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进攻苏联是不是太着急了,不能先发育一波吗?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教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写道:“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 …
“见好就收”,这个 “好” 在哪儿呢?
日本作为穷逼帝国主义,其对外侵略在财政角度看是个悖论——
抢原材料丰富的,日本甚至没有足够的运输和加工能力,加大投入进行开发则又是一大笔日本难以负担的开支;
抢工业发达的,又因为工业发达的国家军事实力也很强而打不过。
所以日本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并非控制了东北大部的 32 年,而是控制了平津、京沪等中国沿海精华的 38 年。(详见
回答 https://www.zhihu.com/answer/201573312 的第四点)
摘录一点自己写的读书笔记,大概可以看出占领东北以后巨大的军费开支给日本财政的沉重压力:
1932 年预算当中计划发行公债和增税 1.72 亿日元,以填补财政缺口,加上 “满洲事变”发行的特别公债 6300 万日元,预计发债 2.5 亿日元。但是由于众议院解散,该预算未成立。新众议院的预算中,追认了以大藏省紧急敕令形式下令发行的 “满洲事变” 特别公债(事变实际花费 6750 万日元)。
32 年 6 月的追加预算使得预算规模从 13.74 亿日元增加到 17.80 亿日元。其中包括 “满洲事变” 公债 2.49 亿日元、殖民地事业公债 2380 万日元、朝鲜和 “关东州” 关于 “满洲事变” 的关系费 330 万日元等,合计发行公债额度达到 5.3 亿日元。
1933 年,预算为空前的 22.39 亿日元,其中公债为 9.88 亿日元。
1934 年,预算为 22.23 亿日元,其中公债为 8.81 亿日元。(这还是高桥是清和军部互骂对方马鹿之后和稀泥的结果)
这三年里,军费占日本预算的比例分别为 35.2%、38.7% 和 43.5%。越来越高的军费支出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竭泽而渔,靠每年 7 亿日元以上的借债维持收支平衡;经济不景气后的 “时局匡救费” 也是重要的支出部分(大约占 8% 左右)。到了 1934 年,内外债现有额已经达到 81.39 亿日元(并在高桥被杀的 1936 年突破 100 亿日元大关)。高额债务使得光是利息就占到了每年财政支出的 15% 以上(1935 年数据)。
德国暂且不论,咱们来聊聊日本吧。
日本在 “七七事变” 之后制定的作战策略其核心内容在于两点,一是要解决**满洲国法律地位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华北与满洲国交界处长期以来的军事摩擦问题**——怎么样,够不够克制?够不够 “见好就收”?
为了达到这个 “见好就收” 的目的,日本整军备战,仅在 1937 年 3 月到 7 月的四个月里,日本的黄金储备就流出了三亿七千多万日元。日本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如果不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就要破产。”[1] 最后战争爆发,日军一路平 A,连南京都打下来了,也没人提见好就收这事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发动了战争,就可以免于破产?
很简单,转移国内矛盾,提高国内人民耐受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打赢了可以逼你投降赔款,不投降我可以烧杀抢。九一八之后日本人光在东三省官银号就抢走了金条十六万斤,现洋那都得按亿来算,这只是明着抢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金融掠夺,还有什么矿产掠夺、粮食征收…… 所以现在一个问题出现了,假如预期中的投降赔款 / 烧杀抢没能达成,怎么办?
你看这是不是就很尴尬?
对日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华北的国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上海一路平推,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进中华民国的首都,可问题是……
老蒋就是不投降。(关于老蒋为什么不投降这事,请猛击这个回答)
老蒋不投降,那么侵华日军就必须自己动手抢东西,而中国当时是个农业国,各种基础设施落后到不行,在先总统 蒋公的伟大战略思想指导之下,国内许多宝贵的基建资源都被扔到了剿匪上面,工业体系完全不行,这意味着日本人就算占领了富庶的东南一带也没有办法迅速建立起健康的正循环,所以只能使劲掠夺,而你越是掠夺,跟当地民众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越大。农业国就是这样,你不管抢点什么,到最后实际上抢走的都是我的口粮,我都吃不上饭了,还跟你扯个毛线?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军事胜利必须有相应的回报跟着。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习以为常的战争形态是在经济危机时候发动战争,全国人民一起当掉底裤赌个大的,一方面靠军费开支刺激经济,另一方面用军事胜利赚取利润。所以 1880 年东京米价较 1878 年上升了 70% 以上,1890 年全国 “米骚动”,1891 年日本纺织品批发物价指数降到了 1887 年的 85%[2],1892 年 GDP 甚至负增长了一下,这么大的国内矛盾最后是靠甲午战争两个多亿的军费掩盖下去的——可问题是这里有一个多亿是靠公债募集的,你万一输了怎么办?
不知道,反正这次没输。不仅没输,而且还拿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岛。日本银行界都要乐疯了,甚至公开超发货币,反正有大清国的赔款做保障
今后即使有 2~ 3 千万日元的限外发行也高枕无忧,在和平克复之今日,银行将放开贷款,以促进事业之勃兴 [3]
战后各种工厂数量增加了近 3 倍,出口规模也增加了,更妙的是还获得了大清和(原来大清在)朝鲜的市场,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然后 1904 年故伎重演,征收巨额非常特别税用于军事用途准备日俄战争,搞得国内民怨沸腾,结果打完了俄国人表示虽然这次我败了,然而老子就是能挺,不服咱们继续,沙皇一个子儿都不给日本人。最后日本内阁被逼的没招了,私下示意谈判官不管能不能要来钱,先议和停战,不然咱们就破产了……
结果日本国内民众的第一反应是 MD 老子吃了这么多苦,你们不是打赢了么?回报呢?要知道日俄战争军费开销高达十几亿日元,政府前后发行了四次公债,差不多一半的军费是借来的,现在你跟我说对不起,虽然咱们打赢了,但是老毛子太硬了,不肯赔钱,咱们就拿到了半个库页岛和南满的特权,大家只好勒紧裤腰带一块还外债??
所以日本国内的大伙简直要天诛国贼,打赢了日俄战争的桂太郎内阁下台了……
所以说你想要昭和,你就会得到昭和的全部,好的坏的一起来。日本非常希望见好就收,非常希望我打你一下,然后软弱的 “人類共通の敵” 蒋介石就能跪下唱征服,让自己在东北华北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可问题是我为什么一定要跪下唱征服?我跪了,唱了,你就能放过我?你拿什么向我保证这点呢?
若言和條件僅以東北為限,且有保障,則不惜一和。昔之不能解決東北問題,以其政府不能掌握軍隊,若果當時解決,則仍不能免於一戰,於我國地位更壞也 [4]
“见好就收”的重要前提,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将战术目标与战略目标统一起来。可旧日本军队有着 “下克上” 和“独走”的优良传统,你天天喊着要我们七生报国,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现在胜利唾手可得了你跟我说要克制?说不能扩大战争?
我看你像国贼. JPG
所以战争越打越大,占领区越来越多,回本遥遥无期。在中国这么个落后的农业国上,日本人绞尽脑汁地进行掠夺,疯了一样地进行商品倾销,你猜他们赚了多少??
仅 1940 年至 1946 年,日本就通过与中国的贸易获得近 40 亿元的收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再到交通运输业,日本侵略者逐步实现了垄断。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压榨下,中国的企业纷纷破产,中国的商业几近崩溃。 [5]
6 年倾销了 40 亿,我不知道该做个什么表情。实际上日本人从中国掠夺走的全是非常初级的产品:粮食、棉花、蚕丝、矿石,当然还有劳动力,然后为了进行运输不得不自己掏钱再修点基础设施。最后日本人一算,自己出工又出力,在国际社会上顶风都臭八百里,好处全让美国人通过石油和废铁赚走了,到了 40 年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在崩溃的边缘上晃悠了,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经全都实施了,然后这年日本西部和朝鲜还遭遇了旱灾,粮食收成不好,好多人连吃大米都成了问题。
那我这战争到底是打了个啥?
这就是家里穷得底掉,就剩下一把刀了,除了打劫什么办法都没有了。于是高层达成一致,再不对东南亚下手咱们就得先完蛋了。1941 年 7 月 2 日,御前会议最终制定了《适应形势变化的帝国国策纲要》,表示就算是跟米英鬼畜开战,咱们也得南进!7 月 24 日,日本出兵印度支那南部。然后跟美国的矛盾激化,美国人列了个谈判条件,日本人看过之后估计大脑都宕机了
美国人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各国在中国机会均等以及日本改变三国同盟。
那我这么多年在中国打了个啥?寂寞吗?
所以没办法,最后不得不跟美国开了战(详情可猛击我的这个回答)。
所以你要问日本为什么不 “见好就收”,实际上日本人每次都想见好就收,可问题在于你见到好处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已经陷入了泥潭之中,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它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的好处,早已经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盐选专栏
极简军阀混战史
作者 丧心病狂刘老湿
会员专享 ¥39.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0b37f34df911a51ee49f8b544472ab46)
教员同志说过:“法西斯的生命建立在进攻之上”,这句话表面上在谈军事,实际上在谈经济。
崩溃的军国主义被人分析各种崩溃的理由,如纳粹、昭和日本、苏联,而成功的军国主义不仅没有被指责穷兵黩武,反而让人以为是先天的制度优势呢(美国)!
军国主义的经济逻辑并不复杂,他的逻辑链条是投资——套现——再投资的过程。而军国主义的崩溃,都是出在 “套现” 这个阶段。
比如现在你是一个国家的元首,国内经济危机,失业率激增,社会不稳定,你怎么办?
你有两个选择:
A、加大基建力度,用政府投资增加社会岗位,给大企业加税,提高社会消费力,恢复经济运转和繁荣。
B、政府举债来积极扩军,用扩军来降低失业率,通过扩充军备来刺激工业生产,增加工人收入,恢复经济运转和繁荣。
而聪明如你,肯定也发现了选择 B 的弊端。靠举债扩军确实可以降低失业率恢复经济,可是举债之后的钱怎么还呢?
军队又不是生产建设兵团,你花了这么多钱投进去,对于社会总生产效率是没有贡献的,长久下去必然导致更加严重的财政问题和经济问题。
想打破这个死结,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扩军的投入套现。
通过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用掠夺到的财富还上公债,分给国民刺激经济,这就是法西斯的套现逻辑。
当然,如果将世界看做一个整体的话,你会发现法西斯只是完成了对本国经济的提升。在掠夺的过程中,战争摧毁了大量的财富,法西斯只能掠夺剩下的部分。世界的财富总体上是减少的,只不过是更加集中到了法西斯国家手中而已。所以法西斯是把内卷发挥到极致的模式,终有一天他们会抢个干净,卷无可卷,那就是法西斯灭亡的时刻。
所以,“见好就收” 对于法西斯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法西斯的经济逻辑必须是投资——套现——再投资——再套现——再投资的过程,打破任何一环,都会导致整个军国体制的崩溃。
有朋友问了,难道在套现之后的再投资,不能投资到扩军之外的其他领域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实际上是不行的。因为在掠夺的过程中,法西斯也会得罪很多国家。如果不继续扩军,法西斯守不住之前的掠夺成果。
所以,法西斯只能不断地侵略,不断的套现再投资。而法西斯的崩溃,往往就出现在了一个环节上——套现出了问题。
德国和日本的崩溃,都是典型的套现崩溃导致的全局崩溃。
德国在灭亡之前,进攻捷克、波兰——套现成功,进攻低地三国——套现成功,进攻法国——套现成功,进攻英国——套现受挫。
丘吉尔实在是个二杆子,咬死不投降,甚至不议和,导致德国在进攻英国和防御英国的过程中的花费均成为了沉没成本,无法套现。
那么,希特勒可不可以跟英国就此相持,见好就收呢?
答案是不可以的,除了之前战斗的花费外,德国在与英国保持敌对状态的过程中,他的国家机器高度运转,敌对状态一天不结束备战就一天不能停止。如果德国把大量的成本花费到对英战争中却无法回收的话,德国经济还是要崩溃的。
那么怎么办呢?只能进行一轮看起来更容易的套现——进攻苏联。进攻苏联成功后携带着更为充足的资源进攻英国,最终在英国也成功套现,这是德国的理想算盘。
而且,进攻苏联也是因为此时的苏联也在扩军备战。如果苏联在 1942 年的扩军计划完成,将有八百万苏军出现在德国东部,德国无法接受东西两个方向防御两个劲敌。还是那句话,老子打仗是为了抢东西过好日子的,不是为了跟你们搞对峙把好日子过没的。
所以斯大林格勒战争后,德国出现了最要命的问题——进攻苏联不可能成功,套现失败。套现失败的德国是无法维持自己的财政和战争机器的,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 1943 年以后急转直下,只能眼看着苏联红军一路进柏林。
德国无法通过掠夺更多的资源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战争机器,而对方的力量却一天比一天增强,此消彼长,崩溃是必然的事情。
看过《走向共和》的朋友都知道,里面的日本天皇为了省军费连肉都不吃,反倒是西太后天天一百零八个菜,长此以往国家怎能不败 blabla……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天皇不吃肉并不是为了省钱做什么高尚的事情,而是为了省钱买军舰。日本男人出力女人做鸡也不是为了共奔美好生活,而是为了养一只强大的海军。
那么,为什么国民甘心养一支强大的海军呢?
因为海军能抢,抢回来的钱到了日本,大家都能过好日子。
抢谁呢?抢大清。
大清实在是个好对象,一打就怂,一怂就送钱。日本十年隐忍,甲午战争一朝梭哈,一把抢来了台湾和两亿两白银,以及中国朝鲜的广阔市场。
靠着这笔钱,日本结结实实的回了次血,国内经济很是繁荣了一阵子。
但是就像题主说的,赌赢当收手,可日本偏偏在甲午之后没有转向正常经济,而是继续梭哈。
原因很简单,你既然赌赢了,为什么不再赌一盘呢?
1905 年,日本和沙俄打了日俄战争,这场战争日本虽然赢了,但是沙皇咬死了不赔款,顶多割让库页岛等几个荒岛。如果你日本不接受,我就调欧洲精锐接着打,反正要钱是一个子没有。
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发布了四次公债,全国争相购买。可是战争的结果却只是得到了一些荒地和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几乎没什么说的着的实惠。这让日本国民极为不满,内阁因此下台。
在法西斯的逻辑里——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套现,挣不到钱的战争等于战败。
这也就是日本侵华战争必然失败的原因——当年的中国就像是今天的印度,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像样的工业几乎没有。作为一个农业国,能被掠夺到的资源实在有限,完全不是肥肉,是一块没有肉的骨头。
对于这种国家,最理想的目标是像清朝一样,甘心做洋人的代理人,掠夺国内交给殖民者,同时殖民者还不用付出统治成本,两全其美。
日本的问题出在,过低的估计了中国人民的抵抗烈度和抵抗决心。蒋介石虽然一败再败,但是死撑着没投降。而沦陷区内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让日本的统治成本高上了天,却回收不到任何像样的资源,无法实现以战养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撤军回国——提都不敢提,几十万日本鬼子的命都搭上了,海量的军费花了,沉没成本这么多还没回本,谁敢说撤谁就等着被天诛国贼。
继续战争——蒋介石拒绝投降,八路军越打越多,维持中国战场的消耗是天文数字,眼看着就要维持不住了,但是却一点套现的希望都没有。
加上此时美国决定对日本断供石油,日本的血槽马上就要空了。
摆在日本面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进攻东南亚,不管多的少的,先套现一波回一点血,之后再解决中国问题。
但是,进攻东南亚必然会得罪英美。
与其得罪英美等着英美来打自己,不如先发制人……
于是,珍珠港事件爆发了。
从历史角度看,军国主义并不罕见,并不是近代才诞生的。
比如我们总说暴秦暴秦,说百姓在秦国统治下怨声载道,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商鞅变法是公元前 356 年,秦朝建立是公元前 221 年,这中间的一百多年里,秦国人怎么不造反呢?
秦国在这一百多年间的制度比秦朝还严苛,全民皆兵而且经常打仗,按说这应该更民不聊生啊,为什么此时的秦军是虎狼之师,统一天下以后反而不行了呢?
因为此时的秦国军国主义链条是完整的: 他压榨人力(投资)——进行战争(套现)——再次动员。秦国建立了完整的功勋制度,杀敌一人可以赏赐若干财物奴仆等等。这些赏赐并不是秦国变出来的,而是从东方六国抢过来的。
所以,秦国百姓并不抗拒打仗——打赢了有赏钱为什么不打?秦国能在战争中动员如此恐怖的人力,就是因为它建立了完善的掠夺机制。
而当天下统一以后,秦军抢无可抢,这时候再动员人力,就大大的出问题了。
修长城又不能给我升官,为啥不让我回家种地?
秦国在统一天下后依然保持着军国主义的体制,将大量的人力浪费在了修长城修驰道等工程上。这些项目本身收益极为有限,并不能抵消国内动员的消耗,那么自然国内开始怨声载道。秦始皇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他一死,秦朝立刻就玩脱了。
苏联跟秦国的情况基本类似,海量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军费中,却完全没有套现的途径,崩溃是早晚的事情。中国之所以始终将军费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就是为了防止走苏联的老路。
那么,军国主义的成功案例是谁呢?
还得看人家盎撒人的,英美就是军国主义成功的的代表。
英国政府曾经直接鼓励海盗行为,你们抢可以,只要不抢英国船,给女王纳税就行。英国人用海盗抢垮了西班牙,用海军抢出了几千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倾销殖民地。英国一个二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小岛常年维持着世界第一的海军,就是因为有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供给,能够不断地套现维持这支军队。
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军费投入——套现(殖民地)——维持军队。由于殖民地的收益远大于军费,所以英国一直过的不错。
其中要点在于,军国主义要搞,但是不能像苏联德国那样玩命搞。别看 19 世纪的带英舰队浩浩荡荡,实际上人家都是算好了殖民地收益再投入的,议员里的老爷们精着呢。
但是,当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的殖民地套现系统虽然还算正常运转,军费却激增到掏光家底的地步,所以英国玩脱了。二战虽然赢得了战争,但掏空家底后维持不了一支足以镇压殖民地的军队,导致整个体系完全崩溃了。
殖民地消失后,带英的武德迅速萎靡。从战列舰下饺子到航母裸奔,坦克退役,其实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而已。
美国每年六七千亿的军费,虽然不比苏联那样穷兵黩武,但也是一个很吓人的数字了,美国建立了一个跟当年英国一样的掠夺体制——美元体制,靠着军队维持美元,靠着美元养活军队,这个循环运转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很有效。
而摧毁这个体制,其实只需要摧毁其中一环——要么让美元的收益不足以覆盖军费,要么让军费支出远远超过美元收益。这就是美国近些年不敢轻易开战的原因,如果再来一次局部战争甚至大战,很有可能成为压垮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
如果说美国介入中东是美国般的布尔战争,要是美国敢跟中国开战,那就是美国版的不列颠空战了。何况美国在这次战争中,还根本不可能打赢。
所以,别看特朗普天天色厉内荏,但美国人自己心里很清楚(当然特朗普本人可能并不清楚)——帝国离崩塌就差一场战争,再来一场大战,美国就跟带英一样了。可惜美国没有丘中堂,恐怕死的还没有带英体面哦。
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长期在中国华北地区搜集情报,是滞纳通。
为什么要说滞纳通,而不是中国通。
在他眼中的中国,官员腐败,百姓蒙昧,军队装备低劣并且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政府缺乏组织和动员能力。
简而言之,一盘散沙,一鼓可破。
而他根本看不见,在国民政府的努力下,中国正在走向统一,而不断的进步思想熏陶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觉醒。
田中奏折(是否存在有争议,但是日人自己也承认,虽未找到文件,但日本之行动恰如以田中奏折为蓝本,故友邦之怀疑实无法消除)提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滞纳,欲征服滞纳必先征服满蒙。
日本人就是在逐步实现自己的 “隆中对”,而且根据他们的特务情报,他们确实有实现这些的可能。
为什么要扶植各种各样的伪政权?
不就是为了 “大义” 的名分吗?
有日本第一兵家之称的石原莞尔也想见好就收,在战后曾经总结到,如果军部能够节制一下下层军官的鲁莽行动,那么我们就不会陷入全面战争,日本也不会战败了。
然而他忘了,正是他石原莞尔,在昭和六年,开了关东军独走的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这分明是对着和尚骂贼秃。
你石原前辈有这么好的方式 “青史留名”,自然后辈也如雨后的狗尿苔一般纷纷效仿,于是你也打一下,我也打一下,最后就打成全面战争了。
另外,蝗军是蝗国之军吗?
不是,蝗军是蝗军之军,还记得诺门罕之前,日本人为什么要和苏联开战吗?
“不用讨论了,如果是三四个师团,没有关系的,就让小松原他们放手干吧。”
看见没?
蝗军当时一共十八个常设师团,师团长是天皇亲自任命,人家直接自己决定了。
开战理由就这么简单,三四个师团不是什么大事。
另外就是日本人的传统艺能——总论赞成,各反对。
大家都主张停战,但是都认为,别人那可以停,但是我这里还能再打一下。
不是有个段子,委员长被日本人炸的实在烦了,就和手下人商量,要不咱们和日本人和谈吧,于是手下说,只要找日本的三个人谈就行,委员长大喜,问是哪三个人?
“大佐,中佐,少佐。”
你以为你在上边就可以说停就停了?
天诛闹着玩呢?我大日本蝗军砍米国鬼畜不行,砍非国民什么时候含糊过?
这是明面上的原因,还有个深层原因,就是民众的情绪和天皇都不允许停战。
1905 打完日露战争,当时日本有个七博士组织,拟订了对俄索赔的条款,包括割让堪察加半岛,让出全部东北权益,赔偿日洋四十亿等。
然而沙皇表示,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行再打。
当时日本已经山穷水尽了,部分部队甚至连子弹都没有了。
于是日本为尽快停战,放弃了索赔。
于是日本国内在无限的遐想中迎来了停战协议。
晴天霹雳,裤衩一声。
全国三百多家报社联合发表声明,拒绝承认对俄和约。
群情鸡粪的老百姓上街游行,并最终在日比谷公园造成暴力冲突,史称日比谷烧打事件。
大家纷纷表示要惩处国贼。
发现没?
你只要表现的理智一点,马上就是国贼了。
你还想停战?
你就应该为大日本帝国裤裆着火,不对,是赴汤蹈火。
另外,再说说裕仁。
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
张作霖爆杀事件发生后,他要求彻查凶手,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法指挥蝗军,他压根没法解决问题。所有人都在和他玩欺上瞒下的游戏。
因为他把皇道派都杀的差不多了,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在两派之间找平衡,不让任何一派独大,而他,任由统制派消灭皇道派,最终蝗军变私军。
而到了实际事情上,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后,他对这种 “下克上” 行为不但不生气,反而因为帝国版图扩张而沾沾自喜。
虽然嘉奖状中有劝诫蝗军 “坚韧自持” 的话。你觉得那些沉浸在 “胜利” 中的关东军话事人还听得进去吗?
没有一个人想过停止战争,那么日本就在战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日本投降时候,天皇的鹤音念的是《终战诏书》而不是《降伏诏书》,而终战原因是,日本帝国为减少世界人民的苦难,决定听从友邦之劝告,停止战争。
自始至终,日本都没有承认自己战败。
在今天,你站在后人的视角当然觉得日本人愚不可及。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完蛋了,只是哪天完蛋的问题而已。
另外就是日本的民族性,日本人是做不好大事的,他们喜欢把细节做到极致,而忽略整体问题。
秋山真之做了七段邀击之后,大家思维就被禁锢了,不管是九段还是十三段,基本都是在秋山的基础上完善细节,从来没有一个人问过,美国人要是不这么打怎么办?
山下奉文据守菲律宾,固执的认为美军会直接在马尼拉附近登陆。所以把主要兵力都放在马尼拉,准备猴子掀门帘——露上一小手。结果人家没从马尼拉附近登陆。
猴子抓芥末——麻爪儿了。
山下听说美军已经从陆上攻到马尼拉附近,说了一句,很好,这样我们就是近距离消灭他们了。
如果不是被绞死的样子有点尴尬,我还挺想给山下奉文点赞的。
装逼之术甚为熟练。
日本退出国联以前,外交大使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其中提到,现在的日本就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历史终将证明。
事实上,历史确实证明了,旧日本和耶稣一样,死球了。也和耶稣一样,魂还活着。
鉴于评论区有人指责我抄袭,我决定狡辩一下,文人的事,能叫抄袭么?
以上,论据出自:
冰冷雨天的著作《浩瀚大洋是赌场》《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B 站卧烟社作品《走向战争的日本》
美国社会学著作《菊与刀》
再说说德国,那就更简单了。
对苏战争该不该打?
不该,为什么不该?因为打败了。
还是从情报说起。
德国情报部门提供的情报中,苏军多少军队?
二百个师。
实际呢?开战一年后,仅查明番号的就三百六十个。
元首说,苏联这栋破房子,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它就会轰然倒塌。
坑爹啊!
另外就是,希特勒精神问题,美国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曾经对希特勒的身体和心理做过评估,认为他偏执而易怒,容易陷入幻想,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对苏联作战中的几次更改作战指示,实际上是他病症发作的后果。
在私下里,希姆莱称希特勒为 “啃地毯的人”。
家族遗传的精神病和他早年遭受毒气的伤害严重影响了他的判断。
而早年一些疯狂的思想对他的思维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他要求他的同志们,消灭最后一个犹太人。
而苏联境内生活着六百万犹太人。
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就应该为优等民族让路。
而他和军方的矛盾导致他更相信希姆莱和戈培尔找来的那些江湖骗子。
也就是玄学。
根据预言,他们将面对一支来自东方的大军,他们陷入苦战,并在最后时刻转败为胜。
德国需要的是什么?市场,广阔的市场,和日本一样,国内市场不够,所以需要对外扩张,元首的独裁是建立在不断的讨好老百姓的基础上,所以德国不愿意总动员,因为总动员会让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会让纳粹失去支持。
所以他就得不断的发动战争去掠夺各种各样的东西和市场,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夺取土地。用各国掠夺来的好东西来讨好自己的人民。
教员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德日法西斯的存在是建立在不断进攻上的,一旦停止,就会灭亡。
以上资料,引自:
《希特勒传》
《我的奋斗》
央视纪录片《希特勒的黑魔法》
最后一句出自教员社论《苏联红军的伟大胜利》,收入毛选后改为《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与话题无关的其他:众所周知,大日本帝国是花样作死小能手,插旗标兵。
日本一个军官战后写回忆录,提到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是武士世家,剑道高手,有一次两个人在和中国军队交手的时候,他的朋友看见一个中国士兵拿着大刀,于是拿着祖传的武士刀上去要和人家拼杀,该军官劝阻无效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朋友被中国士兵砍了脑袋。
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
离开了先进武器和毒气的包装,武士道精神老二比了。。。
裕仁的年号是取自《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哎呀,这奶有毒。。。
在不能见好就收这方面,日本和德国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问题是军政系统过于混乱,很多人都讲得很好了,我就不再重复了。而德国的问题是希特勒个人决策有误。所以这两家正好是两个极端。一个是没有一个权威说了算坏了大事,另一个是过于依赖一个权威说了算结果出事了。
关于希特勒的决策,我再多说几句。我认为关键就在要不要打苏联。他可以做以下两个选择。两个选择我认为都是合理的。
第一个选择:不打苏联,大体上就此搁置超大规模的战争。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吸收已经吞下的大片领土。
然后可以偏师适当进攻中东北非以切断苏伊士运河来要挟英国。丘吉尔虽然一段时间内是坚决反德的,但是如果希特勒放弃登陆英国,同时与苏联长期修好,又以苏伊士运河作为要挟,并且愿意与英国修好,我很难想象丘吉尔的坚决反对路线能够持续下去。持续下去他能怎样呢?他又没有办法登陆德国,也守不住苏伊士运河。而德国也不用打,就让英国人天天这么吃着苦干耗着就行了。
苏联方面,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会不会反过来进攻德国?虽然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我认为是很小的。斯大林本人特别喜欢庙算,也是个特别谨慎的人,和希特勒的那种高度冒险性是完全不同的。苏联那边也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考虑到德国之前树立不可战胜的神话无法被打破,再考虑到苏联在之前的一些战争中表现也不突出,再考虑到德国的地盘已经很大且技术比苏联要先进,再考虑到即使苏联和德国血拼也无非是被美英下山摘桃等等因素,要谨慎的精算统帅斯大林去主动冒险进攻希特勒,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还有人说什么德国经济撑不住了欠美国债了等等,不得不继续打苏联。我认为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控制了从法国到波兰和从北欧到北非的德国,光吃红利就能吃很久了,根本没有必要再看美国的脸色。**至于欠美国的债,希特勒可以跟美国人说:我也不是不认,但你得允许我按我的节奏慢慢还。反正这么大地盘慢慢消化,咱德国不可能从长远说还不起的。**你如果真要逼我,我就一分钱不还你,能把我怎样啊?如果你不逼,不仅以后慢慢还,现在还把整个欧陆的投资机会都开放给你,你自己看着办。**将来如果你想分英国的殖民地,我也支持。你回去想想吧。。。
第二个选择:希特勒可以打苏联,但一定要进行高强度的全国总动员。从现实情况看,它没有进行高强度全国总动员也几乎把苏联打崩。如果他一开始下决心进行高强度全国总动员的话,战胜苏联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老有人说德国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不太敢高强度搞全国总动员。我认为这也是胡说。战胜法国之后,希特勒在德国人心目中已经封神了。他如果坚决要求全国总动员,至少大家在一段时间内配合是可以做到的,而这段时间的配合伴随着在苏德战场上不断的巨大胜利,是可以持续下去的。
就算下面有人不服他,他们又能怎样,难道敢造现世神元首的反不成?其实到了后期,我忘了是 43 还是 44 年,德国也进入了全国总动员的阶段。大家不也撑了一两年嘛,这还是在打败仗的情况下呢。
综上,我认为希特勒能力惊人,但在 41 年出现了关键性的错误:他选择了打苏联却没有全力动员。我不知道这是怎么造成的,我猜可能是他潜意识里的种族歧视使他看不起斯拉夫人(踹一脚就倒的房子)。理智告诉他苏联威胁很大(其实一战前德国人就是这么看的),但他的潜意识又看不起斯拉夫人。这种心理其实和后来美国人在 21 世纪对付中国时的心理是类似的,误国太深了。
怎么停,停不下来啊。我跟你们聊聊德国的情况(写日本的大神太多了,咱不凑热闹了)。
我很赞同一位答主的话:战争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当然,政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哈。
各位需要明确,1939 年德国如果不发动战争,那么等待德国的就是破产和内战,战争或许还能带来一线生机。1939 年以后,德国就像一个吸毒成瘾的重症患者,必须要借助战争掠夺来续命,停下来就是戒毒,戒毒的后果大概率是彻底挂掉。
下面的材料选自我的文章:
纳粹党崛起于大萧条,为了兑现自己的施政纲领,纳粹党必须要迅速提高就业率。唯一一条路就是 “凯恩斯主义”: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
1933 年 3 月,随着希特勒主政,“经济学鬼才” 沙赫特被提名为央行行长,他随即建议,冻结工资,加大政府投资,要想富,先修路!
