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目前的年代出了个鲁迅一样的批判主义文学家,社会会如何评价他?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今天是 2022 年 2 月 2 日,欢迎收看今天的脸波新闻。 由于一起重大案件的审查结果已宣判,因此今天的节目大概为 41 分钟。 最高院今日宣判了一起重大案件:卢迅,男,浙江绍兴人,由于 …
你仔细看时间分布,互联时代刚到来的时候,那是巅峰时期,是个人都批判,但是都是那种很肤浅的,没啥深度,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发泄。
我们以鲁迅来说,他批判的文章,我看的都冒冷汗,比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儿子打的我之类的精神胜利法,真的是看的心惊胆战。
而互联网时代,年龄比较大的人对 08 年左右还是有印象的,几乎全都是发泄,最后以我们快点移民或者国家药丸结尾,或者万物都是国家的错,我记得当时富士康十几连跳,韩寒说如果工资增加十倍还会跳吗?不会,但是富士康加工资会被被部门叫停,然后轻松转移视线批判政府 ····· 富士康直接洗白。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批判的,主要是专业人士了,不是随便都能干的了 ·· 韩总也直接退出不干玩赛车去了,后来电影开始发展又开始拍电影赚钱,被称为穿越者,都是卡着某行业最高潮拿到好处就走。
其实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早期,还是和以前一样,属于少部分人,后来的互联网时代,才逐渐的属于大多数人。
虽然大家看短视频上一群人对着张之洞的照片喊晚辈某氏,拜见李大人
会觉得很搞笑
但是大部分人都能发声,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可笑,但是也是进步。
比如说 90 年代日本野生奥特曼化身小学生,轻松在夏令营完虐中国小学生,比美帝特种部队背的东西还多还重走的还远还快 ····
当时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根本发不出声
广大 80 后写了多少自己批判自己是小皇帝的作文啊 ····
一直到 2010 年,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批判野生奥特曼的文章才能让大家看到
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上交流从单向交流变成双向交流,各类没什么真本事的公知之流就混不下去了 ···
我以前随便说一说日本盘子洗八遍你们都乖乖写作文批判自己,现在我说满地手机你们都追着我要证据,真是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啊 ···
这时候,没本事的批判作家是混不下去的 ··
鲁迅给孩子的遗嘱:“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当时的批判大师们,就是属于,没有才能,做空头文学家的主儿 ····· 风口上也能飞起来,风停了就现了原形了 ···
以鲁迅为例,都知道他的批判文学,实际上人家在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是具有重大贡献的。
也就是说,普通人发现问题,专业人士研究问题,才是王道
现在的问题是,专业人士的书卖不出去,不专业的卖的欢着呢 ····
严肃文学,大多都在各地作协里边,出版数量几万本十几万本 ····
而很多人对批判文学和艺术电影差不多,都在夸,可不会支持
当时有个笑话,说豆瓣千万文青,天天鼓吹艺术电影,就算他们一年只去看两部艺术电影,门票打折打的 20 块钱一张,那也是 4 个亿的票房,起码能养活 8 部文艺电影了,然而实际上他们根本不会去看 ···
严肃文学也一样,很多人都在夸的但是根本不会去买 ···
最后严肃文学的作家都去作协生活了 ········· 嗯 ·····
谁说没有啊,阎连科肯定是一个,他被禁止出版的书好几本了。
不知你们有没看过一部电影,顾长卫导演的《最爱》。这可能是他拍得最费事的一次:审查了 3 次,名字改了 4 次,最终由一部艺术电影变成商业爱情片。
电影的难产源于敏感的题材。它改编自阎连科的《丁庄梦》,一部关于艾滋病的长篇小说:透过孩子的鬼魂,讲述艾滋病家族崩溃与村落消失的故事。
这本书被禁,是因为 “以灰暗的描写,夸大艾滋病的危害和恐惧”,现在在豆瓣依然搜不到。他其它被禁的书还有《为人民服务》《四书》等。要问中国当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谁,阎连科绝对是一流的。
我还想说一个人,王小波,大家都知道他爱说笑话,但可能不怎么把他和批判现实联系在一起。
最近在看《无双》,这是他早期写的一个中篇。摘一段给大家看看,是对唐代开黑店的描述。
第二天一早,孙老板就把望远镜送回王仙客家去了。这是因为他真的害怕彩萍去告他开黑店。按照大唐的律法,开黑店是最重的罪,要用绞车吊起来放进油锅里炸。但是大唐朝开黑店的最多了,谁也不怕被劫的告他们,**这是因为开黑店的虽然要炸死,但是油钱要由告主出,公家没这笔开支。**除了油钱,还有柴火钱、绞车钱、铁锅钱等等,但是最多的开销还是油钱。要是没有一千斤上好的小磨香油,衙门根本就不接案子。**其实到了炸时,锅里一滴油都没有,油全被衙门里的人和刽子手分了,只有一口烧得通红的锅,把人放到锅里干爆,爆得像饼铛上的蛐蛐,跳跳蹦蹦的。**所以一般人不肯告人开黑店,一半是出不起钱,一半是觉得出了钱不值。假如被人劫在黑店里,死了就算了,没死下回注意也就是了。开黑店的也很注意,不劫太有钱的人,以免他们生了气,出上万把块钱来干爆你。孙老板虽然并未开黑店,但是也怕彩萍告他开黑店。因为你只要肯出一万块,不管告谁开黑店,都是一告一准。**衙门里的老爷问这种案子,就一句话:你不开黑店,人家会出一万块来炸你吗?**这件事说到头就是一句话,王仙客太有钱了,叫人害怕。
乐呵吧,把一个黑心官府写得入木三分,谁说王小波不是批判现实作家呢?
当然,与鲁迅那种指名道姓地骂对比,无论是阎连科,还是王小波,抑或其他作家(如果有),都是相当含蓄,原因你们都懂。
与父辈相比,80 后、90 后…… 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裕但精神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很遗憾,年轻一辈作家,30 多岁了还在写个人成长故事,鲜少现实主义作品。
老一代本来就少批判,年轻一辈又没有跟上,大概是没有批判现实作家了吧。
如果你还想了解阎连科,请移步这里。
我上学的时候,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一个老师跟我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就你这脑子还怎么考大学。你们家养你还不如养头猪。就你这成绩留在咱们班里也是拖后腿,你赶紧回家跟你爸说,让他把你接回家。你赶紧退学吧”。然后又说 “我批评你是为了督促你进步”,我觉得她纯粹是在把我当傻子。
但如果他说 “这个题目我昨天都已经讲过了,你是怎么听的课?我再给你讲一遍,你认真听着。如果再做不会你就把这题目抄十遍”。他要说这是为我好,我信。
批判与骂街的区别在于,批判的出发点是真的为了对方变好。但以我对当下中国大多数所谓传统文学作家的了解来看,他们理解的 “批判现实” 其实都只是第一类老师的做派。很多传统作家甚至已经陷入到了 “我只要敢写社会的阴暗面,我只要敢骂政府就是批判现实” 的误区之中,并且将批判现实视作衡量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几个月成为舆论焦点的方方,恰恰就是第一类 “批判现实” 的作家的代表。
其实方方有过很多不错的作品。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万箭穿心》,里面李宝莉这个人物形象真的可以说相当出彩,评论界的口碑也非常好。《万箭穿心》的精彩,恰恰是源于李宝莉这个人物以及她的家庭,表现的李宝莉的性格对于她的人生的影响,而不是这部作品批判了什么。
那么方方的日记呢?抛开方方道听途说的那些部分不谈,她日记里的很多内容并不能说是假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批判遮盖的是整个防疫的全部面貌。在方方的日记里,我们只能看到武汉市政府的不作为和瞎指挥,却看不到背后的深层次思考,更看不到医护人员的努力。
当然,方方可以为自己辩解——她说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记录的都是我听到看到的东西”。然而,这也道出了方方们真正的问题——她们并不在乎全局如何,她们只想把目光聚焦于那些阴暗面,并将此视为一个知识分子的 “良心”。
有人为方方辩解说,“方方只是写出她个人的感受,难道她没有表达的权力吗”?
当然有。但问题在于,如果方方的日记是写在日记本上的,任何人都无话可说。可方方在微博这样一个平台发表出来,摆明了就是要把 “日记” 作为一种公共言说来让别人看的。公共言说的一个特点是,你无法知道你面对的对象是谁,也无法控制他们怎么想。换言之,方方有表达的权力,其他人也有批评他的权力。
在文学作品中,批判现实能够表达的只是一种立场。如果你仔细阅读那些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却并不能带来改变现实的力量。纵然是鲁迅的《阿 Q 正传》,最大的价值也只是将民国初年的混乱社会现实以及国人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现,这也是《阿 Q 正传》艺术价值的根基。但是,真正意义上批判了现实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案的,是那个北大走出来的图书管理员。
关于文学对现实的批判问题,贾平凹有过自己的论述。他说:
现在的文学被边缘化了,许多人都在怀念上个世纪 80 年代那种情况,那个时候大家还很小,或许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文学特别热,一个短篇小说可以全民阅读,一个作家可以在一夜就爆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文学有太多的新闻元素,到现在媒体高度发达,新闻元素完全从文学中剥离了,文学就成了纯粹的文学,现在整个社会不热衷于文学可以说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文学毕竟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小部分人最敏感的活动,如果说人人都是搞写作,都来空的也不行。
那个时候的中国,文学之所以要强调现实批判,是因为作家们自己还是有以舆论来干预政治的想法。然而,学习过当代文学史的中文系学生都应该记得,也是在 80 年代,出现了所谓的先锋文学五虎将以及刘索拉、余华等一大批更追逐形式创新的作家。他们大量的借鉴西方文学的元素,更看重的是文学的诗性与表达的可能性,他们所理解的文学也就更接近于 “纯文学”。
我在知乎上看到许多人在谈论文学时,都会将 “批判现实” 列为评价文学作品的第一标准。能批判现实的就是有深度,不能的就是没有深度——当然,许多文学研究者也这么认为。但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其实是走偏了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批判现实。说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小说,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名,是因为它们深刻地批判了什么现实吗?每当中秋节的时候,大家总会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因为想拿这句词来批判什么吗?把话题延伸到影视领域,《流浪地球》被观众所推崇,是因为它批判了什么吗?
第二,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一部作品是否批判现实,也完全不成为认定其价值的依据。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就是詹姆斯 · 乔伊斯和普鲁斯特。无论是《芬尼根守灵夜》还是《追忆逝去的年华》,都与现实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在 20 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如果真要说批判现实,那那些开国将帅的回忆录才是真的批判现实。他们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对当时的社会也有着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但是,为什么现实中很少有人把这些将帅的回忆录当成文学作品?
第三,承接上一个问题,很多人应该都会说,虽然将帅们写的问题很重要,但他们的文学水平不高,所以不能把他们的回忆录当成文学作品。既然如此,那么这就意味着其实决定一个作品文学价值高低的其实并不是深度,而是 “文学性”。换句话说,文学可以没有深度,但却不可以没有 “文学性”。否则,那就只能叫文献,而不是文学。
当然,以上有关文学性本身的讨论,并不意味着文学作文一种艺术形式不需要介入现实。不过,正如我一开始所说,为什么很多作家的 “批判现实” 就是揭短呢?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改进建议。我不敢说我对社会有多么深的了解,但至少我在说问题的时候,是有一个解决的思路在的。比如,在这次抗疫一开始,一些老人把自己的积蓄捐出来给一线防疫,于是很多作家站出来说什么样的国家会要老人的钱 bulabula……
这听着当然很爽,但不解决问题。我在 2 月份的时候就多次公开说,老人的心意我们是了解的,我们也不能拒绝老人的好心,这时候媒体最应该做的是引导有捐助意向的人去购买地方以及中央发售的专项债券。一来,专项债券都是专款专用,不用过红十字会的手,效率也更高;二来,债券都是有利息的,你购买债券既支援了政府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收益。这是国家和个人双赢的好事。
如今,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批判的话语权已经分散到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手里。比如在一个有影响的性侵案件中,许多作家们可能翻来覆去地只会说 “你国药丸”,但法律专业人士却可以从中指出当前立法的漏洞以及提出改进意见,之后还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立法中。(最近引发争议的离婚冷静期制度,就是这种批判最后作用于现实的最好例子)
作为普通读者和观众,我们应当期待的是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区别在于,前者力求表现的是一个宏阔而伟大的人类内心世界,后者则是希望通过写作达到某种现实诉求甚至政治诉求。但文学乃至于一切艺术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政治。过度的强调文学批判现实的能力,恰恰是将文学再次推向政治的舞台上,而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最后,用作家阿来的一句话来结尾吧:
有人说,文学要表达思想,你思想写尽了哲学家干什么?有人说,文学要写时代变迁,但那是历史学家干的工作;有人说文学要写文化,你把文化地域都写尽了,人类学干什么?所以,文学写的是人,它会涉及各种学科,但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终是我们运用来写人的。
PS:
最后说几句补充的话吧。
那些对我的这个看法有疑问的人,我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文学应当走政治化的路线吗?
如果说 “应当”,那你说得对,我不做辩解。
但你如果说 “不应当”,那你一边鼓吹文学要批判现实,一边又要否定文学应当政治化,就非常矛盾了。
因为所谓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公共场域的话语表达,批判现实的本质就是文学对于公共政治生活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说,批判现实也是在表达创作者本人的一种政治诉求。文学创作者也是人,当然可以通过介入政治来表达个人的思想,但这个文学作品的好坏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作品的文学性而不是批判现实的能力。这正如你是一个男的,你想找个人结婚生孩子,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你找的人必须是个女人,如果这个女人恰好长得也漂亮、学历也高、家世也好,这都是加分项。但你不能把一个长得好看、学历高、家世好的男人塞过来说 “我看你们挺合适的,你们结婚吧”。
在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一点是,我不反对文学作品 “批判现实”,但反对将批判性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乃至于先决标准。当一部文学作品不再以文学性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的时候,文学作为独立艺术的价值也就消失了。过度的强调文学批判现实的能力,恰恰是鼓励文学以另一种形式介入现实政治,而再次推向政治的舞台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其实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中有所谓的 “左翼文学” 传统。在批判现实这一方面,其实左翼作家是最为激进的——他们将文学作品视作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战书,也写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作品。但是,今天我们谈起民国时期的作家,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这些激烈批判现实的左翼作家,而是鲁迅、郭沫若、老舍、曹禺甚至于张爱玲等人。这并不是文学界可以把这些人忘掉,而是仅就艺术水平来说,左联作家的整体水平的确不如鲁、郭、曹等人。
从左联作家们的命运来说,这也正是 “批判现实” 的尴尬之处——因为你所批判的现实可能过上十几年就完全变了。在现实中,这样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 2000 年初的时候,我看过一本报告文学作品叫做《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写的的确是非常好,对当时中国农村的许多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地描写,影响力也非常大。时至今日,我也觉得很多人如果想了解当年的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最好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今天却不会再有当年那么大的影响力了,这是因为一来现在农村的面貌跟书中描写的那个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新一代的读者已经很难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中国农民调查》 的文学性本身其实一般,但又算不上是标准的文献,实际上是很难归类的。
从文学创作的规律上说,《中国农民调查》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现实,因此整个作品的核心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当时中国农村体制下存在的各种弊病。这导致很多人看完《中国农村调查》之后,开始思考的是中国三农问题,却没有记住作品里的人。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还可以说出书里面的几个事件,但你要问我这事是谁干的、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我就真记不住了。反之,我在小学就看了韩寒的《三重门》,到现在却都还记得林雨翔、Susan、马德保等人的性格与故事。
归根结底,那些认为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批判现实的人,不妨去思考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文学的价值在于批判现实,那么当作品所批判的现实已经消失的时候,文学的价值又表现在哪里呢?
PS2:
另外再说一句,批判现实固然重要,但以大多数作家的认知来说,如果不能有超越性的认知,批判现实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笑话。
比如说吧,1960 年代中国在极度困难的情况搞原子弹的研发。那个时代,香港、台湾以及欧美很多有 “良知” 的作家都对中国行为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演化到后来的巅峰就是“我不要大国崛起,我只要小民尊严”。可是,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现在中国的人均 GDP 也只有美国的 1/6,远不说不上富裕。假如当时中国没有造出原子弹,那么今天要造的话,也依然会有很多人拿没有解决的民生问题来反对。可是,稍微一个理性一点的中国人,都不会不承认,如果没有原子弹,中国是不可能有 40 多年的和平发展环境的,更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从这个角度上说,单纯的批判造原子弹影响了民生建设而看不到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就是非常浅薄的见解了。
同样的道理,当年温州动车事故的时候,某专栏作家喊出了振聋发聩的 “请停下来等一等你的人民”,直指高铁建设的大跃进。可是,如果中国的高铁建设真的停下来了,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个几万亿规模的产业,影响的至少是数十万高端劳动力的就业。这一点,许多作家们是认识不到的。(何况,后来的高铁建设中也反思了动车事故的原因,吸取了教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的经典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是写 “过去” 的,而不是写当下的。这个原因其实完全不难解释。有过写作经历的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好的文章是需要沉淀和思考的。同样是评论一个社会事件,一篇花 5 个小时写出来的蹭热点文章,和一篇花一个月时间查找各种资料、咨询国内外专家写出来的文章在深度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篇文章已然如此,一本动辄三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不花上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怎么可能写好呢?而如果你要花上三五年的时间去写一本小说,你就不能死盯着 “现实”——因为现实过几年就变了,你应该找寻的是那些能够超越现实的内容。如果一个作家死盯着现实去批判,那么只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作家对于批判现实的兴趣大于雕琢作品本身的兴趣;第二,这个作家很想蹭热点。
我依然是那句话,我不反对作家在作品中批判现实。可问题在于,记者和媒体人也可以这样去 “批判现实”,并且以他们的专业素养,说不定批判地还比作家们更深入。这时候,作家与普通媒体人的区别在哪儿呢?为什么很多著名记者,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却很一般呢?
这依然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问题:
如果文学的价值在于批判现实,那么当作品所批判的现实已经消失的时候,文学的价值又表现在哪里呢?
——————看完评论后的一点补充————————————————————
结合评论区的一些问题,我再补充几点。篇幅较长,对文学和文学理论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
第一 如贾平凹所说,文学作品介入现实以及批判现实,是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媒介不甚发达的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状态,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兼有 “类新闻” 的职能。而从当时的语境来说,无论是正面反映改革开放进程的改革文学还是揭露社会弊病的其他作品,其实都有着宣传层面的支持。然而,站在文学史的立场来看,80、90 年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其实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甚至是新写实小说。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提改革文学了。
第二 正是因为 80、90 年代的特殊背景下,文学具有类新闻的功能,所以当时文学也获得了远超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力。而随着文学影响力的逐渐减小,许多人对文学其实已经不怎么关注了。虽然很多人一直在唠叨中国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你要问他你看过《收获》、《十月》、《钟山》、《上海文学》、《北京文学》没有,估计没几个人会说自己看过。
要是继续问他双雪涛、班宇、孙频、石一枫、马金莲、弋舟等人是谁,恐怕也没几个人能不看资料就说出来他们的代表作。其实,写现实的作家一直都在,只不过很多人根本不去看。
第三 承接上一论点,当下写现实题材的作家的确有所减少,但也没有到消失的程度。现实题材作家的减少,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监管是一方面,这个不必细说,大家都懂;其次,是其他媒介对社会问题的分流,现在出了一个重大社会事件,许多媒体都会一拥而上对这个时间进行详细解读,这个解读比作家本身的分析甚至更详细,作家的批判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意义;第三,现在的作家中科班出身的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对于文学的理解也不再是狭隘的题材和批判。
第四,关于作品的现实性与艺术价值的问题,二者其实并不存在直接关联。这个锅应该让我们的语文教育去背。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习惯于让学生去总结作品的思想,并且将作品的思想深浅看做评判作品的最重要依据。虽然很多学生嘴上说着讨厌对作者的思想强行解读,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个评判标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不需要多做解释,大家完全可以从更熟悉的电影中去感受。目前 IMDB 评分前 10 的电影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蝙蝠侠:黑暗骑士、搏击俱乐部、低俗小说、阿甘正传、黑客帝国、指环王 1、指环王 3、教父、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在这些作品里面,《肖申克的救赎》、《蝙蝠侠》等尚可以归到批判现实这一类离去,但是你总不能说《指环王》、《黑客帝国》、《阿甘正传》是批判现实的作品吧?
