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焦虑?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姐姐和她们的风浪 – Nei.st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背后的利益方利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权主义的萌发,却制造出单一、扁平、甚至宫斗式的女性形象,反而和权力一起进一步规训了女性

2006 年 6 月 30 日,北京一名女士在街道上。

Photo: Jeff Hutchens/Getty Images

「每个人的历史,从出生前就开始了。」热播综艺真人秀《乘风破浪的姐姐》如此开篇。虽然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错,但节目里的这句话,却仅仅是为了把生命联系上母亲。因为接下来,那个男声画外音继续说道:「女人,从母亲开始,就是我们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男性声音一般被认为更具有权威性,在一部关于女性的节目里用男性画外音来定论,似乎暗示尽管节目的主角是女性,但决定命运的权力却未必来自她们自己,而来自其他权威。

而画外音的男性权威在节目一开始就代她们规定了女性的人生轨迹。「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观众越来越少」,进一步加强命运无法自主的无力感和观众对这种无力感的认同,也通过绝对权威的模式阻止了大家对这种无力感的深层社会成因发出质疑。如果片头的画外音改一下,用声音蒙太奇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说出她们的烦恼、快乐、骄傲,会更符合《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标题吧。

事实上,人生未必就从三十岁开始凋谢,对很多人而言,三十岁才是厚积薄发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过了三十岁就大势已去或力不从心,既是媒体、资本、公共舆论的共同作用,也和资源分配不均有关,在中国更有国家政策和意识形态推波助澜。

青春近似值代替年龄多样性

「三十岁」作为一个负荷着压力和焦虑的年纪,在节目开头这段旁白中被无限放大,突显出单一的主题:如何让三十岁以上的女性呈现出更年轻的样子,而不是呈现出不同年龄的丰富、苦乐和多样性;所谓「乘风破浪」,是如何让大龄女性也能排除万难,像少女那样劲歌热舞,而不是以成熟和历练的姿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切的苦难和不易。

好在节目穿插的访谈里,不少人对「年龄」表达了不同的意见,既有坦然和淡然的声音,也有真实的焦虑。但制作方和观众参与在内的社会陈见形成一种互动性霸权,彼此巩固对年龄的要求和随之而来的压力。中国的娱乐节目更因为有审查制度的存在,所谓制作方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又有另外一层互动,哪怕制作方的工作人员希望探讨压力成因,有为「大龄」赋权的原意,也会碍于官方思路和公共话语在这个问题上的稀缺,而不得不呈现单一和扁平的样貌。

普通人对年龄焦虑,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社会性的不安全感,而不同群体面对的压力和不安全感又有所不同。这种焦虑也是世界各地共通的,比如单身歧视、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是单身女性普遍面临的社会压力。当然,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标准和表现方式,当代人也同时受到社会文化和规范中对性别、年龄、婚姻等问题的既有陈见和交叉性压力,以及全球资本对资源的垄断和对本土既有问题的勾结和强化。

我们身边的公共空间充斥着美容产品、丰胸产品、美白产品,女性似乎只能拥有一种形体,那就是外表上的幼嫩,身体上的丰满,简言之,就是所谓童颜巨乳,加以心智上的单纯。每次和朋友看电影时,都会一起笑电影开始前的 FANCL 广告:「年轻,可以弹返来!」。这句广告词非常典型地利用我们对年龄的焦虑。

护肤品牌 SK-II 曾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美国、英国及澳大利亚共 11 个地区进行有关年龄议题的调查。他们发现近半亚洲女性认为社会为女性贴上「保存期限」标签,暗示女性到了一定年纪又未婚,就会在「婚姻市场」上失去吸引力。同一则调查发现,只有 10% 的香港女性认为自己可以坦然接受变老,68% 认为与年龄相关的压力是发自内在,而不是外界所强加。但这个看似具有社会意义的调查是由一个跨国护肤品牌进行,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市场,贩卖护肤带来的年轻外表,和这种外表所带来的表面上的改变。《这是爱女,也是厌女》一书也指出台湾女性、尤其是公众人物譬如从政者,经常被去性别化、少女化、或老女人化,呈现极度简化和标签化的年龄样貌。

这个问题似乎在东亚更明显,但问题并不是东亚女性天生更爱美、更注重美白或抗老,而是在历史和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资源和公共空间始终被父权精英霸占,女性被塑造出「女为悦己者容」的特质,以身体或外表为资源,是权力不对等的结果。

