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统计,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出现此现象原因是什么?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最近高强度参加美国 CS 招聘,具体讲讲什么情况 个人觉得个人的简历在本科生里面应该很不错了,至少有几段实习了,虽然有点不相关,但是应该中等偏上问题不大,学校也算北美 CS 靠前的学校了,最近还是过简历关的概率 …
在2019/2020学年,英国留学生总数已超55万,其中在英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超14万,五年间增长了56%,在国际学生中占比25%,排名第一。这相当于,四个英国留学生中,有一个可能来自中国。
中国学生挤在英国大学的各个角落。图书馆和learning hub人数骤增,到了复习周需要抢座位,「像春运的火车站」;超市里到处是中国面孔,街上随时能听到中国话,「仿佛回家」。
有学校的专业百分之七八十是中国学生。有的教室里坐的基本上是同胞,网课的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中文名字。新修的学生公寓里,百分之九十的租客也可能是中国学生。有人调侃这是「反向留学」。
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为何如此多?一年制且费用昂贵的英国硕士值不值得读?在英国留学的真实经历到底是怎样的?
文|李清扬
编辑|楚明
图|受访者提供(除特殊标注外)
扎堆
张诗梦环顾一周,偌大的教室里,坐满了熟悉的同胞面孔。台上的老师也是亚洲面孔,语速很慢,带着明显的口音。如果PPT没有写满英文,老师说的不是英语,这看起来和国内的大学教室没什么两样。
22岁的张诗梦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商科专业读研。上课能找到座位坐下来已经算幸运,如果去得晚了,教室根本没有座位,学生需要拿板凳坐在旁边听课,有的人干脆站着,更甚者直接翘课。学生数量过多导致教室需求增长,平常用作自习的教室、校外的咖啡厅,都成了上课的场所。中国学生挤在各个角落,图书馆和learning hub(学习中心)人数骤增,到了复习周需要抢座位,「像春运的火车站」;超市里到处是中国面孔,街上随时能听到中国话,「仿佛回家」。
这种情况与今年格拉斯哥大学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多密不可分。格拉斯哥大学官网的数据显示,今年是格拉斯哥大学扩招最严重的一年,与2019年3809的中国留学生数量相比,到2021年,已经上涨到9100。这个数字在2022还在持续变大。
格拉斯哥位于苏格兰地区,民风热情,格拉斯哥大学是该地区的传统高校,QS排名稳定在70左右。格拉斯哥大学主教学楼的建筑外观颇似《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城堡,是当年电影的拍摄地之一,无论口碑还是名声,在中国留学生里都颇为响亮。该校的商科、传媒和计算机等专业格外受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硕士留学生青睐。
商科一向是中国留学生的聚集之地。陈蔓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商科,整个专业大约180名学生,除了中国留学生,只有10个来自印度、非洲和英国本地。沈悉在英国杜伦大学读商科,整个专业有一半的学生来自中国。
在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的杜伦大学和南部海岸的南安普顿大学,中国留学生人数也在增多。「上课除了跟老师说话需要英文,其他时间都可以说中文。」社交媒体上,许多留学生用「反向留学」自我调侃。
疫情以来,英国政府为吸引留学生,相继出炉签证利好政策,在2021年7月恢复毕业留学生的工作签证,该签证给想在英国找工作的国际留学生提供了两年的择业期;在今年3月下旬,英国政府取消了所有针对新冠疫情的入境限制措施,这意味着,曾经出现在2020年英国Lockdown(封锁)期间的「一整年网课」不会再有,线下留学体验得以恢复。
伴随着政策的推行,许多英国大学也开始扩招,中国留学生赴英留学热度明显上升。
吴佳玲从事英语系国家留学咨询十二年,她发现,2019到2020年是英国留学人数爆发性增长的一个转折点。在2019年之前,去美国留学的潮流更热。她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之前美国留学的KPI是全公司最好的,2019年开始美国卡学生签证严重,申请人数急转直下,英国组成了「KPI之王」。
