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芯片行业到底哪一具体环节被卡脖子了?
知乎用户 郭某某 发表 大家看的报道大多数都在说光刻机啊,EDA 啊卡脖子,业内人士跟你说,每一个环节都在卡脖子。。。咱一个一个说: 1、外延材料:这玩意是器件性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他决定了器件的本征特性。之前基本上是靠进口,现在国产原片 …
我不是写过自己在 ASML 做算法的经历吗?
于是就有很多人留言,问我能不能把中国的光刻机做出来?
这可真是太瞧得起我了。
别说是我,就是把 ASML 整个算法组搬过来,恐怕都没用。
为什么没用?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概念,工程、技术、科学、数学都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
我之前用电脑用得腰酸背疼,颈椎腰椎都有毛病,于是就发明了下图这种桌子,就叫它 “墨子桌” 吧。
它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调节,这样我就可以用任意姿势办公,关键累了还可以随时换姿势,用过的都说好。
这种发明算个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技术,因为解决的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第一次被以这种方式解决,所以我拿到了专利。
专利就是技术最常见的具体表现形式。
但是申请专利的时候我只有一台原型机,很多人想用不够分怎么办?
那就需要去工厂量产。
进入量产,这就变成了一个工程问题。
有人说原型都有了,照着复制不就得了嘛。
哪有那么简单?
原型我不用考虑成本效率,不惜一切代价做出来就行,但量产行吗?
显然不行,否则成本还不得上了天。
而且一旦批量,之前隐藏起来的概率问题就都出来了,怎么保证产品质量就成了难点。
就拿简单的焊接来说。
我自己做原型,不要求美观,也不要求速度,所以想怎么焊就怎么焊。
但是量产就不行了,每一个焊点都要给出具体焊接方法、细节要求、做好工装、培训工人…… 然后人家才能按部就班操作。
这其中哪怕错一点,整个产品就废了。
当然,具体怎么能焊得又快又好,这也是技术。
因为这种技术太多太细,为了区分,我们也叫它工艺。
而一个项工程中有无数项技术(工艺)。
别看哪一项都不起眼,但是哪一项做不好整个工程都可能前功尽弃。
而且并不是所有技术(工艺)背后都有理论支撑,大多数就是一点点试错试出来的。
虽然光刻机的复杂度不是墨子桌可比,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我们做不出来不只是因为技术有多难,很多时候就是人家试出来了,不告诉你,那你就得自己一点一点花时间去试。
此外,光刻机还涉及到无数项专利,这些都是人家为后来者设置的壁垒。
技术在专利上写得明明白白,你一看就会,但就是不能用。
所以现在很多技术工作的目的其实不是发明什么,而是去绕开人家的专利壁垒。
很多时候你也分不清他是工程师,还是律师。
工程和技术说完了,那科学是干嘛的呢?
科学可以为技术指明方向,大大降低开发技术的投入,包括金钱投入和时间投入。
例如墨子桌的升降臂,通过力学原理可以计算出气压杆推力,这样我就不用把所有型号都试一遍。
又例如光刻机,精度到达一定程度会产生量子隧穿效应,提前知道有些路走不通,就不用撞了南墙再回头。
不过技术也未必一定需要科学指导。
例如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原子弹,其实发明原子弹并不必须用到质能方程。
只要解决了 “醉鬼走路” 问题,确定了铀半球直径,能够确保链式反应发生,原子弹的核心技术就已经解决了。
剩下的诸多细节又成了工程问题。
所以原子弹的发明跟爱因斯坦没啥直接关系。
但是我们又不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因为科学包括理性和实证两部分。
实证是通过实验对理论加以证明或证伪,而实验本身也是在解决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所以你也可以说它是技术。
反过来,技术也会反作用于科学。
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是两个工程师在摆弄天线时无意间发现的。
他们当时并不怀有科学目的,但结果却支撑了物理学中的 “大爆炸” 理论。
从这个角度看,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很模糊的。
不过现实中倒是有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判定方式,研究结果发论文的,人家是以科学为目的,可以归为科学。
而申请专利的,就是以商业为目的,那么可以归纳为技术。
最后说说数学。
跟我们算法组打交道最多的是建模组,他们做的事就是数学建模。
这是数学偏应用的一面,相应的还有理论数学,也叫纯数学。
但其实纯数学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不针对具体问题创造的抽象模型。
对于纯数学而言,这个模型并不需要有什么现实价值。
有些可能只是创建之初还未发现用途,但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被科学用到,例如黎曼几何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应用。
有些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有什么实际用途,做出来只是追求数学之美,例如费马定理。
那么数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数学为科学的理性部分提供模型,而理性的另一部分是提出假设。
很多时候,提出假设的过程也就是将实际问题链接到数学模型的过程。
所以你可以说,科学家实际上就是在搞数学建模和求解算法。
在 ASML 搞建模也被称为科研,他们会跟我们一块,将寻径问题构造成一个 “背包问题”。
然后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经典算法,例如基因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他们可以构造成其他问题吗?
当然也可以,但如果构造的模型太复杂,以至于我们设计不出来与之匹配的算法,那么就会要求重建。
这就好比下象棋,做算法的只了解一些残局定式,你建模的给我摆一个刚走两步的开局,我也没法下。
如此看来,别看算法、建模、数据…… 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这些玩意倒是更偏向技术。
毕竟是把人家发明的理论模型应用到现实世界,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而我做的寻径优化只是众多技术中的一个微小环节,而且还不是核心。
核心的是光刻机机器上那些硬件技术,以及众多生产加工工艺。
核心跟非核心技术加起来,才是最终的工程。
你让我一个非核心技术人员,去解决这么大一个工程问题,是不是不着边际?
所以大体可以这样总结一下,技术是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验科学约等于技术。
理论科学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数学建模,纯数学则是抽象的数学建模。
最后说说两弹一星和芯片。
这两个都属于工程问题,但性质又不同。
两弹一星当时解决的是 “从无到有” 的问题,只要有了就能产生威慑,就能带来和平。
和平的价值有多大呢?
可以看作无穷大。
所以两弹一星我们可以举全国之力,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芯片呢?
虽然也重要,但不致命。
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不惜代价能不能造出一枚尖端芯片呢?
我想是可以的,只不过良品率可能极其低,以至于这枚芯片根本不可能作为商品流通。
那我们要这样的芯片有意义吗?
没有意义。
我们需要的是成百上千万枚商品芯片,所以还得慢工出细活,需要一个迭代周期。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现在对尖端芯片的需求真有那么迫切吗?
其实未必。
一些中低端芯片我们已经有能力自给自足,有了这些芯片我们心里是有底的。
对于那些先进制程,我们处于 “保二争一” 的节骨眼。
时间在我们这边,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急的应该是别人。
反正收藏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消费者愿意砸锅卖铁买手机电脑吗?
两弹一星没要求造出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弹和星,更没要求靠这个赚钱。
按勒紧裤腰带只求自主造出芯片为目标,那咱们现在也有啊。
最大的问题是啥叫 “产业”?你有本事造出来但没本事靠这个赚钱,能叫“产业” 吗?造的越多,裤腰带勒得越紧。
两弹一星大多不能拿出来随便卖(某沙……)。
芯片可是满大街都是啊。
1、芯片比两弹一星难得多,原子弹能爆就行,卫星能上天就行,至于有多高性能,没所谓。所以你看国际上封锁核技术,主要封锁的是铀浓缩这类原料,技术上反倒不是最难的。芯片可不是能跑起来就行,低端芯片中国不是没有,缺的是高性能的芯片,原料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技术。
2、火箭飞船原子弹,都只需要有就行,不需要批量生产,也就不需要发展成产业,不需要追求产量,更不追求利润。但是芯片不行,既要有高性能,又要有竞争力,还要能量产、降低成本,涉及的链条极长,需要全产业链都发展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我们的火箭能上天,却造不出像样的汽车的原因。
根本不是一样的玩意
核弹这东西你手里有就行,美国的核弹就算领先你几代,只要你手里有他就不敢打你。
直到今天我们的核武器数量和质量依然比美国差得多,但是有就行了啊,够用了啊。
芯片是要拿出去到市场上卖的,你落后一代就没人买。
所以对核弹的要求是 “能丢出去能炸就行”,对芯片的要求是 “必须在性能上达到世界先进指标”。
要求都不一样你说个 DER。
再说现在在芯片产业投入的力量根本没法跟两弹一星比。
你真以为在芯片产业投入几千亿算多吗?
两弹研发的巅峰时期,全国超过 20% 的发电用来支援项目用电。这是什么支持力度?
对比一下,芯片大基金第一期的筹款是 1250 亿,也就 200 亿美元。
作为对比,我国二季度外贸顺差 597 亿美元。
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好吗。当年是举全国之力砸锅卖铁也要搞,现在这也就是个资源倾斜。
别说投一千亿,就算投一万亿都赶不上当年搞两弹的力道。毕竟一个是为了保命,一个本质是为了赚钱。
其实原因挺多的,但我觉得主要就是两点
1. 半导体产业对市场非常敏感,没有市场化就就没有今天的半导体产业,市场导向型的产业注定了两弹一星模式在这个产业起不了作用,两弹一星是一种科研模式,实现不了产业化。
2. 两弹一星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今天很难再复制一个两弹一星模式。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把什么是芯片产业解释清楚了。
芯片的生产有 Lab 和 Fab 两种模式,Lab 可以理解为在实验室里小批量制造,而 Fab 则是 TSMC,SMIC 这样的晶圆厂的批量生产。
如果只谈 Lab 级别的工艺,其实是可以搞两弹一星模式的,而且现在其实也没啥问题,但是这这对于消费级产品来说没有意义。
Lab 的成本至少也是 Fab 几百倍,产量也很低,这类产品只能提供给一些有特殊需求且不在意成本的用户,比如国防相关的,在这方面我相信是不会被卡脖子的。
Fab 模式哪怕你报价比别人贵 20%,良率低 5%,你的竞争力就不如人家,这家企业就很难健康地活下去,就是搞两弹一星模式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后他要独立发展,还是得立足于市场,到时候从襁褓里直接进入市场恐怕死的更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仅仅让我们有了卫星导弹原子弹,但那是世界一流的吗,和美苏差距可不小吧。
然而做半导体,要做只能做世界一流的,我们确的也是拼中高端的,低端的又不缺。
更何况造核弹头,顶多造个千把颗,成本不是问题,手机一年出货近亿台,价格翻个一倍还有谁受得了?国家补贴造核弹头没问题,能补贴消费者买手机吗?
