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控制论、加速主义(Accelerationist)梦想和堤昆(Tiqqun)噩梦
尼基塔·赫鲁晓夫怀疑计算机是否有助于推动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尽管如此,他还是愿意试一试,定制了一台超级计算机,为苏联社会主义提供经济支持。最有才华和训练有素的苏联工程师安装了计算机,完成后请他直接测试机器。赫鲁晓夫仍然没有被说服,他决定提出一 …
安身与立命
文 / 羽戈
来源:羽戈1982
微信ID:yuge20040712
案:2月9日是江绪林先生的忌日。我与江先生并无深交,四年前的春夜,听闻他的死讯,只是错愕,稍后读他的遗书,震颤连带悲伤,忽然将我吞没。我不想谬托知己,是以必须承认,翌日写下的这篇文章,相比哀悼,更多则是反思,相比死者,更多指向生者。在幽暗、虚无的精神王国,我曾与江先生并肩而行,对他的痛苦与恐惧感同身受,只不过,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家国情怀——这个词在我的朋友圈,几乎已经沦为迂腐、可笑的代名词——拉了我一把,就此我们分手作别,各奔前程。到底哪条路更好呢?我常常想起保松先生悼念江先生的话:“绪林,我有时觉得,你是用你的死,成全了自己。”以及苏格拉底的遗言:“我去死,你们都活着,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我渐渐临近“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赠卫八处士》)的年纪。有一晚翻微信通讯录,发现死者似乎超过了两位数,还有一些人生死未卜,不知归处。其中有人病故,有人坠楼,有人寿终正寝,有人英年早逝……也许,唯有在朋友圈,我们才能深刻领略北野武这句话的残酷:灾难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见证了那么多死亡之后,我依然不能明断生死,不敢奢望解脱,只能强迫自己去学习悲悯和从容,在向死而生的世界继续安身与立命。
一
2016年2月19日晚,江绪林先生悬梁自尽。与其同日死亡的还有戴煌、安伯托·艾柯、哈珀·李(长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等。这一份黑色名单当中,江绪林的名字也许最是微不足道。
除了死亡,这一天的中国还发生了太多事情。如“*视姓*”与辛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如果后世书写编年史,这必定是要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形之下,江绪林的死亡依然微不足道。
邹思聪写道:“这就是刚刚过去的一天,这一天好像在隐喻许多年。”
我和江绪林只有些许交往,至今缘悭一面。最早听说这个名字,大概在2003年,当时我所关注的两个领域,基督教与政治,皆可见他的踪迹。2000年5月底,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硕士的他,在三角地等处贴出海报和文章,以基督徒的身份,打破禁忌,呼吁和解。想来许多人知道江绪林,都是源于此事。那一年他25岁。
江绪林的形象从此被政治重重围困。尽管后来他说,关心政治而不热衷政治,由于“孱弱的体质和沉静内省的人格类型”,他更注重个体灵魂的拯救与安妥,然而那篇半是声辩、半是声援的文章《其实我不热衷政治,只是今夜还是很悲伤》,悲伤的原因依旧在于政治,他的作家校友所遭遇的政治碾压之残酷,使他“读后不禁十分悲伤而又无法自控的抑郁”。如其所言:“我努力地避开政治,只是有时候政治犹如癫痫一样偶尔或发作,让人无法置身事外。”
江绪林与政治无可化解的纠结,导致世人对其死亡的议论,不免沾染了政治色彩。读过他的文字与遗书,我觉得大抵可以推断:其抑郁与政治有关,自杀则与政治无关(这样一个纯粹、真挚的思想者和信徒,若其弃世之念,起自对国事的忧愤,遗书必定有所表达,而非一字不提)。不过,如果我们把死亡视作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自杀的短短一瞬,那么对江绪林之死进行政治化解读,未尝不可成立。
进而言之,我们谈论他人的死亡,落脚点未必是他人的死,而是自己的生。从江绪林身上看到什么,则可反证你在乎什么,渴慕什么,恐惧什么。甚至,死亡只是一面镜子,不论生者选择正视,还是逃避,所见只能是自己。
二
听说江绪林的死讯,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却是三年前辞世的王科力。科力与我同龄,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也许基于信仰之故,他的死亡极其安宁、祥和。那篇《病中碎语》,我一读再读,爱不释手。他说,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恐惧只持续了三十秒,因为上帝早已把平安放到了他心里,爱里没有惧怕。最后他劝告亲友:“不要对离别太过悲伤,也不要对生命太多沮丧,因为我们对生命一无所知;更不要对上帝太早失望,因为我们对上帝的旨意还知之太少。”
以王科力为参照,同为基督徒,信仰则令江绪林焦虑、撕裂。其遗书写作固然平静,对身后事的交代有条不紊、细致入微,不过细读之下,会发现平静背后,别有一种狂暴,尤其对上主的祈祷,惊心动魄,有如约伯的旷野呼告:“上主啊,赦免我,我原以为总会有些好奇的,但好奇心显然被压抑了。上主啊,我打碎了玩具,你不要责罚我;然而,就是责罚我,也请给我勇气面对未知的一幕。……上主啊,愿你开启希望之门。”
我以前爱说:有信仰的人有福了。然而,即使是同一信仰,即使信仰同一神灵,因个体不同,造化则异,福与祸的转化,生与死的抉择,端看个人修行。说到底,信仰的根本,不在所尊奉的对象,而在自己,你与神的距离,取决于你自己能够走多远,而非相反。有时不是神来拯救你,而是自己救自己。有时你需要的甚至不是信仰,只是信心。
