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豆瓣小组「 985 废物引进计划」?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搜狐新闻​ 发表

5 月,一位上海大学生在豆瓣创建了小组 “985 废物引进计划”,两个月吸引 8 万多人加入。

他们有着相似经历,毕业或正就读于名校,却自视为失败者。

有小组成员用 “小镇做题家” 概括他们——出身小镇或小城,“除了埋头苦读外啥都不会”。

与过往人们熟知的故事不同,名校没有成为这些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人生反而自此不停下坠,直至成为 “废物”。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限于个人奋斗,也关乎家庭和出身如何塑造了一个人,以及那个始终萦绕所有人耳畔的命题:

究竟什么才是成功?

**

**

小镇做题家

四年前毕业于沪上顶尖的 S 高校,宋倩自认为是同学中工资最低的那个。她在上海一家留学机构翻译文书,月薪六千——今年好不容易涨到一万,因为疫情砍掉四成,又降回毕业时的水平。

好处是工作轻松,不用和外人打交道。大学宿舍,她和室友沟通都用手机。现在,每次老板微信交代任务,脑袋还会不自主地轰鸣,像是下楼梯时踏空了一步。她每天都要踏空很多次。

这个季节,她平日和工作都习惯穿吊带衫,宽松的休闲裤,不化妆,顶一头蓬松的自然卷。聊天中,她从不主动开启话题,好些事要回忆一会儿才能想起来。自从大四开始服用抗焦虑药物,她觉得自己大脑转速已经慢了下来。

和现实里的拘谨截然不同,网络上的她热烈奔放。她每天在豆瓣上记录生活,有超过五千的关注者,五分之一是因为最近写给 “小镇做题家们” 的一封信,她用自己的经历来证实这个群体的存在。

宋倩在信里讲述了大学如何改变了自己的立场:高中人生最得意时,是个坚定的 “右派”,甚至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觉得成绩不好的同学都是自己不努力;但到了上海,才知道贫富差距之大,开始向往推崇公平的“左派”。这封信发在“985 废物引进计划” 豆瓣小组里,很多人留言,说看哭了,“跟我一样一样”。

自 5 月 10 日成立,“985 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已有 8 万多人加入,绝大多数人出生于 1990 年以后,最年轻的刚上大一。他们基本都是 “985” 高校学生,曾在中学时代证明了自己拥有勤奋和专注的品质,如今却自视为失败者,以谐音废物的 “five” 自居。

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功的 985 毕业生,至少应该匹配中产阶级式的生活:工作体面,感情稳定,有自己的住宅和汽车。更深一层的,有真正热爱的事并为之努力。而现实中,他们通常做着不甚喜欢,收入也不符合预期的工作,忧虑碌碌无为的未来。

一个组员用 “小镇做题家” 总结一大部分成员的共同之处,出身小镇或县城,“除了埋头苦读外啥都不会”,见识有限,身边没有长辈指点,导致“一步错步步错”。

5 月底,当宋倩在豆瓣看到有人转发 “小镇做题家” 的内容,觉得这个词简直为自己量身定做。

她成长在广西一个小县城,是 2012 年一个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被 S 高校最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大类录取。但现在,她毫无疑问是个废物,收入不高,也没有太大价值,于社会做不出什么贡献。这是她对废物的定义。

人生的顶峰停留在了高考。那是全市都罕有的好成绩。出成绩的时候父亲在家里兴奋得来回走。教育局领导和校长一干人来到县城,登门拜访。宋家做东,一起在县里的大酒店聚餐,那是宋倩记忆里父母招待客人最多的一次。

取得成绩靠的就是做题本事。傍晚放学她独自留在教室做题,接近食堂关门才去。运动会她也不去操场,一个人做题。相比和人打交道,做题让她放松。高中时代,她额外做的习题是老师布置的三倍,以至于后来每道题她都能认出原型。

但 “题海战术” 到大学就失灵了。大学的选修课程多,社会活动也多,“不像高中时,高二上就把课程上完了,剩下一年半就是做题,我已经把整个题库都做完了。”

她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数学都永远跟不上。最后毕业,还是靠着英语能力——高中她基本都能考满分——勉强找到工作。

她在那篇文章里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不要忘记自己的出身,去嘲笑那些身陷窘境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努力。”

“985 废物引进计划” 组长设计的小组 Logo。

努力所不能

宋倩曾经也算大学里的名人。刚入学一个月,她就轰动了全校。为了庆祝十八岁生日,她举着一块深红色的牌子,在校园和商场中向路人索取一百个吻。那时大学生还在用人人网,她一天可以收到近一百条好友申请。

警告随之而来。一个中午,妈妈从广西打来电话,她刚在新闻上看见了女儿的事,在电话里告诫她,不要 “老是做这种枪打出头鸟的事”。她成长在只有十几万人的小县城,父母都在政府机构工作,对她的期望很简单,毕业回去考公务员,然后嫁人。

和很多父母一样,他们不希望宋倩和成绩不好的同学交往。小学时,宋倩的同学来家里玩,每次父母都会逼问人家成绩。后来她再也不邀请人家,而是去对方家里。

宋倩个子小,他们要求她每日喝牛奶,即使初中到邻市寄宿,每两周都会到寝室探望,检查牛奶数量,多出来就一顿数落。她和同学出去玩,他们开车护送,自己在车上吃便当,再接送回家。

也有过小小的反叛。初中寄宿,她擅自留过长发,但立刻遭到训斥。一气之下她剪过光头。高考结束,她再次剪了男式平头,但是遭到了母亲的讽刺,得了状元又有什么用,头发剪得这么短,以后嫁不出去就是个废物。

如今的宋倩已经不愿意提起大学那些特立独行的事。当时她只是单纯想要做点什么,能和别人不一样。

来自小城的自卑隐藏在内心深处。开学第一个礼拜,她想要坐一次地铁,特地恳求自己当时唯一的朋友带她去坐。她害怕被别人看出来自己不会坐地铁。

大城市司空见惯的事物,她也觉得稀罕。校园里有便利店,第一次吃 “日本” 咖喱猪排饭,她激动地拍照上传人人网。被朋友带去吃萨莉亚意大利餐厅,她有意无意炫耀过多次,很久以后才知道,那是日本人开的。

她曾试图和宿舍里的上海和浙江同学交朋友,但很快就因为自卑退出了小集体。她曾经和一个同学出去吃饭,对方请客,第二次她回请,一下子花了 300 多块,从此不再约饭。

所有的骄傲都破碎了,哪怕最好的英语,也在其他同学衬托下显得如此平庸。

宋倩的父母对这些浑然不知,他们对大学的想象类似乌托邦。所以当大一结束回家,她说到自己高数挂科,父母露出和平年代突发战争的震惊,大学怎么还会有挂科?他们所做的就是鼓励她,努力就会有改变。

只有宋倩自己知道,有些事自己再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她像高中时代一样,每日闷头做高数题,在图书馆一边做一边哭,做五分钟就做不下去,刷手机来缓解焦虑感。后来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挂了又挂。在高中,她的数学就不算最顶尖,何况其他像江浙沪这些省份的学生,高中就涉猎过微积分这样的大学知识。

没人告诉过她,经管专业要学高数。父母选专业的依据是不能浪费分数。当时就算让她自己选,也没有别的选择。那时候她都不知道搜索引擎的存在。

即使像高中一样勤奋,每次都孤零零坐在前排听课,大一的总成绩依旧不及格,大二分专业进入冷门的卫生事业管理。全班 19 个人,她排名第一。绝大部分人和她一样,来自那些偏远的小地方。

寝室里,上海和浙江的姑娘都进了最热门的金融专业。她们没那么多时间学习,还会频繁参加社团活动,但成绩依旧好。她和另外两个来自新疆和河南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她们能理解彼此处境。

宋倩的一个室友刘青,毕业于著名的衡水中学,但在大学,先是高数挂科,之后挂了很多门。类似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她说,挂科也会成瘾。和班级里大多数人一样,她推迟到 “大五” 重修通过才毕业。

和宋倩不同,数学是她最喜欢的学科,她相信其中蕴含着逻辑的美。但高数第一节课就打击了她,教授口音重,又不按课本讲解,她逐渐就不去上课了。也懒惰了,很多时间都在打网络游戏,弥补曾经没法痛快玩的遗憾。或许也有刚进大学父母就结束婚姻的因素,“报效父母的动力好像也不存在了”。最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刘青现在在北京一家互联网教育机构做初中数学教研工作,月薪一万五,她很满意。每次上课老师反映教案很顺,她也有成就感,就像自己解出了一道难题。

但是那之外呢,她到底喜欢什么,她也不知道。她依赖的依旧是曾经的做题本事。其他人都在前进,自己仿佛被时间困在了原地。“没见识过,也没有资源接触其他行业。” 她说。能做的就是攒钱,至少攒到足以应付未来母亲可能需要的医疗费。母亲之前在公交公司上班,自己上初中时,为了照顾她离职开了报刊亭,收入只够养活自己。

在宋倩看来,室友大学时的懈怠更像是维持骄傲的一种做法,“可以把自己成绩不好怪罪于没有努力,依然保有一个希望,如果努力了我就一定能学好。”

她也知道,到了大学,“社交能力其实要比学习能力更重要。” 她浏览过小组一些文章,发现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内向,不善于交际。这也是她所经历的大学生活,小镇青年们抱团取暖,很少有超越阶层的友谊。

宋倩曾想读完硕士读博士,毕业后在大学教书。在象牙塔内,她觉得可以一直避开和人打交道。

大三全年都是医学类课程,需要不停背书,她回到了最擅长的领域,凭借这年几乎全 A 的分数,拿到本专业的保研名额。但她申请了哲学系,因为那不用学数学,结果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人生顿时陷入最迷茫的时刻。她瘫倒在床上没法起身,最多连续 24 小时没有下地。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服用抗焦虑药物。最后振作起来找工作,完全是因为心理老师一句话,“再这样下去就要通知家长了”。她对父母的恐惧甚至超越了死亡。

2011 年,江西景德镇,一位寒门学子正在房间里温习功课,他考入了华东政法大学。

出路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由一位上海应届大学生创建,当时她正面临就业压力,疫情加重了这种忧虑,建小组的初衷是抱团取暖,释放压力。

她拒绝了一切媒体采访。事实上,大多数小组成员都抵触媒体,他们并不想被过多关注。一些人甚至将报道小组成员视作 “吃人血馒头”——那是高高在下的俯视,或是带有观赏罕见动物的猎奇成分。报道底下的评论也令人害怕,充斥着批评他们矫情的声音。

小组的发展超乎建立者的想象,短短两个月就有八万人加入。管理者们不得不启用审核制,进组需要简述自己的失败经历。

林力是管理员之一,小组建立初期,为了了解成员们共通的问题,他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了发帖的关键词,最靠前的三个是 “自己”“没有”“工作”。

小组里对专业的埋怨是普遍的。“家里连电脑都没有,我爸不知道哪弄来本高考指南,就按着这个挑的。”小组成员李衡星说。2013 年,他从陕西一个农村考入西南一所 985 高校材料成品与控制专业——组内知名的 “四大天坑” 专业之一,学术道路竞争激烈,去公司工资又低。他对专业的了解全凭想象,“听起来就很有科技感,肯定是未来的新兴专业。”

大三实习直接打消了他最后的热情,在汽车生产车间,几千摄氏度的设备噼里啪啦爆着火花,锻造机制造的响声震耳欲聋,粉尘四溢,油烟味浓烈。连一张安静的办公桌都没有,那显然不是一个 985 高校生想要的体面工作。

“你不能想象那些工厂环境多恶劣,简直就像地狱。” 他在电话里语气夸张地说。

现在他在一家金融公司做数据挖掘分析,朝 9 晚 6,月薪是毕业时的两倍。能跳入金融科技行业,他靠的是自学编程,以及高中同学的内部推荐。

听起来这已经算是成功者的故事。在小组,因为收入高,计算机和金融是最受推崇的两大专业。

“你能想象最近两年汽车厂都不招机械专业,只招计算机专业的吗?” 林力说。他学的就是机械,硕士毕业后,申请到美国一所大学读博资格。自己没有就业压力,但看着研究所同学拿到的 offer,同样感到焦虑。

大多数人年薪 15 万左右,最幸运的一个被师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招去,能挣到 30 万。听起来都算高收入。但林力说,和房价比还是低了。在他看来,硕士毕业正常水平应该拿二十几万,“你想有钱买房,至少一年得赚 50 万,你想养得起孩子一年至少得有 100 万。”

哪怕是一两年前,林力还没有考虑过这些现实问题。他高中上的是福建最好的学校,学机械是为了 “工程师改变世界”。但现在,他的想法是给钱多就行。博士阶段计划学习人工智能,这也是预期能挣到理想数字的领域。

可是程序员也有自己的烦恼。最近半年,李衡星都从疼痛中醒来,医生说是久坐影响了腰椎。更大的烦恼来自于家人,通话中他们总会提起,谁谁谁又结婚,买房买车。那离他都太过遥远。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在深圳安家,婚姻更是遥远——他是性少数群体。后一点他从来没有和父母说过,他们怎么可能接受。

另一个北京的程序员说,母亲的电话总是在她上班时间从四川达州一个小镇打来,埋怨她上万的工资在北京不高。她屈服了这种压力,正准备考成都的公务员——这是小组成员推崇的另一条理想归途。

但对宋倩来说,无论程序员还是公务员,小镇做题家的两条理想道路都走不通。数学不好,学编程太难,不愿意做公务员,那时她在精神上追求的是独立和自由。

找工作就是不断降低预期的过程。她的简历只有薄薄一页,仅有的实习经历是学校安排的一家疾控中心。会计事务所,快消这样的热门行业没有悬念地拒绝。想做翻译,人家有身高形象要求。很多同学会在师兄师姐的推荐下找到好工作,她也没有类似人脉。

