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8 月 23 日早上 8 时乌鲁木齐解除静态管理,你们怎么看这次乌鲁木齐疫情情况?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8 月 28 日更新, 不做评判,自己看吧。 到达已解封香山街社区, 哎呦,这不张雅婷吗? 还是看看门上的封条吧家人们。 知乎用户 本熊笨 发表 知乎用户 路易斯干了这杯 发表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骗我们,可是他 …
2000 年初北京同时开发了若干个外交公寓,都是几栋楼,下面是个会所,会所有游泳池。
卖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让购房人认为,这个会所仅在小区内开放,有健身房、游泳池、游乐厅、会客室、阅览室等配置,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种模式国外还挺常见的,第一批购房者也不乏艺人、富商,很快就卖光了。
物业费一般都是在 5、6 块钱一平米。
20 年过去了,大部分会所目前都是对外开放。据我所知有一个小区没有对外开放,依然放在业主手里。这个小区物业费一平米 9 块,但是依然不够用:每个月维护一个游泳池的成本就很高,不对外开放的游泳池,一样要配救生员,要换水,要过滤。粗略的估算物业费要一平米 11 块钱才能撑住。
即便如此,围绕着会所,业主和开发商发生了纠纷:时隔 20 年,开发商打算把会所卖掉套现。
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一个问题,无论是对外开放的也好,或者依然由业主使用,这个会所的产权归谁?归业主吗?不是,归开发商。开发商手里持有国家颁发的房产证。
在小区里,公共面积有三种:
1、公摊面积。就是卖房的时候,这一块面积摊到业主的公摊里,相当于业主花钱买下来的部分。
2、公共面积。就是虽然没有计入公摊,但是规划用途是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物业服务用房等。
第七十三条 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3、专有面积。
大家一看法律,就觉得这事不对,会所应该归全体业主共有,再想方设法拿到图纸一看,有的会所的规划用途就是物业管理用房。于是有业委会的小区就开始筹划诉讼。
和物权法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使用了多年的潜规则,就是 “会所” 产权属于开发商。
小区的面积有有用的,也有完全没用的,会所就属于有用的那一款:无论是出售,亦或是出租,又或者进行经营,都可以产生可观的收益。
在卖房的阶段,会所的高逼格有利于提升房价,促进销售。但是这么贵的东西,商人从务实的角度说就不愿意白白送出去,于是就 “一房二卖”,明面上 “卖” 给业主,实际上大多会把产权办到物业或者自己名下,然后再出租、出售对外经营。
于是,在北京你能找到一大堆业委会和开发商、物业围绕会所产权打的官司。
业委会,输多赢少。
你打民事,法院就说,可是他有国家给的房产证。
你打行政,法院就说,你和这个房产证 “没有利害关系”。
会所,到底是谁的?
是你的,又不是你的,你感觉是你的,理论上可能是你的,法律好像是你的,但是最后的最后他是开发商的。
和会所类似的,还有车位。
小区车位也有三种,专有车位,共有车位,人防车位。
第七十四条 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
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要知道,和房子比起来,车位可是很贵的。
从售价来看,一个几平米的车位动辄买到 10 万、20 万甚至几十万,折合到每平米比房子还贵。
从成本来说,地上开发一平米,比地下挖一平米成本还是小很多的。
所以开发商基本上就不愿意无缘无故的多挖车位,而是更倾向于卡着法律规定的下限修车位。
而除了 GB 要求小区盖一定数量的车位之外,我们的法律还要求每个小区都要修建人防工程,而具体到这个人防工程的产权归谁所有、由谁使用,最终收益归谁的问题上,又出现了薛定谔的车位。
按照《人民防空法》的规定,产权是明确的,归政府,但是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这个人防工程大部分情况下都用于停车。
第五条 国家对人民防空设施建设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
收益归投资者,明显是有歧义的。
有的人认为,既然房子是开发商建造的,那投资者就是开发商。
有的人认为,既然业主买了房子,盖人防工程的钱也是计入建造成本的,那么投资者就是购房人。
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说个潜规则,凡是有两种观点各持己见的时候,最后的判决一般都支持开发商。
于是,大部分人防车位,就由开发商以租代售,卖给业主。
因为产权属于政府,你只能租,而合同法规定不动产的租赁合同最长不超过 20 年,于是你就有一个 “20 年使用权” 协议,如果你家买了车位,你可以找出来合同看看。
如果你觉得偏题了,你就把 “食堂”,用“查找”、“替换”,把“会所” 和“人防车位”替换掉,看看我这篇回答还偏题不偏题。
其实我不反对小区有会所,会所归开发商。
我也不反对人防工程用作停车,业主付费给开发商停车。
我反对的是不提前说清楚。
卖房的时候,说是 “我” 的会所,入住之后,变成 “你” 的。
买车位的时候,说是 “我” 的车位,入住之后,还是 “你” 的。
如果一开始就不是 “我” 的,是 “你” 的,或者 “别人” 的,大家就当他是一个“不利因素”,毕竟一个小区,掺和着一些本小区业主之外的功能,比如小区里面有个“居委会”。我给你们小区是真的会配套建设居委会,那居委会不可能关起门来不对外开放,你说小区大门是让外人进还是不让外人进?
如果会所也好,游泳池也好,都是用于对外经营的,这个会所又不是临街建筑,在小区的里面,那每天都有捧着游泳圈的小熊孩子可以自由出入小区,小区价格就不是那个价格了。
食堂也是一样的。
如果食堂确实物美价廉,为全体人民所需、所思、所想,那无需规定也必然和 “学区房” 一样成为开发商宣传中的标配,谁没有谁房子卖不出去。好东西,自然是人人都有,不需要规定。
比如说底商,我走了全国很多很多小区,底商是个极其常见的配置,就是围着小区边缘搞一圈临街商铺,而这些商铺最终多作为餐饮使用,这些不算 “食堂” 么?何必画蛇添足,在外面造一圈、卖一圈,然后再跑到小区里面搞个食堂,把外面的小个体户全整死呢?
而最差的情况,就是业主掏了真金白银(羊毛总是处在羊身上),产权归别人(政府或者开发商),经营使用收益,全跟业主毫无关系,小区还不得不因此对外开放。
食堂,也有他们买房时说的食堂,和你实际买到手的食堂。
你说那个公家的食堂,机关领导给本单位职工吃饭,必然是物美价廉,几乎不要钱,色香味俱全。
具体到真搞在小区里面的食堂,恐怕就算政府补贴他,油条也要三块钱一根,花卷两块钱一个。
于谦的爸爸在全聚德剥了 20 年的葱,又去狗不理剥了 15 年的蒜之后,去国企食堂干了没几年食堂连屋子都没了。
一个换不掉赶不走的物业,凭什么比于谦的爸爸靠谱呢?
我们不要忘了,物权法说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第七十六条 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制定和修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规约;
(三)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
(四)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
(五)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六)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七)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既然业主可以共同决定物业管理用房拿来干什么,又何必多此一举非要管人家小区里要不要盖个食堂。
谁的房子?花谁的钱?好处归谁?
让全体业主自己说了算吧。
做不到嘛。
前些天一位西南老友找,问我有木有成本低、带货量还不错的农产品网红。
老友的难处是:
西南某省有一个著名的酒(酱香型科技那个),很好卖,供不应求;
但如果你拿货量大、又没什么关系,你就要在拿酒的同时背上一些地方农产品配额;
例如拿酒的同时必须拿些茶叶,不拿这茶叶你就不能拿这些酒。
其实就是绑定强制销售。
问题是:这些绑定强制销售的货,很多真不好卖。
不是集约化生产(成本低),也不是真正特色产品(溢价高),很多都是之前搞扶贫时地方上马的拍板项目。
当时市场调研不充分,你做我也做。加上上头贴钱,下面很多企业也愿意接,不少电商平台还为表立场主动卖,搞了。
其实这些地方真不适合搞这些瓜呀果呀的,产量不大、地形和交通使得人工和物流成本都高、且口感也不算很好(农技水平不够)。
但这是要求,于是就做了。
卖了几轮,电商平台默默地下了很多。消费者真有一头牛,虽然你的产品名头很好,但就是打不过人家几千亩地集种集采统一分拣的稳定品质和低价格;
然后压给上岸人,摊派采买任务内部消化;
等上岸人也消化不动了,就搭上紧俏的国资产品,捆绑销售。
于是一群卖酒的渠道商压着一堆滞销农产品,苦哈哈找销路,能回一点是一点,否则全烂仓里。
当年被寄以厚望的产业扶贫,其实很多已经诚实地转为了地方劳务派遣,又压回制造业和体力劳务。
市场很弱,一张 A4 纸而已。
但市场背后交易的逻辑很强,强到是所有个体利害计算的总和。
所以很多人讨论 “国营大食堂” 的弊端,我更衰一点,我觉得连这个有弊端的产物都很难看到。
因为在民生领域里,大量 “订单式动员” 已经取代了“指令式动员”。最大的压力并不在意志,而在能力。
98 抗洪时,运力就是先上公交车、再上国营厂子的解放牌大卡、最后上铁道职工的三轮和平板车(九江)。
典型的指令式动员,体系本身就直接掌握资源,能够在必须时不计成本调配。
这就是 “一声令下”。
虽然因为成本问题不能长搞多搞,不过这套体系确实能一定时期内搞出普遍的 “国营大食堂”。资源就在自己手上,搞就搞了。
但现在由于产品和服务的细化、和体制 “社会化改革”,民生领域的很多动员任务已经甩给了市场,订单式动员。
就像眼下的封控保供体系,有几个城市敢拍着胸说,“咱这用的都是体制内的运力”?
都是政府订单下的民营司机和车队。
那堆 “保供企业”,没几个真有产能,只是有采买供应资质而已。
还是 “一声令下”,但这“一声” 指的是有文件和有钱,动员方已经不直接掌握很多资源。哪怕是欠账,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交付也要走一道交易的逻辑。
这就不一样了。
而且这个趋势很难逆转。
这种 “政府职能社会化改革”,不是很多人想象的 “企业们诱惑地方走旁门左道”,而是上下主动转型。
毕竟大政府体制的行政成本太高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又太细了。
我要的是街上的监控画面,但我不能为了这个服务就自己去做 cmos 做算法,然后堆上一票行政人员和新增机构。
只能做个超级甲方,保留提需求、给钱、验收的能力,买到社会治理能力的同时维持相对小规模的行政开支(现有规模已经很庞大了)。
所以我说很多企业是不可缺的洗脚婢。她们再怎么挨骂,主子也不会清了她们,因为能袖手数钱的不会愿意再双手泥泞。
所以再回头看 “国营食堂” 概念。
怎么搞?
要知道很多讨论里不满的那种 “国营食堂”,也是要有本地种植集采、预加工、物流、卫生的全链条,能够直接掌握的那种。
因为你很难测算出国营食堂的具体需求。如果不想搞成 “开店半小时就卖完” 的尴尬局面,就只能像米军的军人军属特供中心那样,搞相对过剩。
而咱这的条件,要想在相对过剩下保持相对低成本,就必须要全链条穿透,每个环节都压利润。
这是个什么编制规模?什么行政管理成本?
如果要考虑行政成本来搞,那就做不到普遍的国营食堂,只能把测算下放到基层。
那就是有余力的社区才搞得起,体现不了公平性,区域和城乡的割裂更明显。(况且南方一些祠堂早就有这功能了)
而且 “有余力才搞” 等于供给的不确定,“国营食堂”给的就是确定性,背离了。
“订单式动员”,地方实际职能明显收缩;“国营食堂”,要求地方掌握穿透长链条的直接管理能力。这是让肌肉退化的患者去跑马拉松。
跑不起来。
至于用 “订单式动员” 的系统来搞“国营食堂”,那其实就是变相补贴,专营采买权。
那你还不如搞阳光公示,起码能让人知道这个老板凭什么能做这家 “国营食堂”。
(国企 “国营食堂” 就不提了,那不是普惠性的)
总之,很多人看这则新闻,总是想象 “壮小伙脑子一热要躁”;
我的感觉是:中年大叔委婉回应,“钱是有,但身子早不如当年了”。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2021 年租住的回迁楼小区,他们搞了一个爱心食堂。
野心很大,大食堂内置小超市,二楼还有一个「红色影院」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
大概就是社区国营大食堂的剧本。
食堂对 60 岁、70 岁、80 岁老人有不同程度的优惠,计划是让老人 2 块钱一天就能吃饱吃好。
小超市各种生活物资都有,也有一点对老人的优惠。
刚开业的时候都快被挤爆了。
旁边的 3 家超市瑟瑟发抖,小区外面的超意兴联锁快餐也害怕受到冲击。
结果呢——567 月装修,8 月超市营业人满为患,9 月嗝屁关门。
我很期待吃到爱心食堂经济实惠爱心饭。
人家只给社区工作人员供过餐,从来没对外营业过。
为什么?
1、给老年人的补贴成本,来自基层财政。打个比方说,鸡蛋一斤 5 块,他卖给老年人 4 块,但补贴起码有 1 块 5 到 2 块,看似稳赚不赔,然而补贴不是直接给的,是按季度甚至按年结算,结算周期,付款周期,一般的餐超经营者是耗不起的。另外,审批流程严格的话,单据、公文、申请书的整理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对非老年人,不管是小区居民还是小区外路人,一概市场价。这种小超市可能存在一点优惠,但商品质量服务质量购物体验,都远不及大型商超,年轻人去凑两次热闹就再也不想去了。住户发现社区的 “爱心” 餐超居然对自己和对外人一个价,也没了光顾的欲望。
3、3 家超市,1 家在对方开业的时候直接投降关门了。另外 2 家反而否极泰来。经营餐厅的人开超市,一般情况下是干不过专门搞超市的人的。有针对的做了一些促销,竞争压力反而更小了。
4、爱心食堂的工作人员拿固定工资。食堂和超市员工对业绩没有太大渴望。这对老板来说才是最要命的。——而一般有资格拿下这种大食堂指标的老板,亲力亲为的可能性就是 0。
我倒是不怕它建大食堂,我就怕大食堂建起来然后把我家锅砸了
谢邀。
实名回答一下,这个政策还真让我们小区牵起了轩然大波。
坐标是广州市西门口广场。
前两天业主群里有业主发消息说要让小区楼下三楼的阅览室改造成食堂,全体业主坚决反对。
为什么业主们都这么反对建饭堂呢?
因为建这个食堂需要用的地方是业主的公摊面积,所有业主平时都是需要为公摊面积交维护费的。而由于各种不可描述的原因,我们小区递上去的业委会一直没有被街道社区审批下来,业委会成立不了,所以导致了很多物业设施的管理权完全是物业公司说了算。
之前小区里的游泳池已经开放给外面的人来用了,现在还打算把小区里面的阅览室弄作饭堂,以后的卫生水平,外来人员流动问题谁管理谁监督呢?
而且更加需要提防的是,有物业公司和街道社区打着关怀老人建饭堂的名号逐渐侵占小区公共资源,行商业化公共资源之实。
一个游泳池,彻底对外商业化后,每个月进账几十万,包括各种游泳班,小区内各种广告横飞,疫情期间各种外来人员出出入入,由于业委会没审批下来,也一直管理不了。
现在还弄个饭堂,你以为真的对关怀老人有用吗?楼下一楼已经有各种商业食肆,但因为疫情原因,一直不愠不火的,在三楼弄个「国有」饭堂,真的就能让人去吃饭吗?
现在就差让所有老人去联名说不用你关怀了,当然这应该也是没用了,社区和物业公司不要你觉得,而要我觉得。
这个政策最终的落地效果,只要社区没有成立业委会,或者业委会也被收买了,物业公司就会以建饭堂的名号找政府要钱来服务社区,而这个所谓的「国有」饭堂,最后也只会沦为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而为了维护这个地方需要资金,他们又会想出各种「变现」饭堂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用更多的公共资源做更多对外来人开放娱乐的设施。
一个政策,收两份钱!
美曰其名:为了老人!
社区食堂不是新事物,上海已经建了很多。家附近就有几家。
从某评价网站可以看出,评分不怎么高。最高 3.8 分,属于勉强可以一吃。最低 3.4 分,垃圾级,性价比低。
去过几次。感受是食材不错,装修普通,厨艺一般,价格一般,品种稀少,服务没有。
基础套餐 16 元,一荤三素米饭菜汤。价格并不特别便宜(高于两公里之外的大学城美食广场)。荤菜分量小,米饭菜汤自助。敬老优惠价 14 元。
进阶套餐 22 元,二荤三素米饭菜汤。
最大的优势是食材放心,味道清淡,少油少盐。
最大的缺点是品种稀少,最近一次过去只有四个荤菜(咸鸡腿、二两鲫鱼、红烧鸡爪、白斩鸡),猪肉都没有。开放时间短——午餐 11:00-12:30,超过 12 点就没什么菜了。
去的人不多,多是些老年人,或是社区工作人员(有饭票)。
由于生意不好,食堂最新通知——工作日中午才有客饭套餐,晚餐和周末都不供应客饭。
对商业快餐店构不成威胁,更不用说中高端餐饮饭店。只能说多了个选择。
个人评估社区食堂挣钱能力弱,未来前景不看好,除非财政一直补贴。
只要是国营,就会面临两个问题:
1、和民营企业、个体户之间的平衡。
国营大食堂势必会分流餐饮市场,那么民营饭店、夫妻小档口、路边小摊怎么生活?
供销社势必会分流零售市场,那么民营超市,夫妻小卖部怎么生活?
国营当然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和财政扶持,衣食无忧,旱涝保收,但全社会的毛细经济怎么生活?
2、国营的效率问题。
当初为啥要改革?就是因为效率撑不起,体系崩溃了。
你是国营员工,干多干少,客户服务得好还是不好,有多影响你的收入?00 后可能不了解,70 后和 80 后对国营服务业人员的嘴脸记忆不要太清晰。
一开始,在财政扶持和垄断地位的加持下,可能会让你感觉到物美价廉,但如果没有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参与其中,很快这个领域就会变成要么垄断收割、要么拖累财政。
上海疫情的时候,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大资本京东美团等等,并没有囤积居奇,趁火打劫,反而是被处处设卡,以方便保供军团赚得盆满钵满。
还记得美团骑手一度日收入破万吗?真到了关键时候,还是经济刺激有效果,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彼时,你问问上海民众如果指望国营员工给你火中取栗?闹呢,人家旱涝保收的凭什么给你冒这个险?
很多人,只是片面的看所谓私人资本家赚了多少多少钱。
1、很多人愿意去干活想尽办法赚钱才会使得社会经济有活力。
2、别只看收益,你要看风险。很简单,你问问国营食堂、供销社,他们有何风险?没干好、没赚钱、干砸了、用户不满意,又如何?这里面的参与方有谁会损失什么?领导会损失什么?编制内的人员会损失什么?
风险和责任是关联的,没有扛风险也就意味着没有真正的扛责任。
看到有人到处宣扬,此轮供销社、国营食堂建设是因为疫情封控期间物资供应紧张,以此为理由要建立非私营渠道的保障体系。个人深感诧异。因为上海疫情封控期间物资供应出现问题,完全是因为行政特许保供垄断市场造成。如果有开放的物资投送,市场渠道畅通,良性竞争下,根本不会出现特许保供独有的暴利和各地区物资短缺。上海团长也根本不会出现。事实是,各大电商平台无法进入保供领域,而一些无资质临时成立的企业突然获得特许保供。至今无人对此作出解释。如果以此为理由,认为应该建立国营供销社和食堂,那么恐怕重蹈疫情封控特许保供覆辙,渠道特许,无市场竞争,那么结局还是无处购粮,或者购买渠道单一的高价粮。
其次,供销社和国营食堂等如果是为老服务设施,那么可以理解。毕竟我个人也撰写过相关报告和课题,提出过对老年人群体提供兜底保障的政策建议。但我个人的建议,恰恰是通过社会化方式,促使规范市场形成,引导多元主体的投入,杜绝单一主体渠道垄断。因为无论何种因素造成垄断都会导致质差价高,而行政力量介入督查和处罚又会诱发权力寻租。
为了避免有人认为我在纸上谈兵,我讲一个简单的社区 15 分钟生活圈涉老服务市场化模型。
1、社区周边(步行 15 分钟生活圈内)任何店家都可以向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挂牌为涉老服务便民点。
2、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店家进行资质审核,主要考察涉老服务能力和适老化环境(降低服务风险)。审核通过允许挂牌。
3、民政系统向社区内独居、纯老、高龄、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社区老年人群体及家庭发放涉老服务电子消费券,此券与老人身份信息绑定。
4、获得涉老服务消费券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周边任一挂牌涉老服务便民点,用消费券折抵日托、看护、助餐、助浴等服务。
5、涉老服务便民点获得消费券可以在行政主管部门处兑换收益。
此模型目的:
一、形成开放且规范的涉老服务市场:
二、让老人及老人家庭用脚投票,市场化运作涉老服务主体;
三、不会发生重复建设,淘汰的涉老服务便民服务点仍然可以从事社区周边商圈活动。
直接开放【人民公仆的食堂】,允许人民进入就餐就可以了,人民应该不会介意和公仆一起就餐的
对这个模式最大的担心就是国营进入之后利用权力优势挤压底层小贩的生存空间。这部分其实吸纳了大量的底层就业人口,如果这部分人失业,且并没有其它底层谋生手段(因为其他手段也国营了)也绝对是不稳定因素。看到一个例子,为啥在使用机器更便宜的情况下,有些企业还坚持用人工。因为用人工可以解决一部分底层人民的吃饭问题。
很多人提到了新加坡模式,实际上新加坡的所谓食堂(他们叫小贩中心,食阁)模式,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司来做,也绝非计划,是政府组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小摊贩集合而成的综合体,在市场上进行充分的竞争,类似我们商业综合体中的餐饮层,或者小吃街。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行为,政府起到的作用是监管,而非亲自下场。
如果采用新加坡模式,我个人认为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国企亲自下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就属于开历史倒车。
有人又说,国企参与市场竞争没有问题,比如中国邮政,就和一票民企竞争,且可以弥补部分民企关注不到的边远地区的邮路通畅。这么说其实也没错,也很有道理,因为国企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接盘民企没利润不想干的脏活累活。
不过这种模式下,面对的就是需要大量的补贴,否则难以维系。国家有钱时候一切好说,当国家没钱时,就面临两难选择,当年选择之一就是大下岗,让人民重新进入社会接受市场经济洗礼。
社区食堂出发点是好的,做好了也的确是利民,但是建议抄作业时抄全套。只要政府监管跟上,让人民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实无论是提供服务的商贩还是购买服务的群众,都是人民,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各部分人民都能得到好处,这样才是多赢结果。
如果我们不大规模反对,反应不如此激烈,住建部会出来回应吗?说不定事实就会像我们当初预料的那样向计划经济演变。官方是什么尿性,诸位应该有所了解了。
我们不必因为之前的误解而自责或批判他人,这种误解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官方长年累月所作所为造成的,它们的无耻无信和没有底线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以至于它们再做出什么无耻无信没有底线的事情我们也觉得正常了。
对于官方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和敏感,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了,做错一步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看看房价,看看此次疫情防控,看看富士康成千上万徒步回家的年轻人,看完以上你还能那么无条件的相信官方吗?
对于官方,我们必须警惕,必须怀疑,这样才不至于被算计,被压迫。
我们是不自由的,要到达自由,我们必须不断的质疑官方,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愤怒,保持自己的战斗力和破坏性。
云南凤庆
根据云南凤庆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证实,该食堂由国企滇红集团下属子公司(滇红建设)运营。
别的地方不清楚,合肥很多社区都有所谓 “社区食堂” 的存在,
为什么说是所谓呢,
明面上这个社区食堂是为了方便社区老年人的,但是实际上则是以助老的名义给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工作餐的。
你见过哪个方便社区老年人的食堂,
1、隐藏在社区中心内部,且放在了没有电梯的二楼;
2、只提供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的午餐,没有早晚饭,没有非工作日时段;
3、午餐份数大概只能提供 30 人左右,因为社区有 20 个左右的工作人员;
4、社区工作人员吃饭刷脸,非工作人员(含老年人)一视同仁 15 块一份;
5、11 点开餐,基本上到 11 点陆陆续续都是自带饭盒去打饭去了,11 点半再去就只见到社区食堂在收拾了。
所以之前物业通知社区要用业主公有的物业用房来做社区食堂的时候,很多业主都是反对的,业主们清楚的知道,名义为关怀老人的项目,落地之后绝对成为社区侵占小区公共资源的行为。
如果真的是为了关怀老人,怎么老人们就周一到周五中午需要吃一顿?其他时间吃西北风就可以了?而且有多少愿意花 15 块钱还得辛苦走上二楼来吃一个盒饭的孤寡老人呢?
但是反对并没有任何效果,社区食堂还是那么搞起来了,且没有给属于业主公有的物业用房任何租金,成功的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吃饭贵吃饭得自己花钱的问题。
我文章后面要讲的一个故事,绝对的真实,绝对的震撼,心理承受力差的人现在就可以关网页。
国营大食堂的说法之所以激起这么大的反应,是因为很多人感受到了基本的生存都受威胁了。
哪怕是牲口,在被宰杀前也有预感,要泪流连连,人类也一样。国营大食堂所处的那个年代,老百姓连基本的肚子都填不抱。城里人每个月只有半斤肉票,我就问一问现在这些小年轻阿 Q 和义和团们,一个月吃半斤肉你们够不够?
不单是肉,粮食,布料,糖各种必须物资基本都是凭票供应,而且份额少得可怜。
顺便说一句,当时物资供应极度紧张,有票不见得有货,而且票证有时间限制,作废了就没有了。
至于国营大食堂,更是让人联想到了当年农村吃大锅饭的盛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就不展开细节了,说多了都是泪。
当时农村是个什么情况,我就举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大家感受感受。
在四川,有两个下乡的知青,天天吃农村吃红薯吃得反胃,痛苦不堪。是的,当时红薯就是主食,菜?对不起,蔬菜基本上是没有的,就只有两样下饭菜,辣椒豆瓣和泡菜。
一次,他们村里有村民要翻修房屋,请他们帮忙,报答是村民珍藏的一升大米(4 斤)。是的,当时的大米就是那么的珍贵,至于为什么那么珍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就不展开了。
这两个知青干完活,领完米,回到家,四只眼睛盯着白花花的大米都快要喷出火来了,已经好久,好久,好久,没有闻到过米香了,于是他们直接把所有的大米全部煮了,吃了一顿纯米饭宴!
是的,你没听错,没有任何下饭菜,就吃米饭,四斤米煮出来的一大盆饭,被两个小伙子吃了个底朝天,吃得肚子胀鼓鼓,躺在地上动惮不得,难受得要死不活。
后来其他人问他们,吃撑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饿肚子营养不良的状态),他们非常凡尔赛的回答:比饿肚子还难受。
这种既可笑又可怜的悲剧,当年在神州大陆上可以说是时时处处都在发生。
现代的年轻义和团和阿 Q 们,你们是真没饿过饭,不知道肚子空着,营养不良,走路都没有力气是个什么感觉,你们一天到晚叫嚣要回到当年,可以先去隔壁金家去体验一下,再做决定。
大家又不是没上过学住过校,学校食堂什么德行还用你教我?
感觉这还不到一年,就开始记忆篡改了吗…..
很多人在提上海物资的事情,难道不是因为全力防疫、坚决清零,才会有执行让每个区域都只能接收来源明确、经过消毒、官方查验的物资等措施吗?
什么楼长、团长不都是按照规定,一个群体委派代表进行物资交易的对接工作吗?
如果你要拿楼长、团长部分实例做反面教材,难道最大的反面教训,难道不是尽可能避免楼长、团长这样的角色再出现吗?
上海疫情期间,民众不能自行前往超市和菜场自主购物,是因为他们不想吗?
事实上,上海强力的防疫措施受到官媒多次称赞其防疫决心和效果,事后人事变动也正印证如此,怎么到了一些人嘴里又开始记忆篡改术,张口资本、闭口垄断了……
其实就是美国那边一些人说中国要退回改开前的样子了,以此来做空中国。
于是中国一些媒体就自动听令,把过去几年就有,或者没什么关系的事情一律朝着 “国营化、国有化” 上引导,实在没话题就干脆造谣。
食堂、供销社、收购腾讯等都属于这类自发性听从美国指挥的中国媒体人本能罢了。
我发现,大家默认国营社区食堂是——便宜、美味、卫生的餐饮店。
说实话,站在利己的角度,我也希望居住的小区有这样的餐饮店。但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完全竞争市场,需求和供给本身就是在一个平衡点了。如果没有一些先天的资源倾斜(比如财政补贴),新进入的 “国营社区食堂” 真的就比已经存在的民营餐饮店,做得更便宜、更美味、更卫生吗?
要知道,目前地方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了,还是把预算留到更需要它的地方,社区餐饮这种低门槛的完全竞争行业,就留给市场经济吧。
原回答~~~~~~~~~~~~~~~~~~~~~~~~~~~~~~~~~~~~~~~~
既然是住建部回复的,那我就从开发的角度来聊几句。
我在地产行业十几年了,看过无数的客研报告,我印象中几乎是从来没有看到 “社区食堂” 的市场需求,也许我是井底之蛙吧。
然而近段时间无数关于社区食堂的新闻,霸占了各大网络媒体的热搜,仿佛对于社区食堂的需求像是变戏法般变成了迫在眉及的刚性需求。
那么到底是真正的市场声音反馈?还是创造性的产生了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往好处想,也许是一种对人口老龄化未雨绸缪的政策准备吧。
老年人就真的需要用社区食堂这种办法来解决吃饭的问题吗?
说实话,老年人去食堂就餐,这样的场景我见得最多的就是在高校,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教授夫妇到学生食堂用餐。
但在社区中,我确实很少看到在周边餐馆用餐的老年人,更多的还是在自己家里准备一日三餐。我说实话与其耗费人力财力办社区食堂,不如做好周边的农贸市场的供给配送。
在国内,尤其是较为成熟的社区,周边最不缺的配套业态就是餐饮。当然,肯定很多人觉得目前的私营餐饮缺乏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监管,需要引入国营来保证品质。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监管,而不是私营或国营。
我们再扩展一下
有了国营社区食堂外,我们是否又会进一步 “创造出” 国营社区干洗店,国营社区宠物美容,国营社区水果店,国营社区洗车店…… 毕竟只要有了指引的方向,各路媒体就可以把需求创造出来。
这种社区配套商业几乎可以按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来界定,国营店作为市场的普通一员,参与进来,我觉得毫无问题。但,最近,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这件事,让我怀疑未来社区配套商业的走向,这是真的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
小道消息傳要建國營大食堂。一石激起千層浪,輿情洶湧,相關部門出來澄清「此系誤讀」、「乃謠言」。
幾個月一年後,幾地示範建立國營「供食所」。
幾年後,國營大食堂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
這種流程在中國還少嗎?
