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客观地评价李银河?
知乎用户 杨棵 发表 其实前段时间我还和另一个喜欢王小波的朋友讨论过这个李银河,我那个朋友非常反感李,觉得李用王炒作,而且还再婚了,他觉得不能接受 但我个人认为李是一个很有想法和见地的人,首先李银河是真正的白富美,在美国学习那段时间王小波吃 …
如果你把王小波放在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水准来理解,那有很大概率得出他是一个 “崇洋媚外” 者的结论,但你要知道王小波不是普通人,他是理科高材生,中国第一批软件编程者,到 40 岁才转行写小说,在儿时经历过 wg,却不曾放弃过独立思考,自小就用怀疑的视角看待身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他不是那种从他人思想中获得一些边角料就夸夸其谈的人,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思考者。
就那上面那段采访来说,王小波是一个能极短时间内道破问题本质的人。比如访谈中记者问,关于是否有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两种思想,一看就知道这种说法肯定是当时公知们使用一种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的变体。记者大概对这种说法也不太认可,并追问是不是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王小波认为这种说法相当无聊,接下来重点来了,他认为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本身就是想隐藏一些不体面的东西。
如果面对记者的王小波思想只有知乎平均水平,那他会跟记者分析东西两种思想的不同最后得出 “各有优劣” 的结论,以此来证明自己学贯中西。但王小波毕竟不是知乎平均水平,他知道,思想就是思想,思想有因人而异,有因地制宜,但思考的方式肯定是一样的,无非是为了找到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儒家学子编撰《论语》和托马斯潘恩写出《常识》无非是想用自己的思想为现实问题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非要把他们分为东西思想然后比出个优劣来的人非蠢即坏。
而得出王小波 “崇洋媚外” 结论的人估计也分不清楚,什么叫自我批判。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即你不认可东方的,那你就必定是认可西方的,所以你 “崇洋媚外”。这使我想到韩寒曾经讽刺说“这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假使韩寒也把逻辑分成中国逻辑和外国逻辑,那韩寒也就是一个公知的水平,但韩寒毕竟还是比公知水平高一点,知道逻辑就是逻辑,没必要一批评中国就非要捎上外国,一批评东方就拿西方来举例子。这就像现在网上一群人一天到晚中医西医,医学就是医学,谁救的人多,谁就是好医学,一个青霉素,让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近一倍。但你要是问弗莱明,你发明青霉素是为了证明西医比中医厉害吗?人家肯定觉得你是神经病。
理性求真的人会思考为什么中国人没发明青霉素,怎么才能营造合适的土壤氛围,让这样伟大的发明也能诞生在中国。于是王小波写出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作品。
而崇洋媚外的人则会直接下结论,中国人永远也发明不了青霉素,于是柏杨写出了《丑陋的中国人》。
[
电子书
我的精神家园
作者 王小波
会员 6 折 ¥ 6.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b110bc822e11188b1d316d2819d5f96c)
[
电子书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王小波
会员专享 ¥ 7.99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f11f01da0f69331d11d8c9a71a7d7c8d)
[
王小波全集 共 7 册 时代三部曲 + 沉默的大多
京东
¥ 225.00
去购买
[
知乎盐选会员
畅享盐选专栏、Live、电子书等海量会员内容
新用户仅 9 元 ¥ 19.00
去购买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f3642533bfbdcdb0653b58555cae5b0b)
莫提默 ·J.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十章 “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里提到:
在你说出 “我同意”,“我不同意”,“我暂缓评论” 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对,也都有可能不对。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这几句话是对题主的一个提醒,在发表疑惑之前弄明白心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有了确切的问题,才方便与他人交流,而不是 “我不清楚这件事,但我觉得这件事不对。”
王小波先生年轻时经历过 wg,是受限制的一方。年轻人精力旺盛,思想开放,但在那个时代,思维却极端地受到限制。所以他一直厌恶思维的枷锁,认为思维没有乐趣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这在他生前的杂文里一再玩味和强调。
他对国学的态度也是如此。
他不反对传统儒学之类的国学,但反对的是几千年来国人对儒学的追捧。按理来说,儒学在孔孟时期已经成熟,可以作为一派思想来治国安家,那是春秋战国的时候。后来的 “独尊儒术” 牢牢固定了儒家思想,举国只能学习这一派思想。问题就来了,全国的学生别的都不学,专门学四书五经,这难道不是思维的枷锁?
科举制的出现,虽然使阶层之间变得流通,但也是用儒家的经典来进行考核。这样的学生考出来,满脑子都是四书五经、仁义道德。
程朱理学更是如此,按王小波的比喻就是 “把别人嚼到没味的口香糖拿过来,放到自己嘴里再嚼一嚼。” 再嚼出味,称之新理论,譬如程朱理学。但这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的思维已经被嚼了一千年,还要嚼出味,让后人再嚼一千年,这不是有毛病?
儒学已经在几千年的解读中变了味儿,不再是孔子所推崇的道理。一门学科被钻研到这种地步,那也没什么值得赞扬的地方,在外人看来就是读死书,死读书。
王小波觉得与其花费大把时间在国学上,不如仔细研究自然科学。
他觉得国学中的内容其实不需要太动脑子,也可以琢磨出来。什么 “仁义”、“立人之本”、“虚心求教”,贴近日常生活,上了年纪就明白。但自然科学不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牛顿的地心引力、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都不是日常生活就能想通的,这需要极强大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这就是两种学科的价值不同。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历史,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的确确改变了社会生活。
所以,王小波推崇自然科学。他也很纳闷为什么中国几千年为什么不重视自然科学,而一个劲钻研孔孟之道。如果早点重视自然科学,也不会有列强入侵之耻。颇有科教兴国的意味。
总而言之,是国学的地位被捧的太高,德不配位。
前几年有个新闻,2000 年后兴起了一阵国学热,很多家长让孩子在山上潜心学四书五经,别的都不学。几年过去了,孩子下山后,发现不适应现代社会,连基本的英文也不会看,一切还得从头学起。
你说,这不是有毛病吗?
至于所谓的 “崇洋媚外” 更是莫名其妙,批判国学≠崇洋媚外。你要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全是好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糟粕在里面。只是这几年国家需要文化软实力,才会重新宣扬部分传统文化。有民族自豪感是好事,但也要有民族危机感。接受表扬的同时,也要接受批评。
而且,你读一读王小波的书就会发现,他时不时称外国人为 “洋鬼子”。
如果这个称呼被外国人看到了,是不是要被外国人怒骂 “种族歧视”?
王小波崇尚科学、理性和逻辑。科学、理性和逻辑这些东西准确的说是 “现代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东西被西方人先弄出来了,于是就和现代医学被叫做“西医” 一样,这些东西被称为“西方的”。在某些人那里,王小波自然就变成崇尚西方了。
王小波又是爱国爱思考的的,所以他会试图分析 “种种原因” 是什么,分析之后必然带着批判,王小波的批判里又满是讽刺和幽默。毫无疑问,在那些人眼中,这是崇尚西方的人在亵渎传统。
事实上,如果牛顿,罗素,爱因斯坦这些个人是中国人(或者说现代的东西诞生于中国)的话,估计王小波现在又会被人说成种族歧视的典型了——英国人可能会忿忿地说:“他竟然如此推崇他们中国的东西,竟然歧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当然,如果 “现代的” 这些东西诞生在中国,中国也就不会有王小波了——但也许在那个世界会有一个崇尚科学、理性和逻辑的法国人,就叫小波 · 二 · 马丁吧。
那个马丁啊,也喜欢思考,也喜欢写些讽刺的文字。
他爱法国啊,经历很多之后,他就想,我们法兰西人也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啊(狗头),也曾经属于光辉伟大的罗马帝国啊, 怎么就搞不出这些东方的东西呢?怎么就落后于东方了呢?
因为种种原因,他发现叫嚣着甚欢的天主教和法兰西搞不出现代的(东方的)东西不无关系,他爱法兰西,他想让法兰西有科学逻辑和理性——于是乎他也写文章批判那些个嚷嚷着复兴教廷文化的,讽刺那些觉得靠复兴天主教就能重现罗马帝国辉煌的,也质疑起天主教中的某些东西。
二十几年之后,法兰西没有借助半点天主教的力量,崛起了。
这时法兰西一些受过点教育的新一代青年们发现小波 · 二 · 马丁这人坏的很:
1、他留学朝鲜,接受了东方的教育,深受东方的影响。
2、他竟然崇尚搞哲学的中国哲学家叶素胜过崇尚耶稣,写的文章里竟然敢鼓吹科学、理性、逻辑这些东方搞出来的东西。
3、他竟然还对我大法兰西的天主教文化有过批判,我们的圣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他讽刺过。
一想到这里,法兰西的有识青年愤怒了。
哦,我亲爱的上帝啊,请原谅这该死的崇陆媚外的香瓜人 (特指白皮黄心的那种) 吧!
天主教文化可是我法兰西的传统文化啊,传承了几千年了啊,老祖宗都靠着这个啊!
“我看小波 · 二 · 马丁的书,觉得他有一股从东方视角俯视法国人的优越感。” 他故作镇定的说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一般而言,他的观点里一定有金子,也有狗屎。
理性的人应该判断这个观点里的金子和狗屎,捡金子,丢狗屎——而不是从 “道德” 出发,做价值评判,进而全盘否定,扣帽子,……
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科学,认为它们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不希望这些领域里的事同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我对别人的责任、我的爱憎感情发生关系,更不愿因此触犯社会的禁忌。这是因为,这两个方面不在一个论域里,而且后一个论域比前者要严重。打个比方,我像本世纪初年的一个爪哇土著人,此种人生来勇敢,不畏惧战争,但是更重视清洁。换言之,生死和清洁两个领域里,他们更看重后者,因为这个缘故,他们敢于面对枪林弹雨猛冲,却不敢朝着秽物冲杀。荷兰殖民军和他们作战时,就把屎橛子劈面掷去,使他们望风而逃。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橛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绝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所以,假如有人以这种态度论争,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安全距离之外,然后再好言相劝:算了吧,何必呢?
