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产业升级效果如何?你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有信心吗?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以下是真心话: 1,我觉得中国能产业升级,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 2,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我劝你别进制造业。 知乎用户 从哪来回哪去 发表 2017 年 12 月写的文章,现在是 2021 年 4 …
谢邀
纯吐槽。
疫情前我最常蹲的就是一家萧山服装工厂,胖友在那搞了个智能制造的产线。
装传感器,上算法,打通人物料。一方面实时测算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模块化拆解流程,用数据指导工序。
给你支个小平板,这一单缝裤脚,下一单缝口袋。
其实技术含量不高,传感器和通信协议基本都是工业富联的。
但我觉得思路很对:单靠线长骂人和班组加班,效率有极限;如果能根据每个工人的常态效率来处理物料和排序,工厂就可以更精准灵活地安排产能。
增强小单和快速反应能力、把庞大产能拆成细块增加接单能力。
说白了就是柔性制造。虽然不可能立刻改变流水线的机械重复,但起码能减轻库存(也就是产能过剩)、降低订单波动对工厂的风险。
毕竟现在订单碎片化了。
这家厂巅峰时 2 万名工人,现在 2000 名。不想再折腾了,就想升级产能,然后慢慢做下去。
这家工厂的试点产线做的不错(工信部的 5G 绽放杯还拿了个小奖),但推不出去。
外部厂佬的反应基本如下:
“小单快单?我们现在就能做啊,一个电话喊几个阿姨大叔过来就行了呗”;
“面辅料不标准?没有 QA 流程?直播间卖的货要什么品控?反正退货率都那么高”;
“有助于版权管理?他们的款全是抄的”。
有点心想做的,纠结半天改造钱。(其实摊到每个工位也就 1000 元左右,传感器是加装型,不需要换设备)
“这改装钱,我得靠稳定接单一年才能全部赚回来。一年之后我这家厂还在不在、还做不做这些,我都不知道。”
最后做成了几单,全部都是大厂(例如莆田那)。但他们不是为了制造升级,而是拿政府补贴。
驻厂的同事就经常吐槽:
一,利润太薄,大头被店面经销和互联网电商拿走,到手净利也就 8% 左右。这点钱让他们搞制造升级的投资,肉疼;
二,现金流不健康。工厂承担了大量垫资,小点的厂很难拿银行贷款。因此不仅要靠贷款,还要靠地方的商会和地下钱庄,经常有好几笔周转资金年化成本在 50% 以上;
三,地租房租上涨。原本是工业园区,算便宜;但地方政府这些年在附近搞房地产,价格全起来了。有的老厂一算账,干脆直接卖地走人;
四,最重要的:多数问题都可以用人解决。很多用工无合同无协议,很多小厂半死不活,只要给钱,就会有人愿意代替机器和算法。
防止工人手被割伤的防护装置(我忘了那玩意叫啥)都不舍得装,装你这个?
最后同事跟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萧山那家能做:因为那家是接外资的单,客户管得严。不能随意加班,工时工值算得非常细,所以有动力去优化产能。
本土客户完全没这些司法约束,他们只要低价,不在乎工厂是怎么挣这份钱,那很多小厂也只能不择手段。
这事是一中科院老哥拉我去的(不然我一互联网的怎么会接触这行),我后来找老哥吐槽,老哥也自认走眼:
“我以为产能过剩就该优化升级,没想到他们这行是直接不做了”。
我当时心想:哥你以前做的不是国企的改造就是新加坡的石化项目,这些产业都有稳定可靠的政府投资。民营制造业哪有这个,多数是走一步算一步。
总之去年我们就告别了这个项目,这家工厂留着那条产线做个示范间给领导参观。大家的主要做货方式还是小单摇人、大单堆人。
杭州是个网红之都,但网红们并没有给杭州带去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国内也就申洲这些稍微储备了一点技术,但产线应用上还是偏低。像 shein 这种千亿跨境服装电商,线上数据做得很精细,线下产能管理依然靠人来回跑厂。
数据化、系统化、实时化的三化改造,估计起码五年内还是让步于人肉管理。
所以我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只能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乐观在于:政府投资管够,进名单的产业按千亿投,各地政府基金敢无脑梭哈。
谨慎在于:产业升级不是造空中楼阁,需要有一定的中低层应用。
我参与过的这条服装产线,和接触过的一些玩具小 3C 智能制造,产业本身是低层级的,但改造所应用的技术和元器件,是高层级的。
这些庞大的中低层制造业如果有足够的利润和预期去做产业升级,那政府在空中造的半导体等高尖新投资就有了市场,能落地,能形成正向循环。
如果中低层产业对产线和生产设备的升级都不抱期望,那超前投资就要自己循环出一个应用市场,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工厂没把 5G 用起来,那投资就只能摊在民用那。
和新能源汽车、光伏不一样,工业互联网对中低层工业市场的依赖度要高很多,接入设备量和在跑数据量才是核心。这是一条需要以面抬升的路线,而我国现在还是适合以点突破。
升级的核心是需求。很多制造业现在没订单而没需求,或者有需求但无投资能力,他们升不动。
最后玄学点地说,还是物贵人贱。
如果人比物值钱,那流程和工艺都得被迫围绕着人去做优化,自然会升级。
就像那家外资厂,每个月工人加班情况要报备海外客户的法务。人的边界被划清楚了,你只好到设备和对生产的管理上找钱。
国内很多厂是物比人值钱,产线高效运转是第一优先,人是维持这种运转的一种资源而已。那你升级物干嘛?先去从人的身上找钱。
所以我有时候想:劳动保护真不一定只是成本,从长远看劳动保护一定推进了内需和产业升级。限制劳动时长不仅是让劳动者有更多时间去娱乐去休息去消费,更能够引导工厂将投资转入产线升级。
但只有这一条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亲工业的稳定地价、稳定不波动的税负,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变得有钱,内需。
以上这些条件很多还不成熟,有些甚至恶化。所以产业升级还只是政府特定产业超前投资的范畴,整体上离市场应用循环还有点远。
现在本质上还是个物贵于人的产业环境。
不是吐槽,真心的感受。
真正的阻碍来自于:
经过以上的几个关卡,还能够成功转型升级的中国工业企业就越发弥足珍贵了,祝他们可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评论区有答友做了更加精辟的总结,我也再多啰嗦几句:
这一点我是不完全同意的。
同意之处在于穷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惯性,制约了一些企业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够持续突破自己,志存高远,成为真正伟大的企业;包括企业家自身的价值观、认知水平、思维模式、格局、以及能力上限,受到中国传统麻将卡位思维方式的制约,相比犹太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商业智慧等等。
不同意之处在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并非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事实上中国近 40 年的发展,创造了多少新的行业、新的赛道、新的模式、新的企业,创造了多大的市场规模,有目共睹;反而是企业自身缺乏持续突破自我的能力和决心,以及越来越固化的利益,越来越多到处卡位、吸血的食利者,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三块儿:核心关键科技、品牌消费升级、传统制造业升级。
核心关键科技:典型如芯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等,钱、人、政策…… 要素都到位了,但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加速终究有个速度上限,于是最大的阻碍就是时间。更具体点儿说,被全面限制和自己肝出来的两个时间点之间,可能会有时间差,对应阵痛期。
品牌消费升级:最核心的阻碍,并非最广大国人的消费能力提升,毕竟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情况下,升级的消费,也是面对少数人的。最核心的阻碍,是 “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设计” 依然缺乏底层意识形态的支持。最典型的就是奢侈品或带有奢侈品属性的高附加值消费品,其对应的设计、制造等工艺,虽然略有门槛,但相比类似芯片或涡扇这种人类真 · 文明精华,差得十万八千里。于是真正的门槛,其实就是品牌相关的意识形态植入。而这种植入背后,其实是国家形象植入。但国家形象的建构核心是什么?此处不展开太多,点到为止:一方面,你需要真的有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这也就是为何美国在这方面依然相对欧洲很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你的国家和民族,需要有历史和现实奇观。所以半开玩笑说,我国未来的高附加值消费品牌的建构核心,可能在于人民海军。点到为止点到为止,嗯嗯。
传统制造业升级:其实有三条截然不同的路可以去走。
第一条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而当前的阻碍在于依然低廉且依然还算充裕的劳动力,以及松垮的法律环境,使得劣币足以驱逐良币。真想走这条路,需要逐渐全面提升劳动力价格,提升违法成本,等等。
第二条路,美国的老路。简单说,美国民众消费的主流商品,其制造效率,对应的就是我国的制造效率。这制造效率并不高,但并不影响美国和美国人民的用之如泥沙。为何?其实就是知乎上常说的那句话:美国只有流氓无产阶级。帝国真正的无产阶级,都在我国呢。即,财富和效率,并非来自于狭义生产效率的升级,而是来自于全球化生产的价值剥削。
日本的例子,也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价值的提升,在传统模式下,依然要靠核心科技的垄断,而不是狭义生产流程上的效率提升。你抠掐生产抠掐半天,依然会在过去几十年,被我国这种人工低成本和基础设施顶级的国家吃的一干二净。而日本的国家属性,又无法实现 “中国的无产阶级,就是日本的无产阶级”,那么结果就只能是逐渐被中美两国从两端吃干净。
那么说直接点儿: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并不缺便宜劳动力。关键并非谁生产,也不是狭义生产效率有多高,而是,那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最终是美国的无产阶级,还是我国的无产阶级。依然,这充满着政治不正确,但确实也是这个罪恶的世界之现状。我对此谈不上鼓吹,仅是客观描述。
第三条路,与前两条路并不矛盾,可以同步进行,即,我国作为一个全球分工新分配模式的领导者,在 “全产业链” 的价值划分上,对能源、原材料、制造、物流、设计、技术、品牌这些环节对应的价值,进行规则层面的重新分配,带领全球所有的制造业国家,形成类似原油输出国组织类似的价格联盟,大幅扩大生产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获取,缩小全球贫富差距,追求全球共同富裕。显然,这种重新定义和分配,也是需要广义实力乃至狭义暴力来保证的。于是,依然点到为止。
综上,最简化的归纳,最大的阻碍其实就俩:
1,核心硬科技肝出来的时间;
2,我国在全球掀桌子、重新定义规则的意愿和能力。
阻碍在于没有贯彻好人人平等的理念。
2000 年前陈胜吴广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质上是你能当人上人,凭啥我不能当?而不是我们人人平等。
到现代也依然如此:比如一说体制内,能有个县级领导,很多人那卑微和崇敬的口气,感觉都快给县太爷跪下了。我悲哀的是不但老年人如此,年轻人依然如此,很多是比我年纪还小的 00 后,教育我这么大了还不懂社会规则。
历史上的工业发展都必须依赖于人人更加平等,不平等的社会无法激发出每个个体的创造力行动力消费力;当年福特这个造汽车的资本家,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就是升级流水线,降低车价,同时给流水线工人大涨工资,理由是让我们的工人也能开得起汽车,我们福特的汽车才能卖的更好。
现在中国是没有这种氛围的,大家努力的原因也是为了比别人混的好,把别人踩下去。
——我北京户口有通天纹,你只是来北京讨饭的
——我家家产 1000 万,你家家产 100 万,门不当户不对,你配不上我;
——一线城市的房子是给富人准备的,你个打工的凭什么买?
有没有想过,让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收入最低的人,服务员,流水线工人,农民工等,也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不再孤苦飘零,那么这个城市的消费力,这个城市的创造力会提升更大。
但没有管理者愿意这么干,中国基建能力已经很强了,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也不缺地,是可以做到的,哪怕是北上广深,能住得下这么多人说明房子也是够住的,但是北上广深一半以上的人口租房住。产业升级需要钱,一个农民工没法在这个城市安家,他怎么敢消费;一个年富力强的 35 岁人才,考虑在这个城市无法安家,考虑 35 岁被辞退,他能静下心来攻坚克难吗。
就怕工人工资太高损害市场竞争力,就怕安居乐业了产生懒惰思想,就怕取消户口了都涌入北京上海,就怕房价跌了影响自己才挣收入。
既然有这么多牛马,那谁还产业升级,产业再升级有牛马好用?这么多牛马,只生产不消费,可不产能过剩?宁愿低价卖给外国人也不能让牛马歇着啊。
所以工业能否升级,在于能否像美国 1860 年那样整个废奴运动,能否像新中国整个土地改革。废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特权,消除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带来的差别;戳破房地产泡沫刮骨疗毒,让一个城市 99% 的人都能安居乐业,有消费能力。
这些是事是不存在技术难度的,只有想干和不想干。就比如说房子这件事,以中国的基建能力和大多数城市的土地储备,完全可以做到最穷的打工人都能买得起工作地的房子,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让大多数人实现钱多事少离家近。代价就是房价可能会跌,才挣收入可能短暂性减少,会有一点所谓的经济危机。
把这些软的做到了,产业升级水到渠成的。中国人很聪明很勤奋,不缺创造力,但由于恶劣的竞争环境,中国人的聪明劲儿都用在了内卷上。就以上海这个工业城市来说,n 套房土著房东想着如何炒房,一半以上的外地人发愁如何赚快钱买房,纠结是否 30 岁回家,害怕 35 岁是否裁员,大家焦虑又浮躁,静下心来攻坚克难的少之又少。而其他非工业城市,指望的是考上师医公分蛋糕,宁可宅家也不去厂里做牛马,因为做蛋糕的牛马可太惨了。
如果做不到更加人人平等,中国最多是一个有阶级流动的印度,当阶级流动也没了,那就完全是印度了。没人觉得印度这种社会结构能成大事儿吧。贱民比机器便宜还好用,费劲儿升级产业那不是闲的嘛。
产业升级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追赶型产业。
这种类型的产业,已经有发达国家在前面开路,但专利、话语权和各种壁垒在人家手上。这种类型的产业升级困难主要在:
1、如果是国企,将会面临湖泊治理悖论,这是我自己发明的词,什么意思呢?就是国企来承担湖泊治理,那么就一定会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 “龟速” 进度,每年都能让检查组看到一定的成果,但却永远达不到最终的目标,因为只有看到一定的成果,上面才会拨钱下来,而只有永远完不成彻底治理,上面才会一直拨钱下来。
2、如果是私企,就会面临低价、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不赘述了。
第二种情况,创新型产业。
这种类型的产业,不光我国,外国也在摸石头过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类型的产业升级困难主要在:
1、如果是国企,要么上面拍板豪赌,做成做败都认了;要么就是谁也不冒头,这是国企的机制决定的,不做不错,做多错多,做好了功劳不见得是自己的,赚的钱也不能揣自己兜里,做砸了,锅是自己背。在国企里面,最大的能耐,就是守规矩,而不是去创新。
2、如果是私企,做创新产业是 99 死 1 生,靠无数资本才可能砸出来一个成功的。一旦资本觉得无利可图或者风险太大,很快这个领域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对国企来说,产业升级,主要靠懂行敢干的领导带头冲锋才有机会。
对私企来说,产业升级,主要靠足够多的资本堆进来,吸引足够多的人才聚集才有机会,私企能做大的,老大不见得懂技术但一定能吸引资本和人才。
因此,国家的层面,对国企一直以来提的都是深化改革,而对私企,提的是企业家精神。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产业升级最大的阻碍就是崇洋媚外的人太多,导致在一线为中国产业升级努力的人的心血经常打水漂或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导致稚嫩脆弱的中国产品得不到需要的资金滋润和政策保护。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中国政府长期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迷信通过和外企合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结果什么核心技术都没得到,任由欧美日车企在中国以高价卖过时的车型(当然也有某些地方政府的利益在里面),而不让民营资本独自开办汽车企业,李书福当年开办吉利还是历尽艰辛打了擦边球。而国产汽车无论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其实到 2018 年都已经有了超过外资品牌的性价比(虽然比现在的国产车普遍丑很多细节还是差很多),但是直到去年花二三十万买国产车还是被普遍认为是智商税,直到今年国产车才在社会上被正名,大多数人才对国产车有了自信。过去四五年多少中国人在合资汽车上交了智商税?要是这些人当初买了优质品牌的国产车,得到更多资金支持的国产车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吗?如果前年比亚迪就大卖,今年还会如此产能不足(恐怕是常年被低看导致的过于谦逊谨慎)以至于无力开拓海外市场吗?
大飞机,三十多年前就搞出来运十,哪怕当年的运十问题再多,波音空客哪个不是从很低的水平起步的?以没钱为理由说关就关了,然后就开始了以几亿双袜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时代,不以为耻,结果现在中国航天都这么厉害了,搞宽体大飞机还有和没落的俄罗斯合作,丢脸。然后这个项目副总工程师还在上海疫情中因为突发心脏病抢救不及时去世了,又是因为不是洋大人没被当回事。
芯片就不用说了,美国发起科技战之前,起码从 2014 年开始,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芯片产业,也搞了大手笔的产业基金,但是社会上资本认吗?感兴趣吗?全社会普遍看法还是我们买外国芯片就好,中国芯片不中用,国内芯片产业上上下下企业都反映做出来产品没市场,因为哪怕国内厂商也不给机会,人家’直接选择可靠性更高的外国产品。各种科研仪器试剂医疗器械在科技战和疫情之前是同样的情况。
这两年因为疫情加美国绞杀,国内厂商反而得到了青睐,中国虽然经济大环境不好,产业升级倒是突飞猛进。
躺着就能赚大钱开游艇住豪宅,为啥要往起站?
业内人士,不喜勿喷
正常的产业沿革和分工:
科学理论突破 - 产业界探索应用 - 应用场景孵化需求 - 需求指导产品开发 - 开发转量产 - 投放市场后迭代优化
学校的搞科研,企业的搞产品,终端的搞应用
我国的产业沿革和分工:
引进进口技术 - 国产化降低成本 - 标准化提升产能 - 全国渠道投放盈利 - 出现 20-50 家竞争对手 - 专利诉讼失败 - 竞业诉讼失败 - 开始恶性竞争 - 倒闭一批 - 行业整合后做到白菜价 -“发达国家粉碎机”- 行业整合完毕后形成垄断 - 开始爱干干不爱干滚 - 各自上市 - 套现走人 - 做报表做跨界 - 隔壁老外发明新产品
学校的不搞科研去搞钱,企业的不开发产品去搞地产金融,终端的不探索应用场景只想烧钱搞垄断
能升吗
在于劳动法执行的不严格!!!
对于我们的 996,我说了无数次了,就应该强制 965,不允许加班,员工自己想加班都不允许,包括送外卖的,快递站点等等,晚上 6 点必须准时下班,不允许加班!一些确实不能停的工厂可以允许倒班,但是三班倒倒的那两班 2 倍工资。然后取消所有的第三方劳务合同,不允许有这种东西存在,所有员工都必须是直签,是企业的直属正式员工,包括美团的外卖员也必须是这样!最后就是强制性规定所有行业的最低无责任底薪工资标准 4000,五险一金必须交齐。如果公司要求员工下班回家工作,员工可以直接举报,举报可获得三倍工资奖励,奖励怎么来,就是罚公司的款来给,除了罚款外劳动局还可以派人去公司把电脑,微波炉,净水机搬走,作为处罚。
我每次一这么说就有很多人跳出来说,这样做如果造成大规模企业倒闭大规模失业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倒闭就倒闭了啊,如果因为严格执行劳动法就活不下去要倒闭那只能说这家公司就活该倒闭!而且这样做还能倒逼产业升级,想活下来那就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升级,觉得晚上不开工影响了自己利益的就加大无人化的研发投入,用 ai 系统和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别躺在低成本劳动力的道路上苟活!至于失业的人员,那这就怪不了国家了,国家是在严格执行劳动法,是在保证人民的利益,我相信因为严格执行劳动法而失业的人也不会怪国家。
最大的问题是你们以为能惠及自身,乃至人人有份。
一旦真相戳破,网上还指不定有多大的惊涛骇浪。
当一个人有一块钱的时候,他说咱们现在底子太薄,周围虎狼环环伺,可要加油,一起奋斗。过了一阵子,你发现,你辛苦奋斗,他却把其中的八毛钱拿去吃的舒舒服服,在你这个顿顿吃糠咽菜的人面前直打嗝。
你感到疑惑,但你不懂,只是隐隐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然后你继续奋斗,慢慢的你觉得很奇怪,你和你的同事每天热火朝天,生产的东西一批一批的装箱打包,车间的插车和吊臂二十四小时不停歇的把它们送上卡车,卡车一辆接一辆的离开车间。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看着原本公司从一个破破烂烂下雨天还漏水,老鼠钻来钻去的小作坊一步步变大,一开始是自己的车间变得干净了,我们感谢领导的同时,也感谢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然后一个个漂亮的大车间也拔地而起,里面设施齐备,冬暖夏凉。接着,行政楼也仿佛一夜出现。
你或许是众多同事中较为幸运的一个,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去看了看,让你意外的是,里面的人的面孔你都熟悉,但是他们好像变了,他们仿佛没有看见你,看见的避你三分,甚至还有一些看上去像国外的人拿着棍子追着你打,还大呼小叫吹着口哨,嘻嘻哈哈的像看一个傻子似的看你。
突然你因为挨打吃痛忍不住动了一下手脚,之前视你如无物的那些你熟悉的人突然跳了出来,他们盯着你,声嘶力竭,满目怒恶。仿佛先动手的人是你,挨打的人是他,犯错的是是你。你心里一阵惊恐,在行政楼左拐右拐,好不容易离开了它。
离开了行政楼,你抬头看着你周围的一切,展新的行政楼,展新的车间,你回想之前的你,每每看到或是听到有人说你们单位不好,说你们没希望的时候,你都会昂起头毫不犹豫的怼回去,并且说我以我是这单位的员工而自豪,它是我们用双手创造的,没有我们,就没有它。
但是现在呢?你突然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你想起行政楼里的人,突然发觉,这个 “大家庭” 似乎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自己好像还是他们的仇人。
就这样一边想一边走在回车间的路上,你不时还发现你的好几个同事被行政楼叫走,也有一些同事刚从行政楼出来。去往行政楼的,一个个满面春风,仿佛获奖了似的,从楼里出来的,一个个垂头丧气,仿佛行尸走肉,毫无生机。
你回到了你的车间,你刚想坐下来喘口气准备继续干活,这时候广播突然响了,一阵杂音过后,行政楼里的领导的声音传了出来 “…… 经过多年来的大家的努力,我们公司已经排到了全市第二,并且把第三名远远摔在了后面,距离第一名还有一段距离,但只要我们继续奋斗,第一终将是我们的。哦对了,这两天正好有一批货比较急,大家辛苦一下。” 又是一阵杂音,广播停了。
你瞅了眼手表,发现快到下班时间了,这时候你突然听到了车间外的一阵骚动,你推开窗向外望去,原来是行政楼的地库里,一辆接一辆的豪车鱼贯而出,你目送他们离开厂区大门,这时候突然听到了下班铃声想起。
产业不升级结果会如何?影响顶层的奢侈生活吗?
吃人口红利,有十四亿人口,红利怎么说也得有个十亿,能差到哪去?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你觉得中国工业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哪里?
从政治上来说中国的工业落后不假,但落后又不等于贫穷,只要受苦受穷的只是广大劳动人民,“人民富豪”“人民 gong pu” 们不穷就行了,因此从政治的角度说中国又有什么迫切的需求去搞什么 “产业升级”?