最后开始找行政工作,那些企业人事专员惊讶于这样的名校学生来应聘。当然没法说找不到工作,她只能解释为了锻炼自己。一家虚拟货币公司招英文客服,她上门应聘,对方很为难,说客服岗位不招这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要不然来给公司 COO 做秘书,于是她有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月薪六千。

她每天坐公交,转地铁,路上花两小时,早早到公司,生怕表现不佳被辞退。每次和同事说话都要做五分钟思想准备工作才能开口,“万一得罪别人呢。” 失业就会交不起下个月房租,可能会回老家,那意味着重新落入父母的控制。

2018 年,河北保定,一位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考生,录取通知书寄到时,她正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兼职夏令营辅导员。

爱与回报

林力加入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时,全组只有 20 多个成员。因为疫情,他的签证始终没法办理,失学在即,看到豆瓣推荐这个小组,瞬间感到一种轻松。“为什么 985 毕业的一定会混的好,原来我也可以很失败。”

作为小组管理员,林力最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小组氛围,带有 “炫耀” 性质的发帖会被删除。

林力自视为最宽松的管理员,哪怕有人硕士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大学,在计算机行业一年赚五六十万,依旧觉得不成功,他也懒得删帖——一般会有其他管理员删除。他只会处理评论区发生争吵引发举报的帖子,通常是有人说贴主已经很成功,发帖是变相炫耀,对方反过来指责其他成员懒惰,不够努力才导致失败。

另一种会被封禁的发帖是类似 “985、211 的人都这样,我们这些专科的人怎么办” 这样的发言。

一位组员用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来抗议这样的发言。另一位组员说,每个人背负的期望不同。人们在这里是希望寻求安慰,是一个终于不会有人说,“你都这么好的学校了还想怎样”这类话的地方。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一个强调失败而非成功的地方。“太负能量了。”24 岁的北橙说,加入小组的时候她正辞掉在北京的人事行政工作,几次试图换行的碰壁让她心生绝望。一个月后,她在成都找到一份咨询工作,很快就退出了小组。她觉得那里充斥着太多无意义的抱怨。

但刘梦来太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了。加入小组后,她连着看了十几天的帖子,“感觉找到了组织。”

去年从北京一所顶尖高校经济系毕业,她进入一家银行工作。每天八点半到单位,换工服,接一杯开水,对着电脑,列出资产 50 万以上的客户名单,请他们办理贵宾卡,还会被拉去前台推销理财产品。身边的同学做的是更有知识含量的事。好多个深夜,她一个人偷偷在哭,觉得委屈,没有希望。

在小组成员中,刘梦来的处境已经是好的。外表靓丽,眼影和指甲油都像是嵌满了细小的钻石一样亮丽,她已经成功落户北京,最近还在看房子,总价五六百万,首付由父母承担,他们在内蒙古一个地级市做医生和公务员,还会帮着承担后续贷款。这也是她觉得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宽容的地方,“每个人对废物的定义不同。”

刘梦来的帖子下面,会有不少艳羡的声音,“你已经很优秀了”。小组里,成员们不吝啬于夸奖对方——但如果经历看起来特别成功,那会演变成嘲讽,“你应该来组里做人生导师”。对于有些处境艰难的发帖,例如多次考研失败或是失业在家许久,人们则会安慰,“会好起来的”,“抱抱楼主”,很多人还会给出自己的建议。

有时候,小组内外像两个世界。一个大学生作弊被抓跳楼的新闻,在微博上激起的是一片对 “心理脆弱” 的声讨。但在这里收获的更多的是同情。一个高赞评论是“越想越难受,仿佛会是平行世界的自己。”

在这里,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并不少见。组内一项 217 人参与的投票中,51 个人说自己确诊了抑郁症,还有 41 个人相信自己有抑郁症。

24 岁的胡欣已经记不得自己看过多少医生。大三开学时,她去学校地铁站,几乎要喘不过气,晕眩过去。父母赶来带走了她,去一家医院住了半个多月。

她成长在东北一个地级市,即使高中休学一年,依旧考上了东北一所 985 高校。但她一直觉得自己应该读清华北大抑或常春藤这样的顶尖名校,而不是在现在这所工科大学,学习所谓的 “数字媒体”。

直到最近因为疫情在家休息,她在一本心理学著作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她想要的不过是被爱和理解,而她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些。

她的母亲几乎倾尽了所有心血,带她学钢琴、画画、乒乓球。但胡欣从没有从中感到爱意,从小她听到母亲说的最多的话是 “本大利大”,母亲带自己学这么东西都是希望未来能有所回报。

如果没有疫情,她现在应该身在美国一所大学的课堂学习编程。申请这个专业只是因为就业前景好。内心真正渴望什么,她不知道,但要是没有家庭和亲朋的期许,肯定会去做另外的事。有可能做装置艺术,那是大学里她为数不多认为老师教好的课,草间弥生这样的艺术家让她心向往之。

但不可能去学这些,风险太大了。她时刻想着自己是一种稳健型投资产品,如果没有回报,所有的爱就会被没收。她恐惧自己不成功,恐惧没有钱。

前不久,她把自己的发现,那本心理学著作的段落逐字念给父母听,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和解。“他们就觉得我女儿很优秀,想法很深,怎么可能反思自己,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教育的失败。” 她说。

他是村里唯一考上 985 高校研究生,暑假没有出去打工,而是选择在家陪陪父母。

与自己和解

如今,26 岁的宋倩过着自己不曾预料的舒适生活。她租住在上海最繁华市中心的老洋房,一居室。还有一个小院子,前段时间上海梅雨季,木质地板上长出青苔,清理起来颇费精力。她和老公养着 2 只狗,1 只猫,1 只猪和 2 只刺猬。刺猬是大三就养的,身边没什么朋友,以此缓解孤独。

宋倩很清楚,如今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因为运气好,嫁了好人。公寓租金七千五,都由老公承担。他是一个约旦裔美国人,在留学机构做咨询,月薪是宋倩的数倍。三年前他们在一款国外交友软件上认识,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没有融入各自国度。就像她嫉恨一些同学可以出国留学,屏蔽了他们的朋友圈,她老公也嫉恨自己的本科同学毕业后能接着读哈佛这样的名校,而他读本科都靠贷款。

她经常思索公平的意义,高考的确意味着一种上升途径,但只是像创口贴一样,掩盖了伤口,“没有真正解决发炎的问题。” 她渴求的是一种完全均匀分配资源的世界。

毕业后,宋倩曾试图做过自己喜欢的事,那份助理工作后,她跳槽到了一家国外自媒体,将中国新闻编译成英文,月薪六千五,全周无休。很快对工作绝望,点击量高的都是最滥俗的事,倾注心血的深度文章却无人问津。

现在,她只想着挣钱,挣尽可能多的钱,养更多的宠物。她梦想有一套自己的大房子,如果真有那天,她会收留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

在留学机构,她见到了太多超出想象的富有。小地方的孩子永远不可能拥有这些资源。一些家庭送孩子来上海读国际学校,一年学费三四十万,又专门买一套房子给孩子住。一家钢铁公司高管的孩子只有初三,却有了国外钢铁公司的实习经历。

这或许也是 “小镇做题家” 引起那么多共鸣的原因。讨论失败时,很多人都会追溯到家庭和出身。那是不能逾越的鸿沟。当宋倩在单位听到一个上海初三学生像大人一样独自向同事咨询留学的事,她知道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这样长远的规划。

“就业这事和出身有关吗,太有关系了。”S 高校一位文科院系的辅导员蒋明杰说。蒋明杰已经连续带了两年本科毕业生,5 位学生进入了 BAT,不是来自上海北京,也是发达的二三线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大学老师或是工程师。

过去一年,蒋明杰平均每天谈心两个学生,他总结出找不到工作毕业生的共同点,水平、眼界和经历三者都不行。“小地方来的孩子确实延毕比例更高,他们主要差在水平和眼界上。”

对于那些出身普通,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他最鼓励的还是回到家乡,或是去一些二三线城市工作,“差异化竞争”。好几个西部孩子回家找到心仪工作,后来跟他说,大学四年以来听得最受用,是他苦口婆心说得最多一句话:“阶层的跃迁需要代际成本”。

很多人在尝试和 “普通人” 这个身份和解。一位组员说,希望自己有天不再被 XX 大学毕业生的名称绑架。另一个组员说,想到自己其实就是个非常平庸的普通人,没才华还不努力,心情就变得平和,但好像平和过头了——“进入了一种凑合活着的心态。”

当然不乏真正从小城走出的学子。宋倩的校友,某文科专业硕士应届生王幽,今年刚被上海一家外企咨询公司录取。这是一份相当高收入的工作。除了自身努力,她说,也离不开贵人的帮助。父母的鼓励,男友的开导,让她在大学时没有那么在意别人目光,经济学院的学长带她入了咨询行业大门。

王幽也看到了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她想起自己大一的局促和低绩点。她觉得这样一个小组的存在很有趣,也是某种无力的自嘲。

即使自称为废物,小组成员们或多或少也在试图改变现状。小组有个专门的学习打卡板块,很多人在上面记录自己每天的成长。在一个投票中,更多的人相信懒惰,而非出身是最大的问题。

事实上,我接触的多位组员都在工作日的晚上保持着学习习惯。刘青在自学编程,希望有朝一日能转行程序员。李衡星钻研的是国际贸易,他打算今年考一个研究生。刘梦来在备考全英文的 CMA 考试(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创立的专业资格),希望将来能派上用场。

宋倩庆幸,考进了 S 大学,到了上海,无论过程多艰辛,她都摆脱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小镇。有时候她会听到自己小学好友的事,她们从初中就没了联系,听说她在政府办公大楼做前台,已经生了二胎,“我父母肯定很嫉妒”。

每周六晚上七点整,母亲的电话都会准时打来。她问吃什么,宋倩每次都答炖鸡汤——其他像火锅,烤羊排这样的答案都会被批评没营养。母亲再叮嘱一番,没事不要出去玩,注意安全,电话就结束了。

除了续办护照,她这几年没有回过家,哪怕父亲在电话里告诉她,妈妈每天偷偷抹眼泪。如果哪天留学行业不再这么能挣钱,她会跟着老公去美国,也许会做一个护士。

最近,她还开始尝试纠正自己的社交恐惧。找了专门的治疗师咨询,对方布置了任务,一个星期里交新朋友。7 月的一个周日,她约了老公的同事来家吃饭,希望能完成这个任务。

“打算做什么菜招待朋友?” 我问。

“炖鸡汤。” 她说。

知乎用户 邓铂鋆 发表

失败学的豆瓣版。

其实这就是做题家发现自己做题做的思维狭窄了之后的悲鸣。

做题家主要特征:

1,认为万物都是可以被自己认识和解答的,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然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过于片面刻板,容易钻牛角尖。

2,凡事热衷竞争和排名,但是拒绝换赛道,仇视他人换赛道。

3,从小被灌输了一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而真正步入社会才发现学历只是敲门砖,在今后的道路上作用很小。

做题家都是好人,对世界没有恶意。他们甚至要承担独自来到新世界,没有代际传递的人生经验、社会关系、财产的压力,更容易否定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做题人生。做题家的痛点就是用了几十年自我驯化,然后发现自己对于社会仍然不够驯化。

失败学和「 985 废物引进计划」就是这么一群曾经志向远大,但是现在又很不甘心屈服于生活的聪明人,从小就很优秀的 “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人不容易服输。

知乎用户 王大璐 发表

很显然问题出在父母上

小镇做题家:在小镇上,人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顺风顺水一路年级前几升上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拿到一份让人惊羡的高考成绩,这是他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选志愿,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为做题家们做选择的,是可能一辈子没有出过小镇的家长和老师们。

他们认识的最厉害的人,可能就是当地开汽修店,开饭店,开路虎包工地的老板

然而他们要为一个未来收入水平与眼界远高于他们的孩子选择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专业

“报纸上都写啦:「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学这个准没错!”

“孩子一直物理学挺好的,大学可以学这个,当物理学家,像钱学森一样为国家做贡献!说不定还能当个院士呢哈哈哈”

“学土木学建筑呀!以后毕业到我公司上班” 开路虎包工地的老板拍着孩子的肩膀,信誓旦旦举着酒杯对孩子父母说到

你王叔这么厉害,说的准没错!说不准毕业国家还包分配呢,就报这个吧

空气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于是孩子带着小镇人们的期待,次日满怀期望的在志愿书写下了对未来的希翼


有个概念叫卵巢彩票,最早的提出者是巴菲特: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谈论的都是趣事;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非常重要。我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财产,我真的不想要。但是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

巴菲特认为,父母的影响和家庭熏陶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巴菲特的父亲是早期股票经纪人)

他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就好像他抽中了 “卵巢彩票” 一样。

知乎用户 盖世英雄修炼手册 发表

别看了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点尊严

人家自己组了个小圈子

还得被人在网上指手画脚…

多难受

虽然不是不可以搬出来给人看

但是这种做法不好

类似于一个成语,叫做评头品足

同时我觉得作为一个学习的底子不错的人

假如看了前面那些毒鸡汤,鲜鸡血

忽然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感觉人生有了方向

虽然不是说不可能,但是如果真的是

那挺可悲的… 一个 20 多岁的人了还这么幼稚

所以我不太信

一点实际都没结合,在不理解别人处境的情况下,就随便给所有目标人群定了性,并自以为给出了方案。这样的行为缺乏严谨性和责任感。

虽然我也挺爱当人生带师的,但是起码我都是一对一的。你都不了解人家在想啥,在这口嗨式指点,没啥意思。


大概是由于许多大用户的关注,这个问题的点击量上了不少。

回答里也多了许多关于社会现实的分析。

看了看别人写的东西忽然想到了自己以前写过的一个答案… 这应该是我在很低落之后,回归理智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 虽然数据很差,但是在四千条回答里依然挂在第一名。后来补写了几次。算是记录了我自己从丧到得到解脱的历程吧… 假如有正在痛苦的同辈,虽然没法直接帮助你,但是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User:没钱,怎么才能快乐?​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80095842)

我觉得我现在就挺废的,但是我也已经是一个从失望和抑郁中走出来的人了。

祝愿每个人都能给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或者活法。

居然写了一段这么正式的更新,对比之下感觉原答案太放肆了。

知乎用户 噗嗤 发表

这个独特的豆瓣小组一开始是一个树洞,而树洞越挖越大,便挖出了年轻人们的一个家。


多图预警。长文预警。

只想看答主观点的请拉到最后。


说起来我和这个小组还算有一点渊源。有认识的人是这个小组最初创建时的一批用户,还有一位朋友前些天刚做过一篇关注这个小组的稿子。

稿子出来以后,我也看了看,又读了一些最近其他媒体写 five 小组的稿子,差不多有十来篇吧。

这么多报道,大多陷入一个几乎相同的套路:

叙述 five 小组的存在——提一下 “小镇做题家” 这个概念——引入几个个案——讲高中如何刻苦学习、没见过世面——讲大学如何被打击——一定程度的颓废——在组内找到同伴——将来还是要努力

有没有发现这里面缺了什么?

