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因为道法自然。

努力是一个伪概念,

坚持也是一个伪概念。

当放下善巧的心,(妄心),合乎道而为,一切都是随顺自然,水到渠成的事。

你打篮球特别开心,打篮球时候没有时间感,所以你天天去打篮球,你看科比这么努力,实际是表象,内核是他深深热爱在支撑这,他只是随顺这热爱,并且还想在做到极处。

你之所以觉得打篮球需要努力和坚持,是因为你不喜欢打篮球,你喜欢的是把打篮球当成耍酷和比拼或者获得女生们欢呼的手段,

你不是为了篮球而打,你为了虚荣的自我而打,

你为了热爱,这就符合道,所以道法自然,随顺自然,自然而然就打起来越发的投入专注和忘我,

你忘记别人怎么评价你,你忘记什么荣誉不荣誉,你就是喜欢,你为了喜欢和内心的那份炽热在做,所以你达到了外人看来不可逾越的高度。

坚持和努力是一种累,你觉得科比真的累吗?那不叫累,叫充实,快感。你觉得累,是因为你投射到他身上,因为你不喜欢这个工作,所以你觉得枯燥和乏味,所以需要坚持和努力。

你读书读起来如痴如醉,是因为你觉得书籍里面说的信息特别有意思,即满足了你的兴趣和好奇心,也让你知道了这个世界还可以这个玩法,你不觉得读书是累,你不觉得终生读书需要坚持,相反对于生活中的李家长三家断,琐事人非,他们更消耗精力,你觉得书籍切实的更能开阔自己的认知。

这里面有努力和坚持吗?

科比

乔布斯为什么反复提到热爱的重要性?没有热爱,他根本不可能走到现在,因为创业太难了,这是他采访里真实的话。

平常人创业都是图名利,他是热爱和利他(改变世界)去驱动,所以平常人碰到一座山大的困难,这么累这么难,早就吓跑了,而他不被名和利驱使,被热爱被利他支撑,所以一座一座困难的山而越过。

这里面有坚持吗?表象看起来很努力和坚持的样子,而内核是热爱和喜欢以及为了影响人类,充实的快乐。

努力和坚持,是外人看他,好像很努力和坚持,

因为外人做不到,想成为他,所以努力和坚持,

而他们是为了做而做,他就是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功成。

其实也可以举很多例子,

一个管理者之所以心累,觉得坚持和努力,是因为他还没有合乎于道,

道法自然,也有自然而然这个小含义,(不光是自然而然这层意思,自然也代表这所有平常和自然的事物)

管理者爱人,

治国者爱民,

就不会有努力和坚持的概念,

因为治国者真的发乎于心的爱民,所以一介布衣也好,吃咸菜喝白开水也好,心心念念的都是百姓的苦,所以他的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去做,去不停的伏案精进,日理万机,因为他见不得百姓苦,

比如周总理。

周总理坚持和努力了吗?周总理认为自己吃的那几颗花生米,是苦吗?

他不在乎的,他为百姓,所以一切的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去做。

所以你觉得需要坚持和努力的,都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道法自然,

所有的一切,所有我们认为的那些伟大的歌唱家,作家,诗人,哲学家,科学家,画家,无不都是因为喜欢,热爱,乐趣而自然而然的去行为。

在延伸一个庄子寓言:

庄子说:当一个人为乐趣而射箭时,他才能称得上射箭。(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兴趣,是被逼无奈,被生活无奈,被想争第一被人夸赞的虚荣心所驱使,是被动,被迫)

如果他为了铜牌射箭,他开始紧张了;(从兴趣热爱开始注重目的和有为所影响)

为了金牌射箭,他会变成瞎子,或者看见两个靶子。他魂不守舍,患得患失。(有为的心越重,就越会患得患失,害怕做不好,害怕这些那些,而实际只有越自然,越跟随心中的热爱,才会越投入才会箭术越精准)

他的技术并没有改变,是在乎奖赏的心(目标)把他分裂了。他很在乎赢,他的注意力已从射击移到了赢得比赛上。想赢的心,夺走了他的箭术和力量。

这其实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大器免成,自性具足

北大哲学系教授杨立华浅谈心学

钟南山院士谈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听听邓紫棋【句号】也好。

所以每时每刻,做你最有爱的,好奇的,喜欢的,最高兴奋指引的那些事情,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直到此事激情尽头,

不执著于某种特定结果,不期待事情该怎么发展,竭尽所能的做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过程就是结果,行动本身就是结果,

_我说的不执着结果不是白白工作不要回报,这不是智力有问题吗?_薪资和回报肯定要有,而且还忒公平。

我强调的是内心的状态,有薪酬,但内心不被薪资和职位而局限,因为这些会反作用自己,限制你自己进步,只有无为的心,才能无所不为,不受拘束

对于行动后的结果,不论什么情况,

如果你积极地对待事件,那你就能从中收获积极有益的效果;

不论事件发生原因为何;不论他人对同样事件态度、意见为何……

如果你认为这是好事,那你就能从中收获好处,

即使他人面对同样情况,消极的认为是坏事,以及收获坏结果。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任何境遇都有其好就有其坏,去转变自己的信念和看待问题的角度,然后用其长,避其短,去行动,困境只是因为片面的认知角度。

如果你是一个拼图的一块,只有 “你是你自己,成为你自己时”,制造出来的你自己形状,你才能与其他拼图块吻合,拼凑,同时你也必须允许其他拼图是它所是的样子。

如果你变成你所不是的形状,你在这个大拼图中,就无容身之处,这个拼图游戏也无法完成,而你也无法帮助其他拼图块。

追求卓越,成为自己,成功就会不期而遇。


  • 上边只是道在个体层面的体现:如何跟随事实为所当为,顺应你自己事实的自然状态去行为。特别强调下,道本身没有热爱不热爱,道没有人的好恶。热爱,好奇,乐趣,想象力等等这些只是人的自然的,本自具足的状态,这是事实,跟随这种源动力状态去行为,利用这种状态,就是运用 “道法自然”,说白了就是按自然规律办事,按当下你自己的喜欢做事,就是随顺自然。(诸恶莫作)

然后聊聊宏观的【道】,如何体证实践,知行合一:

【道】本身无善无恶,超越人二元对立的思维,是不二法,是善人之保,不善人之所保。视万物平等,一视同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其实【道】一点也不是什么神神秘秘的东西,只不过人欲偷心不死,见道不识,执着妄想。(所谓人心不死,大道不生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你想想,人为什么好径?还不是急功近利这个浮心妄念?

关于以下书籍的推荐和具体实践,觉得和道德经不是一会事的,不接受任何反驳,因为你还没看懂。


以下是大家对于这篇文章的疑惑点,我自己的回复:

大家不要误会,我没有否认钱的必要性,我们工作当然需要薪资和相应的回报,不然白干活这不是傻吗,为资本家当牛做马还不要钱,这属于智力有问题的。


这是所谓的鱼翻藻鉴,讨论的_他认为道有善恶美丑,_我给他的回复,不是我夸张,这哥们连阅读理解都没有入门。

我恳请大家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把阅读理解做完,我们在讨论更多的内容好吗?

并且有的人到底有没有看完道德经啊就跑过来留言?

你自己就看过道德经那几句话,就说自己看过道德经了?

知乎用户 济时彦​​ 发表

看到最高票的两个答案

@刘权德

@大道齐元

错误百出,我在百度上搜到这么一篇文章《道德经》有没有 “努力” 这个概念?,把两个人的答案中的错误和全部引用都涵盖了,也不知道是谁抄袭谁的,但是问题全都暴露了。由此说明我们的经典知识普及工作路还很远,笔者是先秦思想史专业的博士生,下面我们来简要讲一下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每一个词汇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的出现,都有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学习经典文化知识,一定要尽量客观还原历史真相,用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观念去理解古人当时的思维方式,才能明白词汇的内涵。

  《论语》是先秦时代最早的儒家思想经典文献, 《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一上来就强调了学习之于人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思想中关于学习有个核心观念叫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即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性情最初是相近的,但是通过不同的学习之后,性情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在孔子的理念中,只是强调了学习对于改变品性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强调学习的其他特质,比如今天我们总是向学生强调要 “努力学习” ,才会有美好的明天,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并未出现这一理念。

  与之同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另外两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古籍—— **《老子》和《周易》中均不存在 “努力” 这个词汇。时至战国时代出现了与之含义相对应的类似的概念—— “勉” 。**汉代字书《说文解字 · 力部》对 “勉” 的解释为:“勉,彊也。从力免声。亡辨切。 ”段玉裁注:“(勉)勥也。勥舊作彊。非其义也。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依据段玉裁的理解,“勉”是一种强力行为,是自己要求自己,强迫自己的行为模式。

  那么 “勉” 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战国时代,孔子的思想分为了三派,一派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另一派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还有一派是墨子之学。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他非常强调 “化性起伪”,即个体通过学习才能使人性中的“恶” 被去除,那么如何学习才能去除 “恶” 呢,那么就要在学习中“多多勉力”,《荀子》中共出现 6 次勉字,我们可以从如下内容中一窥究竟。

  荀子倡导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 “解蔽” ,他在《解蔽篇》中指出: “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传曰: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 ’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 ” 荀子认为从西周初年的仁臣召公、姜子牙二位角度而言,他们既仁爱且明智,也不受蒙蔽,所以可以辅助周天子治理天下,各自获得的功名利禄与周公可以对等。在辅助贤能的时候,知晓对方的才能即明智,有本事辅助是有能,需要强迫自己去不断实践,可以让福运长久,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分。

  与之相对的,站在帝王的角度而言,荀子在《富国篇》中强调:“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 周文王以礼义维护统一,致力于忠信爱民,尚贤选能,对于有功之臣加以爵位官服赏赐,能够把握做事的时机,减轻他们的负担,调配选用人才恰到好处,如爱护初生婴儿一般,爱护每一个民众。如果这样做了,一个国家就不会出现奸邪之事、盗贼之人,使化而为善的人都会自发奋勉。

  在劝人学习的过程中,荀子哲学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他在《乐论篇》中指出了: “君子明乐,乃其德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于乎哀哉!不得成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荀子指出君子明晓乐理是德性的体现。混乱的世道人们厌恶善行,所以不听音乐,弟子们应该努力学习音乐才能不受迷惑,展现德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教育大家只有勉学才能让人性从善,福气长久。所以 “勉”,也就是“努力” 是来源于儒家哲学,尤其是战国时代荀子学派的哲学概念。

  成书于西汉文景时期的《礼记》,其中大量内容因袭《荀子》 ,在鼓励世人要把丧葬仪式做得很周全时也用 “勉” 这个动词。而 “努” 这个字最早也是西汉末期才出现的,后来西汉末年扬雄所编《方言》中解释 “努,勉也。 ” 最早见于古籍记载的是王充的《论衡》中的《问孔》一篇: “谓富不受命,而自以知术得之,贵亦可不受命,而自以努力求之。 ”还有班固《汉书 · 翟方进传》:“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 ”

  “努力”这个词汇是东汉才出现的,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没有收录,可见到东汉时期 “努力” 与“学习”才挂钩。故而在春秋时期不存在这个概念,自然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并没有提及,更何况这是一个具有浓重的儒家思想的概念,来源于荀子学派。在朱熹出现之前,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没有荀子高,故而东汉时期荀子哲学中的概念盛行,就不奇怪了。

  后代辑录的汉代诗歌中有两句涉及 “努力” 的内容广为流传。一句来源于汉代乐府诗歌《长歌行》的最后两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代乐府诗歌是官方机构乐府收录重编,用于教化百姓的诗歌作品,这一句讲究时运变幻,人生莫测,年轻时不努力,晚年就会觉得很遗憾。此时 “努力” 的意味已经与今天的用法毫无二致。还有一处是东汉末年后人辑录的《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的最后两句: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

《行行重行行》是东汉乱世时代著名的表达守家妇女相思远方丈夫的诗歌,这两句也是为了表达别离之苦,长期思念夫君让妇人心老,相思太苦只能强迫自己多吃点儿。 《行行重行行》中关于 “努力” 的解释,对《荀子 · 乐论》当中 “乱世恶善” 之时,弟子应当勉学的思想有所继承。

  由此可知一个特定词汇的形成有其历史发展过程,这种词汇的转义也代表了中华古文字不断发展的历史事实。有些词汇的最初的缘起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流派的精神色彩,后来其中的文化色彩渐渐被大众所汲取,对它们的使用变得习以为常,反而忽略了起初的精神特质。 “努力” 便是一个早期儒家哲学功夫论的代表词汇,后来随着时代进化,才产生出更多的社会共鸣内化到个体的学习生活之中。

文末我来简要点评一下那两个答案的错误。

@刘权德

主要论据的这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虽然是来自于《老子》第 77 章,但是 “天道常自新” 这是什么鬼?不仅老子里面没有,古籍里面都没有这句话呀?!“自新”这个词在先秦经典中就没出现。下面你解释这个无中生有的概念时,举例的 “吕祖” 都没解释一下他是谁。道教经典的《吕祖全书》中的吕祖,就是我们神话传说中的“吕洞宾”,但是历史上吕洞宾约是唐末五代时人,生卒年不详,《吕祖全书》为清代学者编辑而成,时代相隔很远,其中所有言语是否就是吕洞宾亲口所说不得而知。

吕洞宾是道教传奇人物,道教思想最初借用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内容,但也不全是原初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不等同于道教思想,这是一个基本观念吧。

至少 “自新新民” 这句话就不是吕洞宾说的,这句话语出朱熹《四书章句》中的《大学章句》第二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朱熹解释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一句中指出:“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作为朱熹时代之后出的文献,大家无论是站在批判的角度,还是传承的角度,都喜欢引朱子的理念,这种说法无可厚非,但是这位答主,不是所有道教大师说的话,都是解释道教观念的,更何况道家思想呢?要是用儒家概念来解释道家思想,那就贻笑大方了。

关于

@大道齐元

的观点,《列子》是一本东汉时期才出现的假托于战国列子所作的伪书,伪书不代表内容都是假的,但至少成书年代是有问题的,书中观点的形成时代和作者本人身份都是值得考虑的,关于《列子》的书籍性质判定已经是学界共识了,具体观点可以参考本文:“《列子》考辨述评与《列子》伪书新证 -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故而,就没啥可引用列子去证明先秦道家哲学的理念了。《文子》的作者不可靠,现在可见的最初是八角廊汉简中出现了《文子》当中的段落,据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张丰乾老师考证,应该是与《淮南子》成书年代类似,但是内容没啥相关性,也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传世本《文子》大量抄袭《淮南子》,而《淮南子》是公认的杂书,是否为道家思想,也是存疑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张老师的博士论文《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

最后题主有兴趣的话,读《老子》入门的话,还是推荐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和比较经典的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前者引述了诸多战国出土文献中重新释读《老子》思想较为成熟的新理念,后者是阅读老子哲学的基础,虽说有些读的不通顺处,陈鼓应先生修改了原文的语序,但不失为最经典的《老子》经典入门书。

(本文节选版《“努力” 一词从哪里来》发表于《中国艺术报》第 2122 期第 8 版,2018 年 12 月 28 日出版,版权保护,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知乎用户 盐选科普​ 发表

《道德经》既是老子的一肚子「苦水」,也是一份述职报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但其思想中也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知识分子纷纷出道炫技,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不仅率先成名,他还发明了一套很多人听不懂但觉得很厉害的「道言道语」。

关于老子有很多种说法。但俗话说,铁打的老子,流水的包装。

下面我们就来和大家扒一扒—

你不知道的老子!

老子身世成谜,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会发现上面一片空白。

他是谁?他来自哪里?他做过什么?随便一个问题,都是直击灵魂的终极拷问。

唯一没争议的事实,大概就是

性别。

关于老子的身份,目前的主流说法还是司马迁大爷在《史记》里写的那一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末期楚国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史记》还记载了两个关于老子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问礼

老子和孔子同为当时思想界的大佬,两人情不自禁地惺惺相惜,于是,有一天,他俩相约见面。

那时候,车马很慢,路途很远,孔子穿越大半个中国,终于见到了老子,他们聊了起来。

其实,孔子这次拜访的目的,是来向老子请教周礼的,但老子不但委婉地否定了周礼的合理性,还趁机向孔子介绍了自己的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喋喋不休的朋友,一定不要拉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而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话,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手机……

第二个故事:函谷关留书

有一次,老子路过函谷关时,遇到了自己的铁粉,也就是当地的保卫科科长——尹喜。

一般粉丝遇上偶像,「签名加合影」来一套,但尹喜不走寻常路,竟然当场跪求老子出书。

于是,老子下笔如有神,写出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五千字感想。

讲完这两个关于老子的八卦故事,下面我们就来扒点带劲的:

老子到底曰了些啥?

要想知道老子咋想的,得看东周末期是个什么情况。诸侯们打得昏天暗地,老百姓过得哭天抢地。

虽然出生在乱世,可老子却拥有稳稳的幸福:他天生聪明好学,毕业后成为周朝国家图书管理员。别人都是工作挣钱,老子却是带薪学习。靠着职业之便,老子收获了人生第一桶知识。

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子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

记录人间鸡毛蒜皮,研究天上浩瀚星空。

在职场混迹多年,老子积累了一肚子墨水。他每天看着这乱世,一个不小心,肚里的墨水变成苦水,全写进了《道德经》。

所以,《道德经》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写给统治者们看的。

关于《道德经》,你可以这样理解——

知乎用户 道家大师兄​​ 发表

鉴于很多连 “努力” 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的喷子横行,我大致讲一下 “努力” 的概念:“努”,上奴下力,本义是指 “奴隶被役使而用力”。因为要想让奴隶卖力干活,就必须使用外力强迫,用鞭子抽打,造成的结果就是“努”。一直处于“努” 的状态下使力,这就是 “努力” 的概念。也就是说,“努力”是必须要被外力强迫着行动,因为没有内在的、自发的动力。
“努力”,是一个具有浓重儒家色彩的概念,因为儒家尚 “礼”,而“礼” 的本质就是 “交相迫”。《道德经》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所以儒家“迫” 人是刻在其文化基因中的。虽有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们最常做的事就是“己有所欲,即施于人”,把自己认为的“好”,强行施加在别人身上。打着“为你好” 的幌子,站在道德高地上,迫使他人。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体现在荀子《劝学》篇。荀子劝勉进学,以车轮、斧金等器物作比,称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车轮,就是要不断的用外力矫揉它;斧金,就是要不断的用外物打磨它。头悬梁,锥刺股而自迫不息。但《道德经》讲的却是 “大器免成”,崇尚自然而然,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冲突。自迫也好,被迫也好,都是一种很紧张不自然的状态,所以《道德经》没有努力的概念。

以下是本问题的答案


因为有 “努力” 就不叫自然。

鸟会努力歌唱吗?花会努力绽放吗?水会努力流淌吗?火会努力燃烧吗?顺应万物内在原本就有的动力,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才叫 “自然”。

自然的力量,上承于天地,而人为的努力,局限于人为。天地和人为是两种完全不同层次的力量,一个是鬼斧神工,一个是精雕细刻,一个是文章天成,一个是遣词造句。所以《道德经》说,大器免成。因为以天地之力成就的才是大器,而人为造就的,只是小成。“道隐于小成”,追逐小成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永远成不了大器,因为初始方向就错了。

所以自然,是《道德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很多读《道德经》的人,尽管把顺其 “自然” 挂在嘴上,但却并没有真正明白自然的含义。

老子说 “辅万物之自然”,这个“自然” 是完全无约束的意思吗?并不是。因为万物不是道,而只是道、天、地层层规则制约之下的产物。因此,万物完全呈现它自己的 “自然” 状态,其实是指得以顺应自己生来就被赋予的天性而不背弃,所成就的一种状态。

“辅万物之自然”,则是指不破坏它们的这个自然状态,或者辅助已经 “不自然” 的它们重新回复到这个自然状态。因此树木自由成长,但并不会长得奇形怪状,超出 “树” 的形象范畴,因为它们看似自由,实际上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依凭和准则。而对于人来说,这个准则却很容易被背弃。

以前学习过一篇课文叫《病梅馆记》,梅花本来是自由自在地生长,而人为了让梅花长得新奇,就使用遮蔽阳光、捆束枝干等方法把梅花弄得奇形怪状。作者认为这些梅花都是病梅,是不自然成长的结果,其实人又何尝不是一样。

人因为懂得使用智巧去伸张自己的意志,所以也会懂得想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恐吓打骂是一种方法,激励也同样是一种方法。激励如果使用不当,就容易把人培养成 “病梅”,看似锦绣,其实内心是病态的。

而我们的所谓 “努力”,其实也正是应对外在“激励” 而言的,同样是一种非自然的状态。因为如果是自身内在本有的需求,那就不需要 “努力” 了。就像小孩子,天性喜欢玩耍,那么他会努力去玩耍吗?我们小时候喜欢打游戏,会努力去打游戏吗?

打个比方:如果武功第一可以号令天下,那是不是人人都要努力争第一,腥风血雨刀光剑影;而如果武功第一啥也没有,你看又有谁还去争这个第一?不过相应的,从事武术行业的人也就会少了,大家再去一股脑挤进别的 “有前途” 的行业。那么假如别的行业也没有激励可拿了,没有名声也没有特权,这个时候民众又会怎么样呢?

这个时候,就好像驴鼻子前挂的胡萝卜消失了一样,眼前的诱惑没有了,本心就会回来了。那么驴就会随自己的心意自由活动,爱吃草吃草,爱闲逛闲逛,互相也不争不斗了,都各自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去了。这种状态,是不是很安宁祥和,而又生机勃勃?

没错,《道德经》推崇的就是这样的状态。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善长做的事,而不是因为追求别的什么东西,而去努力做事,勉强自己做事。

就像当妈妈的,并不是为了追求 “模范母亲” 的名声才去努力做个好妈妈;当护士的,也不是为了评选 “最美护士” 的荣誉才去努力做个好护士。就算小朋友乐于助人做好事,也不是因为要学习别人才去努力做好事,而是打心眼儿里认为这是对的事,应该做的事。

外在的激励,看似一时很有用,引领社会风尚,让大家都努力追求,但其实从长远来看没好处。因为它扰乱了人们的本心,让人们被欲望所牵引,迷失了自我。

知乎用户 hasmart 发表

嗜欲深者天机浅,努力是嗜欲深的表现。

一个正常的人,很正常地呼吸就可以了,呼吸变得急促、会累到人,是因为人想锻炼心肺肌肉,想更快速的地从这里到那里,想创造个人的,集体的,乃至世界的某种记录… 甚至他都不用开始行动,只要一想,呼吸就不对了。

想要,就是欲,特别想要且离不开,即嗜欲。

嗜欲是从生理到心理,从实物到虚拟,处处渗透。想考试取得好名次,想受到赏识,想多赚钱,想有更高的地位,想磨练好自己的技艺,想脱生死,取得超能力,都是嗜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为道付出的勤堇是不是嗜欲?算不算努力?

努力是用了超出正常需要的、多余的力。而勤堇在守,守什么?规矩。道有清规,佛有戒律,医家有宜忌,这就是给你指出哪边儿是路、哪边儿是坑,不知时是迷,知道就悟了。悟后省而发觉身还在坑里,拔腿上来就好。每次踩坑都知道拔腿,这就勤了。

勤不累,这是和努力的主要区别。一盆水保持清澈不需要努力,没事观察一下自个儿浑没浑就行。努力呢?是看见水里头有脏东西,然后使劲儿摇,想把脏东西摇出去,拼命追求一份清澈——嗜欲了。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息是勤,不是努力。农民辛勤,是见活儿随手就干了,遇到粪一叉子就捡了。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斗粮,中国人喜欢种地是因为盈亏比高。盈亏比高的事情,往往有风险跟随,费了再多精神,年景不好颗粒无收,你想多收,年年努力,年年无收,努力到无力就知道努力划不来,勤快些诚恳些,对得起良心就够。

《道德经》不倡努力,是看清了努力与嗜欲之间的关系。庄子也不讲努力,为什么花篇幅讲庖丁解牛神乎其技?他那个技术不是靠努力练成的,也不是为了练技术而宰牛。那是守着物理规律以无厚入有间,慢慢磨出来的,干活儿不累把日子过舒服了是重点,技艺是个副产品。所以老师傅教人都说要玩味得之,目的性不能太强。越是求道心胜,他越出不来,教他就是害他。修道也不是为了成什么,而是借用这个东西把生活过好。算底乘高除二比谁都精,一装修被忽悠着多买了 20 平米的地板,那你学几何干啥呢?你就做个普通人,说我有欲望没有办法,那挣钱你也是为了花钱,论坛上有程序员说工资怎么高,喜欢的游戏一买一堆就搁库里头不打也没工夫打。你喜欢的是打游戏,但是身体每天在 996,这嗜欲没满足,青春和头发还混没了,这不分裂吗?