随着他在 1934 年 8 月被希特勒指定为经济部长后,他提出了 “莱茵哈特行动计划”(Operation Reinhardt),计划由政府主导在未来 3 年投资超过 10 亿马克,通过对工厂的改造以及城区的翻新,来提供直接的就业机会,并带动房地产市场恢复。接着,为了配合 “莱茵哈特行动”,沙赫特将已经小规模开始的 “帝国高速”(Reichsautobahn)修建计划全面扩大并提速,先期投资 6 亿马克,整体规划 7000 公里的高速公路(后来合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后,扩充到 12000 公里)。
从左至右:元首亲自上阵铲土,慕尼黑到萨尔茨堡的帝国高速,看起来相当于今天咱们的省道水平
下图摘自德意志第三帝国的 “经济年鉴”,可以看到,从 33 年到 38 年,纳粹政府在交通方面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总数达到了 142 亿马克,其中 47% 都投资到了公路建设上,这个规模比魏玛德国过去 10 年的投资额要高出 5.5 倍。
Autobahn 就是高速公路,可以看到到了 1938 年,已经占到了交通投资的大头
随着 “帝国高速” 的计划顺利实施,沙赫特又推动开展了一系列中央政府主导的投资,从大制造业,到房地产,再到大运输。从下表我们可以发现,从 1933 年到 1938 年,纳粹德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近 300%,其中,大制造业增长了 610%(包含军工),市政投资增长了 470%,房地产投资增长了 131%,交通投资增长了 190%。但是很奇妙的是,农业领域的投资只增长了不到 100%,这个和农业领域无法快速吸收就业有很大的关系。
一张非常好的表,系统列出了德国从 32 年 - 38 年各领域投资的情况,货币单位是十亿帝国马克
政府大规模主导的投资必定会带来负面作用:通胀,贸易逆差,还有政府债务高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债务高企。毕竟所有的投资和大的消费都是政府主导的,所以能否持续融资,决定了这个 “游戏” 能否持续下去。
政府不可能无限提高债务比例,毕竟内债影响消费,外债影响国际信用。当时马克也不是国际货币,德国也没法像今天美国一样满世界借钱。沙赫特想出了一个点子:梅福券!
因为要拉拢军队,要对类似西门子,亨舍尔等这些军工复合体巨头妥协,同时维持自己的投资规模(路不能一直修,工厂不能一直盖),纳粹党最终选择了持续加大在军工领域的投资。
939 年,德国财政支出的超过 75% 被投入了重整军备。从 1933 年到 1939 年,德国的军备投资中,有近一半不是通过表内融资来的,即所谓的梅福券(MEFO bill)。
沙赫特在 1934 年推动设立了一个空壳公司:冶金研究公司(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这个公司注册资金只有 25 万马克,由国防部牵头,央行担保,克虏伯,西门子,莱茵金属和 Gutehoffnungshütte 公司联合出资 10 亿马克。这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绕过央行的报表,发行商业本票来支付对军工企业的订单。因为其有央行做背书,初始最续期定为 6 个月(最长存续期 5 年,每次续期 3 个月,请特别注意这一点!),并且有 4% 的年化利率,理论风险近乎为零,收益高于其他商业本票,所以其功能基本等同于货币,可以在各个领域进行流通。这种被后世称为梅福券(MEFO bill)的票据,从 1934 年设立到 1938 年,共发行了超过 120 亿马克,而同期德国的政府债券才 190 亿马克。
下图是梅福券的运行原理,感兴趣的筒子们可以自行观看,老马就不解释了
梅福券的存在一方面成功解决了德国政府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不入表,也让英法等国难以追踪德国实际的政府支出情况。不过,梅福券终究是一种借贷,还本付息是其最终的归宿。同时因为有着央行的背书,如果不能还本付息的话,纳粹政府将面临非常高昂的政治代价,所以请大家先记住上一段的内容:最长存续期 5 年!
然后我们把时间推到 1938-39 年,也就是 1934 年发行梅福券 4 年后的日子。
1939 年的德国财政,除了我们说的老问题,最大的雷就是纳粹一直仰仗的梅福券。其实从 1938 年开始,梅福券的增加额就很少了,为什么?卖不动了。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时间么?5 年。这个时间对纳粹德国是一个魔咒,这 5 年中,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希特勒无数次的用 3 个月给自己续命,但是别忘了当初合同里写好的,最长存续期 “5 年”,这个你可没法改。眼瞅着临近最后的期限,所有投资人都在看纳粹政府的态度。
下图注意 Mefo bill 这一栏,38-39 年就没有新发行
回到 1934 年 8 月份第一份梅福券正式发行时,沙赫特可没想到希特勒打算用这个券给自己续命这么长时间,本质上这种表外的融资形式特别像今天信托的非标业务,地产企业可以借此爽一时,但是如果你想爽一世,未免有点太天真了。到了 1939 年 8 月,天量的梅福券到期(累计发行额 120 亿马克,估计中间略有偿还,但是到期的差不多也超过 100 亿),德国政府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储备,每年依然处在超过 10 亿马克的赤字状态。怎么办,能赖账么?不行,虽然纳粹党无耻,但是他们也知道,信誉这个东西,你对外可以耍无赖,大不了大家打一架,对内如果也毫无信用,老百姓第二天就能揭竿而起把这些腐败的官员掀到莱茵河里去。梅福券的本质是国家信用担保的债券,还本付息是写在合同里的,而且大批的工人的工资,零配件厂商的订单支付都和梅福券挂钩,一旦纳粹政府宣布展期,本质上就意味着德国央行信用的破产。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尤其是当下德国政府整体已经入不敷出,央行的破产引发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况且,梅福券的直接受益者是那些军火巨头,这些人岂是你纳粹党能够得罪得起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德国政府通过外债筹来一笔钱,兑付完后,再发行新的券,十年,十五年期都可以,把外债还回去,继续玩这种游戏。其实 1939 年 8-9 月就是一个坎,过去了,元首估计还能在浪个几年,但是就这个机会,被元首前几年外交上各种骚操作给浪没了(德奥合并,慕尼黑协定)。因为德国糟糕的外交信誉,各种撕毁协议,吞并邻国,退出国联,已经让西方国家恨之入骨,不要说英法不会借一分钱给希特勒,就是罗斯福也不会再掏一分钱(我正等你自爆呢,怎么可能再帮你续命)。不仅不借给你钱,很快他们都要开始撤资了,不过虱子多了不痒,反正这么下去铁定的破产,纳粹政府还在乎你外资抽贷?
失去了一切机会的德国,再次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不同于 25 年前的威廉二世,希特勒面前的两条路都凶险不堪:一条自爆而死,用血腥的动荡和内战再塑一个德国,纳粹党化为粉末;一条铤而走险,继续在劫掠邻国的路上走到底,寄希望于能用军事上的胜利带来政治上的延续,顺便干掉外面那些债主(不过据史料,希特勒没有料到英法会对其宣战,还寄希望于和上次捷克一样能冒险成功)。元首和他的一众拥泵本根本不会选择崇高的自爆方案,他们只会拉着全世界和他们一起进入 “地狱之门”。
1939 年 8 月 31 日,希特勒宣布入侵波兰的 “白色方案” 全面实施,翌日第二次世界正式爆发。。
好了,说完这么多,该谈谈为什么一旦开战了就停不下来。
给你们看看二战德国历年长短债的数据。1940 年打下法国后,德国长债为 430 亿马克,同比增长 59.8%,短债 328 亿,同比增长 132%。然后德国要求法国战争赔款是多少?国内资料说每天 4 亿法郎,后面增加到 7 亿。
这么对比其实有失公允,我们直接折合成帝国马克来看。从 1938 到 1944,德国一共从西欧掠夺了 756 亿帝国马克。平均每年 151 亿(从 1940 年算),考虑到前低后高的因素,勉勉强强填平德国的债务规模。但是别忘了,这是建立在现有军队不花钱,政府不运转,一口气收集全年的钱去还债的最理想基础上。实际上,光在法国的占领军花费,就消耗了法国赔款的接近 40%,同时法国的赔款基本用于采购法国的商品,支付法国占领区(北部地区)工人工资这些。什么还债这些,等等再说,先喂饱德国人自己再谈。
然后 1941 年 4 月闪击巴尔干,军费又开始暴增,从那个时候开始,接着巴巴罗萨,军费失控,从财政上,德国彻底失去了停下来的可能。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没有了掠夺,没有了战争赔款,德国基本就是立刻破产的命。
而且,一旦尝到了掠夺的甜头,人性的贪婪最终会战胜理智。
下面的数据摘自我的文章:
血战东墙 – 1943 第聂伯河会战(2):赢得战争最后的机会
我们来对比一下纳粹德国的另一个 “粮仓” 法国的情况。从 1940 年到 1944 年,德国从法国总共掠夺了 295 万吨面包类谷物(小麦,黑麦等),同 1941 年夏到 1944 年春,德国从乌克兰掠夺了 501.6 万吨同样的谷物。乌克兰还给帝国提供了 413 万吨的饲料,95.2 万吨的油籽,56.3 万吨的牲畜肉类,10.7 亿枚鸡蛋,2 万吨油脂,20.6 万吨黄油,328 万吨土豆和 40.1 万吨糖类。看见没,这种掠夺,基本上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占领币(跟废纸差不多),却供养了千百万德国人,让德国国内的生活水平一直到 1944 年底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二战法国和乌克兰对德国农业供给的对比图
如果希特勒能 “奇迹般” 停止战争,见好就收(苏联能答应? 英国能答应?美国能答应?),那么这一大笔掠夺的物资,都要用硬通货来买,以德国畸形的财政,你认为他们能付出来钱?没钱买,国内生活质量就要下降,信不信国内的老百姓能手撕了纳粹党?(毕竟 1943 年中,戈培尔还向希特勒抱怨,要提高一下民用生产的比例,不能苦了广大的中产老百姓们,啧啧,“感动” 哦)
所以,见好就收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直打,打到 “最终胜利” 或“彻底毁灭”那一天。
安利一下我的苏德战争系列哈:
血战东墙 – 1943 第聂伯河会战(1):山雨欲来风满楼1944 夏的末日剪影(1):维帖布斯克 - 燃烧的要塞1944 夏的末日剪影(2):奥尔沙 - 风暴之角1944 夏的末日剪影(3):莫吉廖夫 - 覆巢累卵1944 夏的末日剪影(4):博布鲁伊斯克 - 死亡漩涡
听说你要见好就收?
国贼!非国民!天诛!
因为日本压根儿就没能见到好,怎么收?
蒋介石对于抗日战争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黄金十年,把中国变成了一个无工业、无农业、无市场的三无国家,导致日本无法从侵华战争中获得收益,不得不铤而走险同英美开战。
要知道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其被经济危机重创,内部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侵略的目的一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二是为了掠夺资源和市场以填补国内经济。结果没想到,刮民党把中国刮成了一片烂地。江浙经济最发达,然而在蒋介石治下不仅经济避实就虚,更兼贫富差距极大,蒋介石带着家底跑路,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地破烂和一堆穷鬼,坑得日本人浑身发麻,俗称赢麻了。
日本最需要的几样东西,一是工业资源,如石油、橡胶、矿产等;二是市场,用来倾销国内的工业产品,缓解经济危机。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被江浙买办打压,发展不起来,矿产开发度低,老百姓更是穷到当裤子。日本在二战前的状态,就像是一个被困在沙漠里极度口渴的人,想要靠中国这个水塘来救命,没成想蒋介石早就把中国治理成了盐碱地,这一口下去就吸了一嘴盐,更渴了。
被逼无奈之下,日本人不得不把目标转向更为富饶的东南亚,从而在作死的路上狂奔到底。都说珍珠港是日本赌国运,实际上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中国就已经赌输了。
因为没见到好呀。
你是日本国民,儿子被送到中国吃枪子,女儿被送去当妓女,种了大米吃不到嘴,哪有好的?现在不打了,枪子白吃了,妓女白当了,糠白吃了?要换你你干?
癌症为什么不 “见好就收”?
就长到个两,三厘米,最多五厘米,一方面,患者还扛得住,能凑合着过,另一方面,癌症自己也算占有一席之地了,win—win,多好,是吧?
何苦要长到十几甚至几十厘米,最后,患者惨死,自己也跟着灰飞烟灭?
因为,那就不是癌症了啊。
同理,法西斯就不可能见好就收。
癌症怎么来的?
一方面,(各种原因引起的,有先天不足的,有后天影响的)基因突变。
另一方面,自身免疫系统无法及时处理这类突变。
法西斯怎么来的?
一方面,内外矛盾激化。
另一方面,该国(政权)的体制无法按照健康的方式处理矛盾。
苏联可以用计划经济扭曲供需,美国能够用罗斯福新政推进 “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英法之类的老牌帝国主义有底蕴(硬件上,吸广大殖民地的血,攒厚了老底。软件上,长期实践也积累了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经验与理论)。
法西斯国家有啥?
是的,跟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东南亚,非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相比,日,德,意之流的国家是强大的,但是,跟美,苏,英,法这样的国家相比,他们又是发展不全面的,偏科的,先天不足的。
这类国家作为帝国主义的 “后起之秀”,先天就缺乏成熟的,完备的,能自我调控的,竞争制衡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其理论与实践。
其体制的 “免疫系统” 先天有缺陷,又遭遇后天环境的影响(内外矛盾)。
那么,走上法西斯这条 “癌化” 的道路,直到活活耗死,就是大概率甚至是必然的。
你跟法西斯这种 “人类之癌” 还谈什么“见好就收”?
还不赶紧 “手术”(比如苏联钢铁洪流切德国法西斯肿瘤),“放疗”(比如美国丢原子弹),“化疗”(比如国军正面战场血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伤敌八百自损一千),“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比如 tg 分化瓦解敌人,甚至搞出日籍八路,天下何人不通共)走起?
毛主席语录:
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你去问天台上准备跳楼的赌鬼,为啥不见好就收?
大日本自有国情在此,政府没权管军队,天皇又不方便管军队(天皇理论上不能管任何人间事,否则就是没格调,这就是日本的传统),至于军队里又体系庞杂利益碎片化,什么叫见好就收?好是谁的好?凭啥他拿了好,让我收?于是大将肯收的时候,大佐不肯收,大佐肯收的时候,大尉不肯收,谁敢乱动就要冒着被 “天诛” 的风险,就这么浑浑噩噩耗下去,等大家都觉得非收不可了,原子弹都下来了,啥好都没了,直接跪吧。
德国的情况又不一样,都吹元首会搞经济,让德国崩溃的经济起死回生,简直是天降伟人,其实呢,经济上神奇的不是元首,是沙赫特,沙老板搞经济就一招 “借钱”,寅吃卯粮,国债放开了造,大量透支未来的资源,投入到大工业、军工业、扩军上,部队扩充到几百万,失业小伙子们都入伍了,就业率自然就提高了,坦克大炮流水线都塞满了,工厂开工率自然就漂亮了,然而这军国主义旁氏骗局总有玩儿完的一天,到闪击波兰之前,德国经济已经到了自爆的前夜,靠发行“军票” 延期偿还到期的利息都维持不下去了,再不打仗就是超级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再次崩盘。等打下了波兰法国和西欧,用抢来的资源暂时缓解了经济问题,但是根子并未解决,怎么收?结束战时状态,你经济就要恢复正常状态,那还是玩不下去,那只能继续打了,来吧!毛子,就你了!
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全文如下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 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有许多人在这种时候还被德国的攻势所迷惑,以为德国还有获胜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一九一八年冬,在一九一六年,德军曾向法国要塞凡尔
登举行数度的进攻。当时德军的战役统帅是德国皇太子,投入战斗的力量是德军的最精锐部分。当时的战斗是带决战性的。德军猛攻不克,整个德奥土保阵线再也找不到出路,从此日益困难,众叛亲离,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后的崩溃。然而当时英美法阵线方面,还没有看出这种情况,以为德军仍极强大,不知道自己的胜利已经快到面前。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而在战争中,又以攻击斯大林格勒表现它自己的最后挣扎。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面前,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内的人们也有许多被法西斯的凶恶面孔所迷惑,看不出它的实质。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该区德军包围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在这四十八天中,这个城市每天的胜负消息,紧系着无数千万、万万人民的呼吸,使他们忧愁,使他们欢乐。
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在这四十八天中,世界人民的注视斯大林格勒,和去年十月间世界人民的注视莫斯科,其关心程度,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他似乎是谨慎的。攻波兰,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尔干,都是注全力于一处,不敢旁骛。西线胜利后,他就冲昏了头脑,企图在三个月内打败苏联。北起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向这个庞大坚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举行了全面的进攻,这样就分散了他的兵力。去年十月向莫斯科进攻的失败,结束了苏德战争的第一阶段;希特勒第一个战略计划破产了。
红军制止了德军去年的进攻,并在冬季举行了全线的反攻,是为苏德战争的第二阶段;希特勒转到了退却和防御的地位。在此期间,希特勒撤消了他的前线总司令勃鲁齐区,自己充任总司令,决定放弃全面的进攻计划,搜索欧洲全力,准备向南线作局部的但被认为是打击苏联要害的最后进攻。因为这一进攻带着最后一次的性质,关系法西斯的存亡,希特勒就集中了极大的兵力,连在北非作战中的一部分飞机坦克都抽调过来了。
从今年五月进攻刻赤和塞瓦斯托波尔起,进入战争的第三阶段。希特勒调动了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兵力,附以飞机坦克的主力,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作空前剧烈的进攻。他企图迅速攻下两处,达到切断伏尔加和夺取巴库两个目的,然后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并令日本法西斯集中兵力于满洲,准备在斯大林格勒攻下后进攻西伯利亚。希特勒妄想把苏联力量削弱到足以使德军主力从苏联战场上解脱出来,以便移到西线对付英美的进攻,并可掠取近东资源,打通德日联系,同时,日军主力也可从北面解脱出来,以便西进南进对付我国和英美,而无后顾之忧,这样来争取法西斯阵线的胜利。但是这个阶段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希特勒遇到了苏联制其死命的策略。苏联采取了先则诱敌深入、继则顽强抵抗的方针。五个月的战争,使德军既没有打进高加索油田,也没有打下斯大林格勒,迫使希特勒顿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现在已是十月,冬季就要到来,战争的第三阶段快要结束,第四阶段快要开始了。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战略企图没有一个不是失败的。在此期间,希特勒鉴于去夏分兵的失败,集中他的兵力向着南线。然而他尚欲东断伏尔加,南取高加索,一举达成两个目的,仍然分散了他的兵力。他尚未计算到他的实力和他的企图之间的不相称,以致 “扁担没扎,两头打塌”,陷入目前的绝路。在相反方面,苏联则是越战越强。斯大林的英明战略指挥,完全站在主动的地位,处处把希特勒引向灭亡。今年冬季开始的第四个阶段,将是希特勒走向死亡的阶段。
拿希特勒在第一阶段上的情况和第三阶段作比较,就可知希特勒是处在最后失败的门口了。目前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方面,实际上均已停止了德军的进攻,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他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个冬季中所整备的一点兵力,已经耗竭了。在苏德战线,距冬季不到一个月了,他须赶快转入防御。整个顿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险的地带,红军将在这一带转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驱迫,将再一次整备他的军队。他或者还可能搜索他的一点残余力量装备出几个新的师团,此外则乞援于意、罗、匈三国法西斯伙伴,向他们勒索一些炮灰,以应付东西两线的危局。但是,他在东线须应付冬季战争的极大消耗,他在西线须准备对付第二条战线,而意、罗、匈等国则将在希特勒大势已去的这种悲观情绪中,一天一天变成离心离德。总之,十月九日以后的希特勒,将只有死路一条好走了。
四十八天中,红军的保卫斯大林城,和去年保卫莫斯科市有某种相同。这就是说,它使得希特勒今年的计划也像他的去年计划一样,归于失败。其不同点,则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虽然接着举行了冬季反攻,可是还要遭到今年德军的一个夏季进攻,这是因为一则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尚有余勇可贾,二则英美拖延开辟第二条战线的缘故。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反攻,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 (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起义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希特勒面前遇着的,是三个强大敌人:苏联、英美及在其占领区的老百姓。在东线,是屹立不动的红军壁垒和整个第二冬季以及连续下去的红军反攻,这是整个战争和人类命运的决定的力量。在西线,即使英美还采取着观望和拖延的政策,但等到有死老虎可打的时候,第二条战线总是要建立的。希特勒还有一个内部战线,就是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部分正在酝酿着的一个伟大的人民起义,只待苏联举行全面反攻和第二条战线炮响,他们将以第三条战线出来响应。这样,三条战线夹击希特勒,就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的伟大历史过程。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这一形势,将直接影响到远东。明年也将不是日本法西斯的吉利年头。它将一天一天感到头痛,直至向它的墓门跨进。一切对世界形势作悲观观察的人们,应将自己的观点改变过来。
品尝一下什么叫做 “广田三原则”
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在第六十八次帝国议会(昭和 11 年 1 月 21 日)上的演说(外务省《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
我能够在这里对帝国的外交问题说明最近的经过,并陈述我的见解, 实为荣幸。
近来, 帝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提高,其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幸而帝国想为确保真正的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意图,逐渐贯彻到世界,特别是帝国为东亚的安定而专心努力,也为各国所认识; 我国善邻关系的建立,也将逐渐实现,这的确是值得庆贺的。
首先, 我国的盟邦满洲国一年一年地得到进步发展, 这是很高兴的事情。不但如此, 在和帝国的关系上, 其密切程度更有所增加了, 因此, 帝国已将在该国的治外法权逐步撤销,随着就要把南满铁路附属地的行政权逐步调整,以求对满洲国的独立发展作出贡献。帝国与满洲国的紧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以前在建国时建立的共同防卫等等之外,在经济方面,更考虑到两国当然要互相作出贡献,现在已经设立了日满经济共同委员会。这个新兴的满洲国的俨然存在和它的健全发展,真是东亚安定的前提条件; 为了更完全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该国的国际地位更加提高,并且, 必须更加努力增进与相邻各国的善邻关系。换句话说, 为了一方面调节日满华三国的关系, 另 - 方面处理好日满苏三国的关系, 必须作出最大的努力。首先, 就日满华三国的关系来说, 已逐渐改善,但是还不能说已经恢复正常,由此痛感有必要使这三个国家的关系更进一步完全恢复正常,而使东亚安定的基础更加巩固。于是,帝国政府经过慎重审议, 建立了确定的对华方针。这个方针, 大体上是由下面三个原则构成的:
第一个原则,是根本调整日华两国的关系, 即中国不论在任何形式上, 都不采取以前那样的不友好的行为和政策, 不但在消极的方面不采取这种行为和政策,并且日华两国应进而积极合作, 拿出亲善提携的成果。日华两国互相对立, 当然是对双方不利的,并且, 从东亚的大局来说,毕竟是不能忍受的事情。如果中国对帝国做出不友好的行动,或者徒然使出利用第三国的老一套手段,走与东亚的安定相反的道路,那真是非常遗憾。然而,如果中国对于这一点能够充分觉悟, 帝国当然应有所准备, 为中国的发展作出有形无形的支援。帝国一向从以上大局出发的观点,隐忍持重, 促使中国方面重新考虑,并劝导它, 使它自觉对东亚负有责任,以等待其对日政策的转变。中国方面也逐渐看清了这个大局,在大约一年之前,表示了要改善日华关系的意思。
帝国政府以前在第六十七届议会上阐明了对邻邦不威胁、不侵略的根本政策, 更利用机会, 努力使两国邦交恢复正常,并进而调整两国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很遗憾, 到今天为止还没有看到充分的成果。为了使日华关系完全恢复正常,当然要使中国和满洲国的关系走上正轨。其中, 在与日满华三国的各种利害直接有关的华北方面, 特别大大感到必要。然而, 中国方面还没有承认与华北接境的满洲国,并由于北方长时期的地方性的特殊传统, 华北方面一时出现了相当不稳的空气。可是, 最近,如各位所知, 在河北、察哈尔两省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形势就大为缓和。如上所说, 如果不调整日华的直接关系, 不调整日满华三国的关系,无论如何难以得到安定。因此,我们方针的第二个原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说为了完全调整日满华三国的关系。首先, 如果中国不承认满洲国的存在, 不和它建立邦交, 不进而调和双方的利害,那就无法根本解决。因此,希望这个时机能够尽快地到来。然而,这个时期, 在原则上有必要采取措施,不使华北方面因日满华三国的关系而发生恶化。
今天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共产主义运动。而赤化运动正是乘东亚不安定的这个机会,在中国 (其边境地区不用说了) 内部的社会组织, 也很受到威胁, 中国赤化分子的跋扈出乎想象之外。本来,赤化运动的危险不限于东亚, 但是现在在东亚范围内特别显得活跃。所以,我们为了东亚的安定, 不, 为了世界的安定,应该防止东亚的赤化运动,使中国免于遭到此种危险。这不仅是为邻邦中国,并且是各国共同的重大事情。这是此次决定的方针的第三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帝国为了防止赤化,愿意和中国进行种种合作。
以上三个原则, 是帝国政府所确定的方针,但是,在实际上并不是特别新颖的想法,不过是一心为了达到东亚安定的大目的,而形成的基本观念。因此, 不妨说,它就是建国于东亚的共同方针。中国政府对于这一. 点已经充分凉解,对以上三原则表示了赞成的意思。到了最近,更进一步提议, 根据以上三原则, 举. 行日华亲善提携的谈判。帝国政府对此当然没有异议,但是,象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学生排日运动,是直接违反上述原则的精神的,实在是遗憾的事情。然而,我们期待这些情况不久就会由于中国政府采取措施而得到纠正,在目前良好的气氛下开始促成谈判, 我们赞成中国方面的提议,正等待着中国政府通知我们,开始谈判的准备已经完毕。如果这次谈判能够逐渐进行下去,我们相信, 这一次就可以形成根本调整日华关系的基础。
再看看什么叫做近卫内阁的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引同上):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 一直等到现在。然而, 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 竟然策动抗战, 内则不察人民涂炭之苦,外则不顾整个东亚和平。因此, 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 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帝国政府尊重中国领土与主权以及各国在中国的权益的方针, 当然毫无变更。现在, 帝国对东亚和平的责任日益加重。政府期望国民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而更加发奋。
补充说明:
所谓 “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较之否认该政府更为强硬。本来,从国际法上来说, 为了否认国民政府,只要承认新政权,就可以达到目的。因为尚未到达正式承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时期, 这次开国际法上的新例, 在否认国民政府的同时,把它彻底撇开。虽有发布宣战布告的流传,但帝国对无辜的中国民众并不敌视。又因为采取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 所以,更不需要发布宣战布告。
还有第二次近卫声明 “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引同上):
今凭陛下之盛威,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 [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 则帝国决不收兵, 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
帝国所期求者即建设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这次征战之最后目的, 亦在于此。
此种新秩序的建设, 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希望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 实现共同防共, 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的结合。这就是有助于东亚之安定和促进世界进步的方法。
帝国所希望于中国的,就是分担这种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贵任。帝国希望中国国民善于理解我国的真意, 愿与帝国协作。
固然, 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 取得新生的成果, 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帝国深信不疑,各国也将正确认识帝国的意图, 适应东亚的新形势。特别是对各盟国的一贯厚谊, 深表满意。东亚新秩序的建设,渊源于我国的建国精神,完成这一建设,是现代日本国民的光荣任务。帝国必须在国内各个方面坚决进行必要的革新,以谋扩充国家的整体力量,排除万难,为完成这一事业而迈进。
政府在此声明帝国一贯的方针和决心。
还有第三次近卫声明(引同上):
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 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现已感到, 中国各地,复兴的气势澎湃而起, 建设的趋势,日盛一日。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此, 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的偏狭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换言之,日本直率地希望中国进而同满洲国建立完全正常的外交关系。
**其次,因为在东亚之天地,不容有 “共产国际” 的势力存在。**日本认为,根据日德意防共协定的精神,签订日华防共协定一事,实为调整日华邦交之急务。鉴于中国现实情况, 为充分保证达到防共的目的起见,要求中国承认在防共协定继续有效期间,. 在特定地点驻扎日军进行防共, 并以内蒙地方为特殊防共地区。在日华经济关系上,日本既不想在中国实行任何经济上的垄断,对理解东亚新形势,并相应采取善意行动的第三国的利益, 也不要求中国加以限制, 始终只求日华的提携和合作发生实效。即要求在日华平等的原则上, 中国承认帝国臣民在中国内地有居住、营业的自由,促进日华两国国民的经济利益, 并且鉴于日华之间历史上、经济上的关系, 特别在华北和内蒙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积极地向日本提供便利。
以上是日本对中国所要求的一个大纲。如能彻底了解日本出动大军的真意, 就能理解日本在中国所寻求的,既不是区区领土, 也不是赔偿军费, 其理自明。实际上,日本只要求中国作出必要的最低限度的保证, 为履行建设新秩序而分担部分责任。日本不仅尊重中国的主权,而且对中国为完成独立所必要的治外法权的撤销和租界的归还, 也愿进一步予以积极的考虑。
日本政府的对华战争观认识大概就是这样吧。
炒股的韭菜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
既然有人说到日本财政,那我就从德国的财政来解释德国。
德国大萧条后的复苏其实不过是大萧条后应该有的反弹和政府财政投资拉动的增长。而纳粹的政府投资并不主要在基建,而是在军备上,自然就无法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偿还债务。
