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八十年代所有田地都种满庄稼,农村人还是沒得吃?而现在农村农田有近一半荒了,农民反有吃了?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3 月份的回答,之前毫无存在感,忽然在 5.7 这天获得一千多赞和很多评论,有些摸不着头脑。

匿名是因为这个问题肯定存在不同理解,我只是根据我的经历表述了一下,所以为避免某些不必要争议,就匿名了。

至于大家引用的问题,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只不过我写了出来,大家如果想写,自然也有很多会比我好得多,记忆既然是互通的,我也匿名了,那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写的,大家自然可以引用,只是希望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就可以了。

关于公粮,这个要解释一下,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几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的,一部分是当地乡镇政府的,甚至还有村里的,名目不同,但是都是归到公粮里征收,每个地方肯定会不一样。这几项是没钱的。还有一部分属于国家定价收购,每亩地必须交够多少,但是这部分是有钱的,只不过相比之下,和外面自己卖可能便宜一些(这也是我原回答里说交了粮可能会有钱或者白条,我爸妈会带着我喝胡辣汤的原因)。这些加起来是每亩地两百来斤,我们是主要产粮区,农业大省,自古良田,估计各种征收就多了一些。

农民确实是真的苦。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归功于包产到户,就好像包产到户之前,农民是偷懒的,所以吃不饱,连带着城市也吃不饱。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像那一代或者两三代农民那样吃苦耐劳的?

包产到户能解决多少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土地潜力的挖掘,依靠的是基础设施和化肥供应,农民才能顿顿吃米面。而农民摆脱贫困,靠的是农业设施发展之后使得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去从事更有附加值的工作。

…… 分割线……

以下是 3.22 原回答

八十年代人,老家河南,大平原,后来通过高考离开了家乡,算是能回答一些。

很多人说这说那,但是就我切身的体会,能吃饱饭,就是因为化肥的使用加上灌溉设施。

为什么这样说,先上结论,以前主要使用农家肥,八十年代用了一些碳铵,当时小麦产量每亩五百斤左右,种子是西安 8 号。我家当时是 4 口人,六亩多地,全年小麦大概 3000 来斤(我记得很清楚,那几年每年都是收 30 袋子麦),各种加起来一年大概要交 1500 斤小麦做公粮。大概 93 年左右,忽然市面上开始主推尿素,大家用了尿素后,第一年小麦产量就提升到了八百多斤,当时的种子是豫麦 18(大家都说豫麦 18 比西安 8 号好,自此进入各种编号的豫麦时期)。等于凭空多了 2000 斤小麦,每天吃饭白面管够,从此也改变了我们的种植方式。

说完了结论,接下来开始细谈(会涉及很多非必要内容)。

每年五月底,小麦开始变黄,这时候先造场(方言)。为了造场,一般都会在地头种 2 分地的大麦或者油菜,这两种作物熟的早,收割后,空地撒上碎秸秆,泼少量的水,然后用牛拉石磙反复的碾,边碾边根据干湿情况泼水,撒秸秆,直到最后地碾的又硬又平。场就造好了。

这时候收小麦了,当时是用镰刀。每年六月初和九月底,学校就会放假,叫麦忙假(秋忙假),大概十天左右,方便老师和学生各自回家帮忙。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们那儿一直到了 98 年左右,才取消了这两个假期。

(注,本文图片皆来自网络收索结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割麦一定要穿长袖长裤戴草帽,不然麦子剌皮不说,一天干下来,人能晒能脱皮。每天天蒙蒙亮,爸妈就起床拿着镰刀下地了。妈妈中间会回来做饭,后来我和哥哥年龄稍微大一些时候,我们俩做饭给他们送去,那时候我大概六岁,我哥八岁(开始就是煮个稀饭热热馒头什么的,后来年龄大些就炒菜做面条啥的都能干了)。

开始小麦没那么干,能割一天,后来就只有上午能割了,因为快到中午时,麦杆太脆了,麦穗容易弄断,造成浪费。

记得每年我妈都会提前腌好一坛咸蛋(平时鸡蛋要卖钱,不怎么舍得吃,但是每年农忙前半个月,都会腌三四十个咸鸡蛋),我们每天上午下午各去送一次水,他们累了就坐下来吃个咸蛋,喝饱水,歇一歇再干。这时候我和我哥就是在田里拾麦。

那时候,大家都是这样。

后来随着发展,大概到了 92 年左右吧,啤酒火了起来,爸爸会买一件金星啤酒(每件大概 12 元,但是那时候瓶子能回收反复灌装,每个瓶子能卖两三毛,有几年竞争厉害时候甚至能卖 5 毛),累了坐下来喝的就成了啤酒,吃的咸蛋有时候也成了吃变蛋(黄淮平原地区一种蛋制品)。

割了一定量后,就要把麦子拉到场里,那时候是靠牛车拉,拉到场里,就摊开晒麦了,开始时候要晒两天甚至三天再碾场(白天晒,晚上怕露水打湿了就拢起来第二天再摊开晒),如果麦子很干了就当天上午拉回去,下午就能碾场。碾场也是靠牛,牛上套,拉着石磙,有时候石磙后面还有个耢子(耢拖,就是一个三角形的石板,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叫)。有时候为了增重,会让小孩子蹲在耢子上,我就蹲过好多次,每次碾场结束,我都浑身脏的不得了。后来牛被淘汰了,在前面拉石磙的就变成了铁牛(拖拉机,也叫四轮车,有时候也用手扶拖拉机)。

碾平后,会用叉翻一下,翻松了,再碾,之后,就把秸秆垛起来(麦子全部碾好一次后,把垛起来的秸秆会摊开再碾一次,这次碾的话,出麦量只有第一次的十分之一吧大概)。

秸秆垛起来后,场上剩下的就是小麦和碾碎的壳和麦芒之类的了,这时候要聚起来,趁起风的时候,扬场。扬场风要合适,风太小糠扬不出去,风太大,麦粒儿都跟着吹跑了。一个人扬,另一个人拿扫帚在麦粒儿上扫来扫去,把风吹不走的长秸秆扫出来。

所有都弄完了。就开始晒麦了。

麦子这时候是有些湿的,交公粮的话粮管所不收,自己储存起来吃容易坏,要再晒一遍。晒麦的时候,大人都要忙着播种之类的,小孩子就负责看场。这时候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会有卖冰棍儿的,虽然没钱,但是可以用麦换,一捧麦,换一个冰棍儿(现在想想亏了,一斤麦子当时六毛,后来涨到了一块,一捧至少半斤以上,冰棍儿只要一毛钱一根)。

然后就是交公粮了。我们家各种算下来,大概要交 1500 斤左右,相当于收成的一半。每到交公粮的时候,大家都会拉着板车(架子车),去乡(镇)粮管所交公粮(粮站和粮管所在一起,农民也分不清到底是交给谁,反正就说公粮要交给粮管所)。

交公粮的日子就那么几天,去晚了就要排很长的队,有时候一天轮不上你,有时候轮到你了,说粮食不合格,只能回去重新弄了再来。人太多了,有时候能排三四里地的长队,粮管所的人就会出来,对粮食预检,拿一个空心的长钎,捅到袋子里,带出来的麦子看一看,咬一咬,用手指掐几下,合格了就给你开个预检通过的单子,有时候就是说你这麦太湿,或者碎糠、坷垃有些多啊,又或者你这麦是不是捂了(土话,指小麦拢一起或者淋雨没及时晒干,麦子湿度高会发热,后续就算晒干了也会有些变质),让你回去重新换麦子过来。如果是含水量太高或者碎糠多,马路上摊开晒一下,扬一扬就能解决;如果是捂了,要么回去换别的麦子,要么改天再来碰碰运气。我每次都会看到有人在哪儿哭,是真的哭,上到五六十的,下到二三十的,有男有女,因为交公粮麦子通不过。

我小时候很喜欢跟着爸妈去交公粮,那时候不懂事,每次去都特别开心,因为交完粮大概是有一些钱的,当然有时候是白条,但不管怎样,我爸妈都会给我买一碗胡辣汤,配个烧饼。他们有时候也会吃点儿,毕竟交完公粮,剩下的一年就是自己的了,大概会觉得轻松了一些吧。我最喜欢的是一大早去,结果排很长的队,中午还没轮到我们交粮,就会给我先买个烧饼垫垫肚子,能多吃一顿。

当时的我,既不能理解那些交不了粮的人的哭,也理解不了我爸妈那时的心酸。

交了粮,家里只剩一千多斤小麦,四口人是勉强够吃的。但是那时候还要靠小麦卖钱,很多人就不够吃,怎么办,这时候另一位主角登场了,那就是红薯,秋冬季节的另一个主粮。

红薯是要育苗的,每年四月份,在院子里挖个土坑,先铺一层混合了土的干粪,然后把红薯斜立着或者平铺,再盖一层土粪混合物,然后浇水,盖上塑料布或者麦秸秆(大概类似下图,不过下面这图量比较大,用了大棚)。

![](data:image/svg+xml;utf8,)

等到红薯苗露头,就可以不盖了。六月份收了小麦,红薯苗大概也有二十公分长了,开始种红薯。种红薯不能犁地,不然秧子疯长红薯却很小。一般要弄成陇,把红薯秧苗种下,覆土浇水就行。红薯秧苗很容易成活,除非一直不下雨,不然不用怎么管它。也有直接刨坑栽进去的,毕竟做土陇也挺费劲儿的。那时候村里每家都会种一两亩的红薯,人口多的甚至种三四亩红薯。

红薯大概在八月份要翻秧,防止红薯秧长根,影响产量。大概就类似于下面。

![](data:image/svg+xml;utf8,)

在这期间,有时候我们会掐嫩的红薯叶做菜吃,大概九月中下旬开始,我们就会有意减少吃面粉的量,每天刨几块红薯吃。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收获。红薯种的多,靠人刨肯定不现实,一般先把红薯秧割掉拉回去(喂猪或者牛,晒干了打成糠也一样能喂),然后用牛拉着犁直接犁地,土翻开后,红薯也出来了,人在后面捡就行。完整的红薯窖起来,烂了的红薯会洗干净,打浆做粉条。

红薯一般从十月份,吃到第二年的三月份。那时候,早上蒸馒头,下面会同时蒸一锅红薯,馒头蒸好了,红薯也熟了。这时候不能吃馒头,要先吃红薯,吃一两个红薯后,才能吃半个馒头,早晚两顿都是这样(中午吃面条),馒头留着第二天热一下吃。红薯当天吃不完再热就不怎么好吃了,搅和搅和喂猪或者喂鸡。那时候我特别想吃馒头,但是总是会被我妈制止,要求一定要先趁热吃红薯,馒头只能吃半个。蒸馒头的那天,反而是不怎么能吃到馒头的。

我们那儿早晚是喝粥(我们叫稀饭)吃馒头,菜是白菜粉条,粥也是切几块红薯放进去熬,再打个面糊勾兑进去。我爸妈这样从小时候吃到快四十岁。可以说,红薯撑起来了整个秋冬,小麦尽量省下来留给春天青黄不接时候。

现在的人可能觉得红薯很好吃。实事求是的说,我就是在当时,也觉得红薯很好吃,前提是别天天吃。记得那时候每天是五到六节课,下午三四点就放学了,每天放学后就去放羊,开始是拴在河沟边吃草或者牵着吃路边的草,到了九月底除了红薯其他庄稼都收了,不怕羊吃庄稼了,就把羊赶到红薯地里,随便它跑着吃红薯叶。我就去挖几块红薯,捡些玉米杆儿、大豆根或者芝麻茬子,刨个坑开始烤红薯,烤好吃好羊也吃饱了天也黑了就回家。有时候冬天也会提前把红薯放在外面冻一晚上,白天带着去学校饿了吃(生红薯冻一冻会更甜一些)。但是你让我天天吃蒸红薯,我还是更想吃馒头。

越想吃馒头,刚蒸好的馒头散发出来的面香味儿就越诱人,手里的红薯也就感觉更难吃了一些。

后来,大概是 94 年,忽然就没什么人大面积的种红薯了,那种大片大片的红薯田也见不到了。大家一开始会种半亩,再变成二三分地,再然后就除了偶尔谁种一点儿,一个村可能都看不到红薯田了。想喝红薯稀饭,去买几块红薯就行。

这一切的一切,都始于 93 年的夏天,小麦丰收,一开始大家以为是豫麦 18 麦种好,后来发现只要尿素用够,种什么产量都高。黄淮平原肥沃的土地,交完公粮后,也能满足每一个农民吃白面馒头了。

不用种红薯了,这地就能用来种玉米,种大豆,种花生……

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 2000 年,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劳力越来越少,来回不便,冬天种小麦,小麦收了种玉米或者花生,就成了常态,再然后,转包给别人或者抛荒也成了常态。

然后再来谈一谈灌溉问题,以前缺少灌溉机械,只有偶尔几家有,付钱都请不过来,很多时候都靠天收。小麦的成长季节基本不会遇到问题,偶尔会遇到春旱,但是玉米从七到九月份,雨水经常不合人愿。雨多了不怕,村里每年都会组织人修路修水渠,排水没问题。但是一旦遇到干旱,很有可能就颗粒无收。我记得我三四岁那年的夏天,特别旱,庄稼要么干死,要么就小矮苗不长了。我爷爷当时在田头打了一口压水井(大概如下图),一个人在那儿压水,另外的人用桶接着,一棵一棵的浇,一大家子七八个人,累死累活,最后收了一点儿。

有些家庭,秋天除了红薯,其他庄稼都没收获。当时整个村(指自然村),一千亩地,分布在村南、村西和村北(村东边是别的自然村),才三口大井可以下喷灌机浇田(六七十年代的),但是只有一台喷灌机(听说原来是村里的,后来包产到户后就归生产队队长家所有了),扬程又不够,除了田离水井近的队长和他亲友家,其他人只能靠天。

后来大概 91 年左右(具体不记得了,反正肯定是 90 年之后,在大丰收那年之前,因为我 90 年上学的。我记得当时是秋末冬初,麦苗还很瘦小,某天放学后听说在打井,没见过,一群人跑过去看),上面开始派人下来打机井,用的钻井机,很容易就打了一口二十米深的井,然后洗井,下井管垒井沿啥的。洗井的水很混浊,流满了路边的沟渠,十几天后,水干了留下的是细沙和黄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打机井,觉得非常神奇,我以前见过的,只是家里喝水打的压水井罢了。

村里人都在讨论,十几年了,上面又来打井了。那年冬天,田里打了三口机井。后来几年又陆陆续续打了十来口,平均下来,大概每 50 到 100 亩田一口井(现在多少就不知道了,这十几年,只有长假才回家,也不会专门去看有多少眼机井)。

有了井,买喷灌机的人多了起来,每亩十块钱请人浇地(自己也要出人)或者和亲友伙着用,再也没遇到过干旱导致没有收成的年代了。

大概就在前后,市面上尿素忽然多了,宣传使用尿素能高产,种子也主推豫麦 18。尿素比碳铵至少贵一倍,豫麦 18 比西安 8 号也贵,大家一开始还将信将疑,但是尿素用起来,豫麦 18 种起来,亩产 900 斤,再到 96 年左右 1000 斤,后来有些地非常好,浇水施肥也不落下,亩产一千一二都没问题。那些年,大家在场里都是干着谈着,聊今年亩产多少。晚上干活看不到,以前是摸黑干,后来大家都买矿灯(如下图)。再去交公粮时候,我没见过以前那种抹泪的了。毕竟,就算公粮收的很厉害,算下来每亩地还能剩六七百斤,比以前产量都高。

![](data:image/svg+xml;utf8,)

再然后,进入新世纪,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男女老幼,一开始,农忙时候还回来,后来,完全机械化之后,只有过年才会回去了。大家收入高了之后,地里的这点儿收成看不上了,确实出现了抛荒的,但很少,更多是转包给别人。转包分好几种,有的是每亩地一年几百块钱流转费,或者不要钱,但是自己收麦(不用自己收,直接在田里就和粮贩子谈好价,联合收割机收好粮贩子拉走就得),另外的人种秋季庄稼,不掏承包费,但是要负责给主家把小麦播种并浇一遍保证出苗。反正各种形式都有吧。

在我高二暑假之前,我放假都是要干农活的,除草浇地施肥等等。大概 95 年左右,村里牛越来越少,98 年几乎都不养牛了,拖拉机取代了耕牛。但是苗期施肥是没办法的,我和我哥甚至拉过一种废弃自行车改造的耧(大概如下图)。

我妈在后面扶着,用绳子绑了轮轴外面,然后我和我哥一人一根绳子拉着往前走。苗浅的时候还好,最怕玉米苗一人高的时候,叶子剌人,要全副武装起来,不然半天下来,裸露的皮肤就是一道道血口。可武装起来后,玉米地不透风,闷热无比。

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从我爸妈的经历来看,包产到户,可能让他们过的好了一些(因为可以多劳多得,避免大锅饭养那些懒汉,这里插一句,根据我奶奶和我爸妈他们的讲述,任何时候,肯干的人都干的,并没有说大锅饭让他们偷懒了,而村里的懒汉,并没有因为包产到户变得能干起来。记得 98 年最后一次调整土地,我家分到了村里懒汉的地,等苗出来,发现草比苗多,那时候没有除草剂,我妈带着我哥俩,人工除草,种了两年才把地弄得正常化),但是真正实现白面自由的,还是因为化肥的使用,而让他们摆脱对天气依赖的,就是灌溉机井的增多。

当然,如果在当年产量低的时候,不收农业税,农村人确实也能实现白面自由,但是城里人就不好说了,毕竟总产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而产量提高后,即便公粮还是那么多,农村人还是顺利的实现了白面自由。当然,每个地方化肥推广的时间不一样,实现自由的时间也会不同。

就我老家而言,我爸妈,在 1993 年的夏天,面对场上五十袋小麦,终于开始摆脱了困扰了他们近四十年的红薯。而我,95 年的那年冬天,是我最后一次在村里看到大规模做红薯粉条的了,因为村里此后没人舍得用豫东平原那么好的地种红薯了。

知乎用户 刘飞​ 发表

大锅饭是一方面,上交多是主要原因,我姨说他们村里有一年,夏粮小麦收完,上交完,全家五口分得不到一斗小麦(二十来斤应该是,老人的原话是:有个侄女嫁,待客回门饭(包了饺子),吃完夏粮就没了),你去山陕地区,老一辈都会各种杂粮的做法,因为杂粮不用上交,也是农民的主食。小麦是所有好地都种的,杂粮是边角地的产出。

后来包产到户,农民又经历了各种盘剥,但是粮食能吃饱了。

农民的心酸,父辈都经历过,

交公粮:坐在粮食局的院子里嚎啕大哭,自家的粮食交不了,高价卖别人的粮食交,再吧自家粮食贱卖。

小麦有一点潮气,颜色不好,有杂质,不饱满都是理由,而且是没有标准,只凭检验员一句话,

要命的是没有他熟悉的人做中间人,给好处也不要,这就是门路,

交烤烟:同样道理,辛苦种的烤烟,没有人根本交不上价,种了两年,再也不种了。

有个远的不能再远的亲戚,是个什么副局长,逢年过节必送礼,各种杂粮,杀洗干净的整鸡整羊,就是为了人家能在这个时候说句话。

农民苦,所以你的父辈是农民,逼着你考公务员,请务必理解他们,他们经历了你无法想象的绝望。

百度搜了一下:

1、一斗相当于现在的 12.5 斤。

2、一升米现在重 1.25 斤,10 升米为一斗,一斗重 12.5 斤,等于 6.25 千克。

3、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 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4、容量单位。10 斗为 1 石。

知乎用户 春过雪消​ 发表

因为问者对农业农村发展有误解。

一、解放初的农村

二、公社时期的农村

三、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

四、“以工补农” 之后的农村

很多人都对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有所误解。

就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中国人民总体情况和总体趋势而言,解放后远远好于解放前,改开后好于改开前,以工补农后好于以工补农前,是肯定的;50 年代好于 40 年代,60 年代好于 50 年代,70 年代好于 60 年代,80 年代好于 70 年代,90 年代好于 80 年代,……,现在好于世纪初,总体生活水平一直在逐步提高,也是肯定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绝非毫无问题,例如某些人所看到并一再讲述的公社时期的问题,例如某些人所没看到的 “最危险的 90 年代” 的问题,和延续至今的“三农问题”。这些都将导致部分人生活水平起伏不定,境遇一波三折,自然也就有了“故事”。这些故事我相信绝大部分都是真的,因为跑了几十年田坎,正反两方面的故事我所闻所见的比绝大部分人都多,其中有消极怠工、偷懒窍门、艰难困苦…… 也有积极行动、攻艰克难、扶贫发展…… 他们都只是总体观察的一方面,不能完全代表总体。

真实的故事若不全面,若无思考,再真实也只是真实的故事而非真实的历史。

所以,我不会因为我所看到的 “三农问题” 和“不满”,和《2006 年国家免除农业税是出于什么考虑? 》这个问题下某些真实但戾气十足的回答而否定改革开放,仍坚定地支持改革开放。

所以,建议出于 “不满”(无论是针对 50 年代、70 年代还是 90 年代)而只讲故事、拒绝思考的人,还是认真思考一下你的“故事” 所折射出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

所以,建议真正来讨论问题的人思考下这个问题:你所讲述的,和你反驳者所讲述的,会不会都只是 “真实” 的其中一面,而并非 “真实” 的全部?见树叶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就我个人而言,更相信的是数据、总体观察和我的试验。因多年从事品种比较试验和肥效试验(包括 3414 试验)等工作,曾大致模拟过各年代生产水平在最好管理下有什么产量。

而某些不识禾谷、不知稼穑的 “老农民” 所讲的 “故事”…… 且不说其是否真实客观,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中有几个是真正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并为其利益而辩的,否则怎么会对“三农问题” 毫无了解和思考?对 “小农经济” 在市场中的弱势和脆弱毫无了解和思考?至于某些大喷红旗渠(及类似工程)草菅人命,牺牲无数,效率低下…… 以半强迫半精神鼓励的模式来组织类似生产,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进步…… 没有活力,没有创新…… 如果留到现在再建肯定能高效高速地建设…… 等等,就只能归为睿智言论之列。

一、解放初的农村

1、很多人都有种臆想:只要当年在和平之后、土改之后不 “瞎折腾”,农村就是一片自耕农的田园牧歌,不搞人民公社农民就不会困苦。

真的如此?

曾听过某控诉 “土改” 者说:某贫困山区因为太穷,有因家有铁锅而被 “评” 为地主者。此事不知真假,但解放前贫困山区确实铁锅是 “稀缺货”,确实有一些地主的生活水平还不如现在某些贫困户。我这里有这样的老谚语:毛毛雨打湿衣裳,豆腐菜吃败家产——即使是有“家产” 的地主,不要说吃肉,就连豆腐也是不敢常吃、多吃。甚至有 “用葫豆壳当茶喝” 的地主,有 “双抢” 时给雇工吃肉自己吃素的地主…… 有些地主和中农间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能真只有几口铁锅,而且其中可能还有一、两口是补过的。

连部分地主的生活水平也仅如此,佃农就更没活路了。

估计下照片上这耕地,在风调雨顺年度、无化肥无良种无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的情况下,亩产能有多少?

下面照片红框处就是上图瘠土薄地所在位置,总体平均坡度近 60 度,土层厚度(包括碎石屑)为 0~30cm,面积约百十亩。

在数十年农业农村工作中曾多次到过,原以为小地名是 “足步崖”,近年才知道是 “绝户崖”。

以解放前生产水平,在无大灾的常年大概能收 20 多石玉米。如此穷山恶水之处,就因地租只收 3 成甚至有邻县平坝区的农民来租种。由于距村落太远只能住在崖腔里,结果因天灾人祸(垮崖、土匪等等)先后死了好些人,因而得名 “绝户崖”。

所以,历史学家黄仁宇对此段历史的感慨是:如果贫富的差距就是生死之别,即使是贫富差距不那么明显,也会构成最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某些人臆想的当年的 “田园牧歌”。

而现在名为 “内卷”。

2、事实上,“内卷” 一词(也译作过密化)最早进入中国就是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用于描述中国三十年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困境。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范型》中也同样认为:中国农业经济在近代以前就达到了所谓 “高度均衡陷阱”,即农业的传统技术已发展到了顶点,资源的使用也发展到了顶点,人口的增长也达到了农业耕作所能支撑的顶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只能维持在生存线水平,经不起任何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人为破坏。以河北沙井村的农民杜乡(音)为例。沙井村人均有 3.1 亩土地,而杜乡家 9 口人共有 11.5 亩,人均只有 1.3 亩。由于土地不足,杜乡租种了 7 亩地,而租这 7 亩地的租金和押金将让杜乡家永远负债贫穷。因此,土地分配的不均是穷人期望改变和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把土地分给杜乡并不解决问题。沙井村人均只有 3.1 亩土地,把这些土地重新拉出来平均分配一遍既不能改变沙井村人多地少这一事实,也不能为沙井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无论 3.1 亩或 1.3 亩,数量都微不足道。事实上在四川、江南的一些地区,1930 年代人均土地已经只有 1.3 亩左右。所以,有了鲁迅、茅盾等大家笔下破落、凄苦的农村。

这一问题是全国性的,也是必然的:

其一:1949 年,虽然以毁林填湖造田、大量劣质耕地开垦为代价换取耕地总面积较明清有很大增长,但中国人均耕地已经下降到 3 亩这个前所未有的超低值!

其二:中国平均粮食亩产已经触及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天花板:亩产 100 公斤 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其三:1949 年因连年战乱,不仅耕地劣化、水利荒废,甚至粗钢和生铁年产量也只有 15.8 万吨和 25 万吨,所以部分地区还在使用包铁木镰木犁,连铁锅也成了 “稀缺货”,所以全国平均粮食亩产不足 70 公斤。

亩产 70 公斤 × 人均耕地 3 亩 = 已紧逼饥荒线(人均粮食 200 公斤)

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民国时期 “乡村建设运动” 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农村破产”,早在民国就已经是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结论,是否愿动手去解决只在于当政者及其追随者的立场和利益。

当年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危险的火药库!

当然,和平之后、土改之后农业生产肯定会有恢复性增长,不 “瞎折腾” 肯定还能有大概十多年的 “田园牧歌”,但必然随之而来的人口暴发性增长——1974 年人均耕地已下降到 2 亩…… 如果只有“天花板” 之下的恢复性增产而没有突破性增产,如果土地革命之后没有工业革命,那么火药库的爆炸仍是迟早的必然。

工业化是当年包括农民在内所有中国人求生存的唯一道路和手段!

地下没有如海的石油,外面没有殖民地可掠夺,工业化不可能神赐天赠,人均只有 3 亩耕地且因人口快速增长而越来越少;却总有些人在臆想没有工业化的情况下,亩产也会持续、无上限地 “自然增长”;臆想能有小农经济、自耕农的田园牧歌……

就连黑非洲也还有 30 亿亩宜耕荒地!中国有几亩?

二、公社时期的农村

1、关于人民公社人云亦云的东西真的太多了,应该说某些文学作品和由此而来的 “想当然” 要负很大的责任。

例如:“那你也要看到公社时的另一面,土地集体,谁也不会管浪费多少,反正能怎么省事就怎么来,至于水浇多少,肥施多少,上级让搞多少就搞多少,哪天忘了搞也就忘了。” 及类似的言论。

因为在良种之外,人民公社还在大力推广化肥、农膜和耕作制度改革(水田自然免耕、垄作、预留行等),所以 “至于水浇多少,肥施多少,上级让搞多少就搞多少” 这个说法也对;但是…… 虽然我早就说了,我承认公社大多积极性不高,但是,也不能这么 “想当然” 地信口开河吧?积极性不高与积极性很低之间差异也是很大的,更非普遍、完全没有积极性。如果 “能怎么省事就怎么来…… 哪天忘了搞也就忘了” 在全国绝大多数公社是普遍而非偶发,农业生产肯定早就全面崩溃了。

当然,崩溃个例也不是没有,小岗村应该就是。小岗村的农业自然条件在全国肯定能排中等之上,然而 1966-1970 年平均每年粮食亩产只有 25 公斤多点,1979 年因大包干粮食亩产增至 128 公斤,所以 “辉煌” 至今;但全国粮食平均亩产在 1966 年为 118 公斤,1970 年为 134 公斤,1979 年为 186 公斤。所以,并非所有公社都是这种某些人 “想当然” 的情况,而是只有小岗村这样的个别生产队,或者绝大部分公社中只有个别人才是“能怎么省事就怎么来…… 哪天忘了搞也就忘了”;其原因及后果就是《当初群众对人民公社为什么积极性不高? 》一文中谈到的问题。

说实话,刚得知小岗村 1966-1970 年平均每年粮食亩产只有 25 公斤多点时我真是吓了一跳,验算了 3 遍才确定没算错。亩产 25 公斤是什么水平呢?这么说吧,凉山里面的彝胞刀耕火种如果是用良种年成好运气好,也可能收到每亩 30 公斤…… 看了小岗事迹才知道,世上是真有父子兄弟也不能合作,“佛系” 极致到了没有救济粮就宁愿饿死、也不给团队出一丁点力的人……

虽然不是全国都能学好大寨,但小岗这样的 “极致佛系” 也屈指可数。

还有把某一时段的情况当作人民公社的常态,一说起公社就是 “大食堂”、“一把抓”、“割尾巴”,就是毁林开荒,就是以粮为纲,就是 “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

然而事实是:

“大食堂”时间最长的地方也只存在了一年多;1962 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同时也明确了家庭副业和自留地,虽然此后局部地区在部分时段有所反复,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公社社员是可以发展家庭副业,耕种自留地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学作品总是要展现冲突,闲聊也是多谈最 “反常” 的,所以,“局部地区在部分时段有所反复”就成了重点,而正常的普遍就被无视了。

毁林开荒面积最多、破坏最大的时期实际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 80 年代,群众积极性大增的后果;那时农民将分到自己名下的林木伐倒卖掉是普遍现象,且不仅毁林、占湖、占河开荒,管理软弱的乡镇甚至屡有破坏水利设施,毁渠、毁塘、占(水)库 “开荒”。

公社时期全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用耕地面积)从不到 2 亿亩提高到了约 4.5 亿亩。即使是象我这里这样的贫困山区,在 1978 年交通仍极为不便时,蚕桑、魔芋、红麻、柑桔、笋干、茶、桐、棬、蜡、樟、漆、五倍子等 “土特产” 商品产出就已从屈指可数增长到占农业产值的一半左右。其中绝大多数类别如果不是查阅资料,我还不知道是在公社时期才引进推广和规模化种植的,一直以为是土生土长的“土特产”。

人民公社的主要目标就是推进工业化。以规模种植、物资调配、统购统销等手段破坏原有的封闭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建设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基地,推广农资(化肥、农药、农机、农膜、良种)及相关使用技术,把整个农村纳入了全国社会化、工业化生产的链条;这是服务全国工业化。同时推进的还有农村的工业化。

1958 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公社工业的发展不但将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将在农村中促进全民所有制的实现,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应当根据各个人民公社的不同条件,逐步把一个适当数量的劳动力从农业方面转移到工业方面,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以及采矿、冶金、电力等轻重工业生产。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器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1975 年全国基本所有公社和绝大部分队都有了社队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技术原始,但在安置剩余劳动力,服务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浙江鄞县为例,1969 年底全县已有社队企业 227 家,产值 2737 万元。能生产 JQ2 型 0.6-13 千瓦 8 种规格的农用电动机、C618 型车床、B655 型牛头刨床、汽车防震弹簧钢板、三卡螺丝等配件。越来越多的制砖机、鼓风机、抽水机、锅驼机(农用蒸汽机)也在社队企业中被制造出来。1978 年江苏省社队企业的收入占人民公社三级经济总收入的 43%,1983 年社队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 11.7%。此后改名为乡镇企业并辉煌一时,直至 90 年代后期全面消亡,但也奠定了如义乌小商品制造基地这样的中、小、微型制造业企业的基础。

2、很早以前我就说过:某些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

所以,某些人居然会以 “这个公社制是一种劳动者必须在指定地点劳动,不得随意迁徙,由另一个非劳动角色通过某种手段管理,所有产品由管理者统一分配,劳动者能得到的是与劳动成果没有关系的,勉强温饱的产品。” 为据,指责“公社制是奴隶制”。强调:“不得随意迁徙是关键,能迁徙,就能把劳动力投到先进的地方,不能迁徙,就只能忍着或者原地反抗。企业的产品不是由某个人任意分配,而是必须按照市场价分配,工人的迁徙保证了这个市场价,企业管理者能力差的就会倒闭,最后留下能干的。…… 我说公社是奴隶制,不是简单的在说人民生活待遇差,而是说公社这种生产关系,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阻碍了人的高效劳动,阻碍了先进科技的应用。”

其它还有 “农民从古到今只有一个需求,就是不当农民的需求”,等等……

这就是标准的以现代、工业时代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

在他们对公社制的定义中,除了 “不得随意迁徙” 外和工厂中的工人基本没什么区别,却仅仅因此就在指责公社制度下“农民是任人捏扁搓圆的机器”。

数千年以来,在工业化以前,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其最大的诉求不是所谓的 “不当农民的需求” 和“随意迁徙”,而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自耕农。

在农业社会若非征发、战乱、饥荒等迫不得已的情况,是极为重土畏迁。

记得曾有研究表明:在和平时期的农业社会,90% 以上的农民从未自主离开出生处 “一宿之地”,99% 以上的农民从未自主到过出生处 100 公里以外。

正如从不曾踏出沙漠的撒哈拉人不可能梦想征服大海,“老农想象中的皇帝是用金粪叉”也不仅是个笑话。局限于习惯、传统、视野、见闻,同时也局限于当时农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普及水平,自幼就在 “以土为根,以地为本” 氛围中耳濡目染的人,其梦想只会是成为自耕农或地主,而不是离开土地进城;如非逼不得已断不会背井离乡,解放前上海的数次人口剧增实际上都与战乱、饥荒和 “农村破产” 相关。即使到了 90 年代,还有老农从没到过县城,数年才上街赶次场。当然,原因不是小文青们想象的“逃脱工业噪杂,远离城市喧嚣”,而是没有这个习惯也就没有这个需求。

最关键是,在工业化未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农民进城能干什么?

事实上 90 年代打工热潮兴起的部分原因固然是农村农业发展环境已经极为恶化陷入困境,但其前提是沿海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大发展导致对 “自由、廉价、巨量、具一定文化水平” 劳动力的需求喷涌而出,为农民提供的远优于农村的生存发展前景所产生的强大“吸力”。在此之前,被农业农村困境所逼的农民大量、无序、无目的、无工作机会地涌入城市只会制造出如旧上海和印度一样的贫民窟。

3、妄指 “公社制是奴隶制” 之后,又以 “农业积极性来源于经济效益和分配,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制度是可以让人长时间罔顾收入,饿着肚子也要学习一些学了只是让别人吃饱饭自己继续受穷的科技” 进而断定公社“没有活力,没有创新”“阻碍了人的高效劳动,阻碍了先进科技的应用”。

这些断言更是以臆想代替现实,完全不了解或无视了现在农技推广更难于公社时期的事实,完全不了解或无视了 “小农经济不仅是最为低效、最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现存农业组织模式之一,并且极不适应市场经济” 的事实。

道听途说的不提,这是我写论文时查到我们县的资料(试验、测产数据等):

单论水稻品种和单产:民国时以本地 “白足鹅、黑竹叶” 等为主,品种退化严重,单产最高也仅百余公斤,普遍百多市斤。1952 年后开始引入川大、农大系列,但因山区气候特殊未成功,后陆续引入南特号、洋早谷、珍珠矮、矮脚南特、成都矮 8 号等,于 70 年代初本地品种全部更换为矮杆品种,单产普遍上升至 200 公斤以上。此后又引入桂朝 2 号、泸科 3 号、广二 104 等中杆品种替换了矮杆品种。1976 年以后在推中杆的同时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先后引入汕优、岗优、Ⅱ 优系列等 100 多个品种,规模种植 30 多个品种,在 80 年代前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普及,单产普遍突破了 400 公斤,最高 550 公斤(现在最高可达 650 公斤以上)。

当然,前面的增产还必须辅以农药、化肥、农膜、农机的推广,和耕作制度改革。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农业农村的提高和进步。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解放初的老农民如果忽然穿越到了 30 年之后,不经学习是种不好田的。因为:水稻的三次品种大替换都伴随着耕作制度改革,例如:通过种种技术手段把水稻播期从立夏甚至芒种一步步提前到了清明前后,有效生长期足足延长了一个多月;大苗移栽改为小苗密植,施肥制度由重底轻追改为两头重中间轻、增加定苗肥、拨节肥,等等……。土地下户之初曾发生了个事:50 年代用旧式犁时,因土质问题我们这里水田至少需两犁两耙、大多需三犁三耙;“农具改良” 后大多是一犁一耙,最多两犁两耙。有个别老农积极性太高,认定之前是偷懒,于是一定要三犁三耙(传言还有四犁四耙的,未亲见)…… 结果,因新式犁太给力破坏了犁底层反而导致大减产。

这样的技术进步没有广大普通社员的普遍学习和接受可能实现吗?并非全国都象小岗村一样 “极致佛系”。

这些技术进步才是农业生产水平突破农业社会天花板,全国平均亩产达到 200 公斤乃至今天 380 公斤的真正基础。

在受众文化水平相当低、工业水平不高等等如此困难条件下取得的巨大进步,还能被称为 “阻碍了人的高效劳动,阻碍了先进科技的应用”?

