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线抗疫医生:因封控去世的患者比病毒致死更多,已是医生共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几近全面“封城”的上海,疫情尚未出现被遏制的势头。因为疫情封控造成误诊误治而亡的人数不断增加,东海养老院暴发院内感染的情况仍在发酵。据端传媒从不同信源处了解到,上海此番疫情涉及多家医院内感染,且存在延报和瞒报的情况。这让上海在面对此次Omicron疫情时腹背受敌,此前积累的“精准防控”美誉消耗殆尽。

荒诞的是,很多医院在院内疫情仍需严密监控的同时,还要举全院人力支援本区抗疫,医院日常诊疗完全停摆。病人被困家中,医生却在医院之外,忙于核酸采样、隔离点监测、方舱治疗。其中,核酸检测对医院人力侵蚀和日常安排的冲击最为严重。但所有人只能死扛。

纵观整个中国,Omicron疫情仍然高位增长,接连爆发的失控形势未有改观。截至2022年4月1日,中国新增COVID-19确诊病例近1万人,其中7000多人为无症状感染者。吉林省和上海市仍是主要新发确诊病例的两大来源地。此外,多个省份仍然有病例增长或留存。“动态清零”愈发艰难。

近日,上海浦东一位一线抗疫医生接受了端传媒采访,讲述了上海疫情如何失控至此,以及“动态清零”措施实施至今的代价。

以下是这位医生的口述:

我是浦东一家二级医院的医生,自己也居住在浦东。全面封控从3月28日开始,理论上4月1日解封。但后来出了“阶梯化管理”的政策,整个浦东现在都是封控区或者管控区。简单来讲,根本就没有解封。

全面封控之前,若干个小区已经开始封控了,像我居住的小区已经封了半个月。

出门没有车,公车、出租车都没有,路上也看不见多少行人。有警察巡逻,你落单的话会问干嘛的,让你出示证件,如果不是(疫情)相关工作人员的话,会把你送回去。普通居民开车,会问你去哪里,如果不是参加防疫工作,就直接劝返。

2020年武汉封城相当于一步到位,把所有公共交通全部叫停,城市进出口全部封闭。上海的封控,按照领导的话术来说——我只能说它是一种话术——叫“精准防控”,哪里(出现)阳性封哪里,其他地方可以正常流通。

相当于打补丁,但最后发现不行。补丁越打越大,堵了这里那边漏了,那边堵上又发现其他地方在漏。因为病毒(Omicron)的传播是指数级的,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封不住。最后的结果是全面暴发,整个上海封掉了。虽然说先封浦东再封浦西,但到今天,实际上是全部封掉了。

2022年3月27日,上海疫情期间,人们在医院外的核酸检测站附近排队等待检测。

2022年3月27日,上海疫情期间,人们在医院外的核酸检测站附近排队等待检测。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连续六天测核酸的意义在哪里

我觉得这个事情天灾在前,什么东西在后,我不好明说。

从3月初疫情刚开始,医院每天都在派人支援核酸检测,每次两三百人,我们全部时间基本都在支援核酸检测。

通知核酸采样都是半夜,集合一般在凌晨。为了防止凌晨召唤赶不过来,我只能住在医院。接过最晚的通知是凌晨1点多,集合3点、4点、5点都有,最少一次我只睡了两个小时。

凌晨集合后领物资、分地区、车子派到社区门口,上午七八点钟开采。如果中间有环节断掉,可能九十点钟,甚至晚上才能集合好。有时候干等一上午,领导说还在排单子。这种事情是出现过的,而且不止一次。

领导会把大概人数告诉我们,但工作多久要看社区具体情况。如果组织得差,特别是一些老旧小区,高龄老人比较多,玩不来健康云,就更慢了。我做过最长的一次采样是早上4点多集合,全部做完已经是晚上10点多。医院其他人也有中午过去采到半夜的。

最多的时候一天采过1000多人。最快就算半分钟,一分钟两个,一个小时120个,1000人的话近10个小时。你至少抬手1000次,浑身都很累。这种强度是按最快的方式,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这样一天200块钱。我自己做医生的,会在乎这200块钱?

