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什么离开大陆定居美国?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想说另一个角度。

我觉得张爱玲出国是必然的,不光是在大陆,她就是在台湾,在香港(确实是先去的香港读大学),在澳门,她也会出国。

她这个人对任何党派都不亲近,或者说是刻意保持了疏离态度。

不用说她不亲新中国,她其实也不亲旧中国。虽然她的书主要写的是旧中国的故事,但是她绝不是赞美的态度。

她是清朝高官后代,可是她出生的时候清朝 都灭亡八九年了,她对清朝也没有留恋。

她也没有革命思想,那种打破旧世界拥抱新社会的思想,她不会有。

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罢,她怎么看,躺着看呗。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有人说她骨头软,没有坚持站哪一党。

可是张爱玲本来就是不选边不站队。所以胡适会跟老蒋去台湾,张爱玲就不会。觉得张爱玲从小生活优渥脱离劳苦大众便会亲近国民党的,也是一种误解。

不光是她,可以看看她那些亲戚们,都是满清遗老遗少后代,可听说这种家庭有谁主动融入某个党派,或者去干革命了吗?

这种家庭的后代,做学问的多,问世事的少。

当然干革命的人中,家境好的人并不在少数,但是你要是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出身,很少有人是张爱玲这种类型的家庭出来的。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夏明翰,祖上也是清朝高官,但是夏家人一直是积极参与时代变革的态度,后来夏家出了四个烈士。

张家人基本就是鸵鸟态度。他们的态度差不多就是——反正时代已经这样了,我不留恋过去但我也不向往未来。你问我对任何党派或者主义的看法,我都是没有看法。潜台词是,只要时代的车轮不碾压我,那就请时代自便。

张爱玲只是更进一步,毕竟她是名满上海滩的女作家,她不可能像她姑姑那样,当家庭妇女躲避世事(特指建国后,我没有查到张茂渊建国后有什么工作或者归属哪个单位,看到有的文章说她建国后是家庭妇女,虽然也受到冲击了,不过有单位的人受到的冲击一般会比没单位的人受到冲击大,比如她 78 岁嫁的丈夫李开第),她躲不了。

所以她就走了。我的理解是她并不是对新中国有什么偏见,她就是不想沾上是非。当然,她对是非的定义比一般人广。

她在少女时代就想去英国读书,因为战事才转到香港大学的,而且她英文水平极好,我觉得她对出国,至少还是有一点向往的。这种向往,不是说觉得外国有多好的那种向往,而是想换个地方生活的那种向往。

她和政治确实扯上了关系,比如她做汉奸妻(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妻)那段经历,还有她后来在美国找了一个左翼作家赖雅(麦卡锡主义阴影未退的年代找亲共的左翼作家很有勇气,也间接证明她并不反感共产主义,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她留恋自己在旧社会的大家小姐地位所以厌恶新社会),她也写过和政治有关的小说。她知道她不可能完全与政治无涉。

但是总体上,她没有怎么受到政治的负面影响。毕竟她还是一个聪明冷静的女人。

额外说一下,我个人关于张爱玲感情生活和赴美后生活的看法。

首先,我不认同她和汉奸在一起的行为,但是我也不觉得她在胡兰成那里吃了多大亏。她当时才二十出头,第一次恋爱,胡兰成是一个情场老手,相貌和才学也说的过去,张爱玲被他迷住不是不可以理解。但是张爱玲和他在一起不到三年,大部分时间两人还是分居状态,等她发现胡兰成人品不行之后也分手了。她给胡兰成的 30 万不是分手费,是还胡兰成给她的钱,以示两不相欠罢了。分手后胡兰成再撩拨她,她就不为所动了,听到胡兰成的死讯还说这是自己的生日礼物。她这个事其实就是年轻时爱上了一个人渣,好在及时止损。当然她可能会承受一些舆论压力,但是没有对她的生活造成多少实质性影响。

她在美国找了赖雅,虽然赖雅身体不好,又穷又老(其实赖雅很有才华,哈佛硕士,剧作家,只是晚年落魄了,张爱玲喜欢文人才子这一款),张爱玲出钱出力供养他很辛苦,但是他们之间确实有真感情,张爱玲并不后悔,余生以赖雅夫人自居,还说赖雅是她的 soul mate。

我的结论是,张爱玲没在男人身上占到过便宜,从世俗的眼光看她找的男人不怎么样,但是她也不是很在乎,她比较倾向于找心灵相通的伴侣。既然她珍视和赖雅在一起的日子,应该说她在这段感情中虽然辛苦但是幸福,而且赖雅确实也是爱她的。只能说她面对感情不算太 “聪明”,但是糊涂也说不上。

其次,她赴美后的生活,说不上幸福吧,算是求仁得仁。其实我觉得张爱玲本人不太看重我们所看重的那种 “幸福”。就跟她的感情经历一样,我们觉得她不会找男人,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她在国内找一个世俗意义上的理想丈夫,对方能不能接受她不要孩子呢,能不能接受她随时要 run 呢?恐怕也很难吧。她在美国过得确实说不上好,但是她本来就是一个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恨不得家里东西越来越少,平时根本不愿意见人,因为不会做饭家里都不开火,这样一个人能把日子过得有多好?难道还能把日子过成诗?她住小公寓不是因为她住不起大房子,她以速食为生也不是因为她请不起人照顾自己,她真的就是愿意这么过。所以说她过得不好,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不过她自己乐意的话,那也无可指摘。

至于她的政治立场,我前面说了,我认为她对什么都是无爱无恨的一种状态。进一步说,她爸,她妈,她姑姑,她弟弟,哪个也没站队(虽然除了她妈都留在大陆了,但是对共产党也不亲近),她也是张家人,她没有必须站队的理由也没有想要站队的环境。只是因为她是名人,所以才会有这个问题,至于她妈当年为什么去英国了,这就没人问了。

以上都是猜测。我只是猜测一下她的心理,不评价她行为的好坏,拒绝语言攻击,和平交流。


感谢各位的赞,我不想取匿,因为现在知乎上但凡说到那个年代的文人总能吵成一团,我只想说我自己的观点,不想因为这个影响自己现实中的情绪。

再说一下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张爱玲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但是我认为张爱玲也没有被伤到 “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因为缺爱所以对爱情飞蛾扑火”(我看到有不少人持有这样的观点,我不太赞同,评论区可以争论)的程度。

张爱玲从原生家庭汲取的营养,除了衣食无忧的童年外,还有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启蒙。她爸是一个不成器的遗少,但是人是有才华的,国文和英文双佳,亲自做过她的文学启蒙老师,张爱玲后来成为知名作家,有父亲张志沂的功劳。

大家都知道张爱玲是因为和继母孙用蕃发生冲突,被张志沂打了一顿之后关了禁闭。有些文章说张爱玲父亲和继母虐待她,我觉得也过了。张志沂黑点不少,但他不是那种习惯性暴戾的性格,打骂孩子是有的,更多是出于旧式家长的专制心理。孙用蕃对她也说不上坏,当初给她旧衣服穿不是有意让她难堪,是因为孙用蕃娘家姐妹多,本来就有互赠衣服的习惯。张家不缺钱,孙用蕃自己没孩子,跟她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干嘛要平白无故对她不好落下个苛待继女的骂名呢?

我觉得张爱玲受到原生家庭的最大伤害,是由于父母的不负责任,导致 “缺乏安全感” 融入到了她的血液,最终形成了她对人对事冷淡疏离的性格。

要说她有多怨恨父母,其实也不至于。能把自己和父母的恩怨一笔一划,细致反复地描写出来,说明她没有被这个过程伤得太重。

真正痛彻心扉的事,是连提都不愿意提的。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

她没有被伤得太重,不是因为她心理素质好,而且因为她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天长日久的持续性伤害中已经形成了。

当张爱玲童年时代就面临太多无力的事情,又没有办法反抗的时候,她选择用冷漠疏离来保护自己。潜意识告诉她,外界纷扰与她无关,这样她就不会被那些是是非非伤害到了。

我认为张爱玲的疏离性格根源在这里。

当然这不是健全的性格,但也不是全无好处。这种性格的人极其敏感,对任何潜在的危险都能提前感知到。作为一个大官僚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她一辈子不合时宜,一出生家族就在走下坡路,抗战期间做过汉奸的爱人,新中国成立后身份尴尬,赴美之后反倒嫁给了一个德裔共产党,但是她居然每次都全身而退了。

不能不说她的敏感是起到了作用的。

她不会对任何人或事 “飞蛾扑火”,她只会在危机来临前敏锐地嗅到不对的味道,然后转身逃离。

有坏处吗,当然有。

她一辈子也没有过上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日子。这就是她付出的代价。

但是这种性格已经融入到了她的骨血,她不可能因此改变了。很多世人看重的事情,比如拥有自己的后代,她不向往也不需要了。

她对人对事,基本就是旁观者心态。因为从小就知道很多事情自己是改变不了的,那就干脆看着好了。小时候听父母吵闹摔打,她会因为害怕不说话,等父母真的离婚了,她反倒觉得家里有人离婚跟家里出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了。这时候她的旁观者心态就形成了。她不会瞧不起劳动人民,她也不会留恋自己曾经的大小姐身份,正如她不站共产党也不站国民党一样,她没有那样强烈的喜恶和爱恨。

如果是养孩子的话,可能谁都不想把孩子养成这个性格,但是对于张爱玲来说,这个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她了。

所以我没法说这种性格对她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看她孤身离世好像很凄凉,但是这样没人打扰她,她能安心。

知乎用户 little star​ 发表

得亏她走了,不然她活不过那个年月。

她走之前已经敏感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氛围了,

尽管那个夏什么的人一直挽留她,但是她是不信有人能保证她平安的,

她担心的不是她能不能写,也不是因为她不愿意写那种文,

她担心的是她自己的生命安全。

她觉得自己不走肯定就是活不成。

后来通过十分曲折的方法去了香港,假装去香港读书,香港的校长才答应帮她办去香港,

结果她一到香港就失联,没有去上课,那校长就知道她是想暗度陈仓,说她这样会害死他,最后就和香港大学撕破脸了。

之后坐公车的时候,被一个人跟踪,然后回到家又收到信说什么人想跟她谈一下,劝她回国,

她就很恐惧了,觉得自己在香港,连自己姑姑(当时在内地)都不知道自己住在哪里,结果还是被文化部的人找到,她觉得自己没有安全,

为了防止别人查出她的去向,她离开上海时,谁也没说,而且还和姑姑约定,永不通信,就当没了这个人,因为她不想连累姑姑。

就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去美国,

后来认识了在美国领事馆工作的邝,她是她的书迷,介绍她去给美领事馆翻译作品,同时又认识了邝的丈夫宋琪,宋琪当时在邵氏电影工作,就介绍她写剧本,从此开始了长久的合作。

美领事馆让她写了一部秧歌,在美反响不错,她凭此去了美国,

但是去美国后,她完全没有收入,仅凭着和宋琪的合作有微薄的收入,

她又去找炎樱,炎樱当时也去了美国很多年了,但是还没结婚,只有有个男朋友,同居。

因为没地方住,只能和炎一起在男友那里住,那个男人吃软饭,只有个房子,还是租的,打了炎,炎分手,搬出去,张也就没地方住了,

然后她看报纸看到文学营有位置,就凭秧歌去申请,

到了文学营,认识了赖雅,

很多人说赖雅又老又穷又没本事,配不起她,他当时 60 + 了,张 30+,

但是我觉得张是不可能找一个年龄相仿的人的,她应该看不起那种小年轻,

她从小就没什么父爱,赖雅正好像父亲一样,而且赖雅年轻时候也辉煌过,得过奖,如同张小时候家里也辉煌过,赖雅是有文学才华的,

再加上她当时实在没有地方可以去,没地方投靠,和赖雅结婚,算是一条出路。

只不过结婚没多久,赖雅就中风偏瘫,她倒是尽了妻子的责任,照顾他终老,虽然吃了不少苦。

那之后她就靠和宋琪的合作为生,后面基本没写出什么有反响的作品,她在美国基本上是以英文写作为主,但是完全打不开,

后面到了晚年,就改为翻译自己以前的作品为主,翻成英文,以及写小团圆。

她经常搬家,住公寓,不和人交流,有个人专门帮她租不同的公寓。她只要有人打扰她,有人骚扰,有人认出她了,她就会搬家。

她搬家还有个原因是觉得自己不管住在哪里都有虫子咬她,但是看医生,医生却又说没有。她就干脆不去看医生了。

到了后来,她弟弟和她恢复通信,

你可以说她凉薄,也可以说她冷血,她弟弟好不容易写信给她,她回信第一件事就是说自己没钱,帮不了弟弟。弟弟回信说不是要钱,他有退休金,只是想和姐姐联系。

继母逝世,她弟弟说,当年张家,就剩他和姐姐两人了。她弟弟说国内环境不一样了,叫她回来,到底她也没回来。

唉,总之我觉得她其实有点可怜,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她对国内的印象还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的印象。她不相信她不会受迫害。她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包括她后面在没过深居简出,我认为都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造成的,怕别人怎样怎样她(要么是怕别人暗 sha 她,要么是怕别人抓她回去受审之类的,再不然,逼迫她写她不喜欢的文章,她也不能接受。那样相当于精神上屠杀她。)

当然,按照目前的舆论来看,现在也有不少人对她口诛笔伐,她即使 2021 年回来,她可能也不会觉得安全。甚至,我觉得,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会放过她,大家看看每逢有她的电影、小说面世,都会有一批人说她是汉奸妻子之类的,就知道她肯定不会好过的。

我感觉她其实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严重的抑郁症,包括后期不想和任何人接触,也是症状之一。其实她一生都活在没有安全感之中。还有后面的独居,我认为她应该是不想和任何人交流的,因为和人交流意味着麻烦,意味着消耗她的能量,意味着她需要浪费时间精力,而她,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理解她,她不需要任何人去打扰她,入侵她的生活,她的精神世界。

她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小时候童年的事情,包括她后面怀孕了但是流掉不想生,我觉得这是她必然的选择,她绝对不会生小孩的,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母亲。

大家可以看她的书,她的小说里很少写一个女人做了母亲之后的事情,很少写母亲对孩子的爱什么,甚至很少写父亲对孩子的爱之类的日常,基本没有,因为她没有经历过,她体会不到,她写不出。或者说,她不想写。

因为看了不少写张爱玲生平的书,她的作品我也看过,小团圆看了很多遍,小团圆虽然宋琪后人不承认是自传,但是我觉得就是她的自传,基本就是写她和她母亲的羁绊。

(上面这些,可能有错漏的地方。)

知乎用户 流云飞袖 发表

冰雪聪明。

张爱玲是一流作家吗?