所以我们这里谈到的芯片产业,就是 Fab 模式的所面临的问题咯。
我们不妨看看冷战中美苏的半导体产业是个什么情况。
在第一世代和第二时代的计算机中,美苏是没有拉开很大差距的,而在这两个世代,计算机还至少都是半吨重,占地以平米计算的大家伙,大部分仍然是为军事和高端行业服务,稍微跟市场化沾点边的也就是在 60-70 年代企业级市场的大型机了,跟消费级和大众市场基本不沾边。
当时苏联和中国的计算机你都可以认为是 “两弹一星模式”,因为都是提出计划指标,动用举国体制快速完成目标的模式。
在这个年代,两弹一星模式还真能搞得好计算机,中国最早期的几台计算机都是相当可以的,103,104,107 这几台国家主导的计算机,直接让中国从 0 一步飞跃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用大型机。
至于苏联,整个 60 年代,算力还是能勉强跟着美国的走,技术路线也很独特(指没啥用的锗管),水平勉强说得过去。但是在商用大型机领域,还是弱不少,苏联当时产量最大的明斯克系列大型机和当时 IBM 的 system360 相比在很多地方都有不足,特别是可兼容性上,以至于后来苏联直接开始借鉴 IBM 的大型机。
从这个年代开始,以市场为主导的半导体产业实际上就已经向我们展现出一些计划经济并不适合它的迹象。
真正出现分水岭的是 1970s 开始,也就是第三世代计算机。这一世代中,最重要的东西恐怕就是集成电路,其实美苏解锁这一科技的时间差距并不大,而且都是以基础科研主导的,但区别就是肖克利实验室在成熟的量产集成电路后,八叛逆出走顺利的把集成电路推向市场,从此开始了快速迭代。
而苏联高层的一切资源和设计都在向军队倾斜,此时军队对算力的要求并不敏感,且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并不适合恶劣的电磁环境和核战争,抱着它的辉光管和电子管正在准备打一场核战争,集成电路也就被暂时搁置了。
有不少苏联的计算机科学家说过类似的话,他们本都可以提供性能更好的方案,但高层认为这不必要,风险太高了,只要能完成指标就好,至于什么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就更不入苏联高层的法眼了。
而硅谷那边完全是另外一副光景…… 一旦到了民用市场,苏联的法子就不奏效了。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开始推行改革并且把个人计算机放在重要地位,要求苏联在 1990 年至少应该有 100 万台个人计算机,苏联再次动用举国体质拼命追赶西方。
时间紧,任务重,苏联的各大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商只能照抄西方的个人电脑,由于苏联到解体为止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拥有 Fab 生产的能力,这些抄袭的破烂往往还要卖到天价,没人买还要完成政治任务,这又让苏联的消费级计算机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技术积累差,没办法就去抄,没收益还没抄明白,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只能继续,这种情况下苏联到计算机产业不可能竞争得过西方,也不可能良性发展。
到苏联解体,别说西方先进水平,他们已经被落下了 10-15 年。
在新兴行业里,每一条科技树可能都会结出不同的果实,市场主导的模式可以充分试错,而计划模式很可能就会一步错步步错,除非你能保证你的每一步走的都是对的,现在我们虽知道整体的技术路线,但是细节依然还是知之甚少,如果缺乏试错的经验,那么对以后的发展就会埋下隐患。
看完苏联的故事,你大概能明白急功近利没有用,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市场化 产业化是这个行业的必然,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本身就是相悖的。
相较于在产业化的进程里采用两弹一星,不如在基础科研里使用,半导体产业的每一个革命性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科研,只有它不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
那个年代,搞出来一颗原子弹爆了,那真就是一颗货真价实的原子弹,童叟无欺。因为除非自己搞出来,美国人和苏联人绝不会给咱们。
而现在,搞出来一个芯片演示了一个 demo,谁知道这个芯片剥掉了多少层包装?搞出来一个软件演示了一个 demo,谁知道这个软件套了几层壳?搞出来一个设备演示一个 demo,谁知道这个设备打磨掉了多少个 logo?
题主的提问本身就有问题,听题主这话,好像我国搞两弹一星比芯片成功很多似的?
两弹一星比芯片成功,不是因为模式多先进,仅仅是因为核导弹的技术难度远小于芯片。
核导弹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军用产品,对成本不敏感,可以不计血本投入,而且技术差点也能威胁人,芯片可以吗?
核导弹数量有限,又是非卖品,不需要利润。但芯片这类海量出货的民用产品,没有利润支撑,根本活不下来。
一个是够用就可以,另一个是要挣得到利润,其难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事实上如果以两弹一星的技术标准要求芯片,我国现在完全可以生产,但搞出来有什么用?谁买你的?要是核武器可以公开买卖,靠利润生存,说难听一点当年的两弹一星和废铁也没什么区别。
这是睁眼说瞎话的胡扯,中国的芯片走的是当年两弹一星的模式吗?完全不是!当年两弹一星有上市融资这种东西吗?当年两弹一星有圈地骗补这种东西吗?恰恰相反,中国的芯片这些年走的不正是知乎 er 们所推崇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吗?政府不亲自下场而是以投资参股给予各种政策补贴并鼓励允许它们上市融资和吸引外资厂商合作的形式激励市场自发去做,这不就是知乎 er 口中市场经济的模范代表吗?不过讽刺的是芯片这个行业非但没有展现出知乎 er 们臆想中的 “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反而将劣币驱逐良币的国际笑话演绎的淋漓尽致。口口声声说两弹一星是举国体制是不计血本的投入,结果用所谓的市场去发展芯片更是得无底洞式的烧钱。口口声声 “市场配置资源最高效”,结果可笑的是市场上尽是些圈地骗补上市圈钱的掮客。口口声声不能闭门造车要对外开放对外合作,结果和外资合作了这么多年不但自始至终没有学来人家的核心技术,反而现在一股脑的上了人家的实体清单面临人家毁灭式的制裁封锁。
所以说中国如果真的要发展芯片产业,那只有两弹一星模式一条路可走,现在的这种模式根本就不可持续,不过是还有融资给它们烧让它们苟延残喘着,一旦资本市场没有钱给它们拿去糟蹋,一旦政府口袋收紧不再给它们钱去打肿脸充胖子,一旦美国人不高兴不打算给它们留活路了,那它们立刻就得凉凉。都 2022 了还去迷信市场经济的政治正确是十分愚蠢的行为,都四十多年了中国所谓的市场经济也仅仅只在以血汗工厂为代表的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成功过,因为这些行业吃吃人口红利就足够了。至于其它但凡光靠人口红利没用的行业比如教育、医疗、住房、体育、足球。。。所谓的市场化改革无一不是失败透顶丑态百出。要真正的搞好芯片,两弹一星模式就对了。
就像席亚洲说芯片哪里有航母难?不好意思,某些方面上说真的比航母难。因为航母是不惜成本的,我们也做过军工产品,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干扰之类的,我可以无顾虑的用昂贵的器件,反正利润空间巨大,足够了。而芯片不一样,尤其是车用。消费类的还简单一些,因为对可靠性不敏感,电饭煲出问题,按键不响应,重按一下就行。手机死机了重启就可以了。汽车不一样,你在高速开着呢,转向泵失灵了你试试看。汽车很多部件都是要求 7*24 小时工作,然后五年或五万公里质保。而且成本要求极其严格,很考验开发工程师的功底。我们当年为了过本田标准,三个月在测试中心泡着,差点没吐了血。这也是为什么做芯片应用的公司不愿意换芯片,都是血泪史,换了很可能再来一遍。
而芯片公司更是如此,用举国体制可能会解决一两个应用方向,可能会解决供应链上某一个环节,但是整体行业太大了,这样解决是无济于事的。需要的还是国际合作以及自由市场竞争,从而慢慢成熟起来。
两弹一星模式如果能够复制到芯片上,那是不是也能复制到其他领域?
万物皆可两弹一星的话,那么我们再来几波不就轻轻松松超英赶美了?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推动的,大力出不了奇迹。
简单的说就是两弹一星和芯片存在几点区别,这几点区别导致两弹一星得模式无法复制到芯片产业
第一,当年两弹一星里,两弹必须得高,不搞别人就可以对你进行核威慑,也就是说是可以因此亡国得存在。而芯片产业不过是众多卡脖子得关键之一,解决了芯片产业我们照样还是有一堆自己搞不出来,别人可以卡你得存在。而你芯片搞不出来,也就那样子。
第二,两单一星得特点是,你只要搞出来就行,不需要给别使用来评价好不好,别人也无从评价。你有就行,而芯片产业是你搞出来没用,得好用不能差,还不能自己说好用,得别人也说好用。而我们当下得问题就是芯片领域并非一穷二白,而是低端我们可以,高端不行
同样两弹一星是国家才可以动用且一般不用,而芯片是人人都在用,且时时刻刻用。你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糊弄不得
第三,两弹一星非卖品,芯片领域则是别人可以在你搞出来得时候进行倾销,打垮你。如果两单一星也是商品,也可以采购,那么搞出来的难度会非常大。
第四,两弹一星不计成本,举国之力给你搞,搞出来就行。芯片领域恰恰要考虑成本去迭代循环。
光是这四点就大大限制了芯片领域,其他都是次要的。
两弹一星时代百废待兴,有几个敢骗共和国的?现在有多少骗子,汉芯在那里摆着,务实搞芯片研发倾家荡产,老老实实骗政策发家致富。所有扶持政策拿去搞芯片代工厂,给微电子企业提供多次免费流片服务,比特么的瞎几把扶持靠谱多了。
大概可以理解为把原子弹造成指甲盖大小,然后价格一两千一个,然后五常印巴朝鲜这几家全世界到处找客户批发,好的相互压价格,比服务,比维护人员,不好的就相互打贸易战,搞核弹倾销,甚至在在公海上开核弹博览会,各家一起找个地方扔着玩,看谁家的水花更大。
想想都刺激啊
原子弹军用,芯片民用
原子弹不需要市场,芯片需要
原子弹不是消耗品,芯片是
原子弹不要考虑成本,芯片需要
原子弹升级速度不需要快,芯片需要
明白了吗
两者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想用制造原子弹的模式来制造芯片,我只能说,你的大脑多久没升级了,2022 年了,别人都用 WIN11 了你还用 windows95 操作系统,然后还问别人为什么
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两弹一星的模式确实难以复制到芯片产业,但是中国不止有两弹一星模式。
华为模式、大疆模式、长江存储模式、光伏模式、稀土模式,能不能复制到芯片产业?
种类繁多的各种已经在中国成功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都会有人跳出来说统统都不能复制到芯片产业,啧啧有声,振振有词,甚至自称 “业内人士”。在他们心中和嘴里,芯片就是不容触碰的女神,高贵冷艳,中国只能仰望臣服、匍匐崇拜。
他们打的什么主意,以为别人不知道。
两弹一星是在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共同封锁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帝国主义居然不在芯片产业上封锁中国, 所以芯片产业无法取得两弹一星式的成功也很合理, 不是吗?
等会儿, 让我想想..
有句话说得好, 只要思想不滑坡, 方法总比困难多, 对吧.
虽然帝国主义居心险恶, 不肯主动封锁我们, 但我们可以主动封锁自己啊.
我不买你们的芯片, 这总可以吧?
这样, 我们就一定能在芯片产业上复制两弹一星的成就啦.
岂不美哉?
