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中国可能是种族主义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在阐述这个爆论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把“种族”和“歧视”这两个词的含义梳理一下。

依据现代的观点,“种族”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构建(social construct),是人为创造的标签。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于种族定义的影响远大于物理或生理等科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种族并不客观存在。以下两个例子对理解这点或有帮助:在美国,一些西语裔白人(white Hispanic)或者拉丁裔(Latino)可能在血统上也很“白”,但经常被当作不同的种族/民族对待;1930年代美国甚至短暂地把“墨西哥人”也列为一个种族——遗传上的相似性可以被文化、语言、出生地、国籍等因素抵消。而非洲大陆作为人类的起源地,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两个非洲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很可能大于东亚人和北欧人之间的差距。仅仅只看中部非洲,就既有平均身高不到150cm的俾格米人(Pygmy peoples,是多个矮小民族的统称),也有平均身高达到182cm的丁卡人(Dinka)。如此众多的民族,却只因为他们肤色较深(其实非洲有不少民族的肤色很浅)就被打上了统一的“黑人”标签。

让我了解种族的虚无和可塑性的是我在宜兴港资工厂上班时的一个美国合作方同事。一天私下闲聊的时候我抱怨道,公司会给港籍的同事报销每年一次(或是两次,记不清了)往返香港的机票,但因为我是内地籍的,所以没有。他很严肃地和我说,这是种族歧视(racist)。我很疑惑:可我们都是中国人呀,也能用这个词么?他很肯定地说是的,并告诉我如果在美国,告到相关部门,公司会被责令停工调查。我当时并没有完全接受,觉得这是不是把概念放得太宽了,把我们通常认为的“地域歧视”给上升了。后来慢慢接受他的观点,是因为我发现,许多苦大仇深的对头,其实在遗传、语言和文化上的差距都远比中国境内的不同区域间来得小。比如现在互相敌视的几个斯拉夫国家,他们语言之间的差别就远小于普通话和粤语。汉语方言之所以叫“方言”,仅仅是因为我们是统一的国家;相较之下,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基本是可以互通的,却因为有多个国家而被分成了几种“语言”。

而让我开始思考“歧视”这个概念的,是在高中论坛里的一个帖子。那是一个投票帖,题目是“你歧视四川民工吗?”。当时福州最大的外省农民工来源地是四川,被称为“四川仔”,口碑并不好。我是少数投了“否”的人之一。有人跟帖讨论说投不歧视的都很虚伪,并枚举了四川民工各种常见的“没素质”行为,仿佛歧视的人才是正义的。

那之后近二十年的时光里,我总能时不时遇到类似的事例,让我痛感许多华人还没有将“歧视是错误的”这对抗偏见的第一步迈出去。大部分类型的歧视,是将一些暂时或局部的现象,与一两个简易的标签捆绑。这些标签大都是无法或难以改变的,比如籍贯、性别、口音、肤色等等。如果一个人品行低劣,对这种品性的蔑视通常会局限在这个人身上;而若是一群人有了类似的负面评价,那么人的大脑就会试图总结规律,创造出一个标签用以归纳,形成“刻板印象”(stereotype)。

这种捆绑之所以在原则上是错的,是因为我们用一个先天的、无法改变的“标签”来预判一个人的道德、教养和行为这些后天可塑的特性。更何况,多数时候我们用来产生偏见的数据本身是偏颇的。首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暂时的、有着种种历史背景导致的:1949年时,中国的识字率还不到20%,远低于当时的欧美,也低于现在几乎所有的非洲国家,但我们显然无法用这个事例来合理化欧美对于中国人“粗俗、愚钝、野蛮”的刻板印象。其次,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大都是片面和局部的:我们不能将生活中接触到的某类型人想当然地认定为“典型”,比如把在福州务工的个别农民工当作四川人的典型样本。最后,即使某个受遗传影响的特征(但都不可能是100%),比如智力水平,真的在人群A里平均高于人群B,我们也无法以此对A和B里单独拿出来的两个人做判断:我相信全世界的任何民族里,都有远比我聪明的人——我们无法用平均水平去对个体做判断。最重要的是,那些天生比我高、比我强壮、比我帅、比我聪明的人,并不比我“高贵”——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些都是歧视应该被唾弃的基础。