现在人说你要努力然后延迟满足,这就让你越来越渴,老想我干到哪年挣多少钱,我就不干了,结果就是想做的事儿一件没做,不想干的越来越放不下。那非洲人挣点儿就花,放假了跳一下午舞就有一下午的快乐。你退完休腿脚不行,想起旅游了。眼花要猝死的时候想我那库里还存着几百个游戏白买了,马斯洛的金字塔你是爬的挺高,那玩意儿它不虚吗?洗个头都洗不顺序,一沐三握发,那你这村官儿当他干嘛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最宝贵的东西,已经在人拼命的时候,暗暗流走了。成功者总要吹嘘成功前的努力,因为把这归为幸存者偏差他就更可怜了,他需要说服别人,让人知道当初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道德经》是老人智慧,年轻人觉得人定胜天,要努力,要奋斗,不理解是正常,想按自己的意思曲解也正常。过来人的话若不匪夷所思,就不是过来人了。

——孙小红: 爷爷,你喜欢说评书算不算嗜欲?——

——李寻欢: 不算。因为他这些年一直说的很烂,这说明他没有努力,甚至也没有因为勤勤恳恳地说而磨练到技艺——

——孙小红: 那一辈子这样烂下去,会不会很可悲?——

——天机老人忽然现出原形,竟然是孙悟空——

——悟空: 可悲?嘻嘻!你是喜欢做弼马温还是做齐天大圣?——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嗯,举个例子,你每天很努力地工作,一个月赚 1 万,房价 4 万一平,平均每年涨 5000。

所以知乎最近很多奇葩问题:为什么 90 后不会伺候领导?为什么 90 后佛系?为什么 90 后频繁跳槽。不是 90 后的问题,也不是不努力的问题,是出生晚了的问题。

当社会阶层固化以后朝哪里努力?日本的食草族比我们的佛系还过分。是他们不想努力吗?我们的年轻人以后也会像日本一样,恐怕比那个还要糟糕。

前人把空间占了,后来人没有空间了,只能蜗居。老子的智慧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主要矛盾,有了上升的空间,你不用鼓吹奋斗,人自然就奋斗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道常自新”,天地总是运动当中的,其运动的机理就是阳升阴降。所以万物生发死亡,轮回不止,不断地自我更新。吕祖说:“自新新民”,一个组织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还要带领老百姓更新。不然就死在那了。

“人道” 是贪婪自私的,你去努力其实是帮助懒惰的人更加懒惰,挨累的人更加劳累;富有的人更加富有,贫穷的人更加贫穷。

大家都无偿加班,招人少了,老板富了。自己累了,病了,更加贫穷。还造成有的人没有工作。大家都去罢工,革命,资本家怕你革他的命,就得拉拢分化,镇压安抚,工人的待遇就上来了,大家都有活干,有饭吃。

老道是玩这套东西的,把人弄得不好管。统治阶级喜欢儒家,听话。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儒家的东西,老实干活,没有怨言。鸡汤大师不是说了么: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至于买得起买不起房子,反正 “房住不炒”。

知乎用户 一場夢 发表

因为道不远人,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正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被洗脑,凡事习惯去作意、努力。

而实际上,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作意,也无需任何努力,甚至连事情都没有。

是的,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事情要去做,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任何意义。

就跟小孩画画一样,你给他画笔和纸板,他的头脑其实是不知道要画什么的,但他的心知道,所以他能画出极富创造力和灵性的作品。

成年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像小孩画画那样,不预设那么多框架,那么你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开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逐渐发现,自己原来无所不能。

虽然我们无所不能,但做任何事都应如水上画图,做了就跟没做一样,做与不做也是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人生本来就什么事都没有,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任何丝毫的努力都是多余的,正因为想要努力,这才激活了你辛苦的一生。

我们的头脑,本质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生来就开始被植入各种程序,我们错把工具当成了自己,却不知被工具操纵了一生,耽误了一生,我们完完全全误解了生命。

头脑跟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头脑只是工具,心才是我们的本质,我们的头脑永远不可能理解。只有明心,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明心,如何见性?其实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答案就是不努力。因为越努力,你就越糊涂,连努力思考都不需要,任何作意、努力皆是障碍。

当你把头脑制造的假象看穿,你就会惊叹地发现,原来你已经是了,因为你本来就是。

-

拓展:”努力 “需要” 我”这个主体去努力,不妨了解一下 “我” 这主体是怎么回事,老子和庄子对此都有说法。

知乎用户 墨子连山​​ 发表

不是《道德经》没有努力的概念,而是咱们自己没有努力的概念,所以人家说了什么,在咱们看来只是在教四个字,混吃等死。

有人看到了 “无为”,于是高兴大叫,你看,老子都说让我们什么都不要做了,这一点我早就做到了呀?

但是,为什么一句话仅仅只有六个字,你都不能看全呢?老子说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混吃等死怎么 “无不为” 呢?所以,咱们为了混吃等死,就只愿意看到 “无为” 两个字,“而无不为”就被自动忽略掉了。

这说明,咱们并不是想读懂《道德经》,而只是想给自己找一个懒惰的借口而已。

老子早就知道有人看不懂,打着他的招牌好吃懒做、招摇撞骗。所以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为什么会大笑?肯定因为听不懂嘛!而听不懂又有两种,一种以为是骗三岁小孩的把戏,被自己轻易看穿了,所以大笑。还有一种,就是以为自己看懂了,老子不就是让我们混吃等死嘛,我懂,哈哈哈。

但是咱们看看中士呢?人家笑了吗?人家认为自己懂了吗?

更不用说上士了,你以为 “勤” 这个字,跟 “努力” 是什么关系?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后面又解释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跟荀子《劝学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劝学篇就是劝人努力,《道德经》就没有努力的概念呢?

今天我去训练乒乓球,教练从头到尾都在纠正我的技术缺陷,指导我去练习标准动作,给我讲训练方法,最后还留了作业,每天正反手各挥拍 500 次。

可教练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 “努力” 这个概念。

所以,教练一定是想告诉我不需要努力的吧?

知乎用户 丁有文 发表

因为本来就没有努力这种事,世上的关系无非就是需要和满足,就是欲望和满足欲望,就只是这两件事,你饿了就想吃饭,困了就想睡觉,对于真正的欲望来说,为了满足自然而然就去做了,满足欲望自会给你带来愉悦。难道你还会努力的想去吃饭,努力的想去睡觉?确实是有这种努力,那是发生在不想吃,不想睡才会出现的,如果你想吃想睡,那么努力去吃饭,努力去睡觉这种说法你用过?
所以总结就是:那些因为行动而痛苦的,要么是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要什么,要么是在做无法满足自己欲望的无用功,这就叫努力?
满足欲望是愉悦的,既然是使自己愉悦的行动,就没有努力一说。

知乎用户 独孤逸风​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谁说老子《道德经》没有努力的概念?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送完原文,我再解释解释

第一句,勤能行,就是照做。照做这个标准就不低了。你听过那么多道理,你能照做几条?这很容易,不需要努力,你试试。

第二句,不要盯着累土,足下。大家都累土,都走路,人家盖成了高台,行了万里。说不用努力,就好像说金字塔就是堆石头嘛,马拉松不就是跑步嘛…… 奥运冠军赢的很轻松嘛!中国乒乓球拿冠军很容易嘛!

第三句,这句关键了,老子说,圣人把困难放在最轻微方面,所以,你看不到他遇到什么困难。你觉得考前冲刺的几个通宵叫努力,人家从开学到期末天天学习,没有熬夜,最后拿到最高奖学金,然后被你们鄙视了,说他没努力。这像话吗?像话吗?

人们只看见鸭子悠然的浮在水面,却看不到水面下拼命划水的双脚…… 举轻若重,慎终如始,才能举重若轻,水到渠成。

老子什么时候告诉过你,不努力就能获得想要的结果!这鸡汤,有毒!


无为而治。

现在多强调无为,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个 “治”。

老子说的善摄生者无死地,陆行不避猛兽,入军不避甲兵是什么意思?是在宣扬无为而治的养生之术吗?16 赞同 · 2 评论回答

知乎用户 超越者 HY 发表

顺应了道以后

你会 “努力” 呼吸吗?

知乎用户 向根生 发表

谢邀。

这问题提得很好,说明题主至少是认真读过《道德经》的,值得称赞。

题主说得对,《道德经》里的确几乎没有 “努力” 这个概念。

老子只是教人,要以 “道” 为依归,效法于“道”,时刻守“道”,勤奋行“道”,老实修“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一句话,唯有与 “道” 合一,才是最高的境界,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那么,这个神秘的 “道” 究竟长啥样,有些什么特点呢?老子也描述得很清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既然如此,请问:一个真心向道的人,是不是应该保持心绪的宁静、空明,而不是欲念纷起,永无止息(寂兮寥兮)?是不是应该选择一个目标和方向,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首鼠两端,不知所往(独立而不改)?是不是应该朝着选定的方向,努力不辍,日夜无休(周行而不殆)

《道德经》第十章可为此作印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形体负载着灵魂,合二为一,能永不分离吗:一个人要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才不至于身心失去主宰;养气专一无间断,达到柔之极处,能像婴儿一样吗:“气” 是连接身体和灵魂的纽带。“气” 专一了,身体和灵魂就不会分离;清除心头杂念,能够一尘不染,毫无瑕疵吗:吕坤《呻吟语》有一段话,可为注解:“凡动天感物,皆纯气也。至刚至柔与中和之气,皆有所感动,纯故也。**十分纯里才有一毫杂,便不能感动。**无论佳气戾气,只纯了,其应便捷于影响。”

第十章共有六个问句,前三句讲修身,后三句讲治国,这里截取的是前三句。大家不难看出,这三句话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老子要求的是极致。——致虚极,守静笃。人能虚到极处,静到笃实,就是庄子所称的 “至人”。至人无己,与道同于虚明,虚明则能烛照万物,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物极必反,做不到极致,就不会发生质变, 这是道家一向的风格。

现在题主明白了吧?老子虽然明着没有说 “努力”,但暗地里已经交待得够清楚了。

《道德经》这本书里,什么话都说了,但要看出老子到底说了什么,要做到像鲁迅先生说的,“从字缝里看出字来”,这是读《道德经》需要掌握的本事。

透露一个秘密:真正的修道者的确是周行不殆,24 小时都在用功的。我说的修道,泛指一切世间和出世间自我精进的行为。修仙是修道,一个人念兹在兹、殚精竭虑地追求事业,也是修道——事业就是他的道。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有谁可以不睡觉吗?睡觉时又怎么用功?秘诀是五个字:睡身不睡神。《阴符经》所谓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即指此意。

有些人总以为,道家尚清静,尚无为,所以就不会努力,不提倡努力,真是荒唐。如果道家真是这样的,那道家思想对于社会还能有啥积极意义?

《庄子》、《列子》皆道家书。《庄子》中庖丁解牛,出神入化;《列子》中愚公移山,感动神仙,若是不努力,怎么能做到?

下面分享《文子 · 精诚》中的一段话,看看道家是怎么具体讲努力的:

**名可强立,功可强成。**昔南荣趎(chú,古人名用字。南荣趎,庚桑楚弟子)耻圣道而独亡于己,南见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晓灵,屯闵(túnmǐn,迟钝愚鲁,一本作 “钝闻”)条达(条理通达),若十日不食而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世,智络天地,察分秋毫,称誉华语(好话;汉语),至今不休,此谓名可强立也。故田者不强,囷(qūn,圆形的仓)仓不满;官御(犹官吏)不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犹功业,亦作 “功列”)不成;王侯懈怠,后世无名。**至人潜行,譬犹雷霆之藏也,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进退无难,无所不通。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怵若有丧。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圣人之法,始于不可见,终于不可及,处于不倾之地,积于不尽之仓,载于不竭之府。出令如流水之源,使民于不争之官,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做做不到的事情),不求不可得(不希求得不到的东西),不处不可久(不安身于不能久留的环境),不行不可复(不从事欺民的行为)。大人行可说 [悦] 之政,而人莫不顺其命。命顺则从小而致大,命逆则以善为害,以成为败。**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地无不覆载,日月无不照明。**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政失于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政失于夏,荧惑逆行;政失于秋,太白不当,出入无常;政失于冬,辰星不效其乡。四时失政,镇星摇荡,日月见谪,五星悖乱,彗星出。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这段话告诉我们,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内强如天地(自胜者强)的精诚,是道法自然、至人潜行(善行无辙迹,旁人看不见)的努力,而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打鸡血,打鸡血式努力不能长久。

相关回答:

大道齐元:为什么一个人两年都看不懂《道德经》?

大道齐元: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的人之道与天之道?

大道齐元:年轻人读《道德经》如何从中获得积极力量而避免受到消极影响?

知乎用户 一只渴望学习的猪​ 发表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努力),不若相忘于江湖 (努力的升华)


因为他早已忘了,早已忘了什么叫努力。因为他就像鱼儿一样,在水中顺着水流自由的生活。

努力的状态是多么的好呀!可是,再努力的状态,也不过是一种对本我的强制的压抑,就像那相濡以沫的鱼一样,虽然美好,感动了别人,也感动了自己,但始终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始终被限制在了那个枯泉里面,见不到外面的江湖,见不到外面的大海,甚至,见不到真实的自己

所以忘掉它吧!

所谓相忘于江湖,其实正是难忘于江湖,因为相忘,所以难忘,难忘而又相忘,所以幸福,享受,生命,逍遥,自由,也有感情上的遗憾。

所以真正努力的人,好像没有努力一样——这并不是说他不努力,而是说他自己从不认为他在努力。

他没有分别心。

譬如他今晚看书,是努力吗?他从来没有想过逼迫自己去看书,他只是想看书,然后就去看了。

他根本就分不清到底什么叫努力,什么不叫努力,他只是顺其本心,随其本性,成其本命。该考试考试,该学习学习,该早起早起,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努力,可却什么都努力了,他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最后却什么都做了。

这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你能说自己努力去呼吸吗?” 努力” 这个概念本来就不该存在呀!正是因为有了努力,所以不努力也就出现了,所以逼迫自己去学习,去早起,去考试,而不是自己真正主动去学习,去早起,去考试。那么就一定会出现不学习,不早起,不好好考试的现象呀。

**事实上,现在学校社会上宣传的努力,根本上说,是一种虚假的浮在空中的努力。**他们举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的例子,来论证这个努力,却不知道,**真正在这等人物的心中,早就没有了努力的概念!他们之所以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这个需求,他们必须去做,他们别无选择!**这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你不让爱因斯坦思考,就像你不让平常人吃饭一样难受!这种人,早就忘了什么是努力了,他们也根本不需要努力,因为众人眼中的努力,在他的眼中不过是像吃饭一样平常。

这大概就是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的原因吧。因为努力不是最高智慧,只是通往最高智慧的其中一段路罢了,后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呢~

知乎用户 Tyrone 天予 发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 64 章。

道德经不教努力么?

是也非。

相对于不走的人,始于足下,就是努力。
对于狂奔的人,始于足下,就是放松。

凡人分不清努力和执着。

甚至不知道执着是非善的。

甚至不知道非善不是恶。

所以在努力与否的方面上道德经教你的是认真和知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第 32 章。

始制有名是什么,凡是有名,皆有始制。制,有上下两度。不可低于下度不可高于上度。知道了一件事,就知道这件事事到了什么程度当停止,(比如延伸思考到在努力的领域里,就是不要放逸到懒惰的程度,也不要执着到把自己逼到失常,处于合适的程度)知道度的人没有危险不会殆

所以道德经不光教过你努力,而且还教过努力的正确形势和成度 。

这个程度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 8 章。

善于利万物而不争,这个状态需要努力么?

对于懒惰者这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
对于执着者,这是需要极大努力才能达到的。

这种努力不在于行为上,而在于心灵的自律上。

不基于这个形式的努力,终会让你感到痛苦,只要你真的知道那些感受属于痛苦。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 64 章

这还教你了真正的努力是效率,而不是努力这种外在表现。

先干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儿,“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提高效率,提高成效的精髓。

看起来努力但是没有效率的人,会被逼更加努力,不断提高压力系数,以至于逐渐失常,这种失常或者是放弃或者崩溃。

不过努力只是人生而在世的行为准则的一小部分。

道德经对于做人,最重要的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 67 章

你能举一反三的话,也可以用于理解正确努力的形态。

慈勇,俭广,后己器长 的努力,自我关照的觉知的努力,慈的本质是觉知,俭的本意是不浪费不过度。不敢为天下先:不争。

你的努力是觉知的,适度的,不争的。
那么努力就是可以推进的,可以延续的可以为器长的。

这是和合于道的努力。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 81 章

这里引申到努力上给你指出来如何选择努力的方向。

利于万物而不是有害,这是天道。
做你该做的事儿,而不是把努力放在争斗上,这是圣人之道。

“大道废仁义出,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 第 18 章
虽然这句话跟努力没有关系,但是深层的逻辑是一样的。
人不知道该做什么具体的事物之后,才会考虑努力这种概念。
这就是大道废仁义出。
考虑干什么具体的事情,比考虑要不要努力重要的的多 。

努力是个形容词,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就像慢跑这件事,对于从来不运动的人一天跑十公里可能就算努力了。对于长跑运动员,一天跑十公里那是懒惰。
努力只是一种看法,他是没有实质的。
所以你不要有努力这种概念。做你该做的事儿,既不偷懒,也不努力。而是专注于,认真于,觉察于,沉浸于你做的事儿。消除看法消除评价,真正的认真。
这会让你感觉非常好。

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就是道德经想要教给你的。

知乎用户 化龙需点睛​ 发表

以下文字,来源于本人玄幻散文集,内容纯属虚构

首先,努力就有勉强的意思在里面,勉强,它就不符合道德经的价值体系

道德经在讲什么,在讲道

道是什么?

道就是自然,道就是规律,道就是先天本有

努力是什么?

努力就是使劲,用力,就是超出你轻松自然的时候所用之力

这个努,里面有强行的意思,有超出你本有的意思,有被力所控制的意思

所谓,硬努

努,就不自然

更何况,这个努的对象,都不是你本应该得到的,是超出了你应得的那个范畴,也不符合先天本有的这个要求

因为不属于你的,因为你不够格,所以你才需要努力

如果属于,如果够格,根本不需要去努,轻松即可拥有

道德经讲究的顺其自然

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先天你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你能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吗?

不能的,

即使你通过努,得到了,那也是暂时的,还是终将失去,就如同你的前女友,前男友。努,是没有用的,轻松自然才是王道

永远不要超出你的先天本有范围。那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超出的越多,痛苦就越大。

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生命范围内本有的东西

本有,就是本来就属于你的,既然属于你的,你何须去努力去争呢,做对即可得到

记住了,因为不够,才需要努力,够了就自然得到,何须去努?

所以道德经不会提倡你去努力的

道德经教我们的恰恰是如何在先天符合的条件下,顺其自然的得到我们本就应该得到的东西,而不是去努

如此说来,道德经真的就是有些人说的,是一部消极的书吗?

肯定不是的,是你没明白而已

道德经是积极的,相当的积极,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句让你混吃等死,让你躺平,让你放弃

它都是在说去做,但是要正确的去做,不仅告诉你方向,还告诉了你方法

你不要看到无为就说道德经让你啥也不干,他说的无为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为了无所不为

看明白了吗,他的目的是无所不为,而不是无为。它要的不仅仅是为,还要无所不为才行,无所不为才是目的

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怎么干,干什么都行,这才是无所不为,就没有不能干的,——无所不为

绝对不是消极

都无所不为了,怎么还能说是消极的呢,还有比这个再积极的吗?

应该说是,无比的积极才对

道德经说的无为,只是教你,不超出范围,不勉强,不要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去为

它教你的是聪明的进取,合理的获得,不露痕迹的,轻轻松松的得到你本就属于你的东西

你只看到了消极,难道应该怪道德经?

关注,点赞,请三连,想来站桩就不难

知乎用户 郑庄公​ 发表

《道德经》是向人类传道的书,它要给人类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让人类走,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前进,也不是鼓励个人努力奋斗的励志书。

《道德经》给人类指出的道路就是天道,要人类顺应自然,不要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逆天道而为。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剥削压榨穷人,让富人穷奢极欲,就是人之道。

同样,马列毛的书,也都是给人类指出正确道路的书,他们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正确道路。而要从错误道路走到正确道路,必须与坚持走错误道路的人进行斗争,所以在他们的书里,只能找到斗争这个词,找不到努力工作这个词。马克思从没说过工人要努力工作,埋头苦干。

那么他们认为人类就不要努力工作了吗?不对。他们认为得等走到正确道路后再努力工作,走到正确道路之前的重点任务是斗争,以走到正确道路。

比方说,在沙漠里,一群旅游者迷路了,越往前走感觉越不对。其中一部分人就认为不能继续往前走了,要换个方向,而另一部分人则坚持继续前进。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斗争,而且这个时候的重点是斗争,看谁说得有理,谁选的道路正确,而不是继续努力前进,如果南辕北辙的话损害就大了。所以得等走上正确道路后再努力前进。

不管在哪个方面,不管在什么时候,选择正确道路,寻找正确的方法,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工作则是次要的。

改革让中国走上了人之道。而改革之前面临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条道路的选择就产生了斗争,这就是文歌的起因。

知乎用户 李虹 发表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勤跟努力意义相近吧?

知乎用户 道门弃徒 发表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高手中的高手。

回答的,包括点赞第一的回答不过是替众人宣泄一下如今城市生活的苦与累,以及这种苦累的不公。回答者包括众人的浅薄如此,可见。回答者,没有一个人超出提问者!

我斗胆一试,也提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努力?

知乎用户 金陵小老头​ 发表

顺势而为,努力个屁啊

国乃浮萍,人为蝼蚁

道德经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你就是一只蚂蚁

蚂蚁的努力没有意义

顺势而为你靠着天赋可能还有机会

工蚁努力做蚁后?

作死

知乎用户 叶落风逝 yzm 发表

因为 “努力” 自始至终就是统治阶级给被统治阶级灌的迷魂汤。

比如你搬砖一个月 1 万,如果搬多一倍的砖就是一个月 2 万,看起来努力简直太重要了。可是在指挥你搬砖的人来看,既然无论如何自己都是指挥,为什么不想办法让搬砖的人多搬点砖呢?

统治阶级宣扬努力的重要性,就是为了能在被统治阶级不闹事不造反的前提下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努力” 从来都是屁用没有,关键是决策是否正确,所谓决策正确就是顺势而为,就是是顺应自然社会规律而为,这样就好像自己毫不费力就成就了巨大事业,这才是无为而治要讲的东西。

举个例子:

比如说毛和蒋,他们都有强国目标,一个人认为领导穷人可以实现,一个人认为领导富人可以实现。

他们看似亲自领导了革命,可是他们其实什么也没有做,只是顺应革命潮流,被潮水推上潮头,他们只不过是顺应了历史的必然。

而历史规律表明革命需要依靠穷人,蒋上错了潮,这个潮流崩溃了,蒋也就灰溜溜去台湾了。

知乎用户 云间先生 发表

因为 “努力” 本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定义。

“努力” 才是最大的谎言。

我们通俗来说的努力,只是让更多的付出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在今天,这种收益更多的理解为物质利益,当 “努力” 物化的时候,痛苦一定远大于快乐。

当你付出十个单位的 “努力” 时,得到的是八个单位的“收益”

当你付出二十个单位的 “努力” 时,得到的是十个单位的“收益”

当你付出一百个单位的 “努力” 时,得到的是三十个单位的“收益”

…… 以此类推,边际收益递减。

最后你会怀疑得到的递减的一点点收益是不是也在贬值缩水。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得到的是内心的平和,而不是更多的钱。

我一直在宣扬一种 “低欲望” 或者说 “佛系” 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和 “努力”、“不努力” 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一种心境。

譬如**,当你在工作上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目的是为了升职加薪,得到更多的尊重,获得更多的物质收益,这种状态应该是通俗的 “努力”。**

如果你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因为你觉得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心平气和甚至享受那种沉浸其中的状态,无关乎外在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顺便升职加薪了,这就是修行。

“努力” 更多的是为了集体利益而非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累死累活求而不得,而另一些人该吃吃该睡睡,该得到的也都得到的原因。

因为我们普遍宣扬的 “努力” 有欺骗的成份在里面,似乎 “努力才有可能获得回报” 是“努力”的那个人自己的事,实际上这种 “努力” 更多的是在榨取个人填补集体,这也是这种 “努力” 的宣扬长盛不衰的原因。

道德经不过是讲了大实话,整个社会督促每个人像机器一样往前走,并非个人生活最好的状态,个人应该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该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

大家都觉得结婚要买房,那我是不是可以不买房?遇不到和我一样想法的异性,那我是不是可以不结婚?

大家都觉得更多的工资,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令人羡慕,如果我不想要这些呢?

对于有的人,他们的 “修行” 或许就是大社会所宣扬的共同进步,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 “佛系” 才是最终的“修行”。

我们究其一生所追求的欲望,真的让我们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了?还是说我们该问问我们到底想怎么过?

如果用加班来比喻人生的不遂心——

今年我 “努力” 加班,明年可能升部门经理,那么我今年这一整年的 “努力” 加班是痛苦的、幸福的还是内心平和的?我升了经理之后,再 “努力” 加班两年,升总监;成为总监之后再 “努力” 加班五年,成为 CEO…… 加班了一生,得到了荣耀,可是这一生已经过去了。

每个人都像是一只野兔,被猎狗追逐着往前跑似的,猎狗的名字叫欲望。

其实到最后,所有在别人眼中令人羡慕的状态,自己过得怎么样自己清楚。

儒家思想是集体利益的集大成者,而老庄之道才是在告诉每一个个体如何活的更好,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不断地剔除外界杂乱的干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知乎用户 维森 发表

鸡汤的惯用套路大概就是,你要努力,只要努力就有收货,后来努力还失败的人多了,兜不住了,又出来句,努力有可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仔细想想,这像不像广大青年回家过年,街坊亲戚都在催你赶紧找对象的劲头一样?谁都没有帮你操心,一个个光碎嘴子,你心里想,md!!bb 什么呢,看我单身不顺眼倒是给介绍一个啊!!

哎~~ 碎嘴子这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政治正确,能这样能表现的很关心你,还不用付出什么,这跟鸡汤劝你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 tn 的也想努力啊,您倒是给指一条明路啊,然后~~~ 你看着空洞的两个字 “努力” 并没有改变什么。

也可能你看完鸡汤之后信心满满,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多搬了一百多块砖,多赚了好几块钱~~~ 这也许是鸡汤的最大作用。

这就好比两块地,别人一块土质肥沃,你一块荒地。

然后发表鸡汤的人占着大量的资源,一次次给你演示,只要是努力就会有收获,而你付出了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却颗粒无收。

然后那人一脸贱笑的看着你说 “年轻人,你这样不对,你还不够努力,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其实都给庄家除草,这就是差距”

这贱东西晚上干啥了谁知道!!??

像不像某些成功人士对你说,我呐一天才睡四个小时,有时候一天工作 25 个小时,唉,所以成功也是说得过去的。

而很多成功人士其实不喜欢道德经,但又特愿意看道德经,其实就是怕道德经被别人看了。

道德经讲的是寻找方法,就像是在你单身的时候给你一个途径寻找另一半,给你的人生指出一个道路来,或者说是提示你得有一个主动寻找道路的思维,你想种好庄家,那你光努力是不够的,你得找一块肥活的田地,或者把自己的田地变得肥沃,这才是重点。

而这一切不需要努力么?并!不!是!!你有了方法,不动弹还是什么都做不成,而道德经仅仅是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方法,努力与否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道德经里有没有 “努力” 这个概念,那就看你个人的理解了,毕竟它只能算作是你迷失人生中的一个指南针,不是那针让你换发生机的肾上腺素。

纯属个人粗浅的理解,如果错误,还望体谅。

知乎用户 钟华 发表

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大家的回答都很好,几乎从各个侧面解释了这个问题。既然如此,我就不重复大家的回答了,相反,我在此泼点冷水,希望借此能找到新的视角。

如果只是简单的从几个文字本身,比如,守弱,不争,无为等等,如此离开上下文的概念,人们自然会得到某种印象。正像有些人提及的,比如失去了动力,不鼓励努力,不积极参与生活等等。当然,对于一个熟悉道德经文本,或者能够深度阅读道德经的人来说,通过上下文分析,以及深入的感悟,你不会得到如此的结论。但对于一个人生经历还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要求他们能够彻查这个社会和个体生命,还要有很好分析文本和感悟文本的能力,这是否现实呢?