前前后后可能上万字的内容,却经常忽略了 five 小组里面大家究竟在讨论什么,有哪些观点,又有哪些争论。

小及其组员的复杂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模式与标签。

忽略复杂性的背后,是对组员过往经历的过度关注,和对小组当下的 “抱团取暖” 不以为然。

而我仔仔细细地读了上百篇帖子后,发现所谓的 “废物” 小组,却正是在 “抱团取暖” 的力量下,快速地形成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社群。社群里面很多讨论内容,都值得我们更多的思考。

所以,我想不做太多解读,也不引申,不发挥,我们就以一个 “观察” 的眼光,从 five 小组里的一个个真实发生的讨论场景中,来看一看 five 组里每天到底发生着什么,讨论着什么,如何抱团,又如何取暖。

这些鲜活的焦虑、悲伤、疑惑、欢乐,其实都是未来的人们解读当下的第一手史料。


小镇做题家差不多是小组最著名的 “产出”。

这个著名的概念大概来自于五月下旬的一个帖子。

![](data:image/svg+xml;utf8,)

从一开始,对小镇做题家的解读就已经很丰富了。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很快,组里就围绕小镇做题家的概念产生了各种讨论:

也有对定义产生疑问的:

![](data:image/svg+xml;utf8,)

小镇做题家这个概念概括得深得人心,于是刚发出去两天,就有组员预测到了之后的火爆。

![](data:image/svg+xml;utf8,)

原帖内容对概念又做了进一步的辨析:

![](data:image/svg+xml;utf8,)

进而,小镇做题家的概念被运用到了时事中:

除了小镇做题家,组里也很常见其他对教育的讨论。有一些议题和观点很值得细究:

教育之外,也有一些话题曾经引发组员们的热议。前段时间播创造营的时候,组里一度出现了几个关于网红 / 练习生的帖子:

网红经济恐怕确实是年轻人认知失调的一个诱因。

看完组里对各种人生话题的讨论,我们把目光转向小组的社群凝聚力。外来的报道很可能是加强组员身份认同和共同体意识的一大因素,组内经常有一致对外反对媒体歪曲报道的帖子:

很多媒体可能确实是这么写的:

此外,在 “娱乐 & 情感” 版块,一些日常的闲聊和安利也依稀可见组员们的社群形态:

至于 “分享 & 打卡” 版块,则是组员们互相鼓励的地方。这一点很多灌鸡汤的媒体确实没说错,自称废物的组员们依然有着美好的期望。

![](data:image/svg+xml;utf8,)

里面甚至还有最近在知乎也很热门的高考志愿填报内容。

随着各类内容逐渐进入,小组也日渐成为组员们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场所。由此而来的组员的身份认同,则在外界媒体的 “聚光灯” 下被强化:

整体来看,组员们不欢迎媒体的大量报道,尤其是 “蹭热点” 的报道,但是对一些能有持平之论的媒体还是持一个比较友善的态度。


两个多月的时间,985five 小组从一个脑洞,变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平台,组员们也逐渐形成了有自身文化特征的社群。从原生家庭,到选专业;从中文系,到计算机;从教育制度,到性别平等;从学术论文,到手机游戏…… 我想,这个小组所蕴藏的,绝不只是媒体们所刊发的那些大同小异的文章里讲得那样简单。更不只是 “小镇做题家”、“废物”、“985 大学生” 这些名词能概括的。

我曾经无意间知道一位本科时很熟的同学就是组员之一,问起她平时都在组里看些什么,她回答说:

嗐,专业就业内卷娱乐天下大事,什么都看。

有人拿几年前的 “父母皆祸害” 小组和 five 小组相类比,然而实际上 five 小组比前一个小组,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five 归根到底是一种姿态,一种身份,它未必针对某种确定的事件或经历,而是代表着一个像 “佛系” 一样,或者说像知乎的 “失败学” 一样的精神。这种精神聚拢了各色各样的年轻人们,一开始是一个树洞,而树洞越挖越大,便挖出了一个家。

我们应该允许年轻人有这样的一个角落,因为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已经过于地原子化了,大多数人已经再也没有什么不以现实利益为依托的群体可以身处其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某一个或者多个特定的社会身份,比如子女,比如员工,比如失业者,比如高考生。

唯有在这样的一个小组里,大家都是 five。five 嘛,彼此彼此。

有人说这样是抱团取暖,不好。

我却想说求求您叻,现在的年轻人最缺的,可能就是抱团取暖

抱团取暖让年轻人们放松下来,就像十几年前的文艺青年们,在青年旅社歇脚时那样,中间有一个高高的台桌,大家坐在桌前,也有人坐在书架或是投影仪的边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小组的高热度和复杂性正来源于此。

而这个小组的复杂性,就是这个小组最有趣的地方。


(挖坑待填,还有一百多张)

知乎用户 寒冰射手曹草草​ 发表

废物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

所有自称废物的 985 大学毕业生,不管你学了多么垃圾的专业,上了多么末流的 985,只要你水毕业了,拿了两证,你一个月的收入怎么也有大几千往上,要是肯去非洲,一万多两万也是有的。考虑到我国有 6 亿人的月收入不到 1000 人民币这一铁的事实,那么显然不管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所有自称废物的 985 大学毕业生都是字面意思上的人上人上人。

当然,你可以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这是你的权利,但在我看来你就是一人上人,因为数字摆在这里,你就是人上人。当然你还不满意,觉得这种人上人状态仍然是废物,那或许你确实追求比较高。

追求高是好事儿,随你怎么追求。

我也不在这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件事说白了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小镇做题家最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考上了 985 就能过上富丽堂皇的上流生活,这不稀奇,

@鼎天立地

刚上大学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只脚踏进上流社会了,还被我大肆嘲弄了一番。但问题是,那会儿他才只有 18 岁,18 岁的孩童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算不得什么罪过。但人家两年过去后就不这么想了,而有些人一直到 25 岁这个梦都还没醒。

这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上个好大学,或者学个好专业,确实可以让你比同龄人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指的是 “让你每个月多赚几箱啤酒钱,升职的时候获得少量的优先权,在家境、运气等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多几个零花钱”,而不是 “你吃火锅你的同龄人吃火锅底料”。都不说家境这种大的方面,或者为人处世这种确实极其有用的能力,其实就连随便一个小小的运气,都可以瞬间抹平清华和普通大学的差异,更别说什么 985 了。

你早一天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早一天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废物,反而对自己念了个好大学这件事而心存感激:我本来应该是和那些同龄人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因为上天眷顾,给了我一个好脑子 / 好运气,让我读了个好大学 / 好专业,每个月能比我的同龄人多赚几箱啤酒钱,我太幸运了!

话说回来,自认废物确实是一个人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就算我说了这么多,很多人还是会觉得自己是废物,这当然没什么不对,只要你喜欢,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但问题是我觉得我自己很成功,不光是我,所有拥有劳动能力,自食其力,能解决自己和一家人温饱的人,都很成功。至于实现温饱之后,你有什么更高的追求,那是好事儿。放羊倌都能找到自己的伴侣,生一窝小孩,人家日子过得好着呢。你可以觉得自己废物,但你不能顺延下去觉得所有物质成就上不如你的人都是废物,也就是全中国 80% 的人都是废物。

知乎用户 袋鼠里 发表

作为一名小组成员,来亲身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江苏某三四线小城市长大,独女,本科 C9 物理学专业,大四考 cs 研失败,毕业后在某金融数据公司做后台开发,工作大半年后裸辞,目前在家无限期 gap 中。

加入 985 废物小组还是五月份刚建组不久的事,作为一个初中就开始用豆瓣的重度用户,看见这种精准地给自己贴标签的小组简直像找到了故乡。“自嘲”,简直就是像我这样曾经被社会达尔文主义洗脑、慕强、对世俗成就有着不愿明示的执念的应试教育既得利益者之标配。无论点进哪一所国内名校的学生群、朋友圈,这种贬低自己、抬高他人的话术和语言习惯都比比皆是。理科做题家们词汇表有限,表达方式受语言局限性影响,同质化程度很高,一般称呼别人都是 “大佬”、“x 神”,称呼自己都是“废物”、“弱鸡”,久而久之,这种捧杀他人并贬低自己的对话方式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一种潜在的秩序形成了:名校学生内部将自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两类:大佬和废物,前者在学业上成果显赫,高 gpa,手握各种论文奖学金实习 offer,后者在挂科和延毕的边缘徘徊,绩点一塌糊涂,毕业后前途未卜。在一种以升学去向、就业薪资进行衡量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价值无限式微,凡是在这单一维度上没有表现卓越的学生,统统给自己冠以“废物” 之名。

我也不例外。从小我就是一个要强的孩子,但在高中时期我有过一段很不一样的、脱离常人生活的经历。导火索大概是身在一个优秀学生群集的班级里,我感到了自己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平庸。我陷入了一种虚无的无意义感,从小光环笼罩的我现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开始怀疑起原来我理所当然接受的那些价值观,一头钻进哲学社科文学中去,自己固执地翻找着答案。后来我虽然鹦鹉学舌地复述着尼采的 “重估一切价值”,又自以为自己看透一切,抱着存在主义者的心态每天给自己催眠,解构所有我无法实现的目的。但直到最近我才明白,那时的自己不过是用这些说辞自我麻痹来抵御高考之非人性的压力与痛苦。我其实,直到大学毕业,本质都是一个表面清高孤傲,内心却无比渴望世俗成就的不真诚的懦夫。大学四年,我一直用一套包裹着哲学外壳的说辞来给自己的懒惰找理由,却又希望通过小聪明不劳而获。我的这种自我分裂倾向——一方面极度认可世俗价值,要年薪百万,要金融计算机 phd 才算成功;一方面又对自己每天躺尸刷剧网购逃课抄作业导致的学业表现不佳用一套避世的价值观来消解,并期待中彩票的好运气到来:万一我真的零基础备考三个月能考上浙大 cs 呢?万一我虽然上课从来不去,作业从来不自己写,就凭考前看一通宵第二天就能高分通过固体物理呢?

事实当然是,我并不是欧皇,也不是天才。伴随着低到没眼看的 gpa,和离复试线差两分的考研失败,我拿着毕业证书感到无限迷茫。我竟然在大四以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从来没有任何规划,一直觉得自己只要顺顺利利毕业,手握这个学历,哪里会不要我呢?我甚至从未觉得想过考研失败的可能性,以至于大四的秋招我丝毫没有关注。在临毕业之际,春招的最后半个月,我才开始心急地投简历,面试了两三家,拿到第一个 offer 就匆匆忙忙签了约。入职后并不快乐,工作内容也与自己的设想有差,每天都很累很累,经常在看到在海外 / 清北复交读研读博的同学的朋友圈之后内心崩溃,无数次深夜一个人自我羞辱到哭。我只觉得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远。我的抑郁症复发了,抗抑郁药让我的大脑昏昏沉沉,状态极差。在我快要亲手结束自己生命之前,我鼓起勇气裸辞了。

辞职后在家的小半年时间,我进行了彻底的、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精神分析。我希望重新获得真正的自洽性。一开始我很焦虑,不停权衡着未来的种种选择:是继续考研,还是申请出国,抑或是再去找工作?在这种焦虑几乎吞噬我之前,我出于生物自保的本能,决定先把这一切扔到一旁不管,先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些很小的目标,比如通过时间管理软件进行专注训练,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提高情绪稳定性,警惕消费主义洗脑,远离制造焦虑的社交网络等等。我最大限度地将一切侵蚀我自主权的价值观与我隔离开来。然后我耐心地、平和地、无限包容乃至慈悲地帮助自己分析一个又一个让我痛苦的内心冲突。

