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英剧《是大臣》和《是首相》?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灰灰 发表

先说结论:万恶之源,无论过多少年都不会过时的神剧。

这两部剧真正可贵之处是在于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政治的本质和其运作方式。

政治剧有两种,一种是像人民的名义,或是纸牌屋,通过紧张刺激的剧情,以相对严肃的方式呈现政治的面貌。

这种剧的优点是它非常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为与其说它是政治剧,更不如说它只是带了政治元素的剧情片。抛开政治这一层面纱,他们的本质就是办公室斗争剧。

无法否认,像纸牌屋这样的剧,其实从很多方面向我们揭示了美国政府的运作方式。然而观众的焦点往往不会放在这些点缀上,真正能持续性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依旧是他本身的办公室斗争剧情。除了偶尔能让观众所谓的细思极恐,并不会留下太多的深刻思考。

然而,是大臣和是首相,这两部片子完全不同。从形式上来说,虽然剧情是连贯的,但他们本质上还是非常经典的单元式喜剧。

这样的好处是,每一集都可以针对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非常尖锐的解构。同时由于主题是鲜明的,观众很容易记住对于每一个特定议题的讨论。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戒烟的那段论述还是大英帝国的外交策略,都让人记忆深刻。

更难能可贵的在于,这样涉及多个的领域话题讨论并不局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直到今天都能强而有力的解释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

当然同类型的政治喜剧面临的问题也同样明显,没有足够搞笑的包袱,这样的剧往往很难吸引观众的长期注意力。而搞笑本身也有可能冲击到对主题内核的讨论,这就需要导演和编剧对于剧情强大的把控力。这也是为什么是大臣和是首相在众多政治喜剧中这两部剧能如此突出的原因。

能够同时兼顾幽默讽刺和话题解构,向普罗大众揭示英国的政治内核,这两部剧无疑站在了同类型影片的顶峰。

知乎用户 wu aiers 发表

大概在 2007 年,破烂熊将 yes minister 和 yes prime minister 系列进行了翻译,这个系列第一次以完全的形态展示给了国内观众。(在此衷心感谢破烂熊字幕组)那两年美剧方兴未艾,我也被越狱、英雄、豪斯医生等电视剧逐渐带入国外电视剧的无边巨坑之中,于是有一天在微博上看到了关于这部剧的介绍,感觉还不错,再加上对英剧 IT 狂人的印象还不错,就决定来尝试一下,没想到就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从此踏上 N 刷不倦的不归路。

这是怎样的一部剧呢?选择了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沉闷无聊的话题之一(甚至连这个剧本身都在自黑 “歌颂 / 骂执政党的电视剧是世界上第一 / 第二无聊的电视剧”23333)却拍出了足以名留电视剧编年史的伟大作品。说它题材严肃,偏偏能让观众平均每听到三句台词就能笑成 SB,说它幽默搞笑,偏偏有些经典讽刺能让你深深思考,回味无穷。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故事也发生在大陆彼端,然而个中剧情笑料仍能引起今天身处万里之外的观众的共鸣,能做到这一点的电视剧,恕小弟孤陋寡闻,观剧有限,至今没有找到另外一部能与之媲美者。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反复看了多少遍这个剧了,然而即便如此,每次看到 Humphrey、Bernard、Hacker 在办公室内谈笑风生,唇枪舌剑,仍然会让我心情大好,笑声连连。个人感觉这部剧从导演、编剧、演员无一不展现出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最终奉献给大家这样一场精神上的飨宴。

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国外剧之一。

不过这部剧到底好不好,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看看其他一些例子吧。

1,豆瓣电视剧排行榜,流行榜咱不敢指望了,看看评分最高榜吧。

说明一下,排名第一那个《杀不死》我点进去看了一下,只有 88 人评分而且片子还没上映……

那么 YM 和 YPM 的评分人数呢?(请无视现代翻拍版那个渣渣……)

是的,朋友,您不是一个人在冷门

这样的人数,评分应该不会有很严重的水分了。

2.B 站(神奇的 B 站还真是内容丰富啊)

今年大概是 4 月的时候,小弟心血来潮跑去 B 站搜了一下,没想到真有朋友全套上传了视频,记得当时的观看数应该是 60 万左右,如今 6 个月过去了,刚刚跑去截了个图。

播放次数 104 万,增长 40 万,按照看完全部 38 集算一遍粗略算一下,也就是说这六个月时间大家累计又看了约 10000 遍…… 你说你一部 30 年前的老剧这是要焕发第二春吗 233333。

其实,列举上面这些数字,小弟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想要拼命去证明 YM/YPM 到底有多好,主要还是看到如今这部剧还在熠熠生辉,为更多人带去欢笑,这就足够了,不是吗?

最近放一则与 YM/YPM 相关的最近(却不是很好)的消息吧,系列编剧安东尼 杰伊爵士于 8 月 21 日去世,享年 86 岁…… 如今这部剧的主创大多已经离开人世,感谢他们生前为带来这部剧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愿他们的灵魂今后永享安宁。

知乎用户 员炊事 发表

第一次看「是,首相」中的一个小片段时就被逗得哈哈大笑。正好新冠疫情在西方世界爆发,英国提出群体免疫的方案。我从推特上看到这个「是,首相」中的桥段来形容一些西方政府对 COVID-19 的疫情的反应。在过去的几个月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后发现这不仅是一部聪明绝顶的情景喜剧片,更是一部针砭时事的纪实纪录片

我觉得讽刺的精髓是在疯狂扭曲事实的同时保留真实事件的内核。剧中主要的矛盾是 Jim 和 Humphrey 这对欢喜冤家。Jim 作为政客想方设法的推动改革,另一边,Humphrey 作为公务人员处心积虑的反对变动。不论是 Jim 的好主意或者坏主意,Humpy 总可以巧舌如簧,振振有词,引经据典,扬葩振藻,反客为主的把 Jim 忽悠的一愣一愣。比如当 Jim 提出举国戒烟的政策时,Humpy 可以有理有据且丧心病狂的说道如果烟民们寿终正寝的话反而浪费国家更多的退休金救济金;烟民纳税养活了三分之一医疗系统,所以烟民们舍己为人,实乃国家恩人(YM S1E3)。尽管这些精彩的唇枪舌战仅仅存在在电视中,不过这种斗争的结果在现实中倒是显而易见的。愉快的看剧中官员逞口舌之快,痛苦的看现实中政府腐败无能。政府办事效率之慢,程序之杂,浪费之甚,几乎没有地方可以避免。而这也是我所喜欢 的,像旧苏联的笑话,像卓别林的默片,真实且荒谬。

不像 West Wing 中高大伟岸的政客们,「是,大臣」和「是,首相」中的政客官员们各有各的缺陷。Jim 向往改造政府,却毫无主见,被人摆布。Humpy 聪明绝顶,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Bernald 小心翼翼的夹缝中求生,常常在 Humpy 的现实主义和 Jim 的理想主义之间左顾右盼。媒体记者,地方官员,军官,议员,各有各的问题,黑了个遍。不同于简化的脸谱,他们动机往往是复杂的。加上紧凑的剧情,完美的演绎,这些人物缺陷并没有让人讨厌,反而觉得可爱

说到可爱的角色,我最喜欢的就是 Sir Humphrey Appleby 了。被戏称为汉妃或憨比,他总是带着萌萌的贱笑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头头是道的讲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逻辑。比如为什么没有医生病人的医院是高效的 (YM S2E1);为什么英国加入欧盟的原因是反间欧洲;为什么政府不能推举女性成为高官。明明原则上明白他是错的,可是又不得不同意他现实的解读。和他对话就像和太极宗师切磋,总是能被他用一套行云流水的贯口避实就虚,轻松化解。他的大段独白几乎总是剧中的高潮,让人忍俊不禁,也更加直白的了解政府的低效。