不说芯片了。汽车呢。这么多年了,也没折腾出什么。要不是出了电动车换个赛道,估计 22 世纪也没戏。
主要是产量不一样,华为巅峰时期年出货量二亿,算上 ovm 国产手机年产量能有 5 亿。
我并不认为实验室里拿各种奇怪的方法的确能按照每年几片的速度生产出来 7nm 芯片,但是这样的产能即使百姓愿意砸锅卖铁去购买,产能也肯定不足。
当然,最近 DRAMX 的新闻里面有不少 “国产 xx 设备完成交付”、“国产 xx 设备完成测试”,几个月前我看到的主要新闻还是 “国产 xx 设备立项”。尽管交付的主要是清洗设备,不过估计其他的设备也会慢慢跟上。
虽然我认为慢,但是这速度其实还可以。
至于一个陈年老谣: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拿下所有制程的芯片制造的全部环节
那我们用排除法就很容易可以知道,首先非洲国家可以全部排除,半导体设备没听说非洲供应商;然后拉丁美洲也可以排除,印度中东同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没有相关产业;马来西亚有一些封装厂,即使能做封装设备,我们也能做;乌克兰也可以排除,东欧国家最多就是提供点零件比如激光器?至于什么塞尔维亚也可以直接抬走,冰岛估计也不会有太多产品。
那么排除了这些国家后,半导体设备基本上就剩下这样几个国家:
美国、德法荷意、日韩,再往后查顶多加上新加坡、挪威瑞典、瑞士,不过这些国家体量都很小。
所谓的全球产业链,基本上等同于美日韩德法荷意。我之前看过一个 180nm 的 8 寸试验线的设备清单,印象不深了,基本上可以再把法国、意大利和韩国去掉,基本上都是美日的设备。当然,我们是拥有几乎所有的 110nm 以上的材料和设备的,这本来就可以做到 “全国产化”,而 110nm 国产示范线也不是什么新闻。
因此世界的半导体产业其实只分布在总计约 7 亿人口的国家,完全不是什么渲染的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拿下所有制程的全部环节”,起码未来几年拿下 7nm 的全部环节,我个人持乐观态度。
最近有新闻说中国造出来了 7nm 芯片。其实如果不考虑芯片的良品率,3nm 也能造出来。
台积电 3nm 的芯片良品率可以做到 92%。
所以说中国人造不出高端芯片是错误的!能造出来,良品率上不去罢了!
从这个角度你会发现,两弹一星的问题是能不能造出来,不考虑成本,有,能用就行。
如果按照两弹一星的逻辑,中国的高端芯片也算是能造出来了。可是真正难的不是造出来,而是把它变成白菜价,用这个赚钱!
请问,两弹一星降到白菜价了吗?两弹一星能赚钱吗?中国的火箭比 spacex 成本更低吗?
或者咱们这么说,两弹一星根本就跟产业无关!既然跟产业无关,它的模式又怎么能复制到一个产业呢?
如我所说,duv 光刻机也能造出 3nm 芯片只是良品率低,你做一片赔一片。如果按照两弹一星的标准中国早就算是 “能造出高端芯片” 了。但这个有什么用呢?
不要神化两弹一星,它是很了不起,但也不是万用灵药。
面对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注意前提),让你啥都别想放手去干的人不一定是为你好,也可能是想看你的笑话。
但找一大堆无论看起来合不合理的理由告诉这件事你来干必然干不好 / 干不成,却又不提供有价值的实施建议的,则几乎必然是想拖你后腿的人。
先说结论,确实很难。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1. 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全球化的流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拿下所有制程的芯片制造的全部环节,但是两弹一星不是,历史证明,两弹一星一个国家是有可能搞出来的。
2. 芯片的设计制造比两弹一星涉及的科学技术,高难度,高精尖技术多太多,很多方面的基础研究我们甚至还在起步状态。
3. 高端芯片是需要考虑成本的,不计成本的投入芯片研究无疑是一个无底洞,因为芯片设计和制造需要的资金太庞大,一个项目失败就会让一个公司倒闭。即使国家全力投入,想要在短时间内搞出先进芯片也要让财政肉疼,更别说现在经济这么差了。
个人拙见,想要发展芯片,一方面要搞自己的技术,摒弃造不如买的思想。一方面也要积极投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反对逆全球化思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因为不急切啊,这玩意没有那么危及国计民生,哪怕我们高端手机被锁死,影响的也就是赚钱而已。
说到底,半导体产业是个经济问题,就得算经济账 ,企业都不着急,国家着急啥,国家经济改革这么多年,如果还是国企垄断,私营企业走不出去,那么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失败的……
至于两弹一星,那是涉及国家安全,不计成本的,甚至是可以饿死人的,芯片急迫性远没有那么大……
既然问了这个问题了,说明你既不了解两弹一星的研发模式,更不了解现在的研发模式。
研发模式只是如何去研发一个技术或者产品的道路选择罢了。
对于芯片产业或者说高新产业来说,这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核心的问题是,谁去做研发,谁能做研发?模式只是如何做研发的问题。
核心问题的本质就是经济问题。
你真的觉得靠新闻上宣传的大国工匠能搞出来吗?回到五六十年代,他们绝对搞不出两弹一星。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媒体造出来的神终究只可远观不可细看。
现在动辄一个高新技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是远超当年两弹一星的。
朝鲜、巴基斯坦、印度的技术水平,现在可都是拥有核导弹的国家。
当年也接受过苏联一段时期的支援和技术启蒙。
不是贬低两弹一星的元勋,在受制于工业、人才的贫穷基础上,还能够做出当时的成就,无疑是伟大的。
我想说的是,其中的核心就是,当年的元勋能够放弃资本主义的 “毒害”,回到祖国,和刚刚解放的人民做出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国家的尊重和厚待。
拿着国内顶尖的工资(虽然比起美帝低很多),得到全国上至领袖、下至工农兵的一致尊重,还有全国各地无条件的人员、物资支持。
这就是艰苦之中的回报。
看看现在国内是如何看待人才的。
读书无用论都多久了,人才输出论,狼性企业文化论,疯狂加班文化又嚣张多久了。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种环境下,你让人才如何发挥才华。
更不用说,批量的人才是需要时间和社会文化的精心培育的。
看看我们吧,最顶尖的人才一毕业就疯狂加入公务员队伍,在时间中成长为官僚,用自己的学识去鄙视、驯化民众,再为民众设置一堆的障碍,让你安贫乐道。
我们压根就缺乏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环境啊。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长久贫穷、困顿、磨练、鸡汤和宏观叙事,恐怕只会让千里马默默老去。
芯片计成本和不计成本完全两个设计思路,而两弹一星是完全不计成本的。不计成本的芯片根本没法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而这类东西才是芯片应用的大头。再一个芯片需要大规模具体应用之后才能进行迭代和升级,因为成本没法大规模用,没有大规模用又无法进行产品迭代,这是死循环。
设计个芯片,多用个电感老板就会肉疼好一会,明明一个电感可以简化电路的同时提高性能,但出于成本考虑,复杂化电路的同时性能基本满足就好。
其实不是一个概念,这两个比较是不公平的
如果一定要说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如果两弹一星是学生级别,那芯片就是院士级别
关键这个比较不对,一个是有没有,另一个是先进不先进。本不应该比较
很多人根本不懂天天拿原子弹说事
其实都是在偷换概念
很简单,两个不是一回事
原子弹主要是有和没有的区别,中国当年是搞出了原子弹,但是原子弹比美国先进嘛,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核武器技术超过美国了吗?
其实答案很明显,原子弹核武器你最重要的是有,有了就是大胜利,超不过美国不算什么
而芯片最重要不是有和没有,是你的够不够先进。
中国并不是造不出芯片,而是芯片是商用的,你的 28 就是没法跟人家 7,5,4,3 比,你造出来,只要没有有追上最新进程,你就没人要,就算跟美国断交了,华为也能出智能机,问题是你用嘛,有人要嘛,现在要你用个五年前的手机你一定不乐意,如果商用市场竞争,一个五年前技术参数的手机一定卖不出去。
原子弹就没这个问题,假设中国核武器技术落后美国五年能接受嘛?那当然可以接受了。
最烦一些嘴炮天天挂在嘴边 当年什么饿肚子也能搞出原子弹,只要举国之力,什么芯片都不在话下。
这简直制杖言论,如果是有和没有的问题,中国早就有了,不管是芯片还是设备还是软件,我们都有,这就相当于当年中国造出了原子弹。
现在问题是芯片怎么突破技术封锁从落后到领先的问题,这个问题回到两弹一星一样没解决。
中国是搞出两弹一星了,但是中国两弹一星超过美国了吗?
芯片大力出不了奇迹,不仅是因为贪腐太多。
还因为**芯片是精细活,**重要的不是钱的多少,而是芯片产业设计的精细度。执行者的精细程度。
贪腐者的介入只会破坏芯片产业,大力不受控制,也只会破坏产业的成长性。
当然不可能做到完全无贪腐,但是贪腐者不能成为带头大哥。
最根本的区别,两弹一星可以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投入。芯片可以么?
别人造一个原子弹花了 100,你算算要 500,造不造?当然造。
反正最后只要别人相信你真的造出来了,那就 OK 了。也就是 500 花了,这事就算成了。
尤其是两弹,哪怕你只造了个半成品,后期不迭代升级,也能满足 95% 以上的目的了。参见隔壁饭都吃不饱的友国。
从回报的角度来看,搞两弹一星、航母这种东西,投进去的是明码标价的钱,回报是很难用钱来衡量的。
芯片呢?别人成本 100,你哪怕 101,放到市场上也几乎没有多大竞争力。
如果你估算下来成本 110,可能靠政府补贴 + 市场保护,还有一点机会追上去。
可要是估算下来成本要 300 呢?等你优化到 100 了,别人可能也降到 70 了,你还是没竞争力,还得继续砸钱进去追。
更大的可能是,芯片每年都在迭代升级,你今年不计成本造了个性能和对手差不多的,明年别人新的出来了,你又得重新追。
这种高成本、需要长期追赶,且看不到明确追上的时间表的,就算是国家也不可能不计代价的投入。
芯片这种市场化的产品,投进去的是钱,回报也是钱。只要账一算,投进去的钱无法在可接受的周期内获得足够的回报,自然就没人投了。要么就是投资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获取正常的回报。
两弹一星就不是产业,哪个国家靠卖原子弹为生?