1938 年(入侵波兰的前一年),政府开支占了全国收入的 35%。税收为 177 亿马克,实际开支达到了 300 亿马克。1938 年 91.37 亿马克花在陆军身上,60.62 亿马克花在空军身上,16.32 亿马克花在海军身上。当你的屁股底下坐着山一般的债务,无数人跟在你屁股后面要钱时有什么办法拯救呢?只有开战啦!到了战争时期,债务自然更无法抑制了。怎么办呢?接着打打到打不下去为止咯。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中国抗战的发展,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指导思想的混乱有增无减。1939年5月,德国为了在发动欧战时造成有利于己的战略态势,亟欲打破德日谈判的僵局,因而做出了很大让步,由外交部条约局局长高斯提出了妥协案。其中包括两套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套以日方意见为基础,加进德方的一些要求;第二套以德方意见为基础,加进日本的一些要求,德国虽然在表面上做了若干让步,但实质上却和过去的方案没有什么区别。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又围绕着缔约对于解决 “ 中国事变”的利弊问题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陆军方面强调,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将牵制美英对中国的援助,并削弱中国内部的反日和亲共主张。海军方面则认为,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从而拖延 “中国事变” 的解决。
5月7日,五相会议研究了高斯方案,陆相和首相主张立即接受,但米内海相坚决反对。为讨论三国同盟问题,平沼先后召集了70多次五相会议,每次都毫无结果。
德国等得不耐烦了,便先和意大利缔结了 “钢铁盟约”。在这一形势下,日本国内法西斯分子掀起狂热的反英运动,海军首当其冲,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由于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一向寡言少语,在社会上有“ 金鱼大臣—装饰” 之称,因此对海军的非难主要集中在好斗的山本五十六身上。社会上到处传言,说山本是米内的真正后台老板,指责山本是阻止签订三国同盟的 “绊脚石” 和幕后策划者,是“ 亲英美分子”。
在右翼政党大日本生产党的一个团体的决议中,还专门有针对山本的内容,要搜集山本私生活方面的材料,即他同他的情妇新桥的艺妓梅龙间来往的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在社会上把山本搞臭,破坏他的形象。当时,海军省经常收到 “宣言书“”、请愿书“”、劝辞书” 和“ 锄奸书”。秘书官实松让还特意记下了前来递送 “ 劝辞书” 人的口头转告:“ 请转告山本,如果他不立即辞职的话,本同盟将呼吁全国国民,使他陷入窘境。同时,我们还要采取强有力的其他手段或措施,届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样,直到1939年8月,由于海军的反对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日本与德国结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德国对同日本结盟的打算也因其正与苏联打得火热而冷淡下来。8月23日,长期对立、争吵的苏德两国突然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此之前,德国与苏联的缔约活动一直瞒着日本。8月21日,德国在断定这时把正在进行的苏德谈判通告它的东方盟友已不会有什么风险之后,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大岛浩。大岛对纳粹政权最为倾倒的就是它作出决定的迅速和果断,现在他有充分的机会来欣赏这一点了。里宾特洛甫在准备动身前往莫斯科的晚上打电话通知了大岛,但在他上飞机之前已没有时间看到他的狼狈不堪的日本朋友了。惊恐交加的大岛半夜里求见魏茨泽克,那位德国外交部官员后来告诉里宾特洛甫说:“日本大使像往常一样显得谈吐自若。但同时,我却发现他的某种不安情绪随着谈话的进行而不断增长。”
当这条爆炸性的消息传到东京时,日本政府就像打开信箱却猛地碰上一群黄蜂飞出来一样,对事先没有得到通知而感到十分恼火,并且茫然不知所措,上下一片混乱。因为《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与先前德国与日本签订的《 反共产国际协定》是根本矛盾的,这不仅意味着日本原先为牵制苏联而缔结该协定的目的已经彻底告吹,还意味着日本被它所一直依靠的德国盟友出卖了。8月25日,平沼骐一郎召集了最后一次五相会议,决定停止三国同盟条约的交涉,随后便于8月28日以 “欧洲发生了复杂离奇的新形势” 为借口,全体辞职。
日本没有同德国缔结一个紧密的军事同盟条约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打乱了它既定的侵略计划,使它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窘境。日本政府、外务省的文职部门和海军官员认为,如果缔结如德方所要求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话,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同时还必定加剧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从而拖延中国问题的解决。
近卫内阁紧锣密鼓积极准备同德国缔结三国同盟时,山本五十六却极力反对会将日本带入日美战争的三国同盟,不断上书吉田善吾海军大臣,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份意见书中,他写道:
日美战争乃世界一大不幸,对帝国来说,则在圣战数年之后,再添新的强敌,诚为国家之危机。在日美两国两败俱伤之后,苏联或德国乘机扩张,欲争霸世界,其时何国得以制衡?如德国获得胜利,我帝国以友邦而示其好意,然则德国未必将疲困的日本放在眼里。因为真正的友邦只有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维持。帝国之受尊重而不断有讨好者,无非是因为我海军 有强劲的阵容。是故,为避免日美冲突,两国应寻求万般之策,对帝国来说绝不可缔结日德同盟。
吉田虽然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观点,无奈内阁中陆相、外相和近卫的压力太大,而辅佐吉田的海军次官住山德太郎中将又温厚老实,被人讥称 “为 海军女子学习院院长”。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吉田终于不堪巨大的压力而病倒,并在三国同盟问题于内阁中正式通过之前三周、即9月4日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吉田中途退出内阁,松冈和东条入阁,是第二次近卫内阁引人注目、影响极大的三大人事变动。
为了使继任的海军大臣与陆军协调,海军军令部部长伏见宫博恭亲王动用了皇族的威信,举荐惯于息事宁人的及川古志郎大将接替吉田出任海军大臣。
9月15日傍晚,及川海相为统一海军意见在东京召开了海军首脑会议。海军次官丰田贞次郎主持会议,海军省军务局长阿部胜雄少将首先介绍说明了有关缔结三国同盟的经过。及川接着对自己同意三国同盟作了辩解:如果海军再继续反对三国同盟,近卫内阁只有总辞职。对海军来说,实在负担不起导致内阁垮台的责任,所以不得不同意缔结同盟条约。他要求大家表示赞成
随后,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为了给会议确定基调,首先发言附合及川的观点。老资格的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便代表军事参议官表态:“作为军事参议官,我们赞成。” 既然海军资深人物都如此表态,其后再也没有人敢于发表其他意见。至于内阁中的其他文官,都相信了东条的煽动:在混乱的现代世界上,这是日本 “ 求得生存的最后希望”。然而,松冈洋右对东条等人的谋略持有异议,他反对南进,但支持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他认为,签订三国条约将阻止日、美发生战争。如果德国真的与美国打起来,日本也没有义务自动地援助德国。那些不同意签订三国条约的军政高级官员,因为敌不过松冈的唇枪舌剑,也违心地同意了。
1940年9月7日, 松冈外相邀请的德国特使海因里希 · 斯塔玛到达东京,就签订三国同盟条约进行谈判。9月10日,松冈费尽心机,以掺杂无数谎言和许诺的惯用手法与德国商定了协议。9月27日,松冈外相带着他的微笑参加了在柏林帝国总理府举行的盛大签字仪式。三国同盟条约规定:“ 日本国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在欧洲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日本国、德意志国和意大利国约定,对上述方针所作的努力,互相协助。并且进一步约定,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及日华纠纷的一国攻击时,三国须用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
在订立三国同盟条约的同时,日本开始南进。9月23日,日军分三路侵入了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
941年7月17日,天皇命令近卫再次组阁。近卫不到24小时就组阁完毕。之所以能这样快,只是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事更动。松冈的职位由一位与美国关系不错的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担任。丰田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是电告日本驻维希大使,不管维希政府决定怎么干,日本军队将于7月24日开进印度支那。期满前一天,维希政府同意日军和平开进印度支那南部。日本驻维希大使得意洋洋地给东京拍了一个电报:
法国人如此痛快接受日本要求的原因是:他们看出了我们的决心是何等坚决,我们的意志又是何等敏捷。总之,他们除让步外,别无选择。
华盛顿时间7月19日,美国方面破译了日本驻广州总领事7月14日发给外务省的一份电报,电报内容是关于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详细计划。日本第25军确实从7月14日开始从广东乘船出发,先后开往海南岛的三亚。
7月24日,日本开始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一天,美国电台广播了 “ 日本军舰出现在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海面,并且有12艘日军运输舰正从海南岛南下” 的新闻。7月25日,饭田祥二郎中将率领的第25军的船队从海南岛的三亚出航了。
7月28日,4万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随即占领了西贡和金兰湾,进驻了8个空军基地和2个海军基地。日本的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赫尔要求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新的禁运,以示报复。7月26日晚,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接着,英国和荷兰也宣布冻结日本的资产,并废除同日本签订的条约。以后,加拿大、新西兰、埃及也采取了同样措施。
7月28日,荷兰又宣布停止履行《 日荷石油协定》,美国也于8月1日宣布完全停止对日石油输出。在亚太地区,所谓ABCD( 美、英、中、荷)包围圈最后形成。《 纽约时报》认为,这个措施 “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打击”,而日本舆论则认为 “ 经济战争已宣战了”,不难想象 “ 下一着会是什么”。根据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的估计,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两年,战事一起就只够用一年半了。因此,他认为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先动手好,我们一定能打胜。” 永野在一次向天皇的启奏中,预告了石油储备危机,建议决死进攻,又预言能打胜。天皇忧郁地说“:这将是背水一战”
8月4日,美方的情报部门破译了丰田外相于7月30日发给驻德大使大岛的电报。电报对日本为什么不顾苏联而南进的理由向德国作了说明。因为日本要获得南方地区的原材料,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同英美开战。
在8月6日的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调动关东军的措施,并向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发出了《 第523号大陆令》命令。命令关东军在受到苏军航空部队的正式进攻时,可用航空部队向苏联境内发动进攻。为了压迫苏联放弃同英美的军事合作,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以及使苏联在远东的领土非武装化;同时也为了应付德国,并进行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在1941年8月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即“ 关特演”)。这是自明治以来日本陆军最大的集中和动员,关东军从30万猛增到70万。日本国内为这次动员而沸腾起来
。那些军界的参谋们对南进谈得津津有味。在海军军令部,一位军官说:“日本已被ABCD阵线包围,我们不能坐失良机。而今,惟一的出路是 “打!”
面对这种形势,一直在为日美和谈进行外交活动的岩畔豪雄大佐,感到日美开战是 “木已成舟”。虽然这样,他仍不泄气,还在遍访政府各部门进行游说。8月末,他在一次联席会议上把美日的军事潜力作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对比:钢铁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的比例是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 “ 大和魂”,日本也决不可能取胜。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止他一个,这些观点引起了戏剧性的政策逆转。上层领导集团再次对开战问题展开了争论
8月28日,近卫致电罗斯福,要求与他会晤。格鲁大使请求国内早日批准日美两国首脑会谈,他警告华盛顿 “,日军惯于突然袭击”,而且日本有个传统 “,民族的绝望心理会发展成为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赫尔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日本在东南亚军事集结,便对日本人产生了怀疑,并说服了罗斯福,在未取得圆满的协议之前不进行会晤。
9月3日上午11时,在皇宫隔壁的宫内省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说:“日本各方面的物资都在减少,而敌方的力量却在渐渐地增强。再过些时候,日本会越来越软弱,以至于难于支撑下去。…… 我确信,现在有战胜的机会。然而,这种机会恐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他要求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 “,我们惟一的出路只有加速前进”。陆军参谋总长杉山提出一个新建议:“ 我们必须在10月10日之前争取达到我们的外交目的。否则,便毅然出击。不能老拖个没完没了。” 在军部的坚决要求下,联席会议一致同意了下列政策:“ 为保卫和维护帝国的生存,以10月上旬为初步截止时间。在此之前,作好战争准备。到那时,如果有必要,就决心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作战计划已经草拟完毕,海军和陆军将同时袭击珍珠港、香港、马来亚和菲律宾。罗斯福婉拒了近卫的请求。于是,内阁便在没有争论的情况下批准了关于截止时间的政策。
9月5日,近卫进宫觐见天皇,将联席会议通过的《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草案上奏天皇。天皇对草案中把战备放在第一位、把外交谈判放在第二位有些担心。近卫担心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质问军部,因此建议天皇召见两位总长。永野和杉山来到皇宫,就天皇的有关质问作了回答。最后,天皇质问杉山参谋总长说 “万一日美两国间发生什么问题,陆军在多长时间内能解决?有把握吗?”“ 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三个月解决!” 杉山莽撞地回答。
天皇一听,马上沉下脸来厉声问道 “:杉山,你曾是日华事变爆发时的陆军大臣。你别忘了,当时你说过‘一个月左右解决问题’!可是,四年过去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 杉山没想到天皇会问这些,因而面带惊讶的神色辩解说:“ 中国疆土辽阔,无法按预定的计划作战。”天皇听了这种辩解更加愤怒,他再次提高嗓门说:“ 你说中国疆土辽阔,那太平洋不是更辽阔吗?你有什么把握说三个月能解决问题?”杉山只是低着头,一声不敢吭。永野军令部总长对此情景实在看不下去,赶紧给杉山解围说道“ 统帅部是根据大局提出计划的。现在,日美关系好像一个病人在等待手术一样。手术方案必须迅速作出。不动手术则意味着让病人逐渐衰亡。手术虽然是个极端措施,但有可能挽救病人的性命。当机立断是重要的。最高统帅部希望谈判成功,不过,如果和谈失败,手术就势在必行。”
9月6日,天皇正式召集御前会议,审议《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进行战争或和平的最后抉择。近卫、永野、杉山、丰田外相和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陆军中将,一个接一个地表态,都对外交谈判不抱希望,认为日本必须为战争作好准备,越快越好。铃木将军谈了国内资源令人忧愁的情况后,提出日本有三种抉择:立刻备战;继续谈判;坐以待毙。当然,第三种选择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只能从前两种中择其一。
最后,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发言。他在日本政界地位很高,是天皇的最高顾问,通常代表天皇说话。他举起决定开战的草案说 这份草案似乎意味着,战争第一,外交第二。但能否把它解释为,我们将尽力开展外交,只有在没有别的法子可想时才进行战争?”
杉山刚要站起来回答,海相及川因为知道杉山在前一天已受到天皇的严厉斥责,便抢先站起来回答:“原议长的解释与我起草本文件的意图完全相符。” 由于陆军和海军总长再没有发表意见,原嘉道显然认为,他们的沉默就是表示同意,便松了一口气说:“ 知道统帅部的意见也和海相的意见一样就放心了。” 在正常情况下,御前会议应该到此结束。但这一次在事关战与和的选择上,天皇却破例地开了口。他戏剧性地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条,吟诵了他的祖父明治天皇40年前在对俄开战前夕所写的一首含意不明的短诗:
四海之内,本皆弟兄。胡为扰攘,致此汹汹。
天皇继续说:“朕定下规矩,要不时朗诵这首诗,以提醒朕牢记明治天皇对和平的热爱。你们对此有何体会?”裕仁以天使和哲学家的含糊方式说完了上述的话之后,便退出明治以来曾经屡次举行决定日本命运的御前会议的千种厅。他把惊恐不安和紧张留给了那些辅弼他的重臣们,使他们暗自忖度他不动声色的内心想法。事态表明,裕仁又以日本特有的 “ 腹艺” 方式说出了日本要与美国开战的决策。
因为做不到。
你家有十亩地,家里兄弟 5 个人。村里的恶霸家里也有 10 亩地 5 口人,但是因为家里有钱,兄弟们练得比较壮,家里的菜刀也比较好。有天恶霸打上你家门,抢了你家最好的一亩地,杀了你一个兄弟。然后恶霸见好就收,丢下一句 “我不要你家其他的地了”。请问你能就这样放过恶霸,让他舒舒服服的回家过日子吗?你不得和其他的兄弟加紧锻炼,借钱买更好的菜刀,同时拉拢村里其他也被恶霸欺负过的人,一起打倒恶霸,抢回你家的地,给你兄弟报仇吗?国家也是这样,一个国家想开战很容易,想结束战争却很难。
德国要想止步于欧洲,必须和英法停战,恢复经济秩序。但是英国表明了坚持抵抗的态度,德国的海军又不能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单靠欧洲的这些地盘,德国是难以构建一个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的。第一没有足够的石油资源供给,第二海贸的节点都在英国手里,第三平复占领地的民心需要巨大的经济支出,第四英国和法国还有几十万主力部队在海峡对面,并且有美国源源不断的支持。所以德国面临三个选择,第一是打过海峡去,灭了英国,这样就能得到英国手里庞大的殖民地资源,稳固欧洲的地盘。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徐图苏联。第二就是利用强大的陆军实力,一波推平苏联。利用苏联庞大的内陆资源巩固自己的统治,成为欧亚大陆的霸主。最后就是和英法交换利益,退出一些占领区域,和英法媾和一起对抗苏联,但是因为国家意识形态限制明显走不了这条路。最后德国选了第二条路,原因也是海军硬实力不足加上手里没有足够的石油资源,打不起海战的消耗。
日本有一定自己作死的因素,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完全消化东北面临苏联和华北两个方面的威胁,华北这块虽然没底线的国民政府签了何梅协定,但是各种抗日组织和根据地还是非常让日本头疼。苏联的存在更是让日本始终无法像开发台湾一样完全获得东北的经济资源。因为民国之前的表现太软弱,让日本军部产生了误判,贸然展开了全面侵华。虽然军事上日本开始节节胜利,但是中国战场消耗日本太多资源。后期为了支撑战争,日本只能选择南下抢夺英法的殖民地获取资源。这时候战争的方向日本自己已经无法控制了。事实上日本发现速亡中国不可能之后,就一直暗地和民国政府接触想要和谈,日本提出的最关键的条件就是承认满洲国。可是这个时候,日本纵然希望体面的撤出关内,好好经营东北的地盘也是不可能的了。
比如德国为什么不止步于占领欧洲,日本为什么不止步于占领中国东北?他们的国力根本不够呀
为什么要见好就收呢?连好都没见到好不。
日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消失,成为日本的一部分。
事实上日本侵略中国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那时候打不过所以放弃。就这后世也没有安分。
但是也恰恰如此,它也知道中国阻止日本侵略自己,而不能消灭自己。
历史上中国几次远征日本,都以失败告终。
再者不说日本自己,光是中国历史上,小国不断崛起,进而吞并大国,又不是没有。
事实上与其说吞并,不如说蚕食。
秦统一六国就是如此,一点点消耗别人,增加自己。
日本占领了东北,意味着它们实力大增,我们实力减弱,此消彼长,国力只会越来越大。
这一步步下来,中国如何能当?
要知道当时日本的国力科技之强,打中国是由极大优势的。
更别说中国当时已经虚弱腐朽不堪。
这仿佛西班牙人面前的印加。
都不是小国打大国了。
对于日本来说,这怎么叫好呢?
千百年来终于可以占领中国了,傻子才会放弃呢。
先说德国:
根据德国战后历史学家的评论,如果元首在墨尼黑会议上得到苏德台地区后能够满足现状,就像他自己所保证的那样,不再提出其他的领土要求,在科技和综合国力上与世界各国展开竞争,那么他在德国历史上的地位将超过俾斯麦,成为德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伟大政治家。
但是事实是战争贩子们的性格都是贪得无厌的。得到苏德台地区后,为了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达到在物质的自给自足的目标,元首背信弃义,又并吞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不久又进攻波兰,直接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既然挑起了世界大战,那么德三想打赢的希望很小,根据现在 的解密资料来看,当时就算是德三打赢法兰西战役后,再接再厉打赢不列颠战役,占领英国,英国政府也已经制定好计划,把政府搬迁到加拿大,背靠美国继续战斗下去。即使占领莫斯科,苏联政府也一样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不会投降(当时大量工业企业早已经搬迁过去)。现代战争是拼消耗的,根据德三的实力,即使它打赢大部分战役,随着实力的不断消耗,最终失败的还是它。
当然如果元首在不列颠战役失败后能够头脑冷静,不启动巴巴罗萨计划(这一点正是德三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当时苦苦哀求他的),保存实力,在北非和中东与英国周旋的话,德三可能生存时间会更长一些。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战争贩子们总是犯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的错误,从这点看他们的失败是很难避免的。
元首的人格缺陷(当然也就是德三的国家缺陷):
1、毫无信用。
2、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3、将所有的问题都要转化为军事问题来解决 (这一点上元首和鲁登道夫 有一比,一战二战德意志民族都是这种军人出身的来掌舵,真是德意志民族和世界的悲剧)。
再说小日本:
小日本的领土,人口,资源决定了它无法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而在 1940 年前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却使它陷入了泥潭,既无法征服全中国,也无法与中国政府媾和,更不愿意吐出吃到嘴里的肉,日本军部提出的以战养战的目标也因为在中国占领区遍地的游击战而无法实现。
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欧洲战事的发展,在日本军部看来,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简直就是无主之地(法国已经战败,无力保卫其印度支那属地,印度尼西亚也一样,其宗主国荷兰已经亡国,而马来西亚、缅甸和新加坡的宗主国英国眼看就要被纳粹打败,根本无暇顾及其远东的地盘),在军部看来,这简直就是上天赐给日本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唯一的例外就是菲律宾,其宗主国美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日本在东南亚的一举一动。
从美国的视角来看,在中日战争中,美国置身事外,一方面通过对日石油和废金属出口来大发战争横财,同时通过暗中以民间的名义支持中国抗战来达到消耗日军战争实力同时把大量日军拖在中国战场无法抽身的目的,但是如果放任让日本继续占领东南亚地区,日本就可以获得该地区的石油(虽然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多年但并没有发现大庆油田)、橡胶和其他各种资源,同时这一地区的抵抗力量比中国还弱,等于大大增强日本的综合国力,那么它下一步势必会继续染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夏威夷群岛,这是美国无法容忍的。
在这种情况下,日美两国在 1940 年~ 1941 年开展了广泛的谈判,以期就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达成共识避免战争。在日美谈判中,双方在日军从中国本部撤出,恢复 1937 年七七事变前的状态,以及日本保证不以武力夺取东南亚地区等问题上南辕北辙,无法达成共识(唯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地方是日本要求美国承认伪满洲国而美国暗示可以商量)。
从日本军部的观点看来,征服东南亚,日本将得到它所需要的大米、锡、橡胶,尤其是石油。东南亚以及日本军队已经占领的地方合在一起,将构成大东亚共荣圈。完成大日本帝国的最高理想。这样,日本就有可以达到经济自给,完全摆脱它以前对美国和英联邦的使人讨厌的物资依赖关系。同时占领东南亚后可以切断从仰光经由滇缅公路和昆明到中国的供应线,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达到征服中国的目标。东南亚地区就像日本嘴边的肥肉,它是不会放过这一机会的。
日本人计划战争开始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地区以后,最初是就地驻扎,巩固自己获得的地盘。他们估计能建立足够的力量来拦截并打败同盟国为了想夺回被占领的土地而派出的任何远征军,这样的远征是会遭到距离太长和供 应困难的阻碍的。他们相信,假使能击退这样的反攻,他们最后就会使敌人同自己达成妥协的和平,这种妥协的和平至少能把原先获得的土地中较大和较宝贵的一部分留归自己。 同时占领东南亚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后,还可以经与缅甸接壤云南方向进攻中国,以达到至少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中国的目标(日本的这一计划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已接近实现,在切断滇缅公路后,同时配合中国战场上的几场大的战役,到 1944 年国民政府已摇摇欲坠,美国军事顾问团甚至向蒋介石建议必要时放弃重庆继续向西迁都至西宁以避开日军的锋芒,但被蒋拒绝。如果不是美国加大力度通过驼峰航线从空中支援中国,蒋介石政权能否挺过这一关难以预料。)。
日本的这一进攻计划,可以说计划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于看中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一开始就倾向于过高地估计了日本自已的能力,以为日本能成功地守住自己的部队所必须守卫的广阔地区。这样的打算同时也过低地估计了日本向之宣战的那些国家的资源和决心。而且,日本大本营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是全球性的战争,忽视了需要同欧洲的轴心国实行最大可能程度的合作。这就是日本最终完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也是三国公约集团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搞起了胡子工程,不断追加投资,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把本来的一付好牌打的稀烂。
以现在的眼光看,德三最佳的见好就收的时间点是在慕尼黑协议之后,小日本最佳的时间点是止步于卢沟桥事变之前。
这点谁能专业得过毛泽东同志呢?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后,在《解放日报》写了一篇社论,下面简单引用一小部分。
“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反攻,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起义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了法西斯政权的脆弱性,其运转的必要动力就是不断扩张,从德国的梅福票就可以看出,如果不进行扩张,整个政权和经济都会面临难以兑现昔日债务的窘境,从而崩溃。
换言之,如果日本,德国见好就收,不仅法西斯高层不同意,买了国债支持国家扩军发动战争的平民更不同意,到那个时候,就算苏联,美国,大嘤,中国,髪国不反攻,政权也会从内部自行瓦解。
一个国家的执政阶层,分为文官和武官。
文官一般是治理天下的,只有治理天下,文官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武官则是打天下的,只有不断打仗,才能证明自己的作用,才能获得权利。
日本的陆军,正是熟悉这一点,才不断以下克上。文官系统同意军部扩大侵华,好,你是我们自己人,可以执政下去。如果不同意军队扩大侵华,不好意思,你不是自己人,轻者下野,严重的直接派人暗杀。
而日本国民,是一群拥有极强烈爱(军)国(国)精(主)神(义)的狂热分子,他们因为日本多次对外战争取胜而狂热的支持军队和天皇。
以上,就是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生态。作为理智的日本文官系统,当然知道凭日本当时的国力,是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去占领整个中国的。但日本军部那些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可不管这些,天皇也对 “以下克上” 持默许的态度。当然,站在天皇的角度,他需要年轻的军官制衡明治维新之后越来越强势的文官系统。只有军部和文官相互制衡,天皇的地位才能稳于泰山。
事实也是如此,昭和年间,早已经完成君主立宪制改革的日本,军队一边喊着 “天皇万岁” 的口号,一边不顾文官系统的反对,义无反顾的发动全面侵华。
石原莞尔的本意,对中国应该采取蚕食战略,一步一步蚕食掉中国。这样做,既不会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也不会激起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为此,日本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拓荒团,并成立了满铁,来经略满洲和朝鲜半岛。
等满洲彻底完成工业化,抹除当地的文字、语言和历史,要不了 2 代人,满洲就会彻底倒入日本的怀中。
可是,军部的那些年轻后生可等不了,他们急于建功立业。他们再次启动 “以下克上” 的传统艺能,擅自发动 918 事变,居然打赢了,全国人民都沸腾了,天皇也表示赞许,我们如果不合时宜的反对,恐怕我们就得下台。所以,我们也就只能支持军部扩大对华全面战争了。希望你们有好运。
日本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开启全面侵华,前期不断取得战役上的胜利,先后攻陷上海、北平、南京、长沙、武汉等中国重要大城市,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从南京搬迁到重庆。
但是,攻克武汉后,日本再难继续前进了,和中国军队打成了消耗战。不仅如此,中国军队还在日占区不断开辟根据地,打敌后游击战,日军不得不停止继续推进战线,而是集中有限的兵力搞治安战,扫荡游击队。
但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广了,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太行山区又是打游击的绝妙地形,日军扫荡多次,均无功而返,八路军反而越扫荡越多,让日本大本营焦头烂额的。
如果不能快速解决敌后根据地的问题,后方就不稳,日军就没能力集中兵力消灭重庆国军政府,就无法结束侵华战争,时间一长,日本的人口和资源都吃不消的。
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明显已经支持不住了。首先,前线受过训练的精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弱病残,娃娃兵。让中国军民看到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
因为美苏也对旧殖民体系心存不满
阳光下的土地,可是所有人的追求
法西斯军国主义可以确保正确的决策被排除在决策层之外。
山本五十六当过日本驻美武官,见过美帝国主义的强大。最后还是发动了珍珠港偷袭。
你怀疑山本的智商吗?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法西斯军国主义把正确的决策变成废纸。
正确的决策活不过明天,错误的决策起码可以活在当下。
山本五十六不偷袭珍珠港,马上被 226。偷袭珍珠港还能多活一会儿。如果不是被美军打死,说不定还能挨到战后(大概率)。你是山本,你怎么做?
说个新鲜的例子。
美国的情报部门向美国高层报告病毒很麻烦,懂王说没事,啥也不做(除了 ban 中国)。
假设你作为参议院,怎么办呢?最好是懂王决策正确,但是懂王啥也不做,疫情导致的金融危机就在眼前。你是眼睁睁看着股票缩水,还是提前跑路呀。
无论是跑路,还是正面刚。疫情蔓延是确定的。在病毒面前,参议员就是个屑。
这些提前跑路的参议员似乎在发国难财,实际上仅仅是避险。导致国难的根本原因是懂王不作为,而参议员对懂王不作为没有任何办法。
谢邀。分两半说
【A1】外交上,中方一直不承认伪满洲国的,要求退回九一八之前,日方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迫使中国人承认满洲国,请问日方怎么见好就收?
