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认为小约翰可汗描述中的英国比苏联可怕?

by , at 06 July 2025, tags : 英国 苏联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dada 发表

高情商: 带英是旧资本主义的巅峰。

低情商: 出生中的出生。

知乎用户 月半北游 发表

在大英之前,我从来没想到 2 岁儿童就能上岗工作。

哪怕解放前上海,也得五六岁才行。

哪怕蒙古人,也得比比车轮

知乎用户 头像是我可爱的妹妹 发表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斯的祖先,为了给营养不良的孩子买点吃的,偷了几斤纺线,全家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知乎用户 wywzxxz 发表

谢邀。

小约翰的才华并不足以捏造的如此绘声绘色,主要还是带英自己争气。

知乎用户 剪刀腿的剑爹 发表

乔治 · 奥威尔发表《1984》后

苏联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在说美帝

美国邪魅一笑,这不就是说的苏联吗?

英国默不作声,直接监视了奥威尔一辈子,顺带把书禁了~

还得看我带英,能动手绝不多逼逼

知乎用户 桑酒小姐的梨花酥 发表

希特勒和维多利亚女王在地狱相见了

希特勒: 我在人间整整杀了一千万平民

维多利亚: 很好,那去年呢?

知乎用户 我本逍遥 发表

英国真要是你说的人畜无害的话。美国当年干嘛要独立

知乎用户 哄哄 发表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英国进口美国毒血事件,被揭露英国早就知道血液制品有问题,但是英国政府怎么做的呢?他把毒血特意分配给有独立倾向的北爱尔兰地区。

对于爱尔兰人来说,带英的恩情真的还不完。

知乎用户 check 发表

就算你把爱尔兰人,印度人,孟加拉人,肯尼亚人全都开除人籍。。

你总得考虑一下为什么美国要造反吧?

知乎用户 空中那朵云 发表

没办法,维多利亚随便一出手就是整个苏联耗时 69 年都做不到的极限

知乎用户 南北客 发表

五卅运动

上海青岛日本纱厂工人罢工,小日本杀了一个中国人,北洋军阀杀了八个。

为了这件事,5 月 30 号上海各界集体罢工游行,英国狗东西开枪打死了 13 个中国人。

而且 6 月份,英国其他租界同时开枪,又打死了几十个中国人。

什么狗东西,我们游行反对的是小日本和北洋军阀,关你 p 事,开枪屠杀学生,什么玩意儿。

就是纯坏,没别的。

知乎用户 下楼找宵夜 发表

基里安墨菲,刚拿奥斯卡影帝的那位

在听到自家小孩有了伦敦口音后火速把孩子转学回了都柏林

爱尔兰人真的是永不忘带嘤的大缺大德啊

知乎用户 taruiya 发表

奇葩小国五十多期上百个领导人有明君也有昏君,有投苏的有投美的也有投法,但你见过几个敢投带英的?

知乎用户 红黑条的罗尼 发表

小约翰可汗的视频里讲那些奇葩小国每一期里都会出现的最恐怖的一句话,你知道是什么吗?

欧洲人来了。

而这里说的欧洲人大部分时候都是英国人。

知乎用户 绮羽空尘​ 发表

英国为世界带来文明这我同意,大英帝国给世界带来了最多的独立日

知乎用户 诸葛墨 发表

希特勒的种族屠杀手段你猜猜是跟谁学的?

丘吉尔在中东用毒气屠杀的时候,

德国是个刚入门的雏儿

知乎用户 杜野凛世不吃晚饭 发表

苏联是守序邪恶

当爹有瘾

你忤逆他他就要干你

美国是中立邪恶

利益至上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谁都可以

英国就不一样了

他是混沌邪恶

主打一个

我没利益、也没有理由、甚至没有人支持

但是我就要搞一下

知乎用户 拳皇崔季舒 发表

当然是女王的恩情还不完

知乎用户 Temo Alen 发表

A:“网上有个叫小约翰可汗的,有时候把英国描绘得比苏联还要可怕、”

B:“那他说了什么呢?”

A:“他把英国做了什么说了一遍。”

知乎用户 玫瑰亲王 发表

除非第三次世界大战美俄乱丢核弹,否则维多利亚kda 记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英国是坏到骨子里的那种,狠起来连自己人也不放过,对着整个人类文明敲骨吸髓,一点道德约束都没有。

天天搁那绅士风度骑士风度的,真有这玩意的英国佬基本后面都投了共产党。

知乎用户 错误空想​ 发表

苏联再怎么出生也不会讨论对 7 岁儿童实行 12 小时工作制来减负

而且还没有落实。。。。

知乎用户 Ranga 发表

如果你对英国历史稍微有点了解,你就会发现带英是真的狠,在不做人方面不说是一骑绝尘,也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更可怕的是,因为带英是个岛国很长时间没有多少陆防压力,可以肆无忌惮的进行激烈社会改革,压榨本国人口而不招致报复。所以带英很多魔怔律法在历史评价上是正面积极的。

简单通俗来讲,一般国家压榨本国人民通常会引发反抗与社会动荡,进而给外敌可乘之机。而带英就没这个顾虑,反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了工业化。

比如把完不成任务的童工耳朵钉在桌子上啦,将无家可归者抓走做奴隶啦,将年轻女孩赤裸的锁在机器傍边干活啦之类的

讲点具体例子:

童工

自工业革命以来,女工与童工以低廉的工资(女工为男工的一半,童工为五分之一),更小的体格能爬进机器缝隙与狭窄洞穴是理想劳动力。童工往往要进行十几小时的工作,严酷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强度让童工身体畸形,残废甚至患病死亡。

在工厂工作的儿童经常遭到老工或监工的残酷殴打,他们虚弱的四肢因长期站立和弯腰而变形,就算侥幸长大后也会变成瘸子。他们被迫每天工作十三至十五小时。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工厂劳动中屡见不鲜

It is alleged that the children who labour in factories are often cruelly beaten by the spinners or overlookers that their feeble limbs become distorted by continual standing and stooping, and they grow up cripples. That they are compelled to work thirteen, fourteen or fifteen hours per day. Views such as these have been repeatedly

19 世纪 30 年代,由于过度劳累,成年后的一代人患上了膝内翻症、背负重物导致的驼背,以及每天站立 14 个小时导致的骨盆损伤,导致人口平均身高下降。在火柴厂工作的女孩们患上了一种名为磷颌症的极其可怕的疾病。

火柴中浸入的磷烟腐蚀了他们的颌骨,导致他们的脸颊空洞,渗出恶臭的液体,造成脑损伤,最终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玻璃厂的孩子们经常被高温灼伤和失明,而陶器厂里的有毒粘土粉尘则导致他们呕吐和昏厥。

Many child scavengers lost limbs or hands, crushed in the machinery; some were even decapitated. Those who were maimed lost their jobs. In one mill near Cork there were six deaths and 60 mutilations in four years. Blincoe was lucky: he only lost half a finger.
A German visitor to Manchester in 1842 remarked that there were so many limbless people it was like ’living in the midst of an army just returned from campaign’. A doctor who observed mill workers noted that ‘… their complexion is sallow and pallid, with a peculiar flatness of feature, caused by the want of a proper quantity of adipose substance [fatty tissue], their stature low, a very general bowing of the legs … nearly all have flat feet’.
The average height of the population fell in the 1830s as an overworked generation reached adulthood with knock-knees, humpbacks from carrying heavy loads and damaged pelvises from standing 14 hours a day. Girls who worked in match factories suffered from a particularly horrible disease known as phossy jaw.
Fumes from the phosphorous into which matches were dipped ate at their jawbones, leaving them with empty cheeks that oozed foulsmelling liquid, brain damage and eventually death from organ failure.
Children in glassworks were regularly burned and blinded by the intense heat, while the poisonous clay dust in potteries caused them to vomit and faint.

19 世纪 80 年代,乔治 · 西姆斯曾记载:

我认识一个小伙子,他负责把那些被人从机器里推出来的木板拔出来,现在他一只手只剩下拇指了。还有柠檬水装瓶,这又是一个主要雇佣贫困社区小伙子的行业。瓶子很容易爆裂,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致残的事件。

I know one little lad who is employed at pulling out the planks which have been pushed through the machine by men, and he has one hand now on which only the thumb is left. Then there is the lemonade-bottling, which is another industry largely employing the lads of poor neighbourhoods. The bottles are liable to burst, and cases of maiming are almost of daily occurrence.


工厂中也充斥着体罚与殴打,从最常见的鞭打到在脖子上挂铁块、用篮子把他们吊在屋顶上,大头朝下浸到水桶里,将耳朵钉在桌子上。

纳森 · 唐恩在 18​​32 年告诉迈克尔 · 萨德勒和他的委员会:“我七岁的时候,在什鲁斯伯里的马歇尔先生工厂工作。如果一个孩子犯困了,监工就会拍拍他的肩膀说:‘过来。’房间角落里有一个装满水的铁水箱。他会抓住男孩的腿,把他浸入水箱,然后让他回去工作。”

Jonathan Downe told Michael Sadler and his committee in 1832: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I went to work at Mr. Marshalls factory at Shrewsbury. If a child was drowsy, the overlooker touches the child on the shoulder and says,“Come here”. In a corner of the room there is an iron cistern filled with water. He takes the boy by the legs and dips him in the cistern, and sends him back to work.”

孩子们上班迟到和和其他孩子说话也会受到惩罚。约瑟夫 · 赫伯格拉姆指出:“如果我们迟到五分钟,工头就会拿着皮带把我们打得遍体鳞伤。” 萨拉 · 卡彭特经常挨打:“有个工头叫威廉 · 休斯…… 他走到我面前,问我为什么我操纵的机器停了。我说我不知道​​,因为不是我停的。是另一边的一个小男孩停的,但他太害怕了,不敢说是他停的。休斯开始用棍子打我,打完之后我告诉他我会告诉我妈妈。然后他出去把师傅叫来。师傅开始用棍子打我的头,打得我头上起了疙瘩,血流不止。我的头疼得厉害,很久都睡不着觉,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睡过好觉。”

Children were also punished for arriving late for work and for talking to the other children. Joseph Hebergram pointed out: “if we were five minutes too late, the overlooker would take a strap, and beat us till we were black and blue.” Sarah Carpenter was beaten on a regular basis: “There was an overlooker called William Hughes… He came up to me and asked me what my drawing frame was stopped for. I said I did not know because it was not me who had stopped it. A little boy that was on the other side had stopped it, but he was too frightened to say it was him. Hughes starting beating me with a stick, and when he had done I told him I would let my mother know. He then went out and fetched the master in to me. The master started beating me with a stick over the head till it was full of lumps and bled. My head was so bad that I could not sleep for a long time, and I never been a sound sleeper since.”

萨拉 · 卡彭特声称她亲眼目睹有人打被死:“有个年轻的女人,萨拉 · 古德林,身体不舒服,就关掉了机器。监工詹姆斯 · 伯奇把她打倒在地,并在她试图起身时持续殴打。然后她被抬到学徒房间,她的同伴后来发现她死在床上。还有一个叫玛丽的学徒。她把食物罐头打翻在地。她的师傅牛顿先生踢了她的私处,导致她大出血,最终死去。还有一个叫卡罗琳 · 汤普森的学徒。监工把她打得失去理智成了疯子。”

Sarah Carpenter claimed that she saw children beaten to death: “There was a young woman, Sarah Goodling, who was poorly and so she stopped her machine. James Birch, the overlooker knocked her to the floor. She got up as well as she could. He knocked her down again. Then she was carried to the apprentice house. Her bed-fellow found her dead in bed. There was another called Mary. She knocked her food can down on the floor. The master, Mr. Newton, kicked her where he should not do, and it caused her to wear away till she died. There was another, Caroline Thompson. They beat her till she went out of her mind.”

一家制钉厂的男孩因为生产出了劣质钉子而受到惩罚,监工把他的耳朵钉在桌子上,男孩只能头顶着桌子动弹不得。但从那以后,这个男孩就一直能生产出好钉子”。

Supervisors used terror and punishment to drive the children to greater productivity. A boy in a nail-making factory was punished for producing inferior nails by having his head down on an iron counter while someone ‘hammered a nail through his ear, and the boy has made good nails ever since’.

生活在矿区的孩童则多任职推煤工,他们手脚并用的将五百至一千磅的煤炭拖拽出巷道,矿车有时候有轮子有时候则没有,推煤工往往手脚膝盖溃烂渗血,四肢畸形,最轻微的抱怨也会招致监工殴打。

They are the youngest boys employed in the mine. They are stationed at traps or door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pit, which they have to open when trams of coal pass through and immediately to close again, as a means of directing the current of air for ventilation to follow certain prescribed channels. It was formerly the practice to send boys of not more than six years to work in the mine as trappers. They remained in the pit for eighteen hours every day, and received fivepence a day each as wages. He was in solitude and total darkness the whole time he was in the mine, except when a tram was passing. He went to his labour at two o’clock in the morning, so that during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year it was literally true that he did not see daylight from one Sunday till the Saturday following.

有些地区则喜欢雇佣女孩作为推煤工,一位巡视员曾这样描述:

用来拉车的链条从两个女孩的两腿之间高高穿过,把她们的裤子磨烂,摩擦这她们的私处。就连最下贱的妓院也比不上她们所遭受的情形,简直难以想象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作呕、更下流的景象……。”

An inspector described how, ‘The chain [used to pull the carts] passing high up between the legs of two girls, had worn large holes in their trousers. Any sight more disgustingly indecent or revolting can scarcely be imagined … No brothel can beat it.’

还有一种工作叫做 Trappers,工作内容为控制风门,Trappers 通常年龄不超过六岁,他们每天在矿井里工作十八个小时,每天的工资是五便士。除了有煤车经过的时候,Trappers 在矿井里一直处处于黑暗与孤独中,因工作时长(通常为凌晨两点到晚上八点),Trappers 在一年大部分时间根本看不到太阳。

与煤矿相比,烟囱工的待遇也好不到哪去,被称为烟囱男孩的工人往往发育迟缓,脊柱、腿部和手臂畸形,据信这是由于他们被要求长时间保持不正常的姿势,骨骼尚未硬化造成的,膝盖和踝关节受影响最严重,墙壁过热导致的瘀伤和烧伤,灰尘导致的眼睑溃疡发炎,哮喘与肺炎。乃至最危险的睾丸癌都是烟囱工的常见疾病。

These however were not the only occupational hazards that chimney sweeps suffered. In the 1817 report to Parliament, witnesses reported that climbing boys suffered from general neglect, and exhibited stunted growth and deformity of the spine, legs, and arms, which were thought to be caused by being required to remain in abnormal position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before their bones had hardened. The knees and ankle joi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Sores and inflammation of the eyelids that could lead to loss of sight, were slow in healing because the boy kept rubbing them. Bruises and burns were obvious hazards of having to work in an overheated environment. Cancer of the scrotum was found only in chimney sweeps so was referred to as Chimney Sweep Cancer in the teaching hospitals. Asthma and inflammation of the chest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boys were out in all weathers

睾丸癌最早被发现于清理烟囱的男孩,通常被称为 “烟灰疣,这种疾病总是首先侵袭阴囊下部,在那里形成一个浅表、疼痛、粗糙、外观丑陋的溃疡,溃疡边缘坚硬隆起…… 很快,它就会蔓延到阴囊的皮肤、肉膜和内膜,并侵袭睾丸,使其肿大、变硬,最终彻底丧失功能。然后,它沿着精索向上进入腹部。

It is a disease which always makes it first attack on the inferior part of the scrotum where it produces a superficial, painful ragged ill-looking sore with hard rising edges … in no great length of time it pervades the skin, dartos and the membranes of the scrotum, and seizes the testicle, which it inlarges , hardens and renders truly and thoroughly distempered. Whence it makes its way up the spermatic process into the abdomen.

这些孩子的命运似乎特别艰难…… 他们受到极其残酷的对待…… 他们被推入狭窄且有时很热的烟囱,在那里他们被擦伤、烧伤并几乎窒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他们变得…… 容易患上最有害、最痛苦和致命的疾病。

The fate of these people seems peculiarly hard … they are treated with great brutality … they are thrust up narrow and sometimes hot chimnies, where they are bruised burned and almost suffocated; and when they get to puberty they become … liable to a most noisome, painful and fatal disease.


我记得有个说法是童工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因为不当童工会直接变成弃婴……

其实这话对也不对,童工确实给很多婴儿暂时活下去的机会,但不代表当时英国就没有弃婴了。

比如当年英国民间最喜欢的死产与代弃婴:

将婴儿出生登记为死产(still-birth)也是掩盖杀婴罪行的一种手段,因为在 1926 年之前,死产无需登记,也无需埋葬于公共墓地 。1895 年,伦敦《太阳报 》发表题为《无辜者大屠杀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的文章,揭露了 “代弃婴”(baby-farming)的危害及死产登记中的漏洞,并引用了伦敦验尸官阿瑟尔斯坦 · 布拉克斯顿 · 希克斯(Athelstan Braxton Hicks)对非法接生所(lying-in houses)的控诉:

“我毫不怀疑,‘死产’这一表述掩盖了大量犯罪行为。英格兰各地,尤其是伦敦和其他大城市,频繁发现被遗弃的新生儿尸体——有的被丢弃在街头、河流或公地等场所…… 此类罪行多与所谓的‘非法接生所’有关。这些场所既未注册,也缺乏监管。接生者常在婴儿出生后立即将其投入水桶溺毙,或用湿布闷死。此外,将婴儿头部猛砸地面致颅骨破裂的行为亦屡见不鲜。”
Recording a birth as a still-birth was also another way of concealing infanticide because still-births did not need to be registered until 1926 and they did not need to be buried in public cemeteries. In 1895 The Sun (London) published the articl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highlighting the dangers of baby-farming, the recording of stillbirths, and quoting Athelstan Braxton Hicks, the London coroner, on lying-in houses:
I have not the slightest doubt that a large amount of crime is covered by the expression ‘still-birth’.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of what are called newly-born children, which are found all over England, more especially in London and large towns, abandoned in streets, rivers, on commons, and so on… great deal of that crime is due to what are called lying-in houses, which are not registered, or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at sort, where the people who act as midwives constantly, as soon as the child is born, either drop it into a pail of water or smother it with a damp cloth. It is a very common thing, also, to find that they bash their heads on the floor and break their skulls.

1866 年,贝恩斯夫人在《社会科学杂志》上报道说:“人们发现街头孩童尸体的反应,已淡漠到与捡拾一只死猫或死狗无异。”

reported Mrs Baines in th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in 1866, ‘that they think no more of finding the dead body of a child in the streets than of picking up a dead cat or dog


说完童工再聊聊带英堪称血腥的反流浪法

自英国圈地运动发起百年后的十七世纪下半期,据统计,居民中的无业者和半无业者达到三百万人。仅伦敦就有五分之一人口为无业流民。

为 “合理” 利用这些空闲劳动力,英国出台《血腥立法》,这法律堪称人类史上的绝世狠活。法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凡流浪者在一个月之内找不到工作的,一旦有人告发就将其判为告发者的奴隶,主人有权用锁链和皮鞭强迫其劳动。
  2. 此类奴隶逃亡 14 天以上,则被判为终身奴隶,并要在其额头上或者背上烙上 S 标志,这是英文 “奴隶”(Slave)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主人有权出卖或者转让他,逃亡 3 次的奴隶要被处死。
  3. 任何人都有权带走流浪汉的子女,并将他们留作学徒,男童留至 24 岁,女童留至 20 岁。如果他们逃跑,则在 24 岁之前,他们将成为其主人的奴隶,主人可以根据需要给他们戴上镣铐、鞭打他们等等。每个主人都可以在其奴隶的脖子、手臂或腿上戴上铁环,以便更容易地识别和确定他。这种教区奴隶在英国一直存在,直到 19 世纪后期,被称为 “巡工”。
  4. 任何游荡乞讨的人都会被宣告为流氓和流浪汉。治安法官有权在小型法庭公开鞭笞他们,初犯可判处六个月监禁,再犯可判处两年监禁。在狱中,他们将被鞭笞,次数和频率由治安法官决定…… 顽固不化且危险的流氓将被烙上 “R” 字,并被强制从事苦役,如果再次被抓到乞讨,将被直接处刑。

1744 年流浪法将流浪者种类细分:

  1. 假募捐者(以火灾或其他灾祸损失为借口募捐者 )
  2. 监所医院募捐者(以监狱、看守所或医院为借口募款者 )
  3. 非法演艺从业者
  4. 驯熊人或带熊表演者
  5. 未经法律授权从事幕间剧、悲剧、喜剧、歌剧、戏剧、闹剧或其他舞台娱乐表演者
  6. 江湖艺人群体
  7. 吟游诗人与杂耍艺人
  8. 吉普赛人
  9. 自称精通相面、手相或占卜者
  10. 欺诈与赌博者
  11. 家庭责任逃避者
  12. 抛妻弃子离家出走者
  13. 未持有效执照的小商贩和货郎
  14. 非法流浪者
  15. 游荡并寄宿于酒馆、谷仓、外屋或露天场所,且无法合理解释自身情况者
  16. 冒充士兵、水手、海员或假称参与收割工作者

知道为啥英国贫民要睡四便士的棺材和两便士的绳子了吧,因为露宿在外的人会被当做流浪汉抓走做奴工。

圈地运动也是历史上最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一,英格兰 / 苏格兰贵族侵占农民敞田改造成牧场以谋取高额利润,并胁迫失地者强制劳动。被布坎南评价为: 做成了蒙古人在中国北部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本郡及邻郡的所有其他的自由农都赞同我们的意见,来敦促他们的下院议员提出这样的法案:允许监禁贫民和强迫贫民劳动,从而使任何拒绝受监禁的人都无权要求救济。我们希望,这样能使贫民不致要求救济。”(罗 · 布莱基《古今政治文献史》1855 年伦敦版第 2 卷第 84、85 页
苏格兰农奴制的废除要比英格兰迟几百年。1698 年索耳通的弗列特切尔还在苏格兰议会中说:“在苏格兰,乞丐的人数估计不下 20 万。我,一个原则上的共和主义者,能提出的消除这种现象的唯一办法是恢复农奴制的旧状态,把一切没有能力独立谋生的人变为奴隶。
当蒙古人入侵国北部各省的时候,曾经商议要消灭那里的居民,并把他们的土地变成牧场。苏格兰高地的许多地主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对自己的同胞实现了这个方案。” 大卫 · 布坎南《论亚 · 斯密的国富论》1814 年爱丁堡版第 4 卷第 144 页)

如前文所述,为防止流浪者逃跑,工厂主往往会讲奴工身上套上锁链。

教区的学徒如果从工厂逃跑,将面临被送进监狱的危险。那些被认为可能逃跑的儿童会被戴上镣铐。罗伯特 · 布林科(Robert Blincoe)解释道:“铁匠负责用铆钉将镣铐固定在学徒身上——只要主人下令。这些镣铐与通常给重罪犯戴的镣铐非常相似。即使是年轻女性,如果被怀疑有逃跑意图,也会被铆上脚镣,这些铁链通过长链环一直延伸到臀部。她们被迫戴着这些刑具往返于工厂和宿舍,甚至睡觉时也不能卸下。” 普雷斯顿的塞缪尔 · 戴维(Samuel Davy)声称:" 这些镣铐就像监狱里对待重刑犯的刑具,还经常以极其不体面的方式给年轻女性佩戴。在隆冬时节,她们近乎赤裸地被锁住,这种情况有时会持续数日之久。"
Robert Blincoe was interviewed by John Brown in 1828.
The blacksmith had the task of riveting irons upon any of the apprentices, whom the master ordered. These irons were very much like the irons usually put upon felons. Even young women, if they suspected of intending to run away, had irons riveted on their ankles, and reaching by long links and rings up to the hips, and in these they were compelled to walk to and fro from the mill to work and to sleep.


矿工奴隶制

十六世纪苏格兰为保护煤矿业,防止矿工流失,出台法律禁止矿工在不经过雇主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离职,除非矿工在矿产停产后去其它矿场工作一年零一天,矿工沦为世袭奴隶。

1661 年,法案被重新确认,并将适用范围扩展至水泵工、卷扬机操作工及巷道维护工。这一修订侧面印证了过去半世纪采矿技术的重大进步:原本附属性的工种已发展为专业岗位。1672 年颁布的《流浪者收容法》更授权矿主可任意抓捕流浪汉投入矿井劳作。

1708 年,克雷吉的托马斯 · 华莱士爵士起诉布朗希尔的威廉 · 坎宁安,指控他引诱了八九名出生在他领下土地、几年前曾在他的煤矿工作的矿工。布朗希尔拒绝归还这些矿工,理由是他们虽然最初属于托马斯爵士,但七八年来一直没有为他工作;而且由于他们离开布朗希尔已有一年多零一天,所以他开设了新的煤矿,这并不能成为收回这些矿工的正当理由。证据显示,这些矿工在布朗希尔工作还不到一年。高等法院法官裁定,如果没有前任矿工的同意,矿工就无法被雇佣,而托马斯爵士现在的煤矿仍在运营,完全可以收回这些矿工;尽管他们离开布朗希尔已有数年,但他们在布朗希尔工作还不到一年,因此他必须将他们归还。

The collier and his dependents were subjected to a measure of social ostracism, partly on account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hich in a much greater degree than now regarded all labour as menial, but chiefly because of the solitary nature of the occupation. Engaged in dirty and unattractive work, in darkness and alone, and dissociated from the activities of the outer world, the collier settled into that condition of separatenes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 to the present day.
Such was the state of the coal-mining population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hen the country was awakening to a sense of its commercial capabilities. Successive Acts of Parliament passed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at century to prohibit the export of coal are evidence of the rise of an extensive trade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wider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coal-works, and the opening up of new fields to meet the demand. The owners of new coal-works, having no trained colliers on their own estates, sought them at established collieries, and induced them by means of gifts and promises of higher wages to leave their employment. This was naturally resented by their masters, who had difficulty in getting sufficient workers for their own pits. The aggrieved coal-owners made application to Parliament to put a stop to the practice. Accordingly, in the year 1606, an Act was passed, which ordained that no person should fee, hire, or conduce any salters, colliers, or coal-bearers without a sufficient testimonial from the master whom they had last served, and that any one hiring them without such testimonial was bound, upon challenge within a year and a day by their late master, to deliver them up to him, under a penalty of £100 for each person and each act of contravention, the colliers, bearers, and salters so transgressing and receiving wages to be held as thieves and punished accordingly. Reference has already been made to the close connexion between colliers and salters, which explains why salters were brought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Act.
It need not be supposed that this measure did violence to the sentiment of the time, or that the workers thought it an instrument of oppression. It had been the rule for the collier and his family to live and be cared for and die on the estate o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mere preventing him from leaving the work where he was engaged, unless he had the permission of his master, would probably appear to him to be no unreasonable restriction.
Up till the year 1661, colliers and salters were the only workers to whom the Act applied, but in that year the Act of 1606 was ratified, and an addition made embracing other colliery workers - named watermen, windsmen, and gatesmen. This circumstance furnishes incidentally a noteworthy proof of the great progress that had been made in mining during the preceding half century. Departments of work that formerly did not exist, or were merely subsidiary, had become specialized; and there were now men in the collieries set apart for laying or pumping water from dip-workings, winding the coal up the shafts by means of windlasses, and attending to the repair of the roads underground.

还有一种专门负责点燃煤矿瓦斯的职业,被称为点火人(firemen)。

他们的任务是带绑着蜡烛的长杆,点燃井下凝聚的瓦斯,防止矿工死于中毒或爆炸因为身穿浸水麻布长袍,看起来很像中世纪的苦修士,故又名(penitant) 忏悔者。

防止甲烷爆炸造成伤害的通常方法是,一个人先于工人进入,工人盖上湿布,当工人靠近担心着火的煤墙时,他匍匐前进,面前放一根长杆,杆头上插着一根点燃的蜡烛,火焰点燃野火,猛烈地燃烧起来,沿着屋顶蔓延,在水槽口发出一声响,火就灭了,忏悔者爬在地上,脸贴着火,直到火被扑灭。
It was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practice of “firing” gas, from which comes the designation “fireman” or deputy, came into prominence. The first account of this practice is given in Sinclar’s (History of coal mining) published in 1672. The late Professor H.Briggs has given an account and extracts from this book in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ining Engineers, Volume 67, page 132, which is well worth reading by all interested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coal mining. Speaking of the danger of death from explosion of methane he says-
The ordinary way by which the hurt of it is prevented, is by a person that enters, before the workman, who being covered with wet cloath, when he comes near the coal-wall, where the fire is feared, he creepeth on his belly, with a long poll before him, with a lighted candle on the end thereof, with whose flame the wild-fire meating, breaketh with violence, and running along the roof, goeth out with a noise, at the mouth of the sink the person that gave fire, having escaped, by creeping on the ground and keeping his face close to it, till it be overpassed which is in a moment.
There was a picture of an engraving in the old NCB Mine Gasses booklet called “The Penitent”. His job was to make sure the workings were safe from firedamp. He would be wrapped in wet rags and had a candle or something that was alight on the end of a long pole, which he would thrust into probable gas pockets, thus igniting the firedamp.


综上所述,带英不光在 kd 上碾压蒙古 / 代清 / 毛子这些传统类人势力,在折磨自己国民这一方面也很有开创性。

更可怕的是,以上诸多奴役 / 剥削行为从宏观角度来看反而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进步,理论上是具有正面意义的。比起原始野蛮的杀戮 / 人口膨胀的饥饿,这种 “具备进步意义的压迫” 则更令人不寒而栗。

就如题主所说的 “带英带给世界文明的一面”,这文明的一面恰恰是立于孩童的尸骨,工人的哀嚎之上。

知乎用户 收敛性千万鲜面包 发表

2 岁孩子栓个绳子进烟囱掏炉灰这种事除了带英,经常因为绳子断裂儿童活生生烧死在壁炉里,哪国还干得出来?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工人睡不起旅馆,因为床铺非常贵,就有一种旅馆只提供绳子,让工人双手搭绳子上睡觉,早上用刀把绳子砍断,工人应声摔倒,以头抢地,物理叫醒,非常硬核。

德三搞集中营屠杀犹太人都是英国玩剩下的,英国镇压肯尼亚矛矛起义的时候就修建过集中营统一屠杀。

爱尔兰大饥荒印度大饥荒的时候,英国还把当地粮食卖出去,爱尔兰被英国嚯嚯了人口到现在都没恢复。印度大饥荒的时候,丘吉尔说印度人无论饥饿还是吃饱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然后把大量印度粮食运出来给英国人吃。

对美国也是敲骨吸髓,北美殖民地不能生产工业品,只能生产农矿产品,不仅棉布要进口,连蜡烛都要高价进口。北美穷人只用得起动物油脂的劣等蜡烛,动物油蜡烛黑烟很大,而且有股臭味,十支羊油蜡还没一支白蜡贵。随着英国对其他殖民地侵略花钱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需要从美洲掠夺财富,所以才有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国糖的消耗量非常大,而那时候白糖脱色采用骨碳工艺,也就是把动物骨骼碳化,用这个吸附糖浆里的色素。当然,这个骨碳不仅包括动物骨头,也包括人骨头,导致当时挖坟掘墓和尸体盗窃靡然成风,好些庄园主靠刨坟获得骨头。无家可归者的尸体不仅可以用于医学院解剖,有些解剖到一半,受害者活过来了,也可以把他们的骨头做成骨碳,一人多吃,真正实现物理意义上的敲骨吸髓。

知乎用户 阿瓦隆剑圣 发表

拜登他妈宁可晚上睡地板也不愿意睡在英国女王睡过的床上,至少爱尔兰人眼里英国更可怕

知乎用户 暗一般的孤独 发表

基辛格大家应该都清楚,这位先生对拉丁美洲,对中东,对东南亚,对非洲犯下的累累罪行只能用罄竹难书来形容。

而巅峰时期的带英,内阁全是这种人。

知乎用户 银库管理员朱翊钧​ 发表

如果按照网络说法

大英帝国爱尔兰的保护是无与伦比的

毕竟

风能进

雨能进

苏丹的粮船不能进

————————

更新一下

我在英国的时候

回去一些城市的博物馆旅游

什么布里斯托啊,格拉斯哥之类的

更别说大英博物馆了

咱就是说

怎么英国的博物馆

老是 tmd 摆着一些木乃伊

甚至我忘了是格拉斯哥还是哪的自然博物馆

也要摆一个木乃伊

这玩意儿沾边儿么

当然会有人跟我说博物馆都是正经手续收的

你开心就好嘛

知乎用户 阿不思惴克特 发表

拜登总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要不是当年爱尔兰闹饥荒,兴许我现在还在爱尔兰当共和军呢,其实做恐怖分子没什么不好,不过做美国总统对于我来说更加海阔天空嘛!

知乎用户 路人甲 发表

如果维多利亚女王在主桌吃饭,你们津津乐道的波波连小孩那桌都没资格上

知乎用户 刘某 发表

就这么说吧 潜水的乌贼写诡秘之主的时候把背景选定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英国,刚开始乌贼还想着把邪神放在英国是不是不太合适,毕竟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结果乌贼翻了翻史料了解了一下当时带英的所作所为感叹到:如果世界上真有邪神的话那必然在英国….

知乎用户 深蓝与赤红​ 发表

你不会真的不知道英国是全世界屠杀人类最多的国家吧?

