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央行官方微信公众号今日发表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
知乎用户 世袭人民上议员 发表 把论文全篇看一遍,除了 “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句之外,作为一篇官方机构公众号文章感觉还是不错的。关于 “东南亚文科生太多” 这句,这里就不再吐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如 …
**
**
根据论文的发表目的和质量,都不应将其解读为央行政策风向标。
文|刘晋才 肥慷
中国人民银行在 3 月 26 日发表的一篇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原因是论文中出现了一句「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大多数批评指向这句话对文科生的「歧视」,较少意识到它在事实上有不小问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依靠某种优势(通常为廉价劳动力)实现增长,达到国际中等收入水平后陷入停滞,无法升级到发达国家的状态。
东南亚并不是常被这个概念描述的地区,它达到过中等收入且未「发达」的国家只有三个(新加坡和文莱则已达到高收入):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其中,菲律宾没落已久,早称不上中等收入;马来西亚的增长后劲并不太差;真正算得上停滞的也就是连遭金融危机和政变打击的泰国。
**• **单看近 10 年的增长率,也很难认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正陷于停滞
然而这三个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理工科(取狭义的 STEM 分类)学生在大学里所占比例都属于较高水平。泰国和菲律宾大致在 26%~29% 之间,显著高于美国(16%~18%),马来西亚更是常年在 40% 附近,算全世界最高比例之一。
从全世界范围看,理工科学生的比例跟一个国家发展前景也很难扯上关系。在理工科高比例的国家中,既有德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也有突尼斯、俄罗斯、墨西哥这些老牌陷阱国,甚至还能见到津巴布韦、苏丹之类穷国身影。
在东南亚「陷阱」三国的媒体上,也难以找到抱怨文科生供过于求的声音。反倒是马来西亚人有呼吁政府停止激励理工科教育,说是给了年轻人虚假希望,导致「纯科学」类毕业生失业严重。
**• **《今日大马报》的评论
央行论文中,关于「文科生太多」的说法也就是一句带过,而它本身是一篇讨论中国人口转型的论文,没有必要抓住「文科生」这一点疏漏不放。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篇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实在太烂了,比「文科生」更拍脑瓜的判断比比皆是,很多还出在关键论点上。「文科生」的喧嚣反而掩饰了它的烂。
行文都不像论文
《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由四名经济学博士执笔,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都是人口转型问题的背景综述,分别是:世界人口的转型,世界人口转型的结果,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教训,我国的人口转型。
这四个背景综述部分都做得相当规整,尤其第三、第四两个部分既注意到了中国人口转型的诸多严峻形势,又总结了发达国家人口转型应对策略的不足,是质量扎实的学术综述。
然而一进入第五个部分「我国的应对」,开始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时,作者立刻放飞了自我,连论文的最基本要求——用书面语言行文,都做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类似讲话体的片汤话。
比如这段:
要深刻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要认识到我国人口形势已经逆转,灰犀牛越来越近;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是好东西,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的巨大反作用力,转型后人口衰减的速度将超乎我们的想象;要认识到人口虽然是慢变量,但有加速发展、难以挽回的特点;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远不足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一口气讲了五个「要」,显得铿锵有力。可惜这是论文,不是开大会,这五个「要」实际是想要建议什么政策?
其实就是要「全面放开生育」。
**• **直到今天,「开放三胎」也仍然只在讨论中
又比如这段:
虽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有点像物价,但不同的是,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力量,其力道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要强得多、久得多。如果把价格比作汽车,那人口就是油轮,刹也刹不住,动也动不了,用调控经济的思路去应对人口转型,多半事与愿违。
作者试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但是不是更难懂在讲什么了?
其实就是「应该在人口转型到来之前制定好调控政策」的意思。
**• **表现未来人口结构压力的漫画
该细说的地方,作者又惜字如金,关于论文建议的第一个具体对策「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该怎样「鼓励生育」?
「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回看一下上面的摘要:「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即这个「鼓励生育」的政策,摘要就说完了,正文只比摘要多了两个字——「遇到」。
**• **2012 年,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北京丰台第二小学报名,需大量证件,这类入学困难现在没有缓解
上述这几个例子,还只是让论文变得难看,对应的政策建议始终还是正经且合理的。文中还有一两处更过分的,直接把民间的口水话用作政策依据,最典型如:「要重视母亲和少儿的教育。」
看着很奇怪,「教育母亲」?
