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确凿:三千年前我们就是共和国了
题图【孟姜女哭长城】35×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在一篇随搜可得的《70%现代汉语常用词来自日本》的文章中,“共和”一词赫然在列。 很奇怪这事好像没人抗议。因为,“共和”这词百分百是中国原创,证据就在《史记· …
这声再见,本该两个月前说,本该在更适合的公号里说。只是人要吃喝拉撒,很多事没办法全然遂心。所以延迟了两个月,在“史料搬运工”里写几句吧。很多短史记的读友可能看不到,很抱歉。
在中文互联网上,《短史记》是个很小的栏目。栏目编辑加作者,最多时不过三人而已,多数时期是两人,最后的两年里是一人。但《短史记》也是个很长寿的栏目。它始于PC时代,最早叫做《今日话题·历史版》。后来移动互联网兴起了,它就更名为《短史记》,迄今已超过了十个年头。本来想着没了就没了吧,但十年真的是一段很长的日子,十年里写/发了很多文章,也因为文章认识了很多朋友,不说几句话做个告别,总觉得欠了点尊重。欠读友,也欠自己。
记得是2010年五一假期前夕的某天,苏州街银科大厦。我去毛遂自荐,一位前辈提了个问题:“你觉得十年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你想做点什么?”(大意如此。本文未征求这位我很尊重的前辈们的意见,容我略去他的名姓)。那时我才初步告别SB状态,正是狂妄无知、潜意识里还藏着自卑的年纪,于是回答说“不知道会怎样,但肯定会比现在好”,“不知道能做什么,但肯定要做点什么”。当时有些紧张,原话大概并不如此,惟大意应该不会错。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的我很愚蠢,作为一个历史编辑,还远未自历史中窥见真正的经验与教训。
《短史记》这个小栏目,是从蒙昧中开始的。我一直很怀念它叫做《今日话题·历史版》的那段时光。这种怀念,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出现在首页正中的位置,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出现在弹窗里,还因为在我自己也从《今日话题》里得到了许多启蒙。小栏目能够成为《今日话题》里的“历史版”,于我而言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后来,《今日话题》悄然消失了,我最大的遗憾,是它没有正式告别。再后来,小栏目转移至另一档很著名的大栏目之下,也是一段很愉快的时光。疫情爆发那年春节前后,大栏目也消失了,同样没有正式告别。
2021年《短史记》曾结集出版,也是唯一一次。我在书的前言里说,“互联网是个流动性极高的行当。一个小栏目能做如此之久,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异数。”其实,我早已忘记《今日话题·历史版》更名为《短史记》后的第一篇稿子写的是什么了——小栏目最早一周七期,后来一周五期,再后来一周三期,前前后后算下来,该有两三千篇稿子,留存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许多文章像黑夜里同行的友人,走着走着就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老读友们其实也会有印象,小栏目这些年的讨论主题,已越来越古老。
我在书的前言里还说,“网络历史编辑的日常之一,是判断各类文章的可信度,亦即辨别真伪。这也是短史记栏目创设的主因。中文知识界流传着不少与史实存在颇多差距的历史常识。这些伪常识,或来自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变异,或始于好事者的刻意编造,或基于对不可靠史料的轻信,或引自猎奇类作品,或缘于缺乏史料依据的‘我愿意相信’。长期而频繁地与这些伪常识打交道,促使我们决定做一个‘揭破伪历史之短’的栏目。于是,就有了短史记。”
其实,前言里略去了一些东西没有讲——致力于辟谣只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小栏目最早的定位,是想要讲一些“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故事。栏目2010年的一篇稿子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所有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都只是想为当下的此刻找到一个真实的坐标,那些对‘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迷失,统统来自对‘此刻何在,是何模样’的困惑。”但愚蠢如我,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定位太不现实。于是,短史记成了一个以辟谣为主要内容的小栏目,就像书的前言里说的,“我们相信,惟有真实的历史才能给人以有益的启发,惟有去伪存真才能鉴往知来。”只是很遗憾,许多我们自认为有价值的辟谣文章,最终没能收录到《短史记》的小集子里。更遗憾的是,许多有价值的可辟之谣,在小栏目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年,已经无法成为选题。
自2019年夏天的四个不眠之夜开始,我无数次设想过小栏目的最终命运。作为编辑加作者,作为看过每一条后台留言的人,我最了解它的日渐孱弱。当许多读友们开始怀念起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它的时候,小栏目的结局其实已经写定。得到消息的那天我很平静,小栏目的出现与消亡,皆不过是在与时代的节奏共振。
这两个月里,许多读友以发消息的形式来“史料搬运工”的后台,询问小栏目的命运。有些询问不便回答也无法回答,实在抱歉。感谢所有关注“短史记”这个小栏目的朋友,感谢你们的留言、点赞与转发,感谢你们的义务校对,将这个小栏目支撑了十年之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今,是和它说再见的时候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题图【孟姜女哭长城】35×35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在一篇随搜可得的《70%现代汉语常用词来自日本》的文章中,“共和”一词赫然在列。 很奇怪这事好像没人抗议。因为,“共和”这词百分百是中国原创,证据就在《史记· …
六年前,莆田村民欧金中向当地政府申请了危房翻盖,手续获批后,他便将原有房屋拆除,欲在原有土地上建盖新房。 然而在他的邻居多次阻扰下,新房没有盖成,只能临时搭建雨棚,欧全中一家带着年近九十的老母在雨棚里住了六年。 案发前,欧金中居住的雨棚因台 …
知乎用户 嘉佑征和 发表 辛德勇先生的研究范围其实相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 读研时候,我们历史人文地理的任课老师张伟然先生选定的精读论文里辛德勇先生的篇数好像是仅次于谭先生的,尤其是他关于秦郡和汉郡问题的考证文章,做得尤 …
现在世界人口78亿, 中国人口14亿。 2020年的世界与公元前两世纪之前的中国相差太多, 当时秦灭六国, 就让我们以 1:6 来做一个古今对照, 今天中共灭世界。 秦始皇灭六国做为中国征服世界的思路, 大国崛起。 秦灭六国时中国人口二千 …
知乎用户 徐成 发表 “工具人” 王子余臣——也就是周携王的悲惨的命运。 我们梳理西周末年犬戎之乱中幽王战死的历史记载时,《史记》之外的另外两条历史记录是不可忽视的: 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