-
我在江浙地区看过类似的项目,大约是 3~4 年前,但那个概念其实是 “社区商业”。
包含了餐饮、保洁、洗衣理发这些。
总体来说机会来自现在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020 年人口普查,我们的平均家庭规模是 2.62 个,很多年轻人都是独居或者是双职工没子女老人居住。自己做家务性价比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通勤的时间比较长,就更没时间了。
考虑到很多年轻人不太有家务技能,自己做性价比就更低了。
另外很多老人和子女现在分开住,老年人的生活也不太方便。
很多老小区的设计,是没有设计社区商业的,顶多就是街边店或者临街店铺,能否满足日常餐饮挺看运气的,全看租户是什么类型。
上一代开发商开发的房子,配建的商业要么是大型办公楼,要么是商场,社区服务的能力不够强。
需求还是有的,一些团队已经开始做了,一般来说这个领域很少见到自营,也都是整租下来进行分包。
类似这种服务,是最应该市场化的部分。
两方面看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这种服务不像前两天说供销社,消费市场的可选项太多了,自己做饭和外卖永远是两个备选项,消费者不是没有的可选,就看那种方式更有性价比,市场化竞争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如果在市场化竞争里,国企成为经营方,也不用对国企有什么误解,一说国营好像如何如何。
在消费领域的国企,这些年早就不是以前的那个样子了,最简单的大家可以看看现在街边的便利店,这是最市场化的领域,很多城市的便利店都是国企。虽然还是和日系的有差距,但比以前可是好多了。
(另外,国企的零售网点是有要求的,很多民企私企选址团队觉得不赚钱的点位,因为有服务的要求,国企的零售网点还是会开过去)
很多人说最近这些新闻,都是跟着海外起哄,听风就是雨,确实有这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既不看市场,也不看国企这些年的提升,拿起手机就写,也是个问题。
全世界来看,货币大周期在转向;全球化的进程在放缓;各个国家都在调整经济动能,很多变化都在发生。
我是做业务的,也没太多的宏大想法,跟随市场是一个最好的策略。
以上,供参考
完整社区建设的试点先行和示范带动,需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并促进更多社区趋于完整。
近日,住建部和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每个城市选取 3—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任务包括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2010 年,吴良镛院士提出完整社区的概念,认为社区的内涵丰富,不只是住房空间。近些年,厦门、沈阳、上海等城市对完整社区进行了探索。今年初,住建部办公厅印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认为完整社区是居民生活、社会治理和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
完整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必不可少的各类设施、空间和服务的居住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体来说,完整社区包括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以及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六大方面。
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承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而社区则是其关键承载。之所以推动完整社区,就在于当前不少城市的社区还不完整,在一些关键设施和核心功能方面甚至是残缺不全的。
比如,一些社区的容积率达不到要求,居住人口密度大,物业管理跟不上,同居民需求的差距较大。这同我国城镇化进程速度快和前期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也意味着社区有不少欠账和短板需要补。
试点建设完整社区,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将公共服务概念进一步延伸,不仅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还涉及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完整社区特别强调 “一老一幼” 设施建设,通过丰富社区服务来满足居民需求。
以托儿所、幼儿园等为例,将为生育政策提供托举,引导更多育龄妇女生育,并加快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再以社区助餐为例,独居老人和失能老人的吃饭问题突出,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服务设施,对于老年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健身休闲、自习阅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设施服务配备,也会为社区吸引更多年轻人,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
解决 “最后一百米” 问题
如果说建设一刻钟服务圈是 “最后一公里”,那么建设完整社区则是“最后一百米” 的问题,而二者之间也有很强的联动潜力。《通知》提出,要将邻近的完整社区统筹为活力街区,配建教育、养老、医疗设施,与 15 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使街道和社区两级公共服务衔接起来。
这意味着,作为最小治理单元的完整社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点连成线和由点及面,社区、街道、区域和城市组成多层次体系,实现各自分工和有序衔接,无缝隙地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
与此同时,完整社区建设的试点先行和示范带动,也需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并促进更多社区趋于完整。特别是要为不同区位、类型、规模和特征的小区设定灵活选项,使小区可以因地制宜和探索持续,避免 “千社一面”。
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要采取不同建设模式,而商品房小区、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不同类型的社区也需要因地制宜和探索创新。比如,一些小区可以将若干项目实现设施共享,既避免了空间不足或浪费的问题,也有利于社区服务项目的集成、集约和高效利用。
服务设施和项目是否完整至关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确保服务质量和持续运营。完整社区既需要硬件投入,也需要软件增强,特别是在长效管理方面探索新路。住建、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实现 “居民点菜,社区上菜,政府买单,企业参与” 的多元协同格局。
此外,也要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平台化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各类设施和服务互联互通。将由此积累的居民行为数据汇聚应用,推动社区服务优化提升,从而形成完整社区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整社区建设就是对这一要求的探索与实践。
而在这方面,近些年,北京市通过 “吹哨报到”“接诉即办” 等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关键小事”,也为完整社区建设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总而言之,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不只是建个食堂、养老院那么简单,而是在一套合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建设社区,它不是单调的,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而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在建设完整社区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运用到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进而才能让社区治理体系更加精细化。而这,显然也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撰稿 /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 / 马小龙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先造谣,再辟谣。然再后实锤。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大食堂好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老百姓历来注重一个 “食” 字。熟人见面,寒暄之词往往是 “吃过了?”--“吃过了。你呢?”--“吃过了。” 然而,就这么一个 “食” 字,却困扰了我们几千年。
【朱普乐: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
写一写衣食住行,看似小事。然而行文中却力难从心。如白头宫女说开元天宝之遗事,讹错乖张挂一漏万都在所难免。又想,仅记录自己知道的那些琐碎事情而已,不必求全,也不必求同。
那个时代治下,职工工资先是 “供给制”,后为 “工资分”。1956 年实行 “薪金制”。此后二十多年一直未增加工资。以本人为例:1961 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实习工资每月 29 元;一年后转正定级每月 34 元 (后改为行政 25 级 34.50 元)。一直到 1978 年才开始第一次调资,增加到每月 40 元。
收入所得月月不够用,是很多人常有的事。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油盐柴米买齐,如此便已所剩无几,其它开销只能量力而行。单位一般都成立 “储金会”,由财务人员主持经办。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每人扣存 5 元钱(各单位自行约定数额)。手头拮据时可以向“储金会” 借款,下个月发工资必须扣还;不够再借。故此常有人一边领工资一边借款。捉襟见肘,窘境层出。
亲友熟人间还有一种 “凑份子” 的“互助会”:约定每人每月交钱若干,轮流由其中一人所得(轮流顺序经协商或抽签而定)。目的是用来“办大事”。
1953 年,包括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在内的一整套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形成,老百姓的穿衣吃饭被死死控制。当局按年度发给老百姓一定数量的布票,用以购买布料、衣服、蚊帐、床单,乃至布袜,一切含有棉纱成分的产品均属其内。正常情况下,不分大小口,每人每年一丈二尺。有几年少一些,不等。听人说,最少的一年只发了一尺七寸 (一尺八寸)。一般家庭内部按不同需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统筹考虑使用。年岁大的人衣着不必讲究,多半不添置新衣,省下布票给年轻人用。一家几个孩子,总是只给老大添置新衣。老大穿的旧衣小了,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穿…… 衣服破了是不会丢弃的,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以致补丁垒补丁是常见的事,不以为怪。
冬季发棉花票,用以购买弹好的棉花填充棉衣,和棉絮 (被芯)。每人仅几两,根本不够。
有海外汇款收入者,按汇款金额发给 “侨汇券”,能买到一些市场上紧俏商品。然而对我们小县城乃至农村人来说,只是偶尔听闻,见都没见过。我是听同事荣求立说的,她是上海人。
百货公司偶尔推出零碎布料,一尺几二尺几三尺几不等;推出清仓的大毛巾、小毛巾、手帕,免收或减收布票,众人纷纷排队抢购。零碎布料可以做鞋,或拼起来做内衣内裤;大毛巾可以拼成 “毛巾被”,被认为是很“奢侈” 的享受;手帕可以用来做无袖圆领衫,前胸一块后背一块,穿在身上象是前后挂了两块小图版,怪怪的。有时候也推出毛线、球鞋等商品,很罕见,女人们遇上了,能喋喋不休地高兴几天。有些商品平时也是凭票供应--不定时地、“稀里八岔”地发一次票。譬如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百货公司到了货也可能对外发票,多以科局、以“口”(如工交口、文卫口、农林口等)、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几千人才能摊到一张票。普通老百姓根本无力问津。
后来有了尼龙袜,有了 “的确凉”,不收布票。又是新产品,成为时髦,为众人所追捧。一次,荣求立从上海回来,送我妻子一件“的确凉” 短袖衬衣,笔挺,耐磨,洗后很容易干。我们很高兴,总算开了一次 “洋荤”。后来才知道这东西不透气,穿在身上并不舒服。但那时候并不觉得:衣不蔽体的岁月,哪里会挑剔透气不透气?
一些大的厂矿根据不同工种发放 “劳保用品”:工作帽,工作服,围裙,劳保鞋,棉纱手套…… 人们常常将棉纱手套积攒下来,织成背心、套头衫,很实惠。还有人弄(买) 来一个个口罩,拆开来拼成蚊帐。真有雅兴,令人嗟叹而又羡慕。
更羡慕百货公司职工。他们得风气之先,偶尔能买到不收布票的日用品,且价廉物美。相比而言,他们的女职工一般都穿着入时,头光面光,鲜活洁净。所以有民谣称:“百货公司一枝花,蔬菜公司豆腐渣,食品公司母夜叉。”
我们平时克勤克俭,万般节约,过年时总要想尽办法给孩子添置件把新衣,或棉袄,或罩褂,或裤子,或帽子;让他们喜庆喜庆,高兴高兴。高兴之余,不免调侃一句:“要想富,过年穿新裤。”
从记事之日起,就没断过补丁衣服。个子长高了,裤脚短了,就续上一节;找不到同色布,常续成两种不同颜色。一条裤子着力处起毛了,快要破了,赶紧补上三个大补丁:两膝处两个,屁股上一个。裁缝店也代人补补丁。因为真正去做新衣服的人并不多;以大改小,以旧翻新,续裤脚,补补丁,他们都做。母亲一条夹裤,是她专门用于生孩子时穿的,较为厚实,上面还有洗不干净的点点血迹。母亲将其缝补整齐,一直给我冬天穿,一直穿到中师毕业。
1961 年在城关小学实习时,只有一条长裤,短了,裤脚吊得多高; 也磨 “洋花” 了,“洋花”到洗涤时不能用力搓,更不能槌;只能在水里轻轻地揉几揉,摆几摆,否则就会破。第二天要上讲台了,发觉裤子侧面口袋处破了一个洞,能见到腿上肉。找不到合适布,就用一块花布补上。讲课时常以一只手挡住补丁,不想被学生看见。
1962 年调至潘村中学,能吃饱饭了,想到添置衣服。却没有布票。寒假前,学校调来个 “右派”,是在徽州劳改茶场“劳教” 期满,安排来的,芜湖人**。他告诉我:芜湖自由市场开放了,能买到许多东西,包括布票。于是托他寒假回家时代我买了两丈布票,一元五角一尺,共花费三十元。春上,我高高兴兴到县城西门口,买了一丈三尺细卡其布料 (也可能是一丈四尺),米色,自以为很好看,做了一套中山装。成为此后数年的 “礼服”。**
一度流行 “假领”。就是做个衬衫领,围于脖子上,钉两粒小扣子,下方有两根细细的带子,套在胳膊处。外人看起来好象穿了件新衬衫,其实里面穿的什么只有自己清楚。裁缝店专门给做,百货公司也有的卖,收少量布票。“假领” 并无多少实用性,满足虚荣心而已。
日本生产的进口尿素,是用低档化纤布料做成袋子包装的。人们啧啧称叹,觉得不可思议。心里说:我们都没衣服穿,他们怎么就有布料做化肥袋子呢? 于是不少人用这种尿素袋做成衣衫裤子,穿在身上有 “株式会社” 几个字。我在太园下乡时,也找供销社的曹主任买了几个袋子,做成一条裤子。我不愿意背 “株式会社” 字样,买来一袋染料,自己动手,染成深棕色。穿在身上叫儿子看,问他好不好看?儿子也为我高兴,连说 “好,好。” 儿子很幼小,在他眼里,爸爸的东西没有不好的。妻子却不以为然,说“掉色。不要把别的衣服染色了。”
至于农村,农民们就更可怜了。我在中村公社水南大队、南容公社山水大队下乡住点时,看见不少小学生穿的棉袄都是大窟窿小眼,棉絮外露,破片挂挂的,如同叫花子一样。大冷天赤脚破鞋,以稻草绳捆扎于脚背上--要不然鞋底就会掉下来。一家人伙盖一床破被,被絮都裸露在外面。一家人伙穿一条长裤,谁出门有事,让谁穿。还有人睡稻草堆。在堆积如屋高的稻草堆里扒个洞,爬进爬出。冬天,深山里雪下得特别大。大雪封门的日子,终日躺在里头不出来。说 “出来干什么?反倒冷得死。” 这种状况是不能说的,也不能同情。否则就说你“给社会主义抹黑”。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老百姓历来注重一个 “食” 字。熟人见面,寒暄之词往往是 “吃过了?”--“吃过了。你呢?”--“吃过了。” 然而,就这么一个 “食” 字,却困扰了我们数十年。这里说的不是“三年大饥荒”,而是平常日子。
粮食定量供应,分大小口。成年人月供应标准多在二十五斤半到三十二三斤之间。城镇居民二十五斤半。机关干部、教师等要多一点,好象是二十七八斤。体育教师又比其他教师多一点,因为他们要带领学生跑,跳,打球,消耗能量多一些。一线工人要多些,重体力劳动者则更多一点,有三十多斤。中学生也有二十八到三十斤,因为他们正在生长发育,是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成年的孩子则分年龄段,给予不同标准。孩子出生,凭出生证到派出所办理户口,到粮站办理粮油供应证,于次月正式供应粮油。
每人月供菜油四两。
农村中的农民称之为 “农业户”。相对于城镇“供应户”,他们则为“另册”,注定是不平等的。他们由公社大队决定口粮,每人一年大约三百多斤原粮(即稻谷),秋后“分红” 时一次性决算。口粮标准远不及城镇人口,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是不够的。能力强会算计的人家,从长计议,厉行节约,多种瓜薯豆菜,日子尚能温饱。能力不济的人家则总是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甚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农村中的经济作物地区,如黄田石井坑茶林队,不产粮食,他们的口粮也到粮站购买;也发一张不同于城镇户的供应卡。称之为 “经农户”。“经农户” 比“农田户”事实上又要高“半格”,多了点保障。所以黄田的农田户总是想方设法迁往茶林队。
一切米、面、杂粮,包括玉米、红薯、土豆、山芋干…… 一切由它们加工的制品,均凭粮证或粮票供应。但不是你想要什么,粮站就供应什么;而是粮站有什么,你必须买什么。
一切食品店里的糕点零食,一切饮食店里的干饭稀饭包子油条粉皮发糕粉丝面条馄饨水饺…… 均收取粮票。
粮站并不是全部供应大米和面粉,而是经常搭售杂粮,如红薯,玉米,山芋干。逢年过节则有可能搭售一点糯米、“富强粉”,供人们裹棕子、包饺子。平时一般没有。五斤鲜红薯抵折一斤粮,人们都觉得划不来。玉米、山芋干则是一斤抵一斤。山芋干质量奇差,多为淮北加工,不但脏兮兮,里头常有老鼠屎、破棉絮,而且发霉味苦,难以下咽。后来食堂变换花样,将山芋干磨成粉,做成黑黑的 “汤圆”,照样难吃。粮食不太紧张的人家多半选择放弃。新鲜山芋和玉米多碎成小颗粒,夹杂在米里一起煮。小时候在榔桥养父母家,几乎顿顿是这样的伙食,我都吃怕了,不想吃。养母则耐心地告诫我:“小把戏懂事点,不好吃也要强强地吃一点。这种饭菜能吃得长就不错了。往后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日子哩。” 后来,不幸被她言中。
出门办事,不带足粮票是无法生存的,有钱都买不上吃的。上海人真 “精致”,居然发行“半两” 的粮票。据说 “半两” 粮票可以买一根油条,或者买一碗小馄饨。武汉人则 “大大咧咧”,传闻一根油条居然收二两粮票,那油条该有多大?多少人吃得起?远不及上海人会精打细算。逢年过节发放肉票、鱼票、鸡蛋票、糕点票、糖票…… 平时没有。平时干脆不卖,或者隔三岔五地卖一下,或者刚开开门来,很快就卖完了。象征性而已。猪肉不贵,最早四角几一斤,后来涨到七角几一斤。想买肉的人总是很早起来排队,冬天裹着棉大衣“猴” 在街边等。天亮了,开门了,卖肉的来了,于是人头攒动,跃跃欲试,一齐喊:“一个个来,不准插队!”
猪肉很快就没有了,说卖完了。后面排起长长队伍却又要空手而回的人不甘心,不满意,操娘日妈骂声不断。于是站在肉案边坦胸露背趾高气扬的屠夫不高兴了,将手中屠刀 “咣当” 一声掷于肉案上,大声嚷嚷起来:“你再骂,再骂?再骂老子撕你的 B 嘴!”--“就要骂!肉到哪里去了?”--“肉到哪里去了?老子吃了!一头猪老子一个人吃了!怎么样?有本事你跳天去,有本事你骂上头去!”有一度,食品公司也动脑筋想办法,将猪肉分割成二两五钱一份,以篾编小盘盛起,排队购买者每人只准买一份。能买到肉的人多些了,但只有二两五钱。而且最后还是有人买不着。
乡间的猪肉供应要好一些,不是十分紧俏。于是我们逢年过节常常结伴或托人到乡间去买。乡间为什么好一些?其中有一条原因确凿无疑:乡间农民更贫困,多数人买不起猪肉。相对而言,市场就缓和一些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太园公社下乡。当地供销社每天都有猪肉供应 (不是天天杀猪,而是头天未卖完的肉次日再卖)。食堂炊事员老张,有时候单独买二两五钱瘦肉,做成汆汤肉,以大碗盛起,蒸于饭锅上。中午买饭时,锅盖一揭开,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令人直咽口水。老张连忙小心翼翼将汆汤肉碗端起来,搁于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不要弄泼了,这是张主任的。” 张主任就是公社管委会主任张元涛。他间或请老张代他烹调这样一份汆汤肉,价值一角八分五厘。张主任不是沾食堂便宜,而是自费。凭心而论,那时候基层还没有公款吃喝,都得自己付钱。
不久,我们一伙人参于太美大队筹办村史展览馆,都在大队食堂就餐。有一天村里杀猪,我们委托炊事员单独买肉炖了一罐肉汤,大家平分,每人一碗。感觉其味无穷。甚至后来几十年,每每喝汤之际总不忘记这一次; 总觉得哪一次都没有这一次这么好吃。不知道什么缘故。
偶尔也发猪油票,更多时候还是排长队购买。如果卖炼过的冻猪油,人们的抢购心态则要平和一些。在那种食品匮乏年代,老百姓油水缺乏,猪油被认为好东西,金贵得很,常常被作为上等礼品送人。不象现在无人问津。我那时经常被抽到宣传部帮忙写材料,经常开夜差。部里的主办科员吴宗庆总是在食堂买些锅巴,夜里泡锅巴吃。一天,吴宗庆说:“小朱,今天晚上有好东西吃了。”--“什么好东西?”--“家里人带猪油来了。我们吃猪油泡锅巴,喷香。” 猪油泡锅巴,再撮上一点盐,果然好吃,果然喷香。
油条也奇缺。有一天儿子病了,食欲不佳。我问他:“想吃什么?想吃什么爸去买。”儿子说想吃油条。于是我立即出门购买。油条归 “饮服公司” 卖,就在荷花塘畔。我耐心地排队,耐心地缓慢前移。突然,卖油条的小萧喊:“没有了!卖完了!”我傻眼了,前面只有一个人了,就要轮到我了,怎么就没了?儿子竟如此命苦,想吃根油条都吃不上?他老子怎么这样无能,这么点愿望都满足不了?每每记起,总觉得对不起儿子。
蔬菜,豆制品,到蔬菜公司购买。豆制品按季度发票,蔬菜不凭票。蔬菜也是供不应求。每当来了一批蔬菜,如大白菜,辣椒,茄子,营业员们都要挑一些好的留下来,自己要,或者做人情。豆制品也是一样,臭干子酱油干子一到,她们立马将大而厚的干子留存起来 (泾县卖豆腐干论块,而不是论斤两,厚薄之间差别很大)。动作之快令人嗟叹,如风卷残云。排在后面的人常常扫兴而去。那里面有我两个熟人,对我还算客气,每每“匀几块” 给我。而我却无以为报,暗自羞愧。
冬天蔬菜少,以青菜萝卜为主,以腌菜为主。入冬以后,各家各户乃至食堂,都要腌菜。高杆白菜上市的时候,人们便整板车整担地买来,晾晒在竿子上、墙头上、屋面上,青青白白,整整齐齐,很好看。晒软洗净以后,就可以腌了。腌菜用的是大缸,男人赤了脚进去踩。一层层铺菜一层层踩实 (也有人间杂萝卜于其中),最后将准备好的青石压在上面。便是全家人一个冬天的用菜了。
单身汉的时候,我们吃食堂。食堂与食堂相比,差别也很大。我们文教局食堂最 “吃蹩”,最差。一个管理员,一个炊事员,供应什么吃什么,清汤寡水;没有任何“门道”,没有任何额外的油水。我们便去附近商业局食堂就餐。这个食堂很大,所辖几个公司的干部职工都在这里就餐。经常有肉食供应,还有馒头包子,还有咸鸭蛋松花蛋,叫人刮目相看。文教局食堂没有,总是咸菜,山芋杆子炒青椒。但商业局食堂要收取“小伙食补贴”,每月一元五角。这份补贴本可以由单位支出,但文教局会计不同意,说这份补贴只能补给自己食堂。谁叫你不在本食堂就餐?后来发现县委会食堂也不差,也很大,花式品种也不少,我便去搭伙--反正凭钱凭粮票,又不是白吃。我这样鼓励自己。时间长了,管理食堂的查会计也要我交“小伙食补贴”。我没得给,跟他扯皮:“我经常帮你们做事,买点饭吃还不可以?”--“你帮哪个做事了?你又没帮我做事。”--“帮你们县委做事呀。不信去问宣传部(“文革” 期间叫宣传小组)。”查会计是个 “大大咧咧” 的人,无意顶真,便松动下来:“你回去要嘛,要到就给我。”县委食堂常有鱼肉供应,还有腊肠。一节一节的腊肠蒸熟了,不切成片,也不切成段,而是整节出售,三四寸长,要买就是一节。整节腊肠搁在饭碗里,有点怪怪的,容易产生不雅的联想。
买饭排队,谁都一样,经常排起一条龙。有一次,王乐平书记排在我后面,隔了一个人。王书记拿一个大碗,拿一双筷子,仰着头,不时地哼上几句总也听不清的歌词;食堂里敲碗的声音不断,王书记偶而也掺和其中,也敲敲碗,问:“今天吃什么菜呀?”--“包菜找 (炒) 肉丝!”(调侃,说炒肉丝里肉太少)--“啊,好,好。”
平时,小县城里也没什么糕点甜食供应,记忆中最常见的是 “香蕉酥”。逢年过节倒有一些应景的副食品,如端午的绿豆糕,中秋的月饼。也是发放票证、凭证供应。除凭票买糖外,病人还可以凭医生证明购买二两红糖或砂糖。因此有的人没病也去看 “病”,只是想买二两糖。
买什么都要票证。只不过有的票证常年发放,如粮、油、豆制品;而有的票证只在大的节日发放,才有供应,如鸡鸭鹅鱼蛋,糕点。这时候,相关单位要出去 “组织货源”,就是到外地采购。采购到了,老百姓才有的吃。因此逢年过节是大人小孩最盼望的时候,最亢奋的时候,也常常是最辛苦的时候,最无奈的时候。菜场也罢,商店也罢,到处都在排长队,到处都在人头攒动,在拥挤,在骂骂咧咧,甚而争吵推搡、碰碰撞撞。平时太苦了,谁不想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打打牙祭?
**岂只穿衣吃饭要凭证? 女人用的卫生纸都要凭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老伴在天津工作,取道北京回四川探亲途中突然来 “例假”,遂去商店购买卫生纸。营业员要北京本地的购物证,并强调说除了军人,其他人一概凭证。**无法通融。大街上巧遇一位女军人,老伴遂向她诉说困难,请求邦助购买。想不到那位年轻女军人毫无怜悯之心,漠然离去。
我的远房亲戚施某,住蔡村公社大康大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利用下乡机会去他家探望。夏天,正是烧晚饭时候。他母亲 (我称呼姨娘) 正在给几个小男孩洗澡。小男孩都只有八九岁十多岁,终日一丝不挂,四处窜耍,早已是满身泥灰。大的洗了小的洗,一盆洗澡水成了泥浆。洗过澡的小孩还是一丝不挂。只是不停地招呼:“不要再搞脏了!”那边他妻子 (我称呼嫂嫂) 在炒菜。一大碗南瓜炒好端上桌,小孩们即跑来用手抓,烫得咀里不停地吹气:“弗,弗!”待第二碗豆角炒好,南瓜则已经抢光了。嫂嫂一边制止一边骂:“这些小鬼,就象是饿牢里放出来的!”在当地,施家境况不算差。他父亲当过大队书记。他自己原先在地质队工作,后来不知怎么回家劳动。在地方上算得个头面人物。因为家口重,依然活得不轻松。
老百姓生活艰难,小吏们的日子也不轻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县文教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郝启富,有三四个小孩;妻子本来有工作,因为家口重,遂辞了工作,做 “全职太太”,仅靠郝局长每月六十几元工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城关小学照顾他,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还将一块不小的菜园地给他妻子种菜。有一天我去他家,正是晚饭时候,饭桌上几样咸菜,唯一小搪瓷碗里蒸了一个蛋羹。“全职太太” 说是给郝局长吃的,给他补补营养,因为他是“顶梁柱”,全家都靠他。孩子都不大,两三岁,四五岁,七八岁,他们都不吵不闹不争不要,仿佛习惯了似的。
民谣说:“四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是所谓当年物质极度匮乏年代里四种 “吃得开” 的人。“四个轮子”--开汽车跑运输的司机。他们在外面跑,比较活络,有机会得到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一把刀”--屠夫。猪肉紧俏,他们刀下便是人情。“白衣战士”--医护人员。人总会生病,生了病必然会有求于他们。“红旗飘”--解放军军人,国家保障,身份显赫。
正如董郁玉先生所说:那个时代治下的中国,“居民几乎所有生活用品都被纳入到无所不包的配给体系,以致小至火柴和卫生纸这样的日用品都要凭票购买甚至还不一定买得到的严酷现实……”(《炎黄春秋》2013 年第 8 期第 3 页)
泾县农村的住房情况一般较为宽裕。尤其茂林、黄田、溪头、陈村、厚岸、包合等地,历史上文风兴甚,经济发达,读书识字乃至经商做官人较多,盖起大片大片的厅堂楼舍。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地主富农资本家被打倒,田地被瓜分,房屋也被瓜分,贫苦农民都分到住房,居住较为宽敞。黄田村空房很多,谁来住都可以,根本不用租金。住长了,也就变成他的房了。“洋船屋” 这组大宅院,占地 4200 平米,建筑面积 3700 平米,“土改” 时除留给原房子主人四间房、一间堂屋和一间灶屋以外,其余分给了七、八户农民。就是说每户大约分得近 500 平米空间,其中建筑面积就达 400 多平米。足足抵得上如今一幢别墅,有过之而无不及。
城镇居民的住房就紧张多了。机关干部一律由单位或系统安排住房。单身汉数人一间是很正常的事情。1961 年我在城关小学当教师,住的是四人一间的民房和两人一间的披厦。次年到文教局,与人同住一间。1962 年到潘村中学,住在大门口厢房内,约 6 平米。房内只容得下一张床、两张课桌和一条方凳。1963 年到文化馆,三人同住一间大约十多平米的房间。以屏风隔成内外两个空间,王静山住里间 (他先来),我与潘德平住外间;二人各一张单人床,床下面各一只破箱子。1967 年结婚的时候,文化馆给我半间房,好在是独立空间,约八、九平米。除一张双人床以外,岳母给了我们一张六仙桌和两张椅子。自己又买了个煤油炉,似乎有点象个样子了。后来,文化馆建了一路平房,每人一间(有房者不安排),约十五、六平米。那时候我的孩子已经出生。“文革” 中一度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终于在文化局领导的关照下,批给我二千五百元(后来突破了一点),在大会堂一块空闲地上盖了两间极其简陋的平房和半间厨房。待买得起房,真正改善居住条件,则已是改革开放之后--已经不是本文记述的范围了。
已婚的人可以分得一间房。如果有家属 (配偶、父母、子女) 随住,房间会大一点,尚可腾出小块地方作厨房。都没有 “卫生间”,一律上公共厕所(那时候没有“卫生间”“洗手间” 这样的词汇,直呼“厕所”“茅房”)。我常去县委会葛兆铣、吴宗庆等人家。他们住的是老式民居,四周皆木板,缝隙多大。户与户之间一点都不隔音,睡梦中翻个身隔壁人家都能听得真切。城关小学也多为这种民居。我的同学 H 某在那里当教师时,与一位女教师合住一间--中间以木板隔断,分别走两个门进出,相安无事。房顶上只搭了一方竹帘,实际上是通的,用他的话说:一根针落在地上都听得见。那女教师有个相好,情投意合,一度间如胶似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一天夜里,相好的进了她的房,H 某睡在这边床上一动不敢动,大气都不敢出,用被子将脑袋捂得严严实实……
街道居民的住房有两种情况:一是祖上有房,而房子又不多,仅够一家人居住。故此居住状况必不太好,旧民房,狭窄,潮湿,阴暗,一家人十个八个挤在一起。这种私有房产是不允许多的,一旦多了,权力者就要把你的房子无偿劫走--谓之 “没收”。“土改”时这样做了,“土改”以后在城市里还搞过所谓 “私改”--私营工商业改造,“没收” 多余房产。我的朋友曹远芳,他父亲五十年代在南街开书店,有一些房子,后来 “私改” 时就把他家房子 “没收” 了。二是无房户,租住 “房管所” 公房。也是民居,也是阴暗潮湿,也是狭窄闭塞;又陡又仄的楼梯;有的仅一斗天窗,采一线光亮而已。一家三代蜗居在一个十几平米的房间,吃喝拉撒无所不包。老老小小全部上里弄巷道内的公共厕所。各家各户自备一马桶,或一痰盂,平日装屎盛尿,满了则拎去厕所倒掉。因此每日清晨必为公厕最热闹的时候,男女老少你攒我挤。趿着鞋子者,拎着裤子者;吭哧吭哧痰咳不爽而气喘吁吁者,唏溜唏溜抽劣质香烟而言语不清者;扶老携幼,大呼小叫…… 为市井一观。
各家各户多无单独厨房,而是一大间里集中了若干炉灶,较为均匀地遍布各个角落;与之配套的常有水缸,碗橱,柴禾,及锅碗盆勺。早先烧柴禾,尔后烧煤球,使用煤气则已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三户五户,乃至十户八户人家挤在一个空间煮饭烧菜,叮叮当当,磕磕碰碰,既嘈杂又热闹。你家吃什么好的,我家吃什么孬的,一览无遗。如果大家相处通达和谐,也可以互相帮助互通有无。烧了好吃的,大家分点尝尝,通融人情,增进友谊。今天借你一升米,改日必堆满一升还你;细声细语,一团和气。如果 “阶级斗争” 之弦绷紧了,那是不敢多言多语的,不声不响把饭菜烧好,赶紧端进自家房间。没有自来水。各家备一担水桶,到西门口大河挑水。也有人以挑水送水为职业,十分辛苦。
夏天,泾县奇热。每年总有那末一段日子,夜里热得不能睡。于是将凉床竹椅搬到外面乃至街边路旁,似坐似靠似睡。折腾半夜待微微合眼,东方即发白了。那时候没有空调,用得起电风扇的人家都是少数。
冬天奇冷,常常冷到零下七、八度。于是深秋时节即去附近农村弄些稻草,反复晒干,梳理干净,厚厚地铺于床上,再铺上垫絮、床单。**老伴说她上大学之前从未睡过垫絮和床单,只铺稻草,稻草上铺张草席,上面盖床棉被。草席一旦破损常划伤皮肤。我说 “那不冷?”--“开始是冷,睡睡也就不觉得冷了。” 老伴家住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看来比我们泾县还要穷苦。**冬天洗澡是一难题。全城仅一南门澡堂,又老又旧又小,远不能满足百姓需求。“饮服公司” 下大力气,终于新办一堂浴室,在荷花塘畔。仍然十分拥挤。尤其大年三十前几天,澡客盈门,排队等候,洗上一个澡得花几个小时。女同胞更难,根本无处洗;多半是在家支起 “澡帐”,大盆沐浴--房间里生一盆炭火。有一次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幸亏救治及时,才没有造成恶果。
我的同学 Z 某,在一次聚会时谈及她侄子无房结婚,想买 “经济适用房” 又找不到人,结论是“还是毛主席那时候好”。我不服,与之争辩。**毛治下,她也是弱者。她家成分虽然不坏,但母亲是 “一贯道”,“反动道会门”,属于“坏分子”,“地富反坏右” 名列老四。**她前半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自不必说,就是衣食住行也颇为艰难。改革开放以后,她有了自己的 “房改房”,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一个人住绰绰有余。儿子当教师,有两套住房。毛治下,她能有这般日子?为人要实事求是,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其实,Z 某不是邪恶,不是无知,而是大脑意外 “短路”;造成所储存的资料缺失,“程序紊乱”。晓之以理,拒绝遗忘,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对于县城乃至农村人来说,行,主要就是徒步,俗称 “起旱”。干部下乡,徒步;学生上学,徒步;走亲访友,徒步;迁徙搬家,更是徒步。那时候的人特别能走路,一天走上六七十里不在话下。汽车站最早在县城北门,几辆木厢汽车,两边很小的窗子,后面开门; 有点象囚车,也有点象邮车,还有点象装猪的车。只开往芜湖、繁昌、南陵,班次也不正常。后来在苏红广场做了个新车站,比较象样了,开往外地的班车也多了一些。到芜湖是一元二角五分,到合肥是二元四角。1958 年之前,青弋江上没有桥,汽车出城要过轮渡。有一艘铁质摆渡船,方形,俗称“铁乌龟”。汽车开到渡船上,两岸工人以绳索拉动,渡船便象乌龟凫水一样,慢慢地到了对岸。公路为砂石铺成,路况极差,坑坑洼洼;发大水的日子,不能通行。跑趟芜湖至少要半天,杨毛埂一段特别乱糟糟,经常出事故。跑合肥则更难。过长江须轮渡。此轮渡进步一些了,机动,也大得多,可以同时摆渡几辆汽车。届时,旅客必须下车,随车站立于轮渡上。轮渡很慢,苍茫的江水之中如一只甲虫,随波逐流。因此,两岸等待轮渡的车辆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望不到尽头。过了轮渡,必在附近小饭馆吃午饭,是运输公司指定的。饭菜很差,且贵,裹腹而已。全是砂石路,万般难行。汽车象个老年病人,“哼哧哼哧” 地“哼”到合肥,常常是夕阳西下,夜幕将临。
要去上海,必须先坐汽车到繁昌一个什么火车站,那里每天有一班开往上海的火车。
泾县崇山峻岭,公路里程甚少,缘于修筑之艰难。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王乐平在泾县任领导多年,是个想干事的人,为泾县的公路建设动了不少点子,出了不少力。苏红公社的桃岭公路就是在他的规划与领导下建成的。这地方穷乡僻壤,山高路险,盘山绕道,实非易事。
县城无公交,更无出租车。只有帮人运送行李物品的挑夫,和拉板车的工人。及至三轮车、“达雅机” 出现,已经是后来的事情。
还有 “鸡公车”--乡间常用的一种独轮车,既是运输工具,也可用作交通公具。小时候在榔桥,经常看见从县城来的车队,一行十个八个,“吱吱呀呀”,觉得很壮观。车子系质地紧密的木料制作,大大小小的榫头结构而成。一实心木轮,上面锒裹着铁片;用长了,铁片磨得雪亮。最前端还有一个很小的轮子,谓之“鸡公嘴”,是过沟过坎时临时作过渡支撑用;也可以穿起绳索由人在前方拉动,上坡时帮助前行。推车人在后面把握两边的车柄把手,同时掌握平衡,用腰上的力推动车子。很讲究技巧。中间有隆起的木结构“隔断”,将车分为两半,是承载重物的地方。可以将要运输的东西,如几袋稻谷,数根木料,砖瓦石灰,柴禾家具,捆绑牢定。也可以载人。人坐在上面,斜斜地依靠在“隔断” 上(一般须垫上被子)。脚力不济的老人小孩,走亲戚的小媳妇,常坐这种“鸡公车”。我多次见过,觉得很有风味。也有人说,这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恐怕是穿凿附会。