采完以后再汇报领导,问问还有没有其他任务,有的话可能再去其他地方支援,没有就回来。今天采完,明天还是这个状态。每天晚上休息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谁干得动?干不动的,核酸这件事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我觉得派这么多医务人员去采核酸完全没有必要。采核酸其实很简单,就是嘴巴里面刮一下,不是抽血、不用走静脉。很多派出去的医务人员曾经也没采过,都是培训过的。我们心里想的是,社区、企事业单位可以培养一支自己的采样队伍,医院只要保证培训、物资供应,有人收标本、有人收费,这完全可以完成。

任何一个能做志愿者的普通人经过培训都可以做,为何一定要医务人员?最真实的原因是医疗系统只叫得动自己的人,没有人愿意去做。你想想看,如果一个家长听到自己念大学的孩子,培训后要去前线采核酸,他会同意吗?就算普通成年人,比如说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都会吓死。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医生护士有多么辛苦,而是只有(我们)这些人。

我自己居住的小区从封闭开始每天做核酸,连做了6天,后面又零零散散做了几次,到现在已经第九轮。一个小区就这么多人,全都封在小区里了,连续做6天核酸的意义在哪里?以前说是为了彻底把阳性筛查出来,但问题是疾病有潜伏期。我们之前在隔离点筛查方法是第1、2、4、7、14天,做5次核酸。这已经算多了,完全没必要天天做。

那为什么走到现在一天一次?我唯一知道的是传说中央督导组来了之后,换了一套新的方案。每次出现这种专家来视察或者怎样以后,就是一套新方案,朝令夕改。来一次督查、来一次督导,第二天必然要做核酸,这件事情铁板钉钉。除此之外,就是造方舱。

我觉得这个事情天灾在前,什么东西在后,我不好明说。

2022年4月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设立临时医院,为2019冠状病毒患者提供15,000多张床位。

2022年4月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设立临时医院,为2019冠状病毒患者提供15,000多张床位。摄:Yin Liqin/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Images

医生都在方舱、隔离点、核酸点,没有在看病的

为了测核酸,我们把自己病区的病人都转科或者开出院,能不收就不收,病情稳定的通通回家,只留一些危急重症病人,整个医院在院病人可能只占总床位数20%左右。

我们医院三月二十几号发现一例阳性后全院关停。一家医院出现阳性确诊病例,就全院关停是最初的封法,后面有逐渐放开。现在我们医院,只封停出现阳性的科室,其他科室继续运转,主要留急诊。

不同医院政策可能不一样,有些医院可能还有一些简易门诊。现在明面上说医院还在正常运转的肯定是多数,因为发生了东方医院护士哮喘发作延误治疗最终死亡的事情。她去的两家医院因为有阳性病例,急诊都关了。

医院闭环是从一名第三方工勤人员阳性开始,全部人员关在医院,然后开始网格化筛查,陆陆续续筛出来,到现在有十几例阳性。病毒防不胜防,如何感染的很难说。医院日常筛查曾经一周一次,后来三天一次,现在一天一次,偶尔还会有新增,分布在各个科室。

目前我们医院还有1/3的科室封闭管理,剩下2/3的科室已经正常运转。理论上来说,我们应该“7+7”隔离,7天在医院,7天居家隔离。但后来7天居家隔离直接取消,因为人手不够。所有医务人员只要测出来是阴性,就继续干活,没有休息。

现在开放了必要的科室,急诊常见疾病的科室,比如心梗、脑梗、胃出血,其他不必要的科室,比如慢性病,统统关停。血透还在开,肿瘤科恰好在封控区,所有肿瘤科医生都在隔离。全院人员减员不多,不会超过10%,大多数人都可以在外面正常工作。

但所谓正常工作,要看如何定义。正常的诊疗其实没多少人在干,大家都在各自的地方,方舱、隔离点、核酸检测点,天天在干的是这些事情。也就是说,医生就没有在看病的。

为了测核酸,我们把自己病区的病人都转科或者开出院,能不收就不收,病情稳定的通通回家,只留一些危急重症病人,整个医院在院病人可能只占总床位数20%左右。所以,各个科室安排最少人值班就行了,一般是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住院查房以前可能还有三级查房,比如主治医生带住院医生去查房,现在通通没有了。我们只能保证每天有医生去查查房,有什么问题就处理,没办法像原来那样自己的病人自己看。