最关键的是,因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不兼容,土地的分割细碎、小农的保守、生产单位的小、散、多,导致了农民对技术创新、更新失败的承受能力极弱,对待新技术、新品种、新事物的常态是 “一望二等三看看”…… 农民基本丧失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自主积极性;导致了在农民文化素质大幅提高的今天,科技和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农技推广反而更难于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

所以,“公社大多积极性不高”是事实,但说公社 “普遍、完全没有积极性” 就是 “想当然” 的瞎扯。

所以,妄指 “公社制是奴隶制” 和某些公社无限美好的看法一样,都是错误的偏见。

所以,某些人已经不是在探讨问题,而是在为偏见而强辩。其观点即使不是完全错误,至少是过于极端。

4、我并不讳言:“瞎指挥”问题肯定是有的。除了有违背科学的 “人有多积极,地有多高产” 等及类似错误之外,就连正版的农技创新和推广也曾屡有失败。例如 50、60 年代引种失败的农大系列水稻和小麦品种,例如曾广泛推广的 “比包谷面面饭还难吃” 的桂朝二号,例如四川 80、90 年代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基本全失败的旱地改制,等等…… 但是,以此来指责 “全都是瞎指挥”“没干过好事” 就很过分了。

努力做事,干多错多,研发、推广新技术失败,就是 “为了政绩”、“全都是瞎指挥”?

当泥菩萨,不干无错,不研发、不推广新技术,就是尸位素餐 “没有活力,没有创新”?

……

话说回来,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除了工业成果在农业上的扩展应用之外,农业科技创新才真的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就以因袁隆平而被众人关注最多的育种为例:杂交水稻制种方法于 1975 年研究成功;具有突破性的远缘杂交育成小麦品种小偃 6 号、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掖单 2 号于 1979 年培育成功;这些在当时都是突破性的成就。而现在,即使是海水稻、超级稻…… 最好的说法也就是进步很大但难言突破。

育种上有个 “南袁北李” 的说法,南袁自然是袁隆平,北李就是培育小偃 6 号的李振声和培育掖单 2 号的李登海。

李登海的经历有点传奇色彩:

1968 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务农。

1972 年,李登海进入生产大队的农科队负责玉米、小麦等作物的引种、繁育和制种。

1974 年,李登海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并得到了刘恩训老师和玉米育种家于伊的支持和帮助。

1979 年,李登海培育的 “掖单 2 号” 紧凑型杂交品种,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 776.9 公斤最高纪录。此后李登海屡屡刷新,创造了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

注意,这并非什么 “个别人的待遇问题”,李登海这种情况名为“农民技术员”,如果没有全队的支持和广泛的科学氛围,不可能让一个“闲人” 长期占用耕地占用生产资料。这也不是个别现象,河南也有潜心研究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成就上了教科书;各地也多有搞水稻、玉米、小麦等育种,连我这里也有几个公社在搞技术水平低点的三交种(73 单交等 × 自已选育的自交系),无非是没李登海的水平、成就高。当年全国有数百万 “农民技术员”,和赤脚医生、民办教师一样不脱产不领工资挣工分。他们是当年以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所组建的“四级农科网” 和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是当年农民知道、获得、正确应用优秀和适宜的良种、化肥、农药和改革耕作制度的源泉;是当年农技创新和推广的一线主力。

而如今,虽然李登海成了公司老总,虽然每年仍在下达 “农民技术员” 培训任务,但乡镇以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事实上已经崩溃,始终在农技推广上难见成效,更不要说创新了。

5、我也不否认这个事实:公社社员生活水平比同时期的市民工人更低,较之现在是更为困苦。

必须肯定的是,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前 30 年还是后 30 年,农民都为之作出极大的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之中,除了众所周知的以农税、统购、征购、“剪刀差” 等方式提供的工业资金和原材料之外,还有: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无偿或低价享用的国家兴建的教育、医疗、供水、电力、文化、道路等社会服务,农村却必须自行兴建、兴办,而且这些也是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构成。所以,农田水利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农村基础社保体系等,同样是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所作的贡献。

而且这一系列 “体系” 以当时的生产水平是属于“超前建设”。

但是

应该认识到这也是事实:公社社员生活水平较解放前,较其它发展中国家有很大提高;并且这种提高随农技推广和科技工业发展一直在持续进步中。

曾在《作为普世价值的民主》中指责新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 库马尔. 森,却在《以自由看待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等文章中以印度个别邦(如喀拉拉邦)和公社时期中国作为正面事例,印度整体及改开之后的中国作为反面事例,阐述论证其 “比起单单经济发展本身所能提供的前景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前景更全面、影响更深远” 的发展观。相关文章所例举的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妇女地位、营养不良情况等等数据均有类似情况:1980 年以前,中国超越印度和扩大优势;1980 年以后至成书前,印度缩小差距。“在毛时代,中国在土地改革,以及基础教育和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中国向我们充分地证明了,即使一个国家相对贫困,我们也能通过良好的社会医疗和社会分配政策来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寿命。”

前述的一系列 “体系” 不仅属于“超前建设”,也属于“超前消费”。

农民既是牺牲和贡献者,也是受惠者。

其基本成形之后的成果是:中学毕业峰值人数达到 726.5 万人,是 1949 年的 120 倍;小学毕业峰值人数达到 1949 年 40 倍 + 各种 “扫盲班”,文盲率从 80% 降到了 20%;人均寿命达到了 68 岁,粮食亩产突破了农业社会天花板,达到了近 200 公斤……

这些,不仅是农业生产突破农业社会天花板的基础,也是包括农民在内所有中国人求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工业化的基础。

农民也许易于满足,也许眼界不开阔,却也是极现实和精明的。如果没有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真以为用几句口号就忽悠几亿农民几十年?民国时我这里是过年能吃白米饭就是小康,地主家也是 “毛毛雨打湿衣裳、豆腐菜吃败家产”,有几口没补过的好铁锅就是“炫富” 资本。解放后大兴水利、农技推广提高了生产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和医疗提高了生活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化肥、农药、甚至保温瓶、手电筒、雨鞋、电灯、农机等也开始进入农村,日子确实艰苦但最穷的人家全年都能吃饱包谷粑了,作不出田的高山社员也能 100 斤包谷换 70 斤大米来过年了,这就是进步。当年的 “农二哥” 也不仅仅是调侃,农民中有文化有能力者的上升通道也是较畅通的,据说当年县革委主任上任惯例是在半年内要把全县 60 多个公社全走遍,到了八十年代乡镇领导中还有不少是出身普通社员,还有县长带着包谷粑翻山越岭走了半个县。

以农民的现实和精明,到 90 年代仍几乎家家户户张贴主席像,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张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不过,进入七十年代后期之后,极度压制消费和强行 “剥夺” 农村来建设工业已难以为继,在相继满足吃饱包谷粑、吃饱大米饭的愿望之后大家又想吃肉了,于是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人民公社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客观原因是在低生产水平下 “效率” 和“公平”的矛盾。

此外,就是因低生产水平和积累沉淀不足、经验总结不足而衍生的:管理者文化素质差,政企不分,制度不完善,管理僵化科学性不足,监督奖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农业在当前乃至很长一段时期内,除大规模机械化的粮食生产外,其生产活动大都是分散的、非标准化的,农业工业化程度越低情况越严重。在高度智能化农机和工厂化农业普及以前,这个情况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这就意味着:在未工业化或中、低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有效地监督、管理和合理的绩效考核,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在低生产水平下 “效率” 和“公平”不能兼顾的部分情况下,公社更注重的是 “公平”,注重的是即使小岗这样的“极致佛系” 也要划拨救济粮不能饿死人;所以有了“养懒汉”,有了“大锅饭”,有了无富均贫的农村。

但是

不要割裂前 30 年和后 30 年。

与中国相比,印度 2020 年农业改革动作小、动静大还最终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因没有多年积累基础上的周密准备和基础保障,印度农村的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妇女地位、农业生产水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农村管理和组织水平…… 之中,有相当指标还不如中国 80 年代初水平,优者也不过相当。例如:当年中国粮食单产是世界平均单产的 3 倍多,是现今印度两倍,而 2020 年印度粮食单产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 1/3,超过现今印度;识字率 80%,超过现今印度;人均预期寿命 68 岁,和现今印度相当;……;农村管理和组织水平就更不用说了。

如何评价印度 2020 年农业改革对经济、农业和农民群体的影响? : 如何评价印度 2020 年农业改革对经济、农业和农民群体的影响?

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事实上倒退回了 “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但小农经济毕竟因工业化而进化到了 “半工业化的小农经济”。如果没有之前的积累,中国农业农村情况并不会比印度好多少。

所以,人民公社确实有太多的苦难和牺牲,某些错误政策更进一步加大并导致了超出必要限度的苦难和牺牲。但是,和民国时所受高达 5 成地租的盘剥,年年饥荒瘟疫,毫无意义的苦难挣扎相比较,人民公社时期的苦难和牺牲是工业化的奠基石,对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终有回报。

印度和中国相比较,少了个毛泽东;苏联和中国相比较,少了个邓小平。

三、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

1、因为低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有效地监督、管理和合理的绩效考核,其成本相当高。所以,虽然目前世界上发展比较好的集体农业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组织方式不同、严密程度不同、发展基础和方向不同,如:以色列的基布兹和莫沙夫,荷兰农业合作社,丹麦农(牧、草)业合作社等,日本农协勉强也算;有的比人民公社更左但正在改革,有的较为松散却在进一步紧密化…… 但其共同点是:国家工业化程度高,成员受教育程度高,农业科技水平高。而且这些集体农业除基布兹之外大多采用上合下分的形式,即在整体生产的组织上是集体合作甚至是集中统一的,但下面具体生产的组织上是分散的,仍是以家庭为单位。

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纲领性文件《1982 年 1 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所描绘的蓝图来看,当年农业农村改革似乎也是在往这方向努力:在强调实行形式多样的各种责任制的同时,也强调“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强调“两不变”、“三兼顾”:“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公有制长期不变,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兼顾,不能只顾一头。集体提留、国家任务都必须保证完成”。基本构想是:农民在大集体的框架之下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通过履行 “三提五统” 和“两工”责任,加上集体经济利润,维持并提升已经被证明是农业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件——农田水利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等等。

但是,受限于从基层到上面各级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发展水平,以及 “群众意愿”——或者说“顽固的小农意识”,“包产到户” 变成 “包干到户”,最终事实上退化到《纪要》明确提出要极力避免的“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农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建设并受惠于兹的一系列“体系” 陆续崩溃。虽然改革初衷不是搞小农经济,但因其半途而废却成了实质上“半工业化的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不仅是最为低效、最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现存农业组织模式之一,并且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如果仅就农业农村发展而言,“包产到户” 明显是失败的;但这个失败被国家整体改革的成功所掩盖,或者说弥补了。

2、并非所有农民都在 “自发的主动的抢着搞包产到户”。 为何改开初期农民会自发的主动的抢着搞包产到户?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虽然明确了生产责任制形式多样,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但大政策就是要分,不能再搞工分制统一管理,必须搞生产责任制。

以唯一完整保存下的周家庄公社为例,据说当时河北省调整县级领导班子给县委书记的一大任务就是把周家庄公社解散,结果是雷金河找了彭真、吕正操等关系,签了保证书:“不分包到户,社员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民。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我们就将地分了。” 并做到了才保留下来。

我这里和邻县也有类似情况,当时大多是集体经济好的不愿分,一般和较差的愿意分,经 “做工作” 后邻县还是有两个村(大队)没分,但后来因大环境和管理等各种因素,都没能捱到新世纪。这个就是 “树木、森林、气候” 的关系了,大环境是草原,零星树木很难生存。

部分、或者大部分农民为什么会 “自发的主动的” 原因也很清楚:

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数千年以来中国农民心中都埋有个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成为自耕农的梦。而这个梦一旦经官方认证为 “群众意愿” 之后,就成了“大势所趋”。洪水一旦破堤,之后的农业农村的形势走向就不再受蓝图绘制者的掌控,最终事实上退化到了“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

“群众意愿”肯定必须尊重,但尊重不等于必须盲从,否则就将陷入 “民粹主义” 的泥塘。成为自耕农是千年以来农民的愿景,但是,在历史大潮前,“群众意愿”未必是正确和必须迁就的。

难道铁路建设会因 “百万漕工” 的“群众意愿”而废止?

如要迁就 “群众意愿”,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成功,因为其必须建立在多年积累基础上的周密准备和基础保障之上;如要迁就“群众意愿”,肯定没几个“小农” 愿意勒紧裤带养一大批他们眼中的 “闲人”(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民技术员等等),去“超前建设” 和“超前消费”农田水利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等;就只能陷入今天印度的困境。

3、80 年代初,国家战略政策重大调整,大幅减少积累比重,增加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消费比重;放弃 “以农补工” 政策。

在此基础上,“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自耕农的梦实现后,群众确实积极性高涨,克服了 “人民公社管理者文化素质差,制度不完善,管理僵化科学性不足,监督奖惩机制不健全” 等弊端。在仅有 “积极性提升” 一个变量时,即在农田水利、农技推广等体系尚基本完备、未被破坏的基础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此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企的次递辉煌,先后吸纳了海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我这里农村是壮劳力 80% 在外打工)。广大农民工的辛劳血汗换回的资金、信息、技术又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农村的发展等各种问题。

中国历经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最终形成了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使用权属私人的土地制度,这样的土地制度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但是对国家的综合发展是有利的。

因为这样在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了农民成为自耕农的愿望的同时,避免了土地的重新兼并。最为重要的是,有了土地,农民在融入城市和工业化过程中就有了凭籍,所以中国会有 “民工潮”,潮来潮去,大部分民工无论成败,其始终是和土地相联系的,有土地农业收入为最后备选和底线,在心理上就有退路。既有利于资金、信息、技术向农村转移,又避免了孟买贫民区那样以百万计失去土地的农民滞留的情况,让我们有了相对印度更宽裕的处理危机的时间。

在未把农民全面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前,在没有足够充分的准备(工作、住房、教育、医疗)前,农村人口城市化浪潮的过早和超常规模的来袭将是场极为恐怖的灾难,它将轻易制造出十倍于孟买的贫民窟。

事实上,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就已体现出来,企业的倒闭停工在中国引发的是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而不是大规模骚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2008 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结果,直接因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占外出务工总数的 5% 左右,加上其它因素,累计至少有 0.8 亿人回到乡村重新务农。想象一下这 0.8 亿失业农民工无家可归滞留于城市的情景吧…… 所以说:农村是改革的压舱石,是危机的泄压池。

因土地而引起的 “资金、信息、技术向农村转移” 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早在 2005 年,世界银行的 “扶贫协商小组” 发布的报告就指出,中国农民工汇款总额达 300 亿美元以上(另有数据为 3300 亿人民币)。据国际上相关论文,外出农民工向家乡汇款的比例一般是很低的。如:印度西北部的 12 个村庄,外出农民工汇款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 0.1% 至 39% 不等,平均为 6.5%,印度东部农村为 0% 至 8.4% 不等,平均为 1.3% ,其他的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新几内亚、利比亚等非洲国家的情况也均如此。但是中国 75.3% 的城市农民工都往家中汇了钱。从汇款的比例看,将自己收入的 40% 以上汇给家乡的人占城市农民工总数的 50%,农民工汇款占收到汇款家庭的总收入的 20% 至 50%。中外如此大的悬殊,肯定有 “土地” 因素而不能仅仅用 “家庭观念” 来解释。

现在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是外来资金,除政府投入资金就是打工汇款,源于本地工农产出的估计不到 20%。曾听一个乡邮政储蓄的朋友说,他那个 1 万人口的小乡,每年他经手的汇款至少在一、两百万以上。好的一面是说明总的来说城乡间资金流向是正确、良性的,不好的一面是农业产出效率太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太差;其增长和好转是一种被动的增长,主要是源于工业及其它产业增长的拖动。

所以现在农村修建水利设施并不积极,修路反而比较容易。80 年代以前只有区政府和部分乡镇能通公路,偏远乡镇部分山村到县城要走两三天。在干线公路基本成网后,90 年代后期兴起了修路热潮,在政府每公里补助 1-3 万元以外,每户须集资数千甚至上万元,在丛山峻岭之间居然实现了半数以上的村通公路,虽然线形坡度路况等足以让每个平原来的人都意图摒弃坐车这种不环保的行为,选择步行欣赏山林风光。2005 年以后,修路热潮在政府提高补助(4.5 米宽水泥路补助 35 万 / 公里)后继续漫延,现在已经实现全县所有村、组通了水泥路。不只听到一个人感慨,我也感慨过: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能坐车下乡,当年最奢侈的愿望就是能骑马下乡。

4、但是,对于农业、农村及留乡农民,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并不那么美好了。

因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极为低效,在农业农村未完全工业化之前,仅凭农村自身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支撑起独立、完整、能管理到每一个人的行政体系。

所以,当年的农村行政管理通常只有两条路,即:是要,还是不要农村基层组织。

如果要,就只能是现在的做法,以工补农,由国家财政全额供养补贴农村基层组织;但这是当时的国家财力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要,就是如封建、民国时期那样,皇权不下县,乡村全交给 “士绅” 们;但这样一倒退,谁也不知道农村会烂成什么样,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从 “士绅” 们手中把权力夺回来。

人民公社是走出了第三条路,即 “政社合一”,让行政机构“寄生” 于集体经济之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因不敢倒退回 “皇权不下县”,并且希望能保住农业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各 “体系”,所以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基层组织,(至少是希望)让政权力量仍能下到基层;另一方面,因当年国家财力不足,所以只能让基层政府自己收税收费养自己,有了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这条新路虽然解了一时之急,但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

其一、税费征收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征收困难。不同于人民公社是行政机构 “寄生” 于集体经济之中,行政经费征收的成本低、效率高;现在却是让基层政府在事实上的小农经济中自己收税收费养自己,而“土地分割细碎的分散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剩余量少且过度分散…… 政府与分散的农民之间的交易费用过高”,税费征收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究竟是真的因病因灾的无力缴纳?还是亲友互护的狡言抗缴?还是……?理论上的根据农户实际生产生活情况 “合理” 收税收费,因征收对象数量太多情况过于复杂而根本无法、无力去一一辨析,最后要么变成了统一划线,按亩(人)强行硬收;要么就是必须面对 “某某比我好多了…… 凭什么他不缴(少缴)我要缴(多缴)” 的灵魂质问…… 各地在联产承包后很快就因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原因、理由出现了大量税费拖欠。在历经多次减免之后的 2000 年初,我所在的一个万人小乡仍有 500 多万元提留统筹款拖欠,是常年提留统筹款的近两倍。

其二、“自己收费养自己”必会出现 “利益集团化” 等痼症,基层政府势必要想方设法加倍弥补拖欠、增加收入。方法也简单:一是提高标准,增加栏目,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二是增加收费人手,加强收缴力度减少拖欠逃费。增加人手就会增加支出,于是机构愈发臃肿,搭车收费愈发繁多,腐败、挪用、截留问题愈发严重,基层财政很快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社队企业发展不佳的部分乡镇在 80 年代末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开始了 “一税(农业税)轻,二税(三提五统)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 的民谣序曲。

5、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黄金岁月” 终究是昙花一现,1988 年即发生了“蔡发旺事件”,之后就是“最危险的 90 年代”。

曾辉煌一时、分担了大量农民负担的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在 90 年代中后期纷纷大规模破产和私有化,其原因各有论述。但后果是明显的,一是乡镇乡村财务收支情况进一步恶化,甚至有陷于崩溃者;二是从农民手里收取,成了基层政府唯一的经费来源。

更严重的是,前述情况的必然后果——80 年代末期开始,乡镇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逐渐、普遍性的弱化、散化、劣化、甚至黑化。

在这种情况下干群关系不要说 “鱼水关系”,说是“油水关系” 都是好的了,有的地方纯粹就是“冰与火之歌”。

不同于网上所说的农村矛盾的引燃点通常是 “三税(集资摊派)”,我们县的引燃点通常是计生罚款。我个人下乡时因能为农民解决病虫害等一些现实农业问题很受欢迎,腊肉、鸡、鱼能有都有,甚至会专程上街买肉,高山新鲜菜更是吃不了兜着走。但在协助搞计划生育时,尤其大队人马一路时,完全就和鬼子进村一样,曾被小孩砸过石块,也曾因找不到地方吃饭多次是晚上回乡政府后才中午、下午饭一起吃。

“民谣” 从序曲进入高潮。

与此同时,在生产水平仍然很低,“效率”和 “公平” 不能兼顾的部分情况下,当社会更注重的是 “效率”,不再关注“公平” 不再 “养懒汉” 的时候,当然也就不会再去关注老、弱、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了。因征收对象数量太多情况过于复杂而根本无法、无力去一一辨析农户实际生产生活情况来 “合理” 收税收费,甚至还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情况下,部分老弱孤寡病残群众,部分无法分享城市和工业发展红利的群众,在生活水平总体上升的情况下却不升反降,生活水平还不如 80 年代、甚至 6、70 年代,陷入赤贫甚至可能陷入绝境,社会矛盾大大激化。

一个侧面:在 90 年代我国曾与印度并列自杀率最高国家名单,每年约 30 万人自杀;其中,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 3 倍以上。而因农村女性地位下降,女性自杀率高出男性一半,农村青年妇女的死亡原因中死于自杀的比例一度高达 34.6%。在 1995 至 1999 年间,15 岁到 34 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中,每 10 万人里年均约有 37.8 名女性自杀,而其中来自农村者占比高达 93%。《中国自杀率陡降的 30 年: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最快》: 中国自杀率陡降的 30 年: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最快

李昌平上书、丰城事件等等虽然集中出现于新、旧世纪交替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在 1996 年就亲眼目睹过群众因计生罚款问题围攻乡政府。

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李昌平上书和丰城事件的前因后果。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相关科技的研发、推广,及其工业化成果的应用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唯一源泉。就持续、稳定的农业发展而言,其路径只能是:因生产积极性而提高农业新科技和农业设施的学习提升积极性,再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现实情况却是这个链条从一开始就断了。

90 年代,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必不可少基础要件的一系列 “体系” 不仅没有如《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所构想的得到强化和提高,反因运行维护经费减少甚至断绝而纷纷瓦解、崩溃。再加上土地零碎的小农经济本身就缺乏学习新技术积极性和不利于 “体系” 等原因,农技推广工作自然无人问津,农田水利体系只能任其荒废…… 农业生产完全失去了提升能源。

如果说因 80 年代乡镇尚有点财力维持各 “体系”,让农技推广体系、农田水利体系等还能在惯性下继续运行,在 70 年代工作基础上推广了地膜育秧、小苗密植、杂交水稻、高厢垄作等等,基本还算延续了辉煌。但到了 90 年代就是一败涂地,“双低” 油菜、旱地改制、旱育秧等等技术推广基本全部失败,唯一成功的是在 80 年代工作基础上推广了杂交玉米,但推广速度也大大下降。

此外,还必须关注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在我曾从事过的制种工作中,因为和农户是较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就有所了解和体会:如果是高中毕业生,对花期调控、去杂去雄等概念的理解领会,对新事物的接受、学习就要快得多,很快就能成长为技术骨干协助指导其他农户;即使后来出去打工其收入、成就普遍也更高。当然也有励志的例外,但个例代表不了现实。文盲在工业社会只能是累赘,大学毕业生比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比小学毕业生能实现更高更好的价值(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这才是普遍、正常的现实。然而,在包产到户后最辉煌的、粮食总产首次突破 4 亿吨的 1984 年,因家长短视 +“积极性高涨”纷纷要求学生缀学回家务农,再加上学制调整等原因,高中毕业生居然从峰值 726.5 万人暴跌到 189.8 万人!比峰值锐减 73.9%。此后因提留统筹款在联产承包后难以足额收取,财政又无力补贴的情况下,工资(补贴)打白条、拖欠数月数年导致大量优秀民办教师流失、乡村民办学校关闭;从 1983 年始的整个 80、90 年代高中毕业生人数徘徊在 200 多万,农村基础教育倒退回了 1972 年以前的水平;直到 “以工补农” 重新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增加寄宿制等各类补贴后,2006 年高中毕业生人数才恢复到 727.1 万人。

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崩溃之后,以血吸虫病为代表的各种传染病和婴、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在 90 年代的停滞甚至强力反弹也为农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这些实质是牺牲未来、以透支方式破坏这些体系来获得短期效益。

因此,在 80 年代后期及 90 年代、本世纪初,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在经济、工业高速发展的强力拖动下依然提高不大,进步迟缓;部分地区妇女地位、人均预期寿命反而有所下降。

1994 年四川大旱,因水渠损毁、水库失修、坑塘废弃,就连紧急调来的百多台抽水机也因找不到水源成了摆设,县上组织的抗旱就成了 “看旱”。在旱情调查中曾到过真正意义上“家徒四壁” 的农户,其中一户 5 口人只剩 200 多斤玉米怎么也支撑不了两个月;其时已 5 月底但因滴雨未下所有稻秧玉米苗都已干死,即使能马上下雨补种最快也要 8 月才有嫩玉米可吃…… 这种情况在那 10 余年里虽非普遍,但也并非某一年某一地某一人的个例。

再与 “大下岗” 等情况相叠加,90 年代真的是最危险的时候。

7、凡致力维护、维持 “包产到户” 者,请先认真思考一下,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全面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30 年的农业农村情况和困境?想想是否认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是改革的压舱石,是危机的泄压池。而这些都是必要的代价:农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建设并受惠于兹的一系列 “体系” 陆续崩溃;“解放农村劳动力”的另一面就是农民碎片化为 “自由、廉价、巨量、具一定文化水平” 劳动力;“三农问题”成为必然的 “阵痛”;九十年代成为“最危险的 10 年”;并且这一切都必须等待国家财政有钱“以工补农” 后才有希望一步步地解决,一步步地重建一系列“体系”。

想明白这些问题后,再来想想怎么维护、维持 “包产到户”。

而我的观点是:

从《1982 年 1 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所描绘的蓝图来看,当年农业农村改革也是在往单纯的集体合作社方向努力的。但因为生产力、客观条件的限制和 “小农意识” 的顽固,以总设计师的水平,也不能实现其蓝图:农民在大集体的框架之下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维持并提升已经被证明是农业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要件——一系列“体系”。尤其是: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纪要》中关于农业科学技术部分,如果加上第二十一款(水利、农机、化肥)多达 7 款,在这个政策总纲性文件中居然占到了总章节(25 款)的 1/4 以上;但仍不能保住乡镇以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崩溃。

这证明以当时的实际基础条件,《纪要》所描绘的蓝图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证明 “包产到户就一定会导致凝聚力下降” 是必然,“包产到户”和一系列 “体系” 只能二者选其一,“包产到户”一旦启动最终必定退化到《纪要》明确提出要极力避免的“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

理论水平很高,但与思想还是有差距。

我也很有键盘侠的自知之明,远不敢与总设计师相比较。

所以

虽然我认为:小农经济严重阻碍技术,并且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绝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人民公社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不能适应新形势,无法建设现代化农业;但人民公社具有平顺改革重组为单纯的集约化、产业化合作社的可能,“包产到户” 之后则必须再次经历 “阵痛”。

虽然我提出了所谓 “最理想的情况”: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 人民公社应当剥离 “为盘剥农村而附加的行政职能”,政社分离,重组为单纯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而不应全面解体,复辟小农经济。……50% 以上的条件较差(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民公社可以解散并包产到户。而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的人民公社应当用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促进,以“法规明确、制度规范、自愿参加、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形式多样、因地制宜、技术援助、政府补贴、保险保障” 的原则,或以生产队(大队、公社)为基础重组为类似基布兹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或重组为类似莫沙夫、荷兰模式的 “合作社”,或其它形式(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等)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种子” 保留下来的这三种模式应该各占 10% 以上。这样,经过经济转型和市场冲击后,每县有 10~100 家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发展壮大,起到探索道路、引导示范作用就极为理想了,就不会陷入现在大力提倡合作社却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

但是,也只能说:…… 所以,也许…… 也许现实中的做法才是最好的。

四、“以工补农” 之后的农村

1、现在,转机已经出现。

2003 年确定 “以工补农” 政策后,全面免除农业税只是个开端。作用更大的是在此之后,乡镇村组所有行政事业支出逐步改由财政全额拨款承担,村组干部工资从每年数百上千提高到每月上千数千元;在此基础上,“老虎苍蝇一齐打”全面清理整顿村组干部,改革农村基层制度,扭转了之前 “劣币驱逐良币” 的局面。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年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体系、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农村基础医疗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重新得到重视并开始复建、兴建…… 虽然 “三农问题” 依然严重,农村基层制度依然有待改善,但 90 年代农村尖锐对立情况已经基本改观,这才有了本次疫情中对农村基层的如臂使指。

可以说,如果本次疫情发生在 90 年代,农村究竟会怎样?能比印度好多少?真的还未可知。

现在的农业农村确实可以 “土豪” 地说一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所在的这个贫困小县,每年国家投向农业农村的各种资金合计超过 1 亿,超过了正常情况下县财政收入总额,脱贫攻坚时期更达到了 3 亿以上。但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是严重问题了。

例如:农户分散经营与 “体系” 的不可分散性和公共性之间的尖锐矛盾,农户土地细碎无法协调利益得失所造成的 “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田水利体系困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困境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困境等等一系列问题,和小农经济本身所固有的阻碍技术进步、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等等……

渠系也好、冷库也好、肥水药一体化系统也好,政府可以免费建,免费给农民用,可管理使用仍需农民自己才行;产业调整、没有销路、滥市大亏等风险也不应每次都由政府来操作、兜底,理应由合作社或协会来组织农户在市场规则之内规避和化解,政府只负责守底线。然而,现实却是:

就普遍情况而言,有希望实现共同富裕,“科研与一线生产紧密结合”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的合作社形同虚设;仅有经济补贴对促进合作社建立发展和加速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效很小;甚至绝大多数农民仍然对新技术缺乏兴趣,依然很不理性地固守这些观点:一是技术保守,不愿“冒险”。二是重现实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体利益轻整体利益。三是缺少合作精神,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由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就能解决的,如果不能实事求是,有清醒的认识,继续掩过饰非,以是为非,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所谓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就是空谈。希望继续维持 “包产到户” 的人,要么是根本不了解现在农业农村的发展困境,要么是根本没思考过发展困境的原因和出路。

现在农业工作理论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提到现在农业的问题和出路时,几乎都认可土地零碎阻碍了农业发展,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认为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才是唯一出路,但是对 “包产到户”,依然只能是肯定了又肯定。当然,“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时易势变,如果仍然以“父子兄弟也不能合作” 为典型,宣传 “一包就灵,一夜脱贫”,“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的小岗神话,把 80 年代前期的高增率完全归因于“包产到户”…… 这种说法在政治上倒是简单明了,但违背了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经不起任何推敲。若真如此,那么其后近 20 年的低增率甚至停滞又怎么解释?这种理论上的暧昧及其对法规、文件指导精神的影响遗患无穷。

2、立足于今天农业农村的现实困境,回头再看,我们真的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为何以总设计师的水平,和《1982 年 1 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如此具前瞻性的文件,也不能实现蓝图?

如何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同时,避免被 “小农意识” 之类的 “群众意愿” 所绑架?

如何在面对今天农业农村的现实困境时,引导群众去克服 “小农意识” 共谋发展?

现在,新的蓝图已经绘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其中提出了 “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但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家庭农场弱点明显:不能拥有自已的农技中心难以实现“科研与一线生产紧密结合”,不能实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实现耕地生产率最大化,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产量产值以实现高质又高量地安置人口。所以,农民合作社虽然推进难度远远大于家庭农场,却绝不可偏废;农民合作社甚至必须发展壮大到能够在政策支持下,起到引导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实现 “一二三产业融合” 的作用。这些是家庭农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几篇文章中,我已经充分论证了合作化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是怎样的?

乡村振兴建设应该怎么做,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连续 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但是农业却没明显的发展?

不同于家庭农场、个体经营可以 “野蛮生长”,成也就一家富裕,败也就一家破产;农民合作社因其涉及人、事、物太多,必须有思想、理论、政策、法律、规章等等一系列支撑之后,才有可能整合众人为一体,团结一心,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生存并发展。资本主义以色列、荷兰、丹麦的合作社、协会能成功,在国情基础上学习其经验,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制度体系之后,社会主义中国没理由失败。

所以必须尽快:

一是小规模、多模式、广泛多点试验探索适合国情的合作社的各种模式;二是重视周家庄、南街村、华西村这些最佳的合作社建设改革的 “试验田”,深入探讨、协助改革其已经在新形势下暴露出的监管、财务、任免等制度问题;三是各部门院校合作,系统性地研讨探索在社员异质性情境下能强力协调整合生产的农民合作社的管理问题;四是建立健全明确合作社架构和运作规则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法律政策制度体系;五是在实践层面应强调“契约精神、合作精神”,对不遵守合作社章程,损害集体利益者必须严格依规管理处罚,不能仅因“自主经营权” 就投鼠忌器。

有致力维护、维持 “包产到户” 者即使无法否认合作化的必要性,却仍认为应等待 “责任制自然崩溃”。依这种说法,明治维新也是错误的,毕竟当时的日本封建制度还远远没到自然崩溃的程度。因小农经济的脆弱和在市场中的弱势,即使再怎么不喜欢集体经济,不喜欢“合作社”,至少也应积极促进农民合作组建能统筹提供农资和营销服务的日本式“农协” 吧?如果碎片化的农民不共同合作抱团取暖,有几人能在市场和资本这两个克苏鲁样庞然大物的挤压下生存?有发展空间和希望?

我们是应该主动去分流、培训 “百万漕工”,组织他们去建设铁路、工厂,尽一切可能让这个过渡平稳无害,尽快解决 “三农问题”?

还是坐视 “百万漕工” 被历史洪流冲进贫民窟,并推说“这就是历史必然”???

从《纪要》所绘蓝图未能实现的经验教训,和实际情况(基础条件、预期目标、需求和问题)来看,“顽固的小农意识” 已经成为实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所绘蓝图,在农业农村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这将是新蓝图能否实现的关键。

有人认为,只要让农民都进城了,“三农” 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你如何看这种观点?

= 完 =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农村的乡村振兴的根本怎么建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是什么?

春过雪消:为什么连续 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但是农业却没明显的发展?

春过雪消:1949 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中国整体的潜力有多大,尽头在哪里?