Humphrey 是**象牙塔中精英的代表**。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一个人可以在对话中塞进那么多 GRE 单词 (当年如果早点看这部剧说不定 GRE 成绩能好不少),拉丁语希腊语甚至马列思想都是信手拈来。 从威彻斯特到牛津大学,他可以随意嘲讽伦敦政经学院,从行政部到内阁秘书,他可以揶揄大臣首相各级官员。傲慢,把普通民众看做原始人类的同时又自诩了解人民所愿。自负,高唱着大不列颠特色民主主义把民众和官员的意见拒之门外。纸面上,Humphrey 太惹人厌了,可是 Nigel Hawthorne 的完美演绎实在让我无法讨厌这个角色。我这种精英主义下的奴隶还很羡慕 Humpy 呢~

剧中大部分事件 Humphrey 都能从容应对,不过偶尔的阴沟翻船实在精彩。Humphrey 初出茅庐时的失误(YMS3E3)贡献了全剧最搞笑的情节之一。进度和风险是并存的,而或许他在年轻时也意气风发意图有所作为,作为就伴随着犯错的风险,毫无作为等于没有后顾之忧。更讽刺的是,Humphrey 在全剧终唯一一次说大实话就是他功成名就之后最大的失误(YPMS2E7)。而且,编剧和观众也不能接受 Jim 一直被 Humphrey 打压吧。

Humphrey 在成长的路上自然需要指导,这就不得不提到全剧大 Boss Sir Arnold。Hei Kuang 眼镜,西装革履,大权在握,Tan Xiao Feng Sheng [1] 。大部分时间,他是一慈祥的长者,为 Humphrey 出谋划策,以绝对秩序之名反对政府改革,反对政府透明,反对高效政府,反对民意政府。阴谋,阳谋,总是快人一步。Arnold 他就像蛛网中心的蜘蛛,稳坐中央又洞察世事,被 Jim 尊称为「the most powerful person in Britain」。

Arnold 在我眼中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掌权时,大权在握,瞒天过海;卸任后依然名利双收,运筹帷幄。下台之前不忘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的多姿多彩,当然是以为人民服务之名。很难把这些错误单纯的归到 Arnold 和 Humphrey 上,官僚系统改造了他们,而他们也在兢兢业业维护系统运转的同时照顾自己。他们并不关心这个系统是否合理,是否过期。「问心无愧」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引用用一句钱理群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Humphrey 说良心是留给政客的,那自然就是 James Hacker 了。Hacker 在指黑客前,也指披荆斩棘之人。的确 Jim 总是提出各种各样的改革:开诚布公,节约经费,削减预算。可惜的是动机并单纯,更多时候是为了讨好选民,迎合媒体。所以,Jim 可以为了选票放弃有利可图的化工计划,为了媒体造势制造了欧盟禁止英国香肠事件,为了保住官位放弃告发不道义的军火交易。可以叫嚣为了民众的隐私权而放弃大臣的生命,又在得知自己在暗杀名单之后转而支持电子窃听。看 West Wing 和 News Room,我总是被主角们的正义感所感动。不过简单的正义邪恶无法解释复杂的世界。像 Jim 这种被调侃成是个良心未泯醉酒 的牧师才更加真实。

Jim 很妙的一个性格就是毫无主见。堂堂大英首相居然人云亦云,何其讽刺。可是这却是他能被钦定为首相的重要原因。大部分时间被 Humphrey 拉着鼻子走,被定性为「malleable, flexible, likable, no firm opinions, no bright ideas, no strong commitments, without the strength of purpose to change anything, one who could be manipulated — professionally guided,」,深受公务员的喜爱。所以才能被内定黄袍加身。不过在为了争权夺位时展现了杀手本色非常惊艳。毕竟 “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能让 Jim 太窝囊了。

三人行最后一位 Bernard 身处 Humphrey 和 Jim 夹缝之中,小心翼翼的侍奉两位大佬。 追求句法语法严谨却又总能在关键时刻语出惊人,画龙点睛。Bernard 常常会从普通人的视角提出问题,进而接受 Humphrey 和其他高官的教育。这种设置可以让编剧有很多机会解释一些荒诞的观点和一些常规的操作。比如操纵民意调查,成为道德真空。

剧中大部分时间是三个男人一台戏,不过也有以为精彩的女性角色。Jim 的太太 Annie 就是其中的亮点,她总是不遗余力的吐糟 Jim ,贤内助的同时偶尔还会耍些手腕,比如深夜教唆 Jim 打电话吵醒 Humphrey。还有 Dorothy,Jim 的政治顾问,也是少数能在剧中可以压倒 Humphrey 的角色。

陈佩斯说喜剧都有一个悲剧内核。的确如此,看 30 多年前的讽刺还能完美的适用于现在,捧腹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世界并没有改变,甚至有可能变得更糟糕了。政府依然低效,政客依然虚伪。而且不限于所谓的政府「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有派系,有分歧,有阴谋诡计,有落井下石,有争权夺利。不过就像剧中人一样潇洒的一笑置之就不错。这是喜剧,是悲剧,更是纪实。这已经我最喜爱的电视剧之一

参考

  1. ^ 这个形象深受东方青年的喜爱。

知乎用户 梅塞纳斯先知 发表

伯纳德:汉弗莱爵士,我以为英国是真正民主的政体。

汉弗莱 · 阿普比:当然,当然,如果不考虑政党之间除了席位上的区别只存在收入来源的区别,不考虑金融集团和文官集团间交换的香槟酒,不考虑工业董事会里时刻为退休公务员准备的席位,不考虑工会领导人与政府的积极合作和对工人的打压,哦,当然,还要不考虑女王陛下、上议院、帝国法官以及警察部门无可指摘的中立性。

伯纳德:哦,那英国岂不是最不民主的国家?

汉弗莱:哦!伯纳,你怎么能这么想?世界上还有美国、欧洲大陆的金融财阀、人民民主国家集团、印度的湿婆党河拉丁美洲国家呢!

伯纳德:啊,这样的话,英国岂不是最民主的国家。

汉弗莱:我可没这么说。

伯纳德:那您的意思是?

汉弗莱:非洲还有原始部落呢。

知乎用户 路过烟雨 发表

《是,大臣 第一季》9.5

《是,大臣 第二季》9.5

《是,大臣 第三季》9.5

《是,首相 第一季》9.5

《是,首相 第二季》9.5

薛家燕吃下史蒂芬周递过来的黯然销魂饭,她在叉烧上打了一圈滚,站起来流泪满面,又陷入纠结,「为什么要让我吃到这么好吃的炒饭?如果我以后再也吃不到该怎么办?」

我比她豁达。《是,大臣》系列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佳剧集,我认为往后也不大可能再有谁后来居上 ,这只让我感到欣喜。

优秀的作品,是你丝毫不觉得观影的时光虚度,你与之共情,觉得悲戚或者欢喜。

更优秀的作品,是你抓耳挠腮,激动难耐,欢天喜地,你爱这乍见之欢,恨不得每看一遍都消掉记忆,从头来过。

但说不定也有这样的作品在等着你,从开始就一见如故,且往后一直久处不厌,于是你反而不骄不躁了,你知道你会收藏下来,然后翻来覆去地看。

我有时候俯视,摆出姿态,挑挑拣拣,言多刻薄。

有时候平视,如平辈座谈,杯盏来去,总有新发现,写这一类的影评时如果有闲有心,偶尔就写出了好文章。

仰视的时候往往说不出话来,这时候意识到自己毕竟读书太少,否则怎么脑子里翻来覆去,无非就是,「他妈的,怎么可以这么牛逼?!」

所以我决定抄台词来凑数。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安利之道。

不过抄台词之前稍微说明一下剧情梗概——

整个系列的剧情其实很简单,新当选行政部大臣的吉姆是个记者出身满脑子理想主义的政客,踌躇满志的他将迎头撞上由行政部常任秘书长汉弗莱领衔的公务员体系,哈克以及他的公派私人秘书伯纳德将在汉弗莱的调教玩弄下一步步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客,乃至于经过一番权力角逐当上了英国首相。

吉姆蠢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典型的政客,选票高于一切。

汉弗莱奸滑,有时候所作所为堪称国蠹,他是整个公务员系统的捍卫者,使其低效,却也使其稳定。

伯纳德小透明,总是默默围观,犀利吐槽,他的冷笑话是绝佳的氛围调节剂。

哈克:典型欧共体官员什么样? 意大利人的组织能力,德国人的弹性,法国人的谦逊,再加比利时人的想象力,荷兰人的慷慨,还有爱尔兰人的智力水平。

——————————————————————

吉姆:我什么时候才有时间答复这些信件?

