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月,没人会忘
来源 / 一条****** 编辑 / 刘亚萌、叶荔 责编 / 谭伊白****** 上海这轮疫情, 让2500万人经历了太多忧心忡忡的日夜。 有人停下了工作, 有人失去至亲, 有人挺身而出, 做志愿者、当团长、送药、帮扶老 …
封控结束已近两周,如今疫情正在反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奥密克戎,感冒药、口罩、抗原检测盒再度脱销——我们感叹仿佛一夜之间又回到了三年前病毒刚刚爆发的那个冬天。感染病毒的朋友正在被高烧和全身疼痛所折磨,很多体弱的老年人甚至因为感染而面临着生命危险,因而也有朋友感慨,往日那些严格的封控手段实在 “用心良苦”,一些对封控的反对 “不免冲动”。
两周前,我们确实反对了封控。我们反对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从来没有人反对过作为有效防疫措施的合理封控,人们反对的是 “一刀切” 地使用封控手段,从而造成了比疫情本身更加严重的人民生命健康和尊严上的伤害。
新冠疫情传播与发展的三年以来,各地人民一贯积极地配合着防疫和封控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过对李文亮等医生不公正地处罚,出现过红十字会对抗疫物资令人惊愕的处置方式,但因为整体疫情得到控制,反对声音并不能成为主流。
时间来到了 2022 年。作为重要经济城市的上海迎来了三个月的全城封控。起初,没有明显的反对声音。但是很快,急病的老人、孩子、甚至医生本人因为 “未检测核算” 的原因被挡在医院之外,无力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封控在家的居民和劳动者收不到足够的食物,甚至被一道粗暴的铁链锁在房间里;一边是新鲜的食物被莫名遗弃,一边是变质的、长满淋巴的肉类被送上了家门——相应的保供企业,甚至还在广开分部,筹划上市…… 人们害怕的不再是病毒,而是感染病毒后必须要面对的方舱隔离:不知道在何处的方舱,不知道条件如何的方舱,不知道是不是传出死亡消息的方舱。
反对声早已在发出了,只是还未遍及全国。我们很快发现上海的种种闹剧在全国并非孤例,许多城市只是在媒体信息中很难上到头条而已。但那些最沉痛的事件还是闯入了我们的视野:内蒙古塞满转运学生的火车,贵州深夜滚下悬崖的转运大巴,郑州富士康员工徒步离开。还有乌鲁木齐那一夜的火光。
原本只是失去自由而已,三年间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失去自由。对很多人来说,在生命与健康面前,自由有时是可以让步的;所以三年来对封控的反对声音从未达到两周前的地步。可当人们放弃自由,认真接受所有安排之后,其生命与健康仍然随时可能被夺走——不仅仅是在新闻上的全国各地,更是自己切切实实的生活感受。于是压抑的愤怒才会在一夜之间爆发,从人们的心中涌上了街头。
因此,从来没有人单纯地反对 “封控”,从来没有人追求一种只是作为口号的 “自由”。人们要求的是尽可能地减少病毒与非病毒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干涉。这本身就是应当得到保卫的权利。
因此,问题也从来不在于 “封控” 和“不封控”,而是这两种措施的效果。所谓效果,就是人民的生命与权利有没有得到保障。
“封控”的时代,应该考虑重急病患者的紧急就医需要;“不封控”的时代,同样应该考虑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这部分患者的需求。“封控”的时代,不应该有护士因为核酸问题遭拒诊而失去生命;“不封控”的时代,不应该有年仅 23 岁的规培医生带病工作,去世在工作岗位上。“封控”的时代,没有足够生活用品的劳动者不应该被铁链粗暴地锁住家门;“不封控”的时代,不应该要求员工 “不得私自做核酸” 并且“承担企业停工停产的损失”。不管是哪个时代,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始终应该将人民群众的生命与权利放在首位。
互联网可以很快失去记忆,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肩抗着重担,需要穿过各式各样的迷雾,保护自己、家人、朋友,所有我们在意的人。以及我们自己温热的心灵。
来源 / 一条****** 编辑 / 刘亚萌、叶荔 责编 / 谭伊白****** 上海这轮疫情, 让2500万人经历了太多忧心忡忡的日夜。 有人停下了工作, 有人失去至亲, 有人挺身而出, 做志愿者、当团长、送药、帮扶老 …
收录于合集 #疫情 5个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双眼睛,作者李承鹏 2022年,上海人民说:“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少了一个春天”。上一年少了一个春天的是长春,再上一年,是武汉。其实还有更多,我不记得了。 其实每一个人每一秒钟都可以少一个春天, …
疫情爆发以来,中文舆论场中有一种声音:生命无价,所以不惜代价防止病毒传播是完全值得的。确实,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自己的生命是无价的。但宏观政策的现实并不如此温情:生命是有价的,甚至还可以被相当准确地量化。公共卫生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社会可以 …
收录于话题 #碎碎念 11个 本文全长3781字 这篇不写很长,也不搞音频了,反正活不过一天。 最近的上海到了疫情开始以来最危急的时刻,如今上海的魔幻和去年的印度不相上下,因此很多人来问我看法和感想。像我这种经历过印度疫情,现在又回来经历上 …
维舟按:本文发表于今年4月9日,当时海外刚开始陆续放开,而上海正是封城最严之际,谈这个话题仍然相当敏感,发出来不久就被删了。八个月后的现在,全国各地都陆续放开了,重温此文,并不是说靠勇气就够了(那肯定需要医疗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只是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