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程维发滴滴内部信承认亏损,称滴滴从未实现盈利,将把运营重点放在安全?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在一个能赚钱的领域、对司机的抽成这么高的情况下、做到了垄断,还无法盈利。

滴滴在暗示: 那是因为我们有良心,钱都用来补贴司机、技术研发、回馈社会了。

实际情况呢? 我认为是管理失效、运营效率低下,成本虚高

一、乐清遇害女孩葬礼事件:管理失效、人浮于事

在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之后,滴滴派两位年轻人背锅穿拖鞋、提营养品、面带笑容地去慰问。

[乐清遇害女生出殡前 滴滴派人送来这样的物品!再引众怒​www.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ohu.com/a/252386673_498139)

这反应出几个问题:

  • 管理失效:全国性舆论事件,谁都可以预见到,这样的 “公关” 手段只会给滴滴招骂。但滴滴还是做出了这样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很明显,管理失效。
  • 人浮于事:先不从价值观层面谈,这样的滴滴公关部门,对于滴滴有任何价值吗? 他们是不是混吃等死的蛀虫呢?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滴滴的运转效率有多低,那亏 40 亿有什么奇怪的?

亏 40 亿不等于滴滴为社会让利了 40 亿,而是自己的蛀虫吃掉了 40 亿。

同样的,在郑州机场事件之后,继发乐清女孩的事件,也深刻反映出管理失效的一面。

这个量级企业,在管理失效到这个程度上,不巨亏是不可能的!

这到底是一个创新人才集聚地呢? 还是一个仓鼠腐败的乐园呢?

二、把大众当傻子耍的公关说辞

亏损 40 亿

仿佛暗示,为社会多做了 40 亿贡献?

补贴 117.8 亿元

补贴的钱,难道不是从司机手里的高佣金中抽来的?

和滴嗒比比,哪个网约车平台中,佣金高以 “天下苦秦久矣”。

抽 200 亿、补 117 亿就可以沾沾自喜,就可以愚弄在众的话,那明年我看要抽 400 亿。

好胜心盖过了初心

好一个 “好胜心”,修辞手法卓越!

毛利率 1.6%

拿 GMV 当营收来计算毛利率…… 滴滴这是想改变会计规则吧。

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家银行,贷款 100 万元给个人买房,一年之后收到利息 6 万元,运营成本 4.4 万元。

  • 会计算法: 毛利率 = 1.6 万 / 6 万元 = 26.67%
  • 滴滴算法: 毛利率 = 1.6 万 / 100 万 = 1.6%

是不是因为还没上市,就可以故意压低自己毛利率啊?

故意压低毛利率,我猜这届滴滴公关的策略是:苦肉计!

那就,看看黄盖演得咋样吧!

三、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 71 亿元。

是不是研发费用多,就是值得尊重的企业了呢?成果在哪里?

是否记得,一汽还花了 150 亿研发红旗汽车呢。它打败奥迪了吗?就连花钱比较大手大脚的蔚来汽车,花一半的钱的研发成果也比他多的多。

滴滴作为互联网出行的新型企业,很难根据已有案例来判断: 研发费用是否真实、研发成果是否显著。

唯一的方法,也是很简单的方法 —— 引入竞争。

我并非对美团有什么好感,京东做也好、美团做也好,一定要 有滴滴的竞争者!

这又不是什么经济学上的 “自然垄断” 行业,凭什么容忍滴滴垄断呢?

滴滴目前在如何构建竞争壁垒?

有一位高学历师弟,刚毕业在政府部门工作两年,拿到了北京户口,然后被滴滴挖走了。我很奇怪,一个学公共管理的,科技型公司滴滴为啥要挖? 一问才知道,主要的工作内容是 “政府关系维护”。

至于薪酬多少,就不透露了。**只能说是 “令人非常满意”、令我瞠目结舌。**还有一丝丝忌炉,让我觉得苦读技术真是白学了,不如选来钱更快的职业规划。

当时我不以为意,就想,这传统出租车的势力,确实是根深叶茂啊。滴滴招点这种人才来保护自己,与传统出租车的黑势力竞争,也算是理所应当。并暗自觉得:滴滴已经是一个成熟企业啦,是一个 “社会我滴滴” 啦,不用担心滴滴被传统出租车行业欺负了。

然而 ,也许我的这个想法太幼稚了。

前一段,与几个投资机构的朋友吃饭,聊起了美团打车的问题。他们说,美团打车现在遇到的核心问题是:牌照问题,政策性准入问题

美团从 2017 年 2 月在南京试水网约车项目,一路并不平坦。
2017 年 12 月传出 7 城出击轰动一时,却卡在各地牌照环节,直到 2018 年 3 月成功登陆上海出行市场,又引发新一轮监管。
美团更新招股书显示,如果未能继续持有现有的网约车服务许可证及牌照,将需要根据国家及地方的网上预约出租车规例于相关城市中止网约车业务的营运。如果在新增的城市未能获取新许可证及牌照,则亦未必能在该等城市推出网约车服务。[美团更新招股书 美团打车项目预期不会进一步拓展​tech.sina.com.cn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ech.sina.com.cn/i/2018-09-05/doc-ihiixyeu3343807.shtml)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滴滴能拿到牌照的城市,美团打车却说自己可能拿不到牌照呢?

滴滴的研发费用是用来提高安全服务、提高技术水平上了呢,还是花在牌照相关的门门道道上了呢?

我必须得承认,因掌握信息有限,上述推断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因此,我们必须得考虑一种可能性:

难道是政府部门自觉地为滴滴维护垄断地位?这合理吗?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旭曾表示:

滴滴、快的合并后已经在全国叫车平台取得了支配地位,并利用这一支配地位获得了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专、快车市场支配地位;滴滴再次收购优步中国后,进一步巩固了在各地受监管的专、快车市场和不受交管部门监管的顺风车市场支配地位,严重地限制了竞争,“在我看来,两次并购都应该禁止。” 滴滴反垄断调查两年仍无结论?– 社会 – 人民网​society.people.com.cn

相对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是个好东西。但垄断不是。

既然好胜心太强,那就把也想做网约车的美团、京东都放进来,同台竞争。

相信这是于国家、于企业、于人民都好的多赢选择。

抱歉,因为实在看不下去,所以写了此篇情绪化比较严重的回答。如果对您有打扰,在此向您表示歉意!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在上一个关于回答里,我就说过:「碰到安全事件不仅不交给警方,还往自己身上揽,祭出个要包办一切的安全专家,这不是搞笑吗?」

[如何看待温州乐清 20 岁女生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 ?是否反映出客服系统存在问题?​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804959/answer/478288503)

滴滴自己来保证运营安全,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为什么呢?用几张图来表示。

这张图是在出行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出行的供给曲线是绿色,向上倾斜。出行的需求曲线是橙色,向下倾斜。

从图的左边开始,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有专车、优享、快车、顺风车。

在上图中,供给和需求交于 A 点。这一张图里面蓝色的部分,就是价格超过成本的部分(当然这里只是一个示意图,因为专车的成本肯定比顺风车要高),滴滴、司机和乘客共同分享了这块蓝色的三角形,乘客得到舒适,司机得到收益,滴滴得到佣金。

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生产的负外部性」,那就是——不安全

比上图多了一条绿色虚线,绿色的实线是对个人的成本曲线,而绿色的虚线是对社会的总成本曲线,绿色虚线比绿色实线高的部分,就是那些不由个人承担,但却由社会承担的成本

当考虑了社会总成本时,这个生产的均衡点,就不应该是 A 点,而是 B 点,注意到 B 点的供给小于 A 点,也就是说,如果考虑社会总成本,顺风车这样的负外部性比较高的车,是不应该被纳入进来的。

生产的负外部性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污染。生产的越多,对社会的污染越厉害,然而厂家获得了收益,让污染的成本由全社会承担。这显然不合理。

网约车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对社会产生的「不安全」的边际也在逐渐增加,然而这部分成本却不是由滴滴承担的,而是由安全部门承担,以下图为例:

安全部门承担的成本,是绿色三角形加上橙色三角形。其中绿色三角形部分的成本可以被司机、乘客和滴滴的收益抵消,而橙色部分,是整个社会的净损失。

也就是说,网约车的服务带来的外部性,使得他带来的损失超过了为社会带来的收益。

而滴滴的网约车,就是在把原本的市场均衡从 B 点推到 A 点,将绿色部分作为自己的收益,而提高的成本则推给社会。

然后滴滴的「安全专家」之类的举措,就是试图在跟整个社会说,「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负外部性已经消失啦,绿色部分和橙色部分都减到了最小,所以我并没有给社会造成净损失」。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造成污染的企业,购买了净化设备,然后请环保评估,检查排放的污水和气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检查结果符合标准了,很好,你可以生产。

而滴滴的问题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安全评估可以把出行这件事情给评估清楚。装上了净化设备的工厂,可以拍胸脯说自己的污染排放减少了百分之多少多少。而网约车环境做得再安全,审核做得再好,黑天鹅一出,全部白搭。

滴滴从网约车中赚了钱,就要承担网约车带来的全部成本,尤其是当他生成已经用上了各种安全措施,试图把负的外部性内化的时候,再出了安全问题,人们就更不会放过他。这就是市场的逻辑。

越贪婪,胃口越大,越做加法,摔得越惨。

但这么做,其实很亏。

如果我们只盯着上面几张图,自然觉得滴滴需要为这个负外部性负全部责任,然而问题在于,这只是一个局部的市场,在全局市场,你把这批不安全的负外部性比较大的供给给削减了,他们一样要到其他地方去呀。

不让他们开车,他们去了其他任何一个市场,都要增加负外部性。他们去做服务员,去做快递员,去做各种各样的事,甚至窝在家里,都会带来同样的不安全的负外部性,然后一样是由安全部门承担的。

而只有他们跑到滴滴这样的地方时,监管部门才能找到这个主体,说,喔,你这个企业有排污哦,要买净化设备才能开工哦——可人家在家里排污的时候你压根找不到他啊。

就像一个黑暗的房间,有些蚊虫,均匀分布,各自咬人,大家打也打不着,就觉得浑身痒。

然后开了灯,蚊虫全围着灯转,大家看到了灯旁边的蚊子,piapia 打死两只说,怪不得我浑身痒,这灯好像会凭空生出蚊子来!