伯纳德:您得知道,其实您不用回。

吉姆:不用吗?

伯纳德:要是不想回就不用回。可以草拟一份官方答复

吉姆:官方答复是什么意思?

伯纳德:就是回复「大臣感谢您的来信」再说些「正在考虑中」这样的话。要是您觉得一样,也可以说些「正在积极考虑中」这样的话

吉姆:有何不同?

伯纳德:「正在考虑中」意思是文件已经丢了,「正在积极考虑中」的意思是我们正在找。

——————————————————————

伯纳德:一个耗资 7400 万,占地 9 英亩,地处市中心的大工程,怎么捂得住?

汉弗莱:通过《官方保密法》

伯纳德:怎么保密?这可是个大工程。

汉弗莱:那它就是个大秘密

伯纳德:但你怎能用《官方保密法》保密众所周知的事情?

汉弗莱:伯纳,《官方保密法》不是保护秘密的,是保护官方的。

——————————————————————

电话接外交部

吉姆:马丁(外交大臣),布兰达这事怎么办?

马丁:怎么回事?

吉姆:那里发生政变了。

马丁:你怎么知道?

吉姆:都上电视了,你不知道?你可是外交大臣。

马丁:是啊,可我的电视机坏了。

吉姆:电视?你不是有外交部电文么?

马丁:电文总是晚到,我都是从电视上看国际新闻的。

……

吉姆:好吧,有进一步消息就告诉我。

马丁:不,还是你告诉我吧,你有电视。

……

……

吉姆:马丁告诉我,布兰达的新总统已经宣布有意于下周访问英国,跟他前任的安排一致。

伯纳德:看来外交部总算得到消息了。

吉姆:其实,不完全是。是马丁的司机从汽车收音机里听到的简讯。

——————————————————————

吉姆:外交部应该亲欧洲吧?

汉弗莱:是,也不是。外交部亲欧洲,实际上是为了反欧洲。我们团结在这一理念之下,保证共同市场不能形成。所以我们打进去。英国的外交目标 500 年来没有变过: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因此,我们联荷兰制西班牙,联德国制法国,联法国和意大利制德国,联法国制德国和意大利,分而制之。一贯效果很好,为什么要改变?

吉姆:这都是老皇历了吧?

汉弗莱:对,也是现行政策。我们得打进去,从内部攻破。我们施加过外力,没有成效。现在可以从里面把它搅成一锅粥了。挑德国反法国,挑法国反意大利,挑意大利反荷兰,外交部高兴坏了,光辉岁月又回来了。

吉姆:但我们都忠于大欧州理念吧,不然为什么要增加成员国?

汉弗莱:一个道理,就像联合国,人越多,嘴越杂,就越发鸡毛蒜皮。

吉姆:这也太世故了吧。

汉弗莱:是的,不过我们一般称之为外交,大臣。

——————————————————————

有四个词能让大臣采纳提案,快捷,简单,时兴,便宜。

还有四个词能让提案被大臣否决,复杂,耗时,昂贵,争议。

要彻底排除被采纳的可能,就得说这决定有魄力。争议只表示会失去部分选票,魄力表示会失掉整个大选。

——————————————————————

汉弗莱:监视是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必备武器。

吉姆:你不是把政客归为有组织犯罪吧?

汉弗莱:也打击无组织犯罪,当然。

——————————————————————

汉弗莱:跟公务员不一样,大臣是随机抽取而来,全凭首相一时兴致,报答他们莫须有的贡献,或者为避免任命真正的贤才。不是说您 大臣 您当然值得信赖,这么说吧,您几乎可以当公务员了。

吉姆:是夸我吗?

汉弗莱:是的,大臣,最高的赞赏。

——————————————————————

(第三季的结局,此时首相空缺,吉姆忧心自己可能被发配去欧共体。)

吉姆太太:这个职位怎么样?(指英国驻欧共体官员)

吉姆:惨透了。跟英国政治完全隔绝,比领爵位还惨,永世不得翻身,要想回来除非自己建个党。

吉姆太太:这工作具体干什么?

吉姆:身处恐怖的欧共体官僚中心,铁饭碗,每年薪水 5 万磅,报销 2 万磅,香槟,龙虾,周游列国, 高级酒店,豪华轿车,私人飞机,午休时间,比利时海滩度周末。

吉姆太太:我们去看看吧?

吉姆:…… 好啊,偶尔失败一下也不错。

——————————————————————

伯纳德:太阳报特别询问,您能否站在驴子中间拍照。

吉姆:驴子啊,你说呢,伯纳?即使太阳报动机纯良,侦探报也会大做文章,比如首相和其他驴子。

伯纳德:是,他们会这么说,大臣。

吉姆:或者核心内阁会议。

——————————————————————

吉姆:你不在乎?

汉弗莱:职责不要求我在乎,那是政客的事,我是执行政策的。

吉姆:就算你认为政策不对?

汉弗莱:政府政策几乎都不对——不过执行圆满。

伯纳德:如果我们的工作是执行政策,我们不该相信它们吗?

汉弗莱:真是异想天开,我过去 30 年服务了 11 届政府,如果我相信所有那些政策,我会强烈反对加入共同市场,又强烈同意加入共同市场;我会坚信钢铁应该国营,并且私营,并且收归国营;死刑呢,我会热烈支持保留,又强烈要求废止;我会追随凯恩斯主义,弗里曼的主义;主张保留并取消文法学校;狂热于国有化,醉心于私有化——不过总之,我会语无伦次,并且精神分裂。

——————————————————————

吉姆: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人都有优点。

记者:除了法国人?

吉姆:除了…… 额,甚至包括法国人。

——————————————————————

汉弗莱:我们国防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伯纳德:保卫英国。

汉弗莱:不,是为了让人相信英国受到了保卫。

伯纳德:让俄国人?

汉弗莱:不是俄国人,是英国人。俄国人知道没有。

——————————————————————

导演:太棒了,首相,只有一点,您要戴眼镜吗?

吉姆:你觉得呢?

导演:随您,戴上它,您看上去威严而果断;不戴它,您看上去真诚而坦率。

吉姆:我想看上去威严又真诚。

导演:您只能选其一。

吉姆:我可以先不戴,等开始演讲的时候再戴上。

导演:这只能显得您优柔寡断。

伯纳德:单片眼睛怎么样?

——————————————————————

显然,外交部会给他三个选择,其中两个实际上完全一样,第三个则完全不能接受。比如轰炸华沙或者入侵法国。

——————————————————————

外交部应对危机标准处理策略,四阶战术:

第一阶段,我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第二阶段,说也许有事发生,但是我们最好静观其变;

第三阶段,说也许应该行动,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第四阶段,说也许当初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经太迟了。

——————————————————————

吉姆:媒体的事我不用你教,报纸读者我最熟悉了。

镜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在治理国家的人,

《卫报》的读者是自以为应该治理国家的人,

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真的在治理国家的人,

每日邮报》的读者是治理国家的人的夫人,

金融时报》的读者是手里攥着国家的人,

《晨星报》的读者是想把国家交给别国治理的人,

而《每日电讯报》的读者觉得我们正被别国治理着。

汉弗莱:首相 那《太阳报》的读者呢?

