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过时了
方舟子过时了 作者:后军 方舟子过时了,我总结有以下6条理由: 1)方舟子批评中医过时了。批评中医是方舟子科普打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之际,中医走进课堂、中医走进宪法,批评中医的声音在自媒体之外也已经被完全抛弃。此时,方 …
方舟子对我的影响(勘误补充版)
作者:陆安春
按:
最近有读者留言说方舟子本人转发了这篇文章,并指出了文中的错误:《南方周末》应为《南方人物周刊》。加之本文写于数年前,有些内容也需要更新或补充说明,故更正、完善后重发(原稿约1.2万字,更新稿近2万字)。为了令读者看到文章修改的来龙去脉,补充的内容用“PS:”予以说明(可能会造成与下文不太连贯,读者见谅)。之前小改过一次,标题改成“方XX”才能成功发出,现只能照用。
2019-10
PS:“历史会给予你远高于现在的评价!”
——某网友
方舟子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做科普,他对我的影响,也从科普开始。方舟子的科普,尤其是健康科普,对我影响巨大。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问题上,方舟子一一介绍了国际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几乎每一项介绍都令我直接或间接受益。
在方舟子之前,虽然也有人在做科普,但没有谁象方舟子那样,把科普当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并且坚持不懈地宣称自己是科普作家。作为读者,我很明显地感觉到,正是方舟子的坚持,以及他的巨大影响力,使得“科普”一词逐渐成为流行语,一些人也开始以“科普”为荣。当然,这当中其实有不少是“伪科普”,象科学松鼠会以及“朱毅博士”之类。但总的来说,科普能够从一个不为人注意的领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甚至以此为荣,方舟子功不可没。想想就在5年前,有多少人对“科普”感兴趣?几年时间过去,大V们动不动就谈“科普”了。
PS:现在,科普又冷下来了,原因众所周知。
在阅读方舟子作品的过程中,我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方舟子的影响,进而在人生态度、社会认识、问题判断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很庆幸看到这些变化。
一、健康科普:从中直接受益 方舟子对我的最直接影响,也是我和我的家人首先直接受益的一点,就是他的健康科普。方舟子的健康科普使我明白:在健康问题上相信国际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直至目前,方舟子的健康科普令我和家人最起码在以下几件具体的事情上直接受益:
关于孕前保健的科普,使我妻子注意营养均衡,只补充叶酸,避免胡乱“药补”或“食补”。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科普:使我儿子在出生时免受一周的住院治疗之苦,同时也节约了不少医疗费用。详见:《当你面临医生的专业建议……——关于孩子治疗与过度治疗的一些经历》,https://mp.weixin.qq.com/s/GOLYNMnrseJ7XbKCNjZoBQ
关于发烧的科普,使我们基本上能够较从容地应对儿子的第一次发烧,并在此后的历次发烧应对中更加应付自如。详见本号:《孩子的第一次发烧》。
关于手足口病的科普,使我儿子免受住院之苦,我们大人也不至于惊慌失措。详见本号《儿子手足口病的治疗经历》。
关于腹泻的科普,使我第一时间从方舟子的微博上下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婴儿腹泻的完整资料并仔细研究,从而使儿子的两次腹泻都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理。详见本号:《儿子腹泻治疗经历》。
关于母乳的科普,使我妻子坚持母乳喂养至孩子整整两周岁(出生后2个月开始补充维生素D)。孩子一直健康成长。
关于维生素和钙剂的科普,使我们一家人现在仍然坚持补充维生素和钙剂,儿子则从出生后2个月就开始补充维生素AD。
关于药物的科普,使我知道炉甘石洗剂不是中药而是正规西药,而且属于世组织推荐的儿童基本药物之一。于是我得以放心地用它应对儿子的皮肤瘙痒症(外用),效果很好。
关于性爱的科普,使我们夫妻知道国际医学界主流观点是性交次数越多越有益健康,这完全革新了我们传统“纵欲伤身”的观念,大大地提高了性爱情趣。同时,我们也因此而知道国际医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经期性生活无害,减少了一大思想束缚。
关于大蒜的科普,使我改掉了吃生大蒜的习惯。我去北方上学后,受周围的影响,学会了吃生大蒜,倒不是因为美味,而是认为它象一些书籍所说的那样能够防癌。为了这一伟大目的,觉得忍受一下它那难闻的刺激性气味是值得的。方舟子的科普使我明白大蒜防癌说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因而坚决摒弃大蒜,不必再忍受它的难闻气味。
关于日常辐射的科普,使我放心使用最喜欢使用的微波炉,同时也对许多日常电子产品没有任何压力。
关于转基因的科普,使我懂得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安全;关于食用油的科普,使我知道花生油虽然是优质油,但很容易被黄曲霉素(强致癌物)污染,选择同样是优质油的转基因菜仔油会更安全,所以这几年我们吃的几乎都是金龙鱼的转基因菜仔油。
关于医学的科普,使我明白应该相信国际医学界主流观点,对中医有了重新的认识,避免了中医、中药的各种已知(如马兜铃酸)或未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凡是遇到涉及医学的问题,都会设法请教正规医院的西医临床医生或搜索相关资料,尽可能了解国际医学界对该问题的主流观点是什么,进而以此为指导原则,力争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正确的医学处置,大大地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甚至错误的治疗措施或药物。
直到目前,儿子已快六岁,没有吃过药,除预防针以外没有打过针。当然,去过几次医院,但最终都没有吃药,更没有住院。去医院的目的主要是让医生看看是什么问题,需要怎样处理。最终没有吃药的原因一是把医生开的中成药直接扔掉;二是通过与医生的交流知道孩子每次的问题都只是小问题,回家一一研究过医生所开的西药后,最终都认为没有必要吃。