然后大家再定睛一看,灯上还写着「我是一只灭蚊灯」。

于是大家就炸了。

真是…… 灭个屁蚊。

所以解决方案是什么呢?我在开头那个答案里面已经说过了——不要再说自己能处理安全,安全问题,交给安全部门。

当然,这不是没有成本的,滴滴得付出代价。

比如数据实时共享,把敏感数据上交。

比如警方招标,滴滴出资,建立一个警用实时监控平台,又能帮警察抓逃犯,又能做各种监控的那种。

比如根据车主资质,向安全部门定期缴纳保证金,作为罚款储备等。

总之,就是出钱,出力,让安全部门满意,让交管部门放心。

如此种种,轻装上阵,滴滴才可以放心地去掉自己标榜的「安全专家」,转而祭出「一键报警」,碰到安全问题,直接让警方处理,自己则作为一个纯粹的网约车撮合平台出现。

还是我在开头那个答案里说的那句话,一个企业,要搞清楚他到底要做什么,边界在哪里。

你是一个撮合平台,就好好地做你的撮合,别做不该做的事情,也别想着挣不该挣的钱。不安全的负外部性,交给安全部门,让负外部性不要出现在你的账本里面,更不要尝试把这些的负外部性内部化。

千万不要说什么「我能提供超级安全的出行体验」,安全不是你提供的,他的供给出现在另一个市场,是由国家来提供服务的。

你能发低保吗?你有任何强制措施吗?都没有,你就是这个大海中的一滴水,或者往大里说,一桶水,你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格让这桶水变得更安全?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我一直的观点是,滴滴远比传统的出租车,黑车安全。

互联网的数据可以保证,作案跑不了,理性人不会作案,挡不住的是不要命的垃圾人,冲动型不计后果的。

出租车黑车作案,可以常年不被发现,变成失踪人口。

滴滴要改,一是顺风车提高门槛,二是应急措施。这是方向。改好了,能挡住垃圾人冲动犯罪会更安全。

现在滴滴的麻烦是监管介入的目的,网约车办法把权力给了出租车管理部门。

出租车管理部门是吃出租车的,出租车贵,司机拒载挑客绕路,因为份子钱高。份子钱给谁了?司机被强迫买很多东西,钱回扣哪去了?

网约车不给他们这些东西,所以各地制定政策用车型司机准入卡,我不给你发证。

而这次出事,各地监管有好机会,深入到网约车运营。安全未必改进到多安全(出租车它们已经管了好多年了),以前网约车分不到的利益,现在似乎有门了。

所以各地都很积极的约谈。这个时候滴滴赶紧哭穷。

我亏损 40 亿了,各位大哥要收我的钱,我真会死给你看。

各地监管希望的是网约车和出租车一样,司机能通过滴滴再给他们一份抽成。或者一辆车买点东西,统一买 1000 元的衬衣,2000 元的车载里程计啥的。

滴滴全国运营,不像地方的出租车公司那么听话,现在地方趁机深度介入。对消费者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手伸的长,多一份车费,只能乘客司机出。而滴滴也成地方政府舆情,再有事情你也不会看到了。

看似天下太平,实际乘客更危险了。

如果滴滴不分一份份子钱,那么会被更严格的控制数量,出租车,黑车会更多(其他网约车一样会被限制),价格和安全都会更糟。

知乎用户 1000 米恐惧症 发表

没开过公司的可能不知道,一个有经验的财务能把任何公司的报表做成亏损的。

很多公司都有三个财务报表

一个亏损的给税务局,告诉他们我们公司亏本了,交不起税。

一个真实的自己看。

还有一个血赚的用来融资。

程维这个亏本可信度并不高。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真的亏本了,也是曾经打价格战、补贴战、收购战扔出去的钱。这不是亏本,是投资,而且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正是砸了这么多钱才让滴滴站在垄断地位,然后放心大胆的吃人血馒头。

投资人不是傻子,就算拿一个血赚的报表也骗不了几个人。滴滴没有盈利的能力或者潜力,怎么可能融到那么多钱?

知乎用户 readzw 发表

第一,佣金率已经高的超乎想象,没有再提高的空间了,第二,市场份额已经几乎垄断,没多少上升空间了,第三,人均产值 300 万,已经是很高水平了,和阿里差不多,作为信息平台毛利率超高。华为做设备的也是差不多人均 300 万产值,人家还能盈利。这种情况下还半年巨亏 40 亿,那么请问滴滴以后的增长空间在哪?还能盈利么? 没有增长空间,其估值不高估么?

============【原回答】:

垄断 70% 的互联网叫车市场份额,20% 多的佣金率,作为一个信息平台,一不养车二不雇司机,一年营收 200 多亿,仅 7000 员工,还能做到亏损! 还有脸说!!!

从这可见这家公司的管理混乱,运行效率太低。如果不能改善,估值严重高估了。

知乎用户 Riko 小姐​ 发表

滴滴这公司管理有多乱,有多不负责任,自然有很多大佬都说过了,我单纯的给大家科普一下文章所提到的财务数据和指标。(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友善讨论)

2018 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 40 亿人民币。出行业务对应 GMV 的平均 Take Rate 约为 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 GMV 的毛利率只有 1.6%。
上半年,包括司机高峰期补贴、接单和服务奖励、乘客优惠等在内的总补贴返还金额超过 117 亿人民币。

GMV:

GMV 和我们一般大众所理解的,财务报表上会出现的营业收入,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电商啦,还有我的前东家啦,都非常喜欢用 GMV 这玩意儿。

简单的说,GMV 是个流水账,所有发生的交易,不管最终成没成交,是否有退款,它都会被计算在内,也就是说,GMV 一般会比营业收入要高。

举个例子:

今天滴滴出行业务,有 100 个客人下了单,总共收到客人实付车费是 10,000 元,其中,由于系统 bug 有一个客人多付了 1,000 元;有一个客人由于不满意司机的服务,投诉了,滴滴决定退款 5 块钱,那么它今天的 GMV 就是 10,000;而我们理解的营业收入应该是 8,995 元。

*GMV 一般都是立减后的实付金额。

滴滴的 GMV 是多少呢?18 年年初网传的是:

2017 年滴滴的 GMV 达到 250-270 亿美元,同比增幅 70%

  • Take Rate:

the take rate refers to the percentage of the value of the transactions companies facilitate that they get to keep as revenue

可以把它理解为平台的佣金率。但他其实和传统理解的毛利率是不一样的。我们所理解的毛利率是(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而互联网公司,做的是拉皮条的生意,也就是所谓代理业务,理论上来说是没有营业成本的,是净额确认收入的。

滴滴出行板块的 take rate = 利润 / GMV=16%

  • 公司整体对应 GMV 的毛利率只有 1.6%,上半年,对司机、对客补贴 117 亿;上半年净亏损 40 亿

滴滴版图中,除了出行业务,还有国际业务(境外专车)、金融业务(车险)和汽车业务(养车、加油、共享汽车),此外,他们还在研究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等。

我很难预估这网传 GMV 中到底有多少属于出行业务,毕竟也没有准确数据,我姑且按照 90% 来做个保守估计。

那么按网传的 2017 年全年 GMV 250 亿美元估算,它 17 年全年的出行业务利润应该会有 36 亿美元(250*90%*16%),按照 6.5 汇率计算,那就是 234 亿人民币的利润

18 年的增长率,按照非常保守的 30% 来估算,那么 18 年上半年,滴滴出行业务的利润应该在 150 亿人民币左右,对客补贴掉 117 亿,那么还剩下 33 亿人民币;最终告诉大家,嗯,我们上半年亏掉了 40 亿。

当中差了 70 多亿,花在改善司机待遇和乘客安全上能有多少?

反正我是不信,程维所说的:

作为承担亿万次交通出行服务的平台,我们会坚持低毛利运营,把收入更多投入安全和体验。

以上为原答案,补充一下:

刚刚从得到了这两个数据

滴滴在 2018 上半年共产生研发等费用 71 亿元,支付、服务器等其他成本 37 亿元[为什么 “逐利的滴滴”2018 上半年巨亏 40 亿?- 汽车频道 - 手机搜狐​m.sohu.com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sohu.com/a/252408290_121957%3Fstrategyid%3D00014)

说明了:

①我之前的回答,严重低估了滴滴的利润
②滴滴真的没有把钱,实实在在花在乘客和司机身上,净瞎折腾,搞些很 fancy 的东西,来给投资人画大饼

知乎用户 维小维生素 发表

人人车的创始人李健曾经说过:

“创业是一场熵增熵减的决策游戏,本质就是一场倒计时的游戏。
有人在不断地给你出难题,问你到底怎么做决策。
选对了往前走一级、选错了就死掉了。”

滴滴的前几年,选择的是快速扩张,是多元经营,是一条用尽一切办法让资本满意的路。

然而它忘记了,任何商业的本质,应该是用尽一切办法让用户满意。

所以,回归到是对客户,也就是我们。别的不多说,只问一个问题:对于接连发生两起命案的滴滴而言,你对它有多大的好感?

