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王朔王小波实在一般,是否有过度吹捧的现象?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一个没有本领的人 发表

你这么想让我觉得没什么的,如果王小波先生在世,甚至可能会鼓励你扔掉他的小说,去追寻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

因为人固不同,所以对某人的思想实在不来电,是很正常的,在内心真诚的基础上,大胆地说出 “我不喜欢……”,才是他向往的自由。

“假如有样东西,人人都说它好,那它必定不好,这是一定之理。”——王小波

知乎用户 朝露煮雪 发表

不邀自来。

身为王小波的粉丝,说几句气话。

王小波是伟大的作家。你看不懂他的文章只能说明你看问题的角度跟他不一样。如果你一定要因为角度不一样就说人家不行,那只能反应你自身的水平。

没看过王朔先生的书。这里不予评论。

还有。什么叫 “之流”???题主能不能自己斟酌一下语言再问问题?

最后把王小波的文章《长虫 · 草帽 · 细高挑》送给你。

文章是网上截图的。

望诸君共勉。

……………………………… 分割线……………………………

这个回答居然给我涨粉了……?!

感谢大家的厚爱

知乎小透明诚惶诚恐

知乎用户 三衣木 发表

这让我想起来那个问鲁迅是否被过誉了的问题。

我是看多了知乎对王小波吹捧过后,才去读的王小波,只能说,知乎吹捧的水平还不够,读后,找不到句词来形容,惊为天人,自此甘为走狗。

他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是肉摊上的猪肉。

知乎用户 只读诗书不念愁 发表

题主确实是不懂、不喜欢。这点我可以理解。

最早我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喜欢得不得了,觉得他的杂文说理逻辑极为清楚,而语言又可爱狡黠,大道理深入浅出是极其考验功力的,这不必我多讲。即使书中许多篇讨论的主题有所重复,即使相同的观点复现会略显累赘,仍然不妨碍我沉迷小波的行文风格,甚至从文字中不断窥见和想象这是一个怎样有趣的人,正是我理解中的 “自由的灵魂”。

见人便推荐这本杂文集的结果并不好,大部分朋友并不喜欢这种自带 “看了就困” 属性的文体。倒是有不少人对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不能自拔。简单而炽热的爱,用他乖张的文字直接地表达出来,他们说这是种 “小波式” 的别样浪漫。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读了一本不和自己胃口的书,没有感觉到它的玄妙从而不喜欢,这事无可厚非。

但是!王小波 “之流” 公认的文学地位,对批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探索等等,本就不是所有读者都能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读者认为自己的思想层次没有到那个程度或者是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太大差异等,一部分读者则认为“不过如此”/“什么玩意”/“完全过誉”,题主恰好迈进了第二条河。

批判和评价总是容易的,因为不需要门槛,稍加了解就觉得可以抖搂几下,张口说上个一二三四。但写作不是,留下经典的文学作品更非一蹴而就。

所以我尊重题主不喜欢王小波 “之流”,但强烈地厌恶和反对题主不负责任和幼稚的评判。

评判或者批判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这点题主确实有),更需要实才与论据的支撑。而大部分时候,先省视自己是没错的。共勉。

知乎用户 王凡 发表

王朔读的不够,不敢多说,只说说小波。

我觉得不是过度吹捧,而是捧错了方向。现在稍微读过点书的女青年就要引用 “爱你就像爱生命”,看过一点王小波的人就要大谈他的有趣与生猛。可

王小波又何至于此呢,我更想人们能多谈谈他的自由主义,能谈谈他的荒谬和他对抗荒谬,他的绝望与希望。

我坚定的认为,如果小波还在世,他会给很多人带来希望,真正的自由主义也会有更大的话语权。在这个被公权力侵犯的时代,我们会有一个不住嘴的声音,用他的智慧和狡猾,反复告诉我们,自由是我们的权力,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知乎用户 胡令传 发表

我觉得这位兄弟不用过于谦虚,看不出来好在哪里,很正常。人是千姿百态,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赫本再美,也不会让每一个人垂涎,对不?摇滚乐在再有感染力,也会有些人一辈子不听摇滚不是?又有几个人能看懂王羲之的字,更别说我伟大毛主席的狂挥?
如果这位仁兄是专门研究文学的,可以去读些论文,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相反如果从纯是鉴赏,可以不必纠结,有自己喜欢的就好,不一定非得明白被人为什么喜欢某样东西。

知乎用户 梧桐 发表

只谈《黄金时代》。

文字,节奏都好得不得了,很多句子读过一遍就忘不了,你承不承认?

结构上为人称道,我是不大懂,但你有没有觉得读起来一点不费力?

第一章节,你有没有觉得对陈清扬的神态描写虽然寥寥几字,但极其动人?

你有没有发现小说的叙述者——王二,他的形象比陈清扬模糊的多?

你有没有感觉陈清扬和王二的性格,既相互对立,又互为照应?

《黄金时代》不是快餐。

知乎用户 尽黑丶 发表

《黄金时代》是 80 年代的书,然而 80 年代中国流行的那些一流作家,如索尔仁尼琴,博尔赫斯,毛姆抑或通俗的凡尔纳,柯南道尔,尽管风格不同都未免行文的味道太重。只是那个时候大众阅读的氛围也太重,不歌颂天安门就已经大吉大利了。

王小波算是卡尔维诺的继承者,探索小说的可能性,以及寻求语言的极限。

在那个时候来看,激流三部曲比时代三部曲要更具有流行意义,《围城》只是一部笑林之作。
而王小波是在写黄书。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近 30 年后,有些思想仍未落伍。我认为一本好书,不会是描述时代的,而是描述人类的。我始终不愿意相信文学是以盛终衰的。

王朔是用文才支持灵性,而王小波是用灵性支撑文才。王朔虽然反讽精妙,但他的那些话寻求其反面的意义,终究是有出处的,而王小波则是天外飞仙。

个人有好恶,时代无虚言。就算我觉得家春秋不好看,它该卖多少份,还是得卖多少份,这或许是文学的悲哀,因为每个人能欣赏的,无论阳春白雪与否,都只是他们喜欢的。以至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些文章里的情调,似乎不见了呀。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黄金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都读了好多遍,一是因为短,二是因为实在没读懂,三是因为没读懂的情况下却觉得这个人有趣,幽默也生猛

很早的时候读黄金时代,里面对性的描写尺度很大,大到我一边怦怦心跳一边如饥似渴的阅读还要注意后面有没有人突然来找我,别人一近身我马上就合上书问: 找我干嘛……

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一个时代背景,文革,知青等等字眼频繁出现,按理说在那样的时代这种描写是完全违背了时代的主题,五讲四美啊才是主题

很久之后我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看到一篇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大概名字就是这样了),里面有一句话记忆犹新: 只有在非性的时代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就好比只有在饥饿的年代吃才是生活的主题……

食色性也,因为时代的特殊却妄想压制住人的本性,王二是坦诚大胆的,他光明正大,二十一岁的成年男子,却因为时代的不正常导致正常的也变得不正常了

沉默的大多数更不用说,前几遍根本就没读懂,后来偶然的一次,跟一个好知己在我家,我们两个都是对手机没有多大兴趣的人,她在读爱你就像爱生命,我就又重温了沉默的大多数,过了几天到了学校后,又在图书馆专门借了这本书

至少我是很认同这种价值观的,言语权和话语圈固然人数众多,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些人的想法见解,这也代表了一种很表面的东西,但表面之下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正如书中所说龙应台女士,就是典型的有言语权的处在话语圈的人,或许有人问: 我们到底应该保持沉默还是应该大胆发声呢?