PS:直到本文修改之日,孩子已经9岁多,仍然没有打过针(预防针除外),只因急性寻麻疹吃过几片抗过敏药。我内心对方舟子的感激,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我现在每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想要了解,第一反应就是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方舟子+关键字”,看看方舟子对该问题有无介绍或提及。如果有,当然很好办,按照方舟子的建议做就行了,因为方舟子介绍的是国际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如果没有,就比较麻烦,因为自己英文不够好,无法英文搜索(准确地说应该是能搜索,但阅读很吃力),只能查中文资料,而中文搜索对同一问题通常会有海量的资料,我就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对照、鉴别并最终确定采信哪一种资料——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烦人的过程。中文世界经常出现完全相反的专家观点,对普通人而言,要判断哪一种符合国际医学界的主流观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在日常生活健康领域,我还没遇到过太令我纠结的问题,因为许多我关心的问题方舟子都提到了,象牛奶、维生素、钙片、保健品、中医中药、日常辐射、肉类蔬菜和水果、均衡饮食等等,方舟子都有明确的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新生儿黄疸。此前我看过方舟子的科普,后来医院说我儿子有黄疸需要住院时我记得好象方舟子介绍过,于是输入“方舟子+黄疸”,找到了他的介绍原文,同时又找到了美国新生儿协会的黄疸干预指南,进而为我后期的对策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刚出生的儿子最终免受了一周的住院光疗之苦。有资料提及,中国80%以上的新生儿黄疸被过度治疗,我儿子有幸被排除在这80%之外,方舟子的科普功不可没。
PS:本来,医生受过专业的训练,我们只须完全信赖他们、听从他们的意见就可以了,可是目前我们还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还得花费精力去查阅一些本来无须我们亲手查阅的资料。因为医生告诉我们的,不一定是对的,或者更准确地说,不一定是符合国际医学界主流观点的。这种状况有时是医生有意造成的(比如为了利益而推销中药、中成药或是未经严格验证的非主流疗法等等),有时医生则是无意的(比如医生自己也真诚地相信某些非主流疗法等等)。在某些事关生命的医学问题上,中国医学界整体发挥的作用,有时候甚至不如一个方舟子。方舟子通过他的科普起码让我们知道国际医学界对某些医学问题的主流观点是什么,而同样面对那些问题,中国医学界要么整体沉默,要么仍然整体沿用着“非主流”的方式。从以下一系列关键词我们就可以知道方舟子澄清了多少错误观念:中医、螺旋藻、特仑苏、褪黑素、大蒜、“天曲”、“诺丽”、“排毒”、干细胞美容、蜂王浆、眼保健操、膨大剂、日常辐射、脐带血、预防新生儿溶血……一边是一个科普作家,另一边是大量的中国医生,有时候我们禁不住想: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咋就这么大呢?但方舟子再严谨,他也没有精力把所有的医学问题都一一科普,所以我们又不得不选择相信中国医生,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困局。如果我们有精力,也有能力,就亲自去了解(或通过方舟子等严谨的科普作家来间接了解)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知道国际医学界对某些医学问题的主流观点是什么;如果我们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花时间看一下科普作家的介绍,那么,权衡风险考虑,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正规西医院的西医医生,即使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医学界主流不接轨。
二、中医批判:观念彻底革新 我此前并不喜欢中医,但也不反对,认为它肯定是有效的,只是我自己不感兴趣而已,而不是中医不好。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高调反中医的时候,办公室的人跟我说:有人主张要取消中医呢!我随口回答说: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东西,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不是说想取消就能取消的。我同事也赞成这个观点。
方舟子很早就开始中医批判,归纳得较为系统的《批评中医》刚出版,我就买了。我是抱着好奇心在当当网下的单,主要是想知道批评者究竟是怎么说的。结果,当晚一口气看完,100%地接受,对中医的认识瞬时发生大转变,观念彻底革新,心中也豁然开朗。内心也非常庆幸当初没有花太多精力去研究它。
PS:《批评中医》我也买了很多送亲友。至今,没有发现那些收到书的任何人因为这本书而改变对中医的看法(我家人例外,在家里,我利用家长的强势严禁家人接触任何中医中药,幸而家人也听得进我的意见)。大多数亲友的说法是:中医几千年历史,还是有用的,不是方舟子说了算。《批评中医》那么严谨、详尽而无懈可击的论述,仍然无法改变一些人的看法,这种现象我觉得挺难解释的。我自己的解读是:有些人习惯了说教式的教育,无法适应严谨的论述。
我仔细回想自己对中医的了解过程,感觉中医实在是可笑。于是也写了一点文字,宣扬我对中医的认识。《陆安春:关于中医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至今仍然可以搜索到,目前仍然在网上被支持者和反对者拿来讨论。我很庆幸以自身的经历向人们讲述了中医的一些真实情况,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清楚认识中医。很偶然的一次,我看到我文章下的一个评论,网友“秋拭水”评论说:“在中国傻子永远不够用,多死几个也是好事。”——该网友显然是个中医反对者,他的评论让我捧腹大笑。我想:即使我的文章反对的人比支持的人多,如果在一万个评论者当中能遇到一个象“秋拭水”那样令我开心的,我的文章也不枉了。记得大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花钱去看场电影是为了开心享受,给街头乞丐10元钱去买个盒饭,给予者因为给予而内心舒适,那也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两者其实并无区别。那我也可以这样说:我写篇文章偶然看到一个开心评论也是一种享受,从这点上说,值了。
