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三支柱

by , at 19 March 2020, tags : 养老 产品 理财 支柱 基金 点击纠错 点击删除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随着各类金融机构加入,以个人为主导的第三支柱养老市场,将形成混业竞争的格局

以税收递延为标志的养老第三支柱,在中国落地将满两年,但目前仅有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能享受递延纳税优惠。在扩围时间表还不明确、个人账户尚未全面铺开的当下,公募基金早已开始布局,而刚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也产品先行。

近期,光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半年来发行的首款理财新产品,就是一款名为「阳光金养老 1 号」的养老理财产品;招银理财和中邮理财此前也都用养老理财「打头炮」。此外,中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都称,要布局养老市场。

财新记者从业内了解到,银行之所以热衷于发行养老主题产品,一方面是资管新规严禁期限错配,银行需要给销售长期理财找个营销「噱头」,以承接资管新规过渡期内未到期的存量长期资产;更重要的是,正在起步的中国养老市场被视为资管行业的「新蓝海」,在第一和第二支柱准入受限的情况下,银行渴望在第三支柱中分一杯羹。

兴业研究分析师陈昊解释道,金融机构参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方式,主要是申请成为其投资管理人、托管人,而这是头部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天下;部分商业银行获得了托管人资格,但不是投资管理人。

对于第二支柱中的企业年金,陈昊称,银行一是可以申请成为企业年金受托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二是可以向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销售银行或子公司的理财产品。但这两种方式,都要以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为前提,而目前获批该资格的银行还非常少。

于是,门槛相对较低的第三支柱成为各路金融机构的突破口,但这一市场的现实却颇为骨感。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 2019 年 12 月末,税延养老险的累计参保人数 4.7 万人,保费收入仅 2.4 亿元,远不及市场预期;截至 2020 年 2 月底,公募基金虽发行了 86 只养老目标基金,合计规模超过 252 亿元,但平均每只规模不足 3 亿元。

多位养老金投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贴近真正需要税延养老的客户群,投保流程繁琐复杂,是第三支柱市场还没做起来的主要原因。

2018 年 4 月 2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一年,对试点地区个人通过个人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税,个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人所得税。

根据《通知》,一年期试点结束后,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有关情况,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

但 2019 年 5 月试点结束后至今已满十个月,并没有相关政策出台。在此期间,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官员在多个场合都表示,正在推动相关产品和业务纳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金投资范围。

广发证券的观点认为,政策出台与实施存在时间差,最终的推广需要多部门协同。「第三支柱的概念提出超过十年,目前仍然在讨论和试点,何时能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尚不明确。由于税延的缴费模式与我国传统的税收模式完全不同,因此在税收制度、方案设计层面首先要有立法支持,需要养老与税务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在税收平台、系统设计方面亦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家公募基金的养老投资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从长远看,政策必将落地,保险之外的机构先期入场,可以提前练兵。「从养老金市场参与各方看,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都是相对垄断的,只有以个人为主导的第三支柱,才会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市场主体,放在一个相对公平、开放的平台上竞争。再加上现在我们对外资也越来越开放,第三支柱未来将会是一个混业竞争的格局。但第三支柱究竟能带来多少养老金的增量,不在于养老产品的供给,而要看税优和账户。」

保险出师不利

「税延养老险试点出师不利,基本处于偃旗息鼓状态。个人不积极,保险公司不积极,有关部门也不积极,无人愿意说起这个『烫手的山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郑秉文如此评价道。

根据监管规定,各家保险公司针对税延养老保险推出三大类全产品体系,即收益确定型 (A)、收益保底型 (B)、收益浮动型 (C)。其中,参保人年龄大于 55 周岁的,保险公司不得向其销售 C 类产品。

从银保监会反馈的试点情况来看,公众对养老金管理更加看重安全稳健,普遍选择具有确定或保底收益的产品;中青年人已经有一定主动积累养老金的意识;临近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积累意愿较强,累计所交保费随年龄增长递增。截至 2019 年 12 月末,共有 67 款产品获批上市,其中 A 款产品最多;19 家公司实现出单。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成绩也还是掺杂了水分。试点期间,多家公司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号召员工掏腰包自费帮助消化指标。「第一批的推动,我们还是集中在集团内部兄弟公司,拿自己先下手,当小白鼠充分试验一下。」一名企业负责人说。