至于说中国的邻居韩国,一直以来影视作品都是以 “敢拍” 而著称。但问题也在于此,大多数人看到这些韩国电影时最直观的印象也是“这电影真敢拍”,而不是“这电影拍得真好”。事实上,韩国导演在欧洲电影节上拿奖最多的是金基德,而金基德的大多数作品核心都是人心与人性,而不是什么批判现实。
第五 大多数人说现在 “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真正的意思是自己看不到,或者说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批判现实的作家。不过,在具有影响力的通俗文学领域,批判现实的生存空间其实不大,阅读这个东西还是挺费力的。正如上面所说,我觉得现在真正尴尬的地方是不是没有作品,而是没多少人看。前几年《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迁因为生活问题自杀,他生前出版的小说《大裂》其实写的很好,《大象席地而坐》也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可是,《大裂》的销量实在是惨淡无比,根本支撑不起胡迁的生活。
第六,虽然我是个研究文学的人,但从我的观察来说,真别把文学的作用看得那么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批判现实的文学更多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而很难对现实有所改变。比如很多人应该知道 90 年代末到 2000 年初,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反腐、刑侦题材的文艺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非常有影响力。但是,之后的腐败还是非常严重,治安状况也没有变好(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查阅过相关的审判文书,其实 2000 年初刑事案件的总量比 80、90 年代严打时期要高得多)。腐败和治安情况的普遍好转,其实恰恰是意识形态收紧的这近 10 年的事情。
第七,有些人由上面的分析推断出我否认批判现实的文学价值,这个阅读理解能力也算是够可以的。在这里我再强调两点:第一,我反对的是文学作品以批判现实为第一标准而丧失其作为艺术的独立价值;第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最好是交由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完成,法律领域的问题由法律人士发声,教育领域的问题由教育人士发声,作为作者不要总想着站在 “批判” 的精英立场去教育别人。我反对文学过度批判现实,要捍卫的恰恰是文学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价值。
最后,从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把 “批判现实” 捧得过高,其实也是可笑的。正如高尔基所说: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 “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 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其实高尔基的这句话总结一下,就是 “当杠精谁不会?但大哥你倒是给指条路啊”。
——————一点碎碎念的分割线————————————————————
这个带有一些专业性并且篇幅较长的回答居然也能收获这么多的赞,的确有点出人预料。不过,评论中的确也有一些或者没看懂,或者仍然执拗于自己的偏见的人,认为我的观点是作家不可以对现实发表评论或者进行批判。如果这么想的话,我觉得连最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没有的话,还是别谈文学了。
文学以及影视等艺术领域,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来谈论一下,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个专业没什么学科壁垒。或许艺术专业的确没什么学科壁垒,但是想要从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角度对一个作品或者一类现象进行系统评论的话,至少也需要到硕士水平以上才可以。而在知乎上,能看出来的是很多人在评论文学现象以及作品的时候,其实是显著缺乏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知识的,以至于很多在学科内众所周知的事情,却被很多人认为不存在。
就目前这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的讨论核心其实不是 “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因为现在其实传统文学领域还是有相关的作品的,只不过大多数都发表在文学期刊上——但我估计大多数人是不看的。所以,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述其实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为何降低”。基于此,这个问题涉及到的问题其实可以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的降低是否与严肃文学整体影响力的降低有关;
第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的降低是否与文学功能的变迁有关;
第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的降低是否与媒介环境与文化思潮的变迁有关;
第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的降低是否与监管环境有关;
第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力的降低是否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变化有关。
以上五个问题,实际上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阐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生存境遇的改变。但如果仅盯着第四点来说,那就不能说是一个客观的视角了。当然,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问题,愿意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欢迎留下自己的评论。但如果你是想正儿八经地说问题,那么请在发表意见前了解以下的基本信息:
1 既然要谈论的是当代文学,那请对新时期文学史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可以在不百度的情况下大概知道改革文学、朦胧诗、寻根文学、寻根派、新写实、陕军东征以及马原、格非、刘心武、池莉、方方、韩少功等概念、作家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
2 对传统文学期刊及文学奖项保持关注,可以在不百度的情况下,说出当下在重要文学期刊上活跃的中青年作家。
3 了解基本的文学理论,知道典型化、陌生化等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
4 你所了解的中外作家的总数至少要超出语文教材内涉及的作者总数的 3 倍以上。
在这个基础上,您再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这些年网络小说主角形象的变化就已经很批判现实了。
小说是作者对现实世界某一段时期印象的影射。
有段时间的主角都出生于小门小户,或者落魄贵族,家中亲属哪怕不麻烦也帮不上什么忙。
主角通关新手村在外打拼期间碰上的艰难险阻都得亲力亲为,除了自己谁也指望不上,也没有可以信赖的人。
所以飞剑、雷法、神通、符箓、阵法、天机术、炼丹、炼器、道兵、巫咒、蛊术、养鬼、炼尸、御兽、祭神、御魔无一不精,最后成了万能龙傲天。
放到现实中就是背井离乡前往北上广深和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
不管是西装革履的坐办公楼当白领,还是灰头土脸的在工地卖苦力,学习、工作、租房、吃饭、看病、找对象、养家糊口、孝敬爹妈、调解心理压力都只能指望自己,这个城市都不是他们的家,没有人会真的关心他们。
而文中那些令人厌恶的强者,可以理解为现实中那些令人厌恶可又躲不开的媚上欺下的上司、死要钱的老板、难缠的客户、心口不一的老师、越来越贵的婚恋成本、逐渐破灭的理想、越来越厚的阶级壁垒等令人不愉,可要连个可以攻击的具体目标都找不到的无数社会问题。
在作者笔下化作一个个明确的敌人,再由一个拥有至强武力的主角将其全部击溃,让读者代入主角出了这口恶气。
那么有没有另外一种生存模式的主角呢?
答案自然也是有的,那就是身处一个内部氛围极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大家族或者大宗门。
这个时候主角自然也就用不着懂太多,只需炼成一两项可以安家立业的技能即可。
若是最厉害的手段都不起作用,那还挣扎个什么劲?不如一道传讯符摇人呢!
这一类主角并不万能,但却有一个万能的朋友圈,能够更轻松惬意的把事摆平。
也就是过江龙和地头蛇的两种不同活法,可惜大部分作者都写不好,这种自己没见过的,理想且悠闲的生活方式。
导致最后笔下的家族和宗门虽然设定上是一个团体,却把主要精力用来内斗和撕逼。
血脉、亲情、理想、共同利益,这些团体基本要素一个都看不见,完全不知道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草根崛起的传奇故事越来越少,网络小说的主角也从万能龙傲天,变成了回到过去的创业者、有外挂的努力普通人、唯系统命是从的工具人、坐拥天降横财的神豪、以及最新出现的只需签到就能拥有一切的咸鱼。
很显然,作者和读者都已经越来越不相信 “付出就有收获,努力就能成功了” 这句曾经激励无数人的名言了。
因为他们被现实批判了……
现实压根不需要批判,感动还来不及呢。做梦都能感动醒的现实怎么批判?
为什么作家的眼角挂满笑意?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作家批判现实的时候只能说 1。
而网友批判现实的时候一般会说 100。
而极端网友会说 500。
如此一来,只说 1 的批判现实作家就发不出声音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绿团事件,还有那时候的清真泛化倾向。
作家批判的时候,最多从宗教自由之类不咸不淡的角度说。
网友批判起来就直接多了,会直接解构伊协清真认证背后的利益链
极端一点的,比如肥皂论。
绿团事件的时候,你说宗教信仰自由这种正确而无用的废话,有人听吗?
最近南京那个事儿,你讲司法判决,有意义吗?
这就是网络为什么越来越极端化了。
中国现在都是批判现实的人,这几个月的热点,大家都一个不落地批判,从故宫奔驰,永居条例,到武汉 F4,方方日记,等等等等,因为大家都有批判的权力了,所以个别人代表大家去批判的历史就一去不复返了。作家的批判就一定比大众好吗?我看不见得,批判首先需要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次需要逻辑,逻辑不对就会让人怀疑,然后是立场,这个世界很残酷,不存在绝对中立的立场,你的想法往往就代表你的立场。以前民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接受信息比较晚,需要一个传声筒,而现在呢,作家调查比普通人多吗?专业水平比别人高吗?逻辑比别人强吗?你的立场是站在大多数人这边吗?大多数还不是根据自己的屁股脑补,尤其是涉及专业方面的问题,作家一批判,行业内的人都要发笑。比如方方,没去一线,不看新闻,不懂医疗,不知社会运作,完全靠听说,就能脑补中国的抗疫工作,确实,搁二十年前也是妥妥的批判现实的作家,一呼百应,现在就是个笑话。
[
选集(普及本套装 4 册)32 开
京东
¥60.00
去购买
不少答主在反驳题干的时候,都以余华为例。
我并不认同。
余华在 80 年代的确是批判现实的,这点毋庸置疑。
他早期的作品被视作先锋文学的代表,通过文字,把现实的合理性面貌撕得粉碎。
如《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均充斥着大量的死亡、血腥与暴力描写,读起来让人头皮发麻。
[
电子书
现实一种
作者 余华
会员 6 折 ¥16.5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52e6ccbd51391e78ef288e7d94bbbe1c)
[
电子书
世事如烟
作者 余华
会员 6 折 ¥19.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30027499809900f7584168fc56ff1ce7)
其笔下的世界有着卡夫卡式的荒谬,满是混乱与暴力。
**作品中的主题是对社会秩序的怀疑与颠覆,**以怪诞荒谬的形式揭示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
他在小说中不断批判现实、批判社会,告诉读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何其的荒诞。
他把现实和世界的秩序撕得粉碎,世上所有价值和意义都是幻觉、幻象。
80 年代的余华是一位典型的反合法化叙事者。
现实失去合法性,崩塌成为一片废墟。
人不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现实世界并非是我们的母体,并不能够给我们提供安全。
而是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在不断地吞噬着人。
人唯一能做的只有逃离世界。
余华 80 年代小说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重新观察世界的视角。
开始尝试洞察世界的本质真相,去怀疑这个世界的秩序性与合理性。
努力打破这个温情脉脉的现实秩序的表相。
这无疑是极具批判性的。
可是,到了 90 年代,余华慢慢脱离了早期极端的先锋姿态,开始走向现实题材。
并写出了广受欢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
[
电子书
活着
作者 余华
会员专享 ¥25.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ed9c43e07afc6ee9a98ae032c9c57f9e)
[
电子书
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 余华
会员 6 折 ¥11.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87765d135dbfa2928c8e327aa0b4b1c8)
在余华 90 年代的这些创作中,所描写的是生活的苦难、 被压迫的底层人民。
但,这是否仍然是对现实、对社会的批判?
不是的。
此时的余华,可以说已经和现实握手言欢。
福贵也好,许三观也罢,在经历种种苦难、种种打压之后,并没有发出一丝质问。
福贵们备受打击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姿态告诉我们:
要保持与现实生活不离不弃,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无论如何都要接受现实,好好活着。
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就活不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所谓的快乐和幸福。
怨恨是毫无价值的,因为这根本改变不了现实。
所能做的只是默默承受一切,并热爱生活,主动迁就和适应现实。
与现实生活对抗,只能头破血流。
余华在这里实现了对自身 80 年代创作的否定。
而与现实握手言欢,可以说是 90 年代至今的主流性生活哲学。
90 年代开始,这个社会重新强调传统,强调秩序。
不再怀有重估一切的精神,不再有 “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追问。
《活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必备的生存哲学指南。
这也是为什么《活着》会受到如此广泛欢迎的原因。
它教大家怎么生活,怎么处理与现实的关系。
如今的社会秩序已无人去反抗。
我们只能妥协,去适应这个社会,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个人各安其位。
与世界决裂,只能头破血流。
格格不入者将会遭到驱赶。
余华在《<活着> 前言》中写道: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要问意义、价值,不要试图反抗。
追问与反抗只能是庸人自扰。
感恩地活着,就够了。
余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以前我要给世界一拳,现在我觉得世界美丽了。
是世界变美丽了吗?
还是余华自己变了?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余华已经与现实和解,他只剩下对生活的感恩和赞美。
《活着》既可以说是余华的成功,也可以说是余华的失败。
成功在于,通过《活着》,余华解构了其早期的先锋姿态,与时代融为一炉,成为当代中国生存哲学的代言人,收获无数名声;
失败在于,他臣服于时代的生存法则——失去对现实秩序质疑、追问、拷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成为现实秩序最大的肯定者,成为最大的合法性叙事代言人。
为啥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
“岁月如此静好呀。”
因为祖国越来越强大,再也没什么可批判的了。
那群在批判的家伙越来越脱离现实了……
讲真,马督公这种工业党很多时候就够脱离现实的了,现在那群批判作家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十个里有九个能被马督公吊打,就这群人也配说批判现实?
当然,为什么这帮家伙越来越脱离现实(或者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我一如既往地建议,想理解现实,别急着看当代的东西,先看历史,尤其是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学者写的历史……
因为时代变了,批判现实用不着作家了。
先说现实。这块业务被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抢走了。作家批判得最欢的时候,是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时候。国内对世界缺少认识,信息不对称给了作家极大的生存空间。你说日本刷盘子要七次也有人信,说刷完马桶要喝口马桶水也有人信。25 度的水美国孩子各种完虐中国孩子也有人信。但是现在不行了,为啥?因为中国人现在真的可以经常去日本去美国转转了,甚至有人真的勤工俭学在日本刷盘子刷马桶了,哪有七次?哪有喝马桶水?你批的那是现实吗?互联网普及后,现在你想看现实点开视频平台看就行。雷神山火神山建设也网络直播,哪出个事也有视频发出来,还用得着作家一字一句写下来告诉别人吗?方方这种作家,延续 “古法”,满篇“听说”,你以为是社会容不下批评,实际是社会不允许继续再拿“听说” 糊弄事而已。那边视频、跟帖都 10w + 了,你还拿 “听说” 吸眼球?
再说说**批判,这块业务被专家抢了。**批判不是甩片儿汤话,不是扯皮,要批判是需要深度的。知识储备有吗?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如何?**现在不是 19 世纪或者动乱刚结束的时候,会写字就是文化人,说出来的就是 “深度”,就是 “真理”。**我想看对中国经济的批判,那么多经济学家的文章我不去看,为啥听你这个中文系出身的作家的?批判社会有社会学教授,批判法治进程有法学专家,你说,我为啥要听作家在这批判?
当然,批判现实作家不仅是写现实,也不是只有现实 + 批判,他们还有创作,有 “铿锵有力” 的文字,有“强大的感召力”,这些可以打包说成两个字——**情绪。**但是,你要知道情绪的作用是 “加倍”,你手里握着事实,或者说,你能让别人相信你说的就是事实的时候,当你让人觉得批判一针见血的时候,情绪会让你的文章更有力量,效果更好。但是,你现在已经握不住现实与批判了,还在那堆积情绪,就会让人觉得你是个事实都没搞清楚就肾上腺上头的情绪化的人,反倒让人更觉得你无知。
从前知乎上有个叫马前卒的,他就喜欢批判一下。
因为批判的主战武器已经不是小说、杂文等传统文学形式了。甚至文学的主流也不是这些艺术形式了。这些传统的批判形式,不得不依赖一些媒介。这些媒介就是作家和媒体人。
现在人人都可以批判。
过去年轻社畜,下班逛逛书店,咬咬牙买本鲁迅先生的书。
现在年轻社畜,下班刷刷微博知乎,不但看别人批判,自己也可以批判。
连神学不需要中介之后,教会地位都一落千丈。文学更是如此。
更不用说,现在的群体批判是真的可以直接改变一些东西的。
中国不是没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而是作品不为人知罢了。有哪些作家前面已经有人说了。这里不再多说。至于原因,很多人一厢情愿相信都是出于 zz 敏感,这就很搞笑了。存不存在这样可能,肯定有,但全是这样吗?未必!
其实原因无非两点:1. 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需求下降了;2. 作家创作准则问题。
先来说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揭露现实社会中种种弊端,也就是用文学形式针砭时弊。这种形式的文学在 19 世纪,20 世纪风靡一时。追根究底就是当时的传媒行业以及一些严厉管制,导致人们无法获得一些振聋发聩的信息。所以批判现实主义用文学的形式讽刺揭露现实黑暗就形成洛阳纸贵的浪潮。
可是在今天呢?媒体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公正得没得到伸张和现象是否为人所知已经成为两种概念。贪污腐败的形式也好,高考移民的丑态也罢,甚至偷换死刑的 “奇迹”,随之而来的是一篇一篇社评以及人们在评论区辛辣的评论。这都很直接,也无需再用文艺的方式拐弯抹角让人猜。文艺作品不管怎么直接,都有隔层纱的趋势。可是社评、新闻这些不是,就是很直接。那么人们能直接获得信息,能直接参与评论,干嘛还要去看那些需要猜的揭露现实的文字呢?
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真正吸引人的不是他的文字艺术,往往是主题和内涵。那么,当主题和内涵能被其他形式取代的时候,批判现实主义还留下了什么?所以为什么魔幻现实主义会出现?是因为它本身在文字的艺术加工上就拥有了自己的特点。如果说批判现实主义只有内涵主题的话,那么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文字艺术 + 主题内涵。
这是一种突破。
从读者角度来说,批判现实主义太厚重,不要说现在,就是过去,看通俗读物的人也远比看批判现实主义的人要多。现在基于媒体,网文、直播、短视频,君不见写批判现实主义的人在网上受到的嘲讽远比支持要多得多。卖点,三章,爽点,批判现实主义能选择这些吗?反之,写文的捎点黑暗现实,然后一路暴力砍杀过去,这样的写法更能赚人眼球。不光中国目前是这样,就连欧美,现在也没几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了。复联的迷都比看大仲马的人要多 N 倍,何况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的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不死才怪!
真要是敏感作怪,阎连科这个人的所有书都不会再听到,拐弯抹角还能在大陆见到他的书,当真以为是奇迹吗?但是阎连科的算不算批判现实主义?我个人觉得不完全是,他自己说好像叫作神实主义,其实还是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其实魔幻现实主义不也没人买账吗?写多了,说糟践中国人,不写又说写不出来。其实说穿了,就是读者和作者需求不大,所以可有可无,站着吃瓜。就是这样。
接下来是第二,作者创作准则问题。
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除了笔力过人,关键是人品和责任耀眼。他们评价事物,客观公正,对黑暗毫不妥协,也不会特意站在某个阵营歪笔头。但今天的作家还有没有这个准则,不好说。前不久,疫情期间某作家的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不是说不能记录问题,而是夸张加上那种夸一踩一的所谓记录文字,其实是带私活的。请注意,现实主义,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一旦过多掺杂作家主观情感,失去了如实记录,那就失去了光芒。那就成了浪漫主义。我一直都很好奇,如果说西方社会真的如他们所说的光明,那么难民的悲剧是怎么回事?源自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岂不都成了谎言?几十人的惨,一定要说成生灵涂炭,血气冲天。搞得似乎连日寇屠杀同胞的场景都没那么惨,这种渲染只能让人反感和恶心。人性的阴暗面没在作品描写的东西里体现,反倒体现在写书人身上。试问读者还会对 “披露现实” 这四个字有好感吗?非洲死了人就是个数字,难民死了也是个数字,只有欧美白人死了,一个个名字加简历搞出来了,说逝去的不是数字!然后更夸张的是,中国的某些黄种人还跟着摇旗呐喊,比鲁迅昔年说的幻灯片事件更令人心寒!