伯纳德:《太阳报》的读者不在乎谁治理国家,只要她有一对大咪咪就行。

知乎用户 笑着抬头汪 发表

几乎所有的现实问题都能用 “这集我看过” 来描述

知乎用户 赵葰 发表

神剧

聊举一例

知乎用户 JekyllHyde​​ 发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

这是一部披着喜剧外表的政治悲剧,表现了选票制度下英国政治体系永恒的荒诞

本剧的矛盾聚焦于一点:

政治愿望和行政意志的交锋

作为一个政治家,哈克的需求很简单:

选票

而作为文官体系,他们的诉求也很简单:

稳定

为了追求选票,政客们需要看起来在寻求变革;

但在文官眼中,这种为变而变是不可靠的:

我过去 30 年服务了 11 届政府,如果我相信所有那些政策,我会强烈反对加入共同市场,又强烈同意加入共同市场;我会坚信钢铁应该国营,并且私营,并且收归国营;死刑呢,我会热烈支持保留,又强烈要求废止;我会追随凯恩斯主义,弗里曼的主义;主张保留并取消文法学校;狂热于国有化,醉心于私有化——不过总之,我会语无伦次,并且精神分裂

在西西弗式的不断把巨石推上山顶,但是巨石又滚落下来的循环往复中,我们的主角詹姆斯 · 哈克阁下从一个《改革》报总编辑成长为了伊斯灵顿男爵、嘉德勋章获得者、枢密院成员、牛津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还成为了牛津有史以来第三个以其名字命名学院的人

但他有真的做成过什么事情吗?

除了让内阁出一个厨子给自己做饭外,各项改革永远都在酝酿中,总方针看起来已经今非昔比,确立了新的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升华,社会结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地缘政治面貌也只是看起来为之一新而已。

可塑性强、灵活、随和、立场不坚定、观点不突出、思维不敏锐、没能力改变现状、公认的好操纵、懂得接受引导,将国家大事留给专家处理而被公务员钦定当首相的哈克,最终却成了丘吉尔之后最伟大的首相,实在是一种黑色幽默。

而大英绅士汉弗莱爵士呢?

他的一生中从未有过任何的信仰,哪怕知道社会保证金的症结所在也因职责要求他不追求道德,而只追求稳定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预防混乱,制止分裂、屹立不倒而固执地寻求不变,最终甚至导致有着从龙之功的他和吉姆在最终连明面上的信任都几乎丧失殆尽,晚年终因 “老年精神错乱” 的理由被送进圣迪姆那医院里度日。

那么未来的文官长,巴斯勋章爵级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伯纳德 · 伍列爵士呢?

作为一个被文官系统和政客同时看好的、永远能够站在 winning side 的年轻一代文官,发迹却是因为彻底地抛弃了自己的良心转而选择成为一个道德真空,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

把一个人才凋零到不得不把反对派马丁和吉姆放在外交部和行政事务部这样的高位的小党派发展成一个拥有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并熬垮了最后一个竞争对手——副党魁雷酒驾撞翻了一辆满载核废料的卡车不得不辞去内务部长的职务时安然退休的政治狠人 PM 呢?

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改变赋予其权力的体制。最后,在查找资料途中心脏病突发而亡,回忆录无缘出版,爵位也没了着落,国葬还变成了非正式的会场。

上帝叫我上帝的阿诺德爵士呢?

**一个深刻意识到公务员(或者说整个英国的文官制度)和政客群体是一个共存的关系的终极大 BOSS,**能够灵活且又狠辣的假借 PM 之名:

  • 在罢工出动配机关枪的军队
  • 在南非回复海军基地
  • 马岛的战略决策

却也只是关心同僚甚于英国的未来罢了。

最终,所有人都得到了名声、荣耀和显赫,却没有人在意交易的耗材——即便顶级耗材如温赖特女士,也在最终被哈克阁下因自保而抛弃。

正如哈克披露的日记的最终章所述:

突然,我从未像现在这么清晰地发现,尽管我偶尔也能取得政策上的胜利,做一些小的改革,或者被人用无关痛痒的小事纵容一下,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什么也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编剧们查阅了 1956 年的报纸,发现英国报纸关注的是中东武装冲突升级、以色列是否会和邻国打仗、英国是否该属于欧洲、英美特殊关系、国防预算、对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 / 物价停滞 / 物价飞涨的恐惧、失业问题等等;

1986 年夏天编剧们动笔写 “首相” 时,英国报纸关注的依旧是中东武装冲突升级、以色列是否会和邻国打仗、英国是否该属于欧洲、英美特殊关系、国防预算、对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 / 物价停滞 / 物价飞涨的恐惧、失业问题等等;

而到了 2022 年春天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英国报纸上关注的仍然是中东武装冲突升级、以色列是否会和邻国打仗、英国是否该属于欧洲、英美特殊关系、国防预算、对通货膨胀 / 通货紧缩 / 物价停滞 / 物价飞涨的恐惧、失业问题等等。

一九八七年早春,是为伊丽莎白二世三十四年的末尾,丁卯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天气令人满意,实际上我们的大英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首相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内阁秘书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是,大臣》和《是,首相》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伊丽莎白二世丁卯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知乎用户 Jacky 发表

据说聊政治的时候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这部剧的,一种是没看过的。

是我的下饭剧、宵夜剧、跑步机剧、泡澡剧。因为太喜欢,又看了同名原著比对。

看此剧(书)你可以了解:

1、文官体系下公务员对国家的影响究竟能有多巨大

2、危机如何倒逼政绩

3、同僚或上下级之间如何互相挖坑跳坑自救互救(看了此剧我深感在正确的时间 “给人添堵” 竟也是一种厉害的职场技能)

4、如何善用媒体刷脸、平事

5、最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语言

对真正的高手来说,语言绝非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简单,它同时是掩饰、粉饰各种思想和意图的工具。成功人士通常无师自通这一技能。

分享下我看 N 遍剧都还津津有味:

第一遍、看剧情

第二遍、看英式幽默

比如各类对白,吉姆说,“你不能跟着你的良心,因为它可能不跟你同路。”

公务员说吉姆,“他没受过高等教育。”(吉姆毕业于 LSE,而非牛津剑桥)

第三遍、练听力

第四遍、这个时候,可以笃悠悠欣赏演员精湛的演技

第五遍、看服装

所有人都把三件套穿得潇洒自如,口袋巾和领带的配色也很妙。

我觉得这部剧(书)中几乎所有人都具备一种天赋——Flexible——拥有道德,但道德立场并不坚定。拥有执政信仰,但此信仰同样左摇右摆。

一句话,这是一部 “开得起玩笑” 的豁达之作。但聪明人里绝不可能只有厚黑,我们还是相信理想主义的存在。

知乎用户 天 DI 发表

反正国际上一有大事发生大家就要去刷一刷这剧。

ps:如果大明王朝 1566 也能用武林外传的方式讲出来,或许收视率就不会那么低了。可惜我国似乎没有这种编剧。

知乎用户 北条泰时​ 发表

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

我服侍的 Jim 大臣已经于 1995 年故去了,而我本人在 2001 年也继续到另一个世界追随他了。

我俩都是出生于 1926 年之后,很遗憾,为女王陛下的万岁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知乎用户 小鱼泡泡吃汤圆 发表

首相那一部里的,汉弗莱和弗兰克要给公务员加钱,但是被女顾问给怼的没话说。阿诺德给支招——把部分公务员给 “辞掉”,做原来同样的事,但是不叫公务员——说了一大堆,三个字足够解释的明明白白:“事业编”。

同样是首相里的,一个教授给哈克说要改革政府,方案就是以两百人(具体数字记得不太清楚了)为一个团体,从中选出一个代表,这个代表再为这两百个人提出对他们有利的提案。而这个代表只跟同团体的两百人有关系,跟代表本人是哪一派无关——如果不理解,参考 “一党制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大臣的最后一集,记者问哈克是否有兴趣参选首相。哈克用了一句非常复杂冗长晦涩难懂的句子,把他吟唱过的一句诗(作者是虎门销烟大英雄)给解释了一遍。

我有种感觉:现在的中国,就是没有了各种 “哈克” 的“汉弗莱集团”;现在的美国,就是没有了各种 “汉弗莱” 的“哈克集团”。

知乎用户 [已重置] 发表

《是,大臣 / 首相》系列的局限性

《是,大臣 / 首相》系列深刻地讽刺和批判了英国政治体制和官僚主义的问题,而且因为官僚主义的共性,其剧在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被誉为是 “神剧”,以至于常常可以用来影射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但它也是有局限性的。