从经济上来说,所谓的 “产业升级” 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简单的说现有的国际产业链下,美国的智力 + 中国的劳力就已经是在市场中创造出的竞争力最强利润最大的生产生产方式,你要搞什么中国的智力 + 中国的劳力这种生产方式无疑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和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体制风险,中国的 “人民富豪” 和“人民 gong pu”们显然既不愿意承担这些成本更没能力去面对这些风险。
从产业上来说中国的产业本质上是一个从资本到原材料到核心技术零部件再到最后的消费市场从头到脚都高度依赖外资外贸而自己只负责贱卖血汗劳力的低端加工制造业,等于说它只是外国资本的附庸提线木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的独立自主性,外国资本可以在任何时候掐你的脖子割你的手剁你的脚,这样的产业结构又怎么完成升级。
从教育上来说中国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生意,学校想着怎么多向学生家长收学费,老师想着怎么多向学生家长赚外快,企业想着怎么向学生家长贩卖焦虑,大学想着怎么怎么多水些项目文章,多捞些经费头衔。至于出版社、教育局、政府,那更是是各显神威想方设法的把手中的权力尽最大效益的去变现了。就这样一心只为赚钱的所谓的 “教育”,你能指望它去为产业升级服务为产业升级培养人才?
从科研上来说,中国的产学研是典型的相互脱离,搞科研的忙着水论文骗项目经费混头衔,企业忙着骗补圈地上市割韭菜,除了狼狈为奸的商业站台外再无任何交集。而中国的科研又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一方面忽视基础学科比如材料、机械等领域的发展,而整天痴心妄想着在什么芯片航发新能源等上游产业弯道超车。另一方面毫无底线的监管,公然造假抄袭却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处罚。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科研只能是灌水抄袭造假 PS 图片制造学术垃圾,即使真的有什么理论技术的突破也会因为产学的脱离和基础学科的拉胯而不得不依赖外企从而为外国做嫁衣。
从文化上来说,中国的工业是典型的重物轻人,工人在它们眼里最好就是没有任何感情只会无条件服从指令且能一直工作的机器。在历经国企下岗和应试教育的毒害后,工人已经彻底沦为全社会最嫌弃的底层,成了失败者的代名词,试问这样一个社会地位低下,人人嫌弃唯恐避之不及,从业人员提桶跑路的行业靠谁去给它卖命?何况如此轻视歧视工人,工人又有什么理由去为它尽心尽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哪怕中国在理论技术上取得再多的突破,甚至是把国外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完整的搬来中国,因为无法充分发挥工人的作用,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也一定不如外国。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工业比比皆是。
从体制上来说中国任何行业所谓的发展无外乎 “人口红利” 四字,这是中国经济的全部密码,倘若人口升级,那势必会产生一大批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打工人,他们就拥有了更高的议价权,甚至还会有一定的政治诉求,这是中国的 “人民富豪” 和“人民 gong pu”无论如何也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对它们来说,产业升级就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没了人口红利它们还靠什么去开血汗工厂,还靠什么去出口创汇。虽然它们时常拿什么 “人工智能”、“无人工厂” 威胁恐吓工人,但实际上也不过是个笑话。
。。。
凡此种种,无论从政治经济体制文化教育科研产业等等任何一个角度,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产业升级对中国来说就是彻头彻尾的笑话,它更像是某些利益群体为了麻痹劳动人民 996007 而画的大饼和开出的空头支票罢了,怎么可能会真的去实现呢?
我在一家中型企业工作,母公司下属有地产、工业、金融、贸易等多个板块。
我看了我们好几年的年报,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公司真正盈利的部分是地产 (前几年)、金融,无论是从盈利率还是盈利的金额来看,都是如此。而工业和贸易这些涉及实业和流通的领域,几乎是不产生多少实际利润的。公司保留这些部门,甚至愿意扩大生产规模,把工业企业建设到全国知名,仅仅是因为这样更方便向银行贷款。
上层在不断的发新的政策,鼓励发展实体经济,但实际上一般中小工厂是吃不透也几乎吃不到这些政策红利的。每天在研究这些政策的是一些金融公司,一些综合的中大型企业,试图通过资源整合从这些政策里面进行套利,其实这是挺悲哀的。
国内实体经济也卷的厉害。在大多数没有技术壁垒的行业,产品的成本大约能控制在多少,毛利率又有多少,几乎是一个肉眼可见的数值。除非某一个工厂有领先行业的技术,否则的话,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这个时候工厂之间的竞争除了研发技术外,就是价格竞争。通过不断不断的压低工厂的毛利率,盈利少了,就更不可能有钱投入研发技术,甚至还要进一步剥削工人。那工业产业升级靠什么?靠用爱发电吗?
以我所在的公司为例。
我们的工业部门可以排到业内的全国第一,生产规模大,但其实根本没有产品研发部门和技术革新投入,仅仅是进口设备、维护运作、保持生产。一个上千人的厂,年利润不到一个满打满算 20 个人左右规模金融公司的 1/3。
金融公司则是利用工业部门进行融资贷款。工厂的设备厂房都是可以抵押的,而且这些都是银行比较喜欢的资产,抵押贷款可以获得大量的经营贷。公司再通过一些合法的途径用这些钱去炒期货、去投资其他产业、甚至为其他没有资格贷款的子公司提供资金。
工业产业升级的真正障碍就是没有人认认真真的想要投入,想要让工业产业去升级,他们只是想通过这个噱头赚快钱而已。
最直接的就是技术不行。
技术不行除了国外技术封锁外就是我国自主研发不出来。
研发不出来是因为实在是穷没钱啊。
没钱是因为利润率太低了。
利润率太低还是因为市场不够大,根本支撑不起我国的新兴企业。
市场不够大是因为消费实在不行。
消费不行还是因为人民手里没多少钱。
没钱是因为工业的原始积累产生的惯性,造成了极大的分配不公。
但是这种惯性又导致改革困难重重。
作为小企业主,我厂里生产的扫地机器人都是出口国外的,虽然芯片啥的还是有外国的零件,但是已经尽力一步步替换成国产的了,而且尽量做到降低成本,尽量物美价廉。
可就是这样还是只能卖到中东土豪和美国去,只有这样才能赚钱,我才能发得起工资,买得起医保,当然也只是刚刚够罢了。
只能希望,以后我厂做的东西,能够给国人享受,而不是只能卖给外国人。
说白了就是有些玩意不愿意养 “懒汉”,却对众多蛀虫视而不见。**教员时代实现了许多科技突破,今天居然升级不了产业,**至于为什么,我想读了下面这些文字,应该心里有些 B 数的:
大锅饭养 “闲人” 但绝没“养懒汉”– 塞罕坝林场的历史启示
塞罕坝林场是教员时代计划经济大锅饭的产物,在追究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下,不能直接产生多少经济收益的绿化工程就处在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有人不愿意 “投钱” 了,基础设施更新不及时,bī着塞罕坝人去搞种养殖、发展旅游业创收,“自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私有制大环境教育出来的是 “理性经济人” 而不再是理想主卝义的知识青年,造林卫士后继无人!
有些玩意一直拿 “大锅饭养懒汉”、“大锅饭养闲人” 来污卝蔑教员时代,大锅饭有时的确在 “养闲人”,但从来没有 “养懒汉”,塞罕坝就是有力的证明。正如 1963 年教员指示激光基础研究:“sǐ卝光,要组卝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 这为今天中卝囯的激光技术发展完全不逊 sè 美囯打下了坚卝实的基础。
“闲人”、“懒汉” 只是主 liú 经济学家眼中不能直接创收的人,然而,无论是从事绿化工作的林场工卝人,还是教员时代为尖端囯防科技提卝供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看似 “闲人”,做的却是默默无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造福子孙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闲人”。
这项 “封锁” 美国 15 年的技术诞生于毛时代的基础领域研究!
上世纪 60 年代,世界上真正构建起完备的科研工业体卝系的只有美囯、苏联、欧洲和中卝囯(曰本是依附于美囯的科研工业体卝系之上的)。
中卝囯的两弹一星、运十大飞机,靠的都是全囯一盘棋、大 bīng 团作战,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也同样靠的是团队协作。激光技术作为新兴的尖端科学技术,同样离不开囯卝家的系统布 jú 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作战。陈创天院士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就是属于激光技术的基础领域研究。
**中卝囯对激光器的研究,起步并不比美苏晚。**1957 年,王大珩等在长春建立了我卝囯第一所光学专卝业研究所——中卝囯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仪器机械研究所(简称 “光机所”)。
从 1961 年中卝囯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制成功至今,在全囯激光科研、教学、生产和使用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卝囯形成了门类齐全、水平先进、应用广泛的激光科技领域,为我卝囯科学技术、囯卝民经济和囯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囯际上了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而这个成就的取得,与教员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1960 年 7 月 18 曰,教员号召:“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1963 年 12 月 16 曰,教员在听取聂卝荣卝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强调指出:“sǐ卝光,要组卝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jun 事上除进攻武卝器外,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战中主要是防御。进攻武卝器,比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需要攻防两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
从 1960 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到 1961 年中卝囯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在昆明光学厂,教员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此后短短几年内,中卝囯的激光技术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先进成果,各种类型的固体、气体、半导体和化学激光器相继研制成功,这离不开各个科研院所、工厂的通力协作。
**有人曾整理出 “教员逝世后下马的尖端 jun 工项目”,所涉百余项,均是重大高精尖项目。**与这些下马的半成品项目相比,早在 60 年代就小有成就的中卝囯自主激光技术研究是非常幸卝运的,否则也不可能有后来那个 “封卝锁” 美囯 15 年的成就。
另外一方面非常幸卝运的是,与中卝囯航天技术一样,中卝囯的激光技术一直走的是自主发展的路线,80 年代当时有过要不要同美囯合作的讨论,但因为涉及激光武卝器等 jun 工领域,最终没有能够 “合作”。80 年代的大飞机项目就是在与美囯的合作过程中被绞 shā的。
今天缅怀陈创天院士,歌颂他在激光材料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绝不应该忘了教员时代给新中卝囯激光技术研究打下坚卝实基础的那些功臣,更不应该去抹黑、诋卝毁教员时代。
没有 “怀胎十月”,怎么可能诞生 “天之骄子”?
这个我恰好在想,还准备写文章来着
一在初心,
这些做厂做事的,是为了什么做事?
是赚钱过好生活?
还是服务人民,顺便赚钱过生活?
截然不同。
如果本就是以纯粹赚钱为目的,
阻碍产品升级反而更利于保持垄断和短期利润率。
二在积习已久,觉得向来如此。
或者说是在已经熟悉的环境中赚到钱,
得到好处的人,
恰好又是产业升级最关键的那群人,
是没什么动力的。
如规则制订者以及获得好处的人。
-—–
三在利益纠葛,错综复杂。
升级带来的利益和利益的变动,
会让肉食者贪婪的同时又相互忌惮,
乃至相互掣肘。
坏事比做事容易多了,
更何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索性不动。
四在阶层逐渐形成和稳定。
有升级意愿的,无能力和渠道。
有升级能力的,确是盆满钵满,再无动力。
寒门难出贵子,富家大户也难养大志。
五在民风民气。
可有为民请命者乎?
为人民服务变成人民的名义。
可有兴业以报国家者乎?
六朝何事? 只成门户私计。
媒体喉舌唯唯诺诺,
大小事不敢深究原因,煽风点火,鼓动民意倒是驾轻就熟;
要么娱乐至死,要么丧事喜办。
怎么可能养出慷慨悲歌,
一心为民,敢为天下先的豪杰之事。
六在民族志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雄雄东方大国,十四万万人民,
那是要为世界担当的,对人类都有历史责任的。
在位的蝇营狗苟,争权夺利,权柄在手,只为升官发财,
有钱的奢靡炫富,为娼笑贫;
君不见知乎上教送礼潜规则,
抖音上各种小姐姐,
b 站所有 up 最后都要做饭。
民族志向一失,谈何升级改造,
只剩下相互倾轧,内卷致死,
马太效应一出,又要走回历史轮回?
最后,
有志者当奋起,切不可颓唐,
能做一点什么就一点,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
努力向前,不负时光。
当用廉价劳动力比用自动化生产线便宜时,
哪个企业会主动产业升级。
你以为的企业家是科技精英马斯克,
搞特斯拉连续亏损十几年,
卧薪尝胆,
老板睡厂房,
最后一飞冲天成为行业老大,
市值超过大众和丰田。
实际国内老板大多是该开时投机,
最多小学毕业,
p 科技都不懂,
但是懂得如何压榨耗材,
唯一竞争力就是 996007。
产业升级?
就这?
也门第一农场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在于牲口红利、低牲权优势和肉制品贩卖保护。当然,花儿街高档餐厅的食客们为了尝到正宗放过血的低牲权牛羊肉,热心向农场提供大量物资,也是功不可没。近年来第一农场牛羊肉大量减产,花儿街食客为了吃到好吃的牛羊肉需要付出的成本和风险逐渐升高,有迹象显示,食客们逐渐开始产生改变食谱的倾向,很多食客认为,吃多了牛羊肉换换口味也是不错的。
也门第一农场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们高档餐厅不吃我们的肉,也没关系,我们目前正在走市场下沉的市场战略,我们的牛羊肉做成平价烧烤,相信在斐州也会很受欢迎。”
你这个问题问的不专业
我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的总经理,工业升级的事情遇到的太多了
工业升级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最少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去思考,每一种层面的升级障碍是不一样的,差别天壤之别,笼统的谈问题,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站在企业角度,自身在行业中的产业链的升级。**比如,以前你的企业做摩托差零部件的,现在想做摩托车;这是从从产业链中游往下游去延伸,因为做零部件的利润低了,而且账期很多大,很压资金。
这种升级,主要是靠资金和技术,已经稳定的下游客户。下游客户又受制于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进步。
**二是:现在国家层面,政策制定者的层面,如何升级产业。**比如,国家以前是干服装的为主,劳动密集型为主,现在,你要升级一下,搞集成电路为主了,这也是产业升级。
这种升级,目前最大的障碍在瓦森纳协定这样的限制性协定,以及针对性的贸易战。国家整体产业升级的基础在技术、资金、人力资源上面是没问题的。
**三是: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如何提升效率,提升自动化水平,做到效率升级。**比如,以前做一个电吹风,工厂一共 1000 号人,一天产 10000 个电吹风。现在你想 200 人,一天生产一万个,或者还是 1000 人,一天生产十万个电吹风。
这点目前不存在障碍,只要有需求,就批量化的需求,定制化的需求是比较难做的,只要是批量化的需求就能够满足。
**四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需要更好的工业品,需求带动产品升级。**比如,以前电饭锅 100 块钱左右,能煮饭就行了。现在电饭锅一个 1000 块,煮的饭要好吃,而且还很自动化,智能化。
这点的主要障碍是消费者没钱,只要老百姓敢花钱,我们的生产能力啥都能满足。
目前,中国工业升级的真正阻碍就是两点:
1、高端工业受制于市场和关键技术专利壁垒,发达国家在事实上,目前对我们整体封锁。只要没封锁,十年时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产业会被我们侵占很大一部分。
2、老百姓手里没钱,无法以需求带动工业升级发展。
前面很多人说了很多,我不否定,我再提供一个角度
创造不出来高端岗位 / 大部分高校培育不了高端人才 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我就以稚晖君做的那个机械臂举例子:
想要做出一个机械臂需要什么能力?
机械设计,建模能力;电路 / PCB 设计能力;电机拖动知识;精通 stm32(嵌入式开发能力);能够运用 i2c,can,串口,spi,蓝牙,WiFi 等通讯协议;运用 RTOS 的能力;包括线性代数,控制论等的数学能力(实现 foc,正逆运动学求解等算法的能力)。还有乱七八糟地比如组装、焊接能力等等。
然后学校都教了啥?
高数,工程图学,线代,c 语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论,材料力学,51 单片机,传感器,电机拖动。当然还有一些课程不过跟造一台机械臂也许没有直接关系。
然后呢?
我学过 A0 纸上画工程图就可以在 AutoCAD 上画图了?就会用 SolidWorks 建模了?
我学过线性代数就会用线性代数去联通数学与现实空间了?
我学过 51 单片机就会开发 stm32 了?
学过控制论就能实现 foc,pid 了?
学过电机就能随意驱动步进 / 无刷 / 伺服电机了?
学过高数就会正逆运动学求解了?
然后各种课程设计 / 实训甚至毕设:
机械原理 / 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还好
单片机的课程设计就开始离谱了:他们让你用 Altium Designer 去画原理图,但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 eda 软件。
一个机电专业课以课程设计的方式结课,但要求是要你用 microPython 去设计以 esp32 为核心的设计简易机器人,并且还得要建模。你傻了,esp32 和 microPython 你只听过老师讲过不到 20 分钟,开发环境都不会搭建更别提怎么点灯了。以前没听说过的软件又多了一个 SolidWorks,费劲扒拉安装完然后打开看着建模软件的界面傻了,根本不会。
又一个课设,让你改造机床,然后要求你用步进电机半闭环驱动,还要画 CAD 图。你又双叒傻了,在 A0 纸上画图倒是在行,但在 AutoCAD 上画图要怎么画???还有步进电机是啥?啥叫半闭环控制?只学过三相电机的表示???
“怎么好多课程需要的东西不会用还没人教???怎么这帮老师怎么都觉得我们现在本就应该就会用这些东西了???哎算了短时间内也学不会干脆买一份课设吧,毕设啥的也买吧”
好了,恭喜你混出本科学历了。
然后求职对方发现你除了本科学历外啥都不咋会,只能干些低水平的活。好的,因为高校培养不出来大量高端人才导致只有那么几个人配得上高端岗位,剩下的全去当耗材去
同样,这些老师看到高端岗位就那么点,只要手底下学生们掌握能当耗材的程度就行了,于是老师们只完成自认为最低限度的工作就行了,也就是说:摆烂
比烂 + 摆烂,哦豁完蛋,只想靠一撮人撑起产业升级?
说到这了再说点,我也是个摆烂主义者,但我觉得咱们应该有这么一个观点:咱们的摆烂只是继承二十年前资产阶级摆 不带动后富 的烂,继承那帮既得利益者摆 安享利益不制造更大利益 的烂。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财富从何而来。中国人能理解的财富来源,就是切别人的蛋糕。设法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口袋里。自己就富裕了。真正的财富的来源主要是四点,1 是劳动,2 是人口的增长,3 是合作,4 是创新。
中国能创造财富的人,不掌握权力。掌握权力的人,不能创造财富。
所以中国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
消费端不足,请及时充值。简单来说就是最有消费意愿的年轻人手里没钱。
之所以房价高的原因很可能是年轻人工资真的很低了。但是很多老年人退休金比年轻人工资还高,年轻人却要承担个人 8% 的养老金支出。这 8% 如果不能随时支取,我现在都活不下去了,告诉我要养老,不觉得搞笑吗,他们消费能力不足,却持有大量财富,他们的消费水平就是购买金融衍生品。
中国养老金是现收现支,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城乡养老金不同,我们年轻人的工资居然没有老年人的养老金高。
我们最大的恒大,没有技术研发,一年的利润还没有华为一个季度大扣除研发支出,参考 2018 年财报,却积累了万亿债务,拖欠上下游供应商的尾款,制造了几十万家庭的危机。
几万员工的投资打水漂,几十万业主的房子要保教楼,我们的国资委要下场救市,还是掏大家的钱去救他,让他先别死,晚点死,搞房地产好,搞好房地产,就是这个代价。
年轻人的消费都在汽车,手表,手机,矿卡,这本该是年轻人通过努力奋斗换来的高品质生活,但是我们的房地产虹吸了大部分利益。
房地产兴旺,百业萧条,对消费再度形成了挤压,普通人贷款一百万买了房,我们就不可能购买相机,手机,汽车,我们年轻人的消费水平一定会下降。
消费端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再大的市场也只是空架子。看起来 14 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实际上可能只有头部几千万人有真正的消费能力。
消费能力不足,企业无法通过实业吸取到更高的销量,就只能陷入内卷,提供不到更多的高薪岗位,没有更多的高薪岗位,就没有更大的消费市场。
一步一步恶性循环,房地产可以说把我们弄死在中等陷阱了,可以说自己拿个绳子上吊。
房地产带动的利润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受益的仅仅是建设技术而已,所以只能向国外输出基建,我们几十万亿的债务,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本循环到工业研发,而是在房地产上,真可谓搞笑。
人的认知,见识和能力。
我不了解工业但了解软件,软件的升级同样是很艰难的
昨和另外一个部门架构师聊,他问我我们团队如何做领域架构,他们那太难了。
大部分 it 公司的架构身上都会背两条线的责任和梦想。
一个是技木架构,一个是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容易做,一般是借鉴开源 + 少量修改适配。当然这个做技术上也是很有含量的,能摸透一个技术框架并修改代码花费的工夫和要求门槛是比较高的。说容易的原因是领导和同事的认识,认可这个工作的价值,业界有大量成功案例,既使自己懂也听过
线路是清晰的,按计划步骤走就行了
一个是应用架构。大部分应用的质量都不高,开发都吐槽阅读难,修改风险大,维护难。其实大部分公司有企图心的领导也都对此非常重视,我还曾经见过总裁级的领导请人给技术做领域驱动培训。然而,应用架构中国的业界至今没有做成的。你可以说 supercell 成了,那米哈游不是也成么?事实上在应用软件领域,还真没做成的。
在平安,我试过
1 规划好架构给开发做。他们都不用心对待的。等于打水漂。我估摸着是信任问题,这方式以我为主,他们觉得自己是工具人,刷 kpi 的,当然就会敷衍了事
也见过责任压实到应用团队也没有用的
2 领导强力要求部分做中台架构规划和改造。然而下面不是把既有平台改个名叫中台,要么就是消极应对,往往生产事故后就以底子薄,先做业务连续性改造拖过去了。
大部分中层领导见多识广。自己手下这几杆枪什么水平不知道么?要能做成,早做成了,中间也折腾过无数次重构。要么是无疾而终,要么是刚开始挺好用,没几天又烂了。而往往新的不行,老的难下,包袱越来越重。
我还试过
3 架构不出头,推应用开发主力出来做设计方案。从如何定义架构目标,设计方案论证,到数据和应这架构设计细节,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看起来不重要要细做(用例,业务流程,业务词典整理,流水表设计,配置表设计,接口,对象图,模块划分……),哪些开发很重视但反而要强制他们忽略(时序图,脚手架,技术组件选型……)。让架构设计成果成为开发肚子生出的孩子,这个事就可以做的轻快。
这里有几个问题
1 应用部门得先同意,才能有人。
2 人得悟性好技术也不差,好沟通。,二杆子天天各种我偏要,反向而行,你白费力气。因为这其中很多东西是和开发日常工作和习惯矛盾的。
3 太慢,也不能规模化
4 架构部门没有利益。会把自己做死。
不过却几乎是每做必成,这也证明了软件的问题主要是能力和见识。大部分部门领导和开发甚至架构可能从来没有达到过那种做软件设计如同做数学难题的心流状态,也根本没见识过 & 不能理解正确的架构设计成果和形态。所以不能理解老外那种不追求规模化,反特别放任人的自由,追求千分之一可能但高反馈的创新。
软件工程说软件有四大内在属性。复杂性,可变性,“不可见性”,一致性。 : 大部分老板可以接受一车一个乒乓球的敏捷,不敢放任团队稍稍的自由失控。这会让他担负不必要风险。失控的确是 9 死一生,甚至 999 死一生。
为什么欧美可以呢。
不过我觉得。数学试卷简单题是靠卷能加分的。
简单题都满分了,就只能难题加分了。
难题确实不是靠硬卷能出成绩的。
中国产业升级已经接近这个槛了。
1. 国内人多,世界市场太小。
哪怕全世界的高科技全都在中国,中国 gdp 再相当于加上一个欧盟一个美国,人均 gdp 也只是失去三十年日本的水准,达不到英法德。
现实不可能这么美好,下调一个层次,中国就算产业升级把欧盟日韩全打死了,与美国竞争,人均 gdp 也达不到韩国。
很多人对产业升级存在误区,认为产业升级一定是高科技高附加值带领人民走向富裕,其实不尽然。中国的产业升级没成功不是没有高科技高附加值,而是人太多了导致没法富裕……
或者说中国的产业升级有欺骗性,看上去一直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不出成果,但实际上是出了成果却因为人口基数太大而在资源分配中无法兼顾绝大多数人,让绝大多数人没有感觉。同时,分配也存在低效和腐败,目前只轮上个别人富裕,多数人没轮到。
列支敦士登比瑞士还富裕,几万人口,只掌握假肢、花卉和邮票就行了;中国掌握这些固然对一些人的生活水平有提升,但在 14 亿里面就一直稀释,怎么可能感觉到……
哪怕德国被中国把汽车彻底打垮了成为末流发达国家,中国有了比德国更好的汽车产业链和利润,收割全球。这时候中国不过是多了千万级计数的中高端制造人口,放在 14 亿人的经济发展就只能听个响……
就算美国被中国彻底整趴下了,中国吸收了美国所有的产业,中国人均 gdp 终于能不再是听个响而是有质变了。翻一倍多,刚到葡萄牙水准,远比不上韩国……
所以中国产业升级的阻碍是人口,或者说是键盘侠,他们认为产业升级 = 高附加值 + 高人均 gdp。有了高附加值后,人均 gdp 剑指美国挑战瑞士才是产业升级成功,其他都是失败。然而事与愿违,当今没有新一轮工业革命,经济增长无比缓慢,没有新增长点拿头人均 gdp 剑指美国。中国现在原地吸收美国、欧盟以后,人均尚达不到西欧最菜法国……
说白了网友对中国特殊性认识错误。中国十四亿人,就是存在神兔二象性,一边是高附加值产业,一边是糟糕的生活水平。高附加值不一定完全能够导致高人均 gdp,这就是中国模式产业升级的特殊性……
网友对产业升级的评价过于严苛了,主要是并非通过客观的科研产出和产业位置来评价,而是通过人均 gdp 评价。中国的产业升级其实非常成功又神兔二象性,从一穷二白到各种高科技,这不就是成功吗?