所以我一般都是用分析和推理说话,很少用数据说话,冰冷的数据太没人味儿。
题目不成立呀。
我们每天都在批判现实中的外国啊。
Twitter 上的人总是炫耀他们能骂美国总统,我就纳闷了,我们也能骂美国总统啊,这有什么好炫耀的?
须一瓜不是?田耳不是?
你自己不读书!
批判现实的作者还是很多的。
但是借这个话题,引申一些看法。其实时代已经不需要作家来批判了,或者说,不再需要一个士大夫集团来为民请命。这是一个人民直接表达看法的时代。从技术上讲,靠一篇小说来影射现实,夹带批判,也是落后低效的。
历史上呢,批判现实也是两类分野,知识分子用谶纬,民间用童谣。简单说,都是装神弄鬼,前者逼格高些,后者偏 “谣” 一些。现在已经充分融合不分高下了。
往昔 “批判现实” 的作家往往是平民主义的传火者,而今 “批判现实” 的十中有九是精英主义的灭火人,而另一个,在对着稻草人虚空舞剑。
无论绕多少个回形针的弯,杯中脓血终将暴露。“精英主义”的脓,无时无刻的在所谓 “批判者” 的心脏里流动。所以,信主的兽总是无所遁形。
无数个周树人院士在研究疫苗的时代,每个奋发上进的人都会批判现实中不理想的地方,若是和他们站在一起,主的教堂便空无一人。
所以,灭火者只能以故作刺耳的、疯狂的、甚至神经错乱的声音传教,以求舔舐主的一点残羹冷炙,即便有机可乘时看似和民众站在一起,也注定不得长久。信主终归是信主,钱袋和匕首始终是钱袋和匕首,觊觎人血和玛娜的心,是藏不住的。
为什么你们在有组织、有经费、外部大环境极端有利、开局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仅仅几年就输的这么惨?
因为你们从来就学不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你们只想在群众面前秀优越,而当群众不喜欢你们的时候,你们不去想着如何改变或者至少学一学没有立场的营销号们去迎合一下群众,而是无能狂怒,“你们不选择我是因为你们傻”
——
文人画家比较矫情,喜欢画梅兰竹菊,松柏,荷花,蝉!
农民画家就不一样了,特别实在,就喜欢画大饼
作家不努力呗。
搞得谁不让他们批判似的,你看绘画界批判艺术现在不是发展得怪好的。
美国那么大把的批判现实素材,还不够他们写吗?
因为作家压根就不屑于接触现实了。说句不好听的,批判现实这活压根就不该职业作家做。
普罗列塔利亚们写了小说,写了杂感,你们嫌 low;马克思主义者宣传理念,你们宁愿相信西方那套民主自由;许立志周启早写下那么多诗歌,你们宁愿看莫言余华式 “批判”。鲁迅先生当年笔下的 “杭育杭育派”,可还有一个人记得?
硬要说的话,现在写那些什么 “黑暗文”“人性文”“现实文学” 的也不少啊。可惜他们想象出来的现实只存在于他们嘴里,人民群众压根就不认账。
批判现实你得先见过现实,而且得是当下人民群众的现实。请问贵公共知识分子们见过吗?现实又不在他们开着空调的书斋里,最近的圆圆女士不就是个栗子?
进厂待个两三天,写一份报告,发几篇 10w + 爆款文章,就算现实了?你是有理论支持了还是有实践认知了?也不看看自己写的一堆什么玩意,真以为哭丧文学比主旋律高明到哪去?
送各位一句话:你再怎么屈尊降贵体验一下别人的生活然后施舍你那点珍贵的同情心,你背后毕竟还是书斋和空调;但真正的现实背后空空荡荡,是没有退路的。认识不到这点,你写个锤子现实。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视角和解读。这种问题,永远也不可能有定论。于是,每个人都作为样本,贡献自己的观点即可。
而对我个人而言,围绕此问题的最能让我有确信感的解读是:
我的认知在发展,人群的信息接受度和处理度在发展,时代在飞速变化,领域的细分度和专业性也在飞速发展……
诸多因素,让我很容易就能意识到,在今天,真的有能力去阅读、观察、解读和批判 “现实” 的人,是几乎不可能去当狭义的 “作家” 的;而狭义的 “作家” 群体,因教育背景、知识储备、专业性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是几乎不可能有能力对今日的 “现实” 进行靠谱的阅读、观察、解读和批判的。
我们并不缺批判 “现实” 的专业群体。仅是,在专业分工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活儿早就轮不着 “作家” 去干了,也不应该由 “作家” 去完成。
或者说,哪怕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去呈现的,写作者第一身份,也不应该是个作家,而应该是个擅长用文字来进行表达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法律工作者,等等。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吧,比如我就挺喜欢许知远写的文章的。
一方面你不给这些 “批判现实的作家” 关注度(我个人觉得至少他比高晓松强多了)。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写着写着东西就 404 了,不信你想想自己有多少次违反知乎社区管理规定,是吧,他们只会更难。
《后浪》有云: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
我觉着吧,没人批判,一定是说明作家们内心强大了 (至少不弱小了)。
连这些个百无一用的作家都不弱小了。
说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了。
说明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了。
说明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了。
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比美好,没什么好批判的了。
至于什么……
什么……
什么……
什么……
……
肯定都是境外反动势力搞得鬼。
你说对吧?
(这条肯定不会删了吧)
因为批判现实的作家都被现实批判了
余华还活着呢……
莫言还活着呢……
你看过《人民文学》吗?你看过那些文学类刊物吗?
与其说是没有人了,不如说是没有市场了。
纯文学领域,还是有你说的这些作者的,不过多数你不会去看。
毕业以后,你还主动去看过鲁迅的书吗?看过欧亨利的小说吗?茅盾文学奖的作者的文,你又看过几篇。
大家现在活在一个很浮躁的时代,娱乐至死。
短视频,咪蒙文,东西都要嚼碎了喂到你嘴巴里来,你才会去接受。
你从来不会去自己思考,也不会自己去找东西。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
审美降低了,怪大环境,怪别人没有产出好的文章给你看。
而市场上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纯文学已经很小众了。但并不是没有。
而且互联网还有个毛病,就是极少数人说话,居然能占据很大的声音,可其实并不准确。
比如像你这样,明明自己没看到,就说没有了。
碰到什么反正唱衰就可以了。
人都这样,喜欢逃避,只要比烂,就能无限制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看到大家都不好,世界都不好,你心情就平衡很多了。
你看我这算批判现实吗?
我还算不上作家。
就算是,不站在这里,把这些话糊在你脸上,你能听进去?
你照样说——为啥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
因为中国没作家了,也没读者了。
有文学创造力的人,去写爽文,拍 vlog,写公众号,这类碎片信息去了。靠写作在这个时代会活得太艰难了。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批判现实。
孩子批判爹妈,女人批判男人,无产阶级批判资本,草根批判权贵。
看了点美剧学了点普世,天天批判这不自由,那不民主。天赋这权那权,到处神圣不可侵犯。
考了几年 “政治”,读了几页资本论,个个都是革命家,批判这也原罪那也血淋淋,人间处处是剥削。
互联网上的赞美凤毛麟角,批判反倒是铺天盖地。
只可惜,批判多,文章少,
能写出世态炎凉的好文章更少,
能写出悲天悯人济世情怀的大部头作品的,更是少中又少。
即便是写出来,能静下来欣赏和品味的读者,也不剩几人了。
毕竟,抖音它不香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说管的严,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你能举出港澳台乃至于花旗,高炉家酒,牛牛有啥有影响力,且内容深刻的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这样大作家,丹布朗,罗琳恐怕是大家熟悉的,可惜他们深刻与否贴近现实与否,大家心里自有答案。台湾到是量产一批绿色作家,我想内地也没人会说他们深刻。苏联倒是管的严,不过那时公认的好作家不少,如阿. 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爱伦堡等等。和大家想象的相反,苏联时代文学,电影独树一帜,名家真的不少啊。可见这是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有人说现在如阅文之类的大集团束缚,这也是因素,但是有能力摆脱大集团束缚的大作家绝对数量也不少,比如圆圆,抗抗这类吃纳税人饭的行业大拿。阅文还入不了他们的法眼,阅文能和他们签合同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这些人阅文也绝不敢玩心眼,待遇也一定从优。但他们除了一再重复自己,有啥深刻作品嘛?好像也没有。
所以以上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的,三十年前,王朔在 “编辑部的故事” 里面借戈玲之口发出这样疑问,大意是 “现代人从小受教育,长大后报纸广播电视台消息轰炸,个个都成精了,有什么需要咱们这些编辑给“人间指南”” 这其实才是作家群体最大危机。
现在出租车司机都能对时弊一二三四五吐槽,你作家坐家里吐槽那些也就泯然而众人。
那么怎么办,王朔在 “编辑部的故事” 其实也给出答案,沉下心,深入一线,想百姓之所想,站在百姓立场上,讲述关系到百姓利益的事情。而不是云端指手画脚,俯视苍生。当然作家群体内部千差万别,通过阅文事件我们看到大多数小作家养家糊口都难,哪有闲心深入生活,自己生活还体验不过来呢。而大作家,倒是衣食无忧,也不怕阅文,阅武啥的签合同,但这其中很多人早就脱离基层很久了,典型的如在大房子里面写日记的圆圆。你叫她和犀利哥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来一身慢性病,身体不允许。二来,她连抽调前下属去基层抗疫斗觉得有辱斯文,遑论其他呢。既然如此,那只能吃老本,回到自己舒适区,发些空泛的感慨和议论,读者感动不敢感动不知道,自己把自己先感动了。
好的作家,必须要有生活体验,必须有一手素材,必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升华,鲁迅说过,我们这些住魔都的亭子间的作家是写不出反映基层农民视角叙事乡土文学的。事实也证明这个任务要赵树理这些农民作家完成。一个大作家如果朋友圈都是朗普,彭斯,陪奥,比奥这些大老爷。那他会理解弗洛伊德的 “我不能呼吸呢?” 难言之痛吗?
为人不识朱一旦,阅遍网页也枉然。有啥年代了,打字发牢骚哪个网民不会?还需要谁代表?道出人们心声不难但要超脱于牢骚之上,你得用新媒体!
一种文学的类型必然有它的受众,批判社会的作者也是要吃饭的,不靠这个吃饭的往往又很难沉下心写出好作品。
中国足球踢的烂不烂?烂,但观众多,盈利多,俱乐部选手就多。
在文学上跟国足对应的是网文,光阅文一家就号称八百万作者,为什么多?因为看网文的多。
一部优秀且深刻的批判社会的小说一般属于传统文学。我高中那会儿喜欢看一本叫小说月报的杂志,为什么呢,一个是文章质量高,一个是耐看相同厚度的特别关注半小时就看完了,小说月报能看一整个晚自习,三个半小时。因为文章里的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你很难从里面得到愉悦感。
有多少人愿意花这时间去看传统文学?以前没得选,小说就那些,现在网文剧情精彩,短视频轻松惬意,纸片人老婆排着队给你送温暖。谁还去看那。市场小了作品肯定也少了。
但这个市场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那些传统文学的小说杂志里,你说每一篇文章都是批评现实肯定说多了,但你说平均两篇里有只有一篇批判现实那肯定是说少了。
说到底这就一小圈子,现在的社会,没能商业化的东西,都会让你觉得生活中没有了。如果传统文学商业化,那批判文学才是真正消亡了。
当年跟我一批的黄晓阳、许开祯、高和、王晓方、浮石、小桥老树等等,我们的东西要么因为妄议,要么因为唱衰中国经济,要么因为影射,要么因为不符合核心价值观,都不能出版了。开始,我们还在微博上说说话,后来也大多被销号,无处发声。
我们这些人还在,只是我们啥也不能写,写啥都无法出版。我最后一本书出版于 14 年,从那以后就不可能再出版了。而我提到的那几个也因为各种原因被现实扼住了喉咙。所以,中国现在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只有花千芳、周小平那样的 “主流” 作家。
我们现在不是批判现实的问题,而是整天被现实批判的问题。
脱离现实。
现在有多少作家愿意真正的深入最基层去了解平民或贫民,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更何况教育水平和传播渠道都发达了,不需要传声筒。
搞批评现实,需要找到问题,给出对策。群众的文化水平约稿,门槛就会越来越高。
上世纪末,会识字就能批判了,如果能弄到几本外国的地摊文学,还可以如鱼得水。套路就是引用一段不知真假的外国故事,对策是全盘西化。公知在哪个时代靠这个混的风水水起,到现在还就着这锅現饭过日子。比如方方这种连英文都不懂的当代文盲,就是那个时代的批判现实作家,现在还靠这个吃饭,结果饭搜了。
本世纪初,能上网就能批判了。套路就是引用一段半真半假的外国现实描写,对策就是自由民主。那时候他们鼓吹的就是颜色革命,是全世界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隐患。最典型就是章文那票人,可惜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没有实质内容,国内的互联网开放程度很迅速消解了信息差,他们也迅速沦为笑柄。南方、澎湃、新京就是那个时代的大本营。
到现在,批判作家已经没有生存土壤了。信息差已经消灭。发言权也没有垄断。国内舆论的空前自由,反而让批判现实作家迅速消散。有点智商的就转行,没智商的,比如鄢烈山、章文、方方,就被群众当成了小丑。
你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批判。
如果是忧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那种批判,就好比鲁迅。尽管再辛辣讽刺的笔调,再尖酸刻薄的言论,他也是为了中国为了人民好。
他的文字里充满批判,批判下是深沉的担忧和坚韧的希望。
是的,他抨击众人麻木沉默,抨击旧制度落后腐朽,但是即使有着人血馒头里面围观刽子手的群众 “脖子向前提着像鸭子一样” 的描述,他也会坚决地写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写出什么才是共和国的脊梁。
他会给自己家的佣人温柔的待遇,也会蹲下来给黄包车夫系鞋带。
而如果是愤世嫉俗,大而无当的批判一切,好比选择性忽视了很多事实,只为批判而批判。这种程度停留在学历不高的愤青上,或是自以为参透人生的大师上。方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她明言暗喻,只为了批判,字里行间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指出明路的影子。这种水平停留在小区大妈闲谈见的咒骂和键盘侠的义愤填膺,更何况,事实并非如此。
就人品而言,方方也和鲁迅差的远。她抱怨疫情他家保姆没来照顾,还动用关系处置自己的女儿,什么是人民的蛀虫?
说真的,鲁迅这种批判者就是罗曼罗兰说的最伟大的英雄主义,他知道了世间一切的黑暗罪恶,但仍然毫无保留地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他的作品在现在仍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性” 这句话是公认的。
而方方这种批判者,只是会呻吟几句的跳梁小丑,符合莎翁说的 “他们的灵魂里除了噪音和喧嚣,空无一物。”
这张图共勉。
你的问题,语义不清。
请定义一下 “批判现实的” 这个修饰语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
是 1. 按照 “批判现实主义”(一种文学流派)的思路进行写作的
还是 2. “批判” 作为动词,“现实” 作为 “宾语”
如果是前者,现在其实还有,只是不再流行,因为 “批判现实主义” 是个非常老套(200 年历史)的文学流派,类似于文学领域的旧式马车,其基本的思路又在上个世纪前半叶(1900-1950)被许多的大师们给颠覆了,现在再这么写其实已经很过时了。
如果是后者,现在的作家里,愿意或者正在批判现实的人还是有的,不过很少,而且大多数都没什么真正的力度。为什么?一方面,现在的新现实的变化速度和丰富程度,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老一代作家(50 后和 60 后)的理解能力,新一代能够充分理解新现实的年轻人(00 后和 10 后)却还在上学,中间的几代人(70,80,90 后)又似乎忙于挣钱去创造自己的新现实。另一方面,我们的 “现实” 中有很多地方,批判起来是非常棘手的,有时批判得太多了,“现实”就不高兴,就要找你算账,然后就麻烦了。
方方写个日记都被全网喷呢。
余华的作品要是搁现在别说发表了,他人在不在还是个问题。
有一些小角落会有批判文学,比如我之前在 b 站一个评论里看到了一个小短文叫《国王的名字》但我忘了是谁写的了 不过现在熟知的批判文学还是上一代的作品,可能和社会风气和信息渠道有关,想写的发不出去自然就流传面不广,至于发出去的 (现在发出去的),都不能写太多……
404 NOT FOUND
因为这种人我们现在一般称呼他为「公知」。
怎么没有,只不过是批判形式转变了,不再是文字书籍的形式,改成了诸如短视频等其他形式,譬如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很写实,很讽刺,有点鲁迅的意思了
2017 年在微博曾经看到一句
地狱坦荡荡,恶魔在人间
感触颇深
那年我十七岁,歌里面说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花一样的年纪,却有人在这样花一样的年纪
生不如死
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人记得,不知道是否有人认可,我也不知道我的回答能不能被通过,但是我想发出来,今天看到这个话题,突然想起了以前的事情,我想要让人们都看到,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也不是散布谣言。我只想要能看到的人感受到,黑暗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生命真的很脆弱。我想呼吁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个社会的黑暗,能够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因为你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有些失去了的人遭受到了多么惨绝人寰的折磨和虐待,我并不是在这里空口说大话
地狱坦荡荡,恶魔在人间
或许上天创造出人,就是要你看看,这个世界可以残忍到什么地步
阎魔爱在《地狱少女》中说到:世间本就没有真实的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地狱天堂,一念之间
二十年后再读鲁迅,才明白,何为字字泣血,句句如刀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随感录》
在中国,
尤其是在都市里,
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国观
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鲁迅《经验》
中国人的性情
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
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鲁迅 《无声的中国》
对 “教育当局” 谈教育的根本误点,是在将这四个字的力点看错了: 以为他要来办“教育”,其实不然,
大抵是来做 “当局” 的。
鲁迅《而已集》
勇者愤怒,
抽刃向更强者;
怯者愤怒,
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 《杂感》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狂人日记》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
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 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而已集》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鲁迅
中国需要批判现实的作家
居安思危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辈愿谨遵先生遗愿
在新中国,属于我们的时代,发一份光,散一份热
没有批判作家才叫对。
我也搞不懂语文教育都在教什么,到底哪只眼睛看到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金瓶梅》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也到底是哪只眼睛看到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为了讽刺而讽刺的?
教育者都是倒推的作者动机吗?