芯片不一样,芯片就是一种民用产品,有一些作为军用但是很少。芯片生产的逻辑和什么服装鞋袜汽车轮船之类的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芯片是市场主导型产业,对资源的要求不高,因为沙子到处都是,主要难点是加工。所以只要加工技术合格,那么贴近市场是最优产业布局。中国是全球芯片第一大市场,那么贴近中国做产业布局就很合理。
两弹一星压根就不需要考虑盈利问题,也不需要拿到市场上去卖。而芯片不光要造出来,而且要赚钱,别人卖 10 块,你卖 15 块一个芯片就卖不出去。这是最大的差异点。
因为芯片成品非常便宜,民用低端嵌入式芯片一般几块钱,通用处理器也就几百块,高端的也才几千块。高端顶级民用显卡也就万把块钱。商用芯片也不贵,至少相对制造半导体工厂设备来说简直是便宜到家了,和奢侈品,白酒之类比都是白菜价。在这个价格体系下半导体企业还有不少的利润,可以持续运营投入创新。
而两弹一星成本都异常昂贵不计代价,作为商业模式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芯片不是造出来就行的一个东西,必须让制造企业有渊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利润空间才行。拿两单一星类比没有参考价值。
满脑子核弹,航母之类的民族主义者根本不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到底是什么,西方,韩日这类经济强国怎么来的,他们还在给自己洗脑,口口声声说是大航海时代劫掠黑奴,现代依靠武力威慑的结果。
芯片,半导体这类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根本不是两弹一星能比的。西方在二战打成一片废墟后,依靠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 50,60 年代完成了重建,经济上积累了相当的厚度。之后经历左翼运动的发酵以及人们对于战前社达价值观的反思,以至于思潮非常注重平等这个要素,改善贫富差距,创造了足够规模的市场,引导出了 70-90 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市场化与良好贫富差距都是缺一不可的要素,这与两弹一星的举国体制模式完全是相反的,哪怕我们不考虑苏联在两弹一星积累阶段给予的援助,单就计划经济体制与极大的赤贫,怎么可能诞生具有先进性,竞争力的芯片,半导体,光刻机等产品。
而良好的贫富差距之下还有一个隐藏要素,前提,就是人口问题。地球资源,产业对于人口的支撑力度始终是有限的,一旦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可能性就被大大削弱了。
良好的贫富差距换个词就是大体量的中产,橄榄型社会的中间群体,而过去前计划生育时代人口疯狂增加,平均一年近 2000 万。如今欧盟最多的德国也不过 8000 万人口,中国 4 年就能生出一个德国,接下来第一代婴儿潮,第二代婴儿潮的惯性能让人口长期处于一个极其爆炸的状态,劳动力疯狂内卷,大部分人始终处于生存线,培育不出足够体量的中产阶级就无法引导出产业革命,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哪怕改善文化,制度也几乎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不做就很难,
为什么不做?
因为中国民营企业技术足够强大,所以不需要事事都要国有单位冲锋陷阵
中国民营企业缺乏是无所畏惧的雄心,以及对于产品研发的信心
必须要给民营企业指明新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产生新产业,有了新投资方向,创造更多高薪职位,让更多人员就业。提高就业人数
企业与人一样,都需要独立,而在半导体行业尤为如此,因为这是中国产业升级之后开始触及外国优势产业,如果民营企业不够硬,技术不够好,生存能力很低,就靠国家补贴输血才能活,这样的行业根本不可能替代外国行业,成为行业领导者。
其实这批人不行,就会清除掉,换一批
就比如软件互联网行业近三年以来的大调整,比如 35 岁危及,为什么有危及?因为国家补贴结束了,企业发不出那么高的工资给码农,所以需要通过辞退,离职等等做法,变相的降低薪酬待遇。其实这帮从大厂离职的码农,到了小厂工资抵了 1/3 可是事情依然是那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厂从大厂承包的,你要没有大厂经验,还用不上你。
为什么国家没有补贴了?是因为软件互联网并没有做到国家的期望的状态。整个行业,现在是少原创,多套壳,自己不想干,还拉着同行后腿不让他们好好干,极少有互联网行业敢于出海到外国发展企业,都沤在中国这点市场里滚泥塘,而且经过这 20 年发展基本上都成了近亲繁殖,排挤外来势力。。。
由于互联网的问题多多,所以在芯片行业,中国国家不会再贸然出手,或者出补贴来帮助企业发展,而是多利用有利政策,以及市场导向,吸引游资参与国内芯片建设中来。利用市场行为提高中国企业在芯片中的科技实力以及竞争力。
核武器其实没那么难,只要有人才,有设备,有资源,谁都可以搞出来。
现在朝鲜是世界上最落后贫穷的国家之一,不也有了核武器和弹道导弹,你说有人帮助了它,可当年中国也接收了苏联的前期援助。
大陆是 1964 年试爆的原子弹,台湾起步晚,但如果不是美国打压的话,台湾可能在七十年代也成功研制出核武器了。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基础是很差的,红旗车是手工敲打出来的,发动机的良品率极低,现在经过几十年的追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世界尖端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而芯片恰恰是人类工业文明的结晶,不是单靠两弹一星精神就可以弥补这个差距的。
两方面原因:
1、芯片难度比原子弹,导弹难度都大得多:主体都能攒出来个经济适用型两弹一星,芯片这玩意全世界有能力设计制造一条龙走下来的国家也没几个。
2、两弹一星这玩意不存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问题,很显然不论是玉米小夫还是美乐帝宁肯脑洞大开(划掉)都不会出售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data:image/svg+xml;utf8,)
3、芯片产业可别复制两弹一星那一套,不然指不定再来一个 xx 的春天全部下马卖鸭子去。
4、说二指四的都是木毛(暴论)
因为钱不够。
今天 intel 的工艺落后 AMD(tsmc 代工)是因为 intel 的工艺开发投入只有 cpu 买家来买单,而 tsmc 工业开发投入有手机买家显卡买家 amd cpu 买家挖矿机老板来买单,那么谁会更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所以 intel 落后了。
大家都知道氢弹是用原子弹来引爆的,同样 10nm 是在 14nm 基础上开发出来的,7nm 是在 10nm 基础开发出来的,可不可以跳?格芯 2014 年问三星买了 14nm 工艺,2016 年决定跳过 10nm(错过市场接电),2018 年放弃 7nm,最后停在了 12nm。所以,没有弯道超车,必须一步一步来。
至于一步一步来,tsmc 有手机买家显卡买家 cpu 买家… 的市场资金让你去雇最好的人,激发最高的能力输出,买最好的机器… 一个一个工艺节点 持续走下去,市场有回报,良性循环。
两弹一星,响了三次,可以,但是你放到市场上去卖的时候,人家有更便宜的选择,你就拿不到市场回报,就不能再响三次。国家的资金有 手机买家显卡买家 cpu 买家那么多吗?(原子弹有其特殊性,因为原子弹响了之后可以减少常规兵力,这些兵力是劳动力,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所以国家也是有投资回报的。但是芯片你不卖钱是没有回报的。)
这里有科学技术的规律,有资金市场的规律,单单靠行政命令很难,一定要有市场来带动。
有传闻,挖矿机老板在用中芯的疑似 7nm 工艺做产品,好事。
有些事情是大力出奇迹能做成的,有些事情是大力出不了奇迹的,得靠技术出奇迹。
个人看来,军工行业和半导体行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军工不用考虑市场定价,没有行业竞争压力,而半导体行业是要应用在市场环境下的不同行业的,比如消费电子来说,都要考虑成本的,所以并不是简单的造出芯片,而是要造出有竞争力的芯片。
就像可口可乐一样
就算咱们国家有公司下血本弄出了它的配方,甚至超越了它的口味,短时间内也没办法把成本降到可口可乐那么低,如果为了盈利还得花巨资钱打广告做宣传,国产可乐就不可能只卖 3 元,如果真的只卖 3 元绝大部分客户的选择依旧是可口可乐而不是国产可乐。
因为台积电这种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吊打一切官僚机构的。
芯片产业是市场化的,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卖不出去的。
航天口现在就是两弹一星的后辈,无论怎么两弹一星精神,被 spacex 公司差距越拉越大是毫无疑问的。
单单砸钱,莫问前程。
现在的牌是钱都不砸了,靠人民群众自带干粮了。时不时还去收割一下。一个很大的产业链靠的是战略定力,犹犹豫豫连当年的台湾韩国政府都不如。说不定哪里再生个皇太极多尔衮给你整的希拉。以现在的赤字水平,多点少点有个嘛影响呢。为啥非得觉得 3% 合理呢,大争之世,管什么赤字,应该把为关键产业进步每年多发债 1 万亿写进宪法,没必要去查鸡毛蒜皮的贪污浪费,慢慢建立合理的机制就好了。这种鬼牌,政府就应该站出来积极负债流向关键产业和军工,甚至福利领域,放弃娘们鸡鸡的保守打法,大力出奇迹,数量级决定胜败,逆周期蛮干才是王霸之道。
这是典型的无知言论。
两弹一星的成功不过是对于国家层面推进科技进步这一古今国策的证明,芯片当然适用。
美国佬的芯片产业发展初期也是大量的国家投入,特别是新的 EUV 光刻机,更是美国政府牵头推进的。
所以在这个产业推进过程中,提取其中核心难点技术,进行国家两弹一星式的国家投资推进,这是芯片产业技术突破的核心。
很简单呀!
芯片是成万上亿的需求量,懂得制造业都知道的词:量产。
两弹,造几个得了,就是吓唬人的,多了费钱还不好保管,咱家是热爱和平的哟。
一星,举国之力,太费钱啦,一年发十几颗也得咬咬牙呀,毕竟民生也很缺钱呀。
量产,意味着上下游成百上千国内外相关企业的配合。
两弹一星,中国航天一家搞定。
私有化之后,举国体制就变成官僚追钱的工具了,还搞啥开发。社会化大生产的重点是 “生产”,而不是“社会化” 的模式啥的。例子么比如康华,那也是 “社会化” 利用双轨制的公司,可搞不了开发。
两岸一星已经成功复制了
1. 最初的两弹一星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并不是最好的
现在的芯片产业也,比如 65nm 工艺我国已经有高度自主的技术了
2. 最初的两弹一星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是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生产成本是远高于美国的
现在芯片产业也是,如果不是有制裁,真的是造不如买
3. 两弹一星不是这三样瞬间完成的,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空有核弹,但没有有效的手段把他扔到别国,说个不好听的,除了炸自己没啥用
现在芯片产业也是,配套产业和配套设备差太多,甚至因为配套不足,只能把国产光刻机放着吃灰
主要原因是实验室生产和商业化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当年 “两弹一星” 解决了有无问题国家能够接受比美苏落后十多年的成果,现在的芯片如果研制出来消费者能接受比国外落后十年的芯片吗?
不敢多说,简单回答
1】在当时,两弹难度更大的应该是导弹的准确性;
2】当时,虽然没有高速的计算系统,但基本的原理极其计算方法,大部分已经掌握(多数在科学家们的论文和大脑里);
3】芯片产业发展出现了块、地分离现象,实质上是美国政府的懈怠所致,现在不多说了;
4】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就是跟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非是想从大家的讨论的过程中,嗅出点投资方向而已,对于这些人,别搭理它们,既然它们是玩钱的,被钱玩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没了,这样的问题,不敢多说的。
当年 2 蛋一心是卖方市场,不买也的买,不需要考虑成本。
芯片是买方市场。
两弹一星的模式,是可以复制到芯片产业的。集中力量,大会战,一举攻克。两弹一星是国之重器,芯片是广泛使用的元器件。
自卑的人是这样的,承认芯片的难度比两弹一星难度高的不是一星半点,很难吗??