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名校学历和高薪工作呢?因为 “好强” 的惯性,因为同辈压力,因为身处的圈子大家都在追求这些,因为觉得没有这些就很丢脸,因为想要买各种消费主义宣扬的商品。但是当我深刻思考了平民主义的本质之后,我发现这完全不是什么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而造成的痛苦,而是被洗脑了的执迷不悟。人只能活一次,实在没有必要每一步按照其他玩家的攻略去玩这场游戏,利益最大化无非只是助长了虚荣心和消费主义,虚荣心实在是对死亡没有深刻理解的人类才会受制于之的存在,一旦认清了生存的荒诞,这种狂妄的念头就消失了。消费主义是另一个我与之缠斗数年的东西,我曾无比痴迷于网购各种各样的衣服和化妆品,被消费主义大字报洗脑,但当我参与了工作并经历了 “赚钱 - 报复性消费 - 月光” 的恶性循环后,我发现消费带给我的快乐是短暂且具有成瘾性的,它让你成为金钱的奴隶,并逃脱不了想要挣更多钱的欲望陷阱——这就不得不让自己去被 996 狼性文化 pua,被资本割韭菜,到头来自己将整个青春换来一个病弱的躯壳和一堆囤积的时髦垃圾,实在是愚蠢至极。

我意识到当下的我已经足够富足——我有齐全的生活物质,可以学习、看书、看电影,可以弹琴、撸猫、拍视频,可以开着空调睡悠长的午觉,可以和爸妈围坐在一起看电视闲聊。我到底还要去焦虑什么呢?我暂时不想工作,那就不工作——只要我每天在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不应当有任何焦虑,因为当下的生活不会糟糕到缺衣少食的地步。我也不必为 “意外” 的风险焦虑——为病床上的最后几天浪费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有意义吗?“经济独立”是一个伪概念,我们被贩卖了太多焦虑,从找工作、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子女教育和养老,好像人生是一场有既定关卡的游戏,非得和别人一样通关才行,而操纵这一切焦虑的既得利益者正在背后洋洋得意呢。其实真正的人生是开放世界沙盒游戏,我想我已经预设好了自己的余生:我最终会去工作,但我不会和别人比,我不会因为追求高薪而接受不合理的加班或者为一家不符合我所认同的道德律打工(比如某些利用人性弱点赚钱的电商、氪金手游等暴利企业),最好是去从事一份科研工作,或者加入非营利组织,抑或做一名公知,我不买房不买车不买奢侈品,收入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即可。我要尽我所能地学习数学、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知识,因为这是真正能让我感到快乐和富足的事情,如果能够通过学习这些收获一份职业,那挺不错;不能获得的话,就当作纯粹的业余爱好也行。我不去急着寻死,也不去畏惧死;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当下是践行斯多葛主义最好的时代。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走出狼性文化的洗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律。

知乎用户 伯恩 o 发表

只说一点 : 在疫情过后此小组创建并大火,是有相关性的

知乎用户 洛克马戏初号机 发表

还需要有别的问题么?

知乎用户 定之 发表

bo 学出圈辣!

精 勃 狂 喜

但是失败学的成功,就是勃勃的失败(悲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到了很多关于废物组的负面评论,意料之中。各种华丽的词藻和深奥晦涩的头衔,我几乎都要以为自己真的十恶不赦。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痛苦对于他人而言,可能只是无病呻吟。

985 只是一个共性,不是秀优越的标签。

是,我很没用,我有很多缺点,否则不至于成为一个废物。

我有去伤害别人吗,我有去攻击别人吗?

我只是想要一个地方,可以找到跟我一样废的同伴,可以报团取暖,仅此而已。

为什么要有那么大的恶意呢?

丧不被允许吗,痛苦是不好的吗,废物不能存在吗。

如果你无法理解,至少不要歧视和嘲笑,不可以吗?

写得没有逻辑,我自己先说了。这也是我成为废物的原因之一吧。

知乎用户 宝瓶座的清清 发表

01

之前大家讨论过一个问题「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

或许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的成立,就是回答**「你们几代人的努力(积累),并没有输给我们十年的寒窗苦读」**吧。

几代人的积累,指的不仅是上一代为下一代创造的财富积累,还有上一辈宽广的眼界、对未来产业准确的预判、丰富的人脉资源等,给下一代的发展、竞争提供的更多精神、思维、眼界、决策、关系等层面上的实力。

这些实力,相比学习成绩而言,不仅是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量级绝招,更是最快降低试错成本的资源。

但这些实力对于只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来说,太难获得了!

让孩子去实践、开拓他们的眼界、鼓励他们接触新鲜的事物,有些家长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甚至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学习才是主旋律,只要学好了就会有光明的前途。这样的观念,在信息、观念相对滞后的小镇家长中并不罕见,特别是以 70 后为主体的家长。

孩子们在这思想的熏陶之下,或许也会懵懵懂懂地羡慕那些从小就能到各地旅游、参加舞蹈培训、歌唱比赛的同学,但最终还是 “停止了叛逆”,从心底安慰自己,只要好好学习以后也会有可期的未来。毕竟要么经济不允许,要么家长觉得没必要。

但是,当一心投入学习,拿着 “闪耀” 的成绩单准备踏入社会时,才发现自己相比别人欠缺的眼界、思维、决策等能力和资源,让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无助之中。

原来「现实与自己所想的是那么不一样」,原来「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原来「选择是那么的重要」……

好像马上要到赛场 PK 了,才发现自己缺少那么多重要的武器装备,才明白自己要面对的竞争究竟是什么,才发觉自己想走的路早就错过了。

这种无助的感觉,就像掉进水里,但不会游泳一样。一直扑腾、精疲力尽,但还在下沉……

02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中有个精品帖,核心内容是「985 学生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其中最赞回复有几个观点:

①学习好,但没资源,不得不转行,感觉白学了。

②学习好,但与外借接触少,目光短浅、眼界窄。

③学习好,但没资源,发展还不如学习不好的同学。

④学习好,但面临抉择没人帮自己避雷,选了很坑的路。

……

与在学生时代大家以成绩作为中心相比,毕业之后大家感叹得最多的是:

要是在关键时刻有人帮自己出出主意就好了、要是小时候能多提升一下自己的眼界就好了、要是自己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一遍就好了……

但是,作为普通小镇或农村家庭的孩子,现实就如许多帖子里反馈的那样。

“我大学第一次坐火车”
“我学习可以,但眼界真的不行,外界接触太少”
“我所有决定都是自己做的,父母没法给帮助也就算了,还数落我名牌大学毕业怎么混成这样”
“悲惨的是,我怀疑自己这辈子跳不出父母辈的格局了”
……

别说从小提升眼界、父母给出好的建议了,就是让长辈理解自己也很迷茫的想法都成问题。这样的状况,又不禁让我想到了《后浪》……

看看吧,真正的后浪是如此迷茫。

面对社会竞争,特别是今年疫情影响下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许多人是第一次不通过父母、不通过网络、不通过八卦,只通过自己深刻地感受、反思,触碰到了这个社会真实的棱角。

但是触碰之后呢?是迷茫、懊恼、徘徊……

03

或许到现在,许多人才明白,我们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根本追不上人家几代人努力为后代积攒下来的实力。我们要想赶超别人,还需要在进入社会后,继续努力,甚至是几十倍的努力。

我们要努力一点一点地把我们缺少的东西补起来,要一点一点地为我们想追求的生活做准备。

我们要补起来:

①改掉坏的,放大好的:多观察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改掉自己的坏毛病,然后把优点发扬光大。多做,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感受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的做法,才能真实地提升自己。

②尝试新的,破除旧的:把那些令自己曾经遗憾、没有实现的想法捡起来吧,结合现实的情况去考虑一下,有没有可能将一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并且有所收获,即使要克服许多困难。

③推翻陈旧的,建立与时俱进的:虽然我们很年轻,但说实话,一些思想我们依然陈旧。比如,学了什么就一定要干什么,选择那个就一定要放弃这个。一些固有的思维既然没有让我们好过,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特点,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抉择基点。

我们要做准备:

①多听、多看:我们要眼观八路,耳听八方,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未来行业可能的发展风口,可能用到的技能、经验。

②让自己落地,制定践行计划:要现实一点,让自己落地,去了解行业的平均动态,去与资历较深的同事交流他们对行业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特长、性格、目标以及技能水平等,给自己制定能落地的践行计划。

③坚持,并适时调整计划:这世间唯一不变的便是改变,为了让自己的目标得到实现,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计划,并且需要适时地根据自己的健康、经济、技能情况,行业需求、动向,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包括婚恋、育儿、家庭的因素影响,调整我们的计划。

把思维打开,真正去感受去总结,这个社会需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有什么,自己能付出什么,可能得到什么回报。

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或许资本和成功并不会关注自己与别人的起点并不相同,也不会可怜自己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那个人。成功和资本只会眷顾综合实力更强的人。

但是对自己而言,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更加进步,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少了更多遗憾,那就已经是自己的成功了。

强大时放过他人,弱小时放过自己。

知乎用户 赵文远 发表

进去发了个经历贴,无人问津。。

啊,废物本废了。。。

知乎用户 东邪​ 发表

1、**大学扩招带来社会集体学历帕累托优化。但是社会的精英阶层的数量就没有随着扩招增加,整个社会失败感和失落感增强。**举个例子,浙大每年入学的学生 30 年可能增长了 30 倍,可是浙大的领导数量没有增长 30 倍。也就是说现在一个浙大学生当校长的概率降低了。

2、即使我博士毕业,但心里清楚我的优秀程度肯定不如 78 级本科毕业生。但是有些同学刻舟求剑,ta 觉得 985 了,肯定就能超越阶级乘风破浪。然后被社会捶打之后懊悔沮丧的感觉加入失败小组。

3、以前 985 也有失败者,跳楼的跳湖的卧轨的,但是他们无法形成一个群体发声。现在网络提供一个发声聚类的渠道。也好也不好,因为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4、学生们往往以为做题就是未来走入社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学校里是感觉不到家庭背景和所处阶级的影响。本科几乎是每个人最好一个跨越阶级认识朋友的机会。你们住在一个宿舍,你就觉得能和好哥们平起平坐,但是毕业后室友他爸直接全款买房,你扣扣搜搜拿不出首付,这种例子不要太多。

5、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奋斗打拼成绩其实是场接力赛,前面是你整个家族,努力的跑好自己这一棒,再在手里的棒交给下一代。不要太过攀比,在竞争比较中否定自己的价值。你这一生不是为了比其他人跑得远,而是尽可能快乐幸福地跑好自己这一棒。

知乎用户 磁暴天启 发表

1. 有三个人被 “优化” 了,探讨失业原因。

甲:我反对公司招 985 的。

乙:我支持公司招 985 的。

丙:我就是 985 的。

2. 普本、专科、985 的人约见面,普本很晚才来。

普本:对不起,我今天结工资跟财务吵了一架。

专科:什么是吵架?

985:什么是工资?

3. 科学和学历有什么区别?

科学是要给出什么东西要先证明,学历是证明,却什么也不能提供。

4. 演讲人:某 985 生物系毕业生平均工资 8000 元。

985 生物人:我就是,我没有 8000。

演讲人:某 985 计算机系毕业生平均工资 10000 元。

985 计算机人:我没 10000。

演讲人:你们这些不上进的人不要说话,多看看双一流评估报告!

5. 专科、技校、普本、985 坐热气球,热气球漏气了。

专科:咱有专业技能。背上伞包走了。

技校:咱有实操经验。也背上伞包走了。

985:你个普本高考就那点分。然后把普本踹下去,自己又不会背伞包,摔死了。

6.985 计划 30 周年庆典,请画家作画《985 学生在刻苦学习》。画家画了。

问:这是谁?在干什么?

答:这是专科毕业的,在卖房,月入五万。

问:985 学生呢?

答:985 学生在刻苦学习。

待续

知乎用户 Yukio 发表

高考时的天之骄子,对自己十分自豪,大学里开了眼界,于是清楚了自己几斤几两,毕业终于发现了生活的残酷,于是丧失了所有的自信,自称为废物

人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知乎用户 真二神 发表

嗯。。。圆明园废物一只,别的不会,答个题算是回归老本行。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很感慨。感觉大家所说的 “小镇做题家”,是那种“初高中被老师忽悠说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万事大吉,结果步入社会发现,卧槽原来都在忽悠我” 的人。

但我感觉哈,“小镇做题家” 其实没有这么蠢。

尤其如今信息传递速度如此之快,以能上 985 的 “小镇做题家” 们的智商,其实多少是有预感的。

他们能预感到,“即使我努力读书做题,依然大概率比不过北京上海土著富二代的后浪们”,我相信他们也能预感到(至少我能预感到)“人生是极其随机的,在其他方面,诸如家境 / 关系 / 外貌 / 家庭资源 / 甚至是眼光,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微小扰动,都足以弥补十余年的 “做题” 带来的收益”;他们也能知道做题是一件边际效用递减极快,边际成本递增极快的事情,为此而奔波半生,不值得。

小镇做题家们真的不蠢。他们(maybe 应该说我们)只是不幸而已。就算没真真正正步入社会,好歹也上过微博玩过知乎,好歹也听人说过人生故事。而这些信息中透露出的真是社会的模样的蛛丝马迹,再加上做题家们的智商,足够让他们明白了。

他们只是不幸而已。

不幸就不幸在纵然他们能预感到今天的努力在明天依然可能是一场空,纵然他们知道世界绝非老是口中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他们能做的——刷题——已经是给定他们现有条件下的最优解了。

他们(我们)能看明白这些。但凡他们(我们)有一丝出路,他们(我们)也不至于刷题至死。

但我们没有。而这让我们痛苦。意识不到自己努力的无用的时候,你不会痛苦。意识到你的无能为力,但也意识到这已经是你能做的选择中最好的选择的时候,这是最痛苦的时候。

为什么我说我们一定能意识到呢?因为身边总能认识一些后浪们嘛。有人家里开月入百万的厂子,自然可以每天吃香喝辣的不用计较就业难的问题;有人家里开着婚纱店,颜值也高,随随便便高中出国,免除了国内的帝王卷;有人随随便便找个富二代(颜值很高的小姐姐,家里也有钱),双双移民加拿大当人上人,每天游山玩水拍 vlog;有人父母高校教授,择校选专业科研实习就业一条龙,有人帮衬;甚至,有人从小拥有全国大城市最好的教育资源,轻松和你卷到了一所学校,可人家北京 / 上海有两套房,从此衣食无忧,为一生热爱事业奉献,管他 996 还是 669。

而小镇做题家们,他们什么都没有,空有智商和悟性。

所以,不幸。

使我有洛阳二顷良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翻译过来就是:

假如老子北京三四环有两套房子,我何至于拼命上贵校呢

而比别人更不幸的地方在于,优秀的小镇做题家们,他们在别人还不能意识到社会的残酷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社会的吃人和血腥。

是的,你没看错,你千万不要以为做题家们傻,只会读书看不到社会。那是三十年前了。现如今,谁还没上过知乎啊(知乎打钱!)

