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为什么对鲁迅那么推崇?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归途由光铺成 发表

因为过去了这么多年,鲁迅笔下的人物不仅没有死,还个个都蹦跶得更欢了。

鲁迅的文章在百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是经典,正是因为文章里的人和事,从来没有走远过。

知乎用户 李栩然​ 发表

我挺喜欢的作家余华,曾经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起了他和鲁迅的故事。

这段演讲在发回国内后,被媒体们起了一个令人惊悚的标题:《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因为在这个长篇演讲里,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余华都在讲当年他如何讨厌鲁迅,瞧不起鲁迅的作品。

他甚至说: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我心里十分不悦,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

直到最后,我们都以为他真的就是为了说明他有多讨厌鲁迅的时候。

突然峰回路转,图穷匕见,之前所有的压抑、所有的贬低,都是为了最后的高山仰止。

「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余华鲁迅那穿透人心的思想和文字,从未远离。

以前我们学鲁迅的文章,以为是在看历史。

长大以后才知道,其实是在看现实。

鲁迅的笔下,还有那么多入骨三分,形象鲜明的人。

闰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 Q、假洋鬼子、孔乙己…… 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几乎人人可以 “对号入座”,才知道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 “走出未庄”。

阅读鲁迅,意味着不惧沉重,意味着反思与精神自剖,这个过程中难有愉悦的体验。

相比之下,那些鸡汤散文、娱乐小说读来要简单轻松得多。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从课本里彻底删除了鲁迅,再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删除了文言文,删除了一切需要思考的东西。

初高中课本,可能就只能够选《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阿弥陀佛么么哒》《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之类 “青春文学名著” 里面的文章了。

到那时候,对鲁迅就不再是怀念,而是悲哀了。

因为从此,我们很可能就永远错过了 “你也配姓赵”、“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这样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文字。

而要去背诵 “这个年头,重要的不是纵横捭阖的能力,不是倾国倾城的长相,不是三宫六院的胸怀,也不是株连九族的家世,而是态度” 之类看似有模有样,实则狗屁不通的东西了。

知乎用户 胖川儿 发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鲁迅要是活到新中国,要是要被砍头的”。还有人说这话是教员说的!

这句话是我在课堂上听语文老师讲的,也是他告诉我这是教员说的。年幼的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感觉,鲁迅牛,敢和权威对着干的都是狠人。

现在回想这句话,只觉得细思极恐,这句话通过把鲁迅和新中国对立起来,既抹黑了鲁迅,也抹黑了教员。

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句话呢?

还真有。

是不是某些人传的教员说的呢?

我特地去挖掘了一下这句话,

果然,这是亲爱的胡适说的。胡适嘛,懂得都懂。

50 年代,台湾当局 “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胡适还对美国学者说过一句话

“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也不知道是谁给胡适博士的脸,把鲁迅先生当做自己人。

鲁迅是怎么评价胡适的呢?

先生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文中,直言不讳: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胡适怕也只有在先生故去后才敢大言不惭的把先生当成 “自己人” 了。

胡适说出 “鲁迅若不死,也会斫头的” 这句话的根据在哪儿呢?

1935 年,萧军想去延安加入 gcd 的左联,鲁迅写信对胡风说:“现在不必进去… 一到里面去,即将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如此看来,鲁迅似乎是不大赞同 gcd 的组织的,进而鲁迅似乎是不大认同马克思主义的。

实际上恰恰相反,左联是鲁迅牵头成立的,而且这句话正证明了鲁迅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首先,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了什么,得看他做了什么。

通常我们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位作家,主要从事文字宣传工作,实际上,先生真的是一个战士。

身处国统区的鲁迅,面对国民党的威胁和封杀,直接参与领导了左联的反国民党文化 “围剿” 斗争;

主动承担了替监狱中的著名共产党人方志敏转送文稿给党中央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可爱的中国》的文稿;

帮成仿吾接上党组织关系等本属于党内人员的危险工作。

其次,鲁迅反对萧军加入左联,确实是在指出当时我党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鲁迅不止一次批评了苏区和苏联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当时斯大林搞出的文化大清洗运动和我党内部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

和胡适不一样,鲁迅先生从来不会 “理智” 地选边站,鲁迅先生不是为苏联站台、不是为 gcd 站台,更不会为国民党和日本人站台,先生一生只为真理站台、只为人民站台。

为什么先生的思想一生转向三次?

因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先生不断寻找、发现着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能治中国的病的药就是好药。

先生不是站在任何预设的立场,也不是站在个人安危得失的角度去批判,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真理的立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也认识到革命道路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教员作为政治领袖通过政治斗争拨乱反正,先生作为文艺领袖则通过文字为革命敲响警钟。

始终站在最广大的被压迫的人民一边的鲁迅,一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其晚年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是其人民底色的必然。

有意思的是,蒋介石面对自己人胡适是怎么评价的呢?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蒋介石日记,1942 年 10 月 13 日)

而面对鲁迅,即使是蒋介石,也是一边通缉、封杀鲁迅,一边拼命拉拢。乃至先生逝世后,蒋介石还特地差人为许广平送来慰问金。

面对最忠诚的舔狗,即使是主人也会感到厌弃;而面对最忠诚的战士,即使是敌人也会感到敬畏。

对于先生,瞿秋白的评价最为贴切:

鲁迅 “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先生不是懵懂无知的跟风者,不是争名逐利的投机者,是经历了 “战斗”、“经验”、“观察” 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解决了他在革命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才确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在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出现了 “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尖的坟顶”,表现出鲁迅相信后继者正在不懈奋斗;但对于革命斗争的最终奋斗目标并不清晰。

此时鲁迅的思想,同李大钊在 1918 年发表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一文中热烈拥护十月革命,宣布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是有明显差别的。

但随着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了解,鲁迅态度逐渐明朗。

1927 年,鲁迅在广州发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一文,称赞

“俄国究竟是革命的世家,列宁究竟是革命的老手”,

“深知道历来革命成败的原因,自己又积有许多经验”,

毫不 “因胜利而使脑筋混乱”,看清 “敌人只是被征服了,而距消灭的程度还远得很”。

1932 年,鲁迅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明确指出,

苏联 “确实生长了东西,给我们亲见了:忍受,呻吟,挣扎,反抗,战斗,变革,战斗,建设,战斗,成功”,

“一个簇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从地狱底里涌现而出,几万万的群众自己做了支配自己的命运的人”。

除此之外,鲁迅早早地就认识到了,中国人要走自己的道路,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要坚持 “拿来主义”,保持高度的自信和独立自主对待外国文化,不能照搬照抄。

斯诺曾经问鲁迅 “你认为俄国的政府形式更加适合中国吗?”

鲁迅坚定回答:“没有疑问,我们可以向苏联学习。此外,我们也可以向美国学习。但是,对中国来说,只能有一种革命——中国的革命。我们也要向我们的历史学习。”

能在中国最贫困交加、民族自豪最摇摇欲坠的时候,鲁迅先生能够有如此的认识,是何等的清醒明智!

2022 年了,怎么还有人跪着?

如何反驳「凭什么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凭你寒窗苦读 10 余年就超越」?

————————

你好,我是川疯月

一个专注于政治、哲学、军事的

平平无奇的美少女

期待你的关注!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563A1S 发表

多年以前,曾听一位朋友谈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虽有数千年,但其实不过一个甲子,60 年一循环。当时听后付之一笑,以为很机智,但也未必,夸张而已。不料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60 周年的时候,将先生当年所作文章翻来一看,大为惊异,竟如写于昨日!

——邓晓芒

知乎用户 五楘梁辀 发表

鲁迅,才大(审视力、思考力、呐喊力)学大(一屋子书)志气大(忧国忧民),不媚不偏不依附。经常穿着长袍,遮着很笔挺的礼帽(我在他的故居见过他的礼帽),携剑行于文坛,思想进步,同情革命,属于白话文(也就是通俗易懂的说话一般写作)推崇者。论战又很会保护自己(一般不赤膊上阵,而是多用修辞手法,行踪飘忽不定,善于转移)。经常对着经过他独立鉴定过的不良文学堡垒进行猛烈的轰炸,能用剑能用斧能用长枪还会用飞镖。能炮击能巷战。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革新与摧枯拉朽之独立进步思想,且最坚定不移者。他善于从文化与思想深处深究国民之病源,而且开具适合大众之进步自立之药方。他着手于治病立人。他的高大则是因为他终生不但孝敬自己的母亲,而且像母牛一般正确爱护(不是溺爱)这片土地之上的四万万牛犊子,无论民族出身,无论职业贵贱。他很焦虑,他很焦急,他很清醒,他很疲倦。他常常孤军千里,无依无靠。他爱护年轻人,但也会被冷箭射中。他是文坛的孤军,人民的思想父母。再者,因为他经常往乱象堆里撇砖,又多醒世骇俗,而且坚持到底。即使对手也最终敌不过他,故而名气越来越大。

知乎用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表

王富仁 | 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

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自序

鲁迅的生前和死后,都有各种不同的人给他做出过各种不同的评价。有赞之上天的,也有贬之入地的; 有奉为圣贤导师的,也有斥为魑魅魍魉的。

我认为,所有这些评价,大概都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人与人原本就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眼里的鲁迅当然也就各不相同。我有我眼里的鲁迅,你有你眼里的鲁迅,非说我眼里的鲁迅才是真的鲁迅,而你眼里的鲁迅就不是一个真的鲁迅,或者反过来,非说你眼里的鲁迅才是一个真的鲁迅,而我眼里的鲁迅就不是一个真的鲁迅,恐怕人类还没有发明出能够最终证明这一点的理论来。

所以,我在这本小书里说的还是我眼里的鲁迅,别人眼里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与我的相同还是不相同,我是没有权力干涉的。对鲁迅,我过去也用过别人的现成的评价,但现在想起来,都并不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鲁迅的样子。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我要给这本小书起书名的时候,我才突然感到,似乎说鲁迅是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更能符合我心目中鲁迅的样子。

我这一生,与其说是在中国的现实生活里过来的,不如说是从中国文化中走过来的。我不善于交际,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总是感到有些不自在,并且一个乡巴佬进了城,现实生活是城市的,生活习惯是农村的,自己也感到自己傻乎乎的,活泼不起来,潇洒不起来,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躲到了书里来。父母因此认为我学习很用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因此认为我很傲慢,思想不进步,有资产阶级成名成家的思想。其实都不是,只是有些孤独,想逃避到书本中来寻求一时的心灵平静罢了。但是,到真的把文化的世界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世界,心里就亮堂了吗? 也不是! 那时读的外国的书比较多,也喜欢读。但那到底是外国的玩意儿,与中国文化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越是读外国的书,对中国的文化就越是糊涂。中国的书我也读过一些,有的也喜欢,但总觉着像踩在棉花包上一样,绵软软的,虚烘烘的。中国古代文人写过很多好作品,但他们写的到底与我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感受有了很大的距离; 中国现代文人也有很多好的作品,但他们大都是善变的,读得越多,心里越没有底,有点抓摸不着东西的感觉。

当然,鲁迅也没有使我聪明起来。中国当代文化的风云变幻仍然使我像在茫茫暗夜中走路,不知自己的脚将踩在什么上。但鲁迅的书却给了我一点踏实的感觉。记得小时和母亲住在农村一座黑糊糊的土屋中,睡梦中醒来,见母亲还坐在我的身边,心里就感到很踏实,很安全,若是发现身边没有一个醒着的人,心里马上就恐怖起来。别人的感觉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即使对现实的世界仍然是迷蒙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中国现当代文人说的多是梦话。梦话也有文学价值,但对我这样一个胆小的人,说梦话的人甚至比不说梦话的人更加可怕。

鲁迅之所以在我的心灵中占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大概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这种感觉,我认为称鲁迅是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更为合适。有了这么一种想法,才发现鲁迅自己好像也是把自己视为一个守夜人的。他曾经说他是徘徊于明暗之间的,这就是说他认为他处的是个文化的暗夜了,在夜间而能够知道自己是在夜间,说明他还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昏睡过去,他自己还是醒着的。醒着做什么呢? 开始的时候,他是想 “呐喊” 几声把人都喊醒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声音不但并不委婉,而且有如怪枭,难听得近于刺耳,醒了的人非但不以自己的昏睡为可怖,反而厌恶了鲁迅的声音,愤恨于他之扰乱了他们的清梦。

鲁迅于是就 “彷徨” 起来了。在夜里“彷徨”,别的作用是起不了的,不论鲁迅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起了为中国文化守夜的作用。在夜里,人们是看不清自己面前的路的,有人把鲁迅说成是圣贤,是导师,我有点不信,在留日时期他没有说他以后得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五四时期也没有预见到他后来会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这说明他是摸索着往前走的,是在夜里走路的,他不像在白天走路那样一眼就能看到他走的路的尽头。他连自己的前途都看不清楚,怎么能够当别人的导师呢? 怎么能称为 “圣人” 呢? 但是,他还是醒着的,不醒着,是无法走路的,是连 “彷徨” 也“彷徨”不起来的。他醒着,且 “彷徨” 着。他是一个夜行者。按理说,夜行者不会是一个好的行者。夜行者走不了多少路,并且曲曲折折,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后来人把他当一个体育运动员来看待,好像他就是那个时代的竞走冠军,致使有些人愤愤不平起来,丈量来丈量去,发现他没有走出多远的路。实际上,他确实也没有走了多远的路。

在那个时候,有的人走到外国去了,有的人走到中国的远古去了,有的人走到了资本主义,有的人走到了共产主义,而他转来转去,还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是在中国的二三十年代。他关心的是中国那个时候的事,“研究” 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说的是中国那个时代的话,老是在原地打转子,怎么称得上是一个竞走冠军呢? 但是,守夜人有守夜人的价值,守夜人的价值是不能用走路的多少来衡量的。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

我认为,仅此一点,我们就得承认他的价值。当然,在夜里,醒着的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其他一些人。但在夜里,别人都睡了,正是偷东西的好时机。小偷就多了起来。小偷才是夜里最清醒的人,他们比守夜人还要清醒得多,不但睁大着眼睛,而且调动着自己的精明。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己的私利。在白天,别人都醒着,要把别人的钱物弄到手,就得强取豪夺,就得当强盗。小偷是没有当强盗的勇气的,他得等到夜里,趁别人昏睡的时候,悄悄地跑到人家家里,把人家的钱或财物取了来。既不用花费与这些钱物相当的劳力,也不必像强盗那样冒太大的危险,就把钱物据为己有了。乱世出英雄,暗夜出盗贼。对于现代社会,中国大多数的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明白了一点世界大势。只要他们不管别人的死活,不管整个中国的前途,耍点小聪明,施点小诡计,就能捞摸到不少的好东西。

鲁迅原本也是有条件趁机捞一把的,但他非但没有捞,反而把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些小聪明、小把戏,戳破了不少,记录了不少。我常想,要不是有鲁迅的存在,中国的知识分子还不知道要把中国的历史描绘成一个什么样子的。还不知道怎样把黑的说成白的,把臭的说成香的。有了鲁迅的存在,他们再想任意地涂抹历史就有些困难了。这实际就是一个守夜人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中国人都从睡梦中醒过来,知道了中国现代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人们至少还可以从这个守夜人的作品里,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把牛皮吹得大一点,我可以说我是研究鲁迅的。鲁迅原本就是一个特殊的人,是和别的中国人都不一样的。所以一个研究鲁迅的,不论写什么题目,都实际是在阐述一种观念,一种与鲁迅的思想有某种联系的观念。

本书里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从题目上看,似乎不属于鲁迅研究。但我自己认为,它们实际是比《鲁迅与中国文化》和《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更贴近鲁迅的。如果说后两篇文章还是用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方法看鲁迅的,前两篇文章则是以鲁迅的思想看别人、看历史的。所以,我把这两篇文章附录于本书,并不全是为了凑篇幅。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我从爱好文学的那一天起就熟悉、喜爱乃至景仰的出版社。五十年代该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和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使我最早接触了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现在我这本小书能够在该社出版,我是感到十分荣幸的。王培元是我的师弟,他为该书的出版所做的工作我就不必表示感谢了。王富仁 2001 年 7 月 3 日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本文选自《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

在作者的感觉里,鲁迅是一个 “醒着的人”。“感到中国还有一个醒着的人,我的心里多少感到踏实些。” 所以他称鲁迅为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守夜人有守夜人的价值。在夜里,大家都睡着,他醒着,总算中国文化还没有都睡去。中国还有文化,文化还在中国。作者通过对鲁迅与中国文化、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富有说服力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的独特价值。

知乎用户 上大人 发表

知道为什么网上有许许多多的鲁迅梗吗?因为,网络上青年多,因为年轻,自然而然的反体制(俗称中二),不愿意接受正规的,官方的对鲁迅评价,但是,自觉不自觉得感受到鲁迅作品的力量。所以用轻松的,搞笑的手法解构鲁迅。学校里最恨的是鲁迅的文章。到了社会上一看,我 CAO,鲁迅牛 B。更可怕的是,鲁迅身后已经 80 多年的今天,还有人们还真心说一句, 我 CAO,鲁迅牛 B。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3Ck4g 发表

看看一篇《孔乙己》派生出多少作品!

这要是收版权费,得多少钱啊….

知乎用户 非凡 发表

鲁迅先生被何人推崇过?

什么鲁迅所骂之人宛似栩栩如生。

什么今日之怪现状。

鲁迅就像是现代钟馗,被无数人拿来当作打击反对者的武器。

每每遇到问题,词穷之际,随意摘取鲁迅先生的一段语录,加黑加粗,裱糊起来,便有呼应者。

不管有关无关,裁剪鲁迅先生的一幅画像,黑板上一贴,反对者就萎了。

孔乙己、闰土、阿 Q 简直是资源宝库,改上几个字,获赞数冲破天际。

就是在这个问题下,堆砌一些辞藻,夸上几句,底下评论感叹声连连。

各位,鲁迅先生是庙里的神像,让大家来拜拜吗?

鲁迅先生一生最恨阿谀奉承,他的一大部分文章都是与人辩论,今日这一片颂赞之声,可是他的初衷?

投枪与匕首,是拿来削苹果的吗?

夸赞鲁迅先生,不如说是消费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有多少花多少,这辈儿花完了就不管下辈了。

嬉笑怒骂,可不是攀附前辈。

是推崇鲁迅先生,还是想请神上身?

我看很多人是把鲁迅先生故意竖立成他生平最厌恶的人,建一座歪七倒八的佛龛。

还要蒙一条红布,插上几柱头香。

以此昭告世人,看,这就是吾们的神。

鲁迅先生教导大家的是这些吗?

不,鲁迅先生一生的奋斗恰恰是要砸毁这一切。

谁要当神,谁便是鲁迅先生的敌人。

奉鲁迅先生为神,便是居心不良,便是居心叵测。

鲁迅先生不要任何人侍奉,他只要你成为一名战士,拿起匕首和投枪,猛力地刺向黑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去崇拜鲁迅先生他们,难道去推崇那些中二青年为了假装文艺去追的大冰,张嘉佳,郭敬明等人的文章?毫无营养好不好。泛滥的心灵鸡汤,太油腻了。他们审视过社会吗?

而且这个需要快餐文学的社会,都不能出现一个正经文学作品的推崇的浪潮?学生手中拿着那些心灵鸡汤文,看着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却把他们推为经典,只能说是现在校园的悲哀!

不仅是文学,就算是影视音乐推崇的也一言难尽!

知乎用户 刘魔王之父​ 发表

有个城市叫哥谭。

这城市里除了老百姓,就没有好人。

当年有个好市长,被个疯子小丑设计,也变成了坏人。

这城市乱到什么地步,白天老百姓都不敢出门,就怕在路上走着被炸弹炸死。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个大胡子在哥谭市影响最大的报纸上刊登:《小丑,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我们为什么要怕你?》

通篇文章就一个主题,小丑,我不怕你,我们老百姓一定能站起来打败你。

这个大胡子就是鲁迅。

知乎用户 人物解剖室 发表

读书时,鲁迅的《阿 Q 正传》看了不下十遍,阅读次数仅次于《三国演义》。

等到走上社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发现都可以和鲁迅笔下的人物对号入座,真 TM 是大写的 NB!

还有北大的校徽,就是鲁迅先生设计的。

试问一下国内哪所大学校徽比北大更有内涵?

清华:为啥拿我背锅?

我是老张,欢迎关注公众号:人物解剖室(全网同名)

知乎用户 美院派 发表

鲁迅所在的时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医治国人灵魂的道路,要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建设出新的、先进的,但是又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文化

他带着这种宏图壮志,写小说、作杂文、出翻译、倡美术,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与绝望抗争,与新旧传统搏斗,最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宝藏。

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便是他所提出的 “立人” 思想。他指出: “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由此可以看出,“立人” 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重视个体,追求人个体的精神自由。也正是因此,使得鲁迅拥有了一个独特的观照社会的角度,那就是反对一切对人的精神的奴役。

“诚与爱”这两点正是鲁迅 “立人”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也”,意思是真诚、诚心、真实。在鲁迅杂文的语境中,它的基本含义是:敢于正视。

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思,敢说,敢做,敢当!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要正视历史社会生活上的一切缺陷与不足,而不是逃避现实。在这个基础上,鲁迅发现了以欺人谋取利益的 “伪士”,以自欺麻木精神的 “奴性”。

“爱,行兒”,后来又衍生出喜爱、心爱的、爱护、爱惜、怜惜这些意思。在鲁迅杂文的语境中,“爱” 是生物的一种天性。

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

鲁迅以杂文为武器,从 “诚” 与“爱”两个角度,观察社会,得出了许多重大的结论,这不仅在当时有着巨大的意义,即便是在现在,他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依然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即便是时代在变化,时事在更迭,鲁迅的思想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中,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种种发现,“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 ,使得许多人,摆脱了旧思想的侵袭,走向了新的道路。

鲁迅给自己的定位是 “精神界战士”,他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而在现在,鲁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或许已经被解决。但是,新的问题依旧在不断产生。他独特的观照社会的方法与角度,则是能够给我们以启发:

第一:等级体系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上都是存在的。现在的中国,在经济上,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势必造成一个巨大的分化。在政治上,官员的权力非常巨大,也使得人民与政府之间距离拉大。一个新的等级,正在慢慢形成。当这种等级体系形成之后,会不会再一次出现以 “瞒与骗” 为手段的“伪士”?人们会不会再一次显现出“奴性”?需要警惕,也值得思考。

第二:当等级体系出现之后,人与人之间,会出现隔膜,也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防止在激烈的竞争或者他人的 “瞒与骗” 当中遭受伤害,会显现出强烈的防备心理。防备心理出现之后,隔膜加强。人与人之间,也就开始变得更加的冷漠。“看客”现象,会不会再一次出现?而人们为了向上攀登,相互竞争,“推”、“撞”等种种现象,会不会再一次出现?

第三:解决问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但是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鲁迅的杂文,永远立足于现实,他的思想,也站在现实的大地上。他倡导 “诚”,要人们 “敢于正视”,不去逃避,不去躲藏。他提倡 “爱”,要人们摒弃冷漠,关心现实,关心时弊。了解他的思想,阅读他的杂文,学习他的方法,或许是我们发现新问题的不二选择。

知乎用户 宸妈碎碎念​​ 发表

暑假和儿子一起看《觉醒年代》,影视作品让中国近代史中那一批优秀的前辈们的印象格外鲜活了起来。

鲁迅的镜头里,有几个印象深刻:

《觉醒年代》剧照

立着个木牌站在教育部的门口表明自己的立场,有文人的义气,也有文人的坚持;

写《狂人日记》时,那般癫狂,那般投入,鲜活的鲁迅跃然与屏幕;

《觉醒年代》剧照

每次《新青年》开会,他一个人坐在一边,却又往往语出惊人,漠然间看透犀利的看透事物的本质……

看《见信如面》,里面收录了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件收录在《两地书》里满满的鲁迅式 “甜”,是那些不断变化的称呼“小红象”“害马”“枭蛇鬼怪” 背后是两人之间关系的逐渐深入和变化。

《见信如面》内页

没有深入的去做过鲁迅生平了解的我,只是从以往的基础性课程学习中了解到鲁迅的相关知识,可是在《觉醒年代》中鲜活的影视作品刺激下,再加上《见信如面》中对 “大先生” 居然有这么 “小情小爱” 的一面充满了好奇,于是我翻开了作家出版社今年 8 月新出版的作家菜馍双全的《鲁迅:大先生,小日子》这本书来更系统的了解鲁迅。

菜馍双全 原名陈鹏,山东鄄城人。媒体人,作家。是周树人超级粉丝,自称苏东坡忠实拥趸。著有《馋是一枝花——优质吃货的修行札记》《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下午茶》《闲说王府旧风流》等。

作为鲁迅的超级粉丝,这本《鲁迅:大先生,小日子》是菜馍双全在五年时间里深入挖掘鲁迅的各类史料,熟读首都图书馆里所有和鲁迅有关的书籍后从历史深处整理打捞出的各种关于鲁迅的生活细节,从饮酒、抽烟、看电影、下馆子、搞收藏,讲到租房、交友、育儿、爱恨情仇等等,涉及鲁迅方方面面,为我们详尽的还原出一个性格鲜明、深刻峻冷、幽默有趣的鲁迅。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封面

在这本《鲁迅:大先生,小日子》中,菜馍双全共用了五辑共计 44 个小章节来讲述鲁迅的一生。

没有距离感的鲁迅

第一辑 “这也是生活” 从鲁迅的酒量、饮食嗜好等方面来讲述一个没有距离感的鲁迅。

鲁迅

鲁迅是个习惯饮酒,酒场颇多却有着极强的自控力的人,现有的史料中鲁迅喝酒的内容很多,却从未有过他醉酒失态的记录——好酒却克制,是他的一大特点。

烟不离手,吃食随意,喜好甜食——这几大特点集中下来,是不是平易近人的一个隔壁大爷形象?

这个隔壁大爷,还仗义,谁找他借钱,有的没的都要尽量凑一凑,自己都揭不开锅了,还会想办法借钱给别人——傻白甜一样的自然被很多人哄着、骗着、吃着、缠着,不胜其烦却鲜少拒绝。

中年得爱,老年得子,自然加倍宠爱——我诧异于鲁迅的教育理念,对于儿子的教育他的放手,其实是现代教育中被不断提倡的尊重和鼓励。这是更为先进也更为契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也许鲁迅所谓宠爱孩子的背后是他熟悉儿童教育心理学

鲁迅的日常

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他的不修边幅,以至于我们熟悉的他的图片都是一头站立的头发,长衫、香烟。

鲁迅浮雕

在《鲁迅:大先生,小日子》摘录的记录里,很多认识鲁迅的小辈的记忆里,鲁迅都是有些邋遢的,甚至他自己的记录中,也有数次因为穿着被不认识的人鄙视的经历,可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变得 “精致” 起来,依然一幅邋遢的单身汉模样,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因为有了爱情有了妻子的打点,才稍微有了点样子……

这是一个节约的人,对外在完全不在意,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真理的人。

爱好收藏,却纯粹是感兴趣,无关其他,喜欢就随手做了,包括随手收集旧书、收集拓片等等,数十年如一日,却不觉间成绩斐然。——这又让我忍不住想起《觉醒年代》中一开始对鲁迅的描写:在教育部做个普通公务员,成天埋首于整理拓片碑文……

鲁迅的另一面

《两地书》中,撒娇的鲁迅让人莞尔,大先生哪有什么架子?

鲁迅许广平和孩子

在包办婚姻下对爱情死心了的鲁迅在中年后和许广平的这段爱情中,积攒了几十年的情感得到井喷的机会,终于奋不顾身的爱了,也曾经想过碍于世俗想要一个万全之策,最终还是无法抵挡真爱的光辉,那就坦然吧,也正是在这份坦然中,他获得了生命后期那短短十年稍显安稳富足的生活。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里的鲁迅,有很多面,抛开我们熟悉的对真理热爱的那一面,他是隔壁大爷,是邋遢不将就外在的名人,他是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爱好的人,他更是习惯给人推荐工作,甚至有着极强的推销能力的人,从广告到演讲,他什么都敢于尝试,也能够尝试……

难怪菜馍双全会成为鲁迅的超级粉丝,若不是真爱,整理不出这么有趣又详细的生平,遇和记忆中不同的鲁迅,这本《鲁迅:大先生,小日子》让我读到一个更全面和丰富的鲁迅,推荐!

[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沉浸式体验感知一个真实多面、

京东

¥58.00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421938499351797761-0-1&p=JF8BAQ0JK1olXgECVFZZDEMfAV8IGVkRXQAAU24ZVxNJXF9RXh5UHw0cSgYYXBcIWDoXSQVJQwYAVlpdDkkQHDZNRwYlPg4LPAgdUhx3BisWWjteFloBLBYneEcbM28BG1kdXAcCU11tCEoWA2sNGFgTXDYyVFttWiXPtdnQvuoJiayNgdbKOEonA2gKG10dWgIGU1leDnsXC2s4zfWBiI69je743uG51uK4ztK-ibiEZG5tC3tMVjtBXkcVWAUCXFxUDUMfAWsIHVMTWwECSF9BCHsXAm4LGlMdWwQBOl8zCEMTCmcOGV0cVDYCZF1tViUWUGkKG14SXmhYEQIUUx5ERQEIG1wTWgMCZFxcCUkVMw)

我是宸妈,2020 年读书 160 本、一周至少读 3 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知乎用户 远方来信 发表

纪念鲁迅先生

在我八岁那年,我闲着无聊翻着语文教学资料,在走马观花中,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有个人是 9 月 25 日生的,那也正是我的生日。当时,班上有姓刘的提出刘邦说我祖上是皇帝,也有姓李的提出李世民说我祖上也是皇帝。但中国历史上没有姓施的皇帝,所以我没办法跟他们一样神气。但看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更厉害的事情,我幼稚地认为我跟这个一字型胡须、目光如炬的男人有缘分。于是我翻了翻字典,查出这个人叫鲁迅。

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到的何塞 · 奥雷里亚诺 · 布恩迪亚 “把手放在冰块上,仿佛凭圣书作证般庄严宣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 那样,我把手放在鲁迅的图片上,神气十足地对那些 “皇帝后代” 们说到:

我是鲁迅转世。

很快,我叫爸妈带我去书店买了两本我 “前世所写” 的两本书——《呐喊》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杂文精选》,对于这样一个小孩阅读这两本书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仍然把它们放在了枕边,天真的以为,这会让我前世今生的灵魂在我的卧室里相遇,我的卧室可以因此变成一个打破轮回屏障的时空隧道,变成一个拥有可以让灵魂聚集的魔术的作道场。

有一句话在学生中流传很广: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活中,我看到很多人对鲁迅这个名字怕得不得了,因为一看到这个名字,意味着这个阅读题又会是一场损失惨重的战役。但我比同龄人更早得拥抱了鲁迅,多亏那两本书,教条主义、刻板教育的阅读的洪水没有淹没鲁迅妙趣横生同时十分深刻尖锐的作品在我心目中地位,他在我心里已经形成了这汪洋洪水里一片露出水面的高地,我经常会在这找到免受洪水侵害的地方。

我常常设想,可以把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全部抽离出来,单独帮他的杂文、小说、诗歌等作品收录几篇单独做成一本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做教学要求也不做考试要求,因为我发现,很多这种完全课外的东西学生照样会阅读而且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民国很多文人有风流艳史,但鲁迅没有。曾经有人在我面前说鲁迅是 “渣男”,这让我很气愤,因此我想为鲁迅正名。

鲁迅写道:“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

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

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得知了亲事,一桩包办婚姻,跟这个人互不相识,互不了解,仅因父母的寥寥数语,你就必须跟她在一起一辈子。

“鲁迅在日本知道后,很反对,来信提出要朱家姑娘另外嫁人。”(周冠五我的杂忆》)

然而鲁迅的母亲鲁瑞诈病骗鲁迅回来结婚。“我实在被缠不过,只得托人打电报给大先生(指鲁迅),骗他说我病了,叫他速归。”(俞芳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鲁迅一辈子是一个战士,他那颗始终独立的努力奋起高昂的头,在幽深的宅院里,在自家门下,他不得不低下了头。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喜庆气的新婚夜。

“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我们扶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他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周芾棠乡土忆录——鲁迅亲友忆鲁迅》)

“鲁迅先生结婚是在楼上,过了一夜,第二夜鲁迅先生就睡到书房里去了,听说印花被的靛青把鲁迅先生的脸也染青了,他很不高兴。当时照老例新婚夫妇是要去老台门拜祠堂的,但鲁迅先生没有去。后来知道是鲁迅先生对这桩包办封建婚姻很不满意,故第二天就在自己的书房里睡了。”(王鹤照《回忆鲁迅先生》)

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鲁迅的脸,这可能是他当晚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据周光义说,当时新做阿婆的鲁瑞担心着新夫妇的动静,一到夜深,她亲自到新房隔壁去听。发现他俩很少谈话,儿子总爱看书,迟迟才睡。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面对没有爱情的婚姻,鲁迅过起了苦行僧式的生活。根据大多数人的回忆,鲁迅应该是终生没有跟朱安发生过性关系。

鲁迅故家的佣工王鹤照说,新婚后的第二天新郎就独睡书房,婚后第四天,新郎又东渡日本了。

“白天大先生(指鲁迅)上班或在家做自己的工作,大师母(指朱安)则在厨房料理饭菜,有时在自己屋里做针线或休息,或吸水烟,晚上则各到各的屋里睡觉。我所看到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此而已。”(俞芳)

鲁迅在八道湾时也是独居一室。总之,即便把朱安接到北京后,鲁迅仍独自一人居住。(许羡苏回忆)

郁达夫提到:鲁迅虽在冬天,也不穿棉裤,是抑制性欲的意思。他和他的旧式的夫人是不要好的。

有人根据荆有麟的话认为鲁迅跟朱安有性关系。

先生对于自己的太太,认定只是一种负担义务,毫无恋爱成分在里边。无论是在先生谈话里,文章里,都很难看到或听到:先生提到他太太的事情。我记得:在北平时代,先生谈话而讲到:Wife,多年中,也仅仅一两次。而文章中,除了 “连累贱内都改了国籍” 对旁人辩的话外,再没有关于他太太的事情。——荆有麟

有人根据 “Wife,多年中,也仅仅一两次” 推断,这句话指的是与朱安的性生活在多年中有一两次。但是这样的推断应该是不合理的。

1. 荆有麟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无论是在先生谈话里,文章里,都很难看到或听到:先生提到他太太的事情。”这句话如果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话,应该是 “无论是在先生谈话里,文章里,都很难看到或听到先生提到他太太的事情。” 他喜欢在 “到” 字后加个冒号。同理,根据正确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荆有麟的话应该是 “我记得:在北平时代,先生谈话而讲到 Wife,多年中,也仅仅一两次。” 这样表达的意思是鲁迅很少提到朱安而不是鲁迅跟朱安很少发生性关系。

2.“而文章中,除了 “连累贱内都改了国籍” 对旁人辩的话外,再没有关于他太太的事情。”这句话表达的是鲁迅在文章中很少提到朱安。“无论是在先生谈话里,文章里,都很难看到或听到:先生提到他太太的事情。”这句话做概括,下面两句从鲁迅在谈话里很少讲到朱安和鲁迅在文章里很少写到朱安两个方面做进一步阐述。这样也更符合行文逻辑。

3. 日后做了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工的荆有麟,年龄比鲁迅小 22 岁,1924 年在求学时认识鲁迅,而鲁迅于 1926 年 8 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荆有麟文中所说的 “北平时代”,在 1924 年至 1926 年之间。对自己的好友都很少提到朱安的鲁迅不太可能跟一个自己认识不久、年龄相差很大的学生谈论自己的性生活。

4. 同样是荆有麟的回忆 “据先生太太朱女士在北平时,对内人讲:“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先生的婚姻生活,可见一般了。”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比起那些提起裤子讲自由恋爱、拔屌无情,脱裤子时又十分自觉,叫人打胎还十分强硬的风流文人,我想,鲁迅在这事上没有什么错的。他虽然没有也无法给朱安爱情,但也承担了一辈子照顾她的责任。朱安自己也说 “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

而且鲁迅对朱家人也多有照顾,他曾在朱家有困难时,多次汇款予以援助。这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在我看来,这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作为新式青年,鲁迅对自己被强行安排的妻子没有爱情,“和她谈不来,谈话没味道”,两人没有共鸣,无法交谈。

作为在传统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朱安,她的灵魂早已被扭曲成一个物品,朱吉人曾对人说起:“姑母(指朱安)没有读过书,但《女儿经》里的许多话语能讲得出来。我听人说,在封建社会里,《女儿经》是女人的必修课,大姑娘虽不能上私塾,但一定由父母或其他人讲给她们听,千方百计地灌输。”

“我生为周家人,死为周家鬼。” 她所知道就是要守妇道,她的个人意志被那个社会扭曲了。

而作为不要缠足、接受新思想、参加五四运动的女性觉醒先驱许广平努力追求爱情,这又有什么错了呢?并且她在鲁迅死后给朱安汇款保障朱安的生活,她对朱安也谈不上亏欠。“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不断寄钱来。物价飞涨,自然是不够的,我只有更苦一点自己,她的确是个好人……”

而与许广平的爱情也展现了鲁迅幽默慈祥的一面。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了厦门。”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我为这孩子颇忙,如果对父母能够这样,就可上二十五孝了。”

海婴这家伙却非常顽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真难办。”

“过了一年,孩子大了一岁,但我也大了一岁,这么下去,恐怕我就要打不过他,革命也就要临头了。这真是叫作怎么好。”

“但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这是鲁迅对朱安的慨叹。

“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这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对他们的慨叹。

很多公知自诩为 “当代鲁迅”,他们真的是自视太高。

鲁迅是站在民众之中的,纵使他是最看出这些人中有很多人是愚昧的,但他始终希望他们能觉醒,他们能跟着他一起往前走;公知自以为处于民众之上,他们嗤笑、蔑视大众,借此获得一种高人一等的高贵感,他们喜欢凌驾于别人之上。

鲁迅的呼喊虽然尖锐锋利,但是冷中带暖,硬中带柔。 “人们一提到鲁迅先生,或者不免觉得他稍微有一点过于冷静,过于默视的样子,而其实他是无时不充满着热烈的希望,发挥着丰富的感情的。”

他对现状的不满中的冷带有对未来的希冀,“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他对剥削者毫不妥协的锋利的硬中有对奋斗者无限温情的软,“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他锋利的文字是一把刀,不但把那些恶人的伪善面具毫不留情的割离下来,而且还把自己那颗赤诚剖下来给你看。

最后一个更直接的,鲁迅是站在中国民众利益上发声的,“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所以他对奋斗者,是尊敬的,他会说 “我们中国人”,对帝国主义说 “拿来”;而公知不知是蠢是坏,生在这片土地为别国利益考量最大化,对于爱国者、为国奉献的人极讽刺之能,他们说 “你们中国人”“你国”,拐着弯叫我们 “送去”。

知乎用户 青龙卧墨池 发表

因为鲁迅伟大的地方,对当代中国来说是革命性的。

满清的结束,实属中国千年未遇之大变,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倒了,政权的形式也随之而变,服务于政权的内部文化也随之而变,中国人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逼着进入了现代文明。

王朝的年代,儒家为宗,不管是老掉牙的孔孟,还是相对近一点的朱熹之流,又或者最近莫名其妙,知乎首页经常能刷到的王阳明,他们的玩意,本质上不过在君臣关系,自身修为的小圈圈内打转,说白了就是封建年代皇帝老儿的服务附庸而已,内圣外王,吹得好听,其实早已腐朽不堪,既无法描述社会现状,也不能反映世俗人心,更不能抵挡先进的西学东渐——堂堂中华文明,上千年就这么一点可怜的入世哲学,出世的老庄那就不必说了。

而鲁迅这一代开始,真正开始愤怒地抛弃了这些腐朽透顶的思想麻痹剂,尝试着从世界人地球人的角度来回视自身,审问自身,到底我们是什么问题,数亿人的大国被列强这么蹂躏,毫无还手之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都出了什么问题,没办法去创造一种崭新的,足以引领世界潮流的文明?