源头上这两位作者只是在 “反应世情”,反应的基础上,对普通不良的现象诙谐调侃一把,对特别不良的现象气血戏谑一把。—— 总体,他们的立场并不是 “批判社会”,而是 “良心劝诫”。
这出发点就天差地别好吧,批判者刻薄片面的多,怨声乱尔 ; 劝诫者内敛多面的多,**他们同情良苦者,可更厉害的是还能理解加害者。**包容广,力度强,立场正,却不会有书生戾气清高气精贵气。
—— 这本来就是我们白话小说一开始的模样。
活生生起点就是终点的例子。
后来写小说的名家,心性不够格的一路而上,文学圈成圈,互相吹捧站队也多了起来。反而搞得以什么批判为傲,以刻薄为美。。。零零总总,也全是那种 “自我感受为中心”,“学院风” 解题思路?非强调人家在讽刺,好像作者动机不能不讽,不讽就不是高风亮节。(特码简直验证了儒林写的那些书生)
诙谐的本质就是接纳着喜欢着世事灰色,并非敌对与拒绝,但会劝人点到为止。
实际哪怕天下大乱,人只要足够通透,都会发现没哪个谁,是需要自己清清白白去批判的。就连明显的反面人物,那种批判的尖锐也提不起来。世事难料,家家念经,人有长短,险走钢丝的坏事少做就对了,结局对谁都不好。—— 看吧,还是劝诫,不是批判。
几近苦口婆心。
(周树人同志也非主旨在批判,他真的是在特殊年代为民呐喊。虽然讲话犀利忧伤,但情绪语感并非指责与尖刻。)
老舍的例子还不明确?批判了半生,最后被人批判。
批判与极左临线之隔。
**得饶人处且饶人,别逼太紧,别追太精。**每个人都没那么清白的,越早看见,越早接纳,越早能放过他人。
方方跟反对他的人,总得有一边是现实吧?
因为中国作家很多都陷入了立稻草人的死循环,即——抱着 “我要批判现实” 的心态去写作。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注定是枯燥无味的。
方方日记为什么如此热议?其内在原因不是价值观的事,而是它打着 “现实主义” 的旗号,吸引了一大批好奇心旺盛的人,这群人希望看到的是 “全面而有细节” 的真相,不是作家筛了一遍之后,留下的文学作品,尤其不是方方日记呈现出来的,打稻草人的文字。
说白了是一个受众期待与产品不符的问题,不然它一本日记,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而优秀的 “批判现实” 作品,其实恰恰不是以 “批判现实” 为目的,而是以 “描绘现实” 为目的的。
在描绘现实的基础上,只要做到笔力狠辣、入木三分,就可以批判现实了。因为现实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凡作家写出 “真”,就一定拔出萝卜带出泥地有了“善恶” 和“美丑”,而作者进行的是 “善美” 与“丑恶”之间的取舍。
方方这种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总想跳过 “真”,直接去追求更上层的空中楼阁。
我认为写现实主义,还是应该多看点新闻报道,国内的、国外的、有各党色彩的……
朋友圈的八手讯息,鬼知道传播途中都遭遇过什么。
因为作家可以批判农业社会,可以批判早期的工业社会,但是真的很难从多维度去批判现代工业社会。
就像现在再难出现特斯拉,不会出现拿破仑一样,无论科学还是军事,复杂的工业化协同让个体的语言难以具备准确和全面的视角。
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批判性作家了,而是作家也需要社会化协同才科学。
有两种可能
一. 你看书太少
二. 你不懂什么叫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不等于站在高处对着现实破口大骂,现实主义是多以讽刺的角度,着力于暴露社会黑暗,从而进行批判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作品在中国有很多。
还记得莫言是什么文学流派嘛?
莫言就是中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的作家之一!你怎么能说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
还有刘慈欣的《三体》
谁说科幻小说与现实主义作品冲突了?
不仅不冲突,反而如今大量的科幻作品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作品不等于一定要写现实,现实主义作品是指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作品。
像新兴的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荒潮》,就是以现实中的中国部分地区的电子垃圾处理厂为背景的创作,痛斥了部分地方政府以牺牲地区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接受外来垃圾的行为。
其实严格的讲,方方也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的小说《万箭穿心》就是很好的现实主义作品。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武汉封城日记这种东西才是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种谬论。
原谅我提及武汉封城日记的时候没有使用书名号,这并不是我的失误,事实上它可以是书,但在我的认知中它不配为书。
我认为现实主义作品要基于社会黑暗创作,而不是制造社会黑暗来创作。
如果各位知友有兴趣,可以读一读这本《荒潮》。
[
电子书
荒潮
作者 陈楸帆
会员专享 ¥56.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9caf00eaad0fd2b8832e452a0ded6525)
批判,批判……
“批” 容易,“判” 难。
有啊
只不过你们一般会因为对方 “屁股坐歪了”[1] 而一口咬定他是外国人,或者是拿了绿卡了,或者是香蕉人,然后大口开始关心起对方啥时候被黑人枪击或者关集中营的问题。
[1]: 对小粉红而言,屁股坐歪了 = 和我意见不同 = 没有骂美国
读书这么少,问题这样多。知识这么多,智识这样少。悲痛这么深,办法这样少。
受不了有些答主阴阳怪气,顾左右而言他。我们的高中哲学课怎么教的来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我们要承认这个社会有矛盾,现实生活也存在着矛盾。
特别喜欢安徽一对作家夫妇,可以说是敢为底层发生的人。
《中国农民调查》
陈桂棣、春桃,一对作家夫妇对中国 “三农” 问题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入、最真实的发言。
发表于 2003 年第六期的《当代》,选发了陈桂棣和春桃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为之震撼。同样让人震撼的是,闪烁在陈桂棣夫妇身上的那来自民间的珍贵品质:真实与责任。
当时的人民网直接转载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241384.html#
在此之前,陈桂棣完成了一篇报告文学《悲剧的诞生》,在《当代》杂志发表。文中披露了长期被严密封锁的安徽省著名劳动模范高永喜冤死狱中得不到昭雪的真相。这是一个陈桂棣转型的标志。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发表了《一起诈骗的背后》、《淮河的警告》等作品,聚焦社会热点和痛点。他还与春桃合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民间包公》。
而 CCTV《面对面》节目,也对二人做过专访
《面对面》专访陈桂棣、春桃:调查中国农民 – 时政 – 人民网
出于对这本书的好奇,曾经拜读过。只看到目录,具体的一两页后,就翻动不下去。心酸,难过,痛苦,愤怒。
具体什么内容,有些敏感,不多说了。
可以得出两条:
1,城乡二元化,城乡差距,比你想的还要大。再不夸张的点说,我国有部分人生活在 21 世纪,有些地方还是 19 世纪的样子。
2,总之,打击村霸是绝对恰当的。基层腐败,缺乏监督,有些干部为所欲为的现象,官民冲突也的的确确存在。
莫言也写过《天堂蒜薹之歌》的小说,
《天堂蒜薹之歌》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1987 年 5 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官员却没有在意,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一时的 “蒜薹事件”。这起被报纸报道的事件促使莫言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一共用了 35 天创作出这部小说。
河南有位作家,不是阎连科,名字我忘记了,算是个名气不大的老作家。曾经发表过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河南省文联办的杂志。**05 年我上初中的时候见到的,时间太久,忘记了好多。故事批判官场的,把人奴化了。
大概意思是,一对中年夫妻都是公务员,分属不同单位。某天,妻子被选上了副局长,而且上了当地的电视台。回到家后,丈夫对她的态度马上改变,一口一个局长。
妻子认为他是在开玩笑,没有在意。到了上床,要过夫妻生活的时候,丈夫还是唯唯诺诺,猫见了老鼠一般。妻子发怒,说,你就像平常那样!!
这下,丈夫更加的恐惧,发自内心的恐惧,更加不敢动手动脚!
妻子终于忍受不了,打起了官腔,让丈夫写检讨什么的。
如果对 90 年代的农村稍微想了解,推荐一本书
作者小桥老树,现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网络文学创委会主任、重庆市永川区文联副主席。和当年明月一样,也是体制内出身。曾任永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我父亲也是乡里基层公务员,他的书可信程度有 9 成以上。什么 “机耕路”、“提留款” 等,城里的孩子估计都没有听说过。
农村提留款是指向农民收取的 “三提五统” 即: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提留和五项乡镇统筹。具的不多说了。
书里面,农民对于乡镇警察的恐惧,还有侯卫东不懂得早已安排好的…… 不多说了,手机快没电了,这破手机,天天充电……
作家没有变,只是批判现实越来越难了。
以前只要讽刺几句,说几句 “小民尊严”,就能叫“批判现实” 了。现在,懂经济吗?对外关系了解吗?全球主要国家认的全吗?国家政策了解吗?人民群众的诉求了解吗?社会不公平现象了解吗?什么你都不了解?那你批判什么?虚构现实?
综上,不是没有了,是大家对 “批判现实” 的标准提高了,这是好事,能少一点传教士,多一点学者。
因为知识阶级不能独立存在,他一定要依附于统治阶级。知识阶级属于被统治的统治阶级。
他们会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而学阀的出现会压制正常的力量,左派作家也就逐渐消亡了。即使我们看到有些对现实批评的作家,而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全面西化。而真正既批现实又坚持真正的社会主义路线的人是无法发声的,从资产阶级的角度出发,它怎么会允许一个要推翻自己的阶级发声呢,它巴不得无产阶级成为无脑的干活机器。
现实很美好,明天更美好,有什么可批判的?
那些天天嚷嚷着批判现实的人,应该多看看《后浪》。
快点进入更好的明天!
劣币驱逐良币,生态位被方方和她的战友们垄断了。
因为中国没几个作家真会批判,别说中国,全世界都一样。有自知之明的作家都选择回归艺术,回归叙事本身了。所谓批判,必须有批有判。你把现实批个体无完肤,然后呢?判在哪?你说那 TM 是个问题,需要解决,可是你得先证明那 TM 确实是问题。你要怎么证明那 TM 确实是问题?很简单,你已经有解决的方法了!是不是很矛盾?很吊诡?可批/判就是这么回事,是理论构建,是系统工程。有几个作家的创作初衷是这个?作家的本职工作是创造,是修辞,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批判。妄图出圈的要么下沉成为只批不判,一味发泄,追求自嗨的流氓,比如后大直 [这人门下走狗太多,不敢直呼其名];要么飞升了,比如郑渊洁,你给老子讲毛线道理啊!老子是来看舒克贝塔的!可恶!!!
一听就是文学门外汉,连先问是不是都忘了。
1、关于 “为什么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这就根本就不值一提,我能举出成百上千个案例,证明中国根本不缺批判现实的作家,而且尖锐的让人疼,但是没意义啊,你作为文学门外汉根本不知道这些作家,没看过这些作品。随便说一个,陈应松,在文学爱好者心中和余华、阎连科差不多的作家,你去找他的代表作看看去,是不是在批判现实,你随便找出一本文学月刊,都能找到批判现实的作品。
2、更重要的是,绝大部分门外汉,把文学和批判现实画了等号,事实上批判现实主义只是无数文学题材中的一种。不仅如此,各种文学盲、音乐盲、电影盲、历史盲,把批判现实当成判断作品质量的最重要标准,那怕写的狗屁不通不知所云,只要骂了两句社会,讽刺了几句 ZF 和 PARTY,批判了几句权贵,就是好作品,说莫言凭什么获诺奖,都不敢批判现实,幼稚至极,可笑至极。去看看经典文学作品,诺奖作者的代表作,基本上没有吃瓜群众期盼的这种作品。
3、批判现实不等于批评现实,而是反映、评说、论述、体验、感受现实和人生,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大部分人不懂。凡是现实主义题材文学作品,都多多少少带着批判现实主义影子。
悠悠想起 那一年
我在路边
遇到一群老头子吵架
脸上涨满的青筋 暴露的牙齿 喷溅的飞沫 想要强奸对方家人的怒气槽
随时准备按下的暴气键
让我感到
特别好玩
上去一听
原来 他们是在争论 是赵云厉害还是关羽厉害
一个人大声拍着胸部 锤的自己慷慷做响
似乎 已经附身于关羽
另外一个人手指对方 慷慨沉词 如同一把红缨枪
似乎已经附身于赵云
还有另外几个人 齐刷刷的斥责曹操
那一刻 我仿佛看到了
曹操 赵云和关羽面面相识
微微一笑的样子
我看着 他们没有下完的残棋
棋边散落的赌资
和关羽赵云背后 那互相射击的小粉丝
直到 他们的老婆从胡同里出现 拎起他们的耳朵
带他们回家吃饭
看着面前这一切
我
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这到底
是人性的缺失 还是道德的沦丧
这或许就是有人说书生无用的原因吧。
批判现实的都 TM 早就被按的死死的了,剩下的能有什么用呢?
你说书生无用,可鲁迅先生的话到了现在依然使用;你说书生无用,可毛主席曾经学习了无数知识理论,带领并解放了中国人民;你说书生无用?我笑了,您那点本事,或许真的接触不到什么有用的书生吧。
至于批判现实的作家,有必要么?如果人们都是醒着的,何需批判现实的作家来在你耳边怒吼?我们都醒着,我们的社会就没得批判;我们都醒着,我们每个人就都是批判现实的作家。
希望有一天,在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再也不需要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批判现实,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的意思吧。
怎么可能没有,这些书是某位编辑朋友旅游时给我带回来的。
话说,《丁庄梦》写得非常不错,妥妥的诺奖水平,至于《为人民服务》就是为黑而黑的作品,毫无看点。其余两本我还没看。
不是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而是批判现实的很难让你看到,也没有市场,莫言不批判现实吗?《酒国》里最美味的菜肴是烧烤三岁婴儿,《生死疲劳》里的 1950-2000 年,《蛙》里那些被流产的婴儿。
只不过莫言把它们包装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用夸张搞怪的方式写了出来,也没多少人看。
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记者采访他感想,他说,得到奖金后终于可以买一套房了。
而那时候同为作家的郭敬明资产早已上亿了,到处代言广告,拍电影,给年轻人宣讲成功经验。
莫言获奖随后几天,被媒体骂成了筛子,第二年,甚至有人出了一本书,就叫《批判莫言》。获奖后的那几个月,大部分民众没看过他的作品,也要去各个论坛里骂他,甚至骂他卖国贼,你可以看到这种句式 “我没看过莫言的书,但是我觉得这人 XXX” 这种人到今天都都还有不少。
批判现实,这种事又没市场,一不注意就会落得个卖国贼的帽子,声誉也搞没了,谁还愿意去做呢。
再者说,现在信息流通性比以往好得多,一二十年前,公知们还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带带节奏。什么国外自由民主,安全,福利好,马桶水都可以直接喝。
现在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扪心自问,如果我们要比烂,真的比得过国外吗。把道德标准制定的太高这件事本身就不好,因为完全忽视了客观规律,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形态,往往是谁更烂谁就输了。
鉴于这种情况,很多人也懒得批判了,大方向没错,小的事情,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
本来,是有的。
就在昨晚,我看到一个公众号发文,针对那个小学女生坠楼自杀一事对各方做了批判。
下面有一条评论:“感觉你就是个反社会分子!跟那个什么芳芳一个德行。”(“芳芳” 不是我打错,这人原文就如此)
这个公众号作者很硬气地直接回怼了,但我估计绝大多数文艺工作者没这么强大的内心,于是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批判现实的范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作者用了大量的时间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体验他们的疾苦,才留下久经考验可召唤山呼海啸力量的批判。
请问现实中的批判作家们做到了哪怕 1/10 吗?
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批判现实的作家正经历着自我斗争,他们发现曾经批判的那些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自己年纪又大了跟不上时代了,所以批判不了了。
二是有些作家眼睛长到了脚后跟上,只会也只想盯着那些阴暗的一面,但却对光明的一面熟视无睹。
第二种情况怎么造成的呢?还是有两点。
1、很多人不知道出于何种心理,认为批判就必须是揭露丑恶,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他们总是不能对我们所处时代中取得的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一旦有人歌颂,立马就会被扣上小粉红的帽子。这些人,有傲气无傲骨,只知道指责,却从未给出哪怕一条正确的建议。
2、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剧变的时代。上一辈人在这种思想意识形态得到巨大转变的阶段,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自己曾经能够影响到一个领域的 “名气” 荡然无存。这些人还停留在 “赶英超美” 的时代,似乎接受不了我们已经强大的事实,仍然膝盖着地,等着大人们的赏赐。
批判绝不是胡批一气,见啥批啥。我们可以揭露阴暗,但绝对不要站不起来。
并不是没有 因为现实是复杂的 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已经轮不到文人骚客来讽刺社会了 中国太多的文人就为了讽刺而讽刺 最后都是打脸
方方日记 是不是?结果比起她的幻想中的中国 西方的做法有过之无不及
还有英国的全体免疫未尝不是更好的人道主义 多么振聋发聩
还有不论在哪 打砸抢烧都不能叫做英雄.. 奥 hk 出事我看不见人美国出事我护着
还有呢 日本夏利营 美国洗盘子
请问这些人究竟是批判现实 还是该被现实批判?大家自己选择
而我国真的没有批评现实的作家了吗 我看不像 我看大刘就是 科幻何尝不是对现实最好的批评??我还是那句话 文人骚客通过之乎者也的老腔老调来占据上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84 美丽新世界 乌合之众 现实哪像你们想的那么简单 拿着书本背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
不要老想着批判现实 否则一定会被现实批判 批判现实还是让科学家 工科理科来做吧
嗯,朋友你是多么不关心当代文学啊………
批判现实在 70 年代至今经久不息啊,实在不了解去买本章回小说看看。
因为有记者了,天天写稿子批判,还有的扛着摄像机批判。
这个不比写小说来的直接有效吗?