邓拓:1912 年生,福建闽侯人。1930 年入党。1949 年后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和社长等职。1966 年 5 月因 “三家村” 冤案受迫害,5 月 16 日,戚本禹发表文章公开点名批判邓拓,称邓拓“是一个叛徒”;5 月 17 日晚,邓写下《致北京市委的一封信》和《与妻诀别书》后,于 5 月 18 日自缢身亡。

老舍:生于 1899 年,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战期间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9 年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1966 年 8 月 24 日因不堪无端迫害,投北京太平湖自杀。

吴晗:1909 年生,浙江义乌县人。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28 岁时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1949 年后历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后又任北京市副市长。1959 年起先后写了《论海瑞》、《海瑞骂皇帝》和京剧《海瑞罢官》等,后遭批判。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于 1969 年 10 月 11 日在狱中自杀身亡,死前头发被拔光。

傅雷:1908 年生,上海南汇县人,著名翻译家。傅雷学贯中西,文学、美术、音乐、外语 “四位一体”,著作等身。1958 年 4 月被划为 “右派”。1968 年 8 月 30 日,造反派上门抄家四天三夜;9 月 2 日,傅雷夫妇被揪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上高帽子批斗,惨遭人格凌辱。1966 年 9 月 3 日,傅雷夫妇双双自缢身亡。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1949 年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 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 “党天下” 发言),反右运动开始后储安平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什么时候死的,到现在都不知道。

言慧珠:1919 年生,北京人,蒙族。著名京剧、昆剧表演艺术家。言菊朋之女,梅兰芳之徒,俞振飞之妻。1949 年后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擅演《玉堂春》、《游园惊梦》等。文革中遭批斗、殴打,肉体和精神均受到巨大伤害。1966 年 9 月 11 日晚,接连写下三封绝命书后自杀身亡。

周瘦鹃:1895 年生,江苏吴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主编《申报 · 自由谈》、《礼拜六》等,有长篇言情小说《新秋海棠》等,系 “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之一。1968 年不堪迫害跳井自杀。

翦伯赞:1898 年生,湖南桃源人,著名历史学家。有《中国史纲》等 18 部著作行世。193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 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等职。文革中,1968 年 12 月 18 日偕妻戴淑宛双双自杀。

叶以群:1911 年生,安徽歙县人,著名文艺理论家。1932 年入党,同时加入 “左联” 并任组织部长。1949 年后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收获》杂志主编等职。1966 年横遭迫害,跳楼自杀。

赵慧深:1911 年生,四川宜宾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在《雷雨》中成功饰演繁漪闻名。文革中,因电影剧本《不怕鬼的故事》及家庭成分不好而被打成 “三反分子”,屡遭批斗,于 1967 年 12 月 4 日含恨自杀。

杨朔:1913 年生,山东省蓬莱县(今蓬莱区)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全国政协委员,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 “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著名作家。1949 年后曾任中国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 年 8 月 3 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陈梦家:1911 年出生,浙江上虞人,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朱湘、闻一多、徐志摩并成为 “新月派” 四大诗人。1966 年 9 月 3 日,在 “文化大革命” 中不忍屈辱,自缢身亡,年仅 55 岁。

王重民:1903 年生,河北高阳县人。版本目录学家,敦煌学家,曾留学法国。1948 年任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1952 年起专任北大图书馆学系主任,一生对图书馆学和敦煌学的研究影响巨大。文革中备受摧残,于 1975 年 4 月 15 日自缢身亡。

赵九章:1907 出生,浙江吴兴人 ,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东方红 1 号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1968 年 10 月 26 日,因不堪凌辱和迫害,自杀身亡。

顾圣婴:1937 年生,江苏无锡人,著名女钢琴家。1958 年参加日内瓦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获女子钢琴赛最高奖。1960 年参加华沙第六届肖邦钢琴赛获很高评价。同年获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毕业证书。后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和三八红旗手、文化局优秀团员。1964 年参加比利时国际钢琴赛再次获大奖。1967 年 1 月 31 日,与母亲、弟弟开煤气全家自杀。

熊十力:哲学家、思想家、国学大师。1949 年以后,熊十力坚持不肯改造自己。后迭遭抄家、批判,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 “文革” 的抗议。1968 年 5 月 24 日绝食身亡。

范长江:1909 年生,四川内江县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解放前曾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华北版)总编辑等职。1949 年后历任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文革中备受折磨,于 1970 年 10 月 23 日跳井自杀。

刘绶松:1912 年生,湖北洪湖县人。著名文学史家。1938 年毕业於西南联大。1949 年后历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长江文艺》副主编等职。著有《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文革” 中遭受迫害,1969 年 3 月 16 日,与妻子一起自缢身亡。

闻捷:1923 年生,江苏丹徒人。著名作家、诗人。1949 年后曾任新华社新疆分社副社长、中国作协兰州分会副主席。文革遭批斗,1971 年 1 月 13 日开煤气自杀。十余年后,作家戴厚英据此写成长篇小说《诗人之死》。

这个名单还有很长很长,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人。

希望那个高赞的作者来评判这些中国最优秀的人为什么要自杀。

1969 年 11 月 12 日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被残酷迫害致死 - 历史上的今天彭德怀曾求死不成 致信周恩来:“被打狠了”– 中新网彭德怀临终检讨:得罪不少人,但从未搞过阴谋_中国台湾网

知乎用户 宵夜 发表

大道理别讲那么多,铁锤没砸到自己头上,谁不会喊口号??真到了生死相关的地步,你不跑??

知乎用户 张子​ 发表

我不是张爱玲,但我说不出话。

知乎用户 凡人皆需阅读​ 发表

谢邀。

一个人的出身能选择吗?

不能。

张爱玲就是出身在一个 “地富反坏右” 全占齐了的黑五类家庭里啊:

祖父是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父亲是吸大烟的遗少,母亲和姑姑都是西化的资本家小姐,她就是在这种家庭长大,就是受得西式教育。对了,她还有个汉奸前夫。

这一切她改变不了,她从出生就习惯的生活方式,与劳苦大众完全格格不入。我们知道她不是造成底层困境的罪魁祸首,但生于那个年代甚至现在都有人偏偏认为一个人的出身就是她的原罪,就该被打倒批臭,以死谢罪,还要再踩上一万只脚。更别说她的文章里的思想价值观完全没有为政治服务的可能性,她不愿意写,也没法写,但是政治不管这些。

我看到回答里有自认为站在沉默大多数那一边的人批判张爱玲写的都是殖民地上海,是纸醉金迷,外表华丽内在腐烂的上流社会,是小资小儿女小情小调,和当时的中国大众一点关系都没有。言下之意是她这样的人加上她的出身理应被批判。还有人信誓旦旦说她在美国晚年不体面不幸福,但谁都知道,她如果当初没走,下场绝不仅仅是不体面不幸福。她那种凉薄的人,晚年能在纽约那种超级都市住在小公寓里安安静静的写作,作品还能在大陆以外的华语地区出版销售,真的已经很幸运了,至少也算得上求仁得仁。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人是很难超越自身阶级的。有些人以为他们可以,但根本不可以。历史上有超越自身阶级的人,但说的功利一点,更多是因为其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很大很崇高,超越了普通钱权所能满足了,并非是其自身有多么高尚的境界。这些人之所以看起来能理解其他阶层,更多是出于实现自我追求的需要。说回普通人,旧时官僚和资本家家庭出生的人很难理解底层,底层也很难理解他们,互相都无法理解,也不愿意理解,更不可能理解,所以官僚、资本家当权时就一定会镇压底层的反抗,底层翻身做主人时就必须要报复官僚、资本家。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张爱玲又不是傻子,她为什么不跑?

知乎用户 94 年的巴乔​ 发表

看看丁玲就知道了,丁玲好歹还是延安待过的自己人都这下场,张爱玲估计反右都撑不到

知乎用户 江北陆伯言 发表

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她一人占全了。不跑才是脑子有坑。

曾外祖父李鸿章一条就能要了她的小命,“” 主阶级出生;有钱,“富”,家里有人是国民党高官;小资产阶级,有海外关系,无病呻吟,坏;右,有右派思想。搁那个年代,一定是个 “一流的运动员”,反帝,反右,反资,反修,臭老九,哪次运动她都别想躲过。

知乎用户 泰格​ 发表

准确预见了形势变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dang 局者迷,旁观者清,她一直没有入局,她非常清醒发现好日在后面呢,所以跑了。

知乎用户 轩少 发表

十年浩劫中死于非命的作家学者和艺术界人士,那数字是惊人的,是骇人听闻的,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单就北京大学一所高校来说,在 “文革” 初期和工、军宣传队进驻期间称得上权威的著名教授,如翦伯赞、饶毓泰先生等,自杀的就有 24 名。

本文原载于《炎黄春秋》,原题为《“文革” 中文化界逝者的风骨》,作者为赵淮清。

我偶然翻阅一本广东知名的杂志,读到一位著名作家谈论 “小人” 的文章,他对 “小人” 的议论可谓入木三分,控诉反 “右” 和“文革”带来的灾难可谓酣畅淋漓,很让人解气。遗憾的是,当他谈到在运动中因受到不公平待遇,不堪忍受屈辱而自杀的中国作家们时,却说中国作家比外国作家自杀的少。还说邓拓也不是自杀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而且文章中在涉及这个问题时,有意无意之中流露了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点,对此,我更不敢苟同了。

“文革” 中我国究竟有多少作家自杀?那段历史人们应该记忆犹新。我觉得应该把我对那段时期所接触和了解的一些作家、艺术家和学者们自杀和他杀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让我们在血的教训中,变得冷静起来,坚强起来,历史绝对是不该遗忘,更不应该是被歪曲的。

先从自杀的外国作家说起吧。那篇文章中列举了茨威格、川端康成、海明威、法捷耶夫等自杀的外国作家,这些人名气很大,自杀了影响也大,但人数确实不多,而且他们与中国作家不同,自杀的原因都不是在某一个政治浪潮中被逼上绝境的。他们有的是在生命哲学上钻进了死胡同,与世俗格格不入才自杀的,如川端康成;有的是疾病缠身,对健康失去信心而自杀的,如海明威;也有的作家是在爱情上受到打击愤而辞世的,如美国 20 世纪被称为最富才华最有创造力的女诗人西尔维亚 · 普拉斯(Sylvia platns1932 年 - 1963 年);有的是,比如法捷耶夫,则是用别人的血染红了自己的帽顶,出于畏罪抑或出于忏悔,加之对理想前途丧失信心而宁愿选择一死来解脱的,等等。总而言之,他们都是内心产生了某种不平衡,对生命失去希望和信心而选择自杀,这与中国作家的因受政治迫害,人格受到侮辱,愤而自杀是不一样的。就自杀的多少来说,我以为,中外更是不成比例,而且这种事也是不好比的。但无论怎样比,就我所掌握和接触的材料来看,结论与那位作家说的恰恰相反,十年浩劫中死于非命的作家学者和艺术界人士,那数字是惊人的,是骇人听闻的,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写到这里,“文革” 中就死辞生的作家们和演艺界人士那惨痛的景象,又跳荡到我眼前,让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1976 年夏天,“文革” 尚未收场,在刚刚经历地震灾害的唐山,在一顶小帐蓬里,笔者正奉命协助诗人田间起草一篇电稿,是当时流行的所谓 “致敬电”。后来终因两人积极性不高,没能写出来。也许是大震后鱼烂陆沉的悲惨景象和压抑的气氛刺激了诗人的心灵,他以低沉的语调,突然向我叙述十年前河北省作协主席远千里的死……

他说,大约是 1967 年夏天,他和远千里被造反派监管在一间房子里。有天早晨,远千里迟迟不起床,田间有点纳闷,掀开他的蚊帐,那眼前的一幕使他差点憋过气去:原来远千里用须刀割断了血管动脉,身上和蚊帐上都溅满了鲜血……。他赶紧去找领导,远千里的夫人、作家于雁军闻讯赶来,面对如此悲恸的场面,她没有哭,“大悲无泪”,人在极度悲恸时是没有眼泪的,只喊道:“老远,你不管我们娘儿们啦……”

远千里不幸去世后,孙犁先生曾对他作过这样的一个评价 “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 但那是一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的年代,茫茫大地归何处,美好理想化成灰,远千里被逼走投无路,他不想当牛鬼,天天被批斗,他要做堂堂正正的人,可是那种年月,冤狱遍地,不堪屈辱,又无处躲藏,陷于绝境,最后只好选择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邪恶作抗争的一条路了。

1979 年春夏之交,我从中越边境回到昆明,来到离云南大学不远的莲花池畔,去凭吊诗人、散文家、教育家李广田先生。他是 “文革” 中不堪忍受造反派们对他的侮辱,在这里投湖自尽的。我去的时候是一个黄昏,在湖边我遇到一位钓鱼归来正在闲坐的老工人,他家就住在附近,他是那幕惨景的目睹者。听我说我是来凭吊李广田先生的,他说:“那天清早,听说湖边出了事,我和老伴匆忙赶来,见李校长(广田先生时任云南大学校长)躺在水边的草丛里…… 他是我们敬重的人,我的老伴立时就哭了……”

我看着黑沉沉的湖水,脑子里却想起多次听昆明人说起的故事:那是 1945 年冬天,国民党反动派对徒手学生制造 “一二 · 一” 惨案,当时李广田先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他与著名的进步教授李公朴、闻一多、吴晗等一起,置生命安危于不顾,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高喊 “血债要用血来还”、“要和平、要团结、要民主” 等口号。又与李公朴、闻一多、吴晗等一起,被特务列入准备暗杀的黑名单;我还想起他曾怀着满腔热情,撰写了歌颂这个城市的著名散文《花潮》;想起他在建国之后,先在清华大学后在云南大学,对祖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 我和广田先生只有一面之缘,那是 50 年代初,曾听过他一次有关新文学的报告。而此刻,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又出现在我的面前。

当年国民党反动派没能杀死李广田先生,而如今,他却面对一伙无知的青年学生,在自己还没有弄懂什么是 “革命”、什么是“反革命”、什么是“敌人” 的情况下,就革起不该被革的人的命来,疯狂地喊着 “革命不是绣花,不是请客吃饭”、“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等等口号,掀起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批斗之风。一时间,祖国大地上桂折椒焚,玉碎珠沉,如广田先生般知识分子聚集的高校更是不能幸免。广田先生的朋友有的自杀了,有的被害了,而他自己插翅难飞,无法躲过这场空前的浩劫,只好走上自绝不归之路。

邓拓先生 1966 年 5 月自杀身亡,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当邓拓含冤去世之前,那些有组织有预谋的口诛笔伐文章,就出现在报纸上和广播上了。这篇篇杀人不见血的诬蔑檄文和像泰山压顶般置人于死地的政治帽子,使他无法承受,无法分辩,他只好舍身赴死了。然而在那篇批判小人的文章中,作者却有这么一段文字:“而中国作家,若尊严和生存只能选择其一的话,那么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认为生存是最重要的。人在矮檐下,谁能不低头。”“邓拓先生…… 当他为三家村一员,最早推上‘文革’祭台时,也只能低头接受批斗,而做不到杀身成仁。”

事情果真是这样吗?不是的。我是 1980 年才知道事情真相的:1980 年春节刚过,前公安部副部长、青海省省长王昭被林彪在青海的死党迫害致死十周年忌日,他的妻子韩琴谱大姐在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追悼纪念会,我也应邀参加了。会上遇到邓拓先生的夫人丁一岚大姐。我曾犹疑多时,依然忍不住向她提问:“老邓同志(新闻界都习惯这么称呼他)怎么没能过去这个坎?” 对我的问话一岚大姐沉默有时,然后沉痛地说道:“政治压力太大呀,是非功过都颠倒了,真的假的分不清,他的身体又不好,料想经不住这风暴,也担心我和孩子受他的连累……” 说着,泪水已在她的眼眶里打转了。

于是,在那祖国大地万民心惊胆寒的日子里,邓拓 “宁使寸寸折,不作绕指柔”,勇敢地杀身成仁了。邓拓先生凭他知识分子的良知,1957 年因怀疑、抵制那场不该发生的“运动”,被扣上“死人办报”、“书生办报” 的帽子,他预料这一次运动到了彻底清算他的时候,不会对他网开一面。据人民日报社的同志说,在他自杀前的一个深夜,邻居见他站在桌子上,借手电筒的光束欣赏自己珍藏多年的挂在墙角的字画。“文革”前,他把自己高价收买价值连城的苏东坡的真迹《潇湘竹石图》以及其他许多名人字画无偿献给国家。他是多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多么舍不得丢弃这一切!奈何苍天不仁,他只能就死辞生,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良心,撒手而去了。

当著名影星阮玲玉自杀后,鲁迅先生曾说自杀是需要勇气的话。他说 “自杀其实是很不容易,决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 在这里,我自然不是提倡自杀,但我赞美自杀的勇气,我赞美邓拓先生那刚强的性格和浩然的正气。“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古训,在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烙得太深了。邓拓年轻时即服膺明代于谦的诗“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邓拓先生以死明志,以死抗争,以死洗刷自己清白之身的壮烈行为,是值得人们永远钦敬的。

无独有偶。继邓拓先生自杀不久,他的下级,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的陈笑雨(集体笔名 “马铁丁” 的主要撰搞人),在报社蒙受数次批斗,并在一次 “牛鬼蛇神” 游楼时逼他下跪请罪,还有人打了他一记耳光,且揪撕他的头发让他抬头看看 “我是谁?” 在这种深受侮辱的情况下,家属也只好划清界线,他面临一种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四面楚歌的困境…… 那天黄昏,笑雨先生没有回家,迳自来到从钓鱼台流出来的清水河边。当人们寻他不见,想起他走出报社大门时,曾把一个书包扔在收发室,打开书包找出一个本子,上边赫然写着两行字:“死了比活着好,死了更干净。”当尊严与侮辱相碰撞时,笑雨先生义无反顾,选择了尊严。

又岂止是邓拓、陈笑雨,还有现代新闻出版界的先驱范长江和金仲华两位前辈,以及多年来双栖于新闻界和文学界的杨朔和政论家姚溱两位先生,都曾有过邓拓、陈笑雨类似的思想轨迹,勇敢地结束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说起金仲华先生使我想起上海。

“文革” 初期,来自上海的坏消息几乎是不断线的:先是作家、翻译家、音乐家,一代文艺通才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双双自裁;接着是作家叶以群跳楼自杀。傅雷先生在遗言中说,他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过那样的日子比坐牢还难受。傅雷坐过日本人的监牢,他是有经验才这样对比的。我所在的那个单位,一位部级领导干部,为了躲避辱骂和殴打,主动提出要求坐牢,军管小组头头回答他:“你还不够格哩!” 可见在那个年月,坐牢竟是一种优厚的待遇!

