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工厂难见年轻人,一个 400 员工的工厂几乎没 90 后,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知乎用户 轩爷 diedcat 发表 你就别听那些老板说得可怜,实际上最剥削严重的就是这些工厂。 我在工厂干过三份工作,加起来快 7 年。我要是一般工人,我连 1 年都顶不住。毫无人生乐趣,连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如果你是老实人,工资也就那么 …
说到底,老师傅也没啥 “前景”,工作辛苦,待遇一般。年轻人就算跟着做学徒,“媳妇熬成婆”,成了老师傅也就那样。所以对年轻人没啥吸引力。
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
拒绝了私企的三倍薪水,宁可在商飞没活干等待机会。一周有六天要泡在车间里,仅有的全家福还是 2006 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从住了十几年的 30 平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的 70 平米新家。作为一个一线工人,老胡没有给家里挣来更多的钱,却带回了有一摞摞的奖状证书。
如何缓解 “年轻人不愿意进厂”?
最简单就是提高待遇呗,没办法给整体制造业从业者提高待遇。但可以树立一批典型嘛,起个感召作用,一定要是一线的老师傅。“你看,王师傅八级钳工,现在月薪六万。这位是李师傅八级焊工,月薪五万”,难免有几个年轻人会觉得 “我也能成为他,我要好好学,好好干,以后拿高薪”,也算一种画饼吧。但这种画饼也比 a4 纯粹用嘴吹“大国工匠”“工匠精神” 靠谱多了。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我说的这种仅仅拔高一批工匠待遇,树立榜样典型的做法都没人做。嗨,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还有一个建设性意见。无法提高待遇,那就在公共服务方面做一点倾斜。
制造业苦,制造业难,制造业利润低,制造业待遇差。我觉得有些行业属性固然无法改变。但能不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给制造业一点倾斜。能不能在制造业园区附近建立免费或者低价的幼儿园和学校,建设大批量的廉租房或者共有产权房,建设优质的医院,制造业从业者及其家属看病可以有优惠等等。在我国体制下,这些不难实现,都可以在财政大框架下统筹调配。
有人说我是呼吁回到曾经的大国企时代。
不是的,回不去的,但那个年代有些东西值得借鉴,而且可操作的方式很多,完全不需要照搬以前。
提一个思路,很多城市的工业区是集中在郊区的,教育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可以这样做。把市区最优秀的校长调去郊区学校,强制一定比例市区名校教师到郊区学校轮岗,强制郊区教师待遇比市区高 20%,这样就可以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去郊区学校工作,慢慢的郊区的教育也会好起来。
这样工匠虽然在郊区工作,虽然待遇一般,虽然工作辛苦,虽然工作环境差,但一想想自己孩子上的学校还不错,突然就觉得有希望,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在科工集团。
不说那些假大空,直接上干货。
题目中说的科工三院,对那边接触的不多,说一下我了解的科工某院吧。
某院下有个军工厂,那里负责导弹某关键部件调试的老师傅,高级技工,现在退休了,退休之前返聘了好几年。
这位老师傅 2000 年以后月薪就过万了,工资待遇和地位是相当高的,还去沙特出过差。
不知道什么概念的,可以上网搜一下,总之非常高,在北京市区里买房轻而易举。
这还不算完,那时候科工集团还分房,一般都是在单位附近,北京四环附近,可以说福利待遇相当的优厚。
然而这位老师傅退休前的工资待遇呢?
比 2000 年那会儿相差无几,一万来块钱,几乎没有多大涨幅,稳如老狗。
老师傅的徒弟跟他学几年,工资也是税前一万多一点有限,后面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涨幅了,除非是熬到管理层。
现在那里也没有福利分房,旁边租房普通单间两三千一个月,抛出去日常的花销等,剩下的不多。
而且在那里学的东西,也不是通用技术,想跳槽都难,基本上是去了就不好离职的那种。
这样一个工资待遇没有太大前景,职业发展看不到太高未来,社会地位每况日下的工作,恐怕很多年轻人都不会选择吧。
国庆阅兵时看到那些战略导弹时候,大家高喊 “大国重器”。
可是参与制造这些导弹的员工们看到工资条的时候,只想 “痛哭流涕”。
如何缓解「年轻人不愿进厂」现象?
最起码得让年轻人看到美好的未来吧,这样才能甘愿投身工厂,未军工事业奋斗终生。
此前知乎有个问题是胜利油田遭遇到类似的事情,那次是招聘年轻人去做外包,也就临时工。
临时工现在就是背锅侠的代名词,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比正式员工低很多的薪水,出现问题还要出来顶缸,这样工作实在是让年轻人爱不起来啊。
这薪资福利最起码得有所改善,对得起员工们的付出;配套设施也得跟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大相应的宣传力度,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相信只要做到上述的几点,投身工厂的年轻人会渐渐多起来。
现在 00 后的工作底气不是一般的强,一个公司多几个 00 后,相信内卷氛围会大大缓解!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之前一员工入职某大厂一天就光速离职的经历,可以说没有点名但生死点名。
爹味儿贯穿整个公司,新人 landing 的的难度无异于开局喊小兵泉水偷家,入职第一天新人经历的不是熟悉工作和入职培训,而是代码跑不通急的直冒汗,问了同事之后得到的帮助就是甩两份文档,这放谁头上能 hold 住啊…
年轻人选择来大厂最开始没有不好学的,但是他们最先接触到的工作氛围、同事关系、也会很大程度抵消积极性,所以有时候也不能全怪新人不踏实沉不住气,可能第一天的工作体验就没有给他们正向反馈,也难保 00 后要收拾桌子直接走人了
缓解年轻人上午进郊区工厂下午就提桶跑路的方法,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提高待遇改善环境,吸引他们主动留下来。另一种是可以采取一些 “强硬” 措施,让他们被动留下。
我这几年看了这么多新闻报道,好像还没人提过用第一种办法。
“上午车间看了一圈,下午直接离职”,在机械行业很正常啊,难道媒体们现在才知道?
没进过工厂的人,第一次进工厂的印象,会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被刺激到:
媒体们报道的工厂大多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而现实中的工厂,通常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没进过工厂的人,不会知道车间里的噪声有多大,比如冲压车间,冲床的声音能把你的心脏震到爆炸。
而工厂里的老师傅们,骂人的声音甚至可以超过冲床的声音。
没进过工厂的人,不会知道车间里的气味有多刺鼻,比如机加工车间,切削液的气味可以让新进厂的人几天吃不下饭,还可能会引起各种慢性病。
高温、粉尘、高空坠物的风险、机械伤害的风险。。。
在机械行业,师傅带徒弟制盛行,但是师傅通常都是防着徒弟,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自己。相反,徒弟往往都是被欺负的对象,脏活、累活、苦活、背锅的活等等师傅不愿望干的活,都会推给徒弟做,还要洗脑说是锻炼徒弟。师傅就可以偷懒和撇清责任了。一旦出了问题,师傅通常不是教,而是骂,上来就屌人,搞得好像徒弟在你手下干活是欠了你什么一样。
如果你是 985 机械硕士,也可能会安排一个车间没学历、但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带你,你就是纯纯牛马、纯纯力工,在车间学历越高越是被鄙视的对象:“读那么多书有毛线用,打个螺丝、拆个零件都没有我熟练。” 机械行业就是这么反智,非常吃经验,这也是代代相传的 “越老越吃香”。
然而当上了老师傅、大国工匠,又能怎样?能吃得吗?能赚钱吗?收入很高吗?能撑起你的梦想吗?能避免不听噪声、吸粉尘、感受高温吗?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傻,他们不进厂,说明的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任你们媒体怎么宣扬机械好、进厂好,他们还是不会上当的,有更多的选择,有的更自由,有的环境更好,有的收入更高,有的更容易受到尊重,有的加班少,但唯独选择进厂就像是入了贱籍,没有自由,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高收入,没有尊严,没有休息,有的只是郊区、硬板床、电瓶车、工伤、欠薪、高温、粉尘、噪声、老师傅的辱骂、身边人鄙视的眼神、无尽地背锅、无尽的扯皮、永远洗不干净的厂服。
“不以钱喜,不以厂悲,居车间之高则学技术,处郊区之远则学扯皮。是进亦学,退亦学,然则何时而富耶?其必曰 “先工匠之学而学,后工匠之穷而穷” 乎!”
机械专治各种不服。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称「月薪 1.4 万招不到机械专业学生,公司感叹工资这么高了还招不到人」?
CODspielen
16 次咨询
5.0
45204 次赞同
去咨询
这个标题显然有些带节奏了。
如果看了整篇新闻报道就会发现,针对「年轻人不愿意进厂」这件事,其实钱卫中专家的看法要比大多数人冷静和全面。他说了四点:
1, 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多,进厂不一定是最优选择
“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不一定非要在工厂。学手艺需要多年沉淀,这点对于想快速学成的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2, 专业不对口,也成为 “实习一日游” 的原因
“我们通过走访发现,**学生的课程设置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有偏差。**有一次,招来一个班的学生,很多是学习轨道交通、水利等专业的,和数控加工都不相关。孩子肯定觉得干不了,也就走了”。
3, 城市定位(北京城市功能疏散)和企业生产也存在一定脱离,导致只能去外地招工
“举个例子,我们做的是数控加工,但是随着城市定位的调整,很多有数控加工的企业被疏解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北京市内的技术学校考虑到就业,就把这个专业停了。”
4, 很多学校的课程设定滞后性较强,教材、实操课用的设备和材料都是几年前的,但是像航空航天这种高端制造业,技术发展迭代快,有时几个月就大变样
“有时候我们一线的师傅去学校说的技术,授课老师都没听说过”。
所以,钱卫中专家并不认为「年轻人不愿意进厂」这件事的全部责任在年轻人自己身上,还涉及到城市功能定位、学校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更新及时性等一系列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以整个社会吐槽的年轻人浮躁、喜欢挣快钱为例,如果所有年轻人不努力去收入高的行业挣快钱,怎么承受得起高房价、高彩礼、高生育成本?是年轻人自己愿意去透支自己的年轻和身体去 996、007 的吗?还不是生活成本太高?
针对这个问题,钱卫中专家看的也很透彻。他举了三个例子:
1, 工厂和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定向成立 “订单班”,解决专业不对口和课程体系跟不上的问题
所谓 “订单班” 是指毕业生均为本单位定向培养的学生。在合作的大专院校学生念二年级时设立,即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后。后续课程会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需求进行设定。同时,像钱卫中和其他优秀的一线技师也将走进校园授课,加强教学和生产之间的联系,探索开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
2,“80 后” 青年大国工匠:通过手艺落户北京,从而解决年轻人的生存问题和后顾之忧,让年轻人看到进厂学技术也有不错的待遇、可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
3, 改善工厂工作环境,提升年轻人意愿度
“我和老婆刚认识时,她听说我是做数控加工的,以为我每天都‘灰头土脸’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监督机器,车间也一尘不染。”
不得不说,钱卫中专家的每一条建议都是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的,而不是一味喊口号、给年轻人提要求。这才是专家应该有的水平!
航天工业国家级技能大师:收徒的时候,你看上人家,人家未必想学
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某些国企!
军工口、航天口、中铁、中建这种国企,有的时候真的是用爱发电。
说起来好听,造的国家重器!一摸兜里,囊中羞涩。一年工资也没多少,很多系统很多年就没涨过工资了。
至于说原因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现在的年轻人和父辈这些人真不一样。父辈这些人,当年进这些大国企,那可都是人上人啊!
没有下岗潮,工作超稳定,福利超级好!单位工会什么都发,还有分房子。很多人在 2000 年的时候一个月就到手七八千了。
可是现在,2022 年了,他们一个月还是七八千。
工资是停滞了十几年!
年轻人来了,国企论资排辈,晋升空间也有限,发那些米面油有啥用,又没有分房,家属房,团购房,福利房,都得自己买商品房。各项福利也在收紧。
这些国企对于年轻人真的吸引力不足。
但是某些国企,我都眼馋,我都想去。我都愿意拿公务员编制跟他们换。
某些厂的工人,你知道多热门吗?多卷吗?
知道大家有多么想去吗?
知道福利待遇有多好吗?
比如说电网呀!
但是你知道电网现在有多可怕吗?
一堆 985 名校硕博在当电缆工你造吗?
就是普通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嘿嘿!
就是想问问你,这姑娘好看吗?
好看吧!
人家不光好看,还是大学霸呢!
人家本硕都是武汉大学吖!本硕 985 哦!
你知道人家在干嘛吗?
人家在高空拉电缆哦哦!
怎么样?
人家 985 硕士,工科硕士吧? 还是一名工人编制呢!国企一线工呢?
如果不是杭州 dw 工资高,待遇好。
谁会来干这个活?
一个 985 美女硕士毕业后在泥巴地里打滚,在百米高空拉电缆哦!
你说这单位待遇能不好吗?
比如说我们东北这边吧,几乎 20 年前,也就是在 2000 年左右,那时候中国房价多少钱?
你想想?那时候你爸妈一个月赚多少钱?
电网的职工一个月到卡工资 8000 多,还不算奖金。
那可是 2000 年哦 (´-ω-`)
电网正式工去抄抄电表,一个月也这么多钱。
我说个参考系吧,那时候我妈,一个三线城市,三甲医院中级职称的药师,一个月工资不到 2000 块钱哦!我家那边电网,一个月也是 7000 多哦!
如今,在南方某些电网,现在新入职的正式工一个月到手上万简直轻轻松松洒洒水。单位停车场里停的全都是豪车。
正因为电网待遇好,为啥一堆清华、哈工大的硕士跑进去卷,为啥一堆藤校的硕士拼了命要往里面来?
那你知道,这个姑娘也可能就是干个三五年这样的活,最后这样的活,都是留给月薪 3000 的劳务派遣临时工了,她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仪表盘,一个月两万多。
这不爽吗?
所以电网这样的企业卷死了呀!
![](data:image/svg+xml;utf8,)
可能存在招工困难吗?
谁不想去?
还有就是烟草呀? 这个纳税第一大户!超级无敌大国企!
2021 年,一份河南烟草公司的拟录用公示名单在网上一经曝光,立马引起广泛关注。
名校硕士给你卷烟!
你说卷不卷?
卷烟厂的一线生产操作岗位,那就是最为基础的职位,最普通的岗位,日常工作内容非常简单,就是筛检一下烟草、卷卷香烟、搞一点打包装等等。
这种高中毕业就可以干的活。。。
毫无技术含量的活
然而应聘者的学历简直可怕!
看见这份名单了吗?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甚至还有在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及国外知名高校的硕士毕业生。
吓人不?
没有个名校研究生学历,想去卷烟厂当工人都是不可能的!
为啥⊙ω⊙
原因用脚趾头想也知道,纳税第一大户,利润上交第一大户的烟草。
福利待遇,工资收入能差吗?
为啥年轻人爱去这种国企!?