时代不同了,社会分工了,作家也分出不同的行当了。
第一,制度不允许。
第二,要吃饭,要生存。
第三,读者不爱看。
作家批判现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毕竟任何艺术的形式都是因应时代产生的。如今娱乐文化的泛滥,网络垃圾信息的充斥,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短视频 app 的低俗内容的荼毒,人们在精神上的需求已经改变了。过去是作家、哲学家指导着一个时代的思想,现在是任何文化媒介都是时代的传话器,寄生在大众化了的文化氛围下的虫豸而已。文化一旦大众化就会变得堕落。一个作家想要批判现实,需要经过长期的深度思考,过着清苦的脱群生活;即便做到这样,像过去的作家那样怀着心系社会那样的至高觉悟而从事写作,很快就会被现实反击,还没正式开始就一败涂地了。理由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三点,甚至用不着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打击,光是作品无法发表,就已经死无全尸。想要例子的话,我就是。
没一个回答正确的答案。
希望年轻人多读读《湖南受华夏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
从 20 世纪之交到 20 世纪 20 年代,无政府主义几乎就是激进主义的核心定义。这并不是说绝大多数政治激进分子都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事实上,很少有人支持无政府主义对国家结构的总体拒斥。
无政府主义者还在中国创建了各种各样旨在促进社会道德的志愿团体。成员根据所要戒断的恶习分等,立誓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食肉、不染其他社会恶行。不过,比如说,一个人可以发誓绝不当政客,但仍继续吃肉。在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创立了这样一个团体,并马上吸收了超过 1000 名学生。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蔡元培自己就是位明达的无政府主义者,他邀请中国无政府主义巴黎团体中的许多成员到北大任教,使北大成了无政府主义活动的一个中心。
在民国早期,最著名的(甚至是卡里斯玛式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刘师复(1884—1915)。1912 年,刘师复与几位同人一起创建了晦鸣学社,他支持辛亥革命并参加了同盟会,在一次试制炸弹时炸掉了一只手,并曾入狱两年。但是,到 1912 年,他指出,革命存在缺陷——试图建立新政府,却自然地生成了袁世凯。刘师复创造新社会道德的努力始于个人的自我革新,他甚至因为不肯压迫人类同伴而不乘坐人力车。刘师复相信国家与资本主义将一同崩溃。“本自由、平等、博爱之真精神,以达于吾人所理想之无地主、无资本家、无首领、无官吏、无代表、无家长、无军队、无监狱、无警察、无裁判所、无法律、无宗教、无婚姻制度之社会。斯时也,社会上惟有自由,惟有互助之大义,唯有工作之幸乐”
由此,刘师复规划了一个无政府共产主义乌托邦,生产与消费都将在公共的基础上进行,货币将被废弃。科学与技术将把人们从令人不快的必然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旦政府与压迫性的经济制度被废止,人类合作的源泉将不再被阻塞,良好的社会就会出现。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信奉的并不是极端个人主义这一自由主义的信条,除了极少数例外,他们都信奉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彼得 · 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信条,热情地推进各式各样的社会团体。团体是好的(事实上,它对人性来说是自然的),不过,像政府这样的强制性团体则是不道德与有害无益的。他们乐观地认为,个人的解放恰就将使得以自由为基础的社会变为可能。因此,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与同路人。他们同样是反资本主义者。事实上,此时对 “共产主义” 的最通行理解就是无政府共产主义。最早的联系工农的团体由无政府主义者组成,且获得了某些地方性的成功。其目标不是去 “领导” 民众,而是去教育与帮助他们。
刘师复的晦鸣学社事实上成了一个公社:共同居住、学习与劳动的雏形。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刘师复理想中的高标准,某些支持者回忆说,他们在拜访刘师复时就坐着黄包车,不过,一定会在还剩几个街区时下车,步行最后一段路。到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晚期,旨在由学生与农民一起建立新农业公社的 “新村” 运动仍更多只是理论而非实践,不过,尽管一般都缺乏必要的资金,但他们仍进行了某些改革村塾的尝试。像胡适这样的批评者指责该运动是避世主义的,然而,M 与当时的其他学生却发现其理念很吸引人。该运动的终极灵感来自托尔斯泰东正教农村公社式的和平主义,更近的日本公社试验也为当时提供了典范。不过,核心观念仍然是:社会改革必须伴随以新人的创造
1920 年至 1921 年,公社试验在工读互助运动中达到了高潮。受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以及新村运动的影响,学生结成小团体共同居住,在工厂、餐馆或洗衣店做工。他们将资源集中在一起(有些人拿出了全部财产),甚至到了集中衣物的程度。“我们那时的理想——凡是理想社会所当做的事情,我们可以试验的都试验起来,” 一名公社成员后来回忆道,“做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得一个改造社会的方针”
“劳工主义” 与互助观念传布到了无政府主义公社之外。在 1918 年的一个演讲中,蔡元培呼劳工为 “神圣”,因为它既能打破传统上儒家对治者与被治者的区分,也能消灭资本家与地主的经济剥削。工权的观念将各式各样的激进分子团结在了一起。在 20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刘师复的晦鸣学社、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以及孙中山的追随者(倾向于国家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间发生了一场自由的三方争论。刘师复与江亢虎(1883—1954)共享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国际革命、废除家庭、平等教育以及其他种种平等主义社会制度的时代即将来临。孙中山则没有走得这么远。不过,江亢虎与孙中山共享着一个在 1911 年前就普遍存在的信念:既然资本主义在中国尚未充分发展,那么就能够用社会主义来预防作为西方社会标志的紧张而暴烈的阶级斗争。不过,无政府主义者也相信中国需要革命斗争
清末最后十年,江亢虎在袁世凯手下从事教育改革。在留学欧洲后,1911 年,他作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回国。袁世凯于 1913 年取缔中国社会党,随后,江亢虎赴美旅行,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文教授。不过,在 1911 年至 1913 年间,江亢虎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者俱乐部(作为其政党的基础)。他有些夸张地宣称该党拥有 40 万名成员。江亢虎并不否认他的社会主义是相当温和的,他试图控制个人主动性,并主张在共和政体下,社会主义能被最好地实现。因此,与刘师复不同,他接受基本的政府机构。至于孙中山,他也继续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不过显然,他更强调民族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他攻击重新分配财产的观念,反对 “社会革命”。此时,他的社会主义大致不过就是征收财产税以及靠国家来建设主要的工业与基础设施。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早期争论预示了一代人后共产主义的胜利。他们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至少在最初)也需要遵从的思考方式。更广而言之,对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甚至那些远离激进圈子的人)来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阶级间的公平关系以及社会照顾其成员的责任这样的社会主义观念似乎开始成了常识
方方不是吗
一方面,就像刘慈欣所说,很多地方 20 年前与现在相比发生的改变,简直就是现实中的科幻,世界变化之快之复杂,让人难以把握
另一方面,时代的主题是发展,是建设,需要实干家,批判的声音不是没有,只是音量小了,你没听见
而且批判也有很多角度,但首先要去和社会接触,以作家毕飞宇为例吧:
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国内反对的声音很大,毕飞宇写了**《地球上的王家庄》**,批判了自我闭塞的心理
2. 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期间,毕飞宇作为编剧,去浙江农村的取景地考察,他敏锐且超前地察觉到当地只有老人和小孩,没有年轻人,于是创作了**《哺乳期的女人》**,批判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3. 毕飞宇去做推拿,盲人朋友调侃让他写一本关于他们的书,后来他创作了**《推拿》,**拿到茅盾文学奖。他说,现在有不少明星,出事了,半年后一年后想复出,就拿残疾人做文章,以给残疾人捐钱的良好形象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他们把残疾人当做卫生纸,这是作恶
对社会做批判,要有生活阅历,刘慈欣坦言自己放弃了一部长篇,就是因为自己的生活阅历不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求学十几年,二十多岁才进入社会,写出深刻的批评文字,可能要到四十岁左右
所以放一点耐心,时间到了,就来了
你去当,不就有了。
有啊。
美籍华人,北岛
(你猜他为啥是美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回答》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单这个问题下不就有二百多个批判现实的作家了嘛。
现在应该八百多个了
作家: 同学,这个事情,我觉得……
网民:不,你不觉得,人民在流血流汗,无数英烈在奉献,你在忙着捣乱。
作家:其实,这个事情当地做的还不好……
网民:不,你拿着国家的钱,找人民的事,像你这样的就得开除人民之外。
作家:我不认同他们的做法……
网民:给国外递刀子就是你,千里散毒你第一名。
作家:我知道……
网民:不,什么你都不知道,作家 “真心跟不上当代科技的发展”。
作家:等一下,同学,我想告诉你你家的房子刚被拆了,我想批判一下。
网民:什么?!凭什么拆我乡下的房子,怎么就不拆城里外国人的房子,舔外国人,崇洋媚外,最坏的就是这些外国人,不,最坏的是给外国媒体输送弹药的作家。
我 TM 不就是批判现实的作家吗?!
如果我能算是一个作家的话。
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阎连科早年批判过艾滋村,卖血村
后来风雅颂批判北大
炸裂志批判笑贫不笑娼 (村子里女孩子东莞再就业,被村子里树立为优秀典型)。
批判的书一直在,你不想看而已。
我姑且把 “批判现实的作家” 理解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然后我尝试主观分析为什么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越来越少。
总的来说就是时代变了,大人。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是 “比较广阔、比较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有相当的深度”。不怕被说没文化,这句话是百度百科来的。对于批判现实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获取信息。然而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一个作家所看到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现实矛盾,并不会有太大的优势。以前作家批判现实先靠所见所闻靠人脉轶闻,再靠文化积累写作功底。现在在信息获取上的公平程度比以前好太多,根本不需要靠听朋友说来获取信息。
至于写作功底这方面,老实说,批判对写作功底的需求真的很高吗?我看各位老哥阴阳怪气起来个顶个的精彩,对矛盾的揭示也确实有 “相当的深度”。更不用说,一些现实你就是称述句出来也振聋发聩了。而一名作家写作、出书需要的时间就很长了,何况还要卖,等熬出来这个批判都没人看了,说不定连小学生都知道索尼罪大恶极了,你还在开头写 “索尼罪大恶极是怎么一回事呢?小编也觉得很奇怪”。
谁说没有的,莫言、余华、阎连科、韩少功、刘震云…… 这不是一大把嘛,他们的作品难道不立足现实,不反映时代吗?
只不过在社交媒体时代,作家们大都还是通过写文章或者出书发声,表达自己观点,而不是通过发微博或者当知乎大 V。
然后,就有人问了,为什么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 你不关注,这不自然没有。
至于有人说因为审查机制的,首先,建议去看看莫言的大部分作品,还有阎连科的,不要把锅甩给言论自由。
还有人将作家和公知等同的,还举了方方的例子,方方并不能代表整个作家群体,公知也不等同于作家。因为一个部分否认整体,是不明智的
上面那么多回答,你们不先说说有没有的问题,再说原因吗?
谁敢啊。
用得着你?要是不出门,光看微博你会以为大沽口又来了八国联军了。
我见过批判最狠的,直接说现在就是清末,民族危亡,普通人要流血牺牲改天换日了。
另外我相信评论区一定有人这么说
我其实觉得批判现实是有一个点,还有就是你如何看待批判。
方方这是批判么?这是自欺欺人。
批判不是胡乱批判。我不是药神这种电影不也是批判类型的么。不过是用影视方式呈现出来了。
现实过的不好么?疫情积极防疫,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支持,咱批判点啥呢。再说这大伙现在读书读的更少了,朱一旦这种不算是批判么?
批判是叙述现状,追求改进,而不是无病呻吟,夸大问题。社会有问题,但不是像过去那个时代遍地是问题。我写东西还总说要自己思考呢…… 也不见得有人看啊。
批判作家没有用,人云亦云失去思考能力才是最恐怖的。哪有那么多无辜迫害,哪有那么多挨欺负和压迫。听别人说出不好的就是真实,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如果我们不明真相,就听点批判就觉得是真的,我宁可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批判作家。
我希望的是人人都是批判作家,诚恳对待,说出真相。而不是道听途说,失去判断。
这是我自己的公众号,山行惟艰,也没什么人关注。想成为为你排忧解难的树洞,想陪你在最难的时光,共同走过。
不是没有,是他们就是被现实批判的对象。所以你懂的。
这是毛主席答 “鲁迅要是活着” 之问
* 因为有人把批判现实和屁股歪搞混了。
有人就是纯屁股歪,可是他觉得自己在批判现实。
有人努力在批判现实,可别人觉得他屁股歪。
有人屁股歪到不行,但是却觉得自己在批判现实,有人反对,就给人扣上一顶 “极左” 的大帽子。
有人在批判现实,却被人当成是 “屁股歪”。“你说社会黑暗,你就是说这个国家不好,你就是给境外势力送子弹,你就是公知。”
朱一旦拍个视频,弹幕上是满满的 “保护”。朱一旦只不过是把新闻拍成了视频,请问为什么要保护?
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
一部分是公知,已经被打倒了;一部分被当成公知,也被打倒了;还有一部分不想被当成公知,索性不写了。
剩下的,那可不就硕果仅存了呗。
这句话只有在你读遍所有中文新书的前提下才有成立的可能,然而我不认为有人可以做到,这里建议加一些程度词。
回归正题,所有的批判现实的本质是在批判什么?是在批判人性。而我倒是觉得很多中国作者在直击人性方面做的很不错,比如大刘的《三体》和《流浪地球》、最近爆火的动漫《一人之下》、肘子的网络小说《第一序列》等等。(别看不起所有网文,真觉得肘子这本新书写的挺深刻的。)
传统文学往往需要长时间发酵,所以可能这几年的作品过几年才火,最近看书说实话没有之前那么多了,提一本传统文学吧,《活着》写得很不错。
另外,我要老千层饼一下,有的批判现实在第一层,描绘表面现象,描绘人性的恶,有的批判现实在第二层,描绘两难抉择,有的批判现实在第三层,描绘人类群体,一切现实都是人类的果,制度也一样。
ps:现在很多人觉得制度是因,其实制度是果,不看古代社会,只讲现代社会,每个国家的制度其实最初都是差不多完善的,是符合绝大多数人人性期望的,同样在人性的驱使下,制度渐渐变得违背一部分人人性,然后就需要新的制度,但新的制度同样会走这一套循环。只要是制度,就由人执行,只要是人就受人性影响。
现代社会对大部分人是一个黑箱,对于传统意义上的 “作家” 来讲,现实的表象可能通过 “道听途说” 就能了解,但是背后运转的机理和利益纠缠不经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分析是无法探明的。如果这些 “外行” 作家非要就自己看到的表象高谈阔论一番,多半就会被业内人士打脸贻笑大方。
与过去相比,当前 “批判现实作家” 可越来越不好混了。教育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兴起打破了这些 “知识分子” 的垄断地位。这个时代与之前 3000 年都不同,这个时代属于工程师而不是属于所谓的“文人”。
今后的 “批评现实文学” 由各领域专业人士提供,并且会佐以可能的解决办法为后人实践提供支持。不再追求文学所谓的“永恒性”。
从文学史角度看,80 年代之后就没什么典型的批判现实作品了。非要说有的话,阎连科也许算。正如上面某位答主说的,愿意批判的不愿意写现实主义的东西。现在中国批判意识最强的作家是残雪,她写的那东西和大多数人那鸡毛蒜皮,毫无起色的生活有关系吗,大家愿意去看吗?尽管她的写作当之无愧称得上优秀。
再说说环境。90 年代初开始主流严肃文学作家从先锋重新回归现实主义,所谓新写实主义冒头,这个趋势反映了作家群体对时代的敏感。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变差了。他们只有题材的敏感而不知道怎么写好。当然,有些作家是本来就写这些生活中破事的,比如韩东朱文,这些年的曹寇赵志明啥的,他们就写得还可以。他们 (表面上) 不批判,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也是一种诚实的态度。
我个人对文学的看法是只追求技巧形式与审美的纯文学终究会变成精英玩具 (所以我不喜欢纳博科夫,但是喜欢乔伊斯);而真正写出时代生活中的真正问题与病痛,又需要超越性的眼光和须臾不离土地的决心。现在的情况是,要么圈地自萌,要么接受商业畅销书逻辑,向资本市场投降。一个世纪了,鲁迅看到的问题始终还是问题,而他的后继者呢?
我们需要一个有钱、又闲、又能看见民间疾苦的社会环境来养几个批判现实的作家吗?
而且各位有多少人真的去过底层,直接以为底层人民很惨?一天到晚没进过农村,甚至祖上 3 代都没农民户口然后一天到晚可怜农民的有多少?
可他们真的了解农村环境吗?在农村生活过吗?底层民众真的不需要人可怜。况且鲁迅已经把一些常出现的情况批判过了,真的没有什么素材了。
现在我们的社会其实已经进入了一个类似于日本黄金时代,有很多文明病的时候,真要批判也有很多。
但很不巧,日本也早批判过那些文明病了。时代眼泪高达,人文主义思想也含有批判啊!
并且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作家的时代了,在座的诸位,请问你们能说出三个 2 线作家的名字吗?况且作家里还有方方之流,有多少作家真的接过地气?
各位期盼这样的环境能出批判现实的作家吗?
批判现实,首先得认识现实。
有几个作家可以认识现实的,高高在上只凭臆想,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有甚者,连起码该有的文笔和逻辑都堪忧。
有时我甚至觉得一些学界看不起,上不了台面的网文作者反而在做讽刺批判现实的事。
有些作家已经不和人民站在一起了。所以我现在不看什么日记、散文,我只信历史、科学还有数据。
优秀伟大的作品是反映时代,反映社会矛盾变迁,塑造人物。文学即人学,文学首要是反映人,而不是表达时政观点。
![](data:image/svg+xml;utf8,)
B 站读书活动中大家推荐书单 TOP10:
第一名 刘慈欣《三体》系列
第二名 太宰治 《人间失格》
第三名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第四名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第五名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六名 曹雪芹《红楼梦》
第七名 东野圭吾《白夜行》
第八名 钱钟书《围城》
第九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第十名 赫拉利《人类简史》
这些古今中外作品虽然题材风格不一,但都是靠作品本身魅力,而非机械地表达观点。
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时代的思考,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举个例子
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
很多作者一写到战争,就是反战主义,要和平,要人性,要 PTSD,要反思批判。
但优秀伟大的战争作品不会局限于所谓反战主义。可以是批判战争残酷的,可以是反映保家卫国的,可以是战友情同袍情的,甚至是可以写军政府战犯如何喜欢杀人的。一部肯定战争的作品其社会批判思考不比反战主义的差。
上高中的时候,读的文科班,班主任是个语文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自己的理想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中能出现一名知名作家。但是高考结束估分报志愿的时候,我们有同学请教老师哪个学校的中文专业好的时候。班主任沉默良久,最后跟我们说报会计金融吧,出来好找工作赚的也多。
我们姑且不谈会计金融是否真就比汉语言文学好找工作,也不谈论作家和所学专业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些年,严肃文学的市场关注度在逐渐下降。我们一直有批判现实的作家,只是真的很少有人关注(很多高票答案已经一一列举,就不多讲了)。昨天去书店挑选杂志,发现《收获》,《人民文学》这样的文学杂志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已经不是书店常备的刊物,也能买到,但是需要跟书店提前打招呼。基本都是漫画类杂志(面向中小学生),金融财经历史类杂志(面向成年人),还有萌芽和意林出的高考作文素材类杂志(这类杂志在提升高考作文分数上较为明显),最后我买走了《证券市场周刊》和《财经》两本杂志,因为我能用上。
一是现代的网络环境已经不需要作家含羞带臊的批判现实了,你要是开心可以直接在网上开骂,批判类文学需要长时间阅读和静下心品味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作者想在文章中明确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失去耐心,直接在抖音、快手、微博、知乎上开喷不是更加爽快;二是网络环境已经能够满足一些文学工作者在网上尽情的抒发自己的观点,即使内容敏感,也可以搭梯子去外网发表观点,这也是批判文学不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最后现如今文学工作者面临很多困境,因为严肃文学不够受关注,一些很有才气的作家为了吃饭也得去写网络小说。我同学中真的有在追求作家梦的,或者在网络上写小说,或者通过考试进了主流媒体,有一个走的比较远,经常在公众号里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坚持往一些严肃文学刊物上投稿(不知道是否有被采纳的),目前在国内某高校读汉语言文学博士,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子,我觉得我们高中班主任的理想有可能在她身上先实现。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我国的文学发展,也祝起点网的作家们维权成功。
因为不造谣地 “批判现实”,门槛实在太高了。
比如你看到时至今日中国某些农村还存在用水难的问题,你批判国家不给他们修水管吧,你可能会发现他们生活在非常偏僻的地方,供水成本极高;你批判国家不给他们搬家吧,你可能会发现人家祖祖辈辈住在那里,就是不想搬……
等你埋头苦干研究了半天,终于把利益关系研究清楚了,你发现大家各有各的难处,治国理政不是那么简单,而你真的去批判反而是无端给做事的人增加负担,因此你的心中剩下更多的,是温情。
用流行的话说,你想批判现实的时候,你在第一层,而现实可能在第三第五层。等你到了第三第五层的时候,你已经不想批判了。而能不能看到第三第五层,就是绝大多数作家越不过的门槛。
然而 “批判现实” 始终是有市场的。
就比如这次疫情发生后,国家重视,人民重视,全国上下为了战胜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可谓前所未有、全力以赴,这种时候 square-square 们还有什么好批判的呢?只能开始发挥自己 “作家” 的一面,开始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再用自己的文字功底搞点春秋笔法,搞点煽风点火,最终炮制出来一篇篇 diary。
批判现实的作品,一般要么是记录历史,要么是调动革命情绪。那么多年之后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 square-square diary 这样各种即造谣又影响大家抗疫热情的作品,它有一丝一毫的意义吗?