而华人主流的种族歧视基本是将白人至上主义照单全收:对白人追捧、自我丑化和矮化、蔑视落后地区的有色族裔,再加上华人内部的地域歧视。

对白人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强大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同样在这些方面做得不错的日韩也受到了不少追捧——上世纪南非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政策就将日本人、韩国人、以及我国台湾人列为“荣誉白人”(honorary white)。这种偏见渗透到了生活里的几乎所有角落。

在商品宣传里,“进口”和“出口品质”被用来形容质量优秀;国产品牌时常假扮欧洲或者日美的身份以谋求高额利润;不论什么类型的广告都喜欢找个白人在镜头前当模特。在工厂上班时,有客户是德国厂家,一次制造的产品有些问题,香港的老板就主动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德国人很严谨,不会错的”。又是那个教我地域歧视也是种族歧视的美国人给我说了段轶事:曾经也有一次德国客户的产品做出来不合格,德国人坚称是制造环节的问题,而他一个人就用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了他们一屋子的人都是错的——设计方案本身有问题。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是不是严谨、水平高不高,只跟他的经验和教育水平有关,和他是哪国人无关”。后来大众公司曝出排气门丑闻、不少日本企业用中国产品冒充日本货被戳穿等新闻,也算是削弱了一些国人对外国品牌的迷思(尤其在家电和个人电子产品领域),但距离彻底摆脱偏见还很远。这和媒体的宣传倾向也有关系:如果有欧美日厂家出现问题,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通常会着重报道事件本身以及出事的公司,只在正文里略微提及厂家的国籍甚至完全不提;而一旦有中国的产品出现瑕疵,“中国”二字必须出现在标题里。这就产生了一种滤镜,使人感觉欧美厂家的问题都是“个案”,但中国商品有问题则是“民族性”了。

娱乐产业里,欧美的主流地位甚至连人的审美都改变了。曾经的中国人管初次遇到的欧洲人叫“鬼”,可见并不觉得他们有多么好看。而现代中国人(当然,日韩的人也是)的审美倾向显然是具有高加索特征的——脸小、五官立体、双眼皮等等。这一点在男性身上尤其明显:几乎所有混了白人血统的华人男性都会被形容成帅,而大众完全不觉得这里有任何偏见(“就是帅啊”)。当一个华人说起“混血宝宝很漂亮”时,脑海中浮现的会是中非混血儿吗?

和对白人的推崇一体两面的,是自我的丑化和矮化。在《我为何不再使用英文名》一文里,我简单探讨了其中一个侧面——对自己语言文化的不自信。不少成年后移民的华人依旧会对自己的英语口音感到自卑,而这点在整体政治经济实力都不如中国的印度移民身上似乎并不明显。除了文化以及上文提到的审美外,能力以及道德的自我矮化也很常见,并且有了种种“劣根性”的说法。香港的一些人甚至对自己的民族仇恨到说出“宁愿做英国狗屎上的苍蝇,也不肯做中国人”这样的话来。当然,在自卑和自大之间寻找一个“不卑不亢”的平衡点是一门艺术,毕竟对自己族群缺陷的反思和检讨是进步不可或缺的。能够分辨哪些是确实需要改进的缺点,哪些是“中国的月亮不够圆”,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而最让我感到痛心的,是海内外华人对亚非拉有色人种的歧视,尤其是对黑人。我之所以感到痛心,是因为我接触到太多的人,甚至不觉得歧视黑人是错的。这点和西方人不同——除了极右翼,即使是种族偏见根深蒂固的西方人也会尽量维持一个基本的体面。我在南非时,就不止一次遇到白人私底下表达,比起当地慵懒的黑人,勤奋的中国人要强多了;但通常还会补上非洲别国的黑人也很努力,他只是在批判本国黑人一类的辩解。相较之下,微博上一个足迹遍布全世界的旅行大V(申典启)却能公开写出“不要把携带尼格罗基因的混血小孩带回中国”。这篇微博下的评论区收获了大量的赞同,仅有的少数维护混血孩子(还不是维护非洲人)的评论也被围攻嘲讽,实在是触目惊心。

