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房有车的情况下,月薪3,4000是否勉强可以接受??
品葱用户 巴比伦花园 提问于 6/17/2020 去年毕业,因为种种原因家里蹲了很久,家庭条件也就中上吧,有几套房,有2辆车,父母的意思就是让我小富即安,找个稳定的工作,3,4000的月薪也可以接受。 大家觉得在有房有车的条件下,月 …
生为这一代人的我们看似生活物质美满但是承受的也相对更多的压力,记得我上初中那会选择考高中还是上个职高就上班的的问题家里是头等大事研究过的,但是最后觉得还是上个大学更好,既然学的进去的话,那个时候邻里邻居的哪家孩子考了大学都觉得这孩子出息。
但是到我大学四年毕业以后,发现还不如当年那些个上中专,高职的同学工资高,人家又在社会上打拼了多年有一定的基础了,而且有些活络的甚至已经是单位领导,不说有房,但是凭自己能力买个车肯定不难吧,但反观才刚踏出校门领着个 211 重点大学的学位的我却只能拿个 1 千 2 千的工资,别说房车,连自己都养不活。你说为什么我们工资那么低,只能说这个城市就是这么低,甚至有的同学连几百的工资都领过。
在看看现在的社会物价,去菜场绕一圈,知道今年的肉比去年又贵了多少吗? 在看看商场里面的衣服,需要用的生活必需品都各自涨价但是工资却依然坚固,说不涨就不涨。
在加上之前的金融危机,不要以为对我们没有影响,其实他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外资企业在大量的缩员减资,而同样国内的企业也在大喊金融危机造成困难,不管他是否真的受到影响。所以进口物品贵,但是本土物品依然不便宜。
除了这些,在看看现在的房价,说句实话,我觉得如果要我自己苦钱买房子,估计贷款到还完房贷的那天也就是我去见阎王的那天吧!虽然现在的限购令和国家调控后目前房价下幅下跌,但是依然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买的起的吧! 而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就算在调控调控到的也只是炒房的人,且价格在下跌也不会跌到 90 年代那种十几万就能买的起房子的地步吧,因为为了社会稳定,不然之前花几百万买房子的人不闹翻天嘛?
现在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看来,我们的支出收入是无法成正比的,然后再次出现新的问题,无论男女,你毕业了工作了家里面一定会积极的希望你赶快结婚生子,但是,现在结婚生子对于二十来岁的我们根本提不上,没有任何基础的我们才刚刚开始打地基,怎么可能筑起一个家?但是家人的催促,朋友之间的接连谈对象结婚,你说你能不焦躁不安吗?
那这些焦躁要我们如何面对,其实说实话,正真说来靠我们自己真的是无解!要不你天生大喇喇,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要不你就努力拼搏,期望有个识才的领导和公司拼他个三五年然后在来规划那些成家大事吧!
其实归根究底这些问题就是现在国内的贫富差距的两极化,所以很多产业畸形成长造成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不错,但是那些富起来的怎么帮助没有富起来的共同致富呢?
看看现在的瑞士,在看看现在的我们,完全社会主义的路我们还太远!
我不知道什么叫集体无意识焦虑状态。。。
但是目前来看,中国的 25 到 55 岁的工作人口普遍存在生活焦虑倒是真的。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还可预见地将会高速发展下去,GDP6.7%,CPI6%,这两个数字的综合结果就是:如果你想保持在别人眼中你的生活没有变得糟糕,你每年的收入要比去年增加 13%(当然这么说有点不负责任的感觉。)
更别提由于媒体,社交圈等刻意营造的巨大贫富差距带来的 “上位” 心理。每年 13%,这是你要 “躺好” 所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第一个焦虑产生的原因。(我国工资平均上升幅度大概跟 CPI 相符,8% 左右)。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中国社会变革太多太快了,第一种人是能抓住社会变革顺风车的人,例如 2000 年前后买房炒房的,2005 年前后参与开淘宝店的,2010 年前后参与股票投资运作(不是炒股啊。。。)的,第二种人是,勉强站在车上的人,第三种就是错过了车不得不跟着车跑的人。而这三种人的比例大概是 0.1%,10%,及剩下的。
这就让人产生了两种焦虑心态,一种是找车,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工作人口普遍对于 “找对车暴富” 具有极高的信仰,他们坚定地相信只要机会合适,每年百倍,千倍的回报率是可以实现的。一种是翻车的焦虑,因为在每一辆车刹车之前没人告诉你的,这个车刹车甚至翻车之前你不下车是会出人命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太快,没有谁的未来是有确切保障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考公务员,公务员的工资不算高,你指望贪污腐败的话真要到有那个资格也有一定难度。但是公务员是非常稳定的,只要你当上公务员,哪怕你只会算账,那你可以靠算账过一辈子,虽然不会很好,但是绝对不会很糟糕。而在社会自由就职行业中,今天你的岗位可能是风光无限,明天就可能变成白菜,例如苹果开发工程师,我记得 15 年的时候一个苹果工程师在二线城市要四万一个月,现在几千块钱也能招得到(也不见得绝对水平方面现在的就低,只是从业人员太多了)。我们看一些国外的杂志,人家可以做 50 年的餐厅服务员,做 50 年的超市收银员,在中国谁知道明天你的饭碗会不会被取代?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严重不足,我记得前不久我看一个日本 “网吧族” 的生活调查,一个家庭三口人,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妈妈没有工作,两个女儿每天放学后到便利店打工,三个人一天总共的开销是 5 千日元左右(每天只能吃一顿饭面包加矿泉水,两个女儿中午可以在学校混到吃的),其中母亲因为没有房产,没有工作,丧夫能够获得的国家补助就能达到 7 万日元每月,但是她们三个都很期待一年以后小女儿初中毕业可以正式参加工作拿到和姐姐一样的薪水,这样她们就又可以租房子住了。要是在中国,光两个女孩的学费就能让这个家庭崩溃吧。。。
总地来说,目前的中国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都是船,每一条船都在向前移动,但是浪很大,船很多,所以船上的人只能不停挥动船桨,但是看不到目标在何方。
我经常会陷入一种焦虑状态,开始并没关注这种焦虑从何而来,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大,后来慢慢进行分析发现我的焦虑一般来自于对父母以后的养老问题以及对未来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虽然父母都有退休金,但是说到底,还是没安全感,感觉国家给不了什么太大的保障,没钱没地位家的孩子连好的教育都沾不上边,自己得拼命往上爬才能在遇到生活中的风险时候有抵御能力。
大部分的中国年青人都出于这种状态,只有极少数目标明确的人例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似乎是为了 “活下去” 而活着,所以我们都遵循着特定的套路走下去,求的只是安稳;但如果我们是为了 “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活着的话,情况就会不一样了,你会为你所做的事感到实实在在的满足。美国人现在的思想就是只要你为你的梦想努力,那它都有可能实现。“梦”是是非重要的,敢于追求和守护才能唤起生活的激情。
身为 IC 产业从业人员, 给点我的观察跟想法.