剩下的病人都归到一块。每个科室把能开出院的病人都出光,留个位数病人,再把病人集中安置在某几个病区。空出来的床位供医务人员睡觉,为了应对随时随地的召唤。

现在的工作状态跟以前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没有正常的医疗体制了。由于病区还有一些病人,所以我们还要在病区值班,相当于同时做两件事。最少多少人可以保障任务,就排最少的人。比方说一个病区,白天一名医生看管,其他人统统派出去。如果明天排我病房值班,但采样任务也很多,把我也派出去,再找下一班次的人顶上来。

别说休满12个小时了,就是一天接着一天干,连睡觉时间都没有。出去做核酸每天200元补贴,因为没有病人,所以也没有奖金,这一个月只能拿基本工资,2000多块钱。每天工作时间肯定超过8个小时,就算没有疫情也是。但是,没有疫情的时候,我至少知道我哪个时间段要去干什么,现在你根本不知道。

2022年3月30日,上海于疫情期间,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走过一栋被封锁的大楼。

2022年3月30日,上海于疫情期间,一名戴著口罩的男子走过一栋被封锁的大楼。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因封控去世的患者可能比病毒致死的更多

医疗全部停摆,生了病去找谁?东方医院自己医疗系统的员工哮喘居然死在半道上,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啊。

荒谬的是,大家不看病不治病,而是去做核酸。我们其实已经研究过很长时间,因为疫情封控去世的患者比病毒本身致死的可能更多。这已经是我们的共识。上海也有这样的例子,误诊误治上新闻的人,你想想看有多少。

我自己社区就有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配药,去哪里配?他都走不出小区。今天出门的时候,一个患有慢性肾病的邻居问我,这几个药你们医院有没有,能不能帮他配一下。我说有,但不能帮他配。因为门诊不一定开,晚上我也不一定什么时候回来,也不一定哪天回来。所以只能下次回来时帮他问问,有就带回来,没有就算了。现在整个医疗环境就是这样,再封下去,可能疫情没死几个人,慢性病患者先去世了。

因为疫情耽误的非病毒致死人数到底有多少,不好统计,也不好说。封一个礼拜,还看不出来。但是举个例子,医院通知精简病人那天上午,我刚收了一名脑梗两周的患者,脑梗最大的并发症是偏瘫,偏瘫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康复训练介入,越早越好。中午时我刚跟家属沟通好整个康复方案,晚上又从家赶到医院跟他说,你要不出院。

现在新增这么多都是无症状,不测核酸根本不知道是阳性,这些人在家隔离就行了,(没有必要)天天花时间去陪着。医疗全部停摆,生了病去找谁?东方医院自己医疗系统的员工哮喘居然死在半道上,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啊。

上海现在也在强调紧急梳理居民就医需求。东方医院的护士去世后,马上一个红头文件就下来了,勒令你马上开放急诊。大家都很理解,亡羊补牢应该也有必要,但治标不治本。

这其中有两个巨大的问题。首先,急诊为什么关闭?因为医院里有阳性。闭环这件事上级部门是知道的,公立医院不可能私自关急诊。第二,就算开放了,有相应的医生跟护士力量去做这些事情吗?没有。每天这么多核酸检测,新开这么多方舱,新开这么多隔离点,哪一个不需要医生护士进去干活?这么多人力物力调派出去后,谁来看病?

门诊现在开了一小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开的主要是急诊。你可以这么理解,把门急诊量控制到最小,实在熬不下去的病可以过来看,一般的病你走不出小区,门诊开了你也看不了。急诊科医护也要轮班,休息时间就去支援。

现在我们总的一个状态就是,晚上睡了觉白天就出去干,没有做死就继续干,不管医生还是护士,都是这样。

2022年3月30日,中国上海,一名站在机车上的男子越过封锁区路障扫描二维码,向商贩购买食物。

2022年3月30日,中国上海,一名站在机车上的男子越过封锁区路障扫描二维码,向商贩购买食物。摄:Aly Song/Reuters/达志影像

“精准防控”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劳民伤财

抗疫就是坐公交车,我们就像在一辆公交车上,在哪一站下车离目的地比较近,这是现在要去研究的,而不是要不要下车。当然要下车,要不要“共存”已经没什么好争论的。

我去年去了几趟隔离点工作,对整个防控政策算比较了解。说句不太恰当的比喻,上海所谓的“精准防控”,一直以来就是高射炮打蚊子的状态。比方说,机场出现一例阳性,就拉几百人的医护队伍去机场,所有人核酸筛查一遍,而且经常是大半夜。去年这种事情就发生过很多次。

