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美国住院有什么不同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在中国和美国住院有什么不同

作者:李长青

我对中美两国的病人住院制度都比较了解了,所以可以就这个问题说一说。希望对大家求医有所帮助。

中国病人住院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门诊医生开住院票,一种是通过急诊入院。而美国病人住院则基本只有一种渠道,那就是通过急诊,其他渠道住院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极为少见,等同于无。

这个区别主要由门诊能够治疗的范围决定的,很多在国内需要住院的手术和治疗,在美国都可以在门诊完成。比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很多介入和开刀手术。虽然有习惯问题,但大部分是由制度决定的,这里不细说。

病人达到急诊后,先有急诊医生来进行初步的处理,如果判断需要住院,那么就要请相关的专业的医生来查看病人,如果双方都同意,那么病人就可以进入住院流程。这个过程少不了扯皮。常见的有普通病房认为病人病情比较重,普通病房处理不了,需要收到重症监护室,而重症监护室一般病房很紧张,如果觉得不是那么重,也会推会给普通病房。

也有的时候是内外科之间的扯皮,尤其是普外科和消化科之间。按照教科书,很多疾病是在外科教科书上,比如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等等。但按照外科的观点,很多这些病并不需要手术,所以会推给内科。在国内比较少见,但在国外却非常常见的一种扯皮是在内科和骨科之间,关于骨折病人的扯皮。这和国内医院的住院部设计有关。因为国内基本都是专科病房,住院病人由专科医生负责诊治;而美国大多是全科病房,大部分病人是由hospitalist负责。

关于hospitalist,国内没有对应的职称和翻译。这里暂且称为住院部医生。在美国是完成三年内科住院医培训后选择在医院专门诊治住院病人的专业。虽然国内也有三年规培轮转,但那都是专科轮转,为下一步培养专科医生作为准备。

说回住院,在美国,当急诊和住院部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生达成一致病人可以住院之后,急诊或住院部医生就会在电子病历系统里下达收住院(admission)的指令。指令发送到住院部后,住院部就开始给病人安排床位。从发送指令开始,病人就转由住院部医生负责,哪怕这个时候病人还在急诊科呆着。

在美国看过急诊的人都知道,到急诊看病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进入急诊到看上医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这是因为美国的急诊人满为患,人手不足。即便是经过了漫长的等待被收住院,住院部的床位和人手也很紧张,所以很多还需要在急诊等待很长时间。这部分病人要么由住院部医生跑上跑下查房,要么划入急诊的过渡团队,美国医院管这部分病人叫做boarders。有很多病人从住院到出院就一直是boarders。

国内虽然也有电子病历,但不管门诊还是急诊收病人,还需要医生手写签字的住院票。门诊的住院票都是专科医生开的,而急诊的住院票由负责专门急诊会诊的医生开。急诊医生邀请专科医生会诊他们认为需要住院的病人,专科医生如果同意就会开住院票。其中很大部分的住院票是由内科住院总开的。而内科住院总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急诊留观病人的主诊医生。

相比国外的住院流程,国内要繁琐一些。比如需要病人家属去住院部交住院票,交押金。住院部要联系各个病房的护士长,后者上报空床位,然后再通知病人住院。不过通过急诊住院的病人在各个病房相对是少数,大部分病人是从门诊开票住进来的。

不同的病人来源决定了中美住院病人病情的差异。大部分普通病房的病人,按照美国的住院标准来说都不需要住院。比如我所熟悉的内镜息肉切除,在美国几乎见不到一个因为内镜切除住院的病人,全都是在门诊完成。偶尔有术后观察和并发症住院的,但也是凤毛麟角。

但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住院对几乎所有人都是很不愉快的经历。除了病痛的折磨,急诊所经历的拥挤、医生之间的扯皮、目睹其他病患的痛苦乃至生死,以及长到看似漫无边际的等待,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挑战。

一些养老院和看护机构的病人,在临终决策上,除了选择“不抢救(do not resuscitate,DNR)”和“不插管(do not intubate)”,还标出“不送医(do not hospitalized)”,大概也是不想经历这样的折磨。

新年伊始,祝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都不需要住院!

2025.01.30

(XYS20250131)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在美国看病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在美国看病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方舟子· 上海有一名医生批评中国看病难,人们到医院看病要排长队,提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他其实就是想学美国,但又不敢这么说,因为会被骂是汉奸、崇洋媚外。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曾经在美国留学、工作过,有亲身的体验,由此受 …

《我妻之死》背后的医学伦理难题

《我妻之死》背后的医学伦理难题 作者:李长青 最近有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内容是一位侨居海外的男士记录其妻从诊断出晚期肺癌到离世的过程。该文声情并茂,且一度冲上社交平台热搜,相信已经在大众和医生群体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 本文不想评论该文所涉医 …

人工智能或将取代医生的几个理由

人工智能或将取代医生的几个理由 作者:李长青 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一些人的工作,包括以前被认为高大上,足以养家糊口甚至飞黄腾达的职业。未来很可能还会取代更多的职业。每个人都免不了心里嘀咕,自己会不会是被取消的那一种。作为医生,也免不了担心。面 …

多地ICU告急,大白肺再现,奥密克戎的重症风险被低估了吗?

浙江日增100万感染者,青岛日增50万,东莞日增25万…… 疫情海啸呼啸而至,北京、湖北、河南、天津、四川、浙江等多地医生都在鏖战新冠病毒,重症高峰正冲击其中一些地区,临床一线告急,医疗资源的挤兑随之而来。 医务人员大量感染加剧了医疗资源的 …

外来的医生会看病?

外来的医生会看病? 作者:李长青 从邮件里收到doximity的热点推送,一项2017年的研究正在被美国的医生热议。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在国外接受了医学教育的医生相比在美国医学院读书的医生,他们的病人死亡率要偏低,尤其是肺炎和心衰的病人。其他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