又没水平又造谣的 “批判现实作家”,不要也罢。
因为单纯的发表负面看法在现实意义上约等于没说,在大众基础教育普及后,对于信息量低的东西最为不耐烦。
如果只是发泄情绪的话,网上有大量的批判人士,你文笔再好,也只是在这至上吸取一些文采,还不如人家走极端路线,越来越负面,阴阳怪气,还能吸粉。 未来如果要批判现实,那么这个作家得给出结构性的信息量,也就是社会科学和社会工程,就像你再网上骂得再厉害,但是你看不懂《乡土中国》,你也成不了莫言。你把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再透,你不懂马尔萨斯陷阱,不懂进化论和博弈论,也看不懂现实。 更别说批判。
因为最初级的批判是人本身,但是一旦你要提升到高手水平,需要对社会层面进行批判,你批判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结构,而是规律,一旦你批判规律,你又不懂规律,就像李元霸把锤子扔天上砸雷电一样,无趣。
我就举个例子把:
蒋介石:毛是个土匪,干掉他。
毛泽东:蒋代表了买办阶级,我们不谈他个人,我们分析一下买办阶级为什么会完蛋。
方方:武汉,好惨啊,好惨,一万种惨的形容词。
马尔克斯:马孔多就是这样,爱恨情仇,生死挣扎,少年意气,魔法与枪炮,都随风飘散。 这不是惨,这是惨了之后还无解的轮回,既然无解,那就疯(魔幻)了吧,疯是什么,疯就是从心,从心是什么,从心就是大脑电信号,电信号是什么,是爱情是霍乱。
这不是批判现实作家的缺失,这是作家本身的缺失,我们不再需要 “文人” 这个跟神棍没什么差别的团体,我们需要拥有科学和工程思维,能理解社会结构,甚至改造社会结构的作家才,他们的批判性才有吸引力。
人人都是批评家,你声音大点,真的批到痛点了,要不然声音没了,要不然人没了。
因为,总体而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很多啊!这种进步,不用多说,现在大家都能切身体会到。
虽然,我们的社会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党和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想办法替老百姓解决问题啊!
何其有幸,出生在这样的时代!
何其有幸,出生在这样的国家!
明君贤相,清风正气,和谐富强,国泰民安。
如今,于全世界,放眼望去,再也无法找到第二个和我们中国一样,充满仁爱和平、安全感、自豪感以及凝聚力的国家了。
日月可鉴!不证自明!
歌颂都来不及,还批判?
有批判那功夫,为什么不放下手中的笔和键盘,投身到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呢?
再说了,现在会写字的多了。作家不就是个会写字的普通人么?
与其道听途说甚至造谣生事的批判,不如老老实实承认年轻一代才是希望是未来,接受思想改造和升华。
这个问题问的,大概率是想得到想得到的答案……
想先说一下个人看法,不是只有伤痕文学、河殇派,描写文革和土改,才叫批判现实。
不讨巧地说,肯定不是没有。有,只是不多而已。
其一,本身发展规律。
各个时代,各个文学流派的发展都有波澜起伏,各自的高峰低谷。与其说是批判现实的作家少了,倒不如说是整体能拿得出作品的作家越来越少。事实上,虽然现当代整体水平不佳,有些作家还在尽可能保持稳定产出。再加上如果扩大范围至海外华语圈文学,好些年前还是个小高峰。非文学专业、非文字工作者,少有往风生水起的小圈子里钻,文学圈显得无人问津就太正常了。
其二,审查边限。
不仅限于出版社审查,还包括微博、知乎、豆瓣等网络媒体的审查。动辄夹人、关小黑屋修改,审核过度与不足并存,整体创作热情能高到哪里去。
(还有,我就奇了怪了,知乎上求收养孩子、yp、ghs 的信息这么多,写三行平平无奇的字还得跟打游击一样,结果要么审查半天,要么干脆消失?)
(另外,这三个软件别什么时候都往国家言论审查上推,自己也不是没删过官媒推送…)
上层国家言论审查的边界不清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平台在用户的模糊踩雷中滥用权力。虽然文学产出的疲软问题,如果全部归结为审查是一种武断和对阶级问题的掩盖,但后者确实是一个很要命的影响因素。
其三,批判的笔杆最终交给了普罗大众。
先说结论,批判主义作家,站在顶层精英知识分子的阶层,掌握绝对话语权,又作为底层人民的代言人、传声筒,书写草根人生。
这种双重又矛盾的身份,到了今天这个社会,很有可能导致上层的创作脱离底层的实际生活。同时,民众一旦逐步掌握话语权,势必对传声筒群体进行削弱,既不需要再通过观览 “他们观察 / 想象、书写阐释的我们的生活”,来了解和批判我们的现实。
冬泳怪鸽们的奥利给大可可见一斑——人民的话语权,最终要交到人民的手里。
新一波的互联网浪潮、自媒体兴起,让顶层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松动,从而逐渐让渡到中下层民众手上。民众直接是创作、传递、接受者三位一体,底层人民(≈ subaltern)就此可以走出阴影,可以发声,可以被看见。
做文化研究的常说,古代文学世界是由精英士大夫主导的,而器物世界(由女性制造的、“制造 / 雕琢女性的”)往往给女性书写留下可能空间。
一般每次写这种女性器物研究论文,最后总要加上一句,“作者虽然反复强调这里考虑了所有阶级的可能性,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从顶层到底层,不同阶级出身的女性,围绕她们的器物从制造、保护到阐释,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相提并论。事实上,当有些女性出于各种原因,被士大夫摆在台前著书立传、刻碑题字,有些女性注定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
如果是器物仅仅是弥补了上层生活字里行间的言犹未尽,到了现在,科技发展把抖音、快手这些普及度广、用户量大的软件推向前端。而它们,真正做到第一次把目光转向普罗大众——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当然,争夺话语权一定是一个不断对撞的过程。被同化以被接纳,或者干脆标新立异,时刻在他者的审视中进进出出。
当然,也有些人可能干脆一票否决,认为这算什么批判,这些东西甚至算不上艺术,下里巴人而已。如果这样,需要请您再次思考下,您脑海中关于艺术、文化、智性灵思的宏达命题、唬人名词,它们的背后到底指向什么样的内涵。
最后,批判不少见,以批判现实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也不少见,少见的是可供反复把玩琢磨的佳作良品。说到底,人们也不能只奔着批判的主题去,还得 “好看” 才行。
坐家们住着别墅、喝着红酒、吹着空调就写起了 “我” 的生活,只负责呈现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艺术水准也就那样,写的还没我自己体会得真切,我又为什么要去读您的作品?「大众」
一句话就是,“我们”写的书就不是给 “你们” 看的,但 “你们” 读不读、读后什么感想,在 “我们” 的射程范围内。「文字工作者」
——这是目前,大部分在市面上流通的文学作品的原罪。当然,也有可能是文学本身之于大众的原罪。
武汉有句古话——闹眼子!
他们都开始批判作家了,哪还有作家什么事。
因为旧一代的老爷脸皮还在,在文章里面嬉笑怒骂还能让人家脸红一阵子。
新一代的老爷们最喜欢玩鸵鸟的钻沙子游戏,耳朵一塞眼睛一闭,任你想骂多久骂多久。最典型的就是文化部门从上世纪末开始到现在被全国人民群众骂了二十多年,没有一天间断的,你看他们因为这些改变任何做法了吗?没有,这份韧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说真的,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根本毫不关心我们国家的文坛…
不信你问问他们,前面那些说因为他们都被批判了的人,读过几本当代文学?哪怕是读过当代诗集也好啊。
别的不说,家喻户晓的莫言,难道没有批判某些农村计划生育的乱象?
明明根本不关心当代文学,还要假惺惺的关心一下,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根本不关心。这跟人前慈祥人后断章取义的某些记者有啥区别。
知乎上先问是不是在问为什么的传统,也就只有在这种问题下面,才会被彻底无视。不然怎么让大家虚空输出啊(笑
批判现实?
好好地挣钱不好吗?
老老实实地写点冒险、惊悚、恐怖、推理、言情、科幻、玄幻、武侠、传奇、搞笑、历史、鸡汤、反鸡汤、经济、励志、职场、校园、医疗,等等方面的内容。
写什么不吃饭。
非要啥自行车!
那么多门类还不够你写的?还不够你看的?你非逼着作家去写批判现实作品?
卖不出去你买呀?
作家被封了,你养着呀?
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想批判,自己去。别撺掇别人上。捧杀,更不行。
别人不知道,我就是觉得吧,现在状况特别好,现在的各种东西都特别棒,特别值得赞颂,完全提不起来一点批判的念头!每天醒来,都觉得精神抖擞的。每天都是艳阳天。
作家们千万受这种人的撺掇。鼓捣着让你们批判的是他们。将来,万一你说话过头了,在网上骂你的,还是他们。
安安心心地写点,法律、法规之内的东西。不能赚钱、不能播出的东西,压根儿就别写。稿费赚来的别墅,它住着不香吗。
安安心心做一个写稿子的小学生。老老实实为大家提供点消遣,换点小钱,像某非主流相声演员一样,最后,各方皆大欢喜,不好吗。
最大的内奸看着你呢,还批判现实……
404 警告。
从上到下,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审核高压风格,还讽刺现实呢,活腻了吧。
既然讨论的是文艺理论工作,就不能有一点人民史观吗?
我看到很多人把原因归结到了权力和监管层面——有没有监管的问题,有。
但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今天中国开放新闻报刊监管,你认为中国会出现多少批判现实的作家?
你认为市场会多买这些批判现实作家的帐?
现实情况是,可能并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家受到了来自权力的监管,而是他们受到来自群众的抛弃。
为什么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人民群众已经不需要、不想要批判现实的作家了。
这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结论,但是个事实。
讲个故事吧。
贾樟柯,大家都是道是拍什么电影的,简直是专注中国底层社会三十年。
当年《天注定》全球公映的时候,他在多伦多做路演,一个中国观众就当众质问贾樟柯,说「你为什么总拍这种脏乱差的中国,还拿到西方国家公映?你为什么不去拍高铁、轻轨、北京上海的摩天大楼,你为什么不拍一些正能量的东西,为什么不向西方宣传中国正面的东西?」
贾樟柯:观众骂我为什么只拍底层
—— 而我要说的是,中国现在的民族主义情绪是非常严重的。
像那个在多伦多质问贾樟柯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越来越多,这是时代环境造就的。
你想象这样一代人:
他们出生时中国正在筹备奥运会;
他们小时候中国经济正在以 8% 的速度迅速增长;
他们在小学里见到了中国航天人把自己人送上了太空;
他们初中时看到了咱们国家的航母下水;
他们看到了世界老大对自己的打压,他们看到世界第二准备掀翻桌子问鼎中原。
他们看视频时的弹幕是「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他们对中国的热爱远超他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
你认为,这一代人在多大程度上还能接受批判现实的作品?
现实情况是:批判现实的作品已经没有群众基础了。
人民群众并不喜闻乐见,你就在那儿硬写,这些作家又算个什么呢….
如何看待 9 月 22 日特朗普在联大演讲 7 分钟连提中国 11 次?
因为批判现实太容易了
解释现实才难。
中国的批判作家从 2008 年以后越来越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境,就是这个国家看上去千疮百孔,却在飞快的壮大和前进,不搞清楚这是为什么,批判就会失去力量。
而作为他们的目标读者,你是想办法抓住国家上升的趋势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沉迷于现实批判里面吹吹牛皮,眼看着别人超过自己?
大多数人都不是傻子。
当喜欢看批判的读者越来越少,批判现实的作家当然也会越来越少。
怎么批判?不说屁股坐歪之类的。哪怕是真心为 g 为人,也成不了批判现实的作家。现代人最擅长的就是带节奏和加速,你原本好好的在那儿以一个合适的速度不偏不倚的匀速开着车。先上来一波人就跟你抢方向盘,再来一波人死命踩油门,你这车咋开?
在这个信息时代,批判现实人人都可以做,只不过水平有高有低,批判在公共平台上的生存周期有长有短,传播范围有大有小,但批判这件事情,已无他人代劳的必要。
但问题是,舆论影响力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权力,把自己打扮成大众的代言人是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尽管人民越来越不需要代言人,既得利益者们却死死抓住代理权不肯放弃,他们一方面在戏台上对着敌人的木偶做出各种攻击的假动作,为装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样子卖力表演,另一方面在台下联合人民真正的敌人拼命打压人民的言论权利,好继续维持他们在前信息时代取得的垄断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批判的现实。
你以为我是在说我们武汉的汪主席吗?不是的,我说的是一个即将被历史淘汰的群体。当人民学会发出自己雄浑刚健的声音时,他们必然惊恐且失落,也许他们中的少数幸运儿会得到大老爷们的赞助,而那更会把他们的虚伪、自私和虚弱显露在大众眼前。
有了方方的下场在前,谁敢瞎说,时至今日,还有人骂,当时几乎有举国之力要灭她的意思……
这件事可不是臭一个作家那么简单。
方方成众矢之的,当然有她自己的问题。最最不该的是,在民粹泛滥的时候,公然 “唱反调”。
不要老把厚黑那一套拿上台面来说,那一套东西说的彻底一点,就是精致利己主义。
还是借这段话说: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
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
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
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
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武汉两个女作家,一个池莉一个方方,都看过一点,我看有个兄弟整理了一个粗略的事件经过,姑且称之 “方方事件” 吧,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3736247
鸿茅药酒跨省案里,你只能骂鸿毛,不能骂凉城。
华为 251 案里,你只能骂华为,不能骂龙岗。
避重就轻的批判等于没批判,甚至还不如不批判。
因为中国没有产生这种作家的土壤了。
一般而言,传统作家的一生大概是这样的:
儿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文学素养的基础;
少年、青年时四海漂泊,接触社会各色人等,积攒经历和素材,思索社会和文学;
中年大彻大悟稳定下来写文章,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融入笔下,著书立说。
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近代的文学家和诗人,差不多都是这样。接受过基础教育,年轻时候全国跑交朋友游历名山大川或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再逐渐有了佳作的。
外国近代的文学家和诗人(古代不熟),其实也差不多。小时候家境殷实的就是家庭教师启蒙,穷人家孩子就是进了学校被教师赏识;年轻时候有的也是到处游历,有的就是苦哈哈自己做工接触了一堆穷人;作品也是有了经历之后逐渐才喷涌而出的。
而在中国能够经历这些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大家都向钱看,接受了教育第一就是赚钱;有文学天赋的人也都急着把天赋变现,进作协、做编辑、做自媒体、自己出书讲座,反正就是赚钱就完事了。谁要是觉得自己写文章阅历不足需要采风下社会历练,他爹妈能把他腿打折了。
而没什么经济压力的人,有的忙着海天盛筵,有的忙着继承家业,有的忙着读书深造;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停下来体会社会和人生就变得很奢侈。
当然现在也有搞纪实文学、纪录片的人,他们毫无疑问还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作品也最接近严肃文学的本义。
其实反过来问,答案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语境下谁能最好的满足人们的情绪需求,谁就是最能批判现实的人。
大部分人所谓的批判,实际上是假批判。
不光中国,全世界都一样,人们想要满足自己的情绪需要,而批判本身是不能带情绪的,是逆人类天性的,因此批判现实其实是一件与全世界为敌的工作。
真正批判现实的人无论立场如何,往往不用统治阶级动手,自己就会被情绪没有受到满足的群众们撕的粉碎。
都说是现实已经没得批判了。
其实不然,事实应是这批人可能夸大事实被封了,或者是说话太含蓄了,除了他自己没人能看得出来。
事实上呢,其实只要一个键盘,所谓的现实就随随便便可以鞭挞,还可歪曲还可从无到有。
而 “我” 笔写的慢,当写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后果都已经显现出来了,所有事情该有的变化都变化到望尘莫及的境界了。慢或许会看得更清,但上万人的快,随机的东西越来越多,砸中事情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我”所能带来的,毫无作用。
没办法啊,近来出现的问题真的太复杂、太玄幻、太莫名其妙了。
我觉得还是有的。
像拉美文学、乡土文学、伤痕文学这些不够批判吗?
现实要怎么批判呢?现实有多么不堪才需要不停的批判呢?
困境,苦痛,危难,人生不停的有。
可是恬淡、欢乐、幸福,也是人生的一种味道。
溺死在痛苦里对我们真的有好处吗?
当然娱乐至死还不如溺死在痛苦那滩死水里好些。
我觉得答主希望这个世界好。
我也希望这个世界好。
这个世界会好吗?
会好,如果还有人在思考。
可是人思考而不去休息、放松,那思考的人会好吗?ta 如果都不好了,世界还会好吗?
我们不可能一刻不歇的往上攀爬,至少我们需要停下来补充自己的想法与思维。
同样的,批判文学是给人思考。
可是思考…… 需要适当,毕竟思而不学者殆嘛。
就像谎言文学与纯文学一样,两者掺杂在一起,里面的谎言反而会带有独特讽刺意味。
毕竟从先锋文学开始我们的文学就已经往 “更抽象,更意象” 的方向发展了,毕竟文学不能给人出路与答案,如果一篇文章告诉了你答案,千万不要相信,因为这些文章要不是鸡汤,要不就是毒鸡汤。
就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一样,什么是君子,不是你定义君子是怎样怎样的,而是怎么样做才称得上君子。
有后人妄读妄解而不实行才会出现一群腐儒。
酸不溜秋的一群腐儒。
这跟那些写多了的伪. 伤痕文学一样,充满了对世界的恐惧感,矫揉造作。
是世界抛弃了你们,还是你们抛弃了世界?
痛苦人人都有,毕竟人就是生活在一个四方挤压的空间里,有批判是让人不疏忽这种挤压,批判多了就忘记这个空间里还有空隙,觉得自己活不下去,可是,谁都是在这种空间里活着的呀,谁都是空间挨着空间的活着。
通篇终结就是:我们有人在写,但不至于每个作家和写手都要写,我们可以看批判文学,但是不能一直看 (容易难受╯﹏╰),保持向上的心态,生活里悲剧会上演,但是也会有 happy END!
因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叫莫言。
批判有三个组成部分,逻辑,事实和方式。
其中,逻辑为主,事实次之,方式居末,
换句话说,用逻辑来批判最有力,用事实来批判最直观,用方式来批判最取巧。
从逻辑上讲,中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也就是民主国家,而从事实讲,中国政府很好地建设了国家,这样一来,留给那些想批判中国的人的空间就不大了,最多是一些细节,以及所谓的方式,也就是姿势。
是不是这样。
最近我在写我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小说,我深深思考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我有时候在想,现在的批判现实主义是谁来定义的,文学上的批判现实主义主要指的是工业革命极其之后的一段时间,那时候田园式的文化体系解体,世袭贵族的社会体系解体,资本主义通过掌握了生产资料将所有的传统的一切击碎,感情的、家庭的、社会的很多东西都开始割裂了,乡村田园的、城市手工业者的包括代表着道德的贵族体系开始解体,这个时候的世界出现了很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我不是研究文学的,但是看过很多这些作品,他们在 19 世纪达到了巅峰,《雾都孤儿》《德伯家的苔丝》《红与黑》等等,但是我们今天有这种批判的现实语境吗?