工业革命全球扩张时期的大英帝国 维多利亚女皇的 kda 至今没被人打破过。

要比例有爱尔兰,要数量有印度,洗头佬和慈父还有波波和维多利亚一比简直弱爆了!

知乎用户 蒸汽压路机 发表

妈耶,丧权辱国的大清的流浪汉在冬天可以睡一种叫做鸡毛房的住所,每晚只收一文钱。

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打工人头吊在绳子上睡觉还要收几便士。

tm 的大英对本国国民连历朝历代道德地板的满清都不如……

知乎用户 小汤小汤不爱喝汤 发表

苏联撤离海外驻军前的想法是: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不能带走的就当送你们了。

英国撤离海外驻军前的想法是:不行,我得恶心你一下,最好给你埋点雷让你发展不起来。

知乎用户 韩煊 发表

苏联:时而损己利人,时而损人利己,时而利人利己,时而损人损己,主要就是爹瘾太大而人又菜,但如果你抛弃独立自主,乖乖听话,苏联真心把自己当你爹,包你吃饱你穿包你住,对于第三世界近乎半原始的穷国来说,只要跪舔,苏联打包送你比开天辟地至今的 gdp 加起来还多的大礼包。

美国:损人利己,但发动战争侵略你,起码是你有利益价值,偶尔还会做点单纯为了道义上的好事,和英国荷兰等老牌资本主义帝国比起来,单纯的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

英国:损人利己,损人损己,你也搞不懂英国要做什么,他就是伤敌八百,自损一万,也要横跨远洋万里来给你一刀。

知乎用户 子任​​ 发表

这就是西方能全面超越中国的原因,它真的,完全不把人当人。

很多人总喜欢吹嘘西方,说他们从古至今就领先中国,说什么大宪章、牛津大学启蒙思想、王在法下,好像文明从一开始就属于西方,而中国只是在闭关锁国里苟延残喘。

你要真信了这些话,那就真的低估了西方的下限,也误解了中国的坚韧。

你以为英国是靠什么实现工业革命的?靠自由?靠宪政?靠什么贵族高雅地辩论出机器革命?

不,英国真正领先的地方只有一个:它足够冷血,足够残酷,足够擅长把人当牲口用、当耗材榨,乃至连骨头都不放过。

珍妮纺纱机的背后,不是什么科技浪潮,是印度人被饿死三百万后留下的棉花,是非洲被掳走几千万黑奴后送来的血汗原料。

英国,一个农业并不发达的小岛国,怎么能养活几十万工业人口?怎么可能支撑庞大的机器生产线?

答案就是:它不靠自己种,不靠自己养,它靠殖民地。

靠让别人活不下去,成全自己 “蒸汽时代” 的幻梦。

你知道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人住哪吗?很多人连床都睡不起。

于是英国人发明了 “绳子旅馆”,在屋子里拉一根绳子,让工人们把手搭在上面站着睡觉,早上旅馆老板一刀砍断绳子,几十号人同时摔地上,当场清醒。

这就是英国所谓 “人权之光” 的城市生活。

更小的工人是两岁不到的孩子,他们被塞进烟囱清理炉灰,绳子断了就活活被烧死在炉膛里。

你敢想象这不是个案,而是行业常态吗?

这不是一时的黑暗,是几代人持续的 “社会制度”。

很多人会说,德国纳粹残暴。

但你知道吗,集中营不是德国人发明的,是英国先在镇压肯尼亚 “矛矛起义” 时搞出来的。

他们建营地、搞隔离、搞集体屠杀,德国只是后来学得更 “系统化” 了而已。

而在爱尔兰和印度,英国人连掩饰都懒得做。

爱尔兰大饥荒时,英国仍照常出口当地粮食,活活饿死一百多万人,人口至今都没恢复过来。

印度大饥荒,丘吉尔冷冷地说:“他们就算吃饱也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于是印度人的粮食被统统运回英国,换英镑,供本土人吃糖、喝茶、办舞会。

说到糖,英国的白糖是怎么来的?靠骨碳过滤。

骨碳从哪来?动物的,人类的。

为了漂白糖浆,英国上上下下掀起了一场 “挖坟热”,盗墓、偷尸、刨无主之骨堂为生者服务。

连尸体都不放过,连死了都要被碾成灰,变成贵族下午茶里的那一抹甜味。

这些是 “文明” 的灯塔吗?这些是 “法治” 的胜利吗?

你再看看他们对北美殖民地干了什么。

美国独立前,北美人连一支蜡烛都要从英国高价进口。

棉花种出来、矿石挖出来,连蜡烛都不能自产。

英国强制殖民地不得制造工业品,要所有人都向它买。

你以为波士顿倾茶是茶的问题?不是,是整个殖民地被掏空到了极限的问题,是连羊油蜡都发黑冒烟,百姓都用不起的时刻,而英国人还在喝白糖配红茶,吹自由。

为什么西方能率先工业化?因为他们做得出中国人根本做不出来的事。

圈地运动、羊吃人,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几十万流民无家可归;

你以为中国做不到?

不是做不到,是不允许。

在中国,土地兼并是王朝末日的信号,羊吃人搞到一定程度,就会蹦出来一个朱重八,让你一夜之间贵族尽灭,阶级重启。

哪怕是元清这样的异族政权,最终也会诞生雍正这样拼命收税、整顿吏治、削弱权贵的皇帝。

你想搞贵族垄断?

不好意思,中国人会起义,官绅会被打入冷宫。

你想让孩子进烟囱、让尸体变糖?朱元璋头七就找你梦里算账。

这就是根本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不乏机会发展工业革命,但每次走到 “羊吃人” 那一步,都走不下去了。

因为我们的政治土壤不允许、文化传统不允许、人民的反抗精神更不允许。

哪怕再腐败的朝廷,也知道底线不能碰;哪怕再黑暗的年代,也始终保留着 “人是人” 的共识。

而西方正是靠敢于无底线,才实现了超越。

不是他们人性光辉,而是他们把人性彻底踩在脚下。

不是他们有多进步,而是他们够冷酷,够彻底,够敢。

你要说谁更可怕?苏联至少还有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有对平等的追求。

可英国?没有理想,只有利润。

一切都以殖民为手段、以剥削为底层逻辑,哪怕是死人,也得榨干最后一克价值。

所以当我听到一些人还在津津乐道 “西方自古领先”,还在膜拜什么“大宪章”“牛津大学” 时,我真的只想说一句:你知道他们到底领先在哪吗?

他们领先在不做人。

西方的辉煌,是建立在亿万人被踩在脚下的尸山血海上。

而中国,从来都知道,哪怕再穷,也不能把人当牲口。

哪怕再难,也要留一口气给人活着的尊严。

这才是一个文明真正的底色。

不是技术,不是自由,不是制度,而是你在最艰难的时候,是选择牺牲谁,保护谁。

中国输过、落后过,但从没忘记过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存在。

西方赢了工业革命,但我们,至少没输掉做人。

知乎用户 应龙之翼 发表

你以为小说《1984》描写的是苏联吗?
不,它的原型是大英帝国!
人家原作者乔治 · 奥威尔本身就是共产党员。

知乎用户 憂鬱臺灣烏龜蕩鞦 发表

一图胜千言(水印太多,我也是评论区保存的)

知乎用户 流年似火 发表

奥斯曼苏丹:维姐,哪怕您把爱尔兰人当牛羊,也不能让牛羊活活饿死吧,您还不让多捐点,是不是太极端了?

知乎用户 云起青天 发表

因为本来就可怕,之前看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我都惊呆了,真的,我感觉大清比他们都要人性,这要搁在中国,不知反了多少遍了,英国人真特么能忍

知乎用户 HCl 真好​ 发表

既然有些人不信那我就上点猛料吧,视频链接在这,三岁小孩和爸爸一起清理烟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lPUzXb0_4U

-—————————————————————-

工业革命时期,

曼彻斯特工人平均寿命 17 岁,隔壁利物浦 15 岁,(农业时代平均寿命为 35),

小孩四岁就要干活,五岁前死亡率 57%,(农业时代夭折率为 32%),

英国也有大清洗,护国公克伦威尔在的时候,杀的那叫人头滚滚啊,

爱尔兰人口没了一半,苏格兰人口死了十分之一,英格兰本土伤亡也近百万,

(那时候才 17 世纪啊,整个英国都不一定有七百万人口)。

英国也有大饥荒,爱尔兰大饥荒,女王下令拦截土耳其救援船,

爱尔兰人饿死一百万,逃难一百万,而且大饥荒的影响至今仍在,1841 年爱尔兰人口 817 万,现在的人口,500 万(防杠,加上北爱也只有七百万人),过了两百年人口都没有恢复(人饿死了徭役却不减免,一战二战殖民战照样拉壮丁),一次饥荒直接搞的一个国家几乎亡国灭种,你服不服吧?

苏联何德何能和大英比缺德啊?

就是大清的救灾力度也远超大英。

看英国历史的时候每翻几页我都要感慨,这都不造反啊?

知乎用户 海边暖风 发表

苏联在小约翰的描述中,主体形象是 “邪恶”,看小约翰的视频,你能明显感觉到苏联是邪恶的,而且这份邪恶是具体的,就是来源于苏联对利益的追求。

而英国的形象是 “抽象”,就像巴以分治、印巴分治、马克马洪线等等,这些操作对英国也没什么利益,你也说不明白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他就是要给你埋雷。

知乎用户 宝宝巴士维修员 发表

最早的集中营是英国搞的 (南非布尔人集中营,死亡率最少四分之一)

德国人照着学而已

近代最早的著名炮决也是英国人搞的 (镇压 1857 印度大起义,屠杀人数几十名,最小年龄只有 12 岁)

纠正下说法

我国至少三个边界问题,都是英国殖民故意留下的坑

(既然有人问就大概说下)

直接边界问题:

藏南麦克马洪线,约翰逊线 (英国人伪造的英属印度边界,由此导致了中印自卫反击战以及至今的边界冲突)
中缅边界问题 (英殖民埋的坑,分别为南碗三角地区,卡佤山区,尖高山以北,1961 年彻底解决,但是后续就有了果敢缅北赌博诈骗问题)
边界罗兴亚人问题 (英国迁入的大量穆斯林搞乱当地人口结构,目前被安置于云南瑞丽,根据其群体排外文化性质,属于隐藏定时炸弹)

间接边界问题

杜兰德线: 导致阿富汗巴基斯坦边界纠纷,影响中欧经济走廊,一带一路
克什米尔线:导致印巴战争,影响中巴石油管道等西向能源通道

知乎用户 晏之敖 发表

英国人的逻辑是我们中国人确实无法理解的。

比如说之前有一阵子我热衷人类学,然后看到一个经典的案例,塔斯马尼亚悲剧

就是说几万年前第一批智人走出非洲,一路沿着中东印度,大概在四万年前,越过当时还是陆地的东南亚最后抵达澳大利亚。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新石器技术,也就是磨制石器,骨针,捕鱼什么的都不在话下。

然后海平面上升,把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隔开,也隔开了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

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智人在之后的六七千年时间,是越活越回去了,先后忘记了捕鱼,骨针,磨制石器等等先进技术,最后技术水平比尼安德特人还差得远。

这种自然演化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并不一定是一直往前的,一路倒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在我看来,这代表了一种 “大过滤器” 或者 “大筛选器” 的运行机制。所以这个岛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

然后英国人来了,这是他们干的事情:

英国殖民者在 1803 年登陆了塔斯马尼亚岛,在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白人殖民区。
在一开始的接触中,白人与塔斯马尼亚人的相处还算愉快,塔斯马尼亚人对这些外来者很感兴趣,他们有胆大的直接过去揭开白人的衣服,看看他们里面的皮肤是否也是白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比较无礼,白人也容忍了他们。白人甚至还会送一些新鲜东西给塔斯马尼亚人,并教对方使用。看起来是其乐融融,但白人很快就暴露了本性,1804 年,一群手无寸铁的塔斯马尼亚人被白人无故射杀,其中包括了老弱妇孺。这样的行为自然引起了仇恨,塔斯马尼亚人开始对白人展开报复。
但白人有先进的武器,对于原始的塔斯马尼亚人来说是降维打击,而且在这种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逃犯,这些人本来就作恶多端,眼下更是把捕杀塔斯马尼亚人当成了娱乐项目。有一位来塔斯马尼亚岛旅行的欧洲人留下了他的见闻:伤者被打碎了脑袋,婴儿被扔进火堆,刺刀插进颤抖的肉体,在黎明之前,土人们围着打盹的篝火就变成了他们的火葬场。在白人的屠刀之下,塔斯马尼亚土著的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1828 年,澳洲总督亚赛尔以为这场屠杀是出于白人的报复,他想要停止这一切,所以下令
活捉一个塔斯马尼亚成年人奖励 5 英镑、孩子则是 2 英镑。这位总督的心是好的
,他以为要活捉就会减少杀戮,但他还是低估了那群罪犯的邪恶。
殖民者得到命令后,当成是官方的鼓励,于是成群结队地去抓捕塔斯马尼亚人,有时候兴奋起来就完全不顾命令直接残杀。亚赛尔见情况越来越糟,便停止了那道命令,还派出军队想把塔斯马尼亚人驱逐到塔斯马半岛隔离起来,不让其他匪徒接近。但是塔斯马尼亚人已经有了戒心,亚赛尔派出的士兵根本抓不到他们。直到 1830 年,一位叫乔治 · 鲁滨逊的传教士不带武器进入一个一个土著部落,说服他们迁徙,这个乔治 · 鲁滨逊一直以来对塔斯马尼亚人都非常友好,他也是少数被后者信任的白人之一。
塔斯马尼亚人也明白留在原地只会面临灭族的惨境,所以那些幸存者就出来跟随乔治 · 鲁滨逊步行到了佛林特斯岛,可惜这一切太迟了。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塔斯马尼亚人约有六千之数,等到了佛林特斯岛后,只剩下了 203 人。这群土著虽然换了居住环境,但境遇并没有好转,乔治 · 鲁滨逊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传教士为的始终还是传教,他从总督处借了军队,然后用武力强迫塔斯马尼亚人放弃几千年的部落文化,让他们改信基督。
塔斯马尼亚人自由自在惯了,既不适应西方文化,也不适应这种囚犯般的生活,并且因为聚居在一起,爆发了传染性肺炎,导致人口迅速减少。1847 年,为了防止再出现聚集性疾病,殖民者将他们转移,但此时的塔斯马尼亚人人口已经衰减至 40,基本上灭绝是不可避免的了。
1860 年,塔斯马尼亚人只剩下 11 人,殖民者也开始做出一些措施,但并不是保护,而是出于研究,他们也明白塔斯马尼亚人相当于 “活化石”,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所以之后每当有塔斯马尼亚人逝世,殖民者中的人类学家就会将遗体制作成标本研究,尔后再进行
展览
。最后一位纯种的塔斯马尼亚人名叫楚格尼尼,她看多了同族伙伴的遭遇,心中非常悲凉,所以她立下遗嘱希望能将自己的身体烧成灰,然后撒在德 ‧ 恩特列卡斯托海峡中。1876 年,楚格尼尼死后被葬在喀斯喀德一家废弃的女犯工厂。
但是在 1878 年,英国
皇家
塔斯马尼亚学会将她的遗体挖出,进行过一番研究后放在了塔斯马尼亚博物馆公开展示。期间有很多人认为这样太过残忍,不断请求遵从楚格尼尼的遗愿,但皇家塔斯马尼亚学会及博物馆都置之不理。我实在不知道这到底哪里有一分所谓的文明?
直到 1976 年 4 月,整整过了一百年,楚格尼尼的遗骸才所愿火化并洒向了大海。而她的部分表皮和头发,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 2002 年才归还给塔斯马尼亚。

知乎用户 十字星爵士 发表

就这么说吧。

维多利亚女王相比,慈父同志那是货真价实的慈父。

知乎用户 Action Potential 发表

自由派要是不服小约翰

那就去到你们地上天国

有个叫花生屯的地方,有一座白色房子

里面住着个爱拉稀的老头儿

他虽然痴呆了,但他讲的话应该在你们自由派看来应该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

问问老头一个爱尔兰人为什么会出现在美国

问问老头英国可怕还是苏联可怕

知乎用户 烟之骑士蕾姆 发表

苏联人掌控某国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苏联的代理人:我是邪恶的社会主义帝国支持的大独裁者,你们都是我的仆从。

底层人民:好可怕,准备家伙,跟他爆了。

苏联的代理人:首先,你们深切爱戴的王公贵族要全上路灯。本独裁者不允许这种威胁我统治秩序的开明贵族存在。

底层人民:?

苏联的代理人:其次,所有外资收归国有,驱逐带嘤为了保护你们安全而驻扎的军队,废除带嘤为了发展经济签订的条约。

底层人民:??

苏联的代理人:然后,所有土地要收归国有,农民只有为了我带独裁者耕种和缴税的义务,没有私自拥有买卖土地的权利,所有威胁我土地制度的地主也要上路灯。

底层人民:老大你说的是真的吗?

苏联的代理人:最后,你们还要给本独裁者进厂干活,苏联援助的工厂马上到位,你们都要进去吸毒气、打螺丝,每天干 8 小时,只能排队分一套 40 平米的赫鲁晓夫楼!

底层人民:伟大领袖万岁!

知乎用户 未央宫外一片瓦​ 发表

《1984》,奥威尔嘲讽的对象是英国

但是带英能通过 bbc 们让苏联背锅。

知乎用户 减紫​ 发表

B 站上有一个热门系列视频叫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讲古今中外屠夫排行榜的,按照“每干掉 1 千人 =+1 分” 计算分值排名,因为第二名涉及民族团结,目前能搜到的视频基本上只做到第三名,举个例子: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_哔哩哔哩_bilibili

大家猜猜第一名是谁?是法西斯三巨头之一吗?不是。

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皇

小约翰其实只做了一件事:

用早年主流舆论(例如百度百科词条)讲苏联、我国、朝鲜、古巴的文风(陈述大量不做人)去如实描述大英的大缺大德。

他能有今天的热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上大缺大德常年在简中互联网主流舆论缺位。

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空白了属于是。

知乎用户 凯岩城永不陷落 发表

苏联再怎么抽象,他这种抽象都是基于人菜瘾大的逻辑之上的,你剥开这种抽象看到的终归是人,他的出发点一般都是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了再寻思要不把提出问题的人解决了,只不过苏联人确实是太菜了,所以解决人的情况比较多。

英美那就不一样了,英美的抽象跟人已经没啥关系了。海洋文明基本上都这球样,我初步寻思这种行为逻辑的底层架构应该是海洋文明做了坏事随时可以跑路海上回家,回回血再来,所以普遍没啥底线。这种行为逻辑法国人在十四世纪就领略过了,我们这边可能因为隔得远还不太熟悉。

知乎用户 king Z 发表

因为苏联干过的任何破事,都能在英国身上找到,甚至还是 Plus 版。

知乎用户 黄埔之父斯大林 发表

这张照片冒充乌克兰饥荒一定会被当真吧

知乎用户 黑衣大葛戈​ 发表

爱尔兰 19 世纪 40 年代的巅峰时期人口 800 多万。

现在刚 500 万出头。

而全世界爱尔兰裔有 7000 万。

那么是谁造成的呢?

知乎用户 白宇 发表

小约翰用调侃的语气把近代的带英塑造成了一个子供向动漫的常规反派形象,弹幕提到带英也都是一股快活的空气。

实际上,近代的带英是成年向动漫的超级反派,是残忍逆天到影响了作品世界观,给现在留了一堆血海深仇的那种,说它是建政界的孙笑川都不为过。被它伤害过的人恨不得食它肉寝它皮。

按这么说,小约翰应该是英吹。

知乎用户 咕咕大王 发表

苏联干的烂事英国都干过,苏联没干过的烂事英国也都干过,还都是威力加强版。希特勒当年要是在英国参政,会因为道德水平太高而踢出内阁。

知乎用户 墨染的草木​ 发表

如果英国不可怕的话,那么想必

美国 安提瓜和巴布达 澳大利亚 巴哈马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伯利兹 博茨瓦纳 文莱 喀麦隆 加拿大 塞浦路斯 多米尼克 斐济 加纳 格林纳达 圭亚那 印度 牙买加 肯尼亚 基里巴斯 莱索托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耳他 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瑙鲁 新西兰 尼日利亚 巴基斯坦 巴布亚新几内亚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赛瑟尔 新加坡 塞拉利昂 所罗门群岛 南非 斯里兰卡 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汤加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图瓦拉 卢干达 瓦努阿图 赞比亚 卢旺达 缅甸 爱尔兰 也门 津巴布韦 冈比亚

这些国家的人一定不愿意从英国独立吧

知乎用户 依然特别彪 发表

论缺德,纳粹都比不上代英

知乎用户 贾贝西​ 发表

英国确实有不少伟大的人曾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当你谈及近现代英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的影响时,那只能称之为 “奸奇神选”。

知乎用户 讨伐科灰无常 发表

光荣革命是指贵族老爷们没有流血,不是说一般平民没被屠杀。

知乎用户 我家的狩猎猫 发表

这才哪到哪呢?我对大英的大缺大德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诠释。

以史为镜,可以做战锤

知乎用户 恶魔 legion 发表

冷知识:问大嘤帝国的女巫法案是什么时候废除的?答:1951 年!这就是你口中文明的大嘤?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邱胖子回忆录,这事给了我两点震撼:一是首相这么大的官了,还管这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二是首相这么大的官了,也过问了,还废除不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ltLhEH 发表

英国人在布尔战争中把老百姓扔集中营,吃喝要当地人自己解决

苏联把人扔劳改营,居然给饭吃…

知乎用户 烤火的乳猪 发表

中国有个朝代,对外战争屡屡受挫。

当时的统治者是位女性,觉得是自己的名号不吉利,有想起个洋名,选了半天决定叫维多利亚,胜利的意思,图个吉利。

她又听说西方也有一个维多利亚女王,就去外交了一下。

后来她决口不提自己叫维多利亚。

这位女性叫慈禧。

知乎用户 周氏小熊 发表

美国超过八成的总统,祖上都被大英迫害过

知乎用户 客串一下顺粉 发表

兄弟,这么讲吧,我作为一个 p 社玩家,p 社四萌中的三个,一路咔咔乱杀到地图统一,都不如女王杀的多。

知乎用户 Z 蜜头子的二五仔 发表

假如世界是个 QQ 群。

如果你骂一句苏联真贱,欧洲,北美,中东亚的群友会盛赞你骂的好。

如果你骂一句英国真贱,英格兰会直接退群。

不如我说的直接一点,高堡奇人是德国纳粹胜利的世界线,现实世界是英国纳粹胜利的时间线。

知乎用户 草原猎鹰 发表

知道为什么《战锤 40k》写的那么绝望却又真实且合理么?

因为这是大英的文化底蕴。

知乎用户 雷隐隐 发表

苏联的残暴、傲慢、善意、勇敢、坚韧、私心、贪婪、慷慨等等无论善恶,包括领导人的抽象轶事和现大眼,都是可以理解的,你可能不赞同他们,但是你能理解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你能理解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性的闪耀或者弱点驱使他们去干的那些事情。

昂撒人则完全不同,你两对他们了解的越多,就越能理解为什么在昂撒世界 " 蜥蜴人 " 之类荒谬的阴谋论能那么流行。

你时不时的要问,这帮人,真的是人类吗?

知乎用户 小棕熊 发表

女王的恩情印度人还不完呀

知乎用户 烟火 发表

《是,大臣》中有一集,汉弗莱爵士在和别人讨论成立欧盟的问题时说道:

欧盟?当然要加入!

我们要像一根棍子一样狠狠的插入,然后再用力一搅,把它搞成一锅粥。

哇偶,外交部高兴坏了,光辉岁月又回来了!

……

(这个剧是英国人自己拍的)

知乎用户 好名字 发表

死耗子从来没有描述过英国国内民不聊生饥荒遍地,他只是阐述了英国在殖民地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所作所为

至于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可怕,这个就得问英国自己了

知乎用户 forrei 发表

论杀人数,我估计维多利亚能拿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奖

知乎用户 绿影蓝刀 发表

苏联是守序邪恶,见人就想摁着头叫爹,当然他手头充裕的时候,也真会撒钱来表示他是大爹。

大英是纯纯的混乱邪恶。不管你是谁,我就见不得你好。

知乎用户 雷电将军李刻晴 发表

广岛知识:

文青装批必备书籍 1984 影射的是英国。

知乎用户 太易君子 发表

乌克兰大饥荒可怕吧?

卡廷森林惨案可怕吧?

大清洗可怕吧?

以上全部加起来不如一个麦克马洪线或者孟加拉大饥荒死的多…… 而像这样的杰作,大英还有很多……

(感谢评论区指正,麦克马洪线暂时还没这么高 kda,当时脑子脑子糊涂了,应该是雷德克里夫线)

知乎用户 我只能说要多想 发表

19 世纪,伦敦工厂里的工人,进厂后平均寿命 2-5 年,知道老马为什么是在英国写出《资本论》不?

知乎用户 卡布奇诺 发表

其实现代很多关于集权主义,尤其是对于苏联的刻板印象,都能在英国身上找到原型。

最典型的就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虽然当时美苏都觉得是在影射自己,但最先破防并把这本书禁了的是英国。毕竟带英真的是个利维坦。而且,大规模饿死人,种族灭绝性饥荒,变着花样 “整治” 不愿工作的 “懒汉”,镇压工人,监控平民,图图自己人等等等等,几乎每一样“丰功伟绩” 带英都没落下,而且毫无反省。什么苏联大清洗,美国麦卡锡,什么乌克兰大饥荒种族清洗,麦大帅坦克碾压 “恶意” 讨薪老兵,跟我大英相比真的弱爆了

因此,真要和带英的大缺大德比起来,苏联还真不一定有带英黑。

知乎用户 败北少年 发表

英国人让塔斯马尼亚不到十年从原始社会进步到工业时代

他们是怎么做的的呢?

把当地土著图图完然后住上去

知乎用户 流言蜚语 发表

苏修就是个控制欲强的酗酒家暴生物爹,天天以为你好的名义 pua 你。当他儿子你最好小心一点,别让这位大爹觉得你想忤逆它。不信你看隔壁小杰认了这个爹,却老想着做点小生意改善改善生活,这家伙就觉得小杰跟隔壁小美有一腿。后来这家伙给小杰好一顿修理,听说当时打得那叫一个惨,伏特加瓶子都抡出火星子了…… 但要是你真的恭恭敬敬对着它磕几个大头,再买个惨喊句穷,它给你包的红包也确实有分量。

美帝则是个黑心工厂主,年轻的时候用不光彩的手段盘下来一座大厂,后来运营有方,成了垄断企业。在他手底下干活可有得好受了,辛辛苦苦干完一年,落到自己手里的赏钱却少得可怜,清完这一年的账单之后还倒欠他不少。你要是不服,那最好憋着,不然他手底下的打手会用无形或者有形的大手把你扇得找不着北。但要是你真的有两把刷子,做了个达特利领班,那他也不介意在吃肉的时候给你分碗汤喝。

大英帝国就厉害了,它是大农场主,什么?你说黑奴的日子也过得去?那你可能是误会了

你其实是种植园里的麦子

知乎用户 无糖可乐​ 发表

忍不住说句题外话。

我还记得 2012 年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承认我不怀好意)

看英国人怎么描述自己那段历史

一开始一副田园牧歌景象,村民们在草原上田野上嬉戏,生活,突然一群穿着礼服的人走来,村民们紧张地放下手里的球看着他们。

一个穿得跟个黑乌鸦似的绅士越出众人,大声吟唱:“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这里充满了喧闹之声……”

然后就圈地运动了,村民们全被赶跑了。

你还叫人家不要害怕!

知乎用户 Rita Herrera​​ 发表

别的不评价,单纯追溯一下爱尔兰饥荒时苏丹向其捐款的「民族神话」始末。确实,网络流传着苏丹起先打算给爱尔兰捐 1 万英镑,但由于女王只捐了 2000 英镑,苏丹不好打破规矩无奈之下只好捐了 1000 的「民族神话」。那么这个说法的起源是哪儿呢?真的是无稽之谈吗?让我们梳理报纸。

首先,奥布莱恩与苏丹会面,感谢其捐赠 1000 英镑是真实的,各国媒体与奥斯曼 BOA 档案馆中均有印证。

不过,我们很快就能发现别的报道。根据 1849 年的报刊《The Albion: or, British, Colonial, and Foreign Weekly Gazette, vol 8, no.29》记载:

爱尔兰和土耳其——致苏丹——君士坦丁堡 7 月 5 日来信,内容如下:

几天前,奥布莱恩先生有幸在贝勒贝伊宫受到苏丹陛下的接见,奥布莱恩先生向苏丹陛下递交了一份由爱尔兰主要人民签署的致辞,感谢苏丹陛下慷慨捐赠 1000 英镑用于救济该国的灾民。我们应该知道,苏丹最初提出向爱尔兰捐赠 10,000 英镑以及一些满载物资的船只。然而,当时国王陛下的大臣们建议说,一个外国君主捐出这么多钱是不合适的,1000 英镑就足够了,这相当于维多利亚女王为同样目的捐出的钱的一半。这笔钱是由当时的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公使考利勋爵转交给英格兰的,他在这次事件中的行为值得每一个爱尔兰人称赞。呈交的致辞写在牛皮纸上,采用了最丰富、最精致的插图风格。

以下是致辞的副本,由英国使馆领事皮萨尼先生为苏丹翻译成土耳其文:

致土耳其皇帝阿卜杜勒 · 麦吉德汗陛下,愿陛下高兴:

我们爱尔兰的贵族、绅士和居民,恳切地向陛下表示我们深切的谢意,感谢陛下最近对爱尔兰受苦受难的居民所表现出的仁慈和关注;并感谢陛下最近为减轻爱尔兰人民的苦难而慷慨捐助的 1000 英镑。天意突然剥夺了这个国家的主食,并让贫穷的居民遭受到像我们这样的文明国家从来没有遭受过的苦难。陛下的这一举动体现了您对爱尔兰人民的慷慨同情,从而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帮助受难同胞的好榜样。由于这一及时的仁慈之举,许多人得以解脱,免于灭亡,我们再次代表他们向陛下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并殷切希望那些知晓您的旨意并享受您的恩惠的广大领土能够免于我们不幸的命运所要承受的那些苦难和折磨。

我在 1849 年 9 月 24 日发行的报刊《The Brooklyn Daily Eagle》中找到了类似的描述:

不久前,当饥荒在爱尔兰肆虐时,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 · 麦吉德汗提议捐赠一万英镑,并派遣满载物资的船只救济饥饿的爱尔兰人。但遗憾的是,苏丹的大臣们提出,一个外国君主捐献这么多钱是不合适的,一千英镑就足够了,这正是维多利亚女王为同样目的捐献的钱的一半。因此,原本打算送去的巨额捐款,加上金钱和物资,不会少于四五万英镑,后来被削减为可怜的一千英镑,通过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公使汇了过去。

时间来到 1853 年,在克里米亚战争前夕,爱尔兰《自由人报》的一名记者在回答英国为什么要支持不是基督徒的奥斯曼时写道:「我想提醒一些人,在不忘记他与我们一样的独立好客时想起,当饥荒在爱尔兰肆虐时,他的表现多么像一个基督徒」。作者进而解释道:

阿卜杜勒 · 麦吉德在上述场合的表现是一个善良、有人性且慷慨的人。作为回教信徒,他以基督徒的真正精神行事,为许多虔诚的基督徒树立了值得效仿的榜样。但是,在给予这位高尚的苏丹以他应得的赞誉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他对爱尔兰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仁慈之心遭到了英国驻土耳其大使最残酷的挫败。当时,英国大使一再声称,他实际上诱使苏丹将他打算捐赠的几千英镑减少到与维多利亚女王捐赠的相对较少的金额相同的数额,并声称爱尔兰饥荒的说法被大大夸大了,以此来加强他的建议,而英国大使对此丝毫没有反驳的意思。

——————

问:苏丹最初打算向爱尔兰捐赠 1 万英镑是无稽之谈吗?

答:我不知道,但从上文可见,至少当时有一些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如此声称。

问:奥斯曼除苏丹之外,是否有民间捐款?

答:奥斯曼的民间报纸 Ceride-i Havadis 密切关注爱尔兰局势,并呼吁民间捐款。1847 年 3 月时,该报发表文章称已从民间团体募集到 5 万 kuruş善款。

问:运粮船是否到达 Drogheda 港口?

答:很难说,目前在文献中没有运粮船没有详细记载。但是根据 Brendan Matthews,奥斯曼的三艘船只驶向博因河,为该镇运送物资。他发现在 1847 年 5 月 10 日至 5 月 14 日这一周,Drogheda Argus 和 Drogheda 保守党报纸都提到了当周停靠在 Drogheda 的外国船只。其中包括三艘来自巴尔干半岛的船只,其中两艘从奥斯曼帝国的塞萨洛尼基港抵达,今天被称为萨洛尼卡,而第三艘船同时从斯捷丁港抵达,这三艘船为当地商人运送小麦和印度玉米。不过,他同时提到:「时间框架完全匹配,但没有确凿的书面证据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

问:奥斯曼是否向爱尔兰发出三艘运粮船?