跟一些北上广的同事相处, 我觉得大陆年轻一代其实都相当优秀素质也不错, 但可以感觉到生活真很辛苦, 如果父母在本地, 通常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帮忙顾小孩, 年轻夫妇在外面, 可能每天得搭车来回共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 就算如此还是为了小孩的学区房, 再贵来是要咬牙买下去, 小孩真的读书以后要进比较贵的学校跟其他的花费, 虽然国家经济蓬勃发展, 但年轻人真的很辛苦.
因此现在大陆的年轻人不大懂得怎样过生活, 看电影上网变成唯一可以让脑袋关机的时候, 社会节奏太快导致大家习惯接受到指令, 先做再说, 深怕慢了一拍就会错过, 但其实停下来想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到底这件事情真正的目标是什麽? 要怎样做可以做的更有效率更聪明? 很多都是需要一点沉淀才能够理出头绪. 但现在我看到地的是大陆社会太快了, 快到你不动, 就觉得这世界在快速远离你.
另外一个是对于 IC 产业我自己觉得的隐忧, 台湾 IC 产业发展很多年了, 事实上这产业需要的不外乎人才跟资金, 但说到底还是人才还是为重要, 大陆年轻人绝对都很优秀, 但我觉得大家都太想发财跟当 CEO, 不患寡而患不均, 人最难接受不是自己没发财而是朋友发财你没有, 因此大陆在 IC 产业流动率极高, 当然从个人短期来说绝对是好事, 跳槽加薪远高过母公司慢慢待, 但长期来看产业跟你个人却因此失去了技术提升跟累积的机会, 我觉这也是集体无意识焦虑带来的, 大至公司小至个人都很难用比较长的时间轴去看待, 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最后我想转一篇在我成长过程中, 很受用的文章跟知乎的朋友分享, 这是一个台湾清华教授写的网路文章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彭明挥 / 文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複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
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以联考为例: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对十分,而进了建国中学;一向稳上建国的乙不小心丢了二十分,而到附中。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满,另一家人愁云惨雾,甲,乙两人命运从此笃定。可是,联考真的意谓着什麽?建国中学最后录取的那一百人,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吗?
侥倖考上的人毕竟只是侥倖考上,一时失闪的人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前功尽弃。一个人在联考前所累积的实力,绝不会因为放榜时的排名而有所增减。因为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累积的过程!所以,三年后乙顺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却跑到成大去。这时回首高中联考放榜的时刻,甲有什麽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麽好伤心?
同样的,今天念清大动机的人当年联考分数都比今天念成大机械的高,可是谁有把握考研究所时一定比成大机械的人考的好?仔细比较甲与乙的际遇,再重新想想这句话:「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不会因为一时的际遇而终止增或减」。联考排名只是个表象,有何可喜,可忧,可惧?
我常和大学部同学谈生涯规划,问他们三十岁以后希望在社会上扮演什麽样的角色。可是,到现在没有人真的能回答我这个问题,他们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当兵还是考研究所。联考制度已经把我们对生命的延续感彻底瓦解掉,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际遇」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个 (光荣或悲哀的) 时刻!
但是,容许我不厌其烦的再重複一次:生命的真相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这是偶发的际遇无法剥夺的),而不是一时顺逆的际遇。如果我们能看清处这个事实,生命的过程就真是「功不唐捐」,没什麽好贪求,也没什麽好焦虑的了! 剩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无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从人生获得什麽,然后安安稳稳,勤勤恳恳的去累积就是了。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唸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鑽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再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着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麽好惊讶的。
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每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裡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
「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麽。」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会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
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裡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裡,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三暮四」。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
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麽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处。
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麽关係?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麽了不起?
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但确没考上。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麽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捨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麽多,为什麽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
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麽好得意?又有什麽好忧虑?