全世界最顶尖的几个发达国家,全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世界最优秀的芯片!
日本,韩国,欧洲,台湾地区,美国,这里面所有集体各自掌握了最先进的各单元制造。
任何一个单独出来都无法完成。
都在分析技术难度,分析成本预算。。。
我姑且大胆一下,为什么不分析分析人呢?
那个年代会出现 “伟大的人”,每个参与两弹一星工作的先辈们内心都是充满信念的。
现如今呢,从 “HAN 芯一号” 到“武汉 HONG 芯”,再到前不久半导体行业某些顶部大佬的下台。
这些人和那些人是一样的吗?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基础上,人心都立不住了。
行业内的十几年经验的工程师都对某些事情失望了。
行业之外的人还要去讨论研发模式,技术难度这些东西,以为在演《皇帝的新衣》吗?
说实话会让孩子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就是当时的两弹一星造出来的只是该领域内的最低端产品。
当时只是解决有无的问题。
而高端的产品直到今天也依然造不出来。
同理,如果芯片只是解决有无的问题,那早已经解决了;但是高端芯片还是造不出来。
很多人的脑子,思维维度只能处理最基础的有和无;还没有发育到思考高和低的程度。
伊朗、朝鲜、巴基斯坦都研发出核弹了,你们觉得他们能搞出芯片吗?
最主要的区别是一个是军工模式,一个是民用模式。
举个例子吧。如果按照两弹一星模式,我们也不是不能生产出高制程的芯片的。可以用多重曝光方式增加蚀刻精度。实在不行还能用 STM 探针方式实现原子级别雕刻。问题是这样 “手搓” 出来的芯片产量多少?(全国之力一年百来块吧)造价多少呢?(天价,盲猜上亿一块都是很可能的)。这东西出来老百姓用得起?
所以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目标不同。两弹一星是解决国家重器的有无问题。不计成本不计代价。而芯片是个民用产业。你要解决的是总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追求性价比的问题。你用两弹一星模式造出来块只能放博物馆里镇着的东西完全没意义。
虽然两弹一星与芯片都是科学范畴内的东西,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所以就真没办法比较,更不能复制经验了。
首先,两弹一星属于军事项目,而芯片则是商业项目,两者对 “成功” 的尺度标准是截然不同的。通俗的说,军用项目是做出来能用,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但商业项目则是做出来要能赚钱,才是成功标准。你觉得是能用更难一些?还是能赚钱更难一些呢?
两弹一星项目中,每一个产品都是独立的,而且基本上也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东西,只要保证这唯一一个产品的可靠性就足够了。但芯片则是规模化工业品,就要保证批量化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达到标准才算是成功。这两个成功标准,你觉得那一个更难做到呢?
由于两弹一星是不需要反复成功的东西,所以就适用于举全国之力,不惜一切代价来搞了。因此,一个零件只有是万分之一的成功率就足够了,哪怕生产出 9999 个废品,只要有 1 个正品就是成功,因为你在两弹一星项目中,可能就只需要这么 1 个东西就足够了。但芯片生产,可能不达到 95% 的良品率就失败了,因为其他公司已经做到了这个 95% 良品率,它们可以轻易通过降价让你亏本。此时,你 90% 的良品率都有可能无法算是成功,因为你会一直赔钱,做多少赔多少。
本人正好处与两弹一星相关行业,试着回答一下该问题。
1. 首先要明确两弹一星和芯片制造都很难,这是共识,而不是有些答主说的两弹一星比芯片简单,因为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可以制造两弹一星,也没几个国家可以做芯片,所以两个都很难,但是两个的难点不一样。两弹一星是军品,不计成本,很多国家没有这个财力物力人力。芯片大部分是民品,在反复迭代过程中优化的很充分,每走一步都很艰难,细节太多,你优化的慢就会被市场淘汰,快速迭代是需要人才积累和长时间投入,我们从开始就落后了。
2. 系统工程的难度不同。两弹一星分系统的技术含量不多,攻克几个核心技术点就可以实现大系统,系统指标很容易分解下去,他的难度在于技术要全面且整合能力强。芯片行业的分系统太多,细节太多,学科交叉太多,各分系统技术含量太高。
3. 个人利用率不同。两弹一星工程中每个人只是个螺丝钉,个人在技术上贡献不大,能整合成大系统才是关键,所以航天人总喷奉献的梗但是国家根本不鸟你,因为平台比个人重要。所以导弹卫星系统的总体地位一直很高,但其实总体不掌握技术细节。芯片领域各个技术细节和个人能力占比大,如果个人不能获得尊重和利益,没有人愿意奉献,这也是我们的体制决定的,总喜欢把荣誉集中到少数个人身上,忽略了大众的力量。所有人都想当领导才能获得收益才是技术领域最大的悲哀。我们的制度在技术密度很大的领域就会遇到麻烦,除了芯片还有航发,大飞机等等。相反,国外那种个人利益被尊重的环境容易让个人提高主观能动性,在各个技术细节上长时间默默耕耘,最终引起大系统的质变。
写在最后:其实两弹一星领域的进步和优化进展很慢,因为个人无法获得收益所以甘愿拧螺丝也不愿意费劲去优化螺丝,一个小螺丝费那么大劲优化了对大系统意义不大,只有大量优化螺丝才能引起质变,都想搞个 0 到 1 的大新闻怎么可能。外面的人觉得导弹好厉害技术含量好高,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我们在钱学森前辈们的前面并没走多远。
为什么不行? 因为原子弹这玩意的质变发生在 “0-1”,也就是有和没有是天壤之别,哪怕美国核武技术甩开朝鲜 n 代,也不敢说吃一发朝鲜原子弹。
而芯片这玩意就没有 “质变” 概念,不是说你今天会自己造个两百纳米的芯片别人就会畏惧你了,就会改变国际格局了。这产业只有不断的技术革新,落后太多的技术对市场意义很小,虽然低端芯片也有需求,但不改变行业格局。
还有一点,是军工国防产业是不受所谓专利权约束的,也没有哪个脑子不好的国家把自己的核心军工技术去申请专利,别人国家就算用了你的技术,一来你无法得知,得知了也无法举证,更不谈如果要制裁那实体就是一个国家。
所以这两样东西本来就没法类比,用造原子弹的思路去搞芯片就是作死,好在中国也不是走的这条路。
不错,千错万错,是其他的错,绝不可能是市场的错,更是绝口不提单纯市场经济路线的无用、失败。
芯片产业要自立,第一条就是要打破对市场经济的迷信。戴着这个思想钢印办事,事情没有办不砸的。
小将,简中们特别认可的观点就是世界是以情怀,理想驱动的,一说到 时代就各种加情怀滤镜,也从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工资体系是怎么样的。那个时代大家都吃不饱饭也要供科研人员,更别说精神上的崇拜了。 归国是理智的, 对华人的歧视早就封死了他的上限,归国之后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试问选哪个。对于科学家,只要能吃饱穿暖,精神上的要求更高,比如流芳百世铭记于历史。你猜他回来之前有没有和国家交流过这些?
而今则是 “小镇做题家”以及本科研究生大军,学历早就不值钱了。请问除了 “金融创新” 能创个什么? 摇摆的路线,周杰们,哪一个不是新三座大山,能搞出来就有鬼了。
为什么你们总拿项目成果跟产业成果对比?
两弹一星要做到的是有和无的问题,我们只要有,就达到战略目的了。
芯片产业要做到的是跟西方体系的芯片产业竞争,要做到物美价廉,是要赚钱的,你 40 纳米的技术无论如何在 5 纳米面前都毫无竞争力,甚至越做越亏,最终不可持续。
中国的芯片产业早就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了,按照两弹一星的标准,中国的芯片已经完成了,现在要完成的是产业化,要能可持续的赚钱,而两弹一星的主要任务根本不是产业化,也不是赚钱,是完成国防战略。
如果只是以国防战略要求,中国的芯片在军工产业本来就已经能自给自足了,因为是无视知识产权魔改的进口芯片,但是你要出口、你要竞争,就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知识产权的产业。
所以,两弹一星跟芯片产业是两个概念,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芯片要面对西方最先进的芯片产业进行全方位竞争,还要能赚钱,这个恰恰是最难的,你要是做不到世界最好,没有赚钱的机会。
这下懂了吧?
两个项目的目标本来就不同,两弹一星目标是军事战略安全,不需要最好,只要有就行。
芯片产业的目标是跟西方产业竞争,不做到最好也要起码五五开,这样才能可持续性赚钱。
所以,这两个根本没有可比性,不知道一群答主在这讨论什么。
有些人啊
思想钢印太厉害了
似乎举国体制出成绩也是坏的,市场机制万能,如果不万能呢?那它也是好的
我依稀记得很久以前有个宁要啥啥草,不要啥啥苗的话,被批判了很久
合着现在是反过来了啊
好,就事论事好了
为什么现在芯片成为了一个问题,因为老美不让卖给你了呗,你告诉我这是哪门子市场行为
市场经济的爹都可以不要自己的亲儿子了,你抱着不放,不傻吗?
不管什么模式,搞得定芯片就是好模式
那,除了两弹一星,还有啥别的可能吗?
估计两弹一星的模式是啥他们都不知道。目前的模式,还是假大空多画饼骗钱多,扎实研究的少,被说傻,外行领导内行,气走研究专家,这是两弹一星干的出来的??
