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章《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白力 发表

很多人至今没有搞清楚。教育是资源,而且是极度稀缺的资源。

大学扩招这么多年,都说大学生文凭已经滥了,实际上全国人口占比还不到 10%。

这里很多评论批评我,说和全国人口比没意义。好,那我们就看看录取率,看看知乎上遍地跑的 211 和 985 录取率是多少。

2017 年全国各省 985 录取率

2017 年全国各省 211 录取率

211,全国各地平均下来,录取率也就 5 点多;985,最高的也才 5 点多,平均下来 1 点多。

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注定极度稀缺。

但凡懂点经济的都知道,稀缺一定带来竞争。极度稀缺,竞争一定极度激烈。

更要命的是,当下教育资源不仅极度稀缺还极度不平衡。竞争是极度激烈的二次方。不信看看这两张表,第一和最后能相差多少。

但现在很多 “减负” 的思路是:人为降低竞争,然后假装资源不稀缺。

本末倒置,自欺欺人。

资源就这么点,该做的假装不用做,必然出现竞争真空。

要么市场帮你填,课外辅导屡禁不止。这个术语叫 “黑市”。

要么权力帮你填,暗箱操作层出不穷。这个术语叫 “寻租”。

最后干脆推倒重来,至于是按需摇号还是九品中正,你猜?

经济规律,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

不增加优质教育投入,不解决地区教育资源不平衡。任何减负,最终必然适得其反。

知乎用户 MadMel 发表

中国需要人才吗?

需要。

选拔人才是不是还得依靠应试教育?

是。

那你告诉我,这个负怎么减?

给大家讲个笑话。

应该是三年前开始,天津这边为了减负,小学升初中不再看成绩了,通过摇号随机分配;初中的教师也开始互相调动,目的是打平教育资源,给小学生一个美好的童年。经过这几年的落实,目前天津的传统名校,比如耀华(钱伟长、于敏、朱传榘的母校)、南开(周总理、温总理、曹禺的母校)等等,初中部学生的水平可以说已经和其他普通学校没有多大区别了。

我可以想象这些学校的领导们看到新生一届不如一届时的绝望,但其实这些学校也早有准备:录取不让看成绩,我们就把资源都倾斜到我们办的私立去嘛!我们开私立学校,他们就管不到了。

于是,天津一中不行了,天津益中崛起了;耀华不行了,耀华嘉诚崛起了;南开不行了,南开翔宇崛起了;二十中学不行了,双菱中学崛起了…… 还有很多其他学校办的私立,各有各的分数线,上面我提到的这几个,录取成绩就没有 290 以下的——天津小升初语数外三科,满分 300。

可能有一些朋友不太清楚,这个分数什么概念呢?

语文孩子们得做到除了作文基本不丢分,数学英语必须做到满分。这样再算上可能的失误几分(小学生基本都会有错别字或错选一类的失误,这个是年龄决定的,很难避免),才能考进最好的学校。作文这一块,我就这么说吧,基本都是我们这种专业带小升初的老师,每一篇给改个七八遍,1000 字左右,精品中的精品,这样的死记硬背个七八篇,然后考试时直接默,能得个三十七八,甚至三十九。

于是情况就变成了,有的小学毕业班老师还认真教,有的小学毕业班老师们已经基本打酱油的状态了。而家长们,只要想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首先要送我们这种地方来补课,然后去竞争私立初中不多的名额。

私立中学那都是众所周知的贵,结果就是花钱更多了,竞争也更残酷了。

当然,选择摇号的学生们确实幸福了,只不过小学习惯了优哉游哉,到了初中还是要竞争重点高中的,到时候怎么跟私立中学那些精英学生们竞争?

所以,经过这么一折腾,孩子想接受优质教育,自己必须够强,家里还得有那个条件供。

这不就是富人阶层开始垄断教育资源了吗?

然后我再讲一个笑话。

现在,我们课外补习行业也面临一次 “整顿”,说是严查所有机构的办学资质,所以人心惶惶。

我就特别想笑,你说办学资质这个东西,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机构都没有,新东方我记得都没有这东西。政府能都给关了?

通过早放学或者关停商业教育机构来减负,这已经不是治标不治本了,这是胡来。让小学四点放学,先不谈老师肯定多留作业,首先这不是逼死上班的家长吗?到时候只能是送托管班,又是一笔钱… 学校时间短,成绩要提高就得来我们这补课,又是一笔钱…

现在不让我们课外辅导干了,首先反对的就是家长。况且就算真的无视家长的意见,无视造成的税收减少和大量的失业人员,把全国机构停业了,市场需求只要在,我们无非是当家教去嘛,从集约化变成单干。家教怎么禁止?

所以给孩子搞什么 “减负” 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强敌环伺,美国天天磨刀霍霍,那就得全国一起奋斗,孩子们也没法脱身,甚至于说,首先就是孩子们受累,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全部希望。

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一切负担,本质上是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即怕孩子长大后过得悲惨。

真正的减负,应当是提高福利,提高基本工资,让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毕业后也能拥有相对舒适安逸的生活;让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够保有自己的尊严;让孩子们和家长们不至于一旦成绩不好便陷入对未来的恐惧中。而不是说淡化甚至无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竞争本质,等孩子们长大了又把他们扔到残酷的社会让他们自生自灭。

我特长是带毕业班,小六的,初三的,高三的,我看着他们一天天的,我比谁都心酸。我衷心地希望,咱们的孩子们能够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能够在学生时代多一些活动,少一些作业;能够不用每次考试都提心吊胆;能够少抑郁几个,少跳楼几个。如果有那么一天,哪怕我失业了,没饭吃,我都是开心的。

但终究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就让我们勇敢起来,去努力学习,面对这种残酷吧。

至于捂住自己的双眼,不解决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的那些人,我只求他们别添乱就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我就这么点要求……

知乎用户 温酒壶 发表

减负不减负,高考还得凭分数。
高考一旦落了榜,孩子长大没出路。
国家减负我不减,自己孩子自己管。
——《东北一家人》牛继红

国家减负我不减,自己孩子自己管

相关回答:

[应试教育如此不合理,为什么不教育改革?​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768915/answer/566065603)

知乎用户 猪鼻蛇 发表

只要最后参与竞争的人不变,上一级的教育资源不增加,减内容不减竞争的 “减负” 就只可能是流于形式的笑话

从长远来看,基础教育有责任承载的内容只可能更多更丰富,没有反过来减少的道理

知乎用户 魏俊年​ 发表

给大家讲个笑话。

我在 UCLA 做博后时,跟组里的美国本科生聊天,说还是你们美国好啊,好大学这么多,考试也不难,大学申请就能上,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你们全面发展。哪像我们,一考定终身,残酷呀。我现在除了会学习,其余都没什么特长。羡慕你们啦。

小朋友呵呵一笑,我还是喜欢中国这种只凭分数说话,一考定终身,堂堂正正。

" 像我们在美国,公立学校老师根本不敢管学生,随便应付。升学考试又特别简单,完全体现不出差距,想进好大学?只能拼了老命做义工,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学科竞赛,参加体育比赛,做科研项目。最后申请大学能不能申请上也完全没有底,好多时候还不如人家有关系的,一封推荐信管用。

对了,不要以为美国大学多我们就选择多,我们根本付不起私立大学学费,有时候穷到连公立大学学费也付不起,只能先读两年社区大学,或者选择入伍,就为省点学费。还是你们中国好,学费大头都被政府承担了,个人只要付很少。

最最重要的,我就喜欢做研究,根本不喜欢那些乱七八糟的社会活动,结果为了能来 UCLA,还不得不浪费我大量时间去做,烦死了。"

说完他一脸无奈。

#######

如果中国教育改革全面向美国靠拢的话,结局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像我这种农民孩子,估计是没有翻身希望吧。

注: 私立名校斯坦福说,家庭年收入低于 12.5 万美元属于贫困,可以申请免学费。各位自己掂量都是什么人能本科申请上吧…

知乎用户 胡言乱语 发表

1、孩子负担重不重?

我也不想论述了,您可以自己去看嘛。

多少 12 岁左右的孩子,每天睡眠 7 小时左右,每天学习 12 小时以上。

2、负担重要不要减负?

说起来好像也有点道理,负担过重当然该减负了。

这就是第一层逻辑,没毛病。

但是为什么负担这么重呢?

因为大家在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

从学区房开始,到各种私立的门槛,小升初考初二知识点,进小学看父母文凭等等。

所以,即使学校减负了,孩子也没法减负。

可以说,这是一场军备竞赛,本来大家都拿着长枪短矛的,一天学个一两小时就够了。

后来有人开起坦克掏出步枪冲锋枪把你打得七零八落,你只好装备上导弹核武潜水艇了。

国家现在一看,大家把钱都买成军火了,不发展经济了,那哪行啊?

换过来,就是孩子小小年纪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了,哪行啊?

那就一纸禁令,谁都不许买武器,大家一起给我滚回冷兵器时代。

可是,禁得住吗?学校里不卖枪支弹药了,咱们去黑市上买巡洋舰啊。

负担没减轻啊。

本质上,只要资源竞争激烈,那就别想停止这场军备竞赛。

但优质资源一定稀缺啊,不管是教育还是其他。

那么,总得有个方法筛选出值得培养的孩子,让他们接受优质资源啊。

应试显然是非常公平的筛选机制,任凭你祖上为党国立过多少功,任凭你父辈赚了多少钱,咱们只看一纸试卷。

但是弊端也很明显。

考核结果未必就能真实代表个人的能力。

你 12 岁把初中课程学了大半只能说你够刻苦,不代表你未来能在科研工作中有什么建树。

本来能考察的个人品质如意志力、自律等,被老师父母的拳打脚踢给遮过去了——不用你自律,他律就行。

为了竞争教育资源,家长、孩子背负沉重负担是必然结果。

关键是怎么背负。

应试是最简单、最公平、最廉价的方法。

你说,难道有个强健体魄就不重要吗?

重要,中考也在考体育,还可以再多考核一点嘛。

你说,掌握一些生活常识不重要吗?

重要,可以加试一些基本的金融、医疗、生理等知识。

你说,道德品质不重要吗?

重要,还可以搞点义工之类的东西嘛。

可是成本太高了啊,国家的成本固然高,家庭的成本也高。

你出去上个补习班,一年几千块而已,大家都负担得起。

你学个滑雪马术的谁玩得起?

你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活动,一般家庭谁能安排?

你 15 岁就能主持科研工作挂论文了,到底是你会搞科研,还是你爸会搞科研?

没错,即使你的孩子负担沉重,为了能进入名校不停拼搏,但他的奋斗模式是运动、旅游、阅读名著、参加科研、去大公司见习等等,你也能接受吧?

总比无脑刷题要好得多吧?

可是上面的诸多事项,有几个家庭能承受得了?

所以应试的考核模式不能动,当然孩子的奋斗模式也不会改。

减负是不可能了,只能廉价地增加负担。

学校减了负,其实负担没减,只是加了钱而已。

孩子没减负,家长还加负了,谁乐意?

如果没有改革,若干年后的情形已经能看见了。

知名公立院校依靠学区房、家庭背景等筛选学生,拥有优质资源,享受各类加分政策,供赵家孩子上学。

大量优质私立院校,从高额学费、父母文凭等开始筛选,同时考核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给中产阶级接受高品质教育的机会。

普通公立学校全面坍塌,基建到师资一无所有,承担底层民众扫盲任务。

最后顶级公立的孩子全部进入知名高校,成为成功人士。

私立院校的学生也有学上,继续成为中产,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其他的人嘛,那就乖乖给国家提供廉价劳动资源吧。

减负也好,加负也好,小小的政策变动,能动摇得了阶级固化的历史进程吗?

知乎用户 待我施为地煞变 发表

一群人穿着统一配发的跑鞋,在布满石子、荆棘的路上拼了命地赛跑,因为后面有一只老虎,要吃掉跑的最慢的十个人。
旁边的县太爷看着大家跑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没有力气了还要咬牙往前冲,顿时心生怜悯,宣布:
你们太累了,我看着心如刀绞啊。不行,我不能再让你们这么累了,我要减轻你们的负担。
下面我宣布,以后跑一个小时就要歇俩小时,只有在这一小时内才能穿跑鞋,那俩小时我让人把跑鞋收上来。
王家庄的王二傻子心想,没有鞋,在这路上跑两步,就得扎得脚破血流,这样大家都能休息了吧,以后再也不会这么累了,县太爷真是英明,县太爷真是仁慈。
然而,王二傻子很快发现,很多人没有理解县太爷的苦心,还不守信用,趁休息的时间,自己买了跑鞋接着跑,好让别人喂老虎。自己不跑吧,稳打稳地要被老虎吃掉,毕竟负虽然减了,老虎的饭量没变,还是要吃掉十个人。要跑吧,那鞋贵的要死,自己不吃不喝半年才能买一双。
于是王二傻子,省吃俭用咬咬牙买到了双草鞋,特别笨重,跑不了几步还要被扎一下,但为了不葬身虎口,王二傻子只能一瘸一拐地跑下去。看着钱家大少爷穿着自己买的跑鞋,又轻便又结实,跑的跟飞似的,王二傻子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聪明如你,想必已经看出来了这条路就是应试教育,老虎就是房子、车子、地位、金钱等人类本能的欲望,除非英特纳雄奈尔实现 / 世道大同 / 基督降临 / 弥勒救世,否则谁也消灭不了;这群人就是学生;跑鞋就是师资,在减负之前都在学校里一起学习,所有人享受着相对公平的师资;钱家大少爷就是,减负后早早放学了,有钱能聘请得起更好师资的人。
那么,请问,没钱还要为减负叫好的人是谁???请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当然了,有个人说,都是应试教育害的,废了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才是真正减负。
虽然跑鞋不再公平,但老虎吃掉谁,还是看谁跑的慢。你虽然穷,但你咬紧牙买双好鞋,自己再拼命跑,还是有希望不被吃掉。
现在有个人提议: 我们把路堵死,以后不再跑步,靠素质决定谁被吃掉,这样才真正地把负担减下来。
当然了,素质高低谁说了算?当然要靠李学究了。现在有三个人,一个是赵家少爷,他爹能送李学究一套宅子;一个是钱家少爷,他爹能送李学究俩丫鬟,一个是你,唱歌比他们好听。他会把谁挑出来喂老虎?你猜。
对了,这个提议的人是王二傻子他哥,江湖人称王大傻子。

如何看这篇文章?写的在理,数据分析清晰,然而,教育部并不会当回事。

——————————统一回复几个问题————————————

一,

有多少未来的天才医生因为古文不及格而与医学无缘?

答案是,没有一个。

既然你认为你是天才,而应试教育教你的东西又没什么卵用,那你就辍学从医啊,网购几本医书,自己开个门诊。别说攻克艾滋,配出百草枯药方,把看癌症弄得跟看感冒一样了,也不用说来个人你就让他药到病除。你仅仅需要让百分之八十看疑难杂症的人来看病都能看好,来找你看病的达官贵人,都能踏破你的门槛。每天下班数钱数到手软,今年北京一套房,明年上海一套房。

未来超级编辑,也不用多超级,一篇网文几十万,一年版税上千万的,几把手都数不过来。你辍学写网文去,难道有人拦着你?

同样你是歌唱天才,你走中国好声音。

你有幽默天才,直播一次十几万几十万。

你是绘画天才,一幅画几十万。

你是体育天才,下一个刘翔看你的了。

你是物理天才,中科院向你招手。

既然你是天才,应试教育扼杀你什么了???应试教育本身就是给既没钱,又没势,还不是” 天才” 的人准备的最后一线希望了。

你是不是想说,其实他没有那么天才,他只是医学比人家强一点——更确切地说是自我感觉比人家强一点——他只是想通过医学 / 美术 / 唱歌 / 编辑上个好大学。

应试教育不可能为了你改成医学教育,不然,扼杀了编辑、美术、音乐天才怎么办?只能实行素质教育——让教授看看谁素质高谁上医学院。

一个老爹身价两个亿,一个老爹当知府,一个是你,自认为医学棒。教授会觉得哪个素质高,你猜?(回答里已经说了,真不想再这么重复一遍了)。

对了,我感觉我就是该干高级行政管理的,就干个知府吧,我应该不学” 无用” 的知识,就当成知府培养。可是发现有成千上万的人都觉得自己是管理天才,知府就一个。让谁去专门培养管理才能,你猜。

二,减负不是让孩子 XX, 而是让孩子 XX / 你不懂真的减负 / 减负其实是为了

别看广告,看疗效。

比如你要废了警察和监狱,好处有: 减少财政支出,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提高国家的形象,让人与人之间信任加强,督促不再犯罪;道德好的感化道德差的。。。等等,这样的好处我能说出一万条。

废除警察监狱一切看上去那么地美好。然而,这一切是建立在没有人犯罪的基础上。**只要还有人会犯罪,说废除警察监狱的好处,纯粹是发烧烧高了说胡话。**同样,减负带来的好处也完全建立在,人不再想着通过高考争取一条更好的出路的基础上。只要人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出路,只要应试教育还能留给人一丝出路,说减负将要带来的好处完全在痴人说梦它带来的唯一效果就是: 把原来课堂里的时间花在补习班上,有钱的上好班,没钱的上差班

如果你说减负之后,哪个省哪里市哪个县的考生,不再在乎考试被别人超过,开始不约而同地走出课堂,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 ,甚至那一小撮会跑的,带动大家一起跑。那你亮出这地方来走两步,让我们瞻仰瞻仰。

如果你说,这不是减负的错,是他们没有领会什么是真正的减负。这跟废除了警察监狱之后,杀人犯、强奸犯满大街窜,你说” 这不是废除警察监狱的错,是还有犯罪的错” 一样。该用哪俩字形容你呢?

三,房价绑定公共服务是政府搞出来的,那老虎压根不是真老虎,是县太爷的电子老虎啊。

六十年前,人觉得能吃饱饭,就夫复何求。

三十年前,人觉得能吃上肉,就夫复何求。

现在这些都实现了,又有觉得房价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好了还想着更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过的比别人强,至少也要不比别人差。房价问题解决了,还会争抢别的稀有资源。

只要不是英特纳雄耐尔实现 / 世道大同 / 基督降临 / 弥勒救世,人就要想着争过别人,至少不被别人踩下去,这个老虎就消灭不了。

四,减负减的是时间,不是效率。原来 80 节课才能学完中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现在减负提高效率 40 节就能学完。剩下 40 节凭什么让我呆在课堂。

如果你上高中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进而有个出路。那你觉得用 40 节学完这些知识能考 90 分之后,别人都是睡大觉去了吗?还是再用剩下的 40 节再加把劲,争取考 110 分?

如果你上高中就是为了完成教育大纲要求,那你尽可以和你爹妈给年级提出申请: 你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为了完成大纲要求,所以上完几节课,你就要走。只要你父母出面了,哪个年级主任会不批?前提是你妈不嫌你坑爹。

再说了,你不完成大纲要求又如何,谁又能怎么样你。甚至你高中都不用上,反正你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了,负担岂不更轻?

————————————————————

@我的萝卜

这样迂腐得对社会人情一窍不通的,本来不想搭理他吧,他倒来劲了。

人情世事一点不懂,自信心都匮乏得让他觉得自信是最大的财富了,买本心理学书学了俩驴唇不对马嘴的名词就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这样的永远是在最底层被压迫还为人数钱的

知乎用户 余扬捷 发表

(一)

好多人最近都在半开玩笑半认真得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余,是不是快要没饭碗了。”

我一脸懵逼的看着他。

随后他们拿出一个个报道对我说:“老余啊,你看看,最近的政策,这里取缔,那里取缔的,明令禁止课外辅导,你是不是没有学生了啊。”

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我扭了扭刚在网络上上完在线一对一还在有些酸痛的脖子,朝他展示了一下学生付的课酬,回头问他,“啊?你刚才说啥?”

“哦,没什么。”

“你说这种改革都几次了,你说这种微信视频在线讲课的,怎么能怎么禁呢?” 我接着话题,笑着问他。

“也是,好像不管怎么改革,好老师总归是饿不死的。”

“原因很简单,对于教育的需求在这里了,我们这种研究考试的独立老师只有做大做小的区别,饿死?不存在的。

(二)

确实,饿死是不存在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减负被提上了日程,从不再从百分制来衡量成绩,到后来体育的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再到后来追求于全科发展,再到现在,不断的有人说要求严禁课外补习。

减负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课外的补习却永远没有停止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

在一些的人价值观中,他们会希望通过消弱对手的方式以此来让自己在竞争中保持一种相对的舒适。

就比如打个农药,永远希望自己匹配到菜鸡小组,六分投,就是这个感觉,而不去考虑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集体减负以及对于课外辅导班的严禁,确实从表面上看到了一丝削弱对手的希望。

然而,这个想法却无疑有些幼稚——

初中的时候,也许有些同学会做这样的事情:自己不学习,随后拖着朋友一起玩游戏,借此来消弱自己的负罪感,毕竟大家一起差了。

有些时候我觉得,这个想法只是适合小孩子,没有想到,在成人的世界中,这个想法也屡见不鲜。

可能,某种角度来说,是人内在惰性的使然。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说,真正能够实现阶层跃迁的,只有可能是你的努力,而不可能是这个世界变得更加脆弱。

(三)

造成学生负担重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学习压力的大,而是在于客观环境的竞争

我记得曾经在课上说过一个知识点:

过去中国单一化的文化中心——独尊儒术**,具有极其强烈的集体意识**,所以从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来说,国家大业是高于一切价值观的首要行为目标。

我们经常会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后两者就是集体意识的最佳体现。

我们过去所有人的同一目标具有价值共识:让社会变得更好,这个时候,老子的 “无为而治” 才有发生的可能,在一个大同的社会中,人们各取所需,而大家拥有同一的目标自然就不会产生太多文化上的冲突。

而现在,和过去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接受了大量文化,在固有的集体意识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主义。

而也正因此,不再是所有人的目标都是 “为国家更好” 而奋斗,个人意识逐步减少了由 “国” 带来的向心力,而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目标,更多的开始向个人家庭倾斜

也正因此,当个人的奋斗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 “小家” 变得更好的时候,竞争一定会产生,同时愈演愈烈——毕竟,资源丰富的领域,就只有那么几个。

也因此,每一个个体家庭之间,从过去更加偏重合作的关系,变成了现在的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夹破脑袋想要去资源更加丰富的环境,竞争必然产生。

教育带来的行业门槛,让更加富于知识的领域,拥有更多的资源,而获得这些资源的途径,就在于教育。

于是,好的教育资源,因为人的需求过大,而变得稀缺的。

(四)

从这个意义来说,减负这样的做法,无疑只能成为口号式的呼喊,却几乎不肯能落实到行为的实质——在这样一个博弈环境中,每个人都巴不得别人选择减负而自己保持努力,放弃努力?不存在的。

而像减负这种人为的降低竞争对手,假装竞争资源不再稀缺的做法,无疑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自欺欺人的鸵鸟。

你若减负,那伴随的,就会是未来的贫穷和自卑。

在很多闲聊中,我都会记得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老一辈的人,都在感慨自己生活的变好。

而作为一个观察者的我,却又发现了他们之间可能在认知上产生的共性——

绝大多数的人,将平均生活水平的提升,错认为了自己阶层的提升。

比如说,过去可能顿 200 块钱的必胜客是一个非常昂贵的消费,一般只能在过生日的时候才能获得的庆祝礼遇,而放到现在,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消费。

很多人就开始说,“看吧,我们抬头挺胸翻身做主人了。”

然而他们却忽略的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消费以前觉得昂贵的消费,只不过是因为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上去了,但是从阶层上来说,过去中等偏下的他们,处境依旧不变。

只不过过去这部分人吃不起,而现在,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能够吃得起这些东西了。

然而,现实世界永远比认知上更残酷。

对于阶层的跃迁来说,历史进程永远不会为一个人阶层的跃迁带来太多的帮助,只有一个人基因突变式的拼命努力,抑或于逆天改命的运气(比如拆迁),才能带来阶层的细微改变。

而其中,只有努力,还算是个人可控的。

(五)

减负的呼吁,不是蠢,就是坏。

蠢我就不多说了,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不可能通过削弱对手的方式来让自己成功,意识不到自己只不过是生活水平上去了,阶层世界上未曾改变的实质,那么,在这样环境中教育的出来的后代,只可能一步一步延续自己长辈的老路。

寒门难出贵子,历来都是这样,不仅仅在于父母的资源,还在于眼界。

而还有一部分的鼓吹者,那就是坏。

我之所以相信我不会失业的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就算现有制度让我不得不关闭了工作室,我的周末,依旧会无比繁忙。

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现在有些外地的家长,都开始要求我在微信上通过视频进行授课,一对一,通过视频进行课程的传授,而面授班来说,周一到周五的一对一几乎也已经排满了。

这其实没有太多的骄傲感,纯粹只是我多年努力带来的正常回馈,几乎每年都是如此,但是我想说的,就是这样一点:有钱人,永远有机会,有资源,能够或得到优质的资源。

而没有了大班授课,没有了 250 一节课的实惠面授班,一对一的价格,绝对不是大多数的家庭能够接受到的,大部分优质的教育资源,会进一步被富人垄断。

(六)

曾经我看过一本书,里面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富人保持自我阶层优越性的最佳方式,就是让穷人家的孩子玩,而对自己的孩子严格管束,这样,就能在未来,能够让穷人家的孩子,在巨大的知识储备鸿沟前,自知之明的为富人家的孩子打工。

没有了课外补习班,每天早早的让孩子放学,能够给到孩子的,是什么呢?

理想化的人会说是多姿多彩的特长,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限制的另一面,就是放纵。

很多人都渴望获得自由,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当一个人真的或得到了自由,其实对于他来说,得到的只有可能是放纵和短时间的享乐刺激。

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做容易的事情,喜欢做一些能够带来短时间快速刺激的事情,而不是远见。

(七)

某种意义上来说,减负的真正作用,不是去要求学生不补课,而是给学生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

从这一点来说,课外辅导的初心,就是减负。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说过,教学内容本身来说,传授知识的含金量就各不相同。(点击可阅读)

[提分的本质,在于你学习知识的含金量(8000 字长文慎入)​mp.weixin.qq.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5MzA4MTk3NQ%3D%3D%26mid%3D2652286227%26idx%3D1%26sn%3D1a9aa240008e7e0c89c530cef4acbeca%26chksm%3D8b81550bbcf6dc1d80f74d6eb07c33ff1e887c1134de6c011b629c59d966b617a23120dbc5a4%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稍微看一下这篇文章,而其实,对于老师本身来说,就是如此。

相较于生活在体制保护伞的一些人,我们在完全开放竞争的商业环境中,需要做的,是远远多余几倍的努力。

寒假班 10 小时的作文内容,我大概花了两个月,将近 1000 个小时来看书,备课,这样才能整理出一个系统的社会模型来让同学们更加有效率的审题。

你不知道社会互动行为模型,谈什么从互动行为的材料作文中,得到深刻主旨呢?