还不就是福利好,工资高,活轻松。
谁不是趋利避害的!
你给钱多,年轻人去扫大街,去挑便便都大有人在。
就是看价钱!给钱多福利好,这才是王道!
年轻人不是不愿意进厂,一切事多 + 钱少 + 环境苦的工作,年轻人都不愿意去。而工厂,恰好把这些 buff 都叠全了。
别说工厂了,就算是央企,工资开得不够,年轻人都不去。这里拿老湿我举例。
话说当年老湿我毕业的时候,面上了某央企总部的工作,当时不了解情况,稀里糊涂就接受了 offer,还去实习了一段时间。
这个单位工作地点在一线城市,工作环境确实高大上,同事的素质都很高。所有的一切我都很满意,以为这就是我要的工作,直到我不经意间看到了我将来的直属领导——部门经理的工资条,扣除各项税费之后,竟然到手只有 10000 出头。
我当时不敢相信,觉得这不是央企的薪酬水平,于是我悄悄地问了一个关系还不错的同事。这个同事只是普通员工,没有领导头衔,不出意外的话,我如果进入这家企业工作,工资应该跟他差不多。
他告诉我,他每个月到手只有 7000 多。我又问他公积金呢,他说两三千吧,除此之外,这家企业为员工提供 7 险 2 金,还有些饭补之类的小福利。这么算起来,他一年工资大概在 15 万左右。
因为我跟他打探工资,他问我家里条件怎么样,能不能在这里买房?我说一般。他说如果家境一般的话,靠单位的工资买房很困难。
其实我撒谎了,我家条件很差。当时那个城市商品房均价已经破 5 万,我家的条件,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我买房的。
我原本以为在这个企业干几年,就能够买房,但是我错了,凭每个月 7000 多的工资,厕所都买不起。就算当了领导,也不过是每月破万。而且,我发现,这个部门的经理都特别年轻,比我大不了几岁。按部就班的话,我做到月薪破万应该需要十来年。
这家企业不但员工抱怨工资低,连老总也抱怨工资低,我就听到部门老大为大 boss 打抱不平说,别的央企老总年薪两三百万,我们老总只有一百来万。
这家企业倒是为新员工提供便宜的出租房,只是需要排队。不过总住出租房也不是个事。
而且,这家企业是夕阳产业,很多老员工不无怀念地对我提起企业当年的辉煌,以及当年企业大方给员工发钱的故事。考虑到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确实是竞争性的夕阳行业,以后只会越来越差,于是我麻溜地跑路了。
事实证明我提桶跑路跑对了。
所以,我特别理解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就算是央企总部,高大上的单位,工资低,没前途,我也不愿意待,更别说工厂了。
要解决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的问题特别简单——加钱即可。
如果加钱年轻人还不愿意去,那么加双倍的钱。相信我,只要加够钱,别说工厂了,非洲工厂、战地前线都有人去。
钱卫中是说收徒标准,有些他看上的年轻人,未必能沉下心学习,所以不符合标准。
事实上,能成为钱卫中徒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在 31 所很多年轻人眼中,能成为钱卫中的徒弟极其难得和幸运,哪怕能够进入钱卫中徒弟所在的班组,也是要被重点培养了。
人家是大佬,而且三院不是普通工厂,是目前我国集研制生产于一体、配套最完备、门类最齐全的飞航技术研究院。
实习生提桶跑路,只是钱卫中举的一个例子,不一定每个人都愿意沉下心学习。
这种厂有机会的话,很多对口的年轻人应该很想去才对。
用这个例子提问,说年轻人不愿意进厂的现象,不太合适。
年轻人不愿意进的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待遇低的处于夕阳领域的厂。
新能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这种朝阳产业、传统产业的朝阳部分,照样吸引年轻人。
以前的年轻人下工厂也好拜师门也罢,都看名声和标杆。朝着师傅努力的方向,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高度。
其实,钱卫中专家点透的很直接。
“有时候,你看上人家了,人家未必想学,就想打开机器完成任务,月底拿工资得了,这样的年轻人你肯定教不了。”
社会现状的问题就是:
老一辈的人坚持手艺里传承,而年轻人坚持着应对社会的需要。
所以,薪酬至上一直都是打工人更古不变的选择。
有国企实习生「上午来车间看了一圈,下午直接提出要办离职」。
其一,像路老师
说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有偏差,这就造成了就业的理论和实操认知问题。
其二,车间流水线一眼能看到头的职业瓶颈和薪资待遇,让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
所以,缓解「年轻人不愿进厂」的最好方式要么提高薪资待遇,要么提高社会资源福利。
瞅着年轻人都愿意不要命的凑近 996,凑近高端的互联网大厂,工厂也朝着人家的高薪和福利看齐,估计不愁年轻人的。尤其是制造业,该多凝练些火候。
“你不干,有的是人抢着干。”
年薪有没有三十万,四十万,五十万。
不是所有人找工作都看前途的,那些看前途的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
况且在这车间还不一定有前途,有的是一眼看不到明天的黯淡无光。
任正非说过,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变人才。
没几个钱,靠画大饼,终究抵不过高昂的物价,房价。
国家早就想到了,削了教育,50% 分流,让普通人断了翻身念想,扎扎实实做宫酱不好吗?年轻人不愿意进厂,还不是因为同样智商,念个黄赌毒计算机就能年薪 x 万,然后挣了钱就把钱变成刀乐,润去漂亮国,制造业高学历看的眼红生气又无可奈何,只能知乎天天制造各种梗
所以,小红书这种每天展示资本世界糖衣炮弹的平台,上市就会被神秘力量做空,中国政治思维就不是用市场规律解释的,那个势力大他就是真理,我看到很多大 v 每天分析法律和金融,反正这些在中国都是人定的,人一样可以篡改,中国就是靠关系契约绑定经济的文化,而非机制信任模式。
不然,多来几波上海问题,高端制造业全跑越南,政府税收都只能靠卖地,一线城市再卖地都卖到郊区,进一步逼郊区制造业承受很高地价,制造业进一步跑越南
所以啊,必须到了要让学生统一三下乡,回到知青时代,我都被说了好几轮,学校就不要给学生灌输西方那一套,不然就是革职开除
所以,我现在不会说制造业不好,但是我一定会说计算机➕润是未来十分忌讳的话题,一般人不要轻易动这个念头
毕竟我也是知道,有些人觉得中国产业穷且累,就润了,结果润错地方,嫁了白人然后被抛弃回国废掉的例子,国外只适合那些极其懂得专营政策漏洞的人呆的,你不懂的 with some connection,除非脑袋优秀,不然大概率润了也只是白人的奴隶而已,那些 with some connection 的橡胶也不会带一般国人玩的。
又是中国经济周刊。
你能不能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有时间去各个种类的工厂看看,不用干活,只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就知道年轻人不愿进厂的原因。
也能明白该怎么缓解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现象。
问你大爷问,赶紧去工厂看看吧。
俗话说得好!
钱花在哪儿,哪儿好使!
虽然钱在激励人方面,超过了一定阈值,效果就会大幅下降,甚至还会起到副作用。
但咱也得先让钱的数目达到阈值附近,不是吗?
就算达不到阈值附近,咱越过温饱线也行啊!
别都还住在山顶洞呢,就开始畅想帝国时代了。
原始人,想象力有限,还是先吃饱穿暖再说吧!
这话说的。。。
好像厂子待遇很高,年轻人不知好歹挑三拣四,不进厂对不起社会一样。。。
大比兜子干啥的知道不?就是照着这种人打的
之前不是还有个人大代表让年轻人多进厂么?
哈哈哈,大家去看看那个问题地下他被喷成啥了。
确实当下都不愿去厂子,又累赚的又少,
现在年轻人并不会傻到好孬不分。
眼下的实体企业,很多困难较大,效益不佳,工资水平不高,年轻人进入工厂,别说买房,就是养活自己和家人都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不选择送外卖、送快递,别的挣得也不够吃喝的呀。
要想让年轻人回归实业,进入工厂,就必须加大对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金融支持,必须放到议事日程,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只有实体产业的效益好了,工资好了,年轻人肯定就愿意回归了。
![](data:image/svg+xml;utf8,)
像是那位人大代表动嘴皮子喊句口号容易呀,不如多去看看工厂的福利待遇,劳动强度怎么改善改善。
年轻人?
年轻人也需要吃饭,也需要生娃养娃,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其他的都是空谈。
聪明人,没被大饼给忽悠傻。
多一点这样的聪明人,很多企业才会去改善管理。
这个选择上我支持年轻人。
年轻人目前他不选工厂的理由可能有:
1、工厂太累、太脏;
2、工厂不在大城市,周围不好玩,同龄人少;
3、工作可能被朋友和亲戚瞧不起。
但是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我觉得如果现在进工厂,未来会面临三大难题:
1、高端工厂机器人化
你的螺丝钉工作很有可能被 机器人替代 ,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 30 多了,再转行做什么了?
同样面临这样问题的还有 滴滴司机。
2、低端工厂外迁
这个时候工厂要搬去越南、柬埔寨那些地方,你跟还是不跟?
3、工厂自身抗风险能力弱
工厂自身的封闭性,个人技能很难有什么快速迭代或者跨界的可能性。如果工厂倒了或者被大锅饭了,你怎么办?
所以年轻人与其进工厂,不如多去外面探探更多的机会。
工厂可能在国内就是一个时代性的产物。
遵守劳动法。
方法有两种。
一种,像过去那种,真的拿他们当人,哪怕工资不高,工作辛苦,但荣誉加身,社会地位高。
有钱的再有钱,也得夹着尾巴做人。否则职工不高兴,打了也就打了,抄家了也就抄家了。
“资本家” 嘛,你对社会有贡献,那就让你安安稳稳过日子。
你对社会没贡献,激起了民愤。那就挂路灯。
有这种舆论导向和现实逻辑,让人民群众相信工农阶级真的是国家的领导阶层。
那做个工人虽然收入低一点,但社会地位高,甭管你是什么领导还是资本家,工人真就是你爷爷。
那一定是有人愿意进厂的。
但是你不能一方面鼓励爱护有钱人,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把工人打压成活生生的 “厂狗”。
另一方面,又真的不给工人金钱。
那么请问,谁是傻的,谁过日子是奔着越过越差去的?
美国人不想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反美。
但资本家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呢?
你都拉偏架拉成这样了。
现在你问为什么工人不愿跟你混了?
精神和物质,总得占一头吧?
两头不靠,谁还玩啊?
假的,都是假的!
我们这边名校硕士都抢着上国企流水线当工人!
说几个我了解过航天或其他研究所。
说一段往事。当年考研,考完感觉分数不太够,提前找了些调剂的门路。
零几年的考研没现在这么变态,好些学校或者研究所有外部调剂的机会。我参加调剂的有两个,一个是航天 7xx 所,一个是电子 X 所。
航天 7xx 所复试的时候,一个白头发老教授开始跟我讲绕月工程单片机啥的,当时确实很心动,但有句话直接给我整破防了。老头子一指跟他一起面试我的面试官,说,“在这里读研要留所里下属工厂工作,你看看小杨,30 多岁中层,月薪 6000,也能买得起房和车。”
我看了看杨面试官水桶般的身躯和谢顶的发际线直接吓尿了。说我再考虑考虑。当时真当众哭出来了,半是对老科学家的钦佩,半是吓得。中层 6000,我新来的不得 3000 么?
电子 X 所面试完,请引路的老师吃顿饭。问起月薪。他说,毕业能去所里下属的某研发公司还行,月薪 8000-10000,其他厂子不行。
我问,您大概多少啊?
他说,3500,刚调的工资。
我盯着他鼻尖上的痘痘陷入了沉思。
幸亏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入学次年跟电子 x 所那位引路的老师还有联系。他说:
“幸亏你没来,那个工资高的下属公司倒闭了”。
咱先说为什么,再说怎么办?
中国新闻网最近发布的一篇文章《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如何提高工厂吸引力才是关键》,我截取了一部分高赞的评论,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更多了,而且 95 后、00 后的年轻人,很多也不愿意受拘束。外卖员专门跑单,一个月挣得多点也有一万多元,勤快点一天可以跑一百多单还自由。
但是工厂的评价呢?“某工厂在职,天天 12 小时在厂,毫无自己的生活。”“不想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失去自由。”“很多工厂的管理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工资也很低。”“除了薪水待遇低,社会认同感和上升空间也很低。”
工资还只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工厂生活单调,两点一线,现在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除了能挣到钱,还想干得开心。
政府已经给出回答了:让年轻人从根本上扭转对工厂的认识,是 “招来人” 的前提。而提升工厂的吸引力,投入真金白银切实做好各项保障、提供充分的技能培训、晋升空间与合理的工作安排等,才是 “留住人” 的关键。
**一、改变大家对工厂的刻板印象。**比如之前大家觉得工厂生活就是两点一线,社交封闭;觉得工厂就是拧螺丝钉、枯燥乏味,那就把文娱活动搞起来,业务项目丰富起来,也学学互联网大厂,业余时间组织点峡谷作战、搞搞桌游,让年轻人也有点社交生活。
二、待遇提起来,用真金白银招揽人才。
如果给钱了,还招不到人,那还是说明钱没给到位,合理的薪酬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人想躺平,有人想挣钱,你想招什么样的人,就给什么样的待遇。
工资不行,那能不能多补充点其他待遇,比如五险一金缴齐、再增加点补充医疗、补充工伤这些商业险,让员工有事儿的时候真能用上。
三、教点儿干货。
现在年轻人还不一定怕吃苦受累,也有人怕学不到东西,毕竟现在年轻人很多都是 “干得不开心我就不干了”。那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他们学到东西,有所成长。当他们不想干了,他们有没有过硬的本事能支撑他们跳槽。工厂也要丰富职业技能结构,突破行业壁垒。
归根结底,就业者找工作和企业找人都是双选,就业者要拿出自己的真本事争取工作,那企业也要凭条件争取人才。
![](data:image/svg+xml;utf8,)
想了解更多,请继续关注我们 @51 社保,如果还有薪酬、个税、社保、劳动法相关问题,欢迎随时来撩~
光看题目给我的感觉这是一道关于年轻人不想下沉的批判题。
但是在网上读完了全篇文章后觉得钱卫中老师说的非常有道理,这确实是一场 “双向奔赴”。
因为有些同学确实觉得我寒窗苦读 20 载,就是为了一份体面。这和学历无关,高中毕业的孩子也向往办公室、进管理层,同样他们也会用乔布斯的例子来告诉自己没有学历也能混出个名堂。但生活与现实会劝退一大部分人,然后亲手把他们送进厂,当然这里的 “厂” 不是钱卫中老师口中的厂。
社会需要管理型人才,但也需要实干家。
想提升年轻人的进厂意愿,我觉得需要两点:
国企有一种现象:就是基层员工对坐办公室的都比较 “仇视”。因为他们感觉工厂是全公司最不被重视的角落,明明产值是他们创造的,最后升官涨工资却没有他们的事。许多很有经验的老师傅工资待遇也不如机关一个科员。所以他们会自动劝退年轻人,告诉他们趁年轻赶紧跑路,或者有关系就往机关里调,要不他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
如果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环境,让年轻人看到即使在基层也会有上升空间,我想他们会考虑留下。
2. 打破传统观念,实现人才定向培养。
破除蓝领不如白领的固有观念。
现在推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叫**联合培养**。由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联合教学,志在培育具有理论基础的基层实干家。这部分学生通常是按本科标准进行招生,然后在大专院校进行学习,本科院校下派老师进行理论教学,专科院校辅助实操。他们就是专门为了基层建设而定向培养的。教育和实习让这部学生了解到行业乃至国家对这部分人才渴求度与重视度,所以在毕业后,他们也能接受进厂工作。
总之,让年轻人看到进厂工作 “有利可图”,而不是职业生涯的坟墓。
一边说着大国重器,航天报国;一边我们的副总师做小区志愿者搬饮料过劳死;现在年轻人都不傻,想让人进厂,拿出点诚意来吧。
你就看公司里资历最老职位最高的人混啥样,就知道这公司值不值得待。
这个宣传口子风格很难改变了……
他们以为可以吸引到年轻优质技工的宣传方式:老李、老张们勤俭简朴、任劳任怨,中国好劳模,党员爱奉献,妻子生产在基层,老父重病冲一线,一周工作一百时,感动车间每个人。获得的奖杯与奖状一面墙装不下,无数次受到领导的接见与夸赞,千百回捧着奖状拍照宣传…..