《英国高等教育大数据》(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Statistics: UK)指出,在2019/2020学年,英国留学生总数已超55万,达到556625人,同比上涨12%。其中在英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超14万(148530人),同比增长15%,五年间增长了56%,在国际学生中占比25%,排名第一。这相当于,四个英国留学生中,有一个可能来自中国。
一直以来,英国高等教育产业将国际留学生视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国际学生一般需要支付超出本地学生一到两倍的学费。为在学费上获取更多资金,扩招成了不二选择。
刘珂在格拉斯哥大学读大四,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在她本科四年的生活里,经历过多次教职工罢工。在她看来,这也是今年格拉严重扩招的因素之一。「疫情对老师工资的影响也存在,学校没有收入,开不出老师的工资,就会引起不满。所以今年一恢复就疯狂招人,疯狂揽钱,和学生算是互惠互利,留学生想要一个文凭,大学想要钱,大家各取所需。」
据《泰晤士报》2022年8月的报道,英国大学呼吁将本土学生的学费提高至与国际生相似,即每年平均支付学费24000磅(约为21万人民币)。他们表示,英国学生9250磅(约为8万人民币)的学费已经保持了十年,这使得许多英国大学被迫招收更多来自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国际生,以弥补开支。
在英国大学吸引中国留学生的过程中,留学中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英国大学的申请中,普遍存在「佣金」的酬劳结算方式。学生通过中介的帮助获得大学的offer,由大学给中介付出佣金,学生则可免费或少量支付酬劳。吴佳玲介绍,这是出于推广学校,为新设专业招揽学生的目的,除G5名校,其余学校普遍存在。当招生稳定之后,大学方面会取消佣金模式。
张诗梦拍摄的格拉校园
一屋难求
21岁的范昕,本科学播音专业,将于明年赴格拉留学读传媒硕士。还未展开的异国生活给予她的首先不是期待,而是烦恼——「租不到房子怎么办?」
由于大量扩招导致宿舍不足,格拉房源空前紧张。今年8月份,学校发来一则邮件,告知学生,「目前没有多余的学生宿舍可以提供,暂时休学或退学可能对您来说更为合适」。
张诗梦是今年5月才开始看房的,由于时间晚了,她只好多线推进:一边时刻蹲点社交媒体,等待二手房源转租的消息;一边联系英国本土中介和房东。房费上涨的同时,手握房源的私人中介也做起了生意。张诗梦先是租了一个house(独栋房屋),要给房源的中介5000元人民币的中介费,后来她找到了更合适的学生公寓,对方开口的价格也是5000元。英国法律本不允许私人中介存在,但租房市场的「金矿」,很难让人不心动。
「更离谱的是,有的中介让竞争者『拍卖』,谁给的中介费高,房子就给谁。」还有中介直接在明码标价的房价上「坐地起价」,通过房价的差额赚取利润。
距离出发还有整整一年,为了不成为「无家可归之人」,范昕早早开始看房。她联系了一家专做英国留学租房的中介,对方告诉她,要先交订金,排队拿号,房源开放之后按顺序抢房。她拿到的号码在100开外,这意味着,前面已经有一百来号人比她更早蹲点。
格拉有两家名为西村和西景的公寓,因离学校近、四周超市餐厅地铁等基础设施齐全,是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的网红公寓,范昕很希望能抢到这两家公寓的房子。
12月5日,是西景房源开放的日子,范昕紧张地刷着消息。房源一开,价格令她大吃一惊——一个20平方米的studio(单人间),价格高达300磅一周,「这比得上在伦敦」。
要知道,在英国留学,由于伦敦住宿和生活费用高,留学生一般会将其他城市与伦敦分开,「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么贵」。她转念一想,能租到房子总比没房子住强,「能付钱我都认了」,结果再次出乎意料,「根本抢不到」。
焦虑的感觉席卷了她。情绪像能传染一样,范昕加入的学生群每天都在讨论租房,有的同学在格拉当地租不到房子,只好租房到隔壁市,每天坐火车上学。还有人觉得房租太高,想延期一年多攒些钱,其他同学随即提醒道,「房租和学费每年都在涨,可能明年更贵,要好好考虑。」
上涨的费用超过了很多人的预算。提到学费,范昕也是「一肚子恼火」。她2021年拿到2022fall的offer时,格拉的学费只要20900磅,延期之后,2023fall的学费上涨到了23000磅,飙升2000磅(约为1.7万人民币)。第二年的offer,格拉下得格外快,仿佛生怕她不来。
没有订到心仪的房子,中介建议她,蹲下一轮涨价,说不定还会放房源出来。她一问预算,350磅到400磅。「我直接说我不蹲了,这太夸张了。」