从最直观的产品收益率来看,税延养老险的收益多为 3.5% 甚至更低,相比养老目标基金以及后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力并不大。

以太平洋人寿、平安养老、中国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和太平养老六家险企的产品为例,收益确定型的 A 款产品保证年利率多为 3.5%,太平养老能达到 3.8%。对于收益保底型的 B 款产品,保证年利率均为 2.5%,与当下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年利率水平相当。「这点收益率还跑不赢通胀!」有业内人士如此吐槽道。

但是从产品功能上来看,目前税延养老险不仅包括参保人终身或长期给付养老年金的储蓄功能,还包括全残保障和身故保障两项责任。

太平洋人寿副总经理叶蓬表示,保险产品提供终身领取、精算平衡、全残重疾等长期保障,不能简单地将税延养老保险与理财产品或短期收益进行比较。「经济下行,未来利率也将逐步走低,保险行业长期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很大。3.5% (的收益) 是要保 20 年到 30 年的,谁敢说 10 年以后我们不会面临像日本那样 20 年的低迷」。

不过,即便定位为保险产品,税延养老险的销量也远不如普通的养老年金产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投保人无法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自由购买。

同时,目前「代扣代缴」的税务机制,导致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的手续复杂、程序繁琐。现行制度设计下,投保人需先去中保信平台注册激活,在保险公司投保成功后,每个月登入中保信平台打印扣税凭证,再交公司人力进行抵税。流程繁琐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甚至部分投保人员中途放弃。一个机构人力负责人直言:「如果说要做这个事,人力资源部至少要增加两个人力,但是公司暂时不会给我这个能力,所以暂时不会去推广。」

免税力度小是另一痛点。据目前政策设计,个人缴费税前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 6% 和 1000 元孰低确定,即一人一个月最高只有 1000 元的税延额度,一年最高 12000 元,对中高收入群体来说微乎其微。

郑秉文测算,假定试点地区苏州一 40 岁男性每月购买 1000 元的税延养老保险 A 款产品,连续缴费 20 年,60 岁时选择终身领取,按照市场大多数 A 款产品保证收益率 3.5% 测算,退休后每月可领取 1514 元养老金。2017 年苏州职工在岗平均月收入为 7279 元,按照年平均增长率 7% 计算 (过去五年苏州地区平均增长率为 8.68%),其退休后领取税延养老保险金仅使其替代率提升了 5.38%。

与此同时,中国只有 1.87 亿人缴纳个税,而在 2018 年 10 月个税起征点从 3500 元调整到 5000 元后,税延养老保险受惠群体大幅减少,再叠加六项税前扣除,实际缴纳个税人数将进一步下降。税延养老险的新单也大幅随之缩水,基本靠续期业务维系。

「个税起征点过高,纳税人数量就十分有限,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就面临一个窘境,即来自市场化运行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税延健康险的覆盖率都难以扩大。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大部分居民的『福利权』。短期看,提高起征点可以惠民,长期看却不能建立起一个多样性的福利结构,因此提高起征点与构建多层次福利制度是一个抉择,涉及短期利益与长期福祉的关系问题。」郑秉文表示。

基金照猫画虎

公募基金目前已发行 86 只养老目标基金,包括 44 只目标日期型产品、42 只目标风险型产品,合计规模 252 亿元,但每只基金平均不足 3 亿元。

所谓目标日期型产品,就是以投资者退休时间为目标,例如「目标 2035」就适合 2035 年退休的人群,基金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随时间推移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非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目标风险产品,就是根据特定的风险偏好,设定权益类和非权益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或界定组合风险 (如波动率等),一般会分为成长型、稳健型和保守型,以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养老目标基金在境外市场已发展多年,是主流的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而在中国市场,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国外的养老目标基金还有差距,只能算过渡型产品。

例如,「华夏养老目标日期 2045」等一些养老目标基金,三年封闭期后客户可申请赎回,并不是真正的长期产品。「不过是买了个基金中基金 (FOF),加上了三年的封闭期。这个封闭期时间确实不短,可比起退休来说又短得没有价值。真要给退休做长期理财规划,应该退休时才可以赎回,封闭三五年跟退休有何关系?」一位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士说。

而在产品销售上,养老目标基金也遭遇不少挑战。由于是新产品,并没有过往业绩,而面对尚未形成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者,销售养老目标基金也是一大难题。这类产品的封闭期相对较长、短期收益水平不高,很难在初期被认可。从收益率看,成立满一年的养老目标基金 2019 年的平均收益虽跑赢了货币基金,但不及债券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

