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是基建搞完了该怎么继续发展?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夜小喵 发表

我只是看到基建有感而发

文不对题 ,还请见谅

工人已经出现严重断层

他们年纪大多五十岁上下

年轻的寥寥无几

……

他们的薪资一般(分小工大工特种作业人员等一天 150-350 左右范围)

近些年政策不允许拖欠农民工工资 状态较大改善

不过工程款难不难结清… 知道的自然知道

生存环境恶劣

……

全年无休….

风雨兼程,日夜不休……

他们也是我父母的年纪

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包含了太多一线工作者的血汗

工程大干时期

有几个不踩红线范围赶工的…

说安全道安全…

不踩红线赶工期,经理,总工都不答应…

不踩红线就完成不了进度

我亲眼见到两个工人掉下墩身,一个吐血,一个昏迷。

晚上摔死一个,第二天白天才知道。

与经理,总工酒后也听闻

有被龙门吊线拦腰截断的

有开挖隧道被石头砸死的

大型机械压死人……

导管砸碎头骨的…

(这是听闻,不是同一项目事故,是近十来年事故)

混凝土埋人事故,封口费等,有条件可以问问干桥路隧道的总工,他们应该知道这些事情

百度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影子

一个人头多少钱都有行情一说

超过死亡数量,会私下解决。

每一位伤亡的工人都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每伤亡一位代表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

……

我真心希望国家未来基建可以慢一点,放慢一点,工期不要这样紧,赶工期无非就一线工作者日夜不休的高强度作业,混凝土下都是工人阶级的血肉史。

时至昨天才知道朋友父亲于三月三号在湖州工地摔死…

哎… 工地上的心酸 无法语言表达

每个大型工程都有人牺牲

……

基建未来怎么样不清楚

如果可以

希望国家多少关心关心一线工作者的安全与生活

如果可以

希望国家给的工期人性化一点,日日夜夜都是工人的血汗

希望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身体安康,注意生命安全。

题外话

部分人眼里是不是只剩钱了……

我说的是希望一线工人能更安全的基建,

如果可以,

让生存环境正常一点点

不能因为工程,因为一线工作

所以这些合法化,合理化,

甚至部分人来句,辛苦你可以不来

看不见我说工人现在年龄断层?

年轻寥寥无几,大都五十上下吗……

因为一线必须有员工,就可以牺牲应该牺牲???

就不能因为一线必须有员工,所以更加必须保障他们生命安全???

我文中已经说了一部分事故是听总工酒后耳闻

已经被关黑屋一天了,不想再详细介绍…

有兴趣的自己去了解

我只是看到基建随手想到工人而已

没别的意思……

文 /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王承军

据统计,2007 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 33.2 岁,2017 年为 43.1 岁,10 年时间平均年龄增加了 10 岁。北京市近 3 年发生事故死亡人员的平均年龄为 45 岁,比建筑行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大 2 岁,反映出建筑行业作为重体力劳动行业的特点——一线作业人员年龄越大,发生事故并造成死亡的概率越高。
  从年龄段看,20 岁以下和 60 岁以上的一线作业人员共计占总数的 5%,20~30 岁的占 14%,30~40 岁的占 21%,40~50 岁的占 40%,50~60 岁的占 20%。40~50 岁的一线作业人员占比最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 60 后和 70 后,是目前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的主力军。这表明,一线作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
  2007 年,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农民工比例分别占农民工总数的 42.1%、36.7% 和 6.4%。到 2015 年,三个行业农民工比例分别变为 44.4%、9.8% 和 12.4%,建筑行业农民工数量明显减少。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从建筑行业转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服务性行业,这是造成建筑劳务工人减少和老龄化的主要原因。

说我编的也罢,假的也好。

随他去了……

不想解释

知乎用户 Kevin N 发表

其实更应该担心的是如此庞大规模的基建,在多年后老化后,更新成本和规模的巨大和困难。

美国其实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大量老化的基础设施更新起来很麻烦。

中国只不过是有后发优势,之前的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现在大力发展,所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国家在投入大量基建的同时,要如何以前瞻性的思维,为未来更新或者扩建留有余地,才是真正值得建设者和设计师们思考的问题。

知乎用户 百川 发表

1、铁公鸡(高铁、公路、港口、机场)起码还得 10 年。

2、新农村(农村别墅化)起码 10 年。欧美一些地方高级的大农村(图书馆、博物馆等等参考欧洲的达沃斯、美国巴菲特的奥马哈小镇等等)。精致的农村 + 智能农业(山东寿光、山西农谷)、+ 文旅(浙江西塘、山西平遥、丽江)等等,互联网 + 物流业 + 交通费的持续下滑 + 线下到处的综合体,农村只会越来越值钱。文化去农村、去中西部(博鳌论坛、戏剧节、平遥电影节、西宁电影节、吕梁文学、)中国的文化根基在农村,现代化的北上广深诞生不了文化,只有比如山西阳泉小城市刘慈欣、曾经平淡的杭州余华、山东高密莫言、山西汾阳的贾樟柯,大部分农村消失而有部分农村会艺术化而现代化。

3、5g 与大数据中心新基建起码 5 年。

4、中西部中小城市现代化起码 20 年。

5、农业科技化(智能农业)起码 10 年。

6、能源革命(山西刚刚开始)多元供应 10 年。

7、养老基建刚刚开始起码 10 年。

8、大健康体育产业(欧美健身日常)起码 5 年。

9、通用航空(私人飞机)基建。

等等中国的基建还很落后。

总之:我 d 的执政理念共同富裕。

现代高端理由: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理说剩余价值会导致经济危机,导致国家奔溃。(现在的美国案例)

中国古人的翻译版理由:贫富差距过大,上层掌握大部分资源,底层一旦遇到瘟疫、饥荒等天灾人祸而无法温饱,就是一个王朝末日的开始。(现在中国经济放缓)

每次的大基建本质就是财富要底层倾斜,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对于共同富裕最大的敌人,就是以潘某屹、李某诚为代表资本家的关键时刻资本出逃(本质就是拿走社会财富),不想为共同富裕出力(低价出让资产有他们、低息贷款有他们、zf 保姆服务为他们,关键时刻资本出逃说这是 “我自己的钱 “)。这里必须要夸奖优秀党员马云,大量的财富不是个人得来的,而是国家信任你才让你掌管大量财富,就应该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这也是国企存在的理由,某些私企确实关键时刻是会卖国的。

再则就是 16-17 年某达地产、某邦保险、某某航空为代表出去买足球、买酒店而非帮助共同富裕买石油矿产的变相资本转移(挖共同富裕墙角)。

共同富裕:经济内生动力的发展(艰苦奋斗)、基建为代表的通胀富人,共同富裕的交替螺旋发展。

20200410——– 分割线

补充几个问题:

1、基建钱从哪里来?答案:发债券、然后还不上、降低利率发新债补旧债(2010 - 至今余额宝利息从 7% 到今天的 2%)、导致银行利率持续走低,债务发展一旦开始因为借新还旧并且还要继续基建债务就会越滚越大。

2、发债谁来买?你买我买大家买,但是几十万亿债只有央妈有钱买,换一句话就是印钱买国债,即印钞机。

3、印钞机的后果?可能通货膨胀。注意是可能。

4、日本疯狂印钱就没有通货膨胀,因为印多少钱没人花,低欲望社会。美国印也不会通胀,因为印多少中国就拿多少,结果是中国通胀。因为疫情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经济通缩,目前基建印钱应该不会通货膨胀,当然用力过猛又一说。

结论:基建是不可持续的,必须依靠自身内在发展经济。基建 + 内生发展(科技进步与科技普及)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方式。

换一句话大家关心房价问题作为翻译:一座城市搞基建是发展经济的好事情,但是不可持续。基建一旦停止,而内生发展停止不前,就是房价下跌之时。

参考 2016-2018 年中国各个城市大搞基建导致的房价翻倍,以及最近疫情影响经济马上导致很多城市房价下跌。这次哪些城市可以继续搞基建,大家自己看债务率即可。

如下是政府债务简略:

如上是地方政府债务,个人债务根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为东部某新一线城市也很可怕。房价过高导致普通人杠杠太高了。