而这样备课的时间投入产出比,才能做到给孩子减负——

你 10 小时内,听到的是我两个月将近 1000 小时的努力教研,读书所总结出的精华以及知识适用面。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同学拥有更加快速的学习效率。

而我,也只有因为这样的努力,才敢真正意义上,将自己,称之为优质资源的一部分吧。

(八)

有人说,问题的实质既然是竞争,那么在教育环境中,减少竞争,不就行了么?

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很无知的做法,教育资源,只有在对的人身上,才能够发挥效用,如果放在不好的人身上,非但浪费了这一人份的资源,还会导致集体的资源利用率大大的下降。

我朋友圈的孩子几乎都是高中生,他们生活在相对美好的环境中中,也许他们也会认为不好的学生大不了是没有那么聪明的孩子。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中考到高考这一次筛选中,就已经把学习意愿差的孩子从他们身边隔离开来。

而如果我们去看新闻,这些屡见不鲜的新闻绝对会让这些孩子目瞪口呆:

百度一下关键词你就能发现,在你们不知道的一些学校中,暴力,虐待等等事物盛行,而不读书只是成绩差?那只是异想天开的想法。

当一个学校学生学习意愿差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他们不仅仅会浪费掉一些教育资源,更会伤害到一些有学习意愿的孩子。

所以面对这个现象,怎么可以再教育资源上,怎么可以不加以区分的分配呢?

(九)

我之前一直和朋友说,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筛选孩子了。

而中考制度,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他们筛选了一批几乎没有任何学习动机的人。

而高考制度,是第二次筛选,选择出优秀的人才享用教育资源,这样才能让优质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而最终目的,就是让那些享受更好教育资源的人,能够在社会中担任更重要的岗位。

而如果教育不做任何区分,随机的选择人进入优秀大学,那么好大学的校风一定会被一群学习动机过低的人引导,最终导致大学的衰败。

一所好的大学,需要很久的时间传承,但是想要毁掉一所大学,只需要那一定数量级的流氓学生,就够了。

(十)

可以这么说,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有它的生存空间。

而作为一个匠人,抑或于老师,只需要让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就足够能够让自己立足。

至于减负?

除非这个世界没有了竞争,没有了阶层。

不然,这只会成为一部分人的对于自己的放纵行为进行正当化诠释,而不会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共识。

当然,你足够厉害到能够将自己孩子送出国移民同时感觉不到经济负担,那么,恭喜你,你足够丰富的资源,给了你孩子,一个没有负担的天堂。

所以,作为家长,好好努力吧!

与其要求所有人陪着你孩子堕落,不如让自己足够厉害,厉害到,拥有足够经济实力,让孩子不需要太拼命,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以上。

知乎用户 启鸿 发表

目前在兼职做家教,对此事颇有心得。

雇主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父母 30 岁左右,爷爷不到 60 岁,都有工作,奶奶是家庭主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洗车店,一个山羊养殖场(年产量十万斤),爷爷是承包工程的,项目一般是千万级别(太大的做不了,太小的瞧不上),这是背景情况。

孩子读一年级,学校周一、二、四在三点半放学,其余两天四点半放学。中午一般是在托管班放着,下午三点半放学的日子是要去书法班学习一个小时的书法,其实就是练铅笔字;一般回家时间在 5 点,我开始给辅导当天作业,6 点吃晚饭,6 点半继续在辅导剩下的作业,完了再给预习一下明天的课程,最后还要读一篇故事。一般结束时间在 8 点半,最迟有过 9 点半。周末我是不用管的,他妈妈会送去奥数班和书法班,共两节课,其他时间她会亲自照看。

然而,根据我的观察,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很上心。有好几次作业特别多,孩子写到 9 点困的不行,不肯写,下一秒感觉就会情绪失控大哭起来。他妈妈有一次和我闲聊,说:“相比其他娃,他已经很轻松了。我还想着放养呢,但又怕他落后别人太多,没办法啊!”

这是城市孩子的日常。那么,农村孩子呢?

大一时学校在郊区,距离主城区很远、很偏僻,旁边就是一个村子。我那时在辅导班做过一段时间兼职。和城里的放学时间一样,不一样的是放学后孩子们来辅导班做作业,一堆学生坐在一个大教室里,来了就自己做作业,不会的来问我,不会的人多了我会集中讲一下。那我负责我多少人呢?答案是十到二十人不等。所以至于有没有人抄袭,到底是不是真搞明白某个问题,我是没法做到保证的。因为一两个小时时间到了,家长会来接,大多数学生会赶在这时候完成今天的全部作业。

而这是郊区的情况,在我生活了十几年的那个村子里,辅导班是没有的,放学后孩子就被带回了家里,至于学习,恕我直言,大多数家长能在娃做完作业后看一看,签个字就很好了,何况很多家长是上了年级的爷爷奶奶呢?估计都是潦草做完作业去玩泥巴了吧?

说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意思: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功能逐渐弱化,会导致私立教育机构迅速膨胀。而家庭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差距被迅速拉大。长此以往,学生素质整体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和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整体下滑,还有阶级固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推行 “宽松教育” 二十余年,恶果已经显现,并于 2020 年重回较高强度的教育模式,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

让孩子早些认识到这世界本来就是残酷的,拥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不至于出了社会才发现这世界里优胜劣汰的残酷而导致惊慌失措,不好嘛????

另外,真正喊减负的,不外乎三类人:权贵阶层、资本家、被媒体误导的无脑者。前两者不提,后一种真的不睁眼看看国情吗?在这十三亿人的中国,各种优质资源真的不多啊。有人说,国家教育机器就是在培养社会建设的螺丝钉,可问题是,不好好学习,对底层人民来说,做螺丝钉的机会也没有啊!!!今天在这问题下面持否定意见的,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意见在孩子身上落实了,让他能够有 “快乐教育”,那样我就放心了!哈哈哈哈!

看到这了,不点个赞再走吗?

知乎用户 胡不归 发表

现在这种减负的成果就是: 精英家庭产出精英,底层家庭产出廉价劳动力,阶级固化,人民安于现状,社会和谐。

知乎用户 M3 小蘑菇 发表

其实这话没错,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别减负,但要给其他孩子减负

知乎用户 米攸宁 发表

一定要弄清楚过重负担指的是什么?不要偷换减负的概念,我们说的减负不是让学生 9:00 上学,不是让学校 3:00 下课,不是让学校老师不布置作业……

而这些,是减负的表面,为什么教育部 20 年减负踏步不前?原因就是只抓住了表面现象,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

毫无疑问,高考目前仍然是选拔人才的最好方法,但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的完善对教师的考核,才是最该解决的问题。

某地高考十连冠,这是当地父母官炫耀的资本,升迁的台阶,继任者眼前的路只有用十一、十二、十三连冠铺平自己前进的路,否则就是毁灭。

所以,其他的都先放放一放,让别人去改革吧,短暂的压榨分数成了唯一的选择。

以前,我们的老师没有电子设备,题要一黑板一黑板的抄,卷子要一页一页的刻蜡版印刷,作业要一本一本的批改,现在,电子设备的普及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一切只需要下载复制粘贴就好,甚至批改也变成电子阅卷,但为什么教师的压力一点都没减轻呢?

教师的机械性劳动量是减到了不能再减的最低限,可教师的工作种类花样繁多应接不暇,教师的精神压力却到了连一根稻草都会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各种各样的考核层出不穷,教师是基于保障自己那点微薄薪资疲于应付。

老师好好的上课,精心的选择布置作业,努力的搞好教学搞好研究,需要精力和智慧,需要社会、家庭、家长、学生的包容、等待、鼓励、认同、理解,可这令人窒息的大环境什么都不给,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多一点思考,教师停止了对每一节课堂认真备课、专注教学、课后反省,停止了自主成长,就只能靠大量的、冰冷的机械性习题训练来弥补。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于社会、学校、家长粗暴的、短视的、过度的考核。

我们要的减负是老师用心上课,用心精当的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每做一分钟都有一分钟的收获,而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不是大量的复制拷贝,荒唐可笑的应付,破坏了书写习惯,习惯了草草应付,浪费了课余时间,画画、唱歌、跳舞、读书都变成一种奢侈。

所以减负不能只抓表面,那只能是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隔靴挠痒,事隔多年再看,依然会有 “减负 50 条”“减负 100 条”,但都是 “止增笑耳”。

知乎用户 叶盛​ 发表

从来没有一个知乎问题,我在写答案之前就知道肯定要挨骂,但我还是要写下我的看法。想喷想骂,敬请自便!

我得事先声明,我的看法是非常个人化的,不是其他很多回答那种从国家、从教育资源、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而仅仅是从像我上学时候一样的一部分孩子,而且很可能是一小部分孩子的角度来看。

屁股决定脑袋。要说明我的立场,首先得说明我的背景。我小学三年级开始参加数学奥校,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几乎是最早的一拨奥校学生。此后我凭奥校成绩保送进入实验中学初中,继而是高中。高中后转攻物理奥校,最好成绩拿过北京市的物理竞赛第二名。大学本科学的自动化,直博改学生物,至今仍从事生物学科研工作。

我不好说从事科研算是成功(实际上我也做得不太成功,尤其是跟我的很多师兄姐弟妹们比的话),但恐怕没有人会反对说我是一个奥校的受益者。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境不算贫寒也仅仅是温饱,如果没有奥校,恐怕我要走上今天的道路会很艰难。

我小学时上奥校,孩子付出的比家长多得多。我的父母只在我第一次去实验中学参加奥校报名考试时陪同去了,之后都是我自己去。风里雨里不说,每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日(那时候周六是上课的)还要拿出一半去上奥校课,几乎没什么玩的时间了。更不用说有了奥校之后,寒暑假都要砍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有集中培训时)。

但是,我真心很喜欢。那些数学问题和物理问题中所蕴含的美,那种优美的解题方法所能带给我的快乐,真心不是其他事情所能比拟的。

我知道,我肯定是少数人。但我也相信,我不会是凤毛麟角的异类,不会是唯一唯二的孩子。

所以,回到正题上,如今不断减负,不断关闭奥校,那么那些像我一样喜欢数学和物理,感觉课堂上所教授的数学物理太简单,吃不饱的孩子,他们该怎么办?他们如何才能学习到能令自己激动、兴奋、快乐的知识?他们如何才能获得自己所适合的教育?

孔子就已经知道: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育体系为何却要极力抹平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呢?


你可能会觉得,我学了那么多数学和物理,最后搞了生物科研,数学和物理有什么用?

错、错、错!大错特错!

前段时间有新闻,说让自主选考试科目之后,选物理的学生非常少。其实我小时候也一样,物理是同学们最不喜欢的,学起来最费劲的。但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的数学基础不好。物理所需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加减乘除,它需要的是一种将现实世界抽象化、逻辑化的能力(也就是很多人都理解不了物理大题的根本原因),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学科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

另外,我们高中上物理奥校,早早就学完了大学普物,而为了把大学普物学下来,还需要先学完大学数学的微积分。这也说明,数学基础好,才能学好物理。

最后说说生物学,其实我一直对生物学很感兴趣。真正进入这个领域才发现,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那些硬性的知识可以补,而我的优势在于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能顺利应用相关的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还在于我物理方面的实验训练(也是在高中物理奥校完成的全部大学普物实验课程),能够严格地设计实验,避免能避免的误差,正确处理不能避免的误差。

前不久有位中学生朋友在知乎上问我,说马上要选下个学期的选修课,他有数学、物理、生物学三门深化课程可选,而他特别喜欢生物学,问我是不是选生物学最好。我果断地告诉他一定要选数学或物理。因为这两门才是基础,是工具,无论他今后是否仍旧喜欢生物学,数学和物理永远都会有用处。


你可能会觉得,我学好了数学物理,现在搞科研,不过是个偏科的人,不正说明奥校的毒害吗?

错、错、错!大错特错!

别人我不敢说,但我自己绝对不偏科。我中学时语文成绩也非常好,作文常拿满分,也拿过作文比赛的奖。在大学拿过社科类论文的校优秀奖。现在偶尔写写科幻,拿过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虽然我也知道自己没什么文采,但一般写写东西还是在平均水平以上的。

我自己的体会是,当奥校帮你把一门学科搞到非常得心应手之后,你就能拿出别人学习这门的时间去学习自己的弱项。

比如说英语,我中学时是比较糟糕的。因为我的小学从没有英语课(那时候小学开英语课的相当少),进来中学就比别人差一些,于是后来有点破罐破摔。自从高中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之后,我的正常学习时间几乎全都分配给英语了,因为我的数学和物理不用复习也是满分。结果就是,我的英语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上大学之后直接是英语三级,免修前两级课程,并且有资格修英文普物(直接用英语上大学普物,当时也是新鲜事物)。现在,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已经译了好几本科普图书,其中《大灭绝时代》还拿了国图的 “文津奖” 推荐图书奖。我知道我的英语水平仍旧不算好的,但在博士学位的人里也应该算是高于平均水平吧。


写到这儿,感觉像个吹牛贴,不过也无所谓了,本来就是准备好挨骂的。

但即便挨骂,我也想替那些像我一样在小学中学阶段学有余力的孩子呼吁一下:请给他们保留一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不虚度这求知欲旺盛的 12 年青春!

知乎用户 小小鱼鱼 发表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我们下午 4 点半到 5 点才下课。
现在,我们这里小学生是下午三点半下课的。
如果家里没人接送,或者想让孩子在学校多留一会写写作业,那一个月给学校的托管费是 2000,包含午餐,外面私人的托管班更贵。
如果不是因为 3 点半下课,很多家庭其实不需要掏这笔钱。
很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可能也就四五千,他们正是社会上收入最低,工作最累,休息时间最少的人。所以这样的家庭要么放养孩子,要么拿出一个月三个之一的收入送孩子进托管班。

虽然我是个老师,但是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减负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并不友好。

社会阶层上升渠道已经越变越窄。减负只会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处境更为艰难。

有人说,不减负老师会有意见,工资低,工作量大,会逼走好老师。

给老师加工资就能解决的事,却要拿这些本就贫困的孩子的未来来填充,我觉得对他们不公平。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初中是在农村读的,我们初中最好的班的班主任是一个特别凶狠的人,据说他练过拳击,我觉得是真的,因为他打人真的很疼。

他管班没别的,不听话打、逃课打、抽烟喝酒睡觉打等等违反校规的行为。他们班的学生早上 6 点进教室,晚上 9 点半出,中考全部考上高中,重点高中有一半。

他们班在初一一开始就是寻常班,没有什么特殊,就和我们一样,但在这个犯错就打人的班主任带领下愣是堪比旁边私立学校最好班的班级。

可能很多人觉得他打学生不配当老师,应该心理辅导什么的。

但我们是农村,我们一个班城市人口也不见得有。很多人的父母在外打工,自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都是没人管的孩子,一不留神就学坏。男生打架是往死里打,几十个学生打群架,把人的头往墙撞,就和撞钟一样。

有的女生迷上网恋或者为了钱卖淫,我印象有个女生 5 块钱就可以摸她,50 块钱就可以做。拍毕业照的时候,有几个女生穿的和站街女一样在哪里摇摆,真的是恶心。

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不考学就重复父母的人生,就是社会最底层。但因为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我们很容易跑偏,我们很容易就失去了学业,一辈子留在底层。

那个班主任狠,但是因为他的狠才让他们班的学生不敢去触碰底线,不敢违规,一心学习,才考上高中。

他们班有我一个发小,从小惹事,自从进了这个班,初一被打了两三顿,之后不敢在学校惹事,作业准时写完,成绩突飞猛进,就和换了一个人一样。

我们学校初二和初三是取消晚自习的,而且没什么作业,就是所谓的减负,大部分学生和脱缰野马在外疯玩。

但人家那个班学生回家也学习背书,班主任额外要求任课老师增加作业讲,不能减负。当时他们班好多人抱怨,奈何惧怕他也没说什么。

现在想想老师做的对啊,中考的内容不会因为所谓的减负就减少考点,一样的考,还有补充的课外内容,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去应对中考。减负是减的不学习的负担,让爱玩的孩子尤其是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堕落,彻底失去竞争力。

知乎用户 柳柳老师 发表

咱就先不说教育资源分配这类的大话题。单说这个问题,能够想到不要给自己孩子减负的家长,值得表扬。

我是认真的。

大家可能对基层的学校不太了解。前段时间,因为小外甥寄居在我家,我也就担任起了临时家长的职责。

小男孩上小学二年级,在我们当地一个不错的国办小学读书。

这个班有一些家长是快乐教育的忠实拥护者,认为孩子就应该纯天然地长大,尤其是小学阶段,更不要太多负担。快乐童年,无忧无虑嘛。

这些家长自己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本来其他人也没有权利管。关键是这几个家长还特别坏。

他们坏在哪里呢?

因为公办学校,老师是不能随便让学生买课外辅导资料的。要是老师让学生买了课外辅导资料,家长是可以举报的。

小外甥所在的班级,没有一本课外辅导资料。

本来,老师还想偷偷摸摸让学生买一本课外辅导资料,可以让学生多见见题型,做做练习。

老师说买资料,征求家长意见,群里的家长都同意,没一个反对。

等资料买来了,群里有家长反手就一个举报。把这事报告了教育局,痛斥老师巧立名目挣钱,还增加学生负担。

后来,老师想着你家长不让买资料,我就用手机拍一些题目,把这些题目发在群里,让家长自己打印出来给学生做吧,这总可以吧。

结果,群里的家长又去举报,还是给学生增加负担。

老师又是被校长约谈,又是写情况说明,折腾得够呛。

弄了这么几次后,再蠢的老师也知道保护自己了。从那以后,老师就只在课堂讲课本上的内容。课后作业也不敢布置多了,更别说弄些题目给学生了。

年底的期末考试,这个班成绩在整个年级垫底。尤其是数学成绩,全校最差。

本来嘛,数学正在讲加减乘除,需要不断做题练习。

仅仅靠做书上那几道题,你能让这些孩子跟其他学校不断刷题、接触奥数的学生比吗?

这简直就是搞笑。

所以,我说能够知道让孩子不减负,能够让孩子在该努力的时候努力学习的家长都是明白人。

最怕的就是那种信奉快乐教育,还不允许别人努力学习的家长。他们在一个班级待着,就是等待吃大锅饭,一看到有多布置题目的老师,立马就举报老师。

**这样的人既蠢又坏。**跟他们在同一个家长群,真的是很倒霉。

最后,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郑重地告诉大家,很多孩子智商没有差距,差距就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

要是家长在孩子该学习的时候,给他所谓的快乐教育,让他少学、不学,甚至为了让孩子不学,为了让大家都不学,就去举报那些希望多练习的老师,最后,孩子学习不好只能怨你家长,怨不得任何老师和学校。

人心复杂,公立学校的老师不好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话,送给所有信奉快乐教育,希望孩子学习不辛苦就能成功的家长。

【end】

公众号**:柳柳心理**

心理情感、职场社交,只发有用的文章。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如果所有人都反对教育部减负,教育部会搞减负吗?不会啊。

必然有人赞成减负了。是谁呢?

使用 CFPS 2014 年数据,保留所有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一共 730 人,我可以画出下面一张图:

这张图显示了这七百多个学生的睡眠分布,大部分学生睡眠在 500 分钟左右,还有一小部分小于 400 分钟或者大于 600 分钟——前者意味着这个学生一天睡不足 7 小时,后者说明这个学生可以睡上 10 个小时。

取前后 10%,即睡眠在 7 小时以下的学生,或睡眠在 9.5 小时以上的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家庭画像。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讲出一个故事来了:

有这么两位居住在城市的初中二年级小朋友,狗剩和 Michael。狗剩每天睡到自然醒,Michael 每天都睡眠不足。

狗剩能睡得那么久,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每个月在课外辅导上的花费只有 Michael 的五分之一

狗剩为什么在课外辅导上花费很低呢?有可能是两位小朋友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的,毕竟狗剩的家庭人均收入也比 Michael 要低三成,没有那么多钱花在课外辅导上。

所以,狗剩的家长比 Michael 更着急一些,他每周花在给狗剩辅导功课上的时间比 Michael 要多出 160%

尽管这样,狗剩的数学考试成绩还是要比 Michael 低 15%

这时,狗剩的父母发现教育部要减负了,他大为震怒——我已经要花那么多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了,教育部还要减负,减少学校教育时间,可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呢?我哪有那么多钱去校外上补习班呢?谁来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后怎么办?

他可能不知道,他的同班同学 Michael 的家长正在对教育部说,我儿每天放学都要去辅导班,回来还得完成学校的作业,现在他每天连 7 小时都睡不到。拜托学校少上点课,少布置点儿作业吧!

教育部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现在似乎是站在了 Michael 这边,这样的后果大家已经分析得够多了。现在我们假设,教育部站在了狗剩这边,看看后果是什么:

1,狗剩的家长很满意,Michael 的家长很不满意。

2,狗剩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获得了更多廉价的优质教育,Michael 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浪费了更多时间。

3,Michael 转学了,他的家长愿意支付给老师更多的钱,让孩子获得和课外辅导一样质量的教育。

4,狗剩学校的优秀老师受到高工资的诱惑,来到了 Michael 的学校。

5,狗剩学校的教育质量变差了,更多潜在的 Michael 家长觉得在学校是浪费时间,他们选择了转学。

6,最后,狗剩待在一个全天候关在学校死读书,但优秀教师和优秀的学生全都跑光了的公立学校。

什么,你说政府此时应该补贴狗剩的学校的优秀教师,让他们不要跳槽?好,我们假设优秀的教师被强制圈在了这所公立学校,跳槽的话大量补贴就没有了,那么——

1,狗剩和 Michael 在一个班级,Michael 在课外补习,或者 Michael 更聪明一些,于是,Michael 的学习进度比狗剩靠前一些

2,老师发现班级进度有差异,他为了照顾后进生,选择中位靠后学生的进度来安排教学。

3,教学进度开始逐渐落后于 Michael 的水平,他发现自己在学校浪费时间,于是完成学校作业的同时,在校外补习更多的课程。

4,Michael 的家长对教育部说,拜托给学校减负吧,我儿每天睡不足哇……

你可以发现,无论怎么做,都逃不出分化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在于两条——1,人们之间有差异;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进行选择。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任何禀赋差异的话,自然没有问题,学什么,怎么教都一样。

但如果人们之间存在一丁点的差异,而且还能进行选择的话,这个差异就会被放大,最后必然逃不过分化的结局。

所谓的减负,或者不减负,或者补贴、摇号、学区、轮换…… 统统都是一样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让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被国家垄断,并且用强制的方式来向学生提供教育——所有人的选择权都消失了,你不能不接受教育,你不能多接受教育,当然,你也没法用钱或者什么资源在任何地方买到教育。

而教育的提供者,也无权做出自己的选择。他只能教国家分配的这些学生,想提供额外教学?不行。想给更优秀的学生上更超前的课程?不行。想在下班后开辅导班赚外快?拜托,那就更不行了,得抓起来。

这种解决方案,你接受吗?

即使你能接受,国家还能做得到吗?

既然通通做不到,那就减负吧。

减负,还可以暂时麻痹 Michael 的家长不要转学,而鞭策狗剩家长把自己的裤腰带勒得更紧一些。这样分化的速度还慢一些。

如果不减负,Michael 倒是去别的地方奋发图强了,受到麻痹的反而是狗剩家长,等他们在「自己的孩子得到了更多廉价的优质教育」中梦醒时,狗剩和 Michael 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知乎用户 炒年糕 发表

我曾经当过乡村教师。
小学数学,五年级,全班最差考 8 分。最高分 84 分,全班大概一半人不及格。
老师纷纷安慰那个任课女教师,这回题难。
再一次,分数还是没有多高。
数学最好的是那个从小得了心理疾病,打人,摔东西的男生,他六年级数学考八十多分。哦,他还会上课时脱裤子。
因为是农村,所以考试有几次是学校自己出题,我出的每一道题,主科老师都会仔细看一下,这道题难,那道题难。
我是主要看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他们主科老师温柔的把题出简单点的同时,星二代们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我们这些任课教师都有点汗颜。
我们八点上课,下午四点放学,一天七节课。
主科老师纷纷说现在不好教,校长成天让这帮孩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整什么少年宫,大家嘻嘻哈哈很开心。
在农村能出头的孩子太少了,就那么几个,据我所知去年升上初中的孩子,初一的已经有下来不念书的了。这是一个普通农村小学的现状。有一些学习好的孩子,在我教书一年的时间中基本上走的差不多了,全来县城了。
我大学毕业后,自己花钱报了一个新东方,去了省城,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都会看到很多孩子,他们还小,英语却学的很超前。和他们同龄甚至比他们大的农村孩子,还被老师带着读东北式英语。
高考这玩意儿过独木桥,难道人家考试的因为你是农村,因为你以前教育资源不丰富然后特意给你降分???
也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我妈亲戚家的孩子,唱歌弹琴,速算英语美术,还没开始上学已经赢了大家一大截。
都说减负搞什么素质教育,人家有钱人家一二线城市,人家基础教育早就打好了,人家玩儿素质教育,人家玩儿的起。
农村孩子本身成绩不行,教师素质不行,家里教育不行。
不靠题海战术多去给自己打底子,去玩儿什么素质教育,这不扯呢嘛。
多说几句吧,我们这边现在初高中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数家条件都非常好。县里面领导家和做大买卖的孩子们大多数出国留学,或者考上国内重本。而且人家都长的很不错,为人处世特别得体。所以我说,和有钱人玩儿不起。
有钱人讲究素质教育,咱们穷人能把高考那关过了就不错了。

知乎用户 太帅不显示用户名 发表

每年本科毕业人数都在递增,每年考研人数都爆表,每年北上广都有新的中小学配套学区建成(意味着每年大城市的入学年龄儿童人数都在增加)
但你看北上广的高中有没有新建的?尤其省重点市重点?几乎没有变过
你看 985211(现在是双一流)的名单有没有变过?也没有,不少双一流甚至开始微微下调本科招生数。
竞争同一资源的人数越来越多,但蛋糕就这么大,甚至还在减少,人人都想上好大学,你现在跟我说减负?
就我所在的魔都来说,全市范围内,初中升上高中的只有一半左右(别只盯着市区那些名校,郊区多得是读中专的孩子),这里面市重点加起来可能也只有高中总人数的 20%-30%。而有些教学质量并不高的市重点的本科率也只有 70%-80%,一本率可能也就 20%-30%。而升学率高的名校就这么几所。非市重点能考上二本就是比较好的出路了,不少人还得去大专读。
随着入学人数递增,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初高中升学考试中被淘汰到中专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全市高中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这还是教育资源集中度比较高的上海。
媒体每天报道的是什么呢?高考状元,北清复交的学霸。他们是看不到被掩埋在残酷竞争下的累累白骨的。然后成天嚷嚷着减负,真减负了,贫下中农永无翻身之日……

知乎用户 阿九 发表

经历了应试教育的家长以为素质教育是解决之道,却没有意识到素质教育拼的不仅是学生的素质,还有家长的素质。

知乎用户 alex​ 发表

减负真正影响的是家里兜不住的孩子

我值乎是答职业规划的,接触到许多职高、专科、本科的学生。

最怕是中职的学生来问我未来的规划,特别是最后加了一句 “我家境不好”,心疼又无奈。因为没的规,五个手指一伸,从头数到尾,就这么多,而且条条都不好走。去工厂,只能做流水线工人,三班倒,像个机器人一样,一天忙到晚;去开店,没有启动资金,家里没有做生意的,目盲创业,极容易失败;去公司,门槛限了,连门都进不去。什么五险一金、周六日双休、法定节假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而专科生同样也很难,能选的专业少,学校给的平台差。有个孩子和我说,他对无人机特别感兴趣,但是专科没有优质的相关专业;有个孩子对我说,他对物流特别感兴趣,我只能鼓励他在学校期间多去物流公司实习,我没法告诉他像 ems 这样的国企只给全日制本科生正式工的待遇,专科生进了快递公司,很可能就是去做快递员,而大多数的快递员没有五险一金,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得很;有个孩子问我,他想考硕士,去优秀的大学读书。我只能鼓励他,努力去考专升本,升到本科就有机会去读研。我没法告诉他专生本的大多数学校都不好。未来如果考研,本科学校的出身在面试调剂上很重要。

但是,读了中职、专科的学校就真的很差的?

