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的人 〕自然保护与教育的另一面,一种“别样生活”的重塑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 做事的人 〕

今天诸多的烦恼和想法,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了。”因为人微言轻,因为大环境压力巨大,因为对他人完全没有信心。很多人的观点是:我并非没有善念,也并非没有做事的想法,但是“无力感”太强,我无法撼动这个时代,做什么都不会有价值的。

而“虚无主义”、“活在当下”,各种厌世的想法,就建立在这个“无力感”上。而厌世会逐渐引向更可怕的东西。

因此〔 做事的人 〕这个系列,就是以实际的例子告诉大家,在那些你认为已经丧失可能的地方,实际上有很多人,在从容而明智地做着很多极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些事虽然不易,但还远没有到具有任何“悲剧”色彩的地步。我们不仅敢于去相信,我们还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因为还有这么多“做事的人”。

FOREWORD 自然

自然。

在翻转电台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它在今天有非常丰富的意涵与指向。

自然是旅行游玩的消费对象;自然是是提供健康和生态产品的土壤;自然是遥远想象的乡愁;自然是农村更接近,而城市更远离的环境;自然是我们判断一件事本来面目的基础;自然也是我们设想公共正义的出发点。

但实际上,我们与自然已经彻底分离。这构成我们与自然中的人与事的双向分离,既是我们以伤害环境的方式从自然中掠夺的这一面;也是我们自身与自然分割而造成的无根性。

这是一个浪漫的表述吗?还是我们需要接受物质自然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技术对象”,任何对其技术性以外的想象都只是一种怀古的热情。那么今天的故事,可能会令你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认识。

今天“做事的人”从一个村庄开始。

PART ONE 村

朝阳村位于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腹地,这是1995年获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生物的栖息地为主。

地处秦岭深处,竹林丛生,林地满覆,东汉年间即建的倘骆古道于山林中艰难攀越,这里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北线中重要的一条,险峻而厚重。从这样浪漫的角度描述,朝阳村满足着我们对美妙自然的一切想象。

但对村民而言,自然的代价是贫困。因为地处自然保护区周边,一切针对保护地的经济种植开采都不可行。一种传统“靠山吃山”的模式,例如林木砍伐,耕地种植等,在这里都很难开展。

这个议题被称为“生态公平”,即我们在城市中生活,可以毫无阻碍地自由使用自然商品和资源,生态保护这件事,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直接而实际的影响。而对于朝阳村的村民们,整体自然保护的目的,却实质性地限制着他们的经济生活。

很多人在努力维护“生态公平”。公益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孵化的社会企业“山水伙伴”就在朝阳村做了诸多的努力,在这样优美的自然之地,半野生的中华蜜蜂,汲取着保护区的野花,以缓慢的方法,凝结着一年收割一次的生态蜂蜜。这被包装为“熊猫森林蜜”,希望通过这样产品的销售为保护区中的村庄带来经济的补偿。

这当然是合理的路径,但限于产量和项目运营的计算,250g蜂蜜售价高达168元,确实限制着产品的竞争力。市场经济中更加规模化和专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样处于秦岭中的其他土蜂蜜产品,250g售价可以在5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规模化的普通蜂蜜,进口蜂蜜等琳琅满目的选择,让朝阳村的“熊猫森林蜜”项目无法一帆风顺。

当然自然村庄本身蕴含很多其他的商业机遇,例如曾有教育集团谋求在村中建立培训营地,不过这样外来的商业集团的运作,一与自然保护区的严格保护条件冲突,二来恐怕其经营利润也很难对村民有什么样的辐射和留存,并会对村民的生活方式造成极大冲击。

这就是今天故事发生的地方了,一个为了我们而保护的自然,但却因为和我们的隔绝,无法建立联系而忍受贫困的村庄。

PART TWO 吴同学

曾在建筑事务所工作,也在山水担任过蜂蜜项目志愿者的吴同学,因为工作缘由与这个村庄结缘

之前在建筑事务所的淡季,他们希望拿出一个作品参与公益建筑设计比赛。吴同学便向“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同仁询问是否有合适的地点推荐,陕西朝阳村就进入了她的视野。2019年4月,她第一次来到村里,并于同年11月带建筑师们赴村中考察,其后拿出项目设计参赛,并将这个项目图纸赠送给了村里。

一般来讲,这样的项目作品设计是概念性的,事务所通常不会负责项目的实际建成。不过这个项目却因为村民的需要,而诞生了负责任的后续,原有设计被改为一个造价更低,更可实现的信息亭项目,并帮助村民募资建造。

一件事的开端,通常不是某种高瞻远瞩和周密计划的产物,而来自机缘和巧合,不过这样的巧合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实际的机遇,这其中还是依靠人的决定和努力。

和这样的村庄深度接触并合作,让吴同学对这个村庄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不仅是自然,也是自然中生存的人。朝阳村中年轻而活跃的海波,一直对各种探索和新方式保持着好奇与冲劲,与保护区的合作,与山水的合作,海波都在其中积极地参与。不过这样的积极并不容易得到其他村民的全力支持,因为在这样的大山里,村民一年的收入需要靠很多元的途径获得,生活的重量不容易让他们对更多的可能性保持兴趣。