《是,大臣 / 首相》系列的创作是英国 BBC 电台负责的,虽然说英国人自黑起来水平确实天下第一,而 “BBC 绝不会向政府屈服”,但是一切的一切终究还是有底线的。《是,大臣 / 首相》系列只是反应了英国的现实,并不敢真正掀了英国君主立宪体制的底。事实上,形成英国政府官僚主义横行的底子,就在于这种王室—政客—公务员的三元体制。在英国,公务员是没有党派属性的,名义上是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制定者,实际上却因为任何政策都要依靠贯彻落实,导致公务员其实成了利益集团。因此,政策制定是否符合公务员利益集团的利益,公务员集团对政策执行的积极与否,以及是否故意念歪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的成败。

而英国的政客更有意思,他们必须通过选举成为议员,才有资格被任命为大臣甚至首相。如果他们在自己的选区失利,那么他们不仅会被踢出议会,同时也会被踢出政府。这就导致了政客选票至上,唯选民是从的特点。事实上,不管是保守党还是工党,都民粹主义得很。只是工党占的是那些好吃懒做的民粹,而保守党占的是那些 “国民希望对外国人越坏越好” 的民粹罢了。

不同于美国。其实美国总统的形象,更类似于内阁秘书,是美国政府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有着很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可以跟国会没关系,最高法院也可以不鸟总统。而美国的国家体制显然不同,联邦政府的权限受限,而州政府和城市地方政府才是真正管事的,各州又自有州情在彼,根本无法跟英国的政治剧混为一谈。以至于后来在美版《纸牌屋》的改编过程中,还要营造一个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一名强势党鞭。

更不同于中国,公务员都集中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领导干部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事实上,按照中国的干部任用和选拔体制,根本就没有政客和公务员之分。“官”和 “吏” 的分界线十分模糊,基本处于县处级这一层面。所以在中国,政策决策和政策贯彻往往不会有什么冲突问题。当然也有的时候,当国家政策与地方或者部门利益相抵触,以至于出现通过 “过度执行” 这种念歪经的方式反对政策落实的情况,就与《是,大臣 / 首相》系列有类似之处了。另外,中国对待官僚主义,有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两套武器。这两套武器只要用得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官僚主义是不能纠正的。

《是,大臣 / 首相》还有个局限性,就是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现在也就是中国一个省的体量,其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都与某些人口和经济大国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在这样的一种体量下,英国人民的眼界其实是相当狭隘的。这种狭隘使得观众的理解能力严重限制了创作的活力。比如说大臣 S01E02 对 TPLAC 的吐槽,大臣看见的是花英国纳税人的钱给英国工人争取就业岗位,长远看还能绑住一个非洲石油出口国的外交政策,一本万利。而汉弗莱在这一刻却跟那些 “中或输” 们一样只看见了“撒币”。就是 BBC 本身的问题。媒体需要讨好观众,而观众根本就不懂那么复杂的国际利益纠葛。

因此,拿《是,大臣 / 首相》来影射讽刺其他国家的情况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样的体制区别。而不是真正被我忽悠成了 “半部英剧治天下”。

知乎用户 Edwars-Snow 发表

大臣不再,次长作古,秘书已去,女王依旧。

知乎用户 HippieJ 发表

一部看似 80 年代教学片的室内剧,新概念第~ 五~ 册的优美措辞和 RP 腔,这只是表面。其实是用通俗的方式演绎现代民主制度的缺陷。腐国作为最老牌的民主国家,用善于自黑的文化传统和一群敬业的演员奉献了历时近十载经典剧作,不时冒出的经典长句和对话在今天依然有效。当时和一位法国教授聊到该剧中的欧共体与英国关系。他说《里斯本条约》后,曾觉得这一看法过时了,但当英国退欧时,不得不承认编剧对英国政治传统的深刻理解。多看几遍之后,再看各种新闻报道,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知乎用户 天空中的一朵浮云 发表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留学生,对政治不甚了解,但是或多或少对英国的文化有一些感触。

英国是一个不太欢迎变化的国家,多少年了都不一定有明显的变化。社会福利待遇好,体制相对完善,人民老实,遵守规则,不会天天想着如何越界,当然也不听他们政府 bb。

伦敦消费水平非常高,吃喝出行费用胜过北上广。当地人其实不太喜欢去伦敦读书,觉得大城市又乱又闹腾,东西还贵。他们更愿意去一些在村子里的学校。可能这就是英国人的情怀吧,退休之后去田野,住一个小房子,每天散步~

所以当时看 Sir Humphrey 的时候,真的很有感触啊。笔挺的西服,举手投足优雅得体,没事喜欢秀单词量和英语水平。英国人确实很喜欢仪式感,当地的中学都是要穿校服 (西服) 的,没事喜欢一些板球或者橄榄球之类的运动。

虽然每次我都好奇 Humphrey 饭局的时候到底吃了什么,但是每次都只看见桌子上的花了哈哈哈,可能这就是他们喜欢的仪式感吧。

伦敦的学校和牛津剑桥整个画风就不一样。伦敦的学校很多都没有自己的地盘,学校的教学楼零零碎碎,中间夹着各种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上还有好多车。剑桥尤其安静,空气中充满着学术的气息。牛津虽欢快一些但是也比不上伦敦。所以怪不得剧中牛津的诸位大佬经常吐槽 LSE,哈哈哈。

知乎用户 吴桐 发表

就冲这种精辟的台词,满分

Stage one,nothing is going to happen.

Stage two,it may happen but we should do nothing.

Stage three,maybe we should do something about it but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Stage four,maybe there was something we could have done,but its too late now.

知乎用户 香酥辣 发表

我看了《是,大臣》之后,我对政府组织的理解更加的深入,事务官制度像是什么?一块拥有自我意识,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稳定的海绵,就是一个海绵宝宝

事务官制度的海绵特性在于他能吸收压力,承受一些错误的政策压力甚至能够反弹,当哈克首相说:“我们不需要三叉戟导弹,而我们需要二万的陆军” 的时候,用陆军解决失业人口,完成对青年人口的职业教育,小汉看到这个问题在于美国的想法,导弹基地的取消,未来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陆军不能产生核威慑,但是三叉戟导弹能。

美国的想法是盟国外交方面的考量,导弹基地是国内经济的黑洞,未来军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代表着未来,陆军不能产生核威慑,但是三叉戟导弹能是大国立身的根本,而首相考虑的是国内失业率, 最终这个政策不了了之,这就是事务官制度的海绵特性,他能抗压并能反弹错误政策。

他的稳定性是通过对比出来的,整体来看,英国的外交优于德国的外交,德国的军事优于法国的军事,虽然说,脾斯麦优于英国外交机构,拿破仑优于德国参谋总部,但是最重的胜利者是机构方。

个人总会死亡,死亡之后,会产生衰弱与效果的大打折扣,而机构会不断的产生新的执行人才,他的目标就是创建机构的最初目的,英国外交就是为了对抗法国,德国的参谋总部就是为了强大自身的武力,从效果来看,机构都很好的完成了其使命。

机构一旦成立,他就会主动的排斥非目标政策,在德意志王朝战争与二战中,英国会不由自主地坑法国,这就是一个外交机构的惯性,不自主完成机构成立的目标。

香酥辣:《是,大臣》影评 - 政务官与事务官

目的就是机构存在的必要,他会反抗,特朗普要与俄罗斯修好关系的话,这些研究机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这些研究俄罗斯的机构势必会反抗特朗普,这就是特朗普不光面对这民主党的反对还有美国许多机构的反对的根本原因。

关于自我意识的话,机构本身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说死的物体,但是他是由人组成,面对自己的上司,他会有倾向,这就是哈克大臣变成哈克首相的原因,机构本身更喜欢一成不变与不强势的领导者,讨厌强势者与改革者(哈克同一党派的外交大臣与财政大臣)。

对下,他会采取种种理由拖延,比如一开始面对哈克大臣,将民众希望办的事情,放在无关重要的压在最底下的红色箱子中,哈克作为一个内政大臣采取的非常多的改革,都许多的理由给拖延掉了。

事务官制度他不是没有生命与自主意识的,他会对一些政策作出用利于自己的改动,对于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政策用种种手段不执行,直接建议取消。

