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证:江同志和周总理合过影吗?
我们知道,江泽民同志生前,是非常仰慕周总理的。 在之前的《江同志有没有见过周总理?》一文中,我室曾提到,由于特殊时期的原因,他错失了一次与总理近距离见面的机会。 这是江同志一生很大的遗憾。 这篇文章发出已经很久了。不过,前些日子悼念期间,有 …
昨晚的新闻画面里,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了,灵台上摆放着两件东西。
从外观上不难看出,一件是一筒茶叶,另一件则是一本书。
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将逝者最后使用的东西,或者最喜欢的东西,放置在他的灵前,就如同还在世一样,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所以,这本书有可能是他生前爱看的一本书,或者是,最后在看的一本书。
那么,这是什么书呢?
事实上,很多老粉丝已经认出来了,就是岚清同志写的那本《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在传达室第三期书单里,曾介绍过这本著作。
让我用一句话形容一下这本书,它是讲述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一部鲜活教材。
它至少有三个特别之处。
第一,作者的身份特别。
岚清同志曾多年主管外经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江同志应当相识很早。
1950年代,他们同在一汽工作,参与开创了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书中,作者就提到尽管当时环境艰苦,但国家非常尊重知识分子,尽量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当我24岁结婚时,厂里就分配给我们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房。像江同志当时是处级干部,住的条件就更好了,是大屋顶的公寓楼。
除此之外,他们两位还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在上海读完了大学,都爱好音乐。
那么由于作者的独特身份,他既是历史的讲述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
所以,这本书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展现了许多珍贵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切身地认识历史。
比如,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
作者提到,有一回他去天津手表厂调研,发现每块手表成本仅有8元,售价却可以到几十元,实属“暴利”行业。可即便如此,职工却没多少生产积极性。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润绝大部分上交了,干多干少一个样。
而且,由于手表利润高,许多地方的小厂也纷纷上马,进行低价销售。而大厂的价格则属于国家统一管理,自己动不了。结果就是,小厂冲击大厂,劣币驱逐良币,大家更没有积极性了。
手表的怪象,只是冰山一角。而融冰突围的改革历程,则是一部浩荡的史诗。
这部史诗,是由人来推动的。
这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他不光写出了小平、先念、耀邦等高层的决策者,也写到了江同志、朱同志、李同志等当时的“年轻一辈”。他们也在改革开放初期,扮演了鲜为人知的角色。
比如,书里写到在1980年,江同志曾经三下深圳,解决了蛇口工业区创建时的四个“卡脖子”问题,为特区建设作出了“微小的贡献”。
当然,后来这些“年轻一辈”也接过接力棒,继续“突围”。
今天的人们读这本书,能从中获得什么呢?
我想,**能够通过它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杰出人物们开创伟业时的智慧和精神,也能够让这些智慧和精神,带给我们新的启迪和力量。
**
这本书出版于2008年,其实不算一本新书了。昨天意外看到这个熟悉的封面,我的心里就咯噔一下。
我不觉得它一定有什么深意。
只是说如果,这是他最后想推荐给我们的书,也许是想勉励我们,要记得历史,更要接续奋斗吧!
关注这个传达室
并且设为星标
或****点击文章末尾的“在看”
才容易收到我的消息
我们知道,江泽民同志生前,是非常仰慕周总理的。 在之前的《江同志有没有见过周总理?》一文中,我室曾提到,由于特殊时期的原因,他错失了一次与总理近距离见面的机会。 这是江同志一生很大的遗憾。 这篇文章发出已经很久了。不过,前些日子悼念期间,有 …
收录于合集 #木蹊怎么看 103个 01 算了一下,近一年来,关于防控的文章,写了不少。 虽然都不是明目张胆的说要“放开”,但宗旨也就是九个字: 讲科学、说人话、顾群众。 但即便如此,依然每天会遭到一些指责,比如:你写这些收了多少钱?封几天 …
收录于合集 #江同志 6个 本文转载自《江选研究会》作者黄薄码 文章略有删改 大家都知道,江同志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其实在上海交通大学之前,1943年,他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电机系,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 他在这里度过两年大学时光。 在南京, …
当他最终远去,心情无以言表。 在我们这里,有守夜的习俗。 据说扬州东圈门故居门口,摆满了人们献上的鲜花。我不能至,只好坐在书房,像平常的日子一样,看着他的书,读着他的话,感受着他的故事。 做这个公号,我其实曾经想过能够写得让他知道,并且有幸 …
对!今天文章是一篇水稿,水得不能再水的那种。 原因是因为这场大火,著名的周小平同志动手撕起了胡锡进同志。 那场面,血沥哗啦! 看图: 如果不是微博实名➕V认证,很难想象这竟然是著名的周小平同志。 很纳闷!他们原来不是同志关系吗? 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