而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对中国这个古老文明中的社会和人民,作出了最深刻的剖析,比他那一代中任何一个人都要深,以致到了今天,我们发现仍然可以契合社会的现状,人的现状——如果什么时候鲁迅过时了,可能说明我们的文明是真正进步了。——期待鲁迅过时的那一天吧。:)

知乎用户 fanda 发表

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会超越近代、现代、后现代…. 只要中华民族不灭亡,会一直被后代推崇下去。应该比孔夫子更加让人推崇,这样的民族才能更有活力。说近代推崇,是在民国白色恐怖时期,与政府的走狗文人常对台戏的先锋旗帜,也是当时多数先进青年的导师(先生曾拿 “青年导师” 一词怼过同时代在当时影响力更大的无政府主义者胡适先生)。加上我党统一战线的宣传,周先生在近代及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文化人的楷模。国共对峙时期也曾与润之先生远程互赠礼物。但其实当时更受全民推崇的是胡适先生。每次公开演讲都是万人空巷,版权的收入差不多是周先生的 2 倍。虽说当时周先生的版权收入当时看已是大咖。

-—————————– 时间线 ———————————

中国历来都是乱世出真知,百家争鸣、竹林七贤、民国大师(民国时期大部分时间国家处于剧烈动荡期)。动荡的年代,唤起了先哲们救国救民的思想。

知乎用户 周知 发表

鲁迅,是一个最出色的文学家,这样的作家能干些什么,看一下夏丏尊《文艺论 ABC》

所謂大作家者,就是有驚人的敏感,能對自然人生起驚異的人。
文藝的功用就在示我們以事物的新意義新趣味,且教我們以自然人生的觀察法,自己去求得新意義新趣味,把我們從厭倦之感中救出,生活于清新的風光之中。好的文藝作品自己雖不曾宣傳什么,而間接卻從人生各方面引起新的醞釀,暗示進步的途徑。
因為所謂作家的人們,大概有著常人所不及的敏感,對于自然人生有著炯眼,同時又是時代潮流的預覺者。一切進步思想的第一聲,往往由文藝作者喊出,然后哲學家加以研究,政治家設法改革,終于出現實際的改造。
文藝實是人生的養料,是教示人的生活的良師。因了文藝作品,我們可以擴張樂悅和同情理解的范圍,可以使自我覺醒,可以領會自然人生的奧秘。再以此利益作了活力,可以從種種方向發揮人的價值。
有人說,“這種的功效,可以從實際生活實世間求之,不一定有賴乎文藝的。” 不錯,實際生活與實世間確也可以供給同樣的功效給我們。但實世間的實際生活是散亂的,不是全的。
好的文藝作品原有賴于天才,天才又不是隨時都有。

我这么说,乃因太多人,也把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干活方式,强派给他,这不是区区一个身子能担得起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TY8F6l 发表

著名 UP 主敖厂长也曾在自制视频下透露过,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

鲁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反抗与进步啊

从古老的希腊神话就在讲述着这个复读机一般的故事

反抗,是新生人类永恒不变的定律

原因大家都明白,不必明言

知乎用户 无眠 发表

现在现在的黑暗太多了啊.

各行各业肮脏的潜规则变成了必须遵守的规则

正直公开公平的规则谁遵守就封杀谁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人. 贪生怕死的. 阿谀奉承的. 为民请命的. 埋头苦干的.

贪生怕死的人. 阿谀奉承的人在这片黑暗下活得如鱼得水,大富大贵

为民请命者. 埋头苦干者被嘲笑抵挡不住历史大潮. 被嘲讽工作一辈子没用人家富二代一天赚的多. 戏弄为老实人,号召大家一起欺负

所以鲁迅先生被推崇至极了

他用明珠一颗. 照破山河万朵

他用文人的脊梁. 撑起来民国. 撑起来旧社会. 也会撑起新中国.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他理所当然被推崇.

因为黑暗终究是黑暗. 光明无论如何都将璀璨.

鲁迅先生便是光明的使者. 让光明璀璨

天不生鲁迅,万古如长夜

如是而已

知乎用户 璞石的心灵小屋 发表

因为为人类承担情感痛苦是高尚的

记老师的一次课

改造国民性,揭示病与苦

鲁迅和核心文学思想是 “改造国民性,揭示病与苦。” 他在作品中主要解析了两种人,一种是农民,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解剖农民就是解剖中国人。现在很多中国人还有“农民思维”——崇拜权力、尊崇陋俗。农民是被启蒙的对象,而启蒙者就是鲁迅解剖的第二种人——知识分子。

鲁迅的深刻之处就是揭示了国民性中的 “病”——在人格上的不健全,“苦”——整个吃人的社会。

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大背景,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诞生了,虽然这部作品还不算成熟——语言上半文半白、生硬,概念色彩浓重。但是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他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不仅指出了这是一个 “吃人” 的社会,还指出了主人公自己也是一个 “吃人” 的人,他不想吃人就被称作“狂人”。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不回避对自己剖析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喝狼奶长大的。”(先天吸取的营养就有毒)他笔下的悲剧,都是由 “病” 与“苦”相结合造成的。这一点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阿 Q 正传》中,阿 Q 他幻想着自己的祖先和儿子都会比别人好,却不去想现在自己的处境,他借助虚幻的东西让自己觉得自己很崇高,但是现实却无法支撑他这样的幻想,所以他只能自欺了。他还不讲逻辑,认为自己的倒霉都是因为遇到了尼姑(而事实上他是被打之后才遇到的,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那些例证法、喻证法都是不严谨的,孟子和庄子就是典型的不讲逻辑的人)。他赌博好不容易赢的钱却被人刻意制造混乱抢走了,他还只怪自己的运气不好…… 闰土,本来是一个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可是因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摧残,在鲁迅让他随意挑选自己的家具的时候,他选的是神象,因为他觉得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命不好造成的…… 还有孔乙己、祥林嫂…… 这些人的悲剧,就是不健全的心理和糟糕的社会结合造成的,而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在迫害他们。可知从没有人去认可阿 Q,就连一个老头夸他一句 “真能干” 他都可以兴奋好几天?可知满口仁义道德的鲁四老爷在祥林嫂死后还说她是一个 “谬种”?

这也是鲁迅和沈从文不同的地方,沈也喜欢写悲剧,但是他笔下的人没有 “病”,都是很健全的,老船夫没有怨自己的女儿私奔,他给了翠翠自由和尊重。翠翠父亲的战友养马兵没有怪老船夫不把女儿嫁给他,反而还经常照顾老船夫和翠翠…… 他笔下的湘西人都是重义轻利的,而造成悲剧的都是来自误会和城里的带有商业气息的市侩。

作者的经历对于其作品有很大的影响,鲁迅是一个极其阴郁的人,直接与鲁迅有关系的非正常死亡的人达 20 个,而沈从文更是看过 5000 人一次性被屠杀的场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校长,教政治,让他们看死刑犯被执法的场面,黑黑的血肉模糊枪眼使他记忆深刻。校长喜欢让学生当众背书,当众背出来的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被羞辱,这也让他觉得恐惧,这让学生中间形成一个鄙视链(背出来的瞧不起没有背出来的)。等到他教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 “出成绩” 的老师,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扇耳光和骂娘。“教育的本质不是恐惧而是爱”,教育是要去激发学生内心的爱的,而校长和那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摧残人性。

还有他老家的维持治安的人,让那些 “扰乱治安” 的人围成一个圈,轮流扇耳光,人们自以为聪明自己扇得轻一些待会别人也会打得轻一些,可是 “治安官” 不乐意了,他冲上去,狠狠地扇了他们两耳光还骂他们 “没用的东西。” 围观的人看热闹发笑,“治安官”也享受着权力的快感,“这种方法也被用在其他地方。”

《孤独者》是鲁迅的一篇自传性很强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的理想追求是如何被社会摧残践踏的。魏连殳是一个典型的外冷内热的人,他反对大操大办的丧葬,但是外祖母去世的时候,他一切听从族人的安排,别人都来哭的时候他没有哭,因为就连平时欺负外祖母的人也来哭了(带有表演性质),而他们走了之后他嚎啕大哭。

魏连殳对房东的态度是冷淡而尊敬的,冷淡是因为他看不起老太太的势力,尊敬是因为他表示对人的尊重。他叫她 “老太太”,他对孩子都很好,经常买吃的买穿的送给孩子,但是这在旁人看来他这样是很愚蠢的,旁人甚至还利用这一点去占便宜,魏都知道,但是他还是依旧如是。这样的人注定在社会上不得志,被打压,生活窘迫。当“我” 再一次见到魏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军阀的幕僚,整天被人吆五喝六的。他现在叫老太太为 “老东西”,“老东西” 欣然接受,因为他有身份地位,他依旧对孩子们好,但是他在给孩子们东西的时候要孩子们先磕头或者学狗叫,孩子和邻居们都很乐意。他写信给 “我” 说:“我成功了,也失败了”“我已经背弃了我先前崇拜的东西,而躬行了我所憎恶的东西”,别人都觉得他发达了,可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走向堕落。

为人类承担情感痛苦是高尚的,而现在冷漠成为了流行病。人们越来越变得 “工具理性” 了,做什么都讲究“有用”,大学就是应该有“怪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太多),不会事事都锱铢必较、精致利己,没有这些人存在大学就不像大学了,而变成了菜市场或者股票交易所。人本来就是由抑制不住地欢乐、狂妄、忧伤…… 五彩缤纷的东西混合而成的,而不是工具。

知乎用户 知道君带你玩​ 发表

鲁迅:在下滚出教科书以后,假洋鬼子们,都活了

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教科书很久了。我一直以为,他会一直活在我们心里。可是,事与愿违,当鲁迅先生还在挣扎着是不是能够继续活在我们心里的时候,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人,一个个都复活了

首先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是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辫子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它 “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阿 Q 正传》

他们吃着母亲,用着母亲,心里却永远只有一个洋大爷。母亲已经这么强大,这么雍容,这么美丽,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依旧抱着 100 年前的观念。“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对了,不一样的是,他们这一次,已经成了真的洋鬼子,他们想方设法和欧美人生了孩子,去拿那一张张绿卡 。在祖国人民万众一心,向着疫情的炮火前进的时候,他们想尽各种方式方法,就算是用 “逃”,也“逃” 回了他们 “安全” 的国度,与 “祖国和亲人” 团聚”。他们用各种方式一边在朋友圈逍遥地 “支持” 我们 “要挺住”,一边展示着他们身为资本主义国度的优越。“大 QING 早亡了,你们醒醒吧!” 等到他们再一次被门夹住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国籍,又会改成哪般。

随后我们看到的是高老夫子和孔乙己们得到女校聘书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他曾经说过 “要谋一个教员做,去看看女学生?” 当说到教书的事高老夫子还不忘自豪一下“况且何太太一定要请我,辞不掉……”——《高老夫子》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⑿,你知道么?”——《孔乙己》

他们化身为著名学者、精神导师,在一件又一件狼皮下,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世界论文创造史的奇迹。在 “国学大师”、“学术精英” 的掩饰下,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清心寡欲、不求名利、一心为人民谋福祉的形象。他们凹足造型的背后,却是满溢的道貌岸人。他们以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教书育人、学究学术的招牌下,干的是什么勾当。他们整天很忙,忙着压榨研究生代币搞科研,忙着坑蒙拐骗拿项目搞外快,忙着以辅导的名义为女同学做身心的洗礼。“孔乙己还欠二十九酒钱” 的耻辱,他们彻底洗白!

这人好生眼熟,这不是阿 Q 么? 阿 Q“摩着” 小尼姑的头 “呆笑”——《阿 Q 正传》

阿 Q 这些年阔气了。他从未庄,搬到了大城市的群租房。他每天撅着屁股,跟着老板,他终于展示了他全部的奴颜婢膝和哗众取宠,他的嘴,和菊花,已经模糊难辨。他一边用他片面、浅薄的三观,攻击、诽谤着好人、鄙弃主流价值和祖国的正能量,一边忙着 “歌颂”“不知道上级”“辛苦工作”;为 “操劳” 的 BOSS 们著书立传,对了,还有 “暖心”。被打了嘴巴后,他立即无缝切换,摆出一副万分无辜而又形影相吊的可怜模样,先前对弱势群体的凶狠攻击,完全看不到了,在我们面前的俨然也是一个受害者。“精神胜利法” 过时了,“赵秀才,假洋鬼子玩得,现在老子也玩得!” 阿 Q 们领着奖金,从群租房搬进了三环的套房,计划着新区的小别墅,以及如何包养吴妈。

(此处,请允许我向已故的老艺术家,阿 Q 最好的扮演者,严顺开老爷子,致以崇高的敬意)

闰土和祥林嫂,正携手向我们走来。好容易到了年末, 有一日, 母亲告诉我, 闰土来了, 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少年闰土

面对赵老太爷卖的高价口罩,他们一次次在不得已中,选择了妥协和隐忍。他们痛恨着那些吃人血馒头的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但他们又是分无奈。无论是股市、房市,他们都是风平浪静下的韭菜。一旦有点什么变化,被迫去抢高价口罩和双黄连的,又是他们。他们苦于知识不对称和地位差异带来的不公正,却在无能为力的背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注定了他们在麻木中僵化的命运。祥林嫂抹了一把眼泪,**“你看,那年咋们抢的进口盐,到现在还没吃完呢。没准儿我继续屯着,下一次风波来了,就不用抢了”,**这是今天她第 41 次向路人抱怨。继续睡吧, 怎么打脸,你们都不会醒来。

我本来还在庆幸,还好夏瑜也活了他们身上穿着白大褂,眼睛熬着红血丝,在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为我们这个国,撑起一片天。

因为某些人,也跟着复活了,对了,就是那个正在骂夏瑜的赵太爷,和他身后的王胡和康大叔们“你也配姓赵?”——《阿 Q 正传》

他人模狗样,我忍了;他对她的王胡康大叔们颐指气使,我也忍了;他让阿 Q 们天天给自己歌功颂德,我还是忍了,哪怕他暗地里名车豪宅、美女茅台、存折购物卡一样都不能少,我都能忍了。但他指着夏瑜的鼻子,让他给自己刷马桶,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你看,道路的尽头,是华老栓和小 D 们菜市场还是那个才是场,只那里不行刑了,挂了一块牌子,叫做 “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这里,每天上演着很多新的故事,那些看行刑的看客们,依旧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们饶有兴致得看着 “高速车祸”、“碰瓷讹诈”、“偷拍威胁” 等精彩的瞬间,他们仿佛卡进到了很多很多的鸭,被人用手捏着,被人向上提。可是,他们只是看看,在 “老人晕倒不敢扶”,“女子被猥亵无人营救”,“男子砍人无人阻拦” 的楼下,他们不点赞不评论,他们把眼睛凑得很近很近,甚至可以看到被侵犯女孩的小裤头牌子,可是他们依然断然决然是不敢不肯不愿意出手相助的,因为有种瞎操心叫做惹祸上身。是的,他们都活了。全身写满 明哲保身 四个大字。

最后,还是用臧克家先生最有名的那段诗歌,作为今天推送的结尾吧——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 “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谢谢各位捧场。喜欢我,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娱乐圈吃瓜人。听我聊聊刘亦菲的干爹,景甜的后台,姜文的臀部崇拜,大导演的床头往事。

或者 **“再看”“点赞”“分享” 三连,通过大数据算法,让您不错过我的每一期更新。**也可以直接找我本人。我们有缘再见

知乎用户 苏沈​ 发表

中国现代并没有对鲁迅十分推崇。名义上的推崇,只是一种无害化后的惯性。

事实上,即使是鲁迅的崇拜者,也只是崇拜早期作为民族主义文学家的鲁迅,认为其最大贡献是针砭时政亦或揭露国民性。然而鲁迅并不是仅仅依靠这些在建国后获得如此崇高地位的(当然,绝不是说先生的此类文字不够好。)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对鲁迅后期思想性的转变基本是绝口不提,课本上无非学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之类的 “无害” 文章,这很难被称作推崇。

举个例子:

梁先生首先以为无产者文学理论的错误,是 “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因为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有不同的地方,但还有相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这两字原本有套圈) 并没有两样”,例如都有喜怒哀乐,都有恋爱 (但所“说的是恋爱的本身,不是恋受的方式”),“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这些话是矛盾而空虚的。既然文明以资产为基础,穷人以竭力爬上去为“有出息”,那么,爬上是人生的要谛,富翁乃人类的至尊,文学也只要表现资产阶级就够了,又何必如此“过于富同情心”,一并包括“劣败” 的无产者? 况且 “人性” 的“本身”,又怎样表现的呢? 譬如原质或杂质的化学底性质,有化合力,物理学底性质有硬度,要显示这力和度数,是须用两种物质来表现的,倘说要不用物质而显示化合力和硬度的单单“本身”,无此妙法; 但一用物质,这现象即又因物质而不同。**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 “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 “束缚”,实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汽笛呀!”“列宁呀!”固然并不就是无产文学,然而 “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可喜的事来了,人喜了呀!” 也不是表现 “人性” 的“本身”的文学。倘以表现最普通的人性的文学为至高,则表现最普遍的动物性——营养,呼吸,运动,生殖——的文学,或者除去“运动”,表现生物性的文学,必当更在其上。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
其次,梁先生说作者的阶级,和作品无关。托尔斯泰出身贵族,而同情于贫民,然而并不主张阶级斗争; 马克斯并非无产阶级中的人物; 终身穷苦的约翰孙博士,志行吐属,过于贵族。所以估量文学,当看作品本身,不能连累到作者的阶级和身份。这些例子,也全不足以证明文学的无阶级性的。**托尔斯泰正因为出身贵族,旧性荡涤不尽,所以只同情于贫民而不主张阶级斗争。**马克思原先诚非无产阶级中的人物,但也并无文学作品,我们不能悬拟他如果动笔,所表现的一定是不用方式的恋爱本身。至于约翰孙博士终身穷苦,而志行吐属,过于王侯者,我却实在不明白那缘故。因为我不知道英国文学和他的传记。也许,他原想 “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然后再爬上贵族阶级去,不料终于 “劣败”,连相当的资产也积不起来,所以只落得摆空架子,“爽快” 了罢。
其次,梁先生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和文学无缘”,但鉴赏力之有无却和阶级无干,因为 “鉴赏文学也是天生的一种福气”,就是,虽在无产阶级里,也会有这“天生的一种福气” 的人。由我推论起来,则只要有这一种 “福气” 的人,虽穷得不能受教育,至于一字不识,也可以赏鉴《新月》月刊,来作 “人性” 和文艺 “本身” 原无阶级性的证据。但梁先生也知道天生这一种福气的无产者一定不多,所以另定一种东西 (文艺?) 来给他们看,“例如什么通俗的戏剧,电影,侦探小说之类”,因为 “一般劳工劳农需要娱乐,也许需要少量的艺术的娱乐” 的缘故。这样看来,好像文学确因阶级而不同了,但这是因鉴赏力之高低而定的,这种力量的修养和经济无关,乃是上帝之所赐——“福气”。所以文学家要自由创造,即不该为皇室贵族所雇用,也不该受无产阶级所威胁,去做讴功颂德的文章。这是不错的,但在我们所见的无产文学理论中,也并未见过有谁说或一阶级的文学家,不该受皇室贵族的雇用,却该受无产阶级的威胁,去做讴功颂德的文章,不过说,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 “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例如梁先生的这篇文章,原意是在取消文学上的阶级性,张扬真理的。但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只要一瞥,就知道是资产家的斗争的 “武器”,——不,“文章” 了。无产文学理论家以主张 “全人类”“超阶级” 的文学理论为帮助有产阶级的东西,这里就给了一个极分明的例证。至于成仿吾先生似的 “他们一定胜利的,所以我们去指导安慰他们去”,说出“去了” 之后,便来 “打发” 自己们以外的 “他们” 那样的无产文学家,那不消说,是也和梁先生一样地对于无产文学的理论,未免有 “以意为之” 的错误的。

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话,若不加上鲁迅先生的名讳,莫说在过去几十年的文艺界,就是在知乎,也要被很多人痛骂许多遍,最后给作者加个余孽的名头出来了。但毕竟挂了先生的名字,便只能束之高阁了,让大家学些偷豆子吃的乐趣,这样的推崇,到底意义何在,就不得而知了。

知乎用户 梦羽灵泉​ 发表

其实从 “现实如何引证鲁迅” 这个视角说你长大了就知道鲁迅写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的角度来说明鲁迅被推崇,其实仍然和 “两棵枣树” 一样属于一种开玩笑,如果反而不是开玩笑,那才是既看薄了鲁迅,又看薄了读者,至少很多读者拿鲁迅玩梗的时候是真的知道只是在开玩笑。

这种所谓的力透纸背的剖析,被你长大经过社会敲打印证以后的恍然,本身可以是文字的魅力,但绝不是鲁迅这么被推崇的原因

现在的营销号文学评论,非常喜欢并喜欢带领读者,从所谓的 “预言带师、人性砖家” 的角度去剖析文学的价值,于是就出现了

严肃文学查良镛
百科全书曹雪芹
人性专家王小波
社会学者刘慈欣
四神灼灼耀宇宙
宇宙本身周树人

的这么一个看起来追求 “深刻” 而贴近文艺系统的评价视角,但其实本质上世俗得不行,这种事叫,和成功文学、厚黑文学这种所谓的 “社会文学” 其实是一个视角。这种文学评论视角的典范,请参考高晓松读三体。

其实你如果这么剖析,郭德纲我都能给你剖析出个洞察人性深邃入骨出来,这其实是金圣叹品水浒带来的坏头儿

这里只说小说。

鲁迅最大的特征是其原始而冷冽的现代白话,却能够带来非常深邃的表达空间和表达密度,这是这些文字容易被拿来玩梗的一个结构条件,如果表达空间不足,时空限定比较大,就不会有这种效果,而且叙写角度出人意表却又能够切中关键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段叙述用语非常简单,全是最浅显的直接表达,没有遣用任何 “复杂”“深邃” 的词句和意象。但是却在语感上十分反常规,通过对狂人主观视角的心理感受的复现,借用 “赵家的狗” 在狂人眼里的反常理状态,描摹了一个精神病人的可怖幻想,简单却又令人脊背发凉。

同样阴冷、癫狂却在文字上凝重而简练的表达,还见于《铸剑》(眉间尺),这种对人事物之中透出的最具特质的部分的洞察和对这些元素的充满表现力的描摹,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文学能力,李白之于时空中的浪漫元素的捕捉与描绘,杜甫之于社会中的现实元素的记叙与喟叹,都是类似的文学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那种 “这里对谁谁谁的描写好细致好巧妙啊正好反映了什么什么什么” 的那种小格局 “文字锤炼” 能力能够相比的。其背后是作者对文学对象的深刻的关照,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才有了阿 Q、祥林嫂、狂人这样伟大的角色。

知乎用户 李劼 发表

当你在知乎不知道该怎么答的时候,随便套用一下鲁迅的模板,轻松收获数以百计甚至千计,万计的赞。

穿越时空的大 V,就问你服不服吧!

知乎用户 晓影拾光 发表

鲁迅本来是想从医救国,但后来意识到中国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身体上而是思想上,于是果断弃医从文以笔为抢,试图 “骂” 醒睡着的中国人。在他的笔下,许多人物入骨三分,形象鲜明。在他的推动下,青年的思想得到解放,助推了整个中国的觉醒,所以现在的我们仍对鲁迅保持着崇敬之心。

知乎用户 照楠 发表

如果一个人经常去答辩、讨论、总结,会发现一个问题,即:

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或道理,总结成短短一段话,是非常困难的。

总结成人们耳熟能详的 “梗”、“典故”、“成句”,就更难了。

这也是有些领导讲话往往又臭又长的原因之一,因为有些事情、有些暗示,三言两语真的说不清楚。

一个人,偶尔总结出 “梗”,这属于运气。

一个人,能大批量总结出 “梗”、“典故”、“成句”,而且这些总结还集中于政治、文化、国民性等非常深的领域,而且还总结得鞭辟入里,这就是对一个人基础素质、思想深度、知识量、社会见识等因素的全方位考验了。

而这样的人,在近代中国只有两个,一个是鲁迅,另一个是教员。

实力,就是中国当代对鲁迅先生推崇的根本原因。

知乎用户 hanqinhu 发表

原因就是:今日欢呼孙大圣,只因妖雾又重来。

鲁迅在民国的地位,怕是更高,看看鲁迅去世以后举国悼念的场面就知道了。那时候的中国,三座大山,不需多说。

现在鲁迅被推崇,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在文章里说的好多事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还魂了。

知乎用户 林生​ 发表

因为他看的太广太远了

不仅仅于此

也不仅仅如此

他的眼界如此开阔

一下子就抓住了中国哭声的来源

他的目光如此愤怒

一下子便刺穿了麻木不仁的人心

他看见了被封建礼教毒害的腐儒

便有了孔乙己

他看见了被苦难现实压弯了腰的农民

便有了闰土

他看见了被浮躁鼓动的暴民

便有了阿 Q

近 100 年过去了

“封建礼教” 还在 孔乙己还在

“苦难的现实 “还在 闰土还在

“浮躁 “还在 阿 Q 还在

我们觉得他了不起

是因为他笔下的众生

依旧与我们的生活 “形影不离”

我们敬仰他

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沦为他所批判的

孔乙己,闰土,阿 Q

我们至今仍认为他伟大

是因为他的箴言到今天依旧振聋发聩

能刺痛黑暗

也能给予在黑夜里匍匐向光者永恒的力量

他看到了腐朽

却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

他看到了凝滞的黑暗

却从没放弃对光明的热切

他看到了一个古老又愚昧的民族

却依旧热爱着这片美丽又阴暗的土地

他就是这样一个明知道英雄没有什么好回报,也不知道自己的牺牲能否换来胜利,更对世界的一切黑暗真相熟之于心的人,依然一无反顾为这片土地上和自己不相关的大众去战斗去牺牲的人。

他的声声呐喊仍在华夏民族的上空回荡,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刀剑已经入鞘,可我们透过犀利的文字,仍能看见寒光。这文字是有力量的,像是智者于背后凝视,又如行者在前路指引。天已经亮了许久了罢,灯也都点起来了,可我们依旧需要它们:

· 一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是一代的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

· 光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

·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 只要能培育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书。

· 将来现在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会有意义。

· 猛兽总是独行,只有牛羊才成群结队。

·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皆与我有关。

· 好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先行者挑着灯

后进者便有了光。

知乎用户 马卡卡 发表

其他回答从鲁迅先生文章的深刻,刻画人物的准确方面说了很多了,我从另一个角度说说。

我读书的时候看了很多周国平的书,他提到过这么一件事情

他年轻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他作为知青去了广西插队

但是当时的文化形势是非常复杂的,所有的旧书都被打成 “四旧”,如果偷摸的看,被抓住也是被批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基本都被“毛泽东思想” 占据,这时候他偶然间在一个小学校里看到了《鲁迅全集》,他高兴坏了,就想方设法借来陆陆续续都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写了很多感想,据他说,鲁迅的文采和犀利的语言,强大的批判和思维能力,是当时一些官样文章所没有办法比的,这些书帮他度过了精神生活最为困苦的时候。但后来他回忆,如果有的选,他可能当时并不一定会读这么多遍的鲁迅,鲁迅的书当时他跟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一起也研究过的,还准备出个《鲁迅语录》,但是当时的选择是很多的,这个就放下了,直到去了广西,才迫不得已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样的经历,王小波、马未都都有过,当时精神生活极为空虚,凡是能够刺激思考的都是读了又读,而鲁迅作为官方推崇的作家,他的著作是不会被禁的,而他的逻辑水平,他的理论能力,他的知识量又是别的作家所不及的,所以鲁迅在那段社会动荡时期,作品是被阅读最多的作家之一,当年那些读了鲁迅的人,现在都成为了社会的支柱,他们动辄引用鲁迅的话,动辄拿鲁迅举例子,动不动就把孔乙己、祥林嫂作为梗拿出来调笑,,他们也爱研究鲁迅,亲近鲁迅,也促进了更多人读鲁迅。

并不是鲁迅怎么怎么好才读的人多,这并不是说鲁迅不好,只是说,读鲁迅的人多,也跟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给其他的答案做一点补充

知乎用户 魔法训练营 发表

单纯以文学而论,鲁迅本身就是近代文学里绕不开的高山,甚至可以说是最高的那座,高到至今没有人超越鲁迅。更不要提鲁迅本身是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人,新的汉语言尚未定型——鲁迅并不是在用一门成熟的语言写作,他的写作本身就是对这门语言进行的探索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条件下鲁迅又同时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不得不令人推崇。

抛开文学之外,鲁迅同时自然还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哪怕是只学习过教科书选取的鲁迅文章的学生,也不会不承认这一点。

现当代对这位文学大家的推崇也有一定的场外因素。毕竟,鲁迅在后期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均与当时的 CP 走得很近;同样他也得到了 CP 的赞扬与推崇。这本是历史事实,也无需避讳。作为题外话,鲁迅本身并非 CP 的一员,其思想事实上也并非与 CP 完全一致,鲁迅的文艺观点与毛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观点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

知乎用户 LITTLELICK 发表

评论区有人提出不可草率分级,的确,我的做法有失公正。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我把红楼梦分到了第四档次,以下我会做出解释:

首先,我不是否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当之无愧的最高峰,是需要我们反复研读仔细琢磨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个人的分级意见不只是出于对作品文学价值的考量,更有对现代人阅读能力和耐心的思量,红楼梦确实是一本好书,但如果文学涵养不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看红楼梦会很痛苦、很乏味。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是在小学,连一章都坚持不下去,初中最多看到太虚幻境,高中才有的能力勉强看完。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西游放在红楼的上面,虽然从文学角度去看,西游不及红楼,但西游贵在不论哪个阶层、什么文化水平,只要识字就能去看,看得津津有味,不同的阶层会给出对西游记的不同见解。红楼就像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的狂欢,而西游是所有人的狂欢,只要你识字。

欢迎大家前来斧正,有交流才能有成长。

——+——+——+——+——+(原答案)——+——+——+——+——+——+——+

中国作家,或者说写作者,有这么几种分类,几个层级(以现代人的阅读能力为主):

1:看了和没看一样。现代部分爽文网文基本就是这个档次,属于写书者的初级阶段;

2:可以看,但不必太过脑子,看了能勉强记住点儿。这个档次属于那些写小说写得非常不错的,比如萧鼎(诛仙作者)、江南(不是贬低他,较之之后的几个大手子确实低了点);

3:文字让人回味无穷,但依旧不必太过脑子。这个档次基本上可以算上是经典,比如金庸古龙梁羽生(黄玉郎虽是漫画,但情节上也把他排进来吧);

4:文风犀利,需要用心去品,但不过脑子会很难受。很多优秀的文言文和古本小说基本就是这个档次,当然也包括四大名著中的三国和红楼;

5:不仅文采奕奕,而且单纯去看和过脑子去看全然两个层次。代表就是西游记(作者不可考,主流说法是吴承恩)、王勃、韩愈。。。基本上你数的过来的几位真正的大师都是这个级别。

鲁迅就良心说,属于第五个阶段,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关系,很多学生把他定格在了第四个阶段。然而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全然没有在应试教育课本中体现,他真正好看的是杂文和真正的文学研究文章。

再一个,推崇鲁迅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精神时刻在警醒着那些真的用心读过他文章的人:不要麻木不仁,要分清是非黑白对错。同时也在鼓励所有年轻人去学习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如果鲁迅活在现代,会怎么样的论调,很多大手子都表示他过不好。

实则不然,鲁迅如果只是会骂几个人的话,根本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地位。

去看看他的学术专著和翻译作品吧,再看看他在美术方面的造诣,为什么会有鲁美,真的只是他会骂人吗?

看过鲁迅的学术专著你就知道,他才不是完全反对旧文化的那种虚无主义者,他一直以来推崇的就是取新旧文化精华,弃中外文化糟粕。这一点和现当代的文学乃至政治思想都不谋而合,有什么理由说他不值得推崇?

鲁迅就是那种我上我就是行,不单单行我还要骂你不行的那种你拿他没办法的主。就是这么个看起来没什么看起来不讲理的主,才真的做到了启蒙青年参加革命运动、让中国人觉醒。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执着,我们没有道理不去推崇他。

话说现在的小年轻总爱指点江山,说这个政治正确,那个有黑幕有问题。然而分析基本都是文不对题,觉得自己当代鲁迅,再世的周树人。其实你要学鲁迅,最好还是先从朝花夕拾开始看,过一遍华盖集和坟,中间穿插着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细节,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呐喊和彷徨,学有余力可以把他的杂文集看完,还有兴趣可以涉猎一两部他翻译的作品。

鲁迅就中国现当代的意义就像马克思主义就中国现当代的意义,质疑的基本都是不了解其精神内涵的人,真的了解鲁迅 / 马克思的,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知乎用户 你还有理了 发表

大概是因为那些以前读鲁迅的小青年,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原来自己就是孔乙己,自己就是祥林嫂,自己就是闰土,自己就是阿 Q~

以前的不懂,无趣,无感,枯燥,无聊。在被社会操的体无完肤之后,发现那些文章里说的竟然都是自己,那种倏忽间的感同身受,有如晴天霹雳。

至今还记得鲁迅笔下的那些看客:“于是他背后的人们有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真真是精彩极了!!

知乎用户 烟雨平生​ 发表

因为先生一直活在我们身边啊。

说实话我们大部分人对鲁迅先生的认识过于狭隘了,觉得他只是个写小说的,然后批判批判社会罢了。更有甚者,把鲁迅先生和 “喷子” 放一起比较。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面写过他和钱玄同的一段对话,大家先看一下。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文中的老朋友金心异便是钱玄同了,这段对话中想必大家也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初衷,我想这个初衷先生一直都没有忘记。

再看看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先生的影子。这次中国疫情,有很多医生护士不顾自己安危奔赴一线,看到他们我们都能想起: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看到那些慈善机构做的事,还有趁着此次国难把口罩价格上涨了几十倍的黑心商人,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先生还有更多的话都在暗示的当下发生的很多事。而且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先生不光光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被窄化了。

所以我认为中国现当代对鲁迅推崇是是必然的,而且不光是中国,鲁迅先生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大家多去了解了解鲁迅先生。我自己也写过关于鲁迅先生的其他回答,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烟雨平生:为什么鲁迅的批判,能让他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现在大多数人的批判,只能成为网络喷子?烟雨平生:你读过鲁迅先生写的哪些句子值得细品?

知乎用户 静山​ 发表

我读第一次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九几年,那时就很震撼,觉得鲁迅先生的思想很超前。2020 年再读发现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一九年十月,也是五四运动之后。但今天读觉得仍然很超前,还有许多父亲做不到鲁迅说的怎样做父亲,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父亲做不到鲁迅所说的父亲!我们现在还有很多父亲做不到一百多年前说的!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像是昨天写作的!

我最喜欢的现代作家是鲁迅,最喜欢的古代作家是司马迁。可能就有人说,就凭你喜欢这两人,就知道了你的性格和命运。的确是这样的,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研究《易经》也二十多年了,对自己可以说有 “自知”,但还没有达到“自知之明” 的程度。如常被禁言,就是明证。

上个月,因为回答 “最伟大的人是谁的问题”,我直抒胸臆,30 天内被禁言了三个七天,基本上是一回答就被删除且被禁言七天,一个多月我基本上被禁止发声,我就继续学习,把《毛泽东选集》拿出来再学习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在延安时期,教员提出了一个观点,两条战线的问题,一条战线是朱司令领导的拿枪的战线,另一天战线是 “鲁司令” 领导的战线,也就是文艺战线——鲁艺战线,号召文化人拿起自己手中的“枪”,像鲁迅先生一样,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可见教员对鲁迅先生的推崇。

但到了一九五四年还是五五年的时候,有人问教员,若是鲁迅能够活到今天,会如何?教员说,或者是死了,没有死的话,大概率他是住在监狱里。先不说这样的说法是否可靠,说明了一个问题,变才是这个世界的永恒的主题,人需要适应环境,环境变了一定要跟着变,不变受打击是一定的。

我因为推崇鲁迅,却没有学习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核,我当年中学里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我基本上都背了下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觉得这样的文字才畅快,可惜我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但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猛士,这是我悲剧的开端!

我没有认识到鲁迅先生的 “变”,《纪念刘和珍君》写于北洋军阀时期,在南京政府时期,鲁迅就没有写过这样的文章。不然鲁迅先生就会被常凯申抓进监狱。

《朝花夕拾》的《小引》写于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这个时间离 “四. 一二” 反革命政变很近,鲁迅先生开始编辑《狗. 猫. 鼠》《二十四孝图》这样的文章,也很少《呐喊》了,《呐喊》的《自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这是在北洋军阀时期,鲁迅先生的 “投枪” 和“匕首”也多写作于北洋军阀时期,到了南京政府时期,鲁迅先生的文风就变了。

中学课本上选的鲁迅的文章,多是北洋军阀时期,《呐喊》、《仿徨》都是这个时期的,自然还有《纪念刘和珍君》,这属于鲁迅先生的杂文,我的中学老师也没有水平,是不具备分析鲁迅先生的整体精神的水平,误导了我,让我认为中学课本上的鲁迅就是鲁迅先生的全部。现在看来我的认识是多么肤浅!

我在别的文章里提到,我是属于部属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这个部不是教育部,作为一个优秀毕业生,被一级分配到部属企业。后来国家抓大放小,我所在的部属企业被下放到市属企业,后来进一步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后又以白菜价卖给私人,成了私人企业,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我给企业老总写过一封信,该老总认为我触了龙鳞,打击开始了,后来我想离开该企业,我老婆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认为打击一下就会算了,没有想到这位老总是真小人,打击了我十九年,让我这个猛士 “虎落平川被犬欺”,从三十多岁最好的年华开始,到五十多岁该老总把企业卖给私人,他拿着空手套白狼套现的几个亿的财富离开,我才能发挥一点余热。

这说明我当年学习鲁迅,只学习了皮毛,没有学到鲁迅先生的精髓。

当然,《鲁迅全集》我也没有读过,只是读了部分文章,不能说就完全了解了鲁迅。

现当代为什么对鲁迅那么推崇,是因为学到鲁迅先生精神的精髓的人在推崇鲁迅先生,比如说著名作家余华,余华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到了他和鲁迅的故事。

在余华的长篇演讲里,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余华都在讲他如何讨厌鲁迅,瞧不起鲁迅先生的作品。

最后,突然峰回路转,“图穷匕见”,之前所有的压抑,所有的贬低,都是为了最后的高山仰止。

是余华这样的大家在推崇鲁迅。

我们现在想起的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祥林嫂、阿 Q、假洋鬼子、孔乙己等,现在还活在我们周围,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就在你身边,很多人都可以 “对号入座”,才知道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 “走出未庄”。

知乎用户 知无不言 发表

鲁迅先生挽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一九三八年,毛泽东发表演讲:“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孔子是封建时期的圣人,万世师表。而鲁迅先生是在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清末民初

第一,当几乎所有人都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几乎要全面西化,文化上是极端自卑!外国的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在先,科技革命在后。思想上不解放是改变不了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并迅速发展壮大?因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给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传播提供了人才。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新文化运动最亮的星!

第二,文化的变化,古代文化至清末民初已经腐朽没落,而新的文化适合世界的中国文化在哪里?

鲁迅先生指出来旧文化的错误在哪里!旧中国的弊端在哪里!使得让人认清,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一文不值。给了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向!虽然没告诉我们新的文化在哪?但是给了我们认清楚不好的在哪。

第三,民族魂

鲁迅先生指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好的地方,代表了民族魂。不是一时一世弊端,是整个民族的不足。可能在共产主义之后方能完全改变!足以青史留名!

第四,文学造诣深厚!古诗可以写成名篇!要不是鲁迅先生为了推广白话文,少写古诗,会有更多的名篇佳句。

小说是巅峰,散文可以写成诗一样,杂文是一个个匕首!翻译名篇佳著!遗憾的是,去世的早写作的时间低,只在文坛纵横了十八年!没有写长篇!

