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是通缩还是通胀?
知乎用户 花猫哥哥 发表 当前的经济局面是什么? 1 复杂的经济难题 4 月有一组数据比较准确地展示了当下复杂难解的经济形势——PPI 指标是 6.8,CPI 指标是 0.9。(5 月 PPI 指标是 1.6,CPI 指标是 1.3) 这 …
你可以出租你的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当网约车,让你正当壮年的 80 岁父母出去工作…
想想办法总是有的…
就算再傻的人我觉得也能看明白的一个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富了的人连我们设计师说的百分之几都不到。
2021 年招行的用户里不到 2% 的人掌握了接近 82% 以上的财富。
整个社会具体这些年创造了多少价值是个迷。
但是谁有钱心里都有数,当官的有权的这种人我们看到的就是各种大老虎,但是没有被查的是多数,利用关系能力富起来的,王石,柳传志,还有马化腾等这类人。
尤其是腾讯帝国版图可谓可怕,什么京东,知乎很多最大股东都是腾讯。可谓富可敌国。
社会上工资上万的不到 10%. 底层本来就收入少还要背房贷,基本被榨干了能勉强活着就不错了。中层还好一点,不过工资税压榨很厉害。上层基本就不动刀子,所有的政策好处都向上倾斜,底层人快死了申请个低保没关系都难,上层不用说了对底层只能靠遥远的想象来感受。
中产人数太少没办法带动消费,底层人数很多手里没钱,上层钱极多但就是人少消费少。想建立内循环想法不错,战略意义也大,但核心问题就是能不能实现所谓的二次分配,或者调整税收或者财富分配,做不到就别扯内循环了。
中央这次的统一市场内容我看了,意义非凡不单单是商品循环振兴内部市场,对内部的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买办,还有上层的富人冲击会很大,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狠劲,一切都是扯淡。
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不足,底层没钱生养,不要再妄想利用人口福利占据低端制造业市场。只有改革升级制造业这一条路最有性价比了。不能形成内循环就没办法产业升级和改革振兴制造业,那长久的国外市场也将失去优势,所以中国面临的问题很严重。想利用 08 年金融危机那样的办法吸干底层的储蓄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老百姓手里没钱。
所以产业转型不了,国际竞争力上不去中国想要压制超越美国恐怕没戏。
接下来我想看看中央如何把这个内循环的战略目标一步步实现。如果能按照它文件里面说的那样做,那么同志们,先富带动后富的号角就该吹响了。革命的高潮不久将会到来。
中国真实的消费咋样,其实很容易也很好判断,那就是扫一眼中国的商业上市公司年报即可。
2020 年疫情爆发初期的时候,在曾经追踪过商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买过山东域内的利群股份,五万块钱的本金,赚了一万多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但那之后,我就再也不买商业股了,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消费要完了。
接下来,就是永辉,天虹,步步高们开始扎堆报亏,如果商业上市公司的扎堆报亏尚不足以证明中国人的整体消费拉垮,说所有的需求转移到了线上交易和社区便利店与团购上去了,那就看看具体行业的消费股吧!卖纸巾的中顺洁柔,卖榨菜的,卖鸡肉的,卖面的。。。。。。对了,还有那卖油的金龙鱼,它们都集体利润缩水。
那些脑容量容不下三个氨基酸的人,多数都是还在啃老的未成年人,又或者需要通过网购刷花呗借呗套现的丐帮子弟,所以总会嚷嚷中国目前的消费咋样繁荣如初,那是他们的脑容量太小,脑触突太钝,根本无法感受到真正的气温变化。消费的枯竭,正是从沃尔玛家乐福们的萧条开始显现的,因为他们都是国际企业,对商业零售消费的趋势最为敏感,与国内的商业零售公司不一样,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够更早发现趋势变化,并且因为他们是国际企业,有调整的空间和自由,中国不行了,它们撤出,到别的繁荣地方找机会即可,但是本土的企业就没得跑,只能留下来苦苦挣扎。所以,对于像永辉,天虹,家家悦,步步高这些本土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它们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凄惨。
怎么会呢?你们不会灵活就业吗?家里闲下来的几套房产租出去,门面赁给做小买卖的,不开的宝马也别搁着,5:00 下了班去开滴滴,闲钱拿去炒股票买基金,再不济把祖传的珠宝黄金当掉,**把健身房、五星级酒店和咖啡馆的 VIP 卡退掉,少去几次纽约、巴黎,少玩几次迪士尼乐园就行了。**钱不是难事,挣一挣就有了。
做不到?!请你出去,扶贫先扶志,这里不养懒汉!
没钱了。
现在的情况是。
富人资产几乎不变
真中产在润
伪中产下滑至普通人
普通人中好一点还没负债,一般的已经负债,差一些的正在努力苟活。
底层人主要是负债和苟活,但由于国家帮扶,其实还能苟住。
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伪中产和普通人。
消费主力是中产和普通人。
而其中两个消费能力已经瘫痪了。只有还没润走的真中产在消费。
所以消费即使没有完全枯竭,也是大幅下滑的。
但是回头可能会有好的消费举措,比如消费券,满 100 抵 20 这种,而且不需要抢。
现在中产口袋里面没钱了,大家都知道的。
那些有钱人手上还有钱,他们还能买得起房,但是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他们也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买下来的房子,还有没有韭菜去接他们的盘了。
彭叔举一个大家现在没什么钱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根据彭叔在西安、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的粉丝透露,今年从过完年之后,本来每年过完年就有一波租房的高峰期,但是他们的房子却不容易租出去,有的粉丝的房子都已经空置时间超过 1 个月了,还没有租出去。
租房市场是最能反应出来当下人们收入水平的东西,人们要是收入下降,必然会降低自己的租房品质甚至不租了,就回老家了。比如说这个人原本收入 1 万一个月,他租个 3000 一个月的房子,他后来工资降到了 8000 后者 7000,他就会明显觉得 3000 一个月比较贵了,他就会去租 2000 一个月的,降低的租房需求。
租房市场都不热,说明中间那边接盘侠的收入,出了问题。
彭叔房产粉丝群第 11 次拉人了,全国各地房产群都有,不卖房纯交流
15 年前后就已经开始出现苗头了,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趋于饱和,WTO 和家电下乡的红利刚刚过去,国家还没有找到下一个宣泄口,产品销售额触及顶峰开始回落,而 15 年的股灾直接打消了普通人参与投资的念头。
因此产生了一个现象,就是普通人能够获取的收益已经不可增长。
加上房地产的政策压制,连最后一个投资口也被死死摁住。
新冠只是一个引爆点,真正的原因还是销售额低迷。
销售低迷会导致用工需求降低,用工需求降低会导致实际工资水平(按时)下降,我国的劳动环境最终选择了内卷,靠时间的延长来保持工资收入,甚至工作机会,最终导致无时间消费,也无力消费。
无力消费就会进一步影响销售,死循环。
拼多多之前的客户群体多数是三四线城市,都说黄铮走的是 “农村包围城市” 路线,现在 2022 年再来看,多少一二线的新增客户?
年初,郑州一个奢侈品店开业排,日销几亿;前几日北京一个奢侈品店店庆,也是排起长龙。
疫情期间,上海封控,多少富人收到送上门的菜品,却嫌弃口味不满意,大家都看的到。
红白事不能人群聚集,私下 “庆幸” 不用花钱办白事的村镇居民有谁能看到?
中国太大了,哪个城市都不缺有钱人,更不缺穷人。
财富流动的特点就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世界各国都这样。
所以才能看到近两年 “躺平” 之说异常流行,穷人才会躺平,你富任你富,老子打地铺。
君不见 “躺平” 已经多次见诸各大官媒,甚至要粉饰 “躺平” 一次。
而中产想润出去的更多了。尤其是今年各种润学遍布知乎各种问题,反正躺平的是很难再榨出二两油了,估计下一步就是加强润的难度了。
每次放水都是一次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一直放水贫富差距就一直拉大;疫情和经济下滑进一步加速分化。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到底哪个层次财富会缩水,会滞涨,会增加。
现在来看中产、小富的个体户、中小企业主也要被洗。
中下层即使能靠技术和体力有个稳定收入,但也架不住 CPI 的蚕食,下半年 CPI 定然捂不住。
扭曲的社会现象会越来越多,2022 年,上海的顶级豪宅售价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的上升;2022 年上海有人为了打工赚点钱而铤而走险破坏防疫工作。
不知不觉间,疫情已经超过两年了,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是艰难的两年,也是极度分化的两年,一边是互联网、教育、旅游行业大批量裁员,线下经济一片萧条。
疫情期间,全球 99% 的人群的收入减少,1.6 亿人陷入贫困。但是全球十大富豪财富在过去两年翻了一番,从 7000 亿美元跃升至 1.5 万亿美元,是全球最贫穷的 31 亿人拥有财富总和的 6 倍。卡地亚、香奈儿等奢侈品牌不断涨价,LV 更是直接将年收入 300 万以下的群体定义为无收入人群,超高净值客户人数和购买量反而不断提升。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全球货币放水的背后,总是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并不是一起全球经济的衰退潮,而是一轮资本的转移潮,个人如此,企业同样如此。有的企业在疫情之下破产倒闭,有的企业却逆势爆赚。
我统计了一下,A 股上市公司中有 80% 的企业收入下滑,这还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要知道消费和营收是一条供应链,市场消费降低才到期企业收入减少,在高端消费逆势增长的情况下,中下层确实是没钱了。
中上层也没钱了
我是个普通的打工人
坐标江西赣州下面的某个县级市
年收入低于 10 万的那种
时薪二十来块钱不超三十
本人家境贫寒没房没车也没成家
生活压力反而没那么大
周围的年轻人普遍都钱不够花
月光族越来越多
也有房贷 / 车贷加要养育子女的压力压着
中途要是断了工资来源那就简直的是天崩地裂
他们一个月才 6000 来块钱的税后收入
生活着真的很难
我希望国家能关注一下中下层人群的生活状态
疫情之下 生活艰难。
PS 应吃瓜群众的要求更新了回答。
怎么会没钱呢?我不信!
现在各种谣言满天飞,全都是 1450 和 50w 之流在造谣呢。
所以,只有 CCTV 新闻联播里说的我才信。
就算有个别不努力不勤奋还不愿意把闲置房屋租出去的坏分子……
他们没钱全是因为活该,都是自己的问题。
而且,即使是这样了,银行还是不嫌弃他们,依然愿意为他们提供接力贷帮他们渡过难关!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优越!
所以啊,没钱啥的,要么是谣言,要么是夸大其词,我就不信活人还能被尿憋死不成?
你问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历史以来,中国的中下层什么时候有过消费能力?我随便写几句名诗词放在下面,大家可以看一看,这几千年来,除了某个被人黑的已经不能再黑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历史还有哪一点是不一样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自成祖皇帝更化改制后,那熟悉的配方,那熟悉的味道!
苦恨年年打螺丝,为他人买大房子。
遍身古驰者,不是打工人。
四海有空房,瓦工买不起。
可怜冰箱食正单,心忧吃饭愿感染。
1 蒙古有一个武打明星李小龙,在美国拍武打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通过一身武艺,一身肌肉,时不时在电影里几声声怪叫成为了蒙古国的英雄。电影结束的时候,他都会大叫一声 “我的蒙古国人民好富强!!” 然后呢,李小龙突然死了。什么原因呢?原来他的一身肌肉,不是正常来的,是靠吃一些药品,电击来维持的。但是呢,出来混还是要还的。医学规律并没有因为李小龙是蒙古国的大英雄而失灵。
2 老家那里有一个矿务局医院,反正到我这时候效益很差;有一次回老家路过,看到原地有一个很气派的现代化医院大楼,一打听原来就是矿务局医院。哥们当时还心说现在真不能小看人任何人呢。然后呢,老家都说这个医务几个月都没有开资了,有点能力的人都走了,据说病床单都有补丁。至于新大楼的钱嘛,自然是从银行借的了。你说院长,银行是不是缺心眼?如果你要这么想,缺心眼的就是你了。
3 从本质上看,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是靠透支未来取得的。现在嘛,大家对未来没有信心了。透支这条路已经走不下去了。所以就苟一天是一天了。
1. 贷款买房的人
哪怕你存款够还两年的房贷,你敢花么?
