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当然很重要,但是。。。
今天参与了新加坡一个线下分享会,有不少知名投资人,独角兽的创业者,很惭愧,我发现我又是全场唯一短裤拖鞋出席的。 那么很多精彩的分享内容,我直播里随便提了几条,其中有一条,我感悟颇深,想在这里说几句。 其实我旧文多次提到创业的合规成本,是的, …
收录于合集 #维舟读城 36个
**撰文 **| 维舟
**责编 **| 翟梓然
民企的原罪
民企涉案,当然不仅仅是海南的事,全国各地都多的是。
越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通常还越突出,因为那里缺乏在体制外的体面工作,愿意自己去做生意、办企业的,起初往往都是因为走投无路——甚至走投无路都未必愿意。一位长春的朋友回忆,其母在1990年代从国企下岗时,生活困苦,但即便如此都拉不下脸去练摊,不屑地说:“我不干那些投机倒把的事!”
在当时的长春,伪满皇宫附近的批发市场曾催生出全城最早的一批万元户,也确实有一些人背景不太干净,甚至和黑社会有些说不清的牵连。对于习惯了体制内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们来说,这些个体户无非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赚钱的,不仅来路不正,还经常偷税漏税,要是查一查,哪个人的手是干净的?
◎长春:伪满洲国皇宫旧址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老一辈东北人的“老观念”,那就错了。前不久,央视新闻报道一对小夫妻在浙江义乌的青口夜市经营小吃摊,日收入9184元,本意是想重振年轻人“勤劳致富”的信念。不料网上有好事者去深挖,翻出他们还搞培训,教人摆两天摊收学费1500元,仅此一项就赚了45万。他们凭什么挣那么多?微博上很多留言都是“建议查一下税”,还有人反手就是一个举报。真应了那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对夫妻到头来不仅直播关停,还得接受调查,“靠双手努力打拼的夜忙人”转眼就成了不法商家。
在传统社会,这是一种常见的道德观,就像古罗马的元老院贵族总是清高地远离商业,在他们看来,若不撒谎、欺骗、作假、贿赂,一个商人又如何获利?当一个社会逐步现代化时,原有的社会规范逐步松动,对商人而言那既是机会,却也可能是雷区。即便是现在被视为投资乐土的长三角,在改开后吸引的第一批投资者也得是个冒险家才行。
有位港商回忆,他1980年代到江浙投资,发现有很多红线可能一不小心就会碰到:除了含糊的“投机倒把罪”(1997年才取消),还有更要命的“抽逃出资罪”。按规定,企业还没成立,投资人就必须先将注册资金打入指定账户用于验资,这笔钱规定只能用于企业买设备、造厂房、发工资,如果你不愿意押死在里面,验资完了试图用于别处,那就违法了,最高可被判五年。香港没这回事,当然也不需要验资,投资多少自己报,按比例交一点印花税即可。
在开放繁荣的年代里,很多发财机会其实都在灰色地带。一位边贸城市的经济官员透露,那时“倒爷”赚钱,有相当多的做法都是靠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赶早的那一批个体户确实赚到了。等到规模逐渐上去,出入境手续、次数等逐渐规范之后,以往那种走私不像走私、贸易不像贸易的拎包带货就不行了,利益慢慢流向少数正规企业,钱也就不再是进众人口袋了,而是到了少数人口袋里。
◎黑龙江黑河:中国“倒爷”俄罗斯扫货归来 每次近20吨
不可否认,很多民营企业原本就是小本生意起家,既请不起专业财税人员,规范更无从谈起,但很多税务、法规也确实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碰到红线了。
一位上海的民企高管和我说,他一直管着财务不敢乱来,但有一次仍被税务局说偷逃税款,要罚款三万。一问才知,是因为员工用买交通卡、电信卡的小票冲抵报销,涉嫌少扣个人所得税。他不服,去打税务热线咨询,那边也笑了:“理论上说,这些票的确不可以,因为它确实不是报销凭证,但你们公司愿意,一般我们也没意见,你最好和办税人员协调下。”他无奈,和办税人员解释,实在无意偷税漏税,只是地铁公司、电信局就只有这种票,对方毫不理睬:“这不是我们的事情,它不开正式发票,你可以告地铁公司、告电信局啊。”
这就是企业面临的现实: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什么都严格照章办事,那就很容易被管死,甚至根本开不下去。长三角的一位官员在谈到一个耕地转停车场的项目时,向我直言:“如果不是打擦边球和上面有人支持,规土、农委会天天去拆它。”
对个体户来说,要应对这些,几乎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处陪笑、打点关系。有东北朋友回忆,她母亲下岗后开了个小店,城建、卫生、消防等都得上供,过不了关就得交罚款。到最后人没心气了,但也没人管,投诉也没用,最关键的是:投诉了,有没有回应很重要,而在东北,你这么做都会遭人取笑——“怎么你这人不清醒,还投诉?”
