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长期严重沉迷于《罗辑思维》,现在世界观似乎有点反常,这是什么情况?

使用CN2/CN2GIA顶级线路,支持Shadowsocks/V2ray科学上网,支持支付宝付款,每月仅需 5 美元
## 加入品葱精选 Telegram Channel ##

知乎用户 杨大宝识​ 发表

上次日本飞国内的飞机上,我旁边刚好坐了一位女士,大概是 30 多岁的样子。一坐上飞机,那个女士就拿出了一堆打印的资料在那里看。看了没过两分钟,然后她就突然跟我搭讪,问: 你知道下飞机之后那边的气温如何?我说,你可以查一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或者等会空乘会告诉你。

然后我们就开始聊了起来,说起她在日本的工作经历,学会计的,当过文秘,也和别人合伙开过外贸公司倒腾纸尿裤。

聊了一段时间之后,她突然问我可不可以去欧洲留学,然后,想知道欧洲可不可以学香氛的临床操作治疗。
我一开始楞了一下,因为根本就不知道香氛是什么东西。

然后她就开始给我科普起来,香氛治疗是什么。她说现在很多疾病医学都没办法解决,而且医学有很多的副作用。香氛这个就可以提高弥补医学的短板,或者是甚至解决一些医学没办法解决的事情。然后又说,现代医学也不好用,那么多病也治不了,就连吃药都有副作用!香氛可以从人们的灵,身,心三方面去解救大家,她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好。然后她又告诉我,她现在在北京和上海都有的培训学校,有了好几百名学员,开了好几个分校,还有有钱的大佬要投资她。

听完她这一顿瞎扯,我想,是不是又遇到骗子了?于是我尴尬又不失礼的回答道,我在欧洲也不是学医学的,如果要临床的话,应该是专业的医学,你在国内没办法操作的事情,在国外应该也很难操作。

没想到这个姐姐对我热情不减,不断给我 “科普” 她的香氛。一开始的时候,她不断强调她不想赚钱,只是想要帮助别人,但是一会儿她又说她只负责做技术,是技术类的人才,困于没人给她做市场。虽然我不太理解她,一个做了十几年文秘的会计出身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医疗培训技术类的人才的。心想现在江湖也太好混了吧?

直到后来她说到一点,我才知道他她这个玩法是怎么回事。她的这个香氛受众主要是女性,尤其是一些家庭事业生活并不幸福如意的女性。那些没有工作的,经济不独立的,生活不太幸福的女性,通过加入这种香氛培训,期望获得一技之长,然后自己又成为这种香氛医疗的受众。

等她说到这里,我就知道为什么会有大佬愿意给她投钱,因为她准确的抓住了一个群体的人的需求。重要的不是香氛真的能不能治病,重要的是,她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希望改变人生的女人们聚集起来,给提供的一种,类似于幻想的希望和安全感,这是价值观的贩卖。

其实要按照我以前的认知和性格,我肯定会高冷地不理。但是,这次我并没有,还耐心地跟她进行了一些讨论。

因为这几年我明白了,要进行价值观的批判总是容易的,但是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所有人都有我这样的幸运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挣扎和痛苦,她察觉到了一群人的痛苦,并且尝试以一种无害的方式提供希望,不比我高冷的指责要好?当然,她过大的夸大香氛的作用,确实存在欺骗嫌疑,这一点还是要指出。

逻辑思维也是相似原理,我想逻辑思维很准确的抓住了大众对知识贫乏带来的安全感缺失的最根本的需求。

它提供了一种至少看起来可行的一个途径,订阅逻辑思维,就能够获得知识,追赶甚至引领时代,收获更好的未来。

虽然,这一点上来说,有点推广营销的意思。

但是,读书真的是一个非常奢侈的资源,从上一次火热的那篇文章,中国农村读高中的学生不过 63%,再看看我们的一本的升学率,就知道,对于我们的这个社会来说,高效的教育资源真的是非常稀缺的。

国家每年投入巨大的资源在教育上面都不能解决的问题,逻辑思维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呢?

它也只能解决部分有悟性的成年人,一些认知上的更新。

但是它就像这个香氛治疗一样,确实给一些人提供了一些希望。而有些人只需要希望就可以了,或者说安慰好自己就可以了。

最怕的是,连希望都没有,已经放弃挣扎。

题主的朋友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不好说。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有这种不服输的上进心,那么也许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彷徨,会继续挣扎,会穷困潦倒。

但是,这个世界总有那么多的机会,万一有一个机会被他抓住了呢?
况且,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本事就是螺旋式前进的,即使是科研也有曲折试探索的时候,何况是个人的人生?
清醒的幸运者已经找到了门路和方向,可以自救,但是否定他人的挣扎,却是最不应该去做的事情。

-—–

学习确实不能单纯地指望逻辑思维。

但,问题点还是在于,有太多的人,求诉无门,如果你不能提供解决之法,先不要轻易批评。

人类发展的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求存的历史。

这个过程中,没有标准的路径,没有必然正确的答案,唯一正确的,只有不断奋进本身。
——END——

没想到几年前的答案,在 2020 年的夏天,又火了一圈。

最近在玩视频号,搜「杨大宝识」,就可以看到一个颜值财经博主… 每天分享干货…!

知乎用户 dhchen​ 发表

利益相关:我也听《罗辑思维》,也在它的 app“得到” 上订阅专栏,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 针对《罗辑思维》————

我只订阅 “熊逸书院” 和“卓克”系列,还有一个 “每天听本书”。 “每天听本书” 和“熊逸书院”类似于梁文道的 “一千零一夜”,主要讲经典和各种书,我买过熊逸的书,他还是一个蛮不错的作者。卓克系列基本上是各种科普,从喜马拉雅开始我就关注这个人了。和“商业” 有关的我一概没兴趣。 因为我一不想经商,二也不觉得这些商业思维对我有什么帮助。那只是罗胖的一种买卖。

我大概能猜测为什么很多人如此痴迷,因为他们有成功焦虑,对现实的焦虑,而且非常焦虑。 在这个每天都能听到 “成功” 故事,上个知乎,周围都是博士高管,年薪百万的成功人士,都拥有娇妻美娘 (或霸道总裁) 的世代,人会感到焦虑是很正常的。实质上这只是一个信息传播效应。而《罗辑思维》上的很多东西听完之后可以让人觉得自己 “好像” 懂了,进步了,无疑是缓解这种学习焦虑的方法。这个 app 上有一个节目叫 “每天听本书”,一般开头就是 “这本书中文版有 30 万字,我将通过 25 分钟来讲解其中内容”。**厉害不厉害!25 分钟 “读完”30 万字是不是觉得自己棒棒的!呵呵。**老罗一直在倡导一种 “碎片化学习”、“u 盘化生活”。基本提倡一种通过“零碎的” 时间也能学完 “经济学” 或者其他专门的学科。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营销手段”,这个 app 本身的定位就是在零碎化的时间提供一些零碎的知识,如果他告诉你,其实你学完这些东西也价值不大,你要学到真货,你得去看原文,你得去自己思考。大部分人还会购买吗?大部分人是不会的,国人还是太喜欢走捷径了。 你的朋友也相信了,他相信通过这种二手轻松的方式可以获得实质上的进步。并且他还认为这种吸收二手简化的知识是 “思考” 和“研究”。我始终认为零碎化的学习只能得到零碎化的结果,失去系统性,几乎毫无价值,大概是因为我是专业人士,我接受的训练是系统化的训练。

是不是《得到》(或者说《罗辑思维》)上的很多 “方法” 都是 “骗人的”?是一种高级的智商税?我不敢肯定,我说了,我不太关心这些类似“成功学” 的东西。而且,关于我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我已经有一套有效的处理方法了。但是据我所知,任何一个方法你不坚持一段时间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比如锻炼健身。 我不知道你这位朋友坚持了没有。

既然我不认为它们有非常巨大的价值,为什么我还要购买?是因为我虽然知道其价值不大,但是也不是价值为 0,我愿意为那一点点价值付费。我基本上把听这些节目当作是一种智力型娱乐还有 “筛选书籍” 的方法。毕竟蹲坑、坐电车和散步的时候很无聊,听听这个也没坏处。我选的节目都是读书类的。我不相信我自己听个几十分钟的节目就能真了解这本书了,最多就是一个粗粝的梗概而已。但是如果这个书的大概内容我感兴趣,那么我会去 amazon 或者其他地方买个原文回来看看。比如我听完一个讲解 “丝绸之路” 的节目后,就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购买了《丝绸之路》的原版,那的确是讲解世界史的不错的一本书。

总之一句话,作为一个用户,我想说的是:《罗辑思维》也好,《得到》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 “娱乐 “,别太当真。要获得吹牛逼以外的真货还得好好看书和思考。

-———————— 针对你的朋友 —————————————–

回到你这个朋友的问题上,我觉得他有点 “走火入魔” 了, 他与其说是在 “学习”,不如说他有点像“通过学习来回避现实的问题“,不断在朋友圈晒“健身和学习” 本质上是希望获得认同感,害怕自己**一事无成,**通过 “坚持” 这些东西他可以告诉他自己他没有浪费时间。他之所以不断要求你看书,**是因为希望通过改变你,让你更加 “认同” 他,他这样好获得满足感。你告诉他不看后他那么发火,是因为他觉得你贬低了 “他的生活方式”,戳穿了他皇帝的新衣,所以他说你是俗人,说你不思考(**罗胖倡导的自由主义从来都不会排斥俗人的,他说他自己就是一个大俗人)。他所谓的思考就是读这些二道贩子的东西,而不是试像一个真正的研究者那样去探究一个问题。所以,与其说他想获得 “成功”,他只是想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已。说白了,我看到的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可怜人, 他在和你的对话中那么 “天马行空”,“啰里八嗦”,其实本质都是在 “自我加强信仰”,他要告诉自己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没错的。 这其实也暴露了他心虚。当然了,我不是说这样就一定 “错”,只是如果真的对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坚定,那么他的表现会更加自信。一个人太跳,往往是心虚的表现。我和我的同学每天都看 paper,我们不会在朋友圈里面晒自己看了今天看了多少 paper,看了多少页书。甚至发表了 paper 都不会发盆友圈。**发这个有什么用?**有自信有理智的人不会通过发朋友圈来获得廉价的满足感,他们会朝着自己的路一致走下去。

对了,下次你朋友再要你 “看书”,你便用下面王小波的话回复他:

假如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了上方,原来长了一座鸡窝

知乎用户 山羊月​ 发表

一个人在北京做仓库管理员,年纪轻轻,又不甘心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办?

去创业?去跳槽?去出国留学?去找个老婆?去生个孩子?

一个个选项写下来,连我自己都能体会到它们背后的沉重和酸楚。残酷的现实是,上面的选项题主的朋友可能一个都没法选择。人生走到一个阶段,已经不是该干什么的问题,而是能干什么的问题。

题主也提到了,他可以选择考研。但在现实中,考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能力选择的。看看每年多少接受正规教育的大学生放弃考研就知道了。说逃避也好,说粉饰也罢,题主的朋友可能一开始就没有考研的想法。

这样一来,题主朋友能干的事情,真的不多了。我们每天在知乎上读着逆袭的故事,现实中能够逆袭的又有多少?题主的朋友,也许每天都把自己浸泡在一辈子做仓库管理员的大恐怖中。

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

他在努力从这种大恐怖中寻求一种解脱。他从他能干的非常有限的几件事情里,选择了最不坏的两件:健身和听课。

那些证书也好,勋章也罢,背后是一个年轻的仓库管理员对自己的命运发出的不甘心的呐喊。他知道自己没能把握系统学习的机会,他知道自己没有家底让他多彷徨几年,多犯几个错误,他只希望凭着自己对坚持的信仰——这是他所拥有的反抗命运唯一的力量——来收获他渴望的 “思想” 和“改变”。

这就是他用以对抗自己那一眼能望到退休的大恐怖的信仰。永远不要轻易质疑一个人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它承载了多么沉重的绝望。上知乎久了都会有种错觉,仿佛人变优秀是很容易的选择。但现实是,它一点也不容易,且对很多人来说连选择都不是。因为要做到它,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不会变得更平庸——而平庸是一种所处环境决定的强大惯性。多少人光是让自己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他们根本无力阻止,更无力改变自己的平庸。

题主的朋友,就如同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扑面而来的,名为平庸的海潮,只差最后一步就会沦落到天天打王者荣耀看网络小说混退休的地步。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努力守住这不后退的最后一步。

我们当然也可以批评那些虚拟的证书和勋章是多么没用,批评这位年轻人是多么中二,批评他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好,但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我们能抛开自己拥有的一切,浸泡在他所承受的大恐怖里,然后做到他做到和做不到的那些事吗?

我不会批评他,因为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面对大恐怖能做到和他一样,更别提做的更多了。

我不知道题主的朋友未来能不能变得更好,但我知道,他已经非常非常努力地让自己不要变得更平庸——这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希望,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知乎用户 王盐 发表

我当年放弃学业,没上大学跑出来打工,在底层生活过,有过些类似的经历。

底层人民(这个底层是相较中产而言),虽然经常嘴上说读书无用,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大多还是很敬畏知识的。他们对知识往往有种特殊的自卑感,哪怕平日里可以当众骂街,撒泼打滚,但面对需要具备一定量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流露出少见的懦弱。

像是我们的父辈,很多人吃了没文化的亏,受了不少苦,所以他们下定决心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但是大多数底层民众,已经没有能力再去弥补——这种知识的断层,远比贫富差距更令人绝望。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难想像在知识匮乏的环境中,那些追求知识的人多么痛苦。

像是渴望破壳而出的鸟,因为身体羸弱,没办法打破蛋壳的束缚,只能在其中无力的挣扎。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一点微弱的烛光,也会看起来像太阳般光彩夺目。

我最苦的时候,每周末都会跑到新华书店坐在地上看书,咬着牙花半个月的工资买很多书回家。

那时候读书学习就是我的精神寄托,摆脱底层生活的唯一希望。

不过由于没有正确的指导,读了很多垃圾畅销书,不但浪费时间,还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浮躁,因此栽了很多跟头。

对于你的朋友,理解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痛。

普通民众,所缺少的,不是什么「知识经济」,而是真真正正的教育资源。

很多人说阶级固化可怕,在我看来,教育资源的固化才是最可怕的。

你不能指望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成年人,重新坐在课桌前,去完成基础教育,这不现实。

但没有基础教育做支撑,他们想要更进一步的学习,靠自己非常困难。

很多信息输入如果没有知识储备和完善认知体系做基础,根本无法产生价值。

你买一堆子弹,没有枪械,也发挥不出它的作用。

成年后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就是读相关领域的教科书,这些书是人类文明真正的精华,经得起时间考验,对比网上能接触到的碎片化知识可谓云泥之别。

但如果自身基础差,学起来就会很吃力,出现错误时,也没有人进行指导,帮助改进。

这就是普通平民的悲剧所在:一开始没有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一步错,步步错,形成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看你朋友目前的状态,应该是没心情啃厚厚的专业书籍了。

推荐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吧。

他喜欢思考,可以从这几门课程开始。(文末)

作为没上过大学的退学生,我也像题主的朋友对高等教育产生过质疑,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个被劣质教育荼毒的牺牲品。

好的教育,不但能满足人对求知的渴望,更能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对自身的认识。

希望这些课程,能带给他一些启发。

也衷心祝愿所有成年后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年轻人,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

推荐课程:

耶鲁大学公开课:哲学 - 死亡_全 26 集_网易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 - 该如何做是好?_全 12 集_网易公开课

牛津大学公开课:批判性推理入门_全 6 集_网易公开课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原理_全 40 集_网易公开课

杜克大学公开课:怪诞行为学_全 13 集_网易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立大志_全 22 集_网易公开课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如何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_全 6 集_网易公开课​open.163.com

推荐关注

微博:王盐 Charles

微信公众号:王盐

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复「红包」即可领取现金红包

知乎用户 染之 发表

答题之前先摘一段我最爱的小说《The Great Gatsby》的开头: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he told me,“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糙翻一下:“每当你想要批评什么人时,要记住,世界上不是人人都拥有你有过的那些优越条件。”

很多人在批评 “罗辑思维”,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问题的根源不在罗辑思维,而是你的朋友本身,没有罗辑思维,他还可能沉迷知乎某些大搞通识教育的大 V。

我不是在以高姿态鼓吹爱与和平的鸡汤。因为我家就有这样一个人:我爸爸。

他年轻的时候沉迷《易经》,小时候我听了满耳朵的卦象一个字都没记住,那时我才七八岁大呢。年纪大了之后沉迷军事节目,电视打开的时候除了看天气预报,剩下时间几乎只有一个台,上至八十下至十八,不分男女,只要来了我家,他就要开始滔滔不绝地聊几个小时的军事新闻,完全不理会对方脸色有多尴尬——当亲人面对你都是眼神飘忽地敷衍打哈哈时,作为子女,看到这一幕其实内心是很悲凉的。

对自己不自信,又缺少可以交心的朋友,所以喜欢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依附在某种宏大的语义下,强迫自己相信 “我所追求的东西是伟大而超越的”,放任自己沉迷其中,这样“孤僻” 就变成了“超脱”,以此摆脱羞耻感。

我无法把我爸的这种思维模式完全拧过来,所以在尝试另一条路:住在家里的时候我经常看美食节目,然后和他说明天早餐要吃这个,今天晚上能不能吃那个,我爸会很开心地做给我吃,客人上门时下厨做两个好菜,被夸奖 “XX 哥的菜做得真好” 时,他会很乐于跟亲友们交流做菜的小技巧,生搬硬套的军事新闻聊得少了,这样宾主尽欢,他也能慢慢开朗起来。

你的朋友缺的东西很多,但最关键的是他缺乏和别人的有效联系。对他强调物质层面的成功这种世俗追求是没有用的,正是面对 “高学历”“富裕的物质生活” 时深深的无力把他推到如今这个境地,鸡同鸭讲只会加深彼此的不理解。

也许一个人缠着你整天灌输自己 “坚信不疑” 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求助。不是说题主有义务帮助这个朋友,他需要的是一个能成为他和这个世界沟通桥梁的人或者事物,让他学会理解别人,也被人所理解。

btw 其实孤独、不被理解和对于更伟大意义的追求,人人都有,但表现形式不一样,会走到这一步的多半都有点偏执,我爹就是,然而他嘴笨说不过我,聊个十分钟就被我带沟里了,然后就被派去给我整吃的了略略略~

计划等我爹退休了给他买套钓具,时不时跟人一起去钓钓鱼聊聊鱼也好呀,小时候他常带我钓鱼呢 w

================= 分割线 ==================

个人是一直拒绝 “罗辑思维” 这一套的,不为别的,只是我不信任非系统的学习。在接收了大量碎片化信息之后,我对 “系统化学习” 这玩意儿比较迷信。

少量的碎片化信息吸收能拓宽眼界,但过多的碎片信息有害无益。

知乎用户 李雷​ 发表

思维不应该替代事实,这是我最大的感悟。

大概是在年初开始听罗辑思维,今天看了眼,进度已经到 316 期了。

罗辑思维很少涉及到生物领域,有几篇提及生物相关的时候,我发现,在这几篇里,逻辑思维似乎存在不少事实性的错误,所以推出的观点也是比较奇怪。

我当时想到的问题是,罗辑思维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内容性的错误。

嗯,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

后来我想了想,其实也没必要,罗辑思维嘛,事实只是引子,观点才是重要的。

而他的观点,总体上总结出来其实往往是互联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这两个内容。

前者不说了,罗胖一直认可的互联网未来的强大(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过于乐观了)。

后者的话,大体上就是辩证法那一套,任何事物我都能给你找出一些不同于常理的想法。

到现在,我基本上把罗辑思维当做一个休闲的碎片化听东西的内容,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说了一大堆,其实表达的就是:别把罗辑思维当生活明灯,脚踏实地更重要。

知乎用户 改之理 zcw​ 发表

通过的爆料,我觉得你这个朋友如此热爱学习,体现了他的懒惰和懦弱。

我现在才知道逻辑思维这个 app 是多么的深谙人性,通过游戏中的成就和奖杯的方式来给人造成满足感的假象,还什么电子结业证,笑死我了。

你如果在网上自学了微积分,或者就算画油画也好,好歹也是下功夫学了。但是那些都是些啥玩意呢。

这就牵扯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其实学习这种活动,是一种相对简单的脑力脑洞。

真正困难的,是创造新的知识,搞一些新东西。

了解已经存在的知识,跟着别人的思路走,主要是一个体力活,一旦让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自己去创造一些东西,这就远远不是体力活了,首先就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不适,让你天然的排斥,用你们喜欢的话说,这叫走出了 “舒适区”,更不要说真正做新的研究的时候那种迷惘,以及成倍数增加的脑力劳动强度,真的掉一层皮。

而学习,太轻松过了,就是 “舒适区” 嘛。

所以很多人,以学习为借口逃避,你看着一直在学习,其实不是一个勤奋的人,恰好是一个懒人。

我的室友是一个新的博士生,虽然是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但是现在什么都在学,空间计量也在学,matlab 也在学,latax 也在学。但是当我问,你自己的研究内容呢?答案是没有,而且很可能这些都用不到,因为正经的老师排斥数学。

我不忍心说什么,因为学习总不是错的,更何况在这个有悠久正经历史传统的学校,能学这些已经很难得了。但是我总感觉这种学习有一种逃避的意味在里边。大家做经济学研究,都知道大多数计量的知识和技能,是在着手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时候,一步一步巩固完善的,而这个过程,伴随着随时冒出来的,无处不在的困难,需要你不断的搜索资料、推导理论,再加上很多苦苦的思考。而学计量,这还不简单?上课就是放松嘛。

可以说逻辑思维这种造成人在学习的假象,特别抓住了一些青年的心,这些人没有毅力和勇气走出舒适区,创造新的东西,所以逃避在学习的假象之中。

知乎用户 马克常 发表

因为您这个朋友的知识根基和社会阅历太浅,他分不清 “实力装逼” 和“凌空装逼”的区别。

比如高晓松和老梁的节目,他俩的节目好看不?那是真好看。要不然播放量也不可能那么高。
但是这种节目主持人是否真的牛逼,你不能光听他俩讲你知识的盲点区域,换句话说,他俩讲那些你不知道的,打开了你知识面的一扇大门,引起了你强大的兴趣,你对他俩膜拜,这还不算什么。

你关键得听他俩讲你十分熟悉的领域。

可实际上,每当老梁和高晓松讲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知识时,我就基本判断出他俩在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因为有些知识我太熟悉了。一听就知道他俩在满嘴胡侃。
由此细思极恐,我都害怕他俩所有节目都是在满嘴乱放炮,只不过这里面的大多数知识点你不熟悉,不好以点带面乱下判断罢了。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老梁和高晓松的喜爱,因为我从来没把这东西当教授讲课听,人家也说得很明白,人家那叫脱口秀,不是百家讲坛。你非得认为于谦他爸爸是王老爷子,这是怨你还是怨郭德纲? 你愿意把脱口秀当真的听,那是你自己偏执罢了。

你别看老梁和高晓松有些观点和知识点是错的,但是你只要多看一些综艺节目你就会发现区别,下面工作人员把材料交给他俩后,他俩绝对不是照本宣科,节目的内容是他俩把这些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解读得来的。
人家二人有这个文化底蕴、有这个阅历经历,能够撑起来这些节目,讲得是错的我也愿意听,我就当听封神榜、看西游记了。这叫 “实力装逼”。

而《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则完全不同,除了他第一部和第二部里面的内容你可以听听外,其他的所有节目,我高度怀疑,他前面是有提词器直接照着原文读或者他是一小段一小段背下来,然后剪辑而成的。他在阐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完全没有个人情感,仿佛一个中老年版人工 SIRI 在给你进行睡前催眠朗读,无趣至极。
因为以他的知识和阅历根本撑不起来这么多内容的节目,他这是在 “凌空装逼”。

综上所述,上面这三位的节目只能当娱乐节目、故事会看,千万别当十万个为什么看。尤其是罗振宇的节目,更是能少看则少看。都是看装逼,还是看有趣的 B 好一些吧。

知乎用户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发表

老汉我真心劝告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要警惕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此类节目。因为这两个节目是比较典型的 “有害” 节目。

肯定有人不同意了,人家说的多好,多么高大上,多么富有思辨精神,多么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你就是羡慕嫉妒恨,比其它节目有深度多了。这些等下慢慢说,说 “有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俩节目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读书和学习的错觉,而且越陷越深深信不疑,尤其是想上进想读书想学习的年轻人,几乎有百害而无一利。至于晓说、老梁等属于纯粹的休闲娱乐,就像评书、相声、大鼓一样,他们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定位很明确,而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则不是,是定位于知识性的节目,学习的工具,属于知识付费。

为什么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要警惕?