这个问题肯定不是作者的初衷,沉默和话语是相对立的两面,如果所有人都在发声没有了沉默那怕是一个很恐怖的时代吧,所有的人都在激烈的辩驳来维护自己的思想。但若是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呢?那整个社会将是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也没有了意义~ 这个问题是没意思的!

我们也不可能永远保持沉默或者永远当话语圈的人,王小波也说了他也会自己发言即便不是自己的初衷也不是自愿,这也说明了任何极端的一面都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但是他所说的沉默依然是大多数,每一个演讲者或者出类拔萃的人都会觉得台下的观众是同一类同一批,没有区别,因为大多数观众没有话语权或者不是话语圈的人,哎呀,此时我就想起来路遥的一句话: 人们愿意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睡也不愿意去关心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普通人不就是沉默的大多数吗?沉默只是说不轻易发声而已,并非是一个思想上的废物……

大肆宣扬的东西倒没有一声不吭却做了实实在在的事来的务实!就好比很多横幅,我相信王小波要是活着他或许也会小小吐槽,如果没有横幅却悄悄地达到了横幅上的目标不是更让人惊喜吗?

因此我认为啊,他说的沉默不是胆小懦弱,一声不吭,相反他是一个很大胆的人,他只是讨厌浮躁的夸夸其谈而更愿意当一个稳稳当当的普通人

当我读他的书时,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那个赖皮的说出爱你就像爱生命的人和杂文里面一本正经的中年男人仿佛两个人,面对爱人,我们都会幼稚,他真是一个可爱的人……

回到问题上,过度吹捧,说实话我觉得如果用吹捧来形容的话,可能吹捧的力度还不够!

行吟诗人 浪漫骑士 自由思想者

李银河女士的概括太完美了……

知乎用户 伍双 发表

王朔不知道,如果是小波的话应该不在乎你们『吹或者贬』。

知乎用户 闪烁 发表

过渡吹捧会招人反感,过渡黑反而还招人喜欢。

关注了这么多年 lol,这道理早就懂了。

小波是最近看的,小波自己都说了,他这个人不聪明宁愿死。

你要觉得他不行你就看看他写了些啥,发现他真不行,他还会给你点赞的。

知乎用户 KINGJERRY 发表

王小波骂王朔骂的那么狠,为什么要把这两人并在一起说 “之流”?

我很喜欢王小波,也有人不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吧。
反正小波在我心里就是神。

知乎用户 辫子哥哥 发表

我读王小波的小说时总喜欢把书皮摘掉,找个静静的角落读。这就如同我和女朋友在干那件事时,习惯于脱光了衣服相拥、爱抚完再干。当然这也说明我这套全集的书皮设计得很丑,拿在手里也很膈应人。

假若让我从《王小波全集》中推荐一本,我会不假思索地推荐**《黄金时代》**。当然其中有好几篇文章,我认为除去《革命时期的爱情》外,其他都值得反复阅读。**看小说很需要想象力,这也说明在年轻时要多看小说,因为人进入社会后想象力会衰退,很多东西就失去了生气。《黄金时代》这本书经历占比还算多,读起来不困难,而且很有趣。**不过其他王小波的书读起来就不太简单,例如《白银时代》、《黑铁时代》,很多有名的教授都讲不太清,读不明白。正如王小波推崇的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等,我读了两遍还是一头雾水。**在我看来《黄金时代》更像是一部文艺青年在应对不同年龄阶段时该采取的思想与方法,至于具体是什么,自己去读吧。总之这本书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哲学书。所以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除了有趣,读起来富有音律美之外,还得潜移默化传递读者一套完整的哲学观。**王小波在《未来世界》的自序中写道:

“他在写作时,也讨厌受真实逻辑的控制,更讨厌现实生活中索然无味的一面。”

这句话表明他是一个热爱用想象力去创作的作家,而且极端簇拥有趣。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找到我认为在生命中最可珍视的三个元素:智慧、自由、乐趣。**但每当我想到北野武先生能在有生之年得到 “日本电影的未来就拜托你了”——他所崇拜的黑泽明先生的肯定,我就感到万分悲痛。我后悔没提前几十年从我妈肚子里蹦出来,尽管我妈生我的时候也尽力了:我的出生日期刚好是王小波先生的去世之后一年。

当然我现在还不能说出与北野武先生为黑泽明先生祈祷时说过的类似的话:**“如果您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东西想写的话,就让我代您写吧。您就把我当替身为您写东西好了。” 毕竟我现在不断地在写坏东西,我还未令我自己满意。**尽管常常有文字相关行业的人加到我,但他们除了表示对我的赞赏之外并未请我给他们写些什么。这一点除了说明我的文字功底还不够外,或许也能说明我是为我自己在写东西。**之前常有人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半套王小波全集尽管不能让你在文学圈混好,但在文艺圈混点样子出来应该没问题。**毕竟在我读了几次《黄金时代》后猛然发现之前看过的不少自媒体人津津乐道的代表作中,存在着好几处照搬照抄的王小波写的句子。读王小波吧,别读鲁迅、张爱玲、钱钟书、王朔、金庸、村上春树,别看各种才子佳人。读王小波吧,把所有的赞美献给他。羡慕他、嫉妒他、无可奈何他。

知乎用户 约克公爵 发表

你既然读王小波,为什么不把他读懂呢?
王提倡参差多态

众所周知,王小波最爱引用罗素的一句名言: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他毕生都在反对单一,绝对,权威,主张多元,差异,包容。他所早就回答过你这个问题。他最爱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此人之肉,彼人之毒。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你觉得王朔王小波一般甚至是垃圾没有问题,不去读就是,甚至你觉得四大名著都是垃圾也都没有问题,谁也没办法强迫一个人必须喜欢什么。

但是公然挑战大多数人的认知,这不是特立独行这是典型中二行为,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还是因为那句烂大街的话——知道的太少,想表达的太多。

