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因为焦虑你交过哪些「智商税」?
知乎用户 Patrick Zhang 发表 这个问题的确是我们中国家长们的通病,我们每一位家长几乎都有类似经历。 我把我的经历说说吧。 我的孩子出生后,因为我和妻子分居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孩子和母亲一起生活,所以在她 2 岁半之前我并不了解 …
看大家写到了这么多,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个文章是哪个妈妈写出来的。
好像所有人都脱离了原作者意图开始为了批判而批判了。
进过一番搜索,我找到了这个文章的出处。原文标题是《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首发在 2016 年。
作者标记为苏心,找到了一段她的自我简介:70 后女子,专栏作者,流行期刊写手,新媒体编辑。曾经驰骋职场,如今只爱文字,追逐向阳花般的日子。关于职场,关于生活,关于婚姻,关于女人,我手写我心。
从这个简介就能看到,这是一篇通篇编造的内容,什么重点高中的女儿的还有高中语文老师,与她的生活都是不符合的。这只是一个职业写手,一个职业熬鸡汤的携手,通篇编造的一篇读者或者青年文摘级别的心灵鸡汤,而且还是 4 年前的过期的心灵鸡汤。
大家喝这种熬过期的鸡汤,小心腹泻。
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退休。
我爹是 996 的程序员,这天十点回到家,刚吃了两口饭,我就把车钥匙放在了他身边。
该去开嘀嘀了,我说。
我爹一脸不情愿,说,我才刚吃了两口饭。
我扭头看着他:都吃了好几口了,再吃下去该吃撑了。
我爹不高兴,我还想再喝口汤呢。
哥哥正好听到,说:爸我这就给您端汤去。上班族,不能太辛苦。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我爹不是我亲爹似的,我比你更希望他快乐。
作为子女,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快乐。但这快乐,绝不是在该工作的年龄去放纵,在该 996 的时候只图轻松。
爹妈啊,你们不是富一代,我也不是富二代。作为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督促你去 996,让你有动力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会楚楚动人。
如果你一直匍匐在命运的脚下,为生计发愁,那么,再美的景色在你眼里也是愁苦。此时我对你有多心软,将来退休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中年,也不愿看到你低声下气的退休。
如果你想在退休的人生舞台上长袖善舞,你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打一些工。真正快乐的退休生活,是要趟过一条 996 的河才能抵达。
只有在秋天的时候去躬身播种,你才能给子女留下冬天的韭菜根。
谁有胆子把这个发在朋友圈?
“我如果不要孩子,早就过快活日子去了。但我就是宁愿自己 996 过得很卑微,也要把你生出来,你还不感恩?”
————论无法克服繁衍欲望
文章看完,一声叹息。
看完已有回答,第二声叹息。
为人父母的仔细读下我这篇吧。
作者在文中是浓厚的【明白人口吻】,但实际上是个【自以为明白】的糊涂人。
孩子的悲哀,不是碰到严厉和要求高的家长,是碰到这种半吊子。
简单分析下该怎么办吧:
少年阶段的快乐是什么?
很多家长自己喜欢一些级别不高的趣味,不去以身作则,自己天天玩手游看抖音大腿韩剧玛丽苏,孩子通过观察和学习家长的行为来确认价值观,就自然会认为的快乐就是手游抖音谈恋爱,这种对快乐的认知形成以后,在孩子心里,就会变成只有无意义的消耗性的玩才是快乐的。
这种快乐本身很狭义,感性的消耗型趣味,对于个人成长的增值很有限。
消耗型趣味变成孩子心中快乐的唯一标准了,父母开始逼着孩子刷题了,然后把快乐与学习对立起来,孩子心中对学习的定义,就变成了 “不快乐”。
这种情况下你能逼出天天学习的孩子,那这孩子成年以后大概率得放飞自我放飞到堕落的程度。
因为要补偿。
明白人应该怎么教育呢?
首先你自己就得以身作则,比如,读书能够学到的东西跟孩子分享,一些有用的知识是如何产生成就感的要与孩子探讨,最重要的,你要求孩子的东西,你自己得能够做到。
行动和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需要在初始阶段就让孩子明白,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感性的直接的快乐,一种是成长或战胜挑战的快乐,后者更加有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数学难题与玩三消游戏一样,都是一种解密,其反馈的成就感是一样的,但一些半吊子家长首先给孩子打上了 “学习没乐趣” 的思想钢印,剥夺了孩子的这种乐趣。
在好的引导下,学习与快乐不是相反的两面,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同行者。
而多数家长没有这么做,他们一边放纵着浪费自己的时间,并把放纵的行为赤裸裸的展现给孩子,一方面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家长做不到的自律的事情。
这太拧了,真的。
所以这些家长焦虑的根本是什么?
他们自己管理不好自己,没办法成为榜样。
孩子都是好孩子。
以为剥夺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就可以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真实情况是,你剥夺他快乐的少年,他只会成为一个扭曲的成年,案例略。
还不如少年快乐一点。
你给女儿在一线城市买两套房,再不行一套吧,她怎么都能快乐,她就是当个网约车司机,挣多少花多少,日子也舒服得很
什么? 做不到? 那可完了蛋了,先拼命上重点小学,然后拼命上重点初中,然后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拼命刷 GPA 读个世一研,读完研拼命刷题进个好公司,在公司拼命加班攒个首付,拼命还贷,拼命相亲,拼命攒学区房,然后拼命折腾子女
把子女也送上这条路,差不多算到头了,然后离婚,打麻将,跳广场舞,给微信鸡汤文疯狂点赞,从鄙视打工人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可能这就是不卑微吧
是不是大家都发现了我尿黄的奥秘,所以天天邀请我来浇醒这些人。
说现在的教育界是公共厕所也不过分,哪哪都一股恶臭,遍地都是遗害万年的垃圾教育理念。打眼一看,不少传颂千年的老物件,不少稀奇古怪的舶来品,人人当个宝贝把玩不止。
唯独共产主义教育理念,就是说不通,没人信,别问,问就是觉得假大空。呵呵。
最怕就是有些家长,自以为自己读了几篇朋友圈的文章,家长帮里一交流,晚上流着眼泪回忆起自己在社会上挨过的毒打,然后就默默练了一套邪功。然后就摆好架势,在家里开始比划了。
说真的,作为老师**,我宁愿有些家长别管孩子,特别是高年级,人均拱火高手。**
白天在学校里,我们这些当老师的磨破嘴皮子,掏心掏肺,十八般专业技能全上,好不容易有点进展。回家后,父母一通操作,孩子的心态又回到解放前了。
什么是人菜还瘾大的真实写照!
如果实在忍不住,觉得孩子问题大破天了,然后他就是不听你的,那读读老庄哲学,学学无为而治,反正你也帮不上什么忙,孩子都被你造成这样了,你能闭嘴就已经是最大的帮助了,就少说少做多支持就行,别在那翻浪花了。
这个案例中,她家孩子在少年时最大的坎不是学习,是一个善于把学校和人生恶魔化,手动往学习过程里加黄连的妈。
谁他娘的告诉你学习就不快乐?小孩为啥不爱学习,做家长的心里没数么?
刚进学校的时候,他对学习的了解是中性的。
还不是因为家长拿孩子当攀比工具,自己的第二个分身加意愿延续,对孩子吹毛求疵,瞎定目标,从不鼓励,动辄打骂,重则人格羞辱,不给方法,只讲努力,还特喜欢归因到天分和性别上。
一通操作下来,还要求孩子学习好,不然就是不吃苦,不感恩,不懂事。
这类大戏,我带学生的时候天天看。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悲惨的家庭,各有各的道德绑架小妙招。
一看到这种言之凿凿的为你好我就来气,说着那狐狸尾巴不就露出来了么?
说到底,用了那个老师的例子,还不是养儿防老。用你的优秀,保障我的舒服。不丢人,一点也不丢人。
股市里投点钱,还要天天盯着呢,更别说这么一大笔养老投资了,那不得把折线盯得死死的,绝不能有片刻放松,不然亏死了。
我们国家真是把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放下太久了。
很多人活着活着,一个健步就后撤到封建社会了。
还不如封建社会。《触龙说赵太后》里,人家还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的觉悟呢,换到现在,就是父母为自己计深远了。
共产主义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不是你的私欲发泄场。
教育孩子,是为国立人,然后为国选材。
我直白讲,任何不以发展人的社会属性为目标的教育都是垃圾。
他道德底线完备么?人际交往的能力健全么?身心发育健康么?基于天赋的知识和技能纯熟么?有面向职业的目标和能力培育么?对自我,社会和国家有合理认知么?
……
看清楚这些叫人的社会属性。教育不是啃知识,是培育人,再培育人才。
光盯着知识,高分低能的,高学历犯罪的,高学历卖国贼…… 比比皆是。不是有个学历和分数就完事了。
为什么教育是社会责任?
因为我们这代人,一闭眼,一蹬腿,之后的社会全是他们的。哪怕你家孩子混迹在最底层,他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他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也比躺在地里的死人贡献多。
他是什么样子,国家的未来就什么样子。对祖国的未来得保有尊重,人家比你年轻就是比你有希望,有价值。
你别盯着你养老送终那点事看,那只是一个人发展的附加物。我们搞教育,不就是为了孩子能走下去,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什么养老送终,个人前程不都有了么。教育格局能大点么?
有些父母巴不得自己孩子在家里是条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育全部都攥在自己手里。
然后还盼着,你在家是狗,出去就能变成人,还得是人上人,您搁这演西游记呢。
还有跑来问我,选择权怎么能交给孩子?他选错了怎么办?
连文理科,大学专业,结婚对象都选不了,这么点责任都承担不起的,你期盼着他出去到社会中打拼出个模样来,和别人抢社会资源?
想当人上人,起码他得有为人的基本能力。
在家里没能力,出去能力卓绝
在家里只会听话,出去勇敢果断
在家里毫无主见,出去理想远大
……
天天反复横跳,不会扯裤裆么?
严重怀疑,这和大学不许恋爱,出去立马要求你二胎的家长是同一批人。一样的自我分裂。
还有人跑来问,为啥孩子学习没动力?
那不是废话么。从来就没给过孩子远大的理想,也没给他为自己负责任的机会。
小的时候,天天被羞辱,对于学习只有挫败感。长大一点,就明白了自己做狗的命运,做再多也就是父母的一张底牌。天天听着道貌岸然的道德绑架话术,换你你有动力么?
家庭教育才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子,我对这类家长从来都没啥好话。
自己选择成为垃圾没有问题,但是麻烦做个人,别把自己的失败味儿往下一代身上蹭。他先是一个不同于你的人,一个国家的公民,然后才是你的儿女。
我衷心建议大家找对象的时候,如果不丁克,可以考察下对方的教育理念,把这项纳入对方家庭关系考察中。
有些教育理念扭曲的,或者对方在特别扭曲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务必慎重。
个人品格问题,比如出个轨啥的,绿你一个。
教育问题,真正地祸害几代人。知乎问答里各类家族史追溯,数不胜数。
以上。
看到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我有点懵逼
我经常在朋友圈见到这句话,不过正常情况下,它的后面都跟着 xx 教育,助力孩子美好人生,春季寒假班免费试听 xxx……
所以这玩意压根不就是各种随时可能跑路的培训机构整出来的一句广告文案?你们居然在这里论证它合理与否?
天底下的广告有一个在乎合理与否的吗?
哪里不会点哪里,收礼只收脑白金。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恒源祥,羊羊羊!
所以不用看了,三年级二班李子明同学,尼玛用 8848 钛合金手机打来电话,说孩子感冒发烧老不好,多半是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我说我们全家都用纳爱斯!没有蛀牙!
你是不是听得胃酸胃胀不消化?饿货,来条士力架吧!哈药六厂出品,掌握核心科技,多重强效去污因子,清新舒适防侧漏……Come on baby, 你也要来一颗吗?不,海苔我只要美好时光!旺旺!
我宁愿你吃着阿司匹林去 007,也不愿意你 70 岁奔波劳累为生计发愁。
妈妈是一位 996 辛勤工厂管理人员,
这天她老腰病犯了,疼的直冒冷汗。
爸爸说:“你打电话休息几天啊。”
我坚决拿出一盒阿司匹林,强忍内心痛苦说:“妈,吃 2 片阿西匹林吧,2 片不行你要就吃 3 片。你今天不上班,这个月全勤可没有了。”
我爸爸瞪我一眼,骂我不孝子。
我眼泪流出来:“父母做错了,子女不劝勉,这是子女的错误,你看看现在即将延迟退休了,韩国,日本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在打扫卫生,开的士,他们原来可是高学历啊。”
妈我是你亲生的孩子,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你好,
你快乐,我更快乐。
你现在快乐了,可将来白发苍苍去找工作会快乐吗?有人尊重吗?
找不到工作,被人无数次拒绝,妈妈你受得了吗?
我想到去年我家招聘小时工,薪水还不错,
结果我的天啊,送上门的简历堆起来可以卖几十元钱废纸。
有位 62 岁老人为了得到这份工作,给我家钟点工面试官您——我的妈妈送一大箱橘子。
原因是因为他工作的时候上 3 天班,休息半天,一直如此。
到了晚年,为一份钟点工工作不得不弯腰求人,还给雇主送东西。
这位老人,他为了半天休息,以为这是为他好,能够让他快乐。
他中年时快乐了,可是,晚年呢?
他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体力,没有积蓄,他依靠什么生存了?靠什么得到尊重了?
一个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又怎么能快乐了?
一个 60 多岁给雇主送东西想得到工作的老人,他有什么价值了?
我认识一位公务员,他晚年癌症晚期,他找全国最好的医生,不惜成本去治病,
结果现在快 80 岁了,竟然找到一位 30 岁的美女名校毕业老伴。
他感慨道:因为我子女逼我买房啊,我业务时间全部用在投资房产上面,不惜高杠杆买房,结果随着房价迅速上涨,我资产得到迅速增值!
没有钱,我怎么可以治好我癌症,
没有夜以继日研究房子,我老伴怎么可能仰慕我的才华?照顾我?
妈,我是你亲生儿子,我比世界任何人都希望你快乐。
但这快乐,绝对不应该在应该吃阿西匹林上班的时候不上班,
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轻松。
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休息。
我作为您亲生儿子,唯一能做的是在您身体疼痛的时候给您吃几片阿西匹林,为您上班加油鼓劲。
妈,唯有这样,你才可以在晚年到处见更美丽的风景。
真正快乐的一生,就是吃着阿西匹林 007 上班。
妈,如果你想在晚年的时候,可以欢快跳广场舞,
您就要留着汗,摸着泪工作。
真正幸福的人生,必须在血水里面泡一泡,滚一滚,才可以到达彼岸。
全文模仿上面这篇文章写的,
故事纯粹编造,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多年帮人相亲的经验告诉我:(前方高能,内容容易引起不适)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从父母那多继承几套房子,将来有租金收比拥有所谓的名牌大学更容易找对象。。。。
我书房里有一张大的桌子,每天下班,我会努力的学习、看书,女儿看我在学,她很小的时候就有样学样的和我一起在大桌子上学习、画画、折纸。她很开心。
她经常说和爸爸一起共同进步很开心。她从来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我不知道所谓让孩子学习就会让孩子不快乐从哪得来的结论?
我每天努力的工作、正能量的生活,远离黄赌毒,远离一切诱惑,连扑克牌我都不打,如履薄冰,为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更好的明天,多给她买几套房,未来让她有底气所谓的 “不卑微。”
与其逼迫孩子,不如逼自己,自己努力的样子未必不能感染孩子。当然如果我女儿能愿意努力学习,我更高兴啊!两代人一起努力当然更好!只是我不会本末倒置!我也没有资格让我孩子童年不快乐!
这句话我很喜欢: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女儿,爸爸每天努力工作,悄悄给你买了不少房子和许多信托、保险,你这一生都有三明治吃,谁都不能欺负你。当然如果你能通过自己努力有自己的成绩,那么爸爸会更为你骄傲。
“如果你愿意回报爸爸的爱,你要给自己最精彩的一生。”
终有一天爸爸会老去也会逝去,你要独自面对人生,爸爸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在午夜的星空中看着你并照亮你前进的路。
晚安,宝贝!
这个答案是接着
的回答写的。
我完全赞同 ta 的基本看法——其要害不在于这个交换值不值得、该不该做,而在于这本来就不该是交换关系。
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人生至乐。
工作本身就应该是人生的快乐源泉。
本来就谈不上 “用痛苦的学习去换取逸乐的人生”,只要建立起这个心态,则交换与否已经没有意义——第一你交换不了,不信你苦哈哈的去熬吧,看熬到下半辈子是不是就是可以垂手而治,“全自动的幸福了”。
事实是即使你熬到真的才高八斗,你也只会找到一个专属于才高八斗者的同样压力巨大而迷茫不知归处的苦工。你一样不愿意做,一样会因为不愿意而苦闷或者因为不愿意而干脆无业以至于困窘。
但我要补上另一种要害。
不要以为 “学会喜欢学习” 是指要把学习这味苦药想办法撒上糖,弄的酸酸甜甜的好让小孩子易于吞服。
不是 “七点前默写完爸爸周末就带你去海洋公园”,不是 “多媒体化”“互动化”,“帮助孩子保持注意力”。
不是 “趣味化”、“娱乐化” 的那个“学习”。
那就像在咖啡里加奶加糖加到变成了咖啡风味奶茶,爱喝的人爱的是奶茶,而不是咖啡。
人真正应该爱上的恰恰应该是那些会让普通人竭尽全力、痛不欲生、忐忑不安、茫然失措、夜不安枕、食不知味的那些艰难的事本身。
爱喝咖啡,爱上的就该是咖啡的苦。
The bitterness is the point.
浪不大,老子还不爽。
一点难度都没有的事,老子还不屑于做。
不折磨,哪有坚韧?**没有坚韧,幸福就全靠躲。**坚韧的人靠的是对惊涛骇浪视如等闲。
你的子女不需要学会任何知识,ta 们 “学知识” 只该是为了学会反复挑战智力极限的快乐。
“学没学会那个知识”,根本不那么重要。
学习成瘾,工作成瘾,功名利禄就于你如浮云。
你挑工作就不再看什么 “待遇”、“报酬”,而是看它 “有没有挑战性”。
放心,配得上你来做的工作,能引起你兴趣的工作,没有不赚钱的。世界上最赚钱的东西就是别人连试都没勇气试的东西。
把你做的过程录下来丢哪里流量都有百万。切成十二段,流量就是 1200 万。看你动手都上瘾。
你还怕穷?还怕不幸福?
还需要用 “不快乐的童年” 换“快乐的成年”?
等你真的学明白了这是什么,你真的是什么都不怕的了。
现在发配你去养猪,你也会兴奋的搓搓手——“这个我可真没干过啊啊”。
现在断了一条腿,你也会马上开始琢磨 “怎么用 3D 打印有足够强度的假肢。有办法做到能控制脚趾头吗”。
高位截瘫,好好研究一下眼皮发摩斯电码和可以用舌头控制的指点杆外设——配上高精密的伺服电机,老子没准可以成为世界第一个用舌头耍杂技的人。看哥舌控独轮车走钢丝穿越黄河**(严正声明,此创意禁止剽窃,剽窃高位截瘫患者的创意你们还有人性吗?)**
世界上哪有无趣之事,无趣的是人。
问题在于,怎么让子女爱上这种精神冲浪的感觉。
那需要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你要有超越一般价值而热爱的东西。
有那种无需再获得任何物质报酬就已经足堪享受的神性享乐。
神乎其技的东西。
那种呕心沥血的爱,物我两忘的爱。
人于彼时,灵光闪耀。
见者忘情,天花乱坠。
希望你们能遇到能引你们进这层境界的人,因为你们只有自己亲见,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样的境界。
遇到了,绝不要放过——哪怕他只是位拉面师傅。
这也是为什么芭蕾票值得那么贵。
不白说这一段,给你们一个明确的指引。
这种心态的养成,除了天意际遇之外,人可以做的一件事是带领自己的孩子练功夫。
这不是指练武术。
我给你们一个小问题——
徒手剥毛豆,可以有多快?
试试。
带着你的孩子研究一下这问题。
买上十斤毛豆,分成二十堆,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徒手剥毛豆,可以有多快?
可以有多低的观察成本和操作成本?
你能把这件事优化到什么程度?
这次用三个动作,下次能不能只用两个动作?
能不能只用一个动作?
能不能保证豆子不会弹出碗外面?
能不能不必用眼睛小心翼翼的观察来指引动作?
能不能不把壳撕成碎片掉到碗里?
能不能不伤指甲?
能不能不那么容易手打泡?
你能不能永远看到下一个可改进的点,下一个可尝试的方案?
你能吗?