如果是中老年人,人生已经过去大半,即便沉溺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也无所谓,有学习的错觉就有吧,丧失了辨别能力就丧失了吧,就当是纯粹的休闲娱乐了,总比赌博打麻将抽烟喝酒好一些吧,已经被社会 “毒害” 了大半辈子,也不差这一下了。而年轻人不行,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某种比较极端的思维模式影响,可能会受害比较大。

为什么说这俩节目 “有害” 呢?有哪些害处呢?

就是刚才说的最根本的原因(最大的 “害处”)是这俩节目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读书和学习的错觉,而且越陷越深深信不疑,甚至走极端就像题主同学的案例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人之初,性本惰,谁都知道读书好,但是读书需要思考,需要时间和精力,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读书的成本。如果有个人说你跟着我不需要读书也能起到读书的作用,甚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不可能直接说,但做(引导、引诱)比说更有诱惑力。这种情况你刚开始肯定不信,那听听试试吧,哇!听上去都好有道理,说的简直惊天地泣鬼神,太长见识了,这就是我想要的啊,这就是我读书的目的啊,既然能轻轻松松就获得这些 “精华” 我干嘛还读书呢,又累又花时间精力。

年轻人阅历有限,本来就比较浮躁,总想急于求成,现在有人利用了这种人性弱点,让你很容易就获得知识精华从而获得读书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很少有人能够抵抗的住。久而久之,这种依赖式的 “知识” 获取方式会极大损害你的读书欲望,而不断增加的是掌握 “知识” 的错觉,这种靠投机取巧获得的伪知识极易让人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就像大家都喜欢追求捷径,但大多数情况下,捷径只会让你绕更远的路。

结论和道理是最不值钱的

准确来讲,这俩节目输出的是结论和道理,类似于中学语文考试阅读理解中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也是网络上常说的干货,干货恰恰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干货,真正的干货一定是自己通过认真的阅读和反复的思考获取的,别人给你的只能是咀嚼过的甘蔗渣,看着一大堆其实没啥用。

读书就像吃甘蔗,享受的吸取营养和精华的过程,同时间需要时间和精力以及思考。但是就像吃甘蔗一样,这些节目输出的就是榨取汁液后的渣渣,你确定要吃?这么说刻薄了点,文艺一点,温柔一点,道理和结论是最没用的,没有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就像大部分人生道理幼儿园都学过一样,可是很多人到老依旧不懂事。现在的大部分所谓的干货、读书会分享会其实就是输出和分享甘蔗渣渣,看着不错其实没用,专骗懒人。

为什么他们的观点和言论那么吸引人呢?

这里就牵扯节目的制作流程了,这类节目大都会有比较庞大的文案团队,专门给主持人写稿子,每一篇稿子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从标题到内容都要体现两个字,颠覆,颠覆你的固有认知,让你大呼过瘾击节三叹相见恨晚,就像咪蒙的公众号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很难跟有用没一点必然关系,当然最大的意义还是吸引你关注和掏钱,除了这些还有各种逻辑硬伤、内容谬误,这个展开说要几天几夜了,网上有详细的论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里不能不说罗振宇和樊登的身份,前央视主持人、策划人、制片人等,非常优秀的资深媒体人,怎么吸引眼球把握受众心理对他们来说简直小菜一碟,王凯、张泉灵、王利芬等也是前央视人。

有人说很多高管、高级知识分子也很喜欢这俩节目。

人家不比你高明多少倍,我想说的是,隔行如隔山,高管、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是教授、研究院,在读书欲望方面和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没有本质区别,他只是在他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有话语权,哪怕是钱学森还迷信气功和特异功能呢,牛顿还迷信炼金术呢,而且正因为自己在读书方面有欠缺,所以才会愿意于花钱购买 “知识”,这两个节目的会员中此列人群很多,也是重点吸引的目标,因为多金嘛,花几千块钱根本不算事,甚至一顿饭钱一套衣服而已,还买到了 “知识和见解”,划算!

按理说节目内容本身无对错,想挣钱也没啥,但是不应该在宣传上误导人。就像《货币战争》本来是很好看的财经小说,宋鸿兵说这是经济学作品,财经类图书;也像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本来是很好看的意淫小说,他却说是这真实的采访手记,这就涉嫌误导甚至骗人了,一句话,君子也可以爱财,但一定要取之有道。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见解,如果你觉得这些节目挺好,确实学到了东西,那怕即便没学到什么但是听着很有意思,花钱不多开心娱乐,还能跟人吹吹牛,那也是有用的一种。

[

Live 讲座

致所有近视想摘掉眼镜的你们

作者 芋头的眼科研究所

会员专享 ¥ 39.00

去查看​

](https://api.zhihu.com/poisson-marketing/recommendation/url/02bf431b8026d00d9a9ab6d2eba30220)

知乎用户 温酒 发表

宗教啊,这是宗教,朋友们。

这是信仰。

你不要以为这种信仰和信仰基督真主菩提有什么不一样,

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沉醉在对美好,虚幻的未来的无穷幻想当中,而不考虑现实。

用战术上无穷无尽的机械劳动,比如礼拜,念经,看书欺骗自己正在勤奋劳作,

来掩盖自己的大脑不愿意在战略层面上哪怕花一秒钟去思考自己行动价值的懒惰。

这就是人类大脑最擅长做的事情。

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无能,对自己不能掌控的未来本能上充满了恐惧。

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让自己大脑无法运转的逃避方式:“坚持”。

这种 “坚持” 是这个世界上最 low 的事情。

人类所有带来生活水平质变的科技突破,都来自于懒惰的本能,而不是这种 “坚持”。

因为人类科技进步的目的是让日子更好过,而不是让自己去天天 “坚持”。

你问我你应该怎么办?

信仰宗教是别人的自由,

但是向别人传教就不是了。

远离传教士。

我知道题主你不甘心。

但是狂信徒是没救的。

极端的信徒,不管他信仰什么,都很危险。

==============

笑话了罗胖那么久,仔细想想,不过是他赚大众的智商税,我看不惯而已。

逻辑思维这一套东西,

已经把利用乌合之众战略上懒惰但是又想要通过战术上的勤奋来换取美妙未来的心态收智商税做到了极致。“看看这东西总比看明星谈恋爱有意义” 的信徒遍地都是,不要太牛逼。

得好好学学。

瞧瞧人家,还有电子结业证书……

知乎啊,我说你呢,你听见没?

想要卖逼格,却去学微博引流……

知乎用户 虞舜 发表

这篇文章,应该是收藏级别的,没事看看,题主你也好好给你这个兄弟看看。让他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副清醒剂。我先谈罗辑思维,再谈你俩的关系问题。

如果要你说出一个词,这个词是罗辑思维整个的,不管 APP 也好,视频也好,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词呢?

我如果说是认知,想必是没人反对的。现在到处都在讲认知升级,首当其功者就是罗辑思维。

这就让人必须的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认知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什么叫做认知?

同时,我们也必须考察一下另外两个词,那就是认识以及知识。

什么叫认识?什么又叫知识?

认识,认知,知识。

这三兄弟关系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三者的含义,就贸然的跑去升级,你怎么知道自己升级来的都是什么东西呢?

你们可以搜一下知乎,根本没有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答。

我先给出我对它们的定义:

所谓认识:包含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以及理性认识和理性知识
所谓知识:包含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但一般我们特指理性知识。
所谓认知:只包含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

(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我就直接把最本质的拿出来讲,我把详细的哲学说明放到文后有兴趣的读)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分别说明这几个概念,以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针对物理学当中浮力这个概念。

对于浮力的感性认识是:船在水上浮起来了。

(直观的认识和描述)

对于浮力的感性知识是:物体在液体里面变轻了。(直观的领悟和直接感受)

对于浮力的理性认识是:物体在液体中间受到的向上的力

(概念,判断,推理)

对于浮力的理性知识是: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理性结论,概念固定,传播)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很容易发现

当你在谈认识的时候,如果要谈的全面,就必须把直观的认识和描述也就是感性认识,还有直观的领悟和直接感受也就是感性知识,同时还得把这些抽象成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终固定成一个理性结论,一个概念,全部讲出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你的认识是全面的。
如果你仅仅是说明知识,那么直接给出结论和定义就行了。
如果你要谈认知,那么实际上就是说出你的感性认识,船在水中是浮着的,以及形象的表达出物体在液体之中变轻了这一直接的领悟和感受。

下面我们进入具体场景

假设你领导叫你过来,小鹿啊,给我谈谈你对浮力的认识

小鹿:噢,浮力啊我知道,船不是可以在水面浮起来嘛,那就是因为浮力。(感性认识)

领导:就这没啦?

小鹿:没啦。

领导:我看你对浮力的认识一点都不深,加强下认识。

小鹿:我知道,物体浸泡在液体里面的时候,就会变轻。(感性知识)

领导:这认识还是不够深刻。

小鹿:变轻了,只是感觉变轻了,其实是在液体中间受到了力,这个力就是浮力。(理性认识)

领导:这说的还行,但是谈的还不够全面

小鹿: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就叫做浮力!!!!(理性知识)

领导满意的点了点头。

又,领导叫你过来,小鹿啊,把那个有关浮力的知识给我讲一下

小鹿:噢,浮力啊,船在水上可以浮起来啊 (感性认识)

领导:废话,这要你说吗?我是说浮力是什么意思。

小鹿:领导你现在拿个铁块,是不是很重,然后你再拿着这个铁块到水里感觉一下,是不是感觉变轻了?嗨~,这就是浮力啦!(感性知识)

领导:噢哟,还确实是这么回事呢!但是感觉你还是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浮力啊,搞个定义来。

小鹿: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就叫做浮力!!!!(理性知识)

又,领导叫你过来,小鹿啊,谈谈你对浮力的认知

小鹿:一般来说,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托的力就叫做浮力。

领导:说人话。

小鹿:领导你现在拿个铁块,是不是很重,然后你再拿着这个铁块到水里感觉一下,是不是变轻了?嘿嘿,这就是浮力啦!(感性知识)所以啊领导,你看那个船那么重,都是钢铁做的,但是却没有沉,就是因为它在水中变轻啦,受到了浮力。(感性认识)

领导:哎,还真是,你这个说的好,一下提升了我对浮力的认知啊。

通过以上例子,你应该能大致明白有所感觉了,所谓感性认识就是直接在现实中获取材料,你的所见所闻。

所谓感性知识,就是你通过这种所见所闻的直观领悟,直接感受,比如在水里感觉手里的铁块变轻了。

亚里士多德通过他对自由落体的感性认识,发现越重的物体掉落的越快,于是得到一个感性知识,这个感性知识就是物体重量跟速度成正比,这个感性知识对现实有没有应用呢?有的,而且应用的很爽,只要不是真空,感觉上都没毛病。

但是它是错的。所以感性知识,是可以应用的,但是却不一定对,可能对,也可能错。

而理性认识,则是对感性认识获取的材料,以及感性知识的初步理解,进行概念的抽象,推理,判断,最终得出完备的,清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而最后的这个结论就是理性知识。

所以我们可以讲

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认识自由落体的。

也可以讲

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认知自由落体的。

但我们一般不会再讲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知识是什么?

简而言之一句话:

所谓认知,完全是一堆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

它总是关于事物的直观描述和感受的所得出的知识,因而是非常初级的认识和知识,是没有经过抽象,推理,判断,进而固定的知识,但它的好处是比较好理解,所以常常让你有恍然大悟之感。

它有可能是错的,而且即便这种知识是对的,也是不完备的,不清晰的,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真正的知识,也就是特指理性知识。

你通过认知升级,是一辈子也升不出来的,因为他里面就不包含理性知识,但是通过认识升级还是可以的,认识是包含一切的。

所以我们伟大的党,总喜欢喊人过来谈谈认识。道理在这里。

今天亚里士多德也可以给你说,你看看,现在一个球跟一个羽毛,我现在扔下去,是不是球掉下去快?为什么呢?因为球的重量比羽毛重啊少年,所以落体速度的快与慢是与重量的大与小成正比的。

你说,啊不是啊,你这个错了。

亚里士多德一手拿球,一手拿毛往下一扔

是不是球先掉。

是啊,但是真不是这样的,其实他们是会同时掉的在真空环境下。

憋扯没用的,老铁。我就问一句,是不是球先掉。

是,但是亚里士多德先生,我跟你说……

还犟嘴是不?我再问一句,是不是球先着地?

是……

那不就完了,憋给我整那些没用的。我瘦子,你胖子,咱倆一起跳楼,谁先着地?

围观群众…

… 少整点没用的,把我公式背熟溜了。

题主,你的兄弟,所谓认知升级,现在知道升级的是什么了吧?要说这些认知对现实有没有用呢?有的,比如上面的例子,球肯定比羽毛先着地,这是事实。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认知升级的完全是一些不完备的,不清晰的,不一定准确的一些知识。

也就是一些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

天天搞这些认知升级好处有,坏处也有,主要有三大坏处:

1.

在真正的知识领域,概念与概念之间,判断与判断之间都是严丝合缝的,是互为体系的,一旦这些体系概念被反过来肢解成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那么这种严密性就丧失了,你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就有越来越严重的偏差。

2.

因为难以成为体系,而且罗辑思维的推荐的书大多是他人的理解认知感受和一些新兴的所谓互联网的,人类的,各种充满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的作品,再加上罗辑思维自己的二次解读,因此你就很难把这些概念,名词,现象形成模块化的记忆。所以总是当时觉得懂了悟了透了,事后却很容易忘得干干净净。

3.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今天你还可以拿着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认知来指导一个胖子和瘦子一起跳楼谁先死的问题,明天真空环境就可能大规模出现了,那个因为某个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就可以统治 1000 多年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你的这些个认知很容易就不管用了,你没有掌握真正的理性认识和理性知识,没有学到关于这个世界的核心的,普遍的,最底层的客观规律,今年的认知可能明年就不管用了,甚至今天的认知,明天就瞎了,所以你会发现你天天需要升级,而你每次要去认知升级就得给罗胖钱,给那些大师们送钱,越送你就越焦虑,越焦虑你就越升级,无穷无尽。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在知乎推广哲学,并且自身努力学习哲学的原因。

为避免有人不服,或者你的兄弟不服,我再截取今天罗辑思维罗胖的一个讲演,来给你分析一下,这些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的单薄,荒谬之处。

一上来,九个原则,用于未来生活的,而且是反现在常识的九大生存原则。

我们就看第一个原则吧。关于涌现。

实际上,你可以读读福柯,或者霍布斯,只要你读了,你就会发现从此以后你对所有的所谓涌现啊,集体意识啊或者集体无意识啊或者什么之类的东西,全免疫了。比如向下面吴伯凡老师说的

你看这完全就是极为个人的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的传播。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升级,即把你对涌现的认知升级成他的。

我也可以给你一个,看看你要不要升级成我这样的

我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我,猫,狗,是独立的三个个体,但是一起生活以后,就涌现出一种人猫狗在三个物种之上的隐秘关系。

当你面对我的时候,其实不是面对我们三个物种,你面对的是我,猫,狗还有我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有一天狗不开心了,那肯定不是狗一个人的问题,是猫有问题,我也有问题,是我们三个人之间涌现出来的这个宏观关系出了问题,这个关系显然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比如我是不是偏袒猫了给猫买零食了,我是不是经常喜欢吸猫而减少了摸狗头的时间,因此狗感到不开心也不欢迎我了,我就更加喜欢吸猫而不摸狗头了,又有可能是我工作压力大了很少带狗出去玩了,又因为带狗出去玩就冷落了猫了,又或者是因为猫天天抓狗,把狗打了等等。

所以,你看这个认知的升级,其实是很私人的东西,可以当做猎奇或者好奇来看没问题,事实上与牛人交谈对话,看他们的文章,获取他们的认知,甚至观点,价值观这些肯定都是有益处的,这个积极的一面不能否定。

但是最终你必须要形成属于你的认知,而你的认知怎么来呢?就必须要最基础的框架知识,掌握最基础的规律。

也就是哲学。

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从某一个学科一直深入进去,形成知识体系。再广泛提高自己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认知。

讲到这,相信你或者你的兄弟都应该能明白,所谓认知这种东西,真的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永远都没有尽头的。虽然学习知识也没有尽头,但是知识学到一个就是一个,而认知,今天升级的,明天就可能又要升级了。他天然的没有真理性,普遍性。

因为永远记住认知的定义: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

它是不完备的不清晰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粗暴一点讲,认知就不是知识,至少不是真正的知识。

还记得前阵子,猎豹傅盛有个认知三部曲,特别火,到处疯传。特别符合认知的特点,就是瞬间让自己感觉悟了透了懂了,然而这些东西真的有什么用吗?没有。对他或许有用,对你来说,那些东西永远不是你的。但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理性知识是对每个人都有用的。

只有学习哲学知识,学习硬东西,最终生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上的富足感。

以上是我要说的关于罗辑思维的第一个问题。

接下里这个问题,比较隐秘,本来打算不说,但是觉得很重要还是要说。

我们已经知道,认知完全是一个感性认识和感性知识的东西。所以它带有主观的意味儿,因此认知这个东西就特别容易受到价值观的侵蚀。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嘛。价值观尺度是直接决定一个人看事情的角度的。

所以只要是认知的东西,里面都多多少少包含着价值观。

而知识是绝对没有任何价值观的。

而罗辑思维看似没有观点,实际上因为它传递的都是一系列认知,所以这些认知里面其实已经藏有某种价值观,某种价值尺度。

那罗辑思维的认知升级里面,最常见的包含着什么思想呢,什么价值观呢?

我今天也直白的说出来,就是激烈的右派思维

我先声明,右派也好左派也好,在我这没什么好坏的,仅仅代表两种思想,价值观取向,评论请勿撕逼。

我要说明的是,当很多人在看罗辑思维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这一点,那么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一个右派,说白了也就是被动洗脑,这是不自由的。

看罗辑思维的多数年轻人对右派左派这些东西没有接触过,对主流的三大意识形态完全没有概念,然而不管你有没有概念,你的看法,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无不在这些当中,特别是社会上很多傻白甜白领,创业者,互联网人士,他们都不关心这些也不懂,所以不自知。

中国的右派,特别激进,而西方的右派,则比较保守。这个保守和激进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几代人思想层面上的成熟与幼稚的轮换。

正如中国的左派,特别保守,而西方的左派,则特别激进。

所以你看左和右这两种思潮,就像一对矛盾,此消彼长。

过早的了解到这些思潮,是有助于自己对自己三观的建设的。

而且这些东西确实不是哪个学校可以教的。

而罗辑思维里面的东西,整个读完看完,你可能不自觉的就成为一个右派。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右派很简单,我说说下列词汇:

比如:自由普世,提倡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反对一人一票的全民民主,反对民族主义,把激进的民族主义看做卖国贼,无条件支持全球化, 市场经济最牛逼 ,强烈的认同西方文化,反中医反传统等等。

你可以看看你的倾向**。**

我指出这一点,只是希望看罗辑思维的读者,包括你兄弟,要时刻的保持自己的思维,兼听则明,真正独立思考的人,没有左右之分的,很多人经济上左,政治上右,政治上右,经济上左,还有人左不左,右不右,不一而足。

但是长远看,人最终都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立场,而想保持中立,是需要实力的。

让每个人拥有这种实力,我认为恰恰是哲学的力量所在。

所以这里又强调一遍,要有学习哲学的欲望,重视哲学。

早日完成价值重估,不要偷懒,不要瞎想,实事求是,客观的对待事物。

公正的看待自己。

最后打一波广告,喜欢哲学的请关注我,带大家入门。

然后再说说你这个朋友的问题:

这个题主的朋友,从现有的信息量看,唯一能挑他毛病的。

**只有一个,就是没有注意人与人的边界问题。**你学习没问题,胡天海地的学都可以,但是这样劝朋友学,还有这样的用词,都太过了。

但是,边界问题,取决于当事人,也就是题主,题主说了他们是非常知心的朋友。从这个角度讲,这个边界问题也不应该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切取决于题主。

事实上,如果不讨论边界问题,这个朋友是很值得交的。

毕竟在当今世界,除了你爸妈,还有谁如此苦口婆心的这样叫你多学习,多思考?我看没有。我身边从来没有这样的人,可能在知乎上很多都是精英,身边的人都是拼了命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叫,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吃喝玩乐有的是人,醍醐灌顶引你向上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在此肯定,在多年后的今天,你会怀念你年轻时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朋友。我也敢肯定,你这个朋友,再过几年,就不会再这样叨叨的说这些话了。不仅不对你说,对任何人都不会再说了。

从交朋友的角度,你也没必要跟他争。发给你听,你就听听呗,有空就听听,没空就不听。跟朋友不要去争论一些理论层面的东西,比如妈妈叫你少喝可乐杀精,你就别当面喝,非要去争个高下,辟个谣,没必要的。

这是我给题主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

最后,题主你应该告诉你朋友,靠读各种书摸索行业的真相,效率低不说而且人生苦短啊,你哪里学的过来。

只有学习哲学,才能真正的触碰到真相。

今天太晚了,看下情况明晚补充一下是如何从哲学对认识,认知,知识这三个词的含义进行定义的,以及相关过程。我肯定不是乱定义的,而是来源于人类深层次的本质决定的,而且我保证不是从语义学出发的,完全是从人类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是从最本质出发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我们应从最初出发。

知乎用户 佩子临​ 发表

知乎等网络社区上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讨论问题不实事求是,容易上升到一个群体的高度,进行标签化的赞美认同,亦或是贬低抨击

赞美认同,譬如 “学霸压制”。学霸的任何行为,似乎是天然的政治正确,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会被认为是很 Low 的行为,在学霸身上成了另类的高雅;一个在普通人身上可能会引发争议的观点输出,譬如女权之类的,放在学霸身上又显得那么理性,恨不得被推选为女权旗手。

二本学生聚众打麻将,总感觉上不了台面,一群学渣混吃等死。一个斯坦福的学神打麻将呢?立马觉得这真是有个性的消遣,进而想了解是哪一种玩法,也想学习一个,说不定能开发智商。

贬低抨击,表现在对平均水平或者低于平均水平人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优越感,譬如本题的北漂仓库管理员。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类人群是愚昧无知的,是商业化社会收割的主要群体,也是智商税征收泛滥的重灾区。于是,后者又演变成了一种对于 “部分收智商税组织” 的“一概而论”的声讨,譬如《罗辑思维》。

于是,一个盛行的清华大 V 的观点是:看这些都没什么卵用。你以为读了几本《魔鬼经济学》《自私的基因》就经济学、社会学入门了?你知道经济学、社会学的基础是什么吗?是强大的数理基础!你们连微积分都没入门,概率统计都没学过,一个线性回归都看不懂,还想自学经济学?数学分析、实变函数一窍不通还想学《博弈论》?就凭你知道一个囚徒困境?进而,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结论:没有数理基础,你有什么资格谈自我提升?看那些书不是学习,不能有效提高自己。

果真如此吗?