知乎用户 周雾列 发表

我高二读的王小波 当时有个傻逼言论叫 “大学不读王小波 周国平就算白上了四年大学” 所以两个我都去买了大量作品来看 当时肯定是被迷得不要不要的 初生儿第一次开眼的感觉 王小波毒舌 犀利 每次看都被逗的哈哈大笑 一直喜欢他到高三 作品基本上都看了两遍 大家也知道高中有多惨 所以他就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 觉得王小波简直是开天辟地 举世无双 第一人 风趣幽默有思想 然后几年过去了 这几年里过得挺荒废 因为考上了大学 = = 假期再读王小波 想找回从前的状态 但是那个时候却觉得有点令人无语 王小波在自己书里也写了 他认为最重要的第一点 是要写的好看了 其次再管正确与否 他的文章里有很多夸大的地方 还有些哗众取宠的地方 给我的感觉都不太好 因为那个时候又已经看了点沈从文 林语堂的书 而且孤身在外开始懂得世事 越发觉得淡定谦和 诚恳正经才是正路子 (以前不喜欢沈从文 后来打心眼里佩服喜爱他)以前觉得王小波小说一般 杂文强无敌 但是现在想起这个人来 反而觉得他的小说写的不错 杂文太乖戾炫目了 可能一下子就被吸引 但是被吸引之后呢?被带节奏? 太愚蠢了吧。他杂文里骂过张爱玲 吹过他哥哥 还有他吹过的那些作家 后来我也试着去接触了 感觉都挺好 尤其是杜拉斯 但张爱玲也很强啊!当年被他带节奏盲目信奉了许多观点 (当然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涉世未深)

前面的答案也看了几个 也晓得知乎答主们是很宠爱王小波的 当年的豆瓣好歹有人说喜欢王小波时还有骂鼠目寸光的 怎么现在一律吹捧 有点不对劲吧…

知乎用户 leon han 发表

以前别人不屑我喜欢的乐队、作家、诗人的时候,我总会和他争论的面红耳赤。

现在想想,美的东西就放在你面前,你看不到、欣赏不来,这是你的损失,关我鸟事。

知乎用户 宫戈 发表

王小波走狗。
王朔不了解。
看过一篇王朔提到王小波的文章,部分如下

萝卜芹菜各有所爱,但是我觉得题主未免有点将自己的感受扩大化,不懂 “实在一般” 是以怎样的界限去划分,我个人觉得当一个作家能拿在众人面前提起来说时,至少那个被提起的人是有底气的。

在梁文道中的《我读》有这样一段王小波《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与其说……. 他在结尾处说道:“中国这个地方是个特别欢迎宣传、蛊惑宣传地方, 大家也特别容易中蛊惑宣传的毒, 所以, 大家要好好小心。“这是王小波十年前给大家的警告。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喜欢小波,我想有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他骨子里的这份坦荡荡吧。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删。

知乎用户 阿饼 发表

我觉得提问题的大兄弟态度挺好的,“在朋友力荐之下” 看了这两本书,不知道为什么评论非要说成是跟风。送给那个认为别人跟风的大兄弟一句来自王朔的话吧:“我们只谈自己,不因为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就妄加指责,那样只会显得我们浅薄”

上个月月底,因为在微博上看到冯小刚的一篇采访,里面提到王朔说:“在过去,我只见过一个人不要集体, 几乎独立在主流社会之外,就是王朔。” 当时觉得这个作家很酷。之前也听过王朔的大名,评价都是很高的。一方面也是想看看到底王朔是不是吹捧得太
王小波老师
于是这个月就把能找到的电子书都看了:《致女儿书》、《知道分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
刚好搜到这个问题,于是忍不住想答。高中的时候看过王小波老师的书,现在已经差不多忘光了,就不谈小波了。说一说这个月看的王朔吧。

第一本看的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看完之后觉得很普通,有点失望。但是我的读书笔记里抄了好几段环境描写,因为觉得特别有画面感,像是在看电影。
第二本看的是《知道分子》。王朔老师真是敢讲,谈鲁迅、老舍、金庸,还写了篇《我看王朔》。他不仅爱批评别人,还自我批判、自我教育。谈白岩松那一篇文章,可谓是一针见血了。这也是一本让我思考的书。

看完六本书之后,我觉得王朔老师的语言还是挺接地气的。在《我是你爸爸》里,描写马林生突然回忆起过去的事情——“犹如一颗颗湿淋淋的头从海里冒出来”;描写马林生坐在桌子前想他的作品——“无数个精彩的片段像煮烂的肥肉,不断地滚泛上来又沉淀下去”。描写日子——“时间如同迅速贬值的钞票”。 《我是你爸爸》里写的故事,相信也是很多父子的故事。

题主多看几本再质疑别人对王朔的评价也不迟。一开始是因为别人的安利才看王朔,但是看的时候就要抛开别人对王朔的评价去看作品,不是别人说好就是好,别人说烂就是烂。“普遍的看法就正确吗?” 最重要的还是看完作品之后,自己再去判断。

最后再抄一句王老师的话:“声明三:本人不对这里写下的字负责。追着要我负也不负。”

知乎用户 来自未来 发表

如果不是物理专业的,我也不会觉得牛顿、莱布尼兹、波尔、郎之万、海森堡、爱因斯坦这些人有多牛逼吧……

平胸而论,就一个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它美的不要不要的。

虽然我是个学渣,但我至少知道给我十辈子也追不上那些人的尾灯

同理,王硕我不熟,但小波先生…… 我和他的距离和我和牛顿的距离应该差不多远……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你们喜欢不喜欢是你们的事,反正我不喜欢王朔、王小波的书。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只能说你并不知道什么是插叙倒叙和意识流写法。
同时你问出了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你第一个问题问的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别人说出来一万个好因为你看不出来你也不会承认。
所以总感觉你来这里是求赞同而不是求教。

知乎用户 玄袂临风 发表

我也有很多朋友反感二王的。看几眼弃坑的更多。
但一样在其它领域挺大神。

但在靠写字吃饭的人里面,
不喜欢的也有很多,
但没读过的,甚至没认真读过的
一个都没有。

因为这两个人代表着白话文小说两种最巅峰的水平。
用字,技巧,情节推进都是超一流水准。

不喜欢他们很正常
我就觉得郭德纲一个人就比京剧名角全加一起强一百倍。。。比歌剧强一万倍。。。

但从艺术价值上,谁高谁低,是非自有公论。

同样,有人如果非要拿枪指着我脑袋让我听梅兰芳,讲一百个比郭德纲强的道理。
认真听几遍之后,
立马可待。

但你要让我讲中国相声协会比郭德纲强的道理。。。
说实话,我真怕一不小心讲错了。

这就是,鉴赏能力到了一定高度后,你有能力吹捧,但真没本事造谣。

二王的书,其实是文坛入行的敲门砖。
理解了他们有多厉害的,
一辈子靠写字混口饭吃不难。

但觉得他们一般,
只能证明你不太适合吃文学这碗饭。
但丝毫不会影响你在其它行业的成就。

知乎用户 张茹 发表

这个问题,作为王小波先生的粉丝勉强答一下。如果这位同学是慕名而来看王小波的书,并想在看完以后大喊一句:” 牛逼!” 作为结尾的话,那你不该直接看《黄金时代》,因为这本书是他中后期的作品了,文章本身不太易懂。