随时有可能疫情封城,大部分私企封城期间给你最低工资都算良心企业,有些没法线上办公的直接 0 工资。
这还是有余钱的情况,存款只够还两三个月房贷的,哪怕所在地没疫情,也活的胆战心惊生怕封城。
2. 无房屋贷款,但有小额贷款的人
比如车贷,比如经营贷。也不多,普遍 20w 以内。
其实这部分比房贷还惨,尤其经营贷。平时没疫情的时候拿着营业执照随便哪里都能弄点周转,疫情如果不是保供和一类,城市解封了该不让你营业一样不让你营业。
没有营业额和流水,拿什么还周转的贷款。
小公司也同理,有几个小微私企不是贷款经营的。能挺超过半年的都算经营有方,有些极限点的封两个月就在破产边缘了。
3. 无任何贷款,小有存款但不在体制内和保供企业内的。
虽然不用一睁眼睛就还钱,但吃老本的焦虑是难以避免的。尤其遇到裁员行业 (比如互联网),现在的物价有几十万老底该焦虑一样没跑。
消费?出去吃顿好的可能就是最大的消费。
真正的有钱人疫情不仅不亏,可能还赚了。
第二档的早润了。
剩下的都是韭菜,富一点的韭菜一样是韭菜。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别说百姓不敢消费。你去银行试试贷款,看看银行和往年相比是不是也更难贷款了?
追涨杀跌人之本性,一天疫情形式不明朗,一天别想消费复兴。
2021 年,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 769.49 亿元,同比增长 21.07%; 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 1,773.19 亿元,同比增长 14.32%,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 58.35%。
截至去年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 1.73 亿户 (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 9.49%,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 (指在本公司月日均总资产在 50 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367.20 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18.38%。
招商银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超 10 万亿,达到 10.76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0.33%,其中,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 8.84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0.30%。
截至去年底,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 (指在本公司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 1,000 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122,064 户,较上年末增长 22.09% ; 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 33,939.0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2.32%; 户均总资产 2,780.43 万元,较上年末增加 5.16 万元。
2021 年简单粗暴版:
存款超 50 万的客户占总客户的 2.13%,掌握了 82.16% 的总财富。
存款超 1000 万的客户,占总客户的 0.07%,掌握了 31.55% 财富,户均 2780 万。
剩下的 97.87% 的客户,只掌握了 17.84% 的财富,户均 1.13 万元。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零售客户 1.58 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 9.72%,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总资产在 50 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310.18 万户,较上年末增长 17.15% ;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 89,417.5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9.32%,其中管理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总资产余额 73,455.87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0.71%,占全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的 82.15%。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私人银行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 1,000 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 99,977 户,较上年末增长 22.41% ;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 27,746.29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4.36% ;户均总 资产 2,775.27 万元,较上年末增加 43.61 万元。
2020 年简单粗暴版:
存款超 50 万的客户占总客户的 1.96%,掌握了 82.15% 的总财富。
存款超 1000 万的客户,占总客户的 0.06%,掌握了 31.03% 财富,户均 2775 万。
剩下的 98.04% 的客户,只掌握了 17.85% 的财富,户均 9704.36 元。
《去化周期大于 20 个月,房贷利率 7% 以上,居民杠杆率 80% 左右,房价卒 —- 静待央行行动、静待最后一个阈值出现》
《决定二手房成交量的因素是什么?去化周期恶化以后,放开限购限贷还可能再次涨价去库存吗?思维惯性会导致什么?》
《16 城最新商品房去化周期,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去化周期恶化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2021-10-31 楼市数据更新:苏州 - 杭州 - 青岛 - 南京 - 广州 - 二手房成交量 - 去化周期》
《补充:西安、成都、合肥 2021-10-31 二手房去化周期及 10 月份社消数据点评》
二手房去化周期、新房去化周期是衡量房地产阶段的必要指标,去化周期一旦突破 20 个月,就意味着商品房出现了滞销,健康的去化周期为 6-12 个月。
新房库存 = 新开工面积 + 待售库存,新开工面积受到去化周期的影响,去化周期升高的同时,新开工面积也会同步降低。
因此**只要去化速度没有持续恶化,新房库存会稳定在一个数值内,并不会无限的升高,除非房企已经感觉到危机并主动开始撤离,才会开始加速开发去土储,开始加速卖房。**从目前来看,百强房企除去恒大、碧桂园以外,并没有哪家房企出现高周转和降价的情况。从逐月各房企的数据来看,销售额与面积的比值确实出现了回落,但是幅度不大,唯有碧桂园的幅度较为可观。
**2022 年 1 月百城商品房库存最高,达到了 6.17 亿平,**年后新开工率降低,库存开始回落,但是商品房销售额也开始回落。
年后三个月百城去化周期逐月升高,2022 年 3 月份去化周期达到了 22.7 个月,形势非常的不乐观,4 月份全国部分地区受到上海疫情的外溢影响,出现了局部的风控,去化周期必然持续上升。
-—-
在《房企杠杆详解:你买的楼盘到底被开发商抵押了几次,它是如何烂尾的》中,我们详解了开发资金杠杆模式。
新房只开工就开售,开售以后马上获得银行贷款、信托融资及预售资金,房企拿到预售资金以后,迅速磨洋工,加快销售却减缓施工速度,把大笔资金调往需要挪用的缺口。即新开工的商品房,成为了开发商融资的工具,开发商投资 1000w,可以获得数亿的资金进行周转,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利用新开工商品房融资的情况主要是高杠杆企业,大部分的开发商首选的是囤地捂盘熬过冬天。
一旦无法熬过寒冬,那么高周转、多新开工就成为了开发商获取现金流最简单的方法了,这也解释了房企为何缺资金还在不停的拿地,因为拿地以后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融资,完全可以覆盖掉拿地成本。因此在房地产行业崩盘的末期,商品房住宅库存还会小幅上升,这些新开工的项目最大的作用是为开发商融资,一旦开发商度过危机,亦可加价交房,类似于恒大模式。
-—-
目前处于房价下跌的哪个阶段呢?我们认为随着新房去化周期步入 20 个月,房价开始进入房价心理博弈期,由卖方市场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且步入了房价阴跌期。
居民杠杆率可能超过或者接近 80% 吗?
由于 2022 年居民已经开始去杠杆,且政府加杠杆刺激经济,那么 2022 年末我们预测住户贷款余额为 74.69w 亿,GDP 为 120.69w 亿,居民杠杆率折合为 61.89%。
对比近几年的居民杠杆率走势,我们发现我国居民的杠杆率最高值为 62.25%, 住户贷款余额的最高值可能为 74.69w 亿。
假设 2023 年以后住户贷款余额开始降低,居民开始去杠杆,政府加杠杆,那么假设 gdp 不变,居民杠杆率必然出现回落。
最大的问题是真实的 GDP 值在房地产崩盘以后到底是多少?
按照我们的测算来看,房地产崩盘以后,gdp 不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增长,gdp 必然随着房地产崩盘而暴跌,现阶段的 gdp 至少高估了 20%。
如果按照真实的 gdp 计算,**假设官方允许 gdp 数值出现回落,那么短期住户贷款余额的下降速度一定会慢于 gdp 回落的速度,居民杠杆率会由于统计方面的问题出现被动式上升,**类似于农村人口去世导致城镇化率被动提高的因果关系。
-—
关于利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目前居民杠杆率、去化周期均已满足我们之前的预测条件。
全国二手房去化周期是多少个月呢?
一季度 9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同比下跌 52%,天津等长期低迷的城市也开始了再次暴跌,一季度天津二手房暴跌 34.07%,新房暴跌 46.23%,二手房去化周期 22.9 个月,新房去化周期 4.59 年。(2021 年年末天津新房去化周期 2.1 年,折合 26 个月)
[1] 结合目前的疫情走势、美联储加息步骤,我们再次呼吁大家去《卖房》,不要心存侥幸。
政府不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要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听政府的话。
能量守恒学过吧?
当然我知道官僚主义是任何政权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 bug. 可是太祖已经摸索出了解决办法,用不用那是你们的事。
如果有问题暂时没有解决办法,看在太祖的份上人民群众是愿意帮忙的,可是问题有解决办法,只不过解决办法不利于既得利益阶级,那么就搁置不用。
不是中国的中下层没钱,而是全中国都没钱了,钱全部集中在几个垄断寡头手里了。
如果只是 “没钱了”“消费枯竭了”,那也还好,缓一缓,几年之后还有余地。
可问题是,现在是 “欠钱了”,“未来几十年的消费枯竭了”,这就很可怕。
但是,这不是最可怕的事情。
因为还有问题的前半句呢,你说是中下层,而我前面说的是中层及以上大部分人的现状。
下层呢?
下层能活着就不错了,过一天算一天。
他们连欠银行钱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在城里安不下家,他们在农村置不了业。
他们成为了无处安放的有产阶级。
非常之讽刺哈。
你说他们熬到 50 岁,然后回乡种田不好吗?
我不知道,反正我知道这个田种不种没什么大区别。
确实没钱了,当初贪便宜,抄底接盘了三套法拍房,结果抄半山腰了。现在房价还在崩,还想抄底一套发现只剩半套钱了。
心里真的是难受啊,你不知道那个地段多好。
据我所知
中下阶层能够消费的最大的东西是旅游
在疫情没有来之前,只要是放假,我们这儿的人都会出去旅游
现在旅游的没那么多了
因为疫情,就是放假都不见得有人愿意出去旅游……
旅游正是拉动消费的最大的杠杆
现在不行了
公开的数字,第三产业解决就业 47.7%,是当仁不让的大头。所谓的中下层(经济),大量在三产就业,其中大多数人收入并不高,但至少有一份收入。
2018-2019,经济已经稍稍颓势。所谓的疫情和抗疫再来,一波一波数不清,肉眼可见三产基本垮了,一大批从业人员失业,而且一旦失业很难再就业。另外投资三产的中小业户也亏损倒闭无数,恐怕数年内他们不会再投资了,或无力投资。
在一些疫情和抗疫比较严重的地区,估计三产收缩在一半以上。那么这意味着,至少损失百分之二十几的就业。
第二产业就业占两成几,因为消费下滑是明显的,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之外的项目,所以第二产业收缩得也很厉害。
第一产业也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养殖业、种植业因消费下滑、饮食业收缩而受损不少。
总的来说,总体就业十分不理想,大多中小业户的效益不理想,所以真正的底层,此时基本已经弹尽粮绝,接近丧失消费能力。稍好一点的,也如惊弓之鸟,躲起来不敢消费。
就是说经济中下层的消费,目前几乎 “倒塌”。剩点生活必需品消费不假,但这部分值不了多少钱。
…
当然,仍然有些牛企业生存着,但效益受影响是必然的,有的已经进行了裁员。公务员们当然不愁,但他们毕竟人数少,撑不起大国消费的。
仍然有钱的老板们,仍有消费能力,但不景气的当下,他们也会考虑消费本身的影响。比如说,买房子,回头能不能有人接盘。
总之,国内消费状况十分严峻。而消费的萎靡下滑,会牵连整体经济(消费拉动 GDP6 成)。毕竟没有消费,投资生产都无从谈起。
危机正在到来。
本身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叠加疫情影响。
没钱的是中层,他们有房贷车贷各种消费买买买。
下层还是有钱的,只是下层的钱除了交税,几乎不花,就攒着。很难从下层里捞钱。
拼多多为什么火?拼多多就可以从下层里捞钱,因为他真便宜啊。
底层是没钱的,榨不出油水。
未来想赚钱就是使劲榨下层的钱,别的不多说了,下层的钱很多,很多很多,平均人手存款万元以上,想从他们手里赚钱,就得想招了。
中下层是真没钱
基本就是个维生的状态
不过不用怕消费枯竭
毕竟有 k 型复苏,从宏观上来说稳中向好
中下层要钱没有 负债一大堆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 8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 3.44 万亿元,同比前年 8 月仅增长 2.5%。
如此 “惨淡经营” 的消费数据,近乎停滞的消费增长趋势,这就不禁让人要问:曾经全世界旅游、购物的中国人,现在为什么不敢消费了呢?中国的 3 亿中产阶级都哪去了呢?
不光是中国,因为疫情对全球来回往复地 “摧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都在减弱。
并且是全球央妈一齐货币放水,然而全球居民宁愿拿着现金贬值,也不敢贸然消费。这或许就是苹果降价跑量的真正原因,抢先收割消费市场!
当前中国大多数人,已经 “肝” 不动房子这类 “耗资颇巨” 的资产了。
但对于手机、化妆品、零食等轻奢物品,中国人的消费热情却越来越高。5 块钱一只的口红,在 PDD 上最受欢迎,每月的销量均在 10 万单以上,消费低廉化的趋势也很明显。
用经济学方面的话术来解释就是 “口红效应” 明显,又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也就是每当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大幅上升。
口红被认为是低廉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依旧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因为现实的窘迫,只能购买一些非必要轻奢类型的商品,以此作为满足剁手欲的 “安慰”。
一方面是消费数据总体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是作为轻奢类型产品的苹果手机热卖,这种反常的经济现象,或许也只能够用 “口红效应” 来解释了。
2020 年,全球经济还因为疫情的肆虐而深陷泥潭的时候,中国经济就已经由负转正,可谓是经济发展上的优等生。并且全球产业链只有中国产能正常,贸易货物出口供不应求。
既然不是因为经济萧条的原因,导致居民消费萎靡,更不可能是中国人只会存钱,不爱消费。
那会是房价或者其它什么原因,导致居民不敢消费呢?或许,有 3 个大的因素导致人们不敢消费了!