答:根据奥斯曼文献记载,英国女王于 1847 年 5 月 25 日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感谢信,感谢奥斯曼帝国以向爱尔兰穷人提供金钱和食品以及从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港出口干草和牲畜用干草的形式提供援助。此外,奥斯曼文献中记载,奥斯曼港口运输的干草、稻草等产品有时不被英国人允许进入爱尔兰港口。

并且,1854 年奥斯卡 · 王尔德的父亲威廉 · 王尔德宣称,爱尔兰大饥荒中有一些老百姓「靠着苏丹阿卜杜勒 · 麦吉德赠送的金钱和谷物生存下来」。

问:最后,爱尔兰人是否像网友一样,觉得苏丹捐 1000 英镑太少?

答:完全没有。这恐怕是奥斯曼在西方媒体中的高光时刻了,当时媒体铺天盖地的称赞苏丹。1849 年,都柏林媒体在报纸发表诗歌,支持与哈布斯堡帝国陷入外交危机的苏丹:

上帝保佑土耳其人
为了这项基督徒的事业
愿他高贵的身影永不消失
愿马哈茂德守护他
愿真主赏赐他
愿苏莱曼保佑他
愿仙女爱抚他……

知乎用户 大黑蚊子​ 发表

闲逛有罪!

以前在坡县的时候,有次逛街逛到了 CityHall,抬头乱瞧的时候看到柱廊的柱子上挂着 No Loitering,中文则是 “禁止闲逛”,从此才知道居然还有这么个罪名。

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罪名可是广泛分布于英美法系地区,凡是历史上曾受过英国统治或者目前仍然在施行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法典里通常有这么一条 loitering 游荡罪

以香港为例

根据香港《刑事罪行条例》第 160 条 “游荡”:
(1) 任何人在公众地方或建筑物的共用部分游荡,意图犯可逮捕罪行,即属犯罪,可处罚款港币 1 万元及监禁 6 个月。
(2) 任何人在公众地方或建筑物的共用部分游荡,并以任何方式故意妨碍他人使用该公众地方或建筑物的共用部分,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监禁 6 个月。
(3) 任何人在公众地方或建筑物的共用部分游荡,不论单独或结伴在该处出现,而导致他人合理地担心本身的安全或利益,便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监禁 2 年。
(4) 在本条中,就建筑物而言,“共用部分” 指——
(a) 入口大堂、门廊、通路、走廊、楼梯、楼梯平台、天台、升降机或自动梯;
(b) 建筑物占用人共用的地窖、洗手间、水厕房、浴室或厨房;
(c) 围地、车房、停车场、汽车间、或里。

在美国,《美国法典》第 250.6 规定,行为人在一般守法个人而言属于异常的场所、时间或者以异常的方式进行徘徊或者潜行,对附近的他人或者财产的安全造成恐慌的,构成鬼祟游荡罪 (loitering)。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流浪汉苏比(Soapy)为了被抓进监狱以熬过严冬,在大街上假装醉酒、胡乱喊叫、手舞足蹈,试图以此触犯 “行为不端”(disorderly conduct)的法规被判 3 个月监禁未逞,最后在教堂里听了赞美诗,出来后被警察以游荡罪(loitering)逮捕收监。

是不是有点儿离谱?

游荡罪的控告方不需证明疑犯在准备或即将实施某些犯罪的勾当,只须证明疑犯有不可告人的勾当即可。

游荡罪的被控方没有缄默权,疑犯必须向警方或法官给出其行为的合理满意的解释,否则即可定罪。

对于游荡罪,嫌疑人需要自证清白,神奇不神奇?

知乎用户 李白不是很白 发表

内塔尼亚胡死后,下了地狱,看到没过膝盖的火湖,问撒旦,地狱为何如此。

撒旦说:“火湖的深度代表着你所犯下的罪孽。”

内塔尼亚胡感慨道:“看来我并不是罪孽深重”

撒旦回答:“不,因为你正站在希特勒的头上。”

内塔尼亚胡大喜说:“那希特勒是不是站在维多利亚头上?”

撒旦说:“不,她就站在你面前,好久没有人用这个名字称呼我了。”

扑通一声内塔尼亚胡溺入湖中

看着挣扎的内塔尼亚胡,撒旦(维多利亚)说:“看来因为你,希特勒蒙主召唤,被叫去天堂了,那你继续陪着永世在地狱的我吧。”

——————

维多利亚想起自己刚下地狱的时候,几位魔王夹道欢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直把自己送到王座。

维多利亚不解:“你们是要做什么?”

撒旦立马起身:“您来了,叫我小撒就好,我们地狱在您的领导下必定延绵不绝。”

维多利亚寻思:“是因为我让两岁的小孩打卡上班十二个小时吗?”

撒旦说:“贪婪之罪只是其一。”

维多利亚疑惑了:“是因为我统治期间接间害死了很多人人?”

撒旦脱下长袍:“区区几千万人的人命,对您而言不值一提,暴怒之罪只是其二”

维多利亚不解了立马问道:“那是为何”

撒旦把长袍披在维多利亚身上:“爱尔兰饥荒时期,奥斯曼苏丹想要给您治下人民捐款一万英镑,但您因为捐款比您多了十倍拒绝了,想要送些货物给灾民,您直接不让人船进来,像您这样完全不把人当人的领导者,原始部落结束后,我已经很久没看到了。”

维多利亚批上长袍问撒旦:“那小撒啊,你之后做点什么?”

撒旦大喜:“您不知道,自从您来了地狱,我前领导立马要把我召回天堂,顺便啊,以后您就是撒旦了。”

知乎用户 木金钅 发表

如果你有一碗饭

苏联是过来把这碗饭抢一半,剩下一半还能吃。

英国是抢一半。剩下一半感觉不够吃了怎么办。我再往里面加点屎,然后搅匀。然后还对外宣称我可是还给你留了一碗饭。

前者你还剩半碗饭,后者是你一碗饭都没有了。

但借助英国的媒体,其他人还以为带英还留给你一碗饭

知乎用户 合适 123 发表

知乎用户 网线钳​ 发表

1842 年,爱尔兰岛还有 800 万人。

经过了 180 年,现在爱尔兰只有约 700 万人。

相比之下,江西在 1925 年还有 2700 万人,到 1948 年被蒋匪折磨的只有 1250 万人了。

但到了 1978 年,江西的人口就有近 3200 万人。

可见在 1842-2024 年这 180 年里,带英做人的时间并不算多。

知乎用户 必须打倒美利坚​ 发表

你说得对,但是印度是一个有着 4 亿人口的国家。

知乎用户 乌克兰必胜 发表

我需要提醒有些人一句,听说过鸦片和鸦片战争么?

就很有趣,同时代的沙俄侵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有些人是如数家珍,结果英国往中国输入了多少鸦片就全当没看见。

那我很想问一句,你同胞染上毒瘾,一个个变得行尸走肉,那就算你的领土是整个亚洲又有什么用?

你守得住么?

同胞死活毫不关心,领土多少极其热衷,那你怎么不去守领土?

二更。

评论区开始有人开始说大清种植鸦片反手输送到英国,然后来阴阳中国没资格骂英国输送鸦片了。

那我问一句,大清有远洋轮船能把鸦片输送出去么?

你猜是谁负责把大清种植的鸦片运出去的?

英国跑到中国在这里种植鸦片,把中国变成鸦片种植基地,自己又运往世界各地赚取利润,然后说大清向外输送鸦片?

自己亲手把一块土地给毁了,开始在这块土地上产出罪恶,然后说这块土地和自己一样肮脏?

要脸不要?

知乎用户 蓝色空间 前进四 发表

近代咱们被英国按在地上摩擦,最开始觉得是清朝太腐朽,太菜了!!

后来对大英帝国了解多了,才发现清朝败的一点也不冤,当时日不落帝国是真的强!是全方位的强!

日不落帝国当年那股狠劲,放人类历史上,也是专治小孩哭的存在,立马鸦雀无声的那种!

下面给大家讲讲,当年大英到底多硬核!!

向内开刀!强国从让 羊吃人 开始!

你们的羊,曾经那么温顺,现在却变得如此贪婪和凶猛,甚至要吞食人类。
—托马斯 · 莫尔

当东方王朝还在为不可控的土地兼并苦恼的时,大英主动拥抱土地兼并!大英贵族、豪强联手玩了一把 “圈地运动”,把沉溺于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中的封建农民,从舒适区 踢了出来!

一方面让英国农牧业告别那种零敲碎打的小农经济,建设起了高效的大农场、大牧场!提高了大英农牧产品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失地农民被赶进城市谋生,为工厂主提供了巨大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头上无片瓦,脚下无立锥之地的流浪失地农民,在工厂主的作坊里疯狂内卷!提供了极为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工坊制造成本,提高了大英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 “羊吃人”,大英发现,人这种动物,特别是女王恭顺的子民,当工具那是真好用!

大英痴迷上这种操作!!

(一)通烟囱的儿童

维多利亚时代,贵族老爷庄园的烟囱尺寸狭窄,而四五岁的孩子体型小,特别适合来当做 “人体扫帚”,深入黑漆漆的烟筒里打扫黑灰。

这些 “烟囱男孩”5 岁前的死亡率高达 57%,底层穷人的孩子就只是一块抹布!而且是两三年就被扔掉的那种!

(二)高效便宜的宿舍、旅馆

工业革命时期,破产的穷苦农民大量挤进市区,这些人的住宿就成了大问题,于是 “长绳公寓” 应运而生。

晚上让穷苦工人趴在绳子上睡一觉,天一亮,管理者会收掉长绳,睡觉者便会摔到地上,这种叫早的方式非常高效。

(三)永远年轻的工人

工业革命时期大英工厂主,完全不用考虑工人的社保、养老金,因为他们的工人不会老去。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工人平均寿命只有 17 岁,荷兰的纺织工人进厂后普遍活不到 5 年,英国工人情况更糟,很多人活不到 3 年。

(四)天生耗材必有用

这些默默死去的都是大英的良民、顺民!那些不安定分子,大英还有其它妙用!

1. 送进帝国军队,为女王去掳掠奴隶,抢劫五大洲,抢占殖民地。

2. 售卖 私掠许可证 ,让海盗抢劫合法化,那些不愿意进军队的暴徒可以合法地纠结在一起,奉女王号令去航线、其他国家烧杀抢掠!

3. 哪怕是在服刑的罪犯,也要为女王的荣耀添砖加瓦!囚犯们被装船运往澳洲大陆运往殖民地,去将新大陆的原住民屠戮干净,换种成女王最恭顺的子民。

(五)绞刑架之都

我们可能不记得了,伦敦那时有了一个比较残忍的绰号——“绞刑架之城”。
**—**锡德尼(W.C.Sydney)

当时英国圈地运动盛行,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上出现众多流浪汉。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惩治流浪者法令》,规定流浪汉、穷乞丐必须回归工作,否则会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仍不工作者会被活活处死。

据记载,伊丽莎白时代因这一政令,有 2 万多名流浪汉被处死。

大英帝国的社会底层被贵族老爷、工厂主、海盗船长、猎奴队长们高效地组织成了掠夺机器!

大清那种满大街闲汉、二流子的松散社会,对上大英这样的精密的结构!狂暴的劫掠机器!焉能不败!

“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大英帝国玩的这才是根红苗正的资本主义,国内的目田们,蹲在人家门口,守着狗盆里的饭渣,狺狺犬吠!自以为觉醒!其实根本没见识过资本主义的宫殿是何等的宏伟富丽!

站在老米字旗贵族、资本家老爷的视角,大英那是真正的好啊!这正牌资本主义帝国的味就是敦厚、醇正、地… 道!

现代的大英,也并不是良心发现,悔过自新。内有无产阶级运动教育,外对新兴国家丧失军事优势。在铁锤大刀的痛打下,大英不得不收起了自己的獠牙、利爪。

如果大英再有机会,以绝对的武力跟优势称霸这颗星球!那么咱们还能看到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再次发扬绽放!

东大如果不努力变强,就是给大英帝国第二次崛起机会。

到时候投胎重生的诸君,下辈子大英帝国烟囱里见。

00:17

日不落帝国之歌

知乎用户 李总不喝酒​ 发表

因为苏联你知道的那些缺德事,英国都干过威力加强版,好多还不止一次,能跟带英比下限的国家估计还没诞生

知乎用户 小光子 发表

补充一条说明啊

蜀汉苏联的所有黑历史你都能在同时期别的国家找到同类型更抽象的。

而带英是什么级别呢?

你乎建政能想到的所有左派右派劳保保皇党波波的逆天操作,基本都能在带英找到原型。

我说下我的观点

苏联和蜀汉很像。

你把它当成神来崇拜。

深入了解后发现问题多的要死。

但你把他当成普通的国家来看。

属实是人类之光了。

知乎用户 cyn2 发表

带嘤的战绩:

孟加拉大饥荒 1769—1773:1000 万(这个数字相当于受影响区域三分之一的人口数)

查里萨大饥荒 1783—1784:1100 万

骷髅大饥荒” 1789—1792:1100 万

阿格拉大饥荒 1837:80 万

上多阿布大饥荒 1860:200 万

奥里萨邦大饥荒 1866:500 万

拉贾斯坦大饥荒 1868—1870:150 万

印度大饥荒 1876—1878:1030 万

印度大饥荒 1896—1902:2600 万

孟加拉大饥荒 1943—1944:400 万

印度大饥荒 1946:1000 万

爱尔兰大饥荒 1845—1852:超过 100 万(比例 25%)

注:以上数据都没有按照目田的 3kw 神奇统计法去计算,不然这些数字都得超级加倍

转自下方视频评论区

【维波利亚:印度是一个 2.5 亿人口的地区 - 哔哩哔哩】 https://b23.tv/uietASi

知乎用户 吕志和 发表

你猜《1984》最早是照着谁写的

笑点分析:对于 1984 这本书美苏都没急,只有英国列为禁书

现代那些地缘矛盾民族矛盾多半都是带英干的好事,苏联的搅屎能力跟这种老牌搅屎棍比还是差不少

英国人那么善良,那美国为什么要闹独立

黑苏不彻底等于彻底不黑苏

知乎用户 珠手知由 发表

你还真别说,苏联干的那些事英国都干过

布党武力解散立宪会议——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乌克兰大饥荒——爱尔兰大饥荒

镇压水兵起义——镇压北爱暴动

侵略芬兰——侵略爱尔兰

苏联在东北的暴行——札连瓦拉园屠杀

知乎用户 sjfai 发表

古今中外丢失本国领土第一多的是这位

知乎用户 婴儿恩里克 发表

对于第三世界肯定英美可怕

好好研究一下比烂学

苏联 1968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导致 100 人死亡,是大害葱,

美国 1965 年入侵多米尼加导致 2000 人死亡。。。。。。(不提美国挑起的内战了),是什么大大大大大乘以 4 害虫?

英国冷战没法入侵了,算了。但殖民时期。。。

东欧就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不在苏联控制下,拉美全在美帝掌控下,英帝国殖民世界

东欧心向英美,英美赢

印第安 - 北亚人 苏联搞平权早,但是斯大林弄死一堆蒙古人。功过抵消

美国还有更坏的地方。给亲美政权背后打气,必须支持巴基斯坦图图孟加拉。英国直接饿死孟加拉,苏联帮助孟加拉,苏联赢。

苏联饿死乌克兰 330 万,英国饿死爱尔兰 110 万,比例苏联赢,数据英国赢。美国没搞大吃饱,美国赢,

阿富汗,起码 2001-2021 人口增长了,美国赢

东南亚,美国支持印尼图图负分,英国搞了建设也图了,抵消。

对华,都挺坏,全输。

中东,巴勒斯坦一问题,报送英美输。苏联向土耳其扩张是为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加分

美国早期反库,现在支持库,抵消 0 分

非洲,20 世纪非洲其实英美苏一起反法。反对 Anglo-American imperialism and Soviet revisionism 的中法赢,毕竟 biafra 大吃饱太可怕。美国在苏丹问题加分,苏联在南非问题加分,但都搞出 biafra,负的。但往前算,英国卖黑奴,美国买黑奴,沙俄支持埃塞俄比亚。。。

总结就是互有胜负,除非你是东欧人,不然无法得出英国完胜苏联的结论。

知乎用户 rektboiz​ 发表

就以滋油派最擅长的苏联那么好怎么解体了来推论,带英这么好怎么领土一路丢都快丢到苏格兰了?

知乎用户 你能当个人吗 发表

纯好奇,把大西王、波波、利奥波德、慈父等人加在一起,KDA 能否赶上维多利亚?

女王的恩情确实有点多了

![](data:image/svg+xml;utf8,)

知乎用户 从今天开始学打工 发表

下面这张图是乌克兰大饥荒死的苏联人民

知乎用户 丘阝氵庵 发表

……2024-12-27……

不要说小约翰说的,就算是外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比如说去 Quora 上面,当你讨论苏联:有好有坏,正方反方从各种角度打辩论赛。

当你讨论英国:几乎所有网民都在骂大英,其中法国人、爱尔兰裔尤其活跃

当你讨论撒切尔:其他人还没发言,英国人开始措辞激烈骂骂咧咧了

……2025-01-05……

突闻上月 16 号带英的在线安全法案终于通过。按照口嗨也得蹲班房这套标准,贴吧老哥得有 80% 以上的入住率。原本嘲笑监控监听不当言论抓人的苏联笑话,结果在英国先实现了。这下是真大嘤比苏联可怕了,希望英国国民人均英伦绅士吧,,,

知乎用户 何威利备份 发表

《纽约黑帮》里大批爱尔兰人到了纽约,时值南北战争,下船就地入籍,然后被征兵,送上战场当炮灰,变成棺木送回来。

就算这样,这些爱尔兰人还前仆后继的离开英国往美国跑

更: 换张能显示的图

知乎用户 王大眼 发表

如果批判中国资本家,说想把 996 变成 007,那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两班倒是睡在设备底下的。

一队人趴在绳子上睡觉,因为法律不准睡马路,穷人只能进屋花 1 分钱睡绳子,连趴的桌子都没有,没想过吧?

职业病不叫病,工作后,17 岁小伙子三五年没累死,一定是老板很不错。

中国近现代与之能比的,只有西藏农奴了。

知乎用户 五水合硫酸铜 发表

你说得对,但是

维多利亚还在的时候,英帝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每天衣不蔽体,而主要的充饥手段就是吃草根树皮,或者用煤渣混合泥土吞进腹中增加饱腹感。每天都有人在饥寒交迫中离去,即使如此每个人还会被严密地监控,每个人都忍受着极端的恐怖。大量的难民连逃向自由世界都做不到,边境迎接他们的是付不起的船票。不列颠吹嘘的工业化能力几乎完全的虚假的,实际情况是不列颠大量工厂使用的甚至是德意志人制造的机械设备,轻工业生产能力几年破产一次。日常的生活用品没钱买也没时间排队。文化界更是一片荒芜,连值得被迫害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都不存在,而普通的帝国人更是连基本的受教育权都没有。在帝国,超过一半的人口都有被监禁和关押的经历,帝国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痛苦的煎熬中。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eHaSW 发表

你这样,你去问问白宫里的那个爱尔兰裔肛门松弛老人,他的祖上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维多利亚:那个时候的爱尔兰人眼里有光。

戳了,饿得眼里发绿光嘛

知乎用户 骑单车的苏卡熊 发表

古今中外论屠杀平民的数量,没有任何两个人捆一起能跟维多利亚女王比数量级的,就别说赢不赢的问题,想凑够一个等级,估计得把历史上几次持续性的种族灭绝大屠杀合一起计算才行。

别人屠杀还有个目的,维多利亚女王屠杀殖民地仅仅因为不把这些土著当人。

最妙的是什么呢?她连国内也没放过啊

知乎用户 去什么好呢​ 发表

这是我大英帝国国王登基画像。

小约翰算什么,真阴阳艺术家还得我大英,地道儿。

知乎用户 混元形意练习生 发表

德二就像一个脑子缺根弦的富家公子哥,嘴上说把你养肥了再宰你,结果等你被喂肥了他也把自己浪没了,然后他在你手上的遗产顺理成章全归你了。

美帝就像一个财团大亨,为了拉拢你进自己的体系各种给你洗脑,你答应了就出钱雇水军各种吹你,你不答应那帮水军转头就各种抹黑你,甚至可能雇人手来改造你。

苏修就像一个掌控欲十足的家族老登,你听话他真啥好的都给你,你不听话他也真安排各路亲戚或者亲自给你上强度。

而带英就不一样了,你也不知道他像什么,反正就是不管你干啥,也不知道他的目的是啥,总之就是恶心你就对了。这种情况现在好像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了,叫伪人 (

知乎用户 夜雨离歌​ 发表

很多人不能接受一个事实:世界上最大的杀人魔是个英国人,还是个女人,再给波波十年,波波都赶不上她一年的零头

知乎用户 LEE 发表

二战结束后的大部分战争,你把病根往上一捋

大概率都能找到一些大英帝国的 “贡献”

知乎用户 Elmer 发表

英国哪有那么绅士。且不说被英国人搞死的几百万爱尔兰人。

英国转型时候都铎王朝(伊丽莎白及他爸),算是英国的黄金时代。

却有一系列变态法案

其中一个非常震撼,由于圈地运动,失地农民众多,国王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失业人员太多,

强制制定法案,不工作就受处罚,包括强制奴隶制,

据英国人自己记载每年因为不工作被吊死的就有几百人。

伊丽莎白时代据说每年吊死 4-500 人,亨利八世时候因为没工作被吊死了 7 万多人。

搞得很多小贵族都活不下去搞不清怎么弄了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凯特兄弟大起义(工党认为是现代工人运动的图腾),就是官逼民反的典型。

这些人的后代就是后面新模范军的主力,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生力军。

我小时候看《雾都孤儿》,搞不清怎么孤儿在英国左躲又藏。后来才知道,当时英国法律,任何人抓到孤儿都可以强制其为学徒,并且父母无权领回去。

所以羊吃人真不是形容词,真真实实的历史。

知乎用户 海边的奥利奥 发表

没必要妖魔化大英,妖魔的道德水平可比大英要高多了

知乎用户 撤销存在 发表

网友天天讲犹太人放倒车轮吓到蒙古人的笑话。带嘤就仁慈多了,车轮还是立着的。

只不过带嘤车轮底下挖了个和车轮直径一样深的坑。

知乎用户 dogfish 发表

19 世纪,维多利亚的出现让耶和华惊讶的发现,哪怕有灭世大洪水的加持他的 kda(此处仅计算人类)也只能排到第二了。

知乎用户 疯技工 发表

这样吧,题主去爱尔兰首都的酒吧,把身份证明撕了,切记一定要撕!请那种三大五粗的爱尔兰汉子喝酒,酒过三巡好好跟爱尔兰汉子们聊聊大嘤恩情还不完。

知乎用户 密涅瓦的小猫头鹰 发表

轴心国加美苏的 KD 能有英帝国的三分之一吗?

知乎用户 MR.Nopal 发表

本来对于偏向 “戏说” 的小约翰可汗相关问题没打算写什么,直到刷到下面这个回答:

既然你诚心诚意地要求了,那我就大发慈悲的满足你。让我们来看看同时期的英国在干什么呢?
仅举一例:上世纪 50 年代,苏联都已经开展赫鲁晓夫楼建设了;英国依旧在非洲建立隔离村。

把一个国家变成大集中营是什么体验?英国镇压肯尼亚茅茅起义!基库尤人是个有 150 万人的大民族… 带英是如何在肯尼亚搞种族清洗的?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先放上两个视频链接,然后我们去找其他史料(以下引自,高晋元.“茅茅” 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J]. 西亚非洲, 1984(04):79-87.):

1954 年 5 月中旬,肯尼亚议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领导人分工到各起义部队和保留地进行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并派专人去莱契比亚和伦迪亚尼两地,以动员那里的图尔卡纳人、苏克人(波科特人)和卡伦金人参加起义。可惜,派到上述两地去的战士都没能突破敌人的包围、封锁,遂使联络兄弟部族的计划未能实现。
此时,殖民当局以 2.5 万军警在内罗毕以及基安布锡卡等城镇发动了 “铁砧行动”, 全面围捕吉库尤人,将数万吉库尤人驱入拘留营进行逐个 “甄别“,逮捕了大批“茅茅” 运动的地下领导人,基本上切断了起义军与城市的联系,包括后勤供应和人员补充。同年 6 月,殖民当局开始在吉库尤、恩布、梅鲁三族的保留地内实行 “村庄化” 计划,强迫上百万的吉库尤人和恩布人搬入有岗哨守卫、监视的几百个 “新村”,以便严加控制,并彻底破坏起义军与保留地群众的联系。

我们再来算算对肯尼亚基库尤人造成的 KD 吧,如各位→友最爱的那样(引自 Shiraz Durrani 所著 Kenyas War of Independence:Mau Mau and its Legacy of Resistance to Colonialism and Imperialism, 1948-1990):

-Explosion Inevitable - Resistance Before Mau Mau 章
On the other side are the actions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 Earlier sections of the book looked at the stealing of Kenyan land by British colonial authorities who then gave it to European Settlers free of charge or at a very low price, leaving the real owners landless. But British acts of terrorism do not end there. The brutality of the colonialists, hidden for decades, gradually began to be released and exposed as the real acts of terrorism in Kenya. Many records and books support this: first, Monbiot (2012) provides a succinct summary from Elkins (2005):
Elkins reveals that the British detained not 80,000 Kikuyu, as the official histories maintained, but almost the entire population of one and a half million people, in camps and fortified villages. There, thousands were beaten to death or died from malnutrition, typhoid, tuberculosis and dysentery. In some camps almost all the children died.

看不懂洋文?那我们直接喂给 DEEPL:埃尔金斯透露,英国人并没有像官方历史所称的那样拘留了 8 万名基库尤人,而是将几乎全部的 150 万基库尤人关押在营地和加固的村庄里。在那里,成千上万的人被殴打致死,或死于营养不良、伤寒、肺结核和痢疾。在一些营地,几乎所有儿童都死了

-The Final Stage: Battles Lost, Battles Won 章
The Truth,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JRC,1913)documented extra-judicial killings, stretching back to the colonial period when an estimated 90,000 people were executed, tortured or injured during the crackdown against the Mau Mau uprising. During those operations, over 160,000 people were detained in appalling conditions.

真相、正义与和解委员会(TJRC,1913 年)记录的法外处决事件可追溯到殖民时期,当时在镇压茅茅起义期间,估计有 9 万人被处决、遭受酷刑或受伤。在这些行动中,超过 16 万人被拘留,拘留条件令人震惊。

-The Final Stage: Battles Lost, Battles Won 章
另外,Newsinger(2006 年)提供了进一步的见解:
非官方镇压伴随着最凶残的官方镇压。成千上万的人未经审判就被关押(最准确的估计是在紧急状态期间有超过 16 万人被关押),还有更多的人因紧急状态罪行而被监禁。1952 年至 1958 年间,超过 34,000 名妇女因茅茅罪行而被监禁,而被监禁的男性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十倍。根据一位历史学家的说法(Anderson,2005 年),“每四名基库尤成年男子中至少有一人被英国殖民政府监禁或拘留。”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正如 Dowden(2005 年)所记录的那样:
英国人还使用了一种更致命但更有效的方法,即他们在布尔战争中用来对付非洲裔平民的方法——集中营。安德森和埃尔金斯都将纳粹集中营和斯大林的古拉格集中营 [1] 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比较。100 多万人被塞进戒备森严的集中营,饥饿和疾病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外部,军队采用了与苏丹政府在达尔富尔对付叛军相同的策略:他们武装当地的叛军敌人,鼓励他们任意杀人、强奸和抢劫。当英国暴行的消息泄露后,内罗毕和伦敦的官员们撒谎否认。当几个勇敢的人说出真相甚至辞职时,他们又被劝说保持沉默。
而最后一些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时,游戏结束了。
这些殖民暴行并非肮脏战争的意外结果,也不是更大规模战争的 “附带损害”。正如《Hunting the Mau Mau》(2013 年)所证实的那样,它是精心策划的战略的组成部分:
其他措施包括设立受控村庄,作为对被怀疑坚决支持茅茅运动的地区的惩罚措施。到 1955 年初,已有 100 多万基库尤人在这些村庄定居。
从欧洲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初期开始,这种残暴行为就已司空见惯。全球范围内的奴隶制、消灭土著人、掠夺和没收人民的土地和财产等记录,都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如何塑造世界各地人民生活的同一画面的组成部分。塔鲁尔(2016 年)探讨了印度的殖民掠夺和暴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历也不例外。肯尼亚的情况只是全球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掠夺、抢劫、屠杀和 “悄悄地犯罪” 的一小部分。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本章的 “A brief recap”:

简要回顾一下英国在肯尼亚的所作所为,有助于了解殖民主义对肯尼亚人民和国家的影响,以及帝国主义在肯尼亚独立后的所作所为。Leigh Day(2016 年)总结了英国的残暴行径:
1954 年 4 月 24 日,殖民政府对茅茅人发动了名为 “铁砧行动” 的攻击,17000 名茅茅运动嫌疑人被围捕,未经审判被关押在拘留营。被拘留者从一个拘留营转移到另一个拘留营,根据被拘留者是否愿意合作和揭发茅茅人,待遇有轻有重。特别是,被拘留者被要求承认他们发过“茅茅誓言”,并悔过自新。
1954 年,一场被称为 “村庄化” 的进程开始了,约 100 万肯尼亚人被迫烧毁家园,并被围困在 854 个用铁丝网围起来的村庄里长达六年之久,殖民卫兵在这些村庄里的暴行屡见不鲜。 [2]
据历史学家估计,在随后的几年里,多达 15 万名茅茅成员和同情者嫌疑人未经审判被关押在肯尼亚各地约 150 个拘留营和 “筛查中心”,这些拘留营和“筛查中心” 被称为“管道”。
从拘留营建立之初,殖民当局就广泛实施残暴行为。被拘留者遭到任意杀害、严重的人身攻击以及极端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
酷刑行为包括阉割和性暴力,在许多情况下,会将破瓶子插入女性被拘留者的阴道。
集中营看守经常进行毒打和殴打,常常导致死亡。在审讯过程中,有时看守会将被拘留者倒吊起来,并将沙子和水塞入其肛门。
…………
没有记录显示有多少人死于酷刑、苦役、性虐待、营养不良和饥饿。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已知的历史证据,对官方统计的 1.1 万名茅茅人死亡的数字做出明智的评价…… 拘留营和村庄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统计数字。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默默承受着毛毛战争给他们造成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伤害。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因为:

情况甚至比这更糟。破坏肯尼亚和平发展的种子早在英国殖民主义初期就已经埋下。今天,那些抵制帝国主义的人有必要了解殖民主义及其选择的肯尼亚精英是如何将他们的国家出卖给帝国主义的。

参考

  1. ^ 作为对比,1953 年后,苏联的古拉格集中营已大幅缩水。
  2. ^ 可称去城市化英雄 Pol Pot 的先驱。

知乎用户 开罗 ai.c 发表

美国: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我终于有发言权了

知乎用户 归去如来 发表

老实讲,在印度在南非怎么折腾都算外人,起码利己逻辑说得通。

爱尔兰怎么都得是自己人,能下此毒手真是无法理解。带清带明最烂的时候也要装模作样救荒,巅峰期带英维女王哪怕摆烂都不肯,非得致人死地,图个啥呀?

知乎用户 gay 核冒雨王 发表

描绘 “资本主义恐怖” 的文艺内容一般都是带英当年的破事为原型的,因为哪怕是带清也做不到这么厉害的压榨手段。

为什么我一直吹英国的政治智慧,因为一个国家的首脑干了这么多破事,现如今居然还能安安稳稳当富家翁而不被屠尽,这起码有 95% 要归功于英国的外交斡旋

知乎用户 浪狗 发表

维多利亚的秘密

知乎用户 日行千里基洛夫 发表

奥斯曼那可是人类治理水平的下水道,1914 年横跨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只有 2500 万人口。

但是连奥斯曼苏丹都觉得女王有点太极端了。

另外,

在讨论封建王朝工业化的难点的时候我一般会根据国内的历史惯性认为,为了工业进行强行圈地制造大量失地农民会爆出数量难以想象的叛军。

今天看了你这问题我一想,

带英在工业革命中有先发优势还真就是地理决定的,就那么大的岛,没法打游击,没有回旋余地,还真就没法岛内造反,你要是在爱尔兰造反,带英大不了给你来个片板不许下海饿死你拉倒,反正带英本来也不在乎饿死多少爱尔兰人。

中国的皇帝必须要给农民活路,否则就需要面对农民战争的大潮,但是英国的皇帝似乎并不需要担心这一点,杀光就好了。都没法造反了,那别说什么羊吃人什么童工了,就算英国的统治阶级把老百姓杀了吃肉老百姓都没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工业革命圣体吧。

知乎用户 云卷云舒 发表

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大英帝国黑吞大清捐款,扣押土耳其运粮救灾船,力压东西亚两大病夫,尽显日不落帝国王者风范

英国人对爱尔兰人的恩情几百年都还不完,虽然如今爱尔兰全境人口都没有恢复到十九世纪前叶水平,但承蒙鞑英恩宠的爱尔兰人后裔如今已经成功当上美国总统了

知乎用户 大熊喵​ 发表

小日本对付敌后抗日游击队那些战术基本都是跟大英学的。什么大扫荡,三光政策,集村并屯,制造无人区之类的,全都是带英在布尔战争时期玩剩下的东西。

知乎用户 二妖​ 发表

慈父同志真的是混账东西,杀戮几十万无辜,虽然确实存在坏分子,虽然他确实身体力行为国为民谋福祉,丝毫不贪污,绝不为了救儿子而让无数战士陷入危险,并且苏联并不搞种族主义,但这不能掩盖他的罪恶。

英国女王和首相在印度仅仅杀了几千万,虽然堂而皇之的以高等人种为理由,合理的搞屠杀。但他们是高贵的白人,所以占有无数财富,包括抢走塞里斯几千年来的血汗钱,那都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他们是民主和自由的缔造者。

手动狗头

知乎用户 铁骨亚当斯 发表

苏联是第一个

因为他还算有信仰那种

带英就是第二个

举个例子,从带英后续操作来看,你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印巴分治,唯一的解释就是带英觉得当个搅屎棍很好玩

再举一个例子

希儿: 我杀了 200 万人

维多利亚: 不错,昨天呢?