以国家宏观层面计算,产业链实质已经仅处于美国下风,在世界第二,吊打所谓日本和德国;但细致来看就会发现,这个体量的产业只能让两亿人达到上流发达国家水准(美国),不及头部发达国家(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被十四亿人一稀释,辅之以糟糕的分配模式,使得这个规模的产业也就让个别人富起来,多数人还是挺穷。且大量穷人也要就业,为了解决他们就业,国内只能保留大量低端行业,比如各种进厂和灵活就业不算最差的,光一个拾荒就养活了两千多万人。
身边穷人多的话,就会感觉产业升级失败了或者根本不存在,因为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国内优势产业在世界的地位。在你的印象里,这个国家还是劳动密集型。
现在国内也就一两亿人生活可以,两三千万人达到发达国家水准,池子太大一直稀释附加值,能分到几个人? 给其他人分一遍是又要吃掉多少产业,断了多少国家的活路? 这么发展下去,网友口中的产业升级还没成功,反中联盟就出现了,中国一国打完了全世界的工,全世界的人没饭吃。
2. 低效竞争、劣质管理
国内的低效竞争和劣质管理牵扯人的精力,人已经被熬魔怔了,丧失了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集中用脑几小时远比十几小时不用脑的劳动辛苦太多。国内的管理倾向让人后一种劳动,而不是前一种。拖着人往前走,大家都叫苦不迭。
而且就算是 996,国内人的辛苦根本比不上发达国家。我申请瑞士的大学期间感到很震撼,当地早上七点有人回复我邮件,晚上八点也有人回复我邮件,比我在国内学校的教务勤勉多了。
3. 糟糕的分配
有人统计过了,泛体制内不到 10% 的就业制造了 40% 以上的 gdp,体制外不苦谁苦?
我国的产业结构其实已经能让一亿人达到很好的生活水平,但实际上生活好的人没这么多。反之是个别人张扬跋扈、声色犬马,多数人水深火热。
其实最近产业升级的速度蛮快
在我宣布愿意开放技术授权之后
确实有很多人很认真的找我咨询了,也在推进中
要不是上海北京二连,现在估计都卖出去几套了
很多都想不到的东西都愿意尝试用碳纤维提升产品品质
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面向出口
可能真正的阻碍还是国内的老百姓太穷了,真的消费不起吧
我们没真正经历过工业革命。
蒸汽革命时代,我们这片土地正被清朝掌控,爱新觉罗家的那个王八蛋在搞文字狱,搞集权,闲着没事还写几首破诗,皇室和八旗子弟们的生活越来越爽,老百姓却活得越来越糟糕,不用说资本主义萌芽了,说那是封建社会都是对封建二字的侮辱。
电气革命时代,欧美日都完成了技术和产业升级。我们这片土地仍然由满清统治,好不容易搞了个洋务运动还失败了。当时的国门已经被扣开,百姓头上的大山越来越多,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当时在搞真正的资本主义,鬼知道我们这边在搞什么,能活命就不错了。
信息技术和能源革命时代,这次我们赶上了,但只赶上了一点点。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经历了数不尽的创伤,万物凋零,百废待兴,没有足够的资源完成跨越式发展与升级。不过幸运的是,在教员那代人的领导下,我们的原子弹和导弹搞出来了,氢弹也成功试爆,整个中国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穷是穷了点,总归不怕打了。
可也仅限于此了,从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再到现在,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领域都没有一次能带来跨越式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进步。而在此期间我们虽然经历了改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跨越了一个大台阶,但变革的基因始终没能植入到骨髓里:还是相信老版本的人定胜天和集中力量办大事。
世界没给出变革的条件,我们也缺乏主动变革的基因。
有兴趣的可以去社会上看看,那些工程师,技术员,工匠,他们过得或许不算太差,可也强不到哪儿去。即便是顶层的科学技术大佬,他们玩的到底是科学还是政治,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当整个社会把管理作为攫取资源的主要手段时,产业升级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工具:嘴上喊着升级,做的却是代工,组装,出卖资源甚至买办的事。
什么时候人口红利这个词真正成为历史了,你们再讨论产业升级的问题吧。
最大的阻碍就是,没有新的产业革命出现。也就是没有新的蛋糕。
只能在旧领域里内卷,但是旧领域,其他国家有先发优势,靠专利等把前路堵的差不多了。你作为后来者,抢不到多少蛋糕。
而且中国体量太大,吃一块小蛋糕是填不饱肚子的,吃太多,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就是灾难。
也就奥巴马实诚,说出了发达国家群体的顾虑:
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发展速度大大减缓了,没有新的产业增长点,新增蛋糕不够多,中国体量又太大,要是中国产业升级成功,基本上相当于把其他很多发达国家都粉碎成发展中国家了。
有人会说,有互联网啊,有元宇宙,这就是新的产业革命。
但真不够,体量太小,而且说句容易挨喷的话,现在的互联网革命,更多的是分配旧蛋糕的手段,而不是制造新蛋糕的技术。
互联网盈利的那几个主要方向。
电商呢,其实大部分主要也就是线下的贸易,转到线上;
广告,以前也有,也无非就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广告渠道: 互联网渠道;广告体量大小,依赖的也是实体经济的繁荣程度。
游戏,娱乐领域,可以算作分配蛋糕的方式,但对于衣食住行领域的帮助是不多的。当然,可以做一些游戏,从国外赚钱,但这也是重新分配蛋糕的方式,并不是创造新的蛋糕。
社区团购,就是线下买菜搬到了线上;
滴滴、共享单车,其实就是出租车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再加上个扫码的线上自行车租赁的方案。
这些话,可能不太中听,但去掉光环,互联网带来的新蛋糕是不够中国产业升级的。互联网主要大的盈利方向就那几个。
靠互联网完成产业升级的核心盈利点靠什么呢?靠广告?还是靠游戏?还是靠电商?还是靠各种增值服务?
别说是靠什么虚无缥缈的元宇宙、VR、AR 之类的,听起来很高大上吧?但是呢,即使元宇宙、VR、AR 真的实现了,极大概率盈利点仍然是那几个旧的方向:广告、电商、游戏、增值服务。
换句话说,哪怕元宇宙之类的实现了,大概率也是换个渠道继续打广告、卖东西、玩游戏,氪金。
当然,互联网也创造了一部分新的蛋糕,但将各个互联网平台推上市值巅峰的,他们的利润来源方面,更多的是来自于重新分配蛋糕,而不是制造新的蛋糕。
中国体量太大。
英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崛起。
美国,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成长为世界第一。
中国这么庞大,十多亿人口,起码要引领一场规模极其庞大的工业革命才行。
一次完整的工业革命,至少分为三个领域的科技革命。
一个是能源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煤炭和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石油和内燃机;
一个是交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铁路和火车,第二次是汽车、飞机和高速公路;
一个是信息革命,第一次是电报,第二次是电话,目前这次是互联网。
现在说实话,只开启了信息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交通技术革命还没有完全开启。
有人会说,能源方面有核技术和新能源呀。中国的超高压输电技术也不错呀。
但是体量不够,核聚变发电遥遥无期,核裂变呢,目前发电的体量占比,也只有个位数的百分比,中国大部分电力来源是火力发电,而且核裂变发电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碾压式的代差。
而且你发现没,这主要能源方式利用层面,不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石油和电力的范畴么?
交通技术,有人会说高铁或者电动汽车,但这和其他交通技术,没有太大的代差,电动汽车对燃油车也只是替代关系,对汽车总销量也并没有多大的提升,换言之,现在的如火如荼的电动车,其实也是个重新分配蛋糕的技术。相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石破天惊出现的火车、汽车、飞机等,这些只能算是改良式的技术。
而且前面的工业革命,也不止这三个领域的科技革命,比如医学领域横空出世的抗生素、化学材料等领域也有塑料等玩意、工程学上有流水线作业的技术方案。可以说是各个领域的百花齐放。
哪像现在,太磕碜了,除了手机电脑,好像没多少新玩意,是极大规模影响全人类的。至于中国,连一个扫码线上租赁自行车的方案,在前几年都被媒体吹成了新四大发明之一,我都觉得尬到抠脚的。
这年头,真没多少新产业出现,连一个租自行车的方案都被吹成新四大发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起码是要引领核聚变技术、量子计算机的大发展才行,最好再把交通技术领域的科技革命给点了(可能是真空管道运输技术?)。目前没有足够体量的产业革命,支撑不起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进行产业升级。
现在,全球其实就是一个内卷的环境,一个多吃了一点,其他就只能少吃了。你吃了别人的蛋糕,让别人没得吃,别人不跟你竞争得你死我活?
这就是中国产业升级最大的难点。
阻碍在一群人坚定的认为,人比机械便宜
该拿去产业升级的钱全拿去炒房了,就这么简单
不会有人以为产业升级是不需要花钱不需要投资的吧?不会吧?
柳传志表示,这事儿他全家都熟
在于航母不够多,势力范围不够大,寄居在别人的势力范围里,被别人拿捏,是很难完成产业升级的。
产业升级真正的主要阻碍其实是法律的执行力度,次要阻碍是外国势力干预。通过全国人大我们已进入有法可依阶段,但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块做的还不够,这里说的法律主要是环境保护、劳动、税收、知识产权、企业等相关管理法律法规。
如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执行,全国大部分企业成本会上升,大批低端企业直接淘汰或者外逃,员工收入大涨或失业(大家可以了解下为什么外资企业工资待遇高,外资只是害怕不敢违法而已,待遇其实只是符合当地法律要求的接近最低工资,但是加班费完全按法律规定来)。
这时候会加剧行业内卷,产业不升级没有竞争力只有死路一条,要么关厂老板跑路,要么升级转型。现在全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必死,活下来的基本以大企业为主,部分有知识产权专利小企业活下来但是不多,更多被收购。
国家和政府知道会这样吗?肯定知道,所以上面说的其实国家已经在做了。法律法规执行在一点一点、一步一步逐渐收紧,企业确实存在大量违法的,但是更多的在努力转型,因为各行业这些年已经开始卷起来了,不转型升级面临的基本上是慢性死亡。
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不是一下就能成功的,相关技术自主研发打造需要时间,买国外现在又不卖(不是不愿意卖,钱给够一些落后几代技术的企业愿意卖,但是美国等国家政府为抑制中国崛起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所以非最先进的也买不到),这过程中可能有大批企业会死亡,现在国家做的其实挺好,也在陆续执行中,希望 90、00 后享受到产业升级的果实。
今年 5 月份中韩贸易出现顺差,韩国进口中国中低端芯片上涨了 4 成多,这是中国芯片行业产业升级的良好势头的信号。
今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的整车出口国家,汽车产业升级势头良好的信号。
今年比亚迪凭借自己的刀片电池技术和混动技术在国内大杀四方,宁德时代凭借自己领先的电池技术把续航锁定在 1000 公里,这意味着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上已经领先全球,全国人民都还在等着电动车在国内卷完,然后去国外大杀四方。
电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势头会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
中国产业升级已经无法阻挡了,美国只能靠着制裁和封锁延缓中国产业技术的更新,不准中国收购技术而已。
要说最大的阻碍,应该是国内的键盘侠吧,老嫌技术升级慢,嫌国内低端产业外流,老是要唱衰中国。
工人工资低就是阻碍,这个东西福特上世纪就明白了,升级的前提是你有需求,没有需求又怎么支撑升级?
一,其他都是扯,核心在于我国多数行业,没有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
二,为什么没有现在没有?自从明朝后期瓷器出口被日本荷兰取代之后,历史就是这样。再有就是,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主要依赖个人的创新精神,而非创新土壤的改善。简言之,资本在创新上的效率,优于官僚。
三,没有从根本上跳脱出旧的管理体制。现实中的创新方面,有太多管理享受官僚阶层的红利的同时,却让底层执行者,承担着压力和风险,导致人才流失,缺乏积极性等,同时,有更高的阶层固化的趋势
四,社会法律体系,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不得当。结果就是大量努力实际是无用功,反而促成了行业竞争和教育学历方面的内卷问题。
五,文化工作停留在形式上,脱离实际,被官僚和资本两方过度加持,无法带动提升群众审美思维水平
六,提一个具体的,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拉高房价的同时,带来了持续通涨,居民负责持续走高。实际如果没有高房价,我想,居民是不会在吃穿用这些方面消费不起的。。
为什么要升级?60 块的钟薛高我吃不起。
梦龙就已经是极限了。
阻碍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其中一点是低端用人成本太低,以至于用劳工比用机器更效率。
我是学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也就是俗称机械臂,核心技术大约在 1980s 出现在日本,一直到现在虽然精度,速度都在提高,但最核心的那些东西基本没变。
大概 1990s 以后,我们开始越来越深度参与制造业与世界贸易,沿海小工厂用的是机械臂还是劳工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我们用工人的小作坊硬生生打败了欧美日韩的那些自动化工厂。后来我们的很多工厂对机械臂就不怎么感兴趣了。
现在不是升不升级问题,能不后退的太快就谢天谢地了。问题太多,都不知道从哪开始吐槽,总结一句,没有十年脑血栓不可能开工厂,挣到钱了全都套现,谁给你产业升级?
1. 核心问题,利润低
现在大部分工厂利润都没有银行五年期定期利息高。和很多优质的理财产品更是没法比了。其实很多年纪大的老板没想开,把工厂如果可以卖出去,存到银行里买理财,比自己经营要利润高的多的多。工厂是产业链上最低贱的一级,谁让你投资几千万了呢?船大不好掉头,人家可以随时跟你不合作。
2. 政策风险
今年的 k12 全灭,烟花爆竹,房地产,房产中介全灭。限产限电,环保,随便一条都能把你弄得家破人亡。我家以前的老工厂是在镇上,九几年的时候,旁边盖了个家属楼,本来我家不签字,不可以盖的。当时人都好说话,人家一说都同意了,现在居民楼住满了,投诉我家有噪音,环保局说罚款 10 万到 100 万,我家就被迫搬走了,搬迁费损失要几百万。
3. 法律风险
不做事不犯法,一做事就不知道什么原因犯法了。法律条款浩如烟海,别说是一个小企业老板,就算是法学博士也不一定敢说全弄懂。一个倒查三年,五年或者是 20 年,在一片叫好声中,多少人家破人亡?马云强子王兴黄峥,现在壮年的企业家全都撤了。难道要像煤老板一样?一个倒查 20 年被弄死才算完吗?发展经济的时候,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发展成熟了以后,一个道查 20 年,看看谁能顶得住?企业家前面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破产,一条是进监狱。
4. 吏治问题
一个实权部门的临时工,可以让一个投资几千万的企业老板欲仙欲死。前一阵子的有个电工贪污几千万的新闻,一个小小的电工都能如此,其他的人还用说吗?有 100 种方法合理合法的弄死你。
5. 社会治安
做生意人是斗不过社会闲散人员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本来就什么也不是,你能把他怎么滴?她天天恶心你,你受得了吗?
6. 自身问题
和炒股票一样,其实做生意也是一赚两平七亏的。基本所有的行业都是这么个比例,你真的能斗得过自己行业内的精英吗?就算外部环境什么都好,自身能力不行,被竞争失败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总结,一个企业平均的年龄就是两年,企业家平均的寿命是 50 多岁,能享点清福就享点清福吧,别扯这些没用的。到时候把自己累得 50 多岁就死了,还给孩子老婆留一屁股债,那就不是人了。
内卷化是有利于创新的,正是因为大家都在一起没日没夜的竞争,才能诞生伟大的科技,才能带来经济全新的增长点,工业 gm 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之所以比欧洲更强,是因为优秀人才都去硅谷卷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优秀人才在加班加点,才会有伟大的科技突破,才能带来全新的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
然而,在极度内卷的我国,反而会阻碍科技的发展。内卷要有一个度,太极端了也不好。
首先由于过度内卷,大家全部一拥而上,芯片公司搞点芯片产业,结果反而用高超的骗术去骗经费。大把大把的钱砸进去,经费骗到手然而携款跑路,留下一堆废铜烂铁。
老百姓由于极度内卷,导致不断的加班加点,也因为极度内卷而收入甚微。老百姓的这点钱,还要买房、养娃,其他产业根本没意义生存,也就 dy 短视频这玩意儿可以供老百姓消遣。
房地产行业、食品行业、餐饮行业、文具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只有这些行业跟老百姓息息相关,其他行业都可以去死了,更别说产业升级了。而且可怕的是,房地产行业、餐饮行业、教培行业都快活不下去了,更别说其他行业,更别说产业升级了。
在我国极度内卷下,有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千军万马的投资人、企业家涌进一个新兴行业,在极快的时间内把新兴行业变成饱和,发展快凋谢也快,很快就会进入众多企业大搏杀状态,价格战极为激烈,很快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剩下的企业也半死不活,只有独角兽企业一家吃饱,其他企业全部颓废破落。
价格战的存在,即使你把产业升级做到极致,随着生产越来越多,价格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大家一起死,一起去天台。独角兽公司仅一家吃饱,那别人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最后,即使你能通过产业升级赚到大量钱,也会被马云、强东弄到南欧消遣掉,无法给本国带来任何好处。通过深圳南转移出去,带到国外,意味着别人外国免费享有了你的所有成果,前提是你有成果,最起码廉价劳动力是享受到了。
老板拿的太多,员工拿的太少。
劳动成本太便宜,产业升级没有必要。
这些年企业薪资有不少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无视劳动法,提高劳动时间,又变相拉低了平均时薪。同时又因为缺乏消费时间,恶化了消费市场。
吐槽工业社会,大部分参与工业生产的都是耗材,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反而是大多数人看不起的农业,是个人参与者利益最大化的行业。如果想重新实现工业革命的奇迹,就必须发展出类似农业的新行业,并跟得上工业的扩展速度。
以上综述,耗材便宜,市场空间有限。实在是没有动力升级。
中国产业一直在升级,不然不会强到和美丽国掰手腕。
中国的强项在于,高层有决心,有规划,有手段,人才有红利,肯学习,能吃苦,想赚钱。
所以,基建,家电,通信,电力,光伏,高铁,互联网,军工,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被吐槽的地方是,目前的成就都是跟随型的,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创新,进一步升级有困难。
通信行业靠跟随实现了产业领先,已经进入无人区。 在 5G 上尝试创新引领,却仍然采用了跟随性思维,结果失败了。
如何看待杨学志发表的《5G 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通信技术》一文?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459590
市场
市场
还是市场
高科技是鲜花
市场是肥料
足够大的市场才能养得起科技设备和科研人员
工业经济讲究的是规模效应
一台摩拜单车单价 5000
但你买 100 万台铺到城市中,单价就是 1200
规模效应就是这么可怕
为什么欧美的企业始终能保持技术领先
因为全球市场养着他们
成本可以压的极低
利润用来给员工发福利,顺便升级迭代
于是喝着咖啡唱着歌就把钱挣了
为什么可口可乐比国产饮料价格低
因为它是卖到全世界的
什么,你说不买欧美产品行不行
你听说过鸦片战争吗,你以为小不列颠绕过半个地球出兵是为了几箱破毒品吗,错
是因为 4 亿人不买老子的东西
我的东西又便宜又好用,你们统统给我买(气哭)
什么,你要买东方大国的
你问问门口的航空母舰答不答应
那怎么破局
但中国有 14 亿人,人均购买力只要达到美国的 1/4 并保持住,就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市场(目前已经是了)
当然不是人多就行,不然印度就是最大的市场
还得兜里有钱花
如果我们的 14 亿百姓有钱买买买
这片土地上就能够汇聚最天才的头脑,最优秀的企业以及最牛逼的产品
然后就能卖到国外,占领更大的市场
当然会有小国说大哥你看,老弟不是不想买
委屈门口的航母太吓人
航母你们有吗
当然有,为了全球各国人民能够享受来自东方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我们这不是在造了吗
东方大国发展军事,不光为了保家卫国,不是为了称王称霸,而是要让全世界享受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这是慈善,慈善,charity,you know
为了全世界的慈善事业
富民,强兵,苟住
别吐糟了。
不是二十年前了。卖葱姜的阿婆都知道阻碍在哪里。
你就是分析过程再绚烂夺目。
结论还不就是那一个。
中国无法产业升级的原因是科技大停滞,英国点出工业革命超车欧亚大陆的农业社会,美国点出二次和三次科技革命,超车欧苏的蒸汽动力和电气动力产业。
然后科技发展的天花板在中国全面工业化以后,就直接卡住了!