理工科探索或许适用,只靠看普及读物,没有系统的学习确实会变成民科。但是人文社科方面的东西,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根本不需要对数理逻辑有那么高深的精通。而大信息量的接触,对于一个人认知世界,已然够用。

所谓够用,就是懂一些常识。实际上,常识的缺失与否,和理工科出身毫无关系。我接触到的很多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级别的经济师,工程师,照样缺乏普遍的人文常识,这导致他们的主业工作往往是无可挑剔,但是讨论起一些不涉及理工思维的问题时,却往往谬之千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辑思维》的出发点是积极的。

它的操作方式和商业化性质固然有它的局限性:譬如罗胖本人是一个政 & 经 & 文三维坐标都偏右的人,这类人会奉行自由主义、市场竞争决定论,商业力量的决定作用等等,这在他做内容采集的时候,往往会具有一定的筛选性,这种筛选性会不利于受众对于各类常识的接受。犹如一个健美冠军出身的营养师,会给你制定一个偏好蛋白质的食谱,而忽略了其它营养的摄入。

其次,是碎片化信息接受无法直接锻炼到某些思维能力。

罗胖非常敏锐地发觉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个刚性需求,就是碎片时间的利用以及对知识的渴求。知识 ÷ 碎片时间 = 碎片知识。 碎片知识的摄取确实能够提高眼界,但是这种浓缩产品的出发点是:要让受众易于接受,所以很难涉及到复杂的逻辑。

但是否就一定会限制受众的思维能力呢?倒也未必。

高票说:罗辑思维实际上是让人进入了某种 “舒适区”,这种 “舒适区 " 会让人慢慢丧失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思辨力的产生,是要以信息量作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罗辑思维能够快速地给你一个非常广的面,和巨大的信息量,这对于你后期的深入学习是有好处的。

其次,面对同样的环境,有学习潜质的人和没有学习潜质的人到最后的反应是不同的。前者会对套路感到厌倦,进而会尝试新的领域;而后者,则会被洗脑,进而习惯于舒适区 “获得实式满足感”。

某种程度上说,决定逻辑思维影响的,并非是罗辑思维本身,而是受众的差别。

据我了解,得到 APP 的受众,不仅有这位北漂的仓库保管员,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的拥趸,当然,罗辑思维的受众,绝对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准,应该是定位城市白领,职场人士。

实际上,提问者的这位朋友的学习意识还是非常难得的。要知道,以他这样的境况,绝大多数人都会被生活的琐事羁绊,工作之余的消遣时光,都会随大流的玩一玩网游,看一看爽文,追一追直播。而选择在罗辑思维这样一个虽然不完美,但充斥着包含各类领域信息流的环境中,以及刷了那么多张电子毕业证的情况来看,说明了两点:1. 这位朋友具有超越他自身环境的学习动机 2. 这位朋友具有一定的毅力,刷了很多张电子结业证——很多人也买了各种课程,但多半都是三分钟热度。

但很多表现,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另类,很多人觉得是被邪教洗脑了,但我觉得非常正常。和衡水中学的学生一样,这位朋友也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了巨大的信息量,当一个沉浸在海量信息中的人,是难免和现实脱节的。

况且他还给自己定了目标,在压力之下,人有这种表现很正常。无需担心的是,这种信息的接受和洗脑又不一样,《罗辑思维》自己并不生产内容,它只是内容的归纳者和搬运工,而洗脑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单一性质的内容长期的输出。

各种门类的信息会在一个人的大脑中不断碰撞,摩擦,到最后才能沉淀出一些自主的,独立的东西——但前提是,在初始阶段你需要一个大的信息量的积累

知乎用户 哦啦啦哦啦 发表

我不太同意高票的看法。虽然我对他的理论深表赞同:学习只是对无知的逃避,思考和创造才是学习的根源。

但我却支持了另一个高赞回答:许多底层人民对知识是敬畏和极度渴望的。他们深知知识是改变阶层的唯一方式,但他们却没有教育机会,只能自己去新华书店坐着看书。他们不需要知识经济,他们需要教育资源啊。

固然思考与创造比片面的读书重要。但你不能忘了,且不说中国还有 63% 的农村孩子没读过高中。即使完成了全部学业,中国 K12 及本科教育体系中也是极力逃避批判性思维与创造的。除了当下发达城市的国际学校和顶尖 985 在做博雅教育的尝试,大多数中国学校中,传造性批判性思维是和高考制度在根本上矛盾的,这是国情所致,无可奈何。

我当然不是批判高考制度,在中国现有环境下这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式。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正是这种对于创造和批判性思维的抵制,让逻辑思维得以大行其道,让题目中这种试图追求学业,有动力也有能力追求学业的人沦落如此境地。

你们都不要忘了一个细节,他高强度的读书和健身,可是坚持了一千多天… 你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如果中国教育环境能像美国一样把论文写作,思维阐述,现实诉求有机的结合,以他的刻苦未必成不了大家。

另一个他被嘲讽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学习方向主要集中在人文领域。

而人文社科在中国被当笑话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不要说他这样一个民科,就连国内 Top1 的哲学系的某个老教授都曾经跟我自嘲:“搞哲学有什么用?课上面形而上学都不敢讲透了,怕跟毛概有冲突被领导骂,课下带着研究生湖边走一圈再重新讲一遍。” 这个老教授可是文革后重建了整个系的大师啊,清贫的生活真的让人心酸。

你说一个不拿学位天天自己在家读道德情操论的低收入群体,在中国能不被嘲讽?我都想嘲讽了。毕竟你老婆孩子爸妈不等着你赚钱晚饭加点肉吗?

可说起来人文社科,我长期跟美国学者打交道,这种神神叨叨思考人类和社会问题的人在美国不要太多。我最久的项目合伙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所主任 Mckoewn,那真是典型中的典型。每天脑子里都是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从蒙古到丝绸之路到近代南亚政治格局硬是搞了四十多年。为了了解中国,芝加哥大学博士读到一半穷得叮当响的跑去贵州山区支教几年。你说他一个美国人研究思考这些东西,对他有什么好处?对他的家庭和家人又有什么好处?但在美国教育环境的价值观里,对这种精神是赞扬,敬佩和支持的。

其实说到根子上,哪里中国教育不行,哪里是中国人不懂创新,区别就是经济啊。

在中国学习人文,思考人文是自杀。因为这真的就是自杀。刚说的那个国内哲学大师的研究生们,收入最高的那一波都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吗?

都在给人算命。有着 top5 名校哲学系研究生的光环,一波孩子硬是靠算命发了家。

这是教授亲口苦笑着跟我说的。

而 Adam 能够在历史领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甚至美国国会起草东亚关系的一切法案(包括 688 修正案)都要先由他写报告。这受益于什么?受益于他从本科到博士到终身教授,美国学术体系对他不求任何回报的全程高额资助。从高校奖学金到企业捐款到他成为大佬后的政府资助,让他所做的事情不再是 “可笑和可悲” 的象征。而完善的人文社科研究与教育体系,让他不必背上 “民科” 的负担。

所以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要优先?

因为题主没错,题主的朋友也没错,中国大学制度没错,高考制度没错,高赞没错,我也没错。

错只错在,中国还是穷。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安心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自己想思考的问题,而不会再被嘲讽吧。

知乎用户 惊云 发表

好吧。你朋友会有这样的反应其实是很正常的。层次不同的人接触同一样东西,自然就不同。

首先,逻辑思维,包括整个得到的体系,其实本质上还是走的互联网思维,做产品的道路。什么道路?分析市场 - 根据市场受众人群调整产品 - 利用人性弱点 - 提高 DAU - 提高公司估值 - 公司上市。

没错,你没看错,不管你在这平台上学到什么看到什么,都是别人分析好的,利用你人性弱点呈现给你看的东西。

就和玩游戏一样。

知乎大部分人,根本不是其核心受众,因为知乎上大部分人都有主动性,都有能动性,也都有更好的更完善的知识获取渠道,也都懂得碎片化只是偷懒和功利的借口。

真正的核心受众是什么?是那些能够被这个产品完全利用人性弱点的人。你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建议马赛克你朋友的个人信息)

什么弱点?

1 对知识的敬畏但有找不到途径——得到给你途径,打开手机就能随时听。

2 对知识的匮乏想快速获得——60 秒就获得,3 分钟看完一本书。

3 没有主动性——付费每天订阅。

4 没有耐心和毅力,也没有深层次总结和理解的能力——碎片化学习,不需要耐力和理解力。

5 想告诉别人自我对知识的态度,炫耀和虚荣感——一键分享到朋友圈,赠送课程,证书,里程碑

6 对于更多知识的渴求性——你还可以继续买书,当然你看不看就另说了。

看懂了吗?真正逻辑思维的深度用户,就是这样一群人。而整个产品体系的设计,也都是抓住这一部分人的特定来,根据他们 “快速功利获得知识并感觉上提高了自我” 的这种多巴胺刺激他们,让他们贡献出流量,贡献出用户,贡献出小收入。

至于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对事物深层次理解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得到,只需要快速的刺激你的多巴胺就足够了。因为这些能力培养起来,十分困难。

所以说《逻辑思维》和网易云课堂之间,差了一百个新东方教师,这真不是瞎说的。。

逻辑思维就是典型的互联网驱动下的知识产品,精准,刺激,潜移默化。但我相信只要你做过产品经理,或者做过游戏策划,你很快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上面几点都是非常粗略的,更细的,到课程名字的设计,UI 布局,甚至语言概括与积累,这些都时时刻刻反映着这款产品的精准性。

你分享这些证书到朋友圈,和你在游戏里五杀之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和你在朋友圈分享你自认为不错的公众号文章,其实都是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微信分享刺激度高,游戏分享其次,得到的证书分享低一些罢了。

说实话,我不想说的这么赤裸,但人性就是这么好利用,好利用到什么程度,如果我想提升下个月我的一个游戏产品的收入的话,非常简单,利用人性的贪婪和好赌博性,随便搞一个聚宝盆活动就是那种投 1000 抽 1300 的那种活动,分分钟收入就上来了。游戏如此,互联网产品也如此,哪怕他是和知识挂钩,也不能免俗啊。。

话说回来,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个产品确实也不是单纯坑钱做估值的产品,它也确实有一定作用。

比如

@dhchen

说的我就很认同,一般知乎的用户,应该要做到,把这款产品当成一个筛选工具,快速的利用它的碎片化来做筛选,然后发现自己更想要的东西,然后再自我去深化和理解。

但更多的人,他们是不知道这些的,他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已经是全部。

而这部分人才是得到最最忠实的用户,包括你的朋友。

所以永远不要以为,社会上每个人都是两个眼睛一个嘴巴一个鼻子一个心脏。我们总说思维差距,三观差距,没有那么玄幻,它就反馈在你日常生活的各个模块里。被利用者,被差距着,被深化着,被阶层着,被掩盖着。

不过如此。

欢迎来我公众号 “惊云小屋” 玩。这里每一篇文章都能让你醍醐灌顶,少走很多人生的弯路。我写了两篇关于职业选择和工作方法的最终逻辑,后台回复 5 和 6 就能收到。打搅。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看书的目的在于增长智识,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装逼犯。

知乎用户 李怡 发表

直接贴之前的一篇文章,想说说为何罗有这样的吸引力,以及一些反制心得:

前段时间,《得到》APP 上线了他们的首支广告,目的是推广购书听书功能。这波内容的口号是 “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

和我以前多次指出的一样,老罗和得到一直都在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挑逗 。《得到》这个名称就是挑逗的典范。

罗胖的挑逗,是用一个充满智慧的胖子的特有方式,像是 “为你打通一条捷径,笑眯眯的在这里等你”。而那句 slogan,短短 10 个字蕴含信息量很大,“半小时” = 投入低,“搞懂” = 效率高,“一本书” = 产出高,带着一如既往的功利感,让时间紧迫的白领们如逢甘霖。

作为这款产品的忠实用户,我很清楚从起名,到传播再到产品,得到都在利用你的人性弱点。从商业规律看这无可厚非,但从真正对年轻人有助益的角度看,我觉得太依赖得到,你只会更加得不到而已。

所以我想来聊聊它如何让你产生依赖,以及我们怎么反制:

得到如何让你产生依赖?

1. 焦虑

知识付费内容都在利用我们的焦虑感。何况这代年轻人在阶级差异和时代冲击的矛盾中,更容易陷入焦虑旋涡。看到别人幸福生活的朋友圈、硕果满满的书单,你的不安无处安放。所以即刻开始 “得到” 吧,你能瞬间暂缓这焦虑,如果顺便分享出去,你还会获得一点成就感。

2. 满足

得到精心安排了游戏化的进度和奖励设置。听完几本书你就打败了全国 90% 的人,甚至用户达到某些级别还可以被免费赠送新书。在每本听书的末尾,它会用充满磁性的声音提示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一种“我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 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3. 惰性

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谋求捷径,如果可以乘缆车到达山顶,人类很难选择爬山。所以面对 “书山”,得到希望你把它看做捷径,而不是勤为径。如果能听能半小时听完一本书,为什么要花 30 个小时读书呢?知道你没空、也不是真的想读书,你想要的只是自己在学习的满足感。所以加入购物车吧、订阅专栏吧、买本浓缩书吧,付钱时你的愉悦感会达到顶峰。

高效何来陷阱?

得到宣扬的是高效,帮你省时间。它鼓励你用少时间办大事儿,鼓励你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但这种高 ROI 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温柔陷阱。

首先,浓缩知识更爱给出简单论证,是非对错。从十几分钟的音频里,我们无法得知该领域的深浅,得知原作者的出发点、论证过程和解释。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一句话结论和价值观。这些东西无论对错与否,在你大脑的加工下都可能是片面的。

其次,替你读书和浓缩的人资质不明。我正好在 APP 内找到了个例子:

上图出自伯凡日知录对芒格出的 lollapalooza 效应的理解。第一、第二段算是从原文摘录,而第三段就像是胡扯了:芒格是基于世界客观规律做出的推断,没有对效应叠加的时间控制做出论述,而编辑竟然用 “汇报消息的时间排布” 举例… 这就是用微观尺度的案例去解释宏观尺度的规律,可能根本上没有理解原作者的意思。

而出现这个理解的原因,经过我一百度,发现这个案例曾经是吴伯凡在冬吴相对论里提到的故事 —— 也就是说解读者依赖了过去经验,而你读的知识可能是三手知识。

第三,高效的碎片化阅读避免不了碎片化悖论。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它是指:

如果你很了解一个领域,你就能对相关领域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更全面的理解。但如果你很了解这个领域,你也很难把时间用来听碎片化的知识。(所以选择接收很多碎片化知识的人,更可能是因为没有相关领域积累,也更容易产生片面观点而受误导)。想摆脱悖论,只能在碎片化阅读外下功夫。

总之,成长焦虑的症结在于不踏实,最终还是得用踏实的进步去解决,而不是虚幻的捷径。被得到利用,你就很容易走向了我在 “高效学习” 的幻觉,被误导的代价是巨大的。

反制:如何善用《得到》?

可能你不是得到的用户,那样请继续保持,它远非必选项。如果你是得到用户且受到一定困扰,那么下面这些善用得到的方法可能有用:

1. 只听免费内容,做新闻

我的日常使用场景几乎只有一个:就是在洗漱时听每日免费新闻。这些知识新闻的含金量比日常新闻稍高,但又不用深入理解,就算没听到也不可惜。其他的付费内容、专栏我基本没有花钱买过,免费的内容包含一定实时性,已经足够了。

2. 音频只当做适当娱乐,有必要时看文字版

音频新闻的意义在于不干扰我们的日常活动,所以洗漱、走路可以当做娱乐和背景音。但偶尔我能听到一些新研究和智慧浓度较高的论述,这时我会记下来,到公司再打开文字版阅读。文字阅读要快得多,且可以直接复制到笔记。

3. 延展搜索与摘录

既然是碎片化知识,最好利用的手段就是自己挖掘。得到里许多知识点就来自于各类畅销书和国外研究,基本也会提到名字和 source,所以遇到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去深挖吧。比如我在得到听了关于 VIE 架构的故事,回头有空就自己去研究这个 “热词”,做了下知识储备,放在笔记里。

4. 当做书单参考

在得到听书的那个菜单下,有许多主题分类,比如商业、心理学、自我管理等… 如果你想做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可以一定程度上参考这里的书单(我建议参考 50% 就好了)。对于特别想阅读的书,尝试用它听一点也未尝不可。

5. 批判,再批判

新鲜概念可以学习,但凡观点一定批判。根据我自身使用的经验,得到的音频和老罗的叙述都有种简单归因的倾向,比如他们很喜欢用类似这样一句话:“其实啊,XX 现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 2 类,Axx,Bxx” 把现象、人、事物归成 2 类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方便你理解,但事实真的有那么简单么?人真的只有这两种么?幸好这个句式我是听得多了,身经百战,所以已经糊弄不到我了。(音频说书的形式实际上助长了这一倾向,你会不自觉的带入,被洗脑)

总之,说是反制,实际上就是建议你有独立思考,把 APP 的讯息当做引子,真正的知识吸收、咀嚼过程自己来做,而不是让他们代劳。

结语

那天看到得到的广告,我在朋友圈调笑道:相比得到,我们可以开发一个 APP 叫 “失去”。

打算开发一个 app 叫 “失去”,slogan 是 “每天听本书你就废了”,因为你会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产生对捷径的长期依赖、对阅读和探索的美感一无所知。这个社会现在需要一个品牌告诉你要失去什么、删除什么、断舍离什么,而不是得到更多碎片化的、被别人咀嚼精炼过的选项。失去 app,让你懂得失去有多美好。(邀请码限量放出)

其实想说的是,这并非是我们选择 “得到” 和“失去”的战争,也更不能说得到利用人性产生依赖感是件坏事儿,这就是它们的商业模式,如何善用得到关键在你自己。

依赖得到还是独立思考,你怎么选?