知乎用户 小兽是兽 发表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直到 1901 年,被布尔什维克枪毙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于 1894 年。二者可以说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英国和沙俄也可以说是同一时代的国家,然后苏联建立在消灭了沙俄的基础上,拿苏联比沙俄的优越性来对比英国有问题吗?拿苏联和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比有问题吗?

在英国投胎是门技术活,因为你很有可能在电脑发明之前就玩上《死亡循环》

1770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13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783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8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791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41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32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18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37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18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60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6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66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3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69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7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76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96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3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899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没关系,老子 44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1943 年印度殖民地灾民:你们英国人是没有自己的爱尔兰服务器吗?天天跑到我们这来玩饥荒?

女王:我发行的维多利亚不比 p 社的《维多利亚 3》kd 更多更真实更好玩?

知乎用户 硅谷野人 发表

务实的讲,不是小约翰美化苏联,苏联也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主要是大英太过畜生

小约翰做的小国题材里,殖民者基本可以分为苏美英三类

苏联为最愚钝直接也可以说最善之类,也往往是伤害最小的一类

苏联的殖民政策主要以控制政治和经济单一化为主,手段还是比较直接粗暴的,而且老大哥也确实对自家小弟还不错。苏联控制下的国家,不少在苏联解体后改旗易帜转投资本主义阵营,完全未受苏联影响,过的相当不错。还有一部分受苏联影响过大,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不过这部分国家也还勉强算过得去。综合来说苏联的殖民手段颇有 “柏林墙” 风格,以强权秩序来直接控制,只是强权坚墙,往往倒于一夜之间,难以留下什么痕迹。

美帝为次恶之类,对殖民地人民伤害极大

代表作南美和中美诸国。 美帝对于自家后花园的那些国家,显而易见没有苏联那么友善,往往是敲骨吸髓之法直接压榨当地人民。马尔克斯笔下的迷茫与绝望,就是离地狱太近,为殖民者盘剥和文化经济等全方面控制的迷茫与绝望。

比起苏联,美帝的手段确实残暴了不少

经济制裁,暗杀和军事行动,扶持反对派和叛军,建立垄断公司控制经济

都是美帝特别熟练的手段,可以说是无往不利

在苏联控制下,有经济援助还能过的不错,也不用担心政局不稳

到美帝手底下,好一点的天天军事政变被垄断公司压迫,差一点的如海地危地马拉直接被物理敲骨吸髓

不过美帝也只是以残暴而著称,造成的伤害也往往是在当代

英国为首恶之类,其手段险恶无耻至极,往往在殖民地人民之间造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永久的伤害,将一个民族的未来拦腰打断

巴以冲突不必再说,印巴分治恶名昭著

布隆迪的图西族和胡图族,塞浦路斯的希腊裔和土耳其裔,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与僧伽罗人

有不同民族的就给予少数派大量权力引起不满,没有不同民族的也要迁入不同民族甚至强行根据身份和受教育程度划分出不同民族让其内乱争斗。刺杀积极调和矛盾的领导人,转手再利用媒体造谣或者伪造证据泼脏水。

多少个曾经一心为国的领导人们因此遇害被刺

多少个曾经亲如兄弟的民族与派别因此反目成仇

多少个曾经欣欣向荣的国家从此一蹶不振陷入内乱

英国的手段无疑比苏联的手段更省力,比美帝的手段更隐蔽

以最小的代价造成最大的混乱,使其难以形成统一强大的整体,这便是大英官僚引以为豪的 “离岸平衡手”,也是无数难以化解的血海深仇背后的幕后黑手

苏联殖民留下的创伤,苏联解体后一代人的交替就可以治愈

美帝殖民留下的创伤,也许等美帝衰落后可以缓慢治愈

而英国殖民留下的创伤,血海深仇不知哪一天能化解

知乎用户 happy nerd​ 发表

苏联这个国家,你把它当成共产主义究极形态,你会发现它不配,它问题多得很,黑点数不清,能骂到嘴皮疼

但你非得把它和十七世纪的英国比,我只能说刘姥姥进大观园,小巫见大巫,苏联瞬间人类之光了

光是一个圈地运动带来的底层血泪,就足够开一个五千字长贴

十六世纪十七世纪,进城务工的英国农民占据英国农民总数 1/3,这些人是被圈地运动硬生生赶到城里去的

马尔萨斯(英国牧师、人口经济学家)认为,贫穷是因为懒情,而懒情是一种罪恶,因此贫穷就是犯罪。英国政府颁布《济贫法》,禁止失地农民流浪,任何流浪者都将被警察逮捕后送往工场进行强制劳动。

1843 年的英国有 200 万名技术工人沦为济贫法的囚犯。乞丐安置方案被称作 “恐怖之家”,乞丐将在那里被迫每天劳动 14 个小时,饮食仅够果腹。

“你不干有人干” 后面还要补充一句:

你不干就去当乞丐然后免费劳动继续干

知乎自由壬喜欢阴阳怪气,但阴阳人祖师爷马克思就直接说过:

“国家财富与人民贫困是一回事。”

你笑共产主义不可能由权力强制实现,人家笑你要不来十七世纪大英体验体验那个时候的工人爷爷是什么待遇?

知乎用户 何裕徵​ 发表

正好在同期关于小约翰塞浦路斯那期的讨论看到了这样一个回答,遂到这个问题下来探讨一下。

很显然的,这位铁家军找到了部分小约翰视频中存在的问题。但他说的既有点对,也全不对。

  1. 没有 “逆向辉格史观” 这种东西,只有历史的辉格解释和非辉格解释。辉格史观是一种风格而非一种特定的、只针对大宪章系统的吹捧:

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出版了《历史的辉格解释》,就这本书来说:所讨论的是在许多历史学家中的一种倾向:他们站在新教徒和辉格党人一边进行写作,赞扬使他们成功的革命,强调在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并写出即使不是颂扬今日也是对今日之认可的历史。 可以说,这就是巴特菲尔德所提出的广义的辉格式历史的定义。在这里,他已远远超出了原来狭义的辉格史学所涉及的英国政治史的范围,进而考虑历史学研究中更为一般和更具有普遍性的倾向,涉及到历史研究和所谓通史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历史作为一种研究而带有的局限。巴特菲尔德认为他并不是在讨论历史哲学的问题,而是在讨论历史学家的心理学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他所抨击的历史的辉格解释并不是辉格党人特有的,它比思想上的偏见更微妙,是一种任何历史学家都可能陷入其中而又未经检查的心智习惯。即使那些为托利党政见辩护的历史学家们,就其研究方式的实质而言,也是这种广义 “辉格式” 的。巴特菲尔德还更加明确地指出:“历史的辉格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它参照今日来研究过去…… 通过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方式,会很容易而且不可抗拒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分成推进进步的人和试图阻碍进步的人,从而存在一种比较粗糙的、方便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历史学家可以进行选择和剔除,可以强调其论点。”

2. 同上,哪怕是当年的辉格党人也并没有 “对英美友好,对法德较差,对南欧狂骂”。相反的是,当年辉格党人认为大革命后的法国是洼地中的洼地(这点和你乎某些朋友不谋而合),而欧洲其他包括沙俄和奥皇、普王在内的君主才是“文明世界的守望者”(大嘘),因此要反法。而南欧当年在大革命时代根本没啥存在感,且当时奥斯曼的威胁已退,南欧并不是英国议员们关心的重点。因此,批评小约翰是“基于辉格印象的反辉格” 多少有点大可不必了。

3. 就算我们去看小约翰视频中对民族主义分类的 “XX 人” 的态度,你会发现,他讨论的多是殖民主义时代及冷战时代的故事。之所以英国出场次数多那要怪得怪英国在全世界殖民地太广,而冷战美国出场次数多也得怨他自己手太长——而相对应的,实际上苏联对非洲的无脑撒钱还真没美国那种看你不爽来个制裁的坑。就像 “自由派” 们自己也承认的,苏联哪怕在苏修帝国主义时期对非洲还是非常客气的,一直 “不顾民生” 地往海外撒钱。那么为什么小约翰没讲到苏联(or say “Russians”)、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日本、XX 等对国内外的影响呢?抛却日本和 XX 因为太过于直球不好展开外,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在殖民主义时代的戏份确实不多,而他们所统治过的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摩洛哥等小约翰确实没做,而意大利统治下的利比亚和厄立特里亚 / 埃塞俄比亚虽然做了,但侧重点不在殖民主义时代,便略过了(我还是挺期待他有空把意大利殖民故事讲讲的)。当然了,你可以指责说他的这种略过或者不做是一种有意跳过,就好像传统 “Russians” 势力范围内的中亚各国和波罗的海各国从没被仔细讨论过,XX 势力范围内的东南亚也没有被怎么深入讨论过(连苏哈托都绕开了图华的事细讲了其他)。这不可能完全是无意的,但同样,就 b 站之前唯一一个做波波的人物传视频被毙到封号 15 天的而言,你也不能说他是完全有意要绕开的。

4. 正好在同期关于小约翰塞浦路斯那期的讨论看到了这样一个回答,遂到这个问题下来探讨一下。老观众会总结出来,他的【奇葩小国】视频中出现的几个要素多为 “带英的大缺大德 1/1”、“一代明君力挽狂澜 1/1” 或者 “一代暴君产生狂澜 1/1”,相比之下【硬核狠人】和【神奇组织】倒是没那么脸谱化,更像是不带模版的讲故事。就像你乎上曾经有人对他的评价一样,“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要讲中国”,他对于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剖析是有的,但却是很公式化、很套路化、很“熟悉” 的。一方面是我讲到的,可能因为某些原因的他不能细讲;另一方面则是他选择了继续流量黏性最大的讲法,即就算听了你乎上这么多意见者其核心受众还不是原来一批,你乎上有多少人不是看了个标题就开始批的?所以,他不去深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为什么产生,为什么坏的原因便在这里了,于是乎给人的感觉就是看多了后开始稍许怀疑 “带英是大恶人真的因为他是天然的恶吗?” 反而削弱了其核心叙事。

5. 兜兜转转再回到题目:难道真的是 “小约翰通俄反盎撒的态度铁证如山,小约翰的视频做到哪里,哪里的带英殖民主义复辟成风”、“小约翰通过串通 b 站品客,一次性就口出狂言污蔑了带英学者 35 位,伟大将领 60 位,英明领袖 20 位” 吗?不然。

··· 在这些各种不同范畴的传统知识界当中,活跃着 “行会的精神”,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连续不断的历史继承性,和自己“特殊的本质“,所以他们也认为自己仿佛是自动的,并且独立于居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这种“孤立的立场” 免不了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中走的很远的后果:所有唯心主义哲学和这种知识界社会综合体所站的立场,很轻易地结合起来,并且被判定为社会乌托邦的表现,知识分子适应乌托邦,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自动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等等。
——葛兰西《狱中笔记》

正如葛兰西曾讲过的文化霸权的问题,你乎上某些自诩的、或是自比的 “公共知识分子” 看似是在扛着现代语境下的自由大旗反 “佐人封建主义威权秦制” 的压迫,殊不知其自己被灌输的那一套理论从历史上便是一脉相承于辉格党之阶级,一脉相承于 “真伟大啊大宪章” 的——当然了,也可能是我高估了他们,毕竟直接引 19 世纪辉格党语录为瑰宝的也不少。

像题主所言,小约翰 “忽略了英国为世界带来文明的一面”,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 “英国本意是要给远东带来先进工业产品的,只不过东印度公司的人执行坏了专门输入了福寿膏,沟通不当不小心打起来了”呢?如果说小约翰因为有辉格解释的嫌疑没讲什么,那便是在这里:大英的大缺大德并不是因为他天生恶人;相反,大英的大缺大德在英帝国统治阶级看来就是非常文明的,非常精明的,通过精妙绝伦的殖民地 “调停” 和“运作”维持着帝国的繁荣,通过商业与外交汇聚着全球的财富,集全世界之力以文明之光,再 “反哺” 殖民地,通过欧洲贵族姥爷的殖民与垦荒给远东、南非与圭亚那带来文明,通过植物学、盗挖全球宝物的考古学、把非洲人当动物全球巡回展出的人种学的告诉世界“如何去除野蛮”。他如何罪恶?正是因为他“文明”,所以他罪恶;正是因为他把最丑陋的种族主义和奴隶制工业生产当作文明,所以他野蛮可怕;

正是因为这样的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把以欧洲为中心的野蛮、压迫与奴隶制行径当作 “文明”,当作“进步” 与“现代化”,趾高气昂且毫不自知地压迫了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近三个世纪,甚至如今还要通过文化领域的残留霸权继续抹除曾经的罪孽、继续奴役各国人民的精神、继续创造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温柔乡,因此他才可怕!

与转头去吹捧这些残留的殖民主义余孽比起来,我更愿意小约翰多来点错误的叙事。至少小约翰是学术上的问题,而不是道德上、良心上的问题。

知乎用户 天津益中发传单 发表

鸟克兰大吃饱,满打满算七百万人

才不到你带英 1770 年造的饥荒的 70%

更何况,1943 年孟加拉—印度大饥荒,爱尔兰大饥荒,阿姆利则惨案,印尼屠杀,布尔战争期间各种零星屠杀以及种种

光是大屠杀,饥荒来算,都两千多万了,苏联?也就只能和波尔布特一桌

知乎用户 芽儿哟 发表

维圣什么水平呢?

如果换到战锤世界观的话

黄铜王座上坐的应该是她

知乎用户 我是良民 发表

那个港 du 女青年润英后被饿死的新闻,说实话我到现在都不相信。

我没去过欧洲,但我在美国生活过。

美国很多城市的 downtown 确实是满大街的流浪汉,这帮流浪汉通常活不过 50 岁。但他们会被冻死(南加州除外、因为南加州没有寒冬),会被毒死(各种毒品滥用)、会生病得不到医疗而死,但他们完全不可能因为 “饿” 而死…..

因为食物太丰富了,垃圾桶里各种没吃完的比萨、donuts、汉堡等,能让他们完全不需要担心食物来源。

就算是在我国,也不可能出现饿死的现象。比如你在上海要饭,只要你去任何一个饭店客客气气地找老板要碗白米饭或者馒头或者剩饭,我相信你能吃到撑死。

因为现在这个地球,根本不缺主食。

但 tm 在英国能饿死,这让我很难想象到底是怎么饿死的…..

就超市里那种吐司面包,她去要饭的话,吐司面包能实现自由吧?

知乎用户 月光下的风 发表

很多人把英国制造爱尔兰大饥荒当古代史。

但爱尔兰大饥荒的黑色 47 年是 1847,两次鸦片战争中间,那时候英国正在香港建设免税港呢。

宁可把本国的爱尔兰白皮同胞饿死五分之一,也要在香港大兴土木建设免税港。

可怕是真可怕,该感恩的地方感恩也正常。


补充一下,1847 年的爱尔兰人在英国是有实打实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国会老爷里也是有名额的。

知乎用户 阵雨 发表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时候,很多人表演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说苏联和俄罗斯都向海里排过。其实 1946 年到 1993 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国共向海洋里倾倒了远超 20 万吨固体核废料,其中单美国一家就向北大西洋和太平洋扔了至少 19 万立方米的放射性物质。这些 “义愤填膺” 的人使用资料的时候,刻意摒弃了这些对西方国家不利的信息,假装没发生过这种坏事。而他们 “义愤填膺” 苏联 / 俄国的排污,也只是用来比烂,为日本排污开脱的。

你看这个提问。这根本不是在提问,而是向你 “提要求”。他认为小约翰没有粉饰英国,这是不好的,这不应该。他的要求是:你上网的时候别说英国的坏事,多说苏联黑料,对西方国家多讲正能量,也就是 “对文明的贡献”。

我认为不能满足他们这种要求,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用上面那个核污水排放的例子分析。我们看到西方国家、苏联、日本排放核污染,会感觉这都是不好的,都不该发生,最好停止这种行为,并发展技术清理过去的污染,留下一个干净的海洋。其实这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那些人跟我们不同。如果他们支持某国,就认为应该排放;如果他们反对某国,就认为排放核污水是罪孽。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维护某一个统治集团,而不是广大民众。所以说这些人不仅是第三世界人民的敌人,也是西方国家普通民众的敌人。日本排放核污水,第一个危害的不就是日本沿海居民吗?第二个就是美国西海岸。

他们热衷于批判苏联,表面上很道德,很正义,很进步,实际上不就是利用苏联掩盖现在的矛盾,转移话题,淡化危害吗?批判苏联的话题,在他们手里只是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而已。他们那些表演,都不是什么正义的呼声,而是亲西方的乏走狗万里之外护主子……

他们所护的主子,不是西方国家占大多数的被统治者,而是少数权贵和资本统治阶级。

所以说,你不是急切地希望大家多批苏联,少提英国负面信息吗?偏不能让你如愿。对于苏联,什么大清洗、大饥荒、卡廷森林、瓜分波兰早就说烂了,已经毫无新意。

现在应该多看看提到英国的视频,举例子的时候多用英国负面信息黑历史。不仅仅是英国,对于乏走狗们喜欢维护的那些国家,都要多挖黑料,少提贡献。因为西方正能量实在被吹虚夸大了太多,已经过剩,完全不需要了。要多给他们整点负的,实现原力的平衡。

1845 年爱尔兰大饥荒,人口减少 1/4,英国仍旧要求爱尔兰向英国本土提供粮食。英国《泰晤士报》的观点是,灾害的好处就是能让懒惰的爱尔兰人学会自立,因为饥荒是一种伪装起来的赐福。
英国从美洲采购的粮食都会经过爱尔兰都柏林的港口,但这些船只没有放下一袋粮食,对爱尔兰地区的饥荒视而不见。
北美的印度安部落卖毛皮的酋长们给爱尔兰凑了 710 美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宣布向爱尔兰捐助一万英镑,可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此有意见,要求土耳其最多只能捐一千英镑,因为女王自己也只捐了两千英镑,她要脸。
1946 年,印度大饥荒,1000 万人饿死。当时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却说:饥荒是他们自己的事,谁让他们像兔子一样繁殖呢?
1968 年,英国政府出台了《特别权利法》,规定对有暴力嫌疑的天主教徒可以不经审判就拘捕和击毙。
1972 年发生了 “流血星期天” 事件,英军向北爱尔兰民权协会游行的民众开火,近 30 人死伤。

英国就是一个宝库,像这种事要多讲、多传。苏联的那些黑历史,每一条都可以在西方国家身上找到。苏联的相关信息已经是旧闻,英国的还相对新鲜呢。

据英国《卫报》援引英国核监管办公室的一份报告称,早在 2019 年塞拉菲尔德核设施曾上报过核泄漏问题,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处置这一问题。也就说,监管部门对核泄漏问题放任不管,而核设施管理方也未采取措施阻止进一步的核泄漏。
塞拉菲尔德核设施核废料存储仓泄漏情况继续恶化,时至今日,每天泄漏 2.3 至 2.5 立方米的放射性液体。据专家评估,当前核废料存储仓裂缝已造成 “潜在的严重后果”,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阻止泄漏,泄漏可能会持续到 2050 年。如果泄漏情况进一步恶化,那么这些泄漏的液体可能会污染当地地下水。
早在 2006 年,爱尔兰就因担心该核设施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上诉至联合国法庭,试图迫使英国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作为英国近邻的挪威同样非常担忧,挪威官员表示,若出现重大核泄漏事故,放射性物质很有可能会随着西风带飘到挪威上空,从而对挪威的粮食生产和野生动物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挪威作为北欧国家,经济高度依赖海洋和农业产出,如果这些都遭到核泄漏污染,那么对挪威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你要的英国正能量。

知乎用户 饼当 发表

英人暴乱法

The Riot Act (1 Geo.1 St.2 c.5), sometimes called the Riot Act 1714 or the Riot Act 1715, was an act of the Parliament of Great Britain which authorised local authorities to declare any group of 12 or more people to be unlawfully assembled and order them to disperse or face punitive action. The act’s full title was"An Act for preventing tumults and riotous assemblies, and for the more speedy and effectual punishing the rioters", and it came into force on 1 August 1715. It was repealed in England and Wales by section 10(2) and Part III of Schedule 3 of the Criminal Law Act 1967. Acts similar to the Riot Act passed into the laws of British colonies in Australia, Canada, and United States, some of which remain today.

12 英人聚会即可目为暴乱。该法案于 1973 年废止。

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啊,我觉得苏联做不出来这种事

知乎用户 蒋梦珊​ 发表

英国人懂得强者法则。论如何对待劣等种族,英国完全是我们纳粹的老师——希特勒

英国和美国名师出高徒,给世界贡献了希特勒和纳粹反人类思想——甚至法西斯思想一条重要的核心逻辑就是 “英国美国都做得,怎么我德国 / 日本 / 意大利就做不得?”①——这就是题主嘴里的 “英国为世界带来文明的一面”,请问您满意了吗?

①:“捷克人和波兰人这些无赖,一点儿也不比苏丹人和印度人好到哪里去。”——希特勒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侵华一直是它的基本国策。此种国策的奠定,可能有两种因素:
(一) 是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日本目击西方列强由于侵略弱小民族而致富强,所以它要踵起效尤。
(二) 是日本对中国的错觉。
——李宗仁《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

1941 年 10 月 17 日,认为德军即将打下莫斯科的希特勒兴致勃勃地向一同进餐的托特描述宏伟蓝图——在希特勒的构想中,纳粹德国要效仿美国人灭绝印度安人那样,处理即将落入他手的苏联。

知乎用户 東方朔 发表

这么说吧,如果你的精子密度比较低,你一次手淫释放的精子数量就是英国皇室在全世界以各种形式杀掉的人。

知乎用户 者也​ 发表

因为美苏真的是就目前而言最善良的帝国主义了。

苏联美国几乎对任何国家没有领土的欲望,其所欲无非一两个基地,几个电台。而且为了这个他们的回报甚至是不成比例的。例如苏联在古巴,美国在日韩的投资。

这个不是洗白,完全是同行衬托的好。

比美苏恶劣的是英法,他们几乎对各地都是切实的领土要求,即使二战后,也想靠英联邦非法组织对前殖民地敲骨吸髓。

美苏和他们一笔,我只能用大航海时代的传教士和海盗对比 ,美苏目的是传教,甚至自掏腰包在当地兴建教堂医院。虽然教堂龌龊事不少,但是凡事可以商量。苏联正经一次入侵也就是布拉格,美国是格林纳达,敲打一下反手就是把当地焕然一新的经济建设。就这还怕对不起自己良心。英法是完全的海盗,到一个地方 ,都是以抢光为主,什么,学校医院,那是给自己建的,法国在非洲某国的大学 100 年就五个黑人毕业。英国在印度充分学习种姓制度,很多场所对印度人不开放。

当然了,即使英法这种强盗,对西葡,比荷这种食人魔也敬而远之。他们真的做到了当地人要换种的目的。

英法抢劫好歹土匪还要保障一下当地韭菜生长。比荷是真正的嘎韭菜根,留下的完全是地狱绘图。西葡则是彻底换种,西葡所到之处再无当地人。

知乎用户 風雲嫖侠 发表

太可怕了,香港千百年来是黄种人生活的地方,被殖民了近百年,现在还是黄种人。

外东北千百年来也是黄种人生活的地方,比香港还晚几年割让的,现在黄种人几乎绝种了。

知乎用户 屿上有山 发表

拿 18 世纪的国家和 20 世纪的国家比,20 世纪 90% 的国家都能洗白了…

这也是很多所谓知识博主的惯用手法,他们不说假话,但经常真话只说一半。

18 世纪的大英确实比苏联可怕,但它藏了一半的真话,就是 18 世纪的道德观和 20 世纪根本就不一样。18 世纪的大屠杀无人在意,20 世纪的还搞大屠杀那你一定会被围攻到死。

对于没想到这一层的人来说,他们就会因此得出苏联比英国美好的结论。

小约翰说假话了吗?没有。

他的结论有错吗?没有。

信他的人获得了真相,或者说,真正的知识了吗?也没有。

不过也不能全怪小约翰。毕竟英国的黑料可以畅发,但苏联的黑料那可是一点儿也发不出来。

知乎用户 阿巴阿巴​ 发表

你以为剑桥五杰为什么要叛国……

知乎用户 凸凸 发表

冷知识:奥威尔的名著 1984 里面的老大哥指的是带英政府……

知乎用户 Canicularis​​ 发表

因为在很多时候,相比段子真实的历史会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

就以爱尔兰饥荒时期那个经典的 “苏丹试图捐赠一万英镑被劝阻、随后又派出运粮船援助爱尔兰” 民族神话为例,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证明英国在爱尔兰遭遇饥荒时却采取了任其 “自生自灭” 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上百万的爱尔兰人死于饥荒的悲剧。

在历史上,奥斯曼的苏丹的确于 1847 年四月向英国救济协会捐赠了一千英镑,负责救济工作的英国救济协会方面也记载了苏丹的这次善举:

但没有任何来自英国外交官或者奥斯曼方面的证据可以证明苏丹在最初时试图捐赠一万英镑。在该事件的两年后的 1849 年五月,苏丹在一次接见英国外交官的场合就曾亲自提到过此事,这也是奥斯曼官方对此事唯一一次可以查询的记录:

基于人道主义和真诚的友谊,我向英国送出了这笔一千英镑的捐赠,并祝英国在未来继续繁荣昌盛 [1]

而关于那三艘据说满载着 “苏丹赠送的粮食船只”,留存的文献资料则更详细。在 1847 年,《德罗赫达先驱报》《德罗赫达保守党人报》上都提到了三艘外国船只将粮食运送到德罗赫达码头,不过其中一艘是来自北方的什切青。而其余两艘名叫 Porcupine 和 Ann 的商船则的确来自苏丹统治下的塞萨洛尼卡

而在奥斯曼帝国的档案中也能找到对应的证据,它们证实了当时的确有两艘装载食品的商船被运往爱尔兰。但奥斯曼的档案也证明了这两船粮食是出口到爱尔兰的商品,而非是什么 “苏丹的馈赠”:

…… 鉴于欧洲目前普遍缺乏粮食,而蒙陛下庇佑下的领土收成丰富,大量谷物正从塞萨洛尼卡码头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参考

  1. ^Letter to Foreign Office, 26.05.1849,« TNA, FO 196/31, fol. 49. The sultan used similar expressions in his response to the letter of gratitude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Relief of the Distress in Ireland and Scotland. Compare with Kinealy, Charity and the Great Hunger, p. 117.

知乎用户 诸夏亲昵​ 发表

苏联的抽象在于,它宣称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真理。

它宣称自己是人类现阶段最先进的制度。

在这个前提下,你去看看苏联的所作所为。这一点是最抽象的。

有些人说,英美也作恶多端啊。这确实。

但人家没有宣称自己掌握终极真理啊。而且苏联的抽象行为发生在 20 世纪啊。

英国人自然侵略屠杀,可同时期的满洲人也屠杀汉人啊,曾国藩也屠杀汉人啊。也就是说,英美的道德,符合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知乎用户 曹陈思​ 发表

因为苏联真的肃清了治下所有中国人

知乎用户 一生俯首拜承晚​ 发表

因为英国可以骂,苏联不可以骂。

就像日本可以骂,光之国不能骂一样。

同是外国也有不同。

知乎用户 我要珍惜账号 发表

油管上有个视频科普了中印领土争端来源,评论区大家纷纷表示大英啊那不奇怪他们就喜欢干这种恶心事儿。

这已经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了。

知乎用户 南风寺山 发表

了解了带英的大缺大德后,我不禁感叹英国人真能忍,这都不造反。

因为带英缺德事做得太多,所以小约翰做的冰岛那期就很欢乐,世界人民都支持冰岛搞英国。

知乎用户 柠小梦​ 发表

小约翰对英国很好啦,因为你看他说的基本都是,对于外人,英国不做人。。。

实际上,对于自己人,他更不做人。

放任乃至放纵美国毒血进入本国,从上到下参与人数和参与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之广,可谓冰山一角都足以触目惊心,就这一件事。

苏联再恶一千倍也比不过。

知乎用户 追风筝的盖茨比 发表

苏联高层在乌克兰的操作确实抽象,但是把大英在爱尔兰的出生行为甩锅到天灾上难道不更抽象吗?

从印度来的原材料是几百船几百船的运也毫无压力,可维圣就是没办法把一船粮食送到爱尔兰是吧?

要是没人告诉我爱尔兰是一个大西洋的岛,我还寻思他是在伟大航路呢。

老美那时的白人移民 45% 都是爱尔兰跑过来的,想必一定是维圣给他们喂的太饱,让他们撑的出门遛弯儿得跑到美洲大陆那么远才能消完食是吧?

知乎用户 通古斯卡收割机 发表

苏联解体时,给乌克兰留下一个工业强国,一个本科率 80% 的受教育程度的国家,这可是给西方口中残酷剥削的乌克兰族留下的,英国离开印度时,留下了什么?


针对这位群友的补充,我要说一句:苏联不仅统一和缔造了乌克兰,甚至还多了波兰的利沃夫

知乎用户 谷磨​ 发表

政治讽刺小说《1984》发布,美国和苏联都觉得这是讽刺对方的小说,只有英国暗戳戳给他封了。

还有前两天马斯克曝出来 “英国系统性强奸” 简直骇人听闻,居然已经持续几十年了,b 站就有解说,大家自行观看,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热度这么低。

知乎用户 叶十工 发表

看到冰岛哪一期,我真是笑死了,明明冰岛也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结果就因为反英国,举起了反殖民的口号,就得到了第三世界的热烈响应,冰岛也是没理呀,他的要求完全就不合理,但英国祖辈干的坏事太多了,没办法

知乎用户 太极​ 发表

太文明了大英帝国,太文明了日不落,文明到光辉事迹都被刻在纪念碑上了。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知乎用户 提瓦特党员钟离 发表

你说的对,但是根据目田计数法,凯申、波波、苏哈托、博卡萨、蒙博托、马西埃、裕仁、小胡子、墨光头的 kd 数量,可能也比不上维多利亚女王她老人家的 kd 数量。

跟带英一比,苏联简直是人类文明之光。

知乎用户 NOWHERE 发表

美国现在的总统是什么裔来着?好像是爱尔兰裔吧?祖上为啥跑到美国了?是不是在维圣手下吃的太饱了?

知乎用户 佬三 发表

我这么跟你说吧:

亚非拉的广大人民应该感谢德美苏三个国家:

德国把欧洲人,包括英国人在内,对全世界其他国家做的事对着欧洲人又做了一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国家能如此严重的打击欧洲白人的势力。

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大阴蒂国殖民地里独立的。

苏联跟着美国的步伐一起瓜分了大阴蒂国的地盘。

当然在他们仨之前,你其实也应该感谢法国人,法国人独自对抗英国长达 500 年之久。但法国佬在其他地区也是个不做人的,但强过阴国。

你要找一个人类历史上最恶臭,最多人仇恨,最可恶,而且 TMD 还喜欢装无辜的政府那就是阴国政府。

为什么战锤 40K 里有四个大魔?因为 TMD 恐虐,纳垢,色孽和奸奇就是一个大阴的四个分身。

轮屠杀,大阴在爱尔兰,印度,非洲和北美弄死了足够希特勒和斯大林打两次世界大战的人。

轮肮脏,大阴把 5 岁小孩子放进管道让他们清理。

轮色孽,近了有戴安娜,远了维多利亚的后宫远强于沟子文学的最高幻想。

轮诡计,大阴把多少个地区弄得四分五裂,多少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民族被大阴弄得相互屠杀。

大阴活着还得多亏了苏联呢,因为有苏联乃至俄罗斯的存在,美国必须得养狗。

如果二战苏德同归于尽,美国第一个弄死大阴,你真以为美国佬把仇忘了是吧?美国佬什么都坏,而且记仇,历史上唯一一次有人烧了白宫,美国佬大把的人想着的。

知乎用户 杨毛毛 发表

当爹的躺在床上盖着被子,旁边小孩冷,爹把被子拉到小孩儿身上。过了会儿当爹的发现被子不够大,床也挤,就又把被子盖到自己身上,把孩子一脚踹到地上。

这是苏联。


当爹的躺在床上盖着被子,旁边孩子不管冷暖,还得给爹捏肩膀喂水果。当爹的不断鼓励孩子伺候自己更勤勉些,只要孩子听话很快就能进被窝了。

这是美帝。


当爹的躺在床上盖着被子。爹睡觉不老实,半夜把被子踢掉了冻醒了。爹醒了之后跳下床跑去隔壁屋子里,看了一眼熟睡的小孩儿,心想老子都挨冻了凭啥你睡这么香?然后把小孩儿身上盖着的被子掀了,然后自己跑去给美帝捏肩捶背喂水果去了。

嗯,这 tm 是带英。

知乎用户 十三 发表

如果跳出立场,单纯讨论哪个国家最为狠毒的话。

日本,德国,苏联都要往后稍一稍。

美国甚至都显得眉清目秀,毕竟嘴脸还是比苏修强一点的。

带英是世世代代的活畜牲,很多策略甚至对带英没有好处,单纯就是坏。

我都怀疑,带英原住民是被驱赶到岛上的。

知乎用户 Spacetime Queen 发表

为啥啊,我不知道,反正 AI 知道

知乎用户 nkreturn 发表

主要靠大英自己努力,小约翰都是搂着说的。

知乎用户 时令塘野老 发表

主要是英国的暴行太有独创性,大胡子小胡子小鬼子整得活都可以追溯到大英头上。但是大英整得活却足以让铁木真野猪皮塞利姆这些前现代屠夫感叹你有点极端了。

知乎用户 silent​ 发表

有趣的问题。

说苏联可怕的,举的例子也无非是什么大清洗弄死几百万(有说几千万的),乌克兰大饥荒种族清洗故意饿死几百万(有说一千多万的),毒气征粮之类的,真假难辨,尤其是具体的逮捕、清洗和死亡人数之类的,争议尤其大,是不是种族清洗的争议也是。

爱尔兰之类的其他回答说的多了,我也不想说。

我想说的是,你们知道英国在伊拉克也搞过这些吗?而且比苏联传说中的程度还要狠上千百倍。

什么扒开堤坝水淹啊、毒气征粮啊、整村整村的夷为平地啊之类的数不胜数,你们听说过几个?听说过吗?