附上王小波对 “国学” 的一些观点,见仁见智吧。
《文化之争》
现在,假如我说儒家的道德哲学和伦理学是全然错误的,也没有凭据。我甚至不能说这些东西是令人羞愧的知识。不过,这些知识里的确有令人羞愧的成分,因为这种知识的追随者,的确用它攫取了僧侣的权力。至于这种知识的发明人,我是指孔子、孟子,不包括朱熹,他们是无辜的。因为他们没有想获得、更没有享受到这种权力。倘若今日仍有人试图通过复兴这种知识来获得这种权力,就可以用孟子的话来说他们:“无耻之耻,无耻矣。” 当然,有人会说,我要复兴国学,只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振兴民族的自尊心。这就等于说,他在道德上高人一等,并且以天下为己任。我只能说,这样赤裸裸地宣扬自己过于直露,不是我的风格;同时感到,僧侣的权力又在叩门。僧侣的权力比赤裸裸的暴虐要好得多,这我是承认的。虚伪从来就比暴力好得多。但我又想,生活在二十世纪末,我们有理由盼望好一点的东西。当然,对我这种盼望,又可以反驳说,身为一个中国人,你也配!——此后我除了向隅而泣,就想不到别的了。
《我看国学》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王二多次纠正过美国人,他写的程序发音叫 “操 你 妈”,不是 “靠 你 妈”。
实际上,他的优越感来自俯视一切荒诞不公,并不是只针对中国人。
王二在书里说了很多回 “龟头血肿”,这个事是这样的:
特殊时期一位知识分子被人踹了一脚,去医院检查结果是受伤程度 “龟头血肿” 了,于是这个叫死理的觉得自己莫名其妙挨了顿打,这是不对的,就写了一个大字报,说明了自己莫名其妙挨了一踹,受伤部位都 “龟头血肿” 了,并且表述说自己无原因被打这件事情是不对的。
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没人关心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一个就会读书的四眼仔被人打了,反而大家都开始叫这个挨打的家伙,“龟头血肿”。至于打人的有什么下文吗?没人追究施暴者。反而倒是受害者从此之后就变成了 “龟头血肿”,一肿二十余年不消。
王二之所以三番五次说这件事,是因为从王二这种知识分子理性的逻辑这篇大字报的意思是:“我”受到了不公正的伤害 - 并且 “我” 受伤很严重(龟头血肿)-“我”受伤这件事是不对的 - 大家应该明白这种暴力事件是错误的。
原本,王二们觉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大家都认清是非对错是对全民都有好处的,但是事实给了一个荒诞的答案:凭什么你受到了不公就要追求公理正义?大家不都是活在不公之中吗?哦,原来你是 “龟头血肿” 呀?难怪你不正常,因为你是 “龟头血肿” 嘛,原来如此,你会写这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就因为你是“龟头血肿”“龟头血肿”“龟头血肿”“龟头…”
王二的荒诞的幽默感和优越感,就是来自于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人民应该追求的是什么?理论上来说答案应该是公理正义公平,但是事实上,民众们都不在乎这些。但是人们生来就该忍受这些痛苦吗?王二没法回答,看着周围人都对痛苦习以为常,王二只能黑色幽默了。
所以理性和现实的冲突就是,如果你开始思考,你就会开始痛苦。你如果仅仅觉得他崇洋媚外,那不就是正好落入了他的 “龟头血肿” 先生事件了吗,他所希望人们去思考去关注的,人们根本不在乎,反而会抓取其他的部位大做文章。
你把他的杂文全看一遍会发现,他没有俯视,他反而非常爱国,他在仰望中国未来。他没有偏激,那个年代的社会问题比文字更尖锐。他不觉得优越,他的文字是严肃认真想让中国变得更好。
王小波懂得反思中国社会的问题,如果一个作家不懂去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不懂呐喊,只会吹捧说些漂亮话,我觉得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你说他品味上有一点 “崇洋媚外” 的感觉,其实没有,他学过社会学,他的老婆是社会学家,而社会学思想是西方启蒙的,他恰恰能看到西方值得学习的地方,西方社会固然有不好的,但是跟他什么关系,就像父母为了自己孩子成材会说,隔壁小孩怎么怎么努力,你咋这么不争气呢。我也没看到他在吹捧国外思想,他也说过日本,犹太教一些问题,只是中国的问题他考虑的多,我从他文字里看到的是公正。当我看到一个认真钻研中国社会问题的作家被说 “崇洋媚外” 的时候我有点难过和不平。
再说文化,传统国学社会主流都在赞美,王小波写了一些弊端,讲事实不是抹黑,批判是为了警示,当今社会逃避一些社会问题,这种逃避和传统礼教有关。
再看那个年代,文化大革命,我外公被害死了,老一辈经历了 60 年代饥荒,现实远比书本上写的要残酷,经历过的已经在口吐芬芳,王小波可以从容不迫,观点公正的从思想上剖析现实问题,我从他身上看到作家该有的姿态。
非常喜欢并且敬佩王小波,我觉得他三观很正,分析问题很深刻,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是我想不到的,而且看他的杂文,心系国家与中国未来,尽力把所见所思传达给年轻人,我非常希望他再多活几十年,写写现在的社会,给我一些启示。
那下面这个是不是可以打入恨国党行列了?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鲁迅《青年必读书》
我猜可能是因为你比较自卑吧,自卑的人的一个表现,就是敏感玻璃心。碰上一个正常点的人写的东西也能犯病。
小波在我眼里是上古大神,和求伯君一个级别的。在那个连 windows 和 wps 都没有的年代,就能用汇编语言自己开发编辑器写小说。后来去写小说,主要是那年代当码农不挣钱。他的小说我看了一些,非常佩服,幽默,有趣且毫无戾气。简直不像是被上山下乡折磨过的人——虽然我没见识过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但我见识过九十年代的湖南老家农村。怎么说呢,把你乎上这帮叶公好龙,满嘴跪族的小屁孩子赶去那种环境干农活啃红薯饭,不出三个月就能让他们跪下哭着认错。
嗯,评论区某些【】叉似乎不知道当年人口流动是卡死的,出去外地要开介绍信吧?算了,我没有兴趣和【】叉浪费时间。
他从没有真正否认中国人,夸西方。
他在一些书里还经常大骂外国佬,在外留学被外国人歧视你觉得他西方视角俯视?不存在的。
他只是一个思想开放、重实用、浑身散发魅力的一理工男,
他热爱的是一个自由、浪漫、有思想的社会,和国家无关。
从头到尾他总说自己相信的。他忍不住赞叹能造出豆腐的中国古代劳苦人民,而看不惯一边宣传节俭思想却一边贪图享乐的伪君子。
《思维的乐趣》偏偏是我最爱的一本书,一边翻看一边拍桌子叫好,最后合上书告诉自己,嗯,太妙了,下次还要重复看。
没见过有人把理说的这么细,这么幽默,却又这么通透的。
您对这本书的描绘是 “崇洋媚外”,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说法。
建议题主去查查什么叫崇洋媚外,再去重读一下这本书,看看它想说的究竟是啥。
放下一些偏见吧。如果你一开始就觉得是崇洋媚外,你往下看就只能看到崇洋媚外。如果只是永远抱着我们的东西,并怀有不断涌上来强烈的感动的自豪感,永远不看其他的,排斥一切您眼中的 “崇洋媚外”,那小波的文字真的真的不适合您。
有的时候觉得王小波的早逝是一种可惜、遗憾、妒英才。
有的时候觉得或许这就是正好吧?现在再出书,或许就没有办法让我们看到他自己真正的灵魂了。
他只是在说事。在说怎么做事。在说做事的重点究竟是什么。
国学都是骗子。
有一个算一个的话,可能范围过大了。
隔一个算一个的话,可能就有漏网之鱼了。
王小波抨击讽刺国学,没什么问题。
他用的是科学的视角,而非西方视角。中国的文化体系本身也是科学的,我们现在对古代诗歌的研究都是基于现代科学的体系。但是,如果你非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对立起来,那我也没辙。
事实上,王小波的时代,国学危害还没那么严重,他看到了端倪,最近几年,国学已经成灾了。他说国学终将发展成一种妖怪,预言的一点都没错。
关于国学,他有个栗子:
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 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 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 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 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 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 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 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 这一块太没味道。 将军说: 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
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
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換着人地嚼。
王小波的主题是沉默。
在「黄金时代」里,主人公王二,犯了事,逃到山上,别人污蔑说他不存在,他为了证明自己存在,从山上跑了下来,结果被批斗。
因此他得出来一个结论:
能不说的话就不要说,能不做的事就不要做,人没必要去证明自己存在。
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然而这个世界是不讲道理的。
很多人看书并不是为了求真求知。你如果是为了求真求知,那么看书的时候,更应该关注,哪些他说对了,哪些说错了,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他有没有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
这本质上,跟小两口吵架,根本不管对方说了什么,而只关注「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在吼我」没有区别。
奉旨修改。
我的答案高赞被删除不少。知乎么。我随便写写,知乎随便珊珊,大家在删之前随便看看。
因为这篇虽然也是随手写得,但是觉得还是有必要让许多人了解一下到底我们父辈做过什么,走过什么样的路。
私信很多人在问,我也懒得一个一个给截图。于是就修改一下。大家知乎也体谅下把。
~
六十年代插队时的王小波还有一阵子,他每天都得用独轮车推着几百斤重的猪粪上山。他以为这种活难不倒他,谁知才三天,胆汁都差点吐出来。他却调侃,还好那些猪没有思想,不然它们看到人们不遗余力地要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
不注意陡峭的山里会如何。
注意,也不过是筋疲力竭,一身伤病。
参考的原文
王小波在《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中说:“1973 年,我到山东老家去插队。有关这个小山村,从小我姥姥已经给我讲过很多,她说这是一个四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全村有一百多条驴…… 但是我到村里时,发现情况有很大的变化,村里不是四十户人,而是一百多户人,驴子一条都不见了。村里人告诉我说,我姥姥讲的是二十年前的老皇历。这么多年以来,人一直在不停地生出来,至于驴子,在学大寨之前还有几条,后来就没有了。没有驴子以后,人就担负起往地里运输的任务……”
王小波觉得,用人替代驴子劳动实在是件愚蠢的事情:“我把这件事仔细考虑了一遍,得到的一个结论是这样的:用人来取代驴子往地里送粪,其实很不上算…… 人必须要吃粮食,而驴子可以吃草;草和粮食的价值大不相同。” 他的结论是:“我认为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
~
因此认为成果非常可疑。
总体而言,我跟几个科普界大佬聊过。
不要怀疑她们的智商经历与能力。她是比王小波略小一些的人。她家里父母都是农民,五个兄弟姐妹,还剩三个。
其中有个生下来就夭折了。
她写到:不及一朝一夕,也便是一生一世。
你看看这文笔。
实际上她是个搞科学的,并非文科生。这个条件能读清华的神童班,后来当了某社记者。无论文笔还是学历,我想应该都是佼佼者。
她至少留在了国内。这个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的同学去了哪里。不言而喻。
她个人回忆认为家里能吃饱饭是因为化肥突然好买了。也就是那几条工业化肥线投入生产了。
这个农家肥,猪粪的效果如何,王小波是讽刺的。他因此赞扬荷兰的风车。
以我浅薄的化学知识看,氨含量也是很可疑的。
毕竟光合作用是一种化学作用。其实就是氨的含量问题。
而且就湖北填湖造田的一系列举措,基本认为这是愚蠢的。违反自然规律的。
我父母是挖河。他们就用中世纪的工具挖出一条河流。
吃得是稻谷。需要自己舂米。
王小波吃得呢?是一种红薯干。并非煮熟的,而是晒干的。吃得时候王小波觉得自己要倒立。不然吞咽不下去。下去了也要串出来。
睡的是吊脚楼,同床的不光有热带的硕大蚊子,臭虫,还有各种爬行动物,比如毒蛇。突然被咬一口,或许就在睡梦中没了性命。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若有不满,可以让军代表教育你的思想。让你不会有任何不满。
当然不是龙牙这样的军代表。这类军代表通常不怎么读书,鲁迅著被认为是一个叫著迅鲁的外国坏人写得邪书,不符合最高指示,通通要没收。
龙牙当军代表在知乎是受到群嘲的。
当年没人敢嘲弄军代表。因为他们最革命。
他们不光有批判的武器,还有武器批判。
福利也不是没有。比如洗澡没有热水,就会敲扁水管,据说这样可以利用超声波加热。
结果是把脚割伤了。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洗澡不割伤脚的问题。就没人在意热水了。
当然如果你得了病,无论成分如何,是会有超越阶级的革命的人道主义予以救治的。
救治的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按照他写的杂文,他还是乖乖滚回北京去治疗肝炎了。因为浑身都是黄疸。不治没命了。
而他的同伴,因为得了囊尾炎,手术的时候,剖开肚子,医生找不到囊尾,太阳就快下山了。当时很多地方没有电灯。总不能让病人在手术台上开肠破肚躺一夜吧。
于是连同病人,大家一起努力找囊尾。
这个,符合最高指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手术中学习手术。
比较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或许只是反动学术权威。是不放心给大众看病的。更别说当教授了。
所以只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
至于穿的,大队干部穿着日本援助的化肥袋改装的裤子是正常现象。于是大队干部在接待日本友人的时候,日本友人惊讶的发现,干部的裤子上赫然写着:日本产尿素。的字样。
他只有这样一条能够见人的裤子。
当时买布要布票。这是城里的工人阶级才有的待遇。什么都要票。自行车也有票。我用过粮票。有钱没票别人也不会卖给你。
传说一个青年好不容易搞到自行车票,结果排队到他了,发现票丢了。因此失魂落魄,婚也没有结成。
~
回城之后,发现物是人非,城市里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就业出路是个严重的问题。
而国有企业,大院子弟,如督工这样的,早就父死子继,占满了所有的坑。
少数人考上大学,发现了不一样的欧美世界。
我们从事后的眼光看,欧美即将赢得与华沙共产主义联盟苏联的胜利。
欧美即将在物资,价值观与福利下,走向他的顶峰。取得苏东坡的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终结性胜利。
以解放别人为目的的主义,要被保障民生为目的的现实福利取代。
崇高的精神目标终究让位给了世俗的物质生活。
中国即将倒向美国,发展新的道路。
别人已经在顶峰的,我们才刚刚重新开始。
王小波恰好写过一篇《京片子与民族自信》,摘录如下:
有一句鬼话,叫作 “那么呢”,那么来那么去,显得很低智,但人人都说。我不知这是从哪儿学来的,但觉得该算到港台的帐上。再发展下去,就要学台湾小朋友,说出“好可爱好高兴噢” 这样的鬼话。台湾人造的新词新话,和他们的口音有关。国语口音纯正的人学起来很难听。
除了广播员,说话港台化最为厉害的,当数一些女歌星。李敖先生骂老 K(国民党),说他们 “手淫台湾,意淫大陆”,这个比方太过粗俗,但很有表现力。我们的一些时髦小姐糟塌自己的语音,肯定是在意淫港币和新台币——这两个地方除了货币,再没什么格外让人动心的东西。港台人说国语,经常一顿一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他们在想这话汉语该怎么说啊。他们英语讲得太多,常把中国话忘了,所以是可以原谅的。
中国的歌星又不讲英文,再犯这种毛病,显得活像是大头傻子。电台请歌星做节目,播音室里该预备几个乒乓球拍子。乒乒球拍子不管用,就用擀面杖。这样一级一级往上升,我估计用不到狼牙棒,就能把这种病治好。治好了广播员,治好了歌星,就可以治其它小姐的病。如今在饭店里,听见鼻腔里哼出一句港味的 “先生”,我就起鸡皮疙瘩。北京的女孩子,干嘛要用鼻甲来说话!