骂人也能留名,不出脏话就能骂的对手亏不成军。“资本家的乏走狗” 是多么的形象,现在世界还有很多,一句话就可以生动形象!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知乎用户 朴哲 发表

@苏沈

补充几个论据。

鲁迅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在任何鲁迅传记中都是详细写到的,可很多人就是视而不见。现在的人看不见,当时的人可是清清楚楚。

有些人欣赏三十年代的鲁迅,也不是欣赏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一面,而是欣赏他 “思想独立” 的一面,比如和创造社的论战,两个口号的冲突等,把鲁迅没有入党作为他个性独立的标志,把给托派的回信简单看成是党(冯雪峰) 强加给他的。这种视角可以一直延伸下去,你毛教员不是称赞鲁迅嘛,那你就是歪曲鲁迅,鲁迅活到建国后也要蹲班房的,等等。

其实鲁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自然就会和我党成为同志,入党与否是个形式。既然是个形式,就要考虑当时各方面的情况。有些人留在党外,比入党的贡献会更大,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宋庆龄、郭沫若、邹韬奋

三十年代的鲁迅,不但为一般的进步人士所拥护,我党也是积极推崇的。只不过当时的党中央和一些党员犯了左的错误,老是想将鲁迅往更左的方向拉,在群众运动中搞飞行集会,在文化界也要求鲁迅向国民党当局硬刚。这些鲁迅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但鲁迅并没有因此而攻击我党,还是加入了左联,保持了一个成熟革命家的战略定力。因为李立三这些人虽然犯了错误,却不是敌人。这是今天有些幼稚病患者不太能理解的。

除了当时在上海党,其他地方的党组织也对鲁迅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信任。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陈毅。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赣粤边打游击的陈毅和项英一直希望联系到中央。他们想到的一个渠道就是鲁迅,并给鲁迅写了信。据陈丕显回忆,这封信后来没有消息。

第二个是沈泽民。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后,留在当地的红二十五军处境愈发艰难,急需联系中央请示未来出路,但当时没有电台,其他交通线路也被封锁了。无独有偶,沈泽民等人也想到了鲁迅,派了原创造社成员成仿吾到上海,先找到鲁迅,又通过鲁迅找到了党组织。这次联系给红二十五军带来了周恩来的重要指示,为红二十五军参与长征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是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方志敏被俘后,在狱中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总结了自己和闽浙赣苏区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气节和革命理想。像《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至今仍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震撼。文章写成了,该怎么保留下来就是个问题。方志敏利用狱中发展的同情革命的人员,帮忙把文章送了出去。由于已经没有党组织联系了,方志敏想到了鲁迅和宋庆龄等人,还给鲁迅专门写了信。可惜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文稿没能直接送到鲁迅手上。最可惜的是最后一批文稿,送到的时候鲁迅已经逝世一个月了。

以上这些事实都说明鲁迅受到现代人的推崇,不是因为个别领导人的神话,早在《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之前,鲁迅就已经是我党同志所信赖、所推崇的左翼文化领袖。

曾入选中学课本的《同志的信任》虽然与史实有不符的地方,但文中的判断一点没错: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共产党员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知乎用户 塔塔 发表

因为鲁迅呐喊的现在依旧有用啊。

为什么现在依旧有用啊,这就很尴尬了,光是学会呐喊,没用。

知乎用户 既酒以醉 发表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下,鲁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看完这些,你或许会对,为什么我们要推崇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首先,鲁迅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高尔基并列。当然,所谓文无第一,因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没有办法用标准来衡量,所以 “十大文豪” 说法并不准确,用 “造成世界影响的十大文学人物” 来描述,或许会更加确切。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出,鲁迅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

可能是文化隔阂,思维方式的差异,似乎中国文学家在西方的影响都不大,但鲁迅却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用自己的笔,给了外国民众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并在法国文学界取得了很高的地位。鲁迅就和罗曼 · 罗兰曾经有过信件往来,很多想要了解中国的作家,也都最先从研究鲁迅的作品开始。

在前苏联,盲诗人爱罗先坷曾评论鲁迅说 : “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 … 鲁迅 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 而且是世界文学的代表人物 。” 作家波列沃依也说 : “ 在我们苏联和你们中国的新文学发源地屹立着两个巨人 , 这就是高尔基和鲁迅 。 ”

在日本,鲁迅属于所谓的国民文学,日本任何一个学校的初中国语教材中,都可以找到鲁迅的文章,《故乡》是每一个日本学生都必学的篇目之一(不知道日本学生里,有没有 “三怕周树人” 的说法!)在世界范围内,很少有人能在本土范围以外,成为国民作家。就在鲁迅去世之后不到一年间,日本改造社就出版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这比中国出版第一套《鲁迅全集》还早了近一年。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太宰治、春上春树都是鲁迅的粉丝,获得过 1994 年诺奖的大江健三郎,曾经这在自序中这样写到:

我现在写作随笔的最根本的动机,也是为了拯救日本、亚洲乃至世界的明天。而用最优美的文体和深刻思考写出这样的随笔、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 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

大学时代,我学习法国文学,尤其钟情萨特,我还开始学习小说创作。我将鲁迅与法国文学进行比较以后,对世界文学中的亚洲文学充满了信心。———大江健三郎

他的母亲在得知健三郎获奖之后对他说:“在亚洲作家中,最有资格得奖的,是鲁迅先生和泰戈尔,你与他们相比还差的远呢。”

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曾经专门写过一篇以鲁迅为主角的作品——《惜别》,这篇小说对鲁迅形象的描述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

《且听风吟》的作者村上春树在书的开头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所谓完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正如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而鲁迅也在他的现代诗《希望》中写过 “绝望为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他的短篇集《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中有一篇叫《完蛋了的王国》,里面的主人公 Q 氏虽然处在社会的上层,但和鲁迅笔下阿 Q 一样,处在精神麻痹的状态,像是日本版的 “阿 Q”。

《活着》的作者余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者余华曾评价鲁迅称他是唯一一个让自己讨厌的作家。

少年时代的他只把鲁迅看作是活在课本中的一个符号象征,认为当时社会对鲁迅的推崇只是一种政治正确,而鲁迅文章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辩论。带着点赌气的意味,余华一直抗拒去读鲁迅的作品。

有次午休,余华与一个同学开始争论什么时间太阳离地球最近的问题。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为了尽快证明自己,余华和一个同学开始征求旁人意见,结果多数人赞同另一同学的意见,不认可余华。眼看就要比输的余华情急之下把自己的答案也加上了 “鲁迅说”。此言一出,无人敢质疑,毕竟那是举足轻重的鲁迅先生。

在后来,余华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被评价为继承了鲁迅深刻的精神,余华本人充满了愤懑,认为自己被无故贬低成了装腔作势之流,自己的作品被贬低了。

直到后来的 1996 年,余华 36 岁,一位导演打算将鲁迅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请他策划一下如何改编,因为导演会付他一笔数目不错的策划费,他才第一次正式的阅读鲁迅的作品,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余华说鲁迅是一位真正的作家。

我写出这些,并不是想通过哪些著名作家、学者对鲁迅先生的推崇,来说明鲁迅先生的伟大,事实上,鲁迅先生也不需要在别人的赞扬声中,突出自己,那是对鲁迅先生的侮辱。只是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高度不自信,总是下意识的认为别人家的就肯定比自己的要好。当然,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多年的积贫积弱,有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各有志。但在世界范围内,鲁迅先生都备受瞩目,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推崇鲁迅先生呢?

我看过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如果鲁迅活在现代,会不会是那些所谓的公知一流呢?我的答案是:永远不会!

鲁迅从来就不是,也从来没有成为 “方向”,他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成为“方向”,他对任何构成“方向” 的主流意识形态,以至 “方向” 本身,都持怀疑、批判的态度。鲁迅从来不是一个 “导师” 的形象,他自己就曾经说过,自己还在寻路,又怎么能给别人指路呢?然而,他又不只是一个批判者,他更像是一个埋头苦干的人,在不断的自我怀疑和审视中,为中国寻找着出路。他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却以他 “特别的思想” 给我们启迪,和我们一起寻路。

在中国这个讲究 “自古以来” 的地方,鲁迅先生提出了 “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深处,他能够最大限度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今天我们读鲁迅著作,总能感到他仍然生活在我们的现实中的原因之一,祥林嫂、闰土、阿 Q、孔乙己等等形象也仍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对应。

我们的民族正处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新文化让我们这些普通民众应接不暇,我们很容易迷失其中,失去自我。我们推崇鲁迅先生,因为鲁迅先生对一切都抱有 “批判”、“怀疑” 的态度,从来都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有的只是对真理的不断渴求。然而他又能始终和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理解社会底层的苦辣辛酸,在 “批判”、“怀疑” 之中实践,扎根于最深最黑暗的泥土,却向最光明处迈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对鲁迅先生本身最为真实的写照。

现在很多人引用他的话,但是真正读他文章的人却很少。鲁迅先生越来越像一个符号,不断神化。这其实是对鲁迅先生最大的伤害。我们推崇鲁迅先生,不能把他当作政治正确一样推崇,不能把他符号化,让他回归一个作者本身。在 “批判”、“怀疑” 之中,不断变化,不断思考,这才是先生作品经久不衰生命力的源泉。

知乎用户 薛定谔的靴子 发表

毛主席把鲁迅比做现代中国的孔子是一点没有错的。

用一支笔,唤醒整个中国。

知乎用户 北海道的海盗 发表

偏题预警

小时候啥也不懂的那会儿,听那些其实也啥也不懂的大人瞎掰扯,于是盲目跟风,积极而骄傲地站队,明明先生的作品根本没读过多少,竟也敢对他嗤之以鼻,评头论足。初中课本里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赵庄的社戏,闰土和猹,也没少用一些流行的手段与同学们吐槽哂笑。

后来高中在课本里读到先生的《拿来主义》《战士和苍蝇》,每每路过竟总忍不住翻来覆去地读。我才疏学浅,不是懂得了先生的深刻含义,而是单纯地觉得的确脍炙人口,哪怕夹杂着那些如今看起来并不规范的白话,以及令人有些费解的定语。

鲁迅究竟是不是如此如此伟大的伟人?我一直没有答案,但也算不上困扰。因为一直以来,鲁迅先生在我心中都是模糊的存在。哪怕早就对他的生平了如指掌,我心中他依然只是一个轮廓,一个离我们太过遥远的形象。不会有意无意地想起,也从未想过要进一步走进。不加以评论是逐渐长大的我保留的礼节。

直到不久前看到这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一瞬间竟泪流满面。连我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为什么,甚至也许我以前早就读过这句话。但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之前从未在先生的作品中获得到过的震撼,我感到一种无可比拟的力量从那平淡的语气中直直刺出来,穿过近百年的时间,撞击在我的心头上。我其实不是一个太关心时事、爱发表评论的人,不知道这段话触到了哪一处柔软。尤其是最后一句,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每想到这句话,我都热泪盈眶。

于是终于开始主动去读先生的作品,去窥探先生生活的角落。

终于明白实在是我年少无知,愚蠢还傲慢。

恕我冒昧,如先生一般的伟人,“推崇” 是另一种形式的贬低与冒犯。

我绝不是要盲目吹捧鲁迅先生,甚至把他奉为神一般的人物(我个人最为鄙夷 “个人崇拜”)。恰恰相反,我眼里先生的形象更贴近一个普通人——站在人群的高处,却又始终没能摆脱时代的枷锁。只不过他更敢说,更会说,更敏感,甚至有的时候,更消极。但 “中国必不可少的伟人”?我只能说,鲁迅先生绝对当之无愧。

其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希望先生的作品过时。如果斗胆自诩,作为先生的书迷,我也希望先生的作品过时。因为正如先生自己所说:“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的希望它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

可惜到了近百年后的今天先生的话依然适用。更可悲与可笑的是我们竟然还得 “推崇” 鲁迅。

是我们愧对了先生。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态度转变历程的记录。欢迎批评指正。

知乎用户 咗乜跳恰恰 发表

文墨如刀,由外向内,切开虚伪的外表,触及肮脏的内里。

看到了阴暗,绝望,却始终没有放弃,总是怀揣着希望。

不是每个人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个弱小怯懦的自己,那个四处陪笑没有心的自己,那个麻木不仁冷漠的自己,那个别人不喜欢的自己。

只表达人性的负面很简单,但是全盘托出这些肮脏的东西后依然可以爱着这个世界的人很少,只有那些勇敢面对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写出绝望中的希望,这是大爱,而鲁迅先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的人。

现代社会其实并不十分推崇鲁迅, 反而鲁迅先生其实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没有成为神,但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着一代代人。

本人 95 后,以上内容翻译为现代文字

mlgb!!!!!太酷了,读一本鲁迅比 tmd 去 100 次 club 还要酷,比在警察局门口嗑药还要酷,读书吧,年轻人!!!!

知乎用户 小鸟吃石子 发表

因为他是真的关心爱护青年人,替底层人说话,眼里容不得沙子,人品和家国情怀都没的说。最重要的是他绝不会当郭嘉的舔狗

知乎用户 乂天意之乂 发表

想把曾经幼稚的评论删了

却发现评论太大佬了

舍不得删了

知乎用户 迟迟​ 发表

来谈谈鲁迅的部分成就:

首先,卓越而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的样式,并一一使之臻于成熟。

听起来似乎很官方,但是实际上这非常非常牛的。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大佬,比如莫言,比如贾平凹,大都只是在某一个特定文学领域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就足以令一大票文学青年追逐。而鲁迅,尝试只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很多文学体裁样式的创立都离不开他的推动。比如历史小说(代表作《故事新编》),白话小说(代表作《呐喊》《彷徨》)等等。

而更牛的是,每尝试一个文学样式,鲁迅先生都能够达到这个文学样式的巅峰,比如《故事新编》之于历史小说,《狂人日记》之于白话小说等等。往前往后都没人敢拍着胸脯说:“在这个领域,我写得比他好。”

本身创立一个东西是很难的,意味着打破重建,而一般创建初期的作品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是比较粗糙不完善的,鲁迅的作品却始终代表这一文学样式的最高水平,更是难得。而为什么说他的作品能够代表最高水平,下回再补充。

知乎用户 猫思愚 发表

因为原名周怼人,盖是几十年人都没怎么变,故怼古人的还可以怼今人

知乎用户 肥猪聊社会 发表

礼教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鲁迅小说是集大成者也是最为杰出者,这个特质的获得首先是时代赋予的。

这是在这些时代条件下,鲁迅尽管血液里仍然流动着传统的,旧的文化的因子,但是在总体上他已经能跳出传统文化的圈子里,以一种新的理论武器对现存的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批判。

唤醒人们去 “扫荡者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从数千年来写满 “仁义道德” 的历史上,看出旧世界 “吃人” 的本质,一针见血的戳破了专制制度下“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

“疯子是我们的老师”

列宁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动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再保存阶级统治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远景,从而使他们可以忍受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

刽子手吃人皮肉,牧师吃人灵魂。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知乎用户 朱楼 发表

因为将近一个世纪快过去了,鲁迅笔下的丑恶现实依旧存在。

这个世界还需要鲁迅,还需要呐喊。

知乎用户 一只鞋 发表

中国伟人一个一个说,你就知道鲁迅多牛逼了。

于敏让 tg 的氢弹从无直接到于敏构型,人们称他国士无双。

在我眼中王选算是一代汉字保护者,王码打印的水平直接到达激光打印(不是本专业了解不深,可能有误),可以说国士无双吧。

再做类比,刘翔拿了黄种人第一个 110 栏奥运冠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够厉害吧。

这些人配得上这些荣誉鲁迅也能配得上。

先说小说,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第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又是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这篇文章直接奠定了鲁迅的历史地位。鲁郭茅老巴曹他排第一,这是第一个原因

这篇文章有多少历史意义你了解一下,好比一个母亲直接生出来个成年人,这还不厉害?

再说散杂文,这类文章,中国不缺好的作家,时代上看打破骈文的束缚走上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路线也是个创举,虽然八大家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白话的也是第一个啊。而在散杂文里,鲁迅说是第二,谁敢说第一呢?也只有他老弟可以比一比。

很多人可能会看轻白话文改革,大家可以看看其他同期作者对白话文的尝试,就可以知道在那个时代写出我们现代人能看懂的白话文有多难。

综上,鲁迅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应该和去年在多伦多人心中伦纳德的地位一样,刚来就拿了历史首冠。

当然学生们不喜欢他我也很理解。

我高中的时候打篮球,有人让我学奥拉朱旺的脚步,我说这是过时的东西了,况且我打的是控卫,我为啥要学他的脚步?

对鸭,我又不是 NBA,甚至 CBA 的球员,我哪有能力学得了奥拉朱旺的脚步。

你又不是伟大的人物有啥必要要看得懂鲁迅的文章?

普通人达不到他的高度当然要么吹要么捧咯。

不懂装懂的前提是你要会评论,有自己的态度。

以上的话说给我听,没说别人哦

知乎用户 卫若兰 发表

民粹。

由于社会发展不够科学,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两极化严重,尤其是道德问题,刺激了老百姓的神经。老百姓朴素的希望能出现一个鲁迅式的正义的社会批判者,能帮他们解解气。鲁迅在中国语境里就意味着正义和批判,代表着道德。老百姓也朴素的希望出来一个鲁迅给他们解惑,因为他们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内心很困惑不解。

也有很多知识分子吹鲁迅。目的是

1. 我也要当鲁迅,我要做当世启蒙家。这就是变相的要当精英。

2. 拿鲁迅当枪使。有的是吸引观众,有的是炒作话题,有的是反对市场化全球化,有的是呼吁解决社会问题。

知乎用户 Sylvia 发表

郁达夫曾经说过:

一个民族没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如果有,而这个民族不去认识他,重视他,反而千方百计地抹杀他,那是更加可悲的。

如此说来,能有鲁迅这个大文豪则确乎是我们莫大的幸运。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学习和传颂的鲁迅思想和精神。

从义务教育的课本到高等教育的文学课,我们在汲取鲁迅思想的精华。

从社会中的民事纠纷到国家国际大事,每一次围观的时候,鲁迅就又会被想起,被重提。

然而,我们其中有几人是真正读懂了鲁迅呢?

人们真的是在其感化下抛弃黑暗走向光明,还是仅仅把鲁迅当成批判他人和满足参与感的工具呢?

鲁迅是目光长远的先知者。

他早在 1918 年就指出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即最原始的与最现代的存在于同一个社会。

而当今这仍是中国社会东西部经济文化差异的真实现状。

人们总是期盼理想社会的来临,但他却质疑:光明社会是否还有黑暗呢?

因为他知道,每个社会都有曾经阔气的人,正在阔气的人和未来将要阔气的人,因此就永远有利益问题,尖锐矛盾和奴役关系。

也就是说,鲁迅的长远目光也决定了他必然是一个彻底的,永远的批判者

鲁迅是个真正的知识份子。

正如那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不是出于悲天悯人的同情,而是强调与之息息相关;是共同面对而非居高临下地呼吁;是与民众共同解决问题而非充当其代言人。

这是难得的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生命的沟通。

鲁迅说:

“社会的进步首先觉悟的是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只是大众的一员,既非大众的戏子,又不迎合大众,同时又不是把大众当作自己的喽啰。”

如鲁迅这般,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

除此之外,鲁迅与其他知识分子又有所不同,他说:

“别看我经常在批判别人,更无情的是在解剖我自己。”

由此可见,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一个历史的中间物

从《狂人日记》中文末提到 “我” 其实也吃了人便可见鲁迅在批判别人的同时也深刻批判了自己。

钱理群先生曾经说他认为鲁迅有三大精神,分别是:

硬骨头精神

韧性精神

泥土精神

硬骨头精神来源于毛泽东的评价:

“他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其中侧重于突出的便是一种独立性与主体性。

在 “官,商,民众” 三大陷阱中,中国知识分子是极易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的。

这也正是鲁迅最值得人钦佩的地方之一。

鲁迅本人也从来不是真理的掌握者、垄断者或宣誓者,而是与大众一起,是真理的探索者

在无形之中,他也在帮助我们成为独立自主,真正思考的人。

其次是韧性精神,其精华在于四字 “慢而不息”。他说:

“假定今觉悟青年是二十岁,一代两代地奋斗下去,奋斗三十年不够,就一代两代地奋斗下去。”

指出一个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久的奋斗。

这对个体生命确实残酷,但是对于民族的发展确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于选定一个目标后要怎么做,他也给出了回答:

“与其不饮不食不睡觉,只能做七天;痛哭流涕履行只能做一个月;不如看书,可履行到五年;或者看戏,可以奋斗十年;找人谈恋爱,可以履行五十年;一边说情话一边做可以履行一百年。”

风趣幽默又蕴含了 “边打边玩” 的人生哲理。

即把目标化为日常生活的实践,将为理想的奋斗常态化,才可以坚持下去。

最后是泥土精神,这一条可针对青年人立志成才。

鲁迅说青年人大多数只能做泥土而非天才,因此我们要不怕做小事,执着现在,执着脚下

当今社会,高谈阔论发牢骚而不做事者有之,一味地埋头做事而无理想目标者有之。

而鲁迅指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他鼓励年轻人要正视现在,不要盯着过去与将来,那只是精神的避难所。

被称为民族之魂的鲁迅,是蕴含着如此无穷的智慧,值得更多人更深刻的去阅读和挖掘。

而这人,又岂是三言两语说的尽,一日两日读的完的呢?

知乎用户 刘凯​​ 发表

拿思想性和他的个人修为来推崇鲁迅,那还是低估了鲁迅。

鲁迅是教我们写文章说话的人啊!

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

也就是从《狂人日记》开始,中文写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其中标点运用,遣词造句的方法,都是从最基本的开始教国人如何说话写作。

这是对十几亿人语言进化的贡献,哪里只是他个人才华的事情。

而且,鲁迅真正的伟大之处还在,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中文写作的所有可能性。

有人说鲁迅没有写长篇小说,其实那是长篇小说其实之前的四大名著都是白话,其实基本上也探索得七七八八了。

你仔细看鲁迅你会发现,当时全世界的文学文学流派基本上全部背鲁迅试了个遍,适合中文写作的都留下来了。

你再看看全世界其他语言,现在都必须靠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正确才能为人所知。他们得早多少个合体才赶得上一个鲁迅?

这种人何止是要推崇,简直就是孔夫子再世啊!

知乎用户 一贫如洗的秃头女 发表

最近刚看完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心里感慨实在良多,五味杂成,心里想塞了什么东西一般,堵得慌。昨日又将那本书看了一遍,将一些晦涩暗含深意的句子写了下来。不觉就到了晚上 8、9 点的样子。落下笔,书中的人和事就恰在眼前一般,让人心凉、心悸。

那时的中国究竟是怎么样的中国,那时的人为什么到如今还似曾相识。看完全书,我好像懂了鲁迅先生在开片写呐喊的那一番话 “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都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及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么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鲁迅先生自己在日本办杂志、写文章,就感到这瘆人的孤冷。独自一人行于中国这一片蒙昧却又自傲的荒原。奋起的精神却耐不住国人的麻木,一腔孤勇悲愤化于笔下文章,直露那个社会下扭曲的人性 。与铁屋里较为清醒的几个人,遭受着无可挽救的苦楚,坚守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先生的文章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般,“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要除去人生毫无意义的苦楚。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楚的昏迷和强暴。”恰如《阿 Q 正传》里 “可怜” 的阿 Q,在别人的世界里,他是取笑、糟践、轻视的对象,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有他的“生存法则”,他高人一等,是一种扭曲的自我,是在高度社会打压下一种变态的心里安慰。他就像一个逐渐边缘化的人,城里、未庄皆容不下他。到死,也成了别人嘴里的渣骨,被别人啃食了个干净——“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为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阿 Q 那可怯懦的灵魂在那一刻,便被击碎了。

有《白光》中屡试不中的陈士成,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祖辈口中不知有无的家产中,以月光为指引,挖掘钱财,被命运捉弄,死在那夜皎洁的月光中。有《端午节》“正直清高” 的方玄绰,不堪忍受不限量的卑屈,看不起索薪大会,却又依附着他们。看不起自家夫人买彩票的法子,但又下意识看自己兜里的钱,原来连买彩票的钱也是不够了,还是回去看的《尝试集》吧,那才是适于他做的。有《孤独者》里在祖母陵墓前哭得 “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的魏连殳,最后也死于世人和社会的冷寂中,就如他的祖母,活成了 “孤独者”,一生的缩影在生人眼里不足片刻。没了期盼、没了念想,世事又不如所意。心中原本对人事,期寄的美好,于他人竟是笑语,何其不快意哉!

先生笔下的女性角色的叙述,也恰如将她们的满身蚕茧剖开来,让世人凝视。有《祝福》中我们熟知的命运多舛,世人嗤笑、蔑视、遗弃,视为不详的祥林嫂。有《明天》中,蒙昧怯弱单四嫂子。视之为她的明天的 “宝儿”,因她的胆怯迷信,失了命。在旁人眼里不过又是多了一件热闹事,多了一门找钱的活计。单四嫂子不再想着“明天”,“只有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夜里呜呜的叫。” 有《孤独者》里勤劳撑起整个家,咳血而死的阿顺。最后给她致命一击的,也是她的亲人。还有《伤逝》里孤勇为爱的子君,我佩服她对爱情的勇敢,对世俗的鄙弃。但我更想她爱别人的前提是爱自己,如涓生那般 “自私”——“大半年来,只为了爱了,——盲目的我,——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爱才有所附丽。”

这些人物太多于鲜活,鲜活得可怕。这些人命运的最后一章,还不免被爱看热闹的国人拿出来 “细细评说”。有一节,先生专门“绘声绘色” 的为我们描绘出了这幅悦目的民国生活图——《示众》

先生的文的确值得我们阅读,因为至今还寻得到这些已逝人的影子。文中言语也有利于时刻鞭策自己,切不可落到有些人的影子去了。

知乎用户 雷的无 发表

越缺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鲁迅亦如此。我们太缺太需要鲁迅这种人和这种人的精神了,所以鲁迅才一直兴盛不衰

知乎用户 苦昼短 发表

我所见相反,近些年来反倒出现了一股倒鲁的风气。不知为何先生的文章反而不那么被推崇,先生的私人性情更被人传扬的人尽皆知,把先生当做那沽名钓誉之辈,有文化的喷子,才最……

现在的我的同辈人谈及鲁迅,多必先谈其与郭、与原配妻子朱、与弟媳等等恩怨轶事。好像就曾和鲁迅先生住邻居一样。你问他读过什么他的文章,除了教材里的还有孔乙己祥林嫂一篇也说不出来。这真是最骇人的。

他不该被推崇吗?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能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说出这样话的人,该怎么说呢。

有一位伟人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至于今日

曾经的思潮起伏孕育了如此文人,去试想今日之蓬勃发展的中国为何没有如此这般的文学思想? 无他,时代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声音了。鲁迅先生那时的中国积弱,国人麻木,当权者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残暴不仁,弃医从文更有价值,或许能救更多人。以笔为刀,用文作旗,给人民力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任何说真话的人都会被知乎小管家封禁,除非重复我说过的话”—— 鲁迅

知乎用户 李 leelee 发表

开始以为鲁迅是在骂国民党,于是将之地位捧得很高,近两年回过神来了,好像不对劲,

所以现在鲁迅先生的文章…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到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从来如此,便是对吗?”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近代推崇鲁迅,主要还是共产党的大力推广宣传!以及建国后纳入教材使得更加广为人知!

原因无非是借以打击、讽刺旧社会与民国的黑暗,使得当下的 “光明” 有了对比,更加醒目!

知乎用户 池羽 发表

之前有人问我,鲁迅能写出《百年孤独》一样的巨著吗?我是这样回答他的。

《百年孤独》算得上魔幻现实主义巅峰作品,经典长线乱舞但不失美感,同时又借助意识流的表达,但说实话,我反而更喜欢鲁迅,鲁郭茅,巴老曹,先生排在第一绝对不是虚名,只是课标里的鲁迅带上很多政治化色彩。单从文学上来讲,散文《朝花夕拾》好的不用说,各种小说更是创造了一个属于鲁迅的时代,鲁迅的笔风好的在于他是一种打破,打破了以前的那种表达方式,文艺而通俗,反而充满美感,先生晚年最后一部作品是《故事新编》,传说现代化,非常有趣,其中《理水》也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包括《野草》里独特的散文诗表达,《影的告别》中: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还有《在酒楼上》里: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这两篇都是我最爱的。在多样的文学形式下都有自己不可磨灭的风格和优秀的作品,鲁迅远远不止课本上写的那么多,抱歉说了这么多,我确实是爱极了先生的。先生真的中国现代第一文学家,若不是《故事新编》写完后与世长辞,本来是应该得诺奖的。

先生远不止你见到的先生,鲁迅也不全是你看到的鲁迅。关于先生的作品推荐。

有时间的话直接看鲁迅全集也行,就是比较费力,我觉得《故事新编》作为先生 1936 年逝世前最后一步作品,也是最有意思的。

不说别的,鲁迅是个全才,诗,散文,小说,写的全然鲁迅的风范,一种自信而有独特的鲁迅的风范,你可以认为它不够好,但你得承认那就是鲁迅。

知乎用户 西神​ 发表

1933 年老舍写了篇《抱孙》,但如果隐去时间和作者,再看《抱孙》,还以为是现代的故事

民众的愚昧不管哪个时代都让有识之士头痛万分,鲁迅等人不留情面的揭露与抨击自然万古长青

知乎用户 大栗子 发表

心血来潮,读完了《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沉浸于文字时,自己就像置身黑暗,死闷的大铁屋。旁人在哭嚎自己的不幸,讥笑他人的 “另类”,向强者磕头跪拜,对弱者拳脚相加。

封建,愚昧,麻木像泥浆一样使每个人都深陷其中。当泥浆快没过鼻目时,有人跳了出来,徘徊着,呐喊着,想要挑动每个人的神经,一起去砸破这铁屋,寻觅那一点点希望。他用尽一生想要警醒世人哭嚎与乞求永远无法阻止吃人的行径,只有团结一致的战斗才能创造自己的明天。

无疑,这呐喊成果斐然,一大批人在呐喊中惊醒,去思考,学习,战斗。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铸造了我们现在生活的根基。

可是,当从书中醒来,环顾世界,才发现这呐喊仍在耳边回响。抱着死婴哭嚎的人,求神拜佛乞求恩泽的人,嘴角残留人肉沫的人,还有麻木的无聊看客,迫害,嘲弄弱者的阿 Q,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会有这些人仍在铁屋中昏睡。我们仍需要去呐喊,去战斗,去追寻那零星的希望,就像前辈们那样,打破枷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知乎用户 JIUQIANSHUODAO​ 发表

完全超前思想的伟大作家,其实应该说是思想家和时代文化推动者更确切。

把鲁迅的

《人之历史》

《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

《文化偏至论》

这几篇的译本读一遍

你就知道鲁迅的思想高度和看问题的透彻程度了

可以说完美预测如今网络环境都不不过分,小说那些都不用过度分析。

知乎用户 林天旋 发表

有很多次,看到某些时事新闻,胸中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触,感觉非常强烈,但是没办法组织出语言,话就在嘴边,但怎么说都差点意思。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满腹心事的哑巴

然后往下拉到评论,看到有人贴了鲁迅的一段话。脑袋直接嗡的一下,“对对,就是这个!” 那种能人让拍大腿的恍然大悟,那种像穿越了时空的一针见血,同时用语又极其简练而老辣,光这点,我就不得不敬佩他是个大师

知乎用户 eternal 发表

因为如果事先不知道鲁迅的年代。

我以为他写的是今天!!!!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qx0teM 发表

你就算抛开他政治需要的那一面,认认真真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作者去读他的作品,照样会喜欢上他的。

知乎用户 哲别 发表

闭着眼睛想一想,你今天看不惯的所有事、想骂的所有人, 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已经无比辛辣地骂过一圈儿了。年纪越大,越能理解 先生内心深处那抹彻骨的悲凉。

知乎用户 莎士比亚悲喜剧 发表

高中的时候不喜欢鲁迅,觉得这个人莫名奇妙的。大学,读了中文,详细了解了先生,觉得方面真的肤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就正如自己所言,在乱世,为世人,为后代,举起了一盏精神火炬。时至今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事、地方依旧看的到。或者说,哪怕再过一百年,也能看的到。先生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最深处。因为看到了,所以就无法沉默。在他那看似尖锐苦涩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颗滚烫的内心。

知乎用户 毛毛 发表

我的理解,因为先生写国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看客群体心态入木三分,生动非常。譬如在《药》中,先生这样描写革命义士就义时看客的模样——“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在《明天》中,又塑造了无视寡妇单四嫂子丧子之痛,看其热闹、占其便宜、看其笑话的蓝皮阿五、老拱、王九妈等一众看客,“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而这种 “板子不打到自己身上便不觉得痛” 的看客心态古今皆有,甚至可以说发展到现代信息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暴力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今天我们再读先生的文章,推崇其批判精神,扼杀这种无聊的看客之风,也是不无裨益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KctG2 发表

鲁迅在民国那一票文人里,私人道德污点应该是比较少的,也一直愿意为底层发声,本身学术水平也是一流的,被推崇也是理所应当的。

知乎用户 闻人异 发表

迅哥在自己的许多作品里,都明确的表示,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把他遗忘。

而时至今日,迅哥的精神却越发让人感到振奋,迅哥的言辞却越发让人觉得真实。

大抵,迅哥是每一个无能为力改变目前的种种黑暗的人心中最后的一束斗争的火苗。

知乎用户 都市夜魔人 发表

![](data:image/svg+xml;utf8,)

这是因为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众多领域都具有重大贡献

而且他对于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知乎用户 追黄埔 发表

因为鲁迅没有活到建国后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自己很聪明,知道不依附党派的重要性,他那个时候反对国民党,不相信 gc 党,完全以一个自由独立的精神个体去嬉笑怒骂,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时代的趋势,以至于毛后来封他为 “民族魂”,有当局加持,鲁迅笔墨自不可被埋没,大先生的个人魅力加上当局者的有护,十拿九稳,文坛第一。

知乎用户 魏武挥鞭 发表

不同的人在鲁迅笔下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草根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心有戚戚然;权贵看到了自己的批判,懂得包装和洗白,亲民的姿态也越来越可爱。

真的推崇吗?其实未必。鲁迅先生的呐喊,是对时代的批判,对国人的警醒。笔下的文字固然深刻,而铮铮傲骨的精神更是难得可贵。现在呢?还有这样的声音和傲骨吗?

嘘…… 莫谈国事!莫谈国事!小心封群。小心删帖。小心封号……

你好我好大家好。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人不舒服的时候,扎针管用,就推崇扎针;人舒舒服服的时候,白左更 high,就推崇白左。

人类社会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的群体盲动,有良心的,讲道理,没良心的,上邪教!

知乎用户 鹤立雪上 发表

近来又读起先生的文章,发现先生的文章真是写的精妙。单单是那一篇《友邦惊诧论》可以说用到现在是十分精妙的,我们吃狗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狗也是我们的六畜之一,但是因为这样,“外邦友人”惊诧了,认为这是不文明的,我们就赶紧把那个《国家畜禽遗传目录》草稿拿了出来,里面用的借口竟然是吃狗肉是不文明的,这可真是太秀了。我们国家中西部地区还需要发展,我们国家疫情问题还在继续,国际上疫情还没有平息,发展,平疫情,这应该才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主题,但是却因为 “外邦友人” 近年来的惊诧之下,国内有心人士的推动之下,花费大力气去管理这种事情,罔顾国情,罔顾传统,真是现代版的“友邦惊诧论”。

里面的一句真是精妙:“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的'国'下去一样。”看看现在的有可能禁止吃狗肉,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好像禁止吃狗肉,国家就会越来越文明,可以博得 “友邦人士” 的夸奖,永远的 “文明” 下去一样。

先生的文章,要时时拿出来看一看,结合时事里面的怪事看看,分析一下这样才能认清楚先生说的那群人,到底在现实中长什么样子!

知乎用户 王从不 发表

最开始看鲁迅作品的时候,以为他写的是时代的故事。以为那些故事里的人是因为处在那样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阶级才会有那样的反应。比如《药》里围观杀头的一群人,为了给儿子治病而重金购买人血馒头的人。

小时候我以为,有这些人是因为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批评的更多的人性的丑陋和罪恶,才不是什么封建制度落后思想。而这些人性的丑陋,不局限那个时代,只要有人,就会存在。

知乎用户 矮人直升机 发表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知乎用户 看看月亮吹吹风 发表

自由意志是现代价值观主流,自由的前提是批判质疑,鲁迅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批判文学的大师

知乎用户 南瓜视业 发表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现当代作家,从鲁迅挚友郁达夫、萧红,家人许广平、周海婴、周作人等人的笔下了解鲁迅及其受到推崇的原因。

01《两地书》/ 鲁迅,景宋

![](data:image/svg+xml;utf8,)

1933 年鲁迅的《两地书》出版,当年年底加印了好多次,卖到了 6500 册。在那个年代这个数字是很吓人的。《两地书》实际上分了三卷,第一卷是鲁迅和许广平在北京的通信;第二卷是鲁迅和许广平分别在厦门和广州的通信;第三卷是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和北京之间的通信,第三卷可以说是最像情书的情书。鲁迅自己编辑的《两地书》实际做了修改、删定。该本书采用的是 “原信” 的版本,那更叫一个情书,给爱人的信里,鲁迅扮演着各种角色,老师、朋友、恋人、甚至是会撒娇的孩子。

02《鲁迅日记》/ 鲁迅

该套书全三册,收入鲁迅自 1912 年 5 月 5 日至 1936 年 10 月 8 日所写的日记。鲁迅生前未发表过。1951 年上海出版公司曾据手稿出版影印本,其中 1922 年部分因手稿失落付阙。1959 年、1976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两次出版排印本,并将许寿裳所录存的 1922 年部分片断补人,作为附录。1981 年据此编入《全集》,并加注释。此次在 1981 年版的基础上据手稿重作核校,并对注释作了修订补充。鲁迅的日记,堪称一绝。所存 24 年日记,文字极简练,内容却甚丰富。鲁迅在日记中记有每月书账,鲁迅购书与读书之广博,令人望尘莫及。

03《日记的鲁迅》/ 王锡荣

《日记的鲁迅》(王锡荣 著)【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读鲁迅日记,会觉得甚是枯燥,都是流水账般的记事。今日开销多少、见了什么人、做了若干事。但如果看了《日记的鲁迅》,就获取了解开 “日记” 的密码。鲁迅先生称谁 “师”?藤野先生是没有出现过在鲁迅现存日记中。在鲁迅日记中被尊为 “师” 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第二位是南京矿路学堂的校长俞明震,第三位则是章太炎。1908 年,鲁迅和周作人、钱玄同、龚未生、朱希祖等一起在日本跟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学,这对鲁迅一生影响极大。

04《鲁迅著译编年全集》/ 王世家,止庵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精装本)(1-20 卷)》(王世家)【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以编年体来编排一位作家现存的全部日记、创作、翻译、书信,在中国大概还是第一次。按照时间顺序来读,将日记、创作、翻译、书信一并来读,这种读法也许更能体会鲁迅的生命历程。如果读鲁迅只读一套书,那一定是这套,《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值得狠狠 “纵读” 一番。

05《鲁迅传》/ 许寿裳

《鲁迅传(许寿裳版领读经典)》(许寿裳 著)【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民国原作排印未删节经典版。鲁迅三十五年挚友许寿裳之作。本书还一并收录了许寿裳先生所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分内容。我们现在能读到 1922 年的鲁迅日记,得感谢许寿裳。鲁迅日记曾被日军查抄,1922 年部分日记下落不明。现今留存的该年日记片段是许寿裳在 1937 年编《鲁迅年谱》时的抄存件

06《鲁迅传》/ 朱正

![](data:image/svg+xml;utf8,)

朱正,1956 年出版了《鲁迅传略》,后在冯雪峰(与鲁迅一同创办《前哨》)的鼓励和帮助下撰写了《鲁迅回忆录正误》,订正了许广平等人鲁迅回忆中的若干重要史实。这部《鲁迅传》,不仅集几十年来国内外鲁迅生平史料研究之大成,而且在鲁迅生平史料研究的一些难点和疑点方面亦有深入探究开掘,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例如鲁迅死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误诊,延误了治疗

07《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 施晓燕

鲁迅在上海的居住与饮食 施晓燕 9787545817928 上海书店出版社【直发】 达额立减 闪电发货 80% 城市次日达!