事务官制度的自我繁殖能力,只要是机构都有一个自我扩张的欲望,无论他是什么文化,什么条件,都会不自主的扩张自身,或者说要更多钱,《是,大臣》在公务员不断增多,当时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少。

社会产生了一个新领域,对应政府部门新产生一个部门来管理,包括一个新税收的开始征收,由那些人收,不够的话要新招多少人?征收与上缴部门该怎么分配?发生贪污行为,需不需要新增监督岗位,着要新增多少监督岗位?伴随着许多部门的争斗,因为这是人员扩编的理由,与金钱经费的来源。

当哈克首相要消减剧院经费的时候,从而使得文人对他赞扬,之后文人与小汉完成了一笔交易,小汉开始对首相的想法反击,在首相的幕僚提议下击破小汉的反击之后,文人屈服了。

事务官制度就像一块海绵,他是一块拥有自我意识,有自我繁殖的特性,稳定的海绵。

知乎用户 空语因明 发表

世界上第二无聊的剧

知乎用户 sghaiy 发表

我对这个系列的评价是三句话:

如果你此生看只看一部政治题材电视剧,那就看它。

如果你此生只看一部英国电视剧,那就看它。

如果你此生只看一部电视剧来学习英文,那就看它。

不世出的经典,剧作水平之高让人觉得此生难遇第二回。

作为喜剧,本剧的幽默非常高级,一般的黑色幽默在它面前都是战五渣,更遑论那些屎尿屁类的低俗手法。

作为政治剧,本剧对于政治的洞察和讽刺亦是登峰造极,很多桥段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所谓 “常看常新”,要知道这已经是三十年前的剧集了。

从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到现在,整个系列本人看过无数遍,基本上是想起来就刷一遍,可谓百看不厌。估计在剩下的人生中在下依然会反复看下去。语言已无法表达我对它的喜爱。此生能遇到这样一部剧,实在是幸事。

知乎用户 qing 发表

十年前看过,前两年复习过。十年前对于我这个媚洋崇外的人来说,看了这剧后豁然开朗。

道貌岸然;文明的外表贪婪的内心;一切以民主的名义 QJ 民意;误导性问题所得出的民意调查结果;挑拨离间其他国家之间的纷争使自己得利;想从一个国家身上得利益就盛赞对方(自动忽略对方任何独裁),得到利益后翻脸不认人用一切语言说你独裁;用慷慨大义的语言或行为来掩饰他的并吞或侵略行为;捧杀;棒杀;围剿杀;文明杀…… 等等等等…… 资本主义高层的本质,不过如此。各个政客都应该是奥斯卡得主。天下乌鸦一般黑。我觉得自家老祖宗很多话都是正确的。

看了这剧,我甚至觉得天朝的官员就是个演技不过关的抠图演员,让人一看就知道底的浅口井。当然,最中心的那些官们,也不是省油的灯。

治好了我的媚洋崇外,是这剧带给我的正面影响。同时也让我在看国际时事,想深点思考角度广点,明白了很多事情。

我建议所有国人都看看这剧,学会思考,有兴趣的甚至可以去学学外国的历史,会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知。

当然,这剧让我从此爱上英式英语,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小汉比的可爱之处,我也不多说了。从此我看了很多 BBC 的纪录片,名著电视剧等等,我也不多说了。。。

知乎用户 青龙卧墨池 发表

首先肯定是非常好的片子,其次要说的是,虽然这两部剧集到处讥讽英国政治制度的种种可笑之处,充满了自我嘲弄的意味,其实反过来是对这个制度一种晦暗的赞扬——明贬实褒。英国社会超过数百年的稳步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强盛,这个局面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这个制度仍然在合理地运转,片中很多时候都提到,很多制度里的细节与准则已经运行了上百年,但社会并未因此而腐朽,这就证明了其设计的合理性与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人类历史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完美的政治制度,英国这个当然也并非完美,所以剧中处处讽刺其中的荒谬之处,但讥讽可以,真叫英国人放弃这个制度他就万万不肯了,因为总体而言,历史证明了这个制度仍然还有生命力,并未阻碍英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仍然是人类历史上设置得比较合理的一个制度。

英国人对 “权力制衡” 的理解是胜人一筹的,我们都知道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英国这个制度很好的利用了公务员系统和选举人系统之间的抗衡来保持社会的活力与推进,设计者知道公务员系统必将导致惰性,懒政与不思进取,国家如果只有这个系统,最终必将堕入停滞与腐朽。因此就需要选举人这个群体来不断冲击,碰撞这个容易懒政的公务员系统——选举人几年换一批,他们急切需要证明给选民看,所以他们的新点子不停给公务员们出难题——大臣和首相不就是这样对付汉佛莱的吗?:)让他们穷于应付,不得不做一些事情,便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但选举人集团也有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总是要急于求成,取悦选民,所以有些选民喜欢但实际上不合理,破坏了社会进步的政策也会强行上马,社会反受其害——就像我们的换届一样,甲乙丙丁都来干几年,每人提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个口号响几年,最后对社会长远有利的事情一个也没干,都变成了空炮。英国的选举人群体自然也有这种毛病,所以这时候又需要公务员系统来制衡这些人,避免了他们的很多快餐式政策给早已确立的长期政策造成干扰。——总之他们相互协作又相互良性地制约,斗争,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各自的弱点,共同推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实在没法妥协的,还有国王呢!又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三权分立啊!:)

知乎用户 寺内正道​ 发表

堪称资本主义政治的小百科,我当时对这部剧只是在 b 站无意中看到了一集,就被深深吸引,然后整部剧刷了好几遍,可谓百看不厌,常看常新。

一部西方政治黑色幽默讽刺剧能在这边拥有大量的粉丝,无非就是内容引起了共鸣。全天下资本主义一个颜色,那部剧里面的政治讽刺内容,放到我们身边,居然契合的简直没有违和感。一四十年前的老剧居然在今天看完全不觉得过时,可见编剧水平之高。这部剧比《纸牌屋》之类的政治权斗戏不知道高明了多少。

话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部剧里透过笑声背后,我们看到资本主义政治中的种种虚伪,唯利是图,颠倒黑白,道貌岸然。然而尽管该剧里暴露了大量资本主义政治条件下民众的无奈,却也透漏出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这部剧里在完全遵循资本主义政治游戏规则的三个主角之外,还有大量的配角人物,其中不乏坚持理想信念,怀抱着对民主制度的自信而努力抗争的脊梁式小人物,即便这些人面对资本主义官僚机器的斗争宛如以卵击石,甚至会将自己碰的身败名裂,依旧不信邪的以自己的信念抗争着。比如行政事务部里面的那个戴眼镜的办事很认真明知不合群被排挤也要坚持改革要求的博士,比如宁可辞职也要在国外出书批判英国国内政坛的种种腐败和浪费的那个职员(可惜我这伪粉丝都忘了他们在剧里的名字了),比如那个坚决拒绝同流合污坚持原则的劳动大臣,还有那个面对政治权利压力坚决不低头的宁可以辞职抗争的化工企业老总等等。让人感到中国历史上有无数舍利取义的脊梁,西方也一样,正是有这种 “不合群” 的为理想主义而坚持抗争的人的存在,东方制度也好西方制度也罢,才有了继续健康维持下去的动力。

以下是我个人在知乎上看过的自认为最好的关于这部剧的评价回答,附上链接如下:

慕白:如何评价英剧《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这个评价里我尤其深表认同的就是那段 话:“对于我们这个国度来讲,这部上世纪 80 年代的剧集所表现出的对于政治的解构以及直面整个体制的大胆讽刺,即使对于我们现今来讲仍然太过超前。英国人将他们对政党政治、公务员体制、媒体乃至于更为政治化的外交政策以及与欧共体的关系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既是讽刺、批判,更多地则是对自身民主制度的自信。”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FEbhnA 发表

我只提一点:《是大臣》(《遵命大臣》)小说的译者

知乎用户 星空下的一缕阳光 发表

越往后看越心酸,有时即使金句频出,也笑不出来。

汉皮为了公务员的利益,哈克只顾选票。受伤的,大多都是人民。

但想到这是英国,就开心。

但想到这是政治,就心慌。

知乎用户 阿莫哦蕾蕾 发表

外星人要来地球的话,我推荐外星人看这剧。

知乎用户 君莫问 发表

迂腐中透着幽默,幽默中玩味出讽刺,讽刺中体会到深刻,不仅是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公务员体系的嘲笑,都还揭露了所谓政治的本质。其台词引经据典,充满人文哲思,恨不得每句话都一一记上小本本。再加上演员们(尤其小汉)精湛的演技加持,绝对算得上是传世的经典之作。

知乎用户 苏堤 发表

一个睿智权欲的男一

一个腹黑温柔的男二

一个呆萌可爱的男三 传说中的万能 cp 定则?