不是,有个孩子读了中职,家里正准备送她出去读预科留学,来问我去哪个国家好;有个孩子读了专科,家里有个民营的企业正等着他接手,来问我该不该子承父业,还是出去创业。

学历对他们真的有影响吗?不见得,就算他们不读书,未来父母也会兜住他们。

我自己当过老师,教育给人最大的错觉就是人人生而平等,孩子齐齐地坐在教室里,穿着统一校服,咋一看,以为都差不多,但是等他出了社会,才会看到人生而不平等,有些人一出社会,家里买好了房车,安排好了工作,只要按部就班,生活就不会太差;而有些人却要努力半辈子才有能力和含着金钥匙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总结一下,如果你的家庭能兜住你未来的生活,减负能怎么样,增负又能怎么样;而如果你的家庭兜不住你未来的生活,减负就是最大的错觉。

知乎用户 白露横江​ 发表

“减负” 这个词从我读高中时候就有了,如今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还是每年都在喊。我印象里教育部门每隔几年就会出台关于减负的政策、法令、通知、公告,并且每次都宣称是史上最严。但是这些年从老师到学生到家长,没有哪一方觉得轻松了,反而大家都觉得考学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

那么是哪些人在高喊减负呢?

以我近些年的观察、阅读和思考,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真减负了也不会降低自家孩子竞争力,甚至反而会提高自家孩子竞争力的人。

其二是对生活现状挺满意,不愿孩子多吃苦,希望孩子能体验更多东西的人。

其三是认为自家孩子天赋异禀,是填鸭式应试教育毁了孩子灵气的人。

第二类人可称之为佛系中产,只要孩子品行不坏,其他就让孩子自由发展,未来生活稳定就行。

第三类人可称之为愤怒寒门,骂中国教育的是他们,骂阶级固化的是他们,被卖了帮着数钱的还是他们。

第一类人可称之为高尚士族。不用解释,你们懂的。

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就那么点,但凡有点进取心的都想抓一把。竞争的人一多,掌握资源、负责分配的一方必然要提高获取资源的难度。奥数也好、竞赛也好,都是用来过滤人的筛子,一道一道把战斗力低的家庭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门外。

最初,大家都按毕业考成绩来分配资源。后来人们发现毕业考已经被摸透了,考高分的人越来越多,士族的孩子经常考不过中产和寒门子弟。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掏出一把名叫 “奥数” 的筛子,宣布不仅要毕业考成绩,还要有奥数成绩,甚至奥数成绩好可以给毕业考成绩打折录取。

筛了几次后,人们都意识到奥数的重要性,于是不仅中产,连寒门也纷纷报班学奥数,学的人多了,能考高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士族的孩子渐渐拼不过了。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又掏出一把名叫 “竞赛” 的筛子,宣布不仅要毕业考成绩和奥数成绩,还要参加全国级别的竞赛拿奖。

又筛了几次后,士族们发现,“竞赛” 的筛子也越来越不好使了。能够得上参加竞赛资格的中产和寒门越来越多,抢走的名次也越来越多。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再掏出一把名叫 “才艺” 的筛子,宣布今后可以自主招生,有才艺的孩子可以降低考试分数要求。

“才艺” 的筛子还没使几次,士族悲伤地发现,虽然寒门的孩子已经筛地差不多了,但中产的孩子获得乐器十级、歌舞十级的越来越多,并且在各级别比赛中毫不逊于士族孩子。于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就掏出一把超级筛子——“科研”!他们宣布今后的教育要向注重孩子的实践能力、注重考试以外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方向改革,招生时考试成绩的占比越来越小,而参加过的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消息一出,寒门纷纷弹冠相庆:改得好啊!我们孩子虽然没钱学乐器,但是我们孩子动手能力强啊,什么家务都会做;我们孩子虽然没参加过竞赛,但是他心地可好了,每天帮助孤老李奶奶,居委会还发过奖状呢。寒门觉得自己的春天到了,自家天赋异禀的孩子终于不用被应试教育耽误,终于不会被竞赛成绩、才艺证书等不公平的东西压着,终于可以和中产平起平坐了:我比不过士族,还赢不过你中产吗?

可不久,人们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份东西:

此图一出,中产和寒门一起惊呼:这他喵地是什么?我连标题的意思都看不懂…… 他喵地这玩意儿在升学时还占很大比重?我得给孩子找补课班做课题去啊!可是…… 他喵地哪儿有这样的补课班?

刚进高一的孩子回来说:爸爸我申报了一个研究新疆喀纳斯地貌的课题,高三前要结题,我每年寒暑假能不能去新疆做研究?

中产父亲(咬咬牙):行,差旅费爸爸还是出得起的。对了,你们班王聪聪的课题是什么?

孩子:好像叫《超新星与其寄主星系中 HII 区的位置分布研究》。

中产父亲(懵逼脸):这他喵地是什么?

孩子:我也不懂,其实,我们老师也不懂。

中产父亲(轻松脸):老师也不懂?那他怎么可能做得出来?最后肯定瞎整一气。

孩子:学校老师不懂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当指导老师,我听说他爸爸请了一位院士做他课题的指导老师。

中产父亲绝望了,原以为买了学区房,报了奥数班,考了钢琴十级就能和士族同一起跑线,然后用考试成绩超过士族,结果依然差了十万八千里。虽然他依然对自主招生面试抱有一线希望,但他随即想到:面试官看到院士的名字会不让课题通过吗?以及,能请到院士做指导老师的家长会搞不定面试吗?


上面的对话虽然是我虚构的,但是故事的蓝本就真实的发生在今天的魔都,不是我的学校,但离我很近。

中国的基础教育要不要减负?

要!减负的大前提是没错的。

要不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要!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使人快乐。

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要不要做?

要!多一些评价维度是教育的进步。

中国的教育改革能不能从应试教育一刀切地改成素质教育?

不能!

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本身是没错,都是适应特定时代的需求的教育模式。错的是一刀切。理想的教育改革应该是提供多种类型和出路的教育。想快乐的选择素质教育学校,出路拼爹妈;想晋升的选应试教育,出路拼能力。

前一阵热议的 “是否要推迟放学时间” 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的家庭希望推迟放学,有的家庭不希望推迟——早点放学我家孩子要去补课。两边的需求你不能说谁对谁错,与其一刀切地强制统一,不如给家长提供做选择题的机会:希望推迟放学的家庭可以花一点点钱让孩子放学后留在学校自习或参加社团、兴趣班等;希望早放学的家庭可以花很多钱去辅导班。

现在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应试、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 “三驾马车” 并行。这是很好的改革方向。他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能根据自身实力和对孩子的规划选择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上升通道。手握大量资源不想苦读的可以走自招;家里有余粮的可以走综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就努力考出好成绩。虽然士族依然谁也挡不住,但是真正有才华的寒门依然有窄门可以走。

可能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骂我为虎作伥了。

奶义务!

想想手握资源的是谁?是我等寒门吗?

不给士族的人出路,他们早晚会把高考整个儿改没了。让士族不用死拼分数,他们才会放过寒门。

知乎用户 Johann Faust 发表

始终觉得,这句话应该是:

请国家财政多倾向下教育事业,多增加教育资源。

而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去争夺为数不多的教育资源,去接受过度激烈的竞争。

知乎用户 贺仙 发表

IMO 拿不到金牌这锅减负不背,这种百万里挑一的选手个个都是天才,针对他们的教育,那叫精英教育,哪国的奥赛选手都是在精英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与该国的大众教育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美国的公立高中够放羊了吧?照样能人辈出。而且就这两年国内的情况来看,以读书玩命著称的几个省份,拿到的奥赛金银牌反而没有北京上海多,拿 IMO 金牌来反对减负本身就是很可笑的,这两件事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

不要以为是减负阻碍了你摘金夺银,你没那个本事。

至于减负这档子事,真的不新鲜,我上学那会儿就有了。高一的时候看个禁毒宣传片,演的是南京的某高中生放学回家发现他爸吸毒,情节记不太清楚了,因为我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南京的高中生居然太阳还在天上就放学回家了?特喵的为什么我回家的时候连狗都睡了?后来南京的减负与素质教育带来了惨不忍睹的高考录取率,大批南京的家长送孩子去苏南苏北的县中就读,我那个小破县中都塞了好几个。为啥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南京不是直辖市。

假如南京是个直辖市,有单独的分数线和招生指标,那可就和北京上海一样舒坦了,毕竟竞争局限在本市,大家都减负,哪像现在这样捆着南京的手让它和全省其余县市竞争,这要能赢才是奇怪了。我就不说这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感谢南京为我国素质教育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也提高了兄弟县市的录取率。

按地域搞减负,让一部分人先减起来的思路显然不靠谱了,但我们又知道,我们身处一个阶级社会,可以按阶级减负啊。你想啊,高中生为什么累,因为好大学名额少啊,5 个人抢一个和 50 个人抢一个,这难度简直呈指数增加了。所以双管齐下,一方面搞好职业教育,上高中的人少了一部分,另一方面减负,让更多的学生及早退出下一阶段的升学竞争,从小学开始,最终实现共同减负。

反正大家都拼命学,也是 2%的 985 率,大家都划水,也是这么多,国泰民安,岂不美哉?

而且再也不会出现那种农村城镇中学的学生考上了 985,结果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 女朋友,然后心理失衡,见到我说勤奋学习就要来怼我一下。应试教育下的人啊,真是贪婪,比父母成功,比同龄人中的大部分成功,那也不叫成功,只有活在贵乎上年薪百万的故事里才叫成功。以后呢这种暮登天子堂的梦就别做了,职校欢迎你。

最后呢,减负是既定国策,不是你们想螳臂当车就能阻止的了。

至于家长信不信这一套,他们已经用钱投过票了。

有些话不能说了,就这样吧。

反正我上学的时候不快乐,现在特别快乐。

知乎用户 mileistone​ 发表

教育部提倡的减负,其实不是对孩子的减负,而是对政府的减负。减负是一个伪命题,只要社会资源不及人民的总需求,而且社会分配方式是多劳多得,也就是一群人去竞争有限的资源,那么小孩子的负担永远减不下来。

如果用

表示一个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

表示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表示孩子在课外学到的知识,

表示孩子学习的速度,

表示孩子学习的时间,那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会越来越大,同时教育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所以

也会越来越大。但是整体而言,

增长的速度相当,甚至

比增长更快,所以

总体不会变或者略微变大。

教育部所谓的减负,减小的是

,对应的是在学校学习的时间

减少,比如三点半放学。要学到同样的知识,要么使得

恢复原有的大小,比如换到私立学校;或者增加

,即在课外补习。无论上私立学校还是课外补习,都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财力支撑,这会导致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孩子,能受到更多的教育,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孩子受到更少的教育。教育是穷人改变自身阶层的主要渠道,如果教育变成了富人的专利,这某种程度会导致阶层固化,富人永远富,穷人永远穷。

另外,对于重视教育的家庭而言,孩子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对于不重视教育的家庭而言,孩子的确减负了,但是以后进入社会,竞争力将处于弱势的地位。

对于政府而言,降低

,就减少了政府支出,对于政府而言,确实是减负了。中国的教育发展方向估摸着是美国模式,一步步地将教育市场化,公立教育提供最基础的教育,私立教育提供更加全面和精英的教育。对于穷人来说,因为付不起私立高中费用,想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很难,就算考上了,大学的学费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现今中国的高等教育真的很便宜,也许再过十年,就享受不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呈指数增长,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孩子怎么会负担越来越小呢?这就像高中老师对高中生说的 “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一样。考上了大学,你的确可以选择轻松,但是等毕业的时候,你周围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同学要么拿着国外名校的 offer,要么拿着名企的 offer,而践行 “轻松大学” 的你,却两手空空。

其实负担减不下去的根源在于大家需要去竞争有限的资源。

假设社会资源总量为

,一个人需要的社会资源为

,整个社会人数为

,在当前情况下,

社会主要分配方式为多劳多得。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想获取

的社会资源,他的竞争力必须排在整个社会的前列。有了竞争,负担永远不会降低,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小学生。

除非改变了分配方式,比如采取平均分配,这样无论你的竞争力是整个社会第一还是倒数第一,你得到的资源都相同,由于没了竞争,当然也就没了负担。但是这样会使得社会失去活力,比如当年的人民公社。

或者增大社会资源总量

,使得其能够满足社会所有人的需求,也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这样也消灭了竞争,所以也没了负担。

然而短期来看,上面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所以对于孩子的减负是一个伪命题。

知乎用户 寰宇视野 发表

减负?笑话,自古以来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十年寒窗绝对不是夸张;

优质的教育资源就那么多,只有不到 5% 的学子有机会就读,有人说国家大力建设呗,问题是学校,场馆好建设,一流的老师难培养啊,因为你所培养的教师中也就 5% 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你说孩子们还不是得靠成绩来说了算?初中,高中教育,甚至普通大学教育可以靠等级考试来决定,但是核心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得靠选拔考试来决定,这也是最公平的。另外,小学,中学都只是基础教育,任何的个性发展,专长培养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

正如古代,中科举的就是寒窗苦读的,这就是选拔考试的残酷性。等级考试是你会了就行,选拔考试是你必须竞争过他人,因此古代学子是非常情况的,即便出身皇家也也必须如此。

再者,你的孩子的同学都在补课学习,争取考个好成绩,你愿意让你孩子在家玩?并来一句:成绩好坏不重要?

不信:

来看看清代皇子一天的课表

1 一天的课表:

《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状:

寅时(3~5 时),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准备师傅到来上课。

卯时(5~7 时),满文师傅达哈塔、汉文师傅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

辰 时(7~9 时), 康熙上完早朝,向太皇太后请安之后,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皇太子率领诸臣到书房外台阶下恭迎。康熙入斋升座,问汤斌曰:“皇太子书背熟否?”汤 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后,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嶷 (yí), 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 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检查完皇太子的功课,康熙回宫。

巳时(9~11 时), 时值初伏,日已近中,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师傅达哈塔、汤斌和耿介,因为年迈暑热,晨起过早,伫立时久,体力不支, 斜立昏盹,几乎颠仆。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章,让师傅达哈塔传观批阅校对。汤斌奏道:“笔笔中锋,端严秀劲,真佳书也!” 达哈塔也奏道:“笔法精妙,结构纯 熟。” 皇太子又将《礼记》画定的篇章读 120 遍。

午时(11~13 时),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皇太子命赐诸师傅也吃饭。诸臣叩头谢恩后,就座吃饭。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 120 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

未时(13~15 时),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是为教育皇子们 “崇文宣武”,治理国家。

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

申时(15~17 时),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

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皇五子胤祺因学满文,所以只写满文一篇,圈点准确。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 “存诚” 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群臣称颂说小字“秀丽”、大字“苍劲”。

酉时(17~19 时),侍卫在院中张侯之后,康熙令诸子依次弯射,各皇子成绩不等。又命诸位师傅射箭。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诸臣退出。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古代可没有周末周日的说法,清代皇子一年也就休个端午中秋生日等五天。每天早上大约 3-4 点,起床,一直折腾到下午 3 点,然后射箭骑马,接受皇帝老爹的考问。

童鞋们,你们今天有这么辛苦吗?古代皇帝大臣绝对都不是想象的舒服,例如早上大约 6 点上朝,全年无休,你住北京吧,又没有个公交车,迟到了可能掉脑袋。你凌晨就得出门。皇帝就舒服吗?舒服个毛,各种繁文缛节,礼仪,例如带个皇冠,长方形,几串珠子链在眼前晃荡,干嘛用的?提醒皇帝要端庄仪容。上午朝会可能到 11 点。

教育是个大事,你们的孩子有这么辛苦吗?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你敢不努力?而且人类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科也在增加。减负,能行吗?


我没有说教育不需要改革,实际上需要不断的改革,首先应该改革的就是考试,素质教育很好,但是你要出一份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考题啊,不然光喊素质教育口号有什么用?再者,我们的教育学科不全,在小学中学竟然没有逻辑教育,这是什么鬼?还有为什么要文理分科?

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其实应该调低英语分数),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里;全部考了,划分数线,这样每个学生即便有一两门偏科问题也不大。

文理兼备才出人才

知乎用户 吕林喆 发表

利申: 教育机构老师、准竞赛教练。
我是 2013 级高中生,也是曾经的竞赛生,就国际竞赛成绩的下滑缘由,我稍有一些不同观点。

首先先沟通一个观念: 当一个项目预期风险极大,而预期收益出现下滑的时候,吸引投资者的能力将有所下降。

五大科竞赛 (oi/mo/bo/pho/xho) 都需要极大的投入,毋庸置疑。这部分投入从不同角度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对考生:
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钻研习题,放弃大量课内学习时间;
花费资金买书刷题 (尤其是某些绝版教材和习题集,可谓是洛阳纸贵),参加大师(比如名教练) 的培训,以期获得思维方法上、解题技战术上的收益;

对高中:
投入一批教练资源,消耗大量教研时间用于竞赛备课与培训;
投入一笔资金资源,提供教练参加讲座、会议、教练员培训的差旅和会议费用;

他们能得到哪些收益呢?蔡子星老师就 2014 年起的政策做了简单的解读 (此时 14-15 届竞赛生在役,16 届刚入坑)
“2014 年开始获得这个奖项的同学不再直接具有保送资格。在此次前获得赛区一等奖的同学,是有保送资格的。他可以参加保送生的考试,或者保送,或者是获得一些加分的政策,都有可能。”

这也就很大程度说明了,竞赛生人数锐减、国家集训队培养队员力不从心的原因。
一众可能颇有天赋的种子选手会因此望而却步。

高考选拔的人才,是 “全面发展的”。但是学术价值高的人,未必(乃至于很大程度上不是) 全面发展。

为什么数学竞赛受到影响远大于其他学科?
我没有证据 不过大胆猜测一下,可能是数学的学科性质带来的。
其他学科需要的能力,哪怕到中后程都有一部分是知识性的 (在生物竞赛和化学竞赛尤为明显),“懂越多至少会做的题越多,有越高阶的知识和方法能解的题就越多”。大家可以通过刷高知识水平上限提高自己成绩,
而数学竞赛到中后程其实拼的只是思维了。谁解得 “更漂亮” 不由你学了多少东西决定了
——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看天分。

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前两年高校为了招徕竞赛生违规办营、私下接触被教育部点名,到底是为什么?

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吧

知乎用户 Mr.ddv 发表

今天,孩子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插一点感受。

在这一个月复习时间里,老婆的所有业余时间都留给了孩子,突然而来的难点孩子无法消化,比如新增的看图写话总让她一筹莫展。我知道对于一个只会写一百多个字的孩子,甚至连组词造句都没有开始学,看图写话对她来说是多么变态。但没有选择,我们只能带她去熟悉去适应。

终于,心怀不安,等到考试结束,孩子一脸开心的跑回家,说考的很好,终于放下心来。接下来的话却让我惊了,难点看图写话没考,然后语文所有的题,都有老师先讲并告知做法后再由孩子们写答案,每道题!数学老师看到有孩子做错,直接要求其改掉,是的,可以改的。

我不知减少难点是否是照顾新生,也不知道这种开卷模式是否是有所目的。但我知道这样的考试完全没有意义。甚至连平常的小测验都比不上,最起码测验是自己做的。

这刷新了我认知的考试令人沮丧,这已经不仅仅是什么减不减负的问题了。

此刻,不知该作何感想。

……………………………… 以下原为答案

减负的东西全部减到了家长肩膀上。

减负,减上课时间,所以,3 点 40 放学,老人不在身边的家庭感受一下,没有那个善解人意的老板会给你几年的时间段让你在下午三点多可以去接孩子的。据说很多城市已人性化改为 5 点放学,但很多地方依然没改,然而 5 点依然很早尤其是一二年纪。

减负,减难度减量,学校松口气,然而,家长接到了老师的通知,建议买这买那的卷子习题,建议你买,不强求。老师,即不讲也不批,丰简随意,呵呵。不买可以,但会考。

减负,减了主课的时间,意味着在学校里学的很少很浅很浮,那么,放学后家长的工作来了。微信群里的课后作业,直接到家长客户端。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家长签字,没签字或漏签的,第二天微信群全群挂黑名单,连名字都懒的打,直接叫上台拍照合影发群,以上小朋友什么什么没完成,家长和我联系。作为家长,要做到教会孩子且检查完作业。我想说,家长把作业检查正确了,还要你做啥?那么家长检查了作业,你如何去了解你的授课效果,家长并不专业,很容易造成结果正确过程糊涂的情况你知道吗?