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麽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给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
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麽意义? 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就不曾仔细计算外在的得失,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喜欢鬼溷,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不能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会持续一生去探讨。
事实单单纯纯的只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生命中真实的累积,而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问我,既然迟早要念博士,当年念完硕士就出国,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从不这样想。老是斤斤计较着几年拿博士,几年升等,这实在很无聊,完全未脱离学生时代「应届考取」的稚气心态!人生长的很,值得发展的东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反过来说,有些学生觉得我「多才多艺」,生活「多采多姿」,好像很值得羡慕。可是,为了兼顾理工和人文的研究,我平时要比别人多花一倍心力,这却又是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也不想学的。
有次清华电臺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裡,怎麽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麽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 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但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 (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麽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麽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麽好焦虑的了。
焦虑是每个人都要经过的过程,能够迈过这道坎说明年轻人真正成熟、真正成长了。如今思想有深度有个性,敢想敢做的年轻人还是很多的。不用去迷信西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导向,你迷信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体系完整有延续性,而中国的问题就出在中间断层的几十年。但如今三十多年来还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虽然人们在西方价值取向和中国实际情况面前显得很迷茫很错乱。不过谁又能说哪种文化和价值观才是绝对好的呢?也许我们可惜旧的中华传统没有被传承,但谁又能说按照目前的状况而发展下去的文化就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呢?所以,用乐观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既有的问题吧,90 后已经让我们看到明显的变化了,00 后一定会让我们刮目相看的。
我先说一下 “集体无意识” 的这个概念,再谈这个问题。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 1922 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
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思想和行为。
就拿资本市场来说,股票市场的群体行为很具有代表性。明知股票投入进去很难赚钱,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还要参与进去,并且不惜血本地也要捞回来?
一方面是因为股票市场参与者来到这个市场,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股票市场本身的波动性更容易将个体的心智潜移默化地转向集体的意识。
参与股票市场,是为了逐利,投机或者投资来获得利益,参与者的心态决定了其很难淡化自己在市场交易中的得失观,也较难以更长远的视野和更辽阔的心怀来思考问题、处理交易。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和流动性特征天然地是将集体无意识现象所导致的买卖行为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外在条件,而这又将进一步 “反射” 和“强化”参与者的集体无意识。
所以,再回到这个问题,就能很好地去理解这种现象了,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为什么会觉得焦虑?那是因为你很难回避自己内心中隐藏着的那股欲望。
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买房是结婚的必要条件,找工作是为了自我成长,结婚是为自己的生活划上一个幸福的等号,而当这一切全都无法实现时,你就会为未来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而恐惧,这种担忧和害怕,给你带来的就是焦虑。
换句话说,假如你没心没肺,什么都没有欲望,每个月 2000 元拿着就够生活,也不结婚,也不考虑父母赡养等带来的压力,除了吃就会睡,那你还会焦虑吗?
这就不会有了。
在社会上,总难免避免不了周围和社会的眼光,这种心态如同炒股一样,有了复杂的心态,就难以更长远的考虑和思考问题。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越焦虑、越迷茫,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些东西是无意识的,你没有刻意考虑,但是它就是存在,你内心在压制这份 “渴望”,可这种“变态” 的压制,反而显示了你不合理的想法。
人在每个时期都会有自己的烦恼,这是很正常的。如何让自己处于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问题,我认为更重要。
这个,中国貌似自古以来就是,结婚有个房子,只是之前都是自建,现在都是买。 结婚生子,传统观念吧,就像那个笑话一样,你放羊是为了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娃。生娃干什么?放羊。
01:你焦虑的人生源于过度的对比
去年公司招聘季的时候,几轮面试下来,相中了一些资质不错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 90 后,更有甚者还有几个 95 后的小朋友。
然而,共事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位我最看好的男孩子在通过实习考核期准备转正时,向我提出了离职。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感觉现实的金融行业和他预期的有些差距,他想赚钱。
我问,是家里生活有负担么?
他说不是,父母都有退休金,还远不到需要他养家的地步。
我说,我希望能知道他离职的真实理由。
他告诉我,他身边有两个朋友想拉着他一起创业,每天在他耳边进行头脑风暴,他们还计划去找天使投资,然后,顺利拿到融资,最后,上市。
我笑了,问他有没有关于创业的具体规划,包括如何定位客户群体,以及他们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他回答我说,现在这些都还没有完全想好。但是,人生总得需要迈出第一步吧。
我理解他的勇气,然后帮助他向公司申请了一份实习证明,希望能为他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多尽一份绵薄之力。
无论怎样,毕竟自己也曾经历过那段年少轻狂的时光,作为过来人,我希望这位男孩子能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如果他执意选择一条与其他人不同的道路,那我也只有祝福。
