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媒体上经常出现的,金融业内人士最不能忍的常识性错误有哪些?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谢谢邀请,一直没法回答这题,因为各种错误散见于各篇文章中,引用说明十分困难,而且也很难说哪个错误 “最” 让人难以忍受。直到出现了这篇:反智的人口增长理论可以休矣(一)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叶檀他让我有机会在一篇文章一个答案里把许多错误过一遍。开始。…… 也就是说,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人口净增长 48.5%。因此,人口从 1949 年的 5.4 亿上升到惊人的 8 亿多。我们难以忘记惨死夹边沟的右派们,但在那个人口狂野增长的时代,因为人口增长,人命反而廉价,人的尊严可以忽略不计。个体的生命价值是有意义的,当人口变成让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个体的生命被尘埃掩盖。最不能忍受的错误之一:为了论述观点,引用材料文学化诗意化,生搬硬套。夹边沟的没有尊严的死亡惨剧,是因为人口太多了吗?“因为人口增长,人命反而廉价”,这算什么话?夹边沟发生在大饥荒时期,当时人口几乎没有增长,有一年还在净减少!现在的人口增长,我们以 13 亿的基数计算,假设人口净增长率按照保守估计为 0.5%,按照指数增长,20 年后人口将达到 14.36 亿,这个数据还是可以接受的。
0.5%的增长率是个保守估计,1990 年前后中国婴儿潮期间、人口出生率曾小幅回升到 2.3%,此后人口出生率逐步放缓,到 2010 年已降至 1.2% 左右。如果按照 1.2%的人口出生率计算,20 年后中国的人口增长将达到 16.5 亿; 一旦增长率恢复至 2.3%,那么 20 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 20.485 亿,到那时,中国恐怕得率先移居到火星寻找资源空间了。可见,就指数式增长而言,一旦增长率突破某个范畴,将是爆炸性增长。最不能忍受的错误之二:是个数字就能算,量纲?看不见!叶女士算了一遍,13 亿的基数,0.5% 的增长率,在 20 年后是 14.36 亿。叶女士又算了一遍,13 亿的基数,1.2% 的出生率,20 年后 16.5 亿。老叶,0.5% 的增长率是 1.2 的出生率和 0.7% 的死亡率减出来的呀,你用同一个数据来源算两遍,一遍让人死亡,一遍一个不让死,这算什么意思吗。…… 短短两三百年间,随着土地兼并与人口增长,原有的经济模式不胜负荷,进入新一代的朝代循环期。当时,没有基于科学与人性的人口主动控制,只有通过瘟疫、朝代更替与局部战争残酷的屠杀、社会动乱以减少人口…… 经此损失,中国人口一度下降到 1.4 亿多,康熙中期起回升到 1.6 亿,此后开始稳步增长。从人口史的观点看,清代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虽然只有千分之五,但一百年间人口可以增加 1.65 倍,两百年间可以增长 2.71 倍。后人称为 “人口激增”。1949 年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长期维持在 2%,是名副其实的 “人口爆炸”。
再看中国的超生人口,可以归入难以统计的灰色人口一类。引用一组计生委的数据。2007 年 12 月 6 日,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发布消息,上海去年的流动人口已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4。另据报道,截至今年 6 月底,北京市总人口已经突破 1700 万,其中,流动人口为 510.7 万,约占总人口的 1/3。最不能忍受的错误之三:思维跳跃,指东打西,逻辑混乱。上面那段,前面还在论述人口高增长率会碰到马尔萨斯陷阱,导致瘟疫和战争出现减少人口,怎么转眼就人口激增人口爆炸了呢?说好的瘟疫减少人口呢?马尔萨斯酱油打好回家了吗?可是怎么毫无预兆地怎么又跑到中国超生人口和灰色人口了呢?为啥又跑到外来人口占北京人口 1/3 了呢?我的头好昏啊,好想吐!据 2002 年国家计生委的开展的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 表明: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白领,选择生育两个孩子的要比希望生育一个孩子的多 34.6 个百分点。最不能忍受的错误之四;歪曲、误导以及选择性的引用。只要好好读过那次生育意愿调查的报告,就能很清楚地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大城市居民的生育意愿在有无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几乎没差别,都远低于更替生育率 2.1,更重要的是真实生育率还要进一步低于意愿生育率。但奇妙的是叶女士这么一写,这次调查的结果反而变成 “没有计划生育人们都要生二胎了太可怕了”,生二胎难道不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吗?就是因为大家都生一胎,中国的老龄化才会到现在这种万劫不复的地步。
好了,先到这里,叶女士说她还要写 “反智的人口增长理论可以休矣(二)”,我们期待她来给这个问题提供更多弹药。