一位公募基金渠道人士称,国内个人养老观念普及度不高、养老目标产品复杂,给客户解释起来十分费劲;即使加上「养老难、养老贵」的噱头,也很难在年轻投资者中引起共鸣;投资者自然会拿同类产品和养老目标 FOF 作比较,但首批普通 FOF 基金业绩表现并不亮眼;遇到股市向好时,投资者都会去买权益类基金产品,养老基金会被冷落。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曾在一场业内研讨会上发问:「当我们面对平均持有期只有 3 个月的投资者,要向他们推广需要持有 30 年的养老基金时,我们该怎么推广产品呢?」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此前也对财新记者表示,只能「重投教轻营销」,「应该将养老目标基金嵌入场景化营销,让养老投资融入投资者日常生活而非单纯地卖基金;销售渠道应独立考核养老目标基金的销售,激发渠道的销售热情;此外,政府、学界、金融行业应该共同开展养老目标基金的投教工作」。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的观点也认为,投资者教育刻不容缓,「养老基金投资相比于一般的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基金,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将占据更关键的位置。其核心优势在于在合适的风险水平下获取更好的回报水平,这对于长期沉浸于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投资环境中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新的投资理念。整个基金行业有必要不断地向投资者灌输『不要求绝对的高收益,追求长期的相对于银行存款和债券等的较高收益』的正确养老金投资理念。」

而在基金公司内部,养老目标基金属于运作时间不长的新产品,各方面都处于摸索期和磨合期。

据财新记者了解,尽管公募基金公司高层积极响应监管号召,组织力量布局养老目标基金,但并未对此类更复杂的产品有差异化的考核激励安排,内部出现分歧,令不少基金经理心生不满。「很多人原来的职业路径也不错,后来专门做养老目标基金后,发现这个坑太大,估计也不会忍太久。什么配套的东西都没有,光凭产品被叫好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位基金经理说。

华南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FOF 的运作模式和基金公司此前其他产品的模式差异很大,大部分机构没有这个能力。真正要做好,要求非常高,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能不会做这个业务——能做好 FOF 的人,肯定也可以做好宏观对冲基金,那边的基本薪酬和提成比例更高,所以肯定会留在那边。」

此外,还有保险业人士称,目前大部分养老目标基金都不是在一个长期、定额、定投的场景里,定期定额定投的比例很小,大量是趸交资金,「只是基金业要争夺第三支柱这块蛋糕,打了这个旗号」。但陈昊表示,养老目标基金之所以没有定期定投定额模式,主要是目前只有保险公司的产品有个税递延政策,基金产品还没有按月免税的激励机制,去鼓励客户做长期定投。

理财子公司「打头炮」

自 2019 年 6 月建信理财、工银理财首批开业以来,目前已有十余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虽开业仪式上这些机构都曾提及布局养老市场,但多家理财子公司都让养老理财「打头炮」还是有些出乎预料。

什么是养老理财?和其他理财产品有何不同?财新记者梳理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养老理财产品发现,共同点是产品期限明显拉长,但产品的申购、赎回规则各有不同;收益率比短期理财高 100–200 个基点 (BP)。

例如,中邮理财的「鸿锦 1 号」,产品期限是 5475 天 (15 年),三年开放一次,客户可在开放日前十个工作日内提交申购或赎回申请。此外,邮储银行未成立理财子公司之前还发行过其他养老理财产品,例如「瑞享养老 1 号」,期限是 2007 天 (五年半),一个月会开放一次。不过,该产品开放期内「只可申购不可赎回」,即客户在五年半的时间内,只能选择维持最初的购买金额或不断买入,中途不能赎回。

和中邮理财发行开放式产品不同,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金养老 1 号」属于封闭式产品,不过该产品在五年封闭期的基础上加入了灵活安排——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 25% 的份额,用来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旅游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出于类似考虑,招银理财「颐养五年封闭 1 号」则会在产品成立 18 个月后,至少对投资者提供不少于三次的现金分红。中行理财的一款养老理财,则采取了「3+1+1」期限自主选择模式,首个封闭期是三年,封闭期结束后每年开放一次,存续期限是五年。