后来她联系上了另一个公寓想转租的学生,才定下了一间285磅一周的单人间。在周围300多磅的高价衬托下,她甚至觉得能收到这样的房子「很合理」。
范昕算了一笔账,285磅一周的房租,租期为52周,花费人民币需14万元左右,加上20多万元的学费、机票,还有平常衣食、旅游的开销,「母亲原来说给我50万元应该够吧,现在一算,50万元恐怕回不来」。
对于做租房中介的人来说,这是赚钱捞金的好机会。10月之前,中介时不时提醒范昕,「你再不租就没房子了。」她后来了解到,中介里盛行「包房制」,他们会包下大量各大学生公寓的房子,如果无法出租,则需要垫付租金。而对于人不在英国的学生而言,无法甄别中介所给的房源信息的真实性,很容易被焦虑影响。她交订金排号时,其实能释放的房源只有几十套,中介却给100多个人排了号。
西村和西景皆为近几年新修建的学生公寓,入住学生90%是中国人。「反向留学」,范昕无奈又气愤,「这个时候留学生的钱真的很好赚,我也想去开个公寓,自己去当公寓老板。」
留学热潮确实推动了英国当地学生公寓的建设。就读于伦敦艺术学院的jenny,曾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帮伦敦一所网红学生公寓做运营,平台涉及小红书、微博和微信,吸引中国学生入住。在广告公司,这样的「客户单子」并不少。
公寓之外,饮食行业也有受益。2018年,郭翎在谢菲尔德大学房地产专业就读。每到考试周,他习惯去图书馆通宵复习。当他踩着天亮的曙光回家,想吃点热乎的食物,要么只能买到冷冷的三明治,要么得饿着肚子等10点麦当劳开门。谢菲尔德是英国的第四大城市,中餐馆众多,却唯独少了一家中式早餐店。
他萌生了开一家中式早餐店的想法。那时候,谢菲有不少正在新建的学生公寓,有的甚至专门面向中国留学生,这意味着,未来将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到达谢菲,早餐店能有一个稳定的客源市场。
经过三个月的调研,他把早餐店的地址选在了正在建设的公寓New Era附近。店铺于2019年10月开业,正好是新学年的开学季。旁边的公寓落成,入住的中国学生占比达到95%,如他所料,早餐店迎来了第一波客流。
这一年,谢菲尔德的学生公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郭翎调研时看过的山脚地区,也建起了学生公寓Brass Founder。一些之前是仓库和4S店的地方,也被新的学生公寓替代。为了抢占市场,这些学生公寓似乎不需经过放置,建好了便可以拎包入住。
图源视觉中国
「反向留学」
出国留学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
陈蔓选择出国,起因是考研失败。大学毕业时,陈蔓就萌生过出国留学的打算,由于留学花费对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开销,她选择了考研。她想跨专业考上法硕,一战失败,情绪极度失落,在工作和考研之外,她开始想,「走出国的第三条路会不会好点?」
近年来,考研大军的数量逐年攀升。2021年,考研人数多达377万,到2022年已经上涨到了457万。许多人把出国留学视为国内考研卷不动的出路。与两年制的美国硕士相比,英国学制短,性价比较高;与澳洲等地对比,英国学校声誉更好——英国留学,成为了出国道路里「最多人的选择」。
陈蔓也将赴英读研视为更优的彼岸。申请时,中介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财政与会计这个专业是为中国留学生开的。」对方告诉陈蔓,英国人不怎么学counting(会计),英国许多大学,为了供本科会计的学生的申请对口,才开设的这类交叉课程。谢菲的商科,一年学费25000磅(约人民币22万元)起,这对家庭来说是一份不小的负担。好在父母支持她出国,他们都赞同,「有硕士学历,未来能更有竞争力。」
随着就业环境的紧缩,研究生学历也越来越成为找工作或者跳槽的基本门槛。郭翎工作两年后,于2020年10月回到英国,在伦敦国王学院读二硕,学管理学专业。郭翎读二硕时,心态已与一硕时不同,「不再纯粹地想学东西,只是为了快速地拿一个高文凭,因为硕士现在挺多的,但双硕士还是比较少的。」
中国人扎堆,形成反向留学,不可避免受到质疑。黎园毕业于一所211,硕士在曼彻斯特大学的环境与发展学院学全球城市发展与规划专业,她看网上很多人说,曼大的环发学院「很水」,「中国人多,都是二三本集合地」。就读之后,黎园发现,专业三十多个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同学。不过身边同学的生源质量却不是网上说的那样,不少同学的本科学校都比她的好。