但他们不能改变这些。关系,资源,眼界,境遇,甚至运气,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小镇做题家们明白的很。他们唯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努力,所以他们玩命刷题。纵然刷题能带来成就感,纵然当个学霸总是能得到点表扬,纵然碾压别人,哪怕是一时,也算个人生高光时刻,但如果你觉得小镇做题家们真的是为这些而努力,你真的就太小瞧他们的悟性了。

他们是真的走投无路。

仅此而已。

但凡他们前头有人带路,但凡能出国读高中本科,避开国内的内卷,但凡家里有点资源,但凡能有一技之长,不管是什么,哪怕是抖音账号有十万粉丝可以直播带货,他们不至于为刷题奔波,不至于拿十多年青春做赌注。

也许是这个问题真的戳到我了,我居然写到深夜。还想说一些吧。

除了极少数真的以做题为乐的人外,没有人不想过轻松富足的生活。而当你眼睁睁的看着你努力半生,也许一生的上限还抵不过一对啥啥不会吗,每天吃喝玩乐,蹦迪野餐但是家里都很有钱,早早订婚移民的情侣,他们轻松快乐就能达到的下限的时候,当你发觉身边这样的例子不是一个,而是一堆,众多,无数的时候,你那一点点本就不多的小傲娇就会崩塌。

但你的理智告诉你,刷题已经是你能选择的最好的路了。你可以躺平任操,但那不会比你刷题来的更好。尽管应试刷题是一件泯灭人性的事情,在 2020 年的今天尤为如是,但我们还是不得不做它。所以,sigh,只是不幸而已。

做题家们,能,并且比其他人更能认识到自己的不幸和无能为力,而这种对不幸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带来的痛苦,又加重了他们的不幸。

大概这就是所谓

既落红尘内,便是薄命人。

知乎用户 giao 发表

我一开始是看到 “小镇做题家” 这个名头去找的这个豆瓣分组。

我以为的内容:

“只会读书考试,不善人际交往怎么办。”

“空有一个学历,工作处处碰壁怎么办。”

“回不去小城市,大城市漂泊着怎么办。”

实际的内容:

“智商高,高考失常,大学不爱学习,留学去了国外,现在觉得自己过得不好。”

“买房买车,薪资优厚,但是向往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怎么办。”

“高考发挥失常,只去了普通的 985,大学提不起学习劲头,挂科挂的满门抄斩怎么办。”

“毕业年薪二三十,觉得自己很失败,年薪百万似乎遥不可及,人生失去意义。”

怎么看待,对不起,我还在废物之下,打扰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刚去看到一个帖,说不希望非 985/211 的人进组,985 废物的心只有同样的人会懂。

当 five 还非要搞个标签,再废物也是 985,还是跟双非不一样,做废物也还是有优越感在的

就觉得历史轮回无新事,无论以后再怎么废,都是 xxx 的,自古落魄书生都这样,知识分子的清高是最后的尊严。

理解,众生皆苦

—————-7.31 更

看到一个被折叠的评论,我认为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第一,我认为他们不是在秀,而是对自己的身份高度认同,前缀可不是我加的。这说明一些人还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在何处。

第二,我没有偏要进,那是个公共组,我也没加。其实我也觉得这个组弄成邀请制的私密组更好(但操作更困难),不然引起的围观会越来越多,申请入组也不能保证 “纯度”。我猜有很多双非要么是好奇,要么是求 “心理安慰”,我也能理解这些人

第三,可能我只看到部分人的想法吧,要是对另一部分人冒犯了,在此抱歉。真话很难听,不过我自认我也没说什么过分的

知乎用户 春秋 发表

看到标题时觉得,这不明明是我嘛,一个在低端 985 混吃等死的废物,于是点进来看看有多少同伴。结果发现是我误会了。我以为是像我一样,高中也没学明白,随便报了一所大学,进了之后也不学习,每天混吃等死。不过没想到是这样子的。我以为是单纯讲校园的学习生活。

好歹他们高中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很不错啦,而我高中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个全方位的废物了。我感觉他们只是不幸,用可怜虫形容更适合,而我很符合废物的称号。感觉他们的内心更是一种失落感?

那些差距早在高中就已经是人尽皆知了啊。眼界,视野,财富,资源统统不谈,单论做题也做不过学霸,只能勉强维持不丢人的成绩,至于那些因素,的确是不想面对的。

更早的认清自己是废物,是该快乐呢?还是该高兴呢?在别人眼中的成功和自己眼中的失败中,该如何找到那个能让自己感到慰藉的平衡?

知乎用户 ZJULAM 发表

之前我在 “有哪些「985 学生知道了会流泪,211 学生知道了会沉默」 的残酷现实?” 里用了星爷《喜剧之王》的一幕:尹天仇与柳飘飘盘坐在夜晚沙滩上,寂寥无人,驱弓着背,有些看淡生活的哀伤。

恭喜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舞女。谢谢,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死跑龙套的。

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也不是啊,天亮后会很美的。

那时,我告诉自己学历 + 能力可以即使不足以抹平几代人的差距,那只要一直向前总归还是有希望的吧,所以我告诉大家振作起来,埋怨解决不了一切。

但当人成长得越现实,越发现这个社会本质上还是不公平的。

如果你的长辈是高官,你的政治履历就像提前安排好的一样,沿着既定轨迹不犯大错误就能接班;

如果你的父母是教授,你可以小学就参加实验室项目科研,在大家看奥特曼的年纪发表论文简历光鲜;

如果你的父母是大企业家,你从小就可以接受精英模式的教育培养,即使脑瘫到不可救药都有职业经理人帮你们家族打点生意。

这个社会就是如此不公平。高考的时候别人告诉你 “一个人的努力不足以填平几代人的差距”,你扬着 985 录取通知书笑了笑不当一回事,当你毕业进入社会之后有人再这么给你说你还是不置可否,当你毕业几年心灰意冷对刚高考的年轻人说着 “一个人的努力真的不足以填平几代人的差距。”

各地的人才引进计划是引进大专本科以上学历,豆瓣小组引进 985 废物。

这是地方政府的识人不慧,还是豆瓣小组的自嘲自讽。

我想都不是,地方政府既没把你当真的人才,豆瓣也没有把你当真的废物。

说白了,这一刻当我灰心丧气看到社会现实接受社会毒打的时候,有些话不能对身边人说出,我只想要一湾避风港承载暂时的太平。

它给的是一份慰藉,安慰黑夜里的人报团取暖,但天亮之后一路安好,

各自前行。

知乎用户 木木夕 发表

当个废物怎么这么难啊,还要被人分成三六九八五等……


985 废物:爸妈,我是个废物了,找不到好工作,也找不到好男朋友。我不想努力找好工作好男朋友了,努力也没用,所以我能不能当个快乐的废物?

985 废物的父母:哎呀,爸妈也不要求你找个好工作,过得去的就行,也不要求你找个优秀的男朋友,过得去就行。

985 废物:那我想去当服务员。

父母:不行。

废物:那什么是过得去的工作?

父母:养得起你自己就行。

废物:服务员怎么就养不起自己了?

父母:别给我说那么多,反正服务员就是不行。


综上所述:

985 废物心里过得去的工作 = 养得活自己

父母及其他人眼里:过得去的工作 = 高薪 + 有保障 + 有面子 + 还不累

对不起,我过不去了。

985 废物心里过得去的男朋友 = 彼此相爱的人

父母及其他人眼里:过得去的男朋友 = 有房有车 + 工作稳定收入不错 + 原生家庭不错 + 最好长得还要不错

对不起,我又过不去了


所以是 985 废物对 “过得去” 的误解太大了?


985 废物过不去了,动都动不了了。

知乎用户 Rose 发表

如果你是小初高学生:认真你就输了。

如果你是吃瓜群众:先别忙着自嗨。

如果你是 “985 废物”:不要妄自菲薄。


1.“985 废物引进计划”里的人真的都是 “废物” 吗?

**答案是未必。**虽然也有实惨的,但恐怕 “自谦” 和“自嘲”的居多。自谦不赘述;自嘲是觉得虽然各方面不赖,但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等级。比如,很多学霸自称“学渣”,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学渣”,而是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既不是高考状元、也不是过目不忘、也不是一学就会,有什么资格自称“学霸”?

同理,加到这个计划里的人真的都是 “废物” 吗?事实是,他们可以边月薪过万边觉得自己碌碌无为,边能歌善舞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边升职加薪边觉得人间不值得!

所以,如果你还是个小初高学生,还没有进入 985,千万不要浏览了大家的 “自谦”“自嘲” 就信以为真然后放弃学习!

如果你是吃瓜群众,也大可不必幸灾乐祸,鼓吹读书无用学历无用论,很可能这个群组里的大部分过得比你好,别把人家的自黑当自卑。

2. 苦读十几年是不是比不上人家几代人的努力?

**答案是是。**和平年代阶级总是趋于固化的,很可能苦读 500 年也达不到王思聪的起点,这是事实,得接受。但是,人奋斗是为了实现阶级跨越或避免阶级下滑,并不是为了上天啊!同时,内卷也不是凡人能解决的问题,有比来比去的功夫,该干嘛干嘛,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第一要义。

3. 已经是 “985 废物”/“做题家” 怎么办?

Cheer up,guys!不要妄自菲薄!所有人都为了高考刷题,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上 985?从古至今成绩好的人,要么聪明,要么勤奋,二者必有至少一条。

聪明的人因为善于抓考题的规律而脱颖而出。发现事物的规律,这可是哲学的范畴!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善于发现规律的人,低谷只是暂时的,**只要持续摸索不放弃,总会成功的!

勤奋的人就更不必说了,甚至有时候勤奋比聪明更容易成功,从古至今,“天道酬勤” 可不仅是一碗鸡汤啊!So,be confident!

如果这个回答能鼓励哪怕一个人,能唤醒哪怕一个人,那就功德无量了。杠精勿扰,谢谢。

知乎用户 可惜我是射手座 发表

学习好与混得好,这二者有一个巨大的鸿沟。会做题,可以让他们入名校,赢得他人艳羡的目光。可是,进入社会后(或即将),做题本身远远不足以逆转他们的劣势。

有人说,这不公平,阶层固化等等。但我觉得,这与公平无关。虽然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此行业的状元,在彼行业可能连秀才都不是。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生活的确不容易,但是如果沉迷于过去,沉沦于自怨自艾,那这个坎就成了万丈深渊,会吞噬你的聪明才智,只留下迷茫与空洞

这就是生活!

知乎用户 王宇轩 发表

你可以认为自己是废物,但你不能认为不如你的人也是废物。

表面是失败学,本质是想构造一条鄙视链,当部分的人上人。

傲慢啊。

知乎用户 言武文 发表

作为其中一员我想说。

在其中的人其实大多都是在绝望的努力着,嘴上说自己是 five,心里却依然向上,行动上依旧努力。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别骂了。别围观了。

知道知乎高贵,好不容易找了个集体取暖的地方。

放过我们吧。

知乎用户 克里姆林之主 发表

当豆瓣 er 费力地爬上失败的高山时,他们发现 bobo 早已在上面等他们了。

知乎用户 王之葵托利​ 发表

前段时间,是我有生以来,最丧,最难过,最煎熬,最无助的时间。

开始思考努力的意义,生存的价值。

甚至连觉得内卷都没有意义了。

毕竟即使你再努力,抓不到的东西,还是抓不到。

但最近我又慢慢转变了。

如果不努力呢?

如果躺平任锤了呢?

别人家里可有两套房,你没有的话,你拿什么去竞争。

卷到一切,或许也同样一无所有,孤独寂寞空虚冷。

但不去乘风破浪,不去卷一波,不去战斗拼搏一番,还能祈祷天上掉彩票吗?

前三十年的努力做题,只是为了后五十年,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就这简简单单的普通人的生活,就已经需要为此倾其所有,付出一生努力才行。

渐渐想通了,还是继续认真做题吧。

做题,本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

知乎用户 深海一尺 发表

这就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前十几年你告诉我万般皆下品,于是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

完了临了你告诉我,读书其实也不一定帮得了我。

这就像你劝我把房子卖了买原油宝一样。

知乎用户 帝都毒舌姐 发表

这个豆瓣小组的基本盘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勃学圈里面被曾博忽悠瘸的一帮人,不具备突破思维的小镇做题家的集中营。

可惜啊可惜,当年教主启蒙的什么 “十个步骤学好英语”,“速成 C 艹” 没学到,反倒是把消极负面的东西全部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人格中了。

这个小组相当于勃学失败精神的放大器会回音筒,你以为你是最失败的,进去之后会发现还有一群比你更失败的。

这种组织的洗脑作用在于:一起卖惨,似乎心理的痛苦就会降低。

这和心里快感的机制是相反的:如日本某片场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 500 人集体 XX,那是人越多越增强。

有人说,既如此,抱团取闹不好嘛,我要告诉你的是:毫无卵用。

你看到的领袖,具备双重人格切换能力,他在网上卖惨,并不影响他在现实中的进度条。

你呢?