知乎用户 南行兮​​ 发表

1997 年,我印象超级深刻,这一年我堂哥告诉我邓小平过世,我感觉到仿佛举村悲痛;这一年香港回归,热闹非凡。但印象最最最深刻,是因为所有这些事情,伴随着全村全面通电。政府把电线桩和电线轱辘一车车卸在公路上,村委会指挥着全村的人一户一户的分工,每家各领多少桩子,多少电线,众人齐心抬到固定的地点,挖坑坑,砍防火线,把电线桩埋进去,把线路布起来。

应该是在 1997 年年底,我们村全面通电了,煤油灯就此退出了历史。

不要小看这一根电线,它带给整个乡村的变化不单单是照亮了黑夜那么简单。它的革命性变化,是带来了强大的不出意外不会衰竭的动力。

在此之前,石磨是全村十分重要的劳动工具,人和牲畜吃饭,都要靠它,一圈圈磨碎了玉米,把细的筛出来人吃,粗的猪吃,费时费力。

石磨的制作和维修都比较繁复,且价格昂贵,所以并不是每家都有。我们全家只有两副石磨,一副分给了我二叔,另一副分给了我爸。为了这副石磨,分家之前,我三婶还和婆婆吵了无数的架。但石磨本来就是我爸置办的,因此哪怕三婶跑了无数次娘家作为威胁,石磨终归还是放在了我们家里。

1997 年以前,我经常按照我爸出门前的叮嘱,推磨喂猪,也喂我自己。但推磨太累了,我时常偷懒,给我的猪扔成捆的整草敷衍过去,我家的年猪因此格外地瘦,长长的脊骨像鱼背一样凸出来,很是可怜,每天在圈里睡觉挨饿和哼哼叫唤。

我爸回家以后,指桑骂槐地对猪说:你晓不晓得这就叫人穷志短,猪瘦毛长。

这些事情在 1997 年以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年不久,全村几乎是一致性的出现了购买钢磨的热潮。我爸,我二叔都添置了此物,只要一插电,呜呜作响,小铁锤飞快打磨,什么玉米,洋芋(土豆),黄豆,漆树籽全都可以粉碎。全家人感到再也不用辛苦地推磨了。未久,我三叔也豪横地买了一台,因为他不想老是来我家或者二叔家打钢磨。

我家的石磨从人人争抢天天要用的好宝贝,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烂疙瘩,一群鸡天天没事歇在磨盘睡觉,一拉一堆臭鸡屎。我有时候下学太晚不敢进屋,就摸黑把鸡屎扫干净,蜷缩在里面凑合一夜。

钢磨为全家全村解放了时间和劳动力,几乎是在 1998 的春天,出现了举村垦荒的热潮。全村可见,人们奔向那些不长大树的灌木荒坡,先斩断细枝,再掘出树根,再深挖翻匀,同步将草根木块堆在一起,又砍了很多树枝树叶,堆成一座座小柴山点火了焖上土,这叫做烧灰,烧了以后就成为肥料。

垦出来的荒山第一年太瘦,主要用来种洋芋(土豆)。两三里的山坡路,祖辈、父辈们背着一背篓一背篓的大粪往上走,在地里掏了沟,把拌了灰的大粪浇好,将洋芋种埋进去。

种完了洋芋,紧接着就会育玉米苗,在洋芋行的中间再起玉米行,这样,荒地里就种满了主粮了。腾出来的熟地、肥地,人们用来种植烟叶。过去,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人均三到五亩地,往往是一半种粮食,一半种经济作物。现在他们可以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地能用来 “套现” 了。

这一期间,率先从地里解放出来的聪明的乡亲,开始做肥料生意,拖了大车大车的化肥往村里来,告诉村民这个肥料又肥又好使,最关键是这么一包可以抵七八背大粪,少了多少背粪的痛苦。人们欣然接受,再也不用提前几个月往山上慢慢背粪了。

1998 年 - 1999 年这两年,老家的烟叶大丰收,我们当地的烟叶因为品质好,香气足,甚至引来了邻县的人开着车偷偷来直接收购。烟草站的大为生气,扬言再这样,不给我们卖种子,并且他们在随后的作业中,采取了定向卖种随时跟踪。

粮食有了足够的收成,烟叶也卖了钱,看起来村里生活渐渐好起来,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陆续添置了电视机,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有了电视机,人们知道了一个惯例,就是当中央台的画面出现 “观音撒稀”(央视电视剧播放前的一个类似女飞天的动画,看起来像是观音菩萨拉稀所以这样命名)的时候,电视剧就要来了。于是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孙悟空、白娘子

但其实,彼时的村民生活依然拮据,因为,烟叶收购以后,村委会组织全面性地征收 “三提五统”,也就是农业税,视田地多少而言,少的三五百,多的可能八百一千,这在当时可是大数字。但是毕竟兜里慢慢有了钱,村里躲税的现象绝迹了,孩子们欠学费的情况也日渐稀少。

1997 年以前,特别是 1993 年 - 1995 年期间,人们吃的主要是玉米、洋芋、青菜,油主要是菜油和漆树油,猪油待客才可一见。当年我爷爷他们给三叔修屋子,婆婆天天切一点肥肉,炒了韭菜招待匠人,这已经是全家最高的规格。

肉那么少,究其根本是因为本地黑猪吃得多长得小,且容易得猪瘟,一个家庭就算杀三头年猪也不过三百斤,何况大多数家庭没有精力也没有粮草有时候也没有运气养活三头年猪呢。我们家当年曾发生很严重的集体猪瘟,所有的猪都死了,就剩婆婆养的一个瘸子猪崽坚强地活了下来,那一年过年就杀了这一个猪,次年六月份修屋,实在没办法,婆婆狠心把养了六个月的猪杀了,这才对付过去。

杂交白猪似乎是在九十年年代引进的,根据我的经历和一些阅读观察,大多数农村,应该是在 1995 年 - 1997 年期间大规模接受和养殖白猪。白猪身体更健康,特格更大,产肉更多,一头能比过去三头。

所以在 1997 年以后,我们全家以及全村的人家不会再那么缺肉吃了,起码猪油不再是稀缺物。

也就是在 1997 年以后,漆树油几乎彻底退出(此油现在已经成了高级植物油了,但我们那个时候没办法吃没有动物油被迫食用,漆树油吃多了便秘,而且它的凝固点比较高,我印象中好像是低于三十几度就凝固了,反正我们吃的时候要一直烧着,不然一会儿就凝固了,挺费柴)。

往年组团榨漆树油的现象也随之不复存在。

1997 年,我爸在大姑妈家帮她修房,没给工钱,给了我爸五十斤大米。她家是低山,有水田,产大米。我们还不能很随意的吃大米,这五十斤大米太香了,我贪图吃米饭,不吃玉米,还被我爸骂了一顿。过年时候,我第一次去大姑妈家拜年,临走大姑妈给我 “打发”,让我们自己背大米,背得起多少得多少,十斤大米把我背出了一身汗。同去的二婶和三婶是大人,无缘得米。

1997 年通电之后,还产生了另外一个觉醒,那就是天天挑水吃的乡亲们发现有了自来亮,还应该有自来水。于是各家各户自己组团,组合拉线,安装了自来水,自此吃水也不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村里则因为烟叶经济的发展,相继开展了烟水配套,由政府出钱,集体供水,但这个供水直到我上大学才最终实现。

当我回头看自己乡村的变化,1997 年永远是一个重大节点,因为这个节点解决了我们老家农村的能源问题,物资问题,产能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让农民得到解放,最终让他们吃饱了饭。

但老家的农民实现大米自由则是在 2000 年以后,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因为农业税的废除,农民的负担彻底解决,人力和地力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大米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不再因为高山低山,远山深远的缘故而难得一见了。

我写了这么多,想告诉题主的是七八十年代所有田地都种满庄稼,农村人还是沒得吃。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没得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动力的不足,有田地生产力的不足,有种子的不足,还有政策的不足。千千万万种阻碍农村发展的问题你没有经历过是看不到的,也不能明白。

我想,这也是我经常对身边朋友说的你对贫穷一无所知吧。

想象中种了就有得吃,种的多就有的吃,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你们可能没有见到过,在化肥和农药还没有出现以前,山上的一亩地,长了一年,辛辛苦苦播种除草,最后收下来没有多少,背了十背粪,回来两背粮那是寻常可见的。所谓的瘪米子玉米,你看它一个个的玉米棒子,它却没有灌浆,长了一年就长了个玉米杆子,你问谁说理去?长得好的玉米,还会被野鸡、老鼠、野猪这些偷吃。而且因为隔得远,还有人去偷你的粮食。十几年前的农村,贫苦如此,你说怎么能有得吃?

你们没有见过好几个月没有一滴水的日子;也没有见过大风吹了几十天的农村;更没有见过一片漫漶作物伏倒,一行行折种的农田。大多数人见的最直观的农村生活,无非是郊区的农家乐,见的最糟糕的农村生活,无非是抖音张同学等拍出来的那些短视频,但真正穷苦的农村,他们几乎无缘得见。

我一直在说,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生活肉眼可见的好起来,是从废除农业税以后开始的,为啥呢?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很多农村吃不好饭,是一个几乎无法破解的僵局。

挂一个莫名其妙私信骂我的人:

知乎提醒我可以加入咨询卡片,关于民俗、诗歌方面的问题,欢迎骚扰⬇️~PS:可无视咨询费哈,那个只是知乎给开通了罢了~

南行兮

1 次咨询

5.0

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 新闻宣传专员

105896 次赞同

去咨询

知乎用户 王青阳 发表

今年过年回家,我爸跟我说了一个事,就是我们家门口的那块地。

以前那块地不是我们家的,是我们邻居家的,但是因为地势比较高,取水不太方便,而且每年要交很多公粮,他们家觉得不划算,所以就说送给我们家了。

因为那块地正好正对着我们家门口,非常方便,可以种点菜和果树,我们家就收了下来。

后来我们家觉得那块地确实取水不太方便,于是就把水田改成旱田,种了很多果树,有橘子,梨子,李子,桃子等等,这也是我小时候比较喜欢玩的地方,可能跟鲁迅的百草园一样吧!

现在国家不用交公粮了,我邻居家就想要回去,我们家自然是不肯的,我爸说交了那么多年公粮怎么可能白交了呢?

要交粮的时候不想要了丢给别人,现在不交粮了就像要回去怎么可能答应呢?

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因为要交粮呀,你种出来的粮食并不完全属于你自己,懂吗?要上交的,而且并不是少数。

收成不好的田地可能还会亏本,所以我的邻居才会不想种,把田地送人。

你想想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能把宝贵的田地送人,你想想是什么原因。

过年去舅舅家,他说今年龙虾卖了十几万,我说养龙虾这么赚钱,那么你为什么当初不多养一些呢?

他说没那么多地,别人的地别人自己也在养,租都租不来。

他说最后悔的是当年分田地的时候,本来是可以多分十几亩地的,但是自己没要。

我问为什么不要?

他说种不来,自己家只有这么多劳动力,种不来那么多田,那时候也没有机器没现在方便,而且那时候公粮也重,搞不好交了公粮自己吃的都没有了,所以没敢要,只种了自己耕的过来的地。

现在想想还是亏大了,现在就是自己不想种,租出去一亩地也要一千多块(他们那里比较贵,我们那边一亩只要两三百),而且非常抢手。

公粮多到能让农民放弃耕种,你就知道为什么没得吃了。

我有一个唯一得到专业的问答,有五千多个赞了,就是关于剪刀差的回答,结果被 404 了,所以我也不想多说。

现在不用交公粮了,而且种田还有补贴,现在种多少得多少,而且可以请人用机器耕种非常方便,一个人可以种很多的地,我们村很多出去打工的人,就把不种的地租给别人种,我们村那个没有出去打工的人,一家人种十几家的地,养了一些鸡鸭,日子也过得很滋润。

王青阳

92238 次赞同

去咨询

…………

我湿老王

爱好收藏

知乎用户 伏罗希洛夫射手​​ 发表

现在所谓被 “撂荒” 的地,实际上要么是零切碎割,无法进行大工业生产的农地,要么干脆就是坡度大、供水条件差的土地,本来就种不出什么东西来,强行开垦对环境破坏还极大。换句话说,这些被 “撂荒” 的土地,本来就不该种。这两种土地 “撂荒” 了,对农业生产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对环境补偿作用很大。

真正绵延成片且适合大工业集约耕作的土地不仅没有撂荒,利用效率还成倍提升了。

农业是一门科技,而且是尖端科技,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科技突飞猛进,越吃越好是再正常不过的。

知乎用户 香色杂货郎​​ 发表

本人湘南农村人,80 年代初出生,在我 8 岁以前,还真是 “没得吃”,吃不上全白米饭,每年总有那么三两个月,煮饭时候,会在大米里掺入晒干的 “番薯丝”。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父母两个劳动力,有爷爷,有三个孩子。有 “漏户”(没有田地)一个。我们那里有分到田地的人口大概是水田三分,旱地一亩。而且水田旱地还是零零散散地分成十几个地方。

现在年迈的父母也在家种地,水田每年种一季,旱地种一些,荒一些。因为也不缺吃的,主要是老人家习惯了劳动,但是又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地种起来了。在我小的时候,为了能多产粮食,所有水田都会想方设法种两季,为了赶时间,会有半个月紧张的 “双抢”(抢收、抢种)季节。在大约 90 年以前,学校都会配合农民种地,给某些年级的“半劳力” 学生放假,让参与家里的劳动,称之为“农忙假”。那时候的旱地,也会尽量精耕细作,尽量利用好每寸土地,每段时间。不忙的时候,农民都会利用粪便和草灰等沤肥;房前屋后的空地,水塘边,田埂上也会见缝插针地种一些作物;花生一挖就马上种上番薯,一些农作物将要完成一个周期前,就在行间种上其他作物。

即便如此,所有的地都种满庄稼,一年到头豆在地里辛苦刨食,还是有很多的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虽然那时候谈不上 “挨饿”,但是今天想来,那时候很多人的疾病,可能是营养不良造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单位土地产出低。土地面积有限,那时候的农作物品种也有很多比现在的品种产量都低。除了稻谷外,其他几乎所有的蔬菜,茄子辣椒丝瓜豆角,在我印象中都是小小的短短的(但是那时候的农作物果实,都是很有浓郁的菜香果香,非常怀念)。

2,劳动生产率低,几乎没有农业机械。水田还有牛犁田耙田,旱地就纯人工锄头挖,铁铲铲。

3,农业税,缴纳公粮。缴纳公粮的印象还很深,都是实物缴纳(稻谷)。可以说是农民交给政府的 “实物地租” 吧,这事情还特繁琐,能占到产量的多少等以后有空回去问问我爸妈。正常情况是家里挑着稻谷到四公里左右的乡粮站主动缴纳。我小时候有见过因为晚交公粮,妈妈被村干部带着乡政府工作人员,堵在家里催缴的事。邻居乡亲有因为稻谷里瘪谷太多,晒得不够干,里面禾草太多等被要求退回来。(这里面也有很多涉及社会关系,行贿受贿,欺软怕硬…… 各种血泪故事。)

4,商品化市场化低,基本自给自足,没有用于交换。基本上是邻居家种了的,我也种了,只是种多种少的问题。因此,很多时候,一些蔬果还因为丰产而烂掉。

5,抗自然灾害能力低。旱涝灾害,农作物疾病,虫灾!前面 “3” 提到的“血泪故事”,就有一年,我们家的最大的一块水田被淹了,刚好在稻谷快成熟的那段时间被淹,洪水退去后,稻谷上全是红泥巴,洗都洗不掉。这些脏兮兮的稻谷,仓库里混合在一起,去交公粮时候被拒,我妈妈又从乡镇挑回来。乡政府人员认为我们家故意的,派人到我家粮仓检查。

6,国家、市场经济不活跃,改革开放不够。这个问题就不多阐述,这个与国内、国际产业化分工有关。今天我们都知道,不能为了吃肉而养猪,为了养猪而种草,为了种草而开荒,为了开荒而做锄头,为了做锄头而打铁。但那个时代的农民都喜欢这样。整个国家经济也这样,不能发挥社会个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间各自的优势。

其实今天也一样,即使有了好种子,有了好工具,不让你交公粮了。你一家人去种地,种属于你的那一亩三分地,不去打工,不去创业,不拿赚的钱来买粮食,你只种地自给自足,大概率你一家人也一样会吃不饱。

知乎用户 星星的车票 发表

肉眼可见一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了;

二是国家取消了各种税;

三是很多人已经离开农村了。

手头正好有一些资料,大家感受一下当年的农村为什么没得吃。

1992 年,安徽省利辛县路营村,全村人均收入不到 400 元,可上边各种摊派算到每个人头上要 103 元 1 角 7 分。农民们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剩不下多少口粮,本村还有各种 “提留”,有几户缴不上,那好,派出所伺候。所以眼看春节了,村里还有人在外边躲债,不敢回家。

村民们聚在一起,有人说村支书董应福将村民们集资建成的粮仓私自租给别村,从中捞取租金 9000 多元;后来村支书又将粮仓 “捣鼓掉”(原文如此,怎么捣鼓掉也没说清楚),鲸吞了三四万元的售出款。91 年洪水,支书把救济村里的衣物和食品据为己有,而且计划生育的罚款以及各种“提留” 钱物都没有入账或者故意做成烂账。

还有人说,91 年特大洪水,上边规定不准再向灾民索取任何 “提留”,纪王场乡康乡长的公子却带着民兵,操着电棍,拎着手铐像鬼子进村似的,强行抢夺村民财物。谁敢躲在家里不开门,就支派打手踹门,分文不能少,还得额外给踹门的 “功臣” 劳务费。这帮人抢了钱财就去下馆子,吃的喝的要从村民们的集资款里报销。

关于这件事的后续我在这就不敢说了,请大家自行搜索 “丁作明”。

据统计,1990-2000 年,我国向农民征缴的各种税收总额由 87 亿 9000 万元增长到 465 亿 3000 万元,农民人均税额 146 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税额是 37 元。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民的 6 倍,农民人均缴的税反而是城镇居民的 4 倍。

而且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二者于 2006 年废止),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统筹款和社会负担。

据中央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统计,仅中央一级的机关和部门制定的与农民负担有关的收费,基金,集资…… 就有 93 项,涉及到 24 个国家部委办局;而地方政府制定的收费项目多达 296 项。

有记者在安徽 50 多个县市跑了一圈,收集到如下农民负担的条目,你一条一条看完能气哭。

**集资类:**建乡镇办公楼集资;建乡镇教学楼集资,建乡镇科技网集资,建乡镇医疗门诊部集资,建乡镇党员活动中心集资;建乡镇计划生育宣传站集资,建乡镇广播站集资,建乡镇影剧院集资,建乡镇企业集资,建乡镇环境以及打击刑事犯罪经费集资,等。

**管理费用支出:**乡村办公房修缮支出,乡村干部差旅费招待费支出,乡村党团员活动支出,乡镇党代会人代会会议费支出,等。

村干部及非生产人员支出: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的定额补贴;民兵连长、治安委员、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村民小组长的误工补贴;兽医员、农技员、广播员、护林员、护坡员、报刊投递员、清洁卫生人员补贴;电工、水工、木工、瓦工以及村里安排的一切勤杂工的补贴等。教育支出有:民办教师工资;公办教师补贴;校舍建设改造费;学校正常办公费;报刊图书资料费;教学仪器和文体器材设备费等。

**计划生育支出有:**独生子女保健费;节育手术营养费;计划生育委员补贴;计划生育小分队补贴,等。

**民兵训练支出有:**民兵训练生活补助;民兵训练误工补助;看守枪支弹药执勤补助,等。

**公益事业及优抚支出:**敬老院建设;敬老院服务人员补贴;合作医疗建设;农村医务人员补贴;烈军属优待;残废军人优待;现役义务兵家属优待;老弱病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工伤民工照顾;困难户照顾;五保户照顾,等。

此外,还有

交通建设义务工补贴;

文明村建设用工补助;

宅基规划费、房屋准建费;

种子检疫费;

畜禽防疫费;

牲畜保槽费;

架设电线费;

统一灭鼠费;

以及为派出所民警购机和摩托车、为司法人员添置的服装费……

有的地方,仅乡镇学校就增收有

赞助费、

辅导费、

试卷费、

资费、

扫帚费;

仅喂猪一项就有

生猪税、

屠宰税、

增值税、

所得税和城建税,

许多村镇不管你养不养猪,一律要按人头征收猪头税。

有的地方,仅结婚登记,就得征收十四项费用:

除收取结婚证工本费外,还要征收

介绍信费、

婚姻公证费婚前检查费、

妇幼保健费、

独生子女保证金婚宴消费费、

杀猪屠宰费、

结婚绿化费、

儿童乐园筹建费计划生育保证金、

晚育保证金夫妻恩爱保证金、

金婚保证金等。

更有甚者,1989 年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个别地方竟把农民烧锅做饭冒出的炊烟也视之为 “污染了环境”,向各家各户征收 “污染物排放费”。有敢说上门讨说法的,就又冒出一项 “态度费”,村干部的理论是:“问题不在大小,关键在于态度”,征收多少视其态度好坏而定。

现在,

大家,

知道,

当年的农村人为什么没得吃了吧?

知乎用户 老巫婆 发表

七八十年代,差距很大呀。

我们国家建国后,连续多少年,每年冬天修水利,为了什么?为了粮食!

袁隆平李振生他们六十年代开始研制高产种子,没有研制出来之前,研究人员纯消耗,但国家也保障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甚至发动群众配合课题,为了什么?为了粮食!

六七十年代,农民到处开荒种田,胼手砥足,为了什么?为了粮食!

七十年代初引进化肥生产线,为了什么?为了粮食!

七十年代前,为了粮食,国家投入了多少?群众投入了多少?

我家在河北农村,六零后,父辈的努力,我们从小耳濡目染,耳熟能详!但那时候的确缺吃少穿。

不过,从家祖母的眼里看来,父辈已经够享福了,家父修水库,上海河,带的小拉车是钢珠轴承的,有胶皮轱辘的,比他们年轻的时候拉的车,轻便了许多,效率也高了不少。铁锹锄头犁,都有好钢,锋利了许多。不用男劳力每天扛着辘辘浇园了,因为有了机井,柴油机一响,水就抽上来。家母也不用天天纺棉花织布,因为有花洋布卖,虽然要布票,但平民百姓也有份了。妇女不用每天抱着推碾棍转圈了,有了小钢磨,磨面效率高太多了!…

前些天回老家,跟家父谈起来,没有高产种子农药化肥,保障浇水施肥的好地,每天去地里伺候着,亩产一百斤小麦,就算是高产量。普通地里,普通年景,也就是五六十斤,遇到水旱蝗灾,颗粒无收也是常态。

而现在,种地的时候,播种机撒种,浇水的时候,喷灌也不用去人,去不了几次地里,轻轻松松小麦亩产千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乎用户 invalid s​ 发表

问题不成立。

事实上,农村问题分好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后,到 58~59 年。

这个阶段属于战后快速回复阶段,农村打土豪分田地定成分,秩序很快恢复;农民生活相对富足。

不过,因为后来历史跌宕起伏,加上活到现在的老人年纪都太大了;尤其农村条件问题,人均寿命不高。所以这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已经基本没人知道了。

第二阶段是 58~62 年。

这个阶段,浮夸风渐起。

这段不能说。饥饿的记忆就来自这几年。

第三个阶段是 60~70 年代。

这个阶段,大致上走的是刘少奇 “三自一包” 路线——这是个专有名词,具体是什么可以自己搜。

简单说,这个阶段农民有了自留地、允许开垦小片荒,可以自己养猪养鸡了,生活自然就没那么困难了。

这个政策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批判,但极得人心。比如自留地、小片荒之类政策,上面说取消,下面也喊取消了;但实际上除了个别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辖区,全都默默执行着。上面也 “坚决取缔” 过,但并不成功,后来就不管了。

(事实上,自留地 55 年之前就有,当时就规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面积的 5%;后来又给收了。最严重时 “狠斗私字一闪念”,家里不准养猪养鸡,不准动火做饭。等闯了大祸,61 年就又恢复了,这时候才有三自一包的提法。随即提出三自一包的刘少奇被批判,但这个政策并未废除;之后是十年动乱,基本就没心思折腾农民了。)

总之,仅靠手里按政策不允许超过 5% 耕地总面积的自留地——当时我家大概有二亩半自留地,每亩地一年能收二三百斤小麦和一千来斤红薯 / 玉米 / 豆子,加起来能有四五百斤小麦和一两千斤粗粮 (按长辈说的推算的,具体多少我也不清楚),再搭配上平均每口人七八亩地的公田里面分的一点点收成——算是勉强能吃饱了。

不过,这个阶段虽然可以吃饱饭了,但主要还是靠红薯、玉米、大豆等粗粮充饥;白米白面只有过节才能享受;一家人一年到头吃一小酒瓶油。

这个阶段,农村以大队为单位,集体购置东方红履带拖拉机、或者到新建的化肥厂搬运氨水(70 年代中期逐渐出现,到了 80 年前后成了真正的固态化肥,虽然吸潮后还是水淋淋的,但比氨水好处理多了)。

但是,这些化肥,农民是这样用的:开工时,队长看着,乖乖往地里上;过了几分钟,队长一开小差,农民赶紧挖个坑,把化肥往里面一倒,一埋,然后端着空盆空桶假装上肥。

结果就是,地头庄稼长势很好,靠里面稀稀拉拉;用农家肥的自留地庄稼长势旺盛、产量极高;用化肥的公田没什么收成——但那和农民有什么关系?反正种出来是给上面的,自己分不到多少。

一方面,人偷懒是本性;另一方面,农民也没见识,觉得化肥没啥用。臭黑臭黑的农家肥一大车一大车的,这一点点白面面能起啥作用?

总之,使用不得法,偷懒严重,就使得自留地和公田庄稼完全不一样。当时还有个说法,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都还有人坚持:“自留地都是好地,农家肥才是好肥!”

所以,等后来分地,有些脑子不灵光的就想尽办法抢地头,觉得地头是好地,庄稼长得旺;还有人幸灾乐祸:“地一分,化肥厂就要饿死了!”

没想到地到自己手里,一踏实干活,地头靠路边,蒸发大,庄稼长不旺,里面才郁郁葱葱;还有化肥,真有人觉得那玩意儿没用,比不上农家肥,一斤化肥换一斤麦子换给了别人——然后肠子都悔青了。

于是化肥厂不仅没饿死,反而越发重要起来:跟公家干的时候,一大块地能有半袋子化肥都嫌多,死沉,味道还冲,赶紧地头一埋拉倒;等自己干时,那是两三袋子都嫌少,提前好久就开始到处求人,抢着买化肥,然后仔仔细细均匀撒满。

也就是这个阶段,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买粮要粮票(当然农民极少买粮,吃商品粮的是人上人),全都凭票限量供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而且,有钱、有票,你也未必能买到东西。人家就不卖给你。

当年我家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是找人托关系才弄到指标;没关系?躲远点羡慕。

不买别看,供销社可不是你乡下人开眼界的地方。

你敢想象,区区一辆自行车的指标,居然得动用局级领导的人情吗?

第三个阶段是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

这个阶段,我们和国际社会关系开始正常化;尤其日本给我们援建了很多东西。

比如知乎上很多人提到的 “化肥袋”——我妈都还记得,日本的化肥袋是“的确良” 的,穿身上很舒服,清爽透气,特别软,“穿到身上,风一吹扑啦啦的一个劲儿摆动”。

当时人都穿棉纺的粗布,水一洗硬邦邦的。所以看到风吹会摆动的裤子特别喜欢,一看就是高级货。

那时候化肥袋也得有关系。一般人搞不到。谁能穿一条化肥袋裤子,就和现在看到有人穿 LV 一样,非富即贵。

唯一的缺点是汗湿后,屁股上大腿上会透出 “日本”“尿素” 四个字。

这个阶段,农村的主要特点就是 “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实际上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年刘少奇的 “三自一包” 其实就向这个方向走了半步。

但只因为走这半步,他都被批判惨了;而邓小平沿着这条道,大踏步的走到了尽头。

前面提到过,只靠 “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 5%” 的自留地,农民一家就吃饱了;那么,再加上 20 倍的责任田——你猜会是什么样子。

总之,农村人可以敞开吃白米白面了,每顿都是细粮。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经常有人开玩笑,说邓小平就这点不好,给我们带来了大胖子和糖尿病!

不光吃饱了,吃好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几乎家家买了拖拉机;后期则几乎家家都有了黑白电视机。

粮食打太多了,到粮局卖粮,那个横挑鼻子竖挑眼……“卖粮难” 成为时代主旋律。

没法卖给粮局,那就想办法卖给私人。地下粮油市场开始繁荣。

与之同时,城市经济也开始迅猛发展。

但这个阶段的问题是,农村的确吃好喝好了;但是缺钱。

原因是粮食价格一直被压制,被剪刀差收割。

当时我爸我妈两个人一年最多种了二十多近三十亩地。只有牛和小手扶,大型拖拉机买不起;而小手扶没法收割麦子,功率不足,掉落太多,心疼。只能一镰一镰的用手割,凌晨三四点摸到地里,弯腰割到日上三竿回家吃饭;中午略加休息、避过最热的 11 点到 1 点左右这个时段,下午三四点到地里一口气干到夜里 10 点——有些农民心焦庄稼,怕万一下点糟蹋了,凌晨 1 点下地的都有。没黑没明的忙上二三十天,才能把庄稼割下来。然后一个个累到骨头疼,床上翻个身都呲牙咧嘴的喊痛,全身关节都会啪啪响。

![](data:image/svg+xml;utf8,)

![](data:image/svg+xml;utf8,)

但这样收割下来的庄稼,价格却一直被压死在 1 角钱一斤,后来又涨到了 5 角钱一斤——但那时物价已经疯涨数十倍了。具体时间节点我记不住,长辈记得。

总之就是饿不死活不成,有吃有喝就是没钱——其中若干年,农民不得不 “以物易物”,直接用麦子和其他人交换瓜果蔬菜以及农具等物:农产品,卖成钱太亏了;但那时没有农贸市场,只能贱卖给粮局。没人傻的这样做。

反正无论市区还是农村都得吃瓜吃菜吃粮,你把粮价压低、市场取缔,我就以物易物,不承认你这个人为控制的 “市场价”——我卖成钱再去买塑料盆,大半袋子麦子才能换一个盆;直接粮食换盆,三五斤就能换到,那傻子才会把粮食卖成钱。

这个规矩不用说,大家都默认。无论是售卖工业品的小贩还是卖菜给城里人,或者农村人之间互通有无,都拿麦子结算。于是麦子就成了事实上的一般等价物。

至今都记得,当时我爸妈开拖拉机出去卖瓜,西瓜是一斤麦二斤瓜,甜瓜是一斤麦一斤瓜,这个比例依时令 / 行情略有浮动,但在若干年里一直很稳定。

粮食攒多了,可以找人牵线,卖给城里的饭店。他们从粮局买粮食,价格高不说,还不准挑,总是品相很差的陈粮。直接从农民手里买,价格低,质量好。但这个门路不是人人都有,绝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卖二道贩子。但哪怕被二道贩子盘剥,卖粮仍然是比到粮局卖更合算,更不挑剔。尤其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粮局基本不再履行职能。

总之,这个阶段,除了其中几年麦子价格坚挺,其他时候,种主粮是非常亏的;种上几亩烟叶,比种十几亩小麦都赚钱。

但是烟叶需要不断打理。比如得剥岔、掐头,不然烟叶长不大,全是筋,卖不上价钱。

剥岔、掐头都得按时令来,而且不是一次就行,得隔三岔五的逐棵打理:漏一棵,这一棵就废了,不是叶子长度不够划上等级,就是长的特薄。

另外就是水肥得跟上,跟不上烟叶长不好,末级,没人要;但也不能太足,水肥太足了,烟叶就会长成 “黑爆” 烟,叶片又绿又大,农民会直接扔掉。万一混进去了,烤出来颜色黑黢黢的,当垃圾卖都没人要,只能一把火烧掉。

另外就是病虫害严重,那时候家家窗台上都是剧毒农药,敌敌畏都赶不上趟了,杀虫得用 1605,毒性比敌敌畏恐怖太多了。

毒药来的太方便,所以那时农村很多人喝毒药自杀。还有人到地里忙活,孩子没人照顾,带到地头玩。附近出现过多次 “五六岁不到的孩子在地头捡到农药瓶盖子,放嘴里噙着把自己毒死” 的悲剧。

一家人劳碌一年——烟叶油大,弄的人满身满脸都是黑的,非洲贫民窟出来的一样——但收入吧…… 简单说就是饿不死活不成,勉强够个化肥钱。

为什么呢?

主粮有剪刀差,烟叶有烟草局。

你想评上更高的等级、想卖出大价钱,烟草局没人是不可能的。

没脸面的,到了烟站,都给你算低三到五级,收入马上给你削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有脸面的,别人末级都卖不掉的,人家两块钱一斤收了,一找熟人,转手二三十一斤就卖了。

这里面利润如此丰厚,自然少不了争斗。

比如,农民一打听,隔壁地区的烟草局没那么操蛋,过去卖能高一两个号,一斤能贵上几毛钱,于是就拉过去卖。

这一来,本地烟草局就着急了。在要道上围追堵截,一旦逮住,货罚没,人拘留。

农民深夜出逃,人家就彻夜不休,设点设卡,来回巡逻,让你背都背不出去。

后来据说附近某地因此起了争斗,打死人了,闹得央视都来采访——然后上面的头头把记者拉去吃喝一番,没让见报。之后才稍微消停一点。

烟草这个是我亲眼见过。更早的是交公粮难。

比如现在,割麦都是机器割,割完里面自然混了很多完整的麦穗、断裂的秸秆甚至地里带起来的土块,最大能有拇指大小。稍微扫扫,十几袋子里面都能扫出来大半袋子的垃圾。

但垃圾其实没多重,一袋子也就是十来斤。除了偶尔带进去的土块,全都是轻东西。

这种麦子直接卖收购站,人家二话不说就往仓库里倒;农民习惯了以前交公粮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情况,反倒挺不好意思的:“哎呀,都出去打工了,没人弄,麦子脏的很…… 你扣点。”

商家就答:“都这样。扣啥,能有多大点?不值得不值得。”

但之前是万过不去的。

你花上十天半个月割下几十亩地的麦子,还得晒干净、扬场,把里面除了麦粒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小石子、小土块,统统不能有。不然人家不收。你得赶紧陪笑脸,让烟,情况不严重或许托人说说情就能过去;否则……

我邻居,某年遇到连雨天,麦子微微变色,不够白,就交不上了。后来我家把自己的麦子给他,让他交了公粮。

后来烟叶经济起来,公粮就不算最恶心的了。说白了,农民宁可想办法自己把麦子卖掉,用钱交。哪怕多交几十块钱的,也比这样怎么都凑不够标准的好。

总之,这个阶段,吃喝不愁,但好的没有;肉经常吃,但不是天天吃。关键是第一没钱,第二到哪都低人一等;尤其公粮提留之类,我老家还好,只恶心人,不算太重,还交得起;其他地区那是又重又恶心人。

后来就是其他答案提到的丰城事件

第四个阶段是 90 年代末到 10 年前。

这个阶段逐步加入了 wto,物资是真的丰富起来了;同时打工潮出现。

过去,一家人几十亩地,把人累到半死,一年的收入都比不上一个人打工几个月的工资——哪怕按现在的产量和价格计算,一亩地抛去种子、化肥和机械成本,人力不算钱,一年也不过能净赚不到 600 块钱,稍有灾荒甚至连种子化肥钱都能坑了。十亩地,一家人累死累活,一年收入不过 6000。

尤其在当年,血汗工厂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一家人忙上半年的。

所以,你们现在看,一个月 200 块钱,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疲劳到极点,被机器把自己手指切了(有新闻说珠江三角洲每年工伤切下六千根或者两万根手指,但没有官方数字),老板不管,立即解雇——这血汗工厂,傻子才会去!

但这对农民来说,是天堂。


综上。农民没得吃是 58~61 年(或 59~62 年);60~70 年代是能吃饱,但只有粗粮,没肉没油没布;八十到九十年代是白米白面吃到饱,但是没钱;九十年代后逐渐有了钱——血汗工厂给的钱也是钱。

农民是极有魄力的。

血汗工厂打工赚了点钱,马上回家,投资买车、买大型机械。

比如,现在公路上来回跑的大货,大多都是农民贷款买的。

这种贷款的形式是:以货车本身为抵押,按月还钱;两三年后,钱还清,车归你。

很多农民靠跑大货,月入一万以上。勤快的、胆大的,货车都换几茬了。

再比如,很多农民贷款买几百马力的大型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刚开始五十马力为主流,后来发展到 70、80、90、100,现在年轻一代 120 的都看不上,嫌干活慢。干活慢,来钱就慢——然后每年开春就出去包活干,能从江南一口气干到东北:刚好,我国的时令也是自南向北,他们只要赶快点,刚好能把耕地耕种一遍的。

为了便于农机大迁徙,很多人自费买了板车,专门用来拖运农机。不然拖拉机跑起来猪一样慢,赶不上时令迁徙的速度就赚不来钱。

另一些则自行购置了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四处包活。

现在的行情,自己没车,会开装载机、压路机,月薪 7000 以上;会开挖掘机一般 9000 以上,开的好的能拿一万多。

如果自己有车,车本身也有租金,大约每月一两万的样子,具体我也不太清楚——反正肯定比贷款 / 折旧算起来划算,不然没人愿意买车了。

这算是 10 年前后至今,农村的最新情况。

知乎用户 韩破冰 发表

那你有没有想过城市里根本就没有农田,城市居民为什么反倒一直有吃的?