还有一些无关减负的零碎。

孩子上学快一学期了,50 个人的班级有不下 30 个班干部,工作细化到了浇花都有专职人员,老师很会减负。这我可以接受,接受不了的是,一年级所谓的小队长中队长就已经代替老师在批作业了,一组两人,一个批一个画红花,7 个小组有 14 个孩子在自习时间批作业。在这里,我想说,老师你有多懒,让一个一年级孩子替你工作,你要脸吗?我对老婆说,不要再鼓励孩子去追求那些虚的荣誉,考试要争先,但队长能不当就不当。孩子的荣誉感,不想被糟蹋了。

再一个,送礼。一年级的第一个教师节,见识过烧包家长直接让孩子给老师送名牌钢笔,老师也没皮没脸的当着一众孩子们的面收了。固然,这社会就这样,但装下逼可以吗?略略的矜持下行吗?他们都还只有 6 岁,您正面传道授业解惑,背后龌龊不行吗?好笑的是,今年不让过圣诞,老师们带头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但孩子们圣诞礼物,她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收了。这特么的是最黑的黑色笑话,你实打实的教会了孩子们用嘴赞美用脚投票。

孩子的班主任和朋友认识,我告诉朋友,先别挑破这层关系。因为,这班主任对也从事教育的朋友说,事情推给家长就好,别把自己整这么累,所以我觉得她让我无法保持尊敬,我没有丝毫结交的兴趣。

我深知,好老师很多,不能一竿子打。但问过身边很多家长,境遇大都类似。甚至很多家长为给孩子开路,在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节日问候了,除了清明节不送,其它大节都有孝敬。我对老婆说,多和其它家长沟通,最低限度就可以,因为对于一个德行低下的老师,送了未必照顾,不送就不好说了,就当是交点保护费吧。

几年前,有一个做老师的朋友,曾说,其实没必要给老师送钱物的,最多教师节简单表达一下。因为一个班那么多学生,即使送了钱,老师也并不会格外多关照谁,但是这次送了下次没有,那都不太美好了。

结果,平时和孩子沟通时,反复的强调一个观点,学生时代很漫长,学识是社会的唯一的考核,健康也很重要,德行会跟随人一生,强大的自我会战胜困难。自己也明白了小初阶段,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同成长,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减负,究竟是减了谁的负,其实不说自明。小初阶段的义务公办教育,经过多年努力改革,正在往越来越烂的路上走。校舍是漂亮了,硬件是先进了,但质量真心差。

说实话,我很怀念自己的小学和班主任,她曾经常揪我耳朵,但我知道,她是真心对我。我没送过钱,只在教师节送过花束给她,所以她揪了我六年耳朵,直到把我揪进了重点中学。

知乎用户 大可 发表

关于教育的话题,几十篇博士论文都不一定讨论得完,但朋友圈这篇文章的逻辑其实挺简单,几句话可以说清楚:

第一:从个人角度说,好的学校和专业能带来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从国家角度说,让更有天赋的人进入好的大学,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

第二:要进入好的大学和好的专业,需要通过一系列选拔性考试,排在所有学生的前 10%或者前 5%。不管增负还是减负,考生都是和自己同届的那群人在竞争。

第三:减负前,所有学生都统一接受公立学校教育,而且学校教育从早读到晚自习,留给学生和家庭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这样的比拼,基本是纯拼学生的智力和自控能力。

第四:减负后,学校参与度越来越少,留给学生和家庭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升学的标准也从纯看考试分数变得越来越多样。

这样一来,有钱的家庭可以在原本属于学校教育的自由时间里购买更优质的社会教育产品,穷人家的孩子则要么放羊,要么家里拼尽全力给孩子购买不那么优质的社会教育。

更别提越来越多的自主招生条件,让这场竞争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在升学的比拼中,智力的因素占比越来越小,金钱占的权重越来越大。

所以,围绕教育政策的争论,就是几方势力的博弈:

中产条件(知乎中产)以下的人,肯定是减负前的教育模式对自己子女更有利,因为公立教育退出的这块阵地,你需要用自己的金钱和时间去填;

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因为已经在财富排位赛中抢占了先机,所以希望自己财富和权力上的优势能够尽可能帮助子女。对他们而言,学校越减负,公办教育给普罗大众的帮助就越小,就更有利于自己子女。

所以,支不支持减负,看看自己属于哪个阶级就够了。

——————分割线————

实际上,我是看了数据帝

@chenqin

的回答才忍不住来回答这个题的,因为不太同意 chenqin 的看法。

在那篇回答里,chenqin 认为因为学生本身的天赋差异,大一统的公办教育必然会导致有的学生接受不到符合自己天赋的优质教育,从而催生了社会精英教育的出现。

而 20 年前我读书时的现实,是这样的:

如果麦克比狗剩学习好,可能发生两种情况:

第一种,老师按普通模式教学,麦克悠哉悠哉做好学生,而狗剩会去选择找家教补习,因为麦克已经在选拔排位的体系里占据优势,他没有动力和压力再去课外上辅导班以巩固他的优势地位。

第二种:学校分快慢班,麦克进快班,狗剩进慢班,每个人都得到符合自己水平的教育。

我那个时代,大部分是第二种情况。

小学大家都接受普通教育,但是初中开始就有升学考,升学考后会有校内考,从而分出快慢班,天赋强的学生接受快班(或者叫重点班,火箭班,奥赛班等等)教育,天赋低的则去慢班。

没有所谓学生太聪明了公立学校的大一统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的情况发生。

这种模式下,能进学校奥赛班的,是在全体学生基础上选出来的天赋极其突出的学生。

而学校减负不再负责培优后,能接受奥赛训练的,则是家里出得起钱上课外辅导班的少部分学生。广大的农村孩子,基本就和奥赛绝缘了。

就像我们讨论中国足球不如日韩,老说为什么十三亿人中挑不出 11 个踢球的,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有 13 亿备选球员,恰恰相反,中国的注册足球运动员远远少于日韩。

普通教育也是一样,公办继续退出的话,我们面临的情况也和足球差不多,国家看上去人多,但大部分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打过折的,只有那些家里出得起钱的少数孩子,才能算接受过和二十年前的孩子同等时间的教育。

大学的选拔,也只是在这少数孩子中选拔,无数有天赋却没家境的孩子,将会被埋没。

知乎用户 怡见灼灼 发表

强力的减负举措已经来了。南京作为素质教育试点,大刀阔斧推进了改革,教育局直接下命令到中小学,**不准补课、不准考试、不准按成绩分班,**学生书包里搜出课外辅导书要处罚,老师布置教科书以外的学习任务也要处罚。

这些措施很严格,可见这次是真减负,不掺任何水分。

学生们不仅学习压力大幅缩水了,在校时间也跟着缩水。小学生下午 3 点就放学了,问题是这个点家长还没下班啊,别说带孩子去提高素质了,连孩子的安全都不一定能保障。

让我们看看一学期过后,崩溃的南京家长们是怎么说的:

南京之后,浙江省也提出了减负征求意见稿。

小学所有学科禁止组织期中考试;严禁发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初中生 10 点作业没写完,可以拒绝完成作业…….

拒绝完成作业这一条,我相信肯定是为了保证孩子们有充足睡眠,但是,也别把初中生当傻子啊,到时候拒绝做作业是不想做还是睡不饱,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关于减负,我相信一切规定的初衷都是美好的,让孩子有时间去户外活动,去睡饱觉长身体,去快乐地体验童年和青春,这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孩子们都能受益于 “减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长成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我相信南京的家长,全国的家长,睡着了都要笑醒。

可问题是,残酷的现实不允许我们这么容易快乐。这个社会上一切竞争都是不快乐的,不仅是考高分不快乐,竞争一份工作更不快乐,在工作中努力了还没成功的时候,加倍不快乐。

南京的家长之所以崩溃,不是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娃过得轻松一些,而是因为他们太知道人生有多残酷了,追求短期的轻松快乐,这叫及时行乐,牺牲掉的,是孩子未来的人生啊。

看到减负的一条条政策,我真的很警惕,未来能不能高素质人才辈出我不知道,但我想起了一个极为相似的历史……

日本减负 30 年,国民学力显著下跌

日本在经历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人民生活变得逐渐富裕,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给学生 “减负” 的声音。

日本人纷纷提问: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那么苦?

当时,日本教育部顶不住压力,也反思是不是基础教育难度太大了,这样学生都埋头学习 “数理化政史地” 去了,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于是,从 1982 年开始,日本进入了轰轰烈烈的 “宽松教育” 时代。

经历了三轮减负,日本的学校主要发生了 4 个变化:

1. 减少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2. 降低学习难度 3. 不按成绩排名而搞综合素质评价 4. 公立学校去重点化

简单地说,就是大家学习不用竞争了,反正每次考试也不公布分数,升学的时候也不存在重点学校,平时学习任务又特别简单,有很多时间自己安排,想玩什么玩什么。

但我们注意一点,这个改革只是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不代表私立学校没有高下之分,也不代表民间教育机构没有给孩子们补课,只是穷人负担不了私立教育,只能跟着大潮 “减负”。

那减负 30 年之后,日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开始,是国际数据上反映出惊人的变化,日本的国民整体学力在连年显著下跌。

在四年一次的国际 PISA 标准化测试中,1999 年,日本的数学应用和科学素养位列第 1,阅读理解位列第 8;到了 2003 年,数学跌了 5 位,阅读理解跌了 6 位;2007 年,科学第 6、数学第 10,阅读理解已经沦为垫底的第 15 位。

在数据变化的背后,30 年时间,也足以在职场上反映出,这代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了。

可怕的是,日本作为长辈的那代人,惊奇地发现宽松教育下成长的一代人素质明显比自己差,就开始嘲笑他们,甚至骂他们是 “平成废物”,骂他们这代人能力不足还没有冲劲,简直是对不起国家。

可平成时期这代人,不就是当年减负的孩子吗?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截图

日本给孩子们减负了,他们没学多少数学物理知识,也不怎么了解世界历史和地理,涵养不如上一代人不是必然的吗?他们也没经历过竞争,反正贪玩也能升学,在职场里不适应竞争环境不也是必然的吗?

“平成废物” 这个词实在太扎眼,因为这代人从基因、营养、成长条件上来说,绝不输给上一代人,之所以会被上代人嘲笑,其实是一场人为的悲剧。

宽松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及时行乐、逃避责任的年轻人,你很难说是这代人做错了什么,规则如此,他们只是去适应了大的规则而已。

但社会是残酷的,当他们被人称作废物的时候,被同事看不起的时候,没人能代替他们承受这一切,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2016 年 5 月 10 日,日本吸取了过去 30 年的教训,终于宣布:日本将实行 “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 的方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牺牲了一代人之后,日本走上了教育 “增负” 的新路,而我们却开始 “减负” 了?

减负是针对穷人的安慰剂

说实话,即使不知道日本的那段历史,我同样会反对给孩子 “减负”。

为什么快乐教育不行,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中国,升学这条赛道的终点是高考,高考就是应试教育的终极测试关卡,只要终点不变,你无论如何都要向应试教育的方向跑。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社会是充满竞争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当目标固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博弈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不仅要关注自己做什么,还要时刻考虑别人做什么。**如果你不跑,别人跑了,那就是他上清北,你上二本。

当公立学校 3 点半放学的时候,这个政策的初衷可能是孩子们都去玩了,去运动了,去做培养想象力好奇心的事情了,孩子们终于快乐了。

但我们都是成年人了,用脚指头也想得到,肯定有一部分父母会马上反应过来,花大价钱给孩子安排培优,他们的孩子还是上课到 6 点,做作业到 9 点;而那些没钱又工作繁忙的父母,只能放孩子去野,想玩啥玩啥。

结果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考卷都是语文数学题,既不是怎么捏泥巴,也不是怎么玩球,最后一定是那些培优的孩子拿高分,底层家庭的孩子拿低分。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地方,如果底层家庭过了半年能发现自己的孩子班级倒数,他们就算不吃不喝也会供孩子去培优的,因为相信高考能改变命运的家庭实在太多了,中国父母的爱也确实很伟大。

但问题是,彻底的快乐教育,连排名和分数都不会告诉家长。

老师会告诉家长一个非常模糊的等级,高分孩子是 “优秀”,低分孩子是“良好”,你一想,孩子至少还有个“好” 吧,也不是很差,活出自己的特色也行,就得过且过了,直到残酷的高考掀开遮羞布,家长会后悔莫及。

这样的快乐教育对穷人来说,就像 “致幻剂”、“安慰剂”;而对富人来说,却是绝佳的阶级壁垒,公立教育越弱,需要花钱的私立教育就越繁荣,穷人参与的可能性就越低,结果富人的孩子上名校,穷人怎么也爬不上来……

丛林模式下,谁减负,谁就是自动退出竞争。

这个竞争的机会,对富人的孩子来说只是万千机会之一,即使不靠高考,他们还能有很多路走;但对穷人来说,想改变命运,除了高考还有什么呢?

如果公立学校都 “减负” 了,才是寒门难出贵子的真正开始。

不减负的教育有另一种快乐

就算你是有钱培优的中产阶级,你也很难在 “减负” 浪潮中占到便宜。

你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减负确实把一部分穷人拦在外面了,但是中产孩子之间的竞争成本却普遍提高了。

原来是大部分教学内容学校教,少部分课外培优;现在是大部分都要花钱补课,学校光 “快乐” 去了,仔细算算,抬高获取教育的门槛之后,你和孩子都没占到便宜,好处全被教育机构占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校园里的竞争真的很难,不管怎么减负,孩子都无法变得轻松快乐。但你有没有想过,让孩子轻松快乐就一定是最好的吗?

不用考试的孩子有无压力的快乐,但认真学习的孩子也有求知的成就感啊。

人从只会玩玩具的稚童,变成有能力的人才,不就是靠着一次次克服惰性、学会延迟满足吗?

**沉浸在浅薄的奶头乐里,人虽然快乐,但是毫无抗风险能力,一旦生活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而延迟满足的人虽然辛苦,但获得了更丰富、更持久的快乐,这是能让人更有自信应对未来风险的高阶快乐。

为什么年轻人要刻苦读书?1911 年,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不曾想过减负,他的一生都珍惜时间,恨自己不能夜以继日;

1847 年,容闳赴美留学,他成为了耶鲁大学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回国后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留洋幼童;

在第一批留洋学子里,就有年仅 11 岁的詹天佑,他刻苦研习国外技术,后来成为了 “中国铁道之父”;

还有黄胜赴英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西医教师……

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这些在古代中国都没有的学科,今天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是从无到有的学习,而且不是应付考试这么简单,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命运,他们能减负吗?

虽然今时不同往日,但学习这件事,自古以来都是过程痛苦,而结果有益的。上课是过程,做作业也是过程,考试亦是过程,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学以致用时,才会觉得修成正果。

如果我们不学习,其他国家的孩子会玩命学习;如果穷人的孩子快乐教育了,富人会给孩子加上更多精英教育……

这场竞争不会停止,谁停下了,谁就是在等待挨打!

如今减负浪潮滚滚而来,我们早已离开校园在社会觅得一席之地,但我们的下一代却正要经历和日本 “宽松世代” 相似的故事,南京的孩子们三点放学已成现实。纵使人微言轻,或许我们也应该向中国教育体系呼喊一句: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知乎用户 李虹 发表

鸟类王国决定推进飞行教育。起先,把小鹰和小鸡都带到悬崖上学,结果鹰飞起来了,鸡摔死了。后来,减负了,不准上到悬崖学,只能关在笼子里学。于是,有钱的鸟爸鸟妈在孩子离开笼子后请来名师训练,鹰还到悬崖练,鸡就在树上练。渐渐的,有钱的鹰家的孩子飞得最高。有钱的鸡家的孩子也能在树上扑扇一下翅膀,树下一堆赞扬:看,飞得真高!没钱的鹰家的孩子飞得还没有树高,没钱的鸡家的孩子就彻底连扑扇翅膀都不会了。

知乎用户 林轩羽 发表

时至今日,教育、医疗是仅剩不多的社会主义制度性遗产,它无法抵抗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媾和后的合力,所谓公共政策的打压掣肘,不过是延缓这一趋势。家长一方面想享受廉价的、普惠性的公共教育,另一方面想通过教育实现昂贵的、几率甚低的阶层跃迁,很遗憾,这纯属痴心妄想。

做生意这档子事,讲究个买卖公平,有赚有赔也得控制在阈值范围内。教书育人之于当下总体的社会环境,本质上就是桩生意,“减负”看似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卸责任,实则顺从市场规律。尽快把教师当成职工、把学校视为公司,知识技能转换成产品,才能为子女未来做出审慎筹谋,要是依旧指望公立教育能够给他们家的 “天才” 洞开未来… 还是洗洗睡吧。

然而,其他国家的国民能坦然接受这重教育模式的转变,为什么中国人就这么多鸡贼说道,单单是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惯性么?

是焦虑,朝不保夕的焦虑,所谓中产阶级的以财产社会身份为基础的、朝不保夕的焦虑。社会无法祛除这种焦虑心态,予私有财产权以尊严,教育这档子事儿就永远是团乱麻。实践能力、地位阶层… 说到底就一个词儿,财产权。

教育问题从来不是能独立解决的,如同某个抽烟喝酒又高血压又胆结石的倒霉蛋,各种毛病都有了,但是他还活着。只要他活着,就会形成一种平衡局面,给某一种病吃药,有可能引发另一种病,目前的局面只能是保守治疗了,教育如此,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不能下猛药,也不敢下猛药。因为怕下了猛药,这个人可能会马上玩完。

知乎用户 TEDCJK​ 发表

我还在念书的时候,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上海地区初中教材的背诵篇目,当年虽是懵懂,老师讲课时的痛心疾首却仿佛历历在目。

大了一些就开始慢慢懂得《捕蛇者说》的妙味,再到工作后进一步接触这个社会,才渐渐体会到课文中柳宗元 “闻而愈悲” 的情感。

中国的很多东西,或是受限于落后的基础条件,或是受制于单薄的制度建设,注定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有时不得不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方案,这是一种无奈。

回到本题,因为现有的教育环境和选拔制度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我们不得不为了公平性牺牲地方教育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是 “请不要给我孩子减负” 不容回避的现实背景。

的确,有时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并作出牺牲。

然而即使如此,在采取这种妥协策略时,我们也应该记住,这个选择并不是施政者的高明,恰相反,是施政者和我们这一代的无能

作为前辈,我们没有为下一代留下一个优厚的资源积累,以至于他们只能用一种低效但至少有效的方式完成教育资源分配,这是时代的遗憾。

这些孩子都是中国教育的 “捕蛇者”。

并不想借题发挥,只是有些人的嘴脸未免太难看了些。

读《捕蛇者说》而不悲,甚而居高临下作指点江山状者,其人必不为人。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说实话,教育部的减负政策我是很支持的。因为我这个人呐,信奉一条: 我死后不管洪水滔天。

为什么我喜欢减负,喜欢素质教育呢?

敲黑板!划重点!

因为彼一时,我是学生,我吃着应试教育的红利,已经成功从学生的身份变成老师了,座位改了,屁股自然也该挪挪了不是?现在该是我吃素质教育的红利的时候了。

什么?你问素质教育的红利是什么?

是更短的课时

更短的在校时间

更小的班级规模

更少的班级数量

【更鲜明的学生群体划分】

这意味着我的职业幸福感会蹭蹭上升几十个百分点~哎呀想想就美得不行

至于学生的人生前途?不好意思,素质教育讲究 “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毕竟素质跟分数不一样,虚头巴脑的,好坏全凭_______们一张嘴嘛

如果看到这里,你想骂人,想爆粗,想顺着网线来砍我——

恭喜你,还是个头脑清楚,智力正常,知道居安思危的人。

因为上面的种种这些,【正在以不同形式成为现实】:

一二年级每天少上一节课,提早放学;

每周三实行无作业制度;

低段不允许布置书面作业;

这些都是切实在我所在的城市里所有小学通行的制度

而掩盖在这之下的,则是如同企业招聘一般的培训班选拔;

公开的等级划分从公立学校转移到了培训机构;

店大欺客的 “有的是人想来报班,不在乎你一个”——

我想请那些支持所谓 “减负” 的人,鼓吹素质教育的人来告诉我:

这就是你们 TMD 所谓的 TMD 减负吗?!

虽然我很想说: 报应终究会如数奉还——但是现实是,鼓吹这些的人,是赵财主、钱员外、孙道台、李教授之流,他们不需要减负——他们的负担可不就是你们这些,啊?周屠户、吴裁缝、郑铁匠、王阿姨背着呢麽?

你信他们的,他们的报应就会降在你头上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他根本不懂教育行业!

作为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就是大家说的 “各种教育机构” 的,我刚关掉自己的门店,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有个很不好的心态就是狂,凡事非得争个 “老子天下第一”,比如说楼得盖 “世界最高的”,再不济也得是“世界最长的”,头头出个门说句话都得是“震惊世界” 的,挖个坟也得是 “世界最早” 的…… 再比如题主所说的 IMO,三年没有夺冠,就是 “破天荒” 了,这未免太不尊重对手,韩国队如果知道该说 “阿西吧” 了。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孩子就应该是第一…… 好像别人家的孩子早已死在一个固定的分数上一样。其实教育,应当是教孩子学会思考,掌握知识,排名、比赛都是工具手段,用以促进孩子更努力而已,一味追求排名,就本末倒置了。

其次我们说说减负。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贫农好多代,红彤彤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凡是那啥,坚决那啥,我当然是支持减负的啊哈哈…… 君不见,作业滔滔天上来,读写背诵做手工?君不见,熊娃夜夜哭命苦,天明还走断肠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一个膀胱的结构

图片来源:http://health.sohu.com/20120131/n333321350.shtml

这里我当然没有贬低莘莘学子的意思,毕竟我也曾是其中一员。我是说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出路只有一条,就像输尿管有两条,但是尿道只有一条一样,进出不对等,肯定是要憋得慌啊。偏偏尿道以外恰似广阔天地,而且是尿的越早越大有可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所以才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先恐后啊,于是便有了各种 Buff:刷题、开小灶、走后门、特长生、补习班…… 各显神通,翻江倒海。章《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以下简称 “原文”)里面有段话是很值得商榷(见下图),我认为国家没有退出,私立教育机构也没有膨胀。导致家庭里教育支出上涨的原因是竞争。教育系统的膀胱结构,造成了紧迫感,竞争的激烈让家庭觉得不安全,所以寻求私立教育机构等各种途径来缓解这种不安全感。换句话说,只要这种竞争存在,私立教育机构就有刚需市场。

引用原文

国家从未从教育领域退出,要说有问题,那也在于资源配置不平衡跟制度不合理上。相反,从我自己所看到的来看,近几年义务教育的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学费减免跟各种补助,偏远农村的适龄孩子大多不用为交不起学费发愁,二是很多以前只有城市里才有的设施设备,已经普及到农村,三是师资力量方面,老家的老师终于从初中没毕业的村主任儿子换成了正规师范学院毕业生,虽然他们都有刷经验的嫌疑,但是最起码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老师不会以打孩子为乐,更不会以手法残忍为荣。国家力量在教育上不仅在线,而且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全方位在线啊,前几天还在教大家怎么说话啊,知乎 er 都忘啦?…… 扯远了,前面说了教育系统的膀胱结构导致竞争惨烈,所以**减负的最根本途径应当是改变教育系统结构,**拓宽独木桥,再建阳关道,像交通系统一样,缓解交通压力就搞他个二三四五六七八环再加上地下钻地铁天上开飞机,就好很多了嘛,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引起的惨烈竞争那就相对调平资源分布或者加大对非 985、211 高校的资源投入。至于原文原文所说的 “国家从教育领域退出”,这概念偷换的也是太明显了,“三点半现象” 跟国家 “退出” 没有半毛钱关系。

然后再讲讲减什么。基础教育的本质是给孩子的思维预装操作系统,无论这套系统是中式的、欧美式的、阿三式的,还是 1.0 版、2.0 版或者 X 版的,通过这套操作系统,孩子能够在一定的文明框架下认识自己、理解世界,跟周遭环境互动。那些说教育本质就是 “爱” 的我反手就是一拖鞋,那是用虚无缥缈的感性概念来回避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基础教育就是这套系统,它应该承载的内容就是人文、科学上的常识教学,以及兴趣课程的选修或者是涉猎。扯开一句,至于近几年呼声很高的国学之类…… 呃,窃以为那就是国人的精神伟哥,怎么说呢,不是说不好,只是没有有些人想象中那么神。个人觉得国学太过务虚,还是放在高等教育部分让有兴趣的人来研究会比较好。

孩子减负需要减的是作业量,还有家长给他周末报的各种班。需要在教学中个多启发孩子观察、思考、发现,以学为主,而不是填鸭式地教,当然,这对很多老师来说很为难。**教育应该让孩子更聪明,而不是更懵逼。这个过程中社会应该学会的是对知识的尊重,而不是对各种证书。**顺便说一句,减负不等于 “快乐学习 “,坦白说只从快乐中是学不到很多东西的,要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取得过人的成绩,就必须在里面勤耕苦种。贪玩一时爽,快乐也会辜负人,只有努力不会。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咬紧牙关的努力,成人世界是这样,孩子也是这样。所以减什么呢?先把孩子兴趣以外的乱七八糟的课外课程先减掉吧。10000 小时放在一个方向能成为精英,分在 10 个方向,那就只能培养出一个全面的庸才。

最后,我想给备受责难的 “不断膨胀的私立教育机构” 喊个冤。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最起码中小型私立教育机构不是想象中那么挣钱。我以自己运营过的一个 200 平左右以托管、同步课程辅导业务为主的这种常见机构为例子,简单说一下:

1、首先声明:外界所猜测的官商勾结应该是不存在的,反正我们运营三年,除了正常的工商、税务费用以外,基本上没有教育部门或者其它相关单位找我们要过什么乱七八糟的费用;

2、这一行门槛非常低,启动资金投入不多,然后社会上对这行利润的认识偏颇导致这行投资非常火热,怎么说呢,凡是公立学校旁边基本上都会形成课外培训的一条街,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竞争没有带来优胜劣汰的结果,**国人的商业头脑面对竞争首先想到的战略就是价格战。**这就非常悲剧了,以我之前机构所在的区域,广州周边,全托价格基本在每月 1000 元左右,做得到 1200 的,很牛逼了,我们取 1100 作单月收入。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可以通过差异化战略来应对之类的,我只想说你可能还不知道理论跟实战的距离。差异化意味着整个上下游的差异化,从师资、场地、设备设施、配套服务、输出结果等的差异化,也意味着市场定位的差异化。差异化,是有很大的成本的。

3、成本方面单算单月成本。师资方面,按照目前工资水平 3000 元 / 人 · 月已经是不好招人,加上各种社保、公积金、食宿补贴等等,一个老师每月约 4000 左右的人工成本,这还是偏低的;场地方面,200 平的场地每月 9000 左右的租金是比较常见的,加上物业费水电费等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10500;孩子餐费,按现在的消费水平,每个孩子每天 15 元已经不能再降低了,还要请一位做饭的阿姨,工资按 1800 算吧,一般都是兼职的。其它各项日常费用支出大约 500 左右。前期装修及设施设备等投入及其折旧,先不管,只看单月。

4、根据我们长期测试,每一位老师带 8 个孩子左右教学效果是最佳的,不论是托管还是同步课程,作为一个负责人的机构,我们选择尽量按这个师生比例去靠,避免一个老师带十几二十个孩子的安排,那样老师光管纪律都已经够呛,别说教学效果了。

以上,

我们假设招生 x 人,投入师资 y 人,则有 x=8y;

若要单店单月达成平衡,则有:

1100x=4000y+10500+15x*22+1800+500, 其中 22 代表月平均上课天数。

可得:x≈48,y≈6。

表述就是:托管学生达到 48 人时,刚好达成月度收支平衡点。

但是,200㎡的场地,同时在班人数承载极限大约在 40 人左右(人均面积 5㎡左右已经很拥挤了,不仅仅是座位,要考虑到厨房、走廊走道、洗手间、楼梯间、杂物间、办公区域等都需要分摊)。由此可见,光靠单一的托管业务很难实现平衡,别说盈利了。所以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都要考虑特色课程、奥数课程、合作课程等等一系列收入来源,但是也别以为钱好赚,师资成本等在里面依然让人蛋疼不已。

可能有人会说只要调整师生配比,问题就都解决了。哎…… 那你根本不懂孩子。

原文链接 http://www.sohu.com/a/198951347_404503

你不可想象让一个熊孩子规规矩矩认认真真的坐下来写完一份作业有多难。而且这份作业不仅仅是做完那么简单,很多做家长的都会各种要求:孩子的作业准确率一定要是 100%,让标准答案都无地自容的那种,而且要工整美观、否则最好擦掉重写,对于孩子不懂的知识点还要态度友好循循善诱细心辅导直到孩子豁然开朗然后针对练习熟练掌握…… 更可气的是这些熊孩子大多都不会觉得自己不懂,而是你这辅导老师非得拿练习折腾他,各种闹,骂不得打不得,有些不明事理的家长还护犊情切,各种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的投诉。

所以,你还会觉得这些私立教育机构膨胀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在岸上都看不出一条河的深浅,每一个行业也一样。

最后的最后,重申观点:

减负的根本在于打破教育系统膀胱式结构,相对平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基础教育方面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才是王道。

知乎用户 李昂​ 发表

基础阶段的教育方式不重要,无论是填鸭式还是素质教育,还是放羊不管,都不会影响到基础前沿科学。

影响基础前沿科学的根子就在于,国家能不能稳定的持续的向基础科研方面投资,从事基础科研人群能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

一个例子就是匈牙利,匈牙利的 IMO 成绩,国际奥赛,是全球水平最高的,然而匈牙利本土基础科研实力呢?