2016-2018 年大部分个人债券基本都成了房奴指望不上了 = 卖地财政指望不上,地方债务如上超过 100% 的城市也指望不上了 = 卖地 + 税收总和指望不上,就看中央的债务了,通胀即将到来哈哈。

公积金、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逼你进城,猜猜哪个先来。

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

共同富裕的路上,

也有可能让一些人一贫如洗。

对于没有本事的农民或者普通人,

★土地是你对抗通胀与未来的唯一。★

所以东西都可以不看,

请记住★土地★! 土地! 土地! 土地! 那是你的命根子! 命根子没有了! 和太监追求权利一样。

知乎用户 王子君 发表

谢邀。

中国的基建,搞不完,也搞得完。

搞不完,是因为基建是政府主导。

政府可以利用基建,引导超发货币定向投入在国计民生等低收益的基础设施,降低自由流动的热钱总量,压低超发时通货膨胀和 CPI 增长的势头。

进而再利用基建创造出大量直接与间接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不仅有行业性的特点,例如建筑业相关;还有地域性特点,上大型基建项目的地方就业一定会整体增长,工人也要在当地消费嘛。

这实际上是一种调配区域增长不平衡的手段。

超发货币沉淀为实体资产,并带动就业,在消费端和供给端都实现了改良,降低了超发的风险。

这样,就能… 继续超发。

因为全球在超发,大家都停不下来,你只好选择最不坏的手段。

所以只要超发压力在、就业压力在、区域不平衡压力在,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建就不会停。

全球超发越严重,在美帝就能看到越多超乎想象力的金融产品,在欧洲就能看到越多福利政策,在我朝就能看到越多的世纪工程。

这大概是一个工程爱好者的幸福时代。

基建也搞得完。

因为基建还是靠人搞的。

工地上 60 后还有些,70 后主力,80 后比 70 后少,90 后又比 80 后少,00 后基本没有,有也是小工。

工地苦,愿意干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有点头脑的,都去做技术工种,相当于工地上的半个白领。

这是时代的美好:你富了,有钱让多数年轻人去上学,去选择别的工种,甚至蹲家瘫着。

你已经发展到了一个 “足以给多数年轻人提供高于工地劳动收益的就业岗位” 的阶段。

加上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在我们能像死亡搁浅一样用开罗尔物质 3D 打印公路大桥之前,我们的基建能力只会逐步下降。

这也是林毅夫强调的 “城镇化再繁荣二十年”。

城市化最近这几年达到极限,大规模基建的下一步投入方向就是城镇化。

因为还有大批城镇没有实现现代化,这些城镇也会是吸纳周遭农村人口的节点。在这里投入基建一方面是有效,不会闲置;另一方面是截流人口,防止过分依赖超大型城市。

还有个隐性要素: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

最晚 2040 年,80 后都快 60 了,最后一波愿意上工地的人,真的差不多了。

这繁荣的二十年,实质含义是:在只靠自身内部的条件下,稳定增长、保证不大规模失业的二十年。

换言之,继续超发、轻度内卷的二十年。

等这二十年也结束,真正的压力开始到来。

一:技术突破成功、争取外部空间成功,要么摆脱被迫跟随超发的命运,要么甚至可以转嫁超发的成本;

二:突破失败,继续跟随超发。但大规模基建的能力下降,早期基建闲置空转,维系成本飙升,基建无法成为缓解超发的有效手段。

超发后果开始爆发,无法遏制通货膨胀与 CPI 全面暴涨(不是四五个点,是九几年十几二十个点那种),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化。

三:最糟糕的,某些场景下,你的社会平均收益被打回去,打到比工地还低,连年轻人都只能老老实实去工地。

所以不要纠结之后干嘛,该纠结这中间干嘛。

知乎用户 佐伊 23 发表

基建搞完了中国经济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中国经济有一个基本了解。

要了解中国经济,就不能从经济学的概念出发来理解中国经济的,也不是从经济中的个别现象来理解中国经济的,而是从中国经济内在的矛盾和逻辑来理解的。

首先讲一个基本结论。1996 年之后,我国经济曾经两次面临危机,缓解这两次危机的方法,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也决定了基建和中国经济的关系。所以要理解中国经济,就得从这两次危机讲起。

我分三部分来讲。第一部分、1996 年危机和解决方法。第二部分、2008 年危机和解决方法。第三部分、当前经济的基本情况。

每个部分我又会分几个子话题,详细分析经济的内部矛盾。

第一、1996 年危机和解决方法

一、1996 年经济危机

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三种去向: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当然,我们也会买国外的产品,所以计算出口的时候会把进口和出口抵消,算净出口。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这三者的总和用货币来计量,就是 GDP。

一个商品,如果国内消费者不买、国内企业不买、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也不买,那就卖不出去。当大规模的商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出现了经济危机。

所以经济危机又叫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相对于消费能力出现了过剩。

生产相对消费出现过剩的事情常有发生。前段时间全球多个国家奶农倒牛奶,就是因为市场过度竞争,导致牛奶大规模过剩。当然,除了倒牛奶,生产过剩还有很多其他体现,比如让卖不出去的苹果烂在地里。

1996 年的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这种过剩。当时一半以上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 50%。产能利用率可以简单理解为机器利用的程度。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 80% 就是产能过剩,低于 75% 就是产能严重过剩。按照这个标准,1996 年的产能过剩已经很严重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时很多企业都处于破产边缘,只能通过不断倒腾资金,来维持现金流不断裂。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外贸进一步下降,更多的商品卖不出去了。到了 1998 年,商品库存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50%,产能过剩更严重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经济一定会出现危机。当时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国家经贸委的赵晓甚至破天荒地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大萧条的历史会在中国重演吗》。把中国经济和大萧条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在之前压根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当时经济形势确实是岌岌可危。

但是 1998 年的生产过剩,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危机,反倒是在之后几年被逐步消化掉了。

二、缓解 1996 年危机的办法

我们之前说过,经济危机体现为商品卖不出去。那么一个很自然的逻辑就是,我只要想办法把商品卖出去了,经济危机就暂时过去了。所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两种传统的方法可以延缓经济危机:一是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把商品卖给以前不买的人。

1998 年之后,我国就是通过 “对内深挖国内市场,对外开拓海外市场”,来延缓经济危机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延缓,而不是解决。

深挖国内市场。1998 年之后,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深挖国内市场,其中最典型的是房地产市场。1998 年之前我国基本上没有住宅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要死不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是福利分房。1998 年的时候,为了刺激消费,缓解危机,国家终止了福利分房。也就是在这一年,庞大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这个市场具有极高的产业关联度,辐射冶金、化工、水泥、建筑、建材、金融、水电煤、保险、物业等众多行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一方面消化了大量重化工业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高房价的种子。

开拓海外市场。2001 年前我们出口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国家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我们产品出口。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之后,这些限制大幅降低。也就是从这几年开始,我们外贸订单大幅增加,国内产品潮水一般涌向世界。这消化掉了巨量的轻工业过剩产能。外贸订单增多,现有规模不能满足海外需求,资本家又扩大厂房,购买更多的设备,进一步带动重化工业的发展。而资本的发展必然要求雇佣更多的工人,这又带动了城市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在内外两个新市场,也就是房地产和出口的带动下,经济迅速走出阴影,形成了 “外贸 - 投资” 双驱动的经济模式,并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循环,这两个循环的有效运转,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三、两个循环及其矛盾

内部循环。内部循环对应着整个房地产市场。首先,老百姓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形成银行体系的巨额存款。其次,银行通过三个渠道,把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产市场。第一个渠道是土地开发市场。每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投融资平台,比如某某市城市投资公司。银行将钱贷给这些公司,这些公司就用这些钱征收土地,搞土地开发。各个地方都有这种叫做某某城市投资公司的企业,基本都是干这种事情。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自己老家,肯定有这种公司。第二个渠道是土地买卖市场。地方将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买地的钱,大部分也是银行贷款。开发商贷款买地之后,就开始造房子。第三个渠道是房地产买卖市场。开发商建好房子后,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买房的钱,大部分也是贷款。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终,再自己去贷款,消化不断升值的房屋。这就是内部循环,内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