真的能吸引到年轻优质技工的宣传方式,有正反两个方法:
正面:应届实习生技工一进入车间,年轻的实习技工们首先看到墙上贴着对老李、老张的批评,年轻技工定睛一看,是一篇批判老李和老张穿着有辨识度的工作服一起购买的豪车上社交媒体热搜的批判文,老李老张对着年轻实习技工不好意思的尴尬笑了两声表示组织批评的对,你们以后进来可千万别学我们。就在年轻技工还没缓过神来,被远处一声尖叫吸引了注意力,只见一个中年技工师傅小王,在更衣室带着郁闷的表情看着砸到地上碎裂的黑水鬼手表,这时候老李对中年技工师傅小王咳咳两声,坏了再买个就是了,把孩子给吓着了。终于年轻的实习技工开口发问这里的待遇很好嘛?小王和老李使了个明显的颜色后,老李赶紧打圆场,那手表假的,3 块啊不是 30 块钱反正就是买的假的。也不管实习生一脸明显不信的表情,再接着说,抓紧时间我们去看发动机塑形间吧。啊啊啊,又是一声尖叫。老李皱着眉头问又怎么了?结果是年轻的技工小丁,一问才知道小丁的对象来单位外面堵门了说要找领导评评理,小丁吓得不敢出去了,老李问你这边是哪里不好?小丁瑟瑟发抖的说,我昨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出去耍嘛,结果我不小心说了我的工作单位,有个女的直接当场说要追我,我说我有稳定对象了都不行,好像是那个女的跟我俺现在的对象下战书了,我冤枉啊我。老李扶了扶墙,对着实习技工们摆摆手,算了先去食堂吧。
**反面:**应届实习生技工一进入车间,就看老李和老张在聊新闻。
“你听说了吧?长沙那个车企工人这周之内员工三连跳自杀”
" 是啊,你说这些小鬼何苦呢,干不下去可以辞职啊,我听说外面辞职是家常便饭吧?
“不知道啊,反正我在这干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谁的辞职信,还有点羡慕电视剧里面辞职那种炒老板的感觉,哈哈哈”
“如果那几个小鬼努力上进一点,也许能来我们这边试试呢,何必寻死呢?”
“怎么试? 咱们这社招早就停了,坑位被这群校招小鬼占着呢?” 随后老李和老张看向了年轻的实习生们,把嗓门压低了下来。
“都是年轻人,真的不同命啊,还是那个长沙的厂子前两个月还有人把工友给杀了”
“这么刺激的吗,这就是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有的人就是牛马吧”
“好家伙,你竟然在这调侃牛马,话说今天中午咱们食堂有卤牛肉呢”
“又是卤牛肉?我快吃吐了啊…..”
前几年知乎上有提问:制造业会不会转移到东南亚?高赞的回答都是:不可能,吧啦吧啦一通分析……
但我是比较怀疑的,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之前,也是一穷二白的。高赞答案说的什么电力、物流、产业链、工人素质…… 那时候一样都没有的。那时候中国有的,是什么?廉价劳动力和政策支持。现在这两样最核心的东西,东南亚没有吗?
第二、制造业招人会越来越难,越来越难。难到最后你不想走都不行,招不到人了,干个毛线?工厂我没待过,但工地我干过两年,那还是十多年前,工地上就没多少年轻人了。现在你们注意看,就看路边挖沟的铺砖的,有几个年轻人?全是一帮老家伙!
一说就是 “现在的年轻人吃不得苦”,是,这确实是事实。但问题是,谁规定人就一定要吃苦的?有好日子不过,要去吃苦,这不是有病么?
这个问题:11 岁女儿不肯读书,爸爸带她烈日下挖 4 小时藕体验父辈日常劳作。你支持这种教育方式吗?里面就这一句话,我就不支持:
不吃读书的苦就必须吃生活的苦
真的吗?人生下来就要吃苦的吗?那人活这一辈子干嘛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破绽,只要孩子稍微聪明一点,就瞒不住的。
但我们很多家长都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
一堆的评论里面,懂我意思的人没几个。
所以说写到这里都不想写了……
但还是要继续写下去,最开始的启蒙注定是艰难的。
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啊!
必须要认识到:现在的年轻人,对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无论是家长,还是企业,还是年轻人自己,都要明白这一点。看得更远一点,还要预见到,年轻人对职业更高的要求,要求的还不仅仅是钱!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总有一天,他会问这个问题的。
我做过很多职业,以前的签名是:黑律师 / 包工头 / 老码农,现在是个教书匠…… 毕业到现在,马上二十年了,我都一直在思索:我这样折腾,究竟是为什么?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就是为了**职业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大概七年前,我把我的经历在知乎分享出来,收获了第一批粉丝。和他们交流,慢慢地才发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是很多很多人的问题。只不过我胆子大一点,路子野一点,不舒服就一定会挣扎会折腾。他们只是胆子小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没法折腾,但对工作的厌倦、对前途的迷茫、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求……,是一样一样的。
我觉得我可以帮帮他们,让他们知道:
你有机会,去尝试,去寻找你梦想的职业。
不因为学历、年龄、性别…… 而被永远的拒之门外。
你喜欢这个职业,就是因为你喜欢。你喜欢这个职业本身,喜欢这个职业本身给你带来的快乐。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意义它的价值。
每一天早上,从梦中醒来,想到要去工作,不是愁眉苦脸不是头痛欲裂,而是精神抖擞欢心雀跃。因为这个职业,带给你挑战,带给你新奇,带给你满足,你可以 enjoy it。
当然会有旁人看来的艰辛,但你乐在其中。
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
我真诚的希望,有一天,劳动节真的值得庆祝: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可以开开心心,辛勤的劳动真的能让我们内心充满喜悦,因为我们是在做着我们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
已收录到:一起帮 · 源栈,助力职业自由
昨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今天热榜就是年轻人去国企,上午来下午就辞职。
所以,年轻人
《卖房》
《杭州 - 3:楼市分水岭即将出现,3 月份中签率出炉给我们什么启示?》
《南富北穷 - 2: 十八个主要城市贷存比,2011-2021 年深圳居民杠杆走势,南京放松限购背后有多少角力?》
通过贷存比研究,我们普及了基础存款派生贷款,贷款派生存款的知识,杭州高达 2.2w 亿,对应的住户存款仅有 1.6w 亿,本质上就是由基础存款派生以后,衍生为虚拟泡沫经济,住户贷款与住户存款的差额即是过度投机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用普通市民的话来讲,杭州房价 = 杭州师医公资金 + 浙江非杭州师医公资金,而浙江全省贷存比为 99.97%,即全部入局。
3 月份末合计供给 1488 套新房,摇号数据四月初出炉,1252 套新房流摇,其余 236 套中签率也高于 50%。
因此 3 月份的实际中签率经过调整以后,提高了很多,最终刚需中签率高达 81.18%,综合中签率 30.73%。
与此同时四月份末有 1300 套房在五月份公布中签率,大概率和三月份末期的结果一样,大部分流摇,少部分高中签率。
在不考虑未出中签率结果的楼盘的情况下,四月份新房供给 4998 套,摇号人次 14548 次,中签率 34.36%,显著高于一季度中签率。
如果四月末 1300 套房和三月末一样几乎全部中签,那么四月综合中签率将高达 39.74%。
拆分四月份摇号的具体数据以后,我们发现,4 月 2 日、5 日、9 日分别出现了一次热点红盘,4 月 11 日、4 月 19 日又分别出现了一次热点楼盘。
按照杭州摇号的规则,从报名到摇号需要 6 个自然日,即第 8 个自然日即可解冻资金,那么 2、5、9 日摇号失败的投机客自然可以参与 4 月中旬的楼盘。
以万科湖印项目作为研究对象,4 月 5 日,第一次摇号人数为 801 人,第二次为 678 人,两次合计供给 501 套房,即剩余没有抢上房子的人数 = 678-301=378,实际该项目的中签率 = 501/878=57.06%。
以 30% 中签率为分割点,4 月上旬摇号人次 4184,4 月中旬摇号人次 5192,4 月中旬摇号的两个楼盘为华润杭州未来城、沁桂轩,两个楼盘都是杭州的核心位置。
这两个核心楼盘供给量仅有 546 套,摇号人次接近 5192,这种摇号方式帮助我们测算出来杭州的真实投机客数量。
经过我们的测算,本月投机客的房票有 7374 张,集中在未来城、沁桂轩、潮听映月府三个楼盘,3 月份末期我们对于杭州楼市的判断中,我们认为杭州投机客房票规模在 5500-8500 张左右。
模拟 - 剩余房票推算 =(投机摇号人次 - 投机供给套数)/2,经过数字计算以后,5 月份的杭州投机客房票预计为 4122 张,4 月份实际计算房票数量为 7374 张,减去投机新房数量 1133 套,预计 5 月份杭州投机客房票数量为 6241 张。
**综合两种计算方法,5 月份的杭州投机客房票数量规模为 4122-6241 张。**3 月份优质楼盘供给套数 2666 套,4 月份仅有 1133 套,按照我们上个月的分析,只要杭州市场红盘供给数量接近去年年底 4200 套,那么杭州楼市的投机客就会被全部消灭。
我们看 3 月份南京新房摇号名单,即便城市内部留几个投机客又能如何,能撑得住南京楼市吗?4 月末南京被迫开始放松限购,几个红盘、粉盘掀不起大浪了,即便把杭州 4122-6241 张房票放到后年收割,也无法维持杭州高位的房价。
池塘里的大部分鱼儿已经被捞走,即便剩下几条大鱼,也无法改变池塘被废弃的命运。
如果 6241 张房票仅被 3000 个家庭拥有,那么实际的潜在投机客数量会更少,大家一定要在投机客耗尽之前卖掉多余的房子。
投机客买房目的明确,对房价有助推支撑作用,而刚需往往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根本不具备支持房价的能力。
以太原、天津为例,二手房市场显著弱于新房市场,二手房性价比远比新房高,且议价空间大,
杭州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差距较小,且 2022 年以来新房供给减少,也给二手房注入了流动性。2021 年在杭州拿地的房企必然在 2022 年开始大规模的销售,1-4 月份并未见过多供给,那么 5-12 月一定会迎来供给高峰。
-— 那么杭州刚需有多少储量呢?
在我们所有的计算方法中,采用流摇 = 100% 的中签率来测算刚需中签率,如果流摇项目较少,那么误差会比较小,但是流摇项目占到三分之一的供给量时,实际误差非常的大。
4 月份杭州流摇 1097 套新房,那么真的有 1096 个购房者去参与认购吗?
答案肯定否定的。流摇背后到底有多少报名人数呢?我们把流摇项目中摇号人次记为 0,4 月份实际刚需人次仅有 4075,近六个月平均刚需人次 - 包括流摇人次月均 5209 人次。
即流摇项目的计算误差可能导致我们对于实际刚需人次高估了 21.7%,杭州的这种刚需还有多少呢?
2021 年杭州结婚对数为 5.76w,初婚对数预估为 4.5w,月均 3750 对结婚。
貌似 3750 接近 4 月份摇号数据 4075,即便结婚必须买房,这 3750 对中不一定全部能够买得起房。
土著大部分都有房子,因此**买房的刚需理论上不足一半,在 1500-1875 套之间。**多余的 2000 张房票属于已婚普通家庭配置,他们区别于专业投机客,买房只是出于货币储蓄,本质上也属于投机。
那么什么时候这部分弱投机客被耗尽呢?