王小波提倡文化自信,他本人也有这种自信,他不仅喜欢老北京的民俗民风,也喜欢中国的古典建筑,喜欢中国古代小说和历史传奇,甚至还读过《墨子》之类的古代典籍——他在很多文章中都自称是墨子门徒。对于港台文化,他一贯嗤之以鼻,对比现在高晓松等公知号称 “中华之光在台湾”,高下立现。
什么是自信,自信归根结底是对于未来的信心,就像冯骥才的《神鞭》说的:辫剪了,神留着,洋人的东西我们不但要玩,还得玩出绝活。这是自信。
我身边有的人好像很为 “传统文化” 自豪,出点什么大事都要从易经里去找原因,还骂现在的小孩“不修国学”,只恨不能回到过去,回到科举的时代,读书人个个能吟诗作对,工辞赋文章。我们也有过这种文化上的黄金时代,但结局你们是知道的,野蛮的游牧民族长驱千里,把我们擅长书法丹青的皇帝给掳走了。
还有的人也说自己喜欢传统文化,但是地方上胡拆乱建、破坏历史文物和老建筑的时候他又不出来抗议,一看到谁拿儒家经典、中医、戏曲讽刺两句,就一窜三丈高,觉得长此以往就要亡族灭种。
这不叫文化自信,这叫 PTSD。
这是原文,大家可以自己去读,我中学的时期早就读过了。
这个文章我个人读下来的感受,作者主要谈的是学术纯粹性的问题:
第一,不拘泥于实用主义,而是纯粹追求 “客观真理” 的态度。
第二,是否认为 “自身的理论已经是万有理论 “,天下不包,不需要进步和学习他人,只需要教化天下。
所以,题主要反驳王小波有两条:一,**指出古代国学研究者多少人是出于纯粹的快乐而非实用主义。**记住,兼济天下虽然伟大,也算是一种实用主义,所以不算。二,论证实用主义的态度本身没错。然后,针对 “儒学” 是否是自认为一个包容万向的理论,题主得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驳。古代中国人是否认为儒学万能呢?是否积极寻求它的进步呢?对于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又耗费了多少时间呢?
明明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点,非得扣个崇洋媚外的帽子?
这本质上不是一个 “崇洋媚外” 的问题,是因为当时国学是个好靶子,所以王小波刻意挑国学去谈而已。作者自己在文章末尾也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概把对自己所治之学的狂热感情视作学问本身乃是一种常见的毛病,不独中国人犯,外国人也要犯。
王小波这句话也能用到现在某些对于 “自由民主” 狂热无比的人身上,道理是一样的。
原回答被删了,想一想我也没啥一定要把那些话说出来的必要,就不重发了吧。
还真就是 “说不得,骂不得” 啊。
那就谈点别的,说说我们的王二同志本身。
他出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后来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回国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里先后任教,后来成了自由撰稿人,还是在 wg 里成长起来的。
打眼一看,这就是妥妥的公知预备役啊。
但是说王二同志是公知的。。。
嗯,很幸运,至少我自己是没见到过几个。
原因何在?
王小波的文章里批判国学的地方确实是数不胜数,什么 “牛肉干味的口香糖”“物理是五行,化学是阴阳,数学是八卦” 等等,但我们再仔细一想,他批判这些东西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因为他讨厌死板,讨厌僵化,而非讨厌中国。
一方面,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也有着过人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他所经历的那个年代。。。都懂。
当一个有着极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人(这个我觉得并不过誉)遇上一个极力压制扼杀这些能力的社会环境,会发生什么?
他困在这个圈子里,却能用圈子外的眼光来审视这里发生的事情。
这个圈子始终存在,只不过宽松了些许而已。
而活在这个圈子里的我们,看待这里发生的事情,用的是怎样的眼光?是圈子里的,还是圈子外的?
我们有时将这种视角称作 “西方视角”,无非是因为我们知道,西方在这个圈子外面罢了。
自然,西方也是有自己的圈子的(我相信以贵乎用户的见识,绝对不会以为西方社会 = 言论自由吧),只不过和我们的不太一样。
永远站在圈子外面看问题,无论你身处的是哪一个。这是难能可贵的清醒,而非优越感。
都这么藏着端着干嘛?
不要因为王小波名气大人气高,常在 kindle 榜单里出现就有所顾忌。
这种批判中国不知道加一句西方更臭,没法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人,直接打为臭公知,批倒批臭就完事儿了。
什么玩意儿 “受限于时代 “,什么玩意儿 “有他的局限 “,什么玩意儿 “不可全信”,藏着掖着的,酸不可闻,对待这种臭公知不要客气,要不然屈了各位新时代全球视野好青年的才。
唯一的问题就是,你就算把王小波复活了拉起来,当场拉上台戴帽子,打成臭公知批倒批臭,也没法影响到他半分,这是最遗憾的。
利申:非王小波读者
我们中国人从新文化运动起一直到 2008 奥运会前后,“打倒孔家店” 一直是主流声音。
甭说 “国学” 了,清末索隐派的学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受待见的,属于脱离人民群众和生活实践的闷头学问。儒家那一整套等级观念及其附带产品(三从四德之流),更是反复挨批。
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无论这个人其他立场如何,起码 40% 对孔老二那套没啥好感。
最后容我暴论一句: 所谓的 “国学”,与封建社会占人口比重 90% 的劳动人民,没啥关系,是剥削者的专利。
我忍了十个小时。是的,我看见这个问题后,整整忍了十个小时没点进来。
我知道最近风向在变,东风开始压西风,这是好事,我是中国人,我乐见其成。
但你要说小波,对人民群众有来源自西方思想上天然拔高的优越感,我是真的没法忍。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这种想法的古怪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是想当牧师、想当神学家,还想当上帝(中国话不叫上帝,叫 “圣人”)。可惜的是,老百姓该信什么,信到哪种程度,你说了并不算哪,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一条不令人遗憾,但却要命:你自己也是老百姓;所以弄得不好,就会自己屙屎自已吃。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这一节上从来就不明白,所以常常会害到自己。
他是自由派,受限在那个动乱年代,和灯塔般美国的自由派。没有几个人可以逃离时代的死牢,往前看那么远。毕竟小波也不是亨廷顿这种超一流学者,在 1992 年就敢预言新自由主义的死亡,和中华文明的崛起。
但小波,真的和舔骨头的公知,以及河殇派完全不一样。推崇理性和科学,不是推崇西方的价值观。而是推崇我们中国人,大可学以致用,甚至搞得比他们更好。马列不是我们找西方学的嘛?若没有本土化,真按原旨教义那般搞,革命能成功嘛?
不要觉得今天,中国强了,TOP2 了,就该把小波从棺材里挖出来批判一番。我敢打保票,小波若活到今天,看见这般强大的中国,他一定会感到高兴,而不是学某些人阴阳怪气些什么。
借用小波的一句话结尾吧:
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 “推己及人” 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具体是不是比其他国家多,我不知道。但我尽量不 “推己及人”。套用到这个问题上,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终于轮到王小波了是吗?准备什么时候把鲁迅拉出来鞭尸?毕竟这位是著名中医黑,按照现在的标准,这可是铁杆儿的恨国党症状。
为什么连知乎都会撕裂到这个地步?
我和我先生都曾经给各种慈善项目捐一点点小钱,他是捐春蕾,我主要是捐免费午餐。他希望有更多的以后会做妈妈的女孩子是读过书的,我是希望有更多的小孩哪怕只是为了吃顿不要钱的午饭呢,可以被放到学校去读书。可是我现在后悔了,我真的后悔了。如果读书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人被多快好省的洗脑,让他们识了字儿之后到处给别人扣帽子,我估计每个捐过助学项目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做了错事。
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先生根本目的是什么,我捐钱的根本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有基本常识,可以自食其力,不需要仇恨社会,这样我自己也会安全一点。我知道这个目的不高尚,或者说其实还挺自私的。所以,当我发现那个人群被给予的基本常识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他们接受了教育之后不但不能消弥对立,甚至会让他们更仇恨跟他们不同的群体,我当然不会继续捐钱,而且作为一个还算有点行动力的人,我还会劝阻我的朋友们捐钱。我希望那些只会受到仇恨教育或者被灌输对立信念的人索性就不要受教育,免得他们认了字之后上网给我添恶心。所以你看,这就是撕裂。尽管我讨厌撕裂,可是自己也会忍不住去站队,把对方尽量撕得更远一些。这就是让我又恶心又害怕的东西。
先简明扼要地谈谈我的拙见。
1. 我们可能真的难以体会到那时中国人的无知。
2. 写作语气中的反讽性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
3. 儒学真的没那么值得反复品味(仅个人观点,还是有求生欲的!)