由于疫情,整个学年,黎园都是在house的房间里,用电脑完成的学业。英国课程通常是一节lecture(讲座)伴随一次seminar(研讨会),学生们需要在seminar分组完成讨论。每当被分到一个全是中国人的小组,大家打开麦克风,打过招呼之后便开始说中文。有时,遇上外国同学一组,同组里的个别中国学生会「干脆不说话」,摄像头也不开,黎园看不到人也听不到声音。她坐在电脑前,面对一阵空荡荡的尴尬和沉默,「我会尽量努力说几句」。
在网课环境里,「反向留学」的体验会被放大。见不到同学的面孔,放眼望去,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中文名字。比起开口说,中国学生更喜欢在chat box(聊天框)里打字讨论。这让陈蔓觉得上课像在看直播——老师一个人在说,旁边刷刷刷一堆文字回复闪过。这种次数多了,陈蔓有时会想,「我在家读是不是也是这个感受?」
网课一年,陪伴黎园的书桌
当过多本国留学生扎堆,英语语言环境会被稀释,进而也会影响就读体验。负责曼彻斯特大学招生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为了确保所有学生的语言环境,会相对控制单一国家生源过多录取的问题。
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首相苏纳克的发言人表示,随着流入英国的移民数量创下新高,英国政府正考虑提高赴英留学门槛,限制外国学生入读「低质量」课程。
范昕今年加申了伦敦国王学院,该校的school list(可考虑录取学校名单)上有她的本科院校,要求均分在85以上。范昕的背景都符合,她还对比了本科学校张贴的出国留学名单里和她背景相似的学姐,觉得自己能和她一样申请成功。然而,两个月过去,杳无音信。
「申请的中国留学生太多,学校会把部分学生待定,放在一个备选池里,如果前面的人不要offer了,再从池子里挑人。」范昕目前既没有拒信也没有offer,很可能就是池子里的一员。
吴佳玲也感受到了申请难度的增加。「有的大学会提前关闭中国大陆地区的申请通道,就是为了防止过多留学生聚集。」
比较之下,读研究生的英国本地学生,数量占比并不高。高翔在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古建筑抗震方向的博士,做过研究生的助教,发现英国本地人就读于本科的最多,选择进入硕士和博士深造的比例较少。在高翔看来,这和英国的就业环境有关,「英国的企业倾向学历对口,岗位只需要硕士,就不会招博士」。
大四学生刘珂所在的专业,全年级只有两个学生来自中国,多数是英国本地学生。在她接触的同学里,选择读研的人很少,「他们不会把学历看得很重,加上就业的选择比较多,所以很少存在学历焦虑」。
如人饮水
黎园回国找工作,面试一家规划院,被HR劈头盖脸地问,「你这个硕士很水吧?」她感到惊疑又愤怒,如果已经先入为主觉得海归硕士「水」,为什么又叫她来面试呢?
「水硕」的质疑,一直与英国留学如影随形。吴佳玲记得,当年自己在国内211读英语专业硕士,有同学从英国留学回来时,她才研二,十分不可思议,「这就读完啦?」
实际上,这一年的生活,常常被阅读、作业和考试填满。黎园的专业为纯理论,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根本看不完,能看多少是多少」。每一门课的期末都要交一篇3000字的英文论文,deadline通常扎堆,「那段时间都睡不好」。
陈蔓读硕的一年,作业和考试被拆成一个个的任务,分到每个学期里。有一项作业,要求在24小时内写出一篇2500字的论文,具备完整、标准的学术格式。这意味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确定框架、读文献、写作、查重等步骤,「写完了还担心网有问题,一旦传不上去,你的成绩就会作废」。郭翎学房地产专业时,一个学期写了近20篇2500字左右的论文,经常在图书馆里通宵。
工作之后,吴佳玲试着从学制的角度讨论「水硕与否」。「以国内三年硕士为例,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实习,第三年毕业论文。英国的硕士,把上课、实习和毕业论文揉在了一年,水不水不能看时间,而是要看在单位时间之内获得了什么东西。」
为了不让自己读「水硕」,30岁的Miya做出过许多努力。Miya是少有的「大龄留学者」,来自海南农村,工科硕士毕业之后,误打误撞进入上海的风投圈打拼。在上海,她是工资月光族,靠着经营民宿攒了15万元。30岁那年,工作瓶颈,感情不顺,她选择通过出国留学改变现状。
为节省学费,她选择的是花费较少的考文垂大学,一年学费15万元人民币,还可以分期缴纳。为了赚钱,到达英国的第一周,Miya就去中餐馆求职;为了省钱,她是一磅店的常客,一周的生活费加起来甚至不到20磅;为了练习口语,她努力和外国同学交流,每个周末都去教堂旁听礼拜,和当地人聊天。
刚开始打工,Miya连甜酱的单词都听不懂,她只好「用热情和能量掩盖听力和口语上的不足」。作为服务员需要面对一些落差感,「之前工作时,投资人都被叫得很尊重,突然被人说,『服务员怎么怎么样』,还是挺不适应的。」每当心态崩溃,Miya鼓励自己,「我的学费是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要珍惜这些时光和机会。」
