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男子用衣架抽打三名女童」这件事,我们该如何规避家庭暴力?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非凡 发表

“记得不?”

“我再不敢了,我不下河了,我错了。”

最后一个被打的一个小孩说得很清楚,就是下河去了。

最近到处发大水,三个女孩被打原因就是去了河边。

父亲知道女儿去了河边,那该怎么办?

依照现代教育理念,先给一个鼓励,带上微笑,好好讲道理,然后说一个下不为例。

我估计有很多很多人没有看见过发大水,我看见过,我骄傲。

山洪袭来的时候,逃生的时间以秒计算。

这三个女孩如果变成了三具尸体,冰冷地躺在河岸边,大家又会怎么说?

啊,这个可恶的父亲只知道赚钱,不顾女儿死活,放任她们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万幸这三个女儿没事回来了,这个父亲恼怒到了极点,绝不能让她们再去了。

衣架毒打好过变成尸体。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老大也就是最先被打的,开头还咬牙挺住,受不了才认错,中间那个就是一直哭,只有小的认错态度比较积极,主要是怕痛。

她们的爸爸不打她们,那么自然有洪水、有社会收拾她们。

不打不打,被洪水淹死了就不打了。

如果这顿毒打让她们记住再不敢在这个洪水易发的季节去河边,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死别人家女孩,你们当然不心痛,但是他父亲受不了。

我能感受到这个父亲的心情,只愿她们能够度过一个平安的暑假,好好活着,长大成人。


真相到底有多重要?

既然有人喜欢做这个道德陪审团,那么应不应该追求真相?

这个父亲到底有没有罪,依据政治正确还是依据真相?

我们把视频剥开,一点一点来看。

这个男人使用的刑具是一个铁丝衣架。

其材料一般是普通铁丝,表面做喷漆处理或者套一个塑料保护套以防锈。

也有不锈钢材料的,其表面依然要做美观化处理。

这种衣架属于廉价日用品,其重量从 40g–80g 不等。

其结构是模具折弯扭结,非常容易变形。

尽管其材料是金属的,因为重量轻容易变形等特点,很难对人体内脏和骨骼造成损伤,其伤害程度主要集中在人体软组织和皮肤表面。

像这种刑具的主要作用就是造成大面积疼痛感,但不至于造成严重伤害。

与此对应的就是大质量不易变形的物体打击,会造成更严重伤害。

比如说木棍、金属棍或者玻璃瓶等。

开口的刃具不在讨论范围。

也就是说这个衣架所造成的的伤害实际上还不如这个男人的拳头造成的伤害大。

第一个被打的女孩应该是这三个女孩中最大的。

视频的一开始就是打她,她发出第一声求饶是 0.06,也就是她坚持了 6 秒钟才崩溃的。

打她一共持续了 19 秒钟。

打第二个女孩持续了 10 秒钟,有求饶,但是没有完全认错。

这期间其父一直在反复说的一句话:“河头去淹死,河头去淹死。”

打最小的女儿持续时间 8 秒钟。

其间反复说的一句话:“记得了不”

其父在打大女儿的时候,情绪最激动,语言含糊不清,下手又快又狠。

越往后其打击速度降低,语言开始恢复正常,虽然语速还是比较快,但是可以听清了。

这里面要注意一个问题,大女儿坚持了 6 秒钟,才心理防线崩溃。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大女儿有比较顽强的反抗意识,最初这 6 秒钟基本没有躲避,其躲避行为在心理防线崩溃后才开始的。

大女儿的反抗意识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她没有预见到后果,无法判断接下来的伤害会严重到什么程度。

坚持 6 秒钟不崩溃,这算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了。

她为什么不能准确地预见后果?

很显然没有经验,这种状态是陌生的。

她四处躲避,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是对于权威的一种反抗。而躲避的结果,是受到了更长时间的打击。显得慌乱而没有任何准备,包括方法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女儿比较聪明,她的对策是立即大声嚎哭、求饶,不躲,很显然接受了大女儿的教训,以最快的思维确定了对策,但是没有什么明显的认错态度。

最小的女儿吓坏了,因为目睹前面两个姐姐的遭遇,所以马上认错、讨饶、并表示悔改。

这里面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慌乱。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其情绪有一个发展过程。

如果这是一个家暴频发的家庭,施暴者能够容忍被虐者的反抗和躲避吗?被虐者不知道反抗和躲避的后果吗?

大女儿作为年纪最大的孩子,应该是经验最丰富的。

什么叫经验最丰富?

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学习经验最丰富的必然成绩优秀;作为一个战场经验最丰富的老兵,生还几率最高;作为一个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知道被打的后果有多严重。然而,这个大女儿延迟反应 6 秒钟,其躲避过程中,多次出现失误,比如在逃到桌子前的时候,还在犹豫要不要躲进桌子下,结果还多挨了几下。

实际上其父在确认大女儿害怕以后,没有继续惩罚,而是开始教训二女儿。二女儿的策略比较奏效,嚎哭和认罚,效果明显,只被打了约 10 秒钟。

三女儿一边躲一边认错,态度诚恳,所受到的打击最少。

这不符合一般挨打规律,理论上最没经验的反而挨打最少。

讲一个道理,经常挨打是一定会总结出经验的。如果没有,就是挨的打太少了。

请不要污蔑人类的智商,人类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会总结经验。任何人反对这一点,就是一种反智行为。

这个事件里面所反映出的就是中国式儿童教育问题。

黄荆棍下是不是出好人。

西方教育体制强调爱的教育,中国式教育强调对于儿童的错误行为进行体罚。

反对派和理解派所持的基本教育观点就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冲突。

西方爱的教育会培养出狂热的纵情新冠感染爬梯的年轻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东方严以律人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出立即自动戴口罩避免伤害的年轻人甚至儿童,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害怕。

害怕是儿童阶段必须要有的一个教育,懂得害怕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

西方的教育方式究竟适不适合中国人?

这个话题比较大。

但是当你们要认真地作为此案的道德陪审团成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什么:说不定、或许会、我想的话,之类。

大家都读过书,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上是不是有污点,行为上是不是触犯了法律,请依照事实。


这真是一篇可以一直往下写的文章。

关于语言问题。

你以为我要解释,你想错了。

首先,这个家庭说的是中国话。

我的文章立在这里,不会跑,不会改。

知乎并不是地方小杂志,是面对整个中文社区。

我是怎么听懂的,有必要给某些人说吗?

总会有人知道这是哪里的方言,总有人听得懂。这是常识。

关于这个问题,某些人应该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去听懂它,而不是在这里腹诽。

做一个有点修养,起码看上去有点文化的人,知道最基本的逻辑。

人言可畏,杀人于无形。


微博​m.weibo.cn

这是一段关于抢救溺水女童的影片。


创作声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知乎用户 居九年 发表

本答案不讨论事件本身,而是讨论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知乎和微博,这个事件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评价?

知乎评论见本问题下的答案,主流意见高度一致,就是:

这个父亲打孩子是因为她们下河游泳,下河很危险,会出人命。这种严厉的体罚看似凶狠,但目的是惩戒教育而非滥发脾气,因此可以容忍接受。

而在微博上,评论是这样的:

(人名都打码了,章子怡除外,因为她是公众人物)

(按热门顺序排的)

除了博主和章子怡那两条以外,前七条里有四条提到 “中国”,有四条提到“男”“女” 性别。

唯一两者都没提到的那条评论,主张小女孩杀死父亲。

最后那条评论认为这是 “中国男人压迫中国女人” 的具象化体现,呼吁女性参与政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

进一步探究,这些网友的身份是什么?

知乎本问题下前十名答案的答主,去掉两个匿名用户,分别是:

(已隐去网名)

1. 男性,三十多岁,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常讨论国际政治,民族主义者。认同体罚。

2. 男性,三十岁,认为中国性别平权做得很好,嘲弄过剩女,民族主义者。认同体罚。

3. 女性,估计三十多岁,平时关注婆媳、育儿、性别等话题,民族主义者。认同体罚。

4. 男性,年龄不详。常讨论国际政治,民族主义者。认同体罚。

5. 男性女权主义者,常讨论婚姻情感问题。八人中唯一反对体罚的,认为这是家暴。

6. 女性(也可能是男性伪装),特殊爱好者,喜欢写自己被打屁股的故事。喜欢体罚。

7. 男性,估计三十多岁,有个上初中的女儿,自己也体罚过女儿。认同体罚。

8. 男性,估计二十多岁,常讨论格斗、打架等问题。认同体罚。

在微博,那八条评论的发布者分别是:

1.(章子怡)女性知名艺人,41 岁,有一子一女,反对体罚。

2. 男性,年龄不详,外国电影爱好者,公知。认为中国有问题。

3. 女性,年龄不详,外国电影爱好者,公知。认为中国家长有问题。

4. 女性,31 岁,有孩子。与丈夫感情破裂,女权主义者。认为这个男人没本事。

5. 女性,26 岁,大部分微博都是性别对立话题,女权主义者。主张小女孩杀父亲。

6. 男性,39 岁,大部分微博都是转发的公知谣言,公知。认为中国有问题。

7. 男性,年龄不详,日式 ACG 文化爱好者。认为这是重男轻女导致的。

8. 女性,年龄不详,同人文化爱好者,追星族。主张女性参政反抗男性压迫。

很显然,这是个键政问题,背后是钢铁直男与女拳师、民族主义者与公知之间的对抗。

中国有着悠久的 “家国同构” 历史,齐家与治国、父亲与君主、孝与忠,都是一个东西。

所以任何家庭、婚姻、情感问题,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键政问题。

(知乎上几乎所有键政大 V,都会频繁参与家庭、婚姻、情感问题的讨论。)

具体到这件事上来——

正方:因为游泳危险,所以体罚可取。

反方:无论如何,体罚都不可取。

这和国家层面上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

正方:因为疫情会死人,所以认同严格的管制。

(或者说,为了达成某个目标,可以接受威权统治。目前官方的司法执法机构,对父母打子女持默许态度,甚至默许豫章书院的存在,这绝不是偶然。)

反方:无论如何,都不能进行严格的管制。

(参考美国,很多人宁可病死也不接受管制。也不要觉得中国就没有这种人,想想疫情初期有多少破坏防疫工作的新闻,甚至闹出过人命。)

回过头来再看,就会发现上面这些网友对本新闻的看法,和他们的键政立场观点完全吻合。

知乎用户 阅思 发表

教育年幼儿童的方式并不是只有 “无用的微笑嘱咐” 和“拿着衣架追打”两种,只强调存在着两种选择,应该说是一种比较低劣但高度有效的游说手段。

不过跳出这个二元导向选择的低劣性,在寻到一个 “妥帖” 的教育方法并呼吁之前,也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

绝大部分家庭,也就是父母,并没有长期应用 “最优教育方法” 的基础条件。

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想要应用一套非常理想的教育方法,得懂基础的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吧,得拥有相当的情绪控制能力吧,得自身建构起一套完善、全面的知识体系吧,不然空有手段,又真的能教给孩子什么呢?

全民本科率不过 5%,研究生学历不过 1%,凭什么能推广 “最优教育方法”?

如果非得能搞 “最优教育方法” 才允许生养子女,中国的新生儿数量会降到一个什么级别?

体罚绝对不是最优手段,有很多非体罚的方式,同样能够让一个孩子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起码不敢再犯,并不是什么 “现代教育就是微笑”。这简直和认为不截肢不能治疗手臂刀伤一样搞笑。

然而从现实操作层面考量,体罚竟然真的在很多家庭的很多情景中,是最可行而高效的教育方式。

这个令人悲哀的现实落差是什么?这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知乎用户 yttttttttttt 发表

为避免误解,稍作补充:

首先我是坚决反对家庭暴力的,同时也反对孩子犯错就一味采取 “体罚” 的教育方式。

很多人觉得我提倡视频中父亲的做法,并不是这样。我并不提倡,但我能理解,结合他的生活现状,我不会谴责,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些孩子惯坏了,欠一顿收拾。从视频环境来看,他应该是和我一样,很典型的农村家庭。在天朝,这样的家庭是农村的主体,和 “上层人” 那种专业的循循善诱的交易方式不同,农村并不是注重家教,家长一般只会告诉孩子,要懂礼貌,见长辈要喊敬称,不能偷不能抢,不能做这,不能做那,孩子做错了事,根据错误的严重性,多半会采取 “刚柔并济” 的方式。如果不考虑他们的生活阶层,不考虑社会现状,强行套法条,很可笑。

“上等人”的家庭教育方式确实好,很多董事的孩子,我相信不是打出来的。但能够享受到 “上等人” 教育方式的孩子太少了。反而是视频中的家庭,在中国可能有数千万甚至过亿。

扯远了,回到视频中。

如果视频中的家长,长期采取这种方式惩罚孩子,无论对错,那我双手双脚赞同用法律予以严厉惩戒。

但更可能的是,这位父亲平时很宠爱女儿,却因为女儿偷偷下水而爆发。

视频之外,很可能父亲会暗暗流泪,也可能打完了后悔加心疼,又在哄女儿。

这是我脑补的,但其实很常见,相信很多出自农村的伙伴有过类似经历。

我小时候就在门口玩,之后偷偷下水跟着小伙伴出去疯了一整天,我妈着急,找了村里的干部用广播喊我。后来太阳快下山了我溜达着会了家,我妈先给了我屁股上三巴掌,又扭过头去抹眼泪,那会我可能是五岁,事情我是记得很清楚。

总的来说,用 “城里人” 那一套准则要求农村传统家庭,很不现实。教育是件大事,不是靠惩戒个别家长就能改变的,即使要抓典型,也要抓确实长期存在家暴事实的典型。可以说改变国民教育方式是一代甚至数代人的责任。我相信持有反对意见的知友们也是出于善意。

其实现在来看,80 后与更上一辈人相比,已经强了不止一个档次,传统的 “棍棒” 教育在 80 后新家长里已经少很多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不过也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小时候,学生犯错被老师体罚,家长知道后,孩子多半要被二次制裁。有些家长会直接跟老师说,孩子不听话,狠狠管教。现在不行了,老师不敢动孩子,家长跟老师之间的信任已经崩坏了。不光是家长变刁了,有些教师也不配 “为人师表” 这四个字了。当然这就不在此问题讨论范围了。

以下为原回答:

请收起圣母心吧。

在我家乡 (山东某地的农村),从小到大,每年都会听到有孩子溺亡的消息。

小时网络不发达,仅仅是听到附近村子的孩子淹死。网络普及以后,每年夏天会陆续看到数个甚至十数个相关,视频中无一不是孩子的至亲捶胸顿足直到哭不出声绵软地瘫在地上,旁边则是冷掉的尸体。溺死的孩子小的有五六岁,大的十三四岁,更多的是八九岁十一二岁这样子。

我从识字开始,每年寒假、暑假 (那时候还有秋假、麦假,时间都是 10 天左右),学校都会统一要求学生手写保证书,一式两份,家长签字。主要内容就是承诺不去河、湾等危险的地方,不放烟花爆竹等等,一直持续到初中,初中时候是学校油印机手动印刷的版本。即使是周末,周六上午放学前班主任都会在班里一再强调安全问题。

到了三年级,遇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班主任,班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被揍一遍。每个周日他都安排班里同学挨家挨户走访,如果走访不在家,周一要跟班主任汇报周末去了哪,做了什么事,如果撒谎被发现,那就要请家长谈谈了。

我甚至可以保证,在那个时候,我们那边乡下的小学都是如此看重安全问题。然而即使这样,每年夏天仍有孩子溺亡。(也有很多成年人溺亡)

即便学校如此强调,每年夏天,我偷偷跟伙伴去河里摸鱼的次数也不少。不光学校强调,我爸妈,我哥,也会经常教育我,只是我都当作了耳旁风。

初一暑假,我跟好几个小伙伴又去村子南的河里去了。当时刚好是连阴季节,那年雨水多,河水暴涨,水势汹涌,我望着害怕,河边玩了没多久就跟其中两个伙伴先离开了。另外两个小伙伴 (小 Y,小 M) 表示继续玩玩,我们就先走了。

当天深夜,小 Y 的妈妈红着眼睛敲我家门,问我们去了哪,说是有人看到我们白天在一起过。

原来小 Y 跟小 M 一直没回家。

我就一五一十地把事情说了出来。小 Y 的妈妈走后,我爸妈把我用麻绳捆起来,用细竹条狠狠地抽,一边抽一边问我,还去不去河边。细竹条撕开空气发出尖锐的声音,也几乎撕开我皮肉,但我当时内心的恐惧是大于皮肉之苦的。