一、高房价带来的高负债
很多观点都在说高房价抑制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根据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贷款余额达 63.19 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突破了 50 万亿,而个人住房贷款金额也高达 35.67 万亿,占比超过总贷款金额一半为 56.45%。
如果我们都被平均一下,就可以计算出中国 14 亿人口,平均每人都欠银行 25478.57 元。
中国家庭负债的成分 75.9% 属于房贷,全国首套房的平均贷款利率为 5.24%,二套房的平均贷款利率为 5.55%。也就是每 4 个负债的家庭中,就有 3 个家庭背负有房贷。
房价拉高了每个人的生活成本,也拉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为了能够买房 3 亿中产也大都掏空了荷包,不可避免地就要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均在 70% 以上,巴西的消费率在 68%,甚至连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很穷的印度,消费率也高达 66%。但 GDP 排在全球第二的我们,消费率却仅有 39%。
二、疫情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 1~8 月份,全国城镇人口失业率平均为 5.2%。也就是说,适龄人口没有工作的人数约为 3640 万人,其中不包含外来农业户籍人口。
8 月份青年人失业率明显下降,但 16~24 岁的年轻人失业率依旧高达 15.3%。其中 62% 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之内年薪有望突破 100 万,但他们可能会被现实无情打脸。
疫情之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 8.5%,疫情之后增速下降为 6.5%。
加上最近的裁员潮,房地产、房产中介、教培行业,均有大规模的降薪、裁员消息传来。有一份安稳拿薪资的工作,能够按时还房贷就已经不错了,哪还有多余的钱来消费。
三、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让消费变得更加萎靡,这也是为什么要鼓励生育的原因之一。
截至 2020 年,中国 65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为 1.68 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 11.97%。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并不只是劳动力减少、医疗养老负担加重。更重要的是老龄化人口对于物质的需求在减少,每天一日三餐有菜有饭就能生活。
他们对于买房、买车、网购、娱乐消费的需求,相较于年轻人就显得十分的稀少。正如陷入低欲望社会的日本一样,老龄化也是内需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剔除上述因素导致不能消费的人群,中国真正有购买能力的中产人群有多少呢?
正如企业家曹德旺所说:“中国虽然有 14 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但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仅仅只有 2 亿人口罢了。”
要提升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恐怕还任重而道远!
我的微信公众号:军师柯文,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关注柯文的五大理由:
(1)看不懂 k 线图,MACD,KDJ 等技术指标
(2)不会选股,无法区分劣质公司
(3)把握不住市场主线,风口行业总是错过
(4)买入总是被套,卖出总是卖飞
(5)炒作没有计划,买卖全凭运气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九哥撩影
来源: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不专业,甚至非常业余,各种专业名词一个也听不懂,连银行利率都算不明白。
但不等于我自己钱变少了都不知道……
我的钱变少了,周围人的钱变少了,网友的钱也变少了。
那就说明,至少我所能看得到的层级中,相当一部分人的钱都变少了。
经济问题,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两个东西,投资和消费。
我们现在所能够投资的,很少了。
其实这些年,完全就是靠着房地产在拉动经济。
整个房地产产业疲惫不堪,几次疲软都被各种政策强行刺激继续为了拉动经济而努力。
但现在刺激了这么多回,也是有一定耐药性了,除非下生死大药,不然很难再刺激的动。
而实体制造业更是萧条,人工、土地、税收等等支出让制造业成本激增,很多都跑了。
那还有哪方面的投资可以拉动经济呢?科技是国家之本,没啥好说的,投入高见效慢,不过总是有用的,但对解决经济问题效果不明显。
再说消费,向我上面说的,没钱了呀,钱包都在缩水。
动不动疫情,工作断断续续,实体工商户生意惨淡不堪,很多中小企业倒闭,不少人失… 灵活就业,银行降息,股票也砸盘。
没有钱谈什么消费呢?
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
投资没路,消费无力,那可不就是说明经济危机已经来了嘛。
我现在是真的没多少钱了。
银行卡还剩两万多块,还有几万块的百度,准备长持。
三月份凑热闹买卢布,花了 5000 块钱,这个到是赚了,加上俄罗斯这两天断了芬兰和玫瑰之国的输氧管,应该还能在多赚一些。
别的就没了,这几天又卖了点茶,店里的账上也有个三万多。
还算可以支撑。
最近打算去尝试 AI 标注,算是给未来做个准备,省的哪天真是生意黄了,灰溜溜的去深圳投奔大哥就太丢人了。
顺便一提,其实这种经济局势下,娱乐业,或者说那些能够给予人们廉价的精神满足的产业,应该会得到非常好的发展环境。
中层还有,底层没有。消费枯竭。
需要从两个角度看消费:消费能力、消费意愿。
中层还是颇为坚挺的,因为他们还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对未来认知不清晰,所以还是有消费能力和意愿的。
但是底层普通人是没有消费能力的,对经济的增长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并且由于抗风险能力太差,消费意愿也极差。
现在政策吹风,利好释放层出不穷,为什么呢?因为差劲,太差劲了,以至于不得不隔三差五出重大政策。
但是,这些政策能落地吗?这么多政策,政府又没钱,哪有可能每个政策都落地?落地的只不过是地方上认为可以解近渴的,但是恶性循环来了,这是应急性的,很难对长期稳定没有帮助,所以 2022 年,预算能花,也要多花,但是 2023 年呢?2024 年呢?
等到公信力丧失,再反思就来不及了。
内循环才是谎言,内循环的原因是无法利用外贸出口创汇,所以只能通过收割内部补齐,政策下来你会发现没什么变化,甚至富豪会更多。
很快就没有中下层了
这个必须辟谣,中小层不是没钱,而是负债。欠了二三十年的房贷,还得祈祷所购买的期房不是烂尾楼。
首先要搞清楚没钱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只是衣食住行等日常开销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是够用的。
但如果加上房贷医疗和子女教育这三座大山的话那九成以上的人都没钱。
所以我这辈子都不打算结婚也不用买新房更不用担心子女的开销,如果大多数男性都像我一样躺平的话,消费至少在我们这一代是不会枯竭的。
至于下一代的事情,就让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多贡献一些吧!
PS:个人认为如果不结婚不买房的话,中国的消费性价比是最高的。
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疫情影响;另一方面确实是少了很多消费热情。
我已经毕业四年了,平时大的消费主要是吃喝玩乐,还有一年两次的家庭旅游。
先来说疫情的影响,原本我和我父母都很喜欢出去旅游,过年或者别的节日很喜欢出去玩。但是近年我们怕得要死,生怕自己刚出去某个城市那个城市就封城了。就像之前东莞大朗忽然在某天十点钟封了所有出城的路,要是你刚好倒霉经过,那你就在那儿耗十几天吧,分分钟工作都没了。
对于不能出去旅游这件事我是觉得非常悲哀的。因为我只是一个打工人,一辈子打工不可能暴富,不可能过上奢侈的生活,不可能提前退休享受自由。
但是旅游可以让我去很多美丽的地方看看,短暂告别原来的生活,充好电以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而且出去旅游现在也不贵。
我大学实习初出社会很疲惫,那个时候抽空和朋友去香港玩。我当时站在深圳一条很宽很直很长的路边等公交,清晨的太阳从路的尽头缓缓升起,阳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个景象我现在还记得,像刻在脑子里一样,真的觉得没那么累了。
还有杭州西湖,夏天去的,当时沿着荷花池骑自行车,大片大片的荷花,天很蓝,阳光很耀眼,荷花和荷叶的对比也超级好看。
原本还想着天冷了去杭州看银杏树!
天杀的疫情!现在只能想象了!
前几天我刚跟我父母说去北京,北京肯定很安全,防疫都抓得很紧的,刚说完就毒奶了,第二天就看到北京动员做核酸检测的消息!
这疫情,跟开奖似的!春节过年回家是把全国各地的人都摇匀,然后过完年就开奖!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开完!
说回来消费的事。
这几年真的看透了很多消费主义设下的陷阱。
我大三大四那会皇茶刚改名为喜茶,那个时候很痴迷这个,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芝士奶盖特别好喝,很浓郁很厚重,芝士芒芒简直就是我的神!一口下去,香浓的奶盖混合浓稠的芒果,奶香奶香的芒果也太好喝了吧!
后来去深圳玩,看到奈雪的欧包也做得好漂亮!还有人给你切面包!一切都觉得很新鲜。
我那个时候特别迷小红书,上面的很多推广我都是认真收藏然后认真打卡。
总之,那个时候 “网红” 这个词还是个褒义词,年少无知的我上过不少当。
但是这几年谁还会上这种当啊!
奶盖再怎么香,我都觉得它不配三十几块钱,加个脆啵啵什么的都逼近四十了。而且口味也就那样,尤其是奈雪,去年出的什么宝藏茶,看了都齁,一堆料你当吃甜品呢?
最最让我接受不了、导致我对喜茶粉转黑的原因是它就跟个要我供着的大爷似的。
点单小程序经常爆,想喝还得隔段时间就刷新,看看能点单了没!
好不容易点上了还得等上大几十分钟!
好不容易拿上茶了,结果喜茶店里闹哄哄,人超级多,又吵,跟市场似的。我得一边在商场里转悠,一边打开那个塞子直接仰起头吨吨吨才能喝上奶盖!
后来瑞幸不是崛起了吗?我第一次点瑞幸,看到五分钟之后就能取的时候大为震惊!被喜茶 pua 许久的我,心想我居然能在五到十分钟内就能取到一杯冰凉凉的茶饮啦?我现在喜欢瑞幸 80% 的原因就是它不用怎么排队,真是受够那些排队营销了!
还有小红书的店铺推广,这个我是吃亏吃多了,后面悟了。如果你发现某段时间小红书上一堆网红同时推一家店,最好不要去,晾它个半年,半年后如果还没倒闭而且评价还不错就去。
还有买衣服,说实话以前我年少无知那会觉得 100 以下的衣服是不能穿的,直到我去了东莞黄河时装城,便宜是真的很便宜,但是质量没有很好。但是自从我去过那里之后,再去逛商场的衣服,就很容易分清哪些是把顾客当傻子、质量又差、价格虚高的 SB 快时尚品牌。
两百多块一件 t 恤,去你的吧,拿真丝纺的吗?穿了背后能长出翅膀吗?
这个价格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他要是愿意,花两万买条内裤也是很值,但是在我眼里,质量差,款式丑,光靠挂在某家店里再找些网红在试衣间里拍照宣传就开个明显超出它本身价值的价格,就是不配。
越喷越生气,想到我前几年挥霍掉的小钱钱,忍不住冲自己翻了个白眼。
不过现在的我掉入了另一个深坑,我准备结婚了,和男朋友正在存钱……
准!备!买!房!
大坑啊!
前些日子我去看房,碧桂园的新楼盘。我一去就被那个阵仗吓到了!
现场都是人!拿着资料准备交钱下定金的人排了一条队!还有很多已经交了钱的人坐在大堂准备参加抽奖!
一问,全卖完啦!只剩几个楼层了!
售楼小姐说现在下定!两年后就能收楼啦!
我当时是真的被吓到了,毕竟第一次去看房。但是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打算在家乡买房嘛,一个经济很差很差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的四线城市,没看出来我家乡的人那么有钱啊。
而且!晚上出去!那些一个个说卖完了的楼盘都没几户开灯!
上抖音去找当地中介的视频!这不还有房源吗?这不好多套亏十几万出售吗?
我越想越不对劲,决定还是先等等,打算去一些能立刻交楼的楼盘看看实际情况怎么样。
真惨,写了这么多突然发现自己又说消费陷阱又说疫情,最后还是回到买房、结婚、养娃。
中国居民总贷款为 75 万亿,另外还有八万亿公积金,而经营贷里面有多少用于了房贷?不知。GDP 总共 113 万亿。居民杠杆率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且中国人的收入比 GDP 比值远低于其他国家。所以中国居民月供负担巨大。消费进入枯竭。
前几年,我表哥在市中心开了一个箱包店,店面只有三十平左右,但生意不错,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
疫情来了以后,箱包店没了生意。
他把存货处理完以后,把原来的店面修整了一下,买了些桌椅、餐具。把箱包店改造成了小火锅店。
火锅店生意不错。
但疫情反反复复,生意慢慢淡了下来。
他想着,市中心打工的人比较多,不如开个面馆吧,人总得吃饭。
于是,火锅店变成了小面馆。
小面馆里的面,一碗从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不等。
刚开始生意不错。午饭、晚饭的时间面馆里挤满了人。
但疫情反反复复,周围的门店几经易手,很多商场也关门大吉。
面馆的生意又淡了下来。但还能勉强维持。
最近,疫情严重起来了,整个区都封闭了。
面馆也暂时关门了。
你以为最极端的贫富悬殊是 1% 的人掌握了 99% 的财富?错了!是 1% 的人占有 120%、150%、200%…… 甚至更多的的财富,因为另 99% 的人是负资产。
枯竭?不存在的,你没钱还可以举债消费嘛。
怎么会没钱,说没钱的你们不是攻击国家共同富裕的政策,现实就是一切都很健康发展,国富民强,说不好的的你们不是拜登 50w,就是 1450,就是来电,就是二狗子,就是带节奏,就是 xxxx
某些知乎 er 的逻辑
现实的我
下层人需要的是吃饭,而不是生活质量。
中层人才是考虑的生活质量。
所有体制外,靠自己谋生的人,问诸位一句:
如果疫情封控一年。
你的工资谁发给你?