所以,在某些过去的回答中多次提及,我不赞成年轻人自己阅读著名的古籍。更好的方式是,有人带领你阅读,或者你自己成长到了一定的地步,那个时候,你会避免一些明显的误区。否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还误导了你的人生。

再进一步,是否那些有知识的人,或者年龄大的人,就能够汲取道德经里的精华呢?我看未必。自古以来,有很多知识渊博的大儒,甚至被称作圣人的人,仍然误解道德经。所以,道德经到底是在说什么,如何阅读道德经,如何解释和传播道德经,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

人们为什么会认为,道德经中没有 “努力”?即使不分析上下文,不通过概念感悟,我们还会直接读出“努力” 吗?

在将来,我会解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道德经。无论你是怎样的人,无论你是否有很好的分析和感悟能力,通过这种新的道德经解读方式,你会避免很多误区。道德经文本,本来不会造成这么多误解,但遗憾的是,在汉朝时,道德经的原本传承模式衰落了,至少在大规模的正规传播渠道上,道德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今天,先秦道德经的模式会再次面世,希望我们能够抓住这次机遇,让两千年前的文本奇迹,重新复活。我会在将来交流这种新的解读,欢迎大家参与。

知乎用户 海草在呼吸 发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因为 “努力” 这个词是在没认清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的情况下适用的。

而老子呢?他当然明白自己是谁,在干什么,也觉得人应该去认清自己应该干什么。那么,在解决了 “我应该干什么” 的时候,努力这种词汇你会发现突然间消失了,没用处了。

因为当你明白了自己该干的事情,那么就会像桃树种子长成桃树、梨树种子长成梨树一般自然,而不会再去思考 “是否应该努力” 这种问题。说句题外话,而现今暗流涌动,没人给你 “个人意识教育”,那么终归会跑到挖掘自身是谁这个问题上了,从而努力先去满足大家认为需要的东西才能好好考虑自己该干什么,可惜“管你的人” 不会让你有充足的精力了解。

既然认清了自己是谁,那么努力也就不存在了,变成了很多人看不起的 “顺其自然”,很多人看不起顺其自然是觉得这是一种堕落,一种逃避,甚至是一种害怕,可在我看来“顺其自然” 本就比 “努力” 高一个境界,好比你觉得你这辈子就是个画家,那么所有的行为都是顺着画家的自我去的,那还用给自己标榜以 “努力”?一切暗合己道,自己觉得理当如此,没有“努力” 带来的疲惫,也没有其带来的光辉,一切就这么悄悄地、正大光明地进行。

所以就像上面那句话说的一般,“为学日益”——人做学问就是每日增进一点,日积月累;“为道日损”——人在追求之时应该每日减少一点自己的主观意志;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就是诠释从 “努力” 到“顺其自然”后应该有的模样,既不像 “努力” 闹得满城风雨,也不像别人说 “顺其自然” 自甘堕落,活着,或者说事情做的怡然自得。

它不是提倡 “算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顺其自然”。

(这是自己读到的东西,所以肯定会有所偏颇。只接受友好的指点。)

知乎用户 方瞳 发表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没有条件去做一件事,创造条件也要去做,这叫做 “有志”。

所以,老子没有说过人不要努力,只说过 “不知常,妄作,凶”。

他并不否定努力,只是否定胡乱努力。

不能因为老子说了 “无为”,就说老子否定 “努力”。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种境界叫做 “无为而无不为”。

不出户,不窥牖,是行为上的 “无为”;

知天下,见天道,是结果上的 “无不为”。

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 “损之又损” 算不算是努力?

要满足色欲,要追求一个异性,那需要努力;要放下色欲,放下对异性的追求,也需要努力,只不过这种努力,是内在的努力。

比如有个体重超标、身体不健康的人,他决定损一下自己的体重,损一损自己的食欲,他损上一天,这是不是一种努力?

损益,有无,奇正,这些都是相对的,一种损就是另一种益,一种益就是另一种损。

同样的,努力吃饭,就是不努力断食,努力入定,就是不努力耗散精气。

说到底,不上老子的 “道”,只读他的 “上道须知”,有理论无实践,就会生出很多错误的想法。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有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反过来再看老子的学术,就简单多了。

知乎用户 沈文隐 发表

佛和道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

如果你留意过原始佛教,会发现佛陀的思想更加消极。

它不止不让你努力,还让你看透人生的本质,众生皆苦,五蕴皆空。

这已经不是让你努力不努力的范畴了,而是让你放下一切。

那么人如果没有了欲望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撒比在这条路上前赴后继,是他们太蠢吗?

当然不是。

不知道有多少人领悟过某个玄之又玄的道理。

在世界上最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居然能长出生命力旺盛的大树。

遇到悲哀的事情,大哭大闹还只是停留在表层,那些丢了灵魂一样的人才是真的绝望。

真正想自杀的人,不会哗众取宠,笑着笑着,突然哪天人就没了。

老谋子的《英雄》虽然画面太美,但依然逃不掉形式主义,反而李安的《卧虎藏龙》处处隐而不发,奥斯卡实至名归。

《红楼梦》的结局是下雪了,“白茫茫的大地落了个真干净”,但你真的以为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只是为了描写绝望?

有人说,卡夫卡的小说太过阴暗绝望,但也有更多人认为,他之所以写的这么阴暗,其实是想强调 “希望”。

……

所以你懂了吗?

释迦摩尼说四圣谛,说众生皆苦,说五蕴皆空。他让你放下一切,但他其实是想让你看透生命的本质,更好的活着,更好的面对死亡呀。

老子强调无为,你以为老子 TMD 真的想让你什么都不做,混吃等死?那只能说明你连皮毛都没看懂。

世界上最大的积极,就是彻底的消极。

你看又扯到辩证法上去了。

世界上真正能有大作为的人,就是……

算了,强调语言只会掉进逻辑的怪圈,反正真正的大道不可说也说不明白,武侠小说里的三种境界放在这里倒是挺贴切的。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

『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卧槽,手里心里都没剑了,还打个屁啊,能赢吗?独孤求败恐怕浪得虚名了吧?

你一看,什么狗屎玩意儿,还无招胜有招,还人生境界,都是那些狗屁『大师』糊弄人的。

我赶紧努力努力再努力,考个 xx 证 xx 证去,没准马上就涨工资了呢,没准就能迎娶白富美了呢,没准心里各种欲望都能实现了呢。

像个野兽一样活着,有啥不好,人嘛,一辈子也就这点意思。

那你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你永远也体会不到,当某些人人生境界真的到了一个高度,当他明白『道』、明白『空』、明白『苦』、明白『无常』、明白『寂灭』、明白『生死』之后……

不管家财万贯,还是流落街头。

不管金屋藏娇,还是绝症缠身。

不管晓风残月,还是明日黄花。

他都无所畏惧。

我想,以老子在《道德经》里另一句话做结束最合适不过。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乎用户 白干安 发表

可能你真的只是在读书。

老子为什么骑青牛出关。他遍读史书后发现即使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相同的事情总会出现,贪婪是人的天性它驱使着人们一次次的发动战争相互残杀,有德之人呕心沥血建立的政权总会在多少代之后土崩瓦解。唐朝由于地方实力太强军阀割据而灭亡,于是宋吸收唐的教训大搞集权却因此致使部门臃肿办事效率奇低最终亡于外来者的入侵。明朝为了统治极力加强中央集权,明末期的军队也可能是历朝历代战斗力最强的却因为内有西北多年大旱农民起义,外有女真族崛起最终亡于李自成之手。清朝中央集权手段较明由甚,臣子自称奴才还是皇帝的亲近臣子才有的殊荣。但清也没能长久竟然遇到了西方入侵最终亡于这百年不遇之变

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的方法去观察世界万物,却将自己摆在了绝对的位置没有用辩证的方法看自己。磁铁的 n 极与 s 极相互吸引,我们只能默认,没有人能够解释,又是谁规定了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则呢 科学本就是建立在一些我们默认为绝对的规则之上,可这些绝对的规则又为什么会是绝对的,会不会有 “神” 规定了这一切,没有人能给出解释,这也是我理解的牛顿,一个信奉神学却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基础的科学家,尤其是那句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的辩证存在本就是站在了几条绝对的真理之上,没有人可以解释这些真理。只能默认。

天意不可测,它一直存在于历史之中无法解释,老子在遍读史书后发现无论人怎样努力都无法去改变一些事情,努力又怎样不努力又怎样。赵国的李牧不死,秦也终究会统一六国,即使李牧那样的人再努力也还无法对抗历史,对于芸芸众生人的努力在历史大势与自然面前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努力与能力决定一个人的下限,运气决定一个人上限,没有人愿意只活在下限,因此要成事不仅要学会顺势而为,还要有运气。努力很重要,但相比于运气与看清时势就相对不那么关键了。

@qooo

这种评论就不回了,多看点书,我 21,读的书能把你家阳台加厕所装的满满的。

讲个故事关于读书的

春秋时期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好战兼好学,闲时堂上读书。一日,御用轮匠名扁,是斫车轮的老手,应召到堂下修车轮。轮扁右手伯锤左手钢凿打卯眼,砰砰磅磅,敲得满堂轰响。抬头瞧齐桓公读书十分专心,还嗯嗯嗡嗡的摇头朗诵。轮扁觉得做工受人干扰,分散心思,影响手艺,胸中冒火,丢下锤凿,跨上高堂,大声叫喊:“敢问老爷,俺老粗听不懂,你那书上说些啥玩艺儿哟?”

_  桓公说:“圣人讲的话呀。”_

_  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_

_  桓公说:“好蠢!逝世多年啦。”_

_  轮扁说:“这么看来,老爷读的不过是古人酿酒剩下的糟粕罢了!”_

_  桓公说:“寡人读书,轮匠跑来批评,这还象话吗!你说说。说得脱,走得脱。说不出道理来,我要你命!”_

_  轮扁说:“俺自幼只晓得选檀木,操斧锛,听车轮,就讲讲斫车轮的道理,供老爷参考吧。轮辎要打卯眼,逗插辐条。卯眼大了一丝,辐条敲插入内,暂时牢固,日久松动,便会脱落。卯眼小了一毫,辐条敲插不入,强迫打入,轮辋裂缝。日久会破。必须丝毫不差,大小正好。要做到这点,不但凭手艺,还得用心思。最关键的技巧,心头明白,口头说不清楚。俺没法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没法学到手。所以俺七十岁啦还在这里斫车轮,找不到接班人。古人死了,没法传授的东西也跟着他进了棺材。留给后人的书,你正在读的这一捆竹简,依俺的经验看,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_

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朱熹有句话: 格物致知,天下有一种叫大道的东西,迄今我没有读过任何一本古代哲学的书,包括道德经,一懒,二不喜欢读古文,三我上面的故事。然而我深信这世界有朱熹称为道的存在。心中有道的人,看问题的层面也可以说格局是在普通人之上的,就如普通人看事物在一层,而有道之人在三层四层,普通人看问题恰如对面走来一人正面看他笑就认为他友好,看他左面左面藏把刀就认为他狠辣,看他右面右面拿块水果蛋糕就认为他友好,看他背后背后藏把枪觉得他狠辣。而对于心中有道之人,他站的更高眼光便更为开阔,看他手中拿刀枪嘴上带笑,综合分析应该是不怀好意,这人应该预谋不轨。

道是无法学习的,最多只能有人引领,所以修车夫的经验传授不出去。圣人也一样,道如水,圣人的道可以化万物,遇到瓶子可以装在瓶子里,遇到碗能装在碗里。而到了你眼中看到的是装在瓶子里的水,装在碗里的水以及种种形形色色。那都是道,却又不是道。

那么如何才能修成自己的道呢,古人给的方法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我自己的观点 1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都是看遍众生相 2 够聪明有格局

古人无法在书中留下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后人却可以从中揣摩,嚼着几千年的渣子发挥思想的能动性去揣摩去寻觅精华的味道,去领悟何为精华,这个过程王阳明从格竹到龙场悟道用了几十年。15 岁看明朝那些事儿王阳明龙场悟道时总觉得神圣,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从发自内心感受到了那道的存在。王阳明悟道后被称为完人,文治武功,立言立说。这就是道,指导万物的道。

对大多数来说,想悟道就去读书吧。

有个作家,冯唐。从高中时期到现在都是我认为文笔最好的境界极高的。三十六大和活着活着就老了翻了 7 8 遍,每次看每次感慨怎么有人语言可以如此精妙。批评我没用我不改,眼光不在一个层面。有那时间去多看看书,觉得自己行了就去看冯唐的书。能看出名堂才算有点悟。

更-----------

@椰子姜

讽刺我不看马哲,那就再讲点和书有关的东西

齐桓公的故事,很重要,理解不了就不会懂我所说的。

这世间的万物,在形态可变的情况下可以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因此道蕴于万物之中。以水举例太多,这次就以盐为例,可以制成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可以炒菜时加入成为调味品,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医用工业用生活用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领域。但盐可以化为各种形态展现出不同用处而本质并未改变,无论溶于水还是与菜交融或是以固体存在,本质都是 nacl

这就是道,可化为万物而本源不变。但当道被具体定义加以桎梏,便不再具有灵活的形态。盐可以被制成形形色色的事物,但当被制成生理盐水时,那就是生理盐水,不能再拿来炒菜。我们读的书,都是心中有道之人的 “生理盐水”,不是不好,而是不够本质。

马哲,道德经,四书五经都是思想境界极宽广的书。读各类书如同尝试各种食物,马哲,四书五经如满汉全席中的几道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不代表不吃不行。读书是为寻道,如吃饭是为填饱肚子,纵然马哲,四书五经营养更为丰富可以更好的满足需求,但如果不符合口味就喜欢银耳莲子羹也无可厚非,形式与本质的关系一定要弄清,吃饭的本意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是为了过程中美味,只要能填饱肚子,又何必在意形式如何呢? 上到人参鱼翅,下到牛奶鸡蛋。虽然价格相差巨大,获取的营养确是几乎相同,以获取营养的目的牛奶鸡蛋就一定差吗?

再如,马哲四书五经确实 “营养价值” 高,但营养高的东西吸收起来也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过程缺乏趣味。一个生鸡蛋的营养价值可能更高于被高温破坏结构的炒鸡蛋煮鸡蛋鸡蛋羹,但炒鸡蛋煮鸡蛋鸡蛋羹却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可以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吸收营养,放弃那一点营养价值,又有什么不对呢。这也是为什么小说是最普遍的文学形式一般,用巧妙的构思将道理讲了,是最高明的办法,委婉能使其中意蕴无穷。回味起来也总更觉得有味道。故事与文字之后蕴藏的宏大是写作者最高深的格局。

最后,我不是不读马哲,道德经。恰恰相反我是极推崇马哲,四书五经这些心有大道之人所做的书了。以为以我现在的积累还不足以消化,不敢囫囵吐枣。就如同十几岁就读了几遍水浒,但最后还是看天涯论坛网名冯 yong 的一位先生的解读才有了一点点理解。读书看万物的观是受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启蒙的。冯唐写他小说最好,诗次之,杂文第三。而以我现在的水准只是在读他的杂文中感受到他的境界。所以实在是还需要多多积累。不敢贸然随意读这些精品。

更-------

@见路不走

的评论感觉有必要统一回复下,关于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冲突。你的看法太过于表面没有去追寻本质。

我是 99 年的在山东读的书,那时候小学用的教材里有篇课文,讲一个小孩在大海潮汐过后的海边捡鱼扔回海里,作者问他你捡鱼有什么用,那么多鱼你能捡的过来吗?又有谁在乎呢?这个小孩一边扔着鱼一边回答他,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诚然,孔子这样的人必然也认识到了对有些事情人的无力,但孔子愿意做那个 “扔鱼的小孩”,为几条小鱼而努力,而老子认为这是天道天命,即使把鱼扔回去,该他灭亡它终会被其他鱼吃掉,而该兴盛的东西也会处处有天命保护总会走向兴盛。这是孔子的仁 爱人与自然残酷弱肉强食的相对。

至于谁对谁错,这牵扯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无论富贵或是贫贱人终究是要死的,那忙忙碌碌奔波一生也没有对社会做出什么改变到底为什么而活呢。

是非对错,正义邪恶终究是被定义被限制的东西。世上永恒的真理唯有利益。普通人食色,科学家追求真理,政治家的权。人为利而活至死方休,而实现人生的利是什么,这要问自己的本心,问问自己年少最纯粹时的心。有些人一辈子为自己而活,就将利益的圆圈划在自己脚底,有些人将中华民族划在脚底,还有些人将世界上的贫困人口划在脚底。这些都是人性。能力可以被批判但不能批判把圆圈划在自己脚底的人不够高尚,坚守本心,做最 real 的事首先要将自己要守护的东西划进自己的利益圈后为之奋斗终生,做对他有益的事仅此而已。老子将道划在脚下,于是潇潇洒洒无欲无求的走了,孔子将天下苍生划在自己脚下,于是一生奔波于各国之间为黎民呐喊。他们都有自己走的道无所谓冲突无所谓高低,且不以成败论英雄,为自己的 “圈” 努力了便值得了。

更-------

@王志杰

老哥认真评论了,我也更在正文不在评论里写了

人道在天道面前实在太过渺小,每逢乱世,十室九空。这些被屠杀的百姓,又有多少放在现在可以成为大艺术家大作家,甚至不输于诸葛亮司马懿的人呢。就如祢衡,曹操这个杀了杨修 华佗 荀彧 陈宫 孔融等一众名士的人居然会对一个大庭广众脱了衣服敲着鼓骂他的人网开一面讲不能亲手杀他恐寒天下名士的心。祢衡如若真有机会施展抱负一定比许多名士差吗?刘邦打天下的班底许多都是从沛县出来的,是小小的沛县人才多吗?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罢了。于是千里马们最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名马称。但刘邦这个伯乐又何尝不是天命所选呢,否则彭城之战可能就化为灰土了。战争年代本具有天赋成为出众商人艺术家,体育运动员,科学家的百姓,在死亡面前便无所谓天赋一视同仁罢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小小的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状态下一天可以繁殖到 23611 亿亿,但对人来说这根本不值一提。人的存在之于自然或是宇宙,也是如此。

天道无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做顺应天命,顺势而为是极为重要的,现在发展的人道,就是在全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大格局之下发展起来的。既然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发展期,又为什么要徒增烦恼想那些身后事呢,先求自己的本心,后求努力与提升格局,至于成功,我相信能量守恒与质量守恒,那么努力也会是守恒的不会散于袅袅烟尘之中。所以即使天道无情我们也不用悲观啊,尽力就无遗憾。

更--------

有条评论写的很好,楼主辩论别人得回复就已经说明一切了。我很气他说的,但没法辩驳。他说的对,我不够好,还想要认可,离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的第一层境界还差得远。

我自认为想表达的东西写的都很浅显,例子不该有人看不懂。分享三个例子,回应一些评论区里的问题。

一是小马过河。小河就在那里深浅不会变,但河深河浅松鼠与牛这两个过来者却是各执一词,并且他们都没有对小马说假话。面对未知的事物吸取别人的经验拜读别人的著作有时根本无法让你对事物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即使他们并没有对你保留,因为你是马,你不是牛也不是松鼠。是深是浅要自己进去试。好为人师指教别人在层次达不到的境况中实在令人发笑。松鼠拼了命也是过过小河的,而这世界上比松鼠数量多的多的蟑螂蚂蚁们这辈子可能都见不到小河更不用提过河。

面对相同的河水,为了过河松鼠的性命差点搭上,而对于牛来说如同踩了个水坑一般。之于天赋与能力不同的人来说,相同的困难摆在那里对他们来说却是不同的。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却去叽歪指点别人觉得像踩水坑一样简单的事是趟大河。生活中碰到的叽叽喳喳展示能力的基本都是松鼠。因为牛过河后可不会叽叽喳喳,大风大雨都见过踩个水坑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只有松鼠这种差点丢了命才过得去别人觉得是一个水坑的小河才会把过小河都作为谈资炫耀能力。

二是一个老笑话,一个人每天都在祈求上帝让他中彩票,从年轻一直祈求到老了都没有中过,临死前他大骂上帝自己这么虔诚都没有被上帝满足愿望,这时上帝无奈的对他说,我听到你的祈求了,可你至少要先买张彩票吧。

我不宣扬躺平,因为我知道即使有上帝保佑你也得买彩票。但如果你认为买彩票之于上帝对你保佑是买彩票重要。那你大可笑一下不用看我啰嗦划走就是了。我希望有人能认可,也害怕被太多人认可。毕竟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一辈子见不到小河,如果见过小河的人多了我就反而会怀疑我见到的是不是小河了。

三是关于道德经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什么生到三就可以生万物了? 前段时间看英国卫报一篇讲社交媒体的文章,讲选取这世界上六个人然后以他们为原点向外漫延到他们认识的人以此类推就可以覆盖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道也是如此。

站在一楼的人看高层,不会懂得高层是怎样的风景,因为他们没有上去观赏过。然而站在高层的人看底层却对他们了如指掌,因为那是高层的人走向高层也曾走过的路,看着他们思考争论评价就如同看过去的自己。

每一个身处的层次都可以向外无限延伸,就如同数字区间 1-2 里有无数个数,区间 1-100 里也有无数个数。但 1-2 的无穷与 1-100 得无穷就可以使我们得出 2-1=100-1 的结论吗?不可能,因为即使区间里的数都是无穷也不能改变 100 比 2 大的事实。你可以选择在 1-2 里追求无穷,但把这左右的延伸误以为是上下得延伸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没看过道德经,老子写道德经目的不是写道德经。我脑子里想的东西比我写的东西多的多最后才挤出这些话。老子境界比我高深的多他得智慧又有多少是一本道德经无法传承下来的呢。就我自己来说格局的第一重改变是看问题着眼的角度更深,这已经脱离了大多数人,因为大多数人看问题的角度是本末倒置的,例如一句我看到过很多次的话,道德经是为领导者写的,这就是极其经典的本末倒置。是领导者的格局与能力使他们是领导者能读懂道德经,被领导者的格局与能力注定了他们是被领导者看不懂道德经。而不是肤浅的因此而认为道德经是为领导者写的。

最后,我没看过道德经,写这些是因为我在看书思考人生时想出的东西感觉自觉在向老子写的道德经靠拢,于是我用我自己的想法去解释抒发对道德经中这句话的思考。

知乎用户 奇迹人生 发表

努力是为了什么?

潜藏心里就是攀比,攀比有尽头吗?攀比心带给你的感受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你努力的意义何在?努力前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吗?你知道你为什么而活了吗?

这就好像我们本来要除草,你却只是去翻土。把花都弄坏了,草翻出来了也不丢掉,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道德经》告诉你,怎样明白本心想要的,你自然就会知道要怎么做。知道这么做不是努力,也不需要努力,你只是发挥你的天性而已。

努力的概念毁掉多少人?把本该如此的东西变成厌恶。

一个孩子喜欢画画,家长给报个班,老师要求这样那样,家长天天叫着努力。天性都被破坏掉了,努力真的有用?真正有用的是天性觉得本该如此,做了很多都是自愿,也不觉得累,在别人眼里就变成了这个人好努力。

真心的问自己,不要有其他杂七杂八的解释。单就努力这个概念带给你的是好的感觉还是不好的感觉?

很多人老是要从《道德经》中学到什么本事来应对生活,初心就错了。

本身就是带着 “还不够、焦虑” 的心去求,能看出什么来?

这也是为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 的原因。所有带着有求心去阅读的人,都得不到书中的精髓。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道德经给谁看的。

不是给努力才能活着的阶层看的。

当时能看懂文字的,都是贵族。

孔子才提倡有教无类。就是不以类区分教育对象。换而言之,人人都有读书的权利。

之所以这样说是以前能读书的,只有少数贵族。

孔子自己就是破落贵族的私生子。

老子是孔子同时代的人,他年岁大于孔子。因此写书,并非启蒙,教育平民的。

而是给贵族们总结经验得失的。阐述,总结。

他自己就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这书也是一个边境官吏请求写的。

因此全书的基调是,少干少折腾,是一种方法论。对于统治者的劝诫。

而不是你必须干什么。坚持做什么。

孔子是你必须干什么。因为是教育学生。

学而时习之。

学习就是不断学不断温习,不断巩固。

老子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你每天做学问是增益,每天学道是损失。

表面看起来很荒谬。但上了一定岁数的才知道。

减法比加法好。真正会做减法的才是人生赢家。

比如磨刀,就是减法。

比如鲁迅,写文章,从来可有可无就删去。

能速写不写小说。短篇不搞长篇。他才这样犀利。

比如马化腾,他说产品就应最简洁。简无可简,对手也就没有任何办法了。

他就抓核心伦理利益需求。对手毫无对策。

马云就抓支付物流商务需求。

一个想做这做那,还很勤快的人,绝对是个害人误己的傻 x。

真正到了一定高度,是诱惑太多机会太多的问题。

受不了诱惑,没有自知之明,瞎折腾的精英不知道不作不死得有多少。

努力分阶层的。

狮子懒得出奇,每天超过 20 小时睡觉。

羚羊每天活绷乱跳的。

狮子努力了,羚羊直接灭绝了。不被累死也被吓死。

股市里的高手都是狮子,韭菜都是羚羊。

高手几年才做一次。

韭菜每天折腾。

现实里

你看黄教主一下不出面就是十几个亿。

你屌丝 996,两头不见太阳,一家人省吃俭用一年到头还不够人家过个生日

所以损之又损,至于无可损。无可损之后什么都是增益。所以动则有成。那才是真正的产品大师。人生赢家。

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

古代贵族,落地就有封地,臣子。也有教育,需要实行的封建义务。他们是将领,官员,家长,族长,统治者,对外的使臣,执政….