甚至丘吉尔的传记记者都表功一样把这些写进了丘吉尔传,说什么现在在空军的配合下两个营的陆军兵力轻而易举的的就在美索不达米亚粉碎了一次叛乱,把首领给抓了起来,要是原来得出动几万十几万陆军,表明在丘吉尔的支持下通过航空技术的使用多么多么省钱,效果多么多么好之类的。

也不仔细想想,就当时(一战后)那个双翼机的速度和载荷,还有航空技术,怎么可能会有有那么好的效果?

答案是毒气,飞机扔毒气,对于没见过的人来说,缺乏防护知识可以达到几架飞机扔几颗毒气弹瞬间团灭一个村庄的效果。而且一战后因为战争的原因,英国的毒气库存很多很多。

也是一战欠了一屁股债问题,英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托管地最富裕的部分疯狂征税,美索不达米亚自古就是非常富裕的,是主要产粮区嘛(其他的富裕地区还有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前者相当于松江府,后者相当于江南苏杭地区),英国起手就是二三十倍的加赋税,并把当地粮食全部运走用来还债,敢反抗毒气弹招呼。

烧杀抢掠的我就不说了,英军还疯狂的掘河挖堤,破坏农业设施和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程度连传说中的蒙古国军队都远远不能与英军 “媲美”。

至于弄死了多少人,保守且不完全统计,英国整个殖民统治时期(一二战之间的二十多年间),美索不达米亚直接死亡人数在 190-600 万之间。

如果按照某些人对苏联大清洗、乌克兰大饥荒的同样标准,则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死亡人数至少在 1000 万人以上。

丝毫不夸张,英国在当地就是把车轮放倒了杀,像个割稻子一样整茬割。

对比之后你就会发现天朝原来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殖民地,真正的殖民地比你想象中的狠多了,列强还是稍微把天朝当人看的。

这也是为啥日本当时那么忿忿不平的原因所在。因为欧美啥德行当时的日本人是知道的,他们认为自己比欧美 “强多了”(某种意义上还真是事实…),我来“解放” 你们的,你们为啥还反抗?你们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也是当时日本入侵东南亚这么顺利,英俊崩溃的那么快的原因。因为当地人对英国人见识多了,真以为日军是来 “解放” 自己的,典型如缅甸的昂山,印度的钱德拉. 鲍斯等。

这其中钱德拉. 鲍斯尤其值得拿来一说,如今的印度国会里只有三个人的画像,分别是甘地、尼赫鲁和鲍斯。可以这么说,鲍斯才是印度真正意义上的国父和独立功臣,没有他只靠前两个人英国是不可能让印度独立的,并且鲍斯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威望很高

而且要知道,鲍斯清楚的知道和日本合作的代价,以及日军所犯下的暴行的,因为他和东条英机见面都到了 1943 年了,但是他不在乎,因为觉得日军干的那些破事和英国比起来九牛一毛,根本不算啥……

最有趣的是,他在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多次对中国表示声援和帮助,谴责日本,认为中印都是殖民统治的受害者,应该团结在一起赶走。比如印度援华医疗队就是他应朱德司令的的请求征集和派遣的,其中最有名的人叫做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 年牺牲在河北唐县。医疗队出发前,鲍斯发表了这样一个声明,全文如下:

印度国大党组织的医疗队启程前往中国是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很自然的想起了久远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把印度和别的国家连结在一起。我们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十分亲密。我们两国都热爱和平,在文化和哲学思想上有着亲缘关系。跟古代的印度传教者一样,医疗队的大夫们将作为服务、友谊和爱的使者前往中国。我们深知,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我们所能给予的礼物是十分菲薄的。但在这份薄礼后面,是印度人民的精神。我相信,我即将给医疗队发去的电报说出了全国同胞的内心感情。今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成了反对帝国主义、专制主义和精神邪恶势力的堡垒,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因此,让我们向前往中国的非官方大使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愿他们一路平安,祈祷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一崇高的使命。

鲍斯寻求武装斗争以从英独立,还要求印度工业化,要建立一个严格纪律的政党组织,发动群众并寻求外部援助(为后来的与日德合作埋下伏笔)。

这不,前不久莫迪还给他塑了一座全身像,放在原先放英王乔治五世雕像的基座上。

对了,战后的东京审判,印度那个法官可是唯一一个判决日本所有战犯全部无罪的法官,对英国的仇恨可想而知。

知乎用户 战争祭司 发表

美国一般损人利己。

大清是实在没办法没办法就损己利人。

大英就不一样了。

他的利己就是损人。

他利己的定义和别人不太一样。。。。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kqKX4a 发表

因为事实就是英国比苏联可怕,不然美国人吃饱了撑的造英国人的反。

知乎用户 Phillip 发表

很多人说过了大英在世界范围内的行为。但鉴于不少人觉得大英 “对自己人不错”。我就来提一提大英在本土的行为。

圈地运动,“羊是温顺的动物,在英国这个奇异的国度里,羊能吃人。”— 托马斯. 莫尔

亨利八世和两个女儿的宗教改革,死了 7 万人,占全国人口 2%+ 新教徒开始逃亡北美。

柠檬人,大航海时期因缺 vc 死亡的水手超过 100 万。

英国内战,1660-1685 之间英国死亡人数超过 60 万,全国人口的 6%。

以上的都是联合法案之前的事,都在 “英格兰” 境内,妥妥的本国人。

什么?你说这些是古代的事?这可都发生在签署大宪章以后啊。

顺带提一提有人说毒气征粮,19 世纪伦敦那空气和毒气有区别?1952 年伦敦还因为空气污染毒死 10000 多人。

知乎用户 bilibili 榨汁姬 发表

你不会觉得 “殖民” 这个词变成纯反人类词语最大贡献者是美苏吧?不会吧不会吧?

但凡知道这两个字背后血淋淋的历史,都会庆幸美国是世界老大而不是英法

知乎用户 一碗龙虾尾麻辣烫 发表

苏联的爹瘾大,是你愿意当儿子,就给你好东西,发现儿子不听话,就敲打,再不听话就掐死。最后把自己玩崩了。

美国的爹瘾大,是你有好东西?那你就是我的儿子,你不同意?就打到你同意。遇到不服的或者打不过的就结仇了。

英国的爹瘾大,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不求名不求利,但求一个损人不利己。

知乎用户 深潜哈桑 发表

有的作品只能生在带英是有理由的

例如战锤,例如 1984

换个别的国家真没这么多丰厚的史料参考

知乎用户 麦卡恩 发表

你在想啥呢?

小约翰的带英都算是子供向反派了,单纯坏而已。

真实的带英…… 你是没看过雾都孤儿吗?

去玩玩刺客信条,从黑旗到枭雄,你好歹能看到差不多的历史上的带英。

真实的带英,那是杀了你还要你承认自己有错。

知乎用户 PengDang​ 发表

苏联什么档次,也配和英国比?它顶多和美国比比。

和英国比,那得是比利时,连法国和德国都要差一点。

知乎用户 tzw007 发表

苏联也就图一乐,真要命还得看我英美

英美也就图一乐,真要命还得看比利时

分手大师利奥波德二世陛下!

知乎用户 差不多先生 发表

大英帝国在不当人这方面一直是日不落帝国…

不然不会到现在连苏格兰都想独立,大家都是自己人,知道自己什么德行…

知乎用户 阿康 发表

苏联的最大黑料就是乌克兰大饥荒,但英国的黑料有苏格兰的黑色冬天、爱尔兰大饥荒、孟加拉饥荒、贩卖非洲老尼、鸦片战争、屠杀印第安土著、支持印尼大屠杀……


评论区的逆天玩意是真离谱,连苏联 kd 比英国高都整出来了,睁眼说瞎话不害臊么?英国佬对中国下黑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别的我不提鸦片战争不就是英国佬挑起的?香港不是英国人占领的?新疆那边还割了不少地。这还能给英国洗地,真就脑子和良心没一个在线的,纯纯的慕洋犬。

知乎用户 thoughtful 发表

自法国大革命以后,大英帝国是唯一一个杀人过亿的政权,这本应成为类似 1+1=2 的常识。


之所以用法国大革命作为界限,是因为这是人类走向现代的里程碑,在此之前大家都是野蛮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杀人不判死刑。

知乎用户 铁稻 发表

想维奶奶了,她公平

知乎用户 skywalk007 发表

以前看别的地方有一段话,说得很有道理: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搞不成资本主义?

其实看看过去英国,就知道答案了,如果像羊吃人,残酷压榨进城农民这样的惨况发生在中国,恐怕这个王朝早就被推翻了!

有人说,晚明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说中国有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

但是,你不能光看晚明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也应该看到 1645 年,江南就爆发了 “江南奴变”,很多官绅老爷都被杀尽了。

知乎用户 悠游黑菟 发表

就看现在

英国衰弱到如此,依旧可以在中国某港搞暴乱,整出一堆信仰者。

反观俄国,,俄国能在中国整出暴乱,整出信仰者么??

知乎用户 艾斯德斯的飞鹰 发表

拜登:对的,英国是个文明国家,一直积极地鼓励人们奋斗进取。当初要不是维多利亚王朝下的英国内阁用着自由市场的粮价鞭策我的老祖宗,我现在还在爱尔兰的老家种田呢。

知乎用户 心有菩提手有刀​ 发表

英国奉行的逻辑是最简单的,那就是

只要别人过得比我差,那我就比别人过得好。

知乎用户 SINOON 发表

美国努力了快 300 年了,kda 还是比不上大英帝国

还扯苏联,在美国面前苏联都像个草包,哪能和大英这种旷世奇才相比?

知乎用户 叶维德 发表

苏联是走了歪路,大英本身就是歪路,人们都说苏联出发点是好的,执行错误了,大英出发点本身就是坏的,属于有缺点的苍蝇

别的不说看过最近塞浦路斯那集,你会发现跟大英一比,奥斯曼土耳其都是了不得的大善人,更何况苏联

知乎用户 old 铁 发表

历史上大清,美国,苏联做过的恶,你都能从大英身上找到一个 plus 版本

知乎用户 六浑霜戟 发表

维多利亚时代遭到工厂监工鞭打的童工们,一天得工作十数个小时,平均寿命甚至不满三十岁,而他们辛勤工作的报酬却不足以使自己温饱,他们是没有尊严的。但当他们的血汗与大英帝国在印度、在非洲在东南亚无数处殖民地的血汗一同汇聚成洪流奔向大英帝国时最终彙集时,大英帝国的光芒却得以继续绽放的更加耀眼。

知乎用户 烈月​​​ 发表

我们经常嘲笑欧美国家腐败合法化,其实他们不在乎腐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国家遇到这种缺钱的问题,从来不是靠内部肃清反腐来解决,而是靠对外掠夺。

这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反思,而是把问题转嫁给他人,你说英国人过的那么苦为什么不反抗,不是真的因为英国人奴性坚强,而是英国在剥削本国之后迅速建立了大英帝国,全世界圈殖民地,英国的穷人还没等暴动,就突然惊奇的发现,在本国只是个臭屌丝,再怎么闹罢工也只能多分仨瓜俩枣的自己,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白人老爷,不光在国内能够廉价买到黄油和面包,出了国更是能在殖民地包上好几个当地贵族美女尽情享受。

原来老爷们剥削我他不白剥削,只要能够撑过最惨的那几年,就好像小约翰视频里的那几个硬核狠人,之前当水手过得不如狗,但等大英帝国崛起了,他们哪怕加入共产国际,在战场上也能得到最好待遇,就因为他是英国人,你说这样的他们,还能恨英国吗?

腐败问题也是一样,我们会反感贪官,是因为贪官客观上损害了我们的生活,那些权贵们占据了公共资源,会导致老百姓没有钱用,老百姓日子过得差,当然会开始仇富,但在英国,因为殖民扩张能掠夺殖民地的天量资源,本地的权贵就算放开肚皮往死里吃也吃不完,剩下的那些落下来到老百姓手里,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老百姓眼看着自己的日子也在越过越好,虽然没有权贵们好的那么夸张,但会产生的不满也非常有限。

别说他们,就算是你,如果你在 996 加班苦熬了两年之后,正准备掀桌子不干了,却突然发现自己工资涨了个翻倍,就算你知道你的老板可能涨了三倍四倍,你也不会因此而对他们有啥意见了,更不会想着去推翻他们,因为你不知道推翻了他们之后,你还能不能领到这翻倍的工资?

所以英国真正的可怕之处,其实是在这里,恩格斯早在 1858 年就指出:“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在英国社会,“除了资产阶级”,就是 “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所以会这样,因为英国是 “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英帝国主义用剥削其他国家得来的超额利润收买了英国的整个无产阶级。

英国当然很残酷很坏,但这种残酷和坏只是对于外国人,对于英国本国人,他们只在殖民开始之前过过几年的苦日子,但之后就一路风生水起,富裕潇洒,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国家不正义,但自己的这美好生活就建立在这种不正义之上,难道他们要去反对自己吗?难道要主动把得到的好处吐出来,就为了维护什么正义?

日本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两个国家现在都保留着他们的皇室,他们的皇室某种意义上都算是战犯,他们的政府里头的政客在外国人看来也都不是啥好东西,但他们虽然坏,也确实强,他们能抢到别人的东西,自己享受完,还能从指缝里漏出点给老百姓,那就够了,老百姓也乐得被带飞,反正东西都是人家抢来的,人家少分自己点就少点,有的赚就好。

所以事实是,老百姓并不关心国家是否正义,也不是真的在乎官员是否清廉,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只要自己的利益能够增长,哪怕国家再怎么坏,官员再怎么贪,也可以不在乎,反过来,如果自己的生活遇到了困难,那么哪怕道德上没什么问题的国家和官员,也会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他们嘴上骂的是权贵的道德,但潜台词其实是在攻击权贵的无能,你能抢来,多分点给自己这无所谓,但如果你抢不来,甚至还要从我手里抢,那就活该被拉下马钉上耻辱柱了。

知乎用户 日子人​ 发表

你说的对。

但是,如果我搬出她的话,那么阁下你,又该如何应对呢?

波波在她面前都是个弟弟。

有意思的,当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打算捐款一万英镑,结果被告知只能捐 1000。

原因是,她捐了 2000,如果苏丹捐一万的话,会盖过自己的风头。

苏丹见不能捐那么多,就只能捐粮。

维多利亚一看,

苏丹太卑鄙了,竟然给爱尔兰人捐粮食。


如果你想问美国的话,我还能把基辛格请出来。

说到美国,我突然想起来了,美国以前好像是英国的殖民地来着。

好好地带英子民不当,搞什么美利坚民族。

知乎用户 石墨坩郭​ 发表

英国确实比苏联更野蛮、残忍、可怕。以下有四个例子:

其一:英国无视爱尔兰饥荒,导致大批爱尔兰人远离故土;而苏联主动在乌克兰实行余粮发放制,一次性吃饱 800 万人,还让逃荒者见识新型气相化肥以安抚其情绪。

其二:英国胆小如鼠、实力孱弱,面对二战战火恶意选择保证本国人民安全,对德国严防死守,畏首畏尾;而苏联主动帮 nazi 训练空军、签订协议,敢于使用养狼战术,从不趁人弱小时欺凌 nazi。

其三:英国氛围森严,经常有特工监视康米壬、安壬,让他们无法发声;苏联氛围开明,常有邻居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发掘潜在键政大手子并送往古拉格学校,让每个人的不同观点充分表达。

其四:英国侵略成性,恶意占据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领土并拒不松口,遗民受尽折磨;苏联善意归还我国 VladivostokTunna Tuva 等领土,对原住民秋毫无犯。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mgTiXf 发表

直殖人常见的话术里面有一条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然而说这句话的叔本华是爱尔兰人,你让一个爱尔兰人爱英国属实地狱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OFN1Tm 发表

虽然苏联有不少地方挺重量级的,但是维多利亚女王的 KD 属实有点儿离谱

知乎用户 咏疯两次 发表

英国比苏联可怕只有一个原因:英国真的当过世界的老大。随心所欲。

苏联这辈子猛打鸡血,顶天也就是世界老二。上面有人治他。

我甚至都有点不敢想苏联成为世界霸权它会做什么孽。

知乎用户 Erwin 发表

无论如何,苏联就是比英国可怕。

众所周知,乌克兰大饥荒是因为苏联征粮导致的人祸,苏联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爱尔兰大饥荒是由于土豆晚疫病导致的天灾,英国政府并不需要负责。

而且英国政府对爱尔兰大饥荒也采取了积极的救灾措施:

英国政府废除了《谷物法》,让全球的便宜粮食都能进入英国,用自由市场那看不见的大手给爱尔兰人民救灾。

知乎用户 LeonLinuxNoob 发表

据说苏俄掌握了先进理论,洞悉了人类终极社会模式,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思想,结果左棍比烂已经要从 19 世纪甚至三角贸易开始对比了。俺寻思爱尔兰大饥荒英国那套鬼把戏不就是左棍喜欢干的吗?

知乎用户 How much 发表

一次乌克兰大饥荒就被目田说来说去,而带英 20 世纪对非洲和南亚殖民地造成好几次大饥荒目田却一次不提

知乎用户 曹丕 158 发表

我一直说某些群体有个毛病就是,谈起苏联制度的优越性,就要开始比好了,对标的都是 20 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大国,什么美国德国都是落后腐朽的帝国主义。

谈到黑点的时候,就开始往前找,什么 19 世纪的大英帝国,18 世纪的法国、封建王国非洲部落等各种前现代国家和组织,以此给苏联遮丑。

我就寻思能不能统一标准,苏联既然是 20 世纪的国家,不去我们就对比同时期的英国吧怎样?

知乎用户 Surayya Wei 发表

如图所示:

知乎用户 夜雨 发表

因为它的受众想听 “英国比苏联还要可怕”

知乎用户 李从嘉 发表

可汗的问题, 皇帝陛下就能回答. 知道当年拿皇为何不在法国城市大规模征兵吗?

在拿破仑时代法国人口超过一万的二三线城市有 72 个(当时法国把固定居民在 2000 以上的居民小区都叫城市,这种小区城市法国有 1000 来个),城市总人口是 256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这个数字还要城市扣除数十万大公务员和商人,以及占城市人口总量三分之二的妇女儿童,法国城市能提供给拿破仑的潜在兵源不会超过 100 万。这 100 万左右的潜在兵源大多是建筑工、矿工、手工业者等,拿破仑时代是劳动价格飞涨的时代,他们的工资远远超过当兵,因此这些人对参军没有太大兴趣。而且这些工人由于在恶劣环境下长期劳作,健康状况也远不如农民。法国的淀粉制造工人经常患有无力症,印染工人的肺部大多有毛病,制鞋工人还大多患有肺痨、肺水肿、,油漆工经常得肠炎,建筑工的脊柱经常变形…… 大部分的城市工人在 40 岁左右就会病倒 (法国工人在当时能活到 50 岁就是寿星了), 在二三十岁时就已经患上了职业病硬抗, 他们在拿破仑眼中就是赔钱货.

法国工业远不如英国, 英国当年的情况更吓人. 恩格斯的调查结果是:

“因为这个社会战争中的武器是资本,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直接或间接的占有,所以很显然,这个战争中的一切不利条件都落在穷人这一方面了。穷人是没有人关心的;他一旦被投入这个陷入的漩涡,就只好尽自己的能力往外挣扎。如果他侥幸找到工作,就是说,如果资产阶级发了慈悲,愿意利用他来发财,那末等待着他的是勉强够维持灵魂不离开躯体的工资;如果他找不到工作,那末他只有去做贼(如果不怕警察的话),或者饿死,而警察所关心的只是他悄悄地死去,不要打扰了资产阶级。在我住在英国的那一个时期,在极端令人愤怒的情景下真正饿死的至少有二三十个人,而很少能碰到一个陪审员有足够的勇气在验尸的时候公开承认这一点。尽管见证人的供词是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可是资产阶级(陪审员都是从他们里面选出来的)总要找出一条后路逃避那个可怕的判断:“饥饿致死。” 资产阶级在这种场合下不敢说出真相,因为这就等于判决他们自己有罪。可是还有更多的人不是直接由于饥饿而是由于它的后果死掉的:经常挨饿引起不可救药的疾病,因而增加了牺牲者的数目;饥饿使身体虚弱,结果在另一种条件下完全可以平平安安地过去的事情,现在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严重的疾病和死亡。英国工人把这叫做社会的谋杀,并且控诉整个社会在不断地犯这种罪。他们难道不对吗?

当然,饿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仅仅是个别的。但是,有谁能向工人保证明天不轮到他?有谁能保证他经常有工作做?有谁能向他担保,如果明天厂主根据某种理由或者毫无理由地把他解雇,他还可以和他的全家活到另一个厂主同意 “给他一片面包” 的时候?有谁能使工人相信只要愿意工作就能找到工作,使他相信聪明的资产阶级向他宣传的诚实、勤劳、节俭以及其他一切美德真正会给他带来幸福?谁也不能。工人知道他今天有些什么东西,他也知道明天有没有却由不得他;他知道,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雇主的任何逞性、商业上的任何滞销,都可以重新把他推入那个可怕的漩涡里去,他只是暂时从这个漩涡里面挣扎出来,而在这个漩涡里面是很难而且常常是不可能不沉下去的。他知道,如果他今天还能够生存,那末,他明天是否还有这种可能,就绝对没有把握了。

现在,我们来比较详细地研究一下没有财产的阶级因社会战争而遭遇到的那种状况。让我们看看,社会给工人什么样的住宅、什么样的衣服和食物作为他们工作的报酬,社会让那些对它的生存最有贡献的人如何生活下去。我们从住宅说起。

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的确,穷人常常是住在紧靠着富人府邸的狭窄的小胡同里。可是通常总给他们划定一块完全孤立的地区,他们必须在比较幸福的阶级所看不到的这个地方尽力挣扎着活下去。英国一切城市中的这些贫民窟大体上都是一样的;这是城市中最糟糕的地区的最糟糕的房屋,最常见的是一排排的两层或一层的砖房,几乎总是排列得乱七八糟,有许多还有住人的地下室。这些房屋每所仅有三四个房间和一个厨房,叫做小宅子,在全英国(除了伦敦的某些地区),这是普通的工人住宅。这里的街道通常是没有铺砌过的,肮脏的,坑坑洼洼的,到处是垃圾,没有排水沟,也没有污水沟,有的只是臭气熏天的死水洼。城市中这些地区的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建筑形式妨碍了空气的流通,由于很多人住在这一个不大的空间里,所以这些工人区的空气如何,是容易想像的。此外,在天气好的时候街道还用来晒衣服:从一幢房子到另一幢房子,横过街心,拉上绳子,挂满了湿漉漉的破衣服。

现在就从这些贫民窟中挑出几个来研究一下。我们从伦敦 [注: 在这一段已经写成的时候,我在 “彩色杂志”(1844 年 10 月)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伦敦工人区的文章,这篇文章中许多地方和我的这一段几乎逐字逐句都是一样,而且在本质上是和我这一段通篇完全一致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穷人的住宅。一个医生的笔记”。——恩格斯原注],从它的著名的 “乌鸦窝”(rookery)圣詹尔士开始,这个地方现在终于有几条大街穿过,所以是注定要被消灭的。圣詹尔士位于该市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的中心,周围是富丽堂皇的大街,在这些街上闲逛的是伦敦上流社会的人物,这个地方离牛津街和瑞琴特街,离特拉法加方场和斯特伦德都很近。这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三四层的高房子,街道狭窄、弯曲、肮脏,热闹程度不亚于大街,只有一点不同,就是在圣詹尔士可以看到的几乎全是工人。在这里,买卖是在街上做的;一筐筐的蔬菜和水果(所有这些东西不用说都是质量很坏的,而且几乎是不能吃的)把路也堵塞住了,所有这些,像肉店一样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房子从地下室到阁楼都塞满了人,而且里里外外都很脏,看来没有一个人会愿意住在里面。但是这一切同大杂院和小胡同里面的住房比起来还大为逊色。这些大杂院和小胡同只要穿过一些房子之间的过道就能找到,这些地方的肮脏和破旧是难以形容的;这里几乎看不到一扇玻璃完整的窗子,墙快塌了,门框和窗框都损坏了,勉勉强强地支撑着,门是用旧木板钉成的,或者干脆就没有,而在这个小偷很多的区域里,门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给小偷去偷。到处是一堆堆的垃圾和煤灰,从门口倒出来的污水就积存在臭水洼里。住在这里的是穷人中最穷的人,是工资最低的工人,掺杂着小偷、骗子和娼妓制度的牺牲者。其中大多数是爱尔兰人或爱尔兰人的后代,甚至那些还没有被卷入他们周围的那个道德堕落的漩涡里面的人,也一天天地堕落,一天天地丧失了力量去抵抗贫穷、肮脏和恶劣的环境所给予他们的足以使德行败坏的影响。

但是,伦敦的贫民窟并不止圣詹尔士一处。在一大片像迷阵一样的街道里隐蔽着成百成千的大大小小的胡同,这些胡同里的房子对于凡有可能稍稍多花一点钱租个比较像人住的地方的人来说,都实在太坏了,这些贫穷到极点的人们的藏身之所是常常可以在富人们的华丽大厦紧邻的地方找到的。例如不久以前,由于检验一个尸体,很体面的人们居住的波特曼方场附近的地方被描写成 “一群因肮脏和贫穷而道德堕落的爱尔兰人” 的住所。在如同朗-爱克及其他虽然不是贵族式的但也够体面的街上,有许多地下室,这里面常有病弱的小孩和穿得破破烂烂的饥饿的女人爬出来晒太阳。紧靠着伦敦第二个大戏院德留黎棱戏院的是这个城市的一些最坏的街道:查理街、英王街和派克街。这里的房子也是从地下室到阁楼都住满了贫苦的家庭。在韦斯明斯特的圣约翰教区和圣玛格丽特教区,根据统计学会会刊的材料,在 1840 年,5366 个工人家庭住了 5294 所住宅(如果这还可以叫做 “住宅” 的话);男人、女人和小孩,总共 26830 人,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在汉诺威方场的贵族教区圣乔治,根据同一材料,有 1465 个工人家庭总共将近 6000 人在同样的条件下居住着;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每一家不超过一个房间。这些不幸的穷人(连小偷也不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一点什么)是怎样受着有产阶级的在法律掩护下的剥削呵!上述的德留黎棱戏院附近的这些糟糕透顶的房屋是按照下列标准收房租的:地下室是两个房间每星期 3 先令(1 塔勒),一楼是每个房间 4 先令,二楼是 4+(1/2)先令,三楼是 4 先令,而阁楼每间是 3 先令。这样,仅仅查理街的经常挨饿的住户每年向房主缴纳的贡税就达 2000 英镑(14000 塔勒)之多,而上述的韦斯明斯特的 5366 个家庭一年缴纳的房租则达 40000 英镑(270000 塔勒)。

但是最大的工人区是伦敦塔东边的怀特柴泊拜特纳-格林,伦敦的工人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我们听听拜特纳-格林的圣菲力浦斯教堂的牧师格 · 奥尔斯顿先生是怎样讲自己的教区的吧:

“这里有 1400 幢房子,里面住着 2795 个家庭,共约 12000 人。安插了这么多人口的空间,总共只有不到 400 码(1200 英尺)见方的一片地方,由于这样拥挤,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个孩子,有时还有租母和祖父,住在仅有的一间 10—12 英尺见方的屋子里,在这里工作、吃饭、睡觉。我认为在伦敦的主教唤起公众注意这个极端贫穷的教区以前,城市西头的人们知道这个地方并不比知道澳洲和南洋群岛的野人更多一些。只要亲眼看一下这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看一看他们吃得多么坏,他们被疾病和失业折磨成什么样子,我们面前就会显现出这样一个无助和贫穷的深渊,仅仅是这个深渊有可能存在,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就应该引以为耻。我在工厂最不景气的三年间在哈得兹菲尔德附近做过牧师,可是,我在那里从来没有遇见过像在拜特纳-格林看到的这种穷得毫无希望的情形。全区在十个当家人当中,很难找到一个除了工作服外还有其他衣服的人,而且工作服也是破破烂烂的;他们中有许多人,除了这些破烂衣服,晚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盖的,他们的床铺也只是装着麦稭或刨花的麻袋。”[98]

仅仅从这一段描写里就可以想像出这些住宅一般地是什么样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我们再听一听某几个有时候不得不到这些无产阶级住宅去看看的英国官员所说的话吧。

各报在报道萨雷的验尸官卡特先生 1843 年 11 月 14 日检验四十五岁的安 · 高尔威的尸体的情形时曾描写过死者的住所。她和丈夫及十九岁的儿子住在伦敦百蒙得锡街白狮子大院 3 号的一间小屋子里面;里面没有床,没有铺盖,也没有任何家具。死者和她的儿子并排躺在一堆羽毛上(羽毛粘满了死者的差不多赤裸裸的身体),因为他们既没有被子,也没有床单。羽毛牢牢地粘满了整个尸体,不净尸就不能进行检验,在净尸的时候医生发现尸体极其消瘦而且被跳蚤、虱子等咬得遍体鳞伤。屋里的地板被拆掉一块,全家就用这个窟窿做茅坑。

1844 年 1 月 15 日,星期一,两个男孩子被带到伦敦乌尔希浦街警察局的法庭上,罪状是:他们饿得受不住,偷了一家小店里的一只半生不熟的小牛蹄,并且立刻把它吃光了。法官觉得还必须进一步调查,他从警察那里得到了下列的材料:这两个孩子的母亲是一个退伍士兵(后来当了警察)的寡妇,丈夫死后留下了九个孩子,很穷苦。她住在斯比脱菲尔兹地方的奎克街普尔斯-布莱斯 2 号,生活极端贫困。当警察到她那里去的时候,发现她和六个孩子不折不扣地挤在一间不大的杂屋里面,除了两把没有座子的旧藤椅、一张折了两条腿的小桌子、一个缺口的茶杯和一个小小的钵子,就什么家具也没有了。灶里面一点火星也没有,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小堆破布,这堆破布少得用一条女人的围裙包起来就可以拿走,可是这却是全家的床铺。他们盖的是自己的少得可怜的衣服。这个不幸的女人告诉他,去年她被迫卖掉了自己的床去买食物;她为了得到一些食品,把床单押在食品店里面,总之,她仅仅为了弄到全家吃的面包就把一切都卖光了。——法官从捐来的救济金里面发给这个女人一笔相当大的补助金。

1844 年 2 月有人替一个六十岁的寡妇泰莉莎 · 比硕普和她的二十六岁的生病的女儿向马尔波罗街警察局的法官申请救济。她们住在格娄弗诺方场布朗街 5 号的一间小小的杂屋里面,这间杂屋的大小和一个柜子差不多,里面没有任何家具。在一个角落里放着一些破布,这两个女人就在上面睡觉;一个木箱又当桌子又当椅子。母亲靠扫地膝一点钱。据房主说,她们从 1843 年 5 月起就变成了这个样子,逐渐把一切都卖光和当光了,同时房租一次也没有付过。——法官从捐来的救济金里面发给她们 1 英镑。

我并不想断定伦敦的一切工人都像这三个家庭一样地贫穷。我知道得很清楚,在社会把一个人完全踏在脚底下的地方,会有十个人生活得稍稍好一点。但是我断定,成千的勤劳而诚实的家庭,比伦敦所有一切阔佬都诚实得多、值得尊敬得多的家庭,都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而且每一个无产者都毫无例外地可能遭遇到这种命运,虽然他没有任何罪过,虽然他尽了一切努力来避免这种命运。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有一个藏身之所的人,比起无家可归的来总算是幸运的。伦敦有 5 万人每天早晨醒来不知道下一夜将在什么地方度过。他们当中最幸运的,能把一两个辨士保存到天黑,就到一个一切大城市里面都很多的所谓夜店(lodging-house)里面去,用这点钱在那里找到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栖身之所呵!房子从地下室到阁楼都摆满了床;每一间屋子有 4 张、5 张、6 张床——能容纳多少就摆多少。每一张床上睡 4 个、5 个、6 个人,也是能容纳多少就睡多少——生病的和健康的,年老的和年轻的,男的和女的,喝醉的和清醒的,所有这些人都乱七八糟地躺在一起。然后就开始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吵闹、打架,而如果同床铺的人彼此很和睦,那末事情就更糟;他们商量好共同去盗窃或者去干那种不能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来形容的兽行。而那些没钱住这种夜店的人又怎样呢?哪里可以睡,他们就睡在哪里——在过道里,在拱门下,或者在警察或房主不会去打搅他们的任何角落里。一些人幸而走进私人慈善事业在某些地方办的收容所里面去,另一些人睡在维多利亚女王宿下的公园里面的长凳上。我们看看 “泰晤士报”[99] 在 1843 年 10 月所写的吧:

“从昨天登载的警察局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每夜平均有五十个人左右在公园里面过夜,他们除了树木和堤上的几个洞穴,就没有任何东西来防御坏天气。这大半是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受了士兵的引诱,被带到首都来,并且被抛弃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去受命运的摆布,去挨饿受穷,她们对年轻人的恶习是毫不在乎的。

“这的确可怕。穷人总是有的。贫穷会在任何地方给自己开辟道路,并且总会以各种丑恶的形式存在于富庶的大城市的心脏里。我们觉得,在这个有数百万人口的首都中,在它的成千的小街和胡同里,总会有许多苦难,许多是很刺眼的,也有许多是永远也不会暴露出来的。

“但是,在集中了财富、欢乐和光彩的、邻近圣詹姆斯王府、紧靠着华丽的贝斯华特宫的地区,在新旧贵族区碰了头而现代精美的建筑艺术消灭了一切穷人的茅屋的地区,在似乎是专门给阔佬们享乐的地方,在这里竟存在着贫穷和饥饿、疾病和各种各样的恶习,以及这些东西所产生的一切惨状和一切既摧残身体又摧残灵魂的东西,这确实是骇人听闻的!