可以看出,养老理财一方面拉长产品期限,另一方面又尽量保证客户在一定限度内灵活取用。既然养老理财要让投资者拉长投资期限,就应有更高的业绩回报来支撑。

目前来说,养老理财的收益率确实比短期理财要高一些。例如,「阳光金养老 1 号」业绩比较基准是 4.7%–6.1%;「颐养五年封闭 1 号」业绩比较基准是 5%–5.4%。融 360 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自 2019 年年初以来连续下跌,平均收益率只有 4% 左右。

从目前个别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养老理财似乎并不难卖。例如,「颐养五年封闭 1 号」产品认购期是 2020 年 1 月 13 日到 1 月 19 日,发行规模 10 亿元,结果 1 月 13 日午间招银理财就发布公告称,募集资金达到 10 亿元上限,提前结束认购,一度号称「爆款产品」。

对此,有招银理财经理告诉财新记者,该产品发售前她就通知了客户,主要卖点是风险小、锁定长期收益。「一些叔叔阿姨对这种产品比较有兴趣,年纪大了反而不喜欢整天买了赎、赎了买,况且 5% 以上的理财确实很少见。」

银行因何热衷于发行养老理财产品?据财新记者了解,从银行角度,这是资管新规之下银行理财谋求长期限资金的营销策略;从培育客户角度,则有利于逐步转变大众追求短期收益的理财习惯。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其实养老理财并非新鲜事物,早在银行资管部时期,就有这种产品。「我们一直有,但没太向客户营销。过去资金池模式下,银行短期理财很好卖,没什么动力去搞这种费力不讨好的长期品种。」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资管新规严禁资管产品期限错配,但居民购买一年以内短期理财的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没法对接长期限资产,这给当下理财净值化转型和实体经济融资产生很大影响。「银行需要通过一些营销策略让客户投长线,养老主题正好契合这种需要。」曾刚说。

的确,资管新规行之中途,净值化产品上量不足、长期限资产没法续接,导致过渡期不得不延长。据财新记者获得的数据,到 2020 年末,银行理财存续资产余额约 12.3 万亿元。其中,非标资产 3 万亿元,加权平均剩余期限是 4.2 年;标准化资产 9.3 万亿元,加权平均剩余期限是 4.4 年。拉长负债端期限,确实有利于银行筛选资产并调整投资策略。

银行有银行的「算盘」,但客户关注的还是安全性和收益率。

一位光大理财的产品经理表示,养老理财将采用「哑铃策略」,通过长久期资产获取超额收益,通过部分短久期资产满足客户自第二年起每年摊还分红的需求,同时会通过非标、可转债等品种增厚收益;权益类资产方面,将通过配置个股或者权益类基金,以获取封闭期内的长期回报。

中邮理财总经理步艳红向财新记者进一步解释,资产配置策略要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对于三年定开式产品,可以投资长期限资产,在期限匹配下增厚收益;按月开放的产品,因期限匹配限制不能投资长期限资产,但可以提高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过去银行理财都是短期产品,配置权益类资产,客户体验不好;像股票这类资产短期波动较大,配置比例要控制在很小范围内才能较好地控制风险。如果产品期限可以拉长一些,权益类资产比例就可以适度提高,有助于穿越周期,提高产品收益率。」她说。

国际经验亦显示,养老金管理机构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在逐年增高。光大理财董事长张旭阳在 2020 年初举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提到,全球主要养老机构的投资,都在不断提升权益投资占比、逐渐压降固定收益投资占比,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养老金对固收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从 2001 年的 86% 下降到 2018 年的 19%。

「对中国而言,国内股票的波动率比较高,我们希望通过 FOF、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包括结构化产品的形式,增加权益类投资比例,尽可能控制波动性。」张旭阳称。

何时扩大试点

业内人士普遍建议应该尽快扩大试点、提升个人缴费额度,银保监会也曾表示要「适时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扩展到全国范围」。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相关政策正在制定,今年或有明确进展,「牵涉部门太多,不光是银保监会的事,还牵涉人社部、财政部等多部委」。

实际上,保险领域能够推行税延政策亦经过了漫长等待。「(原保监会) 两任主席牵头,副主席包括寿险部主任、副主任、养老处几任处长一直在跟财政部、国税总局拱这件事,最终落地。就跟人类登月一样,表面是一小步,其实是一大步。」一名了解税延养老保险发展脉络的人士说。

另有接近政府部门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目前财政部两头被挤,「财政支出压力大,减免税费收入压力更大」。