你员工的工资谁发?
你客户的员工工资谁发?
疫情不是正常的淘汰,疫情是一种清洗。
你老板都死了,你差哪不死。
月薪 3000 比漂亮国 3000 刀生活水平好,赢麻了
即使没有疫情,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都市人,都越来越不愿意面对面沟通,也不爱结伴出去玩了。一条路修得再漂亮,也是服务于外卖员,一个 pub 很文艺,但人们不愿意下楼来。10 几年前,人们好像比现在更爱 “玩” 一些。开个门店做实体生意,想赚钱的难度非常之大,所以,国家才要刺激消费。
怎么会呢,这就是伪命题
消费需要有钱吗?答案是不需要。
没有钱可以借给你呀,3 年还不起就 5 年还,5 年还不起就 10 年还,一直还不起就下一代还。
你说我不借还不行吗?我躺平,我就不借,我也没有下一代。
没关系,通货膨胀之下,谁都跑不了。
原来 15 块碗大排面,现在 50 块。
赚了钱交首付,你看,虽然你没借钱,但是你做出了小贡献。
买了房再租给你,你还得帮着还月供。
你觉得。。。你躺平就有用吗?
哪有钱,普通小夫妻一个月加起来一万,按平均工资再加点来说。一个月房贷三四千,吃喝基本两千,还要准备养娃,孝敬父母。
钱从哪来
没钱还不怕
可以奋力去挣
但面对物价通胀,刚性支出增加,
那真就没救了
超市里的物价因为疫情和国际贸易的原因
又妥妥的涨了一波
这次不是食品,是小工业品和小百货
这类工业化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商品都开始跳涨
意味着物价被货币放水催的更欢实了
内地消费已经拉响警报。4 月,全内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 8.5%,不仅远远低于预期,而且创下自 2003 年 4 月以来的 15 年最低。社消增速创下 15 年新低,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正在严重萎缩。
换句话说,房价还在不断上涨,而中下层已经没钱也不敢大肆消费了。
高房价正在透支社会购买力,先做两点:
其一,消费体现的是社会购买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包括衣食文娱,也包括汽车家电,但不包括住房。购房一般被认为是投资性支出。
其二,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 GDP 增长的三驾马车。虽然社消总额与 GDP 中的消费概念并不等同,但两者大部分重合。社消增速变化趋势,足以代表消费的变化趋势。
社消增速一路向下,这其中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购买力因素。
所谓结构性因素,指的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幅不及以往,加上城镇化已经完成过半,城镇化带来的额外消费增量越来越少,社消总额自然难以保持原有的高增长趋势。
在结构性因素之外,整个社会购买力不足,才是更加关键的问题。
2015 年以来的这一轮房价上涨,究其本质,就是以货币宽松和政策优惠,通过去库存叠加棚改货币化,鼓励居民举债购房。
其目的就是,以居民加杠杆,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
结果显而易见,房价一路高涨,居民杠杆率 (居民部门债务余额 / GDP) 随之一路上扬:
居民杠杆率从 2008 年时的 18%,攀升到 2018 年一季度的 50%。短短十年,翻了两倍。
这几年,新增住房贷款不断创出新高,几乎撑起银行贷款的半壁江山:
2015 年居民新增贷款 3.87 万亿,占当年全部贷款的 33%。
2016 年新增居民贷款 6.33 万亿,占总贷款的 50.04%。
2017 年的增幅虽然有所下滑,但也创下了 7.13 万亿的新高,占比高达 52.7%。
要知道,在居民贷款里,高达 70% 以上都是中长期的房贷。而在短期贷款里,资金也多数通过消费贷、现金贷等方式违规流入楼市。
与此同时,房价不断上涨,房贷负担不断加重,居民加杠杆有增无减,但可支配收入却如老牛耕田般挪步。
一快一慢,收入远远被债务抛下。2006 年,负债收入比还只有 18.5%%,2018 年已经高达 77.1%。
一边是房价高涨、居民大幅加杠杆,一边是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力,结果是什么?
必然是消费的紧缩!
房价暴涨:财富效应 VS 挤出效应
房价上涨,会产生三种效应:一是拉动效应,二是财富效应,三是挤出效应。
拉动效应好理解,房价上涨,能够拉动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这也是房地产能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所在。
所谓财富效应,当房价上涨,有房一族的房价市值随之水涨船高,以货币计价的财富也随之上升。即使不卖房,在这种财富效应之下,也有人会增加消费支出。
然而,财富效应,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货币幻觉。因为不卖房就无法兑现,它只是市值上的财富,类似股市里的浮盈。
尤其是随着限售政策的普及化,新房一般都要被冰冻两到五年。这期间即便房价大幅上涨,房子的市值也无法及时转化为直接的货币财富。
挤出效应刚好相反。
当房价远远超出收入水平,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高于 20 时。即便居民能够挤上房价上涨的顺风车,也会因为首付和还贷压力,而被迫削减消费。
尤其是对于那些六个钱包凑首付的购房群体,消费挤压效应更加明显。掏空祖孙三代的积蓄,才勉强挤上房价上涨的列车。
且不说父母祖辈的养老、医疗负担重压在身,即便是归还房贷,都会压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富余的资金进行消费?
财富效应,会让人们增加消费; 挤出效应,则会削减消费。一增一减,到底谁的力量更强大?
消费数据已经提供了再清晰不过的证明。
危险的不只是内需
这一次拉响的不只是消费警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创出 2017 年以来新低:
这其中,制造业投资仍旧保持在低位,而基建投资则大幅回落,只有房地产投资依旧保持在高位:
消费增速创下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创下新低,贸易争端之下的出口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均已呈现疲态,这一年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靠房地产托底,又能托多久?
国家公布的三大数据,一个比一个触目惊心:
消费断崖式暴跌
消费数据这么大幅下滑,历史还是非常少见的。我拉了一下数据,2018 年 5 月的消费增速,上一次这么低的时候,是 2003 年非典的时候。过去 15 年,没有这么低的增速了。
投资断崖式暴跌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 6.1%,预期 7%,前值 7%(若非房地产投资持续高位,数据更惨淡)
贸易战爆发后。在外贸、投资、内需这三驾马车中,只剩下内需这一条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闻上天天高喊内需升级的原因。
3 社会融资断崖下跌
前天,中国央行公布的 5 月金融数据显示,5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 7608 亿人民币,预期 13000 亿人民币,前值由 15600 亿人民币修正为 15605 亿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减少了 3000 亿。
暴跌 3000 亿! 预期近腰斩。可见,实体经济的资金面之紧张,到了何种程度。
融资压力之下,一场违约潮正大面积袭来,一场关乎千万人命运的大震荡开始了。不论是轻资产行业、重资产行业、文化类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通通都无法承受这轮资本大退潮。 唯一还在坚挺的,似乎只有房价了。
该醒醒了,这几年不干别的,只是使劲炒房的恶果慢慢出来了。
上述数据可以反映居民杠杆和储蓄情况,中下层确实没钱了,消费枯竭。房地产作为最大的内需,却挤占了几乎全部其他的内需消费空间,这时提升内需几乎成为了提升房地产的代名词。
有个朋友做电商的。今年感觉特别吃力,无论天猫还是京东,流量都已经到了瓶颈,站外还受到了拼多多的巨大冲击,期待中的消费升级并没有出现,反而客单价有向下的趋势。
网上越是越是便宜货卖得越火,比如出现 “拼多多” 这样令马云都感到害怕的怪物。问了一圈周围,许多收入 20W + 的人,普遍房贷压力大,拼命压缩消费,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在深圳,千万资产 (负债) 多的是,你要是让他打个车可能都舍不得,省吃俭用供房。严重的焦虑感让许多奋斗青年都戒掉了梦想。
房地产还是庞大的联合韭菜收割机,整个中国贫富越来越悬殊。
目前中国的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 1% 人群集中,同时负债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中间夹心层集中,最终形成 “顶层强,中间弱,底层大” 的结构,用大前研一的总结就是:M 型社会。
你会发现,在内地,消费升级和消费降低同时并存的怪异现象。
消费升级代表茅台:茅台虽是奢侈品,大家都知道供不应求。其股价也是越涨越猛。是因为消费茅台的主要是财富向前 1% 的人群。他们越来越有钱。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消费降级代表:榨菜。榨菜肉丝面,股民关灯特别好吃。被房贷重压的中产同样也不得不沦落到吃榨菜度日。
榨菜的股价是股民和房奴集体推高的。
如果老干妈上市,估计会比茅台还牛。
内地很多高端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实际上是贫富差距扩大的结果,而非中产消费升级的结果。
这同时也提醒,做前 1% 人富人的生意和后 80% 的穷人的生意,要么往奢侈靠,要么往廉价靠。中间很难赚到钱。因为房地产,中国只有庞大贫穷的底层、财富跃迁的顶层。中产阶级? 呵呵~ 很快灭绝。
令所有人都担惊受怕的房地产可能还没来得及崩盘,实体经济就已经率先崩盘了。
工行董事长在最近演讲时表示,2010~2017 年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 25.4% 下降至 12.7%,降幅达到了一倍; 而与此同时,居民家庭债务占 GDP 的比重已升至 49%,几乎占了 GDP 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空心化。
这次中美贸易战,最后输的一定是内地? 因为房地产的超级泡沫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错配,掏空了产业升级和高科技发展的根基。
8090 后甚至 00 后本来是内地 2025 规划中的主力军、本应该是我们在贸易谈判中最重要的底气。如果连他们都变成了韭菜,那么谁还能有资格谈论什么未来呢?
现在不但人口空心化,就连城市也一个个沦陷其中。
今年一季度,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率为 39.8%,四成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这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这个数据必须对比一下。全国今年一季度末的亏损率为 22%(82058 家亏损企业 / 372197 家),这个数据当然本身也不好看,然而身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工业企业亏损率居然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此外,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去年同期下滑 19.9%,而总亏损额同比去年同期爆涨 54.3%。这种情况,与我们之前提到的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的企业经营情况一模一样。
现在深圳的土鳖制造企业基本上处于整体扑街的边缘,今时今日,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兴莫名躺枪,其本身和上下游的几十万工人面临失业,这些事情,都是深圳今年要面对的麻烦事。
2016 年,任正非炮轰高房价,警告之声言犹在耳。
高土地价格,高房价,已经导致了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下降,这是发自灵魂的呐喊,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对中国当前企业生存现状的担忧,是对中国企业经济力下降的担忧。
内地过去十年,是房价高速上涨的十年,也是内地经济竞争力迅速下降的十年,在各个行业,除了垄断国企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企业竞争力却越来越弱,所有的企业都不堪重负。
内地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家精神丧失的十年,所有人都开始了投机,高房价逼迫所有人都想做房地产,高房价逼迫所有人都想去炒房,很少企业静下心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是疫情,**另一个原因因为欧美在打压中国,**情愿购买东南亚和印度的产品,也不会选择中国产品,除非是东南亚和印度造不出来才会选择中国进口,特别是澳大利亚。
**比如欧洲最近在对中国商品增加关税。**欧洲人情愿去别国购买的低端制造业商品,这是赤裸裸的打压,果真就是 “自由主义” 下的圣经“自由贸易”,太自由了,无不体现了白皮的双标和虚伪。
**发展困境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但总的本质是,中国缺乏高端制造业和产品品牌,阿猫阿狗都能抢走中国的订单,其次中国没有贸易主动权,是极其被动的。**中国人应该去海外建立基地,刺探市场,同时收买当地喉舌,把握主动权。
近几个月中国的外贸订单都是第三世界的,欧洲的订单很少。**至于内循环,很难,因为我们虽然口号上是 “完整的产业链”,但在关键领域差的太多。**比如医院里的医疗设备,好一点的都是国外的,一台几百万美元,维护费更是高昂,为什么国产的一直不行?还有国产芯片制造,一直是痛点。
长路漫漫,中国加油。
只要把养老金超过平均工资的一般以全额消费券的形式发放,消费肯定起飞!可是老爷们肯吗?年轻人有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钱,还要房贷车贷,怎么消费?!只有领大笔养老金的人才既有时间又有钱,还没什么债,这才是可以撑死消费的中流砥柱啊
有个屁钱,大病医疗报销之后不用借钱(5w 以下)就谢天谢地了。
两个人 8000 左右块钱,1500 左右日用,1000-3000 贷款,攒个 1000 左右,孩子车子 2000-3000。有结余也不多→_→,弄不好就得上一辈拿退休金补贴,要么借钱。
中下层消费能力最大的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 25 左右工作刚稳定还没结婚的年轻人。
不是中下层没钱了么?