“一边是可以增进身体健康的最高尚的享乐,精神活动,无害身心的娱乐,一边却是极端的贫穷!财富,辉煌的客厅,欢乐的笑声,轻率而粗暴的笑声,近旁却是富人不能理解的那种由贫穷造成的苦难!欢乐无意识地但残酷地嘲笑着在底唇呻吟的人们的苦难!这里在互相冲突,这里一切矛盾都在斗争,只除了引诱人的恶习和接受别人引诱的恶习…… 但是让人们记住一点:在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的最华丽的街区,每一年每一个冬天的夜里,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些年纪很轻但因染上恶习和受过折磨而显得衰老的女人,她们被社会所唾弃,因饥饿、肮脏和疾病而活活地腐烂着。让人们记住这些,并且要学会行动而不是议论。上帝可以做证,这种活动的场所现在是多么广阔!”

我在前面已经谈过供无家可归的人们寄宿的夜店。这些地方是多么拥挤,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表明。在上奥格尔街新开办的能容 300 人过夜的 “流浪者收容所” 里面,从开始寄宿那天(即 1844 年 1 月 27 日)起到 3 月 17 日止,总共收容了 2740 人,有的住一夜,有的住了几夜;虽然一年中比较舒适的季节已经到来,但是想到那里以及到白十字街和华坪的收容所去投宿的人却大大地增加了,而每天晚上都有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地方不够而被拒绝。在另一个收容所里面,在普雷豪斯广场的中央收容所里面,1844 年的头三个月内平均每夜有 460 人寄宿,总共是 6681 人,分发了面包 96141 份。虽然这样,但根据管理委员会的声明,只有在城市东部也开办了流浪者收容所时,这个收容所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投宿者的需要。

现在我们撇开伦敦来一个一个地看看联合王国的其他大城市。先从都柏林开始。从海上一进入这个城市就会感到它是那样地柔媚,正如同一进入伦敦就感到它是那样地雄伟一样;都柏林海可算是不列颠诸岛中最美丽的一个海湾,爱尔兰人常常把它比做那不勒斯湾。城市本身也是美丽如画的,那里的贵族区比英国的其他任何城市都更好,更雅致。但同时都柏林的穷人区却可以归人世界上最可怕最丑恶的穷人区之列。诚然,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咎于爱尔兰人的那种正是在肮脏环境中才觉得舒服的性格。但是,既然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任何大城市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成千的爱尔兰人,既然任何穷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逐渐沉没在这种肮脏的环境中,那末,都柏林的贫穷就不是什么特别的、只有爱尔兰的城市才有的东西,这是世界上一切大城市共同的东西。都柏林的穷人区散布在全城,房屋的肮脏和不适于居住,以及街道的零乱荒芜都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根据习艺所监督的报告 [注: 皇家医学学会会员、曾任该会主席等职的威 · 巴 · 艾利生博士在他的一本书中曾引用过这个报告。这本书就是 “关于苏格兰贫民的管理以及这种管理对大城市卫生状况的影响的考察”1840 年爱丁堡版(Dr,W.P.Alison.F.R.S.E.,fellow and late President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etc.etc.《Observ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oor in Scotlan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Health of Great Towns》.Edinburgh,1840)。作者是有宗教情绪的托利党人,是历史学家阿契波德 · 艾利生的哥哥。——恩格斯原注],可以想像这些区域的穷人的拥挤:他们说,1817 年在军营街,在 52 幢房子共计 390 个房间里面住了 1318 人,而在教堂街及其邻近的街道上,在 71 幢房子共计 393 个房间里面住了 1997 人。

“在这个区域及其邻近的区域里有很多臭气熏天的(foul)小胡同和大杂院,许多地下室光线只能从门口透进去,住的人往往睡在光溜溜的地上,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有床铺。可是,例如尼可尔生大院,在 28 个狭小而简陋的尼间里住着 151 个人,穷得在整个大院里只能找到两张床和两条被。”

都柏林的贫穷严重到这样一种程度:仅仅是属于 “济贫协会” 的一个慈善机关每天就要为 2500 人,即为全市人口的 1%开着大门,——白天给他们吃,晚上让他们走。

关于爱丁堡,艾利生博士向我们述说了类似的情形。这个城市由于它的位置优越,不愧有现代雅典之称,但是在这里,新市区里的贵族区的富丽堂皇和住在旧城的穷人们的肮脏贫穷也成了一个惊人的对比。如艾利生所指出的,这个相当大的城区的肮脏和丑恶并不下于都柏林的最坏的区域,“济贫协会” 在爱丁堡也会发现需要救济的人数不下于爱尔兰的首都。艾利生甚至断定,在苏格兰,特别是在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穷人的生活比联合王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坏,并且最穷的并不是爱尔兰人,而是苏格兰人。爱丁堡旧教传教士李博士在 1836 年曾向宗教教育委员会做证说:

“我从前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过像这个教区的这种贫穷。人们没有任何家具,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财产;常常是一间屋子里面住着两对夫妇。我在一天之内看过 7 幢房子,里面都没有床,有些房子里面甚至连麦稭也没有;八十岁的老头们都睡在光地板上,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脱衣服睡的。我在一个地下室里发现两个苏格兰家庭,他们是不久以前才从乡下来的;进城后不久就死了两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在我去的时候正在咽气;每一个家庭教在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堆肮脏的麦稭;此外,在这个黑得甚至在白天也很难看清人的地下室里还有一头驴子。——看了像苏格兰这个地方的这种贫穷,就是铁石心肠也会不忍的。”

汉能博士在 “爱丁堡内外科医学杂志” 上也报道了类似的事实。从一个议会报告书 [注:" 济贫法委员会就大不列颠劳动阶级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向内务大臣提出的报告” 连同附件于 1842 年 7 月向议会提出中可以看出,爱丁堡穷人的家里是多么肮脏,可是,在这种条件下肮脏也是意料中的。晚上,鸡宿在床柱上,狗,甚至马也和人挤在一间屋子里面,因而这些住房自然极其肮脏和恶臭,而且各种各样的虫子都在里面繁殖起来。爱丁堡本身的布局就对住宅的这种恶劣状况起了最大的促进作用。旧城位于一座小山的两个斜坡上,沿山脊是一条大街(high-street)。从这条大街的两边向山下伸出许多弯弯曲曲的小胡同,由于它们是弯弯曲曲的,人们就把它们叫做 wynds〔弯街〕;这些小胡同就构成该城的无产阶级区。在英格兰,每一家人都尽可能地力求住一幢单独的小房子,在苏格兰的城市里却刚刚相反,房子都盖得很高,像巴黎一样地有五六层,里面住了许多家人;因此,人们非常拥挤地塞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的情形,就更加严重了。

在英国的一本杂志上有一篇关于城市工人卫生状况的文章 [注:“机工”(月刊)1843 年 10 月号。——恩格斯原注],文章中说道:“这些街道常常窄得可以从一幢房子的窗子一步就跨进对面房子的窗子;而且房子是这样高,这样一层叠一层,以致光线很难照到院子里和街道上。城市的这一部分没有下水道,房子附近没有渗水井,也没有厕所,因此,每天夜里至少有 5 万人的全部脏东西,即全部垃圾和粪便要倒到沟里面去。因此,街道无论怎么打扫,总是有大量晒干的脏东西发出可怕的臭气,既难看,又难闻,而且严重地损害居民的健康。如果说,在这些地方人们不仅忽视健康和道德,而且也忽视最平常的礼貌,那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不但如此,凡是和这个地方的居民比较熟识的人都可以证明,疾病、贫穷和道德堕落在这里达到了什么程度。在这里,社会已经堕落到无法形容的下流和可怜的地步。贫穷阶级的住宅一般都很脏,而且显然是从来没有打扫过。这些住宅大半都只有一个房间,虽然空气很不流通,但是由于玻璃被打破了,窗框又不好,所以屋里还是很冷。屋子是潮湿的,往往位于地平线以下,家具总是少得可怜或者干脆就没有,一捆麦稭常常成为全家的床铺,男人和女人、小孩和老头乱七八糟地挤在一起。水只有到公用的水龙头那里去取;取水的困难自然在各方面都促进了肮脏的传播。”

在其他大海港城市中,情形也并不见得好些。在利物浦,尽管它的商业发达,很繁华,很富足,可是工人们还是生活在同样野蛮的条件下。全市人口中足有五分之一,即 45000 人以上,住在狭窄、阴暗、潮湿而空气不流通的地下室里,这种地下室全城共有 7862 个。此外,还有 2270 个大杂院(courta);所谓大杂院,就是一个不大的空间,四面都盖上了房子,只有一个狭窄的、通常是上面有遮盖的入口,因而空气就完全不能流通,大部分都很肮脏,住在里面的几乎全是无产者。关于这些大杂院,我们在谈到曼彻斯特的时候再来详细地说。在布利斯托尔有一次调查了 2800 个工人家庭,其中有 46%每家只有一间屋子。

在工厂城市中我们也发现完全相同的情形。诺定昂总共有 11000 幢房子,其中有 7000—8000 幢盖得后墙一堵挨一堵,因而空气就无法流通;此外,大部分是几幢房子只有一个厕所。不久以前做了一次调查,发现一排一排的房子都是建筑在仅仅盖上了一层木板的不深的污水沟上。在莱斯特、得比和设菲尔德,情形也是一样。关于北明翰,上述的 “机工” 杂志上的那篇文章这样说:

“在旧市区有不少地方到处是臭水洼和垃圾堆,肮脏而无人照管。北明翰的大杂院很多,有两千多个,工人大部分都住在这种大杂院里。这种大杂院通常都很狭窄、肮脏、空气不流通,污水沟很坏;每一个大杂院四周有 8—20 幢房子,这些房子只有一面透空气,因为它们的后墙是和其他的房子共用的,而在院子最里面的地方通常是一个公共垃圾坑或类似的东西,其肮脏是无法形容的。但是必须指出,较新的大杂院是建筑得比较合理,保持得也比较不错的,甚至在旧的大杂院中,小宅子也不像曼彻斯特和利物浦那样密集,因此,在北明翰发生流行病的时期,死亡事件就比起离开它总共只有几英里的乌尔未汉普顿、达德里和比尔斯顿少得多。北明翰也没有住人的地下室,虽然地下室有时不是照它应有的用途来加以使用,而在里面设立了作坊。供无产者寄宿的夜店是很多的(400 个以上);它们大部分是在城市中心的大杂院里面。几乎所有的夜店都脏得令人作呕,发出一股霉臭;这是乞丐、流浪汉(trampers,这个字的本义下面再谈)[注:括弧里的话是恩格斯的。——译者注]、小偷和妓女的藏身之所。这些人住在这里,根本不讲究什么礼貌,也不要求什么舒适;他们在这种只有这些已经堕落的人才能忍受的氛围中吃饭、喝酒、抽烟和睡觉。”

格拉斯哥在许多方面是和爱丁堡相像的:有同样弯弯曲曲的小胡同〔wynds〕、同样高的房屋。关于这个城市,“机工” 杂志曾经这样说:

“工人阶级在这里差不多占总人口(将近 30 万)[注:括弧里的话是恩格斯的。——译者注] 的 78%,他们住在城市的这样一些地方,这些地方在贫穷和肮脏方面超过了圣詹尔士和怀特柴泊的最糟糕的小胡同,超过了都柏林的郊区和爱丁堡的 wynds〔弯街〕。这些地区有许多在市中心——特隆盖特以南、盐市以西、考尔顿、‘大街’后面以及其他地方;这是一片一望无边的像迷阵一样的狭窄的街道和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在这些地方差不多每走一步都可以遇到破旧的、空气不流通的、好几层的、没有自来水的、半坍塌的房子所形成的大杂院或死胡同。这些房子真正是塞满了人。每一层住着三四家,有时达 20 人之多,有时每一层整个地都当夜店租出去,在一个房间里,不能说安插了,而简直是塞进了 15 个到 20 个人。这些区域是居民中最贫穷、最堕落和道德败坏到极点的一部分人的藏身之所,这些地方应当被看做那些可怕的要命的流行性热病的发源地,这些病就从这里蔓延到整个格拉斯哥。”

让我们看一看,政府的手工织工状况调查委员会的委员詹 · 库 · 昔蒙兹是怎样描写这个城市的这些部分的 [注:詹 · 库 · 昔蒙兹 “国内外的手工业和手工业者”1839 年爱丁堡版(《Arts and Artisans at Home and Abroad》.By J.C.Symons.Edinburgh,1839)。——作者本人看来是个苏格兰人,属于自由党,因而狂热地反对任何独立的工人运动。这里所引证的在该书第 116 页及以下各页。——恩格斯原注]:

“我曾经看到过我国和欧洲大陆的最严重的贫穷状况,但是在我看到格拉斯哥的一片片像迷阵一样的小胡同以前,我不相信在一个文明国家里竟有这么多的罪恶、贫穷和疾病。在最下等的夜店里,一间屋子里面有 10 个、12 个、乃至 20 个人,有各种年龄的半裸或全裸的男人和女人,杂乱地睡在地板上。这些房子通常(generally)是这样肮脏、潮湿和破烂,甚至谁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马放在里面。”

在另一个地方,作者写道:

“住在格拉斯哥这些贫民窟里面的经常流动的人口有 15000 到 30000。城市的这一部分全是狭窄的街道和当中一定有一堆垃圾的四四方方的大杂院。不论这些房子的外观是怎样糟糕,但我还是怎么也想不到里面会那样肮脏和贫穷。在我们(警监密勒上尉和昔蒙兹)[注:括弧里的话是恩格斯的。——译者注]在夜间去看过的那几个夜店里面,地板上躺满了人;有男人,有女人,有的穿着衣服,有的半裸着身体,杂乱地躺在一起,有时一间屋子里面有 15 个到 20 个人。他们的床铺是一堆半霉烂的麦稭 M 和一些破布。家具一点也没有或者很少,只有炉子里面的火使这些洞穴有些像住着人的样子。偷窃和卖淫是这些居民的主要的生活来源。看来谁也不想把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 [注:希腊神话中奥吉亚斯王的巨大的极其肮脏的牛圈。这里是指极端肮脏的地方。——译者注] 打扫一下,谁也不想消灭这个地狱般的洞穴,消灭这个处在王国第二大城市心脏里面的罪恶、肮脏和传染病的巢穴。在我仔细地调查其他城市最贫穷的地区的时候,无论是在道德和健康的恶化方面,还是在人口的密集方面,我都从来没有发现过类似的情形。地方当局承认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房屋是破烂和不适于居住的,可是,正是在这些房屋里面人住得最满,因为按照法律这些房屋是不准收房租的。”

英国中部的大工业区,西约克郡和南郎卡郡的拥有许多工厂城市的人口密集地区,是丝毫不亚于其他大城市的。约克郡西部的毛纺织业区是一片丘陵绵延、青葱翠绿的美丽的地方,那里的丘陵越向西越陡峭,直到险峻的黑石山脊才达到它的最高点,形成了爱尔兰海和德意志海的分水岭。艾尔河流域和柯尔德河流域是英国最美丽的区域之一,这里密布着许多工厂、村庄和城市。里子在艾尔河畔,连接曼彻斯特和里子的铁路沿着柯尔德河前进。灰色的粗石块砌成的房屋和郎卡郡那些变黑了的砖房比起来是这样美丽,这样整洁,使人看了就觉得愉快。但是,一走到城市里面去,就会发现令人愉快的事情是很少的。如像上述的 “机工” 杂志在另一个地方所写的(我自己相信这种描写是正确的),里子位于

“一个向艾尔河河谷逐渐倾斜下去的斜坡上。这条河约有一英里半长的一段蜿蜒曲折地穿过该城,在解冻或大雨滂沱的时候就猛力地向四面泛滥。城西较高的地区,就这样一个大城市说来,是相当清洁的,但是位于该河及其支流(becks)沿岸的那些地势较低的地区却是肮脏的、拥挤的,它们本身就足以缩短当地居民、特别是小孩子的寿命。此外,我们还可以提一提寇克盖特、马许胡同、十字街和里士满路附近的工人区的令人作呕的情形。这些地方的街道大多数既没有铺砌过,也没有污水沟,房屋盖得杂乱无章,有许多大杂院和死胡同,甚至最起码的保持清洁的设备也没有。所有这一切就完全足以说明这些不幸的、肮脏和贫穷的渊薮中的过高的死亡率。在艾尔河泛滥的时候(顺便说一说,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入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注:括弧里的话是恩格斯的。——译者注],住房和地下室常常积满了水,不得不把它舀到街上去;在这种时候,甚至在有排水沟的地方,水都会从这些水沟里涌上来流入地下室 [注:必须记住,这些“地下室” 不是堆东西的,而是住人的。——恩格斯原注],形成瘴气一样的饱含硫化氧的水蒸气,并留下对健康非常有害的令人作呕的沉淀物。在 1839 年春汛的时候,由于排水沟沟水外溢竟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后果:根据出生死亡登记员的报告,本城该区本季度的出生和死亡之比是二比三,而本城其他区域同一季度内的比率却恰好相反,即出生和死亡之比是三比二”。

在这个城市的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区,根本没有污水沟,或者虽有但是修得很坏,一点用处都没有。在某些街上的房屋的地下室中,很少有干燥的时候;在其他区域的许多街上,铺着厚厚的一层稀泥。居民一次又一次地用煤渣填平坑洼,想把街道修好,但是并没有用,一堆堆的垃圾还是到处堆着,房子里倒出来的污水还是积在水洼里面,直到风把它吹干,太阳把它晒干为止。(参看 “统计学会会刊” 第二卷第 404 页市参议会报告书)——在里子,普通小宅子所占的面积不超过 5 码见方,通常包括 1 间地下室、1 间起居室和 1 间卧室。这些白天黑夜都塞满了人的房子里的拥挤,不仅对居民的健康而且对他们的道德都又加了一重威胁。这些小宅子是怎样拥挤,可以从上面引用过的关于工人阶级卫生状况的报告中看出:

“在里子,我们看到过兄弟姊妹及男男女女的寄宿者和一家的父亲母亲同宿在一个房间里;由此就发生了许多使人一想到就会发抖的恶果。”

离里子仅 7 英里的布莱得弗德也是如此,该城位于几个河谷的交叉点上,靠近一条黑得像柏油似的发臭的小河。在晴朗的星期天——因为在工作日这城市是被灰色的烟云笼罩着的——从周围的小山上看去,该城呈现出一幅非常美丽的景色;但是城市里面也和里子一样地肮脏和不适于居住。城市的老区位于陡峭的斜坡上,这些区域里的街道条狭窄而不规则的。在胡同、死胡同和大杂院里,堆着垃圾和脏东西;房屋破旧、肮脏、不适于住人,在河的紧旁边,在谷底,我看到过许多房屋,最下一层有一半陷在山坡里,根本不适于住人。在谷底,在工人住宅挤在高耸的厂房当中的地方,是整个城市中最肮脏和建筑得最糟的部分。在布莱得弗德的比较新的区域里,正像在其他任何工厂城市里一样,小宅子比较整齐,排成一列一列的,但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和传统的安置工人的方法分不开的一切弊病,关于这方面,在讲到曼彻斯特时,我们还要更详细地讲一下。约克郡西部其他城市如班斯里、哈里法克斯、哈得兹菲尔德的情形也是一样。虽然哈得兹菲尔德由于它那令人神往的自然环境和最新的建筑形式,成为约克郡和郎卡郡一切工厂城市中最美丽的一个,但是它仍然有许多坏的区域。由市民大会选出的城市调查委员会在 1844 年 8 月 5 日的报告中写道:

“大家知道,在哈得兹菲尔德,整条整条的街道和许多胡同及大杂院都既没有铺砌,也没有下水道或其他任何排水沟;这些地方堆积着污泥、垃圾和各种废弃物,这些废物在逐渐腐烂,发酵;几乎到处都有污水洼,因此,这里的住宅都是又脏又坏,以致疾病丛生,威胁着全城的健康。”[100]

如果我们步行或坐火车越过黑石出脊,我们就到了英国工业完成了自己的杰作的典型基地,英国的整个工人运动开始的地方,即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南郎卡郡。现在,我们面前又是一片丘陵绵延的美丽的地区,这地区从分水岭往西向爱尔兰海慢慢倾斜下去,就是里布尔河、艾尔威尔河、梅塞河以及这三条河的支流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碧绿的夹谷。一百年前左右,这地方大部分还是一片居民稀少的沼泽,现在却布满了城市和乡村,成为英国的人烟最稠密的地区了。郎卡郡,特别是曼彻斯特,是英国工业的发源地,也是英国工业的中心。曼彻斯特的交易所是英国工业生活中的一切波动的寒暑表;曼彻斯特的现代化的生产已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南郎卡郡的棉纺织业中,自然力的利用、机器(主要是动力织机和骡机)对手工劳动的排挤以及分工都达到了高度的发展,而如果我们认为这三个要素是现代工业的特征,那末我们必须承认棉花加工业在这方面从开始到现在一直是走在其余一切工业部门的前面的。现代工业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这里一定会达到最充分最完备的发展,工业无产阶级在这里一定会以最典型的形式出现;工人由于蒸气力和机器的应用以及分工而受到的屈辱在这里一定会达到极点,工人一定会很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屈辱;同时无产阶级摆脱这种屈辱的企图,在这里也一定会达到极点并带有高度的自觉性。因为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也因为我对它的了解就像对自己的故乡一样,并且比该城的大多数居民还了解得更清楚,所以这个城市我们要多谈一些。

曼彻斯特周围的城市,就工人区的情况说,和中心城市很少有什么差别,只是这些城市的工人在居民中所占的比例可能比曼彻斯特更大。这是一些纯粹的工业城市,它们的一切商业活动都是在曼彻斯特或通过曼彻斯特进行的;它们在各方面都依赖曼彻斯特,因此,居民只有工人、厂主利小商人,而曼彻斯特还有大批商业人口、许多委托商店和大零售商店。所以,像波尔顿、普累斯顿、威根、柏立、罗契得尔、密得尔顿、海华德、奥尔丹、埃士顿、斯泰里布雷芝、斯托克波尔特等城市,人口虽然有 3 万、5 万、7 万,甚至 9 万,但是它们几乎都是些大的工人区,只是有一些工厂、几条大街和几条市外公路把它们隔开,大街两旁是商店,公路两旁是厂主的有花园围绕着的别墅似的房子。这些城市本身都建筑得坏而杂乱,有许多肮脏的大杂院、街道和小胡同,到处都弥漫着煤烟,由于它们的建筑物是用鲜红的、但时间一久就会变黑的砖(这里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修成的,就给人一种特别阴暗的印象。把地下室当做住宅,在这里是很普通的;凡是可以挖洞的地方,都挖成了这种深入地下的洞,而很大一部分居民就住在这样的洞穴里面。

除普累斯顿和奥尔丹外,位于曼彻斯特西北 11 英里的波尔顿算是这些城市中最坏的了。我到那里去过好多次,就我所看到的来说,这个城市只有一条大街,而且很脏,这就是第恩斯盖特街,这条街同时也是市场;即使在天气最好的时候,这个城市也是一个阴森森的讨厌的大窟窿,虽然这里除了工厂就只有一些一两层的矮房子。这里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城市中较老的一部分是特别荒凉和难看的。一条黑水流过这个城市,很难说这是一条小河还是一长列臭水洼。这条黑水把本来就很不清洁的空气弄得更加污浊不堪。

以下就说斯托克波尔特,它虽然位于梅塞河的柴郡那一面的河岸上,但仍属于曼彻斯特工业区。它夹在沿梅塞河的一个狭谷里面,街道在河岸的一边是陡峭地顺山而下,在另一边是同样陡峭地顺山而上。从曼彻斯特到北明翰的铁路就通过高架桥越过这个城市和整个狭谷的上空。斯托克波尔特在全区是以最阴暗和被煤烟熏得最厉害的地方之一出名的,事实上也的确给人一种特别阴沉的印象,从高架桥上看下去的时候更是如此。但那些从谷底到山顶一长条一长条地分布在全城的无产者的小宅子和地下室给人们的印象还更加阴沉。就我的记忆所及,在这个区域的任何一个城市里,我都没有看见过这样多的住人的地下室。

在斯托克波尔特东北数英里,是埃士顿-安得-莱因,这是这个区最新的工厂城市之一。它在一个出坡上,运河和泰姆河从山麓流过,一般说来是按照新的比较有规则的体系建筑起来的。五六条平行的长街沿山岗横排着,它们和其他向河谷倾斜下去的街道交叉成直角。在这样一种街道分布体系下,工厂都被排挤到市中心以外去了,何况为了要靠近水源和水路交通线,这些工厂本来就会集中在河谷底部的;在这里,工厂全都挤在一起,从烟囱里喷出浓烟。因此,埃士顿比起大多数其他的工厂城市来,给人的印象要舒服得多:街道比较宽阔、清洁,鲜红色的小宅子看起来比较清新悦目。可是工人小宅子的这种新的建筑体系也有坏的一面,因为在每一条这样的街道的后面都隐蔽着一条脏得多的后街,由一条狭窄的夹道通到那里去。在埃士顿,除了市郊的几幢房子,我没有看到过一幢可能有五十年以上历史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些街道,街上的小宅子又坏又破,砖头摇摇欲坠,墙壁现出裂痕,涂在里面的泥灰也已经脱落了;这些街道被煤灰弄得又脏又黑,它的面貌,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不比该区其他城市的街道好一些,只是在这里这样的街道并不是一般的现象,而是一种例外。

再往东一英里是斯泰里布雷芝,这个城市也在泰姆河畔。如果从埃士顿登山,那末从山顶向左右眺望都会看到许多美丽的大花园,花园里有别墅一样的华丽的住宅,其建筑式样大部分是伊丽莎白式,这种式样和哥德式的关系正像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关系一样。再向前走一百步,河谷里的斯泰里布雷芝就出现在眼前。但是和那些华丽的别墅,甚至和埃士顿那些朴素的小宅子比起来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照呵!斯泰里布雷芝在一个比斯托克波尔特夹谷还要狭窄的弯弯曲曲的狭谷里面,夹谷两边的斜坡上杂乱无章地布满了小宅子、房屋和工厂。在走近城市的时候,看到的第一批小屋就是拥挤的,被煤烟熏得黑黑的,破旧的,而全城的情况也就和这第一批房子一样。只有很少的几条街伸展在狭窄的谷底;大部分街道是纵横交错的,沿着斜坡时起时伏。由于街道分布在这种倾斜的地势上,几乎一切房屋的最下一层都有一半陷到地里面去。在这种紊乱的建筑体系下形成多少堆大杂院、后街和小胡同,从山上朝下看就可以看见。从山上看下去,这个城市的某些地方就像一幅鸟瞰图一样地展现在下面。再加上可怕的肮脏,那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郊区很美丽的城市却给人这样一种可憎的印象。

关于这些较小的城市,我们已经说得不少了。这些城市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一般说来这些城市里的工人的生活是和曼彻斯特一样的。因此,我只描写了每一个城市的建筑形式的特点,但要补充一点,就是对曼彻斯特工人住宅状况的一般特点的一切评论,对它周围的这些城市也是完全适用的。现在我们就来谈这个中心城市吧。

曼彻斯特位于一串小山的南山坡下,这一串小山从奥尔丹起绵延于艾尔威尔河和梅德洛克河的河谷间,到克萨尔-摩尔山达到终点,这是曼彻斯特的跑马场和 “圣山”[101]。曼彻斯特本城位于艾尔威尔河左岸,在该河及其两条支流——艾尔克河和梅德洛克河之间,这两条小河就在这里流入艾尔威尔河。在艾尔威尔河右岸,在这条河的急转的河曲环抱之处在索尔福,再往西是盆德尔顿;艾尔威尔河北边是上布劳顿和下布劳顿;艾尔克河北边是奇坦希尔,梅德洛克河南边是休尔姆,再往东是梅德洛克河畔的却尔顿,再往前,差不多在曼彻斯特以东是阿德威克。所有这些房屋的总和,通常就叫做曼彻斯特,这里的人口至少有 40 万,也许还要多。这个城市建筑得如此特别,人们可以在这里住上多少年,天天上街,可是,如果他只是出去办自己的事或散步,那就一次也不会走进工人区,甚至连工人都接触不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意识的默契,也由于完全明确的有意识的打算,工人区和资产阶级所占的区域是极严格地分开的,而在那些不能公开这样做的地方,这种事情就在慈善的幌子下进行。在曼彻斯特的中心有一个相当广阔的长宽各为半英里的商业区,几乎全区都是营业所和货栈(ware-houses)。这个区域几乎整个都是不住人的,夜里寂静无声,只有值勤的警察提着遮眼灯在狭窄而黑暗的街道上巡逻。这个地区有几条大街穿过,街上非常热闹,房屋的最下一层都是些辉煌的商店;在这些街上,有些地方楼上也住了人;这里的市面是不到深夜不停止的。除了这个商业区域,整个曼彻斯特本城、索尔福和休尔姆的全部、盆德尔顿和却尔顿的大部分、阿德威克的三分之二以及奇坦希尔和布劳顿的个别地区,——所有这些地方形成了一个纯粹的工人区,像一条平均一英里半宽的带子把商业区围绕起来。在这个带形地区外面,住着高等的和中等的资产阶级。中等的资产阶级住在离工人区不远的整齐的街道上,即在却尔顿和在奇坦希尔的较低的地方,而高等的资产阶级就住得更远,他们住在却尔顿和阿德威克的郊外房屋或别墅里,或者住在奇坦希尔、布劳顿和盆德尔顿的空气流通的高地上,——在新鲜的对健康有益的乡村空气里,在华丽舒适的住宅里,每一刻钟或半点钟都有到城里去的公共马车从这里经过。最妙的是这些富有的金钱贵族为了走近路到城市中心的营业所去,竟可以通过整个工人区而看不到左右两旁的极其肮脏贫困的地方。因为从交易所向四面八方通往城郊的大街都是由两排几乎毫无间断的商店所组成的,而那里住的都是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愿意而且也能够保持街道的整洁的。诚然,这些商店和它们背后的那些区域总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在商业区和靠近资产阶级住区的地方,商店就比背后藏着工人们肮脏的小宅子的那些商店更漂亮些。但是,为了不使那些肠胃健壮但神经脆弱的老爷太太们看到这种随着他们的富贵豪华而产生的穷困和肮脏,这些商店总算是够干净的了。例如第恩斯盖特街从老教堂一直向南伸展,在起头的地方是两排货栈和工厂,接着是第二流的商店和几个啤酒店,再往南去,就是商业区的尽头,这里是一些比较难看的商店,愈往南,就愈肮脏,同时酒店和小饭馆也愈来愈多,最后,在街道的南端,小店的外貌就使人丝毫不会怀疑这些小店的主顾是工人,而且也只是工人。从交易所向东南伸展的市场街,看上去也是一样:最初是些第一流的华丽的商店,楼上是营业所和货栈;接着(在皮卡第莱)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大旅馆和货栈;再往前去(在伦敦路),在梅德洛克河旁,是工厂以及为资产阶级下层和工人开设的小酒店和商店;再往前,在阿德威克-格林附近,是高等和中等资产阶级的房屋,在它们后面,是那些最富有的厂主和商人的大花园和别墅。这样,了解了曼彻斯特,就可以从几条大街推出利它们毗连的地区的情况,但是很少能由此看出工人区的真正面貌。我知道得很清楚,这种伪善的建筑体系是或多或少地为一切大城市所具有的;我也知道,零售商因其所经营的商业的性质就必须住在繁华的大街上;我知道,在这种街道上好房子总比坏房子多,这一带的地价也比偏僻的地方高。但是我毕竟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地方,像曼彻斯特这样有系统地把工人阶级排斥在大街以外,这样费尽心机把一切可能刺激资产阶级的眼睛和神经的东西掩盖起来。然而,曼彻斯特在其他方面比任何一个城市都建筑得更不合警察的规定,更没有一定的计划,而是更偶然地堆积起来的。当我连带考虑到资产阶级那种热心的保证,说什么工人生活得很好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些自由派厂主,曼彻斯特的《big wigs》[注:这是一个无法翻译的双关语。英语中《big wigs》的意思是“要人” 或“大亨”,而和它发音相同的《big whigs》的意思却是 “辉格党巨头”。——译者注] 对该市的这种可耻的建筑体系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的。