**自行车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代步工具。一般单位都要努力弄一辆乃至几辆自行车,或购买 (要票证),或上级发放,或通过别的途径弄来旧车。早先文教局有二辆自行车,都是上海永久牌。**其中一辆公用,谁下乡、谁有公事,谁用。晚饭后总有人将车推出来,在门口空地上骑玩。我就是那时候学会的。因为这辆车用的人多,坏得也快。还有一辆车归郝局长专用。那时候没有轿车,领导专用一辆自行车,大家觉得正常。郝局长上班下班,乃至下乡 (譬如去潘村中学),都骑自行车。他车技很好,不但能一只手把握龙头上车下车,还能作短暂停车,还能在很窄的田埂上骑行,过小沟小坎时居然不下车--先将前轮拎一把,再将后轮拎一把,就过去了。叫人看得发呆。我就差多了。在潘村中学时,有一次骑公家车子往县城,行至山口铺一段下坡,我得意忘形了,不慎摔倒,膝盖处摔成一大创口,鲜血直淌。赶紧到县医院包扎医治。那时候县医院在 “天主教堂”,也就是后来的 “人武部”。
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是万众瞩目的名牌。还有 “凤凰”、“飞鸽”,都很好。一部自行车的价格大约 150 元人民币。那时候工资低,一般仅够维持一家人吃饭;甚至寅吃卯粮,月月亏空,要多长日子才能攒够这么多钱?而且要票证。自行车票不是长年发,而是偶尔一次,数百人中难得一张。于是托关系走后门则不言而喻。
出门办事,到外地出差,住宿问题常令人困扰。那年月控制人们出行,旅社甚少;且都是国营集体,官商作风十分严重,大都不作为或不想作为,诸多不便常令住宿人尴尬不已。无论去哪个城市,无论多晚到达,必须去 “住宿接待站” 排队登记,然后持单到指定的旅社住宿。一个城市,多半在东南西北各处设立几个“接待站”,不常出门者难以找到。各旅社不得自行接待住宿。如果信息讹错,指定的旅社住满了,没有空位,还得折回接待站重新分配。我就遭遇过这种折腾。旅社多为统铺,十几个人一大间。即便二人间三人间,乃至单人间,房门都是不能从里面拴扣的,旅社职工可以不经旅客许可随意打开。房门上有一块小小的长方形玻璃窗口,可以直接窥视房内。那是 “阶级斗争” 的产物,以防旅客在里面搞“反革命活动”。
经常住不上旅社,而不得不住澡堂。住澡堂也得由 “接待站” 分配,得等到晚上十点钟以后才能入住。这时候洗浴的人走光了,澡堂职工略事整理,搬出又脏又潮的棉被,一个铺位上放一床 (下面有一块厚垫),就是今晚的睡具了。有一次我去蚌埠出差,也是住的澡堂。回家不几天,一家人其痒无比。小儿子尚不会说话,身上抓得指痕累累,夜不能寐。我们感觉不对劲,第二天认真翻查,发现染上了虱子。于是全家彻底翻腾,从床单、盖被、蚊帐,到内外衣物,全部用“666 粉” 浸泡,开水煮,太阳晒…… 经数日折腾,才将虱子灭绝。留下深刻记忆。
**我们也特别忙碌。忙于政治运动,忙于 “义务劳动”;忙于“斗私批修”,忙于 “兴无灭资”,忙于整肃别人或遭别人整肃;忙于“弃小家顾大家”,忙于“支援世界革命”,忙于“解放全人类”…… 我们被权力者以“革命” 的名义 “绑架” 了,以至无力顾及家庭,无力顾及家人的健康与安全,无力尽到自己应尽的家庭责任。**一年夏天,农村 “双抢” 季节,机关学校、商店厂矿的干部职工,乃至街道居民,都得无偿地去生产队邦助割稻。我们不敢怠慢,更不敢提出困难。一天,我与妻子天未亮即奔往田间。儿子才一岁多,让他独自睡在床上。儿子醒来后发觉大人不在,大哭,赤脚跑到门口嘶叫。然而门锁了,好心的邻居也打不开,只得隔着窗口安慰他。直到十点多钟,我们回家以后,儿子还在抽泣不止。今日记起还觉得后怕:如果孩子出了事故,岂非终生悔恨? 而当时却不,以为割稻比孩子安全重要,以为我等之徒就该积极参加,不得讨价还价。只能寄希望于侥幸。好在孩子只是受了委曲,没有酿成苦果。
有的人家则遗恨终生。邻里一户人家,夫妻俩都上班去了,幼小的儿子睡于床上未醒。大人遂以被褥枕头挡住床沿。以为这样可以安全。谁知小孩翻落到水泥地上,撞击脑袋,三日后夭折。还有一户,丈夫在县委机关工作,妻子是教师。都要上班,都很忙。遂将幼小的儿子以布带绑在椅子上,嘱其自己玩。妻子以为上完一堂课即回,不会有大碍。谁知儿子连椅带人摔倒,也是撞伤头,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人性常常是脆弱的。既然谎言重复一千遍可能成为 “真理”,本来的人性也就渐渐被扭曲了。乃至于那样的麻木不仁,那样的漠视生命,以为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经地义。
“票证”这两个字,现在人们的理解:“票”--应该是钞票、邮票、电影票、门票等等;“证”--应该是身份证、选民证、工作证、学生证等等。总之,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票”是代表价值的;“证”是证明身份的。现在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各种货。只要是公民,就理所当然的有各种 “证”,来证明你的身份。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年代,各种“票证” 的概念与现在是不完全一样的。那时的各种“票证”,对每个人和每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 “票” 和“证”。“票”就有:粮票、油票、布票、棉花票、豆腐票、肉票、肥皂票、糖票等等。以上这些票是按人定量每月 (年) 发放的,而且是定点供应的。还有一些紧俏物资的票,既不定量也不定时,如手表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还有逢年过节,根据物资的多少,临时发一些酒票、香烟票、香菇票、木耳票、粉丝票等。以上这些票多数是发给有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的居民的,农民能发到的票只有其中小部分,如布票、棉花票、肥皂票等。
“证” 主要的是购粮证和购货证。购粮证是和粮票同时使用的,去粮站买粮食缺一不可。购货证主要是买盐 (盐也是定量的,每人每月 1 市斤)。购货证还可以购买临时分配的食品和生活用品,购货以后,要进行登记,以免重购。购货证也发给农民,让他们买盐和其他由供销合作社凭计划供应的少量的食品和工业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们的第一件大事。因此,粮票是最重要的票。粮票按年龄和工种进行定量。当时的粮食定量分得很细,比如:县机关干部、教师、医师每人每月 27 斤,区乡干部 33 斤,居民 24 斤,大学生 33 斤,中学生 22 斤到 24 斤,儿童 15 斤。工人按工种:特殊工种 45 斤,重体力劳动工 37 斤,一般体力劳动工 30 到 33 斤,轻体力劳动工 27 斤等等。在每人的定量里包括熟食票每人 2 斤。用熟食票可以买大饼、油条、包子和饼干等副食品,可以到饮食店买面条和米饭,也可在省内流动使用,因此当时的熟食票是很宝贵的。
如果出差到外地,要用定额的固定粮票,到粮管所去换省内流动粮票和全国流动粮票。出差和下乡每人每天有半斤粮票补贴,到农村付给搭伙的农家每天 1.25 斤粮票。出差到食堂去吃饭,都要用流动粮票,购买饭票才能用餐。
缺粮的农民使用农村返销粮票和农村购粮证。还有饲料票,专门供应畜牧场和少数的养猪专业户。对投售农副产品的农民,按不同的产品、数量进行粮食奖售,发给奖售粮票。
军队也使用 “军用价购粮票”。部队凭此粮票,可以直接到任何地方的粮站去购粮,而且不用给钞票。由粮食部门凭此粮票向有关部门结账。
油票和布票以及其他的票,也是很重要的票。这些票都是按人头发放的:油票每人每月 0.25 斤,布票每人每年 3 尺 1 寸,棉花票每人每年 0.5 斤,肉票每人每月 1 斤 (1 斤肉票可以买 1 斤鸡蛋),豆腐票每人每月 3 斤,肥皂票每人每月 1 块,糖票每人每月 0.25 斤。在 1960 年至 1962 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各种定量都进行了削减。比如:粮票每人每月减 2 斤,布票减到 1 尺 7 寸,肥皂票减到半块。其他票供应的物资也不同程度的削减。总之人们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当时人们追求的高档商品。由于物资极度的匮乏,因此,很少有票发,一个单位一年只能发到一二张票。发给谁? 使当时的领导很伤脑筋,于是要大家发扬风格,互相谦让,或者照轮。有的单位实在分不下去,为了避免矛盾,就采取抓阄的方法,谁抓到就归谁去买。我 1962 年结婚时,爱人的单位分给她一张缝纫机票,买了一台西湖牌缝纫机,在当时它是我家最奢侈的工业品,现在还完好无损,成了我家的传家宝。遂昌中学的一位老师,当年凭票买的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直到如今还在骑。
逢年过节的副食品票,是发给单位的,一般居民和农民是没有的。虽然在单位里工作的人都有,但数量少得可怜:一张香菇票、木耳票,只能买 1 两。有时还有糕点票,也就是一张 2 斤。还有酒票和烟票也是逢年过节发一点,“烟客”和 “酒鬼” 平时只好熬瘾,或者抽旱烟和想办法搞一点酒精兑水喝。
有一年中秋节发月饼票,一张票 2 个月饼,农民也有。于是县食品厂连夜加班加点生产,尔后用汽车运到各区乡的供销社,再由农民凭购货证购买。
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票证,票证也就成了命根子,所以也就非常宝贵了。当时人们工资都不高,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钱,但每家每户都从牙缝里节省下来,节余一些熟食票和流动粮票,以备急需。比如家里有了婚丧等喜事白事,可以派上用场。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包红包,除了钱还要包上几斤粮票,这是最体面的。在当时粮票可以卖钱,可以换鸡蛋、换茶油、换布票等。所以粮票成了 “有价证券”,虽然不合法,但有的人在暗地里是这样做的。
票证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一张票,有时人们争得脸红耳赤;为了一张票,有的家庭夫妻不和;甚至有的人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有这些,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成为历史。唤醒记忆是对亲历者而言,更希望年轻人透过那些似乎好笑的过往,了解一下父辈们曾经的生活经历。
拒绝遗忘,恐怕是朱先生为文的出发点。但 “拒绝遗忘” 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历史,并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回头路绝对不能走。
我以前为了省钱和减肥,看着好东西不愿意吃不愿意喝。
现在想开了,该吃吃该喝喝,估计以后钱也就不值钱了,我这辈子能不能吃上肉也不好说了,多吃一口是一口吧。往事只能回味了。
只是可惜了这一代人,不知道要在暂时的弯路上走多远。
一见国营食堂,立刻想到计划经济,立刻想到大锅饭,立刻想到粮票,立刻想到大饥荒,立刻想到饿死人,有些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我就很好奇,他们在用微博、知乎、抖音…… 的时候,怎么没想到大字报,没想到文革呢?
所谓 “国营食堂” 是低收入者、老年人、失能群体、外出打工者的呼声,自媒体是民间意见的反映。中上收入者对 “国营食堂” 不感冒,现有餐饮从业者更是深恶痛绝(疫情几年餐饮业损失惨重)。“国营食堂”跟个性化餐饮并不矛盾,没钱的吃食堂,有钱的进中高档餐馆。城市很多地区,廉价的快餐店消失了,外卖兴起(大规模使用料理包、配送费惊人),群众不满意。
社区食堂无非是一种商业模式。谁出资,谁经营,谁管理,这些并不是决定性和至关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运行高效,人民受益,老百姓欢迎,国家和人民双赢。目前的餐饮服务的确存在先天性不足,很难适合信息化时代下工作群体的生活要求,工作家庭两头顾,年青人活的真是太累了。建公共食堂,是以社会化的模式突破传统家庭模式和资本下的私有餐饮模式对于个人自由发展的禁锢,有利于满足社会生产的专业化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生产关系角度看,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觉得国家先牵头搞,没什么不好的。代表人民利益的经验人民自己要发扬首创精神,先行掌握。进而建立经营和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基于评价标准和体系,纳入政府监督管理!
社区集中的地方建食堂是可行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只要保证食堂非盈利或者是微盈利,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光顾的。
就是扩大规模后的社区饭堂。就是解决老龄化问题和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的方案。
要同时满足便宜、安全、稳定运营,完全市场化不太容易,还是要搞点计划经营。
很多小区早就有了啊,没什么新鲜的。
本狐为知友们带来更多信息:
【公众对两份政府文件中 “建设食堂” 的表述均有误解】
财联社 11 月 3 日电,近日,大众对于 “国营食堂” 的讨论和猜测,成了一个舆论热点。这些议论的源头主要是两份文件,其中一份文件是住建部和民政部发布的,另一份是河北省卫健委等单位发布的。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份文件的发布单位,并得到了相关官员的解释。
结果显示,**公众对这两份文件中 “建设食堂” 的表述均有误解。**迄今为止,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均没有发布过任何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的政策或规划。 11 月 2 日,住建部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猜测完全是误会。
“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 该官员说。
近日,大众对于 “国营食堂” 的讨论和猜测,成了一个舆论热点。
这些议论的源头主要是两份文件,其中一份文件是住建部和民政部发布的,另一份是河北省卫健委等单位发布的。
《财经》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份文件的发布单位,并得到了相关官员的解释。结果显示,公众对这两份文件中 “建设食堂” 的表述均有误解。迄今为止,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均没有发布过任何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的政策或规划。
住建部官员:没有要求社区大建食堂
10 月 31 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到:试点社区为 “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并要求各市选取 3 个 - 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为期 2 年。
消息一出,文件中的其他表述都被网民一带而过,但 “食堂” 这个词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政府要大建食堂?”“会不会取代现在的市场化餐馆和饭店?”“要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吗?”“去食堂还得用粮票吗?”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住建部、民政部《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截图 图片来源:住建部网站
11 月 2 日,住建部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猜测完全是误会。“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 该官员说。
这名官员表示,这份文件里提到的包括食堂在内的许多设施,是根据住建部 2018 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下称《标准》)所提出的。现在的政策与 2018 年时相比并无变化。同时,2018 年发布的上述标准主要也是考虑到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设施,并不是专门强调食堂的建设。
《财经》记者查阅这份《标准》,发现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要求” 中表明,社区食堂是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助残服务的,要求 “宜结合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等设置”。
“如果现在的社区已经配有食堂,就没有必要重建;如果还没有,就根据实际情况,能补建就补建。” 这名官员表示,在新建小区,应该根据国家标准配建这些设施;但是对于老小区,如果缺少空间、确实配不了食堂,也不强求。
文件中提出每个城市有 3 个 - 5 个社区开展试点,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试点都要在食堂上下功夫。试点工作有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四个方面的工作,“试点社区可以选择性地开展工作,不是四个方面都要做,也不是文件中提到的设施都要配备,有相应的资源,可以建就建;不具备资源的,去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不是强制性的,不是文件上的所有内容都要试。”这名官员说。
在运营模式上,也提倡因地制宜。**这名官员称,不是要在全国推一种模式,而是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合适的模式。**上述官员说:“这次工作是为了让大家探索,通过试点,发现比较好的模式,既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又有好的经营模式,就可以去其他地方推广。”
河北卫健委:要求 “建设” 的不是食堂,而是合理膳食理念
除了住建部和民政部的这一文件,让网民猜测将大建食堂的,还有河北省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开展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提到河北省 “2022 年各市至少要建设 50 家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到 2025 年达到每市建设不少于 500 家,全省不少于 5000 家的目标”。不少人把这份通知和住建部的文件 “连连看”,以为国营食堂要在河北 “率先建设”。
这则《通知》是河北省卫健委、民政厅等六个单位在 2022 年 6 月时联合发布的,早于住建部的文件。
河北省《关于开展营养健康餐厅(食堂)建设工作的通知》 图片来源:河北省卫健委网站
11 月 2 日,河北省卫健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财经》记者澄清了一些事实。
其一,《通知》的起源是为落实国家卫健委的《营养健康餐厅建设指南》、《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指南》等文件。《通知》里的 “建设”,不是指新建食堂和餐厅这些硬件,而是指建设合理膳食的理念。比如在饭馆提倡“三减”——减糖、减盐、减油。不仅对顾客进行健康意识的宣传,也要对厨师进行培训,做菜的时候少放盐、少放油,餐厅食堂推出“三减的” 菜品。这主要是倡导性的、公益性的工作。
**其二,《通知》里的餐厅和食堂怎么区分?**餐厅就是市场上的各类饭馆,食堂就是单位办的食堂。对于市场上的饭馆,比如大排档里,放一个减糖、减油的宣传画,也算 “建设” 了。高档餐厅,有条件的配置电子屏、多放宣传品,则提倡的氛围更浓。
**其三,现在河北省没有在政府层面推动大建食堂。**河北省卫健委的这则《通知》与住建部最新的文件不是一回事。
另外, 还有一条有关 “国营食堂” 开业的视频被推向流量顶峰。这条视频号称云南凤庆县的第一家 “国营食堂” 开业。画面中,一家餐厅门脸上四个大字——国营食堂,旁边四个小字“滇红建投”。视频中的探店者,手举一张看似上世纪粮票的小纸片,营造出吃大锅饭、用粮票买食品的时代氛围。
**实际上,这家食堂是国有企业凤庆滇红建投集团创办的,只是给自己起了一个 “国营食堂” 的名字。**这条视频发布于 2022 年 9 月初,这几天随着 “国营食堂” 的舆论热度,又被翻出来,让许多网民误以为这是住建部文件中的食堂已经落地。
社区食堂真相:已存在多年,以 “助老” 为主,多采取外包形式
**舆论对食堂的热议可能是一时的,但是在现实中,社区食堂在国家标准下,已经运行多年。**目前各地大多数社区食堂被定位为 “社区老年助餐点”“爱心食堂” 或“长者饭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哈尔滨、杭州、武汉、合肥、景德镇等城市都有正在运营的社区食堂。
以北京为例,2016 年,北京市老龄办就发布过《关于 2016 年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区通过 “餐饮服务商(中央厨房)+ 社区配送 + 老年人家庭” 方式开展服务。市级财政将统筹分配拨付各区的 2016 年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在石景山区,截至 2022 年 9 月,该区已有 43 家养老助餐点。
广东省于 2018 年印发《关于推广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大配餐” 经验做法的工作方案》。2022 年,广州市、汕尾市和江门市已实现长者饭堂镇街全覆盖,深圳已建成 400 个社区老年助餐点。
上海和合肥分别于 2019 年和 2022 年将 “社区老年助餐点” 作为政府重点项目。上海当年的目标是新增 200 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合肥市政府计划建成城市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不少于 826 个。截至 2022 年 11 月 2 日,合肥已建设 840 个老年助餐点,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各地对食堂的运营模式各不相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政府把社区食堂外包出去,由于这些食堂给老年人提供的餐饮价格低于市场价,政府会为经营主体提供适当的补贴和支持,比如提供房屋资源、属于政府的公共资源,或降低租金,或定额补贴。
比如,2022 年,东莞莞城社区食堂以 262 万元的价格整体外包给东莞市瑞通膳食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合同期为两年。景德镇桂花弄社区食堂则交由景德镇颐家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这是一家国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有的社区选择自行经营社区食堂的餐饮服务,采购配送等配套服务。**杭州的南肖埠社区的 “爱心食堂” 在 2002 年开张,起初由社区志愿者配合社区内一对失业夫妻经营,后续则由社区接手食堂经营。社区多次出资进行食堂设备升级,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配送,近期还计划购买智能机器人来炒菜。20 年来,该食堂服务了约 18 万人次,受理老人打折优惠卡约 600 张。
**小规模社区食堂则会采用配送服务。**武汉荣东社区的 “幸福食堂” 的面积较小,每天服务六七十位老人。食堂内仅有数个堂食座位,基本以打包外带和送餐上门为主。该食堂资金来源是上级民政部门的资金补贴和辖区企业单位的捐赠,食堂内每餐的均价一直维持在 7 元。社区聘请了几位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常年为社区老人送餐上门。
山西长平市的北城街道社区对辖区内 8 家助餐企业提供 2000 元补贴,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就餐卡,鼓励老人到助餐企业用餐。该食堂的日均就餐人次超过 300 人。
来源:财联社、财经杂志
一、现状预测
应该回忆一下 2018 年大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反驳 “民营企业退场论” 时候的舆论风潮,然后再想想 19 年到 21 年一些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
如果前后联系,结合同期大型国有企业的反腐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来庙堂抓好国企工具,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行动策略,看到节制资本,重构经济格局的步步为营的行动。
社区大食堂如果给所有人吃,那么在不同生产单位**工作的生产工时想必会比较统一**,食堂经营也不可能承包给街道、社区个别经营,这样成本太高。
这个生活方式步调统一的可能性,包含怎样的社会生活图景?其实很多人会将这个图景往经济制度和所有制结构上理解。
二、解读猜测
供销社是一直存在的零售央企,老年食堂是长期试点的社区建设纲领。这两样东西不点出来,大家会误认为两个领域是纯民营化的,这个时间点点出来,不考虑资本做空我国经济的因素,也应该认识到社会舆论文化环境(同样是经济结构决定) 对群众思考路径的影响。
供销社恢复和建设社区都不是已经取得明显效果的事情,但是有个共性,那就是可能会花大价钱提供低水平公共福利,同时又借助这种福利拦住很大一部分私人资本获利的路线**(运输和终端的零售业,就业的大头)**。
这一套如果按照媒体的描写搞下来,我们**民营经济格局的地基(原料与批发)实际上就被抽掉了**。
三、历史经验
建国初期,我们是先建立商业运输业大宗商品垄断的全国供销社,然后才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并推动公私合营的,这是个经济链条的上下游问题。
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时,国家将包销售、运输、供料与动员私营企业内工人进行民主改革(也就是架空老板经营权)相结合,让公私合营变成个别私人老板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
当时有白天庆祝公私合营满面春风,晚上偷偷哭泣的说法。
因为虽然说是新中国的解放给了这些奄奄一息的私人企业重新发展的机会,但是这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私人老板是比较失落的,感情上比较不好接受。
那么在今天,78 年后逐渐从从指令经济体系里成长出来的新民营经济人士始终保持着对庙堂控制经济的警觉。他们利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叠加为改开早期市场经济造势的话术,妖魔化指令经济时代的生活方式,忽视当代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大肆造谣影响群众,目的就是掩饰自己的紧张和恐慌。
他们不仅恐惧国有化,甚至恐惧一些与其联系到的个别词汇和言语**(食堂、供销社)**。
在混乱的八九十年代攫取财富,谁的白手套会是干净无暇的?即使在今天,这个查偷漏税款成为地方政府 “逼迫企业手段” 的时代呢?
资本的毛孔中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人格化也自然在疏而不漏的法网面前瑟瑟发抖。
如果迟到的正义成为登记财产的 “末日审判书”,旧英格兰的贵族不是只有流亡欧陆一条路可走了?
财产?土地?都是诺曼人贵族的!
四、舆论烟雾弹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由两组对子构成的四分模型:食利者与生产者,中老年与青少年。
在这里支持国家调控的是听着国企正面宣传长大的青少年生产者阶层,他们实在的掌握着最先进的社会生产知识和社会组织知识,因而能够在技术上把握住变革的积极可能,成为支持这种 “恐吓” 前浪的舆情的支持者。
但是其余三个象限的人,要么出于视角偏见,要么出于利益立场,都会警惕和反对公权力的干预,仿佛交给私人就是万用灵药一样。
公私权力在科层制结构里面都不好结出最可口的制度实践果实,自由放任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灵药。
不合适。
所以说泾渭分明的口水战只展示出来偏见的差异和代际的鸿沟,把认识方法、认知偏见和不同人的思维误区、经验结构暴露一遍。
浏览这些信息,是论坛划水中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但是信息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意义仅此而已了。
更有价值的,是一个生产舆论并推动政策的互动模型,我试着总结一下:
(1)结合经验主义的办法,制造出激进的 “与民争利” 谣言(例如二马早期说过上交企业,刘强东讲共产主义等)
(2)澄清谣言,坚持市场自由化方向的改革开放模板模式辟谣,以及照这个模子复制 “正确历史记忆和经济学常识” 的自媒体。
(3)无声无息中,海量个案里发生了 “某些人自认为与民争利的变化”(例如房企死的以国企为主了)
(4)残缺的合订本和被涂改的 “岁月史书”(又一轮从谣言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循环开始了)
这是 “国进民退” 的故事套路,要学会主动适应,拥抱新的被规定的生活方式。
当下社会情绪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偏偏大家又不得不很闲,所以有时间来做出很多偏激的猜测。
住建部的发声,大概还是强调了一点,食堂这个事情,很可能是旧城改造的一部分。
住房不炒已经是事实,房地产的不景气也是事实。
未来几年,住建部的工作重心会发生转移。从增量的土地审批,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转向对于存量住房的管理。过往重视大拆大建的做法,现在则开始向旧城改造发力。
中国的房地产,存在几波热潮。
最早的一波,大都是沿街修建,且没有批量地块整体拍卖制度下,都是零散独栋住宅。没办法形成小区,没办法配备充足的绿化,车位,休闲空间。尤其是电梯的配置,对于旧城区的老年人居住非常必要。当然,第二波,开始整体地块开发后的步行房,大概就是把电梯装上就可以,或者有条件的,可以修建或者扩建一些车位。
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也可以回应关于高层住宅三十年后会否成为贫民窟的问题。当住建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存量住房的管理,逻辑就会大为不同。
住建部会从一个依托土地财政创造经费的部门,转变成为一个需要投入经费的部门。这点和过去的计生部门类似。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部门工作任务和工作重心需要变动,乃至于重组。
建国营大食堂,也并非是完全的空穴来风。对于一般的小型小区,社区,显然不太具备建立大规模食堂的能力。但对于一些极为密集的小区,规模极大的小区,类似于天通苑这种,以国资入场,改建修建类似于大学食堂类似的大规模食堂,同样可以出租部分档口,部分档口实施补贴。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措施和方向。
最近一些舆论,过分的捕风捉影。但某种程度上,确实表现了民众的期许或者恐慌。
在贫富分化的当下,如何振贫而不抑富,或者如何确保抑富后真能振贫,需要的是施政的智慧,也需要舆论的监督。
但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要望文生义。
完了,辟谣了。
我现在看到媒体发布的国家文件或者政策,第一时间都是要去国务院等政府部门官网看看原始文件是啥样,国内这群媒体太知道现在网友的 G 点是什么了,他百分百会拿标题去戳这个 G 点。还会不断炒作这个 G 点,这一点知乎的人最容易被戳中,比微博的还容易。
以上是全文,但在整个全文中这帮记者准确的找到了那个 G 点 “食堂”,食堂让你想到了大锅饭,那么其他的让你想到啥,我给记者们找到个点,这像不像以前的企业办社会,这起个什么标题比较容易引发流量呢?
供销社、国营食堂,做好三点,老百姓就喜闻乐见: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信号
知乎前面的这都是啥成分。山东有很地方都有市民大食堂,大多定位是老年人食堂,老年人自己不愿意做饭的,去那里吃很方便,而且还有优惠,过了一定的年龄还可以免费吃。
上班的人不愿意做饭也可以去那里吃,就是个快餐店,而且也不贵,政府工程吃饭也放心。
就是个便民工程,看前面的阴阳怪气的,这和街角书房,城市绿地有啥区别。
我觉得国营商店可以就叫新华超市,顺便发事业单位工会过节福利,五保户,光荣之家的福利。国营食堂可以叫新华快餐,老年人少花钱或者免费,这比发钱和送米面粮油更适合老年人,毕竟做饭还可能烫到或者摔倒。
这种新闻居然这么多人相信。独立思考真的很重要。
1、中国现在是市场经济。大部分事情要服从市场规律。
2、如果食堂这种模式符合市场规律,早已遍地开花。
3、我在国内居住时,附近曾有一家私营食堂。最后开不下去消失不见。
4、私营食堂的困难:地租房租较贵、人工成本提高、食材价格上涨、目标客户消费能力不足、依赖地理位置规模经济有限。
5、在中国,总体人工便宜,包括食客自己动手的机会成本也便宜。谁都盼望物美价廉的食堂,但市场经济下大多数物美很难价廉。
7、市场经济的解决方式就是遍地开花的品种有限的标准化快餐加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半成品。
还需要了什么食堂?
嫌种类太少?种类多则没有规模经济,价格要涨上去,那和普通餐馆点菜没区别;
嫌价格贵?现有价格是市场竞争结果,政府补贴财政从哪来?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土地财政都困难,事业单位停发工资比没有食堂补贴是不是更重要?
8、要把个别和普遍区别开来。食堂还会继续存在不会绝迹。甚至会有新开的食堂。但只是很少。比如财政富裕的地区,比如某些体制内、半体制内单位。
9、政府任何隐形补贴其实都是有成本的。在私有制已经普及的中国,很多事情其实已经无非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了。黄河之水无法倒流的。
商品房社区,所有公用房屋或面积使用,都需要业主们认可。
社区之外的任何土地房屋,也有机会成本。
当然,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大量空置房出现,确实可能出现所谓闲置资源利用,但这是短暂现象,不可持续。
核心还是:品种多样、标准化程度低的食堂这种商业模式不符合市场要求。市场最终还是需要品种有限价格低廉的商业模式。各类中西餐快餐店、路边摊、半成品预制菜(方便面火腿肠自热菜、熟食卤制品、机制面、冷冻馒头包子水饺云吞汤圆披萨、面包蛋糕……)。市场早已做出选择。
千万别好大喜功一拍脑门心血来潮搞出什么花样来。
如果非要说中式快餐店也是食堂,那美国也是有的。下面是美国的熊猫中餐快餐店。来源见引用链接。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中餐快餐店,挺好的。
老百姓真是可爱又可怜。
这个问题和供销社那个问题其实本质一样,都是担心国企管理不善,腐败与民争利的问题。
但是都 21 世纪了,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了,与民争利还至于用大食堂,供销超市这种低级手段?
大食堂,供销社这次重新出山,一定是参与充分的市场竞争的,因为就我所看见的很多供销社,已经是当地商超行业的主导了,比如说江苏的苏果超市,省供销社旗下企业,其他地方也有大量的供销社旗下超市,不打供销社名头而已,还用的着单独拎出来与民争利?人家已经是老大了好吧。
在这个新时代里,真正的与民争利,是每个人都看不见的地方,这种与民争利反而不见有人反对,大食堂,供销超市倒是一个个全跳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另一种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地产拍卖,上市运作,哪一个里面没有隐藏着腐败,与民争利?动不动就是千万,上亿,甚至万亿的概念,蚂蚁上市,一群人背后运作一下,上万亿了吧,国家不发现,哪个人会说?没见有人喊不合理,反而一个个拍手叫好。
大食堂,供销超市,可能有买菜阿姨贪个几百菜钱,一个个看得见了,在自己身边了,有人喊不合理了,怕与民争利了。
时代变了,大家层次也要高点,腐败和侵害每个人利益的事情也早已鸟枪换炮,不会也不可能再选这种市场充分竞争的地方了,想争你的利,腐败,金融,股市,房市,地产,哪一个不是更简单,更快捷?大食堂,供销超市是多苦逼的行业有点数吗?在这种苦逼行业与民争利?是发神经吗?起早贪黑,搬上搬下,劳心劳力,就为了争你身边那点利?金融搞搞瞬间啥都有了。这么说来,供销社旗下企业好多都上市了,这么说该争的利人家也早已争到了,早不至于这时候再来开小超市给自己找罪受。真要说供销超市能搞得赢,那也是人家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然后再上市几家供销社企业,这才是新时代获利的方式,而不是来你身边挣你点菜钱。
大型国企的管理和理念都与时俱进了,咱的眼光就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应该是不能 ,所以有的时候想想 历史周期律这种东西,不仅仅是某一个阶层在推动,而很有可能是每一个人都不知不觉的参与进去了。
我相信上层是有英雄人物,想为中国打破历史周期律的,但是能不能成功,实在是看不清啊。
不过两三代人有好日子过还是能看得清的,所以说啊,还是少扯点淡,多玩玩玩游戏比较实在。
我就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某建有国营大食堂的小区被封控了,是不是只有国营大食堂能够营业?是不是大家只能去国营大食堂就餐?