知乎用户 Luo Patrick​ 发表

举个例子,最近刚刚有个西藏的企业过会了,媒体的文章说企业以前严重亏损,后来依赖地方政府的补贴支持才盈利的,如果政府取消补贴的话还有可能重新亏损。然后还举了一些数据,一年几千万的补贴之类的。

实际情况是:
1、该企业一年利润几个亿,补贴几千万其实影响不大,取消掉也绝不会亏损
2、证监会对政府补贴比例有限制,该企业没超过上线,不违反发行条件
3、发行估值的时候,投资人也会把不靠谱的补贴排除在外,只用正常的经营利润来估值

所以政府补贴这件事情其实和企业的盈利、过会、定价发行都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记者一写就变成了非常严重的情况,企业前景好像都岌岌可危了。

其实财经记者对 IPO 的审核规则、定价方法是了解的,企业的财务数据也都公开着,没有任何理由写出这样的报道来。我们看多了以后才知道,一小部分是记者水平问题,大部分其实是媒体的态度问题,很多媒体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写。
现在每个 IPO 企业上市之前都一定会出现大批劣质报道,甚至一些媒体就直接给企业打电话说我们这收到了企业的负面材料,希望你们能够考虑处理一下,只差说出 “敲诈” 两个字了。这种所谓负面报道已经成了一些媒体的生财之路,就是要写得错漏、混乱,而且越错越好,越错越有效果、有发行量和影响力,才能挣钱吃饭。

要我说,报道本身的错误还在其次,但是很多媒体明知道这样却完全不改进,甚至刻意的、主动的误导大家,越错越远,这才是最难以容忍的。

想到哪就说到哪了,好像有点跑偏了,哈哈。

知乎用户 莹莹 发表

中国投资美国债券说成是中国给美国借钱当债主冤大头。

知乎用户 sunxiangbo 发表

刘梦熊,叶檀,郎咸平

知乎用户 褚自航​ 发表

看项目之前答一个:最不能忍的常识性错误就是媒体误认为注册资本代表公司实力~

实际上注册资本分认缴和实缴,现在****注册资本的实缴已经没有期限承诺限制,“如果非要为这个承诺加上一个期限”,不要超过公司经营期限就可以。工商默认显示的注册资本是认缴资本