下面展开解释:
我们不必一定要诉诸权威人士的看法,因为这会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导致社会共性突显的个人个性也不尽相同。下面摘取王小波写的杂文《肚子里的战争》,从一件事例反映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无知无畏及落后:
我在医院里遇上一个哥儿们, 他犯了阑尾炎, 大夫动员他开刀。我劝他干万别开刀——万一非开不可, 就要求让我给他开。虽然我也没学过医, 但修好过一个闹钟, 还修好了队里一台手摇电话机。就凭这两样, 怎么也比医院里这些大夫强。但他还是让别人给开了, 主要是因为别人要在战争里学习战争, 怎么能不答应。也是他倒霉, 打开肚子以后, 找了三个小时也没找到阑尾, 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肠子都拿了出来, 上下一通紧捯。小时候我家附近有家小饭铺, 卖抄肝、烩肠, 清晨时分厨师在门外洗路大肠, 就是这么一种景象。眼看天色越来越暗,别人也动手来找,就有点儿七手八脚。我的哥儿们被人找得不耐烦,撩开了中间的白步帘子,也去帮着找,最后终于在太阳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来,天也就黑了,要是再迟一步,天黑了看不见,就得开着膛晾一宿。原来我最爱吃猪大肠,自从看过这个手术,再也不想吃了。
你看这句:
万一非开不可, 就要求让我给他开。虽然我也没学过医, 但修好过一个闹钟, 还修好了队里一台手摇电话机。就凭这两样, 怎么也比医院里这些大夫强。
小波真的会给他开肚嘛,未必是吧。不过是以一种反讽的态度谈论此事的。他创作中的黑色幽默也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如果理解不到位,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再说儒学:
其实我并不了解,也并不排斥儒学,不过相比儒学来讲,我更愿意信奉铁钉钉的数据和实验结论,还有未知的世界,保留存疑的空间,而不是相信我妈说的那样: 你不用看太多,经典国学就够了,看完你就什么都懂了。
什么都懂难道不是很可怕,怎么可能什么都懂。
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现在是,未来也是。
我想题主是误会了。其实,王小波的杂文中的确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但是,这和 “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 并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说他表现出某种优越感的话,是一种作为一个能从思维中找到乐趣的人,对那些强调 “学海无涯苦做舟” 的人们的优越感。是一种作为把智慧本身看做乐趣的人,对那些强调 “之用之用之用” 的人的优越感。单从这一点上看,我本人有着强烈的共鸣。
只是恰巧,前者更多地是从古希腊传承下来的精神,而后者,在我国传统中似乎更加多见一些。
当然,中国传统中,也不乏前者那样的人物。诸如 “每会意便欣然忘食” 之类。但是王小波这里显然更加强调的是理性的思维而不是人文方面的 - 很遗憾,我国传统不可否认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并且,这种乐趣往往却被后人包装的苦大仇深。我想贾岛在推敲的时候应该是快乐的吧,但是为何要被冠以 “苦吟” 之名呢。
至于题主所无法接受的两句话:
“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也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个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无事可干。”
直接针对的是中国的圣贤文化。这一点我本人也是深恶痛绝的,并且很痛快地承认,西方的确做得比我们要好的多得多得多。西方没有哪一个思想家没有被后人批判过,包括被认为是神的耶稣。西方的思想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批判中前进的 -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数学危机、哲学转向等等。反观我们,昙花一现般的百家争鸣之后,直至新文化运动受西方冲击,就一直是万马齐喑之局。从没有一个主流思想家敢批判一下孔圣人的。甚至说圣贤文化直至今日仍然有着深厚的土壤。
“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科学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很遗憾,这句话至少一半是实情(关于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另一部分我不做评论)。就是在前面的圣贤文化下,自然科学根本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中国没有自然科学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略显尖刻的话把我们的伤疤撕开来给我们看,很疼,但是我们得承认。
当然,说到优越感,我更加欣赏他的这一句话: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这问题邀请我怎么回答啊?
“为什么我…” 那么分析主体是提问者这个个体,那就得把这个个体说明白:阅读情况、思维和思考体系、基本三观如何等等等等。
然后旁人才有可能分析比较 “你的整体认知” 与“王小波文字里表露出来的认知”的差异和分歧,你说对吧?
你把自我或者自我种族归属感看的太重太纯粹,容不得批评的声音。
这就很糟糕,而且这是当前很多人依旧抱着不放的一种民族感情,所以网络上出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 “扣帽子” 的抨击行为。而实际上,这种情绪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前进。
我记得我们最初接受的哲学思想是政治课上,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其中有一条异常重要的是 “批评与自我批评”,基本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最原始动力。
你喜欢国学。应该知道先秦的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儒进士、道法自然、墨尚贤尚同尚律、法定规。秦朝用法家而罢他家,汉初重道家以休养,其后的基本就是外儒内法以固权,千多年与其说是朝代更替不如说是原地打转。所以才有后来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再去看看西方哲学史(我是兴趣选读,并不熟),他们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是一部漫长的撕逼史,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在 “百家争鸣”。(感谢他们搞出来个宗教,拖着他们放慢腿)
如今我们科技不如西方,可早古我们就有了浑天仪、杨辉三角等先进理论,为何越发展越倒退?士农工商,在传统理念里那是上不得台面的小把戏儿,既如此又有多少人会去专研发展?(我记得王小波在小说里有段研究开根号 2 的仪器,总觉得在讽刺这块儿)
我以前挣扎的时候会觉得 “那是小术,我们重大器”,可是要让众多中下层的群体去理解、体谅、容忍各种小的不好然后突然就大好了,这不是幻术就是在愚弄你。
呃呃,他也有俯视美国人的优越感,悲悯感。
记得王小波刚去美国的时候,穷人一个,于是就去快餐店打工,因此接触了不少真 - 底层美国人。他发现,妈的,这些美国人活的像猪一样。。。
哪本书我忘了,反正这是高中时看的。所以,怪不得美女李银河,能看上丑男王小波呢,人家老王的思想高度确实很高呀,澄澈悠远。他俯视的是人类,针对的是人类,但同时呢,又不苦大仇深,还贼特么有趣。
事实上,很多对人类劣根性提出批判的人,自己每天就苦大仇深闷闷不乐的,但王小波真的是很有趣,他属于那种认清了生活真相,又勇敢接受勇敢表达的人。
我喜欢他。
应朋友邀请,推荐一个政治评论小哥的公众号,他在党校读书,比较敢说。
他公众号名字叫: 抗联
以下为王小波《优越感种种》
我在美国留学时,认识不少犹太人——教授里有犹太人,同学里也有犹太人。我和他们处得不坏,但在他们面前总有点不自在。这是因为犹太教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换言之,只有他们可以上天堂,或者是有上天堂的优先权,别人则大抵都是要下地狱的。我和一位犹太同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人,可以平等相交,但也只是今生今世的事。死了以后就会完全两样:他因为是上帝的选民,必然直升天堂;而我则未被选中,所以是地狱的后备力量。地狱这个地方我虽没有去过,但从书上看到一些,其中有些地方就和全聚德烤鸭店的厨房相仿。我到了那里,十之八九会像鸭子一样,被人吊起来烤——我并不确切知道,只是这样猜测。本来可以问问犹太同学,但我又不肯问,怕他以为我是求他利用自己选民的身份,替我在上帝面前美言几句,给我找个在地狱里烧锅炉的事干,自己不挨烤,点起火来烤别人——这虽是较好的安排,但我当时年轻气盛,傲得很,不肯走这种后门。我对犹太同学和老师抱有最赤诚的好感,认为他们既聪明,又勤奋;就是他们节俭的品行也对我的胃口:我本人就是个省俭的人。但一想到他们是选民,我不是选民,心里总有点不对劲。
我们民族的文化里也有这一类的东西:以天朝大国自居,把外国人叫做 “洋鬼子”。这虽是些没了味的老话,但他的影响还在。我有几位外国朋友,他们有时用自嘲的口气说:我是个洋鬼子。就相当于我对犹太同学说:选民先生,我只是地狱里的烤鸭;讽刺意味甚浓。我很不喜欢听这样的话——既不愿听到人说别人是洋鬼子,也不愿听人说自己是洋鬼子。相比之下,尤其不喜欢听人说别人是洋鬼子。这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有特异性,就如每个人都与别人有些差异。人活在世上,看到了这些差异,就想要从中得出于己有利的结果。这虽是难以避免的偏执,但不大体面。我总觉得,这种想法不管披着多么深奥的学术外衣,终归是种浅薄的东西。
对于现世的人来说,与别人相较,大家都有些先天的特异性,有体质上的,也有文化上的。有件事情大家都知道:日尔曼人生来就和别的人不同:黄头发、蓝眼睛、大高个儿,等等。这种体质人类学上的差异被极个别的混帐日尔曼人抓住,就成了他们民族优越的证据,结果他们就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犹太民族则是个相反的例子: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但在尘世上一点坏事都不做。我喜欢犹太人,但我总觉得,倘他们不把选民这件事挂在心上,是不是会好些?假如三四十年代的欧洲犹太人忘了这件事,对自己在尘世上在遭遇可能会更关心些,对纳粹分子的欺凌可能会做出更有力的反抗: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凭什么伸着脖子让你来杀?我觉得有些被屠杀的犹太人可能对上帝指望得太多了一点——当然,我也希望这些被屠杀的人现在都在天堂里,因为有那么多犹太人被纳粹杀掉,我倒真心希望他们真是上帝的选民;即使此事一真,我这非选民就要当地狱里的烤鸭,我也愿做这种牺牲——这种指望恐怕没起好作用。这两个例子都与特异性有关。当然,假如有人笃信自己的特异性一定是好的,是优越、正义的象征,举一千个例子也说服不了他。我也不想说服谁,只是想要问问,成天说这个,有什么用?
还有些人对特异性做负面的理解。我知道这么个例子,是从人类学的教科书上看来的:在美国,有些黑人孩子对自己的种族有自卑感,觉得白孩子又聪明又好看,自己又笨又难看。中国人里也有崇洋媚外的,觉得自己的人种不行,文化也不行。这些想法是不对的。有人以为,说自己的特异性无比优越是唯一的出路,这又使我不懂了。人为什么一定用一件错事来反对另一件错事呢?除非人真是这么笨,只能懂得错的,不能懂得对的,但这又不是事实。某个民族的学者对本民族的人民做这种判断,无异是说本民族人民是些傻瓜,只能明白次等的道理,不能懂得真正的道理,这才是民族虚无主义的想法。说来也怪,这种学者现在甚多,做出来的学问一半像科学,一半像宣传;整个儿像戈培尔。戈培尔就是这样的:他一面说日尔曼人优越,一面又把日尔曼人当傻瓜来愚弄。我认识一个德国人,一提起这段历史,他就觉得灰溜溜的见不得人。灰溜溜的原因不是怀疑本民族的善良,而是怀疑本民族的智慧:“怎么会被纳粹疯子引入歧途了呢?那些人层次很低嘛。” 这也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啊。
王小波是我精神上永远的榜样。
作为小波的读者之一,我眼中的小波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也从未在思想上用西方视角俯视过任何同胞。
相反,我认为人们之所以有所感,恰恰是因为他们自身不是什么坚定的民族主义。
我所理解的民族感,具体我也说不上来,反正不是四大发明,不是筷子,不是汉字,也不是奥运会上的五星红旗。
好像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感觉。只有在他们说我们不好的时候,或是我们自己说自己不好的时候,这种感觉才会迸发出来。
如果说这叫血性,仿佛它又跟那种叫嚣着当面对峙的血性不同。
所以对我而言,我不确定我是否是一个民族主义,又或是爱国主义,诚如很多人所言,可能海外移民不配提爱国吧。
我唯一笃定的是,中华儿女亿亿万,我不是很想看到各位所谓的民族自信,只出现在国家的高光时刻里。
在国家于危难周旋之际,我也不是很想看到,各位所谓的民族自信,被强烈的自卑与自负狠狠扭曲着。
淤了,臭了。
让走在外面的人,挺抬不起头的。
喜欢吃饺子不是因为这是中餐,而是因为好吃。
用电灯电脑不是因为都是西方人发明的,而是因为好用。
不喜欢吃臭豆腐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食物,而是因为不喜欢。
不喜欢吃半生不熟的牛排不是因为这是西餐的吃法,而是因为不喜欢吃生肉。
好吃,好用,实用,经得起考验,这是大多数正常人在生活中对事物的选择标准,用东方西方作为无脑选择依据的大概是被僵尸吃了脑子。
其实,王小波说得很对,他是个理科思维的作家,更能看出我们这个民族的病根在哪。近代鸦片战争,甚至今天美国打压华为,我们的芯片处处受制于人,都是把国学捧得太高,独尊儒术,以致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精英,穷其一生献给科举,结果就是” 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 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这是《智慧与国学》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不妨想想,国学与智慧,在多大程度上能等同?