后来又传来诗人闻捷的死讯。他的夫人杜芳梅先走一步,跳了楼。杜芳梅出身于陕北米脂县的望族,大家闺秀,是一位美丽、贤淑、庄重、热情的女性,人们说,她和闻捷,乃是真正的才子与佳人的结合。闻捷是写诗、写散文、写戏的多面手,同时也有组织和写作新闻报道的才干,他曾是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他当社长时自己动手写,指挥别人写(善于出点子),都非常出色。1956 年春天,他在新华总社工作时,我去拜访过他,给我留下才华横溢、热情洋溢的印象。他是一位尊重别人也十分自尊的人。后来他调到上海。在上海当权的张春桥之流屡屡发话并组织力量整他时,他感到无路可走了,在那个心如刀绞惊心的夜晚,他先把通往孩子房间的门窗缝隙用纸糊牢,然后打开煤气…… 死时才 48 岁。

如上所述,那时的自杀,还有个奇而且怪的特点,即,有为数不少的夫妻结伴走上黄泉路。我住的大院里 “文革” 一开始就死了好几对。来自延安,拍摄 “开国大典” 的著名摄影记者陈正青和他的妻子何慧是走得最早的一对。著名文学史家、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绶松好不容易熬到 1969 年春天,与妻子一起自缢身亡。可见那苦难何其残酷,必须夫妻相扶相携才得以解脱。

由作家使我联想到还有许多学术界、演艺界的文化名人的命运。我看到一个材料上说,单就北京大学一所高校来说,在 “文革” 初期和工、军宣传队进驻期间称得上权威的著名教授,如翦伯赞、饶毓泰先生等,自杀的就有 24 名。翦伯赞先生在多种威逼面前,不按上边的旨意诬陷同志,不写材料证明刘少奇同志有叛变行为,结果,在高压逼迫之下宁死不屈,最后,他的夫人伴他同行。北大有人告诉我,在这之前,当北大出现了那张 “马列主义大字报” 后,全校被关被斗的所谓 “反动学术权威” 多达 500 多人,有一个时期燕园天天都有跳楼和上吊的,有的教学楼女学生晚上都不敢近前。

岂止是北大,作家叶永烈在记述贺绿汀老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就在傅雷夫妇自杀的那些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单上海音乐学院系主任一级的教授,自杀的就有五位。他们是:指挥系系主任杨嘉仁教授(妻子程卓如副教授同行);钢琴系系主任李翠贞教授;管弦系系主任陈又新;民族音乐理论系系主任沈知白教授。他们都是我国音乐界的精英,其中有几位还是贺绿汀老先生千方百计从国外请回来的。当张春桥下令 “火烧” 这座 “资产阶级顽固堡垒” 时,这所学校又有 17 名教师死于非命,真令人思之痛心,言之发指!

写到这里,我又联想到演艺界。暂且不说那些七尺须眉,只说那些刚烈女子们吧。被誉为京剧 “八大坤伶” 之一的言慧珠,不堪凌辱,又不甘舍弃为之献身一生的京剧昆曲,她最后竟身着戏装上了吊,真是一曲让人睹之悲痛欲绝,惨绝人寰的悲剧。著名影星上官云珠在被轮番批斗时,日夜交替,写不完的交待,她又重病在身,经不住野蛮殴打。这些整她的造反派们心毒如蝎,竟专打她动过手术的伤口(乳房处),致使她心力交瘁,面对高楼外茫茫黑夜,几经踟蹰,冲出窗外。还有评剧著名演员小白玉霜、黄梅戏的骄傲严风英,都是艺术和天才使她们陷入悲惨命运,于是愤然服毒,斩断那如花的生命。那位扮演天真烂漫娇柔美丽七仙女的严凤英,一曲唱词,绕梁三日,而生前被诬为文艺黑线人物、国民党潜伏特务,死后竟被解剖肚肠,搜查什么微型发报机,让她灵魂不得安息!“孤芳一缕谁相招?”在那个时代,又谁能相护?!谁敢相招?!

还有河北梆子青衣泰斗韩俊卿,50 年代,她的演出曾得到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的赞扬,说她演的《秦香莲》,有些身段、唱腔值得京剧吸收。可是就是这样一代名伶,在 “文革” 初期,她经受了多次批斗、游街,脖颈上挂着 “假权威”、“假劳模” 的大牌子。她小时候多受苦难且不幸缠足,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造反派当众逼她脱下鞋袜,露出 “小脚”,又逼她走在煤碴路上……“文革” 中有些人竟把正常人所不齿的人性中的糟粕发挥得淋漓尽致,很难说清这些所谓的革命行动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韩俊卿回家就喝了敌敌畏,她唯恐死不快,死不了,又加上一大包火柴头!

在那个无法无天的年月,一切理想、道德、美好的事物都葬送了,而兽性和盗性横行无阻。人们以 “无产阶级革命” 的名义,除置人于死地之外,还公开抢劫人间的瑰宝!

由韩俊卿使我想到天津。“文革”将收场时,天津一位中医老大夫告诉我,天津的自杀有一阵子成了风,那是由市委书记万晓塘、副书记王亢之带头的。接着他对我谈到他亲自目睹的一些事,1966 年八、九月间,在红色风暴刚刮起来的日子,这位老大夫常常经过市区海河上的解放桥,经常看见有尸体从河面上漂过,如果站立的时间长一些,还会见到两具三具。他曾见过一对夫妻死后被打捞上来时,一条毛巾系住两人的手腕,以示生生死死永不分离,那情景让人伤心惨目…… 海河啊,祖国版图上有多少这样的 “海河”?“海河” 上又承载了多少这样的冤魂?!

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是讲气节,讲正义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士可杀,不可辱” 这些古训,千百年来深深烙印在那些坚持真理、正直刚烈的知识分子身上。当他们遭遇不公平待遇的逆境时,那些不愿奴颜婢膝、见机色变的人,就把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赫哲族作家白辛,在 1966 年 9 月的一天,看到别人被批斗,受蹂躏的惨景,虽然当时还没有冲击到他身上,但想到自己曾因创作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已被江青点名之后,便对身旁的朋友说:“我可不能让他们这么折磨我,我决不受这份罪。” 第二天,他带上一瓶酒,一听罐头,一瓶敌敌畏,来到松花江上一个无名小岛,壮烈而潇洒地走了。死时坐依在一棵树干上,那不屈的身躯没有倒下,象征了他的人格。

如今,我面前又浮现出白辛那张英俊刚强的脸和那双闪烁着智慧的眼睛。大概是 1962 年早春吧,这位《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的作者,来到青海高原的古城西宁,我有幸与他数次相聚。一天晚上,他在青海文联一间大办公室里,为青海作家朗诵了他的新作,《冰山上的来客》的姊妹篇《印度来的情人》,我也忝陪末座。高原春夜的风在窗外肆虐,屋子里却很安静,只听到他以浑厚纯熟的普通话,抑扬顿挫而充满感情地朗读着自己的作品,那奇巧的构思,鲜明的人物,生动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白辛,十几岁时在日本占领的东北开始写诗,在铁蹄践踏的夹缝间做些文化救亡工作,后来在戏剧、电影、报告文学等方面显露才华……50 年代中期和后期,为了写作祖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他多次深入到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地体验生活,为此吃了许多苦,写出报告文学集《从昆仑到喜马拉雅》;他创作的电影记录片《风雪昆仑驼铃声》,曾得到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大师伊文思的高度赞扬。白辛,我有幸结识了这位赫哲族的刚强汉子,不幸 40 岁刚出头,便英年早逝了。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对抗文化专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我们敬爱的老舍先生自沉太平湖,那是 “文革” 初期最早传出的噩耗。这个噩耗使整个文艺界,整个北京城如雷击顶,同声一哭!据舒乙著文介绍,日本作家井上靖为纪念先生,1970 年曾写过一篇题为《壶》的作品,说老舍曾对他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宁肯把一把宝壶摔得粉碎,也不肯把它交给富人……

那穷人的骨气就是老舍先生的骨气。先生如果不是过早地离开我们,还会写出更多的文学精品,《正红旗下》如果能完篇该多好,而天戕斯文,广陵散绝矣!

老舍先生不能理解命运为什么这么捉弄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新中国还有人要煽动无知愚昧的一群和少数社会渣滓,来激化人与人之间,才与不才之间的矛盾,疯狂洗劫知识分子…… 面对无人性的摧残和暴虐,他曾经有过的偶像和希望破灭了,他不愿低下自己尊严的头,就让太平湖的清水永远维护他的冰清玉洁吧!

同样,苏州城里有个周瘦鹃老先生,也是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典型。当那个阴阳怪气的 “四人帮” 张春桥,代表无产阶级司令部宣布他搞盆景艺术是复辟资本主义时,这位 70 多岁的老人一天到晚接受批斗,整日处于惊恐慌乱之中。在一次毁灭性抄家后,当他看到自己几十年倾心制作的数百种盆栽和盆景珍品被摔得粉碎,看到那些曾吸引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并博得外国艺术家惊叹和赞赏,称之为 “美的极致” 的艺术杰作毁于一旦时,便毅然跳进自己庭院中那口井中。“不作沾泥絮,不作溷坠花,只凭得玉碎香消。”这位在文坛驰骋 50 多年的老作家,老艺术家,玉碎而香不消,多少年之后,人们仍然用泪雨心花来纪念他。

“文革” 中自杀的作家、演艺家和学者(不包括自然科学家),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比如著名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历史学家李平心,政论家储安平,还有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罗广斌,小说家孔厥等等。

老舍先生,邓拓先生,以及一切在 “文革” 中被逼至绝境而就死辞生的作家们,他们宁肯站着死,而不肯跪着生,在万劫的苦难中方显出他们灵魂的高贵。他们的死是舍生而取义,是独立人格的操守。大家知道,还在建国初期,梁漱溟老先生在高压面前喊出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的黄钟大吕之声,那声音振聋发聩,代表了一种不屈的浩然正气,也喊出了所有正直的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有关作家之死,继续写下去,还有许多话可说。“乱世人如蚁”,“动乱死多门”,古代诗人这些诗句,透露出无尽的感慨和悲怆。而 “文革” 中作家、学者和演艺界人士的死法更是五花八门,自杀,仅其一种而已,还有折磨致死的,瘐死牢狱的,活活打死的…… 这在古代诗人恐怕连想象也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赵树理、邵荃麟、吕荧、陈翔鹤、肖也牧、韩北屏、侯金镜、海默、司马文森诸位先生,以及著名学者陈寅恪、吴宓、冯沅君、陆侃如、潘光旦、冯文炳、巴人(王任叔)等先生,甚至连 “温然其容,意态静雅” 的丰子恺先生,他们告别人世的情形虽有所不同,但都是折磨致死的。阿英(钱杏屯)、萧军、骆宾基、柳青等作家,虽死在 “文革” 之后,但根子还在“文革”,他们都是在那十年中受尽了磨难,心身受到创伤而死的。

著名作家赵树理,被造反派从叠摞三张桌子的高处推下来,跌断髋骨又打断肋骨,肺叶也穿透了,含冤去世。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翻译家吕荧,在干校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精神上、肉体上受到巨大折磨,悲悲切切地死去了。每当我想起这位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想起他的清高、狷介、无畏;想起他为胡风冤案公开站出来为胡风辩诬的壮举;想起他在课堂讲课时那凝重的风度,清晰的哲理,怎不顿生惨恻之思?!还有诗人、小说家、教授冯文炳(废名)先生,建国初期让他离开北京,离开他当了多年教授的北京大学,带有发配性质的去了东北长春,嗣后双眼失明,“文革” 中无人照料,竟至饿死……

更有甚者,是作家海默的悲惨结局。因为他无意中接触到江青的一些秘史,造反派们竟把他装进麻袋,封住口,乱棍打死!海默是一位火一般的刚烈汉子。1954 年春天,在银川文联一位姚先生的炕头上,诗人李季曾对我赞美海默豪爽耿直的性格,夸奖他如何善于构思故事,塑造人物,对他敬佩不已。

又岂止是作家,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盖叫天,原来身体都很硬朗,后相继折磨致死。被陈毅元帅誉为 “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的盖叫天老先生已届高龄,游街时从疾驰的汽车上摔下来,腿脚伤残还要接受批斗,痛饮人生苦酒,告别苦难世间,不久就去世了。京剧须生泰斗马连良,在一次洗劫一空的抄家中被惊吓,几天后魂归西天。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应云卫、舒绣文,也是活活折磨死的。应云卫先生患严重的心脏病,几至奄奄一息。上影造反派要拉他去游街,医生劝阻无用,这位导演优秀影片《桃李劫》,并通过这部影片把田汉、聂耳的《毕业歌》传遍祖国城市乡村的艺术家,竟惨死在街头!

关死在监牢里的文化名人也不少。著名的革命前辈、历史学家、哲学家华岗,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杰出的戏剧大师田汉,著名的话剧导演孙维世,都是被按上各种政治罪名,在狱中受尽折磨致死的。华岗先生 1955 年在山东大学校长任上,受胡风案株连入狱,一直关到 1972 年瘐死狱中。有些出版物上说吴晗先生是自杀的,据我向有关人士调查,他是在狱中遭到毒打,大口吐血死去的。孙维世女士则是双手反铐在背后,死后遍体鳞伤……

作家们还有种死法,有人称之谓 “慢火烧烤”,意思是,先行划入另册,再加以精神折磨和肉体摧残,直至把生命之火消耗殆尽。胡风、冯雪峰、聂绀弩、沈从文、路翎等作家,还有杰出的新闻界女战士浦熙修、彭子冈等也当属此类。被打入胡风集团已经离开人世的一些作家,外加牢狱之灾,短寿自不必说了。就以沈从文先生来说,建国后被剥夺了文学创作之笔,社会地位大落,从前是赫赫有名的作家、教授,后来却当了故宫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连参加工会也没有资格,工资、住房、人际关系都遭到种种刁难与精神折磨,心中憋气乃至早逝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作家本来都是应该好端端的活着,堂堂正正的写作,以他们的生花之笔,写出更多更好人民喜欢的作品的。然而命运使然,环境使然,一个个都悒郁成疾,过早地离开人世。这一类作家多数死于 “文革” 之后,沈从文先生曾自杀过,未能如愿;有的作家是想等着讨个说法,比如被党组织派到敌伪内部做情报工作的女作家关露,“文革”后刚刚为她洗刷掉 “汉奸” 的罪名,而她痛感一生遭遇太惨,生趣索然,便自杀了。我想,我在上面讲到的这些作家都不会相信我开篇提到的那位作家说的 “再好的死,也不如再不好的生” 这样的人生哲学吧!