让孩子跟着你经历这个过程。
学毛笔字,练一个永字先练到透。
练到气韵流动,练到筋骨十足。让 ta 学会批判自己的成果,学会创意十足的尝试解决问题,学会体会问题的改善。
每一个好题目,都可以练出功夫来。
削铅笔也可以先练明白如何削不断芯,练会无一刀多余,笔头如莲。
练线条,也可以先练到圆转如意,细若游丝。
练抓黄豆,也可以练到每一把重量都一样。
练解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目测有解无解,解是多少。
先沉浸在功夫的世界里,有了功夫,自然锥置囊中,颖脱而出。
然后庖丁解牛,举重若轻。
直到任何事情只要你动念,必易成功。
这句成功,不是指 “取得功勋”,而是指成就功夫。
出手成功的人,无庸碌之辈。
去剥剥毛豆看看。
恩,非常典型的当代中小城市的父母。没有大智慧,只有小聪明。
自己的视野仅能看到 20% 到 30% 的表象,但是看不到背后根深蒂固的问题。
只能看到大城市医疗好,但是看不到大城市医疗是基于户口和房产的,而在当代房产难于登天,你没有这个眼光,孩子只能被收割;
只能看到好学校好,但是看不到很多好学校背后也是要很早运营的,包括中学高中,特长加分,自主招生,还有圈层运作,哪怕你出国移个民也能给孩子省不少事儿;
只能看到成绩重要,但是不明白好成绩靠的不仅仅是死命努力,而是举一反三的上层逻辑,思维,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很小就开始培养,父母不断潜移默化灌输。
只能看到别的孩子优秀,但是看不到别的父母言传身教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父母;
你要真是能力不够,真的没什么问题,不是每个父母都如何如何的,普通家庭,那咱们就按照普通人的方式来,别总是给孩子那么大压力,让孩子童年快乐一些,以后的人生自己做主,父母做到能做的,孩子也不会怨恨什么;
你要是真的能力足够,那给孩子这么大压力也情有可原,父母贡献房子,贡献实习机会,贡献优渥生活,贡献出国留学的资助,你最后要还是个废物,那确实要怨孩子一点都不争气;
权力和义务对等。
怕就怕这种家庭,自己能力不够,还不懂得给孩子快乐童年,所有压力都给到孩子身上,看到那 20% 的表象,不明白问题根源,开始一股脑逼孩子,让孩子童年一片灰暗,
结果孩子熬过灰暗上了大学,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别人的房子都是父母早早便宜时候买好的,别人的工作都是父母提早运作人脉送进去的,别人享受的城市红利也是父母早早规划好的,别人考进的好大学也是父母用尽一切能力运作进去的。
再往上看,自己想做生意,背后都是资源,自己啥也没有。自己想工作里往上爬,全是利益斗争,奋斗了好几年才明白原来体制内这么舒服,结果那时你父母啥也没和你说过,怕丢脸,怕赚钱少不体面,周围一切赚钱的都要靠资源。
突然发现自己的奋斗一文不值,那些靠灰暗时光和不快乐童年巨大代价换来的努力成果,只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
孩子的一生就毁了,
摊上这种家长,不仅童年不会快乐,以后会更不快乐。一辈子要为父母的低认知但自以为聪明而埋单。
而且这些父母一辈子也不懂自己到底哪儿错了。孩子到了一定岁数,看开了,不怨父母了,但距离渐行渐远。就这么一辈子过去了。
关于儿童教育,非常容易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过分焦虑,看到自己娃没别人成绩好,会的东西没别人多,就拼命给娃施加压力。
另一个极端是过分放养,觉得学习好不好,读过的书会的技能多不多无所谓。
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一个人的学习成绩,读过的书,会的技能决定了他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做哪些事,会进入什么样的圈子,可以说对一个人的人生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学的越早,性价比越高。放养绝对是不可取的,那些过分焦虑的父母,大概率是因为认为自己就吃过小时候没有努力的亏,所以不希望自己的遗憾再发生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但是他们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孩子是人,不是牛马或者机器,学习也不是耕地,不是用鞭子抽或者施加压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的,把娃心态搞崩了反而是适得其反。实际上,被望子成龙的父母把心态搞崩了的孩子不在少数。
而赞成放养的父母看到那些负面例子,又能理直气壮的说 “看,给娃那么大压力投入那么多成本也不一定能有好结果”。
这个问题的标题 “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就是一个典型的会把娃心态搞崩的例子。
这句话隐含了两个意思,第一个是 “学习是痛苦的,是不快乐的。” 第二个是“如果学习不好,那就是卑微的。”
首先,学习一点都不痛苦,相反,是一件很有趣,而且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爽的事情之一。
如果你觉得学习很痛苦,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让你即感受不到知识和技能的美,也无法得到学会了之后带来的成就感。
导致很多人觉得学习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即没有好的老师指导,自己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在痛苦中做无用功。
我从来没见过学习好的孩子觉得学习是痛苦的,学习好的孩子只会觉得 “诶?这个有点意思嘿。”,“哈哈,我这个也学会了,我真牛逼。” 坐在那里学习四个小时并不比玩四个小时游戏更痛苦,带来的成就感却要大的多。
但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小时候是没有机会遇到好的老师和懂学习的父母的。
糟糕的老师会向孩子灌输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的观念,因为糟糕的老师需要掩饰自己的无能。我对你的教学让你学的很痛苦,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所有人都痛苦。你听话的忍着痛苦学就好。
糟糕的父母也会向孩子灌输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的观念,一来这也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二来当孩子懈怠的时候,父母会说,学习就是痛苦啊,但是你必须吃得苦中苦才能当人上人,你要能吃苦才行。逻辑满分。
如果孩子相信了 “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 这个观念,那他就完蛋了。
首先,学的痛苦意味着学习方法不对。如果孩子认为学的痛苦是天经地义的,那他就产生不了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意识,他的学习效率会一直很低,而且连改进学习方法的可能性都没有。
然后,人都是希望让别人去吃苦的,谁愿意自己吃苦啊?相信 “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 的人只要失去压力就会放弃学习,就算有压力,内心深处也是抵触学习的,能学好才怪。
第二,如果孩子相信 “学习不好的人就是卑微的”,那他也会完蛋。
所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不同的人学习曲线不一样,有些人善于模仿,有些人本能敏锐,这些人学东西会很快。有些人需要掌握一个事情的底层逻辑才能把这个东西搞明白,然后再去建立逻辑体系举一反三,这些人学东西一开始会很慢,但是底层逻辑掌握得很扎实,然后还会善于发散。学习曲线不同的人适合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
学习是一个贯穿一生的终身行为。你需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然后达到自己学习曲线的爆发期,这时你才能从学习中真正获益。
如果你相信 “学习不好的人就是卑微的”,那么爆发期出现的早的人很可能会封闭自满,还没有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而爆发期出现的晚的人很容易失去信心自我放弃。
作为父母,完全有必要向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习真的会决定人的一生。
但是没必要因为孩子一时成绩不好或者进度跟不上其他孩子而焦虑,因为每个人擅长的东西和学习曲线都不一样。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面对学习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效率低那就找方法,一个东西实在学不会那就看看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引导他去寻找自己擅长自己喜欢的领域。只要有一个点打开了,孩子一来可以总结出成功学习的经验,二来也会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往往就能打开一个面。
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但只要心态不崩,长期积累下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最可怕的就是向孩子灌输 “学习就是苦差事”,“学习不好就是卑微”。如果孩子的心态崩了,那就完蛋了,这辈子都会与学习绝缘。
所以,学习不是苦差事,每个人都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他的天分和实现他天分的途径,只要还在向着这个方向走,那就会越来越好,就是值得尊敬的上进青年。
你有一把刀,有人来欺负你的女儿,你是挥刀抵御,还是划破自家女儿的脸。
这是一个很好做的选择题对吧。
这也就是对朋友圈这种给子女毁容的风潮的最好反击。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越来越残酷,残酷到需要父母手动剥夺孩子的童年了,父母这时候应该怎么做?
牛逼的,掀桌子;不牛逼的,逼自己;最傻逼的,逼孩子。
掀桌子的方法我就不说了。
逼自己的方法很多,比如……
没看到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主角,是个美国国籍的小朋友么?
没看到现在清北连外国人的入学考试都取消了,做个远程面试就搞定么?
你说这也太难了,对呀,太难了,那你逼孩子干嘛,一边以爱的名义逼孩子,一边以爱的名义放纵自己,合适么?
再比如,你可以努力让孩子不用去努力啊。
出生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
好一点的学习机会指的是:20 万一年的幼儿园,每个寒暑假的外国夏令营;从幼儿园开始锚定最好的小学,确保孩子能直升能保送北大清华的高中;如果学习成绩不给力,还能让孩子跳个健美操就能进清北。
这才是好一点的学习机会。
而不是看到市面上忽悠人的几千块钱的补习班就傻乎乎的去报名。
这是当家长被割韭菜,然后让孩子承担后果。
你说不想要子女有个卑微的成年,那只是你卑微成年的一种投射。
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是最可悲的一件事;当社会环境开始残酷的时候,只敢更加残酷的对待子女,是最懦弱的一件事。
看懂了么?别我宁愿…… 也不愿…… 逼孩子之前先逼逼自己
我想,我即将带着悲愤的心情,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因为,当我想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并为之搜索材料的时候,我悄然发现,当我们还在纠结孩子的童年是不是快了的时候,和我们孩子同龄的 “贪官”,已经落网了。
念书的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古代哪些人当了官以后,必然会贪?当时课堂一片鸦雀无声,老先生顿了顿,缓缓说到,第一种,爱钱。花钱买官的,当了官以后,必然要找机会把当年捐知府帽子的十万雪花银子,给捞回来。第二种,要权。控制欲强,在很多时候,权和钱就是一个不断互相转化的动态过程。这样的人,不管手上是大权小权,必然擅权。第三,好色。既然权钱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那这些东西,自然可以用来要女人。强东哥的那件事,不管结果如果,我们这里不能妄下结论。但我知道,确实有很多有权或者有钱的,最后价钱没有谈拢,崩了。好了,开始今天的话题
刚才看到了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
怎么样描述现在的某些学生 " 干部 “”?
脸上未脱淡淡的稚气,身上却是满满的官气,行事更是浓浓的匪气。
所以,我特别害怕他们。念书的时候怕,现在自己长大了,更怕。我怕以后我们的孩子们,也遇上这样的学生官儿。
我还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十三岁政协委员的奋斗历程。
对于类似麒麟儿当官的社会现象,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字样绝对不是 “羡慕嫉妒恨”,却是另外一个字眼——忧惧
为什么说是 “忧惧”?
《韩非子. 奸劫弑臣》里说:“故刼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厉矣。” 这个词儿,最出名的在《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曹操 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
忧惧者,担忧恐惧也。主要表达当事人对未来的不可掌握、难以预料、无能为力所产生的深切的担忧和恐惧之情。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十三岁的政协委员,以及以前很火的五道杠
是不是觉得很相似啊?
他们这么小,就已经有了这么足的气场。
他们像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每天要面对的那些高官中官下官那样,充满自信地坐在或者站在那个舞台的中央,饱含深情地凝望着我们,字斟句酌而又抑扬顿挫地说出那一套套的东西…
我从内心深处感觉到非常非常的可怕…
他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而已
大家还记得自己 13 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我记得很清楚,13 岁的时候,我念初一,我每天惦记的,主要是以下几件事情:
今天上学会不会迟到
上课千万不要忘带书
游泳课可以看泳装了
文艺委员的屁股好圆
没了…
他们在想什么呢?他们真的已经开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
看看上面的案例,从贿选拉票 “当官” 到利用特权敛财,一些小学生熟练运用成人世界的游戏法则,让人瞠目结舌。我依稀记得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反贪局长陈海的儿子小皮球在学校行贿曾让许多大人唏嘘不已。
小皮球是 “红三代”,爷爷老红军、离休干部,爸爸反贪局局长,可谓根正苗红,可就是这样一个背景的 10 岁孩子却认为现今的腐败行贿是理所当然的。
正如小皮球回答的:“不花钱办不成事,现在都这样。”
在操场上,小皮球又 “爆出” 了一个现象:班上的学习委员监督同学背课文,交五块钱就让 “过”;班上的同学要抄自己的作业,一人收五块钱…… 这样的“金钱交易” 似乎已经在剧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小皮球的爷爷说得好,“还不是大人世界出了问题,影响了孩子?”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件事,何止是叫人心痛和惋惜?
为啥小学生都想当班干部?其实很简单,问问我们身边的人,有几个不想当干部的?
人民网评论认为,这是因为 “官本位” 思想从社会蔓延到了中小学。思想单纯得像一张白纸的小学生也沾上 “官本位” 的鱼腥味,既让义务教育蒙羞,更让我们反思。
有一项调查显示,四成小学生长大想当 “官”。《南方都市报》记者曾随机采访过 32 名小学生,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自己能当上班干部,哪怕是小小一名组长或者科代表。原因在于当上班干部才能引起老师重视、同学尊重,更有机会获评区级、市级三好学生。
他们才这么小,就已经坚定不移地走在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的道路上了。这肯定不是他们的错。那就必然是我们的错。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些学生官在操心什么?
下一次选举怎么继续高票当选?
怎么把班干部的权力转化为实际利益?
怎么样打击不喜欢的同性同学?
怎么样吸引喜欢的异性同学?
先不去论述他们是不是麒麟儿,是不是当代的周瑜
我觉得在这么小的年龄,已经能够思考和探索这么深奥的道理,这个事实本身,已经太恐怖、太可怕、太不可思议了!!!
据我所知,从法律上来说 13 岁的孩子还是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我无法判断一个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作出的决定,是代表了他自己?还是代表了别的什么?我只是觉得很害怕
更让我觉得害怕的是
他这么小,就这么牛逼!
长大了以后呢?
更让我们觉得害怕的是
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大家的孩子
将来是不是会在这样英明的人的领导下生活、工作…
中国的家长们还一个致命的悲哀——听信了那句著名的屁话!!!
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有个毛用?
自己想象一下,为什么许多激烈的体育比赛前都要做热身?
因为如果没有做好热身运动就猛地投入比赛,很可能会导致抽筋,跌倒,甚至心力衰竭等情形发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
其实,孩子们的童年,本应该就是一个人刚开始 “热身” 的时期,一个 “新车需磨合” 的时期,这个时期不能“满负荷运转”,甚至“超负荷运转”
而是根据自身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地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后劲十足,而不会 “早衰”,才不会在需要大展身手的时候而 “力不从心”。
我想问问这些家长
你的孩子知道往哪里跑么?知道怎么跑么?知道怎么分配体力么?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追逐,你们这么着急,真的好么?
况且,和这些这么年轻有为的干部相比
你家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又有个毛用呢?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问——您,还在纠结开始的问题么?
谢谢各位捧场。**喜欢我的方式还有很多,“再看”“点赞”“分享” 三连,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让您不错过我的每一期更新。**关注我的知乎、我的公众号,都是间接的方法。
http://weixin.qq.com/r/7Eivt7-EHeJirfvU9x3_weixin.qq.com
(二维码自动识别)
也可以直接找我本人。我们有缘再见
你把孩子的快乐剥夺了并不能让他不卑微,反而有可能让他更卑微。
请不要再继续论述吃苦哲学的合理有效性了,从本质上说,吃苦,是为了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弥补物质条件的缺失,从而达到和物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差不多的实践效果。
换言之,它是一种万不得已之下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必要手段,也不是主要手段,更不是目的。
吃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吃苦本身,以吃苦本身为目的只有一种场景,那就是你在床上有特殊兴趣。
老一辈的人之所以重视吃苦,根本原因在于物质条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长期深度匮乏,这导致了在一般社会实践中对主观能动性弥补物质条件不足的长期刚性需求,这种刚性需求催生了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久而久之形而上学,最终演变为一种社会氛围和道德戒律,很多老一辈往往在物质条件足够的情况下也要强行找苦吃,以自证很 “努力”,而完全无视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投入是否有合理的产出,乃至于很多时候这种主观能动性的投入本身其实并没有有效产出,完全属于无效投入,但因为附和吃苦哲学的价值体系,因而都具有了道义正确性。
吃苦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毕竟物质条件匮乏到一定程度,社会矛盾又巨大到不得不解决的程度,那么自然只能深挖主观能动性潜力,激发起人的每一分力量,才能向死而生。
然而时移事异,外部环境变了,还死抱着教条,那就成了刻舟求剑。
比如有时候你没事在家里躺一会或者玩会游戏,家里人就要喷你懒,可你不懒又能怎么样,事情都干完了,难不成为了证明自己勤快去买两斤煤来洗着玩?
这种毛病该改一改了,所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古猿尚且知道能磨石头最好别磨人,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难道我们现代人类文明还不如古猿?
另外,我有一个猜想,不一定对,由于农业技术的发达和高产作物的引进造成了劳动力的绝对过剩,而在解决一般社会实践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的过程中,对主观能动性的过分强调和长期低效的劳动力投入形成了路径依赖,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明缺乏动力,毕竟通过简单投入人力就能多快好省的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那为何还要费时费力去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呢?
长此以往,科学技术的内生性迭代进步进程被生生打断。
这可能是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乃至于错过了科学精神和工业革命两大关键风口的重要原因。
如果这个猜想为真,那么吃苦哲学实为亡国陋规。
在键政领域,虽然入关,分配党,工业党,左派,勃派等等之类的网络团体,虽然平时互相之间喷的不可开交,但是在一点上是能够达成高度一致的:
即反对教育军备竞赛化。
毕竟知乎的主要网民都是青年人,对于吃人的超前教育的苦或多或少都是深有体会的。因此在 “我真的有一头牛” 原则之下,我相信不会有任何青年人会对这种助长教育里的军备竞赛思维的公众号文有好感的。
不过一个悲观的现实就是,可能不用这种文章的助长,教育领域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并且刹不了车了。
我不知道,假如,我是说假如,当批判这种价值观的青年人真的有小孩了之后,到底能有多大的决心和定力,不被卷入这种畸形的竞赛之中呢?当卷的活动已经开始,囚徒困境已经筑成了之后,我们该怎么改出呢?
事实上,我相信所有强迫小孩去补习,去进行超强度竞争的家长本身也不愿意,因为这对于家庭的负担也极其之大。但是他们只知道,不这么做没办法。
这篇文章本身的价值观没什么好反驳的,**可是它能有一定的影响力本身所反映的现实才是难问题。**还是那句话,真正的批判不是批判理念本身的荒谬性,而是批判理念背后支撑它的物质基础。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种价值观,这种教育的过度竞争有害,但是所有人在这种现状里就是改不出来?这个才是有意义的问题。而一篇歪文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力已经说明,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了。
得,开头分明就是不肯和孩子好好说话的母亲,谁要天天这么被呛还乐不可吱也是奇了,但这跟「卑微的成年」有半毛钱关系?
孩子表达了回校前对家的依依不舍,妈妈回呛说忍你很久了,早点给我滚回去刷题,再玩你就傻了。
爸爸听到了孩子觉得大人失信在先的委屈心声,安排时间带孩子去看海,并表示也不耽误学习,孩子还没来得及高兴,当妈再把老公带孩子一顿呛: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这哪儿跟哪儿啊。
你在乎闺女的快乐,在此时此刻是:她爱你时,你也爱她。她偎在你旁边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摸摸她的头:宝贝,放心去学校吧,星期天回来想吃啥好吃的?
你接纳她真实的感受,倾听她的心声,是她最有力的情感后盾(之一)。
什么叫:「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这之间有啥逻辑关系,孩子不就是像你周日晚上,想到周一要上班时惆怅地感叹一声:算了,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班呢。
你听听你那声调,到底有多情愿——当然明天发奖金可能是个例外。
你以为引爆朋友圈的吐槽文案都是莫名红的吗?星期五综合症,星期天综合症,星期一综合症…… 大人都是有性情的人,咋就孩子不能算做是人呢?
咋就孩子不能流露真实的情绪呢?
第二个故事,说一个技校毕业生,找不到一线工人岗的事。
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这是啥行业?咱是不是对如今的一线工人有啥误解?可能是所在的地方不同吧。现在有的地方,一线工人可难招了,你要是成功引荐一个,还能拿介绍费呢。
这个不敢真较真,毕竟咱生活在幅员辽阔的地方。那就试试学着讲故事,讲不好请见谅:
我家以前的钟点工,一天接三份家政,不用交税,包吃,节假日正常休息,周末有时接些零碎的卫生单。不算累,因为早上的主要负责孩子早餐 + 送孩子,中午的主要负责接送 + 孩子午餐,晚上的嘛,做两三个人的饭加简单卫生完事。她老公和儿子在工地上搬砖,真辛苦也真累,是否高风险、需要倒夜班,工种技术含量等不详。儿媳妇全职在家带娃,不是太愿意,一直想让婆婆在家带娃自己出来当钟点工,有钱挣还没带娃累。
要说阿姨没比我大几岁,但孙女和我孩子差不多大。看我和皮姐夫熬秃了头,阿姨嘴上不明说,心里直撇嘴,她要让孙女吃进口奶粉,我家孩子入嘴的她孙女必来一份,唯独有件事是明确表示要不一样:绝不让孙女读太多书了——为什么呀,她家三个劳动力,对,你说体力劳动就体力劳动了,但合起来月收入约摸四五万(不稳定,可能遇到合约中断期)。
人家感觉好着呢,农村大房子早建好了,带院子带菜园;小城的公寓也买好了。对生活预期低,没啥特别要求,还特别会做吃的。白天工作,晚上广场舞走起,因为要保存体力跳舞,所以干活也不想卖力,摸摸鱼陪老人聊聊天,迟到早退,不到点就撤。你说阿姨不怕丢工作吗?真不怕——熟手钟点工相当抢手来着,楼下溜一圈就找到新工作了,再不济多的是家政中介,挂个名,有的要交个手续费,有的是雇主承担。有人身保险,有入职体检,有的给自己交个社保。
你这生活方式不健康。阿姨说。你们城里这菜不行。阿姨说。你们读书都读迂了……
谁吓唬谁呢。阿姨对自己生活满意度高着呢。
当然,你要说小伙子面试还得妈跟着,那就直接说这种养育方式不得当,过度溺爱,就事论事,咱就讨论怎么避免溺爱。目前的情况下,注定近一半孩子进不了高中,但他们也会从事其他职业,补充社会的多方位需要,你的孩子是读书的料也有条件,那就读书,但不要总是赞一样,拉踩一样,你那上门的快递,住着的楼房,身上的一针一线,就餐时被端上来的饭菜…… 都是劳动者他们给劳作出来的。
既然尊崇受教育,我们能不能先学一学「相互尊重」怎么写?
最后一个故事的通常版本是:
我认识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大儿子上完大学后在北京立足…… 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老俩口掏空了积蓄帮了把手…… 孙子出生了,老俩口撇下老家一阳台的花草,奔袭北京人力支援……
所以这个文章挺牛的,一下子转到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尤其是医疗和教育上去。妙呀。特别是这一段:
当我们很多人在埋怨高考、张口闭口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如果你不是一线大城市,你说的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为下一代的成长注射一针麻醉剂。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能力去争夺,一旦遇到危机,就只能在困难面前束手就擒。
只是,这和素质教育有半毛钱关系?
要想讨论问题,就先定义什么是素质教育,对吧?
素质教育就是放羊大吉,不学无术,成绩捉瞎了?
素质教育是比应试教育更高一层的教育,实在是太难了,或者说,得要钱堆。
你以为我们不羡慕五个老师十个幼儿的幼儿园配置吗?你以为我们不向往天真的孩子奔跑在大自然里,释放天性获取知识吗?你以为孩子们不渴望爱吗?
你以为几十年前的孩子,比如我,会拒绝每餐的蛋肉奶吗?不是,是我们没有。
国力不到,民力不到,我们没有。我们穷,认就是了。
穷它心酸吗?心酸。
穷它丢人吗?穷而不失其志,它就不丢人。
你认穷,也认命吗?
认为这片土地的子子孙孙就得互相瞧不起、争夺,而不是合作吗?
问问我们自己,什么是教育。
你说的,不过是如何获取虚假的优越感,成为自我理解中的所谓精英阶层——精英阶层它原本没错,不只是用来展示高人一等的优越,也同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对这片土地同样拥有着深沉的爱意。你想要拚命摆脱的所谓底层,恰也是正在享用众人托举的便利;你我的生活,多半仍是建立在社会整体合作的基础上。
假如说孩子们,他们坐进了教室,将担负不同的职责与使命。
无论如何,请把他们中的大多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而不是莫名的洋洋自得者。
这是教育的意义——它给每个平凡的人,注入更多文明的力量。
无论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经历什么样的人生。
唉。
老鸡汤了。
考虑到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亲子关系的不对等性,我认为这个时代的城市家庭中绝大多数亲子矛盾,都可以归结为:
“家长们一边在精神耐受力与自愈力的方面太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年人,一边又在尊重与主观能动性的方面太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年人。”
而对于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焦虑来源,其实又可以被归结为:
“家长不仅对‘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结果’充满焦虑,而且对‘孩子在取得学业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完美符合期望’充满了偏执。”
而上述两点结合在一起,就有了问题中现象的广泛存在:
“一方面按照最愚钝顽劣的预设为自家孩子制定严苛呆板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又把最聪慧孩子们能够达成的上限作为自家孩子的预期与目标。而这其间的鸿沟,就指望孩子自己用不限量供应的‘自控力’堆砌来填平。”
相关内容:
《纯粹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论优美感和崇内高感》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原理》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逻辑学讲义》
《宇宙发展史概论》
**海涅:康德的一生真没啥好说的。**这位大爷一辈子波澜不惊,从生到死就没离开过柯尼斯堡,除了为从逻辑论证结婚合理性的时间过长,导致女朋友等的不耐烦而去跑路,他好像就没遇到过烦心事。
每天按时五点钟起床去上班。从七点到九点,他在大学里讲课。下午九点到一点是他从事个人研究工作,然后跑去老百姓那蹭午饭。
时间相当精确,精准到人们每天在他散步的时候,校对自己的钟表,除了一次看《爱弥儿》入神,其他时间刮风下雨都没耽误过。散步后,他回去工作,在十点钟整上床睡觉,就这样度过一生。
吃苦和成功互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朱元璋要饭的出身,你不能说要饭的都能当皇帝吧。经历社会毒打变得成熟的人有的是,就此心理扭曲走向堕落的也不少啊!老罗有一句话说的很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智力的不公平。
什么叫吃苦,这一代人做空调间里点外卖在他眼里叫吃不起苦,那他们挂吊扇、吃白面馒头在更老一辈吃野菜、啃窝头人眼里不也是吃不起苦吗?