在国人看来,满腹国学,科举进仕,实用至上,就是智慧了吧。然而,在西方,这一套评价体系完全不同。
罗素说过一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罗素是个哲学家,王小波对他还挺欣赏。但是,细想,但罗素对知识的追求,并不是追求知识,而是:“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王小波在《智慧与国学》进一步解释:
我觉得西方的智者有一股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自己往聪明里弄的劲头儿。为了变得聪明,就需要种种知识。不管电磁感应有没有用,我们先知道了再说。**换言之,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现代文明的特快列车竟发轫于一种兴趣,说来叫人不能相信,但恐怕真是这样。
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这是一种兴趣,这正是王小波所说的理性思维的乐趣。许多哲学问题,并无实用之处,如果不是因为从中得到理性思维的乐趣,是不可能坚持的,更不可能以命相守。
在《智慧与国学》中,王小波提到了苏格拉底,“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为智慧献身的。他被雅典公民告不敬城邦之神、传播异端宗教、腐蚀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非判死刑不可。但只要他放弃智慧,就可免得一死。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雅克 · 路易 · 大卫《苏格拉底之死》(La Mort de Socrate),画于 1786 年
苏格拉底的死为西方后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譬如哥白尼,宁可被烧死也不放弃日心说,这个颠覆性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有多就不用说了吧。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这样的,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就可以(为真理而)死。但一切从独尊儒术开始,变样了。
再说文艺复兴,可能有不少人以为这只是一个艺术的复兴,在为文艺复兴说的是 “文艺”,殊不知,它还包括科学, 笛卡儿、哥白尼这些大神,在推动近代科学前进。
回头看,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蔚为大观的意大利、罗马城,数百年后衰落了,可见艺术救不了国,国学更救不了国。当鸦片战争来了,你指望书生上前线,拿儒学出来怼八国联军吗?
近百年,美国之所以崛起,正如王小波在《国学与智慧》中所说,是除了礼义廉耻外,还有些 “别的事情”。
我在美国留学时,认得一位青年,叫做戴维。我看他人还不错,就给他讲解中华文化的真谛,什么忠孝、仁义之类。他听了居然不感动,还说:“我们也爱国。我们也尊敬老年人。这有什么?我们都知道!” 我听了不由得动了邪火,真想扑上去咬他。之所以没有咬,是因为想起了傻大姐,自觉得该和她有点区别,所以悻悻然地走开,心里想道:妈的!你知道这些,还不是从我们这里知道的。礼义廉耻,洋人所知没有我们精深,但也没有儿奸母、子食父、满地拉屎。东方文化里所有的一切,那边都有,之所以没有投入全身心来讲究,主要是因为人家还有些别的事情。
所以,你觉得王小波有优越感吗?没有,我只看到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知道病因所在,但作为一个那个年代的非著名作家,以及禁书作家,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呐喊一声。
前文提到一幅油画,即雅克 · 路易 · 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为智慧献身被许多艺术家用作题材。就绘画艺术而言,数大卫这张最为精彩,为什么呢?如果你感兴趣,请换步看这里,谢谢捧场!
[阿锦:别死!苏格拉底老师,你还可以抢救一下zhuanlan.zhihu.com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2944825)
批判儒学和中国古代那一整套东西,不应该吗?太应该了。
我不是说我们批判的是仁义道德,而是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做满嘴仁义道德的衣冠禽兽卫道士?我猜你只听过但你没这个认知,只有在象牙塔里的人才看不见社会(不仅是中国社会)的糟粕。
而王小波成长的那个年代,恰恰是这些糟粕满地都是,所见阴暗面举不胜数的时候。——其实何时又不是呢?
所以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领先社会 20 年的聪慧之人,出言讽刺一下,太正常了。
什么叫中国人太聪明了所以只会教人?那个时候人人都想抢夺道德话语权然后居高临下,很难想象吗?而王小波恰恰是那个懂得反抗的人。也就是他敢说真话,所以才华横溢却一直被打压,英年早逝,简直太可惜了。
而你居然仅仅因为几句话就反过来说他居高临下,笑死我了。
单独针对一两句话抬杠是没意思的。批判社会,即使是那种很严重的问题,也总有人可以拿出特例,又何况平常。单独写一句话,脱离了特定的情况和对象,只说明抬杠的人见识浅,以自我为中心代入,傲慢愚蠢从而错过了瑰宝。
这样的人,我的态度一般都是,良言难劝该死的鬼。抱歉,我没有那么好涵养,懂得幽默和心平气和。可能是互联网的快节奏改变了我的耐心,有时候只想输出完就走。
当然,看到大家都在说好,产生自我怀疑,能认识到错误,这就对了,最起码没有把一个误会变成偏见。
可我依然好奇,倘若王小波没有这么大的名气,没有社会上这么多门徒为他叫好,抬杠的人会反思自己的错误吗?
说到底,又傲慢又离不开社会意见,庸人多半如此,难怪小波要做特立独行的猪也不愿为伍。
心疼小波,又替他高兴,还好他死得早,不用眼睁睁地看着这令人作呕的一切~
实在不行你们能不能直接批倒批臭啊?遮遮掩掩地干什么?
屁股歪就直说!
不爱国直说!
崇洋媚外…… 哦,这个已经说了~干得漂亮小 B 砸!!!
然而我是想象不到啊,一个人一辈子在同一个地方前后被两波相互独立但行为举止思想面貌又极其相似的人,用他们浅薄无知的大脑进行莫名其妙的审判,是什么滋味~
关键是搞一次就算了,还特么又来一次,特么有完没完你们?
连维护他的人都要在那里拼命说:“不不不!王小波很爱国的!”
爱国算个 P?
一个人连尊严都没有了,还爱个 P 的国!
你们懂什么叫个体尊严吗?
明白一个人要拼了老命从践踏个体的公权力脚下抠出点个体尊严,是什么滋味吗?
你们不懂的!不明白的!
因为现在的时代太好了,连浅薄无知者都可以活得这么有尊严~
哈~
当时那代中国人有拼命反思自己的,有拼命跟西方学习的,大部分都是二者兼而有之。
结果就是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做得也还行,然后繁荣了一波。
结果繁荣下的蛋就是题主这一代…………
我想到了鲁迅《颓败线的颤动》:一首关于做妓女的母亲养大了孩子,却被孩子站在道德高地上赶走,在荒野中诅咒和复仇的散文诗。越发感觉到了先生的伟大。
哦对了,先生距离汉奸也越来越近了。
在中国,有不少人,他们是 “反对只有 xx”,最后被当做“反对 xx” 干掉了。
这种人很多是自由知识分子。
这种人最惨的原因是,无论哪派成事之前,他们都是拉拢对象,但只要成事了,他们就是叛徒。
因为这些人对每一派都有褒有贬,所以如果想干掉对头,那就拉上他们 让他们批评对头,上位之后,为了不让他们再批评自己,就将其抹杀。
结果往往是这种人被卸磨杀驴后搞臭,而成事的人失势后会自然变臭,所有人都臭了,但人们依旧乐此不疲。
这种人有一个最大的弱点,是永远无法与各路想要成事的人们相比的。
就是只有这种人有独一无二的自残倾向:自我批判。
所以在所有臭掉的人群里,他们也是最臭的。
因为这种自我批判是真的,所以他们也永远成不了事,他们只能活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
无论这种人活在哪个群体里,这种自我否定的行为,都会招致其他人的厌恶。
这也是为什么往往这种人都是死掉之后,隔代受到追捧。
因为新一代成事的人,喜欢他们当初否定上一代成事之人的言论,而且他们已经死掉了,死掉的人不会继续否定这一代。
不过,无论这一代多么疯狂地推崇他们,也并不代表现在这种人不会被搞臭。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嘛。
什么叫西方视角呢?
就是不符合这些人想法、不乖乖跪着的思维角度就叫西方视角。
那什么叫中国人呢?
按这个标准 “我骂泰王,你居然不生气,你还是不是泰国人?”
去看看国史百年玩极端主义的这群人。
他们里面只有混水摸鱼和投机者能侥幸活到下个时代,真正信了的要么做了牺牲品,要么被当不可回收垃圾处理了。
要在三十年前我可能还怕一怕这些人,现在我只以看小丑的眼光看他们,什么叫冢中枯骨啊!(后仰)
睁开眼看看吧,现在国人识字率都多少了?
不说有产的人有多少,毕竟还有六亿人月入一千以下,但至少,现在的人均生产力能保证中国人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仅能吃上饭,还能活得不错。
什么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呀!(再次后仰)
还搁这玩煽动那一套有用吗?
知道为啥 “有识之士” 开始反对英语教育了吗?
因为人能拿脚投票,员工跳槽了有更高薪拿,他就不会 diao 你黑心老板。
问题是你吹破了天,当家长的哪个不挤破头送小孩去补习英语?幼儿园就开始了。
什么叫人民的选择呀!(三度后仰)
为啥你觉得王小波站在 “西方视角” 上俯视“中国人”?
因为他不想做被人站在 “中国视角” 上俯视的跪着的“中国人”。
一个有良心的作家,视角一定是批判性的,而作品够不够好,关键就看批判的方式够不够理智,书写的是不是真相。即便是那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如李德胜,要在自己的文集里早早的分析透了各个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批判的文章是毫无价值的文章,那样的文章只剩附和与媚俗,或许短时间内能麻痹读者,当总是会被时间正确地归类:垃圾。
就批判的方式来看,把王小波和方方搁在一起比显然不是用脑子看书,是用屁股看书,屁股还坐歪了。方方是既得利益者,她那个装模作样的批判实际上是另一种媚俗和自媚,所以她不在乎写作的材料是不是真相,她享受成为舆论的中心。
王小波、鲁迅、老舍这样的作家则不然,他们书写真相,至少是自己看到的真相。环境对这样的作家压力越大,书写的反抗力量自然也就越大。而将这种反抗笼统地划归为 “西方视角”,依然是立场先行。如果百年之后,世界大同,王小波批判的儒学依然是那个入学,他的文字依然是那些文字,可是西方却没了,到时候你要怎么看书?
“我现在当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而且我现在并不比别人表现得坏。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这句话,来自小波先生的《思维的乐趣》,我认为送给答主再好不过了。
不请自来
先摆明立场,我是小波先生的 “门下走狗”,被小波先生幽默的笔调和深刻的思维所吸引,因此小波先生的小说、杂文我都至少看过一遍。而其中最为出彩的《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翻阅过上百遍。所以,我认为,我有这个资格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先来谈谈提问者的问题。你的提问方式,其实就预设了你的观点。“崇洋媚外”、“粉红色的某乎”、“过于吹捧” 等等,一开始就给我留下很糟糕的印象。你的解释是,你没怎么读过小波的书,因此不了解小波先生。既然你不了解的话,谦虚谨慎提问就没有丝毫问题。但观看你的提问,一边说着自己不了解,一边却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描述这个问题。emmmm,提问者以极其容易引发争论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事情,我一度以为提问者是来钓鱼的,发布引战的话题,赚取足够的流量。
无论提问者是否是有心来发起这个话题,我都想先说一句。一个人倘若想对自身并不了解的事情或领域发布想法时,语气最好谦虚谨慎一点,而不是一上来就先扣帽子,用引战词汇描述问题。这也可以解释以下很多回答的语气都很怪异,简要来说,就是阴阳怪气。
其次,我也来谈谈提问者的疑惑。
“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也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个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无事可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科学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其实这段话,联合小波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并不难理解。WG 时期,部分中国人对文化分子的 “教育” 和迫害,是前所未有的。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智慧也算是众所周知了。但学习历史也知道,特别是 WG 时期,中国人的智慧都用到哪里去了?正如小波先生所说的,“教育”别人。
不过,从这段话,提问者怎么能够看出小波先生对国学传统的轻蔑和讽刺挖苦呢?基于历史和事实的合理批评,就是轻蔑?这两个词语的语境完全不同。胡乱使用,便有引战嫌疑。
同理,小波先生对儒学的批判,和你喜欢经史子集之间,二者有必然的联系吗?真正的喜欢,难道就容不下他人的批判?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全知全能,百分百正确?他人的批判就是 “崇洋媚外”?
其实,倘若读过小波先生的小说,不难发现,他是很热爱中国的文学、中国的传统等等。诸如《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还有提问者提到的《国学与智慧》,或者说他的经典小说《黄金时代》。在这些文章里面,小波先生对这些的批判,恰恰是他对中国热爱的体现。倘若一个人真正 “崇洋媚外”、对国学持轻蔑态度,他就不会真正去思考,不会写下这些难听的话语。他只需要拍拍马屁,就行了。中国传统文学万岁!经史子集万岁!中国人的智慧世界第一!难不成,这些话就是提问者想看到的?
