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第十一章——汉唐时代的文化层面
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第十一章——汉唐时代的文化层面 大海就是一切 译 梦妈 审校 中国医学到了汉唐时代可谓达到了顶峰,声名远播海外。四方诸国,南到安南、暹罗,北到朝鲜、日本,都可见其影响。汉唐时代的中国,正如当年欧洲的希腊,是 …
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 第十二章——历史时期的经典著作
大海就是一切 译 梦妈 审校
中国的医学文献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据说,有些典籍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成书。然而,这种说法缺乏证据(1)。中国文字直到黄帝时代才发明,黄帝命臣子仓颉以依类象形的形式造字,这些文字用漆写划在竹简或棕榈叶(2)上。据说,中国文字采用自上而下的排列形式,是因为在竹简上竖写比横写更为容易。纸、笔的出现要晚得多。许多字的设计颇费巧思。它们被设计成代表长短不一在不同位置打结记事的绳子。那些头粗尾细代表单个结绳的文字,名叫“蝌蚪文”,这些文字不久就发生了彻底的修改。
公元前225年的秦朝,中国文字有了不小的改变。李斯对字体作了极大的改进,将文字划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后来又称秦篆。不久之后,程邈创立了隶书,为秦始皇所赏识,诏令在全国使用。当时,王伦(3)还首先发明了纸。
公元前206年,汉朝的贾鲂、三仓、蔡邕、石经等人(4)对字体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创制了汉隶。公元265年,晋朝的钟繇和王羲之将字体变化成接近于今天的形式。(5)
由于中国文字发展的缓慢及其笨拙的书写方式,书籍的产生自然是零星罕见的事。只是在笔、纸,和最重要的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籍才开始大量刊行。以下是迄至唐末的一些经典医籍的书目(6):
《神农本草》,三卷。一般归诸于神农所作。神农是传说中的帝王,统治时期是公元前2838—2698年。本书约完成于公元前一世纪,收录草药365种。虽然它是公认的经典著作,但科学价值极低。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著作。它由两部书组成:其一《素问》主述生理学和病理学;其二《灵枢》则主述解剖学与针刺。此书以问答体的形式编写,它的作者和刊行日期尚不明确。大概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作品。
《难经》,共二卷。这本小册子包含从《内经》中选出的81个难题的解说或注释。《汉书·艺文志》并未著录此书,《隋书》和《唐书》认为它是周代扁鹊所著,由吴太医令吕广注解。据此可推断,该书刊行于三国之前。《难经》注本繁多,但大都今已佚失。现存最好的注本是元朝滑寿的《难经本义》。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张世贤刊行了一种附有图表的注本(《图注八十一难经》),至今仍广为流传。许保德(Hübotter)博士曾将《难经》译成德文。
《伤寒论》是一部与《内经》齐名的经典,是“医圣”张仲景所作。原本早在公元217年就已刊行,但早已佚失,现今通行的本子是脉学大家王叔和所编集的,王叔和大约生活在公元265年至317年间。《伤寒论》共分十卷,内容并非顾名思义的只论伤寒,而是也论及其他疾病。不算重复的内容,本书计有22篇文章,397条治疗法则,118张处方。这本书受到业界如此之高的评价,以至于历代的评论和注释有一百多家。其中,成无已注本公认是最好的本子。
张仲景的另一部伟大著作是《金匮要略》,这是一本论述各种杂病的小书,共3卷。《金匮要略》也被视作医学经典,但名气不及《伤寒论》。公元1671年刊行的徐彬注本收录在著名的《四库全书》中。
《甲乙经》是公元215-282年间的皇甫谧所作,《隋书》将其作者误署为黄帝。这本书共12卷,123章。它是一部关于针刺和艾灸的专著,提供了许多有关古代解剖学的独到见解。
《肘后备急方》,是著名的道士葛洪(公元281-361 年)所作。共8卷,主述治疗学。梁朝的陶弘景将其凑足101方,更名为《肘后百一方》,凡分五十一门。作为一本方便的参考书,为了增加它的实用价值,只收录最常见的治救方药。此外,该书还有关于天花的确切描述——也许是最早的文献记录(7)。作为一位虔诚的道教徒,葛洪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试制长生不老的仙丹。他在八十一岁时退隐广东罗浮山,继续著述和炼丹(8)。他以“抱朴子”的自号写了《神仙良史》以及其它几部哲学著作(9)。