知乎用户 盐巴盐巴 发表

看第一眼时不觉得有什么,后来简直欲罢不能。迷人的英伦腔调,得体的西装革履,应接不暇的吐槽;可爱的跑题小王子,“不上报纸就感受不到自身存在” 的政客,腹黑万能的 “小汉”,祖师爷阿诺德,直白肤浅银行家,足智多谋女顾问;三个男人一台戏,各式人物悉数登场,内斗时各方牵制,对外时通力协作…. 天知道我要再刷多少遍才能爬出来。

ps:深深记住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知乎用户 不伤心 发表

如果这两部神作在国内受到热捧,应该就标志着我们的国民素质有了一个显著地提高。

知乎用户 青山如是​ 发表

除了神剧还有其他评价吗

知乎用户 catherinedidida 发表

这个套路我们屡试不爽啊,最近出的这些个事儿,那一件不是就出一些个人来,解决了~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虽然大部分都夸赞了:这些剧揭露了很多。

但,幽默、值得深思的表达方式,只会对本来就会自我领悟的人起作用,而且也更多会让这些能自我领悟的人,恐惧、屈服、依附。

●真正的社会反抗,一般都来自于无知、愤怒。

知乎用户 刘舒涵 发表

相见恨晚!

时代更迭,沧海桑田,而唯有人性不变。我想这就是这部剧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原因吧。这部剧让我能从理论之外的角度了解政治和民主 (不得不说黑的飞起),并深感历史就是个圈。

祭图一张,缅怀 Paul 和 Nigel, 希望 Derek 健康长寿,感谢你们的精彩表演!

知乎用户 邢永伟 发表

和苏联笑话一样,政治领域中的双子星

知乎用户 xin Tang 发表

当年英国就能拍的内容我国现在都拍不了。

知乎用户 萨路斯 发表

知乎用户 Bruce 发表

除了看剧,真心建议 YM 的忠粉们看看这部剧的原创小说。《是,大臣 — 一位内阁大臣日记》(学林出版社,1992 年上海),当然最好是英文原版。

知乎用户 鄙板姓许 发表

Appalling! Courageous! Yes, Prime Minister!

扮演 Bernard 的演员 Derek Fowlds 前几天逝世,享年 82 岁。

知乎用户 温恭良 发表

能写出一个不甩段子的喜剧足以称为优秀

能如此深刻的揭露批判官僚政治的剧亦是举世罕见

能让人看着这帮人搞阴谋和利益交换还能笑出来,那这部剧足够被称之伟大

比较可惜的是这部剧没能在批判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然我觉得这部剧即使在社科 / 文学史上都是无法被人忘却的一笔

知乎用户 伏枥听雨​ 发表

大概是英国这个前世界第一的国家,二战后这几十年创造的最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我也想不出这几十年英国还留下了其他什么伟大的文化遗产就是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8519b 发表

第一遍看是搞笑剧,

第二遍看是讽刺剧,

第三遍看才发现,这居然是个纪录片。

知乎用户 巴黎大主教​ 发表

附上豆瓣对这部电视剧的巧妙理解

而我的评论是

豆瓣的跪舔一族永远能让我感到有趣,我真的好奇。每天为我提供诸如是首相 / 是大臣能给中国人给宪政作宣传等有趣的文字让我开心,我的抑郁症被您们的好意治好了很多。但鉴于这是我的论文题目啊,我想我必须对此做一点友善的建议,至于用词和用意,请您千万不要误解我善良的用心。毫无疑问啊,得出这种结论的人肯定是在认识上或者意识犯了错误的,如果您是理解能力的问题,那么有这种观点的人,您应该做一下考研英语阅读,考研英语阅读是目前国内最能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考试,如果是屁股问题,那真抱歉了,我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全球首例换头术手术还没有成功,不然得建议您做一个。

知乎用户 小黄鸡 发表

正在补剧中,已经看完圣诞特辑啦!

不过虽然是个喜剧而且配合 B 站弹幕看更加停不下来,但是越看越觉得…… 难过?

知乎用户 若水不腐 发表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因为既视感太强,所以好笑。

因为无力改变,所以悲剧。

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现实反复上演,只能期待谁先突破这个局限。

知乎用户 熊议会 发表

和平演变神剧,每引用一次,每点赞一次,都为和平演变添砖加瓦。

因为能把这个系列单纯当西方反面教材看待的人,微乎其微。当你被洗脑到将其当作理所当然的时候,甚至将其等同半部《论语》的时候,思想钢印完成。

知乎用户 我到不了 发表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的观点大概是:资产阶级会将阶级的利益或绑架或伪装成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国家就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政治笑话与政治剧情最有趣的点就是在于他揭露了这句话的含义:

从第一只人猿爬下树木,走上非洲的大地,再到走出非洲,建立部落、国家、王朝以及工业革命。人类的科技从使用火种到登陆月球,工业与科技都实现了飞速前进,但统治阶级那点儿肮张龌龊的本质却贯穿着人类历史。

用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用黑格尔话说:“人类唯一的教训就是从来不吸取教训。”

这就是政治笑话或者政治剧情的**妙点,**无论他发生在哪一个时代,你总是能从现实之中找到他的影子。

无论是较为保守的《人民的名义》,较为主流的《觉醒年代》,还是喜剧荒诞派的《是首相》,甚至历史剧《大明王朝 1566》,以及朴素的苏联笑话,你都能找到影子。不信?我举几个例子:

《是首相》:

我们坚持四阶战术:

第一阶段,我们宣称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第二阶段,我们说也许有事发生但我们不该采取行动。

第三阶段,说也许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但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第四阶段,也许当初我们能做点什么,但现在已经太迟了。

苏联笑话:

话说勃烈日涅夫同志当上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将在乡下的老母亲接到了莫斯科。老太太来了以后,勃列日涅夫得意洋洋地向老妈展示了一番自己的豪华别墅、高级汽车、名贵家具等等,展示完了后,勃列日涅夫问老太太这一切如何?老太太说:“儿子啊,这一切都很好,但是,共产党来了你怎么办?”

《大明王朝 1566》:

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

-– 郑泌昌

“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 严嵩

“再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赵贞吉

走向共和》:

慈禧: 要是我的生日过寒碜了,不仅我的面子没地方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同治中兴以来的气象都跑哪去了?这样一来,不单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伊藤博文:“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中堂外交前辈,两国力量相等,外交就是力量。两国力量悬殊,力量及时外交。这才是外交上的规矩”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孩子不识字,所以不用上学堂,话说八道。正因为不识字才要上学吗!所以有人说,老百姓的素质低,不可实行民权,这就跟孩子不识字就不用上学一样的荒唐可笑。”

慈禧谈义和团:“若是不能善加利用可不得了,那可就是洪水猛兽啊!可要用好了呢,起码是几十万的人力,若真是外交上跟洋人崩了,真的打起来,他们至少也是能消耗洋人弹药的炮灰。”

建国大业》:

袁世凯:“大总统坐着是硌屁股,硌屁股我也要坐!”

冯玉祥骂老蒋:“黑暗哪!不打着灯笼,我找不着道!”

《人民的名义》:

坦率地说,我们的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素质了。

天下粮仓》:

“阴兵借粮,火烧粮仓!”

《让子弹飞》:

师爷:“一百多年冤鼓没敲了, 把鼓露出来, 指不定多大冤屈!”

张麻子:“一个恶霸碰上一个土匪,多简单的事,让你们弄得烂七八糟的。”

一步之遥》:

“官升的太快了,咱都是暴发户!”