回到开头,我送提问者的那段话,“我现在当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而且我现在并不比别人表现得坏。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诚然,提问者的低智,没有了解就自大的引战发问;提问者的偏执,“崇洋媚外”、“粉红色的某乎”、轻蔑等等,先入为主的观念,怎么能够理智看待问题?提问者的思想贫乏,书读的不多,没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独立的想法。这三者合起来,就是最大的邪恶。
其实,不了解小波先生,没读过他的书,对他有不好的印象,批评他并无问题。人无完人,小波先生也并非神,每个人的思想都肯定会受不同观念的人批评和质疑。但不了解的同时,却强行指责,上来就扣帽子,例如西方视角俯视、优越感等等,不从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反而先入为主的一味指责,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希望提问者以后能够谨言慎行,最好不要在不了解的领域大放厥词。理性客观的看待和批评,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抱歉,说错了,人类其实还是有神的。
乌兹,永远滴神!
王小波创作力最旺盛的那个时代,就是骂中国人的时代。
wg 结束,改开,百家争鸣,看到了西方的发达,自然要反思中国人的劣根性,那个时代的作家大都对中国有一种批判思想,现如今五六十的作家都有这段经历,比如方方,比如柏杨。
时代是时代的浪潮,任何人无法幸免,但是王小波先生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没有明显的倾向,只是稍微偏一点点。
如果王小波能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会有更有趣的文章出现吧。
没有被某些高大上的东西 “规训” 过的当代青年看王小波觉得不舒服是理所当然的,即使绝大多数时候王小波并没有说假话骗人,因为王小波和柏杨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性质的差别。
在柏杨甚至王小波的那个年代,信息壁垒过于强大,这导致了他们作为颇有智慧的人物只能看清楚身边的问题,而看不清楚壁垒那边的问题,这不是他们的错,只是时代的错。
但作为信息壁垒已经极大削弱的新时代的青年,最好不要王小波或者柏杨的东西全部当真,或者说,读一半就好了。
讲个基本逻辑常识都要分西方、东方?
多说一句,王是经过 wg 为数不多的不矫情之人。
第一,某乎绝对不是粉红色平台,可能因为大数据推送造成的信息茧房效应让你觉得很粉红色。
第二,喜欢王小波和粉红色不矛盾,试问谁不喜欢一个幽默浪漫的游吟诗人?即使是邪恶如法西斯政权的也宣扬平等、自由。
第三,王小波先生从来都是热爱着这个国家的,我摘抄几句话
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纯正完美的现代文学语言,剩下来的事只是学习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选择不存在,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不仅存在,而且还是正途我们国家的通讯、旅行条件,大概比东非国家好,但和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是很差,让我们也高呼:哇呀哇呀哇呀,China!(中国加油)
出现这种纠结的心态很常见,知乎上我已经见过很多类似的问题。
纠结的病根其实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一个 BUG——爱屋及乌,不仅自己站队,还帮各种事物站队。
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过于初级了,最大的问题在于——兼容性非常差。
最重要的是,要想把内心的纠结看清楚、表达清楚,就必须摆脱混沌的思维,要用 “先分析,再系统化” 的思维。
1、王小波批判的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态的整体
题目描述不准确。鲁迅、王小波等很多人都狠狠批判过中国古代那一套东西,其实他们批判的对象并非儒家、佛家、道家等等具体某一种学说,而是整个古代文化体系。
一个文明,99% 的精力都用来搞政治人文,所有的读书人都在研究几千年前的某几本著作。这个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多么狠毒的文字都不足以批判这种现象。它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源头。
2、伟大的思想,与说出它的人无关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我很喜欢这两段话的原文,它们是哲学与世俗结合的典范。我认可这两句话,和它们是谁说的无关。就算这两句话是 牛顿 说的,我也依然举双手赞成。
正因为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所以才可以坦然接受批评。如果已经预设了前提:“儒家思想是咱们的传统,不应该被批评”。那就彻底掉到了井底,再也出不来了。
3、解除耦合,解放思想
虽然封建传统曾经将我们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今天我们依然要把它打捞出来,继续发扬和传承,因为里面有文明的血脉。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该批判的依然可以批判。越是批判得到位,正确的部分才会发扬光大。
王小波等当代作家都对传统文化做出过批判。但无论是批评还是冷嘲热讽,我们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热情,而不是抹黑。但无论王小波爱国或不爱国,都不影响你去批评王小波的文字。批评要针对具体的观点,不要扣帽子。
比方说,如果你是儒家文化的爱好者,不喜欢王小波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应该做的是:先分析王小波这些文字的前因后果、内在逻辑,找到存在问题的部分;然后再从历史和传统理论中找出合适的论据,从而做出有力的反击。
我们的身上充满了各种幼稚病,这种幼稚病与互联网结合,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奇葩思想。这些奇葩的思想让我们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极端。
例如目前风靡欧洲的 “政治正确主义”,正将曾经的思想大国逐一带进阴沟里。
抵抗幼稚病的方法是:把说话的人与他说的话分开看,把传统文化与国家分开看,把某种思想的精华与糟粕分开看。不要用屁股决定是非,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辨别是非。
阅读理解不合格啊,大兄弟。
“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也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个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无事可干。”“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人文科学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这句话的优越感在哪里?
你说看了后觉得伤心。
难道你就感受不到,王小波在这句话流露出的痛心疾首?哀莫大于心死,这是王小波对当时中国的态度。
王小波是一代大师,是因为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封闭和落后,你所说的西方视角的俯视,说到底,还是民主科学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碰撞。
王小波是一个有趣的人,你看他写的那些情诗,“爱你就像爱生命”,“你好哇,李银河”,细腻不已,读来是一种享受,他也是一个很深刻的人,他的杂文,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没看),无不有一种犀利的语锋,对时代社会的评判,一针见血。
大兄弟,对于你这种看法,只能说你对王小波了解的太少了,单从一本书了解一个人,是片面的,多看看他的书吧。
就从给李银河的情书看起。
然后,你会发现,其他的书,都特么的难懂。
因为那是他的用处
作为题主 我原地去世,怎么上了热搜呢?!!!
果然还是因为我是个起标题小鬼才吧
鬼知道起标题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上了热搜就不可以编辑问题了我又去世了
现在想想我应该问,如何评价王小波智慧与国学这篇文章的观点,应该就不至于被拉出来公开处刑了
我对于王小波他爱不爱国一点疑问都没有哇,我知道他是爱国的哈,所以我还特地澄清了 “崇洋媚外” 不是那意思,可能大家没看到我问题描述的最后吧,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到跟 zzzq 有啥关系的当时,再说一遍,鬼知道我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烂标题!
我现在认同的观点就是他那篇文章并不是讽刺国学,而是讽刺的无脑吹捧儒学的人,把脑子禁锢在这其中的人,我也不知道解释啥好了,越解释越乱,我觉得我心里的观点跟大部分答主并没有冲突,但是我表达出来的东西怎么就变味了呢
我赞同各位说的 真不至于此哈!我也没想表达至于此!但是我看了我的标题确实有点那啥 TAT 唉,我觉得我问题描述的补充还行吧不至于那么偏颇,放过孩子,孩子从放假开始认真看王小波!(大概吧!)
你就看过王小波的一本书,还是在高一那种中二时期,从此以后再没看过,你先 B 乎评价的最低线 先搞清楚有没有都达不到,就觉得王小波崇洋媚外了? 那我是不是看你写的这两段字就可以给你扣个‘孔乙己’的帽子?
王小波在著作中表达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提倡科兴和理性,反对思想钳制 (洗脑)。其中对第二点着墨尤多,任何形式的思想钳制他都要无情的讽刺,不光是腐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学那套,还包括那个时代特有的阶级斗争为纲。如果小波活到今天,他也会嘲讽欧美白左的政治正确。
另外你说你喜欢之乎者也的‘儒学’,我看你是把中国古代文学跟儒学搞混了。儒学的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打赌让你去体验一下正宗的国学班,女德课,你怕是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叶公好龙罢了。
原本是准备反对一波,但想到王小波肯定写过这种文章,我就翻了翻书,还真找到了。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可能是时代不同了
10 多年前我开始读王小波,读出的感受是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对乏味僵化现实的解构,荒谬、无奈、自嘲,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现代的后浪们成长环境不同,对物质匮乏,信息渠道单一,社会价值观保守且唯一的时代没有切身感受,可能也无法从日常经历中发现不合理 / 黑色幽默的点
简而言之,受锤的门槛高了,被锤的又不够多
让他本人来回答你吧
高中时买的《时代三部曲》中《黄金时代》的后记:
我理解的王二,从没有严肃认真滴批判过什么人或事,都是在用戏谑的语气来调侃,他不是鲁迅那种咄咄逼人、喜欢痛打落水狗的人。
另外建议同学,读一个知名作家的书还是多读代表作,要批判性的读,看他的整体观点和思想,没有人的思想体系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他的所有观点就是对的,鲁迅还极度排斥中医呢,我们总不能也跟着当真吧。
~~~~ 波浪分割线~~~~~
二更,您瞅瞅,随手翻到了
所以我认为,单纯的只从一段话一篇文章就定义某作家思想是不妥当的,王二的青春,被一片运动所淹没,84 年去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是改革后放眼看世界的第一波人,还是计算机编程高手,很容易产生自然科学更实用,和社会科学会增进无益内耗的认知。批判地看就好,首先尊崇自然科学和批判国人并不等于崇洋媚外,要是这么想,鲁迅估计得排在崇洋媚外天字第一号,其次社会科学肯定是与自然科学并重的,而且思想文化的厚重程度决定了这个民族内驱力的深度,试想如果没有舍生取义这些两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二百年来中华民族会忍辱负重到现在迎来凤凰涅槃吗?
倒是某国没啥历史文化底蕴,建国史就是在殖民史上的征服史,就是各种工业革命快速发展,二百年来确是做到了世界第一,现在却依然为种族歧视造成的社会动乱忙的焦头烂额,有谁会羡慕吗?
我的回答可能不太客观,因为我本人极其喜欢王小波。我觉的题主现在处于一种” 我觉得不对,但是我说不出哪里不对 “的状态。
其实王小波在这篇文章中想论述的是中西方中对于智慧的定义。通过对比,王小波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妄自尊大和虚伪。
王小波并非是否定” 学以致用 “,而是否定表面上的学以致用,也就是目光短浅的在目前情况下看不到知识的实用性,便否定这一知识。他说**” 我认为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和技能,在方法和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的了解的背后,是人类了解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万丈雄心 “**
我认为这里否定的是目光短浅的大部分人,我们身边中仍然有这样子的人不是嘛?即使你学历再高,即使你成绩再好,那些暴发户或者说惟利是图的人只会反驳 “有啥用?能赚钱嘛?”“还不是买不起房子?还不是给别人打工?还不是没我有钱 “或者反过来说,现在很多的国人,考好的大学不就是为了好的工作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追求智慧吗?大学选专业都不是依据自身的爱好,而是根据就业情况,不正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吗?