要是中学的逻辑学和唯物辩证法认真听,也不至于一把年纪发这种牢骚。《大染房》怎么说的,三等人用棍教,二等人用言教,一等人不用教
每每看到这种文章都不忍直视,简直就是「隐形韭菜收割机」了,甚至是这些观念,才是抑制阶级流动,把人压在中底层的根源。
在 95% 的人都还不识字的时候,写入精英和统治阶层的书籍里,会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会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的话。
当然,现在我们只需要打开语文课本,就等读到。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把「劳心者」和「劳力者」做了界限的切割,然后明确地指出,两种人发挥的是不同的作用。
而是什么样这两种人有所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掌握的信息量,和对社会的认知不同。
不可使知之,就是说,不可以让他们知道社会运作规律的真相。
所以,就用各种办法来稳住底层人民,当然也包括这种「歪理」。
往显著了看,是对秩序的解释权和维护权,但这背后的根源,当然是对知识的垄断。
现在信息是流通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观念没有改过来,不能独立思考,难以看清真相。
所以,就是为这些鸡汤歪理买单。
而一个社会为什么能够维持稳定,有保持活力?
因为两点:
1. 先有的秩序能够持续运行;
2. 留有一定的阶级上升通道。
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我们现在,以及肉眼所见的未来,这个社会的秩序大概率上是能够稳定维持的,并且阶级上升的通道,是打开的。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奋斗空间的。
要不你看看,为什么很多人喊房价这么高,房价却降不下来?
因为需求在那里,因为能买得起房子的,比那些喊房价高的人,知道的要多地多。
即使这个社会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基底够大,每个阶层的人都比我们想象中要多。
所以这条路上,竞争激烈,但是这不等于没有通道。
而在一个以全中国人民为传播对象的自媒体网络生态里,以流量为驱动的这种 “热点” 文章,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去精准狙击「基数最大」的这个群体。
而在微信朋友圈里,基数最大的群体,就是那些识字、略通文墨,能讲一些浅显的道理,但是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普通人」。
这部分人中,有一部分人会因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看到更大的视野,会觉醒。
比如,自我意识更强烈,更努力地学习,或者借助网络直接获得经济收益。
但是,还有更多的人,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时不时地成为这种「歪理」的流量韭菜。
而但凡有点社会经验,就会有各种经验尝到**「因为没有好好读书,而缺乏经验技能,没办法赚到更多钱」**的苦。
会信这些话的人,本身就没怎么吃到教育赛道的「出众的红利」,没能通过教育里面改变命运。
自己在这条路上没有走通,到了自己当父母了,孩子还要再走一遍这条路,自然心慌焦虑,逻辑不通。
成年为什么会卑微?
因为恰是少年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培养出足够的技能,才不断被生活打脸。
当然还有人会说,多买两套房子,就不卑微了。
这个观点也是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话。
其实,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手里握着多少套房子,心里多少都会有点卑微的。
我知道我这个答案未必会受欢迎,但是我想传递的是另外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也许房价还是高,也许社会竞争还是激烈。
但是没办法,这就是我们人类存在的方式,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不断往前的动力所在。
换一种看法来看待学习,看待人生,就可以变成:通过学习,获得对好奇心的满足,获得成就感,然后把自己的能力在社会当中发挥出来,去赚钱,去赚取社会资源。
只要你愿意用这个视角去抬头看看,有的是这样的成功案例。
通过不断学习精进,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条路从未被堵死。
《论语 · 子路篇》。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好多家长自己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却要求自己的孩子笨鸟先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亦惑乎?
首先,为什么童年快乐到了成年就一定卑微?是哪个教育学家或者心理学家给出的结论?心理学家提出如果童年受到伤害,需要花一辈子来疗伤。不快乐的童年更大概率会造成扭曲的人性,那些动不动就跳楼的,大部分都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学习是痛苦的情绪,让孩子去无休止的报学习班只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童年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好的基础,那些靠培训班提成绩的人,到了高中往往会一泻千里。
另外,大部分的人注定是一生平凡的,这符合社会的二八原则。你要是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不如自己去努力,比如有本事去北京买个房子搞个北京户口。或者是想办法出国摇身一变变华侨。
古人早就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自己不努力,却指望孩子努力,不亦惑乎?救救孩子吧!
用武汉话说,这种行为叫:装精。意思是 “假装精明”。
等你娃长大了,那是十几二十年的事情,十几二十年以后的事情,谁说得清楚?
不说别的,这些父母当年也曾经为人子女的,自己扪心自问,当你是子女的时候,你爹你妈当年给你规划的路线,你是按照这个路线走的?
不都偏了吗?
八十年代初供销社还是香饽饽咧,国营工厂是非常好的单位。
当年兴致勃勃的进了供销社,结果后来一个改革,全下岗,进了国企,后来改革全下岗。
找谁去?当年又是谁给的建议?不就是父母么。
然后父母双手一摊:我当年那知道咧?
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其实废物不是孩子,是他自己。
谁让他没本事给孩子留几套学区房收租呢。
这不还是自己不行,所以只能去逼孩子么。
真正的猛男,都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别人。
父母上场: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快学习去。
父母退场,西装革履社会人出场:
学生,我宁愿欠你一个安稳的成年,也不愿看到你平庸的中年。要能吃苦。
社会人退场,保健养生的资本家出场:
奋斗者,我宁愿欠你一个劳动的法规,也不愿看到你凄惨的老年。请签协议。
奋斗逼出场:
同事,我宁愿欠你一个团队的合作,也不愿看到你平庸地下班。我还能加。
奋斗逼倒地,医务人员抬担架上,摇头,床单盖脸。
火葬场工作人员出场:
逝者,我宁愿欠你一个安乐的晚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墓穴。买大点吧。
医务人员抬奋斗逼下。
火葬场工作人员退场,大肚子领导出场:
市民,我宁愿欠你一个宁静的墓地,也不愿看到房地产业吃土。早日搬迁。
资本家与大肚子领导谈笑风生退场。
孩子:你们欠我的那么多东西呢?什么时候还?
众人:烧给你!
快乐的少年,和卑微的成年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一个孩子在少年的时候被迫违背天性、互相攀比、上补习班、学各项 “才艺”、从小功利主义、参与恶性竞争…… 这孩子也未必会有 “快乐的成年”,而是很可能成年后性格扭曲、性情乖戾、唯利是图、拜高踩低、私下里满腹牢骚、平日里媚上欺下…… 成为一个更加 “卑微的成年人”。
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这孩子没成年就心理扭曲、性格乖戾…… 一崩溃杀父杀母自杀都有可能。
我真的很同情现在的城里小孩,我小时候在农村,尚有一片自由的田野可以奔跑撒野,父母管不到的时候,那就是我自己的世界,一个泥腿子少年的世界。
现在城市里一个小孩从幼儿园开始,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可能全家六个人盯着,走路、吃饭、拉屎、玩耍都没有自由,到了学校又有老师盯着,放学了又有补习班老师盯着…… 前半生最大的事,就是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总要和同学比,总要和邻居家的孩子比,比不过…… 就会 “不快乐”。
讲实话,他们物质条件虽好,信息虽发达,但过得是真的很不快乐,现在中小学生抑郁症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当代城市中产阶级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 “阶层跌落”,所以拼了命动用所有资源都要他们去搏一搏,不然似乎就是自己的基因不行……
你觉得是为了孩子好,你觉得孩子长大了会理解你,实际上,你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消除自己的焦虑。孩子出色不出色,阶层跃升还是跌落,和他们自己无关,只和你的面子有关。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应试教育虽好,但并不是每个小孩都有学习的天赋,也不是每个小孩都适合走考大学、考研、读博这条路,更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 “人上人”。
我童年时生在农村,家徒四壁,却每天爬树下河,摸鱼抓鸟,满村子疯跑,看三国水浒红楼西游记蜀山剑侠传;我少年时上农村高中,宿舍是破破烂烂的平房,老鼠窜来窜去,我每天打篮球看小说,晚上和死党买两罐啤酒几包辣条翻墙跑出去,坐在河边上喝啤酒、嚼辣条、吹牛逼,畅想未来。
我的少年,虽然物质匮乏,但过得算是非常快乐。
我考上大学后,每个月生活费只有 200 块,每晚用电饭锅煮最便宜的方便面,然后和同学打红警、打帝国时代…… 该学习学习,该考试考试,过得同样快乐。
我活到今天,像普通人一样成家立业,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日子,我从来没有觉得我 “卑微” 过啊?我这 10 年不加班、不 996、不想干的事情从来不干,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后来炒老板鱿鱼,自己创业,不想接的生意绝对不做,不想接的合同绝对不接,也没见谁给我气受啊?哪里 “卑微” 了?
你只要自己不想卑微,不想削尖脑袋做什么 “人上人”,谁敢让你 “卑微”?
我的孩子将来无论是搞科研、做码农、送外卖、扫大街、挑大粪…… 都不关我的事,他快乐还是卑微,只在于他自己。
这事怪错人了,她不快乐的童年和你对她未来成年后会卑微的担忧,这责任不全在你自己身上吗?不正是你在童年时不努力,成年不奋斗,没有创业没有发财没有赚下大量的财富没有脱离打工仔的身份,才导致你女儿不得不走内卷之路吗,我看你才是她不快乐的真正源泉,与其要求她,不如先要求你自己,想想怎么样可以让女儿既有快乐的同年又有无忧的成年。
实名反对。
真正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的所有东西,其实都是在我成年之后学的。
而在成年之后,真正区分卑微成年人和优秀成年人的关键因素,其实不在于具体的某个知识或技能,而在于他的心理能量。
一个心理能量充沛的人,自然会有动力有意愿去接触这个世界,去学习不同的东西,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而一个心理能量匮乏的人,哪怕被逼着学了很多技能,他也会觉得这也没意思,那也没意思。
那充沛的心理能量从哪里来?
从一个幸福的童年和生活榜样那里来。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家长要做的是什么?
家长要做的并不是逼他报各种补习班,把他的放学时间和假期都用奥数培训,舞蹈培训,外语培训给塞满。
家长应该努力成为他的榜样。
如果你希望孩子多看看书,那么你就陪着孩子看书,并且用行动告诉他,看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更有好奇心,更有创造性,那么你就陪着孩子做实验,努力学习并去回答他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
而不是为了自己可以清清静静地玩会手机或者打会麻将,而把孩子关进房间里写各种习题,或者是报一堆辅导班。
但是实际上很多家长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往往是对自己一套标准,对孩子一套标准。
比如说我有一个亲戚,我时常去她家做客的时候,都经常看见她对她的女儿破口大骂:
“天天就知道刷抖音!作业写完了吗?昨天在舞蹈班学的动作练习了吗?我真的要被你气死了,我辛辛苦苦挣钱给你报班你还不懂得珍惜,刷抖音有什么用?浪费生命!”
结果到了要吃饭的时候,菜上齐了,大家都打算动筷子了,她拦住了大家,说:
“等一等,等我拍个抖音。”
然后就掏出手机拍了一圈,然后边吃饭的时候还边刷手机,说:
“欸,有人给我刚拍的抖音点赞了诶,我跟你说我上次在抖音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视频,巴拉巴拉。”
她自己都是一个爱刷抖音,沉迷于即时满足的家长,她还能指望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爱学习,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吗?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小孩子很聪明的,她很多时候并不看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
所以说,如何看待朋友圈里的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意看你卑微的成年”?
这是一些对自己现有生活不满的家长们,拿着自己都做不到的高标准来强加给孩子,然后再用来自我感动和自我安慰的话语。
一个人成年之后过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他是否有充沛的内心能量去面对这个世界。
而充沛的内心能量来源于一个幸福的童年,以及生活的榜样。
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课。
家长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女儿,以后总不能读的学校比我的差吧 “
这是某一次周末我们开车出去玩回家路上,我跟老公讨论” 以后孩子上什么学校 “的对话之一。宝宝玩累了睡的正香。
他说这样的话,我一点都不意外,毕竟,我们在魔都 “沪漂”,他不是 985,211 院校毕业,因为学历的问题,职场上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有很多非常不错的机会统统都因为他的学历而错过了,所以,我非常能懂他说出这句话的心境。
前几天,我在知乎刷到一个热榜问题
[《我们夫妻年入百万,资产千万,却有很深的挫败感》一文,是真的焦虑,还是在贩卖焦虑?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2657437)
再刷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一定要来说一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顺义妈妈,徐汇牛蛙之类的案例就如同雪花碎片一般的出现在我的朋友圈,微博,公众号,知乎里。
” 幼升小,小升初,一步错步步错,想要孩子上个好大学,你就要规划好上什么高中,然后在规划初中,再倒推到小学,最后,选什么样的幼儿园就非常关键了!“
当时我孩子 1 岁,我朋友给我上 “思想教育课”,听的我一愣一愣的。
魔都的教育资源争抢的有多厉害,你看下前滩 17W 一平的二手房房价就知道了。
你要问我焦虑吗?我焦虑过,焦虑起来的时候会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看着心仪的房子没有钱换,看着熟睡中的孩子焦虑她连话都还说不全,看着很多自媒体不断的抛出【输在起跑线上】【上岸】【牛蛙简历】等关键词的文章,除了加深我的焦虑感,没有任何帮助。
相反,我因为这种 “只有多赚钱才能缓解焦虑” 的错误意识,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瞬间。
因为一个小长假我全部都在加班,每天加班工作到凌晨 4 点,睡醒后又接着工作,她有点生气,不太搭理我。那我就只能道歉咯~
那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这么焦虑了呢?当我开始学习 AMI(蒙台梭利协会)0-3 助教后,我才意识到,你的焦虑是源自你的环境。
0-3 岁的孩子是处在一个无意识的吸收环境中一切的阶段,他会像个海绵一样,好的坏的,都会吸收进来,自我意识萌芽后,会通过外在环境的吸收来完成自我的构建。
这个过程太奇妙了,也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如何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他们融入环境,如何更好的建立规则,等等这些成为我下半年研究的方向。
此后,我很少焦虑了,焦虑没有用。孩子的未来不是你能规划出来的,路是他自己走的,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供他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不是优渥的学习条件,不是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而是你构建他学习、模仿、形成自我意识和判断的环境。
当你焦虑为什么别的孩子能静下心来读书,有那么强的专注力的时候。你没看到的是,也许这个小朋友在秩序敏感期的时候,妈妈的悉心陪伴的亲子阅读让她建立了专注度。
当你焦虑为什么同样是孩子,你家的语言和运动能力就是比别人差一截。你没看到的是,也许这个小朋友从小在语言的输入上,细心的家长一直保持输入和互动。
**你自己每天处在一种【随时充满斗志,我家孩子不能比别人差】**的心态中,不知不觉,你家孩子在这样充满压迫感的环境成长,快乐童年是不可能了,卑微的成年倒是有可能的。
“害,学霸自然有学霸的命,至于以后读什么学校都是看她自己造化。我们嘛,帮助她建立正确的三观,良好的习惯就好,操心太多太累 “
我摸了摸正在熟睡的小脸蛋,回了我老公的话。
你这一路的成长必定充满荆棘
我愿在你身后守护
终有一天会有告别
等你回忆起童年
脸上挂着笑就好
无论在哪个国家,大多数相当不卑微的成年,其实是父母给予的。
可能是血统,可能是财富,可能是关系,可能是人脉 ……… 一般来讲,一个人的成功或舒顺,智力、努力、运气等因素仅占不到 5%
但在成年人的生存资源竞争中优势有限,给不了孩子另外 95% 帮助的父母咋办?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 ………
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童年始终在不快乐中成长,等他长大的时候,早就丧失快乐的能力了。
把 “不快乐的童年” 和“卑微的成年”做成二选一的答案,不就是当下贩卖教育焦虑的升级版么?
中国教育始终有一种对 “吃苦” 的迷思,不是悬梁刺股就是囊萤映雪,要么司马光睡觉用警枕,要么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些人苦学且成功,并不是因为受了苦,所以成功。比起过人的天赋、学习的资源、师长的指点、个人的开悟和时代的机遇,那点吃苦和自虐的经历在他们的生涯中虽然抓眼球但并不占主要地位。
这种迷信背后的逻辑在于,家长和学校合力打造一个 “好教育” 是难的,但是逼孩子是相对简单的。逼完之后如果还不成功,可以甩锅到 “你不够努力” 上,然后任由孩子把变本加厉的焦虑再传给下下一代。
这就是他们想要的?
每每看到这种论调,我就冷笑一声。
醒醒吧。明明是家长带有显著的个人私欲,干什么要牵扯到 “我都是为了你好?”。
身为一个教育从业者,我看到过太多这种事情了。
首先很多家长,其实仅仅只是和比较有钱的人结了婚、父母家有钱、撞上了运气,所以有幸在我们这个国家成了中产。
其实自己根本没啥了不起的智商、情商、学历。却依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得高过目前的水准,毕竟自己都 “这么牛逼” 了,孩子怎么着也至少得是 985 吧,日后再不济,不是别墅也得是大平层吧。
要么就是攀比。同家族、同事、同阶层朋友,那叫一个明争暗斗。更年轻的时候比包比男人,比车比女人,有了孩子比成绩。你们是不知道攀比孩子的朋友圈那叫一个凡尔赛。
其次一些普通家庭。家长确实是没有什么思想格局的,整天忙于打工。哪怕是 80 后了,也依然思想陈旧:小时候被自己家长打,长大打孩子,没觉得有啥不对劲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完全不懂教育,却希望自己智商普通的平凡之躯养育出寒门的贵子。
最后,哪怕是高知高产家庭,也很难避免这种养育焦虑,毕竟有的人希望自己儿女继承衣钵,不是学识就是家产,成为优秀的继承人。
好了,大家发现没有,孩子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没有发言权的。他们是成人意志的载体和容器。
他们受打压、受压迫,无所适从,有的一蹶不振,有的走上歧途,有的甚至选择了结束生命。
大家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吗?有人去采访过孩子吗?去专程听听他们怎么想、怎么说?没有。
大家只是不断在传播养育焦虑,既是加害人,也是受害者。
我看了太多了。
小小的孩子,背着和自己人差不多大的书包,装满了教科书和课外习题,十岁不满,却好像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一样,争分夺秒。
他们很少露出微笑,他们习于察言观色。因为假如他们不收敛情绪、体察成人,那么就是更多的作业、更多的惩罚。
中产之家(在中国已经算是有钱人了),很多父母亲也就是从事一些什么保险、程序员、暴利微商之类的工作,或者创业公司老板,或者小型家族企业成员(非掌权人)。
他们每天也要忙于赚钱,根本也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搞正面教育。这我理解。但是他们对孩子的严重暴力,我无法理解。或者说,我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并不想站在他们的立场。
我站在孩子的立场。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打压力度极大,在身体上在精神上。此外,还会让孩子参加很多无意义的培训、课程,甚至早早教孩子一些成人世界的虚荣、攀比、歧视。
如果你让孩子亲近自然、文学、科学、艺术,我没问题。去上啥强度体能训练、马术….. 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吗?高强度体能训练会导致发育不良,马术那种发朋友圈的虚荣玩意儿… 我都不想说啥。
孩子对画画有兴趣,不行,一定要去学钢琴,孩子爱看书,不行,那都是啥杂书啊?不如咱们去学写作,小小年纪整出一个 “神童” 来。
跳过阅读欣赏去写作,跳过艺术审美去画画,跳过….. 算了,大家自己补充吧。例子比比皆是,我要举到 2021 年了。
而高产家庭的父母之暴戾,大家更是无可想象。很多自杀的小孩,就出自高产之家。是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在成人世界有很多的掌控权,自然更不会尊重孩子,他们习惯于把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之前我所听说的跳楼的孩子,家产过亿,父亲也有知识、文化。这个孩子非常优秀,全班第一,但是由于悄悄给网络账户充值,家长据说(因为官方说没打,我不写 “据说” 得给人喷死)暴打一顿后,孩子跳楼。
这个孩子心理为何脆弱?因为父母对他的打压,让他必须做所有小学生中的强者,不能流露出任何孩童的贪玩。
而且大家也知道,很多有钱人的家庭,是非常复杂的是非之地。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早熟,却没有任何引导去走向开悟。他们对世界有了一定了解,却根本不知道世界真正的精彩。
一走了之,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报复和无所留恋。
我小时候也经常被打压,对,不仅是精神上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为什么这么笨”“长大后你这种样子怎么活下去”“我觉得你一无是处!”
肉体上,三天两头被揍。什么理由都有,脾气不好讲话太冲,数学成绩不好考倒数,和父母发生矛盾不低头… 太多了。我本人生性追求自由,自然是不可能不被打的。
长大后我抑郁症了。我好几年的病史,到现在还没完全好,秋冬抑郁真是痛苦非常,但我还得爬起来工作,因为我不靠任何人,我得证明,我不是 “一无是处”“长大了怎么活下去”。
我的父母不怎么了解我,我给过很多次机会,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格局完全没办法理解我的生活和选择。
在抑郁症初期,我妈甚至觉得 “我就是撞上了什么”。后来知道是我从小挨打被打坏了,非常后悔,说愿意死了换我不生病。
我说这话太重了。心理负担啊心理负担!
可是没有如果,也没有当初。
我一直都是善良正直的好孩子啊!就是成绩和脾气不遂父母愿罢了。我哪里不好了!
父母却固执地认为,我长大了养不活自己,只能棍棒底下出独立。
结果我抑郁严重的那几年,不仅养不活自己,差点把自己给杀了。
但是我抵抗住抑郁了,反而认真工作和思考,不像这个年龄的女生停留在爱情幻想和无穷尽的物质欲望中。
如果当初不打,不骂,我比现在还好。
前几日在我手下补课的孩子,早上过来就哭了说被打了,因为冬天太冷起不来,起来了写作业速度太慢。
哭得很克制。
但是我差点哭了。
这么好的孩子啊!我的天哪,你能不能是我的孩子呀?我不会打你的!你这么亲近自然热爱动物善良可爱,这样的孩子,就够了啊!