而是中下层就没有过钱,中下层所谓的消费都是两三个月攒下来一次性消费,然后再攒,按月均消费能力算一直不多。
知乎人均几十个,可能没人见过 20 年没出过市区的人,可能没见过下意识把旅游和有钱人划等号的人。
人间一直都很苦,只是很多人不在人间罢了
2022 年春晚,某价格过万的明星同款大衣十分钟内被抢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冰墩墩上架多次几乎每次都秒空,完全拼手速
2022 年 bjd 卡肉开仓,据说也是很多人抢
上海疫情期间,高档住宅区业主团购高档食品在电梯里摆免费自助餐,gucci、lv 给客户送食物
消费枯竭?不可能。我丝毫看不出经济不景气的样子。
至于钱,有钱人照样有钱,甚至更有钱(当然也和行业相关)
而中产,焦虑地捏着手里的几百万票子和几套房子拼命鸡娃,希望孩子能找个好工作,通过找个门当户对的,并通过少生孩子实现家族资产合并指数级增长从而跑赢通胀。
至于穷人,没怎么接触到这样的圈子,大多也就过过小日子吧。穷人不论有没有疫情,生活都很艰难吧
躺平的是极少数,努力奋斗的是大多数,加油吧各位。
我想说个事,上头也想把那 2%的人占用 80%财富给拿掉,但是有个问题非常尴尬,就算你把他们的财富拿了分给剩下的 98%的人,一是人均收入最多也就上升个一两千块意义不大,二是一旦这么搞那又回到 30 年前那种搞法,我们好不容易说服全球资本我们不会那样搞,如果又这么搞那怕是再也没有资本敢进入中国了,到时候更惨。
那没办法了吗。
当然有了就是财富数字化。
数字人民币他闪亮登场,从 2010 年立项经过 10 年的技术研发与布置,于 2021 年闪亮登场。
我把财富无限化你资本再怎么增值也不影响普通老百姓富裕。
假定财富无限。
2%的人瓜分 80%无限财富,剩下 20%也是无限财富。
80%x∞财富=∞财富
20%x∞财富=∞财富
怎么无限财富,就是财富数字化,瓜括股票,货币,黄金等。通通以数字货币来代替其价值。财富数字化之后不就是无限财富了吗。
而中国工厂理论上也是无限产能。
无限产能≈无限财富。
而中国数字人民币现在已经大规模逐渐推广,十年左右就能取代纸币。想想十年后财富像空气一样让人使用,到处是各种机器人,自动设备工作,人们无可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专心画画,专心科研,也可以天天好吃懒做。而资本家们天天赚钱赚到手软。
再形成 Ai+大数据+数字人民币调节财富,以税收与二次分配方式合理调节。
经济学有个公式
即财富增速与货币循环速度成正比。
货币循环越快财富增速越快。
有了数字货币能精准调节货币流速。也就是说财富增长快慢就成了一件很科学的一门课程而不是碰运气。
货币超快流通,到时候村村通铁路,镇镇通高速,县县通飞机。人手十辆车以上,人均三套别墅。年年 GDP 增速不是什 5% 6%而是 1000% 10000%。
数字经济与数字人民币将彻底改变现有经济游戏向更高层级科技文明跃升,而非在一亩三分地上打转转。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解释一下许多人还是不理解文章,你的无限财富下的货币怎么去买别人的能源?
这些人压根就没看过文章,这是基于生产能力大增近乎于无限产能情况下。现在中国工厂,只要有你钱买想生产多少就多少,己经初步具备这个能力了,只有一些少数商品还没有达到。而且达到无限财富过程是循序渐进过程,并非一促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社会发展达到。
而到了那个阶段就算你有无限财富你也没有无限购买力,你一天也只能吃一定的饭,不可能无限吃饭。
各位看下国内超级富豪,还不是那样,在国内买房限购,以后无限财富下肯定会出各种限购与每年消费金额上限等。
那你会问有这么钱有什么用?你们去看下,马云,马化腾等富豪,钱太多了生活就那种状况,确实钱太多了也没啥用了。在他们眼中钱真的是一个数字而已了。
而且现在中国持有的天量美元,己经买不到啥东西了,因为钱太多了该买的己经买完了,想买的人家又不卖,而且这钱又不能在国内用,你把这个情况换成以后无限财富之下的数字人民币一样适用。
有人又将无限货币与津巴布韦币相比,大写一个服字,无限产能对应无限财富,无限财富对应无限货币,这是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津巴布韦币哪有这个产能对应?
当一个人消费能力达到极限状态下,无限财富并不会有很大的通货膨胀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钱多货少,但是货多到你消费极限,比方说大米,多到你怎么也吃不完,那米就可以定义为无限,而每年政府会以不浪费为名在你吃米极限上多个一百倍给你来个限制,那大米确实无限了。以此类推到各种商品,津巴布韦这个国家根本不可能有这生产力,两者货币怎么可能具备类比性?
不可能,他们不会把房子租出去一间么?
或者随便卖个几台车
再不济把自家牧场卖出百头牛不也够花了么?
中下层不是没钱了,而是所有产品的价值上升,导致了钱不值钱了,这和某种单一货币的贬值还是有区别的,是所有的钱都不值钱了。
也就是说,在你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你什么都不干,手里的钱就在贬值,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
我从两方面入手,来简析为什么贬值与为什么中下层受影响更大。
这一原因的影响面在那些受疫情和政治措施影响的国家地区。
举两个例子,
这一原因的影响面是全球。
举三个例子,两个是俄乌战争的后果,一个关于疫情,
故而整个货币体系,而非汇率贬值。
因为中下层手握的抽象价值的存在形式单一,简单来说,人们不是拥有钱,而是拥有钱所代表的价值,这个映射关系非常灵活,但普通人被限制了,他们往往只能在本国货币、本国房屋居住权,少量黄金等保值物上入手,而上层阶级则拥有更多灵活的处理手段,
没觉得题目说的。
只觉得现在富人是越来越多,我家 1.2 亿流水,3000 多万的不动产,以前觉得自己还算个有点钱的家庭,现在感觉,就是 “富裕中产” 罢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资产并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多,毕竟房子价格这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有价无市
谁说的
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是主体
理论上还是有钱的
就是你能看不能花
去年喝了一千多块钱的奶茶。
今年到现在快半年了,喝了三杯,每个小长假一杯
你说枯竭了吗?
枯竭了吧!
要看你的中低层是怎么定义的。
在我看来,底层一直没钱,但是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却不大。因为底层都集中在乡村,有隔离,单自家有粮有菜。
困难的是中层,农民工,城市的低收入者,普通打工人。因为国内的封城、隔离,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对这部分人的影响比较大。
至于城市的中高收入者,以及更高的阶层。就要按行业区分了。
不能不说这个机构是个精巧的思维。
4 个伞齿轮,AB 在一个轴向 “同步翻滚”,带动同一个轴向 CD 旋转,同时 CD 还可以通过 AB 实现旋转速度可不同。
你懵了没?
没有了,古代是拿走你目前所有的东西,现在是给你留一点目前的拿走你未来几十年的东西。
没钱 ×
负债✓
要只是单纯的没钱都还不错了,真是情况恐怕是不少人失业一个月就要断供。
今年三四月一连串事情对市场信心的打击太大了,堪称打骨折。普通人手上有点钱也不敢花了。
怕你是对中下层有什么误解?
什么时候中下层有钱过?
难道我们是发达国家了?
不知道算不算中下层,没钱也不至于,最多是越来越爱储蓄,越来越不舍得花钱了,仅苏打水这一项,工作之前喝 Voss,圣培露,工作之后屈臣氏也能凑合,今年开始喝名仁也能忍 2333,618 和双十一会买特价圣培露,解解馋吧哈哈哈哈哈哈
我们正在经历非典型性经济危机。
非正常性经济危机和正常的经历危机区别在于:正常的危机承受者是全部人,非正常性的承受者是部分人。例如:从 20 年到 22 年承受的行业集中在旅游,餐饮,教培以及航空等服务业……,而且承受最多的是这些行业的中小公司,大公司靠着政府帮扶还能扛住,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了。同时服务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就业,他们倒下意味着这些行业大多数人失去工作。他们步入就业市场同时会拉低其他行业的人工成本,使得疫情受益行业的大公司利润好到爆炸!
受益行业当然是核酸检测和疫苗啦。例如:
九安医疗
营业收入增长 66.46 倍!经营性现金流增长 339.83 倍!!扣非净利润增长 7566.69 倍!!!7566.69 倍!!!
WTF,我的想象力不足啊 ORZ……
中国医药:
利润大部分来源于持有科兴百分之 15 的股权分到了 136. 3 亿的分红……
哪些行业占到绝大多数的收益,懂了吧?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网上公开数据,没有任何目的。
可耻地匿了。
人不在国内,国内中产是不是真的没钱了,各地情况不同,无法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全国情况都差不多,能买得起房的,大都倾尽了一己之力。
问题很多,但我能看到的是中国的金融学着欧美发展了 30 年,仍然未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人会衰老,技术会过时,货币会贬值,中产又靠什么去抵挡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呢?没有 “诚实” 的金融体系,个人积累下的财富无法跟着水位线一同上升,最终只能沉底,或者有些人干脆选择换一片海。
贫富差距拉大
中央集权制,核心思想就是强干弱枝。
中下层从前,现在,未来,都不会也不能有钱。
过去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可能给了大家一种自己未来会有钱的错觉。
但事实上,大家不但没钱,还背债。头上的房贷比所有资产加起来都多。
钱不是零,而是负数。
中国的中下层真的没钱了,消费真的枯竭了。
把 “吗?” 去掉,语句就通顺了。
中国中下层一直都没钱,反而事实是近年来中下层的收入其实一直在缓慢增长,但是他们的消费并没有增长。
他们的消费城市化后的房价拦住了,不仅捆绑了自己还捆绑了父母。
要说 60,70 后反而比较幸福,他们年轻时挣得钱不用买房,农村的也不用签去城市,挣的钱不是买家电就是买摩托。
70 后买了房,赚了钱。
80-90 后背了房贷,比较苦逼了。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 资本家的财富就是整个民族的财富,“伦敦东区最贫困的爱国者,只要一想起英国的工业和财富,也会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现状》
不是这样的,主要还是中下层不够努力,都有部级高官给出办法了:没有钱不会把闲置的房屋出租出去吗?没有钱不会把车开出去跑网约车吗?也有政协委员给出要求了:60、70 岁的人正当壮年,完全可以再继续为社会贡献 30 年。
根据高官和委员的办法和要求,屁民还挣不到钱能怪谁?你不会是想怪政府吧?你不会真的想怪政府吧?
钱有。
但是要备着给房子教育医疗。不敢花
没钱就好了
负债
坐标北京,夫妻 2 人合计 1 年收入差不多 1 百 W,工作还算稳定,有房无车,自住 3 环边上一套 50 平老破小,在北京算中产家庭了吧。但是生活并不轻松,特别是今年,危机感越来越重,也越来越不敢消费了。
按现在的收入水平,在北京也不算太低,但奈何双方家底太薄,没有原始积累,买房时跟亲戚朋友欠了一堆外债才凑够首付,目前的收入也都大部分用来还债和月供,所以能攒下来的钱也很少。
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单位决定降薪,收入直接打了 8 折,虽然并不影响温饱问题,但是对未来的预期变差了,越来越没信心了,消费也越来越谨慎了。
今年股市大幅下挫,本来想靠投资能增加些资产收入,却不曾想亏了 40%,还真像网上的那句话 “股市消灭中产”。而且,当前没有好的投资途径,存银行利息越来越低,现在物价上涨厉害,存银行的钱就相当于贬值。
目前现状就是这样,虽算得上中产,被房子绑架,收入上不增反降,投资又遭到收割,资产大幅缩水,对未来没有信心,真的不敢消费了。
我就是中下层,现在情况已经异常惨烈了。
绝对是我这么多年来,见到的最惨的一年。
不可能,韭菜怎么可能割干净呢?
还没有去卖呢?怎么可能没有钱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中国这么富有,怎么会有人没钱。
如果个别人经济困难,你可以贷款。
比如,先贷款 10 个亿,一生一世花(huan)不完。
先去买房,解自己(guojia)燃眉之急。然后等几年后经济发展,货币通胀,你轻轻松松一个月赚 10 个亿,再把贷款还上。
这不就是白给你买房吗?还可以买多余的房子出租,多余的私家车出租,多余的 10 个亿放银行吃利息。
我叫砖家!