PS:中医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说更准确一点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的医学(还有藏医、苗医、瑶医……)。传统医学不单中国有,其它国家也有。而且,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理论一点也不比中医逊色。但是,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都一一消亡了,只有中医在中国象熊熊烈火大有越烧越盛之势。原因何在?中医支持者认为是中医有效果,所以生命力旺盛;中医反对者认为是国人的过度迷信才导致目前的现状,中医如果真有效,一定会全世界流行,因为中国人并不是特殊人种。我的观点,对中医的态度起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判断能力。中医、转基因和方舟子可以作为鉴定国人智商的三大神器。中医代表传统,转基因是现代生物学公认的伟大成就,方舟子则致力于介绍国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一个人如果迷信中医的同时强烈反对转基因和方舟子,就说明他与现代科学基本脱节,那将是一种最糟糕的情形。
在中国目前这种学术环境下,民众被各种不严谨甚至不学无术的所谓专家忽悠惯了,宁可相信“养生专家”,也不愿相信方舟子。这很正常。《科学成就健康》我前前后后买了应该有100本,留下两本,其余的都送出去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给我发信息说写得非常好,那个人是我高中的物理老师。100:1,比例好象也太低了点,不过方舟子好象说过中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国民比例不超过1%,如果真是这样,100个人里能有一个人反馈说《科学成就健康》写得好也属正常。
PS:最新的消息是,即使是那位物理老师,也支持中医。我曾经跟他说:老师您既然认为《科学成就健康》是好书,为何还接受中医呢?这太矛盾啦。他答:要多听不同意见,方舟子的意见我听,其他意见我也听。我无言以对。
三、社会论战:偶像一一破碎 虽然我一直反对个人崇拜,但在阅读方舟子的文章之前,我也是有“偶像”的。在法学领域,贺卫方就曾是我的“偶像”。阅读方舟子与朱苏力、贺卫方等人的系列论战文章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看一个人是否有水平,不能仅仅看他的演讲,一定要看他的文字。贺卫方的演讲很有煽动性,容易被迷惑。在学校时有次听了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的演讲,也很兴奋。毕业后看了方舟子的批评,仔细一想,感觉朱苏力是名过其实了。说来惭愧,大学时我也曾经被丁小平迷惑过,听过他的几次演讲,很有激情(其实是很能吹),那时就被忽悠了,也是因为方舟子,才重新认识丁小平。
稍感安慰的是,清华有两个我较为喜欢的人文学者,一是搞历史的秦晖,目前没有被方舟子批评过;一是搞社会学的孙立平,虽然曾因在一篇杂文中引用方舟子的作品未加注明而被方舟子批评,但其专业领域却未被批评过。我曾经就学的法学院以及其教师,直至目前也还没有被方舟子点名批评,这相对北大法学院而言是多少令人更加宽慰一点(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和“法理学大家”贺卫方教授都上了新语丝的批评专栏“立此存照”)。当然,不是说清华法学院比北大法学院更好,只是说,如果自己曾就读的地方被自己崇敬、钦佩的人批评,在感情上多少会难以接受。但退一万步说,即使哪一天秦晖、孙立平等人也被新语丝设专栏了,以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我也觉得很正常,似乎也没有必要为这种事失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喜欢的清华学者或学院未被方舟子批评过,清华却没少被方舟子批评,其中就包括清华副校长施一公那样的大人物,医学院的院长助理刘辉也曾因为被方舟子揭露其造假而被解雇(方舟子曾为此撰文表扬清华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先例)。方舟子一一打碎了我的一些偶像,使我认清了他们究竟有多少料,从而自己更加爱思考,不轻易相信不严谨的观点,感谢方舟子。
PS:秦晖、孙立平后来也被方舟子批评了。其中秦晖被方舟子定义为“伪自由主义者”。当然,方舟子的批评都是有依有据的,我看了那些论据之后,果断对他们取消关注。
现在,“公知”已经彻底成了贬义词。我正是在阅读方舟子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的:一开始,有些人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沾沾自喜,方舟子在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公共知识分子”后,立即撰文《请辞“公共知识分子”桂冠》,明确表示不屑于与“公共知识分子”为伍;后来“公共知识分子”们与方舟子论战;再后来,“公共知识分子”被简称为“公知”;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公知”就变成贬义词了。我以前那些偶像,大多是“公知”,现在,他们则影响不了我了。以前有个叫薛涌的,觉得他的文章挺好看,后来发觉他写的东西很不严谨,现在则是一点兴趣也没有了。这样的例子我还有不少,我觉得这是好事,起码说明我自己的阅读标准提高了。
PS:薛涌在2011年方舟子遇袭之后,没有象某些人那样落井下石,而是迅速发声支持。被方舟子批评过而仍然公开支持他的名人或大V,好象就只有薛涌了。从这点上说,薛涌也算难得了。另外还有一人,厦门大学某文科教授(名字忘了,绝对不是易中天),被方舟子指出文章错误之后,出书时把方的批评文章收入并给方寄稿费,算是私下支持吧,方舟子认为他是被批评者当中最有雅量的。
另外,通过对方舟子的关注,我认清了一些“公知”的真面目。肖传国把一项尚在美国做临床试验的手术(后期被证明无效)拿来国内正式开展,敛财且毒害儿童,方舟子揭露了这一事实,肖传国因雇人袭击方舟子、方玄昌(另一位揭露真相者)而入狱——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明显的事,应该说是非判断是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的。然而,却有不少“公知”公开支持肖传国,名单一长串,其中就包括“法理学大家”贺卫方教授。做人应该有底线,不能因为讨厌方舟子而和肖传国这样的罪犯抱团,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中国的“公知”却纷纷置常识不顾,始终不渝地遵循“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抱团意识,“紧密团结”在纯粹为反对方舟子而建立的圈子周围,是非不分,混淆视听。这怎能不让我们失望呢?