唉,父母的思想,注定如此了吧。
再说最后一个案例,一天在出租车上,听司机说,他早早来苏州打工,挣下的房子,给儿子女儿各买了一套。现在妻子开小超市,他随便开开滴滴。说对孩子没啥太多期望,差不多就行了,因为奋斗的苦他吃了太多了,他只希望孩子们快乐开心,这样他的奋斗才有意义。
他说他认识一个老板,孩子去留学学了芯片技术,回家要父母投资,老爸二话不说投资,折进去家产过千万,房子最后抵押。
最后怎么着?那孩子成功了,一年过亿的收入。只不过,也归国家管去了。
我不知道事情真假,是否吹牛。
我只想说,父母的格局很重要。很多父母,不仅不愿意投资,更不会到抵押房产的地步。
很多父母,自己吃了奋斗的苦,依然认为只有吃这种 “时代的苦” 才能获取成功。
吃苦不是这样吃的。
这不是你打孩子的理由。
这也不是你说什么 “宁愿失去你快乐的童年,不愿让你卑微的成年” 的理由。
这种前后必押韵的话,有多少文化水准的?还信吗?我就问各位看够这种话没。
多爱爱孩子吧。
我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但我也要去做。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好卑微的一声呐喊,但是重要的是现实根本不会如你努力后所期待的那样有结果,现实是即便欠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成年后就不卑微吗?可现实是不卑微的成年真的需要付出不快乐的少年为代价吗?努力与付出一定是人生的必然,但是这个必然有时候未必要搞的那么沉重!!!
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不是更加应该思考如何更正确、更快速精准的找到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与兴趣点,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轻轻悄悄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在用自己的精力和爱好去投入、去享受吗?
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还没到时候去反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内容是我们强行给予的?那些强行给予的东西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与不愉快一点点累积起了这个不快乐的少年,铸就了一种看似无比努力与忙碌的充实吗?
作为父母难道我们不应该明白努力和付出未必就要以付出不快乐为代价,而在努力过程中的那些强迫和不情愿一定是违背了规律使然!我们应该试图去建立起引导兴趣与努力方向结合的日常,其实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以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中都会自然或者不自然的表露出自己的爱好,只要是正向的爱好,我们有多少家长是反对、是不支持、是不关系、是不在意间溜走,然后用那个早就已经庞然大物似的补习班去填补!
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加应该重视如何让孩子具备成熟健康的社会观,如何学会做一个基本的社会人而不是坐吃等死的去啃老!等到找老婆的年纪才意识到一份工作或者一个职业身份是独立成人的基本标准。多难?
题中提到的那个 “所谓卑微的成年” 找工作的大孩子,再我看来压根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不是学习不学习的问题,能接受孩子毕业后在家啃老的父母能给得了孩子一个快乐的少年?我看未必!
他缺少的是父母从小没有传达给他的热爱生活、渴望独立、有责任、有担当的基本为人准则。这些与努力、与学历、与社会地位、与财富从深处讲并没有本质的关系!这些品质是需要从小父母以身作则的给予培养。不要错以为他的现状是因为少年太快乐造成!
所以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的少年中狂奔吧,因为那个精彩的成年必然会到来!不要做那个到了成人的年龄,还要父母陪着去找一份工作的巨婴!!!!!!!!
1、快乐的少年,不卑微的成年;
2、快乐的少年,卑微的成年;
3、不快乐的少年,不卑微的成年;
4、不快乐的少年,卑微的成年。
先不管家长自己怎么做,从全社会的视角去看,这 4 种人群的比例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作为成年人,现在觉得卑微,那么你回忆一下,你小时候快乐吗?
如果你作为成年人,现在觉得不卑微,那么你想想,你小时候快乐或者不快乐对现在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你作为旁观者,那么你观察观察,思考思考,拥有 “快乐的少年,不卑微的成年” 的那些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和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
简单的 diss 压榨孩子的父母,政治正确且无聊,不如从全局的视角,好好想想问题。
996 要从小学抓起,身体不好适应不了的要及早分流淘汰。
这再次证明了大多数人都只依赖于早已过时的人生经验活,学历**「高」**溢价的时代早就结束十几二十年了。
市场经济时代,资本是唯一**「高」**溢价的。
就拿房子来说。
一线和新一线就不说了,随便一个二线城市一套房起码 200 万,一年涨 5% 就是 10 万。90 后年轻人一年能存下 10 万的占多少?
那四五线呢?我老家是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 2200 元 / 月的四五线地级市,房价 1 万 / 平,80 平的紧凑两居室,毛坯就要 80 万,一年涨 5% 就是 4 万。90 后年轻人一年能存 4 万的占多少?
某些人可能说了,贷款!OK,希望你已经有了中年危机还能继续还款的可行性计划,加油,90 后!
可以是可以,但是是不是得立个字据,怎么保证不会有 “卑微的成年”,判定标准是什么,如果有“卑微的成年” 的话有什么违约赔偿措施,是赔北上广两套房还是怎么的,得明确下来。
这些玩意都谈好了没问题了,双方签字,约定违约赔北上广两套房的得先拿出来抵押给另一方,那就没毛病。
否则就有很大问题,可不能说把人家 “快乐的少年” 弄没了,最后还是 “卑微的成年”,然后始作俑者拍拍屁股到盒里去了,留受害者在“卑微的成年” 干瞪眼。
这么说吧,时代已经变了,旧的父权制家庭关系正在解体,父母已经不再对子女拥有权力。那么继续生育养育子女已经变成一种纯粹的义务,子女对于父母来说已经逐渐变成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小暴君,四脚吞金兽,人形碎钞机,啃老,这些称谓就是这么来的。父母有义务让孩子与快乐的童年少年,成功的青年中年,动则就是父母皆祸害,那子女能给父母带来什么呢?
每个人都说为了自己活,问题是假如我的父母是为了自己活,我根本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就是在否认人应该为自己活这件事。
估计下一代人身上我们就能看到巴尔扎克笔下的父子关系了。父亲拥有千万资产和二十出头的妙龄女子谈恋爱,儿子薪水微薄在大城市贫民窟,节衣缩食,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父母变卖家产替儿女还高利贷了,大学毕业请先打工到四十五还学贷,你是你,我是我,请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年近 60 才突然有遗产砸到脑袋上。
当然,像高老头里面被儿女榨干最后一滴血汗的老人,那个时代也不会没有,不过这不会引起社会的谴责了,因为这只会告诉其他人,千万不要把钱给自己的儿女,只要财产在手,他们就会像国王一样侍奉你。
个人的观点,快乐的少年≠卑微的成年。
我在想自己小时候其实挺快乐的,家里的经济环境也一般,但是想买个什么 VCD,溜溜球,四驱车啊,基本上全部都给满足,经常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了,寒暑假什么作业都不想写,一个劲儿的和朋友在外面瞎晃荡,最后开学了到学校补作业,父母对我的期望也就是过得快乐就成,长大了选什么道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
所以我的少年时光也过得挺愉快的,可是现在成年了也没有觉得过得特别的卑微。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非要把童年的快乐和卑微的成年做一个等价,个人认为是毫无逻辑可言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引导孩子如何去看待和感知这个世界,如何去对自己做好规划,如何对自己的行为去负起责任。
不过,中国大部分的父母,不具备这样的眼界和格局,基本上都会将自己内心理想的投影强加到孩子身上去逼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并美其名曰 “为你好”。
那我换个极端的假设 “要是父母本领强,还需要孩子童年很痛苦吗?”,有的时候啊,人只是不愿意多审视审视自己罢了。
这种心灵鸡汤,看似诚意满满,实则漏洞百出,说句难听的,“我们无能,只能给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你要努力实现阶级跃迁”,你们都做不到的凭什么要求孩子去做到呢。
个人观察,童年的时候父母多尊重一点孩子,这种孩子往往会有更多的自信,“强加”与 “引导” 两个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
所以想强制要求自己孩子多读书的同时,自己最好也先多读点书,至少做到言传身教。
不是…… 我感觉你们没有抓住重点。
如果你想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长袖善舞,你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读一些书。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
【长袖善舞】 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现代汉语词典》。多贬义。
所以,这位母亲含辛茹苦地剥夺孩子快乐的少年,就是为了日后这不卑微的 ta 长袖善舞?
那我觉得你还是收起这份菩萨心肠吧!
————其实是抖了个激灵——————
孩子的快乐究竟是什么?
母亲低估了孩子对于 “快乐” 的理解与感受。认为所谓的快乐就等同于不努力、不上进。所以,包容了不努力、不上进就是给予了孩子快乐——进而就导致了卑微的成年。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青春期的孩子(中学生),其身体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都会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孩子会经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并且元思维——也就是思维监控能力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学会高级思维、监控思维、自我反思的重要阶段。
同时,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有巨大飞跃。懂得自我评价,具有了是非观念,并且越来越重视同伴朋友。
所以,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少年来讲,快乐这个词的含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而母亲理解的放纵式快乐,实际上是非常低级的快乐。或者像三、五岁小朋友一样 “不给糖,就捣蛋” 的耍赖,或者像涉世已深的成年人的油腻。
其实,努力和上进完全可以和快乐调和在一起。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参加集体活动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和班里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受到老师家长的赞美与表扬…… 这些都是快乐的源泉,同时也并不违背努力和上进——来自母亲的期待。
按照著名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我们有三种主要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就会体验到幸福感,分别是自主、胜任和关联。总的来说,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时候,个体就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已有的可以促进这一方向的因素有:
和谐的家庭环境(Jang-hoe & AhnDoehee, 2015)
教师提供的自主的学习氛围(Balaguer et al., 2012;Yu, Li, & Zhang, 2015)
我从来就不反对春天播种、秋天收成这个道理。
问题是,春天播种,明明可以快乐地播种,为什么一定要痛苦地播种;明明可以机械化高效率地播种,为什么一定要低效率人工播种。
有句话,人们常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比较喜欢前面七个字,勤奋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但是学海无涯为什么不能乐做舟呢?
我并没有粉饰或者掩盖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因为中考、高考,很多学生都要夙兴夜寐。作为家长,最好的就是少打扰、多陪伴。
你唉学习的时候,我也读书;你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运动。这样的陪伴式成长不仅分担了苦恼,扩大了快乐,可以让孩子更有底气地面对未来人生路上各种各样的磕绊。
少一点自以为是,颐指气使,多一些躬身实践,陪伴成长。
我相信,少年的 ta 会快乐的,成年的 ta 也不会卑微。
参考资料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吴才智 荣硕 朱芳婷 谌燕 和 郭永玉 《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你一个靠压榨亲生骨肉来转嫁自身无能焦虑的成年,本身自己就很卑微,拿什么底气来承诺自己的孩子成年后有尊严?
真正做的到让孩子少年快乐,成年有格儿的家长会在朋友圈转这种 low 逼文章?再说了,我们现在大量的少年他们身上的不快乐,还用得着你欠?在全社会对少年们精神精力的压榨已经形成无底线立体交叉大闭环的情况下,你就是袖手旁观,不作为,少年们也不会快乐。
还以为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少年的命运啊是咋的?
还欠你一个快乐少年,还你一个不卑微成年。
哪儿学的这套根本不守恒的精神状态兑换输出理论?
中国的快乐少年仅存于改开和恢复高考前,那个城乡二元,人员固步不流通,很多农村人一辈子连县城都去不了一次,子承父业,少年们全部原厂,原村,原学校,搞接班的年代。
那时候,职业世袭,阶层闭锁,农村孩子不用读书,读到高中也不让考大学,全部是生产队接班扛锄头的干活。工厂子弟不用读书,成年之后,接班父亲,自会安排一个钳工,码头工人,机械厂,汽修厂的工作。教师子弟读个初中毕业就能在小学接班父亲,做起了培育花朵的园丁,没准还能身兼多职,语文音乐体育跨学科一肩挑。
改开至今,那些能上岸的多数早就上岸了,但机会当然不会绝对被封死,天国仍然留下仅有的一条窄缝儿,隔三差五扔下一颗卵细胞,诱惑着十亿精子,为了修成人身,得到进化,拼命冲锋。
这十亿精子,一旦出膛,就像被施了魔法,中了蛊一样,没命的奔涌,直奔那个唯一的卵细胞,都希望自己是个天选命定成年后不卑微的少年,
这时候,你去央视借个话筒,问问这十亿精子你们快乐么?
我保证它们会当场无能暴怒,啪啪地大嘴巴抽你。
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会贬低家长的智商,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会危言耸听。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扩大家长的焦虑。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某位在北京执业的心理治疗师说的。他有北大心理学硕士学位,专做家庭咨询。
什么是全面发展?只会做题,不会跟好友水库野餐或是用别的方式娱乐自己,不会跟心仪的对象约会延续自己,这不是全面发展。
现实却是毅种循环:
有钱人的孩子——— **肯读书的那种:**幼儿园开始素质 + 双语教育,
小学出国游学,初中开读预科。
高中已经国外就读,大学 top 名校(申请制),之后 JD、SJD、PHD 等等 ,
27 岁博士学位到手,高薪 offer 手里一打。 一路快车道。
不肯读书的: 小时候当然更快乐了
长大后 手上几套一线房子,光收收租一个月 3~4w。 马爸爸都说过,一个月三四万那是最快乐的呢。
而像我等穷人呢:
幼儿园开始———高中 :历经中考、高考,007 高负荷。
读到大学时已经:高度近视 + 轻微驼背 + 锵锵 170/160 的身高 + 看到异性都会害羞、自卑的心理
然后再开始更悲惨的旅程,用自己更痛苦的中年去供养 : 一个月能收 3~4w 的房东。
唉……… 都这么苦了,就让我们小时候快乐点吧。
同学,如果你相信这种论调,你可能都不知道你会错过什么。
以防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提醒一下你——
请注意,你孩子的童年时期,可能是你最能满足 ta、使 ta 快乐和幸福的时光。
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的东西都太便宜了!
一块蛋糕,一颗糖,一个路边摊的塑料玩具,一个下午的陪伴,就能让 ta 由衷地快乐和幸福。
想想看,等 ta 再长大一点,也许你给 ta 一个 ipad pro,给 ta 一个房子、一辆车,你都可能无法再让 ta 像现在这样幸福了。
如果你也是经济生物,你应当好好算一算,如果是以收获快乐和幸福感为目的,你在孩子童年时期的投入,回报率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后的成百上千倍!
你在 ta 童年期,你随便说个什么,孩子都能笑半天,能让你感到你像是一个红遍神州的脱口秀大王;10 年后,ta 可能就会觉得你是一个无聊又无趣的中年人;
ta 现在每天要缠着你,让你陪 ta 哪怕多一小时,你有点嫌烦;但可能用不了多少年,你可能想让 ta 跟你多说几句话,ta 都能撂你电话。
可能也只有在童年里,你才可以被孩子看作是一个神,给予各种神迹一般的赐予;等 ta 再大一点,你可能就只是一个 “损坏掉” 的无助的人了…(当然,看到客观现实并不是坏事)
别错过这些!
我觉得,相信这种论调的成年人,大概体验过了这个世界的残忍与严酷。
并且希望孩子可以避免体会这种并不愉快的经验。
但有一个真相是,
努力是有效的,但无论怎样努力,可能都无法完全消解人生每个阶段的困难和痛苦。
也就是说,哪怕你拼命努力,“一生悬命” 的那种,你都无法避免有一天,你会哭成一个煞笔,无助地像刚从子宫里出来。
而你知道吗,如果一个人遇到极大的困难和痛苦,ta 会躲到哪儿去吗?
ta可能会躲到名为“童年”的庇护所里去。
如果你把 3 岁的时光修成一座宫殿,ta 就不用跑到 1 岁的时光去;也由此,ta 还能找到你(父母),和你说话和诉苦,因为 ta 知道你会安抚 ta,并借此逐步恢复力量,回去 20 岁应对现实。
请给你的孩子好好搭建一个童年庇护所,你不会希望 ta 像《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玛蒂尔达一样憧憬一个注定充满困难和痛苦的未来的。这太残忍,因为她注定会受难。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只是或重或轻而已,但当你第一次面对时,也是不可承受之轻。
在非洲喀麦隆,有一种很可怕的习俗——母亲们会用开水煮过的石头像熨斗一样压在女孩的胸部。
这并不是什么富有宗教意味的传统行为,其背后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强奸行为频繁发生,甚至成为常态。
那里的女孩们发育的身体成为了原罪。
可问题是,始作俑者——那些犯下强奸罪行的男性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惩罚,糟糕的社会治安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女性天然处于低下的地位。
母亲们是好心,她们的理由是不想女儿有过早的性行为。
但这样的行为,又在她们的女儿心灵上留下巨大的伤痕。而这些不得已遭受如此酷刑的女孩子们,她们有一天也将成为母亲,而只要社会治安和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升,这样的惨象将会继续代代相传。
喀麦隆女孩们的童年不会幸福,少年不会,成年后更不会。
(ps:我倒是很好奇,她们的父亲在这样的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这些事件中的作用存在严重的缺失。)
当然这样的事在咱们国家我想是基本不会发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咱们国家减少孩子少年的快乐就能提升孩子成年后过得更好。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文章里减少少年时代快乐的方式应该是增加负担。
但要注意的是,负担不是必然能带来能力的提升,能力是一个很综合性的东西,而能力又不是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社会地位也不是幸福的根本标准。
很多家长陷入了一个教育上的误区,那就是把增加负担当做了培养孩子能力的唯一途径。如果家长说的让孩子不快乐仅是因为不让孩子玩手机打王者,那我必须要批评一下:这样的家长,本身能给予孩子的所谓快乐的门槛有些过低了,且对快乐的标准有很大的偏差。
在以前很长时间的家教生涯里,我发现但凡沉迷手机游戏的孩童,几乎都存在家庭中父母应有角色的缺失,遇到问题无法倾诉,遇到开心的事难以分享,缺乏家庭娱乐活动。
而在这种家庭里,父母采取的手段还真就是文章中那些所谓 “我是为了你好” 的粗暴禁止或者剥夺娱乐的方式,而非付出自己努力的健康引导。
尤其是在压抑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倒是更容易培养出与卑微这一情感直接相关的自卑心理和讨好人格。
家庭教育不是以让孩子成为按自己想法生活的手段,它应该是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我是耳鼻喉医生,我在门诊会遇到很多患儿,这些小孩子性格各异,有的开朗活泼爱笑,有的腼腆害羞一言不发。
共同点是,孩子们背后都站着一个家长,而且你能从孩子的表现上看出家长的性格。
其实发出题目这种灵魂呼喊的家长对孩子教育认识就已经有问题。
我经常和家长说,孩子的成长,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这里的陪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是要关心的,没有身体心理健康,学习很难优秀。
你以为活泼开朗的孩子就不爱学习吗?你以为把他压进题海,他就能考个好大学?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不然一个班级里就不会有那么多成绩中等的孩子。
我认识一个教授,博导,他夫人也是博士,我去他家做客,他们的孩子彬彬有礼,笑容也很阳光。教授说他自己喜欢看书,没事在家就会在书房看书。他孩子放学回家了也会在他书房看书写作业,不懂的就会问他,有时候做完作业还会看他的书。
有的家长天天喊着孩子要好好读书,做人上人,可家里除了孩子几本教科书,几本作业,就没有书。
希望孩子成材是好的,长大后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心态要摆正,方法要正确,别只会严格要求孩子。
以前用文字挣钱很难,要么写书,要么写报纸,变现途径很少,门槛很高。
从 bbs 开始,到微博,到公众号,文字表达全民化,文字变现全民化开始了,一开始百花齐放,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迸发出来,可是资源迅速集中到了头部,竞争变得比以前还激烈,还无序。
当文字彻底变成生意了怎么办?那就开始拼上限,绝大多数人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上限给文学家提鞋都不配,于是马上拼下限,那就如鱼得水了。
从标题党到贩卖各种情绪,挑动各种对立,制造各种事端,这些人得心应手,前一段时间有个人玩脱了,我不记得名字了,似乎退出这个生意了。
但是他的效仿者,甚至超越者前赴后继,在制造事端,挑逗情绪,煽动对立上无所不用其极。
我不反对讨论,教育方法尤其需要讨论,可那是家长之间的,平和的,分享的,探讨的,严肃的讨论,不是上来就要打架式讨论,而且这个讨论是开放的,可以讨论也可以不讨论,现在被别有用心的人驱动着去讨论。
所以我怎么看待?我不看,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一个成熟的人不会盲从别人,只会借鉴,一个有能力的人会去伪存真,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只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被煽动,才会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牵着走。
我如果是这类文章的炮制者现在已经乐的合不拢嘴了,人们吵的越凶,流量越大,收入越高,那下次我再来个更狠的,挑动的更热闹。
估计我把矛头引到自己身上了,不怕。我怕的是又增加了一个回答,增加了一点热度。
假两难 + 滑坡谬论
看个海撑死也就一天,24 小时就能变成人才了吗
家长都是老油条了,除非自己想要做什么事,不然去是懒得去的,身边的故事反正见得多,A 有多惨 B 混的多烂,随便找一个,不仅省了麻烦还能自我感动一波
强行把人生渲染成只有放纵享乐和拼死奋斗两个极端,并寻找各种佐证来妖魔化其中一端的恐怖,你觉得这对吗
我担心的是你的孩子太过听话,真的信了,长大之后发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就是完成他人和社会交给你的任务,以至于一旦闲下来,一旦不再为他人创造价值,就觉得自己其实完全没必要活着
四百赞更新
人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赞。。。没想到困扰着我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大家, 而且不少评论区小伙伴对此感受到的迷茫更甚于我
那我在这里也增加一些我自己的思考,或许能有所帮助
很多家长让孩子多学,只限于那些跟学历,考试,分数,增加社会认同有关的最为实用东西。但眼睛只盯着这些,这叫偏废,这叫拆东墙补西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假装努力蒙骗自己
家长似乎总是认为 “该学” 的东西,需要认真需要花费时间学习的东西,只有一个。家长的眼里仿佛永远不能放进多于一个的 “最重要” 的东西
人生意义何在,如何看待自己,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差异,如何以凡人之躯获得幸福,这其中哪一个人生命题不比那些考试难上百倍, 哪一个不比考试分数和社会地位更加实用, 哪一个不值得你花时间钻研呢?
经常有家长说什么你在浪费时间玩的时候,别人都抓紧时间在学
你把大量时间拿去啃书刷题的时候,为你的家长所不齿的 A,可能就在一场不太成功的恋爱中,明白了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跳出自己的视角看待自己,真实的自己和想象的自己到底有何差异;而那个平行世界里去看了海的你自己,可能对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又有了新的理解
结果就是,家长看你认真做题考试拿高分,觉得你和自己都很努力了,但实际的效果可能是你真正学到的东西反而比他人更少了。你我在花费大量时间刷题学习那些狭义上的 “知识” 的时候,别人也在抓紧时间 “浪费生命” 的过程中参透许多道理,
获得知识本来应该是快乐的,但偏废地获得知识属于自找痛苦。于是我们把痛苦的味道当成自己努力的证明,学着学着,却没发现在那些同样重要的人生大命题上,自己早就不知不觉成了差生。等到某天那些夺走你所有注意力的痛苦感受退去一些,才突然醒悟
你跟我一样,需要把这些漏掉的功课补上了
孩子,我把我没有做到的,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龙应台对于孩子的看法是这样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而这位家长是这样的。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有时间的话,希望可以看下亲爱的安德烈。
看下龙应台是如何与颇显陌生的孩子交流的,也可以多看下弦歌缓缓老师的想法与回答。
这种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的论调,怪谁呢?