而且绝大多数人能够接触到的师资,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在培训机构,也都是普通人的师资。优质师资,无论在公立学校,还是在培训机构,都是要家长花极大代价才能接触到的。孔夫子也不收猪肉干么。伸也一刀缩也一刀的事情。

知乎用户 原帅​ 发表

中国的统治阶级和中产阶级在学习美国的精英教育 “减负”。

美国的底层人民在学习中国的应试教育 “增负”。

很多家长之所以发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声音,也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谁敢拿自己孩子一生的命运去赌?如果贫困学生的学校比最好公立学区的硬件设施还要好,老师们都扎根在社区不会流失,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去 UC 大学,甚至还有 UCLA、伯克利这类的名校。90% 的学生都能上大学先修课程,然后再说 “减负”,大家也不会如此恐慌了。

美国阶级再固化,也确实有一股进步力量在用教育 “扶贫”,我可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也希望我们在“减负” 的同时,能够保留或者大力发展类似高升学率的 “扶贫” 学校。

首先,“课后三点半”问题和 “教师队伍建设” 应该一起来看。

学生不放学,老师就不能休息。试问一份月薪三四千元的工作,从早上 8 点到下午六点甚至更晚,您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事这样的工作吗?

为什么最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当老师?就像报告里指出的,如果不给老师减负,不提高老师的待遇和地位,老师们填鸭式疲劳授课,长期下去只会恶性循环。

分数、文凭、考试,都不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 “三点半放学” 可以减轻老师压力,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投身一线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或许能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出现在二线三线到十八线的城市。

另外我学习了教育部长的讲话,关于 “课后三点半” 问题部长给出了南京、北京、上海和广西四个例子,并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有一种方法是,在大学的教育系提供奖学金、免学费支持毕业以后愿意去贫困地区的优秀老师。用超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政府和全社会的资金支援贫困地区建校。

教育不平等问题是必须靠国家政策扶持的。长短期支教、社会捐赠都不是长久之计。

[如何评价《现实是有 63% 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一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17224/answer/231630281)

我最近看到一位西班牙语的拉美裔老师展示她的教室和学校的照片,顿时羡慕得不得了。超大的电子屏幕,全新带滚轮的课桌椅,色彩鲜艳粉饰一新的墙壁,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的小班教学。

这所学校叫 “Latino College Preparatory Academy” 简单粗暴。完全为了上大学给拉美裔贫困学生提供的郊区的学校。学生原本几乎是连高中都无法毕业的,英语也非母语的 ELL。但是它比绝大多数美国好公立学区的硬件设施都要好。

2017 年,83% 的 AP 通过率,19:1 的师生比,84% 的毕业率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去 UC 系统的大学。老师们几乎都是教育硕士毕业,即使不是硕士学校也会支持老师去大学深造,这些拉美裔的老师也都来自与这个社区,深耕于这个社区,和自己的学生非常熟悉。

类似这样的学校还有大家熟悉的 KIPP 和 HTH。

[美国的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和在中国被批判的应试教育有哪些异同?​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55099/answer/142268921)[美国没有户籍制度,那穷人要上好的小学有什么阻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478901/answer/166440059)

这些学校也不仅仅是拼成绩,课外活动各种足球篮球游泳俱乐部都有。未来仅仅有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而老师的待遇并不比好学区差。像这样超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的扶贫学校,我们未来也应该有。

学生们都有电脑

除了政府提供资金,每个学生、老师都可以向社会各界申请资金支援。

http://blog.operationhope.org/hope-business-in-a-box-announces-winners-from-latino-college-preparatory-academy/​blog.operationhope.org

我自己也是教到拉美裔的贫困生们才了解到他们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父母都离异、吸毒、家暴完全不管孩子。甚至会反对孩子上大学。美国大学很多有 “家族第一个大学生” 的奖学金,就是给这些家庭的孩子提供的。

HOPE Business in a Box Announces Winners from Latino College Preparatory Academy​blog.operationhope.org

和中国的贫困孩子不一样,他们缺乏内在驱动。但是一旦进入好学校,这些孩子就有了上大学的目标。可是中国的孩子都想上大学,但是现阶段教育不平等没有这样的免费好学校。

即使这些贫困学生没有抽签到好学校,还有最后一条路:

那就是在社区大学发愤图强转学到好大学。再不行,工作几年攒够学费再回到学校都是可行的。

我在教育系见过很多很多西班牙语老师、教授,从小被枪指着脑袋长大的。也许教育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变成统治阶级,但是当一个大学教授,教育家,改变更多贫困学生的命运的例子还是比比皆是的。比如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

[老师的什么话和行为对你产生了很大影响?​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71986/answer/279058670)
中国的教育问题庞大又复杂,不论 “校内减负” 还是 “校外增负” 都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希望国家能继续大力扶持公立教育,让学生们在课内有机会选修摄影、油画、戏剧、篮球、编程等选修课,在课外能有安全、健康、促进学习的地方可以去。
让更多的学生,在 “减负” 的同时,也不忘奋斗。

一个美国教育硕士,好公立差公立的一线老师提供的一点浅薄思路。

我的教育原创公众号:硅谷学堂 guiguxuetang

知乎用户 城市猎人 发表

谢邀!

有一个答案提到了一个现象—————一部分中国家长是发自肺腑的觉得他的孩子应该减负,而且人家家境不差,诸位就不要担心人家孩子将来没有竞争力、过得很惨了。人家孩子将来未必就失败。

正确的办法是——- 不减负,但是允许部分孩子搞特殊。譬如说,允许不上早晚自习、允许不补课。。。。把孩子的学习时间或任务分成高、中、低三档。父母双方外加学生本人一起签字,可以按照中档或低档对待,否则默认为高档。