王小波认为 “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
我认为西方的学术界风气确实比我们好太多,尤其是王小波拿的是古代的中国文化人和外国文化人相比较,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条条框框,好听点叫” 克己复礼 “,难听点就是违反人性。而中国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情况。只要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懂得这一点。这是每个人的看法问题,我是站王小波的,我也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王小波讽刺说**” 我当然不会反对这样说;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也就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是无事可干 “**
这里也就是题主不能接受的地方了。王小波说的对吗?我认为儒家文化确实就是这样,儒家文化不论是孔孟,还是后来的程朱理学,都是以个人崇拜的方式去研究学问的。我们类比一下,其实这与宗教似的学习有什么不同,将孔子的话当作圣经一样去字字揣摩,认为孔子的话就是真理,认为孔子已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禁锢思想后只传递一种声音,那么这就是洗脑性的教育。就会产生神化的现象。而西方的科学家,则大多数敢于质疑权威,倾向于有根有据的真理。王小波的话难听吗,可能是说的过了点,但却是利用了讽刺的艺术,来黑色幽默的讨论了这个事情。这要是鲁迅先生,可远远不会像王小波一样反讽,我猜会用很严厉的词汇去批评。(只是个人看法,希望大家别喷)再者说,当时那个年代,经历过 1974 年 1 月 18 日—6 月的**批林批孔运动,**运动中批评孔老二的话语可比王小波严重得多,难听的多。我认为王小波已经是嘴下留情,批评的既含蓄又幽默。
首先,题主已经说了,所指的”崇洋媚外 “不是所谓的” 崇洋媚外“,那么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也没有太理解。我想说,这篇文章的一开始,王小波便是将中国比作马,西方比作驴子。
虽然是反讽的成分,但我并不认为一个” 崇洋媚外 “的人会这样子打比方,所以我并不认为有着崇洋媚外之处
我认为题主可能有点不太适应比较批判性的文章,其实大部分批判性的文章都比王小波这种利用黑色幽默去讽刺的来的严厉的多。既然题主自己说,整本书就这一段不太能接受,其他地方写的都很好,那么又为什么会去质疑王小波所取得的名声和成就。在我看来,题主是一个很善于说话的人,很善于利用语言的巧性,完美避开” 雷区 “,至少避免了很多的喷子,但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就是题主很害怕别人去批评他,也就是为什么题主对于王小波对中国人的批评如此强烈的反感。我认为这是自身需要加强的地方,这并不是一个优点。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是真理,这也是王小波这篇文章所阐释的,题主不可能读到一本书每个字都是对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挺好的吗?
王小波(1952 年 5 月 13 日-1997 年 4 月 11 日),北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作家。年轻时在云南农场当过知青,插过队,做过工人、老师。1978 年至 1982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4 年前往美国留学。1988 年获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92 年后开始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 年 4 月 11 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
在我眼里,王小波是一个生性乐观,幽默豁达的人。他经受过我们未曾经受过的种种,如 WG 等,却始终抱着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你会发现他的照片往往都是笑着的。王小波的文风也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风,也就是中国文学的”另类 “,读王小波的文章你往往都是捧腹大笑,可却和星爷的电影一样,笑着笑着就哭了。他是一个程序员,却有着文科生的浪漫,是一个” 浪漫诗人“。不会写情书的男生可以看一下《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样一个爱自由,生性浪漫,乐观开朗的人,你不爱吗?
我的灵魂里是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 ,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是有一个核心的,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是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他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
我觉得我的话不能孤孤单单地写在这里, 你要把你的信写在空白的地方. 这可不是海誓山盟. 海誓山盟是把现在的东西固定住. 两个人成了活化石. 我们用不着它. 我们要爱情长久.
我要说的是:只要我们真正相爱,哪怕只有一天,一个小时,我们就不应该再有一刀两断的日子。
你迎风而去, 风来涤荡你的胸怀, 仰望着头上的蓝天, 好像走在天空的道路上。
我很讨厌我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
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算了。不胡扯
我心里很不受用,寂寞得好像大马路上的一棵歪脖子树。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我只求你告诉我,我到底能不能得到你。我还不算太笨,还能干好多事情。
人是轻易不能知道自己的,因为人的感官全是向外的,比方说人能看见别人,却不能看见自己;人可以对别人有最细微的感觉,对自己就迟钝得多。自己的思想可以把握,可是产生自己思想的源泉谁能把握呢。
世界上好人不少不过你是最重要的一个,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你要是回来了就马上来找我好吗?
快快的。我爱你,爱得要命极啦!
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
我想念你
我想起夜幕降临的时候
和你踏着星光走去
想起了灯光照着树叶的时候
踏着婆娑的灯影走去
想起了欲语又塞的时候
和你在一起
你是我的战友
因此我想念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徒长一岁,何乐之有?
不要问为什么,因为我喜欢你啊!就这么简单!
有限的一切不能让人满足,向无限进军才能让人满足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 · 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
你真好,我真爱你。可惜我不是诗人,说不出更动听的话了!
习惯多么可怕,就像人习惯空气,鱼习惯水,而我习惯爱你。
你知道我在世界上最珍视的东西吗?那就是我自己的性格,也就是我自己思想的自由。在这个问题上我都放下刀枪了——也就是说,听任你的改造和影响。
我不喜欢安分过什么 “日子”,也不喜欢死乞白赖的搅在一起。至于结婚不结婚之类的事情我都不爱去想。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还有那个“爱”“欠情” 之类,似乎无关紧要。
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你把它放在哪儿呢?放在心口温暖它呢,还是放在鞋垫里?我最希望你开放灵魂的大门把它这孤魂野鬼收容了,可是它不配。要是你我的灵魂能合成一体就好了。我最爱听你思想的脉搏,你心灵的一举一动我全喜欢。我的你一定不喜欢。所以,就要你给我一点温存,我要!
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足够了吧!
爱,爱呵。你不要见怪:爱,就是你啊。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 “信息演绎法”,蟹蟹!
最后给大家看看真正的王小波是啥样吧
王小波的书我看的少,所以只针对题主的问题描述扯一句无关痛痒的废话
儒学≠国学≠传统文化
墨家专门写了篇《非儒》来明嘲暗讽
韩非子在五蠹篇里说儒家扰乱法纪
道家呢,发扬阴阳怪气的一贯嘴脸,给你讲好些寓言故事,其中内涵让你自己体会,优越感溢于言表
儒学的政治正确的发展历程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就能了解
啥意思呢?
墨小波韩小波李小波都能说话的年代,叫百家争鸣
看到有些网左在这个话题下上蹿下跳,那我就出来说两句。
我是农民子女,我看到伤痕文学,一点也不恶心,不光知青呆在农村毁了一生,建国后几十年的农民都被农村,或者说农村相关的政策毁了一生。
农民吃的苦,恰恰是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那些人造成的。建国以来,工农业剪刀差剥削农民的剩余价值,那几年乱放卫星收种子粮还限制人口流动饿死了多少人啊。工人过去吃的是商品粮,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家子,农村过去孩子上小学就得跟着下地干活,就这才勉强温饱。教育方面的不公平,就更不用说了,农村人生活条件本来就差,教育质量差也阻碍了农民的子弟过上更好的生活。
农村从建国到十几年前就是中国的贱籍,即使现在还有人用农民的谐音骂人,因为农民、农村,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落后、低下的代称。农村到现在也没有建立社保体系,农民工在不久的将来依然要七十多岁下地干活养活自己。
你所维护的,也是伤痕文学所批判的。一纸令下,能让知识青年从城市去农村吃苦、受罪,荒废青春;同样,一纸令下,也能让农民几十年来只能在田里劳作,翻不了身。从这点上来讲,农民的悲欢和知青是相通的,而你们这群从小生活优渥只会在网上敲键盘自以为是左派实则为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恶臭网左是理解不了的。
读书是很私我的事情。
王小波,以前的自由知识分子,放在今天呢,肯定会被骂为公知。
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的历史和民族习惯使得我们喜欢大一统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人们下意识地喜欢去归类,划分群体。
就像严重一些的,身份 zz、贴标签再正常不过了。
在网上,我看到很多论坛里、评论里,骂这个,说那个,无非是对 “三观不正” 这个词很敏感,认为作品里说什么就是什么,然后下一些定论: 作者有…… 倾向 / 作者三观不正 / 小黄文呀 / 作者是公知、美分 / 作者是五毛……
我怕的是,以后我们的网络舆论场上,思想会更加单一,人们也变得更加胆小、好哭 (像朝鲜人民爱哭的民族情绪)。
王小波等人,都是很难得的作家,结合王小波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只要有些学识的知识分子怕是都这样……
题主的意思我明白,发表一下观点也挺好的,只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 “私我”。
开头也提到了,读书是很私我的事情,可能会有人不赞同我说的,但我不怕你不理解、不赞同,也不怕被骂,我怕的是被举报、被贴 zz 标签,真的不想立危墙之下,但还是想这样谈谈这个问题。
题主的想法并非无理。
如果是初二时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我会劈头盖脸把题主骂一遍,但现在来,倒是能冷静地看待了。当然,指不定几年后又会有变化呢?(笑)
到今天,我加入最大的王小波爱好者的粉丝群约有五年,终于混到了管理员。读了他几乎所有的书,了解他大概的人生经历,还是有点资格来说一说的。
初二时买的第一本集子是白银时代,惊为天人,遂把全集购入。并且在小波的影响下,陆续把柏杨、余华、莫言、钱钟书、杨绛、余秋雨等人的书买了,还在王小波的推荐下购入了马尔克斯、卡夫卡的书(贵,但值!)还有龙应台之辈的书由于不感兴趣兼贵,是借了同学的来看。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确实是有意无意地带有俯视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母国。只是有些人恨上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政治意义上的倾向简直是一边倒),有些人满怀热情地希望它能变好。小波无疑是后者。
这种俯视也不是完全无理,当时西方的人文学科确实远胜于我。
只是,由于他们不懂对自己学来的知识进行扬弃,在外部偏见与内部异己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成了一个有着异国风情的符号,压抑下变态的情感暗流,鲜艳而诡谲的民俗(无疑是夸张过的),它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巨兽骨架,是一个异乡人描述的家乡酱缸。巨兽骨架上的皮毛摆脱不了跟着巨兽一起风化干枯的命运,酱缸里的一切随着盐水同化腐臭…
现在,这些不负责任的想法是错的。幸亏知识分子对于历史前进的主体——人民的影响不大。
所以,事实上便是,一群人平白地揪着人民骂了好多年,并且借此获得了西方的奖项的认可。
但需要清算,把他们都给批倒斗臭吗?大可不必。
人民们卸下负担,一身轻地向前走,这样也挺好。
虽然没人看我的回答,但我还是忍不住再叨逼叨两句。我觉得很多人谈的点不对。
首先,王小波对一些 “国学” 的批判是不是有时代背景,是不是和那个年代他的遭遇有关?这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正因为此,王小波的冷静与理性才显得格外出挑。因为大部分那个年代的作家都走向了伤痕文学或是知青文学的路子,然而王小波属于特立独行的那一种,他并没有深挖痛苦,而是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那个年代。尽管是在落后的时代成长,但王小波绝不是所谓的 “河殇” 派,他在意大利的电视采访中也明说过他不喜欢美国,因为没有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简而言之,那个年代是王小波创作的养料,让他充分意识到了人性以及社会运转的规则,但是王小波的作品绝不仅限于对那个年代的控诉,对西方文明的崇拜。这么说无疑是对他精神的窄化。
其次,王小波反的是什么?他反的是”虚伪 “、” 压抑 “、” 无趣“,难道这不该反吗?难道反这些就是崇洋媚外?合着中国人就该虚伪、压抑、无趣,只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此?把这种人类共通的追求分裂为东西方的差异,不是蠢就是坏。时至如今还有人在这种事情上抱着民族主义的狭隘观点,简直就是作茧自缚。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有些事情过犹不及。对所有对本民族的批判都当作” 河殇 “是一种文化自卑的表现。我盼着中国多一些王小波这种有思想的作家来发现生活中、社会里的问题,也盼着多一些理智的读者去判别这些批判,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好。
-———————————————————————
原回答:
我觉得有作家愿意去批判社会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幸运。何况王小波的批判并不是一屁股坐在美国的价值观上,他只是崇尚理性与有趣,呼唤自由。他也不是反对所有中国文化,他就在文章中说过他喜欢墨家,只是反感儒家的虚伪、对人性的压抑。时至今日,他所说的许多现象仍然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或许越来越拉跨,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对自己文化充斥过度自信,那里面也存在着糟粕等待剔除。
如果你去总结一下这几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势,就知道这种问题越来越多是非常正常的事。尽管我看到了本题题主只是普通地请教一下。不过回答里有很多暴躁老哥也能理解,毕竟像题主一样虚心的人已经不多了,好多人都在无数次的低效对喷中失去了耐心。
下面是原答,主要针对高赞
回答的评论区中的一些观点。
现在的网络风气很不好
李敖说过,凡是动不动指人家崇洋媚外的,他都要先看那人上厕所怎么上,要知道抽水马桶是舶来品,正统的东方人大概要崇尚蹲厕。
王小波说中国人以往当做学问的无非是仁义道德,人际关系那一套,里面诞生不出现代文明,我们要重视科学,但是现代科学萌芽于西方,这就造成了国人极大的认知撕裂。
我希望我的后代以中国人通晓数理化自傲,而不是通晓人人什么经史子集。
以后谁说别人崇洋媚外,你也不妨看看他上厕所是不是蹲着。
很多人因为主观感受拒绝客观事实,这和埋头鸵鸟有什么区别呢?最重要的难道不是 “他说的对不对”,而不是 “他说的方式是否符合我的喜好”?