要纠正您一个小错误,就《黄金时代》而言,这本书是作者写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如果真想要了解他的思想,他的作品,这边给您推荐一个阅读顺序。

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黑铁时代》《爱你就像爱生命》等,先初步了解下他早期的杂文集作品,逐步的了解这位作家。到后期的时候,可以就《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进行深一步的了解。

写到王小波,现在市面上太多的人想要提高写作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但现在市面上充斥的书文章,大多数是粗制滥造,无病呻吟。

王小波初期杂文集幽默风趣,就有极高的模仿价值,而且更难得的是他的文章逻辑性极强,这对于日后锻炼学习写文章是有很大帮助的。

就拿《沉默的大多数》举例子吧,这本书我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悟,对我思想影响很大。

因为年代的特殊性,在《沉默大多数》这本书里虽说呈现的是作者的所看所感所想,但他通过幽默风趣语气去讽刺当时社会无序,表达出自己对智慧知识无上追求,是一种无声呐喊;

在动乱不堪的年代,始终保持清醒理智,不自我麻醉,清楚明白时代声音不是大众声音,明白沉默是大多数;

愿为 “小众群体” 发声,深知 “小众群体” 并不小众,深入研究小众群体形成原因,让人明白该群体形成是际遇而不是意愿。

以上是这本书作者想要传递出的情感。文章句句幽默,却无处不透出一种倒颤。

罗素说:“参差百态是幸福本源,

但在作者上山下乡时期,在全国轰轰烈烈搞革命时期,幸福本源是被规定好的,组织上规定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孝顺,那你就必须通过干这件事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做其他事得到的成果都不能称为 “幸福”。

王小波的回怼堪称经典,我是饿了才去吃饭的,不是为吃饭才饿的,本末不能倒置。

接着王小波举例来说明本末倒置带来的极大严重后果有多恐怖。

就那什么是孝顺举例吧。

那年代学生暴乱时期,大批学生围攻校长,让其在寒冬跪在冰面上化冰求鱼,致使校长精神失常。

原因是该校长在以前拿王祥卧冰求鲤故事来教育学生要孝顺父母,经常讲的自己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学生暴动时期,学生将其团团围住,说:“听说,你父亲身体不好,你不去江里打条鱼给你父亲补补身体嘛?” 就这样,被强行拉到江里,拉下了终身残疾。

现在只要听到这种古代故事,就吓得浑身发软。

这说明什么?如果孝顺定义被规定,那么人作为社交动物,就会不停地做此事以求听到周围人的夸奖,称赞,事态发展就会陷入无穷内卷,陷入恶性循环。

你给老母卧冰求锂就是孝顺了,不就是身体受点风寒嘛?那我割肉喂母算不算孝顺啊?我这身体受的伤害可比你大的多了…… 内卷可怕性。

就不说别的书,就单单这一本《沉默的大多数》就有太多要品的话。

是他让我懂得追求真理是无上快乐,时代悲哀会造成个人一生悲哀,智慧知识指向虚无之境。

是他让我明白意识形态是革杀物种的武器,任何意识形态都包含在内。

而这只是他的杂文集,也只是他的开始……..

知乎用户 岳康 发表

胡侃几句。首先要说一句话,王小波和王朔就不是一类人。

王小波的书,带点时代性,在上个世纪写出这样的东西尤其难得,白银时代在我看来就是个典型的反乌托邦作品,只是他可能以为他在写以前那个时代,没想到现在白银时代也还在行进中。
王小波作品里对真和美是很有点执念的,我受他影响,也觉得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他是极其讨厌所谓的乌托邦的,他认为不同是美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有一个乌托邦(王小波很讨厌这种说法,但我没想到更好的词语):一个人人都思维健全,人人都拥有思考和追求真善美的能力的社会,王小波就毫无价值了。因为他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个人了,虽然总说自己嬉皮,但是其实是太正常,太正经的一个人了。
就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不正常,王小波才显得是个异类。时代三部曲和里面收录的小说当然是最能体现他思想的,但是偶尔读读他的杂文,读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发现小波其实是带着悲悯在写东西的。
王小波是一个想明白了的人,甚至是我见过的想的最明白的人。他写的所有东西,也都是他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落笔写下的。

王朔完全是另外一种人了,他自己可能也不大明白,起码给我感觉是如此。如果让我形容王朔的作品,我只能说带劲。
我是从看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再到看他小说的。最开始看的顽主,包括后面看的东西,都有一股劲儿,就像我以前看垮掉派的那股劲儿,但和垮掉派的思想不沾边儿。
王朔给人这样一感觉,别人刻意写写不出来的东西,他带着一股玩劲儿就写出来了。王小波追求真和美,王朔绝不乐意提这些,他的小说看起来也和真和美搭不上边。但是我看来,真和美都在里面。
王小波已经被很多人说嬉皮和不正经了,但我觉得王小波和王朔一比,还是端着了,还是正经了。原因就是,我觉得王朔自己写的小说,里面的真和美,他自己也没想明白,甚至根本就没想过。但是他写的东西太真诚了,真里面就有美。

说这两人不同,还因为王小波是极讨厌动物性的,他是极理性的一个人。王朔的书,满满的动物本能和欲望,但这种欲望是赤裸的,是原始的,真实的,更是纯洁的。但这点不同恰恰正是我分别喜欢这二位的原因。

两位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我只是一个偶尔看书的学生,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胡侃几句。

我也有题主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阿甘和肖申克平淡无奇,我欣赏不了除了天龙八部和神雕外的所有金庸小说。我想,一方面,每个人有自己的审美,一个趋同的社会岂不是太沉闷也太无趣了一点。另外一方面,读书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愉悦自己,既然不喜欢,不读就行了,更不必在意是不是过誉。

知乎用户 刘静好 发表

公开表示不喜欢一个名家的时候,总有其粉来怒怼,觉得你太陋,你不懂。
他们不接受这么简单的事实: 敢公然质疑名家的人,其实有所个见,不易盲从。
而坚持不盲从是须有自信与勇气的。遗憾的是,很多本来有新见地的人被名家忠粉一 “围殴”,就质疑了自己,不敢再表态了。这就愈发壮大了人云亦云者的队伍,让独立思考者背负众笞。

知乎用户 二月 发表

王小波铁粉,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挖挖坟,有没有人看倒是次要

题主讲的没错

小波本人在写作技巧上没有什么特别,什么可以说是一般,当今的言情小言作家可能都比他强,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吹捧王小波?

是因为他的思想

王小波 1952 年生人,1997 年逝世,他的一生经历了新中国最跌宕起伏的四十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难,数也数不清的各种事件

在那个年代, 思想极为封建,人们认为正常的情啊爱啊,都要让步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你会愿意吗?