Miya在中餐馆打工,跟一起打工的同学玩耍
陈蔓喜欢学校的图书馆,那是一栋外型像一颗巨大钻石的建筑,被学生们称为「呆萌」(Diamond)。英国解封之后,她抱着「无论如何要体验一下」的心态预约了图书馆自习,周围都是外国同学,学习氛围特别好。从5楼的窗户望出去,还能看到山脚下Brass Founders的建筑。
她后悔没有抓紧机会多去图书馆几次,但并不想把在英国上网课留学的一年用「遗憾」和「水」去定义。「这是在否定那一年的生活。就算它不怎么样,但它确确实实也是每天都在发生。」
尽头
很大程度上,留学是为以后就业更顺利。这条路走完后,最终还要面对就业市场的检验。
多数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国。领英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指出,2021年,留学生归国人数达到100万,较之2020年,上涨了20万人。在有限的岗位面前,越来越多的回国人数,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黎园找工作颇为坎坷。她想进入规划院,却苦于纯理论的课程学习没有积累下作品集。有一次,她面试某家大型国企时,对方HR问,「你的硕士学历我们不太接受,能不能以本科的学历拿工资?」这个HR带着偏见,认为纯理论的专业属于「花钱买学历」。
这让她感到格外挫败。QS前30的海归学历,一年几十万的开销,最后竟然成为「拖后腿」的东西。出去留学之前,她以为找工作至少会比本科好一点,「虽然对就业形势有预计,但没想到比本科还要差。」她每天焦虑地想,「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
辗转之下,她连专业不对口的报社都投了简历。今年3月,她拿到了一家地级市房地产国企的offer,这家国企在当地的声誉一般,并不是黎园心里的「最优解」。4个月投了几百份简历,90%没有回音,10%给了笔试机会,只有少数进入了面试。直到秋招结束,她手上只有这家「当时看不上」的offer。
入职之后,黎园惊讶地发现,她是这家地级新兴国企里学历最高的人,公司缺人,身边不少同事甚至是专科出身。公司按硕士层次给她发工资,到手能达九千元,「比本科学历多了好几千」。这让她尝到几丝甜头,学历还是帮助了自己一把。
黎园的表妹今年上大学,家里亲戚拿她做例子,让表妹不管以什么方式,一定要搞个研究生出来。「你看姐姐的硕士学历,找工作都找了几个月。」言下之意仿佛在暗示,没有硕士学历,处境会更加艰难。但黎园转念看看身边的同事,不禁想,「难道不考上硕士就没法活了吗?」
她不知道答案。
图源视觉中国
_
(除吴佳玲、jenny和Miya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_
《人物》首部女性报道合集
《她们和她们》
**正式开售,**点击图片购买↓↓↓
星标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知乎用户 中国新闻网 发表 最近高强度参加美国 CS 招聘,具体讲讲什么情况 个人觉得个人的简历在本科生里面应该很不错了,至少有几段实习了,虽然有点不相关,但是应该中等偏上问题不大,学校也算北美 CS 靠前的学校了,最近还是过简历关的概率 …
知乎用户 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 整个思路就不对。 海外一年硕士最大的意义在于花钱买个工作签(opt) 即原本 90 分的学生,如果跟 30 分的企业合作,只能创造 27 分的价值,用金钱衡量就是 996 的同时赚 40w 人民币的工资。一年 …
英國繼美國後以國家安全為由,收緊留學限制,加強審查外國學生報讀英國大學「敏感科目」。英國外交部宣稱,英國歡迎中國在內所有外國學生前來學習,但「不會接受有損國家安全的合作項目」。英國《泰晤士報》指出,新規定下,數以百計中國研究生會受禁令影響。 …
品葱用户 Cole 提问于 5/15/2020 众所周知, 移民美国难度相当大 简而言之,只有婚姻,家庭,工作,政治原因等四大类,对于中国人来说,政治庇护,和难民两个选择不太可能,就只剩下了,工作,家庭,婚姻,三种可能,工作难度太高,很看运 …
文章共7305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在政治学中,有一个经久不息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制度变迁?前面讲民主转型的时候,我提到过,过去两三百年,全球的制度变迁进入一个加速度变化的进程。在古代,尽管王朝不断更替,但是制度却很少发生根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