知乎用户 保证不了有粮​ 发表

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手机就只能聚在一起吹牛,吹牛就必然会讨论村子里谁的力气最大,讨论谁力气最大时就必然会说起启公。

启公这人我小时候见过,穿个黑棉袄窝在黑漆漆的火房里的火坑边,咋一看,以为是一头黑熊。

直到成年以后听到启公的故事,才联想起来,原来是那个恐怖的腰围让他的威名横扫一方。

关于他力气的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山里的小溪边一颗高大的松树被压倒了,这棵松树具体有多大呢?当时谁都没那个闲心与条件去量长粗和称重量的,看到的村民描述说:启公开山斧也没带,刀也没带,他把倒了的松树拔了出来(正常情况下,松树倒了会把根部的土拉松,用两倍于松树本身重量的力气还是有可能拔出来的),连根带枝叶扛了回来。

???

那条山间小路我是知道的,弯弯曲曲、峭壁上盘旋,扛着体积如此宽大的树不可能走出来。

没错,启公避开小路,扛着大树是从溪水里走出来的。

城里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费如此大的力气扛一棵树回来呢?

因为,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唯一能源就是木柴(烧火做饭、烧水洗澡、冬天取暖),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得早早地上山去准备来年一整年的柴火。然而,在那个米饭还不能随便吃的年代,山上所有能够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是已经开垦完种上农作物了的,树林就只剩山尖尖上那一小块和一些岩石陡坡上有了,各村资源供应各村村民,为了保证口腹之需,薪柴的供应整体上也是略有欠缺的。

这么大一颗松树,管两三个月的做饭用柴都没问题了,岂有不爱惜之理。

树扛回来后,启公把它劈成木条柴火。

7 担柴!

我们那里一担柴的概念我是有的,一担两个竹篾鸢(音 yuan)箕,码放 65cm 长的木柴条,码 40cm 宽、1 米高,标准湿料重量 150 斤左右,小时候经常看家乡的村民们整这个。

那么,7 担柴就已经超过 1000 斤了,再算上那些小枝小根和叶子等不能装到担子里去的边角料,保守估计这棵树的重量应该是一千二三百斤吧,溪水里的乱石路,坑坑洼洼还不好走,单腿负重量还得增加,这个实力,当时故事一出场就把我给震撼到了。

此处接受网友们的各种反驳,因为对于启公这个负重能力,我没亲历也没亲见。

不过,我相信这是真事,因为,以我这小个头小腰(165cm,120 斤),在力量巅峰期的 20 岁,也曾有挑起过 360 斤走 30 米的记录,我们村至今还有能挑 500 斤的老人活着,亲见过与启公差不多时代被共和国某元帅接见过能力负 800 斤的劳模,那位劳模的体格就没有启公那么壮实。

好了,讲这么多,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启公的饭量。

我们那里有一种用竹筒做的舀米和计量工具,叫米升筒宫,顾名思义,一筒装一升,一升是两斤。

启公喝粥,被邻里左右当做谈资的那一次粥喝了多少呢?

一升半,三斤米熬的粥,他一餐喝完了。

你我现在,饭量最好的高中时代,一餐三两米,两碗饭。假如用一两米熬成粥,那应该是四碗左右,三斤米的粥,就算浓稠一点,也在七八十碗往上走。

启公那个肚子,在体力消耗大时,要是换成吃饭,装 10 斤米进去又如何?

我难以想象,只感觉西游记里高老庄猪八戒的劳动量和食量并不夸张,武松的十斤牛肉也不再恐怖,史记中廉颇的一饭斗米、肉十斤也完全可能。

是的,现在人的饭量跟普遍用牛犁地的七八十年代人的饭量差别就有这么大。

什么?

启公是难得一见的超人,是个别现象?

那我就说说我这个弱鸡经历过的饭量吧。

有一年,我大约是十一二岁吧,我和我妹妹在山上翻红薯藤兼拔草,我天性里那个自觉、责任心加细心劲,可把我害苦了,老妈布置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照顾好妹妹,二是把剩下的那一块两分地的红薯藤翻完。

结果,我把带上山的中餐我的那份分了一半给妹妹吃,然后翻到下午大约三点多就开始饿得晕头转向,硬撑着翻到傍晚六点多,总算翻完了,然后下山,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拿碗吃饭,彼时菜还没熟,锅里的白米饭我已经干下去了六碗(平时我吃两碗,大概 4 两米,油少,我又活跃,消耗大,所以每餐需要那么多),给三大两小煮的晚饭,我一个人吃了一大半,老妈不得不赶紧又重新煮了一锅。

情况特殊,不能算数?

那来个我农忙时的正常消耗吧。

这是我 2017 年 5 月在桃源县种 280 亩田时吃面条的照片,我隐约记得当时吃面的量,没有一斤也有八两吧。

我爸体格块头比我大,干活比我强不少,他也是参与过挑 100 多斤红薯片从安化到常德走 100 多公里翻两座大山去卖的人之一,他劳动时的饭量不会比我低,力气燃烧的都是热量,是食物中的生物能。干多少活出来,铁定就得消耗多少食物。所以,在那个家家户户都有耕牛的生物动力时代,说人均粮食消耗量是现在的两倍,应该没有人反对的。

我们那时候有 8 亿正儿八经的农民,八亿个大胃王。

有人会说,那时候农业机械已经普及了啊!

这位兄台肯定是说的我们的华北平原和北大荒地区了,前一阵子,自然资源部公布了国土数据,耕地 19 亿亩,山地 30 多亿亩,而在那个年代就用上了各种机械动力的真正的平原,不过 3 亿亩左右,在三亿亩土地上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到两亿人,相对 8 亿个大胃王对于食物的消耗,这点机械动力的减耗作用并不会很大。

所以,该问题的第一个真正原因是:需求大,10 亿人对食物的消耗量远远大于现在的 14 亿人。

既然需求量如此巨大,单位面积产量又没有现在多,那就只能扩大种植面积了,勤劳俭朴的中国上一代农民,几乎是把所有能够开垦出来的土地都已经开垦出来了,上面提到的那 30 亿亩山地里面,至少有十亿亩是种上了农作物的,这点,从农村丘陵地带或山区走出来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没有印象的话,我就讲讲我们村的数据吧,我们全村人口 500 人左右,水稻田 150 多亩,人均不到三分地,山上坡地 800 多亩,人均一亩多,山上全部种玉米红薯花生黄豆油菜,田埂也种黄豆绿豆。这样一来,终于让我们全村人基本上在我出生时实现了吃白米饭的理想生活(杂粮拿去换钱换其它物资和当零食吃,主粮全部留着吃)。

当时水稻亩产 700 斤左右(我们家低点,我这个水稻行家的爸并不会种水稻,老是把水肥的使用方法自作聪明地搞反),复合肥少,但是尿素和碳氨是有的,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个化肥厂,农药中的高毒药甲胺磷也很普及,因为农村很多情绪激动寻短见的人通常都是吃这个解脱的,所以小小年纪的我们,普遍对这玩意儿的毒性恐惧且记忆深刻。

有人喜欢拿统计数据说话,但是,国家的统计数据是不太可能把种在山坡上、屋前屋后边边角角地上、田埂上的那些自己吃和喂养禽畜的黄豆玉米绿豆花生油菜统计出来的。所以,单纯看数据可能不一定对。

说到这里就纳闷了,我们村 500 人,水稻地 150 亩,亩产 700 斤,山地 800 亩,农产品亩产折算成稻谷的能量值也在 200 斤以上,按理,够吃得很啦。在那个年代,这不是特例,我们县 70 万人,农村里家家如此,人人如此,推而广之,全国 1000 多个山区丘陵县,情况都差不太多的。

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农产品有多余的,但城里人和工人也得吃饭才能活着呀,所以,我们多产出来的食物得供应城里的市民和工人们。

那时候农村还不流行钱这个玩意儿,所以直接上交粮食,那我们只要留足自己吃的,上面就算不给一分钱,我们都交得很幸福啊,很有成就感和主人翁精神的。

是的,农业上缴占了农民收成的很大一部分,一旦遇到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原本全国人民刚刚够吃的食物,就变成吃不饱了,所以,饿肚子的事情时有发生,老一辈们印象深刻,至今也不敢浪费任何食物。

当然了,对于经常性普遍性吃不饱的那几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出口创汇。

改革开放需要美元,彼时我们又没有其它物资拿的出手,唯有农产品,于是,全国人民都得勒紧裤腰带确保出口创汇。

这就是第二个我们过去吃不饱的主要原因了。

一出口,就等于我们用 19 亿亩耕地加 10 亿亩山地在养我们自己的 10 亿人再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票人。

不过,为了工业,为了生产力,为了发展,我们只能这样。

后来,我们的工业起来了,城市发展了,耕田机和收割机普及了,尤其是 2000 年以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体力解放开始涌入城市,饭量也陡然下降。随着国际农产品价格低廉、人民币从分票角票时代进入到元票时代,靠农产品出口换汇的效果大打折扣,人口进城,耕地荒芜,总产量减少(单产在增加,在无数种、肥、药人才的努力推动下,从原来的亩均 600 多斤进入到了现在的 700 多斤,农业人公认的化肥农药贡献 50 斤、杂交良种贡献 50 斤)。

富裕起来的脱农群体们,对浪费食物也开始随意起来,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吃的都还年年紧张呢,哪里还管得了出口嘛?

于是,在 2004 年,我们彻底从农产品出口国转变成了农产品进口国,用国外的地和外国人的劳动成果来养我们,想想也很不错啊。

既然如此很快乐,那就继续嘛,于是我们逐年增加进口量

到去年为止,进口数据已经到了 1.6 亿吨,如果算一吨养活 3 个人的话(所有粮食最终都是转化成能量起作用的),我们有接近 5 亿人在吃进口,想想是不是很开心?这些进口可以让我们空出来 3 亿多亩耕地或者 7 亿多亩坡地,建房修路也好、整工业园也行、抛荒也可以。

所以,我们一方面看着满眼的农田荒芜和山坡地上长满树木,另一方面却可以大快朵颐带浪费地享受着似乎永远吃不完的食物。顺便怀疑或者鄙视着当年那个勤劳节俭却吃不饱饭的年代。

我们感慨着:全球化、地球村、城市化真好!

我们完全不用去想,其他国家和地方还有很多吃不饱饭和饿死的人类。

对了,我们县现在纯粹买粮食吃的人口已经到了 70 多万(总人口 100 万左右)。

还有一件事,既然写到了我村子里那些 “传奇” 人物之一的启公,我就来神了,启公是个典型的湖南山里人,他有一些颠覆三观的想法和做法,我准备在以后的文字里多写一写的。

先在此剧透一个,启公一辈子没进过医院没吃过药,有一回腹泻拉肚子,启公一想:拉肚子肯定是因为肠子太滑了,挂不住肠道废物,这感觉不爽,于是乎,他果断从嘴里灌了几口沙子进去……

后来,他居然没事。

这个故事让我从此不再惧怕米饭里的石头了,遇到那种吐不出来的,又不想浪费口里已经嚼碎的饭,就直接吞肚子里去了(高中以前我总担心吃石头进去会得结石)。

OK,这个问题就解答到此吧。

再会!

知乎用户 SINGULARPOINT​ 发表

年过半百的人来告诉你,我小时住的那个村里连在山边偷挖点地种芋头,都是尾巴,要割掉。

知乎用户 Charles 发表

是答非所问,但是针对某些歪曲事实的回答我还想予以反驳。

截图出处【【中山讲堂】阳和平:“红二代” 眼中的中国六十年 (完整版)- 哔哩哔哩https://b23.tv/uAoLoGt

我出生于 03 年,诚然我肯定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视频中的这个人他的父母在抗战后期来到中国,并在解放前后纷纷去往延安。他出生于 1952 年(born and raised in China 母语中文),也就是说他肯定比知乎上大多数人了解那个年代(尽管在七十年代他曾在美国待了几年)。

况且没有人能肯定没有 1978 年小岗村包产到户、80 年中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的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计划经济下的农民吃不饱饭吧。

同样可以反问 “为什么同样是包产到户,八九十年代那么苦,而现在没有那么苦了呢?”

知乎用户 双河湾果农 发表

因为我们有了很多城里人很不高兴或者说不喜欢的两样东西:

农药和化肥

其次就是现代化工业发展带来好处:

农机和灌溉

全世界都是如此

不管喜欢不喜欢,这些就是农业增产的基本需求。

填饱肚子之外,绿色和有机的需求当然可以满足,只要你足够的富裕。

近几年收智商税的多了,有好多人被忽悠认为手工的才是最好的,没有化肥的粮食才好吃等等,都没问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财务自由度取舍就行。

知乎用户 七十亿零一 发表

你知道当年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吗?当年农民没吃的是因为农民打的粮食不属于农民,而是属于国家,由国家决定农民的口粮。新中国建设全靠农民,谁能让农民吃饱?

知乎用户 违规名称 发表

以前小麦亩产 300 斤,除了交公粮,自己家里吃,剩下的所剩无几。现在小麦亩产 1000 斤,农村都很少自己屯粮食了,容易长虫,都是买面粉吃。

我老家是河南的,小时候收麦都是人工拿镰刀收割,能忙一个月,累死个人。而现在家里 12 亩地一天之内可以收完再卖掉。

主要是两点

1: 机械越来越先进了,无论收割还是播种,都比以前大幅度提升了速度,收割播种快,意味着受天气影响降到最低。你看天气预报下个星期有连续一个星期的雨,但是这个星期就全部收完了。不会粮食收割一半,一半烂在地里,或者说播种一半又要等天气。

2: 农药,化肥,种子,都比以前的好很多。我小时候印象中种地都要准备大粪池,种地的时候都拉粪到地里。种子也是容易生病,倒伏,除草全靠人工一颗颗拔掉,农药要么太毒,连庄稼一起毒死,要么作用不大。而现在这些都好很多了。自然产量就上来了。

以前的猪,鸡,都是吃草吃剩饭的,现在都是吃饲料的,几个月就长大了。不过长的是快,味道就差很多了。

知乎用户 禾山之鹰 发表

三提五统,

农税提留,

苛捐杂税,

每年得出人,服徭役,修工程,修水利,修公路,自带干粮。

最后还得按时缴纳公粮!

对了,想到 1997 年前我老家乡镇的特色,蚕茧站,每户必须上交多少蚕茧。

请问那个乡镇没有粮站,粮食局,供销社!

2006 年温哥取消农业税!农民才不用纳粮缴纳农税!

还有那些说农村好的,请问为何上山下乡,被一路抨击,搞出河殇派文学。对城市人而言年富力强的几年时间而已,他们觉得苦不堪言,可对农村人这是他们生活的全世界,一辈子就是这样生活的。

知乎用户 風雲嫖侠 发表

以前产量低啊。建国的时候亩产三百斤不到。

七十年代也才五百斤左右。

现在能一千斤左右,好一点的地方能一千多。

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农药,化肥,和灌溉水资源。

很多水库,水利设施都是近几十年修的。

北方种小麦和其他农作物我不清楚,南方种水稻,对水的依赖特别大,特别是几个重要的节点,缺水根本没办法种,或者收成大打折扣。南方宗族势力大,团结,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打架抢水源。现在很多农村都有水库,有各自水渠引水。已经好多年没听说过谁家因为水和别家撕逼了。

知乎用户 哈哈哈 发表

第一、赋税重,八十年代你用粮食交完所有的税款以后很多人家其实还是不够吃,一是地少二是化肥没有完全普遍使用,三是粮食增产需要过程而不是一下从 200 多斤到亩产 700 斤的。

第二、化肥的普遍使用(我爸说我二爷当年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化肥坚持用牛粪施肥,直到 90 年才用化肥)

第三、现在农民不种粮有饭吃是因为粮食价格极其便宜,说白了就是贱价,从 2003 年起小麦就一块一斤了可是到今天小麦才多少钱,你就算是当个保安最次一个星期就可以买一千斤小麦

知乎用户 禁与千寻 发表

主要是工业化反哺农业的结果,当然还有粮食亩产增加到原因

现在看似很多人不种田了,然而又更多人种田,而且是大规模,一个人种一大片,各种机械,甚至还有专门的农业飞机那种,效率远远不是以前的收工模式克比的

同时工业化的结果就是化肥产量提升,粮食产量自然增加

知乎用户 Zpuzzle​​ 发表

先反对一下拿当年农民的压力大、税收高等作为答案的几位答主。

先声明,作为从小在乡镇长大的人,家里的农村亲戚也多,对农村生活我是了解的。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农村人吃不饱饭不单单是因为税收高,更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

就拿大豆这一个东西来说,现在中国每年需要进口 1 亿吨大豆,而中国大豆的平均亩产是 130 公斤左右。也就是说,要维持中国人所需的大豆,就需要 8 亿亩耕地。

但众所周知,中国的耕地红线也才 18 亿亩。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只靠自己生产油料作物的话,必然得挤占一部分粮食用地。

而除了大豆之外,玉米也是中国的进口大项。中国 2021 年进口的玉米是近 3000 万吨,中国玉米的平均亩产是 400 公斤,这差不多又是 7000 万亩的耕地。

1980、1990 年代,中国人在副食、油等方面的需求,基本还是靠国内解决的。你算一算这些东西要占用多少耕地吧。

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在 1981 年的粮食产量是 3 亿吨左右,2021 年是 6.5 亿吨,翻了一倍。

要知道,即便是在 2021 年,中国已经可以靠进口粮食解决很多需求的情况下,这个粮食产量也就是刚过人均粮食安全线的水平。按照人均计算,1980 年中国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要比今天低 35%~40% 左右,是严重低于世界平均线的。

其实从耕地面积来看,2021 年的耕地面积与 1980 年代相比变化不算太大,让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还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在这个前提之下,当年较高的农业税,让农民的收入更低,也就 “没得吃” 了。

知乎用户 铁树心 发表

七八十年代所有田地都种满庄稼,大家还没得吃,是因为农民自己得靠地里的庄稼饱肚子,城里那些种庄稼的人也靠农民地里的庄稼饱肚子,那时候,中国不是粮食进口国,而是粮食出口国,高干们享用的咖啡红酒还得靠这些农产品去换外汇再买回来。

所以,地里种满了庄稼也还会饿死人。

现在,地都荒了,大家都不种庄稼了,为啥大家都还吃的油光满面白白胖胖的一步三摇?很简单,现在的中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粮食。

有多少人,已经多少年没吃过国产食物了的?买米非泰国香米不吃,买肉非澳牛不买,买果就是智利车厘子,买鱼就是北欧三文鱼。。。。。。而原来种地的农民自己,也都是靠买米买菜买瓜买果买肉吃,自己虽然依然还是一个农民身份,却不知道稻麦播种流程,菜果种植方式,猪牛喂养差别。

现在中国和美国最大的摩擦与分歧是啥?就是中国老往美国卖电子产品,却只跟美国买点农产品,导致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可美国佬不知道的是,中国为了消费他们的农产品,自己耕地都撂荒了,农民连地都不知道咋种了,还满脸懵逼的到知乎来发问了,你却还怪贸易逆差!

知乎用户 KSWP 发表

这个问题,在今天的大文明环境下,应该给国人交待清楚了,不然我们后面的发展逻辑是无法理顺的。如果这个逻辑不能理顺,会严重误导国人误以为不用种田就能吃饱饭,从而更加导致我们的耕地被人为地毁光殆尽。因此,我今天就来理顺这个所谓 “吃饱饭” 的逻辑,立此存照:

一、因为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业要支援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此时城市的工业人口数量迅猛地增加,导致公社上交公粮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再由于当时中国被欧美、苏修全面封锁,使得中国无法向国外进口粮食,这就直接造成了当时农民和城市工人的粮食供应双双都非常紧张。

二、后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号召下,全国农村开展了大规模开垦农田的运动,再加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开垦了很多荒地,瞬间让当时的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有力地支援了资源丰富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让资源极度匮乏和短缺的欧美、小日本资本市场处在水深火热的大规模经济危机之中,而此时美国的农业还没打西边出来。

三、1980 年分田到户之后到 1988 年的这八年间,由于农民的自主生产经营权不断加大,至此农民上交的公粮瞬间减少,其结果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粮食供应极度紧张,最终爆发了全国性的大抢购浪潮,差一点导致亡,,,,,。此时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 “价格闯关”,以此来与国际货币市场进行接轨,其目的就是为了进口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以此来缓解城市粮食极度紧缺之危机。——这个责任,应该由那两个“代表人物” 负全责。

四、但是,由于当时(1980 年代)我们单纯地 “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当时我们把最宝贵的一点点外汇全都用于了进口欧美、小日本当时急于转型、换代、升级而淘汰下来的彩电、冰箱、录音机等家电生产线和进口一些欧美、小日本报废的二手汽车,导致我们一时间的外汇储备严重不足而无法去进口粮食来缓解国内高物价的巨大压力。

五、此时,我们要想增加外汇去进口粮食,只有一条路可走——招商引资。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循环地利用外汇去进口粮食。

六、招商引资虽然让我们的外汇储备大大增加,但是我们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是国企改制和让出国内市场。因为,如果国企不改制的话,外资就不太愿意进来的,因为当时掌握着外汇主动权的外资没功夫与国企进行竞争。这个逻辑与叶列欣的休克疗法类似,只不过当时我们留了一手,把重要的工业保留下来了,而没有像叶列欣那样全面崩溃。

七、之后,连大名鼎鼎的 “中华牙膏” 都不是纯粹的国产了,可想而知其它中国品牌的命运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分田到户之后,我们的农业生产结构出现了问题,从而也导致了我们的粮食供需发生了质的变异。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为了急于引入外资,不得不让出我们的所有品牌,以此来获得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

八、到了此时,80% 以上的国人就只得为国外品牌(资本)打工,这个时候我们用廉价劳动力换回来的外汇 “足够” 我们去进口粮食了,从而就让国人产生了 “今天不用种田就能吃饱饭” 的严重错觉。——这个逻辑因分田到户的问题太敏感,一直被专家们隐瞒着。

九、到 1990 年之后之时,农民分田到户的历史使命就到此完成了。因为城市在大规模招商引资的热潮中有了外汇之后,那么此时分田到户之后的农民们自己打出的粮食对城市的粮食供应就已经不再重要了,所以才有了后来茅于试先生的那句 “有钱(外汇)就能买到粮食” 的世界豪言壮语。**到了这个时候,**农民们在分田到户之后自己所打出的粮食是吃得饱也好、是吃不饱也好,那就必须要由农民们自己去兜着走了,没人再去管农民们的闲事了。因为此时城市的粮食供应在招商引资进来的外汇支撑下,还怕分田到户之后的农民们不交公粮了吗?——这就是后来三农问题的由来。1990 年之后的所有 “主流媒体” 上,就再也不提分田到户这档子事了。

十、2013 年之后,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了。因此,在今天美国用芯片等高科技打压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上级并没有过多地去视察那些高科技企业,反而是不间断地往农村地区去考察,至少要把耕地的红线保护起来。很简单的逻辑,如果美国的四大粮商一旦使坏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粮食是没有可替代品的,而芯片是有可替代品的。

十一、袁隆平在最后的日子里,终于说了一句善意的心里话:“我们的粮食还不够吃,必须要进口一部分。”

这 “一部分” 是多少,袁隆平先生没有明说。因此,我把计算结果写在结论里,或者大家自己去计算计算吧。

结论:

美国只有三亿人口,而美国的耕地有 28 亿亩;我们的人口十四亿,然而我们的耕地却只有 18 亿亩。

请大家好好计算一下——我们人均只有一亩多一点的耕地,而且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耕地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再加上今天撂荒的三分之一耕地,那就是说我们人均可种植主粮的耕地连半亩的一半都不到了,这人均不到半亩的耕地能养你一个人吗?除非,你能亩产万斤粮?!

还是温铁军先生的那句话——请不要怀疑我的智商。

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被今天那些不良媒体和不良专家所忽悠,国人一定要严重意识到我们今天的三农问题还有很大的可讨论空间。多看看《新闻联播》,看看目前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说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和今后的国人还在误以为我们的粮食已经够吃了,从而就更加不珍惜我们仅剩下来的那一点点宝贵的耕地了。

大家好好想想看——如果我们的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我们会用高铁去换取泰国的大米吗?因为用高科技去换农产品,这在世界上是极罕见的现象。

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吃饱饭,与什么分田到户、人民公社、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我们的廉价劳动力为国外资本打工之后换来的那一点点外汇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回来的一碗盒饭才让我们吃饱的。

知乎用户 toney lee 发表

因为现在粮食并不需要出口了,我们每年还会从国际市场买进,包括饲养猪牛羊需要的饲料。农业国时,赚取外汇的手段就只有出口粮食,本身就吃不饱,还要出口,就是从百姓嘴里扣食。外汇用来购买国外的工业品,贵得厉害。

外汇为什么重要?因为你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学苏大强那套,也是把蛤蟆攥出屎,抢农民剩余价值的结果。工厂里的工人生产的产品,放到国际市场就是工业垃圾,且效率极低,国内价格昂贵。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也没谁有余钱买这些东西。

改革开放为什么强?首先是吸引外资投资,既他们先用外汇到中国建厂修路,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利润他们拿大头,部分缴纳税款,极少部分发工资。

群众实际还是受剥削,但比起种地被搞的剥削,实在好太多了,至少能吃饱,能养活家里几口人。

以前都在骂市场换技术,换来了吗?还真的换来了,但显然不是起初预想的方法。强大有活力的民间经济体把这步完成了。汽车行业为例,一汽,上汽,广汽,你看他们自己品牌的车卖得怎么样?杀出头的还是吉利,长城,比亚迪这类。

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扩散,民间资本开始组织生产,各个民企诞生,我们甚至赶上了信息革命这口汤。

现在我们的粮食自产实际还是不够吃,以后很长一个时代都不会够吃,我们觉得吃饱了,是因为有进口补充的结果。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看到两篇高赞答案,都说是因为不用交公粮了,还有的说是因为单干。

我觉得都很搞笑。

现在农民是不要交公粮了,但是农民,和中国人能吃饱,与农民交公粮有任何关系吗?

农民交的公粮哪去了,都扔了吗?还是被人吃了。那么吃不饱饭和交公粮有关系吗?农民不交公粮,农民固然能多吃几口,但是其他不种地的人,城里人就得挨饿。农民交了公粮,农民少吃几口,城里人就可以少挨饿。

再说,农民即使国家不让农民交公粮,农民的粮食也不能全部自己吃,他们还得卖粮,换日用品,治病等等。

那么农民卖粮和交公粮有什么区别吗?

封建社会,它们是有区别的。封建社会农民交公粮 (皇粮) 都是白交的,作为赋税交给国家,而农民卖粮食能换到日用品,能卖到钱,所以两者不同。

但是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前三十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交公粮不是白交的,国家是给钱的,是买农民的粮食,实际上是农民把粮食卖给国家。这就是以前的 “统购统销”。农民的粮食由国家统一购买,统一卖给城市人吃,不让私人商贩参与。所以到了社会主义时期,已经没有交公粮了,而是卖公粮,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农业税了。所以前三十年农民交公粮和卖粮食没有区别。

改开之初,搞了市场经济,要对农民收税了。前三十年取消了农业税,改开之后又恢复了。这个时候,农民要给国家交税,公粮应该白交。但是由于前三十年农民交公粮国家给钱,所以如果猛一改成不给钱,怕农民意见大,所以仍然给钱。但是并不给现钱,而是打了欠条,当时叫白条,最后这些欠条都成废纸了,仍然等于白交,农民受害很大,当时我家就有一沓子各种白条,可惜今天都找不到了。如果现在全国范围寻找的话,估计还能找到当时打的白条,有些农民可能保存得比较好。然后就是放开粮食市场,不统购统销了,农民可以把粮食卖给国家,也可以卖给私人商贩。

我插上面一大段内容,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建国后交公粮的情况,前三十年的交公粮是卖公粮,和私有制市场经济下的交公粮 (实际上是交赋税) 不同。

不过,无论是交公粮还是卖公粮,还是到市场上卖商品粮,农民都要出手一部分粮食,不可能把自己产的粮食全部留给自己吃。

那么农民吃不饱和交公粮有关系吗?没有关系,不交公粮,农民也得卖商品粮换日用品,不可能全部给自己吃。全国人普遍都吃不饱和交公粮有关系吗?更没有关系,农民不交公粮,城市人更挨饿。

所以,几千年中,农民吃不饱,全国人普遍都吃不饱,都和交公粮没有关系。和什么有关系?和农业总产量有关系。

过去,亩产量低,总产量也低,这才造成吃不饱。

建国后,修了水利,搞了工业,能造化肥农药了,还有拖拉机了,还培育出来各种良种了,所以农业产量稳定了,也大幅度提高,亩产量比过去增长了两三倍。过去小麦亩产量一般只有五六十斤,建国后逐步提高到一二百斤,到今天已经提高到千斤左右了。所以,尽管现在很多地被荒废,还有很多地种蔬菜水果烟草药草,粮食仍然能够吃的。况且还每年进口大量粮食。

有人可能要问,以前吃不饱的时候为什么不进口粮食?那个时候穷啊,拿什么进口粮食?一穷,什么都不好办,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一有钱了,百事百顺,要什么有什么。

还有人说,今天能吃饱,多亏单干。袁隆平得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朱元璋反而得笑死,他一家八口饿死四口,就是单干的时候。现在南街村农业仍然是集体种植,记工分,出工不出力,磨洋工,不过南街村的粮食亩产量不比小岗村的低,也比四十多年前增长了好几倍。谁能说如果全国农业一直都是集体走到今天的话,还会和四十多年前的亩产量一样低呢?

知乎用户 华山之巅​​ 发表

一是政策和制度层面,做出了政策选择,农业的生产经营制度从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调整为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的释放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大锅饭时代,劳动生产率或者劳动激励取决于监督的有效性,有当时农业生产组织成本巨大,监督成本同样巨大,监督有效无效过来人应该清楚,那时候农村有种说法叫混工分,工分就按人有没有到场为依据,到场了人有没有干活,干了多少活,对不起,能力之外。

第二个因素是技术上改进和发展,林毅夫在 1998 年写过一篇论文叫《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里面列举了从 1952 年到 1995 年现代要素的投入的占比情况,灌溉、机械、化肥、电力、种子等自然要素和科技要素的投入快速增加。

可以简单概况为因为生产关系变了,生产力就提升了,粮食产量就上来了。

知乎用户 加油老魏 发表

我出生在 70 年代末的一个农村家庭,排行老二。父亲是退役军人,眼睛有受过伤,小时问他为啥两个眼睛不一样大,父亲总是不吭声。父亲前几年一次聊天时告诉我,他以前就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当过五年兵,由于属于保密单位,对谁都不能讲,直到解密后才能说。他的眼睛就是在当兵时因公受的伤,因为住院错过了考军校(我爸高中毕业,当时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无法参加高考),后来由于视力原因退役。

打我记事起,家里有十几亩地,种小麦、油菜、大豆、花生、棉花等农作物。上小学时,没当麦子成熟收麦时,学校会放 15 天的麦忙假,让回家帮忙收麦子,但假期结束时,每个学生要向学校交多少斤的麦子(时间长记不清了)。收麦时,要先把靠近大路边大约有亩把地的大蒜拔掉,我们叫操场,就是把土地平整后,套上牛拉上石磙进行碾压实落,然后洒水再压,直到地面坚硬无碎土为止,一家一个麦场。割麦时,大人天不亮就带上镰刀、磨刀石、干粮就下地开始割麦,我记得有个小伙伴在割麦时,被镰刀把腿割伤了,现在还有个刀疤。中午就在地里吃点干粮,喝点水,直到晚上看不见人影才回家烧饭。麦子割完后,用驾驶车(木头做的车厢,下边有两个胶皮轮子)把割下来的麦秆装到车上拉到麦场,垛起来。每到这是,爸爸用根绳子拴到车把上,让我一起拉,有时在后边推,不拉车时,与小伙伴一起在路上捡掉落的麦穗,偶尔也会从经过的麦车上拽一把,哈哈想想感觉挺好玩的。

等好天时,上午把麦子在麦场摊开晾晒,中午翻翻,下午用牛拉石磙进行碾压,翻翻后再碾压,经过几次后,麦粒掉落。麦秆抖落用大叉挑到一边后,把下边碾压的麦粒、麦糠等集中到一起,趁风扬场,几遍后麦粒脱颖而出集中到一起,再进行晾晒过筛,拉回家中,遇到连阴雨天那叫一个忙啊,就这还避免不了麦子发芽,发芽的麦子磨的面粉,粘牙真不好吃。麦秆一部分垛起来留着冬天烧火做饭用,一部分与麦糠、粪尿等混合到一起堆制肥料。

收麦后,为交公粮爸妈把好的麦子,拿出来用筛子筛、簸箕簸,然后用驾子车拉到乡镇上的公粮点,早上一早去,收公粮的工作人员拿个长锥子,往麦袋上一捅,拉出来倒在带的铲斗里,用牙齿咬下,看下说你不合格拉回去这时爸爸悄悄的往他口袋塞包烟,说几句好听话,就过了。赶紧拉过去过称卸车,把麦袋子抗到肩上,倒到麦垛上。

回来后,拉些麦子去村委会交统筹,剩下的麦子才能自己吃。为了吃饱饭,有钱花,秋季种棉花、花生等,为此在打农药治病虫时,农药中毒住院过两次。由于地多,加上我与哥哥还小,父母无法外出就在家种蔬菜、炸油条、贩水果等挣些钱贴补家用。

直到 90 年代末,种地才逐步好转起来,产量高了,不用交各种农业税费了,并且有种地补贴,加上机械设备 的使用,种地越来越轻松,吃饭不成问题了。

知乎用户 贝壳 发表

好多没下过田的城里人在搞什么大辩论,搞什么八个馒头,搞什么化肥农药论。

说实话,这些都是乱说,甚至有些农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劳动真的可以让产量翻倍。

家庭联产承包第一年就能吃饱了,甚至吃的起白面馒头了,家里粮食堆不下。

这真真切切都是农民自己努力的结果。

浇水的时候,什么时候浇的好,分几次浇,田里几乎有了杂草就拔掉,全家上阵地里捉虫,从播下种子那一刻,几乎每家每户都把心思全部放在那几亩田上,农民几乎天天要下田看看长势。

甚至有笑话就是小孩子拉屎也要憋到自家田里,他们甚至爱惜每一颗幼苗,爱惜每一粒麦子。

这样的精耕细作,这样的精心照料,产量上去不是应该的吗?

这样的辛勤劳动,这样的努力盼望,获得丰收不是他们应得的吗?

不要拿种子化肥机械论去侮辱农民了,即便有,也不会在一年内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不要在拿几个馒头去剥夺农民的贡献了,即便有,也是农民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

讨论激烈,我就继续说吧,精耕细作和粗放管理的差距当然是有倍差的。

但是农民吃饱之后的粮食数据不高也是另有原因的,你自己代入农民的话也知道,吃饱了会种什么,还全种主粮吗?

花生,大豆,棉花,甚至西瓜,小米,在几乎自给自足的农村,这些才是让他们改善生活的东西。

农药化肥种子自然会提高产量,但这是循序渐进的,到了 90 年左右才全面铺开,当时一年能吃饱,几乎是农民一颗颗麦子看着长大的。

另外,说什么水利的,到了两千年也是农民自己去挖沟挖河,并没有什么工钱。另,不科学的水利设施,对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什么都有极限,比如小麦普通管理亩产百斤,精耕细作能到 200,甚至三百斤。到现在的亩产七八百斤,甚至千斤,确实是种子化肥的功劳,但是也没人免费发不是?农民自己买的罢了。

我说这么多,只是想为农民正名,农民依靠自己是可以过好的,可以吃饱的,即便收了三提五统,即便交了农业税,也是能吃饱的。

前些日子,和家里的老人聊天,他是当时大队的会计,说是当年每年秋天分粮,每家只有 120 斤麦子好些年,用这些粮食支撑到夏收。

我问,当时辛苦一年,大家还吃不饱,心里会不会觉得冤?

