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八部半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文|费里尼

甘肃天水,“培心”幼儿园的孩子被检测出血铅超标。医生初判,至少慢性中毒三个月以上,骨骼中已出现蓄积,牙龈甚至浮现肉眼可见的“铅线”。

在铅中毒的世界里,这种现象是一个孩子口腔中的“黑色小旗帜”——不是被插在战场上,而是被种在了他的成长史里。

医生说,骨头里的铅,半衰期是二三十年。一个人从出生到在成人社会立足,大约也是这个时间。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他牙齿换完、乳名变成学名、身高从一米出头蹿到一米七的时候,他体内的那点“铅”,仍在骨头里如影随形,等到他青春期骨骼重建的时候再偷偷出来,反戈一击。

如果他未来有了孩子,铅还可能通过胎盘继续传递。

他出生在一个地方,清白无辜,但这块土地已经替他悄悄埋好了某种遗传意义上的伏笔。

大热天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拔凉。

其实,每一则这样的新闻,都是最好的移民广告。

只是这个“移”,不是移民国外,而是“往文明社会多走一步”的那种迁徙冲动。

有的家庭在新闻见报后连夜包车,把孩子送到上海新华医院。有人说他们“敏感”、说他们“折腾”,但他们清楚,他们在尽力把孩子拉回人类社会的安全区里——不再是一个可以被铅缓慢杀死而不自知的地方。

北上广的好,不是空气更香甜、医院更高端——北上广有北上广自己的问题——而是它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现代社会功能:有回应,有路径,有舆论会围观,有系统在,或许慢一点但确实在动弹。

哪怕只是一个医生敢在镜头前说,“这个孩子可能已经中毒三个月以上”,这句话就已经是天水同行们不敢想象的大勇。

在另一些地方,你只能听到“儿童体质各异”、“都是食品颜料惹的祸”、“设备可能误差”、“请以官方通报为准”。

所有这一切,其实是文明配给的问题。

此地,一切讲究配给,连“基本的生存安全感”也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配上“不被铅毒害”的权利,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挤进“高等文明的诊疗通道”。

新闻里那个来到上海的孩子,是幸运的——他可能脱险了。可更多孩子呢?没被检查、没被通报、没被允许知道自己中毒了的那一批呢?他们的骨头,可能也在默默变黑,只是没人知道。

不是所有人都能“移”。

“移”是一种特权,一种门槛,一种需要支付沉重代价的文明跳跃,更是一种认知。你得有信息、有人脉、有钱、有觉醒、有求生欲,还得有足够的不信任感,才会在一个毒素未必被宣布之前,就悄悄把孩子带走。

但多数人,只能留在原地等公告,等调查,等“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的专家表态,等一个又一个被稀释的真相,最终像铅一样沉积在骨头里,沉默到死。

所以,不要低估每一则地方污染新闻的社会意义。它们不仅是对本地治理能力的测试,更是对无数普通人迁徙欲望的点燃剂。

如果文明是一种中心化的资源,那它的边缘地带就注定要用一次又一次的中毒、癌变、失声、走投无路来唤起“想逃出去”的冲动。

哪怕只是逃到一个有医生愿意说实话的地方,也已经是一次不小的文明跃迁。

这就是中国式“文明移民”最常见的起点:不是签证,不是护照,而是一份异常的血铅报告。

(题图选自电影《黑水》,美国,2019年)

【就这样吧】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为什么街上没有一个流浪汉是女的?

知乎用户 95.7 万知乎用户 发表 经常看新闻的网友就会发现 新闻里一些特别惨的家庭,介绍他们的情况时候常常是 父亲贫困,于是就在外面捡了个女的,回来生了孩子 孩子长大后,也得上了神经分裂之类的遗传病 你以为 “捡了个女的”,是哪儿捡的? …

我妈是北大教授,我初中都没上完

Sayings: 今天的故事有点长。但它或许是一个能让你放松一点点的故事。 前不久,我在采访北大教授赵冬梅前了解到,她的儿子初中就辍学了。 但作为母亲,她选择接纳自己孩子的选择。 她自问:“我需要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自答:“一个自 …

为什么我并不认为所谓的 “断子绝孙” 很可怕?

知乎用户 舟向屿​​​ 发表 其实很多高赞回答都在指向一个精神内核: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除了伤病带给你的痛苦是客观存在的,其余的所有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 知乎用户 雪雁 发表 作为一个老年化小区的物管 我必须告诉你一个事实 …

单亲妈妈,带两个女儿住进烂尾楼

那是一间位于山东临沂的,未完工的公寓。 34岁的林夕,和她7岁、9岁的女儿住在这里。她们需要攀爬22楼,绕过被锁住的围栏,不断向外面寻找水、电。 秋天,孩子们泡在塑料桶里,用热水和凉水混着洗澡;冬天,她们一周一次前往大众浴堂,一个人十五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