PS:“有圈子,无是非”,是国人常见的现象。什么意思呢,比如甲、乙是同一圈子里的人,即使甲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对,也不影响乙对甲的良好印象,甚至乙可能还会为甲辩护,坚决站在同一战线;反之,如果甲、乙不是同一圈子,即使甲在某件事上做对了,乙可能也会反对之。由此引申出一种情形:甲、乙原本不认识,谈不上同一圈子,为了同一件事,大家加入了圈子,即使这件事是不光彩的事,也不影响甲、乙建立圈子关系,即通常所说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主动向肖传国靠拢者除了贺卫方,还有“堂堂央视记者”王志安、著名的“中国脊梁”崔永元等等。不是我不懂,这世界变化快。
在网络上引起大轰动的“韩寒事件”,对我反而没什么影响,因为本来就觉得韩寒没什么水平。不过,在阅读论战双方资料过程中,再次见识了方舟子的理性思辨能力,凡是支持韩寒的学者,从此被我一概列入免读行列,如清华美术教授陈丹青。之前觉得他向体制僵化的教育制度宣战,挺有个性和正义感;韩寒事件后发现他的思维水平实在出不了台(比如说出了“如果证明韩寒作品是他父亲代笔的,我连他父亲一起喜欢”这样的蠢话)。
PS:韩寒这几年在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令我想起土摩托的一句话:在这个社会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往往不是什么好人。但是,起码,他不敢以什么“当代鲁迅”自居了。方舟子几十篇文章迅速打掉了一个曾经的国民偶像。
四、宗教分析:重新认识宗教 我一直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年轻时曾经有个女孩有意无意地向我暗示:只要我加入基督教会,她就是我的了。我看过她给我的《圣经》,实在看不下去(感觉还不如《安徒生童话》),更谈不上相信了。那女孩却虔诚得很,自始至终坚信“一切都是神安排的”,这令我觉得不可思议。自然,我们最后不会有结果。不过,这个阶段的我,对宗教也并不排斥,觉得别人有信仰那是他们的自由,而且也认为宗教会有社会促进作用。感觉中国如果能普及正规的宗教,就不会出现法O功事件。同时我也曾相信一些学者所说的:宗教宣扬赎罪,信教者会有所敬畏,所以不敢轻易违法犯罪。
看了方舟子的宗教分析文章后,我对宗教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意识到它的作用被宗教支持者夸大了。而且,宗教狂热者所带来的危害往往非常巨大。那些不把法律当回事的人,固然有不少是缺乏信仰的,但也有不少是宗教狂热者,相对而言,后者的危害很多时候会更大。方舟子就曾经提及美国一个关于监狱里犯人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在美国的监狱无神论者的比例是极低的,而且这个比例要低于在美国人口当中的无神论者的比例。这说明不信神的人相对来说反而更不容易犯罪。
另外,是否信神与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没有关系。方舟子就曾指出,在文明程度最高的一些国家(挪威、瑞典这些北欧那些国家),无神论者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反而是那些对宗教信得特别虔诚的国家其文明发展程度和人的素质相对比较差,像非洲、南美的某些国家;例外的是美国,美国社会发展程度比较高,但是无神论者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但美国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美国信教信得最虔诚的地区是最落后的南方地区和中部地区,比较发达的东西部和北方信神的人相对较少。
我现在的观点是:信宗教不如信科学。道德水准之高低与是否有宗教信仰并无联系,信教者道德水准普遍较高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而已。科学理性比宗教信仰更可靠。
这里顺便提一下哲学。以前我觉得哲学很伟大,高深莫测,对哲学家多少有点膜拜。看了方舟子的文章,才知道科学比哲学更值得我们崇拜。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当然是伟大的,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科学家比他们更伟大。尤其在当今之中国,著名大学里那些搞哲学的人,他们的言论并不高明,不但不高明,有不少反而是漏洞百出,成为笑柄。
PS:此前我对哲学有偏见。应该说,严肃的哲学也是伟大的。我们只是经常遇到一些挂着哲学名头的假哲学家,令我们误以为那些人就代表哲学。其实恰恰是他们玩坏了哲学。
五、文章阅读:培养严谨思维 阅读方舟子的文章对我来说是一大享受,尤其是《美国电影史话》那样的文章。我认为即使是搞电影史的专家,估计也很难写出《美国电影史话》那样精彩的文章(专家可能在内容上会比《美国电影史话》更详尽,但在语言表达上我认为很难达到方舟子的高度)。除了类似《美国电影史话》这一类带有感情色彩的文章外,我认为方舟子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作为严谨思维训练的阅读教程。
PS: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严谨而兼顾文采(一般人能做好其中一方面已经很难了)。方舟子在科普领域的地位,就连他的对手也不否认。之所以一上来就提《美国电影史话》而不提科普领域,是因为我觉得科普领域众望所归,根本无须多说。
PS:方舟子不少散文写得充满感情,一些则写得充满情趣。我认为几乎任何一篇都可以放入中学语文教材。散文要写得好看非常难,很多人写散文自娱自乐,作者可能感觉乐趣满满,但别人看了就觉得索然无味。也许是我挑剔吧,我至今仍然不觉得周作人和林语堂等人的散文有什么好看,我也不觉得语文课本收录的《荔枝蜜》之类的散文好在哪里。散文领域,我认为最有功力的还是鲁迅、金庸和方舟子。很多人以为金庸只会写小说,实际上他的散文也写得非常好,绝对属于一流水平。中文世界,活着的人当中,我认为方舟子是第一的。当然,他不仅仅是散文,史学随笔、杂文、诗歌都有很高的水准。有兴趣者不妨看看他的《我的两个世界》、《方舟子自选集》等等。孔庆东说方舟子的文学水平属于国内重点大学文科教授一级的,我觉得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反正,国内重点大学文科教授的作品,包括孔庆东他自己的作品,我没遇到令我动心的,反而方舟子的书,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另外,方舟子的政治学素养,我认为远远高于国内很多政治学者或教授。就美国普通政治问题的见解而言,国内学者我觉得只有资中筠能够与方舟子相提并论,而资中筠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早期的清华毕业生,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人物。一个业余人士的分析水平能够与该领域的顶级水平看齐,一来说明这个业余人士不简单,同时也许说明国内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还有诗歌,方舟子的经典文章《诗律浅说》获得行内的高度认可,我不懂这个领域,无意做评价,但是,我觉得方舟子写的诗,比很多诗人的要好看得多。如下面这首《初春的声音》,即使完全不懂诗的人,也会觉得好看:
我只是坐着 一如莲座上冬眠的塑像 只有一种声音能把我唤醒 醒来的时候就有了陌生的感觉 望着那条潮湿的黑色小径 知道所有的冰雪都已化尽 这时你的呼吸从远处传来 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你说草在长 你说草在无声地长 在太阳睡去的时候 在失去月光的时候 破土的声音无人听到 我看着你 看着你鼻尖上微微的银光 看着你眼里神秘的滚动 心中最后一缕鹅黄也变成了嫩绿 我轻轻地对你说 是的,我听到了
个人观点,在中国,在世的人当中,方舟子科普的广泛度和受欢迎度第一,打假影响第一(前两点也可粗糙表述为对社会带来的益处第一),文章的广度、深度和可读性等方面总体水平第一,思维严谨性第一,思辨能力第一同时又自始至终坚持不主动骂人(至多只是拿对方的话回骂),文学、史学和政治学的水平一流,……这些第一和一流综合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成了综合指数上的第一(这里好象又不自觉地参照了《美国电影史话》里的某个句式,可见我自己受方舟子的影响有多深,连写东西都不知不觉地受影响)。目前要找到另一个能够与之匹敌的,难度太大了,起码直到今天我仍然没有发现。
……
方舟子的《批评中医》写得非常严谨。我曾研究中医数年,也曾经试图寻找方舟子论证的漏洞,但最终我还是失败了。方舟子的论证非常严密,我根本找不到机会去反驳。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动不动就对方舟子批评中医破口大骂:以更严谨的论证来推翻他,不是更有说服力吗?答案只有一个:无法推翻,只能大骂。个人看法,如果看过《批评中医》而仍然相信中医,智商多少有些问题。
这些年来,我看完了方舟子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每一条微博,我发觉不仅仅是《批评中医》,方舟子的绝大部分文章,甚至是随意聊天的微博,逻辑都很严谨,极难反驳。的确,如果反驳方舟子那么容易的话,那么多人时刻盯着他,他早就会被驳倒了,也不至于长期有那么一帮人以反他为业。
PS:我对方的文章,第一眼就觉得好看,方舟子的文章具有非一般的吸引力。在阅读上,我感觉自己其实是个很挑剔的人,往往身边很多人觉得好看的东西,我都觉得很一般,甚至认为不值得看。比如《明朝那些事》,身边不少人说好,我根本看不下去,感觉跟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又如于丹的演讲,我一分钟都听不下去;早期还看看易中天讲三国,后来发现他也就讲讲三国故事还行,写的文章并不怎样……唯有方舟子的作品,越看越有味,很多文章都可以反复看。对我来说,能享受此种待遇的人,也就只有鲁迅和金庸了(《中国人史纲》》、《万历十五年》我也看了很多遍,但柏杨和黄二宇的其它书,我也只是一次过)。一个人的作品能令我这样挑剔的读者反复看,我觉得水平是非常高了,即使是写作非常投入的作家老鬼,他的书我通常也只看一遍。
贺卫方被方舟子批评“近十年基本未发表论文达不到教授要求”之后,有一名律师撰文煞有其事地论证方舟子不严谨,说贺卫方的文章发表在法律类核心杂志或期刊上就被视为论文、方舟子至多只能说贺卫方论文水准低而不能说不是论文云云。这篇文章我看了直想笑,方舟子只是说贺卫方近十年发表的绝大部分文章只是随笔而非论文,这个律师却替贺卫方辩护说发表在核心杂志或期刊上的随笔也是论文。一个律师,逻辑水平如此,真不知他平时怎么说服那些当事人的。以前,看到这类表面上象模象样的反驳文章,我多少会认真看完,说不定还会认为写得不错。现在,浏览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我认为这是近十年来受方舟子长期影响的结果。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非洲买矿记》的作者。我觉得《非洲买矿记》写得不错,于是找该作者其它的文章来看,一开始感觉还行,后来看到他一篇关于反对转基因的文章,立即看出了文中的逻辑问题(比如他以转基因问题应允许公众质疑科学权威为由反对转基因——当然允许质疑,但中国目前的反对派基本都是依靠造谣或信口开河来攻击转基因,这与有依有据的科学质疑完全是两回事。另外,转基因是科学问题,在全世界的主流科学家都认为安全的前提下,一般的公众如果缺乏足够的科学素养而且也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的话,就不应该轻易质疑。所以说该作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后来我再重点留意该作者其它文章的逻辑,感觉也大都不严谨。
我上大学后,在医学院只学过一个学期的医用物理和生物化学,另加一学年的生理、病理学,没学高数;在法学院由于课程紧张,也没有选修理科课程,不过在法学院多少受过一点逻辑、推理训练。在理工类的逻辑训练并不充足的情形下,我没有最终成为文傻,反而培养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我觉得方舟子的影响功不可没。当然,阅读方舟子的文章之前,我其实也有思考,只不过那时候的思考大多并不严密(当时却又自以为已经很严密了),与后期的思考不可同日而语。日臻成熟的思考能力带给我自信,使我更难被公知、文傻、媒体所忽悠。
另一方面,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写的一些东西,也会觉得惭愧。如前几年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好文章”的一些看法》,虽然指出郎咸平对转基因食品的观点很不专业以至于被人诟病,但同时也认为他2004年在复旦的演讲记录稿《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虽“文笔一般,但因为论证严密,措词有力,又涉及其时最为敏感的社会话题,使之成为当时点击率最高的文章,以此为开端,引发了此后一系列的国有资产流失监管措施出台。其实在郎咸平之前,秦晖先生已经就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呼吁了好些年,但都未引起什么大的反响,从效果而言,他连续数年的呼吁却比不上郎咸平的一篇演讲稿。”——当时觉得,这样的表述已经比较谨慎了,现在看来,即使在经济领域,郎咸平的文章也是煽情的多,严谨的少,周其仁教授对他的反驳文章就严谨得多。单纯从经济领域而言,郎咸平和张五常、林毅夫等人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在那篇文章里,我还提到茅于轼、蒋方舟、李承鹏等人,虽然认为他们的文章不算精彩,但也算“好”,还提到了贺卫方的《复转军人进法院》,觉得该文尽管语言朴实无华,却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大讨论并推动了司法领域的部分改革,所以也应算“好”文章。——现在看来,蒋方舟没什么文采,而且不少作品已被人论证是由她妈妈代笔(蒋方舟至今没有任何有力的反驳);茅于轼很多观点不严谨;贺卫方的逻辑思维完全经不起分析,他的《复转军人进法院》,大学法学院一年级学生也能写,而且不少人会写得更好;李承鹏文字过得去,但人品不可与方舟子相提并论,而且文字没有强有力的内容支撑,很多时候就会变成忽悠。回头看自己当时的观点,真有些惭愧。
庆幸的是,那篇文章的有些观点,我至今未变:“一篇文章如果内容、文字均属一流,那肯定是上乘之作。只是,内容、文字均属一流的好文章,实在是太少了!这样的作者,大多人生经历比较丰富,阅读量无数,文字的使用上几经磨炼(不少人或许还有天赋)。显然,这样的人我们是极难遇到的,幸而发达的传媒使得我们能够轻易读得到他们的一流作品。就我自己的倾向而言,我觉得鲁迅、金庸、黄仁宇、柏杨、张五常、方舟子等人的不少文章就有这种水平。我自己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以及其武侠小说的不少片断、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张五常的《求学奇遇记》和方舟子的《美国电影史话》,总是禁不住发出“真是太精彩了”的感叹。”