但是没有人敢提出来,只有王小波,在他最有名气的三本书,《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红拂夜奔》中对其做出了血淋淋的批判

陈清扬,X 海鹰,红拂,她们偷情,私奔,做了被认为最无耻的事,可是王小波并没有反对,甚至还有些赞赏他们,最后的最后,陈清扬做了院长,红拂做了一品夫人, X 海鹰做了书记(读的时间有点长了,可能记错),这些本来应该被社会所放弃的人,却成为了成功的人,在当时的思想界,可以说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让人们的思想打开了新世界

他对女权主义研究很深,虽然也是因为受到了妻子的影响。

他的一生,都在为了使自己变成一个 “有趣” 的人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上面图片上的这个丑 B, 是 21 世纪所有作家的心灵导师,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你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他或者他的追捧者们的影响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我宁愿去死,也不愿意被剥夺了情爱,做一只只会吃草和干活,被锤骟了的牛

这是我的信念,也是王小波教给我,教给那一代青年最大的道理

宁愿去为了自由去死,也不愿为了生存苟活

我相信题主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有人都会有,只不过我们不敢想他一样勇敢的说出来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王小波不死

知乎用户 阿粥 发表

你这样让我这个以 “王小波门下走狗” 自居的人很安规瑞啊。

知乎用户 Hill 发表

谢邀

高中(2005 年)看的《黄金。白银。青铜。黑铁时代》《寻找无双》《东宫西宫》《红拂夜奔》。。。一路看下来,血脉蹦张,欲罢不能,真不负年少好时光。

感觉写作在流氓和盲流之间,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附有划时代精神的躁动读物。

是那个咩有网红偶像的臆想时代的需求。

读来的文字特别生猛扎实,什么都敢写,写了还通顺,读了还觉合理。自圆其说,自成一体。

有别于一般的小黄书,是有深度,有内涵,有水平的一步步给我们剖析人性,人的教材。

符合时代的召唤。

那时需要一位猛士,用他的不羁,立一个标杆,让人谨记,一个方向。

不过这方向不好走,因为一个能把控,跟随的却容易迷失。

所以一个王小波足够。流派是什么,谁说的清,道的明。

天下文章一大抄?那就没有意思了。

《47 楼 207 号》《口号万岁》《黑色的孤独》北大醉侠也曾生猛过,现今可不提。

《亭长小武》《婴齐传》《赌徒陈汤》史教授真不必写《赤壁》《鹄奔亭》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了不起道如今。

《白鹿原》《蓝袍先生》《四妹子》牛不牛陈忠实。

《悟空转》《若星汉天空》《海上牧云记》感谢今何在。

《圣殿春秋》《无尽世界》现在爆红肯弗莱特。

等等。

林林总总,花样百出。何必独爱一本书?

。。。

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生猛,是当年文艺青年的 slogan。

毕竟谁没年轻过。

现在看这些作品,当时代产物看就好。

不必计较什么火热神作。和现今的网红比起来,怕是小波也不够猛。

盖棺定论,无法复制。来过了,看过了,知道了,就好。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还是牛,一改对之前作品的印象。

教你实用的

“你好哇,谁谁谁……”

“爱你,就像爱生命。”

“一辈子很长,就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吾辈受用不尽,自当感激。

知乎用户 sad frog 发表

王二要是知道了不会有一丝情感波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跟余华、杨绛、村上春树,这几年突然火了,好多书都畅销起来,某种 “文青” 的必备啊,与别人谈资必备啊,这其中有一类人会疯狂推荐其偶像的书。

见到同学在看文学类的书就问:“你有没有读过王小波的书啊?”

同学答:没有。

又问:“我靠,你居然不知道王小波?你看我这有本小波的书特别好看,推荐你去看,看作者写的多好啊。”

同学哑口无言……

我想说没有读过某某作家的书,不代表不知道这个作家,不代表不了解这个人物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读书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不要因为别人没读过你喜欢的作家的书而去嫌弃人家觉得人家不读这个书就是文盲。

像追星,你喜欢的明星不一定别人都喜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同觉得王小波一般,
当然只是我觉得。

只能抱歉的说我不是八零后,也从来没听过 “男不得不读王小波,女不得不读周国平” 之类的捧语录。

当然,“一般” 是个比较词,看跟谁比较了。
如果是跟某北大教授吹嘘 “可超越金庸” 的猫腻来说,王小波的笔锋真骨,还是不错的。
如果是跟某北大教授推崇 “当代文坛第一人” 的韩寒来说,王小波的立意奇秉,思想境界更好。
如果是靠着抄袭走红的 “四哥” 郭敬明对比的话,王小波卓然是个优秀的文坛良心。

但,假如不是和这些个 “商业写手” 做比较的话,我觉得真的也就一般。当然,莫言贾平凹之流,我也觉得一般。

这叫人各有自我的品赏趣味,可能我更喜欢《三体》的严谨式天马行空,可能我更喜欢崩歪了子弹般英雄式渲染结局的《亮剑》。

从来就不可能有一道菜,所有人都喜欢吃。从来就不可能有一支歌,所有人都愿意听。从来都没有这个说法,某某某的文字就必须喜欢,不喜欢就是达不到那个层次。

提问者仅仅说了觉得一般,楼下这群回答的莫不是个个讥讽,嘲讽提问者层次不够。如果连别人的个性都不能尊重,觉得不能和自己共鸣的统统都是层次不够的人的话。那你们所谓的这个层次,就是这点修养和礼貌?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知乎用户 余一 发表

“发现无非是些插叙倒叙,带些中二气息的意识流写法罢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凡之处。不知道是因为我才疏学浅体会不出精妙之处,还是他俩的确不过如此。”
嗯,确实是你才疏学浅了。
“无非是些倒叙插叙”,首先文学就是一种叙述方式,这是快餐和文学的本质区别,同一件事情,你用大白话说出来和用一堆手法表现出来,美感自然不同。我一直很沉迷文学作品中的倒叙插叙手法,也就是题主很轻描淡写的这个东西。时空的转换让行文变得魔幻美感,故事铺陈的更漂亮。题主可以去看看马尔克斯的小说,想必《百年孤独》那经典的开头自不必说,马尔克斯最好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时空转换行文叙述最完美的小说。说回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时间线是很完美的,让整本小说、故事浑然一体。《黄金时代》是小波完成度最好的作品了,如果题主觉得很一般我觉得《红拂夜奔》和《万寿寺》这些小波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探索更是看不下去。
“中二的意识流”。两位作家并没有意识流写作…… 关于意识流可以看看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一个短篇集和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至于乔伊斯其他的天书和普鲁斯特的书,想必题主也看不下去。
最后文学本就枯燥,自然没有看网络小说来的爽,就我身边貌似也就我一个人喜欢文学喜欢看书。至于很多标榜自己喜欢文学的,在我看来只是为了猎奇装逼的,很多从网上抄几句乍看很有逼格的话,发朋友圈的这种,怎么能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文学的构词构句是为了能欣赏的人而生的。
“穿出两县之间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了。夜空深处已经泛白。火车在信号所停了下来。”
上面这一段题主能体会到什么呢?