可想而知,如果做点小买卖都过得这么战战兢兢的,搞不好赚的那点钱还不够交罚款的,那到最后,有些人干脆就躺平不干了。等到更多人选择这么做,当地经济肯定也就好不了了。
正因此,要搞活经济,为企业松绑势在必行。虽然海南最近“能不捕的不捕”这一说法备受关注,但实际上,早在近三年前,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就在一次本地旅游促进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处罚”,同时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效率,最大限度便利市场主体。
◎2022年12月13日
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在海口正式揭牌成立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个尺度到底该怎么掌握?
规范的两难
市场本身当然也需要规范,只不过法网太密,腾挪的空间就小了,经济活力难免有所窒碍。更关键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市场,新事物总是跑在法规前面,本身就缺乏明确的规范,那这样的机会出现时,你要不要抓住?
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往往就在这稍纵即逝的瞬间,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越是那些富有冒险精神的“能人”,越有可能踩到红线。这不仅民企如此,国企也一样:号称“中国烟草大王”的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1999年因巨额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无期徒刑;吉林粮食集团在2000年时,产值早已突破十亿规模,但这些年下来,据说能人高层最后都“进去”了。
◎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橙创始人褚时健
◎吉林粮食集团酒业生产场景
很多企业都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尤其早先外贸企业所必需的跨国汇款,存在大量不规范操作,因为改开的动作很快,规范化本身就需要一个缓慢改进的过程,结果是在短期内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操作,甚至不乏一些恶性的商业金融产品。近几年来,规范是规范了,但结果是权力慢慢收上去了,连本地银行在操办时都缺乏权限,原先那种前端的灵活性也就谈不上了。
一位北方的经济官员向我透露:“以前我自己都吃亏受骗过,但近两年来通过扫黑除恶,违约现象确实下降明显。和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公共服务、市场规范等方面,其实是变好了,从原先的不规范到逐渐规范,只是相对速度比南方慢一点,但不可否认是在改善。”
然而,现在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却在怀念以前那个“不规范”的年代。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他那部获普利策奖的《俄国人》一书中曾提到一个“典型的俄国式场面”:有关部门“制定了一套不必要的复杂的规章制度”,而普通人“则想方设法钻这些制度的空子”,那是一种生存技能。很多中国人对此也会有共鸣:如果这套制度无法改变,那么“空子”这一灰色地带好歹还有点活动余地。
近些年来的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当然是对制度的完善,许多原本的漏洞也都被堵上了。山东蓬莱的一个酒庄项目,本想在附近做个几百平米草坪的露营场地,结果被遥感卫星拍到并智能识别出来,被判定属于占用“基本农田用地”,必须恢复。以往像这种事情还能打打擦边球,搪塞过去,现在可就不行了。
◎2023年2月27日,北京,房山区
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新入驻企业签约仪式举行
当然,各地在执行上仍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一位已经南迁的东北人说:“小微企业偶尔踩到红线,在南方可能不是个问题,但在东北就会卡你。东北没有地方利益这个概念,觉得自己是在维护国家纲纪,执行国家政策很上心,那企业的日子就难熬了。”相比起来,像浙江这边的政府机构至少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酌情从宽处理,因为他们知道,本地经济好了,彼此的日子才会好过。
问题就在于,如果从宽处理,那往好里说是“促进地方经济”,往坏里说却显得像是“保护伞”,谁知道你是不是私底下拿了什么好处?因而吊诡的是,规范的严格执行,往往会导致出现两种看似相反的副作用:有的执法部门为怕出错而不作为,但也有的时候,为表明自己是在铁面无私地照章办事,他们可以“过度作为”,一切从严处置。这两种态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不犯错。
一位文旅局官员曾和我私下说:“文旅这个行业,如果你一切规规矩矩,那就不好玩;如果你想要做得好玩,那就难免会违章。”有一处景点,投资数千万,结果被水务局判处停业整改三个月,损失惨重,因为景区为了美观,改变了附近河道。为了不打击投资者信心,文旅局长亲自跨部门交涉,在会上感叹:“有些同志啊,太有担当,也就没有担当了。”言下之意,如果你执法很严,表面上的确很有担当,实则却只管自己不必承担相关责任,而全然不顾企业死活,就此而言又是“没有担当”的。