如果答案是这样,那么结果是什么,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还不知道吗?
不就是社区食堂吗?
这都多少年了,一群人大惊小怪的,说明平时没参与过社区生活,周围也没逛过。
一二线城市应该有很多了,不知道的去周围社区转一转,一顿饭几块钱,吃的比较清淡,晚餐就是玉米粥小米粥,馒头,咸菜啥的,主要是上了年级的老头老太嫌做饭麻烦的在吃。
有钱的社区还有爱心食堂补贴,没钱没条件的也没必要硬上。
在苏州,社区食堂多年前就有了(不过好像只在少数社区试点)。
食堂由社区居委会开办,由政府补贴,饭菜价格低于市场,主要服务于社区内老人。
我父母近两年就一直在社区食堂就餐(或打包回家吃),省了自己买菜做饭的麻烦,比外卖便宜且放心。
挺好的一件事!
不管是国营食堂还是供销社,能不能每年发布财务报告,每年审计一次,做好信息披露啊。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每年有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各种挑刺,对这些啥都不披露的秘密组织却深有信心。
逻辑到底在哪里?
难道是因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才被发现缺点的吗?
这些鬼东西,请做到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更严格更及时更细致再回魂好不好?供销社记得 20 年前就开始回魂了。经审计的财报在哪里,信息披露在哪里呢?
最后补一些常识:
只要是公众利益公司或者说股东是面向社会的不特定多人时都有义务披露审计财报。这跟上不上市没关系。央企好像是全民所有制吧,谁来帮忙确定一下?
其次,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是不同的东西,想搅混水的,自己去补一下课。
再次,审计与披露不是互为替代关系。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也不是一个东西。
最后,定期披露年报半年报季报是上市公司的底线。还是先达到底线再来论证自己的优越性吧。
现在知乎的话题讨论,为什么总有人拿常识来搅混水呢?夸这些人觉悟高呢,又说我是训练有素的。其实倒是希望这些到处搅混水的训练有素一点儿,至少得先把各个概念理清楚再出来搅混水吧!
最后的最后,鉴于好多拿供销社官网的预决算报表当财务报告硬舔的。
建议你们看看里面的利润项目和支出项目(多谢一个网友细心进去看了,在评论里回复,要不然我还不知道他们待遇这么好呢)
看完了再来想个更好的跪舔姿势。
我国下一步老龄化会加重,所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在就是重点工作,你不早早上手,老龄化严重时候也来不及了。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有一个重要项目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这个也好理解,没有设施说个屁啊。
养老服务设施中中一项,就是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养老服务场所。这个也能理解吧,养老建设已经远不是一个市建几个养老院就可以的了,你得立足街道、社区,能够居家和集中养老相结合,才是符合现在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一般都要有一个食堂,这个也很简单。因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最大需求可能就是方便买菜买饭,这样才可以住在家里还能方便养老。否则一个养老场所就放点图书、健身器材,那叫作秀。
社区养老场所建了食堂能只对老年人吗?当然不可能,毕竟占的社区地方,你说只能老人来买饭,很容易引起矛盾。而且,难道谁家不能孩子帮老人买饭吗?所以一旦有了食堂,往往就变成社区人都去买饭了,这是客观现实。
所以这就是社区都要有食堂的原因。
这项任务的负责部门是住建部和民政部。住建部好理解,社区规划建设时候就要留好地、做好建设保障。那为什么有民政?因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民政牵头干的!
所以这属于民政牵头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住建部主负责的一项工作。
所以看新闻要认真看,不懂地方搜索相关文件看,不要望文生义听风就是雨,动不动就跟人民公社联系。
更何况,从目前建设情况看,这些社区食堂几乎都是公建私营。也就是说建设时候财政补贴,地是国有的,建好以后依然私人经营。
放心,还是你们在乎的私营经济。
这个玩意儿不是让你吃饭用的。是养活地方国资委那些闲人用的。
你要说不养闲人?你问问那些正在考公的做题家答应不?
这几年下来,对于这种辟谣我都反着看。
所谓 “国营大食堂”、“供销社” 不过就是一些商家为了打造 “网红” 餐饮、“网红”零售制造的噱头,一个营销能被解读成 “真 · 国营大食堂” 也是服了。
我有肾病,糖尿病,吃东西必须避免高蛋白、高糖,高盐饮食。
如果食堂不考虑我这一类人的饮食需求,我为了活着,我是需要想想办法了。
疫情前雅思 6.5,三年了,无效了。
新东方啥的貌似不行了,我考虑再考一两次雅思。
三人行,
有三个河南小帅哥,那个大锅菜,十块钱一个人,管饱。
就这,网红店,味道也不错,人流量真够可以,开不下去,利润太低,太累!
社区食堂,搞毛线啊,客人少了,成本高中客人多了难管理。
我觉得大家简单想想,国营食堂本质目的是啥,是市场必须品么?是为了创造收益么?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吃饭的么?都不是最主要的,保供才是核心,啥情况会是保供,答封控紧急情况下才需要,啥是紧急情况,疫情、战争、经济崩溃前提下的保供措施,所以你会明白为啥要搞国营食堂和未来可能方向,这可能才是考虑根本。
关于最近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供销社和大食堂,我的看法也许比较另类。
轻扬起几层波澜
供销社沉寂了多年,突然重现江湖,轻扬起几层波澜。
确切地说供销社重来也没有退出过江湖,只不过在市场经济活跃的日子里,没什么江湖地位罢了。
个体工商户惊呼,要计划了吗?
看看官方的解释,供销社主要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产供销。这也太谦虚了吧,其实,除了战略核潜艇外,它什么都能做,只要它愿意。
主流媒体抚慰道:此供销社已经非当年的彼供销社,它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于是,专家们也跟着 “导向”,做出智慧的样子:慌什么,一个李向阳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那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件大事。
不是计划胜似计划
也许会全域推动,由点到面,实现对社会物资的统一管理。
供销合作总社名称似乎有点土味,本质上还是国有资产,行政级别是正部级。
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了全省乡镇,重庆市农村综合服务社增至6120个…… 以中国强大的动员令,方向有了,很快会漫布天下。
说是不影响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怎么可能?问题是,是不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
计划经济可怕吗?
不可怕,只要国家能赋予十四亿人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免费住房。什么都可以回到计划经济,唯有老百姓的生活回不到计划经济时代了。
改开的本质是计划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妥协,改变大包大揽、封闭式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开放,允许私人做买卖了,让老百姓自己养活自己。
这对财政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有人愿意投资、增加了就业岗位、还上交繁多的税费,多好的人民呀。
所以,那种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注定回不去了,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是民生决定的。
但是,近十年来的根本改变是强调计划的主导性。
现在的确是在往计划经济上靠,只不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大二分的计划经济,是对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进行国有资产的干预,做了一个格式化的处理。
供销社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但是,不管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市场,是不是体制内的编制,要不要自负盈亏,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供销社是国有资产对市场的干预。从原来市场中与其它个体工商户平行的关系,升级到了全域的标配。
供销社将对全国市场进行网格化的覆盖,以产供销一体化的标配凌驾于所有的个体工商户之上。
它的确不同于计划经济,却胜似计划经济。
对个体工商户的影响
供销社会干掉个体工商户吗,不会。
供销社不是来与个体工商户抢生意来的,真想抢,哪还有个体工商的活路;个体工商是老百姓基本的生存形式,国家只会支持;至于供销社,不过是统一大市场的一个测试版,重在建立一种统一管控应急机制,定义未来供货渠道与市场价格。
这是信息时代版的鸟笼经济,个体工商户可以继续在鸟笼里飞,但是,断了擅自提价的念头,断了卖伪劣产品的念头,因为,市场上有了一个标配。
供销社是为了战时的准备吗?
最多是一个附加值吧,真到了那一步没有供销社也一样生活,供销社应的不是战事之急,而是疫情下的民生之急,为什么要高调且快马加鞭地推动,因为物价上涨就在眼前了。
继续阅读:
超 20 城支持住房公积金用作首付款,这对当地楼市有何影响?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斜杠青年,算是这个项目的获利方和利益被损方。
获利是因为全程参与了地方老年食堂的智能化建设。
利益被损是因为我也有个加盟的小餐馆,开了五年了,大食堂一开,小饭馆生意直线下降,真的干不过,不管是装修、菜品、价格、食安,各方面都比不过。店内人员也蠢蠢欲动,因为开了很多食堂,急需餐饮从业人员,不单工资过得去,八小时工作制,五险一金还有双休,这对低端餐饮从业者都是致命的诱惑,而且干餐饮的是真苦,也不怕官老爷的亲戚占了坑。打不过怎么办,加入呗,拥抱时代呗,干过餐饮的都知道,小餐饮真的活该活不下去。成本抠搜,避免损耗干的那些事都看不下去。人力成本也抠搜,能一个人干的绝对不用两个人,店里人包括自己也都是全年无休,压榨到极致,就这样,还赚不来钱,我们这里新开店的餐饮三年存活率 20% 都不到,满大街都是出租转让,能活下去的都是老店或者夫妻店。
再看看人家的食堂,100 人的就餐座位配了 300 平方的厨房设施齐全,对标的是新荣记,还有职业营养师。平均每餐翻四桌还多,日接待 800 余人,人均消费 12 元,很多人的反馈就是希望坚持做下去不要倒闭。还有就是排队太长,得再多开几家。
换成食堂周边的餐饮从业者,跟着键盘骂就骂了。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真的想不到拒绝的理由。
(潜水多年,居然忍不住首发了一下)
坐标魔都,社区食堂,我住的小区曾经有过,区里联合居委搞的
针对 75 以上老年人开放,85 以上还提供送餐上门
价格 15 / 顿,30 / 天送顿早饭(早餐不开业只送包天的)
比路边小店干净,比起现在满大街的料理包,招厨师做的,毕竟老人的肠胃,很容易吃出事来
而且老人们对于 “地沟油” 这东西观念尤其根深蒂固,很多觉得外面的小店都是黑心店
放现在即便能熟练操作手机,也会有很多老人不愿意点外卖
开业之初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
但缺点也非常明显
1、没的挑选,固定的搭配,菜的种类非常少,吃多了就腻了
2、政府补贴搞的,为了节约成本人手就有限,每天是有份额的,临时去吃,可能会碰到卖完的状况。要么选择包天,要么就有小概率饿肚子
所以订了 2 个月就不订了,据说维持了 1 年,以失败告终关闭了
现在又要重启这个,针对老年人终究是件好事
但最好把以前的失败案例拿出来研究研究再搞
踩过的坑,就别踩两遍了
最近观察了一下建食堂这个事情。
首先我不觉得它是「走回头路」,虽然大家最近因为恐惧,把很多事都在往「回头路」的方向解读。
建国营食堂这个事,首先需要建立的认知是:「这是地方国资想干的事,而不是中央。」
为什么?因为在后房地产时代,地方国资已经快没事干了。
以前地方国资干什么?
一是倒腾土地、债务,躺着挣钱;
二是围绕土地的基建,从路、桥,到旅游区、体育馆、停车场……;
三是围绕人的生活基础设施,水油电气通讯交通,这是地方国资最重要的增量。
但生活基础设施,赚钱的活都在央企手里,两桶油、电网、运营商、燃气。地方国资能搞的都不赚钱,比如水、公交。
所以过去几年,地方国资最喜欢搞的设施是摄像头,一方面上头支持,另一方面修摄像头罚款是真赚钱。
但围绕罚款展开的生意,你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不可能螺旋上升,做不大。
所以,最后还是回到原点,土地基建。
但土地的游戏已经肉眼可见的玩不下去了,房地产市场怎么样不必多说,就在 10 月,中央已经明令禁止地方政府通过国资购地,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
总得找出路嘛,现在地方的城建、城投,已经摊了那么大的盘子了,总要做个饼放里面。
啥都得试试,国营食堂、供销社,开搞,染指一下零售和餐饮。
为什么地方国资想搞餐饮和零售?
一是这两门生意的「面」大,理想情况下,如果做起来,有稳定的现金流。
二是门槛低,也有管理经验,毕竟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食堂,很多单位也有内部自营的零售部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地方有「监管」这把剑,可以转化为食堂的竞争优势。
今天民众都很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毕竟天天上网看到的就是料理包、三花淡奶、科技与狠活……
以及我们也很清楚,线下的苍蝇馆子,它卫生的平均水平,是个什么样。
从监管的角度,今天国内的餐饮行业,基本处于一个「普遍违法,亟待规范」的状态。
这个时候,如果国营食堂能举起「安全卫生」的大旗,食药监再打击一波苍蝇馆子,这竞争优势,还不挠的一下就上来了?
-
作为一个经常吃单位食堂,也吃社区食堂的人,我不觉得食堂一定是坏事。
确实会相对比较卫生,吃吃没什么问题,食堂存在,也多一个选择。
但如果大规模推广,甚至配合强硬监管来推动,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牺牲掉多样性,也按死市场活力。
就为什么大家都说北京是美食荒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北京常年对地摊、穿墙打洞的整治,导致它逐渐不再具备孵化小生意的土壤。
国资的组织结构,天然就不具备精细管理的能力,缺乏灵活性。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住建部回应「没有要求大建食堂」,这本来就不是中央的事。但地方上怎么干,这场戏才刚刚开始。
不过我也要说,我不看好国资入局餐饮。因为这活太脏太累了,连单位食堂都全是外包,现在想自己下场干,利润空间基本是负的…… 干不长远。
毕竟我们这边的地方国资,连共享单车都敢干,玩玩而已,大家不必过度担心。
我们这一直都有社区食堂,提供低价的饭菜
社区内 65 岁以上的政府补贴后,午饭只需要 10 块,早饭 5 块
周边务工的很多都是去社区食堂吃饭,因为价格便宜,质量也还不错
我们这社区食堂是私人承包,政府验收和补贴保持低价供应饭菜
艾克技能 R:时空断裂——
艾克让时间倒流,短时间内免疫伤害且无法被选为目标,然后重新出现在数秒前所在的位置。重新出现时,艾克将回复数秒内损失生命值的一部分,并且对附近的所有人造成成吨的伤害。
是这样的,有些建筑,是国资的,特别适合做民生项目,
既然是民生,那么这个建筑一切惠民为主,
哪怕是公对私的出租,也只能是兜底价出租,
常见的比如一些民生菜市场,比如成都的益民,
同样的,食堂的建立是为了老年的吃饭问题,
既然是老年人,你不可能太贵,所以应该是低成本、低利润,甚至补贴式的运作。
不要说什么都回来了之类的 ,这就是减轻老年人做饭负担,也减轻年轻人对老人吃饭问题的担忧。
过去,公知神神歌颂新加坡社区食堂,干净又卫生。
Z 世代兔兔向来歌颂国进资滚盼他归,早该管管了。
这就造成了一堂两颂的历史经纬。
又由于兔友刚刚取得决定性的大捷,大家都觉得时代变了,大建食堂一定是传承红色美学的国潮食堂。然而,抛开历史文件是否有效不谈,这玩意初衷还真是神颂那套。
具体是前几年探索社区治理迭代搞的,很多地方都有试点,比如杭州叫 “未来社区”。本体大量参考了新加坡社区,社区食堂只是其中一部分。这就是“辟谣” 所谓你们不要只盯着食堂的原因。
会不会有一种可能,这种设施是和住建部无关?
一群人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充愣。
这不就吃饭版的社区买菜吗?
社区买菜当时网上普天盖地批评,新华社人民日报都出来锐评,最后结果不还是该抢抢吗?
文件里说过国营二字吗?
社区要配备食堂这种设施,有些人已经看到机会了,现在造舆论不过是统一下口径把国营先排除出去而已。
这个食堂模型其实很好猜了,大概率是头条、阿里、美团、腾讯系和省一级联合,然后采用预制菜、半成品,进行可复制的扩张。
这其实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便民措施,除了社区食堂, 还可以在市中区加建二层人才公寓房. 只要给政策就行.
只有政策没有钱,是当年国家创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好办法!
只出政策不出钱,杀出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的一条新路,是学习当年国家创建经济特区的新思路。
老旧小区改造,不需要财政出资金、业主零投入,就可以进行多层小区的电梯、充电桩建设等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一条新路,就是只需要国家配套政策,允许老旧小区的多层住宅,加固、加建二层共有产权房!把原有一层、二层住户、业主,通过自愿原则置换到加建的二层,原来一二层作为公共用房、共有产权房!多层加装电梯的阻力迎刃而解,而且所有业主通过共有产权房的租赁收入,还有分红、抵交管理费等优惠。
当国家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实施老旧小区升级改造与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碳达峰,这三股国家级创新发展潮流的珠联璧合金镶玉,就会让城市中心区性价比超高的共有产权长租房,横空出世。
一二线城市中的市中区,老旧小区的多层住房,经过加建电梯、充电桩、中央空调供冷、供暖等绿色低碳、智能升级改造后,加建的共有租赁房,因为社区配套成熟、通勤时间短,才是大学生公务员、白领的心头爱!也是长租公寓不暴雷、可持续发展的香饽饽!
许多城市大力发展市郊成片公共租赁住房的方式,给市场提供更多的供给,从而降低大多数城市的居住成本,让大多数年轻城市居民,能够真正生活在比较好的生活状态之中;然而这种租赁住房,对于青年白领、公务员来说,存在配套不成熟、通勤时间长等诸多问题。
市郊的住宅租房公寓任务,看似完成了,生活配套也会慢慢好起来。但是,如果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的更高要求来看,年轻人太多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是对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渎职甚至犯罪!
所以,另一方面则应该想方设法在城市中心区,为发展租赁市场提供条件、创造配套成熟、通勤时间短的租赁住房条件,让长租房可持续发展。
更多老旧小区改造、超投必投构想,
详情请参阅张弓智库专栏文章:
超投必投:只要政策不要钱,杀出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的一条新路!
超投必投:大城市圈的虹吸效应,三四线城市宜组团应对什么是马太效应?
土豪从王保长手里夺过那一千银子,交给有一万银子的张盖茨去继续管理的社会经济行为机制,就叫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机制,是能力认证机制、信用认证机制,并且是钱生钱的财富增值机制!
只有这样的机制,土豪的财富、公司的财富、社会的财富,才会在像土豪、张盖茨、李巴菲这样有才能人士的手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马太效应更残酷更进一步的剥夺现象是,王保长、普罗大众等工人挣了工资,有了点钱,转眼就会被土豪通过高房价、高房租、游戏、食品、饮料等方式夺走,充分体现应马太效应是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国退民进,某些人:
资本主义都不敢这样压榨,还不如直接资本主义算了。
国进民退,某些人:
计划经济伤国伤民,这样做,是不给企业家活路了,是要做老大哥了?
总结,某些人:
只要中国要做的都是错的,只要中国没做的都是对的。
中国做 A 不做 B,那就是 B 对 A 错。
中国做 B 不做 A,那就是 A 对 B 错。
总结:永远错,反思吧。
————
我为什么有这种较为偏激的感慨,
实在是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些网友,总能够对一些事情 100% 的做出负面解读,不停打脸不停负面解读。
打个比方,某地要新建公立幼儿园。
正常人:好啊,缓解入园难。
某些人:新建公立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就很难进,以后新建多了是给领导子女进的,我们还是进不了,反而因为公立幼儿园多了,私立幼儿园死光了,创业者实在惨。等到私立都没了,社会上幼儿园的资源又少了,到时候又供不应求了。我们还得付高价进幼儿园。不信你看,幼儿园都是建立在领导家旁边,哪有我们平民的份啊,赶紧润。
你永远都不知道他的脑回路是怎么转的。
在举个现实例子:之前小女孩差点从电梯掉下去,老大哥奔过来把她拽上来,避免了一场悲剧。在大部分人都很感谢感动的时候,还是有人质疑说「老大哥手位置不对,故意揩油」,你说这脑回路是到底仇男仇女,还是单纯希望扰乱我们的社会风气,让人不敢见义勇为,没有美德呢?我不知道。
比如「新建大批国营大食堂」,是怎么解读出来的呢?我就联想不到这一层。
福州这边现在就新建了不少 “长者食堂”,目前来看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
1、我国老龄化程度增加,居家的老人煮饭是比较辛苦的,长者食堂相当于给老人定向补强了社区的配套,让老人家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
2、体现了一定的福利特征。我们这里的老人办卡 “三菜一汤” 套餐,一荤一半荤一素一汤只要十块钱,外来用餐者则要十六块钱,相当于给老人家定向用餐补助,体现了 “长者食堂” 的福利特征。
同时,社区工作者也在 “长者食堂” 用餐,菜品的安全性和营养还是有保障的。
3、给予老人活动的空间。对于部分场地较大的 “长者食堂”,可以开展休闲和学习活动,也是老人社交活动的平台,可以缓解老年生活的孤独感。
如果你对养老话题感兴趣,可以点这里:
说着的,没有媒体的话,这个世界会好很多。
上海这边的小道消息,因为疫情主要是流动性引起的扩散,而封控会导致老年人和年轻人分离,造出生活困难。所以之后会试点一个方案,就是在社区内部建立中小学,食堂,减少老幼两个群体的外出风险,一些大型小区人口可达到上万人,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可能会试点几个看看。
公众的误解从何而来?
即便是空间极其狭小,各种谣言传播的速率也远高于各种好消息,悲观情绪的蔓延也远超正能量的覆盖范围。有人总不停地指责公众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轻听轻信,对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不符合逻辑的言论趋之若鹜;有人也悲痛地指出谣言对公信力的损耗是根源,大力提倡辟谣的及时和有效,要求进一步压榨谣言空间,采取对人身拘留等严厉措施从 “根源” 上杜绝谣言。
但公信力的关键不是 “信”,也不是“力”,而是“公”。“公” 是维护 “信” 与“力”的前提。公信力的合法性来源于它可以接受公开的批判。宗教、立法、权力往往凭借其神圣性、权威性、强制性来试图逃避批判,但这样一来,反而激起了对其自身的正当性的怀疑,公众只会把敬重和信任给予那些经受得住自由和公开批判的事物。
未经批判的公信力不是公信力。如果不能公开且自由的批判,公众就有误解的和想象的必然反应,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幻觉,就是谣言和恐慌的产床。
不许批判,就是鼓励造谣。
这误读应该是故意误读并扩大尤其在知乎上。
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想吃上二斤猪肉,要么专门去十几里外的镇上,要么等逢 2、逢 4、逢 6 的农村大集来改善生活,但集上肉的质量确实不能保证,能没有苍蝇尘土就算安全又健康了。
单纯从兜底这个角度说,无论是深入农村的国营供销社,还是集体大食堂,如果能保证基本质量,都是应该支持的——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毕竟不能你天天理所当然地逛世界级的大超市——沃尔玛、人人乐,又觉得农村逢 2、4、6 的大集不应该被取代。
虽然住建部不准备大建食堂,但我觉得每个社区认真搞 1-2 个自负盈亏的食堂挺好。之前我家对面有家 13 元自助盒饭,三十个菜有荤有素、有凉有热随便吃,也不耽误挣钱,今年长春车展期间看老板朋友圈,还换了辆哈弗哮天犬。
现在为了媳妇儿上班方便换了个地方住,周围只有麻辣烫、某连锁面馆、烧烤等不适合长期吃的馆子,点外卖十五起步,菜品还不如盒饭丰富。我在家的时候还能给老婆孩子做点菜,不在家她们就只能吃又贵又缺乏营养的外卖。
如果社区食堂能在自助盒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对老年人和不会做饭的年轻人无疑是一大利好。
误读 = 辟谣 = 懂了……
最近有相当一批人就喜欢营造一种叙事,一种氛围。
非要让大家觉得好像一切都要退回去了,市场经济要被放弃了。
我就懒得反驳,你非要吃这口流量,吃呗。
你们有些人迫不及待要看空一切的样子真的好笑。
高赞票里有些人在误解这个政策动向。其主流观点是社区民生需求目前的小私营企业可以解决。
不同意。
这个现象,说到底是 “托底” 现象。当下,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关键领域,40 年改开的实践证明,私营经济虽然覆盖和解决了民生需求的主框架,但还是有边边角角的细节之处,是无力覆盖的,这些领域往往都是些“苍蝇肉”,利润低,私营企业不愿意干。
整体的民生领域,好比一个人体,如果说市场经济有大贡献,覆盖了主流的大血管,但也有缺点,出于资本的属性,不愿意供应那些毛细血管,那那些毛细血管的需求难题如何得到解决呢?
这时,就是国营力量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的时刻到了。
看看这个道理,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私营经济隶属市场经济,覆盖面广,力量大,适合覆盖民生金字塔的广大中间需求,是 “盖面”。而主动脉和毛细血管,这一个顶层一个底层的需求,都属于是“托底”,一个托最大的国家经济命脉的底,一个托最微观的民生“油盐酱醋” 微观需求的底。两者有机互补,才是完整的经济形态,才让一个社会“有里有面”。
比如医疗,一方面有些人挂不上号,病痛无法医治。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芝麻粒大的病都要挂专家号,占用宝贵的医疗资源。这,就需要 “最后一公里” 的托底机构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在每个社区建设“微观医院”,社区医院。让社区医院先对病情严重与否进行“初次筛选”,有了社区医院的推荐,才可以到三甲医院去挂专家号。还有,居住在城市的人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针头线脑的维修问题,都是老大难,去找物业吧,人家说不归他们管,找市场吧,利太薄,要么没商家愿意做,要么就质次价高。比如各种漏水呀,维修门窗呀,裁缝呀,修个鞋呀等等,这些个问题虽然都不算要害,但一直不解决,也让人头疼不是。
这次会议,国家提出 “租售并举”,也是敏锐发现了住房方面的 “最后一公里”。刚进大城市的大批年轻人,没钱买房,但公营力量可以为他们在租房问题上托一把。光靠市场经济,让他们去面对房东,基于本小利薄和人性本私,私人租房的期限和租金涨跌不稳定,这就让年轻人心态不稳,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工作和久留,那么大城市便很难留住人才。
回到饮食,也是如此。“衣食住行”,继国家正在解决交通、医疗和住房的 “最后一公里” 问题后,吃饭、养老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其迫切性,也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不过,有人担忧这会扰乱市场秩序,这其实并不难处理,只要 “厘清公私边界” 即可。民生 “最后一公里” 领域,“公营”只是 “私营” 的有益补充,并非喧宾夺主,所以,每个大社区,只规划一间公营机构便不会影响私营市场的生意。甚至,公营的搭建平台,比如 “维修平台”,在“公营市民大菜场” 里提供营商场所和消防工商等服务,反而利于广大私营个体户去经营,成为凝聚服务百姓各方力量的磁场。
再比如,现在百姓对住房领域的中介服务质次价高问题意见很大,这也是 “最后一公里” 问题,公营力量完全可以成立一个公营的“中介平台”,提供中介和交易服务,让广大群众可以“手拉手”,绕过“贵价中介”,自行解决房产交易难题,进而平抑不合理的市场价格。
还有,现在无论新商场还是老商场都往高端发展,老百姓在商业街只能买大件,买不到 “针头线脑”。这也是纯商业逐利的缺处,难以覆盖百姓需求的巨细。这时,政府反倒该果断 “伸出那只手”,去调节不合理的现象,在商业街主干道之周边,给开辟和拓展商业的 “毛细血管”,丰富商业资源的供应层次,让老百姓可以在商业步行街买大件和高端商品,在其周边的支弄小巷,可以买日常的针头线脑。有人要说了,针头线脑在家门口菜场里不是有摊位供应吗?否。你孩子读书用的笔,书簿,一件也就块把钱,这些利又薄范畴又小众的需求,菜场里可没有供应。。。
总之,这是好事,大家应该支持。
为什么你们不把自己带入空巢老人的视角来想这个事,我就是把自己当作空巢老人,所以觉得社区有个可以送上门的助老食堂很好呀。不是说好的大家一起不婚不生么,只有我一个人当真了么。
我在上海生活过很久,上海的社区食堂等等公益设施很完善,比杭州都强太多(我一直认为浙江政府比较高效,但在这块是真拉跨),挺不错的,我中午吃饭也会找社区食堂,因为那里的饭菜家常不会重油重盐,长期吃没问题。也不会很贵(主要是节省了房租)。上海还有社区(长白社区)健身房,去一次 5 块钱封顶,每小时 2 块,设备当然和商业健身房的不能比,但是基本健身需求都能满足,就是有时候人太多,要排队。有的社区(曲阳社区)还有社区图书馆,我会去看书,有小朋友下课在那里写作业。
对其他餐饮业挤出效应会有一些,但不严重,毕竟量有限,而且餐饮选择波动很强,绝大多数人不会老盯着一家餐饮店去吃的。
在经济普遍下滑,市场不愿意投入到廉价小餐饮服务的状态下,办社区食堂没什么问题。还可以缓和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简化一下模型吧。
老板会允许员工随意破坏和使用公司财物吗? 不会。
我党的权力说到底来自于人民,国家强大,他们就有权力。
要防止的其实只有基层管理者利用加害权牟利而已。
纳入国家管理,全面透明化、程序化、限制监控基层权力,这是应该尝试的,并且可以做到的。
所谓市场能保证稳定,也是因为如此。
国家也从没有说要把私营餐馆取缔。
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可以并存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可以并存。
公立食堂,私营餐馆,不行,只能活一个。
国营食堂不好吃很贵,那么竞争不过民营餐馆。
国营食堂好吃便宜,那么他存在有什么不可以吗?
国营食堂怎么就不能参与市场竞争。
所以,你怕什么。
电力、医疗、铁路都是国有化,你们也要反对吗?
比较快合理的存在形式就是。
“看得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 调控的经典模板,一方面保证企业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商业秩序没有被彻底颠覆,另一方面则让企业盈利维持在了合理甚至偏低的水平。
阿美丽卡还有 shelter 不是。
拭目以待。
我很好奇啊,经历过大锅饭的现在不得四五十了,50 岁的人,你们天天在这里上网呀。
知乎主流用户是五十岁大叔,这是我想不到的。
最近能出现 “供销社” 和“大食堂”的新闻,自然是多方实践,针对具体的村子和小区总结出来的实践结果。
不过现在却有人恶意妖魔化 “供销社” 和“大食堂”,把现在适合情况的结果跟以前的老办法挂钩。
总有人想逆着历史潮流来做事,只能是螳臂当车而已。
无论什么政策和新闻,大 v 们都能分析得出利好结论。
供销社扩张,利好。
筹建社区食堂,利好。
苹果产能转移,利好。
劳动密集企业越南建厂,利好。
连踏马被美国佬制裁,也有大 v 搁哪儿一本正经的聊利好。
甚至老妖婆落岛,我都看到有大 v 谈利好。
他们的嘴,现在似乎装了个 “利好” 单向阀,只能往外吐利好。
——
大 v 们,还是实事求是一些吧。
这都能理解为要建大批国营大食堂!!!???这种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不是因为最近国内网络上的外宾、弯弯、港港的号是不是太多了?拿经费的相关机构都在冲第四季度任务了?
小区门口贴的。
诶我真没搞懂,有些人当资本是儍子吗?
城镇化之后必然出现便宜的连锁餐饮,这是必然的啊?!
美国的资本搞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必胜客,汉堡王是进步。
中国搞食堂是退步??中国主流不是吃饭菜吗??
啊?
被资本的连锁餐饮顶黄的小商户就不可怜?
不建立食堂,这几年资本就不下场了??
那市场上的味千拉面,米村拌饭,杨国福麻辣烫,张亮麻辣烫,老娘舅,城南香,九毛九是啥??
这帮人就不顶你们小散户??
这帮人算是好的了,那某爷拌面,某多寿司那种割加盟商韭菜的店呢??
还有多少散户,看猪肉涨价了,就开始用破烂肉、僵尸肉了??
用老母猪肉,用冻肉都算有良心的了?
——————
你要说加强监管问题,我觉得是对的。
你要说市场问题我觉得有点杞人忧天了。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写入宪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比如说,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新天地超市,7-11,世纪华联这些超市一开,大小生鲜超市一开,怎么着,其他小超市都黄了?
家楼下不是遍地都是超市,药房,饭店吗??
楼下开食堂了,我做酸辣粉,麻辣烫,拌面,板面,酸菜鱼,油炸臭豆腐,螺蛳粉,火锅,烤串,炸鸡,披萨,汉堡这些食堂里没有的就不盈利了吗??
怎么国家开食堂了,你就不会做差异化了??那干啥买卖能挣钱??