事后我知道当时跟我一起去河边后来又和我一起离开的小伙伴也挨了一顿毒打。

除了小 Y 跟小 M。

那天夜里小 Y 跟小 M 的家人挨家挨户敲门问,直到有人说看到我们在一起过,他们才去了河边找。

小 Y 和小 M 的自行车跟衣服还在河边。

他们的父母雇了船在整个深水河段打捞。

两天没捞到,又雇了水鬼去捞。

三天没捞到,两具尸体自己漂上来了。

他们本来很瘦小的身材被泡的有些臃肿,肤色清灰,嘴巴和耳朵里塞满了黑泥。

小 Y 的伯父是我五年级时候的数学老师,平时不苟言笑,此时此刻跪在地上用脑袋不断拍向地上的沙子,旁边人都拉不住。我忽然想起那句 “以头抢地尔”。

而他爸妈早在地上哭得几乎没了声息,像是快死掉的牲口。

~~~~~~~~~~~~~

你们现在这里谴责家暴,你们在谴责家长教育的方式不对。

我跟你说,现在农村里,仍然没多少受教育水平很高的人。甚至很多 85 前的家长,初中高中学历的也一抓一大把。

他们只懂得为生活奔波操劳,对家庭教育没什么太深的认识。

他们大多数不会送孩子去读各种培训班,大多数不会把孩子送去学习游泳课,也不懂得用书香门第那一套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得年纪小小就懂很多道理,大多都是半放养方式,甚至直接托付给爷爷奶奶。

我并不是要洗这种打孩子的暴力行为,这种行为当然是错的。

可是,如果你把自己代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你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

你要耐心的说教吗?

当视频里的家长面对三具尸体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你是不是又要问如何看待家长疏于管教导致孩子溺亡呢?

是不是又要问某某河边护栏保护不到位孩子翻越护栏溺亡,政府是否有责任呢?

省点力气吧。

知乎用户 Cynthia Li 发表

我一直旗帜鲜明反对家庭暴力。但是洪水季三个女儿下河玩,我是这个当爹的只怕也会压不住后怕的怒火抽孩子。

温柔规劝的教育有用,前提是你必须时刻不离你的孩子。生活艰辛,有的人家真的做不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忍不住上手抽一顿,总比河边认尸好。更何况,你不知道这三个孩子是第几次下河玩了。

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这个体罚可以谅解。

视频里面这位父亲体罚的理由:洪水季下河。

惩罚孩子的目的:要求孩子承认自己错误

改正非常容易 :老三说的我再也不下河。

三个女儿人均惩罚 10 秒左右,承认错误越快处罚时间越短

体罚工具是易弯曲衣架,体罚位置是屁股。

虽然是暴力教育,但是这位父亲能做到就事论事,完全不展开不上升。既没有骂女儿不乖也没有训斥她们不懂事懒惰等等虚无飘渺无法定义的罪名,甚至没有骂孩子不好好在家做暑假作业。挨过这一顿打,孩子牢牢记住的只有一条,再也不下河。

即使这位父亲看上去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水平并不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清清楚楚听到一个小女孩说不下河了。

我们那边每年都得淹死几个小孩。

知乎用户 金陵小老头 发表

虐待和教育的区别是

没事找事的是虐待,两害取其轻的是教育

挺简单的道理,偏偏有人不懂

我也不知道是假装不懂还是假装不懂

当面临更大危险的时候,你的慢慢教育和汪精卫的不要暴力,曲线救国真的好像啊

知乎用户 呵呵哒 发表

老说童年阴影童年阴影的,你们到底知不知道什么是童年阴影?

我从小没少被我爸鞋底、皮带、巴掌收拾过,哪一个都比这个父亲手里的衣架打得疼。但我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我皮,我不老实,我做错了事。我爸揍我那是为了让我长记性不再去闯祸,我哪怕当时梗着脖子不认错,事后也明白他是为了我好,也知道我爸是爱我的,长大了想想自己那个时候确实欠揍,这种不会留下伤痕的打根本算不上家庭暴力,我也一点没有童年阴影。这种做错了事然后会受到惩罚的体验促使我能够在长大后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时时自省,做事有分寸,能够在学习、生活、事业上都更加顺利。我认为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真正的童年阴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不讲缘由的动粗,要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生怕父母不高兴就揍自己一顿解气;或是父母的漠视,不管自己做什么都不管不问,如同自己是个透明人。

请不要有孩子挨揍了就动辄家庭暴力童年阴影,孩子的心不像某些父母想的那么坚强,但也不像提问者想的那么脆弱。

————————————
再补充两句,不少朋友都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打人,动手就是家暴,父亲没看住孩子让她们跑去河边就是他的不对,说他的行为在美国是要剥夺抚养权进监狱的。包括上面一位仁兄发的微博里的评论,章子怡张嘴就是虐童。

对,你们说的都对。但有没有考虑过,美国法律规定十二岁前儿童必须二十四小时不离监护这件事么?你们除了章影后有几个能保证的?她的儿女绝对可以有专门的保姆二十四小时保护的,她的孩子绝对不会有机会在汛期独自跑去河边玩,绝对不会独自跑去网吧,也绝对不会独自跟一些小混混见面鬼混,你们能保证么?

这些认为绝对不能打孩子的朋友,你们几个真的有孩子?有十岁左右这种到处熊的孩子?能说说在他们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你们是如何处理的么?教教大家,让大家可以用素质教育温情教育来感化孩子?

翻了这么多评论我看到的都是:谴责!反对!错误!回忆童年被打阴影!但却没有一个提出真正有效的不用体罚的办法。

上面还有一个哥们说父亲只会加深她们对父亲的恐惧,而不会加深对对河水的恐惧,所以可能导致她们将来瞒着父亲更加小心的去河边玩。是,我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但是不是也有可能让她们记住惩罚不再去玩?

或者说,请提出另一种方法,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保证她们远离危险,同时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包括她们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如果有,那么我愿意承认错误。

————————————

再更一波,下面放家暴图,源网侵删,可能造成不适,介意勿看。

那些说这个父亲可能长期家暴的人好好想想:

排除冷暴力和精神控制,一般家暴基本是肉体侵害。问:你见过几个真正的家暴不打头不打脸,只找肉厚的地方揍得?

真正被长期家暴的人,是视频里三个女孩的那种状态?你去问问那些真正的受害者,他们在被父母家暴的时候敢不敢到处跑着躲?敢不敢就站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被打?

被长期家暴的人都知道,你越是躲,越会激怒施暴者,挨得打就越重,受罪时间就越长。绝大部分受害者都是抱头找个角落蹲下已承受最少的伤害。

而且施暴者除了殴打,往往会伴随拖拽、推搡、踢踏,可不会像这个父亲一样,只是拿着个晾衣架照着屁股后背去抽。

知乎用户 王若枫 发表

打孩子确实不是好现象。

但是要找原因。

不问原因就批判是不对的。

有些情况确实不打不行。

知乎用户 黑祭司 发表

送上手打字幕版。

[

#男子用衣架暴打 3 名女童#

黑祭司的视频

 · 1.2 万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68292998778994688)

听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意思八九不离十。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不好发表意见。说不该打,小孩淹死了你负责?说该打好像又不政治正确。

在美国肯定要坐牢了,并剥夺监护权。然而这并不是在美国。美国生孩子和养育有很多福利,而且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 6 倍,对于未满 11 岁的儿童,家庭可以承担得起监护人离职全天候监护。所以如果在美国,孩子去私自下水游泳,那是监护人的过失。

但是在中国…. 这个全天候监护的条件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中国的中产阶级,要想妈妈不上班在家全天监护到 12 岁,怕是爸爸得非常有能力才行,否则不可能保持中产的收入。请一个保姆全天候监护到 12 周岁,也只是极少数极少数富豪家庭才可能。

小孩锁在家里大人去上班,也是很危险的。在家里小孩遇到的危险包括但不限于:触电、失火、气管堵塞、爬窗台….

政府应该引导建立更多的暑期托管机构才是正经。

知乎用户 会法律的柴犬 发表

看到几个高赞实在是忍不住了,来说几句,做好被喷准备了。本人在检察院之前负责过未检工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都是家庭有问题,以离异,单亲,缺乏父母管教居多。这些人就是知乎 er 平时口口声声喷的熊孩子,知乎 er 最喜欢指责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严加教育。但是到了父母管熊孩子的时候,知乎 er 再次发挥了知乎教育家的特长,口口声声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打孩子。本视频中,从小女孩的话里清清楚楚听见,以后不敢下河了,南方现在什么汛情,几个小女孩自己下水,意味着什么,没有人管。父亲平时是否教育过孩子不让下水,这种打是气急了还是经常反复发生,没弄清楚,就上去指责,反正喷就完了,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如果小女孩被淹死,可以再喷一遍监护人,反正事不关己,别人女儿死了自己不心疼,还能展现同情心和优越感呢,喷就完了

知乎用户 不成熟的四季 发表

看了标题,又看了简介,勾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有点好奇什么事情能让一位父亲狠抽自己的孩子。又是什么样的人能狠下心用衣架抽自己的孩子。

视频最后一段对话的内容好像是这样:“记到冒?(记住了没)”“我下次不敢了,我不河咯”“记到冒?记到冒?”

————————————————————

看了视频,我印象中我被打的这么惨有两次。

一次是偷钱,一次是在没大人的时候下水游泳。

反应跟视频中的三个孩子差不多,哭,喊疼,下次不敢了。结果么,确实是下次不敢了。因为一旦知道了,我知道后果会比上次还惨。

我不支持用虐待孩子,但是我支持让孩子长记性。至于你说的会不会留下阴影。我觉得不会,又不是经常虐待。某些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就要明确禁止。因为有些错犯了可能就无法挽回。

之前没有修水利之时,也就是我小时候那会儿,一旦水库开闸,其下的几条渠道皆会涨水。这时候就是孩子们游泳的好时候。

也是一年中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多的时候。

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两个那么固定的不成文的游泳地点在小孩子之间流传。

为什么会有棍棒教育,是因为唬是唬不住的,说是说不听的。

小时候不敢去游泳,是大人们说水里面有水鬼,很容易被淹死。一直害怕一直不敢去。

但是后面发现其他小伙伴都敢下去,也没见过水鬼慢慢的,自己也敢下去了。然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下水游泳是真的特么的凉爽!

直到有一次,我被我妈发现了去游泳了。至于怎么发现的吧,其实很简单,就是头发没干嘴唇发白,手指泡起皱……

那是我吃过最狠的一次男女混合双打。我爸一直没打过我的人,都下场了。我那会儿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我记得很清楚,被电线抽打的滋味,我跟你说绝对比衣架抽的疼。

跟这个视频可以说一模一样,我爸妈抽红的眼,一边问还敢不敢去了,还去不去了,一边抽。那个鬼哭狼嚎,那个惊天动地。但是周围的邻居没有人上来拉。

顺便还有邻居在警告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也是这样自己下水,那么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会比这个下场更惨。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原因,一年死在水里的孩子不说十几个,五六七八个总有的。

一次就让我长记性了,你问我有没有阴影?有!就是谁让我去游泳我都不去了!!!打死老子都不去!!太特么疼了!!!老子那几天上课都是站着上的!!

打完以后,他们就跟我讲道理了。不过小时候那会儿哪听的进,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一旦出事就是不可逆的。

后面我爸隔三岔五就会领着我去旁边的渠道洗澡。那里部分地方深,但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是不深,可以游泳。水也比较干净。

后面有一次我发现人哪怕会游泳,在水里是很无助的。

那会儿不知道是什么情况,自己腿不听使唤了,然后就一直挣扎一直挣扎。挣扎无效就

还好我爸在旁边,直接把我拉了上去。我想了想换做这情况,如果是小伙伴在身边,可能我就没了。

——————————————————

你说不打,怎么涨记性?等自己去领悟吗?苦口婆心的说吗?

你说的有理,但是我不听。

因为可能你在城市,你的孩子很少接触到这类情况。

不知道水里面有多危险,不知道开闸泄洪那一瞬间水流速度是多少。不知道山洪来的时候有多危险。

**你把这个称作毫无人性?**emmmm,我不评价你的评价。

人们常说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看媒体视频标题,在看简介,没有前因后果,只有吸引人眼球的标题。

(再次声明:我支持暴力打孩子不对!但是我支持某些事情让孩子一次性长记性。)

反观视频下的评论,互联网真是奇妙。有多少人是看了视频,认真听了对话内容的?

动不动就死刑起步。

甚至很多人都已经脑补了这是一个悲哀的家庭,这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是啊,我不否认有虐童的家庭,有暴力倾向的父母。

但是就论这件事!如果这是因为三个孩子去河边或者下河!!我赞同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

一顿打换回一条命,不值吗??

还好现在很少人去河边了,也很少孩童溺水的听闻了,为什么?

因为有游泳池啦。交个十块钱就可以去镇上的泳池玩了。安全可靠。还有人造冲浪。孩子想玩就跟父母说,父母还是会很乐意带着孩子去游泳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不是说打孩子是正确的,我支持暴力打孩子不对!但是我支持某些事情让孩子一次性长记性。

接受善意评论,正确辩驳。但是不接受恶意批判,恶意中伤!

知乎用户 风大 可稍息否 发表

这个提问反映了一个广泛流传的错误教育观念:

体罚都是错的。

这种 “体罚极端主义” 思想是一个著名的教育谬论。

很多人认为,体罚是对人权的侵犯,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教育时采用体罚手段,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极大侵犯。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

很多人认为,西方社会发达、教育先进、他们推行了 “爱的教育” 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需要我们全盘照搬、全面学习。这个认识是严重错误的。

认为体罚是极端错误的,这种观点是谬论!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这些谬论所依据的西方社会大多是指英美国家。而英美国家,以教育为目的的体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得到法律支持。

也就是说,所谓西方国家废止体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谣言。

体罚是得到承认的、有效的教育手段。

我看到很多教育领域的鸡汤文,大谈特谈所谓爱的教育。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有个教育家,以孩子妈妈的身份,讲自己曾经对孩子十分严厉,后来发现效果不好,就改为 “爱的教育”,效果十分显著。有网友就提出疑问,说自己也是按照“爱的教育” 进行教育的,为什么效果非常不好。对此我就说,因为网友没有像教育家一样,先花几年时间严厉教育孩子、树立基本的规则意识,没有威严,也就谈不上恩情。

所谓爱的教育,本质上是 “空想主义教育观”。这种观点仅仅单方面从“发言者” 的角度出发,满足发言者本人的情感需求,但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则都缺乏足够的尊重。

空想主义教育观的本质,是只求实现个人心理的自我欣赏,不问现实。这与 “放生” 没有本质区别。放生者的主流思想,都是赎罪行善,其理论基础,都是以罪孽为中心。空想主义教育观在表面上是希望实现绝对的美好,其本质是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丑恶的。所以,在表面上的至善至美背后,是彻彻底底的至恶至丑。

任何一个对现实负有基本责任感的人,都不会用空想主义来指导自己特别是指导别人的行动,而是严肃地看待自己观点所造成的后果。

而一旦我们能够严肃地看待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个建设性的管理活动。

那么作为管理活动,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原则呢?

从古到今,人们对此都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最易于理解的观点,是管理活动必须牢牢掌握两个方面的权力:

庆赏刑罚。

韩非子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现代管理学有更多理论观点,更加深入细致周到科学,但是大体不出韩非子之范畴。当然,受儒家思想对韩非子的长期妖魔化影响,有人不假思索就因为这是法家思想而归类为极端主义。这种极端主义思维方式频繁出现在所谓 “爱的教育” 拥护者中间,正说明这一教育理论存在严重的理论谬误、以至于导致他们的拥护者表现为极端主义状态。

我们只要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注意到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个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就必然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者要有序开展活动,就必须有维系他们的基本纽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你对他有恩,他才对你有爱。你对他有威,他才对你有从。别人对你能够做到爱而从之,你才算拥有了权力。

由于社会上早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治理体系,很多人理解的权力都是官方赋予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官方赋予给他们的权力,是官方通过多年以来造福人民管理社会形成的恩情与威严形成的。

君权至重,不过是来自于人民。

家庭管理、子女教育,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管理活动。

体罚手段不等同于虐待手段,也不等同于暴力攻击。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状态,乃至成年人的心理状态,适当运用各种教育手段都是十分必要的。体罚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

只有极端主义分子,才会将体罚等同于暴力攻击。即便是在刑法上,也会对普通的一个耳光和普通的一拳以及普通的一刀加以区分。但是空想主义教育家不做任何区分。按照这个理论,空想主义教育家是不能在家做饭的。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他们在孩子面前挥舞着刀具残忍地切碎了生物的尸体,对孩子的心理同样也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建议空想主义教育家禁食。

空想主义者的脑子里不存在过渡阶段,对于时机、分寸的把握十分简单粗暴,思维极端化、简单化,容易走上暴戾的极致,属于社会不稳定因素。

就像一把二十厘米的尺子,一厘米和二十厘米之间是有很大空间的,极端主义分子脑子里,只有一厘米和二十厘米,无法理解从二厘米到十九厘米之间的全部距离。这种二极管思维,我认为已经可以归入弱智的范畴了。

人们当然不可能都是弱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纷繁复杂的信息噪音扰乱,视丹成绿的情况屡见不鲜。被信息干扰以至于出现了低级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归理解,谬论依旧要破除。

以教育为目的,对惩处力度进行科学掌握,是可以进行体罚的。

而且,很多情况下,必须要进行体罚。

体罚不是目的,体罚是手段。手段是否得当,取决于使用者的能力。一味否决合理的手段,只能说明否定者没有相应的能力。

这和儒家极端主义也很像。儒家说皇帝身边的父母、妻女、兄弟、子侄、亲友、仆隶等等都是奸臣,要进行严厉限制,由此将皇帝变成了光溜溜的 “帝棍”。同时在他们自己都讲六艺的情况下,限制皇帝外出。这种极端主义做法,本身也是儒家缺乏基本能力的体现。现在我国社会在存在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的同时,也存在兴复儒家的错误思想,这两种现象都代表着同一种认识错误:

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而是简单地对各类事物贴上标签,以妖魔化或神秘化的态度,用迷信的方法进行粗暴使用。

这个提问就是一个典型。

希望予以重视,并立即改正。

知乎用户 鬼箭羽 发表

三个女孩子挨打:虐童、没有人权、儿童保护不到位、这父亲禽兽不如、重男轻女的恶果、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教育方法落后……

三个女孩淹死后:父母监护不力、只知道赚钱不知道管孩子、是不是故意淹死的好生儿子……

放心,这两边绝对是同一拨人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无论如何,父母不能用暴力惩罚孩子

孩子实在管不住的话,就让他去招惹一个知乎用户,让知乎用户来打,众所周知唯有知乎用户有打别人家孩子的自由。打完后知乎用户在教训熊孩子的问题下说这事,还能得到一片赞同,于是大家高兴

知乎用户 史努比 发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养过孩子。

我是一个特别温和的老父亲,有两个女儿,多年来别说打了,重话都不会说一句,家里其他人批评她们我都会帮她们扛。

但是如果我遇到题中的情况——幼女独自下河——我也不确定我会不会揍人。

因为什么错误都有时间慢慢纠正,唯独缺乏安全意识这事不行,如果做不到 24 小时监护,那就需要第一时间让孩子记住什么是危险——无论用什么方法。

一家人平常可以自由平等没大没小,但是如果遇到危及生命的情况。那么我是监护人,我的第一职责是先保住她们的小命儿,为此无论是手撕野兽还是揍得她们半个月下不了床,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相信我,除了个别暴虐的变态之外,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话是真的。如果能管好小朋友,父母完全不介意自己承担这份痛苦。你以为父母不心疼孩子,不介意孩子会因此怨恨,会影响亲子感情?

但是父母的爱,真他么的就是那句——为了你好。

_“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_因为这一句话,赵太后就把儿子送到他国当人质,是不爱么?爱太深罢了。

知乎用户 纸盒勇者 发表

这 tm 也叫打人?

没有绑起来,任由孩子四处逃窜,没有计数,只要哭喊就能减轻惩罚,没有逼着嚎哭的孩子一字一句的说出誓言,糊糊涂涂的打,糊糊涂涂的过去了。

这个男人,一看就知道没啥经验,纯粹以愤怒和焦虑为驱动行事。

他的目的是教育三个女孩不要再下河玩水。有效果吗?肯定有,但不见得能够高枕无忧。毕竟,对这几个女孩来说,这一课,逃避,是有用的,哭喊,是有用的,承诺,是有用的。

然而在河水淹过头顶时,这些统统都会失去作用,她们不一定能够领悟这一点。

我知道。

作为一个铁路子弟,我挨过这样的打,被绑起来,用竹片一下一下的打,每打一下,重复一句,再打一下,重复一句。

事件的起源是一个夏日。见棱见角的碎石扛起了粗犷豪爽的枕木,枕木上面是被磨到发亮的铁轨,铁轨上是一群顶着烈日的孩子。孩子们专心致志的用随身携带的各种容器把水倒在滚烫的铁轨上,然后把捡到的铁片一点点磨成刀片。

巡道工发现了我们,叫来了人,把我们锁了起来,一个个逼问出家长的姓名单位,打电话叫家长领人。

此后每个人的经历惊人的一致,令人怀疑铁路职工内部是不是有过经验交流。

先是绑在床上或者凳子上,扒掉裤子,准备好竹片。

啪。

“还去不去铁轨边上玩了!”

“不去了。”

啪。

“还去不去铁轨边上玩了!”

“不去了!”

啪。

“还去不去铁轨边上玩了!”

“哇啊啊啊啊啊!”

啪。

此后的经验交流大抵如此,时间长短取决于父母什么时候丢下竹片痛哭。

后来,不知道是和此次事件有关系还是例行公事,学校停课半天,拉着小学生去接受安全警示教育。

所谓教育,就是铁路工人文化宫开辟了一间展厅,布满了铁路安全事故的现场照片和文字说明,每一个学生都要走一遍全程。

我们见到了各种人体残骸,火灾,爆炸,碾压,切断。接下来一个月,据说经常有人半夜吓醒,至于尿床更是家常便饭。

正面效果是,我所在的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从未发生过学生在安全事故中伤亡的事件,即使我们有一半人每天要跨过铁路四次。安全教育,和惩罚教育,让我们学会了敬畏火车头的威力。

生命的延续,依靠对制度的遵守。

遵守制度,需要对安全措施保持敬畏。

敬畏的来源是置于内心深处的恐惧。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学校保护我们的方式,通过恐惧的方式,原始,残忍,直白,效果非凡。

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铁路是全开放的。他们不能用物理方式将我们与火车头区分开来,所以用恐惧在我们心中筑起一道墙,迫使我们自觉的与尚不了解其威力的杀人巨兽保持距离

回到话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规避暴力”?

那就修一道墙,把孩子和河水物理意义上的隔绝开。

知乎用户 米哈伊尔 发表

哪怕只往回倒个四五年,您乎主流用户批判起父亲来也绝对是罔顾他们在今天这个题目下津津乐道的 “普通家庭社会现实”,想不起能把孩子健康拉扯大就不容易的经济背景、记不得自己父亲接受过什么水平的教育,张开嘴就说的十分恶毒,充满了造反有理的革命热情。

这两年可能都离开校园被社会狠狠地操弄了两年了,于是一转头忘了自己从小被打大的历史,开始喊着 “打得好” 击节称赞。这时候也还了几年房贷、领教了琐碎的家庭事务压力、也被单位领导欺负了几年,懊恼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教育水平了,于是突然想起来还有社会现实这么档子事儿,拿过来给自己当理论依据十分合适:我普通家庭!我资源有限!你指望我做成啥样?!你有能耐你上!

这和被欺负了多年的儿媳妇终于看到了自家儿子娶了媳妇,于是翻脸也变成了恶婆婆实在同构。对外在环境既没理想也没要求的无知留学生,在外破除了西方媒体宣传的神话之后也往往变得爱国起来,其实本质就是为了自己偷懒好过。自家孩子犯错怎么教育最简单粗暴怎么来,让他动动脑子想个对孩子伤害有限还能真正生效的主意,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在这个问题下的众多回答里已经体现的非常完美了:要么毒打、要么笑眯眯的说下不为例,这种对教育方式的极端认知非常体现他们的思维水平;去水边 = 溺毙、不被打 = 变成问题少年的滑坡谬误典型逻辑错误频出就不多说了,见到

@郑谦止

这样出来说说问题所在、希望能改善一下既定现实的,也暴露了修养,一定要指着人家鼻子破口大骂:你行你上!没当过爹妈你就别逼逼!有能耐你给我出个主意,怎么让孩子不去水边还不被打?

要说教育孩子这件事,小学课本上都写着 “因材施教”,初中课本还教育大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莫是挨打太多伤了记性?每个孩子承受能力本来就有强有弱,要说起来,皮实点的拉回家去照屁股打几巴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您倒是别让人拍下视频来发网上啊?脆弱点的孩子您抱在怀里打开 B 站,动手搜索 “水库溺亡”,您说这声音影像全方位一体的冲击对孩子能不生效不?具体怎么处理,肯定看您家孩子啥样,适合什么样的方式,得您自己动脑子具体思考,首先就要直面自己内心的简单粗暴和低下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除了打骂等滥用权力的最低级模式就没别的本事的事实,接受了自己这么不堪的一面,您再琢磨怎么替孩子拿主意的事儿。教育自家孩子是您自己的责任,凭啥让人家给您出主意?想必不良厂家喂您孩子喝毒奶,您这好父亲也不会乐意,要不然您按照自己的逻辑开一牛奶厂得了?再者您指责别人没亲身经历就没资格,您小时候没来得及当上爹,是不是也没啥资格对自己爹有什么愤怒或者厌恶的负面情绪?

天么天儿张嘴 “普通家庭” 闭嘴 “资源有限”,这么多自己殚精竭虑摆脱了自己原生家庭影响,诚惶诚恐反思控制自己不再迫害下一代、还回头和自己长辈和解的优秀青年父母,有几个不是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家庭就有理由不直面内心不思考?普通家庭就是“不是打就是骂” 的最终合法性?口口声声乡村县城每年淹死多少孩子,哟,巧了,我也是海河边儿黄河边儿长大,您这么懂水边的“社会现实”,您告诉我:那些被淹死的孩子,有几个之前去水边儿没被父母打?管用了么?又有几个是头一次去就被淹死的?那些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少年,有多少是家里撒手不管的,又有多少是三天两头挨自己爹妈一顿毒打的,您心里没点数吗?您要是能按照这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偏好,全方位的把去水边这事儿潜在的危害和活生生的恐惧展示给孩子,效果不比打骂好吗?

要说他们真关心自己暴力行为和简单粗暴的理论及逻辑的基础:资源有限的普通家庭出身吗?我看未必。只不过是把责任推给外界,自己落个好过罢了。因为我家情况一般,所以我忙着赚钱养家,没时间照顾自家小屁孩那点脆弱的尊严和人格,至于什么乱七八糟的教育方式,更是没精力学。孩子的修养能力主要看父母的德性?啥?我都这么穷了你还指望我德性多好?没听见我告诉你我家情况一般吗?

倒回去七八十年,北京天津城里拉洋车卖狗食的穷光蛋,站在戏园子门口抄着手缩着脖子听戏,谭富英一句 “魏营打罢了得胜的鼓” 高耸入云,人家跟着戏园子里边儿官宦纨绔子弟一起叫好儿。汪曾祺把这事儿写的明明白白的。南城杂院儿穷胡同串子未必不比提笼架鸟的八旗票友懂戏。人家穷就没资格欣赏艺术?穷就活该没有生活应该没有责任?您乎哪位养家糊口比人家还难,赶紧发出来让我瞧瞧。所以这事儿不是能不能干,而是愿不愿意干,只要爱咂摸味儿,您裹着破袄蹲洋车旁边一样蹭戏;只有您愿意,哪怕穷,自己也尽可能体面,也让孩子尽可能幸福。

要我看,人家愿意出来说这事儿哪哪不对的,还真不只是指名道姓的说某个具体的人不对,而是发现了这背后是传统的父权制等等权力系统的变态。人家愿意出来说,就是希望这事儿能改改:您父亲不体面,我父亲也未必哪哪都体面,咱都是没体面着长大的,但是咱几个努努力,找条体面的道儿,打今儿起咱让自家孩子们过的体面点。这不好么?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磨练的共产主义战士(雾)、美国脱口秀界著名隐藏左翼中年 dave chappelle 在离开美国前的最后一场脱口秀《鸟的启示》中教育我们:“洛杉矶的救星是南非,你们需要实事求是,然后互相理解。毕竟在历史上,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原本足以造成流血冲突,但最终却没有的事情,就是发生在南非。唯一的原因就是,德斯蒙德图图、曼德拉等伟人发现了种族隔离政策是腐败的制度,而那些遵守并受益于该制度者并非罪犯,而是同为受害者。应该受到审判的是制度本身。但制度在运作中部门林立,消息不流通,唯有每个人说出自己做过什么,才能弄清制度是怎么回事。”

我相信绝大多数见过了自己孩子被自己伤害并且看到孩子因为这些伤害饱受折磨的父亲,都在言语或者行为上表现了后悔和歉意。他们生长在血腥的年代,有或没有过改变的自知或努力已成过去式,本质上也是受害者。而在今天这个血腥的年代,事情能不能有所好转,就取决于你我。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不成为受害者,也为了我们自己——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年轻父母的——不成为这个体制的受害者。所以所有那些愿意血淋淋的回忆自己的童年不幸、诚惶诚恐的反思自己对待家人态度的人,都为我们认知这个体系、改善现实出了一份力,值得一份感谢,也值得学习。

当然了,我估计我这套论证中漏洞百出的逻辑对您乎主流用户频繁滑坡的逻辑水准来说还是太过严谨了点,他们是不会待见我这一套的。那我还能说啥呢?给您道喜,恭喜您多年媳妇熬成婆,掌握了最廉价的权力,并且获得了在自己孩子身上满足权力欲以及发泄情绪、还能以为了孩子好的理由给自己辩护的机会!

知乎用户 哲别的别 发表

决定取匿现身说法认真谈一谈爱与挨。

之所以匿名,是因为女儿迟早会上知乎,然后关注我,然后看到我在涉及她的回答中,她是那样优秀和让我骄傲,所以不愿意给她留下污点——即使她并不在意,我也很愿意满足她小小的虚荣心。让她在长大之后会觉得,哇,原来在爸爸眼中,我那么好。

即便我将来不在了,她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感觉到这一点。

可能会有些乱。提前总结一下。

1:打永远只是教育手段,不是发泄怒气的方式。

2:交流永远是教育的灵药。

3:一切不计较教育环境的拿来主义都是耍流氓。

除去原回来的那一次皮带狠抽,女儿平时挨的就是打手心,有时候尺子,有时候筷子,当然最多的还是和视频一样,拿的晾衣架。

或许是因为我是家里蹲码字的,女儿从小语文成绩就很好。从 1 年级到现在 7 年级结束,她的语文从来没去外面补过课,但从来都有考第一的实力和经常第一。而我也只是从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教她论语和古文观止,背了不少古文,拿她的话说就是去装逼感觉很爽。

这是很让我骄傲的一件事。

但她的数学…… 就让人实在一言难尽。我和她妈妈,从某种角度上说,都是理科,而且都是当年学校的 1,2 名……

在被数学老师提醒过无数次后,从三四年级开始和女儿约法三章,数学低于多少分挨多少下手板。

当然,她挨了很多次,数学依旧没有什么进展,直到初中,有次甚至考了个 47 出来,全班倒数第一。

唉……

大家要知道,在她的学校,二十几个班(一个普通的私立),她七年级第一学月就靠着年级第一的语文成绩拉分,拉到了年级 30 名。之后的每次月考虽然有下降起伏,最差到了 200,但总体最高也到了 14 名的。

那次她被叫家长,然后当着老师的面用尺子打了她手,一打她就眼泪哗哗……

当然,我是知道她为什么会考这么差的。

那阵子她既要去排练主持人,还有歌唱比赛要练…… 好像还有什么活动来着,反正就是忙得一塌糊涂,然后,她还有她心中的小甜蜜要去品尝——她有喜欢的男生,给我们说过的。

如果你问我,孩子成绩不好就打,有没有用?

那我现在就告诉你,毛用没有。对于我女儿来说,是这样的。

因为开篇已经说了是信马由缰,那就继续说。

昨天看到这个新闻后,我也写了回复后,我特地拉着女儿问了(她十三岁)。

我问她:你有哪些从小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讲出来听听。

然后她就想了半天。

1:她大概 6,7 岁的时候,我们去散步,她偷偷从我包里拿了 100 块钱出来,然后告诉我发现了 100 块钱……

她说,看到我很开心,她当时很得意,但因为她演技不好,被我们发现是她拿了故意放地上的。于是她就被她妈妈骂了一路…… 说她神经病。

她说,回到家,她也一直念叨我们是神经病,甚至还被她妈妈发现她在骂……= =!

然后昨天晚上,我就说了一句,你当然是神经病了。你这不就是和 “我捅了你一刀,然后把你缝起来,再让你感激我” 是一回事吗?“我把你推下河,然后把你救起来……”

女儿昨天晚上笑得在沙发上打滚,她说她直到我举例才终于知道当年自己傻逼在哪。。。。。

2:偷钱挨打。

这个事情她确实不愿意谈,但还是很慎重的告诉我,她觉得当时还是给她留下心理阴影了。打了她之后的两三个月,她看到五毛钱都不敢动…… 都害怕碰我们的钱。

然后她也说,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是不要留下这种映像。

我就问她,那有没有好办法?她叹息一声,说过去的就不要提了。

然后这个事在我看来,偷钱,攀比,远比一个 “不愿再提” 的心理阴影要严重太多。特别是我已经尝试过说服教育,以及较轻的打手惩罚之后,她再次偷钱……

然后我也必须得承认,我小时候也偷拿过我妈的钱。而且还藏得很好(我太聪明而我妈太……),以至于我从来没被发现过。但我似乎只偷过几次,拿的也不多,而且拿去也只是饱口福。

毕竟那是 30 年前,大家都农村小孩,冰棍五分钱一根的年代,也没有攀比这种概念。

大一点,大概到了六年级,我就没再拿过了。而且成为一个至今都不占小便宜的人。

但我不敢赌这种基因会传给她,更何况她拿我们的钱是因为攀比,享受别人叫她款姐的乐趣。

这里还得说一点。

我从她一年级的时候开始,就一直给她灌输:这个世界上,唯有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才有资升起优越感——譬如,我们从来都只听到 “智商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而不是 “银行账户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而那些真正有财富的人,无一不是谦逊低调的。

但当我发现从小受我这种熏陶的她居然也没有免俗地被她的那些同学拖进攀比漩涡后,我承认我还是有一些沮丧的。

所以那次抽她,我是抽得真狠。

3:这个我要重点说。