知乎用户 王团结​ 发表

学习既可以非常愉快,也可以非常痛苦,如果学些无用的知识,比如看知乎刷一些历史、政治、宗教等和自己毛关系没有的问题就非常愉快,听罗辑思维也是如此,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就像出去旅游一样,“发现更大的世界”。但想学一些有用的东西的话,比如想想改善一下与周围人的关系,想提高一些工作效率,就需要反思一下自我,改变现在的一些习惯,要否定自我,要走出舒适区,那就带有一些痛苦,准确地说叫痛并快乐着。就像游山玩水谁都愿意去,可旅游完了要写一篇《文化苦旅》式的游记,有反省,有改变,对很多人来说就有一些痛苦了。

《高效能人士的 7 个习惯》一书中,提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我想题主的朋友可能是把精力都投在了关注圈上了。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些是我们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可以掌握的叫影响圈,无能为力的是关注圈。比如我可以整天研究美国和鑫胖的关系,这对我来说就是关注圈,我也可以整天研究我和客户的关系,这对我来说就是影响圈。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地投身 “关注圈”,逃避现实,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

我看题主的朋友关注一些吾国教育的真相、官场现形、人的价值这些自己左右不了的东西,真正自己能决定的考研反而不去关注,可以判断是一个比较消极的人。这和整天沉迷于游戏、球赛而荒废学业和工作是一回事。学习是为了改变,终身学习是为了终身砥砺,身上有哪些毛病,一天天精进多少,不断地复盘、反省,最终学习成果要体现在自己的绩效当中,体现在自己生活当中。

知乎用户 古轮木的拖拉机 发表

这种思想状态和学历没有关系,是一种宏大叙事与幼稚方法论的结合,我想起我一个本科同学,曹同学。

曹同学不爱看逻辑思维,那会也没有,他喜欢看正经的书,还是传世的大部头。比如 “百年孤独”、“卡拉马佐夫兄弟“、“梦的解析” 等,涉猎极广。他住在我的隔壁寝室,每次去他们寝室,都能看见他躺在床上,或坐在桌前,伏案读书。

周围的同学,大抵是欣赏他的,对他也诸多纵容,比如去 ktv 唱歌,他也会带一本书,得名 “逼哥”,实际是溺称,大家都对热爱智慧的行为不反感。

但有两点不对劲的地方。

1、此人成绩很差。这有两点原因。

第一,他和我一样,是从小城市来的,我倒过得去,算个三本城市,他来自一个万本,陇南。这导致他的基础比较差。

第二。他曾经卧薪尝胆,7—11 过一段时间,失败了。期中考试仍然刚过 70。

2、此人并没有优秀的谈吐和扎实的文学、哲学功底。

他有段时间读尼采,我就和他聊起重构一切价值这本书,我发现他除了超人、精英这个基本话术之外,连基本的哲学概念都不懂

我的脑子里有这样一个关于他的场景,我们上完高数课,讲极限,老师上课讲得比较深。然后他就在宿舍里说 “唉,没听懂啊,我从上节课就没好好听,现在更听不懂了,好烦啊。” 我能看见他脸上非常具象的沮丧,然后,他收拾情绪,就上床了,抱着一本战争与和平,在看不出半点异样。

果然,下节课的作业又是找我抄的。

说两点:

1、读非科学、非工程累的书和阅读材料,很多时候只是营造自我成长的幻觉,并给自己创造并不存在的高级感,来逃避生活中那些真正艰难的东西,比如高数作业题,比如推导 SVM,这些需要精细的理性,存在明确的对错的东西,是这些人惧怕的。

2、阅读文学哲学这些表面无门槛的书,在个人的认知水平处于一个低层次的时候,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智慧上的成长。我觉得大家应当报有这样一个心态:读文学,读哲学使我愉悦,也感到焦虑,因为当我徜徉在这些伟大作家的意境之中时,同龄人正在进行真正严肃的智力训练,但我真实的享受这种愉悦并知悉自己的处境。

3、有很多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表演 “智慧”、深沉” 的武器就是读书。他们宁愿花费巨大的本可以创造真正价值的时间来完善他人对自己的幻觉,也不愿走出去靠双手创造一些东西。

本质上,还是自卑。

4、也是最重要的,曹同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知乎用户 尼克六六 发表

我是得到专栏的用户,也订阅了 “每天听本书”。

这个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酱紫的。

当你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打开得到 app,浏览一下书名,选感兴趣的听。

记得播放速度调成两倍,这样一般一本书 10-15 分钟就能听完。如果允许的话,建议看他提供的稿子,这样更快,5-10 分钟就能读完。

不是碎片化么,那就把碎片化发挥到极致好了。

如果听完 / 看完觉得没啥特别的,那就跳过,看下一本。

如果觉得有一两个观点 / 事实有意思,建议去网上买 / 找本电子书,仔细把你感兴趣的这个部分读完。

如果整本书都觉得特别有意思,建议把书买回来放在身边,仔细读完,并且最好是反复读几遍。

所以” 得到 “是我阅读的第一步:筛选器。

不要小看这一步,这其实很重要,也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知乎和豆瓣有一类文章特别受欢迎,那就是书单。

经常是几十本书罗列下来,细心的答主再描述和介绍几句书的梗概,并加上自己读后的感受,那么八成这会是一个高赞高收藏高感谢的文章 / 回答。

你看,这个需求很旺盛的。

“得到” 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首先罗胖团队精心挑选了一些他们觉得不错的书,这样大部分的垃圾应该是过滤掉了。然后经过某一个学识 / 阅历还不错的人解读书的梗概,那么你八成就能知道自己会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或者这本书到底是否对你有用了。

然后再根据你对这本书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下一步看这本书的仔细程度。

知乎的政治正确似乎是抨击 “逻辑思维”,最好再冠上一个“智商税” 的帽子,然后批评得一无是处就最好不过了。

其实挺可笑的。

一块钱一本书,如果我能听到一个有趣的观点,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浏览完一本垃圾书的时间成本可远远不止一块钱。

如果能因此找到一本非常喜欢的书,真正能帮到我的书,那就更是超值。

帮你筛选,这是”得到 “的价值所在,这也是” 得到“仅有的价值所在。

知乎用户 李嫑嫑 发表

你朋友只要没做什么杀人放火坑蒙拐骗丧尽天良违反法律的事情,那就和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在网上吸食精神鸦片的人太多了,这何止是冰山一角,简直不值一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与性格偏好,有的人就是喜欢看段子喝鸡汤,有的人就是喜欢隔三差五看个社会成功学进行自我激励,有的人就是喜欢在网上刷课买电子书知乎 Live 解决自己认知上的精神焦虑…

也有的人,对上述都瞧不起看不惯,觉得都是垃圾,都应该抵制打压摁死,试图学习超级英雄拯救那些人于水火之中。

可其实呢?他们不过都是在花时间花钱花精力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选择了与你不同的生活方式,哪怕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你眼里觉得很蠢很可笑。

我认为,只要他们本身没做什么违法的事情,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你可以表达你的看法,但完全没必要将自己的朋友公之于众,一些网友也更没必要合起伙来谴责嘲讽人家。

最后:
有时候我们会在生活中看到这样一类人,自己没多大能耐,自己的三观也就那样,却成天好为人师教育这教育那,动不动就苦大仇深 + 忧国忧民 + 杞人忧天三套技能各种丢。

人生的路自己走,走好走赖是自己的。有时候我们得先把自己整明白,不能强求别人明白什么,更不能强求别人和你一样,这种所谓的 “不一样”,其实就是彼此的尊重,然而在题主你身上,我看不到你对你朋友的尊重与关心。

病人,有时看谁都是病人。

知乎用户 俗不可耐 发表

跑步人人都会,但是刘翔可以成为全民偶像。唱歌人人都能可是刘欢可以以此为业。

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任何领域是可以通过简简单单地 “我知道” 就能够获得机会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还要向别人证明我们精通,我们爱这个领域,才有可能得到机会。而机会跟成功又差了一段距离。

罗辑思维讲了很多事情,让我们对很多领域从不知道变成了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因为知道而获得机会,中间还有精通,热爱和找到对的人。

年轻人往往觉得我知道比精通,热爱和机会更重要。实际上,我知道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因为这个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

知乎用户 Goindon 发表

本来刚看到前面两张图不过以为只是一般的装逼犯罢了。看到后面两张图发现他应该是走在半路上的虚无主义者。他了解到了人类的局限性,了解到了意义的虚无,他有追寻答案的劲头。这些都很不错,可惜他对这些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完全的想清楚,他认为题主不过是只会挣钱的俗人,而他是思考人生的智人,这是没有看透所有虚无的结果,人生并不会因为你去思考它而从客观上变得更有意义,生存论的虚无主义阐述的是最高价值的丧失。既然没有最高价值了又何谈孰优孰劣。但是虚无主义者一般都是比较爱思考人生,所以价值观中有不思考人生的人都是俗人的感觉很正常。所以总的来说他处于虚无主义初期,所以会给题主疯了的感觉,到后期就不会了,因为他会绝望的没时间装逼了。。。如果他以后需要治疗的话可以给他看看这篇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338553/answer/177133823

知乎用户 云海 发表

听过一阵子罗辑思维,那会我爸来看我,也听了一些。
我觉得内容上逻辑性不强,而且有一些我特别懂的点他说错了,是没有大的知识框架的问题。可想而知他的其他知识点准确性是不高的。
而我爸听了十几分钟后如获至宝,和他平时痴迷的微信谣言遥相呼应,让我装了 app 后才开开心心的回家。
后来竟然经常听。

像我爸也不指望有什么成就,听一下解闷,保持不与科技脱节,挺好的。他口才很好,我父亲特别崇拜口才好的人。内容循循善诱,门槛低,很适合听。

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自己时间都来不及用,需要看得书,学的东西都在排队呢,罗辑思维肯定优先级很低。

虽然听广播是在休息时间,休息时间也跟宝贵,听内容也伤精力的。

而我爸,听罗辑思维总比听其他的好,支持!

知乎用户 猫之初性本熊 发表

听的不够多。

听多了你就知道逻辑思维就是一个书摊,

他是卖书的,他不在乎自己输出什么观点,

所以一会左,一会右,

一会鼓吹投机,一会鼓吹坚持,

一会鼓吹自由,一会鼓吹管制,

现在的罗胖更纯粹了,以前还憋着给你炫耀他又解读了一本书,现在好了,老子就是卖课推销的,您看我们新上线的 xx 老师的课,贼棒!

他现在就是一个 “健身房” 私教,你能够被私教忽悠瘸了,这事…… 是吧…… 也不是不可能。

能被洗脑只有一种可能,

看多了看的有点精神分裂,我以前有时候看多了也感觉有点,他给你的观点太杂太多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别说事实性错误了,很多观点就是上一期打脸下一期……

这东西怎么说呢,很多理论也是动态的,也不能苛求,

举个例子,围棋之前一直是用来说明,人工智能很难超过人类,“人工智能至今都无法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说明人工智能无法处理过度复杂的事物,而人脑可以……”

然后被阿尔法狗打脸之后立马跟没事人一样继续说人工智能的牛逼,

为什么? 因为罗胖没有观点,他只是知识贩子,就是一个读报纸的,也无从谈起把你洗脑了。

他顶多有选择的挑点自己看的顺眼的来给你说,比如他作为商人当然喜欢说那种鼓吹赚钱无罪的了。

我看了看你贴的图片,你这个朋友确实有点心理问题……

说白了,这不就那些天天在家庭群危言耸听,说要练太极,说要做针灸,今天必读金刚经,明天必读菜根谭,说不能吃这不能吃那个老头老太太,

不也是这个德行吗?

神经兮兮,自以为是,到处传教,跟打了鸡血似的活在自己的神奇世界里……

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肯定有着他背后的家庭,情感,生活境遇问题,

建议咨询专业心理医生。

知乎用户 山鬼 发表

他发现了知识的伟大,但是大大低估了获取知识的难度。

他提出的问题都没错,但是要回答那些问题,可能要花费数十年,而不是他以为的那样,只要囫囵吞枣的看几本书就行了。等他明白这一点了,就不会这样自大了。

知乎用户 jinning li 发表

中二病延迟发作而已。

本来中二期间,就是应该三观塑造成型的阶段。

一个人这时候智力趋向成熟,开始思考很多宏大问题,比如门卫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还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人能不能永生?真的有神?宇宙最后会怎么样?

或者是,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国怎么会落后挨打的?为什么西方能先发展出现代文明?历史真相是真的还是假的?人类为什么贫富分化不能解决?共产主义是乌托邦还是终将实现的未来?

这些问题,与另外一些问题常常搅和在一起,老师布置的作业,明天早上穿什么衣服,今天晚饭吃什么,同桌为什么说我坏话,隔壁班那个帅哥 / 美女到底对我有没有意思,妈妈怎么老是絮絮叨叨,爸爸越来越庸俗了,周末不想弹琴想去踢球 / 逛街,游戏打到什么级别才能笑傲班级,网名怎样改才拉风,我好像长胖了 / 个子再高点就好了,今年的压岁钱快花完了。。。

然而中国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家长又看的比较紧,能够有大片空白时间去思考的很少,于是多数只在脑子里面闪现一下就熄灭了,看书背单词写作业,小测验期末考中考高考,等抬起来头看看外面,年龄已经越过二十大关,一般是在大学期间放开,把迟来的青春给补课。

不知道你这位老弟怎么回事,大学不补课,工作了开始补课,多半是闲暇时间太多,而且没有甜蜜的恋爱去挤占他的大脑,没有烦心的家事吹灭了他思考的小火苗,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吧,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必强求一样的人生呢,爱思考就是会走极端的,要不然北大哲学系怎么那么多出家当和尚的,你掐了他沉迷罗辑思维,他就不会去寻找 “道路” 啦?说不定你会追悔莫及,早知如此,不如继续听罗辑思维啊

知乎用户 令狐冲 发表

你的朋友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年轻人。

一方面用虚无主义那一套,来麻痹自己,让自己的无所行动合理化;另一方面又渴望认同,不甘平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所以他最好的逃避和装 B 方式就是:看书,看逻辑思维这种类型的知识消费品。

我大学,甚至刚毕业那会,差不多也是这个屌样子。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人看书呢,本质上和看延禧攻略、三十而已,并没有什么区别。

除了自认为逼格很高以外,其实并没什么卵用。

某种程度上来,甚至还不如看延禧攻略。

看延禧攻略的,好歹知道自己是在看爽剧。

知识领域、泛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智商税。你朋友这类人其实是很多的,而且恰好就是这类知识商人的目标客户。这个群体,可以精确定位到,各大城市,受过点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生,上升无望的中下层员工。

但是没人敢说,这个话题太敏感。因为这个领域的商人们,往往扛着 “知识” 的旗号。

要我说的话,你 20 出头,玩玩这套倒也没什么。但一个人到了 30 岁左右的话,自己真实的位置和边界在哪里,应该非常清楚才对。

如果一个人学习所谓的 “知识” 以后,反而越来越偏离自己真实的格局,那你其实就是在逃避和自我麻痹。

逃避就是逃避,跟看什么其实关系不大。看逻辑思维的,也没必要去瞧不起看综艺节目的。

如果你看了半天所谓的知识,只落下一点虚无主义,和自我编织的泡沫,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趴着不动。那还不如不看。

一个看延禧攻略的仓库管理员,和一个看逻辑思维的仓库管理人,你告诉我区别在哪里。

知乎用户 阿正​ 发表

看了题主的论述,也看了前面很多人的回答。

不过,无论是题主还是大多数的高票回答,都在传达同一种观点,那就是 “看罗辑思维没有任何用处,纯属浪费时间”,最高票的答案也是在怜悯题主的朋友,叹息那个人把大好时光都浪费在无用的事物上面。

看到这些论调,莫名地想起了我自己。

我本人是聊动漫的,也借个人情况来聊聊这个话题。

说实话,我以前也面临类似的情况,经常有朋友、家人对我说,看这么多动漫有什么用啊?长期沉迷动漫,连世界观都变得有些反常了。

这种论调隔几天就要冒出来一次,我烦都烦死了,看动漫只是个人爱好而已,这又碍着谁了?

不过,这种论调在某个时间点就突然销声匿迹了。

我仔细想了想,大概,就是我从动漫里挣到钱的那一刻开始消失的吧。

大家反复强调的,其实是别把时间浪费在不挣钱的事情上,你能挣到钱才是硬道理。

回到题主说的情况也是一毛一样的。

题主说了那么多,背后的意思就是,他朋友看了这么多罗辑思维还挣不到钱,明明只是个薪水不高的仓库管理员,还像个大富豪似的给别人指点迷津——

所以题主才认为罗辑思维没用,其他大部分回答也都集中在罗辑思维如何误导子弟,于是大家就愉快地炮轰起罗辑思维。

对此,我是持反对意见的。

不过,我倒不是想证明罗辑思维本身有多大用处,而是想把矛头从罗辑思维身上移开。

我个人认为,一件东西能发挥多大用处取决于使用者自己,而非东西本身。

罗辑思维是一件学习工具,我自己也是罗辑思维的用户,我觉得它作为一个工具做得还是挺不错的,里面的证书、勋章、进度等等游戏化的方式确实能激励大家去学习,也能提高不少学习效率。

但,它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一件工具而已。

它的本质只是帮你更好地学习,它没保证学完之后就一定有用,也没保证一定能挣到钱。

罗辑思维能发挥多大用处都要看你自己。

那具体怎么用呢?

脑洞一下吧。

比如题主朋友喜欢罗辑思维也喜欢健身,那他大可以把健身经历和罗辑思维的观点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健身理论体系。

然后写成文章或者录成视频,争取成为一个健身网红或哲♂学网红,努力积累流量——

有了流量之后,约稿、广告或卖货,随便挑一种自己喜欢的赚钱方式,赚到的钱肯定比仓库管理员要多吧?

当然这比较理想化,可这也是一种发挥工具用途的思路,还有更多的思路就看自己能不能想出来了。

所以说,工具只是工具,它能起多大作用都要看使用者本人。

你买了只毛笔来练书法,书法练得不好,这是你的问题,还是笔的问题呢?

知乎用户 常无欲 发表

极不赞同

@山羊月

博士所说的:他在努力从这种大恐怖中寻求一种解脱。他从他能干的非常有限的几件事情里,选择了最不坏的两件:健身和听课。

我们特别容易混淆两个概念 “努力” 和 “狂热”, 我不批评这人天天健身,因为合理健身最起码能塑造形体,带来强健的体魄,利大于弊。

但是” 学习 “则不然,学习是有要求的,学习不是让自己学成一个狂热者,一个狂信徒,这个朋友的所作所为,和参加传销组织,天天” 学习 “各种传销理论的人,有什么区别?

非要说区别,只是一个被迫洗脑,被迫物理禁锢,一个人自愿被洗脑,没有被物理禁锢而已。

相同的,都是为之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说句难听的,他一个仓库管理员,能有多少钱,是不是每月的收入都七花八花都扔给了” 罗辑思维 “那些导师?

什么探索真相?

什么深度解释一切?

一句话,狗屁,自欺欺人。

任何从商业机构希望获得人生指南,回答哲学问题的做法,都将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因为哲学,一定是内省的,自我追寻的。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因为自身的不如意,因为自身眼界的问题,特别执着于”弄个大新闻 “,” 解开宇宙的奥秘 “,” 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 “,” 成为站立在世界顶点的人“,最后无一例外惨遭失败,甚至走上歧路,成为狂信徒或者邪教分子。

而在知乎上,这样人的只多不少,热衷于收听大 V 的 live,热衷于追捧大 V 的理论,热衷于不断学习,热衷于挑战自我。

只不过你们更不明白的是,这些大 V,实际上盯着的是你的口袋里面的钱,割的就是你们这一茬茬新鲜韭菜。

勃学在知乎被打倒了,那是另一个极端,本质上是一群走上了上升通道的人,试图通过鸡贼的方法来劝阻其余的竞争者。

但是另外一群人还活着,活得很好,因为他们会叫你们做” 无谓的努力 “,浪费自己为数不多的金钱和时间。

(国师)南无极乐世界,西天如来法驾在此
(知秋)你真大胆,连如来佛也敢假冒?你这卑鄙妖怪,再继续扮下去,连自己都信以为是真的!你怎么扮都没用,我要把你的假面目公诸于世!
(国师)世人都喜欢偶像崇拜,为什么你们要跟世人作对呢?
(知秋)我呸!就因为世人无知,才会被你趁虚而入,就是要崇拜也不会崇拜你这种妖怪,你别想骗人了。
(国师)佛法无边,不依我的明灯指示,只有死路一条!

完。

知乎用户 可见迪 发表

想起来一句台词。

“有时候吧,卧薪尝胆,也是一种鸦片。”

我一直都深以为然。

知乎用户 涨家溪​ 发表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篇文章《5.4 万人被 “罗振宇们” 推进深渊的 165 天》,文章发表的时间为 2018-12-26,离罗胖的跨年演讲倒计时 4 天。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关于罗胖给贝米钱包背书,贝米钱包是做 P2P 的,始于 2015 年,卒于 2018 年底,结果不出意料的是 5.4 万人血本无归。

罗老师作为一个 “有远见的人生导师”,很多的普通人因为出于对他的盲目崇拜而遭受损失,这事罗胖要负多少道义上的责任?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不是有规定代言人需要负多少责任?当然这个事情除了他以外还有大名鼎鼎的吴晓波也曾经和贝米关系暧昧。

罗胖自己的跨年演讲打算搞 20 年,20 场跨年演讲收你 36000 元,现在买还有额外优惠。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时候,他的很多人造名词让人觉得挺新鲜。但是第二年的时候发现还是这个套路,是不是和四川的黔驴一样搞不出新的花头,这得问罗老师。

现在有很多人说罗胖子是在消费大众的焦虑情绪,和咪蒙的劝人离婚去追求幸福的道理一样,只管提出问题,不管附上解决方案,或者解决方案他们自己也没有。

上图中的小罐茶,这几年在 CCTV 狂轰滥炸的比脑白金还要厉害,短短 5 年时间销售额就做到了 7 个亿,6000 多元一斤的茶叶,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人在买,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喝。他的创始人杜国楹是个 70 后的农民,我们来扒一扒杜老板的创业史,在他面前罗振宇就是个还未断奶的小学生。

1997 年 — 背背佳

2003 年 — 好记星

2009 年 —e 人 e 本

2012 年 — 小罐茶

2013 年 —8848 手机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如雷贯耳的一塌糊涂?

8848 一款售价 25999 的手机,性能配置还不如 5000 元的华为手机,是怎么做到年销售 20 亿的,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中国人傻钱多吗?如果有做手机是有门槛的,那么同样出自杜老板的足力健老年鞋同样也在去年达到 10 个亿的销售额,你没看错,我也没搞错,它也是出自杜老板的手笔。

罗胖的得道 APP,从边际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门最好的生意,就算罗胖失败了,还是会有张胖或者李胖出来做这个产品,而且产品本身确实有存在的价值。

真正的从知识的本身出发,真正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自然会有人愿意为之买单,这才是互联网时代共享知识的典范,而不是只靠贩卖焦虑,吸引眼球。当然我们也乐意见到罗老师走上康庄大道。

从小耳濡目染,就像开村民大会的时候,最后总要有人站出来做个总结。说到底,这纯粹是一种营销过头的商业行为,就像罗胖在 2015 给贝米钱包背书的时候,他自己也想不到三年后贝米会倒闭。

无关对错,只有利益,当然除了利益之外有些人对于风月也表现的挺积极。

知乎用户 hzsrq 发表

当某人把自己认同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别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已经背离了《罗辑思维》主推的价值观——自由主义。

新找到一张图,统一答复评论。

知乎用户 傅某某 发表

泻药。

一个人价值观成熟的标志是理解和包容这个世界上有不同价值观的人——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

这意味着你不但要坚定的知道什么事对自己来说是正确的,是应该做的,而且还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人并不以此为正确,只要别人的这种认识不是建立在侵犯他人合法权利上的,那么这种认识同样是值得尊重的。

说到底,人无高低贵贱,一心探索世界奥秘的科学家和一天只想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在价值观上并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没这个基础的认识,那么这个人的思想是有问题的。

比如之前微博有人怼袁隆平 “是个科学家抵不上一个思想家” 就是个例子。

再比如 “不信教就干掉你” 的极端宗教份子,也是如此。

我觉得你朋友吧,就有点价值观不完整。强烈的要强迫别人按自己的理解去面对这个世界,说实话真的有点幼稚。

以上,是一个听了逻辑思维六年(还是七年?),得到上也消费了几大千的忠实拥护留。

PS: 这个锅吧,逻辑思维不背,逻辑思维读者里三观笔挺正的人多了去了。

PSS: 你朋友时间真多,定这么多专栏,还要坚持什么锻炼,鬼来的时间干正事啊,他真心考不上研。

知乎用户 鬼道 wk 发表

不是啊,我觉得沉迷罗辑思维 · 没什么不好的啊!

这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是一定是对的和错的吗?

还世界观有点反常,难道和题主你还有知乎不相合的世界观就是反常的?就是错误的?

我真是越来越搞不懂你们这群人了!

一个个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是要闹哪样啊?

说的就好像你自己是多么正确的一样!

你以为你现在看的书,所谓的系统化的知识就是有用的?

你以为你现在接受的三观就是正确的?

开什么玩笑,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你做的都是正确合理的?你为什么还是现在这个鬼样子?竟然还要跑到知乎上来提问为什么你朋友突然和你三观不合了?

还这是什么情况?