请为我飞砖!
应该有人赚了大钱跑路了
我寻思中下层本身就是没钱的人啊,不然怎么称之为中下层,有钱人至少是高级中产,顶级打工人那种吧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才能提高消费。
看清社会的现实,真的底层党会帮扶的,只有中产才是永远的韭菜。
我现在网上购物,拼多多的占比已经达到了 95% 以上了。
以前 PDD 我可是完全不考虑的
你是说从二到到百分十五阶段不是富豪的富翁和隐形富翁也有份?
假的,我刚把城堡和游艇租出去了,又能续一波
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胡说 保时捷越来越多了 住口!
纠正一下
说中下层不妥
我们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阶级高低
大家都是平等的
是真没钱了。
疫情只是提前了爆发的时间。
难道就没有人觉得中国的电商发展是一种非常病态畸形的状态?就拿我们这里来说,走到大街上,最多的就是店铺出租,实体店大范围式微。无可否认,最开始电商确实给大家带来了实惠,通过直接联通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了更便宜的商品,比如原来实体店卖 15 的,现在只需要 10 元就可以买到,但是问题恰恰是东西贵一点的时候,大多数家庭咬咬牙还是可以买得起的,而东西是便宜了,大家却真买不起了。看起来被节省的 5 元钱其实并没有被省下来。传统实体店的运营,从最开始,需要房子、雇佣工人、寻找货源,从而形成了一级又一级的经销商、代理商,各层级经销商代理商的商业行为又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从业者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现在呢,中间各个环节直接被压缩,大量就业岗位消失,哪里还有钱消费。
放个表格大家自己看吧。就业人数 | 1952-2021 数据 | 2022-2024 预测
你的存款有没有达到平均数?
最近新的经济数据发布,我们先跟大家共享一下。
根据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住户存款增增加了近十万亿人民币,截止 2022 年 3 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了二百四十九点七万亿元接近 二百五十万亿!
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其中人民币的存款余额为 二百四十三万亿元。
当然了,我们也知道人民币存款余额不但包含老百姓的存款,也包含了非金融企业的存款,非银行机构的存款和财政性存款。
这其中,我国住户的存款已经高达一百一十万亿人民币了。
按照我国十四亿人口的规模计算,人均存款 7.8 万元已经接近八万块了。
换句话讲,一个三口之家,你们的存款余额应当达到二十四万左右,达不到的话,有可能你就拉大家的后腿了。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现在是月光族,我现在一分存款没有,我还有很多的贷款,但是咱们也清楚这个人均数从来它就是不准的。
因为有一个人存款一千万,他就把 20 个人的指标和名额给用掉了,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
这两年以来,我国人均存款的数额一直是在不断提升的,甚至就是今年一季度。我们就增加了 10% 的存款,这个增加速度是非常快,很惊人的。
要知道,尤其是在这几个月,全国多地散发了本土疫情啊,很多行业又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因此我们身边总是有很多人抱怨说,这个钱真是越来越难赚了,甚至大家说今年这个经济形态感觉比 2020 年支出还要惨。
是的,为什么一方面很多身边的人抱怨赚不到钱了,另一方面,2022 年一季度我们的存款能增 + 10% 呢?
疫情这两年真是省了不少钱。
你想在过往的几年,很多人是特别热衷于旅游的。
2019 年的时候,我们就说大概有 1/10 的中国人来了一次出境游,中国人是特别愿意出去旅游,然后买买买的。有很多城市中产阶级家庭每年都要规划一到两次的出。
全家一起出一次国,除了机票,住宿,餐饮之外,还要大肆的购物,哪次出国不得花个几万块钱?
可是疫情这两年多,没有人能搞出境游了。
甚至跨省油都很少了,真的有很多家庭,这是剩了一大笔钱。
另一方面呢,哎,这些年日子过好了,很多人是特别热衷于出外就餐出外游玩的啊。
你要投资,那真是得非常谨慎才行。所以很多人把这个投资的念头也放下来,那怎么办,先把钱存到银行里吧,看看形式再说。
正是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家减少了消费,减少了投资更进一步看中了现金的价值,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呢,把钱存到了银行之中,我们这个人均存款和存款总额也在不断的飙升。
所以平时给自己多攒一点钱遭遇到危难的时候,你才有了更多挺过去的勇气和资本。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最近这两年,我们身边搞各种贷款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以往那些什么校园贷、裸条贷,我们听到的是越来越少了,而更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这个踏实的生活。
从 2020 年爆发新冠疫情开始,我身边就有人买了一辆全新的奔驰汽车。
之后还有人时而出国旅游或者是国内游,吃喝玩乐。
前几个月身边又有人买了一辆宝马 X3,还说现在钱不够,要不然差点可以买宝马 X5。
我所居住的这个小区,有很多新业主买房入住,装修声音此起彼伏。
到楼下看一看,各种崭新的汽车,风挡玻璃后面放着一张软纸车号,无疑是摇号中了,然后买的新车。
买车买房,而且是豪车大房,真的不少。
看上去,不像是大灾之年,反而像是盛世。
////////////////////////
对了,前两天突然有人问我,说手里有接近一百万的闲钱,想在北京买房,问我哪里的房子比较好。还说顺便买辆车开着玩。
因为,最近似乎房价下降了,正是买房的好时机。
社会的割裂,所幸 proletariat 还未觉醒
有钱,但是消费在下行。多数人认清了一个现实,有困难的时候手里还是要有点钱。
这次疫情让物流变慢了,市场的商品流动变缓了,一开始的地摊经济,直播带货都是想加速商品的流通。大部分人聪明了,知道灾年来了,开始存粮了,非必要的商品尽量不要了。
这次上海会这样,大概率是想保持对外出开,把内卷开个口子往外引。但是个人顾个人,搞的上海一塌糊涂。
怎么没钱了?中国的中下层狡猾着呢,去吧他们的银行账户翻来看看,怎么也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存款,每个再借出几万块不是事儿。全中国怎么也能弄到二百万亿吧?二八分帐不就弄出来一百六十万亿了嘛,能上马多少个 5g 工程?再来几个大基建都够了。
说中国中下层没钱一定是跪舔美国的 1450
钱已经全部还房贷了。。
支撑中国经济的就是我这种牛马。
普通人总是最倒霉的。希望能回到去年夏天的状态,富人开始买房教育,让穷人有个工作,流动性转起来
是真没钱。
下层老百姓一直都不够钱,就算收入有增加,也跟不上物价的上涨,再说这几年受疫情的影响,收入能与往年持平已经不错了。
万一家里有人生病就更惨。
中层老百姓就算曾经有些钱,也都变成钢筋混凝土,而且大部分还要往里砸钱(还贷),
要是遇上停工停产 、减员减薪,还要面临断供的压力,难啊,心累
今年的法拍房何其多,就是这么来的。
能不影响消费吗?能省就省点,你们说呢?
都说中产。。。你们说的中产不是真的中产。
私以为最差的中产起码要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吧,是平均工资。实际上毕业 5 年能高于当地平均工资的人真的很少,通常只有名校毕业的学生能稳拿,再算上初中开始分流的职高、高中、中专、大专、普通本科,那更是凤毛麟角了。
底层人民就更不用说了,看看各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就知道了,全国最高的上海,也才 2600,最低的甚至不到 1400,就知道劳动力有多么廉价了。
中下层没钱了,大土豪趁机收割一批资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中下层什么时候有过钱?
只是疫情让中下层的钱更少了而已。
这问题太乐观了。
有的人,可能从来没能有钱过,何谈没钱。
早饭一个土豆,晚饭两个土豆,中午仍然保持着汉唐不食之风。
![](data:image/svg+xml;utf8,)
我开旅馆的,我说一个现象:
疫情之前,我这每周周末都是满客,都是一家人开车出来旅游的。(本地有几个景点)
疫情之后,也就是 20 年到现在,出去长假,每年,不是每周,我这每年大概只有 10 家开车出来旅游的。
十八线小县城的体制内,在我们这地方应该算中层了吧,最近几年越来越不敢花钱了,15 年左右买个相机、手机很不在意,但是随着房价飞涨和疫情原因越来越感受到压力,switch 买个游戏卡都得犹豫半天,很少出去吃饭了,
算一下出去吃饭的费用,记得 15 年的时候早餐 2 元,午餐 6 元,晚餐 5 元一天 13 元就能吃得不错,那时候工资是每月 3800 + 偏补 150。现在早餐 5 元,午餐 12 元,晚餐 10 元,一天 27 元,月工资 4400+300 偏补。
折算一下,每日吃饭费用增加 107.69%,每月收入增加 18.99%,真的是不敢搞什么消费了。现在我买东西都是盯着打折买。。。能省点是点吧,毕竟房子每平米价格从 3000 涨到 1w 了,增加了 233.33%
现在的公务员,给你讲政治,讲奉献,讲牺牲,就是不讲提拔。现在的企业,给你讲拼搏,讲奋斗,讲理想,就是不讲待遇。结果呢,领导飞黄腾达,老板盆满钵满。最后再控制舆论,把贫富差异、特权社会的矛盾转移到基层和群众的矛盾,就导致了现在这样的结果。
大家开摆,不想结婚生小孩不就是一个证明嘛
我就随便说说,消息是来自父母的,诸位看个乐
疫情期间诸位可能觉得医院能挣点钱,至少挺稳定的…
(仅限疫情期间捏,长春封城也是特殊情况)
但是实际上都快麻了…(应该也算长春最好的医院了,关东军司令部嘛)
一个科室总共奖金不到十万,对于底薪加奖金的医生来说收入下降多少我不好说
连经典医师公都这样了… 诸位看着办吧…
那些封城期间收入暴跌的还有多少我不好说
谢谢船长邀请,人在魔都,已封数十日。
先说答案,中国中下层特别有钱!消费完全没有枯竭!
三月下旬本人去了一趟沃尔玛,当时的蔬菜价格已经是平价的 1.5 倍到 2 倍了。但是超市里购物的人依然爆满,人们带着幸福的笑容疯狂往自己的购物车中塞蔬菜,熟食,挂面等等。这种盛况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爷爷去大集上采购年货。
然后进入常态化封闭管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进入了一个买菜群。用 120 元的价格买了一个蔬菜盲盒。
拿到手之后大概评估了一下,平常应该在 30-40 元左右的价值吧,也就是翻了至少三倍。
但是每天的销量让我震惊,甚至有一个人买三份的,还有订一周菜天天送的。
到现在,各种群里的团购络绎不绝,从地上跑的的到水里游的,再从土里长的到树上摘的,管他多少钱呢,团就完事了,接龙就完事了。
这种盛况,以前一年可能就一次,现在天天有啊。大家在已经封闭了一个多月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消费能力。这说明大家都有钱啊!而且消费能力十足!
另外,船长我今天能不吃午餐肉罐头了吗。。
再榨一榨总还有点骨髓汁榨得出来的
这三年基本没有出过远门了,疫情反反复复,以前每年都会去浙江或者上海玩的,现在只能在家玩了,最多去农村转转,已经没有出去玩的想法了。
计划生育减少几亿百姓,远超疫情死亡;
最近 5 年新出生人口减少 50.3%
2016 年新出生 1786 万
2021 年新出生 887 万
预计到本世纪末总人口降为三四亿
现在各种建设以后给谁用?
船长竟然邀请我答题,真是受宠若惊。
中下层的百姓其实根本不缺钱,很多时候是 “财不露白” 的传统思想让大家有了错觉。而且这种思想不仅在长辈中广为流传,对年轻人影响也很大。以前本科时候我是班委,有一次统计家庭年收入什么的,结果大部分同学填了 6 万,耳机带的是 Bose,鞋穿的是阿迪耐克,平常出去一顿小烧烤人均两百,父母一年赚 6 万,这不是骗鬼么?
我读的是工科天坑专业,学校在欠发达省份,身边的同学尚且如此,那些金融或者医学的人上人,都不敢想他们家里多有钱。
“财不露白”也就罢了,关键是要多吃多占,要卖惨,要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网上什么扶贫公务员,一说每月一两千,比贫困户都可怜,那故事编的闻者伤心,见者落泪,那你要问他为什么不辞职呢?那可就是满嘴什么 “服务”“理想信念” 之类让人听不懂的话了。
然后是水滴筹,不少人明明家里几套房,亲属有病了,不想着赶紧治,先开个水滴筹试试,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所以明白了 “财不露白” 和“多吃多占”,才能充分理解当前互联网乱象,拥有拨开迷雾的慧眼。
以此次疫情出现的种种负面新闻为例,房子断供,明明积蓄还够换五六年的房贷,但是就要闹一下,哭哭穷,万一降利息甚至免几个月呢。
农民种地被赶走,其实现在农民根本不靠种地挣钱,一把年纪了,领着退休金,在自己院子里养养鸡,喂喂狗,种点菜给子女吃,不惬意么?生病靠国家,衣食住行都不用子女出钱,过年了还能给孙辈发个五六百的大红包,没有比中国的农民更幸福的了。那么为什么搞个被赶的视频,吸引流量,其实是想着靠卖惨当个网红开直播,收村里人的钱帮忙卖农产品。
消费枯竭就更可笑了,看看三月份白象的销量,谁敢说中国百姓没有购买力?某些 rh 品牌的垃圾货,长久以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断触碰中国人民的底线,现在被市场和百姓抛弃了,就说什么 “消费枯竭”,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综上所述,中国中下层没有钱和消费枯竭这两个说法都是绝对错误的。人性本恶,所以趋向 “财不露白” 又“多吃多占,拜登的走狗以及各种反 h 势力又掺杂其中,搅风搅雨,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值此危难之际,知乎挺身而出,顶着压力显示用户 ip,展现出了爱国企业的高尚操守与社会责任感,相信知乎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散播反智言论的野心家一定会被彻底消灭!