近百年来,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折之中,人才辈出史无前例,而 “文革” 当中戕害人才也是史无前例的。大地冰结,万花纷谢,祖国命运陷入深渊,华夏文化损失惨重,这是古往今来无与伦比的。上述许多作家和文化名人,因英年零落,未竟其业,未展其志,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时代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是的,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面对邪恶势力誓死抗争,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是大义凛然的。回想当年,他们一夜之间沦为十恶不赦的敌人,当其时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兼善天下抑或隐退山林的路都被堵塞了,人生至此,光明和希望安在?展望前程,但求一死了。

有位从不胜寒的之 “高处” 走下来的老革命说 “有人兴头来了,也许会拍拍你的肩膀;若脸一变,你连个蚂蚁也不如,拈死毫不可惜……” 这使我想起四川才子田家英,由于他的正直耿介,博学多才,而不幸又有一副 “万家忧乐在心头” 的菩萨心肠,致使英年早逝,令人感慨万端!可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其人之道,必报其身,君不见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江青一类政治骗子,不是剥尽伪装,原形毕露了吗?

邓拓先生诗云:“莫谓书生多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过东林书院》),岂止是血斑斑?是 “落花无数水流红” 啊!这血染的涛声,必将永远激励着祖国正直而有良知的人们,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死难的英灵们,他们是永恒而不朽的。

知乎用户 平克莱特豪斯 发表

张爱玲作为小资产阶级文人,还是颇有一些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觉悟不够高,容易成为人民的敌人,于是慌不择路逃去美国,也算是识时务了。

但比起张爱玲,根正苗红的我们想必更熟悉另一位玲,丁玲。
1955 年 5 月 23 日

“胡风原来是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装着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混在我们里面,口称 “朋友”,实际包藏着那末阴暗的、那末仇视我们的、卑视我们的、恨不能把我们一脚踩死的恶毒的心情,进行着组织活动的阴谋野心家。… 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时刻都捉摸要用橡皮包着钢丝打囚徒的鞭子来打同他握手的人。这样血淋淋的心,这样凶狠毒辣地对待我们,只有阶级敌人才做得出来”
——丁玲

1958 年 1 月 26 日

丁玲、陈企霞等人在此后的若干年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党活动,成为屡教不改的反党分子。丁玲、陈企霞、罗烽、艾青是党员。丁玲在南京写过自首书,向蒋介石出卖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她隐瞒起来,骗得了党的信任,她当了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主编,陈企霞是她的助手。罗烽、艾青在敌人监狱里也有过自首行为。这些文章是反党反人民的。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时期,国民党又起劲地反共反人民。丁玲、王实味等人的文章,帮助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派”

然后我们说说丁玲。我只提一部作品,一句评价。

这部作品是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句评价是”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如此高的评价,堪称圣恩浩荡了。

张爱玲一不爱写土改,二不长于歌功颂德,更何况,连李谷一老师都曾被批为” 靡靡之音”(甚至还是在 78 以后),张爱玲的小资产阶级情绪,万一追究起来,又岂是区区” 罪大恶极” 而已?

所以为什么张爱玲定居美国呢?我想,大概是她还是有一些自知之明罢。张爱玲是旧时代的残党。美好的新时代有没有能载丁玲的船,我不敢清楚,但一定没有能载张爱玲的船。

这一点,她比我清楚。


最后,献上一段丁玲的文字吧。文人风骨多少是抹不干净的,时代变换任谁也是一声长叹。该屈膝时,” 还不是都一样?”

在活着的时候,你不能不被逼走到香港;
死去,却还有各种污蔑在等着,而你还不会知道;
那些与你一起的脱险回国的朋友们还将有被监视和被处分的前途。
我完全不懂得到底要把这批人逼到什么地步才算够?猫在吃老鼠之前,必先玩弄它以娱乐自己的得意。这种残酷是比一切屠戮都更恶毒,更需要毁灭的。

知乎用户 优哉游哉 发表

她有非凡的洞察力,预测到了留下来的后果

知乎用户 无涯兄 发表

留在大陆的那些知识分子,如果他们集体穿越回 49 年,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和原来一样的选择。

知乎用户 纸月是只仙女虾​ 发表

许多人在看待张爱玲问题的时候总忘记一点,张爱玲其实是个 “遗民”。

而且她可能还不是民国的遗民,而是前清的遗民。

她们家族最鼎盛的时候是李鸿章、张佩纶那一代,

到了民国,其实已经衰败了,

父辈自己没有什么大作为,虽然她爸爸二婚娶了孙宝琦家的小姐,但那靠的是前清老底子

张爱玲本人在后世口中最显赫的身份是李鸿章曾外孙女

她自己也表露出对家族历史轶事的兴趣,连穿衣打扮也爱走 “复古” 路子。

可能说不上对腐朽的封建王朝多么怀念,但至少不排斥。

一个人童年成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这辈子看待事物的眼界

她,父系满清遗民,母系留洋后一直漂泊海外

老有人辩论说,张爱玲到底爱不爱国

问题是,她要去爱哪个国?

再者,一直有讲,她去参加大会,发现人人都穿灰,就她一人穿旗袍,于是顿感不妙

也记得她在哪里提到,自由若假手于人,必定久假而不归云云

还有她跟胡兰成那段,《小团圆》里她有隐晦写 “汉奸妻,人人可戏” 这种片段,可见当时舆论场已经发酵到生活中了。

她选择走应该也有现实考虑

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可以理解她的选择。

虽然但是,假如我们生活在当年,只是战火中的一介平民

看着她在上海孤岛专写些男女情爱,然后抛家弃国转身离去

估计心里也是挺膈应的

知乎用户 一个煎饼是一个煎​ 发表

对呀,她为什么没有去英国。

知乎用户 李惜文​ 发表

**因為她聰明和看得透,她才不會像那些傻瓜一樣被騙回去飛蛾撲火。**否則她絕對活不到 90 年代。

有人說張愛玲先生不 AI,是汗見,是有多不了解她?看她的作品(尤其是 50 年代寫的那兩部)也能感受到她對我國,對人民深深的愛和痛惜、同情。

她可比你 AI 多了!

她愛中華傳統文化,愛中華人民,她寫作都有很多地方是受到了古典小說比如《紅樓夢》的影響。她也愛那個花花世界的上海,不到萬不得已,她是不願意離開上海的。可是她甚至其實也不那麼熱愛那個殖民地的上海,她是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對世界是冷眼旁觀的,清醒到仿佛不屬於這個世界。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就在她的那兩部小說裡了。**這兩部小說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是幾乎全部大陸人都沒看過,哪怕是大陸的張愛玲粉絲、張迷也幾乎全部沒有看過。她的態度很明確了,她不是郭若沫那種人,也不是丁玲那種人,她不願意昧著良心說謊話。


更新:

一。看到一種「人家是為了恰飯」言論非常生氣和搞笑!我是這樣回復的。

二。高讚回答簡直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呵呵。讓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她和新时代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新时代把她这类人的生存基础全部毁灭了,再也不能被称为太太小姐,要称同志……」

我真想再說一萬遍,張愛玲先生並非傳言中的那麼自私、高傲,以自己貴族後代的身份沾沾自喜,相反反而因為自己落魄貴族後代的身份和複雜的家庭身世而感到無比自卑、孤獨,因為她自卑到骨子裡去了,才讓人誤以為清高孤傲。她自卑和孤獨的心境,在 hk 時候的那些作品裡完全可以反映。

你以為她小資、討厭和看不起人民嗎?相反,她在 50 年代的那兩部書裡對他們有著無限的同情。她其實也覺得稍微的平均主義、大眾平等是好的,她反感的是…… 這不是她胡說,經歷過的每一個老人,都清楚真實情況只會比她小說描繪的更加誇張。

我永遠記得她在她小說裡描繪的一個恐怖場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堅強的,樂觀的,豐滿的,被冤枉的孕妇,被以吊起來往身上掛重物的方式公開處刑,身體被四分五裂的畫面:

「妈的,今天干他一个痛快!」那人端着那块长满了青苔的石头,走上台阶,砰的一声,就丢到那妇女身下挂着的水桶里去,水花四溅。大家不由得哗然叫喊起来,在混乱中也听不见那女人的一声锐叫。
随即来了一阵寂静,在那寂静中可以听到一种奇异的轻柔而又沉重的声音,像是鸭蹼踏在浅水里,泊泊作声。那被撕裂的身体依旧高高悬挂在那里,却流下一滩深红色的鲜血,在地下那水潭里缓缓漾开来,渐渐溶化在水中。
那只吊桶还在空中滴溜溜乱转。女人的身体也跟着微微动荡,却像是完全漠不关心的样子,变得超然起来。一颗头倒挂下来,微风拨动着她那潮湿垢腻的发丝。
「妈的,太便宜了她!来,把她解下来,抬出去!」只有李向前一个人还很镇静。

當然,她雖然支持平均,也不反感勞動人民和農村人,卻也嚮往和憧憬小資的生活,而她也是個善良的人,這一切肯定是要建立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建立在社會足夠發達的情況下。畢竟全世界沒有人比起咖啡可樂更愛吃樹皮和觀哈土。但是那樣已經足夠快樂,起碼擁有選擇的權利,混亂的上海灘雖然不完美,千瘡百孔,卻正是因為這樣才有更多的故事和文藝的價值以及豐富的人生。比如可以自己決定去這家咖啡館還是那家咖啡館,還有各種各樣多種主題的咖啡館可以選擇。正常的人類社會有一百萬種可能。

(見評論。)

而上面說的這幾個「污穢」「複雜」「混亂」的「不美好」的故事卻是很多人的甘之如飴。

三。很多人對她恨之入骨,覺得她是「叛逃」,不願意和勞苦大眾一樣吃苦,高高在上,覺得她的出身就是原罪。

但是事實上,一個人的出身怎麼能是原罪呢?這是可以選擇的嗎?

我小的時候有個女同學長得奇醜無比,班上不管男孩女孩都非常討厭她,班上沒有人和她一起玩,沒有人搭理她。或許是因為這樣,她也極度自卑內向,每天過得和林黛玉進賈府一樣謹小慎微。但是我從來不會覺得她有多壞,我是唯一願意和她說話的人,內心裡也覺得大家對她不公。可是小孩子們懂什麼?

人的長相是可以選擇的嗎?

說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各位,人生下來是沒有原罪的,很多無法改變的東西是客觀原因造成,也不怪你。就像張愛玲先生,生在這樣的家庭不是她的原罪,人是沒辦法選擇投胎的。

她沒有殺人放火過,沒有做過什麼非奸即盜的事情,甚至小偷小摸都沒有。如果說她和漢奸談戀愛算是她的污點,那也不至於被當成落水狗狠批罷?

拜託,現在是 2021 年了大哥大姐們。很多人的思維和邏輯連小孩都不如。

四。下面這種觀點也非常令人無語。

可能這類人永遠都無法理解我們這類人,不能理解我們這種倔強、叛逆、討厭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的人。

比如有一個東西很好,你要我稱讚它,不管我是真的覺得它好,還是覺得它不好,我都不願意去稱讚。因為我們討厭被安排,被強迫去做事。

但是你們這種人是不能理解我們這種人的,你們只會覺得理所應當,比如認為既然你生在這個社會就必須要接受 XXX,嚮往叢林法則,視此為圭臬準則。我們只有覺得心情好的時候,也覺得它好,會自願去稱讚它,或者我們覺得它不好,但是大家也都覺得它不好,可是我們有時候偏偏有那麼點叛逆,就自願去稱讚它了也說不定。反正,是不會做自己非主觀意願的事,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否則,寧願去死。可能有點中二,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我們這樣的人。

不是說不願意受委屈,而是不想受可以不用受的委屈,以及討厭被安排。

張這種人並不是有多麼厭惡做這些事,比如下鄉改造,只是她想要自己主觀去做,而不是被安排。就像那個她穿旗袍去開會的事情一樣,她被這件事情深深噁心到了。

知乎用户 漫卷诗书​ 发表

解放初期,张爱玲在上海参加了一届文代会。

参加会议的文化届代表男的都穿着中山装,女的都穿着列宁装,唯独张爱玲穿着旗袍就去了。有点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打扮时尚的冬妮娅跟保尔去参加共青团会议的画风。

张爱玲理所当然的受到了批评和议论。回家后,张爱玲就流露出不能呆在大陆的想法: 连穿衣服都要统一,太可怕了。

作为个人,张爱玲离开大陆,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幸运的,起码躲过了 57 年反右和 66 年文革的风暴。否则,看看老舍、邓拓、傅雷、顾准、熊十力、翦伯赞、吴晗、丁玲、严凤英、杨丽坤、新凤霞、上官云珠、郑君里等文化界名人的遭遇,张爱玲绝对不可能幸免。

感谢 @红星和 @往事并不如烟的提醒。

谢谢

知乎用户 司马蚕 发表

和可口可乐一样,“暂时” 退出大陆历史舞台。

1978 年可口可乐重返大陆,也大概在同一时代,张爱玲在大陆又有了读者。

知乎用户 知无不言者慎 发表

致敬一下流云飞袖,最初 16 小时就 1400 赞,目测他 24 小时内就将成为本题的新生高赞回答,换句话说是 “活成了自己反感的样子”

结果他删答案了,删完答案后又复出,必须购买用户才能评论。

在这个答案屡受点赞和攻击之时我的另一个老问题也重新火了起来,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答案的主旨和大家争论的差不多,张爱玲,郑念,王爱玲,叶文洁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看看人家经历过后做了什么

叶文洁有错吗?

张爱玲走的早,比在那几年自杀的知识分子是赚了,但是也不算冰雪聪明在美国也不少受罪,毕竟能熬过那十年的知识分子后来多数活的都不错,张爱玲在美国虽然身后留下一些美元,但是论生活质量怕是称不上 “晚年幸福”。


感谢 2000 赞,得不配位啊,给大家推荐一个答案吧,还是比较有内容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

才一天功夫就 1700 赞了,我只是一个钢铁直男,真的不是张爱玲粉,连黑粉都算不上,可还是承蒙大家抬爱,受之有愧。

有时我也想她为什么不去台湾,给常凯申写一篇马 p 文也能挣 3000 美金,其实她在果党那里没熟人,而且那时国党里也有抗日的汉子,郑如萍的战友,她去了就是自讨苦吃。所以她只能流落英美过过小确幸的生活,靠卖字吃饭,这一点和张国焘结局比较像,如果一个中国人面对两大政治集团的招手和海外华人社团都不投靠,那么最后的结局就是钱花完了孤独死去吧。想融入西方社会没门。

相比之下,孙科、李宗仁就有头脑的多,选一个投靠,安度晚年。

曾任代总统的李宗仁,以曾经国家元首的身份,是两党争取的对象。

有时我还想到,张爱玲同时代的人,假如张爱玲能坚持活到 21 世纪,90 多岁时,她会不会还乡大陆,回来养老?因为 90 年代后的中国大陆,社会环境的进步和对张爱玲的崇拜都在不断发展,如果她回来享受读者的崇拜,以民国大师遗老的身份,随便写点什么民国怀旧、名人轶事,夸夸我在美国的时候,绝对应者云集,冰样聪明的人就该这样,在最合适的时机走对自己最有利的路。

《》《《》《》《》此段内容被要求修改十次,最后删除才通过


民国的时候到处都有腐败和压迫,她都不跑还做汉奸情妇乐享其中。

土改的时候有负面现象看不惯就跑了 [飙泪笑]

她和新时代根本就不是一路人,新时代把她这类人的生存基础全部毁灭了,再也不能被称为太太小姐,要称同志,再也不能穿旗袍,要和女工一样穿列宁服,要和昔日的女佣人一起挤公交,要服务员上菜居然也要说请、谢谢,要和吃大蒜的一起喝大碗茶,咖啡厅变成工人食堂,女作家也要进工厂手上沾油下农村脚上沾泥。

新时代不但没让她地位更优越,生活更安逸,反而失去了昔日的优越感,不跑干什么?