这意味着许多公司注册资本看上去很多,实际上认缴很少,这就是很多骗子公司的做法,注册一堆公司,注册资本都很高,给普通人伪装成实力很强的样子~ 比如前段时间那些被曝光的中晋,大大,e 租宝

~~~~~~~~~~~~~~~~~~~~~~~~~~~~~~~~~ 例子分割线~~~~~~~~~~~~~~~~~~~~~~~~~~~~~~~~~~
今天在澎拜新闻上还看到犯这样错误的一篇:
“起底张雨绮闪婚者袁巴元:身家上亿,旗下时装公司拟上新三板”

其中关于袁巴元身家上亿的依据的是这样一段:由于没有上市,袁巴元旗下企业的实际市值尚未可知,但注册资本依然可查。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袁巴元旗下 7 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少则 1000 万元,多则 6000 万元,总计达到 2.2 亿元人民币

我顺手查了前三家,没空一一查~ 平海房地产是实缴,其他几家可不是哦~~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查着玩,比如用工商的公开信息系统: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或者第三方软件如启信保,企查查企业注册信息查询企查查 - 【2016 最新工商企业信息免费查询

工商信息查询是做投资必备基本功之一,虽然工商的信息存在滞后性,但翻翻看,有时会有很有趣的发现了:)

知乎用户 塔斯马尼亚雨林​ 发表

起征点 vs 免征额
减速 vs 下降
成本 vs 费用(这个有点要求高了哈)
企业债 vs 公司债
私募股权 vs 私募
利润 vs 毛利润
净利润 vsEBITDA
地产持有型企业用市盈率衡量 vs 市净率
资本化率在物业评估(乃至其它具有成熟评估模型的资产)有特殊的意义而和一般说的资本化不是一个内涵
基金经理 vs 投资经理
-—–
再说几个常见白痴的领域:
一旦报道董事会
一旦报道泡沫
一旦报道估值体系
一旦报道融资轮次
一旦报道可转债 / 优先股

别急,二级开始
一旦报道基点
一旦说起 var
一旦想用媒体的语言解释公募基金的区别
一旦报道政策与潜规则模糊的领域,比如上市条件
一旦报道与上市原则冲突的协议

都!是!智!商!测!试!器!

知乎用户 夜的梦 发表

腾讯财经每期的财经观察都是大概搜集些似是而非的所谓材料,贴上一些早已泛滥的言论再加上编辑一些听不懂的胡言乱语,最后给网民下了俩基本没什么差别的选择题,论点更是武断到不行,再加上跟风者的一番大言论,使得该文颇有某街专业评报的风范。

知乎用户 吕炳 发表

拐点!尤其用在房价拐点,拐点是表示二阶导数为零且三阶倒数不为零时的点,是一个速率变化的点,往往被用作极点了,向上或向下方向改变的点!就像房价下降说成拐点来临是错误的!

知乎用户 梧桐酥​ 发表

想到一本书《统计数字会说谎》……
没有来源的或者刻意扭曲过的统计数字
不看供需只看成本的价格批判(我在说星巴克)
不考虑转嫁的税收
没有专业知识只知道死煽情的报道

知乎用户 秦新瑞 发表

极不靠谱的统计数据。

知乎用户 Jason Xu 发表

1. 简单把美国量化宽松说成印钱
2. 简单把中国购买美债的行为说成美国借债度日

知乎用户 铁牛蛋蛋 发表

管新三板挂牌叫上市……

知乎用户 黄抒扬 发表

潜移默化的 网络财经文章 的 影响性 错误:

怎么解释这个标题呢,一句话解释:你这样子的文章看得多了,以后的思想就会随着他的错误再错下去,不及时纠正,其实你对于投资的每 100 个思路,其实绝大多数都是错的,错误积少成多。

**黄老师给大家做的工作就是指出这些文章的错误的地方,让大家不容易被误导。这样也能提高大家投资水平。**希望大家仔细阅读发的链接,整体看完之后再看黄老师提出的重点部分, 和总结错误描述 引起思考

(1)http://finance.qq.com/zt2014/focus/bafeite.htm (标题:困境中 “股神” 的投资之道)

第三段最后一句:

**多数股东依然认为,将钱交给股神获得的回报,要比把钱交给自己去投资获得的回报更高。
**
黄老师点评:这话 99% 的人看着都觉得对,其实是完全错误的。难道分红了你再去买入公司,你就不是把钱交给股神了吗。这个的关键点在于伯克希尔公司的 PB 的高低。如果 PB 在 1 左右,分红或不分红 影响是差不多的。而当前由于 ROE 是在 15% 左右,PB 大于 1 。所以分红率越高实际收益率越低。而当 PB 开始低于黄氏价格(《黄氏财经》第五课 黄氏价格 中等难度视频)的时候 分红的杠杆收益率作用就会开始爆发性显现。 所以股神考虑的给不给大家分红是基于当前的股票估值, 而并非大伙是否乐意继续把钱投资股神的公司 。如果你还没听懂黄老师的解释,黄老师给你个形象的比喻:情况一:贵州茅台 44 块钱的每股净资产,股价是 160 元。如果不仅把每年的利润全部分红,连企业都清算完把每股 44 块的净资产给你,你是不是亏惨了呢。要知道你买入的价格是 160,他把公司清算完,注销贵州茅台公司,一共给你 44 块。情况二: 而当你 44 净资产的茅台,卖 20 块钱一股的话,他无论分红或者 清算公司,对你来说 收益都是 非常大的。( 20 块钱买入,马上分 44 块)。