现在的媒体,都是口舌。
公家的,境外势力的,自媒体跟风的……
信息时代,信息量大了,能接触到的真实的信息反而少了
有些人,又有可操作空间了
9 月底 #你的饭搭子是小学生# 冲上话题热搜。光明网一篇《山东一女子在小饭桌吃午饭,收获 30 多个小学生饭搭子!网友:格局打开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山东东营,在学校旁边新开了一家蛋糕店的吕女士,因为比较忙中午没办法做饭吃,于是她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近找个小饭桌当食堂。9 月 27 日去吃第一顿,现场就收获了 30 多个小学生的饭搭子。
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但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城市居民对用餐服务有巨大的需求。
最近 “国营大食堂” 这个话题也开始热议起来。不过这个词并不准确,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以前的大锅饭。
上世纪 50、60 年代初建立的人民公社大食堂确实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它是一刀切,不管个人主观意愿,都必须参加公共食堂,没有其他可以选择;其次,它是和集体劳动栓在一起的,最终就变成了大锅饭,大家都吃不饱;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供应不上,物质缺乏做不到应有尽有。到了 1961 年,人民公社大食堂基本解散。
10 月 31 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显示,各市(区)应选取 3 至 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时间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为期 2 年。通知表示, 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这里提到社区食堂不是过去的 “国营大食堂”。
在《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并没有 “国营大食堂” 这个词,只提到了在小区配建食堂。这个文件主要聚焦在群众关切的 “一老一幼” 设施建设上。
近些年,一些城市和地区还挂牌成立的 “国营食堂”。仅仅因为是国企开办,所以叫国营食堂,和上世纪 50、60 年代初建立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完全是两回事。
10 月 19 日,由安居集团子公司安居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国营安居大食堂正式开业运营。西安市安居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于 2020 年 10 月成立,注册资本 200 亿元人民币,是西安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公司。
有些城市很早就启动了 “银发餐厅”。比如南京有“银发助餐点”,市面上 8-15 元一餐,老人使用“助老卡” 吃饭只要 3-6 元一餐。让老人吃上“暖心餐”,很多老人对此感到很满意。
关于小区建食堂这个事情,其实更有必要把步伐迈得更大一点,建议建成 “社区普惠食堂”。
因为做饭是困扰城市家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关于做饭这个事,千百年来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是习惯在家做饭的。但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做饭越来越变成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了。根据住建部发布的信息,2021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4.72%。
从农村到城市,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在城市双职工的小家庭里,做饭和带孩子是两个最繁重的家务活动,几乎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全天的时间。一些收入比较高的人群可能会选择请一个保姆,很多家庭夫妻不得不有一方推出职场全职在家做饭带孩子。
当然有人会说,可以让父母过来帮忙啊。但是父母也是一个劳动力,这就导致了很多老人辛苦一辈子,到老了还要给年轻人当保姆。
知乎就有一个话题:中国老人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饭,这是中国特有的吗?
这是中国老人对下一代的奉献和付出。
但老年人不会表达,即使说出来了也无法引起大众关注。
有一个叫 “弗兰克扬” 网友把赋闲在家做饭的经历详细写了出来。可以看到,做一日三餐,几乎要占用一个人的所有时间。如果带孩子的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不管大家庭还是小家庭,一日三餐的做饭都是一个很低效率的事情。
每天都要在厨房浪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这是很不经济的。对于现代化快节奏生活而言,做饭真是一个挺奢侈的事。
当然出去餐馆吃饭和点外卖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出去在好点的餐馆吃,一天吃饭的成本需要自家做饭的 3-5 倍左右,这是一般人承担不起的。
吃快餐或者点外卖,都会遇到一个食品健康的难题。外卖黑作坊的新闻是屡见不鲜,很多快餐店和外卖都是用预制菜加热销售的,不但高糖高盐,还有很多 “科技与狠活”。
就是说,纯粹靠市场经济解决不了城市市民做饭的难题。
自家做饭还涉及到一个环保问题。
一个家庭如果在家做饭,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是非常多的。食材的包装盒,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很大。
虽然不少城市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要知道,每天工作已经很辛苦,回家做完饭,收拾垃圾还要进行分类,这简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难道在 21 世纪信息化时代,科技都这么发到了,还解决不了民众 “做饭” 问题吗?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社会,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现成的解决办法。
一是大学的饭堂,中国大学的饭堂提供低廉又有质量保障的饭菜,让很多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虽然很多人大学四年吃腻了饭堂的才,但毕业后才会发现学校的饭堂才是吃饭的天堂。
还有机关单位和大型国企的饭堂,我在国企工作过,在饭堂吃饭,基本一日三餐可以不用做饭了。
另外就是一些行业头部的企业,比如很多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企业园区,不但有饭堂,还有托儿所、幼儿园、健身锻炼和医疗服务。只要进去 996 工作,基本上解决了吃饭、带孩子等所有的家务活。
社区公共食堂在现代发达国家是有成功的范例,比如新加坡。
新加坡属于 “亚洲四小龙” 国家之一。
上世纪末,新加坡提出了建设 “无烟城市”,很多公寓住宅拆除烟道。安装抽油烟机都要向政府申请,再加上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在家生火做饭,催生了“社区食堂”、“共享厨房” 等以社区餐饮为主体的餐饮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食堂,是一个大的 “中央厨房”,供给给各个社区的“共享厨房”,再经过员工配餐打包,供应到社区居民手上,或者居民可以选择在社区提供的“食堂” 打饭就餐。
最成功的集体供餐案例就是新加坡的小贩中心。绝对的 “国民食堂”,新加坡全国有 75% 的人每周至少在小贩中心就餐 1 次。
小贩中心成了新加坡旅游宝典的必到圣地。
新加坡的国民食堂确实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难的问题。
国民食堂受政府的严格监管,采用工业化生产模式,大批量进货,所以能把单价做得非常低,几个新币就可以在新加坡的国民食堂中美餐一顿。同时由于做的是街坊的生意,所以长久以来,新加坡的国民食堂都能给它的老百姓提供大量物美价廉的食品。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人集中做专业的事,可以大大解放生产力,让社会结构更科学。
建设 “社区普惠食堂”,不会回到了大锅饭时代,这和当年情况完全不同。当年是走了弯路了,不代表现在还是弯路。
我们要了解历史,但更要辩证地、与时俱进地看待历史,特别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小区配套完善,不但能提升效率,而且能极大提升幸福感。也许这才是走到了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来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
公号:青陆 (ID: qinglu2000)
粉丝群开始组建,v 关注 “青陆”,加管理员 qinglu3000 可以领红包
推荐阅读
“下调法定婚龄”,也没法提高人口出生率,这是由工业社会的底层逻辑决定的
说中石化的…
我就单纯问你们一件事:你们这么喜欢私有化,那么想试试欧洲的高电价么?毕竟互联网可不是没记忆,去年年末煤炭价格和天然气上天的时候,欧美的电价也上天了,怎么那个时候没见你们吹私有化电力系统呢?
另外我国的油价高可是有高昂的税的问题存在的,怎么,交给私人就可以免税不成?谁家私人不上税的?
另外最后一件事:你们难道真觉得,私有化了,市场就可以充沛竞争了么?哪来的古典经济学拥趸啊…
最近几个月,看到好几位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自发的纪念他。也看到网络上,不少网友在怀念总设计师。但从他们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显然意有所指:是在担心中国要停止改革开放了,要回到大跃进和文革了,要闭关锁国了等等。最近舆论炒作供销社、社区食堂等事情,更是把这一担忧渲染到新高度。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真的支持改革开放,真的相信总设计师,那么就请尊重他的本意。改革开放是什么?是走自由市场经济道路吗,是私有化吗?都不是。有一句话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可以概括改革开放要做的事:
让一部分人、一些区域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不同文章、以不同形式反复提及过的。共同富裕不是现在才有的新说法,而是小平同志一直在提的老说法。只不过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实现让一批人先富起来,所以暂时不搞共同富裕而已。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要丢弃平均主义下一起穷的思想,也就是四人帮的 “穷社会主义”。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让大家都富,而不是都穷,或者两极分化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要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们应该承认,在改革开放 40 多年后,的确已经让一批人先富了起来,甚至完全可以说已经富得过份。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2 全球富豪榜显示,今年全球共有 3381 位十亿美金企业家,其中,中国 1133 人,美国 716 人,中国没有美国富裕,但顶级富豪已经比美国还多。而中国的基尼指数更是在十多年前就几乎赶英超美了。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开放转入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不应该是理所应当吗?因此,只有支持共同富裕和公有制为主体才是真正的支持改革开放。反对共同富裕,反对公有制为主体一定是反对改革开放。他们要么是居心叵测的一群人,要么就是被忽悠瘸了的一群人。因为小平同志在阐述改革时早就说过: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
如果改革开放之后的四五十年,不坚定维护公有制为主体,不用事实证明实现了共同富裕,而是让富得过份这群人更富了,那改革开放其实就彻底失败了。“先富带动后富” 就成了一句空话,必然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骗局。小平同志早就表达过他的担忧: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当今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乱象,就应该知道我们现在要是再不搞共同富裕,就真的快走上了邪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公平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的最主要问题。
对共和国历史有过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中国刚建国时,有过一个短暂的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既不是传统的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模式。它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是:要发展国营经济作为领导力量;限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帮助农民发展互助合作,避免农民破产和两极分化。它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的区别:一是保护私有产权,二是利用市场交易。虽然强调加强经济的计划性,但还没有考虑计划完全替代市场。
由此可知,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理念和改革开放的许多理念是类似的。按最初的设想,这一时期需要持续 10 到 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得先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工业化。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只维持了短短数年,中国就因为接受了苏联援助,改走苏联模式,消灭了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在根本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就宣布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中国当时的经济模式与其说是计划经济,还不如说是指令经济,按俗话说就是拍脑门而已。即没有长期而合理的稳定计划,也没有认真地去贯彻执行已有计划。
事实证明,任何极端化的路线都行不通。因此改革开放又回到了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相似的路线,并把这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走极端行不通,不仅仅对苏联适用,对中国适用,对美国也适用。最崇尚自由经济模式的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一度一超独霸,但不过三十年就陷入了空前乱象,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美国应该是发达国家中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弥漫在社会个个角落,不管是社会福利还是人均寿命都不像是一个发达国家的样子。
一方面美国是全世界毫无争议的富人天堂和学术圣地。富人们住在专门的社区,享受着私人安保;孩子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可以通过推荐信上学费惊人的名牌大学;犯罪了可以缴纳保释金请最好的律师;甚至直接修改法律,把行贿操控政局等富人容易犯的罪行,直接以政治献金和游说的名义合法化。另一方面,美国的穷人社区又异常的脏乱差。吸毒、犯罪、枪击、零元购、流浪汉比比皆是。穷人们吃着垃圾食品、享受着快乐教育,培养出了全世界最反智最暴力的一群愚民,被送进人满为患的监狱。正因为美国严重的两级分化,所以中国人对美国的印象同样两极分化,要么是民主自由的天堂,要么是充斥着歧视与暴力的地狱。
而且,不管它是天堂还是地狱,这都是以 3 亿多人口吸血全球的情况下才撑起来的。万一某一天,这个以美国优先为特点的,以特权国家剥削全球的模式,像泡泡一样被戳破了呢?而中国有 14 亿人,又哪里有这样的条件呢?
如果你是一个在中国赚足了钱的富豪,或者一个拥有足够知识能够在美国轻松混进中产的高学历人才,那么你向往这种赢家通吃的社会,或者想实现自己的报复我觉得还可以理解。如果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 996 打工人,你不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恐惧公有制和共同富裕,到底是图个什么呢?
当然,现今充斥在中国网络上的小资群体是矛盾的。虽然他们受资本的剥削,但他们面对底层时可以高高在上,并认为自己拥有成为真正资本家的机会,或者已经是一个精神资本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说是同时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长,一方面享受着国家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一方面又享受着市场经济下自由发展相互竞争的好处。但反过来来说,这种制度下也会集两者之恶。所以一方面,大家受官僚之恶,一方面又受资本之恶。因此,中国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又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十年前,中国不仅仅基尼指数赶英超美,有时候感觉比资本主义国家还要资本主义,另一方面贪污腐败也已经到了一些人喊出 “反腐亡党,不反复亡国” 的地步。只不过很长一段时期,社会问题被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宽松的国际环境所掩盖而已。
因此,中国的共同富裕,必须先建立在反腐败和改善吏治的基础之上,必须打击官僚和资本主义结合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生长的土壤,牢牢限制官商勾结并反垄断。2009 年到 2018 年期间,我所工作的公司一直在做政府项目,就我的个人感受而言,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官场风气确实有了非常大地改变。当然,中国几千年的关系文化根深蒂固,到处都是反腐败不反自己腐败的人,因此这项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腐败也只能震慑不能根除。而且这不光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与此同时,中国的共同富裕也任重而道远。如果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花了四十多年的话,那么共同富裕的过程恐怕依然要四五十年。因此,改革开放将是一个百年历程。所以,恐惧共同富裕的人,不用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欢呼共同富裕的人,也不要以为它能药到病除。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既然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那么一些人所恐惧的东西,其实从来就没有远离他们,甚至就一直在他们身边。就好像这几天热炒供销社一样,其实供销社本来就一直在农村存在,且一年的销售额高达 6 万亿元,远远超过阿里、京东等巨头。
再举个人人都知道的例子。中国的教育系统就一直是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并用一种计划经济模式运转。义务教育阶段,户口本就是 “粮票”,适龄儿童凭票消费一次,学校规划、师资安排、教材课程完全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即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也是国家统一组织高考和录取。大学经费来自财政,并限制了收费标准。因此,教育系统一直被一些人称作是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天天喊着要攻克它。后来国家也开启了教育系统改革,搞了市场教育实验,于是各地开始大办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私立中小学名校,出现各种天价私立幼儿园。私立的大学则因为高等教育需要几十上百年的培育,不仅仅质量差,学费还更贵。后来这股歪风才被及时刹住。
为什么当初没太多人以各种奇怪的名义反对这件事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中美关系尚可,没有利用这件事发动舆论战而已。如果放到现在,一定又是腥风血雨。如果你不是一个一年能出几十万读私立贵族学校的有钱人,你反对他干嘛呢?凡有点理智的打工人,都应该知道我们不仅仅不反对,还应该热切的盼望幼儿教育阶段不用摇号和完全免费。我所在社区就是 2015 年左右开始大建公立幼儿园,2019 年孩子就摇号读上了,一学期学费三千多,生活费三百多而已,而且学校设施良好,老师认真负责。
其实参考美国的教育系统就明白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不重视公立教育,打工人的子女就只能享受着快乐教育。而大学名校的学费已经涨到了每年 6 万美金左右,按现在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有 43 万元。这就是之前拜登要通过免除部分学生贷款争取选票的原因。因为照此计算,光读完本科的学费就已经高达 170 万左右,加上贷款还有利息,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刚走入社会就会背负几百万的债务,以至于读名校有时候都成了一件不划算的事情。不过在美国的特殊国情下,他们永远是用一点蝇头小利去忽悠选民,而不是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诚如我小时候老家农村选村干部,哪怕大家都对候选人有直接接触,但基本也是谁给大家发钱选谁一样。
我们得明白,教育公平才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实际上,中国不光刹住了公立教育私有化这股歪风,还刹住了公立医院私有化这股歪风。前些年,好些地方的人民医院都偷偷成了私立医院,直到莆田系被日益曝光才被公众所知。我们再看看美国,美国社会的医疗总费用已经占到了 GDP 的 17%,堪称天文数字般的投入,但实际效果呢?人均寿命比中国还低。钱赚到谁包里去了呢?我不言自明。
我们中国人不是羡慕各种国外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的新闻吗?如果你不反对公立教育和公立医院,那你怕什么供销社和社区食堂呢?何况他们还是收费的,是一定要和私人商超与餐饮竞争的。中国的军工、航天、能源、粮食、通信、交通等基础领域,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妨碍改革开放了吗?市场经济如果那么万能,怎么二战后能成为发达国家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美国收的小弟呢?我们得明白,在需求明确需要严格保证公平的领域,公有制一定是最好的制度。在需要满足多样化需求丰富社会生活的领域,才适合市场经济。
如果你有一定年龄,你可曾记得,十多二十年前,大家出个门,撒个尿,好多公共厕所都是承包给了私人,要收费的。而且这些厕所不光收费,还特别的臭,因为他们往往就开在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根本不用在乎什么服务质量。这些老板们会去其他地方给你建厕所吗?后来收费的公共厕所基本被取缔了,有影响你撒尿吗?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凡是看到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就觉得好。因为市场经济一定是,有钱才能消费,钱越多越能消费。你赞同有钱才能上学还是人人都能上学?你是赞同有钱才能看病还是有病就能看病?你是赞同有钱才能上厕所还是赞同尿急就能上厕所?当你搞明白了这一切,你自然就明白了,不可能有任何国家是绝对的市场经济,只是各自的程度不同而已。由此你也应该明白,该支持谁和反对谁。
参考资料: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就国内而言,行政特许权的存在,是绝大多数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权力就是问题本身,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觉得济南超意兴挺好的,6 元可以吃饱,15 元可以点一盒很好的盒饭了。这跟食堂也差不多,算挺有良心的商家了。
现在一些自媒体都魔怔了。
小媒体抓住阿猫阿狗都能报道一番,而大媒体因为要核实真实性,反而被质疑 “撒谎”“官话多”“没有公信力”……
问题 **“要建大批国营大食堂”,国营大食堂建了又怎么样?没建又怎么样?**非要把 “国营” 作为个别的 / 典型的事情拿出来编写作文的人,真不怀好意。
国营大食堂和国营餐厅、酒店一直都有,在广义上,只要国资投资入股的企业所设立的食堂、餐厅、酒店都可以说成国营。
所以,事实上 “大批国营大食堂” 本来就存在。
有些信息呢,稍微加个词就变了。本来呢,对国营大食堂的现有规模不甚了解,眼见某地有国资大食堂在建,便顺势将 “存在大批国营大食堂” 改成 “建设大批国营大食堂”,也真够能忽悠的。
在一个养老问题严峻的未来,国资入局 “饮食”,确有利于在把握未来民生的发展。
年轻人总能点得外卖,而老人,如果年迈无人照看,那真的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如果有性价比高的国营食堂,像是中式快餐店、蒸菜馆,如果刷刷社保卡,能让这些孤寡老人们以及留守的婴幼儿吃上自己想要吃的,营养卫生的餐食,这可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有答主说 “国营大食堂” 挤压 “小摊小贩” 的就业,说得煞有其事。
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确实是你壮大他缩小的,就像股市有买有卖,总不过就一个股票池子。
但,餐饮市场是动态的!
像在我生活的小镇子,过去有的许多小摊子,烧烤摊子现在几乎都没了,市井气息少了很多。但即便过去那些烟火气息在如今减少了,也要看到那些小摊子摆在了小集市,小摊子改成了更符合餐饮行业标准的小店,小摊子开在了商场,小摊子设在了景区…… 小摊子总以其他的形态存在着。
有些人说,疫情这几年,餐饮业被搞 “残” 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或者说这是影响餐饮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跟国营大食堂建设不建设没有 P 点关系。
如果这人非要说 “国营大食堂挤压小餐饮店的发展空间”,这里里外外来看就真是小 “编”!
社区食堂根本目的是给大家减负,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自外卖火热起来,一顿饭从平均十多块一路涨到三十多,这三十多食材成本多少,真正做饭的老板利润多少,外卖利润多少。
食堂开进小区,对接受外卖的新一代老年人是好事,对常点外卖的年轻人是好事,因为肯定比你点的外卖便宜,和安全,只是味道不一定好,种类没那么丰富罢了。
当然这种项目是探索,是试点,难以避免像学校食堂那样的利益链,哪怕公开招标一样也有这种情况发生,在我看来,一些超大楼盘,有这个东西还是很不错的,现代人不是傻子,又贵又难吃谁会去?
想法思路我觉得没问题
1 可以减少物流成本,老年人可以送餐上门,配送费总成本占比大大降低。
2 可以个性化定制,现在外卖上真的少有做老年餐,有也在一顿 35 左右,太高了。
3 父母加班小孩没人做饭,加班年轻人上班太累不想做饭。
我以前一直希望住到大学城附近,因为,有食堂不用做饭。
总有人想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吧?
疫情爆发的时候,物资供应紧张,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该由政府用行政命令来保障供应。确实,有些时候是这样的,行政命令见效快。但是,不能啥都靠行政命令,供需关系的根本还是市场去自发调节。
某些部门,自己有食堂,吃得不错,似乎也便宜,大概人家有补贴吧?但是,如果社区都建食堂,谁来吃饭?这些东西的经营靠什么?每个社区食堂都给予大量补贴?只怕是老百姓吃不着,某些开食堂的先吃饱了。
一度,北京某些社区建过一些食堂,比社会上的饭馆便宜点儿,后来,逐渐也就经营不下去了,因为大家的口味儿不那么单一,每天几样东西,吃着吃着就腻了。
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市场完全能解决,不用行政干预,只要不用行政命令去阻碍大家开饭馆就好了。
公摊比例越来越高了,物业费越来越贵了
我们这的社区食堂。
一荤两素 15。
外面盒饭 12。
用着公家的资源,赚老百姓的钱。
好生意,就是不知道哪里可以招标。
不知道真的假,听去了新加坡生活的朋友说,新加坡就鼓励不做饭,然后吃食堂,只是人家的食堂真的很干净卫生且好吃。
我觉得这个模式还挺好的,能创造很多岗位,上班族也能节省时间了,那么贵的房子,厨房可以小一点了。
你想想,每天不用浪费时间去做饭了,是不是生命都延长了?你再想想,你的工作就是做饭,然后下班就不用做饭了。是不是感觉社会上的人都没有了下班后做饭的烦恼?永动机啊!完美!
唯一的担心就是国营两个字,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好像更多呀!
有些事情,该来的总会来,或早或晚的事。
聪明的人先 RUN 为敬,也算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子孙后代有个不错的交代。
昨天仅微信系统,移民二字的搜索量就超过 6000 万次,每 20 个人里就有 1 个打算 RUN,改变不了环境,只好改变自己。
很正常的事情,主要是为了便于给社区提供服务,帮助一些劳动者,特别是年纪大的、有家庭要照顾的减轻做饭负担,现在好多超市都带食堂,饭菜挺好吃的还便宜,我懒得弄饭就去吃一顿,个人觉得很好,只是希望能好好做,别到时候被一些既得利益人控制了,难吃又贵。
不可能 “一下子” 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
“一下子”
说得好,有水平
我要看看,有多少喊着国营食堂好、一次都不去吃的人。
网上带节奏的多呗。再配合 t 上那帮人的言论。基本上就是一路子人而已。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过马路,左右看。
说的都是不要急,首先看看消息是不是假的,然后理解消息说了什么,才能全面了解真相。
误读,说的应该包括很多人,假如因为误读引起很多人误解,没啥好处。
以前想过,出个通知,找些人看看,一个是去除错别字,一个是看看大家能明白不,会不会把想表达的意思理解偏了。
其中有个词还是有印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个非常难,就像我前面说的,一同事当村里防疫志愿者,没补贴没奖励更没有工资,吃饭回家喝水自带没有发菜,也干了半个月。
村里也是每半个月换人的,因为村里知道,大家都是要吃饭的,很多人都是担负上有老下有小的,也不会抓住先进分子可着劲的使用。
有个工厂把食堂外包了,经常和老板聊天,老板说,夫妻俩一年也能挣二十万,工厂老板提供地方,不收他们的钱,水电煤气厨师自己负担。但是有规定,管理层也就是几个总每天都得有人吃食堂,做的太差引起员工不满会找厨师谈话。
工厂老板,这叫搞食堂,不以盈利为目的,学校食堂多难进都知道,看来还是先进企业先进老板挺多啊。
以前在学校,到了饭店学校都得派人在大门口巡逻,看到像外面的就拦住,担心他们去吃便宜饭菜,学校每年给食堂补贴,厨师都是学校员工发工资的,那叫,不以盈利为目的。
谁,给咱聊聊,现在,哪个地方还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消除误读,真的可以想想办法,出来一个消息解释一个消息,消息发布相关人员,太辛苦了,要是自己解释再和消息本意不完全吻合,还有解释不贴切的风险,更辛苦。
别说有钱人跑了,这会吓得下生意人都跑了。你们开会就开了个这个?
本来就很难实行。
我小时候吃的食堂,没油水,那才是我现在理想中的食堂。
现在的,油想必菜,相比功夫,相比基础设施管理成本,不值钱。所以食堂一点不差油。不管是单位食堂,学校食堂,都不适合要保持健康又缺乏自制力的胖子。
而且食堂这玩意一般都要补贴的。如果要成本核算,还想赚点,同时还要保证安全,健康和味道,那价钱便宜不了
国营食堂不出意外地登上了热搜。而且评论里多是谩骂之声,什么开历史倒车,什么一夜回到三十年前,什么赶紧回家把粮票翻出来……
其实国营食堂并不是新鲜事物。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食堂承担着人民群众外出就餐的需求。
到如今,在河南一些地方,去饭店吃饭还有 “下食堂” 的说法。
就在 10 月 31 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市(区)应选取 3 至 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试点时间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为期 2 年。
通知表示, 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配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也就是说,各地要办 “国营大食堂” 了,比如河北要到 2025 年建设 5000 家“大食堂”。
然后一些自媒体的解读更是唯恐天下不乱,不允许各家自己买菜做饭了,都要端着饭盒去国营大食堂打饭。路边的小吃摊大盘鸡螺蛳粉啥的统统关掉。
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
难道计划经济要回归了吗?
二
就如前面所说,你看到的,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你看到,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根据住建部和民政部的文件,目的是,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等四方面内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这一块,配建幼儿园,老年服务站,便利店,菜店,食堂,快递,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等服务设施。
不仅仅是大食堂,是围绕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起码可以做到的是:
1、能保证物价的平稳。国家统一供应,指导物价,不必担心物价飞涨。
2、能保证物资的质量。国营不以利润为导向,大程度降低以次充好。
3、能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
这三点也是开办国营大食堂的初衷。
三
国营食堂的开办,利大于弊。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深度老龄化国家。与此同时,生育率在不断的下跌。
在未来,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社会的基础保障和基础福利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国营食堂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针对这两种社会趋势。能够减轻和降低单户家庭的对于老人和孩子的负担成本,缓解劳动人口的压力。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做饭,在社区开班国营食堂,下了班就能解决就餐问题,也能更好兼顾上班族的生活模式。
国营食堂,并非只能出现在计划经济。在英国,也有类似的社区餐馆,美国更是对一些无收入者供应盒饭。在本质上,国营食堂跟他们是一样的,都属于社区福利性质的机构。
不要谈国营色变,很多时候,国营并非以经济利益为最高追求。但是,考虑到前车之鉴,对于国营食堂的监管应该出台相应的办法,比如在此前大办食堂时出现的倒卖食材、浪费严重等问题。
总而言之,这并不是旧时期的国营食堂,也不会回到旧时期。
误读也正常,毕竟一大堆外媒也报道了。有些网友大概觉得能看点外媒就具备了特殊的洞察力,一个两个的就赶紧跑出来展示自己一叶知秋的能力了。
我希望有的人啊,长脑子你得用啊。
当年搞大食堂也不是因为有啥特殊利益,纯粹就是那个年代的认识水平。如果中国社会后面还要走弯路,那也不可能是少数人顶着大多数人的反对去走弯路。后三十年批判前三十年的某些事,也完全是后三十年的人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些浆糊式的脑子,稀里糊涂就好像前三十年的错误会莫名其妙就能发生,拜托你了,一个如此庞大的社会会发生什么,那都是有逻辑可循的,就算是高层发动文革,不也有铺垫、有当时那些社会背景在的嘛。
我们现在批判过去的错误,基本的逻辑还是,凡事要遵从事情的客观规律,不要凡事上纲上线,以主观意愿压倒客观规律。那你想想,认识这个世界是不是也得遵从客观规律?
从另一方面说,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发展前、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而且是老办法不行才用新办法的。没人说一个正常运作的机制,莫名其妙就要改。动机是啥?这不还是外媒那股子酸味吗?人家外媒几十年逻辑一致,它们认为改革只要没按他们指导的方案来,那就都是假的,搞不好那天就重回前三十年了。他们这么说目的清晰明确,就是嫌你不按他的来,攻击你、埋汰你、恶心你,这就是它的目的。一帮知乎网友跟着瞎凑什么热闹?
最近听到最多的几个词:谣言,误读,节目效果,理解错误..
如果社会主义不是总在初级阶段,那么大食堂迟早还是会回来的。
很多人想多了,一看就知道对历史事物妖魔化却不知道实际情况到了何种地步。现在的市场经济要的就是大购买力。像有些人以为的这个食堂是几十年前的那种,那我请问省下来的给谁呀?你觉得就些普通的东西剩下来给那些吃惯了海参、胭脂米的当官的?他吃的完吗?吃的习惯吗?购买力不够了经济咋办?
看见有人要写一首古代诗歌就以为要恢复科举制这是最搞笑的脑回路。
其实换个名称就行——社区国营大众餐馆。不就这么回事吗?
我知道有些人一提食堂就来气,那不如联名上书各级学校取缔食堂不就得了?反正个个不缺钱,上仿膳去吃,再不好吃也比食堂好吃,不就这种话术吗?
以前在村子里的供销社,县里的百货大楼买东西,自然就是最不好的体验,供销社的老头永远一副死人脸,看到有关系的人就会自然满脸堆笑,有关系的人永远都有煤油,食盐,而没有关系的人则没有那么好运,直接告诉你没有了,下次来吧。
在百货大楼里购物,那女服务员也永远一副性生活不和谐的样子,看谁都是小偷扒手。
现在想起来这些售货员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这完全反应了物质匮乏的时代的生存逻辑,他们是掌握物资分配权力的人,完全的卖方市场,卖不卖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而且这种人还是编制内的人,吃公粮的人,不得了的社会地位。
大家对供销社,百货大楼,乃至大食堂的恶感就是由此而来,还是害怕物资供应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依然是小时候物资匮乏时代落下的心病。
但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爱丁堡人对保供体系中的团长却感恩戴德呢?其实这些保供体系中的团长和供销社是完全一回事啊,以前的供销社售货员是给人脸色看,现在的团长是卖高价,但本质是一样的啊,但为什么感观如此不同?
我,山区独居老人,因为有了大锅饭,不允许家里冒烟。
走路 10 公里去大食堂,我很幸福。
虽然文不对题,但是捏
我想说食堂
现阶段食堂,能开的起来的无非三种地方,大企业、国有单位机关这类、学校
这三类地方共同点是:稳定或巨大的就餐密度。
大企业,打工人下班上班固定时间,并没有时间去自己做饭,加上企业园区位置一般偏僻,所以可以有一个食堂,命名之包吃包住,承包制,大致每次用餐人数可以估计到。算是另一种层面的计划吃饭制。
国有单位机关食堂,这类基本有饭卡,大多不以盈利为目的,一个有要求的支出部门,也能粗略估计到用餐人数,且人员密度较大。
学校,更不用说,密度数量第一大的地方,由于一般是学生自费,很多有特色的餐饮小店可以开起来。
至于社区,人口密度小,家家有口锅,上班的哪里会回来吃,不上班的有充足的时间做,做食堂完全划不来。
那些左左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三国张鲁空想主义时代。
一句话:中石化、中石油都是国营单位,让你们用上了低价高质量的服务吗?
出发点非常好。建国营食堂,完善了社区功能,实惠了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好,唯独感觉不好的是那些资本,抢他们的菜了。
这一阵子,供销社、大食堂上了热搜。受到普通大众广泛的关注。上了年纪的人在回忆故事,回忆那个激情燃烧但又物质匮乏的年代;年轻人感觉到新奇,正在恶补知识,努力想象父辈的过往生活,期待着国潮给他们带来的不一般。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供销社、食堂应该有,而且十分必要。
很早我就提过,像这种民生行业,应该有国家队。包括互联网平台,也必须有国家队,为什么这样说呢?
改开 40 多年,民间经济越来越多,国营逐渐减少,尤其是民生行业。之前是大众创业,可圈可点,对经济也是必要的补充。如今是资本运作,资本到处画圈,资本走过的地方寸草不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如教育,资本的介入使得教培行业冲击教育主体,人们的教育支出更高了;资本进入地产,搞得一地鸡毛,几乎家家负责;资本进入医疗,搞得就医难、就医高,至今也推动不了全民公费医疗;资本进入菜场,它可以操作猪肉从几元变 30 元以上,大蒜、生姜、绿豆、粮油等等都可以坐过山车。
[
吃出儿时的味道,思奇香风干麻辣牛肉干
京东
¥57.50
去购买
如今,在全球供应链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只有自己建立供应链,而资本是逐利的,不挣钱或者挣钱少的行业他们是不干的。只有国家队,可以担负起社会责任。
3 年来的 Y 情,如果没有国家队,可能形式会更严重。再说这个核检,2021 年之前,都是医院来核减的,那个准确率和责任心,使得全国基本可控,相对平稳。自从有第三方(资本)介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2022 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有消停的时候玛?
马先生说 “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供销社和食堂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的愿景,是人们对国家队的信任。即便不像计划时期那样统购统销,包揽一切,但至少可以像一面镜子,照着资本不要太黑,城市广大消费者也可以多一份选择,农村的农产品也可以顺利进入市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另外,对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有促进作用。
这就是国家队与私 Y 公司的不同。正像邮政,不管多么偏远,别的快递公司和物流可以没有,但邮政一定得有,这与挣钱与否无关!
供销社系统也好,社区食堂也好,这些本质上都是 “备胎”,着眼点不是今年、明年,而是七八年甚至十几年后。
本质上是我们 “一步不退”、坚持“独立自主” 对外政策的底牌。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体量增大,以往 “在中国复制美国某商业模式,然后美国上市圈钱” 的游戏越来越玩不动了。
这个时候,欧美资本回过头就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然后它们就发现中国对外资的限制太大,政客们纷纷喊话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
具体表现为特朗普执政美国时期公开喊出的 “对等开放”。
说大白话:欧美资本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挣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的钱,然后换成美元拿回家。
欧美资本不再把中国看作 “世界工厂”,而是 “大市场”。
但是,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许多行业和发达国家城市行业相比也有极大距离。
尤其是金融、能源等高利润行业,欧美企业垂涎欲滴很久了。
但是,对吧,大家都懂的,就目前国内这些行业的整体水平,一旦开放,它们肯定会被欧美老牌玩家打的溃不成军。
更何况,开放金融、能源等行业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是整个体系都要修改的问题。
更别提外资要求享受本国企业待遇这一条,要改的地方更多。
虽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公开喊话 “不谋求改变体系”,但这只是政治上没有动机,经济上虽然主观上也没有动机,但是要求“对等贸易” 的结果就一定是国内体系会随着经济体系改变而改变。
客观地说,中国目前依然是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依赖是很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方为了对外贸易会在体系问题上妥协。
但是,如果坚持 “以我为主”,那么类似目前加拿大名义上以“国家安全” 实则是 “对等开放” 要求中资企业撤股的事情会不断发生,不断发生这也就会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名言 “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引发)”,我都知道,熟读马列的人会不知道?