我们认为只有失业率暴增以后,这部分把买房当做储蓄的投机客才会转化储蓄方式,目前这部分弱投机客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1] 按照我们的推论,到 2022 年 10 月 - 12 月,房企将迎来大裁员,房地产产业链将出现肉眼可见的第一波失业潮,这种产业链休克导致的失业潮将在 2023 年一季度传导至其他行业。届时这批购房者连同刚需都会消失,成交量会萎缩至最高峰的一成
吃不饱饿不死的航类车间工人现状很难改观。
985 的工艺员都在天天想着跳槽,更别提下面的工人了。
所以大量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工人都在逐渐选择其他行业就职。
这里的工人指的是我们的技术工人、技能工人,要跟当前大学生就业区分开来,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毕业生。这是关于国企、航类的技工现状的问题,涉及我们当前技工分级、技工工作现状和未来的出路。
此处的技工指我们的职业技术工人,就是上世纪到现在所说的 “工人”、专业工人,通常指初中毕业以后通过车间学艺、初中毕业后上专门的技工学校或者高中毕业后上专门的高级技工学校、大专,然后进入工厂而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
行业分类
技术工人涵盖各个行业,如医护、烹饪、汽修、电力、建筑、机械、数字化加工、智能制造、安全卫生、厨师、理发、眼镜、纺织、高炉、酿酒等,各职业的技术标准是分别制定的。
根据 2018 年《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 年版)》,截止 2020 年,我们人社部门已经颁布 190 个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
培养途径
当前我们的技工有 3 种培养途径
技术工人的职业培养路径较为清晰,对于初高中分流到技校的学生,通过技术学校的培养,升职为特定行业的技术工人,这条路依然是畅通的。
该问题对应于航类的技工,航类技工通常对应于机械制造类的技工或专科学校,如常见的车、铣、刨、磨、钳、机床操作、铸造、喷绘等工种。当技校或高级技校毕业以后,一般会有对口的工厂、车间到学校去要人,通过一定实习期后,成为正式员工,就是题中所说的 “技能工人队伍” 的一份子了。
技工等级
对于机械制造类技工,通常分为技工、技师 2 个类别 5-10 个等级,以航类车间常见的铣工为例。根据 2019 年最新发布的《职业技能标准——铣工》,我们的铣工分为 5 个等级,如下:
5 级 - 初级工、4 级 - 中级工、3 级 - 高级工、2 级 - 技师、1 级 - 高级技师,从 5 级到 1 级逐渐升高,1 级最高,而题主所提到的 “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已经是工人中最高级别了,带有行正待遇了。
学历与技工等级关系
还是以铣工为例。
初中毕业,学徒期满,获得 5 级 - 初级技工;
技工学校毕业,取得毕业证,4 级 - 中级技工;
高级技工、技师学院、大专毕业,取得毕业证,3 级 - 高级技工;
技师无法通过修学历获得,此处至少需要有专业工作一定年限,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编制是干部,而非工作。
对于工人来说,如果能工作到技师、高级技师,待遇还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也需要 5-10 年工作经验。
工资待遇情况
对于行业内的本科、硕士(而且一般招的都是 211、985、双一流),在就业内隶属机械制造行业,本身待遇就偏离,而且因为行业属于高技术行业,对学历要求很高,造成了高素质低工资的限制,更不用提车间、工厂里的工人。
通常硕士毕业中西部城市 5K-10K 不等,而对应的工人在此基础上减去 1-3K,也就是通常到手工资在 3K–6K 左右。
当前我们就业面和选择已大有改观,如最常见的出租、快递、外卖行业,虽然比车间工人辛苦一点,但是工资待遇明显要高于车间工人,此外还可以到东部工厂打工、建筑工人等,所以工人岗位已不具有竞争性,从而造成了大量人力流失。
现象出现,是我们进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因为机械制造行业作为传统第二产业,其利润回报已逐渐降低,且占 GDP 比例也是逐年降低。
但针对于航类必需、重要产业,在提高待遇的同时,参照以往经验进行缓解。
提高福利待遇
对于涉及重要行业的工人,工资无法提高时(与其他行业对比)可在职业化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其福利待遇,如在工厂周围建设对应的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建立对口幼、小、初,解决上学问题;只有将住宿、后代上学问题解决了,才能保障工人留下来长期工作。
企业多赚钱才是王道
看看马斯克,左手美女右手搞星链,推商业化电动汽车,通过特斯拉汽车赚取利润,补贴烧钱的研发,支持载人商业化运行,获取的收益接着搞研发,有了商业化运行的收益才能提高工人工资待遇水平,从而继续投入其他研发中。
为什么我们的研发必须奉献?
为什么我们科研工资这么低?
为什么我们搞生产就必须吃苦?
都是谬论!
向先进学习,商业化,竞争化,服务大众,赚的钱发给研发人员接着高精尖。
毕竟只有赚到钱了,才能给大家多分蛋糕。
以上仅供参考,更多职场交流,欢迎点赞、关注
。
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孺子可教也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招了大概 240 个大学生,因为我们是施工单位嘛,而且我所在的分公司又恰好是集团吊车尾的一个,直接导致项目利润低的同时工作环境还恶劣,大学生辞职率很高,两年之后我那一批就已经走了接近 150 个。
其实我们单位因为怕离职率太高,所以在招大学生的时候会有意选择一些农村家庭出身的,就是想着可能他们会比较能吃苦一些。
结果最后还是离职率特别高,某次吃饭一个公司领导在那感叹:“本来以为农村大学生能吃苦耐劳一点,没想到没几年都跑了,留下来的反而都是单位老员工子弟,搞了半天还是子弟靠谱。”
其实这种结果特别好理解,本身农村孩子考上个双非本或者普通 211 就很不容易,都是憋着一口气想跳出农门的,结果进了单位却被派到甚至连自己家乡农村都不如的山沟里的工地上去了,短期呆几个月还行,要是呆的超过一年直接开始怀疑人生了。
但是于子弟来讲,第一是家里祖辈都是在山沟里面干工程,父母孩子一年见一两次早已是家常便饭,从小就已经习惯了;第二就是从小自己身边几乎所有亲朋好友都是干工程的,对于外界也有种陌生感,在这种氛围下很多人也不知道离开了这个大集体自己还能去干啥,久而久之就逆来顺受了。
所以到头来,很多非垄断低利润国企的基层职工现状就成了献完青春献子孙,世世代代为匠籍了。
因为他们要学习谷爱凌拿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光啊。
因为他们要学习她,进斯坦福认真学习啊。
因为他们要学习各路 IT 精英,为国家的互联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啊。
因为他们要学习瑞幸,滴滴等纵横捭阖,把全球资本市场牢牢控制在中国人手里啊。
因为他们要做大白,跟奥密克戎赛跑啊。
他们那么忙,怎么有时间去厂里呢。
全世界都等着这代年轻人挥斥方遒呢。
用爱发电是不可能的,年轻人要是能愿意进厂,才是活见鬼。
40 年前,我老家年轻人的梦想,就是进当地的拖拉机厂和化肥厂当工人。
并不只是我老家这样,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出息的路就两条,考学和进厂。
现在呢?到底是人变了,还是社会变了,还是其他什么变了呢?
无论是工厂招工人还是公司招办公室员工,没什么本质区别,工作而已。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劳动者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理智选择。
要么薪水高,要么性价比高,要么对未来发展有利,总要有点儿亮点。
劳动者必然会根据自身条件,流向对自己最有利的岗位。
论薪水,不如送外卖。
论性价比,不如当保安。
论未来发展,工厂打工都是流水线化,每个人都是螺丝钉,只会那么一个步骤,甚至都不知道最终产品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发展?
(可能你不信,我之前去代工厂做过咨询项目,客户的产品要求在发布会前不得泄露,工人干了好几周了,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做的零件是用在什么产品上的)
想要让年轻人愿意进厂,方法只有一个,提高待遇。
如果工厂的工人也能做到五险一金交全,也能做到裁员 N+1,也能做到有一份体面的薪水,也能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让工人有技能沉淀的机会,以及靠这份技能长期稳定就业,你试试工厂能不能挤破头?
至于钱哪儿来,问问工厂的管理层,钱哪儿去了,以及恶性价格战、产能过剩,都是怎么来的吧。
这些老人对年轻人最大的误解就是 “年轻人想快速学成”。
我也不是说大专的书读了没用,但人家在中职大专读了五六年的书,发现还是要当个三四年学徒,这学习周期都快赶上医学生了吧!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手艺人其实根本不需要都那么多书,直接去初中毕业没学上的人里挑会更好?这群小伙子也就十五六岁,实在不行去中职生里找,十七八岁的也行。
甚至找关系户也没关系,横竖是没人要干的活?
对于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现象,他认为:“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不一定非要在工厂。学手艺需要多年沉淀,这点对于想快速学成的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职校 + 大专读了五六年书,去上班的时候发现这五六年书在工厂里大部分用不上,要学的连几个月都不用就能学会,到底哪个才是快速学成的啊!
我学机械的,毕业后学校给分到一个挂靠在国企下面的私人锅炉厂。工作环境属于恶劣中的极品,天棚露的,每有阳光照下,满车间光柱,夹杂漫天铁屑。
一到下雨地上积水,不能开工,怕漏电。工资拖欠,平均俩月左右,每次发饷,无论师傅,徒弟,一窝蜂跑去取钱,生怕去晚了拿不到钱,就这还干不久。
原来是厂子活多,就找一堆学生,给几百块,包吃住。活少各种理由开掉,一点都不带犹豫的,比开工资痛快多了。发钱晚还扣工时,说给俩工结果给一个。
这还是零几年那会我刚毕业的经历。所以年轻人为啥走?心理都不清楚吗?都是老中医谁也别给谁开药方。
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原来的打怪升级的路线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了。
我能理解老板要赚钱,公司要赚钱,员工要赚钱这个事情。但是没办法理解老板赚钱了为什么要分给员工,公司赚了钱要分给员工。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员工的可代替性太强。同样的板砖,20 岁的小伙子肯定比上有老下有小的板砖能力要强。
对于工厂这种工业模式,没有一套加薪的打怪升级模式,可以说是人人自危,比较真的除了老板没有谁不可代替,国企也一样,只是在社会环境没有那么好的时候不容易裁员而已。
老师傅带新徒弟这种升级模式不是不好,而是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久了,久到还没等我出师的时候,能真的开始赚钱的时候就已经 G 了。
时代真的变了,改变升级模式,探索更多的,更短的,更有效的模式才行。这个并不是年轻人急功近利,而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我们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多做一些,而且价值能真的走的长远一些的才行。
毕竟无论你是做什么行业的,真的能保证自己在 20 年后还领先么?
工地上情况也是一样一样的,我记得刚分到项目那一天就有好几个人拿行李要回去。
原因呢,是培训时吃好喝好环境好,一到项目住板房吃食堂,脏乱差的环境直接受不了。
今天回家,一小学同学到家里玩,说起自己老公在厂里一月有 1 万多,负责厂里的机器电器设备方面的维修工作,工作不忙的时候也还好,我说我本科毕业,现在就几千块。
但我发现,我适应了这几千块的事情了,要我去做那个维修工作,我心里大概率是不乐意的。
编程之所以发展那么快,
核心是因为设计模式这东西被人玩出了花。
设计模式,
设计的目的很重要,直接导致多次迭代之后的结果可以在初期就得出。
没毛病。
读研究生的时候,由于课题原因,我在昆山、太仓、上海的制造业小私企、大国企、高新技术企业都待过一阵子。
不是天天坐办公室的那种待哦,是实打实地在车间待了好久好久。
来说说我在车间看到了什么吧。
昆山的小私企:有三、四个小厂房,一排排车床、铣床、钻床发出着低沉的轰鸣。
没有什么先进的五轴设备和高端数控,取而代之的是台湾的三轴机床和老旧的数控系统。
工作时要穿戴手套、换劳保鞋,否则铁屑会钻进手里,扎到鞋底。
每天晚上从车间回到宾馆的时候,我都需要把一片一片的铁屑用镊子从鞋底拔出来。
厂房没有安装空调的条件,在夏天,就靠工业大风扇一圈一圈地转。黑色的粉尘也不断地飘落在身上。
降噪耳塞是有的,但是大多数工人图省事不戴,厂房里面说话基本靠吼。
这里做的不是什么高档精密零部件,老板也就做做法兰啦、外壳啦、接一点非标准件啦来谋生的样子。
去年的昆山限电和今年的上海疫情,也影响到了这家的生产。
太仓的小私企:一个大厂房,更多的车床、铣床、钻床。老板兼职倒腾二手机床,因此手里也攒了一点中高端设备。
这边的作息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周六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周日休息。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
这边的工人里的小组长,一个月可以赚一万多。
小组长跟我说,2020 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三四月份吧,这边特别忙,机器连轴转。因为他们接到了大批的口罩生产机器的零件订单。
跟昆山那边一样,铁屑、粉尘、噪声充斥着整个厂房。吊车时不时地从你的头上经过,像是一条象征着中低端制造业不断崛起的巨龙。
上海的小私企:这个小作坊在嘉定。地方很小,连上老板一共也才不到十个人,守着几台机床过日子。
他们有台车床白天的使用权,到了晚上,要把自己的工件从车床上拆下来,让给另一个公司使用。
那里我只去过一次,我的同门在那里度过了十天难忘的日子。
据他说,那边的条件更加艰苦一点,厕所是漏天的,下雨天上厕所要打伞。
**上海的私企:**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承接了一些创新类型的项目,也卖自己的机床产品。这里的厂房相比前三个企业最大的不同是,干净了许多。
这里加工任务很少,因此没有整日嘈杂的切割金属的声音,也没有黑色的灰尘和铁屑。
但是这里承担着更大的压力:
客户提出的离谱需求,被售前满口答应了下来,任务下发到设备部门和工艺部门这边,就傻眼了。
开发阶段忙成狗,天天打飞的拜访客户。在售后阶段更是擦屁股擦到麻。
这里的工艺工程师,跟我是好朋友。他跟我最大的抱怨是他很难招到靠谱员工。
有的人脑子慢得很,对于任务不清不楚,也执行不好。
有的人很机灵,但是人家未必接受你的培养。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学习五轴技术,学习工艺知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呢?
他跟我说,自己还是想招一点研究生,哪怕不是 985211 的研究生。
但是哪怕是普通院校的研究生,他们来到这家公司,也更倾向于去做数控软件,而不是来他这边搞工艺。
他团队里最靠谱的一个员工,是上海本地人。那个员工是真的对工艺有兴趣有研究。而且人家有车有房,拿着在上海一个月八千或一个月一万的收入也无所谓。
那个员工拒绝周末加班,他支持和默许了这种行为,毕竟他自己也天天加班加累了。
**上海的大国企:**这里有不少制造业的研究生和博士。他们属于技术岗位,车间里的师傅们属于职能岗位。
这里有各种高大上的、国内外的先进机床设备,车间也很干净整洁。当然,整洁的原因之一是这边承接的是科研任务,机床都很少开工。
这里的技术人员很少下车间,他们都在自己的格子间里爬格子,不断地编写和修改一份又一份的报告和 ppt。
我是一直在车间里待着的,见到他们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也一直好奇,这些技术员不下车间,那新的技术是如何落地的呢?
这家企业虽然在上海,但是是在上海的海边,从那里坐地铁去市中心要两三个小时。这家公司两百米外就可以看到大片的狗尾草、马齿苋和蒲公英。
如果你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知道,你努力考研保研,硕博期间努力科研,为的就是在这个出门就能看见大海和杂草的地方生活,在这个去趟陆家嘴还没从苏州过去方便的地方度过后半生,那你还会那么努力吗?