不过人的可能性,从来不是在一种真空的内在中完成的。在人与人的依存中,一个人的可能性,需要为其他人打开可能性来完成。这个道理恐怕在所有“做事的人”故事中,都是一个坚实的主轴。

海波从野保专家与不少外来者口中听来了“自然教育”这个时髦的概念,他生在朝阳村,长在朝阳村,对自然有的是“亲知”,但何谓“自然教育”?对于一帮来自于城里的成年人或孩子,自然意味着什么,他却没什么主意。

吴同学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她之前接触过自然教育类型的项目,这确实是适合朝阳村的方式,不是通过一种商品实现与外界的沟通,也不是通过一种自然包装的“民宿”形态,而是透过将自然以自然的方式呈现,这既符合保护区的原则,又能够将这个过程的收益直接给予村民。但这里需要一个中介,一头是朝阳村与海波,一头是城市的受众。

恰逢她从建筑事务所离开之机,她就决定专心做好朝阳村的自然教育事业。但这件事从0到1,并不是一个立即可以实现收益的事业,这里她也遭遇到这个经典冲突,既做事与稳定工作,或稳定收入间的张力。

自然教育成形需要大量筹备和沟通,也需要在都市中宣传、成团,工作量极大。好在她在北京生活没有房租负担,之前的工作也有一点积蓄,不过这种物质条件与所谓的“财务自由”之间相去甚远。因此她选择一种较低物欲的生活,通过很多案头自由职业工作谋生,例如写稿和翻译,维持了她对自然教育的投入。这是大多数“做事的人”恐怕需要的素质,降低物欲,维持多元收入,这促使我们可以脱离必须赚到足够的钱才能开始做事的定势。

这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也无法充分地消费享乐。当然她能够接到稳定的写稿和翻译工作,也需要能力与社会资源的积累,不过这种工作与收入模式带来的时间与空间,是从事一些事情的先决条件。

不过这并非所有“做事”的唯一可能,如同第一篇文章所示,在大企业中,也有做事的可能。但对很多人,这种低物欲和多元收入的工作,是一个必须的阶段。“做事的人”无法指出一种财富与价值双收的“划算”人生。不过在我接触过的人中,我经常听到生活优渥的人抱怨了无生趣的日常,后悔职业的选择。而我接触的“做事的人”,我相信他们都真实地为金钱焦虑痛苦。但我却没有听到过抱怨和后悔。

PART THREE 重塑自然的面相

自然教育是个在近年十分火热的概念,在全国也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实践,如果吴同学想照搬一种他人的模式,会十分简单。不过我想如果她并非对自然有真正的感悟和情感,她是不可能完成这件事的,而如果她有这样的真诚性,她就不可能照搬其他的模式。

确实,当下诸多自然教育都是城市思维和模式对自然的延伸和改造,其中以下的方式是最多的。

第一是“体验经济”的模式,这种自然教育强调对自然的“感触和体验”,大多数会安排浪漫的体验过程,例如夜晚观看星空,脱鞋赤脚走在林间等强调“感官体验”的模式,并承诺这样的差异性的感官体验会帮助人“打开内心”。

第二是“博物学”的模式,这种自然教育强调对自然世界的知识性吸收,像博物学家一样识别动植物,生物分类与习性,然后制作标本,拿回城市中。承诺这样的方式能够提供人的“见识”与“自然知识”。

第三是“环境意识形态”的模式,这种自然教育强调对环境保护意识形态中知识的体验和传授,例如对“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化认识,全球变暖现象对自然影响的观察和理解,以及生态农业和生活方式的环境价值的理解。承诺这样的方式能够唤醒人的“环保”意识。

第四是“内在化”的模式,这种自然教育强调城市生活对于人心的腐蚀,以及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的精神崇拜实现的精神净化,或对人的“精神健康”的积极影响。这样的自然教育会开展“敬山仪式”,在山林中冥想等类灵修的方式。

第五是“项目教育”的模式,这种自然教育将PBL的理念深入到自然环境中,在环境中设计项目和目标,促使参与教育者完成这些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然知识、合作。这也是最多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所采取的模式。

当然以上五种方式并非对自然教育模式的穷举,而是最有代表性的方式。当然它们并不“错误”,也不是毫无道理。但吴同学却感觉这些都是一种“城市文明”为主导的欲求和各种城市人的心灵假设。她天然地感觉这些自然教育缺乏一种真诚性,或是并没有真实地呈现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某种“切片”。

她与海波积极地讨论自然教育的可能,不从城市人的需要,而是了解朝阳村与海波的禀赋,她才知道海波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前其实是个猎人,这代表他其实对森林拥有远超普通村民的了解。他不能像博物学家一样叫出林中各种生物的“学名”,却能够知晓他们的用途,哪些可以食用,哪些可以在冬天长冻疮时缓解,哪些可以食用,哪些会带来危险。

