的情况下还暴增 8.9%。
高峰期不堵车了,公交地铁也不挤了,写字楼周围餐馆关了,换了,人还是只有稀稀拉拉几个。顺丰小哥说他以前一个人负责 2 栋楼收发,现在负责 4 栋楼的了,因为公司少了。
啊,人去哪了?
确实有部分小企业很困难,特别是有此疫情严重的地区。
都是故意找国家的麻烦,想跟国家要点政策补贴,除去那些平时就亏损,没有疫情也要撑不了多久的企业不说,正常企业你平时赚的钱呢?都落老板自己腰包了,现在 2 个月不开工就要倒闭了,你这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太差了吧,一点流动资金没有?股东也都没钱再往里投入了?反正我不信。
疫情绝非中小企业倒下的根本原因——它更像一个导火索,加快暴露部分中小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的现状。
周边的企业真的很困难,因为环境变了,我们没跟上!
尽管经济周期叠加疫情的不确定性,让人从感官上悲观,但从市场层面去解构,中国由 14 亿人组成的世界第一市场依然存在,在中国接下来会出现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品牌。机会永远都在,关键是你能否看到,是否开始适应和调整坚持。
与其纠结于疫情带来的影响,不如思考另一个问题:企业凭什么存在?
我们公司所在的办公区,大概有个二三百家公司。今年过完年到四月份吧,陆续有将近二十个转租的。可能还不止。因为我们正好准备换办公室,陆续看了差不多有十几二十个,还有一些面积不合适就没有看。有些是装修花了上百万的,也没用多久,转让费也不要了,就平方租金原价转。
因为疫情不怎么出门,商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前些时候餐饮还营业的时候,有一天朋友约吃饭,平时预定都很难订到的地方,居然只有我们一桌。
只能说疫情淘汰了大量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这种企业很多时候只是搭了中国快速发展的便车。
我家楼下卖小吃的依旧门庭若市,很贵,但口味不错。
私企倒闭也要看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有些受疫情影响不大,但这是小部分人,尽管是疫情都离不开物流运输,所以物流行业虽然收到了疫情影响但是影响略小,虽然从 17 年以来实体行业就已经很难做了,这个疫情更是加重了实体企业的难做,
疫情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餐饮,零售,文化旅游,酒店,这些行业都是需要顾客的,但疫情下,禁止堂食,超市什么的影响也大,当然不包括上海的零售,酒店人都没钱了还会去酒店?,这个疫情是真的影响大!
私企抗风险的能力太弱了,受限制贷款也贷不下来,。而且疫情影响下,被管控,被封,没有顾客就没有成交,更没有业绩。员工失业,也没有了消费能力,也不敢消费,因为工作不稳定,经济萎缩!
而互联网受到疫情影响小,发展前景一片良好,导致不少的社会资源,人才都挤进互联网行业但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实体行业,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依靠实体行业,互联网行业是虚拟经济但是疫情之下我们可以让实体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相结合,开拓社区营销业务。
其实疫情之下客户更加重要了,如何找到有消费能力的客户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所以企业想要活下来就要找到客源,而疫情之下出门发传单这种方式已经不再实用了,防疫原因还有人流性的降低。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活了,找到符合企业调性的顾客,利用获客平台进行精准投放。
有需要获客平台的可以私信!
净瞎说,新闻联播上不是说稳中相好,一片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吗?
主要看你周围圈子是干什么的了,如果是干餐饮旅游教培建筑的那有点难。如果你周围全是省委公务员你啥感觉没有,如果你是干基建的你会觉得活怎么这么多,你是卖核酸试剂的恭喜你发财了。
没裁员的时候,说什么大家都是一家人,公司是个大家庭,要同甘共苦 blablabla。一到关键时刻,就裁人不眨眼,搞得一堆人失业,这下就不是一家人了,不用共同进退了。
我只能说,倒闭不要怪疫情,也不要怪员工,还不是因为你们资本家不努力?
收录于合集 #发现价值 151个 7506个字 阅读时长:1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最近知乎上的一个热门问答,当下一些民营企业的情况,规模有大有小,行业从制造到物业,销售额从几十万到近亿。 看着很真实,分享给大 …
订阅号:学而且思 作者微信: ijoyooo 有人在知乎提了这么个问题 今年真的有很多私营企业破产,很多人失业吗? 截至目前,5091人关注,831万次浏览。 很多人赞同的一条回复是 我认识的不做国难生意的公司 都快死光了 壹 匿名用户,坐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从国家视角来看:经济运营呈现恢复势头,稳中向好 从大的数据来看:投资和出口增长,消费继续萎缩 从普通人的视角看:和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的数据大多数好像还在继续恶化,和我们工作和生活关系不大的数据基本上都在改善 从 …
记者/张蕊 编辑/杨宝璐 疫情让大量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5月31号下午,唐峻耀带着“自救”方案,敲开了他公司所在辖区的旅游委分管领导办公室。这一天,距离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不到一周的时间。 从下午3点到晚上8点,唐 …
知乎用户 工贼小克星 发表 普通人以为的破产: 前一天还香车豪宅吃香喝辣,突然来个事情一下子啥都没有了甚至负债累累。 实际上的老板破产 1: 日常经营正常进行,出现一些资金缺口,想办法贷款或者民间借贷,继续出现缺口或缺口继续扩大,接着贷款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