所以他们努力是必须的。

因此给他们看的书,不是那种讲生存技能与态度的励志书。而是讲少折腾,保命,慎重,高效率的方法。

所以反复强调的也就是不折腾。慎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治大国如烹小鲜。

太上不知其有。就是统治者最好的应该不扰民,不知道他存在。

这样才能有效率。

无为的目的,不是消极。是无不为。

是以无为的态度,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比如狮子,每天努力,奔跑。那就完了。

都是养好了精神找好了目标机会,一击必中。

一个羚羊看了道德经,每天也睡觉。

估计不出一个小时就会变成大餐。

正如李超人吹嘘他自己如何努力工作。别人其实在私人会所里品酒,打高尔夫,也是工作。

你去试试?

位置上二个小时不见人就等着被解雇吧。

努力?努力分阶级的。

秦始皇努力一次,修一次长城,十万民夫没了。再努力一把修一次骊山,全国一半人都在服徭役的路上。还有一半因为服徭役不准时获罪在服刑的路上。

于是全国人民一起努力把他儿子送去跟他老爸陪葬。

刘邦努力一把,去远征匈奴。四十万差点回不来。

这个时候才想起不折腾多么的好。老子说的多么正确。

统治者不努力不折腾最好。

所以汉初黄老学问遍传天下。

知乎用户 投资人 吴斌​ 发表

因为 “努力” 是所有选择中最简单的

作为一种简单的 “术”,不挑智商,不挑悟性,所有普通人都能理解

如果和你说 “道可道,非常道”,你能领悟吗?自己想想

” 道法自然” 这样的,对于庸人来说等于没有说,因为他们根本领悟不了 “自然”

就好比雷军创业二十多年感悟出一句 “顺势而为”

但是对于听众来说,什么是 “势” 可能一辈子都悟不到,怎么顺势而为?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炼,那么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法门是不一样的。“努力” 这个法门,适合 99% 的普通人

要想抛弃 “努力”,你就要做到抛弃欲望,不抱怨不嫉妒不窥视,你做得到吗?

其实绝大部分仇视努力的人,和老子的思想毫无关系,也完全理解不了老子。他们本身只是想着不劳而获

⇤END⇥

“顺势努力”,首选要顺应自己的 “势”。

对独立人生思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下我的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人生》

“知识星球” 的朋友无须购买,我会在知识星球 “吴斌商业路透社” 免费发布

公众号:青锐吴斌

知乎用户 青云 1999 发表

《道德经》是有努力的概念的,只是没有明确写出,也就是无为,无为指的是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偏离道的规律去做事。

首先认识道的规律是需要努力的,不努力是找不出来道的规律的。其次,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事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努力根本就无法做到。最后无论朝哪个方向做,都需要努力,只是找出其中的规律,按照规律去做事会无咎,找出并去做本身就需要努力,不努力是做不到的!

知乎用户 执行机器人 发表

道德经讲述的是一个 “完全对立统一的二维世界”。

不光 “努力” 是错的。连 “思考” 都是错的。

这就是 “自然之道”。

它原本就是如此,无需刻意去追求。

要 “努力” 干什么!要 “思考” 干什么!

顺势而为,即可到达。

真正的爱情是没有仪式感的,只有没有仪式感它才遵循 “自然之道”。

它存在于自然本真当中,不需要通过仪式感去强化去证明。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能做到瞬间懂你!

真正的赚钱是不费力气的!

“赚钱的不受累,受累的不赚钱”。

这个规律通用于任何行业。看看自己的周围的人群就知道了。

六点起床上班的没有七点起床上班的赚的多。

七点起床上班的没有八点起床上班的赚的多。

八点起床上班的没有上半天班的赚的多。

真正赚钱多的是那些 “指挥别人上班,自己不上班” 的人。

这种现象在交易行业最明显。

“赚钱的都是最懒的,勤快的都是些赔钱的”。

凡是大谈行情如何如何的,天天忙的不亦乐乎的。都是些亏货。准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如果一件事做的累了,那说明你做错了。你违背了它的 “自然本真”。

如果你把事做对了。这件事会源源不断的向你输入 “正能量”。你就会乐此不疲,天天都不想睡觉。天天和打了鸡血一样。精力充沛,充满斗志。

与人相处也是如此。

你爱的那个人,一定是源源不断能给你 “力量” 的人。这就是“正能量输出”。

“”努力 “” 这个词往往和忍耐死撑是联系在一起的。

真正努力拼搏的人从来不认为他在努力。

而那些张嘴闭嘴自己多努力的人恰恰是最不努力的一群人。

“秀恩爱,死得快”。

真正的恩爱是藏在心中,作用于行为的。不是挂在网上的,表现在嘴上的。

大象无形,大智若愚!

大爱无疆,大悦即静!

知乎用户 琅邪杨文理​ 发表

先问有没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勤而行之】又作【谨而行之】,别穿个马甲就不认识了。

天下的努力分两种,循道而行就是用功,反之就是无用功。因此,努力无所谓对错,方向对了,不努力不得了,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完蛋。

知乎用户 惟止 发表

道德经几乎没有努力的概念,最多的是自然。

因为对于下士来说,熬夜打游戏看小说刷抖音沉溺美色颓废堕落不努力抽烟喝酒喜辛辣不能控制饮食是自然。

而对于上士来说,起居有节饮食有度锻炼身体克己复礼清心寡欲努力上进正气凛然无不良嗜好是自然。

你觉得努力不自然,是因为你是下士。你觉得努力是自然的,那是因为你是上士。而经过长期的熏陶,自然可以变成不自然,不自然也可以变成自然。所以说凡有九窍者皆可修道。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神仙都是神仙种,凡人不肯做神仙。

再举一个残酷点例子。粪坑中的蛆虫,也放不下对粪便的执迷贪爱,这是正常的,何种境界的众生,只能依据自心的业障,来取舍塑造世界的名相,对于蛆虫,粪便的屎汤就是它一生追求,无法割舍的功名利禄,粪坑的污秽肮脏,对于蛆虫就是荣华富贵,生生世世的功成名就。(此段出自谢安朔)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蛆虫是可悲的它的追求也是可怜的。站在上士的角度来说下士也是可悲的追求也是可怜的。

但是了,也不尽然。

正如平先生所说,凡人看修行人苦,其实修行人看凡人那才是真苦,各有各的乐趣。就像猪的世界里看人,觉得人很苦,一天到晚很劳累,还不如在泥中打滚、享受,可人看猪又觉得猪可怜,又脏又苦,到头来还得挨一刀,各得其乐吧。(出自奇人甲文章)

什么叫各得其乐了?就是狗觉得屎是香的,对于蛆虫来说屎更是赖以生存的港湾。猪追求母猪,而人对母狗毫无兴趣。可人一旦转生成了猪,就会追求猪,转生成了狗,就追求狗,转生成了蛆虫,就追求蛆虫。你以为的爱,不过是生物本能。去掉生物本能业力,你爱个嘚!还一天爱爱爱。

这里我不得不打这个所谓的

@道家大师兄

的脸。什么叫不努力才是自然? 你在想屁吃。

对于很多人来说,熬夜刷抖音看小说打游戏颓废堕落打架逃课是自然,这的确很自然。但这是道家的自然吗?不努力的自然,只是迎合了下士,甚至下士都不如。仅此而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自然。迎合自己的物种的自然,才是真自然。你想当人还是当畜生,或者饿鬼?

六道轮转,虽然你今生是人,但你要是今生不迎合作为人的自然,反而去迎合畜生和饿鬼的自然,那死后也必会回到属于你的地方。

譬如猪,一生不愁吃喝无忧无虑不用劳作不用努力不用思考不用学习,做个爱还能高潮三十分钟!(普通人一次高潮只有几秒) 要是做种猪,那更是后宫三千,一夜情什么的天天有不重样!根本不需要记次数说干了多少个异性因为根本数不过来!这不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善恶终有报,苍天饶过谁。堕落啊癫狂啊,笑~

知乎用户 林彬懋 发表

其因即「努力」的概念意謂「得一」,而《老子》諱言「得一」。何以故?《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弼注曰,「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而蘇轍的《老子解》則在解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時說,「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誠然如是。

這個概念,我亦稟之,故在《四十減一》直截以「四、十」推衍「二、八」,但不說「一」,只說「關鍵…… 不在一不在門不在戼不在丣,而在減在咸在戌在戊」,其用意即為了詮釋「其之得一者,戊得一以戌。」

知乎用户 众神共舞​ 发表

一个人能把内心欲念保持顺其自然 这还不够努力啊?!

知乎用户 我说的是人性 发表

道德经,道的经。道家一向讲究因果宿命。这与马克思巴拉巴拉是相左的。你努力一辈子比不比的上王思聪随随便便赚 5 个亿?在大宿命定格下,你怎么努力都没用。所以道家不讲努力,讲道法自然。完成人在自然中的义务,然后在心境上改变自己,以心带行,不也是一种努力么?

在我看来,道德经可以拆分成

1. 告诉你事

2. 改变你想法

3. 教你怎么做

三个阶段。

而道德经的思维逻辑就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举个例子

你想去海边,

唯物主义告诉你: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脚踏实地的走,终有一天会到。

道德经告诉你: 要到海边啊,那你去找河吧,顺着河(游或者走)就能到,还很轻松哟。

知乎用户 武城山 发表

谁说没有?

首先,老子早就强调,以曲则直,以退则进

之所以要强调无为无能无智,目地是要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正如《吕氏春秋》所说:“无为,所以用众为也。无智,所以用众智也。无能,所以用众能也。”靠众智众能才能换来千万民众的积极进取。相反,事必躬亲一方面弄得自已焦头烂额,另一方面打击下属积极性,造成 “一夫为刚万夫柔万马齐喑究可哀” 的局面,这根本不是积极,而是与民争利与民争功与民争名的贪婪和无耻。

其次,《老子》一书主要是写给统治者看的,他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无为无智无能,不能太积极,那么,老子对民众是什么态度呢?老子说得很清楚:官无为而民自化

注意!是民自化而不是民无为!

什么是自化?自化就是自立自强自爱自为自治自宾自胜自朴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放飞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成就。

自立自强自爱自为自治自宾自胜自朴自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放飞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成就,这不是积极努力?什么是积极努力?

也就是说,民对应的是 “天道无为万物自化” 中的万物,所以不应仿效天道无为,而应仿效万物自化,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为自救自我组织自我放飞自我组织自我反思自我成就!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家敦而富志高气扬的阳刚社会!也才能让社会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这才是真正的柔弱胜刚强无为胜有为!这才是真正的积极努力。

当然,很长时间,由于统治者和帮闲有意无意的误导,老子的 “官无为而民自化” 变成了“官有为民无为”、“统治者雄才大略,人民屈尊跟随”," 道德经消极无为,没有积极向上的因素”,这就成另外一个问题了,在此不赘。

最后,用老子的一句话共勉: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乎用户 梦落花 发表

因为道德经的本质是反对努力的。老子在全文一开始就引入了 “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有对便有错,是哲学的一种方法论。不能一概而对,也不能一概而错。

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道德经》的哲学方法论,换句话讲,辩证法是所有哲学方法论的基础。所谓辩证法,即事物在发展中如果一个方面有所显露,那么这个方面所对立的方面也会同时呈现。《道德经》中所讲述的辩证法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身的辩证,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一个人做事雷厉风行,那么在做事情的细节把握上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第二个方面是两种相对立事物的辩证关系。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所提到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人因为知道了美和善,与美和善相对比出来则产生了恶和不善。

一、辩证法

在老子看来,辩证法引起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万恶之源。因为有了贤人,所以就有了庸人,那么人们就会努力去争取做贤人,因为物品有了贵贱,所以人们都会争相争取贵的东西,所以盗也会产生。所以,老子得出了一个结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很简单的翻译一下就是说,看不见有欲望的东西,民心就不会乱。但是在这句话之后,还隐藏了一个哲学道理: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是万事万物从无到有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这也体现了第一张对于 “名” 和“有”解释。未来我们还会更加详细的解释这两个字在《道德经》中的意义。

简单的写辩证法的章节,就是第二章到第五章。写到了全书的最前面,也说明了辩证法的运用在全文中的应用范围。从第二章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到最后一章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通篇都没有离开使用辩证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老子的第一宗罪

说起辩证法,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庸》。其实《中庸》并不是教人和稀泥。程子对于《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所谓中庸,即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和老子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一个道理。

不过,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以自身为参照去说,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阐述有对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不对的地方,这是上述讲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治国治民只需要将心和腹分而治之即可。可既然 “有无” 是“相生”的,那么这种生势必会进行衍生,就好像一男一女在一起要生出一个小孩子一样,道要生一,一要生二,二会生三,万物由三而生。也就是说,这种 “生” 的关系必然会导致万事万物的发展,而老子的治国治民的观点却是停留在 “不发展” 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老子的 “小国寡民” 思想没法真正实践的原因。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一切事物具有发展性的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忽略《道德经》中 “国道” 的解释,而只侧重于对于其哲学的讲解。

三、引入天地

也是从这里,老子引入了天地的概念。天与地代表了自然的作用,自然之理就是人应该遵循的道理。这个也是《道德经》通篇的逻辑之一。自然之理就是人之理,在后文中,也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表述。所谓“刍狗”,即表示说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都遵循着辩证法的道理。所以,对待任何事,都“不如守中”。这个“中” 和“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 “中” 是一个意思。

知乎用户 被研究非正常人类 发表

努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拼命,不要命地熬夜工作、不要命地读书写题。没有过劳死老板或者家长就说你不够努力,这与老子讲的顺其自然是完全相反的。现代人过分夸大努力的作用,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种笑话让无数人当成座右铭,却忽略了客观条件。老子的顺其自然就是说,要顺应市场的变化和反馈,不要盲目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没有市场就不要去做,否则越努力越失败。比如冬天的时候你卖冰棍,夏天你卖毛衣一样。

另外努力这个词主观意识太极端,努力的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怎么去努力?在这个只强调努力,而不强调动力的社会很多人累死猝死,病死也就理所当然了。

知乎用户 友善的老金 发表

想的真多。

努力不努力,只不过是一个” 行 “的程度的形容词,在思想层面上来说根本不重要。

朝闻道,夕死可。道这么重要的事情,都告诉你了,你还来问需要不需要努力?

换句话说,老子说:我把什么是道,如何求道都告诉你,然后你问我做到什么程度合适?你怕不是一个智障吧?

别说道德经没谈过,印象中我就没见过中国、古希腊哪个哲学思想谈过,除了现在的成功学。

不如你找出来最早哪个思想把” 努力 “作为一个概念单独提出来讨论的。

评论区朋友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些道理,但还是探讨一下。

周易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边是跟了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这是对乾坤两卦的解释,对周易有一些了解就知道,乾坤代表阴阳,阴阳交合为生生,生生则不息。

那么天行健,强调的是乾卦的特性,强调的是阳,所以这里的 “强”,更强调的是阳刚之义,是刚强,是带有“阳” 性的朝气,朝气蓬勃的抑制不住的前进、发展,才是 “生生不息” 之义。

如果把这句话仅仅理解为 “努力”,似乎失去了周易在哲学上的大部分的含义。

知乎用户 接近无线透明的灰 发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习知识的人,终日心外求法,渴求更多的知识,反而增长自己的贪、所知障,带来更多的疑问。

可是求道的圣人却非如此,天天磨练自己的心性,修行来减少自己的烦恼执着,把万缘放下,烦恼都消完了以后,最终会悟道,导向真正 “无为” 的境界。随缘做事。

所以我的个人理解是,“努力”要看往哪里努力,往人我、是非、得失这些低级事物上执着努力,增长自己的烦恼,和 “无为”、“道” 就愈来愈远。

如果往磨练心性、减少烦恼上努力,那么就像钻木取火一样。

“努力想断除烦恼导向无为的执着” 和 “自身携带的烦恼”,就像两个木头。

钻着钻着,两边木头都钻没了,“火” 冒出来了,这个火,就是顿悟,就是真正的无为。

知乎用户 平凡过一生 发表

道德经中,有努力的概念,只是努力的方向跟绝大多数人相反而已。

1,普通人,积极向上,往上爬,道德经中提倡,“处众人之所恶”,努力向下。

2,普通人,提倡创新发明,人与人之间积极交流,道德经中提倡 “不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总之,有很多地方,道德经提倡的努力方向,跟普通人都是相反的。甚至连 “勇敢” 这么基本的思路,道德经中都提出了异议:到底是勇于敢是勇敢,还是勇于不敢是勇敢: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为什么冲突这么大呢?

因为普通人,为的是生活,道德经,为的是生命

目的不同

老百姓只关心看到的,但是 “圣人为腹不为目”,跟我们关心的东西相反。

我写了个专栏,解析道德经,看了,就明白怎么回事了。看完之后,估计你会怀疑人生,认为我是中二少年或者玄幻小说看多了。

下面是地址:

知乎用户 文艺范花样作死君 发表

简单来说,老子其实是个愤青,他不是不让人努力,而是看不起两种 “努力的人”:

第一种是不懂 “天道” 而瞎努力的,就好像说一个将领,你不去研究策略,不去排兵布阵,你特么老是掂刀冲到第一线跟人对砍,看着是很努力,但这特么是你该干的活么?

第二种是努力一点就整天瞎显摆非让大家都看见,特别喜欢做表面文章的,就比如儒家那群人,搞什么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的,不仅假,而且反人类。

老子的思想,归根结底就四个字:顺其自然。

不要瞎折腾,不要惺惺作态,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做人,简单点。

知乎用户 伯光君​ 发表

一个人都成就,不但要看她个人的努力,更要看历史进程。。

我老子本来是一个春秋战国人。

孔子,论语里有见老子内容。可见老子与他同时。

老子有出函谷关的典故。可见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人。

更有说法,老子一名,乃是一个家族,并非某一人。

可现在老子却被称为神。

汉初,皇帝说老子是治国大师。

汉中,有老子花胡静,编老子成仙。

汉末,有黄巾教和五斗米教,追捧老子成神。

唐时,李世民等,更追老子神位。

到了宋,老子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世界的创造者。。

老子不过一个普通人,被抬那么高,是努力的缘故吗?是历史进程啊

知乎用户 宁道奇 发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

——不努力,如何 “慎终如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不努力,如何生,如何为,如何长?

——注意,是不有,而不是不生;是不恃,而不是不为;是不宰,而不是不长。行为已经导致结果,《道德经》强调的是对待结果的态度,而不是对待行为的态度。天地化育万物,这是天地体道贵生之德的行为。天地化育,万物已成,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是 “不有”,“不恃”,“不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不努力,如何致,如何守,如何观?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不努力,如何立,如何行?

——如何努力?老子说要脚踏实地,不企、不跨。

什么是 “努力”?我觉得努力并不是 “妄作”,不是三分钟热血。努力应该是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持续操作,犹如滴水穿石一样的操作。

可以说,《道德经》中的每一个动词,都需要努力才能有效。

人间万事,也只有努力才能成就。

怎么可能到了《道德经》这里,就不需要努力的概念了。

兴趣永远只是入门,无法支撑专业。那种宣传靠兴趣就可以达到人生巅峰的,才是毒鸡汤。

等爽感过去,爽的阈值提高,兴趣再给不了正反馈——保持熵减是非常痛苦的,当这个痛苦大于兴趣带来的欢乐,你就要深深的怀疑,不再坚持,不由自主的放弃,半途而返,半途而废,继续在舒适区睡大觉,继续顺其自然的熵增去了。

自然残酷无比,只有依靠自己的血肉,才能铺一条向前的路。

知乎用户 贺制夷 发表

不请自来,slay 全场!

没有 “努力” 这个概念形式不假,但说没有让这本书的目标受体努力做什么恐怕未见得。

处下、守弱、无为、不争,是不努力吗?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但对于侯王——《老子》的目标受体,来说,这正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欲望,都有为自身的欲望的满足而努力的冲动。

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君王,就是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努力克制人之道在其身上的发作,努力效法天之道。

天之道与人之道是相反的,君王努力的方向与其内心对私欲的渴望是相反的,即所谓反也者道之动也。但君王必须努力如此,方能使得民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方能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效法天之道,这就是《老子》为君王指明的努力方向。(这事肯定有人杠,先把重点划上,《老子》的道不是自然规律,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自然规律)

知乎用户 时光之长 发表

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从来没有发觉并考虑过这件事。

不过为了加深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还是要试着勉强答一下。

努力这个概念不能说没有,只是在道德经里它压根算不上是一个需要单独拎出来说得东西。

道德经通篇都在讲无为,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无不为的前提就是无为(这里的无为是指顺应客观规律,不要胡来不要作死,然后你就可以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认识客观规律,遵从客观规律在老子看来是首要的,抛开这个谈努力,那是白费力。

而如何认识,如何遵从呢?

这就是老子勉为其难尽量给我们描述的那个道了。“什么是道”,“道如何运作”(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就是道德经试图给我们讲解清楚的东西。

简而言之道就是这个宇宙运作的规律或者说就是这个宇宙本身,而德就是人心(我们自己的本心)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建立的模糊的模型。

说回题目本身。

在老子看来,道最大,下来就是德了,除此之外的仁义礼智信相比起来都是低级的东西,更不要说努力这个东西算老几了。

老子最喜欢用水来喻道,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为什么滴水能够穿石,至柔可以驰骋至坚。因为水的目的简单粗暴,就是往下走,没有任何原因能够阻止我向下的心,你强我可以绕开你,你硬我可以磨蚀你,反正我的力量无穷无尽,你觉得你能硬到几时?

这种比喻给我们展示出来的力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努力所能涵盖的范畴,比它广得多,深刻的多。

所以,不是道德经里没有努力这个概念,而是这个概念本身丢失了更重要的指向(是从方法论中拆解出来的一个片段),由于它本身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重要,以至于你在更为宏大的道德经中很难发现它的身影,它只是被蕴于其中而已。

实际上,古圣先贤们都不太会单独运用这个词,像我们常提的 “慎思笃行” 里面的笃就有不懈怠的意思,“知行合一”里面的行就是持之以恒去实践的意思,你能说它们没有提到 “努力” 这个概念么?只是即使我给你点出来,你也能清晰的感受到努力在此二者面前还是有些局气了。

“积跬步”“起累土”“始于足下” 其实都说到了,只是古人们更在意的是你的方向、你的目的、你的立意高远与否,摆正了这第一步,再说下面的事。

而这后面的事全看你发心强不强,意愿坚不坚。如是的话,你自会像水一样发挥一切能动性去实现它,如不是的话,徒说努力也是枉然。(类似于所有伟大目标的实现都必然包含着努力这一因素,但是努力并不一定会确保你的目标达成)。

粗浅之见,还请大神们不吝赐教。

@墨子连山

知乎用户 鹿崖​ 发表

看了一些高票的回答,很多人在讨论的其实是 “老子会不会赞同现代社会里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地学习工作赚钱……”,在这个意义上,有些人说老子鼓励大家努力勤奋,有些人则表达了对社会结构的悲观看法,但是我觉得有点答非所问。

不是说道家思想如何指导现代人的生活不是个好问题,但是,至少要先弄明白老子以及道家思想到底说的是什么。

那回到原来的问题上,为什么《道德经》中没有 “努力” 这个概念?


道德经里面确实没有 “努力” 这两个字,但是确实给读者一种不提倡努力地感觉,比如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夫唯不争,故无尤”等等等等。这里的 “无为” 是对有为的否定,可以说这是反对努力吗?可以,但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更合适的概念是 “反对造作”

那么在老子看来什么是造作的?主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感官上的造作,如第十二章所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是老子所反对的。

第二层是心理上的造作,这是承接上一个层次而来的,“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由于感官上的刺激或者与他人接触令人产生喜怒无常的情绪,这也是老子所反对的。

第三层,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一层就是,观念上的,或者说 “知” 的造作

《道德经》里常见这样的说法:“常使民无知无欲”,“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等等。于是总有种说法认为道德经是愚民,反智的。确实,老子反对 “知”,但这是造作的知,也可以叫观念,偏见。也就是所谓一孔之明,从一个孔中观察固然能看到些许光亮,但是孔的周围就是黑暗,无明。老子想要反对,化掉的就是这种一孔之明。

比如说 “不尚贤… 不贵难得之货…” 所以不把贤人当做贤人来崇尚,不把稀有的东西当做宝贝来珍视,就是不去产生这种一孔之明,这样就不会产生偏颇,产生方向性。再比如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说得也是一个道理。就是当有造作的观念去刻意提高圣智,孝慈,巧利的地位,就会产生方向性,就会有盗贼,伪善的出现。

以上是老子所反对的,那么老子提倡什么呢?或者说,那应该怎么做呢?

“致虚极,守静笃”,这里 “极”,“笃” 都表示程度,就是要达到极致的虚、静。

虚静就是无的境界,心不执着于特定的方向上,因为一旦有的执着的方向,就会造成无明,矛盾。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 “无之以为用”,有无限妙用。

以上就是简要地概括了一下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的道家的思想。

那么再回到引申的问题上来,老子会反对 “努力” 吗?如果努力地造作,努力是为了感官,情绪和偏见的满足,那我想老子是不会赞同的。相反,“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努力地去做合乎道的实践,努力保持心的虚静,那我想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

知乎用户 无头鸟 发表

这个在道德经原文中就给出答案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首先就不能给自己一个无法达成的目标来哄骗自己竭尽全力走向歧途。

知乎用户 子弗山人 发表

俗话说:文始最高,少阳最大。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文始道法脉的思想,周行妥善——心安理得——心静神清——还虚入道。先知 “道”——活成一个 “明白人”,再来谈修道:

[子弗山人:文始道: 识得这一 “道”、不信其他 “教”!​zhuanlan.zhihu.com/p/46681690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681690)

知乎用户 梁兴扬​ 发表

道本无名,老子强名曰道。因是强名,所以从一开始道家眼中的成道者就不限定于一家一教,道任何人都可以修,成道者可以是所有人,不因信仰而区分,如关羽、孔融、韩愈、雷万春、南霁云、岳飞等都是道教膜拜的神仙。

在道德经中你看不到看法,最像看法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也只不过是为描述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客观现象,继而阐述因为这个现象,圣人是怎么做的。

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在圣人的状态下老君的笔触极端冷静!初看甚至会让人害怕。

正因为《道德经》无情,有情之人看道德会照见内心,见到自己。

这种见不是法印和苏轼那种你看人像什么,你心中就有什么的机锋,是实实在在的观无情之理照见内心!