连我们的安全都无法保证,你对我说客户就是上帝?真的是想让我早点见上帝么?

近两年滴滴的动作可不小,它在一些海外城市招募司机、花 10 亿美元布局小桔车服,收购汽车保养公司嗨修养车,战略投资时空电动、成立滴滴股权投资公司等。

明明自己还亏着本呢,却依旧在不停地烧钱。

这就像什么呢?给一个破了气的起球吹气,一边吹气一边漏气,结果气球还是没办法鼓起来。

到最后,无论是进军海外市场还是垄断国内市场,滴滴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客户满意最根本的问题——安全问题。

无论是空姐遇害案件还是乐清顺风车事件,滴滴的后续处理流程都是十分拖沓的。好了,现在出事之后,才想到不惜一切人力物力 all in 安全。

就连创始人程维都承认说:

“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
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

我想到起了曾经的 “冰箱之王”——新飞冰箱。

曾经的它,如雷贯耳,远比现在的格力电器要出名得多,甚至被当成 “国礼” 送给外国来宾,可是它却破产了。

原因无他,新飞为了扩张,开启了很多新业务,于是它将自己的品牌授权给其他小家电厂商。

本以为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又能赚取品牌使用费,谁知道授权不严格,很多小厂商没有质量保证,而新飞也没有检验产品,导致好多产品都不合格。

失去大众信任的新飞,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辉煌,最终走向破产的命运。

恣意妄为的野蛮生长,注定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家都知道,滴滴疯狂烧钱补贴的逻辑,无非是希望多赚一点用户。

然后通过推荐更多能赚钱的服务给你,多少赚一点钱之余,再讲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大故事。

所以,曾经滴滴也搞过游戏,因为游戏是互联网世界里面最赚钱的把戏;

滴滴也想搞社交,因为一旦社交搞成了,就能抗衡腾讯。

然而,最可怕的是,现在的用户都是专一得不得了的。

打车的时候,也许能想起你滴滴,平时不打车的时候你要是出现,想给我送给外卖、卖个东西什么的,二话不说卸了你。

更可怕的是,补贴的背后,只不过是买来了一些贪婪的人性。

很多人在占完了便宜就弃之不用。

滴滴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会设置因人而异的所谓 “杀熟策略”,让经常用的人反而需要支付更多的钱。

那些对待价格不那么敏感的用户,才是真正地为滴滴的便利付更多的费。

然而,这样的问题一旦曝光,就会连那些对价格都不那么敏感的用户都跑光光。

所以,补贴烧来的,就是一大堆无效的流量,摊子越大,越是如此。

同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瑞幸咖啡。从一杯免费的咖啡开始裂变,优惠券从 1.8、2.8 折的送,消费了多次后,却只能拿到 5.8 折的券,价格优势不那么明显了,于是很多人又改喝速溶咖啡。

人性的弱点就是这样,你越是利用它,同时也是在强化它。

补贴能改变流量,却无法改变流量背后的人性。

真正有效的那一小部分流量,其实是只要你老实一点,不杀熟不乱来,哪怕不补贴就能拿到的。

公众号:维小维生素

ps:公众号后台回复【888】可获取一份吐血整理的个人技能实用大礼包。内容涵盖帮你赚更多钱的理财课,各种 PPT 模板、升职加薪的宝典

专注职场、财商和个人成长

知乎用户 Gavin Huang 发表

靠融资和违法违规快速圈地挤压竞争,垄断之后倒逼政策维持垄断,同时大幅度降低服务水平和提高对司机和乘客双方的收费,完全不在客户体验和安全性上投入资金,带着这么大的每日流水,然而还不能盈利???

这种团队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钱都去哪里了?

既然不能,那就让能者上

知乎用户 betakoli 发表

如果能理性分析下,还是能理解滴滴的:

1. 滴滴的出现解决了黑车问题,这种车出事故的概率极大,不比滴滴要低。

2. 滴滴出现解决了出租车垄断地位,很多城市,黑心司机不打卡,漫天要价,想必大家都经历过。

3. 滴滴的出现,解决了乘车难问题,过去我们打车都是在路边招手,经常半小时拦不到一辆。我想大家都遇到过。

4. 滴滴的出现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工作问题,这些人虽然口口声声说滴滴扣得多,扣得多你们工资也有万把块。如果没滴滴我想这些人能找到什么合适的工作。

滴滴的问题在于审核车主不够认真、处理问题不够及时。但滴滴作为一个新兴企业,创立也没有多少年,管理着上亿的用户和千万的司机,每天接单量上亿级别,能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不能说他做的不好。只能说他做的不够好。

况且管理团队已经表明了态度会去加大力度保证安全。我们还要去站在道德至高点不停责骂,是否有些过了?

另外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公司抽成那么多还亏损?

其实不做互联网的人都不理解,滴滴几万员工需要养活、海量数据要维护、每天上亿的接单量需要成千上万的服务器运行、还有广告费、公关费、乘客补贴费、日常运营费,每一项都不是小数目,亏损很正常。

美团做那么大至今没盈利,京东做那么大十几年不盈利,斗鱼虎牙抽成那么多至今亏损严重。都觉得互联网容易做,赚钱多,其实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滴滴作为中国新兴企业,和外国 uber 竞争,在国际上给中国争回颜面。大家应该在给它多一些时间,争取把服务做到更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滴滴既不是上市公司,也不是国企,财务状况其股东和税务局知情就行,无需对社会披露,社会也对此不感兴趣。

社会关注的是公共安全,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亲朋好友会不会打了一趟顺风车就告别人世了。滴滴既然把安全作为运营重点,只有一种验货方式那就是事故率,有本事你把事故率降下来,直至做到零事故。

把亏损和抓安全联系起来,钱明明烧掉了,恶性事故却是一而再的发生,这就很奇怪了,滴滴高管的 kpi 难道是烧了多少钱?你以为是西红市首富呢?出了这么大的乱子,都没有个 VP 级的人物被撤换吗?

另外,滴滴这种 “内部邮件截图流出” 的信披公关技巧,也不太先进,两年前并购优步的时候,就用过了。在这封 “内部信” 中,程维称“希望优步中国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两年过去了,现在看来,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何况这种 “内部信”,最好是指名道姓地问责几个负责人,整改期限精确到天,这样可信度和好评度才会高一些。

这是我,一个曾经的滴滴用户,给你们的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村有好多家卖早点的店,都是小店人手不够,于是大家每天早上都排着队买,谁都没有怨言。

突然有一天开了家早餐铺,卖的油条跟火烧又香又便宜,人手也多不用排队,于是整个村的人都跑来买他家的早点。

慢慢的,大家都跑来买这家的早点,其他的小摊就没生意倒闭了,然后这家店就开始动歪脑筋了,食客们来了,先上一碗混三聚氰胺的毒牛奶,再拿上两个硫磺熏的馒头,就上一根瘦肉精火腿。价格也提的跟原来的早点摊一样高,排队人多的时候还加价卖。大家吃着味不对,也安慰自己,得过且过嘛,人家也得挣钱不是?再说,小摊都倒闭了,不吃你家的吃谁家的?

又过了好几个月,有个小姑娘吃了口苏丹红咸鸭蛋拉肚子了,跑来跟早点摊老板说,老板你家咸鸭蛋不好了,得换换啊。老板答曰:“嗯嗯行行好的我知道了”。第二天苏丹红咸鸭蛋就吃死了好几家的娃娃。

人们转念一想,奶奶的,原来我也差点被吃死,要不是命大今天躺这的就得是我,于是各个大汉都回家拿着镐头钉耙来问老板要说法,老板在自己家洋楼里朝下喊着,以后我家不营业啦,你们也都别来吃了。

于是愤怒的人们撞开大门,把老板堵在墙角,质问他孩子死了怎么办。

老板说:“你说咋办,呜呜呜,我 TM 也不赚钱啊”

知乎用户 孙圣 发表

除非滴滴宣布停止运营,不然这亏不亏又有什么关系呢?还真以为没了柳屠户,全国都要吃带毛的猪。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在中国,只有即将上市的企业不是赤字。

这是夸张的说法,不要举反例。

知乎用户 非凡 发表

先说明我不是为滴滴洗地,因为市场上没有竞争的话,绵羊也会变成冷血的饿狼。

我一直觉得滴滴的背后老板很神秘。苹果和 BAT 还有众多企业的投资反而一点也不像是商业投资,更像是某种 “站队” 或者“表示”。

到了后来交警天天抓,滴滴天天高额补贴并承诺罚款报销,我更加深了这种感觉,滴滴及其支持者在与某部门对抗。

优步滴滴合并以后,优步等于退出中国,然后立刻网约车合法化了,奇怪吧,我们连推特 Facebook 都用不了,却是全球第一个网约车合法国家。

然后老大们出台了一堆新政。支持网约车,让各地根据实际条件制定当地的新规,然后你猜怎么的,各地都不给面子,1.8T 起,B 级车。妥妥的打上面的脸。

先占个坑,有人想看我就继续写

知乎用户 黑泽沧 发表

谢邀,由于之前一直在出差,无时间更文,请见谅噢

滴滴把重点放在安全不在盈利,真的是可笑至极

本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上个月使用 “滴滴打车” 软件

滴滴快车价格是 70

出租车是 50

放账单为证

那请问 “滴滴打车” 公司,以价格便宜著称的快车为何会比出租车还贵?