先生的嗜好有三种:就是吸烟,喝酒和吃糖。” 本书从鲁迅 1927 年 10 月定居上海后的日常生活出发,重点关注鲁迅的居住状况和饮食细节。到了上海,鲁迅热爱甜食的习惯丝毫不改,所以客人们馈赠礼品时,很大一部分是糖分高的点心,比如玫瑰糖、羊羹、茯苓糕、果脯、黍糖、莓酱、香糕、滋养糖、核桃糖、莱菔膏、蛋糕、蜜饯、巧克力糖等。

08《鲁迅与电影》/ 李浩,丁佳园

《鲁迅与电影 – 鲁迅观影资料简编 (1927.10.7~1936.10.10)(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李浩 丁佳园)【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本书以**《鲁迅日记》为主要线索、以《申报》电影广告为主要资料源,重新梳理了 1927 年 9 月鲁迅到上海后直至逝世前所看的电影。大概没想到,鲁迅是在电影院看过迪士尼电影的人,当年可是看了最少三遍《米老鼠》**。

09《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日] 藤井省三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日] 藤井省三 著; 潘世圣 译;)【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鲁迅评传和研究著作。作者将鲁迅放在绍兴、南京、东京、仙台、北京、厦门、广州、上海这些都市空间中,刻画了一个沉浸于都市文化的刺激体验中的 “都市漫游者” 形象。

他一生都在城市文化空间中辗转、移动——为何鲁迅从故乡绍兴出走,前往南京乃至赴日留学?为何鲁迅没能在仙台修完学业而去了东京?为何鲁迅在厦门、广州待的时间都很短,反而去了 “魔都” 上海并且在此定居直到去世?这些选择与他对大都市的向往和青睐紧密相关。所以鲁迅终生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情有独钟。

10《鲁迅在上海:活动旧址图集》/ 上海鲁迅纪念馆

![](data:image/svg+xml;utf8,)

鲁迅在上海生活了九年又十六天,这本图集收集的就是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有关图片。鲁迅搬迁几次的住所、鲁迅参与政治文化活动的地方、初到上海发表演讲的校址、与文艺出版界交流的情况等等,经过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努力搜集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

11《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本书是萧红对鲁迅先生的个性习惯、为人风范、家庭生活、交友创作等均从个人视角进行了回忆,特别是鲁迅先生病重期间的回忆文字。海婴和鲁迅 “明朝会!” 的这个小细节,便是萧红书中记下的。

“海婴每晚临睡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有一天,他站在楼梯口喊着:‘爸爸,明朝会!’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听到,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爸爸,明朝会……’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明朝会,明朝会。’说完了就咳嗽起来。”

12《回忆鲁迅:郁达夫谈鲁迅全编》/ 郁达夫

![](data:image/svg+xml;utf8,)

郁达夫比鲁迅小十五岁,但他们是同时代人。郁达夫自己都说:“我个人与鲁迅的交谊呢,一则因系同乡,二则因所处的时代,所看的书,和所与交游的友人,都是同一类属的缘故,始终没有和他发生过冲突。”

郁达夫写鲁迅,没有塑造光辉形象的任务,也没有谬托知己把自己写成 “老战友” 的意图,因而写得潇洒,正因为潇洒,也就真实。郁达夫笔下的鲁迅,“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是可爱。”

13《鲁迅的写作与生活》/ 许广平

![](data:image/svg+xml;utf8,)

许广平是鲁迅最后十年的生活伴侣、写作助手,是鲁迅各方面的最知情者,她的回忆文章具有他人无法比拟的权威性。她写出了鲁迅作为学者、伟人的一面,也写出了他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普通人的一面。

14《鲁迅与我七十年》/ 周海婴

书的一开头用整章篇幅追叙幼年和父亲在一起的短暂而甜蜜的时光,许多细节描写令人感动。如鲁迅习惯于夜间工作,早上睡觉,因此每天早上许广平都要叮嘱海婴轻手轻脚,海婴常在临出门上学之前,悄悄溜到楼上鲁迅房间里,给鲁迅的烟嘴装上一支烟。

15《鲁迅爱过的人》/ 蔡登山

本书写了处在旧时代的鲁迅爱情的困苦与两难的处境。更讲述鲁迅的兄弟情、父子情、友情、人情…… 娓娓道来的是鲁迅和许寿裳、台静农、萧红、曹聚仁和内山完造的情谊。呈现了一个内心柔软的鲁迅。

16《鲁迅与他 “骂” 过的人》/ 房向东

本书细细掰扯了一下鲁迅 “念叨” 过的人,这里面有钱玄同、胡适、周作人、梅兰芳等等。鲁迅与胡适的交往,从鲁迅的日记看,是始于 1918 年,而来往较多的是在 1923 年和 1924 年。1924 年以前,他们从相识到友好,是朋友;1924 年以后,他们政治观点上有所不同,又因了胡适的 “高升”,他们日见疏远,关系日趋恶化。此后,鲁迅时不时或直接或间接地批评胡适,在鲁迅生前,胡适则一律采取 “老僧不见不闻” 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

17《周作人讲解鲁迅》/ 止庵

![](data:image/svg+xml;utf8,)

本书的结构是以鲁迅的不同集子为分类,每篇作品原文在前,周作人评论在后。周作人的评论更多的像是一种考据,小说中出现的人事物,在当初大抵原型是谁,以什么为依托,当时是怎样的风貌,于鲁迅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何关系。该书是鲁迅小说的阅读伴侣

18《鲁迅的故家》/ 周作人

![](data:image/svg+xml;utf8,)

本书可以配着鲁迅《朝花夕拾》一同读。大哥鲁迅记忆中的童年、故乡和二弟周作人眼中的 “故家” 有何同和不同。鲁迅的 “百草园” 在周作人这却是“一个普通的菜园”。

19《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周作人

《周作人作品集(第二辑):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周作人 著)【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书中所讨论的小说限于**《呐喊》《彷徨》,加上一部被归类为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对其中出场的各色人物进行原型索引,背景事迹考证。

20《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

鲁迅的青年时代 周作人 著 9787214215895 江苏人民出版社【直发】 达额立减 闪电发货 80% 城市次日达!

《鲁迅的青年时代》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知堂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

21《鲁迅年谱》/ 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data:image/svg+xml;utf8,)

本套书一共四卷,如真要了解鲁迅,这些史料性的工具书是一定要翻翻看的。“知人论世”,把对应的作品放到对应的时间轴上,把作品和产生作品的年代、语境联系起来,帮助理解鲁迅先生作品和鲁迅先生其人。


本文著作权属于公众号:南瓜 Pi(yiyinyizhuotv)

首发其他公众平台,特此声明

知乎用户 晴窗纪 发表

因为鲁迅的文字表达能力实在太强悍了,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了了几笔,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故事新编》,现在看起来仍然不过时,让人忍俊不禁。

他除了沉着痛快,其实还有非常调皮狡黠的一面。对世俗和人性的洞察深刻入微,描摹得惟妙惟肖。

比如,在《故事新编》里,写孔子去拜访老子,临走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 您这就走了啊,不喝点茶什么的吗?

写后羿打猎一无所获让嫦娥失望,看着嫦娥的脸心里充满愧疚,心里说: 就是这么个人儿呐,我竟然天天让她吃难吃的乌鸦粥。后来嫦娥偷吃了药奔月去了,后羿刚知道的时候大受打击,才过了没有一盏茶的功夫,马上又原谅了她,一边吃饭一边安慰自己: 也没什么要紧的,明天我再去要一颗药丸来,吃了去月宫找她就行了。

写老子出关,被关令尹要挟要开一次讲座才肯放他出去,来听课的小喽喽都打起了瞌睡,背地里吐槽: 嘿,我还以为他是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才跑来听的,不然我才不来呢!

放老子出关前,关令尹从库房里给他拿了十个饽饽,并且特意说明,这是看在他是老作家的份上才有的待遇,如果是年轻的作家,最多只能有 5 个。

还有关于伯夷叔齐两兄弟的故事,也特别有意思。

。。。。。。

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故事新编》这本书!跟鲁迅杂文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鲁迅为什么会被推崇备至?抛开其他一切不谈,光是凭他出神入化的驾驭文字的能力,鲁迅也足够傲视其他同时代的作家,当之无愧的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你就是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若竟没有炬火,你就是唯一的光。

每次看到先生这句话,又会浑身充满力量。

放一下我的公众号:晴窗纪

其它高赞回答:

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到底犯了什么罪导致白茫茫了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乱世佳人》斯嘉丽到底爱不爱瑞德?瑞德到底会不会回来?你心目中的《红楼梦》里的妙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如何客观认识评价她?贾政和宝玉的关系到底有多差?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以下是我原创取名的文章和回答。

晴子取名 | 我帮忙取的名字汇总(不定期更)取名|晴子点评名字上集【各大姓氏取名实例】包含 300 个常见姓氏汇总帖,永久收藏

知乎用户 临江仙 发表

1949 年以来

我们物质上

站起来了

富起来了

强起来了

但精神上还未完全站起来

某些人还跪着

再怎么感化都无用

可为何教材还偏偏要删一些他的文章

这是一种缺失,使青少年茫然于黑暗社会

炬火已经黯淡了,难道也要让光销声匿迹于暗处吗

知乎用户 枝之 发表

太浅的人读不懂鲁迅。读懂鲁迅的人,你就明白了人性和中国。

知乎用户 知音 发表

社会与世界出问题了,又需要鲁迅了,所以就…。

知乎用户 王小智 发表

这不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

从内在来说,他不喜欢偶像,

从外在来说,他更喜欢改变。

知乎用户 飞驰的废柴 发表

少年不读鲁迅,是因为太假了。

长大了不读鲁迅,是因为太真了。

知乎用户 慕纶 发表

不邀自答

现在是高中生,学过几篇鲁迅的文章,但不幸的是,小时候学习是割裂开写文背景的,老师说背一背,好,就背了他的百草园与三位书屋,老师说鲁迅是伟大的…… 厌烦这么这么一大串赞美的我有些厌恶,他好像没有做什么事,就对社会的腐朽发发牢骚,就成了伟大,高中之前,鲁迅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用词很怪的愤青

偶然得了一套鲁迅全集. 高中一开始就会写一些华美的语句,散文,但看林清玄们的文章,我总觉得缺一点东西。最后我发现了,那就是鲁迅说话总是很诚恳的,尤其对青年人,他对的文字是真的和你面对面,希望你变好的,总是那么质朴,有时又在嘲讽时点可爱,他总是生动的,把道理给你用好玩的方法讲出来,他相信青年就是希望

我想,任何攻击鲁迅先生的人,攻击先生生平的人,是没有真实为青年人担一份心的,青年总是未来的希望,虽然我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但也会理解先生,从先生那里汲取一点力量,毕竟,很多说为青年发声对的作家,都不会这么平等地对待我们,只是说教罢了,发挥他地位的优越性

我从先生的文章里看他的生平,透视那个时代,他好像和所有名人作对,但永远爱护青年人,劳动者,他有他的局限性,但在任何时代,人都可不能完美,说他怎样怎样的,大都是反对为我们好的权威的,是鸡蛋里挑骨头,或是造谣生事,批判一切,却不批判自己,因为他们不敢,自己太龌龊了,也不敢把自己和青年人真切交谈,怕他们看出他的邪恶来

网上的资料也可以查到他的资料,有好的,有坏的,有多少人不喜欢鲁迅,被他的言论踩到自己的尾巴,就会一直诋毁他,有许多人感恩他给我们的平等,宽容,就有多少人爱他,

鲁迅一直会被时代铭记,他不会老的,在我心里

知乎用户 王乐 发表

因为到今天,鲁迅的话都让我们中国人无地自容!

知乎用户 空明御渊​ 发表

因为现当代亚洲范围内不存在能和鲁迅 PK 的人,世界范围内,古往今来加在一起能和鲁迅 PK 的不会超过十个,只要读过了鲁迅那种深刻和刺痛的文字,你真的会觉得什么优美的描写什么动人的叙述什么曼妙的剧情都 nm 是 shi,对喜欢写点东西的朋友来说,读鲁迅的文字通常会抱有绝望,不是学会先生那种写法,是欲模仿三分都不可得的那种。

知乎用户 车由轴​ 发表

知乎用户 天下有道 发表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知乎用户 可把我安排了 发表

我觉得不看鲁迅就浪费了我们能看懂汉字的能力。

鲁迅每一篇文章都那么的一针见血。特别准确的表达了这个世界的很多本质的东西。

回过头来看,身为学生,课本上有鲁迅真是我的荣幸。

知乎用户 心理咨询师刘大可 发表

学过中国近代史都知道鲁迅是个思想家,为了中国民族思想解放做了很多的努力。

知乎用户 尽力而为的人 发表

很简单,因为鲁迅所反应的社会现象与一些丑陋的人至今还在(特别是对号入座)

知乎用户 JJJJ 发表

【这三部中国电影,竟然都抄了鲁迅?!】 https://b23.tv/4A6dXCd

知乎用户 追放豚 发表

瞎子崇拜瞎子。喝狼奶长大的人,一辈子吃喝垃圾食品,没接触过有营养的食物,自然而然崇拜鲁迅。

鲁迅的特点是敏感而愚痴。

他是病人,不是医生。

但是他以为自己是医生。

这样,他就成为江湖郎中、蒙古大夫。

鲁迅只能感受到现象,和病人无异。

但他并不知道病因。

鲁迅以为自己知道病因,

他的粉丝以为鲁迅知道病因,

鲁迅也就成为祸害,

祸国殃民。

鲁迅是主席和新中国的精神导师。

瞎子带路。

鲁迅不死,

国难未已。

知乎用户 古读​ 发表

有么?不是郭敬明们么?

看看下面这些个,任嘉伦、王一博、张萌、谢霆锋,连郭艾伦脱球衣都能上榜,你说中国当代对鲁迅那么推崇???

当然上面这个不是文学榜单,但是即便是文学榜单,又有多少流量呢?

有一次在知乎看阎连科的采访文章,结果几十个点击而已,我说点击啊,不是说点赞。而某女优衣库量屁股大不大,几十万观看。

我酸吗?不酸,因为这就是现实。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读书?又有多少人读鲁迅?

对鲁迅还是推崇的,这也是事实,无论怎么诋毁,也推不倒他的崇高和伟大,所谓的经典永流传,不是指钻石,钻石只是在家族流传,鲁迅却在精神世界里流传。但是他也只是在喜爱文学的人心里被尊崇,中国当代这类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很低的。

不过这种事情没必要介怀,时间永是流转,鲁迅还是鲁迅。喜欢的自然还会喜欢,错过的依旧错过。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要读懂中国人,就要读鲁迅,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知乎用户 屏风四猴 发表

鲁迅的文章浅显易懂,回味无穷

特别是那些骂人的文章,颇有林黛玉薛宝钗这样的贵妇在村头骂街的气势,含蓄而深刻,气死挨骂的,笑死围观的,比现在的那些大字报有意思多了。

没被鲁迅骂过的近代文学家不值得一看

知乎用户 司徒南 发表

我是从喜欢鲁迅到鲁迅黑。就是不喜欢鲁迅,不喜欢他支持废汉字,不喜欢他那样对待朱安。有人说,他身在旧社会没办法,我想说你怎么那么怂。 别人敢真刀真枪去打破旧社会,你怎么不敢?这跟喷子有什么区别,嘴上有千言,心中没一点胆子。就属于那种这也看不惯那么看不惯,你叫他,走吧!一起去打破旧社会,他就变得唯唯诺诺。明明他可以拒绝娶朱安,但是他还是娶了,还让朱安守活寡。

知乎用户 传说泪痕 发表

上学的时候讨厌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看不懂,也不好背

现在想想,以前真是狗眼看文低

知乎用户 里米特在安息 发表

因为现在的中国文坛,适合一句话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知乎用户 Simple 丶 发表

如果你读过鲁迅,那你大概率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推崇他

如果你没读过鲁迅,那你这个问题意义就不大,你应该自己去读过再来问

如果你读了鲁迅还依旧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推崇他,那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知乎用户 浅艹早 发表

因为鲁迅真的很简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纯粹至极的人,他有着旧中国民族性格中最缺少的诚与爱。鲁迅一生的哲学,就是反抗绝望,在旧中国的绝望里以笔为矛,在无物之阵里彷徨呐喊。

他的理想信念很简单——利民,先是立志从医,解救像父亲那样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而后发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弃医从文,呐喊于生人中,在寂寞里奔驰。
他用深邃的眼眸一瞥历史,就悟出王朝更迭的规律,无非就是在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 “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之间轮换。

对于未有天才的社会,他说:

" 天才并不是来自深山野林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没有这种民众,便没有天才。

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却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对于旧中国的教育,他说:

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其实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可有这样的时候。

旧中国是一间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将从昏睡进入死灭,鲁迅睁着眼睛看着,焦灼着。他本想独自清醒吞没痛苦,但最后他决定呐喊。

他要反抗绝望,眼看黑暗沉沦,不甘不甘!这是影的自觉。

先生在绝望里痛苦得很呐,还好他碰到了许广平,感谢小鬼——广平兄。

鲁迅因信念纯粹而备受煎熬

也因纯粹而可爱而珍贵

先生是怎么骂人的:

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老太多事的

那些表面上爱排场实质上是爱用谎言粉饰太平的学者们,其实是更甚于一般奴隶的奴隶,他们不但具有甘当奴隶的自觉性,而且还有维护和美化奴隶生活的自觉性

鲁迅评叭儿狗:狗和猫不是仇敌吗?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那么多。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为什么推崇鲁迅,因为他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爱憎分明,为国利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一腔赤诚,不停给猛士灌鸡汤: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他对青年满怀爱意,曾温和地说道:

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

先生曾在绝望里走得太久,惟愿他在天上望着我们不会失望。

知乎用户 欧的不可 发表

如果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就知道鲁迅的言论是多么的正确,多么的一针见血。那时你只会忍不住拍手称快。文人自古以来有畏手畏脚的毛病,但鲁迅是真的勇,也是真的敢。他直白地剖析出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真面目,那时的文人谁敢这么写?况且当时也有很多 “公知”,干着奴化国人的事。鲁迅一生中怼过许多这样的人,天天上报抨击的那种。他真正地写出了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对今天也有启发作用。最重要的是鲁迅本人品行高山仰止,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振聋发聩,唤醒国人骨子里反抗的灵魂。对比之下,现在的公知满嘴爱国为民,背地里不知道拿着哪个国家的臭钱。

知乎用户 光明磊落​ 发表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鲁迅 《忽然想到五》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179]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83] “鲁迅”,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1-7]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8-10]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引用自百度百科

今天我为你解读一本人物传记——《人间鲁迅》,这本书把鲁迅放回到生活里,让你换个角度从生活中理解他,追寻他的一生。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 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制的海图》、《午夜的幽光》、《五四之魂》、《纸上的声音》;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势》、《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引用自百度百科

鲁迅的经历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成长期,蛰伏期,爆发期。

一、鲁迅的成长期:

1、原生家庭:

1.1 家庭条件:1881 年 9 月 25 日,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他的父亲叫周凤仪。鲁迅家的条件不错,是官宦人家,祖父周福清 30 岁中举人、33 岁中进士,进过翰林院,做过知县。

1.2 家道中落: 13 岁那年,鲁迅的祖父科场舞弊,东窗事发,周家为营救祖父,再加上为父亲治病,散尽了家财;

1)为父亲治病,周家请来绍兴城最好的中医。这个老中医,故弄玄虚,居然要用打破了的鼓皮,制成药丸,给病人吃。还要鲁迅去弄一对原配的蟋蟀,来做药引子。这些稀奇古怪的要求,鲁迅都满足了,可父亲还是死了。这让鲁迅对中医产生怀疑。后来他学了西医,对中医更加不屑。他一辈子批判中医,自己生了病,也绝对不看中医。

2)父亲去世后,周家分房。亲戚们欺负鲁迅家没了主心骨,给他们的房子又少又差。鲁迅拒绝签字,遭到了长辈的严厉斥责。这强烈地刺激了他的心灵,让他看到了人世的虚伪。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亲口说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2、教育经历:

2.1 南京求学:从 18 岁到 22 岁,鲁迅改名周树人,在南京待了四年。在这期间,鲁迅读了两所学校:南京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也是在南京,鲁迅的思想世界第一次打开,开启他思想的钥匙的,就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从此,鲁迅接受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观念。

2.2 日本留学:1902 年 3 月,22 岁的鲁迅考取清政府的公费名额,赴日留学。鲁迅在日本待了 7 年多,这对于他的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三件事比较重要:

1)以日本为媒介,学习西方文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翻译西方著作,哲学、文学、科学,无所不包。鲁迅留学的时候,西方重要思想家、科学家的代表作,基本都有了日文版。过了语言关之后,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经典。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鲁迅看来,中国正需要书中提到的 “超人”,去打破死气沉沉的传统文化,让国人振作起来;

2)结识许寿裳:

许寿裳比鲁迅小两岁,也是绍兴人。他乡遇故知,加上两个人的性格、爱好相似,他们很快成为好朋友。两人的友谊,保持了一辈子。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加入光复会、亲近章太炎,都有徐寿裳介入其中;

3)弃医从文:

在仙台学医时受到刺激,认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他要用文艺改造国民性。

4)具体行动:从医学校退学,带同弟弟周作人到东京,与许寿裳合作;

1909 年,鲁迅和周作人合作,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翻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收录了俄国和东欧小国的一系列小说,但在日本的尝试并不成功;

1909 年 8 月,鲁迅返回中国,他的成长期至此结束。

二、蛰伏期:

1、浙江时期:教书办报

1.1 在辛亥革命之前,经许寿裳推荐,鲁迅也进入杭州一所师范学堂,教生理卫生课和植物课。一年后,鲁迅回到老家,担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1.2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在绍兴办理报纸,评论时政。但触怒了绍兴革命政府的都督。鲁迅看到社会没有因为革命发生变化,非常失望,于是在许寿裳的介绍下,去往北京;

2、北京时期:任职教育部

1912 年 5 月,鲁迅抵达北京,出任教育部佥事,算是助理级别的职务。当时的教育部,其实是官场的一部分,人人都想往上爬,真心搞教育的没几个。大环境如此,鲁迅也打不起精神。他和许寿裳经常一起吃饭、喝酒、逛琉璃厂。一个人的时候,鲁迅则转而研读古籍,甚至学起了佛经。

3、新文化运动的到来:

3.1 《新青年》与白话文学运动:

1)《新青年》来京:《新青年》的创办人是陈独秀,原先在上海出版,1917 年初,陈独秀受邀北上,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也搬到了北京。

2)《新青年》的宗旨:介绍西方文明,批判传统文化,唤醒国人,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为此,陈独秀连续刊登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第二篇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宣布彻底推翻腐朽的古典文学、贵族文学。

3)白话文学运动的尴尬:文学革命的理论和口号是有了,却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来说话。

3.2 铁屋中的呐喊:鲁迅走上白话创作

1)钱玄同拜访:1917 年 8 月的一天,钱玄同拜访了鲁迅。两人都是留日学生,彼此很熟,钱玄同知道鲁迅有文学天分,想请他写点文章。但此时的鲁迅有些消沉,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有意义吗?他打了个 “铁屋子” 的比方。

2)铁屋中的希望:鲁迅说,中国好比一个铁屋子,屋子里的人都睡熟了,不知道自己快要闷死。你把其中一些人叫醒,又没办法打破铁屋子,结果,无非是让那些醒来的人,承受临死前的挣扎和痛苦。何必呢?还不如在睡梦中死去的好!钱玄同回答:既然有人醒了,就有打破铁屋子的希望啊。

3)鲁迅加盟《新青年》与狂人日记的诞生:1918 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以 “鲁迅” 的名字,发表文章。鲁,取自母亲的姓氏;迅,寓意飞奔疾驰。

《狂人日记》有着双重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它是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对鲁迅个人来说,他由此迈入了人生的爆发期。

三、爆发期:

1、北京时期:

1.1 创作文学作品:据统计,从 1918 年到 1926 年鲁迅离开北京,鲁迅发表了 25 篇短篇小说,其中就包括《孔乙己》、《阿 Q 正传》、《伤逝》和《祝福》这些名篇。这些小说,激烈地批判封建礼教,批判国民性,也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伤痛和迷惘,打动了年轻读者。

1.2 担任《新青年》编委:当然,鲁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新青年》采取轮流编辑的方式。7 名编委,每人主编一期,依次轮换。作为编委,鲁迅和《新青年》的伙伴们步调一致。他和胡适的关系就特别融洽。

1.3 与新文化同仁的分道扬镳:

1)观念分歧:鲁迅认为,胡适只想走精英路线,他的文章,是给知识精英、政坛高层看的,希望出现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对底层社会缺乏同情和了解。相反,鲁迅认为启蒙大众,让大众觉醒才是当务之急。

2)人事纷争:当时的北京文化界和教育界,可以分成两大群体。第一大群体,包括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这批人年纪比较大,留学的地方,是日本或法国。又因为其中浙江人多,所以这个群体也被称作 “浙江系”。另一大群体,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这些人。他们年纪轻,都在欧美留过学,所以又叫 “欧美系”。

3)聚焦点:女师大风潮和 “三 · 一八” 惨案

女师大风潮:1923 年,许寿裳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随即邀请鲁迅做兼职教授。北洋政府不喜欢许寿裳,第二年,女师大就换了帅。由性格强硬、作风强悍的女性学者杨荫榆主持校务,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反弹。鲁迅支持学生,北大外文系教授陈西滢,则认为是浙江系鼓动,两人发生论战;

“三 · 一八” 惨案:1926 年 3 月 18 日,北洋政府的卫队,射杀了请愿的学生,鲁迅在女师大的学生,刘和珍也成了死难者。鲁迅异常愤怒,连续写下《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等杂文,控诉北洋政府的暴行。这也代表了知识界的主流观点。但是陈西滢在《现代评论》上发表文章说,组织者没考虑到极端情况,就带学生去请愿,这太草率了,双方最终决裂。

2、厦门广州时期:

2.1 厦门时期:1926 年 8 月到 12 月,鲁迅南下,出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一方面是为了躲开原配朱安,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已经发不出工资,鲁迅南下可以解决经济困难;

2.2 广州时期:1927 年初到 1927 年 9 月,鲁迅又南下广州,在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因为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四 · 一二政变”,大肆迫害共产党人。4 月 15 日广州戒严,抓捕了 3000 多名共产党人、工人和进步青年。许多中大学生也被抓了。鲁迅提出要营救这些学生,但校方怕惹事,不敢行动。结果,一些学生因此遇害。愤怒之下,鲁迅辞去了中大的一切职务。

3、上海时期:

3.1 动迁上海的原因:上海有租界,可以躲避国民党的控制,而且上海的文化市场发达,到处是大学、报刊和书店,要养活自己和许广平,靠稿费问题不大。

3.2 1927 年 10 月,鲁迅带着许广平,移居上海。由此开启了他的上海时期。一直到 1936 年 10 月去世,鲁迅在上海住了整整九年。这也是鲁迅人生的最后九年。经历了革命、背叛,还有文化圈子纷争的鲁迅,其实对一切都看穿了、也失望了。这一时期的他,变得喜欢挖苦讽刺、含沙射影。

3.3 鲁迅的心境与创作转向:跟北京时期不同,在文字创作上,他从小说转向了杂文。杂文,是一种短平快的随感和时评文章,写得时候但求犀利,读起来酣畅淋漓。和他这一时期的心境很搭调。鲁迅生前出版过 14 本杂文集,其中有 10 本是在上海写的,他给今天的人们,留下刻薄而有洞察力的印象,很大程度上,靠得就是《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里边的文章。晚年,鲁迅只出过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跟杂文的风格比较接近。可以说,上海时期的鲁迅,成了一位杂文家。

3.4 鲁迅的两类杂文:

1)批判国民党当局,批判国民性的实证文章,直指人们不愿面对的痛点;

2)一些私人性质的论战文章,很能反映鲁迅晚年的心态,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可以极尽刻薄;

四、鲁迅的私人生活

1、鲁迅跟弟弟周作人的关系:

1.1 从融洽到决裂:周作人是鲁迅一手培养的。从生活起居到文学道路,再到婚姻大事,鲁迅都尽心尽力。兄弟俩的关系,曾经非常融洽。新文化运动时期,“周氏兄弟” 一个写小说,一个写散文,是闪亮的文坛双子星。然而在 1923 年,兄弟俩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鲁迅搬出北京八道湾住所。

1.2 委婉地劝诫: 1925 年,鲁迅写了短篇小说《弟兄》。他通过文学作品婉转地表示,如果弟弟有难,自己愿意全力帮助。晚年,鲁迅还多次通透过亲友,劝周作人离开北京。鲁迅觉得,北京气氛保守,周作人性格又软弱,很容易掉坑里去。可惜,周作人没听他的。抗战爆发后,周作人趟了浑水,成了汉奸。

2、儿子周海婴

1929 年,许广平为鲁迅生下了一个男婴,因为是在上海出生,鲁迅就给他取名 “周海婴” 这时候,鲁迅已经 49 岁了,可谓老来得子,所以非常兴奋。只要有朋友来,他一定抱着周海婴出来,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周海婴渐渐长大,每晚睡前,都要听故事。这个任务,当然交给了身为文学家的鲁迅。他花费大量时间,找素材、编故事。鲁迅还为周海婴挑选玩具,并且乐此不疲。

3、年轻人的导师:萧军萧红夫妇

3.1 接济生活:最能体现鲁迅热心的,是他对萧军、萧红的关心。萧军和萧红都是东北人,九一八事变后,这对情侣逃到青岛。期间,萧红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当时,两人生活窘迫,无奈之下,就向鲁迅求救。鲁迅十分赞赏萧红的《生死场》,帮忙联系出版。1934 年,萧军和萧红离开青岛,来到上海。从此,他们成为鲁迅关系最亲密的年轻朋友,三天两头来探访。

3.2 萧红眼中的鲁迅:鲁迅逝世后,萧红写了篇《回忆鲁迅先生》,描述了她眼中的鲁迅。

1)鲁迅爱抽烟,走路轻快,笑声明朗,是一个幽默、和蔼,并且非常细致的人。有时候,萧军萧红在鲁迅家聊得晚了,或者碰到下雨,鲁迅都会嘱咐许广平,叫来小汽车把他们送回去,还坚持自己付车费。

2)鲁迅还有着不错的审美品味。有一次,萧红穿了件红色上衣、咖啡色裙子,问鲁迅好不好看。鲁迅实话实说:不好看。随后,他传授起了衣服搭配的经验。鲁迅告诉萧红,红上衣应该配红裙子,或者黑裙子才好看,配条咖啡色裙子,视觉上很浑浊。之后,鲁迅又对萧红平时的穿着,进行了点评。

鲁迅并不只有严肃、犀利的一面。实际上,鲁迅有生活情趣,也非常热心,乐意和年轻人打交道。可以说,晚年鲁迅,已经是中国青年的偶像了。

五、鲁迅身后:

1、葬礼: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在上海家中病逝,享年 56 岁。他的死震动全国,宋庆龄、蔡元培、茅盾、周作人等一批人,组成治丧委员会,成千上万的人赶来参加葬礼,其中既有好友、学者、作家、青年学生、电影明星,也有普通市民和工人。鲁迅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边印着三个字 “民族魂”,当时落葬在万国公墓,也就是今天上海市虹桥路 1290 号的宋园。

2、迁葬:1956 年,鲁迅墓搬到了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里边,墓前还有一尊鲁迅的雕像,摆出大家都熟悉的坐姿,雕像下还标明了鲁迅的生卒年份。直到今天,他的墓边依然有人鞠躬行礼,还有人们奉上的鲜花。

知乎用户 晉金皓 发表

年少些时候,不喜鲁迅,苦涩而绕口的文字,隐晦而故作高深,后来逐渐年长,再读鲁迅先生的文字,人生遇到的人抑或事,仔细思来,有够意思。

最近高铁自杀死人,同情者,被喷圣母,谩骂者,反而得到支持,两方闹得挺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鲁迅先生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后来又想到《祝福》里,四老爷谈及祥林嫂的死**:““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小时候觉得四老爷实在令人作呕,但是年龄渐长,为何却被生活磨去了菱角?不知不觉成了四老爷?

封建礼教,鲁迅一直是它的反对者,他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他还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然而呢?《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唯一一次努力挣扎,是在梦中,醒来惊得一身冷汗。在前篇里,最后狂人还是恢复了正常,赴某地候补,依旧进入了这封建礼教之中。

可是他与朱安,又不就是一种反抗的诠释?一个是新思想的开拓者之一,一个是封建思想下的三足金莲女子。自称是鲁迅的物品,而无法像鲁迅所言一般,夫妻平等。

人终究不能有向下的自由。那个年代,如果改革之人所言的不是废除某个落后的东西,而是可以有这个东西的自由,也可以没有这个东西的自由,那么那些落后的永远不会消失。人会有实际的自由,以及口头上所谓的自由。

封建礼教的废除,从未停止,因为如今社会,封建礼教的替代物数不胜数,世风日下,吃人犹然存在。荀子与孟子关于本性的阐述对立,性本恶,在《狂人日记》中被描写,很多人只看到封建礼教,却看不到吃人本性难移。

资本主义,以资为本,演化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一个人的品性,磨灭着一个人的本性。

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不就是吃人的一种体现?谩骂者,也不过遭受了剥夺和压迫,迟到扣钱,扣奖金,换谁都难受,人吃人犹然存在,救救孩子吧。

每个人都吃人,有能力者,行动上,无能力者,啊 Q 的精神胜利法不就是一种体现?面对磨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是有多少人无能为力?除却啊 Q 的精神胜利法,又能如何?思想上的高人一等,思想上的鄙视和欲害人以解恨,落于现实,终究是南柯一梦耳。

自言高人一等,却什么都不是的孔乙己,像不像如今的很多人,眼高手低,看不惯世间一切,与自己所想不同便要大张旗鼓的抨击?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自己努力却依旧过得乱七八糟的生活,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的鲜血淋漓,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勇士?

每个人都是,无论是狂人,还是祥林嫂,抑或啊 Q,那个闰土,再见时吞吞吐吐的一句老爷,还有我们,都是勇士,在人吃人的世界里,面对着。

鲁迅因何而得到推崇?因为他看得透彻,对人性的剖析,对品格的见解,在近一百年后到今天,依旧栩栩如生。

知乎用户 我到不了 发表

最近方方日记火了,看到这问题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作者,文豪中我偏偏最喜欢鲁迅。

为什么我喜欢鲁迅?第一当然是文笔犀利,文章直接戳中当时社会的痛点。

第二就是鲁迅虽然是文人,大文豪,却没有大多文人身上那酸。似乎多读了几本书、喝了几升墨就高人一等,今天代表这个明天代表那个。总是表现出众人皆醉我独醒,却又要回头讽刺一句,表现的高高在上,又急于和大众划清界限。似乎自己身上就这么点独特的,生怕大众 “俗” 熏了自己的“雅”。其实他们也不过是一支芦苇,碰巧喝了点墨,就要大声宣扬!

可鲁迅先生呢?文笔间是对世俗黑暗、人民麻木的不满。可呐喊出来的却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知道百姓麻木,是源自无知,所以他引导他们。他知道封建社会黑暗,所以他要 “拆屋顶” 让光照进来。鹅城的百姓是因为他们没有看透本质,知道本质的你应该引导他们,而不是嘲笑他们。这才对得起 “大文豪” 的评价,才对得起那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知乎用户 SEIB 局长 发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出自毛选《新民主主义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其他所谓的大师、文人,身处民国、抗日大背景写一堆风花雪月,要么就是各种看不懂的 “高级文字”。

鲁迅在那个年代在为人民呐喊,而且他写的东西大家都看得懂。

就算上学时候不懂,长大了、遇到事情了也就懂了。

知乎用户 阿全不擅长 发表

虽然先生已经走了,但先生笔下的人物没走,甚至比之前更活灵活现了。先生我们看到这些人物,便会回想起先生,佩服先生穿越时空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水平,推崇先生高尚的品格。

知乎用户 本梦如霞 发表

因为现在要是还有一个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他的号肯定被封了

知乎用户 Rebecca Lee 发表

魯迅是中國的當代人

一、庸眾:「合群的自大」

《隨感錄 38》,1918 年 11 月發表在《新青年》上。文章第一句:「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這便是文化競爭失敗之後,不能再見振拔改進的原因。」

‘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 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 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他們必定自己覺得思想見識高出庸眾之上,又為庸眾所不懂,所以憤世疾俗,漸漸變成厭世家,或‘國民之敵’。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

魯迅早期的文章,「自大」、「福氣」都是正面概念,而且加了感嘆號。

「個人」對面有一個對立的詞,就是「庸眾」——平庸的群眾。

華老栓、孔乙己、《示眾》里的看客、阿 Q、小 D……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些人放在一起看,那不就是庸眾嗎?

讀《吶喊》自序,可以知道魯迅創作的出發點,就是假定很多人在黑房子裡快睡死過去了,沒有門,只有他醒著,在猶豫要不要開窗叫醒大家。所以這些睡著的眾人就是庸眾

就在《隨感錄 38》里,魯迅批判了「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他說這些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

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贊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倘若遇見攻擊,他們也不必自去應戰,因為這種蹲在影子里張目搖舌的人,數目極多,只須用 mob(烏合之眾)的長技,一陣亂噪,便可制勝。
勝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勝了。若敗了時,一群中有許多人,未必是我受虧:大凡聚眾滋事時,多具這種心理,也就是他們的心理。他們舉動,看似猛烈,其實卻很卑怯。

所以魯迅說

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魯迅總結的這些「愛國的自大的」人們,他們的基本理論有哪四條——

甲雲:「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乙雲:「外國物質文明雖高,中國精神文明更好。」
丙雲:「外國的東西,中國都已有過。」
丁雲:「外國也有叫化子,——(或雲)也有草捨,——娼妓,——臭蟲。」
中國地大物博,精神文明更好,外國的東西,中國早有了,外國也有叫化子、茅房、娼妓、臭蟲。

二、網絡詭辯指南

30 年代的《華蓋集》收了一篇《論辯的魂靈》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麼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這裡面有好多不同的層次:

一,甲生了病,他是中國人,所以中國人生病了——個人的問題推廣到國族。你看不起我,我是中國人,難道你看不起中國人嗎?

二,中國人有病,你是中國人,那麼你也有病。

三,你有病,所以你說的話就沒有價值了。

四,如果你說你沒有病,你就是在說謊,那就是一個新的指控。

五,你說謊,賣國賊也說謊,所以你是賣國賊。

這個推理太厲害了

六,我罵賣國賊,說明我是愛國者,我罵你叛國,我罵你漢奸,就說明我是愛國的——為什麼我要罵你賣國賊?就是要證明我是愛國的。

七,愛國的話是有道理,所以我的話有道理——反過來論證。

八,我的話既然是有道理,你就肯定是賣國賊了—

魯迅總結的這些論辯的常用邏輯,中國人要好好學習,常常操練,時時培訓,天天發揚。

「你自以為是‘人’,我卻以為非也。我是畜類,現在我就叫你爹爹。你既然是畜類的爹爹,當然也就是畜類了。」

這是論辯邏輯的另一個境界。

魯迅自己說過「我生於清朝,原是奴隸出身,不同於二十五歲以內的青年,一生下來就是中華民國的主子」,「中華民國的主子」是反諷,講的是 30 年代,當然 中國人現在是共和國的主人

三、變成了奴隸,還萬分歡喜

魯迅說: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麼「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裡——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魯迅總結出兩點

第一,奴隸不是最壞的情況,「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碰到戰亂、強盜,老百姓寧可找一個隨便什麼主子,所以歷史上的農民革命起義造反,把奴隸規則粉碎,「這時候,百姓就希望來一個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則,使他們可上奴隸的軌道。」所以,奴隸、臣民是一種規則,一種軌道。

但魯迅還有第二個意思,那就是假如進入了太平盛世,你很開心吧?可也不過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所以魯迅的意思是,「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

他說,

中國的奴隸生活的軌道「早已佈置妥帖了,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一級一級的制馭著,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因為倘一動彈,雖或有利,然而也有弊。」

講出了一套社會制度的人性根源,一旦做什麼事情,也許對你有利,但也一定有壞處。

《左傳》里把人分為十等:「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左傳》昭公七年)

魯迅認為這十臣裡邊,第一,並不那麼簡單的就是壓迫和被壓迫。

第二,十臣以後,魯迅說「台」沒有臣了,怎麼辦呢?

但是‘台’沒有臣,不是太苦了麼?無須擔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驅使了。如此連環,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魯迅在一篇叫《燈下漫筆》的散文里說,袁世凱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財政困難,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就把紙幣停止兌現。

官方還可以用,商家就不大歡迎,所以這個錢就等於是不值錢了。正在這個時候,魯迅身上也有一些這樣的錢,可是眼看自己就變窮人了,非常恐慌。

這時候有人說這個錢可以到銀行裡去換銀元,六折多好像。魯迅就去換了一些,後來兌換率還要上升到七折,魯迅更加高興了,就把那些紙幣全部換了銀元。

這些銀元「沈墊墊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
但我當一包現銀塞在懷中,沈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

中國人有沒有這麼一個時候,我們擁有的東西,或者中國人自以為擁有的東西,比如名譽、學位、發言權、財產、房子、朋友,突然之間沒了,不見了,然後又取回了一部分,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萬分歡喜呢?