所以毛主席眼中《道德经》是兵书,练养家眼中又是修炼书,朱程理学来看又有伦理道德,凡此种种各不相同。

如果你心中有努力的概念,你会注意 “自胜者强”,超越自己便是强大,也是强大的途径,也会注意到其中诸多规律,可以教你不争之理,用不争的方法来帮自己变强。

**懂了不争之理,看到一个失败者不会觉得他一定是不努力,反而会认为他和自己争的太厉害了!**在《道德经》中不争是阐述治理之法的,人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君主!你不何自己争,自然能让自己更努力。

如修道、数学、坚持好习惯等事在很多人眼中都非常难,其实难点在你在和自己争!当一个人觉得一件事难的时候,他做这件事就痛苦。但人心主喜,不喜欢的事情心是不会坚持的,会让人放弃,为了继续做下去这等人会就会和自己争,最后往往是争不过。

你看道德经中不仅说了努力的途径,还说了努力的方法了。

知乎用户 八路 发表

传统文化考虑问题,基本都会加入 “时间” 这一要素。

它能不能持久,它所产生的收益,在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角度来看,是否是正向的?

为什么不能当出头的椽子,秀于林的木,出头的鸟,天下的先?

因为不能持久。

为什么要与人为善,吃亏是福,守柔居下?

因为能久。

为什么盛唐巨汉那么牛逼,后世朝代却不效仿?因为高光了这一刻,后面乱世也长。

为什么不努力,因为努力本质上是身体和精神的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它不但不能长久。

而且损身害命。

知乎用户 石昊 发表

因为努力这个词本身就比较虚妄的概念,老子生活的年代,本身就是一个乱世。在乱世中苟且偷生,很多事都显得无可奈何。努力一词本身就显得虚无缥缈,显得有些可笑。

其实庄子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无道的年份,圣人也仅仅只是单纯地生存活着而已,在庄子老子那些年代,仅仅只能免除刑戮不加身,幸福比羽毛还轻,不知道怎么承载,而祸患就像大地一样沉重,没办法逃避。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份,所以有一种虚无缥缈的鸡汤,觉得努力就能干成一切事,但在老庄生活的乱世,一切都显得绝望,努力其实也不济事。

孔子的 “明知不可而为之” 的勇气固然可敬。

老庄的保全自身,不去参与那些纷争,避世而逃,也无可指摘。

现在的人过分夸大了自我的奋斗,而忽略了历史的进程。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就爆发了三战。你作为一个普通人,还幻想着只要努力就能升职加薪,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不也显得太不现实了吗?

如果爆发了三战,你现在要面对的,是怎样坦然接受人生中的无可奈何,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离别之恨。这时努力是一个很奢侈的概念,毕竟不是任何人,在历史的潮流下,都能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在历史的大潮流下,你作为底层,甚至连自身的苟全、家庭的完整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努力。

知乎用户 Steven Potter 发表

明确告诉答主,《道德经》里有关努力方面的内容,比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该则表现了细微积累 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积极行动。揭示了所谓成功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知乎用户 那克尔​ 发表

福柯在《性经验史》中有这么一段话,经常引发我对老子哲学的思考:

作为自治实体的城邦国家从公元 3 世纪开始衰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们通常从中看出了政治生活普遍倒退的原因,并且认识到传统统治阶级没落的原因。城邦国家衰落的结果在于自我反省的运动,特权集团通过自我反省把这种权威的实际丧失转变为自愿后退,愈来愈提高个人生活和私人生活的价值。

这段本是福柯对晚期古希腊哲学的思考,解释了像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怀疑主义和诺斯替主义这些相对不系统和出世的哲学体系,为何在其议题和实践中更偏向禁欲、享乐或者怀疑这些小问题(相比早期古希腊哲学而言)。福柯认为这是与公元 3 世纪公民政治生活的逐渐萎缩有关。

公元 3 世纪,罗马帝国发生了 “三世纪危机”,罗马军阀割据混战,在短短不到 50 年的时间里,更换了 26 位皇帝,这一时期同时也是罗马帝国经济政治封建化的开端,城邦国家逐渐并入军阀、行省乃至未来的蛮族王国,或者像东罗马一样干脆直接被行政官僚取代,而在战争年代和经济模式转型期间,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遭受摧残,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沦入各种人身依附关系,以获得保护和资源。

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城邦逐渐被行省或者王国取代,公民议事逐渐被贵族精英和行政官僚取代,在威逼利诱之下,人们不得不退出原本属于他们的政治舞台,其中定然是存在不甘与失望,所以,人们需要给自己的退场一个体面的理由,给他们所遭受的这种不正义的待遇一种解释,即使只是自我安慰,那就是 “我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我自愿退出”,用“自愿退出” 掩饰实际上的“权威丧失”,而当时的哲学流派满足了人们的这些精神需求。

具体而言,晚期古希腊哲学的重点无非有三:辨识、控制和幸福。辨识是晚期古希腊哲学的理论基石,却表现为一系列漫不经心的判断。像伊壁鸠鲁的快乐说,就是一个感受、分类和判断的过程,像快乐这种感受就分为很多类,肉体快乐、精神快乐、满足欲望时的快乐、欲望满足了后的快乐、短期快乐、长期快乐、平静的快乐和强烈的快乐等等,而在这些快乐当中,伊壁鸠鲁鼓励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更偏向长期、平静、精神的快乐。辨识之后是控制,是教人去驾驭内心的某种力量,实现对内心精神的控制,进而实现对自我精神生活的经营。像斯多葛主义的理性,就是要求人应用理性去控制自身的定位、情绪和预期,从而获得一种理性的不动心,而伊壁鸠鲁更是期望人能够驾驭自己欲望的洪流,将之翻涌至正确的渠道。最后就是实现人生的幸福,伊壁鸠鲁的幸福就是达到至善的快乐,而斯多葛主义的幸福就是到达理性的恬静,而这些人生幸福最后都体现在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之上。

而这难道不很老子嘛?《道德经》也存在辨识、控制和幸福这三个要点,而且比晚期古希腊哲学更登峰造极。就辨识这一方面,老子对外在事物的存在乃至变化、内在心灵的波动乃至涟漪,有着敏锐的感受、精微的区分,并进行了优选。而且老子与晚期古希腊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几乎一致,诸如各类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老子也十分在意欲望的过度与不及,情志的抒发与积郁等等,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很显然,老子更偏向斯多葛主义的禁欲论,但是老子的禁欲与斯多葛主义的禁欲并非完全相同,斯多葛主义的禁欲是存在理性作为驱力,而老子在这章字面上给出的理由,是出自经验论意义上的大尺度大尺度、后果性的长期度量,从而给予了这些极端的感官刺激负面判定,并以圣人这样的理想人格作为标榜。其实,如果我们站在伊壁鸠鲁的角度,第十二章的纵欲论会显得更加中性。

再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章体现了老子与晚期古希腊哲学的不同之处,那就是道论对老子辨识癖的中和乃至扬弃,这或许也是老子的成长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是哲学家,老子在他还疑惑是定然是像晚期古希腊哲学一般对细碎的事物絮絮叨叨,对宙宇间的规律神神叨叨,但最后领域到了道,达到了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的境界,这使老子的要比晚期古希腊哲学更加系统化和传神。

老子也强调控制,在这一方面,老子更接近伊壁鸠鲁,但两者有质的不同。伊壁鸠鲁并没有跳出控制的规定性,他的快乐说多是鼓励论,而控制作为手段是中性的,一方面,人要控制自己不去满足一些不合适的欲望,另一方面,人又要控制自己去满足一些合适的欲望,这其实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嫌疑。而老子跳脱了控制的规定性,他关心的是控制这种精神机制本身,通过对控制的颠反来呈现其本质中的悖论。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再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最后是幸福论,相比晚期古希腊哲学的人生幸福,老子所推崇的幸福可能就是 “得道” 圣人,或者说领悟到道的真谛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上文,我们将老子与晚期古希腊哲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他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我觉得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身处乱世,老子的时代也是诸侯混战,周礼崩溃,民不聊生,同时运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社会基础也在悄然间发育,这些残暴的制度是对周礼性质的自然社会的摧残,他们都想逃避至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在他们当中,只有老子跳脱了出来,这或许是因为,即使老子再失望,再痛苦,再想逃避,他也在一直目不转睛地关注着现实,在万物繁华萧枯之间得道,在自我他者之间成圣,我想这就是《道德经》中老子的努力,众人不堪其痛沉浸自己内心的欢愉,唯有他直面时代的诘问,回答以举世亘古的神话。第二十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知乎用户 汪达尔萨维奇 发表

你用扫把扫一次地十分钟,不用工具 “努力” 裸手捡垃圾要几个小时,换扫地机器人你甚至不用自己上,在那儿坐着就可以了。

片面强调所谓的 “努力”,这种思维模式不光道家看不上,连儒家自己也反对这种收获远小于付出的无用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要你从实际收获去看问题,反对这种闷头傻干一番什么结果都没有还自我感动的做法。

盲目推崇鼓吹 “努力” 的重要性,是释教把印度世界观带进中国的结果。因为印度世界观是以全知全能的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这个超自然力量判断事物的价值又是诡异的全面唯心:比如上面说的扫地这件事,用手捡垃圾就是要比用扫把等工具更受重视,因为当事人在这中间受到的痛苦、浪费的时间更多,而在印度世界观里超自然力量会根据人的痛苦程度分配回报。所以你经常可以看到释教鼓吹让人不用工具而是用原始方式干活,就是出于这种心态。

知乎用户 高山流水​ 发表

你看上去非常努力的人,其实他们自己主观并不觉得非常努力,对于这些人而言,努力就是一种天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他们天生的体质心理,野心欲望比较大,积极乐观锐意进取,在努力过程之中,会获得各种正向的反馈,刺激他们继续往前走**,很多看上去很努力的人并不会觉得特别辛苦,是一种自发达到的效果。**

甚至过分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只会让这种人更加警觉,更加心狠手辣,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还有点享受这种折磨,跃跃欲试,挑战大 BOSS,那个这不是心理变态,就是要成功!

就是说特别努力,结果考了个第二名,你以为他会开心?错了,那心里面还在较劲儿呢,一定要考第一名,撒切尔夫人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到这种程度,真的要学习一点《道德经》啊,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然有天生就是非常努力的人,也有天生慵懒的人,她们的体质不适合努力,也不能做长久的,每天八小时就觉得很累,时间再长会感觉到严重的不舒适,头疼,头晕,心慌,烦躁,但是的她们脾气温和,会照顾家庭孩子,比较包容。

咋一看可能会觉得奇怪,那这种人不是没社会价值吗?自发的努力就相当于阳,自发的慵懒就相当于阴,这社会本来就要平衡。

独阳不长,一个人 (男女皆可) 自立自强 996 拼事业搞钱,就很难顾家,生活怎么办?自己牛逼了,还要不要孩子?孩子谁抚养照顾?夫妻两个人都 996 就近乎绝后了,巧了,这几年咱们很多地方接近这样状态了,生育率直线下跌。

孤阴不生,如果自身比较慵懒呢,那确实要依附于另外一个强的 (男女不限),我也见过很多,**男方是奶爸,女方拼事业。这样的话,阳主阴从,才能持久,**照顾家庭呢,要厚德载物,一心一意,有时适当包容对方错误,比如强东美国出事。首先我是明确反对男人出轨的,但是经常有的女性在知乎说什么 “一次出轨,终身不用” 因为老公出轨直接离婚,不知是真人还是鼓吹言论,这些言论要不要采信,一定要谨慎。

为什么现在学《道德经》,很多人学不会,感觉云里雾里的,是因为以前的传承的时候同时会传承术数,说的更直白,就是算命,目的不是为了出来摆摊赚钱,而是从哲学高度更清楚的理解不同人的秉性,能非常显著负区分不同人的天性和发展之路。

《道德经》里面的很多道理是要分人讲的,“强梁者不得其死、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强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些话显然是对不同秉性的人讲的。

知乎用户 羽衣 发表

努力和自然有时候有冲突
自然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努力
努力的大多数情况都不是自然

另外道德经有一段话可能说的是努力 但是是自然状态下的努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乎用户 单身键盘侠​ 发表

类似地,儒家思想也只是强调社会各阶级角色应该恪守其职责,没有鼓励大家要不断向上爬,也没有鼓励人们去追求新的更高效的社会组织结构。基督教中也包含类似观点,圣经中记载耶稣曾经教导人们 “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入天国还容易”。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仇富吗?岂不是那些努力挣钱的人反而进不了天堂吗?

这些世界观略显消极,为什么存在这样的观念?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的社会生产情况决定了这样的观念和宗教意识。

**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之前,东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极其缓慢。**一两代人的时间中,社会财富保持不变。若要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需要通过掠夺和剥削。单纯通过我们所理解的个人努力,无法获得更多的财富。只有通过不正当手段去掠夺剩余价值,才能获得财富的提升。不断敛财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坏蛋。总之,不断通过个人努力以实现财富增长的人被看作是一种危害。因此,《圣经》中将富有的人看做是恶人。老子只是强调遵守自然之道。孔子则强调维持固定不变的阶级次序。他们都没有鼓励通过个人努力不断爬升阶级之梯。

**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且经济的增长与个人的奋斗直接相关。**于是诞生了新的道德观念。追求财富,追求人生幸福,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新观念诞生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个人的奋斗及社会的进步使社会财富不断扩大的基础。于是不管是宗教还是道德,都鼓励个人的奋斗,个人的努力。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的基督教不再认为有钱人难以上天堂。转而倾向于认为有钱的人是神拣选的人。基督教徒在俗世中的成功是神的赏赐。这明显不同于财富象征罪恶的旧观念。

简而言之,我们现在之所以相信个人的努力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由现在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还是很有说服力。

知乎用户 上官佩印​ 发表

从社会角度来看,内卷是努力的逻辑必然。

从自然角度来看,熵增是努力的逻辑必然。

老子早在 2000 多年前就把一切都看明白了。

知乎用户 上云之人 发表

现代人讲 “努力” 时,通常有以下认知误区:

误区 1:努力就是长期的发奋

假设我工作半年、旅游半年,那么在长辈看起来就是不努力。而真正牛逼的人,别人是看不懂他在做什么的。

误区 2:努力就是持续性的投入。

而错误的努力方式、错误的努力方向非常致命,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自己在用力奔跑,实则可能是浪费时间原地踏步。

误区 3:努力就是你要刻意调动所有资源,帮你达到目标。

所以,似乎当你调动资源了,就是努力了?今天对自己就有交代了?你就不需要想明白目标是什么了?比如有的女孩子努力地想找一个好男朋友结婚,结婚是目标吗?不是!与一个人一起过好彼此的生活才是目标!千万不要花大量时间用在力气上,而是要用一些时间思考目标是什么,记得调整目标,才能把力气用到位。

努力的本质是欲望驱动,还不如看一本《欲望大全》来刺激自己努力。虽然我们不会去看这样一本书,但现实生活中又处处被欲望引诱着努力。

人分大欲和小欲。道德经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大欲、小欲,什么是对的欲、什么是不对的欲。但它会告诉你怎么看待思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什么时候要成全大我,什么时候要满足小我;什么时候该用大局观去看大走势,什么时候要俯下身探究细节肌理。其中 “大小”,每个人情况不同,要自己分辨。而如何分辨,这些思维方式就是道德经要告诉你的。

所以的所以,道德经为什么不说努力,因为努力的背后,你需要构建你的底层思维体系。思维方式决定观点,观点决定行为。我们需要先在思想上成为一个明辩、明智、达观的人,反观自己是否存在惯性思维、固有认知,看清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行为,是不是有思维误区影响了自己。

知乎用户 天河明月​ 发表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式和方向是存在差别的。

抗日英雄薛岳,在他 103 岁时,因交不起房租被告上法庭,他悲愤交加地说:我可以消灭 10 万日军,却交不起房租!他去世时,仰天长叹:这个世道真是宁用奴才,不用人材!

你品,你一定要细细品。一个饱经风霜,战功卓著,同时也看透世情的老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一定会在你人生的某一个时刻,蹦到你的脑海里,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时势造英雄!

多说无益,细细品味人生的五味杂陈…… 那些所谓的一筐一筐的、貌似一本正经的教你做人做事,教你如何如何赚钱,如何如何厚黑的鸡汤,到底真正能带给你多少营养……

中国自古有一句玩笑话,临上茅坑才想到挖茅坑。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是说考虑事情不周到、不长远,做人做事不周全,往往导致临阵被动的局面。其实,当你把目光放到一个大的层面上,很多社会的运行状态何尝不是如此?“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嘛!

改革开放赚大钱,投机倒把成大款。老实吃亏都说傻,穷苦憋屈无人理。一朝战事烽烟起,家里家外称英豪。何谓好,何谓坏,何谓穷,何谓富?你穷是你没本事,用到你时称能耐;富甲一方了不起,面对菜刀也狗熊。风向是别人带的,人生是自己过的。

道可道,非常道。很多大人物的解释也是千奇百怪,甚至自相矛盾,但是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世事变化无常的道理,因此,你的心,就是你的道,而你心中坚守的善却未必是社会的善,你心中的恶,也不一定就是社会上的恶。问心无愧,真是一个伟大的词汇。

努力做好自己就够了,一个人倾其一生所能改变的,无非也就是他随着荡开荡去的秋千,多荡出了那么一点而已!而如果你想完全抛开时势来做自己,那才真是比登天还要难!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朝得势,鸡犬升天;及至倒霉,无人问津而已。

努力,还是要努力,但切莫得意时,全都归功于你的努力;失意时,也切莫全都埋怨你的运气不好!你拼命努力时,当知道还有人比你更努力,却一无所获。你享受人生时,也当知道还有人比你更无能,却强你十倍百倍。人若有命运,命运就是永远与他背道而驰的时势。

知乎用户 删号卸载 发表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堆人说我狭隘~ 说我强行市场经济?哈哈哈哈,我提市场经济只是方便说明。就像法家管得都很严,我能举什么例子?对中国人来说,有影响又不被和谐的,大家心里有共识的。不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么?

我举这两个例子只是方便你们理解。

还有反驳说,老子写书不是写给皇帝和国君贵族看的人…… 举例麻烦认真点。你举例举个老子的同行来反驳…… 说:“你看!同行也看!”

啧。

那你咋不说顺杆子就把老子变成大神,直接把道家演变成道教的传教呢…… 他们不一样不是统治阶层么?

这种东西你也要辨的话就你自己去辨吧。

如同我说拉屎主要因素身体需要是排泄,你却和我说啥 “弗洛伊德肛欲期”。这种占比问题来否定讨论内容核心我就不说了。

行行行,我说的没用。我说的不对,我国在春秋末期,就人均识字啦!老子写《道德经》是写给平民看的。不是写给贵族和统治阶级的。

对对对对~ 我误人子弟~ 我只是说了一个熊逸说过的论点。

不愧我逼乎啊~ 人均水平高于 “熊逸” 啊!

至于顶着教宗的人呐,我就不说了,我是说《道德经》的政治意义,不和教徒争论。

对了,不知道谁是熊逸,麻烦搜一下。应该比在座的没那么狭隘。

以下为原答案:

======================================================

好多人都说偏了,我们犯了一个带入性错误。那就是古时出书不是给贫民看的,至少老子时代就是这样的。这些大思想家,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他们其实都是 “政治哲学”,所有思想的最终指向都是治国之术。

所以你应该猜到了,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其实是写给统治者看得。

无为而治,其实就是放宽对市场经济的干扰。

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文景之治。古代很多思想家的说法都是面向皇帝的。

比如儒家强调说改变自身就能改变世界。朱熹还各种解释,其实就是搞错了对象。孔子说改变自身指的是皇帝。皇帝改变了才能自上而下改变世界。普通人在高的品德也很难改变整个世界格局,改变国情。

所以不是说大家不作为世界就会好,老子是对皇帝说的。修身就能改变世界也不是吹牛,因为孔子这番道理是对国君说的。

本上述内容主要引用熊逸老师的观点。

所以老子的思想是国君就放宽政策,不要做过多管理,让市场自由发展。能更好的促进经济。所以你说的努力自然没了,老子要的就是国君不管事,不用努力工作当好国君。没有作为的国君就是最好的国君。

知乎用户 世人爱肉我爱菜 发表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乎用户 履斋​ 发表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人闻道而能勤行 世间还有比这个更大的努力吗

如若将获取更大的名利财富叫努力

如同乞丐琢磨皇帝

东宫娘娘烙大饼

西宫娘娘剥大葱

皇上那可不得天天吃包子啊

肉的

知乎用户 疯豆 发表

我仔细思考过,其实大多数社会底层人员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连努力的方向都找不到,就算有了,也不知道用身体为代价的努力究竟能得到什么。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我认为很简单,因为凡事讲究顺势而为。

我上个月写了一篇回答,现在已经快 4k 赞。里面中心就讲了一件事。

习惯是大势,意志力是小势。

像睡前,我们体内的血清液开始合成为褪黑素。褪黑素我们睡眠质量的关键。如果睡前一两小时,我们情绪激动,比如打游戏,跟女朋友聊天。或者处于灯光透亮的环境。

身体会从分泌血液清的休息状态,变成分泌胰岛素的工作状态。这么一来,没有足够的褪黑素,能早睡,能睡好那就有鬼了。

在这种大势已失的情况下,拼命努力让自己睡,反而徒增焦虑,更分泌不出褪黑素了。好好平复心情,心宁静下来,一两个小时后,褪黑素就来了。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赏罚分明的制度下,你不自觉就在努力了。而一个赏罚不明,员工感觉不到自主性的企业,员工越努力,他情绪抵触越大。

顺势而为,就是找到巨大能量的规律。而道德经就是教你,如何掌握这规律,也就是悟道。

讲的再深入一点,我们平时列计划的时候,斗志满满,浑身充满力量。都以为可以保持这样的势,将计划定的满满的。结果第二天,斗志一退,任务一小步没完成,就崩溃了。

而我身边的聪明人,从来不相信一时斗志是大势。计划都从,如果失败要怎么补救,中途如果发生各种意外怎么办,的地方开始列计划的。

因为他们也看不透势的走向。只能从败中谋划。只能尽量做到情况发生时,都有准备。

所以想做到顺势而为,真的很难呀。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处,里面很多观念,比如过犹不及等。都是写深层处道的规律,你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巨大的能量流动。

而激励人们努力的部分,交给成功学与营销学吧。

知乎用户 第一大宗师​ 发表

没有努力?扯。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自己是不是需要努力。战胜别人是不是要努力。

当然在古汉语里没有努力这个词,努力是日语,新文化运动随着日语传入我国。除了努力之外,现代汉语有一半词汇源于日本。

平等、革命、经济、文化、客观、有机物、服务、方针、申请、解决、理论、商业、干部、健康、法律、共和、美术、抽象……

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词汇都是日语传过来。几乎、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是,都是日语。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这些词。

就是现代汉语完全受到日语的影响。就是、完全、受到、影响,都是日语。

所谓现代汉语,就是日本化的汉语,那为什么呢?为什么也是日语。因为,因为是日语。因为,解放前的中国人 99% 都是文盲。他们不知道日语和汉语,他们就知道日语是用汉字的。

知乎用户 Maybe 发表

道德经不是告诉你不努力,而是告诉你怎么努力。比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所谓大家眼中的 “无为” 就是不努力,恰恰相反,道德经里无为是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无为。

无为是建立在道和德上,道是宇宙之道,宇宙之道无情,但人有情,所以人世之道表现的是德。在宇宙之道面前,你再怎么努力都无用。天要下雨,你努力要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你想努力它射下来?这怎么能做到,所以在宇宙之道前面要无为,顺应宇宙之道。而人世之道,就是德。如果不顺从,势必会自取灭亡。比如你想赚大钱,就要努力去抢银行么?

道德经里的无为是不妄为,不是告诉你不努力,而是告诉你努力的方向和怎么努力。

知乎用户 平象法师​ 发表

这样问的时候就是没有真正明白道德经的整体观 。

如同开车一年百分之百努力开车,也开不好。

开车三年努力百分之五十,也能开的像模像样。

开车十年不努力也开的炉火纯青

这是一种比喻,不能以偏概全。

道德经的努力是忘我的努力,无我的努力,而非自我的努力。

无为无不为

尽心尽力不留痕迹

知乎用户 邢峰 发表

看看下面这么多答案,你就知道不努力有多少种理由了。

什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什么为学日溢 什么善于这个善于那个 什么为而不争(就是干实事不务虚名) 你从哪看出来这是不努力了?

知乎用户 老橡木疙瘩 发表

说了那么多就是告诉你真相。

选择比努力重要。

儒家也是如此。

你要当昏君奸臣恶贼,越努力偏离的越远。

只有遵循道 (老子) / 仁(孔子)的指引去做,甚至不做就看着,让社会自然运行,就能得到好结果。

只不过道德经要你通过观察自然,来体悟道。

儒家要你去学习经典,和贤良的人,来体悟道。

道家认为,人的智慧终究无法解决世界的所有问题,而天地造化可以。

所以应该远离那些所谓贤良之人。

他们任性妄为,往往是世道恶化的起因。

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

一个国君发展经济,开通商贸,国民富足了。

就会开始骄奢淫逸,就会开始互相倾轧, 内部出现腐败。

这国君从一定意义上,是好的,给了大家更好的生活。

然而国民骄奢淫逸,最终被他人灭国了。

从这个意义上,他又是罪人。

这就是选择的重要性。

如果缺乏看三步甚至百步的能力,做决策,就会害了所有人。

这就是道家要告诉你的道理。

但这在儒家看来,却不是不可解决的。

换言之,要开辟商贸,富国强兵,也要大行教化,让百姓不能成为禽兽。

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事在人为,只要做,就有拯救的余地。

事是人做的,一边走,一边修修补补,也能达到梦想的终点。

那么就需要人才。

就需要教育培养人才。

需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人才的能力调动出来。

还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最终把人才框定到规则里做事。

作为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封建诸侯,自然是希望自己拥有道家看百步之外的能力。

同时又喜欢儒家那一套工作结构。

在这两种思想的纠结下,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帝王制度。

由汉武帝开始。

君主制衡,臣子相争。

君主定目标,臣子去达成。

君主无所谓努力,努力是臣子和百姓的事。

君主只要高瞻远瞩,瞭看未来,治大国如烹小鲜即可。

具体实现,则委托给丞相,大将军。

这些选拔出的人才。

由他们去达成目标。

在执行过程中,丞相和大将军,又会用法家的术来鞭笞奖励百姓。

更会用儒家的学说来完成思想建设。

所谓外儒内法就这么出现了。

而皇帝掌握道。

天人合一,和天子说,就是把道家的至高理论,赋予天子一人。

认为他天然拥有道统。

这和孔子尊崇的礼,其实是冲突的。

孔子的礼,是尊重血统的。

天子说血统是其次,天下大势才是关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最后胜利者通吃。

所以诸葛亮才能骂王朗,妄称天数。

我备备比你曹丕有法统。

如果按照礼,汉献帝还没死呢。你俩都是反贼。

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儒家治理天下,其实不完整。

道家,儒家,法家都充当了不同角色。

所以,道家思想才会一直延绵至今,而且显得如此重要。

看似不在政治中,却无所不在的存在于政治中。

在中国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如果不读黄老之道,你才会觉得奇怪。

比如王安石,就很讨厌黄老之道。结果是什么呢,对吧。

更多时候,道德经作为顶层的思想,因为太过高深,民间学也学不到,被高度垄断了而已。

简单一点说就是,天子世家大族垄断道家,掌握天道规律。

以法家统御万民,以儒家完成分工。

但最终,帝国的方向依然掌握在天子手里。

天子明,则清平之世。

天子暗,则奸佞重生,国不太平。

天子选择往哪里走,这架巨型机器,就往哪里走。

天子,不需要努力,做好选择才是要紧的。

国策,人才,发展步骤这些。

努力的天子,没一个好下场。

那崇祯帝最后不就剩下一个歪脖树吗?