公元265-317年,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刊行了一部著名的脉学论著:《脉经》。《脉经》共10卷,是对所有传统的切脉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并结合了他自己的见解。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出现了一部名为《脉诀》的伪作,常常被误认为是王叔和的真本。在这种错误的印象下,公元1735年,法国神父夏斐氏(Hervieu)将大部分《脉诀》翻译成法语,收录在都哈尔德的《中国地理历史年事政治记录》一书中。1736年,卜罗氏(E.Brookes)将其转译成英文。明朝的张世贤也未觉察到《脉诀》之伪,写了一部名为《图注脉诀》的插图评注本,此本至今广为流传。原本《脉经》的重刊本如今尚有存世,只是颇为罕见。由于中国医师对脉的重视,《脉经》也被视作医学经典之一。
古时的《神农本草》中,只列举了365种药物。公元502年梁朝的陶弘景又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常用的药物365种,编成《名医别录》。他把稿本进呈皇帝(梁武帝),皇帝下令刊行。这可以说是中国的首部官方药典。陶弘景也是一位有名的道士,他在85岁高龄时去世。
公元610年,出现了一部著名的病理学著作,即《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俗称《巢氏病源》。它是太医署以巢元方为首的医师们,奉朝庭之命组织编写的。该书共50卷,分为67门,列症候1720论。在宋代,它被用作国家医学考试的教科书(10)。关于巢元方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在隋朝大业中曾任太医博士(11)。
《千金要方》是唐朝孙思邈撰写的30卷医学百科全书。除了普通的药物治疗外,书中还列举了针刺、艾灸、按摩、节食、体育、食禁,甚至房中术等一系列其它疗法。另外,他还著有一部30卷的续补之作,名为《千金翼方》,此书有几章专论“咒禁”。孙思邈早年似乎不知有《伤寒论》一书,在先出的《千金要方》中就没有提到它,但在30年后撰写的续篇《千金翼方》中,却有两卷是关于伤寒的(,其中对《伤寒论》多所引用)。孙思邈是一位杰出的道家,他的宗教信仰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著作。他也被奉为道教的神仙之一,人称孙真人,北方尊他为“药王”。他于公元682年去世(12)。
《银海精微》是一册仅仅两卷专论“眼科疾病”的小书,也署名孙思邈。但《隋书·艺文志》和《唐书·艺文志》都未提及它,在《孙思邈传》中也同样没有它。显然,它是宋朝时的作品。作为首部关于眼科的专著,它也被认为是一种经典著作。
王焘的《外台秘要》是另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名著。它刊行于公元752年,内容分为1140门(13)。每一门都在开端描述一种疾病,主要引用《巢氏病源》的说法,续引浩繁的诸家论述。书中散见许多关于治疗邪魔附体、猫鬼和其它鬼魅精魅的药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有意不录针经,理由是针法久已失传,这项医术深奥而且危险。王焘本身并不以医为业。他学医一方面是通过护理疾病缠身的母亲,一方面是通过他的杏林良友们。他勤勉好学,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沉潜在藏书丰富的弘文馆里。《外台秘要》就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结果(14)。除了其它内容,他还详细描述了流行病,书中的前六卷以“天行病”为名概述了:伤寒、咽喉痛、支气管炎、斑疹热病、天花(豌豆疮)、痢疾、黄疸、疟疾、霍乱等等。下表的内容是其后各卷次的主题:
第7,8卷:胃病
第9,10,13卷:肺病
第11卷:.糖尿病(消渴)
第12卷:肠胃病
第14卷:中风
第15卷:谵妄(精神错乱)
第16,17卷:结核病
第18.19卷:脚气病
第20卷:水病
第21卷:眼疾
第22,23卷:眼、鼻,口,咽喉和齿牙疾病
第24,29,40卷:外科疾病
第25,26卷:痢疾和肠道寄生虫
第27卷:淋病、便秘和泌尿疾病
第28卷:猝死、自缢,溺死,热厥,猫鬼等
第30卷: 麻风癞疮
第31卷:采药,杂方、解毒
第32卷:美容方
第33、34卷:妇人病
第35,36卷: 小儿病
第37,38卷:长生药
第39卷:灸法
《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是唐朝的两部杰出著作;它们是当时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集大成者。两书虽然内容丰富,但选材却不够审慎,因此包含了许多涉及超自然的东西,严格来说这些都是不属于实际治疗领域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些与医学不相干的东西中保存了许多对于民俗学和史学研究有价值的材料,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瞥当时的人对医学的观点和思想,否则,这些观点和思想就会无法传世、无人知晓。