第二点

既然重点放在安全,为何滴滴会频繁的出事情?口口声声的说以安全为主,可行动上根本没有看重安全问题

再说下跟问题无关的话题

这次在杭州出差,由于打车较难且只有 “滴滴打车” 一个软件可以使用,我不得不使用它。

这说明 “滴滴打车” 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垄断了市场,这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

先说明下,我出差的附近离地铁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完全看不到出租车的痕迹;若不使用打车软件,寸步难行。

在我看来,这也是滴滴可以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这些堂而皇之的话的原因之一

无论哪个领域中出现了垄断,都令人惶恐不安,某些垄断市场者的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有干不掉我” 的自大思想,会让整个市场混乱不堪,更会让其为达到目的胡作非为。

知乎用户 百年常青藤 发表

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问题,攸关企业的长中短期利益,批不批露?对未来市场的影响只有企业老板自己明白。

知乎用户 谢熊猫君 发表

还请有些公司大佬不要把用户当傻子

一直在亏钱 不等于 不信奉赚钱高于一切
引发民怨被多部委按在地上摩擦 不等于 自己踩了一脚刹车
出了好多次事才好好做安全措施 不等于 关心用户安全
短时间深夜停服 不等于 承担责任

明明是撞墙上了,还好意思说踩了一脚刹车。

看来脸皮厚的不只是让受害者朋友和警察无奈等待的客服。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的,有什么样的大佬就有什么样的小弟。

知乎用户 金陵小老头 发表

贱人就是矫情

上次回答滴滴暂停深夜打车的问题,我也是这句话开头

有没有赚钱跟负不负责任有关系吗?

如果没有关系,干嘛这个时候说?

另外滴滴亏的是谁的钱?

反正不是柳家的钱

柳老板自吹自擂的时候都是站在前面,说什么每个月为滴滴工作加班多少多少小时,怎么出了麻烦当缩头乌龟了?让程维出来说?

有后台就是不一样,黑锅一个没有,成绩都有她的

别搞的仿佛他们搞公司都是为人民服务一样

联想为美国人民服务的事情,当我们都忘了吗?

没赚钱,把重点放在安全?

多么矫情的一句话啊……

说完这句话,以后还不赚钱,可以把锅给中国人,这样就可以给投资商一个交代了

说完这句话,以后再出事故,可以把锅给天,我为了安全都不赚钱了,怎么还出事故呢?

说完这句话,不管是安全提高了还是盈利提高了,柳某人都会写软文继续推广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的故事

一个抱大腿上位的人,有黑锅不敢背,有问题不在前

知乎用户 树海之下 发表

关于网约车对比出租车的安全性问题,上图说明的出租车

滴滴有 4 次司机杀害乘客事件

以前皆为顺风车,快车专车杀害乘客事件为 0

知乎用户 CJ 风了 发表

国内对人还是没有应有的尊重,导致公司层面对人的普遍轻视,犯了错之后,第一关注的点,依然是钱,公司利润。

知乎用户 启信宝​ 发表

滴滴因为顺风车遇害事件的安全整改还没结束,现在又不得不面对巨额亏损的问题了。

根据滴滴出行创始人兼 CEO 程维今天发布的一封内部信,2018 年上半年滴滴亏损超过 40 亿人民币,其中在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上的投入达 117.8 亿元,已经达到 2017 年全年的 65%。

虽然程维在信中强调「利润绝不是滴滴最关注的目标」,还表示滴滴不是一家赚钱高于一切的企业,但就在 3 月初滴滴还预计 2018 年其主营业务将实现盈利,净利润有望接近 10 亿美元,公司整体实现「微赚钱」。

如今看来这个目标似乎不太可能实现,虽然滴滴今年已经两次身陷顺风车安全风波,但顺风车仅占滴滴平台总订单约 8%,短暂下线对滴滴的影响其实不太大。

不过滴滴顺风车现在已经无限期下线,甚至可能被砍掉,这对巨额亏损的滴滴来说可谓雪上加霜。AI 财经社从接近滴滴的人士了解到,顺风车在 2017 年给滴滴带来 8 亿元利润,是滴滴唯一盈利的业务。

▲图片来自:第一财经周刊

没了顺风车还意味着滴滴少了 3000 万个司机,在网约车司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滴滴的运力将进一步下降,乘客可能更难打到滴滴了。

从与一众网约车烧钱补贴抢占市场,到收购 Uber 中国一家独大,6 年来滴滴仍未实现盈利,与 Uber 一样,难以盈利似乎是网约车的宿命。

滴滴为什么无法盈利?

程维这封内部信说明了,即使没顺风车事件,滴滴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跟共享单车一样,滴滴一开始也宣称自己是共享经济,而这两年共享单车烧钱补贴的风气,正是从网约车开始的。

爱范儿曾在《小黄车是怎么黄掉的?》一文中提到,资本的大量涌入也让共享单车不再考虑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来与对手竞争,甚至不用考虑盈利,要做的只有不断投放和补贴,反正总会有投资机构兜底。就像一位共享单车投资人所说:

业务运营不是为了盈利,是为了融资,为了拖死对方,这不是真的商业模式。

这同样适用于网约车市场,在滴滴和 Uber 、快的进行打车大战时,比拼的就是谁家的补贴力度比较大,简单来说就是烧钱。

最终滴滴拖死了大部分对手,吞下快的,收购 Uber 中国,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90%。在收购 Uber 中国后,滴滴也曾把战略转向「修炼内功」,减少补贴提高用户,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一位滴滴员工曾透露当时业务考核也增加了盈利权重。

但很快滴滴又不得不回到烧钱补贴的老路上,因为从 2017 年开始,美团、首汽、摩拜、嘀嗒、蔚来等公司都陆续进入网约车市场,经历过打车大战的洗礼,各家都知道补贴是抢占市场最快的捷径。

美团打车凭借对乘客每单补贴 30 元,对司机抽取远低于滴滴的分成,在上海上线 3 天就占领了超过 30% 的市场份额,滴滴很快也以各种优惠补贴回应。

据一位接近美团的投资人透露,美团当时「不得不每月亏损 5000 万美金,才能勉强维持南京、上海两成的市场份额。」而滴滴今年上半年 117.8 亿元的补贴,相信有不少也用在了和美团抢市场中。

全靠补贴培养起来的市场难以持续,共享单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美团打车也不再无止境烧钱。但对于滴滴来说,可以不补贴乘客,但司机的补贴必须要有,尤其是在司机已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今年以来,对于网约车的监管收紧,以北京为例,想要在北京从事网约车行业,需要拥有本市户籍、本市牌照、司机需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否则就会被当做「黑车」面临巨额罚款。

▲交通执法总队检查非法客运

7 月份首辆被查的「违规网约车」需要缴纳 2 万元罚款,还有扣押车辆 2 个月,这让不少滴滴司机选择退出,滴滴为了不让司机流失过多,还曾推出过「首次罚款可报销」等补偿政策。

对于滴滴来说,要想实现盈利,需要以更少补贴获取更多的订单,但这一切的重要基础是充足的运力,就像大搜车创始人姚军红接受《财经》采访时说的:

滴滴最大的 bug 在于它的供给是不可控的。滴滴左手消费者右手运力,真正的护城河只能是运力。

程维去年年底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中国网约车利润远不及美国的 36%,「很多钱最后又返给车主和乘客或者投入长期发展当中了,滴滴会长期保持很低的毛利。」表示没有在中国市场把赚钱当成目标。

▲程维

实际上,就算在利润更高的美国网约车市场,要实现盈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能盈利仿佛就像是网约车平台共同的魔咒。

不能盈利可能网约车的宿命

与滴滴一样巨亏的,还有另一个网约车巨头 Uber。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中,Uber 亏损了 8.91 亿美元,过去 9 年 Uber 已经亏损了惊人的 110 亿美元,它同样把大量的资金用在补贴乘客和司机上。

▲ Uber 近几年的营业额(绿)和盈利(红)的情况

作为一家独角兽企业,Uber 的估值一度达到 720 亿美元,尽管现在已经缩水到 620 亿美元,但依然比滴滴高不少。彭博社一篇文章曾指出,历史上很少有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拥有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同时还拥有如此巨大的亏损数额。

就连滴滴、Uber 这样的网约车巨头都连年巨额亏损,为什么网约车公司始终不能盈利?这已经不是个别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网约车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教授 Len Sherman 曾在 Forbes 上撰文解释了为什么 Uber 不能盈利,他认为 Uber 的商业模式已经决定了其注定无法盈利。

Len Sherman 指出 Uber 虽然是想以更低的价格颠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但这不过是相当于让出租车行业重回无监管扩张时代,这种商业模式已经被历史证明不可行。

▲ 上世纪 30 年代的出租车. 图自:YouTube

在上世纪 30 年代,随着消费级汽车开始普及,出租车行业在美国开始兴起,但因为没有监管,大量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开始打价格战,结果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几乎无利可图,出租车服务体验和安全无法保障,一度让城市交通陷入瘫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7 年的《哈斯法案》(HaasAct)要求所有出租车需要购买牌照才能运营。

这个发展进程和今天的 Uber 和滴滴都极为相似,网约车实际上也是出租车的一种,都是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极低的准入门槛和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市场,Uber 和滴滴的商业模式都没改变这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这一产业结构决定其几乎不可能盈利。

此外 Uber 商业模式的另一个缺陷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却会导致司机的收入越来越少大量流失,而司机是 Uber 最重要的资源。

因为司机的收入与接单量成正比,随着 Uber 招募的司机越来越多,每个司机分摊到的订单也就少了,被迫从最赚钱的地区转向其他还未饱和的地区接单,过去一年美国的 Uber 司机流失率高达 96%。

而如果 Uber 要提高司机的收入,只能提高服务价格或者司机的分成的比例,但这又会让 Uber 的盈利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除了 Uber ,全球的多家的网约车平台,如美国的 Lyft、印度的 Ola、巴西的 99、中国的滴滴也都一直亏损,也一定程度验证了 Len Sherman 的观点。

在资本助推下,这些网约车平台盈利能力其实很难和其高估值匹配,也很难在短期内给投资人带来回报。不过如果想要上市,还是需要证明自己有盈利的能力,否则将面临股价大跌的危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滴滴计划在今年下一半年上市,并寻求 700-800 亿美元估值,但可能注定赚不了钱的滴滴值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原教旨主义互联网思维用户的一个特点就是

他们只知道互联网是块宝,而对其它东西一无所知。

——“滴滴司机门槛高还是出租司机门槛高?”