日军已经前面是节节胜利,甚至在谈判桌上得到了更多,现在是装看不见吗,还是低三下四去找中方议和吗,这丢人的事日本国内谁去干?对日本这是彻底的卖国行为,分分钟切腹自尽或者被日本国内的爱国志士刺杀。另外,你确定日本政府、国会真的能控制的了军队吗?只有天皇一直不表态,政府都是事后追认的,请问谁能控制陆军省?
另外,1931 年,没有抵抗。1932 年打的结果是中国军队撤出且今后上海不设防,1933 年获得了超越东北三省的第四省热河,到了长城边的山海关,到了 1935 年,进而获得了察哈尔省,五个省了,还有北平和天津两个市(天津本来就有租界)。所以是丢掉了东北和半个华北,远超您说的东北(大连特殊当时是类似新界的日本 99 年租界地,属于日本直辖的)。当时的中国,和日本人谈判,还能越谈判越胜利?1928 年的北伐路过山东出的五三惨案 / 济南事件,当时蒋都忍气吞声签了协定了,还老在日记写雪耻雪耻的……
【A2】兄啊,中日之间的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没宣战。九一八本身没抵抗,而在这之后的几次也都是稀里糊涂的战争。淞沪一二八抗战 / 第一次淞沪战役(1932),长城抗战(1933),都是打了的,上海的十九路军比东北军强,粤军十九路军敢开枪,长城时宋哲元们初期打的也不错,但最终结果全都是稀里糊涂,蒋介石和汪精卫,让这最后打的不战不和。
918 隔年一月的‘一二八’日方国内也没总动员,没派陆军常设师团,上海方面只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舰队来打的,结果议和之后中方不能在上海驻军了而且还不能扩军了。
热河和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等于把华北给让给日本了。你去查查热河、华北到底是怎么丢的,何梅协定、秦土协定,七七事变前怎么就把北平暴露在日军枪口前的。
所以,截止到 1936 年来看,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序曲真的是彻底的奇怪的战争!蒋、共、日三方,前期不仅不是一致抗日,反而是蒋和日达成了反共,日本还借助之前和晚清以及北洋政府签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继续享有特殊地位,而蒋代表的中央和法理宣扬攘外必先安内,共产党成为了众矢之的,神奇不神奇。
PS,真正改变历史进程的事,并且历史吊诡的是发生了西安事变,彻底改变了格局。为此蒋介石把张学良抓起了软禁了几乎一生。
【+】当然,你要说唯结果论,那国内双方先死磕决胜负的逻辑对蒋那时来说也是对的。此时中国打又打不过,甚至三十年代初的国际形式完全不能支持中方去打赢日本。918 那时候美国还在胡佛任上,罗斯福还没当选,甚至还在经济大危机,美国情况没有好转。德国连纳粹都没上台,还是魏玛时期,还有前德国军官受邀被雇来中国编联现代化新军。苏联还在大清洗之前,还在小规模的搞孟什维克审判。公平点说,九一八不仅张学良没判断出日军意图是来真的,甚至斯大林也误判了中日形势,以为又是一次中苏张学良的中东路事件再演。
不过 kmt 中央军方面,从三十年代开始也是随着红军的成长而成长,前期大家国共双方军事都不是很强大,只不过中央军方面还有地方军阀杂牌军的炮灰友军可以驱使。不过这种中央军和杂牌的关系也不是很稳定,不断在收编,也一直有反蒋势力叛乱和自立,比如十九路军被从京沪(京指南京)调去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等。所以地方军阀和杂牌军有的也是有追求的,只不过蒋系是最受国内外支持和认可的代理人。
【】所以为什么日本不见好就收,归根到底还是日本为什么要侵华这一点上来。所以三十年代的中日矛盾如何,日本国内情况,这些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你觉得是赌徒的意外收获、喜出望外,人家可能还觉得是不出所料、众望所归呢。要知道在此之前日本维新之后没打过败仗的、一打朝鲜大清、再战远东的沙俄、德二殖民地都是手下败将。日本一度是英国的第一等的盟友,世界海军前五,在海军裁军协定中,总吨位六成或七成,就差那一成的主力舰吨位,国内就要闹翻了,为此内斗下放逼退役了多少将领。
(我查资料,发现英文资料写的 1919 年巴黎和会上日本还提了一个很神奇的提案,甚至中国、塞尔维亚等在内都是同意的,只有英国、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不赞成。那就是种族平等,“Racial Equality Proposal/ 人種的差別撤廃提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cial_Equality_Proposal
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占领了德国的租界地,这个要求就是既成事实求承认,中国也是后加入的战胜国,民族情绪不同意也是正常的,这个不谈。再看后面这个,还专门搞了一个议题,一战后、由日本代表 节外生枝的 在大会上去讲人权种族平等去让大家表决,我觉得也不是为了就事论事,本质就是为了要尊严要面子,要求日本人也成为人上人,能和白人一样的权力,不再是和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弱小民族,不是图这个吗?
【B1】其实间战期欧洲的本质就是不平衡的格局,三家去抢一个欧洲、两个板凳:
轴心国夹在英法和苏联之间,一战已经证明了,又不能同时打赢两个;西方联合、美、日、北洋等的直接出兵干涉俄国革命在此之前又失败了;新生的苏联国际形势又空前孤立,他们支持的西班牙共和国还被打败了。
对于纳粹,要么利用反共轴心协议去和英法要价,接受西方的绥靖去东方反共。或者和苏联达成短暂的妥协,去打西方,成为所谓资本主义的内斗狗咬狗。这个过程本质就是战国的合纵连横,先打谁后打谁的问题,而几乎不存在纳粹德国不打苏联的可能(稍后解释)。
【B2】至于欧战,主要是经济危机来了。本来支援德国重建的美国资本突然从德国撤资抽血,遇到风险美元回流,导致德国大失业,经济崩溃。而经济危机导致英法要么没钱(英国)或没人力(法国)快速扩充军备,只能绥靖。加上不公平的凡尔赛(对德)和当时的思潮(意大利兴起法西斯),还有整个欧洲的排犹反共,所以或早或晚,二战的欧战始终是要打的。
纳粹是在资本主义破产之后,靠许诺带来德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和资本家合作靠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让德国人不是选择共产主义道路,靠着这个和手段才议会上台的。英法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地主家还能加紧搜刮点殖民地自保,经济危机之后战争债权就拖着不还了。苏联是靠输出资源和德国合作换取技术,和美国资本家做交换,获得当时世界瞩目经济增长和工业建设。
美国是持续的孤立主义,另外大萧条国内经济太差,经济危机在胡佛的四年几乎毫无起色,连任失败,而罗斯福干满八年、两个任期来救经济,到 1940-41 年世界都乱成一锅粥,美国人还是对欧洲的战争毫无兴趣。
【B3】只不过一战后德国周边的东欧,尤其在三皇(奥匈、俄皇、土皇)退位之后欧洲版图碎成一地:
(1)奥匈里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
(2)沙俄里分离出来的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
(3)由塞尔维亚组建的南斯拉夫;
(4)借机做大的罗马尼亚;
(5)还有原先从奥斯曼土耳其打过很多次的阿尔巴尼亚、希腊、保加利亚。
别看这些国家小,重要性不低,底子也都不错。例如靠奥匈的工业家底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七工业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有点类似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比如有油田罗马尼亚,这种大肥肉就像新鲜上市的股票,重组的各大国谁都想去抽个彩票,这些新国家的经济还都太新,遇到经济危机,更都急需整合资源。
只剩区域邻国德苏和远在西欧绥靖的英法争夺地区霸权了,东欧巴尔干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模式成立的小国难以自立,只能选择投靠这三家里的某一家。
其中以罗马尼亚为例。十九世纪最初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法国鼓吹下由两个公国合并,后来和巴尔干各国一起独立。一战后又投靠过法国的西方,然后二战来了加入轴心国,等到苏军反攻打过来又反水加入了同盟国苏联那边,后来苏联解体北约东扩,欧盟也扩大,又加入了欧盟和北约。这是几姓家奴了?其实这就是小国的生态。
所以对于苏联、德国这样的大国在这里争霸,始终存在站队问题,不存在和平共处,因为三方都想参与这个地区的领导权。
(1)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是斯拉夫人,巴尔干是苏联欧洲宪兵的组成部分,别忘了保加利亚共产党的季米特洛夫是斯大林认证的五大领袖,第三国际的领导者。
(2)德国的外交则确保巴尔干入轴,因为这样才能提供让德国这架机器运转的资源。
(3)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为自保选择投靠法国,成立小协约国,包围匈牙利,防止哈布斯堡王朝复兴,同时为法国牵制德国。
但无论是战斗到底的英国,被侵略并击败的法国,还是此时尚可一战的苏联都不满于这个纳粹一家独大的整合方案。英国的轰炸机在德国上空飞,苏联红军占领了本来划归德国势力范围的立陶宛、掐住了德国从苏联进口资源、且苏军枕戈待旦,德国却还没有给国内人们以许诺的土地,所以就不存在见好就收。
德国对原物料依赖的增加 [编辑]
主条目:德苏经贸关系 (1934-1941) 和德苏经贸协定
1940 年夏,随着在西方战线进展顺利,对法国、丹麦、比利时的占领为德国带来额外的原物料需求,[38] 于是德国愈来愈依赖从苏联进口的原物料。[38] 与 1938 年相比,德国额外增加了 50 万吨锰、330 万吨磷、20 万吨橡胶以及 950 万吨原油。[38] 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让德国得把用来向三国进口产品的钱(9670 万德国马克)交给苏联,[39] 并且再也无法以过去经勒索而得到的低廉价格向该地区购买产品。[36] 综上所述,入侵苏联似乎对希特勒而言已经成为最终唯一的选择,[38] 这时德国还没能拟定确实的入侵计划,不过希特勒这时告诉他的一个将军:“他终于能专心对付一个真正重要难题──与布尔什维克党人的决战”,[40] 尽管希特勒如此说道,他的将军们仍然告诉希特勒,占领西部俄罗斯不但不能解决德国的经济问题,反而会为德国带来更多的资源短缺。[41]
苏联短暂切断对德国物资供给
1940 年 8 月,在德苏关系因罗马尼亚问题以及冬季战争而产生摩擦、法国于贡比涅签订停战协议之后,斯大林不满德国在前者的态度及担心希特勒和西方国家的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苏联曾短暂停止根据德苏经贸协定所需提供给德国的货品,并且导致了德国的物资短缺。[42]
在 8 月中后,两国关系因匈牙利、罗马尼亚边境问题以及苏联对保加利亚领土要求的让步而逐渐回温,而且在英美签订了驱逐舰换基地的协议之后,斯大林又再次确信德国会和西方进行持久的战争。[43]
然而,在 8 月底,德国和意大利未知会苏联便将罗马尼亚西北部的部分领土划给匈牙利,以确保该地的油田。这一个动作再次引起了德苏之间的紧绷关系,后者并向德国表示德国应根据莫洛托夫 - 里宾特洛甫协议第三条事先向苏方咨询。[4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8%98%87%E8%BB%B8%E5%BF%83%E8%AB%87%E5%88%A4
这个条目是【德苏轴心谈判】,也就是德意日苏四大轴心国,发生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后一年。
所以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和日本对南洋的西方殖民地的入侵,最初的目的是类似的,希特勒就是打的经济战争,为此需要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石油,并痛斥他的将军们不懂经济。
【B4】因为从柏林到莫斯科只有 1611 公里,华沙到莫斯科 1151 公里的直线距离,苏德新边界到莫斯科一千公里左右的这个地理是不会变的。就像德国边境到巴黎只有不到五百公里的纵深。
这个数字您可能不知道意味着什么:假如战争一切顺利,按照二战时期摩托化部队、装甲师一天推进 50 公里算吧,从莫斯科保卫战推进到柏林,或者从柏林推进到莫斯科,也只不过需要一个月稍多一点的时间。
如果说这个太纸上和理想,那么按照史实,知乎有大神统计过,东线战场历次各种有代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一线的装甲部分一次推进是三百公里左右,然后战斗部队就缺少坦克和补给,难以继续突破,就需要一定的休整。
而巴巴罗萨初期,从 6 月 22 日到 9 月 19 日,已经推进了五百公里左右了。所以最多三次攻击波,如果不是冬天,或者不出意外,从 9 月打下基辅,再打个三个月到半年也足够拿下莫斯科、列宁格勒了。到时候历史会大大的改观。
除非也搞个苏德之间马奇诺,不然苏德之间怎么防止被对方入侵,非战争时期大规模在边境驻军吗?另外,随着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和苏联内部的历史材料的揭幕,苏联本身也是有针对欧洲的入侵计划的,不过这个也有争议。事实上苏军当时在边境的部署也并不是防御姿态。
德国止步于占领欧洲?德国没有占领全欧洲啊!
日本止步于占领中国东北,那么接下来的经济危机怎么办?
九一八事变是 1931 年
七七事变是 1937 年
大萧条是 1929 年,美国、德国用了那套政府借债搞建设的政策,暂时性的解决危机,这就是凯恩斯总结的那个理论。
但这一切只能暂时性解决,1937 年危机又来了,毕竟借债是要还钱的,当别人问凯恩斯,他那套理论,到还钱的时候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这个长期很快就到了,饮鸩止渴是不可能让人喝上一辈子,然后寿终正寝的时候再死。
于是德国只能发动战争,虽然之前对内已经杀掉了一些债主,对外也在赖账,但还有大把的债务要还。那么只能对外掠夺财富来还债。
美国底子厚实,所以能坐看欧洲打烂了,从中渔利,让战争消灭了相对过剩的生产力,而让美国自己的生产力填补上空出的市场。
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也不过是暂时性的解决了经济危机,等到 37 年危机再来的时候,你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会怎么选择?是按原来有成效的道路继续走,接着侵略中国呢?还是坐着等死?
意大利比日本好点,所以是在 34 年打第二次意埃战争。意大利的目标是抢夺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所以先从英法意三方角力点下手
至于更拉胯的国家,大萧条导致西班牙君主制被推翻,但是上台的资产阶级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 36 年就内战了。
而更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中国,则是在 1911 年推翻清朝之后,一直处于军阀割据的内战状态,就没停止过。
赌桌上的赌徒们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
一个道理
日本侵略中国的副本地图,在走到昭和时期,土肥原与石原之流登场的时候,已经走到大多半,当然也是走到了最为疯狂的阶段。
日本的大陆政策早在 1880 年山县有朋提交给明治天皇的《进邻邦兵备略表》中就已经有了雏形。 1884 年,福泽谕吉发表的《脱亚论》更具体地阐明,中国大陆(清国)和朝鲜半岛的向欧洲学习先进文化的思潮,会给日本带来威胁。
后来发生的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仅仅是表明,日本大陆政策已经取得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界高层共识。
也正是由于在相当早的阶段,日本统治阶层有了这种共识,才有可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中国大陆派遣各种类型的情报人员,刺探与中国有关的各种情报。
比如,常常听说日军使用的军用地图的精度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军队所使用的。这就是长时间搜集中国情报的一个直接结果。
在这种经过长期积累之后,进入 “收获” 阶段的行为,不可能存在着 “见好就收” 的选项。
而只能是有多少要多少了。
而且,正是由于对当时中国各方面,尤其是对政界的情报搜集,让日本政府判断征服(而不是全面占领)中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结果踩进了大坑。。。。
****** 分 ****** 割 ****** 线 ******
除了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日本无法 “见好就收” 之外,在国家战略的执行者这一层面(现场)上,也无法做到 “见好就收”。
“918 事变” 爆发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是由处于现场的板垣征四郎与石原莞尔主谋的。
他们的行为违反日本高层 “不扩大” 的战略,擅自谋划并发动了事变。可是,在后来的事变处理过程中,两人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获得升迁!(板垣于 1932 年 8 月 8 日升为陆军少将;石原于同日升为上校。)
他们的行为,无疑为现场的执行者们展示了 “违反高层指令→获得升迁”这样一种成功路线,作出了 “下克上” 的恶劣榜样。
于是,下级官员(军官)为了私利,更加热衷于不 “见好就收”。更加热衷于扩大在中国的战事规模。把擅自行动当成加官进爵的手段,加快了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泥沼的步伐。
正因为希望加官进爵,才发生了在七七事变之后,石原跑到现场约束战斗行动时,被现场军官嘲讽的事情。
“您自己就是用这种手段升官的,凭什么阻止我们?”
这种恶性循环,只能导致日本的战争越打越大,无法收场。
战场上获得了胜利,民众对国家战争能力的期望就会上升,就越不能容忍在谈判桌上的克制。
毕竟日本人民可以说不了,鬼畜米英就是见不得日本人民的好,见不得亚洲人民的好。邻国沦为美苏的走狗,狼狈为奸、仰人鼻息。接受了美元卢布积极对日备战搞摩擦,背叛了上一代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的大亚洲主义。蒂龟主义国家也开始在经济上对我们卡脖子,我们就会屈服吗?绝不!我们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国家军备升级。
欧洲的情况不清楚。
日本的话,四亿人口的中国在此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日本工业品的最大倾销地,918 事变征服了关外的三千万人却彻底得罪了关内的四亿人,华北地方政府对日货的关税能到 800%,日本不继续扩张只会内爆,跟扩张了以后再爆又能有啥区别。
澳门赌场为什么还没倒闭?
日本占了个辽东半岛,沙俄都要三国干涉还辽。
现在你还想占东三省?瞅把你能的吧。
是斯大林管风琴不够动听还是斯大林之锤威力太小?
日本我不懂。我就跟你说说德国人的性格。
德国人和其它欧洲人一样,是一种不懂得 “见好就收” 的人类。比如你坐地铁,有人上车,你可能要欠一下身子,给他让出一点位置让他过去,但他并不会过去,而是会站在你让出的位置上。那么你就继续欠着身子吧。所以我现在在德国坐地铁,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姿势去给别人让位子。其实德国人也是一样。坐地铁时候只要没人跟你说“不好意思请让一下”,那就千万别让。
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吗?你礼让他们的,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不会还礼给你。
这其实并不是在批评欧洲人。而是我们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不一样。我们东方人喜欢 “为别人着想”,所以我们也会自然而然认为 “别人也会为我着想”。这在西方是很不同的。西方人都 “为自己着想”,所以也会自然而然认为 “别人都是为他们自己着想”。明白了这个再去看看上面坐地铁的例子,你就懂了。
放到小事是这样,放到大事也一样。只要能拿到的东西,别人又没啥意见,那我就拿呗!
见好就收,人家让你收吗?
法国战役后,德国倒是想和英国议和算了,英国不接受啊。即使不直接损害英国利益,英国也不会接受,因为一德独大的欧洲不符合英国的基本国策。
德国不谈,日本的话,上一波主张 “见好就收” 的,226 的教训还没过去多久呢
赌博破产的人为什么不赌赢了一把就见好就收?
吸毒的人为什么不吸一口尝尝鲜就见好就收?
印度为什么不占了个藏南就好好发展不见好就收?
有的国家有的人,他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见好就收,他只知道见好还能再见好,见好两次。
德国没有什么见好就收的余地 就算是他签了一代人的和平不继续碰波兰 英法惦记的也是祸水东引 早晚苏德打起来
日本倒是有这机会 他一片一片切萨拉米 差点都把华北给切走了 继续切下去张自忠宋哲元现在在教科书上都是促进日中亲善合并的功臣了……
问题是日本一片一片切萨拉米都吃不饱 最后只好一口咬下去了……
建议去玩一下钢丝的著名 mod《The New Order (新秩序)》,了解一下传说中的戈林(迈耶)经济学。
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基础就是建立在扩军备战和战争红利之上的,维持经济发展的最好办法就是打仗打仗再打仗。
德国的未来是什么?
打仗。
打仗的钱从哪来?
找人借。
拿什么还呢?
把债主打了不就没有债了?
哦!原来经济学这么简单啊!
大帝国就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没人能真正控制它。
所有的帝国都会拼命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根本没有人能预测所谓的扩张极限。直到帝国在扩张中撞的头破血流。
唯一的区别是,本钱厚不厚,战略地位优不优越,敌人多不多。
英国的布尔战争是最后一次勉勉强强回本的扩张。之后英国为了守卫她的日不落帝国,和三心二意的小弟法国一起对抗全世界的强国将近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最终服软。
不是德日不懂得见好就收,他们倒是一度想见好就收,其他国家不同意啊。
德国朝东作战,入侵波兰以后,英法就向德宣战了,希特勒一开始可没打算两线作战。后来两线作战大顺利,东边的波兰已经是一盘菜,西边的法国也投降了,希特勒又试图和英国和解,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那个著名的 “我们将到处与德国人作战” 的演讲,表达了绝不和解的态度。希特勒发现和解不了,打又隔着海峡,海军和空军尝试了一段时间, 行不通,只好放弃,膨胀惹苏联那都是后话了。
日本这边呢,从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内部就有主张与国民党和谈的派系,但一方面不能接受国民党的条件,另一方面又约束不了中下层要靠挑起战争建功立业的的军官。最后在全面侵华的方向停不下来了。然后侵华过程里, 石油供应跟不上,只好对有石油的东南亚出手,可是东南亚又有大片区域是美国的势力范围,想得到石油就又得对美开战,既然非开不可 ,那就一开场就尽量削弱美国的海军实力,于是就有了珍珠港……
说白了,法西斯政权从一开始就是走在一条一厢情愿的绝路上,他又想侵略别人,又觉着被侵略、被损害利益的国家一锤就软。没想到大家不仅不软,一开始打就不死不休。
日本一直想见好就收,人家东北都不想要,但奈何手下的大头兵不听啊
无论德国还是日本,发动二战的核心都是石油、橡胶和钢铁,在二战中都未能实现,或者入不敷出。
德国不讨论了,就说日本吧。我要是日本,我才不 “见好就收” 呢。
看看七七事变之前日本面临的形势吧。
九一八事前,东北军一枪不放将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拱手相让。
一二八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虽然扛住了进攻,但蒋介石随即将进行抵抗的十九路军负责人进行了处理。
1933 年,日军进攻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一枪不放立即撤退,日军仅凭 33 个骑兵就占领了热河全境。
1934 年,抗日将领吉鸿昌被蒋介石下令处死。
同样是在 1933 年,日军与国民党军在河北周边爆发了长城抗战,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喜峰口大捷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在 1935 年,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同意华北五省自治。协议规定:罢免日本指定的中国军政人员、取消或解散日本指定的国民党政府党政机构、撤退驻河北的国民党中央军和东北军、禁止抗日活动等。
就算是到了 1937 年,七七事变都已经发生了,日本陆军都已经打进宛平城了,蒋介石还在对国民说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
你跟我说,面对这么一个对手,我有任何需要 “见好就收” 的理由吗?
且先不说德日自身内部的问题,说说外部,其它国家是傻么,白让你得到这么大的好处就不追究了,不可能的好么
哈哈,你以为当年就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吗?德国我不清楚,日本当年有个叫石原莞尔的家伙,这人被称作军事天才,有过留学西欧得经历,他也是满洲事变的发起者之一。当时他的主张就是日本在占领台湾澎湖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地区(包含东三省和蒙古内蒙古)后就停手,全力经营这些地区。但是当时日本社会出了 226 事件,总之就是一些青年军人狂妄自大想要占领全世界,想通过发动军事政变来夺权,虽然失败了但是军部青年军人也就是主张扩张的人增多了。后来就有了东条英机,这货本来也和石原莞尔一起的,但是东条英机当时算是关东军的一号人物,他和石原的意见不和,就把石原调回日本了,后来有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再后来日本一直打到了南京,想收手也收不住了,那几年日本首相频繁更换,谁都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最后东条英机自己当了军部主帅,再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
德国是本来就和苏联天然对立,而且真以为自己能赢。日本则是大头兵想军功想疯了拉都拉不住(真拉住了就等着在家里被乱枪打死吧)。
有一家房地产建筑企业,处于高速扩张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于是这家公司采用了两个方法:
1、对外吸引外来投资和贷款。2、对内压榨员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但谁都能看出这个方法存在的巨大问题:
1、投资是需要回报的,银行贷款都是需要还的。2、员工不是奴隶,不能被你无限压榨。
于是,公司的老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加大公司的宣传力度,让外人认为公司的前景非常好,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贷款。同时对对员工做出提职涨薪等承诺,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当然这么做也会有风险,因为无论是吸引投资贷款还是给员工提职涨薪,最终都是需要钱的。如果这家公司自身竞争力比较强也罢,偏偏这家公司自身竞争力比较弱,同样的项目,成本总会比竞争对手高。如果提高价格,项目就会失去竞争力。
其实这个时候公司的局面还不算太坏,毕竟底子还不错,虽然竞争不过大企业,但可以去抢占小众市场呀。不进行扩张,保持现有的规模也能够维持生存。
但是,不抢占市场,扩张规模。之前吸引的投资和贷款拿什么去还呢?你答应给员工提职涨薪,又拿什么去兑现呢?
于是,公司的老总想出了一个 “更好” 的办法:用低廉的价格拿下项目,哪怕赔钱也行,只要现金流足够,就能在项目进行期间保持账面的盈利,维持公司的 “繁荣景象”。
但是一旦这个项目完成,是赔是赚不就一下子暴露出来了吗?
可是这个聪明的公司老总告诉你没问题,只要在这个项目完工前再接一个更大的项目,用新的现金流堵住旧的现金流,不就可以了吗?
但是这个项目也会完工的呀?
那没事,再接一个比这个更大的就行。
那如果有一天没有更大的项目了呢?
那就不用管了,总会有人出来收拾烂摊子。反正咱们是国企,大不了送进去几个人背锅就是了。
……
1940 年之前,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帝国主义走的都是这条路
拥有发动战争的能力,不代表拥有结束战争的能力。
见好就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这个世界上很多赔光身家的赌徒都证明了这一点。
像日本,几乎没花什么代价就取得了东北区地,他们怎么可能不幻想,这样的好处再来一次?
同样对于德国来说,轻易地取得了苏台德,然后再取捷克斯洛伐克时英法也不反对,这个时候,希特勒怎么可能不想要波兰,不客气地说,就算希特勒忽然开了上帝视角,不肯侵略波兰,他的手下也有办法绕开他,对波兰开战!
人心不足,这是人的本性。哪能见好就收?
德国人和日本人都止不住。
除非他们不发动战争,一旦发动了,他们就止不住。
首先说德国。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归根到底是因为德国一战战败,并且战后背上了沉重的战败国负担。德国人民为啥要选希特勒上台,因为希特勒许诺他能帮德国摆脱一战战败的阴霾。德国如何摆脱一战战败的阴霾。必须要重新战胜一战的战胜国,并且全面接管他们的利益。我们历史书上都学过,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划分战争。而二战,至少欧洲战场,虽然因为德国的激进政策,有了反法西斯这一层意味,但说白了,还是一战的延续,因为一战的问题没有被根本解决。德国人只是被压制,他们仍然有反击的机会。二战,就是德国对一战结果的反击。
德国当时最需要什么?殖民地资源。德国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国内有告诉发展的工业。但是却没有海外殖民地。英法发家的资源哪里来的,不都是殖民地供给的么。德国本来就少的殖民地在一战全丢了,等于把德国的喉咙掐住了。所以德国不可能止步于欧洲,除非英法和德国协议投降,让出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否则就和法国一样,虽然投降了德国,但海外重要的殖民地有一大半仍然不听命于德国。所以德国才需要去北非,需要去苏联。因为北非有油田,苏联有油田,这些资源在欧洲本地是无法供给的。
日本同理。占领中国东北就停,那么日本就当不了大国,只能在美苏的夹缝中生存。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没有石油,也没有橡胶,这些都是日本急需的。所以为啥日本北进,南下两个政策一定要选一个,苏联有石油,东南亚有石油。2 个至少要打一个。
实际上,日本人原本一直在想着见好就收。别以为他们以为自己真的能打过美国。他们想的是,从美国眼皮底下偷到东南亚,然后靠着给美军造成伤亡,挑起美国国内反战情绪,加上帝国主义之间的斡旋,让美国从东南亚割出一块利益给日本。日本人知道自己打不过美国,只能靠偷袭,偷袭下来再靠几层岛链防御,逼美国人谈判就是胜利。
但是,日本人错就错在,军国主义一旦运行开来,是很难刹车的。更何况日本人前期战果巨大,患上了胜利病。所以才打了这个又想那个,后来都开始打澳大利亚的主意了。最后在瓜岛重大失利,就是把手伸的太远,没有按原定计划及时转入防御。
无论国力是否能征服多大范围的领土,都取决于领导层,领导说要打下去就打下去,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玩过类似率土之滨的游戏,因为这些发动侵略的别人的领导层,本来就是好战份子,只不过,因为国内矛盾,他们顺利掌握国家的权力。就会对外发动战争,就好像率土之滨一样,我们从进入这个游戏就知道,我们就有一个目标,征服。无论自身实力弱还是强大,他们都是拼尽全力,去战斗到最后,直到完成目标,即使完成不了,都宁愿战死。
见好就收?
日美最后一次和谈时,美国人开出的条件是:日军全面撤出中国,包括东北;中国所有的市场机会均等。
这意味着不光是七七事变前状态不可得,连 9.18 前的状态都无法维持,更别提七七以后的战果了。
如果答应了,日本本土卖女儿、卖血、忍饥挨饿搞出来的扩张成果,就这么没了。谁敢答应,是想被天诛国贼么?
世界大战,从一战开始就变成一条不归路
不在像欧洲 1500-1871 年那样,战争可以通过缔约解决,甚至普法战争那样的单方完全认输条约都不行了。
有的只是一方的彻底毁灭和无条件投降!