从宏观角度来讲,年轻人是一定要进厂的。哪怕不是做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哪怕你做的是高端制造业,是创新,是工业信息化,是智能制造,你也一定要下车间了解最真实的业内问题,否则你就是自己造概念自己解决。
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每个人只能生活一次,我们都有选择更美好生活的权力。这不能被批评为短视和不负责任。
不要缓解
恰恰说明现在的年轻人都变聪明了,不想以前那样好忽悠
要知道但凡过得好的人都是心狠的人,都在修炼自己的狠心指数,总结的修炼心经:
1、大胆拒绝,不浪费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在无意义和无价值的人和事身上。力所能及的帮人,自己做不到的,需要自己浪费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的事断然拒绝,不做老好人,不做实在人,不做过分善良的人
2、断舍离否定自己的人。对于那些嘴上总是否定你,觉得你做什么都是错,都不达标,话里话外尽是小瞧和看不上你的人,尽快远离,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这些人在扼杀你的梦想,想让你活成和他们一样,要么就是见不得你好,不希望你过得比他们幸福、快乐、富裕
3、断舍离让你觉得相处很累的人。那些每次见面回来后都让你觉得自己被冷落了,有种高攀甚至是讨好感觉的人,尽量保持距离,不轻易接触,即使接触也要落落大方。如果让自己觉得真的很累,很受打压,那还是不要来往了,长期下去你会变得很不自信,甚至会失去自己
4、对那些打着友情、亲情的名号很自私的想窃取你学习和劳动成果的人,勇敢的回绝。你所有的劳动和学习成果都是付出了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才得到的,凭什么轻而易举给别人,尤其是那些觉得理所当然,觉得你应该这样做的自私的人,从不知道回谢感恩的人
5、拒绝无意义的社交,对你的人生和发展起不到任何帮助的社交活动还是不要参加了,有那个时间还不如看一本好书,去听一堂专业培训课,或者陪陪家人,做点自己感兴趣的能取悦自己的事
6、不要浪费时间在听别人的抱怨和劝慰安抚别人的情绪上,不要当情绪的垃圾桶,尤其是那些活得很自闭的人,人生皆苦,需要自度,如果自己不想改变,你花费再多时间,安慰再多,劝的再多,什么也改变不了,小心向你抱怨听你安慰的人赖上你,把你的好心当成一种常态,像祥林嫂一样每次都向你倒苦水。如果内心不强大,小心你自己被影响,吸收那些不好的负面的东西,影响自己的情绪
7、对于自己的亲戚也要敢于说不,能帮的忙就帮,不能帮的忙断然拒绝,尤其那些品行不好的亲戚。对于亲戚帮忙让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介绍对象的事,不要急于答应,先了解清楚,觉得合适,亲戚是明白人就帮,如果是一个胡搅蛮缠,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也无可厚非道理的人,还是不要帮了,小心帮了忙最后反而把自己弄得里外不是人。那些自己公开公司的人,不要轻易的用自己熟悉的人,不是什么人都用。为了自己的企业发展,还是知人善用,用对自己有帮助,能助力自己发展的人,千万别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功和强大,只要别人张口都往自己公司招,自毁前程,把自己的企业当成收容所
8、不要轻易给别人借钱,借好借,但要难要,一不小心反目成仇。借钱也得看干啥用,救急不救穷。对于那些自己不努力不上进,指望别人拯救他,心里总想着谁能给他给点钱,谁能直接改变他人生,给他提供好的生活的好吃懒做的亲戚、朋友,永远都不要给钱,给一次他就觉得你有钱,等第二次你拒绝时,就会心生怨恨,人心不足蛇吞象
9、不要轻易的卖东西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即使要卖适当的打折,但不要按进价给。你是做生意的,是要靠所卖的东西挣钱养家糊口的,你少卖一分钱,你就少挣一分,还不如卖给别人。很多时候人都是很贪心的,即使你给了最大折扣,甚至是按取货价给了,他也会觉得你精明 ,你自私,觉得自己买贵了,觉得你没有给他便宜。真正的朋友,真正对你好的人,支持你生意的人,不会和你计较价位,一个一百块钱的东西,会给你二百,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是希望用自己的实行动来支持你,希望你能够事业成功。对于那些总想占便宜的朋友,还是断然拒绝,这种人不会说你好,在外面只会传你不好
10、不要活得那么大度,尤其是你自己把生活还没过好的时候,凡事应该以自己为主为重,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别活得那么虚,那么假,为了别人,难为自己,何必呢?先爱自己,把自己过好,再去爱人,再去释放你的大爱
11、不被别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绑架,拒绝那些给你贴标签,要求你这样做那样做的人,让他自己去做吧。别怕得罪人,别为了讨好别人,给自己找不痛快。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谁爱传什么就传什么,自古大家都知道,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日子过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别人在外面夸你再好,回家没有米没有面,受苦挨饿的是自己,有了面子,没了里子,命有可能都快没了,真是自作自受
江浙沪的就不要疯狂在这里秀城市秀优越了,单位招的也不是什么清华北大的,就是普通本地双非一本和二本毕业生,我们招 985 清北级别的单位收入是这边的三倍,不需要你操心。
不止是不愿意进厂,现在应届生眼光都是很高的。
某桶油四线城市地市公司,销量排名前列,奖金高到全省羡慕,待遇可以秒杀省公务员。
省公司校招来的本科生,从火车站出来转了一圈城市,连公司都不看直接说辞职……
也有来了公司的,人事热情的介绍了自建的大厦和职工小区,并展示了半条街都是公司资产。
还是要走,嫌弃城市太破,非新一线以上城市不待。
有什么办法(无奈)
我就不明白了。
都有着这么多 “为什么不进厂明明很不错” 的报道,一定对应着更多的写这些文章拍这些视频的记者啊、小编啊。
既然工厂那么好,就业新蓝海啊啊、吃香啊、工资明明很高啊。
那么:
为什么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小编心动过?
为什么这么多写这种文章的记者小编,没有一个当场辞职进厂呢?
普通人进厂,上升路径太有限了,有学历有知识的可以混个一线工程师,基本就是顶了,每天都和产线工人撕逼!这就是你的生活!
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开始可能在一线熟悉,稍后没多久就调去做管理,所以普通人一开始就输了,为什么还要进去然后被那些尸位素餐的人剥削,一线生产岗位咋不让你儿子和你爹长期干呢!
烟厂是工厂,茅台酒厂也是工厂,机械厂还是工厂,为啥烟厂名额能吸引本科生研究生打破头去争取?甚至说有人宁愿掏几十万找关系也心甘情愿,而机械厂专科生都不愿意进?就是待遇问题的差距太大。专科生进车间,不就是干操作工吗?车工钳工热处理电焊,别管是什么车间,他的岗位基本就止于班组长了,在往上学历也支撑不住了,干几十年经手的机器多了,成老师傅了,多带几个徒弟,一个月一万多,相应付出的是两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环境就别提了,机械厂的噪音重体力,化工厂药厂氟类氮类刺激性气味,位处偏僻远离城市繁华,车间女工少对象都不好找。订单多了倒班跟喝水似的,还能半夜十二点上班,劳改犯半夜都睡觉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还指望年轻人进去?现在不是改革开放以前了,那时候职业没有选择,不是种地就是工人,工人旱涝保收按月开支,总比种地强。现在年轻人有各种选择的权利,打不了工送外卖,外卖干不了学老八还不行吗?老八一口小汉堡,顶高级技工干半辈子的。现在人们挣钱的需求变大了,职业的选择变多了,工厂的待遇不仅没提高,还把铁饭碗改成三年一签的合同工,这放到市场上能有竞争力吗?
其实我想反问,为什么年轻人要想进工厂呢?
而且这位师傅理解错了,年轻人其实并不全是 “想快速学成 “,这一代年轻人是最聪明和有想法的,他们一定是综合考量过的。
有一点说的对,他们不再被分配个工作就必须去,或者被安排好岗位无法选择。得益于这些年快速的发展,年轻人有从互联网到传统制造业非常多的选择可以做,甚至还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但这也不是不进工厂的根本理由,年轻人可以接受不速成,但长期积累沉淀了之后呢?
无非是发展前景和积累后的价值,和现在的付出之间衡量的问题。
一方面,
必须可以让我们看到积累后的长期价值。至少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哪怕老师傅,无论在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和其他等等方面,并不吃香。甚至积累了 20 年,还没有互联网大厂应届生待遇高。
前同事一个小姐姐 85 后,她在互联网,她老公在北京某研究院。朝九晚五是真的香,但后面有了孩子,无比痛苦。现在不分房,她老公的收入还不如她的一半,在房价面前真的过于微薄。而且现在也没有免费上幼儿园的福利(名额排不上)和其他那些曾经的好福利了。现在还是这个小姐姐跳槽去了另一家,拼命养家。
另一方面,
师傅挑选的是 “有灵气” 的年轻人,这个灵气指“为人踏实、聪明,最重要的是好学”。而往往这样的学生,大概率可以拿到薪资更好,发展前景也更好的岗位。
又或者哪怕待遇差不多,但很多岗位明显更有趣味性。无论是前几年很火的内容营销,还是美妆博主。都明显吸引力更强很多。。。
当长期收益一般,趣味性也不够,又要挑有灵气的小伙伴,自然很难。
-——————————————–
### 本质上还是要想清楚年轻人想要什么?###
一直很喜欢跟公司里无论实习生还是刚工作的小伙伴们聊天,他们想要的无外乎,
为此他们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卷,和稍快的工作节奏,甚至都做好了辛苦几年的心理准备。
在我看来,已经是最基本和正常的需求了。
针对现在年轻人的情况,我有详细的回答过,可以参考:
最后想说,
想要缓解这样的现象至少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当工厂里不再都是叔叔,大家更加平等和尊重,有平均水平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论资排辈,多劳多得。哪怕满足这些,都可以招到更多的年轻人。
他们要是看不到本质,如何吸引年轻人?
修身养性甘清贫,凝心静气观风云。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实际上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事情。要想维持一个基本上还算过得去的现代化生活,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有人付出牺牲的。
如果一个国家,很久都没有人牺牲了,但却貌似可以让大家享受着美滋滋的玉米糖浆,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在吃爹的存货,要么是你在吃儿孙的期货。
当然也可能是把牺牲转嫁到了其他国家,但这种转嫁的能力本身也是爹妈牺牲后换来的存货或者牺牲儿孙利益后换来的期货。没有他们的牺牲,美好物质生活的成本,也转嫁不出去。
很多人的想法,还停留在花 2 元钱几天功夫,中 500 万的阶段。比如,抨击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没有去想过,如何凭一己之力,让社会公平。
就像路上遇到石头,先跑先绕道,或者先去找帮手。至于这石头怎么消灭它,不关心也不想知道。
等着大善人奢粥的命,又羡慕大善人好运,梦里啥都有,纯属想屁吃。
能力是什么?
就是刘邦羡慕秦始皇:大丈夫当如此!不光羡慕,还这么干了!
就是朱元璋羡慕地主老财吃喝不愁出门有轿,不光羡慕,哪怕要饭,也要成事。
就是毛泽东,倘使天下安,我亦甘如尘。
光有梦想没有行动不叫理想!信念远大,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反复试错不断精进,从自我的脱胎换骨做起,才有改天换地的能力。
三流的人等风口,二流的人造风口,一流的人不论在哪里,他本人就是风口。
事实上国家就是为了驯化劳工才搞的义务教育,高校无序扩张又进一步提高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门槛。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比进一步撕裂和扭曲。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你的被剥离感,本质上来讲,是由你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你并不是当前国家的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而是事实上的受剥削的一分子。
你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分配方式,是因为你受到的教育,是让你接社会主义班的教育。你以为的接班,是没收剥削工具,消灭剥削阶级。事实上的接班,是接着当劳工和社畜。为国当炮灰你也认了,被那些一起从泥腿子过来的暴发户敲骨吸髓,无数先烈牺牲就换来这?良心上你过不去。
越是优势位地的人越喜欢人跟强调则规,因为讲规的则情况下,你永远无法逆袭优地势位的。人没钱人干翻有人钱在既规定则上是很的难。只有把桌子掀翻了才,有可能,破突规则才有机会。以所,总是讲规则人的,本质是因为则规对他有利。
他是否讲规则,游离在普通人的监督权之外。但是如果你不讲武德,他可以动用一切规则社死你 (ー_ー)!! 把实习生当赠品用到报废,大抵是用来搞逆向精神淘汰的吧,先得让穷人自我否定,否则穷人会刨富人祖坟。坟头烧报纸,糊弄鬼。
「年轻人不愿进厂」的根本原因,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
不解决这个根本矛盾,就无解。
解决思路有两个:
1、将制造业的回报提高到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2、找一批不在乎回报的年轻人奉献制造业
思路 1:将制造业的回报提高到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在几十年前,制造业的回报是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那时候进厂是一件非常体面、非常骄傲的事情。“企业办社会” 时代的工厂,国有企业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了产前产后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如果现在的制造业能够提供上述水平的回报,我相信年轻人不仅不会逃离制造业,反而会抢着进厂。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了。
思路 2:找一批不在乎回报的年轻人奉献制造业
去年有个新闻:上海一考生为了航天的梦想,放弃清华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探测制导与控制(航天方向)
对于这件事情,我是非常支持的。
他们拥有的条件,与我经常提到的 “小镇做题家” 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更要大力鼓励这些家境优越,家庭有相关行业资源,自身也有明确目标和坚定信仰的人加入大国重器行业。
只有这一类有底气的人,可以不计较短期得失,不在意买房买车结婚成家等俗事,不担心外行管理者对基层员工的无理利用压榨,不会慑于领导的压力,低声下气当牛做马干苦力活。
只有这一类有底气的人,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宏伟目标,不被外界干扰做真正的研究,这样我们的大国重器事业才能有本质的提升。
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有钱、有权、有资源家庭的子女们,明明已经不缺钱了,却偏偏倾向于去搞金融投资、互联网等借助资源挣快钱的行业,挤占了最需要钱来改变命运的 “小镇做题家们” 的生存空间。
所以,大力呼吁、鼓励社会成功人士的子女们积极投身制造业,可能才是破局的唯一解。
我建议,家庭水平中产以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有资本谈情怀的同学,尽量按照自身兴趣和为国为民的情怀选择专业,最好优先选择军工、机械、土木、材料、生物、化学、环境这类不计报酬、利国利民、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好专业。
我是工业哥 @伯克利工业,理工男一枚,数码、家电爱好者,想了解各类有趣的小玩意,请关注我呀。
手机选购系列文章:
2022 年 4 月 | 1000-2000 元价位手机怎么选?
2022 年 4 月 | 2000-3000 元价位手机怎么选?
2022 年 4 月 | 3000-4000 元价位手机怎么选?
其他手机选购相关回答:
如何看待 Redmi K50 天玑 8100 版采用 2K 屏幕 + 5500mAh 电池 + 67W 快充?
如何评价 3 月 17 日发布的 Redmi K50 系列,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Redmi K50 系列性价比高吗?配的上「2022 旗舰焊门员」称呼吗?到底值不值得买?
Redmi K50、K50 Pro、K50 电竞版、K40S,四款手机有哪些区别?哪款更值得购买?
2022 年新款 iPhone SE 3 如何,这价位会有哪些群体去买?
Realme 真我 GT neo3 对比红米 K50,谁更值得选?
realme 真我 GT Neo3 于 3 月 22 日全球首发,该产品都有哪些亮点?
这个问题能用钱解决?
能!
用钱解决的问题,只要上面肯解决,那都不是问题。如果上面不肯解决,下面的人离职率高,那也不能怪下面。
现在都是市场化薪酬了。君不见,最刚的建筑工人,现在都要求日结工资,而且日薪 500 以上,凭啥?就凭建筑工人敢开口说不,敢看到待遇差就立马拍手不干,你不愿干就真的没人能干了,老板吓得屁滚尿流,立马加钱求人干活。
对年轻人好一点 这都不懂?