甚至可以设立一个减负班、一个超级减负班,想去的学生经过父母签字同意就可以去了。

~~~~~~~~~~~

大学也一样,就应该存在毕业条件宽松到可怕的野鸡大学,也要有要求严苛的大学。图轻松的人可以去上野鸡大学。

人应该一边坚持自我、一边成全别人,不要绑架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妈是小学老师,说一点体会。小学老师其实挺不容易的,教 30 年才能带出五届,这在中学得翻倍,也没有中高考带出状元这样的期许,却总是走在教改的风口浪尖。但是效果呢?我很怀疑。去年回家刚好看到新闻,说是多部委联合下发通知为了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今后不能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书写的作业,我妈说早上开会刚下达了,她笑了笑,挺无奈的。作业真的是造成近视的真正原因吗?没有书写的作业怎么巩固知识?如果为了防近视难道不应该首先禁止家长允许孩子长时间刷手机和平板么?

从不能体罚,到不能打骂,现在到啥了我也不知道,但是看着我妈桌子上堆的台湾教育神棍、日本专家撰写的垃圾书籍,我真的觉得恶心。像我妈这样的老师,过去一根粉笔就能把学生治得服服帖帖,知识也学到了,为什么要让一帮从不上讲台的神棍来指导她们怎么教书?很可笑不是么。固然,要以人为本,不能体罚、打骂都对,但当你真的到一线去看看,“用爱发电” 很难的,孩子也没专家描述的那么天真无邪。老师也是人,原本他们能用有限的精力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成绩,现在却要他们投入到无限的感化当中去,效果还不好,是不是改错了?这当中有很多的责任和义务本应由学生的家庭来完成,结果家长把事都推给学校,学校又一股脑推给老师,出了问题老师成了唯一背锅的,是不是很不公平?很久以前我给家里一个小孩讲题,妈的真是想把脑子扒开把解法塞进去,他还当你跟他玩呢,乐呵的。到底是谁他妈在学习?别觉得学习成绩不影响未来,那是你学得不够好。

减负有意义吗?现在很多不负责任的专家、媒体一张口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多么落后云云,学生不能被僵化的作业耽误了,你见过哪个好学生被作业给耽误了?还要把课业负担和品德教育搅和到一起,认为就是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唯分数论,不给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有 “药案” 这类社会事件。我经历了中国所有的教育阶段,是所有,每个阶段都在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没落下啊,你科研搞的再好,思政不通过能毕业吗?学校里那帮学神、学霸们没见过哪个走了邪路。整体都是好的,唯独个别个体出问题,就一定是整体的错,这是什么逻辑?杀毒软件检测到病毒就把系统格式化了,那对吗?对于个体的错误,就应该让暴力机关和法律去管,而不是推给学校和教育系统,教育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但是很可惜,目前刑不上青少年。前段时间很多暴力伤害老师的案例,教过我的一位中学老师转了一篇文章,里面的老师们恭敬地对待学生,惹恼了学生大爷动刀动枪的,一家老小还得指望那几个工资过活,不敢管不敢管。乱了,反了,尊师重道这四个字,难道就只能每年教师节的时候拿出来道德绑架吗!

我不是希望矫枉过正让教育回到体罚的年代,那不对,但减负顶多是有限度的减,比如不能占用音体美,但是该有的人文科学素养总得有吧,这是公共教育的目的之一啊,这目的不靠课业负担压迫,哪个能完成?语文学不好就说语文没用,取消得了,那中华文明还继承不继承了?我至今都觉得中学选择的古文精到、典型,回头看一看颇多感慨,至今能背诵其中大部分名篇。还有数理化,你从事的行业也许用不到其中最复杂的东西,但是基本的总得会吧。解个一元二次方程都能被赞成学霸了,中国人智商就那么低?减负从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搞,但是正应了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里那句 “减负不减负,高考还得凭分数”。至少分数是公平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考试决定一切这个底线就不该改变。一个孩子,算上高中,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就做好学习这一件事都有困难,那还能指望他干成什么?这里面,有个人不努力,家庭不上心,学校教育没做好多方面原因,还得加上社会错误舆论的恶劣影响,但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改其中一个能行吗?我看国外的学生也没多清闲,昨儿还看见晚上十二点多背书的,哪个国家不是在通过考试挑选好孩子给予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赞同高赞答案的说法,教育,也是有限资源,给你你都不争取,还要减这个减那个,别忘了还有多少中国孩子享受不到。几年前好多人在网上怀念以前课本上的插图,我看了看新版的教材,真的是在退步,什么时候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幼稚到连插图都往低龄没特色的方向发展了?开倒车的不是应试教育。

我妈又教回一年级去了,当着班主任,点大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所谓越来越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好少年,真该让专家来当班主任试试看,看看他们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妈已经到批作业都看不清楚的年龄了,很累,可是还在尽一个教师的义务,还得跟着去学这个新教学法,学那个优秀例子。去年,她们居然要学剪视频!我不知道是粉笔错了,钢笔错了还是袖套错了,我小时候挨打罚站,也没把我教坏吧好像,怎么现在就无端地认为她们的教学不对了。

请不要为了减负让老师无所适从,也别毁了好孩子。

知乎用户 鹌鹑 发表

本文带有一定私货。

奥赛血崩,就更应该加强奥赛培训啊,赶紧把保送什么的都还回来。

首先开门见山:减负是应该的。

但是减负是目的不是手段,如果操作了半天,最后学习压力反而增加了,那就是不好的。

比如,在学校是减负了,但是学生回到家里,难道父母就不给孩子增加负担了?

唯一真正能够减负的办法,就是让死学的边际效益大幅降低,你一天学 8 个小时和 16 个小时没啥区别。到这时候,自然就减负了。

但是学习无非就是天赋和努力,想要降低过度努力的收益,那就只有拼天赋。

拼天赋,就意味着让考试涉及的知识变得更难。 (**所以还不赶紧把竞赛还回来?**不管是保送,还是相关知识下放到高中)

可以看出,现在的 “减负” 手段,正好与之背道而驰了。

另外,减负应该只针对教育,不影响考试,才能保证公平。

比如,招生仍然应该按成绩说话,不管是统考还是其他考试;而不是看你的出身(户口,学区房)。

最后给一个实例。在世纪初,南京的部分学校(如 NSFZ)面向全省招收学生。尽管位于江苏这种高考很地狱的省,而且学习强度在高中里算是轻的,但是依靠竞赛保送,仍然能够取得很好的升学结果。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竞赛保送大砍,跨市招生则是几乎砍光,然后南京高考 BOOM,附中痛定思痛,教育形式逐渐开始变得县中化。

所以说什么呢?

第一,中学应该恢复考试招生,而且英雄不问出处。

第二,赶紧把竞赛保送还回来啊!

我知道你们要问:“提高中学知识难度的话,哪里来这么多懂这些的老师教?”

答:现在科研人员这么过剩,只要待遇够,人是绝对不缺的,甚至还可以筛选。

知乎用户 demon08 发表

口子已经开了,老师们也都见到 Money 了,现在你说不要了?谁理你。

其实我最纳闷的就是孩子们之所以这么苦的原因是 TM 的应试教育么?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怎么就 TM 的一帮人不明白呢?教育资源不够本身就意味着竞争激烈,你想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比赛里脱颖而出要么吃得苦中苦要么有的人上人,又想玩玩闹闹又想上好学校?你怎么不上天呢?

知乎用户 Ako 的红 发表

此文对照之前某著名高中的事件之后,家长要求开除举报学生,微博评论区一片反对学生为自己个人权益举报的评论,味道更好。
我跟我妈,一个快 30 年教龄的老老师说的时候,她笃定这个事情只有要么考不到,要么已经保送的才会去举报。
这个方面,其实从减负方面来看,也许教育部自己在课纲上有调整,但是真的减负与否,都得打个问号❓
至少家长老师,从来都绷着。。。
而且对于每一个在初高中努力的学子,又何尝减了自己对于自己的心理压力,我表妹今年中考,每天十二点睡觉,还经常失眠,我前两年高三,天天一点半。。。
至于文章这三个论断,感觉逻辑诡异啊。。。
第一个奥数这个。。。我们并不能单纯拿奥数成绩去判断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甚至教育水平吧,倒是更加可以反映奥数在自主招生,中高考招生上的比重吧๑•́☋•̀๑
第二个第三个,这两个真的是减负的问题嘛?更多的,一方面是公立学校教师待遇跟不上整体经济水平,曾经学校里面常见的托管,因为一方面给老师补贴不够,校方承担责任更多,以及一部分家长个人的需求与不满意,早就已经无力维持,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极少数私立学校和顶级公立学校占据了绝大多数好师资力量,强生源,让要突破越来越小的瓶口的学生,不得不走向这些教育机构,教育市场化也正在进一步加剧。。。
这个锅,教育部在减负方面背不了多少,倒是其他很多其他问题,接好锅吧

知乎用户 周明 发表

数据帝

@chenqin

的答案逻辑是对的,在国家低投入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效率,国家应该尽量退出教育市场,交给私人资本办学。

这完全没有问题,所以我国越来越多中产及以下家庭选择尊重市场规律,干脆退出市场 — 不生孩子了。

这样的国家未来还有竞争力吗?

这让我想起一个非常好笑的笑话,某连锁影院请来一位非常有名的数据分析师帮忙修正经营决策,分析师一看报表,嗯,爆米花和可乐利润率高达 80%,而卖电影票不怎么赚钱嘛!于是他建议老板:

把院线业务剥离掉,专卖爆米花。

这就是单从效率考虑决定教育减负的逻辑。

上面的笑话来自这里:麦当劳真是靠房产赚钱吗?(真不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280516/answer/326985661
真有人是这么想的。

知乎用户 不动的大电视机 发表

今天突然发现需要稍微更新一下这个玩意,因为我发现一个问题,应试教育的拥趸都喜欢说一句话 “你看见哪个好学生被应试教育耽误了?”

应试教育耽误的是头部 (以大学本科计)5% 学生后面到最后的剩下 90-95%。因为头部学生不管多应试都能腾出时间思考自己和完善思维,而越后面的学生越做不到也越依赖于强有力的补习班灌输,实际上能动用的钱很大程度决定了你在应试教育里被摧残的程度和最后能得到的学校,越有钱的人他们时间性价比越高,影响越轻。所以根据西交斯坦福合作的学生升学跟踪研究,城市学生对农村有绝对的优势和超强的马太效应,产生了本质分化。这已经不是 1978 年了,高考的拥趸们。而真正的麻烦在于 90% 的硕士及以下学历在应试化和扩招冲击下已经没有当年那种直接粘合产业链的课程质量了。企业为了极高的二次培训风险才形成了学历 + 经验歧视状态。换句话说,你们越是坚持于现有高考不动摇,教育实际上对命运的影响越小,年轻人越越来越容易佛系和抑郁症压崩。

纯属小市民呓语。
在你们喊着 “高考是公平” 的时候 毕业生质量一届届变差,我现在带着一起做实验的师弟看书抓不住重点,理论飘忽不知道在干嘛,因为他这种习惯是为了 “更轻易的应试” 而形成的。这就把思维模式的灌输完全寄希望于父母。
而在广阔的农村,本科上线率仍然在惨不忍睹和惨不忍睹中挣扎。国家出台的高考政策是以省为单位的,实际成了城市居民教育剥削乡村的工具。
我们需要大量,高效的职业教育来平衡一般人未来的就业需求,给制造业和服务业输送足够优质的螺丝钉,而不是循环于刷题 反复刷题,彻底记忆化以应对高考的恶劣模式。实际上目前的模式只会便宜具有大量资金去上兴趣和思维培训的有钱人,和本来就有这方面技能的学二代而已——因为不论是科学,商务还是技能都不能从纯应试化里获得助益。这是锁死阶级的陷阱。你们在用自己和自己后代的血肉,给天龙人铺台阶。一个人在就业市场没了作用,他就没有收入让下一代人脱离现有阶级获得高等级的教育和培训。教育最大的意义是让你们在社会里能活下去,而不是让用人单位把学历当作扫把扫人玩——培养大学生对家庭和国家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你们小市民却拿它当 “敲门砖”?还是以毁坏根本思维模式为代价去 “敲门”?这真是最好的时代——有钱人能得到最多的炮灰,这也真是最坏的时代——炮灰成了炮灰而不自知!

目前我不提无人机神国那个想法——太难达成,根本做不到。
但机器人能轻松砍掉一些传统技艺性的技能。
以高利润率的船舶焊接为例,这是一个技工工资最高的领域之一。在 2004 年到现在,随着自动焊接机器人的发展和技校体系老本的崩溃,计入通胀,顶级焊工已经降了一半以上的薪酬。
以我更熟悉的化学分析而言,一个传统的仪器分光氯化银比浊法测试氯浓度,和新型的自动电位滴定法测试氯浓度,最慢的人工加样条件下的滴定效率是分光法的 4 倍,且一致性远好于分光法。二者仪器价格差距是 11 万,节省一个人的工资两年就能让仪器这种 “固定资产” 取代需要交五险一金的活人,还不会请病假也不会患上职业病。
如果我们再继续忽视职业教育,我们的制造业将 “去人化”,大量的无业者将走上街头。这是高考一元化语境下讨论 “不减负” 的最终结局。这不是我们任何一个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希望看到的。到时候你的学历,你的地位都没什么意义,想想法国大革命吧,诸君。国家目前已经大量布局专业化二本,也就是为了让高考拆除唯学历论的开端。我们需要更好,更广泛的网络公开课资源——让有能力,真正符合要求的人进入优质教育。而不是通过刷题和趋近于 0 的应用。来让不合适的人强行塞入优质大学,那只会毁了我们教育的有效性而已。
有人提了欧美日韩也刷题。是的,但我不得不阐述一个残酷的事实——有的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他们哪怕是刷题了也不会影响他们对知识良好的灵活应用能力,或者根本不需要大量刷题就能在成绩上一骑绝尘让你跟着吃尾气。哪国都一样的。而这些合适刷题与否的训练往往来自 “非学校教育” 和天赋。这些刷题并没给你们 “刷了题你和他们一样” 的结果 反而是产生了更大的马太效应——你的本科知识结构意味着你竞争的是那些 “较好” 的工作位置,这些位置普遍质量大于数量,那你变成别人垫脚的概率,将远大于你有独特价值的概率。
有的时候,文凭并不代表竞争力,全科精英教育和不断增加的难度,最终会让非城市,非教育家庭的人全部失去机会,即学术门阀化。人应该选择 “合适自己的道路”,并确保能走到头或有所收获,而不是所有人走一条路。我们利用这样的一条路得到了更多的学术人才,但是学术本来就是 “社会的寄生虫”,在国内是提供不了那么多科研和管理岗位的。留学生外流现象也就是从一元化的高考衍生的。沿海如江苏等省份的普通高中率已经降到了 50%,不缺钱你还能高考移民或者出境就读,差钱就只能和沉迷快手的人一起职高了。这 50% 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你们所谓的公平根本没照到过他们头上,他们连学习靠谱的技能的经费都被你们剥夺了。这就是你们要的 “公平”?(哔哔哔哔哔哔哔哔) 实在太想说脏话。

知乎用户 逸叔 发表

教育部回复了:
随意批评减负可是要担责任的哦!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如何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教育有问题当然可以批评,这是公民的权利。但是,从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出发来批评甚至否定 “减负”,批评者也应负起应有的言论责任,否则可能诱导人们对教育产生错误认知,并可能由此作出不当的教育选择。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 -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上面是中国教育报 3 月 6 号的内容,直接要让批评减负者承担言论责任。
而在 3 月 5 号,则是有整整一个版面在讨论减负问题,主要论述减负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执行: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 -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paper.jyb.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paper.jyb.cn/zgjyb/html/2018-03/05/content_495072.htm%3Fdiv%3D-1)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媒体:

《中国教育报》创刊于 1983 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国内惟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教育日报,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媒体。

中国教育报_百度百科

所以你们尽管批评,教育部还是会继续执行减负政策,不追究批评者的责任就不错了。

知乎用户 负二 发表

这位家长,你别做梦了,你再拉大旗作虎皮也没用,教育部不会理你的!你看看自己的工资单,你凭什么代表穷人?国家教育投资为什么要用在补贴城镇中上收入阶层?

你根本不关心科研,也根本不关心真正的穷人能否通过国家补贴基础教育在阶层代际流动中获益,你只关心降低自己子女的教育成本——说白了,就是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来最高的高考分数。

一张图看懂优秀的高考成绩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这张图是**上一本分数线对代际阶层流动的影响,**数据来源为高考能为你我带来什么?——兼祝全体考生高考大捷! 感谢作者

@Manolo

也建议大家仔细读一下这篇文章。

可以清楚地看到提升高考成绩的最大受益者是家庭收入排在前 20%-30% 人群。

所以,国家补贴那些能上一本线的考生家庭的可能性,是零!

BTW,那些指责国家没有进行优质教育投入的,请问大学扩招到底算什么?

事实上,教育部的教育改革思路在补贴穷人方面完全没问题——农村进城打工者子女享受城市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减负 -> 降低总体高考成绩 -> 降低最低录取分数线;大学扩招 -> 降低最低录取分数线;鼓励(相对昂贵的)民办教育 -> 分流(相对)富裕人群;鼓励职业教育 -> 增加高考成绩较差的穷人的就业率——总体思路是让更多人有学上,让城市中上阶层付出更高的教育成本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选择,这有什么问题?这完全正确啊!

所谓的教育公平,不是让更多的穷人孩子上 211/985,而是让更多的穷人孩子有学上,更不是降低城市中产子女在精英教育竞争中的成本。

你家每年还房贷的钱就已经超过当地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了,国家凭什么补贴你?

你活该啊!

知乎用户 苏格拉晴 发表

减负之前按奖项选拔,减负之后不让明面提奖项了,那只能按相关学科潜力和特长来招

最后要么看奖项,要么看关系。

还不如明面把奖项列出来。

附上大家别减负的方向:


某 985 校自主招生要求:

1、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决赛或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2、在我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3、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 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某 211 校自主招生要求:

1.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奖项 (包括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省级赛区)、中国化学奥林匹克 (决赛)、中国化学奥林匹克 (初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三等奖及以上);

2.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 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三等奖及以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

3.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及以上;

4. 高中阶段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或作为第一作者正式出版著作;

5. 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并在音乐、舞蹈、美术、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提供获奖证书 (高中阶段参加省级比赛三等奖及以上) 或等级证书 (艺术水平考级九级及以上)。

知乎用户 hhhhhhhhh 发表

很多人有错误的印象,减负就是少学。

本人初中是全面中考式的初中当好学生,高中是中国排得上名次的高中当垫底。
现在在美国读大学,已经拿到理论计算机博士的 offer,有过个别研究经历。算是可以回顾一下我自己的受教育经历了吧。

我个人觉得小学学的东西让我很没兴趣,永远是重复。但是我很喜欢学习奥数,当时是觉得方法很新奇,想法很有趣。也参加过计算机竞赛,很喜欢编程。上学则毫无兴趣,我觉得全是算数,抄词。
于是我不写作业,算数很差,自然成绩也很差,再加上很皮,自然成了老师的眼中钉。现在回想起来,小学教育除了打击我的积极性,完全没教给我任何东西。
也就很自然的没有推优,排位到了一个垃圾中学。

中学全面面向中考。我本人呢,因为有一点点脑子,经常能在班里混个前几名。
可是呢,人还是很皮,检查少说每周一篇,多则每天一篇。好在成绩还行,一直没被太怎么样。
初中负担我觉得一般般,到了初三,我们自然像其他学校一样,天天背,天天做题,压力很大。
我已经算是班上不错的学生了,能经常做一些有意思的大题,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大题根本都是千篇一律,我就沉浸在 “我大题随便做,我真牛逼” 的虚伪快感之中。
最终中考得力,考上了一个让我至今都很自豪的高中。

高中根本没有作业。我以为彻底放松了,能像初中一样,混一混就过去。
结果我发现,我初中的整个教育浪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刚刚一上高中,我连我们同班同学的英语作文都看不懂,更不要说英语阅读了。
很多同学都至少对一门学科很精通,有已经编程很多年的,有第一年就会求导的,有第一年物理竞赛就得奖的,也有第一年托福一战 116 的。
第二年开始,我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真听课,自己找题做。
然后后来也上了很多有意思的课。我们英语课会花很长时间听 ted talk,研究演讲的技巧,看他人用词组织语言的精妙。数学上,我们也有图论,密码学,数学分析的课。
高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比初中多得多的知识,而且清楚了自己的学习方式,最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对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有了对知识的渴求和敬畏。
更离奇的是,我高中远远没有初中忙

之后去美国上了大学,阴差阳错学了纯数。
很幸运的瞎猫碰上死耗子上了一所 teaching school。教授会很耐心的讲问题,而且会解答学习方法的疑问。和教授见面多,也经常能进行学术交流。
我也会自学一些理论计算机,越学越悔恨之前自己在不断重复中浪费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比我小的学生能写出我至今都看不懂的博客。而且很多很基础的东西,比如简单的抽代,本来能早些接触,但是因为之前浪费的时间,而没有接触,最终因为学的太晚,成了我学习其他东西的绊脚石。
最后大学成绩不错,有了稳定的学习习惯和作息,在一个计算机的 regional conference 发了一篇小一作。也拿到了不错的博士的 offer。

===========================
总结起来,我受教育的经历来说,任务最重的小学和初中是我进步最小的。
我支持减负不是要让孩子不学习,而是要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包括抽象能力,visualization 的能力,和自己钻研的能力。

我从小我妈就说我注意力不集中,可是到了大学自然就能够集中了,为什么呢,做的事情有趣了,人自然就能钻进去。没有学习的动力自然不愿意学习。你再怎么题海,最终还是一上大学全都回到解放前。
天天做题远远不能代表能力的提高,学生沉浸在课外的东西里面也不是就在浪费时间。

所以我觉得之所以减负,是要让学生去见识更多,钻研更多,培养兴趣和能力。而不是单调的不断重复一样的事情,为了一些 trivial 的小问题惶惶不可终日。

可惜的是这种 “减负” 最终还是要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家长。
我觉得增负是没能力的老师的遮羞布,是没能力的家长的安慰剂。
像我们初中一样,天天重复考试内容,最后拿一个不错的成绩,学校长脸了,把学生的照片贴在门外。可是学生根本没有提高,当然学校不会在乎学生。
家长看见学生在不停的学习,很欣慰,却根本不在乎学生有没有提高。因为家长本身没有知识品位。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提高。
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本应一年学完的东西学了三年,学坏了身体,学瞎了眼睛,学习能力却丝毫没有提升,还养成了及其坏的学习习惯,丢了学习的兴趣。

说来也好笑,很多家长也不会在乎的。大家以为家长让你们好好学习真的是让你们好好学习么?太傻了吧,最终还不是希望你拿着名校的一纸文书。
哪天你跟你家长说,我热爱学习,我想做科研。不知道多少学生要被家长打断腿。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再说的更严重一些,学习市场上很可能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在这场学习的军备竞赛中,没有天赋的人可能因为适应填鸭反而被送高。有想法,有知识广度,有知识深度的学生反而因为不适应考试而淘汰。
好在最近高考不断改革,北京高考已经逐渐转向试图考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旧知识的理解能力。

=========================
花这么长时间写这么长的答案,
一是对我在校生涯的总结。
二是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影响一些家长,学生,改变他们对于学习和减负的看法。
三是我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最后也希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多花些时间提高提高自己的品位。认清知识的美妙,了解学习的快乐,然后把这种美妙和快乐展示给你的学生或者孩子。引导他们去接触知识,热爱知识,追求知识。

希望这个世界上能有很多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的人。

知乎用户 走地鸡​ 发表

知乎用户 Yuhang Liu​ 发表

谢邀。

其实减负喊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搞明白什么是减负。我看到的反而是小孩子负担越来越重。我小学时候真的就是下了课就玩,作业也没多少。我小学时候性格比现在还要羞涩得多,成天宅在家里不出门,翻我爸买的各种乱七八糟的闲书——其中一本叫《数学的魅力》的书成了我的数学兴趣启蒙。扯远了,然后我爸妈让我多出去走走,找小伙伴们玩玩,他们觉得我老是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僻,不好。然后,我爸主动给我买红白机,教我玩上面的游戏——各位小时候偷偷溜出去打游戏被父母抓回来打断腿的有没有一种哭瞎的冲动?(滑稽)是的,我从小就是邻居同学们家长嘴中 “别人家的孩子”(继续滑稽)

又扯远了。重点在于,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课外培训——好吧,高二暑假去长沙参加过一次数学竞赛培训。。小学初中都过得很悠闲,高中也不过是在全寄宿学校按照规定的作息生活,没有额外多花时间学习,最后照样裸考上复旦。我对减负唯一的感觉是:我高考那年是湖南新课改第一年,题目确实改得简单多了,我上一年清华理科线 655,我考那年清华要 670+。

——稍微解释一下,我也不是什么重点中学出身,我们学校二本率也才 70% 左右。当然比一些农村中学肯定好不少,但跟真正的重点中学比简直是渣渣;我也从不觉得自己沾了学校多少光。

然后现在的小孩,动不动补这个补那个,补完英语补数学,我不知道是现在真的流行补课的风气,还是说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任课老师上课不好好上,要求学生来参加自己带的课外培训”。反正我看现在的小孩子学习时间是越来越长了,负担似乎也越来越重了,不知道这个负到底怎么减的。其实教育这种事情吧,大家心里都明白——中国的家长们,并不太在乎学生的学习负担怎么样,主要还是在乎自己孩子的升学机会有多大。你不给孩子们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给平民更多受高等教育机会,大家是不会买减负的帐的。中国的家长,相对于让孩子们 “快乐成长” 而言,他们恐怕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年后、中年后过得也很快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既然原回答被删,我就把回复放这里吧,警惕群众被某些承受不住压力的孤例洗脑,帮着想染指教育的资本喊减负,能喊醒一个是一个。一般既得利益者摇旗呐喊减负时最喜欢引用的就是谁谁谁读书压力大造成神经衰弱或跳楼的这类例子,活脱脱的李代桃僵、瞒天过海。解决此类事例的方案不在于减负,而在于多维度拓宽屁民上升的通道和途径。就现在国情来看,上升通道就这么多,能弯道超车的通道对参与者数学、英语等还有硬要求,竞争人数不减少倒减少高等院校录取率,还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工人员、厚待技工人员的氛围基础上就想法赶人去读技工,你说寡减轻课业能减的了负么?就是削减到只考语文,估计都能给你玩出科举的难度来。就是从国家长远发展看,增多基础教育知识点,并全面向普罗大众推广普及,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跃迁也是很重要的,工业革命实际是从下往上发起,未必是由上往下发起的,没有大基数的讲科学懂数理化的人口支持,根本玩不起来,所以中国古代再牛逼就是搞不出工业革命呢!另外嗟叹一句,中国陷入发展中国家福利危机根子并不是由于人民群众工资上涨太快。
我个人也是本国受教育,80 后,早上五点晚上十点假期补课都是当年的日常,高中时班会同学讨论控诉的是教育局对学校评价唯升学率又不开放录取率是造成学生学业压力大的根本而不是课本知识,说明就是小孩子心里也是清楚的(当然,也和当时的媒体愿意向民众公布相关核心信息有关)!其次,学到神经衰弱的和抑郁的同学也有,无一例外是原生家庭压力太大,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集中在工人阶层,教育孩子很粗,也不重视孩子心理状况,就是打骂就对了,另一部分则是教师子女(仅以我的学校为例),父母望子成龙心态较强。对这种,有效且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其父母要摆正心态,自己也要开阔眼界、摆正心态,毕竟我们讨论不能减负并不等同讨论如何能让人人上 985,这是两个议题,但是当然,他们中很多人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是没能力摆正心态志在长远的。
个人、孤例永远不能代表整个群体,以自己承受不住压力来论证整个群体不该学那么多纯属谬论,人性就是贪懒馋,早放学不布置作业让大家发展自己爱好?发展爱好要资源的,个人没父母、内行人指点,能知道哪个资源好哪个资源有效,或者说能找到资源?有钱的还好,没钱的贫家子呢?什么,网易公开课?我艹,我本该打开手机上网校复习注会的,结果却忍不住刷知乎,所以有多少人有学习的自律呢?
知乎有句话说得好,比你条件好的人比你还努力。然而,就怕人家连你想努力都不给机会诸位了。

知乎用户 白云龙 发表

最可怕的就是认为学习这件事儿全靠堆时间,堆精力。

说句不严谨的话,有些地方的教育已经陷入了恶性竞争,完全靠堆时间堆精力去换分儿,这对孩子是不好的。这就是市场的弊端,必须要有 “另一只手” 的调控。

竞争可以,也是好事儿,但是竞争应该有一个上限,比如不至于逼得孩子跳楼。

学习也不是靠逼能逼出来的,有的人就不是读书的料,你不如让他趁早学门手艺,加大专科、技校等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让一部分不适合参加高考的人趁早分流,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轻省。

中国人看重成绩,看重文化是好事儿,可是也有点儿太过分了,搞得上个专科、技校仿佛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儿,甚至是一种耻辱。

说一千道一万,就两句话:

第一,应当增加政府调控,防止竞争无休止的升级,以致危及学生生命健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恶略影响。

第二,应当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让每个人在适合自己水平的赛场上竞争。

如果连这两点都不能接受,我只能说,你望子成龙都想瞎了心了。

知乎用户 维德小姐 发表

教育部 家长 你们不能对孩子 xxx 孩子应该 xxx…
孩子从头到尾都是个串场的文字 没有一点点的发言权
建议孩子们联名上书 【媒体,请不要给我的家长发言权】

知乎用户 Amanda1999 发表

我有个表哥在德国定居

他跟我说那里小孩基本上没什么竞争意识,天天放学以后就是玩,长大以后也不是像中国孩子一样非大学不上,在那边当个工人比他这样的工程师也差不到哪里

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基础包括贫富差距跟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差不多的话,小孩不用很努力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那公立学校确实没必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小孩也不用上那么多课。所有人一天到晚拼命学习本来就不是正常的

可是现实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阶级固化严重
然而天朝下层人民的生活是很惨的,德国工人经过百年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八小时工作制,中国有八小时工作制吗?

确实人各有志,有的人不想吃那么多苦,也不渴望出人头地。

比如我妈就是这样的

可是我外公外婆都是干部呀,她也不需要养家,我外公外婆时常还要帮她

我妈命好,可是,我就没那么好的命了

我也不想上课不想写作业,可我本是轻贱之人,世上贵人多,难免将我更轻贱些,所以我只能自强
那你是不是轻贱之人呢

知乎用户 泥泥狗 发表

减负本来就是一种促进阶级固化的手段,这种套路是向西方国家学的。

总体思路就是:公立教育强度下降,至于学生竞争力?你们自己找私立的去。

权贵自然就靠资源碾压寒门。

不就是一个阳谋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实教育部忘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新课改。新课改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把教材改得乱七八糟,毫无逻辑,这里少一个部分,那里少一个部分,不讲原理直接让所谓做实验和小组讨论,等于不让了解飞机构造及运行原理就让一堆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随便讨论讨论然后直接去上天开飞机。还有现在很多昏庸的学校推行所谓高效 “6+1” 自主课堂,都无不在摧残和毁灭老师与学生。至于减负,那就是逼着负责任的老师不许讲清原理不许拓宽知识不许延伸知识,只让孩子死记硬背一些很基础明明靠理解就会的东西,而且这些知识点被新课改还弄得七零八落,毫无逻辑性。以上。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其实你们根本不稀罕教育资源。

你们稀罕的是穷人翻身靠读书的机会。

不是我乱讲,在座的各位,

有多少可以把书上的知识和成功的法门连起来的?

一个都没有。

你们能连起的来的,是文凭和成功翻身的法门。

所以,减不减负,有区别吗?

中考高考终究是淘汰机制。

减负和不减负,

不过是换一种 “翻身资源的分配方式” 而已。

减负了你们花钱去读钢琴美术跳舞,

不减负你们花钱去竞赛培训刷题,

没什么大区别的。

不过是淘汰掉的人群可能有些不一样罢了。

新中国从来没有教育。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优质教育资源了。

这种优质资源给这些鸡娃的家长,他们也就是拿来换文凭。

一个本来教育资源就不够的国家,还不搞精英教育,不减负,那是想等死了。

把有限的资源扔到最有可能给国家带来进步和科学技术领域上突破的人身上,

才是中国继续苟活的唯一可行路径。

而剩下的人?

继续采用刚才所说的一个淘汰制就好了,反正普通的工作根本不需要精英教育。

还有,你们不要误会了。

我当然从根本上不是支持精英教育的。

我也希望每个人可以不要出钱,不要花时间,就可以接受哈佛耶鲁教授的教诲。

但是问题就来了,你不出钱,我不出钱,谁出钱?

精英教育本来就是稀有的教育资源对巨量人口的妥协。

妥协你懂吗?就是没人喜欢,但是你不得不做的选择。

最后我要加个反转。

至少我读大学那会,

免费的 985 教育资源多的是。

我读大学四年,

教室里从来坐不满。

我头两年还是不怎么逃课的。

然而,我一个来旁听的人都没见过。

大家要的都是文凭,就不要来这里谈教育了。

知乎用户 爱喝百事的弗兰奇 发表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是单纯的作业少一点,小孩子随便玩,只表扬不批评?还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独立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文体特长等等。如果是后者,想要达到好的程度,学生的工作量不会减少。比如欧美的优质教育下,大量的阅读资料等等。同时对于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我国现在能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其次要讨论的是现在的各种社会资源是不是稀缺,需要竞争。我们国家是不是发达到了每个人都能高福利,随便干点活就能要啥有啥。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这个竞争时间就会从大学期间,转移到高考,转移到中考,转移到小升初,转移到小学。。。

如果真的想减负,可能只能这样做,你家生了个小孩,告诉你,因为你和你爱人的学历只有普通本科,家里没有学区房,祖上资产只有 20w,你小孩以后只有 1% 的概率能去 985,50% 的概率去个普通本科,49% 的概率去个高职。最后的选择完全是计算机按照这个概率分布随机出来的,你或者你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可能只有这样会真的减负吧。但是你猜社会会不会爆炸。。。

知乎用户 陈琦就不绑定手机 发表

减负这个问题,看似扑朔迷离,纠结复杂, 其实很简单。看不清楚,是因为根本不应该从教育角度看。

首先,减负与否是公权试图代替家庭在做决定,无论如何都会有争议。小孩该不该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本应该是家庭自己的决定,不应该是由社会来决定的。按此思路开个脑洞,把权力下放给家庭,社会提供双轨制,快慢班让家庭自己选择。快班就是现在的搞法,慢班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快乐宽松教育。你认为事情会怎样发展?按照国情,最后是快班的人多,还是慢班的人多?

我想每个家长 (在读的学生就别参合了) 都有答案。

所以,学生负担重根本就不是个对错的问题,是一个无奈被迫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 “该不该减负” 这个问题,存在的是 “敢不敢减负” 的问题。要解决也很简单,就是要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福利水平,提高最低工资… 如果每个普通人,每个底层的人也能过上体面舒服的生活,不为基本生活所忧虑,那么他们的理性自然会去做算术,就不会不计代价逼迫下一代,有没有能力都非得往上爬了。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是因为富人有多富,而是因为穷人有多富。相反,普通人过的越惨,贫富差距越大,学生就越苦。这时候,政府减不减负本质是在 “受苦但给你机会” 和“连受苦的机会都不给你”之间选择。你说普通人该怎么选?

知乎用户 回声箭 发表

近来在看《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这个轻小说,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主角大老师所在的学校——千叶市立总武高等学校。书中对这个学校的称呼叫做升学型学校,因为这个学校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会上大学。如果换算成中国的中学,起码也是个重点高中,即便是里面的学渣由比滨结衣也以正经考上这所高中为荣。

但即便是这么一所重点高中,因为日本的 “宽松教育” 政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减负政策,所以在课外是不提供任何补课的。这就导致了有志于升学的人不仅在课外会组织读书会,而且在高二暑假开始就会进入当地的著名补习班学习,和我们公立高中的高三复习一个样子,只不过本来由高中组织的暑假补课和课外补课全部换成由私立教育机构承担了。书中还举出了千叶市三个著名的补习班——津田沼的「佐佐木升大学」、西千叶的「川合塾现役馆」和稻毛海岸的「东新补习班」。主角大老师还因为对自己的考试能力很自信,决定去报班拿补习班给的升学奖学金,甚至还提到补习班会给学习好的学生免除学费,简直与中国的课外教育机构如出一辙。

从日本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便是社会发达、社保稳定、贫富差距小到如日本这个地步,真正想要上大学,付出的努力也和中国的高考也差不多。公立教育机构不提供补习,那私立教育机构就会上场,至于好的私立教育,当然就很贵了。如果你不是像大老师那样基因变异的考试高手可以让私立教育机构免学费的话,那必然要花不菲的一笔钱。

另外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映日本私立教育的文化产品,是一个叫做《垫底辣妹》的电影。如果大家看过,也经历过高考,肯定会对主角产生深深的共鸣,简直就是我们的高考。但有一点很奇特,所有给主角提供教育支持和教育鼓励的,都是私立补习班,在我们生命中本来是毕业班老师和公立学校所给予的东西,全部被课外补习班的老师和机构所代替了。似乎公立学校从里面消失了,唯一能看到公立学校影子的,只有主角当学渣时和她鬼混的几个好丽友,至于主角那几个本来一起鬼混的好丽友,则老老实实在公立学校混了下去,以后人生轨迹就完全不同了。并且相当有意思的是,这个补习班不仅手法完全就是题海战术那一套,而且收费相当高昂,给主角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以至于主角父母都延长了工作时间。