大概是她 2 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放了禁毒片给她们看——大家知道我们的禁毒力度和宣传有多么可怕的。

而恰好那一天,她妈妈出差。

我把她收拾好,让她躺床上睡觉之后就去了隔壁很远的一间房里码字。

半夜 1 点的时候,她妈妈突然给我打电话,把我使劲骂了一通,说女儿还没睡,半夜还在给她发 QQ 消息,问我在干什么……

当时我也气得够呛,就很怒地过去,吼了她一顿,然后把床头的笔记本关了。

她说,当时她是很害怕的,因为脑子里全是那些瘦骨嶙峋的吸毒犯,还有发疯砍人的…… 生怕从窗户里跑进来,所以她几乎一晚没睡。

这件事直到后来好几天我打开 QQ,才看到女儿那晚上给她妈妈发消息之前,其实先给我发了消息。

她说:爸爸我有点怕,你过来陪下我。

说实话,现在想起我眼睛都有些湿润。

这件事也给她留下很大的阴影,以至于她如果一个人睡觉就一定要关窗开门。

而且就这件事,我给她很诚恳的道过很多次歉,直到昨天晚上说起,我依旧很惭愧的向她道歉,如果当时知道她不是因为玩电脑(她很早就会操作电脑),而是因为害怕而没有睡的话,我肯定会陪着她,安慰她,带着她睡。

这是她的心理阴影,也是我没办法忘掉的遗憾。

4:我曾经在某个回答中说过…… 女儿玩我老滚五的事情。

大概也是 9,10 岁的样子。她玩我的老滚五…… 但我的滚五因为装了集成包,多了个裸体……

她又喜欢扒尸体,所以…… 她看到了高清材质下的滚五果尸。

她说:当时就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其实这个…… 冲击肯定有,但肯定没啥阴影。因为她接着说,她还和她的闺蜜说起过,她闺蜜问滚五的妹子胸有多大之类……

昨天晚上,她说她的心理阴影大概就是这些。

其实除了偷钱挨打和看了禁毒片那一次,其他的都只能算深刻的记忆,说阴影实在勉强。

对了,她有一个同学,从小就没挨过打,进入初中后,老师喊买的一个要做作业的 APP,她同学居然不给家长说…… 以至于老师在 APP 上布置作业,问到那小姑娘的父母才知道。

我女儿对她的这个同学的评价是:我觉得她就是太娇惯了,应该挨几顿就知道了。

emmmmmmm

在和女儿的交流中,我一直尝试,让她自己选择教育方式,或者说是让她自己来教育她自己。

因此我买了《发展心理学》给她看,让她自己思索自己处于何种心理阶段。

我也一直尝试让她明白,即使很难,也要尽可能的保持理智,而且我正是这么做的。

主不可怒而兴师,父不可怒而教子。

我想想还说什么?

哦对了。

昨天晚上,还给她说了她成绩下滑的原因(四月份月考 14 名,这次期末到 200),完全是因为她沉溺在小甜蜜中。

她肯定是否认的,她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其他。

但我用我当初和她妈妈谈恋爱(我们是初三早恋)的经历来告诉她,真正的不受影响,不是说 “克制不去想”,因为当你“克制” 的时候,其实那些小甜蜜就已经在干扰你了。

而是你可以想,但你要用对学习的热情去冲淡它,而不是你克制着它去学习。要避免小甜蜜的影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想的时候照样想,恋爱就是甜蜜的。但你同样要热爱学习,那些你没掌握的知识点,那些你没背下来的单词,那些你错了的阅读,那些你不会的数学题…… 这些都是能够吸引你趴在桌子前端坐几个小时的小目标。

你要热爱你的小目标。

还有,这次她即便考到了 200,甚至一直引以为傲的语文都掉下了 80 分,我依旧只是 “说” 了她,或者说是“埋怨”,并没有骂她,更没有打她。

毕竟…… 考试前她才拿了个全市朗诵比赛的第一名特等奖。直接翻脸总是不好的……

其实我很能理解知乎的很多 “小” 朋友的心理或者说心情。

特别是有些人举例自己因为多做一个菜就挨打,或者干脆就是被发泄,或者甚至还有营销号一来就举虐童案来。

然后张口就是:在没有剥夺抚养权之前 XXXXX,或者这种父亲 XXXX。

又或者,有些父母连做人都没学会就生了什么什么……

拜托,教育子女是个长期的,需要随时调整的过程,因为孩子是随时成长的。

我就算是典型的家里蹲,从小给她灌输温良恭俭让,她还学过论语中庸,天天君子之道……

但依旧也挨过不少手板,甚至还有皮带抽屁股这种阴影。

你说我不爱她?你信不信我可以让你跑 39 米。

我曾经无数次的在小姑娘被强奸,霸凌等新闻下留言——如果换成是我,我保证 XX 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事实上,我在现在也依旧怀如此信念,如果谁伤害她,我保证,你投胎,我投监。

但这不表示,她就真的要被捧在手心上。

我和她妈妈只有她一个女儿。

要保证她的安全,又要保证她不要被惯坏了,那么就只有对她严厉一点了。

更何况,她是整个家族里面的老大,(她有三个姨……)未来需要她来调剂她的那几个表妹之间的关系。

她的责任很大。

值得让我开心的是,她不像知乎里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

譬如今天晚上,在我修改这篇回答之前,我和她聊到请客的事——(今天晚上出去散步的时候,她请了她的同学吃铁板烧鱿鱼)。

我说,请客这个事是这样的。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的先释放我们的善意。如果你有能力,那么不管对方是不是抠门,你先请客为敬。如果对方也是懂礼数的,自然会回请,那么只要你们双方都有能力,这些礼尚往来是很好的。

但你也不要当包子,譬如对方就是一个抠门的,天天餐着你请客…… 那你当然没必要理会他了。

嗯…… 这里还给她扯了一通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教育子女,真不是那些营销号三言两语照搬某些国家的理想套路过来就可以当万能灵药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女儿小时候仙女一样,送回老家一个月,见面简直…… 学会脏话这些就不说了,居然还长了虱子!

你看,环境的影响该是多大?

如果你本身高收入,工作又清闲,孩子今后读书的地方又高档,身边全是 “高素质” 小孩,那你当然怎么教育都没问题。

但如果你只是你我一样的平凡人,你不觉得照搬那些育儿方式很荒谬吗?

你让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怎么办?你让人家就是不喜欢读书的父母怎么办?

让他们不生吗?

说回到问题。

在国内,在目前的环境,在一代代的 “黄荆条条出好人”“棍棒下面出孝子” 的思想影响的文化氛围……

孩子挨揍是无可奈何的事。

因为,孩子不挨揍而变成熊孩子坏孩子的概率大于被揍坏。

我当然不是为 “虐童” 辩护。

我一直认为,打只是教育的方式。

孩子毕竟是用来爱的。

与其想着怎么杜绝打孩子,不如考虑怎么让家长爱孩子。

以爱之名,再过分都不会毒打,虐待——爱背了很多 “怒” 的锅,很多家长是以怒之名,而不是以爱之名。

除非你偷钱,下河,摸电线。

不能独立思考、容易被情绪蒙蔽双眼,只会情绪表达的人,是最容易脑子一懵就打孩子的家长。

就像这个问题下面的某些答主。

最后,我认为我是能和孩子交流的,我女儿也认为她和我的关系是很好的——她能第一时间告诉我她喜欢的人,她也能和我勾肩搭背。她也能告诉我她的想法,对事对人的看法。她甚至会对我脱口而出她们朋友之间才用的口语。譬如憨批之类……

而且我不认为我会比知乎的某些育儿专家差了多少——在交流这一方面。

毕竟,我正在养女儿。

她智商不拔尖,但善于思考,她是被老师称为班上思想最成熟的一个,她有很多好朋友,也有不喜欢她的人,然后很苦恼的向我求助。她擅长文科,演讲和朗诵都很优秀,是学校的主持人,也是播音员。

她也会跳舞,唱歌非常好听,还会画画。

她也爱打游戏,特别喜欢滚五。也爱看 B 站,二次元,先前还问我,看没看过死神。

我说,卍解!

我和她有很多共同的乐趣,我的歌单她能听,干杯的时候我们说 bilibili。

我说 “伏斯”,她会马上接 “洛达!”

我喜欢躺在沙发上,搂着她肩膀,她抱着 ipad 读英语,我捣乱……

以上,很乱。

-————– 以下为原答案 ————–

我也打过女儿,还是用皮带抽的。

而且我女儿还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

9 岁的时候,按在床上屁股都抽肿了,她叫得惊天动地。

打她的原因很简单。

她偷钱,从我口袋,从她妈妈的钱包。

每次都好几百的拿,然后去学校充大款。

第一次教育,第二次打手,第三次我才动的皮带,抱着大不了送医院的念头下的手。

现在问她服不服?她说,往事不堪回首,过去的事就不要提了。

我当然不是给问题中的家长做辩护。

只是说,如果这三个小孩犯了结伴偷钱偷东西的错,我大概是能理解的。

补充:看到有回答说是三姐妹下河去了……

下河其实可以教育的,或者只惩带头的。如果真下河,这个父亲大概恐怒交加才下的手——如果他不是知乎 er 口中的垃圾父亲的话。

别扯什么教育方式。真要扯这个,我女儿都比你们懂得多,人家十三岁就看了《发展心理学》。

她也认为,以前有时就跟魔怔一样,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唯有武力才能震慑心中的欲望和恶魔。

对了,她也知道斯德哥尔摩,不劳烦诸位杠。

最后,打是教育的手段,不是发泄家长愤怒的工具。

知乎用户 马孔多 发表

看到有父亲取消匿名并发长文,都是肺腑之言着实感动,咱也取消匿名更新支持一波。

以下为补充内容:

任何动手就是家暴,只要打小孩就是不文明野蛮 “等等观点真的很偏激。

认真受过义务教育的都知道” 任何什么都怎样 “话术选项往往都是错的,学校教过全面的思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轻易一刀切,因为有太多情况是不能轻易忽视的。

大量充斥着的这些偏激言论中,有几个是真正经历过家暴的极端情况,大多数人都是在假扮受害者或者无限放大受害程度罢了。(抵制反对、强烈谴责真正的家暴,但不要被媒体文字渲染带节奏。对那些真正被家暴伤害过的,我从未排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我没有话语权,我不敢也从未评价,因为那种我无法想象。)正如我回复 id 无名网友的,视频中的这样打孩子的原因是多种的,家长脾气 + 小孩行为 + 琐事压力 +…,各种原因,所占权重不同而已,这只是客观分析和陈述可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往往比一刀切正确。造成现实中的一件事结果的原因往往很多,不是简单非黑即白的单一原因造成的,只是你主观的认为家长乱发脾气和家暴的居多,倘若真如你所认为的乱发脾气的不正常的渣家长居多是现实情况,这社会定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而会是一个动乱或者暴力横行的社会,也可能你一上街就能轻松看到大量非常暴力打小孩的情况。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现实有极端却不极端,极端是很少数情况。

真正的家暴,如部分网友提到的自己小时后真实经历过的或者是媒体报道的,正常人也都会生气反对谴责。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家暴和乱发脾气的在所有的家长打孩子的情况中或者说在当今现实社会里,绝对是少数的、极端的。哪怕是有人口中所说的这视频里都这样打了的情况中,是家暴的和发脾气的可能性确实比其在所有打孩子的情况中高,但同样不一定意味着在这种程度的打中,家暴的和发脾气的情况占多数或者大比例。**网络微博放大了极端情况,和部分网友的偏激思想。正如他们口中的 “都现在了还有这种打孩子这种野蛮行为?“是啊,你都知道现在社会是正常的很好的,那为什么要如此偏激地认为家暴和乱发脾气的不正常的渣家长占多数?

偏激的思想很容易从幼稚、经历少、长期受偏激思想影响的人中产生,网络尤其是微博放大了感性和偏激。

偏激的人往往带着”你不要和我说什么什么 “” 不喜欢就别看“等言语,其实已经很能说明他们的一些问题了:固步自封、圈地为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承认与自己认知不同的情况或思想,选择性忽视其他情况。我原回答举过栗子,西方总是提到中国就专制暴政,中国说具体国情具体分析、求同存异,西方就是不听不听:你就是野蛮、你就是不文明。

本着从善入流的态度,我相信这些偏激者的愤怒针对的应该是真正的家暴渣家长,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却容易他们模糊的把极端情况当成大多数情况,把不同意见的都说成是支持家暴。

他们恰恰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从狭隘和不全面思想过来的人,都知道偏激这根经有时候很难扭过来,所以反而是他们这些偏激的人更可能在不知觉的情况下打孩子。

说着支持孩子犯错适当打孩子的并不意味着就支持暴力,可能更加冷静和克制,可能只是保留最后手段,最终也许并不会使用;说着不打孩子的也可能打得比谁都凶,正如微博上骂人比谁都恶毒还浑然不知的女孩点开主页却都是撒娇卖萌岁月静好的正常人。

我的思想眼光也很有限,言论中应该也有不少错误,可能在你看来我也是 “偏激 “者,希望指出我的错误。放上其他回答上看到的一张惊醒自己的图片,大家共同进步。 我也休息逃避够了,不码字了,去做正事直面困难了!

以下是原回答:


1. 没有交代前因后果,孩子被打是男子长期家暴、施暴,还是惩罚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或是做危险行为(高空抛物、偷东西、下河洗澡…)标题有引导意味。

2. 类似衣架或者细木棍的条状物孩子打的背,屁股,腿。

3. 微博评论一边倒的都在恶毒骂打孩子的男的和拍摄者。很少的提出类似上述两条意见的,都遭到大量喷、骂。

4. 我看到的评论里压倒性言论一方,“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打人孩子、女性的都是 **” 言论的,年轻、女性,20 几岁及以下占比巨大。

5. 我小时候也被老妈修理过,我现在的认识是 a. 我犯了小错 b. 可能加上老妈可能生活压力大或者实在不耐烦了。打的轻重记不住了,当时跟视频中小女孩哭的一样凶是记得的。

6. 我可能与微博多数评论对施暴的定义有所不同,我认为的施暴程度最低应该是烟头烫,尽全力踹、打、拽头撞墙等。仅仅是视频中如 2. 的行为,从程度上来讲,我个人并不认为是家暴。本人几岁时父母打架起包见血我都经历过见过,其程度强于视频中的程度,我现在也不认为这是暴力或者我父亲有家暴,我母亲性格比较强,吵起来会挑衅我父亲,我父亲很多次克制下来又被再一次激怒。他们现在基本不吵了,一家挺幸福…

扯远了… 我只想表达,在完全没弄明白前因后果(孩子犯大错?男子日常施暴?),且程度并不十分过分,就自诩正义、先入为主冠以施暴者的罪名,穷尽恶毒词语,真是微博水平。

当然确实社会上有很过分的家暴事情,但麻烦去坐实的事情下骂,这样我还会给你点赞。这种视频,从读标题到看内容的两分钟里,我都感觉有一丝疑惑,看看评论就感觉这些媒体又在带节奏吸流量了。

微博平均水平永远喜欢自我中心、主观代入,脑子都不动一下就码字发言,仿佛永远没长大,从来没在现实生活中活过一般,不知道理性和讲逻辑,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尤其是什么田园女拳师等等等各种奇葩,真是颠覆三观。哎!

好像扯远了…

我个人也不喜欢打孩子的行为,我会把棍棒当做小孩子(12 岁以下)教育的最后手段,我估计或者希望我永远都会不用这手段。但我见过熊孩子、坏孩子、傻孩子,我能理解被溺爱到性格扭曲的孩子气到炸的感觉。一个个微博大佬活在理想国,讲道理、沟通,也就你们这脑子把所有小孩看得这么厉害成熟,拍电视剧啊?

我好像是第四个回答,知乎前三个回答,一个开口就骂;一个打孩子就野蛮不文明;一个母亲心疼舍不得打。骂的那个,不提了。母亲那个,可能是后浪、中产吧(主观猜测,无恶意。我也挺心疼小孩子的)。最后,打孩子野蛮不文明那个,真伟大高尚理想化,像极了公知鼓吹西方文明世界,看不起野蛮的东方文明哦。

要是任何情况下打孩子都成暴力、并在现实生活中也同在微博里一般被 “人人喊打” 时,恐怕中国的死刑被废也不远了,中国也不会有 “害人的” 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取而代之的一定是西方中产的素质教育吧。

可惜现实不是理想国。

当然我也希望,也相信时代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打孩子会越来越少甚至绝迹,社会也会越来越好。

知乎用户 肥叔 发表

我就问一句,这三个孩子未来闯了祸,你们这些好人给出钱赔偿么?

给出钱管事儿的才有资格在这里做好人!

知乎用户 低配版海灵顿 发表

首先,这是在教育孩子不要玩水,不是纯粹的揍孩子取乐

其次,不承诺在教育孩子时放弃武力

有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就是把暴力彻底妖魔化,暴力被当成彻彻底底的贬义词,却不懂警察军队都是暴力机关

**社会秩序本就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手铐监狱死刑,何尝不是用暴力教育人们不要做错事?**家庭教育里一体罚孩子就要千夫所指

把刑法监狱警察废了,只跟成年人讲道理让他们不要干坏事,社会绝对比哥谭市乱一万倍,当面对字都认不全几个的孩子,你就觉得讲道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你是觉得你生了个带翅膀的天使?

各位唐僧,这里是现实

知乎用户 杨玎珰 发表

我就是当年因为发洪水还下河去玩,结果被父母暴打的女童啊!!!!

想当年我家住在湘江边,有一年洪水特别大,我一个人(八九岁?)看着往日的河堤都淹没了,觉得很好奇,这个河堤我很熟悉呀,终于我发现一个缺口,于是我淌水下去了,我就纯粹觉得好玩,我不会游泳,当河水漫道我膝盖的时候,我被人发现,是我的邻居,她和蔼的声音喊我上来,我说我再玩一会,她笑着说回来罗,态度温和(现在想来,估计是为了稳住我,内心肯定很捉急)。上了岸,她就表情严肃拖着我回家。

恩,我果然迎来了一场狂风暴雨的殴打,用了衣架、棍子、鞋子,这大概是我记忆中最惨的一顿挨打了。暴怒的父母亲重复这一句话 “打死还有尸 ,冲走尸都没得了。”

这之后,我真的是,河堤边都不想去了,

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不打孩子,让孩子短时间顿悟这个极其危险的事而不去,我想不到,因为当时我觉得自己聪明极了,运气好极了,怎么可能被冲走呢。但是挨过那次打,我觉得我运气不好,我会被打,而且去了就会想起那顿打,所以再也没有做过这种事。

如果当初我爸妈温和的和我说道理呢,我或许也会听懂,或许也会觉得没啥大事继续去,现在如果我孩子做出了我当年的行为,我想我也会让他有个完整的童年的。

关乎生命安全的事,有的讲道理短时间孩子不一定明白,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当下痛了,往后也会懂了。

知乎用户 磐石 发表

我记得小时候玩烟火,把姥姥家的煤球炉炸了,我妈揍的我身上除了脚心,就算是脸上也没有一块好地。

我没觉得她打我不对,也没觉得这是家庭暴力,甚至我也告诫我的小辈,不许自己玩烟花爆竹!

我记得我表妹小时候,摸电门,我舅妈直接用牙签钝的那一头,狠狠戳了下。

我妹哭的挺惨的,但是我去她家玩的时候,她很明确的和我说,那里不能碰,会被妈妈打的,虽然当时念小学一年级的我,已经知道电很危险。

我堂弟更绝,不愿意读书,仗着爷爷奶奶宠,直接把书包扔粪坑。我叔叔气到抓狂,自诩文化人的他,关起门来,不管爷爷奶奶在外求情,拿钓鱼杆子抽了一下午。

小孩子不懂事,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说说道理就完事的。有些孩子,真的就是记打不记疼。

你看,这三个女孩,不是初犯。

大家都觉得这个当爹的打的狠了,可是各位别忘记,之前三个天台玩耍的女孩新闻了。

[如何评价小女孩上天台玩耍,被人阻拦并且录像后,小女孩要求对方删视频并且抢手机的行为?​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866140/answer/1337416393)

作为女孩子,游野泳,不说溺水,遇到心术不正的歹人怎么办?卖个百香果都能出事。

回头的评论一定是,家长是不是都是死的,吃干饭的,是不是因为是女儿不珍惜?

很多人,看到的是小孩子在那哭天喊地,说当爹的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的教育,干嘛非要用暴力去解决?

这样孩子心理会有阴影的。

我讲,真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乖巧懂事,孩子其实可以精准掂量拿捏你大人的心思,衡量父母愤怒的程度。
你看见的是,被爹毒打,你没看见的是,做爹的早已经警告不许去河边,可惜,玩心一起,爸爸的警告早已九霄云外。

成年人知道危险性,知道水火无情,小孩不是的,小孩八岁以下都是猫狗生厌的阶段,缺乏关键,轻的能把水往你笔记本上倒,能拎起幼猫直接放火上炖,能操起剪子直接往人身上扎。

小孩的世界,没有任何危险的概念,她们就是玩,玩到累了睡,睡醒了继续玩。

甚至好了伤疤忘记疼,形容熊孩子完全贴切。

你给这个爹冠予家庭暴力的名头。
想想挺快意的,还非常博人眼球。但这个快意,是否能承载后果,不要说溺毙,我就问一句,一旦缺胳膊少腿,是不是你能负责的?

小孩在不听父亲的教育,姐妹三个下水的那一刻,这顿打就已经被记下了,现在哭啊喊啊不过是为了减少几下打,如果发出警告了,不打,她会觉得,爸爸不过是口头上说说,无所谓的,不疼不痒的,真出事了,悲痛欲绝的,绝对是这个被冠予家暴的爹,如果两者取其轻,那我觉得,因为屁股上抽几下,避免出人命,真的是伤害最小化了。

真的,我现在特别烦有些人,在旁说一些大道理。

作为孩子,你无缘无故打他,他会恨你,他会有心理阴影,他会对父母感情有怀疑。

可是如果确确实实错了,他想的就是受罚会不会轻一点。

小孩的世界没有那么复杂,对他好,把他养大,给他吃,给他喝,教育他,骂两句,打两下,最后只要他明白父母生气为什么如此,这就是目的。

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我个人中国的教育方式,不会比西方的教育差。

光汉字,就吊打别国一切文字系统。

所以,父母把孩子当人看待。

是个人,就应该有喜怒哀乐,就跟夫妻之间也会吵架,一吵架,就是家庭暴力嘛?

喜怒哀乐恨,人都有,一点不意外。

你打了小孩,小孩恨你,不会管你是个什么,你养育他,他也可以恨你。

你老婆因为你陪伴的时间少了,她也可以恨你,很多人一想起夫妻,就恨的跟原价一样,老公说我每个月上缴给你钱,你怎么可以恨我,然后你生气,你不给我钱,老娘拿什么去洗衣做饭养孩子?别的不说,十月怀胎,你不照顾我,那我不是丧偶了吗?

小孩也一样,我知道错了,你为什么非要这么毒打我?我下回不敢了。你干嘛非要下这么重的手,你非要我们姐妹三个一起都要打?

因为打你是要你看见伤疤知道疼,要你记得错,更要你明白谁是爹!

我们以前最讨厌就是无休无止的补课。

得,到了我们孩子,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已经补课了。

我们做了父母,才知道,原来踏上社会压力这么大。

能给孩子的,就是让他不一定要成才,必须成人。

这种情感,是每个孩子从别的地方,学不到的,我个人相信,等这三个姑娘长大后,还会想到爸爸这一顿毒打的,这种被爱的能力,给予爱的能力,敬畏父母的能力,被孩子敬畏的能力。

每个人成长道路上,咀嚼细微人生的意义所在。

毕竟我们不是章子怡,或许拼尽一辈子,都连她的零头都不到。

她的子女出生,是有人伺候的,哪怕她的孩子,把屋子点了之前,也有保姆照看,就算真点了,她也赔得起。就算要游泳,她家自己要有泳池,可是你让她两个孩子去野外游泳,试试?

知乎用户 狮心王 546 发表

如果看完我这个回答还觉得孩子应该打才行,那就是非蠢即坏

不管打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物理殴打,或者是体罚能不能给孩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并且对其成长带来正面影响。

答案肯定是不能,因为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低效并且有很大可能产生反作用的方式

下面一个个拿出科学研究

根据维吉尼亚大学,哈弗医学院和大卫森学院合作发表的《Use of harsh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adolescence》里面指出

收到父母强硬暴力手段规范的青少年会有更高的危险出现抑郁,焦虑和对外发泄行为并且有更小的可能和母亲维持亲近关系。

新西兰的奥塔哥大学发表的《“No, We Don’t Get a Say, Children Just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Children Talk about Family Discipline》中指出大多数父母在使用暴力手段的同时不会解释原因,只是单独的要求服从和听话,并且面对相同或者接近的错误相对应惩罚力度并不一致并且会出现在兄弟姐妹间不公平的现象。

不明确不公平不一致都会影响教育的有效性,在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具体原因被打的情况下,只会认识到要服从听话,但并不会帮助孩子发展独立的行为准则。比如视频里面的 3 个女孩,如果父亲没有明确的解释为什么下河是错误和危险的(根据上面研究猜测,大概率没有),那小女孩们唯一知道的是不要被父亲抓到下河,在没有父亲监督下不会自己控制自己下河,因为在她们眼里唯一的后果是父亲的殴打,可是父亲看不到就不会有殴打,所以在没有父亲监督的情况下下河是没问题的。

同时如果惩罚没有一致性,那孩童自己就对错误的严重性会产生模糊,进而对错误的认识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视频里面的父亲以前面对同样的情况,只有轻微惩罚,而这次因为自身情绪原因采取强硬惩罚,那女孩就不知道这个错误到底是严重还是不严重,可能进一步认为唯一的错误是激怒了父亲,如果父亲没抓到就没有错。

惩罚公平性,如果大家都干了同样的事,可是老二看到老大被抽了 5 下,老三被抽了 4 下,而自己被抽了 11 下,那可能进一步认为被打跟自己做的事没有直接关系,而只是父亲生气而已,只要父亲不生气就没有问题。以视频中的父亲的情绪状态我猜测应该不能控制自己做到以上任何一点,所以他的殴打并不能有效保证下次孩子不会在危险下河,同时这种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未来的孩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进一步指出即便是暴力手段教育的推崇者也认为暴力手段教育必须在父母并没有愤怒情绪化的时候才有用,父母在愤怒的时候采取的殴打行为只在于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不会考虑如何有效教育孩子。

所以即便你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逻辑,视频中的父亲也是一个反面教材,这样并不会帮助孩子内化道德行为准则。

同时在德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发布的《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指出

殴打教育和孩子更有攻击性,有更多反社会行为,更多外化问题,更多内化问题,更多心理健康问题,跟家长有着更负面的关系有联系,同时也跟道德准则内化程度更低,更低的认知能力,更低的自信自尊心有着负面联系。

最后研究表明殴打手段并没有证据显示会改善孩子的行为,却发现和 13 个负面后果有关系,并且建议家长,教师和政策决定者都重新考虑殴打教育的使用

其他多篇论文 (Bender et al., 2007; Bugental, Martorell, & Barraza, 2003; Coley et al., 2014; Dobbs, Smith, & Taylor, 2006; Gershoff & Grogan-Kaylor, 2016a; Gershoff, Sattler, & Ansari, 2018; Ma, 2016; Maguire-Jack et al., 2012; Maneta et al., 2017; Okuzono, Fujiwara, Kato, & Kawachi, 2017; Paolucci & Violato, 2004; Sheu, Polcari, Anderson, & Teicher, 2010; Tomoda, Suzuki, Rabi, Sheu, Polcari, & Teicher, 2009; Turner & Finkelhor, 1996; Vittrup & Holden, 2010; Zulauf, Sokolovsky, Grabell, & Olson, 2018) 都得出了以下结论

殴打教育会有更高的风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大脑发育,行为发展,社交能力和情绪成熟产生危害。

有人提到了文化影响,认为在认同殴打教育的文化里殴打教育有着更好的效果,我这里要搬出德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发布另一篇论文《Race as a Moderator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里指出

不同的种群(白人,黑人,西班牙裔和亚裔)之间随有殴打教育的使用广泛程度的区别,可是各种群殴打教育和孩子的负面行为问题的出现之间的关联性是没有区别的。

其他研究 (Aucoin, Frick, & Bodin, 2006; Bodovski & Youn, 2010; Bradley et al., 2001; Coley et al., 2014; Ellison, Musick, & Holden, 2011; Fish, Amerikaner, & Lucas, 2007; Flouri & Midouhas, 2017; Gershoff & Grogan-Kaylor, 2016b; Gershoff, Lansford, Sexton, Davis-Kean, & Sameroff, 2012; Grogan-Kaylor, 2004, 2005b; Hendricks, Lansford, Deater-Deckard, & Bornstein, 2014; Lau, Litrownik, Newton, Black, & Everson, 2006; Ma, 2016; Ma & Grogan-Kaylor, 2017; Ma, Grogan-Kaylor & Lee, 2018; MacKenzie, Nicklas, Waldfogel, & Brooks-Gunn, 2012; McLoyd & Smith, 2002; Mulvaney & Mebert, 2007; Paolucci & Violato, 2004; Whiteside-Mansell, Bradley, & McKelvey, 2009; Vittrup & Holden, 2010; Wang & Kenny, 2014) 也表明了同样或者类似的结果:

殴打教育在不同的种族,民族文化,社会经济条件下都会和孩子成长的负面后果有着联系

在上面我们看到了好像只要殴打是公正的,明确的,适中的,那就是好的教育方式可是在研究论文《Severity and Justness Do 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Negative Child Outcomes: A Multi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中指出

没有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殴打教育的公正性和强度会改善殴打教育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者带来正面影响。

同时打孩子可能会对孩子对自己后代和他人交流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ir children’s endorsement of spanking and hitting other children》指出

殴打教育会有世代相传的效果,被父母打的方式来教育的孩子也会有更高的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才用殴打教育

同时孩子可能把殴打这种方式广泛化,被殴打教育出来的孩子更可能采用暴力冲突来解决人际交往冲突,而且往往是轻微的冲突。

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孩子更可能有样学样,最后更可能培养出一个暴力问题。

其他多篇研究 (Olson et al., 2011; Simons & Wurtele, 2010; Strassberg, Dodge, Pettit, & Bates, 1994; Turns & Sibley, 2018; Zulauf et al., 2018) 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同时也有多篇研究 (Afifi, Mota, Sareen, & MacMillan, 2017; Durrant, Trocmé, Fallon, Milne, & Black, 2009; Lee, Grogan-Kaylor, & Berger, 2014; Zolotor, Theodore, Chang, Berkoff, & Runyan, 2008) 表明体罚教育很容易升级成带有伤害性,符合儿童虐待的标准,本视频中的父亲其实也差不多符合了。

即便在不使用体罚教育手段,也有其他手段可以达到孩童培养,教育的目标。(Ateah, 2013; Beauchaine et al., 2005; Bugental et al., 2002; Burkhart, Knox, & Brockmyer, 2013; Canfield et al., 2015; Chavis et al., 2013; Dubowitz, Feigelman, Lane, & Kim, 2009; Durrant et al., 2014; Gershoff et al., 2016; Gross et al., 2009; Holland & Holden, 2016; Knox, Burkhart, & Howe, 2011; Leijten et al., 2017; Letarte, Normandeau, & Allard, 2010; Love et al., 2005; Portwood, Lambert, Abrams, & Nelson, 2011; Puma et al., 2012; Scholer, Hamilton, Johnson, & Scott, 2010; St. George, Wilson, McDaniel, & Alia, 2006; Webster-Stratton, Reid, & Beauchaine, 2011)

即便殴打教育可能看起来有短期成效,可是相比长期看来的负面影响后果,是不值得的。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

不管你怎么认为体罚可以消除熊孩子的行为或者让孩子听家长的话,没有一致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殴打会让孩子短期更可能变得听话,同时也没有比其他教育惩罚方式(讲道理,警告,关禁闭,消除游戏特权)好,也不会给孩子带来正面影响。而且在即便不同的种族,性别,民族文化,社会经济条件下,殴打教育的使用都会提高孩子行为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比如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在体罚过程中会孩子产生的愤怒,恐惧和悲伤会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家长才用给予孩子痛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会对才用体罚的父母产生不信任和躲避心理,对以后的孩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在生理上,体罚和认真能力和大脑发育有着负面联系。神经生物学上,体罚和皮质醇和多巴胺紊乱联系,从而导致对压力的极高度敏感和更高虐待的可能。

这些看起来是不是很学术,很专业?因为以上的结论都是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的《Resolution on Physical Discipline of Children By Parents 》,其他的专业组织如美国孩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院,美国儿科学院,美国急诊学院,美国医学会,美国对孩童虐待研究学会,美国 CDC,美国孩童和青少年心里咨询协会,国家孩童咨询协会,国家儿科护士协会和国家寄养家庭协会都反对体罚的使用,理由也都是一样: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低效并且有很大可能产生反作用的方式

所以如果看完了还觉得孩子就应该打才能带好,那只有 2 种可能,一是你已经愚蠢无能到只会用手打,完全不会有效的教育手段,你作为父母是完全不称职。二是你打孩子便不是为了孩子好,而只是想发泄自己情绪,体验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无上的权力,打只是为了自己的快感而已,孩子的教育只是借口,属于禽兽不如的类型。

不管怎样,非蠢即坏

更新:引用文章

Afifi, T. O., Ford, D., Gershoff, E. T., Merrick, M., Grogan-Kaylor, A., Ports, K. A., …Bennett, R. P. (2017).

Spanking and adult mental health impairment: The case for the designation of spanking as an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Child Abuse & Neglect, 71, 24-31.

Afifi, T. O., Mota, N., Sareen, J., & MacMillan, H. L. (201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adulthood. BMC

Public Health, 17, 493.

Alampay, L., P., Godwin, J., Lansford, J. E., Bombi, A. S., Bornstein, M. H., … Bacchini, D. (2017). Severity

and justness do 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negative child outcomes:

A multi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1, 491-50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75). Corporal Punish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about/policy/corporal-punishment.aspx.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9).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about/policy/chapter-14.aspx#rights-chil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 APA Resolution on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and the Convention’s Optional Protocol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about/policy/rights-child-