不管怎么说,他毕竟还年轻。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他可以有无限次的试错机会。
只不过,在我和那位男生交谈的过程中,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一种情绪:
焦虑!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泛滥,总是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光鲜。
而焦虑总是来源于对比,当我们看到越多则期望的也就越多,但是很少有人教会我们接受不如意的自己。
02:急功近利的人生有时很危险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一段极度焦虑的人生。
那个时候刚刚毕业,工作也并非那么尽如人意。互联网金融那几年风头正盛,仿佛一夕之间身边所有人都在谈投资搞创业。
身处金融圈,自然也难免不被这股浮躁的 “创业风”“风投风” 所感染。眼看着昔日校友圈大牛学长拿到了某跨国投行的牛逼 offer,羡慕嫉妒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弯道超车,实现人生的迅速飞跃。
如今回想起来,我自己确实也为那几年过度焦虑的人生付出了不大不小的代价。
在焦虑情绪的带动下,使我太过急功近利地去追求所谓的收益,从而没有静下心来对所进行的投资做一个很好的风控加专业性的判断。忽视风险存在性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投资的最后失败。
另外,这种过度焦虑的人生也令我在 26 岁前后的那两年间过度地恨嫁。身边的女性好友一个接一个的出嫁生子,我也愈发开始慌张,自然也陷入了频繁的相亲中。
所幸,这种焦虑的情绪并没有伴随我太久。
在事业、投资、感情均遭遇了不如意之后,我亦从中开始反思自己这段急功近利的人生。
佛经中说,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心若不静,万事皆躁。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比起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其实更相信的是只要一努力就会立刻有回报。
我们总是徘徊在等不起与得不到之间,而忽略了所有能禁得住考验的都需要时间去交付。
这个时代是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好的是,我们填补了父辈那一代自由的缺失,每个人都可以去努力追求想要的人生,并且皆有实现的可能。
糟糕的是,我们也许因为太过焦虑的心境,而只能看见这个社会单一的欲望价值体系;当这种焦虑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洪流,我们亦会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
只是希望告诫年轻人一句:你的野心,总是应当要与你的能力相匹配才可以。
03:你迷茫的原因:读书不多而欲求太多
现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 “文化快餐” 的时代中,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和自媒体,填充着我们的视野与大脑。
有不少自媒体大 V 号都在鼓吹年轻人出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
这无疑也进一步加重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焦虑情绪。
不可否认,我们这个时代同父辈那一代相比,确实充满了更多机遇,成功的标尺也更加多元化。
只不过,时代大机遇面前需要你有更加扎实的内在价值去作为支撑,你才会在时代洪流面前做出清楚的判断,知道自己面临的究竟是机遇,还是陷阱。
在 P2P 最火的那两年时间里,因为工作原因,有个靠做煤矿生意起家的老板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我们。
他的名下曾有两家担保公司,却分别在 2012 年和 2015 年倒闭。2012 年他的第一家担保公司倒闭时,他用自己名下的一套房产抵了债。到 2015 年第二家担保公司也倒闭时,他名下已无资产可抵债,总负债 1 个多亿。
他对我们说,希望能帮他搞个 P2P 平台。因为他现在再弄线下公司已经没有可能,债权人很容易会找上门。而搞网贷平台则不一样,他可以躲在幕后继续圈钱,填他欠下的窟窿,继续过他纸醉金迷的生活。
我诚恳地给他建议,说老兄您这样搞会把自己给玩死的。
他不听劝,还反过来教育我,说,金融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玩杠杆把别人的钱搞到自己的口袋里,然后找准机会赌一把。赶对了,就是荣华富贵;赶不对了,无非就是再搞个还款计划,分几年把钱还完。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他如是说。
我听着他这套近乎疯狂的赌徒逻辑,直接拒绝,自此再无联系。
今年年初,通过圈里的朋友听说那位老板因为非法集资人已经进去了,顺带还坑了不少投资者。
感叹之余,想起当初他 “教育” 我的那番理论,却也着实可笑。
补充一点,那个老板,小学文化水平,靠做煤矿生意发家,从来不懂金融却大玩杠杆,最终把自己玩进了监狱。
如果他当初能多听取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不把金融理所应当地想象成一件那么容易的事,他的下场也许不会如此。
因此,我自始至终都坚信,多读书,并且能够静下心来多进行思考的人,他们的人生最后总不会差到哪里去。
因为多读书多思考的人,更能在浮华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本心和原则,把自己的焦虑情绪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的界限范围之内,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最起码,他们能对超出自己主观能动性以外的事物,怀有敬畏之心。
而当一个人胆子大到什么都不怕的地步时,他离自取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我现在是大三学生,不过我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压力,也很少焦虑。也许是生性乐观的原因吧。
不过按我的观察,年轻人集体无意识的焦虑确实存在。但是我觉得问题并不全在年轻人这个团体上。老师、长辈经常谈论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物价问题,甚至很多老师和长辈从高中开始,就为我们的未来焦虑,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多的是被这个长辈的焦虑所传染了。
焦虑的不是年轻人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吧。
这是我的理解。
也许因为我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所以还感觉不到很多因该焦虑的问题吧。
其实这种焦虑原因在于一种社会共识就是大家活得要和别人一样,不一样的是有缺陷。
其实是中国文化里缺少个人主义元素,即便自由主义传播到中国如果不死几代人还是无法形成个人主义观念的。
中国对比西方缺乏几个社会运动,一,性解放运动。二,民权运动。三,反战运动。这三种社会运动让西方人摆脱了趋同的社会价值观。
题主低估了这个问题了。社会是焦虑的,年轻人希望闲适,但闲适就会被社会给落下。
且这种焦虑早已渗透进了中国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之下的年轻人,也早就不会闲适了。
他们不能从容了,失去了从容的能力。导致他们的闲适似乎就是游戏、逃避。所以说他们不会闲适了。
所以题主可以把问题改为:中国的婴儿是否面临着集体无意识焦虑状态。
答案是:没错,你说得对。
17 10 27 补充:
中国的竞争总是激烈的。因为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3。中国在历史上几乎一直在面对人口饱和的问题。提倡生育,崇尚人丁兴旺,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这一点在梁惠王苦于 “寡人之民不加多” 这件事上就可见一斑了。以人为本,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快速发育,获得资源承载力的极限实力,以图尽快达到自己竞争力的极限。玩游戏的时候我们都是这么做的,谁会想着节约资源呢?