这个事情坑到什么地步呢,就好像美国登上全球第一工业国以后,想尽一切办法也氪不出计算机和民用发动机等奠定现代社会的一切科技。
中国现在就是这种窘境,要想击败西方,直接硬刚人家有先发优势的产业肯定没用,这个在英美的产业发展史里也是几乎没发生过的。
但是新的重大科技创新,真就没有一个是好攻克的。
这种科技天花板真就比啥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都让人绝望几百倍,直逼大过滤器那种等级的
更要命的是国内国外的任何媒体面对这种问题好像就跟没事人一样,不就是科技没法再一次革命么,无所谓的啦,还是刷性别对立和各种流量明星比较重要。
本质上的阻碍来自于国家实力或者说军事力量,外部的表现则为产业天花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起步晚,中国 78 年才改革开放,03 年才加入世贸,刚嵌进国际分工还不满 20 年呢。但是中国基础底子好,立国战争成功胜利,有核弹有重工,还在搞新航母。
表现里的产业天花板一看企业二看消费。中国制造 2010 年前是低质廉价山寨的代名词,近十年才刚有改观,但是很明显的一件事,上面的某个回答说中小型民营企业没有在产业升级中享受资源和共同进步。
然而我不得不冷酷地说一句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里能够占据资源的必然是头部乃至天灵盖上的那一点点企业,很明显了这就只能是各大国企和龙头民企。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下,完全的民企几乎是不存在的,要么入股要么政府性背书。当然了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欧美日政府照样给企业背书。
所以这件事肯定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即各大行业的龙头企业先发更先进的生产力并在足够溢出的时候可以像下推行。但是自上而下推行当然有一点很恶心的事情就是我先富了凭啥带动后富,也是知乎无时无刻不在吐槽的点,然而老实说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只要国家还是权力中心体制那很明显钱是阻挡不了权力的脚步的。
但是其实这里遇到另一个问题,即头部企业无法升级:所谓 “中等国家陷阱”,中等国家陷阱本质就是国家的发展遇到了国内外势力的直接打压,即遇到了产业天花板。
比如中国是个服装产业大国,然而迪奥古奇耐克,全球高端产业集中在欧美手里。人家一件衣服卖 1 万有钱人排着队抢,你一件衣服卖 100 还有人嫌贵。那自然了你的产业虽然强大但是却没有利润,赚的全是辛苦钱,996 的钱。而创造出来的那点利润呢,由于没有对应的高级产业,那很简单的被上层阶级拿去贡献给国外了。知乎别的不咋地,吃喝玩乐那是相当专业,法国红酒意大利家具俄罗斯皮草古巴雪茄哥伦比亚咖啡,这一现象在几年前特别明显。这几年反倒是各种国产的,各种带货的多了,很多人嚎叫知乎也堕落不够小资,其实也印证了上面那句话,被从上而下推了。
所以很简单了,全球的高级高附加值市场,飞机游轮汽车芯片医药奢侈品苹果耐克迪士尼,被欧美占了个遍。而中国有点钱的,必然选择他们的产品服务,你创造出来的利润全送给国外大企业了人家能穷么?必然有强大的先发优势和主动优势来对付你,包括但不限于可以用各种手段,比如直接的眯眯眼歧视,两根小木棍叫筷子,说你血汗工厂强迫劳动,收取高额关税,直接掐断供应链,扶植越南印度等 “民主” 代理人,再不济直接把人关到加拿大,或者扬言要把你踢出全球市场之类的。
当然了中国的产业升级数十年来也不是没有什么成果。失去了三十年的日本,虽然主流观点说被阿美收割,但是其实吧中国包括韩国也多少在里面出了点力气。比如九十年代日本四大家电企业松下东芝日立索尼,牢牢把控了全球市场,到现在中国已经很成功地把它们赶走了,家电市场变成了美的海尔格力的天下。而全球来看以三星乐金为代表的韩国企业也对日企发动了足够强劲的挑战。多方势力共同下手,日本除了金融体系的收割外在实体产业也受到了巨量打击,相当于也进入了阿美为它布下的 “高等国家收入陷阱” 了并且还拔不出来。日本一直想造自己的飞机,但是波音能同意么。当然阿美还给其他一些国家也布了这么个陷阱,只是很少提而已。
前十年的热潮是中美用谷歌非死不可腾讯阿里巴巴苹果华为等踹倒了日欧的互联网和移动端项目并夺得了头部产业地位,那日欧想再发展出互联网大企业就是很难的事情了,一旦掉下去了再爬起来是很艰难的。而这场接近尾声的战争中国没有赢过阿美但是也没有被直接踹倒,取得了中层地位。
而现在的热潮是以中美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正在联合剿灭以日韩欧为代表的燃油车企业。很明显这场大战也和我上面说的一样,阿美出特斯拉中国出比亚迪和一些二线如蔚来小鹏啥的,一期目标是本田丰田现代,再过十年成功的话那必然后期目标就是 bba 了。
这是头部的战争,中小企业在这里根本就没什么卵用,利润巨大但是普通企业很难分羹。虽然可以说在这种大规模的攻击之下多少会漏一些东西掉出来能让一些外部圈层捡到(俗称蓝海时期),但是一旦战争成功收网在即,那就是整个市场进入红海,大量中小企业会在这里半死不活或者直接死掉。
而这些东西其实是…… 军力在后面做保证。阿美只要保证军力在手,金融那就是不重要的,它可以一波又一波地在各个行业发动商业战争,日欧自然招架不住会被攻克,金融爆了怎么办,印钱呗,不用美元难道用欧元日元?这也是俄罗斯死也要打乌克兰的原因,踢阿美在自家势力之外,至少阿美没那个胆子攻进俄罗斯本土,也不敢真的在乌克兰干仗,而表现则是俄罗斯大规模接手了阿美的耐克星巴克麦当劳可口可乐,虽然俄罗斯靠这些玩意过不下去。日本想再军事化的终极目的也是如此,摆脱阿美军事钳制,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也算是我对中国未来和产业升级有信心的原因,阿美也没那个胆子打进台湾香港新疆啥的。俄罗斯只有守势且越来越衰弱,中国又不是这样反到越来越扮演一个挑战者的形象。要说中美双分天下我估计树上的老母猪都不会信,那事情就很明白了,中国依然会扮演一个不受欢迎的吞吃他国产业逼退他国势力的挑战者形象,除非有人敢和中国掀桌子并且砸掉中国的军事能力。而中国军事能力在事实上超越阿美成为蓝星第一的那天,也就是中国产业链彻底走上顶级的时候。
掌握产业的人,目的是赚钱购买非本国产的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造容易还是继续吃红利直接买容易?
一不让讲支持国产,二不让讲关税条件,三不让讲二次分配,是个人都知道怎么选了。
美国打牌砸脚递刀子。
很简单收入分配不平衡。
真正有消费需求的拿不到钱,利益输送、贪腐非常严重,效率低下。
一方面中国底层的心气神都被严重打压,另一方面内需严重不足。
很简单,你想想如果农村养老每个月能有 500 左右,中国内需能增长很多?
如果小城市以稍高于成本价卖给农村人房子,而不是以剥削农村、进城税的方式,大量农村人在城市居住读书,那么因此带来的聚集效应的消费会有多大?
农村空出来了,把田地集中起来耕种,不仅解决农村无人耕种的问题,将部分收益作为农村老人养老,这个社会应该会更美好,人们会更有盼头。
这些消费带来的繁荣自然会带来产业升级
在无序的市场竞争。
别的行业我不清楚不敢多说,就拿我第 1 份工作的通信行业来说,就是完完全全的成本为导向。
报价高了,根本拿不到订单,抢不到市场,等于死亡。所以就只能报低价,而企业是要生存的,是要利润的,就只能想方设法的从成本着手。
成本是一个很直接的砝码,一般情况下,更高的成本预算意味着能有更好的质量,更好的交付。而想要降低成本,质量,交付,供应商的服务都得让步。我们逐渐越来越用不起质量更好,服务更好的供应商,转去使用管理成本更低的小作坊式供应商。
因为质量差,交付不好,供应链给到市场端的支持力度就越来越低。市场为了能够拿到订单,就只能再压价,不然客户凭啥下给我们?供应链的成本压力更高了,就只能再去找更差的供应商,于是供应链越来越下沉。
而且每年都会出现搅局者,指标更好,交付更好,这些都是没办法一眼能看到的数据,但是成本更低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他们用更低的价格,甚至不惜血本的杀进来,就是为了先抢到相应的市场份额。而原来的老玩家们就只能跟着一起换桌子,不然就没得玩儿。企业可以亏一年,但是不能停一年。
直到成本被杀的稀烂,大家都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时候,这场价格竞赛才算落一段帷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拿什么来进行产业升级?利润不好,吸引不来投资,更没办法进行更好的设计,我们的设计就是为了降成本。我是亲眼看着很多很好的设计,为了成本全部被删掉了。
没有钱,没有投资,没有支持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产业升级就是自杀,就是造福同行。现在已经顾不上讨论营养的问题了,先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要紧之事。
好奇 激励,动力,压力 才是进步的先决条件。
如果压力可以通过更方便容易的方式解决,那么为什么要进步升级? 比如,某企业产品不如人,管理不如人,么么不如人,但是人家有销路。。。比如联想。。。所以它为什么要技术进步和升级?躺赢它不香么? 你没看到联想眼看着被各种吃瓜,然后迅速的教科书瓜出现了,人们奋不顾身的扑向新瓜,而教科书瓜又迅速的被振业宾利消化,而化解振业宾利的又是哪个呢?是唐山殴打。。。所以你看,联想的压力就这样被唐山几个本不该被发现但必须出现的瓜就这么一连串解决了,吃瓜群众谁还记得联想呢?而国内的销路也许更加好了,民族产业么。。毕竟联想俩字它还是汉字的么。。 最后你发现,联想的压力没了,教科书压力没了,振业宾利压力没了,最神奇的是唐山殴打也完美解决了,你面前的世界是一个无限美好的世界,顺便还打了一次黑,更顺民意,没人去关心这 4 个事情背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产业技术升级呢?躺着就有人帮忙它不香么?成本多低哦。。。
如果动力被消磨,那么还有谁会去进行产业升级。 产业技术升级,需要的是恒心 毅力 决心持之以恒的努力,这需要一种近似信仰一样的动力来进行的。 比如一刀准的卖肉售货员,比如一称准的糖果销售员,比如面壁苦熬的戈壁滩上打算盘来进行计算的技术人员,我们国家曾经有过这样的人群哦,还是成批的人哦。。。他们都哪儿去了?、。。。。卖肉的下岗了,卖糖的没人买他的糖果了,打算盘的那批人退休了。。。。传承呢?把一个事情做精 做尖 做到极限的追求呢?这是需要动力的。。 当这群人天天消磨在偿还房贷边缘,天天琢磨如何减轻负担的时候,怎么还会有动力去琢磨技术,研究工序,做课题,技术升级呢?
如果激励不兑现被分摊,甚至口惠实不至,乃至专利都侵权,劣币驱逐良币的时候,最容易调动积极性的工具 - 激励就这么失去了效果。 当朱时茂 陈佩斯自己的小品被侵权然后结局如何?这样的激励对他们的小品创作有何刺激效果呢? 于是朱时茂缩起来,陈佩斯去承包荒山。 当一个电影作品受到各种激励,然后各种修改最后只有加入手撕鬼子 玩清宫大辫子宫斗游戏才能过审的情况下,,,你能对看到一个说人话的电影有期待么?当你辛苦的完成一个课题,然后发现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已经有主了,分别是自己的老板和老板的老婆以及老板的小蜜时,而自己的最好结果是博士文凭可能得到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激励如何?
所以你看,没激励获得可能,没市场,没压力,动力被消磨的情况下,你再和我谈产业升级这么宏大的课题,我认为我晚上兼职一下滴滴更有前途。 那些梦想太宏大,,如同一幅美丽的相片,,,各种颜色的下面是密密麻麻的点点,我只能祈求自己不要变成灰色的那片点点里的一个。
我说的只是想象中的事情,或者说是我歪曲事实的想法。这都是我杜撰的一些可能。
但,以上这些情况如果真发生的话,那么所谓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就还需要在知乎上被询问很长时间,很长时间。。。
我们生活在 5 个世界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中,生活在朋友圈微信群里的世界中,生活在新闻联播里的世界中,生活在外媒偶尔呈现在你眼前的世界中,同时还生活真实的世界中。。 所以你要先搞清楚你打算在哪个世界推行中国工业产业升级。。。。。这个问题先解决了再说
为啥你们觉得产业升级很简单?
好像说升就能升上去的一样?
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的也就四个吧,韩国,台湾,以色列,新加坡。
以色列不用说,美国亲爹,更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
新加坡更不用说,离世界上最繁荣的航道这么近,就像上海一样,哪怕是头猪也不会多差。
真正发展起来的也就两个,一个台湾,一个韩国。
还是靠着美国打压日本产业,日本产业转移,本身又是冷战最前沿才升级上去的。
所以,为啥你们觉得产业升级说升就升?
别人有专业壁垒,有教育科技优势,又占据着产业链利润最大的部分,凭啥被你这么轻易超过去。
还有说人种说文化的,我只觉得是鲨臂一样的说法。
也不知道这群鲨臂怎么想的出这种东西,还有这么多赞的。
产业升级本就不容易,这一两百年来,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真正二战后从发展中国家发展到发达国家的,凤毛麟角。
产业升级,失败才是正常的,能够升级上去的,才是很罕见的。
国内的资本家没有经过国外那种血腥的市场竞争后,最后只活下来几家大公司开始垒护城河这种经历。在政策保护下,国内很多老板做生意太舒服,基本都是躺赢,脑子都不要动。
你要走国外的路线,就是放任老板去搞竞争,结果一定是有钱的大企业各种价格战,干死小老板,拼到最后只剩 1-2 个巨头,然后开始分隔市场。这个时候市场有了,产业和人才高度集中化了,而且垄断市场有足够的利润去支撑产业升级,基于降本和扩大规模,产业升级自然上去了。
要么就是国企带头,投大量资源去做研发,然后去强推标准化。
现在一地小老板靠压榨工人在这里打价格战,打价格战就算了,你还不让他倒闭,那升级个啥?小老板能干嘛,一个厂子就那几个设备,几个老师傅,升级啥产业?买几台设备就算产业升级了?这种单子设备厂商都不想接,量太少都没利润,又不是几百条几百台架流水线去搞。
大概是知乎上的东西看太多了吧。
看着这下面的回答,我差点以为现在是 80 年代,谈的还是怎么学习技术,而不是 “产业升级”。
中学读书那会,地理科教过工厂建设的选址考虑的点包括:原料获取,工业环境需求,销售物流三个方面。
工业环境需求是硬条件,对水量需求大的一定要在河边,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
当时重点讨论的点在于原料获取和销售物流,基本上是要考虑两者所需成本去选最终位置,如果原料获取成本高就近原料点,如果销售物流高就近销售点。
最近上海的疫情就暴露出了,国内很多汽车相关产业都集中在上海(连长江三角洲都不是),但
2021 年国内汽车销量或突破 2600 万!汽车保有量接近 3 亿!_it 专家网
国内产销比已经接近 1:1 了,今时今日真的有必要在上海一个地方挤着那么多相关企业吗?
国内的高房价除了安土重迁的思想和炒房外,企业扎堆也是推高房价的一大重要原因——企业扎堆 - 工作人员扎堆 - 对居住需求增大 - 推高房价 - 企业支出增大(人工,租金等)- 涨价。
今时今日,企业销售的市场也好,交通建设也好,都不是 30 年前那种内陆运输不便,销售主要出口的环境了,降低成本的方式建议考虑内迁,内迁除了运输费会增加外,也许人工,租金都可以大幅下降,这样才能省下钱做研发。
在员工方面,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挤大城市,只是老家没有工作所以才跟人挤大城市,按我老家的生活水平,现在薪水削个 20%,还是我老家能剩的钱多,要是在老家能找到对应的工作,早跑了。转行是不可能转行的,没那激情去学新东西。
最后,现在是人手一部手机的年代了,不要再用通信主要靠邮政,招人主要靠报纸的思路。对了,这句针对的不是企业,是政府部门,
产业升级之后,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是要减少。
像人大代表这样一味减低制造业人工成本,只会让制造业保持原来的惯性,而不是有助于产业升级。
从经济发达程度来看,越发达的经济体,工业化程度越深或者专业分工越具体,其生产效率越高,越脆弱。
服务业迅速发展是工业化之后的经济必然发展,或者说是生产力对人的生产工具属性的解放,工业化是不断进一步专业分工,资源不断集中的过程,一方面资源的高度集中会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这是工业化社会中会出现人与金钱的高度集中,前者是城市化,后者是资本增密。
一方面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会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与个人的脆弱性大增,比如生产制造行业,会因为一个小设备的故障导致生产系统的停产,所以会有备用设备,但备用设备会带来成本的提升,工业生产系统为了保持稳定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冗余,一定程度的失业人口是发达经济系统的必要冗余。
人因为专业分工而从事特定岗位的工作,而不是了解整个生产流程与控制生产流程,一旦某一个环节做不到,自身也会受到影响。
农民能一家一户种田,但是工人能一人一户搞设备制造与生产制造吗?
不能的话,意味着在生产大崩溃的时候,人不能自给自足,这个时候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近乎为零。这就是在物质生产丰富下(二战时期的美国相比于其他国家),美国在大萧条时期依然会面临饥饿(经济危机对生产体系的破坏时非常大),这个时候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或者维持社会生产,即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所以高福利养懒汉并不是一种福利,或者政府的施舍,而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生产效率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同样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能用这个逻辑解释:生产力发展,会不断减弱人的生产属性,人除了生产者这个属性之外,还有消费者,在二战到现在,我们的生产力进步巨大,直接服务于人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
全民基本收入就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力越高,专业化的分工就越高,本身经济结构就越脆弱,再加上现代经济一个理论,贷款创造货币,普遍性的负债,一旦底层丧失偿还债务能力,比 08 年的经济危机都要严重,随着生产无人化,生产力的提升,整个社会的必要生产者比例是越来越低,可以供养的人是越来越多,人的生产工具属性将会被解放,人的生产者属性的减弱,相对应人的消费者属性就会突出。
如果你喜欢每一个人都有生产性工作,我还是建议你去尧舜禹的时代,从夏朝开始,我国的生产力就能供养一小部分人脱产生活,一些部落贵族能够不用工作到死,这种进步也带来了养老概念与家天下。
因为工业生产是建立在专业化之上,是需要高水平的管理技术与能力的,对管理者的能力有硬性需求。
产业升级虽然很大程度是成本问题,但是相应的管理改革与对管理技术的要求是门槛的,不要搞封建家族式的企业管理。
而关于封建主义来说,我听过一句话:“将有限的财产投入到无限的囤积中”。
封建主义就是血统继承,搞不了太复杂的买卖,血统终究要智力均值回归的。
所以做不了进一步的工业化与工业发展,经济结构退化。
俄罗斯经济结构退化原因之一是因为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封建化,血缘化,黑帮化。
不要搞成像俄罗斯一样的封建化,黑帮化。
资本主义讲财产的流动与增值,所以会出现信托与管理者。
封建主义讲究财产的囤积与继承,所以会出现家族管理。
至于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方面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提升。
产业升级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当初的资金问题,也不是一个市场需求变化的问题,他是一个复合问题,不同企业在不同的行业周期内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但是主要成本是在发生变化的。
一次技术升级需要什么?是需要钱?还是人?还是时间?
都需要,以我经历过的一次技术升级为例,从开始的时候,明确升级效果,明确需求,人员交流这需要一天吧,熟悉并了解现场设备原理与特点需要一天吧,实际完成技术改造需要一天吧,搞好了需不需调试吧,这就得两天,总共五天时间。
如果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所在行业是一个增量企业,市场需求供大于求,他会空出宝贵的生产时间来进行技术升级?
不会,这个时候的企业会把维修,升级的时间都放在一起,一套生产系统在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必要检修时间同时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这种市场下,停产一天都意味着利润减少,还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技改,企业是不愿支付这些时间,而不是缺少资金去进行技术升级。
因为种种原因停产,这是在增量经济下企业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用尽一切去解决,就是不能停产,包括加班给大量的加班工资,大量招人用于后备储备人员解决临时性人手不足。
增量经济企业招人最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高,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企业出现人手不足而减少生产与业务量。
进行技术升级欲望最强烈的企业是处于存量经济时期,市场需求供给与需求相等,各个企业竞争力度加大,对能够减少成本的需求非常旺盛,减少成本是这个行业时期内最大特点,所以降薪与裁员这种减少人力成本就是这种行业周期的特点。
因为利润下降,所以这种企业融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没有多余资金支付技术改造成本,但是这种企业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不用担心它会阻碍技术升级,只要能减少成本,企业自愿去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机构,如果能盈利,不用监督,企业会自主去做,如果不盈利,你强制企业去做,效果也会差很多。
减少成本是为了在市场需求,体现在业务量与产品销量减少上,不需要停产时间的增多,导致不需要多余的人来保持设备的运作,停产也没有那么大的代价。
加班的消失,裁员,降薪证明企业利润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是源于市场需求的不足。
即产能过剩就是消费不足。
缩量经济下的企业不进行技术升级的原因是不知道市场需求下降的下限是多少的情况,技术改造并不能带来成本的下降。
存量经济下,产品销量与产品价格是保持不变,成本减少意味着利润提升。
缩量经济下,产品销量与产品价格都不能保持稳定,成本减少不意味着利润提升。
总结一下,增量经济下,企业主要考虑技术升级改造所需的时间成本,多生产就是多挣钱;
存量经济下,企业主要考虑技术升级改造所需的资金成本,降成本就是多赚钱;
数量经济下,企业主要考虑市场因素,而不是技术升级,不作为就是多赚钱。
不同企业在不同行业周期中对技术升级的看重点不一样。
一个模拟环境中的例子:
A 市有两家一模一样的企业——A 厂与 B 厂,A 厂的厂长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的任职期内大力搞技术升级,他认为市场总有一天会饱和,技术升级,降低成本,自己的企业存活更长时间。
因此 A 厂厂长花了大力气去请教并聘用掌控相关技术的人员,这是技术升级的技术问题,说服员工支持自己的决定,说服股东减少分红,解决技术升级的资金问题,减少生产时间来进行技术改造,解决技术升级的时间问题。
但是因为升级技术与生产系统的不匹配,或者与生产原料的不匹配,导致了生产技术升级的失败,结果是股东少了分红,企业增加了成本。
因为大量的资源投入失败的技术升级项目,反而比 B 厂更早倒闭。
B 厂厂长是一个保守的人,在这个行业市场好的时候,从来没有什么要为未来打算的想法。
他的一个好朋友也在搞这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想着帮一帮自己的朋友,才开始有这个厂也搞一搞这个技术升级的想法。
他的好朋友做的只是这个生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技术升级,所以 B 厂厂长也只做这个子系统的升级,最后成功了,企业减少了成本,股东分红更多了,员工福利更好了,企业也比 A 厂存活了更久的时间,厂长也因为做出了成绩,在报纸上也出了名,升官或者被更大的公司挖走了。
这件事论心的话,A 厂厂长是好人,出于公心,B 厂厂长是坏人,出于私心。
这件事论迹的话,A 厂厂长是坏人,技术改造失败了,股东的收入减少了,厂子也比 B 厂早倒闭,员工福利也减少了;
B 厂厂长是好人,技术改造成功了,股东分红增加,员工福利提升,厂子存活时间更加久。
实际上是一个权责分配的问题,技术改造成功当然是好事,大家皆大欢喜,可是失败了,怎么办?
对于私营企业来说,技术改造失败造成的亏损是这些企业员工与投资者股东承受。
对于国营企业来说,技术改造失败造成的亏损是由国资委与企业员工承担的,国有资产反而面临亏损,这个 A 厂厂长是不是还有故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啊?
人心隔肚皮啊。
从学生与行业外的人来说,技术升级改造是一件好事,成功了能带动产业升级,让高学历人才有用武之地,可能技术升级还能带来产品售价的下降,失败了,也与自身利益没有太大关系。
原文
生产关系无法匹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用农业时代的思维指导信息时代的生产。
工人得不到尊重,5、60 年代中国很穷,但是工业产业升级迅速,因为做工人是件很骄傲的事情,尤其是劳动模范,不光大家很尊重工人,工人得到的物资保障比如分房、夏天的饮料降温防暑用品这类也不少,工人积极性很高,因为真的是国家的主人。
现在你逼着牛马充满热情、充满革新精神去创造,去引领工业产业升级,不觉得好笑吗,升级好了又怎样,厂长升官资本家发财,工人有啥好处,搞不好还被新技术取代,关键社会上听到你进厂,就连流浪汉都看不起你,叫你厂狗,这个社会风气下谁不是混日子做工?
大清被英法联军锤了两轮,连慈禧太后都被赶的四处乱窜。好不容易签了个条约,大家坐下来痛定思痛,得出的结论是:洋人之所以厉害,在于洋枪洋炮。只要大清也有了洋枪洋炮,加上儒学传统的 BUFF,可以吊打洋人。
于是,洋务运动开始了,结果花了好大力气搞出来的北洋舰队,被日本一下子就搞没了。
大清真的只是洋枪洋炮不如人么?