网络的行为会影响到你现实中的人格,其结局往往是不能自拔的悲剧。

在我看来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和已经取缔的 “父母皆祸害” 小组如出一辙。

真的觉得自己不存在任何变数的,把它当成网络毒品或者 Masturbator 是可以的;

如果你真的想不和盲流为伍,真的对成功有所希望的话,就不要沉迷于此——哪怕死在孤独的成功的路上,也不要躺在充斥着失败 BGM 的集体墓地的棺材里享受群体动物的本能快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小组里没人想看这些 “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 的知乎成功人士对其他群体的评头论足,也不需要各大新闻媒体怎么看待及嘲讽,失败学也好成功学也罢,你走你的成功路,我舔我的伤,互不干扰 OK?把别人的痛苦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觉得没人情味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曾经因为一份工作的工资比我的心理预期低,想要放弃面试的机会。

我爸知道了之后说我是眼高手低,我很不服气。

后来开始工作才明白,我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名校出身,可以力压一众人的学历,真的那么不值钱。工作做得好,别人会夸你一句 “不愧是 x 大毕业的”;工作搞砸了,别人会嘲讽你 “x 大毕业的就这个水平”。出去应酬遇到某位领导或者老板是校友,舔着脸上去想要自我介绍一下,但别人也只是礼貌地笑一笑,想象中那样对小学弟大加赏识的场景终究只是想象。

好在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善于认输。我找我爸妈开诚布公地谈了谈。告诉他们你们的儿子可能不能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然后在我爸妈的长吁短叹之中开始了快乐的躺平生活。不过至少现在养活自己没什么问题。

所以我觉得,躺平任嘲真的只是社会快速发展之后回归理性的正常选择罢了。他考上了清北,我考上了 985,你考上了 211,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人上人。但是社会哪里会有这么多人上人啊!看别人开豪车住豪宅,酒吧里一晚上几万块开黑桃 A,你不屑一顾,觉得将来你也行,事实上将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曾经的雄心壮志真的可笑且空洞,大多数人终究要接受自己作为普通人的现实。

知乎用户 曲水伴流觞 发表

他们如此对待自己的祖师爷真的好吗。。平心而论,这一套不就是失败学玩剩下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不就是失败学入关了,冲出知乎,走向豆瓣了吗。。

知乎用户 包咪咪 发表

多好,各有所长又有类似苦恼。给了个地方吐吐槽,发发牢骚,能帮的帮一把,以改兼振,两难自解。这么好的一个小角落. 千万不要拿大光灯去照着人家。要是把这地方给搅黄了,是真的作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谢谢知乎,我终于找到组织了

这个小组让我知道我真的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受

就像是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吧

知乎用户 一大勺茶 发表

跟 “城市中产” 哭穷没啥区别

你缺的仅仅是孩子的奶粉钱,而他们却丧失了孩子上贵族学校以后当人上人的机会啊!

你缺的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他们却丧失了进大厂,去中央,以后当人上人的机会啊。

这么看后者真是失败呢,至于说前者快饿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知乎用户 似冷非寒 发表

在这块小小的版面上,你能看到无数个昔日高材生 “落魄” 的模样。

大四期末挂了一门课,研究生资格被取消;

22 岁 top2 保研,却被相亲男嫌弃太老;

得知中专毕业的堂姐月薪税后 17k,心态爆炸……

深夜里写下的苦闷文字,字里行间都是不甘。

他们甚至发明出了一个新词:小镇做题家。

这个称呼,带着些许戏谑的意味。

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那些出身小城镇,从小只知道埋头苦读,擅长 “题海战术”,考上名校后却找不到出路的人。

当这类人聚在一起时,都悲哀地发现了彼此之间的共通点:

不擅长社交,英语口语差,缺乏同龄人的视野,羡慕别人的多才多艺,自己却身无长技。

他们自认顶着名校的光环,但除了考上 985 之外一无是处。

前不久,一篇名为《小镇做题家:一个 211 高校学生的命运陷阱》的爆款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文章的主人公赵韦,正是这样一名典型的小镇做题家。

他的高中是一所 “衡水高中” 式的考试工厂。

赵韦不够聪明,那么他就刷题。

在那里,他硬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台 “刷题机器”,从几百名开外冲入了前十,终于 “那年夏天,小镇做题家逃离了小镇。他一路狂奔,准备去兑现老师承诺过的 “自由人生”。

可是,在大城市里等着他的,却是格格不入的边缘感,和原生家庭的 “穷” 带来的无尽痛苦。

在同龄人签下大公司 offer、开始创业的时候,赵韦却处处碰壁;想 “逃” 回学校继续读书,却又不忍心再接受父母的供养。

他觉得自己像河里的一条鱼,被硬捞起来放在了海里,却不知道向哪里游。鲤鱼跃龙门” 升入一所 211 高校。

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赵韦患上了抑郁症,最终回到了那个少年时想要逃离的小城。

赵韦的故事,正是无数 “985 废物” 打心底里害怕的一种结局。

“废物”,原本一个难听的贬义词,如今成了多少人的自嘲。

深夜刷一圈豆瓣,多少年轻人又焦虑得睡不着觉了。

又到一年高考时,缅怀青春的同时,谁都害怕,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永远停留在当年放榜的那一刻。

不过,看事物要看全面。

“在大城市漂泊,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怎么办?”

“工作内容乏善可陈,又不敢跳槽去自己喜爱的行业怎么办?”

“和周围人相比差距太大遥不可及,觉得自己很失败怎么办?”

别忘了,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都藏着一个被抹去的前提。

实际的内容,或许应该是这样:

“在大城市漂泊,有车有房,还是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怎么办?”

“工作内容乏善可陈,但年薪二十万,不敢跳槽去自己喜爱的行业怎么办?”

“刚毕业月薪上万,年薪百万似乎遥不可及,觉得自己很失败怎么办?”

现在,再重新思考一遍:“985 废物引进计划”里的人真的都是 “废物” 吗?

未必。

虽然也有实惨的,但恐怕其中自谦、自嘲的意味居多。

实际上,和大多数人相比,所谓的 “985 废物” 已经混得很好了。

现实生活中,迈入 985、211 院校绝非易事。

放眼全中国,总共有 1243 所本科院校,其中 985 学校仅有 39 所,占其中的 3.1%。

单看 2019 年,高考的报名人数是 1031 万,985 高校的录取人数是 19.9 万。

相当于,在 100 个高考考生中,才有不到 2 个人能考上 985。

如果在河南、山东、广东这些人口大省,难度则更大,用 “百里挑一”、“天选之子” 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高起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入 “985” 的他们以后的道路会比别人更广阔。

数据证明,985 毕业生们在就业时,比普通毕业生拥有更多机会。

2019 年,清华应届毕业生最常去的 3 家公司分别是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哪个都是年薪几十万的 “大厂”。

豆瓣上的 “985 废物”,就像你高中时的学霸同学。

每次考试后都情真意切地焦虑,却屡屡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成绩。

虚伪吗?也并不是。

只不过人往高处走,见贤思齐,都是向上比较、向上努力的。

既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理想的生活仍有一段距离,落差感乃是人之常情。

只不过,这种焦虑却很容易被一小撮人利用,成为鼓吹 “名校无用论” 的论据。

如果,你还在路上,还没踏过那座独木桥,请你千万要在这八方来风中保持清醒,千万别掉进陷阱。

在被 “名校无用论” 洗脑之前,先认清他们是站在什么高度上,和哪一种人作比较的。

所谓 “985 废物”,不过是过来人的自嘲;

谁当真了,谁就输了。

如果你就是那个小镇做题家,请你稳住,别慌。

首先,希望你明白:其实,“小镇做题家” 的迷茫,恰恰从侧面反映了升入名校的意义。

他们没有沿袭父辈的生活,而是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有机会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去见到更广阔的的世界。

只不过,高考不是古代科举;

一次阶段性胜利,并不足以为人生铺设坦途。

接下来的故事,还要看你自己。

另外,当深夜辗转难眠,觉得人生无望时,请你务必记起:

所有人都为了高考刷题,可不是所有人都能上 985。

从古至今,成大事者要么聪明要么勤奋,二者必定占至少一条;而有时候勤奋者比聪明者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别再说自己身无长物,小镇做题家的狠劲儿和骨气,注定了他们要在高考后的人生中再度创造奇迹。

再看 “985 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其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没有停留在哀叹命运不幸的阶段。

除了所谓的抱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自救” 才是真正的议题。

你能看见,他们在积极地梳理和分析自己的过往历史,并寻找出路。

所以,还没过桥的小同学们,保持理智,别在四面楚歌中自乱阵脚。

过了桥的吃瓜群众们,别跟着起哄,把人家的自黑当成了自卑。

“985 废物”,或许是继读书无用论之后,专坑后浪的最大陷阱。

在网络上卖惨,并不影响他们在现实中的进度条。

这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运转,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最后,祝今天正在过桥的同学们可以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大学。

知乎用户 郭不紧​ 发表

欢迎你关注我:郭不紧

开篇我先问一个问题啊,各位 985 的学霸们,你知道你学校的图书馆有多少册藏书吗?

不知道?那你确实是废物。


既然你承认自己是废物,那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称呼你为废物了。

还记得当年朋友圈刷屏的那篇《我上了 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吗?

还记得当年朋友圈刷屏的那篇《一名非典型 985 毕业生的大学简史 》吗?

……

这种文章是不是过一段时间就要卷土重来一次?

对,这些文章我都读过,并且清晰的记得,自己当年转发到了朋友圈,还附上了长长的评论。

其实呢,我知道,你们自称 “废物”、自称” 小镇做题家“只不过就是矫情一下嘛,矫情完了还是要继续上课写作业刷剧玩游戏的。

如果只是偶尔矫情一下,那我觉得没啥,但是如果长期矫情下去,那可能就真的有问题了。


我觉得这种所谓 985 废物的自嘲,如果能让自己开心一下,倒无所谓,但你要真的觉得自己考上了 985 就应该如何,那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我就问一个问题——谁规定了考上 985 就注定富贵荣华的?

即使是高考状元也未必能保证自己衣食无忧啊!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没有上过 985,只是一个普普通通 211 的法律硕士,本科还是非法学专业的,但是这妨碍我今天在这里写下这些字并且被你看到吗?

什么人最看重学历?对,除了学历一无所有的人最看重学历。

就像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乞丐,最看重的可不就是破碗里面的几块钱嘛?

这不是 985 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你除了 985 的身份之外一无所有,应该承担这个代价的应该是你自己啊,那你即使去了专科,也一无所有啊,并且,那个时候你就是专科废物了。


事实上,很多人上了 985,其实也完全对不起自己 985 学生的身份。

开篇的那个问题,我估计 90% 的人都回答不出来,因为他们好像不怎么光顾那个地方啊!

我在这里不是要宣扬阅读万能论,相反,正是因为我阅读够多,所以我才不会如此认为。

但是!你连足够广度和深度的阅读都没有,从何认识这个世界呢?

我很喜欢心理学里面的一个分支——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习得、阅读、话语、心理模型小概念和归纳、问题解决和认知技艺获得、视觉的计算、视觉注意、记忆、行为、运动规划中的几何和机械问题、文化与认知二认知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身心问题、意向性、可感受的特质、主观和客观等等。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讲认知科学呢?因为这门学科有助于你认识你自己。

很多人活了二三十岁,连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都不知道,不用谈怎么控制和舒解情绪了。

这也就是这种毫无作用的焦虑大肆横行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认识,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

为什么要认识这个世界,因为你越早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只有” 做题 “就越能有所作为。

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反之亦然。

大部分任由自己的焦虑大肆横行的人基本上都是对自己和世界认知不足的。

以前,以为自己只要考上了 985,就可以改变世界,在这种幻想破灭之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是废物,仿佛这个世界就只有 world changer 和 five~

可事实上呢,这两者都是少数,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只会是普通人,你是,我是,他也是,在座的所有人大部分都只会是普通人。

再说一遍,你越早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只有” 做题 “就越能有所作为。

第一步,认清形势,放弃幻想

你不会轻易的改变这个世界,你能做到的最好结果就是不轻易被这个世界改变。

第二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隐藏自己的锋芒,真正沉淀下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核心能力,有所作为。

第三步,静水流深,厚积薄发

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它在前五年以一种常人看不见的方式在生长一一向下扎根,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底下。每公顷的竹林,竹子根系竞可达 23000 多公里。到了第六年的雨季,能瞬间成长,以平均每天 1.9 米速度向上生长,15 天内竟可以疯长到近 30 米之高。5 年时间的深扎根,是为了在时机到来之时,创造高速生长的神话。

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被别人看轻,而是自己看轻自己。

如果自嘲为废物只是开开玩笑,真的无伤大雅,我可能还会附和几句说你情商高,但是如果你当真了,那就真的是废物了,而且很难回头了。

我一个 211 毕业的都没怂,你先开始怂了?