当下,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也不是太高。
但我们的很多长处也来源于这种局限和这种人口密度,来源于我们的长期的和此类问题的周旋。这个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智慧。
但人口过饱和始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大约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很多人否定计划生育的价值,这种判断是不能轻易做出的。
首先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就不适合用在成年人上,成年人的社会活动都是有逻辑、有目的性的。
如果题主想表达的是:年轻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状态,且不清楚焦虑感来自何方、或者说来源太多,不知道如何解决,那么我想是的。
关于年轻人的焦虑感,个人认为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不说远的,就说课本上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官员是人民公仆”、“民族平等” 等等,实际情况呢?我只能说一句任重而道远。从小受到的教育,在出到社会后,却被颠覆,被按在地上摩擦,这是第一层焦虑的来源:思想混乱。
2、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之间的矛盾。
打开微信,很多什么 “工资 3000 如何实现月入 50000” 之类的文章,点开一看,几乎说的都是什么 “增加睡后收入” 的投资理财,如何学习深造提高个人价值之类的几乎没有。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资本性收入现在是远高于劳动性收入的。而年轻人的特点恰恰是缺少资本,劳动力充足。劳动收入低,说明社会价值低,地位卑微,由此产生了第二个焦虑源:卑微。
3、个人理想与家庭现实之间的矛盾。
学生时代,总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许多人是怀着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的伟大理想的。然而上有老下有小,自身还背着一笔房贷的残酷现实击碎了所有理想。社会保障不足以依靠,这就是第三个焦虑来源:压力。
4、个人提升与社会引导之间的矛盾。
在我所接触到的年轻人中,少有不愿意学习,得过且过的存在。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劳动性收入之低,不足以让他们相信只要深造下去最终能出头。何况高科技公司清退 35 岁以上员工的信息更让他们对技术提高的价值不抱希望。有需求,有想法,却找不到最适合的上升通道,这便是第四层焦虑来源:迷茫。
因此,现在中国年轻人思想混乱,地位卑微,压力巨大,还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这让他们如何不焦虑?
国家一直在喊 “中国智造”,说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却不愿意给年轻人一个方向,许诺一个未来,结果本应最有活力的年轻人正在用游戏、明星、性来麻醉自己,宁愿投资炒股,就是不愿意进入工厂进行技术积累。这又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本该担任国家建设主力的年轻人都在 “等待” 国家富强,而不是 “让” 国家富强。人口红利在这一代将会消耗殆尽,国家也正在失去这一代的年轻人,社会变革迫在眉睫了。
这些问题一方面让我们深恶痛绝,一方面却又无法回避…… 真是纠结吖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巨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社会高速发展,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压力。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绷紧神经,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什么,害怕被周围的人超越,害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潮流。
有些人在不断后悔当初错过房地产,错过淘宝,错过价格只有二美元的比特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大家好像变得越来越焦虑。
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更是不给人一丝喘息的机会,作为城市焦虑症候群的一员,今天你焦虑了吗?
当第一批 2000 年出生的 00 后也已成年,90 后已经成了各个公司职场上的先锋力量。曾经被长辈认为是 “垮掉的一代” 的 90 后,也承担起了他们自己应有社会的责任。
有时候很惊叹于 90 后人前人后两种模式互相切换的能力。
我认识一个中大毕业的女孩,毕业后在网易上班,在公司里见到她的时候,一副成熟职场女性的打扮,看起来丝毫不露稚气,像是已经驰骋职场多年的精英职员,做事风格也是雷厉风行,各种复杂的大大小小的事务可以处理得井井有条。
周末放假的时候她却像换了一个人,宅在租房里,吃垃圾食品,追韩剧,偶尔想省钱,就穿着拖鞋和不修边幅的睡衣,妆也不化就跑到菜市场里和菜贩子讨价还价。
一到深夜就看到她分享的各种毒鸡汤,各种情绪管理方法,最后还不忘附上一句 “人间不值得”。
有次我和她聊天,我问她,你是怎么做到职场和生活两种模式切换自如的?她略微有点无奈地苦笑,她说,没办法嘛,为了生活。
和她深入聊天后我才知道,她为了适应大都市职场的快节奏生活,每天都得谨小慎微地扮演好一个成年人的角色,在大公司里竞争异常激烈,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淘汰。
工作上已经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所以下班之后那个自己才会如此精疲力竭,周末放假也只想宅在家里,这样工作了一周的焦虑才好不容易缓解过来。
她对我说,在北上广,什么理想和憧憬,什么 “只要好好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的老掉牙鸡汤已经丝毫不能刺激她了,一想到再怎么努力都很难给自己买一套房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就会觉得不安和焦虑,这种对未来迷茫和焦虑的状态不知道什么能结束。
如果按照中大女孩的想法,在大城市有了房子车子和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不是就不那么焦虑了呢? 那也不见得。
我身边有很多看上去家庭事业美满的中年男士,他们大多也是十几年前就从小城镇出来讨生活的青年,在职场摸爬滚打,混了上公司高层,还在还着房和车的贷款,他们焦虑的程度不亚于刚出职场的新人。
比起钱不够花的焦虑,他们更担心的是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打拼下来获得的东西,能不能守住,他们害怕失去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现在很多公司的高层其实能力也就那样,因为十几二十年前的机遇,跟着企业一起成长才混到高层的。互联网时代对人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他们除了事业,还要兼顾家庭,技能和认知会停留在一个原始的阶段,他们接触新事物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不及初入职场的这群如狼似虎年轻人。
若是公司遭遇经济大环境不好破产倒闭,这群中年男人未必能找到比现在强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在新一代的职场里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
更惨的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把自己生活的全部贡献给家庭,不敢再像年轻时那样酣畅淋漓的喝酒,不敢去玩极限运动,担心自己生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得异乎寻常地在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倒下了,那给整个家庭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
为什么父亲那一辈的人,每个月领几十块工资也会感觉生活幸福满足?而现在一个都市白领即使每月工资过万,依旧觉得不够而内心充满了焦虑呢?