2001.aspx.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6). Resolution against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and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about/policy/chapter-3.aspx#torture-punishment.

Ani, C. C., & Grantham-McGregor, S. (1998). Family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ve Nigerian

boys: Difference from and similarities with Western finding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3, 311-317.

Ateah, C., A (2013). Prenatal parent education for first-time expectant oarents: “Making It Through

Labor Is Just the Beginning…” Pediatric Health Care, 27, 91-97.

doi: http://dx.doi.org/10.1016/j.pedhc.2011.06.019

Ateah, C. A. & Durrant, J. E. (2005). Maternal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in response to child

misbehavior: Implications for child abuse prevention. Child Abuse & Neglect, 29, 169-185.

Aucoin, K.J., Frick, P.J., Bodin, S.D. (2006).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 527-541.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8.001.

Beauchaine, T.P., Webster-Stratton, C., Reid, M.J., (2005). Mediators, moderators, and predictors of 1-

year outcomes among children treated for early-onset conduct problems. 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73, 371-388. doi:10.1037/0022-006X.73.3.371.

Bender, H. L., Allen, J. P., McElhaney, K. B., Antonishak, J., Moore, C. M., Kelly, H. O., & Davis, S. M.

(2007). Use of harsh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 227–242. http://doi.org/10.1017/S0954579407070125

Benjet, C., Kazdin, A.E. (2003). Spanking children: The controversies, findings and new direction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3, 197-224.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0.07.419

12Berlin, L. J., Ispa, J. M., Fine, M. A., Malone, P. S., Brooks-Gunn, J., Brady-Smith, C., Bai, Y. (2009).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Spanking and Verbal Punishment for Low-Income White, African

Amer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 Toddlers. Child Development, 80, 1403–1420.

http://doi.org/10.1111/j.1467-8624.2009.01341.x

Betancourt, H., & López, S. R., (1993). The study of culture, ethnicity, and race in America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629-637.

Bodovski, K., Youn, M. (2010). Love, discipline and elementary school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family

emotional climat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9, 585-595.

https://doi.org/10.1016/j.ssresearch.2010.03.008.

Boutwell, B. B., Franklin, C. A., Barnes, J. C., & Beaver, K. M. (2011).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childhood

aggression: The role of gender and gene-environment interplay. Aggressive Behavior, 37, 559-568.

Bradley, R. H., Corwyn, R. F., Burchinal, M., Pipes McAdoo, H., & Garcia Coll, C. (2001). The home

environments of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 II: Relations with behavi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age thirteen. Child Development, 72, 1868-1886.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gental, D. B., Ellerson, P. C., Lin, E. K., Rainey, B., Kokotovic, A., & O’Hara, N. (2002).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child abuse preven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6, 243-258.

http://dx.doi.org/10.1037/0893-3200.16.3.243

Bugental, D.B., Martorell, G.A., Barraza, V. (2003). The hormonal costs of subtle forms of infant

maltreatment. Hormones and Behavior Journal, 43, 237-244.

Burkhart, K.M., Knox, M. & Brockmyer, J. J. (2013) Pilot Evaluation of the ACT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

on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2, 942.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2-9656-3

Campbell, J. & Gilmore, L. (2007). Intergenerational continuities and discontinuities in parenting styl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9, 140–150.

Campbell, S. B., Pierce, E. W., Moore, G., Marakovitz, S., & Newby, K. (1996). Boys’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t elementary school age: Pathways from early behavior problems, maternal control, and

family stres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8, 701–720.

doi: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00007379.

Canfield, C. F., Weisleder, A., Cates, C. B., Huberman, H. S., Dreyer, B. P., Legano, L. A., … Mendelsohn, A.

L. (2015). Primary care parenting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mong low-income

parents of toddler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36, 586–593.

http://doi.org/10.1097/DBP.0000000000000206

Chavis, A., Hudnut-Beumler, J., Webb, M.W., Neely, J.A., Bickman, L., Dietrich, M.S., Scholer, S.J. (2013).

A brief intervention affects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using less physical punishment. Child Abuse &

Neglect, 37, 1192-1201. DOI: 10.1016/j.chiabu.2013.06.003

13Child Trends Databank. (2015). Attitudes toward spank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ldtrends.org/?indicators=attitudes-toward-spanking

Child Welfare Information Gateway. (2013).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ren’s Bureau,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ildwelfare.gov/pubPDFs/long_term_consequences.pdf

Cohen, P., Brook, J.S. (1995).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 of punishment and child behavior disorder. In J.

McCord (Ed.), Coercion and punishment in long-term perspectives (154-16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ey, R. L., Kull, M. A., & Carrano, J. (2014). Parental endorsement of spanking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frican American and Hispanic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8, 22-31.

Coyl, D.D., Roggman, L.A., Newland, L. (2002). Stress,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negative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 relation to infant attachmen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3(1-2), 145-163.

doi:10.1002/imhj.10009.

Crnic, K. A., & Booth, C. L. (1991). Mothers’ and fathers’ perceptions of daily hassles of parenting across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1042-1050.

Crnic, K. A., Gaze, C., & Hoffman, C. (2005). Cumulative parenting stress across the preschool period:

Relations to maternal parenting and child behaviour at age 5.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4, 117—

Deater-Deckard, K., Ivy, L., Petrill, S.A. (2006). Maternal warmth moderates the link between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chil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 parent-offspring behavior genetic analysis.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6, 59–78. DOI: 10.1207/s15327922par0601_3

Deater-Deckard, K., Dodge, K. (1997).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nd Discipline Revisited:

Nonlinear Effects and Variation by Culture, Context, and Gender. Psychological Inquiry, 8, 161-175.

Dobbs, T.A., Smith, A.B., & Taylor, N.J. (2006). “No, we don’t get a say, children just suffer the

consequences”: Children talk about family discipl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Rights, 14, 137-

Dubowitz, H., Feigelman, S., Lane, W., Kim, J. (2009). Pediatric primary care to help prevent child

maltreatment: the Safe Environment for Every Kid (SEEK) Model. Pediatrics, 123, 858-864.

DOI: 10.1542/peds.2008-1376

DuRivage, N., Keyes, K., Leray, E., Pez, O., Bitfoi, A., … Kovess-Mafesty, V. (2015). Parental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 Europe: Intersection between public health and policy. PLoS One, 10(2),

DOI:10.1371/journal.pone.0118059.

Durrant, J. E., Trocmé, N., Fallon, B., Milne, C. , & Black, T. (2009). Protection of children from physical

maltreatment in Canada: An evaluation of the Supreme Court’s definition.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18, 64-87.

14Durrant, J. E., Plateau, D. P., Ateah, C., Stewart-Tufescu, A., Jones, A., … Tapanya, S. (2014). Preventing

punitive violence: Preliminary data on the Positive Discipline in Everyday Parenting (PDEP) program.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33, 109-125.

Eamon, M. K., Altshuler, S. J. (2004). Can we predict disruptive school behavior? Children & Schools, 26,

23-37.

Ellison, C.G., Musick, M. A., & Holden, G. W. (2011). Does conservative Protestantism moder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child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3, 646-

Finegood, E. D., Raver, C. C., DeJoseph, M. L., & Blair, C. (2017). Parenting in poverty: Attention bias and

anxiety interact to predict parents’ perceptions of daily parenting hassl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 51-60.

Fish, M. Amerikaner, M. J., & Lucas, C. J. (2007). Parenting preschoolers in rural Appalachia: Measur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7,

205-233.

Ferguson, C. J. (2013). Spanking,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negative long-term outcomes: A meta

analytic review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196-208.

doi:10.1016/j.cpr.2012.11.002

Flouri, E., & Midouhas, E. (2017). Environmental adversity and children’s early trajectories of problem

behavior: The role of harsh parental disciplin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 234-243.

Flynn, C.P. (1998). To spank or not to spank: The effect of situation and age of child on support for

corporal punishment.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3, 21-37. doi:10.1023/A:1022808716048

Gámez-Guadix, M., Carrobles, J. A., Almendros, C., & Fernández-Alcaraz, C. (2010).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long term consequenc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al context.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 2093-2097.

Gámez-Guadix, M., Straus, M. A., Carrobles, J. A., Muñoz-Rivas, M. J., & Almendros, C. (2010).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long-term behavior proble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ositive parenting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Psicothema, 22, 529-536.

Gelles, R. J., & Straus, M. A. (1988). Intimate violenc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ershoff. E. T. (2010). Parent discipline practices in an international sample: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ehaviors and moderation by perceived normativeness. Child Development, 81, 487-502.

Gershoff, E. T. (2013). Spank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We Know Enough Now To Stop Hitting Ou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7, 133–137.

Gershoff, E. T., Ansari, A., Purtell, K. M., & Sexton, H. R. (2016). Changes in parents’ spanking and reading

as mechanisms for Head Start impacts on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 480-491.

Gershoff, E. T., Goodman, G. S., Miller-Perrin, C. L., Holden, G. W., Jackson, Y., & Kazdin, A. E. (2018).

The strength of causal evidence against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rents,

15psychologists, and policymake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73(5), 626-638.

http://dx.doi.org/10.1037/amp0000327.

Gershoff, E. T., & Grogan-Kaylor, A (2016a).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 453-469. doi: 10.1037/fam0000191.

Gershoff, E. T., & Grogan-Kaylor, A. (2016b). Race as a moderator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Family Relations, 65, 490-501.

Gershoff, E. T., Grogan-Kaylor, A., Lansford, J. E., Chang, L., Zelli, A., Deater-Deckard, K., & Dodge, K. A.

(2010). Parent discipline practices in an international sample: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ehaviors and

moderation by perceived normativeness. Child Development, 81, 487-502.

Gershoff, E.T., Lansford, J.E., Sexton, H.R., Davis-Kean, P., Sameroff, A.J. (2012).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spanking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White, Black, Hispanic,

and Asian 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83, 838-843.

Gershoff, E. T., Sattler, K. M. P., & Ansari, A. (2018). Strengthening causal estimates for links between

spanking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 110-120.

Goldman, J., Salus, M.K., Wolcott, D., Kennedy, K.Y. (2003). A Coordinated Response to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The Foundation for Practic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Grogan-Kaylor, A. (2004). The effect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Social

Work Research, 28, 153-162. https://doi.org/10.1093/swr/28.3.153.

Grogan-Kaylor, A. (2005a).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growth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antisocial

behavior. Child Maltreatment, 10, 283-292.

Grogan-Kaylor (2005b). Relationship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by neighborhood.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159, 938-942. doi: 10.1001/archpedi.159.10.938

Grogan-Kaylor, A., & Otis, M.D. (2007). The predictors of parental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Family

Relation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Applied Family Studies, 56(1), 80-91.

Gromoske, A. N. and Maguire-Jack, K. (2012), Transactional and Cascading Relations Between Early

Spanking and Children’s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 1054–1068.

doi:10.1111/j.1741-3737.2012.01013.x

Gross, D., Garvey, C., Julion, W., Fogg, L., Tucker, S., & Mokros, H. (2009). Efficacy of the Chicago Parent

Program with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and Latino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Prevention

Science, 10, 54-65.

Grusec, J.E., Goodnow, J.J. (1994). Impact on parental discipline methods on the child’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current points of 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 4-19.

Grusec, J. (2002). 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values. In M.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pp. 143-168). Mahwah, NJ: Erlbaum.

16Gunnoe, M.L., Mariner, C.L., (1997). Toward a developmental-contextual model of the effects parental

spanking on children’s aggression. 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151, 768-775.

Hendricks, C., & Lansford, J. E., Deater-Deckard, K., & Bornstein, M. H. (2014).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 disabilities and caregiver discipline and violenc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Child

Development, 85, 513-531.

Hineline, P. N., & Rosales-Ruiz, J. (2012). Behavior in relation to aversive events: Punishment and

negative reinforcement. In G. J. Madden, W. V. Dube, T. Hackenberg, G. Hanley, & K. A. Lattal (Eds.), APA

handbook of behavior analysis (pp. 483–51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off, E., Laursen, B., & Tardif, T. (2002).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ing.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Biology and ecology of parenting (pp. 231-252). Mahway, NJ: Lawrence

Erlbaum.

Holland, G. W.O., Holden, G.W. (2016). Changing Orientations to Corporal Punish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of the Efficacy of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Psycho-Education. Psychology of Violence, 6,

233-242. DOI: 10.1037/a0039606

Hyland, M. E., Alkhalaf, A. M., & Whalley, B. (2013). Beating and insulting children as a risk for adult

cancer, cardiac disease and asthma.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6, 632-640.

Kadushin, A., & Martin, J. A. (1981). Interview study of abuse‐event interaction. In A. Kadushin (Eds.),

Child abuse: An interactional event (pp. 141–224).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Knox, M., Burkhart, K. and Howe, T. (2011), Effects of the ACT Raising Safe Kids Parenting Program on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Problems_. Family Relations, 60_, 491–503. doi:10.1111/j.1741-3729.2011.00662.x

Lansford, J. E., Chang, L., Dodge, K. A., Malone, P. S., Oburu, P., Palmérus, K., Bacchini, D., Pastorelli, C.,

Bombi, A. S., Zelli, A., Tapanya, S., Chaudhary, N., Deater-Deckard, K., Manke, B. and Quinn, N. (2005),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Cultural Normativeness as a Moderator. Child

Development, 76, 1234–1246. doi:10.1111/j.1467-8624.2005.00847.x

Larzelere, R. E. & Kuhn, B. R. (2005). Comparing child outcomes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alternative

disciplinary tactics: A meta-analysis.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8, 1-37.

doi:10.1007/s10567-005-2340-z.

Lau, A. S., Litrownik, A. J., Newton, R. R., Black, M. M. and Everson, M. D. (2006). Factors affecting the

link between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chil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Black and White famili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4, 89–103. doi:10.1002/jcop.20085

Lee, S. J., & Altschul, I. (2015). Spanking of young children: Do immigrant and U.S. born Hispanic parents

diffe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0, 475-498.

Lee, S.J., Altschul, I., Gershoff, E.T. (2013). Does warmth moderat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spanking and child aggression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 2017-2028.

Lee, S. J., Grogan-Kaylor, A., & Berger, L. M. (2014). Parental spanking of 1-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s involvement. Child Abuse & Neglect, 38, 875-883.

doi:10.1016/j.chiabu.2014.01.018

17Leijten, P., Raajmakers, M. A. J., Orobio de Castro, B., van den Ban, E., & Matthys, W. (2017).