知乎用户 道生说 发表

看了这篇文章里的两个高赞回答,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刘权德的回答更多是一种调侃,指出了社会现状。丁不二和张无为旁征博引洋洋洒洒那么多文字(我是写不出来的),说的很有道理。实际上是用道德经这个酒瓶装 “做自己” 的新酒,其中糅杂了很多的观念与说法,真可谓蔚为大观。我曾经也是这么一个很善于表达的人,也可以说得花团锦绣天花乱坠。可修道这么多年后,居然越修越木讷越修越不善于表达了。

有人想让我讲讲道德经,我因为敬畏其中真意而不愿多讲。因为语言是有限的苍白的,它不足以承载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我也不是通过看书来理解的道德经而是人生体验处处验证的结果)。我理解的是一个版本,讲出来的往往是阉割版,大众据此理解的很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版本。所以才有道德经开篇第一句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也是多么不愿意讲道啊!临出函谷,盛情难却,才勉强为之,著道德经五千言,为后人留了个念想。文以载道,却不能通过文字来悟道!后人若是据此来理解道,学到最后也只是一个 “假道”,充其量只是道呈现的一个象,就像丁不二和张无为理解的那样,不可谓不好,只是并非道而已(这是舍本逐末之举)。其实,大众真正关心的也并非道本身,而是道怎么用。道本无用,道生发出来的象却是有用的,所以丁说讲的东西对大众是有用的,也算歪打正着吧。

道,其实是真实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就像二进制和逻辑门是程序世界的底层逻辑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事物的初端,都发源自道。如果你能格物致知,格到极致,就能上溯到源头,也就是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道的推演,易经就是通过这种推演,可以到跟客观事实相吻合的程度,懂的都懂,在此不多言。所以单纯地讲道,就跟讲机器语言一样,说的晦涩难懂,听得一头雾水。还不如整理成六十四卦的小册子,当成工具书用,好用就行。

既然开了这个回答,我就说说题主的问题。努力这个词虽然自古有之,但是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被提倡,其实是最近一两百年才有的事情。马克斯 ·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前资本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韦伯认为,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的观念是经济传统主义,人们劳动只是生存的手段,而在资本主义时代,现代经济主义被广泛接受,赚钱从此成为了人生目标。并且从最初理性地追求财富到现在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努力,就是在这整个过程中被推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当生产工具被高度集中在资本家手中之后,你的努力程度决定了资本家获取财富的速度。所以,马云的福报论刘强东的兄弟论都是为了让你更努力,使得他们更富有。这里面掩盖了一个真相:同样的努力,放在不同的条件下,收获的结果是完全不对等的。过分强调努力,就会弱化甚至无视那些真正决定结果的客观条件。在《汉字字源》中,努作为形声字,本身就是奴隶被人役使尽力为人劳作。在现今这个时代,它又回归了本意。

在道德经里,确实没有努力这个概念。与之类似的概念倒是有一个,叫积累。道家承认积累的价值,认为一切成就都是日积月累之功。积累够了,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这个有机会另讲)。主观上,道德经更强调无为,其实是不刻意不勉强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懂得依照客观条件量力而行,谓之善(道德经里称为 “善”,不是善良的意思而是善于的意思)。所谓 “道法自然”,就是依照客观条件行事,不做过分的事情,于此系统内耗是最小的。需要能先看清自然,然后能顺其自然,于是自然而然。这就是道德经推崇的行事风格。有一个很牛逼的西方人叫塔勒布,他最近的新书《反脆弱性》《非对称风险》,就是把不自然的(人为干预)东西研究透了以后写的,其观点已经及其接近道德经所讲的部分内容。

是什么造就了我们当今社会的情形呢?道德经里也有讲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只要大家略动脑筋,就能看明白…… 资本主义行的就是人之道,社会主义行的就是天之道。其实,老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天之道没落人之道兴起的时代。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却将是人之道没落天之道兴起的时代。这个时代走到后面,就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世界。我心向往之!

知乎用户 莫凡 发表

努力要是有用满大街不都是成功人士了吗?

但看看现实世界你不努力可能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所以努力是必须品而不是可选项。

知乎用户 林哥​ 发表

《老子》是本哲学书,而不是本鸡汤文。它介绍人与宇宙的自然规律,而不愚民之策。

国家中大部分人是穷人,而少部分金字塔顶端的富人把握着国家的命运,这是社会规律。穷人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与生活搏斗,而富人只要动动脑子就可以越来越富。

在没有智商,没有机遇,光靠努力就能完成阶级跃迁的人,少之又少,少到忽略不计,这就是现实。这个观点肯定有很多人反驳,那你不妨做个简单调查,看名校里的农村出身的学生占比多少,相信我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高智商学生,纯靠努力去突破教育资源的封锁的学生,万里挑一。这,就是社会现状。

老子眼里,这些逆天改命之人简直是反道的异类,不值一提。真正解决阶级矛盾的方法,是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要穷人安于现状,不悲不喜,以同光和尘之心态,在挣扎的生活中寻得安宁。他甚至劝慰,绝学无忧,不要去学那些奇技淫巧,这些只会让生活更加烦恼。

当然,老子也不是一味地愚民。他要统治阶级无为而治,不要动不动征役、战争、收税,让老百姓过自己的小日子,老死不相往来。他还说,善用人者为人下,那些资产阶级不要剥削劳动者,俯下身子对待他们,这样工人才愿意为你干活。

老子深知,这种贫富稳态不可能永久。即使高阶级的人不剥削老百姓,资源长期剪刀差地积累,社会矛盾也会爆发,这就是战争。战争虽然可以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同时也会造成社会的巨大损耗。所以他反对战争,但又承认战争的存在。大军之后有荒年。打完仗,赶紧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也会形成新的贫富阶级。联系近代革命,这是何等现实的结论。我们的建国者也曾想,彻底消灭资产阶级,大家全做无产阶级,共产社会资源,多好。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离我们还是遥遥无期。

现代法学中,表面上说的是公平正义,要仔细研究满篇写的都是秩序。对一个社会来说,秩序比公平更重要,这是大家都公认的结论,无须辩驳。老子就是强调这一秩序,也就是道(道的一层含义)。国家的强盛来自每个人的努力,所以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会强调努力的重要性,给老百姓画大饼,努力可以创造个人的价值。实际上,个人努力主要是给国家创造价值。说直白点,给老板打工,你努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多于老板给你的工资,表面上你的努力带来了工资,实际上你是在给老板赚钱,为老板努力。你再怎么努力,还只是个员工,除非你有努力之外的价值。

老子深知这一点。有人说老子绝学无忧是愚民政策,实际上劝说努力才是愚民政策。老子看到的是全世界,道德经所说的是人间的大道理,而不是统治阶级的出声筒。

想看努力,或者其他为人处世之道,请出门右转移步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统治阶级最喜欢的学说,它会深入浅出得阐述努力的重要性。

治大国若烹小鲜。

Fuck the life.

知乎用户 张汉东​ 发表

因为**《道德经》不是鸡汤**。

《道德经》不是要告诉你「努力」了能得到什么,有多么好,多么美妙,去鼓励你努力。

《道德经》要告诉你,你该如何高效地努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道德经开篇就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告诉你,这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凭空而产生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而产生。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非要去追求空中楼阁呢?因为大部分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人性使然,总想忽略努力的过程,而直接求得结果。或者,总想寻求捷径,而忽略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沦为韭菜的原因。

你想追求的捷径,其实不是捷径,而是最远,甚至是最不可能到达的那一条路。

而你不愿意走的这一条路,这条踏踏实实,从零到一,从一到二,从二到三,从三到万的这条路,恰恰才是最高效的路。


所以,你能说《道德经》里没有「努力」的概念吗?

当然有。

有很多书,不是用来看的,而是需要悟的,《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

《道德经》里不仅仅有「努力」的概念,还有很多其他的非常积极的概念,足以指导你的人生。

知乎用户 hyj 发表

努力一直都在,只不过教人巧用自然,阴阳协调就是努力的过程,无欲无求在现世中也要努力追求的,人人能做到也就没有人道,道德经是用一种隐身的力量来展现社会现像或法则,让人更自私自尊自我,一切都从人的立身出发,一切便都是努力而为!

知乎用户 晓白 发表

怎么说呢,“努力”是不可能 “努力” 的,但是道德经有包含 “努力” 的东西,只是没有专门有 “努力” 的这个词语而已。
毕竟,现代汉语是经过改造的,很多词语都发生了变化的。但是 “语义”(百度语,滑稽)还是存在的。

比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虽说好像是坚持的意思,但是 “努力” 是什么?“努力”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做吗?不是坚持不懈吗?只不过 “努力” 的意味在这里并不明显,“努力”这个概念被稀释了。

《老子》不是成功学,不会片面地说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它是一下子就把它说完了,说全了。这也是《老子》“难以理解”的原因。那为什么《老子》又 “容易理解” 呢?

因为《老子》全面,你很难一下子看到大象的全体,所以只能慢慢的来。摸透大象需要慢慢地来,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即便如此,你也不可能完全摸透,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完全摸透。但是你看到大象的一面是很容易的,你很容易看到大象的眼睛鼻子耳朵,大腿,胸脯等等,所以你又能够理解大象的一面。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知乎用户 菠萝树 发表

或许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各有所爱,这是我认为的观点,不勉强认同,但愿您能一字一句地查询古文字典与相关词汇后共同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

第五十三章。德经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纵使我所知不足介怀,行于大道。唯一畏惧相施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努力地割草丘陵,夷为平地,深耕易耨,修成大道。因为人们一向喜好捷径,似乎另辟蹊径更为方便。

比如朝辉除地筑土,田连仟佰,千仓万箱,寤寐思服,文采千匹,带鸾刀,酒足饭饱,财源广进,然而这种惑世盗名的夸夸其谈不是正道。

知乎用户 浩然 发表

不清自来,题主勿怪。答主与题主的意见相左。《道德经》中当然有 “努力” 的概念,只不过没有努力这个名词而已。举例来说,道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比如说一些天生有力的人,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胜过他人,那还可以理解。可是谁能做到不努力就胜过自己呢?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一个人要胜过自己必然要尽最大的努力。因此道德经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暗示与提倡了努力。道德经阐述的诸多道理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克制自己的私欲而达到无为而治合乎于道。试问天下有人可以不努力就能克制私欲的吗?不,屈从于私欲是本能,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而克制私欲、改变提升自我才是需要努力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道德经不提努力却无处不在教导鼓励人努力,只不过不需要那么流露在表面而已。

知乎用户 艾迪哥 发表

其实老子《道德经》里是有努力的概念的,只是它被扭转了个身子,或是被抬高了,很好地隐藏了起来。

《道德经》四十一章就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这个勤而行之,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努力吗?

唯一不同的是,《道德经》里的努力是站在努力的对立面来说的。

引用里面的原文就是 “反者道之动”,什么意思呢?你听我慢慢说来。

我们现在最喜欢把努力和什么样的一些词连在一起用呢?

努力争取、努力前进…

一般的努力都是为了争,为了取得,为了向前迈进。

《道德经》却站在对立面说要努力不争(让),努力后退,最后努力来不努力。

比如 “水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尤”。

比如 “功成身退,天之道哉”,“进道若退”。

刘备对《道德经》肯定有研究,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刘备字玄德,这 “玄德” 二字就是从《道德经》里来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国演义》里刘备有一段著名的 “三让徐州”,刘备就把“玄德” 演绎地很透彻,陶谦邀请刘备来徐州协助抵抗曹操,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想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很努力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让。

最后在众多人等(包括他的兄弟关羽张飞)地劝说下,才免为其难地做了徐州牧。

刘备如果要努力争徐州,以他当时的实力,估计争不来。

这是 “让”,再说一个 “退”。

电影《头号玩家》大家都看过,在争夺第一把金钥匙的时候,所有玩家都拼命向前冲,突破重围,抗击一个一个大 boss,过关斩将,但是却没人能够闯过最后一道关卡。

只有韦德反其道而行之(反者道之动),以退为进,结果他的赛(人)道(生)一下就不一样,豁然开朗起来,上面赛道的那些倾轧、争夺、毁灭都影响不到他,甚至帮助了他,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第一把钥匙。

最近,人设崩塌的六小龄童更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六小龄童太想把《西游记》、孙悟空据为己有了,事事都想和孙悟空搭上关系,结果却适得其反,引来一片口诛笔伐。这里我就不再具体说了,你可以在知乎去搜一下六小龄童。

他忘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其次,《道德经》里的努力,更多是一种选择。

比如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里几次提到 “去彼取此”,这个“去彼取此” 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这些都是选择,所以《道德经》里的努力,说起来轻描淡写,看上去好像毫不费力,一点都不像在努力。

奇葩说里曾有个辩论题目,“Ta 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

辩手高庆一在辩论的结尾里说 “因为爱你,哪里需要努力?”

放在这里很合适,《道德经》里的努力,只是选择了顺其自然而已。

最后,《道德经》里努力的目标或是结果,讲的是一个 “成” 字,而不是“得”。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把成字换为得字,就感觉似乎变了一种味道。

成字和得字的差别在于,得字是从 “我” 的角度来看结果,成字跳出了这个局限。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我非常喜欢《道德经》,稍微讨论一下道德经呀。

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生活呗。

道德经讨论的正是怎样能 “长生”。

努力能更好的生活(“长生”)吗?

一个人努力的结婚,结婚后过得很糟糕,努力的离婚。努力的找工作,努力的工作,努力的辞职。发现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吗?

一个人消极的结婚,消极的离婚。消极的找工作,工作,消极的辞职。这样对吗?

问题的关键不是你努力或消极的态度,对你努力做的事情了解吗?努力的结婚,对婚姻了解吗?如果不明婚姻,那么努力还不是努力的离婚吗?不了解努力的对象,很盲目的积极,是不是像一个瞎子在乱跑。

要想 “长生”,那么问题关键是不是从努力不努力变成了了不了解对象和自己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呀。自知了吗,知万物(对象)了吗,自己和万物从哪来的(先天而生,强曰为道?有物天成?对不起,我记不住原话只记个大概意思,具体原文去找一下),自己和万物怎样的运行规律(欲使其灭亡,先使其张狂?物极必反,反复循环运行?),有什么性质(水性,空箱吹风机?哎哟实在记不住原文,如果你熟悉道德经,一定知道我说的什么)?

大众在瞎跑,老子也直接指出了大众是怎么瞎的。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fáng)。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怎么调理好自己,道德经之道经最后指出: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总之,明道明心,明自己,明万物,明运行规则, 比积极或者消极的瞎跑应该稍微强一点,恰如其分合天理,否则苦活累活也干了,身体也垮了,恶业也做了,到头来一场空。该离婚的离婚,该丢工作的丢工作,该生病的也逃不了。

佛说,净身业口业意业,不失为一个特别好的修身修道方法,胡作非为到头来唯有业随身。

知乎用户 王飞猫 发表

因为《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主张【道反自然】啊。

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你努力一下就能做到?估计你还是做不到,你只能靠行骗来让别人倒了。

【努力】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一个 “柠檬市场”,就像人家只招本科生,你一个专科毕业的人如何努力挤进去?简单,学历造假就成了。

资本家怎么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简单,宣传 996 福报论就成了,等 996 习以为常时,福报便可以取消,但 996 工时制留下来建制,为推出 997 福报做理论依据。——你看,996 的过劳死死亡率也不高,所以现存的工时制肯定不合理,这经过大数据分析呢,到时候你咋办?

可以说,努力的本质就是【强行去做】,《道德经》也告诉你了 “反者道之动”,你努力的结果是往反方向走,离预期越来越远,因为“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你的努力就是不断【奉有余】,这个操作看不明白?不怕,换现代词【舔狗】。即便你不愿意舔,但你届时也只会被整个社会压力逼着去舔。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个大型博弈现场,打着信息差来行骗。你不舔,别人舔,最后逼着大家一起舔。

知乎用户 觉醒 发表

1 万事万物都是道的显化。你会发现越是得道高人越是不去努力改变什么,他们讲顺其自然。

2 宇宙自然其实啥都不缺,努力没什么意义,是错的。不要向外去求,提升自己,你发现啥都有。这个道理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私下来问我。我给你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富足。

知乎用户 钓鲸 发表

有阿,这句被你们吃书辣?

“上士闻道,而行之” 《第四十一章》


现代人并非反感努力,而是反感越来越多的努力过后非但没有回报,反而让事情越变越糟。却还是有一堆人,你的长辈,你的老师领导,甚至你 “努力” 后的利益最大者反反复复的给你讲“努力”。

道家并非不讲努力,但是老庄对于回报的东西,强调的观点是 “外物不可必” 这个观点,即外在的事物没有一个绝对的定准。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庄子 · 外物》

你应该努力,但努力就是不一定有回报。

你要做善事,但不是一定好人就必定会有好报。

… …

… 但是你也要去做。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七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第六十三章做事的态度说的比较多和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了讲明白这段话,庄子写了一整篇《养生主》来讲,开篇告诫学生,处世要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还写了惊艳上下五千年的“庖丁解牛” 来讲“为大于其细,为难于其易”。

“为善无近名”和 “为无为,事无事” 都是 “为而不持” 的感觉,你要做的事情,不要去一昧的想着回报,因为这个东西没有定准。

但是回报必然会来到你的身上。

道家的观点绝非简单的 “不努力”,而恰恰是要“勤而行之”。努力“顺天应人”、“安时处顺”,时时刻刻保持自己内心的和顺、安详,保证自己不被“不可必” 的“外物”困扰。

知乎用户 白衣 发表

看了一遍大家伙儿的,我从另一个角度说说吧。

一只鹿,活的像个鹿,长的像个鹿,吃的像个鹿,那么是它在努力成为鹿么?不是的,因为它本来就是鹿。

那么一个人喜欢学习,他说着学习,做着学习,想着学习。那么是他在努力的变成 “爱学习的人” 么?不是的,是他本来就爱学习。

老子推崇人做自己,而做自己的人自然就会完成自己当做的事,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是不需要刻意的努力的。一切的用功、奋斗、变化、自由都是随心所欲的。

不需要努力,所以也自然不需要写 “努力”。

我们现在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知乎用户 快乐一剑飘 发表

谢邀,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不过估计大家也懒得看这种晦涩的证明,就当我自己给自己写的了。


这个问题很好,既然你用到的是 “概念”,那么举例用归纳说明就不如演绎逻辑说明更有说服力。

努力这个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人和人的本质是相同的(或者说至少是可改造的),也就是本体论是唯物的。

当然,有些人可能说唯心主义也可以用努力这个概念,其实这最终会形成逻辑矛盾,因为努力这个概念本身是可量化的,是自我改造,努力并不是主体对客体做功,如果你的本体是精神而不是物质,那有什么可改造的点呢?精神 (“道”) 的理性是先天注定的,你对事物的一切印象最终都只会以某个 “道” 为标准而存在,也就是说所谓的 “道” 注定了你的一切,最终这一逻辑的一条路会发展到莱布尼茨 – 沃尔夫体系,另一条路就必然到康德 —— 黑格尔的 “先验理性边界与绝对精神” 之中。

所以当你说出 “努力” 这个概念时,就好像你说出 “伊泽瑞尔” 这个英雄的名称,他必然是建立在 lol 上而不是 dota 上的,虽然你可能需要打开电脑给他证明他才能知道,但实际上这个词的辖域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而是规定的。

而道德经的本体论明明就是 “绝对精神”,天之道的道会变吗?肯定不会变,道既然不会变,那肯定是唯心的,所以道德经的唯心本体论根本容纳不下“努力” 这个词的内涵,道都把一切注定好了,你还努力有啥用呢?你又改变不了道,道也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感动。

所以道德经如果出现了 “努力” 这个概念,它就逻辑矛盾了。

其实我们可以扩展一下,任何带有 “道” 的学说和体系都没办法出现努力这个概念。


其实也可以正面证明一下,为什么只有唯物能容纳的下 “努力” 这个概念。

如果说先承认物质主体第一性,那么认识论就必然带有物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方法论,那么认识论上也必然是以物质 / 现象本身作为主体第一性,那么物质既然相互作用了,那么就必然产生作用力之后的效果。

比如主观能动性,这个东西你必须要先承认 “能动”,如果你根本“不能动”,那你根本没有努力的余地,这个“能动” 也就根本不会出现了,但怎么才能“能动”?就是因为你必须先有物质上的主体,才能够对客体进行实践改造,这个基础上你才能“能动”,如果你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上的“能动”,那很快就陷入唯意志的独断论了,这就像数学推理一样,努力这个概念无法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内。


实例:为什么很多人不相信努力?而是相信阶级固化?就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建立在传统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汉文化)之内,这套思想体系根本不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根本不承认现代心理学人的可塑性,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之后才能有的概念,所以这套体系之下 “努力” 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为什么大家现在越来越 “丧 “,就是因为社会发展有向“传统封建文化下的唯心主义” 倒车的倾向,越倒车,努力就越没用, 如果意识形态继续倒车,那么努力这个内涵会渐渐彻底失去作用了。

不仅是在现实社会中显示出的实践和能动性的减弱(表现为你怎么努力都赚不到钱,以及经济规律下的周期性衰退),更是在理论上表现为人对人的主体性的认知消失,古时候的人根本不可能承认有拉康的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为什么?我是贵族,你是奴才,我们之间本来就是主客体关系,我是地主,你是长工,我猜你怎么想的干啥?我是官二代,你是屌丝,你找不到媳妇儿然后失业不是很正常?我管你想什么呢?

最简单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发现你越来越不尊重他人了?(也不被他人尊重了?)

这都是在哲学辖域下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开倒车的体现。

这个社会很多问题之间的哲学联系都比你想象的要紧密的多,有些人是真不懂,有些人是故意掩盖,还是需要自己学习一个。

知乎用户 海屋添筹 发表

题主认为努力的 “努” 字,是让你成为发力目标的 “奴隶” 还是摆脱未努力时的状态的一种做法呢?不要成为前者的努力岂不更好?

知乎用户 豆沙包 发表

道德经主张,道法自然,而自然中的动物,有那个动物不是在努力地活着?从低端的蝼蚁,到食物链顶端的虎狼,都吃过几天饱饭?吃了上顿没下顿,随时都不知道还能活几天。哪个不是疲于奔命,忍饥挨饿。这就是道要效法的自然状态。

所以说,道德经中不是没有努力的概念,所谓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效法自然,不多做,不少做而已。努力的做到恰当好处。

知乎用户 文苍​ 发表

那你能说明白什么是努力么?

  • 孝有愚孝,忠有死忠
  • 《道德经》被儒家修改太多了,大器免成被修改成大器晚成
  • 虚心实腹的修炼状态被改成虚其心,实其腹
  • 一个是神不泄祸从口出,开口神气散的虚心状态
  • 一个是腹内有气,乾坤在内
  • 被改成别想太多,吃饱就行
  • 不过还好被修改的《道德经》可以在道教典籍里找到

《老君德经》曰:

  1. 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
  2. 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
  3. 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
  4. 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
  5. 远道反天,妄行失纪。
  6.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
  7. 以其无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老子》曰:

  1. 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
  2. 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
  3. 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4. 无谓幽冥,天和人情,无谓暗昧,神见人形。
  5. 心言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
  6. 人为阳善,正人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
  7. 人为阳恶,正人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
  8. 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响。

《道德经》二十八章

  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3.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4.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5.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6.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7.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知乎用户 祁华胜​​ 发表

其实道德经里面讲努力的方式不一样,并不是没有努力。就和很多事情来说,努力不一定看起来不是最重要,但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秦帝国》商鞅没有努力变法吗?是有努力,除了商鞅的秩序和法度以及法理普及,都需要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人民能理解。好比秦国祖先,一直想要入主中原,但是失败了,所以西进,去和少数民族打仗,开疆扩土,所以不一定就一定要在某个领域努力,而是要选对方向,如果方向错了,跑的再快,一定不是走向成功,而是毁灭。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最简单的道理,最朴素,聪明智慧都不如真诚待人,可以用利交的,没有利益,作鸟兽散,可以用名交的,没有权力,一样也走远了,唯独用心和用爱交的朋友,即便是死,也不会散。

秦孝公和商鞅的意义就是,惺惺相惜,与努力无关,但是实实在在彼此遵守着承诺,厮守一生的誓言,定不负你,这一点,说明真性情和规律一样,人和人的关系就要真诚。

努力一词说明了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要完成某事或者成为某种人),严格意义上说,努力是一种状态,一种磁场,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尽心尽力和竭尽全力完全两码事,因为一种有余地,一种一点余地都没有。

话说回来了,《道德经》作为一个描述现象级的编年体性质的通俗读物,目的还是教化的作用多一些,结构一下社会发展的规律、层次、顺序、以及阶段,社会发展和乐章一样,先是萌芽,发展,繁荣,衰亡,然后又新生,周而复始,无中无始。

努力本身分为两个层次,先天和后天,先天造就性格,后天修行品德,也可以先天和后天逆转,必须学会修心养性,修行和修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和底层精神能量。

要清楚一点,自己的精神能量,看不见,但存在周围的方方面面,人和人之间吸引力法则说明人的人格魅力是复杂的,优秀品质的有机结合着。

《道德经》中没有努力吗?