知乎用户 莳光 发表

看过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不是吹捧的严重,是确实厉害。

从写作的角度,各有各的风格,没有什么好讨论,喜不喜欢那是读者自己的问题。

但是从思想性来看,一个把社会上普遍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问题描述的细腻而深刻,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其原因其本质,发人深省;一个用怪诞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由,这个社会剥夺了我们的哪些东西,又有哪些看似合理实际上可笑的社会逻辑,让人发笑,又让人惊颤。

对于这个时代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来说,他们就应该被吹捧。

知乎用户 陆离 发表

我也说句客气的
还好你问的是王小波,众人只会给你说客气话
你要是提到郭敬明什么的,静候人身的攻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自己琢磨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就我这一代来说,身边爱读书的人少,喜欢王小波的更少 。
朋友问我在看什么,我告诉他《我是你爸爸》,
他骂我。

知乎用户 爱狗肉人士 发表

我挺喜欢王二的书,他的小说我都看过,买了全集,但是一页都再没翻过。

那个年代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王小波作为一个符号,被捧上了神坛。“一只独行特立的猪”的反复传颂,还有一大片自称 “小波门下走狗” 的,其实他们是在说自己崇尚“自由”“浪漫”“独立”…… 基本就是推崇个人主义的人群。

但是不能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平衡 “个人”-“集体” 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幼稚。这些 “小波门下走狗” 的吹捧不能太当真。

王小波后来风头不再,不是因为他去世,而是因为自由主义思潮被现实打脸了。总之,王二是属于 “各领风骚 10 年” 的那个等级,再长可能就有点过誉。

我觉得对王朔的评价应该比王二高一些。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唉…… 怎么说呢,《动物凶猛》和《黄金时代》基本就是王朔和王小波最好的作品了,题主您要是觉得这两本不好,那就真的不适合这两个作家了。

文学体验永远是主观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就说说题主这短短几句话里暴露出来的各种错误吧。

首先,从用语的角度来讲,“吹捧”是指 “将事物的某种性质刻意夸大到过分的地步”,本来就包含着过度的意思了,再用“过度” 来修饰就是冗余。如果承认 “过度吹捧”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还有“适度的吹捧”?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吗?

再者,“带有中二气息的意识流” 这种说法是不通的。

意识流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可以称为意识流小说?这个问题是比较专业的,通俗点说,意识流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人思维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因为人的思维和想法往往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有条理,模仿这一点的意识流小说通常也具备 “逻辑性较弱”、“非理性”、“事件脉络不按常理发展” 等特点。

是不是觉得挺没溜的?好像自己喝二两白酒也能写的样子?

但意识流恰恰是最需要严谨的脉络的,艺术往往是受到严格控制的疯狂,意识流小说也一样。它遵循的是暗示和象征的规则,在意识流小说里,物体和事件都被剥离了本来面目,变成隐喻和暗示构成了小说的线索链条。这条线索往往比普通的小说更难安排。

能写出合格(还不是优秀)的意识流小说的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绝对是洞若观火的。而联系生活常识可知,这种人一般也都脱离了 “中二” 所能形容的范畴,因为 “中二” 的本意指的是“自我意识过剩”。

故,不存在 “中二气息的意识流写法” 这种东西,题主您会觉得王小波和王朔的小说“中二”,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是意识流小说。

再说 “中二”。

“中二”的本意是自我意识过剩,过分强调 “我” 这个概念,为了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做出许多刻意的事来。

而谈到小说,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小说有中二的气息,这个中二的判断是在说作者本人。

那么,王朔和王小波是不是中二之人呢?

王朔和王小波写作的那个年代,中国人是谈不上什么 “自我意识” 的,“自我意识”强调的是 “我”,但在那个年代,各种宣传都在强调“我们”,事实上你观察一下你身边的老人就知道了,他们在生活中谨小慎微的作风,恰恰就是对“脱离我们” 的恐惧。

而给这种状态松了绑的,就是王朔和王小波这一批人。特别是王朔当年参与影视剧和电影创作,那是在为底层老百姓,也就是每一个 “我” 而服务。而王朔小说里对假正经、假崇高的嘲讽,也是在为普通人能够 “中二” 争取话语空间。

所以现在的中国人能够嘲讽假崇高,能够解构,能够调侃,这基本上都是王朔当年给我们做了先锋。

给普通人争来可以中二的权利,那绝不是中二吧?

王小波也一样。虽然有点沾李银河先生的光,但王小波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同性恋研究的人之一,日后社会学研究要梳理中国同性恋研究之历史,王小波先生的名字是不可不提的。而王小波自己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程序员,更别提在杂志上为了呼吁理性和智慧所写的那么多漂亮的杂文……

中二?

再谈谈题主的文学素养的问题。

首先我要说我绝不是因为您觉得王朔不好就认为您文学素养一般,我还没那么恨王朔非得败坏他的名声。不过从您这个描述我能感觉得到:您的文学素养是真的不高。

比如说吧,插叙和倒叙其实都只是叙述的惯用手法,就好像厨师做菜,既可以炒也可以炖,手法本身就那么几种。如果一个顾客去饭店吃饭,不从食物的味道去判断,反而纠结于这个厨师用的烹饪手法平凡无奇,从而判断这个厨子非常平庸,那这个厨子又该如何自处呢。

要说起来,题主您自己喜欢的阿西莫夫,有好多小说还是平铺直叙的写法呢,更是毫不稀奇,那阿西莫夫也是一般的作家了?

再者,您判断一个作者的才情,应该从他的作品入手。文笔、结构、人物塑造等等都是可以看出作者才情的去处。但这些东西您都没有选,反而是从 “他们去美国留学了” 得出 “他们才情远超一般人” 的判断,这句话写出来您不觉得好笑吗?

能去美国留学,才情就超过普通人啦?那王朔去美国是去过生活了,才不是去上学呢。王小波先生当初去美国也是作为李银河先生的家属,是去照顾她了,去许先生门下学习那是后来的事了。

再说了,就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学美国的人都有些过人之处吧,那跟文学才华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难道二位作家都是靠文学才华拿的签证?

以及,就算文学才华很高,就一定能写出好作品吗?

还有,您的本意难道不是想说王朔和王小波的平庸之处吗?怎么又扯到他们的过人之处啦?