Effectiveness of the Incredible Years parenting program for families with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nd ethnic minority background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6,

59-73.

Letarte, M.J., Normandeau, S., Allard, J. (2005). Effectiveness of a parent training program “Incredible

Years” in a child protection service. Child Abuse & Neglect, 34, 253-261.

doi:10.1016/j.chiabu.2009.06.003.

Love, J.M., Kisker, E.E., Ross, C., Raikes, H., Constantine, J., Boller, K., Brooks-Gunn, J., Chazan-Cohen, R.,

Tarullo, L.B., Brady-Smith, C., Fuligni, A.S., Schochet, P.Z., Paulsell, D., Vogel, C. (2005).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Head Start for 3-year-ol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Lessons for policy and

program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885–901.

Ma, J. (2016). Neighborhood and parenting both matter: The role of neighborhood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maternal spanking in early behavior problem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70, 250-260.

Ma, J., Grogan-Kaylor, A. (2017).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neighborhood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maternal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behavior problems i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 1027-1041.

Ma, J., Grogan-Kaylor, A., & Lee, S. J. (2018). Associations of neighborhood disorganization and maternal

spanking with children’s aggression: A fixed-effects regression analysis. Child Abuse & Neglect, 76, 105-

Ma, J., Han, Y., Grogan-Kaylor, A., Delva, J., & Castillo, M. (2012).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youth

externalizing behavior in Santiago, Chile. Child Abuse & Neglect, 36, 481-490.

Maccoby, E.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Journal, 28, 1006-1017.

MacKenzie, M. J., Nicklas, E., Waldfogel, J., & Brooks-Gunn, J. (2012).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child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outcomes through 5 years of age: Evidence from a contemporary urban birth

cohort study.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1, 3-33.

MacKenzie, M. J., Nicklas, E., Brooks-Gunn, J., & Waldfogel, J. (2015). Spanking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cross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Evidence for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4, 658–669. http://doi.org/10.1007/s10964-014-0114-y.

Maguire-Jack, K., Gromoske, A. N., & Berger, L. M. (2012). Spank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 Child Development, 83, 1960-1977.

Maneta, E. K., White, M., & Mezzacappa, E. (2017). Parent-child aggression, adult-partner violence, and

child outcomes: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Child Abuse & Neglect, 68, 1-10.

McCartney, K. and Rosenthal, R. (2000), Effect Size, practical Importance, and social policy fo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1, 173–180. doi:10.1111/1467-8624.00131

18McKee, L., Roland, E., Coffelt, N., Olson, A. L., Forehand, R.,… Zens, M. S. (2007). Harsh discipline and

child problem behaviors: The roles of positive parenting and gender.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2, 187-

McLoyd, V. C. and Smith, J. (2002).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African American,

European American, and Hispanic Children: Emotion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40–53. doi:10.1111/j.1741-3737.2002.00040.x

Melika, D. (2004). The role of coercive discipline, monitoring, and activity level in explaining aggression

in preschool boy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5(5-B), 2695.

Molnar, B. E., Buka, S. L., Brennan, R. T., Holton, J. K., & Earls, F. (2003). A multilevel study of

neighborhoods and parent-to-child physical aggression: Results from the Project on Human

Development in Chicago neighborhoods. Child Maltreatment, 8, 84-97.

Mosby, L., Rawls, A. W., Meehan, A. J., Mays, E., & Pettinari, C. J. (1999). Troubles in interracial talk

about discipline: An examin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 child rearing narrat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 489-521.

Mulvaney, M. K., & Mebert, C. J. (2007). Parental corporal punishment predicts behavior problems in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1, 389-397. http://dx.doi.org/10.1037/0893-

3200.21.3.389

Murray, J., Anselmi, L., Gallo, E. A. G., Fleitlich-Bilyk, B., & Bordin, I. A. (2013). Epidemiology of childhood

conduct problems in Brazi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8, 1527-1538.

Murray-Swank, A., Mahoney, A., & Pargament, K.I. (2006). Sanctification of parenting: Links to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parental warmth among biblically conservative and liberal moth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16, 271–287.

Nelson, D. A., Hart, C. H., Yang, C., Olsen, J. A. and Jin, S. (2006), Aversive Parenting in China: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77, 554–572.

doi:10.1111/j.1467-8624.2006.00890.x

Novello, D. J., Stain, H. J., Lyle, D., & Kelly, B. J. (2011).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rural parents: Family

influence and the role of isolat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Rural Health, 19, 27-31.

Okuzono, S., Fujiwara, T., Kato, T., & Kawachi, I. (2017). Spanking and subsequent behavioral problems

in toddlers: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prospective study in Japan. Child Abuse & Neglect, 69, 62-71.

Olson, S. L., Ewon Choe, D., & Sameroff, A. J. (2017). Trajectories of chil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between ages 3 and 10 years: Contributions of children’s early effortful control, theory of mind, and

parenting experienc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9, 1333-1351.

Olson, S.L., Lopez-Duran, N., Lunkenheimer, E.S., Chang, H., Sameroff, A.J. (201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peer aggression: integrating contributions of self-regulation, theory of mind,

and parenting.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3, 253-266. doi: 10.1017/S0954579410000775.

19Pagani, L. S., Tremblay, R. E., Nagin, D., Zoccolillo, M., Vitaro, F., & McDuff, P. (2004). Risk factor models

for adolescent verbal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toward mothers. Aggressive Behavior, 28, 528-537.

Paolucci, E. O., & Violato, C. (2004). A meta-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research on the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138,

197-221.

Pardini, D. A., Fite, P. J., & Burke, J. D. (2008).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onduct problems in boy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ge and African

American ethnicit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 647-662.

Perron, J. L., Lee, C. M., LaRoche, K. J., Ateah, C., Clement, M-E., & Chan, K. (2014). Child and parent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Canadian parents’ reports of spank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33(2), 31-45.

Petts, R.J. (2012). Single mothers’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behavio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 251-268. doi 10.1111/j.1741-3737.2011.00953.x.

Petts, R.J., & Kysar-Moon, A.E. (2012). Child discipline and conservative Protestantism: Wh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may vary by religious context.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54, 445-468.

Piché, G., Huỳnh, C., Clément, M., & Durrant, J. E. (2016). Predicting externaliz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in children from parental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6,

DOI: 10.1002/icd.2006

Pickard, K. E., & Ingersoll, B. R. (2016). Quality versus quantity: The rol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parent-reported service knowledge, service use, unmet service needs, and barriers to service use.

Autism, 20, 106-115.

Portwood, S.G., Lambert, R.G., Abrams, L.P., Nelson, E.B. (2011). An Evaluation of the Adults and

Children Together (ACT) Against Violence Parents Raising Safe Kids Program.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 32, 147. https://doi.org/10.1007/s10935-011-0249-5

Puma, M., Bell, S., Cook, R., Heid, C., Broene, P., Jenkins, F., Mashburn, A., Downer, J. Third grade follow

up to the Head Start Impact Study: Final report (OPRE Report 2012–45)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ichards, M. H., Miller, B. V., O’Donnell, P. C., Wasserman, M. S., & Colder, C. (2004). Parental

monitoring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age and sex on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urban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3, 221-233.

Roubinov, D. S., & Boyce, W. T. (2017). Parenting and SES: Relative values or enduring principle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5, 162-167.

Sheu, Y., Polcari, A., Anderson, C. M., & Teicher, M. H. (2010).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2 relaxation time in dopamine-rich regions. NeuroImage, 53, 412-419.

Sim, T. N., & Ong, L. P. (2005). Parent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child aggression in a Singapore Chinese

preschool samp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7, 85-99.

20Simons, R. L., Johnson, C., & Conger, R. D. (1994).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versus quality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an explanation of adolescent mal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

591-607.

Simons, L. G., Simons, R. L., & Su, X. (2013). Consequenc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and outcom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2, 1273-1285.

Simons, R. L., Wu, C.I., Lin, K.H., Gordon, L., and Conger, R. D. (2000).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adolescent antisocial behavior. Criminology, 38, 47–80.

doi:10.1111/j.1745-9125.2000.tb00883.x

Simons, D. A., & Wurtele, S. K. (2010).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ir children’s endorsement of spanking and hitting other children. Child Abuse & Neglect, 34, 639-646.

Scholer, S.J., Hamilton, E.C., Johnson, M.C., Scott, T.A. (2010). A brief Intervention may affect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 using less physical punishment.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33(2), 106-116. DOI:

10.1097/FCH.0b013e3181d592ef

Seay, D. M., Jahromi, L.B, Umaña-Taylor, A., & Updegraff, K. A. (2016).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ladaptive parenting strategies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 mothers: Effects from grandmothers to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4, 1097-1109.

Socolar, R. R. S., Stein, R. E.K.(1995). Spanking Infants and Toddlers: Maternal Belief and Practice.

Pediatrics, 95, 105-111.

Stacks, A. M., Oshio, T., Gerard, J. and Roe, J. (2009).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arental warmth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anking and child aggression: a longitudinal approach.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8, 178–194. doi:10.1002/icd.596

Stormshak, E. A., Bierman, K. L., McMahon, R. J., Lengua, L. J., & the Conduct Problems Prevention

Research Group. (2000).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hild disruptive behavior problems in early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9, 17-29.

St. George, S. M, Wilson, D. K., McDaniel, T., Kassandra, A. A.(2016). Process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SHINE Intervention for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An Integrated Positive Parenting and Peer Monitoring

Approach to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17, 557 – 568.

doi:10.1177/1524839916635977.

Strassberg, Z, Dodge, K.A., Pettit, G.S., Bates, J.E. (1994). Spanking in the home and children’s

subsequent aggression toward kindergarten peer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6, 445–461.

Straus, M. A. (2000).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physical abuse. Child Abuse &

Neglect, 24, 1109-1114.

Taylor, C. A., Lee, S. J., Guterman, N.B., & Rice, J. C. (2010). Use of spanking for 3-year-old children and

associated intimate partner aggression or violence. Pediatrics, 126, 415-424. doi:10.1542/peds.2010-

0314

Taylor, C. A., Manganello, J. A., Lee, S. J., & Rice, J. C. (2010). Mothers’ spanking of 3-year-old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Pediatrics, 125, e1057-e1065.

21Tomoda, A., Suzuki, H., Rabi, K., Sheu, Y.-S., Polcari, A., & Teicher, M. H. (2009). Reduced Prefrontal

cortical gray matter volume in young adults exposed to harsh corporal

punishment. NeuroImage, 47(Suppl 2), T66–T71. http://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09.03.005

Tran, A. G. T. T. (2014). Family contexts: Parental experiences of discrimination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53, 37-46.

Tucker, M. C., & Rodriguez, C. M. (2014). Family dysfunct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moderators between

stress and physical child abuse risk.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9, 175-186.

Turner, H. A., & Muller, P. A. (2004).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 corporal punishment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Potential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 761-782.

Turner, H.A., Finkelhor, D. Corporal punishment as a stressor among youth. (1996)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8 (1), pp. 155-166.

Turns, B. A., & Sibley, D. S. (2018). Does maternal spanking lead to bullying behaviors at school?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Online first at

http://dx.doi.org.libproxy.uncg.edu/10.1007/s10826-018-1129-x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 (2007, March 2). CRC General

Comment No. 8 (2006): The Right of the Child to Protection from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Other Cruel or

Degrading forms of Punishment (U.N. CRC/C/GC/8).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fworld.org/docid/460bc7772.html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1990). Retrieved from

http://www.ohchr.org/EN/ProfessionalInterest/Pages/CRC.aspx

Vanfossen, B., Brown, C. H., Kellam, S. Sokoloff, N., & Doering, S. (2010). Neighborhood con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gression in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8, 329-349.

Vittrup, B., Holden, G.W. (2010). Children’s Assessmen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Other Disciplinary

Practices: The Role of Age, Race, SES, and Exposure to Spanking.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211-220.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9.11.003

Vittrup, B., Holden, G.W., Buck, J. (2006). Attitudes predict the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of disciplinary practices. Pediatrics, 117, 2055-2064.

doi: 10.1542/peds.2005-2204.

Vives-Montero, C., Cortés-Pendón, D., López-Rubio, S., & Ascanio, L. (2017). Efectos de un program de

formación de padres para reducir conductas pertubadoras infantiles. Revista de Psicopatología y

Psicología Clínica, 22, 219-227.

Wang, M.T., and Kenny, S. (2014), Parental physical discipline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Bidirectionality and the moderation effects of child ethnicity and parental warmth.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2, 717-730.

Webster-Stratton, C. (1990). Stress: A potential disruptor of parent perceptions and family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 302-312.

22Webster-Stratton, C., Reid, J., & Hammond, M. (2001).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solving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early-onset conduct problems: Who benefit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2, 943-952.

Webster-Stratton, C. H., Reid, M. J., & Beauchaine, T. (2011). Combining parent and child training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DHD.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40, 191-203.

Weiss, B., Dodge, K.A., Bates J.E., Pettit, G.S. (1992). Some consequences of early harsh discipline: child

aggression and a maladaptiv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yle. Child Development, 63(6), 1321-1335.

doi 10.1111/j.1467-8624.1992.tb01697.x.

Whiteside-Mansell, L., Bradley, R. H., & McKelvey, L. (2009). Parenting and pre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Examination of three low-income U.S. Cultural group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8, 48-60.

DOI: 10.1007/s10826-008-9206-1

Zulauf, C. A., Sokolovsky, A. W., Grabell, A. S., & Olson, S. L. (2018). Early risk pathways to physical versus

relational peer aggression: The interplay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varies by

child sex. Aggressive Behavior, Online First: http://dx.doi.org.libproxy.uncg.edu/10.1002/ab.21744

Zigler, E., Hall, N.W. (1989). Physical child abuse in Americ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D. Cicchetti &

V. Carlson (Eds.), Child maltreat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pp. 38-7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olotor, A. J., Robinson, T. W., Runyan, D. K., Barr, R. G., & Murphy, R. A. (2011). The emergence of

spanking amo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ldren under 2 years of age in North Carolina.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 doi: 10.3389/fpsyt.2011.00036

Zolotor, A. J., Theodore, A. D., Chang, J. J., Berkoff, M. C., & Runyan, D. K. (2008). Speak Softly—and

Forget the Stick.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35, 364-369.

doi:10.1016/j.amepre.2008.06.031

知乎用户 希声 发表