非也,不仅有努力,还有努力的方向,以及努力的心境,以及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那些能够表明努力本身。

第一、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

第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三、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第三、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第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五、阴阳相济,否极泰来。

第六、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第七、水善万物而不争,无为不争,无为无不为,道法自然。

可以说万事万物都在道上运行,连道自己都努力的往未来发展,何况人,连道自己都知道,道外有道,天外有天,何况人,连道都知道,不可有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努力也可以是无为而治,也可以谋定而后动,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无一为凭,正为一凭。

好风凭借力,扶摇直上九千里,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何故悲风吹化扇,却道海棠依旧,红楼晓梦残月,风月人间烟火,佳人不在,无独有偶,都是痴男怨女。

《道德经》中没有努力这个概念,有和没有的分别在哪里,如何确立有还是没有。

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一体,无二分别。

有分别的是我们的心,分别心、文化观念,甚至是体制化思维,总要把事物放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获得安全感,那是假象,真正的安全感在心中,在心灵归属和灵魂深处,而不是在别人心中,人云亦云最简单,不用思考,张口就来。

道有道无重要吗?不重要,说有说无都是虚妄,要自己悟,修行也好,人生也好,哪一个不是自己度自己,改变命运和道、道德经、老子无关,关乎的只有一个,自己那颗强大的心,不昧因果,心无挂碍,如如不动。

一旦陷入有无的争论里面,就被相遮挡住眼睛,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想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实观照,明心见性,见路不走。

跳出有无的无意义讨论,开启上帝视角,不存在有无,都是自然而然地变化,事物自然而然,人物自然而然,人也一样,各安天命,各尽其责,各司其守,哪一个读不懂道德经,退一万步,读不懂道德经还读不懂自己吗?

显然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如何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思考的局限,可以通过别人、事物、人性、以及真善美这些镜子反射,才知道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无论是毛病、心魔、执念、妄念、还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天上掉馅饼的实惠,以及启迪智慧,震颤灵魂的声音。

显而易见,有没有努力都不再是最重要。

见自己、见他人、见众生,这样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尼采说过,每个人都是雕刻家,都在雕刻一个叫自己的塑像,有人潦草收场,后人极尽完美,如何都是一样的生活,滋味却天差万别。

任何人或者书籍,不可能帮助你逆天改命,不可能为你重塑金身,只有我们自己内在的动起来,精神饱满起来,我们才能看破世界的幻相,得到真正的大自在。

如果我们还陷入和别人同等维度的认知,和肤浅讨论附庸风雅的东西,村东头的王爷爷,西头的李奶奶,他们讲的道德经未必没有众生相,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还有不悔的青春,他们也是一步一步变老的,他们也有过青春,爱恨交加、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甚至是大起大落。

不要给自己说标准答案,答案没有标准,有标准答案的是世俗观念,不是人,是觉悟,不是得救之道。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宿,和别人无关,是不是辛福,都是自己的事情。

知乎用户 长风 发表

努力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是违背自然。

《道德经》主张的,是动善时,事善能,是以无事取天下,是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是功成不居、功成身退,是为无为,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无额外干涉伤害的达到目的,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知乎用户 梦羽灵泉 发表

第三章就说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成人话,就是

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

原始社会部落傻子道德高

教育家,被打倒

知识分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傻子大团结

掀起了原始社会道德高潮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某回答拿着个批判辩证唯物主义………………

简直不知如何吐槽

知乎用户 忍辱仙人 发表

人只有在非常道上的时候才需要努力,一旦进入常道之后,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知乎用户 海上钓嗷客 发表

因为道家认为如果你有 “努力” 这个感觉,就说明其实你不喜欢干这件事,也不符合道,如果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比方说玩游戏,你会觉得自己很努力吗?道家看来这时候就应该放弃它了,而去找真正中道的、喜欢的事做。这样才不会使自己在做不喜欢的事中越来越疲惫。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在推崇道家时就说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修改线—————
上面是就个人而言,从统治者(管理者)的角度来说,道家的操作是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只用干到点上,事半功倍轻轻松松搞定,而司马谈认为儒家理想中的统治者作为天下的榜样太努力了最后怕是得累死,所以说:“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道家理想中的统治者 “无为,又曰无不为”,自己不用做什么事,只用把合适的人任命在恰当的岗位上,让他们各尽所能,即可使得天下大治。到了最善的情况,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统治者。
具体怎么选合适的人呢,统治者不用发表自己的意见,只问大家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统治者发表意见后给事情定了调,有别的意见和声音就此消失不敢讲了。说得好的人问他怎么能够做到,任用那些能给出符合实际步骤的人,不用那些只会空谈的人。被任命的人因为想要得到提拔重用所以都在努力的干,这群合适的人选努力 “无所不为” 把天下治理好了,这时因为统治者 “无为” 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做一点都不努力,老百姓想要称赞统治者却不知道能说什么,可谓“无名”。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道德经》说 “太上,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不论是个人修身,还是欲治国平天下,道家不推崇努力,而推崇不必努力辛苦,自然而然地做符合道的事,至于功成事遂,岂不美哉。

知乎用户 Nero 发表

反者道之动,只要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不去努力了,这样去做事才会达到努力的效果。毕竟我们要的是努力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做看似努力的事情来感动自己。道可道非常道。东西只要说出来了,无论多么对的东西,都成了有缺陷的,可以被证伪的。所以只能根据现存的那些相对来说并不完全对的话去体悟它背后那些不能被说出的世界的规律。

知乎用户 凌晨的白​ 发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小子不才,替老子用普通话怒达一发:

现代社会所谓的的努力是一个通往成功的过程,可是老子明明告诉你们怎么成功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一件事从开始到最终的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都能保持最初的状态,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失败。

心态和动作的始终如一,难道还不是努力么?

还想让老子大白话一样往外甩么?别跟老子说这是毅力,不是努力。老子骂人可难听了。

以上,老子说的,不是我说的。翻译完毕!

知乎用户 步社行悟 发表

因为《道德经》的主旨是道法自然,你努力或不努力都是顺势而成,违道背德的努力无非反者道之动而已,所以提倡顺势而为自然而成,但这不是说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努力重在方向对。

知乎用户 曾经 发表

因为道德经是进阶读物,因此,我并不建议年轻人把道德经奉为正珪,这不是这个年龄段的事。

中国古代学说,几乎没有一个是脱离现实谈一个悬空的概念的。别说道德经,哪怕简易平和的论语如果不经过实践和感受都很难有正确的理解。

论语也同样没有只叫人埋头努力,儒家也是要近道的,努力是为了近道的基础与前提。所谓博文约礼、尊德性而道学问,都是内外互通、彻上彻下的道理。

到了一定层面,儒道之异要远比门户之见要小得多。道德经说的是到一定层次上的境界。理解这种境界是要以儒家努力而 “中庸” 作基础的。你让埋头努力的普通西方人理解道德经,他们可能活到老都不定理解得了,或者说他们的理解也仅最多限于与现代科学想通的部分。

理解道德经并熟练作用的人,不要在学校里找,不要在专家里找,他们有学术性的立场,哪怕研究一辈子如果不实践也只能停留在义理上的理解(当然有其价值)。更多要在尘世里找,在高位者里找,甚至在某些闲云野鹤中找。他们自身就在实践道德经而不自知,哪怕他们从未看过。

知乎用户 夏木​ 发表

所处时代不同,如果是在现代,老子的道德经一定会有另外一种写法,其中也一定有 “努力” 二字。

老子聪明啊,甚至在两千几百年前人家就玩起了辩证法,但问题是那个时候你无论提出什么主张,最终都可以看到没有办法长久的走下去的,即使是小国寡民,顺其自然,如果生活条件不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最后还是要出问题。所以道德经里看上去,基本就是希望回到原始社会了,其实也是无解之解。

而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所有人的日子是可以越过越好的,就看怎么安排,所以如果老子穿越到现在,他一定会怒斥你们一邦人为什么不努力进取,还抱着几千年前的老古董咬文嚼字?吸收点其中有用的东西,剩下的不符合时代的东西放弃掉就好了。他一定会把一本《道德经》撕掉,重写一本《辩证科技道德经》(道德经 N.0 版)。

好了,不扯那么远的东西了,就说现在普通人该怎么用吧,现代社会,不努力是否定不行的,你敢让你们家娃顺其自然,一不小心连初中都上不了吗?

个人觉得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正因为我们现在太讲究努力拼搏了,现在的消费主义,物欲太强了。在我们被这些情绪支配之下已经很抓狂之时,道德经为我们提供很多刹车的技巧,还有很多乱开车的技巧。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看,看,看,不就是针对消费主义的嘛?几千年前就有消费主义呀,老子说你能不能别天天这个那个的显摆,搞得谁都想要,矛盾就来了。所以就个人来说,你能分辨普通商品、高品质商品、奢侈品的区别,搞清楚你为什么想要,满足了你的什么?活得就超脱了啊。

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人们对商品求的不断提高,才有力的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工艺的改进、管理的提升。

这些事情放在现代社会是完全可以做到有序的、不断的进步的。只是老子所处的年代,科技起的作用很不明显,除了那么写,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已。老子连辩证法都会玩了,放在现代社会,那肯定是提科学发展啊。

知乎用户 沐光灵境 发表

知乎用户 夏悠羽​ 发表

因为大道至简。

我们总是在那里用头脑意识精打细算,殊不知我们的核心运算能力有限,只能结合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还有对未来的感觉去做出我们觉得在这个当下最正确的决定。比如必须从 A 才能到 B 再到 C。或者只能假设半个月一个月之后大概会如何,我们其实谁都无法设想十年后会如何。

但是在一个宇宙的层面,宇宙可以看到全部的布局。我们其实只需要有一个目标 C,然后不用拘泥或者执着于一个想法,宇宙自然会通过灵感来引导我们走一条最便利的道路,就像一个智能 GPS 一样,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总会有各种人事物来帮助我们达到自己的目标 C。可能之后的实际路线和我们原来设想的从 A 到 B 到 C 不同,是从 A 到了 D 再到了 C。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我们只需要有一颗好奇心,愿意去探索不同的路径。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笃定的心,知道无论如何总能到达目的地,只是时间和方式或许和自己原来的设想不同。如若我们的心量很大,那我们就自动为自己的人生开放了很多可能性!更甚至我们或许在半路中意识到了其实自己不用去 C,E 其实更好,更符合自己想要的,然后就这么去做了。

很多人无法接受以其他的任何办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就认定了什么都只有一条路,然后使出浑身解数去达到这个目的地,但也因此局限了自己的结局。这样的 “努力” 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容易收获甚微,走了很多崎岖的弯路,最后才到达了目的地。

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看似不 “努力”,但只要愿意淡定地跟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走,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路线,就不怕最后抵达不了目的地。大部分时候,这样的路途反而平缓而惬意。

祝好!

知乎用户 我爱什么 发表

无论什么时候,努力都没有选择重要,再努力的矿工也是不可能成为煤矿主的。搁到现在说,你十年前再努力也不如在北京买两套房。你说北京十年前房子也贵?十年前比特币几毛钱一个你不是也没买吗?

生活的越久越会发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因为道德经主要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和如何自处,社会、国家的一切形式都会变化,沧海桑田,所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大道是不可捉摸时刻变化的。

你站在夜幕下看着几乎无限的世界,幻想着无限的可能,逐渐体会极其宏大深沉的事物时,传统的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什么上进、勤奋、成功等假惺惺的词汇,都毫无意义。

鲲鹏向南冥飞时,翅膀挥动溅起汪洋三千里的巨浪,前后行进九万里,它背负青天,身影遮盖广大的土地。此时蜩与学鸠问:鲲鹏怎么不知道多努力收集一些食物呢?

普通人去郊外旅游,带上三顿饭就好了,去百里之外则要前一夜就准备干粮,去千里之外的地方要花费三个月积攒粮食。你要让人去猜想鲲鹏如何去九万里,人恐怕也只能认为鲲鹏要花费数十年聚集粮食吧。

许多东西形态变化了,许多事物之间的道理不能够通用,早上生出下午就灭绝的菌类不知道黑夜的存在,那些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子根本无法理解春天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上古的巨树,以三万年为春夏秋冬的更替,即便是人中最长寿的彭祖去看了,也会觉得悲伤。彭祖这样漫长的一生,我们和他比是朝生暮死的过客,而彭祖与巨树相比,又是不值一提的存在了。

简单来说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知乎用户 Eidosper 发表

主要是老子认为以大家的智商努力也没多大用。

知乎用户 瓜宝 发表

所有工作的另一个本质,就是 “引导能量为我们工作”。

当一个人开挖掘机挖土的时候

用物理上的做功的概念看,是 “油” 蕴含的能量被转化为机械能做的功。

这个人做了什么呢?

用控制杆引导挖掘机挖哪里的土,挖多少土等。

这个人 “没有做功”,

你说控制操纵杆也是需要 “能量” 的,

当然,如果那个操纵杆成为 “手机控制器”,

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 “做功” 可以忽略,

当然,你说那脑力工作也是工作,

对于一个蓝翔挖掘机厂的人来说,挖土需要费劲吗?

那么,为什么雇佣的人要付给他钱呢?

如果挖掘工人的机器是他自己的

一个是油的费用,

二个是机械的磨损费,

三个是 “技术费”,开挖掘机,引导它完成工作,可不是所有人都会。

这种观念,

可以放到任何你觉得自己在 “努力” 的场景来观察,

也许你可以知道特斯拉所说的 “能量” 是什么。

知乎用户 浮丘散人 发表

“努力” 有两种意思:

其一,就是用很大的力,不含褒贬。用很大的力,是因为有很大的阻力;有很大的阻力,就是时机不成熟;时机不成熟,就是不自然。

瓜熟蒂落,自然之道也。我们当然也可以在瓜不成熟的时候,强落其蒂,但其结果难免 “强扭的瓜,不甜 “。所以,老子讲顺其自然,崇尚无为,而不提倡努力。

其二,含有褒义,通常与 “上进” 意思差不多,而淡化了 “用很大的力” 的意思。老子不反对这种努力。

所谓上下、进退,其实都是普通人的认识,在老子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变、是 “道之动” 而已。道善变、善动、善上进。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够在安逸中还拥有上进、生机呢?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学的越多,离道越近(损的是与道的距离),最后近的就像没有距离,不用做什么,就到达了。

学,就是努力,但不是努力。

知乎用户 大汉龙图 发表

前面的回答有很多正面解释了。

我的想法不太一样。

道可道,非常道;道在命运之上。

命运尚且无法触碰、了解、看清、掌控。

谈何努力,又努力何?

我们有可能是那只车轮上的苍蝇,也可能是辩日的两小儿,更可能只是物质世界的一个普通 npc,随时会悄无声息的灰飞烟灭。

读书做事要清楚定位、明白坐标,努力才有价值,才可积累。否则,易为抱薪救火、海边筑沙,不但碌碌无为,还会心性大变。

定位准确了,可以穷苦有乐过一生,可以努力奋发度青春,可以九死其犹未悔,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这样的人生都值得。

知行合一的知与行未必就要高大上。若合本心,吃喝嫖赌亦为真。

人家吃肉,我们吃菜,并无不可,亦可自在。但若因此摔桌子砸碗打宝宝就不好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短短几十年,大家各自珍重,自在开心为上,想必便是道的本意。

修道有两层:

一为己,知行合一自在无碍;时时开心。

二为人世间,合乎大道事事顺遂;此生圆满。

知乎用户 王旭竞​ 发表

自助、人助、天助是道德经和易经的主题,怎么可能没有努力。https://www.zhihu.com/answer/1812348107

知乎用户 朱七 发表

有努力这个概念的!

一句话,强行者有志!

强行,就是努力的意思嘛,老子认为有大志向的人会逼着自己去努力。

我觉得这句话拿来评价孔子再好不过了,孔子有远大理想!指引着自己去完成!

哪怕别人笑他是陆地行舟,笑他是丧家之犬!

他会勇敢的告诉自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乎用户 方鑫​ 发表

世人对道家有个最普遍的误解,就是认为道家是出世的。这可能是见多了道士的缘故,毕竟道士在深山老林修行,看起来确实是出世的。

但是,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哦。道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两者不一样,道教出世,道家却是入世的。

道德经其实充满着积极进取,充满着努力,要仔细看。


我们来看这一段

车轴,陶器,房屋都是因为《无》,所以有用。也是,房屋如果是实心的,那就无法住人了。

道德经确实在推崇 “无”,但是目的是为了 “有用”。

所以道德经这本书,无为只是它的表像,有为才是它的追求。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

水是无为的,它没有形状,柔弱。

可是正因它没有形状,它才能随着河床变化自己的形状,正因它柔弱,才能从雪山之巅跨越神州大地东流入海。

它没有形状,是真的没有形状吗?不,它是拥有一切形状。它柔弱,它可以春风化雨润泽万物。但它只有柔弱吗?抽刀断水水更流,惊涛骇浪之下,山岳不可挡!

无形是追求一切形状,柔弱是为了随时随刻的刚强!

成年人不做选择,而是全都要!

在道德经中,一切看起来消极的要求,比如 “无为” 又比如生也柔弱的“柔弱”。这类要求,目的都是为了保留所有选择,为了全都要。

这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入世的。

如果你真想看点出世的,建议你去看儒家。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知乎用户 冲默 发表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

这个算吗?

知乎用户 Jessie 发表

简单说,在道家学派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揭示出天(自然)与人的关系,既天胜人。在此框架下强调宇宙自有天然的规律——既天道,且万物皆循之。

任何人为的改变(也就是伪这个字的来源 “人” 加“为”)都是在打破天道,逆天而行。因此,人若胜天,天道既变,则世道乱,故人道灭。因此,得出结论,努力就是一切混乱的第一推动力。

那么,道家学派与强调 “努力” 的儒家学派,区别在哪里?那就是,人与天(自然)的主导关系(人胜天,还是,天胜人)。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差异。

我们先说儒家学派。

儒家的中心,只放在人与人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回避的态度。

那么儒家学派认为的,人与人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权力(人与人服从隶属的直接关系)另一种是,财富(通过金钱媒介间接关系)。

而权利与财富,归根到底是什么呢? 是人类的想象,一种用来维持人类群体之间彼此关系的想象。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共同信奉的想象。有了共同的想象,也就有了 “社会”。

因此,“努力” 就是把根本不存在的想象,变为了无比真实的存在。用以继续维持群体社会的工具。

那么道家学派呢?

道家认为,每个个体的人,直接与自然接轨,媒介就是 “道”。人,地,天,都遵循“道” 彼此有秩序的存在,这就是“道法自然”,这种秩序就是“各安其道”。

道家从根本上否定人与人的关系,也否定了社会存在的必要性,既 “人至老死不相往来”。

人与人之间仅存的,所谓的关系也是天然之道,母子,父子,兄,悌,等天然关系。任何额外的。把人类社会,变成动物群体,类似于 “虎毒不食子” 的天然爱。根本上否定文化的存在必要性,否定思考,否定通过思考后进行的行动,这都是人为的改变,也就是大家说的“努力”,人为添加进来的关系都是在破坏“道”。

知乎用户 东大街常无观 发表

首先,这个提问是错误的,没读懂道德经。实际上道德经不仅有努力的概念,而且是极为努力。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没出事之前就要努力作为,做好准备。没有混乱之前就要努力治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开始和结尾都要努力,不能懈怠,要慎终如始,否则容易功亏一篑。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第一层土累积,从第一步起步。不干活,不努力,不迈步,不会成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入手,开拓大局要从细节做起。

其次,造成道德经不努力印象的原因,可能是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要最高统治者,君主侯王不要事事躬亲,自己无为,下属和百姓奋发努力,慎终如始,防患未然等等,国家自然而治。

君王努力能干是国家之祸,下属官僚和百姓努力能干则是国家之福。

知乎用户 六指情魔 发表

简单打个比方吧

1. 努力的人,要么被惰性 “拖累”,不断自责,自怨自艾,要么沉沦于努力,身心俱疲,碌碌无为到头来还是一场空。鲜有人能持清明之心,看清事物和自己,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的去践行自己的道路。

2. 再对比一下,你随便找颗树或者花花草草,他们会告诫强迫自己要努力吗?不会。但它们再做什么呢,抓住一切生存壮大繁衍的机会,冥冥默默,从不会偷懒留一丝余力,也不会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就这么一刻不停,正所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道而行,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

你觉得是人聪明还是树聪明?是人努力还是树努力。

个人看法

知乎用户 橙色 发表

道德经个人理解主要阐述 “道”,强调天道,自然。虽然也讲人道,但次之。而人的努力,方向和用力都与所阐述的“道” 相违背。

人道 “损不足而奉有余”,因此人做多错。

人的意识是主观意识,从自身出发,如能理解道,则向着道的方向行进,这是修的一部分。

一生二,一件事做了就有正反或称阴阳,人为多从主观出发,方向短期大于长期,因此负多过正。例如,君主颁布的任何政令,几乎没有能兼顾全部,从一点出发必然有正负两部分,因此为圣者不如不动,顺其自然。不动并非不为,不积极,而是当所有条件具备时顺势而动。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依道而行。有一个电视片段给我很大的启发,是孔子问道于老子,说道孔子主张的礼。礼是基于孝的延伸,是人行为的依据和规范,孔子为自己的见解很得意,认为这对人道有很大的助益。但是老子说,如果道需要用礼来约束,那一定是因为无道了才需要礼来约束,也就是没有礼了,脱离道了。同样,延伸,当提倡礼了,人就有礼了么?“美之为美斯恶已”,当礼一出,无礼就在那了。

无为,当条件具备,才动,就是行为无为之事。而如果有经验的都知道,当万事俱备,事情就在那了,其实不需要再去做决定或者凑取条件,一切就是那么自然而然。其实计划、目标,不正是设立人为目标然后凑足条件么,这不是人为么,往往成功么?当然,现代的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市场也都是来辅助成功的。但是我们自己知道这不一定的。甚至,现在的经营,尤其是互联网催生的,甚至是脱离原理,大家都在一个 “赛道” 比小聪明,互相无底线的同质竞争,搞乱市场以投机取利。

人力是无法与自然的道相比的。因为,人的判断是不足以考虑影响此事的所有因素的,因此任何决定都是片面的。无论是信息不对称、还是遮蔽性都能浅浅的说明人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既能力有限,而且还有相当多的阻碍。因此,对于自大的人类,发展出 “科学” 的人类,是拒绝承认自我的渺小的。人类已经识图改造自然、干预基因、突破引力。当然作为人的必然,是要去逐渐探索和突破已有边界的,但这个方向,谁又能说明一定是完全对的呢。

阳明心学在总和儒释道的基础上阐明,要问心,向心而为。人人都向心,行无为,才是日增而非日损。

个人浅见。

知乎用户 鹊鸣医 发表

因为道德经是写给当权者的。不是励志书籍。是关于劝说当权者怎样治国的?黄帝四经等都是和他一脉相承的。

知乎用户 杨昉​ 发表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乎用户 岩溪自然 发表

“努力” 属于 “民自化” 的范畴,它具有自发性和多样性。现实的生存需求会逼迫人们 “努力”,也允许人们 “不努力”,这种自然的多样性,是符合 “我无为,而民自化” 的。

“努力”是由目的驱动的,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 “努力” 都是好的。普通人生存需要“努力”,坏人做坏事也需要“努力”,国家发展需要“努力”,战争对抗也需要“努力”,贪官污吏都曾经很“努力”,资本家希望工人“努力”,可是人们讨厌 “996”。

“努力”仅表明对象主体希望得到一种预设的结果,而不表明这必然是合于 “道” 的。我们不能盲目地提倡 “努力”。但是,我们可以提倡健康地生活,健康的心态。老子曰:“见素抱朴”。

民众不是傻子,努不努力? 何时努力? 他们自己应该清楚。老子不能对 “努力” 下指导棋,因为这不符合老子 “民自化” 理论的精神实质。

知乎用户 天降龙虾 发表

简单地说,因为《道德经》不是成功学,它不关注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它描述的是一般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知乎用户 一冉 发表

今天受到了一点触动,说一说我的想法。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想一想,“无为” 本身就是一种 “为”。
读书,是一种 “为”,休息,也同样是一种“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飞龙在天亦有潜龙勿用之时。当“无为” 成了一种“为”,这就意味着选择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感幸运。

用积极的情绪做 “断舍离”,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上的努力。

由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些相似的人生态度。

木心说,“真的悲哀者,不是因为自己穷苦。哈姆雷特、释迦、叔本华,都不为自己悲哀,他们生活幸福。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懂得悲观。悲剧,简单地讲,是人与命运的抗争。一切智慧,都是从悲从疑惑而来。”

这样的悲观,何尝不是一种大乐观?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存在一种形式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依然热爱它。”

这样的积极,又何尝不来自对于消极问题的思索?