外部循环。外部循环对应着整个外贸出口。首先,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中国形成外贸顺差,获得大量外汇储备。其次,我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资金回流到美国,支撑美国债市、股市等虚拟经济。美国虚拟经济市场不断膨胀,股市上升、房地产市场上升,美国老百姓的股票、房地产和手中的债券就不断增值,形成财富效应。什么是财富效应呢,就是他股票或房地产等账面财富增加之后,他更愿意去买买买,这就是财富效应。最后财富效应刺激美国人不断地消费,继而购买更多的中国产品。这就是外部循环,外部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出口来带动经济。

在这两个循环中,地产资本、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都找到了自己恰当的位置,资本在觥筹交错之间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必然导致重化工业快速增长,而这为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种子。

这两个循环一个对应着房地产投资,一个对应着外贸出口,这也是我们当时消耗过剩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但是,这两个循环都是不稳定的。第一个循环,要求中国城镇化不断推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断涨价,地方和开发商才能以此为抵押借到更多的钱,进而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一旦城镇化停滞,就会出现问题。第二个循环,要求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只有美国虚拟经济不断膨胀,才能持续产生财富效应,刺激美国人消费需求,进而带动中国出口增长。说白了,要维持两个循环运转,就要求中国的房市和美国的股市一直高涨。但这是做不到的。

2008 年,这两个循环中的一个出了问题。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欧美日股市楼市纷纷崩盘,经济受到重创,买买买的意愿急剧下降,导致中国企业外贸订单大规模减少,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轻工业产能过剩,又传导到重工业,导致重工业产能过剩。在这儿解释一下轻工业产能过剩为什么会传导到重工业啊,因为出口快速增长的年份,轻工业企业每年都要向重工业企业购买新的机器设备或者修建新的厂房。轻工业产能过剩之后,买设备建厂房会大幅下降,重工业企业接到的订单也开始下降,导致产能过剩。

外贸下降,投资下降,轻重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内忧外患之下,2008 年,我们经济再次走到了危机的边缘。这就是我国面临的第二次危机。

第二、2008 年危机和解决办法

就在中国经济万分危急的时候,凯恩斯主义横空出世,引领经济再次走出危机。那么,凯恩斯主义是什么?它又是怎么缓解危机的?它在缓解危机的同时,造成了什么样的矛盾呢?理解了这些问题,基本就理解了城镇化和中国经济的关系。

一、凯恩斯主义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举个例子。在某个国家,由于生产过剩,钢铁和水泥大量堆积卖不出去,钢铁厂和水泥厂开始大规模裁员。很多人失业了,经济问题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国家不希望企业继续裁员,因为大规模裁员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危机,有人就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国家出台一个政策,号召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他说,每个城市修一个公园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修公园需要钢铁、水泥,这样就可以消耗钢铁水泥的过剩产能,稳住重工业就业;其次修公园还需要雇佣工人,这还能带动一部分失业人口再就业,就业后这些人就有钱买买买了,这会进一步带动轻工业发展。这两者还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重工业发展了会雇佣更多工人,进而消耗更多轻工业产品,轻工业发展了会购买更多设备、修建更多厂房,带动重工业发展。国家觉得挺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市政府修公园的钱哪里来呢?这个人就说,让银行印钱借给市政府就好了,反正钞票都是可以印出来的嘛。国家一听觉得可行,但是又有一个担忧,市面上的商品数量没变,但是印出来的钱变多了,这会造成全社会通货膨胀,导致老百姓手中货币贬值,这怎么办?这个人说啊,这个没有办法,只能请大家理解国家的难处了。

你以为这只是一个故事?不,这是一段历史。1933 年后,罗斯福政府就曾雇佣大量失业青年去修建众多的国家公园。当然,修建公园只是一种方式,它还可以是修建铁路、修建公路、修建机场、修建形象工程,或者修建各种烂尾和不烂尾的楼。

听懂了吗?这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印钱,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

二、凯恩斯主义和四万亿计划

讲完了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 2009 年中国的经济情况。这里要讲一个重要的部分,凯恩斯主义和四万亿计划。

2008 年的时候,次贷危机已经爆发两年了,危机重创了欧美日经济,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也大规模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轻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率从前几年的 10% 左右,迅速下降到 2008 年的 3.5%,随后在 2009 年更是下降为 - 44.8%。轻工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其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下降,从而波及到了重工业行业。这导致全国性产能过剩,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2009 年,中国出现了 20 年来最大规模民工返乡潮。如果再不出手,经济问题就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

在极度危急的形势下,2009 年我国决定加大投资力度,鼓励企业贷款,准备实施一系列基建工程。除了灾后重建外,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加快保障房建设,第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快铁路公路机场建设。

基建的钱从哪里来呢?从银行来。国家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贷款支持。

为实施上述工程,国家预计到 2010 年投资合计四万亿,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共计 1.8 万亿,灾后重建 1 万亿。这就是俗称的四万亿计划。

你对比一下四万亿计划和凯恩斯主义,是不是觉得很像,没错,四万亿计划就是中国版的凯恩斯主义。

在这个中国版凯恩斯主义的主导下,经济从 “外贸 - 投资” 双驱动模式,转变成以城镇化为依托的 “负债 - 投资” 单驱动模式。从 2009 年开始,我国经济一方面持续大搞基建,另一方面一遇经济下滑就放宽房地产贷款和购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产市场,通过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带动重化工业需求,进而全面带动制造业,最终盘活中国经济。但是,通过政府主导、银行放款、企业借钱进而大搞基建的凯恩斯主义,有三个致命的缺点。

三、凯恩斯主义引发的三个问题

第一,这会导致更大规模产能过剩。任何基建项目都是有周期的。比如修公路,修路的时候,需要买大量的重化工业产品,消耗过剩产能,并催生更大规模的产能。基建周期内,为满足市场需求,重工业领域各行业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路修完之后怎么办呢?以前卖给修路单位的钢筋水泥现在又卖给谁呢?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办?你会说,那就再修一条路。这可以继续延缓危机,但是路总有修完的时候。一旦城镇化进程慢下来,各个基建项目周期就会陆续完结,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会凸显出来。

2011 年底,产能过剩又出现了。我们以钢铁为例。凯恩斯主义实施初期,各地大搞基建,钢材需求旺盛,2009 年钢材价格一度高达 5000 元 / 吨。钢铁企业在这两年大发横财。一个才入职的本科生年终奖动辄超过 10 万,可见当时的钢企何其春风得意。但是从 2012 年开始,钢铁产能开始出现过剩,钢材价格急转直下,到 2015 年底,粗钢价格只有 1440 元 / 吨,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业内有一个开玩笑的说法,当时全世界有两个地方钢铁产能超过一亿吨,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中国河北。河北一个省的钢铁产能,超过了除中国之外的世界上所有国家。

不光是钢铁,当时主要工业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具体数据我们后面介绍。

第二,这会造成企业高额负债。基建资金多是银行贷款,这些钱是要还的,但是很多钱却还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基建项目根本不能创造收益。我举个例子来说。某个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借钱修了一个机场,这个机场一年都没几架飞机停靠,根本不赚钱,他拿什么还钱?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2015 年《每日经济新闻》的丁舟洋就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小机场建设热背后:超 7 成亏损,靠补贴生存》。不光是机场,地铁、市政、烂尾楼,都是这样。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独山县烂尾楼事件,你以为只是独山县的特例吗?大家可以去查查自己家乡都欠了多少钱。不光如此,负债还会从地方政府传导到一般的私营企业。地方政府搞基建,必然会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比如购买钢铁。基建项目周期内,钢铁企业订单就会增多,钢铁企业就要扩大产能。但是钢铁企业一时间没有钱去修厂房,怎么办?他们就会向银行借钱来扩大再生产。但是,基建项目周期完成后,就会再次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导致钢铁价格下跌,赚的钱根本无法偿还银行本息。这些还不上钱的公司不得不继续贷款借新还旧,利息负担越来越重。

之前网上有个毒鸡汤,说是你要体谅你的老板,你上班玩手机的时候,你的老板正在焦虑;你盼望发薪的时候,你的老板正在下一张借条上签名。

当然我们别去喝这种毒鸡汤啊,老板和我的关系本来就是我打工他给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他赚的利润和我没有一毛钱关系,那他的借款关我什么事呢。