(2)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0,20140519385365593.html

皮海洲:银行股是永远填不满的大坑 谁敢买蓝筹

连为什么要融资,和以后是否需要再融资都 弄不清楚,还 道听途说 发表言论误导他人,有良心吗?连世界银行历史都没研究透的人有什么资格发出这种言论,希望作者仔细研究过世界 1000 大银行的过去百年的历史,弄懂银行结构和所有业务,再思考融资的目的,还有来黄老师这里补补基础的经济和投资课程。具体的解答请看 黄老师教学 14 笨蛋投资者存在的错误思想(1)的最后一篇 , 银行为什么需要再融资。

黄老师 一贯讨厌滥竽充数 哗众取宠之类的人。但是大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机上 从来就不播放 深奥的数学知识, 而喜欢播放各种八卦呢(明知道知识比八卦更重要)。 原因其实也简单,受众面要广的 他一定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东西,这样表面接受容易也让人直观感受很爽。而真正智慧的东西永远不是表面可以理解的,所以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思考真正的智慧。

知乎用户 曹可 发表

经常看财经网站,本来又是投资专业,感觉媒体看问题比较极端,就像看一只大象,不是看屁股就是看头,没有从整体上看问题,比较极端,可能与媒体为吸引大众眼球有关吧,虽然当时看的过瘾,但对整个事实比较了解以后,又上当的感觉,所以看媒体报道要看的是发生了什么事,而不要看其结论;作者在写文章时也要尽量避免轻易下结论!!

知乎用户 OwenLin 发表

我是来挑刺(zi)儿的 把 “账” 写成 “帐” 的真不在少数,越看越难看。

知乎用户 Anja 发表

起征点与免征额乱用!起征点是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则是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的部分进行征税。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所得税的 3500,应该叫做免征额而不是起征点!!!
如果你实在分不清,保险不出错还想要装逼的话可以把这个 3500 喊做扣除费用,扣除费用这个词绝对不会错。
报纸新浪网易电视节目什么乱七八糟的非专业人士说错就算了,专家也跟着喊简直不能忍。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来晒个不负责任的实例吧。
刚才在找工作报告的资料,然后搜到了这个:房地产业开发企业的总成本分析
乍一看好像还不错,还独家发布的数据,随便 google image 一搜房地产开发成本也找出来的也大多出自这个报道。不过用数据之前当然还是要核实一下,于是发现了问题——

这张图,每个百分比加起来都不是 100% 好吗!!剩下的成本跑到哪里去了啊喂!

在总成本中,直接成本所占比例为 83.5%,间接成本所占比例为 16.7%,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总成本主要放在了直接成本上。分城市来看,深圳开发企业的直

  在总成本中,土地成本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 41.2%,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更是高达 58.2%。

第一段,剩下的半句话没了。第二段,按照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和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算出来,尼玛占比明明是 40.2% 好吗!土地成本在图表上占直接成本的比例明明是 48.2% 而不是 58.2%!
后面的数据直接不想再看下去了… 只拜托小编在往上摆数据的时候稍微有点点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是把数据胡乱往页面上一堆就可以叫 “分析” 的啊,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每年上市银行半年报或者年报发布的时候,就搞出一篇上市银行薪酬排行,极不靠谱。

知乎用户 小安 发表

主动回答
保险交强险是垄断暴利无耻掠夺条款
真相是交强险出现了六年半,全保险业亏了六年半,累计保险公司含投资收益后亏了一百七十多亿,实际承保亏了三百亿,另外还缴纳国家税二百多亿