按现在芯片的研发模式管理模式,只要台湾拿不下,10 年内做不出麒麟 990。台湾拿下了,政权更替,一国两制,恢复稳定了,人员到位了,才可能借助那套体系做出来。
基础研究就和每天锻炼一样,见效慢,又艰苦,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有点吃力不讨好,坚持几天容易,十年如一日坚持太难。可中国人聪明,都喜欢贪快,会搞弯路子,懂巧劲,会钻漏洞,领导们也喜欢速度快,效率高的项目,可以在任上出政绩。最后尽是一些看着似是而非,拉到战场一点不可靠的残次品。
陈毅说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64 年原子弹爆炸,在原子弹爆炸前中国的确当了裤子在搞原子弹。改开后组织度狂掉,已经没有能力再搞两弹一星模式了。
因为不想复制
因为根本就不是一个难度级别。
1. 两弹一星是上个世纪的事了,连朝鲜都搞出原子弹了,现在来看已经算不上难了。而芯片产业是目前人类精密制造业的科技巅峰,难度不言而喻。
2. 两弹一星只是一个项目,你能做别人也能做。而芯片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这条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环节非常非常多,每个环节都是一项科研项目,这条产业链是全世界通力合作,不同的国家地区负责不同的环节,选定其中一个或几个钻研争取做到最好,即便强如美国也不可能把整条产业链全部拿下。
3. 两弹一星说白了是个闭门造车的东西,能造出来能用就行了,没人和你比。而我们被卡脖子的环节都是商用的,商业化是需要产品比较的,从来都是只有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老四全都会饿死,你用五十年前的技术去造芯片根本没有丝毫竞争力,产品的竞争那可都是拿着放大镜挨个参数比较的。
产业化的问题。
先说核武器,这不是个产业化的东西,外界根本不知道我们造了多少个,我们自称只保留自卫的量。这句话就高深莫测了,自卫的量是够把美国犁一遍,还是把北约犁一遍,还是把苏联犁一遍?外界猜测是几百颗。反正是和苏美没在一个数量级。
卫星发射用的火箭我国型号也特别多,比俄罗斯美国加起来都多。知乎有个帖子专门说这个问题。这也是没有产业化的表现。每一型的火箭都有专门的部门去做,有型号就有饭吃。这是航天院所的共识。型号越多越不利于标准化的生产。
再看美帝的产业化,F35 一年能达到近 200 的产量,每架造价还不到 8000 多万美元。比有些 4 代机都便宜了。
这就是产业化的优势。我国也有很多产业化的东西。这是这些商品制霸全球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无论如何也拉不回自己国内的东西。
但先进制程芯片还没有产业化。两弹一星的发展模式不适用于芯片产业,因为它们自己还没产业化呢。芯片的需求量每年都是上亿颗,不产业化是没有前途的。
产业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全球化,汽车,芯片,飞机都是典型。制造过程用的零件,设备,材料太多了。没有哪个国家全部都有。
先进制成材料不提,就是造芯片用的天然砂,我国都是要进口的。这一点,可以去知乎搜帖子我懒得找了。记得《量子位》这个公众号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数据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两弹一星模式可是要从老爷兜里掏钱给科学家,看破不说破,伤钱啊
两弹一星什么模式?
不惜一切代价,无所谓成本,只要有即可。更何况两弹一星本来就是傻大笨粗的东西。
可芯片是成本控制第一,否则无法大规模应用。不说各种技术桎梏,就这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怎么复制?
搞了数万亿的芯片基金,就是喂肥了无数硕鼠
从苏联引进两弹一星的模式 = 蒋经国买台积电,现在没人卖。
芯片产业虽然技术上很难。但技术其实是时间、资金以及人堆叠。
我们有人,但缺的是时间和资金。
芯片良性的开发周期是,卖一波产品获取资金,投入下一代产品研发,再买一波新产品,再研发。
是一个资金和时间逐步迭代的过程。
中国面临的问题是直接和世界最先进的产品竞争,技术又没有积累。起步低,不能卖产品给研发供血,形成良性循环。症结在这里。
所以要实现芯片行业突破我们要做两件事情:
1,大量使用国产芯片到国产产品,以商业的形式给芯片企业供血。这个美国已经努力推动中国产品用国产了,虽然他们是在打压。
2,政府投入资金到关键基础技术的突破。企业做的是产品或和工艺。基础突破要靠高校。所以个人不推荐政府直接给企业投钱,这种效率很低,也是杯水车薪。
单单一个芯片产业用不上也配不上两弹一星的举国模式。芯片行业国家政策鼓励支持就够了。就目前中国的体量来说,要用的举国支持的很少了。
越是敌人反对的,我们越要做;
越是敌人害怕的,我们越要干。
两弹一星的年代,大家过着艰苦朴素,舍己为民,为国奉献,不畏艰难险阻的生活。现在,芯片从业者要买房要养娃,薪水跟不上,大家会积极报考集成电路专业么?计算机不香么?芯片公司那么烧钱需要投资,投资者烧钱听不到响能一直投资下去么?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有多少是真的用在了研发上,而不是有些人的口袋?
以 “两弹一星” 的标准:能用可用
中国的芯片早就成功了。
但消费芯片的逻辑不是 “能用可用”,而是要在性能、成本、良率上卷得过竞争对手
因为这是实话
花小钱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都是对工程的不尊重。
很多人会这样想
无知无畏罢了
你真正开始去推动芯片全产业链国产化,你会发现情况比你想象的还要差
IC 不是只有 Desigen
Manufacture 才是重中之重
北美是由 Manufacture/Fab 的去推动 Desigen 的发展
我们内地刚好反过来
你这样去追赶人家 30 年的成果
且不说方式路径对不对,我觉得方向都是错的
因为很多人不愿意中国在芯片产业做强,所以他们唱衰中国。
放眼全国 有几个像钱学森一样的人? 有吗? 有几个?
因为现在办不到,也没必要这种模式了。
两弹一星是一个生存问题,芯片是一个生活问题。我们不能制造最先进的芯片,还能溢价买,也就吃点亏罢了。当时环境下你不种出蘑菇弹,说不定要吃,没得选择。
你愿意勒紧裤腰带去搞芯片吗?
首先两弹一星有多少斤两也不是没数,这玩意只有有和没的区别,又不是商品市场竞争的。芯片可不一样,有了但不好用还不如没有。比如你想用一小时一充电的手机吗,或者只能打电话的诺基亚给你要不要
核武是俱乐部模式:就算别人能把你毁灭十遍,只要你能把别人毁灭一遍,你们就能达成某种平衡。
芯片是赢者通吃模式:每轮只有头部的一两个玩家能吃饱,并以雄厚的利润和丰富的客户反馈进入下一轮迭代。
后者相当于让有核国家都拿出核弹来比较一番,最先进的国家才能继续发展下一代核武而其余国家必须弃核。显然,拥核的难度将会剧增。
产业链长短的问题吧。
人才难得,当时的两弹一星,随便一个都能顶半边天,就这也是元老们众志成城,舍小家为大家才成功。
而我们寄予厚望的芯片翘楚,从我有印象的汉芯骗局开始,最近的华芯一众落马高层,到工信部部长被查。这个行业的害群之马太多了。为了一己私利耽误了民族复兴大业,可恨,该杀。
核研究是大家无私忘我的往里做加法,芯片是这些败类占着茅坑不拉屎,反而从里渔利做减法。所以别说芯片难,是这个行业难有国士。
当年我记得是有挺多数学家回国建设的,他们没去研发原子弹,但人死了,再后来回国的科学家就少了
原子弹打草稿计算都能做出来,现在什么电脑都有,什么人才也有,至今还没有自己的芯片,只能说两者难度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第一,可复制用。我国芯片产业快速发展,就是靠举国体制。
第二,应用场景不一。两弹一星最核心的是有无,然后不断打磨,有了之后,竞争压力小,但芯片产业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大,没有举国体质、没有庞大市场,除非遇到换赛道,否则后来者难以成功。
做芯片多的是人敢骗补,做两弹你敢吗!
芯片的研发成本过高
需要市场来分摊
没有市场举国之力搞一批
没十年就垃圾了
人家一年半年就更新
做岔了,只要能卖出去就有机会再来
你没消费市场做支撑拿头去拼啊
原子弹中国造出来就能用,差一点也没关系,因为美国不会卖原子弹给你,这里面没有相互竞争关系。芯片呢?全世界统一市场竞争,你造出来差一点,贵一点都没人用了。如果原子弹也是全球统一市场,估计你就会问:为啥我国造不出原子弹?
当年的那帮搞原子弹的大佬现在没有,当年的那些人可都是理想主义者,是可以付出生命的,而且当年是元帅领衔的,现在吗!!!!!!!!!!!!!!!
1. 狗大户, 新鲜出炉的原子弹, 五亿美刀一个, 要么?
来俩
你拿着 10 亿美刀除去成本剩 8 亿研究氢弹去了
2. 狗大户, 刚压好的 28nm 芯片要么? 五十一个
不要, 隔壁 7nm 也才 55 一个
一年以后你的公司破产了
频频发生的千亿芯片厂全是骗局,那时候会出现这种事情吗吗
芯片其实很容易,所有技术都容易,科学才难。西方如 “干中学”、“R&D” 等理论,详细说明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如何发展技术,只要照做就可以了,例如工会制度,法治制度,例如绝对禁止加班。但头百个家庭宁愿存钱到瑞士。
我们现在不是造不了芯片,而是造不了先进制程的芯片,更准确地说是不能保证良品率的前提下,以足够低的价格量产先进制程芯片。
两弹一星模式对应到芯片产业就是造出能用的芯片而已,这个当然问题不大。而我们现在芯片产业的目标是能够支撑我们在市场上赚钱。
军工可以不计成本,民用可不这样。
从实验室流片到最终量产,还有很多路。。
前三十年科研最难复制的是技术共享,没有知识产权壁垒,目前即使举国体制也无法使各个研究所,商业公司放弃专利所得,成果无条件共享,实现研发规模效应。
因为两弹一星不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只能靠国家投入才做得到。而现在芯片产业,说到底是商业行为,就必须要看投入和产出,这和当年的两弹一星就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因为官僚资本势力已经庞大到这个地步了。
花一亿的钱,干十万的事。
两弹一星时期,有多少物理学家在国外已经风生水起,有的已经很接近诺奖。
这些人放弃自己家庭,放弃优渥的待遇,放弃自己前程,万里之遥,汇聚在大西北的茫茫戈壁,隐姓埋名十多年,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
现在芯片行业,有多少国外大牛愿意回国?倒是骗钱套补贴倒闭了一堆。
不会真有人以为,两弹一星是在没有接触西方科学基础教育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出来的吧?