但是,这个段子却反映了一个现象,企业负债急剧攀升。

企业债务有多严重呢?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对发债企业做过一项统计, 2015 年所有发债企业中, 98% 的企业利润根本不足以偿还债务,而必须靠借钱才能偿还之前的债务。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债务负担,使得企业从 “借债投资”,变为 “借新还旧”。

2012 年之后,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实体经济收益越来越差,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实体企业,没办法,大量中小企业通过民间高利贷续命,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割韭菜的大好机会,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把民间的高利贷搬上来,让放高利贷阳光化,这就是构成了 P2P 大规模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三,这会导致经济脱实就虚。由于制造业大规模过剩,制造业本身的利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得益于城镇化的推进,得益于高杠杆购房的优惠政策,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怕制造业还不上钱,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制造业,大量资金变着方儿的流向房地产。不光是银行把钱贷给房地产,实体企业自己也搞房地产,制造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来拿地开发。稍微大一点的实体企业,只要有可能就到处拿地搞开发。央企更是频频成为地王,石油、化工、兵器、烟草,各大垄断集团,谁不拿块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央企。在这个背景下,民间资金、银行资金甚至制造业自己的利润,大量流向了房地产。资金不再支持实体经济,而是炒房炒地,这就构成了中国经济另一个重要现象——脱实就虚。到底有多少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光看银行报表根本看不出来,因为大量流向房地产的钱都被包装成了理财产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夏斌曾经做过一个估算,他认为真正和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比约有 70% 左右,甚至更高。前几天爆出一个新闻,哈尔滨银行 80% 的新增贷款都流向了房地产。很多人看到新闻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流向房地产。其实这个不是什么新闻,好多年都是这样,而且各个地方都差不多。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导致中国房价在 2008 年后数次暴涨。到目前,高昂的房价已经成了所有年轻人心中的痛。银行借出去的钱,相当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将出现大量呆坏账,最终爆发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就是中国版凯恩斯主义导致的三大问题。

第三、当前经济问题

在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这三大问题环绕下,我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在这里,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经济数据。

一、产能过剩情况

首先讲讲产能过剩有多严重。对一个经济循环而言,首先要采掘原料,这个就对应着采掘业;其次将原料制作成中间产品,这个就对应着冶金和化工等行业;不论是冶金行业还是采掘行业,都需要相应的机器设备,这个就对应着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这些行业就是主要的重工业行业。这里插一句,很多人都号称能讲经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缺陷,他们对工业体系完全不懂。这里推荐本书,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清华出版的《工业系统概论》。

好,回过头来说啊。大家看下面这张表。这张表包括了重工业主要部门。采矿业包含了煤炭、石油、金属、水泥矿等等各种采掘部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包括了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各种产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指的就是钢铁生产;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这一块非常重要,经济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油墨、燃料、各种合成橡胶,等等,都是这个部门生产的,包括妹子用的化妆品原料,以及捡肥皂捡的那块肥皂(的原料),都是这个部门生产的;通用设备更是包罗万象,小到阀门、水泵,大到机床、起重机,都属于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是某个行业专门的设备,比如石油行业需要钻井的机器,这就是专用设备。这些部门涵盖了重化工业几乎所有部门,从原料到设备到厂房,大致就对应这些行业。

这些行业的过剩情况可谓触目惊心。大家仔细看一下数据,绿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在 75% 以下的,也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黄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 75% 但是小于 80% 以下的都标,也就是产能过剩的。白色部分是产能利用率大于 80% 的,也就是产能不过剩的。

2016 年以来,主要重化工业部门中,几乎所有行业,在几乎所有时间中,全部产能过剩。采掘业在所有时间中产能严重过剩。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所有时间中产能严重过剩。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也就是钢铁行业,只有在 2019 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以刚刚压线的成绩达标,没有产能过剩,其余时间全部产能过剩或者严重过剩。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部门,全部时间产能过剩或者严重过剩。通用设备部门,除了 2018 年第一季度压线达标外,其余时间全部产能过剩。专用设备在所有时间全部产能过剩。

整个经济是联动的,重化工业的过剩会传导到轻工业。这里我们看一下轻工业过剩情况。轻工业中与我们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两个部门是食品和纺织,逛街的时候买买买,主要就是买吃的、买穿的。2016 年以来,和我们日常生活关联度最大的两个轻工业部门,食品部门在所有时间全部产能过剩,且多数时间是产能严重过剩。纺织部门在 9 个季度中产能过剩,在 6 个季度中踩线达标。

可见,整个工业部门都处于产能过剩之中,重化工业尤为严重。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消耗掉过剩产能吗?

二、产能过剩能消化掉吗

之前说过,一个商品如果卖出去了,最终只可能有三种去向:第一、被国内终端消费者买了,用于日常吃喝玩乐,这就是消费。第二、被国内企业买了,用于生产或扩建厂房,这就是投资。第三、被国外的消费者或企业买了,这就是出口。

因此,消化过剩产能也只可能有三种渠道,第一,拉动国内消费,第二,促进国内投资,第三,加强外贸出口。

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做一个详细梳理。

(一)外贸

金融危机以来,先是欧债爆发债务危机,其后 2015 年新兴市场爆发金融危机,接着美国退群,整个外部经济环境一直恶化,逆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长率持续走低。按美元计价的出口总值,在 2009 年、2015 年、2016 年出口增长率都低于零,2019 年的出口增长也仅有 0.51%。外贸形势非常严峻,短期看无法通过外贸消耗过剩产能。

(二)投资

2009 年之后,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经济就是靠投资吊着一口仙气,持续至今。但是,投资这个引擎离熄火越来越近了。这里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计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七成,三者的增长基本决定了投资的增长。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三部分的情况。

制造业方面。由于制作过剩越来越严重,投资增速从 2011 年开始持续下滑。

2011 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还有 30% 左右,到 2012 年就下滑到不足 20%,之后持续下跌,在 2015 年 6 月份之后,增速再也没超过 10% 左右,到了 2019 年底,增速仅有 3.1%,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

基础设施方面。自从 2009 年四万亿以来,基建就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基石。在 2018 年前,基本保持 15% 以上的增速。但是,基建投资至少受到三方面的制约。首先,2015 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速度明显减慢,官方数据从 2015 到 2019 年城镇化率提高百分点分别为 1.33、1.25、1.17、1.06、1.02,呈逐年放缓态势。其次,中国大中型城市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大规模基建的空间在降低。最后,基建的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这些企业往往债务高企。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从 2017 年开始快速下降,2018 年 5 月,增速跌破 10%,到 2019 年底,基建投资增速下滑到 3.8%,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

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都几乎丧失了拉动经济的能力,于是,只能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了。但是,房地产也有自己的问题。中长期来看,对房地产投资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的抚养比,也就是非劳动人口(老人和小孩)/ 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中国,这一比例从 2011 年底开始逆转。这使得潜在买房需求的劳动力人口比例越来越小。再加上价格高涨,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越来越少,房地产相对过剩趋势明显。这些原因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 2003 年以来,除 2008 年底前后的金融危机异常期外,基本保持在 20% 以上。到了 2013 年底,增速都在 20% 以上。但是从 2014 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迅速下降,到 2019 年底,增速勉力维持在 9.1%。

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高达 20%、甚至 30% 的增速,逐步下滑到不到 10% 的增速,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更是仅有百分之三点几。它们高速增长时期催生出来的产能,在潮水褪去之后,全都裸露在了沙滩上。

外贸和投资都不能消化如此庞大的过剩产能,那么就只有靠促进国内消费来消化过剩产能了。但这也做不到。看这个图,蓝色的线是人均实际 GDP 增长率,橘黄色的线是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生产过剩以来,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率持续放缓,从 2105 年底开始,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就长时间低于人均实际 GDP 增长率,这导致我国消费长期萎靡不振。前段时间,官方号召消费升级,民间却调侃消费降级,就是最好的体现。

三、城镇化结束后经济走向

截至目前,中国大规模实施凯恩斯主义已经 11 年了。从整体来看,外贸、消费和投资领域都不乐观。从经济发动机,即投资领域来看,制造业由于前述原因,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和大规模负债,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房地产经过近 20 年发展,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房屋明显过剩,投资增速大幅降低;基建方面,由于前期发展迅速以及城镇化放缓使得投资空间缩减,也由于城投等公司负债严重,基建投资增速也开始降低。