说得好听点你这叫拯救你朋友的三观

说得不好听你被逼乎和你看的书洗脑了

然后遇到不一样的人

没办法用你所谓的正确的三观说服,只好跑到知乎上来求认同来了!

可笑的就好像小时候被朋友欺负了,跑到父母面前苦兮兮的说,你们说要对人友善,但我朋友不是那么想的,他非要揍我,我怎么办?然后知乎这些大 v 就跟你爹娘一样安慰你,顺手让你远离你这个朋友!

可笑,都活了这么大了,心里能没有点逼数吗?

现在我真是越来越反感知乎上的这种花式鄙夷链了,前几天看逼乎上的一个问题

你看过那些不值得一读的烂书,高票清一色的再黑大冰和刘同!

虽然这书写的真的不咋地,但我真不明白你们这么跟风带节奏盲目的黑真的好吗?

这书能这么高的销量肯定是有其成功的商业原因的!

还能轮得到你们一帮毛都不是

什么也写不出来只能自我狂欢的渣渣们

在这里指手画脚?

一个个自以为拿着和周围同学和朋友不一样的书就了不起了?

就可以心中默默地认为老子就是牛逼,就是比你们强!

顺手在呵呵高冷的嘲讽一下你那些平凡的朋友了?

谁给你的脸?

读个书特喵的还能读出优越感了?

读本庄子合着您就比读故事会的高大上了?

读书讲究修身养性,不妄谈,做好自身,不随便指责揣测别人的生活!

特喵的真不知道你读的那些好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书籍和罗辑思维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东西!

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

你读个哲学史,读本西方经济论概括,你一平凡的打工仔,你以为你能得到什么提高?

你就算接受了所谓的系统教育又能怎么样啊?

这些知识对于平凡的普通人而言本身就没有任何屁用!

看了无非就是能得到更多有趣的见闻,丰富自己的见识,换种思考方式

要不就是感兴趣觉得好玩所以翻着看看呗!

你要真认为你读了所谓的知乎上推荐的好书,

就能让你找份更好的工作,

实现阶级的抬升我觉得你真是特喵的被洗脑洗傻了!

那同样是丰富见识,寻找娱乐!

我打盘王者荣耀怎么了?

我听听罗胖说说书不行啊?

我看看青春文学杂志做做梦不行啊?

非得按照你们的生活方式和三观才是对的?

谁给你们的脸?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其实我每次对这种问题都不愿意用这种先喷在写人话的方式来答。

但很多话我特喵的不说就是不舒服!

因为这逼乎的政治正确一定有问题,只是我一直说不出来到底哪里有问题!

题主你现在的疑惑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

1 ,你已经和你朋友对于读书的目的产生极大地歧异了,忘记了初心,你们把读书当成了一种工具,改变命运的方式!当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事情!

然而读书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哪怕你完整的看了一本又一本的名著,其实对于你的生活阶层改变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不信你看一个英国教授的调查,忘了连接了,大意就是把他扔到底层,他靠他学的那些知识其实对于生活阶层的改变没有半毛钱用处!

如果你真的想获取上升阶层的通道,应该去学校,应该去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以获取生存技能和专业知识来作为你的目的,而不是以读书作为一种手段。

读书【或者听各种信息,刷知乎之类】真正的作用在于丰富自己的见识,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在为人处世上更加的顺利,少走前人的弯路。或者在于你对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你天然喜欢并且主动去接近,然后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而在都以这种目的为前提的导向的情况下

我看什么书,我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知识都是合理的!

没有什么哪种方式更高贵?哪种方式更优越?

难道我用个 kindle 就比你们纸质书优越了?

2 ,题主你因为 缺乏独立的主见和见识,现在已经被知乎洗脑,只认为某一种生活方式或者三观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不对的,或者是不合理的,没有前途和出息的!

反映到这件事情上就是你认为你看的那些书比看罗辑思维更有用!然后产生了一种你的三观就是正确的,你的努力是对的,他的方式是错的!在生活其他领域,还真不知道被知乎的三观给毁成什么样子了呢!

但你发现你看的书并没有办法证明你目前是正确的,所以只好跑到知乎上来找你的精神认同来了!

但其实恕我直言,你俩都差不多,都在一个台阶上,所以大哥你也就别笑二哥了!

我就不懂看个罗胖的说书怎么就成为知识的奴隶了?

那我是不是看本心灵鸡汤就成为鸡汤的洗脑患者了?

是不是看本故事会和意林就成为编造小故事作者收钱的屌丝了?

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啊!

关键是你在看每一本书的时候你都要保持你清醒的独立主见和自我思考能力啊!

你要知道你从这本书中获取了什么知识,真正能得到什么?

而不是盲目的被这本书洗脑控制,然后还自以为产生了一种我在进步的优越感!

进而还嘲讽别人?

这都是什么思想!

古人云,开卷有益,开卷有益是建立在你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上的!

并不是说我看老庄,看西哲我就真的高大上了!也不是说我看个罗胖,听个百家讲坛我就被忽悠了。关键是看我们从中能获得什么东西啊!

你朋友作为一个仓库管理员,能每天从罗胖的故事中和快速阅读中找到他想要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你作为他的朋友,你有什么资格指责人家的喜好?

你要真觉得三观不合难以接受,那你们干脆就分道扬镳好了,要是我是你朋友,我也不想和你这种把自己的念头强加在别人身上,还一言不合就分手的货做朋友!

所以反观题主你自己,自己被知乎洗脑而不知,没有独立的主见和思考能力,还自以为优越感爆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朋友头上,逼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和三观,顺手在鄙夷别人,甚至连求同存异都不懂,真不愧当代被知乎洗脑的典型!

真不知道你那些书看到哪里去了?

不同的事情对应着不同的受众群体,没有谁的生活方式是高贵的,是更加优越的!

年如百万和路边乞讨的都不是要吃喝拉撒!

然后最后一病一命呜呼!

大家都是在这俗世庸庸碌碌的活着的~

该吃吃该喝喝,你有什么资格拿你的生活方式和三观要求别人?

就算你能年入百万,你又凭什么能对一普通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人家有人家的幸福!

你凭什么认为你的一定是对的?

看来认识你自己和做好你自己,这俩句话真是说说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

人在这个俗世总是一会就被这个忽悠,一会就被那个骗走

唯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才能清醒的活着!

所以这次题主你和你的朋友的争论,既是坏事又是好事,希望你真的能从这次争论中反思一下自身

而我们这帮看客,更应该明白

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不妄谈,不自卑!

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少管别人的闲事,更不能好为人师!莫名鄙夷和你生活方式和三观不一样的人!

每天按照自己的目标往前进就好了。

认识你自己,做好你自己!

知乎用户 哲部豪跋 发表

我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一种说法,脑白金跟王老吉只差两味药,或是两种成分

所以同样的东西可以当王老吉,也可以当脑白金。。。

罗振宇当饮料挺好的,就怕有那么多人以为那是仙丹。。。

另外把饮料当仙丹宣传,也挺无耻的。。。

(对这个例子不负责,如果不是真的,还请告知),

不过得到上的老师们,我觉得并不能跟罗振宇一并放入一类。

利益相关:得到上消费了一千多吧。。。对比:lol 皮肤花了 3000+,应该都算是余裕的消费

薛兆丰有句话讲的挺好,每个时代都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努力上进学习的人,在三十年前是上夜校,学习管理,市场营销的那些年轻人,而现在就是这些在网络上学习课程各位。历史总会悄悄奖励这些爱学习的人。

这话可能跟原句有出入,个人水平有限只能尽量转述。

我觉得这话说的非常好,我非常认同这话。

但是这话该怎么理解?

个人觉得我们不能把这话理解成你学了市场营销,学了管理,你就一定能成功,或者至少一定过得比别人过得更好。

而是如果你爱学习,并且保持学习的习惯,你很有可能跟那些不学习的比更能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或者至少过得更好一点。

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三十年前上夜校的那些人学习的管理学,学习的市场营销真的是这些人后来过得更好的充分条件吗?

并不是,好学才是。

我们一定见过很多老板在公司里执行严格的公司制度,让员工只做公司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不知道管理学已经进步到讲究员工的状态自尊,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的公司以几何倍数增长,而自己却只能抱怨 90 后不堪大用。

他们很可能就是在三十年前学过工商管理,学过市场营销,而这些经营类课程都是跟随时代和环境变化的,二十出头学到的知识,当真正有机会应用的时候都三十好几了,真的还适用吗?

在他们打拼的过程中真正让他们受益最多的,根本不是这些课程,而是工作时对专业领域的不断思考和拓展,是从少时农村的集市上兜售自家农产就开始积累的经营经验,这些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积累,才是他们真正跟他人拉开差距的地方。

所以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上得到,听网课这件事一定是一件好事吗?或者说一定有什么长期收益吗?不一定。

什么是有确定收益的?钻研自己的专业。

真正所谓拓展知识的边界,并不应该在远处,而是从自己最拿手,或者说最经常做的,或者再直白一点,能经常试错、能不断验证自己所学,所思的事情。

可口可乐公司的前身是做保健品的,最初的可乐也是当保健品卖的,后来可口可乐发现把这个产品放在街边小店当糖水卖才是最受市场认可的,于是才有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肥宅快乐水。

可乐有用吗?当做饮料,二战之后几乎成了美国的国家象征,简直是人间的福音,可如果当做保健品,甚至治病救人的药酒,像最近在风口浪尖的某些保健品帝国一样,那就是在害人害己。

贩卖虚假的希望,与贩卖毒品并无二致

成功学就是在贩卖希望,而无论是用成功学去包装知识,还是用知识来包装成功学,都有教唆吸毒之嫌。

《逻辑思维》以及 “得到” 这款产品,如果把他当做业余爱好,其实挺好的,换换思路,增长见闻,比如上面这个可口可乐的例子就是从得到上听到的,以及如果真能学到自己能当即使用,并且试错积累的知识,会非常有用,比如我在 2016 年几乎半年得抑郁症的时间里,得到上《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本人的症状较轻,请得病的各位还是尽快就医,只是个人觉得这套心理学课程比三线城市里的心理医生有用得多。宝木老师的声音贼好听,我一个直男都觉得特别治愈)

最后的最后,我也想请各位思考一下,有些人声称只听过一期《逻辑思维》就写出了好像就他那点东西,我门清,要论这他罗振宇得喊我爸爸,这种说法是不是也挺不靠谱的?如果我们随风气就不断的高估和低估某件事,某个人,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挺不靠谱的?

知乎用户 hwasion 发表

其思维层面的发展逻辑

1、现实中的失落;

2、失落下,因为 “竞争失利” 和“边缘化”的危机感 导致 信息摄取强迫(因为有各种教育或习惯告诉他“学习是有用的”);

3、在无自主 系统思维 习惯和能力的前提下,摄取了碎片的信息;

4、因为这些信息满足了失落和强迫部分,让他得到满足(他认为学习有价值,虽然说不出什么用处,但人家都说这个有用,虽然人家也说不清楚具体怎么用);

5、且因为 “罗辑思维” 的光环,获得了额外的精神奖励加成,使之持续投入;

6、开启了 “摄入信息 = 打怪升级” 的另类游戏模式;

7、另类 “信息摄取” 成瘾。

--

这个情况的严重程度大于吸烟,等同传销入迷者,等同或大于烂酒鬼,小于吸毒。

--

至于 面对被否定和质疑 的心理逻辑:

1、否定 罗辑思维他的努力 相当于否定了他的人格的一部分:他的过去,现在…… 并断绝了他的将来…… 这是一种伤害……

2、除非,找到另一条更好的路替代掉;

3、否则,他面对伤害可能会逃避退缩,恐惧,攻击(制造武器并攻击)…… 或 隔离 或 分裂。

知乎用户 Knight Nero 发表

题主真的是个温柔善良的人呢。

看到题主这么耿直地对待他,他又这么耿直地想感化题主;双方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走在自己觉得 “正确” 的道路上,看到 “歧路” 上的行者,便觉得自己对那行者是有一份责任的。在如今这个满世界都回复 “关你屁事” 和“关我屁事”的世界里,读到了题主和朋友这样情深意切的对话,是不能不感到心里温暖的。

不过,题主,如果把朋友的名字马掉,是不是更加温柔一些?

知乎用户 难得糊涂​ 发表

他应该被洗脑了。

罗辑思维,我的感觉是:披着知识的外衣,大搞成功学,目的在于收割韭菜。

他的套路很简单:你想成功,却是个 low B——那是因为你格局不大,思维层次不高——来,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成功有捷径,也有方法——付费听书、终身学习——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你成功了,归因于罗辑思维的教导,那你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得买更多课程;

如果你没成功,归因于自己,人家会说是你自己理解不到位,水平有限,自己拉不出屎,怪地球没引力,所以你要买更多课程,继续提升自己。

你看,通吃。

作为一个博士生,我的确很反感这类东西,因为学习是系统而严肃的,付费听书买的是别人嚼剩下的结论,而不是学习,不要侮辱了学习二字。

我们博士阶段的学习,结论恰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过程,方法和逻辑。

总的来说,我所反感的,不是知识要付费,而是他在刻意制造焦虑,放大焦虑,并且激发你成功的欲望,骗你成功有捷径。同时,他的很多所谓的知识(不是所有),一方面是到处抄袭他人的观点,另一方面,很多是非常不严谨和有问题的。我是管理学和政治学背景,他讲的很多,其他的我不好说,但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我一听,就觉得他在借题发挥,抓住某一句话过度发挥,实际是害人的假知识。

你看,这哥们他以为他一周读了 24 本书,一年能读 1000 本书,然后精神愉悦,境界提升。

当然,估计他是听书吧!以后他可以出去吹牛逼,我每年读 1000 本书,阅读量已经超过了 10000 本书了!

这就是罗辑思维很毒害人的地方——利用世人对成功的渴望和焦虑,而想成功,则需要知识,但是怎么高效得到?

很简单,走捷径——懒人听书。

很多人于是自得,而后自傲,以为自己每天在提升格局,提升思维,然后就是瞧不起他人,觉得他人都是 low B。

对此,奉上一句: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罗辑思维最大的毒害在于给你灌输成功有捷径,因为读书也有捷径,这助长的是我们的投机心理(这种投机心理已经在某乎上全面蔓延,各种我怎么才能成功,才能发财,才能考上清北,才能升职等问题泛滥)。总以为自己在疯狂求知的康庄大道上,实不知已经踏上了某种意义上的邪路。

奉上一句:上帝欲让其毁灭,先让其疯狂。

实际上,读书需要毅力,需要抵制诱惑,需要不断思考,这个过程不轻松,甚至痛苦。

其实,我不知道多少人按照他说的成功了,估计大多数是 “成仁” 了。

说实话,特别到博士阶段,这么多年的学习,我深深感觉到一点,学习,读书没有捷径。

根本上说,学习和读书是痛苦的,哪里有啥快乐?因为构建知识体系不容易。我每天除了上上知乎,就是一天到晚读论文,写论文,做课题,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没有晚上下班一说。

尽管我们会说学习快乐,是因为学有所得,这是精神的愉悦,但前提是痛苦的付出,博士阶段是要坐冷板凳的。

成功学最大的假定在于成功可以复制,成功有一套方法,成功还有捷径(这个无法被证伪),是最吸引人的卖点。

我在带高中生时,首先告诉他们学习很痛苦。

我还会告诉他们学习和做人一样,也要真诚。所谓的真诚就是你认真踏实对待学习,而不是到处去搜(比如来某乎)怎么可以快速提分的方法。

方法和技巧有,但前提是实在的付出。

说一下我大学室友吧!

我室友是健走运动员,每次校运会,无论是健走还是跑步,都是一马当先,我们一般人是越跑越慢,他相反,是越跑越块。尽管每次他获得冠军,我们会投去惊叹的目光。可是我知道,他每天五点起来训练,每天早上至少跑 25 圈,而且要规定时间和速度(下图中他的手表是自己计时用的,记录一圈跑了多久,需不需要调整速度)。

我也陪他去跑公路,我骑车,他跑步,几个小时跑完回来,他的大腿根由于长期跑步摩擦,血肉模糊。我骑车,骑到后面累得不行,然后就跟不上他跑的速度了……

每次我看到这些企图走捷径成功的人时,我就想到我室友,想到我陪他训练过的日子。

我想,学习也是类似的,没有捷径。

科比是伟大的球员,为什么?是因为他的天赋么?

可能有。

我却更清楚是因为他所经历过的无数个看到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时刻……

知乎用户 甄昊元 发表

我不觉得罗辑思维的主张、观点算什么反常的世界观。

至少比某些极端宗教信仰正常的多。

也比很多浑浑噩噩态度正常的多。

追求健身比追求草粉更无害于社会,有益于身心。执着于健身比执着于吸毒至少要有益得多。

而且健身有快感。

他在做一件对整个世界没有害处的事情,并且乐在其中。

也没有违背整个世界的价值标准。

让他去吧,不要干预他、反对他。

你只是看别人能坚持一件事,而自己做不到内心嫉妒而已。

我们都如此。

我们都想成为那个能够坚持的人。

知乎用户 马行空 发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朋友两个都占了,也是一种人才。

他所谓的探究真相,不过是快速浏览一本书——甚至可能连浏览都没有,仅仅是吃别人咀嚼后吐出来的残渣——然后就自以为比别人看得透彻,思而不学的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又很努力地囫囵吞下那些残渣,却并未代入自己的思考,最后连别人的皮毛都没学到,是谓学而不思。

所幸他毕竟还能落个好身体。

知乎用户 果酱君​ 发表

知识与消费品不可兼得。

道理很简单,有用的知识一定有门槛!而能作为消费品让大众一直付费购买的知识,一定要没有门槛,换句话说,所有能拿来面向不特定人作为消费品出售的知识,肯定尽可能的降低门槛迎合受众,而这种知识必然没啥大用。

逻辑思维起到的作用很像快餐,是垃圾食品的作用,缓解的焦虑,填补你的空虚,增强你虚幻的获得感。逻辑思维所谓的知识,是典型的消费品,吃了一次,还想吃第二次,你购买的不是知识,而是垃圾,你享受的是垃圾填充身体的感觉。这和你刷抖音没有任何区别。

有的知识语言只能形容万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知识传承,只是师父领进门而已,从进门到修行成为高手,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这些距离如何用语言来跨越呢?跨越不了。这种知识有用,因为有门槛。

有的知识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太难,例如不懈奋斗,自强不息这八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这本身就是一种门槛,因此这种知识也有用,大部分人知道了也做不到。正因为大部分人无用,你能做到才有用。

有的知识。看起来难以理解,曲高和寡,光是理解入门就得付出一番艰辛,熟练运用更是难上加难,可正因为门槛太高,99% 的人连入门都没入就说这是狗屁,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始终都有门槛,这种知识当然是有用的,但不可能成为商品,人们接受不了。

逻辑思维是什么知识呢?

所谓知识付费。其实就是知识垃圾化,能做消费品的知识,必然是垃圾知识,快餐知识。狗屁知识。

当然这不意味着有用的知识不能告诉别人,而是说有用的东西因为有门槛。所以不可能收到大众的追捧。

知乎用户 车小胖​ 发表

讲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懵懂少年,高考第一志愿是东南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网络专业,凭借其江苏省重点高中年级组前十的成绩,年级组前十考取清华北大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谁曾想,却落榜了,尽管比重点分数线高出很多,却只被二本院校录取,少年的心很痛…

在校期间迷茫地玩了两年,第一次考英语四级竟然没有过,那一刻感觉有一盆冷水泼在头上,人一下子醒了,大声地嘶吼:这一切不是真的,绝不会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战胜英语,要考取东南大学研究生。

于是每天都坐在课桌前学英语,晚自习同学基本都走光了,蓦然回首发现身后还有一位同学,所以经常结伴回宿舍,慢慢地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有一次问他:你的英语那么好,有什么诀窍?他说:每天坚持背单词,海量阅读!

算是贵人相助,短短的几句话,让少年记住了,少年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背单词,然后阅读,差不多深夜才回宿舍休息,身边的同学则很逍遥,看电影、跳舞、周末爬山、去海边看日出,那时的少年在同学们的眼里肯定是奇葩,可是少年并不为意,如果坚持做一件事,并到达预期的目标,这也是战胜自己惰性的精神胜利。

3 个月过去了,第二次英语四级考试,少年考了 80 多分,全校第一,2 年之后,少年拿到了一封挂号信,里面是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图像信息处理专业,少年喜极而泣,用力掐了一下自己,才意识到这一切原来是真的…

少年的同学以 396 分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研究生,高数 97 分(全省最高分),自动控制 100 分,精密仪器系总分第四。

而曾经吃喝玩乐的同学,则背着行囊,毕业回家苦苦地寻觅工作,因为那个机械专业并不好找工作。

但,专业还不是计算机网络专业,所以选修了大量计算机系的课程,《局域网》、《关系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

工作之后,做的是和图像信息处理相关的工作,上班期间,有一天看到一本关于路由器配置的教材,随手翻了翻,突然内心又升腾起自学《计算机网络》的梦想,于是看了一本又一本,不知疲倦。

多年以后,在 Cisco 办公室里,曾经的少年和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的校友一起工作,虽然相比于他们,少年多走了一些弯路,但最终殊途同归。

故事讲完了,逻辑思维没有听过,无从评论,但题主问题里的朋友,能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在坚持,为了坚持而坚持,这却是不可取的,更准确地说是精神的麻痹,而不是积极进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车小胖谈网络
https://mp.weixin.qq.com/s/VAU4sFglpsJ8RYZPmrWeaw

知乎用户 拉普拉斯大魔王​ 发表

看过罗辑思维的应该记得: 他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要是听完你自己能有所得,那再好不过,要是觉得胖子哪里说的不对,当然是可以不听不理的。

本来就不是一个很严谨的节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完了呗,罗胖也没有整套价值观去兜售,要有自己的判断呀,这是胖子自己说的。

当然胖子的节目肯定是质量下滑了,但有用的东西肯定是有的。

过于崇拜和妖魔化都是不对的。例如那些看不起碎片化知识的。。你们也不知道那么多碎片啊。。我在形成世界观和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中,罗辑思维给了我很多帮助。至少看到更大的世界,不是读两本康德做得到的。

知乎用户 GodConfident 发表

利益相关:没有什么时间看逻辑思维的码农。对其不黑不吹。

就凭着他坚持几百天的锻炼,坚决支持他!

楼上对他做出批评的答主,有多少人能坚持锻炼?坚持学习?

可能很多人对这种学习表示不屑。姑且认为你们的认知高度 高于罗辑思维的内容 (说出这句话,我内心是呵呵哒)。

或者你们不认为那些知识是有用的。

但是,我想说,拿不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就不要在那瞎 bb。

你朋友现在已经陷入一种痴迷状态。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状态下,人的进步是最快的!