于是论文在这里给了脚注:
老话说,爹戳戳一个,娘戳戳一窝,所以教育好母亲比教育其他人事半功倍。事实上,教育母亲不是一句空话,可以从很多具体的小工作做起。比如,有发达国家就给育龄妇女分发孕前、孕中、孕后、育儿知识的小册子,而不是让大家到市场上去买厚厚的、良莠不齐的、五花八门的生育指南。这样花钱不多,又成效显著。
保温杯经济学
英语里有「扶手椅 XX 学」一词,指那些不基于客观数据和科学收集的观察结果,而是自行思考,得出来的「民科」观点。这篇人口转型论文里,几个关键政策建议都只是以说教的形式提出,口吻像是一位老领导对着下属做思想工作,可以称之为「保温杯经济学」。
关于养老改革,论文建议「我国延迟退休可早做」,给出的理由是:
我国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体主义精神更强有利于避免发达国家延迟退休中的社会动荡;老一辈的人更能忍让、更能吃苦。
而论文着重强调的「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的趋势」,搭配了这么一段话:
要清楚我国不仅肩负发展的重任、而且面临沉重的养老负担,要明白没有积累何来增长。其次要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要明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因此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
这一刻,作者似乎完全忘记了他正在写一篇央行工作论文,而央行正是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的执掌者。只要结合论文前四个部分分析的人口转型趋势,就该知道居民储蓄率下降不是靠做思想工作阻止得了的。
**•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储蓄养老,是这一代人少消费,转为证券、房产等存下来,等到几十年后,再换成现金去消费。养老的消费,无非是衣食住行、医疗服务、护理服务,本质上都是那时年轻人的劳动。所以,储蓄养老,本质上是拿现在自己的劳动,去交换未来年轻人的劳动,进行劳动的代际交换。
人口结构的转变,会折损这种交换的可行性。
打个比方,2000 年的时候,一个收入殷实的中年人买下三套房子,花费 30 万元,在当时相当于他十年的工资。如今,这三套房子价值 400 万元,大约相当于一个同等收入能力的年轻人 20 年的工资。这就等于他把自己 10 年的劳动,换了今天年轻人 20 年的劳动,他的劳动发生增值,他的老年生活当然也过得很舒服。
**• **这则报道里提到的楼盘均价大多涨了十来倍
但这种交换极度划算的原因,除了他运气好、眼光准,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处于人口红利阶段,年轻人越来越多,经济高速增长,助推资产增值。随着未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增速放缓,资产不跌价就不错了,而劳动力价格会进一步上升。
那么,还是那样一个人,花费十年的工资,买下一套 200 万元的房子。考虑通胀因素,到 2040 年,这套房子可能值 400 万元,但那时同等能力年轻人的工资已涨到 80 万。他当下 10 年的劳动,到未来折损为 5 年,老年生活肯定不如预期。
在一篇分析人口转型问题的论文中,这种几乎注定发生的未来趋势被忽略了,代之以完全没有可行性的思想说教。结合央行这个发布平台,作者的保温杯经济学显得有点讽刺。
被遗忘的自身逻辑
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除了方式和口吻不恰当,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缺陷:它们基本就是前面「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教训」中否定过的教训。
作为率先步入人口转型的国家,发达国家对生育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的速度都准备不足,对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认识模糊。论文还特地指出:「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阻碍发展的不是储蓄不足,是缺乏投资意愿,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市场扩大刺激了投资。」结果在后面的政策建议部分完全忘记了这句话。
在政策方面,发达国家提供的教训有:高估了教育和科技的作用,高估了鼓励生育的效果,高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高估了养老产业的作用。
他们做对了的事,一是资本海外扩张,二是引进移民。
**• **法国的移民群体,帮助法国缓解人口下行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文化冲击
然而,论文经过了这些分析,却在自己的政策建议中继续大谈鼓励生育、重视储蓄(包括把养老制度向储蓄型改革)、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这些政策听上去很美,却只是被发达国家证明过效益不足的策略。
如果真的紧贴自己的分析,论文应该强调的恐怕是尽早延迟退休年龄、减缓养老金的提升、鼓励海外投资和大城市扩张、开放外国移民…… 毫无疑问,这些建议在今天的中国提出来,每一条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引来舆论抨击,然而它们才是合符论文自身逻辑的应对之策。
****• ****俄国民众抗议延迟退休政策
当然,考虑到整个政策建议部分都写得极不规范,论文作者大概压根就没有认为央行应该正视它们,只是为了完成这篇工作论文,而在合格的背景分析部分后面强行凑数罢了。
根据央行研究局网站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刊登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经济、金融和有关改革发展议题,多为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目的在于促进与经济金融学界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社会力量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些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因此,外界把这篇论文理解为央行对中国人口转型问题的政策风向标,是属于过度联想了。它的政策建议质量承担不起这种解读,无论央行内部,还是媒体舆论,都最好一笑置之。
知乎用户 世袭人民上议员 发表 把论文全篇看一遍,除了 “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句之外,作为一篇官方机构公众号文章感觉还是不错的。关于 “东南亚文科生太多” 这句,这里就不再吐槽,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回答: [如 …
2020年5月28日,在国务院中外记者会时提到,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一数据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社会各界在追问月收入1000元左右以下的人,真的有6亿这么多吗?这一群体分布于何处,数字的背后又代表着什么。6月3日,北 …
介绍一下作者,作者不久前微博刚被封,仅有Twitter,上面留有一下易老师以前的微博。 该书在豆瓣上有目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48512/ 版本:香港 : 大風出版社 . 2007 这本书 …
介绍一下作者,作者不久前微博刚被封,仅有Twitter,上面留有一下易老师以前的微博。 该书在豆瓣上有目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48512/ 版本:香港 : 大風出版社 . 2007 这本书 …
几千年来致力于人口增长的日本,开始反思几十年里出奇地「精确」控制人口规模的后果。 文|聂凡 1944 年 9 月,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首相小矶国昭回答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 要不要放弃日本本土,来交换「满洲」(中国东北)? 当时日本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