继续吐槽就成抬杠了,不过,题主您真的,文学素养实在是一般。

其实题主您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是不能理解,我去评论区看了看您喜欢的作家:古龙、阿西莫夫钱钟书和倪匡,且不谈文学水平高低的问题,这四个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品对人很有吸引力。阿西莫夫和古龙能让自己的小说充满云波诡谲之感,倪匡给张彻当了那么多年的编剧,对于吸引读者的技巧那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钱钟书的《围城》虽然故事情节没多少起伏,但胜在语言幽默,常常有精彩的比喻可以让人会心一笑。

但是他们都只能代表一种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的发展方向除了通俗、好懂、有吸引力之外,还有很多分支,有一些分支甚至是专门以丧失自我确定性、丧失时间感和空间感为卖点,这种文学也是可以成为经典的。

王朔和王小波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发展方向。

王朔早年的风格是以调侃和纯情夹杂的风格去描绘现实中的喜怒哀乐,走的是一种比较容易出彩的现实主义风格,后来的风格可能是因为经历了人生变故变得比较纯粹一些。

王小波则是喜欢虚构不存在的世界和明显荒诞的事情,追求一种文字表达的极限。他的榜样是杜拉斯和卡尔维诺。

您看看,您甚至不应该将这两个人放在一块儿去谈……

知乎用户 吴欢 发表

吹捧的人有,但我相信能读懂的人也有。

但我认为与其说读懂王小波,不如换成能够理解王小波。

知乎用户 想吃鸡翅自己烤​ 发表

小波并非是被过渡吹捧,而只是被捧错了方向。

上个世纪的奥威尔,赫胥黎们预言了未来真理被掩盖的两种方式。奥威尔预言真理将被强权压制,封杀,赫胥黎预言真理将被信息垃圾埋没,真理将被虚假的,却因为更易懂而更加流行的信息掩盖。王小波的作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王小波是非常有名的,各大榜单,各大畅销数目里都有他的名字,然而你问大多数人你记住的关于王小波的东西,我相信 90% 会说是爱你就像爱生命,或者就是他作品里的只言片语,被做成图片的所谓 “金句” 们。表面上王小波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实际上懂得他作品真正内核,或者愿意去发掘他真正思想的人,还是少数。

我因为爱你就像爱生命的出版还很厌恶李银河,我想小波如果在世,绝对不会同意她出版自己的书信集的。这样一边因为被曲解,被误读而受到热捧和欢呼,一边呐喊,拼命喊叫,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却被埋没在疯狂人群的噪声里的状况,一定让人不好受。这真的是小波这种作家最大的悲哀了吧。

知乎用户 Alexhep 发表

作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一枚来回答这个问题,没读过王朔。
但就我看到的王小波而言,借用冯唐的话来说是 “中国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 以我的偏心来看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存在。无论是 杂文 还是 小说。以及被吹捧得不得了的 情书。作为一个见识极短的高中生,尽管他的有的意识不能理解得特别透彻,但还是努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思想角度开始向小波靠近。
感谢大家对小波的 “吹捧”,才能让我开始逐步去了解并且爱上小波。
爱不上的不能假装 “王小波这个人好像很牛逼噢那我喜欢他也很牛逼” 就像粉丝讨厌伪粉一样我害怕遇到这种人 感谢题主的诚实,但吹捧过度实在是没有的事

知乎用户 苏迷卢山 发表

过度吹捧是肯定存在的,但肯定不只是王小波和王朔被过度吹捧,所有一切人和事,都存在过度吹捧。反过来说,过度贬低也存在,存在于一切的人和事。你品,你细品。你在知乎搜索名人的人名,高赞回答不是在吹捧就是在贬低,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是什么样子都不为过,谁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呢?无论如何,价值不会因为贬低或过誉而变小变大,价值客观存在,人们不能够客观的看待,不影响价值本身。

知乎用户 王二 发表

回答被建议修改:
政治敏感

作者修改内容通过后,回答会重新显示恢复正常。为什么回答会被建议修改?

(null)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黄金时代看了 70%,没读完,看不下去了。

红拂夜奔看了第一章开头几段话看不下去了。

把豆瓣里的 “想读” 书目里的王小波的作品都删除了~!

知乎用户 freebye 发表

翻译腔写文章,看的很难受,没感受到有多少文采。
所谓的思想,在当年看起来算是惊世骇俗吧,但在今天看来也就那样。

总之我也欣赏不来。

知乎用户 小零子 发表

最近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的评论能力需要加强。评论首先需要勇气,其次需要评论的能力,甚至批判的能力,然后有时还需要有和人激辩的能力。文青也需要拿起文学的武器自卫啊。(况且我就是个普通的青年人而已)。

现在的很多平台的评论区是这样的,觉得好的就是 “好、好极了、甚好、奇绝”,但是仅此而已了,搞得人一头雾水。觉得不好的,就是 “真的垃圾、烂、梆臭、不知道怎么表达”,但是还是不知道是真的烂在哪里。如果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人摆到一起了,就掀起没有营养的对喷。同志们,这不叫评论,这叫感叹,“啊~”,“呕~”。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好的地方在于,终于在评论王小波和王朔的时候,有人能够丢出些词语过过招了,不至于完全虚无缥缈,毫无头绪。当然,这几个词语用了还有待商榷,但是我喜欢能够抓到些东西来续文。提前说一句,《动物凶猛》和《黄金时代》已经是两人的代表作了,代表作是不是成熟作品,我不要多解释了。

我拿小波的一套逻辑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的问题在于,到底《动物凶猛》OR《黄金时代》是不是就只有插叙倒叙,或者中二气息的意识流写法,其他的一切闪光点都没了呢?如果确实,这两本书就只有插叙、倒叙、意识流做的很好,其他的地方很烂,证明它们确实垃圾。但事实上,插叙、倒叙、意识流,只是这些小说的一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罢了,甚至这些点真的就是这些小说的 “缺点”,但仅此而已,因为这三个词只能解释这两本书的顶多百分之五,无法代表这两本书的核心。我这么说已经摆明态度了。

我的朋友一直抱怨,看王小波的小说会很累,因为他经常扯东扯西的,还有就是王朔这个人跟个小孩一样的。但是这是一个人的写作风格,而不是他的缺陷。(其实这种风格或许来源于中国古代的 “传奇”,或者西方的叙事诗一类的,我还没研究透。)明显缺陷,是指这个人连书都写不完整,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不平衡的问题,导致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体验。但是很明显,王小波和王朔的语言功底是过关的,已经有非常多的读者看进去了这两本书。

当然,题主和一批读者既然对这两本书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态度还是说一下剩下的那 95%。王小波和王朔如果被 “过誉”,也是因为这 95%,让人觉得虚无缥缈,说客观的,这其中到底有多少过分解读的成分,是不得而知的,毕竟文学的本质就是被误读。但是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两本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

客观而言:其中蕴含的同时吸收和反哺当代的精神及反思的价值,几代人对其追捧和讨论(乃至批评),两本书得过的大小奖项以及迄今为止作者收到的高额版权费;

主观而言:我和一众读者太 ** 喜欢这两本书了,以至于我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字。