他说,为什么要觉得冤呢,地里只能打那么多,该给国家的也不能少,没办法的事。

我又说,那几个孩子吃不饱,饿的难受的时候,你怎么想?

他沉默了一会,旋即又兴奋起来,后来没办法了,就只能去大城市卖些东西,做些小孩子吃的,米花,玉米糖什么的。

那时在城市周边的农村,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怕被人举报,晚上十点才敢回去。

回去还要做东西,每天提心吊胆也睡不上几个小时,不过钱多啊,当时全村的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都是咱家先买的。

他的眼神里有止不住的兴奋和骄傲,话匣子也打开了,仿佛在炫耀他光辉的战绩。

每次回家,都要带不少的铜锡,那边卖两块,咱家可以卖六块半。

手上肩膀上都挂着沉甸甸的布袋,提包,过检的时候还不能让人家看出是重物,得装着很轻的样子才行。

那时候站台很长,楼梯也感觉很长,提着心的时候也不觉得累。

到家了,称了才知道,扛了一百六十斤回来。

一百六十斤啊,当时没觉得多重啊。他的眼神里只有得意和荣光。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YxrRAm 发表

除了粮食单产提高了之外,与国人的饮食结构及粮食进出口有很关系

以前都是青菜,食油少,水果肉类就是糖和蛋白质基本没有,能量 / 热量来源几乎完全靠吃饭〈粮食〉,农村大米白面不够吃,就得 “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节选自 广西地情资料——粮食志 http://lib.gxdfz.org.cn/view-a42-40.html

1971 年至 1974 年,城镇供应定量口油 3624.5 万公斤,年人均 2.93 公斤〈每月 0.244 公斤〉, 比 1965 年至 1970 年年人均的 2.73 公斤提高 0.2 公斤。

1955 年《广西食用油脂油料计划供应办法》 规定:回民每人每月供应食油 0.5 公斤;国际友人、外籍专家、留学生按实际需要供应;省、专、市的处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大学教授、副教授及有相当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定量供应外,补助供应 0.75 公斤;住院 病人, 每人每月供应 0.5 公斤;婚、丧、嫁、娶须宴客的,经核准每次供应 0.5—2 公斤;越南边境地区 20 公里以内的口岸机关人员凭越方区、乡政府证明,可在我方购买食油,每人每月限购 0.2 公斤


现在中国人饮食构成的油、糖、蛋白质占比很大,吃饭〈粮食〉就不用那么多了。

再一个就粮食出口与进口,现在每年都进口大量的食油、大豆、玉米等等,这些都是国人能量 / 热量来源

参考阅读:摸鱼人民委员:【资料】停止援阿的照会

为何塞尔维亚总统近乎哽咽着请求中国援助?

知乎用户 臧大为 发表

科技,贸易,制度。

知乎用户 朱老忠 发表

恰恰说明效率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很多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滩,退耕还荒。土地要生息,生态要平衡。不是 “六亿人口五亿搞饭吃” 的时代了。

知乎用户 今天不熬夜​ 发表

我们村没荒,就连没有水的沟沟里都种满了。

知乎用户 江先生​ 发表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1、以前粮食可能要免费援助给越南、非洲那些国家,又或者出口赚取外汇,现在每年我国都要进口大量粮食。

2、粮食品种导致产量的提升,还有一个就是主粮个人需求在下降,多品类需求在上升,过去一个小伙一餐可能那种大碗三碗米饭,现在小伙小碗可能 1 到 2 碗米饭。

知乎用户 李狗蛋 发表

我爸说,以前交公粮,要交差不多九成。

后来改承包了,交五成。

现在农村年轻力壮的和中年力壮的都外出打工挣钱了,家里才盖得起房子买得起车,家里的老人种田只用种点自己的口粮,种点小菜。不但不用教公粮,一亩地还有点补贴。

知乎用户 雷火丰​ 发表

题目有问题,七十年代已经能吃饱了。吃不饱的是 58 年到 64 年。准确的说就是三年大吃饱时期。

其他时期,就算吃不饱,也不至于挨饿。至少还是有山芋干子和玉米糊糊吃的。

到了 80 年代,城市里就能每周都吃上肉了。农村虽然穷点,但是也能吃上白米饭,白面了

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是吃第五个馒头吃饱了,前四个就都忘记了。其实前四个都是山芋干子。

对那个年代稍微有点印象的,就是山芋干子。吃多了会吐酸水。一股药性气,带着霉味。并不是如同现在的山芋那样甜糯。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为了保存。山芋如果不风干,会非常容易发芽。或者烂掉。

还有就是,73 年代之前,中国连化肥都不能自给自足。

很多人对化肥没啥概念,还会觉得化肥不环保。

我在深圳天峦山隐居的那段时间,亲自开垦过半亩地,用于种菜。就在那个时候,我了解到原来 3000 斤的农家肥,才能抵得上 3 斤复合肥的肥力。

别的不说,就这个工作量,我也一定选择化肥。而且化肥安全,卫生,不会有寄生虫。

农家肥就不一样了。当然,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适当的施个几千斤熟化的农家肥可以改善土壤品质。

所以啊,我一看到极左夸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成就,我就感觉很愤怒,简直是胡说八道嘛。连化肥都不能自给自足,还好意思谈工业化。

另一个就是对 120 多个国家的援助。

可能你们对对外援助一点概念都没有。

中国改开前光是对阿尔巴尼亚一个小国家的援助,物资价值就 100 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 1958 年~ 1976 年对工业化投产的总值。

那么像阿尔巴尼亚这样的国家还有 120 个呢,还有不计成本援助的越南,朝鲜呢?

都说新中国一穷二白,但是就光地里长得这些粮食,都足够援助这么多国家了。

当年朝鲜的日子,可是富到韩国人都羡慕,甚至要偷渡过去的呢。

他们凭什么过这么好的日子?都是我们援助的啊。

我们为什么吃不饱?就是因为我们勒紧裤腰带,援助他们

有句搞笑的话,说的就是那个时代。解放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是没过多久。就又饿趴了。

为什么刚一改革开放,老百姓就突然都能吃饱了?是因为化肥吗?是,也不是,化肥没有那么快的效果。是因为杂交稻吗?杂交稻和化肥一样,推广需要时间。

是因为我们不再养着那帮大爷了啊。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只要不养外国大爷。咱自己怎么着也够自己吃的。

我们中国占据了整个亚洲最精华的土地,吃不饱饭,那就是个笑话。

什么叫地大物博?那可不是说说而已。

加上现在各种高产水稻,小麦,机械化种植。中国人饿肚子的日子,更是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这可不是吹的。

春天的故事。是刻画在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的一首歌。

我们都是发自内心的赞颂党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是真正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的伟人。

否则,仅有袁隆平,粮食产量再高,老百姓,也吃不到嘴里。

知乎用户 小兵巡山​ 发表

坐标北方农村,家在大山里,所以分的都是小山坡上的地,这里一块那里一块。

全村就一辆手扶拖拉机,收割时候坡下的地会相互借用,坡上的地靠一头老黄牛拉着慢悠悠的牛车。牛在前面走,除了牵牛人外其它都在后面拉,生怕下坡路会牛瘸腿。

耕地也往往牛在前面走,当时我小最喜欢玩的事情是站在铁犁上面看着自己脚下地块翻滚

播种的时候全家齐上阵,我这个 90 后干农活一直到上初中,大概新世纪才离开田地。在挖好的坑里面点三个玉米籽,还没小学的我数的放得可认真了。

但是出苗之后,就会留下最粗壮的一棵,其它都会拔掉。

浇水时候最麻烦,因为地里没水,需要牛车拉满那种蓝色的塑料皮管,然后在好远好远之外的机井里面放水泵抽水。还是国家给打了两口井,牵了电线,在之前,都是靠一个个大桶通过牛车拉到山上。

其实小时候我是比较喜欢浇水的,感觉玩水很快乐。

收割时也不错,但是上学前我个头低,基本都是在捡地里麦穗,也就是从好小好小的时候喜欢荆棘丛里的酸枣。收割时节也是酸枣成熟时节,平常基本没有水果小吃,一年就盼着这一次。

秋冬黄牛吃玉米杆,但是夏天每天都要牵着牛跑山上给它吃草。牛很乖,即使我个头很小很小也不欺负我,我去哪里它去哪里。想想真是后怕,貌似没人在意我是否被拐骗,我还没上学就干这事情了,现在都在纠结学生过马路问题。

平常家里吃的都是自己家小麦磨面的发黑白面馍和玉米面的窝窝头。为了节省柴火都是一锅好多馍,前几天还是软的,后面就风干变硬了,于是就讲馍泡在饭里吃。

因为大米需要买,我们这里无法种水稻,所以大米饭就是奢侈饭,自然也不可能有电饭煲。就将大米加水放在废铝铸造的铝锅里,煮啊煮就好了,我现在仍然在想这叫煮大米还是蒸大米。

村里没有通公交车,去镇里需要走啊走大概一个多小时的样子,后来有了摩托车,十几分钟就到了,还记得小时候生病发烧就将我全身裹着,然后借人家的摩托车去看。

这大概就是我上学前的记忆。

我父辈算是出去打工早的,所以小学开始我就去城里住校了,我家条件还属于全村较好的。

例如我家盖房子用的是红砖水泥钢筋,给人家帮忙的人发我家倒腾的肥皂,其他村人是红砖石灰水泥,屋顶是木梁木椽子,村里还有好多的泥胚房

大概也就是我上小学期间,村里变化很快,养猪养鸡的多了,摩托车多了,黄牛也少了,大概我快初中的时候,我家就把牛卖了。几乎全村都在翻盖房子,而到我大学毕业,有的都第二波盖小别墅了,村里再也找不到泥胚房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家乡,发现除了几条路还在原来位置,周边的房屋设施全都改变了

当然村里的年轻人也变少了,现在大部分是老人在说闲话。每年依旧会粮食丰收,但除了一些老人,没人愿意下地干活了,打工的打工,地里交给农机队打理。

就这样,好像大家都还不富,可是现在的样子却是二十年前不敢想的。

曾经我们村附近的镇里只有镇中学有半个水泥地篮球场,一堵墙上孤零零钉着个篮球框,除了这片是水泥地其它都是红砖地。现在就连我们村都有好几个了篮球场了

知乎用户 实践真理训练营 发表

全国人真正吃饱饭吃好饭是 200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加入 wto,政策选择正确和欧美关系变好,出口推动,投资拉动,导致国内的工业化直接大跃进式发展。。。拿钢铁工业来举例,2000 年才刚刚超过 1 亿吨 2009 年 9 亿吨。。。2020 年 17 亿吨。

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化导致的工业转移,让国内生产力得到了释放。

有钱了,就能够把产出的粮食全部自己吃了,而不是卖到国外换外汇,还能够到国外买入足够多的粮食。老百姓也有余钱买粮食吃。。。这时候才吃饱。。。

2000 年前,1949-1979 生产力太弱,1969 年前,都是要求生存。1969 年以后才能够安心发展 10 年经济,1972 年 43 工程搞了大化肥生产线。1979 年洋跃进也搞了不少生产线。。。但是,见效都要到 1980 年以后了。。。这些就算是见效了又怎么样?老百姓一样没得吃。。。1992 开始增收公粮水费,(税改国税 50%,地方 50%,地方要钱只能找百姓拿)税额直接导致看着有,吃不到。工人不交税,农民交相当于工人两个月工资的税额。直到 2006 年彻底免除公粮水费,农村老百姓才能吃的饱饭。吃的好饭。

我的观点是,积极性并不能带来产量增多。积极性并不能让你的工厂工人增加多少产量。人的速度加快不了多少。人不是机器。再有积极性,普通人百米冲刺也不能超过 10 秒,1 秒跑不出 10 米。一亩地,产量并不能因为工人积极性增加,而产量爆棚。

但是责任心,聚合起来的力量可以做一些增加产量的操作。例如人工挖红旗渠等。

智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前文盲多,后来扫盲有了一定成效。1949-1979 整 30 年,新一代的人都能写会算 。不像 1949 年以前人没几个识字的。

一个常识,生产利润 = 总收入 - 总成本。

在 1985 年以前,化肥工业极度不足,粮食产量根本起不来。农村 1982 年才完成的包产到户。1979 年时候是免了税负,少了资本公积。最主要是税改。国税只拿 25% 甚至更低,地方拿 75% 的税收。以前一边一半。所以老百姓减了 25% 以上税负。。。收入直接就多了一大截。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不能够让产量增加。。。那时候所谓吃饱,无外乎只有两种方法 1 免税,2 肥料。据说 1982 分家后到 1992 都是免税的。。。

接着说一点,这种问题,就是个经济问题的衍生。

为什么 1980 年以前要系紧裤腰带搞生产。无外乎,就是被封锁了,没有好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一切都得自己干。只能够自力更生。

为了工业化,产出了粮食也不能自己吃,好的要拿出来卖给别人,坏的才是留给自己吃。

我本人就是农村人,2000 年前,一直挨饿,总是吃不好,导致身体也不好。

但我知道,农村人,2006 年前,因为要交公粮水费,西瓜田里种的西瓜,都是好的卖了,自己吃歪瓜,坏瓜。

=========================

20220217 修改

下面问我多少岁的人,请问您多少岁?问人年龄不该先说自己的情况么?

我知道国内发展不平衡,某些富裕省份,富裕县市的工人,就不要秀优越了。。。

毕竟咱们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中国。我生活在贫穷饥饿的中国,你生活在富裕美满的中国。


2018 年税改,国地税一个部门办工,先收到一起,然后再返一半给地税。这就是 2019 开始,地方没有卖地的积极性了。。。

知乎用户 图图是只大耳朵猫 发表

我小时候,也就二十年前,家后面是一片谷地,河流经过,是上好的水田。但是杂草有一人高,里面常有兔子跑。

我小时候家家屋后都会有一片竹林,后面长着竹子和杂树。村民情愿每天在家游手好闲,抓点兔子,打鱼摸虾来补贴家用也不愿意种地。

为什么会这样?我小学同学,父亲生病,家里的地种不了,母亲又要照顾他父亲,又要借钱给他父亲生病。地里荒废了一年,那一年没有粮食交公粮没有钱交提留。你猜怎么样,村里跟派出所把他家里搬空了。一家四口四五岁的他跟一两岁的妹妹还有父母,一家四口每天在地上铺着稻草睡。就这,派出所还不放过他父亲。每天晚上不定时派人去骚扰,他家屋后是大山,派出所和村里的人一来他父亲就往山上跑,久而久之就吓成了精神病,大晚上睡觉,只要门口有一点动静,他父亲就被吓得赶紧爬起来,衣服都不穿往山上跑,然后他母亲就求着全村去帮忙找。我小时候家里有个手电筒是坏的,我问父亲是怎么坏的,父亲说是去帮忙找他的时候摔坏的。

你种的粮食,种的棉花,拿去官方的收粮点棉花站,你没有关系还要被各种压价,最后给你一张收条,你拿着收条回到村里,给你算完你的三提五统,不够的你还要补,多了的再给你一张白条,至于什么时候兑现,那就要看你有没有关系,会不会做人了。大概 03/04 年左右,隔壁一个产棉花的大镇,棉花站站长贪污被抓,据说贪污了一个亿,而且居然所有人都信,可见这些职务油水多么大。我父亲的堂姐夫,就是在镇上粮站上班,九几年左右贪污了几百万。被判刑也情愿坐牢不把钱交出来,坐完牢出来大概是 03 年左右,靠这笔钱在慢慢的在武汉买房,后来又去深圳买房,早就财务自由成了我父亲那一辈最成功的人。

所以,你问为什么当年粮食不够吃,马上因为根本很多人都不种地啊。他们比现在你们用嘴喊躺平的躺的还平。到了 05 年左右,免除了农业税。现在这些当年荒芜的土地都开垦出来了,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种地收入虽然没有 07 到 11 年收入那么高,但是人轻松了太多太多。还是有很多人在家里承包很多地种的,以前父亲两个人,辛辛苦苦一年牛耕人拉一年种三四十亩地,现在的种田大户各种机械一应俱全,两个人轻轻松松种几百亩地了。

知乎用户 马岱 发表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如果没经历过的年轻一代可以问问上一辈。

那个时候常说的一个词叫做没油水,意思是饭有的吃,菜也有,但是荤腥少,不顶饿。

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是产量,七八十年代到现在,主粮的产量变化不是很大,虽然年年增长丰收,但是考虑每年增长的人口,人均主粮增长有限。副食是增长最明显的,肉、禽蛋、鱼、油、糖等大幅度增长,我国的人均肉类消费已经接近发达水平,从没有油水到有油水,百姓的餐桌变化是清晰可见的,看吃得好不好,其实不是看主粮,而是看副食。

第二看进出口关系,产得多不等于吃的多,吃到肚子里才是货真价实的。产量与消费量的差距,主要取决于进出口关系,出口农产品多了,自然吃得少了,进口农产品多了,自然吃得好了。建国以来,我国坚持出口农产品,没办法那时工业产品竞争力不行,只能勒紧裤带卖农产品换外汇。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倒过来了,出口的是工业品,进口的是农产品。世界上只要是经济强国,不管农业是否发达,他们都吃得挺好,比如说日本韩国。就算你的农业还可以,但是因为你穷,工业不发达,就得出口农产品换外汇,比如印度和越南都处于我们过去的状态,特别是印度,本身人均消费量就不高,还得勒紧裤带卖农产品换外汇,没办法啊。

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了抛荒?实际上抛荒更多出现在靠近城市的区域,这些区域生活成本高,种地不赚钱。由于靠近城市,所以被看到的几率高。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就不适合作为耕地,因为人口太多,我们的古人把很多山地也开垦出梯田,现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作为粮食主力军的大平原,并没有抛荒。虽然耕地有一定的减少 (实际建设用地的占用才是大头),但科技手段的提高,单产提高,效率提高,所以能够保持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

知乎用户 农村卖油翁 发表

农民有的吃吗?现在的农民是靠土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吃饱的吗?非常抱歉,不是。

农民是靠 “灵活就业” 吃饱的,家里俩个人,女的家里务农,男的进城务工,有的进厂,有的进工地,按照南方耕地,土地少,水田一家 2-3 亩,河南有些家庭几十亩的算土地多的,2-3 亩土地是因为以前家里有兄弟分地继承下来的。一亩地年产 800 斤。一家土地,3 亩的种地收入 2400 斤。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水稻亩产量达到了 1603 斤。这是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产量。我们取高一点的产量,一亩地 1200 斤,三亩地就是 3600 斤产量。

种植一亩稻谷的成本我们计算一下:

(1) 种子费:种子一亩大概 40 元,拌种剂 5-10 元,整地 + 播种大概 80 元 / 亩。

(2) 肥料费:主要是以复合肥和尿素为主,还可以加上微肥,一季下来,大概需要 200 元 / 亩。

(3) 农药费:农药包含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叶面肥等,一般的杀虫剂 + 杀菌剂 + 叶面肥,需要 3-4 遍,除草剂一遍,这样算下来,农药价格大概在 200 元 / 亩。

(4) 其他方面:其他包含了浇水 50 元 / 亩,收获 70 元 / 亩。

以上加起来,大概是 650-700 元 / 亩,这还不包含人工的费用。

能卖多少钱呢?一斤价格现在在 1.5 元,也就是 5400 元,全卖光的收入,减去成本 1950 元。

农村种地三亩年收入:3450 元。这里不包含个人支出衣食住行,还有水电煤气,外加孩子的教育支出,所有的开支都没有计算,但凡家里俩个劳动力一个有问题都得塌方,但凡工资有一个月领不到,他们就得变卖各种东西,包括山上的林木资源,现在林木资源已经不能卖了,但凡有一场大病家庭就得支离破碎,你都没经历过,你那里来的勇气在这大言不惭,你以为江西的高彩礼,没有逻辑吗?“卖女儿” 他们心安理得吗?蠢货。

现在猪肉价格 20 元一斤,这些钱可以买 172 斤猪肉 ,来,你跟我说说,这些钱和收入,是怎么让农民吃饱的?QNMD。

知乎用户 孙浩 发表

补充一个大家都没讲到的点。

随着城市化,以及机械的大规模使用。

中国人从事重体力活的人大幅减少。人均食用的食物量在下降。

知乎用户 昔醉 发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还是有得吃的,只要没病没灾混个肚儿饱还是没问题的。真正少吃是五六七十年代。

当时少吃是人口增长,而在特殊时期科研和工业对生产力又没产生作用。那个时期有个 “放卫星” 活动,上级错估了农田产量(也可能是因为工业要发展只能牺牲基层农业人,剪刀差)农村管制严格,农民没有积极性。后来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政策改变,社会走入平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劳动积极性得到解放,同时科学和工业对农业的帮助越来越大(农药化肥研究,引进的大公肥设备得到投产,种子研究等)

八九十代年只能说吃饱,真正吃好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大量农村人口走向城市,在家的搞养殖,农村粮食单产增加,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换来大量外汇,可以大量进口粮油。

综上,一是政策的改变,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二是科学和工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是交通的发展,提升了物品的流通。

知乎用户 邬元和​ 发表

这个问题是个综合性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当时的产量低。我是农村人,当年季单产最好的也就七百斤上下。差的四五百斤也有。那个时侯杂交水稻也有,但不普遍,因成熟的时令不同,杂交也晚个多星期成熟,其他的一收割,各种鸟什么的,全在杂交水稻田里,几天下来,再好的水稻也喂鸟了。其次,当时的物产并不丰富,作为体力劳动者,最可耐消化的是脂肪类食品,食油不足,肉类也只有逢年过节和有客人的时候才有吃。经过那年头的人都知道,我们做体力特别是重体力的人,哪个一餐不能吃个八两到一斤米,现在有谁还能吃到这个量。

所以,我们真应该感谢政俯,也应感谢粮食部门,为老百姓的饭碗配备了充足的品种和量。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袁隆平院士以及他的同行们,为我们农作物高产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知乎用户 人造海 发表

别吹某村,那村子在真了解点农业史的眼里就是个笑话。

知乎用户 荻 生​ 发表

因为化肥的普及使用极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

中国从什么时候解决化肥问题的?

“四三方案” 或 “43 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0 年代初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文哥后期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由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的 “旨在改善民生” 的对外引进方案的简称。因该方案提出 “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 43 亿美元的成套设备” 而得名。亦称“43 方案”。
这一方案,于 1973 年初由毛泽东主席拍板后,很快开始实施。**由此成为我国继五十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 “156 项工程” 之后,第二个大规模的对外技术引进项目。**这些重大引进项目,至 1982 年实现了全部投产,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看到没,解决中国人最终的农业生产和吃饭问题,靠的不是什么分田单干,靠的是化肥啊,小岗村到 21 世纪才脱贫,信单干?得不了永生,更不能脱贫哟!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我们能造原子弹和核潜艇了……

没开玩笑,**粮食产量上去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有了【足够多的化肥】,**而原子弹、核潜艇和化肥厂就在同一条科技树上,最重要的两个技术是 合金钢 和 合成氨

军工与民生并非是对立的两个领域。中学就教过,制造化肥需要合成氨,就是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合成氨,高温高压的生产环境就需要高压反应釜,造高压反应釜就需要合金钢,不仅如此,合金钢还与核潜艇要求的钢材基本一致,也就是说,能生产合金钢,是造核潜艇的前提之一,这钢材也只有几个国家拿得出来;

氨可以选择造尿素还是造炸药,前者是化肥,后者用于制造原子弹(通过爆炸把铀聚到一起),另外,当年实验火箭使用的纯氧也是从化肥厂里生产的

1964 年我们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合成氨技术,1970 年我们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合金钢技术,然后我们大规模建设化肥厂,化肥产量开始飙升,1965 年中国化肥产量不过区区 173 万吨,1970 年过后就开始迅猛飙升,到了 1979 年就达到 1068 万吨,几乎增长了十倍,化肥产量飙升带来的就是粮食产量飙升。

知乎用户 奥雷里亚诺 发表

又跑来恶心人了

我也有个问题,市民从来都不种田,他们怎么一直有的吃?

你走大街上问一个农民工,说免了你的农业税你高兴吗?农民工说我一年四季在这个城市打工消费,为什么我没有市民待遇?

不尴尬吗,各位?

农民怎么能吃饱,农民除了种地又多打了一份工,合着能吃饱还得感恩是吧?

农业已经不是大部分农民的主业了,可怜的农民已经被时代抛弃了,还在被人代表着感恩呢

村村通,家电下乡,被吹那么久,我就奇怪啦,怎么一年四季在外打工,不说在城市买房了,老家连一套家电都舍不得买,这背后的故事才真的是男人听了要沉默女人听了要流泪

老老实实做好收入分配,老老实实扶持产业升级让很多人有体面的岗位,不比吹这种漏洞百出的政绩更体面有光吗?

我不是要挑起工农和城乡的矛盾,因为过去工农业只有分工不同导致的收入差距,这是被动的不公,限于生产力不足导致的就业机会不足引起收入差距,这是可以改变扭转的

而现在的工农业,则除了这种被动的不公之外,表现为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的差异,同时还存在着主动的不公,就是城市福利不对农民工开放,更有甚者,抛弃实体经济不搞,整天玩虚的挣快钱,制造大量的假政绩。不管是投机还是被迫,我看不出来有什么可以吹嘘的

知乎用户 阔鱼 发表

产量低,交公粮,不让搞副业养殖。

没有科学种田,没有化肥,没有电机井,没有农机平整土地,是没有高产量的。

低产量本来也够吃的,交公粮却收走很多,争议话题,自己思考。

农村没完全开放时,种什么,种多少,哪里能种,家里养什么都不是自己说的算,即便心思活也干不了,只能土里干活。

知乎用户 晴云洗山峦 发表

如果我说,当年种地要破产,你信吗

我父亲就是八十年代末出来打工的,不出来打工学费都没有!

知乎用户 龙又殇​ 发表

因为 80 年代前还要出口农产品换外汇养工人老大哥啊,农民吃饱了那粮食去哪搞?

呀,当时我们不是第六大工业国吗?对啊,工业品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的工业国呢

工业反哺农业?

不存在的,当时的农民是能买的起什么工业品?是缝纫机还是自行车?什么,你说农机?乖乖,让你更高效率的工作然后拿走更多也能算是反哺?你比资本家还资本家啊

与之相反的,现在中国的粮价却是远高于国际市场,国家反而要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粮食,然而这占用外汇已经是不足为重的

另外虽然很多南方农村耕地荒废,但东北的耕地面积却在不断扩张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

知乎用户 阿康​ 发表

生产力提高了。

不说粮食产量这种掰扯不清的话题,就说咱们现在刷知乎用的手机吧,70 年不管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老美还是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他们都没有这么一个能拿在手里打字和千里之外的人实时互喷还能给你拖广告的玩意。

大是大非面前不讲科学是讲不出来个所以然的。

知乎用户 昆图库塔 发表

第一,产量提高了。第二,不用交公粮了。第三,很多农民出去打工了,不在家吃饭了,挣钱的门路多了。第四,农村农田没有接近一半荒了。

知乎用户 律香川 发表

老实说,我也看不懂。

我爸从我记事起,就在种田,家里的经济从来就没有宽过,每年,两学期的学费都是去求亲戚借的,说是借,其实就是要的。种了几十年地,温饱是有了,但也就是饿不死,猪肉每年是按次数吃的,常年都在吃几个亲戚给的猪油渣。到了 2000 年,我父亲在 65 的岁的时候,去深圳一个亲戚家工地看大门,这亲戚家就是常年给钱读书的亲戚。每个月了 600,自此,家里的经济才逐步宽裕,

知乎用户 实话商人​​ 发表

1952 年,中国小麦平均亩产 49 公斤,总种植面积 3.7 亿亩,总产量 0.18 亿吨。

如今平均亩产近 370 公斤,种植面积 3.6 亿亩,总产量 1.34 亿吨。

这还只是小麦的,水稻不用我说了吧,杂交水稻都清楚的,这个增产更高。这些优良的种子都是专家的成果。是很多专家几十年前仆后继的努力的结果。

好多人不知道新中国到底带来了什么,为什么给了你生命。

因为社会环境稳定,这些专家才能安心搞研究,培育种子,抗病增产的种子。

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业化的发展,才能生产化肥,农药,农机。靠一条腿走路不行。

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修建水利设施,水库,大坝,水闸,才能让洪水不再泛滥。安徽蚌埠有伟人题的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

1950 年开始可是在打抗美援朝的时候,直接动员了 200 万民工在千里淮河线上建设水利工程。

苏北 168 公里的淮河入海口,动员了 100 万民工,几个月挖通!

不是因为有化肥所以你就吃饱了,是因为这些都有了,你才吃饱的。

中国一直到 2000 年左右才解决粮食依赖进口的问题,转向出口。

这个只能管饱,吃好吃肉就得出国买大豆回国,榨油,制作饲料喂猪,喂鱼,喂鸡鸭鹅。

这就是改革开放,出口赚到的外汇购买回来的。

要不然肉你也是吃不到的。

知乎用户 晴彦君 发表

我见到一个农民,他辛辛苦苦三十年,节衣缩食,养大了孩子。

等到他的孩子长大了,也该回报他了,奉养他了,却被贼人抢走了。

他的孩子就变成了贼人的孩子了,天天给贼人干活挣钱,贼人一家是富得流油啊。

尽管如此,农民还每年给孩子交着抚养费呢。

眼瞅着农民要饿死了,贼人说,那抚养费就免了。

又让农民去他家做长工,给月钱。

农民还说,谢谢老爷恩典呢。

知乎用户 阳飞 发表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所有田地都种满庄稼,农村人还是沒得吃?而现在农村农田有近一半荒了,农民反有吃了?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问答题主的疑惑。

一、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产量低

农产品产量低的原因有以下,1、农作物品种不好,像南方的水稻一般只有 400 斤,主要是一些常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品种抗逆性高,但是苗不是很高,造成水稻不能高产,又如红薯、小麦、玉米等品种都是一个样。2、农作物的养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故而农作物长势不好。以前农作物都是施一些有机肥为主,钾肥以草木灰为主,有机肥只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肥效持久,但是供肥速度慢,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3、病虫害危害,以前没有化学药剂来防治病虫害,而采用一些植物药剂来防治,效果慢。

二、家庭人口多

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在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才开始实行,大多数每对农村夫妻都会生育有 3-4 个小孩,多的有 7、8 个,有限的土地资源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所需,因而出现缺粮。

三、交任务粮所导致

每年收粮食时都要交 30% 左右的给粮库,如果不交,村里还要罚款,并且是优质粮食,例如你收 1000 斤粮食,根据你田块的好坏,好的地块交的多点,差一点相对来说交得少一点,但是你的粮食本来产量低,其实差不多的,平均来说要交 300 斤左右,几个口一年就吃几百斤粮食哪里够,大多数农民都是青黄不接的。

现在耕地有一半是荒的,反而有粮食吃了。

四、粮食产量提高

根据最近几年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如玉米的产量今年达到亩产 1500 千克,水稻的产量 1800 千克,小麦的产量 1300 千克,这比以前的产量高了很多,虽然人口在增多,但是粮食安全国家还是很重视的,每年要从国外进口不少的粮食。

五、生活水平的提高,饭量减少

记得小时候很少吃肉,每个月几乎吃不到一次猪肉,人心里发慌,每顿要吃三大碗还不够,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吃得少了,每餐一小碗就够了。

六、基础设施好

水利设施在不断地完善,不像以前靠天吃饭,水利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最近这几年国家大力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大部分农田都建设有机械道,方便农民进行机械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知乎用户 常山赵子龙 发表

问的这个问题就是对中国百姓的侮辱。

中国百姓是最爱土地的人。

不会平白无故的让那么多土地荒废。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量的问题。

知乎用户 小火柴 发表

七八十年代那会还是工分制度,90 后往上两代应该很清楚这个东西。简单来说你就是你想要吃的,就得挣工分拿工分换。

那工分怎么算呢?

印象中记得最深的评定工分方法:社员不论男女只要满了 18 岁即成为整劳力,15 岁以上不满 18 岁的和超过 50 岁的大龄妇女为半劳力。整劳力每出一天勤记 8 分工,如果早饭以前能干一会活儿,再增记 2 分工,这样每天可以挣 10 分工,叫做 “一个工”。半劳力干一天活儿记 6 分工,如果早上加班同样增记 2 分工,全天可挣到 8 分工。每家每年发一本工分簿,社员每天晚上去队部记(对)工分。记得那时工分的价值非常低,刚开始时 1 分工只有几分钱,后来 1 分工变成了 1 毛钱,再后来,工分的价值渐渐提高了。当时社员干活热情都高,那些专拣脏活苦累活干,有的女劳动力跟男劳动力比着干。那时家庭人口多,兄弟姊妹好几个人,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年龄太小,还不具备劳动能力,全靠父母去集体上工。

那那个时候工分怎么换呢?

各个阶段、各个生产队不同。一般 10 分在 2 角到 1 元之间(1975 年前,很少超过 6 角的)。粮食是生产队按人分配,1 斤粮食在 1 角左右(品种不同),年底根据这个进行决算,有的有分红,很多是劳力少、小孩多干一年还要亏空。

所以那会儿缺衣少食的情况很常见。

当然,除此以外,后面的良田都包产到户了,国外购买,产量增加,自然就能吃饱了。

知乎用户 私人信息管你皮事 发表

很多人一提到过去集体所有制,就想到了大锅饭,想到劳动积极性。麻烦你们想想,动动脑子,在大家都饿肚子的情况下,在这么严峻的生活压力面前,一旦有人不劳动或者少劳动,会迅速的被边缘化。在当时那种高压政策下,工农业剪刀差,你以为是什么?因此出台落实的措施,会死人的……

现在反过来了,很简单啊,工业反哺农业。更高的工业水平,就意味着更好的种子,更好的农药,更好的化肥,更好的种植技术。原来的亩产五六百斤上升到现在的过千,这个是简单的劳动积极性能解释的吗?再加上取消了对农业的限制,农民有更好的渠道挣钱,多好。

知乎用户 德州润业土工材料有限公司​ 发表

越穷越没有,越富越更多。

知乎用户 揖让月在手 发表

先表明下观点,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国家有钱了,农民也不只种地,外出务工都有钱了。和交公粮、单干、化肥产量增加关系都不大。

以前农民平均一人 2 亩地左右,一家 6 口人 10 亩地左右,几乎一年四季都在田里干活,一年收入 1 万就是不错的年景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从这里边出,孩子上学都没钱交学费。

现在机械化种地很轻松,农民只在农忙时回来,平时都外出务工,或做点小生意,一年一人轻松挣个 4-5 万,2 人就是 10 万,地里能挣个一万连零头都不够,谁还待在老家,荒地自然就多了。现在中国的大豆一年进口量都将近一万吨 ,小麦一年也进口几百吨 。

主要原因就两条,第一中国人有钱了,不用靠种地来支撑所有的消费了,第二国家也在进口粮食,保证了粮食供应。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现在还靠卖粮食给孩子交学费,应该还会有很多父母选择宁愿自己少吃一点,吃差一点多卖点钱给孩子交学费。这也是当年出现这种明明地里丰收了但是感觉还是粮食不够多的原因。

知乎用户 吴越龙城 发表

过来人来说一说:苏南某地,亩产水稻 600 斤小麦 150 到 200 斤,2 一部分粮食要交公粮,所剩无几,3 没有肉吃,肚子没油水,4 年轻人一顿要吃 3 大碗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嗯。。。这个我会~

一,自留种,产量不高

二,农业。。。税。。。重。小时候新粮上来正好就是八九月份开学前后。年年跟大人拉粮去粮所交粮。公粮购粮两种。前者无偿的,后者是国家低价 (强制) 收购。交完差不多去了三分之一吧。这是年成好的。年成不好的就不止了。有一年大面积歉收,然后就很多人没完成任务,嗯,有小孩上学的先看粮证再注册。一粒粮也不能少。。。城里打工的工资不够高还不用交税咧,我们还希望给国家交税咧对吧。但那个时代对农民不存在的。那年我家吃了半年玉米粥,又吃了就半年木薯粥。。~ 唉~ 那个时代回忆起来就伤心。至今不爱吃玉米粥的原因。

三,大量进口。

大概 90 年代末,改革开放也到一定程度了,就业机会多了。年轻人发现出去深圳打工比在家种地要划算的多,至少每个月进账是固定的。然后地就开始荒了。地荒多了,才免了农业税,甚至现在有补贴也依然很少有人愿意种,主要是成本太高,太苦太累收入也不能保障,靠天吃饭。干不过进口的 (就是粮食卖不上价)。和进城打工的收入还是差很远的,虽然受人歧视,至少稳定。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几个因素造成的。之前产量低 + 赋税高,现在收入高 (和以前种地比)+ 免税 + 低价粮食 (进口)。

知乎用户 前进四 发表

七八十年代,农药化肥没有大规模普及使用,最多上点粪,没有别的东西。在山东河南地界一亩耕地产小麦也就一二百斤,是的你没看错。

现在大规模使用农药化肥以后,一亩地好的话能打一千斤麦子。

产量翻了有十倍。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减少

另外,从数据看,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能力,现在肯定比七八十年代要强很多。钱多了,朋友也多了。

自家产量上来了,耕地面积不变,进口能力强大了,人口和 1980 年比也就增加了 30%,所以吃饱饭自然不成问题了。

知乎用户 乌麻布​ 发表

你这问题基本上就是在胡扯。

谁告诉你七八十年代农村人没得吃了?