举的例子很有个性,但不一定非要是在痛苦中结束童年,青少年时期。
苦涩与美好并存,这才是青春。
至于小时候不快乐,长大不卑微。
这也不一定,不应该是害怕长大过不好日子而要求从小失去快乐。
而应该是认识到长大后的不容易进而更努力,更奋进的从小开始培养。
虽然听起来差不多,但意味是很不同的。
至于弦歌老师有关于此类的回答嘛。
我找点放出来。
[弦歌缓缓: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548867989)[弦歌缓缓: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931287358)[弦歌缓缓:小时候经常给孩子挫折教育是否能提高他成年后的抗挫折能力?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15172413)
不完全适用此题,但可以作为参照。
其他不必多说。
就这样。
绝大部分人都要经历三个阶段:
接受长辈的平庸
承认自己的平庸
明白孩子的平庸
笨鸟先飞是个好故事,但是你特么自己飞不动生个蛋鼓励孩子往死里飞,你自己干嘛去了…
我已经接近而立之年,早已经不是学童,所以很多家长看到我说这些,也莫认为这是学子的狡辩。
我现在一直都在读书,我敢肯定我比绝大部分中国式家长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我未曾放弃过学习。
所以,家长们,你们放弃了吗?
你们是否回到家还读读书、学学技能,增强自己呢?
没有学历的考个成人本科,有学历的继续充实自己什么的,你们有过吗?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最近读了《红头发的 N》,里边提到的观点,可以回答今天的话题。
有人说,人人都要经历 3 重境界:承认父母的平凡,承认自己的平凡,承认子女的平凡。可年轻气盛且自命不凡的我们却不以为然,直到人到中年,经历过一些人情世事后才明白,敢于承认平凡,却又不甘于平庸是一种勇气,更是一份大智慧。
来自韩国的崔贤廷,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将人生的 3 重境界看得清清楚楚,领会得明明白白。作为一名漫画家,崔贤廷将自己的感悟用插画+文字的形式在 ins 以及 facebook 上连载,作品一出便引发了粉丝的强烈共鸣,且并频繁被催更。后来作品出版后,更是获得读者强烈追捧和疯狂点赞。因此,崔贤廷迅速爆红,成为人人程松的网红漫画家。
此作品名为《红头发的 N》,灵感来源于一部,一百多年前出版的、名为《绿山墙的安妮》的优秀长篇小说。此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长着红头发、满脸雀斑的 11 岁孤儿安妮,她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她用她的热情。她虽表面弱小,却能用内在的大能量,化解开周围人对她的敌意与偏见,并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温暖与快乐。
这个积极向上的安妮深受大众的喜爱,崔贤廷也是 “安妮粉” 中的一员。经历过人世间重重挫折后,崔贤廷以安妮为原型,创作出了一个崭新的 “红头发的 N” 的形象。这个形象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她会抱怨、傻笑,也可能很容易满足且韧劲十足…… 这一万种可能,都是虽承认自己、父母和孩子都是平凡人,却依然努力生活的你、我、他。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一起来细细了解下 “红头发的 N” 是如何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
一、承认父母的平凡。
小时候,我们以为父母是完美到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们从不抱怨、也从不哭泣,只要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有享用不尽的美食、漂亮的衣服和源源不断的安全、温暖、满足。
直到有一天,已经长大成人并在职场里摸爬滚打的你,突然听说爸爸一边穿袜子,一边对母亲说:“我真不想去公司……” 的时候,才发现爸爸也是个普通人,他有自己的脆弱,也有自己的梦想,却为了家庭责任选择了不得不强大和遗忘。
又或者,当有一天你问妈妈 “你生了这么多孩子,不怕养不起”,妈妈坚定地说:“怎么可能不害怕?你们不知道你们有多能吃。我成天担心家里的米不够” 的时候,才确定 “养好孩子” 是父母心中永恒的话题,不分年纪、不分国界、不分年代、不论穷富。在孩子面前,父母都是那对为了让孩子吃饱穿暖而辛苦奔波的普通人。
又或者有一天,你发现曾经在人群中,眼神坚定地牵着你的手大步往前走的超人爸妈,眼神迷茫,且主动伸出粗糙的小手求被 “牵” 的时候,你才发现父母不仅很普通,还很弱小……
当你发现父母隐藏起来的真相的瞬间,你是失望的、难过的,还是手足无措的?相信大多数人,会突然明白了父母的不易,释怀了暗藏在心里的不满,懂得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道理,并暗下决心:父母养我小,我要养他们老。
二、承认自己的平凡。
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只是普通人的?
当到了 30 多岁,依然单身一人,不仅不被爱情光顾,还被人说长相一般,不适合恋爱,只适合结婚的时候?
到了而立之年,在工作上始终没有长进,每天都想着要炒老板鱿鱼,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时候?
还是当发现父母老到需要孩子陪伴和照顾,我们不仅没有时间、没有金钱,就算要孝顺父母也要算计的时候…..
不管什么时候,你开始承认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渺小到随时可能被代替的一颗小沙粒。那都不是你自甘平庸的借口,而是在平凡世界里打造不平凡人生的开始。
三、承认孩子的平凡。
父母们总是说:“我家孩子脑瓜子很聪明,可就是不爱学习……”
家长们总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贵的学校、去最好的辅导班、进最高端的兴趣班……
长辈们想尽办法挤进高级人脉圈、用尽毕生积蓄买学区房、送孩子考各种证书……
大家这么用力,为了帮助孩子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起跑线,以帮助 ta 创造一个明媚的未来。
大家之所以这么用力,是害怕孩子会成为如自己一样平凡的人。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只有超越才是成功,平凡则意味着没有出息。
实际上,当你敢于承认孩子只是个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普通人的时候,平常心就会战胜功利心。当心态平和了,我们反而能更清晰地发掘出孩子的天赋,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亮点。
说了这么多,突然想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的男主孙少平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人也能过不平凡的生活”。
是啊,你、我、我们的父母和孩子大多是平凡的、普通的,但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努力,平凡的世界里也能开出不平凡的花朵。
[
育子谬误:孩子快乐与努力并不是互斥的,而是可以同时拥有的
阿源老师的视频
· 6578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17493840467660800)
少年的快乐可能仅仅是
这些都不会导致他成为一个卑微的成年人
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更自信、阳光的成年人
毕竟小时候的不幸,是要用一生去治愈的
奋斗应该是阳光、积极向上的
比如我也带着我的侄子、侄女学习
我也给他 / 她讲学习、努力的意义
激励他周一到周五认真上课的价值
——
懂得更多,
起码不至于被朋友圈一段话就弄得左右摇摆
上个好大学,
虽然和人上人没啥必然联系
但看见的世界确实更广阔的
爸妈是孩子的引路人,
引导他 / 她走向更积极的人生、更光明的未来
路在前方,给的仅仅是方向和走下去的能力
但不是拿着鞭子的主人
不允许他有一刻的休息与停下
还是继续推荐一下这本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
错的是,部分家长将本来仅仅是代指的「龙凤」
当作了子女未来的唯一
要求子女必须成为真正的龙凤
这个家长的问题在于,把因果搞反了,这要是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不是天纵英才的人来说,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者说,努力学习本身就是 “吃苦”,不快乐,不开心。但是,“努力学习” 很“痛苦”,不能理解成 “只要他痛苦了,就是在努力学习”··· 而很多笨蛋理解不了这两者的区别,同时也不知道孩子怎么做才算“努力学习” 了,所以倒置因果,拼命让孩子痛苦,只要孩子不开心了,TA 就觉得孩子在成长,在学习,在努力了 ··· 结果就是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让孩子努力学习,而不是想办法让孩子“痛苦”。
对于这种末人就应该用他们熟悉并认可的逻辑灌输以下信念: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娃娃卑微不是从成年开始的,更不是从童年开始的,而是打娘胎里开始的。严格来说这里只有 “快乐少年” 的亏欠,却未必有 “不卑微的成年” 的奉还,四舍五入那就是欠债不还。
欠债不还者,老赖是也。
个人并不反对这句话,很多年前,我的母亲也曾经在一个小本子上写 “我希望孩子可以像野草一样生长,但又怕他长大后像野草一样被人践踏”。如果问我当时的感受,已经记不清楚。但是母亲对我的期望以及她的考量,一直都得到了我充分的理解。这里面的一个前提,是我生于 80 年代,总体来说社会上机会颇多,不论读书或者创业,基本只要认真对待总有出路。第二个前提,是我母亲非常了不起,她从来都从实际出发帮助我的学习:我小时候口吃,语言能力很差,作文当然更不会写。我当语文老师的父亲,就非常不屑于教我。但是我母亲会一句句的听我说,然后写下来,再一句句的帮我改。不仅如此,小学期间所有的课程,母亲都是和我一起学习的,因此总是能掌控我的进度。她还很关心我的心理,说句好玩的,我母亲很喜欢看《青少年犯罪实录》,了解孩子的成长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不时的跟我聊天。一直到我 20 岁,都非常喜欢和母亲说话。她还是一个非常怜贫惜弱的人,对于我同学里家境不好的孩子,总是想办法让我带他们回去吃饭。简单来说,不管是做人的要求、还是做学问的要求,我母亲完全称得上是言传身教。所以我相信,有些父母说这句话,是出于至诚。但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实在不必为一句话对他人大加批评。
“余修行数十载,菩提自性,尚不及林间顽童。”
我认为全文的重点在这:
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出生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我唯一能为你做的,就是给你创造好一点的学习机会,让你有台阶去登上更高的山峰。那时,你看在眼里的风景才会楚楚动人。
还有一句话,素质教育如果不是在大城市,就是麻醉剂。
所以其实这些都暗示了一点:什么人可以既有快乐的童年,又有不卑微的成年?
答曰:含着 “金钥匙” 的孩子。
我出国读书几年,见过所谓美国的富家子弟,白人金领阶层孩子。
理所当然地上管理严明,教学有方的小初高私立学校。理所应当地有家庭辅导,能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夏令营,会各种才艺。理所应当地到处旅游,玩过各种东西。理所应当地成绩出众,性格温和稳重,理所应当地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他们的父母当然对他们严格要求,教育上毫不松懈,
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资源保证了他们有较高的效率完成教学目的,用不着头悬梁锥刺股,能有正常的童年生活。
换句话说,他们拥有种种助力,有得力的帮手,有科学的方法,有优质的资源,有金钱的堆积作为助攻,让他们能用比较轻松的方式 “努力”。
这样的人理所应当地童年快乐,成年精彩。然而背后全都是较为富裕的家庭条件,较高的社会地位。条件平庸的家庭,就只能寄希望于孩子以几倍的时间精力投入达到教学目的,以牺牲童年或者成年两者之一为代价。
所以,父母假如为孩子准备了金钥匙,去了大城市,迈入了好阶级。标题所说的一切都不是问题。
我个人是个父母算是打造了半把金钥匙给我的幸运儿,所以我以上说这些完全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
我看我这篇文章,更多地感觉到的是自己身上的压力:如果我不能像我的父母那样,给我的孩子也打造 “金钥匙”,我今后就要对孩子说“我无奈才牺牲你的童年” 这种话。
我希望我今后不是个会说这种话,在朋友圈里转这种文字的家长。
能为自己孩子打造 “金钥匙”, 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梦想吧。
而那些在朋友圈转这篇文章的家长,我不知道他们是以什么心态在转。可能他们是想宣传自己的苦衷,我觉得这种苦衷里只要夹杂着十分之一的愧疚,就没有什么好指摘的。
但假如有人认为我这样做很伟大很高尚,以此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其实有可能既不用牺牲童年也不用牺牲成年。那就只能说是厚颜不惭了。
微信公众号更类似于传统的电视,报纸。
更多的是看,而不是参与讨论(评论筛选)。
受众和在座的各位基本不在一个维度,
大部分是没主见还耳根子软,说啥他听啥那种。
这篇文章写的也是非常讨巧,
合理化「严格教子」这一项,
让一事无成的家长把折腾孩子当成使命。
更加商业化得内涵在于,
经过前面的洗脑,
后面无论是 k12,还是弹琴插花跳绳,
甚至是关注并回复 3 领取 5000 字干货,
都卖的特别好!
特别!
首先,我非常认同这位母亲说孩子要努力的说法,但是,这跟你逼不逼迫她和她以后成不成材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2004 年轰动一时的 “马加爵事件” 我想你应该听说过吧?他杀了 4 个人,全都是他的同学。
1997 年至 2000 年读高中,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 “省三好学生”。
2000 年至 2004 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2004 年 02 月 13 日晚杀一人。
2004 年 02 月 14 日晚杀一人。
2004 年 02 月 15 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 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 “马加爵事件”。
2004 年 2 月 23 日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 4 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不知你看了之后作何感想?如果忽略他的杀人事迹,光以成绩来看,他算不算的上一个优秀的学生呢?可正是这样的优等生,却可以毫不犹豫的杀掉自己的同窗好友,为什么呢?
从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杀人恶魔,难道他是装的吗?不,他或许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但是他的心里却极度不健康,甚至扭曲!
看看,好孩子马加爵杀人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好友的嘲讽。的确,谁都受不了嘲讽,可你不能二话不说就把人干掉啊,你哪怕吵一架,甚至打一架都在情理之中。
可是直接剥夺人的生命,这不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事情,其中两人甚至只是因为妨碍他作案都被他一并杀了。
其他的我不敢说,至少我觉得这个人一定缺少对生命的敬畏,甚至视人命如草芥。
题主看到了吗?这个可是你眼中的好孩子。我不说的太绝对,但是你孩子的少年时光是不是真的没那么重要呢?我再举个例子。
阿道夫 · 希特勒,我想你应该更有耳闻,这是个扬名世界的人物,可他也是导致约 3500 万人丧失性命的罪魁祸首,他的成绩好吗?好,甚至在别人眼中还是个很爱学习的人。
可爱学习,成绩好,甚至优秀,他不也成为了一个恶魔吗?他的少年时光,在你看来,正常吗?
我开头说过,我认同你努力的说法,可是你的逼迫行为,只能成为孩子的噩梦而已,发展到以后的结果,也只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创伤而已。
这种心理创伤,轻则导致人抑郁,重则会导致一个人,极端,容易行差踏错,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你在你的叙述中提到的男孩,他只是被家人过度宠溺成为的巨婴而已,而且这样的家长巨多!
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你怕家长这样孩子成长不了,以后没有独立的能力。
你的担心是对的,但是你想法是不是太过极端了?你扼杀孩子的少年生活,让她享受不到她原本该有的人生,试问一段有缺失的人生,放你身上,你会快乐吗?心里没有想法吗?
如果说那个男孩的母亲,是过度干涉了男孩的人生,事事都替他做决定导致他这样的话,那你又何尝不是在干涉你女儿的生活呢?
她还小吗?还没断奶吗?她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吗?你一味把自己摆在父母的位置,你有站在她的立场为她想过吗?
你们都是打着 “我为了你好” 的旗号,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吗?那男孩母亲,从小不让他受伤害,而你是给自己女儿伤害,充其量就是方法不同罢了,没什么两样!
她长大了,她有脑子啦,一些事情可以自己做决定了,你要做的是什么?从旁协助,引导,不是否定她,替她做决定!
南京玄武区李某某杀他妈妈谢某的事件才发生多少天?他的妈妈不爱她吗?现在你又可以问出这种问题?他们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是你们的结果也不一定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你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你是不是控制欲太强了?你爱她就该让她不快乐吗?
最后我想说,成全你的女儿吧,不要压抑她,不要否定她,不要让你沉重的爱去压垮她。
其实说穿了就是半吊子读书人的学历崇拜。
这些家长应该多上知乎,就会发现孩子就算上了 top 3 或者 10422,读了博,不管是考公进了部委或者是出了国进了 FANG 或者去了非洲。不管童年快乐不快乐,最后成年还不是一样是上知乎搞入关和反入关。
还不如现在就发个键盘。
ps:突然想起来,好像不管入关还是反入关派的领袖都标榜自己有快乐的童年。所以这个文案其实可以改一改: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键政的成年。
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而且逻辑性为零。
这种沙雕段子的逻辑是这酱婶的——父母宁可你痛苦一阵子,但不能痛苦你一辈子。你只有拥有一个压抑、繁忙,被父母高压控制的少年,才会拥有一个快乐的成功的成年,但是你不懂,所以我就替你做主了。
这就是 “为你好” 的加强版,在这个逻辑下,在这个前提下,父母做出再变态的事情似乎都理直气壮了。实际上,一个不快乐的少年,成为一个快乐的成年的可能性很小,更大可能成为一个糟糕的成年。
一个在父母高压控制下的少年,可能成绩很乖,可能会考上很好的大学,可能世俗上会比较成功,但他绝对是不快乐的,他人生一定是单调的苍白的乏味的。
实际上就连世俗的成功也会大打折扣,一个没有健全人格,心理压抑的人,是很难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悲剧已经不胜枚举,杀父母的都有。
正好前阵子我遇到了这样的事。
现在的孩子学的知识,比我们小时候多太多也深太多,我能够教我孩子的,也就只有英语了,大部分时候我和孩子的学习还是比较快乐的,但是,我这个人对于学习这个事情要求比较高,颇为严厉,有一天我拿一套试卷来考察我孩子的英语水平,果然,嘻嘻哈哈的『素质教育』根本经不住试卷的考验,我孩子意识到自己离考高分的水平还差的很远。
那晚我孩子睡觉前就郁郁寡欢,我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说担心将来考不好,让我失望。
我就说,我宁可要有一个快乐的小宝宝,也不要一个考高分但是不开心的小宝宝。
我孩子就开心了,第二天依然开开心心地和我一起学习。
不要羡慕我孩子有一个好爸爸,注意我说的是『**不想要一个考高分但是不开心的小宝宝』,**可没说『不想要一个快乐而且有本事的小宝宝』。
看明白了吗?
『一个快乐的小宝宝』可不等于『一个快乐而且没本事的小宝宝』。
我老早就想的非常明白,作为一个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快乐,而是——让孩子将来有一天有能力离开我们走向社会。
家长,责任就是应该让孩子们成熟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快乐,只是孩子具备这种能力的一个方面,如果孩子不快乐,那么就无法用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和人际关系;同样,如果孩子没有能力,不管他如何快乐,那也就是一个巨婴,不会有能力离开我们走向社会。
所以,一方面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接受磨难、教育、训练具备生存技能,对于家长,这并不容易做到,不光要有意识教育孩子,也要有能力给孩子快乐。
所以说,不要觉得孩子的成长只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前提是家长自己要成长,家长要增强自己的修养,家长要多赚钱,家长要能做到工作生活平衡多花时间陪伴孩子。
我知道这不容易,但是谁叫你是家长呢?你是家长就应该努力给孩子最好的,如果不愿意为孩子改变自己,你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具备做家长的资格。
这位女士,您能别虚伪了吗?能别给您那点可笑、卑微又自以为的自私套上遮羞布了好吗?
你自己看看下面所有的回答,多数都是拐弯抹角的在说你呢,就光你自己有孩子是吗?就你最伟大了是吗?
在我看来,你就是个失败者,啥也不是!是从一开始就啥也不是的那种!自己当年都做不到的事,现在变成了一种执念或者遗憾。
现在啊,中国父母的一大爱好,就是把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还不自知,还自以为伟大,还冠以爱的名义。
我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父母要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你自己的梦想自己不去实现,指望孩子干嘛?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她有权规划自己的人生。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特别难懂吗?是真的不懂,还是装作不懂?这种强行施加的控制欲,还能要点脸不要了?
高中控制完,大学控制,大学控制完,社会和工作控制,之后是结婚对象控制,你会控制起来没完没了,你有很多个 “为你好” 等着你女儿呢,艾玛,想想就惊恐。
我还想说的是,中国家长的问题就是,对小孩的设计感太强,就爱霸占孩子的选择权。
在小事上,会好很多,能问问孩子的意见和喜好,在大事上,照样专制,直接忽略掉子女的话语权,这个家庭组成的部分里,只要你想,你们就是一大家子,只要你不想,就只有自己或者你们两口子。
孩子啥也不是呗?直接踢出局?你在大事上没拿孩子当个人,就别怪孩子将来有一天大事上也踢你们出局!
到那时候,你们别吱哇乱叫说什么孩子翅膀硬了,当你含辛茹苦对你如何如何,你才有了今天,我告诉你,你这个样子的,老了那一天这种话就是时时挂在你嘴边上的话,张口就来,你信吗!
孩子年少时,用为你好,爱的名义,父母年老时,用情感绑架的名义,孩子就没好过,让你们各种有话说,折腾个遍。
孩子不是你的橡皮泥,随便你捏成什么形状。
即使孩子有能力去实现你的愿望,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去做。 你们当父母的,不仅要尊重他们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更要培养他们自由选择的能力。
你说你工作时遇到的学徒男孩,和语文老师的孩子,都是男孩的例子,你咋不说说女孩的例子呢?
你强势惯了,就要逼着你女儿变成另一个你,你还不自知呢?
可千万别说你比任何人都希望女儿快乐,你女儿现在的不快乐就是想去看大海,她爸爸答应休息并且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带她去看,你在旁边说什么风凉话呢,充当什么黑脸白脸的啊。
显得你能啊?显得你威严啊,看个大海要求很高吗?到你这咋就成玩物丧志了呢?感情学生们除了看书本学习,其余的都是魔鬼能影响学业的东西是吗?
我就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的,家庭也是普通家庭,有可能都不如你家条件优秀,我爸妈从来都不逼迫我学业上的事儿,我是放养长大,野草生长型选手,我爸妈生我育我的指标就是希望我这一辈子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那怎么了?我被命运踩在脚下了吗?为生计犯愁了么?生活也没对我无情,反而我对生活报以热情,充满了向上的积极劲儿,我爸妈让我明白,她们给足了我尊重和选择,我能对我自己的选择而负责,我活的挺好,能吃能玩能挣钱,还能回去反哺父母,有问题么?
我说你是文盲你就是!你要是不会教育孩子,不懂怎么走进孩子心里,与孩子做朋友,你就回炉重造看看育儿专家怎么说,不知道童年的快乐很重要吗?它能影响一生!
就像纪伯伦《论孩子》所说: 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前,先望 “己” 成龙吧,孩子有权决定他想不想成龙成凤。
如果你自己都不成功,你凭什么要求你孩子成功? 你失败了,你就去绑架孩子,你不是可更可耻吗?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快乐不等于傻乐,劳逸结合或者学习一下教育知识,可好?
让下一代的生活境界更高级,超越功利,超越实用,让快乐学成为他们的成功学,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原因。
我希望你能懂,也能真的去懂,而不是自以为是,你爱孩子的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方式不对,自己好好想想吧,作为母亲,你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收敛收敛你那该死的控制欲望吧。
我是猫改不了吃小饼干的
~
既然 “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去躬身播种才能最终收获一园秋色”,那你何不多去播种收获,挣下可以供你闺女三辈子都啃不完的家业呢?
还是你嘴上说 “不愿看到你低声下气的成年”,实际上想的却是 “等我老了,你啥啥没有不挣钱拿啥养我 “呢……
爱和宠溺当然不同,但爱和逼迫压榨同样不是一回事儿,说以后有的是时间玩,那毕业了去 996 扛不住想裸辞的时候,是不是 “别人能忍你为什么不能” 这类咸了淡了的话你又要来两句?