PS:近期对张五常的看法有所改变,他的《求学奇遇记》当然依旧精彩,只不过,感觉他对大陆的经济学观点永远属于最乐观的那一派,由此导致他的一些结论未免偏颇。比如他说:大陆经济管理领域所有成功的做法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西方输入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好的。比如他又说,你们不要相信西方的某个经济研究机构,这个机构的负责人,当年上学时我是第一,他包尾!固然,他当年得西方名师垂青,对他赞赏有加,这值得骄傲,但如果以此认为某同学当年成绩包尾而他所在的机构全不可信,则未免太不严谨。方舟子曾披露当年的报刊文章,报道其古董欺诈和逃税的案件。此外,补充一下,方舟子的《美国电影史话》,是我看过的最精彩的电影简史。此类内容本来挺枯燥无味的,但被他写得妙趣横生而又充满激情。
这些年来,我看书越来越少,网络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狭窄;以前还有点兴趣写点小文章,现在这种兴趣也高度衰减,写的文字也越来越少。年龄大了而兴趣衰减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以前认为值得一读的文章,接触方舟子的文章后,有好多感觉不再值得读了。的确,现在很难遇到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作品了。不过这似乎并非坏事,起码说明自己的鉴赏水平比以前提高了。2015年11月,在深圳宝安图书馆偶尔看到有《南风窗》杂志,这是我10年前很喜欢看的杂志,随手拿了两本,却发现自己现在一篇文章也看不进去,当时我还疑惑究竟是杂志退步了还是我进步了,怎么变化这么大。后来想想还是后一种可能大一些。以前我还看看新闻,现在也很少看了,感觉中国媒体的东西基本不值得看,尤其是那些社评,目前所看到的社评基本上都可视为是垃圾级的。每次下班回家躺在床上小憩时也只是打开手机新浪看看NBA信息就算了(老实说,即使是NBA的报道,新浪那些体育记者写得也让人实在不敢恭维)。我现在看电视主要看香港的明珠和国际台,这两个是英文频道,绝对不看国内电视剧和电影,这一点和方舟子相同,但我不是受他的影响,大一开始我就对国内影视怀着强烈的反感了。现在上网主要就看看方舟子博客和微博;看书则比较少,偶尔翻翻家中书架上的金庸、鲁迅及方舟子。选择的范围窄了,阅读上花的时间就不多,也挺轻松,对于我这种无兴趣搞学术的人来说,这种感觉也挺好。这些年来,通过阅读方舟子,逐渐形成了一种不轻易被“专家”和媒体忽悠的能力,我觉得这种能力非常有用,因此内心很感激方舟子。当然,我该感激方舟子的地方太多了。
PS:有时我会在本地校友群里和校友们就一些话题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已经有三位以上的校友私下跟我反馈说我的发言比较严谨,修养又好,从不发怒。我仍然得感谢方舟子,这一切都是跟他学的。辩论过程中,有时会感慨:这么简单的道理,别人为什么老是不明白呢。有次甚至有位校友反问我:何为科学界主流观点?科学界有主流观点吗?我当时怔了一下,我从来没有想到这话会出自一位清华毕业生之口。
六、人格魅力:心态及时调整 方舟子回国后主要专注于科普,打假只是副业。但现在反而是打假令他最为出名。以方舟子的学识和教育经历(比如他曾在世界著名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要在美国谋份差事并拿到绿卡并不困难,但他最终还是回国搞科普,也自始至终没有加入美国国籍。据他自己所说,他回国的目的,也并非诸如部分“海归”所习惯宣称的 “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报效”此类的原因,他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觉得原先在美国谋取教职的愿望并不适合自己,觉得自己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的确摆脱了种种职业限制,却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不自由。肖传国袭击事件后,他开始成为反对者们的重点袭击目标。此后方舟子再也无法象常人一样正常出行,总要考虑人身安全因素并做好防范。即使如此,2014年广州购书中心签售会上仍然被人从三楼扔下的矿泉水击中脸部(如果直接击中头部,可能会受重伤)。由于方舟子在捍卫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他获得了2012年英国约翰·马多克斯捍卫科学奖(JohnMaddox Prize)和2013年克里夫·罗伯森哨兵奖(Cliff Robertson SentinelAward)。
我认为,方舟子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几个方面:
2.个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太在意金钱。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少见的。肖传国袭击事件引发了巨大反响,当时就有个老板要捐给方舟子一百万元,方舟子三次拒绝了。他一直坚持自己个人不接受捐款的原则。后来关心方舟子的人设立了一个安保资金,把网友们的捐款放在那里,约定几个管理人,主要用于给方舟子应付恶意诉讼以及人身安全保障。说白了,是别人为方舟子而设的资金,方舟子只是受益人,根本不参与资金的管理。那些攻击方舟子通过该资金骗钱的人,就如同攻击“希望工程”那些被资助的学生一样荒谬。其实,方舟子是否骗钱,简单想一想就容易得出结论:如果方舟子真想要钱,当初别人捐款给他时,他直接收了不就完了么?哪用那么麻烦还要建立一个什么资金去被人说闲话?事实上,方舟子如果真想发财,机会很多。当初他批评360浏览器时周鸿炜就说要设立一千万的打假基金请他当首席顾问,他坚决回绝了。如果说他是因为担心被人说“被收买”而有所顾虑的话,那么,当方舟子的崇拜者、毫无利益冲突的新兴网游戏公司老总徐宥箴诚心以高薪邀请他出任公司监事而同样被拒绝的时候,就能最能说明方舟子对金钱的态度了。他提到这件事时是这样说的:“徐宥箴说要无条件预付1千万聘我当公司监理,我知道他是一番好意,但是有违我当自由人的原则。我如果物质欲望稍强一点,操守稍放宽一点,接受赞助、做商业代言、收保护费什么的,收入也不会比央视主持人(笔者注:指崔永元)差,还不会是2亿代言的画饼(笔者注:指崔永元宣称给某家公司代言的费用是2亿,但后来证明那家公司连工资都发不出)。但是央视主持人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世界上还真就有不把赚大钱当成人生目标的人。”当然,象方舟子那样的人,不可能为钱而发愁。他那些高质量的书那么受欢迎,版税就会是不小的收入。一个人,拥有可以发大财的机会,但因为与自己的生活原则相违,所以并不利用那些机会——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中国,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PS:徐宥箴后来因为方舟子指出柴静《穹顶之下》记录片的瑕疵而与方反目并成为方黑中坚,因为柴静是徐的偶像。听说后来还起诉要回了300万的捐款。值得一提的是,柴静在被指出错误后自始至终不回应,我觉得她和蒋方舟都是深谙其道的。根据这些年的经验,面对方舟子这样的严谨批评者,谁回应谁“死”。
以下是方舟子推特里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对金钱的态度:
chuixj ?@chuixj 27 Dec 2016@fangshimin 儿子读初二,正好要放假了,想买一本,不知道哪本好,老方推荐一下?