洋枪洋炮→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洋枪洋炮只是很表面的东西,西方崛起真正的基础和起源是破除神学和宗教对社会各级思想上的钳制。
李鸿章,慈禧是真的没想到这一层吗?他们作为大清的 “教士” 阶层,知道这种变革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哪怕是有现成的道路可以学,却依然宁愿维持现状。
国家能发展,那又如何?假如老爷们都当不成老爷了那这个大清国再怎么发达对老爷们来说都没有意义。反之,现在老百姓种种地,织织布,日子可能是苦了点,但是老爷们那个不是锦衣玉食?稍微出点事情被爆出来了,罚酒三杯也就过去了,泥腿子又能如何呢?
所以,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要喊的,一方面得堵住下面人的嘴,另一方面多弄点洋枪洋炮也可以防止太平军闹起来。再说了万一洋人想不开要来真的,北洋水师多少也能起点威慑作用。
至于真的开始搞思想改革,破除官本位封建制,那是万万不可的。还是把下次科举的题目再搞刁钻一点吧,让这帮子生员秀才好好学学八股文,别一天到晚想些乱七八糟的。真的要像法国人那样闹起来了,那可就不妙了。
真正的阻碍就是时间。
我邻居家的儿子,他们公司是卖进口仪器仪表的,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原先国内也有做国产替代的企业,但产品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而且价格比进口的还贵,基本上就是靠着一些政策存活。
自从中兴被美国制裁开始,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应对美国的制裁,目的是保证一旦被美国制裁了企业还能活下去。
这些做国产替代的企业终于有机会了,他们的产品终于有人要了。对于客户来说,这些产品虽然指标差些,但能保证不会被卡脖子。再通过不断的反馈进行迭代,产品越来越好,销量也有了。
但是,有些专利壁垒是真的绕不过去。
发达国家几乎把所有能申请的地方全申请了专利,要想绕开等于要从头走另一条技术路线,必须得砸钱堆人。
这种事儿企业是干不了的,只有靠国家持续不断的砸钱给科研机构。
中国在基础科研领域的历史欠账还是很多的,虽然现在追得很快,但起点太低,追上去还需要一些时间。
有种国家叫资源型国家。
这种国家仅仅通过售卖本国资源就能够获得大量的利润。这一类资源型国家转型成为创新型国家是困难的。
一是没有动力。仅仅只需要售卖资源这种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的行为就能获得大量利润就没有必要去搞科研创新。
二是没有条件。本国基础科学缺科严重,高端产业毫无话语权。如果从底层开始发展势必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影响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
三是没有概念。很多资源型国家的管理者对科技的看法停留在 “有用就行” 的阶段。对科学的体系,科技的发展毫无想法,甚至会因为其个人自尊和既得利益者身份所以有阻碍的倾向。
四是没有人才。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大量的。所以很多寻求转型的国家在一开始会高薪聘请国外专家。这一点是很正常的,但在聘请国外专家的时候并没有对国内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所以无法供养出稳定的人才群体。
五是观念落后。人才资源型国家的国民总体就不大相信国家能够实现转型。因为本国的文化并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革,依旧留存在旧的思想下而没有对新社会体制的追求。这导致,科研对个人来说不过是挂个帽子而不是一生的追求。
有以上的种种原因,所以一些资源型国家失败了。从资源型到创新型的转型是十分困难的,但从创新型到资源型缺是十分容易的。
任重而道远啊。
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能通过割韭菜致富,搞什么发明创造,搞什么海外开拓?中国历朝历代过剩的劳动力就是科技发展停滞的根源。欧洲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因为人力价格高昂,外加全球扩张打开世界市场。
按涨房价去库存的理念,中国的产业升级只能通过涨工资来实现了,涨工资然后消费升级,企业有了足够的利润和市场才有产业升级的动力。这些不管是市场还是利润都只有在涨工资启动以后才能够启动。而不是在负债率和贷款增加以后启动,负债率和个人贷款增加会导致消费降级市场萎缩从而导致企业裁员就业减少,剩下的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产业升级成功的例子吧
华为、比亚迪、长江存储 、中芯国际、京东方
这些企业共性是什么?
不赚快钱
互联网赚钱太多太爽,就是国内工业不能全面升级的原因,养出了一堆二十年前就执着于内循环,海外毫无竞争力,内部掠夺传统产业利润的垃圾互联网公司
我认为没必要去花太多时间和资源进行所谓的产业升级,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行业已经做大做强,拥有在国际上具有垄断性地位的技术了。
例如芯片、航母、核技术、新能源汽车、高铁、光伏、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我们完全可以把半死不活的那些所谓需要产业升级的制造业都给去除掉,将更多的资源放在发展计算机科学、新能源汽车和芯片等领域中来,持续稳固中国这些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利用科技优势创造最大利润。
我们举国之力好好吧优势产业做的越来越强,那么国家就会越来越富足,一些低端制造业完全可以转移到东南亚或者非洲等不发达地区,直接低价进口它们的低端制造商品就可以了。
以前总有人说,没人干制造业谁来为你的衣食住行负责?这其实就是目光很短浅的看法,看不到中国科技进步创造的巨大效益,只担心柴米油盐。如果中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只需要进口这些商品就可以了。
继续精进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比想办法平衡自己的不足要有用的多。你不顾自己的长处去照顾短处,最终只会成为一个没有突出特长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普通人,要给别人打一辈子工。
所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资源全部倾斜到先进的科技发展中。
我不是来吐槽,我是来表扬的。
中国的工业产业升级已经开始,正在引领世界,那就是新能源。光伏,风电,潮汐能,核能,超高压输电全球领先。特别是光伏和风电,还有碳交易所。中国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国家,至少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学得不错,再加上社会主义办大事效率,甩欧美国家几条大街。
新能源将来会锚定碳排放权,有那么一天,解放军为碳排放权出国作战,那么我们将彻底封杀那些还没有发展工业的国家。目前有工业的国家就 20 几个。当国内夏天面临超高温,面临极端气候,当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二氧化碳排放时,解放军保卫碳排放权就是保卫祖国和人民,出国作战那就顺理成章。人民币将锚定碳排放权,和美元锚定石油一样。
最近欧洲光伏订单很多,俄乌一战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战略。
其他的低端工业,比如服装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留不住就别去救,在这些行业折腾没有意义,以后越南低端工业,必须向中美两国采购碳排放权,不然我灭了你的工厂,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9 世纪下半叶起,中国一共经历了四次工业化运动,但为什么只有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的最后一次成功了?
是因为所谓的馒头论说的前面三次为第四次积累了经验和物质基础吗?并不是,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有购买力。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买,工厂拿什么升级技术和装备?这是天下最容易懂的道理,但却被几乎所有人忽略。
在这个财富和享受是原罪,苦难和奉献才是正道的国度里,很多事情是很难理解的。
因为人穷了呗,没有消费动力,所以,所谓的产业升级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企业为什么要工业产业升级,因为有利润…… 为什么有利润…… 老百姓有钱才能买了,现在的生存环境是啥了…… 好家伙一个结婚…… 买房子车子结婚彩礼钱从孩子一出生就准备了,否则到了一定年龄必然孩子光棍或者大龄找不到……
所以咯,你社会底层最基本的逻辑是啥了?全部是为了这些东西…… 那还有钱买什么工业品,农业产品用上都不错了……
1,教育体制。
现在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是工具而不是人才。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和现实技术偏离了十万八千里。理论知识一大堆,真正有解决具体行业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几个?当然不怪孩子。我们的教育一直缺乏有效的社会实践。实习期?那就是个笑话。几个企业把实习生当人才了?
2,专利技术的畸形。
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专利成果脱离实际生产领域。专利成果转化太难。高校设立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几个是真正在搞贴近现实的基础研究?很多都在骗补贴。
3,赚快钱思维。
中国没有几个真正踏踏实实做产业的。有技术积累的企业少之又少。一直注重营销而不是产品研发。产品附加值低。大家都打价格战而不是技术竞争。都在搞大规模而不是做专而精的产品。薄利多销的思维没有改变。
是需求和市场。
很多人热衷于讨论我们又研发了什么先进技术,攻克了什么难题,把某某国又抛在了后面等话题。这个倾向也印证了邓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邓公说的当然没有错。但是科学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市场需求催生的。
梳理改革开放的路径,我们很容易发现: 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欧美产业转移的结果。香港和后续的一系列特区作为中西方的中转站,很好地输入了资本和技术,向外输出了廉价劳动力、资源和集体控制。这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飞速的增长,也给世界带来了实惠,并且完成了中国资本的第一轮原始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普惠式提升的。无论东西南北、地位如何、身份如何,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改革的红利。或许在分享红利的多寡上有区别,但人人有份,是毋庸置疑的。
按正常的剧本来走,当产业资本积累到了一定规模,必定会追求较高收益、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突破。而随着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必然会从温饱需求进入精神需求和更新颖的需求层次,形成良性循环,也带动社会进入中等技术和中等发达社会。
然而,目前实际情况好像并未实现这一良性循环。是哪里出了问题?
答主不才,试图提一点浅薄的看法。
2010—2014 年左右的中国社会,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情景。大家认真地学习先进的技术,提升管理水平,虽然有诸多滥竽充数的事情发生,但是至少证明整个社会是向前而且追求解决复杂问题的。有诸多问题虽然已经很尖锐,但是总是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和讨论,承认对方的诉求,试图获得妥协的最优解。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好像发现了一个极其有用的思维逻辑: 如果弥和社会各方面的争论比较困难,不如拿过来自己干。
这也是最开始贯穿到目前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思路。譬如最初国企僵化,在市场中被打得奄奄一息,甚至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那么,这个玩不好,就交给民营自己玩了。一旦发现民营把它玩得特别优秀,于是整过来自己玩。在资源端,我们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向全产业链渗透。
这。。。都没有问题。毕竟国企固然僵化,也还只是企业,也有经济效益指标和需求的。但是接下来的玩法,就有点看不懂了。
由于政绩的需求,地方政府将一整个城市的开发当做了一种产品来经营。类似于苏州工业园区这样的成功,激励和鼓舞了无数地方政府,开始疯狂地经营城市。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1、兴建工业园区,免费甚至低价赠予给全球或全国某行业内的大企业,用税收偿还土地收储成本和基建成本。
(未完待续)
必然是因为国企改革不到位。
举例子,以汽车产业来说,汽车行业的三大三小,一汽二汽上汽,三大就是买办为主,三小长安北汽广汽,除了长安靠自己盈利,其他两个还都是靠合资养着,偏偏他们有造车资格有产业政策支持,有土地资金市场各种资源。最后杀出来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大部分偏偏还是民营的,吉利长城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先天不足后天必然失调,产业升级之路肯定难很多。
这是国企占着茅坑不拉屎。
还有就是国企的双轨制,在建筑行业这个东西最露骨,大型施工单位,特级资质的大型头部国企央企,到了一线施工,就开始分包搞施工队那一套,搞的最后一茬茬农民工,消耗了青春,耽误了工程行业机械化发展,央企国企的高层一群群出蛀虫。但凡搞个禁止分包,这些大国企五年之内绝对没法玩这么野,社会上也不会有这么多农民工,建筑行业的产业升级也绝对会更快。
或者说各行各业都在搞这一套,以地产为例,上游土地资源,银行资金资源,都在公家手里,搞垄断。到了下游商品房和商业,就放开让群众和地产公司,搞自由竞争。这才是产业升级最大的障碍,产业上游有垄断资源,没动力搞升级,下游搞自由竞争,没能力升级。
具有足够消费能力、
商品自由流通的市场
至于什么技术问题那都是次要的
利维坦。
阻碍在于平行宇宙的美国有一种万用智能机器人
方便好用不闹事
还能主动修复自己
修复还能给美国送钱
太牛掰了
美国,欧洲,日本等等的既得利者!破局之道唯有自强!
我觉得大家搞错了一个件事。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是不一样的。产业升级,是没有什么阻碍的。
欧美也好,日韩也罢,只要他们玩出了花样,中国立马就能跟进。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能不能保证 “信雅达”,展现出中国特色。
中国人总是吧 “产业升级” 和“产业转型”混在一起。“产业转型”是走出自己的路。但这是很难实现的。“产业转型”需要的 “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和能力,其次,需要的的是 “天下赢粮而景从” 的号召力。两者缺一不可,后者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中国的短板。
现在的 “天下” 不是古代的“天下”,古代的天下是“四海之内,九州寰宇”,现在的天下,是七大洲四大洋。不得不说,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五常中属于垫底的存在。
这问题还要问吗?第一岛链四个邻居,老毛子旁边都是你的答案。你看看当年他们是怎么从产业升级变成,重选产业的。
最大问题是法理被践踏,朝令夕改,资本最担心就是不可控风险,光看文娱和游戏产业就知道有多惨。
在于:
没有灭国舰队;
没有清算国内买办和意识形态殖民问题;
没有诸多黑科技。
金字塔,不能从塔顶建起。
政策不稳定
人
21 年海外疫情肆虐,咱们订单爆了,这他妈是坐地起价的天赐良机,但是结果你也知道了,因为海运价格暴涨,所以呢初期有很多海外公司直接毁单了,然后给国内这帮小老板吓得,主动降价,加班加点的干,干到国家限电拉闸。这个事吧,你也不能全怪没眼光的小老板,你不知道人家背了多大杠杆,人家也有家人孩子要养,降价抢订单是很正常的行为。
但是这暴露出来很多问题。一是我们低端产业都在黑吃黑没有现代的管理流程,你现在整个奶茶整个麻辣烫都加盟了,结果正经制造业都没个产业联盟没事开开会啥的。浙江哪里来着,生产了全球 90% 的袜子。。。你说何必呢,你减少产量,虽然订单会被挖墙脚,但是你整体利润是上升的,一个县城就能提供 90% 的产能这明显是供大于求的,你缩减产能就是喽,但是政府为了政绩,他会一直鼓励你占有市场扩大生产,直到产能爆掉那一天。。。
二是这届科学家整体不太行,当年能润的都润了,剩下的都是魔怔人,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欧美高级,不看国内实际。国家大把的科研资金都投入到 5g,芯片这些短期没什么成果的东西上了,中国顶级科技公司研发支出都占不到利润的 10%,人家英特尔之流可是真的拿出来 20% 的真金白银啊。你们知道华为公司管不明白了,花了 2 亿从 ibm 买了套公司管理体系。。。这才是我们缺少的,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你就算现在造出来芯片了,然后呢?ia 两家下一代直接从协议上卡死你,漫长的侵权官司耗死你。你凭什么觉得造出来就能占有市场?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人便宜
总有更便宜的地方用来做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
等什么时候,没有这个优势
差不多是该转型了
真正的阻碍,
内因是我们才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设备好不好,技术强不强不说,整个社会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到工业化社会的思维上来。类似的就是我们飞速实现了乘用车的普及,但上路行驶者的道路规范意识,避险意识,效率意识都没有跟上来,甚至还有不少错误的观念在大行其道。所以吐槽一,都工业化了,大家就不要再小农意识了好吗?
外因是欧美澳新日韩不希望我们赶超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封锁技术,误导方向,压制我们的先锋企业,保护他们自己的市场和产业。十年前他们还觉得我们是可以控制和利用的,现在整个西方文明,逐步形成共识,不搞垮我们,他们就不会有未来。这给我们下一步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困难,也许不久之后,就到了我们必须用暴力手段来砸碎全球产业规则的时候。所以吐槽二,西方文明,嘴里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能不能不那么岳不群?
历史是螺旋上升的,也没有一个民族永远是天选之民
最后我们是否能突破已经盘踞在全球上百年的西方文明压制
谨慎乐观。
中国工业产业升级真正的阻碍,在于市长的考核指标!
如同目前的教育体系一样,学生为了分数,都像猴子一样在爬树!
目前各城市的市长政绩考核指标,主要以 GDP 为主,
所有的市长与学生一样,都是在爬 GDP 这棵树!
目前我们国家的工业产业,AI 生产、手工生产、作坊生产等工业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产业并存,剥削学生暑期工的血汗工厂,生存的很润,工业经济结构难以升级,国内内需、内循环也发展不甚理想、发展遇到瓶颈,主要是全国所有城市都去 “招商引资”,发展生产制造,这样的 “GDP 挂帅” 一刀切,这不现实、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全国大多数城市都不去制造刺激消费、创造发展消费,消费凭什么凭空产生?
发展双循环经济,其中的内循环要成功,应学习外循环的经验:外循环的模式是中国制造、全球消费,内循环必须一二线城市制造、包括三四线城市的全国消费;所以三四线城市必须消费立市,以消费分税制为基础发展城市经济;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战略要区别对待,按照他们的具体禀赋,分别定位生产与消费,或者兼而有之,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内循环。
一二线城市的市长,因为其配套产业链的完善,仍然有条件招商引资,从生产供给端来经营城市、产业园区、产业链;但是三四线城市,因为条件所限,招商引资效果甚微,就不再适用于城市经营模式;而城市经营模式弊端非常明显:争抢资本来生产、制造产能过剩、产品服务内卷;争抢总部来落地,炒高房地产。。。
一二线城市的超大城市圈,聚结了金融、房地产等高端价值产业链,其发财致富机会、高薪机会,相比其他城市,拥有无比丰厚的条件,在市场经济马太效应机制作用下,其虹吸效应明显。
人口跟着财富走。超大城市圈的人口虹吸,必然伴随着财富虹吸。三四线城市为避免人口及财富被一二线城市虹吸效应,消费立市的变道超车机制显得格外重要。
人均国民收入超过 1 万美元,简称人均万美;市场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对外,要破除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国家之间的事,迈过去,就是发达国家水平,否则是陷阱;对内,要破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达到我党建立的初心。
除了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还说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硬,两手都要抓!”。早在 1980 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367 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必须相互协调,全面发展,和谐共进。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人均万美一定程度,不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不会惠及普罗大众,甚至会被利益集团夺走;在以消费立市的三四线城市,建设发展精神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本低、见效快,性价比高。
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开启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兴趣产业链、三年文化强国梦,正当时;房价白菜价的三四线城市,就是发展精神文明产业、消费立市的绝佳试点城市,而且利用共同富裕的超投必投机制,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消费立市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机器人时代,人工智能能够取代大部分白领工作;由智能机器人承担 “重复性、服务性工作” 的目的在于,把人类从繁重体力劳动、程序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需要创造力、同情心等 “人类特质” 的“更有趣、更有创意的工作”。
无条件基本收入,本质上可以看做是最低限度的一种全民共有。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承担 “服务性工作”,而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更多人从事更兴趣爱好等 “更有趣、更有创意的工作”,这样的愿景看起来,是继共享经济之后的共有经济产业,可能就是人类社会通往资本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既然如此,提早未雨绸缪,先给公民提供一定条件的有兴趣基本收入保障,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创意和创造力,在未来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加优势、有利的先发条件,殊为不可。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四线城市消费立市的政策红利,比如,省以下财税改革的基于消费分税制试点、公租房 REITs 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中办 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红利,只要合理综合运用,再结合有兴趣基本收入保障试点、超投必投机制的试点,三四线城市的快速发展机遇期,水到渠成。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刺激起不来,除了缺乏消费的第一推动力—消费立市以外,还缺乏全国消费人员的流动性。如果一个 80 万 - 90 万人口的三四线城市,吸纳了 3 万 - 5 万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3 万 - 5 万的兴趣爱好者来长租,来养老休闲、教学进修、创业就业,这个城市的活力、消费源头活水就有了。
一个如鹤岗这样房价白菜价的三四线城市,吸纳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5 万—10 万人,为他们改造建设配套兴趣直播长租公寓 3 万套 - 5 万套(其中一半面向大学生、一半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兴趣爱好者),发行公租房 REITs 债券 10 亿 - 20 亿,申请有兴趣基本收入保障试点,5 万—10 万大学毕业生配套三年青年文化强国基金 5 亿 - 10 亿;申请本市消费分税制试点、本省头部企业大股东超投必投机制试点,在本市 5 年平均社会消费总额(SCG)的基础上, 今后 5 年社会消费总额年均增长可以达到 10% 以上,REITs 债券、青年文化强国基金 5 年后年度收益率 5% 左右。
如果有四个如鹤岗这样房价白菜价的三四线城市,2 个东北、2 个华南的城市,组成消费立市兴趣产业联盟,四个城市一起吸纳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20 万—40 万人,同时向全国人民推荐、推广东北、华南四地的 “天南地北任我行”3 个月的短租生活体验,入住每个城市短租兴趣直播公寓,以消费立市、三年青年文化强国计划(有兴趣基本收入保障)之青年文化强国基金、REITs 债券、超投必投机制等,创造强劲国内消费需求 10% 以上,以消费立市产业联盟名义,联合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上述机制的综合试点,有机会获批吗?
得到国家营业税费、所得税费的按比例返回,三四线城市发展消费的劲头就更足了。
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总部在北京,假如全国工商银行的年度营业额 1 万亿,纳税一千亿,所得税五百亿,二百亿给工商银行总部所在地北京财政和中央财政,三百亿按照全国各地的营业额,作为消费分税返回,比如成都,其工商银行的营业额是 100 亿,可以占 1%,凭借强劲的金融消费市场,成都市政府,可以免费获得返回工商银行消费分税所得 3 亿。
三四线城市市场可以轻轻松松通过消费您工商银行的产品、服务获得消费分税返回,我干嘛还要吃力不讨好的像河南保护当地村镇商业银行?如果你消费了我的市场,我财税还一无所得,干嘛不地方保护主义?
三四线城市消费立市的政绩考核指标,唯有 SCG;一二线城市可以 GDP、SCG 兼顾,主要以 GDP 为主。从 GDP 到(TR)SCG 的考核,可以让三四线城市市长的升迁,不唯上,只唯下!
三四线城市本地 SCG 增长率政绩考核,能够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只有服务好本地市民、发展消费、消费立市,本地 SCG 增长率的考核,才能遥遥领先同级领导,想不升迁都难。同时本地 SCG 增长、消费政绩可观,通过省以下财税改革,可以得到更多的财税转移支付,发财了。
所以,三四线城市本地 SCG 增长率政绩考核,既能够按照年度消费总额排座次,也能够升官发财,而这正是三四线城市消费立市的目的。
四个如鹤岗这样房价白菜价的三四线城市,2 个东北、2 个华南的城市,组成消费立市 “天南地北任我行” 兴趣产业联盟,实施基础及其路径,详情请参阅后文。
更多消费立市、超投必投构想,
详情请参阅张弓智库专栏文章:
超投必投:三四线城市变道超车的机制:消费立市 !超投必投:消费分税机制是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动力超投必投:经济发展倍增机制,负反馈超投必投!
自然科学之哲学原理
社会经济发展倍增的
张弓效应负反馈机制,
舍一得百、超投必投!
经济发展倍增机制,负反馈超投必投!