是人生真的没有容易,还是有些人喜欢拿着鞭子看着别人去 “趟一条汗水的河 “?因为这对他是容易的,岸上有茶有水他可不得风湿呢。
一般我是不建议孩子顶家长的,毕竟养家也有一份辛苦在,相互体谅扶持才能叫家么。但对这类型的家长,那有些话也可以放一放了,比如:“人家接送都奔驰了,你怎么还用电动车呢?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少说我两句,有功夫多想想怎么挣钱吧!“
相信我,特别是 90 年代后出生的人,快乐的童年会和让人羡慕的未来成正比。不信你去翻翻 30 岁以下的福布斯排行榜,如果你觉得他们的优秀不能代替大多数人,那你就去看看邻居家让人羡慕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非常快乐,甚至人生至今从未遇到过什么磨难。即使在别人眼里称作磨难的东西,他们也毫不在意。
你认为孩子没有社会资源,自己也没有多大出息,为什么要求孩子去成龙成凤?而且为什么一定认为人在早年的努力一定会成功?到头来莫不是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也过上了卑微的老年。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人,他们从小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在社会生态链稳定的年代,想要追赶,差的太多。
不久前跟同学闲聊。聊起他的孩子,他说 “今后一定要努力赚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看见更好的风景,接受更好的教育,周围的同学才不会欺负他,长大后才有个体面的工作,人生才能平安幸福。”
这就是社会发展至今的常态。你所见识到的每个优秀的孩子,必然有一个会教育懂得为他积累资源的父母,懂得教他怎样对学习培养兴趣,甚至从智商情商的起点上,就已经比别人高出了许多。
你因年华虚度而悔恨,把自己的遗憾安排到下一代人身上,小小年纪承担这样那样的痛苦,这不公平。
你可能会说,孩子的快乐就是玩,假如放任孩子快乐,那么未来岂不更加糟糕?
其实快乐分很多种。像周杰伦有次被采访的时候就说过关于《听妈妈的话》背后的故事。他说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自己也想去,可是被妈妈的棍棒教育逼到回去弹琴,后来成名,很感谢妈妈。但是后来他也说了,音乐对他来说同等重要,坐在钢琴前面也是一种快乐。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所成就的主要因素为:天分 + 兴趣 + 努力 + 机遇。但是从很久以前我们就不得不接受一个残忍的真相:你的兴趣决定了你怎么去做选择,你的天分决定你在这个方向到达什么档次的大环境,你的机遇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走到这里或者留在这里,你的努力只能决定你在这做的怎么样。
而社会发展至今,我发现原生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天分差距,经济基础,社会资源,更是教育方式,性格养成的环境。这些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勇气,是否有退路,是否能够规避风险,是否能够一路顺风。
怎样让一个孩子拥有思想自由,怎样让他对学习这件事感兴趣,怎样让他独立选择,才是父母要做的事。
一般发这种朋友圈说这种话的,是因为家长正在过着卑微的成年。
这个还是一道最简单的逻辑题,少一个快乐的少年,必定会换回一个不卑微的成年吗?这之间没有啥逻辑关系。大多数情况是少年不快乐但成年依旧卑微,不是吗?
很多人认为读书能改变命运,我也深信这一点,但深信不是迷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吗?绝对可以。但读书可以改变大命运吗?基本没戏或者说概率不大。
读书多,能让这辈子过的相对轻松一些,但这辈子能轻松到什么程度,靠一个人是很难改变的,要让一代人轻松,是需要几代人花精力去营造的。
比如说,一个底层,租一套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房子,家里桌子就一张,撤了碗看书,撤了书吃饭,但两个孩子都考入了清北交复这样的名校,孩子以后成人了会不会卑微?
大概率还是会继续卑微,因为一个人的一张清北交复的文凭很难改变一家人的状况。如果自此和父母断绝关系,那他可以过的轻松很多,但人之常情,做不到的。所以才会有 “扶弟魔” 和“凤凰男”一说,能成为热议的话题说明是一个相对普遍的事。
要想让孩子过上所谓 “人生舞台上长袖善舞,什么收获一园秋色”,我 X,整的都是什么酸词,要让孩子过上所谓衣食无忧,不看别人脸色的日子,需要从父母身上做起,父母先要努力保证自己过上这种日子,孩子将来还有可能继承,否则,基本没戏。
一代不卑微的人需要几代人一起营造的,不是一代人能支撑起来的。把这种压力压给一代人,那父母的做法是相当孙子的。
我从来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别人是不可控的,自己的孩子也是不可控的,我都把希望加在我自己身上。我在其他回答里提到过,我负责帮我孩子赚到以后顿顿有肉包子吃的条件,不要为一天三餐忙活看人脸色,然后我和我老婆养老尽量我自己搞定。至于剩下的生活需要他们自己去奔。
要让孩子将来过的不卑微,最基本的条件其实是父母别当孩子的累赘,父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哪怕孩子不是 985 211 毕业,哪怕就是普通本科,哪怕就是高中毕业,日子能过的挺轻松的。
所以要求孩子这样,先从自身做起。要教孩子飞,自己先要会飞,而不是生个蛋逼着孩子自己学会怎么飞。
好扎心的文案啊,培训机构弄的吧?
问题是,剥夺了快乐的少年,就一定有一个不卑微的成年吗?
被各种培训班充斥的童年少年时代,真的是在为成年蓄力吗?
我倒觉得,比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奋斗波一,下面两种能力更重要:
1. 选择最短路线的能力
2. 乐观豁达的精神
前者为攻,后者为守,攻守兼备,方能在迅速丛林化的社会找到一方栖居之地。
孩子, 我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也不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 所以我给你在二环留了三套房, 原谅我只能做到这些了.
同意。
现在回答里面有很多人好像对这个问题非常的反对,我猜他们是还没有结婚或者是没有孩子。
我在怀孕之前也信誓旦旦的说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绝对不逼迫她上什么早教,学习什么数独。
但是一旦怀孕了,马上就开始忧心忡忡她的未来,马上开始翻阅资料,怎么开始让孩子 0 岁的时候就赢在起跑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种金玉良言就是因为它是正确的价值观才被作为精华传递下来!
现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大趋势容不得你让孩子整天只知道快乐的玩耍。
不然,为什么你看到别人家的学霸型孩子就开始频频羡慕?
无论是《令人心动的 offer》里面的实习生还是《最强大脑》里面的那些出类拔萃的小孩子或者大学生,哪个不是在小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和训练?
天赋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刻苦学习,不断的训练。没有人可以轻轻松松的获得一项过人的技能。
朗朗之所以成为大师,成为父母让孩子成长的榜样,他就是从 3、4 岁就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在跟随父亲去北京学钢琴的时候,他的一个老师超级的凶,说他没有天赋,还不如趁早滚蛋。
为此朗朗的父亲把朗朗痛骂一顿,还威胁他还不如跳楼算了。(此处他的爸爸的做法不正确哦,应该是过于激动造成的,毕竟他为了朗朗的发展,辞职专心陪护,有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感觉)
当然,自此朗朗也特别的怨恨他的爸爸,等到后来朗朗成功了,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子俩才冰释前嫌。
一个孩子,承受了不应该有的压力。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压力,提早体会生活中各种的不如意,才能让他更加从容的去面对今后的失败,最终获得成功。
现在的教育环境要求孩子德智体美样样都要有发展。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弹钢琴,下围棋。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编程,说英语。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上拿奖拿到手软。
你的孩子除了会玩,会哪种技能?如果他 / 她什么都不会,你觉得她 / 他还能开心的下去吗?
他 / 她的童年也并不会持续太久。
顶多也就是 3-6 岁的幼儿园时期,等到小学的时候学校自己都会给孩子压力。那倒不如让孩子提前接触一些数学和英语,那么幼升小也不会那么大的压力。
另外有些艺术课也是需要给孩子提早的安排起来,咨询一下相关的人员和机构,看看孩子何时学最合适。
我且不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样。就算是我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允许,不然现在也不至于后悔一门乐器都不会,或者一个技能都没有了。
现在如果有条件,你错过孩子学习和习得的发展黄金时期,等到孩子自己想学的时候,已经大了,更费力了,难道不会埋怨你没有先见之明吗?
另外,谁说孩子在小的时候花费时间学习和练习就一定不快乐?
如果他们对非常喜欢绘画,他们不会认为一周几节课是煎熬。
如果他们对英语感兴趣,他们不会因为每天比别人多学习一个小时而不快乐。
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会让他们体会更多的满足。而因为进步得到的夸奖也会让他们努力去成为更好的更优秀的自己!
又要提到《令人心动的 offer 2》里面的丁辉。
他因为本科学历而被很多人诟病和不看好,弹幕里也有很多不友好的评论。
他自己也说,如果他年轻的时候更努力一点,也不至于处在现在这么尴尬的境地。
其实他的经历本身已经比普通人优秀了,但是在更加优秀的人面前,他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时候还有点自卑。
他的这种境况,隔着屏幕都让人感觉到心疼。因为好像我们看到了平庸的自己如果身处在比自己优秀的一群人当中应该会更加的尴尬而不知道如何自处吧。
我们成年人自己本身都会为自己小时候或者学生时期没有好好努力而后悔不已,那么你的孩子如果在小时候没有你先导性的引导和监督,他 / 她成人之后也会面对现在这样的局面。
所以,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让孩子在黄金时期去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言快速发展时期就是 2 岁,学习中文和英语或者你期待的其他语言,对他们的大脑发育非常有利,他们也会习得很快,不要自认为什么拼音没学会就学习英语会不会弄混,你真是太天真了也是大错特错了。
像舞蹈和钢琴也是在 4-5 岁的时候就开始练习也是最佳开始时间。
所以,各位父母,如果你有经济实力,让孩子去尝试,去找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去好好发展。他们就算小学的时候不知道感谢你,但是必定还没有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她 / 他的父母是多么的英明。
当然了,友情提醒,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暴力驱使,要鼓励和循循善诱,相信他 / 她,是会快乐的成长的。
而成年之后,面对自信满满的孩子,你也会欣慰的笑出声来!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大后可以体面的养活自己!
The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的答案是:
有很多家长,他过得不快乐,所以他也不要孩子过得快乐。
他们总是希望把孩子们塑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嘴上说着爱孩子,却不会顾及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家长给自己造了一个梦,顺便建设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他们牺牲了孩子的快乐,葬送了孩子的依恋。我常常和一些家长说:你有工作,你有家庭,你有生活。可你的孩子,他只有你。
他(她)会跟你分享他的每一件小事,想知道你在外面的日子,他(她)依恋着你,渴望着你,只有你才能保护他。
所以,请好好保护我们的孩子吧。
保护他们的天真,保护他们的快乐,保护他们的安全。保护他们,让他们自己长成一颗颗大树。
“如果发生了意外,爱弥儿受到了致命的伤害,我寄托在他身上的所有希望全都幻灭了,我也不会因为他的离世而悲痛欲绝,更不会因为曾经给他带来痛苦而懊悔。
我会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虽然他的生命很短暂,但他却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大自然赋予他的一切东西他都享受到了,我一件都没有夺去。”
记得几年前在《爱弥儿》里,看到两段时,我流了一下午的眼泪。
现在大家常常说:你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会先到达。
所以,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遭遇意外离开我们,那留在我们的心头的,是什么呢?
等到那时,就真的什么都晚了。
本质上都是我们内心的焦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怎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通过题主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母亲对于女儿未来的期许和焦虑。
也看到两个男孩,一个因为 “不求上进”“疏于管教”,在成年之后,很难安身立命。另一个因为在北京立足,能够给家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更好的保障。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禁想起前段时间 PET(剑桥英语二级考试,优质中学敲门砖)线上报名系统开放后立刻瘫痪上了热搜,“鸡娃” 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鸡娃:给娃打鸡血。**指父母们通过各种努力使娃成为升学竞争中的优胜者。
我们向大家征集了自己被 “鸡娃” 的经历,收到的回复中,有相似,也有不同。
相似的地方在于,大多数留言中,来自父母或者其他力量的 “鸡” 都给现在的我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焦虑,迷茫,甚至创伤,它们客观存在,无处逃避。
但也有一些零星的留言,是希望自己当年被 “鸡娃”、正在 “鸡娃”,或者给我们提供了鸡娃的正面案例。
在纠结 “鸡娃不鸡娃” 之前,我们是否忽视了更重要的问题?
也许,你能在这些留言中找到一点答案。
01 到现在我还在处理那段时间对我的影响
@屠苏酒
我现在就在每天被 “鸡”。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有详细的每日时间表了,到了小升初的时候周末课程全部塞满。到了初中高中如果有一次考试失误就会被逼着去补课,其实我自己知道怎么改进,但我妈不听我的。现在都大学毕业了,在家考研,只要在家里呆着就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妈看到我在休息看手机了,或者我跟她多说了两句话,她就会指责我心思不在学习上,倒计时还有 xx 天了,别人学十几个小时,我还在想别的等等。
自从我读书,我妈有十几年没看电视没健身了,现在她工作闲下来都没有自己的事可做。我爸常年不在家,回来又会吵架。所以我现在在外面复习,即使这样,每天晚上回到家里的时候还是会被打满满一管鸡血。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被这样催促之后,学习的动力都会少几分。
@摇摇
小时候甚至到现在(留学生回国上网课),一直都处于被 “鸡” 的状态。
在我学习的时候家里不能有任何声音,再加上我不被允许关门,他们悄悄话的声音我还是能听到的。我非常讨厌这种绑架式的关爱,这让本来对学习兴趣不大的我压力倍增,就好像不投入学习就要犯罪一样。
但奇怪的是,有时候我很想安静的做点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写作比如创作音乐什么的,他们丝毫不像在我学习的时候那般 “杜绝噪音”,这让我非常沮丧非常失望,似乎除了学习我的一些行动和爱好都不值得被尊重。甚至大学和同学合租公寓的时候,室友吵闹,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 “在家学习的时候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你们这样让我难以和父母交代”。
现在大三,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想转行读研但是绩点太低,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过上什么生活。我似乎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已经 20 岁了,我可真是迷茫到病态了。
@-cc
我妈会给我发抖音上的小视频,标题像:孩子应该看的三本书,如何学好英语,听北大名师怎么说,学习有方法,人际交往你应该知道的五件事什么的。
我妈妈比较委婉,想催我又不敢太催的那种,想要我更好又怕我有压力。
@匿名
为了防止干扰我读书,两岁家里就扔了电视机;小学家长每天晚上陪读,每次想偷懒妈妈都会强调:“家里没有闲人,不干活就出去。” 初高中开始学会自己 push 自己,家长也没有必要鸡。如今 top2 就读。总体来说鸡娃效果是正面的,养成了努力不轻易放弃的习惯,但也容易焦虑,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不会放松。
@匿名
从小我爸爸就拿各种人各种事来 “鸡” 我,多多的学习态度比我好,茜茜的口齿比我伶俐,佳佳的字写得比我好看,等等,有段时间甚至连我笑都认为我笑的不好看。我感觉我那时候真是太压抑了。所以后来读大学,我放肆了好几年,各种潇洒和不在乎,周围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满心追求自由的人。其实我感觉我只是一个刚刚得到些许喘息的人。
@匿名
我是个典型的乖乖女,懂事又早熟,小时候成绩也一向名列前茅,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所以父母对我的成绩是没有怎么过问的。直到有一回五年级的语文考试,作文写离题了,名次不保了,回到家被破口大骂 “我就知道你是个蠢材,没脑子的人。”
其实我爸妈不算很鸡,但这件事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打击还是蛮大的,以至于初二成绩名次摔到了几十名时,我萌生了人生中第一个自杀的念头。
@西风碧树
说实话,这段记忆我并不想再太用力的回想,简单写一点吧。小学时年级前几,我记得最好成绩是年级前三,拿过省级数学竞赛一等奖。初中进入全省最好的两三所学校之一。在别人看来高光,对我来说是灰暗的开始。所有的一切,包括我自己,都得给成绩让路。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灰暗,无聊,干燥,麻木。现在还好,慢慢活过来了吧。不说了。到现在我都在处理那段时间的影响。
@王晨我被高中同学 “鸡” 过。
快结婚,其实她也是好心,见我毕业好几年快 30 岁了事业没有,爱情没有,于是带着我去商场试衣服,改头换面,我当时也比较自卑没有主见,买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衣服、包包、鞋子,很多后来都没用过几次就扔了,我也并没有因此找到对象,我想最主要的问题不在别人,而是我当时的生活和工作都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要去哪,我也不认可当时的自己。
再后来,新媒体的发展让更多信息被释放出来,我可以更便捷地、以性价比更高的方式买到更适合自己的装扮,至于更好的自己、合适的对象,还在寻找中,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鸡” 不来的,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
@TONK
我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而且非常不擅长和别人相处的人,总之就是特别害怕和陌生人说话,见保安大叔都要在心里模拟训练好几遍各种情况的那种人。但是因为害怕像小时候那样没得朋友,所以我现在总是只要和人相处就会力量满载,鸡血满满。做什么都要绝对优异,付出百分之一百二。简而言之就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而且停不下来。好累。这算吗?
@Lily
我只有自鸡的经历,准备竞赛暑假两个月看完大学三年课程,寒假闭关一个月逐字逐句改英文作文,门外汉半年听完十几门网课通过了司法考试,这些都成为日后人生的资源,厚积薄发,不焦虑不退缩,积跬步以至千里。
现在我成了一个到了鸡娃年纪的妈妈,但是厚积薄发,慢即是快,已成为了人生习惯。在我这里,道的层面说来,亲子关系,娃的人格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而学术成绩则是个副产品。术的层面则是遵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抓住敏感期(例如语言敏感期,逻辑思维发展阶段),日积月累慢慢浸润,培养娃面对挫折的韧性,不求短期提高分数,但求长期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匿名
在曾经的公司,每天的早会午会是这样的,“××× 的小伙伴们,早上好!/ 中午好!”然后下面就回 “好,很好,非常好,越来越好!” 然后一起唱歌《you Raise me up》
每天如此,是一项必做的文化,大佬来了,声音还得格外高亢。
@匿名
大一的时候我被前男友鸡过。他是同院大二的学霸,总是忧心于两年后不能顺利保研之类的,而我… 令他崩溃地问 “什么叫保研啊?”
当时我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又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只想探索更多可能性,好好走路,不想过多考虑出路。这在前男友看来都是不思进取的表现。
大一快结束的时候我们分手了,这应该是一个原因。其实我成绩不差,一直在前三,必要的项目也都拿到了,但就是不愿意考虑保研的事。后来我以第一名的成绩放弃保研,申请了国外的学校,这里不在意成绩,容许多样的思路,没人管我上不上劲。
@李很好
本人没有被 “鸡” 过,但是周围都是 “鸡” 态人的时候,感觉自己压力很大。并且看到 “鸡” 的成果,会羡慕,会想为什么自己没有被“鸡”。
@周朗
我一直都是被我妈劝 “悠着点”、“休息一下也没关系。” 的那种孩子。(能力一般但是野心很大)
@巨牙
没有被鸡过,所以现在一事无成。 ♀️
@匿名
小学一二年级短暂的被我妈鸡过一段时间,昏暗的小屋和《海淀考王》是我多年的阴影,后来因为住的离学校远和父母工作忙,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住宿开启了自由的童年生活,四年级之后搬家又回到家里,但是父母很忙且已经放弃鸡娃,就是正常的培养教育,我也算在爱中长大,上了初中突然自己想学习了很快就名列前茅,中考校前 20。
人生中最爱学习的两个阶段是初中和大学,都不是父母鸡出来的,都是因为 “自驱力”,讽刺的是,我现在却在孜孜不倦的鸡我的娃们。
@匿名
我被自己 “鸡” 过,然后就 “鸡” 的焦虑了,我反省了下,如果我爸妈小的时候 “鸡” 我下,我就不会到大学才会好好学习了。
@小团子
作为孩子的妈妈,不想鸡娃,只想让她健康快乐,哪怕未来做个快乐的废物也可以,爸爸妈妈的任务就是努力赚钱养你一辈子。
@Azalea’s mom
我有鸡娃的经历,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娃不知道自己被鸡。我会不经意得把我精心挑选的书或者练习册放在桌子上,啥也不说。娃回到家一下子就被这些武器吸引,不知不觉就开始了自鸡,就酱。
看完留言,你会发现,“鸡娃” 的背后,其实有两个更本质的问题:
一是 “焦虑”: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怎么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鸡娃” 似乎是解决焦虑的一种方式。
但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吗?
你会发现,在大多数的情况中,被 “鸡娃” 长大的孩子,“焦虑”又成了他们人生的关键词。
这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我们的路就走错了:因为焦虑走上的一条路,注定只能带来更多、更大的焦虑。
二是 “关系”: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同辈人、工作跟我们自己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除了 “鸡”,有没有什么新的可能性?
你会发现,在 “鸡” 自己、“鸡”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无形中走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对立面:冷酷,严苛,甚至忽略了个体作为人的天性。
如果我们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孩子过得更幸福,这样的关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简单心理 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 40 + 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 / 录播、音频 / 视频、线上 / 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 20 万 + 人参与学习。 更有 20 + 门免费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加「课前答疑简老师」微信:jdxlxy4。暗号:知乎
少年不懂快乐,成年日进斗金亦卑微。
什么是快乐,那就是在有自尊、自我之下的舒心微笑。
孩子不在意那么多所谓级层,所谓规矩。从心所欲,简单快乐。
这种快乐如果从小就有,从小就持有。
那么成年以后,天真依旧,不畏权势依旧,不谙人世依旧。
但这个世界,你看不到他人的邪恶、算计,他人的邪恶、算计也就落空。
人的卑微只有一种,在复杂欲望面前的无可奈何。
不要钱,不贪色,只是为一些很小的梦想去努力,梦想在实现,与梦想附带的所谓社会福利也不会少。与梦想关联的个人能力更不会弱。
我的童年很快乐。
我的青春期很朦胧。
我一把年纪,好不卑微。
习惯了弯腰的人,走出洞穴后,依然不会直起身,看灿烂的阳光。
所以,那些欠孩子快乐的人,真的罪该万死。自己用卑微的人格,毒害着无辜的孩子。
救救孩子,滚蛋吧,那些所谓成熟理智隐忍刻苦翻身发达骄奢得势的成功。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用一生的快乐,去寻求一生的更快乐。
人生而平等。连亚历山大都不可遮挡第欧根尼的阳光,不可剥夺第欧根尼的快乐!
目标是 “孩子成年后更好的生活”。
这个目标不只是孩子要努力,父母也需要。
如果我们把目标放低一点,仅仅是一份稳定工作,一个舒适生活呢?
夫妻俩,一个出去做兼职,一个把日子过得精打细算一点,节约开支同时陪伴孩子,给孩子做规划,应该是不难的。
除了家庭必须开支比如饮食水电,以及子女教育,其他的存下来。
只要身体健康,一份时薪 20 的兼职总是能找到的。
比如我看到这个朋友圈是有车的,要车干什么?跑滴滴还是拉货?
普通办公室白领,公共交通 + 自行车足够了,大不了上班早起一点呗。
别跟我说接送孩子,让孩子舒服一点,宁愿现在吃点苦,将来过上好日子嘛。
咱算一辆车养护 + 油 + 折旧一年一万五,20 年就是 30 万,别买车,存下来。
副业找不到?那去做兼职啊,商场保洁、快餐厅服务员,干 3 个小时都不止 50 块钱。
实在不行你可以做钟点工嘛,有稳定工作,待人有礼貌,手脚麻利,3 个小时 50 块钱保证疯抢。
跑 3 小时外卖也能赚这个数字啊。
一年干 300 天,20 年能赚 30 万,全存下来。
家里精打细算点,一年储蓄一万五不过分吧?20 年存个 30 万块钱没问题。
这么算下来,如果没有大通胀,不上当受骗,到孩子大学毕业,存出 90 万没什么大问题。
再把自己房子卖了换小户型,套现个 10 万不过分吧?
