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我五岁学会阅读。那是在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的萨耶学校,胡斯蒂尼亚诺修士的课堂上。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今,近七十年时光不再,可我还清楚记得那个魔法如何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书中的文 …
审视课本上的逻辑(四)
作者:方玄昌 原创:科学猫头鹰
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神农尝百草”,《扁鹊见蔡桓公》,以及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写成《本草纲目》的故事。最近几年翻看侄女的小学课本和中学课本,发现这些故事依然还在,不过表现方式变了,用的已经不是以前的课文;并且还加上了华佗“麻沸散”的故事。
我们现在知道,神农氏、扁鹊、华佗的故事都是靠不住的,这些故事中涉及医术的部分不仅与今天的医学科学相悖(比如扁鹊所具有的透视能力,以及他折腾出来的号脉诊病手段,在今天看来都是很可笑的),而且其本身逻辑常常就不自洽。比如神农尝百草,他没有生那么多种病,怎么能通过尝百草来寻找相应药物?中国公众从骨子里相信神迹和神秘现象,或许与我们孩提时代所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我们的课本一贯让孩子把有悖于常识的神话、传说当事实。
但我今天要说的重点还不在于此。先跟大家提一个问题:你们有谁认真看过《本草纲目》吗?(学生无一应答)中国几乎人人都信奉一个“铁的事实”:《本草纲目》不仅是药学巨著,还是植物分类学巨著。但很少有人认真去看过这本书,信奉这个“事实”都是基于一个原因: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宣传都是这样说的。
我今天提这个话题,并不是要评价这本书,更不是要号召大家认真去读这本书——在我看来,大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看这本书是一件好事;而是要跟大家说,不能因为教科书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部门在对待《本草纲目》这本书的问题上犯了中国人普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盲目崇古。并且,我们的教科书通过传播李时珍、孙思邈、华佗、扁鹊等人的故事,把“崇古”这种错误思想一代代传递了下去。
崇古是一种病。这种病的初期表现,是相信那些对我们祖先所做出成绩的言过其实的评价;中期表现,是相信那些为了哄抬祖先的伟大而编出的、明显有悖于常识的故事;晚期表现,则是唯古人马首是瞻,无论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还是对人体或自然界的认识(涉及科学领域),均以古人言论为标准。
再次强调,我们今天这堂课并不是要指责古人,而是要批判今人盲目崇古的错误做派,尤其要剖析对孩子进行崇古思想教育的危害。
我们首先要看清楚一个事实:崇古必然是盲目的,崇古者必须要让自己和受众偏听偏信、对于事物必须要不求甚解。我这样说似乎有点武断,但其实有着很简单而显见的理由。在除文学、艺术之外的绝大多数领域,囿于经济和技术所限,古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做出的成绩是很难跟今天相比的,由此,崇古主张往往经不起推敲,要推崇古人,只好在一笔糊涂账之下瞎吹牛,先自欺,然后欺人。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一种现象:崇古者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博大精深”。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说某某事物“博大精深”,许多时候是他对这种事物不求甚解的一种暴露。
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崇古者对《易经》的评价。关于《易经》,无论是对其中某些具体句子的解读,还是对其中文解六十四卦部分(经部)的整体解读,均呈“百人百解”怪相,但大家会一致认同《易经》的“博大精深”,顺便还把 “阴阳”两个字给神化,也“博大精深”了。
实际上,百人百解,仅仅能够说明这些人大多没有读懂它而已,与这部书是否博大精深毫不相干;并且,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分析,会发现之所以百人百解,甚至并不是因为大家真的没读懂它,而是大家“以为”自己没有读懂它。请听我具体解释。
《易经》中的卦象,原本就不过是抛硬币得到的正反面(即所谓的“阴阳”)及其组合而已,古人在缺乏科学方法指引的情况下,依据不可靠的生活经验将这种组合与人的命运相关联,这怎么可能准确、怎么可能经得起验证?这些《易经》的“研究者”(其实只不过是推崇者),由于崇古思想作怪,在发现其荒诞之处后并不是给出直截了当的结论,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以为”自己没有真正读懂它,从而以各种匪夷所思的解读方式来“圆”它,让它显得不那么荒诞;或者用一些自欺欺人的另类理解,让它干脆跟占卜脱离关系。
“百人百解”由此而来;“博大精深”亦由此而来。
由此,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崇古,与尊重事实、尊重逻辑、追根刨底的科学思维格格不入;当崇古思想成为普遍现象,则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依靠感觉、依靠经验到基于理性思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的三级跳。从中小学走过来的我们,既然看清了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就有必要自觉地纠正之前可能存在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我期望大家能够逐步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尊重事实(分清事实和观点),这是讨论问题,以及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慎用感性思维,警惕辩证思维,培养理性思维。(全文完)
(XYS20180709)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作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我五岁学会阅读。那是在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的萨耶学校,胡斯蒂尼亚诺修士的课堂上。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今,近七十年时光不再,可我还清楚记得那个魔法如何丰富了我的生活:将书中的文 …
人类在不断进步发展,那么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逐步提升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对环境的认知,对宇宙的认知,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人们都会受制于认知局限,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伟大的人物突破了认知局限,引领着人类,我们才逐渐走出了蒙昧,走向 …
(本文因我的老乡、同龄人陈春秀的故事而起,她的悲剧故事给了我契机,让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说了些多年来早就想说的话。我看了视频里的她,那就是我那些至今仍然在做农民、做民工、做“外地人”、做“农村人”的姑姑婶婶姐姐妹妹。我期待她沉冤得雪。) 《社 …
本文原标题:《婚姻故事》观后感 埃丝特•佩瑞尔,比利时人,在纽约做了很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专注于婚姻咨询。前来寻求帮助的夫妻,有不少到最后还是决定分开,埃丝特就会给他们布置一个作业,发给他们一张纸,让他们写下,当年爱上对方时,爱的到底是什 …
我今天是在某个帖子看到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个论据,这句话有人以为是“真理”,实际上放在不同语境,不同人说,意思可以完全不同。我不针对具体的人,而是举几个例子请大家品鉴一下这个真理不少“支性十足”的运用场景。 第一个场景,也是我听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