所以要不你就不要挑起战争,真要是挑起战争、就的拿出十一分和 101% 的力度去打!
因为一旦失败,本国和本国民众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说德三那种轻率的挑起战争,在战争中还三心二意的打世界大战,就是一个引以为戒的例子!
后来的一堆例子,例如伊拉克的萨达姆,都是如此、轻率的挑起战争,而不知道自己的结果如何!
二战前历史,德三的转折点就是无视英法警告入侵波兰。
参考之前的吞并奥地利,苏台德、残余的捷克、默默尔,英法都是承认或者默认。
所以说德三和平发展机会,存在的最后机会就是吞并残余的捷克之后和入侵波兰之前。
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之后,德三的战争道路已经停不下来,是根本不会再有和平发展的机会了
我前两年构思,在知乎动手写一个长篇文集,叫《侵略论》。写了个开头几篇没接着往下写。
因为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去分析和思考国策和战略战术,这在我国长期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空白。
但是,缺乏系统研究,就难以做到知己知彼。
侵略,是一件很复杂很难的事情。
弄不好就把自己整废了。
侵略是赌博和冒险。
侵略也是一种艺术。
我不是美化侵略。
我只是在这里冷血地指出两个道理:1、艺术是与善恶无关的,2、艺术包含技艺和有意思两个因素。
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侵略者的心理活动,战略战术意图,才能更好地反制侵略者。
回过头来说侵略和反侵略。
反侵略所处于的不利境地是,侵略者蓄谋已久先发制人,先闯进你家把你砸烂。而反侵略的有利因素是,战略目标明确而有限:杀死和驱逐入侵者。战场有明确边界。
而侵略者处于的不利境地是,战略目标是模糊的,无限的,战场空间也是模糊的,无限的,战略对手也是模糊的,无限的。
两眼一抓黑。
不细说了。
没兴趣继续谈下去。
石原前辈摸得,我摸不得?
如果你超过股票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理论上所有人都在股票上赚过钱,但是几乎最后都亏完了才会退出。
77 事变以后,日本每天的军费开支大约 100 万美元以上,
而当时的日本的财政仅仅能维持半年的作战需求,
也就是两亿美元左右,
所以说,1937 年开始是美国在不停地输血给日本维持着战争。
美日开战以后,日本势力达到顶峰,然后就急转直下了。
如果你稍微多看一点历史就知道为啥了,德国击溃法国之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执行海狮计划,另一个是巴巴罗萨计划,经历了大空战之后德国和英国的经济都在崩溃的边缘,德国稍微有些优势,德国靠苏联输血,英国靠美国输血,而英国比德国更强的是英国拥有广袤的殖民地,英国人可以死印度人、南非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埃及人,而德国一寸殖民地都没有死掉的都是货真价实的德国人(后期有了外籍党卫军),苏联依然有泛斯拉夫主义和输出红色革命意识,对于德国在巴尔干的扩张苏联持有不同立场,这个时候德国虽然和苏联是 “朋友” 但是苏德可能会开战,而在强大的英国舰队面前,德国舰队根本夺取不了制海权,海狮计划一旦实施很可能登陆的德军要被困死在英伦三岛,或者集体执行海葬,丘吉尔不妥协,而德国又欠苏联很多债务,内部因为服役人口过多,导致劳动力短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巴巴罗萨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案了,击败苏联,消灭这个东方的强敌可以复员几百万士兵来参与工业生产,同时可以奴役大量斯拉夫人来保证生产,欠苏联的债务也不用还了,很不幸队友意大利太穷墨索里尼还要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于是穷光蛋帝国主义成了意大利的外号,在埃塞俄比亚,意大利面对德国、荷兰支持全副武装的非洲正规军被打的头皮发麻,趁着德国、荷兰在欧洲乱战意大利又开始了非洲计划,英国表示我打不过德国还打不过你吗?到巴巴罗萨执行之前两个周非洲战事告急、巴尔干战事告急,德国人不得抽出兵力去打地中海沿岸导致巴巴罗萨计划延后执行,本来五月执行被拖到六月底,苏联打到一半日本人对美国宣战了,德国人表示很淦、德国的海军连英国都打不过还要考虑美帝,希特勒的脑袋不知道犯了什么毛病在美国民间对于欧洲战事十分不关心的情况下,希特勒想起了对日本亲王的承诺,直接对美国宣战,美国民间本来对欧洲战争不关心的态度直接转变了,参战情绪高涨,打德国人变成了美苏合作,后来佐尔格间谍事件让苏联确信日本不会进攻苏联,苏联将草原方面军掉到了欧洲战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决定性力量就是这支部队,德国最后因为内部经济的问题导致后勤和装备补充都成问题最后失去了战争的胜利。
日本见好就收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整个二战日本就是乱打、瞎打从石原莞尔策划 918 开始,日本陆军在中国行动就开始了,日本政府莫名其妙的就进入了战争状态,在之后蒙古自治华为自治事件不断的将中日推向全面战争,在日本指挥体系里面。陆军中佐参谋是第一时间知道军事行动,日本方面军司令部第二时间,然后是陆军部和政府,从 918 升级到中国事变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是被军部推着走的,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直接原因是一个日本人强行闯我国的虹桥机场被我守军打死,而日本军部还没有在上海作战的计划,直到长谷川清报告事态危急陆军部才开始组建上海派遣军,日军在淞沪会战中和中国军队打的很焦灼最后组建第十军从杭州湾登陆,本来参谋部是在上海郊外画了一条止战线,苏州 — 嘉兴线,但是第十军公然违抗参谋部命令,不仅一周之内打穿中国守军开到苏州嘉兴线以西还在准备进攻南京。上海事变之后日本设置大本营,大本营的命令在之后仍然不管用,天皇和近卫政府纠结于陷于战端和军部起冲突,军部不仅搞军队还开始搞政治,最后东条上等兵当上了首相,这个被石原莞尔调侃只能管二十条机枪的家伙指挥上了日本帝国,并且进一步让日本帝国变成了占地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精神病院,这个时候日本在中国的战争已经收不住了,而华盛顿体系之后,美日矛盾是日本的主要矛盾,而对中国这个被一众帝国主义压迫一百多年的国家来说美、日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是美国打日本,那我们就是盟友,日本那个时候在太平洋上有一半的岛屿是日本的另一半就属于英美鬼畜了,而现在英国陷于对德国战争,日本对美国就有了想法,在这个一滴油都不产出的国家,对于油田的渴望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在日本对美国宣战之前,日本遭受了美国的经济制裁美国从支持日本侵略中国转变了态度,至少从美国到日本再用到中国战场的物资上是这样表现的,日本危险了,作为拥有世界上第三强大海军的国家他们的船却只能开 18 个月,也就是说,18 个月之后他们的储油耗尽之后别说是海军,日本可能连汽车都没得开,武士们估计又要骑马上街了,而美国提出的条件对日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美国要求日本退回到 918 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什么满洲国,南京汪伪政权,还是说伪德王这些个日本中佐参谋们还军部搞出的产品都会被消灭,这些是日本军部无法向人民交代的,尤其是那些死去的士兵家属,如果接受这一切,那么因策划这一切上位的人该怎么办,自己唯一的功绩被美国人一句话给弄没了,而这些人比如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都是军中要职更是有个上等兵要急着当首相,而海军这个时候反对和英美开战,陆军很不满,你海军拿了那么多军费,造了这么多船,不打仗还要海军干什么,就连事后的战犯山本五十六也提出过避免和美国开战的言论,在日本海军眼里美国难以战胜山本制定的作战规划是袭击珍珠港之后经过几次在太平洋的主力决战一年半之内消灭太平洋舰队进而赢得战争胜利,而这个胜利的结果是逼美国人和谈而不是让美国人投降,所以海军反对和美国开战,在日本,海军最大的敌人是陆军,海陆双方的螺丝为了不通用所以是反着拧的,有一次日本海军巡逻的过程中发现一条潜艇,几次打电话向总部确认确定没有潜艇在相关海域行动,最后船上的通讯员用明码向潜艇询问,得到的回复是 “老子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潜艇”,陆军造潜艇海军造坦克,海陆双方互相看不起,陆军觉得海军是弱鸡,海军觉得陆军是莽夫,本来资源就不够双方还在互相对抗,最后还是陆相杉山元拿着对美选择的计划找到天皇
杉山元:“陛下我们要对美宣战了”
天皇:“要打多久”
杉山元:“三个月”
天皇:“中国事变的时候你就告诉我三个月这都四年了”
杉山元:“中国太大了,我们翻了一座坐又是一座山,到重庆还要许许多多的山,到不了重庆就抓不住蒋光头,抓不住蒋光头中国事变就解决不了”
天皇:“你是不是傻,太平洋不比中国大嘛”
天皇朗诵诗歌转身离去
日本内阁:“天皇同意和美国开战了”
旧日本帝国卒
就是这种混乱的内政和军队让日本人挑起了二战,你如何让这么混乱的国家见好就收,国家内部陆军都恨不得和海军干一仗这国家也算是个国家。
教员说的明明白白的事儿怎么就想不明白?
轴心国玩家巴不得 [见好就收]
只不过你以为这是打游戏嘛?
分数够了,想停就停?
这是战争!
大英帝国同意停战了吗?
宁肯失去另外半个世界,也要死磕到底。
不存在的事,德日已经无路可退
不可能见好就收,因为战争是相对的,动态的。你可以单方面引发战争,但是停止战争需要双方的同意,或者一方完全的毁灭。
希特勒在什么时间选择见好就收呢?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吗?你已经到达了实力顶峰,军事力量用到了极限,苏联受了这么大的罪,能饶了你?
不和苏联开战?东有苏联虎视眈眈准备世界革命,西有英国背靠美国死不认输。自己占着大半个不服气的欧洲,战争不结束,对方只有一煽动,占领区就是遍地狼烟原地爆炸。拿破仑为什么会进攻俄国,希特勒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不和法国打?别开玩笑了,那可是德国的世仇。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就是因为英法搞得凡尔赛条约,不打法国德国人开启二战干什么?
希特勒没法见好就收,他的对手也不会同意。
至于日本也一样。占了东北只是开始,因为执政的蒋不承认(他也不敢承认),在日本看来,那就意味着东北随时会被抢回去,战争也没有结束。军部只能逼迫蒋承认,基层军人又不断的搞摩擦,试图建功立业。最后搞出卢沟桥,战争扩大,更没法见好就收。
很简单的,这是经济问题。
当时的日本,德国都是处于工业化时代产业资本产能严重过剩的时候,在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措施都解决不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了通过战争解决产能过剩这条路,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日本,德国是小国,它陆地面积太小,没有办法像美国这种超大型大陆国家一样,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来消耗本国各行各业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在尝试了各种挽救经济的措施后还是没有解决产能严重过剩,失业人口激增的情况,那就只剩对外输出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产能过剩以及严重失业的问题。
毕竟,后者还有一定的概率获胜,万一打赢了就安然度过经济危机了,要不然,只能坐等自己慢慢灭亡了。
相较而言,坐以待毙是一种更差的结果。
至于所谓的见好就收,是以是否解决了经济危机,解决产能过剩,解决失业人口为标准的,而不是你想停就停的……
所以,不存在你说的见好就收。
当然,一个国家从产业资本阶段进化成金融资本阶段,即使这个国家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该国家也没有对外输出战争的倾向。说的就是某国。
因为资本无国界,金融资本会全球流动,寻找成本低,利润高的地方投资,它需要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所以,保持外部环境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处于产业资本阶段产能严重过剩的国家有这种倾向。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消耗过剩的产能。理解了这个,你就理解了现在某国的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
不就因为,没见到 “好” 嘛。
这跟在外面蹭蹭的道理一样,你懂的!
蹭到了粮仓基辅,还想蹭蹭油库;
蹭到了油库巴库,还想蹭莫斯科。
而男孩心里想的是,我蹭到毛也是一巴掌,我摸到奶也是一巴掌,不如挺腰一捅,也就多几巴掌。
穷逼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是要转移矛盾的,国内贫富差距叠加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矛盾一天不消失,战争就不可能停
你们可能不知道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打赢两个大国是什么概念,我们一般只会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人:昭和!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普鲁士他能打败法国和奥地利,我日本用陆海军马鹿打败中美不是问题。我埋伏他一手,这个苏联不能打,这个苏联不用打,他死定了。反手给一个贸易封锁,闷声发大财。他也贸易封锁?但是不用怕,美国赢不了我。丸二计划,两个大和级,很牛逼这个船,如果把这个 460 换成 510,我这个海军将绝杀,但是换不得。发动一个七七事变,傻~逼,直接全面抗战了。走个淞沪会战顶他。德国快点,德国,德国你波兰都不要吗?德国你快点啊!德国别磨磨蹭蹭地。打武汉。打错了,应该打香港的。给德国倒杯茶好吧,德国给你倒一杯卡布奇诺。给德国倒一杯卡布奇诺!开始你的闪电战,闪他闪他。漂亮!退守重庆你能秒我?你能秒杀我?你今天在重庆把日本秒了,我!当!场!就把这个海军省吃掉!
石原老贼自己就是靠对外侵略扩张,他自己把情绪调动起来,再想收就收,哪有可能这么容易?
而且德日作为典型的 fxs(不考虑不同国家 fxs 之间的区别),对外 fxs,对内也 fxs,日本很典型,德国能差一点(毕竟独睾等人也是上过战场的,见过一战后期德国的惨状);内部矛盾是很大的,不把矛盾传导出去是很有可能自爆的
德日需要拆开来说。
日本是经常下克上,根源是中文互联网里吹成战略家的石原莞尔和他的小伙伴们搞的 918 并因此升官发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后面的都有样学样,基层军队士官只想着搞大新闻升官发财,没人考虑 “见好就收”。也不是没有,就是你想见好就收挡着别人想升官发财了,而且中央的权威还被摧毁了。
所以日本 918 后就是死局,日本人自己为了扩张毁掉了一个能负责任有权威的中央政府,那么只好让美国人给他们当太上天皇建个新的。
德国就是成也希特勒败也希特勒了。在纳粹刚掌权的时候,意大利反对德奥合并,法国拉着中欧从奥匈炸出来的小国包围德国,还有波兰和法国合作。但是希特勒手撕包围网,还在不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合并奥地利,吞并波希米亚。直到二战初期吞波兰灭法国,都是说明 1939 年的德国拥有一个优越的外交环境。
可是希特勒发动战争解决波兰,并且异常自信的相信自己是天命之子。这 T*M 就是个疯子,虽然很有才华,但也是疯子。世界格局因他个人而走向我们这个情况。
独裁也好,民主也好,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实质都是资产阶级专政。而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实质都是地主阶级专政。这些原理都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谈到的。按马列主义原理,阶级社会,民主都是假民主,独裁都是假独裁。古代中国再怎么改朝换代,地主阶级统治不变。美国再怎么换总统,资产阶级统治不变。反马列的思潮,努力把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叫做"民"。
日本一直都有理性的声音要 “见好就收” 的,从九一八前夕,武汉会战结束,一直到 1940 年底日方所说的 “桐工作” 谈判失败之前,双方一直在接触,有官方的渠道,也有民间人士比如黑龙会出面联络。从开始的保住东北胜利果实,到后来的企图霸占黄河以东以北土地,日本这帮文官官僚系统虽然也很狂热,但还有基本的理性,就是占领并征服全中国是不可能的,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多捞点利益并“见好就收”。但可惜的是,这帮稍有理性的的人群从九一八前就处于了边缘状态,军部尤其是陆军逐渐控制了日本政坛。
1932 年 5 月 15 日,一些极端军国主义少壮军官冲进首相官邸,开枪杀害了首相犬养毅全家,但全社会舆论却同情他们,认为他们是出于 “高尚的爱国主义”,“爱国无罪”。竟然有人发起签名活动为他们开脱罪行,一些少女竟然写信要嫁给这些人。最后,这些杀人犯基本上没有受到惩处就被释放。从自以后,日本的内阁就对军部唯唯诺诺,一直到 1936 年的二二六兵变,拱卫东京的第一师团第三联队在向中国东北开拔的途中,突然袭击了首相官邸,占领内阁办公室,内务省以及内阁官员的住宅,杀死了高桥藏相和陆军教育总监渡边,并宣布只向天皇效忠。从此以后,首相和文官内阁全部沦为军部的傀儡,后来,军部觉得要个傀儡都嫌麻烦时,东条英机就亲自上场了。
引领一个国家往前走始终是政治家的职责,军人一般都是相信暴力,目光短浅,眼大胃口小。做事总是会被眼前的军事力量对比所左右,而忽视战争之外的因素,比如国际形势的和彼此民意的变化。而这些因素却能影响交战双方最终的胜负。日本军部狂热偏激,颠倒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一味逞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需要让步时强硬,蒋介石本来就有抗战之 “最大成功” 和“最小成功”两个方案。到底抗战到哪个 “底”,蒋在 1941 年 12 月 7 日之前是没有把握的,要么怎么会都抗战过半了也没有正式对敌宣战。所以,一直在暗中支持对日的妥协。但没到双方实质性谈判时,日方不是傲慢拖延,就是临时抬高要价。直到珍珠港事件之后,让蒋介石看到了“最大成功” 之可能性。
德国不清楚
日本就一烂赌鬼,从甲午战争开始就 “皇国兴衰在此一举”,一言不合赌国运
别说还真让他赌赢了几次。
就这,你指望一个赢过钱的赌鬼见好就收?
其实有一说一,当初 77 事变以后日本内部是想见好就收,把伪满洲国经营好再慢慢蚕食中国
架不住下面的兵喜欢玩下克上,结果玩脱了呗
全民狂热,是不能自动停止的。唯有精神领袖死亡或者遭受巨大挫折,否则没法停下来。个体理智在全民狂热面前被淹没,一两个清醒者,面对全民的狂热,也是枉然。全民狂热让人无比勇敢,打鸡血的亢奋,同时也丧失智商和理智。
所以不存在见好就收。
日本本来就来见好就收了,耐何国军太废了,日军碰一下就一溃千里,所以日军一路平推华北,这么天大的好处,就这么轻易得到了,那再试一下,哟喂,连中华民国最富的江浙也打下来了。爽!这把日军以下克上的歪道理在这天大的功劳面前,是个人都信了,这样强那样大,不如胆子大,事搞得越大升官发财越容易,就这样,日军以下克上风气正规化,理性派被打成卖国懦夫,这样越玩越大,胆子大到直接对美国宣战了。
于是计划灭亡整个中国了。其实不出意外中国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事在中华民国上下已经答成共识,才有民国员老汪精卫投日组建日本的南京政府。
但是 bUg 出现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最能打的步兵,史上最强轻步兵 TG 横空出世。
日军打到哪,哪里就会有 TG,三枪土八路,南方新四军,东北抗联,到处都是 TG,一个己经只有一块延安这种鸟不拉屎的地盘,无枪无弹,缺衣少药,开局只有几万刚长征完的残军,短短三四年迅猛发展,谁也无法想象会出现这种局面。
TG 在日占区到处炸桥,扒铁路,夺火车抢日军物资,从来都是大日本帝国抢别人,这下着了道了,TG 到处抢日军物资,搞破坏。
日军空军想炸 TG,不好意思,连毛主席都住窑洞,你一颗飞机航弹难道就换一帐篷?越炸越亏,反而 TG 屁事没有,TG 只在农村活动,没啥可炸的,更气人的是,TG 无缝不钻,冷不丁一下钻到你首脑机关,飞机场来一下,那亏得吐血。
日军仅侵华三年后,主力全跑去与土共打仗去了,双方大小战役达到惊人的 12.6 万多次,如果几个人的小战斗,那更是至少翻五倍,更多的冷枪冷炮都不记载了,这战斗密度,怕是二战之最了。
而且 TG 越打越强,军队数量越打越多,质量越来越强,达到惊人的 127 万多人正规军,什么县大队,区小队更是多如牛毛。
到抗日战争后期,日军每个炮楼周围都有土八路如同丧尸围城一般,日军出个门都困难,没有一个大队以上人数,别想出门了。以致于日军没办法,出门买吃的,还得花钱与土八路通融才能出门,日军有钱的给钱,没钱的卖武器,武器没有了那只有卖力气,去地主家帮打短工维持基本生活。
如果如果再如果,没有 TG 横空出现,日军真的是灭亡中国没一点困难。
但是但是再但是 TG 就这么出现了……
见好就收?见好了没有?
德国的法西斯政府债台高筑,日本国内 “二二六” 就不说了,国家已经到非打不可的地步了,哪里还能收?
因为 “入关” 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
什么 “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打破 ABCD 封锁圈”、什么 “阳光下的地盘”“生存空间”,花里胡哨的辞藻裹挟着老百姓去扣关,结果一去不回头。
因为见好就收这种事多数时候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当你特别困难的时候,尝到了甜头你一定不会收手的,就是个人都收不住更何况是体量大得多的国家,要收手那就是更加困难的事。
他们都想见好就收。
日本方面一直想满足于占领满洲就好,他们在大陆的所有战略核心就一条,坚决维护满洲国安全。张鼓峰诺门坎都是为了满洲国安全打的仗。卢沟桥事变以后不论政府和军部下达的指示都是不扩散。即使老蒋发动了上海战役,日军高层依然要求进攻停止在上海周边。奈何不了战争可不是你一纸命令可以停止的。蒋介石只要坚决不签署协议,战场上就不可能一方面停止。现地指挥官为了军功以及军队安全也会追击敌军不让对方反攻。奈何老蒋被打得在地上摩擦也死不和谈,还不断从国外搞点补充撑下去,不少武器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运过来。等到法国投降以后日本琢磨这那法属印支是不是收了?省得老蒋从这里搞武器和补给。终于到了美国忍受的最后边界,下最后通牒不然就钢铁石油禁运。
希特勒方面也想见好就收呀。他其实不想打英法而真的只想拿下波兰以后停手呀。看地图就知道德国怎么可能轻易放弃但泽? 把东普鲁士变成一块飞地。那相当于中国把起家的黄河流域中原大地让给别国。无奈波兰死不让步。元首只好和死对头慈父签协议瓜分波兰了。英法对德宣战真的出乎元首意料呀,几次伸手都没意见这次你俩发啥疯?等到把法国打趴下元首真的很想和英国签和平协议呀。无奈英国真铁了心干下去了。这下子麻烦了,要知道德国海军不行,靠占领的区域的资源人口市场怎么和大英帝国和美国比?内循环真的会被玩死的。元首想想觉得那就只有对不起慈父了,我也不是不想遵守协议,但是没生存空间只好问你要了。死道友不死贫道。
总结看来,不论日本和德国都想在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刻结束战争,也大致准确的估计到最有利的时刻在哪里。架不住这仗不是您想结束就可以结束的。等到战争扩大到英美忍受的极限,英美将德日排除出世界贸易体系。而德国日本控制的资源市场都远小于美苏英,内循环就会循环死,只有冒险干下去还是被慢慢封锁死两条路。
其他很多回答谈了 “见好就收” 的内因,在这里简单讨论一下 “见好就收” 的外因,即外部环境。
希特勒用了比巴普洛夫大楼还短的时间打下法国后(日常乳法一下),确实是想和英国和谈,消化战争成果的。但丘吉尔不是张伯伦,就是要和德国干到底,而且背后还有美国的撑腰(英国不能容忍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美国不能容忍大西洋对岸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因此,德国必须保持战争机器的运转;而且,东边的斯大林也开始准备动手,防止希特勒积蓄力量调转枪口朝自己。
这样看来,德国又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沼。这个时候见好就收,就只能给东西两线的对手积蓄力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继续开战。
对日本而言:
下克上,天诛,尊皇讨奸…“见好就收从来就不在当时日本的选项范围内,外交人员好不容易解决一个问题,军部以及下级军官马上又会制造一连串新麻烦,外部环境不断恶化。难得有一个石原莞尔,但东条上等兵一点也不待见他。
论见好就收,还得看 62 和 79,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利益最大化。
1942 年 10 月 12 日,毛泽东同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在激战中,就已经做出了判断,并总结:
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以下引用全文
这是毛泽东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
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 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有许多人在这种时候还被德国的攻势所迷惑,以为德国还有获胜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一九一八年冬,在一九一六年,德军曾向法国要塞凡尔登举行数度的进攻。当时德军的战役统帅是德国皇太子,投入战斗的力量是德军的最精锐部分。当时的战斗是带决战性的。德军猛攻不克,整个德奥土保阵线再也找不到出路,从此日益困难,众叛亲离,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后的崩溃。然而当时英美法阵线方面,还没有看出这种情况,以为德军仍极强大,不知道自己的胜利已经快到面前。**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整个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及其进行了几年的侵略战争,正是这种最后挣扎的表现;**而在战争中,又以攻击斯大林格勒表现它自己的最后挣扎。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面前,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内的人们也有许多被法西斯的凶恶面孔所迷惑,看不出它的实质。自从八月二十三日德军全部渡过顿河河曲,全面地开始攻击斯大林格勒,九月十五日德军一部打入该城西北部工业区,至十月九日苏联情报局宣布红军突破该区德军包围线为止,共计进行了四十八天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这一战终于胜利了。在这四十八天中,这个城市每天的胜负消息,紧系着无数千万、万万人民的呼吸,使他们忧愁,使他们欢乐。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在这四十八天中,世界人民的注视斯大林格勒,和去年十月间世界人民的注视莫斯科,其关心程度,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希特勒在西线胜利以前,他似乎是谨慎的。攻波兰,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尔干,都是注全力于一处,不敢旁骛。西线胜利后,他就冲昏了头脑,企图在三个月内打败苏联。北起摩尔曼斯克,南至克里米亚,向这个庞大坚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举行了全面的进攻,这样就分散了他的兵力。去年十月向莫斯科进攻的失败,结束了苏德战争的第一阶段;希特勒第一个战略计划破产了。红军制止了德军去年的进攻,并在冬季举行了全线的反攻,是为苏德战争的第二阶段;希特勒转到了退却和防御的地位。在此期间,希特勒撤消了他的前线总司令勃鲁齐区,自己充任总司令,决定放弃全面的进攻计划,搜索欧洲全力,准备向南线作局部的但被认为是打击苏联要害的最后进攻。因为这一进攻带着最后一次的性质,关系法西斯的存亡,希特勒就集中了极大的兵力,连在北非作战中的一部分飞机坦克都抽调过来了。从今年五月进攻刻赤和塞瓦斯托波尔起,进入战争的第三阶段。希特勒调动了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兵力,附以飞机坦克的主力,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作空前剧烈的进攻。他企图迅速攻下两处,达到切断伏尔加和夺取巴库两个目的,然后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并令日本法西斯集中兵力于满洲,准备在斯大林格勒攻下后进攻西伯利亚。希特勒妄想把苏联力量削弱到足以使德军主力从苏联战场上解脱出来,以便移到西线对付英美的进攻,并可掠取近东资源,打通德日联系,同时,日军主力也可从北面解脱出来,以便西进南进对付我国和英美,而无后顾之忧,这样来争取法西斯阵线的胜利。但是这个阶段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希特勒遇到了苏联制其死命的策略。苏联采取了先则诱敌深入、继则顽强抵抗的方针。五个月的战争,使德军既没有打进高加索油田,也没有打下斯大林格勒,迫使希特勒顿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现在已是十月,冬季就要到来,战争的第三阶段快要结束,第四阶段快要开始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战略企图没有一个不是失败的。在此期间,希特勒鉴于去夏分兵的失败,集中他的兵力向着南线。然而他尚欲东断伏尔加,南取高加索,一举达成两个目的,仍然分散了他的兵力。他尚未计算到他的实力和他的企图之间的不相称,以致 “扁担没扎,两头打塌”,陷入目前的绝路。在相反方面,苏联则是越战越强。斯大林的英明战略指挥,完全站在主动的地位,处处把希特勒引向灭亡。今年冬季开始的第四个阶段,将是希特勒走向死亡的阶段。
拿希特勒在第一阶段上的情况和第三阶段作比较,就可知希特勒是处在最后失败的门口了。目前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方面,实际上均已停止了德军的进攻,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他在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整个冬季中所整备的一点兵力,已经耗竭了。在苏德战线,距冬季不到一个月了,他须赶快转入防御。**整个顿河的以西以南是他的最危险的地带,红军将在这一带转入反攻。**今年冬季,希特勒因被死亡所驱迫,将再一次整备他的军队。他或者还可能搜索他的一点残余力量装备出几个新的师团,此外则乞援于意、罗、匈三国法西斯伙伴,向他们勒索一些炮灰,以应付东西两线的危局。但是,他在东线须应付冬季战争的极大消耗,他在西线须准备对付第二条战线,而意、罗、匈等国则将在希特勒大势已去的这种悲观情绪中,一天一天变成离心离德。总之,十月九日以后的希特勒,将只有死路一条好走了。
四十八天中,红军的保卫斯大林城,和去年保卫莫斯科市有某种相同。这就是说,它使得希特勒今年的计划也像他的去年计划一样,归于失败。其不同点,则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虽然接着举行了冬季反攻,可是还要遭到今年德军的一个夏季进攻,这是因为一则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尚有余勇可贾,二则英美拖延开辟第二条战线的缘故。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反攻,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起义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
希特勒面前遇着的,是三个强大敌人:苏联、英美及在其占领区的老百姓。在东线,是屹立不动的红军壁垒和整个第二冬季以及连续下去的红军反攻,这是整个战争和人类命运的决定的力量。在西线,即使英美还采取着观望和拖延的政策,但等到有死老虎可打的时候,第二条战线总是要建立的。希特勒还有一个内部战线,就是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部分正在酝酿着的一个伟大的人民起义,只待苏联举行全面反攻和第二条战线炮响,他们将以第三条战线出来响应。这样,三条战线夹击希特勒,就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的伟大历史过程。
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
这一形势,将直接影响到远东。明年也将不是日本法西斯的吉利年头。它将一天一天感到头痛,直至向它的墓门跨进。一切对世界形势作悲观观察的人们,应将自己的观点改变过来。
备注:文章发表于 1942 年 10 月 12 日,1 个月以后,1942 年 11 月 19 日,正像毛泽东同志预言的那样,苏联红军发动天王星行动,从顿河以西以南方向发起反攻。
因为已经打到那个地步了,停不下来了。
德国打东欧,日本打中国,都是亏本买卖,人越打越少,债越打越多,停下来,你会发现还是破产,还是得不到想要的资源,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
简单的道德化评价是远远不足以解释人类历史的,某些人那种 “四条腿好,两条腿坏” 式的连零阶近似都算不上的玩意,除了满足特定的批判欲望之外,基本毫无作用……
希特勒还呼吸空气呢,难道你就得憋着?