什么叫中下层?这其实就是个问题。
我不太喜欢诸如 “中下层” 一类的所谓宏大叙事,这样的泛化概念会将人性与生活的特点磨灭。中下层具体一些,找不到 / 找到一般工作的学生、拉着日常生活中的搬砖工人、厂妹厂哥、进城务工的百姓、与城管斗智斗勇的小商贩…… 换言之,就是身边的你我。其实想想身边人的境遇,这样的问题便不言而喻。
消费减少的根本不是消费,它的前提是得有费可消。
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遇到最难毕业季,考研 “高考化”、考公普遍化,为什么不去创业呢?是真的没有创新精神吗?为什么都去考公呢,是甘愿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吗?工厂为什么招人越来越少,打工挣的钱越来越薄?
我可以在俄乌冲突、北约东扩、台海局势、贸易战等等有关人类命运的问题上高谈阔论,指点各个政要的为政得失,其中不乏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的豪迈。但回过头来,但一到饭点,我还得仔细掂量每个菜的价钱,与阿姨争论三毛钱五毛钱米饭之间的差异。还得为了写论文投稿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每个论坛评委的研究方向与文字喜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嘿,又落选了!
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享受着最好教育资源的人,是未来几十年里社会的中坚。可我身边的同学都为了前途而各自发愁。毕业季一到,没有意气风发的神采,大多只是奔波于各种招聘之间的忙碌,其中还掺杂着焦虑、隐忍与不安。大多数人不是为争取美好生活而奋斗,只是在形形色色的压榨与剥削中生存。上学的是这样子,不上学的也没有太好的出路。
不过呢,我总觉得,稳定压倒一切。只要国家稳定,我们身体健康,总能在变成盒前熬到云开雾散的那天~ 这既是调侃,又是真的抱有信心!
中国的底层是社会上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的根基,是真正爱着这个国家的那部分人。很多底层的生活在我 2000 年后大有起色,手里有了些钱,有吃有住了。但是 10 年以后就变得很紧张,不敢吃不敢穿,很多钱包空了,还背了一身债务,新生的力量也是困苦,勉强维持生活,也是因为一身的债务。底层人民债务水平的大幅上升,真正讲财富从细致末流汇集到了大江大河。gj 现在想让大江大河之水重回大地,形成可持续的雨水循环,很难很难,960 万平方公里太大,大江大河的水有时也流进了海洋,没有大动作大决心,这循环就还只能在沿海沿河转一转。干涸的土地,如饥似渴。
两年前投资 1000w 养猪,这个行情大家都懂得,亏了几百万。手里没啥现金流。股市也亏了上百万。身边的千万级身家,大多这两年卷入官司,有的厂被拍,有的房被拍。这两年就没见身边有赚钱的,能守住老本都算不错。
北京,30,已婚,没孩子。
收入尚可,但是买东西都先看 “什么值得买”,最常常吃的是 M 记,KFC。
疫情没怎么出去玩,去各种公园,但是园区内很少消费。
衣服网上买,好在不用租房,坐地铁上下班。
以上就是衣食住行,我常跟我老公开玩笑,我们两个这么努力,为什么连吃冰棍儿都要看打没打折。
这样的消费水平应该算是枯竭了吧。原因很简单,不敢花钱,对未来没有信心。
主要是信心不足了。
一个是普遍的降薪,身边朋友很多,具体哪些人大家都了解。
二是实体店真的不景气,中小企业主艰难。
三是物流不通畅,很多厂开开停停。
都影响了信心,需要一段时间重塑。
本人 92 年的,今年 30 岁,未婚,没有女朋友。家在离北京不远的环北京贫困带,一个旅游城市,14 年的时候大学毕业,那个时候,怎么说呢,多少还有点机会,毕竟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共享经济,机会还是很多,让后在北京吃屎了几年,赚的钱被一个叫罗 XX 的骗子,用“啥也得不到”APP 骗光了,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听他的话,除了让我焦虑和自卑以外,还有不自信,别人都太优秀了。 属实让我抑郁了好久,搞对象都低人一头。
回到家之后,属实颓废了一阵子,然后我爸跟我说现在房价涨的很,是一个机会你去买房子吧,那个时候是 18 年初,然后就和人倒动房子,毕竟算是一个旅游城市,有很多大佬来投资,抓了一波,然后把自己的婚房卖了(老爷子全款给我卖的,卖的时候房假还很便宜),反正也没有对象,不着急结婚,全款一套门市房(一百多平),现在租给银行当社区营业厅。签的十年稳定合同,一年到手房租 20 万。
然后我个人也没啥大爱好,不抽烟不喝酒,没什么社交比较自闭,比较喜欢看书,没事卖一卖书什么,也没有什么消费,30 块钱的一本书,可以承包我一周的娱乐需要。吃住在父母家,没啥大出息。后来弄房子不太赚钱,我就换了个轻松的点工作上班,想着过度一下,结果太轻松了,一下子没有脱离的了,平常工资吃吃喝喝,房租存起来。用存款炒炒股票,20 年的时候无脑医疗股票,一年赚了 60 万,后来用这钱买了一辆奥迪车,全下来也 60 了、然后多了这么一个车,让我感觉花销太大,根本养不起,完全不是我能承受。
现在我有一套全款的门市,一年收 20 万的房租,差不多 200 多万的存款,我养一个 60 万的车都养不起,我还消费你吗啊!我还结毛线婚,还要养孩子,想都不想,直接躺倒。呼呼大睡,底层就要有底层的样子,什么都不想!
1946-1948 年,戴高乐将军奉行政府管制物价,向企业补偿,同时开放自由兑换等自由派经济政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通货膨胀急剧恶化,粮食供给匮乏,工资上涨有限,经济恶性循环,黑市不断涌现。
1948 年,法国新政府采取 “勒内 · 麦耶计划”,以调控物价为主要手段,但反向调整,允许大型国企大幅提高商品价格,短期的通胀风险通过政府介入的中期工资提升和经济复苏来弥补,为企业找回利润空间。同时通过多元汇率制大幅贬值法郎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商品同时促进出口平衡。大幅消减公务开支,引入绑定外资恢复黄金自由交易,赦免避税资本。该计划在两年内实现了积极效果,付出了经济增长速度减半的代价同时,压制了通胀 巩固了经济基础。
最后后继政府又把法郎稳定了汇率重塑信誉,并且完成了战后重建。
66
哈哈了
GDP 增长全球领先,CPI 全球最低,超市里商品各种折扣,房屋租金越来越低,基础工作求职者络绎不绝,地方财政紧衣缩食。
魔幻的 2022 年,这么一看网上这些极左极右,就不是那么魔幻了。
某新一线城市,前些年去逛,坐出租车师傅大多会很自豪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热门景点,
近些年去,人家大多会问类似要不要问看攒劲的节目……
低能问题,问题问的是一个变化,但事实是没有变化。
中国的中下层从来没有有钱过,但学霸职业经理人,规模企业中高管,企业家比以前有钱了,所以豪车,奢侈品,一二线房价涨了。另一边,拼多多也火了。
没钱?你不是还有生命吗?
缓缓打出一个?
并非中下层没钱了,也不是消费枯竭了,而是割裂了。
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归因,必然会想到中下层的收入问题和市场流动性的问题,并借此去解释当下中国的经济下行。这样一来必然陷入西方经济学侧重货币与就业的分析框架内,这套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和体制的解释是有缺陷的:即货币充裕,就业充分(此处指能找到工作挣钱)的情况下,消费者丧失消费意愿,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市场流动性不足容易引发经济衰退甚至智障(就是智障 doge)。
如果我们按红色理论来讨论的话,我们当前的问题出在科技几近停滞,在没有创造出更新的生产资料去扩大生产力的前提下,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岗位和社会财富。在当前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无法短期内彻底改变的情形下,整个社会陷入存量博弈,不卷没活路,躺平没财富。
用教员的思想对上述两个角度进行统一分析的话,很容易就能找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发展陷入瓶颈为主,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为次。
回到题主的问题,造成题主看到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客观的历史原因。
首先,我们抓住了上一次工业革命的尾巴,成功在最近二十年里发展成一个互联网大国和工业大国。但这一切都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的崛起依托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巨量的劳动人口。我们没有掌握上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生产资料不被我们控制,我们只能依存于全球市场巨大需求所带来的体量优势。换句话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充满了体量幻觉,飞速发展是事实,压榨体量换速度也是事实。
再则,我们在短期的快速发展中积累了巨量的财富。我们如果在积累了这些财富后止步不前,之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果实都不会轮到我们。只有将财富集中,合力攻关,我们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次科技革命中成为先行者。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强国,而不是全球化体系中的被剥削者。
在这一过程中,财富过度集中是必然。短时间内追求均匀分配必然导致国家丧失产业升级、科技革命的潜力。敛聚了大量财富的人群里,买办有,爱国者也有。在下一次科技革命随时可能到来的当下,强制进行事实上的均匀分配改造极有可能让我们失去成为下一次科技革命领头者的机会。
除了国家长远发展方向和个人短期利益之间的割裂,参与其中的不同人群的割裂是无法避免的:有钱的没钱的,爱国的买办的,有文化没文化的,年轻的中年的,男的女的……
以现在的的局势,我们不可能做到短期内惠及中下层。既然无法惠及,那消费低迷也是必然。这样的情况谁也不知道会持续多长时间,国家虽然在整顿买办,却又要把握如何在整顿买办的前提下争取可以争取的部分。这个力度很微妙,即便做得很好也很难保证在短期内让买办手里的财富流入中下层而不被新的买办截流。
最后,我们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小朋友,多次面对西方金融体系的收割。为了保住发展成果我们不得不做出牺牲,不牺牲就是下一个苏联、阿根廷、土耳其……
就说现在怨声载道的房价问题,都知道是 15 年涨价去库存引发了房价暴涨,但这么做的理由呢?
题主可以去看看 15 年美联储和华尔街在干什么,具体的过程和操作太过繁复,我就不细说了。简单讲就是 15 年美联储缩表,企图引发我国房企的债务风险,进而引发我国房地产的系统性风险,摘我们的果,吃我们的肉。
抛开道德层面的讨论,面临这样的威胁我们的房地产救不救?
再看 15 年之后的短期繁荣,P2P 的兴起和全民消费浪潮,看似繁荣的背后是高昂的居民房贷叠加消费贷的居民债务风险。
整一个次贷危机翻版,国家管还是不管?
再看 20 年开始的疫情,我国的医疗系统无法承担放开防疫的冲击,疫情击穿医疗系统是必然。
面临上千万的死亡预期和经济衰退二选一,防还是不防?
上述的几个例子仅是我们发展至今面临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我们听不到甚至想不到的。诸多这样的博弈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每一次看似不合理的选择背后都有许多迫不得已。
百年来,自南陈北李,周公教员以来,我们争取的还是救亡图存。只是奋斗的人更年轻了。
马克思老人家很早就说过,社会生产,或者说社会经济,是一个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现生产、分配、交换这三大环节,都已经严重出现问题和偏差,老百姓兜里都没几个钱了,后面拿什么来消费?
可有些经过专门研究马列主义,毛选的群体,就是装着视而不见,天天大国叙事,大谈消费升级,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网络媒体鼓噪着买买买。可老百姓拿什么来消费,拿什么来买,拿命来买?卖儿鬻女?
“无产阶级”,似乎最终还是无产阶级。
下班前摸鱼刷到这个问题连着看了几篇高赞,结合刚刚的见闻给大家提供一点新的思路
刚刚下了班去地铁站准备回家,从我上班地点的门口到地铁站都巨堵,全是俊男靓女的大学生乌央央一大片才发现开学隔离到现在的大学生解封了。我想了想这些大学生今晚应该会被不少实体店铺输一波血吧
线下消费的低迷会不会与大部分大学生被封闭在校管理有关呢
钱有没有,看菜市场。图是广西玉林 4 月 30 日上午 9 点多的东明市场。
打开兜里瞅一眼
自己没点数吗 还要来问?