中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之前也有,如《丰乳肥臀》《活着》,如果按照西方那个语境,他们也可以归类于批判现实主义。
同样按照西方的语境,只有方方之类,才算标准的批判现实主义,对国家不满,对政府不满,对人民不满,只有西方才是好的,一切社会变革都变为改良的资本主义,才是批判现实的作家。
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种作家吗?我始终觉得,所谓批判现实,记录我们普通人的成长并对自己与他人进行反思,记录小人物的无奈与现实并抒发感情,记录我们社会的缺陷与变化,记录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并且思考人民怎么承担与克服了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新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
这是社会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也不是大资产阶级(如方方)的道貌岸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你的不满与努力,你的无奈与执着,你的痛苦与成长,都是我们现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只是那些资产阶级们,未必真的愿意去写你的故事罢了。
首先,因为 “这些” 作家只接受自己批判现实,不接受现实批判自己,现实批判自己就会立刻大叫 “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极左正在迫害我” 之类的。说白了,就是不把别人的批判当做批判,不把别人的声音当做声音。
其次,他们真的是在批判现实,还是在批判自己的想象?
好吧,上面只是我对这个题目和题目下部分答主的批判,下面是正经的回答:
你确定真的没有?
有啊,不过他们还在忙着批判几十年前的事情呢
中国的现实变得太快,刚想批判,人家被淘汰了,或者发育起来成主流了,所谓的作家都跟不上时代
紧跟现实的文学,还是看网文和科幻吧
网络发达的今天,根本轮不到作家去揭露、批判,出了什么丑,分分钟就给报出来。
现实比批判更加批判,比苏联笑话更苏联笑话,批评作家和段子手已经落后了嘛
为啥中国还有作家这种东西。
以前批判现实的也不是 “作家”,而是 “学者”。他们将系统性的问题中的突出矛盾放在文学作品中演绎。虽然时代冲突使生活经验能提供鲜活的素材,但也的确是个技术活。
社会现实上,我们生活中的冲突变得微妙了,也就 996 这种事能引起群体共鸣,然而即使 996 也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这使得一部传统意义上批判现实的文艺作品出世更难。
作家方面,真找批判现实,论文多得是, 但专家学者也不是闲人,最顶尖的一批都是终生制,真的是活到老干到老,不说有没有文学水平,就是有水平也没有时间。同时专职作家想要批判现实,而不是臆想一个假想敌,兼顾文学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几乎为 0。
因为中国是完美的,不需要现实批判,大家没意见吧?
我在知乎发言都被禁了七天,你确定你能批判的不是别人让你批判的?
这里首先要对所谓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个大致的定义,如果把用自己的作品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进行揭示与批判定性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话,那么我以为这样的作家是有的,还不少作家还很有成就。如莫言,贾平洼,闫连科等。但如果把批判宪政体制,并宣扬推翻这个体制的作家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这样的作家,在上世纪 2/3 十年代是有的,代表性的作家就是鲁迅,当下,这样的作家是没有的。
不少批判现实的作家啊,问题在于老百姓希望的是批判大锅饭碗大小不同,而批判现实的作家大部分都是批判的大锅饭味道甜了或者咸了
现在的中国,批判现实还需要作家吗?相当一部分作家就是那个需要被批判的现实好吗
即兴批判和蓄谋批判了解下。即兴批判这么方便,如果有人硬要采用长篇大论的批判,很容易让人觉得是蓄谋的。
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想要批判现实,那也得足够了解现实。
可是现在这些作者,本身就是处于半脱离现实的状态,依旧是按照自己几十年的固有思维,加强一些胡思乱想来做文章。
台湾就是天天在批判社会,批判得批判不出新花样,只能说我们穷(啃一口烤田鼠),没文化,脏,没见识了。
这五千年一遇的盛世,只配得上歌颂和赞美,毕竟快要实现伟大复兴了。
想批判可以去批判川大嘴和米国去,前线友军兵力严重不足。
……~~ 无奈城墙太高爬不上去啊
批判现实的作家肯定有,不过是批判的角度,方向,技巧不同而已,所有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之类的,都在批判现实,官员,体制,各种社会角色,都受到了批评,哪怕是各种被指为歌颂的,只是有人觉得批判现实的指向性,力度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所以这么说而已
当我们要批评某种东西不正常时,至少要知道这件东西正常应该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现在说中国对外交流有问题,有错误。那我至少应该有基本的国际关系的知识,知道什么是行为体,了解国际规范与国际体系的区别。
胡说八道,随意骂人并不是批评,反而会弄巧成拙。
有的是。你认识的少是因为严肃文学现在不是主流文化。
只批判不干活没什么用,只干活不批判也没什么用。
批判要配合着干活一起用,如果你连活都不懂得要怎么干,那你怎么懂得如何批判呢?
说不好听点,只有懂干活的人,才知道什么该批判什么不该批判,为什么批判怎么批判。
不然结果要么左倾盲动,要么右倾形式。
那些说批判现实的作家被批判了的…… 汪主席现在大别墅可住的好好的,公务员工资拿的一分钱不少,甚至连微博都没被封号,忙着和胡主编对线呢。**只是在大部分人民的口中名声臭了而已。**如果说这种程度就是被批判了的话,那某些人口中的 “批判现实作家” 也活得太舒服了。
中国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也有批判批判现实作家的人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被社会批判了,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被多数人民批判了。多数人民当然代表不了全部人民,但是某些认为 “方方们” 受了多大委屈的“少数人”,就能代表真理嘛,别搞笑了。
利维坦奥威尔什么的当然不是好东西,充满了缺点,包括了让 “部分人” 无法忍受的缺点。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怎么回事,所以你们也没掌握多稀奇的真理,也不用整天阴阳怪气的,觉得自己多牛逼多清醒。但是少数人口中 “永远不是最坏选择” 的那个选择我就没见能高明到哪里去。
感染百万那是不戴口罩集会自由,持枪上街那是天赋人权,滥用药物那也是个人选择不能叫毒品,比特币交易那是防止政府监管保护 “个人隐私”,好了,程序都正义了,太正义了,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一个靠着连续发动侵略战争和种族屠杀扩大领土 + 二战红利 + 冷战胜利红利坐上世界第一宝座的国家,一个靠着金融铁爪、军事霸权、科技专制吸血全球的资本主义集团,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它的强大当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是唯独不包括它那张 “普世价值” 的嘴皮子。
一个如此强大的国家,它当然有能力让它的人民享受到一些其他国家的人民享受不到的 “福利”,给人民一些不痛不痒的 “权利”,宣扬一些程序正义的东西。但是随着红利吃尽,实力衰退,它的吃相会越来越难看,等着吧,**当富豪没钱把孩子送到哈佛镀金时,总有一天他会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如果不能那就只有富士康。**没有第 3 条路,素质教育快乐教育?What’s that?
中国有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我不知道,但是有批判现实的人民。我们一起批判华而不实的 “后浪”,光知乎就有上万条回答。我们一起批判李文亮医生所遭受的不幸,并且最后李文亮先生被追授为烈士。我们一起批判在疫情中违反规定冲击关卡的人,同时也批判过度执法去别人家里抓打麻将不戴口罩的执法人员。豫章书院,鸿茅药酒,开奔驰砍人的 “龙哥”,我们哪一次不是在奋力批判?
再说我,在知乎,我批判过没钱还生一堆孩子的韭菜,批判过一些一厢情愿的文化输出政策,批判过试图为跳伞上瘾的女富二代赋予高尚价值的人,批判过声称 “女性穿高跟鞋是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 的女权,这些哪一条不是现实?怎么就不能批判了?
批判现实,最起码得是现实吧?就有些作家,“我听一个朋友说”…… 这也配叫现实吗?
这两年批判现实最好的两部电影,《小丑》和《寄生虫》,中国观众是怎么评价的?
“看不懂”,
“无病呻吟”,
“脱离现实”,
“如果发生在中国”。
这样的受众……
以此类推,如果鲁迅出现在这个年代,他的《阿 q 正传》得到的评价也不外乎是 “真能做又从前阔的阿 Q 怎么可能穷困潦倒” 之类。
已经不再是批判的时代了,接受历史的潮流吧。
某方想批判来着,但那是现实吗?
而且现在还写批判文,显然就是等随时被打脸。
在对比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你就发现我们的国家多么的伟大,有英明的领袖和一心为民服务的官家,不断健全的社会公平公正制度和防腐败制度还有现在国家不断加大扶贫人口的力度,可以说世界上最好最公正的国家就是我们国家中国,只要你努力向上,保证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现在需要的提升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和社会的正能量,我们是东方的太阳
因为以前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批判,其背后所支持的逻辑,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一套,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这是陋室惟吾德馨。例如西方小说威尼斯商人中,描写那个放高利贷的丑恶嘴脸,还不是迎合仇富者的心态吗?又例如上一辈的某些知识分子,说改革开放带来的腐败,骨子里还是支持一贫如洗两袖清风的思想。
以前老百姓总体上淳朴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地利用老百姓叛逆。因为老百姓的骨子里还是知道一贫如洗两袖清风才是正确的,明白自己想发家致富是邪恶的。但现在世人都拜金(扶弟魔和彩礼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一样)、怕死(不只是不愿意为祖国牺牲生命,连牺牲青春和时间都不愿意啦)、好色(看脸),所以批判不管用啦。
以前很多人不识字的时候,大家还知道要一贫如洗两袖清风,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地脸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大家都读书识字了,反而中了万恶资本主义的毒。所以很显然,文明的程度,不是看人均记忆多少个字、单词和公式,人均能求解多高级的数理化难题。
批判,当然是高级批判低级的。以前能读书识字的都是高级阶层的人。民国时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家境豪富的,现在可不一样啊,例如我的同学现在都硕导了(他的学院比较烂,讲师都当硕导),他家境不咋滴。当过老师的教员,不论他是富农还是中农出身,起码不是贫农。高等教育本应是象牙塔,是防止富裕家族返贫的地方,而不是让穷人弯道超车干掉富人的地方。但无奈现在文明都倒退了,可以贷款上大学,低级人读书后膨胀了(有人认为大专不算大学,那还可以认为二本是大学扩招后滥竽充数的。一些 XX 大学的前身是 XX 学院、XX 学校),低级的人何其多,谁还敢批判他们。流氓有文化,真的很可怕。
放在最前面,有能力批评没能力提建设性意见不能被称作批判现实主义。
主要批判的前提是对现实的认知,现实看不懂理解不了这个社会的,方方写万箭穿心李宝丽为了多赚钱不摆摊去当扁担,这是违反基本现实的,我儿子都知道摆摊的比干苦力的赚得多,因为资本才能生利这是初中生都懂的,看过最后的扁担也会懂,扁担活不下去了去做小买卖去做包工头,这是市场逻辑,这说明大多数作家已经脱离生活没有生活常识了,这完全是作协这个官僚机构的锅,养着他们只能让他们堕落,这个年代还真得懂很多工业科学金融政治才能写东西的,生活基础来自于此,作协那帮理科小学都没学明白的,只能写爱来爱去爸爸妈妈了,童话现在他们都写不来了,儿童都比他们懂得多
铁凝自己说作协真的可以解散,她说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还没他个位数年龄只会上网的孙子准确,所以已经停笔不写了,韩少功回家种地去了,贴近土地贴近农民才能写出新东西,可是现在农民都快速的流失,也是社会的很小局部,大多作家已经被架空了,都在勤奋的写东西,但是要发表自己都骗不了啊,能力不足
阎连科被采访的时候被问到那个年代为啥那么多人卖血,缺血啊,为啥会缺血,现在大家献血的少用血的多为啥还不咋缺血,这时候他回答不了了,作家只能看到一个村子,看不到整个血液利益系统是怎么流动的,他甚至不会去想这个逻辑,没有追问怎么批判,可能你提的问题就是假的错的,因为你能力不足
没有批判,何来现实?
就算鲁迅搁到现在,也没有几篇文章可以发出来。
因为执政党加强了党的领导,并且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坚定贯彻 “两个维护”。所以,批判现实的作家不需要存在了,他们下岗了。
参见:
党媒批高校教师抹黑中国 点名陈丹青贺卫方关于组建学校师德舆情监控信息员队伍的通知满城区教育局关于组建网评员队伍的实施方案杭锦旗教育局关于成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 杭锦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批判现实,为什么只能由作家去写?工程师,农业专家,医生,程序员,厨师,各种技术人才等等。这些所有人写出来的文字不够长,也不会去纠结押韵,标点符号是否工整不在乎,少数错别字也无所谓,但是这样的文字最真实。
而所谓作家呢?以上人的写作缺点与他无关,但是一到分析具体的事情和事物,如果不经过长期的亲身调查和体验,那就是 “我有个朋友这么说”,因为他们不懂,隔了一层,信息传递会失真,真实程度就差了百倍。
过去传媒没有这么方便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只有专职作家能把自己的文字输送到社会上,只有他们的文字会出版,可以说他们垄断了批判。现在不同了,每个人的文字都有可能让别人看见,再想糊弄别人就难了太多。
为什么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 胡说,我就是。这需要你认真看,仔细看,一切都在曲线救国中。
你指的批判现实的作家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写小说的作家的话,那我觉得是因为小说已经过时了。
因为小说它不是一种具备着现代性载体功能的文学,它只能停留在没有影像的那个时代里。小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承担着影像的功能,所以十八九世纪的那些欧洲妇女喜欢看小说。小说承担了现在某些电视剧电影的功能,有娱乐作用,然后一些作家在里面批判现实,参杂进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东西。批判现实的人永远是存在的,只不过批判现实所用的载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不是只有作家才能批判现实,过去作家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批判现实所用的载具是受欢迎的,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读书,书面文字是公共话语的一种传播方式,因此是广泛被接纳的。
而现在作家逐渐变成一种时代产物,就如同过去的诗人一样,现在很少人会想到去做诗人。谁要做诗人,我们要么觉得他是个伪文青,要么他是个精神孱弱的人,总之他是一种与现代社会非常不协调的存在。诗人借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消失了,所以诗人这个群体也跟随着消失了,不然就要在一种耻辱的生存状态中苟延残喘。
作家不得不转变自己的存在方式,比如说他从写小说变为写剧本,进而通过影像来表达自己批判现实的欲望。就比如我不是药神、余欢水,这些影视剧的编剧,其实他们如果去当作家的话,也可以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作家毕竟从过去的大众化状态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种小众的东西。尼尔波兹曼曾经反复强调过传播信息的载体可以影响公共话语,进而影响多数人看待事物的观念。很多观念改变了很多事情就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生活形式、经济结构都会去适应新的社会。所以不是中国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而是中国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作家了。
因为批判现实的作家,都被现实批判了啊。
可能是应试教育成功了吧,大家都聪明的学会了如何随波逐流,如何说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相信的话,如何学会了笑着说,世界真美好
本想说很多。因为这个问题太深了。可打了很多字又全都删了。
我觉得下面这个状况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没有批判现实作家。
——————————————————
是一名文学博士。他说方方等人批判太肤浅,要批判应当深入。我强烈支持他,希望环境能允许我们深入讨论社会问题。
可惜我只是理性探讨,没说任何脏话。却被这位文学博士拉黑了。只能把截图发这,供大家一起 “深入探讨”
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看看为什么公共卫生体系失灵,中间有哪些漏洞,导致这些漏洞的深层次原因是啥?我们欢乐的一起讨论,可以吗?
很简单啊,因为中国的作家已经基本都脱离社会了啊。
脱离社会,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思想被三十多年前的一部纪录片所束缚,所言所写全是拿少数谣言来和自己脑子中的 YY 的 “皿煮兹油“的” 人权“国家比较,怎么可能会有批判现实的文字写出来?更别谈某些作家本身写作立场就已经很偏离中国了,你指望一个除了人在中国以外别的都在国外的精神洋奴能批判得了中国的社会吗?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批判现实。否则,写出来的东西,比起批判,更像是无病呻吟;比起批判现实更像是在 YY 造谣。
批判现实,怎么批判
这么多年的义务教育,是条狗都知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术业有专攻
作家是什么,文笔好,文学类的,写的好就是作家
现实是什么,各门各类,千头万绪,跨行业的,掰开讲给你听都费劲
一个厨师问爱因斯坦怎么炒菜,估计爱因斯坦都一脸懵逼
如果你是作家,专业是批判现实
昨天管制摆地摊,今天鼓励摆地摊,说不定后天又要管制地摊,你来批判,跨行业的问题,有些人说不定背后逻辑都理不清
各种社会现象,你来批判,怎么批判,立场问题你批判对错,对错问题你批判立场
最后,所谓批判现实的作家,就变成了被批判的公知
没办法,跨行业问题,有些新入门的都不一定理的清背后逻辑,更别说一般人
用自己的主观臆测去批判,经不起推敲,最后变成被批判
更别说现在龙蛇混杂,带货的把市场搞坏了
1、世界文学大环境的因素。作为文学思潮或一种流派,批评现实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盛行,在二十世纪初走向没落。尽管仍有一些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品面世,但终究它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这些作品也吸收很多现代派的技巧,自身的定位变得岌岌可危。作为文学的一支,在众多新媒体的冲击下,批判现实失去部分的价值功用,素材还没有熔铸成作品便已陈旧过时,作品给人冲击力远远不如一个接一个的新闻事实,批判现实的作家也似乎成了旧时代的遗孤,操弄着过时的手艺,在外人的眼里显得滑稽可笑。
2、国内审查制度的因素。由于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zf 必然也必须对绝大部分敏感的批判现实作品进行打压,以至于很多作者学会了自我阉割。zf 的这种做法,我六分认同,四分反对。认同的是,在某种意义上,很多作家和微博上那些污名公知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因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往往荼毒更深;也有一些作家本意是好的,但奈何眼界太窄,常常管中窥豹,误伤友军。反对的是,一刀切的做法让我们处在极其受限的环境中,如同勒住南瓜的铁丝,最终南瓜只能长成一团坚硬的木纤维,失去了美味的瓜肉, 我们毕竟还有很多不 (hei) 足(an)的地方,作家不写出来难受,读者看不到这样的作品也难受。
3、作家本身的因素。批判现实在国内从来都不是主流 (或者流行的时间太短太短),钻营的作家本来就少,这些作家里优秀的作家就更少,能写出合格的批判现实作品已经很不容易了,更遑论优秀乃至于伟大。
现实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当下。
作者是什么?我认为是观察、阅读、思考之后个人意识、思想的文字表达者。
一个因为资讯大爆炸,流量为王的时代,发表变得容易,取得共识却越来越不容易,内容只剩下两种传播形式,以事件驱动,以信源驱动。
作者到作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与更多的读者取得沟通,获得认同,所谓寻找知己的过程。继而获得一个群体量上的有一定共识的认同。这是一个树立权威的过程,一个争夺话语权的过程。
这些作家一直都存在,比如公知其实就是了。当大部分人对生活满意的时候,他们要嘛选择认可接受不说话,要嘛只能当跳梁小丑。
中国现在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进步速度飞快,这些不足之处就不算问题,就算问题也只是来不及解决的问题,绝大部分的人坚信这一点。这个时候你指指点点,当人们群众是傻子吗?
因为人人都在批判现实,人人都可以发声,不需要那些作家来替人们开口了
很多年前有这么一句话,新闻联播是婚纱照,网络是生活照。
现在我看新闻联播依旧是结婚照,网络照却变成了照骗。
回到这个话题,国内有批判现实的作家,比如余华、莫言。只不过并非当代网络文学创作者阵营,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叙述方式等,一时半会儿很难引起新生代人的喜欢与共鸣。要我来说,多年前那批在起点上写官场小说的网络创作者就非常接近于批判现实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也有大批的读者阅读。然而多次整顿后,这类作品就成了很容易碰红线的题材。
所以不能说我们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也不能说我们没有喜欢这一题材的读者。就像之前不能在城市随便摆地摊,今年为了应对疫情后的失业率,放开了地摊经济。或许有一天,批判现实的作品也会越来越多吧。
因为信息载体变了。
批判现实的目的是发泄不满,以及暴露问题。而不是成为作家。如果有更好地信息载体,自然选用更好地。
所以现在批判现实的信息,你可以在各种各样的公众号,视频,短视频,电影等各种载体中出现。
不仅仅限于文字罢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当自嘲为非浪时,我们难道不是在批判现实么
你没明白一点:那些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被人们称作批判的作品,往往只是把现实写出来而已。
真实就是最有力的批判。
官方:你这是破坏和谐社会!!!坚决取缔!!!