重振供销社体系、提倡建立社区食堂都是为了应对将来经济放缓后的极端情况,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持续发展就继续发展,如果在欧美发达国家的 “对等开放” 压力下,这套体系运转越来越困难,那么至少有一套运行了好几年的备用系统来让中方 “寸土不让”、坚持“独立自主” 发展。
说句大白话,如果苏联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叶就意识到自身问题,有意识的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叶就建立一套备用系统,那么 20 世纪 80 年代末苏联何至于解体?
国营食堂,供销社
整天就是这些东西
其实名字啥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
这些对老百姓来说方便吗?
这些对老百姓来说实惠吗?
这些对老百姓来说安全吗?
这些对老百姓来说健康吗?
这些对市场来说健康吗?
这些对市场来说有效吗?
如果以上问题都能解决,那就行了啊。
你管他叫什么名字呢!
就像现在我们这边做房产政策调整一样,改来改去,限制越来越多,真烦啊!你说这样有啥意义!
请多为老百姓考虑考虑
国营食堂,并不是共享。没有可能不花钱就吃饭。
他就是一个普通食堂,只是比较靠谱罢了
不要神话他
我看知乎部分用户都魔怔了,其实不用对这些国营食堂过分的妖魔化。哪怕市场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就有很多社区食堂,主要是服务那些老人的,又叫长者食堂,但周围上班的小白领去吃的也比较多。具体运营模式不是很了解,但是像徐汇这些财政比较富裕的区,社区食堂建的不错也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价格谈不上特别便宜,两人正常吃顿饭也要五六十,但是绝大部分普通人都是能承受得起的。以下是大众点评上的信息:
而且社区食堂还承接了一些其他功能,比如有些娃放学以后,父母接着在食堂等饭时候还可以写会儿作业。像宝山等比较偏僻的区也有社区食堂,但是好像新闻报道的就比较少,家里有亲戚从里面订过饭,街道和居委还可以给独居老人送上门。当然这种菜色就不要特别讲究了,基本就是两荤两素的盒饭。
那些说什么为了稳定物价的……
中石油、中石化,卖过给你低价油?
我还是那一套。
过去的失败不代表过去的目标错误,也有可能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
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是因为计算的失败。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生产力的发展,允许我们探索计划经济的新发展。
更不要说这次的供销社和食堂跟计划经济关系不大。
有意思,怎么没人替工人说话了?不提 996 了?都开始替老板商家担忧起来了?
反正我就是打工人,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去国营打工。
我想尝尝遵守劳动法和工资准时无克扣的滋味。
现在经营模式都不一样了,过去供销社你要买什么营业员不爱搭理你,你没辙。
现在小超市进去想买什么你自己挑,就一个收银员给你扫码,他要是敢不搭理你,提溜起来就走,到对账的时候都他赔。
和以前有什么可比性呢?
别人回答这么好,有本事别删
食堂不是好事?你们就那么想吃高价城中村居民楼外卖?
还有利维坦,md 利维坦呢?救一救啊?我辣么大个利维坦在哪睡觉呢?
包括供销社的回归(其实一直就存在),核心问题是国家面对当前的国际状况,更加积极的从基层搭建一个可靠的保证体系。来面对未来来自国际的冲击。
我有一个困惑:建食堂有什么问题吗?无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已经没有下限了吗?
印象里单位有食堂是个加分项,属于员工福利待遇范畴,而且这条铁律放之四海国内外皆准。有的公司甚至会把有食堂写在招聘启事上,像我们公司这种没有食堂的,楼下有个美食广场见人来面试还要炫一炫。
有些食堂会有平凡却惊人的美食,比如我家亲戚单位的某食堂有全世界最好吃的馒头(我爸评的),所以逢年过节老爹就会收到许多来自那家食堂的馒头。再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食堂里有全世界最好吃的红油大排面(我评的),后来毕业了辗转了国内外多个城市再也没有找到那个味道。
老人们退休了没有地方吃饭,社区食堂有啥不好?还有年轻的上班族没时间做饭的,下班回家路上去食堂打个饭,省去了点外卖的麻烦和成为华莱士喷射战士的担忧,有啥问题?
想去的去,不想去的也没人拦着你吃别的。但是上网带节奏就是你的不对了,毕竟还是有人喜欢食堂的,比如我。
很多年前,我住的老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住在单元楼二楼,一楼是车库,被他们改造成了一个小店后面是杂货铺出售一些小零食杂货,前面支了一个灶台,做一些炒饭炒面啥的快餐,老俩口身体很好,也很和蔼健谈,但这家小店实在太小,连个招牌也没有,卖的东西也乱七八糟普普通通,所以生意也就这样,据周围人说他们也没赚到啥钱,日子也一般般。
08 年的冬天我们这闹冰灾,老化的电线结冰断了,全城停电一片漆黑,各处道路结冰尤其是高速公路导致交通中断,百姓们怨声载道。我记得很清楚,家里没电没法照明,油盐啥的也不够,正在着急的时候爸爸从楼下那家小店里买了一些杂牌的米面油,连蜡烛不显眼的东西也买了一些,虽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确实解了我家以及周边不少邻居的燃眉之急。
相信这种社区小杂货铺很多小区也有。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部委文件里提出的要建 “社区食堂” 应该是这种模式的,它不是盈利式的,更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应急式的。它应该是为保证居民在突发情况下维持正常生活的一个保底设施。
相信这两年疫情肯定全国各地很多人都能感到我们的现代生活是多么脆弱,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会觉得不会做饭怎么了,吃一辈子外卖也没比多买个厨房加装修贵多少,但是疫情一来各种封城静默,外卖快递不送了,人傻了。在静默环境下小区有公用的一个热腾腾的锅能够为多少人解决燃眉之急呢?再加上随着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生活不便,在人口稠密的中心设置卫生室、食堂、娱乐室等设施对于社区养老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社区食堂” 如果作为针对困难居民生活的保障措施以及社区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设施我觉得是完全没问题的。但如果想做成什么盈利或福利那还是免了吧
他们知道大家怕什么,然后觉得自己很威风
致那些说是为了照顾老人的
农村还有好几亿没人照顾的老人,如果这种食堂覆盖到那里了,而且便宜了,再来发表此论也不迟。
。。
这个问题下面的很多回答和评论,真切的显示出现代网民的素质。
很多回答明显就是文不对题,一提国营就是开倒车,一提政府就是骗你钱,一提福利就说政府在变相加税。
有些人总是嘲笑清末知识分子顽固不堪,食古不化,看不得新事物的出现。
但是你们的表现却和这些知识分子一模一样,抱守残缺。
问你们有什么建设国家的好建议吗?
没有。
我说一个建议咱们试试吧。
不行,你看这件事情不就是…,以前就有过类似的事情…,不吸取过去的教训…,你这就是为自己谋私利…。
再加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完美了。
真的,
万幸!
万幸这群人只能够键政,
我是真不敢让这群人来做决策层。没想法,没立场,没魄力,真真就是混日子。
觉得不服的人,
我就想看看你能够说明白文件里到底要建设什么东西吗?
除非国家经济倒退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否则这样的事情就不可能出现。
农村里的大食堂,十年前就有了,不过只能算是集体食堂。
浙东的岛上,四面环海,在岛上众多乡村中,最早的公社之一,也是七个乡二个镇的六横岛,最有特色的山村,因为这个乡完成脱离了人们对于海岛的想象,
同时,也在这个乡诞生了民间赛龙舟第二名的成绩,因为这个村庄面临的是岛上最大的水库 ,93 岁的嫲嫲怎么也不想搬去城里,在水库的边上建了一栋四层别墅,低下一层是车库。
上面写这么多,是因为住得起别墅的不会吃食堂的菜,而且自己雇个保姆,自家烧饭吃 ,吃食堂饭的一般都是孤寡老人,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很少,7 元钱 / 客的盒饭,一个月起订,大食堂还能送到家门口,可大多数的老人都愿意在乡里的礼堂里,打打牌搓搓麻将下下棋,晒晒太阳,一下午就过去了,
从南到北,你能看到很多三三二二,坐在礼堂门口晒太阳的老人,当然也会在清晨去菜园,浇浇水,翻翻地,其实稍稍有点退休金,岛上的日子过得很自在。
农村里大食堂的好处在于土地是自己的,像我们村三分之一的山地,三分之一的田地,还有三分之一的海塘,以及面向大海的滩涂,背靠的山峦,有水库有河流,这些年种地人少了,资源有了很大的恢复,稍稍有心就可以弄点加餐。
村里的大食堂也只是温饱,就像大城市的最低退休金一样,不至于饿死,十年前农村股份改革,一个人二个股份,把土地集中起来,去年家里人告诉我,村里有百万资金,每年都有几十万收益,补贴一个大食堂是足够了,毕竟 500 人的村庄,在家的也就 200 人不到。
在这个方面,用村里面的钱资助最穷苦的村民,这是共识,也会有大老板,在节假日给老人发东西的,在富裕的照应下,人心也慢慢的变成了纯洁。
想法很好。养老配套。
但实际落地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咱也不用看别的,就看各地疫情落到社区的种种神奇操作就知道落地会摔成什么样了。
按照这个说法,其实是给老龄化加剧的小区配套建设国营食堂,解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我说两个难点。
现在各地学校都有学生餐吧,什么烂水果、发霉菜,动不动食物中毒的新闻不少听说吧。这些也是官方指定集采的哦。老年人可和学生不一样,真这样,人就没了。
另外一个是,食堂的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如果是热闹地区,根本不需要这种食堂,因为有足够的商户竞争提供服务。而需要这种食堂的位置,往往是私人商户不想涉足的偏或小社区。那就意味着这社区不赚钱,不赚钱的社区,拿财政补贴食堂吗?而作为企事业单位有编制的员工,会安心服务老年人吗?会不会对思维僵化的老人有足够的耐心呢?
我对落地不看好。
最后,与老年人沟通很麻烦。第一吐字不清,第二表达能力受限,第三思维方式不同。一个事要翻来覆去的和他们解释,还不一定解释的通。所以我不看好这事就在这里。
先放个风试探一下,发现舆论不利,于是官方出面澄清。
不少知友说社区食堂不是新事物,的确,比如上海的市中心区域也有不少社区食堂,主要服务于老龄化社区。但其体量较小,并没有影响其他餐饮小店发展,同时投入也不少,并不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能补贴得起的。
现在许多地方的地方债和土地财政早就不堪重负,这种倡议,落实的话基本就是几个财政富裕城市的自娱自乐。
要叫好,也是财政盈余市的市民叫好,可以多一个渠道把钱留在本地了。
如果真心为了最大多数的老人,那得看医保和退休金到底能涨多少。
怎么可能会成立国企,搞国营食堂,做核酸都社会化采购了。
社区食堂最多就是社会化采购,公开招标,社区购买服务,社区食堂依靠国家的补贴运转。搞成带编制的国营食堂,运营成本太大了。
社区食堂是一种社会福利,不可能挤压餐饮业态,与民争利。吃精品小炒的不会为了省钱去吃社区食堂,社区食堂也不可能做出山珍海味,学校的食堂便宜,也拦不住学生去点贵几倍的外卖。但社区食堂的出现给了我们一种选择,一种享受社会福利,降低生活时间,金钱成本的选择。
私以为社区食堂,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出现的社会福利,我们现在又能力,有政策,能为我们的人民提供这样的福利,而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开历史的倒车,搞国营食堂吃大锅饭。
并没有太大误解,无论怎么包装,无论怎么改头换面,供销社和国营餐厅都是体现公平性,而非效率性,但实际上历史总是有相同的问题,你强调公平就没有效率,如果是贴钱发展供销社和国营餐厅,那么的确公平,但是这个钱从哪里来?你说政府给,那么政府的钱又从哪里来?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觉得核酸试剂真的是免费的吧?
所以,如果是维护公平的,你得填坑,这个坑怎么填,你一开始不说好,最后一笔糊涂账,还是老百姓自己买单。年轻人现在负担这么重,社保医保、养老金哪个不是捉襟见肘,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去搞一些四不像。这方面你只要看看机关食堂,这就是 “公平性”,安全、卫生健康。而安全卫生健康是因为机关食堂运营的好?不是的,人家背后有财政呢。钱给到位,还要超量给到位,公平才能让普通人感受到。
你说不要公平,我们要效率。诶,请问供销社和国营餐厅如果要赚钱,他们怎么赚?谁都知道过去他们怎么死的,如今再来一次吗?供销社和国营餐厅的市场被更加高效的企业取代了,搞个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然后又是各种利益纠纷,狗屁倒灶的事一堆。
又或者完全市场化。幽默点会进一步增加。说为什么加油站都开在道路边上?不开在山上?有人说市场是理性的,其实事实是,开在山上的加油站都倒闭了,人不一定理性,但结果还是理性的。如果市场化,这个地方设置供销社赚不到钱,他就不设了,于是,又有何用。
中国邮政和美国邮政都是国企,且都是亏损。都是为了保障物流畅通,都是偏远地区覆盖。但中国邮政和美国邮政的服务态度也大致相同,比如快递更慢,却收费更高,市场化环境下竞争不过企业,但他要顾及公平,在偏远地区通邮。所以国家给了中国邮政一个邮政银行业务,相互找补。但即便如此,邮政依然是邮政,银行依然是银行。物流亏钱至少保障边民,也认了。但供销社和国营食堂本身不是刚需,你供应了门庭冷落车马稀,打牌瓜子洗地机。有什么意义?
10 月 31 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到:试点社区为 “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并要求各市选取 3 个 - 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为期 2 年。
消息一出,文件中的其他表述都被网民一带而过,但 “食堂” 这个词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政府要大建食堂?”“会不会取代现在的市场化餐馆和饭店?”“要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吗?”“去食堂还得用粮票吗?”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11 月 2 日,住建部官员否定了这条消息。
根据他的观点,更多的则是因地制宜。
你今年 21 岁了。
20 年前你还在吃奶呢。
是,20 年前的你和今天的你,都是你,都是同一个名字。
是一个概念一回事吗?
我发现很多人纯纯的搞笑呢。
我到不是说支持这个什么供销社体系还有国营大食堂这个事情,说句实在话,我目前还看不懂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究竟落地之后做成什么样子,想做成什么样子,能做成什么样子,我觉得就目前而言,99% 的人都是不懂的。
但是偏偏有人喜欢带节奏。
说什么开历史的倒车……
这言论简直太搞笑了。
社会会变,你也会变,为什么你会觉得供销社不会变?
完全没有任何道理啊。
除了坏和蠢,我想不出来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就好像现在一说农村集体经济,就有人跳出来说 “人民公社” 一样。先不说人民公社是不是一点好的地方都没有,就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2022 年了吧。
为什么你脑子的农村集体经济就只有人民公社?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真的要恢复过去的人民公社,你认为能做的到吗?
所以,这不就是节奏了吗。
操心的都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供销社只不过名字没有变而已,大食堂也只是名字没有变,就好像你还叫张三李四,但是今天的张三李四和 20 年前的那个,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
供销社也好,大食堂也好,100% 和过去不一样了。
所以,这么做好不好,行不行,我觉得现在就贸然下结论,过于武断了,他们还没有正式运行起来吗。
事情才刚有了一点苗头,行不行,我们再往后看看吗。
我又想到了持续低熵的言论,这里不是反对他,而是有感而发。
他说政府没有必要维持特别高的民众支持率,为了保证特别高的支持率会使得政策缺乏弹性,所以当支持率比较高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改革,消耗民心,保持民心在合理的区间。
对于这个事,我是非常认可的。
所以我们期望的政府应该做对的事情,无论是正确的事,还是应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分清楚,究竟是为了民心,还是消耗民心。
群众路线从来都不是以一切群众的意见为意见,群众路线是把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然后经过政治精英的系统化,在到群众中进行宣传。
所以群众的意见很重要,但是意见只是意见,意见不是决策,意见是辅助决策的。
而建立国营食堂,损害的是谁的利益,维护的是谁的利益,至少在我看来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建立食堂没有砸锅。
嗯,就是最基础的含义。
没有让每家每户把锅砸了,然后让人民群众到食堂敞开了吃。
也没有说,中国人要是粮食太多吃不完怎么办。
相反,现在不仅没有让老百姓砸锅,甚至没有取缔个体户经营饭馆,甚至还有小吃摊。
在这种情况下,国营食堂如果搞的好,老百姓就会支持它,如果搞得不好,老百姓就会骂它,批判它。
当然,一定要指出来,老百姓骂它反对它,是想要搞臭它,批倒它吗?并不是,批评是为了让它进步,骂他是希望它改正。
要知道国营食堂总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有,现在也是有的。
以前的国营饭店,甚至服务员还会打顾客,甚至要贴出来本店服务员不随意打顾客,这种告示。
这种国营饭店,有存在的意义吗?
服务员无缘无故打人,现在是要扭送到公安局,要蹲监狱的。就算是基于什么莫名奇妙的理由,难道就可以随意打人了吗?
昨天因为吃饭打人,今天是不是要因为呼吸打人,后天是不是因为看了一眼就要被打。
这也太荒谬了。
打人是不对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要互相尊重,至少要有最起码的尊重。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不能随意侮辱。
为什么不说——不能侮辱,因为有的时候,还是会广而告之地侮辱别人。
国营食堂不是好事吗?
现在北京的单人简餐已经被推高到每人 20-30 元,
我中午吃饭都觉得贵。
何况我父母那种月退休金不到 6k,
做饭又很费劲的。
老人吃的少,买食材,前期处理,炒菜都很费精力,
如果有便宜、可口又健康的社区食堂。
我是第一个会参加的。
“我们说的是麒麟,不是老百姓理解的那种长着鹿角的”
越辟谣,越真实,你信吗?
改名叫共享食堂了,名词真是一个接一个,本质嘛,不都一个样,以后就是企业家属化发展,最可怕的是公务员以后不用考试了,全部内推,这就叫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反正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反正我是不奋斗了。
如果能解决激励相容的问题,国营食堂的回归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说穿了就是对养老机构没什么信心
可能也对居家养老没什么信心。
依托社区组织略微建设一下,
避免可能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
你乎这个平台刮起的妖风真的很大,这里的言论跟外网越来越一致了,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好好的一个平台,近来被不断涌进来的神神搞得乌烟瘴气,要来个引蛇出洞,铲除掉这些毒蛇毒草吧。
国企垄断怎么了?关系民生的领域国企垄断没什么不好的,总体是利大于弊。
垄断要看它的性质,而不是一味的拒绝垄断,要区分私人垄断和国有垄断的本质不同。
就好比我们都爱好和平,要反对战争。但是不能为反对战争而反对战争,要懂得区分什么是正义的战争?什么是非正义的战争?我们要反对的只是非正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国企垄断带来的福利而不自知。
根本没必要搞竞争,需要发展高新技术的领域才需要引入市场的充分竞争以此促进技术发展提高生产力,可一旦发明了某种新的技术就要通过法律来保护技术垄断。
然而恰恰是这种技术垄断反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从另一方面来讲成了是倒退的而非进步的了。
在一些民生领域竞争的结果只会造成无效的对抗消耗和巨大的浪费。小生产小企业倒下一批又一批平均活不过两年这是多大的资源浪费?
国企垄断最大的不好无非就是,影响你们私人做生意,盘剥不了工人因此赚不到钱罢了。
可是,小生产小企业是注定要逐渐走向破产的啊,哪怕是在资本主义时代也是如此,因为它面对大工业大生产没有任何优势,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产品质量都是没有优势的。
未来一定是走向大生产垄断的时代,我们只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禁止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也是每时每刻都走向垄断的,因为垄断更具生产优势更符合发达的生产力的要求,它把生产成本降至最低,产品质量做到最好。
那为什么资本主义要禁止垄断,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就是因为他们都是私人企业的,所以一旦某个行业被一家独大了,那么整个行业的利润大头都让他吃了,其他千千万万家企业主就赚不到钱了,大多数人肯定要反对。
于是所有企业主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形成一个社会契约:我承认你很强,但也要给别人一个赚钱的机会,给其他企业主留一条活路。
资本主义大生产好的那一方面,我们要保留,不好的那一方面就要扔掉。
比如私有制,过去我们把它重新捡起来当法宝是落后的生产力所要求的,现在要随着逐渐发达的生产力适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关系,在未来要把私有制彻底扔掉。不扔掉它是不行的,必然会产生矛盾。
没有要求社区大建食堂。
没错,毕竟错一个字都算造谣哟。
为什么会出现一系列的 “误读” 呢?
一提供销社,社会上就猜测是不是要大搞供销社了;
一提社区食堂,社会上就猜测是不是要大搞社区食堂了;
……
误不误读重要吗?重要,也不重要。
最重要的,其实是: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总是倾向于往这个方向猜?
有人去推反腐,推环保,推反垄断,推经济改革,大概是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吧,于是有些人就把他污蔑为 “左”,
于是,
国内大循环被污蔑为闭关锁国,这种民生服务被放大并污蔑为回到 “公社” 时代。
不会吧,现在都提一下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一些配置这些人民富豪和民族企业家都开始这么惧怕? 还骗什么小朋友说不能回到朝鲜和以前大锅饭时候 可我想光头的时候,清政府的时候还远远不如大锅饭呢 ,苏联没解体,国际共运没衰亡的时候韩国人还咋都拼命的往朝鲜跑呢,我知道,不明真相的群众是多的,坏人是少的,为他们主子分忧的人可不少,咋的,你还想上桌和他们一起吸血?
主要问题还是公信力下降了。
你问我统销统购,国家解决从线下到线上的所有农业痛点,我肯定双手双脚支持。
但是如果是开发国营食堂,开始一人一号,我真的怀疑有的人的饮食比我更高等更特权。
而且都是电脑操作电脑控制电脑分配,你根本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问题导致原本跟你同工同酬的人比你多一条澳龙,问题关键是你还不知道如何点澳龙。
甚至别人偷偷吃澳龙,却告诉你大家吃的都一样。
目前为止,社会本质还是不充分不均匀不匹配,没必要搞一些超越生产力的事情。
建设国营大食堂应该是结果而不是手段,本质上的问题没解决,搞这些东西真的很像巧立名目。
我看很多人说阴谋论什么的,我反驳一下吧
这就和说封城不封城一样,你说不封城,但是明里暗里就不让大家出来,请问大家怎么相信你不封城?一个 2020 年的问题,放到 2022 年,评论和看法天差地别,这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因果的轮回
你要是有本事像华润那样直接在最激烈的市场摸爬滚打,货真价实地站稳脚跟,无论是高端的商场,还是最脏的水泥燃气配送,还是最烦的零售,都证明活着的价值,人们根本不说什么。
华润可是央企,而且资历追溯到内战期间。
可惜不是啊,什么供销社、什么大食堂虽然一直存在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就靠着政策鸡血现在又来一波。几十年来没有证明过自己。
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应该实质性做一些解决了。
对着政府文件断章取义、只看标题的瞎解读的事见到太多了,无良媒体(含自媒体)和读者自己的懒惰各占一半责任。
这个文件前两天也上热搜了,我还特意看了一下原文。
里面根本就没提 “国营” 和“大批”,里面说的是 “食堂” 和“试点”。
高校医院的食堂早把私人承包制取消了,全部收归单位的后勤管理部门了。这些事业单位的食堂买饭都需要充卡刷卡,其实就是电子粮票。
供销社,国营大食堂,公私合营,这几天的新闻居然不是洋葱新闻,还煞有介事的摆在台面上来讨论。如此试探真的没意思,最后还就是上面一句话的事情,也就造成了谄媚的人口舔屁股硬吹。
我看也别这么搞了,直接重新定一下年历,就定在上世纪 50 年代,社会资产全面收归国有,大家劳动赚工分,用粮票,就业解决不了再来个下乡支农。。。。。
你看,现在的社会问题不就都没有了。
在座的各位都是第一天当国人吗??
这样的事情还得用作洗地和辩解吗?
都是国外移民的吗?
这个事情除了国企寄生虫高兴谁还高兴!?
试点社区为 “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并要求各市选取 3 个 - 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为期 2 年。
得出 “要建大批国营大食堂”。
厉害了!
这样解读的人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我们这边社区早就有老年食堂,解决 60 岁以上空巢老人的买菜做饭难题。社会化食堂老人们都很欢迎。
2002 年,供销社系统开始市场化改革方案,核心内容是供销社和供销社下属企业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负盈亏,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基层社发展,包括 “四项改造”,即: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后实施了“新网工程”,扶持基层经营服务网络建设。2006 年国务院印发了《听取供销总社关于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等有关工作汇报的会议纪要》,对“新网工程” 思路给予充分肯定。2009 年 11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 号)正式发布,提出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2014 年,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列入中央改革办 2014 年工作要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
2015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发〔2015〕11 号),指明了深化综合改革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2015 年全系统销售总额 3.8 万亿元,利润总额 354.4 亿元,资产总额 1.2 万亿。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 2017 年基本情况统计公报》,2017 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 5.4 万亿,同比增 13.5%。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 8831.8 亿元;农副产品类销售额 18413.9 亿元;消费品类零售额 17587.7 亿元;再生资源类销售额 2711 亿元。全国供销系统内的基层社经营网点 34.1 万个;其中,日用消费品网点 16.9 万个,农业生产资料网点 11.8 万个,农副产品收购网点 2.6 万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1.8 万个,覆盖了全国 90% 以上的乡镇。下辖机关事业单位 2660 个,实行企业化管理 78 个,仅占 2.8%。基层社共 30281 个,组织农民兴办合作社 18.59 万个。供销系统拥有各类法人企业 21852 个,省社所属企业 1193 个,省辖市社所属企业 3100 个,县社所属企业 16054 个。2017 年,国务院颁发《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根据 2018 年 1 月 15 日举行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报告,供销合作社系统自 2013 年以来,在中国恢复重建基层社1万多家,使得基层供销社总数超过3万家,乡镇覆盖率从 2012 年的 56% 提高到 2018 年的 95%。
2020 年 8 月 31 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的实施意见》(发改体改〔2019〕1063 号),原由供销总社主管的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等 5 家行业协会(商会)与供销总社分离,依法直接登记、独立运行,剥离行政职能,不再设置业务主管单位。取消对其直接财政拨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发展。
供销社一直都在,从没消失过。是不是应该把 “供销社” 和“国营大食堂”改个名字,就不会有人关注了?自媒体借题炒作,大会后各种 “中国走老路”“中国要崩溃” 层出不穷,安的是什么心啊?
社区食堂这事,早几年就已经有了,广州这都运行了好几年了,现在突然又炒起来。
这玩意就是专门为了保障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就餐问题的。虽然菜品不多,但餐费相对便宜,政府还补贴一半,一餐差不多只需要 6 元钱。
可以去食堂就餐,也可以付费要求送餐上门(送餐费 6 元一份)。
想去社区食堂吃饭的,得先申请,年龄不是 60 岁以上的,或者没有二级以上残疾的,根本没有资格。
我家两位老人吃过几次,觉得还行。但并不常去,因为还是喜欢自己做饭。
这妥妥的就是便民措施。
所以这个问题下一大堆回答都是在干嘛?是拿钱办事,还是虚空输出?
啥都不懂,就一通骂。
脑子是个好东西。
餐饮服务业解决了多少就业人口啊,现在的人口味多杂啊,怎么可能用一个食堂替代得了。
一堆答案都是为了反而反。
虽然是个假消息,但是假如真要建的话,不如学一学新加坡的巴沙系统,纯国营不一定是好事
疫情之下,很多餐饮店确实难以为继。
我之前看的一个老师讲之前的大食堂,虽然有点理想化,但是也和那个年代物资过于短缺有关系。
相当于一种紧急战备状态,物资分配全部由政府管理。
到了现在不缺吃少喝了,又要发展大食堂……
如果,我是说如果啊,国家搞大食堂不是为了服务民生而是……
那这一切好像就说的通了。
私企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赚钱为目的。
那些不赚钱的他们愿意干?
偏远地方的快递你看有人送吗?
要送就加钱!
所以,办国营的是好事,也是难事。
私企都是哪有钱往哪扎堆,重复建设,天天围着有钱人转。
没钱少钱的,你看私企给不给你服务。
建设国营食堂,多一种选择有什么不好?
很多人开始扣帽子,说大锅饭,倒退。
实际上国营的邮政、铁路在很多地方都是补贴经营。
私企只愿意去赚好赚的钱,亏本的他们马上就砍掉了。那些边边角角他们不会去建设的。
有不少私企根本不是建设者,就是投机者,目的很明确,从来就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
社区食堂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 它需要补贴才能生存;2. 它没有生存压力。第一个问题是地方财政兜底可以持续多久?第二个问题会导致菜品单一,服务质量差。有这两个致命问题,社区食堂基本活不久。在市场经济下, 想要老人吃得好,还要吃得便宜,只能靠财政补贴,这是一个无底洞。地方财政充裕时,补贴不是问题。一旦地方财政困难,补贴会被优先砍掉。社区食堂也会随之倒闭。
这么浅显的道理不是没人懂,不过是利益动人心,有人想搞事中饱私囊而已。
顺便说一下题外话,中国盛产伪君子,任何阴私行为总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观其言,察其行,才不会被冠冕堂皇的借口迷惑,被人愚弄而不自知。
以后很可能像现在的社区养老用房,社区服务用房一样规划强制建设,但没有人来运营
今天听到国营食堂就 PTSD 的人,和改开之处听到自营、私营就视其为洪水猛兽的人挺像,都想象力丰富,看到胳膊就想到性了
外婆家村里的敬老院可以顺带给独居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很多老人不愿去敬老院),到了年龄的也可以到敬老院交钱吃饭。
以我粗浅的理解,这玩意儿是不是就是有些人怕得要死的 “国营食堂”
重点不是要建什么,重点是每个人能不能没有障碍的出入公共场所甚至小区,
如果不能,你在小区外面盖个世外桃源跟老百姓也没关系
看了看楼底下开了六七年的社区食堂,又看了看周围遍地的小吃店,这个问题到底是哪个大聪明提出来的,也太后知后觉了吧,真的生活在现实的中国?
月色摇晃树影穿梭在热带雨林
国营食堂我没见过,但是单位食堂我见多了!
坏处,都是工人,国营单位就算都是合同工,那脾气也是够够的,服务态度基本没有。
如果没有一定奖励机制,味道真的不好吃,因为工资固定,干活多了累还不多赚钱。
如果有奖励机制,你会发现食堂的味道好了,性价比低了很多。
另外,贪腐问题很严重,从上到下,上面贪大钱,下面贪小钱,一起靠食堂赚钱。
好处,安全。
国企领导只要抓好安全,别的他都可以不管。
亏本了,无过错的还能去下一个单位。
还有个好处,主食味道好。
大米和面都是好的,毕竟这样价格高。。。。返点也高。
另外单位食堂的馒头都是用老面发酵的,很好吃。
至于说菜,看当天厨师心情,或者看当天有没有检查的!
请住建部官员不要针对知乎来回应。
这说明他们看反对的人太多就暂时搁置这个想法,过几年风声小了再悄咪咪的启动
量力而行,实用为先!千万不要成为秀场!
食堂这个东西不是新鲜事。只不过有几个疑问:
1、现在是不是没有食堂,没有课参照的模式?国内现在就有很多食堂,比如,高校食堂,高中食堂,机关食堂,企业 / 工厂食堂,甚至有不叫食堂的食堂比如社区平价餐馆,拉面店,早餐店。各类 “食堂” 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能主动 “制造” 自己盈利的模式,比如设定潜在排他门槛。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市场化能解决的事,基本就不劳动父母官操心了。这个行当最需要的关怀是更低的运营成本,比如房租;更好的经营环境,比如产业政策,提高房屋质量;更好的质量,比如把餐具好好消消毒!
2、公办食堂的成本亮点在哪里?众所周知集约化市场运营是可以降低成本的,比如高校的餐馆的模式,高校搭台,市场参与,建设一众特色小窗口餐厅,满足各方学子的需求。这些食堂是要经受消费者考验的,做的难吃,就得倒闭换人。也要合法合规,卫生消防监管一个不能少。更要控制运营成本,综合平衡支出与收入,亏损就得倒闭!高校食堂低价的原因一方面是有补贴,另一方面很重要的事有可预期的消费群体。为降低建设成本,是不是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比如开放机关食堂市场化经营。
3、组织管理如何开展?很多餐馆老板,是厨师,也是服务员,可能还要客串洗碗工,收银员,很不正规!国营食堂可不能这样,组织要健全,干部要配齐,后勤保障,质量检验,团队建设都得要有,定期开展培训宣讲……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可是解决部分人员就业的好事!
4、建设食堂的目的是为老年人服务,进门前是要刷老年卡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热线订餐,送餐到家服务吗?为有特殊需要的老人,提供特供菜谱吗?
5、很好奇,什么样的小区才具备办食堂的条件?比如是不是有合适的场地。
我相信回答的大多数人没有吃过社区食堂
我相信更大多数的人不清楚社区食堂的补贴情况
我相信更更大多数人不清楚社区食堂的运营情况
我相信更更更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叫熟食中心。
办食堂要把铁锅交上去吗?