不打等着孩子被淹死收尸么?

我觉得家庭教育就要有一项,怎么打孩子让他们疼但是又不受伤

现在总是强调感化教育,我觉得天天鼓吹这样的人是没见过一线到底都是怎么样的熊孩子

以前说一句请家长能把学生吓哭,现在的小孩根本就不在乎

还是一句话,家长不教小孩子做人,总有一天社会会教他做人的

知乎用户 爱的战士白小修 02 发表

更新:先亮明观点吧,我非常理解这个父亲打女儿的心情,但是不能完全用体罚代替讲道理。打永远只是手段,打完一定要讲明白家长是因为心疼小孩,怕小孩被淹死等等险情,最好教育小孩如果遇到意外,自己落水或者同伴落水的时候应该怎么正确处理,小孩再小,用 “责任心” 来教育,对自己负责,掌握更多安全技能,一定好过单纯打一顿,仅仅畏惧父亲的衣架。体罚也一定要有度,而且到底是谁拍的视频放出来的啊。。。

另外,评论有人说衣服架打人也是非常痛的,我想了一下,之前的实验姿势确实不得架,于是换了一种姿势:靠床边直立,左脚踩在床上,右手握住衣服撑子一端,以另一端抽打左小腿。这样比原姿势痛感更强烈, 刚打完火辣辣地疼,发热,渐渐出现红色痕迹,20 分钟后逐渐褪去。考虑到小孩皮肤肌肉发育尚未完善,抗击打能力还是没法跟成年人比。鄙人的小腿略粗,腿毛略多,图就不太好意思放了。

衣服撑子打人分段疼痛度


以下原答: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答主亲自尝试了一下衣服架子这种 “刑具”。

普通衣服撑子

本人女,20 岁,臂力一般。用右手握住撑子一端,以最大力抽打左臂 5、6 次。

20 秒后

1 分钟后

约 5 分钟后

根据本人体验,比想象中的轻很多。视频里看起来非常残暴,实际痛感并不强烈。虽然我是成年人,视频里的小孩都很小,但是她们一边挨打一边躲,而且打的还是屁股、大腿,应该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疼。

为什么我要试一试呢?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挨揍没用过衣服撑子,我 8 岁左右的时候身高约为 1 米 25,体重不到 40 斤,肋骨分明,我爸可以直接把我提起来扔地上,然后用脚跺,或者让我站着不动挨巴掌,打胳膊打腿。我姥姥这边习惯用硬塑料拖鞋来教育我的表弟表妹。所以,衣服撑子这种 “刑具” 我还真没体验过。本来看着视频胆战心惊,可能是因为集体跳大绳时候的经历,以及远观公园里老大爷甩鞭子的声声巨响,我一直以为 “被抽” 比挨巴掌挨拖鞋疼得多,今天一试,原来衣架跟绳子不是一码事,早知如此,当年我就应该在面对巴掌、脚踹、拖鞋底的时候为家长双手捧上一个衣服撑,看着挺吓人,家长也解气,还能减轻我的痛感。

话说回来,我觉得这样打没问题,但是,体罚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她们到底知不知道是因为 “下洪水摸鱼游泳很危险” 才挨打的,还是仅仅知道了“游野泳被发现了就会挨打,爸爸很生气,打我很疼”,万一下次专门逮着家长不在的时候再去游泳,成功了没被发现还更有成就感了,那咋整?

打完之后,该讲道理还是得讲道理,别说小孩不懂,我看这最小的也有 5 岁以上了,不知道啥叫 “淹死” 吗?要是还不知道,就跟她讲 “死了” 之后你自己就没法去玩,没法吃好东西,没法看电视玩手机了,家长是因为很疼你们,你们死了爸妈会很伤心的,才这样打你们。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带她们去正规的地方游泳,从小培养安全意识,教她们如果以后意外落水,或者遇到别人意外落水该怎么办。如果只是单纯地打,效果不一定像很多答主回忆的一样,“感谢父母当年打了我,要不然我……”,一旦激起小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只是畏惧父亲的暴力,没有真的认识到 “危险” 和后果,那打了也白搭。

还有,教育就教育吧,这个视频是谁拍的?是家里人拍的?还发到网上?是想说 “揍得太狠了,发动舆论力量谴责这个爹” 还是单纯的 “我家今天揍小孩了我得发个抖音”,说实话,要是我小时候知道了自己挨揍被拍下来还有那么多人看,尤其是后者理由,单纯为了让别人看“我家揍孩子”,不管拍摄者和发布者是谁,我当年是真的会对这个人产生“恨意” 的。确实,很多人长大以后看到自己的 “黑历史” 会一笑置之,如果是当时呢?周围的小朋友和同学都会说:“就是她们,被爹拿着衣服撑揍,边哭边躲。”这种体验对小孩来说真的很不好。

有人说西方国家就不打孩子,快乐教育,我看未必,光各种影视作品、书里欧美家长学校体罚小孩的情节都不少,别啥都是 “西方的阴谋”,作为人类,作为家长,其实心态上都差不多,但如果真的是长期的家庭暴力,“社会化抚养” 确实是个选择,社会统一的家庭干预和安全意识培养,应急处理教育现在看来还不够,为无力看管小孩的家长提供帮助也很应该,尤其是现在普遍工作时间长,家长没有足够精力照顾、教育小孩的大环境下。

知乎用户 地主家傻儿子 发表

本人教师,十年教学经验,做过初中心理辅导老师。

本来想匿名,出了点问题,索性直接回答了。

第一,做初中心理辅导老师的时候,带给我的经验就是,对孩子一定要有陪伴。挣钱很重要,但是如果孩子品行出了问题,你赚再多钱都没用。孩子是有一定个人崇拜的,将会一直贯穿至他们具有独立生存能力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缺少这种陪伴或者能力,孩子将转向其他途径。好一点的是偶像,运气不好就是身边的坏孩子。

第二,打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手段,我支持。但一定要有理有据有节。不可怒而教,亦不可求而打。不要指望孩子具有天然的改正能力,多少大人都没有。记得之前和一个老校长聊天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你不要把孩子当傻子,以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这些孩子聪明着呢,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比你想象的还要厉害,你退一尺,他们能蹬鼻子上脸。该夸就夸,但是该打一定要打。别管好学生坏学生,一定要一样。当然,现在素质教育了,打学生越来越少了,但说实话,出了问题也越来越多了。我说个难听的,有些孩子,你看着现在人五人六的,家长也娇惯着,你看着,等再大点,各种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到那时谁都管不着了。就像茨威格说的那句话,年轻,命运,代价。

第三,每个人说的话后面都有他的屁股。微博尤甚。知乎最近也开始了。

总结: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找个脸盆,和颜悦色的让孩子憋一会儿。这是我的教育理念。有时候,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不是你看几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就能探讨的。真相,永远比理论精彩。

知乎用户 yang 发表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一定,反正我这种心性凉薄的家伙,可是远走他乡,没在父母跟前尽孝。

棍棒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不一定孝顺,但一定知道痛。一定能有一个条件反射似的本能结论,做错事一定会被惩罚,一定会痛。

我就是那种棍棒教育出的孩子。

如果没有那些教育,或许我闯的祸可以让我关大半辈子。

从小就很顽劣,而且头脑灵活,精力充沛,又冲动,又好色,性意识觉醒得还早,动手能力强,还超级有好奇心,个子虽然不高,教室里做一二排,但身体素质极好,学校里百米永远是前列,徒手能爬上老式楼房的楼顶,从阳台一侧!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是我。在青春期荷尔蒙的比刺激下,不知道要闯多大的祸。

还好,我没有,因为从小老爹就用皮带告诉我,做错事一定会被惩罚。最初,我为了逃避惩罚,就学会了撒谎,但孩子的谎言很容易被拆穿,换来的是更惨的下场,后来,我进化了,学会了九真一假好蒙骗,再后来对抗升级,我甚至开始学习刑侦手段来对抗家庭教育(初中时朋友家是法院系统的,有一书柜的刑侦方面的书),我现在还依稀记得,书里的各种痕迹鉴定,尸体在野外不同阶段的形态,终于我看完了那本刑侦教科书,书末尾大意是,犯罪必然留下痕迹,那一刻,我悟了,再怎么掩盖,都是没用,越掩盖,痕迹越多,越撒谎,谎言越多。

等我总结出这个道理,已经是高中了,家人看到的是,我终于开窍了,开始好好学习了,开始听话了,不再顽劣撒谎了,甚至开始交女朋友了。

如果不是家里的高压教育,我想,我安然度过那浑浑噩噩的初中几年,是很难的。

回到题目上,事实上即使在国外,体罚仍然是被认可的,不是绝对禁止的,因为有必要时,要让孩子规避危险,有深刻本能记忆,体罚也被认可的。体罚和虐待的区别在于,体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而虐待是目的不是手段。

知乎用户 郑谦止 发表

实名反对所有给衣架暴打唱赞歌的答主。规避家庭暴力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就是父母认识到小孩子对家暴毫无抵抗能力,自觉克制愤怒冲动时的暴力倾向。

他急了,他不会教育孩子,我们国家没有法律规定打小孩一概入刑,县以下地区的父母工作艰难,没有余力再研究教育方法,说服教育确实是一种城市的小资特权……

对,这些都是客观理由,所以我也不赞成现阶段马上一刀切地把打小孩入刑,否则监狱肯定爆满,这就像马上一刀切禁止吃狗肉一样没有可操作性。

但是,这不是给疯狂暴打小孩这种行为唱赞歌的理由。即使我们短期内没法改变乡村、小城镇棍棒教育盛行的局面,也不代表我们必须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且无可非议的。

我觉得某些人的心态似乎有一种问题,他们只能在两个糟糕的选项里选一个 “看上去不那么糟糕的”(比如认为不暴打孩子一顿,她们就迟早淹死),却不考虑是不是还有比这两个都好一些的选项,我们能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目标努力,对现状做出一些改变。

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一句,诸位上知乎的小布尔乔亚们,你们给这位父亲点赞,证明他暴打孩子的合理性的时候,潜意识是不是 “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犯了错误,我也可以这么暴打 ta,反正衣架挺轻的打不坏”?这里的“错误” 是什么、到底有多严重并不重要,可以是偷钱,去网吧,早恋,喜欢同性、打架,总之一切以父母的经验(认为这件事很严重)或当时的情绪为准。

然而实际上,体罚不是个好方法。如果说制定了孩子接受的规则、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非常克制地打几下,还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商榷(这种谨慎克制的体罚在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先被允许,然后逐渐废止的),那么暴怒的时候抄起个东西乱打,简直就是老板对待奴工的做法——90 后很多人应该都看过语文教科书上契科夫的《凡卡》,在鞋匠铺做食物链底层学徒的凡卡给爷爷写信:“我昨天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抽了我一顿,因为我摇着他们那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 师傅取笑我,打发我上酒店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可是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

看到了没,这是对旧社会的学徒奴工的做法,这是因为人身依附关系就为所欲为的做法,这不叫教育,最多可以说是在发泄情绪里夹杂了一丝丝的教育,就像卖假冒伪劣货的人明明是在水里掺了点酒,却声称自己卖的是好酒一样。

确实,小孩子犯的一些错误非但让成年人着急,简直让成年人提心吊胆,但成年人暴打小孩子的危险同样存在,只是他们根本不会预料到自己会对小孩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

我小时候我爹也有点暴躁,偶尔动手,直到有一次我不愿意睡觉,并且用非常顶撞的方式表示就是不想睡,他暴怒的时候抄起一本书扔了过来,书直接砸在我眼镜上,眼镜当场变形,树脂镜片也掉了。第二天我爹老老实实给我写了封道歉信,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敢对我动过手——现在想想真的是后怕,如果我没戴眼镜,那估计就是直接砸在鼻梁上,如果镜片不是直接脱落而是碎在脸上,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那件事也给了我很深的影响,我从来不记恨我父亲,因为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开明,而且我和他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兴趣,思想上的交流让我们的关系更加平等,但每当我想起那件事,都会立一个 flag——我大概不会生孩子,但如果我生了,且我所在的国家没有强制约束不许打小孩,那我至少要做到不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对孩子动手。

我觉得,即使在中国不打小孩还没有变成人人遵守的底线,至少,不在暴怒的时候打小孩应该变成一条共识。毕竟,今天你可以为孩子的生命安全打 ta,明天就可以仅仅因为其他鸡毛蒜皮的原因打 ta,反正孩子是你的孩子,不打白不打,小孩的体能又不足以让 ta 打回去,对不对?

知乎用户 皮实妞​ 发表

当我们诉诸暴力,当事人总是有正当理由的。

怕孩子溺水,怒孩子早恋;愤激于教导再三仍犯,所以这次得让他 / 她长个记性……

连带着「实在没有别的办法」,都可以成为合理而正当的理由。

当我们诉诸于暴力,通常是有群体惯性的

不少父母祖辈就是这样做的,常见常听周围的人这样做,于是我们看到诸多朋友表示能够理解某些情况下的激愤。我曾听到有母亲夸赞孩子的父亲打得有章法、有分寸,打时自己从来不拉,闻者都说这是一个不瞎护孩子的母亲;还听过母亲面授一次打怕、与下次再打的最佳间隔时长之「成功」经验。不曾想,一些被这样对待过的孩子长大后,遇事急而无法,顺手也会自然而然、不过脑地像对子女依旧例行事。

其中的一些会停下来想,这样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必要

那些「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声音可能很快会被淹没;那些有过的半晌思索、些微停顿,流失于疲惫重复的日常。又有许多人,从未打开视听,没有见过不打也能教育孩子的,自然是不信的。不同的声音都是异见,听来突兀,徒增嫌恶。自己的孩子自己管教,碍着尔等何事。

我们会正当化、合理化自己的攻击行为——哪一次攻击都是事出有因,心里不高兴也可以是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出手了。当我们燃烧升腾起的情绪,加速内心的愤怒,我们变成一只动物,激活沉睡的原始狩猎基因,不能停下、不会停下,不能有一丝丝的犹豫,这样下手才能稳、准、狠,一气呵成的流畅

那些疼爱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的伤势或是惧怕、唯唯诺诺、甚或麻木的眼神,心里有过那么一丝丝的忏悔和后怕吧?但假如是有,也不能允许自己软弱。

我们不喜欢软弱的自己,会立即联想起生活无情的磨砺,我们说这是坚强,这是意志,这是法不容情

于是,我们不小心看见视频中的父亲举起手中的衣架,怒火攻心也好,经过思忖也罢,在镜头里,他像是着了疯魔,丝毫不见恻隐之心。挨打的仿佛不是他的孩子,不是他的骨肉,不是仰仗他生存、受他保护的幼童。

以教育之名扬起的衣架,抽得孩子惊恐四避、连连求饶。不少人叫着:打得好。有些人心里一边觉得不落忍,一边想着:没办法。

我们一屏一屏刷下来,似乎没有人发现:孩子们早就跪下了

她们齐齐跪在地上哀嚎,但这认错态度对父亲来说是不足够的。打都打得,跪又有何不妥?**她们是第一次挨打吗?她们是第一次跪下吗?她们有没有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活动?**是谁端着手机摄像,情绪平稳地让每个躲闪的孩子入镜?拍摄的人也觉得这样的惩罚很正当吧,也许正是孩子们的母亲——支持着对孩子们的惩戒。她们的母亲也打她们吗?

她们的父母,生活得如意吗?忙碌吗?疲惫吗?

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在想着什么,关心着什么,忙碌着什么?

接次的孩子来到人世,她们一字排开的年龄,看起来比众星捧月长大的孩子要乖巧的多。房间里没有铺游戏地垫,地上没有铺满玩具,孩子们也没有梳复杂的发型。

我们不知道更多,我也不想再看第二遍视频。我们中的有一些,一直在等待进一步的消息,等待进一步的调查。

我们中的一些在这里讨论,家庭暴力是私刑,是犯罪,但我们都知道我们能改变的不多。假设民警 / 社区前来劝导,所能说的或者也是教育孩子要温和一些,多想些办法。

但我们也知道,孩子们还会留在这个家里。她们会继续依恋着父母——除了更会察言观色之外;她们会隐藏下乖戾,乖巧的学会很多技能;她们会深深地爱着父母,惦念着父母给过她们的爱的关照,不管多少。

做了父母的人总要记得,孩子是世上最爱父母的人

他们投奔父母而来,像是一张白纸任由父母涂画,无条件的信任、依赖父母…… 而(不被善待的)阴影所以叫阴影,就是外表看不太出来的。有的孩子跨得过去,有的孩子跨不过去,但无论如何,她们如其他孩童一样,也渴望着家是温暖坚实的后盾和港湾吧?假如懂得了(有些时候)屏声息气以求生存,这样的适应性,使得她们对许多人和事所求无多吧。有一天,当她们要选择伴侣的时候,她们将以何参照异性的言行呢?

无论何种缘由,假设这衣架落在自己背上,终归是不好受的。但我们做不得主。甚至我们自己面对不好各自的家中小儿。

养育是一门功课,要养育者心智成熟,对孩子有真正的爱,也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

这真的很难,实在是太难了。

有没有别的办法,自然是有的:

  • 三个孩子的年龄,不能离开成年人的 24 小时的监护,即,她们不能在缺失成人陪伴的情况下,由大的照顾小的,结伴或单独出门玩耍。
  • 带孩子去学习游泳,并教会她们只有大人陪同才开始下水的规则。
  • 去带有救生员的游泳池 / 水域。
  • 需要解释不能单独近水的原因,但不能指望她们立即、完整、完全地理解并 100% 执行——对,这就是儿童。这就是经验的获得,是共有的人性弱点,也是残酷的自然法则。
  • 打这种方法也是不保险的,最常见的反应是孩子不让打自己的那个人发现。大人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这个方法最省力。)

我们看到,这是很高的要求,首先人力上就很难办:作父母后是没有休假的;若假以他人之手,可能不能放心。

但我们岂是理解不了忙于谋生父母的苦衷,我们也理解不了孩子出生后不得不专人照看的苦衷。

我们十分割裂,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经验之间:当我们未婚未育时,难以了解带养一个孩子所需要的精力和时间;当我们生活在不同区域,难以了解对方的思想行径。

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个卑微的念想,就是

就是

我们可不可以,不再为痛打幼童而集体叫好

让那个「不要打了」的声音再传得远一点点?这样更多的人会停下来想,反驳也好,质疑也罢,我们能不能让「有不打的办法吗」发出点声响?

@知乎亲子

知乎用户 厚朋​ 发表

我是孩子的父亲,一定会用尽办法防止小孩独自在视野之外去玩水,并且让他对此有绝对深刻的意识,很多老人家的办法是说水里有鬼,反正危险的地方都说有鬼,简单直白粗暴的建立最原始的自然畏惧。

每年死于溺水的未成年娃娃是相当多,部分地区排名第一,农村市郊,溺水是小孩子的最大生命威胁,远高于交通事故。

大家可以凭直觉统计一下,谁家附近还没条河?哪个村周边没有被淹死过的小孩?几乎每年都有,每年学校都会提醒,特别是暑假或者其他长假,年年提醒,年年依旧,无解。

今年水患还如此严重,小孩子不会游泳却又特别爱玩水,摸鱼摸蟹。我们村就有好几个案例,都是我认识的小生命,小的不到 4 岁,就消失在视野没多久,爷爷奶奶哭的撕心裂肺,后悔不已,儿子媳妇也跟他们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大人们为了防止奶奶去刨坟,埋在一个当时她不知道的地方,还有一个大的 13 岁,事故的地点离家不过一里地,还是人非常多的水塘,父母最后变卖家业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哎。

这小姐妹三个只要有一个人失足发生意外,互相施救,大概率一个也回不来。

成年人的兼护问题,这个真的是家家都有家家的难处,有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有限,有的需要赚钱养家,有的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照顾,没有办法做到全天候兼顾。

视频中那个父亲,是典型的棍棒教育,也许他的目的是以最深刻的方式防止他的孩子去野外偷偷玩水,外人不清楚他的家庭情况,或许还有别的原因。我是支持这种社会关注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后续。

知乎用户 君子不器 发表

衣架抽只疼不伤,疼一时让女娃儿知道,私自下水会挨揍,从而不下水保平安,这事正确说不上,但是管用。

知乎用户 孙尉翔 发表

虽说小时候我爸妈也是这样打我的,但从第三者视角来看,确实很吓人。

可是我怎么觉得我特别健全、健康?到底,打是不是重点?

如果在我这里证明了,打不是重点,那虽然打不一定会把小孩打坏(思想上的),但同时也就说明不一定能把小孩打好啊。我能好,不是因为我爸妈打我,而是除了打我之外做的事。

所以打还是没用的。

问题是,“打是没用的”是不是已经形成共识?从现在的争议来看,这种程度的打应不应该,远没有成为 “公序良俗” 这种程度的共识。哪怕你想要多数人暴政一下,人数也不够多啊。

那就继续撕吧,谁撕的赢谁就能暴政了。加油!努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抱歉我要匿名。

说一个我孩子班上同班同学女孩子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现在小学二年级,跳舞今年已经去了北京 XX 大会堂演出了,游泳、羽毛球都有学习。

学习成绩在班上基本都是第一名,家里有个妹妹。

她母亲对她的要求、希望都非常高。这个孩子也一直都是我心目中的 “别人家的孩子”。直到有一天和她母亲当面沟通,她母亲毫不避讳的说,家里衣架子打断了很多根,拖鞋也打断了很多双。我不知道我当时是否掩饰好了自己的情绪,我非常的不理解、愤怒和无助。

因为我不是这个孩子的家长,我无法去阻止这样的家庭暴力在她身上一遍遍的重演,我也无权要求她的妈妈不要如此严苛的 “高标准、严要求”,可能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她学霸的人设。

每次放学接孩子的时候遇到这个女孩子我都要轻轻的和她说话,尽量逗她笑一笑,她已经变得非常隐忍而谦逊。

但是有一次她给我说:我希望 XX 阿姨是我的妈妈,而我的妈妈只是我寄宿在现在这个家的一个阿姨而已。

语气平静,我心如刀绞。

MMP。

知乎用户 胡言乱语 发表

行为矫正是个非常复杂的学科。

其中当然也有厌恶治疗这种存在一定伦理问题的治疗方案,但总归是建立在科学上。

而体罚则是非常好的控制方法,没错,我说的是控制。

如果我蓄奴,我一定要研究一下,哪些体罚措施可以给人带来深刻记忆,又不会损伤肉体,不会致残致死。

衣架,皮鞭,烙铁(年轻貌美的女奴不能用),当然还有最好用的电疗。

事实上,我觉得这位爸爸使用衣架反而不是最合适的体罚。

道理很简单,虽然衣架本身不会带来太严重的损伤,但出现意外了呢?

比如孩子躲闪打到眼睛怎么办?

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会终身抱憾。

即便没有发生意外的可能,父亲体罚孩子能控制好力量吗?

打人每次用一样大的力度,打在一样的位置上?反正我是做不到。

那么,怎么能保证体罚的力量可控呢?力量都不可控,威慑力怎么可控呢?

所以,我建议电疗。

电压稳定可控,也不会带来严重的损伤。

农村每年都有孩子淹死。

按照体罚有用的说法,为什么会有孩子淹死呢?打一顿就行了啊。

挨过打就不会淹死,全国每年溺水事件就不会有这么多了。

你甚至可以确定一个安全水域,带孩子去游个泳,回家打一顿不就行了?

找不到安全水域,坐公交去县城找个游泳池很难吗?让孩子下水扑腾一圈回来打一顿不就行了。

我反对体罚,不是说 “打人不对无论任何情况都不能打人。”

而是体罚本身根本不是一个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看到

@非凡

@居九年

居然把这玩意都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了。

我真是服了,别人在讨论 “体罚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教育措施”、“国家是否该容忍家庭暴力”,你这脑回路很清奇啊。

反家暴就是反国家?我看你是在污蔑国家啊。

要类比,我也做个类比。

好比疫情发作了,跑出来一群人,说你们不要怕,这个怪病是上帝降下的惩罚。

你们只需要每天在家里打坐,假想肚子里有个车轮滚滚而过,你就不会得病。

没错,这确实鼓励人减少外出,短期内对疫情控制有一定帮助。

但长远来看,我是不认同邪教。

两个高赞答主跟我说,你不把这么管,还能怎么管?你反邪教,那是你背叛国家!

我也很无奈啊。

最后问个问题,你孩子总咬嘴唇,啃手指怎么办?

不良习惯要不要矫正?

你问我怎么矫正啊?我说,看见就给一耳光。

什么?你反对体罚?来,我可以翻开 20 本教材,下几百篇文献,告诉你这些不良习惯的后果。

你还是不同意?

那你告诉我怎么办?

你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就一定不知道咋办。

一般来说,完成一个好的设计,需要口腔医学本科 5 年 + 专硕 3 年 + 临床 5-10 年工作经验。

如果要探寻机理,足够完成几个国自然,毕业一群博士。

所以我信心十足:你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矫正口腔不良习惯的方法:打!

这不是医学方法,这是辩论技巧。

还有更高深的学术技巧。

比如我偶入某儿牙的会议,大家纷纷探讨各自理念,他们都能在 3 秒之内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矫治方案。

那我怎么办呢?

我只能说:你们知道吗,中国还有 6 亿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元,你们的方案成本太高,不可行。

最后还是得看我的:打!

我的论文发表在全国儿童口腔医学学术大会上,全篇内容就一个字:打!

请问我为什么这么无聊?

因为我在鼓吹暴力啊,打孩子多好!

孩子总咳嗽,遍寻良医无果,啪啪两耳光,还咳不?

不咳了?OK 治好了,神医啊!

知乎用户 吃狗粮的喵 发表

规避个屁啊!

首先,除了精神不正常的人,谁愿意打孩子啊?谁家孩子还不是个宝宝?只是有些孩子熊起来你是想不到的。为了不让他再次犯熊,情急之下,只能采取不那么温和的手段了。

比如我有一次揍我妹,连老家那个极度重男轻女的老古董都看不下去了。为什么要揍我妹?

和我吵架离家出走一气呵成。因为是在老家,曾经发生过拐卖女孩子的事情,所以我妹出去,我也是在后面偷偷跟着。然后就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都气得浑身发抖的事情。

在我老家,独自猎杀野猪就算合格的猎人了,所以我算猎人。作为猎人的妹妹,没理由不知道什么叫一猪儿熊三老虎。浪到河边的时候,正巧一只猪妈妈带着三只小猪在喝水。我妹二话不说,就拿着小弓去招惹小猪。

有两种野猪是惹不得的,一种是中了陷阱但是还能跑的,另一种就是带孩子出来玩的。无论哪一种,不把你顶得肠穿肚烂决不罢休。

可以说祖宗保佑了,我出门有带着猎弓的习惯。因为我妹不知道是不是准头问题并没有射中,野猪还没有发动攻击。而我要做的就是怎么在最快速度内吸引野猪的仇恨。所以我选择了射杀她的孩子。

我妹安全了,我这边可就遭殃了,我站在河堤上,周围无遮无拦,野猪近在咫尺。要不是路边刚好有车辆经过,司机又是个勇猛的人,当机立断开车去撞野猪,我现在还能不能在这里玩知乎都不好说。

虽说在村子里人缘烂了点,但是人命关天的事,大家都会帮着点。胆子大的,拿着鱼叉往野猪身上捅。就连河边洗衣服的阿姨,也敲锣打鼓地试图吓走野猪。

本来可以到处设置陷阱不费吹灰之力抓住野猪一家子的,弄成了正面刚野猪。虽说人类获胜了,但是这代价就有点尴尬了。最大的损失就是买饲料的货车栽河里了,需要请人来捞。参与刚野猪的支援群众你得给出场费对吧?那些敲锣打鼓地大妈,一人五百最起码的对吧?那个为了救你车都开河里的司机价格是不是要翻几番?修车费和饲料钱你是不是得出?这样林林总总加起来,当时卖了我妹的心都有了。

养孩子如果不富养确实不用多少钱,但是一个犯熊,一部车子就没了,比富养还富养。你可以谴责我打我妹,但是前提是你先把我那辆消失的卡罗拉给我找回来了再说。

再说说题目里的,孩子是跑到河里去玩了所以被打了。大家不要把公园里那个绿化环境的小河和山溪相提并论了。

当兵回来那阵子管理比较混乱,有很多战友无处收留四处闹事。刚好县里成立了一个应急抢险的部门,这不刚好,我就这么入坑了。在一次出任务的过程中,我就见到了山溪和山溪之间是不同的。

刚才还好好的,流水潺潺,突然水位就到了几米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又过了几分钟,要不是一个娃娃脸裤裆湿漉漉的,我们都以为刚才是所有人的幻觉。

来的时候经过一座桥,有个工程兵还说那个小桥的修建者真是下了血本了。我们回去的时候,那座桥已经不见了,要不是桥碑,我们都找不到那座桥在哪。其实说真的,就算找得到我们也不敢走了。就刚才那个架势,我们要是在桥上,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得见马克思去了。

父亲年纪大了,山洪爆发肯定见过,知道遇上了基本上不可能生还的。但是他又不可能带着孩子去看山洪,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山洪的可怕?你会发现除了打一顿狠的,让孩子远离山溪,好像一时半会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知乎用户 青皮土豆 发表

没看视频前,我基本同意高赞观点。

但看完视频后(其实没看完),我发现自己被吓到心脏狂跳,身体僵硬,没法离开椅子。

因为小时候挨得打,平均程度也就是这个样子,那种火辣辣的疼痛感和绝望感,根本不能以 10 秒来计算。

我不是坚决反对体罚,因为有其他更温和的体罚形,同时,也有更聪明的警示方式。

爱需要明确说出来,不可以也需要明确且强烈说出来,别在旧的路上重复错误了。

………… 下面是更新…………

认为打孩子就能解决 “危险” 类问题不再出现的人,那去打就好了,说句难听的,国内打自己的孩子,别人报警都未必拦得住。

我反对打孩子,尽量不打孩子,想其他办法其他角度去沟通警示,是因为更倾向于花更多精力和方法去解决” 危险” 问题,“打” 在其中是更像核弹威慑的底线。

还是那话,教育的本质,是资源的比拼,包括耐心、精力、时间、金钱、家长的自我认知高低。主贴里不苛责视频中男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因为他的家庭生活环境怎么看都是普通偏下,对子女大概率属于有口吃的就不错了。

但,不苛责其教育方式,不代表支持其教育方式。

强烈反对,苛责但可以理解,绝对中立,基本认同,非常认同。这是五个阶段,在具体操作时,应该还有其他诸多更细化的意见区域。

所有通过故事、情绪来不断强化 “只要挨打了就不会妄死” 这种逻辑的答案,我都劝大家提高警惕。因为相关性≠因果性,是个非常久远且明确的逻辑推理题了,不要因为放到了现实生活里,就失去你的判断力。

知乎用户 刘恪穆 发表

知乎上的未成年人:

大人要是讲道理一定都听。

绝不犯错,犯了错一定会改。

用手机,电脑肯定只会拿来查资料。

未成年人性行为是真爱。

家长老师都是不懂内心的老顽固。

犯错的孩子肯定是别人家的,自己是肯定不会犯错的。

爹妈每天只能对我无微不至的进行爱的教育。什么?你说你没时间得出去工作。那你俩没钱雇保姆照顾我,凭什么要生我?

知乎用户 叶珞本人 发表

忍不住过来说一句。

大学在读,没生孩子,但是因为规划是教师,从小学一二年级到高三的家教都带过,也算是见识了不少小孩。

只有你真的见过你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不是能用语言教育解决的问题。**现在让家长打一顿哭一阵疼两天,总好过长大了让社会来教育。

我带的一个孩子,家里有钱,宠的不行,不舍得打不舍得骂,天天把吃剩的东西堆在桌子上等父母收。孩子妈妈也是很关心小孩,天天叮嘱他好好学习,给他说学习重要。可是小孩该上六年级了,考试都是个位数。脑子里只有投机主义和暴力解决问题。

我一直记得孩子妈妈给我说:“拜托你了,我现在跟他真的沟通不了。”

这不是典型的慈母式教育吗?可这样的孩子,能有什么样的前途呢?

我宁可孩子以后跟我不那么亲,也不想让他走上弯路。

当然,我是绝不支持棍棒教育的。**一头驴一个拴法,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属于那种你一说我就长记性,去超市只拿一样东西那种小孩,从小挨过的打一只手数的过来,挨过的骂也记不起来几句。但是我妹妹就特别皮,你说她多少她也笑嘻嘻跟你顶嘴,想要的东西一定要,从小到大已经不知道挨了全家多少打,这些打不知道别过来多少坏毛病。

你能说我父母就是虐待儿童棍棒教育吗。

还是那句话,一头驴一个拴法。没必要拿任何一个极端套用给所有人。

至于视频中到底是不是虐待很多人已经讨论过了。第一,父亲拿的是晾衣架,都是照着屁股腿打的,疼,但确实打不出什么问题,青肿两天就没事了。第二,能清楚的听见孩子说,我不下河了。每年溺死多少孩子,难道学校老师家长都没教育过不能下水?现在有些人觉得这是虐待打的轻了怎么怎么样,孩子下次不长记性万一淹死了你能负一丁点责吗?

我看那些无脑抨击的人,才是看新闻看傻了。看了虐待,就觉得所有打孩子都是虐待;看了网暴,就觉得说一句话就是在网暴;看了更多的事,却丢了客观分析的能力,成了发泄情绪的工具。

具体什么情况蹲后续,如果是发泄情绪虐待我立马删回答,虽然目前我觉得不像。别来绑架我,小透明不值得被您的键盘绑架。

知乎用户 曹哲 发表

洪水期间跑去河边玩的确很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不是不能理解这位父亲的愤怒,生气很正常。

对于某些人而言,既然愤怒了,就要发泄嘛,打呗,打完就出气了。

问题在于,这些孩子记住了什么,是真的像其他答主说的那样立竿见影,记住了以后不能去河边?

还是记住了,以后去河边玩一定要躲着爸爸

如果是后者,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很多人觉得让孩子害怕就长记性了嘛~

的确,殴打会让人记住恐惧,但让她们恐惧的不是洪水,而是父亲。

我小时候因为去网吧就没少挨揍,揍完了呢?我不上网了?

错。

我学会了骑车去五公里外的网吧上网,学会了回家前在大马路上逆风飙车吹散烟味,学会了克扣晚饭钱攒网费。

后来呢?

后来啊…… 我家买电脑了就没有后来了 = =

知乎用户 Sosser 发表

看来这真是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高发的土地。:(


「我从所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最骇人、最恐怖、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机构中逃离出来,这就是:家庭。」
——《来日方长 阿尔都塞自传》

不,朋友们,这不是规训,这不是。这是源自野蛮时代还留存在人类无意识里的远古记忆,这是比规训还要直接、还要受肉、还要违逆现代社会秩序的——惩罚。

知乎用户 solmyr. 邱 发表

本人小时候在农村,长江上游,现在是已经是多个孩子的父亲,应该比较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了。

先说结论:不但支持视频中的父亲,而且我觉得他打得太轻了。

不是我喜欢暴力,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从来没动手打过。可是,各位看官要知道视频的背景啊,这是农村 + 汛期 + 野泳啊,这是一不小心就三条人命的事情啊。

本人小时候也喜欢玩水,大部分时候都是有大人陪同,我自己也偷偷去玩,直到某一天,同村和我年纪相仿的孩子,野泳再没回来。我现在都记得他父母当时的悲痛,那种哭,会让在场的人深刻认识撕心裂肺这个成语,眼泪哭干算个啥,差点哭断气的感觉,能想象么?

我们在视频中看到小孩嚎啕大哭,可是对比一下中年丧子的悲痛,这顿打太轻了!

别说什么交流,讲道理,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在生与死之间,在农村汛期,敢下一次水,就要奔着把腿打折来处理。

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视频中三个孩子有大有小,父母不可能没说过不要下水的话,问题是,有用么?小孩子对水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夏天玩水简直是人生至乐啊,不可能靠几句话搞定的,至于什么参观 / 集中教育等,在农村是不可行的。

推荐大家看看

@纸盒勇者

的答案,那么好的条件,也是捆起来打的。

中国人民的生活才好起来多久啊,大家都已经忘记了广大的农村了么?

知乎用户 陛下何故作乱 发表

我忽然想回答这个问题了,这男子好暴力啊,怎么打小孩呢?家庭教育怎么能使用暴力呢?

我觉得,小孩子喜欢去河边玩,父母就应该立马请假带孩子去学习游泳,最好考一个救人资质证书,这样三个孩子溺水的时候也能相互救援。做父母的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万一这三个孩子就是未来的游泳冠军呢?虽然最近山洪频发,在农村小孩子被卷走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几岁的小朋友是非观还不明确,讲道理呢不完全能懂,所以父母要时时刻刻陪在身边,陪伴才是最好的关爱!

上班?什么上班?不上班就没钱?没钱你生什么孩子?反正我又还没有孩子 !

知乎用户 cOMMANDO​ 发表

我不赞同目前高赞的几个答案。

  1. 孩子下水游泳,是危险。但是未成年儿童,监护人是否负有责任?显然有吧?孩子下水,最大的责任人就是家长,首先这个家长就是失职的。

  2. 当然,我们都认同的一点是,家长应当对孩子实施教育,这没错,但是教育的方法有对错之分。用铁质衣架抽打孩子是唯一的教育方法吗?不是吧?没有其他任何不伤害孩子肉体和心灵的教育方法吗?也不是吧?有吧?没有人反对家长教育孩子,不让他们下河游泳这件事,仅就我而言,反对的是 “方式方法”——初衷再好,方式方法错误,也是错误。

  3. 很显然,如果极端推演的话,把孩子绑起来,打断手脚,也可以起到让孩子不再下河游泳的结果,但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不能这么做?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违法的;其次,大家都知道这会对孩子的肉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那么回归到这件事来,暴力对待家庭成员是否是违法的?是吧?这种粗暴的殴打是否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也有可能(虽然概率很低)对孩子的肉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也是吧?