这种状态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方向了。没有陷入 黄 赌 毒,没有危害社会。每天锻炼,身体更健康。每天学习,大脑更活跃。

你也没有感到他的锻炼和学习对其的生活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唯一的负面表现就是他和你的沟通不是那么顺畅了。因为他会逐步变成让你感觉陌生的另一个人。

从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其朋友交际圈子狭窄。是一个内向的人。

内向的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向上提升的渠道。他也正在这条路上大步前进。这种路往往在多数人面前是难以理解的。

眼前他似乎很偏执,有点不正常。

但,未来呢?他会永远这样吗?

我很确定,不会!

当他熟悉罗辑思维此类套路的时候,他会止步吗?

我很确定,不会!

用发展的眼光看他。现在沉迷于逻辑思维,总会有一天厌烦了逻辑思维的套路。然后,他就不再是之前的自己了。遇到事情也会说出个一二三来了。也会有自己的主见了。

看到这里,依然会有很多人说:世界上又一个满嘴逻辑思维套路的人出现了。但是,对比之前的他,说话犹犹豫豫,遇事没有主见。这不是他个人巨大的进步吗?

而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罗辑思维的水平还是高于大多数市井小民的层次的(当然,远远低于知乎的平均水平 ^_^)。

当他抛弃罗辑思维的时候,就是他重新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这个,我拭目以待。

手机看到,半夜开电脑怒答

知乎用户 无良 HR​ 发表

终于发现一个碎片化学习的受害者了。
如果说系统化的知识是一栋别墅,那碎片化的知识就是里面的装修。
我以前一直不觉得碎片化学习有什么害处,因为我对经济学,法学有过系统性的学习,考过研也考过司法考试,虽然都失败了,起码打下来一些基础。所以并不会觉得碎片化的东西会给我造成什么危害。
看到题主说的这个朋友,我突然发现可能碎片化学习是有问题的,特别对于是那些没有系统性知识打底的朋友们。
这就和没有造别墅,反而买了一大堆装修材料和家具,露天贴了个诺贝尔地砖,摆个芝华士沙发,茶几电视柜,再放个小米 65 寸曲面智能电视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知乎用户 项一洋 发表

知乎小透明一枚,看见这个问题忍不住怒答一波。

不以我的知识储备,仅仅以我从一个深度用户的视角,来系统的论证一下这个事,也指出所有抨击逻辑思维的高票回答中的逻辑漏洞。

从世界末日 2012 年 12 月 12 上线第一期节目开始,我就一直关注罗胖,但这只我冰山一角。工作性质导致我每天开车好几钟头,一年里程大概十万公里,因此不听音乐的我有强大的音频内容需求,百家讲坛,高晓松,老梁,樊登,袁腾飞,窦文涛,等等这些大牛逼货吧,他们的音频节目完美收割了我的驾驶时间,买过罗胖的书,得到几个付费内容也有订阅,高晓松的矮大紧付费音频也听,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课榨干过我的钱包,郭德纲的付费节目郭论也没放过我。除了这些,甚至听个相声,郭德纲,姜昆,马三立,马季,常宝华,侯耀华,冯巩等等各类流派也尽入囊中。奇葩说和吐槽大会这类节目也没放过,听过的广播剧和有声小说更是数之不尽。

把这类节目宏观归类一下,我们且称呼为 “语言类型音频” 吧。

愿意去接触这么广阔的内容和信息,用罗胖的话讲叫 “旺盛的好奇心”,用高晓松的话说叫 “这太有意思了”,用老梁的话说叫 “这事儿我研究过”,用樊登的话说叫 “多读书”。

跑题了,这里重点讲逻辑思维。

不少高票回答说逻辑思维这个节目不完美啊,碎片化学习不靠谱啊,不够系统啊,不实用啊,等等,我全部赞同。

但是,诸位,用罗胖的话说,你们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

如果把题主的问题翻译一下,大概是这样的:朋友拼命给我安利逻辑思维,这是怎么了?

题主的朋友价值观不正常,这是果,但因不在逻辑思维。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开法拉利的小年轻飙车时撞死了,请问这正常不正常?

废话,这当然不正常。可是,不正常的,究竟是那台法拉利,还是握住方向盘的人呢?

当这个问题抛出来时,你们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说这个驾驶员没有安全意识,为什么非得把原因归结到法拉利公司呢?世上本无危险的机器,只有危险的驾驶者,何必谴责法拉利造这么快的跑车,谴责他们用营销手段催眠驾驶者飙车呢?

再举个例子:一个人因长期酗酒,结果某天脑溢血嗝儿屁了,请问这正常不正常?

还是废话,这当然也不正常。但你能说这一切罪恶的源泉是酒精吗?

不管是法拉利,酒精,还是逻辑思维,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个产品,安安静静的存在于角落,用户使用不当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元凶。

罗胖自己都承认自己就是个臭奸商,又何必把 “学习” 这个沉重的帽子扣在他头上然后说他种种是非呢?非得揪住他广泛宣传得到 APP 时的语言漏洞不放呢?那不过是生意人的广告,何必当真?红牛当年打广告说喝了红牛就好像长出翅膀,众人一笑而过,罗胖为自己的这盘生意使劲吹牛逼,大可不必吹毛求疵。

作为此类音频的深度用户,做一个横向对比,逻辑思维的内容质量的的确确算是优等品,当吸收这么多信息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同样一个问题吸入体内,听听大家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的看法,比如共济会问题,阴谋论问题,高晓松的看法和罗胖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把两人的观点吸入,自己分析思考。而这时,得到 APP 只是作为一个观点的发声器,温柔的阐述自己观点,仅此而已。

在得到上听个商业小故事,人类小历史,你非得谴责他为什么不系统的跟你论一论,我也没办法,你可以去看百家讲坛或者查大英百科全书。

如果说罗胖的内容不佳,甚至危害知识小透明的人,那我就很无语了,你们倒是给我推荐一个质量比得到更好的音频内容。如果他的内容没有存在的道理,那么许许多多比他质量更低的内容怎么办?岂不是更没有存在的价值?

实在不敢苟同。

论证完罪恶的源头并非逻辑思维,再来解释一下这个事为何让人觉得不正常。

价值观取向多种多样,只要不危害社会,不触犯法律,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值得尊重,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大概说的就是这意思。

但是,如果将你的价值观拼命向不感兴趣的人群宣扬,这事儿就变味儿了。就好像佛教总是行善的,基督教也是劝大家做好人的,可是当布道者抓住你袖子不放,拼命劝你入教的时候,教义是否正确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人的特质变了,此时他在强迫,甚至是道德绑架。

用一句话理解题主的朋友,他把自己伪装成了智者,将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分享在朋友圈。

人们总是对那些将自己一切喜怒哀乐发在朋友圈的人好感度偏低。

我中的毒还算轻微,远没有题主朋友那么严重,但不可否认我自己的这套价值观有时候的确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但只要我不把这些内容与身边的朋友宣泄,去布道,我相信自己还是个受欢迎的人。

能看出题主的朋友有时候很孤独,找不到可以宣泄的出口,也许得到 APP 只是他精神的麻醉剂,是他卧薪尝胆的自我安慰,他与深度沉迷红楼梦并且一生研究的人,与完全把生命奉献给发明的民间科学家并无不同,他们都证明自我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一个容易沉迷的人,总能找到一件将自己灵魂完全放入的盒子,也许是某个宗教,某个学科,某像艺术,当得到 APP 在你朋友的生命中邂逅时,他把灵魂放入了这个盒子。

比起与他辩论得到 APP 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也许更应该告诉他,一个高级布道者,是如何润物无声的,一个真正有学识的人,是如何运用知识的,告诉他,腹有诗书气自华,更宽的视野是为了更好的看清世界,而不是强拉着他人一起。

最后,对那些认为得到 APP 是此事罪恶源头的人,讲一句罗胖曾引用过而此时早已烂大街的鸡汤做结尾:

万物皆有裂痕,但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以上。

知乎用户 江左梅郎 发表

说实在的,我没见到什么反常的,无非就是跟题主探讨一些没什么功利性意义的、可称为 “中二” 的话题。

但这样也挺好,人总要有点爱好,有点念想,是不是?

沉迷于各式各样东西的,生活中有的是。

大学时就有人沉迷于电脑游戏,可以废寝忘食,饿了让室友带饭,室友不在就泡个面,累了就电脑前趴着睡会儿。

也有人沉迷于二次元,宅属性不断增强,社交能力不断退化。

小区有老北京,正当壮年,也不工作,天天提这个鸟笼子,去遛鸟。当然老北京都从拆迁中获益良多,生活是没压力。

还有女白领受过情伤,沉迷于约炮。当然后来换了个城市结婚生子了,应该收敛了吧。

更不提瘾君子,沉迷于各色毒品,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现在比比看,这位沉迷于罗辑思维的朋友,是不是最善良,最无害,三观最正?

毕竟他选择了知识和健身。即使这个知识,不是能知行合一的知,但至少算是开阔了视野的 “识” 吧?

他能从中得到快乐,这不是足够了吗?

强健头脑,强健体魄,这完全是新时代好青年的节奏啊。

请尊重他。

也请提醒他,快乐就好,不要对健身和罗辑思维这两样东西,寄托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奢望。

知乎用户 冷哲​ 发表

我个人一直是反对,或者说是不喜欢罗辑思维的。相信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这个感受。

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靠着一些碎片化的灌输以及吃了吐一样的教学,能收获的终究是有限。

最可怕的是还给了你一种我学了很多知识的虚假的充实感,我觉得这种充实感比无知还可怕。

举个例子,罗辑思维中的一些带你读书,或者邀请某某专家讲他所在领域的一些核心知识课的知识付费内容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比如带你读书这类的就属于吃了吐,比如我用 300 字概括了下西游记的内容,你听了以后觉得大有收获,觉得你看人家读几个月的时间读完的西游记,我 5 分钟看了 300 个字就看完了。你以为你博学了?你占便宜了? too young.

请专家讲课也一样,我们国内包括国外一直流行请专家教授来讲课,作报告,别管是一节课还是一周的课都差不多。但是你以为你用 3,5 节课就学会了某个专家的什么精髓?想啥呢?任何一个核心知识都是由许多相关知识辅助而来的,你光学了专家抽提出来的核心知识,别说你很难学会,就是真学会了,你也只是处在一知半解或者叫半瓶水的状态。因为很多知识的缺乏,你撑不起这座大厦。

所以碎片化的学习到最后带给你的更多的是虚假的知识的繁荣,可能用于装逼很好用,但是被懂行的人多问 2 句就接不下去,甚至真的你遇到对应的情况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的知识支撑不起来你要做的事情。

系统化学习虽然枯燥且乏味,但这是真正让你提升的方法,要不为什么国内外所有的教学体系都是用的系统化教学,没有谁那么聪明的搞碎片教学?

大家没必要过来喷我,我就是单纯的表达下自己的感受。

从最早罗辑思维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好友在搜狐博客历史频道做编辑,跟我说要去罗辑思维帮老罗写东西,那会我开始初步接触了罗辑思维,不喜。

后来又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过逻辑思维的公司,接触过不少逻辑思维的人,包括像吴声老师,也从很多相关人士深入了解了一番里边的破事,更不喜。

去年一个女性朋友离职说要去罗辑思维,我当时也表示了反对,但是知道的时候有点晚,她已经入职了,遂表示了下祝福。结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挺开朗的一个妹子,竟然抑郁了。

在我强力的干涉下,妹子选择辞职,看病,疫情期间妹子成功了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治病以及调整了心态,现在换了份新工作,又开始了日常的生活。

罗辑思维的火爆证明他找对了自己的受众,提供了受众需要的产品。你以为他们卖的是知识吗?其实我觉得他们卖的是焦虑。

知乎用户 Yuanqi Li​ 发表

图个乐还行,但是别当真。

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其他种种类似的节目。

其实我们很容易感觉到,听他们讲自己不熟的领域的时候,感觉还挺有意思,但是一旦讲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感觉他在满嘴跑火车。

我听到此类节目里讲到物理或者计算机,就直接关掉,一分钟都忍不下去。

类推到其他领域,大概也类似吧,我看到有经管专业的答主说听不下去罗胖高晓松老梁讲经管。

相比于碎片化知识带来的满足感,我们可能更缺乏的是系统的基础教育和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吧

知乎用户 久木凌夜 发表

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假装解决了问题,不要把信仰建立在任何东西上,幻想一旦破灭,人生尽毁。

这位朋友正如许多大 V 们分析的那样,是一个不得志的中年人,想改变但别无他路,恰好遇到罗辑思维,恍若遇到救星,遂健身读书冥思苦想,思索人生终极意义。

但是,这、没、用、啊。

他的思索和学习都是建立在罗辑思维的框架下,等于知晓一堆理论然后试图用这些理论去解释虚无的东西,用 “有” 解释“无”,最后当然什么都得不到。好比坐在屋子里空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还不加实践,就一个劲儿给自己催眠“我明白了这些道理,我很厉害”,可是这不仅得不到答案,而且毫无用处。

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原因可能是,他认为从这里能得到人生的答案,他将不再是 “一无是处” 的人,他思考出了人生的意义——他是把跟随罗辑思维当成了救命稻草,一根能让他实现自我价值的稻草。

从问题描述看,这位朋友应当存在着 “急切想要证明自己、获得认同” 的倾向,在题主不回复的时候持续发图期待得到肯定,编辑大段文字,且有多次说服题主的尝试,最后还想用自己的判断框定题主的动机,这都是想证明自己的行为。比如:你肯定有时间”、“我本以为找到一个不一样的人,但你仍然是一个俗人” 等等。

这位朋友的逻辑就是:我是一个不那么优秀的人——我想变得优秀——我想成为不一样的人——我想让别人肯定我——寻求不一样的方式:跟随罗辑思维——自我感动式坚持——似乎学到了东西——似乎有了不一样的见解——有了让人肯定的资本——自我满足——虚假独特性成立。

他的行为没有对错,因为这只是非常简单且普遍的一个行为:人们为了证明自己、保持独特性、寻求认同。

但是,他的行为是无效的,他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他所做的事情给不了他心理上的满足,他自己也不知道罗辑思维到底有没有用,他对自己不够确定,所以面对别人质疑他就会像被踩了尾巴一样拼死反驳——为了保护自己的信仰和动机,为了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为了表明自己真的可以找到答案。

是的,一个没什么前途的中年人,丧失了年轻时的锐气,惶惶不可终日,又不甘心 “堕落” 和“消遣”,就用这种包装成知识的娱乐来麻痹自己——我有在进步,我还是那个逐梦的少年,我和别人不一样。盲目地相信,狂热地追求,不管对错,不论真伪。

我觉得很可悲。

哪一条路都无所谓,但是,不能走错路,不能走死路。

如果他真能想明白各个行业乃至人生的意义和规律,他就应该知道,这背后本是一片虚无,答案在于自己寻找的过程,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就会得到怎样的答案。他的答案则是把自己关在自欺欺人的迷宫里,做着看似会有结果的事。那么当他一直以来相信的理论崩塌,当罗辑思维的人设垮掉,当他有一天脑子抽风突然觉得罗辑思维说得不对了,那要怎么办?逼迫自己直面现实重新建构价值观?还是找新的宗教替代罗辑思维?

做人还是要清醒,没有用就是没有用,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解决不了问题。自我价值的实现永远要选对的方式,永远不要依靠别人的目光证明自己,永远不要把信仰建立在除自己以外的东西上。

否则一旦信仰崩塌,你的人就毁了。

正确的路哪儿那么好走,不狠下心来逼自己面对现实,任由自己沉迷在迷魂汤里,才是那位朋友口口声声说的 “自我欺骗”。

知乎用户 isotone 发表

尽管晚了一点,但你的朋友正在进入一个重新建立三观的过程。

中二期嘛,有的人在十四岁就经历完了,有的一辈子陷在里面没出来过。但只有先进入中二,才有可能带着更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出来,所以大概也不算是坏事?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这位仁兄已经养成了,所以剩下的就是读正确的书和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习到的知识。推荐这位大哥先去阅读一些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读物,这应该是他会喜欢做的事情,建立正确的元认知总是学习的第一步。

知乎用户 青岚 发表

如果你朋友是家里有几套房的北京土著,他现在这个状态没什么问题,这是人家的爱好,人家在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

如果你朋友是家境一般的北京土著或者北漂,那他这个状态就有很大的问题。

不知道你朋友月薪多少,仓库管理员的工资估计到不了 1 万吧,月薪一万虽说在北京就是低级码农的薪水,但是除了互联网和金融,北京其他行业的薪水其实并没多高,但是北京那房价,生存压力和成本确会把普通人压的窒息。

我们大多数都做不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不能不考虑结婚生子,孝敬父母,买房买车这种世俗的需求,在你没有能力自己做老板之前,如何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再提升而变得更稀缺从而换取更多的薪水是第一需求,其他需求都应该暂时靠边站。

追求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的丰盈,这个不分高低,但是分先后。

正常人的行为模式应该是先追求物质世界的丰富,之后再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也就是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自己的时间是可怜的,仅有的几个最大的可利用资源,应该先想办法脱贫,学几门对未来有帮助的职场技能比看这些庞大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对你改善物质条件更有帮助,普通人的月薪每多涨 2000,都对生活质量有不小的改善。

现在市面上很多书和网课都在宣扬一个概念:你和富人思维一样,你才能成为富人,所以你要学习富人的世界观和思维。

这套理论其实不新鲜,20 年前陈安之的成功学跟这个并无二致,但是富人的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么?还不是在追求财富过程中的阅历而已么?所以什么富人思维,是伪命题,这东西不用刻意去锻炼,等你有钱了,思维自然就是富人思维。

同理,这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课,如果免费且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但是如果需要付费,我个人觉得没必要看,因为你自身到了那个层级之后,自然就会产生那样的思维,但是你预先产生那样的思维,可未必能到那个层级,在你没钱的时候,有空闲时间,真不如学学编程,外语,考各种的职业资格证,这些东西可真能在你以后想改变的时候,想涨薪的时候,有大用处。

你朋友把这个顺序搞反了,但其实并非不可救药。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也迷过成功学,花了不少钱在那上面,当时把我父母愁够呛,觉得我这辈子是废了,当时是谁来驳斥我,我都听不进去,当某天我醒悟的时候,把成功学的书和光盘都扔了,也正因为有过这样被洗脑的经历,所以更明白一整套的洗脑流程是什么样的,从那以后,我对这种往人脑子里灌输东西的行为会特别的注意,往往外人在准备给我洗脑的时候,我就会先预判出来他这个行为的意图(洞察不出某人或某内容对你洗脑的人,往往更容易被骗,被人操纵),所以我从那以后逻辑思维特别强,脑子也一直很清醒,也因为这个少踩了不少坑,更深的洞察了人性,这也算是歪打正着。

大多数人都现状都是不满意的,所以从改变现状入手洗脑是最有效的,你和朋友也一样,区别是你觉得考研能改变你的现状,而你的朋友认为学习逻辑思维的课程和健身更能改变现状。

所以,你朋友现在经历的未必是坏事儿,因为他还年轻,人年轻的时候谁没走过弯路?谁没被人坑过?谁没受过情伤?这都没啥不堪的,弯路也是财富,因为以后碰到相同的事情几乎就有免疫力了,这些不好的事情也是我们的青春。

关键是他什么时候能醒悟,什么时候能现实,平和的接受这个并不光明的世界的一切,什么时候能掌握与这个不光明世界战斗的技巧。

知乎用户 菜圆子 发表

我认为罗辑思维(以及喜马拉雅 FM 等各种以语音授课的平台)的问题在于,它们会假象简化知识获取的过程。

这种平台会让本来有一腔学习激情的人认为:简单的听听音频就等同于真正的学习。

尤其他们现在甚至推出了” 少年得到” 这个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平台。学生们会理所当然的觉得 “原来学习这么容易!这么有趣!刷刷手机,听听音频,还有人帮我总结重点,简直太棒了!”

这是学习吗?

是,但它是肤浅的碎片化学习。这种模式正是略过了学习最关键的一环: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思考

长时通过别人的总结获取知识而不自主思考,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真正的学习能力。

学习,哪是那么简单的事?孩子们觉得学习应该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当乐趣不再时,继续学习的源动力也就消失殆尽了。越成长,你发现学习越苦——那些小时候拼积木,的快乐都跑去哪里了?

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让你的女儿多做数学题吧。她将来一定会感谢你!”

“Learning should be fun.” 天大的谎言!