拥抱西方科学,打成一片,参与全球分工,完全放开互相的科学交流,文化交流,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我们密切关联,难解难分,这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封闭自己搞内循环,哼,老爷们条条退路,屌丝粉红们世代牛马死路一条。
因为现在的人奉献精神没有了,也可以说收入不在平均了。都想去博更多的利益,没人在乎什么打破技术垄断的事情了。
这是完全的胡说八道,中国的芯片产业的发展根本没有得到当年两弹一星那种重视程度。当年决定两弹一星就需要常委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全国所有相关的(几乎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学科)都发动了起来了,现在去看当年投入并建成的设施你可能会觉得很古老、落后但是那时候中国不是一个工业国,如此投入不可不谓不计成本,打个比方,你今天生产一炉钢那很简单,当年可不是这样简单。今天你能很容易做到的事,当年你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做到。两弹一星所需要的支持中,国内有学科和产业的,还自罢了。要是完全没有的东西,学术上那叫两眼一黑,产业上那叫一片空白。就这样,中国人还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那为什么现在不用这种方法了。
第一,政治层面上中央不觉得需要如此力量攻克这个问题。
第二,成本极高且未来情况未知。
如果,中国需要再来一次 “两弹一星模式”,那就说明一件事—中国极力需要在短时间内积累战争条件。也就是说使用这种模式就和战争发生关联了。因为战争的逻辑是,我投资打败对方,收割对方(割地赔款)收回投资并获得回报。而为了打赢,可以不计成本。
在欧洲的德国,出现了一款纯德国国产自研手机,从芯片到闪存,从屏幕到外壳,包括摄像头全部由德国国内生产;
该品牌手机是纯自研,纯得国产,不含任何闪米特族零件,保证满足你的任何爱德国或纯净种族需求。它象征着德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再害怕邪恶的犹太人卡脖子,任何德国人民想到自己国家的这款手机都会挺起胸膛;
邪恶犹太对德国的高科技打压政策影响巨大,所有的零件都是德国举整个国家之力在国内不计一切成本造出,是德意志民族工匠精神的象征。
故此,每部德意志纯国产手机售价 15 万马克,每年限量供应 9000 部,其中有 1000 部要无偿支援给德国的非洲兄弟,市面上可以流通的手机约有 8000 部。
据悉,该手机的销量非常好,但大多数德国民众连实物都没见过。
韭菜们幻想着下一个蓄水池
做个好懂的比喻:
两弹一星是四六级考试,过了 425 那条线就行,你能考 600 + 确实有本事,但这个本事除了拿来吹牛意外意义不大。
芯片是高考,择优录取,只取前几名,排名落后那么好学校就是看不上你。
前者的竞争对象是固定的分数线,后者是其他活人,竞争策略自然不能照搬。
逻辑是一致的
他们不懂具体的技术
只知道一点
中国造出来的,就是落后的技术
中国暂时没造出来的,就是难到天上的技术
所以芯片比两弹一星难多了。
毋庸置疑
上世纪 50、60 年代 国际形势极其复杂 我们赤裸裸的面对的是核威胁 虽然跟苏联交好 借用电影《横空出世》里面的一句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为了国家安全 哪怕付出再多代价 我们也要以举国之力 必须要造出原子弹
但芯片呢 跟两弹一星比 芯片能算得上是国之重器吗? 制造 100 个原子弹 失败 99 个成功 1 个 都不算是浪费 但芯片不同 芯片是要讲究良品率的 100 个芯片成功 90 个都是失败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 军用芯片不需要特别先进的工艺制程 而商用市场相反 凭什么花费举国之力去做芯片呢 造出来工艺不如别人先进 性能不如别人好 全面落后的情况下难道说你要强制别人使用吗? 芯片不单单是造出来那么简单 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 怎么去兼容 或者说我们自己做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 且不说细分问题 目前主流的几个操作系统 国内用户使用率极高 这个市场这么大 谁都承担不起换的后果
一个是科研 一个是市场 完全不一样的区别 所以不存在用两弹一星的模式 copy 到芯片上
反正二极管是办不好这事的。
知道现在国有企业怎么干活的吗?他们可不搞二极管,市场支持效果更好他们就利用市场。当然如果涉及他们自己这帮人的核心利益,那可能效率低也自己的,这种情况也还是存在。
如果这个经验都不学,还想办成事?
另一方面,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一市场就灵的。有好多国有企业在某些方面支撑起一片天。
要具体的分析与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大家再犯这种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早就写在了政治教科书上呢,回去复习一下?
中国现在的航空航天是两弹一星模式吗?
如果是的话,马斯克那些玩意超过了吗?
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秦灭六国尚需奋六世之余烈,苦心经营一百多年,这时就好比大家都是小学生,知识不难,追赶和超越不太难;建国之初,虽然百废待兴,但两弹那东西在美国也是刚刚起步,更有钱邓这种世界科技顶尖人才能够冲破阻力回来主持大计,举国所要做的就是集中人力物力支撑实施;芯片呢,人家搞了好几十年,而且有教训了,提防你偷师了,没有大师带着少走弯路指点迷津这关键一环,堆人力物力财力都没用,沿着正常的研究套路走一遍,最终回到人家已经达成的最优解导致各种专利撞车是大概率的,所以想靠两弹的办法搞芯片,那是刻舟求剑!说这些不是宣扬造不如买的论调,只是举国套路如今在大多数领域是走不通的,大事在渔不在鱼,欲速则不达,老老实实营造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大环境才是根本!目标明确并乐于下笨功夫往往比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出台一些杀鸡取卵的政策离成功更近!足球如此,科研也是如此!
因为两弹一星是涉及军事、航天、国家命运,而目前这些 28nm 以下的芯片能关系到的全是民用领域,而且还基本是个人的使用场景,民用飞机啥的可能都用不上,但是研究它所需要的成本极高,短时间内根本回不来本,不如慢慢研究,而且卡脖子的东西很多,攻破芯片的钱破其他好几个卡脖子技术了
两弹一星只要搞出来有效果能用就行了。又不需要卖给别人。
芯片造出来是为了赚钱的,你的质量没别人好,就卖不出去。
来电了?
因为很多人没意识到,在芯片产业,“两弹一星”模式不好使,是 “妈” 出了问题(封建官僚主义)。
那这些年,不管改嫁到哪户爹,资本主义(现在)、杜会主义(60 年代),这个家也不是良性的资本主义,而是恶性的官僚资本主义;不是良性的杜会主义,而是恶性的官僚杜会主义。
他们的单线思维,是一根筋地往爹这个方向 “被” 导向。而不是另起一路,往妈这个方向思考一下。
芯片是公知最后一个遮羞布
当朝鲜都造出原子弹和导弹的时候,你就应该这道这些东西在技术含量上处于什么级别。两弹一星的技术含量加一起可能还不如整个芯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关键设备上的一个零部件。
1955 年,为了增强国力,中央指定了聂荣臻等人发展核工业力量,我国的原子弹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1960 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撤回了 233 名专家,还带走了多个重要图纸。
1963 年,全国各地的多个科学家集结在一起,一同加入了原子弹的研发中。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一时间举国同庆。这次研发,中国只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并且没有依靠国外的技术,而是靠自己的科学家获得了成功。
从川普制裁到今天,几年了?
没有两弹只有死或者为奴
大宋就是典型有芯片没两弹的例子
而我们现在不是没芯片,只是没有高端芯片
超纤才是完全没芯片那种
所以没必要像搞两弹那样去搞芯片,你又怎么知道我们现在没有在搞三弹四弹?
润出去的人才没人愿意回来了
当年两弹一星有多少著名功勋科学家带头攻坚科研
国内在芯片领域没有一个能打的
互联网赚钱多 都去转码了
弹和星只需要搞出来即可,无需考虑性能、成本、市场竞争力。也许你美国能造个千万吨级的大核弹,我一开始只能搞个 10 万吨级。但只要丢你一颗 10 万吨级你也受不了,所以 10 万吨级也算核威慑。芯片就不一样了,人家走向 5 纳米、3 纳米,你 28 纳米刚启稳,那你的产品就没有尖端竞争力,只能在低端、低盈利市场徘徊。人家在高端赚得越多,研发经费也越多,将来新技术也比你更快推出,这么迭代下去,让你永远追不上。
两弹一星至少落后美国二十年吧,钱学森邓稼先全是美国留学回来的(美国为什么愿意放人回来自己想),芯片落后美国二十年你确定拿来有用?
一说芯片难搞,就有一堆人说原子弹都搞出来了,还有圆珠笔芯什么的。。都不知道怎么跟这些人对话。。。
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芯片产业,想依靠市场来搞都是不可能的。
想要搞技术创新,第一,得聚拢大量资源在技术研发上,这是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如果连资源都没投进去,何来进步?
第二你的资源必须有较高的利用效率,也就是你的钱必须真正花在了技术研发上,而不是被人打着技术进步的名义去吃喝嫖赌了。
第三如果要有基本正确的科研方向 那么追上别人是不难的。
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至少任何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都是如此。因此如果技术研发能够促进利润的产生,那么这些企业的驱动力会非常强。欧美的芯片产业如此发展动力强劲和充分调动企业的盈利目标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中国是技术后发国家,我们是在追赶别人的领先行业。别人已经有成熟的技术占领了市场份额。我们就算搞出了一整套芯片工艺,性能也不会比别人强,无法为企业制造利润。
因此你让一个以盈利为基本目的的企业去做一件并不能达成盈利目标的事情,基本上结局就是一堆辣鸡企业瓜分科研经费的资本盛宴,就算他们拿到钱也不会热衷于改进技术,毕竟吃力不讨好,弄成了不会有多大利润,弄不成也不会有人求全责备。
结论: 后发国家追赶别人技术,最高效的恰恰是两弹一星模式。
因为核弹没法买卖,如果核弹可以买卖信不信买办们也能给你搞一个 “汉核事件”
现在建个 fab,没有发改委的批条大概率是起不来,为啥?
因为发改委的批条可以让国资进来,不然当地政府再支持也不好使。
你说这是不是市场行为?
你去想想看有什么法子,每吨当量 TNT 对应的成本能不能实现每 n 个月削减一半。
我觉得可能是两弹一星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技术,比如说原子弹,你只要造出来了,你就完成任务了,不管你是今年或是明年,造出来就达到了目标。
芯片的情况是随市场动态变化很快的技术,你今年造出 25nm 和你两三年后造出 25nm,市场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也许你今年造出来 25nm 有用,明年或者后年造出来之后就没用了或者说用处变少了。
不太了解我国现状, 瞎猜一下, 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周期长, 可能辛苦研发出来的芯片, 还没上市, 就已经落后了, 前期投入无法变现, 还要继续追加投资;
2. 当年是无数科学工作者舍身忘死的工作, 还换来了两弹一星, 而现在考上 985,211 的那些学生, 多半是想的是移民海外, 或者纸醉金迷;
3. 产业链不完善, 不是解决芯片本身的技术, 就能造了, 生产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都是一座座要翻越的大山, 感觉可以类比发动机, 涉及类似材料学、设计软件相关的技术.