而海波于朝阳村生长,也对山林抱有深厚情感,在山水机构和一些野保专家的鼓励下,他组织同村人于保护区巡护。每隔一两月,就沿着专家组织的路线去清理去清理偷猎者布置的猎套,搜寻滥砍滥伐者的蛛丝马迹,或是偷渔者下到河里的渔网甚至电网。这延续着他与自然真实接触的深度。

这种真实的生活,山林巡护,村里的半野蜜蜂养殖,不加雕饰的与自然的共生状态,是超越知识与都市意识形态的,具有实际功能的“别样生活”。吴同学拒绝将“自然教育”打造为另一种中产阶级的进步性life style,却希望能够还原朝阳村的生活之道,还原村里人的辛劳与乐趣。

在这样的视野下,自然教育不是去理解一种“无人的物质自然性”,也不是将自然切片作为都市人的“知识需要”和“心灵需要”,这两种方式都没有为都市人展开新的生活可能。而这些知识和体验,其实并不需要一定走入自然中才可获得,例如博物学式的方法,通过书籍或纪录片的方式,可能可以更快地完成这种知识的学习。

而吴同学希望扭转这种都市人对自然与乡村的“旁观视角”,而将其替换为一种“海波视角”,让我们彻底放下城市的身份,而代入这种“别样生活”。所以这种自然教育并不仅仅针对儿童,更是一种所有都市人都可以参与的教育。

在这样的设想下,她和海波讨论林中的线路,协助海波和其他村民完善村中的接待能力。到这个暑假结束时,吴同学完成三个批次的自然教育成团,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持续迭代。当然她认为现在这样的尝试仍处于最初探索的阶段,上述这种视角的扭转并不容易,都市人的“旁观心态”在项目中仍然存在,这件事有着丰沛的深度和进一步优化的可能。

对这样一种自然教育,她采取的付费方式也非常特别,在成行前,每个人只会收取覆盖成本的较少费用。而在完成所有行程时,所有参与者可以自愿地完成一个后续的捐赠付费,而后续付费除去吴同学自己维持她低物欲生活的部分,留出一半资金都会用于村庄中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因此村民除了在接待中获得收入,还会有另一笔可以用于村庄发展的资金。这会帮助村中有更好的接待能力和村民自身更好地享受生活,不成为生态保护的纯粹代价承担者。

PARTFOUR再看自然

不管我们如何在城市中生活,我们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只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与自然的中介是企业与商品化过程,自然被交予我们手中,是经过了数次加工的终端商品。

而作为心灵避难所的自然,作为知识来源地的自然,作为想象中文明对应物的盖娅自然,作为实际生态危机来源的自然,都是一种站在客体化的都市人旁观视角下的自然。这些自然当然也通过很多中介与我们接触,他们是Guru,博物学家,环保工作者。

但吴同学,同样作为一个中介,却在充分共情与关怀另一群人的情况下,发掘了另一种“自然与人”的综合生活方式。让我们得以从都市的视野中获得一种真正的脱离,而投入到另一种生活中,在这里自然不再是自然,而是一种“自然生活”。在她的讲述后,我认为这兴许才是一种更加逼近我们需要的自然教育形态吧。

这不来源于高瞻远瞩,来源于一个做事的人,和她对他人生活的关心、好奇与谦逊。

(文中照片大多数为吴同学提供)

(翻转电台也许会在9月份与吴同学开办一个针对听众的朝阳村自然教育营,欢迎持续关注这件事的后续。)

< 征集你的故事 >

如果你有类似的故事,不管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朋友欢迎豆邮我,谢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高学历一定会制造「剩女」吗|大象公会

「剩女」只是被定义出的失败者。未来真正的问题,是婚姻模式的转变无形中使得婚姻成为阶层固化的推力,而且这一趋势无法扭转。 文|格格 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称呼,中国的「剩女」确实越来越多,而且学历越高,被「剩下」的概率越大。 1990 …

你们说,残疾人有存在的必要吗?

知乎用户 蕤児 发表 我刚满 19 的时候意外伤残的,二级肢体残疾。现在 29 了,做了 19 年健全人,10 年残疾人,我来说说吧。 我残疾了,不能爬山跳舞,不能蹦蹦跳跳,不能穿美美的衣服去炸街。但是我能说,能写,能唱歌,能旅游,能工作。 …

转载:900万买学区房被调剂到“渣小”,我后悔了吗?

读后: 中共国内卷太厉害了。我觉得那些人真是活该。明明知道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结果还一意孤行的去买学区房,把自己装成一只鸵鸟。 ~~~~~ 房子背后,是人,是城市,也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纪录人与房的故事。一方面,试 图帮助年轻人了解地产以及 …

社会这么卷,年轻人怎样躺平?

知乎用户 温水​ 发表 苦卷无边,回头是岸。 知乎用户 燕缺​ 发表 | 开支 | 数值 | | 房租(含水电杂项) | 1500 | | 饮食 | 3000 | | 交通 | 500 | | 娱乐、充电、应酬及其他杂项等 | 1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