张旭阳在前述论坛上提到,尽管扩大税延范围可能会影响国家税收收入,但能够给中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一个很好的长期投资者来源。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推出所谓的引导基金、创业基金,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和产能转化;如果养老税延的抵扣金额可以提高,市场化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金来源完全可以弥补地方财政在创投基金、引导基金方面的支出。这两者平衡后,更有利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

郑秉文认为,个税制度安排改革能否成功,是决定养老保障体系第二、三支柱能否发展起来的决定因素。应加快目前分项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转型的步伐,实现确保年终实施个税调整,且调整时以家庭为单位,可以彻底摆脱供职单位,自由购买相关产品。

郑秉文基于试点的经验提出了八个建议:一是建议尽快扩大试点或直接推向全国;二是采取定额制税前列支并提高列支比例;三是大幅降低或不征收领取期个税;四是提高销售人员的佣金率;五是大大简化抵扣凭证手续;六是放松提前领取条件;七是扩大适用对象范围;八是加强人才培训和扩大销售渠道。

目前,保险公司开发的面向老年人的产品中,商业年金险是重点的发展方向,主要提供储蓄保障的需求。由于老年人健康保险保障杠杆较低,一些领域缺乏定价数据,健康险、医疗险、重疾险这类涉及健康医疗的险种,保障力度仍显不足。如长期护理险这类产品也兼有储蓄的功能,更偏基金型而非风险保障型,健康保障功能较弱。

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至 2019 年三季度,保险公司累计开发销售养老年金保险产品 830 款,实现保费收入 415 亿元。截至 2019 年末,商业养老保险、年金保险有效承保人次超过 5800 万,累计积累了超过 5285 亿元的保险责任准备金。这一规模可以说大大超过了税延养老险,但对于撑起第三支柱、满足广泛而沉重的养老需求却远远不够。

从 2019 年下半年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多次提出,要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养老服务,其中就包括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保险和福利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2020 年 1 月,银保监会等 13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明确,要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力争到 2025 年,商业保险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 6 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

这意味着,商业养老保险在目前的基础上,要在六年内实现翻上三番还要多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了七大要求。

一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推动险企加快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个人账户式商业养老险产品;二是鼓励险企发展有助于实现养老金融产品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满足消费者终身领取、长期领取需求;三是支持险企发展与养老服务相衔接的保险产品;四是充分发挥商业养老险作用,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五是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公众参与养老险第三支柱;六是结合建立养老险第三支柱制度,完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险试点政策;七是在安全审慎基础上,拓宽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和运用方式,实现长期保值增值。

在今年 1 月举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中国养老体系的改革发展,弥补缺口、补齐短板、提升替代率是当务之急。要充分发挥第三支柱作用,大力发展「收益保障、长期锁定、终身领取、互助共济」的商业养老保险,尤其是发挥「终身领取」和「互助共济」的功能。

「这是商业养老保险有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独特特征,也是商业保险安身立命、基业常青的独特优势,将对补足我国养老金体系缺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黄洪表示,在三支柱养老体系更加均衡、养老金替代率接近 70% 的国际水平之后,可以通过鼓励发展商业保险、理财、信托、基金等各类形式的养老金融产品,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住房养老、商业养老等各种形式的养老安排,为中国养老体系建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关键的个人账户

一位资深的养老金投资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除了税收优惠,个人账户制是发展第三支柱养老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中国的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结构,实际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账户不仅不透明,还会被统筹账户透支,形成空账,无法进行实际投资。

根据《通知》,试点地区个人通过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业内预期,当个人账户全面铺开后,它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私人账户,以税收作为激励,自主选择养老金融产品实现保值增值,缴费、投资、领取都在个人账户下。

鹏华基金资产配置与基金投资部执行总经理焦文龙表示:「账户制是第三支柱的重要载体,专为个人养老投资而设。首先,账户与个人绑定,不随投资者职业、空间等转换而发生转移;第二是税收优惠,只有通过该账户投资个人养老产品才能享受税收递延的优惠;第三是账户制并不针对特定的产品。在该账户下,投资者面对丰富的养老金管理产品,可根据年龄、风险偏好、税收优惠等进行产品选择,同时可以允许投资者进行产品间转换,有利于增进投资者福利。」