还要补充一下的,就是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串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现在我就来描述工人区本身的情形。首先要谈的是曼彻斯特旧城,它位于商业区北边和艾尔克河之间。这里的街道,即使像托德街、朗-密尔盖特、威色-格罗弗和修德希尔这些比较好的街道,也都是又狭窄又弯曲的,房屋又肮脏又破旧,胡同里的建筑更是令人作呕。如果从老教堂顺着朗-密尔盖特街走去,就会看到右边有一排老式房屋,这些房屋的门面没有一间不是东倒西歪的,——这是旧曼彻斯特,工业时代以前的曼彻斯特的残迹,以前住在这里的居民和他们的子孙都搬到本城建筑得较好的区域去了,而把这些对他们太不合适的房屋留给包括很多爱尔兰人在内的工人居民。这里才真正是一个几乎毫不掩饰的工人区,甚至大街上的商店和酒馆也没有人想把它们的外表弄得稍微干净一些。但是这一切和后面那些只有经过狭窄得甚至不能同时走两个人的过道才能进去的胡同和大杂院比起来简直就算不了什么。像这样违反合理的建筑术的一切规则而把房子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弄得一所贴着一所地挤作一堆,实在是不能想像的。而且这不能只怪建筑物是旧曼彻斯特时代保存下来的。这种杂乱无章的情形只是在最近才达到顶点,现在,在任何地方,只要那里的建筑方式比较古老因而还保留下那么一点点空隙,人们就在这里补盖起房子,把这个空隙填起来,直到房子和房子之间连一小块可以再建筑一些东西的空地也没有为止。我现在从曼彻斯特的平面图上描下一小块来证实我的话。这远不是最坏的一块地方,而且

占地还不到整个旧城的十分之一。

这张图可以充分地表明全区的、尤其是艾尔克河附近的建筑方式是如何不合理。在这里,河的南岸很陡,有 15 英尺到 30 英尺高;在这个陡坡上,大部分的地方都有三排房屋,最下面一排紧靠水边,而最上面一排却已经是屋檐齐及山顶,面临着朗-密尔盖特街。此外,河岸上还有工厂,总之,这里的建筑也和朗-密尔盖特街下段一样密集而杂乱。大街左右有很多有顶的过道通到许多大杂院里面去;一到那里,就陷入一种不能比拟的肮脏而令人作呕的环境里;向艾尔克河倾斜下去的那些大杂院尤其如此,这里的住宅无疑地是我所看到过的最糟糕的房子。在这里的一个大杂院中,正好在入口的地方,即在有顶的过道的尽头,就是一个没有门的厕所,非常脏,住户们出入都只有跨过一片满是大小便的臭气熏天的死水洼才行。这是艾尔克河畔杜西桥以上的第一个大杂院——我指出这一点,是考虑到可能有人要想证实一下我的话,下面紧靠着河的地方有几个制革厂,四周充满了动物腐烂的臭气。要到杜西桥以下的那些大杂院里去,大半要从一条狭窄而肮脏的台阶走下去,而要进入屋内就必须跨过一堆堆的垃圾和脏东西。桥以下的第一个大杂院叫做爱伦大院,在霍乱流行的时候,这里的情况曾使卫生警察不得不命令居民都搬出来,清扫一番,并用氯气把房子熏一遍;凯博士在一本小册子 [注:医学博士詹菲凯“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的工人在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状况”1832 年第 2 版(《The Mor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es,employed in the Cotton Manufacture in Manchester》.By James Ph.Kay,Dr.Med.2nd edit.1832)。作者对一般工人阶级和工厂工人没有加以区别,但是在其他方面,这是一本出色的书。——恩格斯原注] 里,对这个大杂院当时的情况曾做过一番令人惊心动魄的描述。从那时起,这个大杂院显然已经有一部分拆掉重新盖过了;至少从桥上看下去,就马上可以看到一些断垣残壁和高耸着的垃圾堆旁边有几所较新的房屋。从桥上看到的这幅景象——一堵一人高的石墙小心翼翼地遮住了这幅景象,使个子不很高的过路人无法看到——就是全区的一般面貌。桥底下流着,或者更确切地说,停滞着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河水把这些东西冲积在右边的较平坦的河岸上。天气干燥的时候,这个岸上就留下一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臭气泡经常不断地从坑底冒上来,散布着臭气,甚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桥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此外,河本身每隔几步就被高高的堤堰所隔断,堤堰近旁,淤泥和垃圾积成厚厚的一层并且在腐烂着。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在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此外,这条小河还要接纳附近污水沟和厕所里的东西。这就容易想像到这条河留下的沉积物是些什么东西。桥以下,可以看到陡峭的左岸上大杂院里的垃圾堆、脏东西、泥土和瓦砾;房屋一所耸立在一所后面,由于坡很陡,每一幢房子都看得见一小块;所有这些房屋都是被烟熏得黑黑的、破旧的,窗玻璃破碎不堪,窗框摇摇欲坠;在后面,是旧的兵营式的工厂厂房。在比较平坦的右岸,是一长排房屋和工厂。靠边的第二所房子是一座没有屋顶的废墟,里面堆满了垃圾,而第三所房子造得这样低,它的最下一层竟不能住人,所以就没有窗子,也没有门。在这后面,是穷人的墓地和利物浦—里子铁路的车站,再往后就是习艺所——曼彻斯特的“穷人的巴士底狱”,它像一座城堡,从小山上的锯齿形的高墙后面森严地俯视着对岸的工人区。

杜西桥以上,左岸较平,右岸较陡,但是两岸住房的情况丝毫也不见得好些,而且更坏了。在这里只要从朗-密尔盖特这条大街向左一拐弯,就会迷失方向;走出一个大杂院又走进另一个大杂院,走过一些拐角、一些狭窄而肮脏的胡同和过道,几分钟以后,终于堕入五里雾中,根本不知道天南地北了。到处都是半倒塌或完全倒塌了的房屋,其中有一些事实上已经就有人住了,这种情形是很耐人寻味的;房子里很少有铺上木板或石板的,几乎到处都是破烂的装置得很坏的窗和门,而且是多么肮脏!到处是一堆堆的垃圾、脏东西和废弃物,死水洼代替了水沟,仅仅是臭气就足以使稍微有点文化气息的人无论如何不能在这里住。不久以前,由于里子铁路新修的延长出来的一段要在这里跨过艾尔克河,这些大杂院和胡同的一部分被拆掉了,可是余下的部分却暴露在人们的眼前。例如在铁桥附近就有一个大杂院,它那肮脏的令人作呕的面貌远远地超过其他一切大杂院,这是因为以前它四周都有房子包围着,很难走到里面去;尽管我认为自己很熟悉这一带地方,假若不是建筑铁路桥梁时打开了缺口,我也永远不会发现这个大杂院。沿着坑坑洼洼的河岸,从上面拉着晒衣服的绳子的那些木桩旁边走过去,就走进了这一堆乱七八糟的矮小的平房中,这些房子大多数都是土地,地上没有铺任何东西,每一家都只有一个房间,厨房、起居室、卧室,什么都是那一间唯一的房子。在这样一个长不到 6 英尺宽不到 5 英尺的洞穴里,我看到了两张床——这算什么床铺呵!——另外再加上一张梯子和一个炉灶,正好填满了整个房间。在其他许多小屋里,我根本就什么也没有看到,虽然门是敞开的,而住的人就站在门口。门前到处是脏东西和垃圾;垃圾下面似乎是铺了石头的,但是看不见,只是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用脚踏下去才感觉得到。这一整堆住着人的牲畜栏,两面被房屋和工厂包围着,第三面是河。这里,除了一条沿河的狭窄的小路,只有一个狭窄的有顶的过道通到外边去——通到另一片几乎建筑得一样坏和一样不整洁的像迷阵一样的房屋里面去。

这已经够了!整个艾尔克河河岸的房屋都是这样建筑的。这是一些毫无计划地胡乱堆在一起的房屋,全部都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近于倒塌了;房屋内部的肮脏零乱和周围的肮脏环境完全相配称。住在这里的人怎么能够讲究清洁呢?要知道,他们就连大小便的地方也没有。这里的厕所是这样少,每天都积得满满的;要不就离得太远,大部分居民都无法利用。附近只有艾尔克河的脏水,而自来水和抽水机又只是那些 “体面的” 市区里才有,人们怎么能够洗澡呢?现代社会中的这些奴隶的住屋并不比杂在他们小屋之间的那些猪圈更干净些,这实在是不能怪他们的!苏格兰桥以下沿岸有六七间地下室,室内的地面和离它不到 6 英尺远的地方流过的艾尔克河水浅时的水面比起来,至少要低两英尺,对岸桥以上离桥不远的街道拐角上有一幢房屋,最低一层没有门,也没有窗,根本不能住人(而这种情况在这一带并不少见);还应当指出,由于没有更适当的地方,附近居民经常用这种敞开的最低一层房子做公共厕所,——像这幢房子的上面一层和那六七间地下室,房主们还恬不知耻地把它们出租!

我们撇开艾尔克河,再鑽到朗-密尔盖特街另一边的工人住宅的中心去,我们就会走进一个稍微新一点的工人区,这个区域从圣迈克尔教堂起一直伸展到威色-格罗弗和修德希尔。这里至少比较整齐一些。我们在这里看不到紊乱不堪的建筑,至少是可以发现一些长而直的街道和死胡同,以及按照一定计划建筑起来的通常是四方形的大杂院。但是,如果说前面那些区域里的每一幢房子都是胡乱地建筑起来的,那末,在这里,这种胡乱建筑的做法却表现于整条整条的街道和整个整个的大杂院,在建筑这些街道和大杂院的时候丝毫没有考虑到其他街道和大杂院的地位。街道时而朝这一面转,时而又朝那一面转,每走一步都会闯入死胡同或者碰上死角,使你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要不在这个迷阵里住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那就怎样也摸不清这里的方向。这些街道和大杂院的通风(如果这个词还可以用到这里的话)状况和艾尔克河一带一样坏,虽然这个区域在某些方面比艾尔克河流过的那个区域优越一些(这里的房屋比较新,有些街道间或还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几乎每一所房子都有住人的地下室,而这在艾尔克河畔,由于房屋比较陈旧,建筑得也比较马虎,就很少看到了。在其他方面,如脏东西、垃圾堆、灰堆和街道上的死水洼,却是两个地方都有的,而在我们现在所谈的这个区域里,除了这些东西,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极其有碍居民的清洁的情形,这就是成群的猪在街上到处乱跑,用嘴在垃圾堆里乱拱,或者在大杂院内的小棚子里关着。这里,正像曼彻斯特大多数其他工人区一样,腊肠制造商把院子租下来,在那里盖起猪圈;几乎每一个大杂院里都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隔开的角落,院里的居民把一切废弃物和脏东西都往里扔,结果猪是养肥了,而这些四面都有建筑物堵住的大杂院里的本来就不新鲜的空气却由于动植物体的腐烂而完全变坏了。穿过这个区域,修筑了一条相当体面的宽阔的街道——密勒街,这样,这里的后景就相当成功地被隐蔽起来了,但是谁要是为了好奇,走进许多条通向大杂院的过道中的一条去看看,那末每隔 20 步他就会碰到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猪圈。

曼彻斯特旧城就是如此。重读了一遍自己对它的描写,我应当说,我不仅丝毫没有夸大,而且正好相反,对这个至少住着两三万居民的区域,我还远没有把它的肮脏、破旧、昏暗和违反清洁、通风、卫生等一切要求的建筑特点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而这样一个区域是在英国第二大城,世界第一个工厂城市的中心呀!如果想知道,一个人在不得已的时候有多么小的一点空间就够他活动,有多么少的一点空气(而这是什么样的空气呵!)就够他呼吸,有什么起码的设备就能生存下去,那只要到曼彻斯特去看看就够了。不错,这是旧城,——和当地居民谈到这个人间地狱的可憎的状况时,他们就会强调这一点,——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要知道,一切最使我们厌恶和愤怒的东西在这里都是最近的产物,工业时代的产物。属于旧曼彻斯特的那几百所房子老早就被原来的住户遗弃了,只是工业才把大批的工人(就是现在住在那里的工人)赶到里面去;只是工业才在这些老房子之间的每一小片空地上盖起房子,来安置它从农业区和爱尔兰吸引来的大批的人;只是工业才使这些牲畜栏的主人有可能仅仅为了自己发财致富,而把它们当做住宅以高价租给人们,剥削贫穷的工人,毁坏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只是工业才可能把刚摆脱掉农奴制的劳动者重新当做无生命的物件,当做一件东西来使用,才可能把他赶进对其他任何人都是太坏的住所,而这种住所工人得花自己的血汗钱来享用,直到它最后完全倒塌为止;所有这些都只是工业造成的,而如果没有这些工人,没有工人的贫困和被奴役,工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固然,这些区域原来的规划就不好,很难从这种规划中弄出什么好东西来。但是在改建时,土地占有者做了些什么,地方当局又做了些什么来加以改善呢?什么都没有做。相反地,只要哪里还空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那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那里盖起房子来把它堵住。地价随着工业的发展而上涨,而地价愈是涨得高,就愈是疯狂地在每一小块土地上乱盖起房子来,一点也不考虑居民的健康和方便,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可能多赚钱,反正无论多坏的小屋,总会找到租不起好房子的穷人的。但是这到底是旧城,——资产阶级就是这样安慰自己的。那末我们来看看新城(the New town)是怎样的吧。

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 Irish town),在旧城的那一边,在艾尔克河和圣乔治路之间的粘土小山上。在这里,城市的一切特征都消失了。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片迷阵似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散布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地上。房屋,或者不如说是小宅子,情形都很糟,从来不修理,肮脏,有潮湿而龌龊的住人的地下室。街道既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有的在小院子或猪圈里关着,有的自由自在地在山坡上蹓躂。这里街上的污泥竟这样厚,只有在天气很干燥的时候,才能希望走过这里而不致让烂泥掩没了脚背。在圣乔治路附近,一堆一堆的建筑物密密麻麻地集在一起,到处是一条条的街道、胡同、死胡同和大杂院,愈接近市中心,就愈是挤在一起,愈是乱七八糟。固然,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铺砌过的街道,或者至少也可以看到铺砌过的人行道和污水沟,但是肮脏的情形,以及房屋,特别是地下室的恶劣状况还是一样。

在这里,不妨一般地谈谈曼彻斯特流行的工人区的建筑形式。我们已经知道,在旧城,房子的排列大半是纯粹出于偶然的。每一所房子在建筑时都没有考虑到其余的房子,而几所房子中间的一块不规则的空地,由于没有其他名字可用,就称它为大杂院(court)。在这个区域中的一些稍微新一点的地段和工业繁荣初期形成的其他一些工人区里,房子的分布是比较有计划的。两条街道之间的地方被

划分为较有规则的多半是四方形的大杂院,这些大杂院一开始就是以近似附图所表示的那种样子盖起来的,经过有顶的过道从街上通到里面去。房子的完全没有计划的分布固然很妨碍通风,因而对居住者的健康非常有害,但是这种把工人关在四面都被建筑物围起来的大杂院里的办法就更有害得多了。这里空气根本不能流动;只是在生火的时候,烟囱算是大杂院中闷人的空气的唯一出口 [注: 但是,有一位聪明的英国自由党人在“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 中硬说,这些大杂院是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因为它们像许多露天的小方场一样,可以改善通风状况,促使空气流通!假如每一个大杂院都有两个或四个宽阔的露天的面对面的出口,让空气可以自由流通,那也许真可以改善通风状况,促使空气流通;但是这些大杂院从来也没有两个这样的露天出口,甚至难得有这么一个,几乎一切大杂院都只有一条狭窄的有顶的过道。——恩格斯原注]。此外,这些大杂院里的房屋大半都是两排盖在一起,两排房子共用一堵后墙,这就足以使那里不可能有任何良好的通风了。又因为街道警察对这些大杂院的情况漠不关心,同时房屋里扔出来的一切东西都是扔在什么地方就留在什么地方,所以,在那里看到脏东西以及一堆堆的煤灰和垃圾,也就用不着惊奇了。我曾经访问过一些大杂院(在密勒街),这些大杂院至少要比大街低半英尺,没有排水沟,下雨时积起来的水一点也流不出去!

后来出现了另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形式现在已普遍地采用了。现在,工人小宅子几乎再也不一所所地盖了,总是一盖就是几十所,甚至几百所;一个业主一下子就盖它一整条或两三条街。这些街道排列如下:第一排是比较高级的小宅子,很幸运,这些小宅子有一个后门和一个小院子,因而房租也最贵。这些小宅子的院子通向一条两端都盖有房子的弄堂(back-street),其中一端有一条窄缝或有顶的过道通到这条弄堂里去。大门开在弄堂里的那些小宅子,房租最便宜,一般也照管得最坏。它们和第三排小宅子共用一堵后墙,第三排小宅子的门开在另一条街上,房租比第一排便宜,但比第二排贵。这样,街道的布置情况就约略如下图:

由于房屋和街道是这样排列的,所以第一排小宅子的通风还相当不错,第三排的通风至少也不比前一种建筑形式中类似的小宅子差;但是中间一排的通风在任何情况下都和大杂院中的小宅子一样坏,而弄堂也并不比大杂院更整洁些。业主们宁愿要这种建筑方式,因为它既节省地面,又使他们能通过第一排和第三排小宅子的较高租金来更顺利地掠夺工资比较多的工人。

这三种小宅子建筑形式不仅在全曼彻斯特,甚至在整个郎卡郡和约克郡都可以看到,它们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但大半都单独存在,所以仅仅从这一特征就可以看出城市各部分的相对年龄。第三种形式,即有弄堂的那一种形式,在圣乔治路以东、奥尔丹路和大安柯茨街两边的广大工人区里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曼彻斯特的其余工人区和郊区也很常见。

在上面提到的那个叫做安柯茨的广大区域里,沿着两条运河集中了曼彻斯特的大部分最大的工厂——六七层高的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及其细长的烟囱耸立在低矮的工人小宅子的上空。所以这个区域的居民主要是工厂工人,而住在最坏的街上的则是手工织工。靠近市中心的一些街道是最老的,因而也是最坏的,但是这些街道都铺砌过而且还有污水沟;在这里我是把那几条同奥尔丹路和大安柯茨街靠近而又与之平行的街道算在里面的。再向东北可以看到几条新修建的街道;这里的小宅子看起来漂亮而又清洁,新的门窗刚刷上油漆,室内也粉刷得干干净净;街上空气比较流通,街道之间还没有盖房子的空地比较大,也比较多。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少数住宅的情况。此外,还应当补充一点,这就是几乎每一幢小宅子都有住人的地下室;许多街道都没有铺砌,也没有排水沟;而重要的是这个漂亮的外表仅仅是一种伪装,这种伪装过十年就什么也不会留下了。原因是这些小宅子并不比街道建筑得好一些。初看起来,所有这些小宅子都非常漂亮而坚固,外表结实的砖墙骗过了人们的眼睛,如果经过新建的工人区而不看一看那些弄堂,也不仔细看一下房屋是如何建筑的,那就会同意那些自由派厂主的说法:任何地方的工人也没有英国这样好的住宅。但是,只要走近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小宅子的墙是薄到不能再薄了。支持地下室、房屋底层和屋顶的重量的外墙,最多也不过一块砖那么厚,也就是每一行中,砖的长边是紧靠在一起的( );但是,我也看见过不少同样高的小宅子(其中有些在我看到时还正在建造),它们的外墙只有半块砖那么厚,因为砖不是横排而是直排的,就是说,不是长边靠在一起,而是短边靠在一起( )。这样做,一半是为了节省材料,一半是由于盖房子的业主向来不是地基的所有者,按照英国的习惯他们把地基租上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或九十九年;期限一满,地基和它上面的一切建筑物都要毫无代价地归还原主。所以租地的人总是精打细算使自己盖的房子在土地租赁期满时尽可能地变得不值钱;而由于这种小宅子常常是在满期前二三十年才盖起来的,这就容易了解,盖房子的业主是不愿意在这上面多花钱的。此外,这些业主多半是建筑公司老板或厂主,他们很少或根本不愿花钱修缮,这一半是由于他们不愿意减少自己的收入,一半是由于租期短促的缘故;在商业危机来临,大批工人失去工作的时候,往往整条整条的街道空起来,因此,小宅子很快就倒塌毁坏,不能住人了。根据一般的估计,工人住宅平均只能用四十年。当你看到那些新房子的似乎可以维持几个世纪的外表美丽而结实的外墙时,你会觉得这种说法好像是很奇怪的;但实际情形却是这样:建造房屋的时候光打小算盘,以后又丝毫不加修缮,房屋时常空起来,住户经常更动,最后,在能够住人的最终十年里,房客——大部分是爱尔兰人——又大肆破坏,常常把房屋里的木质部分拆下来生火,由于这一切,这些小宅子过了四十年就变成一堆瓦砾了。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工业繁荣时期而且主要是在本世纪才修建起来的安柯茨区,也还是有许多破旧的倒塌的房子,而大部分房子现在甚至已经到了能够住人的最后阶段了。至于这样白白地浪费了多少资本,以及只要在建筑上和以后的修理上怎样稍微多花一点钱,就可以使这个区域在许多年中保持清洁、像个样子和能够住人,这我就不谈了。我在这里要谈的只是房屋的状况和居住者的生活条件,在这一方面我应当说,再也没有比这种安置工人的制度更有害更伤风败俗的了。工人不得不住在这种恶劣的小宅子里面,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去租较好的房子,或者是因为他们做工的工厂附近没有较好的房子,有时也因为这些小宅子是厂主的,厂主只是在工人租他的小宅子时才给工人工作。自然,这种四十年的期限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如果房屋是在闹市里,那末,即使地租昂贵,但是总有希望找到住户,所以房主就会做一些修缮工作使房子在四十年以后还多少能住人;当然,他们所做的只是最必需的,而且这些修理过的房子正是最坏的。有时,在流行病威胁之下,卫生警察们平时酣睡着的良心惊醒了,于是他们就到工人区来进行突击检查,把整排整排的地下室和小宅子封闭起来,譬如在奥尔丹路附近的许多胡同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这并不会持续多久,这些被禁止住人的房屋很快又住上了人;而且房主寻找新房客的时候,甚至比以前更占便宜,因为人们知道,卫生警察一时半时是不会再到这里来了!

曼彻斯特的东郊和东北郊是资产阶级唯一没有替自己盖上房子的郊区。原因是这里一年中要刮上十个月到十一个月的西风和西南风,总是把一切工厂的煤烟都吹到这方面来(而这种煤烟确实是不少的!)。光让工人去吸这些煤烟!

在大安柯茨街以南是一个建筑了一半的巨大的工人区——一片光秃秃的丘陵地带,上面零零落落毫无规则地散布着一排排的或排成四方形的房子。房子之间是一片空地,地下是粘土,高低不平,不长草,一下雨就几乎不能通行。这里所有的小宅子都肮脏而破烂,常常是建筑在低洼的大坑里,一般说来很像新城。北明翰铁路穿过的那一片地方,房屋盖得最密,因而也比其余的地方更糟。梅德洛克河在这里蜿蜒曲折地流过一个在某些地方可以和艾尔克河河谷相提并论的河谷。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在这条小河两旁,从它流入城市起到它和艾尔威尔河合流为止,是一条宽阔的工厂和工人住宅地带;工人住宅的情况是非常恶劣的。这里的河岸大部分是陡峭的,房屋一直建筑到河边,和我们在艾尔克河沿岸看到的完全一样;房屋和街道的规划无论是在曼彻斯特方面的,或是在阿德威克、却尔顿和休尔姆方面的,都同样糟糕。但是最可怕的地方——假若我对每个地方都仔细地一一加以描绘,那就没有个完了——是在曼彻斯特这边,在牛津路西南,叫做小爱尔兰(Little Ireland)。在梅德洛克河的一个河湾里,有一块相当深的凹地,四周都是很高的工厂、很高的河堤和盖了房子的河岸。在这块凹地里,密集着两片小宅子,共有两百所左右,大部分都是两所共用一堵后墙,一共约有 4000 人住在这里,几乎全是爱尔兰人。小宅子都很破旧,肮脏,小得不能再小;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到处都是死水洼,高高地堆积在这些死水洼之间的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来染污四周的空气,而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妇女和孩子们到处走来走去,穿得破破烂烂,就像在这里的垃圾堆和烂泥坑里打滚的猪一样地肮脏。总之,这个地方看上去是这样讨厌,这样不顺眼,就是艾尔克河沿岸最坏的大杂院也不至于如此。在这种半倒塌的小宅子里,在蒙上一层油布的破窗后面,在门框已经半腐朽了的裂开的门后面或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在这种难以想像的肮脏恶臭的环境中,在这种似乎是被故意毒化了的空气中,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下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任何人只要看一看这个区域的外表,都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做出这样的结论。但是,如果又听说,这 些最多包括两间屋子、一间阁楼有时再加上一间地下室的小破房子,平均每幢要住上 20 个人;听说在这个区域里,大约每 120 人才有一个厕所(不用说,这厕所多半也是根本不能使用的);听说不管医生们如何进行宣传,不管卫生警察在霍乱流行时就小爱尔兰的状况怎样发出警报,现在,在 1844 年,小爱尔兰的状况还是和 1831 年完全一样,听到这些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凯博士说 [注:见前面引用过的凯博士的著作。——恩格斯原注],在这个区域里,不仅是地下室,甚至所有房屋的第一层也都是潮湿的;过去有许多地下室曾经用泥土填掉,但现在渐渐又被挖开,住上爱尔兰人;在一个地下室里,因为它的地面比河面还低,水经常从一个用粘土封住的窟窿渗入屋内,住在里面的一个手工织工每天清早都必须把水舀出,倒到街上去!

稍稍往下,在梅德洛克河左岸,是休尔姆,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工人区,情形和安柯茨几乎毫无区别。在建筑物比较密集的区域,房屋比较坏,而且都快要倒塌了,在居民比较少的地方,建筑物比较新,空气也比较流通,但大部分都淹没在肮脏里面。而且无论在哪里,房屋总是在潮湿的地方,无论在哪里,都有住人的地下室和弄堂。梅德洛克河对岸,曼彻斯特本城,是第二个大的工人区,它沿着第恩斯盖特街两旁一直伸展到商业区域,在许多地方都丝毫不亚于旧城。特别是在紧靠着商业区的地方,在桥街和码头街之间,公主街和彼得街之间,建筑物密集的情况在许多地方都要超过旧城中最狭小的大杂院。这里有许多狭长的胡同,这些胡同之间是狭小的、角落很多的大杂院和过道,它们的出入口是这样紊乱,如果不熟悉这个迷宫中的每一条过道和每一个大杂院,那就每一分钟都有走入死胡同或走到完全没有打算去的地方的危险。据凯博士说,住在这个拥挤、破落而肮脏的区域里的,是曼彻斯特居民中最堕落的一部分人,这些人的职业就是盗窃或卖淫;这种说法在今天显然还是正确的。在 1831 年,卫生警察曾来到这里,发现这里和艾尔克河沿岸或小爱尔兰一样脏(我可以证明,目前的情况并不见得好多少);此外还发现,在议会街,每 380 人才有一个厕所,而在议会道,每三十幢住满了人的房子才有一个厕所。

过了艾尔威尔河,在这条河所形成的一个半岛上,我们可以看到有 8 万居民的索尔福城,这里实质上是一个工人区,只有一条独一无二的大街横贯其中。曾经有一个时候,索尔福比曼彻斯特更为重要,是四周各个区域(Salford Hundred——索尔福群城)的中心,这些区域直到现在还叫这个名字。所以这里也有一个相当古老的、因而直到现在还是肮脏而破落的、非常不卫生的地区;这个地区位于曼彻斯特老教堂对面,情况之糟和艾尔威尔河对岸的旧城完全一样。离河稍远一点的地方是一个比较新的地区,但是也已经超过了四十年,因而也是够破的。整个城市都是由大杂院和狭窄的小胡同所组成的,这些小胡同狭窄的程度,使我想起我过去看到过的最狭窄的街道——热那亚的狭窄的小街。在建筑方式上,索尔福比曼彻斯特还要坏得多,在清洁方面也是这样。在曼彻斯特,警察间或(每隔六年到十年)还到工人区去一次,封闭一些最坏的住宅,强迫人们把这些奥吉亚斯的牛圈中最脏的地方打扫一下,而在索尔福,警察显然是从来不这样做的。礼拜堂街、格林盖特和砂砾胡同两边的小胡同和大杂院,大概从造好以后一次也没有打扫过。现在,利物浦铁路经由一座高耸着的高架桥通过这些街道的上空,一些最肮脏的角落是消灭掉了,但是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好了一些呢?当你乘火车通过这座高架桥的时候,从桥上往下看,还是可以看到相当肮脏相当贫穷的景象;如果不怕麻烦,到这些胡同里逛一下,从洞开的门窗向房屋和地下室里望一下,那就不难相信,索尔福工人住的房屋根本谈不上清洁和舒适。在离索尔福中心较远的地区,在伊斯林顿,在瑞琴特路,在波尔顿铁路后面,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奥尔德菲尔德路和十字胡同之间的雷普街两旁,许多大杂院和小胡同是最糟糕的,这个地区的工人住宅就肮脏和拥挤而论都可以和曼彻斯特的旧城媲美。在这个地方,我遇到一个人,看样子已经六十来岁,住在一个牛棚里;在这个没有窗子、没有地板、甚至地上什么也没有铺砌的方匣子里,他装了一个像烟筒似的东西,放了一张床,就住在里面,一下雨,雨水就从破烂的屋顶往下漏个不停。这个人已经太老,太衰弱,不能做经常性的工作了;他用手推车搬运粪便等等来维持生活;粪坑就紧靠着他住的牛棚。

我在二十个月的时间内有机会亲身观察到的曼徹斯特各工人区就是如此。如果所我们在这些地方游历的结果概括一下,我们应当说,曼彻斯特及其郊区的 35 万工人几乎全都是住在恶劣、潮湿而肮脏的小宅子里,而这些小宅子所在的街道又多半是极其糟糕极不清洁的,建造时一点也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流通,所考虑的只是业主的巨额利润。总之,在曼彻斯特的工人小宅子里,既不可能保持清洁,也不可能有什么设备,因而也就谈不上家庭乐趣;在这些住宅里,只有那些日益退化的、在肉体上已经堕落的、失去人性的、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已经沦为禽兽的人们才会感到舒适而有乐趣。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说;我们已经看到凯博士也做了同样的描述。我再引证一个自由党人,厂主们所公认、所推崇的权威,一切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死敌西尼耳 [注:纳骚威西尼耳“就工厂法问题给商业大臣(查理波立特汤姆生阁下)的信”1837 年伦敦版第 24 页(Nassau W.Senior.《Letters on the Factory Act to the Rt.Hon.the 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Chas.Pou-lett Thomson Esq.)》.London,1837,p.24)。——恩格斯原注] 先生的话来做补充。他说:

“当我参观爱尔兰城、安柯茨和小爱尔兰工厂工人的住宅时,使我感到惊奇的只是在这样的住宅里竟能保持一个勉强过得去的健康水平。这些城市——就面积的大小和人口的数目来说,这都是些道地的城市——在建造的时候,除了从事投机的业主的直接利益,就什么也没有考虑到。木作老板和建筑公司老板合买(亦即租若干年)[注:括弧里的话是恩格斯的。——译者注] 若干地皮,在那上面盖上所谓的房子。在一个地方,我们看到一整条街都是沿着弯弯曲曲的沟建造起来的,因为这样一来,不用另外花钱挖土就可以得到较深的地下室,而这种地下室并不是用来做储藏室或仓库,而是用来给人住的。这条街上没有一所房子逃过霍乱的肆虐。这些郊区的街道通常都是没有铺砌过的,街心是一堆一堆的粪便,一滩一滩的死水;房屋是背靠背地建筑起来的,两所房屋共用一堵后墙,没有通风和排水的设备,整家整家的人都挤在地下室或阁楼的一个角落里。”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曼徹斯特闹霍乱时卫生警察所表现的那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当这种流行病到来的时候,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全都惊慌起来。他们忽然想起了穷人的那些不卫生的住宅,而且一想到每一个贫民窟都会成为传染病的大本营,瘟疫会从那里向四面八方传播,会侵入有产阶级的住宅,就吓得发起抖来。于是立刻委派了一个卫生委员会来调查这些区域,并且要它就这些区域的情况向市参议会做确切的报告。作为该委员会委员之一并特地调查了每一个警政区(第十一区除外)的凯博士从委员会的报告中搞出了几段。总共检查了 6951 所房子——当然只是在曼彻斯特本城,索尔福及其他郊区都不在内;其中 2565 所极需在内部加以粉刷,960 所没有及时地做过必要的修理(were out of repair),939 所没有足够的污水沟,1435 所是潮湿的,452 所通风不良,2221 所没有厕所。在经过调查的 687 条街道中,248 条没有铺砌,53 条只是部分地铺砌过,112 条通风不良,352 条街道上都有死水洼、成堆的脏东西、废弃物等等。——不用说,要在霍乱到来以前把这些奥吉亚斯的牛圈打扫干净,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们只打扫了几个最坏的角落就算了,其余的仍然保持原状。自然,那些清扫过的地方过一两个月就又变得和从前一样脏了,小爱尔兰就是一个例子。至于这些房屋内部的情形,该委员会所报道的,和我们所听到的伦敦、爱丁堡从其他城市的情形是一样的。

“往往是整家的爱尔兰人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往往是一堆肮脏的麦稭和一条用旧麻袋做成的被单就当做全家共用的被褥。这种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由于贫穷、迟钝和放荡而堕落下去。调查人员常常在一幢只有两间屋子的房子里发现两家人;一间是大家睡觉的,另一间用做公共的饭厅和厨房;常常甚至是几家人住在一间潮湿的地下室里,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空气里挤着 12—16 个人。除了诸如此类的传染病来源,还要加上在屋子里养猪以及其他脏得令人作呕的事情。”[注:见前面引用过的凯博士的著作第 32 页。——恩格斯原注]

这里还必须补充的,是很多只住着一间屋子的家庭为了收取一定的费用还接纳一些搭伙食的和寄宿的人,这些寄宿者甚至往往不分男女和屋主全家同睡在一张铺上。例如 “工人阶级卫生状况报告” 就认定丈夫同妻子和成年的小姨子睡在一张床上的事,在曼彻斯特就至少有六起。普通的夜店在这里也很多。据凯博士统计,这种夜店 1831 年在曼彻斯特本城有 267 个,从那时起,一定又增加了很多。每一个夜店容纳二三十个人,所以这些夜店每夜总共要住 5000 人到 7000 人。这些房屋和它们的老主顾的特点也和其他城市中的一样。每一间屋子里都没有床,只是在地上铺上五张到七张铺,不管投宿的人有多少都统统安插在这上面,大家乱七八糟地睡在一起,在这些罪恶的渊薮里笼罩着什么样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气氛,是用不着我来说的。每一幢这样的房屋都是犯罪的中心,也是干各种令人发指的事情的场所。如果不是这样强制着把各种恶行集中在一起,这些事情也许永远不会发生。——据盖斯克尔 [注: 彼盖斯克尔“英国的工业居民,他们的道德、社会和身体的状况,以及因使用蒸汽机而引起的变化;附童工劳动调查“1833 年“正义得伸” 出版社版(P.Gas-kell.《The Manufacturing Population of England,its Moral,Soci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and the Changes,which have arisen from the Use of Steam-Machinery.With an Examination of Infant Labour》.《Fiat Justitia》.—1833)。这一著作主要是描写郎卡郡的工人状况。作者是自由党人,但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一般还并不认为自由党人必须歌颂工人的 “幸福”。因此,他还能公正而清楚地看出现状的、特别是工厂制度的坏的方面。但同时他这本书是在工厂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以前写的,而且从不可靠的材料中引用了一些论断,这些论断是后来被委员会的报告所推翻了的论断。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作者像凯博士一样把一般工人阶级和特殊的工厂工人混淆在一起,所以这一著作整个说来虽然是好的,但在引用时,对于个别的细节还须谨慎。我们在“导言” 中所叙述的无产阶级发展史,主要是以这一著作中的材料为根据。——恩格斯原注]统计,仅仅曼彻斯特本城就有两万人住在地下室里。而 “每周快讯” 杂志 “根据官方的报告” 提出的数字,是全体工人的 12%,这和盖斯克尔提出的数字大致相符,——工人的总数是 175000,12%就是 21000 人。在曼彻斯特的郊区,住人的地下室至少也和曼彻斯特本城一样多,所以在整个曼彻斯特,连同郊区在内,住地下室的人共有四五万。大城市里的工人住宅就是如此。如何满足住屋的需要,是可以当做一个尺度来衡量工人其余的一切需要是如何满足的。不难想像,在这些肮脏的洞穴里只有那些穿得很破、吃得很坏的人才能住下去。而实际情形也正是如此。绝大多数工人都穿得很坏。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的,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只有棉织品。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的印花布做的,女人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的,毛织品的裙子很少能在晒衣服的绳子上看到。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及其他粗棉织品做的裤子和同样的料子做的上衣或夹克。粗布(fustian)甚至成了工人服装这个名词的同义语,工人被叫做 fustian-jackets〔粗布夹克〕,而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broad-cloth)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宪章派的领袖菲格斯奥康瑙尔在 1842 年起义时来到曼彻斯特,他穿着一套粗布衣服在工人的热烈欢呼声中出现在他们面前。在英国,即使是工人也都戴礼帽,礼帽有各种样式,有圆形的,有圆锥形的或圆柱形的,有宽边的,有窄边的或根本没有边的,只有工厂城市里的年轻人才戴便帽。没有礼帽的人就用纸做一顶四方形的矮帽子戴在头上。工人的全部服装,即使都是完好的,也很少能适应气候。英国气候潮湿,天气变化无常,这比什么都容易引起感冒,因此,几乎整个有产阶级都穿法兰绒的内衣;法兰绒的护胸、紧身和兜肚很多人都用。工人不仅不可能采取这种预防办法,而且一般都几乎永远做不起一件毛织品的衣服。粗棉织品虽然比毛织品厚、硬而且重,但在御寒和防湿方面是远不及毛织品的,而且由于厚,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一湿就不容易干,而且无论如何没有像呢子之类的毛织品那样密实。如果工人居然有这么一天能够买一件毛织品的上衣预备星期天穿,那只有到 “廉价商店” 里去买,他在那里买到的是一种很坏的所谓《devil’s dust》[注:直译是 “魔鬼的灰尘”,这是一种用旧毛织品经过开毛机(这种机器在英语中叫做 devil)加工而制成的料子。——编者注],这种料子制造出来“只是为了出售,而不是为了给人穿的”,只要穿上两个星期就裂了缝或是磨穿了;要不然就是在旧货商那里买一件穿旧了的上衣,这种衣服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再穿上几个星期就完了。但是大多数人的衣服本来就不好,而且还得常常把比较好的衣服送到当铺里去。很多很多工人,特别是爱尔兰人,他们的衣服简直就是一些破布,上面往往连再打一个补丁的地方都没有了,不然就是补丁连补丁,连原来的颜色都认不出来了。英格兰人或英爱混血人居然想出办法来缝补这样的衣服,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技巧确实是惊人的:他们毫不费力地把呢子补丁或麻布补丁补在粗布上,或是把粗布补在呢子和麻布上,但是不久以前才迁来的真正的爱尔兰人却几乎从来不缝补他们的衣服,除非是万不得已,即当它有破成几块的危险的时候才缝补一下。衬衣的破布通常总是从上衣或裤子上的窟窿里拖到外面来。正如托马斯 · 卡莱尔[注:托马斯卡莱尔“宪章运动”1840 年伦敦版第 28 页(Thomas Carlyle.《Chartism》.London,1840,p.28)。关于托马斯卡莱尔下面还要谈到。——恩格斯原注] 所说的,爱尔兰人穿的是

“一身破烂的衣服,这种衣服脱下和穿上都十分困难,只有在节日或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这样做”。

爱尔兰人还带来了英格兰从前所没有的赤脚走路的习惯。现在,在一切工厂城市里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妇女和小孩赤着脚走来走去,这种习惯在最贫穷的英格兰人中间也逐渐流行起来了。

饮食状况也和衣着一样,工人所得到的都是有产阶级认为太坏的东西。在英国的大城市里,各种最好的东西都可以买到,但是价钱很高;而工人必须用他那不多的几文钱来养家,他们是花不起这样多的钱的。加之工人一般都是在星期六晚间才领到工资,——不错,有些地方星期五就发了,但是这个很好的办法还远没有普遍实行起来。所以工人要到星期六下午四点、五点或七点钟才能上市场去,而资产阶级在上午老早就把最好的东西挑走了。早晨市场上有的是最好的食品,但是等到工人来的时候,最好的东西都卖光了,即使还剩下一些较好的,工人大概也买不起。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导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做工人的生意的多半是些小商版。他们收买次货,而且正因为是次货,所以才能够卖得这样便宜。最贫穷的工人为了用不多的钱买必需的食品,哪怕是买质量很差的食品,也还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因为星期六晚上十二点钟所有的商店都要关门,而星期日又完全停市,所以在十点到十二点的时候商店就把那些不能保存到星期一的货物以想像不到的贱价出卖。但是,这些到晚上十点钟还没有卖出去的东西,十分之九到星期日早晨就不能吃了,而最贫穷的阶级星期日的餐桌正是用这些东西点缀起来的。工人们买到的肉常常是不能吃的,但是既然买来了,也就只好把它吃掉。1844 年 1 月 6 日(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曼彻斯特有十一个肉商因出售不能吃的肉,被地方法庭(court leet)处以罚款。其中一个有一整头牛;一个有一整口猪;一个有几只羊;一个有五六十磅牛肉;所有这些东西都已经根本不能食用了,因而全被没收。在这些肉商里面,有一个被没收了六十四只肚子里填满了馅的圣诞节吃的鹅,这些鹅没有及时在利物浦卖出去,因此就运到曼彻斯特来,在这里的市场上摆出来的时候已经腐烂了,发散着强烈的臭气。这件事情的全部经过当时曾登载于 “曼彻斯特卫报”[102],而且提到了当事人的姓名和罚款的数目。在 7 月 1 日至 8 月 14 日这六个星期中,该报还报道了三件类似的案子。据 7 月 3 日该报报道,在海华德没收了一只 200 磅重的猪,肉商发现这只猪已经死掉而且甚至已经腐烂了,可是还把它切成块拿出去卖。据 7 月 31 日该报报道,威根有两个肉商因出卖不能吃的肉被分别处以 2 英镑和 4 英镑的罚款,而其中的一个已经不是初犯了。最后,据 8 月 10 日该报报道,波尔顿的一个小商人有二十六只不能吃的火腿被没收,并且被当众焚毁,这个商人被处以 20 先令的罚款。但是这里所举出来的还远不是所发生的事情的全部,并且不能把这些事情看做六个星期的平均数,也不能根据这个数字推算出一年的平均数来。有一个时期,这个每周出版两次的“曼彻斯特卫报” 每一号都报道了曼彻斯特或邻近的工厂城市中所发生的这类案件。这里应该记住一点:由于市场的范围很大,所有的大街两旁都是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监察员监督不严,许多事情都逃过了他们的眼睛,——要不是这样,那又怎样解释肉商肆无忌惮地把已经发臭的整头整头的牲畜拿来出售的事情呢?只要注意一下,在罚款像上面讲的那样微不足道的场合下,这种勾当对小商人的诱惑力是多么大,只要想一下,什么样子的肉才被监察员认为完全不能吃而加以没收,那就决不会相信工人平常所弄到的肉都是质量好的和有营养的。但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还要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吃苦头。商人和厂主昧着良心在所有的食品里面掺假,丝毫不顾及消费者的健康。上面我们引证了 “曼彻斯特卫报”,现在听一听另外一家资产阶级报纸,——我是喜欢拉反对者来做证人的,——听一听“利物浦信使报” 是怎样说的吧。

“把咸黄油冒充新鲜的出售,不是在一块块的咸黄油上涂上一层新鲜的黄油,就是把 1 磅新鲜的黄油放在上面让人先尝一尝,在尝过以后却把咸的卖出去,或者洗掉盐再把黄油当做新鲜的出售。糖里面掺上米粉或其他价钱便宜的东西,照净糖的价钱出卖。制肥皂时剩下的废弃物也掺上别的东西冒充糖卖。咖啡粉里面擦上菊苣及其他价钱便宜的东西;甚至没有磨过的咖啡里也掺假,而且假货还真像咖啡豆。可可里面常掺有捣得很细的褐色粘土,这种粘土是用羊脂油搓过的,掺在真的可可里简直看不出是假的。茶叶里面往往掺上黄荆叶子及其他类似的杂物,或者把泡过的茶叶晒干,放在烧热的铜片上烘烤,使它恢复原来的颜色,然后当做好茶叶出卖。胡椒里掺上豆荚磨成的粉末及其他东西。葡萄牙红葡萄酒干脆就是假造的(用颜料、酒精等制成),因为大家都知道,单是在英国喝掉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就比整个葡萄牙所生产的还要多。在市面上行销的各种各样的烟草里都掺上了各种令人作呕的东西。”

(在这里我还可以补充几句,由于烟草普遍地掺假,去年夏天曼彻斯特某几个最著名的烟草商人曾公开地说,要是不掺假,他们的生意就无法做下去,价钱在 3 辨士以下的雪茄烟,没有一枝完全是用烟叶制成的。)像这种掺假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几打来,把石膏粉或白垩掺在面粉里,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卑鄙行为。当然,事情并不仅仅限于食品掺假。到处都有骗局:把法兰绒、袜子等等拉长,叫人看起来好像长一些,只要洗一洗马上就缩短;比规格窄 1.5 英寸或 3 英寸的呢子被当做宽的卖出去;磁器上的釉薄得一到手就裂开了,这类骗人的事情还可以举出几千件来。——Tout comme chez nous〔和我们那里完全一样〕。但是吃这些骗局的苦头最深的,除了工人还有谁呢?有钱人不会受骗,因为他可以多花些钱到大商店里去买东西。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此外,有钱人在吃的上面很讲究,他们的味觉很灵敏,比较容易识破骗局。但是穷人即工人每花一文钱都得盘算一下,必须以不多的钱买很多的东西,他们不能太注意质量,而且也不善于这样做,因为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味觉,结果,所有这些掺假的、甚至常常是有毒的食物都卖给了他们。他们不得不到小商人那里去买,甚至还常常要赊账。而这些小商人由于本钱小,营业费用大,一样的货色却不能橡大零售商卖得那样便宜;而人们要求他们的却是价格低廉,再加上别人的竞争,于是他们就只好有意无意地备办掺假的货物了。此外,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了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可是小店主的营业面不出一条街,如果他的骗人的伎俩被揭穿了,那他会失掉些什么呢?要是他在安柯茨再也得不到信任,他可以搬到却尔顿或休尔姆去,那里谁也不知道他,他又可以重施他的欺骗伎俩了。掺假的行为除非和漏税有关,是很少受到法律追究的。——但是,英国工人不仅在物品的质的方面受骗,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受骗。小商人的尺和秤大部分是不合规定的。在警察局的报告里,因犯了这类罪而被处以罚款的事情,每天都多得难以置信。从下面几段摘自 “曼彻斯特卫报” 的话就可以看出,这类骗人的事情在工厂区是如何普遍;这里所涉及的只是短短的一段时间,而且我手边就连这一个时期的报纸也不全。

1844 年 6 月 16 日 “卫报”。罗契得尔法庭开庭。四个小商人因使用重量不足的砝码被判处 5 先令到 10 先令的罚款。——斯托克波尔特法庭开庭。两个小商人各被判处罚款 1 先令。其中一个有重量不足的砝码 7 枚和不合规定的秤一具;两个人以前都受过警告。

6 月 19 日 “卫报”。罗契得尔法庭开庭。一个小商人被判处罚款 5 先令;两个农民被判处罚款 10 先令。

6 月 22 日 “卫报”。曼彻斯特治安法官判处十九个小商人 2+(1/2)先令到 2 英镑的罚款。

6 月 26 日 “卫报”。埃士顿法庭开庭。十四个小商人和农民被判处 2+(1/2)先令到 1 英镑的罚款。——海德低级法庭判处九个农民和小商人 5 先令罚款,并缴纳讼费。

7 月 9 日 “卫报”。曼彻斯特有十六个小商人被判决缴纳讼费并且被处以 10 先令以下的罚款。

7 月 13 日 “卫报”。曼彻斯特有九个小商人被处以 2+(1/2)先令到 20 先令的罚款。

7 月 24 日 “卫报”。罗契得尔有四个小商人被处以 10 先令到 20 先令的罚款。

7 月 27 日 “卫报”。波尔顿有十二个小商人和小饭馆老板被判决缴纳讼费。

8 月 3 日 “卫报”。波尔顿有三个小商人被处以 2+(1/2)先令到 5 先令的罚款。

8 月 10 日 “卫报”。波尔顿有一个小商人被处以 5 先令的罚款。

在物品的质的方面受骗的主要是工人,而由于同样的原因,在量的方面受骗的也是他们。

每个工人平常的饮食当然是随着工资变化的。工资较多的工人,特别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挣一点钱的那些工厂工人,在大家都有工作的时候,就吃得好:饭桌上每天都有肉,晚上还有猪板油和干酪。如果挣钱较少,那就只有每逢星期日吃一次肉,或者一星期吃两三次,而面包和土豆就要吃得多些。如果挣钱更少,肉食就减少到只有切成小片夹在土豆里的一点点猪板油;挣钱再少的,那就连这一点点猪板油也没有了,只有干酪、面包、燕麦粥(porridge)和土豆;最后,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即在爱尔兰人中,土豆就成了唯一的食物。此外,一般都喝点淡茶,茶里面有时放一点糖、牛奶或烧酒。在英国,甚至在爱尔兰,茶被看做一种极其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饮料,就像咖啡在我们德国一样。喝不起茶的,总是极端贫苦的人家。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工人得有工作做。如果他没有工作,那就只好碰运气了,别人给他什么,他讨到什么,或者偷得什么,他就吃什么。如果他什么也弄不到,那就只好饿死,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的那样。不用说,食物的量也和它的质一样,是由工资决定的,工资少的工人,特别是如果他们还有一大家人,那末即使是在有工作的时候,也要常常挨饿。而这些工资少的工人,数目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伦敦,工人的竞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日益剧烈,这一部分工人的数目是很多的,但是在其他一切城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而由于没有别的食物,就吃土豆皮、菜帮和烂水果 [注:“每周快讯”1844 年 4 月号或 5 月号所登载的萨斯伍德 · 斯密斯博士关于伦敦贫民状况的报告。——恩格斯原注],贪婪地抓起一切即使只含有一丝一毫养料的东西。如果一个星期的工资不到周末就花光了,那末常常就是一家人在一星期的最后几天完全吃不到东西,或者只能吃到为了免于饿死所必需的那一点点。这种生活方式自然会引起很多疾病。只要疾病一发生,特别是家庭的主要供养者男人一病倒(由于他紧张地劳动,需要食物最多,所以第一个病倒的总是他),缺吃少穿的情况就特别严重起来,社会的残酷性也特别鲜明地暴露出来: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去受命运的摆布。

最后,我们用不多的几句话把本章中所叙述的事实再概括地说一说。大城市里住的主要是工人,资产者和工人的比例至多是一比二,常常是一比三,有些地方是一比四。这些工人根本没有什么财产,全靠工资过活,工资几乎总是只够勉强糊口。这个一盘散沙的社会根本不关心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养家活口,但是又不给他们能够长期维持正常生活的手段。因此,每一个工人,即使是最好的工人,也总有可能失业,因而就有可能饿死,确实也有许多人饿死了。工人住宅到处都规划得不好,建筑得不好,保养得不好,通风也不好,潮湿而对健康有害。住户住得拥挤不堪,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一间屋子至少住一整家人。至于屋子里有多少家具,那就随贫穷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最穷的连最必需的家具都没有。工人的衣服一般也是很糟糕的,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些破衣褴衫。食物一般都很坏,往往是几乎不能入口的,在许多场合下,至少是有时候,在量方面也不足,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就会饿死人。——这样,大城市里工人阶级的状况就表现为一个逐渐下降的阶梯:最好的情况是生活暂时还过得去,靠紧张的工作而挣得的工资也比较多,住的房子也不错,饮食一般还不算坏——说这一切是好的,过得去的,自然是从工人的眼光来看;最坏的情况是极端的贫困,直到无家可归和饿死的地步;但是一般说来,是更多地接近于最坏的情况,而不是接近于最好的情况。同时,并不是某一类工人就固定在这个阶梯的某一级上,不能说这一类工人生活得好,那一类生活得坏,更不能说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是这样。不,就算有些地方是这样,就算某些工作部门大体上优越于其他工作部门,但是每一个部门里工人的状况仍然是极不稳定的,每一个工人都有可能通过这一整个阶梯,从相对的舒适转到极端的贫困,甚而至于饿死;几乎每一个英国无产者都能滔滔不绝地叙述他一生所遭受的不幸……”

知乎用户 期末考砸了的阿宾 发表

因为就是很可怕,现代潜艇之父约翰 • 霍兰头三艘潜艇是由爱尔兰反英组织芬妮安社资助的。而他们的目标,是为了用先进的潜艇干死皇家海军。

目标实现了一半,德国佬根据霍兰级潜艇发展出来的 U 艇把英国菜谱干死了。

知乎用户 大忽悠 发表

如果历史停留在六七十年代

对于亚非拉独立运动国家的自由派来说

慈父明显比欧美更加和蔼可亲,最起码人家出价是货真价实的

知乎用户 haolin he​ 发表

啊?英国本来就比苏联可怕啊

苏联是自顾自的办事,不管你死活,有必要的话也会捅刀子,但如果你跟他们志同道合,百亿补贴勋多多说不定还有你的份

带英把你剥皮拆骨也就算了,还要给你整点咒法,确保你死后不得超生

你觉得英国给世界带来文明,那多半是因为,你把装备精良的野蛮误当成了文明

知乎用户 铁猫 发表

因为可汗是真的把黑非洲国家群众当人看。

刚果战争死人都是大几百万起步,大部分中国人听都没听说过。在各种奇葩小国里挑外撅最厉害的就是英国,全世界开殖民地现在玩新殖民的也是英国,只是黑非洲论影响力一般不被当做人看。

五常放个屁,世界所有人都在揣测是啥含义,但是非洲小国原地爆炸了也没人管,甚至有人说他们过得更好变得更文明都有人信,这就是差距。

知乎用户 Gaarmat 发表

英国底线是真的低,当年工业革命早期的时候,12 岁女孩子进厂当女工,13 岁男孩子下井挖煤,死亡率惊人,现代人如果穿越回去会觉得那就是地狱,关键是这种情况持续了 100 年之久,搁其他国家早就革命了,结果人英国人愣是没事。

作为对比,法国工人几乎一开始待遇就比英国工人好的多,童工现象少的多,就这样还一天到晚闹待遇,德国从普鲁士开始就推行基础教育制度,1871 年统一后就推行基本社会福利制度。而俄罗斯稍微引进了一些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就开始不断爆发暴力革命。

能和英国媲美的只有日本,这制度放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能够忍受的道理。由此可见,英国当年真是人均狠人,打起仗来也是不要命~

知乎用户 昃锵锵 发表

知乎用户 倒霉蛋 2 号机 发表

带英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用网文中的著名地狱笑话形容了。

a:官员代君牧民,那小民是什么,不是把你们看做畜生么。

b:如果真能把人当做牲畜好好养活,那怎么也是堂皇盛世嘞。

带英干的比这笑话还大缺大德呢

知乎用户 问得好 发表

带英但凡做点人,爱尔兰共和军就不可能从 20 世纪初一直坚持打到 21 世纪初

知乎用户 第十星 发表

那么小约翰造谣了吗?

没造谣?

那英国就是这么不是东西啊

知乎用户 西红柿炒番茄 发表

如果带英不可怕的话……

那带英是怎么从一个 30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超级大国变成现在 20 来万平方公里的小不列颠快没北爱尔兰也不怎么联合王国的?是因为带英心善?

知乎用户 祁辰 发表

因为英国的坏和苏联的坏是两种不同的坏,苏联的坏表现在大国沙文主义,表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上面,这一点苏联和历史上的各个大国以及当今的美国并无不同,具体一点无非就是干涉他国内政,对他国进行武装侵略,对内搞点高压政治,总的来说就是直白的坏,显而易见的坏。

而英国的坏则不同,大英的坏是高明的坏,是四两拨千斤的坏,是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的坏,是黑心烂皮炎的坏,英国的坏不在于直接杀了多少人,抢了多少东西,占领了多少土地,而是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落幕之际,从殖民地撤走之前,通过在民族、种族、地缘、政治上做一些手脚,比如给一个多数族裔的国家安排一个少数族裔控制的政府,给两个国家留下一片资源富饶战略位置重要但是归属存在争议的土地,又或者强行将一个和谐的单一民族分化成两个民族再挑起一点矛盾,在此之后带英拍拍屁股轻松走人了,但是留给当地人民和政府的却是遗毒百年而连绵不绝的地缘冲突、种族矛盾、民族矛盾、政治斗争,而这些矛盾所带来的饥饿、战争、流血与牺牲又何止百万?从遥远的美洲,非洲到资源丰富的中东,人口稠密的印度巴基斯坦,乃至于地中海上的蕞尔小国塞浦路斯,曾经被日不落帝国所统治乃至于影响过的地方,无一不遭受着带英的大缺大德。

知乎用户 洛青 发表

你要知道,战锤 40k 这个 ip 就是英国佬做出来的。

毛子呢?俄罗斯方块

知乎用户 种花俏兔子 发表

众所周知,美国就是一个巨大的 Pink。

如果英国这么好,为什么美国要独立出去呢?

知乎用户 麦哲伦一世​ 发表

魔鬼:大家来说说,你们谁杀的人最多?

大秦:长平之战我杀了四十万人,再加上灭六国杀的人,以及死于秦法的人,几百万应该有吧。

清朝:我当年入关,至少也杀了上千万人。

蒙元:差远了,老子当年在中原杀的人就不止几千万,再加上在西边杀的人,破亿都不是问题。

小胡子:我跟元清比不了,但还是比大秦多的,我杀掉的犹太人有 600 万,加上在东欧、苏联杀的人,一两千万应该是有的。

大英: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知乎用户 梓付 发表

爱尔兰除了大饥荒,还有内战时死了几十万人。爱共搞恐怖袭击大家都知道,但没人知道知道现代英国还在爱尔兰搞事情。

其他回答提到童工,我印象里十八世纪矿上、扫烟囱的年纪最小是六七岁,但一般已经工作了一两年时间,有个童工长大后说宁可被流放也不要做这个。

知乎用户 张弛​ 发表

天下有德一石,带英独缺八斗,余国共分一石八斗。

知乎用户 天明​ 发表

通辽可汗只是真的把任何一个人的命当作命。

一次人道主义灾难发生在非洲,它只会出现在联合国新闻中,没有多少人知道。

一次人道主义灾难发生在巴勒斯坦,它会登上各国新闻并成为一次时事热点,但是就连哪方正义、是否存在人道主义灾难都得顾左右而言他,絮絮叨叨中给战争头号嫌犯提供武器。

一次人道主义灾难发生在乌克兰,立刻就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侵略和种族灭绝,武器和人道主义支援就算扣扣搜搜但依旧是数量庞大的。

苏联和德国造成的灾难,其影响之所以严重不一定是究竟图图了多少人,更可能是图的位置不太对,图的名义不太对。不然没法解释英国、比利时等贵物今天还能解释人道主义,以及欧美各国流行废除死刑——按照死刑的罪过应该归于死刑犯的观点,维多利亚利奥波德足够加特林轰轰轰转多少年了。

更新:

拿君主立宪制来给维多利亚洗的我建议你重修历史,什么叫 “国家元首”,什么叫英联邦。

对了,按照以色列支持者的英国托管=英国领土论,加上《贝尔福宣言》,我可以说英国的殖民遗毒不断刷新记录没问题吧?

知乎用户 给我多整点 发表

求求你们搞点霸权主义都成,什么殖民主义真的是太 low 了

知乎用户 2000 发表

你只要了解相关历史、故事、事件,就能发现,带英吃人不是比喻,是完成时和进行时,敲骨吸髓不是夸张描述是写实。

2 岁孩子栓个绳子进烟囱掏炉灰,经常因为绳子断裂儿童活生生烧死在壁炉里。

工人因为床铺太贵睡不起旅馆,就有一种旅馆只提供绳子,让工人双手搭绳子上睡觉,早上用刀把绳子砍断物理叫醒。为什么一定要睡旅馆,因为这是避免被抓走当奴隶的。

那时的白糖脱色采用骨碳工艺,把动物骨骼碳化,吸附糖浆里的色素。这个骨碳不仅动物骨头,也包括人骨头,所以当时挖坟掘墓和尸体盗窃靡然成风,好些庄园主靠刨坟获得骨头。无家可归者的尸体不仅可以用于医学院解剖,有些解剖到一半,受害者活过来了,也可以把他们的骨头做成骨碳。

顺便,爱尔兰 200 年了还没恢复人口。

美国历代总统、副总统,不说 100%,至少 95% 是自己或者祖上被带英迫害过。

一桩桩、一件件,把一战后的所有有数的战争往上找找,总会蹦出来个带英。

纳粹集中营都是和带英学的。

再对比一下可汗那里,带英话题都是嘻嘻哈哈讲点边角料就带过了。可汗这是英吹啊。

知乎用户 恒横衡痕 发表

都说苏联社会黑暗,它再黑暗也没让 4 岁的小孩进厂工作啊。。。。在我们印象里,4 岁的小孩能干嘛??市里不知道,乡下 4 岁的小孩能跟在大人后面捡捡麦穗稻穗,能喂喂鸡鸭,看看放出去吃草的羊,捡捡柴火,这种类型的活。。。苏联的 4 岁小孩最多也就干干这个了。。。英国佬是真把 4 岁的小孩扔进工厂干活的,,,不但进工厂,他们还让 4 岁的小孩吊进烟囱里去清理煤灰。。。。。

知乎用户 洋仔是个好同志​ 发表

苏联是人菜瘾大,初衷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实在解决不了了开始捂嘴了。

带英一开始就是奔着解决人去的。

维多利亚

比卖队友我有爱尔兰

比 KDA 我有印度

比不当人我有澳大利亚

洗头老,成吉思,史大林你们几个小瘪三也敢来跟我比?一起上吧,别说我欺负你们。

知乎用户 问鸥 发表

大英是这样的,

还有一颗真正的良心在唐宁街 10 号跳动

知乎用户 舔某人 发表

英国人事情做的干净啊,细数苏联的罪状你可以问乌克兰人,可以问波罗的海三国人,可以问波兰人,英国人的罪状你问谁呢,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没有了呀

知乎用户 残剑飞雪 发表

就这么说吧,小胡子在维多利亚女王面前就是个弟中弟!

知乎用户 张龙 发表

就说一点,苏联在 80 年代给自己的灰牲口配备了拥有能抗 M885A1 弹的大面积陶瓷防弹插板的 6B5 防弹衣,而带英直到 2000 + 年代给自己的耗材配备的防弹衣只有两块护心镜大小的防弹板…

出自苏制 6B5 防弹衣组装与上身!【20A 收藏室】_哔哩哔哩_bilibili

防弹效果【穿甲测试】MP7&P90 对决 6B3 & 6B5 防弹衣 (4.6 AP SX, SS190)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我认为小约翰可汗描述中的英国比苏联可怕?

知乎用户 银库管理员朱翊钧​​​ 发表 如果按照网络说法 那大英帝国对爱尔兰的保护是无与伦比的 毕竟 风能进 雨能进 苏丹的粮船不能进 ———————— 更新一下 我在英国的时候 回去一些城市的博物馆旅游 什么布里斯托啊,格拉斯哥之类的 更 …

当《真理报》成为厕纸,苏联人为厕纸奋斗的70年

在#苏联 存在的整个时期,#卫生纸 虽然存在,但大多数公民更习惯使用报纸。这种卫生用品背后蕴含着许多有趣甚至荒诞的故事。 1969年以单张形式而非卷筒生产的卫生纸 苏联之前的卫生纸 与普遍认知不同,早在革命前,俄罗斯就已经存在片状卫生 …

如何评价刘师兄最新视频《共产主义实现的前一天》?

知乎用户 yjq​ 发表 实在是太乐了,全篇充斥着幼儿快乐美梦的臆想 up 主可能上过初中,但 up 主上过初中实在是不太可能 这个贯穿全篇的共计委我实在是绷不太住 没共产你跟我计划,共产了你还跟我计划 那不是白共产了? …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什么那么清廉呢?

知乎用户 谢俊小 发表 波尔布特更清廉,走的时候只有一把蒲扇在他旁边。无论是他在位期间还是下台后,都永远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一把蒲扇一双拖鞋就是全部家当 知乎用户 蛋先生 发表 只有听说皇帝昏庸,从来没有听说过皇帝贪污的。 隋炀帝那么头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