这里基于《崩溃: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给出一个视角:
社会作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崩溃,基本可是归为两种途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前者就是在明智的集中领导下,为了长期利益最优化而避免短期竭泽而渔(例如日本幕府曾正确采取了保护森林的政策)。后者则是在较小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充分理解自身的处境,经过平等的决策流程作出正确决定(例如太平洋上一些成功生存千年的岛屿社会)。
当时德国和日本的处境:
自上而下:不能定于____(德国迟迟不肯进入总动员,日本祖传下克上),台上的人也很可能没有逼数(昭和参谋满脑子只有进攻)……
自下而上:当时的世界局势没有简单到可以凭直觉作出正确认知(日本近代战无不胜的历史导致民众拥护扩张政策),认识到的人也无法影响决策……
两种方法都不可能,所以就只能在边际收益递减的单行道上一路狂奔,直至崩溃。。。
另一个失败的例子,是美国在冷战胜利后被意识形态百万漕工绑架(如:通 俄 门)。。。
「见好就收」是没问题啊~
这就是为什么战端一开就没那么容易停下的原因,二战如此美阿战争也是如此~
我滴妈呦。
战争不是你想停,想停就能停的。
你看美国被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拖成什么样了,想撤个军有多难。
别说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是市斤小民的冲突,一但上升到肢体冲突,都很难自觉停下来。
而国家间的战争,其它国家,一般都是巴不得你们互殴,根本不去劝架,也就越打越厉害。
因为这是人类的本性,能克服这种本性的就能被尊为伟人,然而伟人不常有,而俗人永不匮乏。
我就举一个例子,你见到过股市里赚到大钱后永久退出股市的人吗?
凡是退出股市的都是血亏才永久退出的(名义上,十之八九有了点积蓄还会回来)。
德国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的表现和股民没什么两样,前期赚了大便宜,就像股票节节高升时,怎么可能舍得退出侵略战争?中期战略相持阶段,就像股票长期横盘时,怎么可能不认定只要再坚持一把就一定能突破?到后期逐步败退时,就像最近在雪球 APP 上出名的 1000 万亏到 300 万的那位,他舍得斩仓永久离场吗?
日本入完山海关,还有居庸关紫荆关,入还是不入?
入完居庸关紫荆关,还有平型关武胜关娘子关,
等中国的关入的差不多了,日本人发现美国要犁庭扫穴,美国是新的大明,夏威夷是新的山海关。
在当时谁敢说不入谁就被打成日本的卖国贼叛徒,见好就收?不存在的。
七七事变后,石原莞尔确实提了反对意见,他的理由是中国民众”国家意识正在觉醒 “,中国人会利用” 辽阔的领土 “进行持久战,在抗日战争处于僵持阶段时,日本官方的调查同样也做出了类似的判断而确定了” 诱降 “为主的政策。而战争初期的乐观派坚持认为中国不会“统一”,甚至认为只拿下“天津,北平”,中国就基本输了,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后,已经有人提出支那人“狗屁不如” 的看法,而且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常常得出,中国人无论谁来统治都无所谓的结论,日本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所以 “国力不够” 是不能够的,当时的设想并没有想到要打持久战,基本认为攻占几个大城市后,蒋介石就会投降,中国也必然四分五裂,只需要不超过半年的时间,中国政府必然会投降或者倒台。
七七事变的发生除了受日本国内的环境影响,也是日本 “蔑华观” 几十年来发展的产物,此前日本只要表现强硬,中国的当权者无一例外会选择退缩。
到了 1943 年开始,日本在二战战场上处于劣势,此时由周佛海出头,公开讨论和蒋介石政府议和,1944 年的 “一号作战” 后,日本基本放弃 “汪伪政府”,只要蒋介石返回南京,与日本签署同盟条约,除保留伪满洲维持现状,日本可” 完全撤军“,这时的要求都回到“九一八” 了。这一时期,“见好就收” 是日本想要的,但是像孔祥熙为蒋介石报告中说日本财政比我国还困难,不论国,还是共,都已经意识到日本必然失败,议和几乎没有可能,虽然国民党政府在 1944 年初公开宣扬抗日战争将很快胜利后,惨遭暴打,但并不改变国民政府对大局的判断,而解放区在同样乐观的表态中,正在逐步进行反攻,这个时候” 见好就收 “,已无可能实现。
1935 年到 1936 年间,国共对日政策都发生了变化,并且” 民族统一战线 “的理念得到了共产国际从中协调,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罕见的使用了” 诸位先生 “来称呼国民党,整个国家的向前发展是会引发中日战争的爆发,这也是一些日本人的看法,所以,为了不使已得到的”成果 “被中国夺去,同时担忧中国民族运动进一步发展而对日本产生不利影响,在中国处于” 四分五裂“时,先下手为强,立刻灭亡中国也是策略的一种,而且在当时大多数日本人看来,理由十分充分,前途十分光明。
德国并没占领欧洲啊,希特勒有些时候讲道理,所以凡是入轴的他都不占领。然后西班牙这种二五仔希特勒竟然也轻轻放过,哪怕西班牙入轴可以直接拿下直布罗陀将地中海变为内海,德国依然放任西班牙骑墙。
德国真正可以止步得占领巴库油田,但是这个战略目标一直也没达成。
本来是有希望的,但是巴巴罗萨好大喜功,做了不切实际的规划,然后执行的一塌糊涂。
如果占领乌克兰后全力南下拿到巴库油田,希特勒就有打持久战的资本了,也就可以停手了。
以斯大林的实际,未始不能和德国媾和。
但不肯停手的始终是希特勒,那还有啥好说的?
从它们自身原因来自于两个阶段,两个思维。和炒股票赌钱有点类似。
第一个阶段,股票涨疯了,它们前期打的太顺风顺水了,这时候你让它卖掉股票不玩了?德国和日本前期轻轻松松扩张一大片领土,一本万利的时候,你让它们政府刹车?高层想,民众也不愿意啊!
第二个阶段,已经开始下跌,但是它们有赌徒心态,认为还会涨回去,只是一时的困难,如果割肉,要亏出去一大波,不如再坚持看看。事实上日本和德国都有想停下的高层人士在,可惜在更多的赌徒心态高层人士压制下,从上到下还没有做好认输亏本的心理准备,导致它们的战车继续向前。
上面是它们自身,然后就是外界变化,外界其实也是一样的赌徒心态。
外界同盟国意识到它们开始有优势,翻盘是大概率的事情的时候,外界的同盟国怎么会允许它们停下止损,轴心国不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同盟国岂不是亏大了,所以同盟国共同宣布只接受它们无条件投降,这其实就是断了轴心国和谈的退路,因为同盟国需要要把前期亏出去的挣回来!
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的局面,你占优势的时候你不愿意停下,你不占优势的时候赌桌对面不会让你停下。只有一方输光了本钱,才会允许下赌桌。
为什么美国只敢虐菜?
不是他打不过大国,这世界上单挑他还真没打不过的。
问题是图什么啊,虐菜多轻松,想虐就虐,想停就停。
打大国,没打下来怎么办,你想停他不想停怎么办?
德日就是到了,自己想停,别人不答应,这个阶段。吃了那么多,一句话就停了?当别人是傻子?
为什么渣土车经常撞死人?司机不会刹车吗?
不因为渣土车超载超速的时候刹车就是车毁人亡
炒股的都想高位卖出捞一笔就走,然后嘛。
二战,是一场武装投降。
德国和日本最核心的国家精英(山本五十六、曼施坦因等等),都知道自己打不赢,但是都做着打出统战价值、给英美当旗下第一打手的欲望,绥靖政策的失败并不是和平的失败,而是收编和招安没有谈拢,他们对英美和非英美国家,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他们想要获得大陆和海洋,只是想成为英美的代理人,而他们最终一个成为欧洲代理人、一个成为亚洲代理人(一段时间),已经事实上成功了,二战的目的已经完美达到了。等他们把欧洲、亚洲祸祸完了,就成了美国的完美代理人,美国也满意的收编了他们,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清算(除了麦克阿瑟任性的报了私仇以外)。
二战的反法西斯面皮被撕开以后,横竖都写着两个字:反共、再殖民化。对于英美,确实如此。对于亚非拉国家,以及苏联,则是乞活一战,横遭杀戮。
罗斯福的伟大之处,就是他没有欣然收下、同流合污,而是抱着朴素的正义观念惩戒了这两个试图用杀戮获得招安的国家。但是我们没有罗斯福、只有无数个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了。
这一场死伤数亿人的武装投降,唯二的异数,只有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出现。
但是历史仍然在努力回归。
德国其实很尴尬,他要么不打仗要么就很难停下来。当德国干掉波兰以后其实本质上已经和法国英国对上了,暂时不动手只不过是双方都在争取时间。而且双方一战的梁子还没解开呢,这仗必须打。而法国被灭了之后其实德国整体损失并不大,甚至英国都被迫缩在岛上防守更是加强了他们自身的信心。那这个时候欧洲就剩下一个国家能对他产生威胁,就是苏联。一开始双方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因为苏联在欧洲其实与英法关系也不是太好,而且苏联从大饥荒大清洗中刚刚缓过来还需要时间准备。但是,无论斯大林还是希特勒都清楚这张停战协定就是个缓战书而并非停战书。德国最缺的就是油,这一点上英法都不能满足他们。而苏联有现成的,其实苏德战争在苏联大量产油地区沦陷之后德国的燃油大多数都是从苏联就地取材支持战争,否则根本不可能支撑的下去。而随着后期苏联红军反攻夺回来了这些地盘,这场战争没啥悬念了。所以,德国的计划不能说没道理,如果英美继续不与苏联合作按照战争初期的那种动辄几十万大军被包饺子的情况,苏联未必撑得住。可以看看中途美英给苏联援助了多少辆卡车,这些卡车真的是很关键,就像志愿军入朝作战最急需的还不是轻武器的改进和火炮,而是大量卡车保证运输补给。但是,英美也不是傻子如果苏联真的跨了他们也别想好过,到时候德国要技术有技术要资源有资源,美国等于放出了一个可以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英国就孤零零的等着德国整合资源发展海空军最终支撑不下去。所以,德国要么不打要么就把趁着英法被击败的这么好机会的时候一统欧洲我觉得没毛病,而且打苏联也不是完全没希望的。起码,这一步步的还是有章法有合理规划的。
但是,日本就不同了。如果德国的行动是国家整体战略下的行动,那日本就是政府被前方将领逼着追认擅自做主的行动。比如 918 事变就是日军擅自行动,以小博大。虽然日本侵华的野心从来都在,但是对于如何侵华始终存在分歧。日军擅自行动更多是出于私利,他们的思维好比中国古代那些将军攻城掠地领功受赏,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不惜用冒险绑架整个国家配合他们的行动,最终 918 之后那批策划者不都是高升了。他们这么干给那些日军少壮派带了个头,把中国当成了他们刷军功升官发财的地方。这个时候日军高层也不敢太阻止,他们自己升官了如果这个时候搞不扩大阻止下面的人立功,说的不好听点他们有被赶下台被政变的风险,断人家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军当时的表现人家不搞你搞谁?918 人家一万多少人就敢开战,打的你十几万人三个月丢了东三省,当然国军怕的也不是这一万多人,而是人家背后有个现代工业国家支持,这种胆怯害怕暴露无遗。这种表现你让日本人怎么想?这不光是张学良一个人的锅,这是当时大多数国民党高层普遍存在的心理,就怕日军大举打的来犯,那样我们必输。到了关内似乎有些抵抗了,我们教科书上最赞扬的 29 军 10 万之众三天丢了北平日军华北的驻屯军不过 8400,虽然我们称他们是英雄但这只是出于对他们精神的赞扬以及宣传需要,从实际战果来看大家都有数。淞沪会战打的很努力,但是还是三个月损失三十万部队连南京都丢了。台儿庄会战打的够好了,29 万部队打几万日军打到兵力都不够用还没全歼敌人。这种打法打下去都让整个日本对这场战争充满了盲目的乐观,毕竟打的太轻松了。就日军这样的机械化程度火力配置,哪怕是遇上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野和华野都不敢这么嚣张,因为中野和华野是具备一口气吃掉两三个日军师团的能力的。日军哪可能这么如入无人之境?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德国和日本不见好就收很大的原因都是前期顺的可怕,给了他们无穷的信心。
收了咋解决问题?咋解决经济危机?
东西卖不掉就要亏本。善良的资本家们,为了不亏本,为了像个守法的好公民一样把交易一件件完成,好激活濒临死亡的经济,他们就必须把法律改得便于逐利,或者是在别的地方做手脚——啊不,合法行为,然后想办法让别处的生产力摧毁,从而那里的市场就能到自己手里,没有谁能和自己竞争,有生产力的自己就更能成为霸主,就更能笼络到更多资本,从而完成他们让资本更加集中膨胀的夙愿。
为了这种夙愿,人命算啥?好吃么?所以啊,他们没理由,花精力研究需要啥时候收手,因为没必要,并且,其实是闹得越大越好。
更何况,除非是被苏联打了下来,否则,你看西德和日本,那些吃完本国劳动者又吃全世界劳动者的血肉的法西斯豺狼战犯们,他们哪个不是摇身一变立场,却仍然身居要职?
法西斯用种族主义宣传,可以说是最在乎国家(national)的了,然而,在那群投机吃人的东西们那里,这个东西才是最没用的:他们看的明白。
——哦对了,「纳粹党」的前两个字的对应的德文,含义即同「national」。不信的话,你看看希特勒那个党的中文全名,再看看伟大的国际歌里说的「英特纳雄耐尔」的单词,琢磨琢磨那个前缀的含义,然后,试着换个角度来看问题,想必很多疑惑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不要只以国家为主体,来试图理解那场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世界大战:这样是理解不了的,甚至连我们的敌人到底是谁都搞不清楚的。
「系统崩溃自内部」。
世界规模的战争发起者,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形态,自然就是濒临毁灭的了。
而整个世界也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么,世界级别的大战本身,其实也是整个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要进一步走向毁灭的征兆了。
二战后,曾经给战争双方卖军火的、甚至其士兵在打到了德国的时候也被要求不能攻击在德国的本国工业设施的,汇集在美国方面的资本势力,他们催生并利用了让地球无数老百姓成为冤魂的法西斯主义,最终在全世界各个地方的生产力都被摧毁得一片狼藉下的情况下,成了得利者,并且也在某种角度上重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如今特别是在美帝国主义势力的宣传下,被称作「恶魔」的斯大林,不也正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才在各个方面都不得不做出妥协了么?反倒成了他个人的黑料了。
甚至,美国本土安然无恙,它都能借这点给你把它自个儿装点成「人类文明之光」。
「法西斯」的故事,还远远没有完结。二战的结束,可不是它「收手」的节点:只要资本还存在,它的肉体就总能在人世间重生,挨个儿来,轮换着!
你们这批大头兵靠着下克上摇身一变成了高官,现在又想拦着不让下面的人吃肉?
那可不行。
因为日本根本没得到好处,中国当时还是处在半封建社会,没有工业,农业及其落后,大部分人民又没接受过教育,最要命的是中国当时没石油,大米还不够自己吃,铁矿有,但炼铁能力及其落后,日本侵略中国一直是在赔钱,日本靠发行战争债券才维持了对中国占领区的统治。日本想要的资源早就被欧美列强瓜分完了,菲律宾的橡胶是米国的,越南的大米是法国的,爪哇的石油是荷兰的,而海上运输是大英帝国的。中国当时只是一块鸡肋,你以为英美为啥不殖民中国?不是不想,而是没油水。
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 “内卷” 问题。
对于军官来说,搞事情找仗打才能升迁。
谁都知道战争扩大下去不好,需要消化,但是面前的功绩,你放弃了就别人拿了。
你想停下,就会被更多想升迁的新锐军官挤走。
而社会被裹挟在军国一体的车轮上,滚滚向前,直到撞碎。
“见好就收”?这个侵略的好处是每个人都能拿到的吗?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土肥原通过军事冒险飞黄腾达了,凭什么就要停下来?我们五郎、七郎们也要发起战争、升官嘉爵。凭什么只能关东军发动事变,扩大地盘,我们华北方面军就只能老老实实拿工资吗?凭什么好处只有陆军能拿,我们海军、空军就不能搞事情吗?
你看,一旦开了头,这事能停下来吗?后面多少人跃跃欲试呢。
再说,你揍了别人一顿、抢了人家东西,然后说咱们和好如初、以后继续当朋友,有这样的好事吗?
假如,这群大日本帝国的高层及它们的智库们,它们地狱有灵的话,一准会感到自己比窦娥都冤:老子们一直都想见好就收,可军部那一帮子下层马鹿们刹不住车啊!……。
从 1910 年开始,日本最上层皆算是蛮清醒的,他们一直就琢磨 “见好就收”。
这时的 “大日本帝国” 附近,仅剩下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与大清帝国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们携手在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但是它俩的体量过份的巨大,仅仅从纸面上看的话,似乎都是极难吭得动的超级庞然之物。
帝国的周边已没有什么貌似软柿子的土地可供吞并了。
按照日本高层的战略计划:在彻底的消化融合掉已经完全吞并区(整个朝鲜半岛、半个库页岛、全部的南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及附属岛屿)以后,再继续扩展帝国的疆域。
可惜,在一众日本军国主义思潮刺激出的中、下层 “少壮派” 军曹们却等不及了。
" 少壮派 " 们早已急不可耐,秘密组织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激进组织。
面对高层的 “冷静”,少壮派们甚至不惜发动一次次的血腥兵变:他们先后杀死“不求上进” 的首相冈田启介(未遂),杀死了 “主和派” 内大臣、海军大将斋藤实;杀死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杀死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杀死…………… 等等。
少壮派们一连串的刺杀上层首脑机关的诉求是 —— 急速大举拓展帝国的国土,好建功立业。
随后,在满洲及华北发生了 9.18 事变、7.7 卢沟桥事变,紧接着松沪会战及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等等一系列战略性重大的军事事变中,它们皆由日军自下而上 “自发” 的、先斩后奏的,底层军人 “私自” 搞起来的。
让人意外的是,日本的对手极度腐败及军队羸弱不堪,这些看似毫无胜算实力悬殊的一系列的豪赌都取得了狂赢。
九. 一八事变中,中日兵力对比是:驻防满洲的护路队(关东军)仅仅拢共才 1.6 万人,它们将面对的是张学良精锐的东北军 27 万多人。
卢沟桥事变中,日军也仅仅只有 2 个步兵联队,1 个炮兵联队,再加上汉奸(伪军保安队)共约 1.7 万人。却要对付国军 29 军 6 万多人的抗击。
也只有南京保卫战时,双方兵力不算太悬殊 —– - 唐生智 15 万人的守军对抗松井石根不足 8 万人的六路围攻。
日本高层们最终在对这一系列 “突发” 事变后,也就默认了这一次次的 “意外收获”。
当然了,估计他们稍稍还有些乐见其成的心理。
日本政府经过这一次次由中、低级军官们 “对赌” 中获利丰厚,就 “被动” 的穿上了“停不下来的红舞鞋”,整个国家也彻底被 “军国主义” 民粹思潮所绑架了,逐渐被拽入了全面战争的泥潭,终于梦碎黄粱。
我们再看纳粹德国为什么也不 “见好就收” 呢:
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所以停不下来贪婪的扩张脚步,主因是:
西方的绥靖诱惑,终于养虎成患。同时德国自身的情报谬误造成自信心逐渐膨胀,严重低估了对手(美, 苏)的巨大潜力。
最开始,希特勒赌西方(主要是法国)不会阻止它们的军队违反《凡尔赛合约》,他让德国国防军试探着开进了鲁尔区。
事后,最敏感的法国和比利时两国,果然没有阻止它发生。
紧接着希特勒又赌西方国家对德国合并奥地利的冒险行动不采取行动。
结果事后,英国、法国真的没有发声。
当时,法国如果第一时间吓止希特勒的这一冒险,也许二战就不会发生(也有可能要推迟 N 年才能发生),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希特勒那是真贪婪,就像《渔夫与金鱼》里的臭婆娘一样,获得了奥地利以后得陇望楚,他又盯上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时候,英法还是有机会扼杀掉希特勒的贪婪,可惜张伯伦、达拉第这老几位就显得目光短浅了,他们为了短暂的” 和平”,相信了阿道夫所保证的:“苏台德,这是我国最后的领土要求,我保证…..”。
依然放任了希特勒继续扩展德国生存空间的行动。
希特勒又又赌赢了!