你孩子直接就是百万富翁了。
一百万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小城市都能全款买房了。
怎么样?这个规划不错吧?
我觉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指的是父母自己努力,体制内的争取快提拔,体制外的争取快挣钱,这样自己能在孩子上大学、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看孩子等这样的人生大事上,或多或少的帮上忙。
这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会弹个钢琴也好,跆拳道考个级也好,社会就是这么个社会,场外因素越来越多,这些对他未来有什么决定性的实质性的帮助呢?除了卓然成家的那些,也不过是当个爱好吧?能比得上你有权有钱对你孩子的帮助大?
这段文章提到
孩子,你不是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出生在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
可是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还有小二十年,父母就提前缴械投降了?就心安理得的培育后代了?就一点也不培育培育自己了?讲真的你把那些钱投了孩子身上上早教跟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真不如用在自己身上学个技能多个养家糊口的路子。
我看知乎上的故事,很多很多年轻人回忆起他的生活,小时候电视都没有屋子漏雨,慢慢的家里翻盖了房子,又买了电视,等上了高中车也有了也在县城里买房子了,这多好啊。这虽然出生没有金钥匙,可是高中有了铜钥匙啊,不比啥也没有强。
家长一定要争气,多给自己加压,少给孩子挑刺,和孩子发火之前,也想想自己面对领导、客户的时候是多么的循循善诱。
如果你一直匍匐在命运的脚下,为生计发愁,那么,再美的景色在你眼里也是愁苦。
趴着的父母培养不出站着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自己先从命运的脚下站起来,去给孩子提前探探路,才能培养出不怕挫折、勇敢抗击命运的孩子。
最后,祝愿您和您的孩子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说的好像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就可以自然获得不卑微的成年一样。
说的好像成年卑不卑微,和家庭出身、物质条件、经济基础没有关系一样。
这种脱离阶级叙事的鸡汤最令人反胃。
我把他接下去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等你成年后叩问自己的快乐是什么,生命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看见你辛苦抑郁虚无,半夜失眠地样子。
我知道你迟早会放弃自己的挣扎,最后成了和我一样的人,为了三房两厅,家人孩子苟活。
兴许 996,007 都不会要你。你连去大厂接受福报的机会都没有,去北上广深漂泊的资格都够呛,但是你会去争取,因为像蚂蚁一样活着也不失尊严。
兴许你忙忙碌碌到了而立之年,孙辈如当初的你一般,不经意间,你对 ta 脱口说出当年我曾对你说的那句话「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当年我就知道,你会把这句话传递下去。
等你的孩子长大了,你也会发现,他和我,和你年轻时一样忙碌,家中一样要为五斗米折腰,依旧要为窘迫的生计发愁。
但别忘了,这么活着不卑微。
因为活着再差点,我们就连尘埃都不如,沾在时代的大道上谁都不会对我们正眼相看,任意车水马龙将我们带走。」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人挺有趣的。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到底要啥,就一窝蜂快马加鞭地,焦虑不安地,诚惶诚恐地去奋斗。最后自己奋斗累了,发现得到的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了,又去后悔了。
真正需要那些东西的人,被他们挤来挤去,卷来卷去,也身心俱疲,呕心沥血,最后力不从心。
等他们发现活着时候所有的占有,所有的 1+1+1+1 都要归零的时候。
才发现占用的生活得何其荒诞?自己活得何其潦草敷衍?自己的奋斗何其囫囵吞枣?
他们很难说他们曾真正活过。当第一粒枣核卡住他们气管,但他们并没有察觉,没有难受,进而也没有抢救与改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死了。
我想来也觉得荒诞。毕竟他们自己对「卑微」与「快乐」,估计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定义。
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下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刻了两千年了。
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说了两千年了。
卢梭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那些自以为是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说了三百年了。
完了这群人可倒好
我想奴隶主义者如亚里士多德看到现在这群人能得到一个结果「他们没有理性来认识自己,来认识生活,来发挥才能。更可笑的是,他们不像蛮族人要被城邦人奴役而成奴,他们自己拱手让人,自做奴隶。」(亚有自然位置论,认为更理性的人就应该统治相对不理性的人。)
我想也是的,毕竟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群人。
当初跟着某某喊 996,007 福报的那群人。
现在风向变了,跑来网上说自己苦不堪言,没房子没老婆没五险一金的那群人。
自己都没活明白,为了完成家人的任务,社会标准的期许所以生个小孩的那群人。
最后对下一代喊「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的这群人。
这五群人有多大重合度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证据,还是留给大家遐想吧。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我对这群人一点都不怜悯。因为真正在贫困线下的人民,真正因为先天条件窘迫的人民,没有一个会如此喜欢打鸡血去自产焦虑,没有一个会如此沉迷于「我不抢我就没了」的竞争,没有一个会如此作践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就算你给了孩子一个鸡血的少年时代,ta 长大了还是大概率会变成一个卑微的成年人。
鸡血少年长大之后,就会变成快乐的成功大人?不会的,ta 只会变成焦虑、害怕失败的普通大人。
给 ta 不快乐的少年时代,只能缓解家长自己的焦虑,“我已经给了 ta 所有我能给的了,我竭尽全力了”。
在国内,有两种家长很常见:
我们的父母辈,常见的是自己没什么本事,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希望孩子突破基因和原生家庭的束缚,飞上枝头,出人头地;
我们这一辈里,常见的是自己本身是做题家,是飞上了枝头的凤凰男 / 女,家族里最聪明、学历最高的那个,就觉得孩子也应该和自己一样,不然自己的一切打拼,都显得没有意义了。
殊不知,家族智商的真相也许是这样的:
[
给孩子一个不快乐的童年,换 ta 一个美好的未来?想多了。
Riko 小姐的视频
· 2013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317536023866871808)
我是 Riko 小姐,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中年少女。
先别急着骂,我们来看看文章里到底写了啥?
(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
晚上,女儿偎在我身边,一幅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滚回学校了。
我扭头看着她:你还不该滚回学校吗?都玩了快五十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女儿噘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
瞧瞧看,女儿是重点中学,而且已经玩了快五十多天,而不是天天学习五十多天,等于是整个假期都在玩了,这妈妈并没有让孩子玩命学什么。
老公有车,有一定物质基础,如果按很多人说家长不努力所以没钱的逻辑,这家长应该自身也挺努力的,不算啃娃,我是按照你们的说法来的,
想什么时候带着闺女看大海都行。父亲也不是那种要孩子玩命学的那种。
父母都不是强压型的,也没有天天补习班,这怎么看也看不出剥夺了孩子的快乐这码子事啊。
再来看看这段:
(她 “唉” 了一声和我唠叨:那是我姨和我表弟,家里就这一个男孩,宝贝的不得了。上学不好好上,也舍不得管,说孩子开心最重要。好容易苦巴苦结上了个技校,毕业后表弟去一个工厂实习,不到一个礼拜就回来了,说太累)
这是表弟自己觉得累回来的,这是他自己的感受,没人逼着他。
小伙子一脸不情愿的表情,问他母亲:“妈,怎么办?” 的时候,不也是他无奈的心情真实写照吗?
这不是更加说明难就业,流水线的工人现在都有门槛了吗?故事可能是假的,但反映的现状却是实际的,都有招聘网站,你们可以自己看,有的不需要什么门槛,但也确实很多是需要的,
我支持不必让每个孩子都走衡水模式,但试图用这几个故事来证明读书无用论的人可以散了。
从孩子依偎在母亲身边,说话的语气中,也能看出孩子和母亲关系不错。
最多说下这是不是凡尔赛,或者妈妈 “只有…… 才” 的说法。
PS:有人不信中专生当不了普工,那我来补充下
[宁输输:现在工厂的普工都要大专学历了,高中中专是不是真的淘汰了?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609384563)
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成年后面对困境能生出无穷的勇气。而把 “快乐” 等同于 “颓废”,把“痛苦” 等同于“磨练”,并且认为经过痛苦的磨练就能获得成功的思维,其实是一种自我感动,和成功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两千多年前的智者都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人还在搞压力教育,即便这个孩子走运成功了,大概率会变成一个做题家偏执狂。
在文章的最后两段:
如果你想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长袖善舞,你就要多熬一些夜,多吃一些苦,多读一些书。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
作者犯的不过是 “所有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 “你现在还不懂事,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现在对你要求高,是为你好,等你大了,自然会感谢我”
努力学习和快乐本身是并不矛盾的两件事,但是家长把它们强行分剥开,努力学习就要规避掉所有能让自己快乐的事,你快乐了,你就放纵了,你就堕落了。
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被教育,等你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等你毕了业就轻松了,等你找了工作就轻松了。
好像人生总是被这样一个个的小节点分割开来,只有达到了某种境界才可以拥有快乐,快乐是必须要伴随着痛苦的,在痛苦到来之前,我们不可以有快乐,快乐就是犯罪,就是堕落,就是放纵。
而被这样要求长大的孩子,就算已经成长到家长认为可以快乐的标准了,也很难去快乐,比如我。
因为学习那些年的压抑,刚上大学的我,还是觉得快乐是一件不好的事,我不能拥有快乐,哪怕在快乐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感觉下一秒就要发生不好的事情夺走这份快乐,而唯有被夺走了快乐才能安心。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何人何事让我快乐,我就偏要逃开它。
但不是的,快乐应该是贯穿人生的每一步里,得到了想要的玩具可以快乐,和喜欢的人一起回家可以快乐,吃到了喜欢的东西可以快乐,当然成绩进步了也可以快乐。
文中说真正快乐的人生,什么又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快乐本身就是主观性太强的一个词,以你之标准的快乐要求我的快乐,未免太过于勉强。
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去躬身播种,你才能最终收获一园秋色。
春天的时候需要躬身播种,但不是要在地里累死,你首先要活着,让自己快乐,让自己对未来有所期待,才能够活到秋天,才能收获秋色。
我在职场这么多年,看到的那些发展的好的人,或者是领导,或者是骨干,总的来说都有这么几个共通的特质:
1. 过的去的学历,不说北清复交,但是 211 要有,如果出国留学的话,学校不能太差
2. 良好的性格特质和个人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公司和周围的情况,能够明晰各类态势
2)陈述和总结能力:对于任何纷乱的事情,能够很快的抓住各种重点
3)逆商:即所谓的抗挫折能力,即使工作压力大,困难艰巨,依然能乐观,依然能明白长期和短期目标
4)思考能力:这种思考能力包括对于自己这代人的使命,对于自己努力的结果,对于职业的规划,以及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
5)宣讲能力:站在台上,侃侃而谈,落落大方
这一切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
首先是家庭拥有一定的财力,这财力能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这个教育不是仅仅补课,平时家长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即为关键,如果光读书,性格中有问题,相信我,就算从 985 出来,到了职场,发生问题也是迟早的事,晋升和你无关也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就是家长的性格很关键,家长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也就是说,父母本身也要进行性格养成
这问题的关键就来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一味的逼迫孩子,让孩子在性格养成期,过的不快乐,加上父母本身性格如果不修炼的话,这孩子即使从不错的大学毕业,那依然会在职场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如果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生计,即过的去的学历和良好的性格,那就要进行权衡了,有些课程没必要逼迫的就不要上,同时,如果国内读书过于内卷,就要看你的财力是否能让孩子出国了,没错,基本上还是要建立在财力之上,甚至,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给孩子准备好养老金,让孩子即使这一辈子发展平平,也能有不错的保障
看出来没,孩子的发展的核心,不是逼迫孩子,让孩子没有一个快乐的少年,而是要逼迫父母自己,你自己应该努力一点,做好规划,有财力给到孩子合适的学历并培养良好的性格
任何事情,从自己做起,不要自己躺平了,然后就逼迫孩子!
人家都是对外讲我要让孩子快乐的过,想玩什么玩什么,去你 x 的应试教育,快乐第一,美国吧啦吧啦,英国吧啦吧啦……
然后关起门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别和那几个沙币玩儿,否则以后长大了想去工厂拧螺丝人家都不要你……
哪有你这种直接跟别人说这个的?
本来就有一大堆人就学不好没希望
你这一说,别人家长能睡得着?别的孩子啥感觉?
肯定得喷你
说的好像没又快乐的少年就可以不卑微了一样。
全世界不卑微的人就那么几个,你们这些家长是想干什么啊……
这篇文章,在十多二十年前,估计是可以发表在报纸或《青年文摘》上,然后被家长们剪下来强迫孩子看,以示鞭策。那时候就流行这种文章,先灌孩子鸡汤,再打鸡血。
而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变得太聪明了,眼光也更精准刁钻了,这种论调就很难再受到广泛的认同。
毕竟,连小学生都懂得何为 “批判性思维” 和“多维度思维”。文章里这种单一线性的逻辑链太薄弱,经不起推敲的。
有谁能证明,快乐的少年 = 卑微的中年呢?
我们见到的更多的,明明是快乐的童年 = 意气风发的少年 = 中流砥柱的中年。
基础打得好,根基牢固,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而童年真正的根基,绝对不是分数,而是健康的身心,闪烁的求知欲,打不垮的自信心,优秀的执行力,以及双商在线。
有了这些基础,好成绩不过是自然结果。反过来,为了追求好成绩,而去牺牲这些根基,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看看现在的社会版头条吧,多少尖子生身心俱疲,不堪重负而去跳楼的。当孩子的身心状况出了问题,一切就真的全完了。
人生就是不断地平衡,健康,学业和事业这三个球。其中,学业和事业这两个球,不小心落地了都能再弹起来。只有健康,是个玻璃球,一旦摔碎了,再精心修补也回不到从前了。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牺牲现在的快乐,去追求以后的不卑微。连现在这一刻都要放弃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谈以后?
好的人生,是学会经营,享受自己人生的每一阶段。这个道理,孩子比我们更明白。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明白,长大以后却有很多人忘记了,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大人。
让那个曾经快乐的少年回来吧。
四年前就火过一次的问题怎么又问一遍……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197441/answer/120298749)写在前面:
我从未否认努力的重要性,可是努力也是要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无限的压榨学生的精力,并不能带来无限的提升,剥夺学生一切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带来的效益远没有你想得那么好。
只懂得压迫孩子,牺牲孩子正常的生活来提高一两分的老师家长,要么懒,要么无能,要么两者兼有。
文章写到这份上,其实挺没意思的。
你只有一块面包,昨天吃了,今天就要挨饿。
于是你哀叹,如果能重来,我昨天一定不吃面包,那样我今天就肯定能吃饱了。
可你今天吃了,明天就不会发出同样的哀叹了么?
更何况,一块面包就能喂饱你?
「我宁愿你昨天饥寒交迫,也不愿你今天忍饥挨饿。」
你从来不会思考,为什么我只能有一块面包,这个扯蛋的设定是谁硬塞给我的。
初高中教育很重要,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学生需要这些知识来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可是你我都明白,我们每天从六点到深夜,一个月只放两天假让你回家拿钱,高三寒假只有一星期,这种不间断的苦役式的学习,真的是掌握了知识,还是为了从字缝里拿命抠出一两分来?当年学到流鼻血背下来的考点,有多少从那年六月九号开始就再也没碰过?
刻苦学习很重要,可当「刻苦学习」演变成了军备竞赛,你就没有一瞬间觉得有点不对劲?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觉得「自己牺牲初中,高中一切娱乐时间去做题,去做卷子,去上补习班,今天就会幸福得多」,但我知道这些人一定会把这种心态施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些痛苦,总是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啊顺便说一句,你真的以为少年一直痛苦,成年就能云销雨霁了?想多了吧?
所有的高赞回答都在批评父母的做法是错误的,观点是错误的。
认为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是权威型的:权威型方法是通过说理和塑造价值观来跟孩子沟通。也就是说在权威型教养的过程当中,父母和孩子是经常沟通的,而沟通的实质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推进这个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在各个方面的成果都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它在教育回报上,在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上,以及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上,权威型都是很好的。
我认可家长应该朝着权威型去努力,但是我不认可应该按照权威型的家长去要求每一个人,因为权威型的家长是有前提的,而这个前提是很多家长永远无法达到的:比较高的素质,权威型的父母自己得懂教育,而且也得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
就像所有人都觉得山珍海味好吃一样,但是没有经济基础,谁能吃的起?
一个没读过大学的、甚至没读过高中的父母比比皆是,你去跟他讲你要懂得正面管教、你要以身作则、你要做一个权威型的父母、你应该给孩子温柔而坚定的爱!
他能懂吗?他能做到吗?!也就知乎都是人均百万、人人 985,都能做到。可是中国有 6 亿人每月收入 1000 元,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权威型父母。
所以,教育孩子不能只有一种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法做到权威型,那么教养方式还有三种:专断型、放任型与忽视型。
专断型:就是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进行体罚,父母会有特别多的限制和规矩。八十年代以前,大量的家庭的教育可能就是这样。就是大声地呵斥,管着他、盯着他这种方法。现在还有很多家里边是专断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之下,孩子没有什么发言权,父母跟孩子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流。父母最主要的是发布指令。如果孩子做不到的话,他会用强权来要求他一定要做到。
放任型的特点是他显得很开明,他会关注孩子,但是孩子做任何事,哪怕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事,他也会笑一笑。然后就这样,随着孩子去。这个方式对孩子是相当宽容的,是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导的这种方式。
忽视型是最糟糕的,就是完全不管。有的父母生下孩子以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我真的见过这样的,就是完全不喜欢带孩子,完全不愿意管孩子的事。孩子从小到大,是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对于完成大学教育指标来讲,就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能够完成大学教育这个指标,这几种类型的表现最好的,毫无疑问——权威型。 但是:
这一结果告诉我们,专断型的育儿,几乎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让孩子接受最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条件。
参考来自经济学家 [美] 马赛厄斯 · 德普克 /[美] 法布里奇奥 · 齐利博蒂的书《爱、金钱和孩子》,来告诉我们教育是受经济水平决定的,领个红包买本书吧。
我不知道为何 21 世纪的媒体,还喜欢渲染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的理念,理直气壮的把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成就对立开来,好像现在日子过得滋润,必然代表未来的凄苦卑微。
不是你现在苦了自己,未来就一定有所成就,就能够随心所欲,颐指气使。
不要总来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剧本。不要修来世,要修今生。
总是把快乐延迟满足,最后会失去快乐的能力。
快乐和成长进步矛盾吗?不矛盾。
当前阶段教育领域最大的矛盾,是孩子日益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家长老师落后的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
明明引导得当,就算是天天做题,孩子也可以很快乐。当然有的孩子天赋兴趣不在此,那家长老师的任务,就是发现他的独特优势,加以发掘,让他能多从自己擅长的事情中找到自信。
我原来算是做题家吧,但一点没觉得苦,学会知识,总结规律,与出题人斗智斗勇,还蛮有成就感的。每周五休息一晚,早点洗澡,看看《文化苦旅》之类的散文进入梦乡,第二天又精力满满。当然,每天该看的电视,动画,也没断过,即使在高考的那几天。
我的日子苦吗?好像蛮单调的。
但那段时间我觉得充实而快乐。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计算机和生物的大学基础课程,虽然也没在竞赛中拿到好名次,但觉得挺有意思。
寒假短暂的清闲中,我会拿本英文诗集,读读梭罗或者狄金森。虽然英文只是应付考试的水准。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从类似的事情中发现快乐,这就需要教育者的水平。
可怕的是,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大多数教育者,其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引导孩子。他们只会看着走的人多的那条路,要求孩子去拼,去抢,去挤,去内卷。
然后告诉孩子,你现在失去快乐的少年,但未来你会有一个人上人的成年。
要是能靠忍,靠熬,靠吃苦成为人上人,那东亚民族早就称霸世界了。
苦要吃,但真正要取得成就,你必须要从苦中品出甜来。
你乐在其中,心流在你身体四周乱窜,你才能取得令人侧目的成就。
所以与其给孩子灌鸡汤,给自己打鸡血,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学学,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想引导孩子,首先自己得先活明白了。
自己都没活明白,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是耍流氓。
我有个同学,大学时候是真的拼,真的也吃苦。
基本上不怎么在寝室,天天不是上自习就在上自习的路上,自习室十点半关门,回来简单收拾,在十一点熄灯后开始做学生工作。
累吗?当然累。
但人一路高歌,奖学金拿到手软,做班长,做团委书记,留校,挂职,不到三十五就当了县里一把手。
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规划,通过什么路径,走到什么位置上。
另一个同学,工科专业,自己学商科的东西,参加商务咨询比赛,毕业转型咨询,去腾讯,去头条,不到三十五财务自由。
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是有思考和布局的。
普通人家的家长,有这样的规划能力吗?没有的话,只是一味的跟孩子说:进了大学也要努力学习,不谈恋爱,不出去玩儿,天天闷着,毕业还不是拿个文凭做个打工人?
孩子的成就跟吃苦有关系吗?有。
但吃苦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如果家长布局长远,每一步都能让孩子得到正向反馈,孩子也会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开心,他吃苦,但并不痛苦。他的少年可能辛苦,却不会缺乏快乐。
如果孩子总是不快乐,比起给孩子灌鸡汤,我建议家长还是好好反思下自己的水平为好。
这个事儿我觉得实在是因人而异。
有些家庭真的能够安排子女的一生,有的压根不能啊。
我上次和同学吃饭,听他们讲述了自己子女的教育。
孩子一天睡 5 个小时,玩儿命学习。
问题是,他当年是学渣啊……
我考全校第一的时候一天睡 10 个小时,因为我大脑需要发育啊。
后来上高中,也搞过不好好睡觉的事情,后来发现,真的没有睡好了效果好。
这个玩儿法肯定不持久,我跟他说了,他说,你不知道现在孩子竞争压力多大!
问题是…… 你总也要听成功经验,而不是失败经验吧……
所以我也很替这种孩子可怜,父母心到了,能力着实不行啊。
谢邀。
说句渣渣不正确的话:
以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的起跑线,即使不给他 / 她一个快乐的少年,他 / 她照样会有卑微的成年。
这纯属三观不正、祸害孩子的托辞。
没有 “快乐少年”,就能有一个 “不卑微的成年”,是这样的吗?这是什么脑残逻辑?
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没有快乐的童年,才会真得缔造出内心卑微的成年。
再说了,什么叫做卑微的成年?没有上好大学?没有体面的工作?没有钱没有地位吗?
这和以世俗的标准给人分贵贱,有什么区别?难道没有上面的这些东西傍身,就是卑微的吗?
这种想法本身就有毒!还要正大光明的拿来毒害孩子,让更多的家长去焦虑、去逼孩子!
不信你可以试试,看看能不能打造出一个 “不快乐的少年”,给孩子带来一个 “不卑微的成年”。
只怕到时候,有些代价是你付不起的!
神 TMD 卑微的成年!
这种家长哪里是怕子女以后拥有一个卑微的成年,分明是害怕自己以后无法拥有一个可以炫耀吹逼的老年。
中国式威权家长的认知里面,养孩子就是投资,将来孩子出息了就是投资成功,要是孩子普普通通就是投资失败。
正如这文章中写的一样,以后等她老来生病了,她就可以对亲朋好友说:得亏我女儿在城市工作,才能把我接来治病。
要是她女儿最后成了一个技校毕业的普通人,她估计上街都羞于和熟人打招呼,要是有个三病两痛的,肯定会觉得只有死路一条。
她们内心深处,哪里是要孩子过得好,是要她们自己可以到处嘚瑟!