那时候确实吃不好,吃不饱,但是不至于没得吃,不至于大规模饿死人。

谁告诉你现在农田有一半荒了啊?

18 亿亩耕地红线,现在只有 9 亿亩上种了粮食?

你这不是瞎扯吗?

至于这个变化,很简单,粮食多了啊。

一方面我们自己产量上来了,一方面我们也进口了一部分。

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交公粮的,确实也对,但是不本质啊。交公粮确实农民吃不饱了,那城里人这些年也越吃越好了啊。

本质就是生产力提高了。

原因在于什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水平上来了,工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规模也上来了。

简单说几个:

田间管理,农民水平和素质极大提高;

基础设施,水利,电力,通讯等等;

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农机;

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

知乎用户 青羽​ 发表

A,产量问题,当年的亩产 400 斤与现在亩产 1200 斤。

1. 粮食作物(水稻等)的育种,高产杂交稻使亩产提高

2. 土地肥力,化肥使用,粮食增产。

3. 农药使用,病虫害减少。

4. 知识普及,科学化管理。

B,生产能力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当年一家子累死累活能种十亩地,现在机械化农业,轻松百亩起步。

C,旱涝天灾:水利设施,防洪蓄水。旱涝灾害一来,一个区域,几个省份,就得有千百万人饿肚子。

D,交通变化,粮食转运,商贸发展。

公路系统不发达,以前山区缺粮,难调来。

E,全球化,世界市场。

全球产粮,全球调配。美洲平原为世界产粮输出区域满足了世界其他缺粮地区粮食问题。

知乎用户 风筝 发表

因为税太高。

现在,为什么买房压力就大,不买就小很多?

因为房产的原因,税都收到 30 年后了。

大锅饭时候收还相对容易,包产到户时收那可激烈了。

现在不收农民税了。

知乎用户 叽叽复唧唧 发表

先认真回答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化肥,机械,亩产提高是根本

然后再有其他政策上的事

然后说真的

现在人的觉悟呢

我小的时候还没什么大型机械

五六岁就牵着比成人差不多高的骡子去耕地,麦子倒是不用手割了,但是只是小拖拉机机械割到,还要用骡车运到麦场里轧,后面几年是用颗粒机。然后就是自己在场院里看麦子、翻麦子。我家场院是远离村庄的一块平地。

后面就是跟着我爸妈赶着骡车去高高兴兴交公粮,这里可不是什么黄色笑话。那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交上去。

排队交公粮,花上五分还是一毛钱给我买个冰棍我能高兴半天。

我也是为祖国建设流过汗的,还干的热火朝天。

好像现在没这种觉悟了,惭愧。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嘿嘿,你以为地里有啥?无人机、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么?我告诉你,那年头哪怕是河北农村,手工种地还是大多数。地里别说机械化,连电线杆都是临时拉得。你费劲种费劲收,遇到假种子假化肥还全军覆没,能赚几个?够不够吃呢?谁管你!包产到户懂吧?交足国家的,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你自己的呢~!你说刚够糊口,觉悟低拉小同志,河北还好,河南还有不够吃饭的,每年春天要进京 “汇演” 呢。我儿时亲见那耍猴人的孩子从地上抢沾了土的包子吃,那甘之如饴的表情,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啥时候流泪。

就这样,农民为啥还要种?为啥不肯买粮食吃?为啥不肯投入呢?很简单啊,因为粮食虽然稀缺,政府也知道工农剪刀差问题(看不懂自己搜),但是粮价却不允许波动。那会儿一斤大米两三毛钱的水平吧,那种价格,让人没法买农机具的。但是你进城打工吧。城里到处抓盲流,把你当在逃犯抓。那年头居委会老太太半夜提着手电筒,带着片警去掏被窝 “查户口”,你当临时工住不进宿舍,都要忍受这种待遇,就即使是这种情况,能在城里打工,挣外快,吃得起商品粮的人总归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在乡下谋生。

那种地活不下去,咋办呢?嘿嘿,吃两条线啊。孩子听说过么,两条线,就是公路和铁路。所谓吃两条线,可不是路边弄个小卖部,那时候国家啥都专卖,烟酒糖茶统购统销,你开个小卖部,甚至算是和当地所有专卖部门都打壹遍交道才行。当年的吃两条线,就是铁道游击队那样,拔飞车,偷邮袋,扒煤、炭。吃公路,就是在路上刨坑,等汽车陷进去,再跑去帮人家抬出来。不光各村儿用这招儿,交通局,公路局啥的,也用这招儿,摆个桌子上路边,见车就拦下收钱。明明没超载,没违法,也要罚人家钱。唉。。。。。。

现在的问题,国家不仅正视剪刀差问题,而且提倡把农业搞成产业,这样粮食价格翻了几倍几十倍。农机、农药、化肥的投入也跟上去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规模效益就有了。海南人吃东北粮,天津的纺织厂用新疆的棉花,这都不叫事了。那生产效率提高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进城打工了。

知乎用户 dihao1983 发表

不说咱们自己,就说在古代越南,农民也勤劳,水稻一年三熟,美不美?农民是不是天天都吃饱饭了呢?非也,古代越南农民起义不断,啥原因呢?吃不饱饭吖!

那现在为啥吃饱饭了呢?因为有工业,失地的农民有活干了,就不用去抢劫杀人喽!

政府前的大马路,修了拆,拆了修,没完没了,是不是很浪费?这算毛浪费,和其它真浪费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但是它有大大地好处,它解决了农民工就业,保证了社会稳定。

只要能解决就业,社会保持稳定,不出现大量无业流民,一人一天吃一顿半饥半饱都是可以地,省一省,日子还是凑合能过下去地。

古代土地兼并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土地集中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嘛!它的问题主要在于产生大量失业流民,又缺乏有效的解决就业的手段。假使小农各有土地和工作,哪怕效率低下,产出贫瘠,全村饿死,也是威胁不到社会稳定地。

凡天灾又获外地入侵,能起作用的基础都是本身的人祸,即大量无业人士地存在。

知乎用户 天黑不回家 发表

从身边的一个小事儿说起,我老婆非常喜欢吃玉米,而我基本不吃,她可能还要选择玉米的品种,什么黄的,水果的,不一而足,而对我来说,玉米就是玉米,就是喂猪的!

看到这个题目自然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只从玉米开始说,因为我正好赶上了这个节点,大概 88 年还是 90 年,我小学毕业回四川农村,也算另类的毕业旅行了,正好赶上了玉米开始成熟,我基本是从玉米的灌浆就开始吃,一直吃到我回城里准备开学。

那一年是乡里推广一种玉米新的种植方法的第二年,大家嘴上都在抱怨,但因为第一年的示范效应,也都非常配合,据亲戚描述,要按照农科站的要求,做一个一个的肥料球,大概跟小孩的拳头差不多大,然后把农科站领来的种子放进去,再在地里挖坑埋进去,然后隔多久浇水,如果下雨要如何做,一套完整的流程,肥料的配比是化肥多少,农家肥多少,草木灰多少,水多少,拌好以后,再捏成一个一个类似于大汤圆的球。

玉米是一种非常好的作物,不需要多少肥料,需要的管理工作也少,远比红薯好伺候,弄红薯才是恐怖,每次下雨以后必须翻藤排水,不然肯定沤死,而且藤蔓长了,必须去修剪(修剪下来的可以喂猪,红薯叶只有城里人吃,乡下都是喂猪的。),玉米的杆和叶晒干了也是燃料,青的可以喂牛。

那一年,我每天的食谱是,早上,玉米饼加稀饭咸菜,玉米饼是用最鲜嫩的刚灌浆的玉米磨成糊糊后烙的饼,绝对不用加水和糖,用桐叶包裹,直接放锅上烙,不用油,中午,玉米饼加稀饭咸菜,晚上红薯淀粉加玉米粉还有啥淀粉熬的糊糊,加个荤菜。这么连吃了一个暑假,不吃不行,只有这个,没有挑的余地,而且这个玉米饼因为新鲜,有玉米的清香,没有任何渣口感也很好,还有淡淡的甜味儿,但也架不住天天吃,吃得倒胃口。等到玉米真的成熟,还是能大丰收。丰收后的玉米晒干后打碎,加到猪草里,成了猪饲料的一种配料,至于煮玉米棒子那时就没有小朋友爱吃了,只有父母辈的喜欢煮一锅当零食吃。

而这个餐饮习惯,是在改善了玉米种子后大家逐渐养成的,而改善了玉米种子后,农技站推广的种植方法,让玉米粉逐渐成了猪饲料的一种成分。至于后来改良了猪的品种,又了各种添加剂让猪从半年出栏变成 5 个月 4 个月甚至 3 个多月,都是后话了。

仅仅从玉米一件事上就能看出,玉米种子的进步,科学种植方法的进步,就让产量能翻几倍。

PS: 我祖籍是四川,吃饱基本都没啥问题,总之不会饿肚子,但是吃好,也确实是 90 年代后的事儿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作为七零后,这个问题我能答。

那时不但产量低,还要交公粮,交完后,就不剩多少了。

然后那时经济也不行,我印象里那时人都很少有出去打工的,每年两季大忙后,其他时间就是种点豆子啥的,还要去田里薅草,施肥,养鸡养猪。

有勤快的人家夏天会养很多鹅和鸭子。

然后这些就是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了,鸡蛋要卖钱换油盐酱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小时候都因为偷鸡蛋被揍过,鸡蛋拿去小卖店卖,一毛钱一个)

一般都会有最少两头猪,到腊月了,杀一头家里吃(腌起来,可以吃半年乃至一年),其他的卖,以应付过年开销人情往来。

冬天还要出义务工,每家出一个人去挑方,一般都是河道清淤,按每家几口人确定要挑多少方,我爸身体不好,我家都是我妈去,现在想想真是心疼。

那时唯一能在种田外赚钱的就是手艺人,木匠,瓦匠,杀猪的,剃头的…… 还有人挑个担子走乡窜户卖糖,这种我们小孩子最喜欢了,老远看到卖糖的来了,我们就屋前屋后找破塑料布,坏塑料凉鞋,鸡内金(鸡肫上扒下来的那层黄皮),牙膏皮…… 跟他换糖,都是麦芽糖,黏牙,也可以换针啊纽扣啊这些。

隐约记得到八几年后才开始致富,我老家那边都是养鱼(门口挖个塘,放水养鱼),养长毛兔(我家养长毛兔)

我家还养过一种叫螺丝鸡的蛋鸡,结果赔了,欠了银行好几千块,一直没钱还,后来坏账了。

然后也陆续有人出去打工了,到这时候,老百姓口袋里才算有点活钱。

好了话题扯远了,在还没人出去打工和养殖致富之前,大部分人家的经济来源都是靠田里那点收入,交了公粮就不剩多少了,还要交农业税,一家人的其他开销等等等等…… 没钱了就只能卖粮食。

我就记得我小时候老卖粮食,因为父亲病,母亲弱,我和弟弟小,家里真的是一贫如洗,实在没钱花,就只能卖粮食。

然后自然就不够吃啊,我家有一年很长时间天天早中晚都喝粥,喝得我和我弟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

现在老百姓虽然很多不种粮食了,但袁隆平爷爷首先提高了粮食产量了,然后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机械化种地,效率也高了(我家那边的地就全包给种粮大户了,一亩地一年给多少钱,种粮大户直接机械化施工,我们不用管,旱涝保收。)

然后现在也没有农业税,也不用交粮给国家了,这一进一出可不少钱。

老百姓不用种地,就都打工去了,家门口也有娃娃厂服装厂,我堂姐在娃娃厂,一个月五千块,那可是实打实的五千块,不交税的,我姐夫去上海工地上干活,现在瓦工的工资都很高,一年也不少挣。

农村现在治病也有农保,报销率很高,养老也有,我听我姨妈说她多少岁后每个月有千把块,农村生活成本低,地里种菜自己养鸡鸭,没有物业费,千把块一个月绝对可以过得很好。

我也是一个人生活,我每个月花在吃饭买水果以及水电燃气这些方面的费用,也就一千多块,我还是在南京呢。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国家对农民这一块政策非常好,可惜我的户口迁不回去了

城市户口吃香时我是农村户口;农村户口好了吧我又成城里户口了,我这命啊,大哭

知乎用户 大狸子 发表

你告诉我哪里的地荒了 我去种

知乎用户 张文希 发表

1. 大江大河,看过没有?因为国内化工企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化肥成为农业增产的动因。

2. 杂交水稻,应该听说过吧?这些年来农学家培育的良种不可估量。

3. 机械化农业。新疆机械化收棉花的视频,看起来极度舒适。

4. 合理的进出口配比。进口一些低价国际农作物,出口适量经济作物。

5. 机智的粮食储备。没有人知道中粮、中储粮有多少储备,所以国际投机资本不敢动中国粮价的歪心思。

6. 高瞻远瞩的粮食安全策略。在网上经常挨骂的耕地红线,恩,其实保护了最广大的老百姓的基本利益,耕地红线不可破、不能破。结合第 5. 希望这一代人不要被西方忽悠傻了,15 亿人的粮食安全,指望什么市场经济、国际进口完全是痴人说梦。残酷的世界随时可以让你吃不上饭。

知乎用户 冯冯火火 发表

七八十年代,几乎都是体力劳动,人均 3 大碗饭。 今天平均不到 1 碗饭。

七八十年代,天不下雨,只等旱死颗粒无收。 今天不下雨就抽地下水,放炮人工降雨。保证粮食产量。

七八十年代,运输靠肩挑,最多用个单车,一天只能运 100 斤跑 80 千米。 今天用大汽车,一人一天能搞 100 000 斤路 800 千米。

七八十年代,我们要卖米面来换外国钱。。。今天我们用外国钱换 玉米,大豆!

知乎用户 小民 发表

你稍微查下资料就知道

粮食产量变高了

说白了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知乎用户 张宝仓 发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我的老家在陕西关中农村,从我记事起到我 1980 年 7 月高中毕业,我一直都是在饥饿吃不饱肚子的状态中度过的。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家里没有一口吃的,我饿的头晕的不行没有办法,就倒在炕上睡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佷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实行联产生产责任制后才彻底得到了改观。

在我的记忆中,能有吃的,能吃饱肚子是一件多幺幸福的事情。我们生产队所有田地里都是庄稼,夏天收麦子,油菜籽,秋天收玉米,谷子,红薯等作物,而且每一年都是丰收年,但我们村里的老百姓都分不到多少粮食,而且还得饿肚子,有时国家给分什么返销粮,全是麸皮,高粮面等不太好吃的东西,就这不好吃的东西也要走关系你们家才能吃到。农民生产了那幺多粮食,自己为什么吃不饱肚子呢?

我曾经和我的表哥探讨过这个问题。我表哥(姑姑的儿子)长我 20 多岁,当时在我们县一个公社当秘书,是国家干部,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

①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毁掉了一切,工厂停工,商业凋敝,全国物资紧张,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

②是周边国家如越南在抗美,需要帮助,朝鲜,阿尔巴尼亚,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阵容的国家日子也不好过,需要中国老大哥帮忙救济。

③是文革十年,可以说是全国都在吃农业这一行,即使农业丰收了,多生产的粮食也要交给国家,每年的公粮任务都在追加,受饿的只能是农民。

④是浮夸风吹牛皮盛行。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虚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上面就会追加公粮数,受苦的是农民。

现在各行各业大都产能过剩,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实行了几十年,农民大都过年了小康生活,吃饱肚子根本不是问题,吃好吃健康才是问题。我们还是要感谢伟大的党使我们农民真正的得到了实惠。

知乎用户 赵嘉淦 发表

收公粮,一半产出无偿上交。修路搭桥,维护河堤等等等等各种费用,要么出钱,要么出粮,要么出人。其实呢,十分之一都用不完,因为材料直接上报,都不要钱,干活的都是当地出的人,粮食就是给干活的准备的口粮。但一般都说不够用,然后合理分配到乡长县长的口袋。

如果是用现在上班来演示的话,假设你月入一万。你工资先无偿上交一半,然后你家附近修路,地铁,河道疏通,垃圾桶更换,等等,一个月要交几次到十几次费用,每次五十到五百不等。运气好,乡长有点人情味,给你留点饭钱,运气不好,你一个月要交的钱比你工资都高,交不上咋办?偶尔可以出人力抵扣一部分,还是不够咋办?去你家把你家电器家具抵扣了。这期间你还要正常上班挣钱,不然收入降低你更没办法。那这么努力工作下去,是不是有一天就突然家徒四壁了?是的,努力致贫,一直都是。那咋办?穷的叮当响了,还怕啥?干他娘的。吊死个乡长,吊死个厂长,吊死个所长,多正常。吊死以后,人家就会给你留口饭钱。等再换个乡长,人家还是不给活路,咋办?吊死再换。

后来上面发现这么弄不是个事,就不让直接乱收费用了,把生活用品直接售价提高,把费用加到售价了。后来感觉这么弄很能安抚人心,就把每年交的那一半钱也取消了。

你以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当年他们那么点田地,努努力就能买得起全国罕见的电视机。现在他们努力耕田八辈子,也打不起一针抗癌针。

知乎用户 芒果​ 发表

因为粮食产量提高了。我记事时是 90 年代了,那时小麦一亩只有四五百斤,现在一亩能打一千来斤。

知乎用户 未来你还在 发表

出生农村,种过地的山东八零后,我记忆里一家分的那些地其实是产不出多少粮食的。

很小的时候家里每次收割完还会存大部分粮食,后来好像越来越少,到我高中那会儿家里基本上就是留点玉米自己磨棒子面,剩下都卖光,平时买着吃。

知乎用户 enjoy 金 发表

1. 产量低。没水,没肥,靠天吃饭。听家里老人说,雨水不好的年份,岭地一亩麦子,带着秸秆才能装满一个独轮小推车,也就几十斤的产量,洼地好一些,但也就几百斤。

2. 农业税。90 年代初,我已经记事情了,那时候有化肥、有机井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但还要交公粮。当时村里有交不起公粮,被村干部把牛牵走的,有交完公粮,口粮不够吃,跑了媳妇的。总之,当时农村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了 ··· 直到 03 年取消农业税

知乎用户 踏歌而行 发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不是空话,是现实。

以前大干苦干,干的是兴修水利和深耕细作。但产量上不去;

现在是什么:育种、花肥和农药!

产量上去了。

知乎用户 口合口合 发表

需要做再两个基本比较,答案自然就有了。

一是,比较一下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数据,我是讲实际数据,不包括放的卫星。

二是,比较一下进口粮食的数据。

知乎用户 愚不追日 发表

因为生产力发展是可以复利的啊!

按理论一块土一年可以种几季,但实际上纯人力阶段的土地很少可以种满全季,再加上各种家灾天灾,丢荒土芜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过去为啥愁儿子,实际上就是愁劳动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重男轻女为何根深蒂固?

还不就是劳动力资源焦虑造成的吗?逐步演化变异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对女性不友好!落后的生产力就会有落后的社会人文,这是不可改变的定律,假如全球瞬间无法发电,石油体系出的燃料失去现在的化学作用,一切退回蒸汽时代以前,那么这种文化必然就会逐渐回归,生存与死亡淘汰的不仅是生命,文化也将逐步变化。

说心里话,在科技依然不够发达的年代喊出 “女性能顶半边天”,其志向之宏伟,可见一斑!

农作物到粮食之间的距离,一直都不是等号!工业对这个过程的催化不仅仅是降低了劳动力,更是为分配降低了压力,让科研人员能够吃饱饭稳固创新提供保障,否则创新率就会大大降低,而优质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一来维持创新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社会资源的供给方期望就会越来越低,恶性循环直至于 0 不是不可能的啊!

进一步医疗保障,社会稳定等等逐步退化崩溃,教育高度也将不能幸免。

简单来说就是越有就越有,越无就越无!

知乎用户 放逐之刃 发表

进口粮食多了而已,而且以前农村粮食都要交公粮,剩下口粮就不多了,现在农村负担少了许多,而且还有补贴,加上这几十年粮食价格比较稳定,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不值钱。

知乎用户 aswoai1934​ 发表

因为现在很多农民不用靠种地吃饭了。

我是农民的儿子,严格来说我也算是个农民。

我八十年代初出生,一直到 92 年,我父亲还在为秋季收了 4000 斤稻谷开心。

这 4000 斤稻谷,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农业税之后,真的没剩下多少,但能保证我们家一年有大米饭吃。

在这之前呢?我记得我五六岁之后的事情。每年大概都会有一段时间,吃不上大米饭。但是饿着也倒没饿着,吃面食。因为上一年剩下的大米撑不到下一年收新稻谷,只能吃麦面。

这已经是八九十年代了,饿是没怎么饿着,但也只是这样而已。

现在呢,我父亲年纪大了,已经不怎么种地了。但我记得前几年,每年的稻谷收成都在 5 万斤左右,整整比过去高了十多倍。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不种地了,愿意种地的地就多了。

现在农村,其实没你说的近一半抛荒那么夸张,大多数地都有人种,只有少数不好的田地,种上了速生木材、绿化植物,但这也是有收入的。真正完全抛荒的,很少!最起码我见过的地方,很少!

知乎用户 一禾 发表

两季收成的一季基本上交了公粮,农民没有务工的机会,劳动力耗费在田地里,没有工业品能够换回粮食,还要拿粮食换进口工业品。

知乎用户 禅意梦境分析 发表

解决粮食问题靠贸易

贸易就是买,阿根廷大豆,美国大豆,美国玉米 ,菲律宾香蕉,新西兰奶粉,俄罗斯猪肉,美国猪肉,牛肉……

如果说农民能吃饱,那是因为税收比例降低了,粮食相对更便宜了。

自从取消了农业税(俗称提留),直接税减少了。

这里面有个 “活埋乡长” 事件,促进了取消。

农业税取消之后,… 化肥涨价了,这属于间接税。

研究心理学,必须懂点社会学是吧。

解决粮食问题靠贸易,改革开放,来料加工,使中国释放了生产力,能够有能力购买外面的粮食了。

知乎用户 玄学星火 发表

在二零零伍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前,农村几乎所有的田地都种了粮食、杂粮和庄稼等,山坡上只要有土壤的地方都种上了杂粮。

至于七八十年代所有田地都种满庄稼,农村人还是没得吃,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粮食产量不高,在没有种杂交稻之前,水稻亩产只有几百斤,而杂交稻单季亩产高的接近一千斤。我家所在的生产队有五十亩左右水稻田,以前全生产队粮食总产量不到一万伍千斤,而分田到户后我家种十来亩田就有上万斤粮食(两季总和)。

二、要交公粮,国家低价征收公粮,虽然卖了钱但抵扣农业税和其它税费后并没有多少结余,有的年份还要欠几十元钱。

三、干农活体力消耗大,很容易饿再加上没什么油水,农村人饭量特别大,一餐饭能吃两中碗,约七八两米饭。现在很多人不怎么干体力活,一餐饭只能吃一二两米饭,当然他们还吃些水果、喝些饮料等。

自从取消农业税后,农村耕地开始慢慢荒废了,以前的土地基本上荒了,以前种水稻的田地很多改种杂粮了。

尽管耕地越来越少,但由于亩产逐渐提高,全国粮食仍然增产。

知乎用户 宇宙边缘的大土豆 发表

袁隆平老爷子刚走了没两年。

这就忘了?

化肥、机械应用还没提呢。毕竟没袁老爷子那么有名。

知乎用户 斌哥 发表

因为那时候大部分上交了

知乎用户 h 汉唐气象 发表

公粮

知乎用户 毛毛虫 发表

这个问题我从自身经历回答,先说结论: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

以前在庄稼地里头干农活,奶奶总是回忆起村里的土地全部都种上庄稼,能开荒的土地都开荒了,可是粮食还是不够吃。我爸爸说那个时候苦,生产队要组织人员到十几公里意外的镇子里挑氨水回来,不像现在开个摩托车去供销社买几袋氨肥来回不过一个小时。现在我们农村有的土地承包了,有的还自己耕种,但都是不同程度的机械化,路也修好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农民的我们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共产党的好政策,假如路没有修好,假如没有取消农业税,假如科技没有发展(没有好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假如没有基层农技推广技术指导等等,现在可能还会和以前一样吧

知乎用户 Felix 发表

对前者来说,农业产量是根本性问题,因为当时好像粮食进口不多吧。

而农民掌握了共和国所有耕地的使用权,是否应该承担为全国人民提供粮食的义务呢?

总不能农民吃得饱饱的还有大笔剩余,其他人因为不种地全活该饿死吧。

话说,这些耕地是属于全国人民而不只是农民的吧。


至于现在农田抛荒,农民还有饭吃,个人理解有两个因素:

从国家层面看,农民差不多就管自己一张嘴了,毕竟没农业税了。至于网上说的新农业税,如果没理解错,好像和一般种田的农民无关。

而从农民自身来说,农田产量也大幅提升了对吧。

更重要的是,每年好像都要进口很多粮食不是吗?


至于农民收入的高低… 中国工人年人均工时是多少,年人均收入是多少?农民呢?其他人呢?

把各自的人均收入除以人均工时,看看人均时薪是多少吧,无论哪个年代。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内燃机革命后的饥荒纯属人祸,除非极端天气与各种特殊情况。无论是农业工业化的效率,还是农业商业化的效率,都远远覆盖了口粮问题。

知乎用户 带带小向晚 发表

因为现在粮食可以进口

而且七八十年代农村人也不是没得吃,我老爸七十年代农村生人,八十年代上学的时候还翻墙出去吃狗肉火锅。真正没得吃的年代要更早

知乎用户 尔朱荣​ 发表

农药和化肥产量的爆炸性增长。

田里没呆过真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啊。

知乎用户 悄悄问圣僧​​ 发表

因为 1. 现在大量进口粮食,2. 化肥和良种普及,亩产大大提升,3. 机械化、工业化、城市化降低了体能消耗和摄入能量

这样才能进城打工,买商品粮吃

知乎用户 独行 发表

都没回答到点子上。根本原因是因为时代变了,现在国家通过古拉格式的奴隶工业可以承接国际厂商的来料加工任务,还好中国奴工比较多,虽然产业低端,但好歹还是能在国际分工中赚点美元。有了美元之后,才能去购买美国、加拿大、巴西这些高度机械化大农场生产出的富余廉价农产品。而且还能用一些小手段,比如出口一斤商品粮换来三斤饲料粮的这样的骚操作来进一步拉低进口农产品的价格,反正外国的饲料粮标准也高,说不定比我们的商品粮标准还高点。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最终喂饱了中国人的胃,使得饥饿了几千年的中国人在近几十年免除了饿肚子的宿命。

知乎用户 大番薯 666​ 发表

区别在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大量进口粮食。

现在每年光是大豆一项就是一亿吨左右,相当于十几亿亩耕地的产量,而我国耕地总量不过 20 亿亩,还有大宗的玉米、肉类、乳品的进口,让中国人吃饱了吃好了。中国这点耕地,也就能保证主粮 90% 的自主性,至于吃肉就不能保证了。

这几年人均粮食产量只不过在 400 公斤上下浮动,七八十年代也有 300 多公斤的,解放前至建国初人均都有 250 公斤 - 300 公斤,所以人均来看,当今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解放前都没什么本质区别,将将够吃而已。

知乎用户 你猜 发表

这个问题怎么感觉屁股这么歪。

没得吃不至于,只是没米饭吃,

粮食全都要交给国家,自己还有地瓜土豆可以吃。

农村的农田确实在撂荒,但随着种子的不断改良,化肥的大量使用,平原地区开展大面积机械种植,基本上能保证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

各位没必要带着情绪回答问题。

农业反哺工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补偿农村、农民对中国发展的牺牲,

近几年农村的面貌不断向好,今年回去很多水泥路都改成了柏油路,

希望未来国家能持续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终极目标是让农村人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知乎用户 aogutu 葛忠涛 发表

自然资源转换为社会可用资源,损耗是很大的。但也正因为损耗很大,所以提升空间也大。

而目前的人口数量,还是以自然上限为基准的。

假如原始的农作物,转化率只有 5%,

经过栽培改良之后,转化率达到 10%,那就是翻倍了。

如果再经过改良和配套农药、化肥,转化率达到 25%,那就是 5 倍了。

而且越是流水线操作,越是经济圈运转顺利,损耗上限越是可以把控。

跟,人无横财不富道理差不多。

●自然之下,人口数量是被制约的,这时候有额外的技术、劳力发挥效率,就很容易富裕了。

就像工资是社会平衡下的数额,在工资之外再有收入的话,就很容易富裕了。

知乎用户 小白 35731 发表

因为以前农村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税收加上之前工农剪刀差被人吸血想富都难,。现在农村不承担税收加上农业补贴生活自然不是问题。而且农村撂荒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主要的几个产粮大省其实没多少撂荒的。其他地方可能一些边边角角不适合机械的地方是有撂荒,但是整体影响还没那么严重。整体这几年粮食都是增产的。

知乎用户 小白 发表

近一半?好家伙,张口就来啊!要不是我刚从家种地出来我就信了!

我哪里荒地百分之一不到。。。

知乎用户 IT 网站设计 发表

农业产量高主要是化肥农药种子因素,以前产量低,主要原因是化肥用的少,产量自然就低了

知乎用户 十月微冷​ 发表

产量提升: 现在的情况是水源充足,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齐全,大型机械的使用解放了生产力,科技进步化肥农药的研发生产;

国家政策: 从 2005 年开始免交农业税,开始发放小麦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生产;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周围还是有很多荒地的,后来到了 05 年国家政策实行之后开始村里的人开始开荒,近几年已经没有荒地了,跟题主说的不符,但结果是一样的,就是从吃不饱到吃饱的过程是一致的。

现在农村发展的道路是允许土地流转,逐步向大型机械化的大农场转变,农村大部分人解放出来到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提升整体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收入水平,从而逐步迈向小康社会。

知乎用户 Roger Wang 发表

这就是市场的魔力。市场就是交换,就是互通有无。通则不痛,通了,东西就多起来了。

知乎用户 黑石转轮王 发表

其实是:良种和化肥的使用!

玉米小麦稻谷,产量翻了一倍!

鸡肉猪肉鸡蛋鸭肉等,相同的投入下,产出翻了一倍!

知乎用户 骑蚩尤的熊猫 发表

因为改革开放,

或者要更靠前一些,允许人口流动,

让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能外出务工,

靠血汗挣钱,

并且这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仅仅满足 “有吃” 的程度,

大部分靠着卖力气,才能维持有吃的,

知乎用户 司坤天南​ 发表

那你知不知道印度很多人吃不起饭,依旧是农业出口大国?

无他,穷。

需要农产品换汇。

知乎用户 君臣同世堂茶叶 发表

1. 现在粮食产量高

2. 没有荒那么多地

3. 进口粮食非常便宜

不过你要是问我为啥不全都进口,全靠进口的话,如果哪天人家不卖给你了,你就被坑死了,所以国家一直压着,让大部分地尽可能的还是有人在种

知乎用户 酱油七号​ 发表

两个方面:

生产力进步,良种开发引进和推广。

杂交水稻开始种植是八十年代以后,我记得我已经能满地跑了,我八一年出生的;种植杂交水稻以后,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 “今年收了两三千斤谷子,卖个一千斤把斤都没得问题”。

然后红苕,当时记得最开始长不大,也不好吃,后来开始推广新品种,一个是 “北京二号”(白皮红心品种),一个是 “雪儿苕”(后来查过,可能是宁紫 4 号,谁知道望告知),然后红薯就好吃了;

然后玉米,当时种玉米需要报种植面积,然后村报乡,乡报区,统一买玉米种子下发种植。

然后肥料,区里 80 年代建了一个氮肥厂,最开始只有 “碳氨”,还有一种叫 “鱼籽蛋”(尿素,形似鱼籽)最开始限购,私人买不到,后来私人可以买了,后来卖不出去,说要破产了,结果至今仍在生产;

“鱼籽蛋”(尿素)一直很难卖,最开始论袋,就能买几袋,还见过印着俄文的,后来就不限购了。

所以,推广高产良种提高了产出。

工业进步,增加了化肥、提高了单产。

所以,除了小时候,刚记事的时候有饿的印象,再也没饿过。

知乎用户 Zoidberg 发表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亩产提高了。

2. 过去收上来的庄稼先要按比例交公粮,后要给公社,最后由公社干部统一分配,不能有私灶,公社可能虚报产量导致留的口粮不够,公社干部也可能会贪污腐败,粮食自然就不够大家一起吃了。

知乎用户 筷子 发表

七八十年代是因为国家利用剪刀差过分提取农业剩余。

如果国家不从农业提取剩余,那农民都能活的好好的,吃饱喝足。但国家需要工业,需要城市,因此只能让农民吃亏。所以说农民养活了城市人没有一点问题。

一旦城市出现问题,就是上山下乡。上山下乡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因为城市无法养活那么多人,留在城市容易出事儿嘛。。到农村由生产队养活。

现在是因为农业生产过剩。中国自 2005 年就开始有农业生产过剩的问题存在。到如今只能更过剩。

知乎用户 马鹿 发表

1 当年产量不行。

2 现在大量进口粮食。农民就算不种,随便打点工的钱也够吃饱饭了。

知乎用户 银河系 发表

你说的这些纯粹是胡诌,谁告诉你 70 年代, 80 年代农民没有吃的?没有吃的农村人怎么活下来的?7.80 年代我们农村物质生活相对今天来讲没有那么丰富而已,不是没得吃,为什么 7.80 年代物质生活相对今天差,因为那时我们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加上化肥没有大规模生产,能种的地相比今天要少(指的是有效灌溉面积)水利灌溉工程正在建设中,可以说是边建边用,种的粮食亩产非常低,所以那时无论农民还是工人物质生活相对今天没有那么富裕,仅此而已。

为什么现在我们物质生活变得富裕了哪?我以为有以下几点:中国人口增长缓慢,人的口欲变得多样化,不在像以前单纯的依靠粮食饱腹,而且现在油水比较重,人的食量也大不如以前。第二点:近年可以种的地比过去多,2021 年相关部门公布有效灌溉面积 10.37 亿亩,而毛主席时代有效灌溉面积是 50 年 2.6 亿亩到毛主席逝世 1976 年增长至 8 亿亩,72 年实行的 43 计划得到利用,化肥产量猛增,促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这是现在养活更多人的主要原因。第三:中国出于战略考量每年进口粮食。

这是今天我们吃的饱的原因,这个过程是量积的过程,不是空想出来的,没有老一辈人挖河开荒,拓展外交引进技术怎会有今天的生活?还有我想问一下提问的人你哪只眼睛看到只种一半地?