同理心是破除偏见和歧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总有人能用网上以及传闻里(真正在生活中深入接触非洲人的有几个呢)的各种事例来“证明”某类人“就是如何如何”,来合理化自己的歧视,那不妨看看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是怎样的。我在非洲旅游时,一位津巴布韦的导游说他曾经负责陪同一个中国基建公司的小头头,那人每天都向他索要年轻的姑娘。另一位肯尼亚的导游和我细数了几段轶事:大量的中国建筑工人把当地妇女的肚子搞大后就拍拍屁股回国了;一名政府高官走进一间当地的中餐馆却以不接待黑人为由被打了出去;甚至还有华人小老板把当地劳工当奴隶一样对待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这类事件里,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中国人跑到马拉维让一群孩子举着牌子用普通话高喊“我是黑X,我智商低”并拍成视频。我相信任何还有半点良知的人都会认为以上这些行为是错的,并高呼“他们不代表14亿中国人”。那么,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些经过滤镜放大之后的事件就代表了14亿非洲人了吗?值得欣慰的是,和我聊天的几位非洲导游都受过良好教育,对于“任何人群里都有好人和坏人”这点深表赞同。反观中文互联网,即使在受过教育的人群里,各种不加掩饰的厌恶和歧视也比比皆是,少许的包容声音都会被瞬间淹没。

最后,华人内部的种族主义也很普遍。“A地骗子”和“B地小偷”这两个词我想大部分同龄人都能不假思索地说出A和B代表什么地方——刻板印象。其中最登峰造极的当属我国港台地区某些人的民族再造运动:试图将Hongkonger和Taiwanese塑造成全新的种族,拿来和Chinese并列,并不吝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中国人”。和我同时代在香港留学的同学应该对当年某份报纸的整版广告印象深刻:用巨大的蝗虫指代大陆人。我在香港生活的几年间,大学校园里墙上的话题逐渐从食堂的饭菜好不好吃,变成了大字报:“支X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我记得当时南华早报的编辑部甚至还要讨论将大陆人比作蝗虫算不算歧视——作为主流媒体,这种政治正确水平在美国怕是要被打成极右了。而校园里各种针对内地人的语言暴力就更是被“言论自由”温柔地保护着,全然没有基本的体面。

华人群体如此广泛地缺乏最低限度的包容心和同理心——至少认同歧视是错的、不体面的——使我深感难过,毕竟从“认识到偏见是错的”到“没有偏见”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我还记得多年前自己第一次做种族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测试潜意识里对积极/消极词汇和特定种族脸部特征的联系程度)看到结果后被自己潜意识里的偏见吓了一跳——原来我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中立包容。破除偏见的过程并不容易,人们要对抗的是大脑乐于“走捷径”的懒惰机制。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事做起,比如当“阿X”和“尼X”之类的词将要破口而出时,让理性审视一下自己。

但愿“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不只是一句口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网红卢克在非洲被捕,他做了哪些令人难以容忍的事?

知乎用户 Amadeus 发表 应该是一步大棋,在非洲辱骂黑人,引起非洲人对中国的反感,导致大量黑人不愿意来中国,让中国的治安得到了更好的维护。 知乎用户 卫凌贞 发表 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在山西平顺雇了一群孩子录视频,让他们念 “We are …

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相信东亚人的智商最高?

知乎用户 当时明月在​ 发表 在最近美国布法罗发生的枪击案中,被捕的十八岁嫌犯佩顿 · 金德伦在案发前曾发表了很多种族言论,核心观点是:“白人的生育率过低,且面临大规模的有色人移民涌入,正在被有色人替代……”,其观点不值得被宣扬,所以在此就 …

如何看待美国黑人男子在上海商场疯狂辱骂中国人二十多分钟?

知乎用户 百通社 发表 我老家在边境,满大街都是毛子,每年夏天都有喝醉酒耍酒疯打骂中国人的毛子,但这种人的下场无一例外:要么没我们本地老百姓暴打一顿醒酒,要么被警察扔进拘留所醒酒,战斗民族?呸!我们可没有惯着老外的习惯,从小到大毛子在我们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