两弹一星可以不计成本,而且是有了就行,可以吃很多年的老底。
芯片产业这种需要商业化的东西,你不计成本试试,看看有没有人想买。
政体不下场,以商人的品性是不会砸钱研发的,当年它的研发也是因为军用,不计成本砸出来的,包括目前的互联网,当年也是军用砸出来的。
我们要感谢美苏冷战,没有美苏冷战就不会有互联网和芯片,也不会有如今的外太空飞行。
因為芯片產業表面上看起來是技術問題,實際上是商業問題,也就是做出來能不能賺到錢。
性能暂时有差距,消费者会买单么?我猜大部分人不会,不讽刺两句就谢天谢地了。两弹一星,有需求就能一直迭代,芯片没人买单,就死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因为毛主席时代已经不再了
两弹一星本质是军用需求,同时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优先级不言而喻。
芯片其实可以说几乎没有军用需求,因为目前军用芯片不需要用先进制程,功耗和性能面对可靠性还是要往后站。限制芯片本质上是经济制裁。
所以现在只看到了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划给芯片划重点,从来没有上升到军事和国家战略层面。
芯片产业链更长,且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专利壁垒。从材料制备,制造工艺,工艺设备,设计 ip,EDA 软件,架构,封装技术等等,整个产业横跨了基础学科、材料、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等等,很难通过国家力量短时间补齐这么多短板。
芯片产业投入巨大,而且在不停迭代。两弹一星具备威慑意义,一旦成功,就是 0 和 1 的区别,后期能量释放效率,导弹发射技术,运输技术,核防御技术,能源和平转化技术等等都可以在成功之后的几十年继续发展。而芯片产业等不起几十年。假设投入巨大资金之后成功研制出一条完全自主的芯片产业链,如果技术指标落后国际,市场上几乎只能靠国内或者第三世界国家回本(这也是现在强调内循环的原因)。如果投入这么多资金,人才和时间研制出的产品得不到市场反馈,第一是成本无法回收,必须继续加大投入,第二是整个行业生态无法很好建立,因为像英特尔、AMD、TI、ADI、意法半导体这些,都是与市场共生,积累更高的壁垒。
国内很多科技方向都是从落后发展到现在可替代的,例如光伏、光电显示、存储设备等等,都是依靠国家补贴,先做出了可以商用的成品,然后国内低端产品先用起来,逐步积攒市场和资本,最后崛起。相比之下,芯片产业规模更大,需要补的方面更多,但是假以时日相信是可以崛起的,这一点需要各个方面的势力齐心协力。
有什么好分析的。你往前看 100 年,是白皮坐在头上拉屎的世界。今天呢?美国航母变成了扫地机器人,八国联军在内斗。再看看世界其他国家。还有谁?!就一个观点,中国人一定行。八国联军,要么干一场,大不了亡国灭种么,有什么的。要么早点跪,晚了没位置了
所谓经济学家只是一帮说客。因为这些人背后的钱想要分一杯羹而已。他们的工作就是拿垄断者的钱,然后用现状和短期利益来 “说明” 问题,解构你反垄断的决心。它了不了解不重要,说辞能影响决策者就行。
你把中国看成一个超大的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分工,需要协作的任何产业都能包进来,只是时间问题,没什么做不成的。当下最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没法像米国那样用垄断利润全球招揽人才。
军用和民用的最东西最大的几个不同就在可靠性和耐久度经济性上。
军用的只要有,就可以构成威慑,只要不打仗,别人都会把你有的东西算到你的战斗力里,有所忌惮。可靠性几何?对不起,这是绝密,你说多少就是多少;没人知道,耐久度和经济性?军用中有大量一次性但昂贵的东西,不计成本达到目的,是军队的风格,花钱能解决的问题,在军队里都不是问题,除非你没钱;
民用高端的产品,对于可靠,耐久,经济都有十分严苛的要求,而这三者的达成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甚至比本身性能的提高还要难,举个大家都能懂的例子,骁龙 888,一条驯服不了的火龙,直接把整个安卓高端机市场烧没了快。
说回芯片和核武器,核武器想要发挥作用,需要核弹头和能投执行投送任务的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这两样基本都属于大力出奇迹,想要做出一个能用的产品,需要的技术也不是非常强。想要成为有核国家,其实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五大流氓的许可,不给许可就想拥核武器,大家看看伊朗的下场。但是也有例外,朝鲜现在基本就是准拥核国家了,导弹核武器都有,能不能打美国不好说,日韩是完全可以的,这就是威慑力,你说他们的技术多先进?多可靠?绝对没有,就是能用,但这就足够了,美日韩是没人敢赌的,面对核武器,那是真的一点赌的成分都不能有。
芯片,我们不是不能造,同样的,如果只是造个 10 年前的产品,保证基本功能能用,完全可以,可是没有市场啊,你不能让中国 14 亿人所有的电子产品全回到 15 年的水平,那多少互联网公司就破产了。
因为国外的保密工作越来越好了。
虽然两弹一星模式经济效益极差…… 但我国自有国情在此,提振经济并不像欧美国家普遍发钱,也不鼓励私人工商业发展,而是印钱给基建,政策给大集团,是吧……
所以,我们如果用两弹一星模式搞出来高精度光刻机,哪怕良品率不高,但是有几台也就够用了,这种东西又不是消耗品。
低价出租使用,不需要太在意钱的事儿,我们的路修了扒、扒了修,国家的钱讲什么效益。当然了,能租到的肯定背景深厚,这正好可以用来调控几家大企业的强弱关系。
还有最近开始限制的 EDA 套件,也是有一套世界先进水平的就行,花多少国家的钱去开发,也比投了 5G 无底洞强吧。
大环境不允许
你根本不需要了解什么研发模式,研发过程,了解什么芯片研发难点,你只要了解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我们可以砸锅卖铁搞几个原子弹,但没人愿意砸锅卖铁买芯片产品
计划生育废除那么慢
还不是因为相关责任人都活的好好地也没退休。
拼了老命,吐了血,我们能不能造 7nm
能,必然能,分分钟造出来,别说 7nm,5nm 都能搞出来
那你能不能量产,能不能卖出去产生效益
额……
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花好几百亿搞出来的东西,换不回小钱钱,你觉得我会让你搞吗
两弹一星是二战后十年内的技术 你晚个十年达成目标不稀奇
电子这种高度竞争的产业 我只想问问 叫你 2022 年用 iPhone4 你愿不愿意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抱着两弹一星不松口了
朝鲜和 TW,一个穷到不要命,一个稍微有点钱,都能搞两弹一星
金航标 kinghelm 萨科微 slkor 宋仕强说,互联网全网营销和传统营销不一样,传统营销是研发生产出来产品再找客户,互联网营销是先圈到人,建立关系后再去找一股脑产品要他们不断复购,阿里巴巴 1688、京东 jd、唯品会等都是这个套路。在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利用好互联网宣传推广的新技术新工具。今年新冠疫情反复,但金航标萨科微的销售额节节攀升,“kinghelm”(http://www.kinghelm.net)与 “slkor(http://www.slkormicro.com)” 品牌得到更多的客户信赖,得益于在网络营销的力度不断加大。因为网路传播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产品和品牌的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航标萨科微已经在各大互联网平台进行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但是接收端的客户是千人千面,有很多不同思维和诉求,我们做宣传要有逆向思维。客户的需求点就是我们要宣传的点,我们需要敏锐捕捉尽量满足客户需求。比如客户刚开始不知道我们的公司金航标,但是他们要买北斗 GPS 的天线和连接器接插件 Type-C、USB、HDMI 等产品,他们会先在网上搜索相关产品的词,再确定找哪一家的产品,我们就想办法让他们先找到我们金航标公司的网站 http://www.kinghelm.com.cn,在里面选择好产品,接下来就可以和我们的业务员成交了。
1967 年就搞出光刻机了,可以说光刻机和两弹一星是一个年代的产物。所以别说什么两弹一星模式不适用于芯片产业,说两弹一星模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更合适。
一看是 “经济学家” 说的我就知道坏菜了,这群所谓 “经济学家” 哪个不是满门忠烈那种资本的代言人。他们说的话基本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反着看就对了。
任何领域,民用的技术要求都高于军用,而高端芯片又是民用技术皇冠上的宝石,怎么比
芯片不难,难的是世界顶尖的芯片,60nm-》20nm-》3nm…
原子弹好多国家都会造,日本朝鲜伊朗…
像芯片和操作系统都是玩产业分工国际合作和生态的
说句难听的话,中国人搞的操作系统(原创,非安卓包壳的鸿蒙),你让老外去学习这个 OS 的编程语言,API,构建应用程序,大部分老外是不愿意的,压根就不信任你。
你的 OS 只能自己玩,朝鲜不也有国产 OS 吗?
自己玩的 OS,哪怕吹的天花烂坠,没有持续不断完善生态,屁也不是。
我觉得就一点,就不可能了,两弹一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群众基础是真好,让人往上上,命都可以不要的那种,而且丝毫不计较报酬,你就是不给我钱,让我倒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也愿意!所以前段时间出了个新闻,说邓老搞原子弹,最后的奖金就十块钱。可现在呢?你觉得还有当初那个基础吗,大家还有当初那个劲儿吗?
两弹一星比世界先进水平差了 10 年以上。。。
华为 mate50 系列,处理器是 45 纳米的 iPhone4 水平处理器。
你买不买。
已经没有一个和美国接近的强国一对一帮扶了,也没有一大批海外顶尖的科学家回国了。
当然不能用 “两弹一星” 模式了,“两弹一星”就不是一个模式,它是个特殊的历史机遇。
1953 年斯大林死后苏联陷入高层内乱,赫鲁晓夫政变上台名不正言不顺,急需其它社会主义成员国的承认,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成员国分量举足轻重,乌克兰人赫鲁晓夫为了获得中国的政治支持,把那个时代苏联武库里的宝贝几乎送了个底朝天。
1955 年苏联援助开始建设原子能反应炉
1956 年铺设了从罗布泊到哈萨克斯坦的铁路
1957 年原子能反应炉回旋加速期建成,可以开始生产原子弹用的核燃料
1957 年,苏联将弹道导弹的技术和样弹送到了中国
除了原子弹和弹道导弹技术,赫鲁晓夫还赠送了当时连苏联也才刚刚开始装备的米格 21 及相关技术,坦克技术,潜艇技术。
顺便提一句,斯大林在世时一口回绝了原子弹技术输出给中国这件事。
两弹一星的时候那是真给真科学家真高待遇啊。。
芯片是一个高端部分赢家通吃,低端部分大家一起吃的局面。其实 7NM 跟 5NM 乃至于 3NM 并不是芯片厂主要赚钱的地方,成熟制程也就是 48NM 这些才是。我们国家这些年补课还是挺成功的,至少在成熟制程方面已经站住了脚,接下去就是往高端进发了
如果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事,都能靠集中力量解决,那么北朝鲜早就是蓝星最强国。
因为缺少大师。看看钱学森邓稼先在哪里接受的教育。
因为他们觉得
知乎用户 郭某某 发表 大家看的报道大多数都在说光刻机啊,EDA 啊卡脖子,业内人士跟你说,每一个环节都在卡脖子。。。咱一个一个说: 1、外延材料:这玩意是器件性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他决定了器件的本征特性。之前基本上是靠进口,现在国产原片 …
以爱国的名义捧杀 作者:米粒之猪 从朋友圈看到一个短视频,讲的是我国核物理先驱赵忠尧先生的故事,点赞、转发、推荐都是10万+,非常火爆。不过在短短的一分半钟内,这个视频以爱国的名义对赵先生生平的歪曲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看完让人如鲠在喉,不吐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从业快 20 年,一直在第一线工作,算是半导体行业的资深工人了。顺便也讲讲我经历过国内哪些大厂,两家顶级的逻辑厂是我最熟悉的,其次是顶级的 DRAM 厂和 3D NAND 厂。比起很多答主根本没有在这个工业的泥坑 …
知乎用户 gashero 发表 此次俄乌冲突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西方国家为了一点优势,打破了很多业界惯例。使得很多之前大家可以信任的基础设施变得不再可靠。在 IT 行业,一些制裁包括: Oracle 宣布暂停俄罗斯业务,范围未知 SAP …
知乎用户 经济观察报 发表 最尖端的光刻机汇聚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中国现在的高端制造业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 但同时光刻机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中国造光刻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条路上每个零件每前进一步,对中国来说都是相关领域的巨大进步。 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