东亚不同地区的女性都在面对「剩女」的标签,因为东亚社会过渡到现代的过程中,融合了既有权力秩序和西方殖民发展中的父权,就如对「N 号房」事件的评论中所指出的。与此同时,在二十世纪民族主义浪潮中,女性也承担着劳动生产和养育人口的重任。

整体而言,亚洲在全球权力不平等的大语境下,疲于殖民暴力、战争、社会运动、反殖民运动,并没有和西方同时经历女权主义浪潮,而经历了双重殖民和双重父权,包括以反殖民和独立或进步为口号的民族运动。连今天的公民社会内部的权力关系,很多时候只是换了组织结构,但并没有更换权力逻辑,因此也不断在复制同一套家长式威权。女权主义运动在亚洲并没有缺席,只是开始得晚,或受到更大的阻碍。印尼学者 L. Ayu Saraswati 在《在印度尼西亚感受美,感受种族》(Sensing Beauty, Sensing Race in Transnational Indonesia) 一书中分析东南亚的美白产业,让我们看到殖民主义和全球资本如何共同作用,系统地垄断和规范我们对美的想象。

对年轻样貌的过度强调,也出于一种对女性形象的扁平想象和规范,女性在身体和头脑上的单纯被誉为美德,将成熟、智慧与世故精明、道德涣散等同。当年因为陈冠希的电脑被入侵,裸照被公布在网络上的女星分明是受害者,是公众消费和伤害了她们,她们却不得不为自己被娱乐行业打造出来的纯洁无瑕形象的崩塌而道歉。其中阿娇也以纯洁、完美、冻龄的形象代言医美而复出,似乎要抹掉她的过去,让多重父权继续利用对性的道德化以及性别想象的单一化来压制女性,而不是展现她因经历而成熟的智慧。

姜文的《邪不压正》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电影中塑造了两种女性形象,周韵成熟勇武,因为她是母亲,衬托女配角的精明妖冶。而电影中有也仅有两种男性形象,分别是想做父亲的和做了父亲的。彭于晏说:「我现在不用找爸爸了,我自己做爸爸了。」他的话意味着男性气质也只有「爹味」和乳臭未干两种。

这不仅是一种对性别的扁平诠释,也是在用家庭关系来衡量人的成熟度,并未真正脱离私人领域而通达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复杂的社会身份。进一步来说,这种家庭主义 (familism) 给公民社会造成了困难,因为东亚的威权治理利用的正是大家长式的家国民族主义 (familial nationalism)。任何人要成熟,能被作为成年人尊重,成年礼只能是生儿育女,为人父母。家庭本来没有错,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意味着对公共空间的打压。这符合家国威权主义对「子民」的规训,「子民」不能觉醒成有自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现代公民。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从「妇女解放」到当代女性觉醒

当然,不可否认 SK-II 在上海相亲角的广告有非常感人的地方,让人看到单身女性的自主意愿在两代人之间的和解。但造成「剩女」压力的社会甚至政策原因,和造成父母辈的焦虑、代际矛盾的历史原因,却在广告中被隐去了,因为跨国资本进驻中国需要国家的首肯和支持,自然不能提及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这一点,也是威权政府与全球资本主义形成新型霸权的点滴例子。

Related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乘风破浪的资本,深陷泥潭的姐姐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80篇原创 1 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火了,我追着看了两期,确实挺有趣。 节目本身的设置不可谓不用心,找了30个30岁以上的娱乐圈女明星,用时下最流行的选秀方式让她们同台竞技,最后成团出道。 虽然看起来热热闹闹,各种热搜 …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没有给出完美答案,却是一个好的开始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一周了,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一部现象级的综艺,中年、女性、独立的关键词,似乎点燃了某种被压抑已久的大众情感。 参与节目的“30+”的女明星们,凭借各自精彩的表演让人惊呼的同时,许多人觉得被里面的姐姐鼓舞到,“我再也不害怕变 …

乘风破浪的资本,深陷泥潭的姐姐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80篇原创 1 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火了,我追着看了两期,确实挺有趣。 节目本身的设置不可谓不用心,找了30个30岁以上的娱乐圈女明星,用时下最流行的选秀方式让她们同台竞技,最后成团出道。 虽然看起来热热闹闹,各种热搜 …

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

今年5月,在互联网上曾有一场针对冠姓权的激烈讨论。一些人发现,早在2014年,安徽的小县城长丰已经有过「姓氏革命」——孩子随母姓的家庭,将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这在当下的语境中显得超前和稀奇。因此《人物》去往长丰,想观察这个政策的结局与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