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为什么在微信大学群和小学群里会出现几乎相同的水平?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几天前,一位清华学长在微信跟我略作讨论。以下是根据当时语音转换的文字,删除了一些重复的字句,更正了个别口语化的字眼,其他基本没改动:

这位学长说:

“有个问题我想了几个月,很困惑。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讨论,今天想跟你探讨一下。你先有点耐心,我先讲一下我的经历。

“我是1974年开始读小学。最近这段时间,我跟一些小学同学联系,也找到当年的老师。他证实,我小学入入学的时候,我们班有74个同学。在非常偏僻的一个农村,74人一个班,你可以想象是什么情景。

“小学毕业的时候,只剩下26个同学,其它48个都中途辍学了,有的甚至因为各种原因死亡了,其中一个玩伴,就是因为夏天游泳淹死的。当年农村的生活挺悲惨的。这26个同学,有13个考上初中,只有3个坚持到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的就只剩下我一个了。

“我有幸考入清华,后来又在清华读研究生。其他那些同学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在外面打工。期间我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很多年都没有联系。去年,我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建了一个班级群,十来个同学进群了,包括我。大家有时会在群里讨论一些话题。我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发现我那些小学同学讨论问题的档次和水平,甚至一些具体的观点,居然跟我们所在城市的清华校友群的部分校友一模一样!

“我就开始纳闷了,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清华毕业与小学毕业是一样的水平,这大大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我的困惑就是:我们的教育真的能提升人的素质吗?”

这位学长,上个世纪80年代就入清华了,比我早了整整15年。他这样诚恳地要跟我讨论,令我十分惶恐。要知道,80年代的清华工科毕业生,水平绝对不是盖的。其实我们现实中并不认识(校友一年一度的大型聚会时也许见过面,但相互并未对上号),他能私下找到我来讨论,估计是大家平时在微信校友群讨论过一些问题,他根据我平时的发言觉得我也许能解他的“惑”吧。我没有把握解答这个问题,但既然学长主动来讨论,总不好意思轻易推托,加之这个问题我平时刚好也曾留意并作过思考,所以我当时就跟他说了我的看法。我说:

“这个问题以前我也曾思考过很长时间。最近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主要基于应试教育。到了大学,理工科侧重纯技术,文科侧重纯理论,考核也仍然以应试为主。基本上对科学素养的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帮助很小。在这方面,我们的高校跟世界上那些名校或者同档次的学校相比差距很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跟中学生、小学生相比区别并不大。这个现象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有那样原因,就会有那样的结果。比如我们校友群里的部分校友,他们对中医和现代医学、对转基因、对保健品、对宗教等等的认识就跟中学生、小学生没什么两样。

“有些人,他们可能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比如可能很会做生意很会赚钱等等,但是,在科学领域,在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们并不比普通人表现更好。比如说马云,按国内的标准,他是非常成功的人士了,但是他的科学素养其实是很低的,很迷信各种“大师”。他平时在公共场合发表的一些言论,水准也很低。

“事实上,在国内,高水平的学者、高水平的著作并不多。能不能遇到,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靠运气。我以前在法学院,真正令我佩服的老师也也就那么两三位而已。其他的,我感觉也就是一般的水准。我自己的个人感受,最大的收获还是工作以后看方舟子的书或文章令我收获最大。就好像一个业余玩羽毛球的,突然间遇到了一个国家级的专业教练,这种提升是飞跃式的。如果没有这种际遇,我估计自己也会跟大多数人一样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很多时候并没有使一个人在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方面得到明显的提升。

“您遇到的情况,我平时在其它地方也经常遇到。我在一些医学群或专业群,有时会跟他们讨论一些问题,也都发现了你所说的现象。大量的、缺乏没有独立思考的议论充斥其间。我个人的观点,判断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去到什么程度,基本上看三个指标可以大致得出结论:一个是对中医的看法,一是对转基因的看法,还有就是对方舟子的看法。我在实践中用这个标准去验证,基本没有出过错……”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讨教、讨伐与讨论

1 朋友一夜之间退了所有群,说要反躬自省。因为独持异议,这些天来他一直被围攻、群嘲,甚至在小区业主群里都被围殴。他的退群,在我看来其实是最后的坚壁清野。 像这样的事,这些天里一直在不断上演。“谁也不能说服谁”,到了这个年纪本来再正常不过,但 …

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

From 最近一段特殊时期,很多人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能畅通无阻地发表,发表之后也能基本完好地保留在互联网上,反而是在更小众也更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豆瓣上发表时,迅速遭到审查和删除。这种有趣的对照促使我反思中文社交媒体的结构 …

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

0. 引言 最近一段特殊时期,很多人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能畅通无阻地发表,发表之后也能基本完好地保留在互联网上,反而是在更小众也更有自由主义倾向的豆瓣上发表时,迅速遭到审查和删除。这种有趣的对照促使我反思中文社交媒体的结 …

给在美华人的9点建议

2020年1月初武汉疫情发生时,美国各地不少华人个人和组织纷纷行动,四处募捐并扫荡口罩,虽然比不上比尔盖茨的大能量,一次捐款500万美元,但是对一些华人来说也算是尽了点绵薄之力。 世事难料,时隔一个月,原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绪慢慢的被另一 …

对话北大王锡锌:有没有外国人永居条例,超国民待遇都会存在

目前有关讨论还比较表面化、情绪化。相关立法部门工作细节落实得也不够到位,导致大众讨论无的放矢,如同盲人摸象 文 |《财经》记者 姚胤米 编辑 | 宋玮 过去半个月,一场疫情之外的讨论在网络世界上演。 2月27日,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