负反馈是控制论基本概念,指系统运行状态与目标之间的误差信号返回到输入端进行校正而改变输入信号,进而影响系统运行的过程;与之类似,有电路负反馈的理论;例如,三极管的负反馈放大原理,可实现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的百倍增益,是实现集成电路的基础,现代科技核心技术之一;社会学也有类似概念,张弓效应超投必投机制,是赢家通杀马太效应的负反馈,抑制越富越发财,实现社会公平。
生物的演化不是用进废退,而是随机变异,恰好适应环境的变异保留下来
西方的演化路径,黑死病,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发展,工业革命,其实也是偶然,不是古代的欧洲人为了能发明蒸汽机而卧薪尝胆几百年
谁能升级强大起来,更多取决于运气,就好比你个人努力学习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但多生孩子,赌运气也许就赌出个天才
总之,不是可控的,不是主观想变强就能变强,当然要看个人奋斗,但更多是靠历史的进程
这个问题的评论里,中国又一次亡国了。
体制问题,无解。
外部因素,美中冲突导致的外贸环境恶化及全球经济下滑导致的需求减少
改革开放四十年没能抓住人口红利期完成产业升级,现在人口红利消失了,人民躺平了。疫情把老百姓底裤都扯掉了,你现在和我说产业升级我觉得很好笑,
说明年轻人不努力。
工资要求太高了。
中国工业产业升级的真正阻碍在于人力资源。这个阻碍看起来很 low,但确实是阻碍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很多工业、制造业公司的高层在完成全面西化后,已经与基层完全脱节。天天就是 excel 发现问题,大数据分析问题,人根本不用去第一生产现场。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力在做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流程。单位效率很高,整体效率很低。
举个例子:看看基建劳务分包这块就知道了,还在靠中老年劳动力在强撑。在安全法出台之后,大部分劳务公司基本陷入了无人可招的地步。年轻人都在搞落实不了的标准化管理,而中老年人都在干着与标准化毫不相干的事情。
另一方面机械化已经提出不下 8 年了,抗战都打完了。机械化现在还在和社会稳定、劳动就业在反复平衡。
工业升级首先要普及机械化,其次才是自动化、智能化。
讲的很乱,但工业的同行们大多能看得懂。
“美国最强大的一个特点——甚至是魔幻般的特点——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各地才华横溢、奋发努力的人才的目的地。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数百万名学生,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社区,同美国人建立起毕生的纽带。去年,尽管存在疫情,我们仍在短短四个月里就为中国学生签发了超过 10 万份签证——签发率创历史新高。我们为他们选择来美国留学感到非常高兴——他们的到来令我们感到幸运。
还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全球最杰出的人才不仅在这里学习而且留在这里——就像在美国研读科技博士学位的 80% 以上的中国学生近年来一直做出的选择。他们帮助驱动了在我们国家的创新,让我们所有人都从中获益。我们可以在不关闭国门的情况下对国家安全保持警惕。
我们的历史还让我们懂得,当我们在管理同另外一个政府的具有挑战性的关系时,来自该国或有该国血统的人可能会因此感到他们不属于这里——或者他们是我们的对手。事实绝非如此。华裔美国人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而且世世代代一直都在这样做。不公正地对待华裔违背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所代表的一切——不论是在这里探访或居住的中国国民,还是华裔美国人,亦或是在这个国家享有与其他任何人等同权利的任何其他亚裔美国人。在一个由一代代移民为实现人人都享有机会的承诺而建设的国家里,种族主义和仇恨绝无立足之地。”
最大的阻力是把人不当人!假如你是养鸡场卖鸡蛋的。有渠道可以买到 1 块钱一只优质老母鸡,一天只吃一毛钱饲料,还能每天稳定产蛋 2 个!隔壁竞争对手的养鸡场,一只老母鸡成本价二十,饲料一天吃 9 毛,加上他们多年优质的养殖技术加持,一天也就产蛋 3 个,他每个鸡蛋的成本还比你高,这种情况下你会想着去提升养殖技术吗?
最大的阻碍就是后发劣势。
厂房建设,机器购置,人员待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算容易解决,毕竟中国举国体制在这方面有优势,在刀刃上还是很舍得花钱的。
但是管理制度、生产工艺、人才建设、营销渠道、成本控制等等这些,不是单纯砸钱或者大量投入人力就能有成效的,它们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试错和探索。
当然了,也没必要悲观,产业升级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以十年为时间单位来看的话,中国的产业升级其实还是卓有成效的,很多领域已经走到世界前列了。但是中国体量实在是太大,14 亿人口几乎追平了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在每个领域都玩命地追赶,否则没法体面滴养活这老些人。
生产关系的落后导致需要消灭生产力,
看看学校与工厂,
很多时候的低效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资源不足而是刻意的。
上班的人应该很有体会,长时间加班,无用的流程,并不是以提高产出为目的,而是为了消耗工人的精力与时间以适应管理的落后。
罗马皇帝也遇到过有人发明机械却拒绝推广,当下工业升级的阻碍在于落后的生产关系
真正的阻碍就是民众太穷了,无力消费高品质的工业品。中国没有对高端工业品的大量需求,少量需求进口即可。
不要忘记,制造是为了满足需求的。没有需求自然没有制造。
产权保护:很多个体户、小型企业没有能力维权,好不容易研发一个新产品,结果同行买回去抄袭,导致恶性循环,没人愿意创新。
持续经营:技术的升级需要一步一步积累,大城市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的房租,小城市的各种潜规则,提高了企业经营难度。
还有一个更底层的原因。
当前校园环境,会把一部分有天赋的天才淘汰掉。教育最该解决的问题不是资源分配,而是校园霸凌。
一个学校,给予最好的教育资源,只要有几个人渣天天阻碍你学习,天才依然会被毁掉。
一个学校,给予基础的教育资源,只要没有人渣阻碍大家学习,天才依然扶摇直上。
韭菜没钱,干电池没时间,韭菜干电池撑不起消费
认真的说不出来,事实的也说不出!必删!
人为制造的市场需求端问题
限制开发游戏,影响国产芯片销路
996 导致用于挑选商品的时长不足
应试教育轻视美育影响设计水准
技术和数据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到一定阶段才有所谓的升级。积累怎么来?
跟别人学或者自己摸索。
单位时间内参与摸索的有效人口越多,那么积累的速度就会越快。
这点从快递、网购、线上支付的极速发展就足以证明。
具体来说,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
对于国内自研的知识产权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将各领域的禁止性规定减至最小并建立合格、科学的法规管理体系。(这也不许干 那也不许干 怎么积累?靠一两家企业在单位时间怎么可能跟一大群人和企业比积累…… 差距只可能越拉越开)
良好的教育增加各领域的有效人口。
政府牵头攻克难点、建立必要的普惠的底层原料体系。
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吸收国外技术和经验。
加速积累自然就升级了。
以上都没有,怎么升级…… 跟不上速度,原地踏步,假以时日那是静态降级。苏式企业就是最好的静态降级的范例。
在于整体教育不是培养创新者 而是培养打工人
绝大多数家长的夙愿是希望孩子找个好工作
学校的夙愿是考上更好的分数 读更好的学校
见过几个为创造 ⅹⅹ 改变 ⅹⅹ 而读书的?革命年代有 资本年代想的都是明哲保身
怎么安稳怎么来 毕竟搞创新 改革是个风险极大的事 小时候没学会 大了更不会尝试
目的不对 结果怎么会好?
房地产为主要经济体,你资本都倾向房地产,你想咋升级?房地产要半导体吗?房地产要精密工业吗?
本来游戏产业是非常好的通向未来元宇宙和 vr 的路,也有半导体产业导向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做到积极的文化输出,这么好的产业政策直接给你干嗝屁了。
真正阻碍升级是短时的目光,和自以为是的风向
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不断迅速增长,综合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就发达国家工业产业结构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工业产业无论是工业结构还是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由于我国低效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技术创新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同时我国的产业类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属价值较低,相比较国外的科技技术型产业而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创造的产品附属价值还有待提高。中国原有的工业产业模式和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实施中国工业产业转型和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一、工业转型升级的进展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战略目标,从传统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为实现我国工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做参考。
为引导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制定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国家从多方面提出 “十四五” 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目标。
二、我国工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在新常态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转型道路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及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步骤。从国家战略意义上来說,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体系化的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的,但是中国在发展工业产业的道路上也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的。
(一)我国制造业大而非强
首先,我国是制造大国,同时我国的制造业比重比较大,因此,制造业也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制造业真实的情况是大而非强。制造业产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不高。我国大多数的制造业主要以国外投资和投资数量来增加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水平。这就导致了我国还是比较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增加产品的附属价值,从而忽视我国本土的工业产业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我国各区域工业产业的发展极其不协调,我国的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最后,各区域政府对各自区域内工业产业结构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升级,从而造成了产能过剩的重复性建设。
(二)我国重化工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缓慢
工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重化工产业是工业产业升级和转型的重难点。重化工后期发展阶段,我国要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要从制造型国家向科技技术型产业国家转变与发展。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发展时期,我国工业产业要抓住机遇。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还没有真正突破,需要增强产业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按照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新形势下的体制和机制改革,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化工产业存在的障碍。
(三)我国产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如今,部分产业领域的管理机制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制度变迁特征。在许多产业领域,其管理机制依旧使用以前传统工业产业的管理机制。随着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机制和政策已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工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个工业产业领域需要加强对自身领域机制的检查和及时完善相关产业的管理机制,以适应现代化工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三、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现阶段,在大力推动当代我国经济社会和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伟大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走新型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 的国家战略方针,开创一条工业技术含量高的新型现代工业化之路,造就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丰富和消耗低、环境美和污染少、高生产费用、低生产成本、多种产品和一系列配套工业体系,并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未来,企业将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企业创业活力,强化创新型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增加政府研发投入与开发上的预算,通过整合政府科技资金,建立科技研发指导、扶持资金等方式,促进若干重点科技领域的发展。健全鼓励支持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消除在科技领域内的行政垄断。明确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的创新机制,鼓励建立产学研交流与合作创新组织机构及产业科技联盟。激励创新型企业积极加速发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的损害赔付力度,探索引入惩戒性赔付的机制,完善证据规则,逐步破解 “举证难” 的问题。
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方向应该如下: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当前世界各个领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培育新兴的战略性和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工业尤其是生产性工业,改变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和局面; 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积极投入国际竞争,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中所占有的地位 [1]。
(二)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技术,促进产业信息化
紧随当前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进入新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其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引起了全球工业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和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质变。中国要抓住时代科技革命和发展的潮流,培育中国现代化的新兴和主导产业,其产业结构要朝着高科技、信息化的方向进行转变。顺应了我国重工业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产业分工 [2]。
(三)发展 “静脉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的全面扩张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工业产业的绿色环保能力还需加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立 “资源 - 生产 - 产品 - 消费 - 资源” 循环利用。实际上,这就是清洁生产。其根本目的是解决垃圾回收利用问题,实现“零排放”。加大对再生资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努力突破限制回收的技术瓶颈,组织开发绿色回收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和降低回收成本的技术,以此来打造工业绿色型产业。工业绿色型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资源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坚持绿色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加速了省级以下环保监管机构垂直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项目完成后的环境保护评估与监督。因此,健全工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监测统计管理制度,就要建立并完善对工业产业的节能监测评估体系。第一,加快推进生态监视器网络建设,加强对重化工开发关键地区及其他对环境敏感区域的环境质量及其数量的动态监视,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应当依法给予处罚。第二,拓宽绿色装備制造开发的资金途径。健全整合利用资源的财税优惠政策。降低和适应规避 “两高一资” 特殊产业类农副食品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类农副食品的出口。第三,加大对于高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国家财税扶持力度,支撑技术、工艺、装置及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电力、钢铁等重点消费耗能产业的循环相互融合,实现有色金属、石化、建筑材料等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
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主要流程都是各区域政府根据相关文件和政策,强制要求产业转型和升级,相比较传统的工业产业转型的过程政府要转变发展方式,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没有必要对企业进行规制或强制。要坚持政府建设,企业主导,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各类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产业梯队建设体系。依据产业内在规律和核心竞争力,企业要迅速抓住机遇,快速转型,加快成长型新兴产业的发展,有选择地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生产性的产业。逐步建立拥有自创科技和亮点的现代化的产业梯队建设体系,实现从传统产业到新型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附加值,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3]。
用先进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手段来创新改造我国传统产业,增强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国现代工业结构发展与演进的普遍性和规律,在我国现代工业化中期,工业的重心已经从以前的基础性产业转移到以重化工为主的生产、装配性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基础性产业首先是从机械、钢铁、石化、造船等传统低水平集团型加工产业朝着装配式集团型重化工产业的方向发展,再从低水平集团型重化工产业转变为高水平集团型加工装配式重化工产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其科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这既是实现新型产业化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客观需要。
四、结束语
要想推动我国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 既要按照目标逐步实施,又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关政策措施。
可能,是沟通吧
需求与供应的沟通永远不一样
设计与实践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老板考虑的很少是质量而是成本
底层员工,都变成听话的傀儡
什么,你说那些不听话的去哪里了
不都回家了吗
法治环境导致质量和价格做不上去。
跟土坑酸菜同类的现象存在于各种工业自动化配件甚至芯片行业,谁用谁知道,各种酸爽。
对比德国酸菜。
贸易保护,市场准入,美帝的金融霸权。
比如找各种理由禁华为在欧美市场、电子消费领域的发展,直接把华为超三星,超苹果的趋势扼制住。禁你买高端光刻机。
再比如,制裁伊朗、古巴、俄罗斯,直接让这三个国家叫苦连连。
还有就是以各种理由,阻止中资企业的跨国并购。宣扬中国的对非洲国家的 “债务陷阱”,甚至直接煽动政变,让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一些项目打水漂。
产业升级,不是有基础科研能力就行的,你还得有市场和资本。虽然现在欧美的市场吸引力巨大,亚非拉的钱赚不了多少。但在亚非拉的市场,去打趴欧美跨国企业才是终极目标。
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中国的企业竞争力越强,欧美的高福利就越难支撑下去。
怎么促进产业升级呢?扩大开放,扩大内需,强基础科研能力,整顿学术界!
我来说 2 句。中国人天生没有自主的科学钻研精神,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被动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可能是这个民族的风俗与文化影响下造成国民失去了敏感的固有的科学探索精神,渐渐变成一种以光环为驱动力的学习模式,即被动地学习以挣取光环为止,而这个光环不是跟科研创新有关,而是跟地位有关,然后面对艰深的前沿科学就像泄气的气球,无法做出本能的科学探索,也可看成是 “张郎才尽了”。
西方人已经经过几百年的艰难磨炼,已经形成严谨的逻辑循环,容易发现自然科学问题且迎难而上去解决科学问题,是一种自发的兴趣且专致而深沉,因而西方人对科学结缘紧密而作为一种兴趣存在,中国人没有这种天然属性,与科学不成交臂。
事实已证明中国人是存在着某些先天性不足,百十年了,有几个中国人的诺贝尔奖?
真正的阻碍在于,不去搞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不愿意弄真正的资本主义市场。
不光是产业升级, 还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 中国绝大部分的落后局面, 根源在于 “低人权”.
(上午有事儿, 先占个位. 有空了再写一段.)
真正的阻碍就两个,一房价太高,二权力太任性。
整个世界都是活在 mg 主导的经济体系下,几亿人加班加点儿,挣点钱都是注了水的废纸。从文化,经济体制,法律都是给主子私人定制的低端产业配套。想产业升级主子不同意。能有啥阻碍啊?缺 008,缺革命的勇气。
在于一群只会吹牛的老爷外行指导内行(Doge)
产业升级的钱都被扔到房地产了
某些不可明说的存在:我在西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后一口
原来有一帮人,提出了个想法叫两参一改三结合。
我们现在只提三结合:产学官的三结合。我就想知道,现在产学官别说三结合了,两两结合有么?
两两结合咱也不提,架设每个都是单蹦走的,那至少也别相互制约啊。
中国的老板,包括大老板,大多还像个土财主,无论他讲的多么时髦、多么与时俱进!
想发展怕花钱,想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又怕权利旁落。
我们的老板又有几个尊重人、尊重人才!漂亮的外表掩盖不住内心的……,所以,中国要产业升级,大多是嘴 升级,吹 NB。
人才留不住!
全国人才向长三角珠三角北京流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的人才只能流到国外了,老家没有对应工作,产业资本的集中,也会是高房价的集中,让那些真正凭借努力冲出来的寒门学子怎么在一线城市留的下来。国内的人才流动大抵如此,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北上广深的人才一样向 “更好” 的地方流动。
话语权、高端研发、顶尖大学几十年甚至百年依旧是西方为主导的情况下,国内顶级人才的流失不会停止。美国都被宣传成什么鸟样了,也阻止不了国内移民的热情,移民的不说是高端人才,但至少是高净值人群。国内产业资本畸形集中模式培养出来的思想:全国人民奔向北上广,北上广人民奔向海外。
人口流动完全单向,那些北上广出生的人,或者学习奋斗出一定成就的人,你问他会不会去全国其他地方就业生活,答案肯定是不会,只剩下出国一个选项。那些已经在国内金字塔顶端站稳脚的人,他们会向金字塔下面流动吗?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一个选项,就是跳出金字塔。
最大的阻碍就是,没有开创性人才,在基础科学领域,总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在升级,永远追不上,说到底还是思想性不够,整个教育和社会氛围,都是攻利性的求知认知。还是得需要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自发的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这个,永远也起不来
最大的阻碍在内不在外!
主要原因是鼠目寸光的官僚主义作风,又菜又爱玩还不喜欢负责!
有點本末倒置吧?
如果說中國缺乏資金(不論國家或私企),又或缺乏人材,那又有那個國家這方面比中國更好呢?
問題是出在 “急功近利”。由資金主導從而輕視人材的發展,人材不肯留崗盡展所長去為研究及企業拼搏,出資的沒遠大目光或格局,就只肯玩些所謂財技去增值,或併購去解決技術問題。自己沒有精準周密的科技底氣,和平時還可以借外國的成果,以廉價勞力去合成產品賺市場份額。到水退的時候,連個靠得住的電容器或抗震螺絲都難找時,就會醜態百出了。不要老想着彎道超車了,中國的工業水準,要提升至西方水平,單靠中央的財力及政策支持,及有心的三數實業家的長期努力,在這幾年的經濟環境下,是絕不足夠的。芯片就是個好例子。
看看德國怎從二次大戰後的崛起吧。別人是重視技術人員,尊重為工作的付出,只要肯努力學習(機構及政府都積極培育的),爭取改進,就算沒進大學攻讀,技工往往收入與專業人士看齊,甚或超越。
舉個簡單但重要的例子,就說 ASML 的光刻機技術吧。它集成併合了全世界百多個頂尖科技企業,經歷年研究所得科研成果。要超越它,就先數數有多小專利權要柺過吧(還有很多重要的發明,是特意不申請專利的)。中國的太空科技,一日千里,是很實在,值得驕傲的科研成果。不過,五十三年前,人類登月並回歸的火箭,是由六個相同(當時並不知道這是愚蠢)的蘋果 ii 電腦驅動的。蘋果 2 嘛,就是有 4K 暫存記憶的古董。
我們科技上不是有高壓電傳輸系統,高鐵系統,量子電腦,人工智能等領先項目… 等等嗎?那就讓別的有識之仕解答有那些是不能替代的技術,虧本的建設,有大數據而乏資料處理軟件的問題,及缺乏高速處理器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致命性吧。
下面的回答让我理解了柳传志当年的选择。是当年,不是说他后面做的事是对的,杠精别杠~
真的阻碍是管的太多。
让企业自由发展,对于政策的持续性可预期,对于法律的公正执行可保证,对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履约性可信赖。满足以上了,企业会为了自身的稳固和更高的利润,选择向更高端进发。优秀的团队会开始考虑做长期投入,占据高端市场,引领行业,建立壁垒。
如果一切不可预期,朝令夕改,人才流动太大,知识产权不受保护。为什么还要做产业升级,做长期技术投入呢?未来的现金流预测风险极大,最好的选择难道不是把钱攥在手里吗?
其实不用国内外比较,南北比较一下这个问题和回答也能用。
1. 工业产业表层现状:同价位下产品质量更好、同品质下产品价格更低。
2. 工业产业底层现状:人才很多,熟练工人很多,但工业设计软件较弱。
3. 个人认为的核心问题是:品牌营销比较失败,难以走向高价位,或冲击国外高端市场。
4. 由上引申出来根本问题是:我们国家国际话语权、文化输出能力不足。
所谓产业升级,就是科学技术升级,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赚取高额利润的连续过程。
比如从水力风车到蒸汽机,从蒸汽机到核反应堆。人类利用能源的效率越来越高,这期间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产业升级的力量,也是科学的力量。
越南产业升级的阻碍在哪呢?我认为主要有 2 点原因。
其一、在底层架构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康庄大道不兼容。
具体来说就是无思想自由,这是最致命的缺陷。越南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上马一批重点高精尖项目,但是越南不可能靠这个就真的成为一个科研强国。因为科学最大的敌人,是 “不能被质疑” 的权威。这是无解的,也是最难以被克服的困难。这不仅仅是在说学术领域的腐败,更是思想本身的荒芜。就像撒哈拉之所以是沙漠是因为降水稀少,而降水稀少是由撒哈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其二、在于越南经济模式缺乏提高生产率的动机。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 18、19 世纪早期的美国南方奴隶主,在美国西进运动中占据了大量的,无人耕种的肥沃土地,而市场上恰好有大量的奴隶供给,你有什么强烈动机去投资新技术、改进生产效率?你只会将利润用于购买更多的奴隶,更多的土地;你只会思考该如何榨取这帮奴隶身上的每一滴血。另外,越南除了有天量的廉价劳动力,他还及其善于使用中央集权建立巨型垄断企业来赚取内部市场超额利润,挤压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只要能躺着赚钱,连坐都懒得坐,更不要说站着挣钱了,地理大发现那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说,越南的产业升级之路或者说经济发展之路必然是低效率的、被动的、落后于时代的,必须得有人在前面带路,他很难自发的去挖掘人类的新需求新产业,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越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被各种或明或暗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任天堂、索尼、微软,那么电子游戏机产业能在越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吗?
国企
很多人连工业企业都没接触过,就在那高谈阔论了。
做企业是为了赚钱,最简单的一条公式是利润 = 售价—成本。
对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向上走和向下走。
向上走的意思是通过增加产品的科技感,设计感这些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价格。但是这条路很难走。要增加科技感必然要投入巨量的资金研发,同时要和国外世界级企业去竞争,要有设计感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好不容易设计出来大概率被山寨,很难维权。这条路只适合那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非常难。
发达国家走的是这条路,特别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卖到别的国家时价格都挺高。
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向下走。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利润。
大部分成本都是固定的,什么房租,税收,各种乱七八糟的支出都差不多,只有人工成本可控制的空间大。
原本一个人一台手动机器一天做 100 个产品,后来有了半自动机器,也一天做 100 个,但是一个人可以控制 5 台,那么原本 5 个人的工资现在只要付 1 个人。虽然前期买了大量的资金购买设备,但是单个产品的成本在大大降低,对客户报价时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来增加竞争力。
这是绝大部分企业的出路。有且只有走这条路。到最后就是资本的游戏,越来越先进的机器会造出来,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向下走的路 ,只是代工的,都是被动的。主动权永远在别人手里,赚的大头也在别人手里。
当然,衣食住行是永恒的,永远有市场,一下子要往上走基本不可能,先稳稳的走好向下走的路,估计向上走的企业也会慢慢诞生。
Zf
工业产业升级是从上到下的共识,过程不理想不是有什么阻碍,而是一开始就把问题想简单了。
我们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将产业升级比做腾笼换鸟,好像是把小家雀儿放出去,大鹦鹉就飞进来了。腾笼换鸟的思路是,放弃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产品,保留产能,生产中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现在想想,产业升级真不是那么简单,养家雀儿的笼子还真养不下大鹦鹉。
工业产业升级类似一场工业革命,而任何革命都是需要积累 power 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能量,革命的 power 才能爆发。所以,工业产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用一句老话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为追随者,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个好办法。
但是想要引领潮头,首先得有想象力,这点不能指望政府,因为政府是最现实的,现实主义者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然而过去一百年,我们都是追随学习西方,观念不变,思想不新,如何创新?
在于结党营私,各个圈子打着自由的名行着封闭的实,从选手到评委到裁判主办方都是自己人,那还玩什么,活在新世纪,披着封建皮
很简单,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你、我、他,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在当前的产业升级中发挥什么积极作用。
想不出来?