那我应该庆幸,你看,我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了。

引用

@微调

的话做一下结尾:最近有个有趣的观察:我们在学校期间往往过度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book smart)而弱化了对于 “混社会”(street smart)的培养。但一毕业进入社会,人们又往往低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把成功与失败诉诸于“混社会” 的能力。这种割裂感使得很多优秀的在校学生们看不起专业知识一般,但擅长社交的人。而进了社会后又有很多人看不起 “书呆子” 以及那些喜欢钻研技术的人,更加佩服长袖善舞的人。
或许解决这种怪现象的方法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不是二分的,每种特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效用的会变化。在 “书呆子” 和“万金油”中间还有无数个中间地带,比如爱读书的“社会人”。如果我们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即使我不知道最高分会是谁。但肯定不是我,也估计不是你
作者:微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260714/answer/8391047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认识自己与学习工作,推荐大家一本书:

[

暗时间 暗时间

京东

¥ 21.66

去购买​

](https://union-click.jd.com/jdc?e=jdext-1271583675864743936-0&p=AyIGZRtZEAoRBVQaWxIyFAdQElwUBhACVhlrUV1KWQorAlBHU0VeBUVNR0ZbSkAOClBMW0sdWxALFQZRGV4WAA1eEEcGJUd1cVdIDHd4cg4FSCVUAlUONRg6VkQeC2UbUhUAGgZUG1wWMhIGVBtfEAERAVQraxUHIkY7EloXBhoDZRprFQYaA10eUxUEEARQG2sVChY3g7XPwIqt3uW%2Bjb%2Bsx4rlztK%2B1qyBZStrFjJJUgFSHgkCEQFVH1IXBRQDXBxeEwcQD1ccRxQyEgZUGFoWChcOUnVaewIaBVEaXB0FFAdlG2sWMkxpVEsIEQMXU1F1AUAFEU4OS1J7ABQAVxhZFAMiBVQaWRc%3D)

知乎用户 叵名用户 发表

勃勃是组长吗?

勃勃不是组长,这个小组我不认。

知乎用户 新京报​ 发表

“985” 中没有 “废物”,只有心态需调适的 “人才”

▲《中国合伙人》剧照。

当 “985” 和“废物”搭配到一起,是不是很有冲击力?

今天,某瓣上的一个 “985 废物引进计划” 小组,经过媒体报道后,刷屏了许多人的朋友圈。

与 “985 废物” 相应,还有一个新词叫 “小镇做题家”。意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985 废物引进计划” 召集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我专门找到了这个小组,点进去浏览一番,所谓的 “985 废物” 群体,组建两个多月,成员已经高达 8 万多。

我并不喜欢 “985 废物引进计划” 这样的命名——这类名称很容易带来负面暗示,并助长“丧文化大合唱”。

但个中现象值得说道。而 8 万多人,也不是个小数字。

▲某平台截图。

━━━━━

起点或许有差距,但也不必一头闷进 “丧文化”

这个小组里有很多故事,我看了也相当熟悉,虽然我不是毕业于 985。

报道里有一个细节,一个 “985 废物” 讲述,自己去大学报到一周了,还不敢坐地铁,因为担心自己出丑。

我相信,很多来自农村和小镇的大学生,一定在大学里完成了很多第一次。比如我自己: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按电梯,甚至第一次吃海底捞等等。哪一次不是充满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羞耻心?

我仔细端详了下,这些所谓的 “985 废物” 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拿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比较。

无论是家庭出身,吃穿用的物什抑或身材样貌、谈吐气质、个人才艺、社交能力乃至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等,都让他们感到自卑,感到纵使拼尽全力,也难以追上身边那些一出生就已经坐拥丰富 “资源” 的人。

“985 的废物” 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或深或浅的自卑感,而这些自卑,一方面源于在学业、社交、职场上的受挫,另一方面则源于同那些资源优越的同龄人的比较。

他们渴望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获得阶层的跃升,来一扫自己自卑的心理阴影。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那些家庭出身更好、资源更加优渥的 985 学生,获得成功的路径或许更短些——他们站在了长辈们宽大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也就更容易摘到高处的桃子。

但这不等于,从农村和小镇走出去的 985 学生该一直 “矮一头”。

有 “起点差距”,不等于就该一边服着“丧文化” 鸡汤一边判上进念头死刑,在 “人生而不平等” 的感喟中否定抹平阶级差距的努力。

“985 废物” 们或许暂时无法成为像自己身边同学那样的人,但却可以在将来尽可能地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的条件。

抛却鸡汤,这不就是我们眼下能清晰看见的真实人间吗?

▲小组成立的 “98five” 大学,校徽。

━━━━━

与其羡慕,不如迈步

相比于那些生而占有优势的人,“985 废物” 们,主要短于视野和资源的匮乏。

既然知道了视野和资源匮乏,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绝不应是麻木不仁,也不该是怨天尤人,而是尝试着去补充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优势。

最近,《乐队的夏天》第二季首播,最火的话题落在了 “五条人” 身上,他们就是一支来自广东沿海小县城的乐队。主唱兼风琴手的仁科,由于其身上浓浓的小镇气息,也被调侃为 “农村拓哉” 和“郭富县城”。

但是他们身上的另外一种气质我很喜欢:我来自小地方,我很不起眼,但是我很乐观,也很能干。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好一点,便是明天最大的底气。他们该对比的,也不该是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而是昨日的自己。

事实上,985 里没有废物——哪里都没有。

说句不中听的话,既然能够考得上 985,肯定是既不疯又不傻,脑子也是足够好用。至少在中小学的学生时代,他们绝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为在校园里,评价学生的标准相对较为单一,而且在同一城、一县、一村,社会阶层差距也相对较小。

但是,当进入大学校门,乃至进入职场,凭借 985 的资历,他们参照对比的,或许更多就变成了那些不仅成绩好,而且家庭条件好、相貌身材好、或者资源关系好的同龄人。

对于这里面有些被 “原生家庭” 之痛拽着、走不出自卑阴影的孩子,确实该给予更多的心理帮扶与社会关怀,纾解他们内心的痛。

但对于更多来自农村和小镇的 985 学生来说,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也大可不必自卑,不必自暴自弃。

他们应该恭喜自己,就像打游戏一样,终于又过了一关。

在前一关的技能和装备,他们或许显得较为优越,在更高阶的这一关里,则会一时显得捉襟见肘。

所谓天外有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还是要在打开了新世界后,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努力发出光来。

就像贾玲也羡慕林志玲的身材,但做好自己的喜剧专业,也一定能够出彩。

不妨看看那些被认为该陷入中年危机的小姐姐们,她们不还是在唱 “看我乘风破浪,多诚实的欲望,努力唱,吆咿吆咿吆咿吆咿吆咿吆……”,在说“三十而已” 吗?

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过去,那就改变自己的现在。很多时候,不要想太多,干,就完了。

文 / 与归(媒体人)编辑 狄宣亚 实习生 张晓雨 校对 卢茜

知乎用户 叶子菌言 发表

利益相关:建组初期组员

希望大家别骂了别骂了,孩子都已经自称是 five 了,还骂吗(抱头)

加入废组是因为疫情下濒临失学的极度不安,被拒绝,被否定,被放弃,被社会现实席卷进时代的洪流里。初期的组员大多如此,被大数据推送到这片放逐地,互相寻求安慰和勉励。我曾经在某位大哥的帖子下祝他再接再厉一定有学上,他也在我的帖子下贴心地给了我申请建议。有人抱怨,有人哭诉,也有人冷静分析,有人细心安慰。

提到废组你们都想到 “小镇做题家”,因为这个词语实在是太具有对比度,辨识度和话题性了。但是同样组里也有 “温室废废怪”(指一路靠小聪明混上来,家庭很纵容很不思进取的人,比如我),也有真的真的因为各种生活打击无奈沦为废物的孩子们:有父母因为一场车祸双双殒命的大三学生,因为身体原因无奈放弃学业的家里蹲,被导师磋磨精神脱发抑郁的 PhD 在读。

逛废组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看到这些被生活痛击的 five 成员,会感到 “对比之下自己实在很幸福了,没必要自怨自艾” 的珍惜;一方面看到有的 five 还抱着学历歧视喋喋不休讲述旧时辉煌,又会在心里默默地反感;也有成功人士带着优越感指指点点,或者惊呼“都 985 了为什么要说自己是废物,让双非怎么过”——正是这样的人,在让我们不得不把情绪全部倾吐在废组啊。

985 的名头是荣光,也是枷锁。组内太多的案例证明了 985 盛名之下不为人所见的默片悲剧,而一句 “你不是 985 吗” 的刻板印象堵住了太多人想要发声的口舌——于是废组就这样出现了。这是他们中大部分人所渴望的氛围:因为学历和经历相仿,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明白彼此的境地,能够快速地理解和共情,不用一遍一遍地解释“申请 PhD 有多难”“考研不是想考就能考上”“什么是导师,研究生的生活状态如何”“生化环材究竟是做什么的”。

也恳请大家,如果能够理解组员们的心情的话,尽量不要 judge,组内大部分成员更倾向于冷静分析,提出建议和合理安慰。要知道,把自己经历过的失败和痛苦展露给大家作为教材,把正在经历的不堪与跌落分享出来作为反面案例,已经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了。被自媒体像嗅到肉味一样兴奋地拿来当素材(大部分未经过本人允许),被大部分对当前高校情景一无所知的人当看猴子一样指指点点,对很多人来讲几乎是一种二次创伤。希望大家少一点 judgement,对彼此多一点温柔。

five 组从来不是 “我 five 我有理” 的群体,如果你愿意去看看,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在积极自救和互相加油打气,很多自救成功的人在分享自己的经验勉励后来人。因为互相理解,所以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因为挫败一时间决定躺平的发言,也乐于互相拉扯着走出深渊,偶尔也会有奇奇怪怪的脑洞(要不要干脆去做练习生?或者卖冰粉摆小摊?)。他们中很多人都有鲜明而独立的人格,有苦甜交加的人生,有温柔坚毅的灵魂,而不仅仅是“小镇做题家”,或者是“985 失败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是所有人真的都是废柴,但是大部分人真的都在焦虑

想起来几年前复旦的一个公众号的《我上了 985 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的那篇文章。当年在得到很多共情的同时也被铺天盖地的污名化

这个组大抵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吧

知乎用户 sonne 发表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其实更希望看到回答的和我一样曾经的 “做题家” 们,能够得到一点经验和帮助。希望我写的这些能给需要的人一点启发: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局限住我们的是客观的因素,其实更多时候则是自己给自己规定的角色,不要太过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了。

先说我的态度,圈地自萌抱团取暖不打扰别人其实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丧情绪进一步扩大,形成虚假的悲观主义甚至是圈子内的相互攀比,则失去其意义。

接下来是针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也算是自我反省。

如果简单地把应试看成一个赛场,小镇做题家们其实都是海选上来的选手,而进入到准决赛、决赛圈的谁不是经过海选上来的,第一名终究只有一个,所以因为落后于人就自暴自弃,源于眼界的局限(简单的说就是小的时候被忽悠瘸了,其实进到这些学校已经算是时代的幸运儿了,中国的本科率多少大家都有数)。所谓眼界,简单来说就是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其他的赛场,相对公平的高考给我们一张主赛场的入场券,但是原生家庭资源的多少决定了每个人能进入的分赛场并不相同,在各个赛场中的起点也大不一样,这里去抱怨社会不公平也并不能短时间得到改变,毕竟资源就那么多,蛋糕不做到无限大,就永远存在不公平。总结下来就是,不能再一股脑沿着主赛道跑了,跑过高考这条线,除了法律的边界已经没有什么能强迫局限一个人(理论上),在同样的大起点上(985,211),每个人要去找自己的赛道了,你往这我往那去跑,总有一天各有所成,回头再看高考真的只是回忆。这个过程对小镇做题家们几乎全是痛苦的,因为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他们找到方向,早期的眼界局限不是那么好打破的,尤其对于本身内向的人来说更难,但是熬过一段以后,看到的世界肯定大不同。要明确的是,人的方向是自己定义的,找到自己为了什么,比如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功成名就,为了实现梦想,为了做有意义的事,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等等,这都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方向,不要学别人,大多数会迷失自我,没有好下场。

说的都是我亲身体会,这是我大二时总结的,为此结束了颓废的大学前半段,也抛下了很多的不自信,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盲目自信了。从 18 线小城来到上海顶尖高校,不得不说我高中以前是名副其实的做题家。来到上海后面对巨大的落差几乎是一个人熬过去,从不和家里人提任何学业生活的不顺心,坚强是第一位的。接下来才是翻身仗。不足是一定的,这世上总有人比你强。但是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好(鸡汤一下),除了家庭条件很多东西可以弥补,比如我从开始电脑都不会用,到做的 PPT 被人夸奖,这都是一个个夜晚肝出来的成果。

抛砖引玉,希望更多走出来的 “985 five” 们都能讲讲自己的感悟,传播正能量。

知乎用户 千墨云烟 发表

这不就是曾博失败学的豆瓣版吗

失败学的潜藏含义是什么 “我的失败比你更成功”

我虽然不如 0.1% 的成功人士,但是我压过剩下 99% 的人是没问题的。

你以为的失败学:哀叹我没有那 0.1% 的成功

实际的失败学:对着剩下 99% 的人优越

勃勃为什么对他的浙大本科念念不忘 他的歧视链出现重要漏洞

这也是他为什么对曹大佐发疯的原因

这小组如何嘲笑那些别人的帖子多了去咯

知乎用户 风雷良木 发表

豆瓣小组里我这么老的估计不多了。

其实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小镇做题家。

80 年代初生于安徽穷破小县城,小学初中学习想买本参考书都不容易。

高中进入了市里唯一的省重点,入校的成绩是倒数前二十,花了一万五的择校费。

进校后十分的自卑,第一学期基本没和女生说过话,十分的沉默寡言,每天基本打着矿灯学习到晚上三点。

直到第一学期期中物理考试,这次考试极难,考了年级第一,比第二多出十几分,我的心态才平衡过来。

但是这种自卑也一直伴随我很久,直到大学毕业后才慢慢的好起来。

其实小镇做题家们,最悲哀的是自己有了学习的能力,却没有引路人。

社会很复杂,不是读了大学就会有好的工作,光明的前途。

尤其是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是需要人总结的,而有能力总结出来的人,自己就是成功的人,子女也不会生活在小镇。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需要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有好的发展。

走错了路的人,生活很难安逸的起来。

而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刻,让此前十二年都一直在校园的小镇做题家们自己来做选专业这个决定,实在是过于困难了。

甚至他们的父母和很多填报志愿的指导老师,其实也并不懂他们所推荐的专业所学习的内容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

老师的专业是教育,而不是行业趋势分析。

父母则更多参考新闻媒体和自己及亲友的经历与经验。

而学生们自己只是凭着感觉去认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专业,或者迷信师长、学长,或者三五好友一起扎堆寻找安全感,而对专业所需学习的内容,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其就业前景也缺乏清晰的认知。

要不就是大家一起把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这种口号当做了报考指南。

至于这个口号害了多少人尚不可知,但当时我的一位同班同学,以全校第一的分数被忽悠进了 X 大生物系,十分蹉跎的在硕士博士阶段连转了两次专业,是十分令人叹息的。

其实绝大部分人,只要选对了方向,以他们的智商,都是可以轻易的获取比现在好的多的生活的。

虽然不能重头再来,不过现在开始也总不嫌太晚。

知乎用户 少年正忧愁 发表

让我幡然醒悟的一番话,

你终究还要走下去,能怎么样呢,因为不是一片坦途就不走了?