获取知识,就偏偏需要你捧着砖头厚的高数课本纠结天书般的公式、一遍一遍盯着康德的 “Transcendental Idealism”,纠结这些字眼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习是痛苦的,它必须痛苦。但也正因为这种痛苦,你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精神上的乐趣。这种乐趣是作为人类至高无上的精神享受。没有一款网游能给予你同样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磨自己心智的时候,我们渐渐的发现自己是 “痛并快乐着的”。学习一开始,绝不是快乐的。“Learning is fun” 是一种境界。

我猜想那些来自钟鸣鼎食之家的孩子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出生开始便觉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他们也确实有资本对逻辑思维这样的知识传播平台嗤之以鼻,因为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模式对他们来说过于低级。老实说,我无比羡慕这些人,因为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排斥书本中度过的,即使现在狂热一般地汲取各种知识,也是追悔莫及了。

但话说回来,对于那些狠劲儿损罗胖的人,我不禁想要发反驳一句:你们批评他赚了 “蠢人” 的钱,但实际你们自己却连这些 “蠢人” 的钱都不知道怎么赚。

罗辑思维,所做的本身就不是深度学习。而罗振宇也确实将 App 所宣传的 “碎片化学习” 做到了极致。

举例,对于一个书籍接触不多,想要了解历史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来说,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课程,真可以说是救命稻草。它清晰的梳理了西方历史的时间线以及大致脉络。

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想要了解《堂吉诃德》,你让他如何下决心啃那本大厚书呢?通过逻辑思维的 “每天听本书” 课程,至少我能够先对书本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再决定是否深入阅读。

**这种知识平台无疑是双刃剑。**有智慧的人,会得当的运用这样的平台,补充了解自己所陌生的知识领域,打开一扇大门,为自己的知识添砖加瓦。没有判断力的人则会沉溺,将这个平台所有的信息全部不加思考地复制进脑海中。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想要不做受商人操控的傀儡,就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判断力。现在的你,应该早已自动屏蔽大街上推销办卡的健身房小哥喊的一声 “美女” 了。对于罗辑思维这样新型的推销平台,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如何过滤垃圾信息。

多少网站和知识传播者何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想要自己不受限于信息的片面性,学习本就不该止于任何一个专家、任何一个网站、任何一个平台、任何一本书。

我不认为罗振宇是个骗子。他首先是个商人,才是他所谓的 “知识传播者”,罗胖确实完全操控利用了现代都市人缺乏知识的焦虑感来售卖他价格不菲的课程(这也侧面说明了他是一个极聪明、情商很高的生意人)。

许多虚伪分子,叫嚷着罗辑思维骗钱,却能为一个脏脏包,一杯喜茶,一家网红餐厅挤破脑袋站上几个小时,也着实令人觉着可笑。

每天地铁公交上下班一小时的时间。晃荡的车厢,你让我怎么捧着书看?抽出几十分钟打开任何一个音频听上几段。就算我只记住了其中的 1%,也比你朋友圈微博从头刷到尾好点儿。

知乎用户 敬而为真 发表

节目还行,不要把它看作权威就好。

沉迷这些节目本质上和沉迷小说电视剧是一样的,但如果把其观点奉为圭臬就不可取了。

打个比方:

吃饭要花时间,有的人懒得走这个过程,干脆输营养液,虽然也能维持生命,但少了品味美食的乐趣而且输液本身也不利于身体机能。

练武功很累,有的人喜欢让别人给他传功,虽然也能长功力,但这内力驳杂不纯,关键时刻搞不好就不灵了。

同理,读书过程费时间且有时也辛苦,但我宁愿自己读书自己体悟,因为,不同的书即使作者有私货,读得多了你也会有不同的私货来取舍,但听这些来自于同一帮人的二手知识,容易被带歪了方向,偏执一端。

知乎用户 甲鱼 发表

看情况,你朋友不是太聪明的亚子。

我 16 年闲着没事,单位又有票,就去看了一眼罗振宇的讲座。时间隔得有点远,具体的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对罗振宇这个人印象不是很好。总觉得他说的是错的,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错了。

前两天找演讲场景的语音数据,正好想到了他,于是找到了 20 年罗振宇的演讲。然后我断定罗振宇是一个非常喜欢装的人。

这种装和普通人的装有些不同,普通人的装是:“我很有钱”,“我很牛逼”。罗振宇的装是一种将低端的事情包装的高端,一种用标新立异的方式来解释一件事,而不考虑可行性的装。以下是我清洗语料找的片段:

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在为下一代产品注册商标的时候,也恨不得注册了一本《山海经》。全都是这样的词,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可能有的词我们都不认识,但是这样的字眼总让我们内心澎湃。你怎么解释?只有一个解释,因为中国文化符号。

评价:明明是预防恶意注册来注册商标,非要解释成中国文化符号。将一件正常的行为解释的高端,这是罗振宇特别喜欢用的技术。

今 天 你 在 中 国 创 立 一 个 彩 妆 品 牌, 有 很 多 事 你 不 必 自 己 干。 产 品 的 研 发, 产 品 的 制 造, 物 流, 甚 至 是 营 销 平 台, 你 都 可 以 交 给 别 人 来 干。 那 些 基 础 设 施 成 熟 的 不 得 了, 那 你 干 什 么 呢 ?你 找 到 自 己 的 核 心 努 力 就 可 以 了, 洞 察 消 费 者 的 需 求, 完 成 和 消 费 者 的 沟 通, 你 只 要 会 干 这 么 一 点 核 心 能 力, 你 当 然 就 可 以 利 用 后 面 的 基 础 设 施 来 创 立 一 个 彩 妆 品。

评价:谁真的要按照他所说的做企业,开一年亏一年。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没有可行性。(罗永浩:我就是信了他的邪)

比如,你想喝咖啡了,自己点一杯,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愿意带你的朋友,一起去某个咖啡店喝一杯,这就是品牌。

评价:还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提出一种没有意义的对品牌的定义。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的快刀青衣玩命给我推荐一款手游,想把我给拉进去。他的理由居然不是游戏好玩不好玩,而是玩这个游戏的人都特别好玩。 这个游戏叫《率土之滨》。
快刀告诉我,这游戏里有的人天天用文言文给人下战书、有的人找到工作、有的人找到生意合作伙伴。因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的真实,所以,这个手游在 4 年过程中持续逆生长,做到这点是挺不容易的。看出来没有,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 “一起” 玩游戏。玩家是通过游戏,来建立自己真实的社会关系。这样的游戏当然有魅力。

评价:。。。。。震惊!985,211 都去玩这款游戏了!逼乎地位岌岌可危!

除 夕 下 午 两 点 半 开 始 一 直 直 播, 直 播 到 大 年 初 一 凌 晨 零 点 三 十。 我 们 要 直 播 九 个 小 时! 我 就 在 出 门 和 别 的 春 晚 不 太 一 样 的 地 方, 是 我 没 有 歌 舞, 没 有 相 声, 就 是 一 个 一 个 的 知 识 分 享 的, 挑 选 人 的 标 志 是 什 么? 能 回 答 这 些 话 题:
怎 么 谈 恋 爱?怎 么 教 好 娃 更 健 康 ?怎 么 好 看 ?怎 么 更 舒 心 ?怎 么 会 挣 钱 ?就 是 我 们 全 家 人 聚 在 一 起 我 们 会 讨 论 的 那 些 春 节 饭 桌 话 题。
但 是 我 们 会 找 的 行 行 业 业 的 人 各 种 各 样 的 人。 比 如 怎 么 都 好 看, 你 会 想 到 我 们 会 请 一 个 北 医 三 院 校 不 是 林 大 夫 那 样 的 名 医 跟 你 谈 吗?

评价:专门找这种非专业的人来讲知识,其目的只有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知识,甭管正确与否,都能让普通人听懂。罗振宇真的是高端骗子。

因此,罗振宇的演讲,对不太聪明的人是很有魔力的。罗振宇的习惯会让一群连因果和相关都分不清的人觉得自己好像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核心知识,别人都不知道的潜规则,秘密。

知乎用户 Major 发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些栏目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在我一个朋友进入这些公司实习之后,她的每一条朋友圈都在让我远离这些东西。

这些公司的本质,是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企业!!!是互联网企业!!!

他们的目的是赚你的钱!赚你的钱!赚你的钱!

他们才不关心你是不是真的学到了多少东西!

但是他们想要赚钱,想要赚快钱!又只能让你觉得你真的学到东西了,真的有进步了,真的成长了!

看看头条抖音咪蒙,哪一个不是对人性研究到了极致?而得到、逻辑思维,本质上和它们没什么区别!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大脑神经突触结构的改变和强化。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我们不像电子设备那样,通过磁性的改变或者晶体管和电容的充电放电来完成。我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才能在大脑里形成稳固的记忆,以及在潜意识中去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

考个驾照学个怎么开汽车都要花上个把月。要是有人拿着纸笔跟你说我三天可以跟你讲会怎么开车,你信吗。

我们都经历过高考中考。应付考试最普适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了。通过无数次的练习,来锻炼你的思维过程,让你看到类似的问题就形成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解决。而在工作中也一样,我们从生手到熟手的过程,也是一遍遍重复带动起来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结论,不是一个大道理。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只是听到啊,听到之后呢,就过去了啊。没有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我们凭什么能熟练去运用这些大道理?

虽然学习的结果大多数是去运用结论,但是在熟练运用结论之前,只有经历过对知识的探索,只有经历过学习的时候那种头昏脑胀的感受,才能让知识真正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脑袋里面。

一个大二大三的实习生,自己都没多少人生阅历,却能经过这种企业的包装成为一个签约作者。他们讲的大道理,也不过是互联网企业用来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产品罢了。

我的母校虽然立足于时代前沿的深圳,但是走进校门,首先看到的却是 “脚踏实地” 四个大字。

这个时代确实是节奏太快了,快到我们常常对知识感到焦虑。但是知识又的的确确不是能够简简单单就快速得到的东西。知识需要花时间去消化和沉淀。

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也才十来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在互联网带来的焦虑下面,最终是那些浮夸的人能够过得更好,还是那些踏踏实实的人能够过得更好。但是我相信至少在学习上,是没有捷径的。

知乎用户 获利非尔得 发表

首先点评逻辑思维节目:我觉得很有意义,我很喜欢,这个节目的意义在于把普罗大众的思维层次从幼稚的盲从权威、心灵鸡汤成功学档次拉升到了一个理性、独立、批判性思考的启蒙位置,在民智渐开这条路上它是有作用的。

但是它很明显在理论上深度远远不如那些阐述理性、独立、批判性系统知识的专业教材。

而且它在实践性上也远远不如一门专业技术。

我现在尤其感到诧异的是很多人把逻辑思维抓过来和各类严肃的学科、知识进行对比,拿整个人类成千上万年的智慧瑰宝来嘲讽一个前央视主持人举办了短短几年的——最多算是有点科普性质——的脱口秀节目,到底意欲何为?

真的有人会误以为听懂了逻辑思维比在清华姚班拿到硕士学位更学术、将来更能挣钱么?是哪个煞笔请举起你的左手。

既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傻逼存在,那么你们的这一类抨击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捏造对方的一个观点然后再驳倒它,这叫强盗逻辑。

请问罗胖子什么时候发布或者透露出 “逻辑思维比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更有学术深度更能让大家挣钱” 的观点?

知乎用户 AreYouKiddingMe 发表

罗自己也知道有这个问题,他个人的知识储备量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从去年开始,他就只介绍得到上面好的老师的课。讲别人专业的擅长的东西,自己的开始变少了,到了今年,他开始讲启发俱乐部,主要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听到的一些东西引起人们的启发,而不是直接输出内容。所以罗胖也是会不断改进的。

知乎用户 田锋 发表

罗辑思维里既无逻辑也无思维。只有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和罗胖子的神侃大忽悠以及心灵鸡汤。

而罗辑思维的营销方式和传销区别不大。

所以,如果有人把罗辑思维当做精神寄托,以罗辑思维里阐述的价值观世界观来作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来源的时候。 多半就离精神分裂不远了。

===========

这个相声 可以看看 虽然过了很多年 但套路还是一样

1990 年春晚_相声《无所适从》表演:牛群 冯巩_1990 年春晚_视频_央视网

知乎用户 李三点儿 发表

在我的眼中,“得到” 和很多知识 IP 很像新时代的成功学。

他们宣传的是什么呢?1. 现在是一个学习时代 2. 我拥有很多的知识,我很成功 3. 跟我学习,你能成功。这 3 个前提假设基本都是有问题的。

1. 现在是一个学习的时代

这句话只能说成立一半,我认为学习确实需要伴随我们的一生,但是这个学习相对来说是不那么刻意的,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把你专业领域需要学习的东西学好就行了,花一丢丢的精力学一点和你专业领域差别较大的领域就好了,没必要觉得金融火,就去学金融,AI 火就去学 AI,把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弄得精深才是最重要的。

2. 我拥有很多的知识,我很成功

这句话也只能说成功一半,很多得到作者和知识 IP 是不是这个领域最牛的人,我想大家应该思考一下,我不想说具体的名字,但是坦诚讲,他们真的并不是这个领域最顶尖的那批人,他的成功和他有很多知识也就没有了必然联系,可能是机缘、可能是运营。与此同时知识 IP 的更迭速度也非常的快,前几年的知识 IP 可能还是个人,现在的越来越像明星,都是一个团队来运营,才能坚持的时间长一些。但是行业顶尖的那些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地位越来越高。

3. 跟我学习,你能成功

很多用户可能不承认这点,虽然说自己学习的是知识,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那些知识 IP 们一样成功的,不信你可以看看他们推送的文章 “下班收入超过工作收入训练营”、“5 年年薪百万的秘诀”,“如何通过比特币实现财务自由”。模仿他们的道路,你肯定不可能成功,你只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垫脚石,即使你未来能够成功,也肯定是和他们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得到和知识 IP 深谙用户心理,用金钱制造焦虑那是上个时代的做法,他们用知识制造焦虑。

在我身边 “得到” 的用户,既有月收入两三千元的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也有很多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当然更成功的人士,我也很难接触到。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焦虑,或者是整个人群中最焦虑的一群人。通过工作短时间内,很难收入大幅度的提升,那就通过学习一些性价比高的知识来提升收入吧,所以他们换外汇,炒三线城市房产,炒比特币,炒美股,坦诚讲,有赚有赔,但是没有雄厚的资本和系统的知识,赔钱的还是多数。

即使挣到钱,也无法满足他们自身的焦虑,因为财富为指标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无底洞。

如果把 “得到”、知识 IP、知乎当做过去的天涯猫扑,是我们娱乐休闲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可能就可以减轻我们的这些焦虑。学习的过程可以相对轻松和随意一些,不一定非得通过这些渠道。希望大家都能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 “成功之路”。

知乎用户 Cccmm002 发表

你朋友的行为其实与罗辑思维无关。没有罗辑思维,也会有别的东西让他成为这样的人。

罗辑思维刚出来那两年我基本每天都听他讲 60 秒,毕竟这点碎片时间还是很容易获得的。后来就渐渐不听了。现在得到里的专栏我也只认万维钢,感觉其他人水分很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就是一些观点和见解,听一听其实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不要把它当成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去炫耀,更不能把它当作真理。其实我倒觉得,多看一些完全相反的观点,是有些益处的。在充斥着垃圾公众号营销软文的年代,罗胖的买卖做的不算差。

但你朋友的问题在他自己身上。他显然对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不满,想找一个突破的方向,或者让自己看起来高大上的方式。然而他似乎不知道,罗胖兜售的知识说好听点叫所谓 “软技能”,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不是用来雪中送炭的。更何况,这些随手可得的免费知识,手机上就可以轻松阅读的文章,有什么门槛可言?他觉得在朋友圈炫耀一番这些知识就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了,这是犯了另一个“看起来很努力” 的毛病吧。

最后多说一句,互联网很容易让自己以为自己跟大牛水平差不多,其实中间差了几十年的修行。

知乎用户 匿名用户 发表

从题主的描述里,我不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什么是朋友?我觉得,所谓朋友第一的条件就是对等。

不用说对等,就从私人信息随意透露,名字不打码和叙述口气来说,我觉得这个人不过就是你用来提升自己优越感的人一个对照物。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前段时间我去理发店洗头。里面两个理发的小妹在讨论最近哪个店衣服在打折,旁边一个正在理发的顾客突然笑起来:你们怎么去这么便宜的地方去买地摊货?那种地方的衣服送给我都不穿的。

不仅如此,她还打电话给她朋友,说:哎,你知道吧,居然还有人会去 XX 商场买东西,现在的小姑娘真是,一点都不要好。

我在旁边说了声:你这么牛逼不也来这个店做头发了吗?怎么没见你请个好莱坞的助理?

题主给我的感觉虽然没有那么过分,但是和这个理发店的顾客感觉是一样的。

我在一个答案里说过,优越感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东西了。

我读过很多书你们都没有读过,所以我是有知识有素养的人,你们都是只知道啃网络 YY 小说的 low 逼;我看过很多电影对电影有独到见解,所以我是有观影品味的人你们都是只知道看商业大片的 low 逼;我听过很多歌能分辨 pop,民谣,摇滚,对各个制作人和歌手的个人风格信手拈来,对各个歌手的唱法唱腔唱功都能一针见血地分析利弊,所以你们都是只知道听口水歌的 low 逼……

我也曾经拥有满满的优越感,觉得身边都是 low 逼,我懂的比他们多,我见识的比他们多,我看书看得比他们多。这种优越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让我沾沾自喜,并且以此为豪。甚至,还匿名去豆瓣上吐槽过我这些 “低品位” 的朋友。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我看不起的那个音乐品味奇差的同学能解出我绝对解不出来的复杂方程;我看不起的那个只知道打游戏的宅男实际上能在 dota 里推推跳刀 1 秀 4,甚至上过首页;我看不起的那个只知道死读书的学霸,实际上人家的航模做的美轮美奂,上千个配件的高达他几天就能拼完,我一辈子都拼不出来。

因此,在你看来这个朋友的思考可能真的不值一哂,可能真的幼稚可笑,可他依然在执着改变不是吗?他依然在努力和别人证明自己在努力,想要改变现状不是吗?

多看看别人的优点,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我所见的成功又有见识的人也不少了,没有一个人会从嘲笑别人这件事上来获得优越感。

知乎用户 知李李 发表

开始觉得这位仁兄还挺可爱的,越往下看越觉得恐怖。

尤其是到最后面那句 **“那么,你为什么不思考呢?”,**这种恐怖的感觉达到了高峰,直戳我的脊梁骨。

一开始我仅仅以为你的这位朋友锻炼身体、热爱读书(无论用什么形式),只要不影响周围的人,确实没什么不对的地方。

可是后面你们的聊天内容,越发地让人觉得,好像哪里变味儿了。

-“你肯定有时间…… 这只能说明你没兴趣,太遗憾了”
-“我最痛恨的就是误解与偏见……”
-“学校和学历,什么都没改变……”
-“大多数人骨子里仍然是个极其情绪化的人…… 我对此非常非常失望”
-“我要做的就是深度解释一切”
-“我们可以等死前再对比……”
-“得了吧,我不想活在自我欺骗当中”
-“但你仍然是一个俗人……”
-“那么,你为什么不想思考呢?”

很明显他的这种行为与言论,已经对身边的人造成了困扰……

读书和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有的人读书为了考取功名,有的人读书为了通情达理,有的人读书为了掌握技能……

而你的这位朋友给出的答案,三观真的非常歪,甚至有点走火入魔。

他似乎是为了某种 “参悟”(注意有引号)。

他拿这些当作资本,去提质问自己的朋友、反驳某种观点,去做某种毫无意义的辩论,去痛恨、去批判、去失望、去自以为是、去骂朋友一介俗人……

他就像把自己当成了修行中的 “佛”,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一切,“我跟你们这群蝼蚁不一样”。(接触过罗辑思维,这绝对不是罗胖子的本意)

读书让他滋生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蔑视众生。

然而真正的佛不会这么做的。

————————————

最后,我觉得他健身的毅力很值得学习,我打满分,并送出我的钦佩与敬意。

知乎用户 石蕤 发表

挺好的问题。

似乎有两个层面:学习知识好不好,沉迷于学习知识好不好。

显然都是好的,可为啥觉的怪怪的呢。

个人浅见,有两点:

一是 “学以致用”。

世间知识已浩如烟海,吾生而有涯,但学海无边。

所以要有个结果导向,我学了这些要干什么,我为了干什么而学。

有目标在前方指引,一切所学都围绕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

并不是强调功利性学习,如果你的目标就是涉猎天下知识,博采百家,那也很好啊,同样是一种目标。

二是 “师从谁家”

跟谁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显然,我们要跟 “传授事物内在的真实道理、解决具体问题的可行办法、使我们明白事物运行的真实规律” 的老师学习。

反之,就不是老师,不要跟他学。

知乎用户 该资源不存在 发表

只能扩展认知的广度,所以也不能说没用,能增加一些谈资,但是对实际生活中意义并不如你想像中那么大

比如你自学一下建造师的课程,软件开发的课程,企业管理课程,财务课程,经济学原理课程,电器工程师课程,水暖空调课程,等等达到一定深度,能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自己改造水电,维修电器,电脑,手机,简单的汽车包养维修,研究主流互联网公司技术架构和软件架构,自己改造房车,自己造一颗小卫星并想办法搭车让它上宇宙然后实现通联,做一个直径一米的牛反看月亮,自己设计自建别墅(土建,预算,给排水,电),自己建造一架真正载人的飞机,玩一玩 ESP32,树莓派,做些小 “玩具” 控制门禁,鱼缸,灯具,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能达到胜任相应工作的程度,甚至行业前沿,乃至对人类做出贡献这种程度,这可能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意义本身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当然,完全不用为生计和家庭,经济,未来等因素发愁的人,加大剂量服用并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很多人想通过这些课程改变命运的请三思,建议减量服用。人生并不会因为你比别人多知道一些广度拓展性的知识而改变,除非你已经在某些领域小有成就,或是已经身居高位,适当的拓展确实会有一定的提高。

得到 APP 这些 “正确的话” 开始听来好似醍醐灌顶,但是其实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这种广度扩展上真的没有任何价值。茶余饭后,碎片时间听一听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一种不好的迹象是很多学习了得到 APP 课程的人,感觉自己就不一样了,就高身边人一等了,就可以认知碾压了。(老罗或有意或无意的似乎也有这种思维方向的诱导)。但是如果你停止服用得到 APP3 个月,你可能就能理解我说的这些了,其实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你也还是那个你,并没有因为你听了别人没听的课程人生就改变了

本人是早期罗辑思维粉丝,得到 APP 轻度用户。以上仅仅是个人感受,不针对任何人,切勿对号入座。

知乎用户 大软糖昆昆 发表

这年头花几百块能买到的满足感很少很少了,所有花费加起来,也不如一张明星演唱会门票多。
没什么不好,做朋友看透别说透

知乎用户 绿风 发表

你朋友 :
我朋友长期严重沉迷于知乎,现在世界观似乎有点反常,这是什么情况

知乎用户 何文晟 发表

你朋友和我初高中的时候状态好像啊。因为阅读量开始增加,初识世界和宇宙的广阔和人渺小,刚开始为 “所有生命终将凋谢” 这个念头感到震惊。以至于觉得我们日常的蝇营狗苟非常没有意义、一切终归于虚无,国家、政府、女权、财富、好莱坞、贫民窟、整个人类文明,所有我们在乎或不在乎的东西不过是茫茫宇宙的过眼云烟。然后自以为窥得了世界的真相。

后来年岁渐长,发现这个道理是每一个成年都懂的,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道理,存在主义对意义的消解所带来的 “痛苦的清醒” 也没有多么高尚。然而大人们还是在勤勤恳恳地生活(用你的话叫 “实践”),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宿命就放弃生活,或者像你朋友那样只想着读更多书、解释更多现象、看不起读书之外的日常生活。至于原因,我还剩最后一口中二气的时候,会用“生命的尊严”、“意义消解后的荒诞” 这样的话来解释,但是渐渐发现,不过就是生活而已,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要操心许多琐事,于是也就觉得 “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本质”“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种东西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另外,他这种半吊子存在主义,确实需要提高一下姿势水平。这个问题下面很多答主开出了一些书单,我不重复了,给你朋友开个动画片吧,《瑞克与莫蒂》,看看亲手把平行世界的自己的尸体埋在自家后院的爷孙俩,是怎样对抗世界最深沉的虚无的。

反正一切终将逝去,不如放下那份焦虑感和优越感,真实地享受一下人间的烟火、未竟的梦想和每天的夕阳。

知乎用户 宝宝王 发表

这个世界上,任何很容易得到的满足感或者快感都是值得警惕的,甚至危险的,人的一生很容易因此葬送。比如游戏,比如吸毒,,,,,,

辛辛苦苦读博士,基础课,专业课,一门门考,书一本本读,文章一篇篇发,好几年只能拿到一个学位证。而听逻辑思维,勋章一个个的拿,怎么听怎么不靠谱。

知乎用户 渠清 发表

我读高中的时候也挺喜欢这个节目,经常逢人就吹《乌合之众》《阿特拉斯耸耸肩》,觉得人民群众哪有什么智慧,精英治国才是正道;可惜当时还不知道祁同伟厅长。

甚至还把 “heil,hitler” 作为个性签名,却被人家用 “一战导致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等很多德国老牌工厂倒闭” 这个段子钓过鱼。。。
更分不清社会主义,国家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兼带自五和德棍两种属性,还自以为得意。

谁没有过呢?

