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原创 chuzhaoxin 衣者褚

父亲那一辈堂兄弟多,到了我这一辈就更多了,初一聚集在一起拜年,很能看得出人丁兴旺。这几年,父辈凋零,最大的堂兄也近七旬,但子侄辈已长大成人,孙辈也有些快要成年,我回乡渐少,很多已经不认识,大家也不再集中在一起拜年,幼时的那种热闹与亲近感越来越少,年味越来越淡。



这几日晴好,过去过年若遇到这样的好天气,乡人们会说“过了个干净年”,因为过去村里没有水泥路,过年若是下雨,拜年就得趟着满村的泥泞,弄得一脚的泥。有时候不小心滑倒,还会弄得一身的泥。


小时候,很不喜欢过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新衣服穿,初一早上拜年经常穿着旧衣甚至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混在族人们中,郁郁寡欢。从小学开始到上第一个初三那九年,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服。复读初三的那一年过年前,已经工作的二哥在镇上给我买了一件黑色的人造皮袄,一直穿到四月下旬,热得实在不能再穿了才脱下。

小时候,挺在乎过年有没有新衣服穿这件事。如今,不在乎了,有好几年过年都穿着同一件长过脚踝的鹅绒大衣。


幼时,家里过年腊鱼腊肉总是腌制得不多,肉十余斤,鱼大多是筷子长短的家鱼(白鲢)。腊月里,屋前腊鱼腊肉挂得多的,多是家境殷实的人家。


乡里有贼,会在腊月里到处偷腊鱼腊肉,有时候放在屋内也会被偷。怕偷,母亲会每天黄昏将腊鱼腊肉收到屋内,就挂在卧房里,早上再挂出去继续晾晒。养成了习惯,一直到她去世前都是如此。


有几年,我反复跟她说,不要把腊鱼腊肉挂在卧室里,满屋子的腌制品味道,室内空气不好,不健康。老人家不说什么,但并不听我的,依旧挂在卧室里。天晴无雨的日子,早上挂出去晚上收回,一直到腊月的最后几天,每日如此。


从小到大,春节多数都是在类似的味道里过的。


幼时母亲腌制的腊鱼腊肉,总是很咸。盐,是一个不知道冰箱为何物的农妇保存食物的唯一法宝,也是让有限的鱼肉能在屋梁上多挂些日子的无奈之举。每年只腌制上十斤腊肉的那些年,腊肉腊鱼春节前家里是不会吃的,必须等到招待完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里才会慢慢自己吃。多年如此,以至于我很多年都觉得春节前能吃到大蒜炒腊肉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腊月二十九回乡,在二哥家里吃了一顿饭,正好前一天孝感的朋友送了一些腊肉腊鱼,于是点着让二哥炒一盘大蒜炒腊肉。二哥下楼借了一把大蒜,腊肉下锅不久,我们就都闻到了久违的香味。二哥说,好几年炒腊肉没炒出过这种香味了,说明朋友送的腊肉肉质不错。满满一大盘,吃得所剩无几。


这就是回乡过年的吸引力之一。另一个吸引力,是老家曾有父母兄嫂。工作后的前十多年,没有在外面过过年。不管工作多忙、春运多挤、在外过年的邀请多热情,都会在除夕前赶回老家去。


虽坚持每年回乡过年,但二十几岁时平常的日子却回去得并不多。父亲去世头几年,加上春节,一年也就回去两三次。总觉得日子还很多,以后有的是机会相聚。年近三十时,过早失去父亲的痛越来越清晰,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切切实实能感受到了,慢慢意识到要尽量多回去看望母亲,不能再错过。


2009年夏天,出差路过老家。采访很忙,还是赶回去看了母亲一眼。天气很热,她切了一块西瓜给我,坐在堂屋里闲聊了半个小时即匆匆离去。走时,她送到村后,依依不舍。回去时她的惊喜与我说马上要走时她的失望,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父母不在了,兄嫂们都还在,多与他们聚聚成为中年之后回乡过年的重要动因。


昨晚,在大哥家里吃了年夜饭,吃完坐着聊了些家常就走了,没有“打家麻雀”(老家把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称为“打家麻雀”)。母亲在的时候,吃完年饭一般要和兄嫂们一起玩一会。大年三十的夜里,母亲有时候还要忙着卤菜,不能参加我们的“家麻雀”。卤菜的间隙,母亲会时不时坐在一旁指导我。每次我想整大胡,遇到屁胡不想胡的时候,母亲会很着急地上来帮我把牌推到,逼着我胡牌,惹得兄嫂们大笑。



这个细节,说过几次,每次回忆起早些年过年的情形总忍不住再说一次。回忆着这些往事,笑着笑着,又有点想落泪……

这会,我已经回村拜完了年,才给这篇小文章结尾。

也给看到这篇小文章的诸君拜年了,祝大家新年里健康平安,享有更多肉身与灵魂的自由。


2025年1月29日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疫情蔓延时,我回到湖北家乡

此时自己和家人身处在疫情的重灾区,去哪里都是危险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返回北京,也不知道这个疫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只能自求多福,也希望众人平安 2020 年 1 月 29 日,湖北武汉市的市区道路空无一人。 Photo: Hector …

致那些回不了家的当事人

回家过年的路,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万家团圆的时刻,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回到妻儿父母身边,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 01 今天宣判的当事人 我的一个当事人,今天独自去法院接受宣判,她昨天特地给我信息,让我保持电话畅通,她有问题可 …

隐痛66岁:当一位农村女性遭受三次性侵

文图****丨王焕熔 编辑丨杜雯雯 66岁的丁红玲识字不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第二次报案时需要签字,派出所民警把她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特意写得很大,让她一笔一画照着抄。丁红玲实在写不下去,儿子李骏就代替她签了几个名。 在跟律师陈述案情 …

当她们主动选择改母姓

去年初春,我偶然刷到一篇题为“21岁成功改母姓”的帖子,作者是个女孩,讲述了自己在母亲不认同的前提下,从父姓改为母姓的经历。 这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最近几年,公共空间有了更多对冠姓权的讨论,但作为姓名最终的所有者,孩子对此有何认知,依然是罕见 …

[清明] 姚锐: 军代表要我与母亲划清界限, 我能背叛吗?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姚锐,1953年生人,1969年初延安插队,1970年底入伍。1975年初回京在北京市政府局机关工作,粉碎四人帮后参加中央驻七机部工作队。1983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就职于外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