综上,显然这个男子的做法是错误的。再严格一点,涉嫌违法。而且很显然他也习惯于用这种粗暴的和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从法律的角度上看,我会认为,在家暴儿童这一领域,不管有多少理由,越线就是越线了。

至于男子有没有更多和更好的方法,在这个男子的认知范畴和环境中,有没有人告诉他还有更好的方法,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力量帮助他了解和尝试更好的方法——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我和同事在几年以前曾经报导过杨永信的戒网瘾诊所。文章发出之后,许多 “网瘾儿童” 的家长愤怒地给我所在单位打电话,表示谴责。其中有一些还有点交流欲望的,我就会和他们聊两句。聊过之后,我意识到一个悲伤的事实,那就是这些家长(大多是小城镇和农村家长)完全没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只会打骂,往死里打。这在一段时间里没什么问题,打得过嘛,但是当孩子长大到可以还手,可以跑掉,可以反抗的时候,这招就失灵了,他们会茫然无措。而孩子积攒下的怒火和心灵伤害最后又造就了一个充满愤怒的人。你说他们不爱孩子吗?的确也算是爱吧。但他们没对孩子造成伤害吗?伤害可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而这就像一个充满诅咒的链条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

有一个阿姨,很诚恳,跟我说:“现在我知道打孩子不对,但是我以前也不知道啊,我爸爸就是这么打我的,我爷爷就是这么打我爸的,那我也只知道这么打孩子,你说是不是?”

我觉得荒诞的一点是,对于某些家长来说,甚至连杨永信的方法都更先进,更温和——当然,从我的角度看,纳粹用毒气室的确比维京人砍头更先进,也堪称温和。这件事本身就让我觉得特别荒诞,也特别无力,也特别消沉。

所以别找理由了。是否只有把孩子打一顿才能达到不让孩子下水,确保孩子安全的目的?如果不是,那就别用这种理由。你可以说家长无奈,没有办法,这我同意,但这丝毫不能说明这种粗暴的体罚(很显然男子已经失控了)是正确的。换个角度,如果想要中止这个恐怖链条,我看首先是不是从承认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是错误的开始?你国家机构、法律,甚至舆论都不对这件事作出反应,不告诉大家,纵然有千百种理由,也不能这么做,那难道要一辈一辈打下去?

养孩子就是要付出耐心,就是会面对问题。不能使用暴力伤害孩子就是不能使用,这不是个可商量的事情。我没钱能不能去偷?能商量吗?怎么一个 30 多的成年男人用衣架抽几个小女孩,就要谈苦衷了?

换句话说,这么多人体谅父亲,是不是可以用同等的力量体谅一下几个孩子呀?这个父亲是否明确地事先告诉她们不要去河里了?是否在日常给予她们适当的关注和关照?是否给她们安全的环境用于娱乐玩耍?是否和她们日常有足够的交流?这些都不知道,就开始体谅家暴者。你体谅家暴男子的劲儿呢?拿点出来用在孩子身上呀?

错的就是错的。我承认父亲也许有苦衷,也许他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不知道要怎么做。这是个更大的悲剧。但我们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至少,从让他知道,他就是做错了,而且违法了开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小时候是被家长抽过的,当时五年级的我冒着风雪一个人放学后在傍晚登山,没给家长说,直到下山之后才被开车四处寻找我的一个邻居发现,然后我才知道家长为了找到我不仅动员了关系好的邻居和同事以及老师同学还报了警。那天晚上母亲哭着打了我一顿,父亲骂着又准备打我,然后被堂姐扯住好久才放下拖鞋,因为我他们都吓怕了。现在我想想如果当时我把家里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带上去爬山而不告诉家长他们应该会和视频里的家长更加出离愤怒吧。

孩子一犯错,家长就生气,然后会本能想办法发泄,有暴力倾向的家长有时赌博赌输喝酒喝醉都会对孩子这类弱势群体进行虐待,如果孩子做错事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在前因尚未清楚之前,我发现有不少网友都默认视频中的男子是这种家长,这能怪网友?明明是问题以及报道就是朝着这方面偏的,报道出了偏差网友才不需要负责任。

既然前因已经清楚,我从个人角度出发来说说我自己对教育孩子的观点吧,管教也不止打孩子这一种。

常见的家长一般只会在孩子做错事时才会半带怨气半带教育的打孩子,即使打也不会因为要给孩子长长记性而虐待他们。而这种打确实会对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并提高家长的权威感,怎么说,他会联想到如果下河就会被打,就会让家长失望。这样虽然可以保证孩子在未到达叛逆期的时候不会下河,但是等到叛逆期时说不定他会通过唱反调的方式故意下河来反抗家长的权威。叛逆期的小傻子们为了唱反调从而做一些社会所不能容忍的事情多不胜数,这里一一举例有占字数之嫌。多半事情按理来说等孩子长大就知道家长的 “苦心” 了,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心呢。

威信和教训的树立的方法不止是通过耳光和衣架,正确的科普也会加深孩子对这个错误的印象,对洪水带来的心理阴影总比对打骂带来的心理阴影要好,这样也会让你在孩子童年时的地位要高一等,在古代即使是倡导向善的各路宗教也要编出一个恐怖的地狱来吓唬信徒。孩子下河没给家长说的话,大可给孩子看一些被洪水泡久了的巨人观的图片,担心未来孩子会吸毒的话不妨给他看一些瘾君子的图片或者故事,担心孩子变成德棍就给他看一些《辛德勒的名单》。把他给看恶心了他自己也就不会尝试了,然后可以佐以一些常识笔记。如果家长气不过的话可以试着抽根烟喝瓶 AD 钙。

成功的监护人不会让孩子无端死亡或者犯罪。我眼中优秀的监护人一般不会靠打孩子来树立正确价值观(除非孩子太小而且太皮)。

知乎用户 司徒风 发表

巧了么不是,我夫人的父亲,也就是我岳父,也是一个家暴起孩子来特别威武的人。

他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什么文化,对待夫人这个长女,他的教育方式只有两种:

1、平时不管不问,放养。(美其名曰忙~)

2、一旦夫人犯错(甭管大错小错),打。

据夫人描述,他打得夫人双腿流血,趴在床上动不了,不是一次两次。

夫人考试分数没有他预料中那么高,他也可以半夜将熟睡中的夫人从床上拖到客厅一顿抽。

你看,他每一次打女儿,都是有 “正当理由” 的。

都是因为女儿 “做错了”,他打她是 “为了她好”。

但如今夫人拥有了完全脱离父母的经济实力,与我组成了新的家庭,她是怎么对待岳父的呢?

岳父给她发微信,她不回。岳父邀请她吃饭,她拒绝。年节家族聚餐,夫人垂着眼睫毛,连正眼都没往岳父那边扫一眼。

岳父极度重男轻女,他对女儿从小打到大,对儿子却完全不打,甚至碰一根指头都觉得心疼。

难道他不想 “为了儿子好” 吗?

呵呵。

家暴就是家暴。什么理由都不能掩盖这一点。

任何人都可以为家暴者辩护,但你们没办法改变被家暴的孩子的心。

你没办法阻止这些孩子的心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麻木。

他们连自己的皮肉之苦都不在意,他们还会在意你年迈老弱时的痛苦无助吗?

尤其在你还是家暴他们的带恶人的前提下。

我的夫人在那样扭曲而充满暴力的家庭里成长,至今仍然温柔善良得如同天使,这是一个奇迹。

但即便是她这样的天使,对待家暴她的岳父,依旧那么冷漠无情。

她说,她不在乎他变成什么样。

他就算死在路边,也不关她的事。

她还说,他不是还有个儿子吗,他没打过儿子,让儿子养老呗。

她说,对于他的回忆,全都是跟暴力有关的。她想不起任何他陪伴她、温柔对待她的画面。

倒是想起了很多很多他陪伴弟弟,温柔对待弟弟的画面。

夫人冷笑说,我没有报复他,已经是仁至义尽。

我说,为何不呢?莫非夫人原谅他了?

夫人摇摇头。

没有原谅,永远也不会原谅,但算了吧。

懒得跟这种人计较了。

远着他就行了。

知乎用户 清徽 发表

打能教育好这些孩子吗?恐怕不能,孩子只是怕疼,等到年纪大起来,打不过了,或者孩子能跑掉了,打不着了,这父母还怎么教育孩子?

有些自己打不动的父母,就会把孩子送到更 “科学” 的杨永信那里,用更 “科学” 的电击来教育孩子

不打孩子,就有办法教育好这些孩子吗?

当然有,问题在于成本大大提高了,不要说这样的家庭,就是更有钱的家庭,也承担不起那样的成本。

用打来教育,可以说是成本较低,收效较高的。

但是我们是一个现代社会,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更加进步,所以停留在用打来教育孩子上,是不成的。

那么怎么办?当然是政府要增加投入养育孩子的经费,帮助那些人养育孩子。

孩子是未成年的公民,今天在教育上多投入,明天就不需要对监狱多投入。

知乎用户 中年油腻男子 发表

嗨。我家狗都能分清楚我爹是真生气要揍它还是发点小火 你们会不会太瞧不起几个女娃?

你们是不是都没怎么挨过打……

为了避免进步的人士过来批判我我必须要澄清一下

我不支持泄愤式的体罚。也就是 “在外面没本事回家打孩子”。

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但是我支持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体罚 比如一些涉及到生命安全和人生底线的错误。

这个也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

至于说什么 “哎呀讲道理可以讲通”“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 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调皮的娃哪个不是鬼灵精怪能说出这话的你还没他精呢。

“父母的失态” 孩子是看的出来的。别把自己多吃一二十年饭当成多牛逼的积累…… 现在的娃 3 岁都开始学编程了你的 python 能爬网站了不?

知乎用户 里姆​ 发表

不是衣架抽打女童。

就是猥琐 40 个男童。

要不就是浙大包庇 qj 犯。

能不能慢一点……… 稍微想说点啥但是写回答的速度还赶不上你们出事的速度。

我没有这种爸,我爸从不打孩子,我也没长歪,明明就是这些爸不行,别搞得谁家爹都这德行。

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走点儿心吧,人家养猫养绿萝都比你精细。

知乎用户 开轩面场圃 发表

反对所有支持打孩子的答案~

我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情,但不支持他的做法,理由很简单,孩子犯错并不是父母跟着犯错的理由。在体罚的问题上我倾向于认为父母并没有殴打体罚孩子的权力,“打一顿就好了” 只是在为父母推诿自己的责任找理由。

我很生气的是有个高赞答案认为 “当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了事情,打了孩子,就等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尽力了” 狗屁!

父母对孩子的殴打只是让孩子畏惧父母,但是他们懂得为什么不要这么做吗?不懂,他们只是含混的认识到当自己做了某事被父母发现会遭到体罚,然后他们会选择撒谎、隐瞒,想方设法的躲开父母的视线,然后更大的风险就在这其中诞生……

我们之所以成年人,和孩子有所区别,是因为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办法,在不使用暴力的前提下教育孩子,如果你连这都做不到,我认为这就不是成熟的大人,他做的事情只是在把孩子往外推,逼着孩子不再跟他说实话,和他交流,然后这种家长就会感叹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说实话?”“为什么不和我交心?” 但造成孩子和家长关系疏远的问题症结就在他自己身上。等铸成大错,父母追悔晚矣,但他之前的努力,完全是错的!支持打孩子,为暴力找借口,只是为了在造成问题之后,把问题全部归咎于孩子。

欧美澳加日现在法律禁止体罚孩子是因为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法律面前作为一个个体是平等的,父母没有权力,去伤害一个人,如果你做了这种事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果在这些郭嘉,这位父亲很可能面临刑事指控。

柴静当年采访过甘肃某县城一群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集体自杀的事件,最后谈起原因,父母在面临孩子的困惑时的简单粗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本来父母有机会制止这一切,但绝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寻求外界帮助无果的前提下,很多孩子选择了他们认为唯一的解决途径…….

我国现在的网络环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些人年轻的时候不愿意动脑子,暴力解决一切,然后等长大成人之后步自己父母的后尘,成为自己当年讨厌的人,周而复始,丝毫没有进步可言。孩子犯错,大人管教;大人犯错,谁来监督?如果只防范孩子的无心之失,而不去管理父母的故意而为,那我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助纣为虐!

我现在无法理解为什么网上这么多人反对杨永信了,真的,以前我认为网络青少年不管是否是出于感同身受,反对暴行总是好的,但我现在发现自己想错了,他们只要能够给暴力找到理由就会义无反顾的支持施暴。如果是这样,我认为按照他们的逻辑,杨永信确实是在替天行道,在挽救濒临破灭的家庭。而且我更加不能理解的是,一个 70% 用户 25 岁以下的平台,对打孩子居然有这么高的支持率,才不挨打几天啊,就这么迫不及待?如果说打孩子都能算父母对孩子教育方面进行的 “努力”,那么我们必须承认“996” 比这有意义的多。

孩子是否有失当的地方,和你是否有权打孩子是两个问题,法律之所以让人敬畏,就是要逼着自以为是强者的人去平等的和对方说话,逼着他去想出暴力之外的办法,这样的确无法百分百杜绝意外发生,但百分百杜绝意外本身就不存在,任何事情都有一定风险,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风险降低,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在我们的教导范围之内去探索和游戏。

知乎用户 起名困难症 发表

我是不赞同用打来教育孩子的,但是有个前提:家长有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看视频中房间的陈设,家长以及孩子的穿着,应该是很典型的农村家庭,条件不太好。家长很大可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指望他能用比打更合适更有效的办法是不太可能的。的确如不少答主所说,打孩子是家长无能的体现。问题是家长无能,孩子也生了,你说咋办吧?在这种情况下,**我是认为打总比不管强的。**当然,要控制力度以及打的位置,不能把疼痛教育变成虐待儿童

知乎人均 985,肯定会有比打更合适的办法。但是很明显这个家长不是知乎 er,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管教孩子了,虽然办法粗暴,虽然可能不仅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但是总比不管强。在大家看来他有很多更好的选择,而能力局限性导致在他眼里只有一个。

解决的办法: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长。

知乎用户 Silver Crane 发表

这话写给真心希望子女能够更好的家长们:

或许你十分急切地盼望自己手中的鞭子,能够成为治好子女容易犯错的良药。

你觉得这份药对子女虽苦,但是有效。

你是对的,一次鞭打,可以胜过一百次好言相劝。因为不识好歹是孩子的本性,当他们像你一样,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时候,他们也就不是孩子了。

当你举起鞭子,准备用这副良药治愈你的子女的时候,请你看着手里的鞭子,想一想,当这鞭子一次又一次落在你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可曾有被它治愈呢?

你真的因为被打过,而再也不犯错了吗?

或许有很多人都打过你,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你从他们的身上感受到关怀了吗?

仔细回忆你犯了错,被人惩罚的时候,那时候你希望鞭子更凶些,罚金更高些,好配得上你犯的错,还是希望能够被处罚得轻一些,被打得少一些呢?

或许你依然希望子女能够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多过让他们好受些的愿望。要是他们一直都被宽恕,他们或许意识不到宽恕的存在吧。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请你设想一个充满了 “善意提醒” 的世界吧。在那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更希望他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都认为放人好受些的仁慈反害了他人。当你偷窃,你的手一定会被砍掉。这样你偷窃的可能就被彻底治愈了。当你说谎,你的舌头一定会被割掉,这样你就可以放心,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说谎了。

你真的希望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吗?

当你要求正直多过要求宽恕,于是让鞭子落在子女身上的时候,他们又会在你的行动中,悟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观来呢?

或许在被鞭打的当下,他们很快就能学会像躲避鞭子一般地,躲避你指出的那个错误。但是他们在将来真的只躲那个错误吗?为了少在你面前留下被打击的可能,他们会穷尽自己的智力的尽头,去揣摩和回避一切可能被打的事情。这在你看来可能是一件好事,小兔崽子可算知道害怕了。可是对于子女来说,挡掉一件灾祸的恐惧,也为他们挡掉了一百种无害的欢乐。

他们最后只能在你面前郁郁寡欢。因为在他们的视角看来,故事的版本是:在你面前肆无忌惮地欢乐,总是能被你挑出来问题,到时候又得挨打了。

你若不为子女留下可被宽恕的空间,你若始终善于制造恐惧,那么当你成功的时候,你的子女也就彻底地为你封上了他们的内心。因为没有人是可能在那个 “善意的世界” 长期立足的。而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子女的体验看来,分分秒秒,都在 “那个世界” 里,寸步也跑不脱。这对人而言是非常绝望的境地。一旦这样的局面形成,你等于失去了你的子女。


你不必是一个永远笑脸待人的父母,但你首先得是一个能够宽恕他人的父母,你才能在指出子女错误的前提之下,不至于失去他们。

你也不必是一个处处都能做正确榜样的父母,但你首先得是一个能够承认自己错误和局限的父母,你才能够在做出了令子女伤心的举动之后,有机会挽回他们的心。

暴力的倾向,是人难以克服的部分,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这是无法彻底根除的。所以当你做了使用暴力的父母,不必非常自责,因为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全是你的错。你先试着宽恕自己做错的事情,然后,对子女的宽恕才有可能被他们所理解。

但如果你不为使用暴力而感到任何的自责,这却是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如果你不能推己及人地想到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的话,恐怕只有你子女在成年之后极大的宽恕,才能救赎你在它们儿时犯下的错误了。

知乎用户 菠菜 发表

都已经只是网上敲键盘了,咋敲来敲去还是讨论劳动人民怎么自救啊?

只讨论自救需要那么多键盘配乐吗?

那么多答案都是农村人就是这么打大的,没事,让他们继续打就行了。。。

什么意思?打出啥了?从小被打大的孩子们现在纷纷一边打键盘说打就行了,一边又说直到现在农村里仍然有每年要淹死几个孩子的传说!

我键盘就说阻止儿童落水拿干部开刀,意外一个随便下台一个乡长镇长县长教育规划民政等等等等局长部长。。。意外一个下一个,意外两个下两个,长官负责制,就和我们现在防新冠一样。至于哪块的长官我的键盘也不懂,抓阄都无所谓。

别和我说孩子意外和社会环境没关系,都是家长打的少。农村娃挨揍的多,咋还是落水的多?至于怎么发展社会环境防意外我一个键盘侠当然不知道,但我们国家的干部还能没有执行力不为人民服务吗?我不信。

别啥办法都要劳动人民自己想,不心疼自己心疼当官的干嘛?中国那么大,996 都一把一把的前赴后继,这个干部想不出来下个干部上,还能没人肯当官吗?

知乎用户 止溪 发表

无论如何,打孩子是无能和无用的表现,且伤害着孩子的心理和自尊,同时隐藏着不少风险。

曾经有不少这样例子,几个孩子偷偷去游野泳,有孩子溺水后,其他孩子没有营救,甚至不敢喊旁边的大人,事后还选择隐瞒真相,差点连尸体都找不到。

孩子为什么不敢让大人知道自己犯错了?看看视频中大人的态度就明白了。

体罚只能让孩子徒增对大人的畏惧,大部分时候并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本质。这种粗暴的方式反而隐藏了更大的风险。

药家鑫撞人之后,为什么不去救人,反而还要杀掉求饶的伤者,除了他自身的恶,还因为有一个不允许他犯错的父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恐惧。

恐吓是最简单的,但绝不是最有效的。况且体罚后,孩子往往不是害怕做这件事,而是害怕做这件事被父母知道。想让孩子知道溺水的风险,带她去看一下科普知识,了解盲目下河的危险,甚至看一些死亡案例比打她一顿效果更好。

只是前者太消耗精力,远不如打一顿爽快罢了。

知乎用户 墙头草栽培家 发表

今年这种天气,各地水位都在上涨,三个小女孩下河游泳……

我们不提倡体罚,但是如果事情发展到了这种情况。我是支持体罚的,通过暴力断绝下河这件事。

道理可以慢慢讲,命没了就没了。

每年淹死的小孩不少,今年这种水位集体上涨的年份可能淹死的更多。

给各位父母一个建议,如果自己没本事让孩子心悦诚服听自己的,没能力控制孩子不去接触危险活动,又不想让孩子面对生命危险,请勇于当个恶人。

暴力对于教育没有半点用。

但是暴力有威慑作用。

哪怕孩子因此恨你,也比下河游泳淹死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能理解这位父亲,但打真的不是办法,有些时候还会起反作用——孩子躲着父亲下河,甚至为了不让父亲知道自己去河边玩用尽手段,其实会更可怕。

我小时候就是这类人,甚至只是为了瞒着父母,差点死掉,想想也是命大。归根到底就是我惧怕父母,甚于惧怕危险,而从未意识到父母是保护我的。

所以面对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尤其是这种人命关天的问题,必须要直截了当地赤裸裸地解决问题才行。

要让孩子害怕洪水,而不应该害怕父亲。

————————————————

借用我以前的一个回答。

我真心觉得对于吸毒这类的公众宣传不必说套话,直接把那些会引起人生理不适的密集恐惧的恶心的照片赤裸裸地给他们看,告诉他们吸毒就会这样,让他们想到就恶心呕吐全身发抖。

以前很少遵守交通规则,直到去学车的时候,在考点被强制要求看宣传片,那一幕幕惨烈的血腥的车祸现场,我回家就吐了…… 我现在超级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一定要前后左右观望。

人性本皮,劝是劝不了的,要恐吓才行。

———————————

看到有些答主的句型:“我不管 xxx,总之只要 xxx 就是 xxx。”

自由大于天,命都可以不要,就要安逸。

完全没有意识到人类可以生存下去,本来就没有那么的天经地义。张口闭口精神健康更重要,而不在乎身体的安危。

命都不要,就要自由,身体的危险都不顾,就要精神的安逸。

哎?这配方怎么有点眼熟呢?

知乎用户 莫亦希 发表

这样打有用吗?我小学时候因为总是不做作业偷看课外书,天天挨打,巴掌鸡毛掸子拖鞋底皮带都挨过,屡教不改,直到初中以后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制力了,才不再挨揍。以我多年挨打经验,第一下是巴掌,几巴掌之后不解气,找到鸡毛掸子,鸡毛掸子打秃了,再换拖鞋。每次开始都想着打两下气消为止,然而气不会因为多打两下就消,反而会越打越气,直到她打累了,我也哭累了,然而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妈的影响,我再小一点的时候脾气很暴躁,一旦上头无法控制的那种,摔门甩脸子都是常态,三年级那年因为被男生招惹,而老师没有主持公道,就在数学课上当场掀桌子把书包扔到窗外大喊大叫了半个小时,全班都在哄我,扔出去的书他们捡回来我又继续扔,闹得全校都听到了,那段记忆我事后回想都是一片空白,只知道原本铁质的铅笔盒已经被摔得扭曲对折成两半。我以为我妈一定会打死我,但是她没有,她甚至没有骂我,只是让我在旁边看着她一个一个向老师赔礼道歉,但是从那以后,我的性格温和了很多,再也没有失控过。

我没有带过小孩,但是以我自身的经历来说,一旦采取了暴力,就算暴力之后再去讲道理,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很想知道像视频里年纪的小孩,这样打有用吗,她是真的明白了下河很危险吗?她们下一次路过河边,是选择不去玩耍,还是选择我行我素但是绝对不告诉父母呢?

而且我个人觉得,就算棍棒教育,也不要在气头上打,就像老师打手板一样,应该是一种克制的惩戒,而不能是发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暴力视频,两个人产生口角,刚开始拉开也就拉开了,一旦动手,从一下两下的推搡,到脚踢牙咬,到最后一方昏迷,另一方还不解气举起石头石头照着头砸,这个过程中生气是从骂骂咧咧到暴跳如雷的,暴力只会加重生气程度,继而冲昏头脑,气头上的人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次克制住了知道不能往死里打,下次呢?

知乎用户 无衣 发表

对于那些觉得可以接受男子抽打女童这件事的人我就想说……

真就觉得暴力是教育啦?

我以前做错了事情被我爸打。

我下一次不会去做不是因为我知道那件事是错的 而是我害怕被发现了会被我爸打……

所以当我有一定的把握认为这件事情不会被我爸发现的时候,我依然会去做……

如果不幸被发现了,我还是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觉得这次太不小心了,下次不能让他发现……

嗨呀,你这样是不是会说 “那就打到你想都不敢想。”

那这样的话那我只能给你扣 666 啦,没什么和你好讲的,真就养宠物呢?你家孩子听不懂人话吗,你非要打?就算是你说他屡教不改,那问题究竟是他听不懂人话还是你人话说不像呀?

当然我认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抓住孩子那个点,在教育之后能让孩子真心改过…… 所以在你能力有限的情况呀,适度的武力威胁我可以理解,但是真没必要说这玩意合理好吧。像那个家长那样就更别了吧。

暴力≠教育,讲道理≠教育

讲道理讲不听你就只能用暴力啦?其他方法你找没呀?

都这么久啦,大家的教育理念怎么还停留在古早世纪呀,你可以说 “暴力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是这玩意都多少年了,你咋还没找到那个办法呀,还在这用暴力呢?真就孩子熬过来长大了觉得自己孩子肯定也熬的过去,,所以就这样一代一代,就没想过要改进一下?思想咋恁僵化呢?

接受友好讨论,但是我今天心情不好,你啥语气我也啥语气。

—— —— —— ——

至于我的看待,,,就教育理念得革新呀!家长这样做我也能理解,不过我只是能理解原因,能用一个因果关系推出来他为什么这样做,而且也理解这个因是哪里来的,但是对这件事我强烈谴责!我一点都不承认他的正确性,,合理性勉勉强强勉勉强强可以承认一点,但是我真不想承认,就离谱。

我说教育理念要革新…… 你也别让我说出来咋革,等我到时候有了孩子先试验一下再说吧嗷。

而且我的想法直接把儒学一套父父子子的尊卑体系推没了…… 怎么样我也不知道,谁让我没试过呢~

你可以等我八年后告诉你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知乎这个问题下面的的回答,我终于知道山东杨永信网戒中心,豫章书院这些机构存在的真正原因了。

也知道为会有牧民这个说法了。

也终于明白为何要对这些人采取高压措施,而不是温和方式的真正原因了。

嗯,看来还是应该要好好牧民啊。

补充一个真实事件。

小时候一个同学,成绩很差,老师同学都不喜欢她。

我因为和她住的近,熟悉一些。

她母亲是幼师。

有一次在她家,她犯了错误,她母亲就开始打她,非常暴力那种,我吓得心惊胆战。

然后,她中途一直在哭。

打完了,她母亲打累了就休息了。

我看她,她就用带着泪珠的脸望着我。

和我笑眯眯德说,我们继续玩吧。

嗯,惊悚。

暴力成为一种工具后,被打的人也就习以为常了,甚至能够享受期中了,除非暴力升级。

我猜,视频中的这个父亲下次要教育孩子要买狼牙棒了。

知乎用户 鸭先知 发表

自由主义或者说个人主义最好长期和我国现行的体制共存,他将会提醒我们不会陷入暴力的狂欢,我们取得的成就也会昭示着它的荒唐!

知乎用户 li ian 发表

发现知乎的网友可能真的比别的地方的人生活更顺遂一点,这种顺遂的人生也体现在人均 “爱女如命”,人均 “生活美满”,看到这种视频第一时间就是代入自身,不是 “打得好”,就是 “虽然我下不了手,但是理解且赞同这位父亲”,然后脑补一大出这个父亲(自己)每打一下就心痛欲绝、夜里暗暗落泪的戏码。

似乎不旗帜鲜明的支持这位父亲的做法就显不出自己为人父母的情真意切、艰辛悲苦。

但是这些为这个父亲摇旗呐喊的人有没有想过,也许、可能、maybe、万一这个父亲并不是那个每打一下就心痛欲绝的你,并不是那个在夜里暗暗落泪的你,即使这种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你还能心安理得地高呼 “打得好” 吗?

我不敢断言这个父亲就是施虐者,但我更不敢断定他就是那个 “爱女如命”、“打在女身痛在我身” 的你,我只希望调查结果尽快出来让我安心,不用每天一搜。

不用给我发小孩淹死、撞死等意外新闻,把死搬出来似乎打断腿都显得理所当然,这种奇葩的逻辑能说服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能给你找很多被打死、打残、打疯的案例,但是我不会去找,因为我不觉得这有很大的意义。


以下是原回答。

看这个问题的回答之前我没看视频。

所以看到清一色的:父亲是为了让女儿不要下水,不打不知错。

我觉得挺对的,我小时候顽皮捣蛋父母也会打我,虽然有时打我打得狠也是加了发泄的情绪,但是总体没把我打坏。

但是看了视频之后。。。。我黯然了

对这个视频,至少我说不出 “不打不知错” 的话。

我不是教育专家,我不知道 “教育孩子”、“发泄情绪” 和“虐童”之间的线在哪里。

但是你跟我说这个视频里的父亲只是在 “教育孩子”,我不敢苟同。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村里面卖面包人家里大我几岁的小姐姐。在某一天,我抱着面包在啃的时候,看见小姐姐披头散发、衣衫不整、身上一块青一块紫、一脸惊恐地狂奔,后面是她拿着鞭子骂骂咧咧的妈妈,在水沟旁被她妈追上了,她妈一把将她推到水沟里,然后揪着她的长发,一边拖拽一边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小姐姐衣服差点被扯烂,头发被揪下来几撮,一边尖叫,一边躲闪。

我当时吓呆了,周围很多大人围观,他们有些劝道 “别打那么狠呀”,有些则说” 小孩就是皮痒不打不知错“,然而没有一个人上前阻拦。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小姐姐被揪在水沟里鞭打的场景时不时会浮上我的脑海,有时很想问熟人那个小姐姐现在过得好不好。

很多人说不打淹死了怎么办,当把死搬出来,一切似乎都理所当然义正言辞。那个小姐姐的妈妈大概率也会用 “不打她 XX 怎么办?” 来为自己辩护,然而多年以后,我想起当年那个可怖的场景,想到的不是“她妈妈不打她她就 XX 了,打得好!”,而是

“那个小姐姐现在过得还好吗?”

知乎用户 哥德巴赫 发表

现在下河是作死,的确该打,但是 18 秒那里疑似抽到头了,视频太糊了,好像头发被抽飞了,不知道打到脸没有(截不到那个画面,但就在 17,18 秒左右)

要打固定住再打嘛,边抽边跑有点不妥,女孩子打到脸就不好了,还有先自己冷静完,再教训别人,这种…… 有点像发泄,打的也有点重。

有些人就是不打就放飞自我了,暴力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就像枪一样,要看使用者是谁,暴力可以教育出很懂礼貌性格很好的孩子,同样可能培养出自卑厌世的人,所以关键是使用者(有时孩子的性格也很重要),社会之所以排斥是因为滥用乱搞的家长太多了,那种把孩子当成私有物品的人才是社会毒瘤,这个暴力的程度也很难掌控,一不小心就搞成家暴了,加上法律在这方面有点….. 法律法规只管了那种打出伤残的例子,其他就霍霍稀泥了事。

所以说杜绝教育中的暴力是很难的,有些人的确需要一点点暴力手段,只要不乱打,掌控好力度 ,打完后好好交流交流,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但是,上述的基本不可能发生在现实中,现实:啪啪啪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死孩子只考这点分啪啪啪啪啪啪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在哪交流?梦里吗?更甚者会用更恐怖的手段让孩子达到心中期望,家暴就应运而生,所以家暴和教育中的些许暴力是界限是很不清楚的 ̄m ̄)

不打:脸皮厚的熊孩子放飞自我

打:掌握不好程度,容易打出心里问题,搞成家暴

这就要看家长如何抉择了,错的不是方法,是歪曲方法的人

ps. 额,那个最好不要用暴力哟,程度是真的不好掌控,很多时候你觉得看起来不疼,没有很大声音的吼他们,有好好安慰他们,但是…. 不要你们觉得,要孩子觉得,他们才是承受方,有时家长的安慰更像恐吓,但家长丝毫不觉得。还有,一定不要打乖乖的孩子哦ヽ (≧Д≦) ノ

知乎用户 江睿谨 发表

有啥好规避的,我小时候,不提了。

那个惨~木棍都直接断的那种

从小家里就教育,不要去河边,不要去河边玩水。

在农村,一个暑假之后,总有听说有人溺亡 。

我知道的就有一个

跟我一起长大的发小,淹死了。

那年他 11,我 10 岁。

一晃他家后来生的妹妹都上高中了,他却在停留在了那年暑假尾。

他还不是自己去的河边,听人说是在家门口桥上,把衣服扣在头上,失足下去的。

等到找到他,衣服扣在头上,人已经溺亡水草边很久了。

我从外婆家过完暑假回来去他家,他就躺在了他家客厅。

父母哭的撕心裂肺!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我连他啥样都不清楚了。

他妹妹怯生生的,基本不认识我了。

偶尔我回家过年,他父亲拜年串门见到我总会提一句,你今年多少,我家大的今年多少岁了。

这真是人间惨事啊,所以我可以理解视频中家长的做法。

打痛一次,矫正行为,受益终生。

不要见风就是雨,棍棒教育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是防范某些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知乎用户 vczh 发表

只要不敢剥夺监护权,这种事是没有尽头的。

知乎用户 无良谢九 发表

小时候母亲出门学习,父亲作为工程师经常去工地,不得已带着我去了工地。

那是 20 多年前,彼时工地管理不如今日,可谓危机四伏,有些各种各样的坑和裸露的电线,动辄要人性命。

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学生而言,对这些危险都是没有概念的,我只觉得工地上大型机械和各种工地废弃物很有意思,所以一到工地就左顾右盼,十分新奇。

父亲很忙,没时间管我,把我托在办公室便去风风火火地办事了。但我性子好玩,办公室的大妈压根管不住我,每次都被迫到处寻我,动不动就动员其他人一起找我。

父亲知道后,对我经常言语批评,但他也觉得这样效果不好,长此以往,我大概率会出事。

那怎么办呢?他问了一下一个工地上的老员工,那老头幽幽地说,这个好办,但是你要狠得下那个心。

第二天,再去工地的时候,父亲先是带我逛了逛,说了一些这个要躲开,那个要避开等等,我一个没记住。

然后他走到一个地方,拿出两根看上去其貌不扬,花花绿绿的电线,说,这个很好玩,你要不要玩一下。

父亲都那么说了,我当然要去玩了,于是接过电线。

对的,接了两根通电的电线,是父亲改造之后,确保不会伤害到我以后才给我的。

那是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痛感。

当我甩掉电线之后,哭了出来,父亲把我抱过去,问我,知道这个的厉害了吧。

知道了。

以后还乱跑乱摸吗?

不了,我以后哪儿也不去了。

好,记住这种感觉哈。

以后再上工地,我变成了胆小鬼,童年时期相安无事。

回到问题本身,下河游泳摸鱼抓虾致使儿童溺水而亡就像当年那些危机四伏的工地一样。你必须要让儿童认识到危险才能让儿童远离危险。当然这个父亲不可能像我父亲一样让小孩子们体验溺水的感觉,那基本的痛觉印象都没有的话那就是在敷衍了事了。

我家处在长江边,老家在支流边上,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同学下河玩耍或者仅仅是在一条水沟玩耍,但很不幸,每一个阶段,同年级都有人因此去世。

残酷的死亡面前,这位父亲和我的父亲一样,基本除了让孩子对靠近危险心生胆怯以外没有其他办法,温和的教育的确对孩子成长有利,但它会放纵孩子,让孩子踏入危险的边缘,稍有不慎,迎接他们的,就是死亡。

因此,这个父亲没有什么错,这个问题给江河边上的任何一个家庭去解决,棍棒教育都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

知乎用户 后知后觉的蝉 发表

何不食肉糜?

知乎用户 摇头爵士先驱 发表

谁又不是没当过孩子,一个视频能代表什么?

你看到孩子被打的很惨,首先这为什么被拍下来发到网上,然后判定为什么打孩子,是否责罚过重。

这些问题给不出答案,就不该去关注,不该去评价。

就比如这孩子做了偷东西故意伤人这些事呢?或者做了严重危机自己生命的行为呢?想教育又不付出,如果这社会有十全十美的方法,那可能也不用刑法执行了。

知乎用户 灰小机 发表

昨天我还在回想,我这辈子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就是十来岁的时候和小伙伴下河游泳那一次,我甚至在想,我现在的一切是不是都是濒死前的幻想,而我实际还在那条小河里马上要被淹死。