“你一满人,还感谢大清亡了国?”

“哎!我现在是法国人”

邪不压正》: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你写日记吗?”

“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

“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下贱。”

茶馆》:

“我打不了洋人,还打不了你?”

“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

焦裕禄》:

吴县长:“饿死几个人算什么?关键是咱们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80 年代中,中国曾引进《是,大臣》第一季,由中央电视台负责中配,在播到第 6 集时被临时叫停,从此销声匿迹…… 直到破烂熊在 21 世纪初将其重新翻译。

知乎用户 草色遥看近却无 发表

半部英剧治天下不现实,但半部截图混个键政圈还是可以的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用武林外传的方式讲大明王朝。

知乎用户 我去给你买个橘子 发表

对英美国家面对疫情时的费拉不堪做出了精准的解释

知乎用户 其兴也勃焉 发表

看完这部剧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别看哈克无能又虚荣,如果没有他这类从体制外塞进去的人搅和搅和,想要让公务员体系自己主动改革(尤其是改革他们自己)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若联想起最近浙江的事,又只觉前狼后虎,使人不胜唏嘘。举目四望,不知何往才是正途。

知乎用户 片桐羽入 发表

看了之后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个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才发动那件事,为什么他说那件事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两件事之一

知乎用户 初日照高林 发表

只想吼一声:谁有资源?


最新更新,已经找到了资源,看了第一集就爱上

知乎用户 Heythere 发表

初闻不知剧中意,再闻已是剧中人。虽然已是剧中人,还要再看剧中剧。

知乎用户 Hecrane 发表

不光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男人也可以,而且场场还都是好戏。

知乎用户 杜丘 发表

英国版劣化版《金瓶梅》。

看的人头痛,还是《金瓶梅》好看。

知乎用户 依旧讲故事的夕瑶 发表

每看一次大笑之余都会从心底里感到悲哀 这大概是政治讽刺剧的最高境界了

看着他们三个人的转变 真的是笑着笑着就想哭

当之无愧的神剧啊

知乎用户 fjingj​ 发表

诠释了好的幽默是长什么样:乍看意料之外,续觉情理之中,再想意韵绵远回味无穷…… 然后想一次笑一次,哈哈哈,好逗… 哈哈哈….

卒。

知乎用户 天机在哪里 发表

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电视剧……

知乎用户 张大千 发表

我的最爱

知乎用户 云游四方漫步天下 发表

一贯的回答是,尽管一个人不某其位,他仍以造福国家为己任,若是众望所归,唯有上台才最能造福国家,他也只能担起责任来,完全舍弃自己的私心。

知乎用户 XLLL meca 发表

笑中带着深刻,还能对现实有启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0na2l 发表

被一群七字狗毁了的剧 天天拿剧的截图讲道理 和日剧法学家一样 英剧政治家

知乎用户 陈靖 发表

我只从一个非常微小角度来谈一谈我对这部剧的看法:罐头笑声。

这部剧如同其他的室内喜剧一样,在笑点的部分配有罐头笑声。但这部剧它的笑点是非常多样化的,有突然的爆笑,有开怀大笑,有触类而旁通之笑,也有忍俊不禁的失笑。

但我在笑的时候,经常发现我自己笑出来的方式,和所配的罐头笑声几乎有着一模一样的方式和节奏,而这些罐头笑声彼此之间也几乎很少单纯重复的。这说明了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人员,即使是负责配笑声的员工这样一般认为不太重要的成员,在 40 多年前的创作里,可以把今天的我的情绪掌握得分毫不差。

这种穿越了时空的情绪统治力,让人觉得这真是令人敬畏的创作团队。

知乎用户 一穷二白​ 发表

如何评价?这是不世出的杰作,真正意义上的官场现形记 + 百科全书,具有恒久的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话说机关工作这么多年,我只给极为有限的极个别人推荐过这部剧集。

知乎用户 Florian Geyer 发表

据说半部 ypm 可以治天下

知乎用户 刘翼龙 发表

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感觉美国版的纸牌屋在政治讽刺上比这英剧弱了几条街,剧里头对政治的理解很是刷新群众的三观,群众总算可以打开天眼看世界了(天:你还想看世界,今天你想看世界多么大,明天你…)

虽然很多问题是欧美那边的,比如强势的工会,天天罢工,直到现在也有不少罢工的新闻,比如黑人难民啥的。但很多问题其实也共通,比如政治的考量、捂盖子、转移焦点、双标。 我国相比而言,毕竟政党独大,并不担心什么选举之类的东西,也就不需要特意去讨好民众,反而因为晋升指标,要去创收,所以也有什么黑心厂家、食品安全,乃至现在的房地产事业。

知乎用户 棉花糖 发表

看多少遍都不会腻的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政治讽刺上的不可超越

最爱

知乎用户 黄莫林 发表

人和电脑上的 360 就像是哈克和汉弗莱。不同的是我勉强能驯服好 360,而我妈只会被 360 领着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dbq 我腐眼看人基 大臣和常务秘书 cp 感爆棚

Hacker 的虎牙太可爱了

知乎用户 蛮大一颗树 发表

永恒的经典!刷一百次仍觉得是经典.

知乎用户 chen 发表

是喜剧,但流露出无处不在的真实。

知乎用户 洛衡 发表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一部恐怖片。

恐怖之处在于大部分事情都是真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jN99e1 发表

好多人关注点不是官僚,而是民主与专制!

可以说这个剧集很成功。

知乎用户 ufozhou 发表

很好的政治讽刺喜剧

好到我都以为是 Chanel4 去拍的而不是 bbc

知乎用户 Michael Li 发表

以前看,看不懂。现在是越看越爱看。

原来搞政治,我们真的是小白!

知乎用户 Alexandria John 发表

不是 “建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水平嘛?

知乎用户 躺着中枪小白兔 发表

人性中官僚主义那一部分的完美揭露。

知乎用户 威观经济 发表

纸牌屋更耐看,口语也更好听,哈哈哈哈哈

知乎用户 格拉摩根伯爵 发表

可以用来吐槽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新闻,不管是现在的武汉日记、暗杀苏莱曼尼、关闭休斯顿领事馆还是久远一点的,比如李承晚逃离汉城或者水门事件的决策过程之类的都可以用这部剧来吐槽

知乎用户 八条大都 发表

任何评价在这部神作面前都自惭形秽

知乎用户 苏洛云 发表

16 年英国脱欧时初识本剧,20 年英国正式脱欧还在继续细品本剧!

知乎用户 念雪到天明 发表

至少领先中国艺术 200 年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政治内核的诸多无能,百姓的诸多无知。

而看完这部剧的百姓要么依然沉醉于选票,以为自己手中的选票能改变什么本质的东西,要么就是开始各种恨国阴阳怪气的指骂谁比谁还不如。

民主制度啥都不好,但唯有一样,对治下百姓的教化性极高,稳定性高。即使什么都没改变,但只要换了一拨政府就一切重开,百姓也安于选票的表演。至于我们的制度的黑暗和缺点大家也都一清二楚。

政治,本质难逃贿赂或臃肿。谁也不要说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一般般吧。

每集都一个套路…… 交换利益。

仅此而已。

剩下的内容都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当一个日常吐槽节目看看就好了。

知乎用户 祝允揆 发表

你所看到的,就是正在发生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了几集,觉得 1984 还挺好的。

知乎用户 名宿 发表

我觉得这剧被严重过誉了,全片都是一个套路,就是 “利益交换”。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英剧《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知乎用户 绝了 发表 剧中有自评。 这是一部公平的讽刺剧,什么都黑,包括剧组自己和观众。 知乎用户 乔加西 发表 忽然觉得 “三五人千军万马,七八步万水千山” 不仅仅可以形容戏曲 知乎用户 三月 发表 前面很多人提过了,《Yes, …

地方财政,发不出工资,是普遍问题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地方财务绝对可以发得起工资 前提是砍掉所有灰色支出 举个栗子 西北某村,文化广场和水泥路 12 年 500 多万修好 15 年大雨,文化广场发生轻微塌方 维修费 50 万 19 年文化广场再次塌方,甚至影响到部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