《道德经》中的 “无为” 是一种“大为”,绝非怠慢与懒惰,而是自然和从容,乃至智慧和超脱。

这样的努力,是方向明确、取舍有道的大智慧、大努力。

这也是努力与蛮力的真正差别。

知乎用户 娇贵在此 发表

很有趣的问题,一定要谈下自己的想法。

这里提到的努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年轻的努力,热血的努力。

道德经里所有的情绪都是很平静的。这很不奋斗,很不年轻人。

年轻人没办法很轻易体会到的地方。
这也是这个问题很有趣的一点。

纵观道德经,很重要的一点是,
人要跟着道走,
道就是规律,
也就是顺势而为,一种在老子看来相当高级的品质。
比如他最喜欢的,水,就是一种顺势而为的物质,
放在人生中可以理解为,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婴儿就多睡觉,年轻人就多干活。
放在生活中,可以理解为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放在大事上,可以理解为,了解并利用规则,顺应大势,比如有某方面人才现在需求很大,熟悉相关内容的人自然会比较抢手。
当然这个有时候你念出来可能风潮就过去了。这个是另外的事情。
(这个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知乎上看到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话,原意大概是说,人们往往敏感地不放过办公室里任何一点情绪的波动,却迟钝地连国家的大势都不清楚。那个问题好像是说年轻人要明白的道理,推荐了刘瑜的书,送你一颗子弹还是什么的,)

从这个角度理解,
如果顺势,按照节律来,
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反应敏捷,好好做事本来就是顺势很自然的事情。
在谈到做什么的时候,顺势这种选择,使得人不需要努那么多的力,
风潮已经帮你省很多力了。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事情才容易做好。
所以短期内明智的选择是规避短板,这也是顺势。长期内要弥补弱项,这也是顺势。

按照老子的做法,一个事情省时省力悄咪咪地就已经做完做好了。哪里用得着为了感动自己,彰显人的强大主观能动性逆潮而为。

所以老子的理念在一定的角度来理解是无敌的,

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按照这么做就没有不对 / 不行 / 不方便的时候。

所有的戾气所有的抱怨,其实球用也没有。

知乎用户 言暗 发表

大家说的好多,我有点惭愧

说不了那么细,就泛泛而谈吧

我曾经跟朋友说,你要想看这类书,要尽可能理解作者著书的理念,之后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才能有所得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家都做应尽的事务,各司其职,世界就大同了

所谓大家尽应尽的义务,这个难易有人讨论,我不再叙述了

而所谓各司其职或者叫老子式乌托邦理念,是不需要超过的

而常规意义的努力,也就是超越,和这个核心思想是相悖的

所以老子只告诉你各司其职(这其实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了,想想服务人员的无微不至),绝对不会告诉你你要努力超过谁谁谁

因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乎用户 筱顽咚 发表

不要去纠结于单个概念,而要弄清楚概念背后的逻辑。

其实《道德经》文字的背后是有一套严密逻辑的。

且看:

a、b 是一对矛盾体,或者用 a 代表增量性词汇,b 代表减量词汇。在一定条件下,用 a 的做法可以得到 b 的结果,或者, 用 b 的做法可以得到 a 的结果。

举例:

争和不争是一对反义词,根据上面这套逻辑,用不争的做法可以得到争的结果。

所以老子说: 夫唯不争(做法),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结果)。

再举例:

曲、枉、洼、蔽、少、惑,这几个词都是减量、消极的词汇;

相对来说,全、直、盈、新、得、多,都是增量积极的词汇。

所以老子说:

曲(做法)则全(结果)、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可以说老子全书铺天盖地都是这种逻辑主导,再举例:

信、美,代表增量性词汇,

不信、不美代表减量词汇,

根据上面那套逻辑:

信的做法可以得到不美的结果,反之,美的做法可以得到不信的结果。

所以老子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正、反是一对反义词。根据逻辑,正则反。

所以老子说: 正言若反。

盈、冲是反义词,老子说大盈若冲;

成、缺是反义词,老子说大成若缺;

巧、拙是反义词,老子说大巧若拙;

辩、讷是反义词,老子说大辩若讷;

直、曲是反义词,老子说大直若曲;

明、昧是反义词,老子说明道若昧;

进、退是反义词,老子说进道若退;

夷(平坦)、纇(崎岖)是反义词,老子说夷道若纇。

想要知晓天下,最好的做法不是行万里路,而是足不出户。

所以老子说: 不出户,知天下。

……

好了,说了这么多,回到题主的问题,为啥说《道德经》没有或者不提倡努力,总提倡看似消极的东西?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老子看来,只有消极的做法才能得到积极的结果。老子永远不会教给你想得到你就要努力争取这样的直肠子思维。他一定教给你一个相反的做法,根据这个相反的做法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为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是做法,无不为是结果。用一个看似消极的做法,最终得到积极的结果,这就是道德经。

知乎用户 鉴玄 发表

因为太上讲究 “无为”。

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为,一切言行都遵循于天地之间的规律,也即所谓的 “道”,理解了 “道”,就能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越不妄为知道的越多,越想求成反而越得不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 “无为” 的境地)。太上主张顺应自然,而努力是违背自然的事,他怎么会提倡?

他最希望的,其实就是人民吃饱穿暖,大脑空空,没有智慧,就不会争斗,统治者不施行繁多的政令,人民也没什么名利之类的东西可以追逐,最后到达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 的境地,那天下就彻底太平了!

你说,没名利可追,没前程可奔,所有人的生活都一样,你那么努力干什么?

“老子”看到了万事万物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规律,以辩证眼光看待一切,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但他却认为 “有” 和“无”的关系中,“无”才是最重要的,天下最柔弱的声音,可以穿透天下最坚固的墙壁,掌握无形无迹的“道”,就能统御有形有迹的万事万物。

但《易》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对立双方,是一并存在的,无分主次,就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一样!

所以 “无” 和“有”应是同样重要,“道”和 “德” 实为一体两面,看清规律固然重要,但凡事真的全都不争,就根本不会得到任何东西!老子的“万物并做,吾以观复(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实际上所有转化都是有条件的,任由事物发展,简直就和守株待兔没有任何分别!

所以我们看《道德经》,正确的做法应是去粗取精,择有用的以自用,而将不合理的地方斟酌推敲。《易》说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根据时机和环境,作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才是这世间真正的道理!

知乎用户 梦露居士​ 发表

因为《道德经》就不是写给普通人看的。

老子是什么人,周朝守藏室之史,中央政府的官员,有学者认为守藏室之史就是为周王室管理藏书的。王室藏的书会是什么书?肯定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而是前朝的政策、文件之类。

这就决定了,老子写的书,不是给一般人看的,而是给他心目中的理想统治者看的。你仔细看《道德经》中的文句,就会发现里面说的都是圣人如何如何,治国者如何如何。比如: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在先秦,统治者都是世袭的,成为统治者所以并不需要努力,反而可能越努力越折腾,国家就越糟糕。但是被统治者却必须努力,如果被统治者不努力,那什么去供养统治者呢?《庄子 · 在宥》中说:

天道无为,人道有为;无为者尊,有为者劳;君为天道,臣为人道。

老子的后学——法家也说君无为而臣有为,如《慎子 · 民杂》说:

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其实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孔子是教人如何考公务员的,所以《论语》中提倡个人的努力。而孟子是直接游说君王,所以《孟子》一书中也劝君王要 “无为”: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只有有为之君才会整天想着辟土地、充府库。

简而言之,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君主看的,所以他拼命劝君主放弃努力,无为而治。但是一般人可不能信这一套:你不努力,明天就要喝西北风啊。

知乎用户 定海神针​​ 发表

因为他通篇到在告诉你努力是没有用的。无为而治,方能无所不为。

知乎用户 「已注销」 发表

看来你连道德经的皮毛都没摸到。

道德经为什么不讲努力这个概念?因为 “努力” 这个概念太过基础了。道德经讲的是系统的运行法则,怎么打开智慧,怎么运用智慧,怎么最大化在遵循基本法则的基础之上让智慧成为自己的武器。所以,道德经还没沦落到给你讲努力的地步,希望你能明白。

知乎用户 栗悟翻与龟波功 发表

你每天会努力走路吗?

你每天会努力喝水吗?

你每天会努力呼吸吗?

你都不会,因为这都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你刻意去努力,所以道家讲道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老子看来,努力最高的境界是和这件事自然的结合起来,反而看不出努力,当你有努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你会限制你自己。

知乎用户 灯塔 发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不是让努力的学习吗?

咋没有努力呢!

学习,是做加法。

大道至简,是做减法。

道,无处不在。

道,道法自然。

知乎用户 大蓄书院 发表

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这不是努力吗?

另外,努力这个词,不是古语。

知乎用户 油麦小王子 发表

“努力”这个词意思大概是用尽力气去做某件事,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到累,为什么成功非得耗费你的身心,折磨你的精神,孜孜不倦 “努力” 过后才能达到呢?一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轻轻松松地走到成功的彼岸不好吗?
我觉得我们头脑中的 “努力” 是一种行动主义下的努力,它代表着大部分是 “不知疲倦式的行动”,所以这种“努力” 总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行动主义下的努力,即使你倾尽全力也不一定会成功。
老子的思想格局我是不太够资格去评头论足的,但是起码他思想中的努力不会是上述的这种努苦力。我觉得老子并不是没有提到 “努力”,而是“努力” 在他眼中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 “佛性做事”,整个过程是十分美妙和享受的,所以我们大众眼中的“努力” 在他书里当然就看不到啦!

知乎用户 无为 发表

不仅没有努力这个概念

老子甚至还不让你去竞争,不让你过上现代意义上的好生活,不让你学习,让你啥事都不干

你可能把书翻烂都找不到一句让你上进看上去很正能量的话

为什么?

因为这压根不是说给你听的

这是一本说给统治阶级的书

只是后来道教的出现,普通小老百姓也跟着学,把老子的话给当成圣旨一样捧着读

其实道家和道教没啥关系,但不妨碍人要找个理论依据不是?

对于那种,生来就锦衣玉食,天天躺着就能赚源源不断的钱,权力大到在国家内只手遮天

从这个视角你在看道德经,是不是一下说的通了?

努力?努力干嘛,反正全天下都是给我打工的

竞争?我都是老大了我跟谁竞争?

还有小国寡民

如果不是统治者去实施的话

一个普通小老百姓,听了老子的政治抱负,自己要组织周围人去建立个小国家,和其他人 “老死不相往来”

最多就只是个寡民

为啥?

没那资格

知乎用户 红烧黄花鱼 发表

哈哈 让我这个愚人回答一下。且到笑料。老子确实没提过多少与努力的话语。为什么? 因为你要努力,你先有个缺的欲望或者状态。比如你觉得你需要努力考清华,首先你要有个考清华的欲望,再来努力考清华那就表明你现在的实力自己也知道根本不足以考上清华,所以才想着需要努力。

老子说的是无为而为。 老子知道自己想考清华,老子知道自己实力不足考不上清华。但是老子每天关注这个题目,下个难点。因为组成你每天每时每刻的是当下,而不是我要努力考清华的这个念。 最后老子可能考到了,也可能考不到。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这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为。

知乎用户 公子谬 发表

因为努力之类的词主观意识强烈。

但是道德经是一种世界观(对错且不论),主要讲述的是万物运行规律,前提就是要排除主观印象。

就好比物理教材里不会出现努力一词一样。

(真受不了有些人的阅读能力。。。我不是说道德经是物理书,这是个比方,用化学书,数学书,风水宝典打比方也一样,这些论述规律的书里都没有努力一词。

这种阅读能力,别说道德经了,但凡接触三岁以上的读物,都容易走火入魔。)


题外话

看了其他答案,这给我笑的。。大家还真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有时候觉得,古书那么难懂,并不是思想多么深刻,而是后来人的过度解读,导致噪音太多,都忘了原书说的是啥了 - -

知乎用户 郑传军 发表

实际上有,但是努力是手段不是目的,道德经主要说目的说理论,本来具体实践方法都没怎么提。

知乎用户 醉月 发表

换个角度来看。

针对人群不同。

德道经本来就是一本针对统治者的书,或者讲,它写的东西,是对那些已经努力过达到某种境界的人看的,而不是给没有努力不懂努力的底层人看的。

你现在能看到这本书不是因为你努力,而是因为别人努力。让你看到了不该你看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本书毫无用处。

或者这样讲,这本书是告诉你成功以后再怎么做,而不是告诉你如何成功。

知乎用户 极光永暗​ 发表

做自己擅长或适合的事是自然的。

知乎用户 方少爷​ 发表

《道德经》里显然是有努力这一概念

而且是在批评过于努力的一个状态

提倡自然而然的” 躺赢 “

甚至不会灌输你要管束自己,不要去努力

因为” 管束自己 “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努力

而且越是追求极端,越是反自然,越是逆天,越是需要努力

我认为最直接,最浅显的是下面这段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强行者有志也,知足者富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而不忘者寿也

你能看懂别人,看起来你很厉害喔~,可是看准别人有多难啊

指不定哪天爆个雷,你就要被打脸喔~

如果你能体察自己,就是个明白人了

只要不骄傲,不自卑,不贪心,不恐惧,坏人也难骗倒你的

要战胜别人,要天时,要地利,要人和还要谋之在人,成之在天

但是要战胜自己,说服自己少点妄念,这就很容易达成,对客观条件的要求一下就降低了几百个维度

这事很难,有的人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

我们常常说这样的人是有志向

有志向——在道德经中这是一种谦虚委婉的否定

因为心中有妄念,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

一个人非要孤注一掷,要努一下,赌一把

这就很容易失败,往好了说,你是个有大志向的人

往坏了说,你就是个赌徒,输急眼了想要找本钱来翻身

而一个人,比较知足,即可常乐

没有特别强的物欲,能从生活的细节中细细品味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这也算是一种富足——得到这种富足,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只差一个心态这件小事

一个人寿命再长也不如那些被千古不忘的人影响久远

当然,从《道德经》的本意中,追求长寿也是道法自然

天天压力很大,杂念很多,神经兮兮想着养生

看着头条、抖音,知乎,刷着养生技巧

结果不知不觉又熬夜到 3 点多

还不如心静平和,随遇而然,心无杂念

反而自然得个长寿

——看,这是不是不努力然后” 躺赢 “的一个小爽文?

知乎用户 luzhiyuan 发表

道德经,是说道和德。

努力,不属于这个范畴。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 。

假如没有道和德 ,你的努力可能会使你走向相反方向 。南辕北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你的车越好 你的马越好 你的马夫越努力 ,你就离目标越远 。

相反的 ,假如你有了道和德 ,那么努力就不成其为问题 。该努力的时候你会比任何人都努力 ,不该努力的时候你就能不努力 。

知乎用户 吉翁兵 002B​ 发表

这简直是胡扯,

道家最著名的观点 “无为而治”,你来给我讲讲什么叫 “治”,好吧?

“治” 是一个多积极的字,你敢说《道德经》不 “努力”?

人家只是没在你的教条框架中 “努力”,没有得到你这个大老爷的认可而已。人家凭什么要得到你的认可?

你灭亡的时候,你再怎么不认可,该死还是得死,这就叫 “道”。这个“道” 不是你这个大老爷想要就能得到的。

纵使你派了童男童女出海去求长生不老药,那最多只能是又帮大海的对面充实了人口而已。

哦对了,那个取代了求药之人的王朝,就是靠着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而不断壮大,成就了辉煌历史的。而她的后人忘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最后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历史可以被改写,可以被曲解,可以被误读,但偏偏就是不能被改变。

你说他不 “努力”,也只是说说而已。等历史的车轮真正碾过之时,你的嘴再犟,你的身体也会做出诚实的选择的!

知乎用户 化性起伪的火山 发表

努力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生而为人的属性。

知乎用户 禅心语茶​ 发表

顺其自然而已。

一个人的天赋是喜欢文学,你偏让他去学理科。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基本成就有限,再努力也没用。剩下的那千分之一,有一个专门的名词: 天才

当你真的喜欢,当你真心投入。你从不会觉得自己在如何努力。你觉得你每天刷手机能叫努力吗?你觉得下了班再去接你真心的爱人是叫努力吗?

人最重要的大概是知道自己的天赋点。这样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知乎用户 失败才是常态​ 发表

努力是这样子↓

不够努力是这样子↓

真相是这样子↓

努力只是修饰的水、锦上添加的花,影响一个人高度靠的往往不是努力,而是缥缈的机缘或没得选的出身。

道德经是随堂笔记,负责记录的是人上人,因材施教是师的基本素质,面对一个已经把努力踩在脚下的人,老子那里不知道【努力】对于面前的人来说只是骗人的把戏,可能当时有提到,但被听讲者当成心照不宣的部分,剔除在笔记之外也不一定。

当然,老子不讲或者听讲者不记就不代表道德经没有努力的概念,毕竟道德经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记载,“冲” 不是努力是什么?

不立概念只能说【努力】的本质的东西在那个年代,那个堂堂正正的年代,它没有绽放出它的魔力,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也就把忽悠当成最高段位的时候,努力才有成长的土壤,所以……

知乎用户 子宇 发表

道德经整篇就是劝人努力的。阐述天道自然,最终是劝人 = 统治阶级可以施行天道,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努力践行天道的结果就是一切和顺。讲了半天大道理都是阐述自然规律如此,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当如此。

所以根源是对于无为的理解,而自然而为也不是消极的面对,无可无不可,该怎样就怎样就是自然的。

而那种劝人全力以赴不管不顾,用健康换不一定是自己要的成功,那种努力是明显违背自然的。犹如心被绑缚,朝着一个方向挣扎。努力应当是愉快的,积极的,而非不断积累着消极的情绪,总有一天自爆伤人。

知乎用户 枫雪 发表

在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下,努力是个伪概念。在一个不努力就活不下去的年代中,去提倡努力本就没有意义。

知乎用户 铁生​ 发表

道法自然,但很明显,凡人大多都不 “自然”。从这个“不自然” 向“自然”转化的过程中,是要付出 “努力” 的,不仅要毅力(誓死向道),还要恒心(绵绵密密)。

好比佛教里,有情众生本都是佛,但都被无明所惑,要想回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也是要努大力的 (勇猛精进)。

题主问这个问题,大概是读书思辨产生的疑问,而道家道教佛家佛教什么的,都是讲求实修的。如果你实修一把,就知道对这个 “努力” 的要求程度了,那简直要努死人哪。

而祖师们写这些经书,就是要让你努的心甘情愿,努的甘之如饴,努到 24 小时不停歇,就离 “合道” 不远了。

所以可以说,《道德经》里写满了 “努力” 二字,但凡是书中你没有达到的境界,都是该努力的地方。

知乎用户 归一 发表

道德经没有努力这两个字,但是有努力这个概念,并且通篇都是。
比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个意思说:领导者给大家服务,要清空自己的私欲,教导老百姓要言传身教。
而且这个努力可不是一般的努力,人要控制好自己的私欲,可是比努力做事难多了。
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个意思说:领导者不要推崇自己的喜好,这样老百姓就不会争做你的喜好。不推崇难于得到的东西,这样老百姓就不会为了得到这个东西去偷盗。不表现出自己的欲望,这样老百姓就不会来讨好你,他们的心就不会乱。
这个就是说领导者在管理中要去做到的,正常的人都是有爱好的,而领导者确不能表现出来,可见这样做到的难度很大。
比如: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意思说:领导者最大化去探索,不如让自己保持与大道同步。
人要想与大道同步,这个难度,更不用说了。

知乎用户 汤不冷 发表

努力是什么?努力本质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强行往所谓好的方向发展。其实解释这段用 “相濡以沫” 的故事就非常好。相濡以沫很辛苦,很感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努力。但终究不如相忘于江湖。那么道德经,庄子恰恰就是讲自然,讲顺从天性。讲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那么是不是说你有什么欲望就都去做,不管不顾呢?当然不是,老庄不鼓励为了自己私欲去杀人放火。这里就要引入另一位道家大师,“一毛不拔” 先生。“拔一毛以利天下” 的事都不做,也就有点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人权自由,你可以有你的自由,但不要侵犯我的自由。真正热爱自由的人,爱的是自由本身,即顺从自己的自由,也捍卫他人的自由。这样道家的自由观就相对完善闭环了(当然没这么简单,但就不展开聊了,大概意思)。

回到努力这件事,努力一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即使是与他人自由毫无干系的情况下),这就天然的反道家天然之说。二是要往所谓好的方向发展,那什么是所谓好的方向?升官发财,学富五车,还是什么?如果是这些目标,那显然是跟老庄思想严重不符的。不过有个例外,比如你天然就爱读书,那么你天天读,读成了大学问家,这也是天然,不以结果论,论心不论行。

其实说道家,我更愿意说庄子而不是老子,我个人觉得庄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把逍遥自然思想以及把追求人本精神密切结合,真实实践且总结出理论体系的人。也就是说我觉得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觉且推动他觉去追求人之真谛的人,可以上如佛陀了。

知乎用户 一凡 发表

《道德经》,好久没读了,想来也忘记了大片大片的段落。记得也只有寥寥几句,致虚极,守静笃;治大国若烹小鲜;强其骨,弱其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邹狗;上善若水;之类的小句子罢;其他的,想不起来了。

道德经,终归是讲顺其自然,柔弱胜刚强,也是在讲自然规律吧。既然是自然规律,那么自然生,自然死,摒除过多的在外贪欲,至于努力?为何努力!是为了自身获得更多的财富,权利的话,就违背了自然规律,毕竟这些都是易逝的,时刻幻化幻灭的。道德经不说努力,但却时刻离不开努力。因为高等的教育,是教正确的发心,是教如何正确看待生老病死和权利欲望,不提努力,却也离不开努力。不努力,就会饿死,不是么?

知乎用户 金刚 发表

讲的就是无为,即便做事,也是 “为而不争”。努力是什么?不就是有为吗?不就是力争上游吗?不能站在常人的角度去理解觉者的话,非常道嘛!

为道是日损的,是要把常人的名利之心看淡、去除的,而常人的努力不就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吗?这是强烈的追求与执著啊!正好背道而驰。在常人的观念中,努力是被提倡的,被看做是优点,但从 “道” 的角度看却是执著,是缺点,正是修道得道的障碍。当然修道也不是什么也不做,是要无为的做,随其自然的做,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不管是不是你的都想通过努力去得到。

道理与人理是相反的。所以学道要反着看问题。

知乎用户 刘先生 发表

活着,就是在努力了。

不努力比努力,要难的多。

知乎用户 云天月色 发表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不能抛开道谈道德经。道德经中的观念,很多是为形而上服务的,形而上的东西,努力有什么用?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春草无力也生,冬花有香也要凉凉。所谓形而上,这个观念本来就脱离在社会之外,是一种生命态度,而不是生活态度;努力是后天意识,毕竟无法努力从一亿精子当中努力脱颖而出。

但你要说道德经中没有努力,他通篇讲了许多努力的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你不努力能做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不努力行?实质道德经所讲具体的句子,都极难通过努力做到。

道德经中,是有努力这个概念的。当从无声处听惊雷,从无字处看天书。道德经教你悟道,在悟不在修。

“不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 前者就是消极?后者就是积极吗?

不,对于勇气过盛的人,要劝其不敢;对腼腆内向的人,要劝其勇敢;作用于人,达中庸,得无为。有了形而上的角度之后,看问题的立场不同。

纯粹的坏人,是值得尊崇的。大多数人做坏事,行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身处美好中的人,本身就在作恶。长短高下相形,你努力做了皇帝,那丫鬟谁来做呢?你努力在一个行业,达到精英层次,可每个行业的主要构成都是人,有了精英,就有了垃圾。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努力,和大家都不努力,结局是一样的。

世间本没有标准,标准是被一个个更加努力的人拔高的。在拔高之前,标准是很低的。所以一切圣人,都在虚其心,实其腹,尽量减免身体欲望之外的一切标准。从宏观世界来看,你的努力方向毫无意义。

毕竟你看十年生活,高手看三十年河东,至人看百年,圣人看轮回。比方用圣人的眼光来看,任何强大的武器发展,都是悲哀的。因为人绝非为了战争而生。全人类求同生,不求共死。原子弹的意义就是毁灭,为了毁灭,激情,努力?当然,用人的眼光来看,总要我能欺负别的人,我可不能被人欺负。

用族群,种类,国家,区域,家庭等眼光来看世界,都是有失偏颇的。

知乎用户 小说读者 发表

确实是个好问题,说到了儒道的区别。道家是认为道法自然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所以没有努力这个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行动,道家行动的时候,他认为正是在法自然,而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儒家有努力的想法。

知乎用户 记取小窗风雨夜 发表

道德经实际上说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尊重客观规律。

一个是,看透现象本质。

尊重客观规律,用大家都熟悉的话来说,是 “道法自然”、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顺应客观规律。

生死兴亡是客观规律,受到压迫要反抗也是客观规律,但是不可强求,可以选择的话,就不要逆于天道。那么什么是天道呢?自然就是天道。对于宏观来说,少管就是自然,对于个人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另一个看透本质。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贤人与难得之货,就是名利二字。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的欲望。

人不要做欲望的奴隶,才能获得自由。

知乎用户 乌合 发表

道德经内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山九刃,功亏一篑。

——确实没让人努力。只是让人先干活,少废话。

知乎用户 心灵长亭 发表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无不为

我是上帝气息流经的笛子上的气孔,听那旋律

按上帝的旨意做事

爱因斯坦说: 教育是忘掉学校所有学的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

乔布斯的演讲,stay hungry, stay follish

努力?可能我们对这感觉误解了太多

如果离开了坚持,恐怕不能称之为努力了吧

能量的释放,即表现为我们的思维,也是我们行为的根本

释放,对能量来说,是自然的,是必须的,是本能

怨恨不满妒忌欲望情欲关注,你能压抑控制住这些能量吗?

这些感觉来的时候需要努力吗?

兴趣,愿望,理想,需要努力才会有吗?

那些实现的过程对于没有兴趣愿望理想的人来说,是坚持努力困难,是不辞辛劳不畏艰辛

但对于有理想兴趣报复的人,是必须如此,是不如此太无聊,是不如此人生没有意义

你要往南去,但现实需要你先向西到达一处,向西的路途便是充满了困难坎坷,你不得不用努力坚持汗水拼搏完成向西的这一段路程

向南呢?向南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

穷才思,思才变,变才通

知乎用户 善下之 发表

努力也就意味着强求,求而不得是苦,在强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执念,恶念,或者是投机取巧。道德经讲的是顺其自然,按照道的趋势发展,休养生息,如此则生生不息。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百度百科有哪些历史文化类词条内容错到堪称离谱?

知乎用户 首阳大君 发表 大名鼎鼎的清朝 “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继妻,朝鲜义顺公主的百度词条,简直创下了胡编乱造兼不求甚解的巅峰。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个词条本身就是错的,不知道是谁当初把 “义顺公主” 打成了“顺义公主”,而且因为是标题 …

我们在墙外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天在这里讨论的意义是什么?能够改变什么? 或许你也有或有过类似的疑问:翻墙到底有什么意义?参与这些讨论有什么意义?我们能改变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有不随大流的性格,敢于正视和表达自己的疑惑的勇气。上升到哲学的层 …

有什么话想送给一事无成的年轻人?

知乎用户 发表 生活很累,你很棒! 知乎用户 Toly 发表 1、如果你感觉自己一无所长,做什么什么不行,吃什么什么不剩,对自己毫无信心。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做好一件小事。 哪怕是最小最小的一件事,哪怕是花十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件微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