九十年代南方的农村小孩小学放学后父母并不会掐点在家里等着或者去学校接送,炎炎夏日下白天又如此漫长,放学之后日头还是很高,所以总是会跟着那些比较调皮的同学出去玩,有时候就选择去河边游泳,那些比较皮的孩子大部分都会游泳,而我则在河边的小水坑里试着用两条腿打水。打了几次水以后,明明不会游泳的我,居然试着一蹬腿冲进小河里,流动的河水和水坑里的静水是两码事,逆水游了两下后就我开始下沉,溺水的人是真的不会呼救的,我当时就是脚试着踩水,而两手在上面乱打,但嘴里没法出声,因为要利用浮出来那一会来吸气。这时候和我玩的最好那个小伙伴看见了,游了过了推我的后背把我推到河边,其实只是短短十来秒钟,可我却经历了一场生死。

在那次以前,也经常去河边玩,每次过去的时候都要经过村里的一大片农田菜地,所以经常人还没走到河边,就被菜地里种菜的亲戚告状了,刚到河边就被闻讯而来的家长逮回去,相信我,即使被扫把上扯下来的逐条抽到满背都是血痕,即使在堂屋里跪上一下午,也拦不住我和我弟出去河边作死。那时候还觉得那个亲戚讨厌,每次都告我们状。

只有那次差点死掉后,我才远离了镇上的那条河,而那条河,至今任然保持着每年吞噬两三条人命的频率。才知道那个讨厌的亲戚多少次让我们避免了死亡。

小孩子是很难知道生的可贵和死亡的恐怖的,用衣架打也只是想让她们记住罢了,希望这些孩子真的能记住吧。

至于家庭暴力,无缘由殴打虐待小孩我认为才是家庭暴力,在小孩犯错甚至是下河这种差点要命的错,适当的可控的有理由的打一打手心和屁股,并不算什么家庭暴力。

知乎用户 半年一次的邂逅 发表

“这种暴力手法是不是家长对教育的一种粗暴的偷懒方式”

这句话你说对了。

但是在这个事例中,我 100% 赞成偷懒。

不偷懒的方式当然有,但是缺点就是:费时间。

想让孩子明白洪水的危害,还不采用体罚手段,这起码要教育一周多,潜移默化。

这期间孩子的安全靠题主您来负责吗?

所以,体罚这种时间最少、效果最好的方式,无疑是最适用的。

至于什么给小孩留下阴影,说得跟谁没挨过打似的…… 小孩的阴影不会只因为挨打而产生,而会因为无故挨打、莫名挨打、有理也挨打…… 而产生。

只要父母的教育是正确的,体罚的动机是正确的,这种程度的体罚完全不会有事。

知乎用户 老伍亨 发表

我觉得,这个爸爸的暴力殴打,是一种敷衍的教育,他下意识直接宣泄了他的愤怒,而非合理的教育。但凡打,不至于到这种让一个成年人都觉得鼻子发酸心惊胆战的程度,但凡教育,不应该掺杂个人情绪发泄。

你们自己代入三个小女孩,那个被殴打的时刻,你们会想些什么。绝望害怕的时候还会想着我以后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玩水,爸爸是在教育我。还是什么什么都不会想大脑空白。要是想不出,八成没挨过这样的打,要是想得出,你们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

都 2020 年了,还有人想着,视频中的殴打是正确的可接受的。那些高赞就像冷冰冰的机器,站在上帝视角冷漠的宣判,那三个小女孩是因为汛期玩水才被殴打,合情合理。你他妈们这样打你们的小孩吗,就像在狠命的抽一头猪?

这个爸爸该生气吗,该,该愤怒吗,我只想说去你妈的。这个爸爸情绪明显越界,就像我打碎了个碗你狠狠骂我一顿,这就是你的情绪界限有问题。有人可能说,那已经不是一个碗的事,那可是人命。对,那是人命,所以不应该更加正确耐心的引导,就该升一个等级直接出现视频中的殴打?

最后说一段,真的希望那些所有支持暴力教育的答主,亲身感受一下视频中的殴打,至少代入一下吧,真他妈觉得你们是从小没挨过打,你们没办法明白无处可躲,火辣辣的感觉落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好像永远不会停止的殴打是什么感觉,绝望的感觉是什么,那是情绪上的崩溃,那种绝对的力量的碾压无法反抗的感觉,被打时,脑子一片空白,鼻涕眼泪横流,只会不断的哀求,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高赞回答冷漠无比,新增回答一片冷嘲热讽。没挨过这样的打的人,纷纷赞同,挨过这样的打的人,因为反对就被批温室里的花朵。

知乎用户 娜珈 发表

看了视频,看了前因后果,也看了各种答案各种声音,也想聊一聊。

我反对家暴。孩子从来到世界的一瞬间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他弱小,不得不长期依附于家庭和父母。打骂和控制毫无疑问是残暴的,错误,低效的。

我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我有教育孩子应有的知识储备,我有相对充裕的监护时间和经济条件,我也有和孩子沟通的耐心,我在自己成熟稳定后才迎接了孩子的诞生。

但,我有没有自信孩子绝不会去接触危险的事情?没有。

这可能是和很多拥有正确理论但没有孩子的答主最大的区别。

很多时候,看到没有子女的人谈抚养和教育,难免有一种 “说得很对,但什么都不懂” 的感觉。

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子女的人谈家庭教育,会不自觉地放大教育的作用,默认做了正确的输出就会得到好的结果。但同时他们会忽略人类的先天性格差异巨大,有些孩子叛逆心理从小就极强,有些孩子天生恐惧各种危险,不要说下河游泳,就是走在海边都会哭起来。有时一个孩子行为谨慎,不一定是教育得当,认知过人,很可能是他的天性就不喜欢这么做,不喜欢挑战。孩子就是孩子,哪怕他 10 岁将「危险大百科」倒背如流,12 岁身高就超过了成年人,对 “需要承担的后果”“命运的无常” 这些事,认知依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同时,在没拥有一个孩子之前,也很难真正感同身受「子女夭折」在父母这里的严重性和无力感,你就算做了能做的一切,也可能依然需要一点运气。从做了父母开始,就会胆战心惊地恐惧着哪一天有五秒钟发生意外,我永远失去他,每一天。可能是溺水,可能是车祸,可能是和其他孩子打闹,只需要三五秒,一次失误。

说到感同身受,我曾经很喜欢看一个节目叫「交通事故 video」,每天每晚都看,甚至在产房挂催产吊瓶时候还看了几期。直到我的孩子出生,我没有办法再看这样的视频了,死亡忽然变得很重,一旦看到小孩身亡的视频,我都会陷于一种极度悲伤和痛苦的状态中。

曾经有个新闻,是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在迪士尼游玩,忽然湖里冲出鳄鱼将孩子拖曳沉底。父亲勇敢地与鳄鱼搏斗,但没有阻止悲剧发生——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在海边游玩,我的感受是「天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太不幸了,这个父亲一定很难过,迪士尼要承担责任」,而我的朋友坐在沙滩边上说不出一句话——他的孩子和这个死去的孩子一样大,而我当时没有孩子。

说这件事就是想说明,即使我是从小阅读量很大,共情能力很好的人,在我没有真正拥有一个孩子之前,我对失去孩子这件事能表达出来的全部,都是极为肤浅的。我能想象到这位父亲会恐惧,绝望,整个家庭会陷入痛苦。但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而当我的孩子出生以后,不需要任何文艺手段来烘托,我能想象到这样的痛苦了。他们太弱小了,他们的皮肤不能适应地球干燥的空气,他们看不见,他们的手指会紧紧抓住一切能抓住的东西,除了哭泣,他们无法表达,他们只能依赖他人,在长达十余年的生命中,没有自己的住处,没有钱,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危险,他们天真,活力充沛,充满爱,又无助——拥有一个孩子,让我更加厌恶这世界上虐待辱骂孩子的人,所有的孩子都该被善待!拥有一个孩子,也让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视频里的父亲,失去孩子太痛了…… 这种痛,和这世上其他的痛苦都不同,孩子溺水死亡可能只需要一小时,而父母将长期甚至是一生在痛苦中沉溺,他们会一直活在那洪水中,当看到一个差不多大的孩子时,当想起温馨的回忆时,那种痛都会卷土重来,每一天,都装作一切已经过去了,但它不会过去。

在这种时候,讨论如何家庭教育其实是很苍白的。这个父亲抓起了衣架用最原始的方式打孩子,一百个一万个人都知道这是错的,但很少人能回答他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避免失去孩子。我也回答不了。

如前面所说的,我依然不同意家暴,我也不会家暴,我会倾其所有,给他好的科学素养,安全教育,给他更好的娱乐,更全面的监护…… 在坏运气之外,做我一切能做的。

而视频里的人可能没有这一切,也许生存的艰难才是他最需要面对的事情,他可能没有正确的认知,可能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 “要求孩子听话”。可能他的爷爷打爸爸,爸爸打他,他又打了孩子,可能他分不清恐惧和愤怒,也来不及想打了是否一定有用,只想让孩子们长个教训,离河边远一点。

他这样做肯定不对,但做对的事情可能代价非常高,可能有很多家庭都办不到,而他们在办得到之前就需要生孩子,我们也不能阻止他们,只能希望他们拥有一点好运气。

这是一个没用且沮丧的答案,即使你不认同,也还是祝福你家宅平安,在 2020,这已经要花掉很多很多运气了。

知乎用户 逸闲​ 发表

我记事很早,

记忆里最早的一次挨打是因为吃饭满盘子扒拉,被父亲抽了一筷子。

去年过年时跟父亲确认,他说应该是我三岁左右的时候,刚学会用勺子。

这一筷子,我记得将近四十年。直到现在,无论在外面还是家里,我吃饭夹菜依然规矩。

回到正题,这是家庭暴力吗?

我认为不是,家庭暴力不是家庭武力。我听不太懂视频里的方言,但是我听出了最后挨打的小姑娘说了句不下河了。这说明,姐妹三人去河里玩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小学五年级,跟同学去家乡的母亲河游泳,彼时我还是个游泳健将,虽然因为救人差点把自己搭上,但自己一个人在深水区是不怕的。五年级毕业的暑假很漫长,一次游泳回家,母亲问我去哪儿了,我说去同学家玩。母亲用指甲在我胳膊上划了一道,出来一条白印儿。又是一顿毒打,那种老式墩布的棍都打断了,我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星期。

为什么打我,一是撒谎,二是下河。

家乡的母亲河一年应该得有七八条人命。

这顿打我依然记忆深刻,直到今天。

这是家庭暴力吗?

不是,这是强烈的不安和后怕,以及不希望再发生类似事情的恨,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没出事儿,怎么都好。出了事儿,没有后悔药。

希望三个小姑娘都好好的。

知乎用户 迎秋剑客 发表

我在想,和穷凶极恶的罪犯相比,孩子犯错的情节是不是显著轻微?改正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多了?那么,凭什么我们的社会认为罪犯关几年就能改邪归正,而连对罪犯都不适用的肉刑,就一定得施加在孩子身上才能让其改正错误?如果觉得应该打孩子,请支持对罪犯使用肉刑;如果觉得对罪犯使用肉刑不妥,请不要支持打孩子。否则就是双标。

我身边做了父母的朋友们,对孩子主要是言传身教,偶尔犯了大一点的错误,也主要是通过罚站、禁足等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惩罚,很少有打孩子的。目前看来,也没有哪个孩子因此就废了。

知乎用户 云和极光 发表

一年级自己偷偷过马路去小商品市场买东西,被我妈发现打了我。

二年级非典的时候带着弟弟妹妹在河边钓虾,被我大舅发现打了我。

还是二年级,骑自行车上三环,被我爸发现打了我。

三年级的时候想买个书包,我先去看了再带我妈去看,我妈发现我去的那家店老板是一个中年男子,而那家店在角落,还只开了个小暗门,我妈给我买完书包回家就打我了。

这几次被打,到现在我也心服口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评论才知道原来有人不是这么长大的。

题主描述成了 “毫无人性的施加于儿童的暴力”,普遍存在于我国多年,感谢互联网和手机视频的普及让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更好的公开(而不叫曝光),文明进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家庭教育“可能有一点点问题”。如何规避?没有什么好办法,结婚的时候好好考察对方(不止对男方)的家庭教育背景、是否有暴力倾向,生孩子前先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对待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家庭暴力” 发生后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一次无效后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向舆论和媒体求助,及时“止损”。

有人说把这样的家长抓监狱里关几年,那全中国的监狱要挤爆了。对于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存在的普遍现象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可以一夜立竿见影 “规避”(包括立法,法律更多的是让我们 “冷静”),我们能做的,一方面保护好自己,一方面现阶段只能像案例一样,依靠网友。

=======

(从视频中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内心并没有什么波动,第一反应是很正常,想只是小时候身边没有拍视频的人罢了。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少生孩子,早点死去,希望早日让更文明、更有素质的新一代人做时代的主人)

=======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我现在也有了很不错的生活条件,我也很喜欢孩子。但是我坚决不会自己生、自己养。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会不自觉的使用父母教育我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遗传到骨子的东西不是说你后天看了个什么视频觉得 “不太对”“不太妥” 就能改得了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在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健康丰富的环境里长大,我知道我自己不配做父母,所以我不会要孩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要是发生在东北,媒体就会说东北一男子……,发生在别地儿,就不报道地区了。妙啊

知乎用户 一势 发表

熊孩子就应该好好管。

母亲河淹死不知道多少人,在我家小孩自己跑河边去玩可能不止这一顿独打。

不好好管你们又该上网上说熊父母宠出来的熊孩子

知乎用户 码农无码 发表

首先我认为这不应当算家庭暴力

应当是过度体罚

对于这种行为我个人是不赞成

但我个人也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毕竟也行不体罚过两天就会有这种知乎问题:

如何看待【三名女童河中溺亡】这件事,我们如何避免孩子溺水?

视频中可以听到女童的一句话

【我再不敢了,不下河了】

首先下河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基本上因为下河是年年死孩子

女童还用了一个词,再

我很怀疑这几个女童是多次下河而且不听劝

在这种汛期

家长有这种过激行为

也不是不能理解

很多人总是把正常成年人的思维带入到小孩子的身上

这种是不现实的,小孩子的是非观和对危险的认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而且就算是成年人,照样有无准备穿越沙漠爬野山的二货

孩子是自己的骨肉…… 是自己的被监护人

怎么说都不听,就是不听怎么办?

加强沟通也无济于事…… 该尽的力已经尽了

这种无解

知乎用户 bug 发表

只有无能的父母才会做这种事吧?打孩子不是目的只是让孩子懂得道理的方法。而家暴只是自己的发泄,完全不负责任的做法。本末倒置。关键还是在于对父母的教育。父母并不是生来就是父母,他们也需要学习如何当好父母。建议各位准父母可以多多学习如何养孩子。毕竟孩子不是猫猫狗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一些回答了解到是因为下河玩才被打的。

假设两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小,之前家长没有教育过不能下河玩。孩子们自己偷偷下河玩以后呢也吓坏了,内心意识到错了以后绝对不会这么做了。那我觉得没必要打。打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改正错误,既然能改了就没必要打了。

第二种就是孩子三番五次犯错不长记性… 下河玩确实比较危险,我也不反对打一顿长长记性。

但是我反对视频里爸爸的方式,怎么讲呢?我看他抡着胳膊打得孩子满地窜就好像在殴打一条狗一样… 让人看了真的难受。

如果他把孩子按在腿上 / 床上打一顿屁股或者拽过来打手心可能大家就不会觉得是很严重的家暴了。

我不反对在孩子犯严重错误的时候教训他一顿给他长长记性,但我反对像 “打狗” 一样殴打孩子。

知乎用户 王法文 发表

真搞笑哟,2020 年了,还有人在光明正大的说打孩子天经地义,知乎受众怕不是直追微博豫章书院粉丝水平了。

我来给你们抬杠。你说孩子下河了,就得打。那我问你,为啥别人家的孩子不敢下河呀?你纠结孩子下河的问题,下河危险就得打,不打下次还下。那你应该提前打呀,小孩能听懂话了,先都打一遍,指着电门打一顿,告诉他电门不能摸,指着河打一顿,告诉他河不能下,指着农药打一顿,告诉他农药不能吃。你提前不打明白了,那小孩不该淹死还是淹死?合着你就知道害怕第二次,不知道害怕第一次?

再说了,为啥别的小孩就知道下河危险,这三个孩子不知道呢?难不成你们觉得小孩下河是个随机概率事件?每年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哪怕你把小孩关起来锁上,照样得有那么多小孩在河里淹死?

别尼玛逗我了,小孩下河这件事,已经说明这位父亲作为家长教育的失职了好不好?别给我杠。为啥我从小就会游泳,也从没下过野河呀?还不是我妈叨叨的?现在我都告诉你了,你天天叨叨孩子不能下河游泳,孩子就不敢下河了,你还非得事后打孩子,你还给我说你不是家庭暴力?

心理学有句话叫人一切的负面情绪都源于自我厌恶,放在这位爸爸身上是不是也挺合理?孩子下河差点没淹死,都怪自己之前没教育好孩子,自己的无能,无措外化为了愤怒,再通过暴力宣泄到孩子身上。扯别的咸的淡的都没用,暴力就是暴力,要真打孩子管用,视频里也应该是下河之前,爸爸指着电视要么指着河,一边打孩子一边说,那是河,会淹死人,不能下。哪怕真打孩子有用,这位爸爸也打晚了。按你们的逻辑,这是得亏这次孩子没死,这孩子要是真淹死了,是不是得怪他平时为啥不多打打孩子?你早打几个月,孩子不就死不了了?

知乎用户 核桃 发表

教育等实践应用方面的问题只能回归、落实于实际具体的事件。

单纯从立场方面的分析反而脱离了最基本的问题,这个事件主要在于应该怎么看,从 “怎么看” 然后得到应该“怎么做”,最后总结出一般规律,让我们来面对具体的情况。

相对极端而尖锐的社会事件才会进入到大众的眼中,下一步便是各说各话,彼此之间出于对事物理解的不同,加上自己本身情绪的失控,整个氛围就会空前的高涨。

对于此类问题的看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情况当中,比如这个视频内的动机、整个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一位父亲因为女儿们下河游泳而体罚三个女儿的具体过程。其中也得知了最基本的事件触发原因:

年幼的孩子私自下河游泳。


1. 视频中的孩子私自下河游泳对吗?

不对,因为这个是有危险的,甚至关乎生死。

有一定的概率会在河中溺死,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危险。哪怕家长再怎么说,总有一两个孩子对于溺死的理解不够清晰,抵不过下河游玩的乐趣,私自下河游泳。

这也就是说,这三个小女孩私自下河游泳的这个行为是不对的,这有危险。

2. 视频中父亲所呈现的行为对吗?

我个人目前相对坚定的可以给出观点,这不对。

这个出发点是出于对 “完整视频” 的观看,我在此不推测录视频者将其发布出来,并公开于大众的动机。

我仅仅也只能从视频父亲的行为之中,表述我自己的认识。

先不谈 “处罚”,我来谈 “度”,这个父亲首先在行为上就失控,没有掌握 “度”。

成年男子用衣架抽打一个幼女,瞄准的目标仅仅是身体,没有考虑到下手的轻重,显然是瞄准到了女儿们就打,而且还是追着轮打,视频中可能还打到头了。

仅仅是因为女儿下水游泳的作为合理化父亲此番 “处罚” 的动机,显然是立不足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家暴,里面又掺杂了一点行为善意的出发点――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

总体来说,还是不正确的。


事件出发点的 “合理性” 并不代表其“正确性”。

有人可以说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父亲可以做出这样不知轻重的处罚,而我可以提出孩子本身关于亲水的喜好,是应该值得认真考虑的。

或者她们知道河水有危险,但同时也准确保证自己不会溺死,可以很好的保证自己的安全,只是父亲不知道而已。

如果父女之间交流足够的通畅,应该可以在事前就知晓孩子想下河游泳的念头。女儿们没有告诉父亲,选择 “私自” 做出轻率的决定,父亲有很大概率不理解实际的下河情况。

两点的综合之下,这个视频里面的双方,都不绝对正确,甚至连相对正确的对比都做不到。

这个事件指向的是关键词有很多:家暴、体罚、管教、教育等。

矛盾主要在于 “体罚” 和“教育”这两个之中。

这个事件的行为我先把 “家暴” 的定位给剔除了,因为我不了解具体的情况,不能下出 “家暴” 这种必然错误的结论。

正如法律中的 “犯罪嫌疑人” 和“罪犯”是两种不同的定位,单纯的定位到 “家暴” 里面,就等同于把父女关系归结于极其恶劣的情况,这是我无法承担的言论判定。

“体罚”和 “教育” 其实是两码事,甚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不能嫁接着 “教育” 的名头去做 “体罚” 才有的形式。

  • 【体罚】的目的在于控制,这是基于控制人,通过处罚肉体方式来制止或驱动人的某种行为。
  •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了人更好的发展,通过传授知识使人明白某些道理,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两个词分别有着各自的目的,有各自处理的方式。教育不能 “体罚”,不能有肉体上的惩罚,因为那是一种控制的手段。

有人认为罪犯进监狱就是 “体罚”,这是为了更好的 “教育”,这个思路错了。

罪犯之所以被称为 “罪犯”,是因为他们伤害到了他人,危害到了社会,需要为“危害行为” 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 “失去自由”,于是有了进入监狱,进行强制的教化,严重的会直接剥夺其生存的权利。

监狱的教化里面有体罚吗?

不谈具体实施的特例,有哪部法律可以合理正当的指出,对待罪犯可以对其肉体进行伤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五条 【罪责刑相适应】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在执行死刑之前,罪犯也有基本人权。

如果说,视频里面的父亲的目的在于 “教育”,他的行为表现就错了,变成了仅仅依赖于情绪和高效体罚的 “控制”。

他没有理解,甚至关于 “如何更好的教育” 这个问题缺少思考的意识,正当的外部介入是相对较好的方法。

他需要跟派出所的民警叔叔好好聊聊,喝杯茶,然后从中知晓怎么样才是更好的 “教育”。

这是对此类进入公众视野的社会问题惯用且高效解决方法,远远好过徒增的网络舆论压力。

互联网的三秒钟记忆根本帮不上忙。

此外,提问者将事件单纯的归结于 “家庭暴力” 以及提出 “规避” 思考也不正确,这已经是对整个事件的 “最终结果” 下了结论。

这样也不妥。

知乎用户 无产阶级秦江河 发表

评论里很多人被说成圣母,但是很多人只是被唤醒了童年痛苦的记忆吧,反正我是一辈子过不去这道坎,家我也不想回了,四岁还是五岁,记忆特别深刻,被母亲举起头顶摔到凳子上,我并没有做错事情,她只是心情不好,我也见不得这样打孩子,见不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希望视频中的几个女孩不是经常被这样教育,如果一直都是这样暴力的教育,那真的问题严重了

知乎用户 无脸男 发表

我小时候也被打过,农村里下河游泳真的很危险,就记忆中读书那些年都死了七八人,那是身边的同学弟弟妹妹的。就去年八月还有两个小女孩在个建筑基坑水洼里溺亡了。要个野生野长的小孩真正认识到下水可能会丢性命,而且还要拒绝小伙伴们的邀请…… 很多人只能用一些极端方法刻印到孩子脑海里。因为大家都怕,下个就是自家孩子了

知乎用户 薛媛元 发表

北京郊区人,儿时我们这有个大水库每年都淹死几个游泳的孩子多数是男孩,独生子女的年代,我同学家里就一个独子,他爹听同村人说他在水库骑车就去了,到那抓起来就一通踹让他跟着自行车一瘸一拐跑回家后吊起来又打了一顿,之后他就再也不去了,他爸还是 40 了才有他,老来得子,现在他都有两个孩子了,大儿子高中了,小女儿上小学了当年要二胎还罚款了,他从不打孩子,说他爹那顿打让他记一辈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也被我爸打过哈哈哈,用衣架打我的嘴巴,结果打飘了,打到了眼睛,流血了,后来住院两个月,然后他就再也没打过我了

知乎用户 蜜蜜蜜哒哒哒 发表

已经做了妈妈的我,看的无比揪心……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啊?

知乎用户 夜来南风起 发表

刚刚在 QQ 看点看到的,真不知道哪来的这么多斯得哥尔摩综合症

虽然我小时候也被打过,但我从不觉得这是正确的育儿观念,还有那么多人给这种评论点赞,三观极歪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这个视频,不管这三个女孩是不是真的做了那样的错事,都不该打孩子。为什么?因为我看这个视频看的寒毛直竖,手脚发凉,冷汗涔涔。

打小孩是驯化,不是真正的教育。

每个事都有不同的观点,我当然也觉得网友的理智分析也是正确的。这只是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感受时写出来的回答。我总不能昧着良心的说你们认为的聪明的观点。那样就对不起我自己了,我为什么要对得起你们聪明的脑瓜呢?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为你们的理智和聪明点赞,但请你们也尊重我这样的观点。不要动不动扣帽子,攻击我的观点。来我这攻击观点的一律视为犯贱。拉黑。

不同观点的也不要来我这里给我说你的观点,我不瞎。我看过了。你也不瞎,请绕道。其他观点一律删除

我有一个小妹妹,我之前就信奉打骂教育,我也是这样被打过来的。就因为打了她一次,我打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不认识的猛兽。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对妹妹会控制不住。后来我做梦把她杀死了,我才知道我在心里恨她,我为了找到教育妹妹的方法翻遍了所有的育儿书。通过鼓励的方式把她教育的很懂事。我当然有资格这么回答。但是我们素未谋面,你没有资格对我的观点颐气指使。

知乎用户 苇小宝 发表

暴力教育绝对不对没什么好洗的。所以你打孩子你就不是人,广大网友网络暴力你也是你有错在先,号召明星骂你人肉你搞臭你,最好能判刑。至于你为什么打孩子不重要,打了你就是人渣。你平时对孩子好不好,孩子喜不喜欢你不重要,网友已经讨论好了,让别人领养。别人是谁不知道,反正不打就行。孩子想不想让她爸坐牢也不重要,反正她们被 “解救了”。你要问我为什么觉得你十恶不赦,因为我爸妈就从来没打过我,你看,我就很棒啊。

知乎用户 Darwin 发表

我小时候,村里上学

每到夏天,都是老师揍学生最频繁也是最惨烈的季节

即便是从来不打学生,最慈眉善目的老师,也会在这个季节上手

黑板画图的大号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约 5mm 厚的木板,抽在学生头上

一直抽到断成数小段,风一吹成沫那种

有时候用力角度不对,还会把头抽破

血流满面,场面十分骇人

但是没有一个家长会找老师算账

因为这些孩子被抽的原因只有一个——偷跑去河里游泳

夏季,天很热,凉爽的河水是村里孩子最好的消暑方式

但是夏季也是汛期,水很急,所以几乎每年都有好几个孩子因为下河游泳变成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说到这个视频,让我真正见识了原来网上真有这么多圣母和公知

说中国陋习的,说重男轻女的,说孩子被虐待是一生阴影的,更多的恨不得手撕了这位父亲的

这是虐待吗?花朵们?用铁丝衣架抽屁股,看着唬人,其实又能对小孩造成多大伤害?怎么着都赶不上我当年的那些老师们吧?

视频已经有字幕版,非常明确的说到了是因为这三个小女孩偷偷下河游泳,这位父亲才这样抽她们的

这有什么不对的?

还尼玛童年阴影,这些人心里到底是有多脆弱???

这样一顿抽下来,不比将来某一天面对三具冰冷的尸体强?

说句不恰当的,万一这三个小女孩游泳出现意外,网上是不是又要一边倒地谴责做父母的疏于管教?

公知误国,圣母毁世界

这话是真的

知乎用户 公子漠寒 发表

一件事情不能只看一部分,首先先搞清楚男子为什么要用衣架抽打孩子,是因为犯了错还是只是心情不好找个东西发泄

现在我们从最后一个女孩挨打时说的话可以推断出他们是因为下河游泳而被打,并且暂时认定男子为女孩的父亲

现在是洪水多发时期,如果他们在游泳的时候突然发生洪灾,连跑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一个浪头打到水里再也起不来了

由此可见这次挨打是孩子有错在先,骂男子只会往家里面撒气,没本事,虐童,重男轻女的人可以先停一停了,你们搞错了重点

而且爆料者难道没有听见最后挨打的女童说再也不下河了这句话吗,只要认真听肯定能听到,但你们故意隐瞒这个事实然后制造爆点

既然家附近有河,那肯定会被教育汛期不要下河游泳,这三个女孩算明知故犯了吧

做错了事情就应该付出代价,这事儿天经地义,但父亲打的有点狠,抽的时候有好几下都冲着脖子和脑袋去了,要是打呀应该找个人摁着,照着屁股瞄准点来个两三下就够了,或者让他们伸手打几下,有一个下河会被打的印象就够了,之后应该让孩子去了解洪涝灾害,让他们明白自己挨打的原因

知乎用户 共景长安 发表

谢不邀

我不想说谁对谁错,我只想问一个问题,监护人是否有权利侵犯未成年人的权益。

你妈看你吃垃圾食品时,是否可以直接把东西夺走,扔在垃圾桶里。

你爹看到你在大冷天喝凉水吃冰激凌时,是否可以踹你一脚。

你爷看到你看片子时,觉得你像学习片子里面的,那他是否就可以把你打到骨折。

你奶奶看到你买了一把匕首,觉得你想去杀人,是否可以把你腿打断。

学校保安看到你翻四五米高的墙头上网,是否可以把你当场击毙,因为如果有其他人学习你的话,可能会导致其他人出现危险。

女孩的权益遭到侵犯,居然一堆人为父亲较好,还说什么不打管不了,合着法律规定的下线,在你们看来太高了是吧,那你们就去改啊,把家暴合法化,只要法律宣布家暴合法,那我屁都不放一个。

一句话,只有在正当防卫时,对不法分子在一定程度的反击才是合法的,其他任何情况下,普通人打人都是犯法了。

当然了,我知道,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暴力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你们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而打孩子,我是没办法制止的,但是无论这个方法多有效,我都希望你们能明白,暴力是不正确的,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打就打了,我没办法制止,我也没办法让你们以后不打,我只希望这一顿打,不会让那几个女孩产生阴影,不会让她们恨自己的父亲一辈子。

说了这么多,全都是废话,我其实只想说一句话:

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必须予以制止,绝对不可以拍手叫好。

知乎用户 破灭法目 发表

人是不能百分百参与到孩子的成长的,所以当成长的轨迹偏离到不妥当的方向时,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最快见效的。

教育也要成本的,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专项改造。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男子用衣袖打三名女童?这是武侠剧看多了吗?

知乎用户 脱线宝宝 发表

我儿子上小学,从上学时到现在放暑假一周,老师每天都三令五申不许去河边玩不许下水,我们这里没有洪水离河边也不算近,但是每个学校都是这样跟家长和学生传达的,就是防止夏季儿童溺亡。所以我觉得视频里的孩子也是被家长教育过不许去河边玩了,可她们还是去了,所以爸爸才又生气又后怕吧。如果我家孩子私自跑去河边玩,我也会打他,不要觉得小孩子教育教育就会听话,几个孩子一撺掇,他们可是什么事都敢干!

我妈跟我讲,我姥爷是特别温柔的一个人,家里三个孩子从来骂都没骂过,尤其是我老舅,最小又是唯一的男孩,从小也没挨过打,我老舅小时候胆小,但是被几个小伙伴叫着下河洗澡他就跟着去了,回家被我姥爷拿着裤腰带抽了一顿,告诉他淹死啥都晚了,后来我老舅再也不敢下河了。

打孩子肯定不对,但是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打一顿能长记性,我也会打。

知乎用户 我就是 technology 发表

你不知道这孩子有多熊,你也不知道父亲是不是曾经温柔教育过。这不是没来由的家暴,也不是不爱孩子的家暴,即使看着再凶也都是克制的。希望后续父亲和女儿能好好交流一下,讲讲其他人的悲剧,讲讲父亲的担心,让孩子知道父亲不是没有感情的打人机器就行。

知乎用户 你不知道我是谁 发表

真的非得战争才能换来和平吗?不会给人民蒙上阴影吗?战争是不是对和平的一种粗暴的偷懒的方式呢?

知乎用户 apewest 发表

打得好,被自己父亲毒打总好过被社会毒打、或者被老天收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在小时候也被这样打过。

我没有犯什么大错,起因就只是因为我看别人家多做了一个菜,所以我也希望可以多吃一个菜,而且是我自己做

但是或许是打牌输了心情不好,也或许是压力太大,回来听我这样说,直接上衣架,因为是那种比较粗的,所以打下来,我的大腿上手臂上被打的地方都肿了,我至今都还记得只能趴着睡觉,被打的地方又青又紫又肿又痛,特别痛……

虽然家庭离异,但我经常被父母混合双打,所以其实我也习惯挨打了,但那种痛就是比被我爸吊起来用藤条打更痛……

可笑的是,我的父母包括某些农村也或者说我们那里吧,统一认为小的时候这么大没事儿,因为记不住,不记事儿

可真的挨过这种打的人都知道,很多年后依然记得那种疼,记得住,很伤心的记得住

所以我很反感我妈的一点就是她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很骄傲的就是我上了中学后,她不打我了,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提升了,但实际却是认为我记不住她小时候打我!

所以看到知乎某些回答,不禁为未来的某些祖国花朵而担忧,哪怕小孩是调皮一些,为人父母不能想更好的教育方式吗?!但凡小孩若真的犯下大错,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引导不致而造成的吗?!抽孩子之前能不能先拿衣架抽自己!!!!!抽三个小女孩儿算什么!何况三个小女孩儿能犯什么杀人放火的大错?!

最后真的希望我国能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法治建设,严惩视频中的男人!

知乎首答,但愿能尽绵薄之力!

知乎用户 蓝枫 发表

首先不应谴责

可以理解但不支持,不是因为打人不对,而是效果不好,越打越逆反不是吹的,建议让孩子实地见识到真正的洪水,甚至让孩子体验到类似溺水的情况,这远比打一顿有效,人都是怕死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时候也经常被这么打过,奇怪的是,父母理由没错,但是打我就是给我埋下了很深的阴影。

被扇过巴掌,哭的像个傻子。

她这是在教育,告诉我做错事就要挨打。

以至于高中时候我开始叛逆了,她再敢拿衣架,我就跟她对峙,她敢下手试试。

毕业后就立马隔了半个中国地图去的大学。

讨厌她,又很爱她。

因为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所谓的我教育你是为你好,我控制你是为你好。

惊呆了吧,第一次感到这么词穷,无力反驳。

我现在就很暴脾气,很像她,所以每次发现自己歇斯底里的发脾气的时候一般都是她在我方圆五米之内,我也知道这样不对,所以慢慢治愈自己吧,日后不结婚不生孩子了,我怕伤害到别人。等我什么时候走出来再说。

知乎用户 King 发表

高票答案都在权衡挨打和淹死之间的利弊,先不说这之间能不能这么比,就算能,难道过去的孩子打的多就比现在死的少?西方孩子打的少就淹死的比我们多??我们小时候大多数被棍棒教育难道我们的孩子就该这么教育,大多数爱孩子的家长像视频中这么打时,都只是被情绪支配的而已,都是一种发泄,如果在打之前想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话,一定不是这种打法,这不过又是一种打着爱的名义、为孩子好的名义发泄情绪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不反对棍棒教育,但是前提是因为教育而不是因为生气,是为了让孩子下次不犯而不是自我宣泄,打之前你想过到底怎么打才能教育效果最好吗,如果没有,请别给自我发泄找理由,打就是不对。

知乎用户 我不认识字 发表

政治正确,就是让你忽略时空,忽略事实,无视前因,无视结果,说一些无比正确的说话。之前我说不要打,我就能避免争论,如果真的玩水去了,那还是打得轻了。至少屁股肿三天那是不可避免的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钟美美的讽刺艺术还是输给了“正能量”

【黑话连篇】 该栏目更多的是揭露事件或对事件的看法,以达到让人精神升华的目的。 钟美美有多少人知道,知道的举个手,不知道的赶紧微博B站搜一下获得快乐。 北方的德云社还没开箱,南方的笑果脱口秀流年不利,年轻的小台柱子们不是纠纷就是吸毒,在这个 …

广州一小学生疑遭体罚致哮喘发作

我女儿就读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班主任刘妍,事发当时孩子作为新生刚入学 6 岁,孩子从小就患有哮喘,不能剧烈运动,开学至今我一直都跟班主任多次说过,班主任表示很重视。 2019 年 12 月 10 日下午 4 点半和平时一样去接孩子 …

为啥三峡大坝又双叒叕被拉出来躺枪了?

大家好! 大概从上个月开始 就一直有读者在后台催我 写写今年南方水灾的事儿 我感觉,大家最搞不懂的是 为什么南方的水灾 感觉没过多久就来一次? 而且每次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难道就没有预防的办法吗? 读者关心,比比责无旁贷 于是我甩开键盘探索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