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交通|电瓶车治理困局:我们还要假装它是 “普通自行车” 多久?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灵活、助动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市民出行的热门选择,保有量及出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种介于自行车与摩托车之间的交通工具,凭借其经济性、便捷性和灵活性,正以迅猛之势改写着城市交通的生态。

几组数据令人震撼: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 550 万辆,日均骑行量达 811 万人次;广州登记车辆 360 万辆,实际使用量超 500 万辆。

然而,这场交通变革却伴随着争议,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有人将电动自行车视为城市交通的 “蚂蝗”,认为它吸附在城市交通的肌体上,制造混乱,主张对其严格禁止;

有人则为其鸣不平,指出电动自行车出行无路可走,亟需赋予其路权;

还有人提出,电动自行车不是自行车,应视为摩托车甚至机动车来管理!

总之,众说纷纭,这一争议话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

在这争议漩涡中,从小编看来,电动自行车既不是自行车,也不是摩托车,更不是机动车,它应该赋予独立身份,成为城市交通的 “正规军”!

那么电动自行车为何必须 “独立成军”?

一、数据证明:它早已不是 “慢行交通的附庸”

由于目前国家政策仍将电动自行车视为自行车,因而**在传统交通规划中,电动自行车被简单归类为 “慢行交通”,与自行车共享路权。**但现实数据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1、速度与效率

目前电动自行车平均时速达 20-25 公里,远超传统自行车(10-15 公里),接近摩托车(30-40 公里)。

2、出行距离

深圳的居民出行调查,74% 的电动自行车出行集中在 2.5 公里以内,但快递外卖车辆日均骑行距离达 2.8 公里,高频次、长里程特征显著。

3、路权矛盾

数据显示,深圳 58% 的亡人事故发生在 “无非机动车道” 路段,广州中山路晚高峰断面流量超 3000 辆——现有道路设施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需求。

从这些不难看出,将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混为一谈,无异于让 “汽车与马车共道”。

二、功能定位:城市运转的 “毛细血管”

1、短途出行之王

电动自行车 “门到门” 的特性,使其在 3 公里内的出行效率碾压公交和小汽车。数据显示,深圳 36% 的轨道接驳依赖电动自行车,这一比例在城中村高达 50%。

2、民生经济的 “润滑油”

广州超 10 万外卖骑手和快递员,90% 的即时配送依赖电动自行车。若忽视这些城市的产业刚性需求,城市物流体系或将瘫痪。

3、社会公平的守护者

数据显示,深圳 85% 的电动自行车用户月收入低于 1 万元,广州 45% 的用户月收入不足 5000 元。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它是性价比最高的出行选择。

三、管理之殇:旧思维遇上新需求

1、“一刀切” 政策的失败轮回

在电动自行车爆发之前,很多城市都推出 “禁摩限电”,将电动自行车视为城市交通的“麻烦” 一禁了之,划定大范围的电动自行车禁行区。在电动自行车需求已无法压制时,又不断调整限行范围、出台管理办法,结果却是执法成本飙升、各方都不怎么满意,问题并未根治。

这一政策反复的根源在于政策制定者将电动自行车视为 “麻烦” 而非“需求”**,试图以 “一刀切” 压制而非疏导。**

2、基础设施的致命短板

正是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不是一种独立的交通方式,在城市规划建设出现路权分配的不公与设计缺陷,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路权缺失:**深圳非机动车道仅占道路总里程的 13.7%,远低于北京的 95% 和上海的 90%;广州老城区非机动车道几乎空白,主干道晚高峰断面流量超 3000 辆,混行成为常态。

**设计矛盾:**深圳 42.6% 的非机动车道为 “人非共板”,路口混行导致 60% 的事故发生在交叉口;广州中山路晚高峰流量达 3180 辆,现有道路宽度却难以满足基本通行需求。

**配套空白:**广州城中村 “飞线充电”、深圳地铁口车辆侵占人行道,暴露出停放与充电设施的严重短缺。这些乱象与其说是骑手的 “素质问题”,不如说是规划者对电动自行车需求的系统性忽视。

有人调侃道,城市为小汽车修建高架与停车场,却让 550 万电动自行车用户 “无路可走”。

基于上面的分析,要真正解决当前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难题,关键还是在源头上要从上到下都能统一思想,将电动自行车视为城市交通体系中一种独立的交通方式,定位应等同于机动车、步行、公共交通。

四、争议之声:独立规划管理的挑战

当然,将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独立交通方式进行规划管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电动自行车数量众多,如果进行独立规划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建设专门的车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这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还有一些人担心,在城市道路资源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将电动自行车作为独立交通方式进行规划管理,必然会牺牲其他的交通空间,打破原来的交通空间格局,影响其他交通方式的通行权益。

例如,建设电动自行车专用车道可能会占用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的空间,导致其他车辆通行不畅。

结语

尽管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但现在要破解电动自行车的治理困局,是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了。

从长远来看,将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独立交通方式进行规划管理是必要的,是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安全性的必然选择。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福州 2024 年主城区全面禁行电动自行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四个大字,干得漂亮。 缓解交通压力,又带动福州汽车产业腾飞,还充分考虑到不能影响点外卖、拿快递的便利性,必须点赞。 福州的车企也可以享受一波政策红利。因为太多底层工作需要用到电动车了,小餐馆、小商店靠着电动车进货的 …

交通设施|城市应该善待支撑民生的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是近年城市交通面对的新问题。政府部门采取了各种手段。比如,广州就计划在一定区域内,限制使用电动自行车。而珠海等不少地方,也以交通安全和秩序的名义,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进行限制。 实际上,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当下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 …

南京市民骑无牌自行车被罚50元,仅退还罚款还不够

江苏取消自行车牌照登记本来就落后其他省市至少20年,如今好不容易追上国法的脚步,执法可别再滞后了。 **文 **| 心冥 自行车也要上牌了? 据纵览新闻报道,南京市民王先生4月9日下午下班后骑自行车回家,行驶到南京中山路与华侨路交叉口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