——“出租,至少在较发达城市是”

——“滴滴司机管理严还是出租司机管理严?”

——“出租,他们有组织结构,按固定的群体来管理”

——“滴滴采用的安全技术全面还是出租采用的安全技术全面?”

——“出租,它有不可关闭的定位系统,有舱音记录,甚至有视频记录;司机和乘客在车内都被限制在各自的活动空间里”

——“滴滴申诉处理严格还是出租申诉处理严格?”

——“这取决于地方政府,主要的发达城市是出租严格”

——“滴滴安全还是出租安全?”

(某互联网 “圈内人”)——“滴滴”

……

——“知道为什么说是互联网【圈内人】而不是【业内人】吗?”

——“因为业余”

(滑稽)

——“请问这个问题下说滴滴安全的答主有什么特点?”

——“特点不知道,但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只写了这一个回答”

=====

出租车的不确定性发生在城市之间,它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能力和决心;而滴滴的不确定性发生在每一个司机之间,这是一个核心的差别。

有些人的言论是懒得去反驳的。他们说能保证的东西,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滴滴它没有保证。何况,一个在平台实名注册的司机并不会比一个在车队定期报到的司机更难以潜逃,相反,如果他成功潜逃了,甚至没有什么人能够察觉;同样的,一个坐在网约车上的乘客,也并不会比坐在出租车上的乘客更容易求救,哪个在出租车上的乘客不能发微信呢?

甚至有的人在讲出租车所谓的利益输送,他们这些 “圈内人” 自己不清楚滴滴是什么情况么?比 500 毫升百岁山更贵的某杂牌小瓶装矿泉水?嗯?

一个事实是,当今的智能手机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远程态势感知能力,定位,声音,图像,运动状态,一台手机能够轻松提供在过去需要一个强力而有决心的地方政府,花上两三年才能在车辆上完成普及的功能。但我们看到的是,即便是这个在资本强力助推下的滴滴,它依旧什么都没有做,而一些城市早在十余年前就完成了。

所以怎么看待程维这并不怎么内部的内部信?它要是有好的利润,我反倒欣慰一些。那才叫艰辛创业,现在这说明他们之前是认准一条道路把油门踩到底。

于是现在很多答主,只能搬出一些关乎利益的问题,和一些阴谋论,来挑拨出一种敌对的情绪,从而保护他们 “圈内人” 那一点小小的利益。

“挺住”,这是他们说的吧?

回到那个 “何者更安全” 的话题。显然,“可以变得安全”并不意味着它安全。技术是困境的解药,同样的,只要技术还不能预知未来,就还有更多东西需要人们去考虑。但总有那么一些自大的人,凑成那么一个自大的圈子,既不关心技术,又告诉人们不要去担心。

知乎用户 其实只是平凡人 发表

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了,给滴滴几个建议:

(1)建议在司机接单前,先通过人像识别,确认是车主本人后才能接单。

因为要确认司机是车主本人,这样即使发生了什么事,可以直接找到车主。另一方面,接单前通过人像识别,可以从侧面告诉司机,你现在正在受到我们的监管,这样他会有一个意识【举头三尺有监控。】他就会事事小心,不会越轨。

(2)司机端和乘客端在订单生效的时候,双方的手机自动开启录音和前置摄像头功能,所产生的录音和前置摄像头视频自动传到滴滴后台,这样可以监控司机和乘客的一举一动,也可以作为证据。

(3)司机端和乘客端软件上面有【一键求救】功能,放在右上角,大橙红色:

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只要一按【一键求救】功能,随即前置摄像头的视频马上转到人工安全部,待确认是受到非常侵害后,这个时候,手机会传来客服的声音:免提模式【请你立即停止侵害,我们已经报警了。】客服随即通知附近所在派出所,并把相应的录音和前置摄像头视频传给当地警方。警方会根据车主姓名、手机、车牌号、车辆颜色、所在位置等信息,快速找到相关车辆和控制相关嫌疑人。

知乎用户 MadStrawberry 发表

我打车 59 块,司机才拿 36,而且抽成的司机看不到具体比例,说是 20%,实际上是 28.6% 动不动扣司机钱,还大数据杀熟..

还有钱给 ofo,小蓝车那种除了吹牛一无是处的公司擦屁股….

你们居然还舔着个脸说亏损,你们还真是高风亮节.

难怪温州女生出事了,你们也就够钱送点营养品..

垄断了一整个行业,我现在上街拦出租车都拦不到,这样还亏损,那你们是真的差劲.

知乎用户 四个酒窝 发表

我很不理解为啥亏损的产业还要搞,为啥亏损企业的管理者还能赚钱,亏的到底是谁的钱。

我曾经是个非常单纯的科研人员,我不懂商业,只是朴素的认为,做企业是要赚钱的。研发的东西,效果达不到赚钱的要求是无法推向市场的。我一度很自卑,觉得自己研究的东西很难产业化,很难创造价值。

我第一次毁三观是领导让我 “紧跟行业动向”。某厂投产了一个新产品,让我学习,仔细一看,是学界已经淘汰了,证明不行了的东西。学界最新的成果,效果最好的东西,尚且无法真的实用,我真的无法理解缺陷更多的东西到底要买给谁。

最近,好几个猎头联系我,给我提供了总工的职位。我的这个方向,扪心自问,给我投 10~50 亿,给我 3~5 年的时间,我差不多能搞定。但是,没有几个企业能有这个实力,有这个实力的也一定不会信任我的,哈哈。所以,十年内能赚钱都不现实,我真的不理解为啥那么多企业愿意砸钱去搞。

今天,看到滴滴这么一个算是互联网行业的企业,都能赔 600 多亿,我也真是醉了。那做实业的赔点钱真的没啥稀奇的。不赚钱,或者说不以赚钱为目的,就是整个概念,然后上市,圈钱,圈投资者的钱,圈股民的钱吗?

如果企业,商人,赔成那个死样子,还好意思舔着脸说,那世人真的没有啥立场说搞科研的做的东西不实用。实验室都没怎么成功的东西,居然有人敢投产建厂,我也真是醉了。把别人的钱都赔了,自己的腰包却鼓了,这是什么套路?恕我太耿直了,这难道不是骗子吗?烧钱,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真的是什么高深的技能吗?金融计算机才俊就靠这么玩来的高薪到知乎炫富吗?

知乎用户 黄不知道 发表

他说他没盈利我信的。

他当初为了抢占市场烧的钱,现在还没收回也很正常。

何况顺风车这种项目,怎么赚钱,以我的智商暂时也想不出来。

不过你盈利与否跟你是否是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是毫无关联的。

你不挣钱你玩不下去了你就倒闭,你还在运营,就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

把成本降在与安全息息相关的东西上,就是在吃人血馒头。

知乎用户 老雕虫 发表

上次打滴滴快车,拼车,单程大概 8 元。由于起始地是地铁站人比较多,所以又拼上了两个人,三个乘客目的地也比较接近。全程 5 公里左右

司机是一位大姐,在其他两位乘客下车后问我这次拼车车费是多少,我说 8 元,大姐叹了一口气说,我跑这一趟滴滴才给我十块多点。

我大概算了一下,前两位乘客和我路程相近,车费不会少于 7 元,就按 7 元来算,这趟活的总车费是 7+7+8=22 元,而滴滴只给司机大姐不到 11 元,平台抽成居然比 50% 还要高!

就这么一家公司,居然说自己从未盈利,说自己今年亏损 40 亿,我感到匪夷所思

知乎用户 吉翁兵 002B 发表

跟别人砍价的时候 JS 最爱说的就是 “老弟,我这已经到底线了,我真不赚钱”(狗头)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不能做就别做了!没有勉强你!饭店不盈利难道就把过期食品给顾客端上来吗?

知乎用户 fengxin 发表

为 了发展,啥也不管,再一再二的出事,没有在发展的必要,赶紧让别人把你顶下去,就算你垄断了,也不能放的太松了,什么人都能跑滴滴,

知乎用户 橙橙君 发表

滴滴抽成那么高,你给我说你没有盈利?

感情这家公司一直都是在用爱发电?

七夕节女生打个滴滴去见男朋友,按照滴滴七夕节的广告,是不是还得先和滴滴司机来一炮才行?

人面兽心的破公司,做的破策划,请的破攻关,你特么都垄断了还亏损??