我们的生活确实比过去好很多了,物价上涨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大部分人已经脱离挨饿受冻的生活。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父亲那一代人,社会贫富差距小,基本是处于人人都穷的年代,在经济还未完全发展的阶段,没有人炒房炒地。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买得上房子的。
而我们这一代就不一样了,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社会资源的分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有钱人闲置着十几套房,而大部分人却过着苦逼的生活,怀着对未来渺茫的希望,焦虑而艰难地奋斗着。
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我们的收入是在增长,只是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物价,还有各种费用高昂的医疗和教育费用,想到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能不焦虑吗? 对小镇出身的那些 90 后青年来说,未来在哪呢?
为何我们的年轻人如此焦虑?
下文是一位小哥哥的自我剖析,你是否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焦虑。焦虑。焦虑。
不管做什麽事情都无法平息的焦虑,或大或小,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却因为焦虑而拖延,好像有什麽更重要的事情必须去做,却又不知道那是什麽、应该怎麽做,变得更加的烦躁。
无法静下心来度过休息的时间,只能在不断找一些琐碎的事情和处理日常的杂事中度过,缺乏安心感,缺乏满足感,就像不断进食却无法满足,只能用牙齿撕咬著食物,像是把焦虑狠狠吞下肚一般。彷若这样做焦虑就会被我吞吃消失一般,却会在迎来空虚之后无端的爆发。
上一次静下心来好好欣赏风景,完整阅读一本小说,或是完成一项手工制品,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
自问,为什麽?如同一股阴黑的雾气如影随形的焦虑,让行动处处受限,如同泥沼一般无法挣脱。为何总有不同的期望加诸己身,那不是我啊,那是你们的期望而不是我的啊!我的期望呢?我想做的事情呢?
没有,一片空白。
并没有自己的期望,并没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悲。沉默,反思,为何没有自己的期望?
从来没有人教导我如何寻找自己的期望。教导者跟环境总是套入期望,把你形塑成他们想要的形状。
焦虑也许因此而来,因为没有自己期待的事物,而感到迷茫跟不知所措。简而言之就是目标,一个奋斗的目的。
不,要是找得到目标我还会这麽焦虑吗?陷入死胡同了,死命地往牆上撞想要找到它,结果变得更加的焦虑。
累了。
「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三毛
坐下来好好想想,目标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去找的吧?也不是一种找到后人生顿时豁然开朗的东西吧?
生活在世界上遇到各种事情,积累各种经验,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之中,认真地挖掘,反思,探索,钻研自己的思考。不要去找,但也不要放弃去找,现在的我才刚学会思考人生到底是什麽鬼东西。
不要侷限在别人或社会给你设下的期望之中,那不是我要的,只有经过思考积累的才是我的。目标像是自己埋在流沙中的,每当我死命挖掘就会更多沙子涌入。等我抬起头来,却发现澄澈的蓝天和远方,那似乎更加的有趣。
我开始取回失去的好奇心,一边捡拾著路边的风景一边玩,这样似乎好多了,虽然还不知道那所谓「目标」是什麽东西。
「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自《苏轼.定风波》
温柔而坚强,找寻自己能够安心的地方。
在互联网时代,好像没人不焦虑,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的 “位置”,即便是娱乐,也总有人在给你排名,“这首歌你击败了全国 **% 的用户”、“你超越了 **% 的用户”、微信运动排名,游戏排名、你的收入和消费在这个城市的排名,然而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以往本可以靠个人意识去模糊的边界被强行量化了出来,你看着这些精确的数字,再来选择是一笑而过还是和他们拼了。最后,你知道了世界大得可怕,可能也终于发现自己只是一粒平庸渺小无差别的沙子,似乎以往不够开阔的眼界和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反而更能让人知足安定。但从宏观上看,社会的进步又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高频次比较、竞争,刺激每个人去拼命努力发挥出个体最大价值,社会再通过不断地升级与淘汰维持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么想来,社会的进步方向真的挺自利的,也注定了凡是进入到这场大淘沙里的人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不安与不自满,于是,一步一步变得更优秀的精英们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又同时使自己和底层还在往上爬的人变得更焦虑。那么,突然看到更大的世界是不是真的是一件好事?
作为抑郁症结的阐述,谨以此文,对于前段时间默默关心我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心理层面和客观环境。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深以为然。
在后者的驱动下,心理的焦虑感往往有增无减。此刻,能动地逃离北上广,或许是缓解焦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可是,作为魔都土著,除了北上广,我无处可遁。
“现如今,上海常住人口的 40% 都是外地户籍人口,如果只看常住人口中的 16 岁—59 岁的适龄劳动力,则 50% 以上都是外地户籍。”(2017 年六普数据)
据《上海市来沪人员就业状况报告(2018)》,“从在沪就业登记的来沪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2018 年 3 月,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约占 49.9%,高中学历的约占 12.3%,大专学历的约占 15.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约占 22.5%。”,从大数据分析,大多数来沪人员的学历仍然维持在初中及以下。
可是,也许是幸存者偏差,我身边所能接触到的来沪就业人员,大多非硕即博,作为 22.5% 的 20%,他们普遍能力超群。(从知乎用户的结构分析看来,这种趋势同样可见一斑)
这种强大的幸存者效应,加之执拗的锚定意识,使我陷入了一种异常痛苦的认知偏差。
执殳戴甲,不远处,便即千军万马。
配以主观投影下的竞争者形象的,是同为土著的亲朋好友的同质化焦虑。
不止一次听到他们说,工作那么忙,薪资目标还没达成,哪有精力谈恋爱,更无论结婚。
留学深造的,亦复比比。
返观内照,我或许是圈子中混得最差的一个了罢。
哪能不焦虑?