知乎用户 来来往往 414​ 发表

70,80 年代种植业的种子都是各个村自己留的,很难有外来的高产种子。

化肥使用率同样不高,农药使用的范围和高效农药的品质也很少,因此,农民种植大片的庄稼,但是产量很难上去。当然你可以认为那是绿色食品。

从 80 年代之后,不仅仅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舍得给田地施肥,同时农科单位也开始推广各类良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引进了部分良种,加上自研的品种,化肥和农家肥都大量适用于种植业,才有了单位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不可能集体的土地种植产量就低,承包了产量就大幅度提升。

还是那个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各个领域的同步发展。化肥、农药、良种等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才带来农业产量的快速提升。

到现在,种植业的良种普及率,化肥和高效的使用范围都基本上达到历史的顶峰,即使部分田地抛荒,产量仍然比原来高的多。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2EzU0x 发表

都是扯淡,还有冒充农村人的。粮食有货币属性,以前走街串巷换东西的多了,交公粮,交学费也是背半袋麦。遇到婚丧嫁娶也是主要靠粮食,买庄子买地盖房子也是粮食,穿的衣服鞋子,都是粮食换成布,自己剪裁自己做,成衣才出现多长时间。当然这其中也有用钱的,但是钱也是用粮食换的。以前农民除了种地,还能干什么,买个火车票都要生产队开介绍信。总之,一切吃穿用度都是地上长出来的,当然不要抬杠,还有养鸡鸭等家禽,我小时候学费,大多是我外婆卖鸡蛋的钱。现在种地就是副业,凭的是情怀,毕竟粮食太贱了。

知乎用户 左手的泥 发表

因为现在主粮消耗少了,过去缺油水,只能靠米饭馒头补,现在工业化养殖,占地少产量大,各种肉很便宜。

知乎用户 怪我喽 发表

产量翻了三个倍。

土地管理,肥料。

以前在自己家地干活,上个大号,我爸都不让去邻居家地蹲着。

冬季的时候会有拾牛粪的人。

知乎用户 卡拉迦迪斯 发表

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历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统计分析

2018 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 17.56 亿亩,总产量 6.579 亿吨,亩产约为 749.3 斤

翻倍,甚至是翻几倍的产量
当然是有的吃了

知乎用户 联安 发表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知乎用户 一行一度 发表

感谢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流转政策

感谢农药和化肥以及食品工业化

感谢大力搞基建以及城市扩张

知乎用户 天涯之夏 发表

以前农村产业极度单一,农民只能从事低产值的种植业,还要承担农业税等,收入自然低微,生活困难。现在,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收入大幅度提升。

知乎用户 T-Magic​ 发表

很多人说三提五统,但是没说产量问题!

真正产量上去的原因是化肥开始大批量供应了,正好那几年开始包产到户了……

没有化肥,农田小麦产量有可能只有三四百斤,用了化肥七八百斤……

这就是最简单的原因,还有农业剪刀差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要集中资源搞工业!

论工业的重要性!

知乎用户 曼曼 发表

知道当年那么穷还能进五常吗?当然是让人家说你好,怎么说你好呢?自己想。——知道当年国防投了多少钱吗?占收入比多少?——知道当年从基本全民文盲到搞工业体系花了多少钱吗?————————到处都要花钱,一个农业国家能有什么办法?

知乎用户 一个自由人 发表

那时没有肥料呀,而且品种也没有现在好呀,以前可能亩产量才 100 斤,现在亩产量 500 公斤都有。以前没有人工降雨呀,都是看天吃饭,现在好了,技术上来了,实在太干旱就来个人工降雨,庄稼滋润得美美哒。现在的基本机械化种植啦。所以说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知乎用户 何嘉懿话三农​ 发表

一是土帝少,二是收成少

知乎用户 新市民研究院 发表

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贸易市场的发展

知乎用户 玉到 发表

我小时候!同村家里买豆芽吃!!!!!豆芽!!!大部分人都没吃过唉!他家还买了不辣的辣椒!!!惊掉下巴!还有不辣的辣椒?他还夹给我吃了,真的不辣!好好吃!!

知乎用户 用户 583 发表

以下因素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 ,科研成果的推广 ,机械化的普及。

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水稻种植的配套灌溉水渠的修建,大田作物配套的深水井等,让作物生长不受干旱天气影响。

科研成果的推广。化肥的研制生产,让作物增产显著,农药地膜的使用,让农田劳作的强度下降。

机械化的普及。大马力拖拉机的普及,让生产力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原本需要 20 个劳动力农活,现在只需要一个人一台拖拉机。从春种到秋收,相应的机械都已普及。

所看到的农村有一半的土地荒废了,也许是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土地,或是已经转化为退耕还林用地。土地是农民的根,除非是失去了劳动力,不然很少会有人弃垦的。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你所想的疑问。上述的结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知乎用户 有囗部萌 发表

没什么特殊的 这下面回答都是借题发挥

一个是种子化肥进步了导致总产量提高

另外一个大量进口饲料产出肉蛋奶

知乎用户 mingmin ma​ 发表

去上个网,啥叫三提五统,农业税,啥叫各种费,各种不退的集资。

各种旧社会叫捐的。新社会一样没小。

好在没预交个几十年。

知乎用户 倬彼昊天 发表

以前有农业税,比地主还狠。

知乎用户 萌个隆冬强 发表

你不知道施了化肥跟不施化肥的地,差别有多大。

知乎用户 小猫又 OvO 发表

我国课本上说,遍地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外国诗人说,纺织女工眼睛是雪亮的,我点了个赞,发了句赞美评论。后来,有个小蓝鸟网友追着我骂,说他姥姥的姥姥就是英国工业革命那时当纺织工瞎的。Emmm……

课本好像说,交足国家的(公粮?)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你自己的。

我读书少,错了别找我,举报编教材的人去。

知乎用户 威武的小虎 发表

因为不够吃。产量是不同的。现在农业,化肥管够。产量,麦子亩产都有一千斤。而且以前搞剪刀差,工人待遇好,但限制农民。农民还要交公粮,产量本身不高,还要交那么多。现在本身产量就高,还可以进口国际上的粮食,尤其是大豆,进口的明显比国内的好,价格还低。这些是增加副食的。现在主食吃的少了。以前产量少,吃的主食还多自然不够。

知乎用户 艾里博帝 发表

因为现在农村靠打工。我爹 69,老农民,去年不种水稻了,随便种点菜,卖点钱。

买米。

做点零活,退休金过日子。

为啥还要干活?

干活好,不干活去打牌,身体垮的快。

干轻体力活,挺好。

20 年前去江浙就是这样了。

农村,绝对多数不是农业富了的。

知乎用户 晏孝杰 发表

你这是胡扯,劝你多多查阅历史证据再说话,或者你去多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了解一下,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粮食亩产是多少,未期亩产是多少,七十年代未期粮食增产是什么原因,到八十年代粮食亩产逐步上升又是什么原因。按你说的到进入 WTo 后才能吃饱饭,简直是瞎扯。杂交水稻八十年代在全国推广,七十年代未期在湖南推广。

知乎用户 rainxao 发表

除了亩产的提高,你还要考虑进口的因素。中国每年进口大量的大豆,豆油可以替代一部分主粮,豆粕转化成了饲料,然后成了鸡鸭猪肉。

知乎用户 团团​ 发表

亩产

野地什么都不管,产量低得吓人。

各种化肥加上,水管够,产量高得吓人。

知乎用户 上班别迟到 发表

这个问题很好,作为农村人,感触比较深的:

  1. 要 2000 年之前,是要交公粮的,或者叫提留。不管收成如何,必须按时定量免费上交国家哦,剩下的可能就不够吃了。零几年才取消。这个是最主要原因
  2. 条件差,比如旱灾水灾,没有足够的机械来应对这些灾害。我记得有一年旱灾,父母靠人力往田里拉水浇玉米苗,真的是 “杯水车薪”。现在机械普及了,国家也给打机井应对旱灾了
  3. 国家会指定你种啥,比如我们那里有几年是种棉花,就只能买粮食吃,钱又不够

知乎用户 蠢蛋进化论 发表

以前需要劳力,多生孩子多占地多打粮食。。现在阶级固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知乎用户 白白 发表

中学没毕业么,好歹知道现在是有各种农业机器的吧

知乎用户 zhxy9804 发表

生产力提高了啊, 原先生产力不行.

知乎用户 星星之火 发表

计划经济计划统筹有问题。有些人为了乌纱帽乱征粮。

还有一个是可以进口的渠道比当时多。

靠本土产粮是不够的,费钱产粮和品质都不行。

保护价 (高价) 收粮,国家赔钱农民不赚钱。进口的便宜还好。

知乎用户 自我西来 发表

感覺有人把幾年畝產的數據發出來的話,應該會高贊。

知乎用户 大道至简 发表

70 年代化肥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 80 年代后是官倒和三提五统

知乎用户 Look 发表

现在我们村的年轻人,不要说让他们种地,你就是种好水稻成熟了送给他,他都不肯要。

知乎用户 感恩 发表

为什么七八十年代城里没有多少农田却没有饿死几个人?而农村农田种满了粮食却没几个人吃饱饭?

知乎用户 唱小曲的辣椒儿​ 发表

  • 我们农产品很多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有的吃不是我们种的多了而是有钱可以买了。

  • 进口远大于出口(几倍以上)的:食用油,油籽,畜产品,糖,大部分谷物如小麦玉米高粱大豆

  • 进口大于出口或略大于出口:水果,部分谷物如大麦

  • 出口大于进口:棉花、蔬菜、水产,大米

  • 其中谷物类,除了大米我们进出口差不多,其他很多谷物都是强烈依赖进口,比如玉米进出口比例能有一两百倍。

  • 我国农田虽然多,但大多是水稻小麦大麦这些,现代社会你总不能只吃主食吧,中国人很依赖的大豆、猪肉、油、水果这些我们的产量还远远不够

  • 我国是农业大国,还不能算全面的农业强国,就算是适合种田且相对富足的华北地区,自动化机械化也还在起步阶段,

  • 什么叫农业强国呢?比如北欧丹麦,几百万的人口,贡献了全球接近四分之一的猪肉出口(我国的猪肉进口占全球进口一半)。网上找的一段:

丹麦的各大养猪场,饲料输送已实现自动化,猪的进食由计算机定时定量控制。每头猪的耳朵上,均装有芯片,食槽上装有扫描仪,食槽有活动挡板,每次只允许一头猪进入进食。在时食时段,扫描仪扫到觅食猪的芯片后,便自动打开挡板让猪进入,计算机则根据这头猪应喂食的量,将饲料倒进食槽。如果进食时间未到,既使猪到食槽觅食,计算机也不会启动开关让猪进入。
除了喂食外,丹麦养猪场的其他主要生产工序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猪场的温度、湿度、换气等也全由计算机控制。例如,在仔猪养殖农场,仔猪刚断奶时,舍内温度控制在 30℃—32℃,以后每周下调两次,每次下调 1℃,最后恒定在 20℃—22℃;而相对湿度则控制在 55%—65%之间。

知乎用户 屈魔人 发表

因为那个时候农民要交税,七种费用,简称七费。

有一篇课文,叫做《多收了三五斗》,那一年丰收了,本以为会赚点钱,然而结果呢?

农民是靠天吃饭的,收成好的时候尚且如此,赶上天旱,暴雨,收成歉收,但是该交的粮食一克也不能少。

那个时候的农民可不像现在随便可以进城打工,因为没那么多机会,而且工价非常低,就是靠种庄稼生活,但是粮食又便宜,种出来了要上交一半。

比如说遇到天旱,你可能会说浇水呀。那你知不知道浇一次地,得卖多少袋粮食才能交得起那个电费。不浇地,那就等着颗粒无收,浇地,接近赔本儿。

就算运气好,小麦丰收,脱壳,晒干,清理杂质,经过一系列工序,辛辛苦苦拉了十几袋每袋一百斤的小麦去粮站交公粮,结果发现不合格,粮食也分等级。你不合格要么交钱,要么回去重新晒,重新分拣,必须要上交最好的没有水分的。

民生多艰。

知乎用户 轮回 发表

因为化肥技术的引进,进口粮食和种植培育技术。

知乎用户 童好武 发表

很多人都从化肥、种子、电力、机械等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我要说的是 ,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放松了对我们的制裁!!,如果继续全面制裁,我们还得回到 1970 年去。

知乎用户 昕薇日化 发表

你说的应该是上世纪 6-7 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你可以了解一下,解放初期的粮食亩产量和现在的对比一下,再就是受天气的影响越来越少,稳定且一直增长。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变化。

知乎用户 流浪的兔子 发表

想起童年第一次交公粮了。小时候放麦假,给家里干农活。割麦子,打麦子,堆麦垛,晒麦子,装麦子。晒干的麦子最后会用口袋收起来,那时候的口袋是化肥袋和麻袋,跟叔叔家的一起收了有五十多袋麦子,袋子上要用毛笔写上我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当时帮着撑口袋,心里美滋滋的想着大丰收了,还傻傻的担心这么多麦子放哪儿呀?

结果五十多袋麦子,除了给爷爷奶奶家留了三袋,剩下的都要拉到村里大队。那是第一次看到村里有那么多小拉车,有人拉的有驴拉的,排队等着。这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词叫交公粮。

当然公粮也不是你想交就能交的,上午就的去排队等着了,等到下午四五点凉快了收工粮的人才来。拿着一个工具挨个在每家每户的车上插麦子口袋,麦子晒得不够干的要拉回去重新晒(我家就是被赶回去重新晒的),麦子粒不饱满的还要多交。交完公粮我家就剩了五袋麦子拉回家。

后来几年好一些,可以直接交现金不用拉粮食了,大家基本都是把现金交给村里,然后把粮食放家里,除了自己吃的剩下的就卖给粮贩子。一开始大家思想放不开,一般都会先把粮食存起来,等新的粮食下来再卖旧的粮食。这个阶段就遇到我之前想到的问题,粮食太多家里放不下。为了应付老鼠偷吃,粮食发霉之类的问题也没少花钱,后边慢慢的也放弃了,基本就是留下自己吃的就直接把剩余的粮食卖了。

06 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到后来种地还有补贴了,父母老了我们又回不去,就把地出租出去了,全家人基本告别种地的生活了。

其实农村人吃不吃的饱,真不是农村人自己能决定的。

知乎用户 kiiiii​ 发表

第一,题目有误,农田并没有近一半是荒废的。

坐标河南,产粮大省,周围确实有不少荒废的、开发的、移作他用的,

但我们这个市加起来,也就 10%-15% 左右,离一半还很远。

或许其他产粮省份荒废较多?

但也不至于荒废一半吧。

第二,科技进步,主要是化肥使用量变多,亩产量增加很多。

以前一亩地产 500 斤粮食,种 20 亩地,

现在一亩地产 1000 斤粮食,种 15 亩地,

哪个产粮高?

第三,进口粮食增多。

这个没啥细说的,就是字面意思。

第四,农业相关税收及补贴。

以前要种田要交公粮,现在交公粮成了一个情趣用词。

现在一亩地还要补贴一些钱,虽然不多,但一进一出,农民收入还是增加了很多的。

总结

大概就这几点吧。

知乎用户 青山 10109​ 发表

70 年代还是吃不饱的。

讲一句大家很不信的话,1984 年,人均粮食占有率才超过宋朝。

主要当然因素是化肥,水利。当然可能还有高产杂交稻这种东东。

化肥增加了土地肥力,水利可以新建田地并且可以种高产作物,杂交稻可以增加产粮。。但是杂交稻增加产粮如果没有化肥投入也是不行的。越是产粮大的稻子越要化肥用得多。

而我们看到 80 年代以前 。其实农民的种植方式和古代大同小异。粮食亩产并不高。一直到 70 年代末 才有改进。主要是化肥。1 是日本援助了中国很多化肥,造了化肥厂。这东西没有好的国际关系人家不会给你,因为氮肥厂其实也可以转产 TNT 炸药。

还有就是粮食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如进口豆子,可以养猪,猪肉多了吃饭就少了,也能减少粮食消耗。

所以现在所谓土地抛荒 农民有得吃了 。无非就是 1 粮食大量进口了。2 化肥提升了亩产。3 肉类的大量消耗让人均粮食消耗量降低。

知乎用户 肃然起敬 发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是这个建立在积累之上,没有积累,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钱研究科学?

于是那些改开拥趸在抹黑社会主义的时候却在矛盾的赞美社会主义,试问,如果一穷二白的大集体社员都是懒汉,又饿死,你都饿死了还要发展科技,怎么听怎么别扭。

吃上饭,吃饱饭那是科技提高生产力的结果,为啥良种,化肥都是七十年代的产物?为啥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却拆了机器,不是说科技第一生产力吗,怎么说怎么怪。

回到问题,为啥田种满还吃不饱,撂荒却吃饱饭,先说结论,吃饱饭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没有饿过的人无法理解人可以有多大的食量,一斤的干面条一餐吃完,顺带一斤肉。吃得再多,人还是觉着饿,因为肚子里没有油,再多都给消化了。有吃饱的感觉,其实是肚子里有油的结果,很明显,吃饱饭的原因是农业多种经营的结果,油料作物大规模种植,蔬菜品种繁多,养殖也大发展等等等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才是吃饱饭。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为没有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唯一作用只能是粮食生产,无法进厂打工提高工业生产力,无法养殖,因为没有剩余的粮食,无法大规模种植油料作物,因为不扩大种植面积粮食不够吃,蔬菜大规模供应更是扯淡。

于是,改革开发二十多年,2000 年前,都没有吃饱的感觉。农业生产力不发展,吃饱就是幻想。

可是搞笑的是,有人竟然认为改开导致了吃饱饭,试问,改开真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了?小农经济,机器拆完,刀耕火种,你就是再努力,产量也提不上来。解放后没有大集体的日子,水稻单产 200 斤就是顶了,那个时候,农民种地真叫精细化耕作,捉虫,锄草,翻耕,颗粒归仓无不做到极致,也就 200 斤,没有良种,化肥的贡献,靠所谓小农的种田积极性,还想发展工业化,真是扯淡。

吃饱饭感谢改开,那是扯几把蛋,因为改开并没有发展农业生产力。

知乎用户 缄陌 发表

为了避免某些争议,我直接把对照时间拉回到八十年前的 1942 年,当时也是农村人没得吃。

亩产提高

贫瘠的土地麦子从八十年前(1942)只能打不足百斤麦子,到现在的六百斤麦子;肥沃的土地从八十年前亩产将近三百斤麦子到现在超过一千斤麦子,产量翻了 3-6 倍。

八十年前和现在一样可都是小农经济,“积极性拉满”,保持了足够的参照条件,中间的一段时间成绩懒得炒就算了。

进步原因有育种、化肥、灌溉、耕种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这部分的成就远远不是一个自主经营得以解释。

抗风险能力提高

大规模兴修水库、水渠、水井水利工程,以及官方的农业贷款项目,国家扶持的抗虫抗病育种研发计划,国家主持的农药研发、生产、供销一体计划,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对比以前的 “旱三年,涝三年,不旱不涝又三年”“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大肆被渲染的抽调农业人力(剪刀差)也就在这一时期,但是抽调的人力主要用于基础建设,例如修路、架设电线、修缮水渠水井水库。

工业的快速发展

重工业的发展首先提高了钢铁产量,使得农业器具从木制转向了钢铁,甚至部分地区进一步实现了了农用机械化。(建国初期,农民家里连个铁梨、铁锨、铁锄、铁镰都是奢侈品)

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得以从事工业生产。

大量的工业产品得以进入世界市场,交换为农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农业结余。

逆转之前需要大量出口农业产品来换取落后的技术


全国 “勒紧裤腰带” 了三十年,才换来了薄弱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基础,又继续 “剪刀差” 了二十年,才换来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解放。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就,也没有毫无代价的收获。

如果按照某些知乎人的发展观,新中国绝对不去动农业,最好一点粮食都不要征,新中国九成九都得在抗美援朝后走向第二个结局。

知乎用户 庄渔​ 发表

以前湖北有句话:“湖北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主要原因就是水灾。建国以后开始大力兴修水利,水灾旱灾大幅度减少,粮食产量翻倍。

培育良种,粮食产量翻倍。

化肥农药普及,粮食产量翻倍。

科技种田,大量运用最新的农用科技,粮食产量翻倍。

这么几次翻倍下来,虽然人口增加、农田减少,但是人均的粮食产量反而变成了建国初的三倍。自然是够吃了。

知乎用户 虎薇​ 发表

小的时候,每次我都会协助我爸去交公粮(就是用驾车子拉倒粮站),基本上是天不明出发,拉够任务数的 120%左右,到了排队等待,一般天黑了能结束,多数时间粮站的磅能把这批公粮称到任务数,偶尔也有不够的,差的少就当场补点钱,差的有点多呢就改天过来补交公粮,极少也有超过任务数的。

1、小麦要交(好的交给粮站。每次交完剩下的极少-不够来年的种子,年景好的时候能剩下多点,还要么是瘪子要么是淋雨的(除了留的种子)。只有过年才舍得蒸两锅好面馍招待客人和小孩子吃,大人吃花卷或者好面包杂面馍,这是过年的待遇。平时就是杂面馍 + 杂面面条,就这还一年要差几个月口粮)。

2、黄豆绝大部分要上交(上交前在家自己过筛子,把小的、烂的、泥沙过下来,到了粮站还要过筛一次)。

3、红薯片要交(交前要把苦边的掰掉或者捡出来。有时严格,还要求再淘一次),一般都是要求春红薯片。

4、玉米要交。

5、烤烟要交(没有关系就压级。比如: 中二给你评中三,青一给你评青二等等都是正常操作。压秤那就是基本是操作了),如果你不种,你就得买别人家的交或者直接交钱。

6、那时真的好绝望,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 一定要好好上学长大吃公粮,不能再打牛腿了。

那时化肥用量小,土地产量低,公粮交的重,人民饭量大,而且没有外出打工都在家吃饭。

知乎用户 贯中久​ 发表

因为当下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技术和以前完全不是一个高度。

说句不好听的,中国农民普遍脱离中世纪生产力水平也就四五十年。

建国初期因为战乱农业基础被严重破坏,有的穷地方,连铁犁头都没有,甚至不如汉代农民。还有很多地方别说耕牛了,骡马都没有,得人扛着绳子牵犁犁地。而当时糟糕的国际环境导致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甚至好的作物种子都很难获得。

那些巨大的物质水平差距是光靠土改,组织方式改革仍然是弥补不了的。能在那种地狱开局下走到今天,只能说需要感激无数有名或无名的农民,学者,领路人们。他们在各自领域一点点总结出经验,成果,甚至错误教训最终带来了质变。

知乎用户 经天纬地 发表

小时候(90 年代),有一部分粮食是要当作种子的,这种自留的种子产量肯定没现在市场上买的种子产量高;

小时候,很少见化肥,都是农村 ou 粪,拉着架子车去地里撒粪,这种人造粪效果并不怎么样,与现在的复合肥 / 钾肥比简直天壤地别;

小时候,灌溉非常不方便,遇到大旱,甚至有提着水桶一瓢一瓢给庄稼的根部浇一点水,再后来才排水管从井里抽水;

小时候,翻地很难,一锄头一锄头,翻一亩地要几天,而且翻的特别浅。后来,才大规模用拖拉机,犁铧翻的特别深,而且再来一遍,把大土块打碎;

小时候,地里的草长的特别深,我们放学要帮家长去地里拔草,二零零几年以后,开始广泛用除草剂 / 杀虫剂。

我说了这么多,你看到没有?种子 / 化肥 / 灌溉设施 / 机械化 / 除草剂 / 杀虫剂……,是这些进步让我们的粮食产量开始大幅度跃升。

其实,还有一点,2006 年取消粮食税,在这之前,老百姓种出 1000 斤粮食,是要向国家四 / 五百斤的(我印象是接近一半),而且是最好的粮食,你要提前把粮食晒好,如果太潮湿或者杂质太多,乡镇粮所是可以拒收的,你不交就是违法,派出所有权把你抓走。

因为大多数农民只有粮食,为了生活日用品,就会卖一些粮食换钱,或者直接用粮食换东西,生活过的非常拮据。我记得,农村很多家庭,平常是吃不到肉的,一年也就春节 / 庙会能吃上肉,小孩子也就过年能买一身新衣服,而且不是所有家长都给小孩买。当时,农村人过的真是苦,一个村能出一个大学生都远近闻名,谁家能在城里成为工人,成为城市户口,都会让周围的农民羡慕到天上。这种情况,95 年以后开始逐渐变化,2005 年左右,农村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村里人都在沿海工厂里打工,才逐渐摆脱农业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生计。

这段历史,只有你经历了才能体会当时的苦楚。

知乎用户 相关规定 发表

小知识,2014 年人均粮食产量是 1979 年的 1.3 倍

知乎用户 胖猫 发表

好答案得写上几万字。包括种植方式农业税以及多种经营等等等等,还得挂上农村整个经济。

只说技术方面吧,华北某地。解放初期到六十年代,水浇地用人力,涝灾严重秋季只能种高粱。。然后各种修渠道各种水利设施,高粱改玉米,好吃多了,但还是农家肥。播种收割靠人力。水浇地不普遍。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建了国营农场,良种推广开始进行,机耕机播推广到普通农村,当然还是人力收割,渠道加机井用柴油浇水逐渐推广,到八十年代初几乎所有都是水浇地。

八十年代开始良种大面积推广(那会儿家里有人在农业研究所工作,有几年临近几个村的都过来走门路买种子,种的小麦都全被换了当二茬种子),柴油有专门的农用柴油供应。。。九十年代初农机服务推广,收费的机耕机播机收就全上来了。。。化肥供应更好和化肥配比更合理。。。。

再然后浇水就全电力了,地面土渠改了塑料软管。。。。地下水出问题用上南水北调的水是近几年得事情。

还远的很,以后应该有喷灌滴灌,各种化肥农药与农田管理的精细服务,更多的良种,更精细的农业种植规划,需要提高氮肥利用率,需要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需要种植高附加值作物,需要建立更畅通的销售渠道以及深加工工业。。。。

知乎用户 大龄初级工程师 发表

你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化肥吗?

80 年代以前,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增长非常迅速。

但 80 年在 1000 万吨以内。

现在多少呢?

超过 6000 万吨。这还是一再呼吁减少化肥使用的结果。

你知道现在一年还要进口近 1.4 亿吨的粮食和 1000 多万多的肉类吗?

这相当于七八十年代一半的粮食和全部的肉,相当于 1950 年全部的粮食。

最后你的题干有严重的数据问题,农村有一半天地荒了?

2020 年的耕地面积是 18 多亿亩,而七八十年代是 14 多亿亩。

好了,你可能要说到纳公粮等问题。没有任何影响,宏观的吃饱饭只和嘴与粮食总产有关。

知乎用户 咔咔​ 发表

以前产量低,小麦一亩地 300 斤,还要缴提留。食用油少,所以吃的贼多。

春节回家跟老爸闲聊,那时候集体没钱,为啥,每年要当夫,就是水利建设之类,老家山东,黄河修堤,本地的水利建设。那时候去吃的用的都是生产队自己带,就是生产队自己出粮食,老人闲聊也经常提,那时候菜没有油水,比吃馒头,有个小伙吃馒头一顿吃多少呢(我们那叫卷子),就是卷子排一胳膊,当然这是因为当挑夫的时候管饱,也是因为菜没油水。我们村那时候有副业,据说挺不错,但是这每年的当夫也受不大了。

那时候没化肥,后来有了氨水,那时候就去拉氨水,老家村一边现在还有那时候的氨水池,上面写着农业学大寨。

解放前没水利,经常涝,也就是那些年搞水利,挖出很多沟渠,以前为啥种高粱,高粱不怕涝,也是修了这些沟渠,下雨水能排走了,地里才不涝。

9 几年江北才出现吨粮县,小麦 + 玉米合起来 2000 斤,都是化肥的功劳,现在粮食产量更高了,有肥有水 + 种子

知乎用户 雪野 发表

很简单,机械化 + 农药化肥 + 育种优化(包含转基因)造成了粮食蔬菜亩产的巨大提升。

有多巨大呢,大到现在城里人现在可以追求 0 化肥农药施放的 “绿色食品” 了。

跟家里面人聊过过去的事,老人的原话是 “可能空气里有毒,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种不出粮食”。

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当年农村在自己没饭吃的情况下也最大限度供应了城市粮食需求,现在产能上来了,够吃了,农民对自己承包土地种不种地上的决策也是应该理解和尊重的。

这种回答就纯扯淡。

知乎用户 xcgdgp 发表

1、生产效率低下,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而且吃不饱饭,没有积极性。

2、生产技术落后,比如种子、化肥、农药

3、税重。60 年代大饥荒的省份是河南和四川,这都是产粮大省。直到 90 年代三提五统还是农民的沉重负担,进入本世纪后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税全免

4、进口。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平抑粮价。

5、储备不足。现在农民不怎么存粮食,以前粮食能够吃好几年。存的少了吃的就可以多

知乎用户 毛宁​ 发表

等你上了初中就知道,七八年以前我们抓阶级斗争,七八年以后才是经济建设。

知乎用户 我心飞翔 发表

题主,假如你长时间吃不饱是不是要千方百计找吃的?包括偷抢。同理当大多数农民吃不饱时一定会土匪遍地战乱四起。历朝历代饥荒年代,尤其是解放前都是战乱不止的乱世。

所以,既然前三十年是和平年代,那么当时大多数人一定是吃饱穿暖!这个结论,还有另外的数据和事实佐证,一是前三十年人口和人均寿命同时大幅度增长,二是网上七十年代的照片很多但找不到一张饥荒照片,作为对比,解放前饥荒乃至饿死人的照片一搜一大把。

你的问题不成立!

知乎用户 gjk 发表

1. 产量,七八十年代技术水平不高粮食产量很低,我们那好的田地每亩也就六百斤左右,差的田地产量三四百斤。现在每亩产量轻松达到一千五六百斤。

2. 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进口大量的粮食,而七八十年代就算有进口也很少吧,甚至听说五六十年代还出口粮食。

3. 公粮,以前交公粮的时候交的是很多的,记得当时需要交到产量的 30%-50%,幸亏一年产两季,只交麦子,玉米不交。麦子交完后剩下的能够老人吃的就不错了,然后孩子和中年人一年到头吃玉米面的窝窝头。如果风调雨顺的年月能有点余粮,如果遭灾,那就铁定不够吃的了。

4. 以前农村是重体力劳动,平常大多数时候只能吃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稀少,没有油水,所以消耗也大。

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还有你所谓的现在农田接近一半荒了有依据吗?我所见的农村的土地并没有荒。

知乎用户 ShiningFish 发表

作为一个真正在家种过地的人(小学六年级独自在家种地一年)来答一发:

  1. 农作物品种不好,产量不高,当时确实有好一点的种子,奈何太贵了,买不起
  2. 几乎只有植物肥动物肥,导致产量更不好,花费倒是有,奈何贵啊。
  3. 病虫害的影响,这个影响虽然不大,但多少还是有的。
  4. 最重要的原因:收的多啊。收粮的时候绝不手软,粮站是会请打手的(至少当时我们公社是这样的)。有一年(九几年)有一年交完公粮就 TM 剩下了几十斤稻谷,顿顿红薯了,喂猪的粮(红薯)都让我们自己吃了。然后恶性循环就来了,穷,买不起好的农作物种子、买不起不起化肥之类、病虫害能杀就杀一下不能啥就听天由命吧,然后产量低,然后公粮交了就没剩啥了,然后接着穷。

我家什么时候有转机了呢,98 年左右,那年我爸跑去倒卖大葱,那一年大年三十我和我弟两个人在家过的,我爸妈早上 4 点过就出去了,晚上 8 点过才回来(收大葱和卖大葱的地方距离太远了,又赚不了多少钱,没人愿意干,我爸妈还是去干了)。干了几年小赚了点儿,后来就更不赚了,我爸也不愿意干了。然后我爸就拿钱买了一台打田的机器,给人打田,忙的时候可能 3-4 天不怎么睡的,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爸起夜,结果一头倒在院子里了(营养不良 + 睡眠不足)。

大家都穷为啥有人会请我爸打田呢?一来也不是大家都像我那么穷,有些地方水源好,粮食产量相对较高,每年剩余较多,就过的好一些。我小时候最想的就是什么时候能吃一碗没有红薯和南瓜的米饭啊,可能每天我的碗里都只有红薯和南瓜。那些东西吃的我胃里反酸。二来,没牛了。牛太贵了。也不好养,一般好几家养一头牛。牛死后大家都不愿意买,贵,反而打田又快又省心,也比买牛多费不了几个钱,而且不是一次性出很大一笔开支。

知乎用户 法相群内院看门人​ 发表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也就是说大量的进口了粮食。

过去七八十年代,几乎没有什么商品,六七十年代几乎就是锁国状态,那么就无法跟国外进行什么贸易,贸易的本质就是商品交换,获得利润。

国外有粮食,你什么都没有,别人为什么要把粮食卖给你?

后来改革开放了,人口红利上来了,大量的产品销往全世界,换得了外汇,用外汇再去买粮食,至少国内的大城市的粮食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包括并不限于谷类,大豆类等等,并且这个进口的粮食是来源于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价格上比自己种的还便宜。

而这些城市人口的吃饭问题解决之后,那么以前的农民所种植而产出的粮食供自己吃甚至都还有富余,首先进口粮食的涌入解决了城市人口的吃饭问题,其次技术的进步农民的粮食本身比以前更高产一些。

就导致你说的,现在农村农田有一半荒了,农民反而有吃的了。

所以我们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还是维持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并且在制造业上比人家更有优势。

其次农村有条件的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无条件的实现品种差异化。

知乎用户 詹绝 发表

在这样的问题里,居然有个东西又代表我们农村去哀伤?负责任的说一句,97 年,除了在学校里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戴小白花外,我没有看到一个人悲伤!我看到的哭的都在电视机上!我不敢说没人悲伤,有,肯定有,但是绝对看不到 “举村悲痛”。

你爱悲伤你悲伤,但是不要动不动代表我们农村!我是农村人,我不想被你代表!

知乎用户 混元太极 发表

这什么鬼问题?中国七五年解决了主粮供应问题。

知乎用户 七月 灼 发表

以我老家(某海边小村)为例,没有筑坝分流海水淡水的时候,到处都是盐碱地,作物基本无法生长,后来国家安排技术人员下来调查,规划了方案,又修了好几年工程才把问题解决了。技术是一切啊,后来又开了农资店,化肥药剂有了,产量就上来了。

我外公经常跟我讲这些事。当时筑坝要工人,没人愿意去,因为地里庄稼长得太差,只能在水稻和小麦两茬作物中间种小米荞麦什么的补充粮食,根本没时间去工地。后来工地保证去了中午有两大碗白米饭,外公立刻就奔过去了,两碗白饭,他自己吃一碗,另一碗装在搪瓷碗里带回家,让我妈我舅两个人分着吃。

淡水的问题解决之后,作物的选择就多了,还有国家也在研究抗性产量好的种子,派到偏远的地区。我妈说她上初中才见过西红柿,这玩意耐热,结得又多,青的时候摘了可以煮菜吃,红了可以当水果吃,还不爱生虫。然后西红柿就成了茄子的替代品,茄子太容易生虫了,动不动就被虫啃得全是窟窿眼儿。还有上海青、大莴笋之类的绿色蔬菜,以前都没有这些品种的选择,全是农民自留的种子,瘦了吧唧歪七扭八的还容易得病,当然只能通过种一大堆来保证产量。后来农资店有了好品种,还便宜,农民都直接去买,没人再费力留种了,很快那些旧的品种都淘汰了,现在地里都是又大又肥的蔬菜,那大波菜不是夸张,挖一颗炒了够一家人吃。

后来我妈那辈人基本都出去了,留在村里基本都是老人,地其实没有荒着。我外公那条村的地都承包给别人种水果了,桃子草莓西瓜啥都有,买水果都不用去镇上,直接绕道屋后面,承包的人都是老熟人了,很便宜就能买到新鲜水果……

所以总结一下,科技,科技,还 tm 的是科技啊!

知乎用户 知北游​ 发表

什么傻 x 问题,几十年来科技的发展,政策的扶持,科研人员的努力你丫一点都看不到吗?