知乎用户 凯波曼 发表

既然没有盈利,关门得了,有什么好说的。

大众说你不负责,你说你亏损,顾左右言他也遮盖不住罔顾生命的逐利资本嗜血面目

知乎用户 返璞归真 发表

如果程维说的是真话,那他和柳青是又蠢又坏。
如果程维说的是假话,那他和柳青就是又渣
又恶。
能和腾讯比肩秀下限的也就是滴滴。了

知乎用户 惟愿逍遥 发表

还不是想博同情,估值几千亿的时候你怎么不跟人家说我公司一直亏钱不值这么多,现在出了人命开始哭穷?有钱烧了垄断市场,没钱保障用户安全,我想问问身价几百亿的大老板人血馒头好吃吗?

知乎用户 南帝 发表

我猜很有可能是高管工资开太高导致亏损。

——读《21 世纪资本论》有感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谢邀!

“滴滴一键报警并无实质作用,广州女乘客遭挟持惊险逃脱”

(这是今天的新闻,链接在文末)

题主,这个问题分两个部分,一是没盈利!

说白了,想赚钱,结果一直亏。

这没什么好说的,金字塔顶端的人赚钱了。

重点是第二个问题~

“运营重点放在安全”

其实,无论中外,在资本家的眼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 “price tag”!

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已经把人命的成本计算进去了。

国内早些年矿工一条命大概 20 万,现在一线城镇人口的一条命大概值 200 万,农村户口的 100 多万人民币。都有专门的计算公式,很多很容造成伤亡的行业,运营成本中早已把人命的赔偿做到预算里面去了。

滴滴是很清楚他这个产品的卖点在哪里,也很清楚如何提高流量,提高 GMV。国内玩互联网的三板斧就是 Game,Girl,Gamble!

顺风车每天给滴滴带来的收益少说也有几百万~ 每天!

发生恶性事件的所带来的公关成本,法务成本等,都不会超过一天 1000 万吧!微博,腾讯都是滴滴的股东…… 呵呵!这种公关危机,一般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其他事件冲刷掉。

所以,罚一个亿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对滴滴来说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去美国上市,把背后的人把钱转移出去,洗白!!!

如果不重罚,滴滴还是个滴血的滴滴!

罚多少?罚到滴滴自己滴自己的血!

但是…………

我们知道,这在天朝几乎是不可能的。

“强生案” 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国家应该鼓励这种 “集体诉讼”!

因为~

这是对资本的一种制约!

让资本家在人命核算流程中,引入一个不确定的集体诉讼因素,这样可以迫使资本往注重用户生命的角度靠拢。如果郑州空姐案,滴滴被罚了 10 个亿,滴滴后续方面不会再有做恶的勇气!

(当初滴滴一刀一刀的 “硬合并” 时,人民网可说了~

你想知道的,正是他不愿意说的!

可是咱们没有 “反垄断” 啊!)

资本家的运营重点就是~

赚钱

放在安全?鬼都不信!

请看~

https://www.ithome.com/html/it/381817.htm

知乎用户 香蕉皮的皮 发表

制度不健全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之前出了事也没有很好的方案及执行力 这点滴滴该去处理 但是大家想想非要去让这个便利的滴滴倒台? 以前拒载的出租车 不打表的出租车 黑车你愿意坐 偏一点 晚了车都打不到 滴滴这个提供的便利真的没话说 顺风车收费合理 我只是作为一个乘客的角度出发 这事得到合理解决 不要一棒子打死 跟征信什么的都挂上钩我估计应该能好很多了把

知乎用户 I 尃 发表

每次滴滴打车看下我付款的金额对比下司机收入的金额 ,滴滴说亏损我是不信的

但是滴滴倒闭,回到只能打出租车的那个时代,我也是不愿意的

整改下就好

知乎用户 VirtuallyLG 发表

想替滴滴喊 10086 个 “冤”

2018 年以来,滴滴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批判滴滴的文章不胜枚举。

然而问过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和我一样,都很支持滴滴的发展,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声音都 “被代表” 了。大量自媒体们的转载、洗稿等行为,常常让我们笼罩在同一个声音下,并渐渐消磨我们独立、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滴滴的一名用户,写这篇文章是想声援一下滴滴,毕竟滴滴让我的出行更加美好。这篇文章权当是让大家换个思路。毕竟,大字报式的批评很容易,而褒奖很难;一味的责难很容易,而理解和共情很难。

滴滴作为网约车企业,基本的价值主张是让乘客快速叫到车,并安全、快速、便宜地到达目的地。叫车难、定价贵、不安全等都是批判滴滴的一些主题,下面,我就舆论对滴滴批判的几大热点话题谈谈我的看法。

指责 1:滴滴不安全?

2018 年的两起恶意伤害事件,让滴滴开始正式深度陷入负面舆论的漩涡。滴滴不安全一时成为了众多媒体的大标题。但是,滴滴真的不安全吗?

滴滴每天约完成 3000 万订单,全年估计拥有近 100 亿人次的客运量。而我国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出租车的客运量达到 377.35 亿人次,所以滴滴的客运量约为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出租车公司客运总量的四分之一。然而,**滴滴平台上出现的恶意伤害事件的概率高于出租车行业的四分之一吗?**我想可能也未必。上百度搜索出租车司机伤人相关词条,一样出现大量的结果。

相反,和出租车相比,滴滴对于安全有更多的保障,比如定位功能、一键报警功能、行程分享功能、司机车牌号及个人信息乘客在 APP 上可见等。传统的出租车均不具备这些功能。即使在出事前一键报警功能被藏得很深,但是定位、司机信息和车牌号对乘客公开等功能也是优于出租车的地方。并且当前,滴滴在全力投入安全,相信未来会做得更好。

此外,在滴滴出现之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黑车,尤其是在三、四、五线城市。黑车爆出的伤害事件也常常见诸报端。即使到现在,黑车在中国还广泛存在,来自小城市或者经常出去旅游的人们应该深有感触。就连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一些黑车还经常在公交站旁揽客,“去光谷大道五块走不走?”。前段时间去了阳朔、丽江、大理,福建南靖土楼等地旅游,黑车司机在这些城市都广泛存在,南靖等地司机们的报价也是充分体现了价格歧视,他们相机行事,随意报价。而且,作为乘客,我们很难知道这些黑车司机的信息,安全保障也堪忧,这时我多么希望滴滴的存在。

滴滴实际上是帮助政府把我国广泛存在的黑车变得正规化,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的大问题,帮助政府解决了就业问题,帮助更多的人享受零工经济的额外收益,帮助社会实现了节能减排,这样不仅没有受到褒奖,反而还成为了众矢之的?私以为,滴滴对社会创造了很多的正外部性,却未能享受这些收益,反而承担了很多不该由其承担的社会问题带来的负外部性成本。

我认为,就算滴滴再投入 1000 个亿,也无法完全杜绝恶意伤害事件的发生。出租车公司司机审核严格,还有政府背书,不也一样常常出现恶意伤害的事件么,而且频率并不见得比滴滴低。并且,并不是所有伤害别人的人本身就是坏人,一些伤害别人的人可能是因为拆迁不满、破产、走投无路、离婚、嫉妒、抑郁以及受到各方面重大挫折等因素,一时产生恶意,从而导致了犯罪,比如近几年爆出的一些所有人眼中原本表现优异的博士生会因为压力和嫉妒伤害同学等事件。诚然,做好审核是必要的,但审核只能保证司机过去没有犯罪,但无法预知未来是否会犯罪。滴滴在事前控制上越做越好了,目前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所做的努力大家在 APP 中就能看出来一些,未来希望还能继续加强。

再者,一些真心想作恶的人,即使不在滴滴的平台上犯案,也有可能会通过外卖、快递等平台犯案,亦或是直接当街或入室作案。快递小哥伤人、外卖员伤人、饭店服务员伤人…… 这样的事件不也是屡见不鲜吗?这些犯罪案件的背后,完全是因为平台的失职吗?

真正要降低犯罪率,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做好安全保障,去从各个方面去解决好民生问题,关注各方面人群的利益,从根本上降低社会戾气,降低犯罪率。

的确,人命关天,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被珍视。滴滴并不是没有责任,也不能完全为滴滴开脱,但把所有的锅全部让滴滴来背可能并不公平。企业的权责边界在哪里,可能需要更明确的划分。

私以为,滴滴这次事件被引爆的原因有很多,我想一是因为两起事故发生的间隔时间短;二是出行业务和消费者直接相关;三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本身就离媒体近,容易被关注到,媒体也都喜欢蹭热度不嫌事大;四是因为滴滴的政府庇护不足,反观出租车行业,出现的事故大多数会被当地政府出面平息,因而传播度没那么广;五是因为滴滴势头太猛,树大招风,2018 年美团等一大批竞争者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一些汽车厂商也纷纷成立了出行公司,因而要把事情闹大以便趁机打压滴滴这个竞争对手。

指责 2:滴滴打车越来越贵?

说滴滴打车越来越贵之前,我们先想想,外卖价格是不是也越来越贵?去餐馆吃饭的客单价是不是越来越高?车厘子是不是也在不断涨价?衣服的价格是不是也越来越贵?企业的采购成本是不是也越来越高?汽油的价格是不是一直在涨?我们的工资是不是整体也在不断上涨?…… 对于滴滴而言,它的人力、物力等各项运营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尤其是当前政府对于合规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滴滴的相关投入也越来越大。成本上升,进而导致价格上涨,这不是几百年来商业世界一直在演绎的法则吗?猪饲料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不也上涨了吗?我们在别的产品和服务上能够接受价格上涨,为何在出行上不行?