又是一年的一月,我的生日复又来临。几乎每年的一月,我的抑郁症都会复发,除了隆冬悲寂寥,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年龄,看着自己的年龄一点一点增长上去,而自己又毫无进展,这种强大的年龄能力 (薪资) 弹性,常常会使一种非常强烈的无力感袭遍我全身,这个时候,焦虑就演化成了抑郁。
对于年龄,我似乎永远都保持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畸形的焦虑。
个人发展尚未到位,一想到孩子车子房子,我就不寒而栗。
后记:
作为准媒体人,我想,把触角深入一线城市的土著民众,剖析他们的现状与焦虑,或许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割—————
作为我的精神动力,表白 UP 主由梨 Yuri!
还真的是中国式独有,终于有了世界独一份。这个社会已经让一群三观不正的人带跑偏了,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的,都跑偏了,而且似乎无法回归正轨,只能将错就错。在一个大众精神层次不够高,又不够重视心理问题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焦虑无疑会摧毁更多的人。每个人都被催着走,这条路充实着混乱无序与颠覆。
个人拙见,所谓的焦虑指的是能力配不上欲望,而又不甘于现状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中国式独有的问题,总会出现抱有这种心态的人,焦虑也只是这种心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什么不好的现象,我觉得这是社会能够进步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我是 80 后,没买房子,刚离职,没结婚。有问题吗?如果你认为这是问题,那么我是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而不是负担。况且焦虑对解决以上问题有任何帮助吗?所以何必焦虑!
有自己的思考就好,不人云亦云。
没有人把一切都想通了
马克 · 吐温曾说过:“忧虑就是你在偿还你并未欠的债。” 青年危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年轻时会非常焦虑,所谓青春无忧的快乐日子是不存在的。你刚从学校出来,要去争取更好的工作和岗位,急于找到一个立足之地,有数以百计的不同情况,但他们拥有的唯一共同点:大家都没有把事情完全想通。世事难料,我们才二十多岁,在这样的关键年份,大家往往都有点晕头转向,不要惊慌。信任你在做的,制定你的计划,并完成它。
改革开放以及借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春风,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急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发生了急剧的变迁。
短短三十年的社会变迁,远超过去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我们的传统文化、家庭模式、服饰打扮、生活方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而我们的心灵还没有为这一切变化做好准备。
再加上,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阵痛,比如房子、教育、医疗新的三座大山,再比如……
所以,我们困惑,我们焦虑,我们迷茫…… 我认同你所说的 “集体无意识焦虑状态”,或许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逃不过的宿命。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烦恼,只是烦恼的内容不一样。不要以为 50/60/70 就天天乐呵呵。
我们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的设计原则就是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这是地球这个生态圈的残酷之处,所以,不必为现在的不满足而烦恼。
反之,控制自己的欲望,给予多余索取,认真的过好不超过 100 年的每一天。
总结:生活都是艰辛,如何对待取决自己
可能是大部分孩子从出生到大学都是按照父母规划再走,而进入社会面对问题没有人帮你,从而觉得迷茫无助吧
明明是集体有意识焦虑、抑郁、歇斯底里吧。
上个班真的不容易
腾讯发布的《北上广深四城 “出行半径” 数据报告》显示,北上广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平均工作日出行半径分别为 9.3 公里、8 公里、7.4 公里、6.5 公里。但是,最远的工作日出行半径都达到了 40 公里以上。
小 A 是一位从事互联网小编工作的妹子。家住在广州番禺广场附近,公司坐标是天河科韵路,两者的直线距离大概 27 公里。
小 A 每个工作日的通勤状况大致如下:
早上 7:30 左右出门,从家骑单车到番广场地铁站,耗时大概 10 分钟,从番禺广场地铁站到科韵路地铁站中间中转一次,耗时大概 40 分钟,从科韵路地铁站步行到公司,耗时大概 10 分钟。
然鹅,由于早上上班遇上高峰期,地铁站要限流,光是上班单程至少要用去 1 小时 30 分钟左右。不加班情况下,晚上在公司吃完饭,回到家常常也要接近 8 点半点。往返总共需要花费接近 3 个小时。
城市定居很困难
小 A 也想买房在市区较近的位置,然而,
若想靠自己在广州攒下一套房的首付,按 2022 年最低 3 万 / 平计算,80 平米,共 240 万,首付 72 万元。
每月生活费用按最低 2000 元计算,2.4 万元 / 年,8 年共 19.2 万元。
也就是,8 年时间需要赚够 72+19.2 万 = 91.2 万元。
也就是,年均收入需达到 11.4 万元。
也就是,月均收入需达到 9500 元。
如果我们以这个最低成本核算:买房,72 万;装修,10 万;结婚,5 万元;买车,10 万元。那么,8 年时间需要赚够 97 万元。
996 的生活方式