方舟子 ?@fangshimin 27 Dec 2016这三本是一个系列,可以从第一本《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看起,喜欢再买另两本。@chuixj
——一般想赚钱的作者,一定会三本书一起推荐。他却只建议粉丝“可以从第一本《我们为什么不长尾巴》看起,喜欢再买另两本。”
另外,方舟子的公众号有大量的粉丝关注,但方舟子是不设“打赏”功能的,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他对金钱的态度。
PS:方舟子后来很晚才开通了赞赏功能,熟悉来龙去脉的人都知道,是因为崔永元的激发。当然,方黑们仍然会说方舟子言行不一,但事实是:方舟子不靠赞赏生活,也不刻意追求。有,他照样是那种生活方式,没有,也依然如是。他绝对不会象某些名人,到处骗捐款,或是想方设法做粉丝的生意。
PS:方舟子的书,属于非常畅销那种。与其他畅销书作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书里的每一篇文章,一直免费在网上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除非被第三方有意屏闭)。亦即,如果读者不想花钱,也完全可以在网上看他的所有文章。这也是方舟子不太在意金钱的另一个有力例证。
3.诚实。在公开的言论中,迄今未发现他说过谎。这看似容易,实则非常难做到,尤其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当今在网络上稍为有点名气的人,要找出三几个从来未因为说谎而被人指责过的人,比较困难。方舟子就是其中一个。
4.言论非常严谨。迄今为止,方舟子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科学领域公开发表的主要观点,虽然遭到无数质疑,但迄今还没有哪一个观点被严谨地驳倒,反中医、支持转基因、揭露保健品、揭露医疗骗局以及各种学术打假等等,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不少时候,媒体很有把握地揭露某一个问题时,读者们仔细一搜索,往往发现同样的问题方舟子早在N年前就说过了,比如防辐射服,比如胶原蛋白等等。
5.作风正派,无可挑剔。无数的敌人时刻在盯着方舟子,有些甚至以抹黑方舟子为业,恨不得捅一两件惊天动地的新闻出来,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仍然没有这方面的任何新闻。方舟子微博的关注者以千万计,加之科普和打假在中国造成的影响,绝对称得上是中国的特大名人。这年头,哪个名人没有一点桃色新闻或是负面消息?方舟子偏偏没有,搞得那些一直想黑他的人只好郁郁寡欢。
PS:6.从来不写软文。作为一个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级粉丝的公众人物,自始至终没写过一篇软文,没为任何产品或利益群体站过台。这太罕见了。“中国脊梁”崔永元还卖天价农产品收割韭菜呢。
PS:7.从来不主动骂人。被人骂而作出反击时也从来不爆粗口,最多只是把对方骂人的话套用在对方身上。不过,一旦他走到这一步,对方基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挽回颜面了,因为当他把对方骂人的话套用在对方身上的时候,都是经过严谨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层层论证才得出那个结论,对方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是狡辩和耍赖了。很多人说方舟子刻薄。这与事实明显不符:第一,实际接触过方舟子的人,都觉得他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更谈不上刻薄;第二,即使未接触过方舟子,网络上看他的发言,也能看得出来。对朋友,他很有耐心、很有涵养,如评论土摩托及饶毅(“山上山下”理论出台前)等人的言论时。土摩托说方舟子关于近视的科普过时了,方舟子只是心平气和地回应说其实并没有过时;饶毅说做实验不用戴手套,方舟子也只是拿出世界著名实验室的照片作为例子来说明其实还是要戴手套的。再如方舟子的另一位朋友(推特名chengXX,中文名好象是程锷?),两人对美国政治的观点经常不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反,但方舟子每次都是耐心阐述自己的观点,双方的互动非常平和。对一般的网友,方舟子通常会就事论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如果网友“不识趣”,比如高高在上地指手划脚,或是自信满满地说什么“方舟子科普还可以,其它不行”,方舟子回应的措词就会毫不客气。至于对方黑、造假者或各类忽悠式的人物,方舟子是从来都不留任何情面的。当初,作为方舟子朋友的饶毅,其“山上山下”理论的代表作《为什么方舟子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出台后,我就知道,这次饶毅要完了。果然,方舟子的回应《为什么饶毅没有水平和能力识别学术骗子》很快出来了,饶毅被驳得体无完肤。我第一时间在校友群转发了该文并评论说:“讨论、辩论、说理的范文。当不同意对方观点时,如何反驳才有力度和风度?本文提供了一个范例。饶毅曾经是方舟子的好朋友,两人此前在美国时曾一起揭露肖传国的造假,被肖作为共同被告诉至美国法院。面对昔日好友的指责,甚至是带有侮辱性质的指责,该如何回应?作者自始至终保持理性、严谨,“绝不骂粗话”的原则贯穿全文,需要“骂”对方时,也只是借用对方的原话……本文尤其值得喜欢辩论的校友们研究。”
方舟子的人格魅力在一些小事上也体现出来。几年前,《南方人物周刊》想抹黑方舟子,策划了一个采访方案,意图把方舟子刻画成心态不正常、有神经病倾向的人。《南方人物周刊》内部一位有正义感的记者把这一策划案的文稿提前泄露给方舟子。方舟子于是拒绝此后《南方人物周刊》的任何采访,理由是《南方人物周刊》试图抹黑他。那时候,很多支持方舟子的人,也觉得他似乎有点太过了,觉得人家还没开始采访你,你就想当然地猜测人家不怀好意,这与他的严谨作风不符。方舟子没有就此作过多的解释。直到数年后,那位向方舟子提供策划方案文稿的记者离开了《南方人物周刊》,方舟子才把这份策划方案在网上出示。其实,他完全可以在《南方人物周刊》要采访他的时候就出示这份材料并进行有力的反击,那些质疑他的人也就不会有任何理由了,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宁可被人质疑,也要保护那位记者。