所谓的“精准防控”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首先阳性病人不多,才有可能精准。其次,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之前很多小区出现一例阳性,整个小区和周围小区全部筛查,包括流调。之后还要把病例可能经过的地方全部采一遍核酸,包括人和环境物表。所以“精准防控”当然做得很好,但是非常劳民伤财。

现在“精准防控”不适用了,因为目标群体大了,没办法精准,也没有这么多弹药。剩下来的人就这么点,根本做不完。上海的疫情防控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因为基层被压榨得太凶。你去抖音微博看看,各个医院都快被压死了,没办法干活。

防控政策还朝令夕改,朝三暮四。防疫到现在改了多少个名词,刚开始是“精准防控”,全部排查一遍,接着搞出什么“网格化管理”,现在又是整个封城状态,一轮轮核酸去做。浦东说从3月28日封闭到4月1日,一共4天,再根据核酸检测结果“阶梯式开放”。结果开放了任何一个街道吗?没有。做了4天核酸继续封,办法就是继续做核酸。

所谓“上海模式”要审时度势,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外界认为上海好像是投入最小资源实现最大结果,那是因为医务人员不值钱,当然可以投入最小的资源。

比如抗原自测试剂盒,政策要求不得超过15元,我算10元一次,一个1000人的小区,每人发抗原试剂盒做一次要花1万元。如果派人去做核酸多少钱?1000人派一到两名医护就行,劳务费400块钱,剩下9600元。所有耗材加起来有9600元吗?肯定没有。所以派医护人员去采核酸是最经济的方式,也是最累的,都在以医护为代价。

之所以还要坚持这样,是为了满足“动态清零”的政策要求吗?我作为小医生不好评价,如何把疫情控制住,怎样才能效能比最高,我不是流行病专家,也不好说。但是我知道的是,再这样下去,病就没有人看了。医护干不动了,最后就是摆烂,就是这样子。

说国内到底要坚持“动态清零”,还是“共存”,我讲句老实话,不同的专家都有道理。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不应该是架空的,应该有实际的土壤,要看用在哪个地方。用在国家身上,用在上海身上,甚至说用在浦东身上,到底应该怎么办。

从个人来讲,出于美好的期望,我当然希望越来越好。我相信封了那么多天,对于遏制整个病毒的蔓延也会有一点用处。但是,什么时候出现拐点,现有政策起到了多大效果,现在的封控还能坚持多久,真的很难说。现在的防疫,相当于全力考能考90分,但是你轻松考能考85分,这时你用很大功夫多增加的5分意义在哪里?当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事实上确实是这个样子。

我们的防疫体系不是由科学家在做决策。一会儿钟南山,一会儿张文宏,背后还是要看国家。他们讲出来的话肯定是符合国家决策的,至于他有没有没说的话、有没有想说但说不出来的话,我们不知道。

最终肯定会走向“共存”,但问题在哪里?我的理解是抗疫就是坐公交车,我们就像在一辆公交车上,在哪一站下车离目的地比较近,这是现在要去研究的,而不是要不要下车。当然要下车,要不要“共存”已经没什么好争论的。

现在国内的讨论不明朗。不同的理论、不同的专家之间有矛盾,最后往哪走,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多封一天,居民生活怎么保障、舆情怎么控制、经济怎么扳回来,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肯定会走很多弯路,指望全部都是正确的决策,根本不可能。

作为基层小医生,我只希望弯路少一点,因为再这么走下去,我们实在是陪他们走不动了,这个是我想表达的最终极意愿。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很多外地人质疑上海的防疫方式,特别是经历多次疫情,没有做过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还能控制的那么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上海这个是完美贯彻了上头既要又要的潜台词,上头绝对不允许上海停下来,更不允许上海疫情满天飞,典型的既要抓经济又要抓防疫,上海能在这个钢丝上跳舞这么长时间已经很不错了。 有些人整天想着严格防疫,一个病例就能给人家骂出 …

新冠肺炎康复者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是 2 月 1 号入院的,轻症,当时除了咳嗽以及轻微呼吸不畅没有别的症状了,不发烧。但是拍片子右下肺有轻微感染,就直接收入院了(不在武汉,在湖北省其他市),当时住的是疑似病区(疑似病区一人一间病房),2.2 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