———————————————————————————— (1)本书的一位作者认为:现今已知的中国医书约为1500种,共12600卷。《四库总目》只收录了190种,2424卷。而且,这些还只是讫至清初尚存的所有经典医著,无数的通行医书并没有收录其中。详见王吉民 (K.C.Wong)《中国医学文献》(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Journal ),1918年3月号。
(2)译者注:棕榈叶当指印度的贝叶,中国古代似无此记载。
(3)译者注:“王伦”应该“蔡伦”之误,时间当为“汉朝”也不是“当时”。
(4)译者注:原文如此,“汉朝的贾鲂、三仓、蔡邕、石经等人”应为“汉朝的贾鲂《三仓》、蔡邕“石经”等”
( 5 ) 以上所述引自谢恩增的《中国解剖学述评》(A Review of Chinese Anatomy),《解剖学记录》(Anatomical Record)1921年。
( 6 )伟烈亚力(Wylie,又名卫礼)《中国文献纪略》(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第95页。明恩溥 的论文《中国人的医学和医疗》,《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64年12月,文中列举了一大堆中国医籍。
(7)《肘后备急方》卷2,第24页,原文如下:“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瘥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世人云∶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 译者注:古人袖子里常有口袋,《肘后备急方》意指放在袖袋里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备急医书。
( 8 )《晋书?葛洪传》
( 9 ) 《古今医统》
( 10 )《读书记》。译者注:应为宋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卷十五 艺术类 医书类》:“《巢氏病源候论》五卷。右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业中被命与诸医共论众病所起之源。皇朝旧制,监局用此书课试医生。昭陵时,诏校本刻牍颁行,宋绶为序。”
( 11 ) 《古今医统》
( 12 ) 更多有关这位名医的神话传说,可参阅文仁亭(E.T.C.Werner):《中国神话学辞典?技艺?药王》(A Dictionary of Chinese Mythology,art,Yao Wang)
( 13 )译者注:原文如此,应该是1104门。
( 14 ) 《新唐书·王珪传》
(XYS20230531)
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第十一章——汉唐时代的文化层面 大海就是一切 译 梦妈 审校 中国医学到了汉唐时代可谓达到了顶峰,声名远播海外。四方诸国,南到安南、暹罗,北到朝鲜、日本,都可见其影响。汉唐时代的中国,正如当年欧洲的希腊,是 …
有关首都医科大学兼职校长饶毅 方老师, 我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一名资深老师,最近几年,首医可谓沦为全世界的笑话。我们的兼职校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红。今日又发高论。奇怪的是,他言论的抨击对象似乎永远是他自己。比如今天的公 …
四十六位名家名人批评国医 蓝月按: “中西医之争”一直是网络上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本来是很正常的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辩”,争论无非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看谁的证据可靠,看谁的逻辑严密,完全可以抛弃情绪和意气之争做理性探 …
新译王吉民 伍连德《中国医史》上篇第八章 三大医家:仓公、张仲景、华佗 大海就是一切 译 梦妈 审校 中国医学在汉代始入正途,其科学发展的中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医学家:仓公、张仲景和华佗。仓公,本名淳于意,是首位记录个人临床病例观察的人。 …
中医论(一) 作者:寒士 一个多世纪以来,主张废除中医的人和主张复兴中医的人,多次暴发激烈的争论。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交流通畅,关于中医废、兴的争论再次爆发,本文的目的是模仿《盐铁论》的体裁整理、归纳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