鲁迅说过,封建社会的地主官老爷为什么一开始支持革命后来又反对革命?因为他们以为革命会把更多的女学生变成姨太太,所以支持革命;然而革命后,女学生更多了,姨太太反而少了,所以就反对革命。

张爱玲也就是在内地火的人尽皆知而已,如果媒体停止传播张爱玲,可能这个世界都会冷落遗忘她。

知乎用户 飞来飞去​ 发表

作为张爱玲的忠实读者试答。

张爱玲的家国观念比较淡薄,即使有,我很怀疑她的国与我们的定义是否一致。上私塾的时候,她背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个国应该是封建王朝。父亲是吃鸦片烟的遗少,母亲思想出奇现代,早早和小姑子一同出洋游历,外国男朋友处了怕有一打,张爱玲本人关于读书的理想是去英国,二战爆发才不得已去了香港,这种出身和经历的限制,她的家国观念和我们肯定大相径庭。

张爱玲是文学天才,也是洞察世情的天才,对于这个世界,她乐于做个临水照花人,欣赏但不沉溺,当然她的观察和洞见,仅仅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但我觉得大多数作家也都是在写自己熟悉或喜欢的材料。

张本人受的文学训练和偏好,使她远离现在所谓 “宏大叙事”,更喜欢写反高潮,比如《五四遗事》。对于她,所生活的世界是身世飘萍,是一直在动荡和变革中,还有更大的动荡和恐怖要来,她最后选择走,似乎是必然的。

知乎用户 白日梦想家 发表

都 2021 年了,还有人要把她抓起来审判

走是对的。

知乎用户 落地雄心 发表

因为这里容不下她了,留下来,难逃一死。

1952 年了,以张爱玲之绝顶聪明,怎会看不出世道?

这已经不是她熟悉的世界了。

张爱玲,绝对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不应该就这么死了。

诚然,人固有一死,张爱玲也不例外,她晚年也难说幸福,可她毕竟不是被 “人民群众” 给整死的,就这样寿终正寝在阿美利加。

我还是深感欣慰。

知乎用户 秦程不锦 发表

因为她理解中国革命,但又无法融入到中国的革命中,她期待新中国,却又无法进入新中国,她是前清遗民,纯粹的民国小资产阶级作家,她对自己的身份有着很清晰的认识。

因此,她选择了离开。这是时代为她做出的选择。不过最应欣赏的是她有自知之明,而不是把锅甩在为了千万万为工农奋斗的革命者身上。而晚年的一些文章多半是因为张习惯了西方的生活而早已忘记了曾经多少还保留着的对中国劳动人民的那么几些同情,这时候的张对中国劳动人民来说是不值得同情的。

知乎用户 王东来 发表

我突然想起一个人,张国焘。

你们说,如果他当年头脑一热,真的回来了,那么他的结局是什么?

我猜不到,我也不想猜。

知乎用户 硕鼠 发表

有些人以为她是冰雪聪明,单凭有人批评她出席会议的服装,就猜到了未来。其实,这些人是看不到她某一本小说,不知道她实地看过,浙江农村的土地改革。其实民国的数据,七成以上是自耕农或地主,没有土地的是极少数。而浙江的农业经济作物比例较高,更加富裕。所以想象一下,土地改革的状况。她不是窥一斑见全豹,她真见过全豹。

知乎用户 杜雅萍 发表

为了活命,跟阶级阶层没有一毛钱关系。

看到有人说张爱玲拿钱写小说,笑死了。人家正常创作收入而已,作为职业小说家,能卖出作品那是本事。

张爱玲首先是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是她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后人评价的主要标尺。文学评论一点都不难,张爱玲的小说也很好读。读小说获得的智识上的快感,以及对世情、人性的理解,才是张爱玲恒久的价值。

那些虚伪而肤浅的立场判断,一文不值。

知乎用户 卧牛​ 发表

看过《第一炉香》就应该知道,不管有没有文革,张爱玲在大陆是待不住的。

一个对人性和物欲有着深刻而负面的洞见,又经历过所谓混乱时代,像某些人一样失去了家国信念,只保留了个人欲望。

这样的人在新中国初期这个全民政治化的时代生活,只会哪儿哪儿都不自在,甚至会嘲讽泥腿子被洗脑。她在民国都能有不错的生活,对她来说新中国反而是束缚,自然要离开寻找自由。

可以理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她是自由主义的精英,和上海一样是在半殖民地社会里畸形生长的。她离不开这种社会,正如《第一炉香》里的女主,冷眼堕落。她习惯了这种生活,怎么可能去当占中国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

也没必要像有的答案把老舍等一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放在一起,这是两个性质。张爱玲和老舍他们就不是一路人,和文革没直接关系。但我也相信,张爱玲等文人是非常担心会被新政权革命的,港台美国四处跑。

知乎用户 郑克塽 发表

你看在 2021 年的中国互联网,还有人骂她是汉奸。70 年前那是什么年代…… 她这个成分出身,不离开等什么?

大多数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人人都想成为马云。但是人人又想看马云倒台,最好穷困潦倒,然后呸的一句就知道你这个资本家不是个好东西,活该。

也许 TA 是真坏,但这次你们一起把他搞下去了。你不怕下次被搞下去的是你自己?你说你冤?呵呵,上个人也说他是曲线救国呢。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要什么事都扯 cr 和右派, 解放后最器重张爱玲的是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夏衍,有意思的他对张爱玲评价虽然高,但主要文学评论几乎和夏志清相反,他自己一身抗日大功,都没能挺过 55 年的冲击,隔离审查后没有什么明确罪名就丢官罢职,你说潘汉年见汪精卫有罪就算是吧,可潘汉年总不至于和上海白区地下党系统成百上千人说这个吧,牵连那么多人,说他 cc 系和叛党的,就国统区时来上海看过病治过伤的大员们自己摸着良心说这是人话嘛,他要是中统特务,你们能活着回根据地?

52 年的上海已经是风雨欲来了,张爱玲的反应算很迟钝了,55 年那场所谓饶潘胡反党集团的大风波已经在眼前了。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她要是留在大陆。绝对的被批斗得想自杀都不能。得被那帮垃圾玩够了才让她去死。那帮垃圾就是红胃病

知乎用户 大花猫不敌小花猫​ 发表

很简单。张爱玲还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办法学丁玲老舍改走歌颂路线,实在学不来这本领,太为难。所以走为上策。当然后来也就没机会享受他们的那些待遇了。

知乎用户 十年一 发表

张十来岁写文,二十刚出头成名,建国后还跟着混了三年。文字好的人,本质是对读者心态的操纵,加上跟着混这段时间也看到了自己的危机四伏,所以跑了,后来作品集也有 秧歌 赤地之恋这样的作品。

她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洞悉人性的人。

人活着,活得好,活的比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好,张都做到了。

知乎用户 三哥哥 发表

胡兰成为汪精卫工做,而张爱玲的丈夫是胡兰成。汉奸都跑了,张爱玲不跑?

知乎用户 Maoshing Chung 发表

因为她已经敏锐的察觉到未来。所以走了,事实证明她是聪明的,也是幸运的,因为已经离开了。如果不走估计比沈从文,老舍,苏青等人的下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知乎用户 steamstorm 发表

原来的回答被删了。

很少有人认为那种不经过审判私自定罪的行为是正确的。

很少人有人希望生活中缺少法律和人性。

左壬除外。

知乎用户 卷边白眼​ 发表

大数据是默认我为张爱玲了解者了吗?发了一堆同类的问题给我。。

随便再说一点吧。不做预设立场的猜测她的心理,只是通过她的文字,大家可以各自理解。

张爱玲自己写过一些内容,好像是在《小团圆》里的,写她解放后作为第一届文代会的一员参加一群文人聚会,记得是在苏州吧。然后中午一大群人一起吃饭。建国初期那么穷,文人聚会也还是有吃有喝的。上来一碗面,蟹粉面,她不爱吃面,就吃了上面的浇头,把面汤喝干了就把碗放回去了。。然后,她就意识到一桌人都在看她。。可不是吗,在那个年代,这样浪费奢侈的吃法,怎么能不惹人侧目。。那之前她已经做好去香港的准备了,当时她心里想的也是,幸好是要走了。。

其实这只是她一个很平常无意识的行为,或者说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也不是存心浪费,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而已。也不是因为她有钱才这样,她其实从小到大都是金钱匮乏的,所以她是在意钱的,这在她很多文章里都有明说,比如她说过,拜金也没什么不好。。但她又不是那种把钱当命的。她清高,钱只是为了生活更舒服,或者说钱能让这种清高维护的更体面罢了。。她在美国的生活一样穷困,有一个台湾记者想去采访她,但知道她不愿见人,那个记者是她粉丝,于是就租住到她住的那栋楼里,天天去翻她扔出来的垃圾(大概就是早期私生饭了)。然后看到她扔掉的毛巾拖鞋,超市买的,新的时候雪白干净好看,脏一点就被她扔了再买新的,她就这样 “一次性” 的用着这拖鞋。。那个记者写这一段都说:好想告诉她扔洗衣机里转几圈就能再穿了。。这段描写真是太张的性格了,她简直就是从小到老人设没变过。。或许她就是不在意这些小事,或许她就是缺乏生活常识。。她的生活方式和她有没有钱也没有关系。。

回到吃面那一段,也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正是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一个微妙表象。。她也不可能有远见看到十多年后他们这群文人的遭遇。她只是敏感的意识到了什么。。而且,只能说她清醒的了解自己吧,其实和哪个时代或者国家都没关系,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是她是这样的人,她也不打算改变自己去适应时代的变化,只能去寻找能接纳自己哪怕只是一种不太好的生活方式的地方。。

说一说张爱玲的敏感吧。文人大多敏感,不敏感怎么可能去写市间百态,人心曲折。但张已经敏感到异于常人的地步。她写过一段她小时候有一次吃鸡,说鸡肉有风油精的味道,大人们都说她胡扯,后来问了佣人,佣人说,这只鸡前些日子中暑了,给喂了点风油精。。还是小孩子的张当时暗自得意。。

就是这样的敏感,就好像鸡肉里残留的风油精味道一样,时代微妙的潜藏的危险被她感知到了。这种危险对她这种身份的人更是毁灭性的。本质上,张是个现实主义者,她看事物的态度一向是疏离冷淡讥诮的,哪怕她同情谁,她讲述的语气依旧是也是冷眼旁观的。她写王宝钏十年寒窑等薛平贵,这种被定义为忠贞美德也算没有互相辜负的故事,在她笔下,也不是美好的。她同情王宝钏但肯定不赞成她的牺牲行为。她写王宝钏和薛平贵重聚,虽然薛当时已经娶了代战公主,还是封王宝钏为王后,一年后王宝钏就死了。。在张爱玲看来,这就是在一个当权的妾手下讨生活,她当然受不起,也唯有死是最好的收稍。。这就是张爱玲的犀利冷硬,她从一个看似感人的故事里看到最本质的可悲,还要戳破了给人看。。她信奉人生的底色就是悲凉。。

这样一个张爱玲,和那个时代,就好像一个沧桑老灵魂遇到天真热烈的新生代。时代和她之间,是互相不需要,甚至不调和。。她也不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到不了精致利己的程度,但趋利避害的本能还是有的。。她虽说出生的家族算名门,但家里的做派也谈不上多高明,老爹后妈抽鸦片,也不管子女教育,还动不动就打她,她生病差点死掉也没人送她去看医生,重男轻女的封建做派是有。。而亲妈抛下她和弟弟早早游历欧洲,把家里祖上留下的那点儿古董当掉作生活费。。说白了,一家子到她爹妈那一代,自私的基因发挥的淋漓尽致。她就属于自己有灵气儿才走到那一步的,没有什么家人的帮衬,也不像某些同样的大家族那样有家风传承,从小受的是家天下的教育。。所以,她的价值观本就不是建立在大开大阖的民族家国情怀上,没有立场也不存在大义,要打个比方,就是现在的 “豆瓣人群样板”,最在意是自己的感受,又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看别人都多少有点俗气。小世界很丰富,对外面世界的态度就如张写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里最后那段心理描写,保姆阿小看楼下街上到处都是垃圾,心想这些人真是脏啊,但又想那不是她管的范围,和她也无关。。

张爱玲着眼幽微人性也和她成长经历有关,而且,幽微人性里她更容易看到暗面。。这要让她去写新时代,她一样能 “从华丽的袍子上找出几只虱子来”,你说她格局小也罢。她要是再忍不住冷笑几声挖苦几句,那不就把自己交代进去了。。

所以,离开也是她最好的收梢。。

知乎用户 不爱了 发表

泥腿子的后代和当时权贵共情,真是讽刺啊!

知乎用户 气为力之本​ 发表

因为她预料到当时和后世很多人都乐于看见她被整,甚至被整死。那些人会把她的痛苦当作快乐的来源,还会骂她是个傻子。

所以她很明智地走了。然后有一部分那些人因为她没有满足他们乐于见人挨整的扭曲心态而不爽,于是上知乎来发问了。

知乎用户 元锡损 发表

得了吧。

你们这种 “解释”,能解释为啥张爱玲不留大陆,但你们能解释张爱玲为啥不留港台,偏要去美国吗?

张爱玲的书是典型的 “私小说”,把自己人生经历艺术改编后写出来。她写的什么故事,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一清二楚,like an open book。

张爱玲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糟粕版依附型人格,她自己也知道,她很讨厌自己,自傲中藏着自卑。所以她写小说尤其讨厌这种女人,但写来写去又离不开这种女人。于是一写再写,来来回回写的都是自己。

上海解放后,政治对立越来越强,所以她待不住,跑到香港依附于美国人,半推半就地写些政治的东西。她其实对这些是没什么兴趣的——她要是有兴趣,当初也不会和胡兰成搅在一起了。然而驻港办给的钱实在太少,而港台的熟面孔又太多,于是她就跑到美国去,想少一点搅扰,多拿一点钱。结果就是后来无数去好莱坞闯荡的中国人的下场——人家看中的是你在中国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个身份地位到了美国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她只好又回到自己本就唾弃的老路上,嫁了一个身体和事业都快速下滑的美国老头,然而还是没有钱,只得厚着脸皮回港台来赚钱。

在这段时间她认识了夏志清,并对其百般讨好——因为夏志清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学的地位,是垄断性的。但夏志清恰恰就是看中了张爱玲身上那点糟粕,他要的就是这种东方主义的东西。于是在夏志清的支持下,张爱玲试图写一点英文小说来扩大影响力,但她仓促之间又怎么写得出来?只好袭用《金锁记》炮制了一篇《怨女》,结果美国人体会不了,成绩不是很好,只得自己又改写成中文,拿到港台来卖,发现还是只有中国人吃这一套。

美国老头赖雅死了以后,张爱玲一切都仰仗夏志清,开始翻译《海上花列传》,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翻译几年稿子却丢了。她生活极度窘迫,加上年老色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开始反刍自己有起有落的一生,然后写出了《色 · 戒》,还有一些散文。

所以,张爱玲为什么定居美国?