这种吊问题也会出现在知乎让我总有卸载的冲动。

刚吃饱饭几年啊就在这里叭叭叭叭叭叭的,这种问题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暗搓搓讽刺以前的庄稼人又懒又蠢明明有田却喂不饱自己的感觉,真火大。

知乎用户 annyly 发表

因为现在有化肥农药种子,并且产量低作为饲料的大豆之类都进口了… 进口的饲料多了,肉类也多了(当然科学养殖),主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知乎用户 Crew​ 发表

因为以为的农民吃苦实现工业化了,不需要用农产品换外汇了。而且我们每年还大量进口粮食。

知乎用户 马破一 发表

我不知道为什么考前回答都是往什么制度上扯,什么大锅饭,征公粮。合着和欧美一样拿政治正确当饭吃吗?现在能吃饱最主要原因就是化肥带来粮食产量的提升。以下是全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

1952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392.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7.8 万吨 

1957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505.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7.3 万吨  

  1962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000.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3.0 万吨  

  1965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453.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194.2 万吨 

  1970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3996.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51.2 万吨

  1975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8452.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536.9 万吨

  1976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8631.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582.8 万吨

  1977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8273.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48.0 万吨

  1978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0477.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884.0 万吨

  1979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3212.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086.3 万吨

  1980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2056.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269.4 万吨

  1981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2502.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334.9 万吨

  1982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5450.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513.4 万吨

  1983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8728.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659.8 万吨

  1984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0731.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739.8 万吨 

  1985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7911.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775.8 万吨

  1986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9151.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930.6 万吨

  1987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0473.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999.3 万吨

  1988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 :39408.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2141.5 万吨

  1989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0755.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2357.1 万吨 

  1990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4624.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2590.3 万吨

  1991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3529.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2805.1 万吨

  1992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4266.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2930.2 万吨

  1993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5649.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3151.9 万吨

  1994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4450.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3314.0 万吨 

  1995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6661.8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3593.7 万吨

  1996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0453.5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3827.9 万吨

  1997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9417.1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3980.7 万吨

  1998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1229.5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083.7 万吨

  1999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0838.6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124.3 万吨 

  2000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6217.5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146.4 万吨

  2001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5263.7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253.8 万吨

  2002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5705.8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339.4 万吨

  2003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3069.5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411.6 万吨

  2004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6946.9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636.6 万吨

  2005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8402.2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766.2 万吨

  2006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9804.2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4927.7 万吨

  2007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0160.3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5107.8 万吨

  2008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2870.9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5239.0 万吨

  2009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3082.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5404.4 万吨

  2010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4641.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5460.0 万吨

  2011 年的粮食总产量为:57121.0 万吨;化肥施用量为:6027.0 万吨

知乎用户 阿德 发表

作为从小种田长大的 80 后简答一波吧。

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地里的收成就越来越好,不存在农村人没得吃的情况。我记得我能下田割稻开始,我家的谷仓就装不下了,老爸就一直感慨,家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粮食过。

浙江这边,一年是两季水稻,一季麦子。早稻是交农业税的,就是国家以比较低的价格收购。晚稻和麦子是自留的。自家谷仓装的就是晚稻。

但是,我说但是了,那时候是真没钱,除了米饭蔬菜,其他没东西吃,米粉做的年糕类的东西就是极品的美食了,肉也是偶尔或者过年才有。小时候偷家里的米拿去换年糕吃,被打的屁股尿流的。

现在,我们除主粮绝对自我保障以外,进口了多少的粮食,特别是大豆玉米,这些喂养的鸡猪等肉类,极大的补充了我们的能量所需,对主食的需求是没那么多了。

现在,米饭都控制着吃,肉也控制着吃,就怕长肉影响身材。

这世道,儿时做梦都不敢想。

知乎用户 杨一山 发表

题主应该不了解农村或者农民的。

本人 90 年的农民,那时候庄稼收完最重要的事情是, 缴公粮! 要足够干净!足够干!足够斤两!

而且我记得缴的还挺多,大概是总收获的一小半。比如,收一千斤,缴三百斤。

剩下的就是农民的了,看起来还剩大概 70% 对吧,但是这一年全家的生活支出都靠这个。你想买肉?可以,先去卖粮食,拿到钱了再去买肉! 想买一身新衣服?可以,先去卖粮食,拿到钱后才去买衣服。 你想买电视? 我劝你还是考虑考虑吧,你一年的粮食可能都不够哇。

现在农民可以随便出去打工,直接挣钱,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赶上一季庄稼的收获吧,而且大部分不用交税。所以,农民有饭吃,甚至银行卡都有余额了。

至于有些农田荒废,可能是种地会折本吧(种子、农药、化肥、水电等等都不便宜),或者一亩地就赚不了多少钱。不如在外面打工,回家农忙,耽误工作,而且农忙比在外面工作还类,收入付出比太低。

我家是安徽平原地区,大部分农田都被承包了,有些人承包几百亩种地,或者种些经济作物,单独种十几亩地实在不划算。

知乎用户 凛冬骑士 发表

化肥、农药、种子、水利工程

这些工厂也可以生产炸药、化武、生武、国防工程

所以,某些大国吃饱饭只是因为: 工业化

辛辛苦苦干到七十年代末,才能大量提供便宜的化肥农药种子,这才是真相。其它因素影响不大。

知乎用户 玉蛟龙 发表

因为税赋非常重!!国家维持几百万军队和文官,教师医生团体(远高于任何一个封建时代),还要发展工业,土地还是这片土地,那会杂交水稻还没完全铺开,肥料也不多,产量没有质的提升。咋办,只有从农民口粮里面扣!那个年代,农村是贫困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是个人都想当工人,哪怕是累死累活的煤炭工人和铁路工人。农业税,提留款,爱国粮,三峡费,水利费等等。农民常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阶段,你问任何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村人都会这么说。那会对社会主义的想象,就是能顿顿吃饱白米饭。那会娶媳妇很简单,你家里只要能吃上饭,铁定能娶上媳妇。

知乎用户 弹球 发表

农民没得吃那怎么活的?不用吃饭能活着?新中国建国到 76 年,人口增加 60%,人均寿命翻一番,达到 65!没得吃怎么活?邓小平在 1975 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里明确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你去查查他的讲话!劝你不要提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

知乎用户 Justin 发表

我家在湖南湘潭乡下,闭塞而且贫穷。90 年代对农民的搜刮那跟伪证府时期差不多,我就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吧。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我跟我妈用 28 单车驮着几十斤花生去湘江对岸卖,需要经过河堤,河堤那里就是乡下平时没啥人,我们运气真的不好,那天居然有警察在路上设卡,查单车有没有带证件。我的天啊,今天的同学可能无法想象警察在乡下路上设卡查单车。我没有带证件,于是他们扣了我的单车和花生,叫我回去拿证件。5 公里多的山路,我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拿回来了证件,看到我的妈妈坐在马路边的地上等我,好想嚎啕大哭。

知乎用户 庄斯特洛夫司机 发表

我问过我妈当时大饥荒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告诉我她看到的是当时在大炼钢铁村集体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但是村主任书记不让收,说是不能影响上级要求的工作。地是集体的,粮食也是集体的,谁也没有坚持收,都想着肯定上级有保障。最后粮食都烂在地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给姥爷们吃了,姥爷吃不完的都出口了,而像我们的父辈,不配吃饱,吃饱了就躺平了,专家都说了,要年轻人努力奋斗,你看现在的新一代 “农民工”996,007,就能吃饱了,还是他们不努力,感恩

现在为了让新一代民工有工作,老一代民工老有所归,男性 60 岁以上,女性 50 岁以上的都不准去工地了,直接回家安享晚年

至于码农,之前也说了属于农民工,因为工作期间太忙了,35 岁就让你享受晚年生活

知乎用户 道生无名 发表

人呢,能苦受具累的是什么?忘了。刘统勋骑驴去山西办案,屁股都磨破了。寻常百姓家 11 点收,5 点起床耕读安家。教人远欲苦做向善,今天做什么呢?比谁能以小博大欲乐人间。七十八十以前的苦总比今天的苦受的值得呀。三七了他,后来人如何比例二三四呢?那都不重要了……

知乎用户 岳先生 发表

答案非常非常简单,就两点:亩产提高,粮食进口。

1. 感谢农药化肥吧!以前用农家肥,地力小,亩产 200 斤左右。80 年代以后碳氨氰,钾肥,磷肥还有后来复合肥,极大提高了地力。

(都说山东台天天播化肥广告,土。恰恰说明山东重视农业,有了化肥,产量才有保证,我们才能刷手机寻找好吃的美食,不土不土,很高大上)

还有农药,抗病杀虫除草,顺便药死偷吃粮食的麻雀田鼠什么的,避免减产。(所以那些年麻雀都少了,确实药劲有点过头了)

不了解农业的各位,您猜现在亩产多少?

夏天收麦子,小麦亩产 1000 斤左右,

秋天收玉米,玉米亩产 2000 斤,

多少倍你算算吧。

坐标华北,水稻咱不了解,看袁爷爷的声望地位,想必有了极大提升。现在讲究绿色有机食品,以前闹饥荒,树皮都给你扒干净咯

2,顺便一提,现代先进种植技术的改进,也占了很大原因,灌溉技术和盐碱地改造。

得益于中日关系改善,我们从小就看的铁臂阿童木,一休等日本动画,不是无缘无故就上电视台播放的,小日子地少人多,不得不在那一亩三分地上绞尽脑汁,小日子的先进农业技术被引进,算是当年的一点赔偿吧。

3,得益于国力提升,外汇不必再重度依赖农产品出口,改成工业加工品,反而我们开始进口农业原材料。很多人纳闷为啥每年进口那么多大豆,你吃的食用油,火腿肠等都是大豆的加工品,也可以做精饲料,你吃的肉,喝的奶,没有精饲料,绝对没有这么普及。

小时候天天去鸡窝等着母鸡咯咯哒咯咯哒,捡个热乎乎的鸡蛋,谁家媳妇坐月子了,鸡蛋是最好的营养品。现在产业化养殖,鸡蛋还稀罕吗?

爷爷奶奶是上世纪 30 年代生人,在世的时候,每年年底赶大集,除了买年画买对联,就是买一副新的毛主席画像,郑重贴在墙上。

老一辈农村人挂在嘴边的朴实表达,就是:咱中国现在好了,感谢毛主席。

知乎用户 在杭州开店 发表

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高深

以前没有油水吃

一个劳动力一顿吃一斤米饭算少的,厉害的一顿能吃一脸盆

现在各种东西物质丰富了,你看看你现在一顿能吃几碗?

你只看水稻小麦的种植面积

怎么不看果园,养猪场,食品加工厂的面积?

更别说现在粮食的产量千斤不是什么问题

除了特殊时期某产万斤外,以前才多少啊。

知乎用户 schycyt 发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坐标成都平原边缘过渡带,有平坝有山。

种子方面~ 最早的水稻是一束,就是一颗种子发一芽到长大杨花结果都只有一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到七八十年代,经过不懈努力,亩产能到五六百斤。后来袁老发明了杂交水稻,一颗种子发一芽然后长成一窝开花结果很多束,并且稻穗更长,可以亩产八九百斤。包产到户,加上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真正有余粮是在 1990 年后。

灌溉方面,我们那里水多,但是山也多。我们村有一平坝,大约六七百亩,全是水田。但是没自流水源,离河面约 20 米高。在没有抽水机的时候,栽秧的那几天,每家每户抽人去踩水车。有两组,一组七级,一组九级。就像楼梯一样,一级一部水车往上提。每部水车两个人踩,也就是要 32 个人头日夜不停的踩,得亏我们村有三四百人!后来有了抽水机,A5 纸大小左右的管子,看着流就行。我们是坝,再说山上的。山上缺水,是没法种小麦水稻等主粮的。就只能种一季玉米加红苕,因为人多地少,也不够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政府也只有大力把人往山下迁。一直到 2010 年后,茶叶值钱了,山上的才开始有钱了起来。

还有就是肥料,当时为了沤肥,到处去割草,有时你不小心割了别人田边的野草,别个是会追到你家来骂你的!就这样,也不是很够,稍微远点的田就放弃治疗了。后来尿素碳氨复合肥各种肥料出来了,加上农药加持,产量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劳动强度降下去后,对粮食的需求就减少了,以前吃饭都是用大碗吃的,那些干活出力的人一顿真的能吃一脸盆饭…

知乎用户 超能鱼人 发表

印度只有 1 亿人

知乎用户 zhangfeng 发表

粮食产量高了,而且稳定。

小时候跟着家里种菜,让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努力离开农村,这辈子不再种地。

那时候最愁的就是浇水和锄草。

你得先费很大功夫把地围成一小格一小格,因为地高低不平,不这样处理的话,浇水的时候会出现有的地方都水泡了,其他地方却土都没湿。

好几亩地,要全部分成几平米的小格,还得平整格子里,让它尽量高度相当。

每次浇水的时候,都要守着水渠,浇满一格,再把水改到另外一格里。

想想这工作量。。。。

然后是锄草,刚开始的几天,膝盖红肿走路都费劲,腰疼,满手泡,一直要等到起了老茧才会没那么难受。

而二十年后的今天

滴灌普遍使用,根本不用担心土地不平的问题了,遥控器一按直接开浇,中间还可以没事儿刷会儿抖音。

除草剂普遍使用,根本就没有锄草这回事儿了。

再加上各种农机。

以前一个人种几亩菜累的要死,现在几十亩轻轻松松。

这二三十年,中国农业的变化太大了。

知乎用户 鲸起​​ 发表

我小时候,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吧,和题主说的时间有点类似。我对一些东西有着切身的感受呢,于是决定来说这些事情。

当时一点不富裕,我就说个例子吧,就拿自己住的地方举例子吧。

那时候,家里的房子,就是一块块土坯做的土房子中。(我在 2010 年前后,向大学申请助学金,说自家还住在土坯中。于是还有很多人不相信我家是那样的。左邻右舍确实住上了砖房,但是我们家里真得穷着呢。)土坯房子,冬暖夏凉,是好处。

但土坯房子不结实,雨水经常冲刷泥土和瓦片,墙上经常长草,老鼠很容易安营扎寨,屋子被熏得乌七八黑,家里也存不住什么粮食(有老鼠、易受潮)。于是家里总是修修补补,然后一直找亲戚修修补补。

我们家里一直也没有按上电,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才有机会装上电,那时候大概是 2000 以后的事情吧。家里一直都用煤油灯,做作业也要在天黑之前完成,天黑之后就必须要上床睡觉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居住环境呢?我想道理是很简单的,就是因为土地亩产太低啊。

农民自己种粮食,也没有什么农药、化肥,只靠着捡粪、除草、浇水等等,增收。那时候,地里普遍种植了地瓜、玉米,还不种植小麦。为什么不种植小麦呢?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山东丘陵地带,灌溉技术还不发达(也就是没有好的水渠、抽水泵,灌溉全靠人力),老天赏多少饭就吃多少,赶上了风调雨顺的季节粮食还能多收点。在这种条件下,谁的产量高,农民就往地里种什么。

小麦在当时的产量比较低,也没有什么改良品质啊,有的说法是小麦亩产不到 300 斤呢。至于其他的说法,我有点不太赞同啊。即使亩产再低,那么只要土地足够多,也是能够养活很多人的啊。但是在我家人的印象里,一口人就只有 0.9 亩地。四口之家仅有 3.6 亩地,小麦的产量也就养活不了自己的家人啊。

因此,我们在家里就吃地瓜干、玉米煎饼,但是光吃这个呢,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家还是吃不饱的。地瓜干黏黏糊糊,嘿嘿一锅,难以下咽啊;煎饼,硬邦邦,对喉咙很不友好呢。(所以,我现在就非常讨厌吃玉米和地瓜。)

我一直都想吃白面馒头,做梦都想啊,看到村里其他小孩子拿着咸菜、馒头在大街上啃,就是十分羡慕啊。我看到别人背着一箱子泡面往家里走,有时候跟在人家后面走,一直走到人家附近呢。

谁都知道小麦好吃啊,但是种植小麦的人比较少。于是村子有一年为了推广小麦良种,专门选了一处最好的地,找了村里一个主任种一年,等收割的时候把大家伙召集起来,让大家看看小麦的亩产到底怎么样。亩产肯定让大家看着心里痒痒,于是大家就开始种小麦了。

一开始,种小麦的天然技术,也不成熟。庄稼人只能摸索。何时浇水、播种、耕种、收割等等,都是未知数。家里在种小麦的时候,也没有多少好的收获。亩产的粮食,还是不能让我们家里吃饱饭呢。老鼠也和我们争夺口粮,在夜里还爬到我们床上,来回地窜来窜去。有时候,快到过年的时候,家里的粮袋子就空了。

于是,我去世多年的父亲,就推着他的木轮车,叫上不情愿的我,在雪落的季节,走向小镇的粮店。小镇的粮店没有多少人,父亲拿出邹邹巴巴的钱、小心翼翼地数了一片又一片,他不舍地把家里仅有的钱给了店家(这么小心的原因,就是有一年过年小偷偷走了我们家全部的过年家当——五块钱,爷爷给了我们一碗鸡肉,然后我们渡过了那个年)。

白面粉只好吃啊,但是经常吃是不行的。小老百姓吃不起,兜里没钱啊,兜里要是有钱就好了。庄稼地里多种地瓜、玉米啊,因此玉米和地瓜就是我们重要的主食。那时候真是吃多了地瓜、玉米啊。

靠地里的庄稼是不行的啊,因为我是超生的二孩,然后村上以各种理由罚我们家里的钱;我和姐姐还得出去读书,还需要很多钱啊。有时候我们家里连五块钱的学费都拿不起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了。家里过年的时候也没有一分钱,走遍左邻右舍才借到几根火柴,走亲戚就放一点肉和饼干,都是九十年代父母经历过的事情。

打工,成为改变农村有饭吃、过上好生活的关键因素。

于是,农民需要去打工啊,打工挣得家里的主要收入,然后买得起各种粮食,一开始还是以地里的粮食为主、以购买粮食为辅助,使得家里一年到头不缺粮食。

也是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我父亲终于决定去城里打工,一开始工资就有几百吧。就是这几百块钱,对我们的家庭生活具有极大的改善啊。

不缺粮食以后,家里虽然一直住在土房子里,但是饮食结构也确实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比如鸡鸭鹅猪不再只是被饲养和买卖的对象、而是可以被食用的对象了。

国家最重要的是保障市场有足够的粮食,不是所有的地里都得种粮食。在这个时候,农民就不在乎地里原有粮食的产量,然后就吃得饱了。

于是农民开始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而不是在乎地里的粮食是不是能填饱肚子。

知乎用户 风语 发表

现在农村田地大量丢荒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以前布满庄家的土地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但是现在,一些土地上面杂草丛生,本来应该长满庄稼的土地现在被荒芜起来,让人看得实在是令人惋惜。对于咱们农民朋友来说,土地是我们的生存根本,以前粮食还不够吃的年代,为了一块巴掌大的土地就争的不可开交,现在为什么都不珍惜自己的土地了呢?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下面几点。

一,农民单靠种地没办法养活全家,记得以前,农民的全部收入就来自于自己承包的土地,农民日复一日的在田地里劳作,粮食的产量就是农民全部的收成,现在,农民已经不在仅仅依靠自己的土地生活,农民现在谋生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选择进城务工,做一些小生意,跑运输,搞餐饮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之所以农民不愿意继续在土地里刨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种地太不赚钱了,种地连家里面最基本的开销都满足不了,面对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一斤粮食换不来一瓶矿泉水,农民为了生存,让土地荒芜也是没有办法。

二,农民在家种地的效益太低了,近几年粮食的价格一直很低,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如果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多多少少还能够有些盈利,如果遇到干旱少雨,或者是内涝的年景,不要说种地赚钱,有可能还会把自己的种地本钱赔进去,因为现在种地的投资越来越大,种子钱,化肥钱,农药钱,机械收割钱等等,遇到干旱天气还要浇水,内涝天气粮食的产量低,加上粮价一直不高,到时候能不能赚钱,还都是不确定的事情,虽然说国家对于农民种粮都有一定的补贴,但是这些补贴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在家种地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万一赚不到钱,这一年算是白忙活了。

三,时代变了,现在农民发展的机遇更多,以前的农民只是知道勤勤恳恳的劳作,其他的什么都不会,没有文化,更没有技术,即便是种地不赚钱,但毕竟可以换来一口吃的,所以只有安分的在家种地,现在不一样了,社会发展的很快,机遇也多了,农民可以选择学习技术,进城务工,发展养殖业等来获取财富,也不用只依靠土地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了。

四,工业化的快速改革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食品产量。以前很多人合作才能种好粮食,现在一个人只要会使用机械,就可以自己搞定,解放了更多劳动力,生产效率也提高了。

知乎用户 水平线 发表

七八十年代农村人没得吃。

请问中国这十几亿人口怎么来的?

喝西北风长大的?

知乎用户 你电脑中毒了 1 发表

当年和现在的印度一样,粮食要出口换外汇,而现在,产量高了,进口的也多。

知乎用户 狗头军师 发表

首先是化工产品和基本农田水利提高了农作物的收成。

拿小麦来说吧,八十年代亩产 500 斤算高产了,正常情况下 3-400 斤,逢灾年 200 斤左右甚至绝收。为啥呢?因为以前没化肥,有你也用不起,以前的底肥是大粪。追肥是尿肥(屎粑粑和尿液的混合物)和草木灰。我小时候和邻居小伙伴甚至因为一泡屎(捡粪)打架打到破相。小伙伴说是他先看到的那坨屎,然而是我先一步把屎铲到我粪筐里了。把拉屎的看的一脸懵逼,你能体会到你拉屎时旁边有几个人拿着铁锹等着你的屎粑粑的痛苦吗?

然后说农田水利,以前基本靠天吃饭,如果出现大旱大涝,基本就绝收了。小旱也得分时候,还是拿麦子举例,如果开春小麦返青拔节期没有雨水,收成基本少一半。要不说 “春雨贵如油” 呢?现在旱了随时可以浇地。

农药,农机的普及也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在病虫灾害,抢种抢收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再则是农业税的取消,以前的三统五提 + 公粮徭役想必是很多农民的噩梦吧?辛辛苦苦一年,收成的一大半要被正服拿走,还得拿你最好的,你的收成品相差一点儿,你就得多交两三成(看你送礼的程度)。现在收多收少全是自己的。

还有就是进城务工的放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不必在被土地栓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小农经济的前提下,投入与产出是严重不成比例的。而 2003 年之前,农民是不可以随便进城的。参考孙玉 gang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穷是原罪,穷时要发展就要牺牲。牺牲工人养农民造不出钢铁大炮,牺牲农民养工人才能让新中国勉强活下来。反正农民再怎么发展就是封建王朝第二,工人多了才有保护财富的本钱。

所以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穷,先给工人吃饱建工业了。现在富了,不需要牺牲,甚至还能反哺了。

另外,大家对先进生产力会替代落后生产力这句话是不是想的太清新了? 工业化是要喝血的,是激进的。农村苦,农民苦,但这个世界从来不是谁苦谁有理,一直都是谁强谁有理。工人街机领导一切,正是因为工人最强大有力量。在当下思想界被苦难即道理,赎罪即幸福的好莱坞思潮统治时。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那几代领导人一直坚信的落后就会挨打,批判的武器无法取代武器的批判的信条,对于自己父辈的苦难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知乎用户 古言胡语 发表

这个问题认真回答可以写一篇论文了,需要收集的数据也太多了,所以就只能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了,数据方面也没有做最准确的收集。如果有纰漏,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1. 我国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粮食总量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 6000 亿斤,到 1996 年首次突破 10000 亿斤大关,2012 年迈上 12000 亿斤台阶,2018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3157.8 亿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 1 万多亿斤。同时亩产量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提高。1949 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 68.6 公斤,1965 年稳定在 100 公斤以上,1982 年突破 200 公斤,1998 年突破 300 公斤,到 2018 年达到 374.7 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 4 倍多。(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而我国耕地面积变化,以 2019 年底为标准时点,中国耕地总面积约 19.18 亿亩。与十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时的 20.3 亿亩耕地面积相比,耕地总量减少了 1.13 亿亩。可以说亩产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客观解释了为啥很多农村的人感觉很多土地都荒废了,但是却没感觉到粮食短缺。
  2. 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增加。从 1980 年粮食进口总量为 1300 万吨,到 2013 年增至 7796 万吨,去年 2021 年粮食进口总量为 16454 万吨。
  3. 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变现为以谷类为主食的摄入量减少了,以猪肉为主的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鸡蛋、鱼和奶制品的摄入量随时间推移有少量增加。70、80 年代的人可能一年都见不到多少肉,更别提像现在一样可以做到顿顿有肉了。而这也具体体现在了肉类产品消耗方面,中国的年消耗总量从 1975 年的 700 万吨大幅增长到 2017 年的 7500 万吨。中国现在的人均肉类消耗量约为 50 公斤 (kg)。而在人均肉类消耗量方面,中国则仍落后于澳大利亚的 93 公斤(kg) 和和美国的 97 公斤(kg),但远高于日本的人均 35.6 公斤(kg)。所以希望公知们不要再呼吁中国人少吃肉了,有这个功夫多去劝劝欧美国家吧。
  4. 综上,随着亩产增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也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是近些年逐渐出现的耕地荒废的现象也不容小觑,这也是国家为什么那么重视粮食问题的原因,以及死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因。而同时膳食结构的改变,粮食进口的量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 14 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但是粮食进口终究是受制于外国,若不能实现大比例的粮食自给自足,粮食安全问题依旧不能解决。

知乎用户 张平​ 发表

这个问题请教过一辈子农民的我爸爸,他的回答是科学。种子,化肥,农药,产量大增。

知乎用户 秋官 发表

因为杂交水稻,因为可以进口,唯一不因为的就是那积极性

知乎用户 勿忘我 发表

七八十年代粮食产量特别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土地瘠薄,二是没有优良品种,三是农田基本建设差,这三种原因造成农业粮食产量迟迟不能提高。那个时候粮食产量有三个指标:纲要~平均亩产 400 斤;黄河~亩产 600;长江~亩产 800。就是这样的标准,很多地方都很难达到。再加上人祸~地方干部好大喜功,虚报产量,欺上瞒下。国家以地方的粮食产量征购粮食,这样一来,有的地方农民就把一部分口粮交了公粮,造成了饥荒。现在的土地肥沃了,种子改良了,科技发达了,产量提高了,一亩地比原来的三亩地产量都多,干部都实事求是了,农民自然是衣食无忧啦。

知乎用户 北冥岛 发表

全面工业化

基于遗传学的育种,基于钢铁的机械化种植采收,基于化学的化肥农药,基于土木工程的大型水利设施,还有综合交通带来的仓储运输便利化,极大减少了粮食储运中的损耗。

基于本国的全面工业化则还可以极大降低以上所有活动的成本。

反面案例:比如印度,无力修建大型基础设施,导致水旱灾害不断。交通仓储条件差,农村出产的洋葱在储运中损失超过 30%。

又比如越南,水稻亩产远高于柬埔寨缅甸,但是本国没有育种技术,必须高价从中国购买,结果亩产虽高,收益却多数流入中国。

工业化还可以降低粮食出口。

贫穷的农业国除了农产品,基本没有其他大宗商品可以创汇,因此必须勒紧裤腰带,出口口粮以换取工业品。比如印度,人均粮食比朝鲜都低,但不得不出口粮食换取外汇,否则没有美刀买石油和工业品。

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工业化参与国际市场,获得大量外汇用于进口石油,工业母机,二手生产线,原材料等等,不再需要通过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甚至反向从国际市场购买大量大豆和苜蓿等,在本国生产牛奶和肉类,让本国人吃得更好。

总之,全面工业化,不但可以降低本国的生活成本,还能从国外进口产品,进一步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知乎用户 廉价播种机​ 发表

生产效率和分配制度问题

在生产端,彼时农村十分缺乏化肥,农家肥绝对是当宝的。中国化肥产量是在两个五年计划后才开始逐步上涨的,同时对应的粮食产量也大幅上涨

![](data:image/svg+xml;utf8,)

但是粮食产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又被人口的高速增长对冲

另一方面,国家为了工业建设,农业税便是重要的资金来源。

粮食出口量从 1950 年 122 万吨猛增至 1951 年 200 万吨。到 50 年代中后期,中国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 200 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 1953 至 1960 年粮食出口总量的 83%。

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 12% 到 19%。(以上数据来源于网易新闻,非权威)

粮食一般由生产队统销统购,有时征收的份额会稍高,导致农村粮食缺乏。再加上粮食产量增加速度几乎与人口同步,农村就缺粮食吃了。由于运输收储粮食损耗极大,城市也遭受了相当大的饥饿。不得已在 60 年代早期大量进口粮食,后来又有上山下乡插队吃饭的政策。

知乎用户 秋落木 发表

个人认为两点原因

一是科学的进步,育种技术,化肥普及使用。

二是政策变了,农民不但不用缴税,反而还有补贴。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那个极度落后的年代,农民根本不知道化肥的作用,牛粪,水草就是化肥,种子也就是收的粮食自己留一部分当种子。市场上确实也有种子,化肥,但是农民穷,买不起。而且税高的吓人,我印象中,家里十亩三分地,每次割完麦,需要缴的粮食堆满整个两轮平板车,像一座小山,一千斤不知道有没有,七八百斤估计是有的。那时候一亩地就算种上最高产的玉米,红薯也就 400 多斤,更何况还要种植一部分大豆,花生,油菜来榨油,棉花来做衣服。农民的负担可想而知。

如果站在中央的角度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个年代是资本稀缺的年代,我们想要完成工业化,就需要巨额的资本。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对外开放出口粮食,好不容易赚点外汇又拿去发展工业,89 年和美国关系恶化以后,西方制裁中国,资本全部扯,原来的产业因为没有资本的支撑纷纷破产,倒闭,城里大量工人下岗,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结果就是农民虽然天天生产粮食却没饭吃。

知乎用户 Kaiser.Li 发表

那个时候没有化肥,粮食产量低

知乎用户 clj0733​ 发表

大家都说农业税,作为 70 年代生人,我亲身体会,那个时代送公粮的种种艰辛历历在目,也不可言说,也确实是贫瘠之地压死水牛的最后一捆稻草,但真正让农民有饭吃,吃饱饭,吃好饭的原因莫过于如下两个原因:

其一,科技的发展让单产大幅度提高,这点公认,不展开阐述。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不但深化。客观的讲,为什么划定 18 亿亩红线,其实就是如果完全自力更生,有了这 18 亿亩地能够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也就是说能够不饿肚子!但是要做到吃肉自由吃水果自由吃零食自由喝饮料自由,这些都是粮食直接或者转化而来,就必须进行粮食进口!没有粮食进口,就不可能有那么多耕地养殖家禽家畜;没有粮食进口,就不可能有那么多耕地种植水果茶叶;没有粮食进口,也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耕地种养棉花烟叶。

所以,科技的发展和开放的贸易才让我们的耕地游刃有余,才能够让我们把土地腾出来做更多的事情,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稳定。

知乎用户 小学时 发表

因为我们现在向尾各之类的各瓜买了很多粮食。七八十年代和尾各之类的关系不好买不了。买的大豆玉米之类,是极多的,有可能比我们种的多,或者差不多多。

我们的田,一半荒,还有很多做了商品房。亩产量是高了,但种植成本也高,尾各的田的种植成本比我们低非常多。所以价格也比我们低非常多,所以尾各的种植者比我们的种植者竞争力强非常多。

不过放心,如果尾各不买给我们了,也只会饿死我们的猪鸡鸭之类,因为买的大豆玉米多是养猪鸡鸭的,没了猪鸡鸭,我们也可以吃马牛羊。也可以吃狗,狗粉不吃狗,所以先饿死狗粉。

知乎用户 unordered 发表

只能说,我爸有时候会给我回忆他交粮的那段时期。

知乎用户 是日已过 发表

从产能看,以前亩产三百斤,现在提高到一千斤。三倍。

从征粮政策看,以前上交超过五成,现在不用上交,还发补贴。

知乎用户 图书馆的桌子 发表

除了生产效率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交公粮。

前几天在家正好和家里的长辈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这里那个年代交公粮超过一半。不管 你收成多少,吃不吃得饱,公粮都得先交足了。按理说,正常年份,农民自己种点地的收成还是不至于挨饿的,几千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但是我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搞工业化,只能让农民多出点粮食来养活大批的工人,甚至还得出口粮食换外汇,就像现在的印度一样,自己都吃不饱还得出口粮食换外汇,不然没钱进口生产机器和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那一代农民付出相当巨大,所以我支持对现在 1960 年之前出生的没有社保的农民发退休金,这是他们应得的。

知乎用户 莎阜新 发表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知乎用户 andy 发表

这问题就跟杂交水稻技术一样的争议!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一直都没有搞明白,反复的问过我的那些长辈,实际上,真正的吃饱饭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是农药化肥的大规模推广使用后,至少,80 年代这批人是没有挨饿过了(仅代表我老家南方某水稻产区)

知乎用户 knowledger 发表

1. 亩产量

现在单季水稻亩产量通常在 2000 斤 / 亩,在 70 年代末期,还只有七八百斤一亩。

亩产翻了一倍还多,意味着养活同样的人,一半田地就可以了。

2. 国际市场。

根据 2020 年的数据, 我国全年进口 1.4 亿万吨粮食, 同比增长 28%, 进口金额为 50832118 千美元。

同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66949 万吨,粮食进口量相当于总产量的 21%.

知乎用户 新入关学 发表

因为人民公社生产率低

知乎用户 光之飞翼 发表

现在农田有一半是荒的吗?

在哪儿?

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还是四川盆地?

具体曝出地名来

有吗?

当地的地方官员是不想干了吗?

典型的知乎机器人钓鱼问题

知乎用户 安防 发表

自盘古开天地

人们便扎根于这片黄土地

她滋润着万物生灵的成长

她哺育这人类的繁殖

自打爷爷那辈起就忙着开垦这片荒地

他们起早贪黑用汗水浇灌着每寸土地

那时他们靠的是生产队

吃的而是平均主义

就在那五八年的秋天

他们以为这又是一个丰收之季

失望的是到了年头却饿破了肚皮

无依无靠的他们只好背井离乡逃荒而去

等土地实行了改革有了新的政策

也就到了爸爸这一辈里

土地承包到户人人都分得了一亩三分地

他们也勤劳的耕作默默地改田造地

温饱已基本上解决除去农业税提留款

—— 但离富裕还是遥隔千里

当我们这一代求学没有成功

又来面对这一亩三分地

可妈妈告诉姑娘们;

种这地呀没有出息 !要到城里打工去 !

最好在城里找个婆家,嫁到那里一辈子苦不了自己!

可爸爸又告诉儿子 ;

种这地呀也没出息!要出门学点手艺!

等将来结可婚娶了媳好靠这本事养活自己!

是啊?

现代的人们还有谁来愿意种这一亩三分地

他们想想

转基因进口的粮食多了去还那么的便宜

只要吃不死自己

管他什么科学技术什么生产力!

知乎用户 文杰 发表

生产效率提高太多了,要不然为啥要追求农业现代化!

知乎用户 耳墨学长​ 发表

现代进口十分发达,粮食机械化程度跟国外仍然有很大差距,即使加上进口关税,成本仍然低于国内粮食,因此粮食目前是不缺的。

知乎用户 可厉害了 发表

一、七八十年代,亩产量低,虽然土地多,但是总产量并不高。现在化肥、农药、机械力量、种植技术不算进步,亩产量已经比过去高出了几倍。

二、纠正一下,现在农村农田不可能荒废一半,国家耕地红线现在是坚决不允许碰的。也许有些轮耕、休耕的土地。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某些舔不知瘛的猫狲们不妨去你们的圣地小岗村看看,高铁去蚌埠 (恩,就是那个不住了),然后城际公交就能到,不麻烦。

看看你们的圣地究竟咋样。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可以完全依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吗?

知乎用户 李 End 发表 这个问题 柴静采访过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柴 静:我们有外汇结余,那买不就行了吗? 陈锡文:第一,你想买的国际市场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原来它出口这么多粮 食,有一个大体的,固定的分配格局。 …

疫情尚未结束,多国禁止粮食出口,老百姓需要囤积粮食吗?

知乎用户 大闸蟹 发表 温故而知新。 07-08 次贷危机后是什么,是粮食危机,中招的是谁?是菲律宾。 全球根本不缺粮,菲律宾的耕地面积是日本的两倍,一年可以三收,最后如何中招的呢。 这是罗杰斯干的好事,因为大米多的是,国际四大粮商虽然捏着 …

2006 年国家免除农业税是出于什么考虑?

知乎用户 发表 我国全面免除农业税主要是基于什么原因呢?侧重于改善民生减轻农民负担,还是侧重于征收成本过高不如不征收?媒体报道是我国政府的民心之举,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措施。但最近看资料发现,其实早在2003年,我国很多地方就已经自主废 …

以前的农民为什么没有选择躺平?

知乎用户 Canicularis 发表 大逃港了解一下? 根据宝安县委《关于制止群众流港工作的情况汇报》显示,1962 年 4 月 26 日开始,在宝安县由东至西百余里长的公路上,外流群众成群结队,扶老携幼, 如 “大军南下”,“来势汹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