许多中国家长的双标在于——
持有这一切不平等关系认知的本质,都是基于一种论调:你的命都是我给的,你也是我花钱养大的!
拜托,你这哪里是养孩子,你是养奴隶,养工具人!
总体来说,半吊子家长太多了,其实啥都不懂,却自以为啥都懂!
这一届家长,真的不太行!而且还特别自以为是!
其实不就是增加投资减少消费那个套路吗?——还是同一个问题,都投资去了,你投资来干啥的?是准备好看着源源不断流出金币的袋子饿死了是吗?……
所有人都告诉你要延迟满足,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你还需要即时满足……
大家都需要一个安慰而已
现在的互联网文案主要是两个方向
一个是安慰类,比如题目中的这种
假装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高了,就完成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到时候孩子就是依然卑微,他们也能安慰自己尽力了
另外一个是打击类,就是告诉对方现实情况,让读者觉得扎心了
其中题目中的文案也同时有扎心的内容,只是重点在安慰
所以说这是一个很优秀的文案,同时兼顾两个主流方向,这样可以满足尽量多的读者需求
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多的争论,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同时接受两个方向的文案
只读懂安慰那部分的读者不会扯蛋,只关注扎心的读者也不会扯蛋
同时两个方向都明白,内心境界却不够的人都扯蛋了……
从回答内容上看,知乎上扯蛋的人挺多
这些文章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很多人没有发现的是它们都预设了前提。其问题的实质就是,这里有两坨屎,你到底是吃黄色的还是吃黑色的?
看到了没有,这才是此类文章的问题。
为啥一定要在 “痛苦的少年” 和“卑微的成年”当中选呢?有没有可能少年很痛苦结果成年照样很卑微呢?有没有可能少年很快乐然后成年一样很成功呢?当然有!
确切地说,你少年快乐不快乐跟成年卑微不卑微并没有必然联系!
少年不快乐本来是一个问题,那么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就是了。而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孩子我们没法解决问题,你必须不快乐。….
学习它不快乐吗?跟同学一起不快乐吗?考试拿第一不快乐吗?怀着美好的情愫偷偷关注帅帅的大男孩儿不快乐吗?和朋友一起中二坐论天下约定 “苟富贵,勿相忘” 它不快乐吗?学校门口的麻辣烫羊肉串不香吗?
我所知道的学霸们,没有一个觉得上学是苦差事,就算不是最快乐的事,也都还算愉快。哪怕像我跟我的一个朋友,我们俩都不算学霸级别的人,这都奔 40 的了,现在在网上看到高考数学题都会手痒去做着玩玩儿。
因此,当家长的不是应该在听到孩子抱怨以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孩子找到快乐吗? 说这些有的没的的破道理有何用?
如果真讲大道理,人固有一死,早死,晚死都是死,富贵卑微都是死,一捧黄土罢了,折腾啥,那是不是现在做个快乐的少年,成年就痛痛快快地投海就是人生赢家了?
好多人吧,就喜欢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凌驾于他人之上,还自作主张的给自己加戏,通常手段是自我感动。
其实这句屁话一个反问就解决了:快乐的童年和让人羡慕的未来的辩证关系请解释一下?
没有快乐的童年就必然得到令人羡慕的未来吗?
就算买个保险还有不可抗力呢,怎么在某些主观意识爆炸的人眼里,就没有任何风险的觉得小号可以按照自己的运营直接举世无敌呢?
四个字:自以为是。
大概率是,你欠了 ta 一个快乐的少年,也得看见 ta 卑微的度过中年!
首先,教育背景和未来收入 / 成就之间的转化率不是 100%,而是远小于这个数。
网上有个段子说:一对儿清华毕业的两口子还买不起学区房,你还买学区房干什么呢?!
第二,灵魂三问:
1⃣️,不快乐的程度是否就等于努力学习的程度?
我家楼上邻居的女儿读本市最牛初中念初一,每天早上 6:00 晚上 11:00 准时嚎啕大哭半小时,早上为了不上学、晚上为了不写作业,这孩子 “不快乐” 倒是真的,但是 “努力” 我还真没看见!
2⃣️,努力学习的程度是否就等于成绩提高的程度?
我初中同桌绝对是我见过最勤奋用功的人之一,她老爸是系统内强势跋扈的实权高官,对她要求极严,不过对老师们要求更严,各科老师晚上都要去她家报到,进行单独辅导,就连我这个同桌也是她爸一手挑选安排的。我同桌人很老实乖顺,后来我俩关系也特别好,但她脑子不算灵光,而且学习的时候常常人在心不在,我猜她根本不知道为何而学,只是单纯怕老爸失望。最终,她还只是考了个垫底省重点,她老爹一看这不行,给整上 B 计划,送她去留学啦…… 可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三年她可过的太糟烂了,可惜最后在她老爸的一番操作面前,这白白牺牲掉的快乐,屁用也没有啊!
3⃣️,成绩提高的程度是否就能代表一定能获得有足够社会竞争力的教育背景?
且不说,在中高考过程中,很多高分落榜的现象。就说一路顺风没有差错的幸运挤进牛校的热门专业就能跟得上瞬息万变的人才市场形式吗?当年不少举着高分抢破头去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的可还在卖保险呢……
现在,灵魂三问之后,我再问你:
你河南山东的 600 分的考生能和青海西藏的 500 比吗……,那么外籍华人子女考清北又是个什么分数,你敢知道吗……,有逼着孩子努力出这一百分两百分的时间,不如逼着自己努力,要么有本事搞定户口,要么有本事搞定国籍,你家娃就可以又快乐又不卑微了。。
最后,我要说,有些人啊~板子打在别人身上总是特别下得去手!
自己焦虑、自己卑微、自己愤懑,就自己消化,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的,自然好坏也只有和自己说。你自己跳不过龙门就下个崽儿,然后打着骂着小皮鞭抽着逼着人家跳龙门,然后嘴里还一套一套的,话说你给人家创造什么条件了,是聪明绝顶的好基因啊,还是非常高的起跑线啊,还是一路助力的发射台啊……
一次家庭聚餐扩大会议,把在本地的沾亲带故都叫来了。酒席进行得差不多的时候,男的还在喝着,女的三三两两的开始进入欢快的分组讨论时间了,这时一个在本地最强牛小当英语老师的远房弟妹,正在教她 5 岁不到的大女儿 “This is a boy,and this is a girl.”。小女孩不小心把 girl 念成了 grow,这妈劈头盖脸一顿骂,之后小女孩更紧张了,屡屡说错。我这远房弟妹抬手就是响亮的一巴掌,教女孩子滚到一边去别再叫她妈……,女孩儿显见得是平时管出来了,非常惶恐,紧紧拽着妈妈的裙边,啜泣哀求,一直说自己错了,会好好学的……,我看着心里不得忍,想过去找个话题开个玩笑给小姑娘这段岔过去。结果,没想到刚走的旁边就看见这妈掏出手机恶狠狠的给自己女儿看一条朋友圈,声色俱厉的吼着:“你看看人家,你班的 xxx 去新加坡旅游了,你看这酒店好不好看,这是天空泳池你见过吗?你知道这酒店一晚上多少钱吗??一晚上 5000 块啊!你现在不努力,你将来去得起这样的地方吗???”…… 这 xxx 是她女儿幼儿园班上好朋友,朋友圈就这个 xxx 的妈妈发的,我很诧异的是,人家家长或是旅游 或是炫富,你自己不爽,要么静下心来 少去攀比,要么自己咬牙对努力,争取自己尽快也能拥有一样或者更好的,但这一切和眼前这个五岁不到的小孩子有什么关系?!
那天晚上,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对先生说,“这社会舆论还真是误会某些小学老师了,她们还真不是因为是别人家孩子不心疼,才那么凶,今天我算见识了,她们对自己生的那才是真的凶,相比之下对别人家孩子已经很客气了…… 哎~”
所以,各位家长,如果自己的人生不如意,请趁着年轻尚有一个尾巴在,好好抓住,努力让自己开心如意。如果自己实在没法如意,也不要本着我不如意谁也别想如意的恶意,就肆意剥夺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人生乐趣,毕竟配偶是 ta 当初自愿选择了你,自己选的人好坏都得自己担着,而孩子都没机会选择,更是无辜,请手下留情。
另外,各位杠精请注意,我也不是鼓吹无为而治完全放手。把自己的人生期许建立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对于未知和未来的茫然无力变成对孩子的摧花辣手自然是贪婪 软弱造成的残忍;而完全放任自流,打着快乐散养的名义不负责任,也是懒惰生出的装模作样 逃避责任。
父母是施爱者,不是施刑者,要创造快乐而非剥夺;父母也是子女幼年期人生的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要带领孩子们 找到日常生活的正确方式、发现生命的美好、意义和真谛,而不是一边把孩子随手丢在一旁任其困惑彷徨,一边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最后,父母是平等亲密的友伴不是铁血的集权统治者,子女的人生是你帮助 ta 发现拓展的,而不是你规划和施予的,你愿不愿意看见,ta 的中年都会到来,无论是卑微艰难还是光鲜体面,但求 ta 们从心所愿不枉此生而已。
米兰昆德拉说:有一种迷人的不引人注意,又不引人注意的迷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便该是如此的幕后英雄,春风化雨。。。
望子成龙型的家长最要命。
要么你有育龙的本事,要么你自己是龙,如果你只有望的本事和精力,我就求求你不要干涉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让孩子先有个正常的少年时代吧。
看到题目里的迷之逻辑,我血压一下就上来了。
拿少年的不快乐,还能换成年的不卑微?
都什么年代了,还玩苦大仇深这一套。
失败者聚餐时最喜欢的事就是比谁吃的苦多。
你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到有孩子可以抚育了,居然还没见识过毫无意义的痛苦?
也不知道你们是吃苦吃多了,还是被人保护的太好。
接下来的话,可不那么好听了。
听着。
拿儿时快乐换将来成就,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这个认知是怎么来的。
能做出这种换算的人,就一个毛病:盲目归因。
总觉得自己混成现在这样不满意,一定是有个原因。
这原因肯定不是现在的自己又馋又懒又废物,因为现在的自己永远正确。
如果现实中发生了一点让你认清自己的事情,你就会叫几个狐朋狗友喝一顿,互相吹捧过后,一句 “大家过的都不容易” 这事就过去了,你又变成了努力过的人,你的青春又无悔了。
可你现在还是混得令自己不满,望着曾经想要去的远方,胸口还是一大堆心病。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找来找去,发现了!是小时候的日子没过好!小时候没想个畜生一样闷头练点什么,看了《霸王别姬》就以为自己小时候没疯魔,所以现在没成活。于是乎,酒后的吹牛逼又多了新台词:
“如果我小时候我爸妈能逼我学画鸡蛋而不是吃鸡蛋,我现在好歹是个达芬奇。”
“对,如果我当时玩的是石雕而不是沙雕,现在怎么也是个米开朗基罗。”
你是什么你是,你就是个拿兵器的王八。
现在混的那么废,实在找不到归因项了,就开始怪当年爹妈教子无方了?
少来这套知道么。
不就不承认自己不行么。
现在知道为什么前一段时间自媒体财富密码话题是 “原生家庭” 了吧。
不就是欺负你爸妈不爱上网吗。
“自我废物归因法” 的滥用,说到底是为了让自己内心相对平和过完下半生。既然如此,总得说出来让自己信才行吧。于是乎这些人就真的就把这些脑补的东西当真,并且用于教育下一代了。一是原生家庭决定论,二是童年快乐原罪论。前者还又点依据,后者纯粹脑补。
简直造孽。
某些家长和老师最缺德的一个观念,就是快乐和成就的无脑对换。有些师长批评小朋友时下意识带出来一句 “笑什么笑,一看就没好好学习”。真是缺了你吗大德。
能在你的课堂和家庭笑出来,说实在的,佛祖也好上帝也罢,真是这个孩子投胎前给你的面子。进了你的班,别管什么时候,只要愿意露出笑容也是对你教育方式和人格的一种肯定。如果你非要从他露出的笑容推导他没有好好成长,并且还朝着这个因果关系反向努力,让孩子对快乐产生 PTSD,对愉悦莫名恐惧,让笑声附带负罪感,那他这辈子算是毁你手里了。
“你看,孩子不笑了。一定是努力了。”
不,他没有,他只是单纯的不笑了。
他努没努力,是你另一个本事。而且也许他也会因此更不想努力了。
但他的自信和乐观是真的被破坏了,再想建设回来,恐怕你没这个本事。
不是我瞧不起你,你能做出这种事,就不具备建设孩子自信和乐观的能力。
少年时期不快乐,完全不意味着就能长大了不卑微。
只不过是你要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小时候笑容太多,没有把逼成机器人。
并且还把这个认知投射再无辜的下一代身上。
这缺乏任何证据,更不公平。
你似乎忘了那些变态杀人狂的童年,往往有着不必要的创伤。
很多成年之后的卑微感本来就是继承少年时期的心理阴影。
那些强加于孩子的不快乐本身就带着相当的成长风险。
他自己不快乐,磨练磨练,说不定还能想通。
你强加他一堆不必要的不快乐。他说不定当场就崩溃了。
孩子不是你的试验品,想让孩子长大后不卑微,就多看育儿的书。查阅一些关于教育和心理学的资料。
如果你没这个心思,那么就适当的放养。有些事不是你推一点就往前走一点的。
对于自己无知的领域,先别着急管。
我之前讲过我被欺负的一个故事。
我二年级的时候和六年级的人打架玩,我以为是在比武切磋呢。但这个切磋吧,我基本没赢过,就是单方面的被打。他为了欺负我天天把 “比武” 装得很正式,而我就是不服输,天天鼻青脸肿,然后气哼哼的回家研究招式去。
除去非正式的对打,半年打了个 50:1。
唯一赢的那次,还是我一个扫堂腿他没站稳。他之所以没抵赖,是怕我跑回家再也不出来陪他 “比武” 了,这样他就没便宜人可打了。
当然,家庭在这时干预是最好的,制止霸凌却是是家庭该干的事。但就算家人不干预,也别添乱。更别玩什么 “我看你就是写作业写少了” 之类的谜之归因去教化,也别用 “他怎么不打别人偏偏打你” 之类的自虐逻辑去质问。要么就帮着孩子管到底,要么别管,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而我更过分,我是属于拦着家里不让管的二百五类型。
我跟家人说,“谁被欺负了,这叫比武!”
当然,我更多的还是生气,不愉快。因为我再怎么不承认被欺负,那种一次次的挫败还是横在心里,影响着我。
再小的孩子,也是不停的经历挫败和成就的,家人就算帮他解决了霸凌,也无法帮他追到他第一次喜欢的女孩子。所以我们小时候就是有很多的不愉快,也有很多没心没肺的嘎嘎大笑,那些笑声如今想起来也是千金难买。
成长是什么?
首先,成长不是大人趁着孩子喜怒哀乐之时来俩大嘴巴子,告诉孩子们该笑还是该哭。
成长是一种亲身见证。
后来,当我六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孩要跟我叫板,要跟我 “练练”。我刚要动怒,就停住了,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阻止我出手揍他。
当我低头看着他小小的身子,嫩嫩的胳膊,为自己壮个胆都免不了发抖的双腿时。我笑了,那不就是从前的我吗?
他以为我是在嘲笑他。其实不是,是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对比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事。原来,我是当年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差距下被打的。
那一刻我终于承认自己被欺负了。
但我也不再苦闷了,心里的结一下子就解开了。
我的这个心结,哪怕当年我们家派去一个壮汉把那个欺负我的孩子给剁了我也解不开。这时眼前矮我快两头的小朋友反而给我解开了。因为他让我明白:原来当年欺负我的人,是这么的不体面。当年就这差距,我还能赢一次呢。
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动过低年级一根汗毛,连威胁的话我都没说过,甚至还会保护他们。因为我不想和我讨厌的人一样。
从那天起我也没有了卑微感,似乎也找回了失去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打回来的,也不是靠人上人仌出来的。就是单纯的一次观察和回忆,至此霸凌对我的负面影响无限接近于零,甚至在性格还有些正面作用。(当然,我不感谢霸凌,我感谢观察和换位思考。)
我不鼓励家长面对孩子被霸凌都选择袖手旁观,我只想说孩子对世界观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该做什么也许需要家长引导,但孩子对自己该不该快乐的判断,远远超出家长的认知能力。甚至有些家长一生都只为让自己对世界的情绪感知,回到自己孩童时代那般纯粹。
成长是一种见证,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
而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自然会有开心和不开心。我也会通过我双眼的见证,学会一些事,把自己往更成熟的方向调整。家长可以给出指导意见。但真的用不着可以给我 “快乐” 和“不快乐”制定配额,千万别搞情绪计划经济。那纯粹是添乱。
你想用 “不快乐” 来买孩子未来的“成就”,首先得明白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吧?别张口就来。
首先,二者并不是因果关系,“不快乐”只是在某种时候和 “成就” 有着共因,比如对一些事的坚持既让他“不快乐”,也让他有所“成就”。也比如一些延迟满足,当他在某些时刻显得“不快乐”,也为他日后的成就提供性格基础。
这就叫正相关。
什么是因果?
因果关系是这样的:我只要一开始不乐意,我明天马上发财。那我天天在家里哭就好了,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呢?
看到了没,关键是什么?
若让孩子有成就,需要非常复杂且耐心的培养。
甚至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让孩子在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有所进展而保有良好情绪。
这已经远远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结构了。 不是哭几天就等着天上掉馅饼了。甚至还得把开心融入到成长其中。还不能单纯的傻开心。
我真不知道那些脑子里就想孩子一受罪,长大就能人上人的家长都在想些什么,如此机械的思考模式,你真打算认真培养你的孩子吗?
接下来,我揭露第二个你不愿意面对的真相吧。
要培养孩子,最需要痛苦的不是孩子。
最需要痛苦的很可能是你!因为你最需要付出,还不能根据自己兴趣和时间安排。
真的很不好意思。
作为家长,你才是需要做好准备失去一个快乐青壮年的人!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时间和精力真的不多,但要好好培养一个孩子,必须用心关注孩子的想法,成长路径,需要调动情商和智慧,甚至拿出时间来陪伴,还得有足够智商分辨并理解最科学的少儿教育的相关信息。就算不成为半个专家,也得自学到入门,别想凭借直觉做这件事。
这样一来,影响生活是必然的。
而在成长中,找到兴趣的孩子,比起没找到兴趣的孩子,进步效率就是百倍碾压。孩子确实是可以快乐的长大,并且有所成就。只不过糜烂的快乐,无脑富养的快乐,可能和我说的不是同一种快乐。我说的那种带着成就成长的快乐,是需要你用心培养的,也是需要孩子勇于突破自己的。
当孩子得到回报后,那种高级的快乐,钱根本买不到。
反而是你,总想着不用太努力,只要使点狠劲,孩子就能成龙。尽管如此,你这种人还到处哭诉呢 “你看我都下了那么大狠心了,我对孩子多用心呢,他还不成材那只能听天由命了。” 抱歉,你觉得自己很努力,是因为你情商不够,你可能不知道如何适当下狠心,情商也很难支持你下狠心,所以才导致你付出这么点儿东西就哭哭啼啼。你理教育的门槛还很远。而且建议你这种人少在孩子面前邀功,说自己多努力的培养,那个时候孩子真的会怕你,他内心真的是想求求你别对他有期待,别再用你的方式培养了。
放任孩子自生自灭,也比你自我感动式的干涉要来得更好。
更要命的是,你可能不仅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于自己童年没受到足够逼迫,还有把自己童年的不够快乐归结为 “富养” 的不够。然后再次以此为个人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刚挣点钱,就给孩子瞎 jb 砸钱要什么都买,说什么都宠着,一点风也不让吹着。这样的行为不是在给予孩子快乐童年,这是在给孩子的童年下毒。这会让孩子过早的进入物质和精神双重快乐的边际收益递减,在面对真实社会时变得弱不禁风,进而回到家庭索要更多。
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 “少年时期过早的快乐”,只有他们才会因为少年时期的快乐而在成人时变得卑微。到老了你还觉得委屈,还纳闷怎么拿钱砸出来个白眼狼。这种话我听了就想笑,这时你怎么意识不到因果关系了?正是因为对孩子乱砸钱,才会变成白眼狼。
越瞎宠孩子,孩子越会辜负你。不是你运气不好,而是你亲手塑造。
但也不要怕。
这一切也不是无迹可寻。当他们的快乐边际收益递减前,还是有很多现象的。比如他们追求独立,追求成就,追求证明自己,甚至有点病态的时候,是他们因为窥见了真实社会的一角,心很慌乱的时候。
这时悬崖勒马,别再宠宝贝儿了,赶紧引导孩子接触社会,去获取成就带来的快乐,还来得及。
如果这时无脑撒钱,无脑宠溺,继续自我感动式的抚养,那恭喜您,您即将拥有一个悲惨的晚年。
我个人单方面赞同高赞答案:
[寒冰射手曹草草:如何看待微信朋友圈里这种论调「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606722774)
我宁愿自己以后,如果有机会养育孩子,宁愿 TA 的当下童年过的快乐轻松一点,也不愿为了虚假高大上的未来……
谁能保证以后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呢?
有时候一厢情愿,反而适得其反也说不定……
“期望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在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这句话提取一下中心思想:
少年快乐 = 成年卑微
少年不快乐 = 成年不卑微
喵喵喵???
其实少年快乐与否,与成年从容与否,是有四种排列组合的。
最羡慕嫉妒恨的,是少年也快乐,成年也不卑微,从容体面。
最无奈的,是少年也不快乐,成年还卑微的,辛苦一生,一无所获。
而且现在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少年越快乐,成年越不卑微的,还越来越多呢。
做家长的,争取把孩子往这个梯队里托举吧,鸡娃鸡到深处都是鸡自己
知乎用户 Patrick Zhang 发表 这个问题的确是我们中国家长们的通病,我们每一位家长几乎都有类似经历。 我把我的经历说说吧。 我的孩子出生后,因为我和妻子分居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孩子和母亲一起生活,所以在她 2 岁半之前我并不了解 …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68篇原创 1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上映,大获成功,玩具文化前所未有的兴盛,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着自己的玩具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动起来。 玩具商们销售额暴增,志得意满的看着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玩具的时代。 也就 …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68篇原创 1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上映,大获成功,玩具文化前所未有的兴盛,每一个孩子都期待着自己的玩具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动起来。 玩具商们销售额暴增,志得意满的看着这个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玩具的时代。 也就 …
知乎用户 El Facil 发表 房价爆炸前日本社畜能全年睡在公司,觉得努力工作能买下全世界,后来连跌 20 年也都佛了。 别把自己想得太特殊,每个人都有中二的年纪,也都会长大。 知乎用户 千叶 发表 这次我想从个体的角度,谈一个很多人比较 …
知乎用户 宅某 发表 战忽局政委金灿荣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总听别人说中国人做事马马虎虎,我当时没出过国,还真信了。 后来常去美国,发现美国人一样马马虎虎。 后来去了俄罗斯,才知道原来这才叫马马虎虎。 再后来又去了巴西和印度,发现马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