知乎用户 李小新聊志愿填报 发表

这些也算废物?去看看百度贴吧大学留级吧,一堆 985,211 大学各种原因留级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这是一个好事

说明我们后浪之外综合素质最强之一的一批年轻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读书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985 中优秀的人享受到了 996 的福报,在大城市中拼命获得一个安身之处,平凡的人只能离开大城市,回到小地方享受稳定的生活,当然工资只有几千元。

阶层的固化,资本的剥削,内卷的加剧让本应人人享有的拥有住宅和车子的权利变得遥不可及。985 学生的价值,就是为大公司奉献完你的 35 岁前的青春,然后尽快消失,不要给资本家们添麻烦。也正因如此,国企和公务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指望用你自己的那一点努力去对抗别人几代积累的财富,醒醒吧,别做梦了。你的努力会被他们用房子拿走,用贷款拿走,用各种你想不到的方法拿走,你只剩下够每个月交完房租付完各种必要开销勉强吃一顿海底捞的钱。自己凭本事挣到的钱要被知识水平远不如你的人拿走,这就是现状。情况好一点的,有幸用三十年奋斗加几个钱包换一个 90 平的房子,这是真的福报,在这之后才能开始作为正常人的生活。

不是 985 的同学,你认为这是自嘲吗,是表现优越感的方式吗?985 毕业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不是 985 毕业难道可以在二线城市买的起吗?你们是一个战线的队友,你们的对手是资本家们,是宣扬 996 福报的垄断企业们,是让同学们不能有自己住房和车子的人们。

要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对个人来说好的办法就是离开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有你需要的几乎所有在一线有的东西。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985 没你想象的那么值钱 。

如果你无法多元的评价一个事物,一个人,一件事情。那么大概率都不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要多个维度就是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是从自己的角度片面的不接受其他评价。不是说 985 出来毕业就是人上人。就其社会薪资而言 20w 都是混的挺不错的。而其竞争的对象是从专科到一本 211 以及各种前浪后浪。

耿耿于怀在意于学历往往一无所获,建议努力经营好好自己的世界。因为啊,生活才是自己的

知乎用户 黄焖 JIMMY 饭 发表

985 很值钱么?

学计算机的表示 985 非热门专业出路不也就那样吗,为什么还要在废物前面加个 985 修饰一下,是为了显得自己过去很牛,而现在因为种种原因不牛了?

没必要,非后浪的普通年轻人活着就是讨口饭吃,无非是工资 2w 和 5k 的区别,本质没有变化,何必还要贴标签搞歧视链,何况这个圈子里的人有自知之明,认清了自己普通人的现实,踏踏实实努努力,你们还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差。

知乎用户 SkodaAuto 发表

看了一点,很难受,人生本不该如此凄惶。

社会在进步,在开放,这些跳出小地方的同学们,算是承受了极大压力的一群人,自我价值暴涨爆贬,心理痛苦可想而知。一个人减个肥,从 120 斤降到 100 斤,心脏神经都受不了,何况精神上的减肥强肌。

或许我也只能弱弱地说一句,当年我的祖先可能承受的压力也会如此,而你们这代人的眼泪,换来的会是下面几代的安居乐业吧。

刘强东也是小地方的人,我相信还有其他很多大佬也是,他们必然经历过初到大城市,刚进大学堂的那种惶惑,从后来的成功看得出当年心理上亏欠的痕迹,但终究瑕不掩瑜地成功了,他的出头未必可以归结为新行业草创红利,跟实体店、跟阿里巴巴斗得也是千辛万苦,我想,东哥不好看,但也算是小镇青年的楷模。

知乎用户 Pachacuti 发表

在这个时代,一个(正常)人上大学前完全不对任何事情负责,但当他大学毕业他居然要对自己完全负责,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

知乎用户 郑人鸟喵喵喵 发表

虚伪的人上人癌患者聚集地。一边自嘲自己是废物,一边又看不起真正的废物。为什么要标榜自己是 985 呢?无非就是觉得自己即使是个废物,那也是 985 的废物,是废物里的人上人。真要有个大专生跑出来说他两句,马上就破防了,“这话也就我自己能说说,你有什么资格嘲讽我呢?”。这幅样子说实话挺可怜的

这个小组的人都是有心理障碍的,有问题就要去治。希望更多的人能把这个小组当成一个跳板,走出这种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在交流中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个废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找回自信,开始新生活。另一种是彻底放下一切偶像包袱,承认自己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废物,躺平任嘲,这也不失为破而后立的契机。最令人恶心的就是表面上卖弱,实际上又不是真心欣赏别人的成就,非常阴暗。

知乎用户 缘溪行 xzh 发表

以 “小镇做题家” 为例,首先,大家都是以相近的分数考到这所大学,所以大家应试水平相近,那么,“小镇做题家” 引以为傲的做题应试能力与其他群体相比并不突出

如果我们把学习能力划掉

观察大学生的其他能力,那么 “小镇做题家” 由于培养资源较少,其他方面培养自然有所欠缺,自然不如来自大城市的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自信从容。相比之下 “小镇做题家” 处于学校低端,没有竞争优势,又可能缺乏大学中沟通协调的能力,比较产生自卑,然后就恶性循环了~

个人观点:

我认为 “小镇做题家” 应该正视自己的短板与不足,接纳自己,宽容自己,允许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进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所规划,进行纵向比较,以人为镜,发现自己不足并完善不足。总之,应该拥有宽容的心态,悦纳自己,努力奋进。

知乎用户 神迷 发表

我很少玩豆瓣,这个组也进去逛过,实在是找不到共鸣。

高等学府是干什么的,高等学府自然是培养广大中产阶级 + 各行业中高端人才的 (注意中产和人上人画不上等号)。只不过是现在的就业环境太差了而已(以及毕竟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其实在 985 的平台上进一步出个国是较优解)。

如果这就甘心自嘲为废物… 人生是不是太较真了一点。

拿到自己的牌以后思考怎么打好牌才是正确的心态。

高考成绩在前 2% 不等于就业以后的生活水平在 2%,就业的水平太受行业,行情的影响而波动。生活水平还严格和原生家庭资本成正相关。个人觉得对于 985 学生,正确引导收入预期才是解决废物心态的方法。大部分高等院校对于就业的指导还是太匮乏了。

知乎用户 强俊杰 发表

思想越来越朋克,表现却越来越佛。

我是废物,我摊牌了

现在当个废物都要被分类,我算什么废物?

知乎用户 白果下的约定 发表

真正的做题家:快进到奖学金 保研;快进到选调生 考公 银行(人行 国开行)

虚假的做题家:大学挂科 成绩一般 没有保研资格 考研失利 考公失利

知乎用户 moriya 苏蛙可 发表

如果不是心有不甘怎么会说自己是 “985” 废物,说自己废物不就完了,说明这帮人还是没放弃做题。

几周前瞎逛的时候进了这个组,刚进去的时候画风还不是现在这样,看得出来有的人是真抑郁,也不能说他们有任何恶意,但是有的时候就算没有在秀优越也不是很值得同情。让我想起我大二时候一个室友,也是真抑郁,但是就是死到临头了还要做题,干什么事都盯着 gpa,喜欢靠 gpa 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说实话他哪天要是死在做题上了我一点也不同情他,而且这个室友有时候没考到他满意的分数就要出来卖惨,“我只考了 84 分呜呜”,这种就是完全没把人家考 70 多分的放眼里。这个豆瓣小组里的言论也很相似,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在秀优越,但是他们确实讨论的内容都是在鼓吹一些不好的风气,而且还顺带伤害了一些上不了 985 的人。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们把高考看的很高很高,这有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但客观地看待高考,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并不多,也并不难,高中所学并不足以让你立足于社会,高考与其说是知识的差距,倒不如说是 trick 的差距。

绝大部分的 985,哪怕是各个地区的状元,大概率也不过是北上广深的一个打工仔,这是不是危言耸听,每年都会产生 10w 个 985 学生,社会上的 985 劳动力存量近 100w,而我们全社会一半以上的财富掌握在 26 人手中,这意味着排到第 100w 个的时候,连汤都喝不上。

如果按照很实际的校招招聘来看,头部的企业每年招人撑死也就数万人,远远吸纳不了那么多 985 学生,而且这些企业给出来二三十万的年薪不足以让你在这个社会上过的体面,可这几乎是当下能给出最好待遇的企业了。

我们读书和学习的意义,是因为我们崇尚科学和知识,这是永远没有尽头的过程,而非三年就可以画一个休止符的事,如果我们仅仅为了一次考试,无论高考还是考研,如果不能长远地规划学习和求知的过程,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对这样巨大的落差做好心里准备。

知乎用户 回路师 发表

豆瓣的小布尔乔亚及其预备队总是能在人文方面整出点有意思的东西。

阶层跨越后新进人群对原阶层的隔离、鄙视。

他们现在抱怨环境不好,等过年时就会抱怨老家那一群低素质亲戚。其实有的已经开始抱怨了:因为老家人都没文化,高考志愿专业、学校都没选好。

新入阶层人群对话语权的抢夺。

这些人有不少人就是以前网上叫的 “凤凰男、凤凰女”,但这些名字都是很早前城市阶层人群给起的,是道德矮化的结果。现在他们管自己叫废物,那也是自嘲。现在话语权到了自己手上,效果就是不一样。

我真的在知乎看到有人居然不认为高考的阶层跨越作用,真该把他拽出来看看。高考是我国目前最具操作性的实现阶层跨越、保持阶层不掉落的方法。结果就是因为阶层跨越来的太容易(做题家们只是做做题就跨越了),然后他们就把阶层跨越当成是常态,结果在后续的阶层跨越上撞了墙,因为后续的阶层跨越操作手法不想高考那样明确,需要自己摸索。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

暴发户拿着钱一脸蒙蔽,不知道该先买大龙虾吃个饱,还是先把当年许下的方便面吃个饱的愿望实现了。每个阶层必然有每个阶层的活法和各自的苦恼,跨越阶层后不管是升是降,都要适应一阵子。别看他们抱怨,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小地方,他们才不干呢。

知乎用户 腰包 发表

知乎用户 苍苍萤火 发表

如图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算是理解为啥大佐那么厌恶做题家了

知乎用户 泰加 Taiga 发表

时代变了,同学们

本质上是大家认可一个潜在社会合约:学生好好学习,考上 985,211 的好学校。品学兼优顺利毕业,成为模范市民,之后社会会给你模范市民的回报:能够去一线城市获得光鲜优渥的工作,之后能顺利在一线城市买房落户,结婚生子,扎根发芽

但是现在学生们做了合约自己的一半,却发现社会根本不给你另外一半的回报。社会直接改了合约条款,规定有房,有资产才能获得好生活

只好吐槽自嘲说不是社会的错,是自己太废了


社会本来就是变幻无常的,想想底特律的工人,东京泡沫经济的时期的社畜,08 危机之前买了多套房的人,等等…… 大家都觉得自己之前拥有的好处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与其呆在坑底哀怨自己为什么到了今天境地,不如用聪明的头脑思考一下现在社会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怎么才能适应社会更好的活下去。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移民加拿大,你们后悔了么?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发表于 4/20/2018 答案原先是我近几年前写的,在这两年里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疫情打击,文中各位的生活轨迹都或多或少改变了。在最初的原文中很多人物的家庭背景和职业选择在描述上有失实之处, …

如果有机会移民加拿大,你会去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于 5/9/2018 有赞同的,也有反对我的,都很正常嘛,只要不互相攻击就好,多交流就能开阔眼界。 我觉得大部分留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学生,由于有本地学历撑腰,再加上适应英语,找一份5 6万刀的工作难度不大,我就是 …

豆瓣炸厨房小组,一个可以炸飞宇宙的地方

大家好 前阵子聊**网红财富密码** 没想到你们一个个的 都想让我直播炸厨房??? 作为中华小当家北京分家 第一时间订购五菱摆摊神车的 未来海淀区自媒体小吃摊第一人 比比确实对下厨有点发言权 要知道比比疫情期间苦练厨艺 沉迷于豆瓣的各大做饭 …

一个云毕业生的重启指南

对云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毕业没有通宵醉酒、没有校招宣讲会,没有精心筹划的毕业旅行,没有最后的大合影……仿佛一切还没准备好,这些年轻人就猝不及防地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然而,这些却没能难倒这届可爱的毕业生,在抖音,他们开启了刻着独特时代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