日本对于宽松教育这个政策,现在已经进入反思期,宣布失败,开始取消了这个政策。在贫富差距、生存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日本都推行出了一堆天价私立学校、疯狂补习班的现象,换算到中国这个贫富悬殊、压力山大的国家,足以把优质私立教育的价格给炒到天上去。有时候看着日本,真觉得像是中国的镜像,不愧是东亚文化圈的难兄难弟。

知乎用户 木桫椤 发表

看了评论,觉得还是有必要补充一下。

好多人对阶层固化这一概念很反感,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其实你不是反对阶层固化,而是反对没把自己固化进好的阶层。

我觉得阶层固化往深了说就是资源分配,资源分配的不均。古代可能是靠暴力来强行实现的资源分配,暴力镇压必然导致暴力反抗,可那样的社会照样维持上百年到几百年。现代文明社会,在现代社会准则下实现的资源分配,你觉得要多久才会导致暴动而重新分配呢?放心,你一定活不到那天。

所以,接受现实吧!至少在你生活着的当前这个社会阶段,待分配的社会资源是越来越少的,因此激烈竞争是必然的,这就是你的人生,也是你下一代的人生,短时间不会改变的。

有些人在给自己加码,有些人却还在主动减负,结果可想而知。

减负?不要作业?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的,知道 “一万小时定律” 吗? 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最后,送大家一首歌,周杰伦《听妈妈的话》:

”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 abc。。。。。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当然,这些话,小孩子可能还不懂。)

-——- 以下是原答案 ——————————————–

什么样的社会效率最高最安定?阶层固化的社会!

阶层固化的社会,各司其职,效率高;各安天命,社会稳定!

如果你认为孩子小时候就应该有个快乐的玩,算了,估计这种人应该不会忧虑,也不会进来看这个问题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要说家里很富有,几代吃不完就不用努力了。古时候的皇帝小时候可比一般人努力多了,辛苦多了。

为什么会有减负这种政策?这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稳定。搬砖的下一代继续搬砖,种田的下一代继续种田,这样分工明确多好啊(别急着反驳,虽然你不想搬砖,但你肯定也觉得社会还是有人搬砖的好。)。怎么实现的呢,那是因为有能力教育好下一代的人自然会教育好的,至于搬砖的下一代就没办法了。社会竞争存在于阶层内就好,跨阶层动静就太大了。

那为什么减负后孩子反而更累呢?那是因为有和我一样的存在,告诉你们减负是不对的,就是要努力,学校不让努力,我们就在外面努力,于是各种培训机构诞生了。

这下好了,减负的政策好像没起到做作用呢,反而惹到一身骚。你们猜猜下一步又会有什么政策出来?

不准考试!禁止校内外一切能力测试考试!所以,华杯赛、奥赛等考试一律禁止。当然,理由还是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期末考试成绩也可以拿来用。于是,政策又来了,学校考试不能超纲,不能排名,小升初只能摇号,甚至私立学校也要拿出 30% 名额参与摇号。反正就是杜绝竞争 (其实摇号?那不就是否认努力,听天由命吗?)。

上面这些回答,看起来是在抱怨政策,其实不管有没有这些政策,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要再抱怨政府了。

既然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乘着还有机会,自己行动起来就好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你会发展,教育资源会逐渐集中向富有的阶层,好的教育资源和坏的教育资源之间唯一的壁垒,只能是金钱。其他任何人为政策还消除这种壁垒的手段,都会有漏洞可钻。

如果你有这个能力,让他们减负去好了,去玩好了,去快乐好了,你自己花钱找机构给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或者进更好的私立学校。(这就是我们以前听说的,美国孩子小学中学都半天半天的玩,结果一进大学就牛逼了,比我们国家的孩子还厉害。曾经,他们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说中国教育抹杀了创造力,所以小时候要减负。后来才知道,美国大学牛逼那些孩子根本就不是小时候疯玩的那群孩子,疯玩的那群孩子是公立学校的,牛逼的那群小时候上的是私立精英学校,而且每天都要上很多培训班的。我想我们国家以后也有机会这样告诉别人了,我们国家的孩子小时候疯玩,到大学一下就厉害了。)

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继续发牢骚吧,网上去呼吁吧,可是最终你会发现,然并卵。

看看下面这个视频,可能比我讲的更透彻:

知乎用户 张浩驰 发表

我觉得这个诉求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很正常。因为孩子的 “减负” 必然要让家长“加负”。家长需要做大量的功课。

首先,以前的应试教育,对于家长来说有两个好处:

1. 信息透明,每次考完试,只要找到老师要到学生的成绩单就一目了然。只需要围绕着这几门功课打转就行,不管家长自身素质如何,都没关系。大不了砸钱请学校的老师或者报相关补习班。

2. 评价单一,很难涉及到开后门或者其他不确定的竞争当中。目前中国的高考,除了最顶级的学校存在自主招生和学科竞赛等其他渠道,大多数学生的竞争还是高考拼分数,这给了绝大程度上的公平,所以现在高中这一块还是比较看重硬实力的。不管是家里条件好还是条件不好的家庭,大多数家庭只能通过高考来决定就读什么大学,大家的心理还是挺平衡的。

貌似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各种 “减负” 的事情。其实早在我们这一代人,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减负的声音,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下来。现在由于在部分发达地区的逐渐落实,并且物质生活压力逐渐变大,对一个孩子的评价体系从单一变成了多元,甚至拼爹的时代。作为家长来说,表面上可能让孩子减负了,但是让自己加负了。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长,我不懂各种奇奇怪怪的政策,不懂各种奇奇怪怪的比赛。需要报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我也不懂,评价体系我也没搞明白。总之,培养一名孩子不再完全是看孩子自身用功努力考出一个好成绩,还有可能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可能对孩子没什么,但是对自己可就大了。

在这个时代,我已经不知道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即使是报一些培训班,也只是别人玩剩下来的东西。很多奇怪的政策 / 项目我看不懂,很多绿灯在我这里就灭了,等等,等等。

家境好的孩子,可能早早考完 SAT/TOEFL,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竞赛,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夏令营 / 冬令营,把中国和美国 / 欧洲的各种学科竞赛比出花来了,各种辩论队,训练场上也可以见到他 / 她们的身影。他们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顶级学校,入学都胸有成竹。而你作为一名平凡的家长,只希望早点回到过去,大家只能在高考的阴影下过着血光剑影的日子。

所以,如果哪一天中国的申请和美国一样,不管自己多优秀,都有可能被好大学拒掉的风险,比如很多大神最后只能去 Berkeley 和 UCLA 这样的公立大 U(虽然也是世界一流,但是并不是美国最顶级的位置)。或者说自己的父母由于 “无能”,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导致自己和精英家庭的竞争在申请季上输了一大截,才是真正的可悲。

知乎用户 zpan 发表

减负字面上是减轻负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怎么减轻?

减负不等于少学。而现在减负的方向是把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减少了,这完全是个错误的方向,更是有可能成为教育部门避重就轻、甚至利用减负来阻碍知识的传播、从而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那么有些地方和学校,为什么学生学得那么痛苦,为什么还在使用重负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本质上因为:

  1. 这些地方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太差!他们除了用这种教育方法,就根本不会教学生了!不懂怎么去科学、高效地教学,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只会通过无限地增加学习时间来打疲劳战;
  2. 录取制度的不平等,造成部分地方的学生需要考到更高的分数才能被录取;
  3. 这些地区本身经济落后,造成学生的基础本身就不够好。

所以怎么解决?

  1. 发展经济,大幅增加教育投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2. 不应该减少教学内容,反而应该增加,这样才能在出题时游刃有余,避免陷入不得不考验学生仔细阅题、玩弄答题技巧以拉开分数差距,使得学生不得不以题海战术来备考;
  3. 改革录取制度,使其更平等;
  4. 还应当在教学中增加体育锻炼、艺术等兴趣爱好内容,并在录取制度中体现,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丰富和疏通录取的渠道,也让学生能更全面地发展;
  5. 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户籍制度;

可以看出来,这是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加教育投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否则其他一切都免谈。

知乎用户 魔王 发表

谢邀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育,而在于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的问题不解决,教育改革出花来也没有用。

然而中国人口太多,竞争激烈,自由市场政策下人才市场很难改革。

所以中国教育的减负改革治标不治本,纯属没用,还凭添混乱。

-———————————————————————-

教育的最大目的是就业,很多人比较短视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以为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一些人根本不清楚中国学生压力大的根源,所以才一拍脑袋出了个减负政策。

学生压力大不是学校给的,不是家长给的,不是政府给的,而是人才市场给的。家长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用佝偻着背起早贪黑,有个快乐的童年?但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 “长大扫大街”,而扫大街是很穷跟苦的工作。

而在发达国家,扫大街,当保姆,水工电工砌砖工,都是高工资,那么孩子家长当然不担心孩子学习不好未来的生计问题,如果孩子爱学习,那就学呗,长大坐办公室,不爱学习,那就踢球玩去呗,长大开卡车,还指不定谁工资高呢,于是就自然减负了。

再看看中国的人才市场,依然还在盲目的学历崇拜,歧视技术工人,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普遍没有员工绩效考核,不知道名牌高学历但专业不对口的工人,工作能力往往不如专业对口的职业技术工人。

发达国家的职业选择一般在高中毕业后就决定了,而中国学生一般得要大学毕业后才决定,这意味着中国学生太多的青春和金钱浪费在了大学,只要你从事的工作没有利用到大学的专业,你的大学基本就是白读了。

所以解决教育浪费问题和过度教育问题,秘诀是中国人才市场走向理性,以及大小企业完善绩效考核,钥匙在就业,这明显不是教育部的工作。如果就业市场愚蠢,那么教育制度就理应配合,继续应试教育下去,不要瞎折腾。

知乎用户 随时准备退乎 发表

反对一切贩卖固化焦虑的答案。

不要觉得普通家庭报不起小孩的补习班就天塌了,你看我们成年人,考公务员的,考建筑师的,考法考的,考 CFA 的….. 难道高分者都是报了几万的班的?不报班的就考不上?

既然成年人不会因为不报班就一定失败,小孩也不会。

知乎用户 于禁 发表

其实这件事体现出一个问题:舆论把以前的学习强度夸大了。因为高学历群体在网上的话语权更大,这群人往往是过去那种 “好学生”,他自己学习的时间长罢了。

八九十年代,我怎么记得小学生放学后都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呢?那时候下午下学后,大家都是自己走回家。有的同学去游戏厅玩,有的同学在学校操场打乒乓球、踢足球,有的则是去同学家玩或者写作业,还有自己回家看电视的。当时其实也是三四点就放学了(或者最后一节课是自由活动课),根本不是有些人印象中的 “一个劲学习到五六点”。现在所谓减负,其实只是把这么多年恶性竞争加大的压力减去一些而已。

别的不说,放学后小朋友结伴去朋友家,不好吗?去运动运动,提高体质,不好吗?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只有拼补习班一条路,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写作业也是一种方法,肯勤奋学习的孩子,他总会能提高。


现在的 “教育竞赛”,实际上是家长学历提高,导致的对子女学历的不合理高期望。因为多年来的大学扩招造就了一大群高学历家长。

这群家长想要让孩子保持自己的学历地位,其实就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不困难才是不合理。如果一个社会的选拔机制是优胜劣汰,那么一个家族一代代发展的趋势,就应该是向中等水平靠拢。比如一个丞相,想子子孙孙当丞相,现实吗?几代下来可能就只做个小官了。

现在这些高学历的家长,自己本来就是中国同龄人前 10%,前 5% 的水平了,想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上 985211,合理吗?他们的子孙逐渐向中等学历,例如一般本科,甚至不入流学校靠拢,才是正常的规律。

这些家长,打着 “为下层考虑” 的旗号,其实想的无非是:我想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维持我这个高学历水平,我无法容忍他们降到普通高校的水平,但我不想付出很高的成本,国家应该提供低价的教育,让我的孩子受益。

知乎用户 Sia 发表

看看别的国家的人是怎么学习的。再看看咱们国家。

凡有成就者,都是苦出来的,哪国都一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作业

在去美国

读研究生之前,我和许多国人一样,认为美国的教育都是 “人性化” 的,教育方式和观念都“以人为本”,都是让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一点也不痛苦,学生有很多课外业余爱好。总之一句话,他们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在好多人眼中,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学习,学习很差,中国是个人去了就可以称王等等。到这里学了以后,发现以前感觉的完全是扯淡的,美国的学生学习刻苦程度是中国学生根本不能比的。比如,我在国内念本科时,不会的作业可以不做的,大家只要努力了,做不出来没关系,第二天老师会在课上讲。我开始还是拿这个观念去对待美国老师的作业。第一周,看完书已经晚上十点多,第二天要上这门课,我本来估计老师上课对对答案,有问题问问就可以,不做完也没事。后来一想这是开学第一次作业,还是坚持把题做完了,这一写,就到了半夜两点半多。我当时还很得意,觉得是自己给自己加压。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真的把作业收了,亏了我把卷子都写完了,否则就傻眼了。后来逐渐才明白原来美国作业是计成绩的,每次作业都会给你按照对错打分,记出成绩,最后和所有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一起算最后的总成绩。

在中国,平时允许你犯错,允许你不会,你不会可以空着,听老师讲,最后考试时会做就可以。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了,老师每周都会给你留一大堆作业,你在下周上课前要交上来,如果有不会的,你要在交作业前自己去问老师。如果到交作业时还没有问老师,因为不会不做或者做错了,那么你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老师不会因为你实在不会就手下留情的,你的作业就会被扣分。每次作业老师都会记录的,最后会一起给你算总成绩的。

【二】成绩

来说说美国研究生科目的成绩是怎样算出来的。

比如我修的 “计量经济学” 这门课,第一次期中考试占 20%,第二次期中考试占 20%,期末考试占 20%,平时作业占 40%。最后总成绩按照 ABCD 给你评分,90-100 评 A,80-90 评 B,70-80C,70 以下不及格。硕士研究生毕业成绩要求每学期平均分不能低于 B,否则下学期就留校察看,再不行就被开除。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的及格分数是平均 80 以上。我选修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作业熬到五点钟,总算交上去了,得了 16 分(满分 20 分),看上去挺不错,实际上 16 除以 20 等于 0.8,也就是 80 分,已经是最低可以接受的分了,只是刚刚及格而已。

【三】考试

说完这次不是很成功的第一次作业,再说说美国的考试。

在国内,大学本科以后,好像就很少期中考试(特别是文科)。期中成绩大多是老师以出勤率来计算,而且只占 30%,期末考试才是大头。所以,来美国之前,我一直有 “文科专业不会有期中考试” 的侥幸心理。结果上了第一周课,我就傻了:所有三门课都有期中考试,而且期中考试都不只一次,有的课是两次,有的课是三次,加上期末考试,基本上每个月每门

课都会有一次考试。

这考试频率,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中学感受过,不过那个叫做月考,或者小测,不计入最后成绩,因为最后要看你的高考和中考成绩。而美国这个考试基本上是所有考试各占 20%,作业占 20%,没有轻重,而且所有的这些平时成绩最后折算成的总成绩会跟你一辈子,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会让你出示所有高等教育的平时成绩,因此你哪次都不能马虎,包括作业。

【四】教学制度

来美国之前,我认为我只选了三门课,以国内的经验来说应该是很轻松,周五到周日三天没课,每周可以休息三天,生活应该很惬意。可是一旦了解了上面所说美国大学教学制度后,就会发现每周都要写作业。老师上课基本上对你写作业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就讲他喜欢讲的部分,可你为了作业,要把所有书都看了,再把所有题都做了。

基本上,老师每次课都讲一章。一章的内容大概三四十页书,这三四十页的书是大书,比国内 16 开纸还大,英文小字密密麻麻,这样有的时候十几页的书都要看五六个小时。而每周,我要读三本这样的书,然后做三门作业!粗略地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 30 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 10 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 120 小时。而一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一共就 168 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三门课很惊讶,说他学两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 3 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

【五】学习态度

说到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的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美国的大学生活其实是这样的:每个校园里,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

,没有嬉皮打闹,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地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即便是等公车,也在看书。咖啡店里,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地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成了 “不思进取” 的少年。

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那些吧里的人都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男女青年在里面 “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整个就是一个中国理想中的 “学霸” 的聚集地,美国学生学习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中国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学生,却在现实生活里只会模仿美国电影里的东西。

【六】所谓 “博士”

美国教授都是博士。“博士”这个词在国内,反正我觉得没什么 “了不起” 的,只要考上了,就都能毕业。而在美国,“博士”这个词是很有影响力的,教授都是博士,在学校人们一般不会称呼他为某某教授,或者某某官衔,这些教授或者当官的,更喜欢人们叫他们某某博士,因为这个代表了荣誉。我们微观经济学的助教就是个博士研究生,结果他上学期考试有 C,被劝退了,现在正在我们城里的一个商场卖东西。我不禁很感慨,一个博士研究生中途被开除,然后就只能去商场卖东西去了。也许我光经历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而没有经历国内研究生教育,就对后者横加指责,这过于武断了。我相信我前面说的学的内容,国内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肯定也学,但是我敢肯定没有几个能像美国学校出来学这么扎实的。

【七】基础扎实

一个在纽约学金融的同学说:“也不知

是老师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太笨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那个题按照老师的意思要用 excel 算一千遍”。当时我很感慨,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在是太强了,对人要求太高了,我来之前还在算我们学校和北京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当时觉得比北京大学高。但是现在,我有一种不管排名谁高,有本事就出来一起比一比的气势。确实在这种残酷的教育下我们学得非常扎实。我有一个老师从美国硕士毕业回来,闲着无聊就去考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这个基本是我们经济管理领域的最高学府,多少人挤破脑袋去考它,竞争十分激烈,这个老师最后就背了背政治,别的什么也不复习然后就考上了。我以前在人大经济论坛问过问题,被他们骂做不懂经济的人。现在我再去那里,有一个人不会做,我瞬间把全部数学推导给写了出来,后来没人敢说什么。而我问的问题,几个月都没有人回答。我的中学教育很好,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工作几年,我仍然对高中的所有知识点记忆犹新,拿起数理化的题就会做。但是大学学的东西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了几个名词。大学毕业时,我还抱怨大学没学什么东西,父亲还安慰我,大学学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有了这种思想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毕业后的工作,不是靠耍心眼,小聪明就可以成功

的,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我们大学的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有几个能拿出真本领的?

【八】教育成果

再说说美国这种教育下的成果。

如果说美国这种残酷的高等教育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那大可不必去学习。我们学经济学,学得都是方程组组成的模型,然后用模型计算出结论。计量经济学靠统计量来估计模型的系数。这个如果在中国多数企业中你要用这个,估计会被人嘲笑,骂成书呆子。我当时就想看看美国的真实生活中,到底用不用这么理论化的东西。

我因此专门问了美国学生,他们的回答令我们很吃惊。美国人几乎干什么都会用数学计算,比如你要开个超市或者快餐店,老板会找人去建立模型,然后按照模型去经营,因为他们相信这个是最科学的,最优化的。我问,如果要是不用模型呢,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呢?美国学生说那基本上肯定是会破产的,因为感觉的东西靠不住,永远也不如数学计算的精确。而且他还说经营一个企业不用模型会破产,用错了模型,也会破产的。这位美国同学说,日常生活里,他也会用模型来处理。比如买汽车,他要根据当时的利率,油价,汽车的价钱和时间建立一套模型,算出当利率和油价多少时,他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以达到最优选择(他还不是学经济学的,是学森林学和地理学的)。当时我们听了都目瞪口呆,感觉美国人太强了。原来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个个都是数学白痴,只有中国人数学最强,看来我们中国是只会计算不会运用的。

【九】理论 vs 实践

我们中国人说的 “理论和实际结合”,意思往往说的是 “不要去用课本学的东西,因为那个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在社会上学本领吧”。到了美国,我才发现,不是课本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你学的不精不会解决问题。而在美国人看来,

理论一定会指导实践的,他们如果发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是理论不够完整和完善,所以他们会用更复杂的数学去完善理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美国的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他们要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被迫把理论改造的很复杂,实践证明这样复杂的理论确实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比如,来美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聪明,可是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核心芯片都是美国公司或者日韩公司造的,

中国自己为什么造不了?虽然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里面的芯片几乎全是国外的,中国所做的只是把芯片,内存买来,焊到电路板上,然后组装上外壳就可以了,干的完全是最低端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有一半多要被外国的芯片厂赚取,我们要降价只能降自己不到 20% 的利润,降价空间很小,一旦外国厂商也把同类产品降价,那么我们的国产厂就没有取胜机会了。以前总是认为为什么美国那么走运,老天怎么那么照顾他?我来到美国以后,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高等教育感觉非常正常,太正常不过了。

【十】监督和激励

在美国的学习使我感到,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知道我是在全美排名 100 多名的学校,并不能算美国非常好的学校,但是学到的东西确实是实打实的。我在国内本科的学校,也算是一省最好的大学,但是从中出来确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你让我们讲讲什么经济规律,或者让我们的工科同学讲讲芯片怎么回事,基本都讲不出来。总之,美国为什么是世界上

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说。我觉得我们最能控制的,也是在整个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过程中最有活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人本身。我们的高等教育缺少了监督鞭策和激励机制,而且对于学习的东西也并没有从难从严要求学生,导致反而没有中学阶段学生们学的好。

如果说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在整个中国教育中最有效率的(但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对于应付选拔性考试),但是这个教育只是基本功训练,距离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还差很远。所以基础教育再好,高等教育出现问题,我们的科技也上不去,科技上不去,经济也只能做一些最低层次的。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林则徐呼吁中国要睁眼看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国人仍需要透过迷雾看世界,不要被外国的种种假象所迷惑

,不要再像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一样低估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

知乎用户 韩东燃​ 发表

这个问题的立意特别好。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传统意义上的 “减负” 并非真正的减负。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传统的 “减负” 就相当于人为给商品限价,明明某种商品已经供不应求了,还要用政策限制商品的价格,最后大家只能靠走后门或类似方式来获取商品。

明明大家都互相较着劲,想要多学几道题,高考比别人多考几分,同时又告诉大家不让学校提供多学几道题的机会,这种 “减负” 看起来简洁明了,但是终究敌不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

孩子提早回家了,作业也变少了,可是别人家的孩子开始上某某补习班了,我家怎么办呢?让孩子在家打电脑打游戏?于是我也得把孩子送去补习。

这下好了,孩子没少学习,家长还得增加时间和金钱投入,总的教育成本不降反升。

当然了,有钱的家长当然相对更轻松一些了,他们有钱做这些事情;可是没钱的家长呢?难道就要放弃自己的孩子吗?于是他们只能更加拼命挣钱,拼命给孩子补习,好让孩子不输在家长的钱包上。

怎么办,有没有解?

我觉得有,学校可以减负,但是要通过更加合理的方法,比如学校可以布置额外作业,可以提供额外自习课,但是这部分作业写不写,课上不上全凭学生自愿。

有内在动力的孩子,推他们一把,他们就能更高效地学习。

没有内在动力的孩子,他们可获得自由,去生活的其他角度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

当然,我相信这个问题的提出要比我所提供的小小建议要更加重要,我也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我们能够最终找到一条让大家共赢的教育出路。

知乎用户 Melo 发表

教育部的禁令完全没道理吗?关注了这个问题几天,看到一边倒的骂声,其实心里觉得挺不好受的。我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焦虑,对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愤怒、以及对改变的恐惧。但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 Group Polarization,意思是当群体讨论某件事情的时候,容易产生意见的两极化分布。所以我们要适当反思,要不然很容易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虽然我现在并不在体制内工作,对于很多政策改革不算了解, 我看了一下最近教育部的新闻和政策,尝试解读一下政府的用意。

关于竞争和减负

在讨论里,好多人都有同一个默认的逻辑:减负一定会减掉孩子的竞争力。其实减负不等于降低竞争力。相反,如果在学校里强调和高调提倡对学术的竞争,可能使原本成绩较差的同学失去学习动机。失去学习动机对学生影响有多大?我在香港某重点中学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初一留级,没有一科是及格的,正在重读初一。他父母和老师怀疑他可能有学习障碍,来找心理学家做智力评估【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香港版)】。结果让大家都大跌眼镜,这孩子天赋异秉,智商超过 130(人群中的前 2%),在香港是资优儿童。当学生失去学习动机的时候,他再聪明也无法在学业上展现出来。幸亏他只是初一,可以赶得上来。这个孩子让我反思了很久,想想在中国应试系统下,被埋没了多少这样聪明的孩子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那给学生看到排名,他们就会被激励,这是在给他们动力啊!” 其实为了名次而竞争对学习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的。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林瑞芳教授早在 2004 年就通过实验验证了竞争对学习动力的负面影响(Lam et al., 2004) 。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学习一个新技能,和不需要竞争的同学相比,被要求和同学竞争的小组倾向选择容易的任务(因为怕输)且在失败后对自我评价更差。被要求竞争的学生,他们的目标通常会变成和同辈比较输和赢 (performance goal),而不被要求与他人竞争的同学的目标通常会是让自己学到新的知识和让自己进步 (learning goal)。虽然竞争是无所不在,但如果能够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合作而非只为名次竞争的环境下,更有利于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发展。

再来看看教育部的十项禁令:

…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得对学校中高考情况进行排名,以及向学校提供非本校的中高考成绩数据…

这些其实确实是减少只为名次而竞争的做法,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竞争压力。

关于教育机会均等

中国教育的另一大特点,除了学生学业压力大,就是地方差异大。就算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参差。大家都记得在 2012 年的时候,上海在著名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测试中,蝉联世界第一。而在 2009 年夺冠的时候,OECD 就拍过一个简短的纪录片,将上海的基础教育的成果归功于成功的教育改革。而这所谓的教育改革就是 “减低城乡、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教育水平差距” (需翻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T94FXwSPM)。简单来说就是让好的学校带动较差的学校,动用重点学校教师资源,特别是优秀退休教师的力量,去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进行听课、指导,把教学的重点做成 ppt,给教学经验相对较少的老师上课的时候直接用。看完这个纪录片,顺便感叹一下这么大公无私,也只有我国才做得到啊… … 这要是换在其他地方,就算是同一个教育机构的不同学校都很难做到资源共享。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18 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中提到的各种关于 “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缓解择校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这样的做法其实会将重点高中的拔尖收生弱化,从而使得不同中学的生源平均化。而 “实行学区制管理的地方,要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学区,确保各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要结合实际,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就是政府希望将好的学校分布在一个城市的每个不同的学区,再继续通过强校帮助弱校的形式,提高各个学区的平均水平。

教育部在减少基础教育差异上确实是下了不少决心了,不久前又推出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 年)》 ,希望此举确实能够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和教育差异。


**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应该只是培养拔尖人才,而是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教育水平。**管理一个庞大的且地方差异甚大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政策太一刀切就可能在一个地区水土不服。但如果政策不够清晰,便会成为很多人钻政策空子发财的的途径。就比如取消各种特长生,会可惜了通过特长改变命运的孩子,但也会少更多特长招生的暗箱操作。相比多几个奥林匹克数学冠军,或是各高校抢着要些状元,我更希望能看到的是我们国家的孩子不管出生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受到应有的教育,各展所长,而不只有这么几个可以改变命运的孩子。

但即使政策意图是好的,政府要改革教育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决心和诚意还得从财政教育资金投入占 GDP 比例来看。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在 2016 年达到了 4.22%,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 2012 年以前,全国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还不到 4%。不到 4% 是什么概念?就是和 OECD 成员国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 (5.2%) 还差整整一个多百分点,任重道远。

2013 年,OECD 成员国教育经费占 GDP 平均值 5.2%。图片来源:https://nces.ed.gov/programs/coe/pdf/coe_cmd.pdf

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如何更好的推进融合教育,如何在学校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何推进学校的精神健康教育?如何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开始,贯穿高等教育,展开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祛邪扶正,教育部除了告诉学校、家长不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向大众宣传应该怎样才能把孩子的教育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减少父母的教育焦虑。

References:

Lam, S. F., Yim, P. S., Law, J. S., & Cheung, R. W. (2004).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2), 281-296.

知乎用户 强哥 发表

大家站队前先把教育部的官方文件看看,该文件主要针对的是课外培训机构,对于中小学生盲目补习,任课教师有偿开设课外培训班,课外培训机构扰乱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别把原意简单理解为 “减少学生在学校上课时间,减轻作业量” 等所谓的 “减负” 措施。

先看看教育部官方文件,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1. 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
  2. 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
  3. 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具备办证条件的,要指导其办证;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
  4. 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 “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 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 5. 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 6. 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 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看看文中的家长,显然是陷入中产阶层跌落焦虑中的人,教育部明文治理课外培训机构,并没有说降低学生在校上课时间,降低学生作业量啊。国际奥赛奖项失利,国际奥赛是什么,最考验智商和天分的解题游戏而已,怎么不说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这两大顶级科学奖项(除了外籍华人获奖外),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怎么一个也没有呢?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还有的人说,治理课外培训机构,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会造成底层平民家庭孩子更加难以考入重点大学,脑回路咋这么清奇呢,社会底层的学生能负担起动辄上千元每小时的课外培训辅导费吗?轮子哥