四、比奴隸更糟糕的是奴才

魯迅說到底是一個文學家,他講的「奴隸」「奴才」都是他一生創作的關鍵詞,但不是科學的概念,他不是講過去的奴隸社會,更多的是一種比喻、形容。

《青年雜誌》的發刊詞是陳獨秀寫的《敬告青年》,裡面對當時的青年提出了六點期望——

第一條,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第二條,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第三條,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第四條,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第五條,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第六條,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在魯迅概念裡邊,「奴隸」並不是一個負面的批判的詞,特別是把它跟「奴才」一起討論的時候,30 年代魯迅有一段話:

一個活人,當然是總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隸,也還在打熬著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隸,打熬著,並且不平著,掙扎著,一面‘意圖’掙脫以至實行掙脫的,即使暫時失敗,還是套上了鐐銬罷,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
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
就因為奴群中有這一點差別,所以使社會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別,而在文學上,就分明的顯現了麻醉的和戰鬥的的不同。

奴隸是「狀態」,奴才是「心態」,二者有被迫還是自願的區別。

《國際歌》的第一句「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中國國歌的第一句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兩首最重要的歌的第一句,不約而同地都出現了「奴隸」

而且還真的都是現代文學的貢獻,《國際歌》是 1921 年耿濟之與鄭振鐸從俄文翻譯成中文的,兩位都是文學研究會的作家。而《義勇軍進行曲》作詞者田漢是創造社的作家,所以中國的政治跟文學的關係非常近。

所以魯迅後來編書,專門有一套叢書叫「奴隸叢書」,顯然是覺得我做奴隸,這是正視現實,我看到我被壓抑的處境,但做奴才是不可取的。

有一個小說細節,可以更典型地說明兩者的分別。

《阿 Q 正傳》中的阿 Q,他住在土谷祠里,他在土谷祠做了一個夢,他參加革命。

造反?有趣,…… 來了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都拿著板刀,鋼鞭,炸彈,洋炮,三尖兩刃刀,鈎鐮槍,走過土谷祠,叫道,‘阿 Q!同去同去!’於是一同去…
這時未莊的一伙鳥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 Q,饒命!’誰聽他!第一個該死的是小 D 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 留幾條麼?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
東西,…… 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 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 D 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趙司晨的妹子真醜。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裡,——可惜腳太大。」
阿 Q 沒有想得十分停當,已經發了鼾聲,四兩燭還只點去了小半寸,紅焰焰的光照著他張開的嘴。

這一段太精彩了,「紅焰焰的光照著他張開的嘴」

這裡邊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第一,殺人。他不是首先應該要殺趙家的人嗎?殺那些秀才也還講得過去,可他應該團結小 D,跟他聯手呀。

所以這段說明奴隸造反的時候,他不僅是復仇,他還想要自己也有奴才,等一下搬床的時候又找到小 D 了。所以這裡邊當然很複雜了,是不是鎮壓同類也是當務之急?

總而言之,他復仇要殺的人第一是小 D,第二才是趙太爺,這個太奇怪了。

第二,財產。要什麼就有什麼,喜歡誰就是誰,所以財產是要佔有的,農民造反,是貧民造反,所以要搶人家的東西。

第三,性幻想。村莊里的女性的一個一個想過來,全都意淫一遍。革命夢,財產慾望,意淫女人,鎮壓同類,排斥競爭,迅速想獲得做主人的權利,所有這些潛意識的解讀,它是民族靈魂的象徵,後來又變成了中國革命,尤其是農民革命的集體無意識。

今天的網民是不是也有阿 Q 土谷祠的夢?

魯迅說說過一句話,他說,人家說我的阿 Q 過時了,「但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

魯迅的文章寫在 1926 年,二三十年後就是 50 年代,50 年代怎麼樣?

從那時到現在,又是 50 多年過去了,

「合群的愛國的自大」,論辯的靈魂、邏輯還在嗎?土谷祠的夢,延續嗎?

五、

魯迅在文學當中關注奴隸、奴才,就是希望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能夠理直氣壯地站著做人,不僅在物質上,有美食,有好房子,有空調,有汽車,而且在精神上不要老是彎著腰,不要老在裝睡。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不知道作為知識的文學,中國人根本進不了大學,不懂得作為政治的魯迅,中國人沒法合格地走出大學。

但是還有第三個境界,十年八年或者更久以後,知識豐富了,政治正確了,社會、高科技、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但是還是需要文學,人們還是需要魯迅

因為歸根結底,人做無數有用的事情,最後總希望留一點空間,做一些不那麼功利不那麼有用的事情,在那個時候你會更加欣賞魯迅文章的美。

人文學科比起理科、工科、農科、醫科來說,看上去不那麼直接有用。科技、經濟越發達,人文學科越重要。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GnY5oL 发表

节选自《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第二讲第二节 永远正确的鲁迅

关于鲁迅的评价
讨论 “五四” 的意义之后,再看鲁迅的作用。第一,鲁迅用白话做了小说的实验,最早而且最成功。第二,鲁迅也批判礼教吃人。第三,鲁迅也启蒙。这里有点不同,鲁迅说了他是 “遵命” 启蒙,是听别人的将令,也就是说并不完全是他的本意。遵谁的命?遵陈独秀,遵胡适,你们说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第四,鲁迅坚定地相信进化论。从理论上讲,鲁迅就是 “五四” 的方向,鲁迅的影响就是 “五四” 的影响。当然,这是教科书式的结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知道,庙里的神像,每个时期都会被人涂上新的油彩。鲁迅还在世的时候,跟文坛大部分的人都吵架,鲁迅骂过的人多过他赞的人。但是当他去世时,文坛暂时统一了,大家都纪念他是民族魂,这是民国时期在上海最大的一次出殡。
这里稍微讲讲鲁迅研究史。最早称赞鲁迅的是瞿秋白。瞿秋白是陈独秀之后的共产党总书记,但他没做多久就被批评为错误路线下台了。那时他躲在上海,和鲁迅成为朋友。瞿秋白说鲁迅是 “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蒂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这里他给鲁迅三个定位:一个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鲁迅家里原是有钱的,他是背叛出来的;第二,他是“绅士阶级”,其实讲的就是资产阶级,但他又是他们的叛徒;第三,他是浪漫的革命家的好朋友,却是说实话的好朋友,这些浪漫的革命家指的是创造社、“左联” 一些人。这是对鲁迅最早的评价。
对鲁迅最关键的评价,是在他去世几年以后,毛泽东说的一段话:“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了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三个 “伟大”,五个 “最”,这样说过之后,鲁迅的地位就彻底奠定了。甚至在台湾,都很少人说鲁迅不好,但他的作品一度是禁书。
小时候的印象,“文革” 时什么书都不可以读,唯独鲁迅的书可以读。那时读的书是一九七三年版的《热风》,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既然 “文革” 时什么书都不能看,怎么论证鲁迅伟大呢?原来鲁迅和 “左联” 的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吵过架。这四个人当时负责和鲁迅联络,是 “左联” 的领导,鲁迅给他们起了一个外号,叫“四条汉子”。
所以,在 “文革” 时,人们就说鲁迅早就看穿了 “四条汉子” 的面目,而这四个人一直被重用到一九六六年。说起来,鲁迅眼光厉害,早就知道了他们有问题。

“文革” 结束,要批判 “四人帮”,鲁迅又起作用了。据说张春桥十几岁时喜欢写诗,笔名叫狄克,写了一首爱情诗,里面说到猫。但是鲁迅不喜欢猫,尤其是他住的地方,猫老在那里叫春。他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狗 · 猫 · 鼠》,就是讲这件事。也许,他就是不喜欢张春桥的诗。当然了,鲁迅非常 “英明远大”,在一九三六年就写了一篇文章,说狄克这个人很不好。“文革” 后我就看到有篇文章,说鲁迅“火眼金睛”,一早就拆穿狄克的阴谋。
所以,鲁迅 “永远正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要思想启蒙,要唤醒民主意识,鲁迅当然又是**反专制的旗帜。九十年代中国出现商品化了,很多人经商,有些知识分子不满意,要骂商人。钱理群说他在北大开课,学生们最喜欢鲁迅骂梁实秋,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在每一个时代都可以被很多人所用。鲁迅自己其实也早有预言:“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知乎用户 古木一枝 发表

中国的读书人对鲁迅大多都是有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的,有时这种敬意甚至是莫名的,但又很深刻,我想这其中并不仅仅包含着对一位文学大家的瞻仰,也许更多的是对在那个时代敢于发声,敢于为国为民奋笔疾书塑中华之脊梁的英雄崇拜。这是一种自近代惨遭压迫以来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当一个人在面临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国家,并身处暗潮汹涌危机四伏的境地时,却依旧愿意并且能够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唤醒中华儿女而发声时,就不得不说此为国之幸,民之福了。

我记得我在说芥川龙之介的书的时候,就曾提到过鲁迅也是描写人性的大家,他们都是那种能够站在更高层次去俯视洞察他们所要看透的人情世事。但与芥川龙之介不同的是,鲁迅的描写更加入木三分,他的笔下的讽刺与警醒更加令人惊骇,有时那种感觉简直像将一鼎大钟罩在了心上,那警钟的敲响不仅震的心儿发颤,甚至会不断的回响,持续震颤着,直叫你不得不沉思良久,才能醒悟过来那时的人们是有多么需要开化,那是的社会是有多么需要指引 。

鲁迅书中内涵的精髓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完的,B 站里有一个 up 主叫智能路障,我看过他的几期视频,他对鲁迅以及那个时代弊病的分析鞭辟入里,而且通俗易懂,若想更深刻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那很值得一看。

深陷泥泞的近代中国有那么多的文人志士赴汤蹈火,为中华崛起而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然而,此中文人豪杰,鲁迅当属第一。

知乎用户 肖申克的救赎 发表

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二条坐落着一个三开间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散发着独有的气息。它曾经见证了 200 多篇美文的诞生,现今仍留存着一个伟大文学家的无数生活印记。它就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在这,记者见到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人民大学教授黄乔生先生,他带着我们一同走进了那个一直生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的人物--鲁迅。

怀揣梦想 离家求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手中的笔写出数百万字的著作、刻画无数人物、传达时代精神,在后人的眼中,他是刚毅坚强的 “民族魂”。然而,小时候的鲁迅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月色下从摇晃在水面上的乌篷船里传来的悠扬戏声;是船内与小朋友们分享从自家地里“偷” 来的豆子的甜美滋味;是 “百草园” 里会弹琴的蟋蟀、会唱歌的油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还有那人首蛇身的“美女蛇” 的传说……

  鲁迅的童年是丰富而自由的,这样的童年,无疑对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 岁的时候,鲁迅挥别了带给自己无穷趣味的 “百草园” 来到 “三味书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一角,一张八仙桌与一个藤椅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几个长条凳散落于对面,这是仿照当年“三味书屋” 的课堂仿制的。现在的我们似乎能透过这温暖的场景看到当时学问极好的寿镜吾老先生,看到读书时的鲁迅如何在自己的桌角上刻那个 “早” 字。在 “三味书屋” 学习的时间里,鲁迅不断为自己充电,他熟读儒家经典,也不拘泥于课堂所学,在课下广泛阅读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 在关注人文的同时观察自然。“三味书屋”的沉静和丰富让鲁迅的精神空间得到了极大地开拓,为以后鲁迅在思想与文学上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鲁迅的童年也并非一帆风顺。13 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久后,父亲病重,整个家庭更是从小康陷入了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担起了家庭的负担。他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了家里的东西,才能换回买药治病的钱。当铺伙计的眼神和周围人的歧视,让鲁迅第一次充分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由于家境大不如前,为了省钱,鲁迅便自己寻药。那时候绍兴城里的人们时常见到一个半大的孩子遍翻百草园的土地,去寻找可以做药引的蟋蟀。或是四处打听,只为寻找药方上那一味奇特的 “平地木十株”。然而,他的努力也没能改变痛心的结果,鲁迅的父亲最终因庸医的延误而离世,这一变故让少年鲁迅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他开始了对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 年,年仅 18 岁的鲁迅怀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求学。

  在南京,赶上看新书风潮的鲁迅在一个星期日跑到城南买下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刚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

连本家的老辈都要说他:“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看来看去,还抄下来看。” 但鲁迅自己不觉得有什么 “不对”,一有闲空,就继续研究。“‘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这本书带给了鲁迅许多不同的思想,他开始感受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如何紧迫的危机。

  在这种紧迫感的催使下,1902 年,鲁迅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他怀着 “科学救国” 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以医救国。

留学遭歧 弃医从文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份泛黄的 “成绩单” 记录着鲁迅当时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的成绩:解剖学 59.3 分、组织学 73.7 分、生理学 63.3 分、伦理学 83 分、德语 60 分、物理 60 分、化学 60 分、平均 65.5 分。他成绩不算优异,但也没有“落第”,在 142 名同学中鲁迅排名第 68。

  但就是成绩单上的解剖学 59.3 分却让当时的鲁迅深受打击。59.3 分,这个还没有及格的成绩却成了同学们的怀疑的对象。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这个来自落后中国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这样的分数,那么一定是老师藤野严九郎泄露了考题给他。面对同学的质疑,鲁迅痛苦地发现,身为一个弱国子民就连学习成绩都要受到无端的质疑。

  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在一堂细菌学课上,教师已经讲完但还没到下课时间,便用幻灯放了几段片子,片子中是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处决,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有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被处死的同胞。围观者脸上的麻木和冷漠狠狠地刺向了鲁迅的心,使他明白了精神不健全的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以笔为刀 鞭挞灵魂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最先刊载《阿 Q 正传》的晨报副刊原件。它带给我们的震撼就如同它在 90 多年前带给当时中国的震撼一样巨大。在《阿 Q 正传》中,鲁迅描绘了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社会的底层,在与赵太爷等的冲突中他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或者 “闭眼睛” 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或者在刚刚被欺负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亦或者向更弱小者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然后他一旦造起反来,同样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又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最后毫不留情地砍碎了当时国人自欺欺人的梦。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日记》里,他通过狂人之口对几千年的封建愚民教育提出大胆诘问,用波谲诡异的情节揭露中国封建 “吃人” 的历史,高呼出“救救孩子”;《药》里,吃人血馒头的华老栓一家面临的除了物质贫困还有那可怕的精神愚昧;《故乡》里,少时的玩儿伴闰土那一声 “老爷” 带来的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无限隔膜。《祝福》里,颠三倒四的祥林嫂面临的恐惧不止来源于吃掉孩子的狼,更来自于封建神权。取材于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的鲁迅小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作品丰富而繁杂。他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他的笔下充满着不同的文化现象,他刻画着不同阶层的不同人物。他的揭露是无情的,他的控诉是愤怒的,但他的赞扬也是热烈的。他用飞扬的文采、纵横的笔锋自由大胆地表现观点与情绪,唤醒麻木沉睡中的国人。

  1927 年 4 月 15 日,广州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天里整个城市的不安。就在三天前,国民党在广东大肆追捕杀害共产党人,中山大学也遭到了军警的搜捕,许多师生被捕。

 在这段风雨交加的路上,鲁迅匆忙从中山大学的白云楼赶到会议室,紧急召开会议。他如此急迫是因为救援青年学生的事宜迫在眉睫,但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出营救学生的有效方案。回到住所的鲁迅一言不发,心中的苦闷无法舒缓。学生被捕以及惨遭杀害的坏消息却不断传来,身为教务主任却无法营救自己学生的鲁迅深深陷入到痛苦之中。

  在这之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这年 10 月,他来上海并从此定居,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都有他的身影,《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都有他的笔迹。他与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一起,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呐喊。

斯人已逝 英魂永存

  1936 年 10 月 19 日清晨 5 时 25 分,在黎明前的短暂黑暗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由于长期处于国民党政府的文化 “围剿” 中,处于 “战斗” 的状态,过着动荡、清贫的生活,加之青年时期,曾患有肺结核病始终没有痊愈,所以一直以来,鲁迅的身体状况都非常糟糕。在这个秋日萧索的早晨,鲁迅在上海寓所溘然长逝,走完了他 55 岁凄风苦雨、顽强苦斗的坎坷人生……

  鲁迅的葬礼由宋庆龄亲自主持,整个仪式肃穆庄严,这位为唤醒沉睡国人的斗士沉沉地睡去了。他的棺木上覆盖着绣有 “民族魂” 三个大字的白旗。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为他送别。

  时间的转轴回到现代,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那棵鲁迅亲手种植的白丁香,经历了 80 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遇到了刚到博物馆上班半年时间的青年保安小刘,他说:“来到这里工作,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精神感动。” 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博物馆的警卫,在他看来,做好这份工作就是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缅怀。

知乎用户 猎风尘 发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1940 年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知乎用户 江南子卿 发表

当代与现代不像吗?

因为需要,所以推崇。

知乎用户 宋宁 发表

鲁迅批判中国人种种恶,

幸而有这中国人的批判,

让中国人警醒

知乎用户 林登万先生​ 发表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知乎用户 阿西巴 发表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知乎用户 浩然正气 发表

问:毛主席讲过鲁迅先生是中华文化的一员主将,为啥你您认为他是破屁股文人呢?

答:主席说的话,很多都是统战用语。什么时机,说什么样的话,因势利导杀伐决断绝不拖泥带水。要用统战的立场,去看待主席的一些话。他要统战左派文人,那么鲁迅就是一个大旗。从国共两党斗争的大背景看,主席的说法是成立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在骂人方面的造诣,鲁迅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

而从文化方面来理解和评价鲁迅,则是另一番视角和观感。

首先,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孔乙己,就是腐儒,腐儒就是儒家。于是他对传统的旧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问题在于,孔乙己真的可以代表儒家,代表传统文化吗。显然不能。

因为孔乙己所能代表的,只有满清的朴学。满清的朴学并非儒家思想,它只是几千年以来,最扭曲最病态的一种异端邪说,但它却打着儒家的旗号。也就是说,满人为了殖民汉人,把儒学彻底给毁掉了。

鲁迅从满清留下的一堆糟粕上得出结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是吃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真的就只有吃人吗。实际上,吃人的是满清,不是华夏。孔孟说的,不是吃人,而是爱人。但是,鲁迅看不到。

其次,鲁迅试图对孔乙己之前的中国学问,进行探源,想找到根基,但是它的天赋太差。做不了这种事。举个例子,在他看来,《庄子》一书,只是一本小说。把庄子当小说读,这是多么肤浅的人。

第三,他对来势汹汹的夷狄文化,一边认为别人先进,一边又带着民族立场,所以也抱着很不信任和很排斥的立场。这一点从他批判柿油党,批判假洋鬼子们,可见一斑。

上面三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人。他的一腔热血,是一种废墟上的绝望嚎叫,他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自残行为。有志气的人,在绝望的时候甚至会拿头撞墙,鲁迅就是这样的人。中国人怎么这么没用,中国人怎么这么麻木,中国人只会吃人。这到底怎么了,都是祖宗害的。这就是他的结论。

为了涤荡满清留下的糟粕,脏水和孩子一起泼,废中医,废汉字,这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干出来的事吗?打不过洋人怪祖宗,还是打不过,就骂同胞。这真是一个铁肩担道义的大丈夫该有的所作所为吗?

总的来说,鲁迅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有勇气的人,于一些小事,也能阐发一些深刻的见识。但也只能如此了。他的高度和深度,都很有限,他扛不起整个民族,他找不到答案,所以他唯有在黑暗里,在一堆废墟之上,呐喊,彷徨,而已。

转载 至道学宫

知乎用户 猫与咖啡 发表

看了几个回答,自己简单从鲁迅为人、对新文学贡献,以及思想等方面简单讲讲我的看法。

首先新文学贡献上,讲个你最常用的。你的现在用的现代白话文算起来还得从鲁迅那里开始的。所谓现代白话文,是因为中滚古代并非没有白话文,你要真深究甚至可以说白话文 “自古有之”。我们总说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但你发现之前那些市民通俗小说也脍炙人口,看着似乎也是白话。但不是的。从鲁迅开始,白话文才有了现代的意识,鲁迅自觉的欧化语言,具有现代意识的创作慢慢的有了你现在用的白话文。

除了白话文还有其他老生常谈的,什么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他手中成熟,他的散文代表了散文创作两条路线中的一条,等等。这些随便拿出一个,都能够让你的名字出现在文学史上了。鲁迅的名字挂在上面不过分吧?

二是鲁迅的为人。鲁迅我没记错出生于 19 世纪末,等到 20 世纪已经是个青年人了,不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20 世纪初那些中国的大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大革命,袁世凯篡位,北洋政府,国民党一党独裁搞白色恐怖,他都经历过。他见识了太多的号称开创新纪元的大事,但每次结束后不过又是新的苦难的开始。更让人绝望的是,鲁迅的启蒙似乎没有一点效果,中国就像一潭死水!(这就是鲁迅说的寂寞)。于是鲁迅绝望。但绝望不代表放弃。另外一位新文学重要人物,周作人,就因为绝望而转而从 “广场的启蒙者” 变为 “具有岗位意识的普通人”(关于周作人的误解很多,人们一提到周作人就拿他晚节不保说事,或者就是批评他除后来退避书斋的保守,这是不对的,这和鲁迅不过是路线选择的问题。不涉及“怂”,或者保守。) 鲁迅选择了绝望的反抗,尽管绝望,但依旧反抗。另外关于鲁迅青少年可能会觉得他不过喜欢含沙射影的骂人,批判所谓的 “国民性弱点”,但晓得左联五烈士不?乱讲话,命不要啦?给你逮起来枪毙掉。骂人也是有需要勇气的,也是有风险的,国民党恨的牙根痒痒。鲁迅是做好了死的准备了,之所以安然无恙,我认为一是鲁迅骂的比较委婉,也没有抓着谁骂,二是鲁迅名气比较大,杀了影响不好。说到鲁迅骂人,人们总可能觉得和现在“公知” 有点像,其实天壤之别!骂人只是鲁迅的形式,鲁迅骂国民,那是“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心里是深沉的爱。鲁迅愿意“掮住黑暗的门”,鲁迅的弱者本位、爱的哲学,但凡公知们能有一点,就不会活成这一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他们只晓得西施效颦学个样子,不晓得鲁迅的骂是含着血的泪!

再谈谈思想。这方面能说的就太多了。就提一点。当五四呼吁人性解放,包括他弟弟周作人摇着 “人的文学” 的大旗风光无限,玩着西方文艺复兴的那一套时,鲁迅的思想却已经与世界接轨,开始警惕人的黑暗,思考 “人的忏悔” 的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讲就是人身上的动物性。

鲁迅身上能研究的远不止这些,我就瞎扯几句。但凭着这些,我觉得鲁迅已经足以成为新文学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了。

知乎用户 尒桥 发表

建议看一下专业的回答——b 站 up 主 智能路障,现在还在更新中。

知乎用户 BinWoo 发表

因为鲁迅点出了中国人性中的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学鲁迅的散文,总觉得说的是解放前那个万恶的旧社会。长大之后才知道,说的又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

我们嘲讽阿 Q,同情祥林嫂。我们又何曾不是活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阿 Q 和祥林嫂。

我们以前对鲁迅的散文一笑了之,现在仔细回忆,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在耳边回响。

知乎用户 曾经那些 发表

喜欢鲁迅先生。

先生作古已近百年,每每合上先生的峰蝶岁月,感触如一弘池水,一石激处,荡过千层浪。

先生等人所追求的光明,我辈岂敢忘却?以及过去由血汗铸就的战火烽烟,建国大业。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他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定了。

最后一句话,我等可以告诉先辈 – 为我民族死者,生者不敢相忘…

曾经的种种岁月一路走来,光辉历程,先辈的话语鼓舞着无数中国青年,站出来,为中华之崛起奋斗,使民主希望之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

先辈们所做的一切,一切为了一切,现在的一切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一一用笑容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先人所念,后者必得之。先生长眠,我辈定振兴中华,不负先生所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翻一翻知乎各种问题,你就会发现,鲁迅所留下的各种梗如: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都可以套用。

还有如同:“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等等话语如今依然有用。

这时你就会发现,不是当代依然推崇鲁迅,而是当代与过去依然所差无几。

知乎用户 人生当苦无妨 发表

因为,每当发生什么大事件的时候,你总会在微博知乎底下看到鲁迅先生的语录,你不信,感觉说的好有道理但觉得和鲁迅先生不对味,去查,发现鲁迅先生还真说过…

隔着数个时代的文字依旧对社会入木三分,这种人,不值得我们推崇吗?

知乎用户 给你一个脑瓜崩​ 发表

因为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能感受到鲁迅文字中的力量。

知乎用户 电酒 发表

这样的人物就应该高高的捧着,他有这个资格。你去多看看先生的文章就明白了。

知乎用户 lance 发表

初读鲁迅笑他人,深读方知是自己。

知乎用户 虎神本尊 发表

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但是我自己之所以推崇他,是因为利益相关。

我是在国外研究民俗文学的,而古代的小说,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手段。

你可能想不到,鲁迅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止把这些小说通过时代划分出了脉络,而且对于小说的总结也相当到位。

最为重要的一点,他甚至还为你把参考书目分门别类的都准备好了。

正是靠着鲁迅,我才能做 paper 做的特别出彩,才能研发出新的民间故事类型序列,取得绿卡。

古人说的好,受人一字之恩,就可以叫他老师,他在学术上给我这么大帮助,不推崇他推崇谁?

知乎用户 子时​ 发表

以下内容整理自东方历史沙龙(111)鲁迅与现代中国。沙龙于 201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在三联书店(五道口店)举行,嘉宾为孙郁、陈丹青,主持人为戴潍娜。

戴潍娜:这些年,每当苦闷的时候,总有点想念鲁迅,最近是格外地想念他老人家。鲁迅是聊不完的。就像戴奥克里欣皇帝浴室里任何一间,都可以改造成一间大教堂,鲁迅文章里任何一章、任何一页甚至一句话,都够我们咀嚼很多年。他就像一座巨大的矿山,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躲进去,思考属于自己的问题。我们今天的沙龙主题是 “鲁迅与现代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派的作家,鲁迅可能比任何一个作家,都更加处于中国现代思想史讨论的核心地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 20 世纪中国上半叶历史的肉身化模型,他是 “装在小身板里的大悖论”,在他身上纠集了最剧烈的紧张和矛盾,也体现出各种力量的撕裂和缠斗。作为一个坚决倒下的战士,他生前向俗世开炮,死后依然甘愿充当靶心,收集金光闪闪的子弹。我们今天对他的赞美,很多是诋毁;我们对他的理解,很多是误解;我们对鲁迅的审判,可能远远没有到他自己的期待。

今天东方历史评论请到两位重量级的嘉宾,和我们一起聊一聊这永远的匕首和永远的伤口。首先请到的是著名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还有一位大家期待的陈丹青老师还堵在路上,我们先行开始。

1

私人语境中的鲁迅

戴潍娜:现在这个时代往往是千人一面,但是鲁迅先生不一样,他是个一人千面的人物,所以对于鲁迅的还原,可能比一般历史人物更加复杂和困难。在过去很多年,鲁迅的学术话语的被占用,鲁迅很大程度上几乎变成了国有资产,我最近在读孙郁老师新近出版的《鲁迅遗风录》,开篇第一章就非常有意思,讲的是私人语境里的鲁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里面提到郁达夫曾经说 “鲁迅是中国唯一的美少年”。这样的一个形容,再次颠覆了我对鲁迅的印象。看来私人语境里的鲁迅,跟公共语境里的鲁迅大有不同。请孙老师先给我们还原一些那个时代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先生。

孙郁:本来是和陈丹青一起来讲,现在是独角戏。鲁迅先生逝世 80 年,如今关于他的话题特别多。刚才主持人说他是一个很丰富的存在,确实如此,我在书里梳理他的历史时,发现他一年内做许多事情,很多是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做的事情有些是毫不相关的,但在毫不相关的过程里形成了多维的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这样独特的精神存在,确实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

比如 1923 年这一年,鲁迅和他弟弟分开,离开了八道湾,兄弟失和,紧接着他整理了中国小说史,整理明代的文学年谱。还要进行小说的翻译,还要研究经世学,写杂文。他做了很多事情,好像彼此之间不相干。但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形成了他知识结构里很多矛盾的地方,而且他用反逻辑的思维方法,进入人精神世界里幽暗隐蔽的领域。这样的状态使他的文本变得非常隐蔽和复杂。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能这样做。

他翻译的东西和他写的小说又不一样。鲁迅 1923 年、1924 年翻译的很多是童话。他喜欢儿童文学和童话,可写的小说又那样悲苦。1924 年、1925 年与知识界的人论战时,他又表现出战斗精神。这个非常有意思。陈丹青先生也有这种感受,好多年前我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请陈丹青先生到鲁迅博物馆演讲,他感觉到了鲁迅文字背后丰富的存在。

鲁迅那个时代和今天这个时代相比,能反衬出我们的思维都比较简单。鲁迅那个时代,那么多人围攻他,方法都很简单,但鲁迅回击的方法复杂而丰富,所以他没有对手。鲁迅死后关于他的描述,基本都是他生前最厌恶的那套话语,但在今天仍然很流行。中国顶级的画家,基本都是 “鲁粉”,比如吴冠中先生对鲁迅就非常崇敬。为什么?因为美术家们苦苦相求而不可得的东西,在鲁迅的文本里出现了。所以鲁迅有丰富性。在他死后,不同领域的人都在解释他,我想这是今天看鲁迅现象之谜的原因。为什么中国文化领域里会出现这样的人?从庄子到苏轼再到曹雪芹、鲁迅,几千年间,我们出了几个非常奇特的人物,这些人可以跟苏格拉底、尼采、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媲美。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今天的话题重点是要聊聊鲁迅死后,鲁迅传统是怎么样延伸下来,这是陈丹青先生很关心的话题,一会儿期待他的高见。

戴潍娜:英国有莎士比亚,中国有鲁迅。如今我们对鲁迅的很多赞美,恐怕在鲁迅自己看来简直是侮辱!鲁迅自己对救世主角色一直避而远之,他一生都在逃避那些狡猾的崇拜者。让我很感兴趣的是鲁迅和青年学生的关系,《鲁迅遗风录》中有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很深。陆晶清 1926 年寄给鲁迅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我离开北京,在您可是减少了一个淘气的学生对吗?” 短短几句能透露出学生跟鲁迅之间是一种没有尊卑、没有教条的亲近关系。鲁迅后来留下的很多照片,也都是和青年一起拍摄的。他总是被青年们簇拥在中间,他为青年介绍工作,编校文章,出钱出力,乐此不疲。

孙郁:那时鲁迅在北大很火,他的课和学问征服了很多青年学子,主张老师们要做好青年人的导师。当然鲁迅认为自己不是导师,他说我连自己的路都不知道怎么走,怎么能给你们当导师呢?他觉得他和青年人一样,大家都在可怜的人间,我们都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所以他跟青年人在一起,没有主奴意识。中国文化里,主奴关系非常厉害,特别是师徒之间,在一些行业里师傅和徒弟之间的主奴关系非常明显,鲁迅先生要颠覆这个东西。当时鲁迅跟未名社的青年、跟在大学读书的青年一起翻译小说,比如李霁野翻译了安特莱夫的话剧剧本,鲁迅给他校对,用自己的稿费帮他出版。他们关系非常好,那种交流像兄弟一样。汪曾祺曾经讲过 “多年的父子成兄弟”,鲁迅先生和同学、青年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的平等关系。

他在《导师》这篇文章里说年轻人不要找导师,在沙漠里走来走去,“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中国人都不能回到自身发现自己的潜力,老是依附在别人身上,跟着别人走。鲁迅希望每一个人成为自己。他说年轻人如果以我的是非为是非的话,这个年轻人肯定没有出息。哪个年轻人跟我聊了几次话之后,发现我有问题之后不再来找我,他说这个年轻人 “很有可能就出息了”。他是这样的思维方式。

鲁迅身边都是年轻人,他和年龄大一点的人不太好相处,和同龄人也经常闹翻。很多好朋友,过去关系都不错,比如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但最后都闹翻了,不过他和年轻人关系很好。当然偶尔也有年轻人让他不舒服的时候,后来和这样的人也闹翻了,鲁迅也吃了很多亏,可他依然愿意做年轻人的朋友。他觉得年轻人是没有被污染的群落,认为自己已经被污染了,被士大夫文化、绅士阶级文化、旧文化污染了,认为自己有问题,希望年轻人不要像自己年轻时那样苦闷。所以他当时希望年轻人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多翻译外国书。当时鲁迅和年轻人在一起就是翻译外国书,他写的一些文章、书籍都是受青年人启发的。比如第一本论文集《坟》,这个名字是怎么起的?当时未名社的小伙子翻译了俄国作家——非常有名的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家的一首诗——“人,最终是要走向坟墓的”。我个人认为有一点淡淡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子在里面。这首诗一下打动了鲁迅,所以鲁迅把自己的论文集起名为《坟》,这个意象来自于年轻人翻译俄国人的译文。年轻人提供的很多新思路,他也很喜欢。比如韦丛芜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鲁迅先生给他作序。从译本里发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超人的思维方式,撕碎了我们日常的时空维度。一腔多调,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特点,鲁迅很有启发。

鲁迅自己作品的表达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他借年轻人的力,年轻人也借他的力。鲁迅第一本杂文集叫《热风》,那时候天很寒冷,鲁迅觉得他说的话、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生命热流的一部分,是刮起的热风,温暖了世界。这都是那时知识分子特有的一种心理和精神追求的状态。

戴潍娜:说到鲁迅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天籁之音——萧红。她也是现在被严重低估的一个女作家。她的才华如云,连同她一生的悲剧命运,都是民国时文坛上划过的一颗流星。她一生爱过好几个不如她的男作家,却于 31 岁那年英年早逝,令人唏嘘。既然陈丹青老师还堵在路上没有到达,不如让鲁迅先生和我们一起等一会他,我们先聊一会儿萧红。萧红作为鲁迅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鲁迅对她有一个迄今为止我认为最精准的评价,说她有——“越轨的笔致”。孙老师对萧红有很多研究,能否跟大家聊聊鲁迅与萧红。

孙郁:作家其实有几种类型,有一种非常博学,占有了东西方文化的遗产,能在里面将复杂的域外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调适到一个调色板里,成为一个奇特的作家,这样的人很多。还有一种,就是小戴刚刚说的天籁,没受过正规训练,但发出的声音特别美妙,萧红应当是这样的作家。

萧红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中原文化里士大夫的东西对她没有任何影响力,她是在东北黑土地上生长出的,在心灵和上苍之间能够交流的一个非常原态、纯真的青年。她表达的东西特别率真,没有迂腐。明清以来的小品文、小说包括诗文,同光体(同治、光绪)的诗文,都有几千年来形成的士大夫话语,但是萧红没有,鲁迅反而认为没有挺好,可以天马行空地写。这恰恰是鲁迅主张写人生的真、直面人生的传统部分。

在整个左翼作家里,萧红是一个草根主义,没有受到正规的理论、当时流行理论的影响。抗战时很多作家很痛苦,写不出作品,或者认为自己写出的这个作品不是抗战作品。萧红说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写,房东大妈晚上睡不着觉,为什么睡不着觉?是因为日本占领了中国,有些东西买不到了,她焦虑。这也是抗战,写这个也是抗战生活。所以抗战时她写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写一个人跑到后方逃难的可笑故事,写了战争、写了抗战时中国一部分人的猥琐。我觉得萧红得到了鲁迅的真传,下面慢慢再说。

2

那些不愿意提及鲁迅的人

戴潍娜:陈丹青老师终于穿过大半个北京来和鲁迅聚会,欢迎您来到东方历史评论沙龙。我们刚刚聊到私人语境和公共语境之间不同的鲁迅,过去几十年里鲁迅被各个派系不断地争抢,像是一场发生在教堂里的殴打。大家很熟悉陈老师对于鲁迅先生的刻画, 说鲁迅这张脸 “好看”、好玩”,并且 “非常的不买账”;说鲁迅设计的书籍装帧 “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这些都是非常直觉,非常私人的酷评。事实上,可能没有哪个作家能像鲁迅一样,在美术界同样是默认的精神领袖。画家吴冠中曾经说,“一个鲁迅对美术的价值要超过一百个齐白石对美术的价值”。最私人的,往往也是最公共的。然而,在过去这些年,鲁迅渐渐地被垄断成官方话语,我们很少再能听到有温度的对鲁迅私人化的感受了。接着这个话题,请二位和大家继续分享私人话语的鲁迅。

陈丹青:我没有想到这是私人话语,其实这是孙郁让我讲的,是 11 年前的 2005 年去讲的。此前我看了鲁迅博物馆,跟孙郁认识了,聊过几回都很投合。他说你到鲁迅博物馆做讲演吧,此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在座这么多年轻人,你们真的有谁对鲁迅感兴趣?我假定没有多少人对他感兴趣,大家对他烦死了。从中小学课本一路读下来,几十年,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可以谈下去。 文革时我 13 岁,那时书店没有书,甚至没有书店,只有毛主席的书,还有鲁迅的书,那时候我读到了鲁迅,而且是民国版的,是允许读的书,其他书都没了,找不到就去偷或者用什么办法去交换。14、15 岁年纪(可能更早)读鲁迅特别容易记住,不像今天要记住的人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读什么。那时候有个半本被扯烂的书都会如饥似渴地读,所以鲁迅伴随我小时候的阅读记忆。后来别的记忆多了,别的书多了,也很难覆盖他。所以我在 50 多岁有机会谈一次鲁迅,其实谈的是小时候的印象,这个人真好看,读的时候老会笑,觉得很好玩。后来给海婴先生读到,也给令飞读到了,他们觉得有个家伙这么讲他爷爷、讲他爸爸,要跟我见面。这样就有了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一直讲了八回,全是令飞叫我讲。我喜欢孙郁老师跟莫言的一篇对谈。我对莫言一点不了解,没有读过他的书,看了这篇对谈都很想读他的书,好几段都讲得很好。我读了这本书,很有说服力,对鲁迅的评价非常精准,讲得也很得体,对自己的创作很自省,自省得很清楚。然后你要他讲。我很喜欢这篇对谈。

孙郁:你来演讲之后,我们开了一个他的研讨会,那时候莫言还没获诺贝尔奖,我读过他所有作品,发现他的长篇小说里有鲁迅的影子,开始这个影子不清晰,后来越来越清晰,写到《檀香刑》的时候,写中国的杀人者,血淋淋的。我说你上了鲁迅的当。他说是,鲁迅太好了。我就说我们谈一次鲁迅。后来搞了一个对谈。其实你们俩有一些看法很接近。

陈丹青:我们都是没有读过书的一代,他(指孙郁)比我小两三岁,他属羊还是属猴。尤其都在农村,我们的阅读很少很少。鲁迅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前卫的一个作家,非常黑色、残酷,同时又是笑着的残酷、冷笑的残酷。我找到莫言的《檀香刑》,我之前没有读过一本莫言的小说,现在觉得应该去读。加上你讲的其他人,比如孙犁、胡风、周扬,鲁迅的影响从来都在那儿,已经变成对两三代人的影响。对此他们未必不清楚,或者夸张了这种影响,或者不清楚这种影响。

孙郁:其实新中国以后每一个重要的思想解放的点里,鲁迅都会重新被召唤出来。比如说抗战时期,郁达夫在南洋时就不断地用鲁迅思想作为抗战的精神参照。现在有一些言论说鲁迅是汉奸,鲁迅晚年身边都是日本人,其实是完全不了解那个时代。抗战时期包括老舍先生对鲁迅都很推崇,中国知识界以鲁迅作为一种民族魂抵抗异族的侵略。80 年代思想解放时,很多人也是用鲁迅的精神来清理文革的负面资产,鲁迅成为民族绕不过去的思想原点。美术思潮里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陈丹青:美术界跟你说的文学界要分几代人来说。一代是鲁迅之后的青年,按现在的说法是 20 后、30 后;下一代是 40 后、50 后,就到我们这儿,鲁迅的影响一直在。60 后开始弱下去,但我觉得分水岭在 70 后,70 后尤其是 80 后,此前的鲁迅语境已经消失了。同时 90 年代初王朔率先发难,用另外一种意见说鲁迅,这一下就打开了。所谓比较右翼的,即自由知识分子、英美派的开始批鲁迅。这很有意思,又绕到民国的语境里。

我自从在那儿谈了一次鲁迅之后,令飞每次都要我说,而且给题目,还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题目,比如 “鲁迅和死亡”、“鲁迅和上海”、“鲁迅和《狂人日记》”。我从来没想过这个,每次谈的时候觉得对民国了解太少,单谈鲁迅没法谈,可民国的语境我们只能想象。跟在座诸位比,我有民国语境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民国人,我小时候大街上的人都是民国人,中小学的老师一直延续到 80 年代。90 年代以后,70、80 后长大了,生活里教他们、管他们,他们讨厌的、喜欢的种种人已经不是民国人,而是共和国人,成长为父亲一代人,顶多爷爷奶奶是民国人,但这些人慢慢退出,慢慢死掉了。我想中国十年、二十年后找不到民国人了,全部是共和国人。所以一定翻回去,鲁迅时代周围人是什么人我都不知道。

我在你那儿讲演,到现在已经 11 年了,这 11 年中我看的是什么书?我看的是传记,比如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很简单,他就是一个汉奸,是张爱玲的丈夫。我在他的书里发现了另一个中国,是国民党、共产党作家都没有谈到的,是第三方(汉奸方)写的民国,我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他是一个失败者,完全失败了,说话既不右也不左。而且他当时是一个青年,回忆自己的乡村、北大、回忆他在广西教书、回忆沦陷时期。他的语气是我在左翼和右翼所看不到的。很奇怪,他一辈子常会谈起鲁迅。这是汉奸喜欢鲁迅的文本。这是我读的第一本。

第二本是王鼎钧的回忆录。王鼎钧在大陆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台湾中学生的写作启蒙是他写的,他一生著作上百本,今年 92 岁。2014 年我读了他的四卷本回忆录,因为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他和胡兰成是另外一个说法,他不喜欢鲁迅。这对我非常重要。今天哪个青年跟我说他不喜欢鲁迅时我不会惊讶。可民国那么多左翼、非左翼包括国民政府里有人佩服鲁迅、喜欢鲁迅。王鼎钧是民国时的流亡学生,后来在台湾广播局做撰稿人的青年人。不能说他是右翼,只是国民党的小兵。他不喜欢鲁迅,这很有意思,我非常想知道在鲁迅死后长大的青年,30 年代长大的 20 后、30 后喜欢鲁迅是什么理由,不喜欢鲁迅又是什么理由。这是我读的第二本。