三
读江绪林遗书,我忽然想起2002年下半年,我和姚伟在歌乐山上的农家,租了一间地下室,苦读哲学和神学。彼时我们的精神状态,与地下室的环境一样逼仄、阴冷、终日不见阳光。我曾不分昼夜,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到最后,俨然与书中的伊凡合体,灵魂逼近虚无之境。为了化解精神紧张,姚伟常去勾搭隔壁的川外女孩,我则借助酒精,令神经迟钝、麻痹,从而停止思考。诗仙太白六元一瓶,佐以油炸蚕豆、花生米,不止一次将我从虚无的深渊之中拉拽而出。所以当我读到遗书结尾,江绪林说:“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不由潸然。我能体味他写下这一行字的惊惶与颤栗。
有人也许会说:你这不是自虐么,为什么要去读那些书,思考那些问题呢?我竟无法正面反驳,只能归之于造化弄人。不过,如果可以模仿那句庸俗的名言:“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不妨说,未曾拷问死,不足谈生;未曾追究生死的界限、存在的意义、爱欲与公义的关系,不足谈人生。我不求明断生死,只希望战胜死亡的恐惧;我不求彼岸的救赎,只希望克服此岸的虚无。
回头想来,我与江绪林的路径恰好相反:他从积极投身政治,到尽量远离政治,主张不要把人生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政治,尤其是当下政治变迁之上;我在歌乐山读了一年书,下山之时,虽不再迷恋哲学与神学,若论思想旨趣,则在政治哲学,与现实政治不无隔膜,此后数年,才一步一步走向形而下,走向公共空间,走向无法回避的政治生活。也许在途中,我们曾擦肩而过,现在他停止了行走,我还得继续跋涉。
哪条路更好呢,谁知道?友人曾劝我:忧国忧民太伤身。我答:人生苦短,但求心安。“心安”二字,也许浅薄了些,却未尝不可作为一种解脱之道。江绪林之死迫使我反思:假如当年不曾下山,或者下山之后不曾改辙,结局如何,会不会早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不敢想象。就我的性情而论,像江绪林那样祈望从个体身上寻找“成就一生的委身和忠诚”,应是一条不归路;安身立命之处,落在了家国天下,虽常愤然、黯然,终归有所寄托。
四
江绪林去世那日的微博,记录了他死前的精神挣扎。其中两条,一问一答:
“安安静静地死去还是反击还是偷生?”
“无法反击,因为本身没剩下值得捍卫的美好之物,公共正义也没有燃烧我的心灵。”
他的死因,正写在这里。纵使肉身坠入幽暗的虚空,精神始终向往光明的美好。就此而言,这个人并不犬儒,亦非苟且,他的死亡依然是勇者的选择,是对末法时代的反击。这一点,足以使他灵魂安息。
2016年2月20日
(此文收入《不为什么而读书》,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10月第一版)
版权声明
图文来自网络,仅供思考与交流,
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处理。
**乡关野酒
**
酒类开始发货
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原乡 | 原物 | 原味
著书原为稻粱谋。眼前,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书不易售,改卖家乡山中风物。此中种种难言,与君相视一笑。
新鲜采摘 | 果园直发 | 顺丰包邮
99元/件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或识别图中二维码,
品尝这个季节最新鲜的脐橙
点击“阅读原文”,品尝原乡原味
尼基塔·赫鲁晓夫怀疑计算机是否有助于推动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尽管如此,他还是愿意试一试,定制了一台超级计算机,为苏联社会主义提供经济支持。最有才华和训练有素的苏联工程师安装了计算机,完成后请他直接测试机器。赫鲁晓夫仍然没有被说服,他决定提出一 …
https://www.gotoquiz.com/what_is_your_political_ideology_17 以下是谷歌渣翻译 您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该测试将帮助您确定您所属的政治意识形态,如果您仍然开始学习更多有关政治的知识,那 …
为了自由·公义·爱————我的法庭陈词 (新公民运动授权发表) 你们指控我在推动教育平权,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和呼吁官员财产公示的行动中扰乱公共秩序,表面看这是一个公民言论自由与公共场所秩序的边界问题,实际上,这是你们是否把公民的宪法权利当真的 …
(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地卫健委官网) 一、墙外 我从湖北省外的新冠病情发展情况开始讲起。省外的数据相对可信,因为各地方政府没有隐瞒病情的动力。按照目前的局势发展,它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将每一宗潜在的轻症病人都充分挖掘并公布出来,然后对其居 …
这是一篇非常沉重的文字。我们首先要从流行性感冒的数据讲起。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对流感的监测和统计,并且设立了“国家流感中心”这个专门机构。2019年初以来,我国显著加强了对流感的监测,2019全年,我国有260万流感病人确诊,狭义概念上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