那,指望谁升级呢
没看到靠谱的答案,我来补充。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前提是稳定预期。
1,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预期,如果上游供给不稳定,那么投机倒把的收益会大于提升效率的收益,那么炒作各种原材料商品的人和资金会变多,产业升级的会变少。
2,产权保护的预期。我搞出来的是我的,不会轻易被人抄袭,甚至被黑手给偷了,那么我才有动力去搞升级。不然我有病啊,为他人作嫁衣裳。
3,利润稳定的预期,也就是市场繁荣的预期。不然升级来干嘛?那国家奖金么?当然是来抢占未来市场,获取超额利润。而市场繁荣又依赖什么呢?依赖专业分工和资源的充分流动。专业分工靠教育,资源的充分流动靠政策,而这两点我们都没有。我们靠对内殖民去获取竞争力,然后内部再集中力量(收割一波)搞大事(没你的事),市场全靠企业主自力更生。
4,公平竞争的预期。企业成败靠产品、成本和效率,而不是其他,这样大家才会去升级,因为升级是最难的路。如果有捷径为啥不走。那么你觉得我们的竞争环境公平吗?
如上,各自珍重。
因为穷,因为赚不到钱。就算有后发优势,美帝一百年干出来的东西,你拉了十个博士带十个硕士干十年能干出来,首先得保证这二十个人不被饿死,还得保证他们能持续的用爱发电发十年。
穷公司不配有研发组。穷逼研发组不配招博士,硕士都得慎重招。穷博士连服务器都租不起,别说高端实验设备了。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研发周期还贼长,整个算法平台砸进去几千万只能听个响。软件开发还算便宜的,不知道他们搞硬件的是不是刚设计出来就被毙掉九成九。
现在在一个大企业研发组,干了三年,还没有实现盈利。
洋务运动怎么失败的?
产业升级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牺牲,落后的都要被淘汰掉,可以类比成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潮。
先把劳动法落实了!工业产值如此大,工人待遇却如此低,简直是一朵奇葩。
人口红利。
当然是世界上所有的竞争对手。你要抢人家的饭碗和钱包,怎么可能是和平的?
钱都吸进房地产去了,用爱升级呢?
消费者没钱,消费者为啥没钱呢。。。有额外消费能力的很多背着贷款。
随时写写,没有想得很周全。只是写想到的几点:
盈亏同源。升级的要件本身也就是阻碍的源头。就好像人发育需要营养,营养不良自然阻碍发育。
(1)得有市场,人不是市场,人口只是市场的载体,需求 + 购买力才是市场。这里要说,补贴出来的购买力就好像 “旧城改造” 那种给房地产人为制造的需求,只能是短期性的行为。如果只是需要续一口气也不是不能做,但是如果只能续出小半天的回光返照有什么意义呢?
(2)得有一定的、适度的、有期限的垄断保护。表现为专营权也好,知识产权保护也罢,否则一拥而上,疯狂抄袭只会把产业做烂掉,然后被资本抛弃,从此一蹶不振。当保护使得产业内企业拥有良性现金流(足以支付运营支出和研发支出了)后,就该坚决撤除保护措施。否则保护本身如果产生对保护的依赖就反过来会毁灭产业。
(3)政府不乱搞。表现为不要瞎指挥,乱补贴以及大官小官牛鬼蛇神别去 “检查”“视察”,甚至不用有事没事去关心。好好把政策执行到位就行。
公有部门的政府只要把上面三点保护好,其他就是该私有部门自己去操心的。
产业升级成功完成的形态不是单个或个把企业的成熟,而是其上下游供应链上的企业基本都成熟了。那么这个产业升级算是能够立得住的了。这里说的成熟是能够在没有保护、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也能确保独立运营的现金流 + 3%-5% 的研发投入 + 合理的实业投资毛利。
反过来说,影响上述几个要点的就都是阻碍产业升级的障碍了。
驴拉磨拉得再快再好,也都是得到一桶糟糠不饿死就行而不会是得到十桶。
这就是核心问题,不知道能理解不?不能理解的话想想谁是驴就能理解了。
没钱。
是真的没钱,如果你说的是大国企或者科技企业,那是有钱的
民营企业是真的没钱。
1. 工人工资太低,大专中专生四五千的工资就愿意干,农民工更低,大专生干俩月就跑了,农民工能乐死。但你要是给工人涨工资,那就不如买机器搞产业升级了。
2. 搞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买机器买流水线就行了,既然打算产业升级了,肯定不是小作坊,你买了机器还要配备工程师,有了工程师还要配管理人员。不止这些,环境也要搞,不能像以前一样脏乱差,员工没纪律,不然机器损坏率高。也许一开始是因为涨工资不如买机器,但算了一算钱,还不如多招些工人。
3. 真的没钱,现在的环境就是企业主或者 “资本家” 手里是真没钱,“没钱”是指几十万的流水线买不起,一次几万的模具开不起。不是一两千的酒店开不起,三四千的饭吃不起。大部分是生活质量略下滑,小部分是死了。但大部分是真没那么多现金流搞产业升级,现在银行借钱也难。
我爹今年付学费都给我脸色看,压力已经很大了。
最大的阻碍是文化体制约束,无论是哪里做产业都需要为产业增信为产业提供强大背书,产业才能健康成长,这在民主国家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通过民主协商这个合法的增信活动,产业可以获得全民认同和信任,产业可以合法合规的取得国民税收支持,因此民主国家的产业信用是全民背书的,异常强大的,不易被做空的,产业信用甚至高于政权信用,产业利益受损时,甚至会通过民主制度推动政府破产,重新选举政权。
然后再看看封建官僚国家如何做产业信用的。
升级?你说的是那些国有转私企,国家的钱变成个人的钱,然后个人感觉这个钱挺够花了,维持原装就好,升什么级?
三个比较大的障碍(尤其是中小企业):
1、企业缺乏稳定的现金流。搞到钱,让企业稳定的运转下去,是老板们非常头疼的难题。
2、企业缺乏稳定的、长期的投资来源,比如长期贷款或外部长期投资。
3、企业缺乏足够用于产业升级的利润空间。中国的工业企业,大部分靠价格取胜,导致越来越内卷,利润越来越微薄,长期盈利的风险大。
跨过了以上三个障碍的企业,通常自己是具有产业升级的欲望和条件的。
我认为是想象力。
看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各种各样的弊病,我个人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东西,逐利,固化,都很正常,是基本的人性,无所谓好坏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趋势。
我是觉得,我们不是缺乏 “如何打破封锁”、“如何扬眉吐气” 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坚毅、隐忍、努力和智慧,我觉得我们缺的是 “打破封锁后、实现升级后、取得突破后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的想象力。
我们需要的,应该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 “改革开放”。
制造业,金融业相关!
产业升级,怎么升级,从哪方面开始升级。
实现路径:
对外,走出去:
1. 技术已经赶超发达国家,那就从发展中国家入局,去攻城掠地。中间肯定会有发达国家来恶心你,阻挠你,稳住,保持定力,保持住技术优势,快速垄断掉市场。(此类国家必须要有独立的话语权,能自主独立的不受发达国家影响的去制定政策和道路,目前这类国家所剩的不多,多数是狗腿子或者是乞丐,哪边给的多,偏向于哪边。)
2. 技术差不多,有部分核心技术,成本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同上,发达国家内部不是铁板一块,从不是一块,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入手,如果铁板一块,无法攻陷。
3. 技术差得多,核心技术在外,成本有优势。拉倒,发达国家可以产业链转移到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不跟你玩。
对内:
1. 消费。消费提不起来,产业升级就是空中楼阁;怎么提起来?这是个复杂的体系。一方面,老百姓 (即所谓的中国的中产阶级) 的口袋确实是被房子套住的,尤其这两年,可支配的收入比以前更少;高层要控房价,要稳,不让跌,也不让涨的太厉害,这就有意思了,为啥?怕银行体系直接崩掉。这是第一次既要又要。
2. 就业。疫情三年,今年失业率大增,各种裁员,降薪,市场上的职位变少,就业机会也是减少的,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被裁员的也找不到,灵活就业人口增加。税收其实是减少的。就业形式是很严峻的,这几年是倒了大批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又是提供岗位的主力军。就业减少,税收减少,房价不跌,断供的增多,坏账也在增多,有些东西你是真不能看统计局的数据的,人口基数太大,看那玩意儿没用,你只需要看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现在基本盘是怎样的,大概一清二楚了,形式很严峻。高层提出第二次提出既要又要 (疫情控住,就业保住)。
3. 不想写了,心情有点烦躁加郁闷,啥时候心情好了,啥时候再写。我只想说,快来看看吧,老百姓真的没有油水了,别刮了。
最大的阻碍就是,升级容易,砸钱下去就行,政府真有决心印钱也能完成。
关键是机器替代人以后怎么办?几个亿的低端劳动力,他们没有土地了,没有保障了。
你让他们怎么生存下去?突然来的这几个亿的劳动力,什么部门能接收?
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村集体,也没有村镇企业可以吸纳他们了。
只能靠时间,所以中国想全面升级,2050 年以后再说吧。
到处都是阻碍,人,资金,回报。。
阻碍就是各个老板们,国企私企小作坊老板如果是主要市场是国内生意的,是只想吸血普通劳动者挣快钱,然后买房置地当现代地主。他们对于产业升级是最没动力的一帮人。另外一大阻力就是国内国企私企那些老板管理层甚至技术人员,天真的认为只要他们愿意投钱就一定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不是不能而是看他们愿不愿意。
好多人觉得中国市场巨大资源丰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沙特伊拉克这样的国家现在石油资源世界最丰富,但你觉得他们靠这些资源能产业升级摆脱欧美的控制吗?
天真而无知
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工业企业里,普遍官僚作风,国企作风,还不把技术人员当人
妓女很难从良的,房地产躺着赚钱,脑子有病才去做最辛苦的实业
真心实意做产业升级,一心一意做产业升级,那就要戒掉某些容易获得又很上头的快乐。比如炒楼卖地。要让做实业的人,不管是老板,还是工人,乃至整个供应链都能得到应得的好处。让整个社会有资金、有人才去持续投入,并能获得正向的反馈。老百姓有闲钱去消费,而且提供良好的消费品使用环境(比如大量免费车位、低油价、低电价,兜底的社保医保,切实保护劳动者、消费者的法律)让自己的新兴产业源源不断地获利再生产。积少成多,最终成功。
我觉得中国的产业升级并没有什么阻碍,只要社会稳定,国际环境稳定,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的问题是不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
到底赚不赚钱。升了能赚钱,能赚更多钱,肯定升啊!
国内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于,中低端产业群体庞大,而中低端的低技术产业拼的是啥?主要是成本。而定制型、多品种、小批量,如果采用智能制造做为产业升级的方向的话,投入极其巨大,而且由于难以实现大规模批量制造,结果就是不仅无法获得成本降低,反而会由于投入太大而提升了成本。偏偏中低端产业本身利润微薄,难以支撑这种产业升级。
所以,国内并不是所有产业都不升,我看见的很多企业,无论国企民企都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制造方面不断提升,原因是什么?因为国内人工越来越贵,自动化信息化减人效果突出,越来越划算了。至于大数据之类的,则很少有企业大手笔投入,为啥?因为效益根本说不清,绝大多数都是给政府个形象工程。
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人口红利吃,谁愿意苦兮兮深挖技术。目前除军事外的好多的技术进步要么就是搬美帝的,要么就是继续挖人口红利。
阻力?
一是别人不绞杀,让你认清不了现实
二就是国内一些人整天侥幸心理
营商环境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就是小微企业确实难活。别看 “上面” 一直强调一直重视一直鼓励政策,那都是 “上面” 喊的,落实到“下面”?但是工业产业升级不是光靠几个头部就能搞出来的,你弄几个样板摆在那做样子,银样蜡头枪屁用没有。
我说个跟工业无关的例子:
回国之前,在餐馆堂食一般都是比外卖要贵的,因为要付服务生的小费。
回国之后,堂食反而比外卖要便宜,因为很多小馆子要收一块钱的打包费。
是不是懂了什么?
依法治国
荷兰病听说过吧,过去有一些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会因为自然资源的丰富而得 “荷兰病”,导致其他产业部门的衰弱,形成路径依赖并使产业升级失去动力。最早出现在西欧的荷兰,后来在美洲、中东欧、亚洲的一些地方也有出现。
而海量的,廉价的人力资源,与油气、煤铁这些自然资源没有本质不同,廉价人力资源极大丰富的地区,当然也会得这种 “类荷兰病”。
陷入廉价劳动力陷阱和土地财政资源诅咒。
一旦失去这两大抓手,可能会迎来重摔。一旦出问题,被照顾的最好的这帮人可能是最先跑的。
我们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
金融壁垒,最要命的是为了提高国际地位,我们还必须支持金融发展。
地区差距太大。
缺少有追求的人。业界基本上都是想捞一笔钱就跑,或者是虚假搞上市又骑虎难下的。多些华为就差不多了
根本原因在于庞大的公务和事业编制人员数量。。。
而且这不仅仅是产业升级的阻碍,更进一步说,这是生产力提升的阻碍。。。
产业升级无外乎两种情况,人类自发推动科技升级和国家推动产业升级,而这两种在美国全部失效。下面来详细说说为什么。
第一种,人类自发推动,对于个人而言,为什么要产业升级或者说技术进步?无非是三种情况,懒,享受,兴趣。兴趣就不用说了,美国的考试制度,能以兴趣作为动力者十不存一。再说享受,你的一切作为和成就都属于伟大的美国,而且国家的制度也不提倡享受,懒就更不用说了,更加的不提倡,所以以上三种全部失效。
那么就剩下国家推动了,国家以利益引导,推动工业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其实是有效的,不然也没有今日之国,但是后劲不足,没后劲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只要人口红利还在,机械化就不如人力操作,简单说就是十个臭皮匠干死诸葛亮,我干嘛要买更好的机械?干嘛要研发更好的设备?我人工便宜啊!一个博士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多找几个硕士一样能做,无非就是多费点材料,费点时间,只要最后成本低就行,至于未来会不会有什么问题,那就不是这一代人操心的事情了。
第二,国家要想用利益引导,首先要有利益,那么这些利益从哪来?看一下最近的新闻就该明白,是房地产。房地产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推高房产价格,再卖地换财政的措施很是让国家富裕了一把,但是这些收益并没有全部流入国家手里,部分流进了个人腰包,而国家收到的这些也并没有全部用于产业升级,通俗点讲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就像一些企业,说着要突破封锁,结果真锁了,自己又哑火了。当然,在美国的体制里,这并不是一个企业的问题,毕竟自己也养的有科学家。
人口红利和房地产这两个方向没有问题,国家确实需要迅速强大,只是中间的过程把控并不好,利益流失太多并且缺少合理引导,走了很多岔路。眼下的情况,除了再苦一苦普通民众外,可能只有开战这一条路了。好在房地产毕竟是除了粮食以外最硬的硬通货了,哪怕能够忍住一时不买,最终还是会服软。
真正的阻碍是国内的鸽派和自由派
当然是西方的封锁,其他的都是扯淡。所谓高科技其实并不难,谈什么创新制度什么的都是扯淡,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扶持培养都能起来。
要时间。
汽车 2000 年开始,qq,现在合资车开始颤抖。
通信 9X 年开始,华为让外企 09 年颤抖。
还有网上盾构机,高铁。。。。。
面板,手机。
中国工业的障碍发展在于中国的运行体制不会产生创新,没有创新的话,他也不可能在未来的世界里拔尖,。社会就是这样,越封闭越落后。
时间,一口吃个胖子很难,凭你每天 996?
利润低. 有托底饿不死, 无法独占市场, 可能是这三点阻碍了产业升级
没当过老板,只是个工程师,单从技术角度来说,如今科技上也许和国外没有太多差距,但是要独立自主创新,还有很多要走。基础学科研究,新的技术创新,都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钱和荣誉都没给够,其他都是白搭
官僚资本主义。
人是升级的根本和关键。
对待人都不如对待工具,不把人当人,升级妥玛的婆塞吗
依法治国。
1. 人工太便宜。根本没动力发展机械化,自动化。
2. 产品低级,根本没必要发展科技。代工的也好,自己的也好,都是低端产品,根本不需要科技。
3. 有钱不如先给孩子捐个官。虽说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捐个铁饭碗的事还是不少。
4. 生意都是圈子,圈子形成后,互相影响间,上边几种思想也会传导给其他商人。
官僚垄断既得利益者们占据了社会上 90% 以上的财产,官僚垄断既得利益有多少人大约 10%,剩下 90% 的人只占据了不到 10% 的财产,贫富差距太悬殊了,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支撑工业产业升级,因为没有庞大市场支撑工业产业升级,工业产业升级自然不可能,工业产业升级是随着市场需求循序渐进,不是先有产业升级后有市场。
国内已经恶性循环了,解决方案唯有革命,破而后立,有人会认为革命太严重了,会得不偿失,实际上是现在除了革命破而后立,任何改革不但改善不了现有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重问题,因为血管已经堵死了,不打通堵死的血管,任何药都没有用,而打通血管唯有手术,手术不仅要确定治疗方案,更是要见血的,而且是全身主要血管都要见血,这已经不是药这种改革可以解决的,而且已经是时不待我,因为全身缺血的组织已经开始不可逆的衰败,等彻底衰败了,那只能关机重启了。
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发布《2020 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势不可挡》。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 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将逆势上扬 48%,达到 3460 亿元。报告预计,到 2025 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这个榜单主要统计的是这些: 时装和皮具、汽车和摩托车、珠宝和腕表、钢笔、游艇 私人飞机、香水和化妆品、葡萄酒、家纺和家具、电脑手机、豪华别墅 酒店。3600 多亿的消费力,同比增长 48%,应该是榜单里的项目全面开花了。
这都给外国人升级产业了
创造力!
创造力怎么来?
文艺复兴!
什么是文艺复兴?
自由的灵魂思想!
怎么让思想得到自由?
。。。。。。
放制度鼓励科技创新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创新,鼓励就是有利可图,如果制度鼓励一些假大空的华而不实的东西,自然,,,
要啥产业升级,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牛马那么多,躺着就能赚钱的事,只要维护好关系就行,升级什么,是市场经济吗?一个调节公司就消失了
真正阻碍在于体量太大先发国家不给机会。
其实大部分富裕的国家、地区发达的起步阶段都是廉价加工厂,然后沿产业链往上爬,获得技术转移和资本投入,然后慢慢站稳脚跟。占据了产业链高层自然就能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员工能有更高的工资,GDP 自然慢慢追上去。
日本是在发达后才被遏制的,有很多人说日本现在这样是因为当时泡沫太大日本自愿戳破的,我并不认为,没有哪个带圣人会喜欢泡沫破在自己这一届(中美欧现在这狼狈样大家都看到了,不是通胀一路走高美联储舍得加息?别逗我笑)。而中国在没有发达起来就已经够给当下的统治者们足够的压力。制裁大棒用起来毫不留情,获得技术转移几乎没有可能性,所以才更需要弯道超车(感谢欧盟大哥带起来的环保节奏)。
不过即使日韩发达起来了也没有那么美好,制造业负责做蛋糕,不负责分蛋糕。东亚三卷明明 GDP 不差,但是就是比欧美国家累的多。
毕竟有一句这样的话嘛,⼀流企业做标准,⼆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宣传把所谓标准和品牌塑造起来,然后塞给累死累活的牛马,让自认三流的牛马把产品交出来。什么魔幻现实。
逃离东亚三卷模式的破局点不在 GDP 发展多快多好,而在于抢占制定标准的生态位或是革了这一体系的命。
官僚主义
守法的人付出的代价比犯法的人都大;
老老实实挣钱的人,第二天可能工作就违法直接被取消了;
所以中国挣钱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快”,“稳”
但凡有一点冒险的都不投,要么就是急功近利把钱投给骗子
中国老百姓中,穷人的基数太大,至少十四点五亿人中至少十四亿都是穷人,每天都在为温饱苦苦挣扎着,体制机制决定了这个结果,没办法!
愚蠢!把群体成功放到个人身上。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相互辅助,相互反馈,相互提升等等
群体的强弱取决于拥有个体极限的个体数量多寡,而不是把群体的成功放到个体身上,就以为一个个体可以比的上千万个体,这是愚蠢的行为,个体永远都是个体其本质都是平等的。
想扩大群体利益首先做的是扩大每个个体利益。
人太多了,多得比用机器划算,产业升级太危险,人口压榨一下就有了。
什么时候人口少到不论怎么压榨都不可能有人口红利的时候,在外迁和产业升级二选一的压力下才去真的尝试产业升级。
真正的阻碍是勤劳的中国人民! 太勤劳,太能干活了。那还要机器干什么?!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
三座大山是不愿意让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传统的家族血缘关系也仍然牢牢盘踞在所有人的观念里,影响着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宗教精神枷锁在现代资本社会转化为更隐秘的控制理论,种族主义思想制约着社会生产规模扩大。人类的技术、生产力水平已经一只脚踏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门槛。因此,各种旧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思想产生的反动力量就尤其强大,严重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就是技术创新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利润过于低微。
消费者能力有限,无法从市场端提供高额利润,而企业为了逐利,又势必把精力集中于开拓市场增加利润。集中精力开拓市场势必其他方面投入不足,然后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继续恶性循环。
以下是展开说的。
制造业一般利润都挺低的,只是我们国家因为人太多了且支柱是房地产,所以这个问题更加明显。
我虽然一直在说如果不发展实业,经济是无法恢复的,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并不同于我说的 “发展实业”。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低利润是有几个显著原因的——
第一,重营销、轻研发
第二,重资产、轻管理
第三,重人工、轻智能
一个个来说。
关于第一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基本可以放进汽车、医药、机械、食品的框子里,不管是哪一个领域,卖出去赚到钱确实都是硬道理,所以现在很多企业也选择了这样的策略。我们往往看不到在产品上有本质的更新,但是营销上倒是各种渠道、各种促销都能玩起来。但实际上这种营销也有一定的问题,你比如传统营销,做门店或者经销商的那种,其实对于制造业来说利润根本不是到消费者手上才产生的,只要压到经销商手上,反正款就回来了,不影响企业发展。来年再用一样的路子,换换包装或者少许改改参数就行了。
而实际上投入在研发上面的极少。一方面是对生产工艺的投入少,一方面是对产品的投入少。对生产工艺的投入就决定了现在我们基本上还是从国外采购机器设备,我拿生产大米来说,反正不是布勒的机器就是佐竹的机器,基本上没有国产的痕迹。买入这些的时候确实也是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你后续的维护、更新就要不停地往设备商贡献利润了。几十年来,我们在基础的生产设备上几乎没有长进。大国工匠里的那些,可以认为是对外国设备的 “操作” 不断精进,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至于对产品的研发就更是,基本上很少会看到以实验室方式进行的产品研发,大部分都是参数组合(你比如汽车可能就是配件组合、食品可能就是原料组合),并没有太多的长进。
关于第二点,我们的制造业基本上有资产投资就能开起来,但对于设计、维护实际上缺乏管理。很多成熟的工厂在找新项目的时候,会去花很多时间研究当地销量、物流运费、设备成本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从源头上又不注意生产线、厂房的设计和管理。后面改生产线、改管道、改线路什么的花费大不说,而且可能从本质上限制产量,原本估计日产量 1000 吨,结果实际能跑到 400 吨不错了。除开对设备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对运营的管理也乏善可陈。
国内现在生产企业大部分用的都是 sap 系统吧,其实这个系统挺好的,从人力、财务、物流、供应链、审批、生产计划等等方面都可以应用,但系统毕竟是死的,如果不能对整个排产、销售、运输的供应环节提供支撑,那还是没有大用。但是系统可以累积基本数据,基本数据可以被人分析,要通过历史数据知道一些生产计划的模型、排产的方式还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在绝大部分制造业排产就是靠老师傅的经验,销售那边下多少订单,这边要多少原材料,生产多少,多少进仓库多少发货,靠人工经验来排。当然了,确实有经验的老师傅也能做的不错,但是万一老师傅不在了呢?交给年轻人一下就垮了。
至于基础的人员管理上,大部分车间的管理人员学历水平都不太高,基本还是从车间一步一步做上来的,管理模式上和往前推几十年的人没什么区别,不是打就是骂,对于理解高层战略意图也不是那么顺利。车间环境本来就比较恶劣,加上氛围如此,持续性没有优秀的人才进入,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点,其实和前两条有关。因为不敢投入太大,因为之前没有做好规划,对现在的智能应用也非常不足,很多岗位还是要靠人力去完成,更别提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需求(比如奥运会期间要给产品挂一个纸牌,但这个不能标准化只能人工手动挂)。人力投入过多,智能投入过少,随着产能的扩大,人工投入会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但产品的价格却无法一直上涨,成本侵蚀较快。
如果真的有意去发展制造业,集中拨钱保住高素质人才和知识产权,一点点搞技术,对技术更新搞奖励。不然的话就还是一样,到劳动密集型就不再发展了,接着核心技术还在其他国家,低端制造流入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直接挖空。
在于还没真正步入一个现代社会
其实,最不想让人幸福的就是人,最想让人幸福的也是人,这两类人,让世界动态平衡,成为如今这样不好不坏的样子。
人口红利不香?