此后我连续读了一些书,比蒋廷黻、蒋百里、高宗武、陶希圣的回忆录。这是我最近比较密集读的四本书,我发现在这四个人的书里,鲁迅几乎不存在,他们不会讲到鲁迅。你会说蒋廷黻是清华大学教授、英美派,又当了国民政府的政务司司长,是官方的人,当然不会谈到鲁迅。但当时国民党政府里,蔡元培跟鲁迅很要好,鲁迅有很多国民党青年朋友,在国民政府里做小官,喜欢鲁迅的大官很多。蒋廷黻不是不喜欢鲁迅,而是根本不太提到鲁迅,只提到一次,我印象很深——1925 年,在鲁迅书里谈到他想写杨贵妃,后来得到一个机会,西安的西北国立大学请他去讲演,想趁机考察一下长安,这也许对他考察杨贵妃有帮助。结果他的学生孙伏园跟他一起坐船,说进入陕西境内鲁迅不讲话了,孙伏园说鲁迅凡是对事情有感觉或不大有感觉时都不说话,最后知道他肯定有一种想法,就问他:你觉得长安怎么样?大唐的地方到了。他说空气里没有任何唐朝的影子。要知道这是 1925 年,今天的西安完全是现代建筑,一塌糊涂,别说唐朝影子,连民国、50 年代的影子都没有了,完全是一个新城市。鲁迅说不写了,没有唐朝的一点感觉。我的印象非常深。可我看到蒋廷黻的书才知道,那次去讲演不是专门请鲁迅的,而是请了二十几个人,是北京一群学者,是西安当时的军阀想用学者做宣传,有点像今天请名学者、名流讲演,让大学有关注度。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有一段要坐船、拉纤,非常辛苦。蒋廷黻说讲演人当中有一位周树人,日后成为左翼,当时我在他身上闻不到一点共产党的味道,他是一个很谦和很客气的人,甚至见到我们还有点谦卑。这完全可能,因为鲁迅是体制外人,以鲁迅的世故和地位,1925 年虽然在北京教书,但两年后就到了南方,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我想当时见到这帮西装革履、美国回来的人装出很客气的样子。所以蒋廷黻当时是少壮派,30 出头,说鲁迅对我们很客气,跟他锐利的文笔有很大反差。就这么一小段提到鲁迅,以后再没提到鲁迅。

蒋百里是个军人,在吴佩孚手下,与冯玉祥是好友,后来在蒋介石执政年代,一直是个若即若离但各方又很佩服的军人,他一直没有提到鲁迅。想想也对,今天想象一下,中央军委或者华东军区的一个高官、民国参谋长不会提到莫言,不会提到任何一个作家。这非常正常。但蒋百里给了我另一幅民国图景,跟军事、战争有关。同时蒋百里又是一个才子,会做诗,有一笔好字,跟文人有很多交往,在他的圈子里根本没想到写鲁迅。这是他闺女写的,蒋百里死得早。

另外两位一度差点变成汉奸,后来叛变回到蒋介石的政府里来,这两个人是高宗武和陶希圣。这两个人都是海归派,陶希圣好像不是,可高宗武是正宗的留日派,从小就在日本,危难时期成为蒋介石和汪精卫非常信任的日本问题专家,通过他可以找到很多日本人。他比鲁迅晚一辈,鲁迅是晚清去留学的,他是清末民初去留学的,跟鲁迅的留日派有渊源,但完全没有提到鲁迅。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从小知道的那个鲁迅,是唯一的斗士,反抗专制、反对军化、反对国民政府、反对一切压迫的势力,就他一个人,我们还不知道有其他人。现在我知道的非常多,体制内的胡适反对,傅斯年也反对,一大群人都反专制。所以绝对不是鲁迅一个人在反对,有很多人在反对,只不过反对的方式、语言不一样,影响不一样。

鲁迅在当时是边缘的、体制外的一个年纪很大的文人,如萧红、萧军这些人,延安还没有出现时,没地方去,找不到饭碗、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怀才不遇,发现鲁迅这些东西是替弱者讲话的。当时能谋到饭碗,职位相对比较高,后来决定进入政府共事的人,要么讨厌鲁迅,要不无视鲁迅,这很正常。今天政府里任何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文学家感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慢慢的我才看清楚(不能说完全看清),从民国各种回忆录和往事中,慢慢找到了我想象当中的鲁迅。

戴潍娜:提到蒋廷黻、蒋百里、高宗武、陶希圣的回忆录,这四位其实都非常有料。尤其是蒋百里,他的女儿就是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蒋百里是位没打过仗的军事家,写过《国防论》,也写过《欧洲文艺复兴史》。他请梁启超为《欧洲文艺复兴史》写序,梁启超一边打牌一边写,没想到写了四万多字,只好取名为《清代学术慨论》单独出版,再回头请蒋百里写序。可谓是佳话。陈老师刚刚提到的,是国民党高官或其他人士对鲁迅的回忆,看得出他们对鲁迅依然保持了审视的距离。但在左翼青年中,鲁迅在生前就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了。他逝世时 “被成为” 民族魂,有十二位青年作家为他抬棺,这些都跟他在左翼青年中的巨大影响有关。

孙郁:那是在一个复杂文化生态里产生的鲁迅,我们是在一个单调的环境里谈鲁迅,是封闭的。我上大学之后学中文专业,才知道同时代有那么多的人还存在着。当时喜欢鲁迅的都是年轻人,是草根左翼,对社会国家有抱负,但同时又很潦倒。

陈丹青:就是屌丝,是今天的北漂,当时是沪漂,是要借钱的,给鲁迅混熟之后要借钱的。

孙郁:萧红、萧军跟鲁迅第一次见面就借钱,鲁迅借钱 30 块,够一两个月的生活费。

陈丹青:我以为鲁迅真好,对年轻人这么好。后来我发现胡适一天到晚借钱,五四一代的文人都帮助年轻人,绝不是鲁迅一个人,只不过帮助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后来自杀的吴晗,吴晗得胡适的恩大了,但新中国建立以后反对胡适,后来就自杀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图景,我们绝对不可以那么简单地去想民国的任何一个人,必须在那样的语境中去想,才能把聚光灯照在某一个人身上,特别喜欢他,然后去想他。

孙郁:当时我们不论讲自由主义的文人,还有草根文人,有一段时间在文化生态里他们都消失了,被蒸发了。包括京派,当时北京有一批特别好玩的教授,鲁迅不太喜欢这些人,这些人对鲁迅也是哼哼哈哈的,就是周作人身边的几个人。鲁迅回北京时,这些人对鲁迅比较冷淡,但年轻人特别好。那些人很有学问,讨论中国文化问题、学术问题时很有道理,鲁迅的一些论争跟今天对比很有意思,因为每个人的思路都有各自的道理,有深浅之别。鲁迅的写作,很多是周围人对话,如晚年写的很多文章是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对话,周作人那时的名气太大了,京派领袖,经常发各种各样的高论,鲁迅对着他去了。在这种对话里,鲁迅的智慧就出来了。

戴潍娜:不论左、中、右;不论是否喜欢鲁迅,鲁迅都是不能绕过的存在。1918 年 4 月,鲁迅 38 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 55 岁去世。他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创作的时长几乎不相伯仲,是文言到白话写作的时代分界线。到 1934 年,生命的最后几年,鲁迅为曹靖华的父亲写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标准的古代碑文的文风。足见他文言文的功力。可能所有黑暗的天才,都是分裂的天才,因而可以拥有更多复杂性。比如鲁迅,他反对士大夫,但他自己也是士大夫。

3

“鲁迅可以,你的话,我们可能有点办不到。”

陈丹青:有一本书是我最近刚看的,即《晚清之后是民国》,安徽的一个作家写的,叫赵焰,他写了一系列的民国书,包括袁世凯。这本书里不但鲁迅很次要,孙中山也很次要,整个国民党都非常次要。他写的时间段是 1916 年袁世凯死的那天到 1928 年国民党确立了国民政府、北伐胜利。而 1917、1918、1919、1921、1922、1923 年都是民国非常混乱的一段时间,换了很多总统和总理,我永远弄不清楚北洋军阀是怎么回事。看了这本书大致很清楚了。鲁迅是很后来的事,虽然当时已发表了文章,但从大的政治层面、社会层面,从时代焦点层面,鲁迅都在外面,北洋政府重要过南方革命政府,广州那帮人,蒋介石还是个年轻人,是当时的 “80 后”,还在找组织、弄点暗杀,想办法接近孙中山。孙中山自己一再地失败,到处找钱,一会儿跟日本人找,一会儿跟苏联人找。鲁迅 1881 年生,1936 年死,经历了中国最混乱的大转型、大混乱,要了解他青少年到中年、晚年,这本书很有用,他给了一本图谱。我见到赵焰就问他怎么理出这么多事来?他说也是看了大量的书,理不清各方势力,谁跟谁什么关系,混乱了很久。但后来看到台湾出的 “中华民国年表”,就从年表里梳理出这本书,哪年发生什么事,把线索一个一个嵌到年表里写出这本书。里面写得很有意思,每写到军阀混战、政治斗争以后,会写同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泰戈尔来了中国、罗素来了中国、萧伯纳来了中国,包括当时开始流行什么电影、服装,跟今天一样,有一个全图景,并不只有政治,也不是只有战争。里面提到鲁迅和胡适等所有清末民初的大人物,但每个人在自己的框架里和政治里。大家无妨看看这本书,说起来很残酷,我是非常无知的一个人,这些年拼命补才慢慢知道民国大约是什么版图,然后才找到我喜欢的鲁迅。

孙郁:我跟你同感,我当时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看过鲁迅 1 万 4 千册的书,我一看藏书就傻了,也带莫言去看过。鲁迅的书里,音韵训诂的东西特别多。因为他要写一本中国字体变迁史,研究字体变迁属于研究汉字的变迁,所以收集了大量的汉砖、瓦当及汉代造像,他给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就模仿的是战国瓦当。他还收集有地下出土的汉代造像,以发现中国字体、字形的变化。他懂经世学,我不懂,为此专门补了几个月的课。鲁迅为什么研究经世学?他给中国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很多是《二十四史》里的,很多不可信,民间留下了很多信物和好玩的东西。他对野史、文献比较感兴趣。这是我看他书惊讶的一个原因。

他的藏品里有佛经,对中国传统汉译佛经有兴趣,也有日文版和德文版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还有日本人、德国人的各种考古报告,罗振玉、王国维的书能买到的他都买到了。晚清时敦煌及甲骨文的发现,使学界研究的路径一下有了变化,尤其是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研究,鲁迅特别关注这些,在他的日常文章了偶尔提到这些人,他欣赏王国维,对罗振玉有微词,但鲁迅作为搞文学的人对考古学兴趣这么大,说明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学问、修养不得了。前些年我提到日本的木山君看罗振玉收集大量古代文献的展览,我有很大的感慨,鲁迅同时期的学人所做的工作对文化研究贡献很大,吸收同代东西。过去研究、读书都不太知道这些背景。作为一个小说家、杂文家和作为文学界的引领者,背后有这么丰富的存在,鲁迅的暗工夫是现在作家和学人很少有的。

陈丹青:鲁迅的水很深。但另外一个现象也很有意思,我读的这些传记里的人都不提到鲁迅,显然在他们的记忆当中都是老了以后才写,鲁迅不是他们想写的那个人,然后他们就不写。这是一个。问题是你在鲁迅的书里,如孙郁刚才说的,鲁迅看了那么多书,但当他谈起罗振玉和王国维时,一两句就过去了。我画过王国维,所以读了各种书,其中有本书很有意思——集中了王国维跳湖以后,十来天里各种报纸文人对王国维死的评述,各种说法都有,老派、新派、左派、右派都有,鲁迅写了很短的一句话,“他太老实了,老实得像火腿一样”。我很喜欢鲁迅这句话,语带同情和讥讽,既尊敬他又同情他,“何必如此”,殉道也好、殉清也好,殉罗振玉也好,没有把意思说出来,就说这样一句。我对这句话很熟悉,因为我喜欢浙江人,我母亲那一代是浙江人,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实得像道林纸一样,一下就倒下了。我听到这句话会想起小时候舅公、爷爷、外公讲的话,他们总是用实物、动物形容一个很大的事情、形容人,我从小在这种语言中长大,所以看鲁迅的书特别有快感。今天这种语言消失了。

鲁迅不提到罗振玉和王国维,很多人都不提,会骂两句胡适,但也不多提胡适,此外胡适周围的年轻人,比如傅孟真,几乎不提。这牵涉到对鲁迅的咒骂,鲁迅不但是个汉奸,从来是封建余孽,而且反对宪政。这非常冤枉,但很有意思,鲁迅当时不参与很重要的争论,他就是冷说冷话。“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了东三省,全国一片主战,非常激昂,尤其是学生,左翼右翼都一样,逼着蒋介石跟日本人打。一帮头脑清醒的人从美国、日本回来,就对蒋廷黻、胡适说不能乱来,打的话国家真的就要亡了,我们这点军队,连飞机都没有,跟日本人一碰就完蛋。但中国民族主义这一百年来是经常起伏的狂热思潮,蒋廷黻就办他最为重要的杂志——《独立评论》,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任何一派,每个参与撰稿的人互相骂,互相不同意。蒋廷黻不同意胡适,丁文江不同意谁谁,一帮书生以自己的国外知识对国内情况进行判断。这里面没有鲁迅,鲁迅根本不参加这些,而且语带讽刺,说一帮自由主义的先生们留洋回来又在那里谈自由了。此外还有好几次争论,都是事关国家危亡,事关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他们不参加争论,然后放几句冷话。对宪政也是这样,很早就看透了,只是换总统、换旗子、换说法,这在中国没有用。所以鲁迅跟许广平谈恋爱时写私信就说,中国什么主义都没有用,中国人不变,民族性不变,臭脾气不变,什么主义都没有用,你别听他们讲。鲁迅是非常消极悲观的人,同时也是非常清醒冷静的人,你们从英美留学回来,读过杜威的书就非常牛气,但他都冷眼旁观而不附和。当时一帮知识分子看到他,既讨厌又拿他没办法,尊敬他,因为文章实在写得好。

我在王鼎钧的书里看到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你知道姜贵吗?姜贵到台湾以后玩 “反共文学”,当时有一帮“反共文学家” 专门写共产党在民国时怎么争取群众,他们写其中的事情和罪恶。我以为是很教条的作品,结果就是小说,和左翼作家差不多,很有意思,你真的应该看。最有才气的是姜贵,他写章回小说,绝不在张恨水之下,此外写白话小说。用章回的手法一下顺到白话,非常牛。可这个人不会理财,也不会过日子,经常没饭吃,但因为名气很大,很多人佩服他,王鼎钧跟他有私交,结果他就跟几个朋友说给我在台中大学或者哪个大学谋个饭碗。当时文人兼几堂课是很正常的事情。后来大家终于给他找了路子,甚至找到 “教育部” 的领导人,说姜贵是老同志,学风很好。“教育部”几乎考虑给他职务了,结果姜贵说能不能不上班,领干薪。这种情况在民国就有,鲁迅就领过干薪,蔡元培看他有才华,一个人在那儿混,后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都不教了,国民政府替他争取一笔钱,每个月三百大洋,这相当于今天的 3 万人民币,非常高的薪水,不但不要他上班,而且不来都没关系,就给你这笔钱。姜贵也要这样,能不能不来上班?国民党老同志很为难,说:“姜先生,鲁迅可以,你的话,我们好像有点办不到。”这帮人退到台湾去,一小撮国民党文化人在那里发生这样的事情还会提到鲁迅,也就是说鲁迅的名气还是很大。当时《申报》老板是史量才,上海有这样的传说:鲁迅文章一发,史量才就叫苦,这么短的文章,千八字不到要三百大洋。但鲁迅死以前的十年靠稿费过日子,名满中国。作文章第一好是鲁迅,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稿费第一高也是鲁迅。所以才会有 60 年代姜贵找饭碗时说,“教育部”说“鲁迅可以,你不可以”。凡找到这样的故事我都如获至宝,非常有意思。我看到姜贵,非常佩服,30 万字的长篇小说跟玩一样,我一口气看到底,写黑帮、写左翼青年、写没落地主,跟左翼文学相得益彰,非常有意思。

孙郁:这类作家我们大陆不太关注。

陈丹青:我们看不起台湾,大陆有几个文学家看得起台湾的?我发现他们看不起台湾。

孙郁:台湾有几个作家我很佩服,比如从大陆过去的台静农,他在台大做中文系主任 19 年,李敖先生挖苦他的 19 年乏善可陈,没有什么成绩。但他写的文学史实在是好,有鲁迅的思路影响了他。他晚年在《中国时报》上连载的文章叫《龙坡杂文》确实是好,有点北平当年京派的文章风格。台大培养了一批作家,不可小视。

陈丹青:木心最喜欢的台湾作家是高阳,最佩服高阳。我在纽约时木心就推荐给我,说这个人好,我就看。我一辈子有两次通宵看书看到天亮,一个是小时候在农村看《杰克 · 伦敦传》,真的看到鸡叫天亮。还有是看高阳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放不下来。此后还看过他其他的书,将来有空想把他的书都读过,他写历史书也非常好。我喜欢他精通历史,而且人情世故,拿起来就写,写到哪里哪里有趣,非常好读。我相信鲁迅也会喜欢他的书,他是鲁迅的晚辈,鲁迅活的时候,他们还是文学青年。后来台静农很消沉,我想是吓坏了。

戴潍娜:台静农后来也不太敢多写文章了,只能是练书法和写旧体诗。比如《老去》一诗,“老去空餘渡海心,蹉跎一世更何云。無窮天地無窮感,坐對斜陽看浮雲。” 真是老味纵横。他有很多话都秘不示人,包含了历史的秘辛。

孙郁:台静农三次入狱,被国民党抓起来,第一次是在北京翻译了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主要翻译不是他,但被抓起来了。还有几次,吓坏了,在台湾就不敢太提鲁迅。

陈丹青:台湾枪毙共产党是上千人的枪毙,50 年代大规模地镇压。后来我读王鼎钧的回忆录第四部。前面三部非常好,处处精彩,我以为到第四部就是那种战火纷纷的年代过去了,浪漫的事情少了,第四部不会好看。但第四部叫《文学江湖》,是讲 1950 年登陆高雄一直到他 1976 年离开台湾,非常非常有意思,里面就写到特务统治、白色恐怖,台湾中广的节目制作人、总监及话剧总监帮助蒋介石进行反共文学宣传,弄了十来二十年,后来被逮捕。逮捕的原因非常简单,其中有一个女的节目制作人(老权威,在现在至少相当于白岩松的地位)离开台湾到新加坡访问了一下,跟大陆来的亲戚间接见了一面,回来没跟国民党汇报,结果正式逮捕,坐了十几年牢。还有一个姓李的干才,从别的渠道发现了到台湾以前在福建时几个青年的一个合影,其中有两位是共产党,他不知道,到台湾没有汇报他的关系,但立刻逮捕。王鼎钧当时二十来岁,听到他逮捕大哭。当时他们的领导是蒋经国身边的人,跑去问蒋经国,蒋经国就像没听见一样。那个人回来立刻说,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不要再去研究,一个人都不要提。因为蒋经国如果觉得这件事可以通融的话,就会停下来,但他装作没听见就走过去了,意思是这事是他批捕的。所以这种情况下我才明白为什么台静农恐怖到这个地步,会丢性命。所以我推荐你们看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非常好看,全是干货。

4

不老实的鲁迅

孙郁:鲁迅说中国人要面对现实。中国人之前看到的历史很多不真实,章太炎那时特老实,但他认为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几百年,文字狱使读书人没了个性,对历史真相不敢碰。鲁迅那一代人要说真话,巴金晚年强调讲真话,也是鲁迅思想的一种延伸。你刚才讲的回忆录确实很好,中国谈历史的回忆录在大陆慢慢丰富多彩了。我特别注意关于鲁迅的回忆,尤其关注 40 年代的回忆,50 年代受环境影响不是特别准确。40 年代的回忆录里,许寿裳写的《鲁迅回忆录》没有将其当成圣人,也没有意识形态的话语,是典型的民国人的回忆。

刚才讲到一些当时的知识分子兴奋点在哪儿,讲到鲁迅没有参与到什么事,比如科学与玄学的论战,鲁迅没有参与;周作人推介的日本武者小路实笃在日本开创的新村运动,鲁迅也沉默。毛泽东看以后,专门去找周作人了解日本的新村怎么样。后来胡适写文章批评新村运动,大家都从城市里跑到乡村,不努力干预现实、改造社会,而是去逃避,鲁迅也没有参与讨论。当时大家对国家怎么样能振兴等各样思潮感兴趣时,鲁迅回到内心里,1923、1924、1925 年重点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写的都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从尼采、叔本华的学说里讲人内心对世界的感受,讲人的内心怎么把你最深切的东西释放出来和世界对话。后来他翻译了日本学者鹤见祐辅的《思想 · 山水 · 人物》,写的随笔集和在美国、中国的各地观感。我记得黄裳先生说当时看鲁迅翻译的《思想 · 山水 · 人物》以后才知道怎么写散文,看鲁迅翻译的东西时,摸到了写文章的门路。当时这些人写文章基本上都是按周作人那一派,走胡适、陈独秀的路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典型的是朱自清,写文章方方正正、老老实实地写下来,内心的感受也写得很老实。

鲁迅写文章不老实,比如有一篇文章题目叫《论 “他妈的!”》,开笔的时候先把世界文豪说起来,一个个点一点,然后点主题——为什么中国人有国骂,然后开始分析,中国近代有门阀制度、等级制度,人家就说“他妈的很厉害”,“他们家是贵族,我们是老百姓”,底层人没有高贵的阶级,心中不愤。鲁迅考据国骂是怎么来的。可文不雅驯,他不就不正经地来写,最后文章结尾讲:爹和儿子俩一块吃饭,爹说这个菜他妈的挺好,你尝一尝。儿子回了一句,“妈的你吃吧”。在鲁迅的文章中,“他妈的” 就是 “亲爱的” 意思,国骂变成 “亲爱的” 意思。他不按照套路来写,特别幽默,通篇充满了智慧,考据国骂——“他妈的”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他考据出来,而表现出来又那么好玩,这就是一种智慧。当时这种文章多极了,全是些不正经的文章,但读起来很干净。

陈丹青:所以年轻人很喜欢他,鲁迅懂点德文,考据日本有一种,法国人有一种,德国人也有一种,翻译过来是 “我使用过你的妈妈”,写的时候很得意,撩几下,有兴趣读进去。鲁迅这种太多了,不是一点两点。

我很喜欢看张爱玲和胡兰成年轻时的片言只语,他们会提到鲁迅,他们提到鲁迅不像我们今天提到鲁迅,更不像左翼提到鲁迅,他提到的是 “他怎么样”。最有意思的是当时在延安的一群人,那是一个武装组织,毛泽东晚上通读鲁迅的书,而且找白区来的青年,找萧军和丁玲去,通宵谈鲁迅,对鲁迅有兴趣,要了解。当时毛泽东很年轻,四十来岁,萧军三十岁左右的样子。我总是很迷恋回到那个语境里去找,找到以后,很多人就了解了。我读王鼎钧,刚才没有细说他为什么他不喜欢鲁迅,这个很有意思。论经历和左翼屌丝一样,既穷又苦又流亡,不知道是性格原因还是什么原因,就是不喜欢鲁迅,理由跟我们后来非议鲁迅的话有点像,说鲁迅的文章喜欢骂人,不厚道,不是温柔敦厚的写法。我跟木心讲过,木心痛恨温柔敦厚,说鲁迅不温柔敦厚,这些人不要去跟他们讲,他们不懂得。王鼎钧是我非常尊重的人,写得非常好,但一直认为鲁迅的东西不够温柔敦厚,他会喜欢梁实秋,会喜欢当时我不喜欢的作家,我不喜欢不是因为我受的教育,而是真的不喜欢,而是读了以后就忘了。还有是废名,废名的文章我一篇都没有看过,不知道哪里能找到。

孙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一套《废名集》,我很喜欢废名,受周作人影响,学外语的,对英国文学有研究,对禅宗也有很多会心的地方,他的文章是用绝句的方法写散文和小说。汪曾祺特别喜欢他。废名直接影响了沈从文,沈从文之所以成为沈从文,是看了废名的小说以后才知道我也可以写写我的家乡。废名是用一种很恬淡宁静的方法写山水,写庙宇楼堂,写宁静的小人物故事。废名的理念受到周作人关于古希腊超功利的影响。民国时有各种各样的文脉,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文脉,都有源头,源头不一样,鲁迅有六朝有尼采。周作人的话,晚明的东西对他影响很大。废名是从周作人那儿过来的,影响了沈从文、又影响了汪曾祺,一路下来。木心对废名是否有兴趣?

陈丹青:不太有兴趣。

孙郁:废名写的小,格局不大,但我个人觉得不错。

陈丹青:我问他沈从文怎么样?他说就是 “描绘一格”。我问他废名怎么样?他说可以看看。

孙郁:废名和熊十力围绕阿赖耶识的问题吵架,关于佛语的研究也特别意思。当年在张中行编的《世间解》杂志上发了很多文章,关于宗教问题很有见识。

陈丹青:张中行写得好,我非常喜欢他。

孙郁:张中行早期受胡适和周作人影响,后来苦读康德和梭罗,中国的庄子、苏轼到周作人,他喜欢周作人,对鲁迅很敬佩,但他说鲁迅是信,周作人是疑。张中行晚年的文章极其老道,非常好。

陈丹青:难用一个字说鲁迅,鲁迅何止一个 “信”。在座有没有人看过张中行?我读他的时候,他是我的长辈,现在我把我的很多长辈放回到那个语境。1929 年他是北京大学很多年轻学生中的一个,一会儿讲讲尼采,一会儿弄弄佛经,一会儿弄弄禅宗或者怎么样。所以我很想知道今天北大清华的学生,一个文科的学生,一定能读到很多鲁迅年代读不到的书,因为新的书翻译过来,新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此后一直都有,都介绍进来了,本土文学家自 80 年代以来出了二三十个非常著名、很会写的人,所以我很想知道今天北大清华或者任何大学的文科人,学文科也好,是文青也好,他们的参考架构或者兴奋点在世界范围、本土范围是什么样的?

孙郁:现在很丰富,不过教育有一个问题,即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是应试教育,没有时间看闲书。刚才讲的这些书,应当是在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时应该过过眼、应该摸一摸,要了解,但应试教育注重数理化和外语,整个模式是一样的。我发现有些有特殊天赋的青年考不上好学校,真的是有天赋的,比如能写非常漂亮的文章,写小说,业余时间就是读小说,但考不上大学。让钱钟书学数学不是开玩笑吗?让大家全面发展,反而最后都不能发展。现在的教育要根据特点实施教育。我父亲在民国时先念私塾,后来在北京念中学,然后去沈阳念大学,是有选择的,到晚年还能背《诗经》《楚辞》。

陈丹青:新电脑下载功能好的时候,一调文件就出来。我们的新电脑下载的全是教材。

孙郁:为什么晚清到民国初期,胡适、陈独秀反对八股文、桐城派?桐城派把中国的文章总结得非常好,出了很多大师,那么为什么要反对?因为太模式化了,要讲儒家经典,写文章要起承转合,有一套规范,都这么训练。但曹雪芹、蒲松龄能写《红楼梦》、《聊斋志异》的人不受八股文的影响。

陈丹青:科举考不上的。

孙郁:我记得我看了一篇文章,历代中状元的人我们记不住几个,但没有考上的我们记住了多个,所以教育怎么改,我们无可奈何。

戴潍娜:聊了一下午关于鲁迅的诸多活色生香的江湖事,我们的沙龙到这里也要结束了。虽说今天来了很多人,但从现场的交流感看,我仍觉得这是一次小而亲密的聚会。二位嘉宾一直在说 “救救鲁迅”。大概,我们正是需要通过这样一次次小而私密的谈话,把鲁迅一次次地救出来,去拆掉鲁迅身上的各种标签。直到标签底下最后只剩一个人——就是鲁迅自己!非常感谢今天两位嘉宾的精彩对谈,谢谢到场的各位朋友。请继续关注东方历史评论沙龙活动。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4f2KO 发表

因为先生值得推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坐标初中

上语文课,大部分课文都昏昏欲睡,偶尔还觉得恶心

上到鲁迅的课文,鸡冻的从桌子上爬起来,精神抖擞

知乎用户 会者定离 发表

每一个能让你在踏入社会后,想起学校里学习的他的思想——那时你也许不以为意,也许懵懂不解——然后面对沉重的现实,发自内心地说一句 “卧槽,这人牛批” 的人,历史都会非常推崇他。

这种推崇的程度与此人距离现在的时间成正比。

知乎用户 世界的尽头 发表

因为他去世于 1936。

知乎用户 zhanghao 已注销 发表

先生的话,时至今日,仍如雷贯耳。在我看来,先生既有文人之笔力,又有革命人士的魄力和眼界。

这就是鲁迅的灵魂所在,笔下已过于辛辣,胸中却还有一腔怒火熊熊燃烧。有文人之才,在思想上却完完全全是个战士。这样的骨气,我只在乔治奥威尔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保尔身上看到过。

中国有鲁迅,是国之幸运,民之万幸

知乎用户 飘遥 发表

第一,文章好。

第二,思想高。

知乎用户 我下次还敢 发表

读书时没啥感觉,现在再看周树人先生写的短文正好对应这个时代,还有他写的一些文章被用在很多梗里,挺有趣的。

知乎用户 华鲁泰​ 发表

为了打鬼借助钟馗。鬼域出现之时,就是钟馗用武之地。

两极分化,出现新的资产阶级,这不就是鬼域再现吗?邓公是何许人,那是当代的神圣,就一针见血指岀了这两条。

而鲁迅就是专打鬼的钟馗。鲁迅先生的笔就恰逢其实地成为打鬼的武器,用起来锐利无比。

所以,就所以了。

知乎用户 麦客法兰 发表

因为他本来就是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现当代最伟大的作家,此处或许当有之一罢。。。

知乎用户 金刚呼噜娃​ 发表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

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知乎用户 江风海歌 发表

看了下面许多评论,想把鲁迅的一句话送给他们: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热风》

大先生若是知道你们只从他的文章竟然只学得了冷气,怕是又要骂人了!

知乎用户 青梅煮酒醉 发表

知乎用户 陆可水 发表

你试试看,拿他的话讽刺现如今的互联网


鲁迅先生说过: 别夸我,要夸夸我

知乎用户 earsh 发表

我覺得 讀了他的文字恐怕沒有人不會敬仰推崇他吧

最可怕的一點就是那個年代他寫出的文字在如今仍然受用..

知乎用户 我馋李栋旭身子 发表

因为黑暗从未离去,肮脏和龌龊也一直在重演,关于人性的道理永远都是不朽的。

且… 还有 zz 推动也有点关系吧,并不是贬义,我觉得蛮正常的,因为 gj 需要这样的人。

知乎用户 心匠 发表

时代造英雄

英雄也让这个时代的一些意义熠熠生辉。

鲁迅成为近代的标志。

近代也成为鲁迅的标签。

知乎用户 Pointtt 发表

首先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鲁迅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还有诸多杂文创作,创作类型多样丰富。

在小说方面,严家炎认为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评价不可谓不高。

首先鲁迅小说表现极其深切,将目光转向了以前的文学不曾在意的普通人,意在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揭示病痛,引起疗救。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学喜欢描写神仙鬼怪王侯将相所不同的,可以说是开了先河。同时对于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主题表现的极为深刻。

小说模式方面创造了看与被看如孔乙己,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如祝福。

其次鲁迅小说格式极其特别,狂人日记以白话文为主,文言作序,由十三篇不标记年月的日记构成,可以说是极其特别。

而且语言含蓄简练白描手法运用得当,比如长明灯就象征封建社会残余。

还创作了诗化小说社戏,散文体小说兔与猫,戏剧体小说起死。

此外他擅长描绘典型时代下的典型人物,比如阿 Q 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农民典型,他身上的劣根性是国民共有的,看见他就像看见自己,那种自轻自贱又自尊自大,自慰自欺,怕强凌弱的劣根性好像就在身边。于是他的作品也有着批判国民性的作用。

在散文方面《野草》创造了独语体散文,给人们展现出一种心理自剖,穿越绝望,直面矛盾的精神。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奇幻壮美意境的创造给散文增添了韵味。

而《朝花夕拾》开了闲话风回忆性散文先河,描写了作者生活和世态人情,可以说是娓娓道来率真闲静。

杂文方面,鲁迅的杂文是诗与政治的结合,将政论性逻辑性形象性与情感性结合。而且从针砭时弊的立意出发,创造了如夏三虫等一系列否定形象,可以说他的杂文熔铸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而且鲁迅好用反语夸张,亦庄亦谐,有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语言,理性与感性相互融合娓娓道来。

此外鲁迅的历史小说取材于儒释道,可以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态势下非常难得,以古讽今而且不受典籍拘泥,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此外人物也塑造的极其丰满有血有肉,比如眉间尺的形象就非常丰满。

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创作都有极高成就。

而且读鲁迅的文章你会觉得就在昨日,他的眼光真的可以超越时空,真的非常具有前瞻性。

鲁迅那种永远批判永远反思,不克阙敌战则不止的批判精神,那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以及对祖国对实事的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是照耀古今。

可以说鲁迅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个人修养层面,都当的现当代文学第一人。

知乎用户 买橘人 发表

为什么不推崇,有什么理由不推崇?

知乎用户 方知有​ 发表

莫让他的思想,成为无害化的神龛。当然,更不能让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他成为离间人民群众,恶意扭曲是非,不顾事实真相地颠倒黑白,所谓借古讽今以达到颜色革命目的的工具。

我们一定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结合当下实际,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鲁迅的批判思想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使之在新时代能依然散发着强大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熠熠生辉。

知乎用户 阿腾哥 发表

主子们意识到了,所以已经不推崇了

知乎用户 空白​ 发表

很喜欢鲁迅,写的非常好

但千万请不要把鲁迅跟爱国或者不爱国绑架起来,鲁迅的文学早已超脱了一般的时代和政治属性,具有很强大的普适性

知乎用户 唯一 发表

因为很见鬼的,我每次遇到什么社会新闻时,总能在鲁迅的文里看到相应的情况和评价……

知乎用户 平平无奇小青简 发表

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者,开创了写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传统,创造了祥林嫂、阿 Q、孔乙己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的现代白话小说从鲁迅手里开始,又在鲁迅手里成熟。牛不牛逼?

开创新文学的同时旧体诗也写得有模有样。“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花”、“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等名句皆是出自他手。牛不牛逼?

单枪匹马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辑出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抄》,我们现在普遍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鲁迅考证出来的。牛不牛逼?

翻译了儒勒 · 凡尔纳的《月界旅行》、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雅各武莱夫的《十月》、法捷耶夫的《毁灭》、果戈里的《死魂灵》等著作,为国内引进了大量的文学和学术著作。牛不牛逼?

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者,牛不牛逼?

这么牛逼的一个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推崇他?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能和鲁迅相提并论的人至今还没有生出来。

知乎用户 KaelemdenTheorox 发表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纪念刘和珍君》)

赤子之心,敢说真话,不搞 “国学国粹” 一类的丑恶装逼,也不尿所谓 “民族尊严” 一类,不为丑恶护短!

知乎用户 不值 发表

和其他的民国大师一比就很容易见高下了。首先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真正心系国民,思考国家为何衰败至此的并没有多少。整日花天酒地,写写诗歌者甚多;借新文化投机,追名逐利当公知者甚多。醉心文学,研究经史者甚多。热衷革命,以笔为枪者甚多。

前两种人虽然有不少影响力甚大,地位颇高的人。但是他们的文章仔细一读便能感到有思想之处甚少,文笔到是不错。第三种人里不少都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大师,很多人在中国文史研究和文学演变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史方面见解颇深,然而于国民性方面却佳作了了或者说了解不深。最后一种一心为国,他们努力的方向更加偏向政治救国,文章号召力极强,对国家的贡献也绝对不在鲁迅先生之下。但如果也考虑到文学成面,尤其是在思考的深度上与鲁迅先生比起来,的确逊色一些。

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或者初中生来说的确是一种折磨,就算是老师讲解了其中的种种含义学生也并不会有所感受。但当一个人读书较多,对历史有教全面的了解,欣赏水平和眼界较高的时候,再读鲁迅就能感到鲁迅先生写作技巧之巧妙,语言之犀利,思想之深刻。尤其是在思想的深刻程度上,个人认为民国大师众多但无人能与其比肩。

也有一些人说鲁迅不过是民国时期的大喷子罢了。就这一点来说,最近几十年也有过不少所谓的批评家,批判着中国人种种劣根性,但在这群人的文章里明显能感到两点。一是大多都只是在批判现象,进而将这些事情怪罪到劣根性上去,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其本质和形成原因。二是从他们很多人的文章里你并无法感受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他们打心底里是真的崇洋媚外,你无法从他们的作品里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也在批判,但你会有种哑口无言的感觉。因为他说的的确是具有普遍性的事实,能引发你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思考。而且从他的文章里你能感到他对中国深深地热爱。

大浪淘沙,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才是最好的。

知乎用户 采采芣苢​ 发表

因为现在再不可能有中国鲁迅,倒是美国鲁迅挺多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先生的文章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类似的事情总是在现实中不断发生。

比如最常见的几篇

《狂人日记》

《药》

《阿 Q 正传》

《记念刘和珍君》

敏感的人能意识到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知乎用户 王二博的一搏 发表

因为鲁迅值得。

革命先驱秋瑾因受徐锡麟刺杀恩铭牵连而被捕、被杀,鲁迅闻知秋瑾牺牲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多年后,他写下《药》一文。

鲁迅自己对《药》是这样解释的:“《药》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了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他开始创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 “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祝福》《阿 Q 正传》《孔乙己》…… 这些作品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人们思想愚昧固化,更是鲁迅先生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 创作意图的体现。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改变时代。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更需要一种精神作为指引,更需要一种力量作为支撑。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更加振作起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 尚可以有为 “的民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

知乎用户 兰陵笑笑生 发表

“民族魂” 三字,便是对鲁迅的最高评价

知乎用户 Cfd 发表

很喜欢鲁迅,那个年代必须有这样的声音才够力量

知乎用户 终于给人当爹了 发表

一个世纪过去了,文学家出了一茬又一茬,然而鲁迅却永远独一无二。

知乎用户 小爷 发表

人家是写的真的好啊,祥林嫂,孔乙己哪个人物不是活灵活现,当年读的时候真的好为他们伤心,特别不懂的是祥林嫂竟成了一个讽刺的标志,但我觉得祥林嫂真的唉

知乎用户 guoguoguo123 发表

鲁迅先生是中国的良心,是中国人的审判者,如果你想了解自己,了解中华民族的特点,就去读鲁迅吧,那时候的文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现在的文人,大多数是配不上这个称号的,仅仅是娱乐时代的陪葬品

知乎用户 汪凌 发表

鲁迅的杂文我不太喜欢,因为太晦涩,但他的小说和散文我是顶喜欢的,因为很有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间去了。单是周围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团烟雾来

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童趣十足,再不好的情绪也会烟消云散

知乎用户 WandeRer 发表

社会怎么发展,都从未离开鲁迅的笔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记得小学三年级,读鲁迅的文章,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鲁迅的我多多少少能懂些。大体知道他说的啥,讽刺谁等等,顶多一些不知道的背景知识和隐喻某人需要注释而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读了好几遍,感觉就是美,没了。 到高中才能领略它都美在哪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着怎样的心境等等。到了大学翻译他的背影,才能更深体会到用词的精确。

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还是通俗易懂的,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很生涩吗?一点也不。

人家都写得非常直白了,“直面” “正视” 只是不同的年龄,在人生顺境或逆境读起来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很难懂吗?并不。

用在大到国与国之间,国与侵略者之间,小到人际交往之间等等,都很适用。

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清醒认识,对底层弱者的发声,这些只有真正经历过,见识过才能真正领悟。但是他的文学可大可小,

就比如,考试砸了,你是一蹶不振,还是面对惨淡的分数,迎难直上?