教员说过:“我们不走回头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虚空立靶的老手段了
搞什么供销社公共食堂,我看又是一阵风。
我们这群七零后的人对供销社是很熟悉的,我记得小时候,在我家前面就是一家很大的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供应各种生活必需品。供销社里的人当时地位很高,很牛气的样子,但到了后来都不行了,现在的供销社地皮都被卖了。
现在的超市比比皆是,网购团购也很方便,小商小贩到处都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设立什么供销社,能有什么新花样么?
难道又是安排岗位,或者让一些既得利益者进入系统,吃 “国库粮” 么?
除了这些,意义不大,好像。
还有,现在在村里也设立了一些食堂,可惜的是,基本都是流于形式,没人去吃,发展下去,又要养一批蛀虫。
1. 曾经也搞过大食堂,配备了大炼钢,结果是老百姓生活质量没上去,饥饿横行。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只是说一种可能,以前饿肚子是因为生产力低下,人民文化素质低,科学素质低,且搞大食堂的时候没有科学地进行规划和计算就盲目开搞,而不是因为大食堂本身?
就现在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知识水平而言,搞大食堂应该不具备客观条件上的困难。
2. 国营大食堂是政府卷民营,是开历史倒车
要按照这么说的话,开历史正车是不是应该权力进一步下放,减弱市场监管,补贴帮助民营企业家?
然后让你们劣币驱逐良币,让你们用 “网红火锅店”,“明星烤肉店” 这种能够大量复制的低成本高收入的饭店卷死那些真正有水平的厨师和想养家糊口的小店?让你们那些能够垄断某个货源或者某项技术的人能大割特割韭菜?
为什么一提到国营,你们就觉得国家是搞垄断,卷死别人,割韭菜?不会是因为你们也想这么搞吧?
你们不相信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可以润,不要连累到我们这些相信国家的人好吗?
3. 商家之间良性竞争才是发展的动力,市场经济才是好东西
我很愿意相信这句话,前提是让我看见美国的私营医疗行业竞争起来,美国老百姓看病又快又便宜服务态度又好,美国新冠患者的市场被竞争到平均每个患者可以分到五个床位三台呼吸机两名医学博士,救护车被竞争到开一趟基本只敢压着油钱收费。
或者是看到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能够靠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硬生生把取暖价格竞争下来,让德国人民洗澡能洗全身,让英国人民不用做大范围停电的准备,让法国能够保障全法人民的取暖和伙食而不至于让他们整天示威游行。
4. 国营大食堂的优点
我觉得吧,国营大食堂哪怕千不好万不好,它起码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方便很多老百姓,比如不会做饭,不想做饭,或者客观原因不能做饭的人;二是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帮助解决我国的根本矛盾,即分配不均;三是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且是严格遵守劳动法,高生产力下高组织度的工作岗位(不要和我说市场才能提供工作岗位,资本家到底是提供工作岗位还是拖后腿的问题我想我们没有必要讨论)
供销社和大食堂,就是配合海外舆论在炒作吧
再怎么也没有超意兴便宜好吃
不是空穴来风。
到某个时候就变成现实。
国美到 12 月底前停发员工工资,只上社保,此前黄光裕夫妇已套现 10 亿港元,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大佬们关键一下这件事,热搜已经撤了。
造谣
拉股市
没了
经济好则放权,
经济差则收权,
这是管理的基本逻辑。
长者食堂其实很早就有了,一般开在社区
社区食堂无非是一种商业模式。谁出资,谁经营,谁管理,这些并不是决定性和至关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到运行高效,人民受益,老百姓欢迎,国家和人民双赢。
对这个模式最大的担心就是国营进入之后利用权力优势挤压底层小贩的生存空间。
社区食堂出发点是好的,做好了也的确是利民,但是建议抄作业时抄全套(采用新加坡模式)。
只要政府监管跟上,让人民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实无论是提供服务的商贩还是购买服务的群众,都是人民,手心手背都是肉。
让各部分人民都能得到好处,这样才是多赢结果。
资本搞社区团购时候你们可不是这嘴脸
现在怎么不想想失业问题了呢?
用粮票的年代食堂都办成那鸟样
现在很难让我不觉得你是想给贪污开源呀
大家害怕有人开食堂吗?当然不害怕,这是好事。大家害怕的是不让别人开食堂,自己就没得选择了。一旦没有选择权,嘴会被管上。
建配套的食堂模式的餐饮配套设施,怎么就被解读成国营的,还是大批,真是无语呢!
政府角度肯定是指导意见,正常思维逻辑下,社区环境肯定要有餐饮配套呀,特别现在要求适老化,食堂模式的餐饮设施肯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
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与实际社会环境契合,不是回到只有干涩理论指导下的大一统和大国有的模式。
餐饮模式的进化是要适应不同群体,不同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借助新的信息交流方式,而对于适老化,对于落地的最后 100 米社区,一定是最基础最朴实的模式。因为要低成本,要满足基本需要。
明明是老人食堂,照顾弱势群体的好事,节奏飞起,平时不少假装关心底层人民的,不过是找角度逢中必反的黑子而已。
只要物美价廉就支持
官方否认的才可信。
人们为什么恐慌呢
因为计划经济造成的大饥荒天下人所共知共闻
归根到底说破大天人需要吃饭、人不能挨饿
任何可能造成饥荒的行为都会引起恐慌
饥饿与杀戮可以摧毁最高贵的灵魂
我们犯过错
我们的历史并不是无菌的历史
以致于想到倒退的一丝可能都让人毛骨悚然
一切都可以商量
但是让人饿肚子不可以
某些人的逻辑完全就是错的,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再恨供销社。人家一直赚的盆满钵满。所有叙事都是几十年没有,突然重新设立。而不是你吃的饭怎么都踢不开供销社的化肥农药种子。这种食堂也一直有,但是也搞成突然设置。
想吃饭吗?
来大食堂
这里物美价廉
供销社直供物资
这么好的政策,那么好的公共设施,为什么会有人不愿意呢?就非得吃科技与狠活和预制菜?吃泔水吃多了,吃不了别的了?
我支持,因为广大打工福利,想想回到家 (社区) 有香甜可口饭 (价钱有便宜),可太好,不过对于小商贩的却有打击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规律……!
要建大批国营大食堂」系误读,住建部官员回应「没有要求社区大建食堂」,如何看待这一回应?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也不是空穴来风,应该还是有点风吹䓍动的,
万事万物,都会遵循自然规律……!
完了,真辟谣了。
本来不相信的,这下真的信了
现在申请遴选过去还来得及吗
埃及大饼补贴加强版
国有的东西,有个规律
一开始可能不错
但是前景一好,就完犊子
懂得都懂
然后
要么就完蛋了
要么就垄断了
垄断以后,就更完犊子了
大的要来了
社区有个食堂挺好的,特别是中老年人较多的社区,有个食堂非常方便。
就是如果不赚钱怎么办?政府补贴吗?当然政府以这种形式发钱也是很好的。我们整天吵吵 ubi,这也是变相的一种嘛。
据《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要在两年内打造一批社区样板,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十四五”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大城市老年助餐服务 5 年内将覆盖八成社区,政府除了财政资金支持,还有诸如街道社区免费提供养老助餐机构用房、税收优惠等政策。
社区食堂的兴办,是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的一个缩影。截至 2021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 2.67 亿,占总人口的 18.9%。2035 年左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独居、留守等老年群体不断增多,他们既有机构长期照护的刚性需求,又有依托社区居家便捷享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殷切期待。社区食堂相对廉价、卫生,可以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在吃饭上得到一定的保障。政府搭台、社会化运营、具有公益性质的食堂,对于消费者来讲,如果能满足 “便宜、实惠、好吃,拥有极致性价比” 标准,自然能受到居民的欢迎。
建就建呗,就当多了个吃饭的餐馆。
又不逼你们一定要去吃。
满大街的餐馆。你也不可能一个屁股同时坐进两家店。
试点,不就是看盈利状况么。
没人去吃自然倒闭,有人去吃自然会扩大规模。在怎么扩大,同时容纳就餐的人数也是有上限的。
要真的有商机,早就有人抢着干了。
所以,这一定不是好东西。
实际上国营大饭堂不可取,但是国营保障单位却是必然要落地。这是确实的需求
老百姓多种选择,好事。看评论真是体验到了什么叫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一个二个的利益被动了的人开始叫嚣反对了,老百姓真是艰难,普通人要追求自己的利益真是面临着横梗在面前的无数大山。又有谁能够搬走呢?
如果说这是收复台湾的前奏的话,往这个方向的分析或许就是对的,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提前预备与美国佬挣个高下!
目前来说最适合的就是做模拟战前练兵以及模拟战备!
我特别支持这个要建大批国营大食堂;
未来的日子或许不会像以前突飞猛进了,还有俩三年的苦日子,过去了 Wimbledon 就是天上人间。过不去就是苦哈哈的劳工!
你认为呢?
很有必要的 ,多做几手准备,我们相信美好的日子会来临的!
今年感觉疫情有点严重!所以就业真的很受影响呀!过年不知道会不会更严重或者风平浪静呢!
之前在抖音上看见好几个幼儿园防拐视频,开始小朋友们表现的还很好,后面乔装者说了一句做核酸,小朋友们就乖乖的排队全部出去了,一网打尽。
这就是所说的潜移默化和温水煮青蛙。
抖音上还看过另外一个视频就是抓野猪,在空地上撒一堆食物,插一根围栏,相对于诱人的食物来说一根围栏并不会引起野猪的警惕,第二天又撒一堆食物并且插第二根围栏,周而复始直到将野猪一网打尽……
你们治疗脚气为什么要用敌敌畏?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吸取教训
这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体制内机会吗?
我不管你怎么弄,只要能便宜又实惠,真正实惠民众,我就支持。
你要又贵又难吃还强制,甚至违反市场规律强制其他饭店关门,我就反对。
其实只要合理管理,适当放开,餐饮可以说是最容易繁荣丰富的行业了。
主要是现在不让人家低成本经营,开饭店啥的,都是租金、税费,很多小买卖承受不起。
所以现在有些一线城市,吃饭是个问题,单调得很,可选很少,而且不方便。还不如小城市饮食丰富多彩。
11 月 2 日,住建部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猜测完全是误会。“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
其实有些事情做了还不如不做,说了还不如不说。
别说是国营食堂,就是很多企业的食堂,要管理好就是个大问题,如何让员工吃得好、吃的健康还要成本合适,且都不说是成本低了,本身就是个大学问。
很多大企业,行政后勤尤其是食堂,要么就是投诉最多的地方,要么就是造成最大浪费的地方。“衣食住行即是企业文化”,食堂管理本身就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体现之一。
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华为食堂,很多也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再加上优秀的管理模式,以打造战斗力的模式去经营。“治大国如烹小鲜”,管理一个食堂,其实和管理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样,甚至要求更高,毕竟涉及食品安全、身体健康。
如果真的大规模全国性去建国营食堂,建不难,管好肯定不容易。
当然部分地区做社区食堂、老年食堂,反倒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尤其现在很多社区,白天都是老人带着小孩,或者干脆就是老人在家,市场化经营的社区食堂加上物业管理或者业委会的有效管控,其实反倒能够成为老人吃饱、吃好的一个不错补充。
所以,在一些市场的末端,要承担好管理职能,但也要充分相信市场看不见手的作用。
加油!
——————
四毋一刻: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希望是真的,社区理发,食堂都挺好,我们真的是没钱了,我都是在社区理发那里搞的,一次十五,外面的 60。
在网上,中国政府就没有一件事是对的。
小时候看着供销社和国营商店售货员嘴脸长大的那一批人既没到自然死亡的年龄,也没有老到不会用智能设备,他们被这个名词唤醒了一些不怎么美妙的记忆,然后才有了这些风雨。
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真的不是搞这些最好换个名字。
说封浦东,被辟谣还被拘,后来封的是浦东浦西。。。
说封成都,被辟谣也被拘的热总,后来是三天后封。。。
还有说某地封三天,真是造谣,原来是好几个三天。。。
说腾讯与移动合并,被辟谣,原来是和联通。。。
说,,,,,,,。
那就静等辟谣吧。。。。。。
为了你好,以后天天吃食堂、洗衣服、买零食、烟酒茶糖盐也都是哦,对了,车、房什么的,也都可以过来买,你不想来?
所有的是我的,凭什么你不来?爱来不来。
很多人忘了那个年代,还希望当狗。
只要免租金,做可口的饭菜,平价,低价,也能盈利的,店面能运转过来,
不是说否认什么,什么就实锤么?但是我觉得这肯定仅限饭圈,住建部说话向来有一说一,掷地有声。
如果,如果大食堂建设了其实也挺好。十几年前去杭州,早餐知味观,就一股浓浓的大食堂感觉。没什么高级食材,普普通的食物,络绎不绝的客人。平价食肆就是大食堂的定位,没必要过度解读。当然,国营食堂那就免不了连吃带拿的后厨,鼻孔朝天的服务等等各种问题。但时代变了,谁敢说就没有改观呢。
少见多怪,老早就开始搞了,去年我们这各个社区、村设施就已经到位。只不过很难开展,缺少专职人员,群众也不够了解。当然,主要是面对老年群体的,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
不可能一下子,那就两下子,再不行三下子,实在还是不行就再多几下子
同义词:温水煮青蛙、切香肠
前后矛盾不止一次了,真当群众傻子呗
我家老人的以前所在的拆迁小区就有,能吃午饭晚饭,独居孤寡可以免费,我家老人也经常去,我一直就挺羡慕。
就这?能剁得了你双十一的千手?
就这?能挡得住你涮火锅吃烤串的欲望?
最多就是一个助农销售,顺便解决孤寡低保老人吃饭问题,省去中间环节给特殊群体带来低价产品。能妨碍你吃日料?吃火锅?吃烤串?吃西餐?吃汉堡?
大学食堂那么多,挡得住你吃麻辣烫的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变,怎么变,早清晰,很重要!
不论怎么变,经济发展是根本,有违这个目标都要谨慎为之。
民富才能国强,国强才有国际话语权,才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住建部文件中提到:试点社区为 “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并要求各市选取 3 个 - 5 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自 2022 年 10 月开始,为期 2 年。
对于这些为了提高社区社会配套的提法,是没问题的,但一定要用市场化的方式去做,才能实现消费成本低,维护成本低,可持续性强的服务。
如果政府连社区食堂都自己做,又会出现基层社区管理的臃肿,是管理效率的倒退。
抓大放小,即管又活,怎么样能更好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正道。
哎呀,辟谣了,我懂
重点是,不可能 “一下子” 出现 “大批” 食堂。
这个事情不归住建部管,猪拿耗子。
住建部好好管管房地产烂尾楼吧。
是误读呀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有人误读?
是不是文件发的时候有歧义
还是就是想探探浪,如果风声紧了就收网,民意大好的话就执行
我是没有仔细的研究原文,
但是发文之后,
某些小区开始研究了
研究完之后就要开始建食堂了
如果再晚一点的话,说不定粮票都印发好了
完了,都辟谣了,看来是真的了!
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每个小区建服务中心是大趋势,提供食堂、送货上门,家政等
万科在没有被国资收购前在很多自己的小区就建有食堂,对于忙于工作的双职工年轻人来说很方便,就算是家有老人,老人也需要休息休息,不能每天在厨房里转悠啊,所以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社区食堂绝对是以可以和便利店相提并论的配套设施。
这样的试点很多,以前住建部还要求建开放式小区,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利用小区道路),还要求已建的小区拆,搞试点。现在看来,应该是反对的人太多失败了?
人们怕的是食堂?一个吃饭的地,大不了不去,有什么可怕的,人们怕的是信号。
各种信号加在一起,让很多人产生了恐惧,至于恐惧的,肯定不是好事。所谓国营食堂只是其中一个
11 月 2 日,住建部的某官员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这种猜测完全是误解。“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这种要求”。
注意断句,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国营食堂,其意义不言而喻,毕竟总让人想起大锅饭的时代。
拿现在的学校食堂来举例,听高中的家长说,啥水果都不让带,必须买食堂的,一牙西瓜都好几块钱。当然,学校食堂因为学校的特殊性很容易带有垄断性质,这方面需要法律规章去规范,保证食堂不垄断竞争。可是家长们敢吗?只能隐忍作痛,毕竟我们社会这种明着来的合法强行之例多了去。
国营大食堂最后着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是福利食堂,我会第一个唱颂歌,因为这也是成千上万人想要的结果。
这种事情确实不能一棍子打死。
个人觉得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你去看看邮政快递赚多少钱,铁路集团赚多少钱,再去看看三桶油赚多少钱,烟草赚多少钱。
再想想大家骂的是谁夸的是谁。
最后再想想,他们搞国营大食堂是想赚多少钱
看来是要搞了
放个测试气球,探探风向,下一步就是放胆做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无风不起浪
官方实锤了,社区要开始大建食堂了!
想想为什么被误读,为什么大家疯狂敏感,还不是公信力在这两年已经被某些地方给一再拉低,通告永远说看不懂的话,永远要 “专业人士” 出来解读,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只要挂上国营。
或者搞什么供销社。
但凡是公务员编制。
就会一点点垄断权利集中,最后的结局想必从历史上看到过。
什么服务质量?
什么品质保证?
在国有权利下一切一切的不可能存在。
唯一存在只有垄断。
他们出来辟谣了,看来是真的了。
低价入市破坏市场然后借机垄断
是常见的垄断企业模式了
不过这个级别的存在恐怕连劳动法环保法之类的都得是摆设,更何况反垄断法本身了… 行政力量对司法的干预各位也不是没有见过。。
你不辟谣我还无所谓,你一辟谣现在我慌得一比
我先来,现在处在阶段 1
1 - 不要听风就是雨
2 - 又不是不能用
3 - 早该管管了
辟谣就是真的
参见隔壁辟谣腾讯和移动
为啥?
各个村建免费食堂,接下来免费医院、免费教育、免费住宅,这不就是共产主义吗?
几天前,一个群里的朋友欢快地讨论着供销社的复活,得出结论,太好了!
两天前,这个群里的朋友愤怒地讨论着大食堂的再生,得出结论,不应该!
一分钟后,我明白了,因为这是个吃货群,群里有不少人是开饭店的!
我在群里问了两个问题,供销社也好,大食堂也好,都不是新鲜事物,都曾经是行业主体,为什么之后都消失了?你如果了解了消失的原因,你应该知道,换汤不换药,价值在哪里?
大家安静了,他们明白了,甚至也想清楚了,自己对供销社的憧憬也只是因为自己不了解这个行业,想当然了。
不过,还是有人喃喃自语:国家参与,可以不赚钱,成本低吧。我回了一句:你开车加油吧,这个问题你可以到加油站去想。他也理解了,在群里发出了一个笑脸。
我们这蛮多退休老头的一天:乘免费公交到机关,随便找个档案室活动室喝喝茶聊聊天,三顿都在食堂吃,吃完再坐免费公交回家。风雨无阻比没退休的时候上班还勤快。明明每个月有万把块的退休金,羊毛依旧薅的不亦乐乎。省下来的钱除了给孩子,还能去舞厅和三十岁的小妹妹玩摸摸唱,滋润得很。希望国营大食堂开遍社区,让全国老头都过上这样的生活 doge
搞大学校园模式没问题。那么,人口流动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公有制食堂没问题,问题是怎么实现公开透明,让公众监督呢?哪个国企能做到?
不管什么政策,都有人喷。
就食堂来说,感觉有些人家里没有老人,或者自己不用照顾老人。
就供销社来说,有些人只知道以前计划供给,不知道在疫情、战备状态下,居民物资供应的实际解决方案,也不知道供销社除了向居民供以外,还可以帮忙往外销。有些农产品,比如你们这短时间吃的炒栗子,20 + 一斤,在农村 1 + 多一斤,还没有人收。
很多当年的知青老了,但是,仍然坏的很。
房票,饭票,国营亲自下场,当了裁判还要做运动员。
社区里做重餐饮,是不是国营来办,就可以过环保,消防,市场监督?
本公司有食堂板块业务,学校食堂哦。预言下,国家做最后就是财政买单养一般关系户,没其他结果。
都以为食堂很赚钱,其实食堂如果是大公司自己经营,亏本做不好是铁定的。这还是在需求稳定人员密集的学校,在外面早死了。
房租和原料物料折旧水电等成本是类似水平的,但是大公司去做得有社保得有采购得有库管得有安全员,得有人事财务行政等等。这些人都是成本,而且人力成本是大头。
相同的收入下,成本高的那家必然会死。那现在做食堂怎么挣钱?外包啊,夫妻档来专门做个面条档口做个早餐档口等等。然后收他管理费提成费用。靠这个挣钱。
你说你要搞规模优势降低分摊的人力成本,你去哪搞规模啊?大锅菜上限下限都很低,没办法靠口味的。搞小炒你是来不及的,做的比较好的团膳公司去和夫妻档竞争也是个死。
社区建大食堂,肯定是好事,举双手双脚赞成!
大食堂国营却不敢赞同。
没有要求社区大建食堂和要建大批国营大食堂不是一个事情,不是一个意思。
意思耐人寻味。
社区食堂,我看行。
1. 自己家里做饭做菜,洗菜洗碗,真是一件费时费力还不讨好的事。
2. 有些人想起了以前的社会主义大食堂,担心垄断什么的,完全没有必要。今时不同往日,市场化深入人心的当下,好吃就去,不好吃就别处吃,大不了自己弄,能逼你去吗?
3. 经营模式可以多元化,市场化,比自己做不要贵太多就有市场,老百姓用脚投票,不怕不好吃。
4. 国家政策鼓励,适当补贴,让饭菜物美价廉,都消费得起,解放更多人的手脚,会根本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5. 老龄时候近在眼前了,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友好,还可以给不方便出行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6. 对于解决低生育率也是很好的实践,配套社区育儿,养老,大大降低育儿时间成本,让老百姓敢生。
7. 中小学校也可以搞起来,午餐在学校吃,对于孩子的接送负担大大减轻。
太好了,预制菜这下不愁出路了
那些举手赞成的,不是蠢就是坏
第一感受是瑟瑟发抖,,,,因为这东西太容易藏污纳垢 里面滋生好吃懒做 。不用参与竞争 更没有好的服务
社会化新尝试吧,但是自上而下不是正道,组织管理才是,食堂提供场所和管理,组织小区民众,让有空闲的愿意做的尝试售卖,约束次数,形成竞争,会不会更好。
只要小区有底商,“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 这些自然会有人开起来,可能不叫食堂,而是叫面馆,盖浇饭。
完全不需要 ZF 发文件的吧。
但是好像又有 ZF 发文件,要求新建小区取消底商,因为底商太多,到大商圈大商场的人就少了。
准备好罐头吧
这个肯定是误读
不可能一上来就这样大搞
任何事都要先预演,这只是一个试点
试点完成后才是重头戏,全民大建食堂,社区,供销社。
我就喜欢吃食堂,自己懒得做饭,又不信任小饭馆的食材和卫生。国企至少不会为了利润偷工减料,又不是自己的公司。那些说什么打骂顾客的见到哪个国企打骂顾客了?
你想什么好事呢,还国营食堂大锅饭?你下一步是不是还要分房啊?幸福的计划时代一去不返了,老老实实吃外卖。
66% 的利润率赴港 ipo 羡煞了不少人啊
建设食堂绝对是好事,参考新加坡。但建设垄断性食堂绝对是坏事
总有人在营造要变回去的氛围!改掉市场经理?那靠市场经济吃饭的人怎么办?就举一个例子,让茅台、五粮液卖回 15 元,你看它同意不?中间供应商、渠道商靠什么活?大食堂养吗?
只有二愣子才会把中央的慎重决策理解成这样子
还好及时澄清了
之前猛批互联网跟菜贩抢饭吃
我还以为是现实版本的:
放开那个姑娘
… 让我来
反对建设国营食堂。
学校和医院是适合搞公有制的领域,他们有几个特点:第一,门槛高,若非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间资本难以开设高水平医院和学校;第二,数量有限,从业人数也有限(相对于餐饮业来说),可以由国家财政供养;第三,福利性质特别突出,一般情况下看病医保基金支付绝对大头,小学初中是 9 年制义务教育且高中和大学也享受着大量补贴;第四,教育和医疗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需要由国家从长远考虑统筹安排。
而餐饮业就完全不是这样的,门槛低,数量众多,充分市场竞争(没有福利性质),与个性需求时代潮流紧密相连并不需要长远规划,所以本身就不需要搞公有制。如果搞公有制反而有以下巨大的副作用:第一,挤压小商贩的生存空间,降低就业率;第二,有骗补贴的空间,特许经营权可能落到领导亲戚手中,领导亲戚可以从中渔利。
建个食堂挺好,对我这种懒人是福利
建不建你我说了又不算
是好是坏时间会证明
觉得好就享受 ,坏则忍受
在这辩经争的脸红脖子粗没有任何意义
希望政府把一切都直接管起来,也是一种中国特色。
到底有多少小区周边没有小吃店、菜场、快递点?有赚钱的机会,会没人干吗?
换个名目建起来,如果赚不到钱,要不要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
这几年,不少店黄了,应该从导致倒闭的政策下手,去除一些不合时宜的限制。
住建部的工作有不可替代性吗?
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关于就业的压缩。国营大食堂、供销社还魂后,前期可以靠着政府补贴把价格得很低,挤掉民营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少了后,就业谁来保障?市场经济最大的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政府当裁判员,让大家都去靠本事吃饭,解决所有人的就业吃饭问题。
第二个关于审计。供销社现在被曝出来的案件一件接一件,国企也一样,也就是说,制度很难保证最终这些还魂后的东西不会成为一部分人的山头,这就带来社会的极端不公平,那该怎么办?怎么解决?
我们社区就有,老头老太太不想做饭,菜品简单,价格也合适,挺好的,难道非要取个元宇宙,区块链的名字?
国营大食堂应该也不做火锅、宴席、特色小吃吧,无非就是个普通的吃饭的地方。感觉除了挤死那些卖的贵还贼难吃的外卖,并不能对其他特色饮食造成影响。
胆子真大,讨论这些啊
完了完了辟谣了,这下真实锤了。
我感觉,最近的风向有点异常。
要么是开完会以后,有了新的决定,现在铺垫一下。
要么是两股力量在暗中较量。
个人觉得应该是前者。
学好外语和数学,深耕技术,掌握行业规律,最好是技术工种
既然否认那就是有了
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的问题
用过去的中国套现在的中国
我个人觉得,不可能再走回老路的。
2035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 + 现代化,两个词。
这无非又是一种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罢了,最终发展成什么样还未可知。
就像当年改开一样,一点点试。
“回到大锅饭年代,去食堂用粮票” 之类的言论,就纯粹是扯淡了。
你没有解释权,所以你什么事都想要个解释那就是很好笑。
我没有要求,是他们自己建的,行不行?你们去处罚呀,我不管。
这个现象很明显地 非常有趣味。
就是出一个说法,然后社会解读, 然后辟谣 / 澄清 说 “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夸张 极端 backward”, 然后实践中有人为了 KPI 表现总要很积极一些
另一个方向, 好好管理互联网产业、实施开绿灯等等, 从来没有过上述 “过度解读——澄清——真抓实干” 这个过程。 奇怪啵?
作为大学生,本人认为不会再出现 “大锅饭” 之类的现象了,这是历史的印记,现在我国的发展水平已经比当时的水平高出了许多倍。再者说,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了,没有人会希望它再死灰复燃的。“大锅饭”,“公社”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强烈追求所造成的错位。现在中国人民依旧没有改变初心,依然在复兴之路上大踏步向前!改变的只是这个腐朽的世界制度罢了。
最好的情况是跟国内一些 985,211 高校一样,有补助,较为严格的卫生检查,菜品好价格还便宜。那对底层老百姓而言真是好消息。
还有一种可能是另一种税收,盯上了退休金这块大蛋糕,把每个月一部分的退休金以粮票的形式发下去,名义上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实际上减少了大量的退休金发放,对于没有退休金的进行相应的补贴。通过吃饭的方式解决养老金的 “平均分配”。这样的话,就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社区国营食堂,国家补贴,薄利多销,能有效应对突发局势,还能解决就业问题,何乐不为!
要建大食堂,要重开供销社,国家这是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在抖音上也听到了一些军队退伍人员的一些推测,大体上都符合这些猜测。这是国家为最恶劣情况布置的一些促进民生的措施,如果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将物资有计划的安排分发给最需要的人或单位。这也是对从西方对俄多方面长时间围堵中吸取的经验。希望国家能制定出适合我们的各种政策,让我们的国家,人民在今后的日子里都过上好日子。
对这种事本能反感。
小区内的商业房的产权要不属于个人,要不属于全体业主所有,政府怎么能下文件要求这些商业房做什么?
作为住建部门,要求开放商建设新小区时必须依照建设规范配套小区商用房这个无可厚非。不过产权所有人拿这些商用房具体做什么,这就是产权人的权利,公权力也不能随意干涉的。
政策历来都是有着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历史经验证明,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就能带来美好的结果。很多事例都证明,政府代替市场的力量,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当年的大食堂,愿望也是相当美好,但结果却饿死人。
这些都是社区内部事物,社区自然会根据自己社区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案。政府不可能花精力时间去调查社区内部需求到底如何,强推必然是盲目的。这种事情感觉交给社区自己解决最妥当,政府最该做的就是推动社区自治,比如推动民主选择社区领导,真正让业主们能够当家做主。
个人感觉是三套一起走的逻辑:
1. 新增就业岗位稳住就业
2. 提前布局老年市场
3. 收社区拼团的盘子了
关键是对于这些豆包没得信任,人心不古啊,更让人经历过城镇化建设,农田变商品房的过程,去煤烧气,交钱装好只用了月于,就用不成了。[大笑]
淳安被淹以后,浙江布政司衙门为了保证灾区粮食供应,严禁私下买卖粮食。
然后当然是灾民无处买粮。
凡事要回到计划时代的风声和可能举措都会引起舆论紧张,因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再也不想回去了。
是滋生腐败的地方不够多嘛,多建立几个腐败温床嘛
普通打工仔一枚,希望能落实下去,现在吃饭的成本越来越高了,美团饿了么外卖越来越贵,只要能良性竞争,双手双脚赞成
《“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于 2022 年发布。
结合老龄化情况日渐严重。
个人觉得这食堂应该就是为逐渐变老的那部分人准备的,子女都有本事,去国外了、去大城市了、去城市了…… 那么留在家里的老人总要吃饭吧?如果真是国营食堂,按十八大后的严抓,这食堂的饭菜不一定好吃,但质量上应该比私营的要高。这也是让年轻人放心在外打拼的一个小小条件。
所以,这只是养老服务体系的一环而已,很多人真的过虑了。
谁相信误会,谁才是真正的傻子。
就像一个房间,如果意识不到谁是傻子的时候,肯定就是你。
如果这都不算信号,那可能你奄奄一息的时候,还会相信妙手回春。
很多东西都是由一步步的信号构成的,如果你跟着一步步地忽略这些信号,可能就错过了很多思考的机会。当然思考没有意义,你也没有办法,但是至少你可以选择不做傻子。
这才哪到哪儿?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私营可以,如果有权力入手,味道就变了。可以这么说对于现在这个中国大环境,国营大食堂保障人民基本三餐,但是以后呢?经济再次起飞,这个大食堂已经将所有小商户杀光了,市场还有活力吗?不能单说决策好不好,要配合实时实况。
社区有一家盒饭快餐。就是那种米饭免费 10 元素菜 12 荤菜的。味道可以价格便宜,很方便。以前自己住懒的做菜总去那吃。后来有次吃坏肚子怀疑他家就再也没去过。如果政府能出来卫生有保障的社区食堂特别针对单住男女青年我觉得很好。每天不用做菜直接去吃。
不晓得这个大食堂是什么性质的。但是我家里已过世的奶奶真的享受过社区服务。一天叫两顿饭没有多少钱,我们小辈要少跑好多趟。我个人认为这种模式的学名可以称为大食堂吧…… 家里没有老人的年轻人不要老是被节奏带偏了。你也有老的一天。
之前一批齐唱下大棋的小粉红们再论证一下看看。。。
探探口风
不管国营还是民营,建设社区食堂就是利国利民,随着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人口的配套设施应该大建特建,不大建特建等于没建
咱也不用分析国营还是国资,就市场环境分析一下,大型食堂的意义。
说这个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制造业。定价权和大部分利润在谁手里?在销售端。
所以,在分析市场之前,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是食堂?这就涉及你要整合一条产业链从哪里开始入手了,根据现有规则,这一个产业链条,的最大获益者在销售端。(从淘宝开始这个整合产业链的游戏规则,早已清晰明了)。补贴 + 低价策略,占领市场去掉中间商,挤掉竞争对手,然后这条产业链你就说了算。美团,拼多多,社区团购,做的都是这样的事情。
然后我们分析市场需求预期。
目标客户痛点分析
1. 单身青年。(一个人做饭很尴尬,一个土豆炒成土豆丝,自己吃能连续吃三顿,一顿吃一个菜很难满足现代青年正常的需求。)
2. 空巢老人。(需要被照顾,且行动不便)
3. 走读青少年学生(父母下班晚,需要解决伙食问题)
4. 没有食堂的上班族(舍不得下馆子)
以上痛点就是这个市场的规模(预期),而当同一品牌大量出现,他真正要整合控制的是源头(粮食或者说是农业)。
当然,任何新兴事物都是双刃剑,整合代表规模化,垄断化。这会助推很多小商贩破产,很多人出租耕地。同时也会使物流,农场主更专业更富有。也会使贫富差距更进一步拉大。
这个玩法也适合供销社。
从年轻人的角度,我聊聊对这种国营食堂的看法。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中做饭的比例在不断缩小。不管是由于工作的原因还是因为年轻人的价值观因素,使得在家做饭这件事已经越来越容易被点个外卖、去餐厅所替代。
那么在未来,当下的老年人失能之后,做饭就会变成一个家庭的可选项,而出去吃饭的需求就变得非常大,在这个需求必然存在的前提下,社区食堂在未来是极有可能成为标配的。
但是我们担心的是什么呢?