无非有的人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里面,有的人根本就没进来过。

知乎用户 凯凯​ 发表

他有时间几百字几百字地教育你,你有时间一张张截图发知乎提问,一个个都特么闲得蛋疼。

知乎用户 胖总 发表

不知道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遇到立体几何和动势能方程就头大,但是却骄傲于能背下来前后出师表。很多人把这当成一种特殊技能,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持续的满足感。

注:我在这里没有对文理区分对待,我本身是理科生,但我同样喜欢政史地

为什么会这样?

之前我回答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物理科普读物读起来津津有味,计算机科普却很枯燥且很少见?​www.zhihu.com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133648/answer/996854548)

虽然数学物理之类的知识看起来是显性知识,但是真的运用到实践之中(哪怕是做一份卷子),也涉及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而这个转化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也是区分人和人最终差距的标尺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学理科,虽然书看明白了,公式也记下了,但是就是做不对题。学计算机也一样,有的人能把论文读好,但是死活就是写不了代码(xx 学习领域经常会有这样的人)。

所以,面对这种痛苦的事情,一般人最普遍的反应就是:从其他方面弥补挫败感。用对显性知识的单纯记忆来欺骗自己跟优秀者的差距。

所以,一言以蔽之,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

很多人学用得到 APP 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这种挫败感

当一个在生活和工作中境遇不好的人,跟着得到的课程,了解了薛兆丰的经济学,看完了香帅的金融课程,串完了施展和李筠的中西方历史,追随熊逸体验了唐诗宋词和莎士比亚之后,他会产生两种错觉:

其一,我干了大部分人没有干成的事情;

其二,我很优秀,我也可以。

得到产品的 “证书” 和“学分”加强了第一种错觉。

而第二种错觉往往是通过跟过往的自己进行对比产生的:我现在了解的比以往多很多,那我想当然优秀;我学了这么多东西,我也一定能做得比别人好。这本质上和我前面提到的高中里的那种人是一样的思维模式。

不,确切地讲,这应该叫思维惰性

因为大部分没经过系统性训练的人,往往都不敬畏真正的科学研究方法。看完一门课程就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知识摸了摸冰山的表面。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吸收了别人的知识,并且能在别人的知识框架里做到逻辑自洽,但却没有能力触类旁通更别说创新了

再来说说题主为什么觉得这位朋友看起来反常,直接点的解释就是:

他看不起你

一个认为自己干了别人没干成的事情并且非常优秀无所不能的人,自然也会门缝里去瞧那些自己看不上的人,然后做一个几乎是所有自以为是的人都会干的事情:

输出价值观

他觉得他是光源,他要改变这个世界,当然包括你。

像极了一战以后在巴黎和会里被西方侮辱,实现不了所谓的 “种族平等” 的日本人,想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和王道乐土一样。

当想明白这一层以后,你就理解了所谓的 “知识焦虑” 的本质。

不是让你畏惧于自己的无知而奋起弥补,而是给你一个弥补挫败的奶嘴儿,让你使劲嘬!

当然,我上面所说的,是绝大部分人。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就把得到说得一无是处。

毕竟,任何一个产品的用户都是分层的。

我见过事业很成功的得到用户,在你抨击像听书这样的知识快餐是荼毒人灵的时候,他们把这个作为选书的工具使用,因为他们工作真的很忙;他们也会聚在一起做一些课程方面的探讨,并且尝试是否可以在实际中运用,因为他们想要做得更好。

而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来讲,这些核心用户的存在本身也是撬动绝大多数用户的杠杆。

所以得到要做知识城邦,要做用户和商业层面的 good case。

上图的核心用户并非基本盘用户,而是得到需要精心培养的 “诱饵用户”,这部分用户知道怎么把知乎内化,知道怎么做知识的显式和隐式转换,并且结合经验来提升自己。

但是其他大多数用户,在得到的环境中,更多的是追赶者的心态,他们对知识是单纯的记忆,他们不了解知识是如何吸收和运用的,更无视那些成功人士的经验。

在他们眼里:

学习等于成功

而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因为所谓的 “勤奋” 导致的自我感动之上的。

最后。

题主朋友的 “思考” 可以不过是一种“伪思考”,而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后悔的也不是自己没有见识过什么,以及因为没有这些见识而成了一个没有思考的人。

一个人临死前最后悔的永远是:

看似想明白了一些正确的事情,但就是没有做

知乎用户 Mad Wiki 发表

告诉他:没人能做你的救命稻草。

我先说态度,我不反感这类东西,有时候上视频网站溜一圈没有想看的电影的时候,也会听上一听。

但是呢,一个年轻人,如果还有斗志的话,应该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本人身上,而不能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上。

伟人和成功人士,并不是读书最多听课最多的,他们只是做事做成了的人。想来都是边做边学,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自己定的,不是别人给定的。

但是人呢,在不知道该干嘛的时候,在慢慢陷入泥潭的时候,就总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于是他们找所有看起来像救命稻草的东西。《罗辑思维》就成就于此。罗振宇在做罗辑思维之前可能也有过不知道该干嘛的时候,但是他没有为自己寻找救命稻草,而是化身为他人的救命稻草,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于是他成功了。

我本人是那种自幼就不尊师的孩子,从来不听课,功课都是自学的,所有大人都感到这孩子这样下去得完蛋,可我曲曲折折总又走出一条活路来。我初中在乡下读的,中招考试班里英语 A 等的 4 个,其中两个——我和我同桌就是英语课从来不听课,纯自学的英语。音标的一些读音是结合复读机猜出来的,哈哈。2016 年的时候青旅遇到一个美籍华裔的男孩,他看我读文档还好奇你没出过国咋英语发音这么标准。

一个人在困境之中寻找一个外部信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真正难的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但能够撑过逆境,还要相信自己能成为其他人的救命稻草。这个决定比听课要难一些,但是实践起来要容易做得多。

成功学是好东西,但是要会用。

我现在无论看什么样的成功学都无法激发自己的斗志和热情了,这真的很糟糕。因为我曾经用成功学的煽动性来激发过自己的斗志,然后把能量投入到正确的事情上。比如说,煽动自己早起,但是在早起后你去学了一门编程语言,而不是去听什么历史趣闻。比如说,你觉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于是你挑战一下,去学习以前碰都不敢碰的复杂知识,比如说一个普通 web 前端要去碰图形学,一个新鲜韭菜股民去系统学习金融知识,等等的。但是学这些也得是为了目的服务的。并不是知识越多成就越大,英雄也得要有用武之地。这一切都得自己去串起来。

成功学是好东西,各路道理、辩证、趣闻也是好东西,商业小技巧、心理学小技巧也是好东西,但是别忘了是谁为谁服务的,也别忘了所有突破都要从当下处境中谋求一条可行之路。

知乎用户 游子离 发表

非才之难,所以致用者实难。
-- 苏轼《留侯论》

能读懂这句话的,就能明白很多事情,明白人的很多行为。也就明白许多商业模式。

比如现在不少是花钱搞陶土蜡染的。

毫无疑问,他是沉迷于才以致用带来的成就感满足。

仓库管理不能带给他的自我实现,逻辑带给他了。

所以我觉得题主问的莫名其妙。

你这关心程度更甚爹妈。说是同学,毕业也多年。

题主跟那同学啥关系啊。

有基情吧。嘿嘿。

-—–
看到高票的几个回答,有点恶心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甚事。

别人健身读书听公开课,干卿甚事。

你把别人私下的爱好暴露出来,搞到现在这个样子,我是哪个朋友立刻拉黑你。

你虽然是好意,但属于管的太宽,把朋友的私下爱好拿到大庭广众之下说,这就够蠢。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别人既然做到了这个地步,自然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的。

许多人都有很多别人不太理解,但是却无害的小爱好。你这朋友算很正常的。

比如我过去一些熟人,喜欢写发表不了的三国 yy 小说,他本来就穷。

有的用百万文言写天国志

有的喜欢搜集柯南

有的特别喜欢玛丽苏小说。她却是雅文学方面小有成就的

有人喜欢漫无目的的读书。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身。

知乎用户 肖魂鬼主 发表

他发的内容,总结下就这几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哪里?
看的出他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哲学,心理学,然后从别人的东鳞西爪里面醍醐灌顶,感觉自己发现了了不得的东西。
说实话,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这么表达我还是能理解的,毕竟处在三观形成的雏形期。自己的三观不稳,很容易着了别人的道。尤其在哲学,心理学这种比较虚的,看不见的领域。自己没点基本的认识很容易被人降维打击,把三观轰的支离破碎。
要说解决方法,要么丢给他几本基础心理学,黑格尔,叔本华,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自己看透了就不屑于这种末流技法。要么,就去种几天地,搬几天砖,保准老实了。

知乎用户 易之居士 发表

你朋友没问题,不过我发现你问题不小,小心以后上当受骗。

我个人没有买过任何得到专栏,听过几天老罗的语音,没什么兴趣,营销意味太浓了。

你朋友如果真的喜欢得到专栏,还不如去网购一个号,200 多吧,可以看完全部得到专栏,自己上淘宝闲鱼或者直接百度搜索就可以了。

你的朋友这样做是对的,现在这个经济形势,看看专栏,听听书,真的不错。

未来很糟糕,你想象不到的。

你的问题在于,去参加一个节目就能接触高端人士了?然后呢?当上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高峰!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了,以后会吃大亏,慢慢你就明白了。

你的朋友在逻辑思维消费,一年最多大几千块,这个费用真的很便宜,相对于宗教而言,在西方正儿八经的宗教,比如摩门教,也要交自己综合收入的十分之一,现在想想是不是罗辑思维也很便宜?

你朋友真的挺好,你听说个一个词语叫做坐井观天吗?你朋友是那只青蛙,你以为你就是那只鸟了?我们都是一群青蛙,一辈子都在洞里面,只是洞有大小。你朋友这种青蛙喜欢在洞里面研究洞口,有的人像你,以为自己在不断攀登,结果爬到一半摔死的人,我见过不少。

追求知识,是一条高贵的道路,哪怕在罗辑思维里面追求。

送你一句话,也赠予各位:

其实,儿子,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听爸爸教你:你选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最好是只用一张纸和一只铅笔的数学难题,比如歌德巴赫猜想或费尔马大定理什么的,或连纸笔都不要的纯自然哲学难题,比如宇宙的本源之类,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人们常说的寄托,也就是这么回事。或是相反,把挣钱作为惟一的目标,所有的时间都想着怎么挣,也不问挣来干什么用,到死的时候像葛朗台一样抱者一堆金币说:啊,真暖和啊…… 所以,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引自《球状闪电》

你的朋友找到了!那么你呢?

知乎用户 冷狗 发表

反对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的高票回答,虽然从结论来说,我也不赞成大学生沉迷的听罗辑思维节目。原因一条一条的说:

第一,罗辑思维在喜马拉雅播放的时候,在节目的开头通常有一句,大意是说,我说的不一定对,只是为大家提供了看待事物的一个新的视角。这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这句话,才是罗辑思维的核心。可惜年轻的大学生,多半就没注意听过这句话。

第二,跟第一点。所有的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样的,我曾在另一个回答里说过这个事情,目前,国内的整体思维定势是比较严重的,确实需要一个节目或者其他的什么形式,让大家习惯以更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马哲中所说,辨证的分析问题。请问有多少人在看待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经常采用辨证方法分析的???而实际情况中,辨证都不是分析复杂问题的全部维度,而罗辑思维,就是一个主动尝试用更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节目,至于很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甚至有明显错误的观点,那是为了节目更加吸引眼球。罗胖子一直在说,他不是布道,只是提供一个看问题的新的观点。我认为这句话才是他节目的核心内容。

第三,举个例子吧,比如床前明月光,绕床弄青梅之类的诗句,很大一个观点说床指的是凳子。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弄清楚这里的床到底指的是床还是凳子重要么?或者说,床这么简单的词还有什么可争议的???但是把床当作凳子解释,确实在考古上解决了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这里就是套用了时间和习俗的维度解释。

第四,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还没有形成,经常沉迷于罗辑思维这种求新求异的节目,确实会把一些极端的考虑问题方式当成分析世界,看待世界的主流方式。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确实有害。看待罗辑思维,也要多维化的看待。首先你要知道的就是,看待世界和社会应该是多维的视角,多元的观点,这些视角和观点,多数并不存在错误,条条大路都是要通向罗马的。其次,观点和视角是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一般来说,主流观点和视角去看待问题,更容易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个是得道多助,你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最后他经常说的一些观点,实际上并不主流,应用面不广,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种观点和视角,你保留使用这种观点和视角的能力,能让你的世界观更加全面。而且他所说的一些观点和视角,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发生。

知乎用户 黎哥 发表

一个人推崇一个东西,那一定是这个东西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很多人对中医、纯天然食品很推崇,为什么有的人对基督佛祖深信不疑,也是这个道理。

回到这个问题。逻辑思维在世界观大方向上没什么问题。我也看逻辑思维,但大多是当作读者一类的读物在看。里面很多对世界的认识与我的看法相同。对我用处最大的是以前优酷上的视频。那些内容有些能巩固我的世界观,有些纯粹是作为课余读物。

得到在兜售自己的产品时,用的手法是输出一种价值观,强调学习的概念,再给碎片化学习树立一个标杆,利用小资的忧虑心理和大部分人不成熟的思想,卖一些课。我几乎可以给出结论,李笑来古典这些人的课对人的价值仅限于谈资。

然而,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来源于他获得的信息。一个订阅得到专栏的人,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某种世界观的。这个世界观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而且是非强大的自省能力的人不能改变的。

知乎用户 刘晓强 发表

逻辑思维,是一个价值观倾向十分明显的节目,一般普通人看久了,肯定会变得不正常。

第一:逻辑思维兜售幼稚的成功学。

逻辑思维的价值观非常明显,就是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没有良心的利己主义。

用一句话来说,逻辑思维的成功学,是教会人,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逻辑思维不管什么道德不道德,也不管什么国家,荣誉,他兜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钱,能挣钱,会花钱,会消费,就算成功人士了。

现代资产阶级,冰冷冷的金钱成功价值观,人型资本家。

这种价值观,满脑子装的都是利益,会正常么?

甚至,我可以这样说,你身边的朋友,如果天天看逻辑思维,最好离他远一点,这样的人不可交。

第二:小资节目,脱离大众。

逻辑思维服务于小资,就是服务于那种吃饱了,没事干,却还有很多余钱的人。

这种人没事找点事做,找点理想,谈谈自己的资本,究竟怎么增值,看看《逻辑思维》,坏处不算太大。但可悲的是,如果是那种劳苦大众,工薪阶层,听了《逻辑思维》,脑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正常。

逻辑思维是吃饱了没事干的节目,天天鼓吹创业,不提创业风险。你要是一个养家糊口的人,义无反顾辞掉工作,会有多么危险?

逻辑思维拼命的鼓吹幼稚的利己主义,简直就差点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种话,没事自己在家叨咕一下还可以,已他为人生准则的人,不是脑残就是弱智。因为这种人,自觉得自己很聪明,却把别人当弱智。

这句话谁不知道?但在一个群体里,一家公司,或者一个机构,大家碰见这样的人,不把你弄死,真是奇怪了。当老板,光想自己,不想下属,早晚让下属坑死。什么好处都自己往怀里搂,吃独食,用不了几个月,所有人都会排挤呢。

《逻辑思维》兜售的价值观,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是在坑人。

那种吃饱了没事干的小资看看还行,普通老百姓看久了,都会不正常。

第三:资产阶级的传教士。

如果给《逻辑思维》定一个性质,就是资产阶级的传教士。

看上去《逻辑思维》是教你怎么成功,怎么奋斗的,怎么成为资本家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学了逻辑思维,只有一个结果,离成为资本家的路,越来越远。

比如,逻辑思维谈论最多的二字,就是创新。

但我要告诉大家,在很多领域,一提 “创新”,就跟傻子没什么区别。

已广告为例子,在广告市场上,搞创新,就等于没有了重复。不重复,如何让消费者记住你呢?广告,就是不停的重复,重复,才是最有效果的。所以,在广告领域,任何提创新的,不是新手就是脑子不好使。

逻辑思维妄谈创新,实在有糊弄鬼的嫌疑,在绝大多数领域,创新根本是没有用的。在绝大多数的商业业态之中,创新这个词语,只能是资本运作的附属品,而不能当资本运营的主菜。逻辑思维丢弃主菜,捧创新,完全是糊弄小白呢!

企鹅公司能有今天,最大的成功就是,老子永远不创新。企鹅公司让小白们去创新,一旦看某种商业模式可能会成功,就收购你,或者用更大的资本,技术,人才,压垮你。创新?真懂资本运作的人,谁跟你谈创新?

学了逻辑思维,永远是越学越傻。

还有,逻辑思维前几年捧一个词语,什么互联网思维,去中心化。

“互联网思维” 天天捧,日日捧,也不知道这句话坑了多少人。人类历史几千年,一只都是在证明,少数有组织的人,可以战胜绝大多数的人。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就等于说是没有领导者的,而没有领导者的组织,又是脆弱的。

《逻辑思维》这样的节目,天天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领导者,但又告诉你,要去中心化,搞什么互联网思维,不是在坑人麽?

《逻辑思维》自己把互联网人物捧成了神,天天说他们的决策多英明,难道不是在塑造一个组织的领导者?

逻辑思维,坑你是没商量的。。。

第四,逻辑思维强调身份差异。

逻辑思维最恶心的地方在于,几乎无时无刻不再重复几类话。

其一:看我节目的都是聪明人,不看的是傻子,痴呆。

其二:我们跟他们不一样。。

逻辑思维,把看他节目的受众,称呼为 “我们”,而不看的呢?称呼为 “他们”。

逻辑思维会对 “我们” 这个群体,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强化和”他们”的不认同。

“我们” 是谁?我们是伟大的创业者。。

“他们” 是谁?一起傻子,就知道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傻子。

“我们” 是谁?我们是新时代的知识群体。

“他们” 是谁?落后时代的垃圾。

可以这样说,被逻辑思维洗脑的人,会觉得自己比普通人聪明的多,这些人昨天还老实工作呢,今天看了一点逻辑思维的毒鸡汤,立刻就找不到北了,把家人,同事,都看成了一种落后的群体。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昨天还好好的呢,明天跟你夸夸其谈怎么创业,还一套一套的,多半就是被传销害了,或者看了逻辑思维。

看逻辑思维的人,瞧不起普通人是常态,他们认为自己读了一点毒鸡汤,就比普通人厉害多了。

第五,逻辑思维会让人精神不正常。

逻辑思维的价值观,是小资的,是很有闲钱那种群体,才能承受的。

比如,逻辑思维说过一句奇葩的话:怎么让自己过的更好一点,丢东西啊。(类似就是这么个意思,你把家里的商品都丢了,生活水平立刻提升。)

这样的话,能信么?有闲钱还可以,没有闲钱,谁信了,一定会让你精神不正常。

把家里的东西都丢了,那要多少钱?有几个人承受的起?

逻辑思维主持人自己的收入不错,却这样要求自己的听从,你到底信还是不信呢?

信?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丢了?银行存款立刻没光光。。

不信?好像说的有道理。

听了逻辑思维这样的节目,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会让你十分的焦虑。因为那是比普通老百姓,更高一个层级的生活(紧紧是物质上的,逻辑思维的价值观,只能用无耻形容。)

逻辑思维,拼命的描绘,“我们” 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怎么活,应该怎么创业,应该怎么追求人生。

你信了他的价值观,却达不到他的要求,久而久之,一定会精神不正常的。

他描绘的生活,是普通老百姓拼命的追求,也未必能达到的。

逻辑思维,最终只会塑造两种人格。

一种是人形资本家,另外一种,是现代奴隶,拼命的去打工。成为工作狂。。

反正哪一个,都不太正常。。

没有资产阶级的命,中了资产阶级的毒,不是变成神经病,就是变态。

知乎用户 Sican Tsou 发表

看了很多答案都在 diss 罗辑思维,我决定 diss 一下这些答案。

诚然,研究学问是需要不断积累,一步一脚印地从吸收归纳变成自己的知识,本来就是没有捷径。

但罗辑思维的受众不是这些研究学问,做深入思考的人。

他们可能就是普通的工人,服务员,高中生,没读多少书的老板等等等等,这些人不要说研究学问,连看小说都可能不看。

但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这些人的时候,他们想好好学习知识,想跟得上时代潮流,起码听得懂啥叫相对论,啥叫消费升级,啥叫区块链,难不成真的啃书做笔记?首先他即使真有这个闲工夫,但 “性价比” 太低了。苦读一两年把区块链搞懂了,我就是一个送外卖的,根本对我的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反对这种实用主义的说法,说太功利,人不能只为了目的而读书。但不好意思,读书本身就是功利性的,为了金钱,为了工作责任感,为了求知欲都是一种目的。

研究学问的人的求知欲是怀疑精神,吸收现有的知识,怀疑这个世界的缺陷,提出改变世界的良方。

而大多数人的求知欲,只需要相信这个世界现有的正确性就足够了。比如以前信耶稣,信牛顿到信爱因斯坦。

罗辑思维咀嚼过的知识或许对研究学问来说变得很快餐,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能把愚昧的下线提高,这就足够了。

最简单好用的 VPS,没有之一,注册立得 100 美金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See Also

中国教育体系内有逻辑学课程吗?为什么?

知乎用户 Rhapsody 发表 首先说一个事实问题,没有逻辑学课程吗?有! 形式逻辑部分,高中数学是有基本的词项逻辑内容的,涉及全程特称量词、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等内容。这基本涵盖了日常推理所需要的形式工具。 在非形式逻辑部分,高考语文 …

现在的女权正处于什么状态?

知乎用户 白鹿为霜 发表 处于网络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状态。处于看不到前景的阶段。 最近读书,在看教员的选集,深受启发。个人以为,任何一个需要争取自己的权益的团体,都应该看看这本屠龙之术。 可惜,对照一下女权的现实,只能说前景堪忧。 以下是我试 …

你越来越沉默的原因是什么?

知乎用户 Seasee Youl 发表 今天上午,我遇到一件讽刺意味十足的事件,吃完早饭后碰见外甥,他吵着闹着要去商场玩波波池,我就带他到就近的商场。进门就看到一大爷和游乐场的服务员在吵架,那大爷声音嘹亮气势十足,他说:你们这是卖国行为,我 …