读者:我孩子还小,别让这些污垢的文字玷污他们纯洁的心灵!!!
后浪们:不可能!我们的社会根本没这么黑暗,喝多了吧,几个菜啊???抹黑我大中华,滚去喝你美爹的奶吧,死你一全家户口本!!!
出版商、运营商:别介啊,兄弟,咱们都上有老,下有小,给这书运营出版了,以后我们还能愉快的混吗???瞧您这书这题材,是这和钱有仇哇???
作者:嘤嘤嘤,我知错了,以后永远不碰这题材,改写赘婿了,嘤嘤嘤……
发条微博批判一下都可能会被骂,被屁股歪了,被送子弹,被滚到美爹那去。
你想安静的写成作品,再安全的出版,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因为我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
事实上,目前批判现实的作家还是有几个的,比如刘震云,比如美籍华人严歌苓。
但是为何以题主为代表的大部分人会感到几乎没有批判现实?
1、批判现实的题材,或者说作品,其实并不少,大多数的文学刊物都还能秉持初心,比如《收获》《当代》这种常见的。估计题主并不经常阅读文学类,只是在互联网时代看视频看电影看影评看抖音快手。。。
也即,并非作品少了,而是传播途径恰好没有进入题主的视野。题主没看见而已。批判现实的作品,绝对数量并不少,只不过与浩如烟海的三俗作品相比占的比例太少了。
2、时代在变,批判现实的作品,不再是《红岩》《红旗谱》《小二黑结婚》《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个时代的面貌了。也不是改开时代那种开疆拓土豪气干云的模样了。现在的批判现实作品,官场小说是个流派,职场小说是个流派,金融财经小说是一个流派,生活类个体命运类是一个流派,刑侦题材是一个流派,另外那些借古喻今的穿越小说也算一个。
3、实际上,批判现实作品两年前是很多的,最近两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所收敛。目前都改头换面了,“由批判现实转为歌颂时代”。。。。比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
4、文学的社会功用,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审美。批判现实的作品,往往承载更多的命题,会变得沉重严肃,亲和力不够。所以人们了解不多,以为它们都已经死掉了。说个事,当年 “白洋淀派” 和“山药蛋派”的路线之争,不就是被 1942 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给平息了么?后来呢,白洋淀派歌颂光明越来越多,山药蛋派揭露黑暗越来越少,于是他们一家独大,直至 Wg 之后的伤痕文学又是一换。
说白了,就是批判现实作品既不被庙堂所容,也不被江湖所知。于是只能委委屈屈,曲高和寡,始终都在一个小圈子里面。
5、如今我们都处于一个盛世,娱乐至死,谁还有时间完整阅读一个现实主义的严肃文学呢?
受众圈子小了,文学就会主动的收敛为一个小众物品(是的,物品)。这是时代浪潮下的一个小浪花。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批判现实的作品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大国气象的一滴水,是时代大海里的一根针。现实主义作品始终都在试探社会(人民群众)的接受度认可度,本质上是代表了生产关系在试探它与生产力水平的适配度。
中国批判现实的人很多,中国特色批判现实家也很多,但批判现实的作家却没有,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批判现实可以说是一条 “财富密码”,只需在文章中掺杂一些恶毒的谣言,就成了 “揭露现实”、“敢说真话”,其读者就会自动生出其将被政府迫害的妄想,进而将其捧为 “中国良心”、“人性光辉”,名誉金钱来得何等轻松,自然而然中国的文学界都只剩下批判现实家,连作家都少有了。
以这些作家的水平之低,搞批判还是算了吧。。
很多网友的淘宝差评都写得比他们认真客观实事求是,毕竟网友是真的买了而且还实际使用过甚至货比三家。
根据知乎社区管理规定,您的文章已被折叠
差不多是这样的,然后剩下的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了
我不知为什么这问题中就说没有。
批判现实其实就是批判政权,而当今政权又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批判就一定是隐晦的,含蓄的。含蓄到处于当今社会的人几乎看不懂他在写些什么,只有当后人(社会发展进步之后)读起来并且联想到当时(也就是现在)的社会背景才能明白其中的一点批判。
所以真正写批判的文字我们是读不懂的。
也可能只有我读不懂。
愚笨的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谢谢大家。
因为现实如此魔幻,所以叫魔幻现实主义啊
“你以为你是谁?”
——方方
我像一盒名牌的香烟
我塞进了穷人的口袋
我像一只贪婪的耗子
我被富人收养起来
我像一盒治性病的药
我被爱人偷偷打开
我像一个犯了戒的神仙
我被老天踢了下来
一群猪它飞上了天
一群海盗淹死在沙滩
我的儿子被做成了金钱
摇曳的花枯萎在河岸呐
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工人
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商人
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诗人
我被活活的逼成了个废人呐
允许我国的农民先富起来
允许我国的美人先富起来
允许我家的佣人先富起来
允许我国的艺术家先富起来
一群猪它飞上了天
一群海盗淹死在沙滩
我的儿子被做成了金钱
摇曳的花枯萎在河岸
一群猪哇飞上了天
一群海盗淹死在沙滩
我的儿子被做成了金钱
摇曳的花枯萎在河岸
一群猪哦,飞上天
一群猪哦,飞上天
猪哦!上天!
【可以搞艺术 但是没必要】——二手玫瑰《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影视混剪_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干杯~-bilibili
方方難道不是嗎?
但是她的書只能用英文在西方國家出版,還被網民罵。在國內就別想出版了⋯⋯
就光知乎这种,动不动就删评论,折叠评论,一不留神,在来一个 7 天禁言套餐,说了有用?有人能看见吗? 之前那个外国人永久居住,我一共被禁 3 周,放出来后我在说话,也挺。。。。。
中国小说很多东西不能写,批判多了,被进的风险就越大。
网络小说,出现 jc 枪支什么都得进
很奇怪,作家这个词的本意无非是一群文章写得好的人,换句话说,是具备超出常人的文字运用能力。
但是批判现实的能力需要的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运用文字的能力,更多的是需要对社会运转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而这些需要理论的指导与阅历的增长。换句话说,需要良好的教育基础与财力支撑。
至少从表面看,成为作家与批判现实并没有实际上的关联。
所以我觉得是提问者搞反了逻辑,或许应该问,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对于当时的社会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人的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好。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写作是受教育者的基本功。文人文人,不会文,怎么做文人?
总结一下,现代人成为作家的门槛变低了,而批判现实的门槛没有。
最后夹句私货,我认为那么多所谓作家也好,公知也好,受到批判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写作能力远远超出了批判现实的能力,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极具煽动性却缺少逻辑支撑。
怎么可能会没有!
《人命的名义》算不算批判现实的作品?
《蜗居》算不算批判现实的作品?
要是答主想要的是鲁迅那样犀利的作品,那我的回答也是不是没有,而是几乎没有。
现在中国主流的批判文学是含蓄的,充满对未来希望的。
稳定的社会需要稳定的文学;向上的社会需要正能量的文学。含蓄的批判文学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的主流。
只有一个社会绝大多数公务员都分人行事才需要《变色龙》(俄 · 契诃夫),《范进进举》(吴敬梓)…;只有一个社会底层基本没有出路才需要《求乞者》(鲁迅)、《世间已无陈金芳》(石一枫)《水浒传》(施耐庵)…,;只有一个社会连理智的活着都成问题才会需要《狂人日记》(鲁迅)…….
当对现实的批判不再遮掩那意味这个问题影响到了每一个人而且已经成为社会默认的情景,批判文学会犀利且尖锐,这是时代的环境影响的。
但是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提醒,**所以以含蓄的批判为主。
谁告诉你没有批判现实风格的作家了?慕容雪村专门深入传销窝点,在其中生活了 23 天,进行大量调查,写出过一部《中国少了一味药》。当然,在此之前,他其他代表作《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原谅我红尘颠倒》也都是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莫言的作品《蛙》被评论为一部鲜活的计划生育史,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另外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期涌现出的一大批官场题材小说,其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批判有三种:
为了煽动攻击的批判
为了警示治病的批判
纯粹骂人找爽的批判
只有其中第二种是真正有好处的,也是见容于 “主流社会” 的,是所谓“小骂大帮忙”,但这种作家往往不讨好观众(不是读者是观众),因为在他骂的内容里,受害更深的人觉得他没骂,没怎么受害的人根本不去理会他,而受害程度和他骂的程度相当的人又自动把自己归类成没怎么受害的人(不察觉或者被安抚)。所以最后他们也只能发生分化:要么更极端点去吸引受众,要么干脆写别的省得得罪人。而更极端的那批人要么被压下去,要么发展成为了煽动攻击的批判。所以就是这样咯。
有人可能不解,为什么警示治病的作家骂更大声会被边缘化 (没人需要他也没人喜欢他),而当他们转变成煽动攻击的目的时反而能活下来 (甚至写个日记满世界出书)。
你不解吗?你再想想,肯定有合理原因的,谁需要他谁喜欢他。
因为知乎社区条例
人民大众的批判比单纯知识分子的批判,来的更脚踏实地一些
相比一个封城后用特权把家人送出国的 “作家” 的“批判”。
无论是城内的医生,护士,还是病人,亦或是再普通的一个人,他们的夸赞也好怒骂也罢,欣赏也好嘲讽也罢,哪怕是不过脑子的抬杠,都比某些 “知识分子”,“动脑子” 写的东西更有价值。
因为普通大众的每一句话,每一句抱怨,都代表着一个人群的处境、固有思维、以及诉求。声音的大小一定程度还能体现其群体的大小。
但是某些 “知识分子”,“作家”,“动脑子” 加工以后的“批判”,只能说那是他们想达成的目的。
而他们的目的,不一定是我的目的,我没必要为他的目的买单。
批判现实的作家?
说的是公知吗?
你在知乎发一句试试,小管家分分钟教你做人。
说句真心话,如果真的关注中国当代作家,就会发现,他们依然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现实甚至是直接地批判现实。只是他们的语言系统,在如今众生喧哗的时代,已经不被过分关注了
其实有
但是只是因为媒体被控制了
出版社不让出版书籍
新闻不让报道
所以有批判现实的作家
却没有人知道
简单的说,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在批判现实之后失去了地球 ol 的登录账号。
批判现实哪有写网文装逼打脸赚钱。
就莫言赚钱的能力还不如唐家三少,而且唐家三少还不用自己写。
写了你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狗腿子。(来啊来封我号啊)
现在就是甜宠、爽文当道,娱乐至死的时代,认认真真写现实题材的严肃文学作品是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看的。不用动脑子的轻松搞笑小说,喜闻乐见的热闹综艺,寿命极短的热搜八卦,明星绯闻,以及刷起来没个头的各种短视频,赚足眼球的网红主播,甚至是各种快时尚热销商品,这些才是大众最喜欢的东西,才是上班族累了一天之后回到家最想看到的东西,你写个看完让人难受纠结气愤半天的现实小说谁愿意看啊?之前大火的《我是余欢水》够现实了吧,可是如果没有后面的喜剧成分荒诞元素主角逆袭,每一集都跟第一集一样压抑,你愿意看吗??
既然没人愿意看,作家还写个球啊,作家也不是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的,作家也是要恰饭的,就算作家不愁吃喝,写了现实的种种不好,不还是方方那样的下场吗?被网民们狂骂是帝国主义资本社会的走狗,这么一个当年的大作家都被骂成这样,以后谁还敢写啊?写了你就是资本国家的狗!没得洗!
所有批判现实的都在批判历史。
所有批判历史的都在批判现实。
——康德
。
。
。
。
。
。
。
没说过。
回答建议修改:违反 * 管理规定。
我现在在写一部小说,讽刺香港废青的。之前发到起点网上,结果我想搜这部小说的书名,竟然搜索不出来,我就问客服怎么回事,客服告诉我,小说之中不能出现真实地名,也不要影射现实。我就把起点账号注销了,放到了豆瓣,后来跟一个网文作者交流(当然我的不是网文,只是放在网上而已),我跟他说了我这小说是讽刺香港废青的,他跟我说,那你这本书出版不了,现在这些东西都抓得很严,审核就过不了。
我就在想,这么高压的审核制度之下,哪里都是屏障,哪里都是地雷,你还怎么批判现实?
残雪,好像上次排名诺贝尔文学奖前三了
我现在准备写一篇批判现实的文章。为了符合《x 乎社区管理规定》,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成稿如下:
以上
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我们现在不需要一个踩着离合磨磨蹭蹭的新学员,也不需要一个在副驾驶絮絮叨叨驾校教练,我们现在正需要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学员,砸毁手刹,然后踩下一脚自信的油门。
了解一下韩寒,再了解一下方 * 子。韩寒代表正,正的被封杀,畸形方 * 子就大行其道了。
首先提问者应该搞清楚什么才是批判现实,若果范围扩大,我不是药神,以人民的名义是不是批判现实,贾樟柯的作品是不是批判现实。如果不分是非,方方日记是不是批判现实。普遍意义上的现实是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政府去贫穷力度越来越大,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政府财力有限但是还是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建设,法制也逐步在健全。作家不具备经济和政治的智商,他们所具有的只有广义上的人文关怀精神,悲天悯人,这点我喜欢的作家是托尔斯泰。然而现在的环境不是乱世啊
有些人跑题了,说什么群众批判
作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群众的注意,不然写给谁看?写给权贵看?
就比如故宫大奔吧,你群众都在批判 舆论已经起来了那当然没事
作为个体的作家去批判,被人家大奔后面的权贵发现了,啧啧啧
在引起群众的注意前你人就没咯
现实层面讲:这个问题下很多回答对于 “批判” 这个词太多倾向于政治,而忽视了人性 / 现实 / 社会等等诸多可批判角度。
批判现实作品不易过审,批判程度难以把控,太过则无法出版,太轻则不符合写作出发点也减轻点批判本身的意义。
社会层面讲:当今社会主流,娱乐大于严肃,金钱大于精神,快餐大于深度。
作家的作品应该是面向大众的,而当今社会的大众更多接触到的,更愿意接触到的,是娱乐性的,利益性的,便捷性的,而非反思性的,思考性的,深度的。
大众对文学性的观感也在转移,理解和了解也存在着误读。而非过去从前那样,简单初步的 “尊敬式” 观感。
**批判层面讲:**当今社会不同于以往封建社会的愚民主义,当今社会教育已然普及,而批判性思维和批判主义的话语权不再只掌握在读书人手里。
更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和发展,批判的形式和方式随着社会信息媒体变化早已翻天覆地。文学作品,严肃文学,也不再是批判层面的最佳方式和有效手段。
意义和程度都打了折扣。
过去批判现实,你最大的对手是另一帮作家
吵架频率也低,自斟酌句写文章,在等好几天上报,出刊物,出书那就更久了,等到对面再看完写完,上报出刊物出书,折腾来折腾去,两边作家一次交锋都得个把月,也很少做出圈约架的事儿。
现在批判现实,你面对的可是九亿网民即时性口诛笔伐,他们可不会像老领导一样私下里和和气气和你约谈改稿子,也不会慢条斯理地摆事实谈观点,更没闲心去了解真相,他们大部分逻辑混乱,非黑即白,遇到反对意见只会潮水般群起而攻之
最要命的是,他们几乎全是冲动性评论回复,大部分人看文章根本没耐心会从头看到尾,他们随便逮住一句话便戴帽子,开始攻击,根本不管这句话是放在什么语境中,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没办法辩解的,一瞬间,围观的,叫骂的,起哄的,泄愤的,只要会打字就能指着你的鼻子反过来批判你
24 小时私信轰炸已经算轻的,重则就是人 rou 电话轰炸寄花圈单位投诉
还敢批判现实?
他们会直接把你喷得想从现实中离去
因为批判现实不再仅仅是作家的特权
升斗小民,贩夫走卒,愚民韭菜,这些自古以来在文人笔墨下当背景板沉默不语的人,现在也能亲自生产各种 “网络垃圾” 了。
就我在各大评论区当键盘侠多年的经历来看,批判现实的人多的多嘛,各个都是带阴阳师,论功力可甩某些朴素作家几条街了。
怎么没有?
韩寒很多小说都有批判现实的情节,对公权力比如警察的讽刺和对弱势群体比如小姐的关怀,在《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和《一座城池》里都能看到。
至于郭敬明和他旗下那些所谓作家写的东西,别说批判现实了,连叫小说都不配,顶多算是长篇作文。
因为有些作家很拧巴。
他们一边批判着外行领导内行,一边又试图在经济、法学、医学、建筑学等各个方面让别人俯首听命。
不是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了,是人们不关注了而已。当一个人几年几十年都只会重复几句话,而且是几句空洞无物的话的时候,没什么正常人会继续关注他的意见的。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什么人格权编之辩,什么权威人士十问经济,不是什么你不民主不自由没人情味的假大空。
批判现实的前提,该是了解现实、剖析现实,这就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出发点是公正。但是时代性很重要,这个时代,大家更多的只想接受自己想要的讯息、想要的结果,每个人对现实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为嘛?因为社会真的已经多元化了。还有就是,太多利益的驱动,让很多人、媒体,带错了方向,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故意的,看上去是批判现实,实际上在抓取眼球、贩卖焦虑,有受众嘛。现在有没有批判现实的作家,这个问题可能要十几年、几十年后再看,那个时候还能被记住的作家、作品,或许才是真正有批判性的。
你说为什么?
批判现实的作家远离现实写个屁的批判?
为什么没有?
你看看全世界哪里还有?
他们批判的,只是自己认为的现实。
譬如方舟子,方方,柴静….
外宾?外星人?这有什么问的?答案你不知道?
知乎用户 奶包的大叔 发表 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今天是 2022 年 2 月 2 日,欢迎收看今天的脸波新闻。 由于一起重大案件的审查结果已宣判,因此今天的节目大概为 41 分钟。 最高院今日宣判了一起重大案件:卢迅,男,浙江绍兴人,由于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现在有点替刘慈欣捏一把汗,他居然是个中立派。 总体评价刘慈欣的思想,说他左或者右,说他社会达尔文或者霍布斯,说他崇尚极权,或者说他向往西方,用文革的事讨好西方都是扯淡。 通读完刘慈欣作品,我是有资格评价他的, 他 …
知乎用户 破坏环境的人 发表 最开始,我以为方方说的是武汉 到后来,我以为方方说的是中国 再然后,我以为方方说的是东亚 到最后,我终于看出来了,方方说的是欧美 一个优秀的作家 她的文字 就应该具备这种穿透时间与地域的力量 直指人心 检验一 …
知乎用户 千里江陵 发表 众所周知,郑渊洁是老阴阳师了,lbw 是新时代孔乙己 知乎用户 Freezind 发表 照这个趋势下去,这书在欧美得被禁:“表面上看你说的是中国,但谁不知道你想讽刺的是…?” 知乎用户 留学生日报 发表 我们 …
知乎用户 阳炎 D 发表 鲁迅《狂人日记》中写 “我” 疯了,并没有长篇大论,只消一句——“不然,那狗何以看了我一眼?” 还有非常著名的,现在知乎满天飞的“赵家人”——出自鲁迅《阿 Q 正传》:“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除此以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