因为她不想重复自己,又不得不重复自己,最终还是活成了最讨厌的自己。

知乎用户 江小鱼​ 发表

我转载一下微博用户 “科学未来人” 的微博吧,具体链接如下,以下文字皆为转载,看完之后想必也能为她离开大陆定居美国的原因给出另一个角度的探索。https://weibo.com/1812175903/L1uDHcpzU?type=comment

前几天好像有人为张爱玲开脱,用的似乎是先使其弱智化、巨婴化再无辜化的路子。类似的内群体偏见还见于 “我们家孩子还小,不懂事,喝多了”,总之 “别跟她一样”。

¹ 说张爱玲不懂政治或者不关心政治,显然是不公道的。她的前半生、后半生都跟政治有关系,也赚了不少美国情报总署的钱,并在麦卡锡的授意下创作冷战小说,“虚假宣传” 的 “平庸之作”。评价张,似乎应该多说 “事实”,少些 “文化的想象和想象的无邪”。

² 大的方面,浙大的青年历史学者张扬教授一直研究美国政府对中国籍青年领袖的招募和训练的历史,写了《文化冷战:美国的青年领袖项目(1947-1989)》一书。其中,明确提及 1949 年前后美国对大量涌出大陆的青年学生、作家、重要人物的招募和资助。这其中,就有张爱玲。这里,我请大家开动脑筋,把美国政府及情报部门客观看待为极其专业的技术型存在,所以它们搞的招募和宣传有着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在一种 “文化信息战” 的理论框架之下,张大有利用价值。事实上就是如此。

³ 芝加哥大学的英文系教授 Richard Jean So(中文名 “苏真”)在题为《文学信息战:张爱玲,美国国务院与冷战媒体美学》论文中提及,张爱玲在 1952 年底就申请了美国情报总署驻港办事机构的工作。正如张扬教授在书中披露的大量史料表明,香港那时候是英美情报人员熙熙攘攘往来的“监听站” 和“招募站”,所以张爱玲自然很快被美国人注意到。情报总署驻港机构的文化工作处处长理查 · 麦卡锡“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他要招募这个文学天才,完成美国的东亚情报部署任务”,所以他在 1951 年底就跟踪张爱玲,进入她的住处当场招募;张的申请很快被接受,并于 1952 年开始工作。为美国政府,工作了 3 年。

⁴历史学的强大之处在于拥有综合型的理论分析框架。“张爱玲融入到一个新成立的国际媒体体系之中,该体系对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冷战行动十分重要”。张之所以被重用,在于 “文学被视为传播信息的有效工具”,最终,“张爱玲的一生与政治分不开,因为她的经历让美国在东亚的帝国野心昭然若揭,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政府怎样招募张爱玲这样的流散作家开发新的写作模式”,然后为其政治目的服务。张,蛮配合。

⁵1948 年,哈里 · 杜鲁门签署史密斯 - 蒙特法案,美国情报处及其辅助机构从此诞生,该情报机构旨在充分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对全球信息进行控制。后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增加了对其资助,“把美国情报总署在美国冷战政治策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核心”,“情报总署的作用是创造性地描绘美国政策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合法愿望之间的联系”。注意的是,为了甩开 “propaganda” 的包袱,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找到了另外一个词汇:“information”。但那时候,显然不便于从中国大陆获取 “information”,那么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便有了用武之地。她的文学技巧利于构建“文学信息战”,她的文学理论也适合这一点:在她的“被调解的低语世界” 里,“文学发挥着流言和闲话的功能”。

⁶张爱玲的小说《秧歌》就是以上合作的产物。麦卡锡决定在宣传策略中加入新东西,输出基于情感和文学基础的 “information”。美国情报总署在东亚地区的宣传任务就是这些,需要散布 “流言”。“张爱玲的任务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中国民族志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内幕”,把当时的中国农村变成一个 “获取和散布 information 的场所”。具体执行起来的画面倒很寻常:

“麦卡锡承认,他欣然地把自己对故事的思路灌输给张爱玲。他效仿施拉姆称,小说用形象的语言让事实充满丰富的现实感。”

“在向中国的对手传递中国信息的过程中,她本人正在被工具化。”

⁷顺便分享一下,CRL 链接了不少 1949 年前后那几年两方面创作的 “政治传播与大众教育” 作品(1947-1954,_<_a href="http://t.cn/A6xqmxZS">O 网页链接),分别来自海外几个大的图书馆。看看那些,就知道为什么张爱玲的一些作品在美国曾经喧嚣一时,而后归于沉寂。“今天,《秧歌》和其他各种冷战小说,如詹姆斯 · 米契纳 1947 年创作的《南太平洋往事》堆在一起,统统被看成是平庸之作。张爱玲的作品被解读为虚假宣传,缺少文学和美学价值。”

美国大外宣、“意识形态” 宣传机构成建制崛起,就始于 “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国政府意识到 “语言作为攻击和防御的活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武器”。

史密斯蒙特法案规定 “私人性信息传播充分下要减少官方信息的传播”。外宣经费从 1948-1949 年上涨 2 倍,达到 3210 万$,1950 年又涨到 4730 万$;张拿了三年这些钱,情报总署驻港负责人亲自到她住处招募并利用她善于创作“私人性信息” 的才华。

施拉姆在中国传播学界有祖师爷的尊位,八十年代受薄氏邀请来华,一套实证主义范式令当时的 “新闻传播学界” 大受震撼。但今天谈他其他身份反而不多。施拉姆给美国情报外宣做了大量工作,把冷战东亚当成理论试验场。麦卡锡招募到张爱玲后兴奋告诉施拉姆,后者回复:让她写本小说

这条微博解释了为啥张的政治任务型冷战宣传小说《秧歌》行得通。也预示她的下一本小说《北地胭脂》(《粉泪》)为啥行不通:knopf 出版社给她的退稿信:“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如果中国过去是这样子,那么 CCP 岂不就是救星?!” 张先被工具化又被抛弃。

知乎用户 lingofstyle 发表

看过电影《霸王别姬》么?看看 49 年解放以后中国文艺界都在做什么。搞什么改造,这种改造其实是对文艺的一种破坏。文学不能为意识形态服务,那样的文学就失去了批判和反思的功能。

张爱玲非常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如果她没有出国下场非常可悲,肯定被政治运动迫害死。张爱玲怎么可能像一些不要脸的文人去舔那些权贵呢?那样就不是张爱玲了。所有看看那些舔权贵的人,在文学上都没啥建树。而张爱玲在文学上的造诣可以达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级别。成为一代宗师。

所以,张爱玲为了避免自己被迫害,离开大陆去美国,在美国发扬了其文学创作的天赋。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于文学,她自知是天才,于政治,她也有一种不自知的聪慧狡黠。她自认为对政治没兴趣不了解,但相对于某些擅于高谈阔论国家大事的左翼文人却最终不免沉沦,仅仅因为街上人们穿着的变化,就能够嗅到危险的气息而及时脱身,可见其机敏通透。而那些想批判她的人无可奈何只好到处拿 “文化汉奸” 无能狂怒,那些没当 “文化汉奸” 自以为大节不亏却仍然受到批判的人只好以其没有家国情怀聊以自慰,倒好像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突然搁置了争议达成和解,批判与被批判都是一件光荣的使命一样,实则一方内心求之不得(你竟然在新中国建立后跑掉了而不是去唱赞歌),另一方羡慕妒忌(天天卖弄自己的政治见解政治敏感性却被一个写言情小说的女人碾压),这种虚伪才真是可笑至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看某些回复是疯了,同情地主的都有,真以为那时候你能当地主家的啊。那年代好点地主是给你留点口粮,其他交租,那时候亩产量低,我外公解放前给地主种地,吃不饱但是饿不死。这种他说算好的,坏的是某穷人娶了个漂亮老婆,被地主知道了 qj 的了。解放后,这个血债的不枪毙还留着当乡贤啊,你们绝大多数在那时候,不就是世世代代给地主种田交租的命。

当年鼓励劳动时代,不劳动享受不到好待遇。大家可以查查某些作家下去劳动拿的工资和待遇,相当于普通当地农民的十到百倍,可是他们为啥难受,当然难受了,没过过苦日子你要他们干些体力劳动能不抵触。他们以前在城市待遇更是穷苦农民的百倍千倍了。要一个只要坐在别墅里拿着几百甚至几千上万农民加起来的收入待遇,到后来要去多多少少干点劳动才拿着 10 倍,100 倍农民的工资待遇,这里就比以前缩水了 10 倍,100 倍了,话说很多人不是反对现在工资差距过大吗,穷富差距深恶痛绝吗,没要他们劳动前。在都市一个大作家那时候一年补贴工资稿费加起来是一个普通农民 100 辈子甚至 1000 辈子都拿不到的。

知乎用户 东篱​ 发表

觉得她只是不想活在一个很多人都认识她,议论她, 批判她,并且试图去改造她的环境里。

她本来就是个很孤独,很孤僻,不喜欢混各种圈子的人,她的笔下的亲友,就那么几个人, 后来这么几个人来往得也越来越少了。平生就有过那么两次恋爱,还有一次所托非人。 从小,她就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她更适合关起门来写文章,在充满魅力的中国文字里,获得自己的依靠和快乐。用文字去表达,展现自己强大的观察力。

出名太早,名声太大,人又很孤独,身边又没很多亲朋好友,时局变幻中看不清楚未来,又不想被改造,希望余生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活着。只好远走他乡。

知乎用户 Helloman 发表

凡是有点小资的人,都更向往西方那套,而不是苏联这套

知乎用户 少年强则爹强 发表

张爱玲还是绣过红旗的。

小艾,从大户人家的丫环,渐渐成了一个老妈子,年轻时被主人强暴,怀孕,又被不孕的青楼出身的姨太太踹流产。这么苦命的一个人,后来跟一个努力学习的印刷工人在一起。上海把资产阶级打倒,小艾和爱人的生活越来越光明,以前看不起医生,这次,把子宫炎看好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张爱玲虽然没有写一个高大全出来,但毕竟还是努力过。要是她不走,就会看到上海街上的汽车没有增量,磨损一辆少一辆。要是看到清理资产阶级发生的空军部队,那该是怎样的心理冲击?

半生缘,早期版本叫十八春,在这个版本里,有情人最后团聚,世钧作为技术工程师,将要远赴东北,参加社会主义新国家的建设,生活看起来也有光明的未来。

可惜,她的努力还是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跟不上时代潮流,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对她来说是英明的选择。

知乎用户 羽晓舟​ 发表

因为不会写叼〇文学,所以只好润了。但是后来证明,哪怕会写叼〇文学,一样要被〇×。

知乎用户 Burgundian 发表

张爱玲不适合中国,也不适合美国,只不过那时只有美国看上去是个合适的去处。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跑就跑了呗,说的好像跑路了活得很好一样。

你们是真不知道张爱玲在美国混成什么样啊

太行了,精神胜利了属于是,虽然张爱玲在美国活得很差,但是如果留在大陆一定会更差,典型的精神胜利了。

特别简单,她去了美国,然后活得不尽人意,说别的都是扯淡。

话说啊美不是地上天国吗?怎么有人混成这个 b 样了?哦,上次被淹死的在你们眼里不算人是吧?那没事了

知乎用户 金小光 发表

某个答案说张爱玲 “冰雪聪明” 的,怕是有些答非所问。能跟汉奸混在一起的,能有多聪明?

至于那些在那个时代遭遇严重迫害的,比如老舍、吴晗等人,哪个在聪明才智上比张爱玲差?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一二十年后的祸福得失。

张爱玲选择离开,就是因为她和新中国完全不搭。她完全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甚至有些封建主义的精英作家,她跟胡适、梁实秋、宋美龄这些是一路人,完全不接地气的人,是不可能留在一个工农当家做主的国家的。

知乎用户 非说不可 发表

一个文化汉奸,留在大陆等死?

知乎用户 呵呵​ 发表

因为她没有学会感恩 > 咸因 > 戌大 > 戈一 > 一一 >“”>null

知乎用户 梭哈是一种智慧 发表

留在大陆,大概率事件:57 到 78 年进牛棚,被劳改,看张爱玲那个偏激的性格,以及跟汉奸谈恋爱的大黑点,预计 58 年就自杀了。

定居美国,继续过她小资的生活。

是个傻子都会选,而且她一开始去的是香港,看大陆情况实在无法回去,才去的美国。

知乎用户 罕见速成班学员 发表

张爱玲是不是就是文笔更好的郭敬明? 那她离开新中国,我觉得挺正常的。因为新中国就不是他想要的那种国家。郭敬明在那个时代也是 “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

知乎用户 寻找 发表

虽然这个问题下有一大堆为张爱玲洗白的回答,给出什么张爱玲追求自由啊,要离开伤心地啊,个性跟其他作家不同啊,躲避文革啊之类的原由,但最直接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她是个文化汉奸,为汪精卫集团的报刊写文章提高他们的人气,污蔑英雄,美化汉奸。这样的人即使当时的政治家,文学家出于某些原因允许她回国,但朴素的百姓是容不下她的,她回来就是找死。

知乎用户 五音不全剑歌者 发表

新中国的建立不是城头变化大王旗的农民战争,也不是一帮奴隶主叫嚣着自由平等博爱而成立国家之名的公司的过程。

是真的要跟旧时代告别,打碎旧时代剥削的。

旧时代剥削阶级中不乏各种杰出人才,但能真正脱离旧时代的不多。离开对个人来说很正确,对国家来说只是遗憾。但是留下来又不愿接受改造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害无利。

知乎用户 少先队员何西阿 发表

建国后跑路的知识分子并不意味着聪明,建国后回来的人也不意味着蠢,钱学森邓稼先这种知识分子,谁蠢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罢了,老舍如果挺过了那几年,人家也未必会有多大怨言。至于张爱玲这类人,走了也不是坏事,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这类文人。

知乎用户 JackyBaldheadWang 发表

这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最正确的选择。

知乎用户 大象放映室​ 发表

张爱玲为什么离开大陆定居美国?

先随着我之前分享过的这期视频,回顾一下张爱玲天才、怪胎、普通人的一生

让我们一起「寻找爱玲」……

知乎用户 一个好人 发表

提问者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用到很多人身上,历史证明了他们那些人的选择是正确的,看看那些没走的人吧。

传送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744279/answer/2208548638

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这片土地题提倡的不是爱与包容,而是仇恨,在之前是对阶级敌人你死我活的仇恨,到了今天,那就是对公知,五十万,狗罕见,神友的你死我活的仇恨,极端,暴戾,盲目,试想,谁愿意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之中呢。

知乎用户 不想说 发表

还有人总爱说,“不逃出去你看看那谁谁,比如老舍丁铃…… 的下场”balabala,好像多有优越感,一副仰着头等着被人称赞的嘴脸

那么,你们举的那些人,无论是老舍、丁玲亦或是许多人,他们现在呢??

他们现在在国家的名声是怎样??文学地位怎样???他们的后代什么待遇????

你们家大神张爱玲什么鬼样???还 “张爱玲在美国发展文学”,那去问问美国人认识她吗???这种骗小孩子的话就能骗骗你

还有竟然提张国焘怎么怎么样,张国焘和张爱玲一个德兴,孤独惨死,死后只有自己的迷妹迷弟粉丝团记得,这叫**混得比在大陆好???**牛。

有些人总在强调某个既定历史时期,之前、之后就像被抹掉消失了似了。就像某些呆蛙人一直强调大陆有多穷、有多封建愚昧…… 那种刻意和尖酸的嘴脸没两样。

这个国家一直在发展、在进步、在学习、在弥补自己的缺点和过错,这种种努力,在那些人眼中,全都不存在。


你认真读过张爱玲的文章就会发现,张爱玲从不认为自己是 “中国” 人

她觉得自己只是 “上海” 人

(所以她的文章与其说是 “冷静”“客观”,不如说是 “冷眼旁观”。她压根没当自己也是中国人,当然看中国的苦难或战争,都有一种疏离和高高在上的傲慢。说白了这些关她什么事呢。)

(在香港按理说是经历了战争了,结果她回忆更多的是在香港的吃喝穿衣,以及怎么自如的用英文写作。)

(还不明白就想想亦舒。亦舒也一模一样。她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吗?不,她觉得自己只是香港人。随时都能变成加拿大人——并且她也确实这么做了。中国和她有个毛关系。)

在她的概念里,外国人、洋人是一等人,上海人是二等人,中国人是下等人

上海那叫被中国统治了,被中国占领了,变成了中国这种下等人的一分子

她怎么能容忍,太可怕了

所以移民当洋人

就是这么简单。


有些人说好多人是因为十年才逃出国,是聪明人

可他们好像刻意忽略了,许多在十年间逃出国外的人,十年后改革开放以后就回来了

他们逃走的是动乱不是国家

他们还是爱国的,他们哪怕风烛残年,仍然愿意回来自己的祖国

无论之前是什么立场,只要你愿意最后回归祖国怀抱,我们就愿意当以前的事从没发生过,仍然给你至高的待遇,好的名声,送你晚年所安

而张爱玲,想都没想过。

她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洋人,孤独死在洋人的国度,你又何必为她感到挽惜??