中国的凯恩斯主义,快要走到头了。那么,城镇化停滞之后我国经济将怎么收尾呢?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凯恩斯主义和通胀的关系。

之前我国说过,凯恩斯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国家印钱,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过剩产能,延缓危机的爆发”。也就是说,凯恩斯主义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呢?西方经济学有一个通俗的解释,通货膨胀就是更多的钱去追逐数量不变的商品。凯恩斯主义增发的货币是印出来的,而市场上商品的数量没有变化,因此必然出现 “更多的钱去追逐原有的商品”,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我国反映通胀的 CPI 指数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资金被房地产领域吸收了。也就是说,我国印出来的钱,没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当部分去追逐房地产领域中的房屋和土地这一特殊商品。这就是 CPI 涨幅并不大,但房价却暴涨的原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甚至把房地产成为“人民币的稳定之锚”,王德培曾经“掏心掏肺” 地说,“中国有 200 多万亿的人民币印制和发行,全世界之最了,为什么没出问题”,就是因为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战场”,但是高价房这个问题主要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所以社会本身不至于出问题。王德培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了,我国为什么不敢让房价跌,因为“货币大量沉淀在那里”,一旦房价跌了巨量的货币就会涌现其他商品市场,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通货膨胀。

那么,房地产的价格会一直维持高位吗?做不到。城镇化放缓,人口结构逆转,房价虚高,房企背负高额负债,这一切都预示着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而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经济将最终停滞下来,而伴随着经济停滞的,是大量货币涌向市场导致的通货膨胀,停滞和通胀将并存,凯恩斯主义最终将引来自己的归宿——滞胀。

这里我们再次做一个整体回顾。在第一部分,我们先回顾了 1996 年的那一次生产过剩,分析了我国怎么靠房地产市场和 WTO 延缓了危机。并且发现当时的经济形成了内外两个循环,而这两个循环既支撑着中国经济,又为更大规模的危机埋下了种子。其次我们讲了 2008 年金融危机打破了第一个经济循环,经济再次出现过剩的风险。在第二部分,我们讲到了我国怎么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方式,延缓了 2008 年的危机。接着,我们又分析了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并且发现凯恩斯主义持续数年后,造成了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债务规模持续攀升。从 2012 年后,实体经济持续萎靡,投资增长快速下滑,大量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而这一切导致了中国经济当前的三大特点:产能过剩、负债高企、脱实就虚。在第三部分,我们详细分析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分析了外贸、投资和消费都难以消化当前的产能过剩,并且大致介绍了货币增发和高房价的关系。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凯恩斯主义必然走向滞胀。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基本判断。另外,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包括房地产、地方债、失业、股市,等等,我会找机会以专题的形式一一分析。

我是一个对经济、民生和时事感兴趣的社畜,会定期回答相关问题。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也感兴趣,请关注我或者关注 B 站同号。

知乎用户 一步莲华 发表

基建怎么可能搞得完?

哪怕是深圳这种寸土寸金的发达城市都没敢说自己搞完了,更何况是全国这个维度?

深圳的村道改扩建、优化升级搞完了吗?你去深圳郊区的村庄看看村道,会车够不够?

没有吧,保守估计,三十年根本搞不赢。

前些年大基建解决的主要是 “有没有” 的问题,距离 “好不好” 还有几百年的差距呢。

交通堵点那么多,每年优化三五十个,也得花个百来年。

再说了,你搞再多的新路,也扛不住人流、车流量的增加速度啊。

路修好了,还得升级啊,搞个地铁之类的。毕竟高铁已经改变过中国了,要是地铁呢?中国不得飞起?

还有,大基建包括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园、国民健身等设施,这个得按人口配备的,搞完也得百来年。

对了,还有那代表啥的下水道,搞个日本欧洲那种可以拍电影的,有足够经费的前提下,也得花五十年以上的时间。

最最后,以上所有基建项目都需要维保的。有预算和人力这么整吗?

知乎用户 超级大笨狼 发表

基建是无底洞,不可能搞完,产能每年按照百分之十的增速发展一百年也不会搞完,算算是多少,一百年后需求会更大,起点更高。

小城市会变成大城市,大城市会发展成城市群,城市群又要连接起来,城市内部外部道路,铁路公路地铁,都存在巨大缺口,再来十倍投资也吃得下,而且像上海这种江南地方,河流纵横,总长度近三万公里,超过了道路总长度的两倍!每条河流都需要拦污纳管,海绵工程,每个小区都需要雨污分流,需要新增大型污水处理厂,即使不是每条道路都需要综合管廊,全国铺设百分之一也是天文数字了,一个管廊生产厂一年也就能产几十公里而已。

此外还有水利工程调水工程,风光电力和油气能源输送工程,通讯设备工程,跨海通道工程,充电桩,加氢站网点再来几万个吧。

产能只会出现阶段和局部过剩,全局长远来看,基建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2020 年是基建大年,从大型设备,水泥销量,地方债务放量上就能看出来,各地更是出台了无数巨大的施工规划,不止是百分之十的增速,而且是基建升级版,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虹桥浦东联络线工程,已经开工了,这几天我经常带狗子去那边游泳。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发展主义者会告诉你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解决,基建的背后往往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副产品。

铁路,公路,基站都是科技革命成果的体现,所以只要科技持续进步,就不断有新的基建可以搞,问题在于科技进步缓慢和售后维护成本高。

前者是国家运气不错,前三十年积累维持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80 年代开始工业化扩张和调整,正好赶上了全球化浪潮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扩张。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叠加爆发出巨大潜力,每一个十年都有其发展动力。

20 年代就是新基建进一步信息化数字化,其实这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预计下一个 10 年顺利的话第四次科技革命就要开始了,新新基建自然还能再玩 20 年。

后者的售后维护是一个问题,现有基建是建立在人口增量和经济增长信心带动的债务增量之上,蛋糕不可能持续做大,未来还是会面对西方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

增量停滞意味着未来资产税或财富税必然成为主体税收,来逐步替代现在的生产税交易税,最好能够替代债务增量的形式。

最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福利体系,学西方一味地发福利去工业化也不是个事。税收都用来发福利,其他方面必然不够用。

知乎用户 黄裳 发表

经济是一辆自行车,只有运动起来才能保证平衡。

中国的发展已经充分说明了,静态的经济学是纸上谈兵,是刻舟求剑,是掩耳盗铃。

中国为什么 30 年高速发展??是因为中国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社会资源被一个核心力量充分调动。换一句话说,中国这辆自行车是有人在骑,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随机应变。如果按照刻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国早就崩溃了,不要看不起那些唱衰中国的人,人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说话都是有根据的,但即便这样,这些人仍旧变成了笑话。

你如果会骑自行车,就知道,在平滑的路上你尽可以高速,但遇到坑要懂得减速,眼睛要看得见,还要手底下有把控的力道。什么叫做把控的力量?就是你对社会要有控制能力,中国是通过庞大的国有资产对社会经济的底层有强大的控制能力的。

你问基建搞完了该怎么办?很简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 30 年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随时会摔倒的状态,但只要走起来,自行车就自然有平衡感。你只要抢在平衡失去之前及时调整,就可以让平衡感一直存在。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扩大产能的后果肯定是生产过剩,全世界都支不住中国的产能,好处是,我们提前布局,一带一路就是对方向的矫正,扩大内需也是对方向的矫正。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地当辛苦的农民工了,中国的庞大基建可能后继无人,人口以后会萎缩,庞大的基础建设不可能回本等等。问题很多。

但是,你必须把问题放在当时的情况下来处理,而不是规划,有时候人没有办法规划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人能预测的。如果你硬要规划,就变成纸上谈兵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把变化的世界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运动方式上来,例如中国的基建搞完了,怎么办??