又比如,你没有与侵略者压迫者抗战的经历,那么在某段人际关系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是隐忍 ,还是勇敢地说出来?(宿舍关系用这一条能解决多少问题)

ps 以后有新的领悟再补,人生阅历还不够。

知乎用户 潮汕土老板万哥 发表

为什么说鲁迅深刻?就 " 少年闰土 " 这个选段而言,上小学时觉得自己是文中的 “我”,长大后觉得自己可能是 “闰土”,人到中年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是那只月光下四处窜腾,找口吃的还是别人剩下的,就这样还被追杀的猹…,也有可能是被猹啃了一半的瓜。

知乎用户 含笑​ 发表

有人说鲁迅文章因为夹杂文言文而难懂,这个我不认同,现在的中学生文言文功底并不差。之所以难懂原因有二:一、鲁迅文章很多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的剖析,现在的人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不了解。二、鲁迅文章有很深的思想性,这一点没有大量的社会经验和理论功底很难理解透彻。说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这话不是随便说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3LFNZy 发表

因为他在印证着当前政权的合理性

知乎用户 凛冬之狼 发表

因为他的悲天悯人。

我觉得看到这个的人会开始蛤,可事实如此,你细细读他的文章,会发现他的刃从来指着达官贵人,而对普通的中国人民,先生从来都是同情的。孔乙己,祥林嫂,阿 Q,任何一个角色被现代的人讲出来都会获得嘲笑与不屑,但鲁迅先生甚至不忍心责怪他们,你在文中可以感到他的悲悯与无奈,即使对那个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你看到鲁迅使用了他那闻名的 “刀笔” 了吗?

没有,他在为华老栓感到悲伤,悲伤他的不幸,悲伤他的被骗,就连悲伤他的愚昧,先生的剑也直直指向吃人的封建制度,而非华老栓。

翻遍从民国成立至今的文人名录,你还能找到一面冷眼横眉,一面悲天悯人的文人吗?

你只能找到,诸如龙应台之流为反体制将人民拉出来当挡箭牌的人,你找不到鲁迅先生了。

他的那种独特的深情,只有读了才懂,文字根本无法描述,你只需细细读一次,那种真正的 “共情”,会让你对这两个字有更接近真实的理解,他爱中国,爱中华民国,他真正与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共同呼吸,他爱即使贫苦落后的中国,有如爱丑陋的母亲。

在他的文中,你总是看到他以下等人自居,他会解剖自己,总有人认为他是民国公知,你见哪个公知解剖自己,以下等人自居?

我恐怕代表不了主流思想,但这确实是我个人如此推崇他的原因,近代以来,我找不到第二个文人,像他一样,拷问社会,真的为了人民。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H766Z5 发表

因为 ZF 一直在推崇鲁迅,政治上有孙中山作为正统,文学上推崇大先生镇场,说难听一点,大先生是当初少有支持 TG 的文人,就连对于如何 GM 大先生都是少有和教员一致的。1949—1976 短短 27 年,光鲁迅全集都由官方印了两版五六个版本。足见其重视。

知乎用户 Luwkui 发表

作为一个记性不好,又缺乏毅力的人,鲁迅的文章是语文书里面最好背的。

即使到现在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还记得《记念刘和珍君》的背诵片段: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知乎用户 安风证券 发表

只说我的观点,评价鲁迅的成就 从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学上的,一个是思想上的。

从文学上讲,他的文学作品上常见评价先不说,真真假假在语文课本和考卷上都看过了。想要强调鲁迅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以前的书面语是文言文,白话文也是三国演义这类的,我们现在书写的书面语言就是白话文改革进而演化的产物。这种贡献就像发明轮子或 1+1 一样,问起来每个人都知道重要,但是没人去关心发明者,而我们知道鲁迅是白话文这一重要贡献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因为鲁迅是最早期的作者,反而让人觉得他的语言有些生涩,就像牛顿发明万有引力时没有完善的微积分,现在少有人用牛顿的方法,但是没人会否认牛顿的贡献。

从思想上说,鲁迅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用文章为刀枪为民族战斗的人,社会变革期为他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文学上,情节文笔是外表,思想是灵魂(虽然现在大家都喜欢千篇一律的外表,不要有趣的灵魂),思想永远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金庸把情节做到了极致,受众更广,但是思想高度比鲁迅差一截,金庸成就很大,但在现代评价规则上,评价不可能和鲁迅相比。鲁迅对于中国人的洞察与批判时至今日仍然有效,不仅是反映了一段历史而已,文学领域百年来根本没人可以比。鲁迅纯粹的爱国思想使得对他的推崇不决定于谁当政,即使是逃到对岸的那群人当政,鲁迅依旧会会是中国人推崇的对象,就像当年他们不能把他治罪一样,除非这篇土地换成了外族的统治者。

知乎用户 知足者 发表

重读鲁迅,其实人家写的东西都挺警醒的,之所以鲁迅前期发育不太好,不招人喜欢,主要是因为中学课本背多了,老师们照本宣科+过度解读,不能结合实事通读鲁迅,所以学生们看不出鲁迅的伟大,甚至看了就烦。

直到被社会洗练了几把,才发现,卧槽鲁迅说的对啊,原来我上中学他就说了这话,我咋没发现呢?一想才明白,当时光顾着背诵全文,顾不上思想。白瞎了多少光阴。

鲁迅那个年代,能称被为先生的都不是俗类。换言之,从小读到老,还愿意看鲁迅,是不是也说明鲁迅还是挺牛的?

知乎用户 超级爱学习 发表

因为古代没有先生

知乎用户 约翰史密斯 发表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知乎用户 抹八茶 发表

评论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有可能仅仅 人血馒头 四个字就能概括出本质了。

知乎用户 liuhengwu1985 发表

鲁迅对人是刻画,而不是像某些公知大 V 那样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知乎用户 无意履苔 发表

众所周知,孔乙己是一首词牌名

知乎用户 没毛裤 发表

举个例子,让你选一本书传给子孙后代,你是选《呐喊》还是会选《斗破苍穹》。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如果哪天人们不对鲁迅推崇了,那才是鲁迅想要的那天。

知乎用户 刘建斌 发表

最近和家长长辈聊开了,以前压抑的都说了。重大发现,遍地祥林嫂啊!

知乎用户 接舆 发表

下笔之深,深可见骨。

本该速朽的文章未能速朽,思之恐极。

知乎用户 笑靥千秋 发表

我有点别的角度的看法: 关于语言。

先说例子:

①“自己那么为当官的说好话,就以为自己也是了,殊不知人家根本没拿你当回事。”

这么长,但是也可以简单点说: “你也配姓赵?”

“看给你能的。不会真的以为你的意见有什么用吧?真把自己当主人了,不还是得听人家的?”

也可以简单点说: “你也配姓赵?”

简单(字少)、实用(完全两个意思,但都能用)、能当梗用(没了解过的人看不懂)、有逼格(大文豪说的)。

所以鲁迅先生文章里有的 “梗” 可以拿到现在用,即使这个人根本就没看过原文,也不妨碍他使用——甚至还可以用对。

我总觉得现在网上的烂词太多,如 “圣母”“绿茶”“粉红”“公知” 等。

你可以说:“这个人是装出来的纯真,不过是在演戏,是在骗取对方的怜惜。” 但是这么说麻烦,而且容易让人抓到漏洞。

所以就简单的地说 “这个人是绿茶婊”。

简单(字少)、实用(除了装纯真,别的特点,比如活跃、脆弱,也可以用这个词,凡是你看不顺眼的都可以用),但是没有梗(找不到出处)、没有逼格(不过是文雅点的骂人,带了 “婊” 字连文雅都不算了)

被滥用的鲁迅梗也有点像这样的烂词,所以它被很多人都拿来用。比如有人不幸离世,你除了哀悼,说其他的就都是 “人血馒头” 了。

简单、实用是基本需要;能当梗、有逼格是额外价值。

同样成本,大家当然更喜欢那个有额外成本的。

知乎用户 想浪 发表

力量。穿越百年仍历久弥新的力量!

鲁迅的文字在我们民族走向世界中央甚至之后的历程将一直在我们耳边。讲给我们的没有粉饰装扮,是直戳要害。传给我们的没有丧气灰心,是蓬勃希望!

读的先生文字越多,越能感受到从心底升起的力量!

知乎用户 先有产量后有天 发表

鲁迅不就是现代现实主义作家、批评家么。

他写的社会不就是现在身边的社会么。

说真话的作家虽然不被允许在课本上过多出现,但推崇还是肯定的。

我相信正常思维的人 + 有意解题发挥的公知的人数肯定远大于五毛

知乎用户 Lithium 发表

这个坑挖下来了。应该是没什么人读我的东西,随手一写欢迎批评


《社戏》中,“身体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大 “

在疫情期间第一次走出家门看一院子的樱花,我想不出有第二句比这个更能形容心情的白话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慢慢就不推崇了,因为鲁迅笔下讨伐讽刺的那一群人,现在已经站在高位了

哪有教下面人反自己的

知乎用户 蓝色的死忠 发表

小时候的闰土无忧无虑,和鲁迅是玩伴,很有能耐,这里鲁迅和他没有阶级之分,长大后的闰土已经被生活拷打沧桑,并且已经牢牢记住自己是个下人,鲁迅想跟他续下旧情,一句老爷就把他们隔开到天际,小时候读不懂,长大读懂了突然会很感慨,你的一些朋友也许和小说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和你完全不同的人,我们大多数不会是鲁迅而是闰土。

我小时候看这文章没有感触,但是现在在看,再想想身边,一直都没有变

知乎用户 百思不得其姐 发表

批判现实。而且是前朝的现实。迎合了今朝芳心:顺天应民,取而代之理所应当。 再加上其人已逝,随便信口雌黄过度解读也无人置喙,总比另些刺头令人放心,所谓时也命也时势造英雄。

知乎用户 之乎 发表

人血馒头。

阿 Q。

祥林嫂。

你也配姓。

你以为我说的是鲁迅?是近代?

不,我说的是现在。

我可能说的也是未来。

谁告诉我的?

一个人告诉我我不信,他叫迅哥儿。

第二个来告诉我的,我不得不信了,他叫现实社会。

知乎用户 Agentzjx 发表

我们仍未走出鲁迅笔下的现实是根本,社会主体大都学过鲁迅是前提。

社会中流行的鲁迅梗是当代推崇鲁迅的一大表现,也是促使和刺激一批人学鲁迅的动力源,而这些内容大部分均来自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收录的鲁迅文章。如果某一天鲁迅被从基础教育中彻底剔除,那么对于鲁迅的推崇大概只会留存于那些乐意主动翻看鲁迅文章的人了。

知乎用户 吕秀才 发表

可能因为他敢说

现在的环境太严苛,不敢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去别处找点满足,补充。

知乎用户 NewYounger 发表

因为现当代普通人会遇到的大部分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在已经逝世 80 多年的鲁迅的文字中,都有过深刻的,一针见血的揭露,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在你活过 2,30 个年头的今天,遇到一件复杂的难题,而恰好你又读到鲁迅的文字,你会发现早在 80 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里,就有一个人曾经准确的深刻的指出过这个问题,一方面你应该会惊讶于这个问题居然还没有被解决(一部分是解决了又被还魂),一方面你怎么也该赞叹一句鲁迅牛 b 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pSTYhL 发表

小时候觉得鲁迅不过如此,写的文章有点晦涩,甚至以今天的习惯会觉得狗屁不通。那时学闰土,祥林嫂觉得就普通人的事,值得大书特书吗?直到看了教员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才知道他写的有多让人难过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知乎用户 鬼箭羽 发表

简单来讲

历久弥新

知乎用户 全互联网杨木木 发表

鲁迅所揭露的问题至今存在

知乎用户 锐利的键 发表

鲁迅先生在近百年前提出是弊病在今天仍是社会主要问题

知乎用户 来打我啊 发表

因为写入了教科书。

知乎用户 反拿红旗 发表

我觉得读书之人

但凡仔细看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的

没有人会不推崇鲁迅

知乎用户 程岩​ 发表

因为很鲁迅符合中国人潜意识中对于文人这一形象的认知。比如以 “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姿态针砭时弊、对于青年学生诲人不倦、对于时势痛心疾首、工作呕心沥血等等

知乎用户 霹雳 15 照亮 f35 发表

贴一个答主的高赞回答吧,顺手说几句,中学阶段对鲁迅的文章不甚明白,甚至一度觉得语句十分不通顺。大学之后,尤其是多接触了社会,回头再看鲁迅的文章,句句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知乎用户 SAMURAI 发表

因为在民族,国家,历史,人性的视角上,没有能超过他的作家,这是时势造英雄。夏目漱石晚年说 “则天去私”,中国当代至今,文人中,只有鲁迅最接近这个境界。

知乎用户 一方绅士 发表

我倒是觉得

是因为

再没有鲁迅这样的人了

天天看新闻

就是期望能够有人能深入剖析社会问题,说出我们心里的不满

结果

木有哇

只能从鲁迅的书里找了

知乎用户 KAMAKITO 发表

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

知乎用户 马小军 发表

多读读他的作品就知道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6270qf 发表

我读书不多,但是毛主席和鲁迅先生的文章,真心牛逼。一百年了,还是有很多人读。真不是那些畅销书作家能比。

知乎用户 子衿 发表

因为社会缺少鲁迅先生这样的硬派文学作家

现在的中国 娱乐至死 小时候不懂 工作后才知鲁迅先生是真大师

知乎用户 黄卫明 发表

因为具有现实意义。大多数人还没有挣脱愚昧的精神枷锁。

知乎用户 阳煦山立 发表

阿 Q 正传,小时候迷迷糊糊看完一遍,不知道啥意思。稍微长大一点再看,感觉好多人身上都有阿 q 的影子啊。尤其是各路网络大神。

知乎用户 如长流细水 发表

鲁迅文章对人性描写与讽刺,人会变,社会会变,但是人性一直没变

知乎用户 宇哥玩 Access​​ 发表

我还真没觉得鲁迅多受 “推崇”,他只是单纯的知名度高。

“中国现当代推崇鲁迅” 这就是个幻想,鲁迅最基本的创作核心是批评国民劣根性,如果他在现当代受到推崇,批评国民劣根性的行为至少不应该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事实上,现在中国的缺点是绝对说不得的,中国哪里都好,谁说不好就是别有用心。就算在以理性著称的知乎在内,这几年还有几个人敢于结合实际批评国民劣根性呢?

不信你看看小粉红天天都在喷谁?负责任地讲,谁敢说一句中国人劣根性,立刻会被扣上大帽子。

还不用到批判的程度,我前几天回答一个问题,提到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朝鲜人”,立刻一大堆小孩蹦出来指责我,辱骂挖苦说我又给韩国高丽棒子送头衔。

就这个护短的阿 Q 式民族主义社会风气,你跟我说现在推崇鲁迅?真是笑死不偿命。

一面小粉红们学习阿 Q 的精神胜利法,挥舞民粹主义大旗到处砍,一面板起面孔说 “鲁迅现在仍然受到推崇”,这话听着就像:我现在天天偷别人东西,但是我仍然坚信诚实是一种美德。有点人格分裂。

鲁迅出名的原因没那么复杂,就是因为曝光的多、宣传的多。

几十年了,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全放他的作品,这么大的教育流量,还持续这么久的时间,他的作品能不深入人心?

反过来讲,如果这么大的教育力度下,鲁迅还不出名,那也太不正常了~换个鲁迅,课本里安个别人,教育个几十年照样出名。

知乎用户 慢慢​ 发表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能说出这样的话,其中的分量就不言而喻了。

套当下一个普通现象而谈,先如今抖音上,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外交等官方媒体,发的信息点赞转发都是相当高的。

这是为什么?有想过吗?

那是因为他们都在为老百姓,为中国,为民族,为正义在发声!

鲁迅亦是如此。

遥想当年,他看到自己同胞被旧社会的恶习恐吓成疯子之后,当晚,挥笔如刀,写下描绘 “吃人” 之书,《狂人日记

致敬,豫才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5wpH0c 发表

我支持政府,把他的文章都从教科书下了。

知乎用户 普适价值 发表

历朝历代,无论哪国,从来都是喷子最讨人喜欢!

因为甩锅是人性的本质特征!

周先生的幸运,在于其身处的时代,已经病入膏肓,赋予了其喷射的正义性,但就其行为本身而言,其实不具备任何的合法性!

知乎用户 风左门 发表

政治需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毛推崇他。

知乎用户 Yukino 发表

最近几天,在 QQ 看点上看到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然后我就依自己的见解在底下评论了一下 “鲁迅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作家”,没想到这一句话招来了很多人的反驳,这真是令我大吃一惊。其实呢,你要是举出几位著名作家还是比较好的,这样我也能发表出我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就有人在底下评论,诸如 " 谭嗣同难道不伟大吗?"," 文笔比鲁迅先生好的作家至少还有十位 " 等等,反正我感觉我的内心生无可恋。

那么我想在此发表一下为什么我喜欢鲁迅先生。

首先我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的文笔确实算不上最好,如果放在当今社会的话,我还是会觉得有几位作家的文笔比鲁迅先生好一些,但是评价一个作家的话,难道只是仅仅从他的文笔来看吗?作家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写出来的文字也应当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甚至有思想的。那么从这一点来看,鲁迅先生几乎可以算上无敌,他的文字可谓是一针见血,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身心上的毒害。他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不能够拯救国民的心智,那么就不可能拯救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但是他也不是像有些作家那样高高在上地批判国民,相反地,他清楚地认识到他是人民中的一员,所以他的批判发出的是一种悲痛与无奈。而这也成为了,他写作的一种动力,一直支撑着他在以笔救国这条路上前行。

再者,就是与之前非常流行的一段话有关——你们要抓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那个时代是黑暗的,鲁迅先生的眼光是明亮的,他想以他的笔为长笔来刺破这黑暗的天空。在那个年代说这样的话,写那样的文章是要受到迫害的,甚至为付出自己的生命。鲁迅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其中鲁迅先生就是他十几个笔名中的一个。但是他还是决定勇敢的拿起他的笔,继续与那些侵略者做斗争,继续写那些能够救治国民的 “药”。要知道当时有很多作家,因为怕受到迫害,所以停止执笔或者是,转身为那些卖国求荣者写文字。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鲁迅先生是伟大的。

其实呢,在我心里能够与鲁迅先生一比高下的大概只有老舍先生那一批人了。但是呢,相比于老舍先生,我更喜欢鲁迅先生的态度和思想。还有就是现在有很多教材里面出现 " 鲁迅大撤退 “,还有就是前几天看到书店里鲁迅先生作品被放在了儿童文学里面,这两点我都不怎么能够理解。毕竟鲁迅先生是民族魂,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到今日来看,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他依然具有唤醒至今极小一部分的愚昧的人的能力。

PS:第一次在知乎上作答,还是有一些紧张的嗯,而且自己文笔也不太好,文章的结构和逻辑还是有很大问题的,各位看客看过一笑了之便好。文章的观点呢,只代表个人的见解(毕竟鲁迅先生的地位在我心中,可以排到中国名人榜的前几位,我真的是非常非常推崇尊敬他),不喜勿喷,谢谢。

知乎用户 老余之音 发表

1935 年的鲁迅已经病入膏肓,他住在上海,听说有一个叫毛泽东的年轻人领导了一支军队叫红军,正走在长征路上,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在黑暗中跋涉的人最先见到光明,我从你和你领导的军队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由于当时的交通和通信不如现在这么发达,直到一年之后毛泽东才在陕北的窑洞里读到这封信,此时的鲁迅已经与世长辞。但这封信如雪中送炭,给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精神力量,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高度评价鲁迅,称赞他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文学革命的主将。一种非文学的力量确立了鲁迅的地位和他作品的价值。

知乎用户 面对面吃面 发表

因为鲁迅的话语从未比在此刻这个年代更加适用过。

知乎用户 s619​ 发表

可能我们读书时学的没看懂,现在发现他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不知道是他可悲还是我们可悲

知乎用户 美麗舊世界​ 发表

李敖也講「近魯迅者文不通」。魯迅的作品在批判社會上有很大價值不假,但是那屬於一百年前的老黃曆。一百年後的我們,生活和社會環境都和當時大相徑庭,何必死抱著魯迅不放?何不讓他安心做一個歷史人物,繼續活在歷史書裡呢?

官方推崇魯迅,實際上還是革命史觀作祟,強行拔高了一個思想並不先進,筆下文字也拗口至極的歷史人物的社會影響力,只是前三十年官方話語體系在改革後的延續而已。

知乎用户 小金萌 发表

我们要推崇特别为他人有贡献的人,一般人不值得推崇,得势利己的推崇也是多余

知乎用户 金木 发表

我国一直是处在稳定发展的阶段,目前的医疗,住房,教育都是处在世界第一。

老百姓们过的很幸福,大家安居乐业,没有资本家剥削劳动者,领导干部们廉洁自律,每天为了处理人民群众的事情不辞辛苦,我们的老百姓知恩图报,每当提起当地的父母官,心疼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以泪洗面,恨不能让他们早点退休,放下一切重担,彻底融入进群众身边,让群众们有机会好好报答!他们这些可爱的!人!

我不知道网络上那些通过编造虚假信息,说话阴阳怪气的人是何种扭曲的心态,我也不想知道。

我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把这一首自创的小诗送给你们:

加班加点在车间

大国崛起争时间

力拔头筹敢为先

度量宏大在人间

讽刺无用费时间

刺耳熏眼惹人嫌

希望你们看过以后,可以如我诗里写的那般,从头 做一个中国好青年!

知乎用户 德尔塔 S 大于零 发表

说真的,有时候我不想用那个 “Z” 开头的词来形容我们自己人,但是鲁迅属实是在书里刻画的很好,回忆起他的文章,总忍不住感慨 “z” 人还是 “z” 人啊,这么多年都一样

知乎用户 biubiubiu 发表

活对了时代,站对了阵营,骂对了敌人,死对了时间。

与其说是推崇,不如说是一种羡慕,迅哥儿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者心中那种理想的状态。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道先鲁迅是人渣,我看了鲁迅的许多作品,几乎都是吗人。对政府不满,对社会不满,对自己的领导人不满。他对什么都不满而写文章骂人,唯一的他弟弟汉奸,没有被骂。这是世人都知道的事情。

:这是我对鲁迅的看法。

知乎用户 鹅城的鹅 发表

在广州的一个 “学者” 说,“鲁迅的话已经说完,《语丝》不必看了。”这是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慢。

——《“公理” 之所在》而已集

知乎用户 许邈腾 发表

应激反应➕浮躁造成的

鲁迅是个大喇叭,不是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者

蒋委员长的乡党鲁迅只是以呐喊的形式扩大了他遇到的问题:面对俄乌之战一样的 918 事变鲁迅写到:友邦惊诧论,中国从什么路径振兴,他不知道,生理与医生和心理医生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军政困境

孙文画了个铁路图,克操作。

杜金让普京和德国日本重新结盟也是思路和计划

文学家除了写废都红高粱活着,能成为写路线图的思想家,那才是人杰,很多作品是搞乱思想的

目下发展瓶颈,贫富差距,高房价引爆了,贫者的网络情绪,鲁迅 PK 风格借机复活,

要是大家都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是有用鲁迅干架的模式发泄不满情绪

笨蛋:一切都是经济问题

知乎用户 正雪 发表

只推崇一个,容易控制方向。百花齐鸣的民国,有杀有砸,留一个活口,且仅留一个活口,显得仁德

知乎用户 一二三抬头 发表

图腾呗,总要美化些什么让自己显得得国正

知乎用户 瞄人缝 发表

有脊梁学鲁迅,没脊梁学胡适。当然,学哪个都得耐草,要忍常人所不能之喷

知乎用户 取名真的很麻烦 发表

因为迅哥儿就是挑不出啥问题嘛

他公德私德都近乎完美了

知乎用户 麦香核心红猪 发表

那是他死的早,他要多活四十年,现在评价应该介于郭沫若到 f4 之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

难道你不知道鲁迅已经开始在教科书上消失了吗?

知乎用户 林玉 发表

抬出大人物的名号之类,是用来打鬼的,本来鲁迅的文章就话带锋芒,截取一截用作武器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至于他本人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那就难说了。

知乎用户 小明 发表

一个跳出自己阶层为大众发声的人

知乎用户 过伤风 发表

因为阿 Q 越来越多了,但没人敢做鲁迅

知乎用户 素质青年 发表

鲁迅的 “正能量”,就是呼吁我们要为身边的人说话。

为小老百姓说话,为弱小的人说话。

鲁迅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孺子牛

一头为人民所驱使的牛。

只不过,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好了 现在为小民发声的文章 越来越少了

环球网这种 舆论喉舌的人多了

中国人从来都是老实且精明的,那些大 V 们在 “大是大非”“男权女权”“国家战略” 问题上论战的时候 自认视角远大时 却多是小民贱民的生活少有人见

老百姓是老实的,你说啥,就是啥,你又赢了。

但是你想在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继续愚弄老百姓。

大家虽然表面都不说什么,但是会用脚投票。

关于最近的西安的破事

西安地铁事件 疫情孕妇事件 丧父事件

天上的神仙看不见小民的怨言

真搞笑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在鸡蛋和石头的较量中,我永远站在鸡蛋一方。”

因此 我们为什么说周公千古?

答案,不言而喻!

———————————————————————

看彷徨里面的《孤独者》 就这么说吧

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一篇根本没有读懂的小说 在网上也没有任何认同的观点

但我由此知道 我离鲁迅先生仍然很遥远

说点观点

我在此文中看到到的是鲁迅痛苦 纠结 拷问自我 乃至内心你死我活搏斗的一个横截面

他是一位守望者 思考者 但又不得不是一位前行者

在那个新旧交锋的时代,彻悟的人,都是被迫前行的 “孤独者”,你不走,旧的漩涡便会将你吸附,鲁迅先生跑出来了,但他又不是一心的逃,他一边奔走一边又回首,一面含泪一面发狠,走得慢,走得艰难,因此每一步,都很深沉。

顺便发表点不入流的看法——宝藏男孩对鲁迅先生来说太轻浮,鲁迅先生是斗士!是人间清醒!

——————————————————

我是鲁迅先生的粉丝 在毛泽东早期毛选里面有篇被删的文章 大意就是有人问毛泽东:“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毛泽东回答:“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这段对话在正式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中是找不到的,也非见诸提问者本人的文字记录。唯一可证的是一位曾在 1957 年 7 月 7 日晚参加了毛泽东接见上海文教工商界人士活动的亲历者的回忆文章,这篇文章曾刊登在《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回忆文章写于 2002 年,与事发那年整整相隔了 45 年。

————————

知乎用户 随心所欲 发表

因为鲁迅批判旧中国批判的好,几乎批判了旧中国的一切,文章也写的好,还有回答说鲁迅活到那十年是要被砍头的给我看笑了,以鲁迅的态度真活到那十年怕是会拥抱那十年变成最激进的毛左。

知乎用户 忙碌生活 发表

鲁迅痛斥了中国人

但始终对中国人抱有信心

知乎用户 CodeJ 发表

因为有些人掌握了话语权

知乎用户 诈骗岛上诈骗犯 发表

左右派都喜欢用他作为棍子来打人。鲁迅生在一个弱小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属于弱者思维,和今天的亲西方公知(无论左右)一样,所以早该翻篇了。中国历史上有强盛的汉唐,也有衰落到谷底的民国,司马相如是无法理解鲁迅的卑微心态,鲁迅也无法体会司马相如的强者思维。汉朝时,看待外人是蛮夷。清末民国至今,中国知识分子看外国人是自卑的蛮夷思维,求平等而不可得。中国的历史不能只有公知眼中唐以后的屈辱,更有汉唐唯我独尊自信,是该砸烂近代公知自轻自贱饭碗的时候了。文化自信要匹配得上中国的综合国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的评价是,不如陈平

知乎用户 人类 发表

没鲁迅 你就不知道怎么优雅的骂人

你甚至不知道很多事是应该骂的。

知乎用户 昭时之主 发表

难道推崇胡适吗

知乎用户 择其吉金 发表

先生的文章在他的时代一针见血熠熠生辉,是他的伟大。

先生的文章在我们的时代寒光闪烁入木三分,是我们的悲哀。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知乎用户 分裂 发表

鲁迅在现在的社会应该是个有名医学专家。

知乎用户 longinus 发表

鲁迅在当代中国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好医生

知乎用户 林正弦 发表

因为我们说不出的话,鲁迅全说过。

他在几十年前,发出的呐喊,至今依然有回音。

知乎用户 教员千古 发表

鲁迅祝贺中共中央长征胜利的贺信

读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中国红军为抗日救国的快邮代电,我们郑重宣言: 我们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号召。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最近红军在山西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卖国军下的士兵是拥护中共、中苏 (按:中国苏维埃政府) 此项政策的。最近,北平、上海、汉口、广州的民众,在军阀铁蹄下再接再厉发动反日反法西斯的伟大运动,证明全国的民众又是如何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救国大计!

  英雄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 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 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全国同胞和全国军队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

  中华苏维埃政府万岁!

  中国红军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一九三六、三、廿九

1936 年初,上海的 “托派” 写信给鲁迅,对中共领导的民族统一战线及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加以攻击,企图挑拨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6 月 9 日,鲁迅口授了一封信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对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鲁迅则说“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知乎用户 Quinn 发表

中国人根本不会推崇鲁迅,鲁迅是官方拉出来做内宣用的,是一种缓解精神焦虑的调和剂。

知乎用户 云淡风轻 发表

鲁迅的文章学得少?

社会变化太大,有些人忘了选鲁迅进课本的原因

知乎用户 溺死之人 发表

好家伙!这个评论区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死人比活人有用!

知乎用户 as 蓝月儿 发表

其实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别说鲁迅这种呐喊人,哪怕是出现一个琼瑶,也会被推崇。

知乎用户 Weryiqi 发表

首先主要是官方推崇。比如我们的中学教材。官方推崇的原因很复杂,以下个人观点:

1,鲁迅做为文人是骨气的。是为中国人发声的。在民国半殖民地的环境下,实际上汉奸文人,没骨气的,媚外文人,跪舔日本美国的,像胡适这样才是国民政府的主流。鲁迅和胡适做为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代表是主张全面西化救中国的,但是后来这些人迅速分化,其中以胡适这样没骨头人汉奸文人为代表。鲁迅则是为中华图强的代表。同样是主张学习西方改变陋习,鲁迅走的是拿来主义自信自强的路线。这个品格应该符合我们对西方精华科技和人文的态度,符合我们对西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学习态度。

2,台湾省的文人和现在上反华网军 “支持” 鲁迅,主要是鲁迅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假借鲁迅的旗子服务与西方的政治意图,把摸黑中国的言行美化成鲁迅式的 “爱国” 而已。实际上鲁迅明显就是民国的超级 “战狼” 啊。

知乎用户 爱兰 发表

可能是因为鲁迅指出的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吧

知乎用户 没有剃刀的陶德​ 发表

上世纪张爱玲的文学地位并没有得到确定。如今呢?不可否认,张的文章真的特别好,现在百度搜出来一大堆唯美的句子,放到张眼前,肯定正眼看都不看一眼。这就是自己实力高超衍生出的自信。她可以说是超前的……

这就是区别,张爱玲的地位随着政治背景,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的。但是鲁迅却不会,他笔下的人物哪怕到现在也不少,这就是区别,没有超前不超前,落后不落后的说法,那是永恒的……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111111 发表

说实际效果上的无害确实还有点到底,但说 “推崇” 是“无害化的推崇”属于扯淡了。

翻翻教室用书就会发现根本没有故意遮蔽的情况。

而且选入教材的几篇也都非常容易在时事中援引。

知乎用户 蛤蟆 127 发表

《大师家书》

9500 大师有用

推崇鲁迅是因为鲁迅 “有用”:你发现 N 十年前鲁迅面对的问题你同样需要面对,也就是说,你面对的问题与鲁迅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你也许就是闰土,你也许就是阿 Q,你也许就是祥林嫂,你也许就是孔乙己…… 于是,在所有的这一切当中,大师教你如何呼吸?(2021、10、18、07)

知乎用户 写作中心 发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的文字,咋一读某些片段会心一笑,可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我突然发现,某些事务哪怕一百年过去仍然盘踞在我们之中不曾离去。这时候再看他的文字,我们便有了共鸣。跨越时空,我也能从字里行间寻找到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目标。

为什么世界会是这个模样?怎样才能唤醒那群麻木的人?

许多人发现这一点会冷眼旁观,亦或利用这点爬上巅峰。他没有,他选择拿起笔宣战,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

知乎用户 散作满河星 发表

推崇个锤子,周树人没被两届政府禁言暗杀,难道不是因为他没有革命反动的勇气,反而去数落 底层的劳苦大众 的穷酸市侩,怎么地,你他妈当少爷的时候又是吸得谁的血? 周树人 笔下的视角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 像似一个自以为是的憨娃子 跑到粪坑边捏着鼻子观察 蛆虫在粪便和血腥中挣扎!! !

知乎用户 盐布斯 发表

越是浮躁的社会环境,越是有纷纷扰扰的声音,越是应该读读鲁迅先生的文字。这个伟大的民族作家,是那个时代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发声人。能够深刻理解人民大众的痛苦和要求,能够真正表现一个伟大的民族的喜怒哀乐,而且能够代表着他们,向一切民族敌人,作不断的抗议和思想斗争的,除了鲁迅先生,找不出第二个。

《孤立呐喊: 鲁迅》全书讲述的是鲁迅的一生,《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都是鲁迅先生童年发生过的。13 岁的时候,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后来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难。1897 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17 岁的鲁迅在几年内饱尝世态炎凉的苦涩。

次年,鲁迅离开绍兴来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此时维新运动正值高潮,各种新文化运动十分活跃,自由、平等、民权等进步主张吸引着大批进步青年,鲁迅对此也十分感兴趣。后来他考入了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的矿务学堂,生活学习十分艰苦认真,成绩十分优秀。

1902 年 3 月底,鲁迅东渡日本,开启了留学学医之旅。在东京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那里的环境自己不喜欢,于是来到仙台,课余时间他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由于受不了外国人将辫子称为 “猪尾巴”,鲁迅剪掉了辫子。

鲁迅来到日本学医,原本是希望可以救治像他父亲这样被耽误的病人,战争时也可以做一名军医,但是课间观 “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最要紧的事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办好退学手续之后,被目前的电报火速召回了绍兴,他被骗回老家与未曾谋面的媳妇朱安完婚,对于目前送给他的这件 “礼物”,他只能好好供养着,至于爱情他是不知道的。结婚第二天,鲁迅就搬到了母亲房间住,第四天,他就离开绍兴,去了日本,而朱安也成了鲁迅一生的痛。

实际上朱安也是这种有名无实婚姻的受害者,她不恨鲁迅,她希望自己可以好好服侍鲁迅,一切顺着他,她企盼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在 50 岁的时候得知鲁迅和他的学生许广平在一起之后,朱安有些失望、绝望。鲁迅死后,她身披重孝,在住处设置祭奠灵位,供上文房用具和烟卷、茶点,表达对这个陌生丈夫的哀悼。

从日本顺利毕业的鲁迅回国后,先后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员、在林语堂推荐下担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教授、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和文学系系主任,后来因为和顾颉刚不合离开广州,他在离开广州之前,编写整理了《野草》、《小约翰》、《朝花夕拾》、《而已集》、《唐宋传奇集》等著作。在北京期间,他参与主办《新青年》杂志,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药》,他用文字战斗着。

鲁迅家原有兄弟四人,小的早夭,剩下哥仨,鲁迅老大,老二作人,老三建人,从小家中长辈就对鲁迅和作人寄予厚望,兄弟俩后来也都成了文坛巨匠,但是后来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却决裂,连后代也没有来往,至于为何决裂也是众说纷纭。

1929 年上海,鲁迅 50 岁得子海婴,虽然当时的局势十分动荡、国家处于危亡时刻,但他和许广平也沉浸在自己家庭的幸福中。

幸福的喜悦没有几年,鲁迅先生就患上了重病。1936 年 1 月,鲁迅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他一直有胃病和肺病,到了晚年,旧病复发,体力已衰,肺病致使每日吐血数十口,在当时的医疗情况下,这几乎就是不治之症。即便是重病期间,他依然完成了《故事新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等著作。但最终还是在同年 10 月 19 日逝世。

毛主席曾评价鲁迅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知乎用户 杨善 发表

因为读过很多先生的作品 从而拜倒在先生长衫之下 并不想起来

他的笔实在太厉害了 剥离出来的人性和现象 能在身边找到 活生生地就那么给你刺激

但是他也是个极其有趣的中年老头子 抽烟喝酒不烫头 喜欢吃好的 也会和友人玩笔 更会与爱人来个不一样的浪漫

当然 他更料到身后的事 留下那篇酷到底的遗嘱 又然后被捧上所谓神坛 又然后所谓被拉下神坛 但作品一直在 所以他的被推崇并不奇怪 以德服人嘛

知乎用户 矢宁 发表

别,你敢把鲁迅那些批判国人的话拿出来么,初中高中教科书上的那些要是算现实主义的,那鲁迅那些根本不适合拿出来的就得按照反动文学给全部消除了。以前在家翻到过很早年头出版的华盖集续和一些鲁迅不常见文章的选集,这书出版的时候还是十年没结束的时候,里面许多话自然是十分批判性的。但我看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被鲁迅从上到下臭骂了一顿,不过坐下来想想觉得还挺有道理,因为确实如此。

而你敢给那些人讲那上面的东西,估摸着人家不扣你个精日帽子都是他们有问题了

知乎用户 小白破 发表

可以看看北大钱理群教授的一篇演讲《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b 站就有。

钱理群教授是专门研究鲁迅的,他曾直言:自己是差不多能走进鲁迅的人,他也试图走出来,但只走出来一部分,仍还是没有走出鲁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他还出版过很多关于鲁迅的书,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灵的探寻》。

鲁迅不是读他的书就能读懂他的,要透过他的作品看他的人,看他秉持着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看他对自己的批判,而不只看到他对这个社会的批判。因为鲁迅在批判社会的时候,也在批判自己。

我也是在看了钱理群教授的演讲后,意识到现代社会为什么不再有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刚刚买了东西回家,楼门口有俩打架的,大概四十多岁的样子,又有两三个中年男人在拉架,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挺可爱的哭的撕心裂肺,门口两个女的在谩骂,小男孩哭的让我很揪心,场面很混乱,我躲起来报了警

报完警再回去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平日的窗子伸出一排排长长的脖子连带着脑袋,瞪大眼贪婪者索取着来之不易热闹的人

我当时打心底里觉得害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有一种想哭的悲哀

那时我突然想起了鲁迅

知乎用户 咩咩羊 发表

“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

——鲁迅《而已集

知乎用户 陈大白 发表

这里我不做什么评价,我只想发表一下我的看法,鲁迅是我认为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我最敬佩最喜欢的一个人。鲁迅先生活得很真实

知乎用户 复数 发表

这个问题要自己去鲁迅的书里找答案。

知乎用户 leo 发表

《“公理” 之所在》
在广州的一个 “学者” 说,“鲁迅的话已经说完,《语丝》 不必看了。”这是真的, 我的话已经说完, 去年说的, 今年还适用, 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 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 中国可就要完了, 虽然我倒可以自慢。
公理和正义都被 “正人君子” 拿去了, 所以我已经一无所有。这是我去年说过的话, 而今年确也还是如此。然而我虽然一无所有, 寻求是还在寻求的, 正如每个穷光棍, 大抵不会忘记银钱一样。
话也还没有说完。今年, 我竟发见了公理之所在了。或者不能说发见, 只可以说证实。北京中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白石牌坊, 上面刻着四个大字道,“公理战胜” 么?——Yes, 就是这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 “有公理者战胜”, 也就是 “战胜者有公理”。
段执政有卫兵,“孤桐先生”秉政, 开枪打败了请愿的学生, 胜矣。于是东吉祥胡同的 “正人君子” 们的 “公理” 也蓬蓬勃勃。慨自执政退隐,“孤桐先生”“下野”之后,——呜呼, 公理亦从而零落矣。那里去了呢? 枪炮战胜了投壶, 阿! 有了, 在南边了。于是乎南下, 南下, 南下…
于是乎 “正人君子” 们又和久违的 “公理” 相见了。
《现代评论》的一千元津贴事件, 我一向没有插过嘴, 而 “主将” 也将我拉在里面, 乱骂一通,——大约以为我是 “首领” 之故罢。横竖说也被骂, 不说也被骂, 我就回敬一杯, 问问你们所自称为 “现代派” 者, 今年可曾幡(fān, 幡然: 同 “翻然”)然变计, 另外运动, 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
还有一问, 是:“公理” 几块钱一斤?
—鲁迅《而已集》

知乎用户 这般清滋味 发表

1,自我批判性。

① ,《一件小事》这篇文章中,讲述了 “我”(鲁迅)坐人力车,偶遇“碰瓷” 事件时,对比了我与车夫的不同反应。

节选:

………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 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 “子曰诗云” 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 “小” 来]这句话中,可以有三重内涵:

1, 榨——用词力度极其严厉,毫不留情。

2, 皮袍——文人 / 知识分子阶级象征,此处形式上 “大”。

3, 小——“我” 的内在实质上小。

三重内涵叠加,指明一个事实:大皮也罩不住小我。榨字刀锋穿透包装,直抵 “我” 心,由此汗颜与惭愧警钟长鸣。

这里的 “榨,大,小”,都是主观感受——事实上,在主观感受中,榨是可以不必这么榨,大是可以不必这么大,小是可以不必这么小的。含混将就一下,遮掩过去未必不可——但既然“我” 确乎感觉就是这么榨,就要这么大,就要这么小,否则过不了心关——那属实是相当严厉,自我批判彻底。

② ,《男人的进化》。

节选:

……..
既然女人成了奴隶,那就男人不必征求她的同意再去 “爱” 她了。古代部落之间的战争,结果俘虏会变成奴隶,女俘虏就会被强奸。那时候,大概春情发动期早就 “取消” 了,随时随地男主人都可以强奸女俘虏,女奴隶。现代强盗恶棍之流的不把女人当人,其实是大有酋长式武士道的遗风的。
但是,强奸的本领虽然已经是人比禽兽 “进化” 的一步,究竟还只是半开化。你想,女的哭哭啼啼,扭手扭脚,能有多大兴趣?自从金钱这宝贝出现之后,男人的进化就真的了不得了。天下的一切都可以买卖,性欲自然并非例外。男人花几个臭钱,就可以得到他在女人身上所要得到的东西。而且他可以给她说:我并非强奸你,这是你自愿的,你愿意拿几个钱,你就得如此这般,百依百顺,咱们是公平交易!蹂躏了她,还要她说一声“谢谢你,大少”。这是禽兽干得来的么?所以嫖妓是男人进化的颇高的阶段了。
同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却要比嫖妓更高明。这制度之下,男人得到永久的终身的活财产。当新妇被人放到新郎的床上的时候,她只有义务,她连讲价钱的自由也没有,何况恋爱。不管你爱不爱,在周公孔圣人的名义之下,你得从一而终,你得守贞操。男人可以随时使用她,而她却要遵守圣贤的礼教,即使 “只在心里动了恶念,也要算犯奸淫” 的。如果雄狗对雌狗用起这样巧妙而严厉的手段来,雌的一定要急得“跳墙”。然而人却只会跳井,当节妇,贞女,烈女去。礼教婚姻的进化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男人会用 “最科学的” 学说,使得女人虽无礼教,也能心甘情愿地从一而终,而且深信性欲是“兽欲”,不应当作为恋爱的基本条件,因此发明“科学的贞操”,——那当然是文明进化的顶点了。
………

这篇文章里,鲁迅递进描述了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压迫的优化迭代:

部落时期的原始奴隶制强奸→货币制度下的嫖妓买卖→媒妁礼教下的财产私有化→科学的贞操脑控。

需要注意的是,民国时期,三座大山仍在,军阀混战割据,饥荒,旱灾,蝗灾,经济危机,买办主义,各种迷信,包办婚姻,裹小脚,高文盲率,男尊女卑等等情况普遍存在。在这种混乱的时代中,各种议题甚嚣尘上。“为女性发声” 这种事情在思想 / 舆论议程上恐怕优先度不高,即使有谈及,力度也未必足够。

然而鲁迅这篇文章,至少体现了三点:

1, 对男性压迫女性的历史进行了框架性的梳理——既然有框架,就算粗糙,那也意味着具有逻辑工作的认真与重视,并非将就敷衍。这种框架完全可以根据后续需求,进行更细致的填充——即,在鲁迅本文的逻辑证据参考下,进行系统性的清点整理。

2, “男性→女性”——“雄狗→雌狗”,这种对比,同样 “巧妙而严厉”。

3, 鲁迅作为旧社会君主专制男权时代的阶级强势方,矛头直指自身阶级。

综上,在《一件小事》和《男人的进化》这两篇文章中,鲁迅的批判箭头要不就指向自己,要不就指向自身阶级。与此同时,文章的措辞严厉强硬真诚,具有鲜明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鲁迅对自身的审视,警醒与批判如此严厉,那么他对外界的战斗力,当不在话下。

2, 战神属性。

祝福》(发表于 1924 年 2 月)

节选:

………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 “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 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

相关信息:

1,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变法)。1898 年 6 月——1898 年 9 月(失败)

代表人员: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主旨: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百度百科)

变法性质:温和渐进改良主义,反对从根本上暴力革命推翻君主帝制。

新党:主张维新变法的人被称为新党。即康有为,梁启超等属于新党人士。

2,辛亥革命。1911 年——1912 年(成功)

变法性质:武装暴力革命推翻千年专制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3,新党与旧新党。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奉行不推翻帝制的温和改良主义的新党,相对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奉行武装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党人士,前者是 “旧新党”,后者是 “新新党 “”。

4,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百度百科)

5,新文化运动。1915 年——1923 年(当时不确定,后来看成功)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因此,关于鲁四老爷为什么骂康有为,可以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

鲁四老爷知道 “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革命人士,与他这种旧式文人有理念冲突,因此大骂二十多年前的“旧新党” 代表康有为——其意在指桑骂槐(康和鲁都是革命人士,身份类似),避重就轻(骂个远的,避个近的)。

这种说法下,鲁四老爷还算是一个机灵人士,不辱其理学老监生的知识分子身份。

不过,根据作者原文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基本上可以排除这种说法。

再加上下一句,“因为他所骂的 [还是] 康有为”,“还是”二字是 “我” 的心里推断(虚写),与前面鲁四老爷骂新党(实写)结合有:

1, 鲁四老爷 [骂新党 + 骂康有为],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2, 鲁四老爷骂新党的动作实写 +“我” 推断他骂康有为的心理虚写,具有虚实叠加性,前后呼应性。

基于上述几点,鲁四老爷 “真心实意” 骂新党和康有为,在逻辑上成立的力度,强于鲁四老爷指桑骂槐 “我” 的力度。

说法二:

时间线:戊戌变法 1898 年结束——辛亥革命 1912 年结束——新文化运动 1923 年退潮 / 结束——1924 年祝福发表。

立足 1924 年,骂新党和康有为的鲁四老爷,至少有五点东西:

1, 新文化运动作为最新的 “新新新党” 思想解放运动,结束了,鲁四老爷不知道。

2, 辛亥革命运动作为 “新新党” 革命运动,12 年前结束了,鲁四老爷不知道。

3, 戊戌维新变法作为 “新党(旧新党)” 革命运动,26 年前结束了,鲁四老爷还在骂这个。

4, 鲁四老爷作为理学老监生,有可能是能够与 “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的,赵七爷比肩的先进知识分子。

5, 鲁四老爷是真心实意的。(为了体现出鲁四老爷的真心实意,鲁迅专门在前面铺垫了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这样生动,富有日常生活气息的描述。)

结合上面五点东西,还可以换个花样描述:

鲁四老爷——保守君主专制旧时代——最保守 + 时代 1

康有为——保守渐进改良主义(失败)——次保守 + 时代 2

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先进 + 时代 3

陈李鲁胡——思想解放运动(成功)——更先进 + 时代 4

立足 1924 年,作为时代 1 的 “最保守” 的旧时代 [先进] 知识分子,鲁四老爷 [真诚] 的大骂其 26 年前已经失败结束了的 “次保守” 的时代 2 康有为——基于先进的时代 3 和更先进的时代 4,已经过去了的社会现实基础上。

给鲁四老爷的情况做个类比的话:桃花源刚刚通网,乃不知大清已亡,无论共和。然后大骂其嬴政。

批判性的语言可以粗糙分为三类:污言秽语,含沙射影,客观呈现。

鲁迅的杂文中,多是含沙射影式批判;小说中,多是客观呈现。

《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描写就属于客观呈现——客观呈现的批判性体现在,力图削弱主观视角 / 情绪(分寸掌控),将某种客观而荒谬的结构呈现出来——让这种荒谬结构在非荒谬大结构下因客观性结构不兼容而瓦解,从而达到批判目的。(与此同时,分寸失控,通常会对荒谬结构的暴露 / 揭示,起到 “即使主观上或许无意但客观上造成” 的掩护作用,其逻辑与好心帮倒忙类似,也像某种力量逸散不专 / 打靶不准)

这里的荒谬结构——鲁四老爷——落后三个时代的相对 “旧旧旧” 思想。

这里的非荒谬大结构——客观现实——新文化运动后的相对 “新新新” 思想。

鲁四老爷相对于当时新青年的,三个时代的思想落差,将让鲁四老爷结构性瓦解在,当时任何一个读过《祝福》的,新青年读者的目光中。

鲁迅的战神属性由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即有意志 + 有能力,用近乎平铺直叙的白描文字,朴实朴素的捕捉 / 暴露荒谬结构,并且该有关鲁四老爷的荒谬结构至少有五层铺垫(旧 + 旧 + 旧 + 监生 + 真心)。鲁迅短短三句话 / 五层铺垫,无限突放鲁四老爷与时代的分离,撬动了新时代思想结构,对鲁四老爷的旧时代思想结构,进行客观上的结构性不兼容瓦解——这真是深渊般的力量!漆黑,不露声色,恍惚一丝揶揄。

这种客观呈现式的批判,在鲁迅的小说中多有表现。其中的分寸掌握,常令我有太上忘情的错觉。

然而鲁迅毕竟心热,每每安忍不动之际 / 静虑深密之处 / 动心忍性之间,未尝不觉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坚固的火山,自有其浓烈的爆发意志——却为何要自缄其口呢?

因为内爆。不在内爆中爆发,就在内爆中灭亡。

绝望年代,既乞望内爆的能量,就要连伤害一并承担——难道还有得选不成?

挤向地心的情思,由此化为地火。

3, 鲁迅对新中国的意义。

一人无力可回天,组织龙蛇能起陆。

虽然鲁迅并非一个组织者,但中国近代革命的后继组织者们,他们必须知道——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需要被组织起来的群众到底是怎样的群众,到底是怎样的性质?

对广大群众性质的认识越深刻,组织动员的针对性就越强,想当然的误判率就越低——此时此刻,每一分效率 / 胜率都至关重要。

或许鲁迅生前,未能来得及设想,将来中国的革命道路。但在与国民鬼魂的死斗中,他交出了这样的群众图鉴:极少数的,以鲁四老爷 / 赵七爷等先锋知识分子为代表的 “旧旧旧” 们——以及绝大多数的,超过 90% 以上的,扎根广大基层的“还要更旧们”。

“还要更旧们” 的性质成分如下:阿 Q,祥林嫂,闰土,华老栓夫妇等等。

零丁洋里异国归,遭逢一生睹新鬼的鲁迅,遗言有曰:“一个都不宽恕”——我乍一看,好家伙,至死仍是老愤青!

然后便想到 “但是他举起了投枪”——原来是 “这样的战士”。

围观砍头的群众的阴影的黑,以及血馒头的红——确乎是鲁迅一生的心魔了。

哈哈哈哈——

心魔既然成为我鲁迅的心魔,那我鲁迅就成为心魔的心魔。

愿自我献祭,铸身为枪,连自身并那腐朽的棺材命运锁定。

皆亡日,地狱空,且无可腐朽。

原来是这样的战神。

至于鬼魂代代无穷已,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上述是鲁迅的部分特质,迅哥多才多艺名不虚传)

知乎用户 李农 发表

我也一样。以前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懂,觉得他愤世嫉俗,周作人温和一些。

现在我却对鲁迅推崇备至。奉为圭臬。感觉他说的话字字珠玑。

我是个孤僻的人,但我觉得我不如鲁迅正派。他比我更正。

我很容易活得东倒西歪,被莫名的情绪化裹挟偏离正轨。

没有搞清楚我的方向。

坚持我的方向。

方向是什么,不要偏了。

我这个人有我自己的性情,有我自己的不同于世俗的那种心境,要选择符合我这个心境的道去走,众人他们反抗他们对抗他们怎样怎样他们这些都是方向,但我这个人,我需要走一条我自己的方向,就是什么呢,就是超越出去,这才是属于我的方向,至于众人可以走的,但我却走不了的,其他的每条路,我可能都会走向死亡的。

还不如众生那种投入里面的反抗,他们那种世俗的样子,我还真不如他们呢,如果就我那行尸走肉的样子,你说有什么用吗?更没用了,更烂了,所以我这个人要么就大堕路,要么就大超越。

比如说我去白人世界,我觉得我可以反抗,我可以很世俗的像众人一样。结果我内心就是有一种逾越不过去的深沉厌倦,我自己都抵抗不了我这次厌倦的感觉,这厌倦要么让我超越,让要么就让我去死,我这个人性格极端到这种地步,尤其又是白人世界那副极端的样子,他是极端黑暗的。

一个人活着,要和自己和解,就是懂得服从自己,不敢对自己有所为。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听自己的,回归身体本质,躺平,痴呆,慢慢来。

我这样的人对我来说,大义就是唯一的,就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就是为全中国人民的尊严,为全中国人民的心灵服务。

那些随之附加而来的谈恋爱,性,种种欲望,还有那种旅游,工作,文凭,结婚生子,化妆打扮长相身材之类的等等,这些东西全部都是附加的,只要没有这个大义,那些东西我全都懒得搞,全部都毫无意义。

有大义,那些东西我有时候也会关注一点的,有时候也会挺感兴趣的。比如男女之间,如果情投意合,灵肉结合,那也是人间极乐。

对我来说,大义面前,一切都可以放弃,牺牲。个体的一切都微不足道。比起痛彻寰宇的人生之剧痛,昊天罔极的终天之痛,个体的能量,男女之欢的激情,都不足挂齿,卑不足道。

比如之前谈到在地铁上偶遇的外国男生,有人看了惊叹,羡慕那种火焰一般的能量,问我,如果…… 给他生孩子不,我不禁想笑,觉得太俗了,啧啧,真的不及,我是怎样的人,生孩子这三个字怎能与我联系在一起。精神境界完全不及。不在意中华民族的苦难,在意跟那个外国小伙子生孩子,他们的境界太低下了。

在我看来,俗,俗透了。

我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态。我总有种感觉,我这样的人,天上有地下无,千万年难出一个,生也生不出来。所以我全部的精力都不自觉放在自己身上。对后代没有半分兴趣。

生孩子之于我,简直就像母猪下崽一样,我感到说不出的庸俗。

我总是要么把自己珍贵叹息得不得了,要么就随随便便,自我取消。

因为我是联结的,心灵联结万物,那么何必在乎自己呢。

因为我是一个极端理性的人,我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我都保持一种最清醒最冷漠最平常的态度,直面承认,我不会被那种很感性的情绪化的幻想到东西给裹挟,沉溺在里面找不到北,我不会被那种东西给冲昏头脑,无法认清自己的位置。

之前有人谈到那个地铁遇到的外国男的,那人自己也是男的,他跟我描述的时候我感觉他都有点被冲昏头脑一样的,有点像那种恋爱小白,他如果是个女的,他可能就是这样扑上去的,很小白很花痴,粘腻腻的,有点肉麻,挺脑残粉,但我比较清醒,不会让自己自恋自嗨沉溺在里面。

当然,人都是很容易如此。我也容易。

我的本质比较平常心,冷静,安静。

像这种男的,我又不认识,不清楚底细,而且外国,白人,这在当今形势上和中国人追求的人类大义,有根源性冲突。就算这个男的,算是个实在人,本色人,但又能如何呢。你又准备怎样呢。

我不会因为这方面一时的激情就准备跟你干嘛,所以我不如何后悔当时错过,因为我觉得这不过就是一个小事儿。

这是一个挺小的,然后也挺有意思的,一个互动而已,仅此吧。

就是那个场景,那一个小画面,那一个偶遇真的就不过如此而已,我不会觉得这里能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对我个人的真正的追求来说,那真的完全算不了什么。

如果真的发生一些,大概也是不错的回忆,也最好点到为止,不要有什么后续。

但当时错过,在那样的情况下,我逃避了,也没什么大可惜的。

我事后也没多想。

知乎用户 蓝莓兔 发表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读个热闹,再仔细回忆回忆,在读故事时还有些不解其文章总给人一种 “平常” 的感觉。

长大后再读,只感觉自己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还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有时惊恐发现,自己就是那个笔下人。

知乎用户 墨绿深蓝明黄 发表

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良心,他的文章是中国人的镜子。越发需要看他文章来警醒自己和批判社会的时候,他就越被需要。真希望中国人终有一天不再需要把他的文章当做警醒一切的枪刃,他一定也是如此希望的。然而大概需要在很久之后吧,诸君共勉,为了中国,向他学习吧!

就像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知乎用户 星略 发表

不谈政治,不说潮流。抛开一切,只谈文学。

不让任何光芒或批评、争议和推崇掩盖文字本身——

鲁迅的作品,是有很高的文学性的。是非常美、非常美的。

无奈大家总是因为追随潮流或者叛逆潮流而臧否他的文章。

《故事新编》里的几个故事改编自中国古代的神话,可是他可以写出自己的意思来。夹杂着一些非常生动非常有想象力的描写。
郁达夫以前说:“鲁迅厉害。鲁迅讲的故事好像是哪里听过的老故事,可是情节类似,中心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红楼梦里赞扬黛玉的诗,说“果然与别人另一般心肠。”鲁迅的作品,大概亦如是。

知乎用户 三千世界 发表

因为认可自我批评的人都会认可鲁迅,认可鲁迅的人都会认可自我批评。

反对鲁迅的人,最常见的理由是我跟他们不一样。

知乎用户 莎士比亚​ 发表

鲁迅是中国恐怖小说鼻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时候,觉得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发现鲁迅写的文章

真的字字珠玑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鲁迅、陈寅恪、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关系十分密切。在日本的期间,鲁迅和陈寅恪一同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两年后一起毕业,在此期间,他们同吃同住,感情深厚,毕业回国后依然保持着联系,但是在鲁迅最神化的阶段,陈寅恪却拒绝提起鲁迅,陈寅恪的后半生几乎没再提起鲁迅。有一次家庭晚宴,陈寅恪谈起以前的一次聚会多么热闹,陈衡恪说当时还有鲁迅。陈寅恪沉默了一会说:“针对老百姓的革命不是革命,那是新型暴政。” 全家再也没说什么,埋头吃饭了。

知乎用户 途上客 发表

大部分人都是阿 Q 却都在笑阿 Q。

知乎用户 王一了 发表

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掘墓人更恰当吧?

知乎用户 翟星辰 发表

周国平,史铁生,余华,林语堂,麦家这几位是现当代里我非常喜欢的大佬。但最佩服的还是鲁迅,原因有三:1. 文字太深刻,思维高屋建瓴,很多文字我看了很多遍还是看不懂,对社会和人性的针砭时弊和隐喻,比如《朝花夕拾》里的《狗 • 猫 • 鼠》那篇,里面的隐喻和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不谋而合。2. 弃医从文,学霸真是想干啥就干啥。3. 自信到爆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他有关。

知乎用户 西岐不是山 发表

没记错的话,他是国内第一个以普通人为主角写作的作家。

其次,他在创作体裁上不断创新(参考《野草》),他的文学水平也是中国现当代的天花板。

更不用说他的犀利、清醒、超脱。

他比任何国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个国家的痛处和不足,他一次次失望,但又一次次用笔呐喊嘶吼。

他在我心里,是最伟大作家。没有之一,当然也只是在我心中。

知乎用户 寡人心扉 发表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鲁迅先生的方向就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中国前所未有的危机,亡国灭种?

这是要彻底灭亡华夏文明的时代。

而鲁迅先生这样的那群人,就是那个大破灭

的黑暗时代里的火炬,点亮了中国人的前

方。

今天某些东西,竟然还用小人之心、阴谋之

眼来攻讦,这种东西是没有良心的,尽管它

们是猎奇也好,突出自己存在自以为作众人

皆醉我独醒的装 x 快感也罢。就此而论,它

们的内心不说绝对肮脏,但起码是百分百的

自私自利之者。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bKIS4B 发表

鲁迅对朱安太狠了 可怜的女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官方认证。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知乎用户 顶花带刺 发表

上学的时候我最讨厌鲁迅的文章,狗屁不通,不知道在说什么,还总是有病句。语文老师给我们分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那句话有什么思想,我依然是觉得是硬凹。

等我工作了,知道社会究竟是什么了,回头重新看鲁迅,讽刺的很。思想深度什么的不说了有人说的更好,我能确定的就是读鲁迅心会疼,他说医术能救人的身体不能救人的思想所以转行当作家,他做到了。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dkhFY 发表

并没有

请想象你身边出现了这么个人 每天在朋友圈说着这些一针见血以及你是个傻子快睡醒的话 影响你发财做梦 你会推崇?

知乎用户 Miracle Creator 发表

因为中国现当代的环境直接导致了鲁迅以后,再无鲁迅了。

知乎用户 zzzz 发表

引用一句评论热度第一的话

因为过去了这么多年,鲁迅笔下的人物不仅没有死,还个个都蹦跶得更欢了。

今天在抖音看见的

知乎用户 五的平方 发表

因为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想要找到一些解决办法,绕老绕去可能都会绕到鲁迅,发现他早已站在那里,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知乎用户 杀猪盘勿扰用户​ 发表

明确一件事,有人喜欢鲁迅就有人害怕鲁迅,因为鲁迅骂的那一类人还活着。

知乎用户 我是 chenyulin​ 发表

鲁迅先生的伟大 在于他在几十年前批判的当时的社会 当时的国民的劣根性 思想等等 放到现在 他写的有些问题依然存在。

知乎用户 美好 发表

鲁迅,不在教科书,不在纪念馆,不在神坛上,他在那些冷酷、讥讽、悲伤的不朽经典中……

知乎用户 木头舟舟 发表

知乎用户 彌雅子 发表

这种问题?

来,你告诉我,不推崇鲁迅,还有谁?

近现代还有谁?

知乎用户 NeverSea 发表

因为,他发现了几乎存在于每个人思想上的病。

大家都知道,这病,得治!

但问题是这病似乎一直没被治好……

知乎用户 slim 的羊 发表

当年学鲁迅文章一批又一批人的成长,

成长过程中的遭遇让我们回忆起那一段段文字。

明白

鲁迅,伟大。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44M4Z9 发表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自提小像

鲁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可能是因为现在没人敢站出来批判了吧

知乎用户 cnpdp 发表

鲁迅的文,整天呆在学校读死书是看不懂的,一旦走上社会,见的更多了

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在这个时代也还是不缺鲁迅笔下的人

不信给你来个例

阿 Q 小迷弟。。。。隔壁南波湾。。。。

知乎用户 狂野帅男 发表

我身边并没有哪个推崇他,问题有点幸存者偏差之嫌疑

知乎用户 Guanine 发表

鲁迅先生么

他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孤独寂寞、痛苦万分

于是他以笔为刃,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他心肠最热,言辞最狠

他是最慈悲的战士

知乎用户 YANG 发表

我之前一直很疑惑一个问题,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社会,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多么的压抑,是一种从思想上的上层对下层社会的压抑,直至数千年,即使商鞅、曹操、诸葛亮等人的依法治国,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法制,这样的中国,这样的岁月长河里为什么就没有走出来一两个如同近代社会的如,孙中山、毛泽东一样的人出来。

高中一年级的开始了解鲁迅的思想,整晚的在被窝里看着一本《鲁迅文集》,也没有看懂什么,甚至在我看来只是一个个小故事,也没有共鸣。

知乎用户 衣帶漸寬 发表

因为,需求。现在社会需要如鲁迅这样,为民发声的人。

知乎用户 曹小梁 发表

对古代中国民族性格影响最大的人是孔子;对近现代中国民族性格影响最大的人是鲁迅。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这个民族的集体人格,宽泛点说就是文化。

再反过来说,如果近现代我们没有出现 “鲁迅” 这样一个塑造民族性格的伟人。

那么 “孔乙己” 们不会反思,“阿 Q”们不会反思,“祥林嫂”们只能继续绝望…… 可以类比的话,就是个没有种姓制度的印度。

知乎用户 尘埃 发表

同行衬托!何况人家说的还有那么道理!

我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以为自己是 迅哥儿 – 闰土 – 猹 – 叉 – 瓜

结果我不在画里,我是夜晚闰土瓜地里瓜棚后面路旁灌木丛里的不知名野草!

知乎用户 帅气的秦大王 发表

鲁迅穿越时空还能指着鼻子骂我,还能听的我浑身舒爽,骂的好呀讯哥。

知乎用户 小糊涂 发表

因为鲁迅工资高

知乎用户 天星说历史 发表

鲁迅说的很多都是正确的,但是他给不出具体的手段来解决那些问题。很多人也都从鲁迅身上找到了知已的感觉,那就是现在的键盘侠。

知乎用户 九十九只眼 发表

因为鲁迅 啊。

知乎用户 星空守护者 发表

他描述的一些内容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都能找它存在的痕迹,从未消失

知乎用户 月面狂想曲 发表

做个死。为什么现当代对猫的推崇逐渐减弱。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EU1uMl 发表

你这问题限定了 “中国” 的现当代,很精准。

因为鲁迅骂过 g 民党,抬出他没风险、自动免疫。当然,他的文字确实很犀利。

很幽默的是,有些断章取义他文章的人,居然不知道自己就属他经常敲打的那类。

知乎用户 不需要其他的 发表

人可以从几千年前的思想中得到启示,可见人们从来没进步。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sIUe19 发表

笔下的人物,不仅映射了从前,更预示了现代。

只能说虽然时代不同,社会所处的境界不同,但是人还是那群人,心还是那颗心。

知乎用户 抱道忘尘 发表

有骨头,有脑子。为何不追随?

知乎用户 泽华 发表

他以笔为号角,唤醒沉睡的中国人;他以笔为投枪,刺破封建社会的毒瘤;

知乎用户 旺仔小包子 发表

鲁迅先生是希望他的文章速朽的,当代还推崇他的文章,我觉得是有点悲哀的。

知乎用户 姆拉撒 ki 发表

没看出来哪里被推崇,你看愤青键盘侠被黑的。

知乎用户 Robin​ 发表

因为他没有活到解放之后

知乎用户 星恒 发表

血肉,气节,风骨,有趣,调皮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假如,我们都在 Matrix 中,需要有那么一个人来喂我们吃蓝药丸。

然而,那个人死了。

但是 Matrix 中还流传着他的传说,你说,会不会有人推崇他?自然,你也会知道为什么有人想让他死。

知乎用户 Frankenstain 发表

一些被人说 nb,但其实不是很 nb;

一些人其实很 nb,但没人说他 nb;

鲁迅他不仅很 nb,很多人还说他 nb。总有人问,这个周树人,他 nb 吗?最后才发现,他是真 tmdnb

知乎用户 朝阳​ 发表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来转眼已有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的国家大事算起来也不少,但在我心里,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若要寻出点对我的什么影响,那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

刚开始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不禁笑出了声,便在旁边做了笔记,写了个 “狂” 字,可后边越来越觉得这段话说的有意思,于是又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这哪里是狂!所谓的国家大事却是使我越来越看不起人,由此可见,这些个国家大事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是怎样处理的,与之相关的人物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知乎用户 Gallifrey 发表

我很少认为文学家伟大,因为文学家虽然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具有独特的视角,但是只是说出了人们都懂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现实。

除了鲁迅

鲁迅是为唤醒民众而生的,民众一日不醒,鲁迅一日不死。

鲁迅批封建,批军阀,批洋鬼子,批礼教,他不仅把社会最黑暗的一面掰开揉碎给大家看,更发出了改变现实,奋发向上的声音。

以往的文学家有吗?国内外这样的文学家多吗?

为什么毛主席评价鲁迅是革命家?

革命家这个称号不是所有人都当的起

中国自古不缺乏讽刺小说,国外揭露现实讽刺社会的文学作品更是多如牛毛,但是哪个作者当的起革命家的荣誉?

大家都能看到现实,谁能改变现实,或者谁来告诉大家要改变现实。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现实改变了吗?

改变了,但是还有很多很多要改变

知乎用户 微城 发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知此句,可否?

知乎用户 我爱吃鸡翅 发表

因为鲁迅是真的牛逼。

知乎用户 二加二等于五​ 发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知乎用户 暖风拂面 发表

因为他过去说过的话到了现在还能直击我们的内心的痛点。

知乎用户 砖治百病 发表

你们推崇鲁迅关我周树人什么事?

知乎用户 秦半两 发表

我党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从来都是很严苛的,而且惜字如金,且是对鲁迅的评价也是这样,多一个字不多,少一个字不少,准确精当: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毛泽东

这大概是我党评价最高的一位党外人士。

就连孙先生,评价也只有一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并没有革命家这样的提法。

知乎用户 lch 发表

去读他的书

去看他的文章

去了解他的生平

去认识他的精气神

你会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不很了解鲁迅先生,故而没法对这问题作出有理有据的评论。

单仅仅从我通过上学简单了解到的鲁迅的作品与生平,我便是深深地崇敬佩服仰慕推崇他了。

知乎用户 山丫 水丫 发表

因为看了之后头皮发麻 人们的悲欢不是相同的 但是吃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知乎用户 Jiafeng wang 发表

推崇啥了?我没看出来。

知乎用户 毛球 发表

老祖宗留下的很多道理,从生活中总结出来,流传千百年却依然适用。

鲁迅就这样,只是年头还没那么久远。

知乎用户 反套路 发表

他把一个个中国人外表的衣服扯掉,把一个猥琐的病态的肥胖的龌龊的活生生的人展现给你看,让你一时无法接受,又从这个活生生的人中看到了自己,发现衣服底下的自己和他并无差别,这又让你感到害怕,害怕自己的那身衣服也同样被扯下来!

知乎用户 翻天覆海不枉最初 发表

我人生第一个标杆——不要辛苦恣睢而生活,也不要辛苦麻木而生活。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然还能推谁?说出来比一比

知乎用户 半块砖头 发表

因为真的吊的一比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中文互联网上,被引用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留下五卷教材的教员,另一个就是鲁迅。鲁迅是现代白话文绕不过去的大山。

鲁迅对塑造现代汉语和白话文有极大贡献,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阿 Q 正传》,《孔乙己》都极具代表性,实际是在促使现代白话文成熟和发展的里程碑。故事新编实际上是对传统故事的现代演绎,带人进入奇异诡谲的世界。这些都开辟和拓展了现代白话文的表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忘了在哪儿看的,也不是原话,只是表达个意思。
-——————————————————
1、真正的艺术家,借助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他的作品恰好有这些)
2、批判性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和传播。对人性,不对 ZF,能传播。
3、现代人活的很迷茫,需要一些有思想的东西,指引自己,不空虚、不迷茫。如果可以,还能装点 B。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一点的时候喜欢他文字的深度,直击灵魂的犀利。

后来就是图个爽。图那种挠心抓肝的,被痛批之后的快感。

怕别人以为我是个抖 m。匿了。

知乎用户 步行者 发表

少年的时候读鲁迅的文章是真心看不懂,等到奔四了才发现自己就活在鲁迅的文章里。真的是 “十三少年看不懂,三十之人活书中….”

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文人之中,最看透中国人灵魂深处,中国文化中黑暗的地方,批判得最深刻最淋漓尽致最辛辣讽刺最一针见血的唯鲁迅尔!所以为什么鲁迅能在新中国都 70 岁了,社会上的种种乱象,依然没有逃脱鲁迅的文笔刻印,换成现在网络小说的诙谐说法就是:“老子掐指一算,百年后你们这群渣渣依然还是这幅德行!” 所以鲁迅现在依然收到国人的追捧,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人家这是一笔写百年的真大神!!

知乎用户 姜择明 发表

80 多年过去了,依然很糟糕,(国家统一并且富强了,个人对精神的要求更低了)

国人有钱有闲了,精神方面的屁事就会慢慢多起来的,,,

没饭吃的时候要叫肚子饿,吃饱了要叫脑袋饿,脑袋里的主意多了要叫脑袋多了,只有掉几个脑袋才不会再去叫,,,

闲着的时候躲角落里吃自己的馒头不好吗,那怕上面带点血呢,不要听别人起哄自己有事没事的瞎叫嚷,最后被傍人吃了沾有自己血的周期性,,,,,

(回答看心情~~~ 跑题跑不停~~~

知乎用户 XCIII 发表

回答:真实

我自己是支持鲁迅的

简单说下我的感受

先读鲁迅,然后木心,然后读陈丹青,你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某种接力棒被传承下来了。然后想找接陈丹青的人,没有,一个也没有,80 年 90 年,二十年也没有。 ​​​

知乎用户 耿耿星河欲曙天 发表

文笔犀利字字见血,是长久以来中国文坛最挺拔的脊梁。

凭什么不推崇他?

难道要去推崇脑子里全是芨芨草的言情小说作家吗?

知乎用户 七岁蠹 发表

不说别的,就看知乎遍地的万能孔乙己体,你能说鲁迅的文章不犀利不深刻

知乎用户 litta 发表

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上学时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有意思。而现在再读是,只觉得浑身森寒,有一种力量深入骨髓,读到一半往往不敢读下去。

知乎用户 麦子熟了 发表

鲁迅是一个大 IP,并且还有许多的衍生 IP,如孔乙己,闰土,猹之类的文学再创作。

知乎用户 竹林七贤 发表

杂文写得不错,适合参加辩论赛。故事新编写的也不错,当作个人情趣挺有意思的。

知乎用户 何谐 发表

数一数知乎上改编的孔乙己梗就无需回答了

知乎用户 teziga 发表

因为鲁迅成名的早,有些话需要借他的嘴说出来。

1957 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老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询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摘自《鲁迅假若活在 1957 年》

知乎用户 北洋大臣 发表

只是知乎青年推崇鲁迅而已……

知乎用户 屎尿多 发表

还还是比较推崇天蚕土豆,唐家三少这些大作家,不喜欢鲁树人这类哭哭啼啼的伤痕文学,相比于阿 q,祥林老嫂子这些,还是更喜欢萧炎这些积极向上的人物。

知乎用户 煤矿工人 发表

推崇鲁迅的同时也应该宣传一下胡适!因为此二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张往为金灿荣就没有生意了!

知乎用户 福州小白 发表

谁推崇了?你觉得他的贡献在哪。换个角度,你在一个企业里,整天只知道阴阳怪气的喷人,是什么下场,发现问题,就请提出解决方法,要不闭嘴!!!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vvYHoo 发表

推崇鲁迅,并非着手推崇本身,实际上它对于无法抵达和落实一定心境的人,不可避免导致一些偏移。而是一类现实动态中不断出现的难缠问题下发生的卓尔不群,才令人真正关注。

知乎用户 Phil 发表

不推崇鲁迅者与我不是同族类,我不承认与你是同族同国人。

非我族类,就这么简单。

知乎用户 韫飏​ 发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新民主主义论》

知乎用户 阿斯塔 发表

扯。鲁迅是新文化的倡导者,随便一个新文化倡导者拿出来砸死一大片文人。你以为是鲁迅的白话文多么深入人心?新文化那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所有的参与者那就是伟人。

知乎用户 tpmg 发表

因为就像前面的 300 多个答案中的多数一样,他们以为读懂了鲁迅,以为鲁迅只是讽刺。

-————- 若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我便是唯一的光 —————-

知乎用户 GZRgg​ 发表

像教员,鲁迅先生这些神人的书其实是技能书, 类比武侠世界中的九阳神功,太极拳,独孤九剑,可能还说低了,或者叫仙法更适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这群人只知道鲁迅。

你见过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私下对某个人推崇备至嘛?

没有,一个都没有,因为独立思考。

知乎用户 护城河河长 发表

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那么好破的

知乎用户 Drakex 发表

搞笑的是,鲁迅那么多好文章,结果最火的是年轻有光那句鸡汤

知乎用户 比尔太次 发表

不仅不推崇,感觉还有点排斥!

首先,从官方看鲁迅的一些文章已经从课本里删除出去。

再者,从民间看,有写鲁迅负情的文章,原因是鲁迅背弃了原配,和学生结了婚。而且特别强调是学生,似乎有乱伦的嫌疑。也有写鲁迅拿高薪的,也有怀疑他艺术水平的等等。

作为一个深刻揭露某些人性阴暗面的大师,他的才华是很难被人继承的,但是那些人性的阴暗面却被一代一代继承了下来。被人反攻倒算也是正常的。

当今也有一些没有那些阴暗面的人。但大都身处低层,又没有啥能力。没有发言权,也只能象蝼蚁一样隐没在民间。

所以现在社会,并没有推崇鲁迅。

最喜欢读的就是先生的 “友邦惊诧论。”

知乎用户 深山里的大萝卜​ 发表

推崇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么

知乎用户 声东击西 发表

你们推崇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

知乎用户 hello3q 发表

鲁迅写的文章确实有批判性,但也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文章可以警示我们,但是有一部分人每每提到鲁迅的文章就用一幅傲慢的态度去审视国人,嘴里说着国内腐朽,没有 xx 自由,言论管制,仿佛圣人附身,这种人就是蠢和坏,鲁迅是真心想拯救中国的,而这一部分人恨不得借着现有的问题把中国端了

知乎用户 Clint 发表

如此眼花缭乱的信息博弈,半天的时间一件事就可以来回打滚。说实话,连老李这样的老江湖有时都难分辨关于推崇鲁迅,哪个信息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哪个属于搞错了,哪个是有人恶意制造的。很多人不想看推崇鲁迅的报导,我也不忍看它,因为想象一下就感觉很难受。老李觉得,老李看,老李总结,推崇鲁迅的情况引起舆论强烈不满。除了舆论本身存在一些因推崇鲁迅引起的怨气,也有其他的原因,老李觉得推崇鲁迅实在不应该。与此同时,老李必须说,近期互联网上关于推崇鲁迅的问题,老李也看到了各方反应很是强烈。很多人不想看推崇鲁迅的报导,我也不忍看它,因为想象一下就感觉很难受。老李今天略作梳理推崇鲁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是为了提醒当前案例所暴露的一些缺陷和问题。

From:http://ihubian.xyz/

知乎用户 周天 发表

不说杂文只说小说:
从《呐喊》到《彷徨》,再到《故事新编》
从《狂人日记》到《祝福》,再到《不周山》
从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到“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弃医从文有何用哉?

知乎用户 火山飞熊 发表

因为鲁迅是公知。现在对公知不也很推崇。

他们之间表象没什么区别。

内核却是大不同。

鲁迅是热爱的,是珍惜的,是怒其不争的,是发誓要与其共存亡的。

现代的公知要有这精神内核,也能受到推崇,可惜了。

知乎用户 伊尔弥 发表

ZZ 需要罢了,去看看鲁迅在当时是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就知道了,就跟 LeiFeng 一样,真实的人是怎样的,都要自己去求证,书上不过是放大某一面,无视某一面。。。。。。

知乎用户 天袁地郭 发表

因为是留学生考不上医学院回国当键盘侠的祖师爷

知乎用户 范宇航​ 发表

因为他是近现代最早的喷子。

要说骂人,鲁迅说自己是第二,还真没人敢说第一

民国时期,十场骂战,九场主角都是他,还有一场他在旁边煽风点火

迅哥和郭沫若对骂堪称一绝,骂胡适那更是体无完肤。

他用笔杆子或直接或间接的骂了所有他想骂的人。

但是很多人被他骂醒了,所有醒来的我们对他念念不忘。

知乎用户 大懒 发表

受教科书的影响吧,我以前以为鲁迅是常年吃不饱饭的革命斗士,其实鲁迅不要太有钱,生活非常舒适。

后来看了鲁迅文集,发现在那样一个危亡时刻,总是在骂自己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吃人,等等,没有一点钱穆先生的温情。但就是没怎么见他骂日本人,自己和日本人的关系也说不清楚。中国文化当然不能说没有问题,特别是经过满清奴化 300 年,但也决不至于只是鲁迅笔下的暗无天日。后来看一些资料,日本人为了侵华,发动舆论战,炮制中国文化人种低劣论。而以鲁迅为代表的文人表现似乎充当了日本舆论战的打手,其影响何止百年。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看待「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笔很糟糕」的言论?

知乎用户 阳炎 D 发表 鲁迅《狂人日记》中写 “我” 疯了,并没有长篇大论,只消一句——“不然,那狗何以看了我一眼?” 还有非常著名的,现在知乎满天飞的“赵家人”——出自鲁迅《阿 Q 正传》:“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除此以外, …

鲁迅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名道姓地骂过蒋介石?

知乎用户 蒋梦珊 发表 这个问题鲁迅是公开刊文 “解释” 过的——虽然还是没有“指名道姓”。 新近报上说,江西人第一次看了坦克车。自然,江西人的眼福很好。然而也有人惴惴然,唯恐又要掏腰包,报效坦克捐。 我倒记起了另外一件事:有一个自称姓 “ …

王小波与鲁迅的差距在哪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写在前面:本来最开始的时候,写这个回答只是看到了一时兴起随手一写,也是不明不白只有自己看得懂,但想不到有这么多人看,一些人赞成,很多人反对,后来更新的越来越多,结构也是越来越混乱,思路不很清晰。**鲁迅先生的很多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