为什么课本上鲜有张爱玲的作品?

知乎用户 零靈灵 发表

幸亏走了,不走估计 wg 时期就要被斗,以她的身世背景和思想只能走。

知乎用户 张先生 发表

知乎用户 溜溜球 03 发表

看看她的出身和文学倾向,走对她是最好的出路,她若留下,好一点像沈从文,但更有可能像老舍。在民国一众的文学家中,她虽然不涉及政治题材,但她的眼光非常敏锐,及时察觉时世的变化,也正像她所说的,她没有牵挂,她可以做她想做的事。她的结局算是好的了。她比大众有能力,有远见,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不被历史的巨浪裹挟。

知乎用户 张海祥 发表

原因很简单:她这种人,在新中国的生存是极困难的!

张受玲对此还是很清楚的,只是她还不清楚的是:她这种人,在香港、甚至台湾、美国的生存也极困难,张爱玲最终孤单死在美国一个小旅馆,死后七天才被发现。

张爱玲是邪恶社会滋生的一朵毒花,只有在那个罪恶弥漫的社会才能正常生长。

知乎用户 午夜流星 发表

【张爱玲】第 2 期 她为何选择离开大陆?

知乎用户 maomaobear​ 发表

她跑到香港是对的。

但是从香港跑到美国是错的。以她的资格,还不够被香港的组织处置。

她好好写她的文章,挣她的稿费日子不会太差。

香港当时的文化水平,很适合她写小说,有阅读市场,有人口。

去美国,用英文写作,她算老几?

香港 1957 年后经历大批移民态度就变了。

1966 后,基本大陆势力就很低调了。

香港经济大发展时期,张爱玲很有机会先富起来。

这么多年能写很多东西了。

知乎用户 弘言 发表

举个例子吧,钱海岳,很多人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南明史研究家。

“作者钱海岳自 1920 年代初起便开始研究南明史事,二十馀年中参考 3400 馀种史料,1944 年完成《南明史》初稿百卷(柳亚子曾于 1950 年将之抄录,现藏于中华书局图书馆)。其后又增删为百二十卷。文革时钱海岳遭受迫害,其毕生所藏万卷天下珍本被红卫兵们烧毁,于战乱中也不离左右的《南明史》誊清稿与草稿悉数被查抄,文化大革命运动初因曾表彰郑成功,被诬为宣传蒋介石反攻大陆造反派将其拉到明孝陵,从上面将其推下跌死。钱海岳死后,《南明史》终稿是否完成便成了谜。—引自 Wiki

知乎用户 全历史 发表

真实世界中,那个跟苏明玉成长经历神似的女孩——张爱玲,她的态度也许更像大部分普通人最真实的反应……
全历史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字数 3211
阅读约 7 分钟

在距离 “打死苏大强” 的全网檄文还不到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昨晚《都挺好》电视剧的大结局,顺利将最新热搜换成了 “苏大强成功洗白”。敢情作天作地闹着老大给自己买新房子,把老二折腾得离了婚,女儿被打进医院只顾给儿子脱罪的,都不是他?一个从小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的苏明玉,就这么强行和解了?
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和商业的再创造,真实世界中,那个跟苏明玉成长经历神似的女孩——张爱玲,她的态度也许更像大部分普通人最真实的反应……

张爱玲小像

···
证明自己,是报复伤痛的最好方式

李鸿章后代、落魄贵族少女、一代才女?这些高贵的标签像披在张爱玲身上的华丽衣袍,底下衬着的是数不清的阴影与梦魇。她那么遥远,尘烟散尽,民国风流难寻;她离我们又那么近,近到她儿时经历过的所有伤害,似乎都能在你我身上找到影子。
查看完整族谱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

李鸿章子孙们的合影
她是家庭中彻彻底底的弃儿!4 岁时,父母就因观念不同而离婚,母亲黄逸梵远走英国。从此,母爱在她的生命里,成了最匮乏的阳光;而父亲,又给了她惨绝人寰的冤枉、暴力、软禁和伤害。
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张爱玲在作品《流言》中的叙述和其弟弟张子静的回忆完全契合。

张爱玲的父亲(左二)看似儒雅,却吃喝嫖赌一应俱全
1937 年,张爱玲和后母发生冲突,后母骂了她,还打了她一巴掌。张爱玲用手挡,后母却说张爱玲要打她,上楼告状。张父不分青红皂白,跑下楼来将张爱玲打得倒地不起还不罢手。幸好祖母留下的老佣人不顾一切地拉开,她才没有被打死。
后来父亲干脆将她软禁起来,不许她与任何人交谈,得了痢疾也不请医生,不给她吃药,任由其病得越来越重。最后因为怕背上 “恶父” 的名声,才偷偷给奄奄一息的她打了消炎的抗生素针……
这一系列攻击行为,无疑都在杀死张爱玲心中的父亲。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受过西式教育的摩登女子
而她的母亲偶尔回国,照顾了几次生病的张爱玲后,也几次三番说希望她死。她说:“我真后悔小心照看你的伤寒病……
香港大学时,张爱玲的老师弗朗士,给了她八百块钱作为奖励,张爱玲得到极大鼓舞,拿去给母亲看。结果她母亲什么都没说,过两天直接在牌桌上输掉了。
她不被看见,也不被爱。但越是这样,张爱玲越想证明自己。
她逃离了父亲的家,在学校拼命地写稿、给各大杂志社投稿,她说出名要趁早。她想证明自己的才华,拥有赚钱的能力和对伤害说不的底气。
很快名气上来了,张爱玲的稿费水涨船高,她攒够了还母亲的钱。母亲回国后,她选了个时机去还钱。两根小金条握在手心,她还陪着笑递过去:**“我一直心里都过意不去”。**她说这是还她的。像一个陌生人,对待另一个陌生人。
没有恩情,也没有亲近。只有利益往来,和冷漠的客套。

···
是影子,更是枷锁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尽管张爱玲厌恶生了她又不好好待她的父母,她却在无形中把自己活成了母亲,并用尽一生追寻 “父亲” 式的爱人。

上海杂志社《传奇》初版本封面
黄逸梵喜欢《二马》,她也喜欢;黄逸梵喜欢钢琴,她就学了钢琴;黄逸梵喜欢油画,她的梦想就是成为钢琴家,或画家…… 就连张爱玲第一本书出版,她设计封面选择整个一色的孔雀蓝,只印上黑字,这也是母亲以前最喜欢的颜色。而她和母亲的性格,更是如出一辙的冷漠、凉薄、孤傲……

幼年张爱玲相片,照片的颜色是母亲黄素琼上的
1957 年,黄逸梵客死伦敦。在此之前,她曾写信给张爱玲“我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 可惜,张爱玲还以为她是生病无钱医治,找她要钱,慌忙寄了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给她,预备着老死不相往来。
她对友人炎樱,亦显得绝情。炎樱定居日本后,她移居美国,炎樱多次给她去信,问她:为什么莫名其妙不理我?张爱玲在回复几封信后,彻底没了踪迹。

炎樱与张爱玲
对其他家人,她也同样不留情面。她批判父亲,批判母亲,批判舅舅,批判伤害过她的所有亲人。
对自己,她更是苛刻到了极致。她曾对自己说:反正你将来也没有好下场。而《小团圆》里,她写到自己的流产。那么心碎的经历,她像自虐一般,用了无尽的耐心,去细细描摹。
她的文章里,满目都是苍凉。在她的眼中,人与人,如同虱子一样,在华美的锦袍上,挣扎着,相斗着,到处是算计,到处是龃龉。她文字里的冷,更是心底的冷。
而她在追寻自己的伴侣上,无论是胡兰成还是赖雅,都或多或少有她父亲的影子。童年,张爱玲受尽了父亲的冷漠、囚禁和虐待,她想通过爱情,在另外一个男人身上弥补回来。
她的爱情观就说明了一切:“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她说的更像是父亲和女儿。

![](data:image/svg+xml;utf8,)

张爱玲的前夫胡兰成
第一个男人胡兰成比她大 14 岁,与张爱玲相识时,他已经是有妇之夫,有过三任妻子,他在报上登离婚,又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但他从不曾为了她停止风流,一路上女人不断,换了一个又一个。
胡兰成出轨无数次,张爱玲就伤心了无数次。为避免被再次伤害,她像刺猬一样启动了心理防御,写了一封绝交信并附上 30 万的稿费寄给胡兰成。
她说:“我已经不爱你了,而你是早已经不爱我了的。” 若不想被拒绝,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拒绝别人。

赖雅与张爱玲
美国时,她邂逅了第二个男人赖雅,他比张爱玲大 29 岁。两人相伴 11 年后,赖雅逝世,以另一种方式抛弃了张爱玲。
在痛苦的原生家庭成长,带着无形的枷锁去寻找爱,又失去爱,她的一生都在重蹈覆辙……

···
不是不爱,是已经没了爱的能力

很多人对张爱玲在对待亲弟弟张子静的态度上多有非议,她对亲情的冷漠有时到了让人心寒的地步。儿时,父亲受到挑唆,使弟弟无端遭受严厉的惩罚,她恨弟弟的胆小、麻木,她躺在阴暗的大房间里,流着眼泪发誓要给弟弟报仇。

抱着洋娃娃的张爱玲和弟弟
张爱玲从家里出逃后,弟弟也跟着跑了出来,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告诉母亲他回不去了。母亲没有收留他。弟弟哭了,张爱玲在旁边也哭了。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在天津法国花园(今中心花园)
张子静别无选择,只能留下,陪着这个家一起衰朽,变作一个懦弱苍白的少年。或许是弟弟的懦弱,又或许是他甘于平凡,随着年轻的增长,张爱玲对亲情的抗拒到达了顶峰,哪怕是曾经和自己有着共同遭遇的亲弟弟。
拒绝相见,拒绝有任何方式的往来,成了她保护自己不被亲情伤害的壳。
弟弟为了自己办的刊物找她约稿,张爱玲却以 “刊物不出名,会败坏自己的名誉” 为由拒绝。后来大概是出于对弟弟的怜惜,她找出一张亲手画的素描,叫张子静拿去刊登。

查看关系图谱
张爱玲的亲人们
张爱玲前往美国时,半句都没和他提起,还是通过姑姑的嘴里得知的。
姑姑开了门,一见我就说:“你姊姊已经走了。” 然后把门关上。我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
后来张子静也曾向她寻求救济,但张爱玲境况不好,最终分文未给。去世时留下遗言,将一切遗产留给宋淇夫妇,一点都没有留给他。

张爱玲所立遗嘱的影印件
张子静一生都过得很糟糕,终生未婚,住在上海一个很窄小的房间,做老师帮别人补习英文,一边服侍继母。60 多岁,还在想着如何攒钱,去乡下找一个老婆,能照顾自己……

张子静晚年过得很落魄
很多人苛责张爱玲的无情与冷漠,却不曾想,张爱玲何曾不是和弟弟一样的受害者呢?只是一个选择了奋起抗击,一个选择了隐忍度日罢了。张爱玲讨厌那个腐朽的家庭,而弟弟却软弱地继续沉沦。
这样一条巨大的鸿沟,对她而言,张子静已经和她成为了不同世界的人,注定要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
在这样畸形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无论是张爱玲,还是张子静,都是病态的。张爱玲的孤僻乖张、恋物、自恋和自闭,张子静的软弱、窝囊、庸碌,这种病态伴随了他们一生,又都以孤独终老结束。
虽然人们都希望看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过的孩子,无条件和解最终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真正被伤害过的人,是不会因为几滴眼泪、几句话就失忆的。就像被钉子使劲儿钉过的木板,即使有天钉子幡然悔悟,木板上深深的伤口就能愈合吗?

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cbfd62a3ae20d000103cd73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所有批判她走的人,

都在着眼于批判本身,

却没有谁去论证一下,

她不走,

是不是真的能比走过得好,

又如何才能比走过得好?

又怎样才能避免老舍、赵树理以及其他相似文人的结局???

她本人一些观念我不算认可,但是她当时走,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知乎用户 尤新 发表

张爱玲生于 20 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出身败落的前清贵族家庭。学业在香港没完成就被日本兵的侵略中断了。成名于日本人占据的上海。

家族曾经的辉煌熄灭了,大清朝烟消云散;稀烂的民国,20 年代的上海就是外国殖民地;古板的旧式家庭,童年时母亲自己跑到英国;读旧小说,在教会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就读的大学是英文授课。成名时期,上海是日本人的殖民地。

前半生始终浮沉在旧中国羸弱而豪奢、寄生于底层民众之上、依附于本国权贵和外国势力,且沿袭了封建时代遗产的 “上层社会”。是漂浮在旧中国社会泥潭上的无根之草。

在人生前半段,家也好,国也罢,都是破碎的。这样的经历,是她没有多少家国情怀的重要原因吧。再加上与汉奸胡兰成的关系,离开大陆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离开大陆后,拿钱写的有政治倾向小说《秧歌》、《赤地之恋》等都不如前期的世情小说好看,主要是有许多失真的地方,让读者出戏。不过,细腻、敏锐依旧,乃至于对时局发展的判断也相当准确。对底层民众有悲悯之心。但是,很明显,她对当时底层社会的真实情况,了解的非常有限。

这个时候,新的执政者暴风雨一般的施政,正在下狠手扭转旧世界。前景很明朗,对旧时代的贵族、文化人非常不利。要走更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知乎用户 张小猫​ 发表

有很多人都移民了,因为那里有他 / 她更喜欢的生活方式而已。

国家 / 政府这玩意儿都是后于人的存在,有的动物喜欢群居,有的动物喜欢离群索居,不能说沙丁鱼就更有集体主义,鲨鱼就个人主义,或者狮群里的母狮子们就爱国,离群的公狮子就不爱国。

每次看到历史书里死谏的臣子,不得不感叹洗脑成功,入戏太深,一会儿剪了头发寻死觅活,一会儿留了头发要死要活。。。我常常在想溥仪再回故宫就要买门票的时候,他是应该上吊殉国呢,还是感谢国家给了他新生活。皇帝都可以买票,我们普通人得瑟个啥。

张爱玲确实不关心政治,也不爱国,你说她是应该跟着李鸿章爱大清朝,跟着胡兰成爱小日本,跟着赖雅爱共产主义吗…… 她小说里写过一个老头子病故,对着一屋子至亲骨肉,满脑子只有他的皇上,臣臣个不停。。。记不太清哪个小说,她的语气里有怜悯有嘲讽,并没有认同。。。

知乎用户 戴盐 发表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张爱玲早已声名在外。

当时的舆论对于她,并不友好,才是确实有才,但写的是旧上海的男男女女,又和胡兰成有过一段,身份是尴尬的。

经过文艺界一些人士的力保,1950 年 1 月,张爱玲受邀参加上海市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

会场上人人都穿着灰蓝色的中山装,只有她穿了旗袍,当场就被某些人士指责了。

张有很多名言甚至都跟衣服有关: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各人都住在各自的衣服里。

衣服不仅仅是物质,还是个性、思想自由的生活方式。

因为这件事,她决定离开,她很聪明,有着惊人的洞察力,连服装都要统一,这样的环境还有艺术的生存之地?? 也亏得她走了,都说她在美国凄惨的度过晚年,能有 66-76 年留在国内惨?