这就是规范的两难:市场秩序的规范化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在执行中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只是按最严格的方式一刀切,那就适得其反了——毕竟规范的“初心”不是为了把经济“管死”,恰恰是让那些遵守规范的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壮大,促进整个生态的繁荣。
规范当然重要,但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秘诀之一,恰恰是“边发展边规范”的“摸着石头过河”。共享单车在日本市场上出现得比中国早好几年,然而日本人做事太讲究规矩,中国这边却是“先上车再买票”,不管怎样先做起来,再进行完善,结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蓬勃发展,一举超越了日本。
或许正因此,日前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博鳌论坛谈到数字经济时强调:“数字经济在发展初期时,要秉持审慎、包容的态度,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宁愿‘让子弹飞一会’,法无禁止皆可为。”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不必设定太多框框,放手让企业去干,看看能闯出什么名堂来,大不了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到时出台法律法规也能更有针对性。
像这样的试点,曾是中国经济繁荣的关键,但其成功势必有赖于激励人敢想敢干。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单单“能不捕就不捕”是不够的,这一表态与其说是给民营企业家的定心丸,倒不如说是对有关部门的干部说的,隐含着双重深意:网开一面,不得把黑手再伸向没有保护伞的正当商人,与此同时,也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而不必担心自己因此而被看作是“保护伞”了。
棘手之处在于,那个恰当的“尺度”究竟在哪里?民营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法治环境,而“能不捕就不捕”的说法本身其实跟“应捕尽捕、应诉尽诉、应判尽判”没有本质区别,风向说不定哪天就变了,倒给人一种好像民企老板有什么特权似的错觉——网上就有人讽刺:“民企老板可以放心去嫖娼了。”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只有法律才能厘清边界、平息争议,还所有人以公平。
当然,再好的法律,都需要落到具体实践中来。如果真心营造一个公正、透明、有序的营商环境,那是不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过往的案子,让律师根据法条明确罪责,先把一些该放的民企老板放出来?与此同时,像破产法、财产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也有必要加以完善,这才能为市场行为提供明确的合法性依据。
平心而论,美国近年来的城市治理也在推行对过去的轻罪予以非刑事化,国内的松绑不失为一个积极信号,但社会和经济的再度繁荣,不能只依靠“尺度放宽”,还需要治理思路的与时俱进,甚至是“法也许应该稍微更新一下了”。说到底,民企真正的安心并不来自“枪口抬高一寸”,而来自法治。
为了更加了解广大读者对《中欧商业评论》“维舟读城”专栏的看法,增强我们和读者的粘性,丰富“维舟读城”栏目今后的选题。我们很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此调研问卷,提供您的想法与意见。非常感谢!
问卷填写完成之后下拉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读者群,欢迎入群交流!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入群
今天参与了新加坡一个线下分享会,有不少知名投资人,独角兽的创业者,很惭愧,我发现我又是全场唯一短裤拖鞋出席的。 那么很多精彩的分享内容,我直播里随便提了几条,其中有一条,我感悟颇深,想在这里说几句。 其实我旧文多次提到创业的合规成本,是的, …
以下文章来源于民企挣扎录 ,作者共克时艰的 _ 点击上方“海外启示录” 可以订阅哦! 欢迎关注最新原创号 “冷眼纵横谈” 来源:民企挣扎录(ID:gh_586610941fc1)作者:民企挣扎录 关于今年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会不会超过非 …
疫情结束后,各地都在拼经济。与此同时,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状况备受重视。 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要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贯彻落实少捕慎诉 …
下午,我无意间刷到了格力电器总裁兼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在两天前接受凤凰网采访时的视频,由于是自动播放,就顺耳听了几句。 对于中国知名“企业家”的发言,我向来是不抱什么太大期待的,无非就是些诸如“996福报”之类的,但当她谈到“社会责任担当”时, …
《大宅门》里,百草堂公私合营之后,组织派来了一个总经理,过来指导药品生产工作。 白景琦问,你之前是干啥的,懂药吗?总经理稍有一些尴尬,倒是很有底气说:我不懂药,但是我可以学啊。 白景琦当时内心有一万匹马奔腾而过,满脸不屑与愤怒。 前两天,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