如果中美竞争中国赢了了,中国占据了高科技的基本盘,在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网络等等方面拥有了美国现在的地位,那基建现在的地位就完全不重要了。

美国人借债没打算还,看起来不可能持续,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这就是自行车在动态中前进的道理,美债至今仍旧是最高等级的金融资产。自行车前进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如果你控制不好,是会翻车的,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等等。

一群人骑自行车,互相较劲,就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动态过程,东南亚是美国人把泰国等推了一把,泰国的自行车就翻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光考虑内部不行,还要考虑外力。现在中美竞争,互相都希望对方翻车。这就是更加复杂的局面了。

整个世界拥有一个完整的逻辑网络,是一个整体,所以中国这样的大国,一个问题会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要预测就特别的难,谁如果有这个本事,到金融市场可以呼风唤雨了。

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的正确方式是,我们走着看。

到时候,或者随着情势的发展,让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又或者,其他的问题更大,这个还不是那么重要。

我是看好中国的,因为中国这辆自行车,已经走了好几千年的路了,车手的经验太丰富了。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虽然我反对只搞基建,但你这么问角度不太对。

基建是搞不完的,拆了建,建了拆,怎么搞完?

你这么问,出发点就不对。

到底为什么要搞基建?

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基建就是生产力。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基建,就是修路。

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残砖败瓦当中的生产线,厂房,公路,全是无敌的资产。

当你手上有钱,不想吃喝想让孩子去抢着当人上人,又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怎么办呢?

现在第一波房二代已经吃到基建的红利了,不是吗?

第二个原因是,基建是一条超复杂,超巨大,提供饭碗超级多的产业链。

材料,物流,设备,人工,服务,甚至装修,施工……

国家负责给基建买单,可以把大量的钱发给真正没钱的人,

每一波基建别的不说,建筑工人是不会失业,收到的金融危机的伤害也比较小了,是不是?

所以,基建是搞不完的,搞完了也会继续搞,拆了建,建了拆。

而为什么基建那么好,我要强调只搞基建的弊病呢?

你们再回去看第一个原因,我说过很多次,国家选择放水,人民选择房子。

人民为什么选择房子?因为国家选择基建。

这叫看样学样。自从国家带头基建以后,你再忽悠屁民取消费就不灵了……

中国的基础教育率是非常恐怖的,所以没文化的多,但傻子很少。

老百姓一看,哦你要放水让我们货币贬值逼我消费了,那行,我学你这样消费(投资)。

然后就危!了,内需不足,流动性不足,什么毛病都来了。

再看第二个原因,整个产业链上得到便宜的人和企业,他们是谁呢?

他们又会把钱花到哪里呢?流动性会因此得到补充吗?

我不用回答,我想施工行业的人对这个问题应该比我清楚。

你们可以看这个问题下其他一部分泄愤的回答,自然对这个问题也心里有数了。

于是危!就变成了死!

所以的确要放一放基建(不是说不搞了),换一种思路来补血了。

以工代赈是好方法,但不是万能的方法。

但这个结论并不是因为 “基建搞完了” 得到的。

还是那句话,基建想搞的话,是搞不完的。

知乎用户 赵勇 发表

基建很难搞完,几乎不太可能搞完,

你看你身边的大马路也好,小马路也好,有几条会超过 6 个月不开膛破肚的,

电信过来挖一遍,缝好;

水务过来挖一遍,缝好;

市政过来挖一遍,缝好;

如此循环往复,往复循环;挖了修,修了挖;路无穷尽,挖无穷处,何时完毕?

这正是 GDP 妙处,都有饭吃了。干活的有了一天 200 块的工钱,挖掘机有了一小时 240 的还款,银行不愁挖掘机的按揭,工人老婆不愁孩子吃饭,都开心。

完是不会完的,永远不会完。

你说都找不到工人了?这个好像是对的。

目前工地上大部分 60 后,小部分 70 后,少少的 80 后,

别着急,我这 70 后马上也要失业了,找正经工作是难找了,刚验证过 35 不能再大了,

创业嘛,那点本钱除了炸油条没啥好干的。

工地吗,当然缺人,一天 200 块,你看一月还 5000 大几呢,苦点跟写字楼差不多,能干!

那还等啥,去干啊。生生不息就在于此。

你说万一那天搞完了,不好意思,我们搞完了铸币税应该可以收了,

倒不是替庙堂吹嘘,建这么多航母肯定不是让你上去喝酒看姑娘的,

出去收铸币税啊!就这么发展!

知乎用户 不锈钢老虎 发表

中国最大的迷思之一:成天高呼大工业国战无不胜、基建狂魔攻无不克。

同时基层工人的待遇始终得不到解决,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会地位。

所以你可以放一百个心,因为不用等到基建搞完,就再也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了。

知乎用户 Belisarius 发表

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中国房子产权 70 年,70 年后怎么办,到了那时候再说。

遇事不决搞基建,搞完了怎么办?先不说能不能搞完,就算能,到了那时候再说。

换美国也一样,只要放水力度小了,资本市场立马两手一摊。

操作类似,只是具体手法不同。

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短期来看我们需要活下去。

药不能停。

知乎用户 nathianiel 发表

这个没啥好分析的,美联储正常操作,08 年危机连续降息十次救市,说点其他的。

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基本面跟今天一样优秀,但干了啥?

大搞基建大放水,直接导致现在政府、大国企、房企大量负债,大搞低端产能,大量建设鬼城,把宝贵的税收投入到低效的地方。后果是啥?低端产能过剩,政企居三大部门债务高企,全民投机情绪严重,高新科技实体发展受到挤压,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美国这一波贸易战,针对华为的封锁,华为活下来了,这难道是普遍情况吗,要不是任总当年的远见,华为去年就跪了。这十年来,我们高新科技自主性、定价权依旧比较低,整体很被动。

这一次呢?同样的剧本。

美联储 08 年 10 次降息,现在又是大降息。我们呢?再大放水、大搞基建,浪费这种绝无仅有的弯道超车机会?

中国最突出的优点是极为高效的组织能力,可以尽量保证任何产业链、资本、人生命的安全。

如果全球企业都认识到在大危机下中国的安全,他们会怎么想?他们想把部分核心产业放到中国来。

全球的资本怎么想?他们想把部分资本投到中国。

全球的人怎么想?想到中国来避险,想来中国治疗。

中国应该怎么做?继续扩大开放,对高新科技合作开放,对资本开放,对外国人永居开放(当然要严格,仅限于高端人才)。新基建搞起来,带来高新科技产业链的迅速进化。提高大国企、房企的拿资本、土地等的成本,防止其对实体产生挤压。等等。

唯一不应该做的就是大放水,继续挖路,挖完再修,修完再挖。继续建鬼城,卖不掉就炒作导致老百姓恐慌。

我相信中国的领导人不会看不到这些,不会依旧为了那一点好看的 gdp,继续放水搞那边际效益很低的大基建。这次全球性危机,是我们的机会,是西太收回话语权、收复台湾的开始,是中美权利格局交替的开始,也是中国慢慢长牛的开始。

知乎用户 阿疯 发表

搞基建

首先你要搞懂你在搞的是什么

搞懂什么叫基建

你就知道基建是搞不完的

基建一词来源于俄语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的、需要耗用大量资金和劳动的固定资产的建设。

基本建设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发展生产而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增加固定资产面进行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工作的总称。

基建的包涵是非常广的。

5G 是不是基建?

5G 符合需要耗用大量资金和劳动的固定资产的建设的描述。

它就是基建。

堡垒

它属不属于基建。

都还在地上爬呢,你就觉得基础设施搞完了?