2000-2015 年,合计发生 290 例医院暴力伤医事件,只有 57.6% 的暴力伤医行为实施对象是与诊疗行为有关的医护人员,致医务工作者死亡的,占 9.3%,为 27 例,平均年发生 1.8 例。2000-2015 年,各年数量相当,均在 4 例以下。
中国医疗事故死亡人数每年 20 万人。
中国自杀死亡人数每年 28 万人。
2021 年全国交警执勤时死亡 50 人。
2021 年工厂事故死亡人数 2.77 万人,平均每天死 70 人。
2021 年全国猝死案例 50 万。
中国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过百万。
无奖猜谜,以上人群中,最喜欢叫屈的是哪个?出事了全网铺天盖地报道的是哪个?
《猎魔人》动画片里的一句对白我觉得非常经典。
要知道猎魔人是不能生育的,并且到哪都被人称作是变种怪胎。可相比于低贱的生活,有些人更愿意做猎魔人。
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沙头的买卖有人做。活着需要些乐趣,而不是单纯的做螺丝钉。进厂天天干的重复的工作,时长工资才能有点看头,就算如此也是身心疲惫。年轻人没家没孩儿的是最幸福的。他的选择没有太多压力。反过来有家有孩子的就没那么幸运了。
如果说工厂招不到人,那就该机械化。如果年轻人不愿进厂,那就要提高待遇。都有特斯拉那待遇,我不信没人去。所以,不要宣传什么吃苦耐劳的恭维话,也不要怒其不争的说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苦,不如老一辈。尼玛!老一辈辛辛苦苦图啥?不就是为了下一辈不吃苦吗?难道这代年轻人错了?错了吗?
咳咳,其实本人还是能吃点苦的,不知道烟草公司还有没有编制了。
目前的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
若搞不好,产业丢失,人地皆失
既给不了钱,也给不了待遇。甚至连尊重都给不了,只希望把人变成螺丝钉,一个模子刻出来最好。不计较、抗压强、兢兢业业、唯唯诺诺、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质疑正确性。这样的螺丝钉最好管理。
怎么把人用最小的代价变成螺丝钉呢?谈奉献,谈境界。只谈虚的,不来真的。
国企的这些领导从来不会去想,人家父母把他培养成人,是为了来人世间走一遭的,是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是让你们来物化的。
还有一些人,自己被洗脑洗成了螺丝钉,就看不惯人的行为了。凭什么我是螺丝钉你不是?标准的恶婆婆思维方式,极其恶心。
国企的大部分领导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醒醒吧,落后半个世纪了,还在那坐井观天。
为什么要缓解呢?人家有自己的选择,尊重下年轻人的意愿不可以吗?留不住年轻人的厂,该倒闭就倒闭吧。你看看烟厂,所有年轻人都挤破头想去都去不了,你们也不想想这是为什么?
自己的车间长啥样自己不清楚吗?自己的工资开多点,自己没得数吗?
论桶蘸,我还是佩服大专生,人家就可以做到看一圈车间就直接走人。
不像大学生,领导忽悠几句,许诺你们个啥啥啥,一个个卷成啥样。都快从 996 卷到 9127 了,自己的地位和收入有什么改变?
加速。
加钱。
对资方市场经济,对劳方就计划经济……
实习生发现短期内当不了领导,就上午溜一圈下午走人,真正实现短期内享受领导待遇。
华为海外没疫情前,去要排队的。
现在疫情不清楚了。
我老婆也是受不了工厂考的研。那才 03 年,上市公司,化工国企车间技术岗,所以不是现在受不了工厂。
我们当时签东风十堰的,全部走了。
全部。没有看不起现在留下的人,就只说我同学。
铁路局不愿意去的都有。
华为海外没疫情前,去要排队的。
现在疫情不清楚了。
我老婆也是受不了工厂考的研。那才 03 年,所以不是现在受不了工厂。
我们当时签东方十堰的,全部走了。
全部。没有看不起现在留下的人,就只说我同学。
铁路局不愿意去的都有。
赚钱少
干活累
环境差
没对象
一辈子
没希望
是你,你如果有的选择,你进制造业吗?
理想中的措施:
加强工人待遇,通过工资福利将年轻人留下来。
实际中的措施:
加强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等实习项目利用毕业学位证大饼引导年轻人自愿进厂。
用提高待遇来解决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先把制造业的工作风气先整顿一番,把老人欺负新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做派先杜绝了再说。
至于制造业的工作强度,我曾经在制造业工作过,现在也和制造业有合作关系,太清楚制造业的工作强度了,这类重资产的行业,人人都在为产品服务,其他行业可以以各种理由打哈哈拖延几天都没事,只要有理由,但是制造业不行,你晚个一天出货,直接能把他们领导急跳脚,所以这个行业的人几乎是没有尊严的,只是工作的机器。
现在为什么一边工厂严重缺人,而另一边则很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就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知识太多了,就会瞧不上体力劳动,好高骛远,然而并没有那么多脑力劳动的岗位提供。重要的是要使社会(当然是非劳动者的社会)幸福,使人们满足于可怜的处境,就必须使大多数人既无知又贫困。知识会使我们产生更大和更多的愿望, 而人的愿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满足。
所以初中分流 50% 去技术职业学院,高中再淘汰 70%,这样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在现有制度下,体力劳动仍是占大部分的,脑力劳动则占小部分,这是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依然需要大部分人的双手付出体力的劳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因此在工业化时代大多数人不能没有半点知识,也不能拥有太多的知识,文盲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是对企业不利的,不会操作机器没有学习能力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不需要太多的知识,仅够用就好。
加钱
从工人师傅到工人再到厂狗和社会底层。
变了的,怕不仅仅是称呼吧。
现在学生们基本是用脚投票。
缓解。。当然是提高待遇,解决发展的问题了。
加钱啊。
多简单的事。
不进厂,不消费,不买房,不生孩子的原因都是年轻人的错可以了吧?
车间太香,年轻人受不了。
你在办公室可能会坐着头疼,亚健康
但你在工厂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受伤甚至死亡
这不是开玩笑的
早年我去过四个化工厂工作,其中有几百人的小规模化工厂,也有行业里排行第一的化工厂。
从一线到安全员再到研发人员都做过
身边经常传来各种人员事故
有进入反应釜内窒息死亡的、
有被机器割掉手指的、
有因为操作失误导致反应釜爆炸被炸伤的、
各种事故几乎每个月都可能会发生
大部分都是其个人误操作导致
这也意味着在工厂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各种安全知识
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这就是工厂现状
年轻人为啥不愿意去厂里上班?亲身经历告诉你!
是因为厂里环境太好、工资太高、福利待遇太好,害怕进去之后安逸躺平吗?
我的一个学弟大学是汽车工程系的,现在在一家汽修零配件外企上班,外企听起来也算可以吧,也比较有名,可一个月工资多少,你根本想不到。
他们倒是不用加班,每天九点打卡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一个月工资 3000 多,当时听到我还怀疑听错了,因为我身边那么多和他一起毕业的,怎么也不能那么低呀。
后来他告诉我这不是个例,他们汽修、精密这些出来一般都是进厂,厂里是熬经验的,工资都很低,系里又要求实习必须去本专业的地方,所以都进了厂,工资也都是这样。
现在马上实习结束了,我问他还要再继续下去吗?他说可能要去当兵,因为在厂里看不到希望,自己要不知道其他的还能做什么,他的同学实习结束都转行去做销售了,没几个留在厂里的了。
是啊,一个月 3000 来块钱,工资还比较固定没有上升空间,除去房租,除去吃喝,连自己都养不起,还谈什么未来,的确呆几年有了经验后可能会好一些,但当下都生活不下去又何谈展望以后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厂里的工作都比较枯燥,日复一日的重复操作,像个机器人一样,时间久了整个人就变得麻木了。
再说我自己,我 18 岁高考完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出远门找工作,第一站就进了电子厂,在那里面呆了半个月,到现在想起来我都是心有余悸,电子厂里面都是年轻人,但你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一点青春的气息,也没有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就是死气沉沉,双眼空洞。
每天就像机器一样,按时上班、加班、下班,空闲了就在宿舍打游戏,每个人就像清朝抽了大烟的人一样,那种感觉真的让人害怕。
呆了半个月,突然发现自己好像也在慢慢变成这个样子,吓的冒了一头冷汗。
目前市场上面临着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那就是部分岗位供不应求,但是部分岗位却无人问津。
比如说制造行业、服务行业等,根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有制造业岗位,对就业人员需求量达到了 1600 万。
但工厂的用工荒仍在继续,人社部公布的 2021 年第四季度 “最缺工” 的 100 个职业中,有 43 个都和制作业有关,“逃离”成了一个长期的命题,厂里如同一个临时避难所,短暂的容纳一批人后,又有更多的人离去。
其实从现在的市场就业现象来看,并不是市场工作岗位较少,而是适合大学生们选择的高薪岗位比较少。制造行业、服务行业的工作辛苦,但是薪资待遇并不高,学生们自然不愿意选择。
推荐可以去看看一部纪录片,【18 岁的流水线】
再说一个问题中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词【国企】,讲真的,【国企】+【工厂】= 更难招人。
这几年,由于疫情的打击,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一个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在大家眼里,能进入国企,相当于一毕业就捧上了 “铁饭碗”,是很让人羡慕的,尤其是身边的长辈,亲戚,他们的认知和思想都认为这是很好的工作,稳定,说出去还有面子。
但为什么仍有那么多人想从国企出来?
因为在稳定的另一面是工资没涨、职位没晋升、工作能力没长进,换句话说,就是一眼看到老。
之前和南京的一个朋友聊天,他说我在国企里三年了,进去是小员工,现在是老员工,除了年龄增加了,其他的还停留在最初的时候。
我问你为什么不拼一把,主动去抓住晋升的空间呢?
他说国企哪有你想的那么轻松,岗位都是固定的,退下来一个晋升一个,且需要有背景有关系才可以。
你永远不知道跟你一起上下班的人,有多少背景,所以需要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人。
这三年,我什么能力都没有,只会机械式的重复工作,身材也变成了大肚腩,高血压,高血糖也找上来了。
你们认为国企没有加班,可如果领导临时交给你一个任务,你不管在做什么,都得第一时间去完成,业务培训、开会是经常性的,而且是没有加班费的。
但我当时仍然不敢辞职,怕家里人不同意,更怕自己辞去了这个铁饭碗,再进社会小白似的,什么也不会,根本没有竞争力。
世俗地讲,很多人羡慕国企里的人,一心想要进来;围墙外的想进来,围墙内的想进去!
这就是国企的归宿,它代表的是体面、是稳定,是父母眼中最合适的归宿。但同时,它也是枷锁、是不甘,是很多人想要逃离却又逃不开的牢笼。
尽管现在很多工厂都开始在提高薪资来吸引年轻人了,但据说效果仍不是很好。
用网友的一句话说 “也难怪年轻人不想进厂,村口的粪坑,在街上花了 200 块钱买了 15 斤黄鳝放在坑里,抓了放,放了抓,直播给城里人看,一年多在城里买房买车,是不是特别有头脑?这钱赚的多香,谁还傻的去辛苦打工”!
你认为未来年轻人有可能会前赴后继的进工厂吗?