直到 1939 年的那个开学日的凌晨,希特勒与苏联携手瓜分波兰时,令人惊叹的是西方大国们依然采取绥靖政策。
彻底瓜分完波兰后,虽然英法等国名义上已经对德国宣战了,但是,在西线大家都只是静静的分别躲在马奇诺和齐格菲防线里瞅着对方,甚至双方连互相用语言对骂都没有发生。
而地球的另一边,那个唯一可以抑制住德国继续膨胀的强国 USA,它还在继续当它的深宅男,不闻世事孤独着自娱自乐。
在 1940 年夏天,假如希特勒能稍微理智点 “见好就收” 的话,第三帝国是完全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消化整理这些 “新归并” 的庞大的土地,毕竟在它的周边,甚至全球皆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所有的人都不想再打仗了。
1940 年 5 月,也就是德国与西方相互 “你瞅啥?” 了仅仅 8 个月后,终于耐不住寂(贪)寞(婪)的德国开始突然闪电入侵西欧。
这时候,只要德国的态度专一一点点,不要同时两线作战,我们从战略上来看,这依然不算是一步臭棋。
可是,德国的情报部门把苏军描绘成今天我们眼中的印度军队一样的不堪:军队犹如一盘散沙,整个 CCCP 的中、高级军官,几乎都被斯大林在‘肃托’运动中肉体灭绝了,这时苏联军队只有不到 200 个不满员师(真实的情况是开战当天,苏联实际有 390 个师级作战单位)、乌克兰、白俄罗斯连续大饥荒,饿殍遍野民怨极大,波罗的海三国更是人心浮动、期盼独立、苏军战斗能力十分低劣,就在不久前,70 万苏军竟然被小小的芬兰军一番 “羞辱” 重创……..。
希特勒在巴巴罗萨发动前说:苏俄就是一个腐朽的大厦,只要我轻轻一脚踢到门框,它就轰然倒塌………..。
德军已经连续 21 个月(1939.9——-1941.6)无坚不摧、攻无不克了,这让他们自信可以打破 “两线作战必亡” 的历史魔咒。
1941 年 6 月 22 日这一天凌晨 3 点,德国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 两线作战。
在世界上,一个新崛起的势力,它往往会不停的扩展它的势力范围,直到遇见可以彻底消弭掉它的冲击力量,这时,它才会停止扩张的步伐。
法西斯其实就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集权专政。而其领袖不管是希独睾,墨索里尼还是日本天皇,只不过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小胡子扩军备战,把全国经济都纳入国家控制,实行强制生产。这看似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却使得垄断资产阶级得利。要扩军备战,就必须造枪造炮,军工及其相关的企业就能开工,而且不愁销路,因为国家和军队会站出来买单。军工产业的兴旺不仅挽救了部分人口的失业问题,还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工人有了收入,就要消费,也是更多的产业得到恢复。所以德国这么快就度过了经济危机。
德国是在扩军备战,但国家的钱都用来发展军备了,政府哪有这么多钱?于是小胡子就要迫害犹太人,打着民族主义的幌子从犹太人手里抢钱,还可以转移社会矛盾,一箭双雕。
当然,犹太人手里的钱也有被抢完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德国就必须对外扩张,通过抢其他国家的钱,剥削其他国家的人民来继续发展。抢完一个国家必须再抢下一个国家,小胡子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一旦停步,以军工为主的国家经济体系就要崩溃。[机智]
图为德国对于占领区的剥削
(啊这,显示不出来可还行)
德国其实是想收的,但英国人不想让德国就这么成为欧陆霸主,几百年的英国外交就是为了阻止这件事情发生,欧陆出现一个老大是英国不能接受的。。所以英国佬不谈判,要打到底。
德国人己经明白打不掉英国了,如果不恢复和平,德国人迟早要被窒息而死。表面上德国当时风生水起,但实际上北方出海口被卡着出不去,占了法国有了地中海出海口,但地中海自己也不过是大一点的湖,西出大西洋,直布罗陀是英国的,南下印度洋,苏伊士运河也是英国的。。现在我们看二战史,天天见德国潜艇在海上炸英国货船,为何不见英国佬报复去炸德国货船呢??因为没有,德国除了潜艇以外的船基本出不来,被封锁的死死的。。。这才是德国打苏联的根本原因,苏联当时本来算是德国的半个盟友,至少不是死敌,两国在历史上结盟远多过敌对,德国的死敌是英法和波兰。。。。。但是德国没有强势的海军,没有好的通往大洋的出海口,这么拖下去迟早是死,只能去冒险打苏联,只要短时间内打下苏联德国人就能不惧英国的海上封锁,所有资源都有了,无需海上交通线也能长时间运转战争机器。。。如果成功,英国也只能坐下来谈了。
日本这边是完全可以收的。首先,日本当时并未与英美一方开战,是完全能谈的,只要日本能跳反,和德国人划清界线,并且不染指英美在亚洲的蛋糕,英美解除对日本的封锁不是分分钟吗??中国?朝鲜?东北?台湾? 鬼才会管你!!!!日本做出些许让步就能得到很多,日本以前占领的朝鲜和台湾在二战之前本就已经是被默认的合法的了,并且一旦和英美达成了新的和约之后,还会有更多东西变成合法,中国的损失将无法逆转,除非以后能通过一次全面战争的胜利来推翻这一切。
还有一点,如果当时日本和英美和谈成功了,估计越南也会被划为日本势力范围,因为越南是法国殖民地,而法国已经 GG 了,殖民地是由已经投降的维希法国控制的,而维希法国是属于德国阵容里的。把越南划给给日本,肯定是要日本自已去打下来才行的。这样做一是可以把越南当成好处 “送” 给日本,二是要日本从德国阵营的嘴里夺食,如果日本答应了也等于是交了投名状。当然了,虽然英美自已的殖民地是不可能让给日本的。
结果日本却选择和英美开战,我认为究极原因是因为鬼子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几场国运之战都胜了,,人有点飘了。。觉得我大日本帝国要是真的在压力之下和英美和解了,总归会有些城下之盟的屈辱感。。况且当时的德国如日中天,怎么看也没有理由跳反。。。。 打,开战,赢了就是万世不朽之功,然后真开打了,然后就 GG 了。。
本回答来自 二战的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不 “见好就收”? - 忠君爱国洪承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964876/answer/1441764658
无意侵犯作者版权,仅做复制备份以防删帖之用。
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中国抗战的发展,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战略指导思想的混乱有增无减。1939年5月,德国为了在发动欧战时造成有利于己的战略态势,亟欲打破德日谈判的僵局,因而做出了很大让步,由外交部条约局局长高斯提出了妥协案。其中包括两套供选择的方案:第一套以日方意见为基础,加进德方的一些要求;第二套以德方意见为基础,加进日本的一些要求,德国虽然在表面上做了若干让步,但实质上却和过去的方案没有什么区别。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又围绕着缔约对于解决 “ 中国事变”的利弊问题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陆军方面强调,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将牵制美英对中国的援助,并削弱中国内部的反日和亲共主张。海军方面则认为,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从而拖延 “中国事变” 的解决。
5月7日,五相会议研究了高斯方案,陆相和首相主张立即接受,但米内海相坚决反对。为讨论三国同盟问题,平沼先后召集了70多次五相会议,每次都毫无结果。
德国等得不耐烦了,便先和意大利缔结了 “钢铁盟约”。在这一形势下,日本国内法西斯分子掀起狂热的反英运动,海军首当其冲,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由于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一向寡言少语,在社会上有“ 金鱼大臣—装饰” 之称,因此对海军的非难主要集中在好斗的山本五十六身上。社会上到处传言,说山本是米内的真正后台老板,指责山本是阻止签订三国同盟的 “绊脚石” 和幕后策划者,是“ 亲英美分子”。
在右翼政党大日本生产党的一个团体的决议中,还专门有针对山本的内容,要搜集山本私生活方面的材料,即他同他的情妇新桥的艺妓梅龙间来往的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在社会上把山本搞臭,破坏他的形象。当时,海军省经常收到 “宣言书“”、请愿书“”、劝辞书” 和“ 锄奸书”。秘书官实松让还特意记下了前来递送 “ 劝辞书” 人的口头转告:“ 请转告山本,如果他不立即辞职的话,本同盟将呼吁全国国民,使他陷入窘境。同时,我们还要采取强有力的其他手段或措施,届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样,直到1939年8月,由于海军的反对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日本与德国结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德国对同日本结盟的打算也因其正与苏联打得火热而冷淡下来。8月23日,长期对立、争吵的苏德两国突然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在此之前,德国与苏联的缔约活动一直瞒着日本。8月21日,德国在断定这时把正在进行的苏德谈判通告它的东方盟友已不会有什么风险之后,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大岛浩。大岛对纳粹政权最为倾倒的就是它作出决定的迅速和果断,现在他有充分的机会来欣赏这一点了。里宾特洛甫在准备动身前往莫斯科的晚上打电话通知了大岛,但在他上飞机之前已没有时间看到他的狼狈不堪的日本朋友了。惊恐交加的大岛半夜里求见魏茨泽克,那位德国外交部官员后来告诉里宾特洛甫说:“日本大使像往常一样显得谈吐自若。但同时,我却发现他的某种不安情绪随着谈话的进行而不断增长。”
当这条爆炸性的消息传到东京时,日本政府就像打开信箱却猛地碰上一群黄蜂飞出来一样,对事先没有得到通知而感到十分恼火,并且茫然不知所措,上下一片混乱。因为《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与先前德国与日本签订的《 反共产国际协定》是根本矛盾的,这不仅意味着日本原先为牵制苏联而缔结该协定的目的已经彻底告吹,还意味着日本被它所一直依靠的德国盟友出卖了。8月25日,平沼骐一郎召集了最后一次五相会议,决定停止三国同盟条约的交涉,随后便于8月28日以 “欧洲发生了复杂离奇的新形势” 为借口,全体辞职。
日本没有同德国缔结一个紧密的军事同盟条约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打乱了它既定的侵略计划,使它陷入了进退维谷的战略窘境。日本政府、外务省的文职部门和海军官员认为,如果缔结如德方所要求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话,只会使西方国家加强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并可能造成俄国的卷入,同时还必定加剧日本与西方国家的矛盾,从而拖延中国问题的解决。
近卫内阁紧锣密鼓积极准备同德国缔结三国同盟时,山本五十六却极力反对会将日本带入日美战争的三国同盟,不断上书吉田善吾海军大臣,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一份意见书中,他写道:日美战争乃世界一大不幸,对帝国来说,则在圣战数年之后,再添新的强敌,诚为国家之危机。在日美两国两败俱伤之后,苏联或德国乘机扩张,欲争霸世界,其时何国得以制衡?如德国获得胜利,我帝国以友邦而示其好意,然则德国未必将疲困的日本放在眼里。因为真正的友邦只有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维持。帝国之受尊重而不断有讨好者,无非是因为我海军 有强劲的阵容。是故,为避免日美冲突,两国应寻求万般之策,对帝国来说绝不可缔结日德同盟。
吉田虽然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观点,无奈内阁中陆相、外相和近卫的压力太大,而辅佐吉田的海军次官住山德太郎中将又温厚老实,被人讥称 “为 海军女子学习院院长”。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中,吉田终于不堪巨大的压力而病倒,并在三国同盟问题于内阁中正式通过之前三周、即9月4日辞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吉田中途退出内阁,松冈和东条入阁,是第二次近卫内阁引人注目、影响极大的三大人事变动。
为了使继任的海军大臣与陆军协调,海军军令部部长伏见宫博恭亲王动用了皇族的威信,举荐惯于息事宁人的及川古志郎大将接替吉田出任海军大臣。
9月15日傍晚,及川海相为统一海军意见在东京召开了海军首脑会议。海军次官丰田贞次郎主持会议,海军省军务局长阿部胜雄少将首先介绍说明了有关缔结三国同盟的经过。及川接着对自己同意三国同盟作了辩解:如果海军再继续反对三国同盟,近卫内阁只有总辞职。对海军来说,实在负担不起导致内阁垮台的责任,所以不得不同意缔结同盟条约。他要求大家表示赞成随后,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为了给会议确定基调,首先发言附合及川的观点。老资格的海军大将大角岑生便代表军事参议官表态:“作为军事参议官,我们赞成。” 既然海军资深人物都如此表态,其后再也没有人敢于发表其他意见。至于内阁中的其他文官,都相信了东条的煽动:在混乱的现代世界上,这是日本 “ 求得生存的最后希望”。然而,松冈洋右对东条等人的谋略持有异议,他反对南进,但支持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他认为,签订三国条约将阻止日、美发生战争。如果德国真的与美国打起来,日本也没有义务自动地援助德国。那些不同意签订三国条约的军政高级官员,因为敌不过松冈的唇枪舌剑,也违心地同意了。
1940年9月7日, 松冈外相邀请的德国特使海因里希 · 斯塔玛到达东京,就签订三国同盟条所作的努力,互相协助。并且进一步约定,三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洲战争及日华纠纷的一国攻击时,三国须用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
在订立三国同盟条约的同时,日本开始南进。9月23日,日军分三路侵入了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 1941年7月17日,天皇命令近卫再次组阁。近卫不到24小时就组阁完毕。之所以能这样快,只是因为几乎没有多少人事更动。松冈的职位由一位与美国关系不错的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担任。丰田上任后首先做的事是电告日本驻维希大使,不管维希政府决定怎么干,日本军队将于7月24
日开进印度支那。期满前一天,维希政府同意日军和平开进印度支那南部。日本驻维希大使得意洋洋地给东京拍了一个电报:
法国人如此痛快接受日本要求的原因是:他们看出了我们的决心是何等坚决,我们的意志又是何等敏捷。总之,他们除让步外,别无选择。
华盛顿时间7月19日,美国方面破译了日本驻广州总领事7月14日发给外务省的一份电报,电报内容是关于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的详细计划。日本第25军确实从7月14日开始从广东乘船出发,先后开往海南岛的三亚。
7月24日,日本开始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一天,美国电台广播了 “ 日本军舰出现在法属印度支那的金兰湾海面,并且有12艘日军运输舰正从海南岛南下” 的新闻。7月25日,饭田祥二郎中将率领的第25军的船队从海南岛的三亚出航了。
7月28日,4万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随即占领了西贡和金兰湾,进驻了8个空军基地和2个海军基地。日本的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赫尔要求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新的禁运,以示报复。7月26日晚,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接着,英国和荷兰也宣布冻结日本的资产,并废除同日本签订的条约。以后,加拿大、新西兰、埃及也采取了同样措施。
7月28日,荷兰又宣布停止履行《 日荷石油协定》,美国也于8月1日宣布完全停止对日石油输出。在亚太地区,所谓ABCD( 美、英、中、荷)包围圈最后形成。《 纽约时报》认为,这个措施 “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打击”,而日本舆论则认为 “ 经济战争已宣战了”,不难想象 “ 下一着会是什么”。根据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的估计,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用两年,战事一起就只够用一年半了。因此,他认为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先动手好,我们一定能打胜。” 永野在一次向天皇的启奏中,预告了石油储备危机,建议决死进攻,又预言能打胜。天皇忧郁地说“:这将是背水一战”
8月4日,美方的情报部门破译了丰田外相于7月30日发给驻德大使大岛的电报。电报对日本为什么不顾苏联而南进的理由向德国作了说明。因为日本要获得南方地区的原材料,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同英美开战。
在8月6日的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调动关东军的措施,并向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发出了《 第523号大陆令》命令。命令关东军在受到苏军航空部队的正式进攻时,可用航空部队向苏联境内发动进攻。为了压迫苏联放弃同英美的军事合作,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以及使苏联在远东的领土非武装化;同时也为了应付德国,并进行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在1941年8月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 “关东军特别大演习(” 即“ 关特演”)。这是自明治以来日本陆军最大的集中和动员,关东军从30万猛增到70万。日本国内为这次动员而沸腾起来。那些军界的参谋们对南进谈得津津有味。在海军军令部,一位军官说:“ 日本已被ABCD阵线包围,我们不能坐失良机。而今,惟一的出路是 “打!” 面对这种形势,一直在为日美和谈进行外交活动的岩畔豪雄大佐,感到日美开战是“ 木已成舟”。
虽然这样,他仍不泄气,还在遍访政府各部门进行游说。8月末,他在一次联席会议上把美日的军事潜力作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对比:钢铁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的比例是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 “大和魂”,日本也决不可能取胜。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止他一个,这些观点引起了戏剧性的政策逆转。上层领导集团再次对开战问题展开了争论
8月28日,近卫致电罗斯福,要求与他会晤。格鲁大使请求国内早日批准日美两国首脑会谈,他警告华盛顿 “,日军惯于突然袭击”,而且日本有个传统 “,民族的绝望心理会发展成为孤注一掷的决心”。然而,赫尔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日本在东南亚军事集结,便对日本人产生了怀疑,并说服了罗斯福,在未取得圆满的协议之前不进行会晤。
9月3日上午11时,在皇宫隔壁的宫内省召开的联席会议上,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说:“日本各方面的物资都在减少,而敌方的力量却在渐渐地增强。再过些时候,日本会越来越软弱,以至于难于支撑下去。…… 我确信,现在有战胜的机会。然而,这种机会恐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 他要求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 “,我们惟一的出路只有加速前进”。陆军参谋总长杉山提出一个新建议:“ 我们必须在10月10日之前争取达到我们的外交目的。否则,便毅然出击。不能老拖个没完没了。” 在军部的坚决要求下,联席会议一致同意了下列政策:“ 为保卫和维护帝国的生存,以10月上旬为初步截止时间。在此之前,作好战争准备。到那时,如果有必要,就决心与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作战计划已经草拟完毕,海军和陆军将同时袭击珍珠港、香港、马来亚和菲律宾。罗斯福婉拒了近卫的请求。于是,内阁便在没有争论的情况下批准了关于截止时间的政策。
9月5日,近卫进宫觐见天皇,将联席会议通过的《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草案上奏天皇。天皇对草案中把战备放在第一位、把外交谈判放在第二位有些担心。近卫担心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再质问军部,因此建议天皇召见两位总长。永野和杉山来到皇宫,就天皇的有关质问作了回答。最后,天皇质问杉山参谋总长说 “万一日美两国间发生什么问题,陆军在多长时间内能解决?有把握吗?”“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三个月解决!” 杉山莽撞地回答。
天皇一听,马上沉下脸来厉声问道 “:杉山,你曾是日华事变爆发时的陆军大臣。你别忘了,当时你说过‘一个月左右解决问题’!可是,四年过去了,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 杉山没想到天皇会问这些,因而面带惊讶的神色辩解说:“ 中国疆土辽阔,无法按预定的计划作战。”天皇听了这种辩解更加愤怒,他再次提高嗓门说:“ 你说中国疆土辽阔,那太平洋不是更辽阔吗?你有什么把握说三个月能解决问题?”杉山只是低着头,一声不敢吭。永野军令部总长对此情景实在看不下去,赶紧给杉山解围说道“ 统帅部是根据大局提出计划的。现在,日美关系好像一个病人在等待手术一样。手术方案必须迅速作出。不动手术则意味着让病人逐渐衰亡。手术虽然是个极端措施,但有可能挽救病人的性命。当机立断是重要的。最高统帅部希望谈判成功,不过,如果和谈失败,手术就势在必行。”
9月6日,天皇正式召集御前会议,审议《 帝国国策实施要领》,进行战争或和平的最后抉择。近卫、永野、杉山、丰田外相和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陆军中将,一个接一个地表态,都对外交谈判不抱希望,认为日本必须为战争作好准备,越快越好。铃木将军谈了国内资源令人忧愁的情况后,提出日本有三种抉择:立刻备战;继续谈判;坐以待毙。当然,第三种选择是不可想象的。日本只能从前两种中择其一。
最后,枢密院议长原嘉道发言。他在日本政界地位很高,是天皇的最高顾问,通常代表天皇说话。
他举起决定开战的草案说 这份草案似乎意味着,战争第一,外交第二。但能否把它解释为,我们将尽力开展外交,只有在没有别的法子可想时才进行战争?”
杉山刚要站起来回答,海相及川因为知道杉山在前一天已受到天皇的严厉斥责,便抢先站起来回答:“原议长的解释与我起草本文件的意图完全相符。” 由于陆军和海军总长再没有发表意见,原嘉道显然认为,他们的沉默就是表示同意,便松了一口气说:“ 知道统帅部的意见也和海相的意见一样就放心了。” 在正常情况下,御前会议应该到此结束。但这一次在事关战与和的选择上,天皇却破例地开了口。他戏剧性地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条,吟诵了他的祖父明治天皇40年前在对俄开战前夕所写的一首含意不明的短诗:
四海之内,本皆弟兄。胡为扰攘,致此汹汹。
天皇继续说:“朕定下规矩,要不时朗诵这首诗,以提醒朕牢记明治天皇对和平的热爱。你们对此有何体会?”裕仁以天使和哲学家的含糊方式说完了上述的话之后,便退出明治以来曾经屡次举行决定日本命运的御前会议的千种厅。他把惊恐不安和紧张留给了那些辅弼他的重臣们,使他们暗自忖度他不动声色的内心想法。事态表明,裕仁又以日本特有的 “ 腹艺” 方式说出了日本要与美国开战的决策。
赢了钱就想走?今天我不仅要你把赢的吐出来,身家性命也要留下!
日本就不说了,德国纯粹是元首自己作。
德国人自己的著书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历史上所有的伟人都将伟业建立在一个政府上,利用接班人一代代的接替来最终完成历史使命;而元首这个楞笔自己决定了自己没有接班人,牛笔哄哄的觉得自己不可替代,并且白字黑字的公开写下 “别人有接班人,而我,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这一切”,中二的一塌糊涂,怪谁呢?
要知道前期德国占了那么多地之后世界上也仍然以绥靖政策为主,希望占领的土地可以拖住希特勒的脚步,希望德国去消化占领的土地的,多蠢!德国真缓下手去消化欧洲腹地,日后哪还有美国的事情~ 世界集体犯傻,奈何元首更傻啊。
其动机说到底还是元首身为一个奥地利裔 “精德” 好不容易在德国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没有真正把德国的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反而是和懂王一样,权力第一位,哪管他洪水滔天。
见好就收,会被骂成恨国蛆、狗德 / 日奸。越激进,就显得越爱国。
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在于日德愿不愿意见好就收,而在于美英苏中共能愿意么?
虽然我们都知道德国是要从大英帝国的锅里分肉吃,看着好像大英分点肉给德三就完了,可是大英的既得利益者能同意么?美帝能够同意英德媾和?你去跟大明的儒家宗师、皇室宗亲说要他们分点粮食给泥腿子,他们能够同意?怕不是要想法设法埋了你。
对于苏联而言,德日两只虎狼就能够信任?就真的以为之前的血都白流了么?两只喂不饱的白眼狼就能不防着了?
从教员能够堂而皇之地把论持久战发布出来,也就说明在 TG 的战略规划里绝不会有跟日本媾和这一条,就算重庆投降了,那么我们 TG 会坚持打下去。而且蒋因为抗战而得到的共主和民族领袖的地位也会因为投降而失去。等到那时,TG 会更早成为中国的领导者,日本在中国的处境会更加的惨。
劳资能够打得赢凭什么要媾和?
因为底层逻辑都一样,都是 “居全国之力博一下,万一赢了入关登基,重塑格局”。德日的赌博式行为都是玩命的,全部家当都压上桌了,不到分出死活是不能停下来的,不然前功尽弃。
战前德国的债务经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内能赖的都赖完了,不能赖的必须要有输入的资本和资源才能还的上,同时对外赖不了的只能开战磨平。
日本就不提了,基本全国除了财阀拿钱,其余就是军队,一个海军就几乎要拖死财政。要油没油,要铝没铝,按其规划,不打仗别说维持经济,连现有军队都维持不下去,军备一衰弱,那连战前的殖民地都要吐出去了。比如战前其石油储备就这点,一年内抢不到更多油,舰队就歇菜了,到时候怎么去确保台湾朝鲜这些地方?
所以说白了,国家要好好发展,不能搞赌国运这套玩意,尤其不能在自己的经济无法覆盖的情况下,一味扩张势力范围,不然就是柏林饮弹,东京核爆的下场。
纳粹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延伸,纳粹国家从本质上还是个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是一个具有强烈扩张欲望的资本主义国家。
如果你了解希特勒的上位史,你会惊奇的发现,德国垄断资本家和不少德国无产阶级都支持希特勒的统治,这是一件相当离谱的事,资本家和工人两个完全对立的阶级居然同时支持一个政权,但这是事实,而我们又知道,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是不可消除的,那么,希特勒是如何维持其统治的呢?
答案很简单,希特勒将德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因大萧条而激化)转嫁到了外国身上,希特勒通过不断的扩张来掠夺财富(或者说,工业产能),来满足垄断资本的胃口,同时提供福利去赎买本国的无产阶级,对外疯狂掠夺和扩张,并用掠夺成果赎买国内阶级,建设军队以便继续掠夺,这就是德国,日本的生存逻辑(意大利不算,她的掠夺全部失败,并迅速惹火上身)。
一个政权的本能是巩固统治,当纳粹国家将新掠夺的财富全部消化完后,阶级矛盾又会开始尖锐,这时纳粹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继续掠夺,这也是历史上纳粹的选择,当然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那我们来论证一下为什么另外两种选择都不可行。
第二种选择,限制垄断资本,走美国,英国的道路,但是这样势必要以牺牲垄断资本为代价,可是垄断资本已经尝到了扩张的甜头,它们势必要予以反弹,而希特勒并没有把国防军完全握在手里,事实上,希特勒直到 1945 年才完全掌握了国防军。国防军大体上遵从希特勒的指挥,士兵也集体拥护希特勒,但是,**国防军的军官职位由 “容克军官团” 掌握,而这群人是注定和垄断资本站在一起的。**如果希特勒对垄断资本开刀,国防军必然与纳粹其他高层结盟,暗杀,推翻希特勒,纳粹主义确实离不开纳粹党,但离开希特勒还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种选择,未曾设想的道路,希特勒和共产党结盟,别笑,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为什么呢?既然纳粹主义注定死路一条,那么,为什么不选择走共产主义呢?这也可以解决德国面临的问题嘛,消灭了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不就没有阶级矛盾了吗?
那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很简单,希特勒是个疯子嘛,希特勒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在统治时期对徳共疯狂迫害,除非摇苏联进场,不然怎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更何况,以慈父得个性,革命成功第一件事怕不就是把希特勒及纳粹高层全部图图咯(更何况,纳粹主义一转共产主义,估计希特勒会被 z 周围人送进疯人院)
既然三种维持统治的选择只有继续扩张走得通,那徳国怎么见好就收呢?
法西斯主导下的战争机器开起来了,停不住的。
昭和日本军费能占 GDP 一半以上。
钱花出去了,仗实在是没法不打。
还有个东西叫下克上。
“不让我们打仗?不让我们立军功?西奈!”
何况国民政府是不承认伪满的,你不打了,人家是可以打回来的。
三德子不打苏联是不行的。小胡子画饼已经给苏联画进去了。要么你打我要么我打你。那还不如我先动手。
话说莫斯科保卫战前两天斯大林还在求和,希特勒打得顺风顺水理都不理,谁能想到这么快三德子就河了西了呢?
一来,不知道当时的 “收手最佳点” 在哪里。要是希特勒知道自己最后会在地下室自杀,他肯定接受斯大林的求和。人都没长前后眼不是吗?
二来,就算你想差不多就得,停止战争机器。只怕也没那么容易。那时候一定是法西斯走上坡路的时候,你不打了,那战后各项事宜都是麻烦。相比之下,还是接着侵略收益高。
作为学长的你通过军事冒险获得了高位,凭什么不让后辈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晋升?
要不你给后辈指一条出路?
你不理我,我就崛起,为国除害了啊!
日本军队到底听谁的,这是个问题。
首先,停战是有条约的,双方的,不是你想停就停了……
日本吞了中国的精华地区,你觉得国府和老共想停么?就算日本想停国府和老共也肯定要收复失地来的。日军在占领东北胶东和沿海地区之后的确想停了,毕竟南方内地和中原西北一票穷 x 8 烂地儿占领根本没价值,有了中国最精华的地区就可以着手准备东南亚了(日本的石油和橡胶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但被美国停了)问题是老共三天两头搞抗日帝后游击队,老蒋各种组织反攻,你觉得日本能停呢?
日本打下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荷兰英国美国不说丢掉了石油橡胶、东南亚大片领土殖民地连本国军人公民都没抓,不过来跟你拼命真当人都是印度佛系了……
希特勒也一样,纳粹的根本在于英国就没想停,各种给你骚扰搞事,而且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陆两个霸权,德国和苏联意识形态迥然不同,苏联的理想可是解放全人类把红旗查到每一个土地,收拾完日本回头德国躲不掉的,德国早晚都得战
中国的老话叫做 “陷入战争泥潭”… 要是能随时停下来还叫什么陷入
为了战争全国都不再正常运作,全力支持前线,所以他们认为必须要 “捞大的” 才值。
这里的问题在于
你是站在 “钢铁雄心 4” 玩家的身份来说的,你看得到对方的全部信息,你还可以预知未来,所以你知道德国、日本必然被吊打
但是战场上
(1)德国在欧洲一路吊打,直到 1943-44 才开始有点问题;
(2)日本在中国一路吊打,直到 1945 都胜利在望;
真到德国、日本败局已定的时候,他们都已经迈出哪一只脚
换回来,德日战败,核心是苏联暴兵,但如果仅仅是苏联爆兵,德日也不一定扛不住
但是美国参与下场才是危局已定
但美国下场以前
(1)谁是纳粹帝国最大的金主爸爸、粉丝来源地和资源提供方?
(2)谁的钢铁、石油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
要不是罗斯福要当世界第一,不选孤立主义,出来体现美国实力,你觉得美国会选哪一个边?
你觉得普通德国、日本人会觉得美国选哪个边?
德国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国家体制就是建立在发动侵略战争的基础之上。如果不发动侵略战争,国家难以维系下去。
见好就收是进三退二,不是进三都装兜里然后说今天挺晚了先不玩了。
论持久战里主席就说过了,这是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决定的。简单可以理解为,由于国内债务,矛盾等问题。让他们只能不断武装自己,走军帝国主义道路,对外掠夺获取资源。然而掠夺的资源,对占领地的经营费用,军事行动本身会拖垮自身经济建设。但持续的军事行动又要求进一步加大军事投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只能拖到崩溃的那一天。
日本国内的政治只有两个出路:或者整个当权阶级迅速崩溃,政权交给人民,战争因而结束,但暂时无此可能;或者地主资产阶级日益法西斯化,把战争支持到自己崩溃的一天,日本走的正是这条路。除此没有第三条路。那些希望日本资产阶级中和派出来停止战争的,仅仅是一种幻想而已。日本的资产阶级中和派,已经作了地主和金融寡头的俘虏,这是多年来日本政治的实际。日本打了中国之后,如果中国的抗战还没有给日本以致命的打击,日本还有足够力量的话,它一定还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亚,甚或两处都打。欧洲战争一起来,它就会干这一手;日本统治者的如意算盘是打得非常之大的。当然存在这种可能:由于苏联的强大,由于日本在中国战争中的大大削弱,它不得不停止进攻西伯利亚的原来计划,而对之采取根本的守势。然而在出现了这种情形之时,不是日本进攻中国的放松,反而是它进攻中国的加紧,因为那时它只剩下了向弱者吞剥的一条路。那时中国的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的任务,就更加显得严重,更加不能丝毫懈气。
先说日本
日本的下场教育了我们——有野心是好的,可下定决心之前,真的需要好好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多大分量。
为啥不 “见好就收”?可以见好就收,接受英美的条件,那他得罪一圈死敌,出钱,出人是为了啥呢?
日本人不愿意给美国人当狗啊。
那时候的国际贸易,都得拿真金白银,拿资源来换,可日本没啥钱啊,可以说日本政府打仗的钱都是借的。
日本能不能发动战争,要看美国的脸色。你工作实力再牛,你得有原料啊,日本本土资源那么稀少,尤其是石油,钢铁,都是买美国人的。
可以说如果真断了一切资源贸易,日本士兵连裤衩都换不上。
说起来,二战时期的日本打仗,除了士兵什么都是珍贵的。就是人命不值钱。美国恰恰相反,除了士兵,其他的都不值钱。
日本全国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死了那么多人,树立那么多仇敌,结果钱都进进了美国人的兜里。他会愿意?
那怎么办?把玩命拿下的东西坐下来和英美分一分?然后按照人家的意愿,处理自己打下的地盘。不愿意就得被人掐住脖子,没办法就继续给人家当狗?
“家里穷的底掉,就剩一把刀了”
不愿意给美国当狗,就只能自己动手去抢!抢谁?抢中国?打下半个中国,结果入不敷出,地盘虽然大了,但战线也越来越长,中国又是落后的农业国,你临时能抢的也就是老百姓嘴里的饭,占领区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而且,中国又不投降,还得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可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维持下去。
1940 年,6 月 22 日。德国欢乐日,日本也开心了,抓紧接收了法国的殖民地中南半岛。为了切断中国与美国的运输线,封锁中国。
可这个决定彻底触动了美国敏感的神经。以后的故事就不是日本能决定的了,他只能选择打和当狗。
二战的日本真算不上世界强国。用我们调侃的话,就是 “穷 X 帝国主义”。
确实我们败的很惨,老百姓死伤惨重,但这真不是敌人过于强大,只是我们过于弱小罢了,“落后就要挨打”。
日本也根本没有建立所谓 “大东亚共荣圈” 的能力。西方列强也不会允许。他的战争能力和命脉都在人家美国人手里攥着。
他并不是今天才是美国的一条狗。70 多年前它就是美国的狗了,就是美国养着用来帮他咬人的,只不过这条狗有了当狼的心……
——————
因为德国和日本缺少一个教员。
什么是 “好”?
要知道,当时的德国是这样的:刚刚脱离又一次国家破产,民众生活状况恶劣,重工业区即将被法国夺走。
而日本也是半斤八两。岛内资源极其有限,最佳获取手段的方法就是从隔壁十几年前战胜过一次的大肥羊身上吸血。眼看西方列强在欧洲摆开阵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换作是你,什么是 “见好就收”?
德国的扩张行为事实上得到了英国的默认,美国持观望态度,什么才是他们的底线?
所以一方面,德日等法西斯阵营民粹当头,国内问题严重,最优解就是矛盾向外引导。日本的情况相对来说更极端,军国主义干脆绑架了政治,一切宣称要制止战争行为的人都将会被撕成碎片;另一方面,区域环境的压制能力较弱,主观上都会以为是攫取利益的大好机会,凭什么放弃?
这是见好就能收的吗?开弓没有回头箭
你见过赌场上有赢一把就退的么?
德国不清楚,但是日本一部分人是希望见好就收的,占据东北好好运营,九一八不是日本高层有计划发动的,而是一次日本军方底层军官发动的。
简单来说,因为好处不够大,不够分的。
最简单的说法:
见好就收本来就不是所有人全部信奉的行为准则,有些人就是赌徒性格,只要赌更大,不死不休。
剩下的人即使全部信奉见好就收,不同的人所认为的 “好” 根本不一样,前期捞够的人不愿让利,后边的人只好拼命努力,于是根本刹不住车。
见好就收?你问过美国人和苏联人了吗?
德日的实力无论是在开战前还是开战后都明显低于美苏,德日能联手扩张,那美苏为啥不能联手扩张?这新占的地盘就一定是德日的吗?
当年第一阶段是英法对付德日,后来是美苏对付德日,英法是殖民主义,德日是种族主义,美苏是国家主义。
美苏参战只是时间问题,这事就是战国七雄,要么不打,要打就是国际战争。当年的以色列复国,为啥要苏联同意?
因为苏联太强了,苏联不同意,这事就做不成。德日扩张的时候,美苏就很反对。只是英法愚蠢,低估了德国的力量,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不愿用东欧的影响力换取苏联加入自己这边,也不愿意去殖民化来让美国加入自己这边。
德国曾经邀请苏联加入轴心国,一起瓜分世界,苏联拒绝了德国的建议。
不是不想瓜分世界,而是瓜分世界还需要得到英法和美国的同意,英法和美国对决苏联和德日,苏德日没有必赢的把握。
事实也是如此,英美的空军优势加上原子弹优势,苏德日是顶不住的。而英美的海军优势又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如果真的要打,日本会被第一个击垮,德国是第二个。德日的战略纵深都太小。
苏联凭借地形也许不会被击垮,但苏联付出巨大代价,却什么也捞不着。白捞一顿打,是非常愚蠢的表现。
所以苏联接受了美国的建议,两人联手瓜分欧洲,你一半我一半,愉快又实用。德国如果不把闪电战进行到底,在美国投入力量前击垮苏联,面临的结果还是两面夹击,必死无疑。
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知乎上已经有人分析了,石油和钢铁禁运已经让日本的海军和国内的工业快无油可用了,要么认输要么赌一把。
选择认输退出中国的人早就被陆军马鹿派出的刺客给暗杀了,自然赌一把的人占据了绝对上风。
战争首先就是让理智悄悄消失,然后是道德被大胆掩埋,最后是真相走进坟墓。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就是因为资源潜能耗尽前,战争机器根本停不下来。没办法向愤怒的民众解释一场优势在我的战争投资竟然打成了鸡毛,家人吃糠咽菜凑军费,父亲儿子去战场流血流泪当炮灰,结果你告诉我见好就收?当初煽动时给的希望有多大,如今的失望就有多大,反噬是必然的。
到时候,民众的第一反应就是有人背叛国家了,政治投机者们在大势所趋下,必然和这群大喊着见好就收的 “虫豸们” 划清界限,前线的炮灰们恨不得将提出这种观点的人都用坦克送上天,君不见石原莞尔乎,阻挡大势被靠边站了。
谢邀
不是见好不收,是根本不允许见好就收。
先说德国
德国非常想见好就收,可是因为信誉问题。英国,美国不让他见好就收。
先说德国黑嘴的例子
苏台德问题后,说这是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很快吞并了整个捷克,并傀儡了斯洛伐克,然后又在但泽问题上和波兰争执。这导致英国法国不在信任德国。
德国在占据波兰以后,在 11 月下旬,想和英法谈判,并且承认对波兰的占领,英法拒绝(注意,这时英国首相仍然是张伯伦)。
德国在攻占法国之后,想和英国谈判,英国仍然拒绝。
这两次算不算想见好就收?但是英国不允许,美国也要横插一杠子。美国公然的给英国护航并且支持英国继续对抗德国。希特勒这个时候假如真的按照要求退出法国,北欧和波兰,德国的国内会怎么样?