网络上经常有,我知道你说的对,但是我觉得你说话的方式我不喜欢,我觉得有优越感,我觉得不好听,所以我要和你硬钢,这样一类人。
保持理性思考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的负责。
想想那个吹胡瞪眼的绍兴小个子作家,好像叫什么鲁迅的,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当,要去写什么文章,妄想改变中国人的国民性,真是好笑,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要什么没有,儒家,道家哪个比得了。还专门写了个《阿 Q 正传》来讽刺中国人,我们中国人阿 Q 了,怎么了?要什么人格不人格,我们阿 Q 特有面子。
你们瞧瞧这个鲁迅在《热风 • 野草》写的是什么东西:“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你们看看这他妈说的是人话吗?要是没有鲁迅,王小波,这帮崇洋媚外的畜牲,我可不就娶上几房小脚姨太太,生上十来个儿子,做起老子来了嘛!想想真是妙不可言啊!
用王小波的话说,他是个自由主义者
小波的思想比较前卫
因为会产生那么一种错觉
今年是他去世 23 周年
我写了一篇文章给他。
[23 年前他若没逝去,如今会有多少精彩绝伦的小说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VjHrzAJlt8EiE4uCjWPx4A)
以下为链接全文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我并没有把王小波的所有作品都读过,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王小波的写作态度与思想影响了我思维的方式,刺激了我拾墨润物的初衷。每次歪着脑袋独坐着发呆时,便会感受到自己以往文章的华丽已不复存在,更多的是真实性与思考性。倘若王小波还活着,如今会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杂文与小说呀!有时会接触到一些人,他们认为说几句俏皮的话,话语中提到生殖器,再大大咧咧点便 “王小波” 了。其实那只不过是单纯的臆想而已。
01
更多的是启示
初次接触王小波的小说是《黄金时代》,这也是他的宠儿。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读这本小说估计会很吃力。他的文章需要较强的思辨能力去理解。文字、词汇表面看起来单一,不去琢磨,文章只会模糊的阅过,达不到阅读本身的享受。
我最喜欢文中的一句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后来我才知道,人生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我也会经常翻出来看看。
一开始读这本小说出于主观意识,单纯觉得有趣,里面有一些令人羞涩的文字结构。若我现在来看,文字本身并没有犯错,错的是我们的后天环境形成的主观意识。这种环境包含了很多: 家庭、学校、社会、圈子、物质、精神等。
鲁迅在《小杂感》言道:“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将近 100 年前说出的话,如今依然发人深省。我想到的是一个人的理性,清醒。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能够如此的超于他人。这类的问题有很多。有人会提出来:为什么要懂这些,没有这些我们依然活得轻松自如。假设一个例子,如果 100 多万年前的远古人类不去考虑用火取暖,用火烧食,反正一开始也没有这些,他们也能生存。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去探索呢?
类似这样的思维方式充斥着我整个大脑,总之很有意思!
因此,在王小波的影响下,我的思辨能力提升,而更多的是关于活着的启示。
02
人本身的价值
曾有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送给了一位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出于喜爱,随后我还是又买了一本。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思维的乐趣》。在第一篇内有句话特别深刻;“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一只猪学会汽笛的声音,想想也有趣,幸亏这只猪无视了生活的设置,要不然以后高速上有人 “开猪” 都不足为奇了!
如文中所说:“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 当时看到这句描述,便把它记录了下来。
我也十分厌恶生活的种种设置,若哪一项不在某项标准内,首先劝导自己的便是亲人,他们认为应该循规蹈矩,总觉得我们自身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可判断力也是一种标准设置呀!
蒋方舟说: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她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本意不是说读书一项行为,而是阅读与思考,这样才拥有自身的思想体系,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我们遇事不会犹豫不决。到了我们下一代,我们不会像上一代一样循规蹈矩,我们尊重儿女的选择,也会去正确的引导,而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语而左右我们的判断力,使得新一代走我们的旧轨道。
在《思维的乐趣》中对奥维德《变形记》的借阅有这样的描写,队里的人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最后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到了最后,样子越来越糟,不过王小波坚信是被人看没的。书本身就是用来阅读的,又不是摆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博学的,再说这种博学到底是证明给谁的呢?
文中谈起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段历史,我表示感同身受。确实我们总是有很多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让我想起了 18 年奇葩说辩证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芯片可以装进人的大脑,让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你支持这项技术吗?我会选择不支持,原因极其简单,我不喜欢单一的无趣,而不是不想所有人成为高端人才。
当我们的知识都一样,我们之间没有的信息差,思维也大同小异,那种感觉好像周围全是镜子,不管往哪转头,都是自己。譬如随着经济的发展,路越来越宽,也越来越多,花在路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时候莫名的会感到好笑。
这个时代本身就匮乏,这种匮乏是除去历史遗留的本身真实,而在当下失去的原本真实与未来远方需要的永恒。
小波的思维很有趣,并不是指的单纯的黑色幽默,而是思辨性。你看,他说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确实,知识分子不是至高无上,站在顶端来指责,来批判的。
道德的标准我至今没想明白怎么去衡量。倒是成为思维的精英解答了我的疑惑。其实成为精英并不是说比别人聪明,与他人去比较。自身产生乐趣,同时给他人带来乐趣。这才是思维最高的乐趣思维吧!
两篇杂文陈述了两个价值,也是我自身去理解的价值,一个是特立独行,一个是思维的乐趣;前者在于行,后在于思。行思有了价值,人本身的价值也便有了。
03
获得了特立独行的 “签证”
就是这样一个给予我启示的人 23 年前逝去,若是他还活着,会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杂文与小说横空出世。他可能是幸福的,如在文中说的一样:
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他脱离了生活的设置,他跑的潇洒至极。
[23 年前他若没逝去,如今会有多少精彩绝伦的小说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VjHrzAJlt8EiE4uCjWPx4A)
我开始写作受到了他极大的影响,特别感谢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遇到他。
大学时恶补了中学时没有过的时间,整天喜欢泡图书馆,上 BBS,讨论古典诗词,谈哪个词牌好,最爱的是金缕曲,不喜欢它的另外一个名字 “贺新郎”,自己也写过几首,最爱的词人是辛稼轩。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我对王小波的推崇,对所谓国学的热爱不是溺爱,李白杜甫要的不是死忠粉,李白听到你跟他谈希腊神话,会拉住你不醉不归,杜甫听到你跟他谈福利制度,会跟你连床夜语,他们已经体会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孤独与无助,需要你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你却只会不停点赞,岂不是很失望?
若无批判的声音,则赞美毫无意义。
一年多前我曾经问过一位文化界人士。
如以文化论,当今可比初唐否?
答曰,否。
今天就这个题目看来,用一首盛唐的诗来回答吧。
戏为六绝句 · 其二
[唐]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主这个问题…… 角度很刁钻。
王小波是个顶好的作家,这是知乎的政治正确;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质,这也是知乎的政治正确;
但这俩碰到一块儿,就有点尴尬。
我们说王小波是个顶好的作家,就不能忽然他的某些自由主义倾向,这些倾向在他的小说和杂文里展露无遗,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忽视他的某些 “阴阳怪气”;
说我们的体质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就不得忽然某些不可细说的年份,正是这些年份中的某一段,成为了土壤,培育了王小波 “阴阳怪气”。
这俩本质上是有冲突的。
这样的冲突,在知乎宇宙里,得想办法调和,不然就得分裂,就会陷入抛弃这个还是抛弃那个的问题。
所以题主这个问题啊,看似无知,其实是憋着一肚子坏水!(狗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时候当然必须得引入更广的视角。
教员他老人家说过,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承认王小波是个好作家,承认他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这不是套话,这叫批评与自我批评。
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西方世界有一种天真的幻想。
这不能怪他们。
想一想,前脚你还在云南插队,天天推着独轮车,把 200 多斤的猪粪运上山,吃着没煮熟的红薯,觉得自己每天做的都是无用功,还得接受再教育,承受军代表的思想整顿;
后脚你跑到荷兰,看到荷兰的大风车一刻不停地汲取海水,倒灌到堤坝之上,而不再人力劳苦,关键是,这还是人家几百年前就搞定的东西。
你会怎么想?
王小波是这么想的:
痛苦是艺术的源泉……… 但这个源泉,不必自己开凿。
这就是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别说他不是小资产阶级啊,那个年代能去美国留学,能去西方旅游的,可不是无产阶级。
放在今天,那是妥妥的后浪。
知乎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王小波不幸地成为了被灰尘选中的人。
所以他有偏见,有牢骚,那很正常。
但是呢,他如果穿越到现在这个时候,我相信,他的看法会大有改观。
所以啊,风物长宜放眼量。
辩证地看待了王小波,我们再来辩证地看待那个时代……
此处省略 800 字。
儒家本来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工具,也是上层建筑对底层民众设计的一种生活,思想方式。那个时代没什么自然科学,也就崇尚礼,也就是人际关系那一类的东西。古代文人搞得也是四书五经。西方思想解放,研究自然科学,你我课本里,高考考的大部分是这些东西,这些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认知世界。我觉得王小波说的没错,那时西方的东西就是比那时我们国家的东西好啊,这是一个事实。
等你出社会之后,慢慢自然就明白了。如果你一辈子不明白,那恭喜你,你要么阶层非常好,要么傻人有傻福。
就这?
就这?
就这?
屁大的事也好拿来说?
你觉得难受了跟我有什么关系?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你那么一点脆弱的暧昧的朦胧的敏感的小情绪跟王小波的作品没有任何可比性!
什么?我说话难听了?
好吧,那我换种说法。如果一个作家,兢兢业业地照顾每一个人的想法,那他基本就什么都不用写了!
如果按照你的想法去执行,你以为我们的社会会更进步吗?不!那样我们的社会就根本不能发展了!这种例子你以为没有吗?有些家长觉得性教育的书不雅观,就替他们的孩子把这些书禁止了!后果是什么除了傻 × 都能意识到。
听我一句话,别无理取闹了好吗?
很喜欢王小波写的文章,
知乎用户 杨棵 发表 其实前段时间我还和另一个喜欢王小波的朋友讨论过这个李银河,我那个朋友非常反感李,觉得李用王炒作,而且还再婚了,他觉得不能接受 但我个人认为李是一个很有想法和见地的人,首先李银河是真正的白富美,在美国学习那段时间王小波吃 …
今年4月,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他说了一句“中国孩子早餐不要吃粥要吃鸡蛋牛奶”,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当时意见不同的网友们争执不断:有些人认为他在暗示粥、酱菜等中国传统早餐没有营养,批评他 …
作者 / 冯希夷,邢麟舟 编辑 / 遗枫笛,百无一用 本文系 Philosophia 哲学社与无隅联合创作,无隅将会随后转载本文。欢迎各位关注无隅! 前段时间,小学女生缪可馨坠亡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事件中,最令人扼腕的情节莫过于其语文 …
知乎用户 有书 发表 66 岁的她身体硬朗、气色不错,然而看起来面相有些生硬。 也许是因为长期面对口诛笔伐,在她紧抿嘴唇一语不发的图片里,能读出她的眼神里的执着、自我保护、不被人理解的落寞和累、世人对她的伤害,对生人的警惕和对理解的渴望。 …
作者 / 冯希夷,邢麟舟 编辑 / 遗枫笛,百无一用 本文系Philosophia哲学社与无隅联合创作,无隅将会随后转载本文。欢迎各位关注无隅! 前段时间,小学女生缪可馨坠亡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事件中,最令人扼腕的情节莫过于其语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