@vczh

名言 " 人生是场接力赛 “,现在一个学生最终考入清北、985、211 还是普通一二本,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家庭对于孩子教育消费支出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实力作为影响因素越来越突出。君不见上海、浙江很多重点小学和初中,都已经私立化了。

治理这些课外培训机构,尤其是 “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 等不良行为,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好比体育比赛中赤裸裸的抢跑犯规行为,都是应该禁止的。减少课外培训,还学生一个健康学习成长的环境,70 后 80 初的父母对于 00 后独生子女期望值异常得高,课外培训就像军备竞赛,再加上浮躁社会下攀比之风,孩子们的课外培训愈演愈烈,不管上的辅导班喜不喜欢,额外的学习负担学生们真是苦不堪言。

知乎用户 活泼的喵哥​ 发表

这篇文章的总体思路大概是,如果学校不把学生的时间都填满,并且给他们提供高强度的标准化教育,那么家长就会在课余时间自主的给孩子安排各种其他的教育培训。而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不高的家长又无力给孩子安排有质量的教育,这会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教育是一种很高成本的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是会流向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即使学生的时间都被学校占满,得到的教育质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这样的话差异会小一点。

个人认为,学校的教育再充分,也只是提供一个辅助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庭教育。

知乎用户 未言 发表

先说,本人目前大二,来自西北某九线地级市,全市绝大多数人家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少部分富裕家庭基本不会选择本地入学,所以也没见过几个富二代官二代。虽然自幼起学校就倡导素质教育、减负,然而自认为过去十二年来接受的都是最传统最正宗不过的高考应试教育。

1. 大概三年级开始,社会上就开始出现一种减负的说法,据我所知大多数老师们对此都十分不屑(也可能热衷于办班的老师们都在闷声发大财),并且继续告诉我们,想学的好些,写作业是必须的,哪怕现在给你们不留作业,想好好学的同学也还是会自己做题的。小时候贪玩,对此并不感冒,然而后来回想起来当时班上确实有不少同学是非常非常用功的,这一度使贪玩成性的我感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

2. 上初中的时候同学间有一种说法,叫做 “减负等于加正”。这种低级的数字游戏听起来很蠢,但是现在重新来思考,能发现其实非常有意义。我曾与我爸讨论过放弃学校教育,实行纯粹家庭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但绝大多数家庭不可能父母双方同时赋闲在家教育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不可能的。这里的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减负的极端,也就是在校时间为 0。

3. 在现行体制下,高考作为学生最高追求目标存在,即意味着学生在十二年的学习生活中,在所有机会成本的选择里,最为保险,边际效益最能够直观体现甚至量化分析的,就是学习成绩。其他一切行为如乐器、绘画、体育锻炼,也许对学生有益,但绝对比不上督促学生学习收益更确定更易显现,只有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极强的天赋的时候,才会加以考虑。因而所谓的减负,不过就是将学校督促学生这一行为,转移到了家庭,或者是办班机构,以至于催生了一批并不教学,只提供场地设施,监督学生完成每天的作业并提供适当的疑难解答的 “督学机构”。

4. 从根源来讲,支持减负的,大多都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支持学生自由发展的,然而对于更多家庭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我曾经学习过六年的绘画,前后花了一万多,这是一项特长学习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最低限度的开销,然而我家年收入最高时期也不过两万多三万,这绝对不是一笔小开支,然而最终绘画只成为了我的一项小爱好而不是特长,也就在于不愿意继续这笔开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减负也就意味着家庭开支的大幅度扩大,或者是学生赋闲在家的机会成本。

5. 这一想法来源于我的资本论老师——现行社会制度下社会生产方式要求人们每天工作八小时,相应地学校也应该设置至少八小时在校时长,不仅是老师工作标准,更从家庭层面降低了社会成本。一旦实行减负,学生放学后的机会成本,就变成了大量的家庭开支。此外校内教学内容的减少,更使得校外培训班热度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不是主动参加培训班,而是为了参与人际交往被迫参加培训班。

说了很多,废话也很多。总的来说就一句话,这样的教育减负是这个社会的退步。

知乎用户 牛正蓝​ 发表

减负,本来就是治标不治本。

人类社会,不可能人人均享资源。

竞争永远无处不在,优质的资源永远稀缺。

谁能在未来支配更多的优质资源?

教育,就是把人进行分类的尺度。

减负减了学校教育的负担,

但我们知道层层选拔依然存在。

表面上在校时间短了,作业少了,也不排名了。

学生轻松了吗?

没有。

只不过换到了更加扑朔迷离、血雨腥风的校外战场。

减负减掉的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找回。

前段时间,不止一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推出新规:

小学生写作业时间超过晚上 9 点,初中生写作业时间超过晚上 10 点,如果还没有做完,对剩下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不做,但要家长签字。

小学生:我选择八点五十九开始写作业吧,只要让老爸签字就行了。

作业是不用非得做完了,

但是,到时候中考、高考还是得考啊。

首先淘汰的,就是那些真相信减负的家长和孩子。

教育,如果缺少了约束的成分,

就不叫教育了,

叫带孩子玩。

别掩耳盗铃了。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无论减负不减负,隔壁王总家的孩子都不会和你家孩子竞争。所以说减不减负其实没什么意义。

我们来假设一个情形。你和隔壁王总都生活在真空中的理想应试教育制度下,高考绝对公正,绝对无法造假,绝对不存在什么艺术生体育生自主招生,一切都由分数决定。

你家孩子小学碾压了王总家孩子,结果你们两家娃成了初中同桌。

你家孩子中考碾压了王总家孩子,结果你们两家娃成了高中同桌。

你家孩子高考碾压了王总家孩子,这下王总终于没辙了,花大价钱把娃送国外镀金去了。而你家孩子 985 毕业进了可以让穷人家孩子逆天改命的某互联网公司,这就叫通过教育实现阶级跃升,正能量满满。

结果第二年公司来了个海龟中层管理,瞅着有点眼熟,仔细一看,卧槽,敢情王总家孩子从澳洲读完最没含金量的商科回来了……

人家有和你竞争吗?

没有,王总只是在头疼:

哎,这孩子不争气,得找找关系送进 xx 初中。

哎,这孩子不争气,得找找关系送进 xx 高中。

哎,这孩子不争气,啥也没考上,得送出去。

哎,这孩子不争气,算了,送他李叔叔那里吧。

……

至于小学初中高中那些碾压,都是你 yy 出来的。

这可不是减负之后才有的事,当年自主招生开始之前就是这个样子了,有些人认为大家回到了一考定终身的年代就让自家娃 PK 掉各种二代,这只能说是图样。无论哪个时代总有那么一小撮人 “出生在罗马”,而且“不需要高考” 的线一直在下放,已经下放到了 “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 这个程度,知乎伪中产已经有了切肤之痛了。

其实这个例子里最值得玩味的是:

1,为什么王总住在你家隔壁?

2,你家娃的邻居里,还会不会有王总这样的人?

知乎用户 老少女熊 发表

作者主要是抨击教育部 “三点半放学” 和取消奥数竞赛的政策,作者认为,教育部把时间留给家庭,其实不会减少家庭对教育竞赛的支出,反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助兴了校外培训机构,同时还举例日本的“宽松教育”,觉得中国正在步日本的后尘,看似给了孩子“快乐童年”,其实对整个社会的人才建设不利。

我认为作者是夸大其词了,且不说所列事实并不能证明中国教育的 “宽松化”,更主要的是变形肯定了通过教育获得社会地位之于个人的绝对意义。这让我想起寒门博士自杀案讨论正火热时,有家媒体的报道说了一句总结,大意是,一个农村孩子读了博士却没希望顺利毕业,他不自杀还能怎么办?这个总结完全赞同把人生的意义寄托于个人所获得的社会功名上,不成功,毋宁死。唉,死如鸿毛就说的这样啊。

减负其实是上一个十年很热门的话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阶层固化的恐慌心理日益增加,家长们对阶层的焦虑投射到下一代教育上,对减负日益反感。这完全体现在现在蓬勃发展的课外辅导机构行业上。

这篇文章反对 “减负”,其实也是迎合了家长教育军备竞赛的心理。但作者抨击的“三点半放学” 和取消奥数竞赛,其实并没有击中 “减负” 的实质。至少,家长校外猛补课,不是三点半放学的结果——只要教育军备竞赛存在,就算八点半放学,也得补课。真正的原因是家长对 “赢在起跑线上” 的盲目认同,作者不去抨击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反而用国内国外很多例子来证明这种焦虑是合理的。

作者自己也抱着 “赢在起跑线上” 的信念,如果从小不头悬梁、锥刺股,未来就没有出路,他举了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家庭条件差、父母素质低的孩子放学后无所事事,和其他补课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导致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其实就算不减负,这种现象肯定存在,这不是减负导致的结果。

当然,我觉得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教育的理解的确急功近利了。孩子有其自身发展的成长规律,教育部减负主要落实在小学阶段,而不是初中高中阶段,这其实反映了政府对小学学习的指导方向是——给予更多的空白积极探索自己的爱好,慢节奏打好以后学习的基础,培养真正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更不是一味地填鸭追风应付 “小升初”。减负不是反对学习,反对努力,其实是反对盲目应试学习。可惜作者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教育部对这次减负是坚决的,叫停奥数竞赛,其实也是把这种 “为奥数而奥数” 的风气压下去。奥数竞赛的本意是发现和培养数学尖子,但是现在已经演变为应试升学的必要手段之一,蔚然成风,严重歪曲了奥数的本意,暂停是无奈也是必须——不必像作者那样担心数学尖子被埋没,国家自有其发现好苗子的其它方式。就奥数的难度来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但是现在竟然发展到一个班上 90% 的孩子都在学奥数,那就只能为了升学的结果而学习,这完全不是符合正常身心发展的教育了,既不利于奥数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相信,现在这个阶段,减负只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开始,最终会回到学习本身的真正意义上——成才,成就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考试拼名校,一定要成为人中龙凤。随着教育政策的逐步深化,减负的源头——名校心理,也会逐步得到修正。家长自己应该去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这才能对目前教育市场上很多 “过渡现象” 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知乎用户 安卫糖果铺 发表

相对于期望孩子成功,我更希望自己成功,孩子快乐

针对大家的疑问, 原答案重新编辑。

part1

整篇文章看完,作者表达出了两个问题: 老子没有时间,没有钱;学校有了时间,培训机构有了钱。

进而推导出导致自己目前境遇的问题是: 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转移,孩子学校教育减负的问题.

文章能火,我相信道出了很多人的呼声。文章的内容确实反映了一部分家庭面临的客观现实问题——上班时间和放学时间重复,教育支出加大。

我们先来聊聊 “减负” 这个词。

经常在朋友圈里面出现一幕:各位大神,谁能帮我看一下我孩子小学二年级的这道题怎么做?这个单词怎么读?

现在很多小学生的知识,对于我而言,基本上到了我认识它,它不认识我的阶段。

现在孩子相对于我们小时候,在学校的时间短了。教育部积极号召的时间减负的问题,最少在小学生的身上实现了。

时间上的减负,并不意味着学业上的减负,现实状况是:时间上减负,学业上加重。

现在学生需要更短的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更深的知识,像英语(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同时对一些非考试内容,学校开出了更高的条件。像入学要求音乐等级,美术等级。

所以,很多家长同样会感觉到孩子的负担怎么还是那么重,甚至比自己小时候的学业负担都要重。

时间上的冲突:

作者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放学时间太早,和自己的下班时间冲突,孩子无人照管。

不知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文章写的是关于小学生减负带来的问题,却用了很多初中生和高中生家长的思维。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让学生下午六点钟下课,那么是不是时间不冲突呢?

时间上仍然冲突,因为你可能会加班。你从工作场地赶到学校,也需要一段时间。时间冲突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重点是这段时间,也就是 3 点半到 6 点,这段多出来的时间,老师不可能讲课,更多的是以自习的形式进行。

对很多家长的孩子而言,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为有老师可以帮忙监管孩子的学习。

但是,有更多的家长会反对这种方法。因为这浪费了孩子的时间。

这段时间,我想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美术,练习音乐。去寻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去培养孩子健全的审美和社会价值观。

这正是尊重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可以更健康的发展,发掘出每个孩子独特的潜力(不要忘了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什么)。

教育支出的冲突:

将教育支出的冲突,归结于给孩子减负带来的问题,更感觉是生拉硬扯。

首先,如果学校上课时间延长,老师不断的讲述新知识,是不是就不用报班呢?

显而易见不是。因为你不报班,其他的家长也会报班。你该落后的,到最终仍然难逃落后的命运。

最后的结果就是:该报的班一个也少不了。如果自己不想报班,减不减负,你都不会报。

part2

看的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心思,查了很多内容。但难免陷入了心理学上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证实偏差(注意哪些能够证实我们想法的证据,忽略那些与我们想法矛盾的证据)。

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列出的减负带来的问题。

减负问题 1:丧失了优势的中国奥赛队。

大概奥数竞赛冠军多少,是作者认为检验学生教育成功的一条标准。

作者指出中国连续拿了 2000-2014 年,15 年里的 12 个冠军。最近三年没有得到一个冠军。

这个和减负之间有无直接关联,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

首先,减负问题并不是最近三年才开始。

其次作者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奥数竞赛的失败,却忽略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成功。

这个案例更多像在表明,中国从 2000-2014 年一直进步,其他国家一直在后退。现在,中国一直在后退,其他国家一直在进步(现实却并非如此)。

减负问题 2:陷入教育竞赛,导致教育负担猛增

回到前面讲过的,导致教育竞赛,和家庭教育负担加重的,并不能归结于减负。

就算是不减负,很多家长仍然会选择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因为我们很清楚,培训班相对于学校教育是有一定优势的。

开明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小班化的教学。这些都是培训班的有势。

这种优势,并不是减负之后才出现。在我们小的时候,培训班就出现了,最早的像新东方。

我们每天并不比上其他培训班的学生待在学校的时间少。可我们仍然赶不上他们。

进一步讲,对于小学生这个阶段,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关键时期。我并不希望孩子只会应付考试,成长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

我更希望孩子能通过美术,培养自己的审美观。通过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在未来,更好的应付生活中的压力。

我自己并不是孩子父母,所以我询问了女朋友的姐姐,去了解家庭教育负担的问题。

她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四千多工资,基本上全部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面。给孩子报了美术,音乐,书法培训班。

我问她是否愿意取消这些考试不需要的培训班,她很坚定的说:不愿意。

因为这些东西对孩子也很重要。并不是只有在学校里面学习数理化,就是重要的。

我们不能将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狭隘认知,附加到孩子的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大的眼界,更远的规划。

家庭教育支出越来越多,这个其实是非常好的一点。

我们小的时候,家庭的教育支出,就占到了家里面很大的一部分。这个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至于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退出,并没有什么迹象。国家的教育支出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合理制定。

虽然我们和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我国发展时间短,需要弥补的东西太多。这并没有妨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出。

减负的问题 3:疲于奔命的父母和孩子的分化。

这个现实状况确实是存在,家里面没有老人接送孩子,的确很困难。但是,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所能做的,只能是让大多数人都可以合理的接受。

个体的差异,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弥补这些缺憾。毕竟社会从来不是绝对公平。

我们的成长也是伴随不公平成长而来。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希望寄予通过自己的孩子去改变这种不公平。更多的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去改变施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公平。

减负问题 4:日本的前车之鉴

作者提到了中国的减负和日本减负的相似性。很多减负的政策也和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进而提出了 “减负一代” 在 2008-2009 年次贷危机期间的就业问题。

了解社会制度的同学应该很清楚,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有根本的区别。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次贷危机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远远比对中国的影响大,所造成的就业压力,并不是只有日本才有,欧美都面临了巨大的冲击。

就业前景黯淡,并不是日本当时独有的。就业问题,更多的是基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而并非 “减负一代” 的问题。

同样,PISA 的测试,并不是基于减负导致的问题的调查,所有这些,只是作者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而刻意寻找的证据。

况且调查表显示出了从 2006—2012 年,出现了快速增长。

所有这些都并不能代表减负导致了 PISA 的下降和上升。因为里面的影响因素很复杂,或许是因为正常波动,或许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快速增长。

反智主义流行:

中日两国有根本性的不同。我相信没有中国学生会认为,以怪诞的方式回答问题引得全班大笑会不受惩罚。也并不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会不受表扬。

至于科技论文下降,阅读能力下降的问题,并没有直接研究证明是和减负有关。

同时,科技论文下降,反映的是大学思维。想必作者自己也很清楚,在目前的中国,除了小学相对轻松一点,中学和高中的课程应该是全球最紧的(偏偏以大学思维去佐证小学减负问题)。

所有的证据都没有表明是小学减负带来的坏处。

只能说作者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反思大环境上的问题,在没有能力改变大环境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的个体思维。

与其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不如自己多努力。

我想中国最奇葩的一件事就是——老子不努力,不想着改变自己孩子的生活,却希望孩子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家不要忘记了:公平的本质是——别人有一个有能力的爹,社会对儿子是公平的。自己没有一个有能力的爹,社会对儿子是不公平的。


补充一点:针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作者犯了一个错误:一方面是强调不公平,一方面是希望公平。

知乎用户 陈远帆 发表

很多答案在哀叹教育资源不足。却又很自然地用市场化的角度来看教育行业。

市场经济学原理的根本就是稀缺性。当稀缺性不足时,市场就会自然地制造稀缺性。理解了倒牛奶的收益比送牛奶大,就能理解教育、医疗、住房资源为什么总是不足。20 年前搞产业化,一切都跟着市场走,市场就会让资源一直稀缺下去。

知乎用户 逸心​ 发表

公立教育是进是退, 是检验一个国家的主人究竟是谁很好的指标之一. 很欣慰看到有些地区已经开始拨乱反正. 且看接下来国家要怎么处理这件事了.

知乎用户 坂田银时 发表

写这篇文章的毫无疑问是 WG 余孽,用心险恶。我国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教育市场发展迅速。以前大家没得选,现在你如果不满意公立教育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私立学校。更别说市场上还有各式各样玲琅满目的辅导机构培训机构可以供家长们选择。民办教育可谓蓬勃发展,既丰富了教育资源又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为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反观我国公立教育不仅教育质量每况日下而且不少公立学校的老师尸位素餐,和私立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积极性根本没得比。不少私立学校甚至可以全班出国留学,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公立教育完全依赖国家投入而且效率低下。私立教育不仅不靠国家输血,虽然历史短暂但成绩斐然,短短几十年就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不少公立学校出来的学生经培训机构一培训就申请到了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优劣可谓高下立判。
这位家长一不反思公立教育质量不行是不是体制问题应加快私有化教育改革;二不提及为什么没有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课外教育资源,甚至无视民办教育的存在。却要求国家加大对公立教育的投入,挤压民办教育生存空间与民争利。这位家长表面上为百姓着想背地里毫无疑问是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意在拒绝改革走过去封建闭塞的老路。

再说了,减负也是和国际接轨,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制度。在此,我诚挚的向教育部提两点建议:一、继续推进自主招生,努力向欧美国家推荐信制度看齐,尽量废除自主招生的考试环节,多发掘培养像奶茶妹妹这样的健美操复合型人才。二、大幅提高大学学费,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大力推广学生贷款。这样可以减轻国家对大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增加对中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是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以加快素质教育建设进程。

知乎用户 张小弛在路上 发表

01. 老师上课不教真本事了?

小学四年级某班级微信群。

小李老师在家长群里,建议给学生买一本辅导资料。

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见见题型,做做练习。

群里的家长全都同意,没一个反对。

等资料一到,群里有家长匿名举报了。

教育局,痛斥李老师巧立名目挣钱,还增加学生负担。

没办法,于是李老师自己掏钱把辅导资料全买了。

但是班上的孩子没辅导资料不行啊,李老师得想办法。

后来,老师想着你家长不让买资料,我就用手机拍一些题目,把这些题目发在群里,让家长自己打印出来给学生做吧,这总可以吧?

结果,群里的家长又去举报,给学生增加负担。

李老师又是被校长约谈,又是写检讨公示,折腾得一度月经不调。

弄了这么几次后,再蠢的老师也知道保护自己了。

从那以后,李老师就只在课堂讲课本上的内容。

课外作业也不布置了,更别说弄些题目给学生了。

年底的期末考试,这个班成绩全年级垫底。

尤其是数学成绩,全校最差。

王老师带的班成绩是年级第一。

上课出了名的不教 “真本事” 的老王,却拿了年级第一?

喝多酒了的老王拉着小李的手说,“我偷偷的在外面开了个补习班,我们班想上进的学生都在我那儿补习。”

老王猛吸了一口手里的 “大白沙” 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句:

没办法呀,不能耽误了那些真正想学的孩子。

一直对开补习班赚外快,表示很鄙视的小李,一瞬间,突然觉得老王说的没毛病。

第二年,小李跟着老王干了。

小李心想,你为了钱,我为了梦想,都一样。

为什么,老师上课不教真本事了?

因为 “坏老师” 不想教,“好老师”不敢教,最终就是都不教。

02. 谁是最渴望减负的人?

三年前,我的家乡开始减负,小升初不再看成绩,摇号分配。

老师也开始互相调动,目的是平衡教育资源,给学生们一个美好的童年。

经几年的落实,那些传统名校的学生水平已经和其他普通学校没有多大区别了。

你可以想象那些名校的领导们看到新生一届不如一届时的绝望,但他们也早有准备:

录取不让看成绩?

我们就把资源都倾斜到我们办的私立去嘛!

我们开私立学校,他们就管不到了。

于是,

公立重点小学不行了,私立小学崛起了。

公立重点初中不行了,私立初中崛起了。

公立小学初中都不行,还指望高中能行?

于是私立高中就更崛起了……

于是情况就变成了,年富力强的好老师都被私立学校给挖走了,留下的公立学校的老师们基本成了打酱油的状态。

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只能送到那些名师培优班,才有机会去竞争那些私立学校有限的名额。

私立学校那都是众所周知的贵,结果就是除了要花高昂的补习费,还得花高昂的学费,才能换来以前公立重点学校优质老师的教育。

显然,曾经选择摇号的学生们确实 “幸福” 了好一阵子。

但悠闲散漫惯了的学生,升了初中也是要考高中的,他们将来怎么和那些私立中学的精英学生们竞争?

所以,经过这么一 “减负”,孩子想接受优质教育?

勤奋努力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家里要有足够强大的财力支持。

03. 越减越累,到底怪谁?

小学下午四点就放学,这不是逼死上班的家长吗?

那就得送托管,又是一笔钱。

学校上课时间短,老师又不许布置很多家庭作业,成绩又想要提高?

那就得补课,又是一笔钱。

想考上好的高中?

好老师都被挖去了私立中学,又是一大笔钱。

家长表示很委屈。

老师们,你们就不能不搞课外补习吗?

老师们不是人吗?

老师的小孩要不要上补习班?

老师的老婆要不要买化妆品?

老师的岳父逢年过节想不想整几口茅台?

老师表示很委屈。

培训机构刘总,你就不能不办培训班?

小学,义务,初中,义务,高中呢?大学呢?踏入社会呢?

买车买房,娶媳妇,还能义务不?

作为一名 80 后,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我深刻的理解咱们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那些孩子们一天天的辛苦。

我衷心地希望,咱们的孩子们能够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能够不用每次考试都提心吊胆;

能够少抑郁几个,少跳楼几个。

但这终究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人,就会有竞争。

而只要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

何况我们国家,有整整十几亿人。

就算我不办培训班,那隔壁王总,李总也一样会办呀。

刘总也表示很委屈。

减负之后。

放学的时间早了,上课的要求松了,布置的作业少了。

那其余的时间,都去哪了呢?

操场上、田野里、还是在漫山遍野的花丛中,在那里愉快的玩耍?

很显然,绝大多数思维正常的中国家长是绝不会让孩子去玩耍的。

中国人脑子好,想得特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很多家长都意识到,社会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对文凭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以前是考上大学就行,而现在是必须 211、985 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哪里是一句轻飘飘的减负就应付过去了的呢?

原本应该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被挪到了学校之外的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

2017 年,全国 211 大学平均录取率才 5% 多一点,而 985 大学才 1% 多一点。

很多人至今都没有搞清楚,教育是一种资源。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注定极度稀缺。

而稀缺一定带来竞争。

极度稀缺,那竞争就一定会极度激烈。

而现在 “减负” 的核心思路是:

人为降低竞争,然后假装资源不稀缺。

本末倒置,自欺欺人!

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只可能减出更多的培训班,更多的私立小学、初中、高中,更多的新东方、新西方、新南方……

04. 应试教育下的我。

一个人,会长大三次。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比如,那年我上幼儿园。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比如,小学操场上,拼劲全力的我还是败给了一顿饭能吃三大碗的王二狗。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比如,那年我高三。

2005 年,那一年我 17 岁,高三。

我 5 岁开始玩游戏机,7 岁开始小霸王,10 岁开始聊 QQ,12 岁开始玩网游,从此黑网吧是我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简单来说,真 · 学渣。

高二时的我 6 门课有 5 门不及格,唯一及格的就是语文。

当时很幸运的遇到一位严肃负责的班主任。

他把我喊到教室外面拍着我的肩膀,极其认真地对我说,我觉得你还是很有潜力的,如果不努力,会很遗憾。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们班主任对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说过。

好吧,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开始努力了。

那年是极度异常勤奋的,那种勤奋程度,要说出来我自己都怕。

为了逼迫自己搞学习,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我主动要求为同学们开门。这导致我每天凌晨 5 点就起床,每天我去买肉包子,永远都是校食堂的第一笼。

第二,我主动找了两个只知道搞学习,搞到连刘德华都不认识的女同学做我的同桌。当时我们一排三座,我被夹在中间。这导致我每天 7 个下课十分钟,可以只上 2 次小号。每天硬生生地憋出了 50 分钟优势。

第三,做好老师的 “小尾巴”。我几乎一下课就跑到办公室,问老师问题。全年级各班的语、数、外、政、史、地的老师就没有一个不认识我的。甚至一度,有些年轻的老师,一看到我就跑。

身为学渣的我以前一直都以为,“我只是不想学,我真要学起来……”

真要认真学?

这还真是一个极其痛苦,惨绝人寰的过程。

没努力过的同学,是不会知道寒冬腊月凌晨五点的风是可以穿透牛仔裤、毛裤、甚至秋裤的。每天骑自行车上学的我,即使在教室坐了大半天,仍旧双腿冰凉。

没努力过的同学,是不会知道如果喝不起红牛喝不起雀巢,如何熬夜到凌晨 1 点背英文单词?那就是找一张班主任发飙的照片,贴到书桌正对面的墙上。

没努力过的同学,是不会知道原来抖腿,玩笔,咬指甲,吃零食,看小说,这任何一件事都要比做题有意思的多得多,简直就是谁做题谁 SB!可我还是像一个大 SB 一样的没日没夜地做了整整一年。

当时,我的班主任万万没想到我会如此拼命,他又把我喊到教室外面拍着我的肩膀,极其认真地说:“你的努力我都看到了,但是不要期望太高,毕竟基础还是薄了点。”

我懂,他是怕我万一落差太大,上了顶楼。

当时的我已经压根听不进这些话了,那时候的我发现努力有快感呀,无论是小奖状,小钢笔,还是英语老师在隔壁班夸我是匹 “小黑马”,每一样都能让我嘚瑟得整夜整夜睡不着。

既然努力能让我如此有快感,到底能不能考上一本,能不能考上重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总比我日夜黑网吧,整天不回家要好得多吧。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发现 17 岁的我居然能控制我自己了!

那个词十几年以后才刷爆朋友圈、微博、走红互联网,那就是:自律。

现在版本多到奇幻炸裂,像什么:

“自律的人生到底有多么的牛逼!”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么爽!”

“自律的人生,才有自由!”

你会发现,这个牛逼哄哄的技能原来你的小学班主任,初中班主任,高中班主任都曾经苦口婆心地教过你,只是你不信而已……

有些事,是你真的尝试了努力之后才会发现的。

原来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着轻轻松松一看就是一上午书,眼睛都不眨的。

而你翻到第 5 页的时候,就已经想睡了……

原来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一开口英文如德芙巧克力般顺滑。

而你才背了 7 个单词,就觉得好难啊撑不下去了……

天气不太好,你没法学习了。

又长了几颗痘痘,挤着挤着一下午就过去了。

一女生说你的 T 恤不好看,你逢人就问,真的不好看吗?

问着问着,一天就过去了……

你会发现,都还没开始认真学,就连管好你自己,都是如此的艰难。

我相信,还有很多在学生时代从未努力过的同学,在多年以后还沉浸在和我学渣时期一样的幻梦之中。

“我只是不想学而已,如果我认真学起来,我……”

抱歉,其实你可能这辈子压根就认真学不起来!

那些有卓越成就的人,并不是他们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持之以恒做得有多好。

而是为了他喜欢的事,他可以极度自律甚至把极其讨厌的事都能做得很好。

其实,应试教育的核心,并非是你能考上什么 211、985 重点大学,你就是成功者。

而是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让你尝到努力的味道,让你懂得如何去自律,让你明白怎样面对压力。

这一系列的人生经历和学习习惯将对你的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05. 大国行思。

中国需要人才吗?

需要。

中国的人才主要来自哪里?

211 和 985 重点大学。

这些好大学怎么样才能进去?

高考考进去。

无论大家是否愿意接受,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

高考是目前平民 / 穷人最主流的阶层上升渠道,没有之一!

除了给矿老板做上门女婿和儿媳妇,穷人家的孩子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那就是:高考。

竞争是残酷的,但并不是用来逃避的。

日本推行 “宽松教育” 二十余年,恶果已经显现,并将于 2020 年重回较高强度的教育模式,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

只有让孩子早些认识到这世界本来就是残酷的,拥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才不至于出了学校才意识到这世界优胜劣汰真残酷而惊慌失措,不是吗?

只要参与竞争的人数不变,一流大学招生人数不变。

任何减负,最终必然适得其反!

可以说,管理严格的公立学校是平民 / 穷人家的福利,因为平民 / 穷人家的钱不多,公立学校管得严、教得好,孩子能考上这样的学校,只要肯吃苦就能考上好大学,最终改变命运!

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逐渐退出,只会导致私立教育机构迅速膨胀。

而家庭背景的不同,使得学生差距被迅速拉大。

长此以往,学生素质整体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和劳动力人口的素质整体下滑,还有阶级固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家长们,请认清 “减负” 的本质:

1. 教育部甩包袱,把公立优质教育资源间接转让给私立学校和培训班。

2. 人为弱化竞争,并假装优质教育资源并不稀缺。

3. 在持续不断的减负之下,寒门再难出贵子。

在上一轮减负的时候。

你想让你的孩子胜出,可是你没钱,所以你想让国家加强公立教育给你的孩子一个机会。

可是,隔壁王总也想他的孩子胜出,他比你有钱,所以他想让自己孩子得到比普通人更好的教育资源。

孩子学校的刘老师也想挣更多的钱把自家孩子送去美国读书,平时那点工资压根就不够,自然要绞尽脑汁赚外快。

王总和刘老师一拍即合,你气得跳脚到教育局举报。

最后教育局说,严查中小学老师外出补习,都给我回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于是刘老师拉着教学水平好的张老师和李老师组团跳槽去了新办的私立学校,王总的儿子也麻溜地跟着去了。

你儿子所在的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差……

前方高能预警,第二轮减负即将来袭……

不知道在未来的竞争中,勤奋的日本学生会不会因为中国学生正在 “减负”,所以让着我们一点?

一个神奇的传送门:

[要怎样努力,才能成为很厉害的人?​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21426/answer/267971480)

另一个神奇的传送门:

[为什么有人的人生跟开了挂一样?​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06162/answer/265512683)

还有一个神奇的传送门:

[毕业生如何在三年赚到 100 万?​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04719/answer/285870718)

年少创业,人生炸裂:

公众号:张小弛在路上

微信:Jonnyzhang8888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论作家流浪的蛤蟆在微博上对英语学习的评价?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这个题目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读了颇有些感慨。 这个观点,构成了很多人评价英语这门学科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我看到有很多人在答案中抱怨,说自己很聪明,数学买本习题集,就可以学得很好;但是英语因为没有资 …

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真的比你家孩子努力吗丨大家

最近,有一篇2018年的稿子,又被拿出来刷屏,标题叫《出身豪门,继承百亿家产,但他们比穷人更拼命》。劈头盖脸的就举出了2017年马伊琍的女儿爱马得了全国体育舞蹈比赛冠军。 这些帖子,看上去是很贴心的。他们真是出于一片好心,告诉你,富人家的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