没办法,这个摊子只能越铺越大,北非,巴尔干继续开花。直到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入侵苏联。这个时候德国想刹车已经刹不住了。
英国和苏联在 9 月签订了同盟条约,英国开始援助苏联物资,不久美国也加入了援助苏联的行列。英美苏在要剿灭德国这一事情上已经达成了工时。在苏德战场上,斯大林的确曾经想要谈和,但是这只是缓兵之计,德国真的要是谈和了和英美硬刚,那么苏联一定会捅刀子。
就事后诸葛亮来看,德国进攻苏联不能说完全的是昏招,苏联指定的大雷雨计划也是众所周知的,最初决定在 1941 年 6 月 12 日开始进攻德国。只是由于天气和运输的问题,导致没有完全准备充足,时间一拖再拖,致使德国抢先一步。
说完德国说说日本
其一,日本和德国不同,最大的问题就是下克上,中日全面战争就是下克上的产物,导致了 “蚕食派” 被打压。日本军政界算是被绑架在了战车上。温和派被激进的军人们撕成碎片,当时日本已经进入了狂热状态。理性的人根本说不上话。
其二,就是美国的禁运,不得不说二战的时候。美国和现在的流氓美国不同,还是比较负责任的,随着侵华战争的越演愈烈,中国眼看要顶不住了,加上日本开始侵略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美国对日本开始了禁运。一旦缺乏了石油,日本的飞机,军舰,坦克都变成了装饰品。日本缺乏这些技术兵器,在中国战场会怎么样就不好说了,要知道八路军,新四军给日本造成了多大的伤亡,日本在中国战场看着风光,实际上有多难受自己知道。
这才有了日本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进军东南亚。
之后和德国一样,不是想停就能停的了。
综上所述,德国和日本虽然原因不同,但是无一例外是一定程度上被裹挟的,他们不愿意放弃之前得到的利益,雪球被迫越滚越大,随后变得不可收拾。
以史为鉴,狂热的 “爱国主义” 真的要思考一下。
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本质上都是新晋列强挑战老牌列强世界秩序的结果,其根本矛盾都是新晋列强实力与实际利益不匹配。
为什么德国输了一战还要挑起二战?因为一战后的德国,国家实力仍然足以挑战以英法为首的老牌列强,其在国际社会中获得的利益(主要体现为殖民地)仍然与其国力严重不符。这个矛盾不解决,三战、四战都无法避免。
为什么一战中日本是战胜国,二战就变成战败国了?因为一战的时候,日本的国力和野心都还不足以挑战老牌列强,所以选择了站队老牌列强。而赢得了一战并在亚洲一马平川后的日本,国力和野心都剧烈膨胀,导致二战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国际上应该获得更多利益,于是选择和德国一起挑战老牌列强。
所以说,对于德国和日本来说,什么才叫见好就收呢?到什么程度就算好了呢?德国吞并了法国捷克波兰?日本吞并了东北韩国台湾?不不不,这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远远不够。英国法国费拉不堪,东亚诸国尚未开化,德国和日本自认为完全当得起一洲之主,他们起码要统一了欧洲和东亚才可能会见好就收一点。但没想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大虫死而不僵,老牌列强和末日帝国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好啃,再加上美国过来收人头,他们就直接 GG 了。
事实上,之所以没有三战、四战了,主要在于英法这些老牌列强已经在二战中被打残,加上美国在战后鼓动民族自决殖民地独立,老牌列强们在国际上的利益也大大受损。同时德日被重度阉割,再也无力争雄(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美国爸爸的恐怖如斯,实在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同时,国际上迅速进入了美苏争霸的二元时代,新晋列强和老牌列强的矛盾成为了过去式。
大兄弟
你看历史 不能先看到结尾 开了天眼 然后回去反问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啊
他们当时看到的信息就是 日本觉得可以把中国吃掉
德国觉得 只要把苏联打下来 世界就是德意志的了
他们哪里想得到
中国在如此绝境可以缠斗 以人数弥补装备差距
把日本生生的拖入泥潭?
德国又怎么想到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让苏联稳住
然后库尔斯克战役转守为攻?
这是打仗啊 世界战争
不是你玩文明
我这一回合 飞机上 坦克上 补给跟上
全图都扫一下
嗯 稳
以我的运营 平 A 过去就赢了
点一个结束当前回合
然后对面 飞机也过来 坦克跟你坦克对上
接着你发现形式不对
诶? 这里怎么冒出来一个机动部队
我靠 这里的炮兵团哪里来的?
点一下读档
重新再来
战场变化很快的
尤其对于中国战场上 共军的联络就是会被切断或者跟不上的
就需要自己凭着自己的直觉去打的
哪有什么你开全图 然后看到自己的军队都到哪里
然后安排一下 点一支烟 泡一壶茶
梭哈?
对于他们来说 见好就要更好
对于苏联和中国来说 无路可退 必须死战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赢了而已
致敬
日本没见到好,二战整个一越努力越贫穷
德国:我收了我收了
英苏:你收你马呢?
蒙古灭亡南宋之后,有没有见好就收?
没有吧?忽必烈继续向越南、爪哇和日本方向扩张,受挫之后才收敛。
只要扩张收益大于支出,当局是很乐意战争继续下去的。
赌徒在牌桌上一直赢钱,那就会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下场打包回家?不存在的。
停不下来,这种目的是转嫁矛盾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没办法停下来。
我的浅薄理解,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有经济增长,为了刺激经济往往要采取一些措施,今年疫情原因这种操作大家能看到很多回…
当时在遇到经济危机时,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选择了扩军路线,扩充军备,从而扩大生产,但是问题就随之产生了,这玩意没地方挣钱啊,军队也不是企业贸易能产生利润,给政府纳税…… 所以就只能对外战争,俗话说叫抢劫。并且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就得不断的抢,这样总有一天会一头撞到铁板上。
日本还更特殊一点,那个年代的日本其实很穷,抢来的东西都没法拉回本土消化,就算让它站稳东北不再扩张,它都没钱去采集运输这些资源…… 就只能持续以战养战,结果从战争中得到的一切又全部投回到战争中去。并且因为种种原因整个国家处于一种病态的狂热(虽然日本就没怎么正常过…)日本还有历史悠久的下克上传统,你上层想见好就收,手下就能为了踩油门干死你。就更没办法刹车。
德国是想见好就收的,可惜英国死都不和。
希特勒 40 年占了法国就想和英国谈和,要是张伯伦在任肯定就和了,可惜丘胖子死活不和,所以才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打不列颠空战,没打赢去打希腊,克里特,北非。
但这一串都需要海空军,但海空军不是几年扩军就能搞出来的,德国 35 年才重组海军,41 年加上意大利和维希法国,和皇家海军比也完全是弟弟,地中海完全被英国控制,德国很难施开。
所以希特勒才想转移思路打苏联,后面主动权就由不得德国了。
日本是因为打下中国很多领土,但一没石油二没钢产量,占领成本还特别高,而且前期没意识到所以越打越多,越陷越深。
美国又借机制裁石油和废钢铁,再不打东南亚,日本工业就要全部趴窝了,所以根本没法见好就收
本回答纯属娱乐
石原前辈,您是已经功成名就上位了,现在反倒要来劝我们见好就收,但我们可是把您当榜样的啊?不打仗我们怎么升官呢?您在满洲做了初一,却要拦着我们这些后辈做十五吗?
TMD,国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原敬等国贼削减军费)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战争没了,那我们也活不成。(指掠夺式战争经济崩溃,和小将们前途上的绝望)
Kaka,和滨口雄幸这样的国贼在一起,怎么能搞好政治呢?(指小将们天诛削减军费的国贼)
我这次,毫无感到良心上的一丝谴责(入侵波兰)。【纳粹内心真实写照】
嗯,法国人不怕战车?
不能再犹豫了,一定要出重拳。(以上两句指镇压法共游击队)
嗯,最近的年轻记者,根本没有经验。(朝香宫鸠彦王对西方记者报道 x 京大 xx 的反应)
今天最高兴了(1941.6.22)!
因为 fxs 政权的建立就是在不断扩张的基础上的。
当进攻结束,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因为收不住啊!民族主义用的好可以团结大众,用的不好,那就是一场灾难,至于说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因为民众不答应啊!所以收不住
买股票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稍微赚了一点就卖?
首先不存在统一的理性的国家意志。国防军里的荣克,冲锋队里的左翼有不同的想法。日本政府也不会批准关东军搞满洲事变。
因此对于战争扩大化的问题要站在更小的格局上看。不管是进军莱茵兰还是满洲事变,这些投机行为都使当事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即便有个别清醒的既得利益者,也挡不住同僚和属下建功立业的心。
要相信榜样的力量,社会中层以上不会看你说什么只会看你做什么。每个下级军官都觉得自己能当石原莞尔但不是每个下级军官都有都有石原莞尔的判断力。
说得好像见好就收,美国、苏联、中国缓过来了能放过他们似的,德国和日本靠的都是不光彩手段得到的所谓好,德国靠一个假协定、日本靠军阀混战,但你一旦翻脸了,直接和苏联人、美国人、中国人闹掰了,就没有这么多偷鸡摸狗的机会了,等他们元气恢复你就玩完了。
恒大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在国家实施三道红线政策后停止高息融资?
现代资本主义金融出现后,所有的经济活动的行为体体,包括企业,政府,居民,都是负债运行的。融资就像日常喝水,一天都不能停下,停下了就有生命危险。德国原有家底在一战后已经输得一干二净,日本原来就是穷逼,1929 大危机一来就不行了。各国政府应对大危机最终都走向了政府加杠杆逆周期调节这一条出路,但是杠杆一加之后是没法轻易去杠杆的,杠杆只会一路飙高直至有人爆仓。
还有自从民族国家兴起和总体战学说之后,新占领之领土如果不进行短期抢劫,那么就面临几十年的负收益,如果实施抢劫,则可以短期盈利,然后就是更长时间的负收益,必须不断借新还旧,一天都停不下来。
里边经济问题确实很大,其他回答的都谈了。
不过抛开经济问题不说,日本那套军队绑架政府,中下层军官搞事不惩罚还给升官发财的日本军部官僚做派,就注定了日本不会收手。
石原带着他的小伙伴们搞完 918,按理说,这属于私自行动,该罚。结果半点不罚,一帮人都升官发财。
然后自然军部那帮人有样学样,各自各种搞事,闹得中国一片灾祸,到了天津后,石原都管不了这帮疯子。没办法,他自己开了坏头。
日本军部都这种军官,这种战争哪能停的下来?一说要和谈,阻碍了他们升官发财,军部那帮马鹿什么都干的出来,暗杀哪都是小意思了。
煽动民粹的人如何 “见好就收”?你敢收一下那些被煽动的民粹就能把你生吞活剥了!自古以来没有那个煽动民粹的人能幸免~
只要有一个石原莞尔出现,就无法阻止更多更糟糕的石原莞尔出现了。日本明治末到昭和初破坏了旧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最终取而代之的却是激进军人;20 世纪初改革了教育,代替旧有思想的却是军国主义洗脑,旧有的未必落后,新生的未必先进,甚至可能反人类。
关键是,有些新的还隐藏很深,画饼充饥,海市蜃楼。日本的教训,值得吸取。德国的经历亦然。
元首是一直想见好收的,但是丘吉尔死活不同意和谈。
至于后来跑去打毛子,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原因很复杂。
日本那边,裕仁有一点没撒谎,侵华战争确实失控了,染指华北后日本就完全停不下来了,当时军部跑去拍胸脯保证可以短时间结束战争,裕仁才同意开战(裕仁得到的结束战争的保障和后来流传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区别很大,裕仁不是脑瘫,不谈能不能打下来,就是东北的治安问题就够让他头大了,毕竟日本国内经融危机了。至于后来又同意,当然是忽悠的问题,裕仁的内阁全是武夫,他本人又是个军事白痴,周围的人又全部告诉他计划可行,他就点头了。当然日本的目标自始至终都是灭亡中国,只是时间问题而已,这位日本天皇已经把狼子野心刻在了基因里,并将永远传承下去)。
如果日本想见好就收的话,不入侵华北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老蒋已经实际上放弃东北。
顺道谈一下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情况。
这个玩意只能用扯淡形容。
这个圈子包括东南亚全境(马来西亚什么的都在里面),中国全境,苏联远东,印度全境,伊朗,阿富汗,澳大利亚……
如果成功日本将取代英国,成为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国家。
裕仁将超越成吉思汗。
日本将做到有史以来,第一个陆军,空军,海军都世界第一的国家(这点老美都做不到)。
考虑到日本的国力,应该也会顺带突破短时间内打下最大片土地的记录。
差不多是把当时的苏联老美吊起来打的水平。
估计国力翻个几百倍吧。
开高达都打不下来这么大的地方。
这些地方如果被统一,日本真的和统一全世界没什么区别了。
军人需要战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胸前挂勋章,石原莞尔曾经也不是没有想过见好就收。
但是太多人想当第二个石原莞尔了
和蒙古帝国有点类似。到了忽必烈时期四大文明全抢光了,之后蒙古也不行了,苟延残喘五百年
事实上,不只是德国和日本,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实行对外战争的政策上,都是属于不 “见好就收” 的。
最典型例子就是美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到最近的海湾战争,都是在经历了巨大失败后才不得不停手的。不同的是相对而言,美国的国力能够暂时承受上述这些战争对应等级的损失,使我们忽略了这些失败对国家整体造成的巨大影响。
而对于德日来说,情况又更加严重的是,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又不得不去完成的战争目标,对于德国是欧洲,对于日本是中国。而美国做的好的一点就是,尽量回避了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
因为学不会,还是要挨打。
德四就不同了,德四学会了,现在已经是欧陆后宫王,人生赢家,坐拥各色妹子,爽的鸭匹
收不了,如果停手,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是裁军,因为维持现有的地盘不需要那么多人。
你看看美国打完越战后,为了消化老兵问题,费了多大劲?当年好多电影就是说这个。
德国不好说,说说日本吧
绝大多数人都觉的明治比裕仁牛逼的多,但是从评价天皇的角度来说,裕仁比明治厉害的多。
明治维新时期的大臣可以讲非常厉害,头脑都是清楚的。而且从幕府时代走过来,天皇只是一个牌坊,用来凝聚人心的东西。
但是到了裕仁时代就不一样了,裕仁本身就权力欲旺盛,而且长期的洗脑教育,陆军中下层脑子不正常的战争狂天皇信徒大批出现。海军倒是因为军种原因天生有全局头脑(三本反对对美开战),但是海军和空军只是军事力量,陆军是可以作为政治力量的。裕仁利用脑子不正常的昭和参谋保证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满足陆军的要求,进攻中国。因为只有进攻中国,陆军才能拿到更多军费,更多晋升名额,获得战场上的更大好处。 对日本没好处,但是对陆军是有好处的。 所以东条这种真正陆军精英看不上的废物才能当上首相
说白了日本基础太差,必须搞军国主义打一波鸡血。崛起倒是崛起了,但是鸡血的反噬也来了
你会嫌自己口袋里的钱多吗。
轴心国目标是瓜分全世界!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这是他们 “停不下来” 的根本原因,灭掉几个国家,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好。等他们想收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到了对手都不想让他们收手的地步。
所以不是他们不知道见好就收。
德国意大利开局就是四面出击,把对手打的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乘胜追击,实现自己的目标:瓜分全世界!什么叫 “见好”?达到目的才叫好。
日本在二战前就占领了东北,但他胃口更大!觉得三个月就能灭亡中国,开局突飞猛进,摧枯拉朽,两个人打架还知道乘胜追击,又有德国意大利盟友的伟大计划,瓜分全世界,怎么收得住,越搞越大。后面的事就都知道了,越打越吃力,结果三年还没结果,东北还在反抗,他也想好了收的办法,所以有了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伪满洲国,还与老蒋商量和谈,但是中日仇恨已经深入骨髓,你让他怎么收?中国国民根本不可能让日本人收手!除非他们全死在中国人手里!老蒋出面说和,都由不得老蒋了。玩脱了,就没办法停下来,一旦停下来,结果就一个:自己滚蛋,满盘皆输!
得罪的人少,好说话,他们几个几乎把全世界都得罪了。
如此狂妄的瓜分全世界的计划,只有一个成功案例:蒙古大元!横扫欧亚大陆,你说他是军国主义,他不会认,他自己觉得:我就是牛逼,我要占领全世界!狂妄的又牛逼的家伙,就是想干翻他看到的一切!军国主义只是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对外扩张的理由。
小日本和希特勒都是一路拿命 All in 下来的。
小日本从甲午开始,日俄,侵华到太平洋,哪次不是赌国运 All in?只不过是那些年的点儿真的正,每次梭哈都赢了。直到碰到了美帝。
希特勒也一样。从啤酒馆,莱茵兰,合并奥地利,到开战,海狮,巴巴罗萨,也是一路 All in 不留后路,直到碰到了毛子。
就问你,你见过赌场里哪个一路 All in 一路赢的赌徒能见好就收的?
人的欲望
就好像高山滚石
一旦开始
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先说我的观点。当时的德国上下心态和如今股市中的韭菜十分相似:先是自以为是一顿乱炒被割得很惨,突然发现某个大 V 说的股票居然每次都获利颇丰,于是带着怀疑的态度跟了一小部分,没想到居然开始盈利了。接下来加大投入,直至压上全部身家梭哈,就等着海天盛筵、美女豪车呢。结果,不久股价开始下跌。先是不相信大 V 会失败,以为只是调整,谁知道股价开始断崖下跌,最后输的恐怕连内裤都保不住。
当然,这里说的德国,不包括希特勒。因为整个德国是主动上了希特勒的纳粹战车,并最终成为了韭菜。下面我们就说说德国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韭菜的。
没有反抗的意志的德意志
史学上一直有个说法,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主要指的就是在欧洲,德国法西斯的崛起与一战后的签订的《巴黎协议》直接把德意志打残有关系,而二战中所有谜题的答案,都可以从一战找到原因。
拿破仑失败后的德意志本就是个松散的联邦,普鲁士、奥地利、卢森堡等都是他的组成部分。在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下,终于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到威廉二世上台后,他先是把和自己政见不和的俾斯麦逼下台,接着开始了自己的扩张战略。
俾斯麦是个政治老手,别看他打法国、丹麦和奥地利,但始终坚持刚柔并济,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和利益交换拉拢英、俄等强国。在他看来,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出发。所以,他的被称作 “铁血宰相” 有些名不副实,倒是有几分我国战国时范雎的远交近攻颇为相似,所有手段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可是在威廉二世看来俾斯麦已经老了。这个生性冲动、刚愎自用的年轻国王推行的 “世界政策” 有着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而且,这位皇帝还是闪电战的创立者。
大家没看错,威廉二世无论在战略思想上还是政治军事上,都可以称作希特勒的老师。而希特勒在上台前就与他勾勾搭搭,为此当时已经退位的威廉二世还赞助了希特勒 200 万马克的经费。
等到一战战败,英法把持的巴黎和会直接把德意志肢解。所以,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虽然经历了魏玛共和国的短暂和平发展,但是在 1929 年全球大危机横扫之下,通货膨胀和失业已经达到变态的地步,民众甚至烧钱取暖。失业人口在 1933 年达到 600 万,占总劳动人口的 1/3,整个经济倒退到 1896 年水平。
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自然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到政府身上。而此时蛰伏已久的希特勒开始发力。
草根大 V 希特勒
此时的德国已经跌倒谷底,按道理说朝哪个方向继续走下去走都是上升。可惜,魏玛共和国没能坚持到最后。
希特勒的成神之路经过了长久的运作和谋划。我们必须承认,他在抓眼球、笼络人心上确实是手顶尖高手。从监狱里放出来后,他就立即着手实施他的重建纳粹党工作。
他大力宣扬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这一点极大迎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态。这两个主义说白了就是使劲儿夸德国人:雅利安种族金发碧眼,长得最帅,血统最优秀,是上帝塑造的精品;人类文明的衰落是雅利安人血液遭到低等民族的玷污,而这些人主要是犹太人;犹太人还搞出了马克思主义,用来破坏我们雅利安人的文化和秩序;面包会有的,但我们的土地被东方劣等民族(这里主要是指前苏联)占领,我们必须重新夺回来……
极具煽动力的理念,极富表现力的演讲。作为一个被沉重的战争赔款压的抬不起头的国家,老百姓食不果腹,希特勒的说法给这种困难现状找了很好的借口。这和我们现在许多人工作上出现失误,本能的找理由解释是一回事:这事儿别怪我,总有刁民想害朕!
希特勒接着又对德国老百姓说,你们今天的现状不是因为你们不努力工作,是因为你们辛辛苦苦赚的钱被政府当战争赔款了;你们没有吃的是因为我们生存的空间被别人抢走了。如此几番轰炸下来,老百姓对政府强烈的不满终于找到释放的缺口,并成功把希特勒送上了宝座。
希特勒不仅靠说,而且还示范善于营造声势。在 1929 年纽伦堡的纳粹党代会上,不仅有 20 万人参加创了历史之最,更主要的是 2 万名纳粹冲锋队队员身穿整齐制服在城中行进,效果十分震撼,也向外界展示了纳粹的实力。我们可以想一下,2 万多个身高腿长、金发碧眼的帅哥趾高气扬的在你面前走过,这种场面已经用最直接的语言告诉你,德意志最优秀的人种都在我纳粹党中,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他?
心理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德国普通民众的心已经被希特勒俘虏了。当然,希特勒上台后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也使得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失业率急转直下。到了 1939 年,基本消灭了失业,据说还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希特勒又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在各大旅游胜地修建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于是仅 1937 年就有 1000 万人进行休假旅游。纳粹的宣传工具立即跟上:曾经只属于资本家的休假旅游,如今德国的工人也能享受。
德国人从此有钱又有闲,短短几年就来了个大翻身,喜悦的心情自然难以言表。
大 V 带货绝对是网红爆款
对于希特勒这个人评价很多,许多人说他是疯子、狂人、独裁者。但就是这个疯子能够让整个德国跟他一起疯狂。这是为什么?其实,希特勒是被当时的德国民众一步步推上神坛的。而二战全面爆发前,希特勒的每一步棋也确实堪称神操作。
希特勒的操作无非两种,一是操纵全民公投,二是武力威胁。这两招说起来简单,但却被他灵活运用到了极致。
他先是鼓动一战后被分离出去的萨尔区民众自己搞公投,结果是以绝对优势要求重新并入德意志帝国。希特勒随之宣布,一战后最大的不公正已经结束。这一招即得到了土地又争取了民心。
紧接着他手段升级,先是武装开进莱茵兰地区。这可是一战后确定的不设防地区,作为德国和法国的缓冲地带。这是一招险棋,因为此时的德国军力和法国相比相差悬殊。法国可以调动的有 90 个师,而德国进入这一地区的只有 2 万多人。可惜,这颗雷没有炸!
从投资学角度来说,投资收益和风险程度成正比。风险越高,收益越大。希特勒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他虽然在此后的两天内精神高度紧张,但得到的回报也是十分可观。德国不仅重新收回这一地区,更主要的是他试探出了英法的底线,那就是 “与己无关,高高挂起”。当然,事后希特勒又搞了一次全民公投,赋予自己进入莱茵兰以政治正确。
紧接着他的目光又移到奥地利,这可是他的出生地,而且在希特勒看来,奥地利必须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为此,他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刺杀、扶持傀儡,甚至召见当时的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骂了他两个多小时后,希特勒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奥地利撤销抵制纳粹的禁令,释放纳粹犯人,任命亲纳粹人员为国防部长,军官交换,经济体系并入德国。而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许士尼格还想着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奥地利的前途,但是他忘了,这一招希特勒使得,他却使不得。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再合理正当的手段都不合理。所以,当他刚宣布要搞公投,希特勒立即下达作战准备的命令。结果是奥地利 “顺利” 并入德意志版图。奥斯卡经典影片《音乐之声》讲诉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而且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自己终于回家了。这个曾经落魄的画家回到故土,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他又搞了一次全民公投,结果是 99% 的人同意成立 “大德意志”。这不仅打了许士尼格的脸,也表明 “实力说明一切”!
接下来的日子,希特勒已经无需再小心翼翼的玩弄外交和政治,因为他已经看穿了英法害怕战争的虚荣内心。所以,在接下来不到一年里,纳粹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拿到了奥匈帝国解体后主要的工业遗产,军事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这些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希特勒一边打着全民公投的旗号把自己打造成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和救世主,一边游刃有余的玩着政治游戏,把英法等国家拿捏的死死滴。
当经济发展、待遇提升、国力增强这些镶着金边的大帽子一顶顶扣在德国头上,说举国为之疯狂并不为过。于是,大家都主动上了纳粹这辆即将呼啸穿越整个欧洲的战车,战争机器就要开动了。
当如今德国年轻人对自己的长辈为何会盲从希特勒百思不得其解时,老人们也是一言难尽。因为,他们当年并非完全相信这个无名小卒,但希特勒用令人信服的成就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转而变成狂热的拥护。
所以,才有了闪电战奇袭波兰、法国,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直到 1941 年,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本人的声望达到顶点。这个顶点是完全站在后人的视角,放在当年,任何一个德国人都有理由相信,顶点之后会有更高的顶点,辉煌过后会更加辉煌。希特勒更是这样想的。
此时,他应该觉得自己距离心中那个梦想从未如此之近,他大概已经看到自己的战车驰骋在伏尔加河畔,战机呼啸掠过西伯利亚。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攻打苏联,双方的统帅都不是吃素的。可以说,双方的实力对比几乎是在完全透明情况下进行的。这是战争注定只有一个胜者。所以台上台下,双方元首亲自挂帅演戏。
两国先是签订条约瓜分了波兰,谈判桌外隐藏的则是巨大的利益交换:苏联把石油和各种原材料卖给德国,而德国则向苏联出售高科技。此时的德国忙着对付英国,因为在希特勒眼中,英国才是自己最大的威胁。他需要资源武装部队,需要时间组织进攻。所以,稳住苏联是局势的需要。
眼看着台下的生意热火朝天,希特勒就想着再进一步,演戏演全套,咱们结盟吧。此时的德国进攻英国受挫。所以,在 1940 年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条约后,德国开始和苏联接触,希望组成四国联盟瓜分世界。
苏联一眼看穿德国的想法: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蒙谁呢?结盟可以,我们有条件的,你们先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土耳其以及波斯湾地区都纳入苏联势力范围。
德国自然不同意,意大利和日本也不会同意。德国的本意是想把苏联引向西亚南亚。这一招显然是在给日本心里种刺儿,结果被老道的斯大林一眼看穿。从这一点看,即便在轴心国内部,德国也是防着日本的。
结盟谈不拢,那就不必啰嗦,开干!
对于打败斯大林,希特勒是自信的,这自信来自于两国对比: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大清洗不仅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也使得斯大林本人的国际声誉受到影响,这与希特勒在德国一呼百应的地位无法同日而语。更何况苏联红军进攻芬兰失利,与德军的一路凯歌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即便有人提醒希特勒要避免两面作战,但他却并未采纳。闪电战袭击波兰和法国,你们这些人不也是提出反对意见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更何况,如果击败苏联,德国将获得巨大利益。此时,已经没人能阻止希特勒将德国带入深渊了。
说道这里,德国当年的事说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了。总结一下,二战中德国的心态大致分以下五个阶段:希特勒上台前,“TMD,憋屈死了”;希特勒上台后,“卧槽,翻身德国把歌唱”;战争前期,“元首,奥利给”;进攻受挫后,“元首永远不会犯错”;战争后期,“爱咋咋地吧,我要回家”。
至于日本,我下次再说。
恰好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恰好这词只有针对圣人级别的人提出的要求。
国家就是一个人的集合体,有一个圣人的头是没有用的。
它只会把人的生死完整的演示一遍才能有反省的机会。
日本德国发家致富原因都是抢劫发起来的,让一个全民抢劫起家的国家,不被打死就让它停下来,谁挡着它就打死那个,唯一阻止办法就是打死丫的。
再攻守转换之前,打仗对所有国民都是可以赚钱的。
处于战争中没有人知道那个战役是整场战争的转换点,只有资源耗尽,被打死。
自己是不会认为自己会输,认输也是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谁来付?
知乎用户 万乃石 发表 教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写道:“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因为像希特勒这样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 …
知乎用户 Journalist II 发表 纳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更是一种极权主义,它要实现对公民从头到脚,从思想到言论的彻底控制,这种存在本就是极度可怕的。 纳粹党要控制人民看到的东西,媒体自然首当其冲。1933 年的《德国 …
知乎用户 千叶 发表 有反抗的,但是没有成功。纳粹德国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汉娜 · 阿仑特曾经概括了 3 个统治的要素:利用暴力和恐惧、使民众互相隔绝无法彼此支援、充分利用宣传。 说到那段历史,“平庸之恶” 是许多人第一联想的概念。执行大 …
知乎用户 风染丛林 发表 在净网之前,那时候网上各种东西都有,我在当时的优酷上意外看完过一整段十多分钟的希特勒演讲完整视频。 我们现在看到的演讲片段里,希特勒通常是手舞足蹈非常亢奋的样子。 但其实,希特勒的演讲前期是比较平静的,他一开始基本 …
©️Martin Parr 文|徐贲 最初发表于《经济观察报》 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是一本写作于1950年代,于1966年再版的老书,作者在书里记录了他于二战后与10位新结识的德国纳粹“小人物”的交谈和交往。今天读这本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