缓解。。。
我有一计
给门口架上机枪
谁敢跑路直接突突
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
年轻人不要什么都向钱看,要向前看。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差劲了,这么点苦都吃不了。现在就不想进厂了,将来想要干什么我想都不敢想。—- 尸位素餐者
当然,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只想说:“操你妈,加钱。”
去年 3 月份本单位来了一名实习生,此生也是大专,一眼看上去就是文质彬彬偏内向的性格。从学校走到社会,难免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就是一个适应力很强的人,有吃有喝有地方睡我就可以乐呵的待下去。苦点累点全靠自己调解。
这个实习生显然没有我这么强的适应能力,第一天上午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偶尔发发呆,偶尔打开手机看一下,别人和他讲话他就应几句,丝毫没有主动交流的欲望。
有时候,做为过来人还是希望新人主动的去和人交流的。人与人拉近距离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在饭桌上,其次可能就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主动去求教去沟通。
许多刚来的实习生主动做事的意愿并不强,有的实习生交代的事情还能一板一眼的做好,有的则是敷衍了事,马马虎虎,这个行业虽然不是高精密行业,但也容不得这种大大咧咧不在乎细节的人存在。
我记得这名实习生刚来的时候是他妈妈开车送过来的,大红色很显眼 logo 是四个圈的车,他妈妈打扮的很时尚,所有的事情都为自己孩子办理妥当才离开的,在之后的三天都有来看自己的孩子。
三天下来我总结出了一个词:温室男孩。
许多 00 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没下过地,没受过苦,小时候有游乐场可以玩,出过国,旅过游,见过大世面,唯独没有见识过底层的生活。一旦把他们放到基层岗位上便会出现看一眼就走的场景。
我虽然不是独生子,但也没受过苦,太阳也没晒过几天,第一天到现场走在刚绑扎好的钢筋上,颤颤巍巍,左摇右晃,像走独木桥一样,只见我师傅轻车熟路,大步流星,很潇洒的在往前走,没几步就把我甩在后面,瞬间就看不见他的车尾灯。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都有点滑稽,年轻时犯的错老天爷都会原谅,更何况当时的我并没有犯错。
我们刚走出校门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爸爸年龄辈的中层领导,尤其是国企,可能我们的直属领导就是爸爸年龄辈的,他们的思想始终是以吃苦为乐,以加班为荣,以牺牲自己休息时间为榜样。
刚来三个月我始终无法理解这种思想,更接受不了这种变态式的行为,对于许多 90 后 00 后来说可能也都无法接受。
我们生活在衣食无忧,家庭关爱的日子里,哪里有过直面生活压力的时候,有时候面对压力便会想着逃避,去躲回曾经的象牙塔,尤其是你的领导有点思想扭曲的时候,中午明明可以休息两个半小时,他便会在中间时间段安排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让你不去又不去,但是去了就没休息。
或者晚上本来是轻松惬意的放松时间,他就刻意给你安排一个用不到的视频,让你观看,浪费你的时间。
这种无法自主安排生活并且被领导安排无关紧要的事情很容易让初进社会的我们心理失衡。刚开始,我的抵触心理很强,你让我做我偏偏不做,你让我看我偏偏不看,这样的逆反心理持续了大概两三个月。
让我这种心理消失的直接因素便是钱:刚到单位半个月我就收到了 1000 块钱的工资,到了第二月我就收到了 3 千,到第三个月我就变成了五千,作为一个吃炒饭都要考虑加不加蛋的我来说,钱能够抚平我一切逆反的心理。
大学一二千的生活费还要扣扣搜搜的合理花钱,要不然月末就得泡面度日,而现在不仅管吃管住,顿顿四菜一汤,住的地方空调随意开,还不用自己交电费,顿时感觉工作也没那么苦逼了。
尤其是手里面有了凭自己本事挣的一万多块,别提自己多乐呵多嘚瑟了,我回家就给我爸买了两条苏烟,凭本事挣得钱为什么不花?我爸辛辛苦苦把我养这么大,给他买烟我很乐意,但吸烟毕竟有害健康,我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给我爸都买了烟,也不能把我妈落下,于是我斥巨资给我妈买了一瓶上好的香水。看到我爸妈脸上喜悦的笑容,我心里也很开心。
但我是个报喜不报忧,有苦自己受,有福大家享的人,工作上难免会被领导挨骂,尤其是刚出校门,浑身是刺,到处想透露自己的个性,但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被骂我觉得是应该的,能被骂也算是一个融入的过程。
记得刚到现场时,每次打点都要拿着铅笔,作为学生我心里想:这还用你教?老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握了二十年的笔,结果硬是没让师傅满意,铅笔要竖着握,不能左右摇摆,那样在镜头里看会像晕车一样反胃,眼睛也受不了一直移动的物体。画的时候要左一下右一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正是从画点开始,我把之前在学校里学的一切都忘掉,保持了空杯心态,处处留意处处学,生活到处皆学问,书本上的知识几乎都是理论性的,和实践结合还有不小的距离。
尤其是我们学的知识大多数时候都有滞后性,2009 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我的奥运梦》,2008 年北京奥运会都举办结束了,这篇课文还在。所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认知也要不断迭代。
刚实习时,我的工资只有 6500,实习的那三个月也是最累的三个月,彻底通宵干过,当然第二天会休息一整天,早上三点起过,四点也起过,晚上加班也是常有的事,自认为适应能力很强的我,也有过提桶跑路的时候,尤其是那会每周还要值一次班,去每栋楼统计加班人数,一晚上十栋楼挨个爬,本来是两个人一起值班,但和我一组的是项目经理,想把他喊出来无异于登天,尤其是我这个毛头小子也没资格去喊人家。
我就很老实的一栋栋爬,一晚上能走万多步,就像登山一样,多亏那会刚毕业也跑得动,现在估计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到了后来,我见他们都去最高的楼,找到制高点,拿出手机,镜头拉近或拉远,轻轻松松就拍完开始拿出烟开始抽了。
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心疼了自己三秒钟,为何我没想到这么好的方法,我的理论知识极其丰富,而生活经验却是如此匮乏。
实习期过后,就没那么忙了,早上七点到十一点,下午 2 点到六点,一天八九个小时,晚上也不用再值班,每天就去现场转一下,到了冬天五点不到天就黑,于是五点就开始吃晚饭,晚上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
到了第二年,我在项目上也混熟了,事情也开始得心应手起来,工资也在我的良好表现下调整到 9000,我给自己整了台电脑,给我妈买了部手机,给我爸还是买了两条好烟,我爸唯一的乐趣就是抽烟和吃肉,但肉太重了我背不动。
苦过累过,但回想起来也并没有辜负自己,反而还会佩服自己,那么艰苦的日子也过来了。
我是一个好强的人,从来不摆烂,也不抱怨,出来工作无非就是多挣几个钱,满足自己,给家里人买点礼物让他们开心一下。
挣多少花多少的都市生活我也体验过,每年给侄子红包都拿不出手,强大的自尊让我宁愿受苦受累也要多挣点钱。
家里没有房子可以收租,也没有强大的挣钱能力,勉强维持住吃喝无忧、衣食无虑的生活便是我的目标。
有些人天生就可以衣食无忧,过自己梦想的生活,有些人天生就得卖命努力才能维持体面生活。
越是底层的人越是追求公平,但这个社会本身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
路在脚下,如何选择,全看自己,有的人有实力进国企那就去做个为人民服务的螺丝钉,有的人胸怀抱负想要改变世界,那就展现自己的天赋,为人类带来美好的明天。
大多数人注定是碌碌无名、平凡平淡无波浪起浮度过一生的。但愿我们都能去追求那种不遗憾不后悔的生活,至于荣华富贵全靠机遇和运气,和个人努力的关系并不大。
我是努力搬砖的杨童,感谢你看到这里,你的关注和点赞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也欢迎列为和我交流和探讨。
对于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现象,他认为:“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不一定非要在工厂。学手艺需要多年沉淀,这点对于想快速学成的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现在编辑的道德水准真低
加钱
说明年轻人不是天生就对进厂有偏见,而是厂子确实垃圾经不起实践检验。
这件事太好解决了!
你们领导什么待遇,就给车间工人什么待遇!一切都解决了!
什么?待遇不能改?
那凭什么我们普通人就得受累,你们就能当领导?凭什么,凭你脑袋大?
据我所知,只要长了个脑袋的人,都能当领导!而且是绝大多数的领导!
但是工人他就未必了!因为他真的不一定有那么一膀子力气!
所以,最难做的工作,却拿着最微薄的薪水?这公平吗?
我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公平。反正我是肯定不会去做的,我估计正常人应该也不会愿意做。
谁愿意做谁做,没人做大家就一起挨饿。
反正我也没什么钱,大部分人估计也没什么钱,至于谁吃亏谁损失大,谁知道呢?
年轻人还不想工作
不想生孩子呢
没饭吃的时候轮得到他们想不想?
把 3000RMB 一个月的工资改为 30000RMB 一个月的工资,年轻人都爱去了
这道坎,不是年轻人的坎,是时代的坎,国家的坎。这坎就是大家公识普遍认为写字楼比工厂好,白领比蓝领地位高。Vin 的很多制造业想要转型的客户也一心要从工厂跳到写字楼跳到体制内,以为是人生的升级。
世界经过疫情与战争的双重洗礼,已经要变了,原来颠倒的事要再颠倒一次,工厂比写字楼重要,蓝领比白领珍贵。没有工厂强大的生产力,国家就无强大之源,竞争之源,度不过任何一个大危机。
其实在多年的咨询中,Vin 发现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的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待遇低的处于传统领域的工厂。而像医药、高端制造这类行业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去的。
另外钱认为:“现在年轻人选择多,不一定非要在工厂。学手艺需要多年沉淀,这点对于想快速学成的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的。”
的确在现实中,很多人正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不想靠自身努力的力量了。事实上,时间在和你玩一个大浪淘沙的游戏,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沉淀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有多么重要,而比这个重要的,是自己真正沉下去,去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
他爹妈有支撑他几年不上班的经济基础,如果是 20 年前那样,家家都穷,不会这样的。会想抓住任何工作机会,因为他不仅要养活自己,还得反哺父母
鄙人去过德国,荷兰,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
(特指半导体及相关行业的工厂)
最熟悉的肯定是新加坡的工厂,毕竟在那边工作了长达数年。现在在国内,正在熟悉中国大陆的工厂。
从工厂的硬件配套来讲,各个国家其实都差不多。换衣间,风淋室(严格一点的有个洗澡间),产线(设备排成线)。
从食宿来讲,也都差不多。甚至从某种意义来讲,中国大陆甚至略好一些。
区别最大的是劳动回报。
拿新加坡的工厂举例,technician(普工)的基本工资是 2200 左右,engineer(工程师)的基本工资是 3800 左右。
(拿房价来锚定一下货币购买力,大部分新加坡人住的房子叫做 HDB,全款三十多万,一百出头的面积,没公摊。拿生活成本来锚定一下货币购买力,一个普通成年人一个月 500 新币活的很滋润了。就不拿车来锚定了,这玩意因为拥车证的存在就不是一正常价值体现体系)
一般来说,technician 加班后的工资是接近甚至高于 engineer 的。之前认识一个 Micron 的助理工程师姐姐,助理工程师就是比普工高一级别,她非常不愿意转为工程师,因为她总和收入在五六千 sgd,不逊于工程师了。而且转为工程师后 OT 比较麻烦,以及责任更大。
韩国亦然,他们产线工人八小时工作制收入已经够看了。
中国则不然。
宣传口说的工资很多时候是默认你加满班的工资。
我说的,你们是否看明白了?
十二小时工作制,才能基本上达到一个相对来说看得过去的工资水准。而别人八小时工作制就可以,别人如果想多赚点再加个班,那就是达到社会收入中位数以上的水平了。
我废话真是太多了。
一句话,钱给少了。
科普个热知识,大部分制造业所谓的国企是没有编制,并且打工人牛马程度不比民企好多少。
所以这位实习生只是做了一个年轻人该做的事——当断则断,立刻跑路,连桶都不用买了。
如何缓解不愿意进厂情况?
1、给钱
2、给编
3、给待遇
无编即不稳
无钱即不爽
无待遇即为不悦
不稳不爽不悦,打工人凭什么为你卖命?
缓解?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就是工作环境可以直接兑换成经济资本。
连泰勒和法约尔都懂的问题,你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别说洛克伍德和米尔斯也早就实证过了。
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应该放大工资乘数,不能仅仅线性兑换。
年轻人不愿意留,你不从工作环境、劳动安全、业绩压力、薪资水平、休假保障、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方面找原因,反而问怎么看不愿意留的年轻人?
我看就是年轻人不瞎也不傻。
年轻人有很多选择啊,比如
也可以 6 个钱包 30 年房贷买房。
温柔体贴的人民老板。
成功的典范们。
这我都不用看
就看看办留学都是为了混学历的就知道了
每天找我的都不是正规去留学的,都是想着不需要任何的条件,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和不需要任何的自己的学习,就想拿一个海外的毕业证用钱去买证的,这样的思维和思想是现在年轻人都会有的现象,因为网络时代和社会制度这个毒害是非常严重的。
哎,现在的内卷压力确实导致很多的待遇或者是就业都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没有人会看你的学历也没有会会看你的能力,现在一上来的待遇就是很低,现在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或者是不错的就业机会就不错了,国企还是稳定的,但是有的人又吃不了苦。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想着混日子就想赚钱,混日子就想混学历,然后包毕业,包录取,包任何的这些政策。然后网络时代都觉得直播赚钱,然后看着别人,然后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钱就不行,物质生活极其萎靡和奢侈。
所以,这就是现在的心浮气躁的社会状态,而且这就不是正规的去努力的去达到自己的工作想要的目标,而是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稳定,什么样的东西既可以稳定又能来钱,什么样的东西既能来钱又可以稳定,还能有好的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这才是最稳定的工作。
我就问一句,真正你有这个本事去做吗?国企的那些工作你以为很好做吗?
车间的那些劳动,那些付出那些需要你去处理和去提升的东西,你难道真的现在年轻人都能做的好吗?
我接触了非常多咨询我留学的年轻人,不愿意努力,自己什么也没有啥学历也没有,啥专业没有啥语言也没有,什么条件都没有,然后工作经验没有,就想要一个世界前 100 的研究生证
或者有的甚至就是想混个博士学历。
我告诉你,这辈子你都别想这种人
这辈子你都不可能去翻盘,因为没有任何的国企可以养着你,也没有任何的稳定的工作,可以一劳永逸,你自己号召务员目中无人,自己的自知之明都没有,你都不愿意真正去付出你的真实的劳动,怎么会收获更多的东西和尊重?
搞笑吗?这就是中国社会,中国的内卷压力带来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压力。但是每一个人希望做的事需要去努力达到这个要求,而不是随便的想找一些捷径或者是方式来去做。
那么,带来的是有一些媒体人或者是有一些无良的市场的去做这些东西的人带来的这种思想和思路。就是为了赚钱,一切为了这个东西。这就是中国和海外的区别,废了。
这是啥问题,中国社会的问题。
我真的想骂一句,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什么东西?
就是我有觉得就是有一些年轻人让我看到的是他们的努力和活力,他们是愿意为了这个东西去付出,为了自己想做的工作去从基础开始做起,开始去积累。国企也不是那么简单去做的国企也不是之前可以混日子的了。
所以,大部分的人却是混文凭或者是需要去提升自己的时候找各种各样的想着去偷懒的方式,我不知道这个风气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可以说这种风气,这种年轻人千万不要找我,你不配成为一座工作的人,你也不配成为一个让我尊重和看得起的人。
[
留学咨询的同学,那些匪夷所思的问题就不要乱想啦!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的视频
· 247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95830317550735360)
西班牙留学大分析 — 什么叫做 “好大学”,驳斥唯排名论(附卡洛斯三世大学等院校本科申请最新语言政策)留学申请四大误区分析 —- 西班牙,中东,泰国适用(正式解密 Iunit 骗局,西班牙博士最新录取展示)现在国内的高校就业率如何,就业看什么?疫情逆势而上去海外留学?(附西,英院校新政和雅思托福考试日历)
[
出国留学如何进行准确和快速的国家对比来确定留学规划?
西日韩留学吕老师的视频
· 1070 播放
](https://www.zhihu.com/zvideo/1422200095080734720)
看了下这个报道,这个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大佬讲的话,在我印象里我们学校(一个普通二本院校)连这种岗位的校招都拉不来。一方面我们学校机械相关专业也不是很强,另一方面这种机会可能很难落到我们学校。
我是化工专业毕业的,出来之后从事了一波电商行业,然后转行做人力,为什么我当初没有选择继续在化工行业呆着,可能是因为大四毕业的时候做毕业论文给我做的丧失信心了。
对于现在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的挺大一部分原因我看很多答主也说了,是薪资问题,这个我倒是比较认可,我们班出去其实从事我们专业的不是很多,想要从化工行业拿到比较好的薪水,大部分还是回选择继续深造,起码硕士毕业之后,在某一个方面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有不错的岗位,通常是研究员之类的。
如果是一进厂就在实验室活着研究室呆着,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我觉得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上面报道的年轻人不愿进厂所讲的,应该是工厂车间。可以说车间工人算是一种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所需要的是劳动力,而不是用来提升能力。
同样的,如果一个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需要在车间从头开始积累相关技能经验,反倒不如那些从技术学校出来直接进厂的人员起步早。
所以还是之前回答另一个问题时候的一个答案,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地方,一些高学历的人才本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是科研领域的后备人才和中坚,他们应该走在技术的前沿,而不是因为号召在工厂车间里浪费时间。
此外,当我们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型,机械化程度逐渐提升,其实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工厂的转型改造,一味的用人力去填补生产上的落后是没有前途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岗位确实需要人的参与,所以提升相关人员的待遇和发展,也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当然,对于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我也希望他们在了解事实之后再去下定论,他们是舆论的发起者,但是不能是谣言的制造者。
这个时代不是个会饿死人的时代,虽然艰难。
我进厂了,然后呢,日复一日的动作,时间精确到秒,手脚利索的能多挣一千多,手脚跟不上的,还要被嘲讽,辛辛苦苦一个月还不如娘们
几年过去了,熬成了老师傅,不用精确到秒了,还是一样的机器,反反复复的那些毛病,涨工资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不干了,有的是人干,我走了,肯定没有现在待遇好
又熬,成了小领导,还是每天那些事情,不过就是还有开会,去的时候迷迷糊糊,听的懵懵懂懂,除了会议室,就忘了说的是啥了
年纪不小了吧,介绍对象,问你是干嘛的,车间里的,女方一脸嫌弃,还不是出苦力的,不体面,也没有房子,月入七八千的算是残废,自己又没时间出去找对象,厂里的基本都是男的,有几个女的,没入职,就被搞到手了,剩下的,不是离异,就是公交车
又过了几年,自己还是那个样子,没有对象,没有房,没有前途,想想还是回家吧,父母年事已高,出点啥事咋整,就这样回去了
人言可畏啊,说什么的都有,男的回去,说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女的回去,说被人玩够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都干啥了,结果待了半年,只能谎称公司需要我这样的人才,又走了
回到问题上,企业天天说用工荒,有没有想过原因,我活了三十年,也算是半截入土,我图啥了,只要我好好干,老板换新房,我连生理问题都解决不了,自己的自尊心还不允许自己做那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浑浑噩噩的这么大的人了
然后社会上就天天吵,年轻人吃不了苦,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没有奉献精神,我去 nm 的吧
当年我爸妈进厂(90 年代初)给祖国炼石油时什么待遇?