其次,滴滴拼车、快车的定价目前的确是在不断接近出租车,但并没有高于出租车。然而,我们可以对比出租车和网约车这两个产品。打出租车需要在路边等车,需要手动付款,需要保管发票,无法预知抵达时间,无法预知等车的时间,无法预估费用,车辆预约不方便,而滴滴提供了这些增值服务。即使抛开这些增值服务,随着当前对网约车司机和车辆的资质要求越来越严格,滴滴的安全性越来越高,出租车和网约车提供的打车这项基础服务是同质的,并且滴滴网约车的一些车型还优于出租车。因此,滴滴的定价为何要比出租车低?

再者,滴滴定价就算高于出租车也不算过分。出租车拥有政府补贴,而滴滴没有。网上的资料显示,仅北京市 6.6 万辆出租车每年就能获得 8.7 亿元的政府补贴。由于出行关乎民生,因此滴滴的涨价较为敏感。但我们可以拿民生领域的一些细分领域做类比。医疗方面,私立医院定价大大高于公立医院;教育方面,私立学校定价大大高于公立学校;食品方面,私营餐馆定价大大高于公立学校食堂;租房方面,市面上房租价格大大高于廉租房、公租房。那出行方面,私营企业为何不能比享受高额政府补贴的国有或混合经营的出租车公司定价更高呢?

再者,出行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按照经济学法则,供不应求,滴滴这个卖方议价能力增强,它有权在不违反物价局规定的范围内涨价。我们也能看到,滴滴的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涨得并不算多。滴滴饱受争议的动态调价机制也主要出现在高峰期,主要是为了解决运力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让司机愿意来热门地区接单,从而让乘客更容易打到车。回想一下,网约车时代到来前,我们打出租车的时候跟司机说要去某个地方,司机如果知道中间交通拥堵地区,是不是常常拒载?对于春节每单加 5 元这个事情,很多人也在诟病。首先,春节期间司机本身较少,不增加司机收入,司机的出车意愿就更低,进而大家打车更难。并且,调度费和春节订单加价这些是全数给司机了,滴滴并未占用这部分金额。退一步讲,春节期间,就算滴滴涨价也无可厚非。滴滴不是公共交通,春节期间民营的机票涨价、客运汽车涨价、饭店酒店涨价,大家对这些都能接受,为何不接受春节期间滴滴涨价?

最后,很多人喜欢把现在的价格和滴滴补贴大战时的价格相比,从而得出结论滴滴价格大涨。是的,和补贴大战时相比,外卖涨价了、共享单车涨价了、打车涨价了、生鲜电商涨价了…… 依靠补贴教育市场的新鲜事物均出现了价格上涨。大补贴时,1 块钱吃外卖,1 块钱打车,0 元骑单车。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作为理智的个人,长期这样似乎不合乎价格规律。刨开商业模式不看,外卖也需要原材料、厨师、外卖小哥等基本元素;打车需要车、汽油、司机等基本元素。这些成本有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能做一个基本的定价,因此一个商品的定价总不能低于这些成本吧,更何况商家还有软件成本、营销成本、日常运营成本等等。

长期一味强调离谱的低价,只会使企业盈利不足,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进而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下降,甚至导致新的商业模式覆灭。或者是,售价大幅降低,会让企业更加注重成本节约,从而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外卖行业不就是很明显的例证么?

再者,羊毛总归出在羊身上。**如果我们直接付出的成本低,那么我们必须要间接付出更多额外的成本。**例如,商家拿我们的隐私去交换(如,用户数据的变现等),拿我们的时间去交换(如,浪费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去看广告等)。这些成本其实更高,只是我们现在已经被市场教育得不太敏感了。当然,这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拿隐私换便利、拿时间换低价,而发达国家的居民在这方面有更多的顾虑。当然,隐私、时间与用户体验和用户所付出的成本之间并不是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商业模式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去支撑。

指责 3:用滴滴打不到车?

打不到车怪滴滴?你买不到限量版的鞋会怪卖鞋的吗?你买不到菜市场新鲜的蔬菜会怪菜市场吗?你抢不到新出的一款需要抢购的手机会手机厂商怪吗?不会,你会宁愿自己多出钱,或者更早来排队抢。为何到了滴滴这里,你无法购买到打车服务就要怪滴滴?

的确,现在叫车越来越困难了。但是,滴滴何尝不想让用户都打到车,既获得更高的用户满意度,也让自己赚更多的钱。滴滴每天也有很多的订单无法完成,原因是运力不足。可是,滴滴的运力不完全由自己决定,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运力的供给。近几年,对于网约车的限制政策层出不穷,限制政策包括车型、排量、车牌照、户口等各个方面,因此合格的司机和车辆都在大量减少。这就是现在打车越来越难的主要原因。最近 Uber 正在起诉纽约市政府,他们控制纽约市政府限网约车数量致打车难。在中国,这种双向互动很难实现。

当然,作为一家提供出行服务的公司,让用户能够叫到车是其最基本要实现的价值主张。没有实现这个最基本的价值主张,滴滴就会失去用户的信赖。滴滴一直在努力扩张运力,还不惜从轻模式变为重模式,增加自有车辆,努力让用户打到车。而最终要实现让用户更容易地打到车,还需要政府适当放宽对网约车的限制。

再者,按照经济学原理,网约车这个市场供不应求,应该会有更多的市场新进入者。但是,为何其他公司并没有快速扩张呢?政府的牌照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最近美团、上汽等很多公司也拿到了更多城市的牌照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快速扩张业务,可见这个业务有多难做,背负的责任有多大。

最后,出行是一个民生问题。**人民的出行需求无法被满足,到底是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呢?**我想,把全部责任归咎在一家民营企业身上可能并不合适。

指责 4:滴滴垄断市场?

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据我粗浅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领域对垄断这个词的定义也有很多的争议,法律上对于如何判定垄断也不够明确。

我认为,滴滴的确在网约车市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并不等于垄断。滴滴并没有设置无法让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的壁垒,其他企业进不来或不进来我想主要是缺少牌照,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实力不够,网约车业务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君不见多家企业拿到了网约车准入资格,但迟迟未扩大市场吗?就连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拿到北京市场的网约车准入资格后,也没有贸然进来北京。易到用车、首汽约车、神州专车、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等成立了好几年,业务扩张速度也不够快。

退一步讲,如果是因为牌照问题造成的行政壁垒,那这就属于行政性垄断了,是相关部门在制度设计和行使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全怪早期获得政策红利的企业本身。传统出租车行业不就是典型的行政性垄断么。

滴滴是制度创业的代表产物,滴滴根据 “法无禁止皆可为” 的原则,在制度的缝隙中萌芽、生长。滴滴获益于政策支持得以发展壮大,滴滴也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需要承受巨大的制度成本。滴滴网约车司机或车辆因不合规被查,滴滴作为平台需要承担罚款费用,网传这一成本每年达到数亿元。

指责 5:滴滴服务不好?

扪心自问,有了滴滴,我们的出行是不是更加便利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可能一些人也会说没有,说没有网约车之前打车还容易一些,是滴滴让我们在路边等不到车。那是因为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随着加班现象的加剧,随着出游人数的增加,现在打车的人数大大增加。刨除网约车,仅靠社会上现有的这些出租车,我们的打车还会像 10 年前那样容易吗?

的确有一部分出租车司机通过滴滴平台接单了,分流了路边扬车模式的出租车司机,但是滴滴对于出租车没有收取任何抽成,这也是滴滴被迫妥协的结果。滴滴投入如此多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然而却不得不被出租车搭便车,这对滴滴公平吗?滴滴的确是依靠自身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冲击了出租车公司的原有利益,但商业世界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网约车刚出现时,出租车司机纷纷罢工闹事,仿佛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出租车公司一直都是巨婴,没有想着依靠技术和服务的提升去打败网约车,只想活在政策庇护的襁褓里安稳度日。回头想想,我们 10 年前坐出租车的体验和现在坐出租车的体验有变化吗?嗯,没有。未来人工智能抢了各行各业的人的工作,我们该怪谁?难道怪人工智能吗?

再者,从个人的打车体验来看,并没有明显感觉到坐网约车的体验低于坐出租车,很多网约车司机的素质都高于出租车司机。滴滴的司机评分机制也会让服务素质较差的司机逐步被淘汰,而出租车司机仿佛是铁饭碗,很多素质不佳的司机也长期跑着出租车。我们遇到了服务质量不好的出租车司机,想要投诉十分麻烦,而在滴滴平台上,可以一键投诉或直接给司机打低分。

此外,不要将滴滴直接与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神州专车等网约车平台直接进行对比,首汽等公司提供的是专车和豪华车服务。而滴滴提供的是多层次的出行服务,包括拼车、快车、优享、专车、豪华车等。因此,在做对比时可以将他们与滴滴的礼橙专车进行对比。并且,这些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是自有司机和自有车辆,这和传统出租车公司的模式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而滴滴才是共享经济的真实践行者。滴滴顺风车、拼车、快车、优享等产品充分调动了社会上闲散的运力,不增加新的汽车,却增加了更多的可以让人们坐汽车出行的机会,其创造的价值更多。

最后,滴滴平台上的司机近千万,来自各行各业,很多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滴滴平台可是说是对我们社会的人口做了一个大抽样,抽样范围广、样本量大,样本较为有代表性,因此滴滴平台上司机的平均素质大体可以反映我们社会上所有人的平均素质。要全面提高滴滴司机的素质,不仅要靠滴滴的努力,更是要依靠政府、学校的力量,去提高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

滴滴作为中国网约车行业率先吃螃蟹的企业和当前规模最大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它没有可供借鉴的依据,各项业务的开展都要自己去踩坑,都要自己去和政府交涉,成本之大我们可以想象。其他公司不愿意现在进入或不愿意在当下大规模扩张,大概也是想看滴滴摸索过后的情况,然后享受后发优势吧。

指责 6:司机收入低?