我们担心的是垄断,无论是 来自资本的垄断还是国营食堂的垄断,都不是居民所希望得到的结果。
国营经营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说以非盈利性为目标,对老年人群和失能群体更加的照顾,这是好的,是我们所欢迎的。但是如果社区之中只有一家食堂独占社区,显然又不是居民想要的结果了,这样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寻租和腐败。
而同样的,私营连锁餐馆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好在餐饮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相对而言较难出现垄断企业,因此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一些年轻人会反对。
因此无论是 国营食堂也好,私营餐馆也好,我们所希望的是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又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在这一条件下,私营还是国有,只是一种组织形式而已,大家也就没有那么在意了。
社会主义国家 食堂为什么不能是基础设施
早该有了 还有澡堂什么的 平价经营 让那些炼金术师都上一边去
出发点是好的,就是希望最后不要变成某些人的专属场所… 走 USSR 的…
是那种花钱少花样多的机关食堂吗?
政策初心都是好的
奈何经不住人心的恶
都是利益罢了
甩包袱是个人和组织的本能,一些既得利益者有被迫害妄想证。
虽然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国家什么时候说过会永远走初级阶段的路子了?
这个问题还可以,但详细叙述里有点夸张了,“要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吗?” 这不是很扯吗。这个措施值得提倡,因为有些人不方便做饭或者有时候不方便做法,这应该属于社区的一个服务范畴。但是目前很多社区没有资金来源,自己造血不足,只靠上级拨款可能不是长久之计。
这哪是住建局的事啊。
国营食堂应当由人民监督,别让上海疫情的那些丑相再出现。
大家是害怕,害怕回到那个年代
弄个共享厨房差不多,不过当下这形势。。
杞人忧天者如此众多,是什么原因?这是个问题。什么供销社、大食堂,等等,知点历史,有点常识者,就会当然知晓,不可能走老路的。只可能是升级版、加强版、创新版,怎么可能走回头路呢!无知与盲从是群体的悲哀,明明知道个体改变不了什么,却是没完没了地输出负能量,打着心怀天下的幌子,实则是帮着制造唯恐天下不乱的氛围!
感觉搞食堂确实有必要,现在许多上班族,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离开学校食堂,可能吃饭都成问题了,吃不好饭咋好好工作。
食堂不应该仅仅是学校,体制内,国企,央企,事业编,大型民企才有的东西,希望未来作为一种社会机制,为广大农民工,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家庭困难的人员,刚毕业学生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一个体面的可以再温饱的场所。
也是作为共产社会的一种探索机制。
不过后期政策制定和管理可能需要再具体探索。
在知乎能看到这个问题有这么高的支持率,并且支持的回答有这么多解释为此辩护真的不常见,可能该来的总会来吧。
上面在下啥棋,咱小老百姓也不懂,关键是看懂了也没用,也不能真实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经历过的人害怕,没经过的人观望中;有些事情做了就做了,也没必要强调我没做,或者专门出来解释各种误会。。。。墨越抹越黑,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万事万物皆是一个道理。。其实很多事情没必要全员认同或全员否定,真相面前,明白的都明白,不明白的,永远也不会明白。
最重要的是:事实胜于雄辩,时间会证明一切,就像 3 年前一样,3 年后再看今天,或许又是另一个笑话!笑一笑十年少,也挺好的,况且存在即合理嘛,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事都是合理的。
如果定义为平价甚至低价食堂,那么会迅速传导甚至严重危害到粮食果蔬供应链,基础农产品需求和定价权最终会被国营彻底垄断,私营餐饮再无竞争力,农作物种植单一化,谷贱伤农、食物多样化更不要奢望了,最终结果就是给你吃啥你就只能吃啥,你别无选择。
如果政府提供足够高薪的清洁工岗位,那么实现劳动法中的劳动者权利保障就很容易。
国营(不仅是国有)食堂如果吊打私有制同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全社会的最低福利水平,还可以淘汰腐朽的私有制。
可没误解你们
感觉中国将要进入共产主义国家阶段。
没有就是有。
这名官员表示,这份文件里提到的包括食堂在内的许多设施,是根据住建部 2018 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下称《标准》)所提出的。现在的政策与 2018 年时相比并无变化。同时,2018 年发布的上述标准主要也是考虑到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设施,并不是专门强调食堂的建设。
《财经十一人》查阅这份《标准》,发现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要求” 中表明,社区食堂是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要求“宜结合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等设置”。
“如果现在的社区已经配有食堂,就没有必要重建;如果还没有,就根据实际情况,能补建就补建。” 这名官员表示,在新建小区,应该根据国家标准配建这些设施;但是对于老小区,如果缺少空间、确实配不了食堂,也不强求。
文件中提出每个城市有 3 个 - 5 个社区开展试点,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试点都要在食堂上下功夫。试点工作有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四个方面的工作,“试点社区可以选择性地开展工作,不是四个方面都要做,也不是文件中提到的设施都要配备,有相应的资源,可以建就建;不具备资源的,去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不是强制性的,不是文件上的所有内容都要试。”这名官员说。
你先把季报半年报年报这种公司财报和审计放桌上,咱们再聊剩下的
以后养老金发不出来可以改发大食堂餐票啊
90 年代的食堂
从小在大国企长大,长期跟国营食堂打交道。
当时学校也是工厂办的,学校有一个数学老师有时候让我去帮他食堂买饭。食堂里的阿姨一看是我,菜和饭就打的特别多,如果我后面没有排着人,打饭阿姨还会假装把钱拿进去,然后再原样找给我。
厂里两个食堂,我只去我家里人上班的那个,另外一个我从来不去的。
那个数学老师比较厉害,后来应该带其他人的孩子,让厂里给了一套房子。
另外一个语文老师,从来没找我做过事情,也没有房子,全家人住学校的单身宿舍。
60 年代的食堂
我妈说的,生产队长站那边,你要是跟他关系不好,打的很稀。
还要看你家工分多少,工分是生产队长算的。你家工分没有,也不给你打饭。一天吃两顿稀汤汤。
有病吧!!
首先,建设社区食堂,是社区养老的配套,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食堂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社区食堂不是新鲜事,最近火,还是因为和计划经济产生了联想,为什么大家对计划经济敏感,而最近更加敏感,懂的都懂,社区食堂背锅而已
最后,社区食堂,如何建设,如果公开透明,这其实和小区物业是一个道理
新时代总要搞点儿新气象
怎么能是误读呢,这可是共同富裕的大棋
这种事情不是看他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前两天中国之声还报道杭州一家社区食堂,不但不赚钱,每个月不算租金还赔钱,这又不是事业单位,没有补贴,难道用爱发电吗?
去年小区旁边本来规划的菜市场,结果一则通告经街道居委调查,改成了社区食堂。
真的是为人民服务了。
为什么要一直关注是否是国营?
我认为有些地方建立社区大食堂,对于我们打工人是有好处的,毕竟食堂有多省钱,打工人都知道,特别是国家经营,质量也有保障。
之前大锅饭出问题的是因为国营吗?不是,是因为垄断!垄断并且管理不当。
可能大家害怕的是会再次出现这种问题吧。
供销社主任、副主任都被抓了,你们还宣扬供销社干啥子?
为什么不拿来做医院学校
试点、试点、试点,重要的事说三遍。
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运营模式,再考虑推广,所以这件事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必过多的解读,完成社区食堂等,需要很多力量参与的,期待就可以了!
把市场交给市场,把监管交给政策和制度。
初衷是好的,具体落实可能大相径庭,很可能成为一部分人的工具。
????
原来很多社区旁边没有食堂?(非国营,一般是物业运营)
连被誉为肘梓π老巢的六点水省很多小区都有(有一说一,吃过几家又贵又难吃)
对了,六点水很多地方还有供销超市(一般是招商的,和一般连锁超市没啥区别)
政府收税就行了,真没必要下场子。
虽然很多奇怪的消息出现了,但其实也不用慌,不会让你没有选择私营的权利的。现在要是真的涸泽而渔只会加速到下一个朝代,我想既得利益者应该没有那么愚蠢。
很明显是透露消息看看大家的反应,老套路了
还有这种好事!?一天三顿不超过 40,马上快马加鞭!
…. 造出来管得过来么…. 人类不是计算机处理不了那么多决策… 更何况计算机也处理不了
社区食堂并非 “大锅饭”,更不是 “开倒车” 哦~~~
在怕什么
?
你们想想凭空多出来一大批食堂出来,意味着市场上的多出了很多的生产成品菜的劳动者,餐营业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背后的资本第一个会缩减对于一些项目的投资计划。
第二个受影响就是原材料供应商,不得不面对统一采购下丧失议价权。
第三,房地产也会受到影响,部分社区会涨,部分社区会跌。
另外如果真有社区食堂,走的模式会是公开招标方式进行,规定价格,菜品质量,公司资格,接受监督和财政补贴。想交通运输行业一样,直接监督领导,但不参加具体经营活动。
支持配建,家里有老人的都懂。
一叶知秋,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当有资本主义市场时,嘲讽中国特色
当搞些国营的东西,又嘲讽挤压私营
大锅饭好吃。
在哪,好不好吃
讲个现实,奋斗,劳动最光荣
人民食堂好,
都说人民食堂好,
管他好不好,
就要说它好,
不服你来咬我呀?
不好也是好,
大人都说好,
小孩也说好,
吃一顿管一生,
能说它不好?
资本听到了不好的声音,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都希望在每个社区都能建上国营大食堂,像新疆还要建民汉两个食堂。不知道这个梦想什么时候能实现?
像学校的食堂,现在都包给第三方了,质量很差,价格很高,影响到了祖国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给家长增添了负担。这种状况也希望能尽快改变。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会害怕呢?
把学校的食堂搬到小区里不是挺好的嘛
我发现部分网民对世界的认知存在一个巨大的版本延迟
就拿部分网民幻想政府大办国营食堂这个事儿来说吧
你要是活在 2019 年之前的那个版本,在那个勃勃生机犹如万物竞发的地产经济的版本,你在这幻想政府大办国营食堂,是完全可以
但是现在是 2022 年末了,时代变了,版本更新了,这是个疫情肆虐,房地产疯狂爆雷的版本,在这个版本还以为政府还拥有上一个版本的财力,可以干这干那,只能说脑子不好使
小区食堂不是坏事,只希望不要行业垄断外加服务人员铁饭碗!!!
否则我们又要体验七十年代看服务人员脸色吃饭的奇葩年代了。
现在不是不代表不会到出台一个文件转一下变成国营食堂。
现在着力发展供销社,社区食堂,公私混改都是布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健全产业链供应链,掌握情况,确立影响范围,再随着市场发展情况调研改进。
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张 a4 纸一改不就行了。
我们这也有,一顿 20 多,有钱的主不去,真正孤寡老人这价格够呛负担的起。
如果是保供食堂,海瑞来了也救不了你。
没有明确要求,都是自愿的
辟谣 = 实锤
于民众是多一种选择。
于政府是可以提高底层就业率,指导、提高食品资源利用率的途径之一。以及其它延伸影响譬如民众健康、农民销路、空置住所利用,贫困人口优遇政策等等。
只要能较市场做到更安全、卫生、廉价,那就有生存空间,哪怕实现过程中可能会有吃回扣现象,那也挺好。当然,肯定会对低端无特色或其它优势的个体经营者造成一定冲击。
话说,资久了都快忘记姓社了,如果将来哪天这能做成免费的(形式任君想象),那不正是社会主义优越面的一种体现么。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家队要全面进场。
大学食堂 plus?
供销社,大食堂,这样就可以保障供应,同时做到定量配给,看来国家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建了食堂,然后关系者承包食堂,获取稳定利润,再然后就是老人小孩去食堂吃,稳定收取老人钱财,毕竟老龄化社会了嘛,你们不肯花钱,吃你总要花了吧,掏空你 6 个钱包花在住的上面,接着再承包你的吃。再然后如果食堂卖的菜不能涨价,就只能通过削减成本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后就是大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
好多地方全民核酸检测都要收费了,哪还有钱办食堂?
看到供销社心里猛的一惊,难道要有平民未知的危机要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需要部署供销社和国营食堂来抵抗?
2 年前我会拍手叫好,现在我只会怀疑这是一个新的圈钱的概念
很多国企机关单位家属小区现在也有啊,还能刷支付宝微信呢
国营大食堂本质和资本大食堂没啥不同
肯定要建啦。。这回答
公信力已经崩了。
凡是辟谣,考验民众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话得反着听。
我有个点子,已知现在物业公司因为各种封控已经事实上是城市基层治理机构了,又已知房地产行业现在是寒冬。
不如把小区周边饭馆这种直接交给物业专营,然后到资本市场再炒作一波 “基层民生机构 + 大规模连锁食堂” 概念,给房地产再续几年
要建=没有要求建
我语文数学都不好。
你说了算
问问家里老人呗,集体食堂好不好,有没有偷偷摸摸拿食堂物资出来卖的
先试探反应,发现过于激烈开始辟谣。
挺好的啊,看起来比外卖强。多个搅局者对市场是好事
资本主义虽然可怕。但是官僚主义更可怕
是不是小建或不建?如果小建的话,和私营连锁餐饮优势和区别在哪?
前段时间看一个 youtuber 发了一段创业经历,颇为震撼,深感农村市场的广阔。
创业组在一个河南城市,城镇人口 30 万,农村人口 100 万。创业团队以遍布各村的小卖部为基础统一收银、店招和加装大屏幕。在此基础上,优化信息流和物流,做了几件事:
一是面向乡村销售,包括化肥、农机统一供货,因为量大,价格非常实惠(化肥能降到),质量也极具保障。
二是从乡村采购小宗商品,将土鸡、中草药等过去小规模采购成本极高的商品,通过小卖部实现集中采购,降低交易成本。
三是乡村服务。创业团队发现该地区大量农民有脂肪瘤(良性),但是都嫌看病贵所以没有及时治疗,而乡镇医院有处理技术又没人看病。创业团队通过小卖部统计病患,又和医院谈好价格,把治疗费压低 50%。
里面很多细节,创新、有启迪性、又极为感人,可惜因为资金不足没有做下去。本人这里不做辩解了,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 “大刘说说”。
总结起来吧,诚如温铁军教授所说,乡村市场非常广阔,值得资本去深耕,值得青年人去开拓。
只是这种开拓不仅仅是带着资本去,带着暴利的心去,更要带着社会责任,带着温情去开拓。细水长流才能有持续的利润,深入进去才能发现隐藏的场景(就像那个脂肪瘤的故事)。
大锅饭,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本来就是当初对构建理想社会的尝试,只是当年生产力不足,放在当年属于过于激进。
但如今生产力提升,又赶上疫情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治理。
不要说 70 多年前的制度,就是秦朝的制度,放在今天也一样有适用的地方。
备战准备,战时共产主义的存在条件只有在战时需要,谁想用这个来掩盖
如果是
那么将是经济萧条和战争的前兆
所有资源都统一调配,放弃自由经济
老百姓以为发善心了,哦,原来误解了,没那么好。
干点市场经济的事吧
没必要把问题复杂化。
目前三四线城市的一些商圈地产基本处于半荒废状态。商户不愿承坦过高的租金,商圈招商困难,业主折价出租都租不出去。这种情况造成的坏账十分普遍,也给当地小银行带来了流动性风险。
现在突然曝光这些事件是否是国家将承担部分坏账,利用这些半荒废的商圈进行混合制经营。一方面降低地方银行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通过较低的代价激活这些商圈的活性呢……
国营食堂。。。我不太理解有什么好炒作的
我们县有个金胜大酒店,应该是国企
n 年前就开了个图片里那种的店,自我有记忆开始就在那了,口味很清淡,老年人都比较喜欢去吃
地位差不多等同于超市熟食店
一堆人说要吃大锅饭啦,回到计划经济啦啥的
不能理解
山雨欲来风满楼…
请问这个食堂是谁出钱建设?
建设的钱是哪来的?
获得的利润怎么分配?
吃旧饭
国庆到红色乡镇旅游,确实有建大食堂,就在那啥旁边
是不是要梧桐湾湾了,需要大量的忙你?
都说了试点,这属于实践出真知,一群人搁那用纸上谈兵的结论来反驳不觉得挺好笑吗?
肯定不能一口气吃个胖子,以后发粮票也未必不会发生。
来了?
反正我们家那边中石化的食堂小时候有 4 家,现在倒闭的只剩 1 家了。
种类少还难吃迟早得倒闭。
物美价廉,干净卫生我觉得那就可以,外卖的确太贵了
感觉共产主义快要实现了
如果信息化管理做的好,确实可以降低成本和浪费,提供安全透明的廉价食堂
做为在上海卖收银系统的人来说几句,国营大饭堂在上海一直存在,叫社区助餐中心。里面用的米面粮油都是品牌,质量非常好,价格对老年人也很友好,岁数越大越优惠。基本不对外营业,承包运营的老板都是有很硬关系的,一般人你别想了,从装修到一系列设备都由政府补贴,每年还有维护费用下拨。我们卖给他们的设备都是翻倍,开票的时候他们还觉得少,反正不用自己出钱。
完蛋了
辛苦一辈子,老了还吃食堂,食堂的饭菜全国一样难吃!可怜啊。
我还真希望有。
小时候住在报社小区里面,有公里食堂,虽然外婆煮的饭很香,也总有没空的时候。5 块钱就能吃撑的饭和面,虽然没吃过几次,但印象深刻。
到现在来说,不论价格,我相信比起外卖,国营食堂定会趋之若鹜。
可惜没有。
双手赞成建食堂!煮饭菜煮累了,吃外卖吃腻了!
《折腾市社区食堂发展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摘录)
第四条 折腾市社区食堂发展管理局设下列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二)规划投资与产业发展科。
(三)烹饪技术与应用推广科。
(四)食材资源与安全管理科。
(五)对外交流合作科。
(六)社区管理与协调科。
(七)食材采购审批改革科。
(八)菜单公开科(食堂公报室)。
(九)食堂信息科。
(十)机关党委(人事处)。
第五条 折腾市社区食堂发展管理局行政编制 50 名,设局长 1 名,副局长 3 名,总厨师长(副处长级)1 名,正科级领导职数 10 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1 名),副科级领导职数 11 名。
第六条 折腾市社区食堂发展管理局设下列所属事业单位,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一)烹饪研发技术中心。
(二)食材厨具采购中心。
(三)后厨信息通信中心。
(四)折腾食堂报。
(五)折腾食堂出版社。
(六)折腾市食堂招待所。
以上纯属虚构
那完整社区呢?
社会不一样了,
当年,穷的要啥没啥,基础设施也落后,搞不起来正常,
现在,水电路网村村通,信息数据实时同步,国字头搞渠道,肯定要比现在的二道贩子可靠…
加油,教教世界,什么 TMD 是生产,什么 TMD 是分配!
现在搞经济学的很多被西方经济学洗了脑…
现在随便统计一下,有多少人,只要有吃有喝有网有手机电脑,是不是就能满足了?… 这还难么?房也海量海量的… 真要能低价给我,立马半退休,要钱有啥用…
只要保住吃喝,就稳了…
这不是好事吗?现在吃饭那么贵
我非常支持,赞成扩建食堂。第一国营企业的模式非常好。干净,环境温馨。平民消费。住建部、民政部《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11 月 2 日,住建部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猜测完全是误会。“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
(博威壁挂炉图片)
最热回帖中,怎么反对建食堂的 ID 中一些都是俄乌战争中挺乌克兰的呢?
可不可以直接一点?
想必大家的学校食堂都是价廉物美吧?
哎嘿~
本来就是谣言,国民大食堂,怎么可能,人人平等,大资本家和你们一帮穷鬼一起 996,
在一个锅里吃饭,吃一样的粗茶淡饭,那资本家发展市场经济有什么意义。
看到下面这么多回答都说要私有化要市场化,真的是想钱想疯了以为私有化了就是你能做的了?私有化了也得是别人的,私有化要是万能的怎么美国教堂还要发吃的,还有人去领?
不是我们想去相信谣言,而是现有的官方辟谣平台不值得我们信任,这真的是有些人应该思考的。
众所周知,“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你们严格禁封,都是 “社区 民众自治组织” 自发自愿自封。
所以 “我们” 从来没有要求大建,但不排除地方 “社区 民众自治组织” 自发自愿响应号召自建。
供销社和大食堂都是社会主义的特色工具,甚至不是社会主义也会用存在的手段,比如新加坡食阁,澳洲 post 商店。
我知道曾经这两个工具使用不当,但这不代表他一定会使用不当,没必要马上滑坡到 “店员不许打人”。要按这么个滑坡逻辑,你怎么不去骂私营连锁超市呢,“穷人饿死也不降价,牛奶都倒掉”。
现在的供销社一定和以前是不一样的,不论是技术还是生产力,还是市场环境都不能和以前比。为什么不往好的方向畅想,现在有库存管理系统监管物资,强大的物流基础做调配,ai 模型预测供需关系,rfid 自助结账,网上下单配送上门,到店取货。你担心店员会不会不卖给你,不如担心店员会不会违规失业。
还真就制度不自信啦? 这个制度在发展中国家里一骑绝尘,有什么好不自信的。
行了,拿几个大头垄断一下就行了,给小老百姓一个生计。
其实用脚想都不可能。
回到全国营时代,就等着落后挨打吧。
食堂国营了,上下游怎么办;
进货渠道,要不要建国营菜场,国营屠宰场?
剩饭剩菜,要不要交给国营养猪场?
不然怎么保证质量,避免利益输送;
不如以点带面,全产业链国营,大家一起去带编制打工,人人都是公务员;
就问几个问题。
社区建食堂是不是可以解决一大批人员就地务工就业的事情?
社区建食堂是不是方便了社区群众?
社区建食堂是不是可以有效控制恶性竞争,整体提升食品安全?
社区建食堂是不是同时补贴了供和需两端?
如果这四个问题都是肯定的,这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当然,外国人和精神外国人肯定不这么认为。
其实不妨把话说明白一点
国家出什么政策都这些人都不满意,
那我想问问这些人,是不是只有直接发钱才满意啊?
我看够呛,这些人又会说,发给自己的少,有人拿了多的。
奥,就是对自己的黄皮不满意,恨不得是白皮罢了。
看到官员这两个字觉得莫名扎眼
很多人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改革开放之初,小摊贩的崛起对国营饭店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引发了很多事件,下面就是一则《国营饭店营业员砸个体饮食摊的碗》。看完之后,欢迎大家有自己的见解
文章内容如下:
人民日报 1980.08.17 第 1 版 作者:张广友; 文伯其; 易凯林 长沙市发生一桩令人深思的事件 国营饭店营业员砸个体饮食摊的碗 有关部门一些领导人竟袒护砸碗者指责个体户 不久前,长沙市发生一桩国营饭店营业员砸个体饮食摊的碗的事件。事情发生在今年5月8日中午。长沙市太平街农副产品市场上经营个体饮食摊的李分龙正在忙着卖饭,突然听到一阵 “乒乒乓乓” 的砸碗声。原来是在她旁边摆摊卖饭的国营红星饭店营业员唐明德正在拿她的饭碗往地上摔,一连摔碎了四五个。李分龙找他讲理,要求赔碗。唐明德蛮不讲理地说:“放在我们桌子上就是要砸。”李分龙说:“我们两家的桌子靠得很近,顾客用餐时都有互相放错碗的事。放错了,你说一声,我拿回来就是了,为什么要砸?……”于是双方争吵起来。 太平街农副产品市场上的许多群众,当时都批评国营红星饭店不该砸个体饮食摊的碗,要红星饭店认错赔碗。但有些干部包括有关领导部门的个别负责人,不仅不批评唐明德,反而指责李分龙。长沙市饮食总店的个别负责人质问李分龙:谁叫你搬到我们亭子前面摆摊,打了碗不能赔! 事情反映到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那里。于是,有关部门派出人去调查。调查人只听了唐明德一面之词,就汇报说:打碗事件是因为个体户李分龙占用了红星饭店的桌子引起的。当记者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向长沙市有关部门的一位领导人反映时,这位领导人竟说:我们知道这件事。那不是事实。你们搞报道要实事求是。记者回答说: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才来找你的,不然就见报了。他听后,拍桌而起,说:“你们有权利就登报嘛!” “砸碗事件”并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干部为红星饭店护短呢? 据记者了解,这场 “砸碗事件” 是这样引起的:去年年底,红星饭店为了扩大营业,在太平街农副产品市场上设摊卖饭。当时,那里只有红星一家饮食摊,所以生意很好,每天营业额一般都在120元左右。今年4月份,年近50的个体劳动者李分龙,由长沙市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指定在这一地点摆摊卖饭。**她对顾客态度热情,服务周到,饭菜利薄量足,质量、数量同样的一份饭菜,要比红星饭店便宜三五分钱。而且她出售的饭菜品种多,味道好,适合农民的口味。因此,李分龙的饭摊上经常座无虚席。**相比之下,红星饭店的生意逐渐冷落,每天营业额从一百二三十元下降到二三十元,有一天只卖了7元钱。有人看到这种情况,曾经建议红星饭店改进经营管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饭菜质量,适当降低售价,以便在竞争中争取主动。但他们听不进去,有些人反而认为这是李分龙抢了他们的生意,所以越看越眼红,越想越生气,最后终于发生了这场砸碗事件。(新华社就此事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见本报二版) 新华社记者 张广友 文伯其 易凯林(本报有删节)
中国现在要走的路是更加深入的市场经济。而大食堂、供销社这样的机构显然不会符合太多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需求。
的确,食堂的饭会有人喜欢。因为便宜。而要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经营这样的食堂,菜品质量也不可以太差。但问题来了,如何保证经营者能够盈利呢?食堂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有 50 个桌子就不错了。菜品便宜,顾客又少,但劳心劳力却不亚于餐厅、饭店。会有很多的人愿意经营食堂吗?!
然而,对于一些双职工及他们的学龄子女来说,食堂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既解决了孩子的一日三餐问题,有省得自己去超市花钱买菜了。只是经营这些食堂的人会怎么想呢?
食堂在现在的中国是有需求的,但是大规模建设食堂,国家也会考虑经营者的难处的!
它们一说是误读,我是真怕了…… 我也不减肥了,以后想长胖就太困难
今天建国营食堂,明天是不是要看样板戏呀?
这是一种民意的试探。很明显,大多数老百姓是清醒的!供销社也好,食堂也罢,如果不是针对穷困人口展开免费或优惠的项目,那么就是利用权力与民争利!
表面上看,发展了社区商业,便利了老百姓的购物和饮食。可是,要知道,你想做的,企业也都想做的。你能做到的,企业也都能做到的。
你一个管理者,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能公平吗?
听上去,能解决很多就业。可是,如果有事业编制,那么穷人家的孩子就很难被考虑入伙。同时,又挤压了很多商业企业的生存空间,大量商家和外卖小哥,就要失业了,而他们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
听上去,价格会很便宜。但如果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大家的成本其实差不多的。如果你高价,还能生存,那就是利用权力垄断和打压。如果你低价,那就是有补贴。背后掏钱的还是百姓!
所以,这件事情上,但愿有关部门不要太认真。如果认真做了,那么麻烦就大了!
我就不明白了,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听到 “食堂”、“供销社” 都能 ptsd
避免重复建设,开放机关食堂,工作人员改为办公室就餐,餐食品质有保障,食堂大小满足周围老人绰绰有余。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近期新热点:你悟到了什么?】
1、“国企混改”:腾讯与联通,阿里与电信,京东与移动,几乎在同一天签署合作协议,关乎大型私企和国企混改,信号非常强烈。
2、“供销社”:供销合作社重出江湖,延伸至每个社区,关乎国家统一大市场、内循环,乡镇振兴,意义非凡。
3、“社区食堂”:社区食堂横空出世,配套社区托幼、便利店、理发、洗衣,关乎社区独立,区域配给体系建设开始。
4、“房产税”:中央再提房产税,试点城市剑指深圳,结合今年国考招录公务员 3 万余人,单单招录税务干部 2 万余人,下一步加强财政税收工作释放了明显信号。
小结: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这盘棋可关乎内循环、关乎乡村振兴、关乎国企混改,关乎共同富裕等等,具体目标不妄加猜测,只知道有一个宏观规划格局已经展开,新的时代可能要到来了…
大牛量化:一套量化策略,运行 10 年会怎么样?大牛量化:量化交易 – 适合熊市的因子大牛量化:交易中要避开的分析陷阱!
知乎真的是没法看,讨论新闻正经解读新闻的少,扣帽子上升嘲讽被害妄想的倒是挺多。
怪不得一些人没有记忆
不要说几十年前了
就是去年
就是今年
就是前几个月发生的事情
他们都当做看不见
不知道是真傻还是真坏还是真的天真
几十年前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还在继续摸石头就算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是历史已经证明过了呀
还是几亿人的大实践
不要标题党,不要张口闭口就提 “我懂” 经济规律,市场经济,充分竞争才是更古不变的“灵丹妙药”。
说这是开历史倒车,无非是由部分人对 “国营”,” 食堂 “或者” 供销社“这类有历史坐标意义的中文词汇的反感而导致的。这已经不是抛开成见这么简单了,在批评之前更应该要先控制简单的情感冲动,不要让理性输给了激情。
社区食堂,小卖部,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用来解决特殊群体需求,以平价形式供应,和在学校做这类设施没有什么区别。据我所知,在杭州部分小区中已经开始实行一段时间了,反响也不错,也增加就业。
再说对这些复古字眼介意的人,我建议可以去长沙打卡一下文和友,旧时光印记与新时代的人民相结合,酷的不得了。(图片侵删)。没人逼你只吃保障粮和食堂,码字反对的估计转头就出门火锅啤酒小烧烤了。
我完全没有意见,你别用中央财政补贴这些东西。
我就完全没有意见,自负盈亏我完全没有意见。
你凭什么拿纳税人的钱去干这种事呀?
韩国人说那个踩踏事故不该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那些补贴死去的人,应该保险公司去负责。
虽然我觉得这话有点残忍,但是话糙理不糙啊。
你不能天天想着从老百姓身上扒皮抽筋,能他妈干点人事吗?
你搞得这么的一点都不公开透明,谁他妈能相信你吗?
先说一个,淘宝买东西已经贵了,超市买瓶饮料都快没低于 4.5 的了,买盒烟低于 10 块的都很少了,说明什么?任何产品在这个时代不涨价?大食堂你所有菜饭能保证 10.20.30 年不涨价?可能吗?可能吗,全世界物价都要往高了走。这个是必然的。再说这个,当初搞为什么坚持不下去了?懂点历史的都会带有冷眼思考这个事件。我想上点岁数的都懂,70-80 后都懂,倒是 90-00 后觉得很开心。嗯,当初都很开心,最后呢?一地鸡毛。还有,住建部当初大力发展盖房子时候这些没想到么?早干嘛去了,还有住建部大院,煤炭,石油,航天这些大院吃食堂多少年了?都是给补贴的。老干部吃的津津有味。而你家住平房,老破小的破小区,原来公房单位都倒闭了,这些人才吃上几年?还不是要自掏腰包跟人家有拨款的能比?现在美其名曰照顾老人了,说白了就是给我们口汤,大院食堂那些当官的家属早就享受多少年了。要不是现在房地产完蛋了,写字楼也不行了,税收不上来,他们着急想怎么搞钱,能想出这个?还不是为了割韭菜老百姓买单。当然了,还有战时配给制。兜底作用。
继政治自由、文化自由之后,他们下一个目标是经济自由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8 月 28 日更新, 不做评判,自己看吧。 到达已解封香山街社区, 哎呦,这不张雅婷吗? 还是看看门上的封条吧家人们。 知乎用户 本熊笨 发表 知乎用户 路易斯干了这杯 发表 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骗我们,可是他 …
5 月 6 日下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召开了第 102 次新闻发布会,这也是北京正式迈入生活垃圾全面强制分类的第六天。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在发布会上为垃圾分类的进展情况定调:「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低调亮相、不断拧 …
作者档案 李晓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78级,从事过编辑记者、教师,目前已退休,返聘于一中学担任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以及学校智慧校园管理软件的前端设计工作。 原题 在时代的一粒灰下煎熬 一个武汉人的隔离日记 作者:李晓平 在1月23日的 …
「万家宴」落幕后,百步亭发烧了 只有清晨七点和深夜,小莉才敢打开窗户通风。她住在百步亭社区安居苑 C 区,不久前,这个社区有 57 个门栋被列为发热门栋。「我坐在家里都害怕。」小莉不敢出门倒垃圾,因为「一旦暴露在外面,就会有危险」。同住百步 …
知乎用户 红护 发表 烦死了,首页搜个问题,全是一群人云亦云的跟风营销号,翻几页找不到个问题讨论,跟踏马扣扣看点一样,只能一人送一个来自高权重的踩! 突然爆火的只是个网络词汇,但凡这两年考过公务员,看过申论材料也不会对着这么个一直存下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