加班文化在弥漫,但是 “加班族” 却越来越清醒。舆论场里,过去被称道的 “工作着是美丽的” 鸡汤论调也越来越被人诟病。几年前,“中国人为何不够敬业”的反思最后就被指向“加班文化的戕害”。
现实中,加班并不陌生。今年夏天,上海一支业余乐队为 “加班族” 们献上了一首半开玩笑的歌《感觉身体被掏空》,迅速引爆了互联网,甚至还惊动了 BBC。BBC 报道称,在中国,长时间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什么行业。
灯火通明的某办公楼。
未来很迷茫
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想考研,可能在部分人心中是一个疯狂的想法。
用句官方说法来讲是因为 “因为工作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来获得职场的提升”。
用句更加现实的解释来说 “就是因为你目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无力改变,只能寄希望于考研来改变现状”。
毕业 2-3 年内考研,年龄上与其他入学同学没有代沟,没有较大的生活负担和家庭负担。工作后再考研,比直接考研更加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对于学习的东西更加有针对性。
读研毕业后工资会比同批次工作的本科生高一些,升职加薪的比例可能比本科生高。
读研不仅是知识的提升,而给自己的未来增添更多选择。
今年是于小 C 本科毕业的第三年了,她正在准备自己的第 3 次研究生考试。
1991 年出生的小 C,父亲是生意人,母亲是普通白领。
在学习上父母从未给过她压力,大学选专业时也是凭着兴趣爱好,选了工商管理,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2015 年 12 月份她参加了第一次研究生考试,这一次没有准备好,理所当然地失败了。落榜后的小 C, 在一家教育机构找到了工作,继续准备考研。比前一次复习要认真的她,这一次与复试线差一分。
“备考时听考上的同学说大纲上的书单中有一本书是不用看的,考试才发现其实是有考的,而且是单独的一门考试,在考场上时就很无语。” 她无奈说道。
两次考研失败,让小 C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中。
2016 年 11 月份,她换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在一家公司任行政岗位。这里没有业绩的要求,也不需要加班,只是有一些无聊,她想从事一些更加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小 C 决定再考研试试。当时复习的时间只剩两个月,于小兰把目标定在了深圳某高校的广告学专业。
她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复习到早上 8 点,再出门上班;下班回来,从晚上 7 点复习到 11 点。希望这次能有好结果,尽管没能遇到有天选之子的押题秘籍。
作为一名都市焦虑的病人。我们为工作焦虑、为资产焦虑、为社会身份焦虑、为五斗米奔波,每天坐在上千万的地铁出行,尽管如此,生活还是要继续,可能我们现在很焦虑,很忧愁,希望能有一夜暴富的机会来摆脱现实的困境,氮素作为社会主义的接人,这一切都不能成为我为祖国做贡献的障碍,毕竟每天叫醒我们的不只有梦想,还有房东大妈的敲门声。
可以关注个人公众号:奇妙的少年
主要是目的明确了也不见得有路可走,在没有力量和资源的情况下只能先为生活而奔波。
我不认为这是中国独有,先说这些吧
一些企业和组织,里面的人往往会陷入集体无意识,用集体人格替代了自我人格,这时,这个组织或者企业的领袖,成了翻云覆雨的操控者。可悲的是里面的人,失去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已经没有是非曲直。没想到会亲身体验这样的过程
焦虑的原因更多的是能力配不上欲望吧,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你很容易见识到永远比你强的人,也许你奋斗一生都赶不上别人的成就。所以你焦虑,这也许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弊端吧。但互联网也让我们认识了新的世界,让我们得到了成长。遵从本心,且行且珍惜
不是找茬………
你的问题似乎有些问题吧,你先问这个现象存不存在,然后直接就说这是中国独有的社会问题了?
独不独有我不知道 我还有半年毕业 在实习期 实习还没找到 工作 房子 感情问题让我很是焦虑
只能说现阶段的中国贫富差距太大,社会上升渠道减少。不只是年轻人焦虑,整个社会都在焦虑,只是年轻人正好处于欲望很多,而资源很少的阶段,所以更焦虑,看看最近几年年轻人频发猝死就知道了。
品葱用户 巴比伦花园 提问于 6/17/2020 去年毕业,因为种种原因家里蹲了很久,家庭条件也就中上吧,有几套房,有2辆车,父母的意思就是让我小富即安,找个稳定的工作,3,4000的月薪也可以接受。 大家觉得在有房有车的条件下,月 …
知乎用户 虎山行不行 发表 严谨一点,把 “年轻” 俩字去了,也成立。 任何一个时代,就是一个大鱼缸,水质变了,里头的鱼都或多或少出问题,小鱼抵抗力还差点意思,反映出来的问题比较明现罢了。 就目前年轻人的负面心态来看,成因很多。注意,我说 …
品葱用户 大君主行动 提问于 6/16/2021 乌克兰大饥荒→ 共产主义的艰难探索,X年自然灾害 排队买面包→ 井井有条,体现了苏联人民良好的素质 切尔诺贝利→是普利皮亚季当地管控不力,并非中央问题,是普市没有贯彻苏共方针,拖了苏联后腿, …
知乎用户 易燃 发表 不可能,不是技术上不可能,哪怕迈入发达国家,全球大部分财富集中在 14 亿人手里,悠闲的人数也远远占不到可以称为悠闲社会的比例。 因为大部分北欧人对幸福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活的轻松愉悦。很多答主也说了,干个保洁收银就一辈 …
品葱用户 巴比伦花园 提问于 3/15/2021 随着经济不景气,内卷化加剧,年轻人人均大学生,研究生遍地爬,以及外资环境不上不下。 中国未来5-10年的就业环境会是怎样的趋势? 当年的发达国家是怎么避免就业内卷化,特别是日本美国这样的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