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报社记者写的一段文字,“一个滴滴司机说自己以前一个月赚小两万,现在只有七八千”,以此来批驳滴滴。先不论这个数据的真假,不知道这位怨言很多的司机现在和之前每天工作的时长和接单的数量是否一样?不知道之前是不是因为有补贴所以拼命接单?不知道这位司机现在服务乘客的质量是否和以前一样?是否因为被乘客给了差评所以被剥夺了优先派单的权利?再者,抛给大家一个问题,司机觉得自己月赚 2 万才是合理的,你觉得呢?毕竟人都是贪婪的,大概每个人都不会满足自己当前的工资,所以有些牢骚听听就好。

起早贪黑、辛苦接单、待客如宾的司机,一个月赚 2 万无可厚非。从网上曝出的一些滴滴网约车司机的账单也的确能看出,确实有一些司机能实现月入超过 2 万,可见努力工作的司机是会得到更高的回报的。滴滴的司机策略团队也不会傻到去伤害对平台忠诚的司机。然而,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佳、服务时长不足,不仅是司机,这在任何行业都是挣不了高薪的。

滴滴司机的收入的确不如补贴大战时高,但司机们也应该懂得,这样补贴显然是无法长久的。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浪潮褪去,沙滩上耸起的沙丘会被冲散,一切回归平静。目前滴滴司机的收入的确下降了,但没有明显的不合理。

**对于司机收入定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评估呢?**我想用几个对比。

首先是与出租车司机进行对比。根据我的了解,出租车司机没有月入过万。问过一些出租车司机,他们说的收入从三千多到八千多不等,但是也是满嘴怨言,嫌自己工资低。但政府对出租车公司有补贴,所以出租车司机有社保等福利。但网约车司机与滴滴这个平台到底是何种法律关系,曾在知网上看过几篇文章,貌似目前学术界和法律界也没有明显界定。并且很多网约车司机是兼职的,因此没有社保也算正常吧。据说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比网约车高,但估计也不会比跑全天的司机收入高很多吧。就算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比网约车司机高,但是能进入出租车公司的司机本身可能就具有一些网约车司机所不具有的社会关系和资源禀赋,就好像在其他行业,这些出租车司机获得了审批制下有限的配额,所以这些人能获得更多的福利。

其次,是与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进行对比。个人觉得出租车司机和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工作性质类似,并且感觉其实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工作更加辛苦。但是,苏宁易购发布的《2018 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显示,中国快递员平均月工资在 6200 元左右;蜂鸟配送的调查显示,外卖员骑手平均月收入在 4000 到 6000 元。考虑到网约车司机本身拥有车辆这一更高级的生产资料以及驾驶技能,所以似乎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加成,但整体上,全职的网约车司机月收入不高于 1 万还算合理吧。

再者,是与这些网约车司机之前的工资相比。滴滴作为网约车平台,吸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帮助政府解决了一定的失业问题。人都是理性的、流动的,如果别的工作机会收入更高,工作的舒适度和开车类似,准入门槛和当司机相近,司机们当然会去到其他的工作岗位。司机们没有去其他岗位正是因为司机目前的投入产出比还算合理。

当然,从公开资料就能看到,当前网约车司机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滴滴也一直在做司机生态,一直在平衡乘客和司机的利益分配,一直在努力提升司机的收入。

指责 7:顺风车不应该存在?

最近让顺风车回归的声音在网上越来越强烈,哈啰出行也在全国范围内上线了顺风车。一些人说,让滴滴顺风车下线的是这些人,让滴滴顺风车回归的也是这些人。我想,其实让顺风车灭亡的人和真正坐顺风车的并不是同一拨人,毕竟真正愿意省钱坐顺风车的人的声音是很难被听见的。正如让咪蒙毁灭的也不是咪蒙的订阅用户。声音能被听见的写手们高高在上,或代表着背后的金主,或代表着他们自己。

很多司机希望顺风车重新上线。在大理旅游时,从双廊到大理机场,坐的是黑车,客单价 50 元还算合理,但司机告诉我,他们这里的司机更希望顺风车归来。有顺风车的时候,他们获客更容易,不用自己到处找人拼车,每天能跑更多趟,乘客付的钱也更少。对于有车一族,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开顺风车,降低自己日常开车上下班的成本。作为低收入的乘客,我也希望顺风车上线,这样打车的价格会大大降低。

当然,当前顺风车的确存在安全隐患。隐患的出现概率需要靠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公司投入更大的精力去降低,但个人感觉,顺风车司机的审核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或成本收益不匹配。

顺风车的经营和发展与和我们社会整体的素质相关。文青们搭车旅行这样的现象一直存在,广东春节返乡潮中的顺风车也被广泛报道,绝大多数幸运的人能够免费的顺利抵达目的地,但也爆出了一些伤害事件。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但善良的人偶尔也可能会心生邪念吧。

我觉得,顺风车业务也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依赖于整体的人口素质。当我们社会的文明和人口的整体素质更进一步时,顺风车的安全隐患才能根本上降低。

最后,从整体上来讲,顺风车模式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它不增加新的成本,却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有助于解决节能减排、降低交通拥堵、降低顺风车司机和乘客的出行成本。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真切希望顺风车的回归。

指责 8:滴滴大面积裁员?

最近滴滴主动曝出裁员信息,媒体便开始借题发挥,大肆批判商业模式等各方面不行,仿佛滴滴大厦将倾。滴滴覆灭了,我们的出行会变得更好吗?还会有其他企业能做得和滴滴一样好吗?上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滴滴的确是裁了 2000 人,但是网上曝光的 PPT 图片显示,滴滴是裁掉非核心业务和绩效相对较差的 2000 人,在网约车这个主业上增加 2500 人。媒体选择性地报道了前面一个数据。值得一提的是,预计新增的 2500 人中,安全相关的人员占了不小的比例,可见滴滴一直在为做好安全保障而持续努力。

其次,经济大环境不好,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在裁员,金融等各个行业都在裁员和缩减薪资奖金。所以,滴滴并不是例外。

再者,从企业战略上讲,企业进行战略变革是正常的,砍掉一些不盈利的业务也是每个公司都会做的事情。特别是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企业获取新的资源更加困难,因此企业通常会采取聚焦战略,砍掉非主业,巩固和发展主业,这不是很寻常吗?

最后,裁员有时候并不是坏事,人员冗余造成的层级过多、人浮于事、低效运行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危害更大。最近,网上热传的滴滴的裁员补偿方案不也能看出滴滴的厚道么。

管理大师西蒙说,管理就是控制。而控制的关键就在于控制信息。融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然而,爆炸的信息大多数是重复和冗余的。一个热点事件出现后,或是一篇文章大火后,大多数自媒体平台忙着蹭热度,懒于原创,懒于核验信息真假,通过转载、洗稿等方式跟进,让我们的阅读空间里充斥着同一种声音,这就导致我们看到的信息和观点常常比较同质和片面,因为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都是最初那篇原创文章作者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是被自媒体们带的节奏所裹挟、所控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 “反转新闻” 越来越多。自媒体越发达,信息快餐就越来越多,我们独立、冷静思考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同样距离下,滴滴的客单价比出租车略高一点,你还会用滴滴吗?

我会用。因为我不想在炎炎夏日和寒冷冬夜在路边等车,我不想在焦急中等待未知。我想预计到自己还要等多久才能打到车,我想知道自己大概还需要多久能到达目的地,以便让我根据自己的日程合理安排时间;我想提前知道自己大概要付多少车费,以便让我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我想在第二天一早要赶飞机时提前约好车;我想让自己的出行有更全面的记录;我想下车后直接飞奔目的地,不想再折腾半天去付钱;我想让打车报销更加方便,不用担心发票不见了;我不想当行李落在出租车上时不知道载我的是哪个司机、哪辆车;我想有更直接的投诉维权渠道…… 滴滴提供了这些出租车没有的增值服务,我愿意为这些服务进行适当付费。

网约车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当前相关政策不健全,中国市场也没有合适的参照物,因此滴滴仿佛在黑夜中摸索前行,难免会时常碰壁。作为滴滴的用户,衷心希望滴滴活得更好,实现其 “让出行更美好” 的使命。加油,滴滴!

注:本文所有观点皆为一名高校在读学生的个人独立观点。文中的资料均来自于公开资料、自己打车时的调研和一丢丢学术研究。欢迎冷静式对话,拒绝大字报式的谩骂。

知乎用户 曾轶 发表

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你增长是否快看你是否站在风口,长期是否稳固看你是否刚需。

衣食住行,最牛逼。

企业为了活下去引入资本,资本介入以后你只有一条路,就是增长,要么用户数,要么赚钱,用户数也是为了衡量以后能有多赚钱。

滴滴的确不赚钱,因为赚的钱加上资本给的钱继续投入到规模化扩张、垄断、打压竞争对手、品牌公关、给企业员工和高管们发优厚的工资。

资本们不在意滴滴不赚钱,他们在意的是市盈率,是用户规模效应,是商业化可能性。那个不是账面上的钱,那个是割韭菜来赚更多钱的基础。

这是一场资本豪赌和盛宴。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我的情色探险:独闯加尔各答"亚洲最大红灯区"

由于偏爱人文旅行,我对静态的博物馆、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兴趣不大。每到一个地方,我最感兴趣的都是当地动态的社会和文化。所以,我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大多数不是来自旅游网站那些游客撰写的攻略,而是来自政治、历史、文学书籍和纪录片。它们的某个细节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