阅读方舟子越深入,愈加深刻感受其人格魅力,感觉自己在这个激情汹涌、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的时代能有机会阅读方舟子真是一种幸运。十几年前,不经意地阅读方舟子。当时以为,方舟子只会是我阅读对象中的平凡一员,那时觉得以后肯定还会遇到比方舟子更出色的。岁月流逝,大浪淘沙,其它的阅读对象一一被我疏远或遗忘,方舟子却逐渐占据了我的阅读时间并最终成为最主要的阅读对象。在历经不断的比较和筛选之后,方舟子在我心目中愈发显得珍贵。
PS:我最早从《南方周末》上看方舟子的文章,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了。至今已有20年。那时候的《南方周末》,还是中国最好的报纸,没有之一,看看现在都堕落成什么样了。
记得张五常曾说过(大概意思):一篇文章,30年后还有人看,已经很不错了;50年后还有人看,可视为经典;100年后还有人看,乃为真正的传世之作。我认为,方舟子的不少文章(比如象《美国电影史话》以及大量的科普文章),100年后仍然会有人看。放眼现、当代,我觉得能做到100年后作品还有人看的人,无非再加上鲁迅和金庸而已。100年后,也许社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比如根本不可能有假货),那时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100年前居然还有一个叫“方舟子”的人在打假(就好象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想象某些国家居然还有人在吃地沟油一样)。那时候,打假的方舟子或许会被人遗忘,但是,作为科普的方舟子,甚至作为文学、史学的方舟子,依然会被人们铭记,人们仍然可以从他那脍炙人口的闪光文字中感受到他的魅力。
PS:张五常的100年理论,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的确,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足够长远,把视野拓宽得足够开阔,我们会发现个人一时的得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实在不足挂齿。尽可能地做好自己,尽可能令自己和家人过得快乐,比一切虚无的目标更加重要。正如方舟子所说:“要让宿命的人生变得有趣,就尽可能地多走几步路;要让荒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就不妨细细地体味每一过程的悲欢痛快,结局如何也就无关紧要了。”在不断阅读方舟子的过程中,我及时调整了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不经意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更加理性、平和、恬静的心态。这也许就是方舟子带给我的最大影响。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在生活安定下来、无须再为之而奔波劳苦之后,阅读就会变成一种纯粹的消遣。阅读方舟子让我明白,即使是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有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进而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令我们的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我很庆幸自己正处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PS:时代依然伟大,但互联网……
附注1:本文初稿完成后不到一个月,2014年10月21日,方舟子的博客、微博、微信全面被注销,原因是方舟子指出了“网络作家”周小平文章中的常识性、事实性错误。对于喜欢方舟子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忘记的日子。幸而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得人们仍然能够读到方舟子的文字:一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方舟子新注册的博客http://fangzhouzi.tumblr.com来阅读;后来连这个也被封,人们只能通过翻墙等形式来解决了。正如方舟子所曾经指出的:一些地方正在成为“互联网的孤岛”……
PS:附注2:现在,方舟子的账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次被全面被注销,这是否意味着,我此前购买的近百本(看到好书,我会重复买多套以便合适的时候送人)方舟子著作会升值呢?从经济学上说,这也许算一种塞翁失马?虽然这种情形的出现让我无可奈何,毕竟我要看他的新文章会更加麻烦。无论如何,借用网友的那句话结束对方舟子的的评论吧:“历史会给予你远高于现在的评价!”(2019.10)
(XYS20191022)
方舟子过时了 作者:后军 方舟子过时了,我总结有以下6条理由: 1)方舟子批评中医过时了。批评中医是方舟子科普打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之际,中医走进课堂、中医走进宪法,批评中医的声音在自媒体之外也已经被完全抛弃。此时,方 …
由一张五千人的头像图想到的 作者:黄明红 前些日子,群友发出一张方格子图,乍一看,我以为又是猜图游戏,找出几个人头之类的。放大仔细一看,惊了,这一张多达五千多个格子的图是由微信头像组成的。再仔细扫描,我居然在第五排的第十二个位置找到了自己。 …
一个时代的回眸 ——《真相》微访谈序 作者:方玄昌 2016年夏,一位电视谈话栏目编导出身的资深媒体人士找到我,问我能否以对谈的方式,把方舟子的前半生(50年)故事做成一本书。 以方舟子如此传奇的经历,成书当然没有问题。我当时的担心在于,方 …
方舟子推特合集(302)2019.10.1-10 方舟子@fangshimin方舟子,本名方是民,科普作家,新语丝网站。California, USAxysblogs.org/fangzhouziBorn September 28, …
杭州未来科技城XXX案进展(16):杜克林败诉的三起名誉权纠纷案的执行情况汇报 作者:杜克林 2019年10月24日 根据早前公布的计划,我的关于杭州未来科技城XXX案的系列汇报也接近尾声。从本文开始,原标题的三个字变更为XXX,以免造成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