知乎用户 vczh 发表

基建是搞不完的。就算地表全部给你铺满了,你还可以把所有的房子都推掉重新改成高塔,然后架设 10 层高速公路。塔底全部架空,设置人工太阳能光源,所有的地都变成耕地。奉孝至少可以养活 300 亿人。

simcity 玩家狂喜(逃

知乎用户 大忽悠 发表

当人类进入星际殖民阶段,太空堡垒都算基建

就是这个完蛋玩意

但如果按将近一百年前列宁导师的理解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我党基本已经实现最终目标,还升了个级。

所以说基建这东西是水涨船高的东西,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和科技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基建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在这次疫情中一个新词被提了出来 “虚拟基建”。

大数据追踪与识别、无人机执勤、健康码、外卖 app、网课、线上办公,这些都是虚拟基建的一部分。我认为我党完全可以乘这波潮流明确提出 “5g 就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的这一口号。这个口号能用多久完全取决于 6g 还要多久实现。

对普通人,高度发达的虚拟基建大大的便捷了自己的生活。以这次疫情为例,事实已经证明了我们之中的大多数是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日常生活的,有美团给你送吃的,有快递给你送东西,寂寞无聊了有微信、抖音、喜马拉雅等各类聊天交友、视频以及读书 app 为你消愁,这次疫情之后还有健康码为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健康提供保障。对政府说,通过疫情开发了很多奇奇怪怪新技能,比如无人机执勤、红外线扫描人体温度、疫情地图。

近期有两个消息,一是腾讯成为联合国合作伙伴,钉钉外交指日可待。同时腾讯也将承办联合国 75 周年所有线上活动,启用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进行数千场会议和对话,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这是虚拟基建这方面。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人造太阳持续运转十秒。这东西只要稳定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利用海水中的氘和氚进行核聚变,提供清洁能源,如果用爱因斯坦的公式计算的话,一杯水里面产生的氘和氚是 E=mc2 , 相当于 300 公升汽油。这东西要是真的好用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脱离了传统能源的束缚,一旦落地普及,且不说能够给其他领域带来多少红利,光是配套设施又能收割一波。所以,你看到没,光是当前这两个大项目都够中国基建小跑十年左右了。

而且我们党打执政之初就对基建有着蜜汁执着,认为基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重工业实力的支撑、城市化进城的成就以及人口素质的提升。故各届各级政府班子上台后都会响应提出工业和基建发展计划,将各种数据作为政绩的最重要体现,所以基建什么时候搞完这个问题只要我党存在一天就基本无解。

知乎用户 船舷上抽烟的水手 发表

黄帝纪年 4717 年。

公历纪年 2020 年。

中国大陆没有一座商用聚变反应堆。

太平洋海底没有一米真空磁悬浮高铁。

月球没有一座氦 - 3 精炼厂。

火星没有一片农田。

木卫二没有一只熊猫。

冥王星轨道深空观察系统没有一分钱预算。

比邻星探测飞船的图纸还戳在某片鸟不拉屎的地方郁郁葱葱,或许还长出了两片新芽。

太阳系真的就是一块蛮荒之地。

基本无害。

知乎用户 大水怪出没请注意 发表


我是媛媛,这是我的《世界日记》


朋友你听说过埃及吗?大基建怎么可能搞完呢?

[

埃及建造者

大水怪出没请注意的视频

 · 566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28589452316483584)

朋友,你听说过戴森球吗?基建怎么可能搞完呢?(战术后仰)

[

用戴森球获取恒星级能源

大水怪出没请注意的视频

 · 2276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28596101499895808)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组织文化需求是开玩笑吗?(笑) 基建怎么可能搞完。

[

终极工程戴森球

大水怪出没请注意的视频

 · 1423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228595820024307712)

毕竟我们的目标是银河大海啊!

视频略长,收藏了慢慢看吧。


[知乎用户:如何看待 3 月 27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 8 万,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09091452)

媛媛日记 3.27

[知乎用户:如何看待 3 月 3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突破 18 万,死亡人数超过中国?​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answer/1120761760)

媛媛日记 3.31

知乎用户 圆胖肿 发表

杞人忧天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你要想把基础建设搞完,那基本上共产主义也就差不多实现了

知乎用户 很倾城 发表

等基建搞完了,social 主义也真正到来了

—很倾城 2020.3.28

基建,任重道远啊,

基建搞完了,还有新基建,

新基建搞完了还有新新基建,

基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目前的新基建就是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 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多看看科幻小说,看看未来世界是怎么样的,未来,我 g 公民都可以负担起教育,医疗,吃喝拉撒,人人都有汽车,house,智能机器人工厂里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机器人又被机器人送到各个工厂参与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料都由各种智能机器人工厂提供,巨大的资源消耗迫使人类走向太空,开发地外资源,史称地外殖民,而外星又缺乏外星生活设施,新新新新基建又开始了。外星资源的不断供应造成地球人口爆炸,人类不得不搞更多的超级星舰搞星际移民,,就这样,人类不息,基建不止。

知乎用户 城市进化论 发表

在黔东南境内修高速公路,每公里费用平均超过 1 亿元,比平原地区高出一倍还多。

地形地貌 “拉高” 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却又相对滞后,这实际上正是西部地区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面临困难的 “缩影” 之一。

补基建短板,正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过去 20 年,打通 “大动脉”、加密 “毛细血管”,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发展,对加强东西部互联互通、拉近区域发展差距的作用有目共睹。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过,“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5 月 17 日晚,中央超万字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 出炉。

“西部大开发的 20 年时间内,第一个十年主要打基础,第二阶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此前所说,第三个阶段除了延续内生动力培育之外,还面临一个新主题——西部作为中国内陆腹地,如何通过开放来促进发展,并成为中国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

西部大开发第三个十年,基建短板该如何进一步补齐?我国又将如何架起西部通向世界的通道,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通 “血管”

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或许就能给当地人打开一扇脱困致富的大门。在西部许多地方,交通不便仍是经济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一方面,交通不便,种再好的东西运不出来,也不能发家致富;另一方面,交通也是限制将富集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最大瓶颈。有很好的景色,但交通不便游客进不去,照样没有欣赏的人。

西部尤其是农村地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 “资金”。数据显示,“十三五” 期间,交通扶贫建设总投资规模预计达 1.8 万亿元。

巨大的投资规模下,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看遍 “千山万水” 的贵州,曾经是发展交通的老大难。但随着交通 “毛细血管” 疏通,综合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当地对外交流合作,正日益密切。2018 年,贵州公布的外省车流量为 6272 万车次,比 2015 年增长 1 倍多;外省货车流量 1768 万车次,增长 75%。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车流的成效也体现在钱袋子上。2018 年,贵州全年旅游总人数 9.69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30.2%;旅游总收入 9471.03 亿元,增长 33.1%。

曾经 “蜀道难” 的四川,也是典型的内陆山地省份。多达 42.5 万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到全省面积近九成。近年来,在打通贫困地区交通 “最后一公里” 上,四川也下了不少功夫。

去年 5 月,《四川山地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显示,当地规划山地轨道交通线路多达 23 条线。到 2025 年,将有望建成 3 条具有代表性的山地轨道交通线路。

时间过去不到一年,今年 3 月,四川省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开工动员会举行。作为四川省首个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其规划客流正是有的放矢: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济据点居民出行,另一部分就是旅游资源带来的旅客客流。

频频动作突显出西部地区打通扶贫通道的迫切。未来,以交通 “血管” 为西部贫困地区输血,有望迎来更多支持。

《意见》已明确,“注重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协同发展,继续开好多站点、低票价的‘慢火车’。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出海梦”

西部省份还有另一个共同的 “梦想”,就是出海。

从上世纪 90 年代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到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落地,它与向西的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和向东的沿江通道,一同构成了西部开放的三个重要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地理位置示意图

此前,中西部地区和沿海经济联动,主要是 “以点带面”。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复制东部沿海经济,采用产业转移思路,收效越来越不明显,承接能力越来越弱。

“过去的发展模式是成本洼地模式,以低成本劳动力、能源及土地等资源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工厂落户。” 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看来,“一带一路” 新开放格局下,以物流通道为依托,打造物流引擎效率高地,是中西部地区可探索的一种新模式。

实际上,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西部城市对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的愿望,已表现得日益强烈,比如重庆。

通过将大港口、大铁路和全系列外贸政策牌照叠加在同一区域,重庆正努力使物流资源高度聚集。这也为类似城市打造服务全球的物流通道和枢纽网络,提出了新要求。

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此,《意见》已明确,未来将加强西部地区出海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将 “加强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扩大枢纽机场航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除此之外,《意见》还指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将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其中点名重庆,“积极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同时明确,“完善北部湾港口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口群,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

国家官宣以共建 “一带一路” 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西部城市离 “出海梦” 无疑又进一步。

谋大棋

实际上,若放眼全球,交通发展都可谓是我国近年来最亮眼的一张 “名片”。

以高铁为例,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崛起的新动能,我国高铁里程一直遥遥领先并不断增长。交通运输部发布的 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 13.9 万公里,比上年增长 6.1%,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 3.5 万公里。

联通覆盖绝大多数省会及以上城市,高铁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但东西部地区的高铁发展,仍有明显差距。

从 2018 年数据看,连接中西部地区设计时速在 250km/h 等相对较低速的线路,占比仍相对较大;东部地区内部线路中,350km/h 等较高速线路则占比更高。