畸形 fa 制市场下的不正当竞争
高额制造业税
中国工业产业升级真正的阻碍我个人觉得在于思想上只想靠单纯的技术引入、创新与资金投入却不动一些软性环境与配套,最终会抹杀了人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的意愿。如果你把 “中国制造 2025”和百年前的 “洋务运动” 做对比可能会有更深认识。
在于底层拿的太少,工资太低税费太高
基层工资待遇低,就没有消费能力,内需增长就是个玩笑;群众天天就买个拼多多包邮产品,不需要什么升级
工人待遇差,厂商就可以吃人口红利,躺着赚钱不需要产业升级,买个垃圾机器淘汰产能招几个耗材,能赚一天是一天,实在赚不到钱就做寓公
钱,钱全去投机了。
官僚和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 60% 以上的资源和市场,但却只养了全国不到 5% 的人。
1、在于没人能把 “造什么” 讲清楚。不是仅仅搞定芯片、光刻机就算讲清楚了,后面还一堆。整天讲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造了一堆锤子,不知道钉子在哪里,更不知啥样儿。
2、欠缺体系横向性思考。和世界大势紧密相关,过去定位好自身在世界中的分工即可,最好让世界离不开你;随着形势巨变,需要重新定义分工,甚至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让自己有脱离世界的能力。这跟几年前定义产业升级又不一样了,过去制定的实施路线已经跟不上形势。
3、欠缺哲学的纵深性思考。人类总体上是按照处理信息的增量演化的,对信息增量产生的形式、内容、动力、目的没有深刻把握,或者说真正懂哲科的人太少,无法形成前瞻性布局,就只能亦步亦趋的鹦鹉学舌或邯郸学步。
以上吐槽相比文化、制度、环境的改造都是毛毛雨。来十个鲁迅更实在。
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还是生产能力太大,利润率太低。
没有利润自然没有冲动去投资,以前大搞外贸时,几十个人上一条皮带拉就能开工搞加工,利润和现金流都可观,现在生产力上去了,需求没上去你怎么办,只能降低利润。
于是利润从几倍到几个点,就这你还让他升级产业?升级完就破产了。
产业升级不要老指望从低端产成品去入手
为什么要升级呢?
茅台升级了吗?
烟草升级了吗?
中医升级了吗?
高考升级了吗?
工业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好好的为什么要不断升级?
关键是落后了,没利润,支撑不了未来。
所以,首先要抓产品利润,不是一窝蜂搞什么升级。
升级工业产能,还不如升级服务客户的质量。
全社会搞无脑升级,不就是大跃进吗?
阻碍在于很多企业不愿意去进行产业升级,“我本来做的好好的我干嘛要搞产业升级?搞产业升级花出去的钱可能得一年才能回本”,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的目标就是让这些工厂进行产业升级,搞智能制造,搞柔性生产,国家来进行政策补贴,也就没有必要担心回本的问题了,具体的可以看我的视频回答
“只要人工收获成本持续低于机械化收获成本,那么从经济和社会层面上来看,机器就难以代替人工”。(1)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中国农民的廉价劳动力和中国农村廉价的土地。”(2)
大量的外资到中国动机很单纯,就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早期还有廉价的土地,现在土地价格上去了,所以用廉价的劳动力。(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持续了几十年,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促进了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我觉得当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能及时实现优势转型的时候,到今天,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劣势,有效的阻碍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3)
“因为投资方过多的剥削劳方,通过压低劳动工资,赚取巨额的利润。这样的情况下,资方根本不会提高技术和改进管理水平”。(3)
引用文献:
(1)【跨境流动与性别】汪淳玉 | 跨国农业女工:流动规律、劳动状况及其农政变迁意涵
非常赞同这位大佬的观点,特别是第二条。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差不多底层加工厂的一个小老板吧。这几年说实在的很难赚钱,今年大概率赔钱了。
每年的检查应付很多,额外支出很多,以前上学觉得工厂很多都是应该的,比如环保。家里有了厂以后才真的觉得事情多,无效要做的事情太多,消费太多。
本身利润就低,行业的底层承担太多了,而高层利润拿大头的付出的真的很少。
其他很多回答都是抱怨,特别匿名的,没啥用。
我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阻碍在于电商平台的野蛮式生长!
我们的高层目前对电商平台过于的放纵,而电商平台本身只是面向消费者的一个渠道,而电商又是以低价为主要营销手段。在刚有电商时,低价可以作为营销点切入,但是电商一旦成熟 了,或者说壮大到一定程度了。再不断地利用人性的弱点作营销,那是要有问题的。低价会有一个传导,从消费端传导到生产端,人既是消费者也同时是生产者。只是现在我们不由自主的总把自己当成纯消费者,而忘记自己其实也是一个生产者。低价、走量是电商的主要标志!低价,短期内看是消费者得利,但是长期下去对整个经济环境是巨大的破坏力。
低价的代价主要是:
1,压缩了整体物流成本
这也是我国电商平台全球独家的法宝,低价首先是把物流成本压缩了,无数快递小哥用体力与低福利支起了这个电商大厦。
2,工厂一再降低成本
我以前跑过很多工厂,中国的制造业本来被外贸模式搞得已经习惯性低价低成本了,结果再加上内贸电商领域的价格战,劣币驱逐良币太明显了。工厂是没有动力作产业升级,材质升级,因为一切的升级是要有回报的。而在终端领域,你不能涨价,消费者一旦认定低价是很难有翻身的。
3,循环
前面说了,低价对经济的影响是全面的,但是却是静默的。大家都喜欢低价,这是人性。但是如果只有低价一条路,制造业是悲惨的~ 工厂只有赚了钱,才能给工人更好的工资收入,工人有收入福利了才能更好的消费,消费再带动生产。但是,现在关键是大家没有钱,或者说钱非常地难赚,为何难赚,其实我们也是生产者之一。大家在享受低价的同时,其实也是低价的贡献者。
这其实就是为何我国内需长年不振的原因,在我小时候大概 90 年代的时候就一直听到新闻 里说 “提振内需”,到现在还在说。说明肯定是有深层次问题的~
不是说反对电商,是要对电商进行一定的控制,或者说在主流营销、价值观方面作一些引导。电商目前是全面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好听些是赋能,说不好听些就是砸更多人的饭碗,弄得全社会只有互联网是好行业,这同时也是内卷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20 年前大家在各自行业领域里相安无事的赚钱生活,并不内卷,内卷的诞生其实就是电商平台,或者说移动互联网过度发展,让全社会只有一个行业是赚钱且有前途的。遗憾的是,我们的高层似乎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目前纠偏的力度还远不够!
先想到这儿~
2022.6.27
我觉得,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产业升级所制造的产品市场是不是够大?
拿手机来说,都想卖高端机,都想学苹果搞生态。拿汽车来说,都想当 BBA,都想电车市场分一杯羹。
问题是,有那么大市场吗?你造手机和苹果一样牛逼,然后就和苹果一样盆满钵满?不,你和苹果互卷。造汽车,你造的汽车和 BBA 一样,品牌大家也认可你,然后就和 BBA 一样躺着赚钱?不,BBA 被你拉下神坛。
行,以上都不算高端。盾构机,算不算?不照样玩成白菜价?
究其原因就是市场不够大,多一个对手大家立马开撕。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都想制裁我们了吧,就想我们不想印度接我们的盘一样。你干了我干什么?
老外产业高端是因为有高端需求支撑着,我们有什么高端需求?
不可能让你有高端需求,因为高端需求对衙门不如房地产来的有利,所以,即便你有高端需求的能力,也得让你花到房子上来。
所以,我们的产业升级不过是为了升级而升级。往左走是悬崖,不能往左了,所以往右。实际上往右是不是出路都不好说,只不过是没办法的办法
人太多
障碍就是中国发展太快、穷人太多
认真说,最大原因是中国人太多。
整体人口基数在这,低文化人口的比例他就有那么大,流水线上依旧有足够的工人。虽然网上好像老说年轻人不下工厂了,但实际上流水线里依旧很多年轻人。
在这个基础之上,流水线工人的内卷,奠定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内卷。因此,产业升级,没有那么容易。至少你让每天看着产线上内卷的工人的老板去升级,他没这个动力。
只能用降维打击。
一批新的工厂,上来就是智能化的,直接把那么些靠流水线工人内卷的传统工厂吊打,才可能带动整体的产业升级。
但这依然需要消费市场作为基础。国内消费起不来,所谓的产业升级依旧逃不过内卷,会让产业升级的价值打折扣,也会让国家在宏观上有顾虑。
因为为了升级而升级,造成的失业怎么办?
甚至可以说,越是搞升级,给人做的工作就越加两极分化:高端的岗位更加高端,低端的岗位越加低端。
想一个问题,外卖和滴滴。看起来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这两行业的红火,但技术最多只是一半的原因。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呢?还是因为中国人多啊。
这答案都什么东西啊,产业升级是发展利润率更高的产业,低端产业再升级也只会降低就业率啊,哪跟哪啊这都是。
外国起步早,科研底子厚,形成了技术壁垒,随便一道制裁就能把中国的高端手机占有率降到 0。这东西哪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现在就下结论都不怕打脸的吗?
产业升级意味着升级的产业就业人数断崖式下降,在没有新兴产业吸收这部分失业人群时,就是无业游民。
当你招不到人时,成本会时时刻刻逼着你去想办法,去自动化,去产业升级。
当你还能 9 块钱一小时招到人时,那就去你的升级,去你的权益。
不知道有没有大神算过,如果真的产业升级完成了,能吸纳每年的毕业生吗?
我想问下一各位一直强调关于行政,腐败,寻租成本的大聪明
有没有考虑过,以纺织鞋服为代表的低端产能升级,实质上就是自杀
升级成功了,自动化大范围替代人工,产业员工失业
升级失败了,厂商承担成本,乃至于破产清算,还有人工降不下来,跑路去各位大聪明说的越南等风险
产业升级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
火电行业,去看看现在的热效率和发电能力以及后续的排污
电车行业去看看现在国内市场和技术迭代速度
光伏行业,去看看现在的能量转化效率
。。。。。。
这是产业升级
所以别特么的再强调什么你在针织厂怎么样怎么样了,屁用没有,这个行业加工商只能转辛苦钱,要么上有的石化和羊毛这种原材料赚钱,要么下游卖设计卖概念的品牌挣钱,中间的面料加工和成衣加工,想赚钱,是有什么一定能让你们赚钱的门槛吗?典型的选错路天天拿来嚷嚷,去看看国内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制造吧。钙钛矿是什么懂吗?叠片技术是什么懂么?电池进化路线懂么?
最后直接回答问题,产业升级的阻碍在于总是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放不下念想,导致有些领域迟迟不能突破,所幸贸易战来了,让某些行业对所谓全球化彻底死心,踏踏实实国产替代。
从一开始树立互联网标杆的时候就错了,没有基础制造业,这些都是空中楼阁。
你看苹果市值这么多年发展扩大了多少倍?
华为海外业务说倒就倒了。
产业升级少树立一些小米淘宝,多给科学家一些曝光机会。新材料制造研发难道不值得几千万的奖励么。研发别给钱,有成果才给钱。相信有资本舍得去投入的。
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 + 市场经济。
人呢要干活才能拿工资,人又这么多,必须保就业;保就业呢,就得多雇佣人;多雇佣人呢,就不好推广生产自动化。就算老板们想省钱,国家机器也会在某些行业上缺乏给政策的热情。
要短期利润最大化呢,就缺乏动力更新生产工具,盘活存量、大搞营销可比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开发尝试新玩意儿简单得多、保险得多。英法一工领先、二工落后于德美,美帝三工引领全球、现在基建崩坏和去工业化,背后是同一套原因。为啥电力、水利、路桥行业往往是国企玩得转呢?因为国企可以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不必太担心局部的、短期的利润率啊。
好,你说私人老板也可以搞长期投资。那我问问:你要是手头有一笔钱,企业主 A 说 “投我的厂吧,虽然前十年赚不到多少甚至可能亏,但只要熬到第二十年就能大赚”,企业主 B 说 “今天你投我,下个月开始就能给你分红,每年可以给你的投资增值 8%”,你愿意投哪个?要是我再告诉你,企业主 A 在行业内基本形成垄断,企业主 B 在他的行业内才刚刚起步,你又想投哪个?私营垄断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革新动机是大呢还是小呢?拿投资是难呢还是易呢?
生产关系该升级啦,二货。
在于工资太低。
手工搓成本那么低我为什么要升级?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在于它们也懒得升级
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现在吃人口红利也能高速发展
我费劲搞产业升级干嘛
下面的资本家一看它们都不上心
那资本家肯定也不上心
总而言之
上行下效
老爷们啥时候不这么想了
跨越式发展。
我们用四十年走完了一百年的路!自豪吗!激动吗!
但是跨过的六十年怎么办?007 能补充四十年,还差二十年。
这二十年就是我们最难的坎!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工业软件,材料,以及化学等基础。比如轴承的镀膜。
简单列几个
1. 制造业重资产低利润,还有各种各样必要的法律法规安全要求
2. 互联网跑过来的 pm 和开发不懂业务,开发效率低下要价却很高,喜欢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会变通。一些原本管理制度上就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非要抢过来代码实现
3. 产量远远超过销量,供过于求,不是满产
4. 满产的要升级,必然要停产一段时间。不满产时却不想升级
5. 改流程改管理,必然碰触部分人的利益和岗位
富人内需贡献财富比只有 0.00001%,内需贡献基本只在富人圈子里流转,富人赚的钱不会用于扩大生产 (没内需扩个毛的生产),不会创造就业岗位,只会造成财富外流。穷人的内需贡献财富比可以达到 90%,穷人的消费提供了大部分的制造业服务业岗位。现在由于贫富差距巨大,内需疲软,制造业无法升级,(百姓都在买拼多多十元包邮,高端产品没市场自然会倒闭)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只要通过阶梯房产税稍微缩小下贫富差距我国内需立马爆炸式增长,制造业升级,第三产业腾飞,经济科技军事快速发展。
在动物世界里,赢者通吃,胜利者获取所有生殖资源,生育大量后代,失败者没有后代,只能做胜利者的仆从来换取生存权利,我们也在朝这个趋势发展。我们可以采取狮群模式和海象模式取消一夫一妻制,推广试管海量繁殖技术和工业化婴儿抚养技术,通过让富人大批量繁殖后代来提高生育率扩大内需缩小下一代贫富差距,这样就彻底不用担心穷人买不买得起房子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只要内宣跟得上这个方法还是基本可行的。
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优势是充分利用市场行为调节社会生产。社会主义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资源集中加强监管减少竞争内耗,比如国家电网,医疗教育这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部分行业做的不错,但是由于权利缺乏监管,管理层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房地产行业出现土地兼并的封建返祖现象,这种极度落后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正常发展模式是生产力提高,收入提高,内需扩大,制造业升级,财政收入增加,基建升级。我们模式为了虚假繁荣和纸面鸡弟屁是直接透支未来三十年内需搞基建,没有房产税导致富人无限土地兼并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内需,放任先富卷钱移民造成很严重财富外流,放任中概股到美国上市导致国内除了炒房缺乏投资机会。结果举债新盖的很多商场写字楼工业园都没有内需支持直接荒废了,内需枯竭制造业无法升级,我们只能靠最低端的组装产业吃点欧美的残羹剩饭来还基建的债。这就是欧美不加班就能买别墅,冲浪,滑雪,跳伞,周游世界。我们 996 却只能租隔断,打游戏看片,逛公园的原因。
历史就像开车上坡,你车子动力不足,很容易就会开倒车,阶级利益博弈是制度进步的动力,生产和内需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按中标价格下浮 30% 签订合同
真的是逼上梁山,你不搞点歪门邪道,你就等着倾家荡产吧
在文化
真正的阻碍是:
1、你不愿意买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而是买 BBA 或特斯拉等。
2、房价,让大部分的个人劳动、企业投入研发等都变得像笑话。
没想明白的,再多想想,抓主要矛盾。
错过了最佳时机
升级(改变)是需要利润支撑的
十五年前不做(认真)
房市金融一玩起来
想做都做不来
(具体困难很多人都写了,就不累述)
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啊?战术后仰
知识体系支撑不了工业产业升级,支撑不了跨越中等收入,就表现为当前的种种现象。世界已创造的知识可以简单分为两类:自由流动的,客观 / 人为进行保密的。在中等收入之前,可以依靠自由流动的知识快速攀爬,但到了依靠高毛利率进行跨越时,能不能自主产生保密知识就是知识体系的责任。
可但凡与中国学术界人士多接触一下,都会感受到唯一结果:凭那帮学界人士要是能突破,李耳名字倒着写。太差了,都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是庞大的意图通过浪费人才、歪曲知识来获取个人官僚利益的人群在扯大旗填稻草。中国孩子聪明努力无需赘言,但在中国的学术体系里,金子进去蜣螂虫出来。
企业无米之炊,能获得的知识早就红海,于是只能搞搞商业模式,短视频啊、共享单车啊、社区团购啊,已经不错了。觉得企业万能的一部分人,一边左手掏着利润,一边右手指着方向,最后只能演变为一批批不断破产的世界 500 强,和哄蒙开天。
落到中国发展整体,历史早就给了答案:没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南非、阿根廷,有知识创造能力的在废墟中也能重生的德国、日本。所以真正阻碍或当务之急,都是重建知识体系。不要再找什么带着镣铐跳舞、历史遗留等借口,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在 “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西方阻止,欧美的种族主义会刻意的排斥中国产品,打击中国高端产品的市场。本来就没什么市场,欧美排除中国产品,那么剩下的牛马市场没有意义。
国内贫富差距,三千万光棍看来是要必须绝后了。
国际内技术与科研生态,这个最关键,我们至今社会所用的大部分高端工业软件都是美国产的,比如做视频特效的 AE,比如编译器操作系统,。
中国很多产业都不是由需求决定生产,而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决定生产,那大多数投资都是不用考虑成本和收益的
一、制造业利润不足以支撑成规模的产业升级;
二、有了点利润揣兜不好吗?以升级(提高生产率)为目的的投资意愿不足;
三、让别人先试错,试完了我去抄就好,反正每年几亿的律师费也不怕打官司。
没有市场,做出来的高质量商品没人买单,因为大家兜里没钱。
你要干的活,赚的钱已经有人在干了。
思维方式,大小厂主,大小老板们还停留在刚改开那会儿。投点钱儿就能挣几倍,几十倍的利润。殊不知世道早就变了,竞争对手多了,技术更新了。他们却还在用旧有的惯性思维做事。
之前给一个律所做推广,最早这个律所很有头脑,知道在网络上投广告。因为做的人少,且做这类诉讼的更少。于是每月花很少的钱就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可随着做广告的多了,做这类诉讼的人多了,砸钱的也多了,我们的转化越来越差。律所管事的还固执的认为是后台操作问题,跟竞争对手并无多大关系。
最后数次沟通无果我被炒了。他们的推广包给别人做了,也没见多大起色。偶尔有一个两个单,炫耀似的发在朋友圈上。嗤笑一声,一边投简历一边看书。
这帮沙雕老板,和沙雕政客,根本就不会做改变。效率,人工,智能化,大机械生产,永远没有就业人口重要,永远没有利润重要,绝大多数都是只着重眼前利益,只打价格战搞内卷。
有先进技术不上,能提高效率的机器不用,因为人工费用低,效率即使差一点也能接受,从来没做过边际成本核算,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毕竟上世纪 60,70 这代人普遍学历不高。小富即安,五年前我一个同学来我家乡这边出差,给我说了一个笑话,他说他之前遇到一个小学文化的 “土鳖老板”,他给这人介绍了一个生产线,说用他们这条生产线,效率能比现在高 20%~40%,还只用五个人,但要各种费用合计算下来,大概要花一个亿左右。如果他买四条,给他打八折。这个老板不愿意,觉得贵了,说他多招几个民工来干就行了。再后来他路过这个厂,厂子估计是倒闭了,厂区静悄悄的,一个人都没有。附近的其他几个血汗工厂也基本都关门了。这个土鳖老板好像则是因为行贿,蹲大牢去了。
而且地方官僚还对你厂子还有就业指标要完成,所谓搞研发也都是小打小闹,搞抄袭。这些能发达基本都是乘了国家发展快车道,要么就是早年费尽心思的侵吞国家资产,侵吞村镇集体资产,摇身一变就成了 “人民富豪”,我可去踏马的吧
房地产
来了来了,这道题课上真学过。
首先定个基调,主要原因就是受众没有消费能力,历史上是出现过的。
在一九五零年代,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和农业挂钩的。当时期我国受地缘政治影响,这就让我们国家对国防重军工业非常的重视。但是重军工业的发展是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
当时我们国家能生产的普遍是轻工业产品,即使是这样,农村种地多是分散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也没人能消费得起。工厂生产出来产品,没人买,工厂收不回资金是干不下去的。所以这时候搞工业的那些人向周恩来提议说,让农村合作社进程加快,规模化的扩大生产,让农村有这个消费能力,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才能下乡。
这造成了当时一种什么情况,比如说一个合作社向银行贷款买一台拖拉机,银行放出来的贷款给到工厂,工厂拿着资金继续投入研发生产。实质也是工业向农业收取了剩余价值投入到工业化进程。
知乎用户 一直住顶楼 发表 以下是真心话: 1,我觉得中国能产业升级,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 2,因为我对中国的资本家有信心,我劝你别进制造业。 知乎用户 从哪来回哪去 发表 2017 年 12 月写的文章,现在是 2021 年 4 …
知乎用户 财经十一人 发表 你把中美印的独角兽企业拿出来对比下,看看有多少独角兽是水货?这玩意就是和财富那个世界 500 强一样,可以拿这玩意比而且可对比的方面有很多,但光看数量还是歇菜吧!你把财富 500 强里的中美企业,拿出来对比下, …
越南更多是合作关系,印度更多是竞争关系,短期内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可动摇,但亟须应对之道 2022年4月7日,越南海防港的一处电动汽车组装车间。图/法新 文 | 柳书琪 陈伊凡 顾翎羽 编辑 | 谢丽容 过去20年是中国科技制造产业波澜壮阔大步 …
知乎用户 bigwolf02 发表 @远古善良自由党 “比如化肥行业,搞了 20 多年,居然吹的还是四三工程引进了西方技术。 显然别人卖过来的只会是二流技术。 等于说搞了二十年,连别人的二流技术都没搞出来。 这还是在最重要的吃饭技术上。” …
知乎用户 布丁 发表 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词汇 “Sputnik crisis”, 形容 1957 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 发射成功后,整个美国社会的震惊、自我怀疑乃至恐慌,他们以为自己是全球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导,结果被苏联人狠狠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