要是能光明正大拒保交强险,保险公司早不保了
但是依然每年有砖家跳出来要求放开交强险,保险公司自主经营
保险业酱油男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股指期货交割操纵大盘

知乎用户 大狸子 发表

中国拿那么多钱投资援助非洲为什么不把投资的钱拿出来用在国内?

每次看到都觉得深深的无力

知乎用户 江江江 发表

为什么不把外汇用于国内扶贫?

诶,想想就醉了

——分割——
顺手挂一个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9023051/answer/143025674
欢迎围观

知乎用户 Delphi Jo 发表

最不能忍的是不知道怎么算 GP 毛利率,财经报纸上经常出现 “XXX 毛利率高达 150%” 这种让人惨不忍睹的话

知乎用户 斯麦儿 发表

我是来看看有没有自己犯过的错误的。。。。。

知乎用户 Robin Hood 发表

GDP 不是国民生产总值

是国内生产总值

GNP 才是 虽然几乎没有人使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抛开资产谈负债,完全就是耍流氓!

稍微有一点会计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而一些无良媒体天天企图制造大新闻,没事就放个烟雾弹**企业负债百亿!!!
俨然公司就要破产,老板就要跟小姨子跑了!
完全无视公司资产负债率可能连百分之五十就不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基本上 不专业的 都很坑爹
说话太绝对
金融市场哪有那么绝对的东西 开口就能听出来是不是业内人士
最讨厌装逼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感觉是---听风就是雨。
其实有些研报也是这样的,和财经新闻一样不专业

知乎用户 Haochen Liu 发表

中石油分红低于 4 毛 解套回本需 100 年
直接无视 TVM

知乎用户 桃花姬 发表

不喜欢 “伪金融家” 将金融市场走向夸张化魔鬼化,误导投资者,真正在电视上夸夸其谈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懂得金融知识的,哗众取宠者不在少数。他要是真牛 B 还在电视上晃荡啥,早去偷偷地发财了。

知乎用户 谷晓董 发表

最近看到财经媒体经常把 “字节跳动” 表述为 “今日头条” 的母公司。然而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因为 “今日头条” 本身不是一家公司,只是 “字节跳动” 的其中一个产品。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字节跳动”是 “今日头条” 的运营公司。

知乎用户 Eternity 发表

用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数据,尤其是药类

知乎用户 CY 重装 发表

1. 应交税费和欠税两个概念混着使用,比如报道万科事件;

知乎用户 陈仲星 发表

谁能说下刚两会的财经股票走势呢?

知乎用户 Benjamin F 发表

最明显的就是简单的把产品的原材料成品等同于生产成本,说得就是央视前一段热炒星巴克定价高,结果分析说的竟然是一杯咖啡用的咖啡豆成本有多低,所以人工和租金都不是钱是吧,并且丝毫不提我国在流通环节中的各种税费之高。我就不知道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能有什么超额利润,真正大量赚取超额利润的石化、房地产行业反而好像没看见,欺软怕硬到这种程度也就是央视了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中国新的竞争力在哪里?

知乎用户 江东 发表 我所在的外企公司,有一次从另一家外企定了一台非标设备,一台集装箱大小,就是些压力壳和控制泵的组合,成本最多一百万,结果对方公司要了好几百万,花了 4 个月才供货,我们都以为对方公司这次估计是狠狠赚了一笔,谁知跟对方的工 …

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有多少?

知乎用户 王伟麟 发表 其他类似问题下有些答主说国家对于生育完全没有奖励。这完全是胡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国家说了,从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每个孩子可以为父母中的一方扣除 1000 元计税额度,或为双方各扣除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