所以我其实很乐意为这两本书过度吹捧一番,可惜我是个理性的青年,所以我决定用以上文字客观评论

就这样。

知乎用户 很有型 发表

我不晓得他们水准如何,我只知道韩寒这种写出租车司机都能说会道的东西的人,实在是过度追捧了

知乎用户 徐厦 发表

《动物凶猛》,严格意义上讲写的没有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拍的好。虽然看上去好像都一样,一样的马小军,一样的米兰。但感觉是不一样的。

王朔的文字从早年的凌乱画风进步到《千岁寒》一书时我已经看不太懂了,因为过于凌乱,语言过于高深,我认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

看王朔的书一定要注意年代感。

进入他的时代,听他讲世俗。而不是跟他走完故事。

推荐作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至于王小波。

《黄金时代》这部作品是非常好的。

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得益于王小波是个文化人。

王小波可以算的上是个文学家。

王小波逻辑性强,故事引人入胜。

文字通俗易懂,议论性强,常常自我发问,自我给出论据,自我解答。

我喜欢王小波,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别人不喜欢。

推荐作品收录于《黑铁时代》的《地久天长》。

知乎用户 qiong dzhi 发表

王小波挺好,王朔没看过。

王小波最好的是他很真实,他不装,他不为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和强大的革命文化所左右。他直接了当的表达叉叉圈圈人之大欲,国学玄学易学统统都是蒙人的幌子。

知乎用户 有碑坠泪 发表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知乎用户 Will 发表

一是王小波不存在被过度吹捧的问题,但是的的确确有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在跟风吹捧。二是审美能力需要培养,本人的很大一部分文学审美就是由小波启迪的,如果题主能列举一些您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我相信大家能够更好的跟你解答问题。三来我实在无法理解题主对 “中二” 这个词语的使用,可否告知我小波的哪本作品哪个情节体现出中二的倾向,我希望和您进行探讨。

知乎用户 云图 发表

你去看看路遥写的是啥玩意,你就知道王小波有多厉害了。
没有对比就木有伤害

知乎用户 何问余 发表

没有过誉,王朔的评价本来就不高,不高是和大师天才比较,很多时候也只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讨论。
但是王朔文学上的贡献绝对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 “解构主义”。他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
举例王朔小说中一个场景:一群混混走到一个跳水台上,说 “这个游泳池真棒,我们跳水跳下去吧” 下面起哄“跳啊”“跳啊”。然后领头混混就跳了,于是他死了,为什么死了?因为这个池子里根本就没有水。
死得很荒唐吧,这就是 “解构主义”。所谓解构,就是把一般人们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看成一堆随的垃圾。生命重要吧,但王朔作品里就没有悲壮的重于泰山,基本都死得荒唐而随意。这也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巨大的信仰变动,固有的价值观被否定的文化现象。
那么紧接着就是题主所言中二,那我们再来看看 “解构主意” 的创始人之一,德里达的一句名言 “唯有正义是不能被解构的。” 中二不中二,感觉自己分分钟就要成为 “正义的伙伴。” 我想可能题主觉得王朔的中二情节多在爱情上,其实在王朔观点里正爱情往往成了最后的坚守。所以在一切是非都可以颠倒,一切善行都可以被否定的解构中,人物们往往在面对爱情时,显现出来中二的正义。这便是王朔创作的根本,至于解构主义中不中二,当然不中二,解构主义的解构是严密而成体系的。这是另外的话题。但可以简单说一点解构主义之所以要解构,是他们认为当时形而上学留于固化而丧失内核的概念。
当人们觉得约定俗成的规则潜规则便是国情、是人情事故,而正义只是未成年的中二时,那他们是需要被解构的。戏谑不是为了荒唐,正义也决非中二。这就是王朔的贡献。

知乎用户 ggg 发表

不懂说明 dang 对你的教育很成功,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你这种人

知乎用户 师儒 发表

说说王小波吧。王朔先生书没看过不评论。

最近我终于翻了翻这个无聊作家的自以为是小怨妇般的若干东西

1. 他对国学的轻蔑态度简直令人发指,我从他《沉默的大多数》中读到的直面感觉就是强烈的民族文化虚无,他在书中写了无数指桑骂槐,讽刺挖苦。他可以顶礼膜拜,三拜九叩西方文学,自然科学,哲学。但是这绝对不是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尤其是本国国学胡言比较并且出书公开攻击的理由吧!因为他偏激,愤世嫉俗???简直可笑!那 200 页的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周!为什么??因为我实在读不下去,每读一篇,我就得喝点凉水去去火,因为我怕我被他书中强烈的戾气,和满腹牢骚的火气点着!强烈建议,坚定本国文化尤其是像我一样喜欢儒学的朋友别读这本书,不然只能是不停冒烟!其人渴望 “自由” 到无处安放,崇洋媚外到让人恶心。

2. 他的语言确实别致,我讲讲,因为他的例子大多是什么猪马牛羊驴子什么的,或者讲天生不幸的智力不太好的残疾人。举这些荒诞的例子。有的人大呼!大天才作家鞭挞入理!把旧的荡涤天清。简直呵呵!要么就是大量引入罗素,苏格拉底这些他无限崇拜的洋 dr,的什么什么

我喜欢罗素和苏格拉底,因为他们都是人类杰出的伟大智慧!但是 “天才” 捧一样再猛踩自己东西,这就非常无聊,非常 xx 了吧?

在新时代,我们要吸收国学的积极精华,而不是盲目崇拜他国文化,我们要吸收外国长处,补充自己,中华文化正是因为不断的吸收它长,吐故纳新才得以延绵不绝。但是我不希望,大家如果像 “天才” 一样,想出,或者写出种种有 “新意” 的挖苦来蔑视我们自己的无限宝藏!

3. 又读了读《黄金时代》这书于他算是出名的了。正像题主所言,没啥好说的。要问就是,对于那个时代新颖,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般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怎样客观地评价李银河?

知乎用户 杨棵 发表 其实前段时间我还和另一个喜欢王小波的朋友讨论过这个李银河,我那个朋友非常反感李,觉得李用王炒作,而且还再婚了,他觉得不能接受 但我个人认为李是一个很有想法和见地的人,首先李银河是真正的白富美,在美国学习那段时间王小波吃 …

如何看待李银河公开自己的取向这件事?

知乎用户 有书​ 发表 66 岁的她身体硬朗、气色不错,然而看起来面相有些生硬。 也许是因为长期面对口诛笔伐,在她紧抿嘴唇一语不发的图片里,能读出她的眼神里的执着、自我保护、不被人理解的落寞和累、世人对她的伤害,对生人的警惕和对理解的渴望。 …

伏拉夫式吹捧:不好意思,中国人的钱没有以前那么好赚了!

伏拉夫式吹捧:不好意思,中国人的钱没有以前那么好赚了! 伏拉夫是谁?不认识?没关系,我放几张图你们感受一下,你们在网上肯定遇到过这类外国人! 这浮夸的表情,这夸张的吹捧,简直让身为中国人的我都感觉自愧不如,但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你会发现,这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