毕业有宿舍,吃饭有食堂,
读研给工资,生娃给补助,
排队分房子,幼儿园免费,
上下班接送,每年有疗养。
……
国企改制了,这类待遇全没了,所以我父母和他们的工友,没有一个鼓励子女继续搞石化的。
我初高中的同学(90 后)里,大多数人全部搞金融,不是银行就是保险。能搞实业的,比如电信、汽车、化工…… 那肯定是有背景的,是不用吃太多苦的。
反问为什么事业单位热,国企热,都喊着说工资低,又有几个进去出来,值得深思
钱到位了,这个世界上能有老八,进厂和老八的行为比起来算不上什么
这问题还需要问
月薪 100 万,公司的方向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月薪 50 万,公司就是我家!
月薪 20 万,我不需要下班!
月薪 3 万,老板说什么都是对的!
月薪 1 万,老板说的有点问题,事不关己
月薪 5000,老板脑子有坑
月薪 3000,老板我是你爹
哈哈哈,作为工科狗,当年个人就是大学去工厂实习后下定决心找工作坚决不进工厂的,哪怕什么鬼的车间主任,工艺总工的大饼晃着
那个工作环境,那个薪酬,那个人文环境,那个发展通道,你就说吧,有那个可以拿出手掰扯掰扯的
本来劳动占分配的比例就少,还进这种长周期行业,这不是想不开嘛
十年前,2012 年。我同学去中铁工地呆了两天就辞职了。裸辞。啥都不要。提个箱子就跑路了。对中铁最好的回忆就是两个礼拜培训不错。住的是酒店,吃的是自助餐。
对策按重要性依次为:
1. 钱给够;
2. 少折腾;
3. 多关怀。
第一条是必要条件。
只要钱给够,郑爽都能一天十八个小时高强度掏粪。
像服兵役一样,不进厂违法,所有人到了 18 岁都得进厂服役两年!
几亿农民工进的是哪里??大多不是流水线就是工地,提问者是何不食肉糜的类型吧? 甚至到 2022 年的现在,有一半适龄人口都不能上高中, 明明是薪资给得太低了,要是有老美流水线工人的 2 分之一,研究生都抢着进流水线。题主这样的脱离群众的期刊里面的人应该吊路灯。
工资低,工时长,体力活多,工作条件恶劣,工作风险大,社会认同度低,不体面。
短视频等新媒体发展太快,人们看到了太多光鲜亮丽的美好事物,而现实是那么的不尽人意,贫富鸿沟戳破了共同富裕的幻想,中国青年开始觉醒了。
工农阶级的国家,
工人和农民自己瞧不起工人和农民,真是讽刺。
干的好,干得漂亮,提前避免损失,比我强多了,2020 毕业,干了 4 个月才跑路,还丢了应届生身份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想法,江苏这么大,去那都一样,全国那么多地方,反正都不是我家,在哪都一样,市区和外地都一样,反正周末回不去,我现在只想搞钱,非洲要是高薪我都去,乌克兰一样,反正本科不值钱,贱命一条
回家是图你钱少吗?钱多事少离家近三个总得有一个吧,你啥都没有,就说国企多大多好,关我屁事,董事长的位置给我坐吗?人事反正自己不加班,就是坏,骗一个是一个,走了也无所谓,反正奖金到手了
国企之间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还有劳务派遣这个坑
5 年内腰间盘突出的得有百分之十吧,10 年内肺结节的得有百分之十吧。工资稳稳的。
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狭隘,比奉献越比越光荣
加钱
反正就是不提待遇,天天在这抱怨,“哎,年轻人怎么不能吃苦啊” “年轻人怎么都不愿意进厂啊” 我劝您还是早把厂子关了得了。奉劝你一句,你不开厂,有的是人开!
高赞说要提高待遇, 我也点了赞,这是我的希望,我的爱心,但是其实事情的症结不在待遇。
待遇为什么提不高,因为低也有人做,那为什么还是有 “年轻人不愿意进厂” 的直观感受,因为幸存者偏差。年轻人自然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什么工厂死磕年轻人,是为了行业发展吗?并不是,是因为他们便宜。如果 3000 想招没有经验的,但是招不到,那么 4000,这时候没经验的年轻人和有两年经验的老人,你要谁?而现实状况是 3000 能招到一部分年轻人,但是不是工厂期望的数字,所以涨了工资,也涨不到 “年轻人” 头上。
而且高赞里的例子举的是高级工人不去三倍薪水的私企,而要留在原公司——国企,这就更加不是钱的事了。
什么时候我们国家大规模爆出 “某工厂技术工人偷税漏税上亿,由于是初犯,补缴税款后不予起诉” 之类的新闻,就像现在的明星那样,那时候就缓解了 “年轻人不愿进厂” 的难题。
毕业两年,不进厂,直接刑拘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父母一到三年。
毕业五年不进厂,七年到 10 有期徒刑,父母三到七年,周围邻居 3 年以内有期徒刑。
毕业 10 年没进厂,无期徒刑乃至枪毙,亲朋友好友一律刑拘。
我就不信这帮王八蛋敢不进厂
嘘寒问暖
不如给比巨款
提高工资待遇比什么都强
不愧是国企,还得办离职
我们都是自己提桶跑路的
这个世界一直掌握在笨蛋手里,因为聪明的人一开始就选择了安逸的废材之路。
我的观点,这就是市场调节供需关系后的情况。企业是用金钱购买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而站在 员工的角度 也是 花时间换购金钱,大家都是在做生意,都想找个自己能接受、最舒服的进行交易
我在东北,属于老工业基地,我了解过的企业虽然不多也有大大小小几十家吧,正常情况下工厂的实习生要从基层干起,可能会在多个岗位轮换,他们可以快速的推测自己的未来状态,并做出去留的选择。
就以工厂内最多的生产线工人为例,我了解的工人工资多数集中在 4000-8000,工作多数在 10 个小时左右,很多还是周休 1 天,工作环境也并不干净,现场管理也很严格【有的是表面严格,为了扣钱】,现有员工的年龄基本在 35+,我甚至接触过一家工厂最年轻的工人已经超过 40 岁。
再看看学历,员工多数是从中专、技校一类的学校出来的,没上过高中的也大有人在,感谢国家的 9 年义务教育。
就这样的条件 凭什么觉得岗位会有市场竞争力,会吸引年轻人。和同事聊天、生活节奏都不在一个频道,你都不好意思告诉同事你是 985 211 院校。
入职给 3000-5000,包吃住,这种工资很多企业都给的出,为啥非得进工厂?现在毕业挣十万不容易,挣三千多并不难。还有那么多岗位画着年入百万的大饼,主播、网红、写小说,哪个年轻人没有梦想,不想试试?为啥非得进工厂?
技术提高要时间积累,但这段时间生活怎么办?一个月挣三四千,要找对象、要买房子,预见的未来也不好【大多数公司没有给员工规划成长路径,员工也能从身边的同事看到未来的自己,看到身边 5 年、10 年的从业者的工资与生活现状,说什么重点培养,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在公司怎么样。】凭啥留在工厂?
想月薪过万?跳槽到更大的公司或者干个部门经理吧,可部门经理能有几个?
社会地位也不好,跟别人一说,在哪个厂子的工人,自己感受一下是什么感觉,听听别人是老师、公务员、办公室白领,又是什么感觉。
就这样的情况,凭啥去?凭啥留?除了热爱估计就是无奈了吧?
谈如何缓解?
如果任何一位生产线工人入厂转正都能 平均月薪 1.2 万【不算加班费,技术型要更高】,企业有明确的职业培养路径与对应的薪酬变化,8 小时工作制 该给加班费给加班费。大多数工厂都是这个标准了,我估计就能缓解。
但是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大多数企业根本给不出这种工资。一部分国企也许靠着国家托底、技术领先、行业垄断等条件活的比较滋润,员工待遇不错,但普通民营企业很难给出这种条件。
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利润不同,同样用工三四百人,有的企业一年能有几亿的利润,有的企业只有几百万,这样的公司运营情况,然公司如何掏钱?
作为父母来说,他们拼命卷,让孩子读书,不是为了让孩子远离工厂,能过的舒服、轻松一点吗?
其实很多工厂的岗位用不到本科毕业,甚至 985 211 院校的学生,它们其实都是打着人才储备的准备,但是平时又没有按照这方面去培养和规划,扔到一线工位美其名曰锻炼,多数就是碰运气留下了就留下,留不下就在招,如果给的足够多,总有人会留下。
如果有一天 为人父母的我们 看着未成年的孩子,会觉得孩子进入工厂工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个时候才是最理想的。而不是无奈的选择,让孩子进工厂混口饭吃吧。
当年富士康的年轻人都能跳楼,不断的跳楼。
可想而知工厂是多么令人绝望的环境。
谁愿意进令人绝望的环境工作?
你愿意吗?
有没有可能,我的意思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真正的穷人已经绝种了
而现在需要一部分 “稍微不那么穷” 的人,或者说 “稍微不那么富” 的人,“下”去填补这个空缺?
这个穷,你既可以理解为身体上的,也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
简单,你让工人有以前一半地位,就能让年轻人抢着进厂。
老毛病了,重物轻人。
以前买进口设备的时候,贵得飞起,也能咬咬牙买。勤劳的员工压压工资还能继续上班,那为什么要调薪呢?
最后导致了人才只去配得上人才待遇的地方。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人…. 但他们宁愿重金买装备。
95 后 00 后一代大多算独生子女,娇不娇气不说,他们的父母肯定舍不得子女在这种牛马公司工作,宁愿自己辛苦点多赚点让子女躺平。
还有,据我观察,现在四五十的中上层,可能连打字都不会,靠手写字回微信,他们开始跟互联网脱节,而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居民,只要有一小部分人踩过坑,其他人都能从网络上知道这是个大坑。
你把机会给没法读上啥好大学的穷娃,你看他去不去?
你叫人家财主的独苗去,当然不给你干了,在家窝几年考公都比你这个强。
年轻人不是不愿意,而是不愿意去那些拉基厂,你看看烟草,电力,中石化,华为等大厂,有不愿意去的吗?打破头都想往里挤,而那些拉基厂,开着宁螺丝的薪水,而能力却要造飞机的水平,你能招到人才见鬼了!
比如我待过几个厂,在当地工资稍微高一点,进来基本都留下来了,很少有离职的。
还有一些拉基厂,我进去最快一天,最慢半年就直接跑路。而这些拉基厂有个共同的特点,工资低,环境差,年年在招人,年年招不满!
听说这问题上了 ip
居然要等到下午?
我也是机械的,后面转了,
坏消息:机械国企比较艰苦
好消息:机械国企吊打国内机械私企
那个,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人类发明机器就是为了节约人力?
如何缓解 “需要年轻人进厂” 的现象?
呵呵,目前为止,快 300 个答案,车间的照片不过三张,是不好意思放,还是现在按键盘的人都没进过见过车间是什么样子的呢?值得让人深思。
我来说一下和我一起来项目见习的那位大哥吧。
我们三个是同一批分配到项目上的。当时他们两个被安排到了盾构区间,专门跟着师傅学习盾构机操作。大概是一个月的时间吧,有一个人就不干了,选择了离职。
理由是,隧道下面太吵了,对耳朵不好;长期地底下施工对身体不好;在老师傅跟前打听了一圈,见习期的工资真的不高,没有外面私企的收益好。
施工单位吗,流动性本身就大,大家有意见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还有一个男的,他在隧道学习了一年,跟着师傅学会了机械操作,还学会了技术作图等,一年的见习期后他直接从见习生晋升工班队长,工资从 5000 多涨到 8000 多。
往后的时间里,他拿荣誉证书,又拿奖金,真的是变化很多。很快就在老家赣州买了房子、车。
我的感触还是很大。
实习生,就应该脚踏实地,而不是目空一切,好高骛远。
“师傅” 这个职位不是职业生涯的尽头,只要你有目标,愿意付出,愿意努力,剩下的就都不是问题。
对此,企业在招聘新来员工之时,不仅仅要做好安抚工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自己 职业生涯有个明确的规划,做到薪酬和心理建设两不耽误。要让员工自己感到,“我来上班了,第一我是来挣钱了,这份工作能让我解决我当前的很多难题,第二,这份工作让我看到了我以后的人生价值,让我愿意子在这个地方尽情释放我的无限潜力,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知乎用户 轩爷 diedcat 发表 你就别听那些老板说得可怜,实际上最剥削严重的就是这些工厂。 我在工厂干过三份工作,加起来快 7 年。我要是一般工人,我连 1 年都顶不住。毫无人生乐趣,连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如果你是老实人,工资也就那么 …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匿,流水文讲一下自己的经历 我是 97 年的,老家是皖北农村人,父母一直在北方务工,给人打工,自己收废品,摆水果摊什么的都做我,也经常换城市,我差不多一直跟着,导致的结果就是经常换学校,课程跟不上,最后初一退学。这 …
知乎用户 花村妇联主席 发表 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在小吃店饭店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大群的外卖骑手,坐在电动车或者店家提供的凳子上,插着充电宝玩吃鸡或者王者荣耀。 这些人大概 2 点半多开始聚集,大概四点半之后,就会逐渐接单,然后散 …
知乎用户 大河向东流 fb 发表 2021 年和 2022 年真是难忘的两年,坐标郑州,所有大事件都赶上了。 我和媳妇作为毕业 4 年的职工,工作刚刚有了新的发展,年综合收入达到 30 万,想到慢慢肯定会过上好日子了。2020 年 8 月买 …
知乎用户 南宫谬论 发表 作为黑心工厂老板的我都看不下去了。 体面?我体你 nndt! 很多人都说我怎么老是说国家这不好那不好的,我告诉你们,那是因为我见过中下层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那真的只能叫活着,毫无尊严的活着! 在这片土地上,我勉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