此次《意见》进一步提出,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拓展区域开发轴线。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

“交通运输发展上的不均衡,将带来地区发展更大的不均衡。”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这样分析。但同时,“如果没有国家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就很难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更谈不到高质量发展”。

对此,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向城叔谈到,“西部大开发已经给交通带来极大的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到 2018 年 7 月,连接中西部地区、设计规格在 250km/h 以上的已通车和在建高铁线路数达 40 条,已占到全国 65.6%。

但他也坦言,从西部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来看,在国家全局中,西部薄弱环节特征和短板性质,并没有彻底改变。

图片来源:摄图网

《意见》出台后,“交通方面值得期待有三个方面”。冯奎指出:

一是从对外联系上,要快进快出,实现更快捷地与世界联通,所以这次政策提出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

二是在内部建设更密集的交通站点与更通畅的交通网络,这样可以更适应西部地区城镇、乡村集聚的特点;

三则是加强交通与产业一体化带动发展,主要是物流站点、平台与综合枢纽等方面的建设。

知乎用户 电商狗 - 老李 发表

可以参考一下现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知道我们还有多少可以发展的地方了。

住:

相对美国,我们的房子平均水平是很简陋的。美日平均水平就是独栋 house,一户几百平米,有游泳池、花园、监控,冬暖夏凉,智能家居。

就这点要求,达到全民普及,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绿色出行:

短途用电动汽车、电动公交或地铁,中长途用动车、高铁或飞机。

智慧城市:

利用大数据和智能设备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

利用大数据打击和预防犯罪。

灾害预警。

物资智能供应的问题。

物流:

智慧物流,当日达、半小时达等。

教育:

如何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质优的教育资源?

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问题。

健康:

1、如何吃得健康?

2、如何科学运动?

3、如何高效、公平地就医?

4、水、空气、土地污染的防治问题!

科技创新:

1、航天发展:探月、探火、深空探测、宇宙探测

2、新式武器的研发

3、民用飞行器、大型船舶的研发和建造

4、运算芯片、液晶面板、存储芯片的研究和制造

5、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

6、人工智能

7、AI

8、高速信息传输技术

9、量子技术

10、激光技术

11、真空驱动发动机的研发

12、宽体客机的设计和制造、民用机场的普及

13、智慧铁路

14、可穿戴设备

15、抗癌药的研发

16、心脏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

17、预防衰老的药物的研发

18、智能家居(家政机器人)

19、5G、6G

20、星链

21、全球卫星导航

22、自动驾驶

23、可控核聚变

24、其它清洁能源

25、无人机

26、各种发动机(大飞机涡喷 / 扇发动机、汽车高性能发动机、核动力轮船发动机)

27、隐形战机、隐形预警机

28、反导系统

29、诺亚方舟系统(太空逃逸)

…….

有太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发展了。

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还是粗放式的。别看铁路、公路修得猛,但只是在打框架,有量没有质。再往后,目前的基建质量会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以后的基建质量越来越好,越来越智能,越来越环保,越来越人性化,这也需要对建好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

精彩推荐:

扫地机器人哪个牌子好?2020 年优质扫地机器人评测推荐

平板电脑什么牌子好?2020 年高好评平板电脑推荐

笔记本电脑什么牌子好?2020 年高评价笔记本电脑评测和推荐

拍照手机什么牌子好?高评价拍照手机评测

智能手机哪个牌子好?2020 年高口碑、高销量智能手机推荐

知乎用户 世界恁大 发表

一. 基建根本就没搞完,我们任务还极端沉重。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看光鲜亮丽的一面,根本不足以代表中国。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社区,街道的背后或许是无数 “老破小” 和“城中村”组成的社区。

我国的自建房社区

典型的 80-00 年代住宅

美国典型社区

我并没有夸张,大家随便拿任何卫星地图对照一下中美的卫星图。中国城市与城市差异极大,而美国全国基本都是这样的标准。

美国典型

我国城中村聚集区

我国高档次社区代表之一

如果说住宅我国有人口密度大的劣势,那铁路理应成为我国最大的优势。然而除开高铁外,看看中国铁路的真实情况。。

1910 年,美国铁路运营里程 40.6 万千米。

2019 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 13.1 万公立。

虽然我国铁路在技术上 (电气化 / 高铁等) 有很大优势,但是在覆盖密度落后美国一百多年。

百年前的全球铁路和通讯线路覆盖图

真正现状是:我国不少百万人口的行政区域不通绿皮车,基建极其落后,交通成本极高。我家乡的四川省就有安岳中江三台射洪县等很多例子 (盆地人口密集区,并没有什么大山,充其量算土坡),最夸张的是 500 万人口以上的地级泸州市也不通客运列车。

二. 再说基建潮恐怕难以复制。

很失望这一点,我倒希望我预言的危言耸听而不是现实。很多朋友一直把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和拆迁当成是理所当然。然而从驱动力的角度来说,除了一两层的棚户区欧拆迁价值,我国绝大部分城中村和老破小改造根本就无利可图

众所周知一片土地改造要能进行下去,除了安置拆迁居民 1:1 甚至 1:1.5 的面积,还需要多盖一部分面积卖给市场回本。这时候需要向天空要面积。而我国的城中村早就靠 5-10 层的握手楼把法规可利用的空间透支干净了。就目前 “棚改去库存” 所炒作起来的安置成本来看,未来二三四线城市的非黄金地段(只有在 CBD 或者市政府新址上辣眼睛的房子例外)的老破小也很难有改造的可能了。

最后,大家成功上车的 33 层的高层住宅因为也并非是长期优质资产。

世界上除了香港纽约新加坡等极少数城市,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高层公寓是能持久维护和正常社区更新的。大陆自然是学习了香港的他山之石。

**实际上全球的小城市做过不少高层住宅的先锋实验,最后都是要么炸掉要么沦为贫民窟。比如美国二战后为安置生育潮和婴儿潮,给城市中产修建了不少实验性质的间距合理,的板楼小高层。**在我国可以算得上上非常优质的新小区。而美国小城市的实验案例是后来二三十年迅速沦为贫民窟,政府被迫出面拆除。

美国上世纪高层公寓落成之时

公寓拆除的时候

三. 趁着还能搞的这几年,撸起袖子搞就是了!

知乎用户 浪子背包客 发表

大搞基建不能说没好处,但是好处有限。直接受益的是有关的大型国企和其它 “关系企业”,国家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回笼资金”,左兜换右兜,资金运用 “高效”,工程也见效快,效果可控,数字上还好看。

那些得好处的企业,或许会投资,但就算他们投资热情高涨,又能带动多少多大?何况基建这块关系的,大多不是什么高科技,创新也有限。

劳工也就是临时有点活干有点收入,工程没有了也就打回原形。

其它 “无关人员”,该干啥还干啥,兜里空空肚里咕咕走在溜光大道,这个属于正常现象。

国家投资方面,其实有些弊端,多弄恐怕弊大于利。市场的事,终究还得交给市场去操作。国家临时刺激经济可以,但国家不应该也没有那多能力即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消费是生产的引领者,现在老百姓缺钱也胆小,不敢花不能花,这是市场的大问题。体制需要大改革,让老百姓富起来,看得到稳定健康的前景,这才有胆子、有能力花钱,和积极参加建设。

有了旺盛的消费,才有一切。美国经济为什么强?首先人家有个富裕成熟的国内市场,不依赖谁自己也能维持,此外才是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中国国内市场萎靡不振,自己靠不住自己,指望外人是不成的。

指望富人花钱消费?这个… 人家其实更喜欢海外消费。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学徒:钢铁大国如何上演翻身记?

作者:沙梦 支持:远川研究所制造组 1978年10月,正式宣布改革开放2个月前,邓小平访问了日本。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请日本援助中国钢铁行业。当时中国钢铁厂里到处贴着宣传口号,工人整齐划一头戴工人帽,脚穿布鞋,唯独缺少先进的设备,厂房破破烂 …

中国楼市房价是否会崩溃?何时崩溃?

知乎用户 chenqin​ 发表 最简单的答案:什么时候人们预期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将会停止增长,甚至开始下滑,房价就崩溃了。 但真正理解这个原因,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要讨论几个常见的分析误区。那就是货币,人口,租售比。 1,货币。 我们经常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