我的观点是钱还是有的,消费短期能维持就不错了。
【有钱】最近我们看到新闻,长期贷款首次下降。这里主要是房贷,房产在交易,那么就有新增贷款,如果下降,就应该是提前还贷。而且不是少数。说真的,我最近也在提前还贷,原因是经济不好,没有好的财标的,不如提前还款来的划算。
【为什么不消费】我个人,无非就是,房贷压力大,未来收入不确定(程序员嘛,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毕业了)。当前吃喝的消费基本满足了,没有多余的消费欲望。
“你说那些人为什么混的不好啊?明明学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啊。只需要把几个公式记住,然后像脑经急转弯一样把题目解出来就行了。而脑经急转弯的谜题大多上课都讲过,更多的是把公式套上去就行了,都称不上是脑经急转弯。还有甚者仅仅是是单纯的背诵。”
“我想这个与和基因的生长环境有挺大联系的,并非人人生而平等。”
“把失败推到基因和环境上么?这些家伙自己过得不好就罢了,非要搞事,让大家都不好过。也没听说过自己不好过就要让别人也不好过的这个理吧。闹事也不能让他们过得好,弄出个双输结局又有什么必要呢?要我说,这些人还不如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好歹没有打扰别人。”
“因为过得不好,让他们认为必须要改变。尤其是他们认为不让他们有好生活的原因。”
“真是一群愚蠢又极端家伙,仅仅因为一点生活上的困难就什么事都敢做,真让人觉得恶心。”
“我稍微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抢劫你,把一把小刀抵在你的胸前,要你交出所有东西,你是和劫匪拼命,还是乖乖投降?”
“肯定和他拼命啊,又不是一定会死。”
“这不就是你刚才说的双输结局么,这样你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那可不一样,我是正当防卫,他们是无耻的劫匪。”
“那如果有个人对那群想改变的人说他们是对的,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见鬼,他们什么是对的?这和他们过得不好有关系吗?哪怕他们搞出大一点的事,也改变不了他们过得不好的事实。”
“说什么都行,说他们蒙受不公,或着是他们被人算计,哪怕是他们天生高人一等都无所谓。他们只要能改变行了。”
“那他们肯定没办法铁板一块,这些鬼话不是所有人都会信的。”
“铁板一块是不到,但会分成多个团体,这些团体被包在一个国家里,像个摔炮一样,一点碰撞都能炸碎这个国家。”
“那就在摔炮周围放点木屑,反正不摔不会炸。”
“木屑就那么多,摔炮确是一大堆,可能不全炸,但不可能不炸。”
“那让其他摔炮炸了,木屑就够用了。”
“巧了。”
“什么巧了?”
“其他摔炮也是这样想的。”
我是真没钱了。。
河南一个 4 线城市学前教育从业者
三年疫情加上生育率,降低,民促法的落地实施,双减政策的推出,我们公司市场效益缩水一半,因为我们的直接客户就是民办幼儿园,这几年民办幼儿园多不好做,我也不用多论述。
当然政策一定是好的,解决上学难,上学贵这个问题,是民生大计,我双手支持。
但是如果站在公司角度,站在利益角度,民办园利润降低,我们公司效益跟着缩水,而政策,疫情,市场,无不逼迫着幼儿园和我们这类教育公司去转型,其实转型是好事,转型才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但是转型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司效益点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现实就是在疫情的冲击下,公司越干越难。
我去年刚升职,基本薪资涨到了扣除五险后的 3400,加上我拿公司业绩的提成,落到手里就 5k 左右(这个月到手 8900,因为是三月份业绩比较高)
但是,车贷(1500),水电气和生活基本开支(1000),房租(1500),这几个大项抛出去,手里还有多少。。而且,因为之前自己消费没控制,还欠了信用卡一笔钱,还怎么去额外消费,甚至不知道未来怎么办。
我有时在想现在的状况,一定是自己不努力,我也想着去提升,去改变,可是有时又迷茫的不知道如何去做,这种状态下,什么消费欲望都没了,当然钱包没钱是最主要的原因。
大家都苟着
昨天晚上出去,按摩沐足的会所竟然派发传单了!
没了
其实还是有的。
年轻人可能没啥钱,但他们的父母多少会有点。
咋也得存点棺材本么。
可以再狠狠的压榨一遍,是时候该为国家爆爆金币了。
谁说的,14 亿人,10 亿人值 50 万光凭这一点都特么是五百万亿!
很多问题,其实从新闻报道中就能看出来。
就比如我因为最近要备考 CATTI,所以经常看 chinadaily.
里面有不少报道就经常提到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消费。
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
为什么要促进消费?
就是因为居民们不消费了,所以才要促进消费。
那么,居民为什么不消费了呢?
这个也很简单:
一方面疫情冲击,收入减少,可供消费的钱少了;
一方面,房贷、教育、医疗等透支了人们的消费能力;
一方面,美国天天搞东搞西,破坏世界和平稳定,造成经济大环境的下行,动不动就挥舞制裁的大棒,造成国际贸易、金融的动荡;
再一方面,就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比较差,大家都准备捂着自己的钱袋子,以应对未来的 “冲击”。
也就是说,不少人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充满比较悲观的情绪。
所以,作为经济学的半流子,我还是非常清楚这种 “大范围” 调低预期的“连锁效应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经常说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是一个道理。
只要稳得住各方面的预期,那么经济就会慢慢恢复。
反之,如果稳不住预期,那么消费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不过,我看到过不少人都说,中国经济具有很好的韧性,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只是暂时的困难。
此话的言外之意,依然是要大家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
为啥?
不管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背后其实都是信心经济!
信心一倒下,任何经济都是不可能腾飞的。
这点,我们从 1929-1933 经济大危机的前后就能清晰地看出来。
人们对未来信心爆棚的时候,经济一度繁荣。
反之,消极情绪蔓延,不信任产生,经济繁花一夜凋零。
再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恢复,人们的信心才逐渐恢复过来。
而这种调整,那时候采取的是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干预不合理的生产,国家鼓励企业缩减生产,国家给予补贴,以工代赈,整顿财政金融,整顿农业生产,企业改组调整等等。
我相信大家历史学的比我好,知道的自然比我更丰富。
不过,历史既相似也有区别。
那句话怎么说的呢?
嗯,请各位保持战略定力。
如果可以,请为消费尽一份微博之力。
如果没钱,咱们就苟着,不要为了消费而去消费。
闲暇的时候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锻炼身体,保持好心情。
人这一生就这么短暂,过好当下即可。
可以的话,多拥抱一下你的家人吧,你有多久没好好抱抱他们了?
不是枯竭,是不知道意外和惊喜哪一个先来
是的。
拿我所在的单位来说,传统工科,门槛是研究生,正常非应届 996 打底的情况下,一年收入在 15~20 之间,但买房的年轻人在掏空六个钱包后人均月供在 1 万以上,你说这些年轻人有钱还是没钱?他们敢不敢消费?
不乐观
支付宝都开始收紧了,花呗借呗网商贷变得严格
真的。
快跑。
除了顶级富豪,无产阶级消费最大的动力是对未来的信心,今天你花三五十万买一辆车,你有信心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挣回来,这才是消费的动力,当经济下行、信心不足的时候人本能的就会减少消费,这和 “有没有钱” 完全没关系。
说那么多都没用,无产阶级的永远是没钱的,一切看经济能不能维持增长,看政策和环境能不能给人信心。
幼儿园一月 3000 甚至还有 6000 + 的,我惊了!精神上绝后了!!!
别人我是不知道,我是真的没钱了,房贷车贷,用于消费生活的很少
部分地区存贷比爆表:有银行已超出 100% 居民储蓄潜力已尽?
某大行地方支行行长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2017 年全支行存款 13.5 亿,贷款 20 多亿,存贷比早已超出 100%。
这种情况在去年并不少见,该地省行层面也是如此。记者了解到,该行当地省级分行去年新增贷款 300 余亿,新增存款只有 170 多亿,多余额度靠总行支持,而这种情况在 2017 年之前并未出现。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该行总行层面看,存款增长大于贷款增长,但部分地区出现存贷比爆表的原因,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政策需求有关,比如有些地区处于发展期,基础设施项目多,或扶贫任务较重,额度上需要总行给予更多支持。
该大行当地资深业务人士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 月份省行层面存款是增加的,但增速正在放缓。分部门来看,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但对公存款下降。“结合当地往年情况,因为牵扯年初公司需要支付工程款,一季度对公存款都有下降,但今年下降幅度较往年更大。”
究其原因,该资深业务人士指出,一方面央行坚持中性货币政策,整个资金和 M2 增速都是向下趋势,必然带动社会资金量减少,最终体现在银行存款上,不可能像往年增长那么多;另一方面,现在企业和政府平台融资渠道都在收窄,对公企业和机构的流动性也在收紧。
存款增速不容乐观
某大行信贷业务人士认为,随着对金融业的监管加强,资管新规的逐步落地,当不合规的非标、理财等产品到期后,将不能存续,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理论上有可能回到银行存款和标准债券市场中,银行目前的存款困境可能获得缓解。
而前述银行资深业务人士认为,情况未必如预计的那样乐观。一方面从宏观环境上去杠杆还在继续,资金整体上还是较往年偏紧;另一方面虽然社会资金将逐步规范,但银行体系外循环的资金是否会回到体系内形成存款,目前尚不好判断。因为居民存款分流到表外理财趋势不容易逆转,互联网金融对资金的分流也很严重,银行存款利率没有抬升的情况下,存款回流的吸引力不大。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业内人士对于 2018 年存款回暖预期并不乐观。
居民储蓄率高增长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具有超强韧性,战胜债务风险的有力支撑。但前社科院副院长、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近日指出,去年中国居民第一次出现了储蓄增长率为负,中国居民很快将成为一个 “赤字部门”。M2 增长放缓,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企业定期存款下降,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李扬认为,居民与企业存款的减少,与居民、企业收入增速下降有关,体现实体经济存在问题。
某券商分析师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银行存款尤其是个人储蓄存款增速放缓甚至下降,这一趋势可能还将延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 2016 年起居民拿出大量储蓄投资房地产,居民杠杆率攀升,截至 2017 年 9 月,居民部门杠杆率超过 50%,在发展中经济体处于高位;二是 2012-2017 年我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近 1800 万,而劳动人口正是拉动储蓄的主力军;三是消费增速加快,超过同期 GDP 增速,若消费增速超过收入增速,储蓄减少也是必然。
17 家全国性银行个人存贷规模悉数上升 工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
这个事情是多么 NB 的喉舌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因为他们不肯发钱呀。
中层我不清楚,下层的话就我家而言,勉勉强强活着,吃饱穿暖短时间内还是不成大问题。如果生个小病也还有钱治。
那你说说快递行业的实事儿吧快递行业本来我们这个社区的嗯嗯嗯,嗯,说出快递行业的实事儿吧,快递行业本来我们这个社区的寄件点,banana1 天能寄个十个的,现在降为三个四个,哼,有没有钱就从那个快递业务的服务量就可以看得出来了,本来量降了 70%,你说这个到底有钱没钱,算是底层的是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快递的量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实际购买力的量,反正这几个月就这样了,谁也没有办法,所有的公司都这样的,没办法改变。
财富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的。
98% 的人还占据 2%的财富呢!
再努努力让这些人欠 20%的贷款。
贷贷相传,岂不美哉
知乎用户 花猫哥哥 发表 当前的经济局面是什么? 1 复杂的经济难题 4 月有一组数据比较准确地展示了当下复杂难解的经济形势——PPI 指标是 6.8,CPI 指标是 0.9。(5 月 PPI 指标是 1.6,CPI 指标是 1.3) 这 …
知乎用户 shell 发表 我是最早的一代房地产管陪,这个行业前十的公司待了 8 年,3 年运营,5 年投资,集团区域公司我都待过,见证了这个行业很多事情。 我先说观点:涨是不可能涨了,能稳住就不错,我偏向小降。 现在分析市场就是个错误,房 …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取决于多少名为 “中产” 用各种奇怪的观念把自己精致包装的无产者因为收入骤降断供失去住处。我国是个大国,千万人口级别的阶层滑落每代人都应该有一次。 知乎用户 黄彦臻 发表 这回答里面 80%的人压根就不懂。 国家要 …
知乎用户 故人已逝 发表 既要,又要,能要,想要,可以要,还要,有必要,一起要,必须要。 总结: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的洪水滔天。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当一个人开始过分强调某件事情的时候, …
知乎用户 橘尭叶 发表 房产当然是实体经济,对于上游的金属、塑料、水泥、沙子等原料,再到下游的家具、家电、装修设计、物业、商铺、餐饮,甚至长远来说也会影响生育、婴幼儿产品、汽车、教育,房产的的确确是具备不可替代影响力的实体经济。 但问题是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