知乎用户 后会难期 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的作品还是会提的 敢问在座的各位 有她的成就吗 那位说她晚年不得善终 总比活不过 70 年代来的好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不走就是老舍的下场,死路一条

知乎用户 清华园老宋 发表

张爱玲是比较媚日的那种人。她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肯陪中国男人睡觉换点钱,生活奢侈,花钱如流水。她在日本就不同,自传里说她在银座跟日本女人一样的学卖淫,然后被日本男人各种虐待。让我惊奇的是她竟然丝毫不以为耻。

看到有人又造老舍的谣,难免让人很不爽。老舍之死跟红卫兵没有一毛钱关系,反而是因为国民党地主资本家余孽的暗算和迫害。

老舍作为一个平民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对文革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写了很多文章和作品。所谓红卫兵殴打老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与最基本的事实与逻辑不符。

但是,老舍的行为遭到了他编辑部的其他几个出身地主资本家家庭的编辑的仇恨。这几个人的家庭原先都同国民党有密切关系,对新中国及社会主义改造心怀不满。所以他们搜集老舍的言论,伺机报复。尤其其中一位胡姓女编辑,多次将老舍言论秘密举报给由权贵子弟和旧社会剥削阶级组成的保皇派,这些人纠集了一帮流氓,到老舍的编辑部对老舍进行殴打。

压死老舍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他夫人胡絜青女士的背叛。胡絜青当时有了婚外情,执意要和老舍离婚。老舍被打当日,拖着受伤的身体回到家,胡絜青却不给他开门。还教唆老舍的女儿对老舍进行辱骂。这可能是压死老舍的最后一根稻草。老舍无家可归,只好去了未名湖,呆坐半晌以后,毅然投湖自尽。

旧事重提老舍之死,没有为那个时代翻案的意思,虽然我一直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革命年代,并没有错。我只是想还原事实真相,不要用谎言掩盖真实的历史。

至于傅雷之死,现在对于他与多名女学生婚外情及多次家暴结发妻子朱梅馥的揭露已经够多的了。自杀之前,傅雷最喜爱的女学生宣布同他分手。至于他俩到底为啥自杀,我就不再详细评论了。

¥¥¥¥¥¥¥¥¥¥¥¥¥¥¥¥¥¥¥¥¥¥¥¥¥¥¥¥¥¥¥¥¥¥¥¥

有人似乎对张爱玲还有幻想,还替她遮掩。其实真没意义,因为太容易被戳穿了。不要说什么文革之类的,解放前那么多进步人士被暗杀明杀甚至全家被屠杀,每年一千多万人死于饥饿,更多的人死于战乱,够人间地狱了吧?那张爱玲怎么没跑去美国?她解放前都是傻,解放后忽然变聪明了?没啥可洗的。她本就唯利是图,被解放前的剥削阶级豢养,写一些当时的色情小说供统治阶级淫乐。在日军侵华期间,她更是投身日寇汉奸怀抱。解放后一看,统治阶级被打倒了,人人平等了,以后要靠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挣饭吃了。还不跑?

还要洗?

知乎用户 小 Chris 发表

李光耀退休的前几年,也要想办法自己主动,把自家老臣,从位置上给弄下来,

当然了,退休后的高级待遇肯定少不了。

李光耀为啥这么做?因为李光耀清楚地知道,

这事他不做,后面的人就会去做。

而区别无非是

自己能够尽量让老臣们退的体面

年轻人不一定能让老臣们走的体面

强如新加坡,也逃脱不掉的一个定律。

一朝 xx 一朝 x,你没有跟我当初刀口舔血一起拼杀出来的,你就是外人,出了事就让你背锅。

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不要感到惊讶。

知乎用户 徐辰 发表

那你猜猜为啥之前那些年明明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可她却偏偏不离开大陆定居美国呢?

知乎用户 久梦 发表

不离开命都没了,她这种背景,当年 wg 怕是要被活活打死

知乎用户 江要得 发表

张爱玲注视着 1949 年后的上海,但她始终徘徊在她的门槛外。当时曾与张爱玲几度合作过的龚之方等人约请张爱玲为他们的《亦报》写稿。这样,张爱玲便以 “梁京” 为笔名,在 1950 年 3 月至 1951 年 2 月的《亦报》上连载了小说《十八春》,这部描述城市中上层旧家庭的小说引起巨大轰动。 1950 年七八月间,在夏衍的安排下,张爱玲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工作。这两个月的深入生活,是她和中国大众距离最近的一段历程,但也是距离 “她自己” 最远的一个时期,因而也是她感到最尴尬和苦恼的一个时期。 张爱玲所看到的 “贫穷落后”、“过火斗争” 与当时要求的 “写英雄”、“歌颂土改” 相去甚远,她在写、不写、写什么之间困惑不已。有朋友问她:“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她说:“不会。”她承认:“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这就出现了时代要求与自身状况之间的难以克服的矛盾。于是,她去意萌生。 张爱玲离开上海最直接的动因,是抗战时期的报纸上曾登过她去日本参加 “第三届大东亚文学家大会” 的消息,她说:“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是一年来常常被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未涉及政治,也没拿过任何津贴。” 还有人说她曾和汉奸胡兰成结过婚,是 “汉奸无二”;《海派》报纸干脆说她因为穷困做了美国兵的“吉普女郎”…… 这些议论使张爱玲感到人言的可畏和来自政治方面的威胁。 夏衍很赏识张爱玲的才华,指名让她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别人都穿着列宁装,只有她穿着旗袍,很不合群。她感到自己已经格格不入,但又不想改变自己;考虑到写作和政治上的诸多因素,她唯一的选择便是“离开”。夏衍曾委托龚之方去劝她留下来,同时婉转地撮合她与著名导演桑弧的“亲密关系”,但张爱玲只是摇头,说:“恐怕这两件事都不大可能了。” 她去意已决。

知乎用户 不敢称能 发表

是我我也走

知乎用户 老书 发表

张能理解革命,但她出生政治世家,更明白改朝换代的撕裂之痛,她只是不想挨这个痛而已。

知乎用户 穿花踏月饮村酒​ 发表

她不跑,就她那经历她能活多久

知乎用户 雅楠市血液中心​ 发表

因为张爱玲通透。

吴晗和胡杜思劝胡适留在内地。

胡适反过来劝他们赶紧走。

结局清晰可见。

胡适给出了三大理由:

①上层说的话,基层未必会照着执行。

②此一时彼一时,一旦生了变化,你们一没权力参议,二没力量拒止,三没团队支持。

③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十指不沾春阳水,其他人可都是劳苦大众。这种愁横此时不爆发以后必然爆发。美国人的脑袋已经被砍了一遍,他们士气正旺盛,下一轮会轮到谁一目了然。

后续果真应了胡适的推论。

知乎用户 月上西楼 发表

不走,她会死的很早,很快,很惨,或者是生不如死。

去看看留在上海的那个苏青的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一二。

知乎用户 Brody·Wilson 发表

因为张爱玲足够聪明

张爱玲要不走,她会有多惨,我都没法想象

知乎用户 天天 发表

为什么离开大陆,因为她自己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她的,也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在哪看过,说建国以后开会,别人全是中山装或列宁装,只有她仍然穿旗袍,感觉格格不入。她的感觉有点像孟小冬,孟小冬作为京剧名伶不也解放前夕去了香港吗。

她们这样的人就是《红楼梦》里所说 “应劫而生”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先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娼。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民国是一个乱世,因为乱,所以允许各种人存在。张爱玲自己可能至死都对自己成你早的事很得意,她不是遗老,只是一个天才而已。天才就是自带表演人格。她在散文《卷首玉照及其他》里说到 “《流言》里那张大一点的照片,是今年夏天拍的。獏黛在旁边导演,说:“现在要一张有维多利亚时代的空气的,头发当中挑,蓬蓬地披下来,露出肩膀,但还是很守旧的,不要笑,要笑笑在眼睛里。” 她又同摄影师商酌:“太多的骨头?”我说:“不要紧,至少是我的。”拍出来,与她所计画的很不同,因为不会做媚眼,眼睛里倒有点自负,负气的样子。獏黛在极热的一个下午骑脚踏车到很远的照相馆里拿了放大的照片送到我家来,说:“吻我,快!还不谢谢我!——哪,现在你可以整天整夜吻着你自己了。——没看见过爱玲这样自私的人!”

她就是自负而且特立独行难伺候的。

这样的人在新中国,那个土气,严肃的环境里肯定感觉无所适从。更何况她成名在沦陷时期,不管怎么解释,在国破之时,民族危亡之秋,媳妇那些被后世认为绝美的东西都是粉饰太平,这无可辩白。那时候连梅兰芳都不唱戏了。不一定非要她去左联,做左翼,但离日本人远点,离汉奸远点应该没毛病吧,可这她也没有做到。

所以以张爱玲的聪敏,对新政权的认识和想象,不难看出她对自己的前途并不看好,等待她的肯定是清算和批判,客观的说那也不冤。

从她在解放后短暂的国内生活经历其实可以看出她也曾希望好好表现,要不然不能去下乡体验生活,但她看农村永远是外国人式的,好莱坞式的,不用心,或曰高高在上,那就永远不能理解,所以她知道留在国内即使不被清算,也不能再写东西了。

但我感觉我们的新中国真的很有胸怀,要是不让他们出国又能怎样呢。

张爱玲从来不是一个爱国者,在美国她也没说过美国好,准确的说她只是一个女人,自私的,天才的女人。

知乎用户 落日行动 发表

就她那跟汉奸勾勾搭搭的光辉事迹,不 run 等着去劳改?

知乎用户 悠远的苍穹 发表

可恶!恨她没有留下来被铁拳改造到。小冰和粉粉们气得就像够不着飞鸟的猴子,先在地上愤愤地龇牙咧嘴,都爬上树尖了,还够不着。

知乎用户 匡匡去框框 发表

张爱玲女士在散文集里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因为她想去,对方也同意了。从上文对私生活的理解,她非常适合美国。

凡主要涉及个人的那部分生活,应当属于个人的自由,只有一个人的行为的任何部分有害地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才能对他有裁判权。
在并非首先关及他人的事情上,个人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

知乎用户 臭棋篓子 发表

我主要来评价流云飞袖的回答。该答案列出了许多自杀的人,称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人。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讲议论文写法的。用穷举法来议论,能得出你想要的结论吗?

答主列出的人,都非常优秀。而优秀的人自杀,难道不是自绝于人民吗?

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就应该有足够的韧性,百战不殆,屡败屡战。

别人没有杀你,你却自杀,用其他方面的优秀成绩来证明你做人上也优秀,这未免不妥。

有些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可能在于不能受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如果人生是一个历程,是一种体验,那么,体验生活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吗?象孔子教的那样,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只选建好的国家去享受,这可能是一个人的最佳选择,但未必是一个国家大多数人的可能选择。

某人三下三上,还不是活赢了。

那些自杀的人,难道真的就以为自杀是最佳选择?而认为自杀的人优秀,你不担心自己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作孽不可活的最终解释应该是,自杀者不可活。三十六计走为上做不到的话,也至少还有其他三十五条可以学以致用。

真正的革命者,真正的新中国公民,真正的仁人志士,绝不能选择自杀自己主动住口自己自觉不动弹这样的行为。

有错就改,没错就说服教育对方。现在不行看将来。不信活人会被尿憋死。


张爱玲为什么离开大陆定居美国?

闭门造车的话,地广人稀的大农村是更好的地方。当结晶体形成后,器具只能选择地方摆放,不再具有可塑性。

君子不器

孔子有这么一说。不过现实生活中,似乎人人都在追求成器,骂孩子都说他们不成器。还因此形成了大器晚成这样的说法。


评论区有很多误解和偏见,试着做一下解答:

直接给我贴标签的,你贴什么,都是你自己的,敬辞不受。直接骂人的,回家给你爹妈这么说话,问问他们听着是不是很高兴?

天演论告诉我们,人是会适应环境的,适者生存。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主观认为环境严酷,却又不主观适应呢?人之所以为人,难道不是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为自己所用吗?难道不是因为人的灵活性可塑性吗?

本答案的主要观点就是不能把自杀的人树立成标杆。这给封建社会立贞节牌坊差不多。孟子说舍身取义,但并没说是自杀取义,舍身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身体也可以牺牲,不是主动扔掉。“一腔碧血勤珍重,撒去犹能化碧涛” 就是很到位的表达。如果你优秀,为什么不能为国为民珍惜自己呢?冲动是魔鬼,千万不能一时想不开,而上了魔鬼的贼船。

知乎用户 十味麻酱 发表

说实话,那个年代如果人人都有能力离开大陆定居美国,那么中国除了少数智力低下者和一点不懂历史和政治的之外,剩不了几个人。她只不过智力正常又有能力润罢了

知乎用户 我爱吃玉竹 发表

  余光中六十年代有一首诗,叫《敲打乐》,有一句核心的句子:中国中国你令我昏迷/何时,才停止无尽的争吵,我们/关于我的怯懦,你的贞操?点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晚清以来中国的 “个人” 与“中国”这个概念之间的纠葛。

  1918 年冰心《去国》,主人公在美国学成后回到国内,连遭挫折,又决定返回美国,在赴美轮船上感叹:“祖国啊,不是我抛弃了你,而是你抛弃了我”。闻一多在美国的时候,天天望着天空想念祖国,一回到中国,就说:“这不是我的中华”。

  1940 年代老舍《茶馆》有悲愤一问:“我是爱这个国家的,但谁来爱我呢?”1950 年代台湾吴浊流的《波茨坦科长》、1980 年代《苦恋》都从不同的角度回荡着这个沉痛的疑问。

  1980 年代白先勇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是 1940 年代的留美学生,1949 年没有回国,而另一个同学却回国报效祖国。主人公为此几十年来,深感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中国人的责任。不想在 80 年的某一天,在纽约偶遇了一个人,居然就是当年决然回国的那个爱国同学,现在却一脸沧桑,说经过文革,决定再次出走回到美国,再也不愿意回到中国。

  晚清到今天,中国人移民海外,慰为壮观,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族裔离散现象,用台湾诗人简政珍的话说:这是一部血泪翻腾的历史。用张爱玲的话,“乱世里的人,没有家”。

知乎用户 网友张顺飞 发表

留下来的什么下场你不知吗?

知乎用户 fhjvcv 发表

因为她知道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所以去美国了

知乎用户 古之寂寞人 发表

小资的张爱玲去万恶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老舍丁玲在新中国为群众奉献。

求仁得仁,多好啊。

知乎用户 我跟大家说一件我 发表

因为张爱玲不爱国,张爱玲是 50w。

知乎用户 瑞兹魏 发表

如果不跑,張愛玲(1920 年 9 月 30 日—1966 年 9 月 1 日左右)

知乎用户 周峰 发表

她就是一介文娼,发现自己的恩客都被镇压了,明白自己在大陆已经没市场了,当然得寻找新的市场呀!

知乎用户 自由你在哪​ 发表

因为她聪明,中国外交发言人都说过: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权利选择正确的道路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如何评价现在网上夸中国多么好,说外国多么乱的行为?

知乎用户 阿斯巴甜 发表 说个真实经历,一兄弟家里在新疆做生意,做了能有二十多年了,根扎的很深了。 他经常会邀请我们去伊犁玩,我就去过一次吃烤串和买和田玉。 大概 2018 年左右,去吃烤串的时候,他同父异母的亲哥说起去巴铁出差,一次就吓到 …

如何看待「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笔很糟糕」的言论?

知乎用户 阳炎 D 发表 鲁迅《狂人日记》中写 “我” 疯了,并没有长篇大论,只消一句——“不然,那狗何以看了我一眼?” 还有非常著名的,现在知乎满天飞的“赵家人”——出自鲁迅《阿 Q 正传》:“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除此以外, …

为何莫言被批媚外?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现在有点替刘慈欣捏一把汗,他居然是个中立派。 总体评价刘慈欣的思想,说他左或者右,说他社会达尔文或者霍布斯,说他崇尚极权,或者说他向往西方,用文革的事讨好西方都是扯淡。 通读完刘慈欣作品,我是有资格评价他的, 他 …

将宪政国家与文革作对比,根本目的是消解文革的罪恶

将宪政国家发生的一些事件与文革作对比,这一“思潮”发端于2015年左右的知乎。他们声称西方的政治正确就是“言论罪”,就是“砸烂反动派的狗头”,是文革重演。此思潮迅速席卷整个简体中文网络,并逐渐被一些自称反共的、追求民主自由的“右派”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