中信证券测算,若五年时间内个人养老账户的渗透率提升至 10%,同时目标人群 (纳个税人口) 每年以 10% 的速度增长,年收入每年以 10% 的速度增长,且每年均封顶缴纳,那么五年时间大约能够贡献 1615 亿元的资金流入;待五年之后,每年至少能够稳定贡献将近 700 亿元的规模增量。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此前建议,希望能打通第二、第三支柱,「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美国的 IRA 账户 (个人退休账户) 里有 80% 是从二支柱到三支柱的,因为很多人不可能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可能要换五到七个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能让大家的二支柱方便地带到三支柱,也是我们未来的趋势」。

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已经开始试点,将来也会陆续对基金和银行放开,但是目前对个人账户并没有一个顶层设计,现在已经参与进来的养老目标基金,并没有在个人账户中。顶层设计出得越慢,后面整合起来就越麻烦。

也正因如此,一位大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银行发行的三年、五年期养老理财只是试水产品,跟真正的养老产品确实还有差距。一是资金端,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个人养老金投资账户,没法保证居民按月或按年拿出固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长期养老投资;二是从投资管理人的角度,过去银行习惯于短期模式,并没有投资管理 10 年甚至 20 年长期资金的经验,投资经验和业绩都需要一步步积累。

据财新记者从业内了解,银行目前主要呼吁的政策有两方面:一是适度放宽前两大支柱的资格限制。对此,有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坦言:「养老三支柱的账户管理系统开发是人社部牵头做的,我们是最早参与的一家银行,结果现在只能做系统开发,却不能做养老资金的投资管理人,这不是相当于给其他基金、保险等资管机构当保姆吗?」

二是将理财子公司纳入第三支柱范畴,尽快完善养老理财行业标准,并推广税收递延等政策。

对此,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撰文称,美国第三支柱 IRA 的管理人基本覆盖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由户主自行管理 IRA 账户,开户银行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不同组合的 IRA 基金投资建议,户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投资偏好进行投资管理,风险自负。而中国的第三支柱管理人目前只有保险和基金,还没有纳入银行理财子公司。

目前以保险、基金支撑的第三支柱难以迅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潘东续称,保险业依然以传统险种为主;公募基金经过 20 年的发展,依然以货币基金为主,占比达到 60%,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增长乏力,而且严重依赖银行渠道;而占居民金融资产 68% 的银行渠道,尚未被纳入养老体系。「公募基金产品两端分化明显,要么是收益波动性较大的股票和混合类产品,要么是收益不高的货币基金类产品,缺少类似于银行理财这样的中间型产品。」她说。

「面对中国老龄化趋势,加快推进第三支柱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联通客户和账户,打通资金端和投资端,形成资金闭环,而银行理财可以加快这一进程。」潘东概括说。

Related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钱壑难填——社保基金收支数据简析

首先放上数据表。下表中的数据来源于2010-2018年社保基金结算报告。注意两点,第一,所有被标注为红色的字体,这些都是社保亏空部分的数据。第二,2018年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的养老基金正式进了社保队列,也就是下表中的第八项,这项数据算 …

桥水澄清爆仓传闻,美股十天四次熔断

虽然创始人瑞·达利欧直接出面澄清爆仓传闻,但在这一轮美股持续下跌中,桥水旗下多只基金产品的业绩遭遇较大回撤,也是不争事实。美股进入技术性熊市之后,投资机构普遍面临的亏损压力暂难缓解 桥水基金创始人 瑞·达利欧(Ray Dalio) 文 |《 …

求解养老金危机

第一支柱缺口增加,第二支柱覆盖有限,第三支柱艰难起步,中国养老金体系如何走出制度性困境? 「在座的各位都很年轻,但我猜你们都是比较『倒霉』的退休一代,」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在年初的一场养老金投资论坛上,通过中国三个人口出生高峰分析道,「40 …

武汉封城日记|第二十五天

昨天连着降了那么大的风雪,今天差不多就都化了,天色蔚蓝,阳光通透,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雪莱说「冬天已经来了,所以春天就不会远」,可是那些埋在冬天里的尸骨,是断然见不到春天的。 武汉作为这场肺炎的重灾区,有许多病例都酿成了「灭门」惨案, …

【万亿补贴】社保费转由税局征收的背后

众所周知,我大中国社保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在养老和医疗方面,都需要国家财政的补助,关键问题在于补助规模有多大。 我这里开门见山,首先要讲的是财政对养老金这一块的补助规模。先打开2017年全国财政决算报告中的支出部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